TWI839544B - 形成形貌受控的非晶碳聚合物膜之方法 - Google Patents

形成形貌受控的非晶碳聚合物膜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9544B
TWI839544B TW109123304A TW109123304A TWI839544B TW I839544 B TWI839544 B TW I839544B TW 109123304 A TW109123304 A TW 109123304A TW 109123304 A TW109123304 A TW 109123304A TW I839544 B TWI839544 B TW I83954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plasma
trench
deposition
rec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33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21506A (zh
Inventor
堤摩西 朱利安 文森特 布朗卡特
Original Assignee
荷蘭商Asm Ip私人控股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荷蘭商Asm Ip私人控股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荷蘭商Asm Ip私人控股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15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15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95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9544B/zh

Links

Abstract

一種在基材之圖案化凹部上形成形貌受控層之方法,其包括:(i)藉由脈衝電漿輔助沉積在基材之圖案化凹部上沉積具有填充能力之一無Si含C膜,以由下而上方式或無底方式填充凹部;及(ii)使經填充在凹部中之由下而上或無底膜遭受電漿灰化,以主要或實質上僅留下填充膜之底部部分或者主要或實質上僅留下填充膜之側壁部分的方式移除填充膜之頂部部分。

Description

形成形貌受控的非晶碳聚合物膜之方法
本發明大致上係關於一種在基材之圖案化凹部上形成形貌受控的非晶碳膜之方法。
在製造積體電路的製程(諸如,用於淺溝槽隔離、金屬間介電層、鈍化層等製程)中,常必須以絕緣材料來填充溝槽(一般具有一或更高之深寬比的任何凹部)。然而,隨著大型積體電路(large scale integration, LSI)裝置之配線間距的小型化,高深寬比空間(例如,AR≥3)的無空隙填充由於現有沉積製程的限制而變得更加困難。
鑒於上文,本發明者開發出一種用於可流動膜沉積之間隙填充技術,並將該技術揭示於2018年7月3日提出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6/026,711號中,其在不需要氮、氧、或氫電漿的條件下藉由實質上不形成空隙之使用烴前驅物之電漿輔助沉積來提供完整的間隙填充,其揭露全文係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然而,若一特定應用(例如,犧牲蝕刻止擋層或保護層僅在凹部之底部處為必要)要求在基材溝槽中使用上述間隙填充技術僅在底部沉積非晶碳,則可能有下列問題:i)特定量的膜(雖然少量但不可忽略不計)可沉積在基材之頂面上;ii)沉積在各溝槽底部處之膜的量可係不規則的,取決於各溝槽的結構體積(參見圖8之(a));及iii)甚至在各溝槽的結構體積類似時,間隙填充中可存在一些隨機性(參見圖8之(b))。本發明者於本文中提供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
在其他應用(諸如3D NAND快閃記憶體)中,需要超深孔直線蝕刻。然而,由於在孔蝕刻期間發生側壁蝕刻導致降低CD整體性,欲照現況維持直線結構係非常困難的。本發明者已發現,上述間隙填充技術可為上述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關於先前技術之問題及解決方案的任何討論,僅為提供本發明之背景脈絡的目的而包括於本揭露中,且不應將其視為同意該討論的任何或全部在本發明完成之際為已知。
鑒於上文,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在基材之圖案化凹部上形成形貌受控層之方法,其包含:(i)藉由脈衝電漿輔助沉積在基材之圖案化凹部上沉積具有填充能力之無Si含C膜,以由下而上方式或無底方式填充凹部;及(ii)使經填充在凹部中之由下而上或無底膜遭受電漿灰化,以主要僅留下填充膜之底部部分或主要僅留下填充膜之側壁部分的方式移除填充膜之頂部部分。根據上述實施例,藉由使用間隙填充技術,可操縱膜之形貌。相對於溝槽大小之膜的流動性程度主要可判定沉積係由下而上沉積或無底沉積。
當膜的流動性相對於目標溝槽足夠高時,會發生由下而上沉積,且在完全填充溝槽並進一步在溝槽上方沉積膜之後,藉由使膜遭受電漿灰化,溝槽上方之膜的頂部部分以及經填充在溝槽中之膜的上部部分可同等地移除至溝槽之均勻深度,以便獲得以實質上具有均勻深度的膜填充之溝槽。
當膜的流動性相對於目標溝槽足夠低時,會發生無底沉積;然而,由於膜是可流動的,即使是在膜未抵達溝槽底部並關閉溝槽的上部開口時,膜亦可沿著溝槽側壁沉積以從基材之頂表面覆蓋側壁至某一深度。在完成膜沉積之後,藉由使膜遭受電漿灰化,可移除關閉溝槽開口的膜部分以打開溝槽,留下側壁膜作為間隔物。其後,可執行超深孔直線蝕刻。由於溝槽底部實質上並未由膜覆蓋,且側壁膜可保護側壁免於在超深孔直線蝕刻期間受到蝕刻,因此蝕刻可在深度方向上發展以形成超深直線孔而不減低CD整體性。
為了概述本發明之態樣及所達成之優於先前技術之優點的目的,在本揭露中描述本發明之某些目標及優點。當然,應瞭解的是,可無須根據本發明之任何特定實施例來達成所有此類目標或優點。因此,例如,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認知到,可以達成或最佳化如本文中所教示之一個優點或一組優點而無須達成本文中可教示或建議之其他目標或優點的方式來體現或實行本發明。
本發明之進一步的態樣、特徵、及優點將由下文的詳細描述而變得明確。
在本揭露中,視上下文而定,「氣體(gas)」可包括汽化之固體及/或液體,並可由單一氣體或氣體混合物構成。同樣地,視上下文而定,冠詞「一(a/an)」係指一物種或包括多個物種之一屬系。在本揭露中,通過噴淋頭引入至反應室之製程氣體可包含無矽烴前驅物及添加劑氣體、基本上由無矽烴前驅物及添加劑氣體組成、或由無矽烴前驅物及添加劑氣體組成。添加劑氣體可包括產生電漿之氣體,其用於在施加RF功率至添加劑氣體時激發前驅物以形成非晶碳聚合物。添加劑氣體可係惰性氣體,其可作為載體氣體及/或稀釋氣體饋送至反應室。添加劑氣體可不含用於氧化或氮化前驅物之反應物氣體。替代地,添加劑氣體可含有反應物氣體以用於氧化或氮化前驅物,其氧化或氮化程度不干擾形成非晶碳基聚合物之電漿聚合。進一步地,在一些實施例中,添加劑氣體僅含有產生電漿之氣體(例如,稀有氣體)。前驅物及添加劑氣體可作為混合氣體或分開地引入至反應空間。前驅物可使用載體氣體(諸如,稀有氣體)引入。除了製程氣體以外之氣體(亦即,無通過噴淋頭的情況下引入之氣體)可用於例如密封反應空間,該氣體包括諸如稀有氣體之密封氣體。在一些實施例中,用語「前驅物(precursor)」大致上係指參與生成另一化合物之化學反應的化合物,且具體係指構成膜之膜基質或主要架構的化合物,而用語「反應物(reactant)」係指有別於前驅物之化合物,其使前驅物活化、對前驅物進行改質、或催化前驅物之反應,其中當處於激發態時,反應物可提供元素(諸如,O、C、N)至膜基質,並成為膜基質之一部分。用語「產生電漿之氣體(plasma-generating gas)」係指有別於前驅物及反應物的化合物,其在經暴露至電磁能量時產生電漿,其中產生電漿之氣體可不提供變為膜基質之一部分的元素(諸如,O、C、N)至膜基質。用語「電漿灰化氣體(plasma-ashing gas)」係指當處於直接(直接電漿)或遠端(遠端電漿)之任一種激發狀態下時,使膜灰化的氣體。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漿灰化氣體」係單一氣體或者二或更多個氣體之混合氣體。用語「灰化(ashing)」係指使用電漿移除有機物質,留下礦物成分作為殘餘物(灰),其一般係以真空泵移除。
在一些實施例中,「膜(film)」係指在垂直於厚度方向之方向上實質上無針孔地連續延伸以覆蓋整個目標或受關注表面的層,或僅係覆蓋目標或受關注表面的層。在一些實施例中,「層(layer)」係指形成於表面上之具有特定厚度之結構或者膜或非膜結構之同義詞。膜或層可由具有某些特性之離散單一膜或層或者由多個膜或層構成,且相鄰膜或層之間的邊界可明確或可不明確,並可基於物理、化學、及/或任何其他特性、形成製程或序列、及/或相鄰膜或層之功能或用途而建立。進一步地,在本揭露中,變數之任兩個數字可構成變數之可工作範圍,因為可工作範圍可基於例行工作判定,且所指示之任何範圍可包括或排除端點。此外,所指示的變數之任何數值(不管該等數值是否以「約」來指示)可指精確值或近似值並包括等效值,且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指平均值、中值、代表值、多數值等。進一步地,在本揭露中,於一些實施例中,用語「由……構成(constituted by)」及「具有(having)」係獨立地指「一般或廣泛地包含(typically or broadly comprising)」、「包含(comprising)」、「基本上由……組成(consisting essentially of)」、或「由……組成(consisting of)」。在本揭露中,於一些實施例中,任何已定義之意義未必排除尋常及慣例意義。
在本揭露中,於一些實施例中,「連續地(continuously)」係指不中斷真空、在時間線上無中斷、無任何材料插入步驟、未改變處理條件、其後立即、作為下一步驟、或在兩結構間無有別於該兩結構之插入的離散物理或化學結構。
在本揭露中,用語「填充能力(filling capability)」(亦稱為「流動性(flowability)」)係指在實質上無空隙(例如,無具有大約5 nm或更大之直徑大小的空隙)及接縫(例如,無具有大約5 nm或更大之長度的接縫)的情況下填充間隙的能力,其中當在具有約1或更大之深寬比的寬溝槽中沉積膜時,觀察到層之無接縫/無空隙之由下而上的生長。
流動性常表現為填充溝槽之前在寬溝槽底部處之膜的凹面,且亦表現為在完全填充溝槽之後,膜在連續沉積時之實質上平坦的頂表面(平坦化)。此類沉積係稱為「由下而上沉積(bottom-up deposition)」。
當溝槽窄而深時,即使膜可流動,膜仍無法抵達溝槽底部。在該情況下,流動性常表現為沿著溝槽側壁之粗略或實質的保形膜,其中溝槽底部處實質上無膜,且一般而言,其中溝槽的頂部開口係藉由膜來關閉。由於膜是可流動的,側壁膜沿著側壁向下流動並延伸,從而形成薄膜,其中膜之實質上保形部分(除了實質上藉由灰化來移除之關閉溝槽頂部開口的頂部部分以外)的平均厚度對膜在溝槽中之深度(沿著側壁朝底部延伸的長度)的比率可在0.1%至10%的範圍內(一般係0.5%至5%)。此類沉積係稱為「無底沉積(bottomless deposition)」。
在本揭露中,將相鄰突出結構之間的凹部及任何其他凹部圖案稱為「溝槽(trench)」。也就是說,溝槽係包括孔/貫孔的任何凹部圖案。對由下而上沉積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溝槽具有約20 nm至約100 nm(一般約30 nm至約50 nm)之寬度(其中當溝槽具有與寬度實質上相同的長度時,其係稱為孔/貫孔),約30 nm至約100 nm(一般約40 nm至約60 nm)之深度,及約2至約10(一般約2至約5)之深寬比。對無底沉積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溝槽具有約5.5 nm至約200 nm(一般約10 nm至約100 nm)之寬度(CD),約800 nm至約10,000 nm(一般約300 nm至約8,000 nm)之深度,及約15至約150(一般約20至約100)之深寬比。溝槽的適當尺寸可依據製程條件、膜的流動性、膜組成、預期應用等而變化。例如,藉由調諧膜的流動性,由下而上沉積及無底沉積可在具有不同於本文所述之大小的溝槽中實現。
在本揭露中,用語「實質上無沉積(substantially no deposition)」、「實質上無膜(substantially no film)」、或類似者係指功能上等效於零的量、無形或可忽略的量、物質上不干擾後續製程(例如灰化)的量、低於可偵測量或可觀察量的量、或類似者。
在本揭露中,於一些實施例中,任何已定義之意義未必排除尋常及慣例意義。同樣地,在本揭露中,「本發明(the invention/the present invention)」係指明確、必要、或固有地揭示於本文中之實施例或態樣的至少一者。
將針對較佳實施例解釋實施例。然而,本發明並非意欲受限於較佳實施例。
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在基材之圖案化凹部上形成形貌受控層之方法,其包含:(i)藉由脈衝電漿輔助沉積在基材之圖案化凹部上沉積具有填充能力之無Si含C膜,以由下而上方式或無底方式填充凹部;及(ii)使經填充在凹部中之由下而上或無底膜遭受電漿灰化,以主要僅留下填充膜之底部部分或主要僅留下填充膜之側壁部分的方式移除填充膜之頂部部分。無Si含C膜一般可係非晶碳聚合物膜,其係可流動膜。當藉由使用電漿輔助方法來形成非晶碳聚合物膜時,所得之非晶碳聚合物膜係由氫化非晶碳聚合物構成。在本揭露中,氫化非晶碳聚合物可簡稱為非晶碳聚合物,其亦可稱為「aC:H」或簡稱為縮略語「aC」。進一步地,在本揭露中,SiC、SiCO、SiCN、SiCON、或類似者係以非化學計量方式指示膜類型(簡單由主要構成元素指示)的縮略語,除非在別處另外描述。
在一些實施例中,於步驟(i)中,無Si含C膜係使用烴前驅物沉積。在一些實施例中,步驟(i)包含:(ia)供應前驅物至在其中放置該基材之一反應空間,及(ib)使基材之圖案化凹部暴露至電漿以在圖案化凹部中沉積無Si含C膜,其中步驟(ib)係以脈衝電漿之方式間歇地實施,且步驟(ia)係作為步驟(ib)之一必備步驟在不與步驟(ib)重疊的情況下連續地或間歇地實施。在一些實施例中,無Si含C膜實質上係由烴構成。
可流動膜之沉積在所屬技術領域中係已知;然而,由於脈衝電漿輔助沉積(諸如PEALD)係眾所周知用於沉積保形膜(其係具有與可流動膜完全相反之特性的膜),習知的可流動膜沉積使用具有恆定施加的RF功率之化學氣相沉積(CVD)。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流動膜係由非晶碳聚合物構成之無矽含碳膜,且雖然烴前驅物之任何合適的一或多者可係候選者,在一些實施例中,前驅物包括不飽和烴或環烴,其在25°C下具有1,000 Pa或更高的蒸氣壓。在一些實施例中,前驅物係選自由下列組成之群組的至少一者:C2至C8炔(Cn H2n-2 )、C2至C8烯(Cn H2n )、C2至C8二烯(Cn Hn+2 )、C3至C8環烯、C3至C8輪烯(Cn Hn )、C3至C8環烷、及前述之取代烴。在一些實施例中,前驅物係乙烯、乙炔、丙烯、丁二烯、戊烯、環戊烯、苯、苯乙烯、甲苯、環己烯、及/或環己烷。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將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6/026,711號中揭示之方法用作用於可流動膜沉積之間隙填充技術,其在不需要氮、氧、或氫電漿的情況下藉由實質上不形成空隙之使用烴前驅物之電漿輔助沉積來提供完整的間隙填充,其揭露全文係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可藉由改變沉積條件或製程參數來形成不可流動膜。例如,此類參數包括但不限於前驅物分壓、沉積溫度、沉積壓力等。例如,藉由增加沉積溫度、減小沉積壓力、及/或減小前驅物比率(前驅物流對載體氣體流/稀釋氣體流的比率)來使膜的流動性變低。在一些實施例中,製程(i)(沉積製程)係藉由電漿增強原子層沉積(PEALD)或其他循環電漿輔助沉積(例如,循環PECVD)來實施。可將電容耦合式電漿、電感耦合式電漿、遠端電漿、由RF功率產生的電漿、由微波產生的電漿等用作電漿。
在一些實施例中,步驟(ii)中之電漿灰化係使用直接或遠端氧或氫電漿實施。在一些實施例中,直接或遠端氧或氫電漿係(多個)氣體之直接或遠端電漿,此(等)氣體選自由下列組成之群組:僅H2 、Ar及H2 之混合物(Ar/H2 之流率比係0.005至0.995,一般係0.05至0.75)、He及H2 之混合物(He/H2 之流率比係0.005至0.995,一般係0.05至0.75)、N2 及H2 之混合物(N2 /H2 之流率比係0.005至0.995,一般係0.05至0.75)、僅O2 、O2 及Ar之混合物(O2 /Ar之流率比係0.005至0.995,一般係0.05至0.75)、O2 及He之混合物(O2 /He之流率比係0.005至0.995,一般係0.05至0.75)、以及O2 及N2 之混合物(O2 /N2 之流率比係0.005至0.995,一般係0.05至0.75)。
在一些實施例中,凹部之深寬比係在10至150(一般係15至100)的範圍內,且凹部的深度係大於200 nm,其中凹部係在步驟(i)中以無底方式使用膜來填充,且填充膜的頂部部分關閉凹部的頂部開口。在一些實施例中,實施電漿灰化以打開凹部之關閉的頂部部分,並在步驟(ii)中主要或實質上僅留下填充膜的側壁部分。
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材具有多個凹部,此等凹部具有2至30(一般3至20)的深寬比,其中此等凹部係在步驟(i)中以由下而上方式使用膜來填充,其中由於負載效應而在表面形貌中存在變動。在一些實施例中,步驟(i)持續,直到發生多個凹部上方的膜之平坦化,並接著實施電漿灰化以使多個凹部中填充的膜之表面形貌均勻,並在步驟(ii)中主要或實質上僅留下填充膜的底部部分。
將針對圖式解釋實施例。然而,本發明並非意欲受限於該等圖式。
圖2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遭受由下而上沉積((a) à (b) à (c))及無底沉積((a) à (d) à (e))之溝槽的示意截面圖的圖。首先,在圖2之(a)中,提供具有溝槽的基材,其中對由下而上沉積而言,基材21具有溝槽20,此溝槽所具有的寬度足夠寬以允許可流動膜流入溝槽中,且此溝槽所具有的深度足夠小以允許可流動膜抵達溝槽20的底部,而對無底沉積而言,基材31具有溝槽30,此溝槽所具有的寬度足夠寬以允許可流動膜流入溝槽中,但此溝槽足夠窄以在膜抵達溝槽30的底部之前使用膜來堵塞溝槽30的頂部開口,且此溝槽所具有的深度足夠大以拒絕可流動膜抵達溝槽30的底部。舉實例而言,溝槽的合適大小係在本揭露中描述,且例如可根據膜的流動性來選擇。應注意,圖2係極度簡化且並未按比例。
接下來,在沉積製程中,除了依據溝槽大小、膜的目標沉積厚度、目標灰化量、膜的目標最終形貌等而修改之沉積循環數、灰化持續時間等,可將相同的沉積製程條件用於(b)中的由下而上沉積及(d)中的無底沉積兩者。在(b)中,可流動膜以由下而上方式填充溝槽20,並在完全填充溝槽20之後連續地沉積在基材21上,直到膜22的頂表面經平坦化。由於膜的流動性而可達成平坦化。在(d)中,可流動膜沉積在基材31的頂部上並流入溝槽30中,以無底方式沿著溝槽30的側壁向下移動,同時以可流動膜32堵塞溝槽30的頂部開口。由於可流動膜沿著具有約10至100的深寬比之溝槽30的側壁向下流動,例如,側壁上的膜沿著側壁變為實質上保形,其可充當間隔物。應注意,由下而上沉積及無底沉積可藉由針對各沉積調諧膜的流動性而在具有相同大小的溝槽上實施。例如,可使用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6/026,711號中所揭示之調諧流動性的方法。
接下來,在灰化製程中,構成膜的非晶碳係從經暴露至電漿的頂表面移除(灰化)至適於僅有底部之形貌或僅有側壁之形貌的深度。在(c)中,藉由移除經沉積在基材21之頂表面上之膜22的部分及以由下而上方式填充在溝槽20中之膜22的上部部分,可得到具有僅有底部之形貌的膜23,其係均質的且實質上具有均勻的深度。在(e)中,藉由移除經沉積在基材31之頂表面上之膜32的部分及以無底方式堵塞溝槽30的上部開口之膜32的上部部分,可得到具有僅有側壁之形貌的膜33,其係均質的且實質上具有均勻的厚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較佳地,沉積製程使用類ALD配方(例如,饋送/沖洗/電漿衝擊/沖洗),其中饋送後之沖洗係自願地大幅縮短以在電漿衝擊期間留下高分壓的前驅物,如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6/026,711號中所揭示者。此明顯有別於ALD化學或機制。上述製程可基於脈衝電漿CVD,其亦為所得的膜賦予良好的填充能力,雖然類ALD配方可更有益處,如稍後所討論者。
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沉積膜之流動性而言,不同於習知ALD的關鍵態樣包括:
1)在整個RF導通週期期間之足夠高的分壓,以用於發展聚合/鏈增長;
2)足夠的能量以活化反應(由RF導通週期及RF功率界定),不會過長的RF導通週期;及
3)用於聚合/鏈增長之溫度及壓力設定為高於可流動相的熔點但低於沉積材料的沸點。
在一些實施例中,製程參數的範圍係調整如下以用於調諧膜的流動性:
表1(數字係近似值)
  低ß黏度à高
前驅物的分壓(Pa) >50(較佳地>200)
晶圓溫度(°C) -10至200(較佳地50至150)
總壓力(Pa) 300至101325(較佳地>500)
至於壓力,高壓對流動性而言係較佳的,因為重力及表面張力係用於使膜在底部處流動的驅動力。至於溫度,低溫對流動性而言係較佳的(此遠非直觀的),雖然高溫有利於聚合物鏈增長率。
圖12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膜形成製程序列的圖表,其中灰色格子表示「開」狀態,而白色格子表示「關」狀態,且各欄之寬度不代表各製程的持續時間。由下而上沉積及無底沉積兩者可採用此簡化的製程序列,且在一些實施例中,除了依據溝槽大小、膜的目標沉積厚度、目標灰化量、膜的目標最終形貌等而修改之沉積循環數、灰化持續時間等,可將相同的沉積製程條件用於由下而上沉積及無底沉積兩者。
此製程序列包含沉積製程(「饋送」→「沖洗」→「RF脈衝-1」(電漿聚合)→「沖洗」)及電漿灰化製程(「穩定化」→「RF脈衝-2」(電漿灰化)→「沖洗」)。電漿聚合製程包含藉由類PEALD沉積使用無Si且無金屬之含C前驅物及產生電漿之氣體在具有溝槽的基材上沉積非晶碳聚合物膜,該產生電漿之氣體藉由在兩電極間施加RF功率(RF)而產生電漿,基材係平行兩電極放置在兩電極之間,其中在類PEALD沉積的各子層沉積循環中施加RF功率,其中產生電漿之氣體及載體氣體連續地流動,且亦作用如「饋送」後之「沖洗」期間及「RF脈衝-1」後之「沖洗」期間的沖洗氣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饋送時間係在0.3至10秒(一般係0.6至2秒)的範圍內,饋送之後的沖洗時間係在0至0.5秒(一般係0至0.3秒)的範圍內,RF時間係在0.5至2秒(一般係0.8至1.5秒)的範圍內,RF之後的沖洗時間係在0至0.5秒(一般係0至0.1秒)的範圍內,載體氣體的流量係在0至0.8 slm(一般係0.1至0.3 slm)的範圍內,產生電漿之氣體的流量係在0至0.5 slm(一般係0.1至0.3 slm)的範圍內,且針對300-mm晶圓之RF功率係在50至400 W(一般係75至200 W)的範圍內(對不同大小的晶圓而言,上述瓦特數係按照各晶圓之每單位面積(cm2 ) W施加)。
例如,當揮發性烴前驅物藉由電漿聚合並沉積在基材表面上時,暫時得到膜的流動性,其中氣態單體(前驅物)係藉由電漿氣體放電所提供的能量活化或分裂以便啟動聚合,且當所得之聚合物材料經沉積在基材表面上時,材料顯示暫時可流動的行為。當完成沉積步驟時,可流動膜不再可流動而經固化,且因此不需要分開的固化製程。
沉積製程係類PEALD製程,其之用於形成子層(一般而言係比單層更厚)的一個循環可重複q次,直到在開始電漿灰化製程之前得到非晶碳聚合物膜的所欲厚度,其中針對由下而上沉積,q係5至100(較佳地25至50)的整數(取決於溝槽大小、膜的預期用途等),以便在開始電漿灰化製程之前在基材的頂表面上方沉積具有2.5 nm至50 nm(較佳地7.5 nm至25 nm)之厚度的非晶碳聚合物膜;且其中針對無底沉積,q係10至200(較佳地40至100)的整數(取決於溝槽大小、膜的預期用途等),以便在開始電漿灰化製程之前在基材的頂表面上方沉積具有5 nm至100 nm(較佳地20 nm至50 nm)之厚度的非晶碳聚合物膜。
接下來,電漿灰化製程開始,其包含將灰化氣體(H2 或O2 、或前述及N2 、Ar、及/或He的混合物)饋送至反應空間(「穩定化」),該灰化氣體以RF功率(RF)激發以產生電漿並灰化非晶碳聚合物膜(「RF脈衝-2」),隨後沖洗(「沖洗」),其中灰化氣體係在整個電漿灰化製程期間連續地饋送至反應空間。在一些實施例中,在100 Pa至1000 Pa(一般係200至600 Pa)的壓力下,用於電漿灰化的RF功率係在50至500 W(一般係50至200 W)的範圍內,持續時間5至200秒(一般係10至100秒),穩定化時間係在5至60秒(一般係10至30秒)的範圍內,RF之後的沖洗時間係在5至60秒(一般係10至30秒)的範圍內,且灰化氣體之流量係在0.1至10 slm(一般係0.5至2 slm)的範圍內。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整個製程期間,載體氣體係例如在0 sccm至2000 sccm(較佳地100 sccm至500 sccm)的範圍內連續地饋送至反應空間。並且,製程溫度可在-50°C至175°C(較佳地35°C至150°C)的範圍內。
沉積製程中的產生電漿之氣體及電漿灰化製程中的灰化氣體可係相同或不同(例如,兩者可係Ar及/或He)。
載體氣體之連續流動可使用流通系統(FPS)來完成,其中載體氣體管線設有具有前驅物儲槽(瓶)的歧路管線,且主要管線與歧路管線經切換,其中當僅欲將載體氣體饋送至反應室時,歧路管線經關閉,而當欲將載體氣體及前驅物氣體兩者均饋送至反應室時,關閉主要管線且載體氣體流過歧路管線並從瓶與前驅物氣體一起流出。以此方式,載體氣體可連續地流入反應室中,且可藉由切換主要管線及歧路管線而以脈衝載送前驅物氣體。圖1B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使用流通系統(FPS)的前驅物供應系統(黑色閥指示該等閥關閉)。如圖1B中之(a)所示,當將前驅物饋送至反應室(未圖示)時,首先,諸如Ar(或He)之載體氣體流過具有閥b及c之氣體管線,接著進入瓶(儲槽)26。載體氣體從瓶26流出,同時載送對應於瓶26內之蒸氣壓的量之前驅物氣體,並流過具有閥f及e之氣體管線,且接著與前驅物一起饋送至反應室。在上文中,閥a及d經關閉。當僅將載體氣體(稀有氣體)饋送至反應室時,如圖1B中之(b)所示,載體氣體流過具有閥a之氣體管線,同時繞過瓶26。在上文中,閥b、c、d、e、及f經關閉。
例如,可使用包括圖1A所繪示之設備的任何合適設備來執行製程循環。圖1A係可用於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中之PEALD設備(所欲的係與經程式化以實施下述序列之控制機構協力)的示意圖。在此圖式中,藉由在反應室3的內部11(反應區)中提供彼此平行且面對的一對導電平板電極4、2,施加HRF功率(13.56 MHz或27 MHz)25至一側並將另一側12電氣接地而在電極之間激發電漿。溫度調節器係在下部台2(下部電極)中提供,且放置在其上之基材1的溫度在給定溫度下保持恆定。上部電極4亦充當噴淋板,且反應物氣體及/或稀釋氣體(若有的話)以及前驅物氣體係分別通過氣體管線27及氣體管線28以及通過噴淋板4引入至反應室3中。此外,在反應室3中,提供具有排氣管線7之圓管13,通過其排出反應室3之內部11中的氣體。此外,設置在反應室3下方之傳送室5具備密封氣體管線24,以經由傳送室5的內部16(傳送區)將密封氣體引入至反應室3的內部11中,其中提供用於分開反應區與傳送區之分隔板14(此圖式省略閘閥,晶圓係通過該閘閥傳送至傳送室5中或從該傳送室傳送)。傳送室亦具備排氣管線6。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元素膜沉積及表面處理係在相同反應空間中執行,使得所有步驟可連續地實施,而不使基材暴露至空氣或其他含氧大氣。
在一些實施例中,於圖1A所描繪之設備中,可在實質上不使反應室壓力波動的情況下使用圖1B所繪示之切換惰性氣體流及前驅物氣體流的系統(先前描述)以脈衝引入前驅物氣體。
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瞭解,設備包括一或多個控制器(未圖示),其可經程式化或以其他方式組態以致使本文於別處所述之沉積及反應器清潔製程之實施。如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瞭解的,(多個)控制器係與反應器之各種電源、加熱系統、泵、機器人系統、及氣流控制器或閥通訊。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雙室反應器(經設置為彼此靠近之用於處理晶圓的兩個區段或隔室),其中反應物氣體及稀有氣體可通過共用管線供應,而前驅物氣體係通過非共用管線供應。
具有填充能力的膜可應用至各種半導體裝置,包括但不限於,3D交叉點記憶體裝置中的晶胞絕緣、自對準貫孔、偽閘(替換當前的多晶矽)、反相圖案化、PC RAM絕緣、切割硬遮罩、及DRAM儲存節點接觸(SNC)絕緣。
實例
在未指定條件及/或結構之下列實例中,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鑒於本揭露而按照例行實驗輕易地提供此類條件及/或結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理解,實例中所用的設備包括一或多個控制器(未圖示),其經程式化或以其他方式經組態以致使如本文於別處所述之沉積及反應器清潔製程之實施。如熟悉本技藝者應瞭解,控制器係與反應器之各種電源、加熱系統、泵、機器人系統及氣流控制器或閥通訊。
參考實例1(圖3)
使用圖1A所繪示之設備及圖1B所繪示之氣體供應系統(FPS),在下文表2所示的條件下,根據圖12所示之製程序列以由下而上方式藉由類PEALD製程將非晶碳聚合物膜沉積在Si基材(具有300 mm直徑及0.7 mm厚度)上,此Si基材具有溝槽,此等溝槽具有大約25至35 nm的開口,並具有大約85 nm的深度(深寬比大約2.4至3.4)。膜係經沉積以完全填充溝槽並進一步積聚於其上,形成平坦的頂表面。類PEALD循環係重複242次(p=242)。其後,在下文表2所示的條件下,根據圖12所示之製程序列使用O2 及Ar的混合物或N2 及H2 的混合物連續地實施灰化。
表2(數字係近似值)
溫度設定  SUS溫度(°C)。 75
SHD溫度(°C) 50
壁溫度(°C) 75
BLT溫度(°C) RT
 沉積 壓力(Pa) 1160
間隙(mm) 16.5
饋送時間(秒) 0.4
沖洗(秒) 0.1
RF時間(秒) 1.5
沖洗(秒) 0.1
RF功率(W) 230
前驅物 環戊烯
載體 He
載體流量(slm) 0.1
乾式He (slm) 0.2
密封He (slm) 0.1
灰化 穩定化(秒)。 15
沖洗(秒) 10
RF時間(秒) 10至300
RF功率(W) 50至200
灰化氣體O2 /Ar (slm) 0.5/0.5
灰化氣體N2 /H2 (slm) 0.5/0.5
圖3顯示在(a)中遭受由下而上沉積、隨後在(b)中遭受O2 /Ar灰化或在(c)中遭受N2 /H2 灰化之溝槽的截面圖之STEM照片。如圖3所示,確認非晶碳聚合物膜可有效地流動並完全填充所有溝槽(無論大小差異),且進一步積聚於此等溝槽上形成平坦的頂表面,且藉由灰化製程,可在不減低CD整體性的情況下完全移除或灰化非晶碳聚合物膜,亦即,藉由操縱灰化時間,可在不減低CD整體性的情況下移除所欲量的非晶碳聚合物膜。
實例1
除了沉積循環係重複210次(p=210)以便在基材頂表面上積聚達100 nm厚度的膜以外,在與參考實例1相同的條件下,以由下而上方式藉由類PEALD製程將非晶碳聚合物膜沉積在Si基材(具有300 mm直徑及0.7 mm厚度)上,此Si基材具有溝槽,此等溝槽具有大約20 nm的開口,並具有大約200 nm的深度(深寬比大約10)。其後,除了將RF時間縮短為90秒以便形成具有僅有底部之形貌的膜結構以外,以相同於參考實例1的方式使用O2 及Ar的混合物連續地實施灰化,其中膜係從基材頂表面灰化至181 nm的深度。
圖9顯示遭受由下而上沉積之溝槽的截面圖之STEM照片,其中(a)表示完成沉積之溝槽,且(b)表示灰化之後的溝槽。如圖9所示,確認非晶碳聚合物膜可有效流動並完全填充所有溝槽,且進一步積聚在此等溝槽上形成平坦的頂表面,且藉由灰化製程,可在不減低CD整體性的情況下在所有溝槽中均勻地移除或灰化非晶碳聚合物膜,形成具有均勻的僅有底部之形貌的均質膜結構。
實例2
除了改變灰化時間以外,以相同於實例1的方式在Si基材上沉積非晶碳聚合物膜。
圖10顯示遭受由下而上沉積(完全填充)之溝槽的截面圖之STEM照片,其中未處理的(a)表示具有不同寬度之寬溝槽及窄溝槽的混合(刻度表示300 nm),未處理的(b)表示中間溝槽(刻度表示60 nm),而未處理的(c)表示寬度稍有差異之寬溝槽(刻度表示60 nm),欄(1)表示在灰化之前具有完全填充沉積(210個沉積循環)的溝槽,欄(2)表示持續灰化105秒之後的溝槽,欄(3)表示持續灰化129秒之後的溝槽,而欄(4)表示持續灰化165秒之後的溝槽。
圖11顯示遭受由下而上沉積之溝槽的截面圖之STEM照片,其中(a)表示完成完全填充沉積(210個沉積循環)之溝槽,(b)表示持續灰化240秒之後的溝槽,而(c)表示持續灰化300秒之後的溝槽。
如圖10及圖11所示,確認非晶碳聚合物膜可有效流動並完全填充所有溝槽,且進一步積聚在此等溝槽上形成平坦的頂表面,且藉由灰化製程,可在不減低CD整體性的情況下在所有溝槽中均勻地移除或灰化非晶碳聚合物膜,形成具有均勻的僅有底部之形貌的均質膜結構。同樣地,令人驚訝的是,確認完全填充沉積及灰化的組合可在實質上無負載效應的情況下均質地實現僅有底部之沉積。
參考實例2
除了沉積循環係重複350次(p=350)以便在基材頂表面上積聚達160 nm厚度的膜以外,在與參考實例1相同的條件下,以無底方式藉由類PEALD製程將非晶碳聚合物膜沉積在Si基材(具有300 mm直徑及0.7 mm厚度)上,此Si基材具有溝槽,此等溝槽具有大約150 nm的開口,並具有大約2500 nm的深度(深寬比大約17)。
已藉由遭受無底沉積之溝槽的截面圖之STEM照片確認無底沉積,其等包括(a)一系列經膜沉積之溝槽的視圖,(b)溝槽中之一者之頂部部分的放大圖,(c)溝槽之底部部分的放大圖,及(d)溝槽之側壁的放大圖。已確認,雖然溝槽並未完全使用膜來填充(如在(a)中所觀察到的),非晶碳聚合物膜可有效流動,其中雖然溝槽的頂部部分使用膜來關閉(頂部係過填充)(如在(b)中所觀察到的),膜向下流動並沿著溝槽側壁朝溝槽底部延伸(如(d)中所觀察到的),卻未抵達溝槽底部(如(c)中所觀察到的),沿著側壁形成實質上保形(沿著側壁之實質上均勻的厚度)且均質的膜結構。
參考實例3
除了沉積循環係重複300次(p=300)以便在基材頂表面上積聚達116 nm厚度的膜以外,在與參考實例1相同的條件下,以無底方式藉由類PEALD製程將非晶碳聚合物膜沉積在Si基材(具有300 mm直徑及0.7 mm厚度)上,此Si基材具有溝槽,此等溝槽具有大約140至160 nm的開口,並具有大約2500 nm的深度(深寬比大約16至18)。
圖4顯示遭受無底沉積(300個循環)而無灰化之溝槽的截面圖之STEM照片的示意圖。如圖4所示,確認雖然溝槽並未完全使用膜來填充,非晶碳聚合物膜可有效流動,其中雖然溝槽的頂部部分恰好或勉強使用膜來關閉(頂部係過填充),且雖然膜經積聚在基材頂表面上,膜向下流動並沿著溝槽側壁朝溝槽底部延伸且稍微抵達溝槽底部,沿著側壁形成實質上保形(沿著側壁之實質上均勻的厚度)且均質的膜結構。如果將乾蝕刻條件設定為相對於下伏層對碳膜具有高選擇性(例如,>100),則膜在底部處的少量沉積不會干擾用以形成超深孔之進一步的蝕刻,且因此,此沉積仍稱為無底沉積。進一步地,藉由調諧膜的流動性(稍微減少流動性),膜沿著側壁的流動可在抵達底部之前停止。
實例3
在相同於參考實例3的條件下,以無底方式將非晶碳聚合物膜沉積在Si基材上。其後,除了將RF時間縮短為90秒以外,以相同於參考實例1的方式使用O2 及Ar的混合物連續地實施灰化,以便薄化積聚在基材頂表面上之一部分的膜,並移除溝槽中之膜的頂部關閉部分(過填充部分)以打開溝槽,從而在溝槽中形成間隔物狀結構。
圖5顯示遭受無底沉積(300個循環)隨後灰化(90秒)之溝槽的截面圖之STEM照片的示意圖。如圖5所示,確認藉由灰化,有效地移除溝槽之過填充的頂部部分,以便打開溝槽頂部而不減低CD整體性,沿著側壁形成實質上保形(沿著側壁之實質上均勻的厚度)且均質的膜結構。
參考實例4
除了沉積循環重複350次(p=350)以外,在相同於參考實例3的條件下以無底方式將非晶碳聚合物膜沉積在Si基材上,使得積聚在基材頂表面上的膜達160 nm的厚度,並完全關閉溝槽的頂部開口(溝槽上方之過填充部分的厚度係145 nm)。
圖6顯示遭受無底沉積(350個循環)而無灰化之溝槽的截面圖之STEM照片的示意圖。如圖6所示,確認雖然溝槽並未完全使用膜來填充,非晶碳聚合物膜可有效流動,其中雖然溝槽的頂部部分使用膜來關閉,且雖然膜經積聚在基材頂表面上,膜向下流動並以類似於參考實例3的方式沿著溝槽側壁朝溝槽底部延伸。
實例4
在相同於參考實例4的條件下,以無底方式將非晶碳聚合物膜沉積在Si基材上。其後,除了將RF時間縮短為90秒以外,以相同於參考實例1的方式使用O2 及Ar的混合物連續地實施灰化,以便薄化積聚在基材頂表面上之一部分的膜,並移除溝槽中之膜的頂部關閉部分(過填充部分)以打開溝槽,從而在溝槽中形成間隔物狀結構(溝槽上方之過填充部分的厚度係95 nm)。
圖7顯示遭受無底沉積(350個循環)隨後灰化(90秒)之溝槽的截面圖之STEM照片的示意圖。如圖7所示,確認藉由灰化,有效地移除溝槽之過填充的頂部部分,以便打開各溝槽之頂部而不減低CD整體性,沿著側壁形成實質上保形(沿著側壁之實質上均勻的厚度)且均質的膜結構。
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了解,在不偏離本發明之精神的情況下,可作出大量及各種修改。因此,應清楚瞭解,本發明之形式僅係說明性,而非意欲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1:基材 2:平板電極/台 3:反應室 4:平板電極 5:傳送室 6:排氣管線 7:排氣管線 11:內部 13:圓管 14:分隔板 16:內部 20:溝槽 21:基材 22:膜 23:膜 24:氣體管線 25:HRF功率 26:瓶 27:氣體管線 28:氣體管線 30:溝槽 31:基材 32:膜 33:膜 a:閥 b:閥 c:閥 d:閥 e:閥 f:閥
現將參照意欲說明而非限制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的圖式來描述本發明的這些及其他特徵。圖式係經大幅度簡化以供說明性目的使用,且未必按比例繪製。 圖1A係用於沉積可用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的介電膜之PEALD(電漿增強型原子層沉積)設備的示意圖。 圖1B繪示可用於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之使用流通系統(FPS)之前驅物供應系統的示意圖。 圖2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遭受由下而上沉積((a) à (b) à (c))及無底沉積((a) à (d) à (e))之溝槽的示意截面圖的圖。 圖3顯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在(a)中遭受由下而上沉積、隨後在(b)中遭受O2 /Ar灰化或在(c)中遭受N2 /H2 灰化之溝槽的截面圖之STEM照片。 圖4顯示遭受無底沉積(300個循環)而無灰化之溝槽的截面圖之STEM照片的示意圖。 圖5顯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遭受無底沉積(300個循環)、隨後遭受灰化(90秒)之溝槽的截面圖之STEM照片的示意圖。 圖6顯示遭受無底沉積(350個循環)而無灰化之溝槽的截面圖之STEM照片的示意圖。 圖7顯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遭受無底沉積(350個循環)、隨後遭受灰化(90秒)之溝槽的截面圖之STEM照片的示意圖。 圖8顯示遭受由下而上沉積之溝槽的截面圖之STEM照片,其中(a)表示具有不同寬度的溝槽,而(b)表示以不規則量的膜填充之溝槽。 圖9顯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遭受由下而上沉積之溝槽的截面圖之STEM照片,其中(a)表示完成沉積之溝槽,而(b)表示灰化之後的溝槽。 圖10顯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遭受由下而上沉積(完全填充)之溝槽的截面圖之STEM照片,其中未處理的(a)表示具有不同寬度之寬溝槽及窄溝槽的混合(刻度表示300 nm),未處理的(b)表示中間溝槽(刻度表示60 nm),而未處理的(c)表示寬度稍有差異之寬溝槽(刻度表示60 nm),欄(1)表示在灰化之前具有完全填充沉積(210個沉積循環)的溝槽,欄(2)表示持續灰化105秒之後的溝槽,欄(3)表示持續灰化129秒之後的溝槽,而欄(4)表示持續灰化165秒之後的溝槽。 圖11顯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遭受由下而上沉積之溝槽的截面圖之STEM照片,其中(a)表示完成完全填充沉積(210個沉積循環)之溝槽,(b)表示持續灰化240秒之後的溝槽,而(c)表示持續灰化300秒之後的溝槽。 圖12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膜形成製程序列的圖表,其中灰色格子表示「開」狀態,而白色格子表示「關」狀態,且各欄之寬度不代表各製程的持續時間。
20:溝槽
21:基材
22:膜
23:膜
30:溝槽
31:基材
32:膜
33:膜

Claims (10)

  1. 一種在一基材之一圖案化凹部上形成一形貌受控層之方法,其包含:(i)藉由脈衝電漿輔助沉積在該基材之該圖案化凹部上沉積具有填充能力之一無Si含C膜,以一由下而上方式或無底方式填充該凹部;及(ii)使經填充在該凹部中之該由下而上或無底膜遭受電漿灰化,以主要或實質上僅留下該填充膜之一底部部分或者主要或實質上僅留下該填充膜之一側壁部分的一方式移除該填充膜之一頂部部分。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中步驟(ii)中之該電漿灰化係使用一直接或遠端氧或氫電漿實施。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直接或遠端氧或氫電漿係(多個)氣體之一直接或遠端電漿,該(等)氣體係選自由下列組成之群組:僅H2、Ar及H2之一混合物、N2及H2之一混合物、He及H2之一混合物、僅O2、O2及Ar之一混合物、O2及He之一混合物、O2及N2之一混合物。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中在步驟(i)中,該無Si含C膜係使用一烴前驅物沉積。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中步驟(i)包含:(ia)供應一前驅物至在其中放置該基材之一反應空間,及(ib)使該基材之該圖案化凹部暴露至一電漿以在該圖案化凹部中沉積該無Si含C膜,其中步驟(ib)係以脈衝該電漿之一方式間歇地實施,且步驟(ia)係作為步驟(ib)之一必備步驟在不與步驟(ib)重疊的情況下連 續地或間歇地實施。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無Si含C膜實質上係由烴構成。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方法,其中實施電漿灰化以打開該凹部之該關閉的頂部部分,並在步驟(ii)中主要或實質上僅留下該填充膜的該側壁部分。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方法,其中步驟(i)持續,直到發生該多個凹部上方的該膜之平坦化,並接著實施電漿灰化以使該多個凹部中填充的該膜之表面形貌均勻,並在步驟(ii)中主要或實質上僅留下該填充膜的該底部部分。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凹部之一深寬比係在10至100的一範圍內,且該凹部的一深度係大於200nm,其中該凹部係在步驟(i)中以一無底方式使用該膜填充,且該填充膜之一頂部部分關閉該凹部的一頂部開口。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基材具有多個凹部,該等凹部具有2至30的深寬比,其中該等凹部係在步驟(i)中以一由下而上方式使用該膜填充,其中由於負載效應而在表面形貌中存在變動。
TW109123304A 2019-07-19 2020-07-10 形成形貌受控的非晶碳聚合物膜之方法 TWI8395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876588P 2019-07-19 2019-07-19
US62/876,588 2019-07-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1506A TW202121506A (zh) 2021-06-01
TWI839544B true TWI839544B (zh) 2024-04-2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179569A1 (en) 2013-12-21 2015-06-25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Method of controlling contact hole profile for metal fill-in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179569A1 (en) 2013-12-21 2015-06-25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Method of controlling contact hole profile for metal fill-i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82698B2 (en) Method of forming topology-controlled amorphous carbon polymer film
TWI817004B (zh) 用於重組非晶碳聚合物膜之方法
US11646197B2 (en) Method for depositing silicon-free carbon-containing film as gap-fill layer by pulse plasma-assisted deposition
US20210020432A1 (en) Method of forming topology-controlled amorphous carbon polymer film
US10755923B2 (en) Method for depositing silicon-free carbon-containing film as gap-fill layer by pulse plasma-assisted deposition
TWI821562B (zh) 將材料沉積至基材之表面上之方法、沉積設備及裝置結構
US11482412B2 (en) Method for depositing a gap-fill layer by plasma-assisted deposition
KR20210062561A (ko) 기판의 표면 상에 탄소 함유 물질을 증착하는 방법, 상기 방법을 사용하여 형성된 구조물, 및 상기 구조물을 형성하기 위한 시스템
CN113140503A (zh) 形成高纵横比特征的方法
CN114763603A (zh) 用于沉积间隙填充流体的方法及相关的系统和装置
TWI812757B (zh) 形成熱穩定有機矽聚合物膜之方法
TWI839544B (zh) 形成形貌受控的非晶碳聚合物膜之方法
KR20220081905A (ko) 실리콘 질화물 증착용 실리콘 전구체
US20220178023A1 (en) Method of forming a structure including silicon-carbon material, structure formed using the method, and system for forming the structure
TW202208661A (zh) 包括多個碳層的結構以及形成和使用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