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96676B - 粉盒 - Google Patents
粉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896676B CN106896676B CN201710159881.5A CN201710159881A CN106896676B CN 106896676 B CN106896676 B CN 106896676B CN 201710159881 A CN201710159881 A CN 201710159881A CN 106896676 B CN106896676 B CN 10689667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tridge
- toner
- nozzle
- powder
- ope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81—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 G03G15/0886—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by mechanical means, e.g. shutter, plu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68—Toner cartridges fulfilling a continuous function within the electrographic apparatus during the use of the supplied developer material, e.g. toner discharge on demand, storing residual toner, acting as an active closure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7—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15/0872—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the developer cartridges being generally horizontally mounted parallel to its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illing Or Emptying Of Bunkers, Hoppers, And Tank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 Supplying Of Containers To The Packaging St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粉盒。粉盒能够沿纵向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粉末补充装置包括用于输送粉末的输送喷嘴、形成在输送喷嘴上并用于从粉盒接收粉末的喷嘴开口、以及用于保持粉盒的补充装置结合件,粉盒包括:配置为从一端沿纵向向形成有粉盒开口的另一端输送粉末的输送装置;配置为通过外部驱动力转动输送装置的齿轮;布置在粉盒开口上并配置成接收可插入的输送喷嘴的喷嘴接收装置;和粉盒结合部,包括与补充装置结合件结合的结合孔,其中,喷嘴接收装置包括抬升部,该抬升部配置为抬升粉末以将粉末输送至输送喷嘴的喷嘴开口。在另一粉盒中,喷嘴接收装置具有外表面,粉末补充装置的结合部沿着该外表面插入。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380002911.1、申请日为2013年6月3日、申请人为株式会社理光、发明名称为“粉盒和图像形成设备”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盛装粉末(例如色粉)的粉盒,还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在该图像形成设备中,粉末从粉盒向输送目的地输送。
背景技术
在实施电子照相过程的复印机、打印机或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设备中,在感光器上形成的潜像通过存在于显影装置中的色粉被转化为可见图像。因此,潜像的显影导致色粉消耗。所以需要向显影装置补充色粉。在图像形成设备的主体上安装有作为粉末提供装置的色粉补充装置,该装置从作为粉盒的色粉盒向显影装置输送色粉。结果是,显影装置获得色粉补充。使用以上述方式补充色粉的显影装置,能够以连续方式显影。而且,色粉盒以可分离方式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上。因此,当色粉盒缺色粉时,要把其更换为盛有色粉的新色粉盒。
作为能以可分离方式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上的色粉盒,某些色粉盒已知在盛装色粉的圆筒形色粉盛装件的内表面上形成有旋肋(参见日本公开专利申请2003-241496、日本公开专利申请2005-221825、日本专利4342958、日本公开专利申请2002-202656、和日本公开专利申请2003-233247)。在这种色粉盒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的状态下,色粉盛装件旋转,使得存储在其中的色粉沿转轴的方向从一端输送至另一端。然后,色粉从色粉盛装件的另一端处形成的开口向色粉补充装置的主体排出。
在日本公开专利申请2009-276659中揭示了以下构造。对于色粉盛装件在其中旋转、使色粉盛装件中存储的色粉从一端输送到另一端的色粉盒,固定在色粉补充装置上的输送喷嘴从色粉盛装件的另一端处形成的开口插入。插入色粉盒中的输送喷嘴在输送喷嘴插入方向前端的端部附近形成有色粉接收口。因此,在插入到色粉盒中时,输送喷嘴通过色粉接收口从色粉盛装件接收色粉。然后,输送喷嘴把色粉向色粉补充装置的主体输送。而且,在色粉盒中,在色粉盛装件的另一端处形成的开口内固定有喷嘴插入件,该喷嘴插入件具有喷嘴插入口,以实现输送喷嘴的插入。而且,色粉盒包括粉盒遮板,在不插入输送喷嘴时,该粉盒遮板遮蔽喷嘴插入口,在插入输送喷嘴时,该粉盒遮板开启喷嘴插入口。
在日本公开专利申请2009-276659中揭示的色粉盒中,在插入输送喷嘴前,喷嘴插入口始终保持遮蔽状态。采用这种方式,能够防止在把色粉盒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之前从色粉盒泄漏或散落色粉。而且,当色粉盒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时,从色粉盒向色粉补充装置的输送喷嘴中输送色粉的操作在色粉盒内完成。所以,与在色粉盒之外完成向色粉补充装置输送色粉的方法相比,能够防止色粉补充装置的内部和色粉盒的外表面被散落的色粉弄脏。因此,即使操作者在开始成像之后拉出色粉盒,操作者也不会被色粉沾染。
但是,在日本公开专利申请2009-276659中,未揭示在把遮板向外压的弹簧恢复力下能使色粉盒(硒鼓)固定至色粉补充装置上的保持机构。另外,也未揭示能避免用于输送色粉盒内的色粉的齿轮和保持机构之间发生抵触的具体构造。除非有能使色粉盒保持在色粉补充装置上并且不会导致与齿轮抵触的保持机构,否则无法以稳定方式输送色粉。而且也无法在向色粉补充装置供应色粉的同时防止色粉从喷嘴插入口泄漏。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粉盒,其中可插入输送喷嘴,并且能够以可保证从粉盒向粉末补充装置稳定输送粉末的方式把粉盒保持在粉末补充装置内的可充粉位置;另外,还需要提供一种包含该粉盒的图像形成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至少部分地解决常规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可沿水平纵向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上的粉盒。该粉末补充装置包括用于输送粉末的输送喷嘴、形成在输送喷嘴上并用于从粉盒接收粉末的喷嘴开口、以及用于通过侧向偏置粉盒来保持粉盒的补充装置结合件。该粉盒包括配置为盛放用于形成图像的粉末的粉盒本体,其中,粉末提供至粉末补充装置;配置为沿纵向从一端向形成有筒状粉盒开口的另一端输送粉末的输送装置,其中,该输送装置提供在粉盒本体内部;配置为通过外部驱动力转动输送装置的齿轮;配置为遮盖住齿轮的粉盒盖,其中,该粉盒盖具有用于部分地暴露齿轮齿牙的齿轮暴露孔;配置为在粉盒本体内导引输送喷嘴的喷嘴接收装置,其中,该喷嘴接收装置布置在粉盒开口内。粉盒盖包括具有配置为能使补充装置结合件滑动的滑动段的粉盒结合部,以及用于与补充装置结合件结合的结合孔。粉盒结合部与所述齿轮的齿牙相比沿径向处于外侧。
通过参照附图阅读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以下详细说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行业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色粉补充装置和色粉盒的说明性横截面图,所示为色粉盒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之前的状态;
图2是所有实施例中的复印机的总体构造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复印机的图像形成单元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复印机的示意图,所示为色粉盒保持在色粉补充装置中的状态;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复印机的总体透视图,所示为色粉盒保持在粉盒保持段中的状态;
图6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色粉盒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色粉补充装置和色粉盒的说明性透视图,所示为色粉盒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之前的状态;
图8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色粉补充装置和色粉盒的说明性横截面图,所示为色粉盒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之后的状态;
图9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色粉盒的说明性透视图,所示为已从色粉盒的粉盒本体上卸下喷嘴接收装置后的状态;
图10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色粉盒的说明性横截面图,所示为已从色粉盒的粉盒本体上卸下喷嘴接收装置后的状态;
图11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色粉盒的说明性横截面图,所示为已从图10所示的状态把喷嘴接收装置附接至色粉盒的粉盒本体后的状态;
图12是所有实施例中的喷嘴接收装置的说明性透视图,该透视图是从粉盒前端侧观察时的透视图;
图13是所有实施例中的喷嘴接收装置的说明性透视图,该透视图是从粉盒后端侧观察时的透视图;
图14是喷嘴接收装置处于图13所示状态时的横向截面图;
图15是所有实施例中的喷嘴遮板的说明性横截面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喷嘴遮板的说明性透视图,该透视图是从喷嘴前端观察时的透视图;
图17是图15所示的喷嘴遮板的说明性透视图,该透视图是从喷嘴底端观察时的透视图;
图18是色粉补充装置的输送喷嘴的周围区域的说明性横截面图;
图19是输送喷嘴的喷嘴开口的周围区域的说明性横截面透视图;
图20是输送喷嘴的周围区域的说明性透视图,该透视图是在喷嘴遮板被卸下后从喷嘴前端观察时的透视图;
图21是喷嘴遮板被卸下后喷嘴开口的周围区域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22是所有实施例中的固定至色粉补充装置上的连接器的说明性透视图,以及第一实施例中的色粉盒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23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色粉盒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的说明性透视图,其中,图22中所示的IC标签保持结构以分解状态示出;另外,本图中还示出了连接器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24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色粉盒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的说明性透视图,其中,图22中所示的IC标签被临时接合至IC标签保持装置上;另外,本图中还示出了连接器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25是所有实施例中的IC标签、IC标签保持装置和连接器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透视图;
图26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色粉盒处于被存储状态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27是第二实施例中的色粉盒的说明性横截面图,其中,在护帽上布置有吸附剂;
图28是第三实施例中的用于喷嘴接收装置中的粉盒遮板支架的说明性透视图,该粉盒遮板支架通过螺丝夹固定至粉盒本体上;
图29是第三实施例中的色粉盒的说明性透视图,所示为喷嘴接收装置已从粉盒本体上卸下后的状态;
图30是第四实施例中的色粉盒的说明性透视图,所示为喷嘴接收装置已从粉盒本体上卸下后的状态;
图31A是第五实施例中的输送叶片的说明性透视图,该透视图是从粉盒后端侧观察时的透视图,并且输送叶片包含在喷嘴接收装置中;
图31B是第五实施例中的色粉盒的说明性横截面图,所示为喷嘴接收装置已从粉盒本体上卸下后的状态;
图32是第五实施例中的抬升部的横截面图,该横截面图为从垂直于色粉盒的转轴的方向观察时的横截面图;
图33是其中配装有第六实施例中的色粉盒的色粉补充装置的说明性横截面图,以及色粉盒的说明性横截面图;
图34是第七实施例中的粉盒本体的说明性横截面图;
图35是第八实施例中的粉盒本体的说明性横截面图;
图36是第九实施例中的粉盒本体的说明性横截面图;
图37是第五实施例中的输送叶片布置在第九实施例中的粉盒本体中的状态的说明性横截面图;
图38是所有实施例中的粉盒前端盖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39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色粉补充装置和色粉盒的说明性横截面图,所示为色粉盒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之前的状态;
图40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色粉盒处于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的状态的说明性横截面图;
图41是色粉补充装置和色粉盒的说明性横截面图,所示为色粉盒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之前的状态;
图42是第十实施例中的色粉补充装置和色粉盒的说明性横截面图,所示为色粉盒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之前的状态;
图43是第十实施例中的色粉盒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44是第十实施例中的色粉补充装置和色粉盒的说明性透视图,所示为色粉盒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之前的状态;
图45是第十实施例中的色粉补充装置和色粉盒的说明性横截面图,所示为色粉盒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之后的状态;
图46是第十实施例中的搅拌器组件的说明性分解图;
图47是第十实施例中的搅拌器组件的说明性分解透视图;
图48是第十实施例中的无轴搅拌输送装置构造中的喷嘴接收装置和搅拌输送装置的横向截面图;
图49(a)和(b)是通过在色粉接收口的位置剖切已插入有输送喷嘴的喷嘴接收装置而获得的横截面图;
图50是第十实施例中的色粉接收口的周围区域的横截面图,该横截面图是从粉盒后端侧沿转轴方向朝粉盒前端侧观察色粉接收口和抬升部时的横截面图;
图51(a)、(b)和(c)示出了使用在图50中顺次示出的色粉接收口和抬升部的构造向色粉接收口导入色粉T时的相继状态,其中,角θ为钝角;
图52(a)、(b)和(c)示出了具有弯曲形状的抬升部的构造;
图53是用于说明第十实施例中的构造的说明性示意图,其中,在抬升部的粉盒前端侧的侧面竖立有防落壁;
图54是第十实施例中的色粉接收口的周围区域的横截面图,该横截面图是从粉盒后端侧沿转轴方向朝粉盒前端侧观察色粉接收口和抬升部时的横截面图;
图55(a)、(b)和(c)示出了使用在图54中顺次示出的色粉接收口和抬升部分的构造向色粉接收口导入色粉T时的相继状态,其中,角θ为锐角;
图56是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中的色粉盒处于被存储状态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57是第十实施例中的色粉盒的说明性横截面图,其中,在图56所示的护帽上布置有吸附剂;
图58是第十至第十三实施例中的固定至色粉补充装置上的连接器的说明性透视图,以及第十实施例中的色粉盒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59是第十一实施例中的色粉盒处于充满色粉状态的说明性示意图,该色粉盒具有利用一个扭矩限制装置来限制搅拌输送装置的旋转驱动的构造;
图60是图59所示的色粉盒处于内部色粉量已减少的状态的说明性示意图;
图61(a)和(b)为图60所示的色粉盒的E-E向横截面图;
图62是扭矩限制装置的横截面透视图;
图63A是可在图59中所示的色粉盒中使用的叶片状输送装置的说明性示意图;
图63B是可在图59中所示的色粉盒中使用的线圈状输送装置的说明性示意图;
图64是一种构造的说明性示意图,其中,在可用于图59所示的色粉盒中的扭矩限制装置上布置有输送装置保持架,该输送装置保持架在其上形成有凸轮沟槽,并且叶片状输送装置在该构造中被强迫沿粉盒本体的纵向进行往复运动;
图65是第十二实施例中的色粉盒的横截面图,其中,搅拌器组件配置有与之整合的粉盒前端盖;
图66是第十三实施例中的色粉盒的横截面图,其中,粉盒前端盖配置有与之整合的粉盒齿轮;
图67A是图66所示的色粉盒的X-X向横截面图;
图67B是第十三实施例中的粉盒前端盖的横截面图,其中,抬升部在其前端具有倾斜面;以及
图67C(a)和(b)示出了第十三实施例中的粉盒前端盖,其中,抬升部以偏置方式布置。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下面说明应用于作为图像形成设备的复印机(以下称为复印机500)的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一种复印机500的总体构造图。复印机500包括复印机本体(以下称为打印机100)、进纸台(以下称为进纸器200)、和附接在打印机100上方的扫描器(以下称为扫描器400)。
在布置在打印机100上部的粉盒保持段70中,以可拆卸方式(可更换方式)安装有作为粉末容器的四个色粉盒32(32Y、32M、32C和32K),它们与四种颜色(分别为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对应。在粉盒保持段70的下侧布置有中间转印单元85。
中间转印单元85包括中间转印带48、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49(49Y、49M、49C和49K)、一个二次转印支承辊82、多个张力辊、以及中间转印清洁装置。中间转印带48绕在多个辊轴上,并由这些辊支撑,当被多个辊轴中的二次转印支承辊82旋转驱动时,中间转印带48沿图2所示的箭头方向不停运动。
在打印机100中,四个图像形成单元46(46Y、46M、46C和46K)彼此平行布置,并正对中间转印带48。在四个色粉盒32(32Y、32M、32C和32K)的下侧,分别布置有作为粉末补充装置的四个色粉补充装置60(60Y、60M、60C和60K)。其中,每个色粉补充装置60(60Y、60M、60C和60K)向相应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46(46Y、46M、46C或46K)的显影装置(粉末使用单元)提供存储在相应色粉盒32(32Y、32M、32C或32K)中的色粉。
如图2所示,在图像形成单元46的下侧,打印机100包括作为潜像图像形成单元的曝光装置47。根据由扫描器400读取的原始图像的图像信息,或者根据从外部设备(例如个人电脑)输入的图像信息,曝光装置47使感光器41(在下文中说明)的外表面暴露在光照下,并在感光器41的外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其中,布置在打印机100中的曝光装置47利用激光二极管实现激光束扫描法。但是,作为曝光单元,也可以使用其它构造,例如发光二极管(LED)阵列。
图3是与黄色对应的黄色46Y图像形成单元的总体构造示意图。
黄色46Y图像形成单元包括作为潜像载体的鼓形感光器41Y。而且,黄色46Y图像形成单元包括布置在感光器41Y周围的下列组成元件:作为注粉单元的注粉辊44Y;作为显影单元的显影装置50Y;感光器清洁装置42Y;和排粉装置。感光器41Y经历成像处理(包括注粉操作、曝光操作、显影操作、转印操作和清洁操作)。结果是,在感光器41Y上形成黄色图像。
同时,对于其它三个图像形成单元46(46M、46C、46K),除了所用色粉的颜色不同外,其构造和与黄色对应的黄色46Y图像形成单元的构造基本相同。因此,在每个感光器41M、41C和41K上,形成相应色粉颜色的图像。下面适当省略三个图像形成单元46(46M、46C、46K)的说明,仅说明黄色46Y图像形成单元。
感光器41Y被驱动电机沿如图3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然后,感光器41Y的表面上在与注粉辊44Y正对的位置被均匀地注粉(注粉操作)。随后,感光器41Y的表面到达从曝光装置47发出的激光L的照射位置,并在该照射位置受到曝光扫描。结果是,在感光器41Y的表面上形成与黄色对应的静电潜像。然后,感光器41Y的表面到达与显影装置50Y正对的位置。在该位置,显现出与黄色颜色的静电潜像,从而形成黄色色粉图像(显影操作)。
中间转印单元85的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49(49Y、49M、49C和49K)中的每一个通过中间转印带48与相应感光器41(41Y、41M、41C或41K)的夹合作用形成一次转印夹持部。然后,在一次转印偏压辊49(49Y、49M、49C和49K)上施加与色粉的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
在显影操作中,在感光器41Y的表面上形成黄色色粉图像后,感光器41Y的表面到达正对一次转印偏压辊49Y形成的一次转印夹持部。然后,在一次转印夹持部,黄色色粉图像被从感光器41Y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8上(一次转印操作)。此时,在感光器41Y上残留有少量未转印的色粉。当黄色色粉图像在一次转印夹持部处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8上后,感光器41Y的外表面到达正对感光器清洁装置42Y的位置。在该位置,残留在感光器41Y上的未转印色粉由清洁刮板42a通过机械方式收集(清洁操作)。最后,感光器41Y的外表面到达正对色粉排出装置的位置。在该位置,感光器41Y上的残余电位被消除。这标志着在成像过程中与感光器41Y相关的操作序列的结束。
对于其它图像形成单元46(46M、46C和46K),成像过程的执行方式与黄色46Y图像形成单元的成像过程的执行方式相同。亦即,布置在每个图像形成单元46(46M、46C或46K)的下侧的曝光装置47朝每个图像形成单元46(46M、46C或46K)的感光器41(41M、41C或41K)发出基于图像信息的激光L。更具体地说,在曝光装置47中,激光L从光源发出,并利用旋转驱动的多面镜进行扫描,从而激光L经由多个光学元件落到每个感光器41(41M、41C和41K)上。然后进行显影操作。随后,每种颜色的色粉图像被从相应的感光器41(41M、41C或41K)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8上。
此时,中间转印带48沿图2所示的箭头方向移动,并顺次通过每个一次转印偏压辊49(49Y、49M、49C和49K)的一次转印夹持部。结果是,四种颜色的色粉图像以重叠方式从感光器41(41Y、41M、41C和41K)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8上。这样,在中间转印带48上形成彩色色粉图像。
然后,在通过对所有颜色的色粉图像进行重叠转印从而在中间转印带48上形成彩色色粉图像后,中间转印带48到达正对二次转印辊89的位置。在该位置,二次转印支承辊82通过中间转印带48与二次转印辊89的夹合作用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当记录介质P(例如转印纸)被输送至二次转印夹持部的位置时,彩色色粉图像被从中间转印带48转印至记录介质P上。此时,在中间转印带48上残留有未被转印至记录介质P上的未转印色粉。在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后,中间转印带48到达中间转印清洁装置的位置,中间转印清洁装置从中间转印带48的外表面上收集未转印色粉。这标志着与中间转印带48相关的操作序列的结束。
下面说明记录介质P。
输送至二次转印夹持部处的记录介质P是从布置在打印机100下侧的进纸器200的进纸托盘26经由进纸辊27和一对定位辊28输送的。更具体地说,在进纸托盘26中以堆叠方式容纳有多张记录介质P。当进纸辊27被沿图2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时,最上一张记录介质P被朝向在一对定位辊28中的两个辊之间形成的辊夹持部输送。
输送至一对定位辊28处的记录介质P临时停止在已停止旋转驱动的一对定位辊28的辊夹持部的位置。然后,随着中间转印带48上形成的彩色色粉图像到达二次转印夹持部,一对定位辊28被同步旋转驱动,从而记录介质P被朝向二次转印夹持部输送。结果是,所需的彩色色粉图像被转印至记录介质P上。
然后,当彩色色粉图像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处被转印至记录介质P上,记录介质P被输送至定影装置86。在定影装置86处,在定影带和压力辊产生的热量和压力下,记录介质P上的彩色色粉图像被定影。在通过定影装置86后,记录介质P通过一对导出辊29被导出至复印机500之外。在记录介质P被通过一对导出辊29导出至复印机500之外后,记录介质P在堆叠段30被按顺序堆叠,作为输出图像。这标志着在复印机500中的图像生成过程中执行的操作序列的结束。
下面更详细地说明布置在每个图像形成单元46中的显影装置50的构造和操作。此处的说明是参照黄色46Y图像形成单元给出的。但是,该说明同样适用于与其它三种颜色对应的图像形成单元46M、46C和46K。
如图3所示,显影装置50Y包括显影辊51Y、刮片52Y、两个显影剂输送螺旋55Y、以及色粉密度传感器56Y。显影辊51Y正对感光器41Y布置,而刮片52Y正对显影辊51Y布置。两个显影剂输送螺旋55Y布置在两个显影粉容纳部(53Y和54Y)中。显影辊51Y包括固定在内部的磁力辊和绕磁力辊旋转的套筒。由两种成分(即,载体和色粉)构成的显影剂G容置在第一显影粉容纳部53Y和第二显影粉容纳部54Y中。第二显影粉容纳部54Y在其上侧形成有开口,并通过该开口与落粉通道64Y连通。同时,色粉密度传感器56Y检测容置在第二显影粉容纳部54Y中的显影剂G的色粉密度。
显影装置50内的显影剂G在第一显影粉容纳部53Y和第二显影粉容纳部54Y之间流转,与此同时被两个显影剂输送螺旋55Y搅动。当容置在第一显影粉容纳部53Y中的显影剂G被输送至显影剂输送螺旋55Y的一侧时,在显影辊51Y的磁力辊形成的磁场的作用下,显影剂G被提供至显影辊51Y的套筒表面,并承载在套筒表面。显影辊51Y的套筒被沿图3中的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由于套筒的旋转,承载在显影辊51Y上的显影剂G移过显影辊51Y。此时,由于显影剂G中的载体和色粉之间的摩擦带电作用,显影剂G中的色粉获得与载体电荷极性相符的电位,从而被静电吸附在载体上。然后,随着载体被被显影辊51Y上形成的磁场吸引,显影剂G随载体一起被携带在显影辊51Y上。
随后,携带在显影辊51Y上的显影剂G沿图3所示的箭头方向输送,并到达刮片部,在刮片部,刮片52Y和显影辊51Y彼此正对布置。在通过刮片部时,显影辊51Y上的显影剂G在数量上达到最佳,并被输送至显影区,该显影区指向正对感光器41Y的位置。在显影区中,在显影辊51Y和感光器41Y之间形成的显影电场的作用下,显影剂G中的色粉被吸附到在感光器41Y形成的潜像上。然后,在显影辊51Y通过显影区后,由于显影辊51Y的套筒的旋转,显影辊51Y上的剩余显影剂G到达第一显影粉容纳部53Y的上侧。在该位置,显影剂G从显影辊51Y脱离。
显影装置50Y中的显影剂G被调节为具有预定范围内的色粉密度。更具体地说,根据显影装置50Y中的显影剂G内包含的色粉的显影消耗量,存储在色粉盒32Y中的色粉经由色粉补充装置60Y(在下文中说明)被提供至第二显影粉容纳部54Y。
然后,提供至第二显影粉容纳部54Y的色粉在第一显影粉容纳部53Y和第二显影粉容纳部54Y之间流转,同时与显影剂G混合,并被两个显影剂输送螺旋55Y搅动。
下面说明色粉补充装置60(60Y、60M、60C和60K)。
图4是色粉盒32处于被保持在色粉补充装置60Y中的状态的示意图。图5是四个色粉盒32(32Y、32M、32C和32K)处于被保持在粉盒保持段70中的状态的总体透视图。
根据显影装置50(50Y、50M、50C和50K)中的色粉的消耗量,适当量的相应色粉被从安装在粉盒保持段70中的色粉盒32(32Y、32M、32C和32K)提供至显影装置50(50Y、50M、50C和50K)。此时,色粉盒32(32Y、32M、32C和32K)中的色粉由根据色粉颜色安装的色粉补充装置60(60Y、60M、60C和60K)补充。同时,对于四个色粉补充装置60(60Y、60M、60C和60K),或对于四个色粉盒32(32Y、32M、32C和32K),除了在成像过程中所用的色粉的颜色不同外,其构造是基本相同的。因此,以下仅提供与黄色对应的色粉补充装置60Y和色粉盒32Y的说明,而与另外三种颜色对应的其它色粉补充装置60(60M、60C和60M)和其它色粉盒32(32M、32C和32K)的说明将适当省略。
每个色粉补充装置60(60Y、60M、60C和60K)包括:粉盒保持段70;输送喷嘴611(611Y、611M、611C和611K)、输送螺旋614(614Y、614M、614C和614K);落粉通道64(64Y、64M、64C和64K);以及粉盒驱动段91(91Y、91M、91C和91K)。
考虑色粉盒32Y沿图4和图5所示的箭头Q方向移动并附接在打印机100中的粉盒保持段70的情况。随着色粉盒32Y的配装操作,色粉补充装置60Y的输送喷嘴611Y从色粉盒32的粉盒前端侧插入。因此,色粉盒32内部与输送喷嘴611Y连通。下面说明用于随着配装操作形成连通状态的详细构造。
在第一实施例中,色粉盒32Y是具有基本为圆筒形的形状的色粉瓶,主要包括作为以不转动方式保持在粉盒保持段70中的粉盒盖的粉盒前端盖34Y以及以一体化方式配装有作为齿轮的粉盒齿轮301Y的粉盒本体33Y。而且,粉盒本体33Y相对于粉盒前端盖34Y保持在可相对转动的状态。
粉盒保持段70主要包括粉盒盖接收段73、粉盒接收段72和插孔部71。粉盒盖接收段73是用于保持色粉盒32Y的粉盒前端盖34Y的部分。粉盒接收段72是用于保持色粉盒32Y的粉盒本体33Y的部分。插孔部71是在其中形成有插口的部分,该插口在把色粉盒32Y配装到粉盒接收段72中的配装操作中使用。在复印机500中,当布置在左侧(即,在图2所示的竖直方向的左侧)的主体外壳打开时,能够看到粉盒保持段70的插孔部71。然后,当每个色粉盒32(32Y、32M、32C和32K)的纵向处于水平方向时,可以把每个色粉盒32(32Y、32M、32C和32K)附接至复印机500的左侧,或者从复印机500的左侧卸下(即,附接-拆卸操作是以色粉盒32的纵向作为附接-拆卸方向进行的)。同时,图4中所示的安置盖608Y是粉盒保持段70的粉盒盖接收段73的一部分。
粉盒接收段72配置为在纵向上具有与粉盒本体33Y的纵向长度基本相等的长度。粉盒盖接收段73沿粉盒接收段72的纵向(附接-拆卸方向)布置在粉盒前端侧。插孔部71沿粉盒接收部72的纵向(附接-拆卸方向)在一端形成。因此,在色粉盒32Y的配装操作中,粉盒前端盖34Y穿过插孔部71,在粉盒接收段72上方滑动一段距离,然后装入粉盒盖接收段73。
在粉盒前端盖34Y附接至粉盒盖接收段73的方向上,从粉盒驱动段91Y(包括驱动电机和驱动齿轮)经由粉盒驱动齿轮601Y向包含在粉盒本体33Y中的粉盒齿轮301Y输入旋转驱动力。结果是,粉盒本体33Y沿图4所示的箭头A方向被旋转驱动。随着粉盒本体33Y的旋转,存储在粉盒本体33Y内的色粉被在粉盒本体33Y的内表面上以螺旋形式形成的旋肋302沿粉盒本体33Y的纵向从图4所示的左侧输送至右侧。相应地,色粉被从粉盒前端侧提供至输送喷嘴611Y内。
在输送喷嘴611Y内布置有输送螺旋614Y,输送螺旋614Y随着从粉盒驱动段91Y输入至输送螺旋齿轮605Y的旋转驱动力旋转,并输送已提供至输送喷嘴611Y内的色粉。输送喷嘴611Y的输送方向的下游端连接至落粉通道64Y。因此,被输送螺旋614Y输送的色粉在自重作用下落入落粉通道64Y中,并到达显影装置50Y(第二显影粉容纳部54Y)。
当任何色粉盒32(32Y、32M、32C或32K)的产品寿命结束时(即,当存储在任何色粉盒32中的色粉几乎完全耗尽因而色粉盒32变空时),需要把其更换为新的色粉盒32。在色粉盒32(32Y、32M、32C或32K)中,沿色粉盒32的纵向在粉盒前端盖34的另一个端部布置有把手(手柄)303。在更换色粉盒32(32Y、32M、32C或32K)时,操作者可以握住把手303,并拉出该色粉盒32。
同时,控制器90会基于曝光装置47中使用的图像信息计算色粉消耗量,并相应地确定是否要求显影装置50Y提供色粉。或者,控制器90会基于色粉密度传感器56Y的检测结果检测显影装置50Y中的色粉密度是否已降低。在这种情况中,在控制器90的控制下,粉盒驱动段91Y被旋转驱动,并且色粉盒32Y的粉盒本体33Y和输送螺旋614Y转动预定时间,从而向显影装置50Y提供色粉。此时,随着布置在输送喷嘴611中的输送螺旋614Y的旋转,会提供色粉。因此,如果能检测输送螺旋614Y的转数,那么也能精确计算从色粉盒32Y提供的色粉量。从色粉盒32Y被保持就位的时刻算起,当累计提供的色粉量达到色粉盒32Y在被保持就位时具有的色粉总量时,则认为在色粉盒32Y已没有色粉,并且在复印机500的显示单元上显示提示更换色粉盒32Y的通知消息。
同时,即使利用色粉密度传感器56Y检测色粉密度降低的操作、提供色粉的操作、以及确定色粉密度是否恢复的操作重复多次,也可能存在色粉密度传感器56Y不能检测到色粉密度恢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中,也会认为色粉盒32Y已没有色粉,并且在复印机500的显示单元上显示提示替换色粉盒32Y的通知消息。
图7是色粉补充装置60的说明性透视图,所示为色粉盒32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之前的情况,另外,还示出了色粉盒32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如图7所示,色粉补充装置60包括把输送喷嘴611固定至复印机500的主体的框架602上的喷嘴座607。在喷嘴座607上固定有安置盖608。而且,在喷嘴座607上固定有用于从输送喷嘴611下面与输送喷嘴611的内部连通的落粉通道64。
而且,在框架602上固定有粉盒驱动段91,粉盒驱动段91包括驱动电机603、粉盒驱动齿轮601、以及把驱动电机603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粉盒驱动齿轮601的转轴的蜗轮603a。另外,在粉盒驱动齿轮601的转轴上固定有驱动力传递齿轮604,驱动力传递齿轮604与固定至输送螺旋614的转轴上的输送螺旋齿轮605啮合。采用这样的构造,通过驱动电机603的旋转驱动作用,能够经由粉盒驱动齿轮601和粉盒齿轮301转动色粉盒32。而且,随着色粉盒32的转动,能够经由驱动力传递齿轮604和输送螺旋齿轮605转动输送螺旋614。
下面说明色粉补充装置60的输送喷嘴611。
图18是色粉补充装置60中的输送喷嘴611的周围区域的说明性横截面图。图19是喷嘴遮板612的说明性横截面图。图20是从附接色粉盒32的一侧观察(即,从喷嘴前端观察)时的喷嘴遮板612的说明性透视图。图21是从色粉补充装置60一侧观察(即,从喷嘴基端观察)时的喷嘴遮板612的说明性透视图。
在输送喷嘴611的基部形成有粉盒安置段615,当色粉盒32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时,粉盒安置段615与粉盒开口33a配合。粉盒安置段615为圆筒状,其内表面615a以可滑动方式与粉盒开口33a的外表面配合。通过这种配合,在垂直于色粉盒32的转轴的平面方向上完成色粉盒32相对于色粉补充装置60的定位。同时,在色粉盒32转动时,粉盒开口33a的外表面作为转轴部分,粉盒安置段615作为轴承。此时,粉盒开口33a的外表面以可滑动方式与粉盒安置段615接触。如图8所示,"α"代表完成色粉盒32相对于色粉补充装置60的定位的位置。
如图15所示,喷嘴遮板612包括作为对接部的喷嘴遮板凸缘612a,还包括喷嘴遮板管612e。在喷嘴前端附近的喷嘴遮板管612e的内表面的顶部的一部分上形成有第一内肋612b。另一方面,在喷嘴基端附近的喷嘴遮板管612e的内表面上以绕内表面的搭接方式形成有第二内肋612c和第三内肋612d。
第一内肋612b的内表面上沿圆周方向的长度能保证:当喷嘴遮板612附接至输送喷嘴611时,第一内肋612b可与喷嘴开口610的圆周方向的宽度配合。
如图1和图18所示,作为偏压件的喷嘴遮板弹簧613的喷嘴基端的端部抵住粉盒安置段615的端面615b。而且,喷嘴遮板弹簧613的喷嘴前端的端部抵住喷嘴遮板凸缘612a的喷嘴遮板弹簧接收面612f。在喷嘴遮板弹簧613处于压缩状态时,喷嘴遮板612受到图18所示的远离喷嘴前端的方向(左侧方向)的偏置力。但是,由于第一内肋612b抵住喷嘴开口610的喷嘴前端的边缘(即,抵住输送喷嘴611的前端611a的内侧壁面),因此能够防止喷嘴遮板612从图18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朝远离输送喷嘴611的方向移动。由于第一内肋612b的这种接触以及喷嘴遮板弹簧613的偏置力,因此可沿转轴方向实现喷嘴遮板612相对于输送喷嘴的定位。
下面详细说明色粉盒32(32Y、32M、32C和32K)和色粉补充装置60(60Y、60M、60C和60K)。如上所述,除了每个色粉盒32(32Y、32M、32C和32K)和每个色粉补充装置60(60Y、60M、60C和60K)中所用的色粉的颜色不同外,构造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在下面的说明中不写出指代色粉颜色的字符Y、M、C和K。
图6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色粉盒32的说明性透视图。图1是色粉补充装置60在附接有色粉盒32之前的说明性横截面图,以及色粉盒32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的说明性横截面图。图8是色粉补充装置60在附接有色粉盒32之后的说明性横截面图,以及色粉盒32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的说明性横截面图。
色粉补充装置60包括输送喷嘴611,输送喷嘴611包括输送螺旋614。另外,色粉补充装置60还包括喷嘴遮板612。在还未配装色粉盒32的未附接粉盒状态下(即,在图1和图7所示的状态下),喷嘴遮板612遮闭在输送喷嘴611上形成的喷嘴开口610。另一方面,在已配装色粉盒32的已附接粉盒状态下(即,在图8所示的状态下),喷嘴遮板612开启喷嘴开口610。同时,在色粉盒32的顶面的中心部分形成有喷嘴接收口331,在已附接粉盒状态下,在喷嘴接收口331中插置有输送喷嘴611。换言之,喷嘴接收口331可接收输送喷嘴611。而且,粉盒遮板332布置为在未附接粉盒状态下遮闭喷嘴接收口331。
首先说明色粉盒32。
如上所述,色粉盒32主要包括粉盒本体33和粉盒前端盖34。图9是色粉盒32的一个说明性透视图,所示为作为喷嘴插入件的喷嘴接收装置330从粉盒本体33上卸下后的状态。图10是色粉盒32的一个说明性横截面图,所示为喷嘴接收装置330从粉盒本体33上卸下后的状态。图11是色粉盒32的一个说明性横截面图,所示为从图10所示的状态把喷嘴接收装置330附接至粉盒本体33之后的状态。如图9至11所示,在作为粉盒盖的粉盒前端盖34从色粉盒32上卸下后,色粉盒32包括粉盒本体33以及构成喷嘴接收口331的喷嘴接收装置330。
粉盒本体33具有基本为圆筒形的形状,并配置为可绕作为转轴的圆筒形状的中心轴旋转。在下文的说明中,与转轴平行的方向称为"转轴方向"。而且,在色粉盒32中,在转轴方向上形成喷嘴接收口331的一侧(即,粉盒前端盖34所处的一侧)称为"粉盒前端侧"。另外,在色粉盒32中,布置有把手303的一侧(即,粉盒前端侧的对侧)称为"粉盒后端侧"。以下,"粉盒前端侧"和"粉盒后端侧"是按向色粉盒32附接构件的方向叙述的。另外,色粉盒32的纵向是转轴方向。在色粉盒32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的状态下,转轴方向指向水平方向。粉盒本体33上比粉盒齿轮301更靠近粉盒后端侧的部分与粉盒前端侧相比具有更大的外径。在粉盒本体33的内表面上形成有旋肋302。当粉盒本体33沿图9所示的箭头A方向转动时,由于旋肋302的作用,输送力使得粉盒本体33内的色粉沿转轴方向从一侧(粉盒后端侧)输送至另一侧(粉盒前端侧)。
粉盒本体33配置为当粉盒本体33沿图9所示的箭头A方向转动时旋肋302把色粉导至喷嘴开口610和喷嘴接收口331。开口附近的内侧壁面在一侧与主体部分中的圆筒形内部形状衔接。内侧壁面是具有圆锥形状的侧面,由于旋肋302的导引作用,色粉逐渐朝开口方向沿圆锥形侧面上移。
在粉盒本体33上比圆锥形部分更靠近粉盒前端侧的部分中,形成有作为齿轮的粉盒齿轮301。粉盒前端盖34包括齿轮暴露孔34a,在粉盒前端盖34附接至粉盒本体33的状态下,粉盒齿轮301的一部分从齿轮暴露孔34a露出。在色粉盒32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之后,从齿轮暴露孔34a露出的粉盒齿轮301与色粉补充装置60的粉盒驱动齿轮601啮合。
在粉盒本体33上比粉盒齿轮301更靠近粉盒前端侧的部分中,形成有具有圆筒形状的粉盒开口33a。若喷嘴接收装置330的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通过压入配合方式配装到粉盒开口33a中,则能够把喷嘴接收装置330固定至粉盒本体33上。但是,固定喷嘴接收装置330的方法不限于压入配合。喷嘴接收装置330也可通过粘接剂或螺钉固定。
在色粉盒32中,当从粉盒开口33a的开口向粉盒本体33中灌入色粉时,喷嘴接收装置330固定至粉盒本体33的粉盒开口33a上。
在粉盒开口33a中,在粉盒齿轮301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盖钩部306。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粉盒前端盖34从粉盒前端侧(图9中所示的左下侧)附接至色粉盒32(粉盒本体33)。因此,粉盒本体33沿转轴方向穿过粉盒前端盖34,布置在粉盒前端盖34的上部中的盖钩341勾挂在盖钩部306中。此处,盖钩部306是以搭接方式绕粉盒开口33a的外表面形成的。当盖钩341勾住后,粉盒本体33和粉盒前端盖34以可相对转动的方式附接在一起。
另外,粉盒本体33是通过双轴拉伸吹塑法形成的(参见日本公开专利申请2003-241496、日本公开专利申请2005-221825和日本专利4342958)。双轴拉伸吹塑法通常包括预成型模塑和拉伸吹塑。在预成型模塑过程中,进行树脂注射模塑,以形成试管形预成型坯。由于采用注射模塑法,因此在试管形预成型坯的开口处形成粉盒开口33a、盖钩部306和粉盒齿轮301。在拉伸吹塑过程中,经过预成型注射模塑处理、冷却、并从铸模中取出的预成型坯被加热并软化,然后进行吹塑和拉伸。
根据第一实施例,在粉盒本体33中,比粉盒齿轮301更靠近粉盒后端侧的部分是通过拉伸吹塑模制的。亦即,包括旋肋302和把手303的部分是通过拉伸吹塑模制的。
在粉盒本体33中,比粉盒齿轮301更靠近粉盒前端侧的构件(例如粉盒开口33a和盖钩部306)为通过注射模塑形成的预成型件的形状。因此,这些构件可以精确模塑。与此相反,包括输送叶片304和旋肋302的部分以及把手303是通过先进行注射模塑然后在拉伸吹塑过程中再进行拉伸而形成的。因此,其模塑精度比预成型模塑件的精度低。
下面说明固定在粉盒本体33上的喷嘴接收装置330。
图12是从粉盒前端侧观察时的喷嘴接收装置330的一个说明性透视图。图13是从粉盒后端侧观察时的喷嘴接收装置330的一个说明性透视图。图14是在断面上观察时的喷嘴接收装置330的横向截面图。
喷嘴接收装置330包括粉盒遮板支架340、粉盒遮板332、粉盒密封件333、粉盒遮板弹簧336、以及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粉盒遮板支架340包括遮板后端支撑部335、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以及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粉盒遮板弹簧336由螺旋弹簧构成。
粉盒遮板332包括前端圆筒形部332c、滑动段332d、导杆332e、以及遮板钩332a。前端圆筒形部332c是紧密配装至粉盒密封件333的圆筒形开口(喷嘴接收口331)的粉盒前端侧部分。滑动段332d是主要在粉盒后端侧上而不是前端圆筒形部332c上形成的圆柱段,具有比前端圆筒形部332c稍大的外径,并在一对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的内表面上滑动。导杆332e是从前端圆筒形部332c朝粉盒后端侧竖立的杆,是一个杆状部分,当插入到粉盒遮板弹簧336的簧圈中时,它导引粉盒遮板弹簧336,以防止粉盒遮板弹簧336挠曲。遮板钩332a布置在导杆332e的竖立基端的对端,并具有一对钩爪,以防止粉盒遮板332从粉盒遮板支架340脱落。
如图14所示,粉盒遮板弹簧336的前端部抵住前端圆筒形部332c的内表面,而粉盒遮板弹簧336的后端部抵住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外壁。此时,由于粉盒遮板弹簧336处于压缩状态,因此粉盒遮板332受到朝向远离遮板后端支撑部335方向(图14中所示的右侧方向或粉盒前端侧方向)的偏置力。但是,在粉盒遮板332的粉盒后端侧的端部形成的遮板钩332a勾挂在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外壁上。因此,能防止粉盒遮板332从图14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朝远离遮板后端支撑部335的方向移动。通过这种方式,由于遮板钩332a勾挂住遮板后端支撑部335并且粉盒遮板弹簧336产生偏置力,因此能实现沿轴向相对于粉盒遮板支架340定位前端圆筒形部332c和粉盒密封件333的,从而实现粉盒遮板332的防漏粉功能。此处,前端圆筒形部332c和粉盒遮板支架340以彼此仅贴的方式布置,从而能防止色粉泄漏。
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具有管状形状,其中,外表面的直径和内表面的直径朝粉盒后端侧方向以台阶形式逐渐减小。亦即,直径从粉盒前端侧向粉盒后端侧逐次减小。在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外表面上有两个外径部分(从粉盒前端侧观察时,依次为外表面AA和外表面BB)。在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内径上,有五个内径部分(从粉盒前端侧观察时,依次为外表面CC、外表面DD、外表面EE、外表面FF和外表面GG)。外表面AA和外表面BB之间的边界通过锥形面联接起来。同样,内表面上的第四内径部分FF和第五内径部分GG之间的边界也通过锥形面联接。内表面上的内径部分FF和联接至内径部分FF的锥形表面与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在下文中说明)对应,而这些表面的脊线与五边形横截面(在下文中说明)对应。
如图12至图14所示,一对彼此正对布置并通过沿轴向切割圆柱而形成的薄片状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从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朝粉盒后端侧探出。两个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的粉盒后端侧的端部联接至遮板后端支撑部335,遮板后端支撑部335为杯形,在其底部的中心形成有孔。由于两个遮板侧面支撑部335彼此正对布置,因此在其间形成有圆柱形空间S1,该圆柱形空间S1由两个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的内壁圆柱面和从内壁圆柱面延伸出的虚拟圆面限定。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包括内径部分GG,该内径部分GG是从前端算起的第五个内径,它作为圆筒形内表面,其内径与圆柱形空间S1的直径相同。粉盒遮板332的滑动段332d在圆柱形空间S1和圆筒形内表面GG上滑动。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第三个内表面EE是被喷嘴遮板定位肋337a的纵向顶点穿过的虚拟圆周面,喷嘴遮板定位肋337a作为按45°分布间隔布置的对接部。与内表面EE对应布置有粉盒密封件333,粉盒密封件333具有四棱圆筒形(圆管状)横截面(即,图14的横截面图中所示的横截面)。粉盒密封件333通过粘接剂或双面胶带固定至把第三内表面EE与第五内表面FF联接的竖直面上。粘有粉盒密封件333的对侧的外露表面(即,图14所示的右侧表面)形成具有圆筒形形状的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粉盒开口)的圆筒形开口的内底。
另外,如图14所示,与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内表面FF和联接至内表面FF的锥形面对应形成有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防插入卡滞空间)。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是由三个不同件围合而成的环状封闭空间。亦即,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是由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内表面(第四内表面FF和与其联接的锥形面)、粘有粉盒密封件333一侧的竖直面、以及从粉盒遮板332的前端圆筒形部332c至滑动段332d的外表面围合而成的环状空间。而且,这个环状空间的横截面(图14所示的横截面)为五边形形状。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内表面与粉盒密封件333的端面呈90°,而粉盒遮板332的外表面和粉盒密封件的端面之间的夹角也是90°。
下面说明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的功能。当粉盒遮板332从遮闭喷嘴接收口331的状态沿粉盒后端侧方向移动时,粉盒密封件333的内表面随粉盒遮板332的前端圆筒形部332滑动。因此,粉盒密封件333的内表面被粉盒遮板332拉动,并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沿粉盒后端侧方向移动。
此时,若没有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或者与第三内表面联接的竖直面(即,用于附接粉盒密封件333的表面)垂直于第五内表面GG,则有可能发生以下情况。亦即,粉盒密封件333的弹性变形部分有可能被夹住并卡在随粉盒遮板332滑动的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内表面和粉盒遮板332的外表面之间。若粉盒密封件333被卡在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和粉盒遮板332相对滑动的部分,即,如果粉盒密封件333被卡在前端圆筒形部332c和内表面GG之间,则粉盒遮板332会相对于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锁死。结果是,喷嘴接收口331不能正常开合。
与此对比,在第一实施例中,喷嘴接收装置330在其内圆周上形成有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的内径(内表面FF的内径和联接至内表面FF的每个锥形面的内径)小于粉盒密封件333的外径。因此,整个粉盒密封件333绝不会进入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而且,被拉伸和发生弹性变形的粉盒密封件333的面积是有限的,并且粉盒密封件333本身在被卡在内表面GG处之前会恢复原始状态。由于具有这种作用,因此能够防止喷嘴接收口331因粉盒遮板332相对于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锁死而无法正常开合的情况。
如图12和图14所示,在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内表面上与粉盒密封件333的外圆周相邻的部分,以径向延伸方式形成有作为对接部的多条喷嘴遮板定位肋337a。如图14所示,在粉盒密封件333固定至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状态下,与喷嘴遮板定位肋337a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相比,粉盒密封件333的粉盒前端侧的竖直面沿转轴方向稍稍探出。如图8所示,当色粉盒32附接在色粉补充装置60上时,色粉补充装置60中的喷嘴遮板612的喷嘴遮板凸缘612a被喷嘴遮板弹簧613偏置,并把粉盒密封件333的探出部分压平。而且,喷嘴遮板凸缘612a进一步前行,从已抵住喷嘴遮板定位肋337a的粉盒前端侧的粉盒密封件333的喷嘴接收口331遮盖住粉盒密封件333的前端面,并从色粉盒32的外侧遮住粉盒密封件333的前端面。因此,在配装色粉盒32时,能够保证喷嘴接收口331处的输送喷嘴611周围的密封性,并防止泄漏色粉。
当向喷嘴遮板弹簧613偏置的喷嘴遮板凸缘612a的喷嘴遮板弹簧接收面612f的反面抵住喷嘴遮板定位肋337a时,会相对于色粉盒32确定喷嘴遮板612的转轴方向的位置。因此,会确定在粉盒密封件333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面和前端开口305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面(即,如下文所述,布置在粉盒开口33a内的圆筒形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内部空间)的转轴方向上与喷嘴遮板612的位置关系。
如图8所示,当色粉盒32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时,作为对接部的喷嘴遮板612和作为偏压件的喷嘴遮板弹簧613位于具有圆柱形内部空间的前端开口中。为了实现上述构造,下面说明粉盒开口33a的外表面的直径、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内径、以及色粉补充装置60的粉盒安置部615等构造的直径之间的关系。
图41是一个说明性示意图,示出了粉盒开口33a的外表面的直径、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内径、以及色粉补充装置60的粉盒安置部615等构造的直径之间的关系。
如下文中所述,粉盒安置部615具有内表面615a,在安置色粉盒32时,内表面615a与色粉盒32的粉盒开口33a结合。假设粉盒安置部615的内表面615a具有内径D1,而色粉盒32的粉盒开口33a的外表面具有直径d1。
布置在输送喷嘴611中的喷嘴遮板612包括喷嘴遮板凸缘612a,假定喷嘴遮板凸缘612a具有外径D2。另外,假设粉盒密封件333外面的轴向方向的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内径(即,从粉盒前端侧算起的第二内表面的内径)为d2。假定粉盒密封件333的外径为d3。另外,喷嘴遮板定位肋337a与粉盒密封件333的外表面接触,并分别布置在粉盒密封件333的外表面与从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粉盒前端侧算起的第二内表面之间。假设喷嘴遮板612的外径(即,喷嘴遮板管612e(在下文中说明)的外径)为D3,假设粉盒密封件333的内径为D4。
在把色粉盒32装入色粉补充装置60时,输送喷嘴611抵住喷嘴接收口331,并且喷嘴开口610被喷嘴遮板612保持于遮闭状态。然后,喷嘴遮板凸缘612a与粉盒密封件333接触,并压平粉盒密封件333。随后,喷嘴遮板凸缘612a抵住喷嘴遮板定位肋337a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结果是,喷嘴开口610开启,色粉盒32的内部变为与输送喷嘴611的内部连通。此时,色粉盒32的粉盒开口33a的外表面和粉盒安置部615的内表面615a彼此配合,使得色粉盒本体33被可转动地保持在配合位置。
为了保证色粉盒32的粉盒开口33a的外表面和粉盒安置部615的内表面615a能可转动地彼此配合,色粉盒32的粉盒开口33a的外表面的直径d1和粉盒安置部615的内表面615a的内径D1被设置为满足"d1<D1"的关系。此处,d1和D1被设置为具有0.01毫米至0.1毫米范围内的配合公差。采用这种方式,通过保持"d1<D1"的关系,能够在旋转驱动粉盒本体33的同时使其保持在粉盒安置部615的内表面615a上。
此处的构造是:输送喷嘴611和喷嘴遮板612抵住喷嘴接收口331,而输送喷嘴611的喷嘴开口610被喷嘴遮板612保持在闭合状态。为了实现该构造,需要进行设置,以满足"D2<d2"关系,其中,D2代表喷嘴遮板凸缘612a的外径,d2代表在粉盒密封件333外面的轴向方向的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内径(即,d2代表从粉盒前端侧算起的第二内表面的内径)。
另外,喷嘴遮板凸缘612a的外径D2设置为还满足"D2>d3"关系,以确保:在喷嘴遮板凸缘612a与粉盒密封件333接触并压平粉盒密封件333后,喷嘴遮板凸缘612a抵住喷嘴遮板定位肋337a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因此,需要进行设置,以满足"d3<D2<d2"关系,其中,D2代表喷嘴遮板凸缘612a的外径,d2代表粉盒密封件333外面的轴向方向的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内径(即,d2代表从粉盒前端侧算起的第二内表面的内径),d3代表粉盒密封件333的外径。
通过按这样方式进行设置,喷嘴遮板612可容纳在色粉盒32的前端开口305中(即,可容纳在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内)。然后,随着粉盒本体33的转动,当粉盒密封件333和喷嘴遮板凸缘612彼此相对滑动时,还能够防止粉盒密封件333发生因滑动而导致的磨损。能实现这种效果是因为:喷嘴遮板凸缘612a紧靠喷嘴遮板定位肋337a,使粉盒密封件333不会被过度压平,并且可控制滑动载荷。另外,由于喷嘴遮板凸缘612a压平粉盒密封件333并且与其紧密但适度地配合,因此在把色粉盒32装入色粉补充装置60时能够防止发生色粉散落。
另外,喷嘴遮板612的外径D3和喷嘴接收装置330的粉盒密封件333的内径d4被设置为满足"d4<D3"关系。因此,当输送喷嘴611进入粉盒密封件333时,粉盒密封件333的内径被向外推。所以,粉盒密封件333能够与喷嘴遮板612紧密但适度地配合。因而在输送喷嘴611插入的状态下,能够防止色粉从色粉盒32漏出。
汇总上述的直径关系,色粉盒32的构件被设置为满足"d4<D3<d3<D2<d2<d1<D1"关系。通过按这样的方式设置,不仅能够实现防止色粉从色粉盒32散落或泄漏的密封能力,还能获得用于容纳喷嘴遮板612和喷嘴遮板弹簧613的容纳空间。
而且,如下文所述,在把色粉盒32装入色粉补充装置60时,只有在喷嘴遮板凸缘612a抵住喷嘴遮板定位肋337a并且喷嘴遮板612相对于色粉盒32的相对位置固定后,喷嘴开口610才会开启。另一方面,在从色粉补充装置60卸下色粉盒32时,即使从色粉盒32上抽出输送喷嘴611,只要喷嘴开口610处于开启状态,在喷嘴遮板弹簧613施加的偏置力下,喷嘴遮板612相对于色粉盒32的相对位置也不会改变。
在色粉盒32被拉出后,色粉盒32相对于输送喷嘴611的相对位置会发生变化。因此,喷嘴遮板612相对于输送喷嘴611的相对位置也发生变化,喷嘴遮板612开始遮闭喷嘴开口610。此时,随着色粉盒32被拉出,色粉盒32和粉盒安置部615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结果是,喷嘴遮板弹簧613在自己的恢复力下开始恢复至自然长度。相应地,压住喷嘴遮板612的偏置力开始减小。
而且,在色粉盒32被拉出并且喷嘴遮板612完全遮闭喷嘴开口610后,喷嘴遮板612的一部分(即,第一内肋612b(在下文中详述))抵住输送喷嘴611的一部分。由于这种接触,喷嘴遮板612相对于输送喷嘴611的相对位置被固定,并且喷嘴遮板凸缘612a与喷嘴遮板定位肋337a的接触会脱离。
在进一步把色粉盒32向外拉时,喷嘴遮板612随输送喷嘴611一起从色粉盒32中脱出。
在喷嘴遮板凸缘612a已抵住喷嘴遮板定位肋337a的状态下,与喷嘴接收口331的开口部分相比,形成有喷嘴开口610的输送喷嘴611部分处于足够向内的位置(粉盒后端侧或纵深侧)。更具体地说,喷嘴开口610处于在转轴方向上比粉盒齿轮301更靠近粉盒后端侧的位置。由于喷嘴开口610从色粉盒32的向内侧的足够向内位置进行开合,因此能够防止色粉从喷嘴开口610漏出。
另外,对于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和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之间的空间335b,彼此正对的两个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构成圆筒形状,该圆筒形状在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之间的空间335b的某个部分(两个位置)截止。由于这种形状,可导引粉盒遮板332,使其在圆筒形状的向内侧上形成的圆柱形空间S1中沿转轴方向移动。
当粉盒本体33转动时,固定至粉盒本体33的喷嘴接收装置330也随粉盒本体33转动。此时,喷嘴接收装置330的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绕色粉补充装置60的输送装置喷嘴611转动。因此,转动的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穿过在输送喷嘴611的上部形成的喷嘴开口610正上方的空间。通过这种方式,即使色粉在喷嘴开口610上方瞬间落下,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也能截住落下的色粉,使其不会掉落。因此,能够防止在不使用该装置时沉积的色粉发生胶结的状况,从而避免在重新使用该装置时发生色粉输送问题。另外,在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相对于输送喷嘴611处于侧向位置并正对喷嘴开口610的时刻,粉盒本体33内的色粉被提供至输送喷嘴611中,如图8中的箭头β所示。
如图14所示,在喷嘴接收装置330的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外表面上,粉盒后端侧的外径在转轴方向的中间位置变小。这样形成一种高差(第一外表面AA和第二外表面BB之间的高差)。而且,如图11所示,粉盒本体33的粉盒开口33a的内表面具有沿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外表面相应变化的形状,并且形成有高差,因而内径在粉盒后端侧变小。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外表面上的高差横跨圆周方向与粉盒开口33a的内表面上的高差相遇。这能防止喷嘴接收装置330相对于粉盒本体33发生轴线倾斜(即,防止具有圆筒形状的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中心轴相对于具有圆筒形状的粉盒开口33a的中心轴发生倾斜的状况)。
下面参照图5至图8说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粉盒前端盖34的构造。
在把色粉盒32装入色粉补充装置60时,粉盒前端盖34以滑动方式在图5所示的粉盒接收部72上移动。如图5所示,在四个色粉盒32的正下方形成有从插孔部71至粉盒盖接收部73的四个凹槽,在此,粉盒本体33的轴向作为纵向。为了使每个粉盒前端盖34能装入相应的凹槽中并能在其中滑动,在粉盒前端盖34的下部的两个侧面上布置有一对滑动导轨361。更具体地说,在形成于粉盒接收部72中的每个凹槽中,形成有一对滑轨,这对滑轨从粉盒接收部72的两个侧面探出。为了从上方和下方夹住这一对滑轨,每个滑动导轨361沿粉盒本体33的转轴方向具有滑槽361a。而且,粉盒前端盖34包括粉盒结合部339,在把色粉盒32装入色粉补充装置60时,粉盒结合部339与布置在安置盖608中的补充装置结合件609结合。
同时,在粉盒前端盖34上布置有用于记录色粉盒32的使用状态数据的IC标签(ID标签或ID芯片)700。而且,在粉盒前端盖34上布置有针对特定颜色的肋条34b,能防止盛有特定颜色的色粉的色粉盒32被装入与另一种色粉颜色对应的安置盖608中的情况。如上所述,在把色粉盒32装入补充装置60时,滑动导轨361与粉盒接收部72的滑轨结合。因而确定粉盒前端盖34在色粉补充装置60中的朝向。采用这种方式,能够以平滑的方式实现粉盒结合部339和补充装置结合件609之间的位置调整,并以平滑的方式实现IC标签700(在下文中说明)和色粉补充装置60的连接器800之间的位置调整。
下面说明把色粉盒32装入色粉补充装置60的操作。
如图7和图1中的箭头记号Q所示,当色粉盒32朝色粉补充装置60的方向移动时,输送喷嘴611的前端611a与粉盒遮板332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面发生接触。当色粉盒32进一步朝色粉补充装置60的方向移动时,输送喷嘴611按压粉盒遮板332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面。由于粉盒遮板332被按压,因此粉盒遮板弹簧336发生压缩。结果是,粉盒遮板332被朝色粉盒32的向内侧按压(即,朝粉盒后端侧按压),并且输送喷嘴611的喷嘴前端插入喷嘴接收口331中。此时,比喷嘴遮板612中的喷嘴遮板凸缘612a更靠近喷嘴前端的喷嘴遮板管612e也随输送喷嘴611一起插入喷嘴接收口331中。
当色粉盒32继续朝色粉补充装置60的方向移动时,喷嘴遮板凸缘612a上正对喷嘴遮板弹簧接收面612f的表面与粉盒密封件333的粉盒前端侧发生接触。当粉盒密封件333被稍稍压平时,上述的喷嘴遮板凸缘612a表面抵住喷嘴遮板定位肋337a。结果是,喷嘴遮板612在转轴方向相对于色粉盒32的相对位置被固定。
当色粉盒32继续朝色粉补充装置60的方向移动时,输送喷嘴611进一步插入色粉盒32的向内侧。此时,抵住喷嘴遮板定位肋337a的喷嘴遮板612相对于输送喷嘴611被推回至喷嘴基端。因此,喷嘴遮板弹簧613发生压缩,喷嘴遮板612相对于输送喷嘴611的相对位置移动至喷嘴基端。随着相对位置的移动,被喷嘴遮板612遮盖的喷嘴开口610在粉盒本体33中露出,并且粉盒本体33的内部变为与输送喷嘴611的内部连通。
在输送喷嘴611插入喷嘴接收口331的状态下,由于处于压缩状态的粉盒遮板弹簧336的偏置力或处于压缩状态的喷嘴遮板弹簧613的偏置力,产生相对于色粉补充装置60把色粉盒32回推的力(即,作用在与图7或图1中的箭头记号Q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但是,在色粉盒32装入色粉补充装置60时,色粉盒32抵抗上述的力朝色粉补充装置60的方向移动,直到粉盒结合部339与补充装置结合件609结合。因此,存在粉盒遮板弹簧336的偏置力和喷嘴遮板弹簧613的偏置力的作用,以及粉盒结合部339与补充装置结合件609结合的作用。由于偏置力的作用和结合作用,在图8所示的状态下,完成色粉盒32在转轴方向相对于色粉补充装置60的定位。
如图7和图9所示,每个粉盒结合部339包括导引探出部339a、导引槽339b、凸点339c、以及四棱形结合孔339d。这些构件形成一套结合件,两套结合件在粉盒前端盖34的两侧相对于穿过喷嘴接收口331的垂直线形成一对粉盒结合部339。每个导引探出部339a布置在粉盒前端盖34前端的垂直面和穿过喷嘴接收口331的中心的水平线上。而且,每个导引探出部339a具有与相应导引槽339b联接的斜面,从而,在把色粉盒32装入色粉补充装置60时,补充装置结合件609紧靠导引探出部339a,并被导向导引槽339b。此处,每个导引槽339b形成在比粉盒前端盖34的侧周面低的高度上。导引探出部339a和导引槽339b作为滑动部分,补充装置结合件609在这个滑动部分上以紧贴方式移动。
而且,导引槽339b的槽宽稍大于补充装置结合件609的宽度,并且能防止补充装置结合件609从槽中脱出。
每个导引槽339b的粉盒后端侧不直接与相应的结合孔339d联接,而是具有封闭端。而且,每个导引槽339b的粉盒后端侧的高度与粉盒前端盖34的侧周面的高度相同,即,在每个导引槽339b和相应的结合孔339d之间存在约1毫米厚的粉盒前端盖34外表面。该部分与相应的凸点339c对应。补充装置结合件609爬过凸点339c,并落入结合孔339d。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色粉盒32与色粉补充装置60的结合。
色粉盒32配置为:在垂直于转轴的虚拟平面上,粉盒遮板332布置在连接两个粉盒结合部339的线段的中心。如果粉盒遮板332不在连接两个粉盒结合部339的线段上,则会存在以下可能性。即,从线段至粉盒遮板332的距离作为一个力矩臂,由于粉盒遮板弹簧336和喷嘴遮板弹簧613的偏置力,会发生使色粉盒32绕该线段转动的力矩作用。由于力矩作用,色粉盒32有可能相对于色粉补充装置60发生倾斜。在这种情况下,色粉盒32的装配载荷会增加,并且容纳并导引粉盒遮板332的喷嘴接收装置330会受力。
特别是,对于充满色粉的新色粉盒32,当水平探出的输送喷嘴611被从色粉盒32的后端推动以便插入到色粉盒32中时,在转动色粉盒32的力距中还包括色粉重量。结果是,插有输送喷嘴611的喷嘴接收装置330可能受力,并且,在最坏的情况下,可能发生变形或断裂。与此相反,在第一实施例中的色粉盒32中,粉盒遮板332布置在连接两个粉盒结合部339的线段上。因此,由于粉盒遮板弹簧336和喷嘴遮板弹簧613的偏置力作用在粉盒遮板332的位置,因而能够防止色粉盒32相对于色粉补充装置60发生倾斜。
同时,如图8所示,在色粉盒32附接于色粉补充装置60的状态下,由于以下原因,粉盒开口33a的圆形端面不与粉盒安置部615的端面615b接触。考虑粉盒开口33a的圆形端面与粉盒安置部615的端面615b接触的构造。在这种情况中,在粉盒结合部339的结合孔339d被勾挂到补充装置结合件609中之前,粉盒开口33a的圆形端面有可能抵住粉盒安置部615的端面615b。如果发生这种接触,则色粉盒32无法再朝色粉补充装置60的方向进一步移动,因而无法完成色粉盒32在转轴方向的定位。为了防止发生这种状况,在色粉盒32附接于色粉补充装置60的状态下,在粉盒开口33a的圆形端面和粉盒安置部615的端面615b之间留有很小的间隙。
在已按上述方式完成色粉盒32在转轴方向的定位的情况下,粉盒开口33a的外表面以可滑动的方式与粉盒安置部615的内表面615a配合。因此,如上所述,这完成了在垂直于转轴的平面方向上色粉盒32相对于色粉补充装置60的定位。通过这种方式,色粉盒32被装入色粉补充装置60中。
在完成色粉盒32的配装后,当驱动电机603旋转驱动时,色粉盒32的粉盒本体33和输送喷嘴611中的输送螺旋614开始转动。
由于粉盒本体33的转动,粉盒本体33内的色粉被旋肋输送至粉盒本体33的粉盒前端侧。然后,被输送至喷嘴开口610附近的色粉进入喷嘴开口610,并在输送喷嘴611中输送。随后,处于输送喷嘴611中的色粉通过落粉通道64被输送螺旋614向前输送至显影装置50。色粉从粉盒本体33内向落粉通道64的流动由图8所示的箭头记号β示出。
在第一实施例中的色粉盒32中,如图1所示,与形成有喷嘴接收口331的喷嘴接收装置330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面相比,粉盒本体33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面沿转轴方向更突出。亦即,在色粉盒32中,与前端开口305(粉盒本体33的开口位置)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相比,喷嘴接收口331的开口位置更靠近粉盒后端侧。
通过这种方式,由于喷嘴接收口331的开口位置与粉盒本体33的开口位置相比更深,因此能够防止色粉附着到粉盒开口33a的外表面上。这是因为,即使在从色粉盒32取出输送喷嘴611时发生色粉泄漏,从喷嘴接收口331泄漏并散布的色粉也不易散布到粉盒开口33a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面周围。而且,从喷嘴接收口331漏出并落下的色粉会被阻滞在前端开口305的下侧内表面上。因此,能够防止色粉附着到粉盒安置部615的内表面615a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把从喷嘴接收口331漏出的色粉约束在比粉盒开口33a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面更靠近粉盒开口33a的粉盒后端侧的内表面所封闭的区域中。因此,能够防止色粉散布到色粉盒32之外。
而且,如上所述,当色粉盒32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时,粉盒密封件333被喷嘴遮板凸缘612a压平。所以,喷嘴遮板凸缘612a与粉盒密封件333紧密配合,并在粉盒密封件333上施加压力。这能够以更可靠的方式防止色粉泄漏。采用粉盒遮板332与开口位置相比在纵向上更靠近向内侧(即,更靠近粉盒后端侧)的构造,在色粉盒32的前端及粉盒遮板332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面与粉盒密封件333之间形成了一个圆柱形空间。
在色粉盒32未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的状态下,输送喷嘴611的喷嘴开口610被喷嘴遮板612遮闭。因此,当色粉盒32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时,需要打开喷嘴遮板612,以便接收色粉。
在色粉补充装置60中,在粉盒开口33a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及粉盒遮板332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面与粉盒密封件333之间形成有一个圆柱形空间(前端开口305)。在该空间中形成有一个抽取空间,处于开启状态的喷嘴遮板612的抽取空间完全或部分地处于该抽取空间中。另外,用于关闭喷嘴遮板612的喷嘴遮板弹簧613也完全或部分地处于该抽取空间中。采用这样的构造,能够减少布置喷嘴遮板612和喷嘴遮板弹簧613所需的空间。
如图8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在色粉盒32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的状态下,喷嘴遮板612的抽取位置布置为使喷嘴遮板612的喷嘴前端比喷嘴遮板凸缘612a更靠近粉盒密封件333的向内侧。而且,喷嘴遮板612上比喷嘴遮板凸缘612a更靠近喷嘴基端的部分基本上配装在前端开口305的开口位置(即,粉盒前端侧的端部)和粉盒密封件333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面之间形成的圆柱形空间中。另外,处于压缩状态的喷嘴遮板弹簧613也基本上配装在该圆柱形空间中。
采用这样的构造,可以缩短从前端开口305的开口位置(色粉盒32的最前端)至色粉补充装置60的落粉部(即,落粉通道64与输送喷嘴611相连的位置)的距离。因此,能够减小复印机500的主体的尺寸。
同时,在第一实施例中的色粉盒32中,示出了用于通过压入配合方式把喷嘴接收装置330装入粉盒本体33的部分。
如图11所示,γ1和γ2部分中任何一个都可作为压入配合部分。γ1部分是粉盒本体33在粉盒齿轮301的位置处的内表面,γ2部分是粉盒本体33在盖钩部306的位置处的内表面。
图11所示的色粉盒32包括以下发明。此处,色粉盒32是盛有色粉(粉末显影剂)的粉盒,它包括粉盒遮板332和喷嘴接收装置330。粉盒遮板332开启或遮闭喷嘴接收口331,喷嘴接收口331作为粉末出口,色粉通过该粉末出口从粉盒本体33排出。喷嘴接收装置330把粉盒遮板332固定就位。在色粉盒32中,在粉盒前端侧的端部形成有环形粉盒开口33a。粉盒开口33a的外表面(即,粉盒本体33的转轴单元)以可滑动的方式装入粉盒安置部615的内表面615a(即,轴承)。而且,喷嘴接收装置330通过压入配合方式装入并固定至粉盒本体33的内表面,压入配合部分在转轴方向的位置比粉盒开口33a的外表面和粉盒安置部615的圆形内表面彼此相对滑动的位置更靠近粉盒后端侧。
如图11所示,喷嘴接收装置330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和粉盒开口33a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在转轴方向上具有一致的位置。因此,可以构想出一种构造,其中,喷嘴接收装置330通过压入配合配装到粉盒开口33a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附近的内表面中。但是,粉盒开口33a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附近装入粉盒安置部615的圆筒形内表面615a中。因此,当喷嘴接收装置330进行压入配合时,粉盒开口33a的压入配合部分向外膨胀。若粉盒开口33a的外径增大,则无法装入到粉盒安置部615中。因此,这可能导致色粉盒32无法附接到色粉补充装置60上。而且,即使色粉盒32能附接到色粉补充装置60上,也可能导致色粉盒32的旋转扭矩增大。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问题,可以预先估算由压入配合导致的粉盒开口33a的膨胀量,并在制造色粉盒32对粉盒开口33a的外径进行相应地设置。但是,若在设置粉盒开口33a的外径时计入由压入配合导致的膨胀量,则可能出现以下问题。亦即,需要为粉盒开口33a的外径设置较大的尺寸公差。若尺寸公差范围内的膨胀量较小,则会导致粉盒开口33a的外径和粉盒安置部615的圆筒形内表面615a之间的偏差增大。这可能导致定位不准。
作为一种能够防止出现这种问题的构造,在第一实施例中的色粉盒32中,在喷嘴接收装置330的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粉盒前端侧的末端周围,外径稍稍减小,使得喷嘴接收装置330与粉盒开口33a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配合,而不是压入配合。而且,不把粉盒前端侧的端部设置为压入配合部分。与此相反,在更靠近粉盒后端侧并且与粉盒安置部615和色粉盒本体33的配合无关(即,不影响配合)的位置,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外径设置为能够实现与粉盒内径形成充分的压入配合。与配合无关的位置可包括与粉盒齿轮301的厚度部分(即,图11所示的γ1部分)或粉盒开口33a的内径降至缺口且粉盒开口33a的厚度增大的部分(即,图11所示的γ2部分)。作为内径发生变化并导致形成高差的部分(即,图11所示的γ2部分),还具有在外圆周上带有环状肋条的盖钩部306。
若具有较大外径的压入配合部分比喷嘴接收装置330的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更靠近粉盒后端侧,则能够防止粉盒开口33a相对于粉盒安置部615的配合部分向外膨胀。因而能够防止色粉盒32无法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或色粉盒32的旋转扭矩增大的情况。
而且,由于粉盒开口33a具有通过注射模塑产生的预成型形状,因此可以精确地成型。而且,由于粉盒开口33a的压入配合部分在与喷嘴接收装置330压入配合后不膨胀,并且可用作滑动部分的定位部,因此可以保持注射模塑的精度,并实现精确定位和良好的可滑动性。
另外,与γ1部分压入配合的色粉盒32包括以下发明。对于与γ1部分压入配合的色粉盒32,树脂材料的喷嘴接收装置330的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压入配合部分与布置有粉盒本体33的粉盒齿轮301的位置的内表面对应。由于粉盒齿轮301的部分在转轴的整个圆周上和垂直方向具有齿轮机构,因此其强度比粉盒本体33的其它部分的强度更高,不会因压入配合而轻易地发生变形。而且,由于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被紧固,因此喷嘴接收装置330不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脱出。因此,这个压入配合部分适合于其预定目的。
与γ2部分压入配合的色粉盒32包括以下发明。对于与γ2部分压入配合的色粉盒32,喷嘴接收装置330的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压入配合部分与粉盒开口33a的内径降至缺口(台阶)且厚度增大的部分对应。由于粉盒开口33a的内径降至缺口(台阶)的部分在转轴的整个圆周和垂直方向上较厚,因此其强度比粉盒本体33的其它部分更高,不会因压入配合而轻易发生变形。而且,由于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被紧固,因此喷嘴接收装置330不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脱出。因此,这个压入配合部分适合于其预定目的。
而且,与γ2部分压入配合的色粉盒32包括以下发明。对于与γ2部分压入配合的色粉盒32,树脂材料的喷嘴接收装置330的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压入配合部分也可与布置有粉盒本体33的盖钩部306的位置的内表面对应。由于盖钩部306在转轴的整个圆周和垂直方向上具有肋条结构,因此其强度比粉盒本体33的其它部分的强度更高,不会因压入配合而轻易地发生变形。而且,由于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被紧固,因此喷嘴接收装置330不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脱出。因此,这个压入配合部分适合于其预定目的。
下面说明布置在第一实施例中的色粉盒32中的IC标签(ID标签或ID芯片)700的保持机构。
图22是固定至色粉补充装置60的连接器800的说明性透视图,以及色粉盒32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的说明性透视图。如图22所示,色粉盒32包括粉盒本体33,并包括附接至粉盒本体33的粉盒前端盖34,具有作为粉盒本体33的色粉出口的喷嘴接收口331的粉盒开口33a从粉盒前端盖34露出。而且,色粉盒32包括作为信息存储装置附接至粉盒前端盖34的前端的IC标签700,还包括把IC标签700保持就位的IC标签保持结构345。
此处,根据第一实施例,在日本专利申请2011-121688中揭示的IC标签用作IC标签700,并实现了一种接触形通信方法。相应地,连接器800布置在使色粉补充装置60正对粉盒前端盖34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面的位置。
图23是色粉盒32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的一个说明性透视图,其中,IC标签保持结构345以分解状态示出,另外,图中还示出了连接器800的说明性透视图。如图23所示,IC标签700在其上形成有用于定位的ID标签孔701。当色粉盒32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时,连接器800的导销801插入ID标签孔701中。
IC标签保持结构345包括具有用于保持IC标签700的保持座358的保持部343,以及IC标签保持装置344,IC标签保持装置344是一个遮盖件,它把IC标签700保持就位,并允许IC标签700沿图22和23所示的X-Z方向移动,并且以可拆卸方式与保持部343结合。当从粉盒前端侧沿转轴观察色粉盒32时,IC标签700和IC标签保持结构345布置在粉盒前端盖34的对角线方向的右上侧空间中。亦即,IC标签保持结构345利用对角线方向的右上侧空间布置在粉盒前端盖34上方,在布置好其它颜色的色粉盒32时,该空间变为封闭空间。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供紧凑的色粉补充装置,圆筒形色粉盒32在该色粉补充装置中可以彼此紧挨布置。另外,在粉盒前端盖34的对角线方向的左上侧空间中,布置有粉盒齿轮301和粉盒驱动齿轮601。在此,为么保证相邻的色粉补充系统彼此不抵触,IC标签700、IC标签保持结构345、连接器800的端子804、以及粉盒驱动齿轮601以彼此不抵触的方式布置。
图24是色粉盒32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的一个说明性透视图,所示为IC标签700临时性地接合至IC标签保持装置344的状态,另外,图中还示出了连接器800的一个说明性透视图。如图24所示,保持部343形成在粉盒前端盖34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处的IC标签附接表面357上。而且,保持部343具有保持座358,保持座358由四个棱形柱构成,这些棱形柱支撑着作为IC标签700的后表面(没有硬接线)的板的表面。IC标签保持装置344包括框架352和保持装置探出部353。在与保持部343结合时,框架352从保持座358的外面封闭,防止IC标签700脱开。保持装置探出部353在IC标签700的顶面的无端子区域上方从框架352的内表面探出。IC标签保持装置344的框架352足够大,能够在其中容纳长方形IC标签;当IC标签700放入其中时,IC标签保持装置344能够容纳IC标签700,并且允许IC标签700沿X-Z方向在一定程度内移动。
下面更详细地说明IC标签保持结构345。
在图23和24所示的Y轴方向,IC标签保持装置344的框架352的长度比保持座358的长度要长(即,长度超过从IC标签附接表面357算起的高度)。相应地,当IC标签700安装至保持座358上时,IC标签700不固定至粉盒前端盖34上。而且,在IC标签700安装后,在X-Z方向,IC标签700与围绕IC标签700的框架352之间有一定的间隙。而且,IC标签700和IC标签保持装置344的保持装置探出部353之间也有一些间隙。因此,虽然IC标签700没有固定至粉盒前端盖34上,但是也不会脱开。IC标签700的保持方式是:若色粉盒32轻微晃动,则IC标签700会移动,并产生摩擦声音。
在组装时,IC标签700被勾挂到图24所示的IC标签保持装置344的内壁探出部351上(参见图25),并以临时接合方式组装在保持部343的保持座358上。此时,由四个棱形柱构成的保持座358的外部作为IC标签保持装置344的导向部,组装到保持座358上的IC标签700朝远离内壁探出部351的方向移动,并被安装在四个保持座358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面上。
下面详细说明IC标签保持装置344的附接操作。
在第一实施例中的色粉盒32中,IC标签保持装置344被固定至粉盒前端盖34上,固定时使用挂钩,而不是使用热粘接或紧固件。
如图25所示,IC标签保持装置344包括处于保持装置上部350中的保持装置上钩355、处于保持装置下部348的保持装置下钩、以及处于保持装置右侧部349的保持装置右侧钩。
在粉盒前端盖34的IC标签附接表面357的周围,形成有分别正对保持装置上钩355、保持装置下钩354和保持装置右侧钩356的三个附接部分。更具体地说,在IC标签附接表面357的周围,在正对保持装置上钩355的位置形成有上附接部分359a。而且,在IC标签附接表面357的周围,在正对保持装置下钩354的位置形成有下附接部分359b;类似地,在IC标签附接表面357周围,在正对保持装置右侧钩356的位置形成有侧附接部分360。
在把IC标签保持装置344置入粉盒前端盖34时,IC标签保持装置344中的三个钩子(保持装置上钩355、保持装置下钩354和保持装置右侧钩356)与三个附接部分(分别为上附接部分359a、下附接部分359b和侧附接部分360)结合并固定。另外,上附接部分359a和下附接部分359b为孔状,而侧附接部分360为钩状。
相对于孔状上附接部分359a和孔状下附接部分359b,IC标签保持装置344通过保持装置上钩355和保持装置下钩354的钩子前端的倾斜形状和这些钩子的弹性固定就位。相对于钩状侧附接部分360,IC标签保持装置344通过保持装置右侧钩356的钩子前端的倾斜形状和侧附接部分360的倾斜面360a固定就位。
在这种构造中,如图24所示,IC标签700被临时性地安置在IC标签保持装置344的框架352的向内侧,然后,IC标签保持装置344沿粉盒前端盖34的保持座358移动。通过这种方式,在IC标签保持装置344上形成的钩子(保持装置上钩355、保持装置下钩354和保持装置右侧钩356)与形成在粉盒前端盖34中的附接部分(分别为上附接部分359a、下附接部分359b和侧附接部分360)结合。通过这种结合,能够把IC标签保持装置344固定到粉盒前端盖34上。
在图22至25所示的例子中,IC标签保持装置344上方的部分、IC标签保持装置344下方的部分、以及IC标签保持装置344右侧的部分作为与钩子(保持装置上钩355、保持装置下钩354和保持装置右侧钩356)和附接部分(上附接部分359a、下附接部分359b和侧附接部分360)结合的部分。但是,用于结合IC标签保持装置344的部分不仅限于上部、下部和右侧部的组合。用于结合IC标签保持装置344的部分也可以仅是上部和下部的组合,或者仅是右侧部和左侧部的组合,或者是上部、下部、右侧部和左侧部的组合。而且,用于结合的部分或结合件的数目不仅限于第一实施例中给出的例子。
此处的说明是针对第一实施例中使用钩子的结合方式给出的。但是,根据实际情况,也可通过热粘接或使用紧固件把IC标签保持装置344固定到粉盒前端盖34上。或者,也可以利用刚性更高的方式把IC标签附接至粉盒前端盖34上,或者利用夹具把IC标签附接至粉盒前端盖34上,在这种情况中,在回收IC标签时,可以对IC标签进行重新写入,而无需把IC标签从粉盒前端盖34上卸下。
在第一实施例中的IC标签700中,在基板702上仅形成有一个ID标签孔701。该ID标签孔701形成在由多块长方形金属板构成的金属垫(710a、710b和710c)之间。
下面说明在不使用色粉盒32对色粉盒32进行保护的保护单元。
图26是处于存储状态的色粉盒32的一个说明性透视图。在图26所示的状态中,安装有作为密封件的护帽370,该护帽370封住图6所示的色粉盒32的粉盒开口33a的开口(前端开口305)。
图26所示的色粉盒32包括以下发明。图26所示的色粉盒32是盛有由粉末显影剂构成的色粉的粉盒,它可具有护帽370,护帽370是用于封住作为显影剂出口的喷嘴接收口331的密封件,它附接至前端开口305上。而且,如上所述,前端开口305是图1、图6和图7所示的粉盒本体33的一部分。在粉盒本体33中,前端开口305穿过用于把色粉盒32固定至色粉补充装置60的粉盒前端盖34。因此,能够从粉盒前端盖34露出粉盒本体33的前端开口305。然后,可使用护帽370直接封住作为盛有色粉的色粉盒32的一部分的前端开口305。这能提高密封效果,并以更可靠的方式防止色粉泄漏。
在第一实施例中的色粉盒32中,护帽370具有护帽凸缘371。当护帽370附接至色粉盒32时,则如图26所示,护帽凸缘371遮掩住布置在粉盒前端盖34中的IC标签700。因此,在存储色粉盒32时,能够防止IC标签700与外界接触或受到外界冲击载荷,从而起到保护ID芯片标签的作用。
而且,在第一实施例中的色粉盒32中,护帽370的护帽凸缘371具有比粉盒前端盖34的粉盒本体33的外径更大的尺寸。通过这种方式,即使粉盒前端盖34意外坠落,也能防止其破碎,从而保护色粉盒32。
另外,作为色粉盒32的一部分的前端开口305被护帽370直接封住。因此,与通过除了粉盒本体33之外的其它构件(例如粉盒前端盖34)密封前端开口305的构造相比,这种构造能够实现更好的密封效果。另外,通过以直接方式密封前端开口305,还能不透气地密封粉盒本体33。如果能实现不透气密封,那么就能防止防止空气或湿气进入粉盒本体33。这还能在存储色粉盒32时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
在使用色粉盒32时(即,在把色粉盒32装入色粉补充装置60时),需要取下护帽370。可以使用螺钉或钩子来实现固定目的,只要能把护帽370附接至色粉盒32上。在此,固定部分(例如,使用螺钉时的螺纹,或者使用钩子时的钩部)以从粉盒前端盖34露出的方式布置在前端开口305的外表面上的。同时,如图27所示,在前端开口305的外表面上布置有螺柱309。亦即,用于固定密封件的螺钉。
另外,用于密封在前端下口305处形成的开口的构造不仅限于使用用于固定护帽370的螺钉。也可通过把一片薄膜压粘到前端开口305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来密封开口。
第二实施例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下面参照图27说明色粉盒2032,其中,在存储色粉盒2032时,使用吸附剂(例如干燥剂)。图27是色粉盒2032的一个说明性横截面图,其中,在护帽2370内布置有吸附剂2372。另外,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给出的以下说明中,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构件相同的构件以相同的索引号叙述。
根据第二实施例,吸附剂不仅吸收湿气,还吸收多种其它元素(例如气体)。因此,吸附剂也作为干燥剂。吸附剂可包括硅胶、氧化铝和沸石等。因此,具有吸附性质的任何材料都可用作吸附剂。
另外,若粉盒本体2033能够被护帽2370完全密封,则能够防止空气或湿气进入粉盒本体2033。这样可不需要吸附剂以及与吸附材料配套使用的包装材料。采用这种方式,通过减少色粉盒32的包装袋、衬垫材料和单独包装箱等包装材料,能够减小包装尺寸。这能够减少材料的消耗,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但是,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粉未状的色粉会产生气体,虽然这不会导致胶结或固结,但是会导致形成小团块状的色粉团聚现象。由于这种色粉团聚作用可能导致产生具有白斑或其它色斑的有缺陷图像,因此需要防止这种现象发生。若色粉不产生气体,则能获得不使用任何吸附剂的密封构造。但是,若色粉盒32装有会产生气体的色粉,则需要布置吸附剂,以吸收气体。
图27所示的色粉盒2032包括以下发明。图27所示的色粉盒2032是盛有由粉末显影剂构成的色粉的粉盒,并具有作为密封件的护帽2370,护帽2370用于密封作为显影剂出口的喷嘴接收口331,并附接至前端开口305上,使得从内部完全封闭粉盒本体2033。而且,在图27所示的色粉盒2032中,吸附剂2372布置在完全密封前端开口的护帽2370的向内侧。另外,在图27所示的色粉盒2032中,吸附剂2372布置为至少部分地填满色粉盒2032前端的凹陷部分。在此,色粉盒2032的前端的凹陷部分朝向在前端开口305的开口位置与粉盒密封件333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面之间形成的圆柱形空间。
在图27所示的色粉盒2032中,吸附剂2372布置在护帽2370上。因此,当护帽2370被取下时,吸附剂2372也会随护帽2370一起被取下。
而且,在图27所示的色粉盒2032中,由于至少一部分吸附剂2372填满色粉盒2032的前端的凹陷部分,因此能够缩短护帽2370在转轴方向的长度,并使得色粉盒2032更紧凑,便于存储。
同时,在使用护帽2370密封色粉盒2032的构造中,可以使用填料等材料来提高色粉盒2032的前端开口305与护帽2370之间的结合度。
对于在护帽2370上布置吸附剂有2372的构造,可采用与护帽2370一体化的方式(即,可固定至护帽2370上)布置吸附剂2372,也可以采用独立于护帽2370的方式(即,不固定至护帽2370上)布置吸附剂2372。但是,若能够采用与护帽2370一体化的方式来布置吸附剂2372,则吸附剂2372和护帽2370可一起拆卸。这能避免忘记取下吸附剂2372的情况。因此,还能提高可操作性。
第三实施例
根据第三实施例,色粉盒3032是盛有作为粉末显影剂的色粉的粉盒,并包括粉盒遮板332,粉盒遮板332开启或遮闭作为从粉盒本体3033排出色粉的粉末出口的喷嘴接收口331。另外,在色粉盒3032中,作为用于支撑粉盒遮板332的喷嘴插入件的喷嘴接收装置3330以可脱开方式附接至粉盒本体3033上。
下面说明使喷嘴接收装置3330以可脱开方式附接至粉盒本体3033上的螺旋夹机构。而且,以使用螺旋夹机构把喷嘴接收装置3330固定至粉盒本体3033上的构造例子来说明。
图28是在喷嘴接收装置3330中使用的粉盒遮板支架3340的一个说明性透视图,该喷嘴接收装置3330通过螺旋夹固定至粉盒本体3033上。图28所示的粉盒遮板支架3340在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外表面上形成有螺柱3337c。图29是喷嘴接收装置3330从粉盒本体3033分离的状态的透视图。在色粉盒3032中,在粉盒本体3033的粉盒开口33a的开口(前端开口305)的内表面上,形成有螺柱3033a,螺柱3033a在具有螺柱3337c的螺旋夹中使用。
在使用图28所示的粉盒遮板支架3340的喷嘴接收装置3330中,粉盒遮板支架3340通过螺旋夹夹装到粉盒本体3033上,而粉盒密封件333和粉盒遮板332保持在粉盒遮板支架3340上。同时,对于包括粉盒遮板支架3340的色粉盒3032,除了使用螺旋夹机构把喷嘴接收装置3330固定至粉盒本体3033之外,其构造与图9所示的色粉盒3032的构造完全相同。
在参照图9说明的色粉盒32的组装形式中,用于灌粉的前端开口305的开口被通过压入配合安装的喷嘴接收装置330遮住。但是,在此情况中,若采用仅预制色粉盒并在把色粉盒运输至使用点附近后再向每个色粉盒灌粉的商业模型,则可能存在以下的缺点。如在进行灌粉操作之前以一体化方式构造粉盒本体33和粉盒遮板支架340,首先需要按压粉盒遮板332,以便在粉盒本体33和外界之间形成连通,然后需要使用色粉灌装嘴灌装色粉。这会导致色粉灌装操作的效率降低。另一方面,若在灌粉后分别单独运输粉盒本体33和粉盒遮板支架340,则会导致运输成本和管理成本增加。
对于这种问题,在使用图28所示的粉盒遮板支架3340的色粉盒3032中,如果色粉盒3032保持固定状态且喷嘴接收装置3330沿图28所示的箭头记号A方向转动,或者喷嘴接收装置3330保持固定状态且色粉盒3032沿与图28所示的箭头记号A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则把喷嘴接收装置3330夹装至粉盒本体3033上的螺旋夹会松开。因此,在使用后,可以方便地把喷嘴接收装置3330从粉盒本体3033中取出。所以,能够更方便地从粉盒本体3033中取出遮盖作为色粉注入口的前端开口305的开口的喷嘴接收装置3330。因此,对于使用图28所示的粉盒遮板支架3340的色粉盒3032,可通过一体化方式装配粉盒本体3033和喷嘴接收装置3330,并以该状态运输粉盒本体3033和喷嘴接收装置3330。然后,在注入色粉时,可以取下喷嘴接收装置3330。因此,能够减少灌注色粉所需的时间和工作,并降低运输成本。另外,还能够通过向使用过的色粉盒3032重新灌注色粉来回收和重用色粉盒3032。
同时,喷嘴接收装置3330包括包括不同类型的材料,例如由树脂(例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苯乙烯(PS)或聚氧甲烯(POM))制成的粉盒遮板支架3340和粉盒遮板332、由海绵制成的粉盒密封件333、以及由SW-C(硬钢丝)、SWP-a(钢琴丝)、或SUS304(弹簧钢丝)制成的粉盒遮板弹簧336。因此,能够方便地把喷嘴接收装置3330从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材料制成的粉盒本体3033上取下。所以,在把色粉盒3032分解并分离不同材料之后,能够方便地进行材料回收利用。
而且,第三实施例包括以下发明。在第三实施例中的色粉盒3032中,如图29所示,在布置在右侧的粉盒本体3033的侧面上布置有旋肋302,并且,当从粉盒前端侧观察时,旋肋302的卷绕方向朝上侧的粉盒前端侧倾斜。因此,当从粉盒前端侧观察时,在布置在右侧的粉盒本体3033转动时,其侧面自上向下移动(即,沿图29所示的箭头记号A的方向转动),存储在粉盒本体3033中的色粉可被输送至粉盒前端侧。
喷嘴接收装置3330也随粉盒本体3033一起沿图29所示的箭头记号A的方向转动。但是,由于粉盒密封件333和输送喷嘴611彼此相对滑动,因此会从输送喷嘴611在阻止转动的方向上施加摩擦力。此时,若螺柱3337c的卷绕方向不同于图28所示的卷绕方向而是与旋肋302的卷绕方向相同,即,若布置在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当从粉盒前端侧观察时,处于右侧)的侧面上的螺柱3337c的卷绕方向朝上侧的粉盒前端侧倾斜(右旋螺旋方向),则粉盒本体3033朝图29所示的箭头记号A方向的转动会使得螺旋夹从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上松开。
相反,在使用图28所示的粉盒遮板支架3340的色粉盒3032中,螺柱3337c的卷绕方向设置为与旋肋302的卷绕方向相反。亦即,在第三实施例中的色粉盒3032中,如图28所示,螺柱3337c形成为使得喷嘴接收装置3330为左旋螺旋。采用这种方式,能够防止粉盒本体3033朝箭头记号A方向的转动使得喷嘴接收装置3330的螺旋夹从粉盒本体3033松开的情况。
第四实施例
图30是第四实施例中的作为喷嘴插入件的喷嘴接收装置4330的透视图,以及第四实施例中的粉盒本体4033的透视图。与第三实施例中的色粉盒相比,第四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用于固定粉盒齿轮4301和护帽4370的螺柱4309以一体化方式布置在粉盒遮板支架4340的外圆周上。因而在粉盒本体中不再需要粉盒齿轮。同时,用于固定喷嘴接收装置4330和粉盒本体4033的螺柱3337c是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的左旋螺旋。即使沿箭头记号A方向的扭矩作用在粉盒齿轮4301上,也不会导致喷嘴接收装置4330和粉盒本体4033之间的螺旋夹松开。而且,用于固定护帽4370的螺柱4309是右旋螺旋。因此,即使在用户进行操作时产生松开护帽4370的扭矩,左旋螺旋型的喷嘴接收装置4330也不会从粉盒本体4033上松脱。
第五实施例
与前四个实施例相比,第五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喷嘴接收装置包括用于加强色粉输送特性的输送叶片。
图31A是作为输送叶片的抬升部5304i的透视图,所示为抬升部5304i布置有作为喷嘴插入件的一体化喷嘴接收装置5330的状态。图31B是色粉盒的一个说明性横截面图,所示为喷嘴接收装置5330已从粉盒本体33卸下后的状态。图32是沿垂直于色粉盒的转轴剖切的抬升部的横截面图。
如图31A所示,在喷嘴接收装置5330中,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柔性树脂膜或类似材料制成的抬升部5304i附接至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粉盒遮板支架340的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上。此处有两个抬升部5304i,它们绕喷嘴接收装置5330的中心轴以点对称方式布置(即,以180°对称方式布置)。如图31B所示,与粉盒本体33的内壁接触的抬升部5304i的倾斜侧可按照旋肋302形成切口。同时,把抬升部5304i固定至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的方法不仅限于粘贴方法。或者,例如,在遮板侧面支撑部335a上可布置多个卡入配合型销,这些销可插入在抬升部5304i上的相应位置形成的多个孔,以达到固定目的。
下面参照图32说明抬升部5304i的色粉输送作用。图32是从喷嘴开口610的一侧截取的横截面图。当粉盒本体33沿箭头记号A的方向转动时,固定至粉盒本体33的喷嘴接收装置5330也沿同一个方向转动。因此,附接至喷嘴接收装置5330的抬升部5304i也沿箭头记号A的方向转动,并把上侧底部的色粉向上抬升。插至粉盒本体33的中心的输送喷嘴611喷嘴开口610在上侧始终处于打开状态。因此,被每个抬升部5304i抬升的色粉沿箭头记号T1所示的方向落下,并进入喷嘴开口610。两个抬升部5304i以交替方式执行这种输送动作。由于抬升部5304i的作用,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色粉输送特性得到了加强。因此,即使当粉盒本体33中的色粉量减少时,也能继续向输送喷嘴611中输送色粉。
所以,在第五实施例中,说明抬升部5304i布置在第一实施例中的色粉盒33和喷嘴接收装置330上的一个例子。或者,即使抬升部5304i布置在第二至第四实施例中任何一个实施例的色粉盒和喷嘴接收装置之内,也仍能实现相同的色粉输送特性。
第六实施例
图33是第六实施例中的色粉盒和色粉补充装置的一部份的说明性横截面图。在此,虽然色粉盒和色粉补充装置的形状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色粉盒和色粉补充装置的形状不同,但是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按相同的索引号示出,并且相同的说明将不再重复。如图33所示,根据第六实施例,作为向粉盒本体6033传递旋转驱动力的传动装置的粉盒齿轮6380布置为独立于粉盒本体6033的构件。通过把粉盒齿轮6380作为独立构件布置,粉盒本体6033的构造得到了简化,从而能够以更简单的方式制造粉盒本体6033。这能够降低粉盒本体6033的制造成本。另外,还能单独地更换粉盒齿轮6380和粉盒本体6033。
请参考图33,粉盒齿轮6380布置在粉盒本体6033的喷嘴接收口331的一侧的端部的外表面上。而且,在粉盒本体6033的喷嘴接收口331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粉盒凸缘6315。另外,在粉盒前端盖6034上提供有结合钩6380a,在径向上,结合钩6380a的位置比粉盒齿轮6380的轮齿的位置更靠外。结合钩6380a跨过粉盒齿轮6380的轮齿,并与粉盒本体33的粉盒凸缘6315结合。因此,粉盒前端盖6034变成可相对于粉盒本体6033转动,并配置为与粉盒本体6033一体化。当粉盒本体6033在由粉盒齿轮6380传递的旋转驱动力下转动时,粉盒本体6033内的色粉经由喷嘴接收装置330的色粉接收口338和喷嘴开口610提供至输送喷嘴611。然后,由于输送喷嘴611的输送螺旋614的作用,色粉朝色粉补充装置60输送。同时,在安装后封闭齿轮6380并作为色粉盒6032的护盖的粉盒前端盖6034附接有IC标签700,并被布置在框架6602上的导销6620定位并固定。
第七实施例
图34是第六实施例中所述的粉盒本体6033的一个修改例子的粉盒本体7033的一个说明性横截面图。在图34所示的色粉盒中,在形成在粉盒本体7033的内侧壁面上的旋肋7302中,粉盒开口(开口)33a一侧的端部7302a基本上与粉盒本体7033的转轴方向平行。换言之,形成在粉盒本体7033的开口附近的内侧壁面上的旋肋7302a的一部分包括平行于转轴的节距。由于端部7302a的作用,在组装喷嘴接收装置330时,已输送至粉盒本体7033内的色粉接收口338附近的色粉被沿粉盒本体7033的内侧壁面从下侧至上侧抬升,从而继续被输送。因此,当喷嘴接收装置330的色粉接收口338朝向垂直于粉盒本体7033的转轴的方向时,已输送至粉盒本体7033内的色粉接收口338的色粉可被抬升并高效地导引至喷嘴接收装置330的色粉接收口338。同时,旋肋7302的端部7302a基本上平行于粉盒本体7033的转轴方向的构造不局限于第六实施例。亦即,在第一至第七实施例中的任何一个实施例中,都可实现相同的构造。例如,如果该构造与第五实施例中的抬升部结合实现,则抬升部和旋肋的端部可绕粉盒本体的转轴彼此相隔90°布置。
第八实施例
同时,在第一至第六实施例中,在粉盒本体8033的粉盒开口33a附近的内侧壁面上形成(即,在粉盒前端侧、或另一端、或锥形部分的内侧壁面上形成)的旋肋8302的节距可设置为大于在粉盒本体8033的一端(粉盒后端侧或把手端)的主体部分(圆筒形部分)的内侧壁面上形成的旋肋302的节距,如图35所示。简而言之,旋肋8302是主体部分的旋肋302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中,在粉盒本体8033的一端,在粉盒本体8033的内侧壁面上形成的旋肋302的延伸方向与朝向粉盒开口33a的方向(即,沿粉盒本体的转轴的方向)之间的角度变得较大。因此,处于粉盒本体内一端的色粉能够高效地输送至形成有粉盒开口33a的另一端。另一方面,在粉盒本体8033的粉盒开口33a附近,粉盒本体8033的内侧壁面的旋肋8302的延伸方向和朝向粉盒开口33a(色粉接收口338)的方向之间的角度变得较小。因此,已输送至粉盒开口33a附近的色粉被沿粉盒本体8033的内侧壁面抬升,从而继续向前输送。所以,当喷嘴接收装置330的色粉接收口338朝向垂直于粉盒本体8033的转轴的方向时,已输送至粉盒本体33内的色粉接收口338附近的色粉会被抬升,并被高效地导向喷嘴接收装置330的色粉接收口338。
第九实施例
同时,在第一至第六实施例中,能够实现以下构造。亦即,在粉盒本体9033的开口附近的内侧壁面上形成的旋肋9302的一部分可垂直于粉盒本体9033的转轴。作为这种情况的一个例子,图36示出了第六实施例中的粉盒本体的一个修改例子。在此,通过改变喷嘴接收装置330的色粉接收口338附近的旋肋9302的一部分的倾斜角,可以改变被输送的色粉的流量。因此,可以预料,色粉会从粉盒本体9033的内侧壁面分离,并可被轻松地导引至色粉接收口338。如图37所示,在包括第五实施例中的抬升部5304i的喷嘴接收装置与粉盒本体9033组合的构造中,可以预料,能够以更高效地把色粉导引至色粉接收口338。
第十实施例
下面进一步详细说明第十实施例中的色粉盒A032(A032Y、A032M、A032C和A032K)和色粉补充装置60(60Y、60M、60C和60K)。如上所述,除了每个色粉盒A032(A032Y、A032M、A032C和A032K)和每个色粉补充装置60(60Y、60M、60C和60K)中所用的色粉的颜色不同外,构造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在下面的说明中不写出指代色粉颜色的字符Y、M、C和K。
图43是第十实施例中的色粉盒A032的一个说明性透视图。图44是色粉补充装置60在附接有色粉盒A032之前的说明性透视图,以及处于粉盒前端侧的色粉盒A032的端部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42是色粉补充装置60在附接有色粉盒A032之前的说明性横截面图,以及位于粉盒前端侧的色粉盒A032的端部的说明性横截面图。图45是是色粉补充装置60在附接有色粉盒A032之后的说明性横截面图,以及位于粉盒前端侧的色粉盒A032的端部的说明性横截面图。
色粉补充装置60包括具有输送螺旋614的输送喷嘴611。而且,色粉补充装置60包括喷嘴遮板612。在还未附接色粉盒A032的未附接粉盒状态下(即,在图42和44所示的状态下),喷嘴遮板612遮闭在输送喷嘴611上形成的喷嘴开口610。另一方面,在已附接了色粉盒A032的已附接粉盒状态下(即,在图45所示的状态下),喷嘴遮板612开启喷嘴开口610。同时,在色粉盒A032的端部的中心形成有接收口A331,在已附接粉盒状态下,接收口A331中插置有输送喷嘴611。而且,布置有粉盒遮板A332,在未附接粉盒状态下,粉盒遮板A332遮闭喷嘴接收口A331。
首先参照图43说明色粉盒A032。
如上所述,色粉盒A032主要包括粉盒本体A033、喷嘴接收装置A330、搅拌输送装置A380、以及粉盒前端盖A034。
图46是色粉盒A032的构件中的可转动件(即,粉盒齿轮A301、喷嘴接收装置A330、以及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分解图。在图46中,虚线表示这些可转动件的转轴。因此,粉盒齿轮A301、喷嘴接收装置A330和搅拌输送装置A380配置为具有相同的转轴。
粉盒本体A033具有圆筒形状,并容纳搅拌输送装置A380(在下文中说明)。在下文的说明中,沿粉盒本体A033的纵向与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转轴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轴向与上文所述的第一至第九实施例中所指的转轴方向是同一方向。而且,在轴向上,在色粉盒A032中形成有喷嘴接收口A331的一侧(即,布置有粉盒前端盖A034的一侧)称为"粉盒前端侧"。另外,在色粉盒A032中布置有把手A303的一侧(即,与粉盒前端侧相对的一端)称为"粉盒后端侧"。在色粉盒A032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的状态下,轴向是水平方向。如上所述,搅拌输送装置A380布置在粉盒本体A033内,当经由粉盒齿轮A301和喷嘴接收装置A330向其传递驱动力时,搅拌输送装置A380转动。当搅拌输送装置A380在传动作用下沿图45所示的箭头记号A的方向转动时,由于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作用,输送力使得粉盒本体A033中的色粉T沿轴向从一侧(粉盒后端侧)输送至另一侧(粉盒前端侧)。
在色粉盒A032中,在通过形成在后端盖A307上的注入孔A307a向粉盒本体A033灌注色粉T后,注入孔A307a被护帽A311遮盖住。因此,色粉T留置在色粉盒A032内。
喷嘴接收装置A330包括以可移动方式支撑粉盒遮板A332的粉盒遮板支架A330a、以及作为粉盒遮板支架A330a的基座(粉盒后端侧)并与粉盒遮板弹簧A336的端部对接的粉盒弹簧支座A330b。
而且,喷嘴接收装置A330具有由粉盒前端盖A034以可转动方式支撑的第一外表面A330c、以及具有比第一外表面A330c大的外径并且由第一粉盒盖A308a支撑的第二外表面A330d。第一外表面A330c上面形成有色粉接收口A392,并具有固定粉盒齿轮A301的凸键A391。第二外表面A330d朝向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一个外表面,当色粉盒A032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中,该外表面被色粉补充装置60的粉盒安置部615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
喷嘴接收装置330的内表面包括粉盒遮板支架A330a,具有比粉盒遮板支架A330a大的内径的内表面A330e,并具有在粉盒遮板支架A330a和内表面A330e之间形成的台阶A330f。喷嘴接收装置A330包括粉盒密封件A333。粉盒密封件A333的一个端面附接至台阶(粉盒密封件固定面)A330f,而粉盒密封件A333的另一个端面和内表面A330e构成作为圆柱形空间区域的开口A305的前端。而且,粉盒遮板A332的外表面邻接粉盒密封件A333的内表面,从而封住喷嘴接收口A331。在这个接收口A331中插置有色粉补充装置60的输送喷嘴611。在色粉盒A032中,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喷嘴接收口A331作为可插入输送喷嘴611的开口,而前端开口A305的外表面(即,第二外表面A330d)作为粉盒开口。
在此,为了便于顺利地把输送喷嘴611插入喷嘴接收口A331中,在粉盒遮板支架A330a中可布置有由特氟隆(注册商标)制成并具有良好的滑动性的插入导引件。
同时,喷嘴接收装置A330包括不同类型的材料,例如由树脂材料(例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苯乙烯(PS)或聚氧甲烯(POM))制成的粉盒遮板A332、以及由SW-C(硬钢丝)、SWP-A(钢琴丝)或SUS304(弹簧钢丝)制成的粉盒遮板弹簧A336。
因此,能够方便地把喷嘴接收装置A330从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材料制成的粉盒本体33上取下。所以,在把色粉盒32分解并分离不同材料之后,能够方便地进行材料回收利用。
搅拌输送装置A380提供输送粉盒本体A033中的色粉T的输送力,使色粉T沿轴向从一端(粉盒后端侧)输送至另一端(粉盒前端侧)。而且,在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粉盒前端侧,布置有从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色粉接收口A392的附近朝粉盒本体A033的内表面延伸的抬升部A382。
抬升部A382在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转动方向上从比色粉接收口A392更靠近上游侧的位置伸出。由于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转动,抬升部A382能够把色粉T擦下侧向上侧抬升,并使色粉T进入色粉接收口A392。然后,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粉末接收口A392转动,从而粉末接收口A392在喷嘴开口上方通过。在此,搅拌输送装置A380附接至喷嘴接收装置A330上,使抬升部A382相对于色粉接收口A392的边缘的正切方向形成预定角度。
当色粉盒A032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时,色粉接收口A392变为与从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喷嘴接收口A331插入的输送喷嘴611的喷嘴开口610连通。因此,能够从色粉盒A032向色粉补充装置60提供色粉T。
在图42和45所示的构造中,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形状是通过把转轴视为对称轴并螺旋扭转一对平板而获得的。抬升部A382在旋转方向上呈桨叶形状。
粉盒前端盖A034从粉盒前端侧遮盖住粉盒齿轮A301,并在其上保持有IC标签700(在下文中说明)。粉盒前端盖A034具有以可转动方式支撑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第二外表面A330d的第一粉盒盖A308a、以及固定至粉盒本体A033的粉盒前端侧并以可转动方式支撑喷嘴接收装置A300的第一外表面A330c的第二粉盒盖A308b。第一粉盒盖A308a固定至第二粉盒盖A308b上,并构成粉盒前端盖A034。而且,粉盒前端盖A034包括布置在粉盒前端盖A034的两个下侧表面上的一对导轨A361,包括粉盒结合部A339,并包括沿垂直于色粉盒A032的附接-脱开方向的方向探出的特定颜色肋条A034b。同时,粉盒前端盖A034不仅可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粉盒前端盖34相同的功能,还可具有相同的外部形状。
在色粉盒A032装入色粉补充装置60时,布置在粉盒前端盖A034的两个下侧表面上的一对滑动导轨A361导引粉盒前端盖A034,使其以滑动方式在图5所示的粉盒接收部72上移动。更具体地说,如图5所示,在四个色粉盒A032下面,从插孔部71直至粉盒盖接收部73形成有四个凹槽,在此,粉盒本体A033的轴向作为纵向。一对滑动导轨A361使粉盒前端盖A034配装到凹槽中,并以滑动方式移动。更具体地说,在形成于粉盒接收部72中的每个凹槽中形成有从粉盒接收部72的两个侧面探出的一对滑轨。为了从上方和下方夹住这对滑轨,每个导轨A361具有平行于粉盒本体A033的轴向的滑槽A361a。
而且,在色粉盒A032装入色粉补充装置60时,粉盒结合部A339与布置在安置盖608中的补充装置结合件609结合。另外,每个粉盒结合部A339包括用于导引与相应的补充装置结合件609相对移动的导引槽A339b、以及在色粉盒A032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时与相应的补充装置结合件609结合的结合孔A339d。
粉盒前端盖A034的第一粉盒盖A308a构成导引槽A339b,并包括用于记录色粉盒A032的使用状态数据的ID标签(IC标签)700。而且,第一粉盒盖A308a具有通孔A308e,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穿过该通孔A308e,并且该通孔A308e用于露出第二外表面A330d。而且,第一粉盒盖A308a和喷嘴接收装置A330在纵向上的位置关系由一个环状限位装置A306调节,环状限位装置A306从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粉盒前端侧装入第二外表面A330d中。
同时,特定颜色肋条A034b能防止盛有特定颜色的色粉的色粉盒A032被装入与其它色粉颜色对应的安置盖608中的情况。
在粉盒前端盖A034上形成有齿轮暴露孔A034a,粉盒齿轮A301的一部分(图43所示的中央反面)从齿轮暴露孔A034a露出。采用这样的构造,当色粉盒A032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时,从齿轮暴露孔A034a露出的粉盒齿轮A301能与色粉补充装置60的粉盒驱动齿轮601啮合。因此,能够从图像形成设备的主体向色粉盒A032的可转动件传递驱动力。
图46是色粉盒A032的搅拌组件A390的构件中的可转动件(即,粉盒齿轮A301、喷嘴接收装置A330、以及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分解图。在图46中,虚线表示这些可转动件的转轴。因此,粉盒齿轮A301、喷嘴接收装置A330和搅拌输送装置A380配置为具有相同的转轴。
下面说明搅拌组件A390,它包括喷嘴接收装置A330和搅拌输送装置A380,这些构件以相对于粉盒本体A033可转动的方式布置。
图47是包括喷嘴接收装置A330和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搅拌组件A390的分解透视图。图48是无轴搅拌输送装置A380构造中的喷嘴接收装置A330和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横向截面图。
如图46和47所示,搅拌组件A390通过相对于喷嘴接收装置A330组装粉盒齿轮A301、两个搅拌输送装置A380和转轴A334而构成。在粉盒遮板弹簧A336和粉盒遮板A332插入并安置在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喷嘴接收口A331中后,从垂直于转轴的方向通过粉盒遮板A332的孔和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导缝330g插入遮板销A340。而且,粉盒遮板A332可具有钩子,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粉盒弹簧支座A330b可具有孔,钩子钩挂到孔中。通过这种方式,粉盒遮板A332和喷嘴接收装置A330可组装到一起。
搅拌组件A390经由粉盒齿轮A301接收色粉补充装置60的粉盒驱动齿轮601的驱动力。这导致喷嘴接收装置A330转动,并导致搅拌输送装置A380转动。当搅拌输送装置A380转动时,不仅粉盒本体A033的粉盒后端侧的色粉T被输送至形成有色粉接收口A392的粉盒前端侧,而且粉盒本体A033中的色粉T会被打松散。如上所述,抬升部A382布置在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粉盒前端侧。因此,当搅拌输送装置A380转动时,抬升部A382把已输送至粉盒前端侧的色粉T抬升至形成在喷嘴接收装置A330中的色粉接收口A392,并使色粉T进入色粉接收口A392。然后,进入色粉接收口A392的色粉T经由喷嘴开口610顺次进入插入在喷嘴接收口A331中并与色粉接收口A392连通的输送喷嘴611。结果是,色粉T被输送至色粉补充装置60。
在图47所示的例子中,粉盒齿轮A301和喷嘴接收装置A330通过形成在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第一外表面A330c上的凸键A391接合在一起。但是,这不是唯一可能的构造。粉盒齿轮A301和喷嘴接收装置A330也可通过粘接剂粘在一起,或者通过滑销固定在一起。亦即,只要能够从色粉补充装置60向喷嘴接收装置A330传递驱动力,可以采用任何类型的构造。
另外,粉盒齿轮A301和喷嘴接收装置A330也可按一体化方式模铸在一起,或者,喷嘴接收装置A330和搅拌输送装置A380可按一体化方式模铸在一起。
这样,能够顺畅地完成组装过程,并降低成本。
同时,布置有转轴A334,以防止喷嘴接收装置A300在转动时发生中心跳动(转动不均匀)。但是,若喷嘴接收装置A330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够在转动时避免中心跳动,则可以采用图48所示的无轴构造。在这种构造中,可以在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粉盒后端侧布置中心销A381,以便把搅拌输送装置A380以可转动方式支撑在后端盖A307的中心部分。
而且,还可以在喷嘴接收装置A330随粉盒前端盖A034和第一粉盒盖A308a滑动的部分中采用轴承。在这种情况中,轴承最好也具有色粉密封能力。
当具有上述构造的色粉盒A032插入粉盒保持部70时,输送喷嘴611的前端部进入喷嘴接收口A331。当色粉盒A032进一步插入粉盒保持部70时,输送喷嘴611的前端部抵住粉盒遮板A332。因此,粉盒遮板A332被朝向粉盒后端侧挤压,同时克服粉盒遮板弹簧A336的偏置力。所以,粉盒遮板A332朝粉盒后端侧的方向移动,并且色粉接收口A392变为与输送喷嘴611的喷嘴开口610连通。
当色粉接收口A392变为与输送喷嘴611的喷嘴开口610连通后,它能够接收(提供)色粉T。但是,在此,色粉接收口A392和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抬升部A382之间的位置关系应设置为使色粉T顺畅进入色粉接收口A392。
图49(b)所示为通过在色粉接收口A392的位置剖切喷嘴接收装置A330获得的一个横截面,其中,输送喷嘴611(包括输送螺旋614)已插入,并且该横截面是从粉盒前端侧朝粉盒后端侧观察的。图49(a)是一个对比图,示出了输送喷嘴611的喷嘴开口610和色粉接收口A392布置在与输送螺旋614的转动中心相同高度的构造。当输送螺旋614沿图49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时,色粉T被输送至色粉补充装置60。
在图49(a)所示的构造中,喷嘴开口610和色粉接收口A392在与输送螺旋614的转动中心相同的高度沿重力方向打开。而且,这两个开口比输送螺旋614的直径宽。当色粉T从比喷嘴开口610和色粉接收口A392高的位置落下时,能够从经由色粉接收口A392连通的喷嘴开口610使色粉T落入输送喷嘴611内。但是,由输送喷嘴611遮盖的输送螺旋614的区域为输送螺旋614的下半部区域。因此,当输送螺旋614转动以便把经由喷嘴开口610提供的色粉T向色粉补充装置60输送时,色粉T随输送螺旋614的转动以倾斜方式向前移动。结果是,色粉T从输送喷嘴611的上半部区域落至外侧。因此,与经由色粉接收口A392和喷嘴开口610提供至输送喷嘴611内的色粉量相比,由输送螺旋614向色粉补充装置60输送的色粉量减少。
与此对比,在图49(b)所示的构造中,喷嘴开口610和色粉接收口A392沿重力方向打开的位置不仅高于输送螺旋614的转动中心,也高于输送螺旋614的上端。而且,这两个开口比输送螺旋614的直径窄。
因此,当色粉T从比喷嘴开口610和色粉接收口A392高的位置落下时,能够从经由色粉接收口A392连通的喷嘴开口610使色粉T落入输送喷嘴611内。在此构造中,与图49(a)所示的构造相比,输送螺旋614被输送喷嘴611遮盖的区域直至上侧的区域(直至输送螺旋614的上端附近)。因此,当输送螺旋614转动以便把经由喷嘴开口610提供的色粉T向色粉补充装置60输送时,色粉T随着转动以倾斜方式向前移动。但是,色粉T在输送喷嘴611内容纳并输送的方式使得输送喷嘴611的内表面能防止色粉T落到外部。所以,在图49(b)所示的构造中,由输送螺旋614向色粉补充装置60输送的色粉量与经由色粉接收口A392和喷嘴开口610向输送喷嘴611内提供的色粉量基本相同。这样,能够更方便地控制从色粉盒A032提供至色粉补充装置60的色粉量。
同时,在第十实施例中,喷嘴接收装置A330包括用于支撑粉盒遮板332并容纳粉盒遮板弹簧A336的粉盒遮板支架A330a。
在图49(a)所示的构造中,粉盒遮板弹簧A336的圆周方向被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下半部的内表面(粉盒遮板支架)A330a约束在重力方向。而且,在粉盒遮板弹簧A336的粉盒前端侧布置有粉盒遮板A332,而粉盒遮板弹簧A336的粉盒后端侧被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粉盒弹簧支座A330b约束。在这种喷嘴接收装置A330中,输送喷嘴611从喷嘴接收口A331插入。然后,输送喷嘴611的前端抵住粉盒遮板A332的粉盒前端侧。因此,当粉盒遮板A332朝粉盒后端侧移动时,若企图对粉盒遮板弹簧A336压缩,则压缩力会沿向上方向释放,由于粉盒遮板弹簧A336的上侧没有被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内表面(遮板支架)A330a遮盖,因此会导致粉盒遮板弹簧A336发生挠曲。若粉盒遮板弹簧A336发生挠曲,则喷嘴接收口A331不能自行闭合。因此,在从色粉补充装置60上取下色粉盒A032时,色粉会从喷嘴接收口A331散落。
与此对比,在图49(b)所示的构造中,除了色粉接收口A392外,粉盒遮板弹簧A336的圆周区域都被粉盒遮板支架A330a遮盖。当从喷嘴接收口A331插入输送喷嘴611时,输送喷嘴611的前端抵住粉盒遮板A332的粉盒前端侧。因此,当粉盒遮板A332朝粉盒后端侧移动时,若企图压缩粉盒遮板弹簧A336,由于粉盒遮板弹簧A336也被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内表面(遮板支架)A330a从圆周方向约束,因此压缩力会被控制,不会沿向上方向释放。所以,粉盒遮板弹簧被沿粉盒遮板A332的移动方向压缩。因此,在图49(b)所示的构造中,能够防止粉盒遮板弹簧A336发生挠曲并且喷嘴接收口A331不能自行闭合的情况。
通过这种方式,与图49(a)所示的喷嘴开口610和色粉接收口A392沿重力方向在与输送螺旋614的转动中心相同高度上打开的构造相比,在图49(b)所示的喷嘴开口610和色粉接收口A392沿重力方向在比输送螺旋614的转动中心高的位置打开的构造中,提供的色粉量比较稳定,并能防止色粉散落。但是,需要克服重力把色粉抬升至较高的位置。而且,与图49(a)所示的构造相比,在图49(b)所示的喷嘴开口610和色粉接收口A392在重力方向上比输送螺旋614的转动中心高的构造中,开口变得较窄。因此,在喷嘴开口610和色粉接收口A392变为连通的时刻,能够使色粉T顺畅地进入喷嘴开口610。
作为第十实施例的积聚部的一个例子,下面说明用于把色粉抬升至色粉接收口A392的上侧并使色粉进入色粉接收口A392的多种示例性构造。
图50至55是说明色粉接收口A392和使色粉T顺畅地进入色粉接收口A392的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抬升部之间在转动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的说明性示意图。
为了保证已输送至粉盒本体A033的粉盒前端侧内的色粉T能够被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抬升部A382顺畅抬升并进入色粉接收口A392,需要具有能使色粉积聚在抬升部A382附近的构造。在此方面,一个重要因素是抬升部A382相对于形成有喷嘴接收装置的色粉接收口A392的第一外表面A339的安装角度。
图50是在沿转轴方向(轴向)从粉盒后端侧朝粉盒前端侧观察色粉接收口A392和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抬升部A382时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色粉接收口A392的周围区域的横截面图。在此,形成有色粉接收口A392的喷嘴接收装置A330以及包括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搅拌组件A390配置为沿图50所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
在图50中,作为一个典型例子,仅示出了一组色粉接收口A392和包含在搅拌输送装置A380中的抬升部A382。但是,如图45所示,根据第十实施例,在相对于转动中心的点对称位置,也可以布置不只一组色粉接收口A392和包含在搅拌输送装置A380中的抬升部A382。另外,还可以具有超过两组的色粉接收口A392和抬升部A382。亦即,可根据所需的色粉补充速度来确定色粉接收口A392和抬升部A382的组数。若具有多组色粉接收口A392和包含在搅拌输送装置A380中的抬升部A382,则最好按相等间距布置色粉接收口A392。这样,能使色粉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进入色粉接收口A392。
在图50所示的例子中,搅拌输送装置A380附接至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方式使得抬升部A382相对于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转动方向上的色粉接收口A392的上游侧边缘处的正切方向形成一个角度θ(即,相对于图50所示的虚线形成一个角度θ)。更具体地说,角θ指由抬升部A382的色粉接收口侧的底面相对于垂直于连接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转动中心和色粉接收口A392在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转动方向上的上游侧边缘的假想直线的法线形成的角度。对于利用抬升部A382使色粉T顺畅地进入色粉接收口A392的功能来说,抬升部A382的色粉接收口侧的表面与色粉接收口A392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在图50中,所示的角θ为钝角。当色粉接收口A392布置在上侧时,该构造相对于色粉接收口A392的开启方式使得抬升部A382变为一个倾斜面。通过这种方式,可把抬升部A382用作一个积聚部分,该部分容纳色粉T,并克服重力把色粉T抬升至比色粉接收口A392高的位置。
图51所示为利用图50(其中,角θ为钝角)所示的色粉接收口A392和抬升部A382把色粉T抬升至比色粉接收口A392高的位置然后把色粉T导入色粉接收口A392的状态。按时间顺序来说,图51(b)所示的状态在图51(a)所示的状态之后,图51(c)所示的状态在图51(b)所示的状态之后。另外,出于简化目的,在参照图51的说明中,未示出插入在喷嘴接收装置A330中的输送喷嘴611的输送螺旋614。
在色粉盒A032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的状态下,当驱动电机603进行驱动,并且驱动力从色粉补充装置60的粉盒驱动齿轮601传递至粉盒齿轮A301,导致喷嘴接收装置A330沿图51(a)所示的箭头记号B的方向转动时,位于抬升部A382附近的色粉T被抬升。当喷嘴接收装置A330进一步沿图51(a)所示的箭头记号B的方向转动时,抬升部A382达到图51(b)所示的大致水平延伸的状态,并且色粉T承置在抬升部A382上。当喷嘴接收装置A330进一步沿图51(b)所示的箭头记号B的方向转动时,抬升部A382达到相对于色粉接收口A392形成图51(c)所示的倾斜面的状态(即,达到图50所示的状态),并且承置在抬升部A382上的色粉T被进一步抬升。结果是,色粉T沿倾斜面滑入色粉接收口A392中。
然后,色粉T通过色粉接收口A392落入已插入到喷嘴接收装置A330中的输送喷嘴611的喷嘴开口610中。随后,由于输送螺旋614的转动,色粉T被提供至色粉补充装置60。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图50所示的构造中(搅拌输送装置A380附接于喷嘴接收装置A330上,使抬升部A382在色粉接收口A392沿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转动方向的上游侧边缘处相对于正切方向(图50所示的虚线)形成钝角θ,由于抬升部布置为克服重力把色粉抬升至比色粉接收口高的位置,因此能够把抬升的色粉导至输送喷嘴的色粉接收口,同时防止抬升的色粉散落到输送喷嘴之外。
同时,在垂直于转轴方向的横截面上,抬升部A382的截面形状不仅限于图50和图51所出的直线形状。如图52(a)所示,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抬升部A382也可具有弯曲形状,其中,位于与附接在色粉接收口A392附近的一侧相对的另一侧并朝粉盒本体A033的内表面延伸的抬升部A382的端部朝图52(a)中的箭头记号B所示的转动方向的下游侧弯曲。换言之,抬升部A382作为积聚部,并包括一个形成在抬升部A382的基座和抬升部A382的末端之间的弯曲凹形部分。或者,如图52(b)所示,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抬升部A382可具有弯曲形状,使朝粉盒本体A033的内表面延伸的整个抬升部A382具有相对于图52(b)所示的箭头记号B的方向下沉的预定曲率。换言之,抬升部A382作为一个积聚部分,并包括一个形成在抬升部A382的基座和抬升部A382的末端之间的弯曲凹形部分。在此,虽然所示的整个抬升部A382具有图52(b)所示的弯曲形状,但是也可以仅有一部分(例如位于朝粉盒本体A033的内表面延伸的一侧附近的部分)具有弯曲形状。或者,如图52(c)所示,抬升部可具有多折形状,这种多折形状是通过进一步弯曲图52(a)所示的弯曲形状的端部而获得的。换言之,抬升部A382作为一个积聚部分,并包括在抬升部A382的基座和抬升部A382的末端之间的多个位置处沿相同方向弯曲而形成的凹形部分。
因此,在图52中,在垂直于转轴方向的横截面上,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抬升部A382的截面形状为相对于图52所示的箭头记号B的方向下沉的弯曲形状。采用这样的截面形状,能够在抬升部A382上更好地容纳抬升的色粉T。而且,搅拌输送装置A380通过与图50所示的构造相同的方式附接至喷嘴接收装置A330上,即,使抬升部A382相对于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转动方向上的色粉接收口A392的上游侧边缘处的正切方向)形成钝角θ。因此,保持在抬升部A382上的色粉T能够更轻松地滑入色粉接收口A392中。
图53是用于说明从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抬升部A382的粉盒前端侧的侧面竖立有防落壁A383的构造的说明性示意图。由于搅拌输送装置A380从粉盒后端侧朝向粉盒前端侧向色粉T施加输送力,因此抬升部A382处的色粉T也同样受到从粉盒后端侧朝向粉盒前端侧的输送力。由于这种输送力的作用,抬升部A382上的色粉T有时会从抬升部A382的粉盒前端侧散出。为了防止这个问题,从抬升部A382的粉盒前端侧的侧面竖立起防落壁A383。由于树立有防落壁A383,因此能够有效减少抬升部A382上的色粉T从抬升部A382的粉盒前端侧散落的情况。
同时,在图53中,在垂直于转轴方向的横截面上,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抬升部A382的截面形状为滑道形状,在两个位置(即,在附接部分附近和在端部附近)弯曲。在这种截面形状中,弯曲形状也是相对于图53所示的箭头记号B的方向下沉的。因此,采用与图52所示的构造相同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把抬升的色粉T约束在抬升部A382上。而且,搅拌输送装置A380通过与图50所示的构造相同的方式附接至喷嘴接收装置A330上,即,使抬升部A382相对于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转动方向上的色粉接收口A392的上游侧边缘处的正切方向)形成钝角θ。因此,保持在抬升部A382上的色粉T能够更轻松地滑入色粉接收口A392中。
在此,参照图53说明的防落壁A383还可竖立在图50或图52所示的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抬升部A382上。在这种情况中,采用与图53所示的构造相同的方式,能够有效减少抬升部A382上的色粉T从抬升部382的粉盒前端侧散落的情况。
与图50的方式相同,图54是在沿转轴方向(轴向)从粉盒后端侧朝粉盒前端侧观察色粉接收口A392和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抬升部A382时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色粉接收口A392的周围区域的横截面图。
图54所示的构造与图50所示的构造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抬升部A382相对于喷嘴接收装置A330转动方向上的色粉接收口A392的上游侧边缘处的正切方向(图54所示的虚线)形成锐角θ。
图55示出了使用图54中示出的色粉接收口A392和抬升部A382的构造向色粉接收口A392导入色粉T时的状态,其中,角θ为锐角。按时间顺序来说,图55(b)所示的状态在图55(a)所示的状态之后,图55(c)所示的状态在图55(b)所示的状态之后。另外,出于简化目的,在参照图55的说明中,未示出插入在喷嘴接收装置A330中的输送喷嘴611的输送螺旋614。
在色粉盒A032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的状态下,当驱动电机603进行驱动,并且驱动力从色粉补充装置60的粉盒驱动齿轮601传递至粉盒齿轮A301时,喷嘴接收装置A330开始转动,并且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抬升部A382开始转动。在图55(a)所示的抬升部A382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状态中,色粉T承置在抬升部A382上。当喷嘴接收装置A330进一步沿图55(a)所示的箭头记号B的方向转动时,抬升部A382达到相对于色粉接收口A392形成图55(b)所示的倾斜面的状态。但是,为了接收在重力作用下落下的色粉T,输送喷嘴611的喷嘴开口610按图55所示向上开设。因此,在图55(b)所示的状态中,色粉接收口A392与喷嘴开口610不连通。结果是,色粉T不能经由色粉接收口A392和喷嘴开口610提供至输送喷嘴611内。
当喷嘴接收装置A330进一步沿图55(b)所示的箭头记号B的方向转动时,在色粉接收口393与喷嘴开口610变为连通之前,色粉T开始在其重力作用下落下。因此,在图55(c)所示的色粉接收口A392与喷嘴开口610变为连通的状态中,被抬升部A382抬升的色粉T中仅有少量残留在色粉接收口A392附近。结果是,仅有少量色粉通过喷嘴开口610提供至色粉补充装置60。
根据参照图55给出的说明,若抬升部A382相对于喷嘴接收装置A330旋转方向上的色粉接收口A392的上游侧边缘处的正切方向(由图55的虚线示出)形成锐角θ,则与图50、图51和图52所示的角θ为钝角的构造相比,仅有少量色粉通过喷嘴开口610提供至色粉补充装置60。
若布置有多组色粉接收口A392和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抬升部A382,则可以增加搅拌组件A390每次转动时提供的色粉量。而且,若根据搅拌组件A390的转数与提供的色粉量之间的关系能够保证提供足够的色粉量,则可以采用图55所示的构造。
下面说明把色粉盒A032配装至色粉补充装置60中的操作。
如图44或图42示出的箭头记号Q所示,当色粉盒A032朝色粉补充装置60的方向移动时,输送喷嘴611的喷嘴前端插入喷嘴接收口A331中。当色粉盒A032进一步朝色粉补充装置60的方向移动时,输送喷嘴611的前端611A与粉盒遮板A332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面接触。当色粉盒A032进一步朝色粉补充装置60的方向移动时,输送喷嘴611会按压粉盒遮板A332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面。因此,粉盒遮板弹簧A336发生压缩。所以,粉盒遮板A332被压向色粉盒A032的向内侧(即,被压向粉盒后端侧)。此时,处于比喷嘴遮板612中的喷嘴遮板凸缘612a更靠近喷嘴前端的位置的喷嘴遮板管612e随输送喷嘴611一起插入喷嘴接收口331中。
当色粉盒A032进一步朝色粉补充装置60的方向移动时,正对喷嘴遮板弹簧接收面612f的喷嘴遮板凸缘612a的表面与粉盒密封件A333的粉盒前端侧接触。结果是,喷嘴遮板612在转轴方向(轴向)相对于色粉盒A032的相对位置被固定。
当色粉盒A032进一步朝色粉补充装置60的方向移动时,输送喷嘴611被进一步插入至色粉盒A032的向内侧。此时,与粉盒密封件A333的粉盒前端侧接触的喷嘴遮板612相对于输送喷嘴611被推回至喷嘴基端。因此,喷嘴遮板弹簧613发生压缩,并且喷嘴遮板612与输送喷嘴611的相对位置移至喷嘴基端。随着相对位置的移动,被喷嘴遮板612遮盖的喷嘴开口610在粉盒本体A033中露出,并且粉盒本体A033的内部变为与输送喷嘴611的内部连通。
在输送喷嘴611插入喷嘴接收口A331的状态下,由于处于压缩状态的粉盒遮板弹簧A336的偏置力或处于压缩状态的喷嘴遮板弹簧613的偏置力,产生相对于色粉补充装置60把色粉盒A032回推的力(即,作用在与图44或图42中的箭头记号Q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但是,在色粉盒A032装入色粉补充装置60时,色粉盒A032抵抗上述的力朝色粉补充装置60的方向移动,直到粉盒结合部A339与补充装置结合件609结合。因此,存在粉盒遮板弹簧A336的偏置力和喷嘴遮板弹簧613的偏置力的作用,以及粉盒结合部A339与补充装置结合件609结合的作用。由于偏置力的作用和结合作用,在图45所示的状态下,完成色粉盒A032在转轴方向(轴向)相对于色粉补充装置60的定位。
如图44所示,每个粉盒结合部A339包括导引探出部A339a、导引槽A339b、凸点A339c、以及四棱形结合孔A339d。这些构件形成一套结合件,两套结合件在粉盒前端盖A034的两侧相对于穿过喷嘴接收口A331的假想垂直线形成一对粉盒结合部A339。每个导引探出部A339a布置在粉盒前端盖A034前端的垂直面上。而且,导引探出部A339a处于穿过喷嘴接收口A331的中心的假想水平线上。另外,每个导引探出部A339a具有与相应的导引槽A339b联接的倾斜面,使得在配装色粉盒A032时,补充装置结合件609抵住导引探出部A339a,并被导向导引槽A339b。在此,每个导引槽A339b形成在比粉盒前端盖A034的侧周面低的高度上。
而且,导引槽A339b的槽宽稍大于补充装置结合件609的宽度,并且能防止补充装置结合件609从槽中脱出。
每个导引槽339b的粉盒后端侧不直接与相应的结合孔A339d联接,而是具有封闭端。而且,每个导引槽339b的粉盒后端侧的高度与粉盒前端盖A034的侧周面的高度相同。即,在每个导引槽A339b和相应的结合孔A339d之间存在约1毫米厚的粉盒前端盖A34外表面。该部分与相应的凸点A339c对应。补充装置结合件609爬过凸点A339c,并落入结合孔A339d。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色粉盒A032与色粉补充装置60的结合。
在第十实施例的色粉盒A032中,粉盒前端盖A034包括第一粉盒盖A308a。由于第一粉盒盖A308a从粉盒前端侧附接至粉盒前端盖A034,因此第一粉盒盖A308a从外侧遮盖粉盒前端盖A034。因此,当在第一粉盒盖A308a上形成缝隙并且该缝隙与形成在粉盒前端盖A034上的结合孔A339d配合时,该缝隙可作为导引槽A339b。
色粉盒A032配置为:在垂直于转轴的假想平面上,粉盒遮板A332布置在连接两个粉盒结合部A339的线段的中心。若粉盒遮板A332不处于连接两个粉盒结合部A339的线段上,则具有以下的可能性。即,由于粉盒遮板弹簧336和喷嘴遮板弹簧613的偏置力,从线段至粉盒遮板A332的距离作为一个力矩臂,会发生使色粉盒A032绕该线段转动的力矩作用。由于力矩作用,色粉盒A032有可能相对于色粉补充装置60发生倾斜。在这种情况下,色粉盒A032的装配载荷会增加,并且容纳并导引粉盒遮板A332的喷嘴接收装置A330会受力。
特别是,对于充满色粉的新色粉盒A032,当水平探出的输送喷嘴611被从色粉盒A032的后端推动以便插入到色粉盒A032中时,在转动色粉盒A032的力距中还包括色粉重量。结果是,插有输送喷嘴611的喷嘴接收装置A330可能受力,并且,在最坏的情况下,可能发生变形或断裂。与此对比,在第十实施例的色粉盒A032中,粉盒遮板A332布置在连接两个粉盒结合部A339的线段上。因此,由于作用在粉盒遮板A332位置的粉盒遮板弹簧A336和喷嘴遮板弹簧613的偏置力,能够防止色粉盒A032相对于色粉补充装置60发生倾斜。
同时,如图45所示,在色粉盒A032附接于色粉补充装置60的状态下,由于以下原因,色粉盒A032中的色粉接收装置A330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面不与粉盒安置部615的端面615b接触。考虑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面与粉盒安置部615的端面615b接触的构造。在这种情况中,在粉盒结合部A339的结合孔A339d被勾挂到补充装置结合件609中之前,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面有可能触及粉盒安置部615的端面615b。如果发生这种接触,则色粉盒A032无法再朝色粉补充装置60的方向进一步移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色粉盒A032附接于色粉补充装置60的状态下,在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面和粉盒安置部615的端面615b之间留有很小的间隙。
在已按上述方式完成转轴方向(轴向)的定位的状态下,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第二外表面A330d以可滑动的方式与粉盒安置部615的内表面615a配合。因此,如上所述,这完成了在垂直于转轴的平面方向(与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径向对应的平面方向)上色粉盒A032相对于色粉补充装置60的定位。通过这种方式,色粉盒A032被装入色粉补充装置60中。
在完成色粉盒A032的配装后,当驱动电机603旋转驱动时,色粉盒A032的搅拌组件A390转动,并且输送喷嘴611中的输送螺旋614转动。
由于搅拌组件A390中的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转动,因此,粉盒本体A033内的色粉T被输送至粉盒本体A033的粉盒前端侧,并到达抬升部A382。然后,搅拌输送装置A380的转动使得抬升部A382把色粉T抬升至色粉接收口A392的上侧。被抬升至色粉接收口A392的上侧的色粉T落入与色粉接收口A392连通的喷嘴开口610中。结果是,色粉T被送入输送喷嘴611中。随后,送入输送喷嘴611中的色粉T被输送螺旋614通过落粉通道64向前输送至显影装置50。色粉T从粉盒本体A033内向落粉通道64的流动由图45所示的箭头记号β示出。
而且,如上所述,喷嘴接收装置A330以可滑动方式与粉盒安置部615接触、并且色粉盒A032相对于色粉补充装置60定位的位置由图45中的记号α示出。但是,由图45的记号α示出的位置不限于具有滑动部和定位部的功能。也可构造为使得图45中的记号α所示的位置具有滑动部或定位部的功能。
而且,如上所述,当色粉盒A032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时,粉盒密封件A333被喷嘴遮板凸缘612a压平。所以,喷嘴遮板凸缘612a与粉盒密封件A333紧密配合,并在粉盒密封件A333上施加压力。这能够以更可靠的方式防止色粉泄漏。采用粉盒遮板A332与开口位置相比在纵向上更靠近向内侧(即,更靠近粉盒后端侧)的构造,在从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前端至粉盒遮板A332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面的部分与粉盒密封件A333之间形成了一个圆柱形空间。
在色粉盒A032未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的状态下,输送喷嘴611的喷嘴开口610被喷嘴遮板612遮闭。在色粉盒A032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的状态下,需要打开喷嘴遮板612,以便接收色粉。
在色粉补充装置60中,从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至粉盒遮板A332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面及粉盒密封件A333形成有一个圆柱形空间(前端开口A305)。在该空间中形成有一个抽取空间,处于开启状态的喷嘴遮板612的抽取空间完全或部分地处于该抽取空间中。另外,用于关闭喷嘴遮板612的喷嘴遮板弹簧613也完全或部分地处于该抽取空间中。采用这样的构造,能够减少布置喷嘴遮板612和喷嘴遮板弹簧613所需的空间。
如图45所示,在第十实施例中,在色粉盒A032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的状态下,喷嘴遮板612的抽取位置使得喷嘴前端的位置比喷嘴遮板凸缘612a更靠近粉盒密封件A333的向内侧。另外,比喷嘴遮板凸缘612a更靠近喷嘴基端的抽取位置部分基本上处于在前端开口A305的开口位置(粉盒前端侧的端部)与粉盒密封件A333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面之间形成的圆柱形空间中。而且,处于压缩状态的喷嘴遮板弹簧613也基本上处于该圆柱形空间中。
采用这样的构造,可以缩短从前端开口A305的开口位置(色粉盒A032的最前端)至色粉补充装置60的落粉部(即,落粉通道64与输送喷嘴611相连的位置)的距离。因此,能够减小复印机500的主体的尺寸。
下面说明第十实施例中布置在色粉盒A032中的IC标签(ID标签、ID芯片或IC芯片)的保持机构。在此,在第十实施例中,采用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相同的IC标签(ID标签或信息存储装置)和保持机构。
图58是固定至色粉补充装置60的连接器800的一个说明性透视图,以及色粉盒A032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的一个说明性透视图。如图58所示,色粉盒A032包括粉盒本体A033、以及附接于粉盒本体A033的粉盒前端盖A034,该附接方式使得保持在粉盒本体A033中并形成有喷嘴接收口A331的前端开口A305从粉盒本体A033中露出。而且,色粉盒A032包括作为信息存储装置附接至粉盒前端盖A034的前端的IC标签700,并包括保持IC标签700的IC标签保持结构345。连接器800布置在与粉盒前端盖A034的第一粉盒盖A308a正对的位置。
下面说明在不使用色粉盒A032时用于保护色粉盒A032的保护单元。
图56是色粉盒A032处于存储状态的一个说明性透视图。在图56所示状态中,附接有作为密封件的护帽370,护帽370用于密封图43中所示的色粉盒A032的前端开口A305的开口。
如上所述,前端开口A305是喷嘴接收装置A330的一部分。如图42、43和44所示,在喷嘴接收装置A330中,形成有前端开口A305,前端开口A305穿过用于把色粉盒A032固定至色粉补充装置60的粉盒前端盖A034。因此,能够使粉盒本体A033的前端开口A305从粉盒前端盖A034露出。所以,作为存储有色粉的粉盒本体A033的一部分的前端开口A305可由护帽370直接密封,这样能提高密封效果,并以更可靠的方式防止色粉泄漏。在第十实施例中,护帽370也通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附接。因此,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图57是一种状态的说明性横截面图,其中,护帽B370带有通过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布置在其上的吸附剂B372,并且护帽B370附接至第十实施例所述的色粉盒A032上。在图57所示的构造,由于吸附剂B372布置在护帽B370上,因此也能够实现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第十一实施例
在第十一实施例中,由于色粉补充装置60与第十实施例的色粉补充装置60相同,因此其中的构件以相同的索引号指代。
通常,在色粉灌装操作中,对作为粉盒的色粉盒D032灌装已处于流体化的色粉T。由于在灌装色粉操作过程中色粉T混有空气,因此在经过预定时间后会发生脱气,从而色粉粉末量减少。例如,色粉粉末量减少至粉盒本体D033的容量的70%至90%左右。
在把盛有色粉T的新色粉盒D032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以便使用时,在色粉接收口D392附近存在大量色粉T。因此,即使在把色粉T输送至粉盒前端侧之前不通过转动搅拌输送装置D380对色粉T进行流体化处理,色粉T也能经由色粉接收口D392和喷嘴开口610进入输送喷嘴611。相反地,若在存在大量色粉T时试图转动搅拌输送装置D380,由于在粉盒本体D033内有大量色粉T,因此转动载荷会增大。
另一方面,当粉盒本体D033内的色粉量减少时,需要转动搅拌输送装置D380以便朝粉盒前端侧输送色粉T,并使用抬升部D382把色粉T抬升至色粉接收口D392,并使色粉T进入色粉接收口D392。
因此,在第十一实施例中的色粉盒D032内,采用搅拌组件D390和转轴D334经由扭矩限制装置D900结合的构造。采用这样的构造,在开始使用新色粉盒D032时,若在色粉接收口D392附近存在大量色粉T,则需要限制搅拌输送装置D380的转动。
图59是具有用于限制搅拌输送装置D380的旋转驱动的构造并充满色粉T的色粉盒D032处于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的状态的说明性示意图。图60是色粉盒D032处于内部色粉量已减少的状态的说明性示意图。图61示出了当色粉量减少时通过抬升部(输送叶片)D382提供色粉的示意图,其中,图60中的E-E横截面是从粉盒前端侧观察时的横截面。图62是扭矩限制装置D900的横截面透视图。
如图59所示,与第十实施例的色粉盒A032相比,第十一实施例的色粉盒D032的不同之处在于,搅拌组件D390和转轴D334是经由扭矩限制装置D900结合的。而且,第十一实施例中的色粉盒D032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在搅拌组件D390中,喷嘴接收装置D330和粉盒齿轮D301配置为一体化形态,而搅拌输送装置D380和抬升部(输送叶片)D382配置为独立形态。另外,第十一实施例中的色粉盒D032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粉盒盖A308a和第二粉盒盖A308b以一体化方式构成粉盒前端盖D034,并且经由轴承D905支撑喷嘴接收装置D330。同时,在第十一实施例中,IC标签700按与第十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布置在粉盒前端盖D034上。
如上所述,在搅拌组件D390的喷嘴接收装置D330的粉盒前端侧的端部,按与转轴D334结合的方式布置有扭矩限制装置D900。而且,搅拌输送装置D380在转轴D334上的布置方式使得它能够按一体化方式随转轴D334转动。
如图62所示,扭矩限制装置D900包括外壳D901、连接转轴D334的内环D902、控制驱动扭矩的板簧D903、以及护罩件D904。扭矩设置为:当粉盒本体D033充满色粉T时,扭矩限制装置D900限制驱动力传递;当色粉T由于消耗而数量减少时,扭矩限制装置D900允许驱动力传递。
更具体地说,如图59所示,当粉盒本体D033中有大量色粉T时,驱动力作用在搅拌组件D390的粉盒齿轮D301上,喷嘴接收装置D330和抬升部D382按一体化方式转动。但是,扭矩设置为使扭矩限制装置D900打滑,并且转轴D334和搅拌输送装置D380不转动。与此相反,如图60所示,当粉盒本体D033中的色粉T数量较少时,扭矩限制装置D900的扭矩设置为使喷嘴接收装置D330和搅拌组件D390的转轴D334按一体化方式转动。
在这种构造中,如图59所示,考虑色粉T灌满至色粉接收口D392的上部的情况。在此情况中,即使从色粉补充装置60接收到色粉提供命令并且搅拌组件D390响应该请求开始转动,由于扭矩限制装置900打滑,因此转轴D334和搅拌输送装置D380也不转动。所以,虽然色粉T不从粉盒后端侧向粉盒前端侧输送,但是存在于色粉接收口D392附近的色粉T未发生硬化,并且被随搅拌组件D390的喷嘴接收装置一起转动的抬升部D382抬升。被抬升的色粉T经由色粉接收口D392落入输送喷嘴611的喷嘴开口610中。
与此对比,如图60所示,考虑粉盒本体D033中仅有少量色粉T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中,若从色粉补充装置60接收到色粉提供命令,并且搅拌组件D390响应该请求开始转动,则扭矩限制装置D900不打滑,并且把驱动力通过连接传递至转轴D334和搅拌输送装置D380,使它们一起转动。所以,色粉T被从粉盒后端侧输送至粉盒前端侧,已输送至粉盒前端侧的色粉T被抬升部D382抬升至色粉接收口D392。被抬升的色粉T经由色粉接收口D392落入输送喷嘴611的喷嘴开口610中。因此,如图61A和61B所示,由于粉盒本体D033中的色粉T被抬升部(输送叶片)D382提升并经由色粉接收口D392提供至输送喷嘴611内,因此能够用尽粉盒本体D033中的所有色粉T。同时,采用与第50图所示的第十实施例的构造相同的方式,搅拌输送装置A380附接至喷嘴接收装置A330,使抬升部D382相对于喷嘴接收装置D330的转动方向上的色粉接收口D392的上游侧的正切方向(由图50中的虚线示出)形成角θ。如图61A和61B所示,角θ是钝角。因此,当色粉接收口D392布置在上侧时,该构造相对于色粉接收口D392处于开启状态,使抬升部A382变为倾斜面。在这种构造中,由于抬升部布置为克服重力向比色粉接收口高的位置抬升色粉,因此能够把被抬升的色粉导引至输送喷嘴的色粉接收口,同时防止被抬升的色粉从输送喷嘴散落。所以,在这种构造中,抬升部D382作为积聚部。
同时,在色粉T中,色粉微粒混合有亚微米级的添加剂,该添加剂用作改善流动性和带电性的助剂。但是,由于搅拌输送装置D380的转动等旋转运动,色粉T中添加的添加剂有时会从色粉T脱离,在向显影装置50提供色粉时,该添加剂不能起到其原定功能。为了解决此问题,在第十一实施例中的构造中,由于具有扭矩限制装置D900,在把存储在粉盒本体D033中的色粉T提供至显影装置50时,无需对粉盒本体D033中的色粉T施加过多的力。
同时,轴承D905以可转动方式支撑喷嘴接收装置D330,并具有防止色粉从粉盒本体D033泄漏的功能。
在此,在图59中,所示的搅拌输送装置D380具有螺旋形状。但是,这不是唯一可能的情况。亦即,只要能够把色粉T输送至粉盒前端侧中布置的抬升部D382上,搅拌输送装置D380可具有任何其它形状。例如,可以使用图63A所示的叶片状输送装置D912,或使用图63B所示的不带转轴的弹簧形式的线圈状输送装置D913。在使用叶片状输送装置D913的情况下,如图64所示,在扭矩限制装置D900上布置有具有凸轮沟槽D914的输送装置保持架D914,以便把旋转运动转化为往复运动。然后,叶片状输送装置D913可沿粉盒本体D033的纵向(轴向)进行往复运动,从而使色粉T输送至粉盒前端侧。
第十二实施例
图65是第十二实施例中的色粉盒E032的横截面图,其中,搅拌组件E390是通过把第十实施例所述的搅拌组件A390与第十实施例所述的第二粉盒盖A308b整合而构成的。
在此,与第十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一粉盒盖E308a(粉盒前端盖E034)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搅拌组件E390的喷嘴接收装置E330的第二外表面E330d,并且其粉盒后端侧固定附接至粉盒本体E033的周边。
在第十二实施例所述的色粉盒E032中,搅拌组件E390主要包括具有圆筒形状的喷嘴接收装置E330、粉盒盖部E308b、齿轮部E301、以及轴部E334。在搅拌组件E390中,粉盒遮板弹簧E336和粉盒遮板E332布置在接收口E331的反面。在图65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粉盒遮板E332在粉盒遮板弹簧E336的偏置力下处于密封喷嘴接收口E331的位置的状态。而且,抬升部E382布置在形成有色粉接收口E392的喷嘴接收装置E330的外表面E330c上,并且搅拌输送装置E380附接至轴部E334。
在色粉盒E032中,齿轮部E301从色粉补充装置60获得旋转驱动力,并且搅拌组件E390被旋转驱动。结果是,搅拌输送装置E380通过轴部E334转动并把粉盒本体E033内的色粉T从粉盒后端侧移动至粉盒前端侧。然后,抬升部E382通过喷嘴接收装置E330转动,并抬升已移动至粉盒前端侧的色粉T,并使色粉T进入色粉接收口E392。随后,在色粉接收口E392和喷嘴开口610变为连通的时刻,色粉T被提供至输送喷嘴611中。同时,在图65所示的例子中,虽然粉盒本体E033是不转动的,但是也可以采用粉盒本体E033随搅拌组件E390一起转动的构造。在粉盒本体E033不随搅拌组件E390一起转动的情况中,粉盒本体E033可具有不易转动的横截面形状,例如沿轴向的反半圆筒形状。
对于抬升部E382相对于搅拌组件E390的安装角度,通过与图50所示的第十实施例的构造相同的方式,抬升部E382相对于搅拌组件E390转动方向的色粉接收口E392的上游侧边缘处的正切方向形成钝角θ。在这种构造中,由于抬升部E382布置为克服重力向比色粉接收口E392高的位置抬升色粉,因此能够把被抬升的色粉导引至输送喷嘴的色粉接收口E392,同时防止被抬升的色粉从输送喷嘴散落。所以,在这种构造中,通过与第十实施例相同的方式,抬升部E382作为积聚部。
第十三实施例
图66是第十三实施例中的色粉盒F032的横截面图,其中,第十实施例所述的粉盒前端盖A034的第二粉盒盖A308b与第十实施例所述的粉盒齿轮A301整合。
在第十三实施例的色粉盒F032中,搅拌组件F390包括搅拌输送装置F380、支柱F381、转轴F334、抬升部F382、第二粉盒盖F308b、以及粉盒齿轮F301。
第二粉盒盖F308b被第一粉盒盖F308a沿径向从外部遮盖,第一粉盒盖F308a的粉盒后端侧固定至粉盒本体F033。第一粉盒盖F308a和第二粉盒盖F308b构成粉盒前端盖F034。在第二粉盒盖F308b的内表面上附接有朝转轴延伸的抬升部F382。同时,旋转滑动部分F905作为粉盒本体F033和第二粉盒盖F308b之间的连接部分,并具有密封构造。此处,作为旋转滑动部分F905,可以使用具有密封能力的轴承。
请参考图66,喷嘴接收装置F330配置为相对于粉盒本体F033不旋转,并由箍环F306固定至粉盒前端盖F034的第一粉盒盖308a上。因此,在色粉盒F032被置入色粉补充装置60的粉盒安置部615的状态下,虽然喷嘴接收装置F330的外表面F330d与粉盒安置部615的内表面615a配合,但是不会滑动。
同时,采用与第十实施例的喷嘴接收装置A330相同的方式,喷嘴接收装置F330包括粉盒前端侧上的接收口F331、粉盒密封件F333、粉盒遮板F332和粉盒遮板弹簧F336。
而且,采用与第十实施例相同的方式,粉盒前端盖F034的第一粉盒盖F308a保持容置IC标签700,并包括粉盒结合部F339和滑动导轨F361。
在图66所示的构造中,示出了粉盒遮板F332在粉盒遮板弹簧F336的偏置力处于密封喷嘴接收口F331的位置的状态。
在喷嘴接收装置F330的第一外表面F330c上形成有凸键F391,凸键F391与形成在粉盒齿轮F301的内圆周上的凹槽F393配合,粉盒齿轮F301与相对于喷嘴接收装置F330转动的第二粉盒盖F308b整合。通过这种方式,凸键F391和凹槽F393作为密封件和钩件。在此,采用与旋转滑动部分F905相同的方式,可使用具有密封能力的轴承代替包括凸键F391和凹槽F393的密封构造。
从第二粉盒盖F308b的内表面延伸的抬升部F382与搅拌输送装置F380的前端部F380a结合。搅拌输送装置F380包括螺旋F380b、支柱F381和轴部F334。而且,搅拌输送装置F380通过抬升部F382转动,并与第二粉盒盖308b一起转动。由于搅拌输送装置F380的转动,色粉T从粉盒后端侧移动至粉盒前端侧。然后,已移动至粉盒前端侧的色粉T被抬升部F382抬升,并落入色粉接收口F392。因此,色粉T被提供至输送喷嘴611的喷嘴开口610中。在图66所示的第十三实施例的构造中,由于喷嘴接收装置F330不相对于喷嘴开口610转动,因此喷嘴接收装置F330的色粉接收口F392可始终保持与喷嘴开口610对正的状态。
同时,为了避免色粉泄漏,在喷嘴接收装置F330的一侧的抬升部F382的端部与喷嘴接收装置F330的第一外表面F330c之间的缝隙t优选等于或小于2毫米,更优选等于或小于1毫米。在第十三实施例中,缝隙t设置为0.75毫米。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防止色粉泄漏,还能使抬升部F382不受任何抵触地平稳转动。
图67A是从粉盒前端侧观察时图66的X-X横截面的说明性示意图。图67B和67C是图67A的修改例子。按时间顺序来说,图67C(b)所示的状态在图67C(a)所示的状态之前。在图67A至67C中,未示出第二粉盒盖F308b的外圆周上的第一粉盒盖F308a。而且,喷嘴开口610和色粉接收口F392沿重力方向打开的位置不仅高于输送螺旋614的转动中心,也高于输送螺旋614的上端。而且,这两个开口比输送螺旋614的直径窄。在图67A至67C所示的构造中,抬升部F382把色粉T抬升至比喷嘴开口610和色粉接收口F392高的位置,然后使色粉T落下。
请参考图67A,当驱动力从色粉补充装置60的粉盒驱动齿轮601传递至与第二粉盒盖308b整合的粉盒齿轮F301时,第二粉盒盖308b沿图67A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随着第二粉盒盖308b的转动,从第二粉盒盖308b的内表面延伸的抬升部F382也沿图67A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当处于FIG.图67A所示的下侧位置时,每个抬升部F382在抬升部F382和比抬升部F382的根部F382A更靠近转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第二粉盒盖308b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内容纳已由搅拌输送装置F380输送至粉盒前端侧的色粉T,并抬升色粉T。由于沿图67A所示的顺时针方向继续转动,因此每个色粉抬升部F382使色粉T落入色粉接收口F392中。结果是,色粉被从与色粉接收口392连通的输送喷嘴611的喷嘴开口610提供至色粉补充装置60中。
在图67B所示的例子中,图67A所示的每个抬升部F382的端部F382b向转动方向的下游侧弯曲,沿喷嘴接收装置F330的第一外表面F330形成曲率。换句话说,抬升部F382作为积聚部,并包括凹槽部,凹槽部包括配置为从粉盒盖F034的内表面朝喷嘴接收装置F330的外表面延伸的延伸部分和朝转动方向的下游侧沿喷嘴接收装置F330的外表面弯曲的弯曲部分。弯曲部分比延伸部分短。由于具有弯曲形状,因此与图67A所示的例子相比,抬升部F382能够容纳更多色粉T。而且,弯曲形状还是一个倾斜面,在向色粉接收口F992内输送色粉T时,该倾斜面作为一个桥梁。对于图67A所示的抬升部F382,当第二粉盒盖F308b转到比每个抬升部F382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位置更靠近转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时,抬升部F382上的色粉T开始从喷嘴接收装置F300的第一外表面F330c与抬升部F382的端部F382b之间的缝隙落下。因此,在抬升部F382的端部F382b正对色粉接收口F392的边缘时,抬升部F382上的色粉T的量较少。
与此对比,在图67B所示的例子中,即使第二粉盒盖F308b转至比每个抬升部F382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位置更靠近转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由于有弯曲形状,因此抬升部F382仍能容纳住色粉T。因此,如图67B所示,与图67A所示的例子相比,在抬升部F382的弯曲端部F382b正对色粉接收口F392的边缘时,在抬升部F382上容纳着较多的色粉T。此时,通过与图50所示的第十实施例的构造相同的方式,抬升部F382作为积聚部,把色粉T抬升至比色粉接收口392高的位置。同时,在图67B所示的例子中,每个端部F382b的宽度(即,沿第二粉盒盖F308b的转动方向的长度)设为5毫米左右。
如图67C(a)所示,每个抬升部F382可配置为从转动方向下游侧稍稍偏置的位置延伸,而不是朝第二粉盒盖F308b的转动中心延伸。偏置指,当抬升部F382处于基本水平的状态时,抬升部F382沿比第二粉盒盖F308b的转动中心稍高的位置延伸。简而言之,作为积聚部的抬升部F382从偏置于第二粉盒盖F308b的转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延伸。采用这样的构造,如图67C(b)所示,抬升部F382的基部可布置为比正对喷嘴接收装置F330的一侧的抬升部F382的端部更靠近第二粉盒盖F308的转动方向的上游侧。因此,与图67A所示的构造相比,所获得的横截面形状的特点是,上游侧的基部下沉。此时,通过与图50所示的第十实施例的构造相同的方式,抬升部F382作为积聚部,把色粉T抬升至比色粉接收口392高的位置。
在图67A至67C所示的构造中,通过与第十实施例相同的方式,输送喷嘴611大致插置在第二粉盒盖F308b的转动中心。因此,喷嘴开口610和色粉接收口F392开启在高于第二粉盒盖F308b的转动中心(即,输送螺旋614的转动中心)的位置。根据图67B和67C所示的构造,每个抬升部F382上的色粉T可被抬升至高于第二粉盒盖F308b的转动中心(即,输送螺旋614的转动中心)的位置,并朝色粉接收口F392输送。通过这种方式,根据图67B和67C所示的构造,由于抬升部F382布置为克服重力向比色粉接收口F392高的位置抬升色粉,因此能够把被抬升的色粉导引至输送喷嘴611的喷嘴开口610,同时防止被抬升的色粉从输送喷嘴611散落。所以,在这种构造中,通过与第十实施例相同的方式,抬升部F382作为积聚部。
下面说明第一实施例至第十三实施例中共同实现的色粉盒配装机构。
在下文中,为了说明色粉盒配装机构,把第一实施例的构造作为其它实施例的代表。
图38是第一至第十三实施例中共同实现的粉盒前端盖34的说明性透视图,所示为从齿轮暴露孔34a侧观察时的透视图。图39是在包括第一实施例的粉盒本体33的转轴的水平面上剖切的横截面图,以及在色粉盒32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之前色粉补充装置60和色粉盒32的说明性横截面图。图40是图39所示的色粉盒处于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的状态的说明性横截面图。
如图38所示,在粉盒前端盖34的外表面上,在粉盒结合部339的上方形成有粉盒开口33a,该粉盒开口33a从粉盒前端侧跨过粉盒齿轮301,并沿粉盒的纵向(即,在色粉盒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状态下的水平方向)延伸。
下面参照图39和40说明色粉盒32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之前的各种状态。在图39所示的状态中,色粉补充装置60包括处于中心的输送喷嘴611、以及位于输送喷嘴611的两侧的一对补充装置结合件。补充装置结合件609以可转动方式保持在安置盖608上,并在弹簧作用下朝输送喷嘴611偏置。当色粉盒32从图39所示的状态沿箭头记号Q的方向移动时,每个补充装置结合件609首先跑到配置在色粉盒32的每个粉盒结合部339的粉盒前端侧的相应导引探出部339a的锥形面上。当色粉盒32继续移动时,每个补充装置结合件609在相应的导引槽339b上滑动,并跨过粉盒齿轮301,并且不与粉盒齿轮301抵触。然后,每个补充装置结合件609越过相应的凸点339c,并且在图40所示的弹簧的偏置力下与相应的结合孔339d结合。在补充装置结合件609进行结合操作的同时,粉盒遮板332被输送喷嘴611推动,克服由于粉盒遮板弹簧336的压缩而产生的反作用力缩入粉盒本体33内。而且,喷嘴遮板凸缘612a也抵住喷嘴遮板定位肋337a,并使喷嘴遮板弹簧613压缩。补充装置结合件609与结合孔339d结合,并承受粉盒遮板弹簧336和喷嘴遮板弹簧613的恢复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把色粉盒32保持在可充粉位置。
而且,色粉补充装置60包括粉盒驱动齿轮601。在图40所示的色粉盒32已附接至色粉补充装置60的状态下,粉盒驱动齿轮601与粉盒齿轮301结合。
当沿色粉盒32的纵轴方向观察时,使补充装置结合件609移动、滑行然后与结合孔结合的粉盒结合部339布置在粉盒齿轮301的外径之外。换言之,每个粉盒结合部339在粉盒齿轮301的径向上比粉盒齿轮301更靠外。因此,粉盒结合部339不与粉盒齿轮301抵触。而且,当从粉盒前端侧的粉盒开口33a沿色粉盒32的纵轴方向观察时,结合孔339d是形成在粉盒前端盖34的粉盒后端侧,并且在色粉盒32的纵向上结合孔339d的位置超过粉盒齿轮301的位置。因此,当色粉盒32被装入补充装置60时,色粉盒32被保持在粉盒安置部615和补充装置结合件609的位置。而且,这些位置在纵向上把粉盒齿轮301夹在中间。因此,能够充分接收粉盒齿轮301的驱动力,并且色粉能在粉盒本体33稳定地输送。
另外,如图40所示,在色粉盒32附接于色粉补充装置60的状态下,与结合件结合的结合孔339d的位置与沿粉盒纵向插入喷嘴接收装置330中的输送喷嘴611的喷嘴开口610对应(即,结合孔339d布置在穿过图40中的斜线阴影区的位置)。换句话说,位置关系是,一对结合孔339d的中心(对于第一实施例中具有长方形状的孔330d,是相应对角线的交点)被穿过喷嘴开口610的虚拟直线连接。通过这种位置关系,输送喷嘴611附近的部分(即,形成有喷嘴开口610的部分)插入喷嘴接收装置330的深处,直至超过粉盒齿轮301并正对结合孔339d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转动的粉盒本体33由于其中存储的色粉的重量和自身重量而发生倾斜的情况,并能防止粉盒齿轮与粉盒驱动齿轮601的啮合错位。若有明显的啮合错位,则会导致驱动载荷增大,从而造成异常噪音和齿轮摩擦。但是,在根据本发明的特征实现的色粉盒中,能够防止这种故障状况的发生。
上述的实施例包括下列第1-18方面和第20-69所述的粉盒,以及第19方面和第70-72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
方面1.可沿水平纵向方向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60)的一种粉盒(A032;D032;E032;F032),所述粉末补充装置(60)包括用于输送粉末的输送喷嘴(611)、形成在输送喷嘴(611)上并用于从粉盒(A032;D032;E032;F032)接收粉末的喷嘴开口(610)、以及布置在输送喷嘴(611)上并用于输送从喷嘴开口(610)接收的粉末的输送螺旋(614),在与输送螺旋(614)的转轴垂直的方向,喷嘴开口(610)的宽度比输送螺旋(614)的直径小,所述粉盒(A032;D032;E032;F032)包括
配置为盛装用于生成图像的粉末的粉盒本体(A033;D033;F033),所述粉末被提供至粉末补充装置(60);
配置为沿纵向从一端向形成有筒状粉盒开口的另一端输送粉末的输送装置(A380;D380;E380;F380),该输送装置(A380;D380;E380;F380)布置在粉盒本体(A033;D033;F033)内;
配置为导引粉盒本体(A033;D033;F033)内的输送喷嘴(611)的喷嘴接收装置(A330;D330;E330;F330),该喷嘴接收装置(A330;D330;E330;F330)布置在粉盒开口上;
配置为与粉盒本体(A033;D033;F033)内的喷嘴开口连通的粉末接收口(A392;D392;E392;F392);和
配置为抬升已被粉末输送装置(A380;D380;E380;F380)输送至另一端的粉末、并使粉末进入粉末接收口(A392;D392;E392;F392)的抬升部(A382;D382;E382;F382)。
根据方面1所述的粉盒,由于抬升部布置为克服重力把粉末(色粉)抬升至比粉末接收口高的位置,因此能够把被抬升的色粉导引至输送喷嘴的粉末接收口,同时防止被抬升的色粉从输送喷嘴散落。
方面2.如方面1所述的粉盒,其中,喷嘴接收装置还包括
配置为接收输送喷嘴的喷嘴接收口;
配置为开启或闭合喷嘴接收口的粉盒遮板(A332;E332;D332;F332);和
配置为使粉盒遮板朝遮闭喷嘴接收口的位置偏置的偏压件(A336;E336;D336;F336)。
根据方面2所述的粉盒,能够实现粉末(色粉)供应量的稳定性,并防止色粉散落。
方面3.如方面1或方面2所述的粉盒,其中,抬升部具有积聚部,粉末在被抬升时积聚在该部分中。
根据方面3所述的粉盒,粉末(色粉)积聚在抬升部附近。因此,已被输送至粉盒本体内的粉盒前端侧的色粉T被粉末输送装置的抬升部平稳抬升,然后进入粉末接收口。
方面4.如方面1至方面3中任一项所述的粉盒,其中,喷嘴接收装置具有作为粉盒与粉末补充装置之间的定位部的外表面。
方面5.如方面3所述的粉盒,其中,
喷嘴接收装置还包括粉末接收口,该粉末接收口形成在喷嘴接收装置上并且转动,使得粉末接收口在喷嘴开口上方通过,并且
抬升部配置为从喷嘴接收装置的周边位置朝粉盒本体的内表面延伸,在喷嘴接收装置的转动方向上,该周边位置比粉末接收口更靠近喷嘴接收装置的上游侧。
方面6.如方面5所述的粉盒,其中,
抬升部配置为使基部相对于喷嘴接收装置转动方向上的粉末接收口的上游侧边缘的正切方向形成钝角。
根据方面6所述的粉盒,使用根据方面3和方面5实现的抬升部,能够加强抬升粉末(色粉T)的功能。
方面7.如方面6所述的粉盒,其中,抬升部配置为从与粉末接收口的一边相邻的喷嘴接收装置的周边位置延伸。
根据方面7所述的粉盒,能够加强使粉末(色粉T)顺畅进入粉末接收口的功能。
方面8.如方面5或方面7所述的粉盒,其中,积聚部具有在喷嘴接收装置的粉末接收口与输送喷嘴的喷嘴开口沿转动方向彼此连通时由抬升部相对于粉末接收口形成的倾斜面。
根据方面8所述的粉盒,使用该抬升部,能够加强抬升粉末(色粉T)的功能,并使被抬升的色粉T顺畅进入根据方面3和方面3实现的粉末接收口中。
方面9.如方面5或方面7所述的粉盒,其中,积聚部具有凹槽部分,该凹槽部分形成为在抬升部的基部和端部之间弯曲。
方面10.如方面5或方面7所述的粉盒,其中,积聚部具有凹槽部分,该凹槽部分形成为在抬升部的基部和端部之间弯曲。
方面11.如方面9所述的粉盒,其中,凹槽部分是通过在抬升部的基部和端部之间的多个位置朝同一方向弯曲而形成的。
根据方面9、方面10和方面11中每一项所述的粉盒,使用根据方面6和方面7实现的抬升部,能够进一步加强抬升粉末(色粉T)的功能。
方面12.如方面1至方面11中任一项所述的粉盒,其中,
喷嘴接收装置连接至输送喷嘴,以及
输送装置经由扭矩限制装置连接至喷嘴接收装置的一端。
方面13.如方面12所述的粉盒,其中,扭矩限制装置的扭矩设置为:当粉盒本体充满粉末时,扭矩限制装置限制驱动力传递;当粉末由于消耗而数量减少时,扭矩限制装置允许驱动力传递。
根据方面12和方面13中每一项所述的粉盒,在粉盒本体中有大量粉末(色粉T)的情况下,能够降低粉末输送装置的转动载荷。
方面14.如方面3所述的粉盒,还包括可相对于粉盒本体转动的第二粉盒盖,该第二粉盒盖布置在粉盒本体的另一端,其中,
抬升部配置为从第二粉盒盖的内表面朝第二粉盒盖的内部延伸。
方面15.如方面14所述的粉盒,其中,
积聚部具有处于抬升部中的凹槽部分,该凹槽部分包括:
配置为从第二粉盒盖的内表面朝喷嘴接收装置的外表面延伸的延伸部分;和
朝转动方向的下游侧沿喷嘴接收装置的外表面弯曲形成的弯曲部分。
根据方面15所述的粉盒,使用根据方面3和方面14实现的抬升部,能够加强抬升粉末(色粉T)的功能。
方面16.如方面15所述的粉盒,其中,弯曲部分比延伸部分短。
方面17.如方面14所述的粉盒,其中,积聚部是从偏置于第二粉盒盖的转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延伸的抬升部。
根据方面16和方面17中每一项所述的粉盒,使用该抬升部,能够加强抬升粉末(色粉T)的功能,并使被抬升的色粉顺畅进入色粉接收口。
方面18.如方面13至方面17中任一项所述的粉盒,其中,抬升部的端部和喷嘴接收装置的外表面之间的缝隙为2毫米或更小。
根据图18所示的粉盒,在抬升粉末(色粉T)时,能够防止从喷嘴接收装置与喷嘴接收装置一侧的抬升部端部之间的缝隙泄漏色粉。
方面19.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配置为使用成像粉末进行成像的图像形成单元;和
配置为保持方面1至方面17中任一项所述的粉盒的粉末补充装置,其中,当粉盒附接至该粉末补充装置时,该粉末补充装置从粉盒向图像形成单元输送粉末。
为了全面、清晰地进行揭示,本发明是通过一些实施例来说明的,但是所附权利要求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在不脱离本文所述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做出的所有修饰和更改都应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字母与数字说明
26 进纸托盘
27 进纸辊
28 成对定位辊
29 成对导出辊
30 堆叠部
32,6032,A032,D032,E032,F032 色粉盒(粉盒)
33,2033,3033,4033,6033,7033,8033,9033,A033,D033,F033 粉盒本体(储粉装置)
33a 粉盒开口
34,A034,D034,E034,F034 粉盒前端盖(粉盒盖)
34a,A034a 齿轮暴露孔
34b,A034b 特定颜色肋
41 感光器
42a 清洁刮板
42 感光器清洁装置
44 注粉辊
46Y 黄色图像形成单元
46 图像形成单元
47 曝光装置
48 中间转印带
49 一次转印偏压辊
50 显影装置
51 显影辊
52 刮片
53 一次显影粉容纳部
54 二次显影粉容纳部
55 显影剂输送螺旋
56 色粉密度传感器
60 色粉补充装置(粉末补充装置)
64 落粉通道(粉末运输装置)
70 粉盒保持部
71 插孔部
72 粉盒接收部
73 粉盒盖接收部
82 二次转印支承辊
85 中间转印单元
86 定影装置
89 二次转印辊
90 控制装置
91 粉盒驱动部
100 打印机
200 进纸器
301,6380,A301,F301 粉盒齿轮(齿轮)
302 旋肋
303,A303 把手(手柄)
305,A305 前端开口(开口)
306 盖钩部
309,A309 螺柱
6315 粉盒凸缘
330,A330,D330,F330 喷嘴接收装置(喷嘴插入件)
331,A331,E331,F331 喷嘴接收口(喷嘴插入口)
332,A332,E332,F332 粉盒遮板
332a 遮板钩
332c 前端圆筒形部
332d 滑动段
332e 导杆
332f 悬臂
333,A333,F333 粉盒密封件
335 遮板后端支撑部
335a 遮板侧面支撑部
335b 侧面支撑部之间的空间
336,A336,E336,F336 粉盒遮板弹簧
337 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
337a 喷嘴遮板定位肋(对接部)
337b 密封件防卡空间
3337c 螺柱
338,A392,D392,E392,F392 色粉接收口
339,A339,F339 粉盒结合部
339a,A339a 导引探出部
339b,A339b 导引槽
339c,A339c 凸点
339d,A339d 结合孔
340 粉盒遮板支架
341 盖钩
343 保持部
344 IC标签保持装置
345 保持结构
347 保持装置孔
348 保持装置下部
349 保持装置右侧部
350 保持装置上部
351 内壁探出部
352 框架
353 保持装置探出部
354 保持装置下钩
355 保持装置上钩
356 保持装置右侧钩
357 IC标签附接面
358 保持座
359a 上附接部分
359b 下附接部分
360 侧附接部分
360a 倾斜面
361,A361,F361 滑动导轨
361a 滑槽
370,2370,B370 护帽
371 护帽凸缘
2372,B372 吸附材料
400 扫描器
500 复印机(图像形成设备)
601 粉盒驱动齿轮
602 框架
603 驱动电机
604 驱动力传递齿轮
605 输送螺旋齿轮
607 喷嘴座
608 安置盖
609 补充装置结合件(锁定杆)
610 喷嘴开口
611 输送喷嘴
611a 喷嘴前端
611s 喷嘴开口缘
612 喷嘴遮板
612a 喷嘴遮板凸缘(对接部)
612b 第一内肋
612c 第二内肋
612d 第三内肋
612e 喷嘴遮板管
612f 喷嘴遮板弹簧接收面
613 喷嘴遮板弹簧(偏压件)
614 输送螺旋
615 粉盒安置部
615a 粉盒安置部的内表面
615b 粉盒安置部的端面
6620 导销
700 IC标签(ID标签、ID芯片、信息存储装置)
701 ID标签孔(孔、缺口)
702 基板
703 接地端子
705 接地端子探出部
710 金属垫(粉盒端子)
710a 第一金属垫
710b 第二金属垫
710c 第三金属垫
800 连接器
801 导销(探出部)
802 主体的接地端子
803 防摆动装置
804 主体的端子
805 连接器本体
5304i 抬升部(输送叶片)
A306 环状限位装置
A307 后端盖
A307a 注入孔
A308a,F308a 第一粉盒盖(前端盖)
A308b,F308b 第二粉盒盖
A311 护帽
A330a 粉盒遮板支架
A330b 粉盒弹簧支座
A330c 第一外表面
A330d 第二外表面
A330e 内表面
A330f 台阶
A330g 导缝
A334,D334,F334 轴(转轴)
A340 遮板销
A380,D380,E380,F380 搅拌输送装置
A382,D382,E382,F382 抬升部(输送叶片)
A390,D390,E390,F390 搅拌组件
A391,F391 凸键
D900 扭矩限制装置
D901 外壳
D902 内环
D903 板簧
D904 罩件
D905 轴承
D912 叶片状输送装置
D913 线圈状输送装置
D914 输送装置保持架
D914a 凸轮沟槽
E301 齿轮部
S308b 粉盒盖部
E330 喷嘴接收部
E334 轴部
F306 箍环
F380a 输送搅拌装置的前端部
F380b 螺旋
F381 支柱
F382a 根部
F382b 端部
F393 凹槽
F905 旋转滑动部(轴承)
G 显影剂
L 激光
P 记录介质
γ 压入配合部
Claims (12)
1.一种粉盒,能够沿纵向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所述粉末补充装置包括用于输送粉末的输送喷嘴、形成在输送喷嘴上并用于从粉盒接收粉末的喷嘴开口、以及用于保持粉盒的补充装置结合件,所述粉盒包括:
配置为从一端沿纵向向形成有粉盒开口的另一端输送粉末的输送装置;
配置为通过外部驱动力转动输送装置的齿轮;
布置在粉盒开口上的喷嘴接收装置,该喷嘴接收装置配置成接收可插入的所述输送喷嘴;和
粉盒结合部,包括与所述补充装置结合件结合的结合孔,其中,喷嘴接收装置包括抬升部,该抬升部配置为通过喷嘴接收装置的转动抬升粉末以将粉末输送至输送喷嘴的喷嘴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盒,其中,粉盒结合部配置为沿粉盒的纵向与所述齿轮交叉。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盒,其中,在从粉盒开口沿粉盒的纵向观察时,结合孔布置在超过齿轮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盒,其中,粉盒结合部包括滑动部分,该滑动部分配置为使粉末补充装置结合件滑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盒,还包括粉盒盖,该粉盒盖配置为覆盖所述齿轮并包括所述粉盒结合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粉盒,其中,粉盒盖包括用于部分地暴露齿轮齿牙的齿轮暴露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盒,其中,结合孔包括通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盒,其中,粉盒开口的外表面作为粉盒和粉末补充装置之间的定位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盒,其中,抬升部具有在抬升粉末时在其中积聚粉末的积聚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盒,其中,喷嘴接收装置具有作为粉盒与粉末补充装置之间的定位部的外表面。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盒,其中,喷嘴接收装置还包括粉末接收口,该粉末接收口形成在喷嘴接收装置上并且转动,使得粉末接收口在喷嘴开口上方通过;
抬升部设置于喷嘴接收装置的周边位置;并且
在喷嘴接收装置的转动方向上,所述周边位置配置为比粉末接收口更靠近喷嘴接收装置的上游侧。
12.一种粉盒,能够沿纵向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所述粉末补充装置包括用于输送粉末的输送喷嘴、形成在输送喷嘴上并用于从粉盒接收粉末的喷嘴开口、以及用于保持粉盒的补充装置结合件,所述粉盒包括:
配置为从一端沿纵向向形成有粉盒开口的另一端输送粉末的输送装置;
配置为通过外部驱动力转动输送装置的齿轮;
布置在粉盒开口上的喷嘴接收装置,该喷嘴接收装置配置成接收可插入的所述输送喷嘴;并且
其中,所述喷嘴接收装置具有以可滑动的方式与粉末补充装置的粉盒安置段的内表面配合的外表面,使得粉盒相对于所述粉末补充装置的定位在垂直于纵向的方向上完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26642 | 2012-06-03 | ||
JP2012-126637 | 2012-06-03 | ||
JP2012126642 | 2012-06-03 | ||
JP2012126637 | 2012-06-03 | ||
JP2013-092765 | 2013-04-25 | ||
JP2013092765A JP5488743B2 (ja) | 2012-06-03 | 2013-04-25 | 粉体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092938 | 2013-04-25 | ||
JP2013092938A JP6372050B2 (ja) | 2012-06-03 | 2013-04-25 | 粉体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PCT/JP2013/065901 WO2013183782A1 (en) | 2012-06-03 | 2013-06-03 |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201380002911.1A CN103782243B (zh) | 2012-06-03 | 2013-06-03 | 粉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02911.1A Division CN103782243B (zh) | 2012-06-03 | 2013-06-03 | 粉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896676A CN106896676A (zh) | 2017-06-27 |
CN106896676B true CN106896676B (zh) | 2022-11-11 |
Family
ID=5034552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159881.5A Active CN106896676B (zh) | 2012-06-03 | 2013-06-03 | 粉盒 |
CN20138000291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82243B (zh) | 2012-06-03 | 2013-06-03 | 粉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
CN20171015988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896675B (zh) | 2012-06-03 | 2013-06-03 | 粉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0291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82243B (zh) | 2012-06-03 | 2013-06-03 | 粉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
CN20171015988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896675B (zh) | 2012-06-03 | 2013-06-03 | 粉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9740139B2 (zh) |
EP (3) | EP4060418A1 (zh) |
KR (7) | KR101670568B1 (zh) |
CN (3) | CN106896676B (zh) |
BR (1) | BR112014028842B1 (zh) |
CA (3) | CA2875393C (zh) |
ES (1) | ES2693160T3 (zh) |
MX (2) | MX362932B (zh) |
RU (4) | RU2597681C2 (zh) |
TW (6) | TWI748785B (zh) |
WO (1) | WO201318378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53431B (zh) | 2010-12-03 | 2016-10-11 | 理光股份有限公司 | 粉末容器 |
RU2640104C1 (ru) | 2011-11-25 | 2017-12-26 | Рикох Компани, Лимитед | Контейнер для порошка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й |
MX362932B (es) | 2012-06-03 | 2019-02-27 | Ricoh Co Ltd | Contenedor de polvo y aparato formador de imagenes. |
US9465317B2 (en) | 2013-02-25 | 2016-10-11 | Ricoh Company, Ltd. | Nozzle insertion member,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KR101967125B1 (ko) * | 2013-03-15 | 2019-04-08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 분체 용기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
CA2915008C (en) * | 2014-03-17 | 2019-08-20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Nozzle receiver,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SG11201510290UA (en) | 2014-03-17 | 2016-10-28 | Ricoh Co Ltd | Nozzle receiver,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379753B2 (ja) * | 2014-07-04 | 2018-08-2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61972B2 (ja) * | 2014-08-08 | 2018-07-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粉体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60091827A1 (en) * | 2014-09-25 | 2016-03-31 | Fuji Xerox Co., Ltd. | Powder storage device and image-forming apparatus |
JP6774166B2 (ja) * | 2015-03-18 | 2020-10-21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現像剤の収容容器 |
JP6376040B2 (ja) * | 2015-05-27 | 2018-08-2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接合体、及び、その接合体を用いるアクセル装置 |
CN204807914U (zh) * | 2015-07-02 | 2015-11-25 | 北京新晨办公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改进的旋转下粉结构 |
JP6657653B2 (ja) * | 2015-08-17 | 2020-03-0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72480B2 (ja) * | 2015-12-09 | 2018-08-15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トナー容器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6569581B2 (ja) * | 2016-04-07 | 2019-09-04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919831B2 (ja) * | 2017-05-18 | 2021-08-1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剤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864871B2 (ja) | 2017-05-30 | 2021-04-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7168025B (zh) * | 2017-06-16 | 2020-02-14 | 上福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墨粉盒 |
JP7024264B2 (ja) * | 2017-09-04 | 2022-02-24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EP3655823A4 (en) * | 2017-10-05 | 2021-03-17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MATERIAL CONVEYOR ELEMENT FOR A PRESSURE MATERIAL CONTAINER |
CN107589647B (zh) * | 2017-11-01 | 2024-06-21 | 珠海纳思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输送嘴接收装置和碳粉筒 |
CN109828442B (zh) * | 2017-11-23 | 2024-03-08 |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 动力接收部件以及粉筒 |
WO2019101064A1 (zh) * | 2017-11-23 | 2019-05-31 |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 动力接收部件以及粉筒 |
JP7045690B2 (ja) * | 2018-02-22 | 2022-04-01 |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 蓋体開閉装置並びに各種機器 |
JP7015053B2 (ja) * | 2018-03-08 | 2022-02-02 |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 蓋体開閉装置並びに各種機器 |
CN109298612B (zh) * | 2018-10-10 | 2020-12-11 | 嘉兴方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便于添加碳粉的碳粉盒 |
IT201900002391A1 (it) * | 2019-02-19 | 2020-08-19 | De Longhi Appliances S R L Div Commerciale Ariete | Elettrodomestico per la produzione di prodotti caseari |
US11500304B2 (en) * | 2019-03-20 | 2022-11-15 | Print-Rite ⋅ Unicorn Image Products Co., Ltd. Of Zhuhai | Developer supply container and electrophotography imaging apparatus |
WO2020214137A1 (en) * | 2019-04-14 | 2020-10-22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Container |
JP7483453B2 (ja) * | 2019-04-18 | 2024-05-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US11036161B2 (en) | 2019-04-18 | 2021-06-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bearing member, develop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7362382B2 (ja) | 2019-09-17 | 2023-10-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カートリッジ、トナー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TWI727779B (zh) * | 2020-05-01 | 2021-05-11 | 上福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用於碳粉匣之連動機構 |
WO2022033337A1 (zh) * | 2020-08-10 | 2022-02-17 |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显影盒、鼓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
US11454901B2 (en) | 2020-08-10 | 2022-09-27 | Jiangxi Yibo E-Tech Co. Ltd. | Developing cartridge |
JP7563073B2 (ja) * | 2020-09-17 | 2024-10-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シャッタ機構、トナー収容容器、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12213930B (zh) * | 2020-11-17 | 2023-04-21 | 珠海好印宝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碳粉筒的加粉组件及碳粉筒 |
JP2022080152A (ja) | 2020-11-17 | 2022-05-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収納容器、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シャッタユニット |
JP7548070B2 (ja) | 2021-03-08 | 2024-09-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残量検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KR20230054104A (ko) * | 2021-10-15 | 2023-04-24 |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 토너 배출구를 통해 구동력이 전달되는 구조를 가지는 토너 리필 카트리지 |
CN113995236B (zh) * | 2021-11-08 | 2023-06-06 | 宁波工程学院 | 智能储菜柜 |
KR20240035253A (ko) * | 2022-09-08 | 2024-03-15 |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 토크 리미터를 구비하는 토너 카트리지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93758A (zh) * | 1997-01-13 | 1998-09-23 | 株式会社理光 | 成像设备及其色粉补充装置 |
US5870652A (en) * | 1993-12-28 | 1999-02-0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cartridge featuring a developer replenishment hole and removable cap having a gripping member for sealing the hole and a remanufactur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
JP2008298907A (ja) * | 2007-05-30 | 2008-12-11 | Ricoh Co Ltd | トナー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510064A (zh) * | 2004-08-06 | 2009-08-19 | 株式会社理光 | 墨盒,成像设备,回收墨盒的方法 |
JP2009276659A (ja) * | 2008-05-16 | 2009-11-26 | Ricoh Co Ltd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958325A (zh) | 1972-10-09 | 1974-06-06 | ||
FR2569411B1 (fr) | 1984-08-23 | 1986-11-21 | Charbonnages Ste Chimique | Nouveau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e terpolymeres radicalaires de l'ethylene et de copolymeres radicalaires de l'ethylene |
JPS61162071A (ja) | 1985-01-11 | 1986-07-22 |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 カラ−複写機 |
JPS63178271A (ja) | 1987-01-20 | 1988-07-22 | Ricoh Co Ltd | 電子写真装置のトナ−補給機構 |
JPH01130159A (ja) | 1987-11-17 | 1989-05-23 | Konica Corp | 感光体の製造方法 |
JPH0720679Y2 (ja) | 1988-03-01 | 1995-05-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その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JPH049061A (ja) | 1990-04-26 | 1992-01-13 | Mitsui Petrochem Ind Ltd | 高光線透過性防塵体 |
JPH04168459A (ja) | 1990-11-01 | 1992-06-16 | Mita Ind Co Ltd | 現像装置 |
JPH04342958A (ja) | 1991-05-21 | 1992-11-30 |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 非水電解液電池用負極 |
JPH04368965A (ja) | 1991-06-18 | 1992-12-21 | Canon Inc | 現像装置 |
JP3061307B2 (ja) | 1991-09-17 | 2000-07-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デジタル複合機 |
JPH05249825A (ja) | 1992-03-09 | 1993-09-2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トナー容器及び現像装置 |
JPH0659572A (ja) | 1992-08-11 | 1994-03-04 | Ricoh Co Ltd | トナー容器及び該トナー容器を装着するトナー補給装置 |
JP3347201B2 (ja) | 1992-12-30 | 2002-11-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剤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TW240299B (zh) | 1992-12-30 | 1995-02-11 | Ricoh Kk | |
JPH06266227A (ja) * | 1993-03-14 | 1994-09-22 | Ricoh Co Ltd | トナー収容器及びトナー補給装置 |
JP3245288B2 (ja) | 1993-12-24 | 2002-01-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収納容器 |
JP3299618B2 (ja) | 1993-12-31 | 2002-07-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剤充填済みの現像剤収納容器及び現像装置 |
US5495323A (en) | 1994-02-28 | 1996-02-27 | Xerox Corporation | Clean spiral toner cartridge |
JPH0895361A (ja) * | 1994-09-20 | 1996-04-12 | Ricoh Co Ltd | 容器内壁トナー付着防止装置 |
US5528349A (en) * | 1994-09-28 | 1996-06-18 | Minolta Co., Ltd. | Developer container for stably replenishing developer to developing device |
US5648840A (en) | 1994-11-14 | 1997-07-15 | Konica Corporatio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oner conveyance apparatus |
JPH08220857A (ja) | 1995-02-16 | 1996-08-30 | Ricoh Co Ltd | トナーボトル |
JP3353194B2 (ja) | 1995-12-08 | 2002-12-03 | コニカ株式会社 |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5576816A (en) * | 1996-01-11 | 1996-11-19 | Xerox Corporation | Toner cartridge internal plug |
JPH09197783A (ja) * | 1996-01-18 | 1997-07-31 | Ricoh Co Ltd | トナーボトル |
JPH09211977A (ja) | 1996-01-30 | 1997-08-15 | Ricoh Co Ltd | 現像剤補給装置 |
JP3492856B2 (ja) | 1996-07-08 | 2004-02-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416485B2 (ja) | 1996-09-30 | 2003-06-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H10171230A (ja) | 1996-12-13 | 1998-06-26 | Ricoh Co Ltd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JPH10196147A (ja) | 1996-12-21 | 1998-07-28 | Otto Woehr Gmbh | 駐車装置 |
JPH10198147A (ja) * | 1997-01-13 | 1998-07-31 | Ricoh Co Ltd | トナー補給装置 |
JP3861428B2 (ja) | 1997-01-14 | 2006-12-20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トナー収納容器及びトナー補給装置 |
JP3861429B2 (ja) | 1997-01-14 | 2006-12-20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トナー補給装置 |
US5890040A (en) | 1997-01-14 | 1999-03-30 | Konica Corporation | Developer cartridge and developer replenishing apparatus |
JPH10254229A (ja) | 1997-03-06 | 1998-09-25 | Ricoh Co Ltd | 電子写真複写機におけるトナー補給装置 |
AUPP702198A0 (en) | 1998-11-09 | 1998-12-03 |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 Image cre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RT79) |
US6104902A (en) | 1998-11-20 | 2000-08-15 | Katun Corporation | Toner cartridge assembly |
JP2000187382A (ja) | 1998-12-22 | 2000-07-04 | Canon Inc | トナー補給装置 |
JP4028944B2 (ja) | 1999-01-11 | 2008-01-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二成分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6314261B1 (en) * | 1999-03-17 | 2001-11-0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container and toner replenishing mechanism |
US6169864B1 (en) | 1999-07-06 | 2001-01-02 | Xerox Corporation | Toner container including a movably mounted sealing member |
JP3205547B2 (ja) | 1999-07-22 | 2001-09-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粉体又は液体の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083785A (ja) | 1999-09-10 | 2001-03-30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にトナーを供給するためのトナーボトル |
US6370349B2 (en) | 2000-01-17 | 2002-04-09 | Konica Corporation | Toner storing container and toner replenishing device therewith |
JP2001272852A (ja) * | 2000-01-17 | 2001-10-05 | Konica Corp | トナー収容容器、及びトナー補給装置 |
JP4737839B2 (ja) | 2000-01-19 | 2011-08-03 |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 歯車及び歯車装置 |
CN1900837B (zh) | 2000-02-17 | 2012-10-03 | 株式会社理光 | 墨粉收纳容器、补给墨粉的方法及墨粉补给装置 |
JP4014786B2 (ja) | 2000-04-28 | 2007-11-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容器 |
JP4185672B2 (ja) | 2000-05-08 | 2008-11-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196629A (ja) | 2000-12-26 | 2002-07-12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907408B2 (ja) | 2000-12-28 | 2007-04-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048051B2 (ja) | 2001-01-31 | 2008-02-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剤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926569B2 (ja) | 2001-02-13 | 2007-06-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収納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EP1555582B1 (en) | 2001-01-31 | 2011-06-29 | Ricoh Company, Ltd. |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EP1233311B1 (en) * | 2001-02-19 | 2012-08-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supply container |
EP1233310B1 (en) * | 2001-02-19 | 2009-12-2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supply container and toner supply system |
US6990301B2 (en) | 2001-02-19 | 2006-01-2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ealing member, toner accommodating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2357946A (ja) | 2001-05-31 | 2002-12-13 | Canon Inc | トナー補給容器、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封止部材 |
US6405011B1 (en) * | 2001-06-12 | 2002-06-11 | Jui-Chi Wang | Developer replenishing container |
JP4714384B2 (ja) | 2001-08-23 | 2011-06-29 | 株式会社アルバック | ウエハエッジ部分の処理方法及び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
JP3848111B2 (ja) | 2001-08-29 | 2006-11-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補給容器 |
JP2003066704A (ja) | 2001-08-29 | 2003-03-05 | Canon Inc | 封止部材及びトナー補給容器及びトナー補給装置 |
US6505006B1 (en) | 2001-11-15 | 2003-01-07 | Xerox Corporation | Supply cartridge for a printing apparatus |
US6665505B2 (en) | 2001-12-20 | 2003-12-16 | Xerox Corporation | Dry ink replenishment bottle with internal plug agitation device |
EP1586956B1 (en) | 2002-01-31 | 2008-10-15 | Ricoh Co., Ltd. | Toner refilling device and develop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3233247A (ja) | 2002-02-08 | 2003-08-22 | Canon Inc | トナー補給容器 |
JP2003241496A (ja) | 2002-02-20 | 2003-08-27 | Ricoh Co Ltd | トナーボトル |
JP3684212B2 (ja) | 2002-06-05 | 2005-08-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剤収納容器の減容方法及び現像剤補給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DE10245778A1 (de) | 2002-09-26 | 2004-04-08 | Reinhardt Maschinenbau Gmbh | Biegemaschine |
JP4422956B2 (ja) * | 2002-10-16 | 2010-03-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機構 |
JP4140951B2 (ja) * | 2002-12-18 | 2008-08-27 |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 転写制御因子zhx3 |
JP4383898B2 (ja) | 2003-02-28 | 2009-12-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剤収容器、現像剤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099434A (ja) | 2003-09-25 | 2005-04-14 | Kyocera Mita Corp | トナーコンテナ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4342958B2 (ja) | 2004-01-08 | 2009-10-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再生材料を用いたトナー/現像剤用ボトル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トナー/現像剤用ボトル |
JP2005221825A (ja) | 2004-02-06 | 2005-08-18 | Ricoh Co Ltd | トナーボト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トナー容器、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JP4468014B2 (ja) | 2004-02-27 | 2010-05-26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装着物のロック機構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現像装置 |
KR101100003B1 (ko) | 2004-03-09 | 2011-12-28 | 호야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마스크 블랭크 생산 시스템 |
JP2005292630A (ja) * | 2004-04-02 | 2005-10-20 | Canon Inc | 現像剤補給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331622A (ja) | 2004-05-18 | 2005-12-02 | Ricoh Co Ltd | トナー容器のリサイクル方法及び生産方法 |
US7720416B2 (en) | 2004-08-16 | 2010-05-18 | Ricoh Company, Ltd. | Method and toner bottl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effectively supplying toner to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6072166A (ja) | 2004-09-06 | 2006-03-16 | Ricoh Co Ltd | 現像材収容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684624B2 (ja) | 2004-11-12 | 2011-05-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209060A (ja) | 2004-12-28 | 2006-08-10 | Ricoh Co Ltd | 容器収納装置、該容器収納装置を備えた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396946B2 (ja) | 2005-01-26 | 2010-01-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588484B2 (ja) | 2005-02-23 | 2010-12-01 | ソフトバンクモバイル株式会社 | 移動体通信端末 |
KR101340834B1 (ko) | 2005-03-04 | 2013-12-11 |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 현상제 공급 용기 및 현상제 공급 시스템 |
JP4794892B2 (ja) | 2005-04-11 | 2011-10-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371317B2 (ja) | 2005-06-20 | 2009-11-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梱包箱 |
JP4371318B2 (ja) | 2005-06-21 | 2009-11-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380639B2 (ja) * | 2005-06-30 | 2009-12-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容器の製造方法 |
JP4368331B2 (ja) * | 2005-04-27 | 2009-11-1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ボトル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EP2889695B1 (en) | 2005-04-27 | 2016-09-07 | Ricoh Company, Ltd. |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4651011B2 (ja) | 2005-04-28 | 2011-03-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GB0510484D0 (en) | 2005-05-24 | 2005-06-29 | New Transducers Ltd | Acoustic device |
WO2006132259A1 (ja) | 2005-06-07 | 2006-12-14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557296B2 (ja) | 2005-06-07 | 2010-10-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US7455286B2 (en) | 2005-06-28 | 2008-11-25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Sheet separation using two torque motors |
JP2007065813A (ja) | 2005-08-30 | 2007-03-15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および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ソフトの起動管理システム |
JP4723317B2 (ja) | 2005-08-31 | 2011-07-13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085271A (ja) | 2005-09-22 | 2007-04-05 | Akimasa Akiyama | 風車構造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風力発電装置 |
JP5043337B2 (ja) | 2006-01-12 | 2012-10-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822427B2 (ja) * | 2006-03-10 | 2011-11-2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粉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2008102489A (ja) | 2006-09-19 | 2008-05-01 | Ricoh Co Ltd | 現像剤搬送装置、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8050597B2 (en) | 2006-11-09 | 2011-11-01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Toner container having a gear portion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4803828B2 (ja) | 2006-11-09 | 2011-10-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413912B2 (ja) * | 2006-11-29 | 2010-02-10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粉体カートリッジ、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442641B2 (ja) | 2007-06-04 | 2010-03-31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感光体の製造方法、電子写真感光体、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9069417A (ja) | 2007-09-12 | 2009-04-02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116120A (ja) | 2007-11-07 | 2009-05-28 | Ricoh Co Ltd |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27577B2 (ja) * | 2008-02-04 | 2013-10-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648413B2 (ja) | 2008-02-07 | 2011-03-09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ファイル転送システム、ファイル転送方法、ホストクライアント装置、サーバ装置、ホストクライアント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サーバプログラム |
KR100912900B1 (ko) | 2008-02-22 | 2009-08-2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현상제카트리지, 현상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
JP5011160B2 (ja) | 2008-02-29 | 2012-08-2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用のカートリッジ |
JP4604114B2 (ja) | 2008-07-01 | 2010-12-2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741761B (zh) | 2008-09-09 | 2015-06-03 | 株式会社理光 | 调色剂容器和成像设备 |
US8295742B2 (en) | 2008-11-10 | 2012-10-23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Powder container, powder suppl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5311029B2 (ja) | 2009-02-16 | 2013-10-09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370540B1 (ja) | 2009-03-11 | 2009-11-2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像形成剤収容容器、画像形成装置、像形成剤収容容器の装着方法、及び像形成剤収容容器の取り外し方法 |
CN101833650A (zh) | 2009-03-13 | 2010-09-15 | 清华大学 | 一种基于内容的视频复制检测方法 |
CN103869665B (zh) | 2009-03-30 | 2018-02-02 | 佳能株式会社 | 显影剂供给容器和显影剂供给系统 |
JP2010262236A (ja) | 2009-05-11 | 2010-11-18 | Murata Machinery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441581B2 (ja) | 2009-07-10 | 2010-03-31 | 株式会社東芝 |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トナー収納容器 |
JP5483101B2 (ja) * | 2009-09-04 | 2014-05-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958325B2 (ja) | 2009-09-04 | 2012-06-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MX2012002508A (es) | 2009-09-04 | 2012-04-10 | Ricoh Co Ltd | Contenedor de toner y dispositivo formador de imagen. |
JP5515673B2 (ja) | 2009-11-20 | 2014-06-11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トナー収容容器 |
JP2011121688A (ja) | 2009-12-10 | 2011-06-23 | Nitta Corp | 導電性透明ベルト |
JP2011150121A (ja) | 2010-01-21 | 2011-08-04 | Ricoh Co Ltd |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82385B2 (ja) | 2010-03-01 | 2014-09-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収容器、画像形成装置、トナー収容器製造方法、及びトナー収容器再生方法。 |
SG183519A1 (en) | 2010-03-01 | 2012-10-30 | Ricoh Co Ltd |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5772004B2 (ja) | 2010-03-10 | 2015-09-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SG10201501658VA (en) * | 2010-03-10 | 2015-04-29 | Ricoh Co Ltd |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
JP5640412B2 (ja) | 2010-03-17 | 2014-12-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封止部材、現像剤収納容器、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37430B2 (ja) | 2010-04-01 | 2014-12-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粉体収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SG10201504617XA (en) * | 2010-06-11 | 2015-07-30 | Ricoh Co Ltd | Information storage device, removable device, develop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5534431B2 (ja) | 2010-06-14 | 2014-07-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粉体収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23957B2 (ja) | 2010-07-06 | 2014-06-18 | 株式会社根本杏林堂 | 造影剤注入条件を決定する機能を備えた医療装置 |
JP5622465B2 (ja) | 2010-07-22 | 2014-11-12 | ローム株式会社 | Led電球およびled電球の製造方法 |
JP5569241B2 (ja) * | 2010-08-09 | 2014-08-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8261426B2 (en) | 2010-08-20 | 2012-09-11 | Xerox Corporation | Method of constructing a toner dispensing unit |
JP2012058569A (ja) * | 2010-09-10 | 2012-03-22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トナー容器 |
JP5836736B2 (ja) | 2010-09-29 | 2015-12-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現像剤補給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093460A (ja) | 2010-10-25 | 2012-05-17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TWI553431B (zh) | 2010-12-03 | 2016-10-11 | 理光股份有限公司 | 粉末容器 |
JP5488571B2 (ja) * | 2010-12-03 | 2014-05-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粉体収納容器、粉体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811452B2 (ja) | 2010-12-06 | 2015-11-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US8849163B2 (en) | 2011-01-06 | 2014-09-30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Powder convey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owder container |
US8633969B2 (en) | 2011-02-09 | 2014-01-21 |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hree-dimensional image capture with extended depth of field |
JP5870647B2 (ja) | 2011-02-17 | 2016-03-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粉体収納容器、粉体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79915B2 (ja) * | 2011-03-08 | 2015-09-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粉体収納容器 |
JP5017475B1 (ja) * | 2011-04-15 | 2012-09-05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トナーコンテナ |
JP5836704B2 (ja) | 2011-08-29 | 2015-12-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及び現像剤補給システム |
RU2640104C1 (ru) | 2011-11-25 | 2017-12-26 | Рикох Компани, Лимитед | Контейнер для порошка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й |
JP5822128B2 (ja) | 2011-11-25 | 2015-11-2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粉体収納容器、粉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MX362932B (es) | 2012-06-03 | 2019-02-27 | Ricoh Co Ltd | Contenedor de polvo y aparato formador de imagenes. |
US9405221B2 (en) * | 2012-06-08 | 2016-08-02 | Ricoh Company, Ltd. |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US9465317B2 (en) * | 2013-02-25 | 2016-10-11 | Ricoh Company, Ltd. | Nozzle insertion member,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KR101967125B1 (ko) * | 2013-03-15 | 2019-04-08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 분체 용기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
JP6007941B2 (ja) * | 2013-05-21 | 2016-10-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52699B2 (ja) * | 2013-05-21 | 2017-06-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75896B2 (ja) * | 2013-05-21 | 2017-08-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補給現像剤収容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49509B2 (ja) * | 2013-05-21 | 2017-06-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83674B2 (ja) * | 2013-05-21 | 2016-09-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13
- 2013-06-03 MX MX2017000294A patent/MX362932B/es unknown
- 2013-06-03 KR KR1020147032139A patent/KR10167056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6-03 CA CA2875393A patent/CA2875393C/en active Active
- 2013-06-03 TW TW109142929A patent/TWI748785B/zh active
- 2013-06-03 BR BR112014028842-9A patent/BR112014028842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6-03 TW TW108104650A patent/TWI715931B/zh active
- 2013-06-03 MX MX2014014124A patent/MX345088B/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6-03 CA CA2975462A patent/CA2975462C/en active Active
- 2013-06-03 KR KR1020187008685A patent/KR10200262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6-03 TW TW106107432A patent/TWI654501B/zh active
- 2013-06-03 CN CN201710159881.5A patent/CN106896676B/zh active Active
- 2013-06-03 KR KR1020177030677A patent/KR10184568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6-03 EP EP22164392.7A patent/EP4060418A1/en active Pending
- 2013-06-03 CA CA3066121A patent/CA3066121C/en active Active
- 2013-06-03 KR KR1020207018639A patent/KR10227052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6-03 KR KR1020167028828A patent/KR10179215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6-03 KR KR1020197020620A patent/KR102129834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6-03 CN CN201380002911.1A patent/CN10378224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6-03 KR KR1020217018091A patent/KR10240741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6-03 TW TW110141223A patent/TWI773576B/zh active
- 2013-06-03 CN CN201710159880.0A patent/CN10689667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6-03 EP EP18187780.4A patent/EP3432077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6-03 TW TW102119703A patent/TWI516884B/zh active
- 2013-06-03 EP EP13800861.0A patent/EP2856265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6-03 RU RU2014103494/28A patent/RU2597681C2/ru active
- 2013-06-03 TW TW104139469A patent/TWI581078B/zh active
- 2013-06-03 WO PCT/JP2013/065901 patent/WO2013183782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6-03 RU RU2016133376A patent/RU2644081C1/ru active
- 2013-06-03 ES ES13800861.0T patent/ES2693160T3/es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12-02 US US14/558,466 patent/US9740139B2/en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7-17 US US15/651,754 patent/US10474062B2/en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1-23 RU RU2018102555A patent/RU2675200C1/ru active
- 2018-12-10 RU RU2018143538A patent/RU2771343C2/ru active
-
2019
- 2019-10-03 US US16/591,619 patent/US10948850B2/en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12-04 US US17/111,532 patent/US11467516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70652A (en) * | 1993-12-28 | 1999-02-0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cartridge featuring a developer replenishment hole and removable cap having a gripping member for sealing the hole and a remanufactur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
CN1193758A (zh) * | 1997-01-13 | 1998-09-23 | 株式会社理光 | 成像设备及其色粉补充装置 |
CN101510064A (zh) * | 2004-08-06 | 2009-08-19 | 株式会社理光 | 墨盒,成像设备,回收墨盒的方法 |
JP2008298907A (ja) * | 2007-05-30 | 2008-12-11 | Ricoh Co Ltd | トナー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276659A (ja) * | 2008-05-16 | 2009-11-26 | Ricoh Co Ltd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896676B (zh) | 粉盒 | |
KR101803167B1 (ko) | 노즐 수용체, 분체 용기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 |
JP6593497B2 (ja) | 粉体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8045149A (ja) | 粉体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RU2799559C1 (ru) | Контейнер порошка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