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5672B - 粉末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 Google Patents

粉末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5672B
TWI775672B TW110142269A TW110142269A TWI775672B TW I775672 B TWI775672 B TW I775672B TW 110142269 A TW110142269 A TW 110142269A TW 110142269 A TW110142269 A TW 110142269A TW I775672 B TWI775672 B TW I77567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toner
toner container
cover
nozz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22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09022A (zh
Inventor
菊地賢治
田牧真二
細川浩
加藤俊次
鈴木道治
吉沢秀男
久保木信吾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理光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1033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94396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468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49766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1946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0355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理光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理光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90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90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56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567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96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developer unit or parts thereof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5/08 - G03G15/0894
    • G03G15/0898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developer unit or parts thereof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5/08 - G03G15/0894 for preventing toner scattering during operation, e.g. sea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15/00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by interconnecting or uniting two or more rigid, or substantially rigid, sections made of different materials
    • B65D15/02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by interconnecting or uniting two or more rigid, or substantially rigid, sections made of different materials of curved, or partially curved, cross-section, e.g. cans, drums
    • B65D15/04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by interconnecting or uniting two or more rigid, or substantially rigid, sections made of different materials of curved, or partially curved, cross-section, e.g. cans, drums with curved, or partially curved, walls made by winding or bending paper
    • B65D15/08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by interconnecting or uniting two or more rigid, or substantially rigid, sections made of different materials of curved, or partially curved, cross-section, e.g. cans, drums with curved, or partially curved, walls made by winding or bending paper with end walls made of plastics materi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7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7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15/0872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the developer cartridges being generally horizontally mounted parallel to its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005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 G03G21/0011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using a blade; Details of cleaning blades, e.g. blade shape, layer form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6Eliminating residual charges from a reusable imaging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7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provided with identifying means or means for storing process- or use parameters, e.g. lifetime of the cartridge
    • G03G21/1878Electronically readable memor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79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for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not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6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 G03G2215/0663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2215/0678Bottle shaped container having a bottle neck for toner discharge

Abstract

一種粉末容器,容納用於形成一影像之粉末且被連接至一影像形成裝置,該影像形成裝置包括用於輸送該粉末的一輸送噴嘴、用於將一驅動力傳遞至該粉末容器的一裝置主體齒輪、以及包括彼此相對的一對壁的一主體,該粉末容器包括:一旋轉輸送件,旋轉以輸送該粉末;一容器齒輪,用於與該裝置主體齒輪嚙合,以驅動該旋轉輸送件;一資訊儲存媒介,被連接至該影像形成裝置的該主體;以及一保持件,保持該資訊儲存媒介且包括彼此相對的一對表面,其中,該對壁之間的一距離大於該對表面之間的一距離。

Description

粉末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粉末容器,用於儲存供諸如印表機、傳真機、複印機,或者具有印表機、傳真機、複印機之多種功能的多功能週邊機的影像形成裝置所使用之碳粉;此外,本發明也關於一種具有該粉末容器之影像形成裝置。
在電子攝像之影像形成裝置中,碳粉補充裝置將為粉末之碳粉自作為粉末容器之碳粉容器提供(補充)至顯像裝置。在日本專利申請第2012-133349號中,揭露一種碳粉容器,其具有設置於碳粉容器一端的開口;設置於該開口以用於接收輸送噴嘴之噴嘴接收件,該輸送噴嘴具有用於接收來自碳粉容器之碳粉的粉末接收孔;旋轉輸送件,旋轉以將碳粉朝向所述碳粉接收孔輸送;以及齒輪,與該影像形成裝置上之主體的容器驅動齒輪嚙合,以將驅動力傳遞至該旋轉輸送件。當碳粉容器被連接至該碳粉補充裝置時,齒輪在該碳粉容器的縱向方向上相對於碳粉接收孔的開口側與所述容器驅動齒輪相嚙合。在此種配置中,當碳粉被輸送至輸送噴嘴之粉末接收孔時,齒輪之設置所造成的影響可以被降低,且碳粉可以被以相較於習知配置更為平順的方式輸送。
然而,當容器之齒輪被驅動時,在齒輪與主體之容器驅動齒輪相嚙合的位置所產生的壓力會被施加至碳粉容器或者輸送噴嘴上。因此,若碳粉容器相對於粉末補充裝置的連接位置未被決定,輸送噴嘴或者噴嘴接收件之負載會持續增加,導致輸送噴嘴或者噴嘴接收件損毀,或者,會在輸送噴嘴以及噴嘴接收件之間產生間隙,進而造成碳粉外漏的情形發生。
基於上述理由,本發明之一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粉末容器以及一種影像形成裝置,其可以改善將粉末從粉末容器輸送至碳粉補充裝置之輸送性能,且可以減輕容器驅動齒輪在傳遞驅動力時所造成之負載。
為達成前述之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粉末容器,其接收用於形成一影像之粉末,並且被連接於一影像形成裝置。該影像形成裝置包括:一輸送噴嘴,用以輸送該粉末;一粉末接收孔,設置於該輸送噴嘴上,用於接收來自該粉末容器的粉末;一裝置主體齒輪,用於將一驅動力傳遞至該粉末容器;以及一容器接收部分,設置於該輸送噴嘴周圍並且用以接收該粉末容器。該粉末容器包括:一開口,在一縱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粉末容器之一端;一噴嘴接收件,設置在該開口中,用以接收該輸送噴嘴;一旋轉輸送件,其旋轉以將該粉末輸送至該粉末接收孔;以及一容器齒輪,設置於該開口附近並且藉由與該裝置主體齒輪嚙合驅動該旋轉輸送件。該容器齒輪係在縱向方向上比該粉末接收孔更靠近開口的一位置與該裝置主體齒輪嚙合。該開口與該容器接收部分相配合。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當粉末容器被連接至影像形成裝置時,容器齒輪係在縱向方向上比粉末接收孔更靠近開口的一位置與裝置主體齒輪嚙合。開口與容器接收部分相配合。如此一來,可以改善將粉末從粉末容器輸送至碳粉補充裝置之輸送性能,並且可以減輕容器驅動齒輪在傳遞驅動力時對輸送噴嘴或者噴嘴接收件所造成的負載。
下文中,將參照圖示針對本發明的多個實施例進行說明。在個別的實施例中,相同組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組件將以相同的元件符號標示,並且不會重複進行其說明。以下說明僅為各種實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此外,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士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申請之專利範圍的情況下對本發明進行修改而達成其他實施例。在圖式中,Y、M、C、K是連結到對應黃色、品紅色、青色、黑色的構成元件的下標,並可適當的省略掉。
第一實施例 第2圖為顯示電子攝像串聯式彩色複印機(此後稱為複印機500)之整體配置的示意圖,其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影像形成裝置。複印機500可以為單色複印機。複印機500主要包括了複印機主體(此後稱為列印單元100)、供紙台(此後稱為供紙單元200),以及設置於列印單元100上的掃描部分(此後稱為掃描單元400)。在下文中,“主體”一詞是指列印單元主體(影像形成裝置的主體)。
對應於個別顏色(黃色,品紅色,青色,黑色)當作粉末容器的四碳粉容器32(Y,M,C,K)是可拆卸地(可更換地)連接至設置於列印單元100的上部中的碳粉容器保持部70。中間轉印單元85是配置在碳粉容器保持部70的下方。
中間轉印單元85包括中間轉印帶48、四個主要轉印偏壓輥49(Y,M,C,K)、次要轉印備用輥82、複數個張力輥以及中間轉印清洗裝置。中間轉印帶48被多個輥構件拉伸並支撐,並且藉該等輥其中之一的次要轉印備用輥82的轉動而無止境地在第2圖所示箭頭的方向上移動。
對應於個别顏色的四個影像形成部分46(Y,M,C,K)是以串聯的方式配置,以面對中間轉印帶48。作為粉末供應(補充)裝置之相對應的四個碳粉補充裝置60(Y,M,C,K)分別配置在四個碳粉容器32(Y,M,C,K)的下方。此外,儲存在碳粉容器32(Y,M,C,K)中作為粉末顯影劑的碳粉被相對應的碳粉補充裝置60(Y,M,C,K)傳送(補充)到對應顏色的影像形成部分46(Y,M,C,K)的顯影裝置。在各個實施例中,四個影像形成部分46(Y,M,C,K)形成影像形成單元。
如第2圖所示,列印單元100包括曝光裝置47,其為潛像形成裝置,並且設置於四個影像形成部分46的下方。曝光裝置47基於掃描單元400所讀取之原始影像的影像資訊,曝光並掃描作為影像載體之感光體(Y, M, C, K)41的表面(在下文中進一步說明),並在感光體41的表面上形成靜電潛像。除了由掃瞄單元400掃描影像資訊外,影像資訊也可以為由外部裝置所輸入之資訊,如,連接於複印機500的個人電腦。
在各個實施例中,是配置使用雷射二極體之雷射光束掃描系統作為曝光裝置47。然而,也可以使用具有LED陣列的配置作為曝光裝置。
第3圖是顯示對應於黃色的影像形成部分46Y之示意性配置的示意圖。
影像形成部分46Y包含鼓形的感光體41Y。影像形成部分46Y包括為充電裝置的充電輥44Y、作為顯影手段的顯影裝置50Y、作為清潔裝置的感光體清洗裝置42Y,以及中和裝置。上述裝置皆配置在感光體41Y附近。影像形成步驟(包括充電步驟、曝光步驟、顯影步驟、轉印步驟及清洗步驟)皆在感體41Y上進行,藉此將黃色碳粉影像形成在感光體41Y上。
除了對應的碳粉顏色不同外,其餘的三個影像形成部分46(M, C, K)之配置與對應於黃色之影像形成部分46Y的配置幾乎完全相同。對應於各個碳粉顏色的碳粉影像係形成在各個感光體41(M, C, K)上。在下文中,僅針對對應於黃色的影像形成裝部分46Y進行說明,並且適當地省略其餘三個影像形成部分46(M, C, K)之說明。
感光體41Y是在第3圖中的順時針方向上藉由驅動馬達而轉動。感光體41Y的表面是在表面面對充電輥44Y的位置上被均勻充電(充電步驟)。接著,當感光體41Y的表面到達該表面由曝光裝置47所發射的雷射光束L照射的照射位置時,在該位置進行曝光掃描,藉此在該表面上形成對應於黃色的靜電影像 (曝光步驟)。當感光體41Y的表面到達該表面面對顯影裝置50Y的位置時,靜電潛像在該位置顯影,且形成黃色碳粉影像(顯影步驟)。
中間轉印單元85的四個主要轉印偏壓輥49(Y,M,C,K)以及感光體41(Y,M,C,K)將中間轉印帶48夾至於期間,藉以形成主要轉印輥隙。具有與碳粉相反極性的轉印偏壓力被施加至主要轉印偏壓輥49(Y,M,C,K)。
在顯影步驟中碳粉影像形成於其上的感光體41Y的表面到達主要轉印輥隙,其中該表面面對用中間轉印帶48對面的轉印偏壓輥49Y,且在感光體41Y上的碳粉影像被轉印到在主要轉印輥隙的中間轉印帶48(主要轉印步驟)。此時,會有少量的未傳送碳粉殘留在感光體41Y上。在碳粉影像轉印到在主要轉印輥隙的中間傳送帶48之後,感光體41Y的表面到達該表面面對感光體清洗裝置42Y的位置。在該位置,殘留在感光體41Y上的未傳送碳粉由感光體清洗裝置42Y的清洗刀42a機械性的收集(清洗步驟)。最後,當感光體41Y的表面到達該表面面對中和裝置的位置時,在感光體41Y上的殘留電壓被移除。藉由上述方式,結束對感光體41Y所進行之一系列的影像形成步驟。
上述的影像形成步驟也可在其他影像形成46(M,C,K)以相同於影像形成部分46Y的方式進行。具體而言,配置於影像形成部分46(M,C,K)下方的曝光裝置47基於影像資訊朝向個別影像形成部分46(M,C,K)的感光體41(M,C,K)發射雷射光束L。更具體而言,曝光裝置47是從光源發射雷射光束L,藉以透過複數個光學元件照射個別感光體41(M,C,K),並同時旋轉多邊鏡以利用雷射光束L進行掃描。接著,進行顯影步驟,且將個別感光體41(M,C,K)上形成的個別顏色的碳粉影像轉印到中間轉印帶48。
此時,中間轉印帶48在第2圖所示的方向上轉動,依序穿過主要轉印偏壓輥49(Y,M,C,K)的主要轉印輥隙。以這種方式,各個感光體41(M,C,K)上形成的各個顏色的碳粉影像被疊加,且主要是轉印至中間轉印帶48,以在中間轉印帶48上形成碳粉影像。
個別顏色的碳粉影像被疊加並轉印,而使得彩色碳粉影像形成的中間轉印帶48到達面對次要轉印輥89的位置。在該位置,次要轉印備用輥82及次要轉印輥89將中間轉印帶48夾於兩者之間,以形成次要轉印輥隙。中間轉印帶48上的彩色碳粉影像被轉印到記錄媒介P,如被傳送到次要轉印輥隙之位置的紙。此時,未被傳送到記錄媒介P的碳粉留在中間傳送帶48上。當已經穿過次要轉印輥隙的中間轉印帶48到達中間轉印清洗裝置的位置時,其表面上的未傳送碳粉會被收集。透過上述方式,結束對中間轉印帶48所進行的一系列轉印步驟。
接著,將對記錄媒介P的移動進行說明。上述被傳送到次要轉印輥隙的記錄媒介P是從配置在列印單元100下方之供紙單元200的供紙盤26經由供紙輥27、對位輥對28及類似元件而傳送的記錄媒介。具體而言,複數個記錄媒介P堆疊並儲存於供紙盤26中。當供紙輥27在第2圖中的逆時針方向轉動時,最上方的記錄媒介P被朝向對位輥對28的二個輥之間的輥隙而傳送。
被傳送至對位輥對28的記錄媒介P暫時停止在停止轉動之對位輥對28的二個輥之間的輥隙。對位輥對28,對應於中間轉印帶48上的彩色碳粉影像到達次要轉印輥隙的時序而轉動,並且將記錄媒介P朝向次要傳印輥隙傳送。如此一來,便能在記錄媒介P上形成所需的彩色影像。
彩色碳粉影像在次要轉印輥隙被轉印至記錄媒介P,而記錄媒介P則被傳送到固定裝置86的位置。在固定裝置86中,轉印到表面的彩色碳粉影像藉由固定帶及按壓輥所施加的熱及壓力而固定到記錄媒介P上。通過固定裝置86的記錄媒介P經由排放輥對29之間的輥隙排放到裝置外。經由排出輥對排出到裝置外的記錄媒介P依序被堆疊在堆疊部分30,作為輸出影像。透過上述方式,完成複印機500中的一系列影像形成步驟。
接著,針對影像形成部分46中顯影裝置50的配置及操作進行進一步地詳細說明。在下文中,僅針對對應於黃色的影像形成部分46Y以實例方式說明,然而,對應於其他顏色的影像形成部分46(M,C,K)皆具有相同的配置以及操作方式。
如第3圖所示,顯影裝置50Y包括作為顯影劑載體的顯影輥51Y、作為顯影劑調節片的刮刀52Y、二個顯影劑輸送螺桿55Y及碳粉密度偵測器56Y。顯影輥51Y面對感光體41Y,且刮刀52Y面對顯影輥51Y。此外,二個顯影劑輸送螺桿55Y配置在二個顯影劑容置部(53Y及54Y)中。顯影輥51Y包括設置於其內的磁輥以及繞著磁輥轉動的套筒。用載體及碳粉做成的雙成分顯影劑G儲存在第一顯影劑容置部53Y及第二顯影劑容置部54Y內。第二顯影劑容置部54Y經由設置在第二顯影劑容置部54Y上方的開口而連通到碳粉下降路徑64Y。碳粉密度偵測器56Y偵測第二顯影劑容置部54Y中顯影劑G的密度。
顯影裝置50內的顯影劑G在第一顯影劑容置部53Y及第二顯影劑容置部54Y之間循環,並同時由兩個顯影劑輸送螺桿55Y攪拌。第一顯影劑容置部53Y內的顯影劑G是在顯影輥51Y的套筒的表面上,利用顯影輥51Y中的磁輥所產生磁場而被傳送並攜帶。顯影輥51Y的套管在第3圖所示的逆時針方向上轉動,且在顯影輥51Y上被傳送的顯影劑G在顯影輥51Y上藉由套管的轉動而移動。此時,顯影劑G中的碳粉藉與顯影劑G中的載體之間摩擦生電的充電而被充電到具有與載體相反極性的電位,並將在載體中被靜電吸收。接著,碳粉是在顯影輥51Y上與被顯影輥51Y所產生之磁場吸引的載體一起被攜帶。
在顯影輥51Y上被攜帶的顯影劑G在第3圖所示的方向上被傳送並到達刀部,其中,刮刀52Y及顯影輥51Y是面對面。當顯影輥51Y上的顯影劑G通過刀部時,其量被適當調節,之後,顯影劑G被往上傳送到顯影區,所述顯影區為顯影輥51Y面對感光體41Y的位置。在顯影區中,藉由顯影輥51Y面對感光體41Y之間產生的顯影電場,顯影劑G中的碳粉被感光體41Y上所形成的潛像吸收。殘留在已經通過顯影區的顯影輥51Y的表面上的顯影劑G藉由套筒的轉動而到達第一顯影劑容置部53Y上方的位置。在該位置,顯影劑G與顯影輥51Y分離。
顯影裝置50Y中的顯影劑G被調整為其碳粉密度在一預設範圍之內。具體而言,儲存於碳粉容器32Y中的碳粉藉由碳粉補充裝置60Y(在下文中詳細說明)而被補充到第二顯影劑容置部54Y內,以反應因顯影而消耗掉的包含在顯影裝置50Y中顯影劑G內的碳粉量。被補充到第二顯影劑容置部54Y內的碳粉在第一顯影劑容置部53Y及第二顯影劑容置部54Y之間循環,並透過兩個顯影劑輸送螺桿55Y而與顯影劑G一起混合並攪拌。
接著,將針對碳粉補充裝置60(Y, M, C, K)進行說明。第4圖為顯示碳粉容器32Y設置在碳粉補充裝置60Y內的示意圖,而第5圖為顯示四個碳粉容器32(Y,M,C,K)設置在碳粉容器保持部70內的立體示意圖。
在設置在列印單元100的碳粉容器保持部70內的各個碳粉容器32(Y,M,C,K)的碳粉被適當地補充到各個顯影裝置50(Y,M,C,K)內。此時,各個碳粉容器32(Y,M,C,K)的碳粉分別由各個碳粉顏色而設置的碳粉補充裝置60(Y,M,C,K)來補充。
如第27圖所示,在四個碳粉容器32(Y,M,C,K)中,含有黑色碳粉之碳粉容器32K的大小與含有黃色、紫紅色、青色之碳粉容器32(Y,M,C)的大小不相同。確切而言,碳粉容器32K的直徑係大於其餘碳粉容器之直徑。因此,可以降低替換最常被使用之含有黑色碳粉的碳粉容器的頻率。
關於碳粉補充裝置60(Y,M,C,K),為了對應於碳粉容器32的形狀,含有黑色碳粉之碳粉容器32K所連接的碳粉補充裝置32K的形狀亦不同於含有黃色、紫紅色、青色之碳粉容器32(Y,M,C)所連接的碳粉補充裝置60(Y,M,C)。
順帶一提,除了用於顯影步驟中的碳粉顏色以及碳粉容器32的直徑不同外,碳粉補充裝置60以及碳粉容器32具有幾乎相同的配置。因此,以下僅針對對應於黃色碳粉的碳粉補充裝置60Y以及碳粉容器62Y進行說明,並且將會適當地省略其餘碳粉補充裝置60(M,C,K)以及碳粉容器(M,C,K)的相關說明。在下文中,以不同方式配置的元件係以符號Y,M,C,K所標記以分別代表不同的顏色,而以所有顏色皆以相同方式配置的元件係以單一符號(Y,M,C,K)所標記,或者不進行標記。
如第4圖所示,碳粉補充裝置60(Y,M,C,K)包括碳粉容器保持部70、作為輸送管線的輸送噴嘴611(Y,M,C,K)、作為接合構件輸送件的輸送螺桿(Y,M,C,K)、碳粉下降通道64(Y,M,C,K)、以及作為驅動部的容器旋轉部91(Y,M,C,K)。
當使用者進行連接操作,以將碳粉容器32Y往第4圖與第5圖中的箭頭Q所示的連接方向推動時,碳粉容器32Y係往列印單元之碳粉容器保持部70內部移動,且碳粉補充裝置60Y的輸送噴嘴611Y被從碳粉容器32Y的前側在連接操作中往連接方向插入。藉此,碳粉容器32Y以及輸送噴嘴611Y互相連通。關於隨著連接操作連通的配置將在稍後進行說明。
作為碳粉容器的一實例,碳粉容器32Y為近似於圓柱體的碳粉瓶。碳粉容器32Y主要包括作為容器蓋體的碳粉前端蓋體34Y或者由碳粉容器保持部70以不可轉動的方式保持的被保持部分,並且包括作為粉末儲存部的容器主體33Y,其與容器齒輪301Y整合。該容器主體33Y與容器齒輪301Y可以配置為一體成形的單一構件,或者也可以為分開的數個構件。容器主體33Y係可轉動的被保持於容器前端蓋體34Y。換言之,容器蓋體為可以相對於容器齒輪轉動之構件。
如第5圖所示,碳粉容器保持部70主要包括了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容器接收部分72,以及插入孔部71。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為用於保持容器前端蓋體34Y以及碳粉容器32Y之容器主體33的一部分。容器接收部分72為用於支持碳粉容器32Y之容器主體33Y的一部分。插入孔71a為插入開口,在碳粉容器32Y的連接操作中使用,其由插入孔部71所定義。當設置在複印機500的前側的主體蓋體(在第2圖中,垂直於紙張的方向上的前側)開啟時,會露出碳粉容器保持部70的插入孔部71。接著,從複印機500的前側進行各個碳粉容器32(Y, M, C, K)(以碳粉容器32的縱向方向為連接/拆卸方向的連接/拆卸操作)的連接/拆卸操作,並且同時將各個碳粉容器32(Y, M, C, K)轉向,使其縱向方向與水平方向平行。順帶一提,在第4圖中的設定蓋體608Y為碳粉容器保持部70之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的一部分。
容器接收部分72的縱向長度係配置為大略與容器主體33Y的縱向長度相等。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係在縱向方向(連接方向)上設置在容器接收部分72之容器前側,且插入孔部71係在縱向方向(連接方向)上設置在容器接收部分72的容器後側。四個碳粉容器32可以於碳粉容器接收部分72上以滑動的方式移動。因此,隨著碳粉容器32Y的連接操作,容器前端蓋體34Y首先通過插入孔部71,在容器接收部分72上滑動一小段時間,並且最後被連接至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
當容器前端蓋體34Y被連接至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時,容器旋轉部(驅動部)91Y包括驅動馬達、驅動齒輪,或者其他如第4圖以及第8圖中所示之相似元件將旋轉驅動力經由作為裝置主體齒輪的容器驅動齒輪601Y輸入至容器齒輪301Y(第10圖),其中,容器齒輪301Y設置於容器主體33Y上。因此,容器主體33Y係在第4圖中箭頭A的方向旋轉。隨著容器主體33Y的轉動,設置於容器主體內表面,作為旋轉輸送件且具有螺旋形狀的螺旋溝槽302Y,將儲存於碳粉主體33Y中的碳粉沿著容器主體的縱向方向從第4圖中的左側的一端輸送至第4圖中右側的另一端。具體而言,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螺旋溝槽302Y即為旋轉輸送件。接著,碳粉從容器前端蓋體34Y側經由噴嘴孔610被供應至輸送噴嘴內部611Y,該噴嘴孔610設置在輸送噴嘴611Y上,並且為粉末接收孔。如第9圖所示,粉末容器32在其縱向方向上的一端具有容器開口33a(開口部分)。此外,噴嘴孔610與作為擋門側開口的擋門支持部分之開口335b相連通。該擋門支持部分之開口335b設置於碳粉容器32連接於影像形成裝置主體時,容器齒輪301Y在容器主體33的縱向方向上所設置的位置相對的內側。具體而言,容器齒輪301Y嚙合於容器驅動齒輪601Y之位置,係比噴嘴孔610與擋門支持部分之開口335b在碳粉容器32的縱向方向相連通的位置更接近於容器開口33a。更具體而言,容器齒輪301嚙合於容器驅動齒輪601之位置,係在開口33a與容器齒輪301之間的距離比擋門支持部分之開口335b與噴嘴孔601之間的距離更短的位置。即,在碳粉容器32被連接至影像形成裝置的狀態下,容器齒輪301Y係在碳粉容器32的縱向方向上位於容器開口33a(容器開口前端33c)與噴嘴孔610之間。
輸送螺桿614Y係設置於輸送噴嘴611Y中。當容器旋轉部(驅動部)91Y將旋轉驅動力輸入至輸送螺桿齒輪605Y時,輸送螺桿614Y旋轉並且將碳粉供應至輸送噴嘴611Y。在輸送方向上的輸送噴嘴611Y的下游端係被連結至碳粉下降通道64Y。經由輸送螺桿614Y所輸送的碳粉由於地心引力的影響而沿著碳粉下降通道64Y掉落,藉此被補充至顯影裝置50Y(第二顯影劑容置部54Y)。
下文中,將針對容器旋轉部91Y之配置進一步地說明。容器旋轉部91Y包括了容器驅動齒輪601Y以及輸送螺桿齒輪605Y。如第7圖以及第8圖所示,當固定於固定框架602的驅動馬達603被驅動,且輸出齒輪603a被旋轉時,容器驅動齒輪601Y旋轉。輸出齒輪603a所輸出的轉動經由耦合齒輪604被傳遞至輸送螺桿齒輪605Y,使得輸送螺桿齒輪605Y得以旋轉。
碳粉補充裝置60Y根據輸送螺桿614Y轉動的頻率而控制被供應到顯影裝置50Y的碳粉量。因此,通過輸送噴嘴611Y的碳粉直接經由碳粉下降通道64Y被輸送至顯影裝置50Y,而不需要控制輸送至顯影裝置50Y的碳粉量。即使如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所述,碳粉補充裝置60Y中將輸送噴嘴611Y插入碳粉容器32Y之配置中,亦有可能設置一個暫時的碳粉儲存器,如碳粉箱。
以下,將針對本發明實施例之碳粉容器32(Y, M, C, K)以及碳粉補充裝置60(Y, M, C, K)進行說明。如上所述,除了對應的碳粉顏色不同外,碳粉容器32(Y, M, C, K)以及碳粉補充裝置60(Y, M, C, K)具有幾乎相同的配置。因此,在下述的說明中,代表顏色之符號Y, M, C, K將被省略。
第1圖為顯示碳粉補充裝置60在碳粉容器32連接前,以及碳粉容器32前端的剖面示意圖。第9圖為顯示碳粉容器32連接狀態下的碳粉補充裝置60,以及碳粉容器32前端的剖面圖。第6圖為碳粉容器32的立體示意圖。第7圖為碳粉補充裝置60在碳粉容器32連接前,以及碳粉容器32前端的立體示意圖。第8圖為顯示碳粉容器32連接狀態下的碳粉補充裝置60,以及碳粉容器32前端的立體示意圖。第20圖為碳粉補充裝置60之碳粉容器保持部70之配置的立體示意圖。第21A圖以及第21B圖為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之配置的立體示意圖。
碳粉補充裝置60包括輸送螺桿614設置於其中的輸送噴嘴611,並且包括作為噴嘴開啟/關閉構件的噴嘴擋門612。噴嘴擋門612可滑動地固定於輸送噴嘴611的外表面上,藉以在拆卸時,即,碳粉容器32連接前(第1圖以及第7圖中之狀態),關閉噴嘴孔610;並且於連接時,即,當碳粉容器被連接時(第8圖以及第9圖中的狀態),開啟噴嘴孔610。噴嘴擋門612包括為突緣的噴嘴擋門突緣612a,其作為輸送件接收件(稍後解釋)在相對於噴嘴接收件330的一端面之連接方向的下游側與輸送噴嘴611相接觸。
同時,作為輸送噴嘴在連接時插入之噴嘴插入開口的接收開口331,係設置於碳粉容器32前端的中心;此外,也設置有在拆卸時關閉接收開口331之作為開啟/關閉構件的容器擋門332。
碳粉容器保持部70包括了容器接收部分72,其使碳粉容器32在被連接至碳粉補充裝置60時能夠滑動且移動。如第5圖以及第20圖所示,容器接收部分72在垂直於碳粉容器32之縱向方向(連接/拆卸方向)的寬度方向W上被劃分為四個部分,並且設置有作為容器固定部分的溝槽74,其沿著碳粉主體33的縱向方向從插入孔部71延伸至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各個顏色的碳粉容器(Y, M, C, K)可以在溝槽74上以滑動的方式在縱向方向上移動。如第22圖所示,在與溝槽74之固定表面74c對面之頂部表面76上,設置有兩個突出部76a與76a,從頂部表面76朝向溝槽74突出,藉以沿著溝槽74在縱向方向上延伸,並且當碳粉容器32(Y, M, C, K)在溝槽74上滑動與移動時與設置在碳粉容器32上部分的向上導引部分35相接觸。
在溝槽74的側表面74a與74b上,導引軌道75與75係以互相面對面的方式設置,其中,側表面74a與74b為在寬度方向W上相對的兩個表面。導引軌道75在寬度方向W上從相對應的側表面74a與74b突出且在縱向方向上延伸,此外,其係設置在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的前面。導引軌道75與75藉由被容置至作為導引部分、垂直限制件、垂直調節件、垂直定位件或者垂直導引件之滑動軌道361中,能夠在當碳粉容器32被連接至影像形成裝置主體時,達到將作為開口之容器開口33a導引至作為容器接收部分之容器設定部分615的功能。
順帶一提,如第56圖中所示,各個導引軌道75可以在縱向方向上延伸至插入孔部75的附近。當碳粉容器被連接至碳粉補充裝置時,各個導引軌道係以平行於容器主體33的旋轉軸的方式設置。如第27圖以及第28圖所示,導引軌道75係以導引軌道75K在碳粉容器被連接之溝槽74K的高度方向上之長度與導引軌道75(Y, M, C)在碳粉容器32(Y, M, C)被連接之各個溝槽74(Y, M, C)在高度方向的長度不同。具體來說,導引軌道75L在高度方向上的長度係比導引軌道75(Y, M, C)在高度方向的長度來的長。同時,碳粉容器32(Y, M, C)的直徑也小於碳粉容器32K的直徑;因此,即使當任何一個碳粉容器被插入溝槽74K時,由插入操作所施加的負載小,且粉末容器可能被連接至錯誤的位置。然而,因為導引軌道75L在高度方向的長度比導引軌道75(Y, M, C)在高度方向的長度來的長,若任何一個粉末容器32(Y, M, C)被固定在溝槽74K時,碳粉容器32(Y, M, C)之滑動軌道361(稍後說明)會與導引軌道75K在連接操作中相接觸,並且,限制其在連接操作中的移動。因此,便能防止碳粉容器(Y, M, C)以錯誤的方式連接。順帶一提,僅有一個導引軌道75被設置在其中側表面74a上,如第20圖與第56圖所示。
如第20圖所示,對應各個顏色的設定蓋體608(Y, M, C, K)係設置在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上。設定蓋體608是以如第21A圖、第21B圖以及第23圖所示之對應於黑色之設定蓋體608K的徑向尺寸不同於如第24圖與第25圖所示之對應於黃色、品紅色以及青色之設定蓋體608(Y, M, C)之徑向尺寸的方式來設置。更具體而言,設定蓋體608K的徑向尺寸是大於設定蓋體608(Y, M, C)的徑向尺寸。輸送噴嘴611設置在設定蓋體608的中心。如第21A圖以及第21B圖所示,輸送噴嘴611從容器設定部分內側連接方向上的容器設定部分端面615b突出,並且位於碳粉容器32連接方向的下游側作為容器設定部分615的第二背面,在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中在連接方向上朝向上游側。作為碳粉接收部分的容器設定部分615設置在輸送噴嘴的突出部分,即,朝向碳粉容器32連接方向的上游側,藉以環繞輸送噴嘴611。具體而言,容器設定部分615設置在輸送噴嘴的基部,並且作為定位件以判斷容器開口33a相對於碳粉容器保持部70之位置。其中,當碳粉容器32中的輸送件旋轉並將碳粉容器中的碳粉輸送時,容器開口33a具有旋轉軸的功能。換言之,當容器開口33a被插入至並且與容器設定部分615配對時,判斷容器開口33a的徑向位置。
如第21A圖、第21B圖以及第24圖所示,在設定蓋體之內表面608c(第一蓋體內周面)的一部分上,即,在容器蓋體接收部分之內表面的一部分上,在設定蓋體608的徑向方向上設置有作為切口的溝槽,其具有從位於碳粉容器連接方向之上游側之設定蓋體的邊緣608f在碳粉容器的連接方向上延伸的深度。在從連接方向觀看時,在位於相對於設定蓋體之溝槽77a之連接方向的下游側之輸送噴嘴611的基部處,設置有容器設定部分615,其在碳粉容器32連接至碳粉補充裝置60時與容器開口33a相配對。
容器設定部分615位於輸送噴嘴611的基部,其包括容器開口33a被插入至其中的容器設定部分615之內表面,並且包括容器設定部分之端面615b,其位於碳粉容器32之連接方向下游側上,相對於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如第26圖所示,在容器設定部分之端面615b上,彈簧固定部615c沿著作為偏壓構件之噴嘴擋門彈簧613的外周邊設置在八個間隔相等的位置,並且從從容器設定部分之端面615b突伸至碳粉容器32在連接方向上的下游側。在第23圖以及第25圖中,噴嘴擋門彈簧613被省略,以顯示彈簧固定部615c的形狀。藉由設置彈簧固定部615c以覆蓋噴嘴擋門彈簧613的外周邊,可以限制噴嘴擋門彈簧613在徑向方向上的移動。因此,可以在當噴嘴擋門彈簧613在徑向方向上偏離時防止噴嘴擋門彈簧613被設置,並且防止噴嘴擋門彈簧613被卡在容器設定部分之端面615b以及容器開口前端33c之間,藉此進一步防止碳粉容器32連接到碳粉補充裝置60失敗的情形發生。
當碳粉容器32被連接至碳粉補充裝置60時,容器開口的外表面33b可滑動地與容器設定部分615配合,其中,容器開口外表面33b為容器開口33a的一部分。如第26圖所示,在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上的四個間距相等的位置處設置有接觸表面615d,其中,接觸表面615d為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的一部分,且其從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在徑向方向上往內突出。接觸表面615d以及容器開口外表面33b隨著碳粉容器32的轉動彼此相抵滑動。在本實施例中,接觸表面615d在圓周方向上大約具有4釐米(mm)的寬度,且設置在間距相等的四個位置。然而,舉例來說,接觸表面615d也可以在圓周方向上大略具有6釐米(mm)的寬度,並且設置在間距相等的三個位置上。若接觸表面615d與容器開口外表面33b相接觸的區域太大,相對於容器開口外表面33b的滑動摩擦力會增加,且會產生旋轉負荷。相對地,若相接觸的區域太小,接觸表面615d會隨著其與容器開口外表面33b滑動摩擦的時間增加而耗損,使得其無法準確進行定位。因此,為了防止上述的情形發生,最好能決定接觸表面615d的數量與寬度以確保有剛好的接觸面積。
藉由容器設定部分的內表面以及碳粉容器32之容器開口外表面33b之間的配合,可以判斷碳粉容器32在垂直於碳粉容器32的縱向方向的徑向方向上(連接/拆卸方向)相對於碳粉補充裝置60的位置。換言之,容器開口33a相對於碳粉補充裝置60具有徑向限制件或者徑向定位件的功能。此外,當碳粉容器32旋轉時,容器開口外表面33b具有轉軸的功能,且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具有軸承的功能。換言之,包括容器開口外表面33b的容器開口33a為碳粉容器32的旋轉軸。
順帶一提,作為判斷碳粉容器32相對於容器設定部分615的方法亦可以由下述的方法代替,使得容器開口外表面33b與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相配合。舉例來說,如第29C圖所示,可以在縱向方向上設置用用於定位碳粉容器32前端的複數個突出部33a’,使得用於定位之突出部33a’的外表面33b’與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相配合,以進行定位。為了判斷碳粉容器32的上、下、左、右之位置,最好設置至少三個用於定位的突出部33a’。在第29C圖中,用於定位的三個突出部33a’係設置在容器的前端,並且在平行於縱向方向上的方向延伸。此外,三個用於定位的突出部33a’是以碳粉容器32之噴嘴接收器330為中心(輸送噴嘴611所插入之接收開口331之中心)間隔120度分開的方式設置。換言之,只要容器開口33a具有定位件或者碳粉容器之旋轉軸的功能,容器開口33a的形狀並不限於連續的圓筒形,亦可以被分隔開,或者為柱形。
在第9圖中,α代表了容器開口外表面33b與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一部分的接觸表面615d滑動接觸的位置,且在此時判斷碳粉容器32相對於碳粉補充裝置60的徑向位置。
順帶一提,在下文的敘述中,會重複地解釋碳粉容器32的容器開口33a與容器設定部分615係以滑動的方式相配合。確切而言,配合狀態為碳粉容器32之容器開口外表面33b,與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一部分的接觸表面615d相接觸的狀態。此後,為了方便解釋,兩者之間的配合稱為容器開口外表面33b與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之間的配合,並且省略接觸表面615d。
如第1圖所示,容器設定部分615包括當固定碳粉容器32時,與碳粉容器32之容器開口外表面33b相配合之容器設定部分的內表面615a。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的內直徑標示為D1。此外,碳粉容器32之容器開口外表面33b的直徑標示為d1。為了使碳粉容器32之容器開口外表面33b與碳粉設定部分615a之內表面能可旋轉的相配合,碳粉容器32之容器開口外表面33b的直徑d1以及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的內直徑D1之間的關設定為“d1 < D1”。此外,d1與D1之間的配合公差大略地設定為“D1 - d1 = 0.01 to 0.1 mm”。藉由確保“d1 < D1”之關係,便能在碳粉容器32被設定蓋體608保持時旋轉碳粉容器32;更具體而言,當容器主體33被容器設定部分615保持時旋轉碳粉容器32。
如第21A圖、第21B圖、第24圖以及第32圖所示,孔洞608d以在設定蓋體608的寬度方向W上彼此面對的方式設置。在設定蓋體608上,作為補充裝置接合構建(稍後解釋)的接合構件78與78以可以從設定蓋體608的外表面至設定蓋體之內表面608c側經由孔洞608d以及608d前後移動的方式設置。接合構件78與78被偏壓裝置從設定蓋體608的外側往內側偏壓,如張力螺旋彈簧。
下文中,將參照第21B圖進行詳細說明。各個接合構件78可旋轉地由設定蓋體608所支持,使得接合構件之一端78a被插入軸體781,軸體781設置於設定蓋體608上,並且由固定部608b向外突伸以作為支軸。在與接合構件78之一端78a相反的另一端78b,設置有彈簧按壓部78g以及旋轉停止件78h。各個扭力螺旋彈簧782之一端被容置到各個彈簧按壓部78g中,其中,扭力螺旋彈簧782為按壓單元,並且纏繞於設置在靠近設定蓋體608之固定部608b的插銷783上。各個接合構建78的尖端部78c被按壓並且偏壓,以經由各個孔洞608d往設定蓋體608之內表面向內突伸。
藉由按壓與偏壓,每一個旋轉停止件78h皆按壓於設置在接合構件之設定蓋體之支持部608g上的設定蓋體槽口608h,該設定蓋體槽口608h位於設定蓋體608之固定部608b下方,藉以限制各個接合構件78的前後移動。
順帶一提,在第32圖中以R1所標示的方向,為各個接合構件78被扭力螺旋彈簧782偏壓後從設定蓋體608之內表面向內突伸之方向,並且在此後稱為接合方向(容器保持方向)。當接合構件78往接合方向R1移動時,接合構件78之尖端部78c係分別與接合開口339d相接合,其中,接合開口339d為導引部分、軸向限制件(縱向限制件)、軸向調節件、軸向定位件,或者碳粉容器32容器接合部分339之軸向導引件,借此將碳粉容器32保持在連接狀態。此外,在第32圖中由R2所標示的方向,為各個接合構件相對扭力螺旋彈簧782之偏壓從設定蓋體608之內表面撤回的方向,此後稱為釋放方向。當接合構件78在釋放方向R2上移動時,接合構件78之尖端部78c與容器接合部分339之接合開口339d之間的接合被釋放,使得碳粉容器32可以在拆卸方向上被拉出。
順帶一提,各個尖端部78c包括山形的頂部P2(參照第115圖以及第112圖),其設置在與彈簧按壓部78g相對的一側。接合構件78以兩側對稱的方式固定在設定蓋體608上。
下文中,將針對設定蓋體608進行詳細說明。
關於設定蓋體608,碳粉容器23K所連接之設定蓋體608K的形狀與碳粉容器32(Y, M, C)所連接之設定蓋體32(Y, M, C)的形狀不同。如第23圖所示,設定蓋體608K包括在轉角部分(彎曲部分)上設置在三個間隔相等位置之穿孔79a,該轉角部分位於在連接方向上之內側作為第一後表面之凹面608a與設定蓋體之內表面608c之間。相較之下, 如第25圖所示,各個設定蓋體608(Y, M, C)在轉角部分以及凹面608a與設定蓋體之內表面608c之間具有L形凹部79b,但轉角部分上並未設置任何孔洞。順帶一提,也可以在設定蓋體608K上設置凹部,或者在設定蓋體608(Y, M, C)上設置穿孔。然而,在本實施例中,凹部係設置在設定蓋體608(Y, M, C)上以確保設定蓋體608(Y, M, C)的強度。
下文中,將針對碳粉容器32進行說明。
如上所述,碳粉容器32主要包括容納碳粉的容器主體33,並且包括容器前端蓋體34。第10圖為顯示當容器前端蓋體34從粉末容器32在第6圖中的狀態拆卸下來的立體示意圖。
第11圖為當噴嘴接收件330從第10圖中之狀態拆卸下來的碳粉容器32的立體示意圖。第12圖為當噴嘴接收件330從容器主體33拆卸下來的碳粉容器32的剖面示意圖。第13圖為當噴嘴接受件330從第2圖中的狀態(與第10圖相似,容器前端蓋體34被從碳粉容器32上拆卸下來)被連接至容器主體33時的碳粉容器之剖面示意圖。第29A圖為碳粉容器32前端的立體示意圖。第30A圖為碳粉容器32前端的前視圖。
如第10圖與第11圖所示,容器主體33大略具有圓柱體的形狀,並且以圓柱體的中心軸為轉軸旋轉。此後,在碳粉容器32的縱向方向上設置有接收開口331之碳粉容器32的一側(設置容器前端蓋體34的一側)係稱為“容器前端”。此外,設置有握把303之碳粉容器32的另一側(與容器前端相對的另一端)係稱為“容器後端”。碳粉容器32的縱向方向為旋轉軸方向,且當碳粉容器32被連接至碳粉補充裝置60時係與水平方向相對應。相對於容器齒輪301之容器主體33的容器後側具有大於容器前側外直徑,且螺旋溝槽302係設置在容器主體的內表面上。當容器主體在圖中箭頭A所標示的方向上旋轉時,由於螺旋溝槽302之動作,用以將碳粉在旋轉軸方向上從一端(容器後端)移動至另一端(容器前端)的輸送力會被施加到容器主體33中的碳粉上。
將隨著容器主體33在箭頭A方向上旋轉而被螺旋溝槽302輸送到容器前端的碳粉杓起的杓部304,設置在容器主體33前端的內壁上。如第13圖所示,各個杓部304具有凸部304h以及杓壁表面304f。杓部之凸部304h在容器主體33內提升,藉以朝向容器主體的旋轉中心形成螺旋狀脊部。杓壁表面304f為從凸部304h(脊部)的壁表面連續在容器旋轉方向延伸至容器主體33之內壁的一部分。當杓壁表面304f位於下側時,杓壁表面304f隨著容器主體33的轉動將被螺旋溝槽302之輸送力輸送進杓部304之內空間的碳粉杓起。如此一來,碳粉可以被杓起,並被移至插入之輸送噴嘴611的上方。
此外,如第1圖以及第10圖所示,舉例來說,螺旋狀的螺旋肋條304a設置在各個杓部304的內表面上,以透過與螺旋溝槽302類似的方式輸送其內部的碳粉。
容器齒輪係設置相對於容器主體33之杓部304的容器前端上。作為齒輪露出部分的齒輪露出開口34a係設置在齒輪前端蓋體34上,如此一來,當容器前端蓋體34被連接至容器主體33時,使容器齒輪301(第6圖的後側)可以露出。換言之,作為蓋體部分的容器前端蓋體34會覆蓋部分的容器齒輪301。當碳粉容器32被連接至碳粉補充裝置60時,從齒輪露出開口34a的容器齒輪301與碳粉補充裝置60的容器驅動齒輪601嚙合。
容器齒輪301係設置在相對於容器主體33之縱向方向上的噴嘴孔610的容器開口33a側(靠近容器開口33a),使得容器齒輪301可以與容器驅動齒輪601相嚙合。容器齒輪301嚙合於容器驅動齒輪601,以旋轉輸送件。
具有圓柱體形狀的容器開口33a設置在容器前端相對於容器主體33之容器齒輪處,使得容器開口33a與容器齒輪301共軸。噴嘴接收件330之噴嘴接收連接部分337被壓合至容器開口33a中,使得噴嘴接收件330得以與容器主體33連接。將噴嘴接收件連接的方式並不限於壓合,也可以使用其他習知的連接方式,如利用黏著劑或者螺絲鎖固的連接方式來連接噴嘴接收件。此外,也可以在容器主體33上形成凹部,並且將設置在噴嘴接收連接部分337上的突出部插入該凹部中以達成鉤合。
碳粉容器32被配置以使得碳粉經由作為開口並設置在容器主體33一端的容器開口33a被供應至其中,並且接著將噴嘴接收件330連接至容器主體33的容器開口33a。
作為蓋體勾部限制件的蓋體勾部停止件306設置在容器主體33之容器開口33a容器齒輪301側的一端。蓋體勾部停止件在連接方向上設置於容器前端蓋體34之前端的圓周方向上,設置在間隔均等的三個位置,即,以120度為間隔設置。容器前端蓋體34以第10圖中所示的狀態從容器前端(從第10的底部左側)連接到碳粉容器32(容器主體33)。因此,容器主體33在縱向方向上穿過容器前端蓋體34,且蓋體勾部停止件306分別與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34圓周方向上三個位置的蓋體勾部340相接合。蓋體勾部停止件306以圍繞容器開口33a之外表面的方式設置,且當蓋體勾部停止件306與蓋體勾部340接合時,容器主體33以及容器前端蓋體340相連接,以相對於彼此旋轉。
碳粉容器32的容器前端蓋體34包括導引部分,其藉由限制被連接至影像形成裝置主體的碳粉容器32往連接方向以外的方向移動的方式,將開口33a導引至容器設定部分615。同時,根據本實施例中所描述的功能,容器前端蓋體34可以為主要提供導引部分的一部分,且可以被稱為容器導引保持件。如第6圖、第7圖、第29A圖、第30A圖以及第30B圖所示,一對用在垂直方向上限制容器前端蓋體34之移動的導引部分係設置在碳粉容器32之容器前端蓋體34下部分的兩側表面上。此後,作為垂直限制件的一對導引部分被稱為滑動導引件361與361。換言之,容器蓋體作為垂直限制件的支持部。每一個滑動導引件361與361包括上表面361A,作為上導引部分,並且包括表面361B,作為下導引部分,且兩者分別沿著容器主體33的縱向方向上延伸。滑道溝槽361a與361a分別設置在上表面361A以及下表面361B之間。各個滑動導引件361a以平行於容器主體33之旋轉軸的方式設置,使得設置在容器接收部分72之溝槽74之各個導引軌道75與75可以在垂直方向上被夾置於其之間,如第20圖、第21A圖以及第21B圖所示。更具體而言,上表面361A以及下表面361B分別將導引軌道75在垂直方向上夾置於兩者之間,使得滑動導引件361與361在垂直方向Z上,以及當碳粉容器32連接至影像形成裝置主體時垂直於連接/拆卸方向的寬度方向W上,發揮容器前端蓋體34之定位件的功能,藉此限制碳粉容器32在垂直方向Z以及寬度方向W上的移動。
如第31圖所示,各個滑動導引件361a在上表面361A的下側與下表面361B之上側之間在高度方向上彼此面對的方式設置有在連接方向上逐漸變化的間隙。上側與下側之間的間隙以間隙H1<間隙H2 <間隙H3逐漸變化的方式設置,其中,H1為作為碳粉容器32在連接方向下游側上的導引溝槽之第一導引件之前部分361C的間隙;H2為作為滑動溝槽之第二導引件的中間部分361d的間隙;而H3為滑動溝槽的後部分361e之間隙。換言之,間隙為上表面361A與下表面361B之間的距離,並且設定為在碳粉容器32之連接方向的下游側之間隙窄於在連接方向的上游側之間隙。此外,溝槽傾斜部分361f係配置以朝向凹面361g傾斜,並且沿著滑動溝槽的前部分361c以及中間部分361d延伸,藉以防止滑動溝槽361被溝槽74彎曲或者損壞。再者,如第30A圖以及第30B圖中所示,加強部分362以一體連接的方式設置在滑動導引件361之間,藉以防止滑動導引件361在碳粉容器32掉落時損壞的情形發生。
容器接合部分339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外表面34b上,藉以判斷碳粉容器32在軸向方向上相對於碳粉補充裝置60的位置。當碳粉容器32被連接至碳粉補充裝置60時,設置在設定蓋體608上的補充裝置接合構件78分別與容器接合部分339接合。
第30A圖為從容器前端觀看之碳粉容器32的前視圖。第30B圖為沿著第30A圖中Z-Z剖面線剖面之剖面圖。
如第7圖、第30A圖以及第32圖所示,每一個容器接合部分339包括導引突出部339a、導引溝槽339b、作為力量轉換部分的凸塊339c、以及四邊形接合開口339d。兩組容器接合部分339分別設置在容器蓋體34的左右兩側,其中,每一組容器接合部分339包括導引突出部339a、導引溝槽339b、凸塊339c以及接合開口339d,如上所述。各個導引突出部339a設置在容器蓋體34的容器前端,使其得以位於垂直於粉末容器32之縱向方向的垂直平面上,並且位於穿越容器主體33之旋轉軸的水平面上。作為導引構件的各個導引突出部339a包括導引傾斜表面339a1,其為鄰接於各個導引溝槽339b的傾斜的表面,以與補充裝置接合構件78相接觸。當碳粉容器被連接時,每一個導引突出部339a將接合構件78引導至導引溝槽339b。如第30A圖以及第30B圖所示,各個導引傾斜表面339a1以容器前端側之尖端339a2位於相對於容器蓋體外表面34b的內表面上的方式設置,並且延伸到設置於容器蓋體外表面34b上的各個導引溝槽339b。每一個導引溝槽339b為設置在容器蓋體外表面34b上的溝槽,並且為接合構件78尖端部78c之頂部P2所滑動的滑動表面。
垂直於溝槽縱向方向的方向上之各個導引溝槽339b的寬度,係設定為稍微寬於在同個方向上之接合構件78的寬度,使得當導引溝槽339b引導接合構件78時,接合構件78不會從導引溝槽339b上脫落。各個導引溝槽339b在縱向方向上延伸,且導引溝槽之後端係與凸塊339c以與容器蓋體外表面34b相同的高度鄰接。換言之,大約具有1釐米之寬度的容器蓋體34之外表面係位於每一個導引溝槽339b以及每一個接合開口339d之間。
接合構件78的尖端部78c通過凸部339c,進入並且接合(掉落至)接合開口339d,以使碳粉容器32固定在碳粉補充裝置60中(與碳粉補充裝置60接合)。此狀態即為碳粉容器32的連接狀態。
順帶一提,各個接合開口339d之形態並未被限制為穿孔,其也可以為具有封閉端且具有深度的孔洞,使每個接合構件78可以在旋轉方向上(將在稍後參照第115圖說明)移動至初始位置。換言之,只要接合構件78移動至初始位置(將參照第115圖於下文中說明)的移動不會被打斷,亦可以以容器主體34之接合開口的一側靠近容器主體圓周表面處為封閉的方式設置凹面。
在第30A圖中,容器擋門332位於在垂直於旋轉軸的虛擬平面上連接兩個容器接合部分339之區段LL的中心。若容器擋門332並未位於連接兩個容器接合部分339之區段LL的中心,則有可能會發生下述的情形。具體而言,由於作為偏壓構件之容器擋門彈簧336的偏壓力,以及噴嘴擋門彈簧613,一力矩被施加並將碳粉容器32以區段LL為旋轉軸旋轉,其中,力臂為區段LL到容器擋門332之間的距離。由於力量之力矩所造成的動作,碳粉容器332有可能相對於碳粉補充裝置60傾斜。在這種情況下,碳粉容器32上的連接負載會增加,以在保持並引導容器擋門332之噴嘴接收件330上施加負載。更具體而言,若碳粉容器32為新的並且適當地填充有碳粉,且當碳粉容器32被從後側推動以將從水平方向上突出的輸送噴嘴611插入,會施加力矩以旋轉添加有碳粉重量的碳粉容器32。因此,輸送噴嘴611所插入之噴嘴接受件330上會施加有負載,並且有可能造成噴嘴接收件330變形,或者在最壞的情況下,造成噴嘴接收件330損壞。相反地,在根據本實施例的碳粉容器32中,容器擋門332係位於連接兩個容器接合部分339的區段LL上。因此,便可防止由於容器擋門彈簧336之偏壓力以及噴嘴擋門彈簧613施加在容器擋門332之位置上而造成之碳粉容器32相對於碳粉補充裝置60發生傾斜的情形。
作為驅動部的容器旋轉部91將旋轉驅動力經由容器驅動齒輪601輸入至碳粉容器32之容器齒輪301。當驅動力被輸入至容器齒輪301時,容器主體33之容器開口外表面33b會發揮旋轉軸的功能,且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會發揮軸承的功能,使得容器齒輪301所設置處之容器主體33旋轉。順帶一提,在本實施例中,容器齒輪301的旋轉中心係以與容器開口的軸心同心的方式配置。
此外,當驅動力經由容器驅動齒輪601以及容器齒輪301之間的嚙合被輸入至容器齒輪301時,會在容器齒輪201的壓力角度之方向(根據日本工業標準(JIS)的徑向線和在一個單點的齒廓(節點)上的齒面之間的角度)施加力量,以使容器齒輪301旋轉。在容器齒輪301之壓力角度的方向上施加的力量可以被解析為朝向容器齒輪301旋轉中心的方向之分量,以便在朝向並垂直於該中心軸施加包括容器主體33的碳粉容器32的容器主體33的中心軸(旋轉軸)的方向上的力。
若力量在如上所述之垂直於碳粉容器32之中心軸的方向上被施加,碳粉容器32在縱向方向上的姿態會變得不穩定,且碳粉容器32有可能會相對於其中心軸產生傾斜。如此一來,容器驅動齒輪601以及容器齒輪301之間的嚙合狀態也會變得不穩定,而不穩定的嚙合狀態會進一步導致干擾的情形,或者造成碳粉輸送失敗的情形發生。
如上所述,由於作為旋轉軸之碳粉容器32的前端的容器開口外表面33b係由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所支持,不穩定的嚙合狀態、由不穩定嚙合狀態所造成的干擾,或者碳粉輸送失敗等情形很有可能在容器齒輪位於相對於容器接合部分339之容器齒輪側時發生。上述情形發生之原因在於產生了一個如下所述的旋轉力矩。首先,將針對碳粉容器32被設定在補充裝置時產生在碳粉容器32之容器開口33a上的旋轉力矩,以及被傳遞至容器齒輪301的驅動力進行說明。在碳粉容器33之容器開口33a上,被施加在與容器齒輪301之旋轉軸垂直之方向上的力量(驅動力)產生旋轉力矩M1,使得容器開口33a以及容器設定部分615a之間的嚙合狀態變得不穩定。相對地,碳粉容器32之容器接合部分339之接合開口339d由補充裝置接合構件78所保持。藉由接合構件之保持,在如上所述的容器齒輪301之驅動力所產生的旋轉力矩被抵消的方向上,產生作用於容器開口33a的旋轉力矩M2。
若容器齒輪301位於容器後側相對於容器接合部分339處,轉動力矩M1的力臂長度(在旋轉軸方向上從容器開口33a到容器齒輪301的距離)會變得比轉動力矩M2之力臂的長度(在旋轉軸方向上從容器開口33a到接合開口的距離)來的長。即,M1>M2,如此一來碳粉容器保持部70對碳粉容器32以及碳粉前端蓋體34的保持便會變得不穩定。
相較之下,根據本實施例,如第49圖以及第57圖所示,容器齒輪301在碳粉容器32的中心軸方向(縱向方向)上設置在容器接合部分339以及容器開口33a之間。因此,旋轉力矩M2的力臂長度會變得比旋轉力矩M1的力臂長度來得長,即M2>M1。如此一來,施加在垂直於碳粉容器32的中心軸之方向上的力量(驅動力)形成的旋轉力矩M1所造成的影響會被降低,碳粉容器保持部70可以穩定的保持碳粉容器32以及容器前端蓋體34,且碳粉容器32在縱向方向上的姿態可以被穩定的維持。
下文中將進行詳細的說明。當碳粉容器32被碳粉容器保持部70保持時(設定狀態),碳粉容器32被以容器開口外表面33b,即,碳粉容器32的前端作為旋轉軸的方式設定,並且在當容器接合部分339之接合開口339d與補充裝置接合構件78相接合時,由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所支持。此外,容器齒輪301設置在容器接合部分339以及容器開口33a之間。
因此,施加在垂直於碳粉容器32的中心軸之方向上的力量(驅動力)形成的旋轉力矩M1之力臂的長度,與容器開口外表面33b被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支持的位置到容器齒輪301設置在中心軸方向(縱向方向)上的位置之長度相同,其中,驅動力係由容器驅動齒輪601與容器齒輪301之間的嚙合所造成。此外,施加在垂直於碳粉容器32的中心軸之方向上的力量(稱為保持力)形成的旋轉力矩M2之力臂的長度,與容器開口外表面33b被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支持的位置到容器接合部分339之接合開口339d在中心軸方向(縱向方向)上設置之位置的長度相同,其中,保持力係由容器接合部分339之接合開口339d以及補充裝置接合構件78之間的嚙合所造成。
順帶一提,旋轉力矩等於旋轉力矩之力臂的長度乘以力量的大小。因此,當容器齒輪301設置在容器後側相對於容器接合部分339處時,在容器齒輪301設置在容器接合部分339以及容器開口33a之配置中會需要更大的保持力。
因此,假設如上所述之保持力為常數,相較於容器齒輪301設置在容器後側相對於容器接合部分339之配置,便有可能有效的施加碳粉容器保持部70的保持力,以在容器齒輪301設置於容器接合部分339與容器開口33a之間的配置中保持碳粉容器32以及容器前端蓋體34。結果,即使當驅動力被傳遞至容器齒輪301時,也有可能穩定的在縱向方向上維持碳粉容器32的姿態。
當碳粉容器32被碳粉容器保持部70保持時,如第58B圖以及第58C圖所示,反應力F(恢復力)壓縮容器擋門彈簧336,且由按壓噴嘴擋門彈簧613所形成的反應力F1係施加於碳粉容器32。如第58A圖、第58B圖以及第58C圖所示,每一個在容器前端蓋體34之圓周方向上設置在三個間隔相等位置的蓋體勾部340從碳粉容器32經由在容器齒輪側的碳粉容器32之蓋體勾部停止件306的表面,接收反應力F1的分量(如,1/3的反應力F1)。反應力F以及F1的合力,係均勻地被施加到容器前端蓋體34上,且其間具有碳粉容器32之中心軸O(旋轉軸)相同的徑向距離,藉此,主要由一個在中心軸(旋轉軸)方向上的分量作用。換言之,造成容器前端蓋體34相對於中心軸O(旋轉軸)傾斜的分量很難造成作用。
此外,如第57圖所示,容器接合部分339係設置在相對於中心軸O(旋轉軸)水平對稱的位置上,使得在垂直於中心軸O方向上的分量得以被抵消。因此,僅有一個在中心軸方向上的分量作用,但,造成容器前端蓋體34相對於中心軸O傾斜的分量不會作用。
在容器前端蓋體34中,容器前端蓋體34之前端之內表面340b係與作為蓋體限制件之蓋體停止件306之外邊緣306a在容器前端側相對於蓋體勾部340的前端相接觸。因此,便可以判斷碳粉容器32相對於容器前端蓋體34的徑向位置。
具體來說,作為粉末容器的碳粉容器32在本實施例中係可以被連接至影像形成裝置上。影像形成裝置係配置為含有用於形成影像之碳粉的碳粉容器32被連接到其上,並且包括作為用於輸送碳粉之輸送件的輸送噴嘴611、作為用於開啟/關閉噴嘴610的噴嘴開啟/關閉構件的噴嘴擋門612,該噴嘴610係作為設置在輸送噴嘴上的粉末接收孔、作為用於偏壓噴嘴擋門612以關閉噴嘴孔610之偏壓構件的噴嘴擋門彈簧613、用以施加偏壓力到碳粉容器側邊以將碳粉容器相對於影像形成裝置主體保持的補充裝置接合構件78、作為裝置主體齒輪並用於傳遞驅動力至碳粉容器中的輸送件的容器驅動齒輪601、以及設置在輸送噴嘴611上以與輸送噴嘴611共軸並接收碳粉容器32之作為容器接收部分的容器設定部分615。碳粉容器32包括用於儲存用於影像形成之碳粉的容器主體33、設置在碳粉容器32之一端的開口33a、旋轉以將容器主體內的粉末輸送至容器開口33a側的輸送件、作為齒輪與容器驅動齒輪601嚙合以驅動輸送件的容器齒輪301、與補充裝置接合構件78相接合的容器接合部分339、以及作為容器蓋體設置在碳粉容器32之外表面並且與碳粉容器32共軸的容器前端蓋體34。開口33a的中心與容器齒輪301的旋轉中心係位於同樣的軸心上。容器驅動齒輪601係在碳粉容器32的縱向方向上設置在容器接合部分339以及容器開口33a之間。開口33a可以與容器設定部分615相配合。
藉由上述配置,碳粉容器32可以在徑向方向上以及軸向方向上相對於碳粉補充裝置60被保持在穩定的姿態。若容器齒輪301在碳粉容器32的縱向方向上被設置在開口33a以及容器接合部分339之間,由於中心軸方向上力量的平衡,可以維持一穩定的狀態。因此,在容器驅動齒輪601與容器齒輪301接合部分產生之力量的影響可以被減小,便有可能防止碳粉容器32在縱向方向上(中心軸方向)產生傾斜的情形。也因此,有可能防止容器驅動齒輪601Y以及容器齒輪301之間的嚙合狀態變得不穩定,防止不穩定嚙合狀態所造成的干擾,並且防止碳粉傳輸失敗。
同時,根據本實施例的功能,容器前端蓋體34也可以為主要用於提供容器接合部分339的一部分,且可以被稱為容器接合部分保持部。
如第29圖、第30A圖以及第30B圖所示,蓋體勾部340係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32之一前端表面之圓周方向上三個間隔相等的位置。在蓋體勾部340的彎曲部分設置有作為導引部分、徑向限制件、徑向調節件、徑向定位部分、徑向定位見或者徑向導引件的突出部341a,且其係從容器前端蓋體外表面34b向外突出。突出部341a係沿著容器前端蓋體34的彎曲部分彎曲,並且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34圓周方向上的三個間隔相等的位置處,即,以120度之間隔設置。突出部341a從容器前端蓋體外表面34b向外突出0.9釐米,並且從彎曲部分往各個徑向方向以及縱向方向延伸4釐米。如第32圖所示,作為導引部分的突出部32a具有引導碳粉容器32的功能,並且具有當容器前端蓋體進入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時,藉由碳粉容器32與設定蓋體之內表面608c的接觸判斷碳粉容器32在徑向方向上之位置。各個突出部341a具有圓潤的形狀,使得其與設定蓋體之內表面608c之間的接觸為點接觸,藉此減少兩者之間的摩擦力。突出部341a係以面對各個穿孔79a或者凹部79b(參見第23圖以及第24圖)的方式設置。突出部341a亦以在容器主體33之容器開口33a與噴嘴擋門突緣612接觸前先與設定蓋體之內表面608c相接觸的方式設置。因此,突出部341a藉由與設定蓋體之內表面608c相接觸,可以發揮碳粉容器32相對於碳粉補充裝置60之徑向定位件的功能。換言之,突出部341a具有導引部分、徑向限制件、徑向調節件、徑向定位件、徑向導引件或者徑向定位件的功能。
如第30A圖以及第30B圖所示,作為導引部分之圓周限制件的板狀圓周限制部分係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外表面34b上。此後,圓周限制件被描述為作為旋轉限制部分、旋轉限制突出部、導引部分、圓周限制件、圓周調節件、圓周定位件、或者圓周導引件的旋轉限制肋條342a。旋轉限制肋條342a以及滑動導引件之其中之一係以與容器前端蓋體34整合的方式設置。旋轉限制肋條342a係設置在兩個位於下部分的突出部341a之間,並且從容器前端蓋體34之外表面往徑向向外方向突出。旋轉限制肋條342a係配置為當碳粉容器32被連接至碳粉補充裝置60時,進入設置在設定蓋體608之溝槽77a(請參照第21A圖)內。旋轉限制肋條342a在連接方向上從滑動導引件361之一的下游端面突出,並且與滑動導引件361之一為一體。旋轉限制肋條342a係配置為從滑動導引件361之一向外突出,並且位於大略與滑動溝槽361a相同高度之位置。因此,即使當滑動導引件361當碳粉容器32被連接到碳粉補充裝置60時,相對於導引軌道75以稍微偏離的方式被進入,在旋轉限制肋條342a位置相對於設定蓋體之溝槽77a的偏移可以被減少,且旋轉限制肋條342a可以輕易地進入設定蓋體之溝槽77a。因此,便能可靠地判斷其在圓周方向上的位置。
如第22圖、第33圖以及第34圖所示,向上導引部分35係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34上,並且在連接狀態下從容器蓋體外表面34b向上突出。在向上導引部分35上,設置有向上導引部分的頂部35a、向上導引部分的側部35b以及向上導引部分的側部35b的傾斜表面。向上導引部分的頂部35a以及向上導引部分的側部35b在碳粉容器32的縱向方向上延伸。向上導引部分的側部35b係設置在向上導引部分的頂部35a的兩側,以從向上導引部分的頂部35a在容器前端蓋體的圓周方向上向下偏離。向上導引部分的傾斜表面35c從碳粉容器32之向上導引部分的頂部35a以及向上導引部分的側部35b向下傾斜至容器後側。
容器主體33係由雙軸拉伸吹塑成型製程所形成。雙軸拉伸吹塑成形法通常為兩階段的步驟,其包括預先成型步驟以及拉伸吹塑成型步驟。在預先成形步驟中,透過注塑成型形成試管型的預成形體。藉由注塑成型,容器開口33a、蓋體勾部停止件306以及容器齒輪306皆形成在預成形體上。在拉伸吹塑成型步驟中,預成形體在預先成型步驟後被冷卻,並且從被加熱且軟化後的模具中被分離,接著進行拉伸吹塑成。
在容器主體33中,相對於容器齒輪301的容器後側係由拉伸吹塑成型製程所形成。具體來說,設置有螺旋溝槽302以及握把303的一部分,係由拉伸吹塑成型製程所形成。
在容器主體33中,如容器齒輪301、容器開口33a以及蓋體勾部停止件306等設置在容器前端側等的各個部分,係停留在注塑成型製程所形成的預先形體之形態;如此一來,這些部分可以以高精準度被形成。相對地,螺旋溝槽302以及握把303所設置的部分係由拉伸吹塑製程所形成;因此,這些部分的成型精準度比預先成型部分的精準度來的低。
下文中將針對固定於容器主體33的噴嘴接收件330進行詳細說明。
第14圖為從容器前端側所觀看的噴嘴接收件330的立體示意圖;第15圖為從容器後側觀看的噴嘴接收件330的立體示意圖;第16圖為從第13圖之狀態從上方觀看的噴嘴接收件330的俯視剖面圖;第17圖為從第13圖之狀態從側邊觀看(第13圖之後側)之噴嘴接收件330的側視剖面圖;第18圖為噴嘴接受件330的立體分解圖。
噴嘴接受件330包括作為支持件的容器擋門支持件334、容器擋門332、作為密封件的容器密封件333、作為偏壓構件的容器擋門彈簧336、以及噴嘴接收件連接部分337。容器擋門支持件334包括作為擋門後部分的擋門後端支持部分335、作為擋門側邊部分的擋門側邊支持部分335a、作為擋門支持部分之擋門側邊開口的擋門支持部分之開口335b、以及噴嘴接收件連接部分337。容器擋門彈簧包括了螺旋彈簧。
在容器擋門支持件334上的擋門側邊支持部分335a以及擋門支持部分之開口335b係以在碳粉容器的旋轉方向上彼此相鄰的方式設置,使得兩個擋門側邊支持部分335a彼此面對以形成圓柱形狀的部分,所述圓柱形狀的部分在擋門支持部分之開口335b(兩個部分)有很大的切口。藉由此種形狀,便能使得容器擋門332在由圓柱形狀所定義的圓柱空間S1中在縱向方向上移動。
當容器主體33旋轉時,設置在容器主體330上的噴嘴接收件330也隨之旋轉。此時,噴嘴接收件330的擋門側邊支持部分335a繞著碳粉補充裝置60的輸送噴嘴611旋轉。因此,正在旋轉的擋門側邊支持部分335a交替地通過設置在輸送噴嘴611上側的空間。如此一來即使碳粉立刻在噴嘴孔610上方堆積,因為擋門側邊支持部分335a橫跨於堆積的碳粉並且可以紓解堆積的情形,可以避免當裝置不使用時碳粉凝聚的情形,並且避免當裝置恢復使用時碳粉輸送失敗的情形發生。相對地,當擋門側邊支持部分335a位於輸送噴嘴611的側邊且噴嘴孔610以及擋門支持部分之開口335b面對彼此時,在碳粉容器33中的碳粉會被供應至輸送噴嘴611,如第9圖中的箭頭β所示。
在容器齒輪位於相對於碳粉容器之縱向方向上的粉末接收孔的側邊開口之相對一側之習知碳粉容器中,容器齒輪所設置處的直徑必須要小於容器主體的其他部分,使得碳粉容器得以被連接與拆卸,並且得以連接並驅動容器齒輪以及主體的容器驅動齒輪。因此,設置有俗稱肩部以通過直徑小的部分,並且將碳粉從容器主體內移動至開口。
相對地,根據本實施例,容器齒輪301係被連接至開口33a設置在容器主體33上相對於碳粉容器32的縱向方向上的噴嘴孔610的位置,且由容器齒輪301所驅動。因此,輸送噴嘴611得以在容器主體33之內側相對於容器齒輪301設置的位置(小直徑的位置)接收碳粉。如此一來,便能以相較於習知配置更平順的方式輸送碳粉。
容器擋門332包括作為封閉部的前圓柱部分332c、滑動區域332d、導引柱332e、以及擋門勾部332a。前圓柱部分332c為與容器密封件333之圓柱開口(接收開口331)緊配合之容器前端部分。滑動區域332d為圓柱部分,其設置在相對於前圓柱部分332c的容器後側。滑動區域332d具有稍微比前圓柱部分332c大的外直徑,且其在該對擋門側邊支持部分335a的內表面上滑動。
導引柱332e為圓柱體,其從前圓柱部分332c朝向容器後端側站立,並且作為當導引住332e被插入容器擋門彈簧336的線圈時,防止容器擋門彈簧336被扣住的柱體部分。
導引柱滑動部分332g包括一對平面,其設置在導引柱332e中間對面,且橫跨於圓柱導引柱332e的中心軸的兩側邊。此外,導引柱滑動部分332g的容器後端分叉為一對懸臂332f。
擋門勾部332a為一對勾部,其設置在導引柱332e站立基部對面的懸臂332f端,且用於防止容器擋門332從容器擋門支持件332上掉落。
如第16圖所示,容器擋門彈簧336的前端緊靠於前圓柱部分332c的內壁,且容器擋門彈簧336的後端緊靠於擋門後端支持部分335的壁部。此時,容器擋門彈簧336是在壓縮狀態,以使容器擋門332受到遠離擋門後端支持部方向(第16圖中的右邊,或者朝向容器前端的方向)的偏壓力。然而,設置在容器擋門332之容器後端的擋門勾部332a被勾在擋門後端支持部335的外壁上。因此,可以防止容器擋門332在第16圖以及第17圖所示的狀態下,進一步往遠離擋門後端支持部分335的方向移動。
由於擋門勾部332a以及擋門後端支持部分335之間的勾合狀態,以及容器擋門彈簧336之偏壓力,得以進行定位的動作。具體來說,判斷前圓柱部分332c以及容器密封件333相對於容器擋門支持部334的位置,其中,前圓柱部分332c以及容器密封件333具有實施碳粉擋門332之防止碳粉泄露的功能。因此,便能判斷前圓柱部分332c以及容器密封件333之位置,使得兩者能互相配合以防止碳粉外洩。
噴嘴接收件連接部分337為圓柱體,其外直徑以及內直徑係以階梯式的方式朝向容器後端變小。其直徑從容器前端到容器後端的方向逐漸變小。如第17圖所示,兩個外直徑部分(依序從容器前端設置的外表面AA以及BB)設置在外表面上,且五個內直徑部分(依序從容器前端設置的內表面CC、DD、EE、FF以及GG)設置在內表面上。外表面上的外表面AA以及BB係由錐面連接兩者的邊界。類似地,內表面上的第四個內直徑部分FF以及第五個內直徑部分GG係由錐面連接兩者的邊界。內表面上的內直徑部分FF以及連接錐面係對應於密封件阻塞防止空間337b(稍後解釋),以及這些表面的脊線係對應於五邊形橫截面的側邊(稍後解釋)。
如第16圖至第18圖所示,該對擋門側邊支持部分335a係從噴嘴接收件連接部分337朝向容器後端突出,其中,該對擋門側邊支持部分335a係彼此面對,並且具有在軸向方向上橫切圓柱體而得到的片狀。在容器後側的兩個擋門側邊支持部分335a的端部被連接到擋門後端支持部分335,並且為底部中心具有圓形開口的杯形。兩個擋門側邊支持部分335a係彼此面對,因此,圓柱空間S1由擋門側邊支持部分335a之內圓柱表面以及從擋門側邊支持部分335a延伸的虛擬圓柱表面所定義。噴嘴接收件連接部分337包括了內直徑部分GG,其為從前端算來的第五部分,且為具有與圓柱空間S1相同直徑的圓柱內表面。容器擋門332的滑動表面332d在圓柱空間S1以及圓柱內表面GG上滑動。噴嘴接收件連接部分337的第三內表面EE為虛擬圓周表面,其通過噴嘴擋門定位肋條337a的縱向尖端,其中,該噴嘴擋門定位肋條337a的縱向尖端為凸面部分的緊靠部分,且以45度為間隔等距分開。具有四角柱形(圓柱筒型)橫切面(第18圖之剖面圖中的橫切面)的容器密封件333以對應於內表面EE的方式設置。容器密封件333透過黏著劑或者雙面膠連接到連接第三內表面EE以及第四垂直表面FF的垂直表面。相對於連接表面(第16圖與第17圖中的右側)的容器密封件333的露出表面係作為圓柱形噴嘴接收件連接部分337(容器開口)之圓柱形開口的內部底部。
此外,如第16圖以及第17圖所示,密封件堵塞防止空間337b(夾住防止空間)以對應於噴嘴接收件連接部分337以及連接錐面的內表面來定義。密封件堵塞防止空間337b為由三個不同部分圍繞的環形密封空間。具體而言,密封件堵塞防止空間337b為環狀空間,由噴嘴接收件連接部分337之內表面(第四內表面FF以及連接錐面)、容器密封件333連接側的垂直表面,以及容器擋門332從前圓柱部分332c至滑動區域332d之外表面所圍繞。環狀空間的橫截面(第16圖以及第17圖中的橫截面)具有正五角形。噴嘴接收件連接部分337以及碳粉密封件333之間的夾角,以及碳粉擋門332之外表面與碳粉密封件333端面之間的夾角皆為90度。
下文中將針對密封件堵塞防止空間337b的功能進行說明。當容器擋門332從接收開口331被容器擋門332關閉的狀態下向容器後端移動時,容器密封件333的內表面貼著容器擋門332之前圓柱部分332c滑動。因此,容器密封件333的內表面被容器擋門332拉動且彈性變形,以往容器後端移動。
此時,若未設置密封件堵塞防止空間337b而由第三內表面連續的垂直表面(容器密封件333的連接表面)被連接到第五內表面GG且兩者互相垂直,則可能會發生下述的情形。具體而言,容器密封件333之彈性變形部分有可能被卡在噴嘴接收件連接部分337相對容器擋門332滑動以及容器擋門332的外表面之間,而造成堵塞的情形。若容器密封件333被卡在噴嘴接收件連接部分337以及容器擋門332相互滑動處,即,在前圓柱部分332c以及內表面GG之間,容器擋門332會被確實地連接到噴嘴容器接收見連接部分337,使得接收開口331無法被打開或關閉。
相對地,根據本實施例的噴嘴接受件330係設置在密封件堵塞防止空間337之內部區域中。密封件堵塞防止空間337b的內直徑(各個內表面EE以及連接錐面的內直徑)係小於容器密封件333的外直徑。因此,整個容器密封件333都難以進入密封件堵塞防止空間337b。此外,容器密封件333因容器擋門332的拉動而彈性變形的區域會被限制,且容器密封件333可以在容器密封件333被帶至內表面GG而造成阻塞前,由其自身的彈性恢復。藉由上述動作,便有可能防止因容器擋門332以及噴嘴接收連接部分337之間的連接狀態而造成之接收開口331無法開啟或關閉的情形。
如第16圖到第18圖所示,設置有多個噴嘴擋門定位肋條337a,使其在噴嘴接收件連接部分337與容器密封件333之外周邊接觸之內表面上呈放射狀的延伸。如第16圖以及第17圖所示,當容器密封件333被連接到噴嘴接收件連接部分337時,在容器前側的容器密封件333之垂直表面係相對於噴嘴擋門定位肋條337a之前端在縱向方向上稍微突出。
如第9圖所示,當碳粉容器32被連接至碳粉補充裝置60時,碳粉補充裝置60之噴嘴擋門612之噴嘴擋門突緣612a按壓並藉由噴嘴擋門彈簧613之偏壓使容器密封件333之突出部分變形。噴嘴擋門突緣612a進一步往內移動,並且緊靠於噴嘴擋門定位肋條337a之容器前端,藉此覆蓋並且從容器外側密封容器密封件333之前端表面。因此,便能在連接狀態下確保接收開口331處的輸送噴嘴711之周邊的密封性能,防止碳粉外洩。
由噴嘴擋門彈簧613所偏壓的噴嘴擋門突緣612a之偏壓表面612f的後側緊靠於噴嘴擋門定位肋條337a,使得噴嘴擋門612相對於碳粉容器32在縱向方向上的位置得以被判斷。因此,容器密封件333前端表面、前端開口305之前端表面(設置在容器開口33a中的圓柱形噴嘴接收件連接部分337之內表面,稍後說明)以及噴嘴擋門612在縱向方向上的位置關係得以被判斷。
下文中,將參照第1圖、第9圖、第19A圖至第19D圖針對碳粉容器32以及輸送噴611之操作進行說明。如第1圖所示,在碳粉容器32被連接到碳粉補充裝置60之前,容器擋門332被容器擋門彈簧332往關閉位置偏壓,以關閉接收開口331。如第19B圖所示,容器擋門332以及輸送噴嘴611在此時的外觀顯示於第19A圖中。當碳粉容器32連接到碳粉補充裝置60時,輸送噴嘴711插入至接收開口331。當碳粉容器32進一步推進碳粉補充裝置60時,前圓柱部分332c的端面332h以及前端611a在插入方向上相互接觸,其中前圓柱部分332c的端面332h為容器擋門332的端面(此後,稱為“容器擋門端面332h”),且前端611a為輸送噴嘴的端面(此後,稱為“輸送噴嘴的端面611a”)。當碳粉容器32被從上述的狀態中進一步推動時,容器擋門332被推動,如第19C圖所示。相對應地,輸送噴嘴611從接收開口331插入至擋門後端支持部分335中,如第19D圖所示。因此,如第9圖所示,輸送噴嘴611被插入至容器主體33中,並且位於設定位置。此時,如第19D圖所示,噴嘴孔610位於與擋門支持部分之開口335b重疊的位置。
接著,當容器主體33被旋轉時,被杓部304杓起至輸送噴嘴611上方碳粉會經由噴嘴孔610掉落至並且進入輸送噴嘴611中。進入輸送噴嘴611的碳粉在輸送噴嘴611內部隨著輸送螺桿614的旋轉朝向碳粉下降通道64輸送。接著,碳粉掉落並且經由碳粉下降通道64被供應至顯影裝置50。
在根據本實施例之碳粉容器32以及碳粉補充裝置60之間的關係中,輸送噴嘴611穿過容器齒輪301內部在容器齒輪33的縱向方向上被插入到一位置。換言之,容器齒輪301與容器驅動齒輪601是在比容器主體33之噴嘴孔610在縱向方向上更靠近開口33a的位置嚙合,其中,容器主體33之噴嘴孔610是在碳粉容器32被連接到影像形成裝置主體的狀態下。因此,若旋轉驅動力經由容器驅動齒輪601在第4圖中的方向A上被輸入至容器齒輪301,容器驅動齒輪601與容器齒輪301嚙合位置所產生的力量會被施加到容器主體33、輸送噴嘴611,或者往容器主體33內延伸之噴嘴接收件330上。因此,輸送噴嘴711或者噴嘴接收件330有可能會損壞,或者在輸送噴嘴611與噴嘴接收件330之間產生縫隙,造成碳粉外洩的情形發生。
此外,藉由使碳粉容器32在連接方向Q(推動方向)上在碳粉容器保持部上滑動,碳粉補充裝置60之輸送噴嘴611推動並開啟碳粉容器32之接收開口331中的容器擋門332,並且進入容器主體33中。因此,若在移動中產生相對位置上的偏移,碳粉就有可能會外洩,或者發生輸送噴嘴、容器擋門332或噴嘴接收件330損壞的情形。因此,最好在輸送噴嘴611、容器擋門332以及接收開口331之中心位於同樣的軸線上時進行動作。
此外,容器齒輪301的旋轉中心係與容器開口33a(容器主體33)之軸心在同一直線上。因此,為了在不造成齒輪嚙合錯誤的情形下在正確的位置將容器齒輪301以及容器驅動齒輪601嚙合,藉由配對容器開口33a以及容器設定部分615來判斷碳粉容器32相對於碳粉補充裝置60在徑向方向上的相對位置係非常重要的。
舉例來說,雖然有可能藉由統一使用在碳粉容器之軸向方向延伸的長導引部分限制碳粉容器32以及碳粉補充裝置60之間的位置關係,然而,若限制的方向數量太少,便很難達到適當的調節作用。另外,雖然可以在連接開始時提供數個限制件以判斷碳粉容器32以及碳粉補充裝置60之間的位置關係,然而,在此種情況中,是在連接動作早期在連接方向Q(推動方向)上藉由多個限制件進行定位,會造成推動阻力增加,而操作性能降低的情形。
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容器開口33a與設置在輸送噴嘴611附近的容器設定部分615相配合,且碳粉容器32相對於碳粉補充裝置60的位置係由造成碳粉容器33a以及容器設定部分615之間的配合所判斷。因此,便能穩定碳粉容器32與碳粉補充裝置60之間的相對位置,並且減少容器驅動齒輪601以及容器齒輪301嚙合位置處產生之力造成的影響。
此外,如第32圖所示,作為導引部分的定位部分600係設置在碳粉容器上,其相對於碳粉補充裝置60在碳粉容器32連接方向Q上可以限制以及釋放。因此,便能在輸送噴嘴611以及噴嘴接收件330盡可能位於同軸線的情形下,將碳粉容器32在連接方向Q上朝碳粉補充裝置60移動。如此一來,便能防止碳粉外洩,並且防止輸送噴嘴611以及噴嘴接收件330損壞的情形發生。順帶一提,定位部分600包括了多個設置在連接方向Q上的定位件(限制件或調節件)。第32圖為解釋多個定位件以及碳粉補充裝置60之間的位置關係的立體圖,其主要係描繪多個定位件的配置,為了避免圖示過於複雜,其他配置以簡化或者省略的方式顯示。
定位部分600藉由使用當碳粉容器32在碳粉容器保持部70上往連接方向Q移動時,定義碳粉容器32外部形狀的碳粉前端蓋體34執行定位(在一預定方向上限制移動)。定位部分600使用當碳粉容器32位於碳粉補充裝置60之設定位置時,定義碳粉容器32之內部形狀的容器主體33之容器開口33a執行定位。順帶一提,作為導引部分的定位部分600在當碳粉容器32在碳粉容器保持部70往連接方向Q上移動時,在碳粉容器32之連接方向Q以外的任何方向上限制其移動,藉此將碳粉容器32引導至碳粉補充裝置60。具體來說,當碳粉容器32連接到影像形成裝置主體時,導引部分在當碳粉容器32移動時,在除了連接方向以外的任何方向上限制碳粉容器32的移動,並且將開口33a引導至容器設定部分615。
在定位部分600中,該對滑動導引件361與361、街何開口339d、多個(三個)突出部341a、旋轉限制肋條342a以及容器開口33a皆作為定位件。在這些元件中,滑動導引件361與361以及接合開口339d、多個(三個)突出部341a為一體的設置,且設置在由樹脂所形成的容器前端蓋體34上。容器開口33a係與容器主體33一體形成。
下文中,將針對所有定位件相對於碳粉補充裝置60之限制與釋放的順序進行說明。首先,如第38A圖所示,當使用者將碳粉容器32放置在碳粉容器保持部70之容器接收部分72之溝槽74,並且將碳粉容器往連接方向Q推動時(執行連接操作),碳粉容器32會在溝槽74上滑動。此時,如第22圖所示,當碳粉容器32之向上導引部分的側部35b與設置在面對溝槽74之頂部表面76的突出部76a相接觸時,碳粉容器滑動。因此,碳粉容器32可以在垂直方向Z上的移動被限制時在連接方向Q上被推動。此外,垂直方向上移動的限制並非由向上導引部分35的頂部所達成,而是由設置在向上導引部分的頂部35a兩側之向上導引部分的側部35b所達成。因此,即使當碳粉容器32在連接操作中往水平方向上偏移,碳粉容器32也會被可靠地帶回以與頂部表面76側接觸。
如第38B圖所示,在碳粉補充裝置60側,作為第一導引件的滑動溝槽的前部分361c,係在連接方向Q上進入相對應之導引軌道75最上游側。由於滑動溝槽的前部分361c進入導引溝槽75的關係,滑動溝槽361移至導引軌道75上,且已經與溝槽74上表面相接觸的碳粉容器32會被向上提升。導引軌道75與75設置在溝槽74的側表面74a與74b上,以與溝槽74的固定表面74c相隔一距離。因此,藉由使滑動溝槽的前部分361c進入導引溝槽75中,可以粗略地在垂直方向Z上以及與連接方向Q垂直的寬度方向W上判斷位置。此狀態即為第一限制狀態。第33圖、第34圖、第35圖以及第38B圖為顯示第一限制狀態的示意圖。第33圖為顯示第一限制狀態的側視圖;第34圖為從連接方向上顯示第33圖中之參考線X1上一部分的示意圖;第35圖為從上方顯示第33圖中之參考線X2上一部分的示意圖。順帶一提,第33圖中的參考線X1為容器前端蓋體34之端面的位置,在其他圖中亦相同。
如第38C圖所示,當碳粉容器32在第一限制狀態中被進一步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時,容器擋門端面332h以及輸送噴嘴之前端611a會互相接觸。在第一限制狀態中,滑動導引件361以及導引軌道75調節寬度方向W以及垂直方向Z,使得容器擋門332可以面對輸送噴嘴611,並且確保接收開口331以及輸送噴嘴611之間的位置關係。藉由確保接收開口311以及輸送噴嘴611之間的位置關係,便能防止容器密封件333由於容器擋門被插進輸送噴嘴611時偏離所造成之脫離或者損壞的情形。
當碳粉容器32在此狀態下被進一步往連接方向Q推動時,即達成如第28圖、第29圖以及第38D圖中所示的第二限制狀態。在第二限制狀態中,容器前端蓋體34的前端會進入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中。由於容器前端蓋體34進入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的關係,以等距在容器前端蓋體連接方向上的前端34c之外表面的圓周位置上設置的三個突出部341a,會從內側與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之一部分的設定蓋體之內表面608c相接觸。較佳地,最好能形成有至少三個突出部341a,但突出部的數量並不僅限於三個。
由於突出部341a以及設定蓋體之內表面608c之間的接觸,碳粉容器32的移動會被引導,且碳粉容器之徑向移動會被限制。因此,在第二限制狀態中,容器前端蓋體34相對於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之徑向移動會被三個突出部341a以及設定蓋體之內表面608c之間的接觸所限制。換言之,容器前端蓋體34相對於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之徑向位置會被限制。同時,在預定方向上對於位置的調節代表了在預定方向上限制碳粉容器32的移動。
當碳粉容器32在第二限制狀態下進一步被往連接方向Q推動時,容器密封件333以及噴嘴擋門突緣612a會互相接觸,如第44A圖中所示。在第二限制狀態下,除了導引軌道75以及滑動導引件361在寬度方向W以及垂直方向Z上的限制外,由突出部341a以及設定蓋體608隻內表面限制徑向方向;因此,容器擋門332的中心以及輸送噴嘴611會互相重疊。相對應地,便能防止在碳粉容器32在寬度方向W或者垂直方向Z上,相對於容器擋門端面332h以及輸送噴嘴之前端611a之接觸表面,或者相對於滑動溝槽261傾斜的情形下,進行碳粉容器32的連接操作。因此,便能防止輸送噴嘴611以及容器擋門332損壞,或者防止容器密封件333脫落的情形發生。此外,由連接操作所施加至滑動導引件361之力量會被分散到突出部341a上,以減輕力量。因此,便能防止滑動溝槽361破損或者損壞的情形發生。
當碳粉容器32在容器密封件333與噴嘴擋門突緣612a相接觸的狀態下進一步被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時,如第44A圖所示,滑動溝槽的前部分361c會從導演軌道75上脫落,且垂直方向Z的限制係由滑動溝槽的中間部分361d來執行,其中,滑動溝槽的中間部分361d為第二導引件,如第44B圖所示。當碳粉容器32在此狀態下被進一步往連接方向Q推動時,會達成如第39圖至第41圖中所示的第三限制狀態。在第三限制狀態中,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34前端之外表面的旋轉限制肋條342a會進入設定蓋體608之溝槽77a中,如第44B圖所示。因此,容器前端蓋體34以及設定蓋體608(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會被整合,且圓周移動會由容器前端蓋體34額外限制。此時,由於垂直方向Z係由具有比滑動溝槽的前部分361c寬的間隙之中間部分361d所限制,插入過程中的摩擦力可以被減小,對於操作性能來說是有利的。
當碳粉容器32在第三限制狀態下被進一步往連接方向Q推動時,會達成如第42圖、第43圖以及第44C圖中所示的第四限制狀態。在第四限制狀態中,在容器前端蓋體34上的三個突出部341a係位於與設置在設定蓋體608K上的穿孔相對之位置上,或者與設定蓋體608(Y, M, C)之凹部79b相對之位置。因此,突出部341a會進入設定蓋體608K之穿孔79a中,且由設定蓋體之內表面608c以及突出部341a對容器前端蓋體34的徑向限制會被釋放。
當碳粉容器32在第四限制狀態下被進一步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時,會達成如第45圖、第46圖以及第47圖中所示的第五限制狀態。在第五限制狀態下,如第44D圖所示,容器開口33a的前端進入作為容器設定部分之定位件的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設定蓋體608)。因此,容器主體33係可旋轉的被支持在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此時,容器前端蓋體34之圓周位置會被旋轉限制肋條342a以及設定蓋體之溝槽77a所限制,使得容器開口33a以及容器設定部分615可以以其中心重疊的方式互相配合。因此,便能防止因為容器開口33a插入容器設定部分615時偏移所造成碳粉從容器擋門332中外洩的情形發生。此外,當容器開口33a進入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中時,突出部341a造成的徑向限制已被釋放,使得旋轉限制肋條342a的圓周限制不會被干擾。
當碳粉容器在第五限制狀態下被進一步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時,會達成如第44E圖、第48圖以及第49圖中所示的第六限制狀態。在第六限制狀態中,容器開口33a會進一步進入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且補充裝置接合構件78與78會進入並且分別與容器接合部分339與339之接合開口339d接合,如第49圖所示。因此,可以防止碳粉容器32在縱向方向上(旋轉軸方向)移動,並且可以將其保持在設定位置。
順帶一提,補充裝置78與78在縱向方向上分別進入容器接合部分339與339之接合開口339d的位置處,設置有背隙。藉由此配置,便能使補充裝置接合構件78與78分別可靠地進入容器接合部分339與339之接合開口339d,且即使當元件的準確度或者固定位置有變化時,也能防止碳粉容器32在碳粉補充裝置60中錯誤的設置,其中,元件的準確度或者固定位置有變化地配置為一較佳配置。
第44F圖為顯示輸送噴嘴611與噴嘴接收件330在連接操作中之狀態(橫排)的關係表格,以及碳粉容器32的限制狀態(直列)。第44F圖中的橫排顯示了輸送噴嘴611以及噴嘴接收件330之間的接觸狀態。具體來說,(a)顯示了移動開始初期,且輸送噴嘴611與噴嘴接收件330相接觸前的狀態,(b)顯示了容器擋門端面332h以及輸送噴嘴之端面611a相接觸時之狀態,(c)顯示了容器密封件333以及噴嘴擋門突緣612a相接觸時之狀態,(d)顯示了容器開口33a與容器設定部分615配合之狀態。第44F圖中的直列顯示了導引部分的使用情形,包括用以限制垂直方向移動的滑動導引件361,用以限制徑向移動的突出部341a,以及用以限制圓周方向移動的旋轉限制肋條342a,藉以限制碳粉容器32在橫排(a)至(d)中的狀態下之移動。舉例來說,為了獲得狀態(b),即,容器擋門端面332h以及輸送噴嘴之端面611a相接觸的狀態,需使用滑動導引件361來限制垂直方向上的移動。
如上所述,可以隨著碳粉容器32在連接方向Q上相對於碳粉補充裝置60的移動,以階梯式的方式限制並且釋放碳粉容器32以及碳粉補充裝置60來判斷碳粉容器32以及碳粉補充裝置60之間的位置關係。因此,便能穩定輸送噴嘴611、容器擋門332以及接收開口331的中心位置。因此,亦能改善連接操作的操作性,防止輸送噴嘴611、容器擋門332或者接收開口331損壞,並且防止碳粉外洩。
第二實施例 第50圖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碳粉容器1032的立體示意圖。碳粉容器1032為近似於圓柱體的碳粉瓶。碳粉容器1032主要包括碳粉前端蓋體34,由碳粉容器保持部70以不可轉動的方式保持,並且包括了作為粉末儲存部的容器主體1033,其與容器齒輪1031整合。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碳粉容器1032為可拆卸的連接到碳粉補充裝置60,並且可以於縱向方向上在碳粉補充裝置60之碳粉容器保持部70上滑動。
碳粉容器1032與第一實施例中所說明的碳粉容器32不同的地方在於容器主體1033係以不同的方式配置,但其餘的配置皆與碳粉容器32相同。因此,在下文中,主要針對碳粉容器1033進行說明。
容器主體1033為由樹脂形成的圓柱形構件。容器主體1033內部儲存的碳粉細作為粉末顯影劑使用,並且其內部包括輸送件。輸送件內部設置有杓取的功能。下文中,將參照第51A圖~第51D圖針對其功能進行說明。第51A圖為噴嘴接收件330與對應於杓壁表面304f之杓肋條304g整合之立體圖(此後,噴嘴接收件稱為“噴嘴接收件1330”)。第51B圖為解釋當噴嘴接收件1330設置在容器主體1033內時,第51A圖中所說明之噴嘴接收件1330以及輸送噴嘴611之間關係的剖面圖。第51C圖為整體碳粉容器1032的側視剖面圖,其中,第51A圖中的噴嘴接收件1330係設置在碳粉容器1032上。第51D圖為顯示碳粉容器1032之一部分的容器擋門1332的立體圖。
第51A圖至第51D圖中所示的噴嘴接收件1330包括如上所述的杓肋條304g,並且其與輸送刀保持件1330b整合,其中,由如樹脂膜彈性材質所製成的輸送刀1302設置在輸送刀保持件1330b上。
此外,如第51A圖至第51D圖中所示的噴嘴接受件1330包括作為密封件的容器密封件1333、作為噴嘴插入開口的接收開口1331、容器擋門1332、以及作為偏壓構件的容器擋門彈簧1336。容器密封件1333具有前表面,當碳粉容器1032被連接至複印機500之主體時,前表面係面對並且與噴嘴擋門612之噴嘴擋門突緣612a相接觸。接收開口1331為輸送噴嘴611所插入之開口。容器擋門1332為開啟與關閉接收開口1331的擋門。容器擋門彈簧1336為偏壓容器擋門1332至關閉位置的偏壓構件,藉以關閉接收開口1331。
再者,在第51A圖到第51D圖所示的配置中,噴嘴接收件1330包括與第2圖中之複印機500之主體之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可滑動地配合的外表面1330a。此外,如第51D圖所示,容器擋門1332包括與輸送噴嘴611接觸的接觸部分1332a,並且包括擋門支持部分1332b。擋門支持部分1332b從接觸部分1332a往容器主體1033之縱向方向上延伸,且包括防止容器擋門1332由於容器擋門彈簧1336所施加的偏壓力從噴嘴接收件1330上脫落的勾部1332c。容器齒輪1301以獨立個體的方式設置在碳粉容器1032之噴嘴接收件1330上,並且能夠傳遞驅動力。
如上所述,可以將元件整合,如杓部內壁表面、橋接部分、作為擋門側邊開口之擋門支持部分之開口1335b,以將碳粉輸送移動至噴嘴孔610。
以下,將針對包括杓肋條304g的碳粉容器1032進行詳細說明。
如第51C圖所示,碳粉容器1032包括容器前端蓋體34、容器主體1033、作為後蓋體的後蓋體1035、噴嘴接收件1330以及其他類似的元件。容器前端蓋體34於連接方向Q上相對於複印機500的主體設置在碳粉容器1032的前端。容器主體1033具有大略為圓柱形的形狀。後蓋體1035於連接方向Q上設置在碳粉容器1032的後端。噴嘴接收件1330可轉動地大略由圓柱形容器主體所保持,如上所述。
齒輪露出開口34a(參見第29A圖)係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34上,以露出連接到噴嘴接收件1330的容器齒輪1301。大略為圓柱形的容器主體1033保持噴嘴接收件1330,使得噴嘴接收件1330能夠旋轉。容器前端蓋體34以及後蓋體1034連接到容器主體1033(藉由習知的方式,如熱焊接或者黏著劑)。後蓋體1035包括支持輸送刀支持部1033b的後側軸承1035a,並且包括握把1303,以供使用者在將碳粉容器1032連接到或者從複印機500主體拆卸時握持。
下文中,將針對在容器主體1033上組裝容器前端蓋體32、後蓋體1035以及噴嘴接收件1330之方法進行詳細說明。
首先,噴嘴接收件1330從容器後側插入容器主體1033中,且透過設置在容器主體1033前端上的前側軸承1036可旋轉地支持噴嘴接收件1330來進行定位。接著,透過設置在後蓋體1035上的後側軸承1035a可旋轉地支持噴嘴接收件1330的輸送刀保持部的一端1330b來進行定位,並且將後蓋體1035組裝至容器主體1033上。在組裝容器齒輪1301後,容器前端蓋體32被組裝到容器主體1033上,藉以從容器前側覆蓋容器齒輪1301。
順帶一提,容器主體1033以及容器前端蓋體34的組裝、容器主體1033以及後蓋體1035的組裝,以及噴嘴接收件1330與容器齒輪1301的組裝係透過習知的方法來進行(舉例來說,熱焊接、黏著劑或其他類似的習知方法)。
下文中,將針對從碳粉容器1032將碳粉輸送至噴嘴接收孔610的配置進行詳細說明。
杓肋條304g以更靠近容器主體1033內表面的方式突出,以使肋條表面與擋門側邊部分之擋門側邊支持部分1335a的下游側邊部1335c連接,其中,下游側邊部1335c係在連接方向上的下游側。肋條表面之中間部分被彎曲一次以具有彎曲的表面;然而,其配置並不限於此實例,並且可以根據與碳粉的相適性而調整。舉例來說,也可以使用沒有彎曲的簡單的平肋條。在此配置中,便沒有必要在容器主體1033上設置隆起部分。此外,杓肋條304g以集成的方式立於擋門支持部分之開口1335b。因此,便能獲得與擋門側邊支持部分335a以及凸部304h彼此緊配合之配置相同的橋接功能以及優點。具體來說,當噴嘴接收件1330在碳粉容器1032被連接到影像形成裝置主體的時候旋轉時,輸送刀一起旋轉,使碳粉容器1032內的碳粉被從後側輸送到噴嘴接收件1330所設置的前側。接著,杓肋條304g接收由輸送刀1302所輸送的碳粉,將碳粉隨著轉動從底部杓起到頂部,並且使用肋條表面將碳粉滑進噴嘴孔610。
此外,與第一實施例中類似,當使用者根據第二實施例將碳粉容器1032置放在碳粉容器保持部70之容器接收部分72之溝槽74,並且將碳粉容器1032往連接方向Q推動時,碳粉容器1032會在溝槽74上移動。隨著碳粉容器1032的移動,容器前端蓋體32的狀態會從第一限制狀態轉變為第五限制狀態,以階梯式的方式根據各個狀態來限制碳粉容器的移動。當碳粉容器被進一步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必且從第五限制狀態轉變為第六限制狀態時,容器開口1033a進一步進入容器設定部分的內表面615a,並且位於設定位置。補充裝置接合構件78與78會進入並且與分別的容器接合部分339d之接合開口接合。順帶一提,只要容器開口1033a進入容器設定部分615時徑向位置可以被判斷,如第29C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碳粉開口1033a的形狀亦並不限於圓柱形。即,容器開口1033a的形狀並不限於連續的圓柱形,也可以被劃分或者具有柱體的形狀。因此,便能防止碳粉容器1032在縱向方向上移動。
如上所述,藉由以階梯式的方式限制碳粉容器1032以及碳粉補充裝置60之間的位置關係,以隨著碳粉容器1032在連接方向Q上相對於碳粉補充裝置60執行定位,便能穩定輸送噴嘴611、容器擋門332以及接收開口中心的位置。因此,便能改善連接操作的操作性,並且防止碳粉外洩。
同時,藉由作為粉末接收孔的杓部改善碳粉輸送到噴嘴孔的輸送性能,能使用如國際公告第WO2013/183782號、國際公告第WO2013/077474號以及美國專利第13/991250號中所揭露的配置,在此提供作為參考。作為杓部的輸送刀可以作為噴嘴接收件被設置於輸送件接收件上,或者,以從容器主體的內壁往容器主體的內表面上延伸的方式設置。
第三實施例 第53A圖以及第53B圖顯示了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其中,作為IC晶片或者資訊儲存媒介的積體電路(IC)標籤700、以及IC標籤的保持機構345設置在碳粉容器1032的前端蓋體34上,此外,作為藉由與IC標籤700接觸而讀取資訊的讀取裝置的連接件800設置在碳粉補充裝置60上。
IC標籤700使用了接觸型的通訊系統。因此,連接件800係設置在碳粉補充裝置60之主體上面對容器前端蓋體34的前端面的位置處。
如第54圖所示,IC標籤係與端子所設置的IC標籤開口701一起設置,該IC標籤開口701於標籤垂直方向上設置在基板702重心正上方的位置。IC標籤開口701係作為用於判斷IC標籤700相對於影像形成裝置之位置的定位開口。用於接地的接地端子703固定在IC標籤開口701的內表面,並且位於IC標籤開口的周邊,其中,接地端子703為金屬端子。接地端子703設置在基板的前表面,且兩個接地端突起部705往標籤水平方向相對於環形部分延伸。方形金屬墊710(第一金屬墊710a)於標籤垂直方向上設置在IC標籤開口701的上方。此外,兩個金屬墊710(第二金屬墊710b以及第三金屬墊710c)於標籤垂直方向上設置在IC標籤開口701的下方。半球形保護件720設置在基板702的背表面,其中,半球形保護件720由環氧樹脂等樹脂材質所製成,且用以保護資訊儲存單元。
如第53A圖所示,保持機構345將IC標籤700在垂直表面34d上以上述配置保持,其中,垂直表面34d在連接方向上位於容器前端蓋體34的下游側。保持機構345包括作為IC標籤保持件的保持件343,其具有用於保持IC標籤700的基部,並且包括作為覆蓋部分的保持部分344,其保持IC標籤700並且可拆卸的連接到保持件343。IC標籤700以及保持機構345係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34從容器前側沿著碳粉容器之旋轉軸觀看的右斜上之空間中。具體來說,保持機構345利用當碳粉容器32與其他顏色的碳粉容器32以串聯方式設置時,變成無法利用空間的右斜上空間設置。因此,便能提供尺寸更為小巧的碳粉補充裝置,使得圓柱形的碳粉容器32可以以彼此鄰接的方式設置。順帶一提,在容器前端蓋體34的右斜上空間中,設置有容器齒輪301以及主體的容器驅動齒輪601。
IC標籤700的基板702係被夾置在保持機構345保持件343以及保持部分344之間,如上所述,使IC標籤700以金屬墊710a~710c以及接地端子703面對連接件800的方式被保持。
如第53B圖以及第55圖所示,連接件800包括定位插銷801、三個裝置主體端子804、以及裝置主體接地端子802。三個裝置主體端子804以面對金屬墊701a~701c的方式設置,並且當碳粉容器1032在碳粉容器保持件70的溝槽74上往連接方向Q時,分別與IC標籤700接觸以讀取資訊。定位插銷801以面對用於定位的IC標籤開口701的方式設置,並且當碳粉容器1032在連接方向Q上移動且連接到碳粉補充裝置60時,被插進IC標籤開口701。IC標籤700以及連接件800的位置由定位插銷801插入IC標籤開口701的動作來判斷。裝置主體接地端子802以定位插銷801與插入IC標籤開口701內的接地端子703相接觸的方式配置。
在本實施例中,定位插銷801由碳粉容器1032從第五限制狀態到第六限制狀態在連接方向Q上的移動被插入至IC標籤開口701。
具體來說,在定位插銷801被插入IC標籤開口701之前,碳粉容器1032在垂直方向Z以及在在寬度方向W上的位置係在第一限制狀態中被大略的判斷。在第二限制狀態中,容器前端蓋體32在徑向方向上相對於容器前端蓋體32的移動,係由三個突出部341a以及設定蓋體之內表面608c之間的接觸所限制。換言之,在第二限制狀態中,判斷了碳粉容器32在寬度方向W、垂直方向Z以及徑向方向上的位置。此外,在第三限制狀態中,旋轉限制肋條342a進入設定蓋體608之溝槽77a中,藉以限制容器前端蓋體34在圓周方向R上的移動。接著,在第四限制狀態中,釋放徑向方向上的移動。緊接著,在第五限制狀態中,容器開口1033a進入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藉以判斷容器主體1033相對於碳粉補充裝置60的位置。
因此,當定位插銷801被插入IC標籤開口701中時,執行在垂直方向、寬度方向、圓周方向以及徑向方向的限制,便能改善連接操作中的操作性,防止碳粉外洩,並且防止IC標籤700以及連接件800之間的接觸失敗。
第四實施例 在第四實施例中,將針對用於辨識各個碳粉容器以及碳粉補充裝置之間之相容性的辨識機構(辨識件)進行說明。
一般來說,為了辨識相容性,各個碳粉容器上係設置有被辨識部分,且碳粉補充裝置的碳粉容器保持件上係設置有辨識部分,其中,被辨識部分以及辨識部分即為辨識機構,且每一類型之辨識機構皆不相同。若不同類型的碳粉容器被連接到碳粉容器保持件上,被辨識部分以及辨識部分不會相配合,以防止碳粉容器被錯誤的連接到不同的碳粉容器保持件。
碳粉容器以及碳粉容器保持件之間設定有一預定的空隙,使得連接操作更為容易。若未設置空隙,連接正確的碳粉容器的連接姿態會被嚴重地限制,且碳粉容器的連接操作會變得很困難。相對地,若空隙太大,雖然連接操作會變得很容易,但碳粉容器姿態的自由度也會增加,藉由一定的力量有可能會使碳粉容器以錯誤的姿態被連接。因此,當大於一預定的負載被施加到待連接的碳粉容器時,即使被辨識部分以及辨識部分不相容,碳粉容器仍然有可能會被錯誤的連接到碳粉容器保持件。
設置在碳粉容器保持件上的辨識機構係設置在影像形成裝置的相對前側,使其相容性可以在連接操作的早期階段被辨識。因此,辨識機構所設置的插入孔部是由軟性材質所形成,如樹脂,藉此防止使用者在碳粉容器的連接操作中接觸此部分時受傷。也因此,設置在插入孔部的辨識機構可以很容易地被彎曲即使當不同種類的碳粉容器被連接時,碳粉容器也有可能會跨過辨識機構而被連接到碳粉容器保持件上。
如上所述,當不同種類的碳粉容器被連接時,會變得無法將碳粉容器拆卸,或者,作為辨識機構的被辨識部分以及辨識部分會損壞。以元件規格化的觀點來看,即使不同種類的碳粉容器也會使用同樣的碳粉容器,且不同之種類是由被辨識部分以及辨識部分之間的組合所區隔。當錯誤的碳粉容器被連接到碳粉容器保持件時,不同顏色或者不同種類的碳粉會被輸送至碳粉補充裝置。因此,對於影像形成裝置的特定元件而言,如顯影裝置或者處理匣,很有可能會有損壞的情形發生。
因此,在本實施例中,設置有限制機構(限制件)以限制碳粉容器被辨識部分,使其不能在越過設置在碳粉容器保持件上的被辨識部分時移動。藉由設置限制機構,即使當不相容的碳粉容器被連接且被強制往碳粉容器保持件推動時,被辨識部分也不會越過彎曲的辨識部分,且碳粉容器也無法被連接到錯誤的碳粉補充裝置上。因此,便能可靠地防止不同種類的碳粉容器被連接,並且防止設置在碳粉容器保持件上的辨識部分損壞的情形發生。
下文中,將參照圖示針對碳粉容器以及碳粉容器保持件之間的不相容關係進行說明。第59圖為碳粉容器32前端的立體示意圖;第60圖為碳粉容器32前端的仰視圖。在本實施例中,被辨識部分92係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外表面的下部分34g,其為碳粉容器32的下部分。被辨識部分92是設置在作為限制件(垂直限制件)的該對滑動導引件361與361之間,並且位於寬度方向W上。被辨識部分92位於容器前端蓋體34隻容器前端蓋體外表面的下部分34g已足夠,且其位置並不限於滑動導引件361與361之間。在本實施例中,被辨識部分92為間隙921(換言之,被辨識間隙),其設置在一對被辨識突出部920以及920(換言之,被辨識肋條)之間,所述被辨識突出部920與920由容器前端蓋體34的外表面突出,其中,被辨識突出部920與920為滑動導引件之間的突出部,且間隙921為突出部之間的間隙。另外一種配置,或者建立於上述配置之上,被辨識部分92為沿著連接方向設置在滑動導引件361與361下部分的間隙922,並且具有突起的形狀,其中,間隙922作為滑動導引件的通道、缺口或者凹部、或者為加強部分的凹部。在本實施例中,間隙922設置在作為滑動導引件361與361之一部分的加強部分362與362上。不論間隙921的存在與否,以及滑動導引件隻間隙922的存在與否,皆根據碳粉顏色、碳粉種類或者裝置型號將間隙921設定為具有不同的寬度W1。被辨識突出部920設置在連接方向(碳粉容器的後側上)的上游側,相對於滑動導引件之前端361b與361b。此外,各個被辨識突出部920以被辨識突出部的上部920a與容器前端蓋體34連接並整合的方式設置,並且以被辨識突出部的側部920b與920b與各個與容器前端蓋體34整合之滑動導引件361與361連接並整合的方式設置。因此,相較於僅有元件上部分與容器前端蓋體34整合的配置,本實施例之配置能夠加強元件的強度。
在本實施例中,如第61圖所示,碳粉容器32所連接與拆卸的碳粉容器保持件70包括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容器接收部分72以及插入孔部71A。
插入孔部71A係與插入孔71a(Y, M, C, K)一起提供,其中,對應於各個顏色的碳粉容器32當碳粉容器32被連接或拆卸時通過該等插入孔。插入孔71a具有與各個顏色的碳粉容器前端蓋體34之外部形狀類似的形狀,且是以第62圖以及第63圖中所示的方式配置。其中,當碳粉容器被連接或是拆卸時,容器前端蓋體外表面34b以及各個插入孔71a(Y, M, C, K)的內表面之間係維持有特定的間隙。
在由各個插入孔71a的下部分所構成的插入孔底部71b上,設置有作為辨識部分的辨識突出部90(換言之,肋條、辨識肋條),所述辨識突出部90從插入孔底部71b往上突出,並且與碳粉容器32之被辨識部分鬆/緊配合或者接合,以辨識碳粉容器的種類。在寬度方向W上的插入孔71a之下側表面71c與71c上,設置有作為限制部的限制肋條93與93(Y, M, C, K)。限制肋條93與93的(Y, M, C, K)寬度以及突出的量,是以當各個顏色的碳粉容器32被插進各個插入孔71a時,限制肋條93與93可以被插進滑動導引件361與361之滑動溝槽361a與361a的方式設定(參見第59圖),以使滑動溝槽361與361得以滑動。因此,當滑動溝槽361a接收各個限制肋條時,設置在各個容器前端蓋體35下部分34g的被辨識部分92被容置或者與各個辨識突出部90接合,以限制容器前端蓋體34的垂直移動。此時,由於限制了垂直移動,當被辨識部分92以及辨識部分90互相配合或是接合時,可以防止碳粉容器32被往上抬升。因此,便能防止碳粉容器被持續的越過辨識突出部90插入,並且被連接到錯誤的位置。
順帶一提,較佳地,將滑動導引件361之滑動溝槽361a在寬度方向W上的長度(溝槽的深度)(參見第31圖),大約設定為限制肋條93在寬度方向W上的長度(肋條的高度)的三分之二或更多可以插進其中的長度。若滑動溝槽的中間部分361d在寬度方向W上的長度(溝槽的深度)(參見第31圖)比限制肋條93在寬度方向上長度(溝槽的深度)之三分之二還來的短,使得溝槽傾斜部分361f的長度相對的變得更長,滑動溝槽361的強度會增加,但僅有限制肋條93的前端會被插進滑動溝槽361a中,且在垂直方向上的限制變弱。因此,碳粉容器32的後端會相對於限制肋條32被抬升。如此一來,即使當錯誤的碳粉容器被插入時,碳粉容器也有可能會越過辨識突出部90被錯誤地連接。
如第62圖中所示,設置有碳粉容器32所插入之各個插入孔71a(Y, M, C)上的限制肋條93(Y, M, C),並且與設置為與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上的導引軌道75(Y, M, C)相同的高度,並且往下側表面71c與71c相反的方向突出。
相對地,如第63圖所示,在插入孔71a(K)上的限制肋條93K是以其底部表面與設置在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見第28圖)上的導引軌道75(K)相同高度的方式設置,其中,碳粉容器32K插入至插入孔71a(K)。順帶一提,限制肋條93(K)在高度方向上的長度,與導引溝槽75(K)在高度方向上的長度不同,且導引溝槽75(K)的長度比限制肋條93(K)的長度要長。因此,即使當任何一個在尺寸上比碳粉容器32(K)小的碳粉容器(Y, M, C)被錯誤地插進比插入孔a(Y, M, C)大的插入孔71a(K)時,且若碳粉容器32被持續地越過辨識突出部90時,導引軌道75(K)會緊靠於各個碳粉容器32(Y, M, C)之滑動軌道361(Y, M, C),使得進一步的插入會被限制,並且防止錯誤的連接發生。此外,導引軌道75(Y, M, C, K)以及限制肋條93(Y, M, C, K)可以彼此整合。
當限制肋條93K在高度方向上的長度短於滑動溝槽361a在同個方向上的長度時,限制肋條93K底部端設置在下側表面71c與71c上的突出位置,藉此在當碳粉容器32被插入時,通過比滑動溝槽361a之上內表面更靠近滑動溝槽361a下內表面的位置。因此,當限制肋條93被插進滑動溝槽361a時,限制肋條93底部表面以及滑動溝槽361a下內表面之間的間隙會縮小。因此,即使當碳粉容器32被錯誤地連接時,也可以防止碳粉容器32被抬昇,並且持續越過辨識突出部90被插入。
此外,設置在碳粉容器32之容器前端蓋體34上的向上導引部分的頂部35a係作為本實施例中另一個限制件使用。如第64圖所示,向上導引部分的頂部35a與頂表面71e相接觸,使得碳粉容器的垂直移動得以被限制,其中,頂表面71e為插入孔部71A在垂直方向上面對辨識突出部90的上表面。因此,便能進一步防止碳粉容器32被抬昇並且越過辨識突出部90被繼續插入。順帶一提,由於向上導引部分傾斜表面35c是設置在像上導引部分35上(參見第22圖),當碳粉容器32從碳粉容器保持部70上拆卸下來時,碳粉容器32會往拆卸方向上通過插入孔部71A沿著向上導引部分的傾斜表面35c的坡面移動。因此,便能改善拆卸操作的操作性。
下文中,將針對辨識突出部90以及被辨識部分92之間的關係進行說明。在本實施例中,在可以被連接到插入孔71a之相容的碳粉容器32的狀況中,以第65B圖中所示為例,間隙921的寬度W1設定為比插入孔71a之辨識突出部90的寬度W2來得寬。在不能被插入插入孔71a之不相容的碳粉容器32的情形中,如第65A圖所示,間隙921的寬度W1設定為比插入孔71a之辨識突出部90的寬度W2來得窄。
因此,當操作者將碳粉容器32插入插入孔71a時,如第61圖至第63圖中所示的限制肋條93與93首先進入第59圖以及第60圖中所示的滑動導引件361與361之滑動溝槽361a與361a。因此,便能限制碳粉容器32(容器前端蓋體34)的垂直移動。此時,若限制肋條93與93無法進入滑動溝槽361a與361a,操作者無法在連接方向Q上移動碳粉容器;因此,碳粉容器32可以被維持在正確的姿態中。
若碳粉容器32在限制狀態下被往連接方向Q推動,被辨識部分92會接近辨識部分90。此時,若正在被連接的碳粉容器32為可以被連接的碳粉容器32,如第65B圖所示,間隙921的寬度W1係比插入孔71a之辨識突出部90的寬度W2來得寬。因此,碳粉容器32在連接方向Q上的移動便不會被限制且間隙921會越過辨識突出部90,使得容器前端蓋體34會在容器接收部分72上移動,並且固定在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上。
相對地,若正在被連接的碳粉容器32為無法連接的碳粉容器32,如第65A圖所示,間隙921的寬度W1係比插入孔71a之辨識突出部90的寬度W2來得窄。因此,被辨識部分920之被辨識突出部92會與插入孔71a的辨識突出部90相接觸。因此,便能限制碳粉容器在連接方向Q上的移動且間隙921無法越過辨識突出部90,如此一來,便不可能防止不能連接且不相容的碳粉容器32被連接。
即使當不能連接的碳粉容器32被強制推向連接方向Q時,碳粉容器32(容器前端蓋體34)的垂直移動會被滑動溝槽361a與361a以及限制肋條93與93所限制。因此,便有可能防止被辨識部分92通過辨識突出部90,並且更可靠地防止無法連接且不相容的碳粉容器32被連接。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間隙是否被允許越過辨識突出部90是根據碳粉容器32之間隙921之寬度W1以及滑動導引件之間隙922的存在與否所控制。換言之,相容性以及不相容性是由調整寬度W1所判斷,或者根據位置或辨識突出部90的數量來判斷滑動導引件之間隙922的存在與否所判斷。因此,便能藉由簡單的結構防止錯誤的碳粉容器被連接到碳粉補充裝置(碳粉容器保持件70),並且不對其操作性有任何負面的影響。
下文中,將針對被辨識部分92以及辨識突出部90的組合進行說明。
如第65A圖所示,具有較窄之寬度W1的被辨識部分92之間隙921無法越過具有兩個辨識突出部90的辨識部分(無法連接)。
如第65C圖所示,具有較窄之寬度W1的被辨識部分92之間隙921可以越過具有單一個辨識突出部90的辨識部分(可以連接)。
如第65B圖所示,具有較寬之寬度W1的被辨識部分92之間隙921可以越過辨識突出部90,不論辨識突出部90的數量為一個或是兩個 (可以連接)。
被辨識部分92以及辨識部分90之配置以及尺寸,將在下文中參照第66圖以及第77圖被解釋。順帶一提,在下文中,間隙921以及滑動導引件的間隙922在不同的實例中,會以不同的符號所標示。第66圖到第75B圖為顯示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34上的間隙921之配置的示意圖。第66圖、第67A圖以及第67B圖顯示了第一實例,其中,具有3釐米寬度的間隙9211a係設置在被辨識突出部9201a以及9201a之間,所述被辨識突出部9201a以及9201a為位於滑動導引件之間的一對被辨識部分或者突出部,並且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34之下部分34g。
第68圖、第69A圖以及第69B圖顯示了第二實例,其中,具有7釐米寬度的間隙9212a係設置在被辨識突出部9202a以及9202a之間,所述被辨識突出部9202a以及9202a為位於滑動導引件之間的一對被辨識部分或者突出部,並且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34之下部分34g。
第70圖、第71A圖以及第71B圖顯示了第三實例,其中,並未設置被辨識突出部920,而是設置了位於滑動導引件之間的通道的間隙923,該間隙923是設置在滑動導引件361以及361之間,且滑動導引件361與371側表面362a與362a之間在連接方向上的寬度為11釐米。
第72圖、第73A圖以及第73B圖顯示了第四實例,其中具有3釐米之寬度的間隙9224a是設置在離容器前端蓋體34之下部分34g中心9mm之位置,並且在滑動導引件361連接方向Q右側的連接方向Q上,該間隙9224a為滑動導引件的通道、缺口或者凹部。此外,在第四實例中,作為滑動導引件之間的被辨識部分或突出部之被辨識突出部9204a是設置在滑動導引件361與361之間。
第74A圖、第75A圖以及第75B圖顯示了第五實例,其中,具有3釐米之寬度的間隙9225a是設置在離容器前端蓋體34之下部分34g中心9mm之位置,並且在滑動導引件361上的連接方向Q左側的連接方向Q上,該間隙9225a為滑動導引件的通道、缺口或者凹部。此外,在第五實例中,作為滑動導引件之間的被辨識部分或突出部之被辨識突出部9205a設置在滑動導引件361與361之間。順帶一提,各個間隙的深度設定為5釐米,且每個辨識突出部90的高度(突出量)設定為2.5釐米。
在第72圖以及第74A圖中,間隙9224a或者間隙9225a設置在單一個位於連接方向上右側或者左側的滑動導引件361上。然而,滑動導引件之間隙9224a以及9225a的配置並不限於上述實例。
舉例來說,如第74B圖所示,可以提供具有3釐米之寬度的間隙9225a,將其設置在離容器前端蓋體34之下部分34g中心9mm之位置,並且設置在滑動導引件361上的連接方向Q右側以及左側的連接方向Q上。此外,被辨識突出部9204a或者被辨識突出部9205可以被設置在滑動導引件361與361之間,如第72圖或者第74A圖所示,或者也可以不設置在滑動導引件361與361之間,如第74B圖所示。
第76圖為顯示間隙921、滑動導引件之間隙922,以及具有比上述間隙更窄之寬度的辨識突出部90之間關係與尺寸的放大圖。第76圖顯示了第一實例至第五實例中寬度的關係。
第五實施例 下文中,將參照第78圖至第81圖,針對第五實施例中的被辨識部分92進行說明。第五實施例與第四實施例在間隙921之寬度W1以及滑動導引件922之間隙的存在與否上的配置是相同的,但是從底部側觀看時,被辨識部分92之配置有所不同。因此,第78圖到第81圖顯示了根據第五實施例的被辨識部分之仰視圖,而其前視圖以及後視圖則被省略。
第78圖顯示了第一實例的改良實例;第79圖顯示了第二實例的改良實例;第80圖顯示了第四實例的改良實例;而第81圖則顯示了第五實例的改良實例。
在第78圖中,9201b以及9201b標示了滑動導引件之間作為被辨識突出部的突出部,而9211b標示了被辨識間隙,或者設置在突出部9201b以及9201b之間的間隙。
在第79圖中,9202b以及9202b標示了滑動導引件之間作為被辨識突出部的突出部,而9212b標示了被辨識間隙,或者設置在突出部9202b以及9202b之間的間隙。
在第80圖中,9224b標示了在連接方向Q上之右側的連接方向Q上的間隙,其可以為滑動導引件361的通道、缺口或者凹部。9204b標示了作為被辨識突出部位於滑動導引件之間的突出部。
在第81圖中,9225b標示了在連接方向Q上之右側的連接方向Q上的間隙,其可以為滑動導引件361的通道、缺口或者凹部。9205b標示了作為被辨識突出部位於滑動導引件之間的突出部。
在如第78圖至第81圖中所示的第五實施例中,相較於第四實施例而言,滑動導引件9201b、9202b、9204b以及9205b之間的各個突出部係相對於縱向方向上之滑動導引件361與361之中心在連接方向上的下游側(靠近碳粉容器前端)的位置延伸。具體來說,滑動導引件9201b、9202b、9204b以及9205b之間的各個突出部,是以其一端位於靠近滑動導引件之前端361b與361b的方式設置。由於滑動導引件9201b、9202b、9204b以及9205b之間的各個突出部是位於靠近滑動導引件之前端361b的位置,當錯誤的碳粉容器32被連接時,滑動導引件9201b、9202b、9204b以及9205b之間的各個突出部位於連接方向上下游側的壁面,在碳粉容器進入插入孔部71之插入孔71a之後,即刻與識別突出部90相配合。相較於本實施例,若被識別突出部被設置在滑動導引件361之容器後側,並且位於遠離滑動導引件之前端361b的位置,在滑動導引件之前端361b之間進入插入孔底部71b對面之溝槽74後,被辨識部分92會與辨識突出部90相接觸。如上所述,插入孔部71很有可能被操作者接觸到,並且由比在連接方向上設置在後側相對於插入孔部71之容器接收部分72以及溝槽74更為軟且有彈性的材質做成。因此,若在碳粉容器之後側在垂直方向上移動時,碳粉容器32被往連接方向推動,滑動導引件之前端361b以及難以彎曲的溝槽74之間的接觸部分係發揮支點的功用,以造成插入孔底部71b或者從插入孔底部71b突出的辨識突出部90彎曲。若辨識突出部90被彎曲,被辨識部分92可以容易地越過辨識突出部90,造成碳粉容器32可能會被連接到錯誤的位置。
相對來說,根據本實施例,如第82A圖所示,當滑動導引件之前端361b在進入溝槽74前位於插入孔底部71b上時,滑動導引件(被辨識部分)9201b、9202b、9204b以及9205b之間的各個突出部會與辨識突出部90接觸。因此,即使在碳粉容器32的連接操作中,碳粉容器32後端在垂直方向上被移動時碳粉容器32被往連接方向推動,由於滑動導引件之前端361b以及難以彎曲的溝槽74之間的接觸部分發揮了支點的功用,辨識突出部90會因應碳粉容器32的垂直移動被彎曲。因此,滑動導引件(被辨識部分)9201b、9202b、9204b以及9205b之間的各個突出部很難越過辨識突出部90,藉此可靠地防止碳粉容器32被連接到錯誤的位置。
此外,根據本實施例,在第82A圖所示的狀態中,滑動導引件9201b、9202b、9204b以及9205b之間的各個突出會與辨識突出部90在滑動導引件361之滑動溝槽的前部分361c 分別夾置限制肋條93的位置相接觸,如第82B圖所示,其中,每一個滑動溝槽的前部分361c在其上表面以及下表面之間具有一個窄的間隙。
因此,當滑動導引件361以及限制肋條93所達到的垂直限制加強時,導引件9201b、9202b、9204b以及9205b之間的各個突出部以及辨識突出部90會互相接觸。因此,當碳粉容器32的垂直移動被限制時,導引件9201b、9202b、9204b以及9205b之間的各個突出部會與辨識突出部90互相接觸,使其可以可靠地防止導引件9201b、9202b、9204b以及9205b之間的各個突出部越過辨識突出部90,並且防止碳粉容器32被連接到錯誤的位置。
如上所述,藉由設定辨識突出部90的位置,並且設定滑動導引件之間的突出部之設置與否、尺寸、位置,設定突出部之間的間隙,根據碳粉顏色、碳粉種類以及裝置型號設定滑動導引件的間隙,並且藉由滑動導引件361與361以及限制肋條39限制垂直移動,相較於根據簡單的突部接合/脫離之不相容關係,能增加碳粉容器32以及碳粉容器保持件70之間不相容關係的變化性,並且同時確保良好的操作性。此外,更能可靠地防止不能連接的碳粉容器被連接。
辨識突出部90、被辨識部分92以及限制樂條93之配置沒有被應用於第一實施例,而是被應用至第二實施例以及第三實施例中碳粉容器之容器前端蓋體34以及插入孔71a之間的關係。在這些情況下,也同樣可以獲得與本實施例相同的有利效果。
第六實施例 在第六實施例中,將針對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碳粉容器32相對於碳粉補充裝置60的徑向限制件進行說明。
如第83圖所示,從設定蓋體之內表面608c往內部突出的設定蓋體突出部608e設置在設定蓋體608圓周方向上之三個等間距的位置。當容器前端蓋體31進入容器蓋體接收部分時,容器前端蓋體31的外表面會與設定蓋體突出部608e相接觸,藉以引導碳粉容器32的移動並且判斷其徑向位置。容器前端蓋體34包括了面對設定蓋體突出部608e的凹部。當碳粉容器32被往連接方向上在碳粉補充裝置60中推至一預定位置時,凹部位於與設定蓋體突出部608e相對的位置。相對應地,設定蓋體突出部608e以及容器前端蓋體34外表面對容器前端蓋體34之限制會被釋放。
雖然碳粉容器32在第六實施例中是以一實例來解釋,本實施例也可以被應用於第50圖所示之第二實施例中的碳粉容器1032,其中,螺旋溝槽並未被設置在容器主體1033的外表面上,且具有杓取功能的輸送件係設置在容器主體中。
第七實施例 在第七實施例中,針對碳粉容器32相對於碳粉補充裝置60的圓周限制件的另一實例進行說明。
如第84圖所示,容器前端蓋體34上的外表面設置有作為圓周限制件的圓周限制溝槽。圓周限制溝槽是在容器前端蓋體外表面34b上朝內設置。此後,圓周限制件被稱為旋轉限制凹部342b,且具有導引部分或者圓周定位件的功能。旋轉限制凹部342b以當碳粉容器32被連接到碳粉補充裝置60時進入凸部77b的方式設置,其中,凸部77b為主體側的凸部,且設置在設定蓋體608上,如第83圖所示。
在下文中,將參照第85A圖至第85D圖以及第86A圖至第86E圖,針對第六以及第七實施例中所有定位件相對於碳粉補充裝置60進行限制以及釋放的順序進行說明。除了設定蓋體突出部608e、旋轉限制凹部342b以及設定蓋體之凸部77b之配置外有不同外,所述順序基本上與第38A圖至第38D圖以及第44A圖至第44E圖所示的順序相同。因此,在下文中所進行的說明將會適當地簡化。
如第85A圖所示,當使用者將碳粉容器32放置在碳粉容器保持件70之容器接收部分72的溝槽74上,並且將碳粉容器32往連接方向Q推動時(執行連接操作),碳粉容器32會在溝槽74上滑動。此時,如第22圖所示,當碳粉容器32之向上導引部分的側部35b與設置在面對溝槽74之頂部表面76上的突出部76a相接觸時,碳粉容器32滑動。因此,當碳粉容器32在垂直方向Z的移動被限制時,碳粉容器32可以被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此外,垂直方向上移動的限制並不是由向上導引部分35頂端的向上導引部分的頂部35a所限制,而是由向上導引部分的頂部35a兩側的向上導引部分的側部35b。因此,即使當碳粉容器32由於推動操作而往水平方向上偏移時,碳粉容器32也可以被可靠地引導並且與頂部表面76側相接觸。
在碳粉補充裝置60的側邊上,如第85B圖所示,作為第一導引件的滑動溝槽的前部分361c會在連接方向Q上進入相對應之導引軌道75與75的最上游側。因此,垂直於連接方向Q的寬度方向W上的位置,以及垂直方向Z上的位置可以大略地被判斷(第一限制狀態)。
如第85C圖所示,當碳粉容器32在第一限制狀態中進一步被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時,容器擋門端面332h以及輸送噴嘴之前端611a會互相接觸。當碳粉容器32進一步被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時,會獲得如第85D圖中所示的第二限制狀態,其中,容器前端蓋體34的前端進入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中。由於容器前端蓋體34的前端進入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中的關係,容器蓋體外表面34b會從內側與設置在設定蓋體之內表面608c的設定蓋體突出部608e互相接觸。由於容器蓋體外表面34b以及設定蓋體之內表面608c之設定蓋體突出部608e之間的接觸,碳粉容器32的移動會受到引導,且其徑向移動會受到限制。
當在第二限制狀態中的碳粉容器32被進一步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時,容器密封件333以及噴嘴擋門突緣612a會互相接觸,如第86A圖所示。當在此狀態下的碳粉容器32被進一步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時,會達成如第86B圖中所示的第三限制狀態。在第三限制狀態下,滑動導引件的前部分361c從導引軌道75上脫落,且作為第二導引件的滑動溝槽的中間部分361d會在垂直方向Z上進行限制,如第44B圖所示。此外,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34前端之容器蓋體外表面34b的旋轉限制凹部342b係進入設置在設定蓋體608之凸部77b。因此,容器前端蓋體34以及設定蓋體608(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被整合,且容器前端蓋體34在圓周方向R上的移動會被限制,使得容器前端蓋體34部會與容器主體33一起旋轉。
當在第三限制狀態下的碳粉容器32被進一步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時,會達到如第86C圖所示的第四限制狀態,其中,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的凹部係位在與設定蓋體突出部608e對面的位置上。如此一來,容器前端蓋體34之外表面以及設定蓋體突出部608e對容器前端蓋體的徑向限制會被釋放。
當在第四限制狀態下的碳粉容器32被進一步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時,會達到如第86D圖中所示的第五限制狀態,其中,容器開口33a進入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設定蓋體608),且容器主體33被可旋轉地支持在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中。此時,容器前端蓋體34的圓周位置被旋轉限制凹部342b以及設定蓋體之凸部77b所限制,使得容器開口33a以及容器設定部分615以圓心重疊的方式相配合。如此一來,便能防止由於容器開口33a以偏離的方式插入容器設定部分615所造成的碳粉從容器擋門332外洩的情形發生。此外,當容器開口33a進入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時,容器蓋體外表面34b以及設定蓋體突出部608e所形成的徑向限制已經被釋放,使得旋轉限制凹部342b所形成的圓周限制不會被干擾。
當碳粉容器32在第五限制狀態下被進一步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時,會達到如第86E圖中所示的第六限制狀態。在第六限制狀態下,容器開口33a會進一步進入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中,且補充裝置接合構件78與78會進入並且被配合至個別的容器接合部分339與339的接合開口339d(參見第49圖)。如此一來,便能防止碳粉容器32往縱向方向(旋轉軸方向)上移動,並且將其維持在設定位置。
如上所述,若容器前端蓋體34之旋轉限制部分具有相對於容器蓋體外表面34b的凸部形狀,且若一衝擊力或者一力量由於掉落的關係被施加到所述凸部上,會產生一集中的應力,並且有可能會對旋轉限制部分造成損害。然而,如本實施例中所述,若旋轉限制部分為旋轉限制凹部342b,且其凹部具有與容器前端蓋體外表面34b形狀相對的形狀,則旋轉限制部分在掉落時不會與地面相接觸。因此,便能防止旋轉限制部分被損壞的情形發生。
第87A圖至第87F圖為顯示根據本實施例中,包括IC晶片700之作為粉末容器的碳粉容器之整體配置示意圖。如第87A圖至第87F圖中所示的碳粉容器32包括設置有旋轉溝槽的容器主體33,且包括其上設置有IC晶片700作為覆蓋部分的容器前端蓋體33。第87A圖為右視圖,第87B圖為左視圖,第87C圖為前視圖,第87D圖為後視圖,第87E圖為平面圖,且第87F圖為仰視圖。
第八實施例 在第八實施例中,作為粉末容器的碳粉容器之覆蓋部分的配置與上述實施例中作為覆蓋部分之容器前端蓋體34的配置有所不同,且碳粉容器所連接之容器保持部分的配置與上述實施例中作為容器保持部分的碳粉容器保持部分70的配置有所不同。此外,用於辨識碳粉容器以及碳粉容器保持件(碳粉補充裝置60)之間的相容器之辨識機構的配置與上述實施例之辨識機構的配置有所不同。因此,在第八實施例中,主要將針對蓋體部分、容器保持部分、以及辨識機構進行說明。容器主體33或1033以及其他與上述實施例具有相同配置的元件將會以相同的符號標示,並且相同的說明將會被適當地省略。
如第88A圖、第88B圖、第89圖、第90圖、第91A圖以及第91B圖所示,根據本實施例之作為粉末容器的碳粉容器2032包括用於儲存形成影像的粉末之碳粉的容器主體33、以及連接到容器主體33外表面之作為容器蓋體的容器前端蓋體2034。該容器主體33可旋轉地被容器前端蓋體2034所保持。
容器前端蓋體2034具有圓柱形狀,其一端為開放勢,且容器主體33之容器開口33a從容器蓋體連接方向上的前端2034c突出。齒輪露出開口2034a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外表面2034b 上,使得容器主體33之容器齒輪301的一部分在容器前端蓋體2034被連接到容器主體33時得以露出。
蓋體勾部2340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連接方向上的前端2034c之圓周方向上的三個位置,其中,蓋體勾部2340用於與容器主體33的蓋體勾部停止件306相接合。如此一來,容器主體33以及容器前端蓋體2034可以相對於彼此旋轉。
容器接合部分2339與2339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外表面2034b 上,以判斷碳粉容器2032相對於碳粉容器保持件2070(碳粉補充裝置60)的位置,如第92圖至第94圖中所示的軸向方向。噹碳粉容器2032被連接到碳粉容器保持件2070(碳粉補充裝置60)時,補充裝置接合構件78與78分別與容器接合部分2339與2339相接合。
各個容器接合部分2339與2339之配置及功能與參照第7圖、第29A圖以及第29B圖針對容器接合部分339所作之說明相同。具體而言,如第89圖所示,各個容器接合部分2339包括導引突出部2339a、導引溝槽2339b、凸塊2339c以及接合開口2339d,其中接合開口2339d為導引部分、軸向限制件、軸向調節件、軸向定位件或者軸向導引件。兩組容器接合部分2339係分別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2034的左側以及右側,其中,其中一組容器接合部分2339包括導引突出部2339a、導引溝槽2339b、凸塊2339c以及接合開口2339d,如上所述。順帶一提,容器接合部分2339與容器接合部分339有所不同。容器接合部分2339與2339以彼此面對的方式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2034上,並且相對於穿過容器開口33a中心的水平線傾斜,而容器接合部分339與339則大略位在容器前端蓋體34的水平方向上。具體來說,接合開口2339d與2339d設置在容器開口33a之中心對面左側以及右側,且其中一個接合開口2339d設置在齒輪露出開口2034a的上方,而另一個接合開口2339d則位於齒輪露出開口2034的下方。各個導引突出部2339a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2034之容器前端上,其位於垂直於碳粉容器2032縱向方向的垂直平面上,並且位於通過容器主體33旋轉軸的傾斜線上。每一個導引突出部2339a包括與各個導引溝槽2339b連接的傾斜面,以在碳粉容器2032被連接時與補充裝置接合構件78相接觸,並且將補充裝置接合構件78引導至導引溝槽2339b。各個導引溝槽2339b為從容器前端蓋體2034的側邊內凹的溝槽。
各個導引溝槽2339b的寬度設定為稍微寬於各個補充裝置接合構件78的寬度,使得補充裝置接合構件78不會從導引溝槽2339b上脫落。導引溝槽2339b的容器後端不會直接與各個接合開口2339d連接而是被中止,且位於與容器前端蓋體34之側表面相同的高度。換言之,大略具有1釐米寬度之容器前端蓋體外表面2034b暴露於各個導引溝槽2339b以及各個四方形接合開口2339d之間,露出的部分即為凸塊2339c。補充裝置接合構件78越過凸塊2339c並且進入接合開口2339d,使得碳粉容器2032以及碳粉容器保持件2070(碳粉補充裝置60)互相接合。此狀態即為碳粉容器2032的設定位置(設定狀態)。
如第90圖所示,容器擋門332位於在垂直旋轉軸的虛擬平面上連接兩個容器接合部分2339之區段的中心。若容器擋門332沒有位於連接兩個容器接合部分2339之區段的中心,則有可能會發生下述的情形。具體而言,容器擋門彈簧336以及噴嘴擋門彈簧613所施加的偏壓力,會產生使碳粉容器2032相對於該區段旋轉的力矩,其中,所述力矩的力臂為該區段到容器擋門332的距離。由於所述力量之力矩所造成的動作,碳粉容器2032有可能會相對於碳粉容器保持件2070(碳粉補充裝置60)傾斜。在此情況中,在碳粉容器2032上的連接負載會增加,並且在保持並且引導容器擋門332的噴嘴接收件330上施加負載。具體來說,若碳粉容器2032是新的且被適當地填充了碳粉,且當碳粉容器2032被從後側推動以插入至於水平方向上突出的輸送噴嘴611時,會產生力矩以旋轉包括碳粉重量的碳粉容器2032。因此,一負載會被施加到輸送噴嘴611所插入之噴嘴接收件330上,且有可能會造成噴嘴接收件330變形的情形,或者在最壞的情況下造成噴嘴接收件損壞。相對地,在根據本實施例的碳粉容器2032中,容器擋門332是位在連接兩個容器接合部分2339的區段上。因此,便能有效防止由於容器擋門彈簧336以及噴嘴擋門彈簧613在容器擋門332上施加的偏壓力所造成之碳粉容器相對於碳粉容器接合件2070(碳粉補充裝置60)傾斜的情形。
如第88A圖、第88B圖、第89圖、第90圖以及第91A圖所示,IC標籤2700以及保持件2343係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2034上,其中,IC標籤2700為碳粉容器2032的IC晶片、資訊儲存媒介或者資訊儲存裝置,且保持件2343為用於保持IC標籤2700的IC保持件。IC標籤2700使用了接觸型的通訊系統。
如第89圖、第90圖、第91A圖中所示的IC標籤,多個方形金屬墊(金屬板),如第一金屬墊2710a至第四金屬墊2710d,係以併排的方式設置在方形基版2702的表面上。第四金屬墊2710d為用於接地的接地端子。基板2702的後表面上設置有資訊儲存單元。
如上所述的IC標籤2700由保持件2343保持在容器前端蓋體2034上,且第一金屬墊2710a至第四金屬墊2710d是位於連接方向上的下游側。保持件2343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2034上,並且相對於垂直表面2034d往連接方向Q突出。
在本實施例中,保持件2343作用為碳粉容器2032的圓周限制件,並且因此與容器前端蓋體2034一體成形,使得其相對於容器前端蓋體2034的相對位置能更容易被掌控。然而,只要保持件2343以及容器前端蓋體2034之間的相對位置可以被掌握,保持件2034也可以與容器前端蓋體2034分開設置,並且可以由例如黏接、焊接或者接合的連結手段被整合固定在容器前端蓋體2034上。在此情況下,便能簡化容器前端蓋體2034的形狀,藉此減少製程的成本。
保持件2343大略設置在容器接合部分2339與2339之間中間的位置,並且面對彼此位在容器前端蓋體2034上,以大略與聯接容器接合部分2339與2339的傾斜區段平行。因此,齒輪露出開口2034a設置在大略為水平的位置處,並且與齒輪露出開口34a在容器前端蓋體34上的位置不同。兩個側表面2343a以及2343a為在垂直方向上限制容器前端蓋體2034移動的導引部分、保持件的兩個表面、圓周限制件、圓周調節件、圓周定位件或者圓周導引件,並且係位於保持件2343的縱向方向上。
保持件2343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2034從容器前側沿著碳粉容器2032旋轉軸觀看的左斜上空間中。具體來說,保持件2343利用當碳粉容器2032與其他顏色的碳粉容器2032以串聯方式設置時,變成無法利用空間的左斜上空間來設置。因此,便能提供尺寸更為小巧的碳粉補充裝置60,使得圓柱形的碳粉容器2032可以以彼此鄰接的方式設置。
如第90圖中所示,容器前端蓋體2034包括當碳粉容器2032被連接到列印單元100時(影像形成裝置的主體),藉由在連接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上限制被連接的碳粉容器2032將容器開口33a引導至容器設定部分615的導引部分,如第92圖以及第93圖所示。
如第90圖、第91A圖以及第91B圖所示,一對滑動導引件2361與2361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2034之下部分2034g兩邊的側表面上,其中,滑動導引件2361與2361用於在垂直方向上限制容器前端蓋體2034移動的限制導引部分、垂直限制件、垂直調節件、垂直定位件或者垂直導引件,此外,該下部分2034g為容器前端蓋體外表面的下部分。各個滑動導引件2361與2361包括了作為上導引部分的上表面2361A以及作為下導引部分的下表面2361B,其中,上表面2361A以及下表面2361B皆沿著容器主體33的縱向方向上延伸。滑動溝槽2361a與2361a分別設置在上表面2361A以及下表面2361B之間。各個滑動溝槽2361a係以平行於容器主體33旋轉軸的方式設置,使得如第92圖、第93圖以及第94圖中所示之成對的導引軌道2075與2075可以在垂直方向上被夾置。
具體來說,上表面2361A以及下表面2361B係在垂直方向上夾置各個導引軌道2075,使得滑動導引件2361與2361在碳粉容器2032被連接到列印單元100(影像形成裝置的主體)時,在垂直方向Z上以及垂直於連接/拆卸方向的寬度方向W上作為容器前端蓋體2034的定位件,藉此限制碳粉容器2032在垂直方向Z以及寬度方向W上的移動。
換言之,容器前端蓋體2034包括在碳粉容器2032被連接到列印單元100(影像形成裝置主體)時,用於將容器開口33a引導至容器蓋體接收部分2073的導引部分、作為垂直限制件的該對滑動導引件2361與2361、作為圓周限制件的保持件2343之兩側表面2343a與2343b、以及具有作為軸向限制件的接合開口2339d之容器接合部分2339。
下文中,將參照第92圖、第93圖以及第94圖針對碳粉容器保持件(碳粉補充裝置60)之配置進行說明。
碳粉容器2032所連接的碳粉容器保持件2070設置在列印單元100(影像形成裝置主體)中,用以代替第1圖中所示之碳粉容器保持件70。在本實施例中,將針對單一個碳粉容器所連接的碳粉容器保持件2070進行說明。具體來說,一單色影像形成裝置包括列印單元100(影像形成裝置主體)中的單一碳粉容器保持件2070,而一多色影像形成裝置則包括與列印單元100(影像形成裝置主體)的顏色數量相同之數量的碳粉容器保持件2070。設置在碳粉容器保持件2070中的碳粉容器2032在補充時序時將容納於碳粉容器中對應顏色的碳粉供應至對應的顯影裝置。
在本實施例中,碳粉補充裝置60包括碳粉容器保持件2070、作為輸送件的輸送噴嘴611、作為裝置主體輸送件並且設置在輸送噴嘴611內的輸送螺桿614、作為驅動部的容器旋轉部2091、以及碳粉下降通道。當使用者執行連接操作以將碳粉容器2032在連接方向Q上推動且碳粉容器2032往列印單元100(影像形成裝置主體)之碳粉容器保持件2070內部移動時,碳粉補充裝置60之輸送噴嘴611會隨著連接操作在連接方向Q上從碳粉容器2032的前端被插入。如此一來,碳粉容器2032以及輸送噴嘴611即彼此連通。
碳粉容器保持件2070主要包括容器蓋體接收部分2073、容器接收部分2072以及如第97圖所示的插入孔部2071。容器蓋體接收部分2073為用於保持容器前端蓋體2034以及碳粉容器2032之容器主體33的一部分。容器接收部分2072為用於保持碳粉容器2032之容器主體33的一部分。插入孔部2071係與在如第97圖所示的連接操作中作為插入孔的插入孔2071a一起設置。當設置在複印機500前側(第2圖中,垂直於紙張的方向上的前側)之主體蓋體被開啟時,碳粉容器保持件2070的插入孔部2071會露出。接著,在碳粉容器之縱向方向與水平方向平行的方位,從複印機500的前側執行碳粉容器2032的連接/拆卸操作(碳粉容器2032之縱向方向為連接/拆卸方向的連接/拆卸操作)。順帶一提,設定蓋體2608為碳粉容器保持件70之容器蓋體接收部分2073的一部分。
容器接收部分2072以其縱向長度大略與容器主體33Y的縱向長度相同的方式設置。容器蓋體接收部分2073於縱向方向上(連接/拆卸方向)設置在容器接收部分2072的容器前側,且插入孔部2071在縱向方向上設置在容器接收部分2072的一端上。碳粉容器2032可以以滑動的方式在容器接收部分2072上移動。因此,隨著碳粉容器2032的連接操作,容器前端蓋體2034首先先通過插入孔部2071後,在容器接收部分2072上滑動一段時間,最後再被連接到容器蓋體接收部分2073上。
如第95圖所示,當容器前端蓋體2034被連接到容器蓋體接收部分2073時,包括驅動馬達603以及多個齒輪的容器旋轉部2091將旋轉驅動力經由作為裝置主體齒輪的容器驅動齒輪601輸入到設置在容器主體33中的容器齒輪301。如此一來,容器主體33便會在第95圖中所示的箭頭A的方向上旋轉。隨著容器主體33的轉動,設置在容器主體33內表面上具有螺旋形狀的螺旋溝槽302將儲存於容器主體33內部的碳粉沿著容器主體33的縱向方向輸送。被輸送的碳粉會從容器前端蓋體2034側,經由設置在輸送噴嘴611上作為粉末接收孔的輸送噴嘴,被提供到輸送噴嘴611內部,其中,容器前端蓋體2034側為碳粉容器2032的另一端。接著,當旋轉驅動力被輸入至作為驅動部的容器驅動部2091之輸送螺桿齒輪605中時,設置在輸送噴嘴611內部的輸送螺桿614會開始轉動,藉此輸送被供應至輸送噴嘴611中的碳粉。然後,碳粉會經由在輸送方向上與輸送噴嘴611下游端連接的碳粉下降通道被補充至顯影裝置50(第二顯影劑容置部54)。
在碳粉容器2032的使用壽命結束時(當容器內部的碳粉被耗盡時),會由一個新的碳粉容器2032替換。當碳粉容器2032被替換時,操作者可以抓握設置在碳粉容器2032在縱向方向上相對於容器前端蓋體2034之一端上的握把303,以將被連接的碳粉容器2032拉出並且拆卸。
下文中,將針對容器旋轉部2091之配置進行說明。與容器旋轉部91Y類似,容器旋轉部2091包括了容器驅動齒輪601以及輸送螺桿齒輪605。如第92圖以及第95圖所示,當固定於固定框架602的驅動馬達603被驅動且輸出齒輪603a旋轉時,輸送螺桿齒輪605也會旋轉(參見第92圖)。容器驅動齒輪601經由多個耦合齒輪604接收從輸送螺桿齒輪605傳遞至輸出齒輪603a的轉動而旋轉。
如第92圖、第93圖以及第94圖所示,設定蓋體2608設置在容器蓋體接收部分2073上。輸送噴嘴611設置在設定蓋體2608的中心。如第94圖所示,輸送噴嘴611以在碳粉容器2032之連接方向的下游側從容器設定部分之端面615b,往容器蓋體接收部分2073內之連接方向上游側突出的方式設置。作為容器接收部分的容器設定部分615立於輸送噴嘴611的突出方向上,即,立於朝向碳粉容器2032的連接方向的上游側的方向,藉此環繞著輸送噴嘴611。具體來說,容器設定部分615設置在輸送噴嘴611的基部,並且作為判斷容器開口33a之位置的定位件。當容器開口33a被插進並且與容器設定部分615相配合時,便能判斷容器開口33a的徑向位置。
如第94圖所示,在輸送噴嘴611位於從連接方向上觀看時在連接方向下游側的基部的位置,設置有當碳粉容器2032被連接到碳粉容器保持件2070時容器開口33a所配合的容器設定部分615。容器設定部分615位於輸送噴嘴611的基部,並且包括碳粉容器2032在連接方向上的下游側上相對於容器開口33a所插入之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之容器設定部分的端面615b。從容器設定部分之端面615b在碳粉容器2032的連接方向上游側上突出的彈簧固定部615c,沿著噴嘴擋門彈簧613的外周邊設置在容器設定部分之端面615b上八個間距相等的位置處。藉由將彈簧固定部615c以覆蓋噴嘴擋門彈簧613的方式的方式設置,能有效限制噴嘴擋門彈簧的徑向移動。因此,便有可能防止碳粉容器2032在噴嘴擋門彈簧於徑向方向上偏移時被固定,並且防止噴嘴擋門彈簧613被卡在容器設定部分之端面615b以及容器開口33a前端33c之間,如此一來,能防止碳粉容器2032連接到碳粉補充裝置60失敗的情形發生。
當碳粉容器2032被連接到碳粉容器保持件2070時,碳粉容器2030之容器開口外表面33b會可滑動的與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配合。
借由容器設定部分615之內表面615a以及碳粉容器32之容器開口外表面33b之間的配合,可以判斷碳粉容器2032相對於碳粉容器保持件2070在徑向方向上垂直於碳粉容器2032縱向方向的位置。此外,當碳粉容器2030旋轉時,容器開口外表面33b會發揮旋轉軸的功能,且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會發揮軸承的功能。此時,容器開口外表面33b會為與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一部分的接觸表面615d滑動接觸,藉以判斷碳粉容器2032相對於碳粉容器保持件2070的徑向位置。
如第94圖所示,設定蓋體2608係與孔洞2608d與2608d一起設置,且彼此在寬度方向W面對面,使補充裝置接合構件78與78得以從設定蓋體2608的外表面到設定蓋體2608c側的內表面側前後移動。孔洞2608d與2608d係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以在碳粉容器2032連接時面對容器接合部分2339與2339。補充裝置接合構件78與78被偏壓裝置從設定蓋體2608的外側往內側偏壓,如扭力螺旋彈簧782。
設定蓋體2608包括作為讀取裝置連接件2800,其在碳粉容器2032被連接時透過與IC標籤2700接觸的方式從IC標籤2700上讀取資訊,以及包括用於容納連接件2800的導引部2801。導引部2801為一長方形的空間,其以在徑向方向上從設定蓋體2608的表面突出的方式,並且從與容器前端蓋體2034之前表面相對的一側往插入方向延伸的方式設置。導引部2801的尺寸被設定為可以容納連接件2800以及IC標籤2700的保持件2343的尺寸。導引部2801為圓周限制件。
如第94圖所示,連接件2800包括了四個裝置主體端子(第一裝置主體端子2804a至第四裝置主體端子2804d),其中,該等裝置主體端子可以分別與第一金屬墊2710a至第四金屬墊2710d相接觸。順帶一提,第四裝置主體端子2804d為主體的接地端子,並且係與作為接地端子的第四金屬墊2710d相接觸。連接件2800是在連接方向Q上的下游側設置在導引部2801之內後側。連接件2800與IC標籤2700的墊相接觸,以在碳粉容器2032在連接方向Q上於作為碳粉容器保持件2070之容器固定部分的溝槽2074移動時,從IC標籤2700讀取資訊。
如第96圖所示,在作為從設定蓋體2608(容器蓋體接收部分2073)表面突出的內表面,以及在箭頭R所示的徑向方向上之壁2801a與2801b的內表面2801c與2801d上,設置有定位件2802與2803,所述定位件2802與2803從壁2801a與2801b的內表面2801c與2801d往一空間內部突出。定位件2802與2803設置在壁2801a與2801b的內表面2801c與2801d上往連接方向Q上延伸,且定位件的一端2802a與2803a位於碳粉容器2032的連接方向上游側,而定位件的另一端2802b與2803b位於連接方向的下游側。定位件2802與2803可以與壁2802與2803的內表面整合,或者可以為單獨的個體而藉由黏著、焊接或其他類似的方式固定於壁2801a與2801b的內表面2801c與2801d上。當IC標籤2700在碳粉容器2032被連接時進入導引部2801時,保持件2343的兩個側表面2343a與2343b會與定位件2802與2803相接觸,如上所述。在本實施例中,定位件2802與2803以在連接方向Q上縮短定位件2802與2803之間空間的方式設置。因此,當碳粉容器2032在連接方向Q上被進一步推動時,保持件2343的兩側表面2343a與2343b以及定位件2802與2803會更緊密的連結,使得保持件2343在定位件2802與2803之間的圓周移動會被進一步的限制。具體來說,定位件之一端2802a與2803a到定位件之中心2802c與2803c的部分為平整傾斜的表面,藉此縮短定位件2802與2803之間的空間,且定位件另一端2802b與2803b設置為半圓形,並且彼此平行。定位件之一端2802a與2803a之間的寬度W10係寬於保持件2343兩個側表面2343a與2343b之間的寬度W12(參見第90圖)。定位件另一端2802b與2803b之間的寬度W11設定為與保持件2343兩個側表面2343a與2343b之間的寬度W12相同,或者設定為比保持件2343兩個側表面2343a與2343b之間的寬度W12略窄。
如第92圖所示,容器接收部分2072是與作為容器固定部分從插入孔部71在容器主體33的縱向方向延伸到容器蓋體接收部分2073之溝槽2074一起設置。碳粉容器2032可以在溝槽2074上以滑動的方式在縱向方向(連接/拆卸方向)上移動。
在溝槽的側表面2074a與2074b上,以面對面的方式設置有作為導引部之導引軌道2075與2075,其中,溝槽的側表面2074a與2074b為在寬度方向W上相對的表面。導引軌道2075在寬度方向W上從溝槽的側表面2074a與2074b突出,在縱向方向上延伸,並且從容器接收部分2072a的一端設置到容器蓋體接收部分2073的前端。導引軌道2075與2075藉由在碳粉容器2032被連接到列印單元100(影像形成裝置主體)時與作為導引部分的滑動導引件2361相配合,能發揮將容器開口33a引導至作為容器接收部分之容器設定部分615的功能。
順帶一提,在本實施例中,各個導引軌道2075係在縱向方向上被劃分為四個部分;然而,各個導引軌道2075可以為單一在縱向方向上連續的軌道。導引軌道2075係以在碳粉容器2032被連接到碳粉容器保持件2070時,與容器主體33的旋轉軸平行的方式設置。
下文中,將針對辨識機構進行說明。
本實施例中的辨識機構可以根據碳粉顏色、碳粉種類、列印速度或者裝置型號來辨識碳粉容器以及碳粉容器保持件之間的組合。
如第91A圖以及第91B圖所示,由辨識部分2092所構成之用於辨識相容性的辨識機構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外表面2034b的下部分2034g上的滑動導引件2361與2361之間。加強部分2362以一體連接的方式一體的設置在滑動導引件2361與2361之間。加強部分2362在連接/拆卸方向上沿著滑動導引件2361與2361整體的長度設置,以防止滑動導引件2361與2361當碳粉容器2032掉落時受到損害。被辨識部分2092設置在滑動導引件上。具體來說,被辨識部分2092設置在加強部分2362上。在本實施例中,被辨識部分2092設置為在連接/拆卸方向上延伸的溝槽。
如第92圖、第94圖、第97圖所示,在連接方向Q的下游側相對於溝槽2074上的插入孔部2071a的位置處,兩個辨識突出部2090以從溝槽2074網上突出的方式設置,其中,作為構成辨識機構之辨識部分的辨識突出部2090會與碳粉容器2032之被辨識部分2092相接觸,且溝槽2074為容器接收部分2072之容器固定部分。在本實施例中,辨識突出部2090為兩個突出部。然而,辨識突出部2090的寬度、高度、位置以及數量可以根據被辨識部分2090之溝槽的寬度、高度、位置以及數量進行調整,以區別碳粉容器以及碳粉容器保持件之間的各個組合。
辨識部分2090係位在連接方向Q的下游側相對於容器接收部分2072之一端2072a上的導引軌道的前緣2075a與2075a的位置,且辨識突出部2090在導引軌道2075與2075進入滑動溝槽2361a與2361a後可以與被辨識部分2092相接觸。辨識突出部2090之設置並不限於如第92圖所示之實例。辨識突出部2090可以位於比第29圖中所示的連接方向Q上的位置更下游側,或者,也可以位於插入孔2071a側。然而,較佳地,辨識突出部2090係位於在導引軌道2075與2075進入滑動溝槽2361a與2361a後可以與被辨識部分2092相接觸的位置處。
藉由上述配置,當錯誤的碳粉容器被連接時,在導引軌道2075與2075與滑動溝槽2361a與2361a適當地配合後,辨識突出部2090會與碳粉容器2032的被辨識部分2092相接觸。因此,在碳粉容器2032在連接操作中於上下方向(垂直方向)上的位置被判斷後,被辨識部分2092以及辨識突出部2090會互相接觸。如此一來,便能穩定地並且更為準確地使被辨識部分以及辨識突出部互相接觸。
在第八實施例中,所有定位件相對於碳粉容器保持件2070(碳粉補充裝置60)的限制以及釋放的順序,將會在下文中參照第99A圖至第99D圖、第100A圖以及第100E圖等圖示進行說明。
如第99A圖所示,當使用者將碳粉容器2032置放在碳粉容器保持件2070之容器接收部分2072之溝槽上,並且在連接方向Q上推動碳粉容器2032時(執行連接操作),碳粉容器2032會在溝槽2074上滑動。接著,導引軌道2075與2075會分別進入碳粉容器2032之滑動導引件2361之滑動溝槽2361a中,藉以大略判斷垂直於連接方向Q之寬度方向Q上的位置,以及垂直方向Z上的位置(第一限制狀態)。
當碳粉容器2032在第一限制狀態中進一步被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時,且若被連接的碳粉容器2032為錯誤的碳粉容器時,被辨識部分2092會與辨識突出部2090相接觸,如第99B圖以及第98圖所示。在此情況下,若被辨識部分2092的形狀或位置與辨識突出部2090不匹配,碳粉容器2032則無法在連接方向Q上移動,藉此防止將不同種類的碳粉容器2032連接。此外,此時仍然維持在第一限制狀態中;因此,即使當不同種類的碳粉容器被強制推動時,由於垂直方向Z上的位置已經被大略地判斷,也可能可以防止被辨識部分2092越過辨識突出部2090。因此,便能防止不同種類碳粉容器2032之連接。
若被辨識部分2092以及辨識突出部2090的形狀相匹配,且辨識突出部2090允許被辨識部分2092移動,碳粉容器2032可以進一步在連接方向Q上移動。因此,如第99C圖中所示,容器擋門端面332h以及輸送噴嘴611之前端611a會互相接觸。
當碳粉容器2032被進一步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時,會達成如第99D圖中所示的第二限制狀態,其中,位在連接方向Q上相對於容器前端蓋體2034之垂直表面2034d的保持件2343會進入包括連接件2800之導引部2801中。此時,由於垂直方向Z上的位置以經由滑動導引件2361之滑動溝槽2361a大略地判斷,保持件2343會以其垂直方向Z上的位置被大略地判斷的型態進入導引部2801。進入的狀態之細節顯示在第101A圖以及第102A圖中。如此一來,便能藉由導引部2801的壁2801a與2801b的內表面2801c與2801d大略地決定保持件2343之側表面2343a與2343b在圓周方向R上的移動。
當第二限制狀態中的碳粉容器2032被進一步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時,容器密封件333以及噴嘴擋門突緣612a會如第100A圖中所示地互相接觸,且保持件2343會往導引部2801內進一步移動,如第100B圖所示。上述狀態係顯示於第100B圖中。此時,保持件2343的側表面2343a與2343b分別在設置於從導引部2801的壁2801a與2801b的內表面2801c與2801d朝向定位件之中心2802c與2803c上之定位件之一端2802a與2803a傾斜的平面上移動,使得側表面2343a與2343b在連接方向Q上移動,並且同時逐漸限制側表面2343a與2343b在徑向方向R上的移動。
當碳粉容器2032被往連接方向上進一步推動時,如第100C圖、第101C圖以及第102B圖所示,保持件2343的側表面2343a與2343b係位在定位件之另一端2802b與2803b之間寬最窄的地方(第三限制狀態)。具體來說,在第三限制狀態下,保持件2343以及導引部2801完全限制了徑向方向R上的移動,同時,滑動溝槽2361a與導引軌道2075繼續維持在垂直方向Z上的限制。因此,容器前端蓋體2034以及設定蓋體2608(容器蓋體接收部分2073)相互整合,且容器前端蓋體2034在圓周方向R上的移動被限制,藉以防止其與容器主體33之轉動一起旋轉。
當碳粉容器2032在第三限制狀態下被進一步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時,會達成如第100D圖中所示的第四限制狀態,其中,容器開口33a進入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設定蓋體2608),且容器主體33被可旋轉的支持在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中。此時,容器前端蓋體2034在圓周方向R上的位置由保持件2343以及導引部2801所限制,使得容器開口33a以及容器設定部分615可以以其中心重疊的方式相互配合。如此一來,便能防止因為容器開口33a以偏移的方式插入容器設定部分615所造成碳粉從容器擋門332外洩的情形發生。此外,在此狀態下,各個IC標籤2700的墊會分別與相對應的連接件2800之裝置主體端子相接觸,以從IC標籤2700讀取資訊。換言之,當IC標籤2700以及連接件2800互相接觸時,便能判斷垂直方向Z以及徑向方向R上的位置;因此,接觸失敗的情形便不太可能會發生,且可以穩定地進行兩者之間的溝通。
當碳粉容器2032在第四限制狀態下被進一步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時,會達成如第100E圖中所示的第五限制狀態。在第五限制狀態中,容器開口33a會進一步進入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615a,且補充裝置接合構件78與78會進入並且與分別的容器接合部分2339與2339之接合開口2339d相接合(參見第49圖)。因此,便能防止碳粉容器2032在縱向方向(旋轉軸方向)上的移動,並且被維持在設定位置。如第49圖中所示的接合開口339d具有與接合開口2339d相同的尺寸以及配置;因此,接合開口2339d的狀態與接合開口339d相同。
如上所述,如果容器前端蓋體2034的轉動係由容納連接件2800之導引部2801以及在容器蓋體外表面2034b上保持IC標籤2700之保持件2343之間的配合所限制,容器開口33a以及容器設定部分615可以以其中心重疊的方式相互配合。因此,便能防止因為容器開口33a以偏移的方式插入容器設定部分615所造成之碳粉從容器擋門332外洩的情形發生。此外,不需要對IC標籤2700定位,只需粗略地的定位即可。
在本實施例中,若IC標籤2700是大略的設置於在容器前端蓋體外表面2034b上與補充裝置接合構件78與78接合之該對容器接合部分2339與2339之間,則會得到下述的有利效果。具體來說,就IC標籤2700的移動而言,其可以於徑向方向上移動,但最好不要於圓周方向R上移動,因為圓周移動很有可能會造成接觸失敗的情形發生。若IC標籤2700大略地設置在該對補充裝置接合構件78與78之間,圓周方向R的兩側會分別有相等的力量被施加,藉此防止圓周方向R上的移動,並且避免IC標籤2700與連接件2800之間接觸失敗的情形發生,上述的配置為較佳的配置。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補充裝置接合構件78與78以及容器接合部分2339與2339係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因此,相較於補充裝置接合構件78與78以及容器接合部分2339與2339設置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而言,可以減少容器前端蓋體2034從容器蓋體外表面2034b往水平方向突出的量。因此,可以在對應於各個顏色的容器保持部分中節省空間。如此一來,可以有效地使用列印單元100(影像形成裝置主體)中的空間,藉此縮小影像形成裝置的大小。此外,若連接有多個碳粉容器,如彩色影像形成裝置,便能在水平方向上減少固定空間,並且進一步縮小影像形成裝置的尺寸。
再者,本實施例中,設置有被辨識部分2092,其係設置在碳粉容器2032下部分中的容器前端蓋體2034之下部分2034g,並且能夠越過辨識部分2090。此外,設置有作為垂直限制件的滑動導引件2361與2361,當被辨識部分2092通過插入孔2071a時,藉由接收該對導引軌道2075與2075以限制碳粉容器2032在垂直方向Z上的移動。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錯誤種類的碳粉容器2032連接。
第103A圖至第103F圖為根據第八實施例,包括有IC標籤2700作為粉末容器的碳粉容器2032之整體配置圖。如第103A圖至第103F圖所示的碳粉容器2032,包括設置有螺旋溝槽的容器主體33、以及其上設置有IC標籤2700作為覆蓋部分之容器前端蓋體2034。第103A圖為右視圖;第103B圖為左視圖;第103C圖為前視圖;第103D圖為後視圖;第103E圖為平面圖;且第103F圖為仰視圖。
在第八實施例中,具有螺旋溝槽的容器主體33係作為容器主體使用。然而,也可以使用如第104圖中所示的碳粉容器3032,其中,碳粉容器3032包括作為容器主體之不具有螺旋溝槽的容器主體1033,如第50圖所示,且碳粉容器3032包括容器前端蓋體2034。
可以使用第105A圖~第105H圖至第108A圖~第108F圖中所示的第一實例至第五實例,作為設置在碳粉容器2032之前端蓋體2034上之被辨識部分2092的實例。在第105A圖~第105H圖至第108A圖~第108F圖中,由符號A、C、E、G所標示的圖示顯示了容器前端蓋體2034的前視圖,而由符號B、D、F、H所標示的圖示顯示了容器前端蓋體2034的仰視圖。
在第105A圖~第105H圖至第108A圖~第108F圖中,於連接方向上設置在並且連接於滑動導引件2361與2361的加強部分2362係在寬度方向W上被劃分為六個部分。為了方便說明,被劃分的部分在此後從最左側開始往連接方向依序稱為區塊1~6。此外,設置在加強部分的各個區塊上之間隙9235a在此後稱為依序間隙1~6。在下列的表格1中,顯示了間隙9235a在各個區塊上的存在與否。在表格1中,“有”表示區塊上設置有間隙9235a,而“無”則表示區塊上沒有設置間隙9235a。
第105A圖與第105B圖顯示第一實例。
第105C圖與第105D圖顯示了第二實例。
第105E圖與第105F圖顯示了第三實例。
第105G圖與第105H圖顯示了第四實例。
第106A圖與第106B圖顯示了第五實例。
第106C圖與第106D圖顯示了第六實例。
第106E圖與第106F圖顯示了第七實例。
第106G圖與第106H圖顯示了第八實例。
第107A圖與第107B圖顯示了第九實例。
第107C圖與第107D圖顯示了第十實例。
第107E圖與第107F圖顯示了第十一實例。
第107G圖與第107H圖顯示第十二實例。
第108A圖與第108B圖顯示第十三實例。
第108C圖與第108D圖顯示第十四實例。
第108E圖與第108F圖顯示第十五實例。
在第105A圖以及第105B圖所示的第一實例中,滑動導引件的間隙9235a係設置在相鄰的區塊1與2上。
在第105C圖以及第105D圖所示的第二實例中,滑動導引件的間隙9235a係設置在區塊1與3上。
在第105E圖以及第105F圖所示的第三實例中,滑動導引件的間隙9235a係設置在區塊1與4上。
在第105G圖以及第105H圖所示的第四實例中,滑動導引件的間隙9235a係設置在區塊1與5上。
在第106A圖以及第106B圖所示的第五實例中,滑動導引件的間隙9235a係設置在區塊1與6上。
在第106C圖以及第106D圖所示的第六實例中,滑動導引件的間隙9235a係設置在相鄰的區塊2與3上。
在第106E圖以及第106F圖所示的第七實例中,滑動導引件的間隙9235a係設置在區塊2與4上。
在第106G圖以及第106H圖所示的第八實例中,滑動導引件的間隙9235a係設置在區塊2與5上。
在第107A圖以及第107B圖所示的第九實例中,滑動導引件的間隙9235a係設置在區塊2與6上。
在第107C圖以及第107D圖所示的第十實例中,滑動導引件的間隙9235a係設置在相鄰的區塊3與4上。
在第107E圖以及第107F圖所示的第十一實例中,滑動導引件的間隙9235a係設置在區塊3與5上。
在第107G圖以及第107H圖所示的第十二實例中,滑動導引件的間隙9235a係設置在區塊3與6上。
在第108A圖以及第108B圖所示的第十三實例中,滑動導引件的間隙9235a係設置在相鄰的區塊4與5上。
在第108C圖以及第108D圖所示的第十四實例中,滑動導引件的間隙9235a係設置在區塊4與6上。
在第108E圖以及第108F圖所示的第十五實例中,滑動導引件的間隙9235a係設置在相鄰的區塊5與6上。
即使在第一實例至第十五實例的配置中,若被辨識部分2092之滑動導引件的間隙9235a與設置在溝槽2074上的辨識突出部2090不相對應時,被辨識部分2090也無法越過辨識突出部2090。因此,便能有效的防止不相容的碳粉容器2032之連接。
在下列的表格1中,顯示了根據第一實例至第十五實例的加強部分之間隙9235a在各個區塊上的存在與否。
表格1
   區塊 1 區塊 2 區塊 3 區塊 4 區塊 5 區塊 6
間隙 1 間隙 2 間隙 3 間隙 4 間隙 5 間隙 6
第一實例
第二實例
第三實例
第四實例
第五實例
第六實例
第七實例
第八實例
第九實例
第十實例
第十一實例
第十二實例
第十三實例
第十四實例
第十五實例
第九實施例 在第九實施例中,作為粉末容器的碳粉容器之作為粉末儲存部之容器主體的配置,與容器主體33與1033有所不同。因此,在本實施例中,主要將針對容器主體的配置進行說明,而容器前端蓋體34以及其他具有相同配置的元件將會以相同的符號與數字標示,且將會適當地省略相對應的說明。
如第109圖所示,根據本實施例作為粉末容器的碳粉容器4032包括儲存用於影像形成之粉末的碳粉的容器主體4033,並且包括連接到容器主體4033外表面作為容器蓋體之容器前端蓋體34。容器主體4033可旋轉地由容器前端蓋體34所支持。當碳粉容器4032以與上文說明中相同的方式被連接到碳粉補充裝置60時,作為輸送件的輸送噴嘴611會被插入碳粉容器4032中,使得碳粉得以被補充,其中,輸送噴嘴611中設置有輸送螺桿614。碳粉容器4032由容器前端蓋體34支持,且容器主體4033之旋轉軸朝向水平方向來設置。
如第110圖所示,容器主體4033大略具有圓柱體的形狀,且以圓柱體的中心軸為旋轉軸進行旋轉。握把4304於縱向方向(連接/拆卸方向)上設置在碳粉容器4032之容器後端上,且作為容器開口的開口4033a設置在容器前端蓋體34所連接的容器前端。作為輸送件接收件可以接收輸送噴嘴611之噴嘴接收件330係插入並且設置在開口4033a中。一驅動力所傳遞至之容器齒輪301設置在開口4033a側的表面上。在本實施例中,當碳粉容器4032被連接到碳粉補充裝置60,且容器驅動齒輪601與容器齒輪601嚙合以傳遞一旋轉驅動力時,容器主體4033會在第110圖中所示的箭頭A的方向上旋轉。
容器主體4033由從容器後側到容器前側具有不同外部形狀的多個部分所形成。具體來說,容器主體4033包括位於容器後端與握把4303連接的後圓柱部分4033A1、位於容器前端與開口4033a連接的前圓柱部分4033A2、以及位於後圓柱部分4033A1和前圓柱部分4033A2之間的中圓柱部分4033A3。傾斜部分4033A4設置在後圓柱部分4033A1以及中圓柱部分4033A3的後端之間,且傾斜部分4033A5設置在前圓柱部分4033A2以及中圓柱部分4033A3的前端之間。中圓柱部分4033A3以其直徑從傾斜部分4033A4側的一端往傾斜部分4033A5側的另一端變大的方式設置。傾斜部分4033A4以其直徑從後圓柱部分4033A1往中圓柱部分4033A3變小的方式設置。且傾斜部分4033A5以其直徑從中圓柱部分4033A3往前圓柱部分4033A2變小的方式設置。在第110圖中,第一切面部分至第四切面部分為沿著垂直於由點鏈線所標示之旋轉軸的平面進行切面的切面部分。第一切面部分代表了後圓柱部分4033A1的橫截面,第二切面部分代表了中圓柱部分4033A3的橫截面,第三切面部分代表了傾斜部分4033A5周邊的橫截面,而第四切面部分則代表了前圓柱部分4033A2的橫截面。
如第111圖所示,假設後圓柱部分4033A1的外直徑為d11,中圓柱部分4033A3後端的外直徑為d12,中圓柱部分4033A3前端的外直徑為d13,前圓柱部分4033A2的外直徑為d14,則容器主體4033以外直徑d11>外直徑d12<外直徑d13>外直徑d14的方式設置。容器主體4033的所有的部分具有一致的厚度,使得容器主體4033的內部形狀與其外部形狀具有相同的大小關係。
容器主體4033包括多個從後圓柱部分4033A1朝向前圓柱部分4033A2的輸送件。輸送件從容器主體4033的表面往容器內側內凹,使得其從容器表面觀看時為溝槽的型態,而從容器內側觀看時為突出部的型態。在下文的說明中係以突出部代表輸送件進行說明。
作為第一輸送件的第一突出部4101a與4101b設置在後圓柱部分4033A1上,從而往中圓柱部分4033A3延伸。如第112A圖所示,第一突出部4101a與4101b以彼此間隔180度的方式在容器主體4033的旋轉方向(箭頭A的方向)上反相設置。如第113A圖所示,第一突出部4101a與4101b的長度足以從後圓柱部分4033A1經由傾斜部分4033A4接觸到中圓柱部分4033A3。將各個第一突出部4101a與4101b扭轉以形成順時針方向旋轉的螺旋狀,所述螺旋狀與容器主體4033的旋轉方向為相反的方向,此外,當容器主體4033在箭頭A方向上旋轉時,在第111圖以及第113A圖中所示之箭頭F1的方向上施加一力量到容納的碳粉上。順帶一提,第113A圖僅顯示了第一突出部4101a。
如第110圖所示,作為第二輸送件的第二突出部4102a、4102b、4102c以及4102d設置在中圓柱部分4033A3上,並且在縱向方向上沿著其整體長度延伸。如第112圖所示,第二突出部4102a、4102b、4102c以及4102d彼此以90度為間隔在容器主體4033的旋轉方向(箭頭A的方向)上反相設置。此外,亦可以設置有三個突出部,彼此以120度的間隔反相設置。
在中圓柱部分4033A3上的第二突出部4102a、4102b、4102c以及4102d以從傾斜部分4033A4朝向傾斜部分4033A5向上傾斜的方式設置。因此,當容器主體4033如第113A圖以及第113B圖在箭頭A的方向上旋轉時,第二突出部4102a至4102d在攪拌碳粉的同時,會朝向前圓柱部分4033A2(在箭頭F2的方向上)施加力量。
作為第三輸送件的第三突出部4103a以及4103b從中圓柱部分4033A3往前圓柱部分4033A2的方式設置。如第112C圖所示,各個第三突出部4103a與4103b分別設置在單一位置,並且彼此間隔180度的方式在容器主體4033的旋轉方向(箭頭A的方向)上單獨地反相設置。第三突出部4103a與4103b以突出部的尺寸在中圓柱部分4033A3上變大的方式設置,如第112C圖以及第113B圖所示,且係以突出部的尺寸朝向前圓柱部分4033A2變小的方式設置,如第112D圖以及第113B圖所示。如第112D圖所示,第三突出部4103a與4103b的長度足以從中圓柱部分4033A3經由傾斜部分4033A5接觸到前圓柱部分4033A2。將各個第三突出部4103a與4103b扭轉以形成順時針方向旋轉的螺旋狀,所述螺旋狀與容器主體4033的旋轉方向為相反的方向,此外,當容器主體4033在箭頭A方向上旋轉時,在箭頭F3的方向上施加力量到容納的碳粉上。順帶一提,第113B圖僅顯示了第三突出部4103a。
第二突出部4102a、4102b、4102c與4102d以及第三突出部4103a與4103b以其各別的端部彼此在連接/拆卸方向(縱向方向)上重疊的方式設置。此外,如第114圖所示,第三突出部4103a與4103b以在輸送噴嘴611被插入容器主體4033時,與作為輸送噴嘴611之粉末接收孔的噴嘴孔610重疊的方式設置。
如第114圖所示,當以如上所述的方式配置之包括容器主體4033的碳粉容器4032被連接至碳粉補充裝置60時,且輸送噴嘴611被插進容器主體4033時,容器主體4033會在箭頭A的方向上旋轉。因此,在容器主體4033之後圓柱部分4033A1中的碳粉會被往箭頭F1的方向沿著第一突出部4101a與4101b移動,且從後圓柱部分4033A1經由傾斜部分4033A4被輸送到中圓柱部分4033A3。
被輸送的碳粉以及位於中圓柱部分4033A3中的碳粉會被第二突出部4102a~4102d往箭頭F2的方向輸送,並且隨著第二突出部4102a~4102d往前圓柱部分4033A2移動。
在此情形下,由於第三突出部4103a與4103b係以與第二突出部4102a~4102d在中圓柱部分4033A3重疊的方式設置,由第二突出部4102a~4102d輸送的碳粉可以可靠地被傳送到第三突出部4103a。同時,將省略與第三突出部4103b相關的說明。被傳送的碳粉由第三突出部4103a與4103b往箭頭F3的方向移動,通過傾斜部分4033A5,並且被輸送至前圓柱部分4033A2。在此情況下,第三突出部4103a的前端4103a1以及第三突出部4103b的前端4103b1(未顯示)與輸送噴嘴611之噴嘴孔610重疊。因此,被第三突出部4103a與4103b往箭頭F2方向移動的碳粉可以可靠地被輸送至噴嘴孔610。
雖然第九實施例中設置有兩個第一突出部以及兩個第三突出部,但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突出部以及至少一個第三突出部即足夠。
雖然在上文中,已針對第一實施例至第九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上述的說明僅為本發明的實例。上述任一個實施例之間的組合的配置均屬於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第十實施例 在第十實施例中,將針對用於改善上述碳粉容器32與碳粉補充裝置60之間的連接與拆卸的操作性的機構進行詳細說明。
如日本專利申請第2012-133349號中所揭露的碳粉容器,包括可旋轉的圓柱形粉末儲存部、連接到粉末儲存部的噴嘴接收件、設置在噴嘴接收件上的開口、以及被偏壓至關閉位置以關閉開口並且隨著粉末補充裝置的輸送噴嘴之插入開啟開口的開啟/關閉構件。當碳粉容器被固定在粉末補充裝置之容器保持部分中並且在連接方向上移動時,輸送噴嘴會隨著碳粉容器的移動插入碳粉容器的噴嘴接收件中,且開啟/關閉構件會被移動到開啟位置,以開啟開口並且排放碳粉。此外,碳粉補充裝置的輸送噴嘴上設置有噴嘴孔,其中,所述噴嘴孔由噴嘴擋門所開啟與關閉藉此接收碳粉。噴嘴擋門被往使噴嘴孔關閉的方向偏壓,並且當輸送噴嘴被插入碳粉容器之噴嘴接收件時開啟噴嘴孔,使得從碳粉容器中排放出的碳粉可以被供應至輸送噴嘴。
所述粉末補充裝置包括了補充裝置接合構件,用於在碳粉容器被連接時維持連接狀態。藉由將補充裝置接合構件與碳粉容器相接合,可以維持碳粉容器的接合狀態。
日本專利第4,958,325號揭露了一種補充裝置接合構件,其可以在碳粉容器被連接到粉末補充裝置時,維持用於打開與關閉設置於碳粉容器底部之開口的開啟/關閉構件。
在日本專利申請第2012-133349號所揭露的配置中,當碳粉容器固定在粉末補充裝置中時,將開啟/關閉構件往關閉方向偏壓的力量以及將輸送噴嘴之噴嘴擋門往關閉方向偏壓的力量,係往碳粉容器從粉末補充裝置拆卸下來(被往外推動)的方向施壓。因此,當使用者將碳粉容器往連接方向上推動以將碳粉容器連接至粉末補充裝置上時,他/她會在與拆卸方向上的力量相反的方向上連接碳粉容器。相對地,當碳粉容器被往外拉動以進行拆卸時,在拆卸方向上的力量會變為協助力。因此,連接時的操作力以及拆卸時的操作力之間的差異會變大,有可能會造成使用者認為在連接/拆卸的操作中有不對勁的情形發生。此外,拆卸方向上的力量在連接狀態下會施加於碳粉容器上。因此,用於將碳粉容器維持在連接狀態中的補充裝置接合構件需要保持力,以將碳粉容器相對於拆卸方向上的力量保持住,造成朝向碳粉容器偏壓並且保持補充裝置接合構件的力量亦增加。因此,當使用者將碳粉容器從連接狀態下往拆卸方向拉動時,他/她係將碳粉容器往與補充裝置接合構件的保持力相反的方向拉動,但在碳粉容器被拉出後,拆卸方向上的力會幫助碳粉容器往拆卸方向上移動。上述情形也會造成使用者在進行連接/拆卸操作時有不對勁的感覺。
因此,在本實施例中,是以下述方式配置:當碳粉容器被連接到容器保持部分時,用於旋轉補充裝置接合構件以連接碳粉容器的第一旋轉力矩,大於用於旋轉補充裝置接合構件以拆卸碳粉容器的第二旋轉力矩。因此,碳粉容器與粉末補充裝置的連接與拆卸中連接的操作力以及拆卸的操作力之間的差異可以被減小,藉此改善連接/拆卸時的操作性。
下文中,將參照第115圖、第116圖以及第57圖針對將碳粉容器在連接狀態下維持在碳粉容器保持件70中的功能進行說明。第115圖、第116圖以及第57圖顯示了碳粉容器32以及碳粉容器保持件70之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沿著水平方向進行剖面的上視剖面圖。第115圖為解釋碳粉容器32被往連接方向Q上移動的示意圖。第116圖為解釋碳粉容器32抵達容器蓋體接收部分73,且輸送噴嘴611藉由推開碳粉容器32之接收開口611內的容器擋門332而進入容器主體33之狀態的示意圖。第57圖顯示了左、右接合構件78越過凸塊339c並且進入接合開口339d以將碳粉容器32維持在連接位置之連接狀態的示意圖。
左側及右側上之接合構件78的各個尖端部78c包括第一傾斜表面78f以及第二傾斜表面78e,其中第一傾斜表面78f在碳粉容器32往連接方向移動時與容器接合部分339相接觸,且第二傾斜表面78e在碳粉容器於接合狀態中被往拆卸方向Q11移動時與容器接合部分339相接觸。第一傾斜表面78f與第二傾斜表面78e在圖示中界定了大略為三角形的橫截面,且這些表面的尖端部分在此後係稱為頂部P2。如第115圖所示,各個接合構件78係固定在設定蓋體608上,以繞著在與第115圖中紙張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軸體781旋轉。在各個接合構件78中,彈簧按壓部78g接收扭力螺旋彈簧782的偏壓力,且彈簧按壓部78g附近的旋轉停止件78h會與設定蓋體608之設定蓋體槽口608h互相接觸。因此,接合構件78在接合方向R1上的位置會被限制,使得作為大略為三角形頂端部分的頂部P2(參見第115圖)從設定蓋體之內表面608c突出並且彼此面對。在下文的說明中,接合構件78在第115圖中旋轉方向上的位置為初始位置。
在碳粉容器32的各個左、右容器接合部分339中,從容器前側開始,依序設置有作為導引部分的導引突出部339a、導引軌道339b、凸塊339c以及接合開口339d。各個凸塊339c包括第一接觸表面339f以及第二接觸表面339e,其中,第一接觸表面339f為從導引軌道339b連接的傾斜表面,而第二接觸表面339e為連接接合開口339d(相鄰於接合開口339d)的傾斜表面。如圖所示,第一接觸表面339f以及第二接觸表面339e界定了大略為三角形的橫截面。設置在容器蓋體34上的各個凸塊339c係以上述大略為三角形之頂端部分向外突出的方式設置。
如第115圖所示,使用者將新的碳粉容器32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以連接碳粉容器32。相對應地,容器擋門332的容器前端會與輸送噴嘴611的前端(位於連接方向Q的上游側的一端)相接觸。當碳粉容器被進一步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時,容器擋門332會往碳粉容器32的後側移動,且輸送噴嘴611開始進入碳粉容器32。此時,隨著輸送噴嘴611進一步進入碳粉容器32,正在操作碳粉容器32的使用者會逐漸感覺到與容器擋門彈簧336相對的反作用力(恢復力)。
順帶一提,容器後端上的容器擋門332之擋門溝部332a可以包括被勾合於擋門後端支持部分335之外牆面的梯部。在此配置中,當將擋門勾部332a從勾合狀態中釋放時,操作碳粉容器32的使用者在容器擋門332往碳粉容器32之後側開始移動之前,會稍微感覺到往連接方向Q相反的方向(拆卸方向Q1)上把碳粉容器往後推的力量(反作用力)。
當碳粉容器32被進一步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時,碳粉容器32之導引突出部339a會與左、右接合構件78的第一傾斜表面78f互相接觸。作為導引部分的各個導引突出部339a包括了從中心軸側延續到容器蓋體34外周邊側之導引傾斜表面339a1(參見第117圖),並且造成左、右接合構件相對於軸體781(在釋放方向R2)旋轉,以在碳粉容器32被逐漸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時,從初始位置相對於扭力螺旋彈簧782之偏壓力被推開。
此時,除了相對於容器擋門彈簧336之壓縮力外,操作碳粉容器32的使用者會感覺到將左、右接合構件78相對於扭力彈簧782將左、右接合構件78推回原始位置之偏壓力推開的反作用力(由於扭力螺旋彈簧782之恢復力所造成的力量)。然而,由於導引突出部339a包括了逐漸推開接合構件78的傾斜表面339a1,相對於導引突出部339a不具有導引傾斜表面339a1之配置而言,可以減少操作時的不舒服感。
相對來說,若容器蓋體34的前端為不具有導引傾斜表面339a1的轉角部分,則在操作時,當接合構件78與容器蓋體34相接觸時,使用者會感到在方向Q1將碳粉容器32往回推之一強烈的反作用力,而該反作用力有可能會誤導使用者,讓使用者認為連接操作已經完成。因此,較佳地,導引突出部339a最好能夠設置如本實施例中所述的導引傾斜表面339a1。順帶一提,若導引突出部339a如本實施例中所述往容器前側突出,便能輕易的抓到接合構件78的尖端部78c。然而,也可以僅提供導引傾斜表面339a1而不提供朝向容器前側突出的突出部。
第116圖中顯示了碳粉容器32從接合構件78之第一傾斜表面78f與導引突出部339a之間的接觸位置,被進一步往連接方向Q推動的狀態。碳粉容器32的容器蓋體進一步進入設定蓋體608。此時,接合構件78之尖端部78c的頂部P2會與容器蓋體34之導引溝槽339b相接觸。導引溝槽339b會從導引突出部339a之導引傾斜表面339a1被平順地連結,且沿著碳粉容器的縱向方向上設置。碳粉容器32的縱向方向與連接方向Q大略為相同的方向;因此,當尖端部78c之頂部P2與導引溝槽339b互相接觸時,接合構件78不會進一步在釋放方向R2上旋轉。因此,操作碳粉容器32的使用者不會感覺到相對於將左、右接合構件78朝向初始位置關閉之扭力螺旋彈簧782之偏壓力的反作用力。
相對而言,如第116圖所示,設置在輸送噴嘴611之外周邊的噴嘴擋門612之噴嘴擋門突緣612a係與設置在噴嘴接收件330之內周邊上的噴嘴擋門定位肋條337a的容器前端互相接觸。因此,當碳粉容器32被進一步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時,由於與噴嘴擋門定位肋條337a之間的接觸,噴嘴擋門612會開始被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此時,除了相對於容器擋門彈簧336壓縮力(恢復力)的反作用力外,操作碳粉容器32的使用者會感覺到相對於噴嘴擋門彈簧613壓縮力(恢復力)的反作用力。
當碳粉容器32在第116圖所示的狀態中進一步被往連接方向上推動時,接合構件78之尖端部78c的第一傾斜表面78f會分別與凸塊339c之第一接觸表面339f互相接觸。當碳粉容器從第一傾斜表面78f與第一接觸表面339f之間的接觸位置被進一步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時,左、右接合構件的第一傾斜表面78f會被第一接觸表面339f按壓,並且從尖端部78c之頂部以及導引溝槽339b之間的接觸位置在垂直於連接方向Q的方向上繞著軸體781向外(在釋放方向R2)相對於扭力螺旋彈簧782的偏壓力旋轉。此時,除了相對於容器擋門彈簧336之壓縮力的反作用力以及相對於噴嘴擋門彈簧613之壓縮力的反作用力外,操作碳粉容器32的使用者會感覺到將左、右接合構件78從尖端部78c之頂部與導引溝槽339b之間的接觸位置相對於將左、右接合構件78往初始位置關閉之扭力螺旋彈簧782的偏壓力向外推開之力量的反作用力(由於扭力螺旋彈簧782之恢復力所造成的力量)。
當碳粉容器32在連接方向Q上進一步被推動時,相對於將左、右接合構件78向外推開的力量,在凸塊339c之大略為三角形的頂部與尖端部78c之大略為三角形的頂部P2(相反的位置)相接觸的位置達到極大值。
當碳粉容器32在連接方向Q上被進一步推動並且通過上述位置時,尖端部78c之第一傾斜表面78f與凸塊339c之第一接觸表面339f彼此分開,使得將左、右接合構件78向外推動的力量停止施加在接合構件78上,且接合構件由於扭力螺旋彈簧782之偏壓力(相對於壓縮力的恢復力)的緣故繞著軸體781(在接合方向R1上)旋轉。此時,因為接合開口設置在容器蓋體34的外表面上,並且位於大略為三角形之尖端部78c之頂部P2繞著軸體781旋轉的移動軌跡上,接合構件78之大略為三角形的尖端部78c之頂部P2會進入接合開口339d中,且接合構件78被移動回如第57圖所示之初始位置處,藉此將碳粉容器32完全連接到碳粉容器保持件70上。
操作碳粉容器32的使用者在相對於將左、右接合構件78向外推開的力量的反作用力變成極大值後即刻感覺到反作用力不再作用,因此,他/她會認知到將碳粉容器32連接到碳粉容器保持件70的操作已經完成。同時,當尖端部78c之頂部P2越過容器接合部分339之凸塊339c且抵達接合開口339d時操作者所感覺到的感覺,即為俗稱的扣合的感覺。
在碳粉容器32如第57圖所示的連接狀態中,相對於容器擋門彈簧336之壓縮力的反作用力(恢復力)以及相對於噴嘴擋門彈簧613之壓縮力的反作用力(恢復力)係被施加到碳粉容器32上。然而,容器蓋體34之容器接合部分339之接合開口339d與接合構件78相接合,且接合構件78接收上述該等反作用力的合力(此後,該等反作用力的合力係稱為“彈簧恢復力”),使得碳粉容器32被保持在碳粉容器保持件中70。具體來說,如第57圖所示,接合構件78之尖端部78c的第二傾斜表面78e會與連接於容器接合部分339之接合開口339d前端的凸塊339d之第二接觸表面339e相接觸,並且因此施加相對於容器擋門彈簧336壓縮力的反作用力以及相對於噴嘴擋門彈簧613壓縮力的反作用。然而,由於扭力螺旋彈簧782之偏壓力的關係,接合構件78可以被維持在初始位置上,使得碳粉容器32可以被維持在連接狀態中。
下文中,將針對使用者將碳粉容器32從第57圖所示的連接狀態中在拆卸方向Q1拆卸下來以替換碳粉容器32的狀況進行解釋。當使用者藉由握持握把303(參見第6圖)將維持在第57圖中的連接狀態下之碳粉容器往外拉動時,除了如上所述之相對於容器擋門彈簧336壓縮力的反作用力以及相對於噴嘴擋門彈簧613壓縮力的反作用外,使用者在碳粉容器32上施加將碳粉容器往外拉動的力量。此時,接合構件78之第二傾斜表面78e經由碳粉容器32的第二接觸表面339e接收上述力量。當施加到接合構件78之扭力螺旋彈簧782之偏壓力大於上述力量時,碳粉容器32會被維持在連狀態中。相對而言,當使用者將拉動力加大,使得上述力量大於扭力螺旋彈簧782之偏壓力時,接合構件78會相對於軸體781在開啟方向(釋放方向R2)上旋轉。
當使用者進一步將碳粉容器32進一步往拆卸方向Q上拉動時,他/她需要在大略為三角形的凸塊339c之頂部抵達面對尖端部78c之頂部P2的位置之前即刻施加最大的拉動力。在大略為三角形的凸塊339c之頂部抵達面對尖端部78c之頂部P2的位置,相對於將左、右接合構件78向外推動的力量之反作用力達到最大值。當碳粉容器32通過上述位置時,尖端部78c之第二傾斜表面32以及凸塊339c之第二接觸表面339e彼此分開,使得將左、右接合構件78推開的力量不會施加在接合構件78上,且接合構件78會因為扭力螺旋彈簧782之偏壓力(相對於壓縮力的恢復力)繞著軸體781旋轉(在接合方向R1上)。接著,接合構件78的尖端部78c會與容器蓋體34的導引溝槽339b相接觸。此時,相對於容器擋門彈簧336壓縮力的反作用力以及相對於噴嘴擋門彈簧613壓縮力的反作用力會在同樣的方向上作用,以加速碳粉容器32在拆卸方向Q1上的移動。藉由上述力量的協助,使用者可以將碳粉容器32從碳粉容器保持件70上拆卸下來,並且從複印機500的前側(與第2圖中的紙張垂直的方向上的前側)將碳粉容器32拿走。
如上所述,當碳粉容器32在連接狀態下時,相對於容器擋門彈簧336壓縮力的反作用力(恢復力)以及相對於噴嘴擋門彈簧613壓縮力的反作用力(恢復力)會在與連接方向Q相反的拆卸方向Q1上作用於碳粉容器上。因此,將接合構件78偏壓至初始位置的扭力螺旋彈簧782之彈簧壓力(彈簧所施加的壓力(負載))被設定為大於上述反作用力,藉以保持碳粉容器。
因此,當碳粉容器32被從第115圖所示的狀態往連接方向推動至第57圖所示的連接狀態已連接碳粉容器32時,容器擋門彈簧336與噴嘴擋門彈簧613之兩個彈簧的恢復力,以及將接合構件78偏壓至初始位置的扭力螺旋彈簧782之偏壓力係作用在與連接方向Q相反的拆卸方向Q1上,即,碳粉容器32的移動方向。因此,使用者會在連接方向Q上相對於上述力量推動碳粉容器32。
相對而言,當碳粉容器32被往拆卸方向Q1拉動時,即使碳粉容器32是以與連接操作類似的方式被相對於將接合構件78偏壓至初始位置的扭力螺旋彈簧782之偏壓力拉動,容器擋門彈簧336以及噴嘴擋門彈簧613兩個彈簧的恢復力會在拆卸方向Q1,即,碳粉的移動方向上作用。
因此,將碳粉容器32連接到碳粉容器保持件70的操作力以及將碳粉容器32從碳粉容器保持件70拆卸下來的操作力之間的差異會增加,造成使用者在連接/拆卸操作中有不舒服的感覺。
因此,在本實施例中,接合構件78的形狀以及容器接合部分339的形狀係構思為能夠減少使用者於連接時施加的操作力以及使用者於拆卸時施加的操作力之間的差異之形狀。具體來說,接合構件78以及容器接合部分339係以下述方式配置:由於使用者在連接方向上位了連接碳粉容器32所施加的力量造成之在釋放方向R2上旋轉接合構件78第一旋轉力矩,大於使用者為了拆卸碳粉容器32在拆卸方向Q1上施加的力量所造成之在釋放方向R2上旋轉接合構件78的第二旋轉力矩。
藉由上述配置,在碳粉容器32被連接時可以比碳粉容器32在拆卸時更為簡單的旋轉接合構件78。此外,在碳粉容器32被拆卸時接合構件78的旋轉比碳粉容器32在連接時更為沉重。
因此,當使用者在連接碳粉容器32時,他/她會相對於容器擋門彈簧336與噴嘴擋門彈簧613兩個彈簧的恢復力在拆卸向Q1上施加力量,以將碳粉容器32朝向碳粉容器保持件70移動,但使用者收到較少因連接操作而由接合構件78所作用的力量。相對而言,當使用者拉動碳粉容器32時,容器擋門彈簧336與噴嘴擋門彈簧613兩個彈簧的恢復力在拆卸方向Q1上作為協助力,但因連接操作而由接合構件78所作用的力量會相對於碳粉容器32時增加。
如上所述,透過上述配置可以減少使用者在執行碳粉容器32與容器補充裝置60之碳粉容器保持件70之連接與拆卸時施加的操作力之間的差異。因此,可以改善連接/拆卸時的操作性。
下文中,將參照第117圖至第120圖針對作用於接合構件78上的力量之間的關係進行說明。第117圖顯示了導引突出部339a與接合構件78因為連接方向Q上的推動而互相接觸的狀態。第118圖顯示了在由連接方向Q上的推動而達到連接狀態前一刻的狀態。在第117圖中,顯示了其中一側的(從容器前端往容器後端觀看的左側)導引突出部339a、導引傾斜表面339a1、導引溝槽339b以及接合構件78。在第118圖中,顯示了其中一側(從容器前端往容器後端觀看的左側)的導引溝槽339b、凸塊339c、接合開口339d以及接合構件78。
第119圖中顯示了碳粉容器的連接狀態。第120圖中顯示了碳粉容器32在連接狀態下往拆卸方向Q1上拆卸的狀態。在第119圖以及第120圖中,顯示了其中一側(從容器前端往容器後端觀看的左側)的導引溝槽339b、凸塊339c、接合開口339d以及接合構件78。
下文中,將參照117圖以及第118圖,針對當碳粉容器32在連接方向Q上被固定時產生在接合構件78上的旋轉力矩之間的關係。在此情況下,彈簧恢復力F在拆卸方向Q1上作用於碳粉容器32上,其中,該彈簧恢復力F為相對於容器擋門彈簧336壓縮力的反作用力(恢復力)以及相對於噴嘴擋門彈簧613壓縮力的反作用力(恢復力)的合力。此外,在第117圖中,U1代表了在容器蓋體34之導引突出部339a之導引傾斜表面339a1與接合構件78之尖端部78c之頂部P2互相接觸的同時,使用者在連接方向Q上推動碳粉容器32所施加的力。再者,將碳粉容器32固定在連接方向Q上的固定力S1係由S1=U1-F所表示,因為上述的彈簧恢復力F係作用於與連接方向Q相反的拆卸方向Q1上。
在本發明中,有必要將接合構件78在釋放方向R2上旋轉,以藉由固定力S1將碳粉容器32之左、右導引傾斜表面339a1將左、右接合構件78推開,以將碳粉容器32固定在連接方向Q上。
下文中首先將針對作用在釋放方向R2上作為第三旋轉力矩的旋轉力矩M1進行說明。在第117圖中,由固定力S1所形成的法向力S1n係作用在接合構件78上。具體來說,由於接合構件78之尖端部78c之頂部P2與導引傾斜表面339a1互相接觸,法向力S1n會作用在垂直於尖端部78c之頂部P2以及導引傾斜表面339a1之間的接觸點切線的方向上(即,在連接接觸點以及R表面中心的方向上)。法向力S1n係作為旋轉力矩在釋放方向R2上作用。
在此情形下,法向力S1n可以由固定力S1在垂直於尖端部78c之頂部P2以及導引傾斜表面339a1之間的接觸點切線的方向上的分量所表示。因此,法向量可以由下列式子表示: S1n = S1COS
Figure 02_image001
1
其中,
Figure 02_image001
1為法向力S1n作用的方向以及固定力S1作用之連接方向Q之間的夾角(0
Figure 02_image003
Figure 02_image001
1
Figure 02_image005
Figure 02_image007
/2)。
此外,由於兩個接合構件78分別設置在碳粉容器32的左右兩側,作用在左、右接合構件78上的力量由1/2×S1n所表示。
因此,在釋放方向R2上旋轉各個接合構件78,使得碳粉容器32之左、右導引傾斜表面339a1如第117圖所示的推開左、右接合構件78的旋轉力矩M1可以由下列式子表示: M1 = 1/2×S1n×L1 = 1/2×S1COS
Figure 02_image001
1×L1
其中,釋放方向R2為圖示中的順時針方向。
順帶一提,L1為第一直線以及第二直線之間的距離。第一直線係垂直於尖端部78c之頂部P2以及導引傾斜表面339a1之間的接觸點處的切線。第二直線為通過軸體781之旋轉中心P1的支軸,並且與垂直於切線的直線平行。換言之,L1為1/2×S1n之力臂的長度。
相較之下,接合構件78由紐立螺旋彈簧782在接合方向上的彈簧力Fsp所偏壓。
與上文之敘述類似,作用在接合方向R1上的旋轉力矩M2可以由下列式子表示: M2 = Fsp×L2
其中,接合方向為圖示中的逆時針方向。
順帶一提,L2為第三直線以及第四直線之間的距離。第三直線通過扭力螺旋彈簧782之彈簧力作用的位置(彈簧按壓部78g)。第四直線通過旋轉中心P1,並且與通過彈黃按壓部的直線平行。換言之,L2為彈簧力Fsp的力臂長度。
因此,為了將碳粉容器32在連接方向Q上網碳粉容器保持件70移動,作用在釋放方向R2上的旋轉力矩M1必須要大於作用在接合方向R1上的旋轉力矩M2。
即,必須要滿足1/2×S1COS
Figure 02_image001
1×L1 > Fsp×L2的關係。
在此情況下,由於S1=U1-F,將碳粉容器往連接方向上推動的力量U1由將S1=U1-F的關係代入上列關係式子中所解出的下列關係式所表示。 U1 > (2/COS
Figure 02_image001
1)×(L2/L1)×Fsp + F            (1)
此外,由於導引傾斜表面339a1以及接合構件78之頂部P2之間的接觸而作用在碳粉容器32上的反作用力具有與法向力1/2×S1n相同的大小,且作用在與法向力1/2×S1n相反的方向上。因此,在拆卸方向Q1上的力量的分量可以由1/2×S1nCOS
Figure 02_image001
1所表示。相對應地,由造成碳粉容器32從第117圖中的狀態往連接方向Q移動的使用者所接收之反作用力Cf1與彈簧恢復力F以及力量的方量之合相等,並且可以由Cf1 = F + 1/2×S1nCOS
Figure 02_image001
1所表示,其中,反作用力Cf1係於拆卸方向Q1上作用。當
Figure 02_image001
1 =
Figure 02_image007
/2時,反作用力Cf1達到最小值。上述情形係在達到接觸狀態且
Figure 02_image001
1相對於連接方向Q變成直角時所發生,即,當接合構件78之尖端部78c的頂部P2與容器接合部分339之導引溝槽339b相接觸時。
接著,將參照第118圖,針對當接合構件78之尖端部78c之頂部P2越過碳粉容器32之凸塊339c時作用在接合構件78上的旋轉力矩之間的關係進行說明。
在本實施例中,具有突出部型態的凸塊339c係設置在容器蓋體34上,以在碳粉容器32被連接到碳粉容器保持件70時,讓使用者感覺到扣合的感覺以表示連接操作完成。與上述參照第117圖所作之說明相同,假設使用者將碳粉容器32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的力量為U2,且拆卸方向Q1上的彈簧恢復力為F,則用於將碳粉容器32在連接方向Q上固定的固定力S2可以由S2=U2-F所表示。
在本發明中,有必要將接合構件78在釋放R2上旋轉,以藉由固定力S2使碳粉容器32之凸塊339c(第一接觸表面339f)可以越過接合構件78的尖端部78c(第一傾斜表面78f),藉此將碳粉容器32在連接方向Q上固定。
首先,將針對作為第一旋轉力矩在釋放方向R2上旋轉接合構件78的旋轉力矩M3進行說明。
凸塊339f之第一接觸表面339f與接合構件78之第一傾斜表面78f相接觸。因此,作為固定力S2在垂直於接合構件78之第一接觸表面78f的方向上之分量的力量S2n在釋放方向R2上作用為旋轉力矩M3。
在此情況下,作為固定力S2之分量的力量S2n可以由下列式子所表示: S2n = S2COS
Figure 02_image001
2
其中,θ2為垂直於第一傾斜表面78f的方向以及固定力S2所作用之連接方向Q之間的夾角。
接合構件78設置在兩個位置上,具體來說,接合構件78設置在碳粉容器32的左、右兩側。因此,作用在各個第一傾斜表面78f的力量可以由1/2×S2n所表示。
因此,如第118圖所示,當碳粉容器32在連接方向Q上被連接時於釋放方向R2上的旋轉力矩M3可以由下列式子所表示: M3 = 1/2×S2n×L3 = 1/2×S2COS
Figure 02_image001
2×L3
其中,釋放方向R2為圖示中的順時針方向。
順帶一提,L3為第五直線以及第六直線之間的距離。第五直線為垂直於第一傾斜表面78f並且以第一接觸表面339f與第一傾斜表面78f之接觸點作為其起點。第六直線通過作為支軸的軸體781之旋轉中心,並且與垂直於第一傾斜表面的直線垂直。換言之,L3為力量1/2×S2n之力矩的長度。
此外,在接合方向R1上作用的一旋轉力矩M4與旋轉力矩M2相同,並且可以由下列式子所表示: M4 = Fsp×L2
其中,接合方向R1為圖示中逆時針的方向。
因此,為了固定碳粉容器32,力矩間的關係必須設定為施加在接合方向R1上的旋轉力矩大於施加在釋放方向R2上的旋轉力矩,換言之,力矩間的關係為M3>M4。因此,並能滿足1/2×S2COS
Figure 02_image001
2×L3 > Fsp×L2的關係。
在此情況下,由於S2=U2-F,將碳粉容器32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的力量U2可以藉由將S2=U2-F代入上列關係式而解出的下列關係式所表示。 U2 > (2/COS
Figure 02_image001
2)×(L2/L3)×Fsp + F            (2)
此外,由於凸塊339c之第一接觸表面339f以及接合構件78之第一傾斜表面78f之間的接觸而作用於碳粉容器32上的反作用力,具有與1/2×S2n之法向分量相同的大小,並且作用在與1/2×S2n之法向分量相反的方向上。因此,在拆卸方向Q1上之力量的分量係由1/2×S2nCOS
Figure 02_image001
2所表示。相對應地,造成碳粉容器32從第118圖中所示的狀態下往連接方向Q上移動之使用者所受的的反作用力Cf2與彈簧恢復力F以及力量之分量的總和相同,並且由Cf2 = F + 1/2×S2nCOS
Figure 02_image001
2所表示;其中,反作用力Cf2是作用於拆卸方向Q1上。
如上所述,反作用力Cf2係大於反作用力Cf1。使用者首先會感覺到反作用力Cf2,且緊接著,會因為接合構件78的尖端部78c進入接合開口339而感覺到反作用力Cf2停止作用。因此,使用者可以認知到碳粉容器32與碳粉容器保持件70之間的連接已經完成。如上所述,藉由讓使用者感覺到反作用力變大後隨即變小這種在反作用力上的差異,提供使用者一種扣合的感覺。
順帶一提,作為第三旋轉力矩在釋放方向R2上旋轉接合構件78的旋轉力矩M1,係大於作為作為第一旋轉力矩在釋放方向R2上旋轉接合構件的旋轉力矩M3。
接著,將參照第119圖,針對在連接狀態下作用於接合構件上的旋轉力矩之間的關係進行說明。其中,所述的連接狀態是指接合構件78之尖端部78c之第二傾斜表面78e與碳粉容器32之凸塊339c之第二接觸表面339e互相接觸的狀態。
在連接狀態下,彈簧恢復力F在連接方向Q1上作用於碳粉容器32,其中,彈簧恢復力F為相對於容器擋門彈簧336壓縮力之反作用力以及相對於噴嘴擋門彈簧613壓縮力之反作用力之間的合力。
接合構件78不繞著作為支軸在第119圖所示的連接狀態下順時針(在釋放方向R2上)旋轉的狀況,即為防止碳粉容器32在拆卸方向Q1由於彈簧恢復力F被往外推的狀況。因此,以接合構件之支軸為中心的旋轉力矩在逆時針方向(在接合方向R1)作用即可。在左接合構件78的情形中,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上作用;因此,以接合構件之支軸為中心的旋轉力矩在順時針方向(在接合方向R1)作用即可。
下文中首先將針對在釋放方向上作用的旋轉力矩M5進行說明。接合構件78的第二傾斜表面78e係與凸塊339c的第二接觸表面339e相接觸。因此,用於形成旋轉力矩M5的力量Fn在釋放方向R2上作用,其中,力量Fn為彈簧恢復力F垂直於接合構件78之第二傾斜表面78e的分量。
在此情形中,作為彈簧恢復力之分量的力量Fn可以由下列式子所表示: Fn = FCOS
Figure 02_image001
3
其中,
Figure 02_image001
3為垂直於第二傾斜表面78e之方向以及彈簧恢復力所作用之拆卸方向Q1之間的夾角。
接合構件78係設置在兩個位置上,具體來說,接合構件78係設置在碳粉容器32的左右兩側。因此,作用在各個第二傾斜表面78e上的力量可以由1/2×Fn所表示。
因此,如第119圖中所示的連接狀態中在釋放方向R2上的旋轉力矩M5可以由下列式子所表示: M5 = 1/2×Fn×L4 = 1/2×FCOS
Figure 02_image001
3×L4
其中,釋放方向R2為圖示中的順時針方向。
順帶一提,L4為第七直線以及第八直線之間的距離。第七直線係垂直於第二傾斜表面,並且通過第二接觸表面339e以及第二傾斜表面78e的接觸點。第八直線通過作為支軸的軸體781的旋轉中心P1並且與垂直於第二傾斜表面的直線平行。換言之,L4為力量1/2×Fn的力矩之長度。
此外,與旋轉力矩M2或M4相同並且作用於接合方向R1上的旋轉力矩M6由下列式子所表示: M6 = Fsp×L2 其中,接合方向R1為圖示中的逆時針方向。
因此,為了維持碳粉容器32被保持在碳粉補充裝置60中被連接位置的連接狀態,必須要將力矩間的關係設定為作用在接合方向R1上的旋轉力矩M6大於作用在釋放方向R2上的旋轉力矩M5。因此,便能滿足1/2×FCOS
Figure 02_image001
3×L4 < Fsp×L2的關係。
接著,將參照第120圖,針對當使用者將碳粉容器32在拆卸方向Q1上往外拉時產生在接合構件78上的旋轉力矩之間的關係進行說明。首先,將針對作為第二旋轉力矩在釋放方向R2上旋轉接合構件7的旋轉力矩M7進行說明。
假設由使用者在拆卸方向Q1上把碳粉容器32向外拉動所施加的力量為U3,由於彈簧恢復力F係在同樣的方向上作用的緣故,將碳粉容器32在拆卸方向Q1拉動的拉動力S3可以表示為S3=U3+F。
形成旋轉力矩M7的力量S3n在釋放方向R2上作用,其中,力量S3n為拉動力S3的分量,並且垂直於接合構件78之第二傾斜表面78e(換言之,與接合構件78之第二傾斜表面78e以及容器接合部分339之第二接觸表面339e接觸點位置處之切線垂直的分量)。
順帶一提,在本發明中,有必要將接合構件78之第二傾斜表面78e以及容器接合部分339之第二接觸表面339e的斜度調整,以使接合構件78的旋轉中心P1不位於力量S3n所作用的方向上。
在此情況下,作為拉動力S3之分量的力量S3n可以由下列式子所表示: S3n = S3COS
Figure 02_image001
3
其中,
Figure 02_image001
3為垂直於第二傾斜表面78e的方向以及拉動力S3所作用之拆卸方向Q1之間的夾角。
接合構件78係設置在兩個位置上,具體來說,接合構件78係設置在碳粉容器32的左右兩側。因此,作用在各個第二傾斜表面78e上的力量可以由1/2×S3n所表示。
因此,如第119圖中所示的連接狀態中在釋放方向R2上將碳粉容器32往拆卸方向Q1拉動的旋轉力矩M7可以由下列式子所表示: M7 = 1/2×S3n×L4 = 1/2×S3COS
Figure 02_image001
3×L4
其中,釋放方向R2為圖示中的順時針方向。
順帶一提,L4為第七直線以及第八直線之間的距離。第七直線係垂直於第二傾斜表面78e,並且通過第二接觸表面339e以及第二傾斜表面78e的接觸點。第八直線通過作為支軸的軸體781的旋轉中心P1並且與垂直於第二傾斜表面的直線平行。換言之,L4為力量1/2×S3n的力矩之長度。
此外,與旋轉力矩M2、M4或M6相同並且作用於接合方向R1上的旋轉力矩M8由下列式子所表示: M8 = Fsp×L2
其中,接合方向R1為圖示中的逆時針方向。
因此,為了將碳粉容器32在拆卸方向Q1向外拉出,必須要將力矩間的關係設定為作用在釋放方向R2上的旋轉力矩M7大於作用在接合方向R1上的旋轉力矩M8。如此一來,便能滿足1/2×S3COSθ3×L4 > Fsp×L2的關係。
在此情況下,由於S3=U3+F,將碳粉容器32在拆卸方向Q1上往外拉的力量U3,可以藉由將S3=U+F代入上列關係式而得出的下列關係式所表示。 U3 > (2/COS
Figure 02_image001
3)×(L2/L4)×Fsp - F  (3)
此外,由於凸塊339c之第二接觸表面339e以及接合構件78之第二傾斜表面78e之間的接觸所造成作用在碳粉容器32上的反作用力,具有與1/2×S3n之法向分量相同的大小,並且作用在與1/2×S3n之法向分量相反的方向上。因此,在拆卸方向Q1上的力量之分量可以表示為-1/2×S3nCOS
Figure 02_image001
3。相對應地,造成碳粉容器32從第120圖中的狀態下往拆卸方向Q1移動之使用者所接收到的反作用力Cf3,與彈簧恢復力F以及力量分量的總和相同,並且可以表示為Cf3 = F - 1/2×S3nCOS
Figure 02_image001
3,其中,反作用力Cf3作用在拆卸方向Q1上。
順帶一提,作為第一旋轉力矩將接合構件78在釋放方向R2上旋轉的旋轉力矩M3係大於作為第二旋轉力矩將接合構件78在釋放方向R2上旋轉的旋轉力矩M7。
如上所述,當將碳粉容器往連接方向Q上推動時,使用者首先會施加推動力U1到碳粉容器32上,接著施加推動力U2。此外,當將碳粉容器32在拆卸方向Q1上往外拉出時,使用者會施加拉動力U3到碳粉容器32上。
推動力U1的下限可以由上述關係式(1)所取得,推動力U2的下限可以由上述關係式(2)所取得,而拉動力U3的下限可以由上述關係式(3)所取得。
此外,旋轉力矩之間的大小關係以下述的方式設定: M5 < M2 = M4 = M6 = M8 < M7 < M1 < M3   (4)
操作力以及反作用力之間的大小關係以下列的方式設定: F < U1 < U2                                    (5) U2
Figure 02_image009
U3                                       (6) Cf1 < Cf2                                       (7)
藉由使用可以同時滿足關係式(4)~(7)的方式設定θ1、θ2、θ3、L1、L2、L3、L4、Fsp以及F等參數,特別是藉由增加在連接時旋轉接合構件78的旋轉力矩M3以及在拆卸時旋轉接合構件78的旋轉力矩M7之間的差異,便能減少用於執行粉末容器以及粉末補充裝置之間的連接與拆卸之操作力U2以及操作力U3之間的差異。如此一來,便能改善連接/拆卸時的操作性。
各個參數
Figure 02_image001
1、
Figure 02_image001
2、
Figure 02_image001
3、L1、L2、L3、L4、Fsp以及F可以適當地依需要,經由設定容器擋門彈簧336的彈簧壓力以及碳粉容器532之容器蓋體34之容器接合部分339的形狀來調整,以及經由設定噴嘴擋門彈簧613之彈簧力、接合構件78的形狀以及碳粉補充裝置60之扭力螺旋彈簧782的彈簧壓力來調整。
第121圖顯示了根據本實施例之接合構件的一實例。
在第121圖中所顯示的接合構件78,其縱向方向與連接方向Q以及拆卸方向Q1平行。
在第121圖中,分別為第二傾斜表面78e與尖端部78c之第一傾斜表面78f的角度之傾斜角度
Figure 02_image001
4、
Figure 02_image001
5係與相對於垂直於接合構件78之縱向方向的方向設定為45度,其中,容器接合部分339的接觸點(作用點)在該傾斜表面上移動。此外,從尖端部78c之頂部P2到連接/拆卸方向上的旋轉中心P1之間的長度L5設定為12.37釐米。再者,從尖端部78c之頂部P2到寬度方向W(垂直於連接方向Q以及拆卸方向Q1上的方向)上的旋轉中心P1之間的距離L6設定為8.5釐米。
在此情況下,由於θ2 = 51°,θ3 = 45°,L2 = 13.2 mm,L3 = 13.5 mm,L4 = 5.7 mm,Fsp = 5 牛頓(N)且F = 10,
基於關係式(2),U2 > 25.5 N,且
基於關係式(3),U3 > 22.7。
因此,便能縮短使用者施加到碳粉容器32上之推動力U2以及拉動力U3之間的差距,並且大略的使推動力U2以及拉動力U3均等化。
如此一來,便能縮短碳粉容器32與碳粉補充裝置60(碳粉容器保持件70)之間的連接與拆卸操作中的操作力之間的差距,藉此改善操作性。
更具體來說,較佳地,係將使用者連接與拆卸包含有400~500克的碳粉之碳粉容器的操作力設定為50N或者更低,更佳地,最好將操作力設定為30N或者更低。此外,若使用者將碳粉容器32連接到碳粉容器保持件70所施加的操作力以及使用者將碳粉容器32從碳粉容器保持件70上所拆卸下來的操作力之間的差異被設定為3N或者更低,便能有效的降低使用者在拆卸操作中所感受到的不舒服感。
順帶一提,由於本實施例的碳粉容器32包括了容器擋門彈簧336以及噴嘴擋門彈簧613,若碳粉容器32相對於上述彈簧力量之合力(彈簧恢復力F)被連接到碳粉容器保持件70上,合力(彈簧恢復力F)會增加使用者在連接方向上的操作力U1與U2。
此外,即使在碳粉容器32被固定在碳粉容器保持件70的連接狀態中,合力(彈簧恢復力F)也會持續作用。因此,為了能可靠地保持碳粉容器32,有必要使作為補充裝置接合構件的接合構件78在碳粉容器32上施加一相對大的保持力。
然而,如果在連接狀態中接合構件78的保持力如上所述增加時,便有必要進一步增加使用者在連接方向Q上所施加的操作力U1以及U2。此外,為了提供讓使用者能認知固定已完成的扣合感,有必要確保使用者所施加的操作力在接合構件78之尖端部78c越過凸塊339c前後的差異。因此,便有必要相對於使用者的操作力U1增加使用者的操作力U2。
因此,本實施例的容器蓋體34包括了導引傾斜表面339a1以及凸塊339c,作為力量轉換部分產生力量,以將接合構件78在釋放方向R2上以軸體781為中心相對於在接合構件78之接合方向R1上的旋轉力矩M2、M4、M6以及M8旋轉。
具體來說,當碳粉容器在連接方向Q上被往碳粉容器保持件推動時,導引傾斜表面339a1以及接合構件78之第一傾斜表面78f會互相接觸。由於上述元件之間的接觸所形成之接合構件78之第一傾斜表面78f的接觸點,作為接合構件在釋放方向R2上以軸體781為中心旋轉的施力點。在垂直於旋轉力量方向上從軸體781的中心P1到通過作用點的一直線之間的距離,即為接合構件78以軸體781為中心旋轉之旋轉力矩M1的力臂L1。
類似地,當第一接觸表面339f以及第一傾斜表面78f互相接觸時,由於上述元件接觸所形成之接合構件78之第一傾斜表面78f上的接觸點係作為接合構件78在釋放方向R2上以軸體781為中心旋轉的施力點。在垂直於旋轉力量方向上從軸體781的中心P1到作用點之間的距離,即為接合構件78以軸體781為中心旋轉之旋轉力矩M3的力臂L3。
當碳粉容器32在拆卸方向Q1上從碳粉容器保持件70移開時,第二接觸表面339a以及接合構件78之第二傾斜表面78e會互相接觸。由於上述元件之間的接觸所形成之接合構件78之第二傾斜表面78e的接觸點,係作為接合構件78在釋放方向R2上以軸體781為中心旋轉的施力點。在垂直於旋轉力量方向上從軸體781的中心P1到作用點之間的距離,即為接合構件78以軸體781為中心之旋轉力矩M7的力臂L4。
在本實施例中,作為力傳感器之導引傾斜表面339a1、第一接觸比面339f以及第二接觸表面339e係設置在容器蓋體34中,且作為補充裝置接合構件的第一傾斜表面78f以及第二傾斜表面78e係設置在接合構件78中。因此,將碳粉容器32連接到碳粉容器保持件70的作用點的位置與將碳粉容器32從碳粉容器保持件70上拆卸下來的作用點之位置不同。
因此,接合構件78以軸體781為中心的旋轉力矩之力臂的長度L1、L3以及L4彼此不同且L1>L3>L4,使得當碳粉容器32被連接時可以以較小的力量旋轉接合構件78,且當碳粉容器32被拆卸時可以以相較於碳粉容器32被連接時較大的力量旋轉接合構件78。藉由上述配置,可以縮小使用者在執行碳粉容器32以及作為粉末補充裝置之碳粉補充裝置60之碳粉容器保持件70之間的連接與拆卸操作所施加的操作力之間的差異。如此一來,便能改善連接/拆卸時的操作性。
在本實施例中,包括具有螺旋溝槽302之容器主體33以及包括可旋轉的連接至容器主體33之容器蓋體34的碳粉容器32係以粉末容器的一實例做描述;然而,其配置並不限於此。舉例來說,容器主體可以在容器內設置有輸送件,如螺桿。此外,亦可以將作為影像儲存裝置之IC標籤(IC晶片)700固定在容器蓋體34上,並且將藉由與I標籤接觸而讀取資訊之作為讀取件的連接器800固定在碳粉補充裝置60上。
在第十實施例中,使用了具有螺旋溝槽的容器主體33作為容器主體。然而,作為容器主體,亦可以將本實施例之容器接合部分339固定在其他實施例中的碳粉容器1032上,如第50圖以及第51A圖至第51D圖所示。換言之,接合構件78以及容器接合部分339係以下述方式配置:使用者為了連接碳粉容器1032在連接方向Q上所施加的力量所形成之在釋放方向R2上旋轉接合構件78的第一旋轉力矩M3,大於使用者為了拆卸碳粉容器1032在拆卸方向Q1上所施加的力量所形成之釋放方向R2上旋轉接合構件78的第二旋轉力矩M7。因此,與第十實施例類似,便可以縮小使用者在執行作為粉末容器之碳粉容器1032以及作為粉末補充裝置之碳粉補充裝置60之碳粉容器保持件70之間的連接與拆卸操作所施加的操作力之間的差異。如此一來,便能改善連接/拆卸時的操作性。
儘管在上文中針對第一實例到第十實施例作了詳細的說明,但上述說明僅為本發明的實例。由上述實施例中任何一個實施例之間組合的配置皆屬於本發明所保護的範疇之內。
縱使在上文中以具體實施例來進行說明以完整且清楚的揭露本發明,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並不限於上述實施例,並且可由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士在不脫離本發明實質內容的情況下進行各種改良與變化。
本發明進一步包括了下列的各個方面。
A-1方面 一種粉末容器,以該粉末容器的縱向方向面向水平方向的方式被連接到一粉末補充裝置,該粉末補充裝置包括: 一輸送噴嘴,該粉末容器連接到該輸送噴嘴上並輸送粉末; 一粉末接收孔,設置在該輸送噴嘴上並接收來自粉末容器的粉末; 一噴嘴開啟/關閉構件,用以開啟與關閉粉末接收孔; 一偏壓構件,用以偏壓噴嘴開啟/關閉以關閉粉末接收孔;以及 一補充裝置接合構件,其偏壓粉末容器的一側以將粉末容器保持在粉末補充裝置中,該補充裝置接合構件包括一第一傾斜表面,其在粉末容器被連接到粉末補充裝置時與粉末容器相接觸,該補充裝置接合構件亦包括一第二傾斜表面,其在粉末容器被從粉末補充裝置拆卸下來時與粉末容器相接觸,且該補充裝置接合構件係相對於一軸體可旋轉的相對於第一傾斜表面以及第二傾斜表面設置在粉末容器連接方向的上游側; 該粉末容器包括: 一旋轉輸送件,在容器開口所設置之位置處將粉末於縱向方向上從一端輸送到另一端; 一噴嘴接收件,設置在容器開口中並且接收輸送噴嘴;以及 一容器接合部分,包括: 一第一接觸表面,在粉末容器被連接到粉末補充裝置時與第一傾斜表面相接觸;以及 一第二接觸表面,在粉末容器被從粉末補充裝置拆卸下來時與第二傾斜表面相接觸,其中 該噴嘴接收件包括一接觸部分,該接觸部分被偏壓,並且與噴嘴開啟/關閉構件相接觸; 當粉末容器被連接到粉末補充裝置時,第一接觸表面藉由與第一傾斜表面之間的一接觸在補充裝置接合構件上產生一第一旋轉力矩; 當粉末容器被連接到粉末補充裝置時,第二接觸表面藉由與第二傾斜表面之間的一接觸在補充裝置接合構件上產生一第二旋轉力矩; 該第一旋轉力矩大於該大二旋轉力矩。
A-2方面 一種粉末容器,以該粉末容器的縱向方向面向水平方向的方式被連接到一粉末補充裝置,該粉末補充裝置包括: 一輸送噴嘴,該粉末容器連接到該輸送噴嘴上並輸送粉末; 一粉末接收孔,設置在該輸送噴嘴上並接收來自粉末容器的粉末; 一噴嘴開啟/關閉構件,用以開啟與關閉粉末接收孔; 一偏壓構件,用以偏壓噴嘴開啟/關閉以關閉粉末接收孔;以及 兩個補充裝置接合構件, 各個補充裝置接合構件分別偏壓粉末容器的一相對側,以保持該粉末容器, 各個補充裝置接合構件包括一第一傾斜表面,其在粉末連接方向上從一上游側往一下游側向上傾斜,以在粉末容器被連接到粉末補充裝置時與粉末容器相接觸, 各個補充裝置接合構件包括一第二傾斜表面,其具有與第一傾斜表面相連的第二傾斜表面,並且在粉末連接方向上從一上游側往一下游側向上傾斜,以在粉末容器被連接到粉末補充裝置時與粉末容器相接觸,以及 各個補充裝置接合構件係相對於一軸體可旋轉地設置在相對於第一傾斜表面以及第二傾斜表面之粉末容器連接方向的上游側; 該粉末容器包括: 一旋轉輸送件,在容器開口所設置之位置處,將粉末於縱向方向上從一端輸送到另一端; 一噴嘴接收件,設置在容器開口中並且接收輸送噴嘴;以及 一容器接合部分,包括: 一第一接觸表面,在粉末容器被連接到粉末補充裝置時與第一傾斜表面相接觸; 一第二接觸表面,在粉末容器被從粉末補充裝置拆卸下來時與第二傾斜表面相接觸,以及 一頂部,位於第一接觸表面以及第二接觸表面之間,其中 該噴嘴接收件包括一接觸部分,該接觸部分被偏壓並且與噴嘴開啟/關閉構件相接觸, 該容器接合部分之第一接觸表面為一傾斜的表面,其在粉末容器連接方向上從上游側到下游側向上傾斜,並且由於其與第一傾斜表面之間的接觸,在粉末容器被連接到粉末補充裝置時施加一力量到補充裝置接合構件的第一傾斜表面上,該第一接觸表面在其與第一傾斜表面接觸的位置產生一第一旋轉力矩,該第一旋轉力矩的力臂係對應於從第一接觸表面在力量作用方向上到第一傾斜表面之間的一直線以及經過軸體並且與經過第一接觸表面之直線平行的一直線之間的距離,以及 容器接合部分之第二接觸表面為一傾斜的表面,其在粉末容器連接方向上從上游側到下游側從第一接觸表面以及第二接觸表面之間的頂部開始向下傾斜,並且由於其與第二傾斜表面之間的接觸,在粉末容器從粉末補充裝置上拆卸下來時施加一力量到補充裝置接合構件的第二傾斜表面上,該第二接觸表面在其與第二傾斜表面接觸的位置產生一第二旋轉力矩,該第二旋轉力矩的力臂係對應於從第二接觸表面在力量作用方向上到第二傾斜表面之間的一直線以及經過軸體並且與經過第二接觸表面之直線平行的一直線之間的距離,以及 各個第一接觸表面以及第二接觸表面相對於粉末容器連接方向以及拆卸方向的一傾斜夾角被設定為使得第一旋轉力矩大於第二旋轉力矩,其中 接觸的位置設定為第一旋轉力矩的力臂以及第二旋轉力矩的力臂在長度上不相同。
A-3方面 根據A-2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容器接合部分包括一接合開口,該接合開口與補充裝置接合構件接合,以及 接合開口係相鄰於第二接觸表面。
A-4方面 根據A-3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該接合開口為一穿孔。
A-5方面 根據A-2方面至A-4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該噴嘴接收件包括: 一容器開啟/關閉構件,用以開啟與關閉一噴嘴插入開口,以將該輸送噴嘴引導至容器主體內部,以及 一容器偏壓構件,用以偏壓容器開啟/關閉構件,以關閉噴嘴插入開口。
A-6方面 根據A-2方面至A-5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進一步包括一容器蓋體,設置在容器主體的另一端,其中 該容器蓋體具有容器接合部分。
A-7方面 根據A-6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容器接合部分包括一導引部分,其相對於第一接觸表面設置在容器前側,以及 該導引部分包括從容器蓋體的一中心軸往容器蓋體的一外周邊傾斜的一傾斜表面。
A-8方面 根據A-7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該導引部分的傾斜表面,藉由其與第一傾斜表面之間的一接觸,在粉末容器被連接到粉末補充裝置時在補充裝置接合構件的第一傾斜表面上施加一力量,該導引部分的傾斜表面在其與第一傾斜表面接觸的位置產生一第三旋轉力矩,該第三旋轉力矩之力臂對應於從導引部分傾斜表面往作用在第一傾斜表面方向上的一直線,以及經過軸體並且與經過導引部分傾斜表面的直線平行的直線之間的距離, 導引部分傾斜表面相對於粉末容器連接方向以及拆卸方向的一傾斜夾角被設定為使得第三旋轉力矩大於第四旋轉力矩,其中 導引部分傾斜表面以及第一傾斜表面之間接觸的位置,與第一接觸表面與第一傾斜表面之間接觸的位置不同,使得第三旋轉力矩的力臂以及第一旋轉力矩的力臂之長度不相同。
A-9方面 根據A-7方面或A-8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容器接合部分包括位於容器蓋體一外表面上的一導引溝槽,該導引溝槽與傾斜表面鄰接並且在縱向方向上延伸。
A-10方面 根據A-6方面至A-9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進一步包括一容器主體,在其內部儲存被供應至粉末補充裝置用於形成一影像的粉末,其中 容器主體係相對於容器蓋體可旋轉地被保持。
A-11方面 根據A-10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旋轉輸送件為一螺旋肋條,其設置在容器主體的一內表面上。
A-12方面 根據A-6方面至A-9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進一步包括一容器主體,在其內部儲存被供應至粉末補充裝置用於形成一影像的粉末,其中 容器主體係相對於容器蓋體不可旋轉地被保持。
A-13方面 根據A-12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旋轉輸送件與噴嘴接收件一起設置。
A-14方面 一種影像形成裝置,包括: 根據A-2方面至A-6方面以及A9方面至A-13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 一影像形成單元,使用從粉末容器所輸送的粉末在一影像載體上形成一影像;以及 一粉末補充裝置,將粉末從粉末容器輸送到影像形成單元。
A-15方面 根據A-14方面所述的影像形成裝置,進一步包括一容器保持部分,該粉末容器被連接到或者從該容器保持部分上拆卸,其中 補充裝置接合構件可旋轉地由設置在容器保持部分中的軸體所支持,並且包括一按壓單元,在容器保持方向上施加一旋轉力矩到補充裝置接合構件上。
A-16方面 根據A-14方面或A-15方面所述的影像形成裝置,其中 在釋放方向上,在粉末容器被連接時由第一傾斜表面與第一接觸表面之間的接觸所施加的力量在第一傾斜表面上之一作用點旋轉補充裝置接合構件的一第一旋轉力矩之力臂的一長度,係大於在釋放方向上,在粉末容器被拆卸時由第二傾斜表面與第二接觸表面之間的接觸所施加的力量在第二傾斜表面上之一作用點旋轉補充裝置接合構件的一第二旋轉力矩之力臂的一長度。
A-17方面 一種影像形成裝置,包括: 根據A7方面或A-8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 一影像形成單元,使用從粉末容器所輸送的粉末在一影像載體上形成一影像;以及 一粉末補充裝置,將粉末從粉末容器輸送到影像形成單元。
A-18方面 根據A-17方面所述的影像形成裝置,進一步包括一容器保持部分,該粉末容器被連接到或者從該容器保持部分上拆卸,其中 補充裝置接合構件係可旋轉地由設置在容器保持部分中的軸體所支持,並且包括一按壓單元,在容器保持方向上施加一旋轉力矩到補充裝置接合構件上。
A-19方面 根據A-17或A-18方面所述的影像形成裝置,其中在釋放方向上,在粉末容器被連接時由第一傾斜表面與容器蓋體之第一接觸表面之間的接觸所施加的力量在第一傾斜表面上之一作用點旋轉補充裝置接合構件的一第一旋轉力矩之力臂的一長度,係大於在釋放方向上,在粉末容器被拆卸時由第二傾斜表面與容器蓋體之第二接觸表面之間的接觸所施加的力量在第二傾斜表面上之一作用點旋轉補充裝置接合構件的一第二旋轉力矩之力臂的一長度。
A-20方面 根據A-17方面至A-19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影像形成裝置,其中在釋放方向上,在粉末容器被連接時由第一傾斜表面與導引部分傾斜表面之間的接觸所施加的力量在第一傾斜表面上之一作用點旋轉補充裝置接合構件的一第三旋轉力矩之力臂的一長度,係大於第一旋轉力矩之力臂的長度。
A-21方面 一種粉末容器,以所述粉末容器的縱向方向面向水平方向的方式被連接到一粉末補充裝置,該粉末補充裝置包括: 一輸送噴嘴,該粉末容器連接到輸送噴嘴上並輸送粉末; 一粉末接收孔,設置在輸送噴嘴上並接收來自粉末容器的粉末; 一噴嘴開啟/關閉構件,用以開啟與關閉粉末接收孔; 一偏壓構件,用以偏壓噴嘴開啟/關閉以關閉粉末接收孔;以及 兩個補充裝置接合構件, 各個補充裝置接合構件分別偏壓粉末容器的一相對側,以保持所述粉末容器, 各個補充裝置接合構件包括一第一傾斜表面,其在粉末連接方向上從一上游側往一下游側向上傾斜,以在粉末容器被連接到粉末補充裝置時與粉末容器相接觸, 各個補充裝置接合構件包括一第二傾斜表面,其具有與第一傾斜表面鄰接的一頂部,並且在粉末連接方向上從一上游側往一下游側向上傾斜,以在粉末容器從粉末補充裝置拆卸下來時與粉末容器相接觸,以及 各個所述補充裝置接合構件係相對於一軸體可旋轉地相對於第一傾斜表面以及第二傾斜表面設置在粉末容器連接方向上的上游側, 該粉末容器包括: 一旋轉輸送件,在容器開口所設置之位置處,將粉末於縱向方向上從一端輸送到另一端; 一噴嘴接收件,設置在容器開口中並且接收輸送噴嘴;以及 一容器接合部分,包括: 一第一接觸表面,在粉末容器被連接到粉末補充裝置時與第一傾斜表面相接觸;以及 一第二接觸表面,在粉末容器被從粉末補充裝置拆卸下來時與第二傾斜表面相接觸,以及 一頂部,位於第一接觸表面以及第二接觸表面之間,其中 該噴嘴接收件包括一接觸部分,該接觸部分被偏壓並且與噴嘴開啟/關閉構件相接觸, 容器接合部分之第二接觸表面為一傾斜的表面,其在粉末容器連接方向上從上游側到下游側從第一接觸表面以及第二接觸表面之間的頂部開始向下傾斜,並且由於其與第二傾斜表面之間的接觸,在粉末容器從粉末補充裝置上拆卸下來時施加一力量到補充裝置接合構件的第二傾斜表面上,所述第二接觸表面在其與第二傾斜表面接觸的位置產生一第二旋轉力矩,所述第二旋轉力矩的力臂係對應於從第二接觸表面在力量作用方向上到第二傾斜表面之間的一直線以及經過軸體並且與經過第二接觸表面之直線平行的一直線之間的距離,以及 該容器接合部分之第一接觸表面為一傾斜的表面,設置在粉末容器連接方向上相對於第二接觸表面的下游側,其在粉末容器連接方向上從下游側到上游側向上傾斜,並且由於其與第一傾斜表面之間的接觸,在粉末容器被連接到粉末補充裝置時施加一力量到補充裝置接合構件的第一傾斜表面上,該第一接觸表面在其與第一傾斜表面接觸的位置產生一第一旋轉力矩,該第一旋轉力矩設定為大於第二旋轉力矩,使得第一旋轉力矩之力臂的一長度大於第二旋轉力矩之力臂的一長度,該第一旋轉力矩的力臂係對應於從第一接觸表面在力量作用方向上到第一傾斜表面之間的一直線以及經過軸體並且與經過第一接觸表面之直線平行的一直線之間的距離。
B-1方面 一種粉末容器,包括: 一容器主體,在其內部儲存被供應至粉末補充裝置用於形成一影像的粉末; 一旋轉輸送件,設置在容器主體內部,並且將粉末於容器主體的一縱向方向上從一端輸送到另一端,其中,另一端為容器開口所設置之一端; 一噴嘴接收件,設置在容器開口中以將一輸送噴嘴引導至容器主體的一內部,該輸送噴嘴設置在粉末補充裝置中,並且配置以輸送容器主體內的粉末;以及 一容器蓋體,設置在該容器主體的另一端上,並且與一補充裝置接合構件接合以將粉末容器保持在粉末補充裝置中,其中 該噴嘴接收件包括: 一開啟/關閉構件,用於開啟與關閉一噴嘴插入開口,使得設置在輸送噴嘴上的一粉末接收孔得以接收來自粉末容器的粉末,其中,該噴嘴插入開口為導引輸送噴嘴至容器主體內部的入口;以及 一偏壓構件,用於在噴嘴插入開口被關閉的方向上偏壓開啟/關閉構件,所述方向與噴嘴開啟/關閉構件關閉粉末接收孔的方向為相反的方向,以及 該容器蓋體包括一容器接合部分,該容器接合部分包括: 一第一接觸表面,在粉末容器被連接到粉末補充裝置時,與從粉末容器的一側被偏壓之補充裝置接合構件之第一傾斜表面相互接觸;以及 一第二接觸表面,在粉末容器從粉末補充裝置被拆卸下來時,與從粉末容器側被偏壓之補充裝置接合構件之第二傾斜表面相互接觸; 該容器接合構件以下述的方式配置: 在粉末容器被連接到粉末補充裝置時,藉由第一接觸表面與第一傾斜表面之間的接觸,該第一接觸表面在補充裝置接合構件上產生一第一旋轉力矩, 在粉末容器從粉末補充裝置被拆卸下來時,藉由第二接觸表面與第二傾斜表面之間的接觸,該第二接觸表面在補充裝置接合構件上產生一第二旋轉力矩,以及 其中,第一旋轉力矩係大於第二旋轉力矩。
B-2方面 根據B-1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該容器蓋體從一容器前側開始依序包括: 一導引傾斜表面,從容器蓋體的一中心軸往容器蓋體的一外周邊傾斜; 一導引溝槽,與導引傾斜表面連接並且在縱向方向上延伸; 一第一接觸表面,與導引溝槽連接並且從容器蓋體的中心軸往容器蓋體的外周邊突出;以及 一第二接觸表面,連接第一接觸表面以及與補充裝置接合構件相接合的一接合開口。
B-3方面 根據B-1方面或B-2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在粉末容器被連接到粉末補充裝置時由操作者所施加到粉末容器的最小力設定為50牛噸(Newton)或者更低。
B-4方面 根據B-1方面至B-3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在粉末容器被連接到粉末補充裝置時由操作者所施加到粉末容器的最小力、以及在粉末容器從粉末補充裝置拆卸下來時由操作者所施加到粉末容器的最小力之間的差異設定為3牛頓或者更低。
C-1方面 一種粉末容器,包含用於形成一影像的粉末,並且被連接至一影像形成裝置,該影像形成裝置包括: 一插入孔,該粉末容器於一水平方向上插入該插入孔;以及 一肋條,在插入孔的位置往上突出,並且根據影像形成裝置的種類具有不同之形狀或位置; 該粉末容器包括: 一間隙,設置在粉末容器的一下部分,以越過該肋條;以及 一限制件,當間隙在插入孔中越過肋條時,在一垂直方向上限制粉末容器的移動。
C-2方面 根據C-1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限制件為一滑動軌道,其設置在粉末容器的一外表面上,以及 當設置在插入孔的一限制肋條進入該滑動軌道時,限制粉末容器在垂直方向的移動。
C-3方面 根據C-1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限制件為一向上導引部分,設置在粉末容器之向上部分;以及 當向上導引部分與插入孔的一頂表面相接觸時,限制粉末容器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動。
C-4方面 根據C-2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該間隙設置在一對滑動導引件之間。
C-5方面 根據C-4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該間隙由從滑動導引件突出之一對容器肋條所定義,且 該間隙是否可以越過插入孔處的肋條,係基於容器肋條之間的距離所辨識。
C-6方面 根據C-4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該間隙沿著一粉末容器連接方向設置在滑動導引件的下表面上,並且 該間隙是否可以越過插入孔處的肋條,係基於間隙的存在與否所辨識。
C-7方面 根據C-5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該容器肋條延伸到粉末容器連接方向下游側相對於滑動導引件之中心在縱向方向上的位置。
C-8方面 根據C-4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各個滑動導引件包括一上導引部分以及一下導引部分,該上導引部分以及該下導引部分沿著粉末容器的一縱向方向延伸,藉此在上導引部分以及下導引部份之間形成一間隙,其中 在粉末容器連接方向上下游側的一前端之所述間隙,係窄於在粉末容器連接方向的上遊側的中間所述間隙,並且 該間隙是否可以越過突出部,係在限制肋條被插入間隙前端時所辨識。
C-9方面 一種影像形成裝置,包括: 根據C-1方面至C-8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一粉末容器;以及 一影像形成單元,使用從粉末容器所輸送的碳粉在影像載體上形成一影像。
C-10方面 一粉末容器,包含用於形成一影像的粉末,並且被連接至一影像形成裝置,該影像形成裝置包括: 一插入孔,該粉末容器於一水平方向上插入該插入孔;以及 一突出部,在插入孔處向上突出,並且根據影像形成裝置主體的種類設置為不同的形狀或設置在不同的位置, 該粉末容器包括: 設置在粉末容器下部份用於越過該突出部的一間隙;以及 一限制件,當該間隙越過插入孔處的突出部時在一垂直方向上限制粉末容器的移動,其中 該間隙設置在粉末容器之一外表面上之一對限制件之間。
C-11方面 根據C-10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該間隙由從限制件突出之一對容器突出部所界定,以及 該間隙是否可以越過插入孔處的突出部,係基於容器突出部之間的距離所決定。
C-12方面 根據C-10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該間隙係設置在限制件的下表面上,以及 該間隙是否可以越過插入孔處的突出部,係基於間隙的存在與否所決定。
C-13方面 根據C-11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容器突出部延伸到粉末容器連接方向的下游側相對於限制件在縱向方向上之中心的位置。
C-14方面 根據C-10方面至C-13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該限制件為一滑動導引件,其在粉末容器的一縱向方向上延伸。
C-15方面 根據C-14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該滑動導引件包括一滑動溝槽,其設置為與粉末容器的一旋轉軸平行。
C-16方面 根據C-15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當設置在插入孔的一限制肋條進入該滑動溝槽時,限制粉末容器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動。
C-17方面 根據C-15或C-16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該滑動溝槽由一上導引部分以及一下導引部分所界定, 在粉末容器連接方向下游測的前側之滑動導引溝槽,係窄於在粉末容器連接方向上游測的後側之滑動導引溝槽,且 該間隙是否可以越過突出部,係在限制肋條進入滑動溝槽的前側時所辨識。
C-18方面 根據C-15或C-16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該間隙設置在滑動導引件的下表面上,且 該間隙是否可以越過插入孔處的突出部,係基於間隙的存在與否所辨識。
C-19方面 根據C-18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該滑動導引件包括一加強部分,該加強部分與該滑動導引件連接並且一起設置,以及 該間隙設置在加強部分的下表面上。
C-20方面 根據C-10方面至C-19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進一步包括: 一容器主體,將粉末儲存在其內部;以及 一容器蓋體,用以覆蓋該容器主體;其中 該限制件設置在容器蓋體上。
C-21方面 根據C-1方面至C-20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該粉末容器包括為粉末的碳粉。
C-22方面 根據C-1方面至C-21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進一步包括: 一向上導引部分,設置於該粉末容器的一上部分,其中 當向上導引部分與插入孔之頂表面相接觸時,限制粉末容器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動。
C-23方面 一種影像形成裝置,包括: 根據C-1方面至C-22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以及 一影像形成單元,使用從粉末容器所輸送的粉末在一影像載體上形成一影像。
C'-1方面 一種粉末容器,包含用於形成一影像的粉末,並且被連接至一影像形成裝置,該影像形成裝置包括: 一插入孔,該粉末容器於一水平方向上插入所述插入孔;以及 一辨識部分,在插入孔處向上突出,並且根據影像形成裝置的種類設置有不同的形狀或設置在不同的位置; 所述粉末容器包括: 一被辨識部分,設置在粉末容器的一下部分,並且可以越過所述辨識部分; 一限制件,在被辨識部分越過插入孔處的辨識部分時,限制粉末容器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動,其中 被辨識部分係設置在粉末容器的一外表面上的一對限制件之間。
C''-1方面 一種粉末容器,包含用於形成一影像的粉末,並且被連接至一影像形成裝置,該影像形成裝置包括: 一插入孔,該粉末容器於一水平方向上插入該插入孔;以及 一辨識部分,在插入孔處向上突出,並且根據影像形成裝置的種類設置有不同的形狀或設置在不同的位置; 該粉末容器包括: 一被辨識部分,設置在粉末容器的一下部分,並且可以越過所述辨識部分; 一限制件,在被辨識部分越過插入孔處的辨識部分時,限制粉末容器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動。
C''-2方面 根據C''-1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該限制件為設置在粉末容器的一外表面上的一垂直限制件,且 當設置在插入孔處的限制肋條進入垂直限制件時,現在粉末容器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動。
C''-3方面 根據C''-2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被辨識部分設置在一對垂直限制件之間。
C''-4方面 根據C''-3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被辨識部分由從垂直限制件突出的一對容器容器突出部所界定,並且 被辨識部分是否可以越過插入孔處的辨識部分,係基於容器突出部之間的距離所辨識。
C''-5方面 根據C''-3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 被辨識部分沿著一粉末容器連接方向設置在垂直限制件的下表面上,並且 被辨識部分是否可以越過插入孔處的辨識部分,係基於被辨識部分的存在與否所辨識。
C''-6方面 根據C''-4方面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容器突出部延伸到在粉末容器連接方向的下游測相對於垂直限制件在縱向方向上之中心的位置。
26:供紙盤 27:供紙輥 28:對位輥對 29:排放輥對 30:堆疊部分 32(Y,M,C,K)、1032、2032、3032:碳粉容器 33,1033:容器主體(粉末儲存部) 33a:開口(容器開口) 33a’:突出部 33b:容器開口外表面 33b’:外表面 33c:容器開口前端 34,2034:容器前端蓋體(容器蓋體) 34a,2034a:齒輪露出開口 34b,2034b:容器蓋體外表面 34c,2034c:連接方向上的前端 34d,2034d:垂直表面(連接方向上的下游表面) 34g,2034g:下部分(容器前端蓋體之外周邊之下部分) 35:向上導引部分 35a:向上導引部分的頂部 35b:向上導引部分的側部 35c:向上導引部分的傾斜表面 41(Y,M,C,K):感光體(影像載體) 42(Y,M,C,K):感光體清洗裝置(清洗裝置) 42a:清洗刀 44(Y,M,C,K):充電輥(充電裝置) 46(Y,M,C,K):影像形成部分 47:曝光裝置 48:中間轉印帶 49(Y,M,C,K):主要轉印偏壓輥 50(Y,M,C,K):顯影裝置(顯影手段) 51(Y,M,C,K):顯影輥(顯影載體) 52(Y,M,C,K):刮刀(顯影劑調節片) 53(Y,M,C,K):第一顯影劑容置部 54(Y,M,C,K):第二顯影劑容置部 55(Y,M,C,K):顯影劑輸送螺桿 56(Y,M,C,K):碳粉密度偵測器 60(Y,M,C,K):碳粉補充裝置(粉末補充裝置) 64(Y,M,C,K):碳粉下降通道 70,2070:碳粉容器保持件(容器保持部分) 71,71A,2071:插入孔部 71a,2071a:插入孔(插入開口) 71b:插入孔底部 71c:下側表面(插入孔的下側表面) 71e:頂表面(插入孔的頂表面) 72,2072:容器接收部分 73,2073:容器蓋體接收部分 74,2074:溝槽(容器固定部分) 74a,74b,2074a,2074b:溝槽的側表面(側表面) 74c:固定表面 75,2075:導引軌道 76:頂表面 76a:頂表面的突出部(突出部) 77a:設定蓋體之溝槽(溝槽) 77b:設定蓋體之凸部(凸部) 78:接合構件、補充裝置接合構件 78a:接合構件之一端(一端) 78b:接合構件之另一端(另一端) 78c:尖端部 78e:第一傾斜表面 78f:第二傾斜表面 78g:彈簧按壓部 78h:旋轉停止件 79a:設定蓋體之穿孔(穿孔) 79b:設定蓋體之凹部 82:次要轉印備用輥 85:中間轉印裝置 86:固定裝置 89:次要轉印輥 90,2090:辨識突出部(辨識肋條、辨識部分) 91,2091:容器旋轉部(驅動部) 92:辨識部分 93:限制肋條(限制部分) 100:列印單元(複印機主體、影像形成裝置主體) 200:供紙單元 301,1301:容器齒輪 302:螺旋溝槽(旋轉輸送件) 303:握把 304:杓部 304a:杓部之螺旋肋條 304g:杓肋條 304f:杓壁表面 304h:杓部之凸部 305:前端開口 306:蓋體勾部停止件(蓋體勾部限制件) 306a:蓋體勾部限制件之外邊緣 330,1330:噴嘴接收件(輸送件接收件) 331,1331:接收開口(噴嘴插入開口) 333a:噴嘴接收開口之內表面 332,1332:容器擋門(開啟/關閉構件) 332a:擋門勾部 332b:導引柱滑動部分 332c:前圓柱部分(封閉部) 332d:滑動區域 332e:導引柱 332g:導引柱滑動部分 332f:懸臂 332h:容器擋門端面(前圓柱部分的端面) 333:容器密封件(密封件) 334:容器擋門支持件(支持件) 335:擋門後端支持部分(擋門後部分) 335a:擋門側邊支持部分(擋門側部分) 335b,1335b:擋門支持部分之開口(擋門側邊開口) 335d:後端開口(穿孔) 336,1336:容器擋門彈簧(偏壓構件) 337:噴嘴接收件連接部分 337a:噴嘴擋門定位肋條(緊靠部分、凸部部分) 337b:密封件堵塞防止空間 339,2339:容器接合部分 339a,2339a:導引突出部 339a1:導引傾斜表面 339a2:容器前側之尖端 339b,2339b:導引溝槽 339c,2339c:凸塊 339d,2339d:接合開口(導引部分、軸向限制件、軸向定位件) 339e:第一接觸表面 339f:第二接觸表面 340,2340:蓋體勾部 340b:蓋體前端之內表面 341a:突出部(導引部分、徑向限制件、徑向定位部分、徑向定位件) 342a:旋轉限制肋條(旋轉限制部分、導引部分、圓周限制件、圓周限制部分、圓周定位件) 342b:旋轉限制凹部(導引部分、圓周限制溝槽、圓周定位件) 343,2343:保持件(IC標籤保持件) 344:保持部分(蓋體部分) 345:保持機構 361,2361:滑動導引件(滑動部分、垂直限制件、垂直定位件) 361A,2361A:上表面(上導引部分) 361B,2361B:下表面(下導引部分) 361a,2361a:滑動溝槽 361b:滑動導引件之前端 361c:滑動溝槽的前部分(第一導引件) 361d:滑動溝槽的中間部分(第二導引件) 361e:滑動溝槽的後部分 361g:滑動溝槽之凹面 361f:溝槽傾斜部分 362,2362:加強部分 400:掃描單元(掃描部分) 500:複印機(影像形成裝置) 600:定位部分(導引部分) 601:容器驅動齒輪 602:固定框架 603:驅動馬達 603a:輸出齒輪 604:耦合齒輪 605:輸送螺桿齒輪 607:噴嘴保持件 608,2608:設定蓋體 608a:凹面(第一後表面) 608b:固定部 608c:設定蓋體之內表面(容器蓋體接收部分之內表面) 608d,2608d:孔洞 608e:設定蓋體突出部 608f:設定蓋體之邊緣 608g:接合構件之支持部 608h:設定蓋體槽口 610:噴嘴孔(粉末接收孔) 611:輸送噴嘴(輸送管線) 611a:輸送噴嘴之前端(端面) 612:噴嘴擋門(噴嘴開啟/關閉構件) 612a:突緣(噴嘴擋門突緣) 612f:噴嘴擋門突緣之偏壓表面 613:噴嘴擋門彈簧(偏壓構件) 614:輸送螺桿(裝置主體輸送件) 615:容器設定部分(容器接收部分) 615a:容器設定部分之內表面 615b:容器設定部分之端面(第二後表面) 615c:彈簧固定部 615d:接觸表面 700,2700:IC標籤(IC晶片、資訊儲存媒介) 701::IC標籤開口(定位開口) 702,2702:基板 703,2703:接地端子 705:接地端子突出部 710,2710:金屬墊 710a,2710a:第一金屬墊 710b,2710b:第二金屬墊 710c,2710c:第三金屬墊 2710d:第四金屬墊 720:保持構件 781:軸體(支軸) 782:扭力螺旋彈簧 783:插銷 800,2800:連接件(讀取裝置) 801:定位插銷 802:主體接地端子 804:端子 920,9201a,9202a,9204a,9205a:被辨識突出部(被辨識肋條、滑動導引件之間的突出部) 920a:被辨識肋條之上部 920b:被辨識肋條之側部 921,9211a,9211b,9212a,9212b:被辨識肋條之間的間隙(被辨識間隙、突出部之間的間隙) 922,9224a,9224b,9225a,9225b,9235a:加強部份之間隙(加強部份之通道(槽口、凹部)) 9213:滑動導引件之間的間隙(滑動導引件之間的通道) 9201b,9202b,9204b,9025b:滑動導引件之間的突出部 1035:後蓋體(後蓋) 1035a:後側軸承 1036:前側軸承 1302:輸送刀片 1330a:噴嘴接收件之外表面 1330b:輸送刀保持件 1332a:接觸部分 1332b:擋門支持部分 1332c:勾部 1335c:旋轉方向上的下游側部 2075a:導引軌道的前緣 2092:辨識部分 2343a,2343b:表面的兩側(導引部分、圓周限制件、保持件的兩個表面、圓周定位件) 2801:導引部 2801a,2801b:壁 2801c,2801d:內表面(壁之內表面) 2802,2803:定位件 2802a,2803a:定位件之一端 2802b,2803b:定位件之另一端 2802c,2803c:定位件之中心 2804a:第一裝置主體端子 2804b:第二裝置主體端子 2804c:第三裝置主體端子 2804d:第四裝置主體端子 2805:裝置主體端子 H1,H2,H3:上導引部分以及下導引部份之間的距離 L:雷射光束 P:紀錄媒介 Q:連接方向 Q1:拆卸方向 G:顯影劑 D1:容器設定部分內表面直徑 d1:容器開口外表面直徑 W:寬度方向
第1圖為顯示在依據本發明各實施例之粉末容器連接至粉末補充裝置之前以及所述粉末容器的示意剖面圖; 第2圖為顯示依據本發明各實施例之影像形成裝置的整體配置之示意圖; 第3圖為顯示第2圖中影像形成裝置之影像形成部分之配置的示意圖; 第4圖為顯示粉末容器被連接至第2圖中的影像形成裝置之粉末補充裝置之狀態的示意圖; 第5圖為顯示粉末容器被連接至容器保持部分之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第6圖為顯示依據本發明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之配置的立體示意圖; 第7圖為顯示粉末容器連接之前的粉末補充裝置以及粉末容器的立體示意圖; 第8圖為顯示粉末容器連接狀態下的粉末補充裝置以及粉末容器的立體示意圖; 第9圖為顯示粉末容器連接狀態下的粉末補充裝置以及粉末容器的剖面圖; 第10圖為顯示當容器前端蓋體為分離狀態下之粉末容器的立體示意圖; 第11圖為顯示當噴嘴接收件自容器主體拆卸時,粉末容器的立體示意圖; 第12圖為顯示當噴嘴接收件自容器主體拆卸時,粉末容器的剖面圖; 第13圖為顯示在第12圖所示的狀態中,當噴嘴接收件被連接至容器主體時之粉末容器的剖面圖; 第14圖為從容器前側觀看噴嘴接收件之立體示意圖; 第15圖為從容器後側觀看噴嘴接收件之立體示意圖; 第16圖為顯示在第13圖所示的狀態中之噴嘴接收件的上視剖面圖; 第17圖為顯示在第13圖所示的狀態中之噴嘴接收件的側視剖面圖; 第18圖為噴嘴接收件的立體分解圖; 第19A圖至第19D圖為解釋開啟/關閉構件以及輸送噴嘴在連接操作中之狀態的上視圖; 第20圖為根據本發明第一至第三實施例之容器保持部分的立體示意圖; 第21A圖為用於解釋根據本發明第一至第五實施例之用於黑色的容器保持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第21B圖為自斜下方觀看之容器蓋體接收部分,以及靠近補充裝置接合構件之配置的立體示意圖; 第22圖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至第五實施例之容器保持部分的上部分以及粉末容器的上部分之配置的立體示意圖; 第23圖為自連接方向觀看之用於黑色的容器保持部分的前視示意圖; 第24圖為根據本發明第一至第五實施例之用於黑色以外之顏色的容器保持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第25圖為自連接方向觀看之用於黑色以外之顏色的容器保持部分的前視示意圖; 第26圖為顯示容器保持部分內部構造之局部放大圖; 第27圖為自連接方向觀看的用於黑色以及其他顏色之容器保持部分的前視示意圖; 第28圖為顯示設置於容器保持部分上的導引部分以及粉末容器之被保持部分之導引部分在嵌合狀態下之局部放大圖; 第29A圖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粉末容器的立體示意圖; 第29B圖為顯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容器接合部分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第29C圖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粉末容器的另一實例的立體示意圖; 第30A圖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粉末容器的前視示意圖; 第30B圖為顯示第30A圖中Z-Z剖面線的剖面圖; 第31圖為顯示粉末容器之被保持部分之導引部分之結構的局部放大圖; 第32圖為顯示作為導引部分之定位件之結構的立體剖面圖; 第33圖為顯示粉末容器連接於容器保持部分的放大圖; 第34圖為自連接方向觀看第33圖中在參考線X1上的一部分的放大圖; 第35圖為自上方觀看第33圖中在參考線X2上之一部分的放大圖; 第36圖為粉末容器連接於容器保持部分的放大圖; 第37圖為自連接方向觀看第36圖中在參考線X1上的一部分的放大圖; 第38A圖為當所述粉末容器開始移動時,在容器保持部分上之粉末容器的示意圖; 第38B圖為由垂直限制件所達成之第一限制狀態的示意圖; 第38C圖為輸送噴嘴以及容器擋門相互接觸時之狀態的示意圖; 第38D圖為由徑向限制件所達成之第二限制狀態的示意圖; 第39圖為粉末容器連接至容器保持部分的放大圖; 第40圖為自連接方向觀看第39圖中參考線X1上之一部分的放大圖; 第41圖為自上方觀看第39圖中參考線X2上之一部分的放大圖; 第42圖為粉末容器連接至容器保持部分的放大圖; 第43圖為自連接方向觀看第42圖中參考線X1上之一部分的放大圖; 第44A圖為顯示當噴嘴擋門凸緣以及容器密封件相接觸時,在容器保持部分上之粉末容器的示意圖; 第44B圖為顯示由圓周限制溝槽所達成之第三限制狀態的示意圖; 第44C圖為顯示由徑向限制件所達成之第四限制狀態的示意圖; 第44D圖為顯示容器開口進入容器設定部分之第五限制狀態的示意圖; 第44E圖為顯示粉末容器被保持在最終設定位置之第六限制狀態的示意圖; 第44F圖為顯示輸送噴嘴以及噴嘴接收件在連接操作(橫排)中之狀態以及粉末容器的限制狀態(直列)的關係表格; 第45圖為粉末容器連接到容器保持部分的放大圖; 第46圖為自連接方向觀看第45圖中參考線X1上之一部分的放大圖; 第47圖為自上方觀看第45圖中參考線X3上之一部分的放大圖; 第48圖為粉末容器連接至容器保持部分的放大圖; 第49圖為自上方觀看第48圖中參考線X3上之一部分的放大圖; 第50圖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粉末容器的立體示意圖; 第51A圖為噴嘴接收件的示意圖,其具有作為杓部的杓肋條; 第51B圖為顯示當噴嘴接收件被連接至容器主體時,第51A圖中之噴嘴接收件的剖面示意圖; 第51C圖為顯示第51A圖中噴嘴接收件被連接時,整個粉末容器的橫向剖面圖; 第51D圖為第51C圖中粉末容器之容器擋門的立體示意圖; 第52圖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粉末容器前端以及容器設定部分的立體示意圖; 第53A圖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粉末容器前端的立體示意圖; 第53B圖為容器設定部分的立體示意圖; 第54圖為資訊儲存裝置的前視圖; 第55圖為顯示資訊儲存裝置以及讀取裝置之構造以及接觸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第56圖為顯示容器保持部分之構造的立體示意圖,其包括具有不同結構之導引部分; 第57圖為粉末容器連接至容器保持部分的剖面示意圖; 第58A圖為顯示容器前端蓋體之蓋體勾部以及容器主體之勾部止擋件在接觸狀態下的示意圖; 第58B圖為第58A圖中沿JJ剖面線剖面的局部剖面圖; 第58C圖為蓋體勾部的示意圖; 第59圖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之前端的立體示意圖; 第60圖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之前端的仰視圖; 第61圖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容器保持部分之配置的立體示意圖; 第62圖為顯示容器保持部分之插入孔之配置的前視放大圖; 第63圖為顯示容器保持部分之插入孔之配置的立體放大圖; 第64圖為顯示粉末容器被插入至所述容器保持部分之插入孔中之狀態的放大圖; 第65A圖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辨識部分以及被辨識部分在未連接狀態下的放大圖; 第65B圖為辨識部分以及被辨識部分在連接狀態下的放大圖; 第65C圖為解釋另一實例之連接狀態的放大圖; 第66圖為顯示粉末容器之被辨識部分之第一實例的仰視放大圖; 第67A圖為顯示粉末容器之被辨識部分之第一實例的前視圖; 第67B圖為顯示粉末容器之被辨識部分之第一實例的後視圖; 第68圖為顯示粉末容器之被辨識部分之第二實例的仰視放大圖; 第69A圖為顯示粉末容器之被辨識部分之第二實例的前視圖; 第69B圖為顯示粉末容器之被辨識部分之第二實例的前視圖; 第70圖為顯示粉末容器之被辨識部分之第三實例的仰視放大圖; 第71A圖為顯示粉末容器之被辨識部分之第三實例的前視圖; 第71B圖為顯示粉末容器之被辨識部分之第三實例的前視圖; 第72圖為顯示粉末容器之被辨識部分之第四實例的仰視放大圖; 第73A圖為顯示粉末容器之被辨識部分之第四實例的前視圖; 第73B圖為顯示粉末容器之被辨識部分之第四實例的前視圖; 第74A圖為顯示粉末容器之被辨識部分之第五實例的仰視放大圖; 第74B圖為顯示粉末容器之被辨識部分之另一實例的仰視放大圖; 第75A圖為顯示粉末容器之被辨識部分之第五實例的前視圖; 第75B圖為顯示粉末容器之被辨識部分之第五實例的前視圖; 第76圖為顯示設置於粉末容器上依據第一至第五實例之被辨識部分以及辨識部分之間關係,以及被辨識部分之尺寸的放大圖; 第77圖為顯示粉末容器上依據第一至第五實例之被辨識部分之存在與否的關係,以及被辨識部分之尺寸的表格; 第78圖為顯示第五實施例中,第一實例之改良實例的仰視放大圖; 第79圖為顯示第五實施例中,第二實例之改良實例的仰視放大圖; 第80圖為顯示第五實施例中,第四實例之改良實例的仰視放大圖; 第81圖為顯示第五實施例中,第五實例之改良實例的仰視放大圖; 第82A圖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中被辨識部分以及辨識部分在未連接狀態下的橫向局部剖面圖; 第82B圖為顯示當辨識部分以及被辨識部分相接合時,限制肋條以及滑動導引件之間關係的平面局部剖面圖; 第83圖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中,設定蓋體上設置有設定蓋體突出部的示意圖; 第84圖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中,容器前端蓋體具有旋轉限制凹部之配置的示意圖; 第85A圖為顯示當粉末容器開始移動時,容器保持部分上的粉末容器之示意圖; 第85B圖為顯示由垂直限制件所達成之第一限制狀態的示意圖; 第85C圖為顯示輸送噴嘴以及容器擋門相接觸之狀態的示意圖; 第85D圖為顯示由徑向限制件所達成之第二限制狀態的示意圖; 第86A圖為顯示當噴嘴擋門突緣以及容器密封件相接觸時,在容器保持部分上之粉末容器的示意圖; 第86B圖為顯示由圓周限制溝槽所達成之第三限制狀態的示意圖; 第86C圖為顯示由徑向限制件所達成之第四限制狀態的示意圖; 第86D圖為顯示容器開口進入容器設定部分的第五限制狀態的示意圖; 第86E圖為顯示粉末容器被保持在最終設定位置之第六限制狀態的示意圖; 第87A圖為包括IC晶片之粉末容器的右視圖; 第87B圖為包括IC晶片之粉末容器的左視圖; 第87C圖為包括IC晶片之粉末容器的上視圖; 第87D圖為包括IC晶片之粉末容器的後視圖; 第87E圖為包括IC晶片之粉末容器的平面圖; 第87F圖為包括IC晶片之粉末容器的仰視圖; 第88A圖為自容器前端蓋體側觀看,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之整體配置的立體圖; 第88B圖為自容器主體側觀看,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整體配置的立體圖; 第89圖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粉末容器之容器前端蓋體以及容器主體之前端之配置的立體放大圖; 第90圖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的前視圖; 第91A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粉末容器之容器前端蓋體之配置的前視示意圖; 第91B圖為第91A圖中之容器前端蓋體的仰視圖; 第92圖為應用在第八實施例中之容器保持部分的立體示意圖; 第93圖為顯示第92圖中容器蓋體接收部分以及容器保持部分之驅動系統的立體放大圖; 第94圖為顯示第92圖中容器保持部分的前視示意圖; 第95圖為顯示根據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被連接至容器保持部分之狀態的立體圖; 第96圖為顯示設置於設定蓋體上之定位件之配置的局部放大立體示意圖; 第97圖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導引部分以及設置於容器保持部分上的辨識部分之配置的前視圖; 第98圖為局部放大圖,其顯示容器保持部分之導引部分與粉末容器之垂直限制件之接合狀態,並且顯示容器保持部分之辨識部分與粉末容器之不相容部分之接合狀態; 第99A圖為顯示當粉末容器開始移動時,在容器保持部分上肢粉末容器的示意圖; 第99B圖為顯示由垂直限制件所達成之第一限制狀態的示意圖; 第99C圖為顯示輸送噴嘴與容器擋門互相接觸時之狀態的示意圖; 第99D圖為顯示由垂直限制件以及圓周限制件所達成之第二限制狀態的示意圖; 第100A圖為顯示當噴嘴擋門突緣與容器密封件互相接觸時,容器保持部分上之粉末容器的示意圖; 第100B圖為顯示垂直限制件以及圓周限制件限制動作時之移動狀態的示意圖; 第100C圖為顯示由垂直限制件以及圓周限制件所達成之第三限制狀態的示意圖; 第100D圖為顯示由垂直限制件以及圓周限制件所達成之第四限制狀態的示意圖; 第100E圖為顯示粉末容器被保持在最終設定位置之第五限制狀態的示意圖; 第101A圖為自粉末容器側觀看之圓周限制件以及在第二限制狀態之保持件的局部放大立體剖面圖; 第101B圖為當圓周限制件所形成之限制在第二限制狀態中被加強的局部放大立體剖面圖; 第101C圖為圓周限制件以及保持件在第三限制狀態中的局部放大立體剖面圖; 第102A圖為自粉末容器保持部分觀看之圓周限制件以及保持件在第二限制狀態中的局部放大立體剖面圖; 第102B圖為圓周限制件以及保持件在第三限制狀態中的局部放大立體剖面圖; 第103A圖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之配置的右視圖; 第103B圖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之配置的左視圖; 第103C圖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之配置的前視圖; 第103D圖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之配置的後視圖; 第103E圖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之配置的平面圖; 第103F圖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之配置的仰視圖; 第104圖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的另一實例的立體圖,其中,螺旋溝槽並非設置於容器主體上; 第105A圖以及第105B圖分別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上的被辨識部分之第一實例的前視以及仰視圖; 第105C圖以及第105D圖分別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上的被辨識部分之第二實例的前視以及仰視圖; 第105E圖以及第105F圖分別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上的被辨識部分之第三實例的前視以及仰視圖; 第105G圖以及第105H圖分別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上的被辨識部分之第四實例的前視以及仰視圖; 第106A圖以及第106B圖分別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上的被辨識部分之第五實例的前視以及仰視圖; 第106C圖以及第106D圖分別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上的被辨識部分之第六實例的前視以及仰視圖; 第106E圖以及第106F圖分別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上的被辨識部分之第七實例的前視以及仰視圖; 第106G圖以及第106H圖分別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上的被辨識部分之第八實例的前視以及仰視圖; 第107A圖以及第107B圖分別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上的被辨識部分之第九實例的前視以及仰視圖; 第107C圖以及第107D圖分別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上的被辨識部分之第十實例的前視以及仰視圖; 第107E圖以及第107F圖分別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上的被辨識部分之第十一實例的前視以及仰視圖; 第107G圖以及第107H圖分別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上的被辨識部分之第十二實例的前視以及仰視圖; 第108A圖以及第108B圖分別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上的被辨識部分之第十三實例的前視以及仰視圖; 第108C圖以及第108D圖分別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上的被辨識部分之第十四實例的前視以及仰視圖; 第108E圖以及第108F圖分別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上的被辨識部分之第十五實例的前視以及仰視圖; 第109圖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之粉末容器之整體配置的立體示意圖; 第110圖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之容器主體在縱向方向上之剖面部分的立體圖; 第111圖為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之容器主體配置以及碳粉流向的側視圖; 第112A圖為顯示第110圖中第切口部分的剖面圖; 第112B圖為顯示第110圖中第二切口部分的剖面圖; 第112C圖為顯示第110圖中第三切口部分的剖面圖; 第112D圖為顯示第110圖中第四切口部分的剖面圖; 第113A圖為顯示在容器主體一端上之導引部分的放大剖面圖; 第113B圖為顯示在容器主體另一端上之導引部分的放大剖面圖; 第114圖為顯示輸送噴嘴被插入容器主體之狀態的放大剖面圖; 第115圖為顯示在粉末容器被連接前以及補充裝置接合構件的剖面示意圖; 第116圖為顯示當粉末容器進入容器蓋體接收部分時,補充裝置接合構件的剖面示意圖; 第117圖為放大示意圖,其顯示施加於補充裝置接合構件上之力量之間的關係,並且顯示容器接合部分之導引突出部與補充裝置接合構件因被推往連接方向而相互接觸之狀態; 第118圖為放大示意圖,其顯示施加至補充裝置接合構件上之力量間的關係,並且顯示透過推向連接方向而達成之連接狀態之前的狀態; 第119圖為放大示意圖,其顯示施加至補充裝置接合構件上之力量間的關係,並且顯示所述連接狀態; 第120圖為放大示意圖,其顯示施加至補充裝置接合構件上之力量間的關係,並且顯示粉末容器從所述連接狀態被拉向拆卸方向Q1的狀態;以及 第121圖為顯示補充裝置接合構件之尺寸之實例的平面圖。
2034:容器前端蓋體
2343:保持件
2343a,2343b:側表面
2608:設定蓋體
2801a,2801b:壁
2801c,2801d:內表面(壁之內表面)
2802,2803:定位件
2802a,2803a:定位件之一端
2802b,2803b:定位件之另一端
2802c,2803c:定位件之中心
Q:連接方向

Claims (10)

  1. 一種粉末容器,容納用於形成一影像之粉末且被連接至一影像形成裝置,該影像形成裝置包括用於輸送該粉末的一輸送噴嘴、用於將一驅動力傳遞至該粉末容器的一裝置主體齒輪、以及包括彼此相對的一對壁(2801a、2801b)的一主體,該粉末容器包括: 一旋轉輸送件,旋轉以輸送該粉末; 一容器齒輪,用於與該裝置主體齒輪嚙合,以驅動該旋轉輸送件; 一資訊儲存媒介(2700),被連接至該影像形成裝置的該主體;以及 一保持件(2343),保持該資訊儲存媒介且包括彼此相對的一對表面(2343a、2343b), 其中,該對壁之間的一距離大於該對表面之間的一距離。
  2. 如請求項1之粉末容器,其中,當該粉末容器連接至該影像形成裝置時,該對表面(2343a、2343b)與該對壁(2801a、2801b)接觸。
  3. 如請求項1或2之粉末容器,進一步包括: 一對容器接合部分(2339、2339),在該粉末容器的一側上被接合至一裝置主體接合構件(78、78),以使該粉末容器能被該影像形成裝置的該主體所保持, 其中,該保持件(2343)設置在該對容器接合部分(2339、2339)之間的一大致中間位置上。
  4. 如請求項1或2之粉末容器, 其中,該保持件(2343)包括一連接部分,該連接部分將該對表面(2343a、2343b)彼此連接,以及 其中,該保持件具有由該對表面(2343a、2343b)及該連接部分所形成的一方形形狀。
  5. 如請求項1或2之粉末容器,其中,該對表面(2343a、2343b)為一對平面。
  6. 如請求項1或2之粉末容器,其中,該資訊儲存媒介(2700)被連接至一連接件(2800),該連接件設置在該影像形成裝置的該主體的該對壁(2801a、2801b)之間。
  7. 如請求項1或2之粉末容器,進一步包括: 一容器蓋體(2034),可相對於該容器齒輪旋轉, 其中,該保持件設置在該容器蓋體上。
  8. 如請求項7之粉末容器,其中,該保持件(2343)被設置以從該容器蓋體(2034)的一外表面(2034b)在一水平方向上突出。
  9. 如請求項1或2之粉末容器,其中,該粉末容器包括碳粉,以作為該粉末。
  10. 一種影像形成裝置,包括: 如請求項1-9之粉末容器;以及 一影像形成單元,使用從該粉末容器輸送的該粉末,在一影像載體上形成一影像。
TW110142269A 2013-03-15 2014-03-14 粉末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TWI7756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54372 2013-03-15
JP2013-054371 2013-03-15
JP2013054371 2013-03-15
JP2013-054372 2013-03-15
JP2013110330A JP5594396B1 (ja) 2013-03-15 2013-05-24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10443 2013-05-24
JP2013-110330 2013-05-24
JP2013-110443 2013-05-24
JP2013-146882 2013-07-12
JP2013146882A JP5549766B1 (ja) 2013-03-15 2013-07-12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53815 2013-07-24
JP2013153815A JP5594408B1 (ja) 2013-03-15 2013-07-24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44411 2013-11-26
JP2013-244411 2013-11-26
JP2014019469A JP6303551B2 (ja) 2013-03-15 2014-02-04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19469 2014-02-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9022A TW202209022A (zh) 2022-03-01
TWI775672B true TWI775672B (zh) 2022-08-21

Family

ID=54073059

Famil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7016A TWI822193B (zh) 2013-03-15 2014-03-14 粉末容器
TW105131948A TWI614588B (zh) 2013-03-15 2014-03-14 粉末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TW106145408A TWI663489B (zh) 2013-03-15 2014-03-14 粉末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TW109140597A TWI749884B (zh) 2013-03-15 2014-03-14 粉末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TW110142269A TWI775672B (zh) 2013-03-15 2014-03-14 粉末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TW108115931A TWI714080B (zh) 2013-03-15 2014-03-14 粉末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7016A TWI822193B (zh) 2013-03-15 2014-03-14 粉末容器
TW105131948A TWI614588B (zh) 2013-03-15 2014-03-14 粉末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TW106145408A TWI663489B (zh) 2013-03-15 2014-03-14 粉末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TW109140597A TWI749884B (zh) 2013-03-15 2014-03-14 粉末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5931A TWI714080B (zh) 2013-03-15 2014-03-14 粉末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Country Status (16)

Country Link
US (6) US9513576B2 (zh)
EP (2) EP3842870A1 (zh)
KR (5) KR101862283B1 (zh)
CN (3) CN110716406B (zh)
AU (5) AU2014230442B2 (zh)
BR (1) BR112015023410B1 (zh)
CA (2) CA2904494C (zh)
ES (1) ES2873974T3 (zh)
HK (1) HK1214003A1 (zh)
MX (3) MX366627B (zh)
PH (1) PH12015502022B1 (zh)
RU (4) RU2655673C1 (zh)
SA (1) SA515361052B1 (zh)
SG (2) SG11201506930YA (zh)
TW (6) TWI822193B (zh)
WO (1) WO20141423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74460B1 (ko) 2010-12-03 2015-12-11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분체 수납 용기, 분체 공급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MX368873B (es) 2011-11-25 2019-10-21 Ricoh Co Ltd Recipiente para polvo y aparato formador de imagen.
KR102407411B1 (ko) 2012-06-03 2022-06-10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분체 용기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US9465317B2 (en) 2013-02-25 2016-10-11 Ricoh Company, Ltd. Nozzle insertion member,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0716406B (zh) 2013-03-15 2022-10-28 株式会社理光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USD734386S1 (en) * 2013-05-17 2015-07-14 Ricoh Company, Ltd. Portion of a powder container
RU2695298C2 (ru) 2014-03-17 2019-07-22 Рикох Компани, Лимитед Приемник сопла, контейнер порошка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US9448507B2 (en) 2014-09-10 2016-09-20 Ricoh Company, Ltd. Nozzle receiver,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1537177S (zh) * 2015-03-17 2015-11-09
JP1537179S (zh) * 2015-03-17 2015-11-09
US9690233B2 (en) 2015-04-20 2017-06-27 Ricoh Company, Ltd.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2017068075A (ja) 2015-09-30 2017-04-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60002B2 (ja) * 2016-02-15 2019-01-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665597B2 (ja) * 2016-03-08 2020-03-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の収容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93402B2 (ja) * 2016-12-09 2020-05-1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容器
JP2018116091A (ja) * 2017-01-16 2018-07-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6864871B2 (ja) 2017-05-30 2021-04-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048189B2 (en) * 2019-03-13 2021-06-29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ontainer, ton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sheet member with two portions to move toner
JP7305105B2 (ja) 2019-07-16 2023-07-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0515286A (zh) * 2019-08-27 2019-11-29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显影剂供给容器
ES2952219T3 (es) * 2019-09-17 2023-10-30 Canon Kk Cartucho de tóner y aparato de formación de imágenes
US11048190B1 (en) * 2020-03-23 2021-06-29 General Plastic Industrial Co., Ltd. Leak-prohibiting device of toner cartridge
US11754947B2 (en) 2021-03-31 2023-09-12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ontainer including a rotatable container body, a gear, and a held portion
JP2023074100A (ja) * 2021-11-17 2023-05-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1722011S (ja) * 2021-12-09 2022-08-09 トナーパック用補給口部材
JP1722009S (ja) * 2021-12-09 2022-08-09 トナーパック用補給口部材
JP1722007S (ja) * 2021-12-09 2022-08-09 トナーパック用補給口部材
JP1722005S (ja) * 2021-12-09 2022-08-09 トナーパック用補給口部材
JP1722012S (ja) * 2021-12-09 2022-08-09 トナーパック用補給口部材
JP1722010S (ja) * 2021-12-09 2022-08-09 トナーパック用補給口部材
JP1722006S (ja) * 2021-12-09 2022-08-09 トナーパック用補給口部材
JP1722008S (ja) * 2021-12-09 2022-08-09 トナーパック用補給口部材
JP1726639S (ja) * 2021-12-23 2022-10-05 トナーパック用補給口部材
CN116923874B (zh) * 2023-09-14 2023-11-24 江苏希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导电浆料储存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68965A (ja) * 1991-06-18 1992-12-21 Canon Inc 現像装置
JP2011215473A (ja) * 2010-04-01 2011-10-27 Ricoh Co Ltd 粉体収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37740A (ja) * 2010-12-06 2012-07-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TW201232199A (en) * 2010-12-03 2012-08-01 Ricoh Co Ltd Powder container, powd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2205A (en) * 1871-12-26 Improvement in carriage-top prop-block washers
US3060003A (en) 1959-07-16 1962-10-23 United Carbon Company Inc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carbon black
US3644462A (en) 1969-03-12 1972-02-22 Olin Mathieson Preparation of aromatic isocyanates by catalytic carbonylation of nitro compounds
JPS4958325A (zh) 1972-10-09 1974-06-06
JPS5717928A (en) * 1980-07-07 1982-01-29 Olympus Optical Co Ltd Photometer against reflection of camera
JPS61162071A (ja) 1985-01-11 1986-07-22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カラ−複写機
JPH0740157B2 (ja) 1985-02-07 1995-05-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加熱定着ローラ用剥離爪
JPS63178271A (ja) 1987-01-20 1988-07-22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のトナ−補給機構
JPH01130159A (ja) 1987-11-17 1989-05-23 Konica Corp 感光体の製造方法
JPH0720679Y2 (ja) 1988-03-01 1995-05-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その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H049061A (ja) 1990-04-26 1992-01-13 Mitsui Petrochem Ind Ltd 高光線透過性防塵体
JP2797633B2 (ja) 1990-04-26 1998-09-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音楽画像情報処理装置
JPH04168459A (ja) 1990-11-01 1992-06-16 Mita Ind Co Ltd 現像装置
JP3061307B2 (ja) 1991-09-17 2000-07-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デジタル複合機
JPH05249825A (ja) 1992-03-09 1993-09-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ナー容器及び現像装置
JPH0659572A (ja) 1992-08-11 1994-03-04 Ricoh Co Ltd トナー容器及び該トナー容器を装着するトナー補給装置
JP3347201B2 (ja) 1992-12-30 2002-11-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245288B2 (ja) 1993-12-24 2002-0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収納容器
JP3299618B2 (ja) 1993-12-31 2002-07-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充填済みの現像剤収納容器及び現像装置
US5495323A (en) 1994-02-28 1996-02-27 Xerox Corporation Clean spiral toner cartridge
JPH07281492A (ja) 1994-04-05 1995-10-2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95361A (ja) * 1994-09-20 1996-04-12 Ricoh Co Ltd 容器内壁トナー付着防止装置
US5648840A (en) 1994-11-14 1997-07-15 Konic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oner conveyance apparatus
JPH08220857A (ja) 1995-02-16 1996-08-30 Ricoh Co Ltd トナーボトル
JP3353194B2 (ja) 1995-12-08 2002-12-03 コニカ株式会社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5576816A (en) 1996-01-11 1996-11-19 Xerox Corporation Toner cartridge internal plug
JPH09211977A (ja) 1996-01-30 1997-08-15 Ricoh Co Ltd 現像剤補給装置
JP3492856B2 (ja) 1996-07-08 2004-02-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3416485B2 (ja) 1996-09-30 2003-06-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71230A (ja) 1996-12-13 1998-06-26 Ricoh Co Ltd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H10198147A (ja) 1997-01-13 1998-07-31 Ricoh Co Ltd トナー補給装置
US6118951A (en) 1997-01-13 2000-09-12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oner replenishing device therefor
JP3861429B2 (ja) 1997-01-14 2006-12-2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装置
JP3861428B2 (ja) 1997-01-14 2006-12-2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トナー収納容器及びトナー補給装置
US5890040A (en) 1997-01-14 1999-03-30 Konica Corporation Developer cartridge and developer replenishing apparatus
JPH10254229A (ja) 1997-03-06 1998-09-25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複写機におけるトナー補給装置
JP4118976B2 (ja) 1997-04-01 2008-07-16 五郎八 矢上 木造建造物
JP3509053B2 (ja) * 1997-09-25 2004-03-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供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れらに使用するトナー容器
CN1123802C (zh) 1998-01-26 2003-10-08 株式会社理光 墨粉供给装置及装有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JP3534165B2 (ja) * 1998-04-14 2004-06-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US6104902A (en) 1998-11-20 2000-08-15 Katun Corporation Toner cartridge assembly
JP2000187382A (ja) 1998-12-22 2000-07-04 Canon Inc トナー補給装置
JP4028944B2 (ja) 1999-01-11 2008-01-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二成分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169864B1 (en) 1999-07-06 2001-01-02 Xerox Corporation Toner container including a movably mounted sealing member
JP3205547B2 (ja) 1999-07-22 2001-09-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又は液体の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83785A (ja) 1999-09-10 2001-03-3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にトナーを供給するためのトナーボトル
JP4737839B2 (ja) 2000-01-19 2011-08-03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歯車及び歯車装置
CN1900837B (zh) 2000-02-17 2012-10-03 株式会社理光 墨粉收纳容器、补给墨粉的方法及墨粉补给装置
JP4014786B2 (ja) 2000-04-28 2007-11-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
JP4185672B2 (ja) 2000-05-08 2008-1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96629A (ja) 2000-12-26 2002-07-1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907408B2 (ja) 2000-12-28 2007-04-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560434B2 (en) 2001-01-18 2003-05-06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motion control via surface wheel feedback
JP4048051B2 (ja) 2001-01-31 2008-02-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剤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26569B2 (ja) 2001-02-13 2007-06-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収納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555582B1 (en) 2001-01-31 2011-06-29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DE60234794D1 (de) * 2001-02-19 2010-02-04 Canon Kk Tonerzufuhrbehälter und Tonerzufuhrsystem
EP1233311B1 (en) 2001-02-19 2012-08-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supply container
JP3690299B2 (ja) 2001-04-05 2005-08-3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モジュールの包装方法
JP2002357946A (ja) 2001-05-31 2002-12-13 Canon Inc トナー補給容器、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封止部材
US6405011B1 (en) 2001-06-12 2002-06-11 Jui-Chi Wang Developer replenishing container
JP3848111B2 (ja) 2001-08-29 2006-11-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容器
JP2003066704A (ja) * 2001-08-29 2003-03-05 Canon Inc 封止部材及びトナー補給容器及びトナー補給装置
US6505006B1 (en) 2001-11-15 2003-01-07 Xerox Corporation Supply cartridge for a printing apparatus
US6665505B2 (en) 2001-12-20 2003-12-16 Xerox Corporation Dry ink replenishment bottle with internal plug agitation device
EP1335252B1 (en) 2002-01-31 2006-04-05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refilling device and develop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3233247A (ja) 2002-02-08 2003-08-22 Canon Inc トナー補給容器
JP2003241496A (ja) 2002-02-20 2003-08-27 Ricoh Co Ltd トナーボトル
JP2003271039A (ja) * 2002-03-15 2003-09-25 Sharp Corp イニシャル検知機構及び作像ユニット
JP3684212B2 (ja) 2002-06-05 2005-08-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納容器の減容方法及び現像剤補給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4422956B2 (ja) * 2002-10-16 2010-03-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機構
JP4383898B2 (ja) 2003-02-28 2009-12-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容器、現像剤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895191B2 (en) 2003-05-13 2005-05-17 Xerox Corporation Insertion verification of replaceable module of printing apparatus
JP4141904B2 (ja) * 2003-06-11 2008-08-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納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99434A (ja) 2003-09-25 2005-04-14 Kyocera Mita Corp トナーコンテナ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342958B2 (ja) 2004-01-08 2009-10-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再生材料を用いたトナー/現像剤用ボトル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トナー/現像剤用ボトル
JP2005221825A (ja) 2004-02-06 2005-08-18 Ricoh Co Ltd トナーボト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トナー容器、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4468014B2 (ja) 2004-02-27 2010-05-26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装着物のロック機構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現像装置
JP2005331622A (ja) 2004-05-18 2005-12-02 Ricoh Co Ltd トナー容器のリサイクル方法及び生産方法
JP4456957B2 (ja) 2004-08-06 2010-04-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720416B2 (en) 2004-08-16 2010-05-18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 and toner bottl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effectively supplying toner to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072166A (ja) 2004-09-06 2006-03-16 Ricoh Co Ltd 現像材収容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21463B2 (ja) 2004-09-16 2011-0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再生方法
JP4684624B2 (ja) 2004-11-12 2011-05-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09060A (ja) 2004-12-28 2006-08-10 Ricoh Co Ltd 容器収納装置、該容器収納装置を備えた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96946B2 (ja) 2005-01-26 2010-01-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T1859323E (pt) 2005-03-04 2014-07-16 Canon Kk Recipiente de fornecimento de revelador e sistema de fornecimento de revelador
JP4794892B2 (ja) 2005-04-11 2011-10-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ES2529039T3 (es) 2005-04-27 2015-02-16 Ricoh Company, Ltd. Recipiente de tóner y aparato de formación de imagen
JP4380639B2 (ja) 2005-06-30 2009-12-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容器の製造方法
JP4371318B2 (ja) * 2005-06-21 2009-11-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71317B2 (ja) 2005-06-20 2009-11-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梱包箱
JP4651011B2 (ja) 2005-04-28 2011-03-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0549860C (zh) * 2005-06-07 2009-10-14 株式会社理光 墨粉容器和成像装置
JP4557296B2 (ja) 2005-06-07 2010-10-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807858B1 (ko) * 2005-06-07 2008-02-27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토너 용기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EP2741142A1 (en) 2005-06-07 2014-06-11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723317B2 (ja) 2005-08-31 2011-07-13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76851B2 (ja) * 2005-10-07 2009-12-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装置
JP5043337B2 (ja) 2006-01-12 2012-10-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83603A (ja) 2006-04-14 2007-11-0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US8060003B2 (en) 2006-10-20 2011-11-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erein a setting unit sets an interval of image formation according to a size of a recording medium
US8050597B2 (en) 2006-11-09 2011-11-01 Ricoh Company, Limited Toner container having a gear portion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03828B2 (ja) 2006-11-09 2011-10-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03826B2 (ja) 2007-05-30 2011-10-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13912B2 (ja) 2006-11-29 2010-02-10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粉体カートリッジ、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69231A (ja) 2007-09-11 2009-04-02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69417A (ja) 2007-09-12 2009-04-0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16120A (ja) 2007-11-07 2009-05-28 Ricoh Co Ltd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11160B2 (ja) 2008-02-29 2012-08-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用のカートリッジ
JP5397729B2 (ja) * 2008-05-16 2014-01-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604114B2 (ja) 2008-07-01 2010-12-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WO2010029826A1 (en) 2008-09-09 2010-03-18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304124B2 (ja) * 2008-09-12 2013-10-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295742B2 (en) 2008-11-10 2012-10-23 Ricoh Company, Limited Powder container, powder suppl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725662B2 (ja) 2009-03-19 2011-07-1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容器
JP4441581B2 (ja) 2009-07-10 2010-03-31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トナー収納容器
MX2012002508A (es) 2009-09-04 2012-04-10 Ricoh Co Ltd Contenedor de toner y dispositivo formador de imagen.
JP4958325B2 (ja) * 2009-09-04 2012-06-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5673B2 (ja) 2009-11-20 2014-06-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トナー収容容器
JP5433388B2 (ja) * 2009-12-03 2014-03-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50121A (ja) 2010-01-21 2011-08-04 Ricoh Co Ltd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TWI502291B (zh) * 2010-03-01 2015-10-01 Ricoh Co Ltd 碳粉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JP5582385B2 (ja) 2010-03-01 2014-09-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収容器、画像形成装置、トナー収容器製造方法、及びトナー収容器再生方法。
JP2011187625A (ja) * 2010-03-08 2011-09-22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装置
JP5772004B2 (ja) 2010-03-10 2015-09-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40412B2 (ja) 2010-03-17 2014-12-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封止部材、現像剤収納容器、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TWI684837B (zh) * 2010-06-11 2020-02-11 日商理光股份有限公司 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JP4843112B1 (ja) * 2010-06-11 2011-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着脱可能装置、現像剤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4431B2 (ja) 2010-06-14 2014-07-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69241B2 (ja) * 2010-08-09 2014-08-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261426B2 (en) * 2010-08-20 2012-09-11 Xerox Corporation Method of constructing a toner dispensing unit
JP2012093460A (ja) * 2010-10-25 2012-05-1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8948616B2 (en) 2010-11-03 2015-02-0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o discriminate toner cartridge
JP5488571B2 (ja) * 2010-12-03 2014-05-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粉体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849163B2 (en) 2011-01-06 2014-09-30 Ricoh Company, Limited Powder convey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owder container
JP5870647B2 (ja) 2011-02-17 2016-03-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粉体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36704B2 (ja) 2011-08-29 2015-1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容器及び現像剤補給システム
MX368873B (es) * 2011-11-25 2019-10-21 Ricoh Co Ltd Recipiente para polvo y aparato formador de imagen.
JP5822128B2 (ja) * 2011-11-25 2015-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粉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202378424U (zh) * 2011-12-20 2012-08-15 珠海艾派克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成像盒芯片的读写接口模块及成像盒芯片
JP6152089B2 (ja) 2012-03-12 2017-06-21 株式会社きもと 筆記性スクリーン
JP5821753B2 (ja) * 2012-04-02 2015-11-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軸受部材の取付構造、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645875A (zh) * 2012-04-28 2012-08-22 珠海市汇威打印机耗材有限公司 一种易加粉碳粉盒
KR102407411B1 (ko) 2012-06-03 2022-06-10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분체 용기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CN110716406B (zh) * 2013-03-15 2022-10-28 株式会社理光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EP2858285B1 (en) 2013-10-04 2018-01-1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symbols in communication signal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68965A (ja) * 1991-06-18 1992-12-21 Canon Inc 現像装置
JP2011215473A (ja) * 2010-04-01 2011-10-27 Ricoh Co Ltd 粉体収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TW201232199A (en) * 2010-12-03 2012-08-01 Ricoh Co Ltd Powder container, powd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2137740A (ja) * 2010-12-06 2012-07-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14080B (zh) 2020-12-21
RU2615797C1 (ru) 2017-04-11
US11372347B2 (en) 2022-06-28
AU2019202358A1 (en) 2019-05-02
PH12015502022A1 (en) 2016-01-18
CN110764382B (zh) 2022-12-13
US9513576B2 (en) 2016-12-06
AU2020230314B2 (en) 2021-10-28
US10935905B2 (en) 2021-03-02
RU2676631C1 (ru) 2019-01-09
AU2021282517A1 (en) 2022-02-24
MX2019008424A (es) 2019-09-18
MX2019008423A (es) 2019-09-16
CN110716406A (zh) 2020-01-21
MX2015012942A (es) 2015-12-15
AU2017204000A1 (en) 2017-07-06
RU2019122817A3 (zh) 2021-12-10
AU2014230442A1 (en) 2015-09-17
AU2019202358B2 (en) 2020-06-18
KR102416116B1 (ko) 2022-07-05
CA2904494C (en) 2022-04-05
EP2972591A1 (en) 2016-01-20
AU2017204000B2 (en) 2019-01-31
US20220253001A1 (en) 2022-08-11
CA3114929A1 (en) 2014-09-18
RU2696395C1 (ru) 2019-08-01
EP2972591B1 (en) 2021-04-28
TWI614588B (zh) 2018-02-11
KR101862283B1 (ko) 2018-06-29
EP3842870A1 (en) 2021-06-30
CN110764382A (zh) 2020-02-07
US10809648B2 (en) 2020-10-20
KR20180058859A (ko) 2018-06-01
RU2019122817A (ru) 2021-01-19
TW202242571A (zh) 2022-11-01
SG11201506930YA (en) 2015-09-29
TW202111451A (zh) 2021-03-16
RU2655673C1 (ru) 2018-05-29
US20210003942A1 (en) 2021-01-07
PH12015502022B1 (en) 2016-01-18
TW202209022A (zh) 2022-03-01
AU2020230314A1 (en) 2020-10-01
AU2014230442B2 (en) 2017-04-06
SA515361052B1 (ar) 2018-09-03
MX366627B (es) 2019-07-17
ES2873974T3 (es) 2021-11-04
CN105143991B (zh) 2019-11-15
CA2904494A1 (en) 2014-09-18
KR20150130305A (ko) 2015-11-23
TW201933005A (zh) 2019-08-16
TW201835693A (zh) 2018-10-01
KR20190038954A (ko) 2019-04-09
US10534290B2 (en) 2020-01-14
US20200183303A1 (en) 2020-06-11
US20160004184A1 (en) 2016-01-07
TW201706733A (zh) 2017-02-16
US20210088935A1 (en) 2021-03-25
US20170068184A1 (en) 2017-03-09
WO2014142362A1 (en) 2014-09-18
KR20210111342A (ko) 2021-09-10
TWI822193B (zh) 2023-11-11
CN105143991A (zh) 2015-12-09
KR102297457B1 (ko) 2021-09-03
TWI749884B (zh) 2021-12-11
US11803134B2 (en) 2023-10-31
CN110716406B (zh) 2022-10-28
EP2972591A4 (en) 2016-03-09
BR112015023410B1 (pt) 2022-03-29
KR20200093699A (ko) 2020-08-05
AU2021282517B2 (en) 2023-04-06
SG10201806817RA (en) 2018-09-27
CA3114929C (en) 2023-01-10
BR112015023410A2 (pt) 2017-07-18
HK1214003A1 (zh) 2016-07-15
KR101967125B1 (ko) 2019-04-08
TWI663489B (zh) 2019-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75672B (zh) 粉末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TWI559103B (zh) 粉末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