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16406A -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16406A
CN110716406A CN201911010456.5A CN201911010456A CN110716406A CN 110716406 A CN110716406 A CN 110716406A CN 201911010456 A CN201911010456 A CN 201911010456A CN 110716406 A CN110716406 A CN 1107164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toner
powder
toner container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1045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16406B (zh
Inventor
菊地贤治
田牧真二
细川浩
加藤俊次
铃木道治
吉泽秀男
久保木信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guang Co
Original Assignee
Liguang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1033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94396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468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49766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1946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0355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Liguang Co filed Critical Liguang Co
Publication of CN1107164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164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164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164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96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developer unit or parts thereof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5/08 - G03G15/0894
    • G03G15/0898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developer unit or parts thereof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5/08 - G03G15/0894 for preventing toner scattering during operation, e.g. se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15/00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by interconnecting or uniting two or more rigid, or substantially rigid, sections made of different materials
    • B65D15/02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by interconnecting or uniting two or more rigid, or substantially rigid, sections made of different materials of curved, or partially curved, cross-section, e.g. cans, drums
    • B65D15/04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by interconnecting or uniting two or more rigid, or substantially rigid, sections made of different materials of curved, or partially curved, cross-section, e.g. cans, drums with curved, or partially curved, walls made by winding or bending paper
    • B65D15/08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by interconnecting or uniting two or more rigid, or substantially rigid, sections made of different materials of curved, or partially curved, cross-section, e.g. cans, drums with curved, or partially curved, walls made by winding or bending paper with end walls made of plastics materi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7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7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15/0872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the developer cartridges being generally horizontally mounted parallel to its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79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for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not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005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 G03G21/0011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using a blade; Details of cleaning blades, e.g. blade shape, layer form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6Eliminating residual charges from a reusable imaging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7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provided with identifying means or means for storing process- or use parameters, e.g. lifetime of the cartridge
    • G03G21/1878Electronically readable memor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6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 G03G2215/0663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2215/0678Bottle shaped container having a bottle neck for toner dischar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ntrol And Other Processes For Unpacking Of Materials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Photographic Developing Apparatuse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Thermally Insulated Containers For Food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粉末容器用于容纳成像用的粉末并附接至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输送粉末的输送喷嘴;向粉末容器传递驱动力的设备本体齿轮;容器接收段,布置在输送喷嘴周围并接收粉末容器;设备本体结合件,允许粉末容器被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保持,粉末容器包括:开口,插入在容器接收段中;转动输送装置,进行转动以输送粉末;容器齿轮,旋转并与设备本体齿轮啮合以驱动转动输送装置;一对容器结合部,位于粉末容器侧面,与设备本体结合件接合。在粉末容器附接到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的状态下,容器结合部定位成彼此面对并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容器齿轮在粉末容器的纵向方向上布置在开口与容器结合部之间。

Description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本申请是发明名称为“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申请日为2014年3月14日、申请号为201480015296.2、申请人为株式会社理光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存储由图像形成设备(例如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或具有打印机、传真机和复印机的功能的多功能外围设备)使用的粉末状调色剂的粉末容器,还涉及一种包括所述粉末容器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中,粉末补充装置从作为盛有调色剂的粉末容器的调色剂容器向显影装置供送(补充)粉末状调色剂。在日本公开专利申请2012-133349中说明的调色剂容器包括:布置在调色剂容器的一端的开口;布置在所述开口处用于接收输送喷嘴的喷嘴接收装置,所述输送喷嘴包括用于从调色剂容器接收调色剂的粉末接收孔;通过转动向所述粉末接收孔输送调色剂的转动输送装置;以及与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的容器驱动齿轮啮合以向转动输送装置传递驱动力的齿轮。当调色剂容器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时,所述齿轮与在调色剂容器的纵向上相对于粉末接收孔处于开口侧的容器驱动齿轮啮合。在此构造中,当调色剂向输送喷嘴的粉末接收孔输送时,齿轮的布置形式的影响较小,并且,与常规型构造相比,能够更平稳地输送调色剂。
但是,当容器的齿轮被驱动时,在所述齿轮与本体的容器驱动齿轮彼此啮合的位置产生的压力会被施加到调色剂容器或输送喷嘴上。因此,若不能确定调色剂容器相对于粉末补充装置的附接位置,则输送喷嘴或喷嘴接收装置上的载荷会增大,因而输送喷嘴或喷嘴接收装置可能损坏,或者可能在输送喷嘴和喷嘴接收装置之间产生缝隙,导致调色剂渗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问题做出的,本发明之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从粉末容器向调色剂补充装置输送粉末的效能并能够减小由容器驱动齿轮传递的驱动力导致的载荷的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容纳成像用的粉末并附接至图像形成设备的粉末容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用于输送粉末的输送喷嘴;布置在输送喷嘴上并从粉末容器接收粉末的粉末接收孔;用于向粉末容器传递驱动力的设备本体齿轮;以及,布置在输送喷嘴周围并接收粉末容器的容器接收段。所述粉末容器包括:在纵向上布置于粉末容器的一端的开口;布置在所述开口中并接收输送喷嘴的喷嘴接收装置;通过转动向粉末接收孔输送粉末的转动输送装置;以及,布置在所述开口附近并通过与设备本体齿轮啮合而驱动所述输送装置的容器齿轮。所述容器齿轮布置为沿纵向在比粉末接收孔更靠近所述开口的位置而与设备本体齿轮啮合。所述开口与容器接收段配合。
根据本发明,当粉末容器附接至图像形成设备时,容器齿轮布置为沿纵向在比粉末接收孔更靠近所述开口的位置而与设备本体齿轮啮合。所述开口与容器接收段配合。这样能够提高从粉末容器向调色剂补充装置输送粉末的效能,并降低由齿轮传递的驱动力导致的输送喷嘴或喷嘴接收装置上的载荷。
附图说明
图1是在附接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之前粉末补充装置以及粉末容器的说明性横截面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构造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图像形成段的构造示意图;
图4是示出粉末容器附接至图2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粉末补充装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粉末容器附接至容器保持段的状态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构造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7是附接粉末容器之前粉末补充装置以及粉末容器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8是粉末容器所附接的粉末补充装置以及粉末容器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9是粉末容器所附接的粉末补充装置以及粉末容器的说明性横截面图;
图10是容器前端盖被分离时粉末容器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11是喷嘴接收装置从容器本体分离时粉末容器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12是喷嘴接收装置从容器本体分离时粉末容器的说明性横截面图;
图13是喷嘴接收装置从图12中所示的状态附接至容器本体时粉末容器的说明性横截面图;
图14是从容器前侧观察时喷嘴接收装置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15是从容器后侧观察时喷嘴接收装置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16是喷嘴接收装置处于图13中所示的状态时的俯视截面图;
图17是喷嘴接收装置处于图13中所示的状态时的横向截面图;
图18是喷嘴接收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19A至19D是说明开启/关闭件和输送喷嘴在附接操作中的状态的俯视平面图;
图20是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的容器保持段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21A是说明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用于黑色的容器保持段的局部放大透视图;
图21B是从下方倾斜地观察时容器盖接收段以及补充装置结合件附近的构造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22是示出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容器保持段的上部构造和粉末容器的上部构造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23是从附接方向观察时用于黑色的容器保持段的说明性前视图;
图24是说明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用于除黑色外的其它颜色的容器保持段的局部放大透视图;
图25是从附接方向观察时用于除黑色外的其它颜色的容器保持段的说明性前视图;
图26是用于说明容器保持段的内部构造的局部放大透视图;
图27是从附接方向观察时用于黑色和除黑色外的其它颜色的容器保持段的说明性前视图;
图28是示出布置在容器保持段上的导引件与粉末容器的保持部的导引部的配接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29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29B是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容器结合部的局部放大横截面图;
图29C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另一个示例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30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说明性前视图;
图30B是沿图30A中的Z-Z线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31是示出粉末容器的保持部的导引部的构造的局部放大图;
图32是示出作为导引部的定位件的构造的截面透视图;
图33是附接至容器保持段的粉末容器的放大图;
图34是从附接方向观察时图33中的基准线X1上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35是从上方观察时图33中的基准线X2上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36是附接至容器保持段的粉末容器的放大图;
图37是从附接方向观察时图36中的基准线X1上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38A是示出当粉末容器开始移动时容器保持段上的粉末容器的示意图;
图38B是示出通过竖向限位件获得的第一限位状态的示意图;
图38C是示出输送喷嘴和容器活门彼此形成接触状态的示意图;
图38D是示出通过径向限位件获得的第二限位状态的示意图;
图39是附接至容器保持段的粉末容器的放大图;
图40是从附接方向观察时图39中的基准线X1上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41是从上方观察时图39中的基准线X2上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42是附接至容器保持段的粉末容器的放大图;
图43是从附接方向观察时图42中的基准线X1上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44A是示出当喷嘴活门凸缘和容器密封件彼此形成接触时容器保持段上的粉末容器的示意图;
图44B是示出通过周向限位槽获得的第三限位状态的示意图;
图44C是示出通过径向限位件获得的第四限位状态的示意图;
图44D是示出容器开口进入容器安置段的第五限位状态的示意图;
图44E是示出粉末容器被保持在最终安置位置的第六限位状态的示意图;
图44F示出了输送喷嘴和喷嘴接收装置在附接操作中的状态(横行)与粉末容器的限位状态(纵列)的关系。
图45是附接至容器保持段的粉末容器的放大图;
图46是从附接方向观察时图45中的基准线X1上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47是从上方观察时图45中的基准线X3上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48是附接至容器保持段的粉末容器的放大图;
图49是从上方观察时图48中的基准线X3上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5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51A是包括作为铲部的铲肋的喷嘴接收装置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51B是图51A中所示的喷嘴接收装置在喷嘴接收装置附接至容器本体时的说明性横截面图;
图51C是图51A中所示的喷嘴接收装置所附接的整个粉末容器的说明性侧向横截面图;
图51D是图51C中所示的粉末容器的容器活门的透视图;
图5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前端和容器安置段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53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前端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53B是容器安置段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54是信息存储装置的前视图;
图55是示出信息存储装置和读取装置的构造和接触状态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56是示出包括具有不同构造的导引件的容器保持段的构造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57是附接至容器保持段的粉末容器的说明性横截面图;
图58A是示出容器前端盖的盖钩与容器本体的盖钩止动件的接触状态的示意图;
图58B是沿图58A中的J-J线截取的局部横截面图;
图58C是用于说明盖钩的示意图;
图59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前端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6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前端的仰视图;
图61是示出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容器保持段的构造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62是示出容器保持段的插孔的构造的放大前视图;
图63是示出容器保持段的插孔的构造的说明性放大透视图;
图64是示出粉末容器插入在容器保持段的插孔中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65A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被识别部和识别部的构造和不可附接状态的放大图;
图65B是用于说明被识别部和识别部的构造和可附接状态的放大图;
图65C是用于说明可附接状态的另一个示例的放大图;
图66是示出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一示例的放大仰视图;
图67A是示出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一示例的前视图;
图67B是示出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一示例的后视图;
图68是示出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二示例的放大仰视图;
图69A是示出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二示例的前视图;
图69B是示出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二示例的后视图;
图70是示出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三示例的放大仰视图;
图71A是示出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三示例的前视图;
图71B是示出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三示例的后视图;
图72是示出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四示例的放大仰视图;
图73A是示出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四示例的前视图;
图73B是示出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四示例的后视图;
图74A是示出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五示例的放大仰视图;
图74B是示出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另一个示例的放大仰视图;
图75A是示出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五示例的前视图;
图75B是示出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五示例的后视图;
图76是示出粉末容器上的第一至第五示例的被识别部与识别部之间的关系以及被识别部的尺寸的放大图;
图77是示出在粉末容器上存在或不存在第一至第五示例的被识别部之间的关系以及被识别部的尺寸的示意图;
图78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示例的一个修改示例的放大仰视图;
图79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二示例的一个修改示例的放大仰视图;
图80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第四示例的一个修改示例的放大仰视图;
图81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五示例的一个修改示例的放大仰视图;
图82A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被识别部和识别件的不可附接状态的侧向局部横截面图;
图82B是示出当被识别部和识别部结合在一起时限位肋与滑动导轨的关系的平面局部横截面图;
图83是示出内部布置有第六实施方式的安置盖突出部的安置盖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84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包括转动限位凹槽的容器前端盖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85A是示出当粉末容器开始移动时容器保持段上的粉末容器的示意图;
图85B是示出通过竖向限位件获得的第一限位状态的示意图;
图85C是示出输送喷嘴和容器活门彼此形成接触状态的示意图;
图85D是示出通过径向限位件获得的第二限位状态的示意图;
图86A是示出当喷嘴活门凸缘和容器密封件彼此形成接触时容器保持段上的粉末容器的示意图;
图86B是示出通过周向限位槽获得的第三限位状态的示意图;
图86C是示出通过径向限位件获得的第四限位状态的示意图;
图86D是示出容器开口进入容器安置段的第五限位状态的示意图;
图86E是示出粉末容器被保持在最终安置位置的第六限位状态的示意图;
图87A是包括IC芯片的粉末容器的右视图;
图87B是包括IC芯片的粉末容器的左视图;
图87C是包括IC芯片的粉末容器的前视图;
图87D是包括IC芯片的粉末容器的后视图;
图87E是包括IC芯片的粉末容器的平面图;
图87F是包括IC芯片的粉末容器的仰视图;
图88A是示出从容器前端盖侧观察时第八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整体构造的透视图;
图88B是从容器本体侧观察时第八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整体构造的透视图;
图89是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容器前端盖和容器本体的前端的构造的放大透视图;
图90是第八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说明性前视图;
图91A是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容器前端盖的构造的说明性前视图;
图91B是图91A中所示的容器前端盖的仰视图;
图92是在第八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容器保持段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93是用于说明图92中所示的容器盖接收段和容器保持段的驱动系统的放大透视图;
图94是图92中所示的容器保持段的说明性前视图;
图95是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附接至容器保持段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96是用于说明布置在安置盖上的定位件的构造的局部放大透视图;
图97是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布置在容器保持段上的导引部和识别部的构造的前视图;
图98是示出容器保持段与粉末容器的竖向限位件的结合状态以及容器保持段的识别部与粉末容器的不相容部的结合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99A是示出当粉末容器开始移动时容器保持段上的粉末容器的示意图;
图99B是示出通过竖向限位件获得的第一限位状态的示意图;
图99C是示出输送喷嘴和容器活门彼此形成接触状态的示意图;
图99D是示出通过竖向限位件和周向限位件获得的第二限位状态的示意图;
图100A是示出当喷嘴活门凸缘和容器密封件彼此形成接触时容器保持段上的粉末容器的示意图;
图100B是示出竖向限位件和周向限位件保持移动限位的移动状态的示意图;
图100C是示出通过竖向限位件和周向限位件获得的第三限位状态的示意图;
图100D是示出通过竖向限位件和周向限位件获得的第四限位状态的示意图;
图100E是示出粉末容器被保持在最终安置位置的第五限位状态的示意图;
图101A是从粉末容器侧观察时处于第二限位状态的周向限位件和保持部的局部放大截面透视图;
图101B是示出在第二限位状态中当周向限位件加强限位时的状态的局部放大截面透视图;
图101C是处于第三限位状态的周向限位件和保持部的局部放大截面透视图;
图102A是从容器保持段侧观察时处于第二限位状态的周向限位件和保持部的局部放大截面透视图;
图102B是处于第三限位状态的周向限位件和保持部的局部放大截面透视图;
图103A是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构造的右视图;
图103B是第八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构造的左视图;
图103C是第八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前视图;
图103D是第八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构造的后视图;
图103E是第八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构造的平面图;
图103F是第八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仰视图;
图104是第八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另一个示例的透视图,其中,在容器本体中未布置螺旋槽;
图105A和105B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一示例的前视图和仰视图;
图105C和105D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二示例的前视图和仰视图;
图105E和105F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三示例的前视图和仰视图;
图105G和105H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四示例的前视图和仰视图;
图106A和106B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五示例的前视图和仰视图;
图106C和106D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六示例的前视图和仰视图;
图106E和106F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七示例的前视图和仰视图;
图106G和106H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八示例的前视图和仰视图;
图107A和107B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九示例的前视图和仰视图;
图107C和107D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十示例的前视图和仰视图;
图107E和107F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十一示例的前视图和仰视图;
图107G和107H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十二示例的前视图和仰视图;
图108A和108B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十三示例的前视图和仰视图;
图108C和108D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部的第十四示例的前视图和仰视图;
图108E和108F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布置在粉末容器上的被识别肋的第十五示例的前视图和仰视图;
图109是示出第九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总体构造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110是用于说明第九实施方式的容器本体的纵向截面部分的透视图;
图111是用于说明第九实施方式的容器本体的构造以及调色剂的流动的侧视图;
图112A是图110中所示的第一剖切部的横截面图;
图112B是图110中所示的第二剖切部的横截面图;
图112C是图110中所示的第三剖切部的横截面图;
图112D是图110中所示的第四剖切部的横截面图;
图113A是示出容器本体的一端的导引部的构造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113B是示出容器本体的另一端的导引部的构造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114是示出输送喷嘴插入在容器本体中的状态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115是附接前的粉末容器以及补充装置结合件的说明性横截面图;
图116是当粉末容器进入容器盖接收段时补充装置结合件的说明性横截面图;
图117是示出施加到补充装置结合件上的力的关系以及容器结合部的导引突出部与补充装置结合件由于附接方向上的推动而彼此形成接触的状态的说明性放大图;
图118是示出施加到补充装置结合件上的力的关系以及由于附接方向上的推动而即将形成附接状态时的状态的说明性放大图;
图119是示出施加到补充装置结合件上的力的关系以及附接状态的说明性放大图;
图120是示出施加到补充装置结合件上的力的关系以及处于附接状态的粉末容器被沿分离方向Q1拉出时的状态的说明性放大图;
图121是示出补充装置结合件的尺寸的一个示例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在这些实施方式中,相同的部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以相同的参考数字和符号表示,并且,相同的说明将不再重复。下文的说明仅是示例性的,不限制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而且,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进行修改或变化能够轻而易举地构思出其它实施方式;但是,显而易见的是,这种修改和变化属于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在附图中,Y、M、C和K分别是附加到与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对应的部件的符号,并且会适当省略。
第一实施方式
图2是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串列式电子照相彩色复印机(以下称为“复印机500”)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复印机500可为单色复印机。复印机500主要包括复印机本体(以下称为“打印机100”)、供送台(以下称为“片材供送器200”)、以及安装在打印机100上的扫描器段(以下称为“扫描器400”)。在下文中,“本体”指复印机本体(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
作为与不同颜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对应的粉末容器的四个调色剂容器32(Y、M、C、K)以可分离(可更换)的方式附接至作为布置在打印机100的上部中的容器保持段的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在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下方布置有中间转印装置85。
中间转印装置85包括作为中间转印介质的中间转印带48、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49(Y、M、C、K)、一个二次转印支承辊82、多个张力辊、以及中间转印清洁装置等。中间转印带48由多个辊拉伸和支撑,并随着作为其中一个辊的二次转印支承辊82的转动沿图2中所示的箭头方向循环运动。
在打印机100中,与相应的颜色对应的四个图像形成段46(Y、M、C、K)串列布置,从而正对中间转印带48。作为与四种颜色的四个调色剂容器32(Y、M、C、K)对应的粉末供应(补充)装置的四个调色剂补充装置60(Y、M、C、K)分别布置在调色剂容器32的下方。调色剂补充装置60(Y、M、C、K)分别向用于相应颜色的图像形成段46(Y、M、C、K)的显影装置供应(补充)容纳在调色剂容器32(Y、M、C、K)中的调色剂,所述调色剂是粉末状显影剂。在此实施方式中,四个图像形成段46(Y、M、C、K)构成一个图像形成单元。
如图2所示,打印机100包括作为布置在四个图像形成段46下方的潜像形成装置的曝光装置47。曝光装置47根据由扫描器400读取的原始图像的图像信息利用光对作为图像载体(在后文中说明)的光导体41(Y、M、C、K)的表面进行曝光和扫描。图像信息可从连接至复印机500的外部设备(例如个人电脑)输入,而不是通过扫描器400读取。
在此实施方式中,采用使用激光二极管的激光束扫描系统作为曝光装置47。但是,也可采用其它构造(例如包括LED阵列的构造)作为曝光装置。
图3是示出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段46Y的总体构造的示意图。
图像形成段46Y包括鼓状光导体41Y。图像形成段46Y包括作为充电装置的充电辊44Y、作为显影装置的显影装置50Y、作为清洁装置的光导体清洁装置42Y、以及静电消除装置,所有这些装置都布置在光导体41Y的周围。图像形成过程(充电过程、曝光过程、显影过程、转印过程、以及清洁过程)都在光导体41Y上进行,从而在光导体41Y上形成黄色调色剂图像。
另外三个图像形成段46(M、C、K)的构造与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段46Y的构造几乎完全相同,唯一不同之处是待使用的调色剂的颜色不同,在光导体41(M、C、K)上形成与各个调色剂颜色对应的调色剂图像。以下仅说明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段46Y,并适当省略其它三个图像形成段46(M、C、K)的说明。
光导体41Y由驱动电机驱动沿图3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在正对充电辊44Y的位置,光导体41Y的表面被均匀地充上电荷(充电过程)。然后,光导体41Y的表面到达被曝光装置47发射的激光L照射的位置,在该位置,通过曝光扫描(曝光过程)形成黄色颜色的静电潜像。然后,光导体41Y的表面到达正对显影装置50Y的位置,在该位置,使用黄色调色剂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形成黄色调色剂图像(显影装置)。
中间转印装置85的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49(Y、M、C、K)和光导体41(Y、M、C、K)把中间转印带48夹在中间,从而形成一次转印夹挤区。在一次转印偏压辊49(Y、M、C、K)上施加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
通过显影过程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光导体41Y的表面越过中间转印带48到达正对一次转印偏压辊49Y的一次转印夹挤区,光导体41Y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夹挤区处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8上(一次转印过程)。此时,在光导体41Y上残留有少量未转印的调色剂。当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夹挤区处被从光导体41Y的表面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8上后,光导体41Y的表面到达正对光导体清洁装置42Y的位置。在此位置,残留在光导体41Y上的未转印调色剂由容纳在光导体清洁装置42Y中的清洁刮板42a通过机械方式收集(清洁过程)。光导体41Y的表面最终到达正对静电消除装置的位置,在该位置,光导体41Y上的残余电位被消除。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在光导体41Y上执行的一系列图像形成过程。
上述的图像形成过程也通过与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段46Y相同的方式在其它的图像形成段46(M、C、K)上执行。具体而言,布置在图像形成段46(M、C、K)下方的曝光装置47基于图像信息朝图像形成段46(M、C、K)的光导体41(M、C、K)发射激光L。更具体地说,曝光装置47发射来自于光源的激光L,并使用激光L经由多个光学元件照射光导体41(M、C、K)之中的每一个,同时利用旋转的多面镜来扫描激光L。随后,通过显影过程在光导体41(M、C、K)上形成的各个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8上。
此时,中间转印带48沿图2的箭头方向移动,并相继通过一次转印偏压辊49(Y、M、C、K)的一次转印夹挤区。因此,在光导体41(Y、M、C、K)上形成的各个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在中间转印带48上重叠为一次转印图像,从而在中间转印带48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
当通过在中间转印带48上重叠各个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而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后,中间转印带48到达正对二次转印辊89的位置,在此位置,二次转印支承辊82和二次转印辊89把中间转印带48夹在中间,从而形成二次转印夹挤区。例如,由于施加在二次转印支承辊82上的转印偏压的作用,形成在中间转印带48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被转移到输送至二次转印夹挤区位置的记录介质P上,例如一张纸。此时,在中间转印带48上残留有未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未转印调色剂。穿过二次转印夹挤区的中间转印带48到达中间转印清洁装置的位置,在该位置,表面上的未转印调色剂被收集。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在中间转印带48上执行的一系列转印过程。
下面将说明记录介质P的移动。
记录介质P从布置在打印机100下面的片材供送器200中的供送托盘26经由供送辊27、定位辊对28等输送至二次转印夹挤区。具体而言,多张记录介质P叠置在供送托盘26中。当供送辊27沿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最上一张记录介质P被送至定位辊对28的两个辊之间的夹挤区。
输送至定位辊对28的记录介质P暂时停止在定位辊对28的两个辊之间的夹挤区的位置,定位辊对28的转动停止。定位辊对28根据中间转印带48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到达二次转印夹挤区的时间转动,从而向二次转印夹挤区输送记录介质P。相应地,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所需的彩色图像。
当彩色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夹挤区被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后,记录介质P被输送至定影装置86的位置。在定影装置86中,转印在记录介质P的表面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在由定影带和压辊施加的热量和压力下被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记录介质P在穿过定影装置86后经由排出辊对29的辊间夹挤区被排出设备之外。被排出辊对29排出设备之外的记录介质P在堆叠段30上依次堆叠,作为输出图像。通过这种方式,在复印机500中完成一系列图像形成过程。
下面将详细说明图像形成段46中的显影装置50的构造和操作。在下文中,将举例说明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段46Y。但是,用于其它颜色的图像形成段46(M、C、K)具有相同的构造,并进行相同的操作。
如图3所示,显影装置50Y包括作为显影剂载体的显影辊51Y、作为显影剂调节板的刮板52Y、两个显影剂输送螺杆55Y、以及调色剂密度传感器56Y等。显影辊51Y正对光导体41Y。刮板52Y正对显影辊51Y。两个显影剂输送螺杆55Y布置在两个显影剂容纳段中,即,第一和第二显影剂容纳段53Y和54Y。显影辊51Y包括固定在其内部的磁力辊和绕磁力辊旋转的套筒。在第一显影剂容纳段53Y和第二显影剂容纳段54Y中存储着由载剂和调色剂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G。第二显影剂容纳段54Y经由在其上侧中形成的开口与落调色剂通道64Y连通。调色剂密度传感器56Y检测存储在第二显影剂容纳段54Y中的显影剂G内的调色剂密度。
显影装置50内的显影剂G在第一显影剂容纳段53Y和第二显影剂容纳段54Y之间流转,与此同时被两个显影剂输送螺杆55Y搅动。在第一显影剂容纳段53Y内的显影剂G被某个显影剂输送螺杆55Y输送的同时,在显影辊51Y中的磁力辊形成的磁场的作用下,第一显影剂容纳段53Y中的显影剂G被供送并承载到显影辊51Y的套管的表面上。显影辊51Y的套筒沿图3的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承载在显影辊51Y上的显影剂G随着套筒的旋转移动到显影辊51Y上。此时,由于显影剂G中的调色剂与显影剂G中的载剂的摩擦带电作用,该调色剂被充上与载剂的极性相反的电势,在静电作用下,该调色剂附着到载剂上,并随着被显影辊51Y上产生的磁场所吸引的载剂一起被承载到显影辊51Y上。
承载在显影辊51Y上的显影剂G沿图3的箭头方向输送,并到达刮板段,在该处,刮板52Y和显影辊51Y彼此相对。当显影剂G通过刮板段时,显影辊51Y上的显影剂G的量被调节至适当的量,然后显影剂G被输送至正对光导体41Y的显影区。在显影区中,显影剂G中的调色剂在显影辊51Y和光导体41Y之间形成的显影电场的作用下附着到形成在光导体41Y上的潜像上。在显影辊51Y通过显影区后,残留在显影辊51Y的表面上的显影剂G随着套管的转动到达第一显影剂容纳段53Y的上侧。在此位置,显影剂G从显影辊51Y分离。
显影装置50Y中的显影剂G被调节为具有处于预定范围内的调色剂密度。具体而言,根据显影过程中显影装置50Y内的显影剂G消耗的调色剂量,盛装在调色剂容器32Y内的调色剂被调色剂补充装置60Y(在后文中说明)补充至第二显影剂容纳段54Y。补充至第二显影剂容纳段54Y的调色剂在第一显影剂容纳段53Y和第二显影剂容纳段54Y之间流转,同时与显影剂G混合,并被两个显影剂输送螺杆55Y搅动。
下面将说明调色剂补充装置60(Y、M、C、K)。
图4是示出调色剂容器32处于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Y的状态的示意图。图5是示出四个调色剂容器32(Y、M、C、K)附接至粉容器保持部70的状态的示意透视图。
如图4所示,根据相应颜色的显影装置50(Y、M、C、K)中的调色剂的消费量,容纳在附接至打印机100的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内的调色剂容器32(Y、M、C、K)中的调色剂被适当补充至显影装置50(Y、M、C、K)。此时,调色剂容器32(Y、M、C、K)中的调色剂由用于相应颜色的调色剂补充装置60(Y、M、C、K)补充。
如图27所示,在四个调色剂容器32(Y、M、C、K)之中,盛有黑色调色剂的调色剂容器32K的尺寸与盛有黄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和青色调色剂的调色剂容器32(Y、M、C)的尺寸不同。具体而言,调色剂容器32K的直径大于其它调色剂容器的直径。因此,能够降低盛有频繁使用的黑色调色剂的调色剂容器32K的更换频次。
对于调色剂补充装置60(Y、M、C、K),根据调色剂容器32的形状,盛有黑色调色剂的调色剂容器32K所附接的调色剂补充装置60K的形状与盛有黄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和青色调色剂的调色剂容器32(Y、M、C)所附接的调色剂补充装置60(Y、M、C)的形状不同。
顺便说一下,调色剂容器32和调色剂补充装置60具有几乎完全相同的构造,不同之处仅在于在图像形成过程中使用的调色剂的颜色不同以及调色剂容器32的直径不同。因此,下面将仅说明用于黄色的调色剂补充装置60Y和调色剂容器32Y,并适当省略用于其它三个颜色的调色剂补充装置60(M、C、K)和调色剂容器32(M、C、K)的说明。在下文中,对于不同颜色以不同方式构造的部件可通过指示相应颜色的符号Y、M、C和K表示,对于所有颜色都以相同方式构造的部件以及通用于所有颜色的部件可通过符号(Y、M、C、K)表示,或者在表示时不使用符号。
如图4所示,调色剂补充装置60(Y、M、C、K)包括: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作为输送管的输送喷嘴611(Y、M、C、K)、作为设备本体输送装置的输送螺杆614(Y、M、C、K)、落调色剂通道64(Y、M、C、K)、以及作为驱动部的容器转动部91(Y、M、C、K)。
当用户进行附接操作从而把调色剂容器32Y沿图4和图5中的箭头所示的附接方向Q推动时,随着附接操作,调色剂容器32Y在打印机100的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内移动,调色剂补充装置60Y的输送喷嘴611Y从附接方向上的调色剂容器32Y的前侧插入。因此,调色剂容器32Y和输送喷嘴611Y彼此相通。下面将详细说明随着附接操作实现连通的构造。
作为调色剂容器的一个示例,调色剂容器32Y是大致为圆筒状的调色剂瓶。调色剂容器32Y主要包括作为容器盖或被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以不转动的方式保持的保持部的容器盖34Y,并包括容器本体33Y,所述容器本体33Y作为与容器齿轮301Y集成的粉末存储装置,所述容器齿轮301Y作为容器的齿轮。容器本体33Y和容器齿轮301Y可整体构造为单个部件,也可构造为一对独立的部件。容器本体33Y被容器前端盖34Y以可转动的方式保持。换言之,容器盖是可相对于容器齿轮转动的构件。
如图5所示,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主要包括容器盖接收段73、容器接收段72、以及插孔部71。容器盖接收段73是用于保持调色剂容器32Y的容器前端盖34Y和容器本体33的一段。容器接收段72是用于保持调色剂容器32Y的容器本体33Y的一段。在调色剂容器32Y的附接操作中用作插口的插孔71a由插孔部71限定。当布置在复印机500的前侧(在与图2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上的前侧)的本体盖打开时,会露出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的插孔部71。然后,当每个调色剂容器32(Y、M、C、K)摆放为其纵向与水平方向平行时,调色剂容器32(Y、M、C、K)之中的每一个的附接/分离操作(沿作为附接/分离方向的调色剂容器32的纵向进行的附接/分离操作)从复印机500的前侧进行。顺便说一下,图4中所示的安置盖608Y是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的容器盖接收段73的一部分。
容器接收段72布置为使得其纵向长度与容器本体33Y的纵向长度大致相同。容器盖接收段73在纵向(附接方向)上布置在容器接收段72的容器前侧,插孔段71在纵向上(分离方向)布置在容器接收段72的容器后侧。四个调色剂容器32能够以滑动方式在容器接收段72上移动。因此,随着调色剂容器32Y的附接操作,容器前端盖34Y首先通过插孔部71,在容器接收段72上滑动一段时间,最终附接至容器盖接收段73。
在容器前端盖34Y附接至容器盖接收段73的同时,如图4和图8所示的包括驱动电机、驱动齿轮等部件的容器转动部(驱动部)91Y经由作为设备本体齿轮的容器驱动齿轮601Y向布置在容器本体33Y中的容器齿轮301Y(图10)输入旋转驱动力。因此,容器本体33Y沿图4中的箭头A的方向转动。随着容器本体33Y的转动,容器本体33Y的内表面上的具有螺旋形状的螺旋槽302Y(作为转动输送装置)沿容器本体的纵向把存储在容器本体33Y中的调色剂从位于图4中的左侧的一端输送至位于图5中的右侧的另一端。具体而言,在此实施方式中,螺旋槽302Y作为旋转输送装置。因此,调色剂被经由输送喷嘴611Y上的作为粉末接收孔的喷嘴孔610Y从容器前端盖34Y侧供送至输送喷嘴611Y之内。如图9所示,粉末容器32在其纵向的一端具有容器开口33a(开口部)。在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的状态中,在相对于容器齿轮301Y在容器本体33的纵向上的布置位置处于内侧的位置,喷嘴孔610与作为活门侧口的活门支撑部开口335b相通。具体而言,容器齿轮301Y与容器驱动齿轮601Y啮合的位置比喷嘴孔610与活门支撑部开口335b在调色剂容器32的纵向上相通的位置更靠近容器开口33a。并且容器齿轮301Y相对于喷嘴孔610处于一端侧(开口侧)。更准确地说,在容器齿轮301与容器驱动齿轮601啮合的位置,开口33a与容器齿轮301之间的距离小于活门支撑部开口335b与喷嘴孔610之间的距离。即,在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图像形成设备的状态中,容器齿轮301Y在调色剂容器32的纵向上位于容器开口33a(容器开口的前端33c)与喷嘴孔610之间。
输送螺杆614Y布置在输送喷嘴611Y中。当容器转动部(驱动部91Y)向输送螺杆齿轮605Y输入转动力时,输送螺杆614Y转动,以输送在输送喷嘴611Y中提供的调色剂。输送喷嘴611Y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端连接至落调色剂通道64Y。由输送螺杆614Y输送的调色剂在重力作用下沿落调色剂通道64Y下落,并补充到显影装置50Y(第二显影剂容纳段54Y)。
在调色剂容器32(Y、M、C、K)寿命终结时(当容器由于其中盛装的调色剂被用尽而变空时),使用新调色剂容器更换该调色剂容器。在纵向上与容器前端盖34相反的调色剂容器32的一端布置有握柄303。在更换调色剂容器32时,操作人员可以握住握柄303,抽出并分离已附接的调色剂容器32。
下面将进一步说明容器转动部91Y的构造。容器转动部91Y包括容器驱动齿轮601Y和输送螺杆齿轮605Y。如图7和图8所示,当作为固定到安装架602上的设备本体齿轮的驱动电机603被驱动并且输出齿轮603a转动时,容器驱动齿轮601Y转动。输送螺杆齿轮605Y通过经由耦合的齿轮604接收输出齿轮603a的转动而旋转。
调色剂补充装置60Y根据输送螺杆614Y的转动频率控制供送至显影装置50Y的调色剂量。因此,通过输送喷嘴611Y的调色剂经由落调色剂通道64Y直接输送至显影装置50Y,而无需控制供送至显影装置50Y的调色剂量。即使在调色剂补充装置60Y构造为向此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调色剂容器32Y插入输送喷嘴611Y的情况中,也可以提供临时调色剂存储装置,例如粉斗。
下面将详细说明此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容器32(Y、M、C、K)和调色剂补充装置60(Y、M、C、K)。如上所述,调色剂容器32(Y、M、C、K)和调色剂补充装置60(Y、M、C、K)具有几乎完全相同的构造,不同之处仅是待使用的调色剂的颜色不同。因此,在下文的说明中,将省略代表调色剂颜色的符号Y、M、C和K。
图1是在附接粉末容器32之前调色剂补充装置60以及调色剂容器32的前端的说明性横截面图。图9是调色剂容器32所附接的调色剂补充装置60以及调色剂容器32的前端的说明性横截面图。图6是调色剂容器32的说明性透视图。图7是附接调色剂容器32前调色剂补充装置60以及调色剂容器32的前端的说明性透视图。图8是调色剂容器32所附接的调色剂补充装置60以及调色剂容器32的前端的说明性透视图。图20是示出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的构造的说明性透视图。图21A和21B是示出容器盖接收段73的构造的说明性透视图。
调色剂补充装置60包括内部布置有输送螺杆614的输送喷嘴611,并包括作为喷嘴开启/关闭件的喷嘴活门612。喷嘴活门612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在输送喷嘴611的外表面上,从而在附接调色剂容器32之前的分离状态(图1和图7中所示的状态)时封闭喷嘴孔610,并在附接调色剂容器32时的附接状态(图8和图9中所示的状态)时打开喷嘴孔610。喷嘴活门612包括喷嘴活门凸缘612a,所述喷嘴活门凸缘612a作为在附接方向上相对于喷嘴接收装置330的端面处于下游侧的凸缘,所述喷嘴接收装置330作为与输送喷嘴611形成接触的输送装置接收部(在后文中说明)。
同时,作为在附接时插置输送喷嘴611的喷嘴插入口的接收口331形成在调色剂容器32的端面的中心,并具有作为在分离时遮闭接收口331的开启/关闭件的容器活门332。
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包括容器接收段72,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所述容器接收段72允许调色剂容器32滑动。如图5和图20所示,容器接收段72在垂直于调色剂容器32的纵向(附接/分离方向)的宽度方向W上分为四段,并且布置有沟槽74,所述沟槽74作为容器安装段,它沿容器本体33的纵向从插孔部71延伸至容器盖接收段73。用于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容器32(Y、M、C、K)能够以沿纵向滑动的方式在沟槽74上移动。如图22所示,在与沟槽74的安装面74c相对的顶面76上,布置有两个突出部76a和76a,这两个突出部从顶面76朝沟槽74探出,从而沿沟槽74的纵向延伸,并且当调色剂容器32(Y、M、C、K)在沟槽74上滑动时与布置在调色剂容器32的上部中的向上导引部35形成接触。
在沟槽74的侧表面74a和74b(沿宽度方向W布置的相对表面)上,布置有彼此相对的导轨75和75。导轨75沿宽度方向W从相应的侧表面74a和74b伸出,沿纵向延伸,并布置在容器盖接收段73的前面。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时,导轨75和75通过与滑动导轨361配合而把作为开口的容器开口33a导引至作为容器接收段的容器安置段615,所述滑动导轨361作为导引部、竖向限位件、竖向控制件、竖向定位件、或竖向导引件。
顺便说一下,如图56所示,每条导轨75可在纵向上延伸至插孔部71附近。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每条导轨75布置为与容器本体33的转动轴线平行。如图27和图28所示,导轨75的特点是,调色剂容器32K所附接的沟槽74K上的导轨75K在高度方向上的长度不同于调色剂容器32(Y、M、C)所附接的相应沟槽74(Y、M、C)上的导轨75(Y、M、C)在高度方向上的长度。更确切地说,导轨75K在高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导轨75(Y、M、C)在高度方向上的长度。同时,调色剂容器32(Y、M、C)的直径小于调色剂容器32K的直径;因此,即使当调色剂容器32(Y、M、C)之中的任何一个插入到沟槽74K中时,插入操作所导致的载荷也很小,并且调色剂容器可能附接至错误位置。但是,由于导轨75K在高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导轨75(Y、M、C)在高度方向上的长度,因此若调色剂容器32(Y、M、C)之中的任何一个安装到沟槽74K上,则在附接操作过程中,调色剂容器32(Y、M、C)的滑动导轨361(在后文中说明)会与导轨75形成接触,因而会限制在附接方向上的移动。所以,能够防止调色剂容器32(Y、M、C)被错误地附接。顺便说一下,在图20和图56中,仅示出了布置在一个侧表面74a上的一条导轨75。
如图20所示,在容器盖接收段73上布置有用于相应颜色的安置盖608(Y、M、C、K)。安置盖608的特点是,如图21A、图21B和图23中所示的用于黑色的安置盖608K的径向尺寸不同于如图24和图25中所示的用于黄色、品红色和青色的安置盖608(Y、M、C)的径向尺寸。更具体地说,安置盖608K的径向尺寸大于安置盖608(Y、M、C)的径向尺寸。输送喷嘴611布置在安置盖608的中心。如图21A和21B所示,在容器盖接收段73内,输送喷嘴611布置为从容器安置段的一个端面615b朝附接方向上的上游侧突出,所述端面在附接方向上处于内侧,并且作为容器安置段615的在调色剂容器32的附接方向上处于下游侧的第二背面。作为容器接收段的容器安置段615布置在输送喷嘴611的突出方向上,即,朝向调色剂容器32的附接方向的上游侧,从而围绕输送喷嘴611。具体而言,容器安置段615布置在输送喷嘴611的基部,并作为定位件,用于确定容器开口33a相对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的位置,在该位置,当调色剂容器32内的输送装置转动以输送容纳在调色剂容器32中的调色剂时,容器开口33a作为转轴。即,当容器开口33a插入到容器安置段615中并与容器安置段615配合时,容器开口33a的径向位置被确定。
如图21A、图21B和图24所示,在安置盖的内表面608c的一部分(第一盖内周缘)上,换句话说,在容器盖接收段的内表面的一部分上,布置有凹槽77a,作为安置盖608的径向上的切口,所述凹槽77a具有从安置盖的边缘608f(所述边缘在调色剂容器32的附接方向上处于上游侧)沿调色剂容器的附接方向延伸的深度。容器安置段615布置在输送喷嘴611的基部(当从附接方向观察时,所述基部在附接方向上相对于安置盖的凹槽77a处于下游侧),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容器开口33a(在后文中说明)与所述容器安置段615结合。
容器安置段615位于输送喷嘴611的基部,包括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容器开口33a插入到其中),并包括容器安置段的端面615b(所述端面在调色剂容器32的附接方向上相对于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处于下游侧)。如图26所示,在容器安置段的端面615b上,沿作为偏压件的喷嘴活门弹簧613的外周在八个均等间隔的位置布置有弹簧固定件615c,所述弹簧固定件615c从容器安置段的端面615b向调色剂容器32的附接方向上的上游侧突出。在图23和图25中,为了示出弹簧固定件615c的形状,省略了喷嘴活门弹簧613。通过把弹簧固定件615c布置为遮盖喷嘴活门弹簧613的外周,能够限制喷嘴活门弹簧613的径向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当喷嘴活门弹簧613在径向上偏离时调色剂容器32被置入位置,并防止喷嘴活门弹簧613被夹在容器安置段的端面615b与容器开口的前端33c之前,从而避免无法把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情况。
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属于容器开口33a的一部分的容器开口的外表面33b以可滑动的方式与容器安置段615配合。如图26所示,在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上,在四个均等间隔的位置布置有接触面615d,所述接触面615d是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的一部分,并在径向上从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向内突出。接触面615d和容器开口的外表面33b随着调色剂容器32的转动彼此相对滑动。在此实施方式中,接触面615d在周向上具有约4毫米(mm)宽度,并布置在四个均等间隔的位置。但是,接触面615d例如在周向上可具有约6毫米宽度,并布置在三个均等间隔的位置。若与容器开口的外表面33b形成接触的接触面615d的面积过大,则与容器开口的外表面33b的滑动阻力会增大,并且可能产生转动载荷。反之,若所述面积过小,则由于与容器开口的外表面33b相对滑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面615d会被擦伤并磨损,并且变得难以进行精确定位。因此,最好确定接触面615d的宽度和数目,以确保接触面积,从而防止上述的缺陷。
通过使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与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开口的外表面33b配合,可确定调色剂容器32在垂直于调色剂容器32的纵向(附接/分离方向)的径向上相对于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位置。换言之,容器开口33a作为调色剂容器32相对于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径向限位件或径向定位件。当调色剂容器32转动时,容器开口的外表面33b作为转轴,并且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作为轴承。换言之,包括容器开口的外表面33b的容器开口33a作为调色剂容器32的转轴。
顺便说一下,作为确定调色剂容器32相对于容器安置段615的位置的一种方法,可采用以下的方法来代替上述方法,使容器开口的外表面33b与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配合。例如,如图29C所示,可以布置用于在纵向上定位调色剂容器32的前端的多个突出部33a',并使突出部33a'的用于定位的外表面33b'与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配合,以进行定位。为了确定调色剂容器32的顶部、底部、左侧和右侧位置,最好布置至少三个用于定位的突出部33a'。在图29C中,在容器前端布置有三个用于定位的突出部33a',它们平行于纵向延伸。而且,这三个用于定位的突出部33a'布置在围绕调色剂容器32的喷嘴接收装置330的中心(插置输送喷嘴611的接收口331的中心)相隔120度的位置。即,容器开口33a的形状不局限于连续的圆筒状,也可以是可分开的,或者可以是杆状的,只要容器开口33a可作为调色剂容器32的定位件或转轴。
在图9中,α指示容器开口的外表面33b开始与作为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的一部分的接触面615d滑动接触的位置,在此位置时,会确定调色剂容器32相对于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径向位置。
顺便说一下,在下文的说明中,会反复说明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开口33a与容器安置段615以可滑动的方式彼此配合。精确地说,所述配合状态是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开口的外表面33b与属于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的一部分的接触面615d接触的状态。以下,为了便于说明,所述的配合将称为容器开口的外表面33b与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的配合,而省略接触面615d。
如图1所示,容器安置段615包括当调色剂容器32被置位时与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开口的外表面33b配合的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的内径以D1表示。而且,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开口的外表面33b的直径以d1表示。为了使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开口的外表面33b与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彼此可转动地配合,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开口的外表面的直径d1和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的内径D1设定为满足"d1<D1"。而且,d1和D1之间的配合公差设定为"D1-d1=0.01至0.1毫米"左右。通过确保"d1<D1"的关系,能够在调色剂容器32被安置盖608保持时(更确切地说,在容器本体33被容器安置段615保持时)转动调色剂容器32。
如图21A、图21B、图24和图32所示,布置有在安置盖608的宽度方向W上彼此相对的孔608d。在安置盖608上,作为补充装置结合件78(在后文中说明)的结合件78和78布置为能够经由孔608d和608d在安置盖608的外表面和内表面608c之间往复移动。结合件78和78被偏压装置(例如扭力盘形弹簧782)从安置盖608的外侧向安置盖608的内侧偏置。
下面将参照图21进行细节说明。每个结合件78被安置盖608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从而其一端78a插入在作为从布置在安置盖608上的安装部608b突出的支轴的轴781中。在与每个结合件78的端部78a相反的另一端78b,布置有弹簧按压件78g和转动止动件78h。作为按压单元并缠绕在布置在安置盖608的安装部608b附近的相应销783上的每个扭力盘形弹簧782在其一端配装到弹簧按压件78g上。每个结合件78的尖端部分78c被按压并偏置,从而经由每个孔608d朝安置盖608的内表面向内突出。
通过按压和偏置,每个转动止动件78h被朝布置在安置盖608的安装部608b下方的结合件的安置盖支撑部608g上的安置盖槽口608h按压,从而每个结合件78的前后移动被限制。
顺便说一下,由图32中的R1所示的方向是每个结合件78在扭力盘形弹簧782的偏压作用下从安置盖608的内表面向内突出的方向,并称为结合方向(容器保持方向)。当结合件78沿结合方向R1移动时,结合件78的尖端部分78c分别与结合口339d结合,从而把调色剂容器32保持在附接状态,所述结合口作为将在下文中说明的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结合部339的导引部、轴向限位件(纵向限位件)、轴向控制件、轴向定位件、或轴向导引件。而且,由图32中的R2所示的方向是每个结合件78克服扭力盘形弹簧782的偏压作用从安置盖608的内表面侧回缩的方向,并称为脱开方向。当结合件78沿脱开方向R2移动时,结合件78的尖端部分78c与容器结合部339的结合口339d之间的结合脱开,从而可沿分离方向把调色剂容器32抽出。
顺便说一下,每个尖端部分78c包括处于与弹簧按压件78g相反的一侧的丘状顶部P2(参见图115和图121)。结合件78以两侧对称的方式安装在安置盖608上。
下面将详细说明安置盖608。
对于安置盖608来说,调色剂容器32K所附接的安置盖608K的形状不同于调色剂容器32(Y、M、C)所附接的安置盖608(Y、M、C)的形状。如图23所示,安置盖608K包括通孔79a,所述通孔79a布置在凹面608a(作为附接方向上的内侧的第一背面)与安置盖的内表面608c之间的角部(弯曲部)上的三个均等间隔位置。相反,如图25所示,安置盖608(Y、M、C)之中的每一个包括L形凹入部79b,所述L形凹入部79b位于凹面608a与安置盖的内表面608c之间的角部上,但是在该角部上没有孔。顺便说一下,可以把凹入部布置在安置盖608K,或把通孔布置在安置盖(Y、M、C)上。但是,在此实施方式中,凹入部布置在安置盖608(Y、M、C)上,以确保安置盖608(Y、M、C)的强度。
下面将说明调色剂容器32。
如上所述,调色剂容器32主要包括盛有调色剂的容器本体33,还包括容器前端盖34。图10是当容器前端盖34从图6中所示的状态分离时调色剂容器32的说明性透视图。
图11是当作为喷嘴接收装置的喷嘴接收装置330从图10中所示的状态与容器本体33分离时调色剂容器32的说明性透视图。图12是当喷嘴接收装置330从容器本体33分离时调色剂容器32的说明性横截面图。图13是当喷嘴接收装置330从图12中所示的状态附接至容器本体33时(容器前端盖34以类似于图10的方式从调色剂容器32分离时)调色剂容器32的说明性横截面图。图29A是调色剂容器32的前端的说明性透视图。图30A是调色剂容器32的前端的前视图。
如图10和图11所示,容器本体33是大致为圆筒的形式,并绕作为转动轴线的圆筒中心轴转动。在下文中,在调色剂容器32的纵向上布置有接收口331的调色剂容器32一侧(布置有容器前端盖34的一侧)可称为“容器前端”。而且,调色剂容器32的布置有握柄303的另一侧(与容器前端相反的一侧)可称为"容器后端"。调色剂容器32的纵向是转轴方向,并且,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调色剂容器32的纵向与水平方向对应。相对于容器齿轮301的容器本体33的容器后侧具有比容器前侧大的外径,并且在容器本体的内表面上布置有螺旋槽302。当容器本体33沿附图中的箭头A方向转动时,由于螺旋槽302的作用,会向容器本体33中的调色剂施加使调色剂从转轴方向上的一端(容器后端)向另一端(容器前端)移动的输送力。
在容器本体33的前端的内壁上布置有铲部304,随着容器本体33沿附图中的箭头A方向转动,所述铲部304把由螺旋槽302输送至容器前端的调色剂铲起。如图13所示,每个铲部304包括凸起部304h和铲壁面304f。铲部的凸起部304h在容器本体33内隆起,从而形成朝向容器本体33的转动中心的螺旋状隆脊。铲壁面304f是从铲部的凸起部304h(隆脊)沿容器的转动方向延续至容器本体33的内壁的部分的壁面下游部分。当铲壁面304f位于下侧时,铲壁面304f铲起随着容器本体33的转动在螺旋槽302的输送力作用下已进入面向铲部304的内侧空间中的调色剂。因此,调色剂可被铲起,从而处于插入的输送喷嘴611的上方。
而且,如图1和图10所示,例如,与螺旋槽302类似,在每个铲部304的内表面上布置有螺旋状旋肋304a,以输送内部的调色剂。
在相对于容器本体33上的铲部304的容器前侧布置有容器齿轮301。在容器前端盖34上布置有作为齿轮外露部的齿轮外露口34a,从而当容器前端盖34附接至容器本体33时,可露出容器齿轮301的一部分(图6中的后侧)。换言之,容器前端盖34作为遮盖容器齿轮301的一部分的盖部。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从齿轮外露口34a露出的容器齿轮301与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容器驱动齿轮601啮合。
容器齿轮301在容器本体33的纵向上相对于喷嘴孔610布置在容器开口33a侧(靠近容器开口33a),从而容器齿轮301可与容器驱动齿轮601啮合。容器齿轮301与容器驱动齿轮601啮合,从而转动输送装置。
相对于容器本体33的容器齿轮301,在容器前侧布置有圆筒形式的容器开口33a,因而容器开口33a与容器齿轮301同轴。喷嘴接收装置330的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压接到容器开口33a上,从而与容器开口33a同轴,因而喷嘴接收装置330可附接至容器本体33。附接喷嘴接收装置330的方法不局限于压接。也可以使用其它方法,包括使用粘合剂固定,或者使用螺钉固定。而且,可以在容器本体33上形成凹入部,并把布置在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上的突出部插入到凹入部中,以形成钩挂配合。
调色剂容器32构造为从布置在容器本体33的一端上的作为开口的容器开口33a补充调色剂,然后,喷嘴接收装置330附接至容器本体33的容器开口33a上。
在容器本体33的容器开口33a一端,在容器齿轮301旁边布置有作为盖钩限位件的盖钩止动件306。盖钩止动件306在附接方向上的容器前端盖34的前端上沿周向布置在三个均等间隔的位置。在图所示的状态中,容器前端盖34从容器前端(从图10中的左下侧)附接至调色剂容器32(容器本体33)。因此,容器本体33在纵向上穿过容器前端盖34,并且盖钩止动件306与在容器前端盖34上沿周向布置在三个位置的相应盖钩340结合。盖钩止动件306布置为围绕容器开口33a的外表面,并且,当盖钩止动件306与盖钩340结合时,容器本体33与容器前端盖34附接,从而彼此相对转动。
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前端盖34包括导引部,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时,导引部限制被附接的调色剂容器32只能沿附接方向移动,从而把开口33a导引至容器安置段615。同时,根据在此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功能,容器前端盖34可为主要用于提供导引部的部分,并可称为容器导引保持件。如图6、图7、图29A、以及图30A和30B所示,在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前端盖34的下部的两个侧面上布置有用于限制容器前端盖34在竖向上的移动的一对导引部。在下文中,作为竖向限位件的这对导引部称为滑动导轨361和361。换言之,容器盖作为竖向限位件的支撑件。滑动导轨361和361之中的每一个包括作为上导轨的上表面361A和作为下导轨的下表面361B,所述上表面361A和下表面361B分别沿容器本体33的纵向延伸。在上表面361A和下表面361B之间分别布置有滑槽361a和361a。滑槽361a之中的每一个布置为平行于容器本体33的转动轴线,从而布置在容器接收段72的沟槽74上的导轨75和75之中的每一个(如图20、图21A和图21B所示)可在竖向上被夹在中间。具体而言,上表面361A和下表面361B在竖向上把相应的导轨75夹在中间,从而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时,滑动导轨361和361在垂直于附接/分离方向的竖向Z和宽度方向W上作为容器前端盖34的定位件,以限制调色剂容器32在竖向Z和宽度方向W上的移动。
如图31所示,滑槽361a之中的每一个布置为使得在彼此相对的上表面361A的下侧和下表面361B的上侧之间的高度方向上的缝隙在附接方向上逐渐变化。上侧和下侧之间的缝隙逐渐增大,从而缝隙H1<缝隙H2<缝隙H3,其中,H1是在调色剂容器32的附接方向上的下游侧作为滑槽的第一导引部的前部361c的缝隙,H2是作为滑槽的第二导引部的中部361d的缝隙,H3是滑槽的后部361e的缝隙。即,所述缝隙是上表面361A和下表面361B之间的距离,并且设定为:在调色剂容器32的附接方向上处于下游侧的缝隙比在附接方向上处于上游侧的缝隙窄。而且,布置有滑槽倾斜部361f,所述滑槽倾斜部361f朝滑槽361a的凹面361g倾斜,并沿滑槽的前部361c和中部361d延伸,从而防止滑动导轨361弯曲或被沟槽74损坏。而且,如图30A和30B所示,在滑动导轨361之间以整体连接的方式布置有加强部362,因而能够防止在调色剂容器32下落时损坏导轨361。
在容器前端盖34b的外表面上布置有容器结合部339,以确定调色剂容器32在轴向上相对于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位置。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布置在安置盖608上的补充装置结合件78与相应的容器结合部339结合。
图30A是从容器前端观察时调色剂容器32的前视图。图30B是沿图30A中的Z-Z线截取的横截面图。
如图7、图30A和图32所示,每个容器结合部339包括导引突出部339a、导引槽339b、作为力转换部的凸点339c、以及四边形结合口339d。两组容器结合部339分别布置在容器盖34的左侧和右侧,其中,一组容器结合部339包括如上所述的导引突出部339a、导引槽339b、凸点339c、以及结合口339d。每个导引突出部339a布置在容器盖34的容器前端上,从而位于垂直于调色剂容器32的纵向的竖向平面和经过容器本体33的转动轴线的水平面上。作为导引件的每个导引突出部339a包括导引倾斜面339a1,所述导引倾斜面339a1是与每个导引槽339b邻接的倾斜面,从而与补充装置结合件78形成接触。并且,当调色剂容器32被附接时,每个导引突出部339a把结合件78导引至导引槽339b。如图30A和30B所示,导引倾斜面339a1之中的每一个布置为使得容器前侧的尖端339a2相对于容器盖的外表面34b位于内侧,并且延伸至布置在容器盖外表面上34b的每个导引槽339b处。每个导引槽339b是布置在容器盖外表面34b上的凹槽,并且是每个结合件78的尖端部分78c的顶部P2在其上滑动的滑动表面。
每个导引槽339b在与其纵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设置为稍大于每个结合件78在该方向上的宽度,从而当导引槽339b导引结合件78时,结合件78不会从导引槽339b脱落。每个导引槽339b沿纵向延伸,导引槽的容器后端侧与凸点339c邻接,所述凸点339c具有与容器盖的外表面34b相同的高度。换言之,具有约1毫米宽度的容器盖34的外表面位于每个导引槽339b与每个结合口339d之间。
结合件78的尖端部分78c越过凸点339c,进入结合口339d,并与结合口339d结合(落入其中),从而调色剂容器32被置于调色剂补充装置60中(与之结合)。此状态是调色剂容器32的附接状态。
顺便说一下,每个结合口339d不局限于通孔,也可具有闭端形状,并且其深度允许每个结合件78沿转动方向移动至初始位置(将在后文中参照图115说明)。换言之,可以采用适当的凹槽,使得容器盖34的结合口的更靠近容器本体的外周面的一侧是封闭的,只要不会妨碍结合件78移动至初始位置(将在后文中参照图115说明)。
在图30A中,容器活门332在垂直于转动轴线的假想平面上位于连接两个容器结合部339的线段LL的中心。若容器活门332不位于连接两个容器结合部339的线段LL上,则会发生以下情况。具体而言,由于作为偏压件的容器活门弹簧336和喷嘴活门弹簧613的偏压力,力矩使调色剂容器32绕作为转动轴线的线段LL转动,其中,力臂是从线段LL至容器活门332的距离。由于力矩的作用,调色剂容器32可能相对于调色剂补充装置60倾斜。在此情况中,调色剂容器32上的附接载荷增大,从而载荷被施加在容纳并导引容器活门332的喷嘴接收装置330上。尤其是,若调色剂容器32是新调色剂容器并填充有足够的调色剂,则当调色剂容器32被从后端推动从而插入沿水平方向突出的输送喷嘴611时,由于增加的调色剂的重量,力矩使调色剂容器32转动。因此,载荷施加在插置有输送喷嘴611的喷嘴接收装置330上,在最坏情况中,喷嘴接收装置330可能变形或损坏。与此对比,在此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容器32中,容器活门332布置在连接两个容器结合部339的线段LL上。因此,能够防止调色剂容器32由于作用在容器活门332的位置的容器活门弹簧336和喷嘴活门弹簧613的偏压力而相对于调色剂补充装置60倾斜。
作为驱动部的容器转动部91经由容器驱动齿轮601向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齿轮301输入旋转驱动力。当驱动力输入至容器齿轮301时,容器本体33的容器开口的外表面33b作为转轴,并且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作为轴承,从而内部布置或集成有容器齿轮301的容器本体33转动。顺便说一下,在此实施方式中,容器齿轮301的转动中心与容器开口33a的轴线同心。
而且,由于容器驱动齿轮601和容器齿轮301之间的啮合,当驱动力输入至容器齿轮301时,在容器齿轮301的压力角(齿面的一点(节点)处的径向线和齿廓之间的角度(基于日本工业标准(JIS))的方向上会施加力。在容器齿轮301的压力角的方向上施加的力被分解为朝向容器齿轮301的转动中心的方向上的分量,从而处于朝向容器本体33的中心轴线(转动轴线)的方向上和垂直于中心轴线的力被增加至包括容器本体33的调色剂容器32上。
如上所述,若所述力是沿垂直于调色剂容器32的中心轴线的方向施加的,则调色剂容器32在纵向上的姿态会变得不稳定,并且调色剂容器32可能相对于中心轴线倾斜。因此,容器驱动齿轮601与容器齿轮301之间的啮合状态可能变得不稳定,由于这种不稳定啮合状态,可能产生噪音,或者可能发生调色剂输送故障。
如上所述,由于作为调色剂容器32的前端的容器开口的外表面33b作为转轴,并且由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支撑,因此当容器齿轮301相对于容器结合部339位于容器后侧时,可能出现不稳定啮合状态、由不稳定啮合状态导致的噪音、或者调色剂输送故障。这是因为预计会产生如下所述的转矩。首先说明当调色剂容器32置于补充装置中并且驱动力被传递至容器齿轮301时在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开口33a上产生的转矩。在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开口33a上,由于施加在垂直于容器齿轮301的转动轴线的方向上的力(驱动力),会产生转矩M1,因而容器开口33a与容器安置段615之间的结合变得不稳定。相反,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结合部339的结合口339d被补充装置结合件78保持就位。由于结合件的保持作用,在容器开口33a上产生转矩M2,如上所述的由容器齿轮301的驱动力导致的转矩被转矩M2消除。
若容器齿轮301相对于容器结合部339位于容器后侧,则转矩M1的力臂长度(在转动轴线方向上从容器开口33a至容器齿轮301的距离)变得大于转矩M2的力臂长度(在转动轴线方向上从容器开口33a至结合口的距离)。即,M1>M2,因而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对调色剂容器32和容器前端盖34的保持作用可能变得不稳定。
相反,根据此实施方式,如图49和图57所示,在调色剂容器32的中心轴线方向(纵向)上,容器齿轮301布置在容器结合部339与容器开口33a之间。因此,转矩M2的力臂长度变得大于转矩M1的力臂长度,从而M2>M1。因此,能够减少由于施加在垂直于调色剂容器32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的力(驱动力)导致的转矩M1的影响,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能够稳定地把调色剂容器32和容器前端盖34保持就位,并且调色剂容器32在纵向上的姿态能够稳定地保持。
下面将进行详细说明。当调色剂容器32被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保持就位(安置状态)时,调色剂容器32固定就位,从而作为调色剂容器32的前端的容器开口的外表面33b作为转轴,并由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支撑,同时容器结合部339的结合口339d与补充装置结合件78结合。而且,容器齿轮301布置在容器结合部339和容器开口33a之间。
因此,由于容器驱动齿轮601与容器齿轮301之间的啮合而引起的在垂直于中心轴线的方向上施加到调色剂容器32上的力所导致的转矩M1的力臂长度等于从容器开口的外表面33b被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支撑的位置至容器齿轮301在中心轴线方向(纵向)上的布置位置的长度。而且,由于容器结合部339的结合口339d与补充装置结合件78之间的接合而引起的在垂直于中心轴线的方向上施加到调色剂容器32上的力(称为保持力)所导致的转矩M2的力臂长度等于从容器开口的外表面33b被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支撑的位置至容器结合部339的结合口339d在中心轴线方向(纵向)上的布置位置的长度。
顺便说一下,转矩是通过把转矩的力臂长度乘以力的大小而获得的。因此,当容器齿轮301相对于容器结合部339处于容器后侧时,与容器齿轮301布置在容器结合部339与容器开口33a之间的构造相比,需要较大的保持力。
因此,假定如上所述的保持力是恒定的,与容器齿轮301相对于容器结合部339处于容器后侧的构造相比,在容器齿轮301处于容器结合部339与容器开口33a之间的构造中,能够有效地施加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的保持力,从而把调色剂容器32和容器前端盖34保持就位。因此,即使当驱动力传递至容器齿轮301时,也能稳定地保持调色剂容器32在纵向上的姿态。
当调色剂容器32被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保持就位时,如图58B和图58C所示,压缩容器活门弹簧336的反作用力F(恢复力)和由喷嘴活门弹簧613的压缩所导致的反作用力F1施加到调色剂容器32上。如图58A、图58B和图58C所示,在容器前端盖34的周向上布置在三个均等间隔位置的盖钩340之中的每一个经由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后侧的盖钩止动件306的表面从调色剂容器32接收反作用力F1的一个分量(即,F1的1/3)。反作用力F和F1的合力均匀施加到容器前端盖34上,并且距调色剂容器32的中心轴线O(转动轴线)的径向距离相等,从而只有处于中心轴线(转动轴线)方向上的分量主要起作用。即,使容器前端盖34相对于中心轴线O(转动轴线)倾斜的分量几乎不起作用。
而且,如图57所示,容器结合部339相对于中心轴线O(转动轴线)布置在水平对称的位置,从而处于垂直于中心轴线O方向上的分量被消除。因此,只有处于中心轴线方向上的分量起作用,而使容器前端盖34相对于中心轴线O倾斜的分量不起作用。
在容器前端盖34中,在相对于盖钩340的前端的容器前侧,容器前端盖34的前端的内表面340b与作为盖钩限位件的盖钩止动件306的外缘306a形成接触。因此,调色剂容器32相对于容器前端盖34的径向位置被确定。
具体而言,作为此实施方式的粉末容器的调色剂容器32可附接至图像形成设备上。图像形成设备构造为允许盛有用于形成图像的调色剂的调色剂容器32附接到其上,并包括:输送喷嘴611,其作为用于输送调色剂的输送装置;喷嘴活门612,其作为开启和封闭喷嘴孔610的喷嘴开启/关闭件,所述喷嘴孔610作为布置在输送喷嘴上的粉末接收孔;喷嘴活门弹簧613,其作为对喷嘴活门612进行偏压以封闭喷嘴孔610的偏压件;补充装置结合件78,其向调色剂容器32的侧面施加偏压力,以把调色剂容器32相对于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保持就位;容器驱动齿轮601,其作为用于向调色剂容器32中的输送装置传递驱动力的设备本体齿轮、以及容器安置段615,其作为布置在输送喷嘴611周围从而与输送喷嘴611同轴、并接收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接收段。调色剂容器32包括:容器本体33,其用于存储用于形成图像的调色剂;开口33a,其布置在调色剂容器32的一端;输送装置,其进行转动从而向容器开口33a侧输送容器本体内的粉末;容器齿轮301,其作为与容器驱动齿轮601啮合以驱动输送装置的齿轮;容器结合部339,其与补充装置结合件78结合;以及容器前端盖34,其作为布置在调色剂容器32的外表面上从而与调色剂容器32同轴的容器盖。开口33a的中心和容器齿轮301的转动中心位于同一条轴线上。容器驱动齿轮601在调色剂容器32的纵向上布置在容器结合部339与容器开口33a之间。开口33a能与容器安置段615配合。
采用如上所述的构造,调色剂容器32能够在径向和轴向上相对于调色剂补充装置60保持稳定姿态。若容器齿轮301在调色剂容器32的纵向上布置在开口33a与容器结合部339之间,则由于中心轴线方向上的力的平衡,能够保持稳定状态。因此,能够减少在容器驱动齿轮601与容器齿轮301之间的结合部产生的力的影响,从而能够防止调色剂容器32沿纵向(中心轴线方向)倾斜。所以,能够防止容器驱动齿轮601Y与容器齿轮301之间的啮合状态变得不稳定,防止由于不稳定的啮合状态而导致的噪音,并防止调色剂输送故障。
同时,根据此实施方式的功能,容器前端盖34可为主要用于提供容器结合部339的部分,并可称为容器结合部保持件。
如图29、图30A和图30B所示,盖钩340在容器前端盖34的前端表面上沿周向布置在三个均等间隔的位置。在盖钩340的弯曲部布置有突出部341a,所述突出部341a作为导引部、径向限位件、径向控制件、径向定位部、径向定位件、或径向导引件,并从容器前端盖的外表面34b向外突出。突出部341a沿容器前端盖34的弯曲部弯曲,并沿容器前端盖34的周向布置在三个均等间隔的位置,即,彼此间隔120度。突出部341a从容器前端盖的外表面34b突出0.9毫米,并在径向和纵向上从弯曲部延伸4毫米。如图32所示,作为导引部的突出部341a的功能是导引调色剂容器32的移动,并且当容器前端盖34进入容器盖接收段73时,它与安置盖的内表面608c接触,从而确定调色剂容器32在径向上的位置。每个突出部341a具有圆形形状,从而与安置盖的内表面608c形成点接触,以减小滑动阻力。突出部341布置为正对处于安置盖608上的三个位置的相应通孔79a或凹入部79b(参见图23和图24)。突出部341a还布置为在容器本体33的容器开口33a与喷嘴活门凸缘612a形成接触之前与安置盖的内表面608c形成接触。因此,突出部341通过与安置盖的内表面608c接触而作为相对于调色剂补充装置60定位调色剂容器32的径向定位件。即,突出部341作为导引部、径向限位件、径向控制件、径向定位件、径向导引件或径向定位件。
如图30A和30B所示,在容器前端盖的外表面34b上布置有板状周向限位部,它作为导引部的周向限位件。在下文中,所述周向限位部称为转动限制肋342a,它作为转动限制部、转动限制突出部、导引部、周向限位件、周向控制件、周向定位件或周向导引件。转动限制肋342a和滑动导轨361之一布置为与容器前端盖34集成。转动限制肋342a布置在位于下部的两个突出部341a之间,并沿径向向外的方向从容器前端盖34的外表面突出。转动限制肋342a布置为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进入布置在安置盖608上的凹槽77a(参见图21a)。转动限制肋342a从滑动导轨361之一的附接方向上的下游端面突出,并与所述滑动导轨集成。转动限制肋342a布置为从滑动导轨361之一突出,并与滑槽361a大致处于相同的高度。因此,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即使滑动导轨361相对于导轨75以稍有偏差的方式进入,也能减小转动限制肋342a相对于安置盖的凹槽77a的位置偏差,并且转动限制肋342a能够轻松地进入安置盖的凹槽77a。因此,能够可靠地确定周向上的位置。
如图22、图33和图34所示,在容器前端盖34上布置有向上导引部35,在附接状态中,向上导引部从容器盖34b的外表面向上突出。在向上导引部35上,布置有向上导引部的顶部35a、向上导引部的侧部35b、以及向上导引部的倾斜面35c。向上导引部的顶部35a和向上导引部的侧部35b沿调色剂容器32的纵向延伸。向上导引部的侧部35b位于向上导引部的顶部35a的两侧,沿容器前端盖34的周向从向上导引部的顶部35a向下偏斜。向上导引部的倾斜面35c从调色剂容器32的向上导引部的顶部35a和向上导引部的侧部35b向容器后侧倾斜。
容器本体33通过双轴拉伸吹塑法模制而成。双轴拉伸吹塑法通常包括一个两阶段过程,包括预成型模塑过程和拉伸吹塑过程。在预成型模塑过程中,使用树脂通过注入模制方式模铸试管状预成型件。通过注入模制,在试管状部分的开口处形成容器开口33a、盖钩止动件306和容器齿轮301。在拉伸吹塑过程中,在预成型模塑过程后被冷却并分离的预成型件被加热并软化,然后进行吹塑和拉伸。
在容器本体33中,相对于容器齿轮301的容器后端通过拉伸吹塑过程模制而成。具体而言,布置有螺旋槽302的部分和握柄303通过拉伸吹塑过程模制而成。
在容器本体33中,相对于容器齿轮301处于容器前侧上的每个部分(例如容器齿轮301、容器开口33a、盖钩止动件306)保持通过注入模制产生的预成型件的形式;因此,可以高精度地模制这些部分。相比之下,布置有螺旋槽302的部分和握柄303在注入模制后通过拉伸吹塑过程拉伸模制而成;因此,模制精度比预成型模制部分的精度低。
下面将说明固定在容器本体33上的喷嘴接收装置330。
图14是从容器前侧观察的喷嘴接收装置330的说明性透视图。图15是从容器后侧观察时喷嘴接收装置330的说明性透视图。图16是在图13所示的状态中从上方观察时喷嘴接收装置330的顶部横截面图。图17是在图13所示的状态中从侧向(从图13中的后侧)观察时喷嘴接收装置330的横向截面图。图18是喷嘴接收装置330的分解透视图。
喷嘴接收装置330包括作为支撑件的容器活门支撑件334、容器活门332、作为密封件的容器密封件333、作为偏压件的容器活门弹簧336、以及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容器活门支撑件334包括作为活门后部的活门后端支撑部335、作为活门侧部的活门侧面支撑部335a、作为活门支撑部的活门侧口的活门支撑部开口335b、以及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容器活门弹簧336包括卷簧。
容器活门支撑件334上的活门侧面支撑部335a和活门支撑部开口335b在调色剂容器的转动方向上彼此相邻布置,从而彼此正对的两个活门侧面支撑部335a形成圆筒形状的一部分,所述圆筒形状在活门支撑部的开口335b(两个部分)处被切出很大的切口。利用这种形状,能够使容器活门332在由圆筒形状限定的圆柱形空间S1(图16)中沿转动轴线方向移动。
当容器本体33转动时,布置在容器本体33上的喷嘴接收装置330与容器本体33一起转动。此时,喷嘴接收装置330的活门侧面支撑部335a围绕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输送喷嘴611转动。因此,转动的活门侧面支撑部335a交替地通过位于输送喷嘴611上侧的喷嘴孔610上方的空间。所以,即使调色剂在喷嘴孔610上方短暂积聚,由于活门侧面支撑部335a切过积聚的调色剂并减轻积聚,因此能防止积聚的调色剂在不使用设备时发生粘结,并防止在设备恢复使用时发生调色剂输送故障。相比而言,当活门侧面支撑部335a位于输送喷嘴611的两侧并且喷嘴孔610和活门支撑部的开口335b彼此相对时,容器本体33中的调色剂按图9中的箭头β所示被供送至输送喷嘴611。
在容器齿轮在调色剂容器的纵向上相对于粉末接收孔位于与开口相对的一侧的常规调色剂容器中,为了能够附接和分离调色剂容器,以及使容器齿轮与本体的容器驱动齿轮耦合并驱动容器齿轮,布置有容器齿轮的部分的直径必须小于容器本体的其它部分的直径。因此,布置了所谓的肩部,以越过小直径部分,并从容器本体内向开口移动调色剂。
与此相反,根据此实施方式,在调色剂容器32的纵向上,容器齿轮301在相对于喷嘴孔610处于容器本体33的一端的开口33a侧的位置与容器驱动齿轮601耦合,并由容器驱动齿轮601驱动。因此,输送喷嘴611可在相对于布置有容器齿轮301的位置(小直径位置)位于容器本体33的内侧的位置接收调色剂。所以,与常规构造相比,能够更顺畅地传送调色剂。
容器活门332包括作为封盖的圆筒状前部332c、滑动区332d、导杆332e、以及活门钩332a。圆筒状前部332c是与容器密封件333的圆筒状开口(接收口331)紧密配合的容器前端部分。滑动区332d是相对于圆筒状前部332c位于容器后侧的圆筒状部分。滑动区332d的外径稍大于圆筒状前部332c的外径,并在一对活门侧面支撑部335a的内表面上滑动。
导杆332e是从圆筒状前部332c的圆筒内侧朝容器后端伸出的圆柱,当导杆332e插入到容器活门弹簧336的簧圈内时,它作为防止容器活门弹簧336扭曲的支撑杆。
导杆滑动部332g包括从导杆332e的中部穿过圆柱状导杆332e的中心轴线位于两侧的一对平面。而且,导杆滑动部332g的容器后端分为一对悬臂332f。
活门钩332a是布置在与导杆332e的延伸基部相反的悬臂332f的端部的一对钩子,它们防止容器活门332从容器活门支撑件334上脱落。
如图16所示,容器活门弹簧336的前端抵在圆筒状前部332c的内壁上,容器活门弹簧336的后端抵在活门后端支撑部335的壁上。此时,容器活门弹簧336处于压缩状态,从而容器活门332受到远离活门后端支撑部335的方向上(向右,或朝向图16中的容器前端)的偏置力。但是,布置在容器活门332的容器后端上的活门钩332a钩挂在活门后端支撑部335的外壁上。因此,在图16和图17所示的状态中,容器活门332无法进一步朝远离活门后端支撑部335的方向移动。
由于活门钩332a与活门后端支撑部335之间的钩挂状态以及容器活门弹簧336的偏置力,因此实现了定位。具体而言,相对于容器活门支撑件334确定了实现容器活门332的防调色剂渗漏功能的圆筒状前部332c和容器密封件333的纵向位置。因此,能够确定圆筒状前部332c和容器密封件333的位置,从而它们能够彼此配合,以防止调色剂渗漏。
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为圆筒状,其外径和内径在朝向容器后端的方向上以台阶方式缩减。直径从容器前端向容器后端逐渐减小。如图17所示,在外表面上形成两个外径部分(从容器前端算起依次布置的外表面AA和BB),在内表面上形成五个内径部分(从容器前端算起依次布置的内表面CC、DD、EE、FF和GG)。外表面上的外表面AA和BB在其边界处通过锥形表面连接。类似地,内表面上的第四内径部分FF和第五内径部分GG在其边界处通过锥形表面连接。内表面上的内径部分FF和连接的锥形表面与下文所述的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对应,这些表面的脊线与下文所述的五边形截面的侧面对应。
如图16至图18所示,彼此相对并具有通过沿轴向切割圆筒而获得的薄片形状的一对活门侧面支撑部335a布置为从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朝容器后端突出。容器后侧的的两个活门侧面支撑部335a的端部连接至活门后端支撑部335,该活门后端支撑部335为杯状,在其底部中心有圆形开口。两个活门侧面支撑部335a彼此正对,因此,活门侧面支撑部335a的内圆筒面和从活门侧面支撑部335a延伸的假想圆筒面限定圆柱状空间S1。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包括内径部分GG,该内径部分GG是从前端算起的第五部分,为圆筒状内表面,具有与圆柱状空间S1的直径相等的内径。容器活门332的滑动区332d在圆柱状空间S1和圆筒状内表面GG上滑动。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的第三内表面EE是穿过喷嘴活门定位肋337a的纵向端头的假想圆周面,所述喷嘴活门定位肋337a作为对接部或凸起部,并按45°等距布置。具有四棱圆筒形(柱管形)截面(图18的截面图中的截面)的容器密封件333布置为与内表面EE对应。容器密封件333通过粘合剂或双面胶带固定至连接第三内表面EE和第四内表面FF的竖向表面上。与附接表面相反的容器密封件333的外露面(图16和图17中的右侧)作为圆筒状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圆筒状开口(容器开口)的内底。
而且,如图16和图17所示,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防夹空间)形成为与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内表面FF和连接的锥形表面对应。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是由三个不同部分封闭而成的环状密封空间。具体而言,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是由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的内表面(第四内表面FF和连接的锥形表面)、容器密封件333的附接侧的竖向表面、以及从圆筒状前部332c至容器活门332的滑动区332d的外表面围合的环形空间。环形空间的横截面(图16和图17中所示的横截面)是五边形的。喷嘴接收装置固定部337的内表面与容器密封件333的端面之间的角度以及容器活门332的外表面与容器密封件333的端面之间的角度为90°。
下面将说明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的功能。当容器活门332从接收口331被容器活门332遮闭的状态朝容器后端移动时,容器密封件333的内表面相对于容器活门332的圆筒状前部332c滑动。因此,容器密封件333的内表面被容器活门332拉动,并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朝容器后端移动。
此时,若没有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而从第三内表面延续的竖向表面(容器密封件333的附接面)和第五内表面GG彼此垂直连接,则会发生以下情况。具体而言,容器密封件333的弹性变形部分可能被夹在相对于容器活门332滑动的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的内表面和容器活门332的外表面之间,从而导致卡住。若容器密封件333被卡在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与容器活门332彼此相对滑动的部分中(即,在圆筒状前部332c与内表面GG之间),则容器活门331会很紧地附接到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上,因而无法开启和封闭接收口331。
相反,此实施方式的喷嘴接收装置330在其内部区域中具有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的内径(内表面EE和连接的锥形表面之中的每一个的内径)小于容器密封件333的外径。因此,整个容器密封件333几乎不能进入密封件防卡空间337b。而且,容器密封件333的被容器活门332拉动而发生弹性变形的面积是有限的,因此容器密封件333能在自己的弹性作用下恢复形状,不会被拉至并卡在内表面GG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防止由于容器活门332和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之间处于附接状态而无法开启和封闭接收口331的情况。
如图16至图18所示,布置有径向延伸至与容器密封件333的外周形成接触的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的内表面的多个喷嘴活门定位肋337a。如图16和图17所示,当容器密封件333附接至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时,容器密封件333在容器前侧的竖向表面在纵向上相对于喷嘴活门定位肋337a的前端稍稍突出。
如图9所示,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喷嘴活门612的喷嘴活门凸缘612a在喷嘴活门弹簧613的偏压作用下按压容器密封件333的突出部,并使该突出部变形。喷嘴活门凸缘612a进一步向内移动,并抵在喷嘴活门定位肋337a的容器前端上,从而从容器的外部遮盖并封住容器密封件333的前端表面。因此,在附接状态中,能够确保接收口331处的输送喷嘴611周围的密封性能,从而防止调色剂渗漏。
被喷嘴活门弹簧613偏压的喷嘴活门凸缘612a的偏压表面612f的后侧抵在喷嘴活门定位肋337a上,从而确定喷嘴活门612在纵向上相对于调色剂容器32的位置。因此,确定容器密封件333的前端表面、前端开口305(如下文所述的布置在容器开口33a中的圆筒状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337的内部空间)的前端表面、以及喷嘴活门612在纵向上的位置关系。
下面将参照图1、图9、以及图19A至19D说明容器活门332和输送喷嘴611的操作。如图1所示,在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之前,容器活门332被容器活门弹簧336朝关闭位置偏压,从而封闭接收口331。图19A中示出了此时的容器活门332和输送喷嘴611的外观。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如图19B所示,输送喷嘴611插入在接收口331中。当调色剂容器32被进一步推入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作为容器活门332的端面的圆筒状前部332c的端面332h(以下称为“容器活门的端面332h”与在插入方向上作为输送喷嘴611的端面的前端611a(以下称为“输送喷嘴的前端611a”)彼此形成接触。当调色剂容器32从如上所述的状态被进一步推动时,容器活门332被推动,如图19C所示。相应地,输送喷嘴611从接收口331插入到活门后端支撑部335,如图19D所示。因此,如图9所示,输送喷嘴611插入到容器本体33中,并位于安置位置。此时,如图19D所示,喷嘴孔610位于与活门支撑部335b的开口交叠的位置。
随后,当容器本体33转动时,被铲部304铲起到输送喷嘴611上方的调色剂经由喷嘴孔610落入并被引入输送喷嘴611中。随着输送螺杆614的转动,被引入输送喷嘴611的调色剂在输送喷嘴611中朝落调色剂通道64输送。随后,调色剂落入落调色剂通道64中,并通过落调色剂通道64供送至显影装置50。
在此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容器32与调色剂补充装置60之间的关系中,输送喷嘴611沿容器本体33的纵向穿过容器齿轮301的内部插入到位。即,在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的状态中,容器齿轮301与容器驱动齿轮601啮合的位置在容器本体33的纵向上比喷嘴孔610更靠近开口33a。所以,若沿图4所示的方向经由容器驱动齿轮601向容器齿轮301输入旋转驱动力,则在容器驱动齿轮601与容器齿轮301相互啮合的位置产生的力被施加到容器本体33、输送喷嘴611、或在容器本体33内延伸的喷嘴接收装置330上。因此,输送喷嘴611或喷嘴接收装置330可能损坏,或者在输送喷嘴611与喷嘴接收装置330之间可能产生缝隙,导致调色剂渗漏。
而且,通过使调色剂容器32在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上沿附接方向Q(推动方向)滑动,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输送喷嘴611推开调色剂容器32的接收口331内的容器活门332,并进入容器本体33。因此,若相对位置在移动过程中偏离,则可能发生调色剂渗漏,或者输送喷嘴611、容器活门332或喷嘴接收装置330可能损坏。因此,最好当输送喷嘴611、容器活门332和接收口331在同一条轴线上时进行移动。
而且,容器齿轮301的转动中心与容器开口33a(容器本体33)的轴线位于同一条线上。因此,为了使容器齿轮301与容器驱动齿轮601在正确位置啮合而不会造成齿轮啮合错误,通过容器开口33a与容器安置段615的配合来确定调色剂容器32相对于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径向位置很重要。
例如,虽然在待限制的方向数目较小时也许能够通过一致地使用沿调色剂容器32的轴向延伸的长导轨来限制调色剂容器32和调色剂补充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但是难以实现足够的控制。可替代地,可提供多个限位件来从附接的开始确定调色剂容器32和调色剂补充装置60之间的位置关系。但是,在此情况中,需要从沿附接方向Q(推动方向)移动的初期利用多个限位件来进行定位(移动限制),因而会增大推动阻力,并可能降低可操作性。
因此,在此实施方式中,容器开口33a与布置在输送喷嘴611周围的容器安置段615配合,并通过使容器开口33a与容器安置段615彼此配合来确定调色剂容器32相对于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位置。因此,能够稳定调色剂容器32和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相对位置,并减少在容器驱动齿轮601与容器齿轮301之间的啮合部分产生的力的影响。
而且,如图32所示,在调色剂容器32上布置有定位部600,所述定位部分600作为导引部,以实现在调色剂容器32的附接方向Q上相对于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限位和限位解除。因此,能够在输送喷嘴611和喷嘴接收装置330的中心尽可能在同一条轴线上时沿附接方向Q朝调色剂补充装置60移动调色剂容器32。因此,能够防止调色剂渗漏,并防止输送喷嘴611和喷嘴接收装置330损坏。顺便说一下,定位部600包括布置在附接方向Q上的多个定位件(限位件或控制件)。虽然图32是用于说明多个定位件与调色剂补充装置6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透视图,但是主要示出了多个定位件的构造,并略去或简化了其它构造,以避免复杂化。
当调色剂容器32在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上沿附接方向Q移动时,定位部600利用限定调色剂容器32的外形的容器前端盖34进行定位(限制沿预定方向的移动)。当调色剂容器32处于调色剂补充装置60中的安置位置时,定位部600利用限定调色剂容器32的外形的容器本体33的容器开口33a进行定位。顺便说一下,当调色剂容器32在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上沿附接方向Q移动时,作为导引部的定位部600限制调色剂容器32沿除附接方向Q之外的任何方向的移动,从而把调色剂容器32导引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具体而言,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时,在调色剂容器32移动时,导引部限制调色剂容器32限制调色剂容器32沿除附接方向外的任何方向的移动,并把开口33a导引至容器安置段615。
在定位部600中,一对滑动导轨361和361、多个(三个)突出部341a的结合口339d、转动限制肋342a和容器开口33a作为定位件。在这些部件之中,滑动导轨361和361、结合口339d和多个(三个)突出部341a整体布置并排列在由树脂制成的容器前端盖34上。容器开口33a与容器本体33集成。
下面将说明所有定位件相对于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限位和限位解除顺序。首先,如图38A所示,当用户把调色剂容器32置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的容器接收段72的沟槽74上并沿附接方向Q推动调色剂容器32(进行附接操作)时,调色剂容器32在沟槽74上滑动。此时,如图22所示,调色剂容器32滑动,同时调色剂容器32的向上导引部的侧部35b与布置在正对沟槽74的顶面76上的突出部76a形成接触。因此,可沿附接方向Q推动调色剂容器32,同时调色剂容器32在竖向Z上的移动被限制。而且,在竖向上的移动不仅被向上导引部的顶部35a限制,也被布置在向上导引部的顶部35a两侧的向上导引部的侧部35b限制。因此,即使当调色剂容器32在附接操作过程中偏离水平方向时,调色剂容器32也能可靠地与顶面76侧接触。
在调色剂补充装置60侧,如图38B所示,作为第一导引件的滑槽361c的前部进入相应导轨75的在附接方向Q上的最上游侧。由于滑槽361c的前部进入导轨75,因此滑动导轨361移动到导轨75上,并且已经与沟槽74的顶面接触的调色剂容器32被向上抬起。导轨75和75布置在沟槽74的侧面74a和74b上,从而距沟槽74的安装面74c隔开。因此,通过使滑槽361c的前部进入导轨75,能够大致确定在垂直于附接方向Q的宽度方向W和竖向Z上的位置。此状态称为第一限位状态。图33、图34、图35和图38B是第一限位状态的示意图。图33是第一限位状态的侧视图。图34是从附接方向观察时图33中的基准线X1上的部分的示意图。图35是从上方观察时图33中的基准线X2上的部分的示意图。顺便说一下,图33中示出的基准线X1指示容器前端盖34的端面的位置,如下所述的其它图形也是如此。
当处于第一限位状态的调色剂容器32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时,如图38C所示,容器活门的端面332h和输送喷嘴的前端611a彼此形成接触。在第一限位状态中,滑动导轨361和导轨75控制宽度方向W和竖向Z,从而容器活门332可根据需要正对输送喷嘴611,并且可确保接收口331和输送喷嘴611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确保接收口331和输送喷嘴611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防止容器密封件333由于容器活门332以有偏差的方式插入输送喷嘴611而被分离或损坏。
当处于此状态的调色剂容器32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时,会达到如图28、图29和图38D所示的第二限位状态。在第二限位状态中,容器前端盖34的前端进入容器盖接收段73。由于容器前端盖34的前端进入容器盖接收段73,因此布置在附接方向上的容器前端盖前端的外表面34c上的均等间隔周向位置的三个突出部341a从内侧与属于容器盖接收段73的一部分的安置盖内表面608c形成接触。对于突出部341a,优选形成至少三个突出部,但是突出部的数目不局限于三个。
由于突出部341a与安置盖的内表面608c之间接触,因此调色剂容器32的移动被导引,并且调色剂容器32的径向移动被限制。因此,在第二限位状态中,容器前端盖34相对于容器盖接收段73的径向移动被三个突出部341a与安置盖的内表面608c之间的接触限制。即,容器前端盖34相对于容器盖接收段73的径向位置被限制。同时,预定方向上的位置控制指限制调色剂容器32在预定方向上的移动。
当处于第二限位状态的调色剂容器32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时,容器密封件333与喷嘴活门凸缘612a彼此形成接触,如图44A所示。在第二限位状态中,除了导轨75和滑动导轨361在宽度方向W和竖向Z上的控制外,径向移动被突出部341a和安置盖的内表面608c限制;因此,容器活门332和输送喷嘴611的中心彼此重合。因而,当调色剂容器32在宽度方向W或竖向Z上相对于容器活门的端面332h与输送喷嘴的前端611a之间的接触面或相对于滑动导轨361倾斜时,能够防止进行附接操作。因此,能够防止输送喷嘴611和容器活门332损坏,或者防止容器密封件333分离。而且,由附接操作导致的向滑动导轨361施加的力被分配到突出部341a上,从而可减小力。因此,能够防止防止滑动导轨361破裂或损伤等缺陷。
在如图44A所示的容器密封件333与喷嘴活门凸缘612a彼此形成接触的状态中,当调色剂容器32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时,滑槽的前部361c从导轨75上脱离,并且作为滑槽的第二导引部的滑槽中部361d实现在竖向Z上的限制,如图44B所示。当处于此状态的调色剂容器32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时,会达到如图39至图41所示的第三限位状态。在第三限位状态中,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前端的外表面上的转动限制肋342a进入安置盖608的凹槽77a中,如图44B所示。因此,容器前端盖34和安置盖608(容器盖接收段73)集成在一起,并且周向移动还被容器前端盖34限制。此时,由于竖向Z被具有比滑槽的前部361c的缝隙更宽的缝隙的中部361d限制,因此可减小插入过程中的滑动阻力,对于可操作性来说,这更可取。
当处于第三限位状态的调色剂容器32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时,会达到如图42、图43和图44C所示的第四限位状态。在第四限位状态中,容器前端盖34上的三个突出部341a处于与布置在安置盖608K上的通孔79a或安置盖608(Y、M、C)上的凹入部79b正对的位置。因此,突出部341a进入安置盖608K的通孔79a,或者被置于安置盖60(Y、M、C)的凹入部79b之内,并且突出部341a和安置盖的内表面608c对容器前端盖34的径向限制会被解除。
当处于第四限位状态的调色剂容器32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时,会达到如图45、图46和图47所示的第五限位状态。在第五限位状态中,如图44D所示,容器开口33a的前端进入作为容器安置段的定位部的容器安置段(安置盖608)的内表面615a。因此,容器本体33被可转动地制成在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中。此时,容器前端盖34的周向位置被安置盖的转动限制肋342a和凹槽77a限制,从而容器开口33a和容器安置段615可彼此配合,使得相应的中心彼此重合。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容器开口33a以有偏差的方式插入容器安置段615而导致的调色剂渗漏。而且,当容器开口33a进入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时,由突出部341a造成的径向限制已解除,从而由转动限制肋342a造成的周向限制不起作用。
当处于第五限位状态的调色剂容器32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时,会达到如图44E、图48和图49所示的第六限位状态。在第六限位状态中,容器开口33a进一步进入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补充装置结合件78和78进入容器结合部339和339的相应结合口339d并与之结合,如图49所示。因此,能防止调色剂容器32在纵向(转动轴线方向)上移动,并把其保持在安置位置。
顺便说一下,在补充装置结合件78和78沿纵向进入容器结合部339和339的相应结合口339d的位置,可布置适当的游隙。这样,能够使补充装置结合件78和78可靠地进入容器结合部339和339的相应结合口339d,并且即使当部件的精度或部件的安装位置发生变化时,也能防止调色剂容器32在调色剂补充装置60中发生就位问题,这是更可取的构造。
图44F示出了输送喷嘴611和喷嘴接收装置330在附接操作中的状态(横行)与调色剂容器32的限位状态(纵列)的关系。图44F中的横行示出了输送喷嘴611和喷嘴接收装置330的接触状态。具体而言,图(a)示出了在移动开始并且输送喷嘴611和喷嘴接收装置330彼此形成接触之前的状态;图(b)示出了容器活门的端面332h与输送喷嘴的前端611a彼此形成接触的状态;图(c)示出了容器密封件333与喷嘴活门凸缘612a彼此形成接触的状态;图(d)示出了容器开口33a与容器安置段615配合的状态。图44F中的纵列示出了为了在横行中所示的状态(a)至(的)中限制调色剂容器32的移动而在滑动导轨361之中使用的用于限制竖向上的移动的具体导引部,用于限制径向上的移动的突出部341a,以及用于限制周向上的移动的转动限制肋342a。例如,为了达到容器活门的端面332h与输送喷嘴的前端611a彼此形成接触的状态(b),滑动导轨361限制竖向上的移动。
如上所述,通过随着调色剂容器32在附接方向Q上相对于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移动以逐步方式对调色剂容器32和调色剂补充装置60进行限位和解除限位,能够确定调色剂容器32和调色剂补充装置60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能够稳定输送喷嘴611的中心、容器活门332和接收口331的位置。所以,能够提高附接操作中的可操作性,防止输送喷嘴611、容器活门332或接收口331损坏,并防止调色剂渗漏。
第二实施方式
图5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容器1032的说明性透视图。调色剂容器1032是大致为圆筒状的调色剂瓶。调色剂容器1032主要包括被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以不可转动的方式保持的容器前端盖34,并包括作为粉末存储装置的容器本体1033,在所述粉末存储装置中,整体布置有作为容器的齿轮的容器齿轮1301。与第一实施方式类似的是,调色剂容器1032以可分离的方式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并能够在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上沿纵向滑动(参见图5和图20)。
调色剂容器1032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调色剂容器32的不同之处是,容器本体1033的构造方式不同,但是其它构造与调色剂容器32的相同。因此,下面将主要说明容器本体1033的构造。
容器本体1033是由树脂制成的圆筒状构件。容器本体1033在其中存储作为粉末状显影剂的调色剂,并包括布置在其中的输送装置。输送装置的一部分具有铲子功能。下面将参照图51A至51D说明该构造。图51A是集成有与铲壁面304f对应的铲肋304g的喷嘴接收装置330的透视图(在下文中,所述喷嘴接收装置称为“喷嘴接收装置1330”)。图51B是用于说明当喷嘴接收装置1330布置在容器本体1033中时图51A中的喷嘴接收装置1330与输送喷嘴611之间的关系的横截面图。图51C是安装有图51A中所示的喷嘴接收装置1330的整个调色剂容器1032的说明性侧向截面图。图51D是属于调色剂容器1032的一部分的容器活门1332的透视图。
图51A至51D所示的喷嘴接收装置1330包括如上所述的铲肋304g,并与输送叶片保持装置1330b集成,在输送叶片保持装置1330b上固定有由柔性材料(例如树脂膜片)制成的输送叶片1302。
而且,图51A至51D中所示的喷嘴接收装置1330包括作为密封件的容器密封件1333、作为喷嘴插入口的接收口1331、容器活门1332、以及作为偏压件的容器活门弹簧1336。容器密封件1333包括前表面,当调色剂容器1032附接至复印机500的本体时,所述前表面正对由输送喷嘴611保持的喷嘴活门612的喷嘴活门凸缘612a,并与之形成接触。接收口1331是用于接收输送喷嘴611的开口。容器活门1332是开启和封闭接收口1331的活门。容器活门弹簧1336是把容器活门1332偏压至关闭位置从而封闭接收口1331的偏压件。
而且,在图51A至51D所述的构造中,喷嘴接收装置1330包括与复印机500的本体的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滑动配合的外表面1330a。而且,如图51D所示,容器活门1332包括与输送喷嘴611形成接触的接触部1332a,并包括活门支撑部1332b。活门支撑部1332b沿容器本体1033的纵向从接触部1332a延伸,并包括防止容器活门1332由于容器活门弹簧1336的偏压作用而从喷嘴接收装置1330脱落的钩部1332c。作为独立件的容器齿轮1301布置到调色剂容器1032的喷嘴接收装置1330上,从而容器齿轮可传递驱动力。
如上所述,可以集成各个部件,例如铲内壁表面、桥接部、以及作为活门侧口的活门支撑部的开口1335b,以向喷嘴孔610引入调色剂。
下面将详细说明包括铲肋304g的调色剂容器1032。
如图51C所示,调色剂容器1032包括容器前端盖34、容器本体1033、作为后盖的后盖1035、以及喷嘴接收装置1330等。容器前端盖34在附接方向Q上相对于复印机500的本体布置在调色剂容器1032的前端。容器本体1033具有大致为圆筒状的形状。后盖1035在附接方向Q上布置在调色剂容器1032的后端。喷嘴接收装置1330被如上所述的大致为圆筒状的容器本体1033以可转动的方式保持。
在容器前端盖34上布置有齿轮外露口34a(参见图29A),以露出附接至喷嘴接收装置1330的容器齿轮1301。大致为圆筒状的容器本体1033保持喷嘴接收装置1330,从而喷嘴接收装置1330可转动。容器前端盖34和后盖1035附接至容器本体1033(通过公知的方法附接,例如热焊接或粘接)。后盖1035包括支撑输送叶片保持装置1330b的一端的后侧轴承1035a,并包括握柄1303,当用户向复印机500的本体附接调色剂容器1032和从复印机500的本体分离调色剂容器1032时,用户可握住该握柄1303。
下面说明在容器本体1033上组装容器前端盖34、后盖1035和喷嘴接收装置1330的方法。
首先把喷嘴接收装置1330从容器后侧插入容器本体1033,并进行定位,使得喷嘴接收装置1330被布置在容器本体1033的前端上的前侧轴承1036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然后进行定位,使得喷嘴接收装置1330的输送叶片保持装置1330b的一端被布置在后盖1035上的后侧轴承1035a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并把后盖1035组装至容器本体1033。然后,从容器前侧把容器齿轮1301组装至喷嘴接收装置1330。在组装容器齿轮1301后,从容器前侧把容器前端盖34组装至容器本体1033,从而遮盖容器齿轮1301。
顺便说一下,可通过适当地使用公知的方法(例如,热焊接、粘接等)进行容器本体1033和容器前端盖34的组装、容器本体1033和后盖1035的组装、以及喷嘴接收装置1330和容器齿轮1301的组装。
下面说明用于从调色剂容器1032向喷嘴孔610输送调色剂的构造。
铲肋304g突出,因而更靠近容器本体1033的内表面,以便从在转动方向上处于作为活门侧部的活门侧面支撑部1335a的下游侧的下游侧部分1335c连接铲肋表面。铲肋表面在其中部弯曲,成类似于曲面的形状;但是,根据调色剂的相容性,该构造不局限于此示例。例如,可使用无弯曲部的扁平肋。采用这种构造,无需在容器本体1033中形成凸起部。而且,铲肋304g以整体方式从活门支撑部1335b的开口耸起。因此,能够获得与活门侧面支撑部335a和凸起部304h彼此紧密配合的构造相同的桥接功能和有利效果。具体而言,在调色剂容器1032附接至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的同时,喷嘴接收装置1330转动,输送叶片转动,从而容纳在调色剂容器1032中的调色剂被从后侧输送至布置有喷嘴接收装置1330的前侧。随后,铲肋304g接收由输送叶片1302输送的调色剂,随着转动自下至上铲起调色剂,并利用肋条表面作为滑道向喷嘴孔610输入调色剂。
而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类似,当用户把第二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容器1032置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的容器接收段72的沟槽74上并沿附接方向Q推动调色剂容器1032时,调色剂容器1032在沟槽74上移动。随着调色剂容器1032的移动,容器前端盖34的状态从第一限位状态变为第五限位状态,从而根据每个状态以逐步方式限制调色剂容器的位置。当调色剂容器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从而从第五限位状态变为第六限位状态时,容器开口1033a进一步进入容器安置段615a的内表面,并置于安置位置。补充装置结合件78和78进入容器结合部339d的相应结合口,并与之结合。顺便说一下,在此实施方式中,容器开口1033a的形状也不局限于圆筒形状,只要容器开口1033a进入容器安置段615从而确定径向位置,如图29C所示。即,容器开口1033a的形状不局限于连续圆筒形状,也可以是可分的,或者可为杆状。因此,会防止调色剂容器1032沿纵向移动。
如上所述,通过以逐步方式限制调色剂容器1032与调色剂补充装置60之间的位置关系以随着调色剂容器1032在附接方向Q相对于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移动进行定位,能够稳定输送喷嘴611的中心、容器活门332和接收口331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附接操作中的可操作性,并防止调色剂渗漏。
同时,作为用于提高向作为粉末接收孔的喷嘴孔输送调色剂的效能的铲部,也可以采用如国际申请公开文件WO2013/183782、国际申请公开文件WO2013/077474、以及美国专利申请13/991250所公开的构造,这些文献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作为铲部的输送叶片固定到作为输送装置的接收装置的喷嘴接收装置上,或者,可替代地,所述输送叶片可布置为从容器本体的内壁朝容器本体的内表面延伸。
第三实施方式
图53A和53B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其中,作为集成电路(IC)芯片或信息存储介质的IC标签700以及IC标签保持机构345布置在作为调色剂容器1032的容器盖的容器前端盖34上,并且作为用于通过与IC标签700接触而读取信息的读取装置的连接器800布置在调色剂补充装置60上。
IC标签700利用接触型通讯系统。因此,连接器800布置在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本体上的适当位置,从而正对容器前端盖34的前端面。
如图54所示,IC标签700具有IC标签口701,在其中设有端子,所述端子在标签的竖向上处于基板702的重心的正上方位置。IC标签口701作为用于确定IC标签700相对于图像形成设备的位置的定位口。在IC标签口701的内表面上和IC标签口701的外周上安装有用于接地的接地端子703,所述接地端子703是金属端子。接地端子703处于基板702的前表面上,从而两个接地端子突出部705相对于环形部沿标签的水平方向延伸。在标签的竖向上,在IC标签口701的上方布置有一个矩形金属垫710(第一金属垫710a)。而且,在标签的竖向上,在IC标签口701的下方布置有两个金属垫710(第二金属垫710b和第三金属垫710c)。在基板702的背面布置有半球状防护罩720,所述防护罩由树脂材料(例如环氧树脂)制成,并且遮盖并保护信息存储单元。
如图53A所示,保持机构345保持IC标签700,在作为容器前端盖34的附接方向上的下游表面的竖向表面34d上具有如上所述的构造。保持机构345包括保持件343,所述保持件343作为IC标签保持件,并具有用于保持IC标签700的基部;并且,所述保持机构345包括保持部344,所述保持部344作为盖部,保持IC标签700,并以可分离的方式附接至保持件343。当沿调色剂容器32的转动轴线从容器前侧观察时,IC标签700和保持机构345处于容器前端盖34的倾斜的右上方空间中。具体而言,保持机构345利用倾斜的右上方空间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上,当调色剂容器32与其它颜色的其它调色剂容器32依次布置时,所述倾斜的右上方空间变为无效空间。因此,能够提供紧凑尺寸的调色剂补充装置,使圆筒状调色剂容器32布置为彼此相邻。顺便说一下,在容器前端盖34的倾斜的左上方空间中,布置有容器齿轮301和本体的容器驱动齿轮601。
IC标签700的基板702被保持机构345的保持件343和上述构造的保持部344夹在中间,从而IC标签700被保持为使得金属垫710a至710c和接地端子703正对连接器800。
如图53B和图55所示,连接器800包括定位销801、三个设备本体端子804、以及设备本体接地端子802。三个设备本体端子804布置为正对金属垫710a至710c,并且当调色剂容器1032在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的沟槽74上沿附接方向Q移动时与相应的金属垫接触,以从IC标签700读取信息。定位销801布置为正对用于定位的IC标签口701,并且当调色剂容器1032沿附接方向Q移动并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插入到IC标签口701中。IC标签700和连接器800的位置被定位销801向IC标签口701的插入确定。设备本体接地端子802构造为使得定位销801与插入在IC标签口701中的接地端子703形成接触。
在此实施方式中,由于调色剂容器1032在如上所述的第五限位状态和第六限位状态之间沿附接方向移动,因此定位销801插入到IC标签口701中。
具体而言,在定位销801插入到IC标签口701之前,在第一限位状态中大致确定调色剂容器1032在竖向Z和宽度方向W上的位置。在第二限位状态中,容器前端盖34在径向上相对于容器盖接收段73的移动被三个突出部341a与安置盖的内表面608c之间的接触限制。即,在第二限位状态中,确定调色剂容器32在宽度方向W、竖向Z和径向上的位置。而且,在第三限位状态中,转动限制肋342a进入安置盖608的凹槽77a中,从而限制容器前端盖在周向R上的移动。随后,在第四限位状态中,在径向上的限位被解除。然后,在第五限位状态中,容器开口1033a进入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从而确定容器本体1033相对于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位置。
因此,当定位销801插入到IC标签口701中时,进行在竖向、宽度方向、周向和径向上的限制,从而能够稳定定位销801和IC标签口701的相对位置。因此,在此实施方式中,能够提高附接操作的可操作性,防止调色剂渗漏,并防止IC标签700和连接器800之间的接触故障。
第四实施方式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将说明用于识别每个调色剂容器与调色剂补充装置之间的相容性的识别机构(识别装置)。
通常,为了识别相容性,在相应的调色剂容器上布置有被识别部,在调色剂补充装置的调色剂容器保持部上布置有识别部,其中,被识别部和识别部作为识别机构,并且有多种类型。若把一种不同类型的调色剂容器附接至调色剂容器保持部,则被识别部和识别部彼此不匹配,并且彼此相反,以防止调色剂容器被附接至调色剂容器保持部,从而防止不正确的附接。
在调色剂容器和调色剂容器保持部之间布置有预定空隙,以便附接。若不提供这种空隙,则用于附接正确的调色剂容器的附接姿态会被严重限制,并且难以进行调色剂容器的附接。相反,若空隙过大,虽然附接会更容易,但是调色剂容器的姿态的自由度会提高,因而即使当调色剂容器的姿态不正确时,通过施加一定的力,也能把调色剂容器附接至调色剂容器保持部。因此,若向调色剂容器施加的载荷超过预定量,则即使采用本应不能彼此附接的被识别部和识别部的错误组合,调色剂容器也可能被错误地附接至调色剂容器保持部。
在调色剂容器保持部上提供的识别机构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的前侧,从而可在附接的初期识别相容性。因此,在其上布置有识别机构的插孔部是使用软性材料(例如树脂)模制的,以防止用户在调色剂容器的附接过程中触摸此部分时受伤。因此,提供在插孔部上的识别机构易弯曲,从而即使当附接一种不同类型的调色剂容器时,调色剂容器也可能穿过识别机构并附接至调色剂容器保持部。
若按如上所述的方式附接了一种不同类型的调色剂容器,则无法分离调色剂容器,或者作为识别机构的被识别部和识别部可能损坏。当考虑到部件的标准化时,相同的调色剂容器甚至可用于不同的类型,并且不同的类型以被识别部和识别部的不同组合来区分。若错误的调色剂容器被附接至调色剂容器保持部,则不同颜色或不同类型的调色剂会被调色剂补充装置输送。因此,图像形成设备的某些部件(例如显影装置或处理盒)可能损坏。
所以,在此实施方式中,提供了限位机构(限位件)来限制调色剂容器的被识别部,以防止其在越过布置在调色剂容器保持部上的识别部时移动。通过提供限位机构,即使当不相容的调色剂容器被附接至调色剂容器保持部并被强制推入调色剂容器保持部时,被识别部也无法越过弯曲的识别部,因而调色剂容器不能附接至错误的调色剂补充装置。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附接不同类型的调色剂容器,并防止布置在调色剂容器保持部上的识别部损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调色剂容器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之间的不相容关系。图59是调色剂容器32的前端的说明性透视图。图60是调色剂容器32的前端的仰视图。在此实施方式中,被识别部92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g的外表面的下部,所述下部作为调色剂容器32的下部。被识别部92布置在作为宽度方向W上的限位件(竖向限位件)的一对滑动导轨361和361之间。被识别部92处于容器前端盖34的容器前端盖外表面34g的下部就足够了,并且其位置不局限于在滑动导轨361和361之间。在此实施方式中,被识别部92是布置在从容器前端盖34的外表面突出的一对被识别突出部920和920(换言之,为识别肋)之间的缝隙(换言之,是被识别缝隙),其中,被识别突出部920和920作为滑动导轨之间的突出部,所述缝隙921作为突出部之间的缝隙。可替代地或者附加地,被识别部92是沿附接方向布置在滑动导轨361和361的下部中的缝隙922,因而是凹槽形状的,其中,缝隙922作为滑动导轨的通道、槽口或凹入部,或者作为加强部的凹入部。在此实施方式中,布置在加强部362和362中的缝隙922作为滑动导轨361和361的一部分。根据调色剂颜色、调色剂类型或设备型号,以不同的方式设定缝隙921的宽度W1、缝隙921存在或不存在、以及滑动导轨的缝隙922存在或不存在。被识别突出部920在附接方向上相对于滑动导轨361b和361b的前端处于上游侧(在调色剂容器的后侧)。而且,每个被识别突出部920布置为:识别突出部的上部920a与容器前端盖34连接并集成,被识别突出部的侧部920b和920b与滑动导轨361和361的每一个连接并集成,所述滑动导轨361和361与容器前端盖34集成。因此,与只有部件的上部与容器前端盖34集成的构造相比,能够提高部件的强度。
在此实施方式中,如图61所示,调色剂容器32可与其附接和从其分离的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包括容器盖接收段73、容器接收段72和插孔部71A。
插孔部71A具有插孔71a(Y、M、C、K),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和分离时,用于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容器32可通过所述插孔71A(Y、M、C、K)。插孔71a的形状与用于相应颜色的容器前端盖34的外形相似,并且,如图62和图63所示,插孔71a布置为:当调色剂容器附接和分离时,在容器前端盖的外表面34b与插孔71a(Y、M、C、K)之中的每一个之间保持一定缝隙。
在构成每个插孔71a的下部的插孔基部71b上,布置有从插孔基部71b向上突出的识别突出部90(或者称作肋,识别肋),所述识别突出部90作为识别部,并且松散或紧密的配装到调色剂容器32的被识别部92上,或者与调色剂容器32的被识别部92结合,以识别调色剂容器的类型。在插孔71a的宽度方向W上的下侧面71c和71c上,布置有作为限位部的限位肋93和93(Y、M、C、K)。限位肋93和93(Y、M、C、K)的宽度和突出量设置为:当用于每种颜色的调色剂容器32插入每个插孔71a时,限位肋93和93可插入到滑动导轨361和361的滑槽361a和361a中(参见图59),从而允许滑动导轨361和361滑动。因此,布置在每个容器前端盖34的下部34g上的被识别部92配装到每个识别突出部90上,或者与每个识别突出部90结合,而滑槽361a接收相应的限位肋93,并且限制容器前端盖34的竖向移动。此时,由于竖向移动被限制,因此当被识别部92和识别突出部90彼此配合或结合时,能防止调色剂容器32被抬起。所以,能够防止调色剂容器32被持续地插过识别突出部90,并防止附接在错误位置。
顺便说一下,优选把滑动导轨361的滑槽361a在宽度方向W的长度(槽的深度)设置为使得限位肋93在宽度方向W的长度(肋的高度)可被插入约三分之二以上。如果滑槽的中部361d在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槽的深度)(参见图31)小于限位肋93在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肋的高度)的三分之二,从而凹槽倾斜部361f的长度变得较长,那么虽然能提高滑动导轨361的强度,但是仅有限位肋93的前端插入在滑槽361a中,并且竖向上的限位会变得较弱。因此,调色剂容器32的后端会相对于限位肋93被抬起。所以,即使当插入错误的调色剂容器时,调色剂容器也可能错误地越过识别突出部90被附接。
如图62所示,插置有调色剂容器32(Y、M、C)的每个插孔71a(Y、M、C)上的限位肋93(Y、M、C)布置为在与布置在容器盖接收段73上的导轨75(Y、M、C)相同的高度处从下侧面71c和71c沿相反方向突出。
相反,如图63所示,插置有调色剂容器32K的插孔71a(K)上的限位肋93K布置为其底面与布置在容器盖接收段73上的导轨75(K)处于相同高度(参见图28)。顺便说一下,限位肋93(K)在高度方向上的长度不同于导轨75(K)在高度方向上的长度,从而导轨75(K)的长度大于限位肋93(K)的长度。所以,即使当尺寸小于调色剂容器32(K)的尺寸的调色剂容器32(Y、M、C)之中的任何一个被错误地插入尺寸大于插孔71a(Y、M、C)的尺寸的插孔71a(K)中时,若调色剂容器32被持续地插过识别突出部90,则导轨75(K)也会抵住调色剂容器32(Y、M、C)之中的每一个的滑动导轨361(Y、M、C),从而能限制进一步插入,并防止错误附接。而且,导轨75(Y、M、C、K)和限位肋93(Y、M、C、K)可相互集成为一体。
虽然限位肋93K在高度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滑槽361在相同方向上的长度,但是限位肋93K的基部端布置在下侧面71c和71c的突出位置处,从而当调色剂容器32插入时,所述基部端在比滑槽361a的上内表面更靠近滑槽361a的下内表面的位置经过。因此,当限位肋93插入到滑槽361a中时,限位肋93的底面和滑槽361a的下内表面之间的缝隙会减小。所以,即使当调色剂容器32错误地插入时,也能防止调色剂容器32被抬起并持续地插过识别突出部90。
而且,在此实施方式中,使用布置在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前端盖34上的向上导引部的顶部35a作为另一个限位件。如图64所示,向上导引部的顶部35a与顶面71e形成接触,顶面71e是插孔部71a的上表面,并在竖向上正对识别突出部90,从而可限制调色剂容器的竖向移动。所以,能够进一步防止调色剂容器32被抬起并持续地插过识别突出部90。顺便说一下,由于在向上导引部35上布置有向上导引部的倾斜面35c(参见图22),因此当调色剂容器32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分离时,调色剂容器32在分离方向上通过插孔部71a沿向上导引部的倾斜面35c的斜坡移动。因此,能够提高分离操作的可操作性。
下面说明识别突出部90与被识别部92之间的关系。在此实施方式中,在调色剂容器32是可附接至插孔71a的相容调色剂容器的情况中,例如如图65B所示,缝隙921的宽度W1设置为大于插孔71a的识别突出部90的宽度W2。在调色剂容器32是不能插入到插孔71a中的不相容调色剂容器的情况中,如图65A所示,则缝隙921的宽度W1设置为小于插孔71a的识别突出部90的宽度W2。
因此,当操作人员把调色剂容器32插入到插孔71a中时,图61至图63所示的限位肋93和93首先进入滑动导轨361和361的滑槽361a和361a中,如图59和图60所示。因此,调色剂容器32(容器前端盖34)的竖向移动被限制。此时,若限位肋93和93不能进入滑槽361a和361a,则操作人员无法沿附接方向Q移动调色剂容器;因此,调色剂容器32可保持正确姿态。
若在限位状态中调色剂容器32被沿附接方向Q推动,则被识别部92会靠近识别突出部90。此时,若被附接的调色剂容器32是可附接的调色剂容器32,如图65B所示,则被识别部92的缝隙921的宽度W1大于识别突出部90的宽度W2。因此,调色剂容器32在附接方向Q上的移动不受限制,并且缝隙921经过识别突出部90,从而容器前端盖34在容器接收段72上移动,并置入容器盖接收段73中。
相反,若被附接的调色剂容器32是不可附接的调色剂容器32,如图65A所示,则被识别部92的缝隙921的宽度W1小于识别突出部90的宽度W2。因此,被识别部92的被识别突出部920与插孔71a的识别突出部90形成接触。所以,调色剂容器32在附接方向Q上的移动被限制,并且缝隙921无法越过识别突出部90,从而能够防止不可附接和不相容的调色剂容器32被附接。
即使强制性地把不可附接的调色剂容器32沿附接方向Q推动,调色剂容器32(容器前端盖34)的竖向移动也被滑槽361a和361a以及限位肋93和93限制。所以,能够防止被识别部92越过识别突出部90,从而能更可靠地防止不可附接和不相容的调色剂容器32被附接。
而且,在此实施方式中,根据调色剂容器32的缝隙921的宽度W1和出否存在滑动导轨的缝隙922来控制是否允许缝隙921越过识别突出部90。即,通过调节宽度W1或根据识别突出部90的位置或数目来确定滑动导轨的缝隙922是否存在,能够确定相容性和不相容性。因此,利用简单的结构能够防止错误的调色剂容器被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而不会对可操作性产生不良影响。
下面说明被识别部92和识别突出部90的组合。
如图65A所示,具有较窄宽度W1的被识别部92的缝隙921不能越过包括两个识别突出部90的识别部(不可附接)。
如图65C所示,具有较窄宽度W1的被识别部92的缝隙921可越过包括单个识别突出部90的识别突出部90(可附接)。
如图65B所示,不论识别突出部90的数目是一个还是两个,具有较宽宽度W1的被识别部92的缝隙921都可越过识别突出部90(可附接)。
下面将参照图66至图77详细说明被识别部92和识别突出部90的构造和尺寸。顺便说一下,在下文中,在不同的例子中,将为滑动导轨的缝隙921和缝隙922使用不同的标号。图66至图75B是示出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上的缝隙921的构造的示意图。图66、图67A和图67B示出了第一示例,其中,在被识别突出部9201a和9201a之间有宽度为3毫米的缝隙9211a,被识别突出部9201a和9201a作为滑动导轨之间的一对被识别部或突出部,并且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的下部34g上。
图68、图69A和图69B示出了第二示例,其中,在被识别突出部9202a和9202a之间有宽度为7毫米的缝隙9212a,被识别突出部9202a和9202a作为滑动导轨之间的一对被识别部或突出部,并且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的下部34g上。
图70、图71A和图71B示出了第三示例,其中未提供被识别突出部920,但是在滑动导轨361和361之间有作为滑动导轨之间的通道的缝隙9213,从而在附接方向上,滑动导轨361和361的端面362a和362a之间的宽度设置为11毫米。
图72、图73A和图73B示出了第四示例,其中,在附接方向Q的右侧,沿附接方向Q在滑动导轨361上布置有缝隙9224a,所述缝隙9224a是滑动导轨的通道、槽口或凹入部,并且从容器前端盖34的下部34g的中心偏移9毫米的偏置位置算起,具有3毫米宽度。
图74A、图75A和图75B示出了第五示例,其中,在附接方向Q的左侧,沿附接方向Q在滑动导轨361上布置有缝隙9225a,所述缝隙9225a是加强部的通道、槽口或凹入部,并且从容器前端盖34的下部34g的中心偏移9毫米的偏置位置算起,具有3毫米宽度。而且,在第五示例中,在滑动导轨361和361之间布置有作为滑动导轨之间的被识别部或突出部的被识别突出部9205a。顺便说一下,每个缝隙的深度设置为5毫米,每个识别突出部90的高度(突出量)设置为2.5毫米。
在图72和图74A中,在位于附接方向Q的右侧或左侧的单个滑动导轨361上布置有缝隙9224a或缝隙9225a。但是,滑动导轨的缝隙9224a和9225a的构造不局限于这些例子。
例如,如图74B所示,可以在附接方向Q的右侧或左侧沿附接方向Q在相应的滑动导轨361和361上布置缝隙9225a,从容器前端盖34的下部34g的中心偏移9毫米的偏置位置算起,每个缝隙9225a具有3毫米宽度。而且,在滑动导轨361和361之间可布置有被识别突出部9204a或识别突出部9205a,如图72或图74A所示,或者,在滑动导轨361和361之间可不布置被识别突出部9204a或识别突出部9205a,如图74B所示。
图76是示出滑动导轨的缝隙921、缝隙922、以及具有比这些缝隙窄的宽度的识别突出部90的关系和尺寸的放大图。图77示出了第一至第五示例的宽度的关系。
第五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图78至图81说明被识别部92的第五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在缝隙921的宽度W1和是否存在滑动导轨922的缝隙方面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但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的是,从底部观察时被识别部92的构造不同。因此,图78至图81示出了第五实施方式的被识别部的仰视图,并略去了前视图和后视图。
图78示出了第一示例的一个修改示例,图79示出了第二示例的一个修改示例,图80示出了第四示例的一个修改示例,图81示出了第五示例的一个修改示例。
在图78中,9201b和9201b代表滑动导轨之间的作为被识别突出部的突出部,9211b代表缝隙,所述缝隙作为被识别缝隙,或者是布置在突出部9201b和9201b之间的突出部间缝隙。
在图79中,9202b和9202b代表滑动导轨之间作为被识别突出部的突出部,9212b代表缝隙,所述缝隙是被识别缝隙,或者是布置在突出部9202b和9202b之间的突出部间缝隙。
在图80中,9224b代表缝隙,所述缝隙是在附接方向Q的右侧的沿附接方向Q的滑动导轨361的通道、槽口或凹入部,9204b代表滑动导轨之间的作为被识别突出部的突出部。
在图81中,9225b代表缝隙,所述缝隙是在附接方向Q的左侧的沿附接方向Q的滑动导轨361的通道、槽口或凹入部,9205b代表滑动导轨之间的作为被识别突出部的突出部。
与第四实施方式比较,在图78至图81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中,滑动导轨之间的突出部9201b、9202b、9204b和9205b之中的每一个延伸至在附接方向上相对于滑动导轨361和361的纵向中心处于下游侧的位置(调色剂容器的前端附近)。具体而言,滑动导轨之间的突出部9201b、9202b、9204b和9205b之中的每一个布置为:其一端位于滑动导轨361b和361b的前端附近。由于滑动导轨之间的突出部9201b、9202b、9204b和9205b之中的每一个的端部位于滑动导轨361b的前端附近,当错误的调色剂容器32被附接时,在调色剂容器32进入插孔部71的插孔71a后,滑动导轨之间的突出部9201b、9202b、9204b和9205b之中的每一个的在附接方向上处于下游侧的壁面立即配装到被识别突出部90上。与此实施方式相反,若被识别突出部布置在滑动导轨361的容器后侧从而处于远离滑动导轨361b之间的前端的位置,在滑动导轨361b之间的前端越过插孔基部71b进入沟槽74后,被识别部92会与被识别突出部90形成接触。如上所述,由于操作人员有可能触及插孔部71,因此插孔部71由比在附接方向上相对于插孔部71处于后侧的容器接收段72和沟槽74的材料更柔软的材料制成。因此,若当调色剂容器32沿竖向移动时被沿附接方向推动,则滑动导轨361b的前端与不易弯曲的沟槽74之间的接触部分会作为支轴,导致插孔基部71b或从插孔基部71b突出的被识别突出部90弯曲。若被识别突出部90弯曲,则被识别部92易越过识别突出部90,从而调色剂容器32可能附接在错误位置。
与此相反,根据此实施方式,如图82A所示,当滑动导轨361b的前端在进入沟槽74之前位于插孔基部71b上时,滑动导轨之间的突出部(被识别部)9201b、9202b、9204b和9205b之中的每一个与识别突出部90形成接触。因此,即使在调色剂容器32的附接操作过程中当调色剂容器32的后端沿竖向移动时调色剂容器32被沿附接方向推动,由于滑动导轨361b的前端与插孔基部71b之间的接触位置作为支轴,因此识别突出部90会按照调色剂容器32的竖向移动弯曲。因此,滑动导轨之间的突出部9201b、9202b、9204b和9205b之中的每一个几乎不能越过识别突出部90,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调色剂容器32被附接在错误位置。
而且,根据此实施方式,在图82A所示的状态中,滑动导轨之间的突出部9201b、9202b、9204b和9205b之中的每一个在把相应的限位肋93夹在中间的滑动导轨361的滑槽361c的前部位置(如图82B所示)与识别突出部90形成接触,每个滑槽361c在其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具有很窄的间隙。
因此,滑动导轨之间的突出部9201b、9202b、9204b和9205b之中的每一个与识别突出部90彼此形成接触,同时由滑动导轨361和限位肋93施加的竖向限制得到了加强。因此,滑动导轨之间的突出部9201b、9202b、9204b和9205b之中的每一个与识别突出部90彼此形成接触,同时调色剂容器32的竖向移动被限制,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滑动导轨之间的突出部9201b、9202b、9204b和9205b之中的每一个越过识别突出部90,并防止调色剂容器32被附接在错误位置。
如上所述,通过根据调色剂颜色、调色剂成分、以及设备型号来设置识别突出部90的位置,并设置滑动导轨之间的每一个突出部、突出部之间的缝隙、以及滑动导轨的缝隙的位置、尺寸以及是否存在等条件,并通过利用滑动导轨361和361以及限位肋93来限制竖向移动,能够增加调色剂容器32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之间的不相容性关系的变化形式,同时确保良好的可操作性,而不是基于简单的突出部结合/脱开来确定不相容性关系。所以,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不可附接的调色剂容器被附接。
识别突出部90、被识别部92和限位肋93的构造不仅适用于第一实施方式,也适用于第二和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调色剂容器的容器前端盖34与插孔71a之间的关系。即使在这些情况中,也能获得与此实施方式相同的有利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将说明相对于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调色剂容器32的径向限位件的另一个示例。
如图83所示,在安置盖608的周向上,在三个均等间隔的位置布置有从安置盖的内表面608c向内突出的安置盖突出部608e。当容器前端盖34进入容器盖接收段73时,容器前端盖34的外表面与安置盖突出部608e形成接触,从而导引调色剂容器32的移动,并确定径向位置。容器前端盖34包括正对安置盖突出部608e的凹入部。当调色剂容器32在调色剂补充装置60中被沿附接方向Q推至预定位置时,所述凹入部处于与安置盖突出部608e相对的位置。因此,容器前端盖34的外表面和安置盖突出部608e对容器前端盖34施加的径向限制被解除。
虽然在第六实施方式中是以示例性方式来说明调色剂容器32的,但是此实施方式也适用于如图50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容器1032,其中,在容器本体1033的外表面上未提供螺旋槽,并且在容器本体内提供了具有铲子功能的输送装置。
第七实施方式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将说明相对于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调色剂容器32的周向限位件的另一个示例。
如图84所示,容器前端盖34在其外表面上具有作为周向限位件的周向限位槽。所述周向限位槽从容器前端盖的外表面34b向内布置。在下文中,所述周向限位槽称为转动限位凹槽342b,它作为导引部或周向定位件。转动限位凹槽342b布置为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进入凸起部77b,所述凸起部77b作为本体侧的凸起部,并布置在如图83所示的安置盖608上。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85A至85D和图86A至86E说明第六和第七实施方式的所有定位件相对于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限位和限位解除顺序。该顺序基本上与如图38A至38D以及图44A至44E所示的顺序相同,只是安置盖突出部608E、转动限位凹槽342b和安置盖凸起部77b的构造不同。因此,在下文中,将以适当简化的方式来说明。
如图85A所示,当用户把调色剂容器32置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的容器接收段72的沟槽74上并沿附接方向Q推动调色剂容器32(进行附接操作)时,调色剂容器32在沟槽74上滑动。此时,如图22所示,调色剂容器32滑动,同时调色剂容器32的向上导引部的侧部35b与布置在正对沟槽74的顶面76上的突出部76a形成接触。因此,可沿附接方向Q推动调色剂容器32,同时调色剂容器32在竖向Z上的移动被限制。而且,在竖向上的移动不仅被处于向上导引部35的顶部的向上导引部的顶部35a限制,也被布置在向上导引部的顶部35a两侧的向上导引部的侧部35b限制。因此,即使当调色剂容器32在推动操作过程中偏离水平方向时,调色剂容器32也能可靠地与顶面76侧接触。
在调色剂补充装置60侧,如图85B所示,作为第一导引件的滑槽361c的前部进入相应导轨75和75的在附接方向Q上的最上游侧。因此,在垂直于附接方向Q的宽度方向W上和竖向Z上的位置被大致确定(第一限位状态)。
当处于第一限位状态的调色剂容器32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时,如图85C所示,容器活门的端面332h和输送喷嘴的前端611a彼此形成接触。当调色剂容器32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时,达到如图85D所示的第二限位状态,其中,容器前端盖34的前端进入容器盖接收段73。由于容器前端盖34的前端进入容器盖接收段73,容器盖的外表面34b从内侧与布置在安置盖内表面608c上的安置盖突出部608e形成接触。由于容器盖外表面34b与安置盖内表面608c的安置盖突出部608e之间接触,因此调色剂容器32的移动被导引,并且调色剂容器32的径向移动被限制。
当处于第二限位状态的调色剂容器32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时,容器密封件333与喷嘴活门凸缘612a彼此形成接触,如图86A所示。当处于此状态的调色剂容器32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时,会达到如图86B所示的第三限位状态。在第三限位状态中,滑槽的前部361c从导轨75脱出,并且竖向Z被作为第二导引件的滑槽361d的中部限制,如图44B所示。而且,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的前端的容器盖外表面34b上的转动限位凹槽342b进入布置在安置盖608上的凸起部77b。因此,容器前端盖34和安置盖608(容器盖接收段73)集成在一起,并且容器前端盖34在周向R上的移动被限制,从而容器前端盖34不会随着容器本体33的转动而转动。
当处于第三限位状态的调色剂容器32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时,会达到如图86C所示的第四限位状态,其中,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上的凹入部处于与安置盖突出部608e相对的位置。因此,容器前端盖34的外表面和安置盖突出部608e对容器前端盖34施加的径向限制被解除。
当处于第四限位状态的调色剂容器32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时,会达到如图86D所示的第五限位状态,其中,容器开口33a进入容器安置段(安置盖608)的内表面615a,并且容器本体33被可转动地支撑在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中。此时,容器前端盖34的周向位置被转动限位凹槽342b和安置盖的凸起部77b限制,从而容器开口33a和容器安置段615可彼此配合,使得相应的中心彼此重合。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容器开口33a以有偏差的方式插入容器安置段615而导致的调色剂渗漏。而且,当容器开口33a进入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时,由容器盖的外表面34b和安置盖突出部608e施加的径向限制已解除,从而由转动限位凹槽342b造成的周向限制不起作用。
当处于第五限位状态的调色剂容器32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时,会达到如图86E所示的第六限位状态。在第六限位状态中,容器开口33a进一步进入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补充装置结合件78和78进入容器结合部339和339的相应结合口339d并与之结合(参见图49)。因此,能防止调色剂容器32在纵向(转动轴线方向)上移动,并把其保持在安置位置。
如上所述,若容器前端盖34的转动限制部相对于容器盖的外表面34b具有凸起形状,并且由于坠落等原因导致在凸起部上施加冲击或力,则会发生应力集中,并且转动限制部可能损坏。但是,在此实施方式中,若转动限制部布置为相对于容器前端盖的外表面34b具有凹槽形状的转动限位凹槽342b,则在坠落等情况中,转动限制部不会与地面形成接触。因此,能够防止转动限制部损坏。
图87A至87F是示出此实施方式的作为包括IC芯片700的粉末容器的调色剂容器的完整构造的六个示意图。图87A至87F所示的调色剂容器32包括具有螺旋槽的容器本体33、以及作为盖部的容器前端盖34,在所述容器前端盖34上布置有IC芯片700。图87A是右视图,图87B是左视图,图87C是前视图,图87D是后视图,图87E是平面图,图87F是仰视图。
第八实施方式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作为粉末容器的调色剂容器的盖部的构造不同于如上所述的作为盖部的容器前端盖34的构造,并且调色剂容器所附接的容器保持段的构造不同于如上所述的作为容器保持段的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的构造。而且,用于识别调色剂容器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调色剂补充装置60)之间的相容性的识别机构的构造不同于如上所述的识别机构的构造。因此,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将主要说明盖部、容器保持段和识别机构的构造。容器本体33或1033以及具有与上文所述的部件相同的构造的其它部件将以相同的标号表示,并且适当省略相同的说明。
如图88A、图88B、图89、图90、图91A和图91B所示,此实施方式的作为粉末容器的调色剂容器2032包括用于存储作为图像形成用粉末的调色剂的容器本体33,以及作为附接至容器本体33的外表面上的容器盖的容器前端盖2034。容器本体33被容器前端盖2034以可转动的方式保持。
容器前端盖2034具有圆筒形状,从而其一端是敞开的,并且容器本体33的容器开口33a沿附接方向从容器盖的前端2034c突出。在容器前端盖的外表面2034b上布置有齿轮外露口2034a,从而当容器前端盖2034附接至容器本体33时,可露出容器本体33的容器齿轮301的一部分。
在容器前端盖的在附接方向上的前端2034c上,在周向上的三个位置布置有与容器本体33的盖钩止动件306结合的盖钩2340。因此,容器本体33和容器前端盖2034可彼此相对转动。
在容器前端盖的外表面2034b上布置有容器结合部2339和2339,用于确定调色剂容器2032在轴向上相对于图92至图94所示的调色剂容器保持部2070(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位置。当调色剂容器2032附接至调色剂容器保持部2070(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补充装置结合件78和78与相应的容器结合部2339和2339结合。
容器结合部2339和2339之中的每一个的功能和构造与上文中参照图7以及图29A和29B所示的容器结合部339的功能和构造相同。具体而言,如图89所示,每个容器结合部2339包括导引突出部2339a、导引槽2339b、凸点2339c、以及作为导引部、轴向限位件、轴向控制件、轴向定位件、或轴向导引件的结合口2339d。两组容器结合部2339分别布置在容器前端盖2034的左侧和右侧,其中,一组容器结合部2339包括如上所述的导引突出部2339a、导引槽2339b、凸点2339c、以及结合口2339d。顺便说一下,容器结合部2339与容器结合部339的不同之处在于,容器结合部2339和2339布置在容器前端盖2034上,从而彼此相对,并相对于穿过容器开口33a的中心的水平线倾斜,而容器结合部339和339大致处于容器前端盖34的水平方向上。具体而言,结合口2339d和2339d穿过容器开口33a的中心布置在左侧和右侧,从而一个结合口2339d位于齿轮外露口2034a的上方,而另一个结合口2339d位于齿轮外露口2034a的下方。每个导引突出部2339a布置在容器前端盖2034的容器前端上,从而位于垂直于调色剂容器2032的纵向的竖向平面和穿过容器本体33的转动轴线的斜线上。每个导引突出部2339a包括连接至每个导引槽2339b的倾斜面,从而在附接调色剂容器2032时与补充装置结合件78形成接触,并把补充装置结合件78导引至导引槽2339b。每个导引槽2339b是从容器前端盖2034的侧面内凹的凹槽。
每个导引槽2339b的宽度设置为稍大于每个补充装置结合件78的宽度,从而补充装置结合件78不会从导引槽2339b脱落。导引槽2339b的容器后端不直接连接至相应的结合口2339d,而是终止的,并且与容器前端盖34的端面处于相同高度。即,在每个导引槽2339b每个四边形结合口2339d之间露出宽度大约为1毫米的容器前端盖外表面2034b,并且此部分作为凸点2339c。补充装置结合件78越过凸点2339c,并落入结合口2339d,从而调色剂容器2032和调色剂容器保持部2070(调色剂补充装置60)彼此结合。此状态是调色剂容器2032的安置位置(安置状态)。
如图90所示,容器活门332在垂直于转动轴线的假想平面上位于连接两个容器结合部2339的线段的中心。若容器活门332不位于连接两个容器结合部2339的线段上,则会发生以下情况。具体而言,由于容器活门弹簧336和喷嘴活门弹簧613的偏压力,力矩使调色剂容器2032绕该线段转动,其中,力臂是从该线段至容器活门332的距离。由于力矩的作用,调色剂容器2032可能相对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2070(调色剂补充装置60)倾斜。在此情况中,调色剂容器2032上的附接载荷增大,从而载荷被施加在容纳并导引容器活门332的喷嘴接收装置330上。尤其是,若调色剂容器2032是新调色剂容器并填充有足够的调色剂,则当调色剂容器2032被从后端推动从而插入沿水平方向突出的输送喷嘴611时,由于增加的调色剂的重量,力矩使调色剂容器2032转动。因此,载荷施加在插置有输送喷嘴611的喷嘴接收装置330上,在最坏情况中,喷嘴接收装置330可能变形或损坏。与此对比,在此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容器2032中,容器活门332布置在连接两个容器结合部2339的线段上。因此,能够防止调色剂容器2032由于作用在容器活门332的位置的容器活门弹簧336和喷嘴活门弹簧613的偏压力而相对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2070(调色剂补充装置60)倾斜。
如图88A、图88B、图89、图90和图91A所示,在容器前端盖2034上布置有IC标签2700和保持件2343,其中,IC标签2700作为调色剂容器2032的IC芯片、信息存储介质或信息存储装置,保持件2343作为IC标签2700的IC标签保持件。IC标签2700利用接触型通讯系统。
如图89、图90和图91A所示,在IC标签2700中,在矩形基板2702上并排布置有多个矩形金属垫(金属板),例如第一金属垫2710a至第四金属垫2710d。第四金属垫2710d是用于接地的接地端子。在基板2702的背面布置有信息存储单元。
如上所述的IC标签2700被保持件2343保持在容器前端盖2034上,从而第一金属垫2710a至第四金属垫2710d在附接方向上位于下游侧。保持件2343布置在容器前端盖2034上,从而相对于竖向表面2034d沿附接方向Q突出。
在此实施方式中,保持件2343作为调色剂容器2032的周向限位件,因而与容器前端盖2034整体模制而成,以便控制相对于容器前端盖2034的相对位置。但是,只要能够控制保持件2343和容器前端盖2034的相对位置,保持件2343可为独立于容器前端盖2034的部件,并且可通过连接方法(例如粘接、焊接或接合)整体安装在容器前端盖2034上。在这种情况中,能够简化容器前端盖2034的形状,从而可降低加工成本。
在容器前端盖2034上,保持件2343大致布置在彼此正对的容器结合部2339和2339之间的中间位置,从而大致平行于连接容器结合部2339和2339的倾斜段。因此,齿轮外露口2034a布置在大致水平的位置,该位置不同于布置在容器前端盖34上的齿轮外露口34a的位置。作为导引部的两个表面2343a和2343b以及用于限制容器前端盖2034在竖向上的移动的保持件、周向限位件、周向控制件、周向定位件或周向导引件的两个表面位于保持件2343的纵向上。
当沿从调色剂容器2032的转动轴线从容器前侧观察时,保持件2343布置在容器前端盖2034的倾斜的左上方空间中。具体而言,保持件2343利用倾斜的左上方空间布置在容器前端盖2034上,当调色剂容器2032与用于其它种颜色的其它调色剂容器2032依次布置时,所述倾斜的左上方空间变为无效空间。因此,能够提供紧凑尺寸的调色剂补充装置60,使圆筒状调色剂容器2032布置为彼此相邻。
正如主要由图90所示的,容器前端盖2034包括导引部,当调色剂容器2032附接至打印机100(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时,所述导引部通过限制调色剂容器2032只能沿附接方向附接来把容器开口33a导引至如图92和图93所示的容器安置段615。
如图90、图91A和图91B所示,在容器前端盖2034的下部2034g的两个侧面上布置有一对滑动导轨2361和2361,其中,滑动导轨2361和2361作为用于限制容器前端盖2034在竖向上的移动的一对导引部、竖向限位件、竖向控制件、竖向定位件、或竖向导引件,下部2034g作为容器前端盖的外表面的下部。滑动导轨2361和2361之中的每一个包括作为上导轨的上表面2361A和作为下导轨的下表面2361B,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沿容器本体33的纵向延伸。在上表面2361A和下表面2361B之间分别布置有滑槽2361a和2361a。每个滑槽2361a布置为平行于容器本体33的转动轴线,从而如图92、图93、图94所示的一对导轨2075和2075之中的每一个可在竖向上被夹在中间。
具体而言,上表面2361A和下表面2361B在竖向上把相应的导轨2075夹在中间,从而当调色剂容器2032附接至打印机100(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时,滑动导轨2361和2361在垂直于附接/分离方向的竖向Z和宽度方向W上作为容器前端盖2034的定位件,以限制调色剂容器2032在竖向Z和宽度方向W上的移动。
即,作为当调色剂容器2032附接至打印机100(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时把容器开口33a导引至容器盖接收段2073的导引部的容器前端盖2034包括:作为竖向限位件的一对滑动导轨2361和2361、作为周向限位件的保持件2343的两个侧面2343a和2343b、以及带有作为轴向限位件的结合口2339d的容器结合部2339。
下面将参照图92、图93和图94说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2070(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构造。
在打印机100(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中布置有用于附接调色剂容器2032的调色剂容器保持部2070,而不是图1所示的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在此实施方式中,将说明单个调色剂容器2032所附接的调色剂容器保持部2070。具体而言,单色图像形成设备在打印机100(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中包括单个调色剂容器保持部2070,多色图像形成设备在打印机100(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中包括的调色剂容器保持部2070的数目与颜色数相同。置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2070中的调色剂容器2032按照调色剂补充时间间隔向与容纳在调色剂容器中的调色剂的颜色对应的显影装置供送调色剂。
在此实施方式中,调色剂补充装置60包括调色剂容器保持部2070、作为输送装置的输送喷嘴611、作为布置在输送喷嘴611内的设备本体输送装置的输送螺杆614、作为驱动部的容器转动部2091、以及落调色剂通道。当用户进行附接操作从而把调色剂容器2032附接方向Q推动并且调色剂容器2032在打印机100(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的调色剂容器保持部2070内移动时,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输送喷嘴611随着附接操作沿附接方向Q从调色剂容器2032的前侧插入。因此,调色剂容器2032和输送喷嘴611彼此相通。
调色剂容器保持部2070主要包括容器盖接收段2073、容器接收段2072、以及插孔部2071,如图97所示。容器盖接收段2073是用于保持调色剂容器2032的容器前端盖2034和容器本体33的一段。容器接收段2072是用于保持调色剂容器2032的容器本体33的一段。插孔部2071具有作为在调色剂容器2032的附接操作中使用的插口的插孔2071a,如图97所示。当布置在复印机500的前侧(与图2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上的前侧)的本体盖打开时,会露出调色剂容器保持部2070的插孔部2071。然后,在把调色剂容器2032摆放为使得其纵向平行于水平方向的同时,从复印机500的前侧进行调色剂容器2032的附接/分离操作(在进行附接/分离操作时,调色剂容器2032的纵向作为附接/分离方向)。顺便说一下,安置盖2608是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的容器盖接收段2073的一部分。
容器接收段2072布置为使得其纵向长度与容器本体33Y的纵向长度大致相同。容器盖接收段2073在纵向(附接/分离方向)上布置在容器接收段2072的容器前侧,插孔部2071在纵向上布置在容器接收段2072的一端。调色剂容器2032能够以滑动方式在容器接收段2072上移动。因此,随着调色剂容器2032的附接操作,容器前端盖2034首先穿过插孔部2071,在容器接收段2072上滑动一段时间,最终附接至容器盖接收段2073。
如图95所示,当容器前端盖2034附接至容器盖接收段2073时,包括驱动电机603和多个齿轮的容器转动部2091经由作为设备本体齿轮的容器驱动齿轮601向布置在容器本体33上的容器齿轮301输入旋转驱动力。因此,容器本体33沿图95中的箭头A方向转动。随着容器本体33的转动,布置在容器本体33的内表面上的具有螺旋形状的螺旋槽302沿容器本体33的纵向输送存储在容器本体33中的调色剂。输送的调色剂被从处于调色剂容器2032的另一端的容器前端盖2034侧经由作为布置在输送喷嘴611上的粉末接收孔的喷嘴孔611供送到输送喷嘴611中。随后,当旋转驱动力被输入至作为驱动部的容器转动部2091的输送螺杆齿轮605时,布置在输送喷嘴611中的输送螺杆614转动,从而输送处于输送喷嘴611中的调色剂。然后,调色剂经由落调色剂通道补充至显影装置50(第二显影剂容纳段54),所述落调色剂通道连接至输送喷嘴611的在输送方向上的下游端。
在调色剂容器2032寿命终结时(当容器由于其中盛装的调色剂被用尽而变空时),使用新调色剂容器更换该调色剂容器。在更换调色剂容器2032时,操作人员可握住在纵向上布置在与容器前端盖2034相反的调色剂容器2032一端的握柄303,以抽出并分离附接的调色剂容器2032。
下面将说明容器转动部2091的构造。与容器转动部91Y类似,容器转动部2091包括容器驱动齿轮601和输送螺杆齿轮605。如图92和图95所示,当固定至安装架602上的驱动电机603驱动并且输出齿轮603a转动时,输送螺杆齿轮605转动(参见图92)。容器驱动齿轮601经由多个耦合的齿轮604从输送螺杆齿轮605接收输出齿轮603a的转动,从而转动。
如图92、图93和图94所示,在容器盖接收段2073上布置有安置盖2608。输送喷嘴611布置在安置盖2608的中心。如图94所示,输送喷嘴611布置为在容器盖接收段2073内从在调色剂容器2032的附接方向上处于下游侧的容器安置段的端面615b朝附接方向上的上游侧突出。作为容器接收段的容器安置段615布置在输送喷嘴611的突出方向上,即,朝向调色剂容器2032的附接方向的上游侧,从而围绕输送喷嘴611。具体而言,容器安置段615布置在输送喷嘴611的基部,并作为定位件,用于确定容器开口33a的位置。当容器开口33a插入到容器安置段615中并与容器安置段615配合时,容器开口33a的径向位置被确定。
如图94所示,当从附接方向上观察时,容器安置段615位于在附接方向上处于下游侧的输送喷嘴611的基部,当调色剂容器2032附接至调色剂容器保持部2070时,容器开口33与该部分配合。容器安置段615位于输送喷嘴611的基部,包括在调色剂容器2032的附接方向上相对于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容器开口33a插入到其中)处于下游侧的容器安置段的端面615b。在容器安置段的端面613b上,沿喷嘴活门弹簧613的外周在八个均等间隔的位置布置有弹簧固定件615c,所述弹簧固定件615c从容器安置段的端面615b向调色剂容器2032的附接方向上的上游侧突出。通过把弹簧固定件615c布置为遮盖喷嘴活门弹簧613的外周,能够限制喷嘴活门弹簧613的径向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当喷嘴活门弹簧613在径向上偏离时调色剂容器2032被置入位置,并防止喷嘴活门弹簧613被夹在容器安置段的端面615b与容器开口的前端33c之前,从而避免无法把调色剂容器20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情况。
当调色剂容器2032附接至调色剂容器保持部2070时,调色剂容器2032的容器开口外表面33b以可滑动的方式与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配合。
通过使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与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开口的外表面33b彼此配合,可确定调色剂容器2032在垂直于调色剂容器2032的纵向的径向上相对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2070的位置。当调色剂容器2032转动时,容器开口的外表面33b作为转轴,并且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作为轴承。此时,容器开口的外表面33b与作为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的一部分的接触面615d滑动接触,并确定调色剂容器2032相对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2070的径向位置。
如图94,安置盖2608具有孔2608d和2608d,从而在宽度方向W上彼此相对,并允许补充装置结合件78和78在安置盖2608的外表面侧与安置盖的内表面2608c侧之间来回移动。孔2608d和2608d相对于水平方向是倾斜的,从而在附接调色剂容器2032时正对容器结合部2339和2339。补充装置结合件78和78被偏压装置(例如扭力盘形弹簧782)从安置盖2608的外侧向内侧偏置。
安置盖2608包括连接器2800,所述连接器2800作为在附接调色剂容器2032时与IC标签2700接触从而从IC标签2700读取信息的读取装置,安置盖2608还包括用于容纳连接器2800的导引件2801。导引件2801是一个矩形空间,它布置为沿径向从安置盖2608的表面突出,并从与容器前端盖2034的前面相反的一侧沿插入方向延伸。导引件2801的尺寸设置为使得导引件2801可容纳连接器2800和IC标签2700的保持件2343。导引件2801作为周向限位件。
如图94所示,连接器2800包括四个设备本体端子(第一设备本体端子2804a至第四设备本体端子2804d),这些设备本体端子可分别与第一金属垫2710a至第四金属垫2710d形成接触。顺便说一下,第四设备本体端子2804d作为本体的接地端子,它可与作为接地端子的第四金属垫2710d形成接触。连接器2800处于在附接方向Q上位于下游侧的导引件2801的内后侧。当调色剂容器2032在作为调色剂容器保持部2070上的容器安装段的沟槽2074上沿附接方向Q移动时,连接器2800与IC标签2700的金属垫形成接触,并从IC标签2700读取信息。
如图96所示,在作为从安置盖2608(容器盖接收段2073)的表面突出并处于由箭头R所示的径向上的内表面的壁的内表面2801c和2801d上,布置有定位件2802和2803,所述定位件2802和2803从壁的内表面2801c和2801d向所述空间内突出。定位件2802和2803布置在壁的内表面2801c和2801d上,沿附接方向Q延伸,从而定位件的一端2802a和2803a在调色剂容器2032的附接方向上处于上游侧,定位件的另一端2802b和2803b在附接方向上处于下游侧。定位件2802和2803可与壁的内表面2801c和2801d集成,也可作为独立件,并通过粘接、焊接等方式整体安装在壁的内表面2801c和2801d上。在附接调色剂容器2032时,当IC标签2700进入导引件2801时,保持件2343的两个侧面2343a和2343b与定位件2802和2803形成接触,如上所述。在此实施方式中,定位件2802和2803布置为使得定位件2802和2803之间的空间在附接方向Q上逐渐减小。因此,当调色剂容器2032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移动时,保持件2343的两个侧面2343a和2343b与定位件2802和2803更紧地连接,从而进一步限制保持件2343在定位件2802和2803之间的周向移动。具体而言,从定位件的一端2802a和2803a至定位件的中心2802c和2803c的部分布置为平坦的倾斜面,从而定位件2802和2803之间的空间减小,定位件的另一端2802b和2803b是半圆形的,并且彼此平行。定位件的一端2802a和2803a之间的宽度W10大于保持件2343的两个侧面2343a和2343b之间的宽度W12(参见图90)。定位件的另一端2802b和2803b之间的宽度W11设置为与保持件2343的两个侧面2343a和2343b之间的宽度W12相等,或者稍窄一些。
如图92所示,容器接收段2072具有作为容器安装段的沟槽2074,所述沟槽2074沿容器本体33的纵向从插孔部71延伸至容器盖接收段2073。调色剂容器2032能够以滑动方式在沟槽2074上沿纵向(附接/分离方向)移动。
在沟槽74的侧表面74a和74b(沿宽度方向W布置的相对表面)上,布置有彼此相对的作为导引部的导轨2075和2075。导轨2075从沟槽的侧表面2074a和2074b沿宽度方向W突出,沿纵向延伸,并从容器接收段的一端2072a至容器盖接收段2073的前面。当调色剂容器2032附接至打印机100(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时,导轨2075和2075通过与作为导引部的滑动导轨2361配合而把容器开口33a导引至作为容器接收段的容器安置段615。
顺便说一下,在此实施方式中,每条导轨2075在纵向上分为四段;但是,每条导轨2075在纵向上可以是一条连续的导轨。当调色剂容器2032附接至调色剂容器保持部2070时,导轨2075平行于容器本体33的转动轴线。
下面说明识别机构。
此实施方式的识别机构支持根据调色剂颜色、调色剂类型、打印速度或设备型号来识别调色剂容器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的组合。
如图91A和图91B所示,在滑动导轨2361和2361与容器前端盖的外表面2034b的下部2034g之间,布置有被识别部2092,所述被识别部2092构成用于识别相容性的识别机构。在滑动导轨2361和2361之间以整体连接的方式整体布置有加强部2362。加强部2362在附接/分离方向上沿滑动导轨2361和2361的全长布置,以防止滑动导轨2361在调色剂容器2032坠落时被损坏。被识别部2092布置在滑动导轨上。具体而言,被识别部2092布置在加强部2362上。在此实施方式中,被识别部2092布置为沿附接/分离方向延伸的凹槽。
如图92、图94和图97所示,在相对于沟槽2074上的插孔2071a处于附接方向Q上的下游侧的位置,布置有从沟槽2074向上突出的两个识别突出部2090,所述识别突出部2090作为构成识别机构的识别部,并与调色剂容器2032的被识别部2092形成接触,沟槽2074作为容器接收段2072的容器安装段。在此实施方式中,识别突出部2090布置为两个突出部。但是,识别突出部2090的宽度、高度、位置和数目根据被识别部2092的宽度、高度、位置和数目而变化,以把调色剂容器和调色剂容器保持部的不同组合区分开来。
识别突出部2090在附接方向Q上相对于容器接收段2072的一端2072a上的导轨的前缘2075a和2075a处于下游侧,从而在导轨2075和2075插入到滑槽2361a和2361a中后,识别突出部2090可与被识别部2092形成接触。识别突出部2090的布置形式不局限于图92所示的示例。识别突出部2090可在附接方向Q上处于比图92中的位置更下游的位置,或者可位于插孔2071a侧。但是,识别突出部2090优选布置为在导轨2075和2075插入到滑槽2361a和2361a之后与被识别部2092形成接触。
采用这种构造,在错误的调色剂容器被附接时,识别突出部2090在导轨2075和滑动导轨2361彼此形成充分配合之后与调色剂容器2032的被识别部2092形成接触。因此,在附接操作中,被识别部2092和识别突出部2090在调色剂容器2032在上下方向(竖向)上的位置被确定之后彼此形成接触。所以,能够稳定地并且更精确地使被识别部和识别突出部彼此形成接触。
下面将参照图99A至99D、图100A和100E等附图说明第八实施方式的所有定位件相对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2070(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限位和限位解除顺序。
如图99A所示,当用户把调色剂容器2032置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2070的容器接收段2072的沟槽2074上并沿附接方向Q推动调色剂容器2032(进行附接操作)时,调色剂容器2032在沟槽2074上滑动。随后,导轨2075和2075分别进入调色剂容器2032的滑动导轨2361的滑槽2361a,从而在垂直于附接方向Q的宽度方向W上和竖向Z上的位置被大致确定(第一限位状态)。
当处于第一限位状态的调色剂容器2032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时,如果被附接的调色剂容器2032是错误的调色剂容器,则被识别部2092会与识别突出部2090形成接触,如图99B和图98所示。在此情况中,若被识别部2092和识别突出部2090的形状或位置彼此不匹配,则调色剂容器2032在附接方向Q上的移动会受阻,从而能够防止不同类型的调色剂容器2032的附接。而且,在此时保持第一限位状态;因此,即使强制推动一个不同类型的调色剂容器2032,由于在竖向Z上的位置被大致确定,因此也能防止被识别部2092越过识别突出部2090。所以,能够防止不同类型的调色剂容器2032的附接。
若被识别部2092和识别突出部2090的形状彼此匹配,并且识别突出部2090允许被识别部2092移动,则调色剂容器2032可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移动。因此,如图99C所示,容器活门的端面332h和输送喷嘴611的前端611a彼此形成接触。
当调色剂容器2032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时,会达到如图99D所示的第二限位状态,其中,相对于容器前端盖2034的竖向表面2034D处于附接方向Q的保持件2343进入包括连接器2800的导引件2801。此时,由于竖向Z上的位置被滑动导轨2361的滑槽2361a大致确定,因此保持件2343进入导引件2801,同时其在竖向Z上的位置被大致确定。进入状态在图101A和图102A中示出。所以,保持件2343的侧面2343a和2343b在周向R上的移动被导引件2801的壁的内表面2801c和2801d大致确定。
当处于第二限位状态的调色剂容器2032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时,容器密封件333与喷嘴活门凸缘612a彼此形成接触,如图100A所示,并且保持件2343在导引件2801内进一步移动,如图100B所示。此状态在图101B中示出。此时,保持件2343的侧表面2343a和2343b分别在从布置在导引件的内表面2801c和2801d上的定位件的一端2802a和2803a逐渐缩减的平坦表面上朝定位件的中心2802c和2803c移动,从而在侧表面2343a和2343b沿附接方向Q移动的同时,它们在径向R上的移动被逐渐限制。
当调色剂容器2032进一步沿附接方向移动时,如图100C、图101C和图102B所示,保持件2343的侧表面2343a和2343b处于定位件的另一端2802b和2803b之间,该位置的宽度最窄(第三限位状态)。具体而言,在第三限位状态中,保持件2343和导引件2801完全限制在径向R上的移动,同时滑槽2361a和导轨2075保持在竖向Z上的限制。因此,容器前端盖2034和安置盖2608(容器盖接收段2073)集成,容器前端盖2034不能沿周向R移动,并且不能随容器本体33的转动而转动。
当处于第三限位状态的调色剂容器2032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时,会达到如图100D所示的第四限位状态,其中,容器开口33a进入容器安置段(安置盖2608)的内表面615a,并且容器本体33被可转动地支撑在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中。此时,容器前端盖2034在周向R上的位置被保持件2343和导引件2801限制,从而容器开口33a和容器安置段615可彼此配合,使得相应的中心彼此重合。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容器开口33a以有偏差的方式插入容器安置段615而导致的调色剂渗漏。而且,在此状态中,IC标签2700的每个垫与连接器2800的相应设备本体端子形成接触,并从IC标签2700读取信息。即,当IC标签2700和连接器2800彼此形成接触时,在竖向Z和径向R上的位置会被确定;因此,不太可能发生接触故障,并且能够稳定地进行通讯。
当处于第四限位状态的调色剂容器2032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时,会达到如图100E所示的第五限位状态。在第五限位状态中,容器开口33a进一步进入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615a,补充装置结合件78和78进入容器结合部2339和2339的相应结合口2339d并与之结合(参见图49)。因此,能防止调色剂容器2032在纵向(转动轴线方向)上移动,并把其保持在安置位置。虽然在图49中示出了结合口339d,但是结合口339d和结合口2339d的尺寸和构造是彼此相同的;因此,结合口2339d的状态与结合口339d的状态相同。
如上所述,若容器前端盖2034的转动被容器盖的外表面2034b上的容纳连接器2800的导引件2801与保持IC标签2700的保持件2343之间的配合限制,则容器开口33a和容器安置段615可彼此配合,从而相应的中心彼此重合。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容器开口33a以有偏差的方式插入容器安置段615而导致的调色剂渗漏。而且,不需要对IC标签2700进行定位,只要大致定位就足够了。
在此实施方式中,若IC标签2700大致布置在与容器前端盖的外表面2034b上的补充装置结合件78和78结合的一对容器结合部2339和2339之间的中间位置,则能够获得以下有利效果。具体而言,对于IC标签2700的移动,在径向上的移动是可接受的,但是在周向R上的移动不是更可取的,因为周向移动可能导致接触故障。若IC标签2700大致布置在一对补充装置结合件78和78之间的中间位置,则会从周向R上的两侧施加相等的力,从而能防止在周向R上的移动,并防止IC标签2700与连接器2800之间的接触故障,这是更可取的构造。
而且,在此实施方式中,补充装置结合件78和78以及容器结合部2339和2339相对于水平方向是倾斜的。因此,与补充装置结合件78和78以及容器结合部2339和2339布置在水平方向上的构造相比,能够减少容器前端盖2034沿水平方向从容器盖的外表面2034b突出的突出量。所以,能够节省用于每种颜色的容器保持段的空间。所以,能够有效地利用打印机100(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的空间,从而减小图像形成设备的尺寸。而且,如彩色图像形成设备的情况那样,若附接有多个调色剂容器,则能够减小水平方向的安装空间,从而进一步减小图像形成设备的尺寸。
而且,根据此实施方式,布置有被识别部2092,所述被识别部2092布置在调色剂容器2032的下部中的容器前端盖2034的下部2034g上,并可越过识别突出部2090。而且,布置有一对作为竖向限位件的滑动导轨2361和2361,当被识别部2092穿过插孔2071a时,这对滑动导轨接收一对导轨2075和2075,从而限制调色剂容器2032在竖向Z上的移动。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错误类型的调色剂容器2032的附接。
图103A至103F是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作为包括IC芯片2700的粉末容器的调色剂容器2032的完整构造的六个示意图。图103A至103F所示的调色剂容器2032包括具有螺旋槽的容器本体33、以及作为盖部的容器前端盖2034,在所述容器前端盖34上布置有IC标签2700。图103A是右视图,图103B是左视图,图103C是前视图,图103D是后视图,图103E是平面图,图103F是仰视图。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包括螺旋槽的容器本体33用作容器本体。但是,也可以采用如图104所示的调色剂容器3032,该调色剂容器3032包括如图50所示的作为容器本体的不带螺旋槽的容器本体1033,还包括容器前端盖2034。
作为布置在调色剂容器2032的容器前端盖2034上的被识别部2092的示例,可采用如图105A至105H和图108A至108F所示的第一至第十五示例。在图105A至105H和图108A至108F中,以符号A、C、E和G表示的图形是容器前端盖2034的前视图,以符号B、D、F和H表示的图形是容器前端盖2034的仰视图。
在图105A至105H和图108A至108F中,在附接方向上布置在滑动导轨2361和2361上并连接至滑动导轨2361和2361的加强部2362在宽度方向W上划分为六个部分。为了方便起见,从附接方向Q的最左侧算起,把所划分出的部分称为区段1至6。而且,把布置在加强部的相应区段上的缝隙9235a称为缝隙1至6。在下表1中,示出了相应区段中是否存在缝隙9235a的情况。在表1中,“是”表明有缝隙9235a,“否”表明没有缝隙9235a。
图105A和105B示出了第一示例。
图105C和105D示出了第二示例。
图105E和105F示出了第三示例。
图105G和105H示出了第四示例。
图106A和106B示出了第五示例。
图106C和106D示出了第六示例。
图106E和106F示出了第七示例。
图106G和106H示出了第八示例。
图107A和107B示出了第九示例。
图107C和107D示出了第十示例。
图107E和107F示出了第十一示例。
图10GE和107H示出了第十二示例。
图108A和108B示出了第十三示例。
图108C和108D示出了第十四示例。
图108E和108F示出了第十五示例。
在图105A和105B所示的第一示例中,在相邻区段1和2上布置有滑动导轨的缝隙9235a。
在图105C和105D所示的第二示例中,在区段1和3上布置有滑动导轨的缝隙9235a。
在图105E和105F所示的第三示例中,在区段1和4上布置有滑动导轨的缝隙9235a。
在图105G和105H所示的第四示例中,在区段1和5上布置有滑动导轨的缝隙9235a。
在图106A和106B所示的第五示例中,在区段1和6上布置有滑动导轨的缝隙9235a。
在图106C和106D所示的第六示例中,在相邻区段2和3上布置有滑动导轨的缝隙9235a。
在图106E和106F所示的第七示例中,在区段2和4上布置有滑动导轨的缝隙9235a。
在图106G和106H所示的第八示例中,在区段2和5上布置有滑动导轨的缝隙9235a。
在图107A和107B所示的第九示例中,在区段2和6上布置有滑动导轨的缝隙9235a。
在图107C和107D所示的第十示例中,在相邻区段3和4上布置有滑动导轨的缝隙9235a。
在图107E和107F所示的第十一示例中,在区段3和5上布置有滑动导轨的缝隙9235a。
在图107G和107H所示的第十二示例中,在区段3和6上布置有滑动导轨的缝隙9235a。
在图108A和108B所示的第十三示例中,在相邻区段4和5上布置有滑动导轨的缝隙9235a。
在图108C和108D所示的第十四示例中,在区段4和6上布置有滑动导轨的缝隙9235a。
在图108E和108F所示的第十五示例中,在相邻区段5和6上布置有滑动导轨的缝隙9235a。
即使在如第一至第十五示例中所示的构造中,若被识别部2092的滑动导轨的缝隙9235a与布置在沟槽2074上的识别突出部2090不对应,则被识别部2092也不能越过识别突出部2090。因此,能够防止不相容的调色剂容器2032的附接。
在下表1中示出了第一至第十五示例的加强部的缝隙9235a是否存在的情况。
表1
Figure BDA0002244051980000751
第九实施方式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作为调色剂容器(粉末容器)的粉末存储装置的容器本体的构造不同于容器本体33和1033的构造。因此,在此实施方式中将主要说明容器本体的构造,容器前端盖34和具有与如上所述的构造相同的构造的其它部件将以相同的参考数字和符号表示,并且将适当省略其说明。
如图109所示,此实施方式的作为粉末容器的调色剂容器4032包括用于存储作为图像形成用粉末的调色剂的容器本体4033,以及作为附接至容器本体4033的外表面上的容器盖的容器前端盖34。容器本体4033被容器前端盖34以可转动的方式保持。当调色剂容器4032以如上所述的方式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时,在内部布置有输送螺杆614的作为输送装置的输送喷嘴611插入到调色剂容器4032中,从而可补充调色剂。调色剂容器4032由容器前端盖34支撑,使得容器本体4033的转动轴线处于水平方向。
如图110所示,容器本体4033是大致为圆筒的形式,并绕作为转动轴线的圆筒中心轴转动。在纵向(附接/分离方向)上的调色剂容器4032的容器后端布置有握柄4303,在容器前端盖34所附接的容器前端上布置有作为容器开口的开口4033a。在开口4033a中,插置有作为能够接收输送喷嘴611的输送装置的接收装置的喷嘴接收装置330。在开口4033a侧的表面上布置有容器齿轮301,驱动力向容器齿轮301传递。在此实施方式中,当调色剂容器40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并且容器驱动齿轮601与容器齿轮301啮合以传递旋转驱动力时,容器本体4033沿图110中的箭头A方向转动。
容器本体4033由从容器后侧至容器前侧布置的具有不同外形的多个部分构成。具体而言,容器本体4033包括连接至位于容器后端的握柄4303的圆筒状后部4033A1、连接至位于容器前端的开口4033a的圆筒状前部4033A2、以及位于圆筒状后部4033A1与圆筒状前部4033A2之间的圆筒状中部4033A3。在圆筒状后部4033A1和圆筒状中部4033A3的后端之间布置有倾斜部4033A4,在圆筒状前部4033A2与圆筒状中部4033A3的前端之间布置有倾斜部4033A5。圆筒状中部4033A3布置为:其直径从倾斜部4033A4侧的一端至倾斜部4033A5侧的另一端逐渐增大。倾斜部4033A4布置为:其直径从圆筒状后部4033A1至圆筒状中部4033A3逐渐减小;倾斜部4033A5布置为:其直径从圆筒状中部4033A3至圆筒状前部4033A2逐渐减小。在图110中,第一至第四剖切部是沿垂直于由点划线所示的转动轴线的平面剖切的部分。第一剖切部代表圆筒状后部4033A1的横截面,第二剖切部代表圆筒状中部4033A3的横截面,第三剖切部代表倾斜部4033A5的外周的横截面,第四剖切部代表圆筒状前部4033A2的横截面。
如图111所示,假设圆筒状后部4033A1的外径由d11表示,圆筒状中部4033A3的后端的外径由d12表示,圆筒状中部4033A3的前端的外径由d13表示,圆筒状前部4033A2的外径由d14表示,则容器本体4033布置为使得外径d11>外径d12>外径d13>外径d14。容器本体4033的厚度在所有部分上都是一致的,因此容器本体4033的内部形状具有与外部形状相同的数值关系。
容器本体4033包括从圆筒状后部4033A1朝圆筒状前部4033A2布置的多个输送部。所述输送部从容器本体4033的表面向容器的内侧凹入,从而当从容器的表面观察时,它们是凹槽,当从容器的内侧观察时,它们是突出部。在下文中,所述输送部将称为突出部。
作为第一输送部的第一突出部4101a和4101b布置在圆筒状后部4033A1上,朝圆筒状中部4033A3延伸。如图112A所示,第一突出部4101a和4101b在容器本体4033的转动方向(箭头A方向)上彼此之间相差180度。如图113A所示,第一突出部4101a和4101b足够长,能够从圆筒状后部4033A1经由倾斜部4033A4到达圆筒状中部4033A3。第一突出部4101a和4101b之中的每一个是扭转的,形成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螺旋形,与容器本体4033的转动方向相反,并且当容器本体4033沿箭头A方向转动时,它们沿图111和图113A中所示的箭头F1方向朝容纳的调色剂施加力。顺便说一下,图113A仅示出了第一突出部4101a。
如图110所示,作为第二输送部的第二突出部4102a、4102b、4102c和4102d布置在圆筒状中部4033A3上,在纵向上沿整个长度延伸。如图112B所示,第二突出部4102a、4102b、4102c和4102d在容器本体4033的转动方向(箭头A方向)上彼此之间相差90度。也可以布置彼此之间相差120度的三个第二突出部。
圆筒状中部4033A3上的第二突出部4102a、4102b、4102c和4102d布置为从倾斜部4033A4朝倾斜部4033A5向上倾斜。因此,当容器本体4033沿箭头A方向转动时,如图113A和113B所示,第二突出部4102a至4102d朝圆筒状前部4033A2(沿箭头F2方向)施加力,同时搅动容纳的调色剂。
从圆筒状中部4033A3至圆筒状前部4033A2布置有作为第三输送部的第三突出部4103a和4103b。如图112C所示,第三突出部4103a和4103b之中的每一个布置在单独的位置,在容器本体4033的转动方向(箭头A方向)上彼此之间相差180度,并且独立件。第三突出部4103a和4103b布置为:突出部的尺寸在圆筒状中部4033A3上增大,如图112C和113B所示,并且在朝向圆筒状前部4033A2的方向上尺寸减小,如图112D和113B所示。如图112D所示,第三突出部4103a和4103b足够长,能够从圆筒状中部4033A3经由倾斜部4033A5到达圆筒状前部4033A2。第三突出部4103a和4103b之中的每一个是扭转的,形成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螺旋形,与容器本体4033的转动方向相反,并且当容器本体4033沿箭头A方向转动时,它们沿箭头F3方向朝容纳的调色剂施加力。顺便说一下,图113B仅示出了第三突出部4103a。
第二突出部4102a、4102b、4102c和4102d以及第三突出部4103a和4103b布置为:在附接/分离方向(纵向)上,相应的端部彼此重叠(搭接)。而且,如图114所示,第三突出部4103a和4103b布置为:当输送喷嘴611插入容器本体4033时,第三突出部4103a和4103b与作为输送喷嘴611的粉末接收孔的喷嘴孔610搭接。
在包括具有如上所述的构造的容器本体4033的调色剂容器4032附接至调色剂补充装置60并且输送喷嘴611插入容器本体4033的同时(如图114所示),容器本体4033沿箭头A方向转动。因此,容器本体4033的圆筒状后部4033A1中的调色剂沿第一突出部4101a和4101b按箭头F1方向移动,并且从圆筒状后部4033A1经由倾斜部4033A4输送至圆筒状中部4033A3。
输送的调色剂以及已位于圆筒状中部4033A3中的调色剂被第二突出部4102a至4102d沿箭头F2方向移动,并且沿第二突出部4102a至4102d朝圆筒状前部4033A2移动。
在此情况中,由于第三突出部4103a和4103b布置为与第二突出部4102a至4102d在圆筒状中部4033A3中搭接,因此由第二突出部4102a至4102d输送的调色剂能够可靠地输送至第三突出部4103a。同时,在此略去与第三突出部4103b相关的说明。输送的调色剂被第三突出部4103a和4103b沿箭头F3方向移动,通过倾斜部4033A5,并输送至圆筒状前部4033A2。在此情况中,第三突出部4103a的前端4103a1和第三突出部4103b的前端4103b1(未示出)与输送喷嘴611的喷嘴孔610搭接。因此,被第三突出部4103a和4103b沿箭头F2方向移动的调色剂能够可靠地输送至喷嘴孔610。
虽然在第九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两个第一突出部和两个第三突出部,但是提供至少一个第一突出部和一个第三突出部也足够了。
虽然在上文中详细说明了第一至第九实施方式,但是它们只是一些示例。通过如上所述上的任意实施方式的组合形成的任何构造都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第十实施方式
在第十实施方式中,将说明可提高向调色剂补充装置60附接如上所述的调色剂容器32和从调色剂补充装置60分离调色剂容器32时的可操作性的机构。
在如上所述的日本公开专利申请2012-133349中说明的调色剂容器包括可转动的圆筒状粉末存储装置、附接至粉末存储装置的喷嘴接收装置、布置在喷嘴接收装置上的开口、以及开启/关闭件,所述开启/关闭件向封闭所述开口的关闭位置偏置,并且随着粉末补充装置的输送喷嘴的插入开启所述开口。当调色剂容器置于粉末补充装置的容器保持段中并沿附接方向移动时,输送喷嘴随着调色剂容器的移动插入到调色剂容器的喷嘴接收装置中,并且开启/关闭件移动至开启位置,以开启所述开口并排出调色剂。而且,粉末补充装置的输送喷嘴具有喷嘴孔,所述喷嘴孔由喷嘴活门开启和封闭,并接收调色剂。喷嘴活门沿封闭喷嘴孔的方向偏置,并且当输送喷嘴插入到调色剂容器的喷嘴接收装置中时开启喷嘴孔,从而从调色剂容器排出的调色剂可送入输送喷嘴中。
粉末补充装置包括补充装置结合件,当调色剂容器被附接时,所述补充装置结合件保持附接状态。通过补充装置结合件与调色剂容器的结合,保持调色剂容器的附接状态。
日本专利4,958,325公开了一种保持开启/关闭件的补充装置结合件,当调色剂容器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时,所述开启/关闭件开启和封闭布置在调色剂容器的底部中的开口。
在日本公开专利申请2012-133349所述的构造中,当调色剂容器置于粉末补充装置中,使调色剂容器的开启/关闭件沿关闭方向偏置的力和使输送喷嘴的喷嘴活门沿关闭方向偏置的力作用在调色剂容器从粉末补充装置分离(推出)的方向上。因此,当用于沿附接方向推动调色剂容器以把调色剂容器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时,用户克服分离方向上的力完成调色剂容器的附接。与此相反,当调色剂容器被拉出从而分离时,分离方向上的力作为辅助力。因此,用于附接的操作力与用于分离的操作力之间的差值加大,这可能使用户觉得在附接/分离操作中有一些不对之处。而且,在附接状态中,分离方向上的力作用在调色剂容器上。因此,把调色剂容器保持在附接状态中的补充装置结合件需要具有保持力,以克服分离方向上的力把调色剂容器保持就位,从而使补充装置结合件朝调色剂容器偏置并保持就位的力也变大。因此,当用户从附接状态沿分离方向拉出调色剂容器时,要克服补充装置结合件的保持力才能把调色剂容器拉出,但是在调色剂容器被拉出后,调色剂容器在分离方向上的力的辅助作用下沿分离方向移动。这可能在附接/分离操作中给用户造成不舒服的感觉。
因此,在此实施方式中,构造形式是:当调色剂容器将附接至容器保持段时,用于转动补充装置结合件以附接调色剂容器的第一转矩大于用于转动补充装置结合件以分离调色剂容器的第二转矩。因此,可减小附接操作力与分离操作力之间的差值(所述差值用于把调色剂容器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和把调色剂容器从粉末补充装置分离),从而能够提高附接/分离的可操作性。
下面将参照图115、图116和图57详细说明用于在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中把调色剂容器32保持在附接状态的功能。图115、图116和图57示出了沿水平方向截取的调色剂容器32和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的容器盖接收段73的俯视截面图。图115是用于说明调色剂容器32处于沿附接方向Q移动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16是用于说明调色剂容器32已到达容器盖接收段73并且输送喷嘴611通过推开调色剂容器32的接收口331内的容器活门332而进入容器本体33的状态的示意图。图57示出了附接状态,在该状态中,左右结合件78已越过凸点339c并进入结合口339d,从而把调色剂容器32保持在附接位置。
左侧和右侧的结合件78的尖端部分78c之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倾斜面78f和第二倾斜面78e,当调色剂容器32沿附接方向Q移动时,第一倾斜面78f与容器结合部339形成接触,当处于结合状态的调色剂容器32沿分离方向Q1移动时,第二倾斜面78e与容器结合部339形成接触。第一倾斜面78f第二倾斜面78e限定附图中的大致为三角形的横截面,由这些表面限定的尖端部分称为顶部P2。如图115所示,结合件78之中的每一个安装在安置盖608上,围绕沿与图115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轴转动。在结合件78之中的每一个中,弹簧按压件78g接收扭力盘形弹簧782的偏压力,弹簧按压件78g附近的转动止动件78h与安置盖608的安置盖槽口608h接触。因此,结合件78在结合方向R1上的位置受限,作为大致为三角形的顶端部分的顶部P2(参见图115)从安置盖的内表面608c突出,从而彼此相对。在下文的说明中,结合件在图115所示的转动方向上的位置假定为初始位置。
在调色剂容器32的左右容器结合部339之中的每一个中,从如上所述的容器前侧算起,依次布置有导引突出部339a、导引槽339b、凸点339c和结合口339d,作为导引部。凸点339c之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接触面339f和第二接触面339e,第一接触面339f是从导引槽339b连接的倾斜面,第二接触面339e是连接至结合口339d(与结合口339d邻接)的倾斜面。第一接触面339f和第二接触面339e限定附图中的大致为三角形的横截面。凸点339c之中的每一个布置在容器盖34上,从而如上所述的大致为三角形的顶部向外突出。
如图115所示,用户沿附接方向Q推动新的调色剂容器32,以附接调色剂容器32。相应地,容器活门332的容器前端与输送喷嘴611的前端(位于附接方向Q的上游侧的一端)形成接触。当调色剂容器32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时,容器活门332移至调色剂容器32的后侧,并且输送喷嘴611开始进入调色剂容器32。此时,随着输送喷嘴611进一步进入调色剂容器32,操作调色剂容器32的用户会逐渐感觉到容器活门弹簧336的压缩力的反作用力(恢复力)。
顺便说一下,容器后端上的容器活门332的活门钩332a可包括将勾挂在活门后端支撑部335的外壁表面上的台阶。在此构造中,当解除活门钩332a的勾挂状态时,在容器活门332开始向调色剂容器32的后侧移动之前,操作调色剂容器32的用户会稍稍感觉到把调色剂容器32沿反方向(分离方向Q1)回推的力(反作用力)。
当调色剂容器32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时,调色剂容器32的导引突出部339a与左右结合件78的第一倾斜面78f形成接触。作为导引部的导引突出部339a之中的每一个包括导引倾斜面339a1,所述导引倾斜面339a1是从中心轴线侧延续至容器盖34的外周面的倾斜面(参见图117),并且当调色剂容器32被沿附接方向Q逐渐推动时,所述导引倾斜面339a1导致左右结合件78绕轴781(沿脱开方向R2)转动,从而被从初始位置推开。
此时,除了容器活门弹簧336的压缩力的反作用力外,操作调色剂容器32的用户还会感觉到克服使左右结合件78向初始位置返回的扭力盘形弹簧782的偏压力推开左右结合件78的力的反作用力(由于扭力盘形弹簧782的恢复力而产生的力)。但是,由于导引突出部339a包括逐渐推开结合件78的导引倾斜面339a1,因此与不提供具有导引倾斜面339a1的导引突出部339a的构造相比,能够减少不舒服的操作感觉。
与此相反,若容器盖34的前端布置为不带导引倾斜面339a1的角部,则当结合件78与容器盖34彼此形成接触时,用户会感觉到方向Q1(调色剂容器32被推回的方向)上的很强的反作用力。因此,在此实施方式中,优选提供具有导引倾斜面339a1的导引突出部339a。顺便说一下,如此实施方式中的情况,若导引突出部339a突出至容器前侧,则易于锁住结合件78的尖端部分78c。但是,也可以仅提供不带朝容器前侧突出的突出部的导引倾斜面339a1。
图116示出了调色剂容器32被从结合件78的第一倾斜面78f与导引突出部339a之间的接触位置沿附接方向Q进一步推动的状态。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盖34进一步进入安置盖608。此时,结合件78的尖端部分78c的顶部P2与容器盖34的导引槽339b形成接触。导引槽339b从导引突出部339a的导引倾斜面339a1平滑连接,并沿调色剂容器32的纵向布置。附接方向Q与调色剂容器32的纵向彼此大致一致;因此,因此,当尖端部分78c的顶部与导引槽339b彼此接触时,结合件78不会沿脱开方向R2进一步转动。因此,操作调色剂容器32的用户不会感觉到把左右结合件78朝初始位置关闭的扭力盘形弹簧782的偏压力的反作用力。
与此相反,在图116所示的状态中,布置在输送喷嘴611的外周上的喷嘴活门612的喷嘴活门凸缘612a与布置在喷嘴接收装置330的内周上的喷嘴活门定位肋337的容器前端形成接触。因此,当调色剂容器32被沿附接方向Q进一步推动时,由于与喷嘴活门定位肋337a接触,因此喷嘴活门612开始被沿附接方向Q推动。此时,除了容器活门弹簧336的压缩力的反作用力(恢复力)外,操作调色剂容器32的用户还会感觉到喷嘴活门弹簧613的压缩力的反作用力(恢复力)。
当处于图116所示的状态的调色剂容器32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时,结合件78的尖端部分78c的第一倾斜面78f分别与凸点339c的第一接触面339f彼此形成接触。当调色剂容器32被从第一倾斜面78f与第一接触面339f之间的接触位置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时,左右结合件78的第一倾斜面78f受到第一接触面339f的压迫,并克服扭力盘形弹簧782的偏压力,从尖端部分78c的顶部与导引槽339b之间的接触位置沿垂直于附接方向Q的方向绕轴781向外转动(沿脱开方向R2)。此时,除了容器活门弹簧336的压缩力的反作用力和喷嘴活门弹簧613的压缩力的反作用力外,操作调色剂容器32的用户还会感觉到克服朝初始位置关闭左右结合件78的扭力盘形弹簧782的偏压力把左右结合件78从尖端部分78c的顶部与导引槽339b之间的接触位置向外推开的力的反作用力(由于扭力盘形弹簧782的恢复力而产生的力)。
当调色剂容器32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时,把左右结合件78向外推开的力的反作用力在凸点339c的大致为三角形的顶部与尖端部分78c的大致为三角形的顶部P2形成接触的位置(相对位置)变为最大。
当调色剂容器32被进一步沿附接方向Q推动并通过上述位置时,尖端部分78c的第一倾斜面78f与凸点339c的第一接触面339f彼此分离,从而把左右结合件78向外推开的力停止作用在结合件78上,并且,由于扭力盘形弹簧782的偏压力(压缩恢复力),结合件78围绕轴781(沿结合方向R1)转动。此时,由于在容器盖34的外表面上布置有结合口339d,并且该结合口339d位于大致为三角形的尖端部分78c的顶部P2围绕轴781移动的轨迹上,因此结合件78的大致为三角形的尖端部分78c的顶部P2进入结合口339d,并且结合件78移回初始位置(如图57所示),从而调色剂容器32完全附接至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
操作调色剂容器32的用户会感觉到反作用力不是在把左右结合件78向外推开的力的反作用力变为最大之后立即产生作用,因此用户能够确认调色剂容器32向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的附接已完成。同时,用户在从尖端部分78c的顶部P2越过容器结合部339的凸点339c并到达结合口339d时起所感受到的感觉是所谓的咔嗒声感觉。
在如图57所示的调色剂容器32的附接状态中,容器活门弹簧336的压缩力的反作用力(恢复力)和喷嘴活门弹簧613的压缩力的反作用力(恢复力)施加到调色剂容器32上。但是,容器盖34的容器结合部339的结合口339d与结合件78结合,并且结合件78接收如上所述的反作用力的合力(在下文中,所述合力称为“恢复弹簧力”),从而调色剂容器32被保持在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中。具体而言,如图57所示,结合件78的尖端部分78c的第二倾斜面78e与连接至容器结合部339的结合口339d的前端的凸点339c的第二接触面339e形成接触,因此,会施加容器活门弹簧336的压缩力的反作用力和喷嘴活门弹簧613的压缩力的反作用力。但是,由于扭力盘形弹簧782的偏压力,结合件78可保持在初始位置,从而调色剂容器32可保持在附接状态中。
下面,将说明用户把调色剂容器32从图57所示的附接状态沿分离方向Q1分离以更换调色剂容器32的情况。当用户通过握住握柄303(参见图6)拉动保持在如图57所示的附接状态中的调色剂容器时,除了如上所述的容器活门弹簧336的压缩力的反作用力和喷嘴活门弹簧613的压缩力的反作用力之外,由用户施加的拔出调色剂容器32的力也作用在调色剂容器32上。此时,结合件78的第二倾斜面78e经由调色剂容器32的第二接触面339e接收这些力。当施加到结合件78上的扭力盘形弹簧782的偏压力大于上述力时,调色剂容器32可被保持在附接状态。相反,当用户增加拉力并且上述的力变得大于扭力盘形弹簧782的偏压力时,结合件78围绕轴781沿开启方向(脱开方向R2)转动。
当用户进一步沿分离方向Q拉动调色剂容器32时,在大致为三角形的凸点339c的顶部即将到达正对尖端部分78c的顶部P2的位置之前,用户需要施加最大拉力。在大致为三角形的凸点339c的顶部正对尖端部分78c的顶部P2的位置,把左右结合件78向外推开的力的反作用力变为最大。当调色剂容器32通过此位置时,尖端部分78的第二倾斜面78e与凸点339c的第二接触面339e彼此分离,从而推开左右结合件78的力不作用在结合件78上,并且由于扭力盘形弹簧782的偏压力(克服压缩的恢复力),结合件78围绕轴781(沿结合方向R1)转动。随后,结合件78的尖端部分78c与容器盖34的导引槽339b形成接触。此时,容器活门弹簧336的压缩力的反作用力和喷嘴活门弹簧613的压缩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方向上,从而加速调色剂容器32沿分离方向Q1的移动。在这些力的辅助下,用户能把调色剂容器32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分离,并从复印机500的前侧(与图2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上的前侧)取下调色剂容器32。
如上所述,当调色剂容器32处于附接状态时,容器活门弹簧336的压缩力的反作用力(恢复力)和喷嘴活门弹簧613的压缩力的反作用力(恢复力)沿与附接方向Q相反的分离方向Q1作用在调色剂容器32上。因此,使结合件78向初始位置偏置的扭力盘形弹簧782的弹簧压力(弹簧施加的压力(载荷))设置大于反作用力,从而能够把调色剂容器保持就位。
因此,当调色剂容器32被从图115所示的状态沿附接方向Q推动为图57所示的附接状态以附接调色剂容器32时,两个弹簧(例如容器活门弹簧336和喷嘴活门弹簧613)的恢复力和使结合件78向初始位置偏置的扭力盘形弹簧782的偏压力作用在与附接方向Q(调色剂容器32的移动方向)相反的分离方向Q1上。因此,用户克服上述力沿附接方向Q推动调色剂容器32。
相反,当调色剂容器32被沿分离方向Q1拉动时,虽然调色剂容器32克服使结合件78向初始位置偏置的扭力盘形弹簧782的偏压力(与附接操作时类似)而被拉动,但是两个弹簧(例如容器活门弹簧336和喷嘴活门弹簧613)的恢复力作为分离方向Q1(调色剂容器32的移动方向)上的辅助力。
因此,使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的操作力与使调色剂容器32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分离的操作力之间的差值增大,这可能在附接/分离操作中给用户造成不舒服的感觉。
因此,在此实施方式中,结合件78的形状和容器结合部339的形状被构思为能减小用户的附接操作力与用户的分离操作力之间的差值。具体而言,结合件78和容器结合部339构造为:由于用户在附接调色剂容器32时沿附接方向Q施加的力而造成的沿脱开方向R2转动结合件78的第一转矩变得大于由于用户在分离调色剂容器32时沿分离方向Q1施加的力而造成的沿脱开方向R2转动结合件78的第二转矩。
采用这种构造,在附接调色剂容器32时,与分离调色剂容器32时相比,更易转动结合件78。而且,与附接调色剂容器32时比较,在分离调色剂容器32时,结合件78的转动变得较沉重。
因此,当用户附接调色剂容器32时,用户施加的力克服两个弹簧(例如容器活门弹簧336和喷嘴活门弹簧613)在分离方向Q1上的恢复力,使调色剂容器32朝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移动,但是从结合件78接收的由于附接而产生的力较小。与此相反,当用户拉动调色剂容器32时,两个弹簧(例如容器活门弹簧336和喷嘴活门弹簧613)在分离方向Q1上的恢复力作为辅助力,但是与在调色剂容器32的附接过程中接收到的力相比,从结合件78接收到的由于分离而产生的力较大。
如上所述,能够减小向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附接调色剂容器32的附接操作与从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分离调色剂容器32的分离操作之间的用户操作力的差值。所以,能够提高附接/分离的可操作性。
下面将参照图117至图120说明施加到结合件78上的力之间的关系。图117示出了由附接方向Q上的推动造成的导引突出部339与结合件78形成接触的状态。图118示出了由于附接方向Q上的推动而获得的附接状态之前的即将附接状态。在图117中,示出了处于一侧(从容器前端向容器后端观察时的左侧)的导引突出部339a、导引倾斜面339a1、导引槽339b、以及结合件78。在图118中,示出了处于一侧(从容器前端向容器后端观察时的左侧)的导引槽339b、凸点339c、结合口339d、以及结合件78。
图119示出了调色剂容器32的附接状态。图120示出了处于附接状态的调色剂容器32沿分离方向Q1分离时的状态。在图119和图120中,示出了处于一侧(从容器前端向容器后端观察时的左侧)的导引槽339b、凸点339c、结合口339d、以及结合件78。
下面将参照图117和图118说明当调色剂容器32处于附接方向Q时在结合件78上产生的转矩的关系。在此情况中,恢复弹簧力F(即,容器活门弹簧336的压缩力的反作用力(恢复力)和喷嘴活门弹簧613的压缩力的反作用力(恢复力)的合力)沿分离方向Q1作用在调色剂容器32上。而且,在图117中,U1代表当容器盖34的导引突出部339a的导引倾斜面339a1与结合件78的尖端部分78c的顶部P2彼此接触时由用户施加的沿附接方向Q推动调色剂容器32的力。而且,用于使调色剂容器32在附接方向Q安置的安置力S1以S1=U1-F表示,因为如上所述的恢复弹簧力作用在与附接方向Q相反的分离方向Q1上。
为了使调色剂容器32沿附接方向Q置位,需要沿脱开方向R2转动结合件78,使得调色剂容器32的左右导引倾斜面339a1在安置力S1的作用下推开左右结合件78。
下面首先说明作为作用在脱开方向R2上的第三转矩的转矩M1。在图117中,由安置力S1导致的法向力S1作用在结合件78上。具体而言,由于结合件78的尖端部分78c的顶部P2与导引倾斜面339a1接触,法向力S1n作用在垂直于尖端部分78c的顶部P2与导引倾斜面339a1之间的接触点处的切线的方向上(即,在连接接触点和R表面的中心的方向上)。法向力S1n作为脱开方向R2上的转矩。
在此情况中,法向力S1n可由安置力S1在垂直于尖端部分78c的顶部P2与导引倾斜面339a1之间的接触点处的切线的方向上的分量表示。因此,法向力S1如下表示:
S1n=S1COSθ1
其中,θ1是法向力S1的作用方向与安置力S1的作用方向(附接方向Q)之间的角度(0<θ1≤π/2)。
而且,由于两个结合件78布置在调色剂容器32的左侧和右侧,因此作用在左侧和右侧结合件78之中的每一个上的力表示为1/2×S1n。
因此,如图117所示的用于沿脱开方向R2转动每个结合件78从而使调色剂容器32的左右导引倾斜面339a1推开左右结合件78的转矩M1如下表示:
M1=1/2×S1n×L1=1/2×S1COSθ1×L1
其中,脱开方向R2是图中的顺时针方向。
顺便说一下,L1是第一条线和第二条线之间的距离。第一条线垂直于尖端部分78c的顶部P2与导引倾斜面339a1之间的接触点处的切线。第二条线穿过作为支轴的轴781的转动中心P1,并平行于与所述切线垂直的线。即,L1是1/2×S1n的力矩臂的长度。
与此相反,结合件78在结合方向上被扭力盘形弹簧782的弹力Fsp偏压。
对于作用在结合方向R1上的转矩M2,与上文所述类似,转矩M2如下表示:
M2=Fsp×L2
其中,结合方向是图中的逆时针方向。
顺便说一下,L2是第三条线和第四条线之间的距离。第三条线穿过扭力盘形弹簧782的弹力的作用位置(弹簧按压件78g)。第四条线穿过转动中心P1,并平行于穿过弹簧按压件的线。即,L2是弹簧力Fsp的力矩臂的长度。
因此,为了沿附接方向Q朝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移动调色剂容器32,作用在脱开方向R2上的转矩M1需要大于作用在结合方向R1的转矩M2。
即,需要满足1/2×S1COSθ1×L1>Fsp×L2的关系。
在此情况中,由于S1=U1-F,因此用于沿附接方向Q推动调色剂容器32的力U1通过把S1=U1-F代入上述关系式而求解关系式来如下表示。
U1>(2/COSθ1)×(L2/L1)×Fsp+F (1)
而且,由于导引倾斜面339a1与结合件78的顶部P2之间的接触而作用在调色剂容器32上的反作用力的大小与1/2×S1n的法向力的大小相等,并且作用在1/2×S1n的法向力的相反方向上。因此,分离方向Q1上的力的分量表示为1/2×S1nCOSθ1。相应地,由使调色剂容器32在图117所示的状态中沿附接方向Q移动的用户感知的反作用力Cf1等于恢复弹簧力F与所述力的分量的和,并表示为Cf1=F+1/2×S1nCOSθ1,其中,反作用力Cf1作用在分离方向Q1上。当θ1=π/2时,反作用力Cf1变为最小。这是在获得接触状态从而θ1相对于附接方向Q变为直角的时候,此时,结合件78的尖端部分78c的顶部P2与容器结合部339的导引槽339b接触。
下面,将参照图118说明当结合件78的尖端部分78c的顶部P2越过调色剂容器32的凸点339c时作用在结合件78上的转矩的关系。
在此实施方式中,凸点339c为布置在容器盖34上的突出部的形式,并且,当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时,会造成咔嗒声的感觉,表明附接完成。与上文中参照117所说明的情况类似,假定由用户施加的沿附接方向Q推动调色剂容器32的力以U2表示,并且分离方向Q1上的恢复弹簧力以F表示,则使调色剂容器32在附接方向Q上置位的安置力S2表示为S2=U2-F。
为了使调色剂容器32沿附接方向Q置位,需要沿脱开方向R2转动结合件78,使得调色剂容器32的凸点339c(第一接触面339f)能越过结合件78的尖端部分78c(第一倾斜面78f)。
下面首先说明作为沿脱开方向R2转动结合件78的第一转矩的转矩M3。
凸点339c的第一接触面339f与结合件78的第一倾斜面78f接触。因此,安置力S2在垂直于结合件78的第一倾斜面78f的方向上的分量S2n作为脱开方向R2上的转矩M3。
在此情况中,作为安置力S2的分量的力S2n如下表示:
S2n=S2COSθ2
其中,θ2是垂直于第一倾斜面78f的方向与安置力S2的作用方向(附接方向Q)之间的角度。
结合件78布置在两个位置,更确切地说,位于调色剂容器32的左侧和右侧。因此,作用在第一倾斜面78f之中的每一个上的力表示为1/2×S2n。
因此,如图118所示,在调色剂容器32沿附接方向Q附接时,脱开方向R上的转矩M3如下表示:
M3=1/2×S2n×L3=1/2×S2COSθ2×L3
其中,脱开方向R2是图中的顺时针方向。
顺便说一下,L3是第五条线和第六条线之间的距离。第五条线垂直于第一倾斜面78f,并且从第一接触面339f与第一倾斜面78f之间的接触点绘制。第六条线穿过作为支轴的轴781的转动中心P1,并平行于与第一倾斜面垂直的线。即,L3是力1/2×S2n的力矩臂的长度。
而且,作用在结合方向R1上的转矩M4与转矩M2相同,并如下表示:
M4=Fsp×L2
其中,结合方向R1是图中的逆时针方向。
因此,为了使调色剂容器32置位,转矩之间的关系需要设置为使得作用在结合方向R1上的转矩变得大于作用在脱开方向R2上的转矩,换言之,使得M3>M4。因此,满足1/2×S2COSθ2×L3>Fsp×L2的关系。
在此情况中,由于S2=U2-F,因此用于沿附接方向Q推动调色剂容器32的力U2通过把S2=U2-F代入上述关系式而求解关系式来如下表示。
U2>(2/COSθ2)×(L2/L3)×Fsp+F (2)
而且,由于凸点339c的第一接触面339f与结合件78的第一倾斜面78f之间的接触而作用在调色剂容器32上的反作用力的大小与1/2×S2n的法向分量的大小相等,并且作用在1/2×S2n的法向分量的相反方向上。因此,分离方向Q1上的力的分量表示为1/2×S2nCOSθ2。相应地,由使调色剂容器32在图118所示的状态中沿附接方向Q移动的用户感知的反作用力Cf2等于恢复弹簧力F与所述力的分量的和,并表示为Cf2=F+1/2×S2nCOSθ2,其中,反作用力Cf2作用在分离方向Q1上。
反作用力Cf2大于如上所述的反作用力Cf1。用户首先感觉到反作用力Cf2,并且,由于结合件78的尖端部分78c进入结合口339d,因此在此之后会立即感觉到反作用力Cf2停止作用。因此,用户可确认调色剂容器32向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的附接完成。如上所述,通过使用户感觉到反作用力的差异(即,反作用力增大一次,然后立即减小),能够使用户产生所谓的咔嗒声的感觉。
顺便说一下,作为沿脱开方向R2转动结合件78的第三转矩的转矩M1大于作为沿脱开方向R2转动结合件78的第一转矩的转矩M3。
下面,将参照图119说明在结合件78的尖端部分78c的第二倾斜面78e与调色剂容器32的凸点339c的第二接触面339e彼此接触的附接状态中作用在结合件上的转矩的关系。
在附接状态中,恢复弹簧力F(即,与容器活门弹簧336的压缩力相反的恢复力和与喷嘴活门弹簧613的压缩力相反的恢复力的合力)沿分离方向Q1作用在调色剂容器32上。
在图119所示的附接状态中,防止调色剂容器32因恢复弹簧力F而被沿分离方向Q1推出的条件是:结合件78不围绕作为支轴的轴781沿顺时针方向(沿脱开方向R2)转动。因此,只要围绕结合件78的支轴的转矩作用在逆时针方向(结合方向R1)上就足够了。在左侧结合件78的情况中,情况是相反的;因此,只要围绕作为结合件78的支轴的轴781的转矩作用在顺时针方向(结合方向)上就足够了。
下面首先说明作用在脱开方向上的转矩M5。结合件78的第二倾斜面78e与凸点339c的第二接触面339e接触。因此,作为恢复弹簧力F的分量并垂直于结合件78的第二倾斜面78e的力Fn作为脱开方向R2上的转矩M5。
在此情况中,作为恢复弹簧力F的分量的力Fn如下表示:
Fn=FCOSθ3
其中,θ3是垂直于第二倾斜面78e的方向与恢复弹簧力F的作用方向(分离方向Q1)之间的角度。
结合件78布置在两个位置,更确切地说,位于调色剂容器32的左侧和右侧。因此,作用在第二倾斜面78e之中的每一个上的力表示为1/2×Fn。
因此,在图119所示的附接状态中,脱开方向R2上的转矩M5如下表示:
M5=1/2×Fn×L4=1/2×FCOSθ3×L4
其中,脱开方向R2是图中的顺时针方向。
顺便说一下,L4是第七条线和第八条线之间的距离。第七条线垂直于第二倾斜面78e,并从第二接触面339e与第二倾斜面78e之间的接触点绘制。第八条线穿过作为支轴的轴781的转动中心P1,并平行于与第二倾斜面垂直的线。即,L4是力1/2×Fn的力矩臂的长度。
而且,作用在结合方向R1上的转矩M6与转矩M2或M4相同,并如下表示:
M6=Fsp×L2
其中,结合方向R1是图中的逆时针方向。
因此,为了保持调色剂容器32被约束在调色剂补充装置60中的附接位置的附接状态,转矩之间的关系需要设置为使得作用在结合方向R1上的转矩M6变得大于作用在脱开方向R2上的转矩M5。因此,满足1/2×FCOSθ3×L4<Fsp×L2的关系。
下面,将参照图120说明当用于沿分离方向Q1拉出调色剂容器32时在结合件78上产生的转矩的关系。下面首先说明作为沿脱开方向R2转动结合件78的第二转矩的转矩M7。
假定由用户施加的沿分离方向Q1拉出调色剂容器32的力以U3表示,由于恢复弹簧力F也作用在相同方向上,因此用于沿分离方向Q1拉出调色剂容器32的拉力S3表示为S3=U3+F。
作为拉力S3的分量并垂直于结合件78的第二倾斜面78e的力S3n(即,在垂直于结合件78的第二倾斜面78e与容器结合部339的第二接触面339e之间的接触点处的切线的方向上的分量)作为脱开方向R2上的转矩M7。
顺便说一下,需要调节结合件78的第二倾斜面78e与容器结合部339的第二接触面339e的斜度,使得结合件78的转动中心不在力S3n的作用方向上。
在此情况中,作为拉力S3的分量的力S3n如下表示:
S3n=S3COSθ3
其中,θ3是垂直于第二倾斜面78e的方向与拉力S3的作用方向(分离方向Q1)之间的角度。
结合件78布置在两个位置,更确切地说,位于调色剂容器32的左侧和右侧。因此,作用在第二倾斜面78e之中的每一个上的力表示为1/2×S3n。
因此,在如图119所示的状态中,沿分离方向Q1拉出调色剂容器32的脱开方向R2上的转矩M7如下表示:
M7=1/2×S3n×L4=1/2×S3COSθ3×L4
其中,脱开方向R2是图中的顺时针方向。
顺便说一下,L4是第七条线和第八条线之间的距离。第七条线垂直于第二倾斜面78e,并从第二接触面339e与第二倾斜面78e之间的接触点绘制。第八条线穿过作为支轴的轴781的转动中心P1,并平行于与第二倾斜面垂直的线。即,L4是力1/2xS3n的力矩臂的长度。
而且,作用在结合方向R1上的转矩M8与转矩M2或M4相同,并如下表示:
M8=Fsp×L2
其中,结合方向R1是图中的逆时针方向。
因此,为了沿分离方向Q1拉出调色剂容器32,转矩之间的关系需要设置为使得作用在脱开方向R2上的转矩M7变得大于作用在结合方向R1上的转矩M8,换言之,使得M7>M8。因此,满足1/2×S3COSθ3×L4>Fsp×L2的关系。
在此情况中,由于S3=U3+F,因此用于沿分离方向Q1拉出调色剂容器32的力U3通过把S3=U3+F代入上述关系式而求解关系式来如下表示。
U3>(2/COSθ3)×(L2/L4)×Fsp-F (3)
而且,由于凸点339c的第二接触面339e与结合件78的第二倾斜面78e之间的接触而作用在调色剂容器32上的反作用力的大小与1/2×S3n的法向分量的大小相等,并且作用在1/2×S3n的法向分量的相反方向上。因此,分离方向Q1上的力的分量表示为-1/2×S3nCOSθ3。相应地,由使调色剂容器32在图120所示的状态中沿分离方向Q1移动的用户感知的反作用力Cf3等于恢复弹簧力F与所述力的分量的和,并表示为Cf3=F-1/2×S3nCOSθ3,其中,反作用力Cf3作用在分离方向Q1上。
顺便说一下,作为沿脱开方向R2转动结合件78的第一转矩的转矩M3大于作为沿脱开方向R2转动结合件78的第二转矩的转矩M7。
如上所述,当沿附接方向Q推动调色剂容器32时,用户首先向调色剂容器32施加推力U1,然后施加推力U2。而且,当沿分离方向Q1拉出调色剂容器32时,用户向调色剂容器32施加拉力U3。
推力U1的下限通过如上所述的表达式(1)获得,推力U2的下限通过如上所述的表达式(2)获得,拉力U3的下限通过如上所述的表达式(3)获得。
而且,转矩的大小的关系设置如下:
M5<M2=M4=M6=M8<M7<M1<M3 (4)
操作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的关系设置如下:
F<U1<U2 (5)
U2≈U3 (6)
Cf1<Cf2 (7)
通过设置在表达式(4)至(7)中所用的所有参数θ1、θ2、θ3、L1、L2、L3、L4、Fsp和F使得表达式(4)至(7)可同时满足,更确切地说,通过增大在附接时转动结合件78的转矩M3与在分离时转动结合件78的转矩M7之间的差值,能够减小用于把粉末容器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和从粉末补充装置分离粉末容器的操作力U2和操作力U3之间的差值。所以,能够提高附接/分离的可操作性。
参数θ1、θ2、θ3、L1、L2、L3、L4、Fsp和F之中的每一个可通过适当设置容器活门弹簧336的弹簧压力和调色剂容器32的容器盖34的容器结合部339的形状以及设置喷嘴活门弹簧613的弹簧力、结合件78的形状、以及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扭力盘形弹簧782的弹簧压力来根据需要设置。
图121示出了此实施方式的结合件的一个示例。
在图121中,结合件78示为其纵向平行于附接方向Q和分离方向Q1。
在图121中,相对于垂直于结合件78的纵向的方向的倾角θ4和θ5(尖端部分78c的第二倾斜面78e和第一倾斜面78f(容器结合部339的接触点(作用点)在其上滑动)的相应角度)设置为45°。而且,在附接/分离方向上从尖端部分78c的顶部P2至转动中心P1的长度L5设置为12.37毫米。而且,在宽度方向W(垂直于附接方向Q和分离方向Q1的方向)上从尖端部分78c的顶部P2至转动中心P1的长度L6设置为8.5毫米。
在此情况中,由于θ2=51°,θ3=45°,L2=13.2毫米,L3=13.5毫米,L4=5.7毫米,Fsp=5牛(N),F=10,因此
根据表达式(2),U2>25.5N,以及
根据表达式(3),U3>22.7N。
因此,能够减小由用户施加到调色剂容器32上的推力U2和拉力U3之间的差值,并且使推力U2和拉力U3大致平衡。
所以,能够减小向调色剂补充装置60(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附接调色剂容器32的附接操作与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分离调色剂容器32的分离操作之间的操作力的差值,从而提高可操作性。
更具体地说,优选把用于附接和分离盛有400至500克调色剂的调色剂容器的用户操作力设置为50N或更小,更优选把该操作力设置为30N或更小。而且,若用于向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附接调色剂容器32的用户操作力与用于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分离调色剂容器32的用户操作力之间的差值设置为3N或更小,则能够减轻在分离操作时用户所感受到的不舒服感觉。
顺便说一下,由于此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容器32包括容器活门弹簧336和喷嘴活门弹簧613,因此若要克服如上所述的弹簧力的合力(恢复弹簧力F)把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则附接方向Q上的用户操作力U1和U2必须增大该合力(恢复弹簧力F)值。
而且,即使在调色剂容器安置在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内的附接状态中,所述合力(恢复弹簧力F)也产生作用。因此,为了可靠地保持调色剂容器32,需要使作为补充装置结合件的结合件78向调色剂容器32施加较大的保持力。
但是,若在附接状态中如上所述地增大结合件78的保持力,则需要进一步增大附接方向Q上的用户操作力U1和U2。而且,为了实现咔嗒声的感觉,使用户能确认就位完成,需要确保在结合件78的尖端部分78c越过凸点339c之前和之后的用户操作力的差值。所以,需要相对于用户操作力U1增大用户操作力U2。
因此,此实施方式的容器盖34包括导引倾斜面339a1和凸点339c,它们作为力转换部,产生使结合件78克服结合件78的结合方向R1上的转矩M2、M4、M6和M8围绕轴781沿脱开方向R2转动的力。
具体而言,当调色剂容器32沿附接方向Q朝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移动时,导引倾斜面339a1和结合件78的第一倾斜面78f彼此形成接触。因接触而在结合件78的第一倾斜面78f产生的接触点作为使结合件78围绕轴781沿脱开方向R2转动的作用点。在垂直于旋转力的方向上从轴781的中心P1至穿过所述作用点的直线的距离作为使结合件78围绕轴781转动的转矩M1的力矩臂L1。
类似地,当第一接触面339f和第一倾斜面78f彼此形成接触时,因接触而在结合件78的第一倾斜面78f上产生的接触点作为使结合件78围绕轴781沿脱开方向R2转动的作用点。在垂直于旋转力的方向上从轴781的中心P1至所述作用点的距离作为使结合件78围绕轴781转动的转矩M3的力矩臂L3。
当调色剂容器32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沿分离方向Q1移动时,第二接触面339e与结合件78的第二倾斜面78e彼此形成接触。因接触而在结合件78的第二倾斜面78e产生的接触点作为使结合件78围绕轴781沿脱开方向R2转动的动作点。在垂直于旋转力的方向上从轴781的中心P1至所述作用点的距离作为使结合件78围绕轴781转动的转矩M7的力矩臂L4。
在此实施方式中,在容器盖34中布置有作为力传感器的导引倾斜面339a1、第一接触面339f和第二接触面339e,在结合件78中布置有第一倾斜面78f和第二倾斜面78e,作为补充装置结合件。因此,把调色剂容器32附接至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的作用点的位置与把调色剂容器32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分离的作用点的位置不同。
因此,结合件78围绕轴781转动的转矩的力矩臂的长度L1、L3和L4彼此不同,使得L1>L3>L4,从而在附接调色剂容器32时,能够以较小的力转动结合件78,在分离调色剂容器32时,与附接调色剂容器32时比较,需要以较大的力转动结合件78。因此,能够减小向作为粉末补充装置的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附接调色剂容器32的附接操作与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分离调色剂容器32的分离操作之间的用户操作力的差值。所以,能够提高附接/分离的可操作性。
在此实施方式中,利用粉末容器的一个示例说明了包括带有螺旋槽302的容器本体33且包括以可转动的方式附接至容器本体33的容器盖34的调色剂容器32;但是,调色剂容器的构造不限于此。例如,容器本体可包括布置在容器中的输送装置,例如螺杆。而且,可以在容器盖34上安装作为信息存储装置的IC标签(IC芯片)700,并在调色剂补充装置60上安装连接器800,所述连接器800作为通过与IC标签接触读取信息的读取器。
在第十实施方式中,包括螺旋槽的容器本体33用作容器本体。但是,作为容器本体,可以在如图50和图51A至51D所示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的调色剂容器1032上安装此实施方式的容器结合部339。即,结合件78和容器结合部339构造为:由于用户在附接调色剂容器1032时沿附接方向Q施加的力而造成的沿脱开方向R2转动结合件78的第一转矩M3变得大于由于用户在分离调色剂容器1032时沿分离方向Q1施加的力而造成的沿脱开方向R2转动结合件78的第二转矩M7。因此,与第十实施方式类似,能够减小向作为粉末补充装置的调色剂补充装置60的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附接作为粉末容器的调色剂容器1032的附接操作与从调色剂容器保持部70分离调色剂容器1032的分离操作之间的用户操作力的差值。所以,能够提高附接/分离的可操作性。
虽然在上文中详细说明了第一至第十实施方式,但是它们只是一些示例。通过如上所述上的任意实施方式的组合形成的任何构造都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为了全面、清晰地进行公开,本发明是通过一些实施方式来说明的,但是所附权利要求不受这些实施方式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文所述的基本公开内容的前提下做出的所有修饰和更改都应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还包括以下特征。
特征A-1
一种可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的粉末容器,在附接时,粉末容器的纵向处于水平方向,所述粉末补充装置包括:
输送喷嘴,粉末容器附接至所述输送喷嘴上,并且所述输送喷嘴输送粉末;
粉末接收孔,其布置在输送喷嘴上并从粉末容器接收粉末;
喷嘴开启/关闭件,其用于开启和封闭粉末接收孔;
偏压件,其使喷嘴开启/关闭件偏置,从而封闭粉末接收孔;和
补充装置结合件,其向粉末容器的一侧施加偏压,以把粉末容器保持在粉末补充装置中,所述补充装置结合件包括当粉末容器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时与粉末容器形成接触的第一倾斜面、以及当粉末容器从粉末补充装置分离时与粉末容器接触的第二倾斜面,并且布置为可相对于在粉末容器附接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处于上游侧的轴转动,
所述粉末容器包括:
转动输送装置,其用于从纵向上的一端向布置有容器开口的另一端输送粉末;
喷嘴接收装置,其布置在所述开口中并接收输送喷嘴;和
容器结合部,其包括:
第一接触面,当粉末容器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时,所述第一接触面与第一倾斜面形成接触;和
第二接触面,当粉末容器从粉末补充装置分离时,所述第二接触面与第二倾斜面形成接触,
其中,喷嘴接收装置包括与喷嘴开启/关闭件形成接触并且偏置的接触部;
当粉末容器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时,第一接触面通过与第一倾斜面接触在补充装置结合件上产生第一转矩;
当粉末容器从粉末补充装置分离时,第二接触面通过与第二倾斜面接触在补充装置结合件上产生第二转矩;并且
第一转矩大于第二转矩。
特征A-2
一种可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的粉末容器,在附接时,粉末容器的纵向处于水平方向,所述粉末补充装置包括:
输送喷嘴,粉末容器附接至所述输送喷嘴上,并且所述输送喷嘴输送粉末;
粉末接收孔,其布置在输送喷嘴上并从粉末容器接收粉末;
喷嘴开启/关闭件,其用于开启和封闭粉末接收孔;
偏压件,其使喷嘴开启/关闭件偏置,从而封闭粉末接收孔;和
两个补充装置结合件,
每个对粉末容器的相对侧施加偏压,以容纳粉末容器;
每个包括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在粉末容器附接方向上从上游侧至下游侧向上倾斜,从而当粉末容器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时与粉末容器形成接触;
每个包括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具有从第一倾斜面邻接的顶部,并且在粉末容器分离方向上从上游侧至下游侧向上倾斜,从而当粉末容器从粉末补充装置分离时与粉末容器形成接触;并且
每个布置为可相对于在粉末容器附接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处于上游侧的轴转动,
所述粉末容器包括:
转动输送装置,其用于从纵向上的一端向布置有容器开口的另一端输送粉末;
喷嘴接收装置,其布置在容器开口中并接收输送喷嘴;和
容器结合部,其包括:
第一接触面,当粉末容器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时,所述第一接触面与第一倾斜面形成接触;
第二接触面,当粉末容器从粉末补充装置分离时,所述第二接触面与第二倾斜面形成接触,和
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之间的顶部,
其中,喷嘴接收装置包括与喷嘴开启/关闭件形成接触并且偏置的接触部;
容器结合部的第一接触面是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在粉末容器附接方向上从下游侧至上游侧向上倾斜,当粉末容器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时通过与补充装置结合件的第一倾斜面接触向第一倾斜面施加力,并且在与第一倾斜面接触的位置产生第一转矩,所述第一转矩具有与从第一接触面沿向第一倾斜面施加力的方向绘制的直线和从轴绘制的直线之间的距离对应的力矩臂,从而平行于从第一接触面绘制的直线;并且
容器结合部的第二接触面是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从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之间的顶部开始在粉末容器分离方向上从下游侧至上游侧向上倾斜,当粉末容器从粉末补充装置分离时通过与第二倾斜面接触向第二倾斜面施加力,并且在与第二倾斜面接触的位置产生第二转矩,所述第二转矩具有与从第二接触面沿向第二倾斜面施加力的方向绘制的直线和从轴绘制的直线之间的距离对应的力矩臂,从而平行于从第二接触面绘制的直线;并且
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之中的每一个相对于粉末容器附接和分离方向的倾角设置为使得第一转矩变得大于第二转矩,
其中,接触位置设置为使得第一转矩的力矩臂和第二转矩的力矩臂的长度彼此不同。
特征A-3
如特征A-2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容器结合部包括与补充装置结合件结合的结合口;并且
结合口与第二接触面相邻。
特征A-4
如特征A-3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所述结合口是通孔。
特征A-5
如特征A-2至A-4中任何一个特征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所述喷嘴接收装置包括:
容器开启/关闭件,其用于开启和封闭喷嘴插入口,以把输送喷嘴导引至容器本体内;和
容器偏压件,其用于偏置容器开启/关闭件,从而封闭喷嘴插入口。
特征A-6
如特征A-2至A-5中中任何一个特征所述的粉末容器,还包括布置在容器本体的另一端的容器盖,其中:
所述容器盖包括容器结合部。
特征A-7
如特征A-6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所述容器结合部包括相对于第一接触面处于容器前侧上的导引部;并且
所述导引部包括从容器盖的中心轴向容器盖的外周倾斜的倾斜面。
特征A-8
如特征A-7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当粉末容器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时,导引部的倾斜面通过与补充装置结合件的第一倾斜面接触向第一倾斜面施加力,并且在与第一倾斜面接触的位置产生第三转矩,所述第三转矩具有与从导引部的倾斜面沿向第一倾斜面施加力的方向绘制的直线和从轴绘制的直线之间的距离对应的力矩臂,从而平行于从倾斜面绘制的直线;
导引部的倾斜面相对于粉末容器附接和分离方向的倾角设置为使得第三转矩变得大于第一转矩;并且
导引部的倾斜面和第一倾斜面之间的接触位置与第一接触面和第一倾斜面之间的接触位置不同,从而第三转矩的力矩臂与第一转矩的力矩臂的长度彼此不同。
特征A-9
如特征A-7或A-8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所述容器结合部在容器盖的外表面上包括从倾斜面邻接并沿纵向延伸的导引槽。
特征A-10
如特征A-6至A-9中任何一个特征所述的粉末容器,还包括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用于在其中存储待供送至粉末补充装置以形成图像的粉末,
其中,所述容器本体被保持为相对于容器盖转动。
特征A-11
如特征A-10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所述转动输送装置是布置在容器本体的内表面上的旋肋。
特征A-12
如特征A-6至A-9中任何一个特征所述的粉末容器,还包括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用于在其中存储待供送至粉末补充装置以形成图像的粉末,
其中,所述容器本体被保持为不相对于容器盖转动。
特征A-13
如特征A-12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所述转动输送装置与喷嘴接收装置集成。
特征A-14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如特征A-2至A-6和A-9至A-13中任何一个特征所述的粉末容器;
图像形成单元,其使用从粉末容器输送的粉末在图像载体上形成图像;和
粉末补充装置,其用于从粉末容器向图像形成单元输送粉末。
特征A-15
如特征A-1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容器保持段,粉末容器可附接至所述容器保持段并可所述从容器保持段分离,
其中,补充装置结合件被布置在容器保持段中的轴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并包括沿容器保持方向朝补充装置结合件施加转矩的按压单元。
特征A-16
如特征A-14或A-1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用于在附接粉末容器时通过与容器盖的第一接触面接触而施加的力在第一倾斜面上的作用点沿脱开方向转动补充装置结合件的第一转矩的力矩臂的长度大于用于在分离粉末容器时通过与容器盖的第二接触面接触而施加的力在第二倾斜面上的作用点沿脱开方向转动补充装置结合件的第二转矩的力矩臂的长度。
特征A-17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如特征A-7或A-8所述的粉末容器;
图像形成单元,其使用从粉末容器输送的粉末在图像载体上形成图像;和
粉末补充装置,其用于从粉末容器向图像形成单元输送粉末。
特征A-18
如特征A-1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容器保持段,粉末容器可附接至所述容器保持段并可所述从容器保持段分离,
其中,补充装置结合件被布置在容器保持段中的轴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并包括沿容器保持方向朝补充装置结合件施加转矩的按压单元。
特征A-19
如特征A-17或A-18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用于在附接粉末容器时通过与容器盖的第一接触面接触而施加的力在第一倾斜面上的作用点沿脱开方向转动补充装置结合件的第一转矩的力矩臂的长度大于用于在分离粉末容器时通过与容器盖的第二接触面接触而施加的力在第二倾斜面上的作用点沿脱开方向转动补充装置结合件的第二转矩的力矩臂的长度。
特征A-20
如特征A-17至A-19中任何一个特征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用于在附接粉末容器时通过与导引部的倾斜面接触而施加的力在第一倾斜面上的作用点沿脱开方向转动补充装置结合件的第三转矩的力矩臂的长度大于第一转矩的力矩臂的长度。
特征A-21
一种可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的粉末容器,在附接时,粉末容器的纵向处于水平方向,所述粉末补充装置包括:
输送喷嘴,粉末容器附接至所述输送喷嘴上,并且所述输送喷嘴输送粉末;
粉末接收孔,其布置在输送喷嘴上并从粉末容器接收粉末;
喷嘴开启/关闭件,其用于开启和封闭粉末接收孔;
偏压件,其使喷嘴开启/关闭件偏置,从而封闭粉末接收孔;和
两个补充装置结合件,
每个对粉末容器的相对侧施加偏压,以容纳粉末容器;
每个包括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在粉末容器附接方向上从上游侧至下游侧向上倾斜,从而当粉末容器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时与粉末容器形成接触;
每个包括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具有从第一倾斜面邻接的顶部,并且在粉末容器分离方向上从上游侧至下游侧向上倾斜,从而当粉末容器从粉末补充装置分离时与粉末容器形成接触;并且
每个布置为可相对于在粉末容器附接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处于上游侧的轴转动,
所述粉末容器包括:
转动输送装置,其用于从纵向上的一端向布置有容器开口的另一端输送粉末;
喷嘴接收装置,其布置在容器开口中并接收输送喷嘴;和
容器结合部,其包括:
第一接触面,当粉末容器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时,所述第一接触面与第一倾斜面形成接触;
第二接触面,当粉末容器从粉末补充装置分离时,所述第二接触面与第二倾斜面形成接触,和
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之间的顶部,
其中,喷嘴接收装置包括与喷嘴开启/关闭件形成接触并且偏置的接触部;
容器结合部的第二接触面是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从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之间的顶部开始在粉末容器分离方向上从下游侧至上游侧向上倾斜,当粉末容器从粉末补充装置分离时通过与第二倾斜面接触向第二倾斜面施加力,并且在与第二倾斜面接触的位置产生第二转矩,所述第二转矩具有与从第二接触面沿向第二倾斜面施加力的方向绘制的直线和从轴绘制的直线之间的距离对应的力矩臂,从而平行于从第二接触面绘制的直线;
第一接触面是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在粉末容器附接方向上相对于第二接触面处于下游侧,在粉末容器附接方向上从下游侧至上游侧向上倾斜,当粉末容器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时通过与补充装置结合件的第一倾斜面接触向第一倾斜面施加力,并且在与第一倾斜面接触的位置产生第一转矩,通过把第一转矩的力矩臂的长度设置为大于第二转矩的力矩臂的长度而使得第一转矩大于第二转矩,第一转矩的力矩臂的长度与从第一接触面沿向第一倾斜面施加力的方向绘制的直线和从轴绘制的直线之间的距离对应,从而第一转矩平行于从第一接触面绘制的直线。
特征B-1
一种粉末容器,包括:
容器本体,用于在其中存储待供送至粉末补充装置以形成图像的粉末;
转动输送装置,其布置在容器本体内,并沿容器本体的纵向从一端向另一端输送粉末,所述另一端是布置有容器开口的一端;
喷嘴接收装置,其布置在容器开口中,并把输送喷嘴导引到容器本体内,所述输送喷嘴布置到粉末补充装置上,并构造为在容器本体中输送粉末;和
容器盖,其布置在容器本体的另一端,并与补充装置结合件结合,从而把粉末容器保持在粉末补充装置中,
其中,所述喷嘴接收装置包括:
开启/关闭件,其开启和封闭作为向容器本体内导引输送喷嘴的入口的喷嘴插入口,并支持在输送喷嘴上布置粉末接收孔,以从粉末容器接收粉末;和
偏压件,其用于沿封闭喷嘴插入口的方向偏压开启/关闭件,所述方向是与喷嘴开启/关闭件封闭粉末接收孔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并且
容器盖包括容器结合部,所述容器结合部包括:
第一接触面,当粉末容器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时,所述第一接触面与从粉末容器的一侧偏置的补充装置结合件的第一倾斜面形成接触;和
第二接触面,当粉末容器从粉末补充装置分离时,所述第二接触面与从粉末容器的一侧偏置的补充装置结合件的第二倾斜面形成接触,
容器结合部构造为:
当粉末容器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时,第一接触面通过与第一倾斜面接触在补充装置结合件上产生第一转矩;
当粉末容器从粉末补充装置分离时,第二接触面通过与第二倾斜面接触在补充装置结合件上产生第二转矩;并且
第一转矩大于第二转矩。
特征B-2
如特征B-1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容器盖包括从容器前侧开始依次布置的下列部件:
导引倾斜面,其从容器盖的中心轴线向容器盖的外周倾斜;
导引槽,其从导引倾斜面连接,并沿纵向延伸;
第一接触表面,其从导引槽连接,并从容器盖的中心轴线向容器盖的外周突出;和
第二接触面,其从第一接触面连接至与补充装置结合件结合的结合口。
特征B-3
如特征B-1或B-2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当粉末容器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时,操作人员需要向粉末容器施加的最小力设置为50牛或更小。
特征B-4
如特征B-1至B-3中任何一项特征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在粉末容器附接至粉末补充装置时需要由操作人员向粉末容器施加的最小力与在粉末容器从粉末补充装置分离时需要由操作人员向粉末容器施加的最小力之间的差值设置为3牛或更小。
特征C-1
一种用于容纳成像用的粉末并附接至图像形成设备的粉末容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插孔,粉末容器沿水平方向插入该插孔中;和
肋,其在插孔处向上突出,并根据图像形成设备的类型布置为不同的形状或布置在不同的位置,
所述粉末容器包括:
缝隙,其布置在粉末容器的下部中,以越过所述肋;和
限位件,当所述缝隙越过所述插孔处的所述肋时,所述限位件限制粉末容器在竖向上的移动。
特征C-2
如特征C-1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所述限位件是布置在粉末容器的外表面上的滑动导轨;并且
当布置在插孔处的限位肋进入滑动导轨时,粉末容器在竖向上的移动被限制。
特征C-3
如特征C-1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所述限位件是布置到粉末容器的上部的向上导引部;并且
当所述向上导引部与插孔的顶面形成接触时,粉末容器在竖向上的移动被限制。
特征C-4
如特征C-2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所述缝隙布置在一对滑动导轨之间。
特征C-5
如特征C-4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所述缝隙由从滑动导轨突出的一对容器肋限定;并且
根据所述容器肋之间的距离来确定是否允许所述缝隙越过插孔处的所述肋。
特征C-6
如特征C-4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所述缝隙沿粉末容器附接方向布置在滑动导轨的下表面上;并且
根据是否存在所述缝隙来确定是否允许所述缝隙越过插孔处的所述肋。
特征C-7
如特征C-5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所述容器肋延伸至在粉末容器附接方向上相对于滑动导轨的纵向中心处于下游侧的位置。
特征C-8
如特征C-4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所述滑动导轨之中的每一个包括沿粉末容器的纵向延伸的上导轨和下导轨,从而在上导轨和下导轨之间提供间隙:
在粉末容器附接方向上处于下游侧的间隙前端比在粉末容器附接方向上处于上游侧的间隙中部窄;并且
在限位肋插入到缝隙前端中的同时,确定是否允许所述缝隙越过所述突出部。
特征C-9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如特征C-1至C-8中任何一个特征所述的粉末容器;和
图像形成单元,其使用从粉末容器输送的粉末在图像载体上形成图像。
特征C-10
一种用于容纳成像用的粉末并附接至图像形成设备的粉末容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插孔,粉末容器沿水平方向插入该插孔中;和
突出部,其在插孔处向上突出,并根据图像形成设备的类型布置为不同的形状或布置在不同的位置,
所述粉末容器包括:
缝隙,其布置在粉末容器的下部中,以越过所述突出部;和
限位件,当所述缝隙越过所述插孔处的所述突出部时,所述限位件限制粉末容器在竖向上的移动,
其中,所述缝隙布置在位于粉末容器的外表面上的一对限位件之间。
特征C-11
如特征C-10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所述缝隙由从所述限位件突出的一对容器突出部限定;并且
根据所述容器突出部之间的距离来确定是否允许所述缝隙越过所述插孔处的突出部。
特征C-12
如特征C-10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所述缝隙布置在所述限位件的下表面上;并且
根据是否存在所述缝隙来确定是否允许所述缝隙越过所述插孔处的突出部。
特征C-13
如特征C-11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所述容器突出部延伸至在粉末容器附接方向上相对于限位件的纵向中心处于下游侧的位置。
特征C-14
如特征C-10至C-13中任何一个特征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所述限位件是沿着粉末容器的纵向延伸的滑动导轨。
特征C-15
如特征A-14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所述滑动导轨包括布置为平行于粉末容器的转动轴线的滑槽。
特征C-16
如特征C-15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当布置在插孔处的限位肋进入滑槽时,粉末容器在竖向上的移动被限制。
特征C-17
如特征C-15或C-16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所述滑槽由上导轨和下导轨限定;
在粉末容器附接方向上处于下游侧的滑槽前侧比在粉末容器附接方向上处于上游侧的滑槽后侧窄;并且
在限位肋插入滑槽前侧的同时,确定是否允许所述缝隙越过所述突出部。
特征C-18
如特征C-15或C-16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所述缝隙布置在所述滑动导轨的下表面上;并且
根据是否存在所述缝隙来确定是否允许所述缝隙越过插孔处的突出部。
特征C-19
如特征C-18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所述滑动导轨包括加强部,所述加强部连接至滑动导轨,并与滑动导轨集成;并且
所述缝隙布置在所述加强部的下表面上。
特征C-20
如特征C-10至C-19中任何一个特征所述的粉末容器,还包括:
容器本体,用于在其中存储粉末;和
容器盖,其用于遮盖容器本体,
其中,所述限位件布置到所述容器盖上。
特征C-21
如特征C-1至C-20中任何一个特征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所述粉末容器盛有作为粉末的调色剂。
特征C-22
如特征C-1至C-21中任何一个特征所述的粉末容器,还包括:
向上导引部布置到粉末容器的上部上,
其中,当所述向上导引部与插孔的顶面形成接触时,粉末容器在竖向上的移动被限制。
特征C-23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如特征C-1至C-22中任何一个特征所述的粉末容器;和
图像形成单元,其使用从粉末容器输送的粉末在图像载体上形成图像。
特征C’-1
一种用于容纳成像用的粉末并附接至图像形成设备的粉末容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插孔,粉末容器沿水平方向插入该插孔中;和
识别部,其在插孔处向上突出,并根据图像形成设备的类型布置为不同的形状或布置在不同的位置,
所述粉末容器包括:
被识别部,其布置在粉末容器的下部中,并可越过所述识别部;和
限位件,当所述被识别部越过所述插孔处的所述识别部时,所述限位件限制粉末容器在竖向上的移动,
其中,所述被识别部布置在位于粉末容器的外表面上的一对限位件之间。
特征C”-1
一种用于容纳成像用的粉末并附接至图像形成设备的粉末容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插孔,粉末容器沿水平方向插入该插孔中;和
识别部,其在插孔处向上突出,并根据图像形成设备的类型布置为不同的形状或布置在不同的位置,
所述粉末容器包括:
被识别部,其布置在粉末容器的下部中,并可越过所述识别部;和
限位件,当所述被识别部越过所述插孔处的所述识别部时,所述限位件限制粉末容器在竖向上的移动。
特征C”-2
如特征C”-1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所述限位件是布置在粉末容器的外表面上的一对竖向限位件;并且
当布置在插孔处的限位肋进入竖向限位件时,粉末容器在竖向上的移动被限制。
特征C”-3
如特征C”-2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所述被识别部布置在一对竖向限位件之间。
特征C”-4
如特征C”-3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所述被识别部由从所述竖向限位件突出的一对容器突出部限定;并且
根据所述容器突出部之间的距离来确定是否允许所述被识别部越过插孔处的所述识别部。
特征C”-5
如特征C”-3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所述被识别部沿粉末容器附接方向布置在所述竖向限位件的下表面上;并且
根据是否存在所述被识别部来确定是否允许所述被识别部越过插孔处的所述识别部。
特征C”-6
如特征C”-4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所述容器突出部延伸至在粉末容器附接方向上相对于竖向限位件的纵向中心处于下游侧的位置。
标号列表
26 供送托盘
27 供送辊
28 定位辊对
29 排出辊对
30 堆叠段
32(Y、M、C、K)、1032、2032、3032 调色剂容器(粉末容器)
33、1033 容器本体(粉末存储装置)
33a 开口(容器开口)
33b 容器开口的外表面
33c 容器开口的前端
34、2034 容器前端盖(容器盖)
34a、2034a 齿轮外露口
34b、2034b 容器盖的外表面
34c、2034c 附接方向上的前端
34d、2034d 竖向表面(附接方向上的下游表面)
34g、2034g 下部(容器前盖的外周的下部)
35 向上导引部
35a 向上导引部的顶部
35b 向上导引部的侧部
35c 向上导引部的倾斜面
41(Y、M、C、K) 光导体(图像载体)
42(Y、M、C、K) 光导体清洁装置(清洁装置)
42a 清洁刮板
44(Y、M、C、K) 充电辊(充电装置)
46(Y、M、C、K) 图像形成段
47 曝光装置
48 中间转印带
49(Y、M、C、K) 一次转印偏压辊
50(Y、M、C、K) 显影装置
51(Y、M、C、K) 显影辊(显影剂载体)
52(Y、M、C、K) 刮板(显影剂调节板)
53(Y、M、C、K) 第一显影剂容纳段
54(Y、M、C、K) 第二显影剂容纳段
55(Y、M、C、K) 显影剂输送螺杆
56(Y、M、C、K) 调色剂密度传感器
60(Y、M、C、K) 调色剂补充装置(粉末补充装置)
64(Y、M、C、K) 落调色剂通道
70、2070 调色剂容器保持部(容器保持段)
71、71A、2071 插孔部
71a、2071a 插孔(插口)
71b 插孔基部
71c 下侧面(插孔的下侧面)
71e 顶面(插孔的顶面)
72、2072 容器接收段
73、2073 容器盖接收段
74、2074 沟槽(容器安装段)
74a、74b、2074a、2074b 沟槽的侧面(侧面)
74c 安装面
75、2075 导轨
76 顶面(安装面的相对表面)
76a 顶面的探出部(探出部)
77a 安置盖的凹槽(凹槽)
77b 安置盖的凸起部(凸起部)
78 结合件,补充装置结合件
78a 结合件的一端(一端)
78b 结合件的另一端(另一端)
78c 尖端部
78e 第一倾斜面
78f 第二倾斜面
78g 弹簧按压件
78h 转动止动件
79a 安置盖的通孔(通孔)
79b 安置盖的凹入部(凹入部)
82 二次转印支承辊
85 中间转印装置
86 定影装置
89 二次转印辊
90、2090 识别突出部(识别肋,识别部)
91、2091 容器转动部(驱动部)
92、2092 被识别部
93 限位肋(限位件)
100 打印机(复印机本体,图像形成设备本体)
200 片材供送器
301、1301 容器齿轮
302 螺旋槽(转动输送装置)
303 握柄
304 铲部
304a 铲部的旋肋
304g 铲肋
304f 铲壁面
304h 铲部的凸起部
305 前端开口
306 盖钩止动件(盖钩限位件)
306a 盖钩限位件的外缘
330、1330 喷嘴接收装置(输送装置的接收装置)
331、1331 接收口(喷嘴插入口)
333a 喷嘴插入口的内表面
332、1332 容器活门(开启/关闭件)
332a 活门钩
332b 导杆滑动部
332c 圆筒状前部(封盖)
332d 滑动区
332e 导杆
332g 导杆滑动部
332f 悬臂
332h 容器活门的端面
(圆筒状前部的端面)
333 容器密封件(密封件)
334 容器活门支撑件(支撑件)
335 活门后端支撑部(活门后部)
335a 活门侧面支撑部(活门侧部)
335b、1335b 活门支撑部的开口(活门侧口)
335d 后端开口(通孔)
336、1336 容器活门弹簧(偏压件)
337 喷嘴接收装置附接部
337a 喷嘴活门定位肋(对接部,凸起部)
337b 密封件防卡空间
339、2339 容器结合部
339a、2339a 导引突出部
339a1 导引倾斜面
339a2 容器前侧的尖端
339b、2339b 导引槽
339c、2339c 凸点
339d、2339d 结合口(导引部,轴向限位件,轴向定位件)
339e 第一接触面
339f 第二接触面
340、2340 盖钩
340b 阀盖前端的内表面
341a 突出部(导引部,径向限位件,径向定位部,径向定位件)
342a 转动限制肋
(转动限制部,导引部,周向限位件,周向限位部,周向定位件)
342b 转动限位凹槽(导引部,周向限位槽,周向定位件)
343、2343 保持件(IC标签保持件)
344 保持部(盖部)
345 保持机构
361、2361 滑动导轨(导引部,竖向限位件,竖向定位件)
361A、2361A 上表面(上导轨)
361B、2361B 下表面(下导轨)
361a、2361a 滑槽
361b 滑动导轨的前端
361c 滑槽的前部(第一导引部)
361d 滑槽的中部(第二导引部)
361e 滑槽的后部
361g 滑槽的凹面
361f 滑槽倾斜部
362、2362 加强部
400 扫描器(扫描器段)
500 复印机(图像形成设备)
600 定位部(导引部)
601 容器驱动齿轮
602 安装架
603 驱动电机(设备本体齿轮)
603a 输出齿轮
604 耦合齿轮
605 输送螺杆齿轮
607 喷嘴保持件
608、2608 安置盖
608a 凹面(第一背面)
608b 安装部
608c 安置盖的内表面
(容器盖接收段的内表面)
608d、2608d 孔
608e 安置盖突出部
608f 安置盖的边缘
608g 结合件的支撑部
608h 安置盖槽口
610 喷嘴孔(粉末接收孔)
611 输送喷嘴(输送管)
611a 输送喷嘴的前端(端面)
612 喷嘴活门(喷嘴开启/关闭件)
612a 凸缘(喷嘴活门凸缘)
612f 喷嘴活门凸缘的偏压面
613 喷嘴活门弹簧(偏压件)
614 输送螺杆(设备本体输送装置)
615 容器安置段(容器接收段)
615a 容器安置段的内表面
615b 容器安置段的端面(第二背面)
615d 接触面
615c 弹簧固定件
700、2700 IC标签(IC芯片,信息存储介质)
701 IC标签口(端子口)
702、2702 基板
703、2703 接地端子
705 接地端子探出部
710、2710 金属垫
710a、2710a 第一金属垫
710b、2710b 第二金属垫
710c、2710c 第三金属垫
2710d 第四金属垫
720 保持件
781 轴(支轴)
782 扭转卷簧
783 销
800、2800 连接器(读取装置)
801 定位销
802 本体的接地端子
804 端子
920、9201a、9202a、9204a、9205a 被识别突出部(被识别肋,滑动导轨之间的突出部)
920a 被识别肋的上部
920b 被识别肋的侧部
921、9211a、9211b、9212a、9212b 被识别肋之间的缝隙(被识别缝隙,突出部之间的缝隙)
922、9224a、9224b、9225a、9225b、9235a 加强部的缝隙(加强部的通道(槽口、凹入部))
9213 滑动导轨之间的缝隙(滑动导轨之间的通道)
9201b、9202b、9204b、9205b 滑动导轨之间的突出部
1035 后盖
1035a 后侧轴承
1036 前侧轴承
1302 输送叶片
1330a 喷嘴接收装置的外表面
1330b 输送叶片保持装置
1332a 接触部
1332b 活门支撑部
1332c 钩部
1335c 转动方向上的下游侧部分
2075a 导轨的前缘
2343a、2343b 两个侧面(导引部,周向限位件,保持件的两面,周向定位件)
2801 导引件
2801a、2801b 壁
2801c、2801d 内表面(壁的内表面)
2802、2803 定位件
2802a、2803a 定位件的一端
2802b、2803b 定位件的另一端
2802c、2803c 定位件的中心
2804a 第一设备本体端子
2804b 第二设备本体端子
2804c 第三设备本体端子
2804d 第四设备本体端子
2805 设备本体端子
H1、H2、H3 上导轨和下导轨之间的距离
L 激光
P 记录介质
Q 附接方向
Q1 分离方向
G 显影剂

Claims (13)

1.一种用于容纳成像用的粉末并附接至图像形成设备的粉末容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输送喷嘴,用于输送粉末;
设备本体齿轮,用于向粉末容器传递驱动力;
容器接收段,布置在输送喷嘴周围并接收粉末容器;和
设备本体结合件,用于允许粉末容器被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保持,
所述粉末容器包括:
开口,用于插入在容器接收段中;
转动输送装置,进行转动以输送粉末;
容器齿轮,旋转并与设备本体齿轮啮合以驱动所述转动输送装置;和
一对容器结合部,位于粉末容器侧面,用于与设备本体结合件接合,
其中,
在粉末容器附接到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的状态下,容器结合部定位成彼此面对并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并且
容器齿轮在粉末容器的纵向方向上布置在开口与容器结合部之间。
2.一种用于容纳成像用的粉末并附接至图像形成设备的粉末容器,
所述粉末容器包括:
开口,用于插入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的输送喷嘴周围的容器接收段中;
转动输送装置,进行转动以输送粉末;
容器齿轮,旋转并与图像形成设备的设备本体齿轮啮合以驱动所述转动输送装置;和
一对容器结合部,位于粉末容器侧面,用于与图像形成设备的设备本体结合件接合,以允许粉末容器被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保持,
其中,
在粉末容器附接到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的状态下,容器结合部定位成彼此面对并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并且
容器齿轮在粉末容器的纵向方向上布置在开口与容器结合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粉末容器,其中,当设备本体结合件进入容器结合部中时,粉末容器沿纵向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粉末容器,其中,容器结合部具有通孔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粉末容器,还包括相对于容器齿轮旋转的容器盖,其中,所述容器结合部设置在该容器盖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粉末容器,其中,
容器盖包括用于使容器齿轮的至少一部分露出的齿轮外露口,
在粉末容器附接到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的状态下,容器结合部穿过开口的中心布置在左右两侧,使得结合口中的一个位于齿轮外露口的上方,而结合口中的另一个位于齿轮外露口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粉末容器,还包括用于连接到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的连接器的信息存储装置,其中
该信息存储装置布置成大致平行于连接所述一对容器结合部的线段。
8.根据权利要求7的粉末容器,还包括保持所述信息存储装置的保持件,其中
该保持件能够限制粉末容器在周向上的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的粉末容器,其中
保持件设置在容器盖上,并且
保持件的位于纵向方向上的两个侧表面都与图像形成设备的限制壁部形成接触,从而限制容器盖在周向上的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粉末容器,其中,粉末容器的开口的外表面与图像形成设备的容器接收段的内表面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粉末容器,还包括存储粉末的容器本体,其中,容器齿轮与该容器本体一体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粉末容器,其中,粉末容器容纳作为粉末的调色剂。
13.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容器;和
图像形成单元,使用从粉末容器输送的粉末在图像载体上形成图像。
CN201911010456.5A 2013-03-15 2014-03-14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107164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54372 2013-03-15
JP2013054372 2013-03-15
JP2013054371 2013-03-15
JP2013-054371 2013-03-15
JP2013-110443 2013-05-24
JP2013-110330 2013-05-24
JP2013110330A JP5594396B1 (ja) 2013-03-15 2013-05-24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10443 2013-05-24
JP2013-146882 2013-07-12
JP2013146882A JP5549766B1 (ja) 2013-03-15 2013-07-12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53815A JP5594408B1 (ja) 2013-03-15 2013-07-24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53815 2013-07-24
JP2013244411 2013-11-26
JP2013-244411 2013-11-26
JP2014019469A JP6303551B2 (ja) 2013-03-15 2014-02-04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19469 2014-02-04
CN201480015296.2A CN105143991B (zh) 2013-03-15 2014-03-14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PCT/JP2014/057949 WO2014142362A1 (en) 2013-03-15 2014-03-14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5296.2A Division CN105143991B (zh) 2013-03-15 2014-03-14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16406A true CN110716406A (zh) 2020-01-21
CN110716406B CN110716406B (zh) 2022-10-28

Family

ID=54073059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10367.0A Active CN110764382B (zh) 2013-03-15 2014-03-14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CN201480015296.2A Active CN105143991B (zh) 2013-03-15 2014-03-14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CN201911010456.5A Active CN110716406B (zh) 2013-03-15 2014-03-14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10367.0A Active CN110764382B (zh) 2013-03-15 2014-03-14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CN201480015296.2A Active CN105143991B (zh) 2013-03-15 2014-03-14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16)

Country Link
US (6) US9513576B2 (zh)
EP (2) EP3842870A1 (zh)
KR (5) KR101967125B1 (zh)
CN (3) CN110764382B (zh)
AU (5) AU2014230442B2 (zh)
BR (1) BR112015023410B1 (zh)
CA (2) CA3114929C (zh)
ES (1) ES2873974T3 (zh)
HK (1) HK1214003A1 (zh)
MX (3) MX366627B (zh)
PH (1) PH12015502022A1 (zh)
RU (4) RU2615797C1 (zh)
SA (1) SA515361052B1 (zh)
SG (2) SG11201506930YA (zh)
TW (6) TWI749884B (zh)
WO (1) WO20141423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973610C (en) 2010-12-03 2023-01-10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container, powd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BR122020001896B1 (pt) 2011-11-25 2021-12-21 Ricoh Company, Ltd Recipiente de pó e aparelho de formação imagem
TWI715931B (zh) 2012-06-03 2021-01-11 日商理光股份有限公司 粉末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US9465317B2 (en) 2013-02-25 2016-10-11 Ricoh Company, Ltd. Nozzle insertion member,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3842870A1 (en) 2013-03-15 2021-06-30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D734386S1 (en) * 2013-05-17 2015-07-14 Ricoh Company, Ltd. Portion of a powder container
KR101897431B1 (ko) 2014-03-17 2018-09-10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노즐 수용체, 분체 용기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US9448507B2 (en) 2014-09-10 2016-09-20 Ricoh Company, Ltd. Nozzle receiver,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1537179S (zh) * 2015-03-17 2015-11-09
JP1537177S (zh) * 2015-03-17 2015-11-09
US9690233B2 (en) 2015-04-20 2017-06-27 Ricoh Company, Ltd.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2017068075A (ja) 2015-09-30 2017-04-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60002B2 (ja) * 2016-02-15 2019-01-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665597B2 (ja) * 2016-03-08 2020-03-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の収容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93402B2 (ja) * 2016-12-09 2020-05-1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容器
JP2018116091A (ja) * 2017-01-16 2018-07-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6864871B2 (ja) 2017-05-30 2021-04-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048189B2 (en) * 2019-03-13 2021-06-29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ontainer, ton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sheet member with two portions to move toner
JP7305105B2 (ja) 2019-07-16 2023-07-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0515286B (zh) * 2019-08-27 2024-05-10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显影剂供给容器
KR20210147048A (ko) 2019-09-17 2021-12-06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토너 카트리지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US11048190B1 (en) * 2020-03-23 2021-06-29 General Plastic Industrial Co., Ltd. Leak-prohibiting device of toner cartridge
US11754947B2 (en) 2021-03-31 2023-09-12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ontainer including a rotatable container body, a gear, and a held portion
JP2023074100A (ja) * 2021-11-17 2023-05-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1722007S (ja) * 2021-12-09 2022-08-09 トナーパック用補給口部材
JP1722008S (ja) * 2021-12-09 2022-08-09 トナーパック用補給口部材
JP1722010S (ja) * 2021-12-09 2022-08-09 トナーパック用補給口部材
JP1722013S (ja) * 2021-12-09 2022-08-09 トナーパック用補給口部材
JP1722009S (ja) * 2021-12-09 2022-08-09 トナーパック用補給口部材
JP1722011S (ja) * 2021-12-09 2022-08-09 トナーパック用補給口部材
JP1722012S (ja) * 2021-12-09 2022-08-09 トナーパック用補給口部材
JP1721946S (ja) * 2021-12-09 2022-08-09 トナーパック用補給口部材
JP1722005S (ja) * 2021-12-09 2022-08-09 トナーパック用補給口部材
JP1722006S (ja) * 2021-12-09 2022-08-09 トナーパック用補給口部材
JP1726639S (ja) * 2021-12-23 2022-10-05 トナーパック用補給口部材
CN116923874B (zh) * 2023-09-14 2023-11-24 江苏希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导电浆料储存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5624A (zh) * 2002-03-15 2003-10-01 夏普株式会社 使用状态检测机构和图像产生单元
CN2615706Y (zh) * 2001-02-19 2004-05-12 佳能株式会社 密封元件、调色剂容纳容器和成像装置
CN101103315A (zh) * 2005-06-07 2008-01-09 株式会社理光 墨粉容器和成像装置
KR20110056207A (ko) * 2009-11-20 2011-05-26 후지제롯쿠스 가부시끼가이샤 화상 형성 장치 및 분체 수용 용기
JP2012133349A (ja) * 2010-12-03 2012-07-12 Ricoh Co Ltd 粉体収納容器、粉体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782243A (zh) * 2012-06-03 2014-05-07 株式会社理光 粉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2205A (en) * 1871-12-26 Improvement in carriage-top prop-block washers
US3060003A (en) 1959-07-16 1962-10-23 United Carbon Company Inc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carbon black
US3644462A (en) 1969-03-12 1972-02-22 Olin Mathieson Preparation of aromatic isocyanates by catalytic carbonylation of nitro compounds
JPS4958325A (zh) 1972-10-09 1974-06-06
JPS5717928A (en) * 1980-07-07 1982-01-29 Olympus Optical Co Ltd Photometer against reflection of camera
JPS61162071A (ja) 1985-01-11 1986-07-22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カラ−複写機
JPH0740157B2 (ja) 1985-02-07 1995-05-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加熱定着ローラ用剥離爪
JPS63178271A (ja) 1987-01-20 1988-07-22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のトナ−補給機構
JPH01130159A (ja) 1987-11-17 1989-05-23 Konica Corp 感光体の製造方法
JPH0720679Y2 (ja) 1988-03-01 1995-05-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その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H049061A (ja) 1990-04-26 1992-01-13 Mitsui Petrochem Ind Ltd 高光線透過性防塵体
JP2797633B2 (ja) 1990-04-26 1998-09-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音楽画像情報処理装置
JPH04168459A (ja) 1990-11-01 1992-06-16 Mita Ind Co Ltd 現像装置
JPH04368965A (ja) * 1991-06-18 1992-12-21 Canon Inc 現像装置
JP3061307B2 (ja) 1991-09-17 2000-07-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デジタル複合機
JPH05249825A (ja) 1992-03-09 1993-09-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ナー容器及び現像装置
JPH0659572A (ja) 1992-08-11 1994-03-04 Ricoh Co Ltd トナー容器及び該トナー容器を装着するトナー補給装置
JP3347201B2 (ja) 1992-12-30 2002-11-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245288B2 (ja) 1993-12-24 2002-0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収納容器
JP3299618B2 (ja) 1993-12-31 2002-07-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充填済みの現像剤収納容器及び現像装置
US5495323A (en) 1994-02-28 1996-02-27 Xerox Corporation Clean spiral toner cartridge
JPH07281492A (ja) 1994-04-05 1995-10-2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95361A (ja) * 1994-09-20 1996-04-12 Ricoh Co Ltd 容器内壁トナー付着防止装置
US5648840A (en) 1994-11-14 1997-07-15 Konic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oner conveyance apparatus
JPH08220857A (ja) 1995-02-16 1996-08-30 Ricoh Co Ltd トナーボトル
JP3353194B2 (ja) 1995-12-08 2002-12-03 コニカ株式会社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5576816A (en) 1996-01-11 1996-11-19 Xerox Corporation Toner cartridge internal plug
JPH09211977A (ja) 1996-01-30 1997-08-15 Ricoh Co Ltd 現像剤補給装置
JP3492856B2 (ja) 1996-07-08 2004-02-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3416485B2 (ja) 1996-09-30 2003-06-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71230A (ja) 1996-12-13 1998-06-26 Ricoh Co Ltd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H10198147A (ja) 1997-01-13 1998-07-31 Ricoh Co Ltd トナー補給装置
US6118951A (en) 1997-01-13 2000-09-12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oner replenishing device therefor
JP3861429B2 (ja) 1997-01-14 2006-12-2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装置
US5890040A (en) 1997-01-14 1999-03-30 Konica Corporation Developer cartridge and developer replenishing apparatus
JP3861428B2 (ja) 1997-01-14 2006-12-2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トナー収納容器及びトナー補給装置
JPH10254229A (ja) 1997-03-06 1998-09-25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複写機におけるトナー補給装置
JP4118976B2 (ja) 1997-04-01 2008-07-16 五郎八 矢上 木造建造物
JP3509053B2 (ja) * 1997-09-25 2004-03-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供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れらに使用するトナー容器
JP3534165B2 (ja) * 1998-04-14 2004-06-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US6091912A (en) 1998-01-26 2000-07-18 Ricoh Company, Ltd. Tower suppl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toner supplying device
US6104902A (en) 1998-11-20 2000-08-15 Katun Corporation Toner cartridge assembly
JP2000187382A (ja) 1998-12-22 2000-07-04 Canon Inc トナー補給装置
JP4028944B2 (ja) 1999-01-11 2008-01-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二成分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169864B1 (en) 1999-07-06 2001-01-02 Xerox Corporation Toner container including a movably mounted sealing member
JP3205547B2 (ja) 1999-07-22 2001-09-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又は液体の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83785A (ja) 1999-09-10 2001-03-3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にトナーを供給するためのトナーボトル
JP4737839B2 (ja) 2000-01-19 2011-08-03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歯車及び歯車装置
CN1900837B (zh) 2000-02-17 2012-10-03 株式会社理光 墨粉收纳容器、补给墨粉的方法及墨粉补给装置
JP4014786B2 (ja) 2000-04-28 2007-11-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
JP4185672B2 (ja) 2000-05-08 2008-1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96629A (ja) 2000-12-26 2002-07-1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907408B2 (ja) 2000-12-28 2007-04-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560434B2 (en) 2001-01-18 2003-05-06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motion control via surface wheel feedback
JP4048051B2 (ja) 2001-01-31 2008-02-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剤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26569B2 (ja) 2001-02-13 2007-06-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収納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626315A3 (en) 2001-01-31 2006-08-02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EP1233311B1 (en) 2001-02-19 2012-08-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supply container
JP3690299B2 (ja) 2001-04-05 2005-08-3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モジュールの包装方法
JP2002357946A (ja) 2001-05-31 2002-12-13 Canon Inc トナー補給容器、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封止部材
US6405011B1 (en) 2001-06-12 2002-06-11 Jui-Chi Wang Developer replenishing container
JP3848111B2 (ja) 2001-08-29 2006-11-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容器
JP2003066704A (ja) * 2001-08-29 2003-03-05 Canon Inc 封止部材及びトナー補給容器及びトナー補給装置
US6505006B1 (en) * 2001-11-15 2003-01-07 Xerox Corporation Supply cartridge for a printing apparatus
US6665505B2 (en) 2001-12-20 2003-12-16 Xerox Corporation Dry ink replenishment bottle with internal plug agitation device
EP1335252B1 (en) 2002-01-31 2006-04-05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refilling device and develop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3233247A (ja) 2002-02-08 2003-08-22 Canon Inc トナー補給容器
JP2003241496A (ja) 2002-02-20 2003-08-27 Ricoh Co Ltd トナーボトル
JP3684212B2 (ja) 2002-06-05 2005-08-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納容器の減容方法及び現像剤補給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4422956B2 (ja) * 2002-10-16 2010-03-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機構
JP4383898B2 (ja) 2003-02-28 2009-12-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容器、現像剤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895191B2 (en) 2003-05-13 2005-05-17 Xerox Corporation Insertion verification of replaceable module of printing apparatus
JP4141904B2 (ja) * 2003-06-11 2008-08-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納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99434A (ja) 2003-09-25 2005-04-14 Kyocera Mita Corp トナーコンテナ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342958B2 (ja) 2004-01-08 2009-10-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再生材料を用いたトナー/現像剤用ボトル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トナー/現像剤用ボトル
JP2005221825A (ja) 2004-02-06 2005-08-18 Ricoh Co Ltd トナーボト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トナー容器、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4468014B2 (ja) 2004-02-27 2010-05-26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装着物のロック機構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現像装置
JP2005331622A (ja) 2004-05-18 2005-12-02 Ricoh Co Ltd トナー容器のリサイクル方法及び生産方法
JP4456957B2 (ja) 2004-08-06 2010-04-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720416B2 (en) 2004-08-16 2010-05-18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 and toner bottl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effectively supplying toner to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072166A (ja) 2004-09-06 2006-03-16 Ricoh Co Ltd 現像材収容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21463B2 (ja) * 2004-09-16 2011-0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再生方法
JP4684624B2 (ja) 2004-11-12 2011-05-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09060A (ja) 2004-12-28 2006-08-10 Ricoh Co Ltd 容器収納装置、該容器収納装置を備えた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96946B2 (ja) 2005-01-26 2010-01-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TWI335867B (en) 2005-03-04 2011-01-11 Canon Kk Toner supply container
JP4794892B2 (ja) 2005-04-11 2011-10-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380639B2 (ja) 2005-06-30 2009-12-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容器の製造方法
JP4371317B2 (ja) 2005-06-20 2009-11-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梱包箱
TWI332128B (en) 2005-04-27 2010-10-21 Ricoh Co Lt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371318B2 (ja) * 2005-06-21 2009-11-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51011B2 (ja) 2005-04-28 2011-03-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S2533553T3 (es) 2005-06-07 2015-04-13 Ricoh Company, Ltd. Recipiente de tóner y aparato de formación de imagen
KR100807858B1 (ko) * 2005-06-07 2008-02-27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토너 용기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JP4557296B2 (ja) 2005-06-07 2010-10-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723317B2 (ja) 2005-08-31 2011-07-13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76851B2 (ja) 2005-10-07 2009-12-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装置
JP5043337B2 (ja) 2006-01-12 2012-10-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83603A (ja) 2006-04-14 2007-11-0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US8060003B2 (en) * 2006-10-20 2011-11-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erein a setting unit sets an interval of image formation according to a size of a recording medium
JP4803828B2 (ja) 2006-11-09 2011-10-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050597B2 (en) 2006-11-09 2011-11-01 Ricoh Company, Limited Toner container having a gear portion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03826B2 (ja) 2007-05-30 2011-10-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13912B2 (ja) 2006-11-29 2010-02-10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粉体カートリッジ、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69231A (ja) 2007-09-11 2009-04-02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69417A (ja) 2007-09-12 2009-04-0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16120A (ja) 2007-11-07 2009-05-28 Ricoh Co Ltd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11160B2 (ja) 2008-02-29 2012-08-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用のカートリッジ
JP5397729B2 (ja) * 2008-05-16 2014-01-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604114B2 (ja) 2008-07-01 2010-12-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304124B2 (ja) * 2008-09-12 2013-10-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765259B (zh) 2008-09-09 2019-09-06 株式会社理光 调色剂容器和成像设备
US8295742B2 (en) 2008-11-10 2012-10-23 Ricoh Company, Limited Powder container, powder suppl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725662B2 (ja) 2009-03-19 2011-07-1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容器
JP4441581B2 (ja) 2009-07-10 2010-03-31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トナー収納容器
JP4958325B2 (ja) * 2009-09-04 2012-06-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597887B (zh) 2009-09-04 2014-06-18 株式会社理光 调色剂容器和成像设备
JP5433388B2 (ja) * 2009-12-03 2014-03-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50121A (ja) 2010-01-21 2011-08-04 Ricoh Co Ltd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542945B1 (en) * 2010-03-01 2021-07-21 Ricoh Company, Limite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582385B2 (ja) 2010-03-01 2014-09-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収容器、画像形成装置、トナー収容器製造方法、及びトナー収容器再生方法。
JP2011187625A (ja) * 2010-03-08 2011-09-22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装置
JP5772004B2 (ja) 2010-03-10 2015-09-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40412B2 (ja) 2010-03-17 2014-12-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封止部材、現像剤収納容器、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37430B2 (ja) * 2010-04-01 2014-12-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43112B1 (ja) * 2010-06-11 2011-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着脱可能装置、現像剤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2077508B1 (ko) 2010-06-11 2020-02-14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정보 저장 장치가 탈착 장치로부터 이탈하는 것을 방지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JP5534431B2 (ja) 2010-06-14 2014-07-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69241B2 (ja) * 2010-08-09 2014-08-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261426B2 (en) * 2010-08-20 2012-09-11 Xerox Corporation Method of constructing a toner dispensing unit
JP2012093460A (ja) 2010-10-25 2012-05-1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8948616B2 (en) 2010-11-03 2015-02-0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o discriminate toner cartridge
CA2973610C (en) * 2010-12-03 2023-01-10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container, powd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811452B2 (ja) 2010-12-06 2015-11-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8849163B2 (en) 2011-01-06 2014-09-30 Ricoh Company, Limited Powder convey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owder container
JP5870647B2 (ja) 2011-02-17 2016-03-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粉体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36704B2 (ja) 2011-08-29 2015-1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容器及び現像剤補給システム
JP5822128B2 (ja) * 2011-11-25 2015-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粉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BR122020001896B1 (pt) * 2011-11-25 2021-12-21 Ricoh Company, Ltd Recipiente de pó e aparelho de formação imagem
CN202378424U (zh) * 2011-12-20 2012-08-15 珠海艾派克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成像盒芯片的读写接口模块及成像盒芯片
US20150293435A1 (en) 2012-03-12 2015-10-15 Kimoto Co., Ltd. Writable screen
JP5821753B2 (ja) * 2012-04-02 2015-11-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軸受部材の取付構造、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645875A (zh) * 2012-04-28 2012-08-22 珠海市汇威打印机耗材有限公司 一种易加粉碳粉盒
EP3842870A1 (en) * 2013-03-15 2021-06-30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2858285B1 (en) 2013-10-04 2018-01-1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symbols in communication signal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15706Y (zh) * 2001-02-19 2004-05-12 佳能株式会社 密封元件、调色剂容纳容器和成像装置
CN1445624A (zh) * 2002-03-15 2003-10-01 夏普株式会社 使用状态检测机构和图像产生单元
CN101103315A (zh) * 2005-06-07 2008-01-09 株式会社理光 墨粉容器和成像装置
KR20110056207A (ko) * 2009-11-20 2011-05-26 후지제롯쿠스 가부시끼가이샤 화상 형성 장치 및 분체 수용 용기
JP2012133349A (ja) * 2010-12-03 2012-07-12 Ricoh Co Ltd 粉体収納容器、粉体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782243A (zh) * 2012-06-03 2014-05-07 株式会社理光 粉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20230314A1 (en) 2020-10-01
MX2019008423A (es) 2019-09-16
AU2021282517B2 (en) 2023-04-06
US20200183303A1 (en) 2020-06-11
TWI749884B (zh) 2021-12-11
KR101862283B1 (ko) 2018-06-29
EP2972591B1 (en) 2021-04-28
CN105143991A (zh) 2015-12-09
TW202209022A (zh) 2022-03-01
TWI714080B (zh) 2020-12-21
RU2655673C1 (ru) 2018-05-29
MX366627B (es) 2019-07-17
KR20150130305A (ko) 2015-11-23
US11372347B2 (en) 2022-06-28
AU2019202358A1 (en) 2019-05-02
CN110716406B (zh) 2022-10-28
KR20210111342A (ko) 2021-09-10
BR112015023410B1 (pt) 2022-03-29
KR102416116B1 (ko) 2022-07-05
CA2904494C (en) 2022-04-05
US20210088935A1 (en) 2021-03-25
WO2014142362A1 (en) 2014-09-18
US20210003942A1 (en) 2021-01-07
US10809648B2 (en) 2020-10-20
TWI822193B (zh) 2023-11-11
AU2019202358B2 (en) 2020-06-18
MX2019008424A (es) 2019-09-18
TWI614588B (zh) 2018-02-11
TW202111451A (zh) 2021-03-16
CA3114929A1 (en) 2014-09-18
CN110764382A (zh) 2020-02-07
KR20190038954A (ko) 2019-04-09
US20170068184A1 (en) 2017-03-09
AU2014230442A1 (en) 2015-09-17
BR112015023410A2 (pt) 2017-07-18
EP2972591A4 (en) 2016-03-09
HK1214003A1 (zh) 2016-07-15
TW202242571A (zh) 2022-11-01
US10935905B2 (en) 2021-03-02
KR20200093699A (ko) 2020-08-05
CN110764382B (zh) 2022-12-13
US9513576B2 (en) 2016-12-06
ES2873974T3 (es) 2021-11-04
TWI663489B (zh) 2019-06-21
EP3842870A1 (en) 2021-06-30
PH12015502022B1 (en) 2016-01-18
CA2904494A1 (en) 2014-09-18
US10534290B2 (en) 2020-01-14
TWI775672B (zh) 2022-08-21
CA3114929C (en) 2023-01-10
TW201835693A (zh) 2018-10-01
US20160004184A1 (en) 2016-01-07
RU2019122817A (ru) 2021-01-19
SG11201506930YA (en) 2015-09-29
TW201706733A (zh) 2017-02-16
TW201933005A (zh) 2019-08-16
KR101967125B1 (ko) 2019-04-08
AU2017204000A1 (en) 2017-07-06
US20220253001A1 (en) 2022-08-11
AU2020230314B2 (en) 2021-10-28
SG10201806817RA (en) 2018-09-27
RU2615797C1 (ru) 2017-04-11
RU2019122817A3 (zh) 2021-12-10
MX2015012942A (es) 2015-12-15
RU2676631C1 (ru) 2019-01-09
RU2696395C1 (ru) 2019-08-01
KR102297457B1 (ko) 2021-09-03
EP2972591A1 (en) 2016-01-20
PH12015502022A1 (en) 2016-01-18
CN105143991B (zh) 2019-11-15
AU2021282517A1 (en) 2022-02-24
KR20180058859A (ko) 2018-06-01
US11803134B2 (en) 2023-10-31
AU2014230442B2 (en) 2017-04-06
SA515361052B1 (ar) 2018-09-03
AU2017204000B2 (en) 2019-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16406B (zh)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