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41212A - 盒、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盒、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541212A CN104541212A CN201380042394.0A CN201380042394A CN104541212A CN 104541212 A CN104541212 A CN 104541212A CN 201380042394 A CN201380042394 A CN 201380042394A CN 104541212 A CN104541212 A CN 10454121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mission member
- drive
- developer roll
- drives
- driv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1/1825—Pivotable subunit connec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96—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developer unit or parts thereof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5/08 - G03G15/0894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盒,所述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所述盒包括:(i)可旋转显影辊,其用于使得形成在感光构件上的潜像显影;(ii)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其用于接收由设备的主组件产生的旋转力;(iii)第二驱动传递构件,其能够与第一驱动传递构件联接并且能够将由第一驱动传递构件接收的旋转力传递到显影辊;以及(iv)联接释放构件,包括:力接收部分,其能够接收由设备的主组件产生的力;以及推动部分,其能够通过由力接收部分接收的力推动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中的至少一方,以使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中的一方与另一方分离,由此释放联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成像设备)和一种盒,所述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成像设备的主组件。
成像设备利用电子照相成像处理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成像设备的示例包括电子照相复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例如激光束打印机、LED打印机)、传真机、文字处理机等。
盒包括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电子照相感光鼓和能够作用在鼓上的处理装置(显影剂承载构件(显影辊))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和所述处理装置一体化为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成像设备的盒。盒可以包括成一体的鼓和显影辊,或者可以包括鼓,或者可以包括显影辊。包括鼓的盒是鼓盒,包括显影辊的盒是显影盒。
成像设备的主组件是成像设备中的除了盒之外的其它部分。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成像设备中,鼓和能够作用在鼓上的处理装置一体化为盒,所述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设备的主组件(处理盒类型)。
对于这样的处理盒类型,能够在不依赖于维修人员的前提下由用户有效地执行成像设备的维护操作,并且因此能够显著地提高操作性。
因此,处理盒类型广泛地应用在成像设备领域中。
已经提出了一种处理盒(例如日本特开专利申请2001-337511)和一种成像设备(例如日本特开专利申请2003-208024),其中,离合器设置成用于进行切换以在成像操作期间驱动显影辊以及在非成像期间切断显影辊的驱动。
发明内容
【由本发明解决的问题】
在日本特开专利申请2001-337511中,弹簧式离合器设置在显影辊的端部部分处以切换所述驱动。
另外,在日本特开专利申请2003-208024中,离合器设置在成像设备中以切换对显影辊的驱动。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标是改进用于切换对显影辊的驱动的离合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盒,所述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所述盒包括:(i)可旋转显影辊,所述可旋转显影辊用于使得形成在感光构件上的潜像显影;(ii)第一驱动传递构件,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能够接收源自主组件的旋转力;(iii)第二驱动传递构件,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能够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联接并且能够将由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接收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以及(iv)联接分离构件,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包括:(iv-i)力接收部分,所述力接收部分能够接收源自主组件的力;和(iv-ii)推动部分,所述推动部分能够通过由所述力接收部分接收的力推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中的至少一方,以使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中的一方与另一方分离,由此断开联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能够在记录材料上成像,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i)主组件,所述主组件包括主组件驱动传递构件和主组件推动构件;以及(ii)盒,所述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所述主组件,所述盒包括:(ii-i)用于使得形成在感光构件上的潜像显影的可旋转显影辊;(ii-ii)第一驱动传递构件,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能够接收源自所述主组件的旋转力;(ii-iii)第二驱动传递构件,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能够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联接并且能够将由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接收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以及(ii-iv)联接分离构件,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包括:(ii-iv-i)力接收部分,所述力接收部分能够接收源自主组件推动构件的力;和(ii-iv-ii)推动部分,所述推动部分能够通过由所述力接收部分接收的力推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中的至少一方,以使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中的一方与另一方分离,由此断开联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所述主组件包括主组件驱动传递构件和主组件推动构件,所述处理盒包括:(i)可旋转感光构件;(ii)可旋转显影辊,所述可旋转显影辊用于使得形成在所述感光构件上的潜像显影,所述显影辊能够朝向和离开所述感光构件运动;(iii)推动力接收部分,所述推动力接收部分用于接收来自主组件推动构件的推动力,以使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构件间隔开;(iv)第一驱动传递构件,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用于接收来自主组件驱动传递构件的旋转力;(v)第二驱动传递构件,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能够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联接并且能够将由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接收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以及(vi)推动部分,所述推动部分能够通过由所述推动力接收部分接收的力推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中的至少一方,以使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中的一方与另一方分离,由此断开联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能够在记录材料上成像,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i)主组件,所述主组件包括间隔力推动构件和主组件驱动传递构件;以及(ii)处理盒,所述处理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所述主组件,所述处理盒包括:(ii-i)可旋转感光构件;(ii-ii)显影辊,所述显影辊可旋转以使得形成在所述感光构件上的潜像显影,所述显影辊能够朝向和离开所述感光构件运动;(ii-iii)间隔力接收部分,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用于从间隔力推动构件接收间隔力,以用于使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构件间隔开;(ii-iv)第一驱动传递构件,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用于从主组件驱动传递构件接收旋转力;(ii-v)第二驱动传递构件,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能够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相连,以将由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接收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以及(ii-vi)联接分离构件,所述联接分离构件能够通过由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接收的所述间隔力推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中的至少一方,以使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中的一方与另一方分离,以便断开联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所述处理盒包括:感光构件;感光构件框架,所述感光构件框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感光构件;显影辊,所述显影辊用于使得形成在所述感光构件上的潜像显影;显影装置框架,所述显影装置框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显影辊并与所述感光构件框架相连,以便能够在接触位置和间隔位置之间旋转,在所述接触位置中,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构件相接触,在所述间隔位置中,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构件间隔开;第一驱动传递构件,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能够围绕旋转轴线旋转,所述显影装置框架能够围绕所述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感光构件框架旋转并且能够接收来自主组件的旋转力;第二驱动传递构件,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能够围绕旋转轴线旋转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相连而且能够将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以及分离机构,所述分离机构用于根据显影装置框架从所述接触位置旋转至所述间隔位置而使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之间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i)主组件,所述主组件包括用于传递旋转力的主组件驱动传递构件;以及(ii)处理盒,所述处理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所述主组件,所述处理盒包括:(ii-i)感光构件;(ii-ii)感光构件框架,所述感光构件框架用于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感光构件;(ii-iii)显影辊;(ii-iv)显影装置框架,所述显影装置框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显影辊并与所述感光构件框架相连,以便能够在接触位置和间隔位置之间旋转,在所述接触位置中,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构件相接触,在所述间隔位置中,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构件间隔开;(ii-v)第一驱动传递构件,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能够围绕旋转轴线旋转,所述显影装置框架能够围绕所述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感光构件框架旋转并且能够接收来自主组件驱动传递构件的旋转力;(ii-vi)第二驱动传递构件,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能够围绕旋转轴线旋转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相连而且能够将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以及(ii-vii)分离机构,所述分离机构用于根据显影装置框架从所述接触位置旋转至所述间隔位置而使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之间分离。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盒中实现对显影辊的驱动切换。
本发明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说明而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截面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透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截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透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透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侧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透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的透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具有九个爪的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修改示例的透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用于驱动连接部分的定位结构的修改示例的截面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释放构件及其周边部件的透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释放构件及其周边部件的透视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在其中设置了三个分离凸轮的透视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图和透视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图和透视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图和透视图;
图21是图解分离凸轮、驱动侧盒盖构件和用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的引导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22是当从驱动侧观察时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修改示例的透视图;
图23是当从非驱动侧观察时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修改示例的透视图;
图2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分离凸轮和盒盖构件的透视图;
图2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分离凸轮和轴承构件的透视图;
图26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修改示例的透视图;
图27是成像设备中的齿轮布置方案的示例的方块图;
图28是当从驱动侧观察时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29是当从非驱动侧观察时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30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31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32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
图33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
图3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释放构件及其周边部件的透视图;
图3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释放构件及其周边部件的透视图;
图3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图和透视图;
图3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图和透视图;
图3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图和透视图;
图39是当从非驱动侧观察时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40是当从驱动侧观察时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41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透视图;
图42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
图43是当从驱动侧观察时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44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45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46是当从非驱动侧观察时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47是当从驱动侧观察时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48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处理盒的截面图;
图49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第一和第二联接构件的透视图;
图50是第一和第二联接构件及其周边部件的截面图;
图5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释放构件及其周边部件的透视图;
图52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
图53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
图5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图和透视图;
图5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图和透视图;
图5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图和透视图;
图57是当从驱动侧观察时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58是当从从动侧观察时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59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第二联接构件及其周边部件的透视图;
图60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第一和第二联接构件的透视图;
图61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
图6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图和透视图;
图6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图和透视图;
图6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图和透视图;
图65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
图66是当从驱动侧观察时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67是当从非驱动侧观察时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68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释放构件及其周边部件的透视图;
图69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
图70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分离凸轮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的透视图;
图71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72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
图7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图和透视图;
图7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图和透视图;
图7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图和透视图;
图76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显影盒的透视图;
图77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显影盒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78是当从驱动侧观察时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79是当从非驱动侧观察时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80是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81是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82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释放构件及其周边部件的透视图;
图83是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
图84是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
图8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图和透视图;
图8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图和透视图;
图8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图和透视图;
图88是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处理盒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89是当从非驱动侧观察时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处理盒的驱动连接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90是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91是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92是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第一和第二联接构件的透视图;
图93是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
图9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释放构件及其周边部件的透视图;
图95是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
图96是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9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图和透视图;
图9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图和透视图;
图9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示意图和透视图;
图100是图解了分离凸轮、分离操作杆、下游驱动传递构件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之间相对于轴向方向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01是分离凸轮、分离操作杆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的分解视图;
图102是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总述】
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以下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示例是全色成像设备,四个处理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所述全色成像设备。
能够安装至成像设备的处理盒的数量并不局限于该示例。应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能够安装至成像设备的处理盒的数量。
例如,在单色成像设备的情况下,安装至成像设备的处理盒的数量是一个。以下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示例是打印机。
【成像设备的总体布置方案】
图2是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的示意性截面图。图3的分图(a)是本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的透视图。图4是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P的截面图。图5是当从驱动侧观察时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P的透视图,图6是当从非驱动侧观察时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P的透视图。
如图2所示,成像设备1是使用电子照相成像处理以用于在记录材料S上形成彩色图像的四色全色激光束打印机。成像设备1是处理盒类型,其中,处理盒不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2,以便在记录材料S上形成彩色图像。
在此,成像设备1的设置有前门3的一侧是前侧,而与前侧相对的一侧是后侧。另外,当从前侧观察时,成像设备1的右侧是驱动侧,而左侧是非驱动侧。图2是当从非驱动侧观察时的成像设备1的截面图,其中,图面的前侧是成像设备1的非驱动侧,图面的右侧是成像设备1的前侧,并且图面的后侧是成像设备1的驱动侧。
在成像设备的主组件2中,设置有处理盒P(PY、PM、PC、PK),所述处理盒P包括第一处理盒PY(黄色)、第二处理盒PM(品红色)、第三处理盒PC(青色)和第四处理盒PK(黑色),沿着水平方向布置所述处理盒P。
第一至第四处理盒P(PY、PM、PC、PK)包括类似的电子照相成像处理机构,然而包含在其中的显影剂的颜色不同。旋转力从成像设备的主组件2的驱动输出部分传递到第一至第四处理盒P(PY、PM、PC、PK)。将在下文对其详细描述。
另外,从成像设备的主组件2向第一至第四处理盒P(PY、PM、PC、PK)中的每一个处理盒提供偏压(充电偏压、显影偏压等)(未示出)。
如图4所示,第一至第四处理盒P(PY、PM、PC、PK)中的每一个处理盒均包括感光鼓单元8,所述感光鼓单元8设置有感光鼓4、还设置有充电装置和清洁装置以作为能够作用在鼓4上的处理装置。
另外,第一至第四处理盒P(PY、PM、PC、PK)中的每一个处理盒均包括显影单元9,所述显影单元9设置有显影装置以用于使得鼓4上的静电潜像显影。
第一处理盒PY在其显影装置框架29中容纳黄色(Y)显影剂,以便在鼓4的表面上形成黄色显影剂图像。
第二处理盒PM在其显影装置框架29中容纳品红色(M)显影剂,以便在鼓4的表面上形成品红色显影剂图像。
第三处理盒PC在其显影装置框架29中容纳青色(M)显影剂,以便在鼓4的表面上形成青色显影剂图像。
第四处理盒PK在其显影装置框架29中容纳黑色(K)显影剂,以便在鼓4的表面上形成黑色显影剂图像。
在第一至第四处理盒P(PY、PM、PC、PK)的上方设置有作为曝光装置的激光扫描仪单元LB。激光扫描仪单元LB根据图像信息输出激光束。激光束Z通过盒P的曝光窗口10扫描地投射到鼓4的表面上。
在第一至第四处理盒P(PY、PM、PC、PK)的下方设置有作为转印构件的中间转印带单元11。中间转印带单元11包括驱动辊13、张紧辊14和15,具有挠性的转印带12围绕驱动辊13、张紧辊14和15延伸。
第一至第四处理盒P(PY、PM、PC、PK)中的每一个处理盒的鼓4在底表面部分处接触转印带12的上表面。接触部分是一次转印部分。在转印带12内侧设置有与鼓4相对的一次转印辊16。
另外,在与张紧辊14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二次转印辊17,其中,转印带12插置在二次转印辊17和张紧辊14之间。转印带12和二次转印辊17之间的接触部分是二次转印部分。
在中间转印带单元11的下方设置有进给单元18。进给单元18包括:片材进给托盘19,所述片材进给托盘19容纳堆叠的记录材料S;以及片材进给辊20。
在图2中的设备的主组件2中的左上部分的下方设置有定影单元21和排出单元22。设备的主组件2的上表面用作排出托盘23。
在其上转印有显影剂图像的记录材料S接受由设置在定影单元21中的定影装置执行的定影操作,并且随后将记录材料S排出到排出托盘23。
盒P通过可抽拉的盒托盘60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设备的主组件2。图3的分图(a)示出了这样的状态,在所述状态中,盒托盘60和盒P被从设备的主组件2抽出。
【成像操作】
将描述形成全色图像的成像操作。
第一至第四处理盒P(PY、PM、PC、PK)的鼓4以预定的速度旋转(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图4中的由箭头D表示的方向)。
转印带12也以与鼓4的速度相对应的速度旋转,转印带12的旋转与鼓的旋转同向(图2中的由箭头C表示的方向)。
而且,驱动激光扫描仪单元LB。与扫描仪单元LB的驱动同步地,由充电辊5将鼓4的表面均匀地充电成预定的极性和电位。激光扫描仪单元LB根据相应颜色的图像信号用激光束Z扫描鼓4的表面并使鼓4的表面曝光。
由此,分别根据对应的颜色图像信号在鼓4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通过相应的显影辊6以预定的速度旋转(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图4中的由箭头E表示的方向)而使得静电潜像显影。
通过这样的电子照相成像处理操作,对应于全色图像中的黄色分量的黄色显影剂图像形成在第一盒PY的鼓4上。然后将显影剂图像转印(一次转印)到转印带12上。
类似地,对应于全色图像中的品红色分量的品红色显影剂图像形成在第二盒PM的鼓4上。然后将显影剂图像叠加地转印(一次转印)到已经转印在转印带12上的黄色显影剂图像上。
类似地,对应于全色图像中的青色分量的青色显影剂图像形成在第三盒PC的鼓4上。然后将显影剂图像叠加地转印(一次转印)到已经转印在转印带12上的黄色显影剂图像和品红色显影剂图像上。
类似地,对应于全色图像中的黑色分量的黑色显影剂图像形成在第四盒PK的鼓4上。然后将显影剂图像叠加地转印(一次转印)到已经转印在转印带12上的黄色显影剂图像、品红色显影剂图像和青色显影剂图像上。
以这种方式,包括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四色全色图像形成在转印带12上(未定影的显影剂图像)。
另一方面,以预定的控制定时单张地排出和进给记录材料S。以预定的控制定时将记录材料S引至二次转印部分,所述二次转印部分是二次转印辊17和转印带12之间的接触部分。
由此,叠加了四种颜色的显影剂图像全都一起从转印带12相继地转印到记录材料S的表面上,同时将记录材料S进给至二次转印部分。
【处理盒的总体布置方案】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至第四处理盒P(PY、PM、PC、PK)具有类似的电子照相成像处理机构,然而容纳在其中的显影剂的颜色和/或填充量不同。
盒P设置有作为感光构件的鼓4和能够作用在鼓4上的处理装置。处理装置包括:作为充电装置以用于为鼓4充电的的充电辊5;作为显影装置以用于使得形成在鼓4上的潜像显影的显影辊6;作为清洁装置以用于移除鼓4的表面上剩余的残留显影剂的清洁刮刀7等。盒P分成鼓单元8和显影单元9。
【鼓单元的结构】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鼓单元8包括作为感光构件的鼓4、充电辊5、清洁刮刀7、作为感光构件框架的清洁装置容器26、剩余显影剂容纳部分27、盒盖构件(图5和图6中的位于驱动侧的盒盖构件24以及位于非驱动侧的盒盖构件25)。广义的感光构件框架包括:构成狭义的感光构件框架的清洁装置容器26、剩余显影剂容纳部分27、驱动侧盒盖构件24以及非驱动侧盒盖构件25(该定义适用于下文描述的实施例)。当盒P安装至设备的主组件2时,感光构件框架固定至设备的主组件2。
鼓4由盒盖构件24和25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盒盖构件24和25设置在盒P的纵向相对的端部部分处。在此,鼓4的轴向方向是纵向方向。
盒盖构件24和25在清洁装置容器26的相对的纵向端部部分处固定至清洁装置容器26。
如图5所示,用于将驱动力传递至鼓4的联接构件4a设置在鼓4的一个纵向端部部分处。图3的分图(b)是设备的主组件2的透视图,其中并未示出盒托盘60和盒P。盒P(PY、PM、PC、PK)的联接构件4a与图3中的分图(b)示出的作为设备2的主组件的主组件侧驱动传递构件的鼓驱动力输出构件61(61Y、61M、61C、61K)相接合,以使设备主组件的驱动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被传递到鼓4。
充电辊5由清洁装置容器26支撑并接触到鼓4以便由此被驱动。
清洁刮刀7由清洁装置容器26支撑,以便在预定的压力下接触到鼓4的圆周表面。
由清洁装置7从鼓4的外周表面移除的未转印残留显影剂被容纳在清洁装置容器26中的显影剂容纳部分27中。
另外,驱动侧盒盖构件24和非驱动侧盒盖构件25设置有支撑部分24a、25a以用于可旋转地支撑显影单元9(图6)。
【显影单元的结构】
如图1和图8所示,显影单元9包括显影辊6、显影刮刀31、显影装置框架29、轴承构件45、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等。广义的显影装置框架包括轴承构件45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等以及显影装置框架29(该定义适用于将在下文描述的实施例)。当盒P安装至设备的主组件2时,显影装置框架29能够相对于设备的主组件2运动。
广义的盒框架包括上述广义的感光构件框架和上述广义的显影装置框架(相同的定义也适用于将在下文描述的实施例)。
显影装置框架29包括:显影剂容纳部分49,所述显影剂容纳部分49容纳要被供应至显影辊6的显影剂;以及显影刮刀31,所述显影刮刀31用于管控显影辊6的外周表面上的显影剂层厚度。
另外,如图1所示,轴承构件45固定至显影装置框架29的一个纵向端部部分。轴承构件45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6。显影辊6在纵向端部部分处设置有显影辊齿轮69。轴承构件45还可旋转地支撑显影惰轮36以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显影辊齿轮69。这将在下文进行详细描述。
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相对于盒P的纵向方向固定至轴承构件45的外侧。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覆盖显影辊齿轮69和显影惰轮36等。
【鼓单元和显影单元的组装】
图5和图6示出了显影单元9和鼓单元8之间的连接。在盒P的一个纵向端部部分侧,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的圆柱形部分32b的外圆周32a装配在驱动侧盒盖构件24的支撑部分24a中。另外,在盒P的另一个纵向端部部分侧,从显影装置框架29伸出的伸出部分29b装配在非驱动侧盒盖构件25的支撑孔部分25a中。由此,相对于鼓单元8可旋转地支撑显影单元9。在此,显影单元9的相对于鼓单元的旋转中心(旋转轴线)被称作“旋转中心(旋转轴线)X”。旋转中心X是这样的轴线,通过所述轴线得到支撑孔部分24a的中心和支撑孔部分25a的中心。
【显影辊和鼓之间的接触】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由推动弹簧95(其构成用作推动构件的弹性构件)推动显影单元9,使得显影辊6围绕旋转中心X接触到鼓4。即,通过推动弹簧95的推动力沿着由图4中的箭头G表示的方向推压显影单元9,所述推动弹簧95的推动力围绕旋转中心X在由箭头H表示的方向上产生转矩。
由此,显影辊6以预定的压力接触到鼓4。此时,显影单元9相对于鼓单元8的位置是接触位置。当显影单元9克服推动弹簧95的推动力而沿着与箭头G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时,显影辊6与鼓4分离开。以这种方式,显影辊6能够朝向和离开鼓4运动。
【显影辊和鼓之间的间隔】
图7是当从驱动侧观察时的盒P的侧视图。在该图中,为了更好地进行阐释而省略了一些部件。当盒P安装在设备的主组件2中时,鼓单元8在设备的主组件2中安置就位。
在本实施例中,力接收部分45a设置在轴承构件45上。在此,力接收部分45a可以设置在不同于轴承构件45的另一个部分上(例如显影装置框架等)。作为推动力接收部分的力接收部分45a能够与设置在设备的主组件2中的、作为主组件侧推动构件(间隔力推动构件)的主组件间隔构件80相接合。
作为主组件侧推动构件(间隔力推动构件)的主组件间隔构件80接收来自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并且能够在箭头F1和F2的方向上沿着导轨81运动。
图7的分图(a)示出了这样的状态,在所述状态下,鼓4和显影辊6相互接触。此时,力接收部分45a和主组件间隔构件80以间隙d间隔开。
图7的分图(b)示出了这样的状态,在所述状态下,主组件间隔构件80沿着箭头F1的方向与图7的分图(a)的状态下的位置相距一距离δ1。此时,力接收部分45a与主组件间隔构件80相接合。如在上文描述的那样,显影单元9能够相对于鼓单元8旋转,并且因此,在图7的分图(b)的状态下,显影单元9沿着箭头K的方向围绕旋转中心X旋转一角度θ1。此时,鼓4和显影辊6相互间隔开一距离ε1。
图7的分图(c)示出了这样的状态,在所述状态下,主组件间隔构件80从图7的分图(a)示出的位置沿着箭头F1的方向运动一距离δ2(>δ1)。显影单元9沿着箭头K的方向围绕旋转中心X旋转一角度θ2。此时,鼓4和显影辊6相互间隔开一距离ε2。
在本实施例和以下的实施例中,力接收部分45a和鼓4的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是13mm至33mm。
在本实施例和以下的实施例中,力接收部分45a和旋转中心X之间的距离是27mm至32mm。
【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
参照图1、图8和图9,将描述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在此,驱动连接部分是这样的机构,其用于从设备2的主组件的鼓驱动力输出构件61接收驱动力并且将向显影辊6传递驱动力或者不传递驱动力。
将首先描述其总体布置方案。
图9是当从驱动侧观察时的处理盒P的透视图,其中,已经拆卸了驱动侧盒盖构件24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驱动侧盒盖构件24设置有开口24d。通过开口24d,暴露出设置在感光鼓4的端部部分处的联接构件4a。如上所述,联接构件4a能够与图3的分图(b)示出的设备的主组件2的鼓驱动力输出构件61(61Y、61M、61C、61K)相接合,以便接收设备的主组件的驱动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
另外,在作为感光构件的鼓4的端部部分处设置有与联接件4a成一体的鼓齿轮4b。在鼓单元8的端部部分处设置有作为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可旋转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作为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可旋转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齿轮部分37g与鼓齿轮4b相啮合。正如将在下文描述的那样,当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爪部分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爪部分彼此接合时,驱动力能够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传递到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作为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齿轮部分38g与作为第三驱动传递构件的显影惰轮36的齿轮部分36g相啮合。显影惰轮36的齿轮部分还与显影辊齿轮69相啮合。由此,通过显影惰轮36和显影辊齿轮69将传递到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驱动力传递到显影辊6。
参照图10,将描述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结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包括作为接合部分(联接部分)的爪部分37a,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包括作为接合部分(联接部分)的爪部分38a。爪部分37a和爪部分38a能够相互接合。换言之,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能够相互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爪部分37a和爪部分38a均具有六个爪。爪37a和爪38a的数量并不受限,不过它们在本实施例中均为六个。例如,图11示出了一个示例,在所述示例中,上游驱动传递构件1037的爪部分1037a的数量和爪部分1038a的数量为九个。随着爪的数量的增加,作用在一个爪上的负荷减小,使得能够减小爪的变形和/或磨损。另一方面,给定相同的外径,则爪的尺寸可以随着爪的数量的增加而减小。理想的是,考虑作用在一个爪上的负荷和/或所需的刚度而适当地选择爪的数量。
如图10所示,孔部分38m设置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中心部分处。孔部分38m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小直径圆柱形部分37m相接合。换言之,圆柱形部分37m穿过孔部分38m。通过这样做,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由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支撑,所述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相对于所述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可旋转并且沿着轴线可滑动。
图13示出了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之间的不同定位。在图13的分图(a)中,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小直径圆柱形部分37m与图10中示出的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孔部分38m直接接合,由此,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相对于彼此定位。另一方面,在图13的分图(c)中,上游驱动传递构件12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1238通过轴44也就是通过另一个构件相对于彼此定位。更具体地,轴44的外周边部分44d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1237的孔部分1238m被沿着轴线可旋转且可滑动地支撑,轴44的外周边部分44d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1237的孔部分1237s被沿着轴线可旋转且可滑动地支撑。由此,下游驱动传递构件1038相对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1037定位。与图13的分图(a)示出的结构相比,在图13的分图(c)示出的结构中,用于定位上游驱动传递构件10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1038的部件的数量更多。
图13的分图(b)示出了这样的状态,在所述状态中,在图13的分图(a)中示出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尚未从驱动断开状态准确地转换成驱动传递状态。将在下文详细描述驱动传递和分离操作。在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小直径圆柱形部分37m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孔部分38m之前设置有游隙。在附图中,为了更好地图解和说明而放大示出了游隙。当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相互接合时,因为设置有游隙导致由于两者之间的错位而致使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不能准确接合(图13的分图(b))。
类似地,图13的分图(d)示出了这样的状态,在所述状态下,在图13的分图(c)中示出的作为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1037和作为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下游驱动传递构件1038尚未从驱动断开状态准确地转换成驱动传递状态。如图所示,上游驱动传递构件10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1038由于部件数量及其尺寸误差而相对错位。与图13的分图(b)示出的结构相比,错位程度更大。在从驱动断开状态到驱动传递状态的转换中,如果联接件的爪部分1037a和爪部分1038a在上游驱动传递构件10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1038之间错位的状态下接合,那么联接件的爪部分1037a和爪部分1038a只能在自由端部部分处相互接触,如图13的分图(b)或分图(d)所示。为了抑制旋转准确度的下降,希望尽可能地抑制上游驱动传递构件10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1038之间的错位。因此,这样的结构是理想的,在所述结构中,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相对于彼此直接定位(如图10和图13的分图(a)所示的结构)。这样就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并且能够减小组装步骤的数量。
图14的分图(a)是图解了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之间的连接状态(联接状态)的截面图。由清洁装置容器26的圆柱形部分26a沿着轴线可旋转且可滑动地支撑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内周表面38p。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和清洁装置容器26之间设置有弹簧39,所述弹簧39是作为推动构件的弹性构件,用于沿着由箭头M表示的方向推压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
在图14的分图(a)的状态下,当分离凸轮72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伸出到与显影辊6的旋转轴线平行的虚拟线上时,分离凸轮72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相互重叠。更具体地,分离凸轮72的范围在伸出状态下处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范围内。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缩小驱动断开机构的尺寸。
另外,在图14的分图(a)的状态下,当分离凸轮72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伸出到与显影辊6的旋转轴线平行的虚拟线上时,分离凸轮72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相互重叠。
另外,如图14的分图(b)所示,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能够克服弹簧39的推动力而沿着箭头N的方向运动。在此状态下,并未建立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之间的联接状态(能够实现旋转力传递的状态)。即使在这样的状态下,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也通过圆柱形部分37m和孔部分38m之间的直接接合而保持同轴(对准)。
如上文所述,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齿轮部分38g与作为第三驱动传递构件的显影惰轮36的齿轮部分36g相啮合。更具体地,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齿轮部分38g能够在与显影惰轮38的齿轮部分36g相啮合的同时沿着箭头M和N的方向运动。为了使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便于沿着箭头M和N的方向运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齿轮部分38g和与之相啮合的显影惰轮36的齿轮部分36g理想地是正齿轮而非螺旋齿轮。
在图14的分图(b)的状态下,当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伸出到与显影辊6的旋转轴线平行的虚拟线上时,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相互重叠。更详细地,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范围处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范围内。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缩小驱动断开机构的尺寸。
假设轴线Y是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旋转轴线。如图14的分图(a)所示,接触部分37n和接触部分38n(爪部分37a和爪部分38a在此相互接触)相对于轴线Y倾斜角度γ。
更具体地,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接触部分38n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与轴线Y平行的方向重叠。换言之,接触部分38n悬置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一部分之上,并且接触部分37n悬置在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一部分之上。换言之,接触部分38n悬置在垂直于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旋转轴线的虚拟平面之上,并且接触部分37n悬置在垂直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旋转轴线的虚拟平面之上。通过这样的结构,在驱动传递中,爪部分38a和爪部分37a沿着轴线Y的方向相互推动。
在驱动传递中,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传递驱动。将弹簧39的拉力和推动力施加至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在驱动传递期间,凭借其合力,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相互连接。在此,接触部分37n和接触部分38n相对于轴线Y的倾角γ优选地是约1°至约3.5°。在驱动传递和断开操作期间,接触部分37n和接触部分38n因滑动而磨损(将在下文描述驱动传递和断开操作)。另外,在驱动传递操作期间,爪可能发生变形。通过接触部分37n和接触部分38n一直相互拉动的这种结构,能够确保连接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以使得即便在接触部分37n和接触部分38n磨损和/或变形时也能保持驱动传递稳定。当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因接触部分37n和接触部分38n的磨损和/或变形而相互分离时,弹簧39的推动力可以变得更大,以便确保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之间的连接。然而,在此情况下,在下文将要描述的驱动断开操作中(在驱动断开操作中,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克服弹簧39的推动力而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收回),所需的力较大。如果接触部分37n和接触部分38n的相对于轴线Y的倾角过大,则驱动传递期间的拉力较大,并且因此使得驱动传递稳定,但是在驱动断开操作中使得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相互分离所需的力也较大。
爪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但是在此情况下,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和/或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在驱动传递期间容易因施加到爪部分的力而相对于轴线Y倾斜。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则驱动传递性能可能会下降(非一致旋转和/或欠佳的传递效率)。为了抑制这样的倾斜,可以增强可旋转地支撑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或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支撑部分,但是更加优选的是采用多个爪,这多个爪围绕轴线Y沿着圆周方向等间距地布置。当多个爪围绕轴线Y沿着圆周方向等间距地布置时,施加到爪部分的力的合力产生使得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围绕轴线Y旋转的转矩。因此,能够抑制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和/或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相对于轴线Y的轴向倾斜。另一方面,随着爪的数量增加,爪的尺寸减小,其结果是爪的刚性下降到甚至易于断裂的程度。因此,在接触部分37n和接触部分38n总是相互拉动的情况下,爪部分37a的爪的数量和爪部分38a的爪的数量分别为2至9个。
在前文中,接触部分37n和接触部分38n总是相互拉动,但这并不是限制性的。换言之,接触部分38n可以不悬置在垂直于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旋转轴线的虚拟平面之上,并且类似地,接触部分37n可以不悬置在垂直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旋转轴线的虚拟平面之上。在此情况下,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相互抵制。然而,通过适当地调节弹簧39的推动力,能够实现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之间的接合。无论如何,从稳定驱动传递的角度看,上述的相互拉动的结构是优选的。
另外,接触部分37n和接触部分38n的结构并不局限于爪。例如,如图12所示,针对上游驱动传递构件11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1138之间的接合,接触部分1137n可以具有爪构造,而接触部分1138n可以具有肋构造。
将描述驱动断开机构。如图1和图8所示,构成分离机构的一部分的、作为联接释放构件的分离凸轮72设置在显影惰轮36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之间。换言之,分离凸轮72的至少一部分沿着与显影辊6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处于显影惰轮36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之间。
图15是图解了分离凸轮72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之间的接合关系的透视图。
分离凸轮72基本是椭圆形且具有外表面72i。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具有内周表面32i。内周表面32i能够与外周表面72i相接合。通过这样做,能够相对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可滑动地支撑分离凸轮72。换言之,分离凸轮72能够相对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基本平行于显影辊6的旋转轴线运动。分离凸轮72的外周表面72i、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的内周表面32i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的外侧周边32a相互同轴。即,这些构件的旋转轴线相对于显影单元9关于鼓单元8的旋转轴线X对准。在此,对准意味着处于这些部件的尺寸公差范围内,并且这一点适用于将在下文描述的实施例。
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设置有作为(第二)引导部分的引导件32h,而分离凸轮72设置有作为(第二)被引导部分的引导槽72h。在此,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的引导件32h与分离凸轮72的引导槽72h相接合。在此,引导件32h和引导槽72h平行于旋转轴线X延伸。通过引导件32h和引导槽72h之间的接合,作为联接释放构件的分离凸轮72能够仅沿着轴向方向(箭头M和N的方向)相对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滑动。引导件32h或引导槽72不必两侧都平行于旋转轴线X,而是只要相互接触的侧部平行于旋转轴线X即可满足要求。
如图1、图8所示,轴承构件45可旋转地支撑显影惰轮36。详细地,轴承构件45的第一轴接收部分45p(圆柱形外表面)可旋转地支撑显影惰轮36的被支撑部分36p(圆柱形内表面)。
而且,轴承构件45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6。更详细地,轴承构件45的第二轴接收部分45q(圆柱形内表面)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6的轴部分6a。
在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的纵向外侧设置有驱动侧盒盖构件24。图16示出了分离凸轮72、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和驱动侧盒盖构件24的结构。
作为联接释放构件的分离凸轮72包括作为力接收部分的接触部分(倾斜表面)72a,以用于接收由设备的主组件2产生的力(主组件间隔构件80)。驱动侧盒盖构件24设置有作为操作构件的接触部分(倾斜表面)24b。而且,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设置有开口32j。分离凸轮72的接触部分72a和驱动侧盒盖构件24的接触部分24b能够通过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的开口32j而相互接触。
在前文中,分离凸轮72的接触部分72a的数量和盒盖构件24的接触部分24b的数量是两个,但是上述数量并不是限制性的。例如,图17示出了相应接触部分的数量是三个的情况。
接触部分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但是在此情况下,分离凸轮72可能会由于随着将在下文描述的分离操作施加至接触部分的力而相对于轴线X倾斜。如果发生倾斜,则驱动转换性能例如驱动连接和断开操作的时机将会变差。为了抑制轴向倾斜,理想的是增强支撑部分(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的内周表面32i),所述支撑部分(沿着显影辊6的轴线)可滑动地支撑分离凸轮72。更加理想的是采用多个接触部分,围绕轴线X沿着圆周方向基本等间距地布置这些接触部分。在此情况下,施加到接触部分的力的合力产生使得分离凸轮72围绕轴线X旋转的转矩。因此,能够抑制分离凸轮72相对于轴线X的轴向倾斜。当设置三个或更多个接触部分时,能够限定相对于轴线X用于分离凸轮72的平坦的支撑平面,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分离凸轮72相对于轴线X的轴向倾斜。即,能够使得分离凸轮72的姿势稳定。
如图1、图8所示,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通过分离凸轮72的开口72f而相互接合。图14是图解了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和分离凸轮72的布置的截面图。穿过分离凸轮72的开口72f设置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爪部分37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爪部分38a。
【驱动断开操作】
将描述在从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接触状态改变成间隔状态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
【状态1】
如图7中的分图(a)所示,主组件间隔构件80和轴承构件45的力接收部分45a以间隙d而间隔开。此时,显影辊6与作为感光构件的鼓4相接触。这种状态被称作主组件间隔构件80的“状态1”。图18的分图(a)示意性地示出了此时的驱动连接部分。图18的分图(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在图18中,为了更好的图解而省略了一些部件。在图18的分图(b)中,仅示出了驱动侧盒盖构件24的包括接触部分24b的一部分,并且仅示出了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的包括引导件32h的一部分。在分离凸轮72的接触部分72a和盒盖构件24的接触部分24b之间存在间隙e。此时,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爪37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爪38a以接合深度q相互接合。如上所述,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与作为第三驱动传递构件的显影惰轮36相接合。并且,显影惰轮36与显影辊齿轮69相啮合。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一直与鼓齿轮4b相啮合。因此,从设备的主组件2输入到联接件4a的驱动力通过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而传递到显影辊齿轮69。由此驱动显影辊6。此时的部件位置被称作接触位置、此时的状态被称作显影接触和驱动传递状态。
【状态2】
当主组件间隔构件80沿着由附图中的箭头F1表示的方向从显影接触和驱动传递状态运动δ1时,如图7的分图(b)所示,显影单元9沿着由箭头K表示的方向围绕轴线X旋转角度θ1。结果,显影辊6与鼓4间隔开一距离ε1。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相关联地,分离凸轮72和显影单元9中的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沿着由箭头K表示的方向旋转角度θ1。另一方面,当盒P安装至设备的主组件2时,鼓单元8、驱动侧盒盖构件24和非驱动侧盒盖构件25在设备的主组件2中安置就位。如图19的分图(a)和分图(b)所示,驱动侧盒盖构件24的接触部分24b并不运动。在附图中,由于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相关联地,分离凸轮72沿着附图中箭头K的方向旋转,因此分离凸轮72的接触部分72a和驱动侧盒盖构件24的接触部分24b刚开始相互接触。此时,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爪37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爪38a保持相互接合(图19的分图(a))。因此,从设备的主组件2输入到联接件4a的驱动力通过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传递到显影辊6。在此状态下,这些部件的状态被称作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传递状态。
【状态3】
图20的分图(a)和图20的分图(b)示出了当如图7的分图(c)所示主组件间隔构件80从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传递状态沿着附图中箭头F1的方向仅运动δ2时的驱动连接部分。与显影单元9以角度θ2(>θ1)旋转相关联地,分离凸轮72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旋转。另一方面,与前述内容类似,驱动侧盒盖构件24并未改变其位置,而分离凸轮72沿着图中的箭头K的方向旋转。此时,分离凸轮72的接触部分72a接收来自驱动侧盒盖构件24的接触部分24b的反作用力。另外,如上所述,分离凸轮72的引导槽72h通过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的引导件32h相接合而被限制成仅沿轴向方向(箭头M和N的方向)运动(图15)。结果,分离凸轮72相对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沿着箭头N的方向滑动p。与分离凸轮72沿着箭头N的方向的运动相关联地,分离凸轮72的作为推动部分的推动表面72c推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作为要被推动的部分的被推动表面38c。由此,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克服弹簧39的推动力而沿着箭头N的方向滑动p(图20和图14的分图(b))。
此时,运动距离p大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爪37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爪38a之间的接合深度q,因此爪37a和爪38a相互分离。以这种方式,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继续接收来自设备的主组件2的驱动力(旋转力),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停止。结果,显影辊齿轮69的旋转停止,并且因此显影辊6的旋转停止。部件的位置是间隔位置,或者部件的状态是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断开状态。
以上述方式,与显影单元9沿着箭头K的方向的旋转相关联地,断开对显影辊6的驱动。通过这样的结构,显影辊6能够在旋转时与鼓4间隔开。结果,能够根据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间隔距离而停止对显影辊6的驱动。
【驱动连接操作】
接下来,将对当显影辊6和鼓4从间隔状态改变为接触状态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进行描述。该操作是从上述的显影接触状态到间隔开的显影装置状态的操作的反向操作。
在间隔开的显影装置状态下(显影单元9如图7的分图(c)所示处于角度θ2的位置的状态),驱动连接部分处于这样的状态:其中,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爪37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爪38a处于分离状态,如图20所示。
通过使显影单元9从这个状态沿着图7示出的箭头H的方向逐渐旋转而使得显影单元9处于角度θ1的位置(在图7的分图(b)和图19中示出的状态),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爪37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爪38a通过弹簧39的推动力使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沿着箭头M的方向运动而相互接合。由此,将来自主组件2的驱动力传递到显影辊6,以使显影辊6旋转。此时,显影辊6和鼓4仍然处于相互间隔开的状态。
通过使显影单元9沿着图7中示出的箭头H的方向进一步地逐渐旋转,显影辊6能够接触到鼓4。
前述内容解释了与显影单元9沿着箭头H的方向的旋转相关联的将驱动传递到显影辊6的操作。通过这样的结构,显影辊6在旋转时与鼓4形成接触,并且能够根据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间隔距离将驱动传递到显影辊6。
如前文所述,根据所述结构,通过显影单元9的旋转角度严格确定用于显影辊6的驱动断开状态和驱动传递状态。
在以下描述中,分离凸轮72的接触部分72a和驱动侧盒盖构件24的接触部分24b面对面接触,但这不是必需的。例如,接触可以是表面和脊线之间的接触、表面和点之间的接触、脊线和脊线之间的接触或者脊线和点之间的接触。
图21示意性地示出了分离凸轮72、驱动侧盒盖构件24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的引导件32h之间的位置关系。图21的分图(a)示出了显影接触和驱动传递状态;图21的分图(b)示出了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传递状态;图21的分图(d)示出了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断开状态。这些状态分别与图18、图19、图20中示出的状态相同。在图21的分图(c)中,分离凸轮72和驱动侧盒盖构件24在接触部分72a和接触部分24b处相互接触,所述接触部分72a和所述接触部分24b相对于旋转轴线X倾斜。在此,在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断开状态下,分离凸轮72连同驱动侧盒盖构件24可以呈现图21的分图(d)所示的位置关系。在相对于旋转轴线X倾斜的接触部分72a和接触部分24b之间的接触之后,如图21的分图(c)所示,显影单元9继续旋转。以这种方式,分离凸轮72和驱动侧盒盖构件24在垂直于旋转轴线X的平坦表面部分72s和平坦表面部分24s处相互接触。
当如图21的分图(a)所示在分离凸轮72的引导槽72h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的引导件32h之间存在间隙f时,从图21的分图(a)示出的显影接触和驱动传递状态到图21的分图(d)示出的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断开状态的运动与在前文解释的那些运动相同。另一方面,在从图21的分图(d)示出的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断开状态到图21的分图(a)示出的驱动连接状态的运动中,分离凸轮72的引导槽72h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的引导件32h之间的间隙f首先消失(图21的分图(e))。然后,达到恰好在接触部分72a和接触部分24b相互接触之前的状态(图21的分图(f))。然后,接触部分72a和接触部分24b相互接触(图21的分图(c))。随后,在从显影单元9的间隔开的显影装置状态到接触的显影装置状态的过程中,分离凸轮72和驱动侧盒盖构件24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与前述内容中描述的相对位置关系相同。
当如图21所示间隙f位于分离凸轮72的引导槽72h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的引导件32h之间时,在间隙f在从间隔开的显影装置状态到接触的显影装置状态的过程中消失之前,分离凸轮72并不沿着箭头M的方向运动。通过使分离凸轮72沿着箭头M的方向运动,在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之间建立起驱动连接。即,分离凸轮72沿着箭头M的方向运动的时机与建立驱动连接的时机相互同步。换言之,能够通过分离凸轮72的引导槽72h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的引导件32h之间的间隙f来控制建立驱动连接的时机。
另一方面,如图20或图21的分图(c)所示,构造显影单元9的间隔开的显影装置状态。更具体地,该状态是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断开状态,在所述状态下,分离凸轮72和驱动侧盒盖构件24在接触部分72a和接触部分24b处相互接触,所述接触部分72a和所述接触部分24b相对于旋转轴线X倾斜。在此状态下,分离凸轮72沿着箭头M的方向的运动时机不受分离凸轮72的引导槽72h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的引导件32h之间的间隙f影响。即,能够高精确度地控制驱动连接的建立时机。另外,能够减小分离凸轮72沿着箭头M、N的方向的运动距离,使得能够减小处理盒相对于轴向方向的尺寸。
图22至图25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变型示例。在上述实施例中,在驱动的切换过程中,作为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下游驱动传递构件1338沿着轴向方向运动,即,沿着箭头M和N的方向运动。在图22至图25的示例中,在驱动的切换过程中,作为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1337沿着轴向方向运动,即,沿着箭头M和N的方向运动。图22和图23分别是当从驱动侧观察时处理盒的透视图和当从非驱动侧观察时处理盒的透视图。在上游驱动传递构件1337和驱动侧盒盖构件1324之间设置有弹簧1339,以便沿着箭头N的方向推动上游驱动传递构件1337。
图24是图解了作为联接释放构件的分离凸轮1372和驱动侧盒盖构件1324之间的接合关系的透视图。驱动侧盒盖构件1324设置有作为第二引导部分的引导件1324k,并且分离凸轮1372设置有作为第二被引导部分的被引导部分1372k。驱动侧盒盖构件1324的引导件1324k与分离凸轮1372的被引导部分1372k相接合。由此,分离凸轮1372仅沿着轴向方向(箭头M和N的方向)相对于驱动侧盒盖构件1324可滑动。
图25示出了分离凸轮1372和轴承构件1345的结构。分离凸轮1372具有作为力接收部分的接触部分(倾斜表面)1372a。另外,轴承构件1345设置有作为操作构件的接触部分(倾斜表面)1345a。分离凸轮1372的接触部分1372a和轴承构件1345的接触部分1345b能够相互接触。
如图22和图23所示,上游驱动传递构件13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1338通过分离凸轮1372的开口1372f相互结合。
将对相互接触的显影辊6和鼓4彼此间隔开时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进行描述。与前文类似地,分离凸轮1372仅沿着轴向方向(箭头M和N的方向)可运动(可滑动)。通过分离凸轮1372的接触部分1372a和轴承构件1345的接触部分1345b之间的接触,分离凸轮1372沿着箭头M的方向运动。与分离凸轮1372沿着箭头M的方向的运动相关联地,分离凸轮1372的作为推动部分的推动表面1372c推动上游驱动传递构件1337的用作要被推动的部分的被推动表面1337c(图22和图23)。由此,上游驱动传递构件1337克服弹簧1339的推动力而沿着箭头M的方向运动。这就使得上游驱动传递构件13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1338相互分离。
另一方面,当相互间隔开的显影辊6和鼓4相互接触时的操作与上文描述的操作相反。也可以实现这样的结构,在所述结构中,上游驱动传递构件1337如图22至图25所示通过驱动的切换而沿着轴向方向(箭头M和N的方向)运动。
只要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或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随着驱动的切换而沿着轴向方向运动就已经满足要求。另外,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可以沿着轴向方向相互间隔开。至少通过改变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之间的沿着轴向方向的相对位置来实现驱动的切换。
在上述的结构中,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的中心部的孔部分38m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小直径圆柱形部分37m相接合,但是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之间的接合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示例。例如,如图26所示,作为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下游驱动传递构件1438可以在中心部分处设置有小直径圆柱形部分1438t,作为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1437可以在中心部分处设置有孔部分1437t,其中,圆柱形部分1438t和孔部分1437t相接合。
在以下的描述中,分离凸轮72的接触部分72a和驱动侧盒盖构件24的接触部分24b面对面接触,但这不是必需的。例如,接触可以是表面和脊线之间的接触、表面和点之间的接触、脊线和脊线之间的接触或者脊线和点之间的接触。
【与传统示例的差别】
将描述与传统结构的差别。
在日本特开专利申请2001-337511中,用于从成像设备的主组件接收驱动的联接件和用于切换驱动的弹簧式离合器设置在显影辊的端部部分处。另外,与显影单元的旋转相关联的连杆设置在处理盒中。当显影辊通过显影单元的旋转与鼓间隔开时,连杆操作设置在显影辊的端部部分处的弹簧式离合器,以便停止显影辊的驱动。
弹簧式离合器本身涉及一些变化。更具体地,从弹簧式离合器的致动到实际停止驱动传递倾向于出现延时。而且,连杆机构的尺寸变化和显影单元的旋转角度变化可以改变连杆机构操作弹簧式离合器的时机。用于操作弹簧式离合器的连杆机构偏离显影单元和鼓单元之间的旋转中心。
相反地,根据本实施例,通过这样的结构切换对显影辊的驱动传递,所述结构包括分离凸轮72的接触部分72a、驱动侧盒盖构件24的接触部分24b(作为用于操作接触部分72a的操作部分)、分离凸轮72的接触部分(倾斜表面)72a和驱动侧盒盖构件24的接触部分(倾斜表面24b),能够减少对显影辊的旋转时间的控制变化。
另外,离合器的结构与旋转中心同轴,显影单元能够围绕所述旋转中心相对于鼓单元旋转。在此,旋转中心是这样的位置,在所述位置处,鼓单元和显影单元之间的相对位置误差最小。通过将用于切换对显影辊的驱动传递的离合器设置在旋转中心处,能够以最高的精确度控制相对于显影单元的旋转角度的离合器切换时机。结果,能够以高精确度控制显影辊的旋转时间,并且因此能够抑制显影剂和/或显影辊的退化。
在使用处理盒的成像设备的一些传统示例中,在成像设备中设置用于实现对显影辊的驱动切换的离合器。
当在全色成像设备中执行单色打印时,例如,利用离合器来停止对非黑色的显影装置的驱动。另外,当同样在单色成像设备中通过显影装置使得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时,将驱动传递到显影装置,并且当没有执行显影操作时,能够通过离合器的操作停止对显影装置的驱动。通过在非成像时段期间停止对显影装置的驱动,能够抑制显影辊的旋转时间,并且因此能够抑制显影剂和/或显影辊的退化。
与用于切换对显影辊的驱动的离合器设置在成像设备中的情况相比,将离合器设置在处理盒中能够减小离合器的尺寸。图27是成像设备中的齿轮布置方案的示例的方块图,所述齿轮布置方案用于将驱动从设置在成像设备中的马达(驱动源)传递到处理盒。在将驱动从马达83传递到处理盒P(PK)时,驱动传递通过惰轮84(K)、离合器85(K)和惰轮86(K)来实现。在将驱动从马达83传递到处理盒P(PY、PM、PC)时,驱动传递通过惰轮84(YMC)、离合器85(YMC)和惰轮86(YMC)来实现。马达83的驱动被分配到惰轮84(K)和惰轮84(YMC),另外,来自离合器85(YMC)的驱动被分配到惰轮86(Y)、惰轮86(M)和惰轮86(C)。
例如,在由全色成像设备执行单色打印时,利用离合器85(YMC)来停止对包含的显影剂是非黑色显影剂的显影装置的驱动。在全色打印的情况下,通过离合器85(YMC)将马达83的驱动传递到处理盒P。此时,用于驱动处理盒P的负荷集中在离合器85(YMC)上。针对离合器85(K)的负荷是作用在离合器85(YMC)上的负荷的三倍。另外,类似地,彩色显影装置的负荷变化适用于单个离合器85(YMC)。为了即使在复合集中并且发生负荷变化时也能传递驱动并且显影辊的旋转准确度不会下降,理想的是增强离合器的刚度。因此,可以增大离合器的尺寸和/或可以使用高强度材料例如烧结金属。当离合器设置在处理盒中时,施加在每个离合器上的负荷和/或负荷变化仅仅是相关显影装置的负荷和/或负荷变化。因此,与所述的示例相比,不必增强刚度,并且能够缩小每个离合器的尺寸。
在用于将驱动传递到图27中示出的黑色处理盒P(PK)的齿轮布置方案中,理想的是尽可能地减小施加至离合器85(K)的负荷。在用于将驱动传递到处理盒P的齿轮布置方案中,考虑到齿轮的驱动传递效率,越靠近处理盒P(从动构件),施加至齿轮轴的负荷就越小。因此,与将离合器设置在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中相比,能够通过将离合器设置在盒中来减小用于驱动切换的离合器的尺寸。离合器可以设置在与显影辊齿轮啮合的齿轮的内周表面上,或者离合器可以设置在显影装置框架29的纵向端部部分处,正如将参照实施例2等所描述的那样,以使得离合器能够布置在处理盒中,同时还能抑制处理盒的纵向尺寸的增加。
【实施例2】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盒。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将省略其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部分的描述。
【显影单元的结构】
如图28和图29所示,显影单元9包括显影辊6、显影刮刀31、显影装置框架29、轴承构件45、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等。
另外,如图28所示,轴承构件45固定至显影装置框架29的一个纵向端部部分。轴承构件45还可旋转地支撑作为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将驱动力传递到作为第三驱动传递构件的显影辊齿轮69。这将在下文详细描述。
【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
参照图28、图29、图30和图31,将描述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
将首先描述其总体布置方案。
图30是当从驱动侧观察时处理盒P的透视图,图31是当从非驱动侧观察时处理盒P的透视图。如图31所示,驱动侧盒盖构件224设置有圆柱形凸部224h1、224h2、224h3和224h4。凸部224h1、224h2、224h3和224h4分别可旋转且可滑动地支撑第一惰轮51、第二惰轮52、第三惰轮53和作为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第一惰轮51与设置在感光鼓4的端部部分处的鼓齿轮4b相啮合。第一惰轮51和第二惰轮52、第二惰轮52和第三惰轮53、第三惰轮53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分别啮合。
如图28所示,在轴承构件45和驱动侧盒盖构件224之间,沿着从轴承构件45朝向驱动侧盒盖构件224的方向依次设置有作为推动构件的本身是弹性构件的弹簧70、作为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作为构成分离机构的一部分的联接释放构件的分离凸轮272以及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将对它们进行详细描述。
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爪部分37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爪部分71a能够通过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的开口32d而相互接合。当这些爪部分相互接合时,能够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向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传递驱动。
参照图32,将描述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结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包括作为接合部分(联接部分)的爪部分37a,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包括作为接合部分(联接部分)的爪部分71a。爪部分37a和爪部分71a能够相互接合。换言之,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能够相互连接。另外,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在中心部分处设置有孔部分71m。孔部分71m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小直径圆柱形部分37m相接合。通过这样做,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能够相对于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沿着相应的轴线滑动(可旋转并且可滑动)。
另外,如图28所示,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齿轮部分71g还与显影辊齿轮69相啮合。由此,传递到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驱动通过显影辊齿轮69而传递到显影辊6。在轴承构件45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之间设置有作为推动构件和弹性构件的弹簧70。弹簧70沿着箭头M的方向推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
图33的分图(a)是图解了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之间的连接状态的截面图。轴承构件45的作为第一引导部分的第一轴接收部分45p(圆柱形外表面)可旋转地支撑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作为第一被引导部分的被支撑部分71p(圆柱形内表面)。在被支撑部分71p(圆柱形内表面)与第一轴接收部分45p(圆柱形外表面)相接合的状态下,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能够沿着旋转轴线(旋转中心)X运动。换言之,轴承构件45支撑能够沿着旋转轴线滑动的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此外,换言之,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相对于轴承构件45沿着箭头M和N的方向可滑动(可往复运动)。图33的分图(a)是相关部件的截面图,图33的分图(b)示出了这样的状态,在所述状态下,使得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从图33的分图(a)所示的位置沿着箭头N的方向相对于轴承构件45运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能够沿着箭头M和N方向的运动以与显影辊齿轮69相接合。为了使得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更易于沿着箭头M和N的方向运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齿轮部分71g优选地是正齿轮而非螺旋齿轮。
将描述本实施例中的驱动断开机构。如图28和图29所示,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之间设置有构成分离机构的一部分的作为分离构件的分离凸轮272。图34是图解了分离凸轮272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之间的接合关系的透视图。
分离凸轮272具有:环形部分272j,所述环形部分272j具有基本为环形的构造;和作为伸出部分的外周表面272i。外周表面272i沿着垂直于包括环形部分272j的虚拟平面的方向从环形部分272j伸出(平行于旋转轴线X伸出)。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具有内周表面32i。内周表面32i能够与外周表面272i相接合。由此,分离凸轮272能够相对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滑动(能够沿着显影辊6的轴线滑动)。分离凸轮272的外周表面272i、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的内周表面32i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的外圆周32a相互同轴。即,这些构件的旋转轴线关于鼓单元8相对于显影单元9的旋转轴线X对准。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旋转轴线同样关于鼓单元8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轴线X对准。
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设置有作为(第二)引导部分的引导件32h,分离凸轮272设置有作为(第二)被引导部分的引导槽272h。在此,引导件32h和引导槽272h平行于旋转轴线X延伸。在此,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的引导件32h与分离凸轮272的引导槽272h相接合。通过引导件32h和引导槽272h之间的接合,分离凸轮272能够仅沿着轴向方向(箭头M和N的方向)相对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滑动。
驱动侧盒盖构件224设置在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的纵向外侧。图35示出了分离凸轮272、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和驱动侧盒盖构件224的结构。
作为联接释放构件的分离凸轮272设置有作为力接收部分的接触部分(倾斜表面)272a。驱动侧盒盖构件224设置有作为操作构件的接触部分(倾斜表面)224b。而且,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设置有开口32j。分离凸轮272的接触部分272a和驱动侧盒盖构件224的接触部分224b能够通过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的开口32j而相互接触。
【驱动断开操作】
将描述在显影辊6和鼓4之间从接触状态改变为间隔状态时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
【状态1】
如图7的分图(a)所示,主组件间隔构件80和轴承构件45的力接收部分45a以间隙d间隔开。此时,鼓4和显影辊6相互接触。这种状态被称作主组件间隔构件80的“状态1”。如图7所示,当沿着显影辊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力接收部分(间隔力接收部分)45a相对于显影辊6在与旋转轴线X基本相对的侧部中的位置处伸出。图36的分图(a)示意性示出了此时的驱动连接部分。图36的分图(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在图36中,为了更好的图解而省略了一些部件。另外,在图36的分图(a)中,成对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以及成对的分离凸轮272和驱动侧盒盖构件224被分别示出。在图36的分图(b)中,仅示出了驱动侧盒盖构件224的包括接触部分224b的部分,并且仅示出了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的包括引导件32h的部分。在分离凸轮272的接触部分272a和作为驱动侧盒盖构件224的操作部分的接触部分224b之间存在间隙e。此时,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爪37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爪71a以接合深度q相互接合。如上所述,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与显影辊齿轮69相接合(图28)。因此,从设备的主组件2供应到设置在感光鼓4的端部部分处的联接构件4a的驱动力通过第一惰轮51、第二惰轮52、第三惰轮53、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传递到显影辊齿轮69。由此驱动显影辊6。此时部件的位置被称作接触位置,此时的状态被称作显影接触和驱动传递状态。
【状态2】
当主组件间隔构件80沿着由附图中的箭头F1表示的方向从显影接触和驱动传递状态运动δ1时,如图7的分图(b)所示,显影单元9沿着箭头K的方向围绕轴线X旋转角度θ1。结果,显影辊6与鼓4间隔开一距离ε1。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相关联地,分离凸轮272和显影单元9中的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沿着由箭头K表示的方向旋转角度θ1。另一方面,当盒P安装至设备的主组件2时,鼓单元8、驱动侧盒盖构件224和非驱动侧盒盖构件25在设备的主组件2中安置就位。如图37的分图(a)和图37的分图(b)所示,驱动侧盒盖构件224的接触部分224b并不运动。在附图中,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相关联地,分离凸轮272沿着图中的箭头K的方向旋转,分离凸轮272的接触部分272a和驱动侧盒盖构件224的接触部分224b开始相互接触。此时,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爪37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爪71a保持相互接合(图37的分图(a))。从设备的主组件2供应的驱动力通过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和显影辊齿轮69传递到显影辊6。在此状态下,这些部件的状态被称作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传递状态。
【状态3】
图38的分图(a)和图38的分图(b)示出了当如图7的分图(c)所示主组件间隔构件80从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传递状态沿着附图中箭头F1的方向仅运动δ2时的驱动连接部分。与显影单元9以角度θ2(>θ1)旋转相关联地,分离凸轮272和/或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旋转。另一方面,与前述内容类似地,驱动侧盒盖构件224并未改变其位置,而分离凸轮272沿着附图中的箭头K的方向旋转。此时,分离凸轮272的接触部分272a接收来自驱动侧盒盖构件224的接触部分224b的反作用力。另外,如上所述,分离凸轮272的引导槽272h通过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2的引导件32h相接合而被限制成只能沿轴向方向(箭头M和N的方向)运动(图34)。结果,分离凸轮272沿着箭头N的方向滑动一运动距离p。与分离凸轮272沿着箭头N的方向的运动相关联地,分离凸轮272的作为推动部分的推动表面272c推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作为要被推动的部分的被推动表面71c。由此,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通过克服弹簧70的推动力而沿着箭头N的方向滑动p(图38的分图(b)和图33)。
此时,运动距离p大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爪37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爪71a之间的结合深度q,因此爪37a和爪71a相互分离。然后,因为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接收来自设备的主组件2的驱动力,所以其继续旋转,而另一方面,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停止。结果,显影辊齿轮69的旋转停止,并且因此显影辊6的旋转停止。部件的位置是间隔位置,或者部件的状态是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断开状态。
以上述方式,与显影单元9沿着箭头K的方向的旋转相关联地,断开对显影辊6的驱动。通过这样的结构,显影辊6能够在旋转时与鼓4间隔开,以使得能够根据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间隔距离而停止对显影辊6的驱动。
【驱动连接操作】
接下来,将对当显影辊6和鼓4从间隔状态改变成接触状态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进行描述。该操作是从上述的显影接触状态到间隔开的显影装置状态的操作的反向操作。
在间隔开的显影装置状态下(在此状态下,显影单元9如图7的分图(c)所示处于角度θ2的位置),驱动连接部分处于这样的状态:其中,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爪37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爪71a处于分离状态,如图38所示。
通过使显影单元9从这个状态沿着图7示出的箭头H的方向逐渐旋转而使得显影单元9处于角度θ1的位置(在图7的分图(b)和图37中示出的状态),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的爪37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爪71a通过弹簧70的推动力沿着箭头M的方向运动而相互接合。由此,将来自主组件2的驱动力传递到显影辊6,以使显影辊6旋转。此时,显影辊6和鼓4仍然处于相互间隔开的状态。
通过使显影单元9沿着图7中示出的箭头H的方向进一步地逐渐旋转,显影辊6能够接触到鼓4。
前述内容解释了与显影单元9沿着箭头H的方向旋转相关联的将驱动传递到显影辊6的操作。通过这样的结构,显影辊6在旋转时与鼓4形成接触,并且能够根据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间隔距离将驱动传递到显影辊6。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切换对显影辊的驱动传递的离合器(分离凸轮272的接触部分272a和作为驱动侧盒盖构件224的操作部分的接触部分224b)与包括显影辊的显影单元相对于鼓单元的旋转中心同轴。在此,旋转中心是这样的位置,在所述位置处,鼓单元和显影单元之间的相对位置误差最小。通过将用于切换对显影辊的驱动传递的离合器设置在旋转中心处,能够以最高的精确度控制相对于显影单元的旋转角度的离合器切换时机。结果,能够以高精确度控制显影辊的旋转时间,并且因此能够抑制显影剂和/或显影辊的退化。
【实施例3】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盒。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将省略其结构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的结构相同的部分的详细描述。
图39和图40是第三实施例的盒的透视图。图41示出与本实施例的盒一起使用的成像设备1。联接构件4a设置在感光鼓4的端部部分处并且能够与图41中示出的设备的主组件2的鼓驱动力输出构件61(61Y、61M、61C、61K)相接合,以便接收设备的主组件的驱动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另外,十字滑块联轴器(Oldham coupling)上游构件41设置在显影单元9的驱动侧端部部分处并且能够与作为图41中示出的主组件2的主组件侧驱动传递构件的显影装置驱动输出构件62(62Y、62M、62C、62K)相接合,以便从设置在设备的主组件2中的驱动马达(未示出)传递驱动力。
【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
参照图39和图40,将描述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
首先将描述其总体布置方案。
驱动侧盒盖构件324设置有开口324d和开口324e。通过开口324d暴露出设置在感光鼓4的端部部分处的联接构件4a,并且通过开口324e暴露出设置在显影单元9的端部部分处的十字滑块联轴器上游构件41。如上所述,联接构件4a与图41的分图(b)示出的设备的主组件2的鼓驱动力输出构件61(61Y、61M、61C、61K)接合,并且十字滑块联轴器上游构件41与显影装置驱动输出构件62(62Y、62M、62C、62K)接合,以便接收设备的主组件的驱动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
在轴承构件45和驱动侧盒盖构件324之间,沿着从轴承构件45到驱动侧盒盖构件324的方向设置并且布置有:作为推动构件的本身是弹性构件的弹簧70、作为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作为分离构件构成分离机构的一部分的分离凸轮272、作为十字滑块联轴器的下游构件构成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74、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32、十字滑块联轴器的中间构件42和十字滑块联轴器的上游构件41。上游驱动传递构件74能够由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32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可滑动支撑在关于轴向方向相对的端部部分处。更详细地,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32的轴接收部分332e可滑动地(可旋转地)支撑上游驱动传递构件74的被支撑部分74r,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中心孔部分71m可滑动地(沿着轴线可旋转和可滑动)接合上游驱动传递构件74的小直径圆柱形部分74m。
图42示出了上游驱动传递构件(第一驱动传递构件)74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第二驱动传递构件)71的结构。在图42中,省略了上游驱动传递构件74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之间的分离凸轮272。
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设置有作为接合部分(联接部分)的爪部分71a,上游驱动传递构件74设置有作为接合部分(联接部分)的爪部分74a。爪部分71a和爪部分74a能够相互结合。即,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能够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74相连。
本实施例中的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74之间的接合关系与实施例2中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之间的接合关系(图32)相类似。此外,分离凸轮272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32之间的接合关系(图34)以及分离凸轮272、显影装置覆盖构件332和驱动侧盒盖构件324之间的接合关系(图35)也与实施例2中的接合关系相类似。
在本实施例中,至少分离凸轮272关于鼓单元8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轴线X同轴。另一方面,在图39和图40中,用于通过与设备的主组件2的显影装置驱动输出构件62(62Y、62M、62C、62K)相接合来接收驱动力的十字滑块联轴器上游构件41设置在关于鼓单元8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轴线X不同的位置处。在此,十字滑块联轴器上游构件41的旋转轴线是Z。
即使当显影单元9的位置在显影接触状态和间隔开的显影装置状态之间变化时,仍然需要确保将从设备的主组件2提供的驱动力通过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74传递到显影辊6。在本实施例中,相对于鼓单元8,显影单元9的旋转轴线X与十字滑块联轴器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1的旋转轴线Z不同轴。因此,当显影单元9的位置在显影接触状态和间隔开的显影装置状态之间变化时,十字滑块联轴器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1和作为第三驱动传递构件的显影辊齿轮69之间的相对位置改变。由此,万向接头(十字滑块联轴器)设置成即使在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1和显影辊齿轮69之间发生相对位置偏离时也能实现驱动传递。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十字滑块联轴器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1、十字滑块联轴器中间构件42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74(三个部件)构成十字滑块联轴器。
当显影单元9在显影接触驱动传递状态和显影装置间隔驱动断开状态之间变化时,驱动传递和驱动断开机构与图2中的驱动传递和驱动断开机构类似。即,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轴线X同轴的分离凸轮272响应显影单元9的接触和间隔操作沿着纵向方向(箭头M和N的方向)运动。由此,能够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74之间实现驱动连接和断开。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由设备的主组件2驱动的显影装置驱动输出构件62的旋转轴线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轴线X不同。然而,用于断开驱动连接的分离凸轮272的接触部分272a和作为驱动侧盒盖构件324中作用在接触部分272a上的操作部分的接触部分324b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轴线X同轴。因此,能够以高准确度控制驱动切换时机。
在本实施例并且在以下实施例中,能够单向地(即沿着附图中的箭头M的方向)组装构成部件。
【实施例4】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盒。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将省略与前述实施例的结构相类似的结构的描述。
【显影单元的结构】
如图43和图44所示,显影单元9包括显影辊6、显影刮刀31、显影装置框架29、轴承构件45、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23等。
显影装置框架29包括:显影剂容纳部分49,所述显影剂容纳部分49容纳要供应至显影辊6的显影剂;以及显影刮刀31,所述显影刮刀31用于管控显影辊6的外周表面上的显影剂层厚度。
另外,如图43所示,轴承构件45固定至显影装置框架29的一个纵向端部部分。轴承构件45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6。显影辊6在纵向端部部分处设置有显影辊齿轮69。轴承构件45还可旋转地支撑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以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显影辊齿轮69。这将在下文进行详细描述。
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相对于盒P的纵向方向固定至轴承构件45的外侧。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覆盖显影辊齿轮69、下游驱动传递构件(第二驱动传递构件)71和作为显影输入联接件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第一驱动传递构件)474。如图43和图44所示,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设置有圆柱形部分432b。通过圆柱形部分432b的内侧开口432d,暴露出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作为旋转力接收部分的驱动输入部分474b。驱动输入部分474b相对于轴向方向设置在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一个端部部分处,而轴部分474m设置在驱动传递构件474的另一个端部部分处。另外,联接部分474a相对于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旋转轴线X基本平行的方向设置在驱动输入部分474b和轴部分474m之间(图49)。联接部分474a在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径向方向上比轴部分474m更加远离旋转轴线X。
当盒P(PY、PM、PC、PK)安装在设备的主组件2中时,驱动输入部分474b与在图3的分图(b)中示出的显影装置驱动输出构件62(62Y、62M、62C、62K)相接合,以便传递来自设置在设备的主组件2中的驱动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从设备的主组件2输入到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驱动力通过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传递到作为第三驱动传递构件的显影辊齿轮69以及显影辊6。即,能够将来自设备2的主组件的驱动力通过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传递到显影辊。
【鼓单元和显影单元的组装】
图44、45示出了已拆卸的显影单元9和鼓单元8。在盒P的一个纵向端部部分侧,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的圆柱形部分432b的外圆周432a可旋转地与驱动侧盒盖构件424的支撑部分424a相接合。另外,在盒P的另一个纵向端部部分侧,从显影装置框架29伸出的伸出部分29b可旋转地与非驱动侧盒盖构件25的支撑孔部分25a相接合。由此,相对于鼓单元8可旋转地支撑显影单元9。在此,显影单元9相对于鼓单元的旋转中心(旋转轴线)被称作“旋转中心(旋转轴线)X”。旋转中心X是这样的轴线,通过所述轴线得到支撑孔部分424a的中心和支撑孔部分25a的中心。
【显影辊和鼓之间的接触】
如图4、44和45所示,由推动弹簧95(其构成用作推动构件的弹性构件)推动显影单元9,使得显影辊6围绕旋转中心X接触到鼓4。即,通过驱动弹簧95的驱动力沿着由图4中的箭头G表示的方向推压显影单元9,所述推动弹簧95的推动力围绕旋转中心X在由箭头H表示的方向上产生转矩。
另外,在图43中,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接收沿着箭头J的方向来自显影装置驱动输出构件62的旋转,所述显影装置驱动输出构件62是设置在图3的分图(b)所示的设备的主组件2中的主组件联接件。然后,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通过输入到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驱动力沿着箭头J的方向旋转。由此,与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相接合的显影辊齿轮69沿着箭头E的方向旋转。由此,显影辊6沿着箭头E的方向旋转。使显影辊6旋转所需的驱动力被输入到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由此显影单元9沿着箭头H的方向接收旋转转矩。
通过上述推动弹簧95的推动力和从设备的主组件2供应的旋转力,显影单元9围绕旋转中心X、沿着箭头H的方向接收转矩。由此,显影辊6能够在预定的压力下接触到鼓4。此时,显影单元9相对于鼓单元8的位置是接触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将显影辊6推动至鼓4,使用两个力也就是推动弹簧95的推动力和来自设备的主组件2的旋转力。然而,这并不是必须的,并且可以利用这些力当中的一种力来将显影辊6推动到鼓4。
【显影辊和鼓之间的间隔】
图7是当从驱动侧观察时的盒P的侧视图。在该图中,为了更好地图解而省略了一些部件。当盒P安装至设备的主组件2时,鼓单元8相对于设备的主组件2固定地定位。
轴承构件45设置有力接收部分45a。力接收部分45a能够与主组件间隔构件80相接合,所述主组件间隔构件80设置在设备的主组件2中。
主组件间隔构件80接收来自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以便沿着导轨81在箭头F1和F2的方向上运动。
图7的分图(a)示出了这样的状态,在所述状态下,鼓4和显影辊6相互接触。此时,力接收部分45a和主组件间隔构件80以间隙d间隔开。
图7的分图(b)示出了这样的状态,在所述状态下,主组件间隔构件80沿着箭头F1的方向与图7的分图(a)的状态下的位置相距一距离δ1。此时,力接收部分45a与主组件间隔构件80相接合。如在上文描述的那样,显影单元9能够相对于鼓单元8旋转,并且因此,在图7的分图(b)的状态下,显影单元9沿着箭头K的方向围绕旋转中心X旋转一角度θ1。此时,鼓4和显影辊6相互间隔开一距离ε1。
图7的分图(c)示出了这样的状态,在所述状态下,主组件间隔构件80从图7的分图(a)示出的位置沿着箭头F1的方向运动一距离δ2(>δ1)。显影单元9沿着箭头K的方向围绕旋转中心X旋转一角度θ2。此时,鼓4和显影辊6相互间隔开一距离ε2。
【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
参照图43和图46,将描述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在此,驱动连接部分是这样的机构,其用于从设备2的主组件的显影装置驱动输出构件62接收驱动,并且向显影辊6传递驱动或停止对显影辊6的驱动。
首先将描述其总体布置方案。
在轴承构件45和驱动侧盒盖构件424之间,沿着从轴承构件45到驱动侧盒盖构件424依次设置有:弹簧70,所述弹簧70是用作推动构件的弹性构件;作为第二联接构件的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作为分离构件的分离凸轮272,所述分离构件是分离机构的一部分;作为第一联接构件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以及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这些构件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同轴。即,这些构件的旋转轴线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旋转轴线对准。在此,对准意味着处于这些部件的尺寸公差范围内,并且这一点适用于将在下文描述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连接部分由弹簧70、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分离凸轮272、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4以及驱动侧盒盖构件424构成。将对它们进行详细描述。
轴承构件45可旋转地支撑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更详细地,轴承构件45的第一轴接收部分45p(圆柱形外表面)可旋转地支撑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被支撑部分71p(圆柱形内表面)(图43和47)。
此外,轴承构件45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6。更详细地,轴承构件45的第二轴接收部分45q(圆柱形内表面)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6的轴部分6a。
显影辊6的轴部分6a装配到显影辊齿轮69中。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外周表面71g形成为齿轮部分,所述齿轮部分与显影辊齿轮69相啮合。以这种方式,通过显影辊齿轮69将旋转力从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传递到显影辊6。
图47示出了轴承构件45、弹簧70、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和显影辊齿轮69的结构。图48是各部件的截面图。
轴承构件45的作为第一引导部分的第一轴接收部分45p(圆柱形外表面)可旋转地支撑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作为第一被引导部分的被支撑部分71p(圆柱形内表面)(图48)。在被支撑部分71p(圆柱形内表面)与第一轴接收部分45p(圆柱形外表面)相接合的状态下,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能够沿着旋转轴线(旋转中心)X运动。换言之,轴承构件45支撑能够沿着旋转轴线X滑动的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换言之,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能够相对于轴承构件45沿着箭头M和N的方向滑动。图48的分图(a)是相关部件的截面图,图48的分图(b)示出了这样的状态,在所述状态下,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相对于轴承构件45从图48的分图(a)所示的位置沿着箭头N的方向运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能够与显影辊齿轮69相啮合地沿着箭头M和N的方向运动。为了更易于使得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沿着箭头M和N的方向运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齿轮部分71g优选地是正齿轮而非螺旋齿轮。
在轴承构件45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之间设置有弹簧70,所述弹簧70是用作推动构件的弹性构件。弹簧70沿着箭头M的方向推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
图49示出了作为第一联接构件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和作为第二联接构件的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结构。在图49中,省略了在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之间的分离凸轮272。
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设置有作为接合部分的爪部分71a,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设置有作为接合部分的爪部分474a。爪部分71a和爪部分474a能够相互啮合。即,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能够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相连。在本实施例中,爪部分71a和爪部分474a均具有六个爪。
图50是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所述驱动连接部分包括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在图50中,省略在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之间的分离凸轮272。如图所示,爪部分71a和爪部分474a之间的接触部分71n和接触部分474n相对于轴线X仅以角度γ倾斜。更具体地,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接触部分71n相对于平行于旋转中心X的方向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至少一部分重叠。换言之,接触部分71n悬置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一部分之上,并且接触部分474n悬置在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一部分之上。进一步地换言之,接触部分71n悬置在与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旋转轴线垂直的虚拟平面之上,并且接触部分474n悬置在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旋转轴线垂直的虚拟平面之上。通过这样的结构,在驱动传递中,爪部分71a和爪部分474a沿着轴线X的方向相互拉动。
在驱动传递中,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传递驱动。将弹簧70的拉动力和推动力施加至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在驱动传递期间,凭借其合力,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相互连接。在此,接触部分71n和接触部分474n相对于轴线X的倾角γ优选地是约1°至约3.5°。在驱动传递和断开操作期间,接触部分471n和接触部分71n因滑动而磨损(将在下文描述驱动传递和断开操作)。另外,在驱动传递操作期间,爪可能发生变形。即使发生接触部分71n和接触部分474n的磨损和/或变形,接触部分71n和接触部分474n也将向彼此拉动,以使得能够确保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之间的连接,并且因此,驱动传递是稳定的。当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因接触部分71n和接触部分474n的磨损和/或变形而相互分离时,弹簧70的推动力可以变得更大,以便确保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之间的连接。然而,在此情况下,在下文将要描述的驱动断开操作中(在驱动断开操作中,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克服弹簧70的推动力而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收回),所需的力较大。如果接触部分71n和接触部分474n相对于轴线X的倾角过大,则驱动传递期间的拉力较大,并且因此使得驱动传递稳定,但是在驱动断开操作中使得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相互分离开所需的力也较大。
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设置有驱动输入部分474b,所述驱动输入部分474b能够与图3的分图(b)示出的、设备的主组件2中的显影装置驱动输出构件62相接合。驱动输入部分474b具有以较小角度扭转的基本为三棱柱的形状。
如图49所示,孔部分71m设置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中心部分处。孔部分71m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小直径圆柱形部分474m相接合。通过这样做,相对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可滑动地(沿着轴向方向可旋转且可滑动地)支撑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
如图43和图46所示,分离凸轮272布置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之间。
图51示出了分离凸轮272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之间的关系。在图51中,省略了布置在分离凸轮272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之间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
分离凸轮272具有基本为环形的构造并且具有外周表面272i,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具有内周表面432i。内周表面432i能够与外周表面272i相接合。由此,分离凸轮272能够相对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滑动(能够沿着显影辊6的轴线滑动)。
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设置有作为(第二)引导部分的引导件432h,分离凸轮272设置有作为(第二)被引导部分的引导槽272h。引导件432h和引导槽272h与轴向方向平行。在此,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的引导件432h与分离凸轮272的引导槽272h相接合。通过引导件432h和引导槽272h之间的接合,分离凸轮272能够相对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仅沿着轴向方向(箭头M和N的方向)滑动。
图52是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
如上所述,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被支撑部分71p(圆柱形内表面)和轴承45的第一轴接收部分45p(圆柱形外表面)相互接合。另外,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圆柱形部分71q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的内圆周432q相互结合。即,由轴承构件45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相对的端部部分处可旋转地支撑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
另外,作为用于支撑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的一个端部部分侧的支撑部分的孔部分432p可旋转地支撑在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一个端部部分侧作为被支撑部分的圆柱形部分474p(图52)。而且,作为用于支撑轴承构件45的另一个端部部分侧的支撑部分的孔部分45k可旋转地支撑在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另一个端部部分侧作为被支撑部分的小直径圆柱形部分474k。换言之,由轴承构件45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在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相对的端部部分处可旋转地支撑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在相对的端部部分之间的位置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作为接合部分的小直径圆柱形部分474m与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作为接合部分的孔部分71m相接合(图49)。
轴承构件45的第一轴接收部分45p(圆柱形外表面)、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的内圆周432p和孔部分432p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中心X对准。即,围绕显影单元9的旋转中心X可旋转地支撑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另外,也可以围绕显影单元9的旋转中心X可旋转地支撑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由此,能够与显影辊6的间隔操作相关联地准确转换对显影辊的驱动。
如上所述,分离凸轮272设置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之间。
如图43和图46所示,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爪71a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通过分离凸轮272的孔272d相互接合。换言之,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之间的接合部分相对于与旋转中心X平行的方向至少部分地与分离凸轮272相重叠。
图52的分图(a)是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其图解了这样的状态,在所述状态下,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爪71a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相互接合。图52的分图(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其中,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爪71a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相互间隔开。
驱动侧盒盖构件424设置在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的纵向外侧。图53示出了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分离凸轮272、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和驱动侧盒盖构件424的布置方案。在图53中,省略了布置在分离凸轮272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之间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
分离凸轮272设置有接触部分(倾斜表面)272a,驱动侧盒盖构件424设置有作为操作构件的接触部分(倾斜表面)424b。而且,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设置有开口432j。通过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的开口432j,分离凸轮272的接触部分272a和驱动侧盒盖构件424的接触部分424b能够相互接触。
【驱动断开操作】
将描述在从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接触状态改变成间隔状态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
【状态1】
如图7中的分图(a)所示,主组件间隔构件80和轴承构件45的力接收部分45a以间隙d而间隔开。此时,鼓4和显影辊6相互接触。这种状态被称作主组件间隔构件80的“状态1”。图54的分图(a)示意性地示出了此时的驱动连接部分。如图7所示,当从显影辊的轴向方向观察时,力接收部分(间隔力接收部分)45a在显影辊6上从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旋转轴线X)基本相对的侧部上伸出。图54的分图(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在图54中,为了更好地进行图解而省略了一些部件。另外,在图54的分图(a)中,成对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成对的分离凸轮272和驱动侧盒盖构件424被分别示出。在图54的分图(b)中,仅示出了驱动侧盒盖构件424的包括接触部分424b的一部分,并且仅示出了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的包括引导件432h的一部分。在分离凸轮272的接触部分272a和盒盖构件424的接触部分424b之间存在间隙e。此时,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爪71a以接合深度q相互接合。如上所述,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与显影辊齿轮69相接合(图47)。因此,从设备的主组件2输入到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驱动力通过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传递到显影辊齿轮69。由此驱动显影辊6。此时的部件位置被称作接触位置、此时的状态被称作显影接触和驱动传递状态。
【状态2】
如图7的分图(b)所示,当主组件间隔构件80沿着由附图中的箭头F1表示的方向从显影接触和驱动传递状态运动δ1时,如在前文描述的那样,显影单元9沿着箭头K的方向围绕旋转轴线X旋转角度θ1。结果,显影辊6与鼓4间隔开一距离ε1。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相关联地,分离凸轮272和显影单元9中的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沿着由箭头K表示的方向旋转一角度θ1。另一方面,当盒P安装至设备的主组件2时,鼓单元8、驱动侧盒盖构件424和非驱动侧盒盖构件25在设备的主组件2中安置就位。如图55的分图(a)和图55的分图(b)所示,驱动侧盒盖构件424的接触部分424b并不运动。在附图中,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相关联地,分离凸轮272沿着附图中的箭头K的方向旋转,分离凸轮272的接触部分272a和驱动侧盒盖构件424的接触部分424b开始相互接触。此时,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爪71a保持相互接合(图55的分图(a))。因此,从设备的主组件2输入到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驱动力通过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和显影辊齿轮69传递到显影辊6。处于该状态下的这些部件的状态被称作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传递状态。
【状态3】
图56的分图(a)和图56的分图(b)示出了如图7的分图(c)所示当主组件间隔构件80从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传递状态沿着附图中的箭头F1的方向仅运动δ2时的驱动连接部分。与显影单元9以角度θ2(>θ1)旋转相关联地,分离凸轮272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旋转。另一方面,与前文类似,驱动侧盒盖构件424并未改变其位置,而分离凸轮272沿着附图中的箭头K的方向旋转。此时,分离凸轮272的接触部分272a接收来自驱动侧盒盖构件424的接触部分424b的反作用力。另外,如上所述,分离凸轮272的引导槽272h通过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的引导件432h相接合而被限制成只能沿着轴向方向(箭头M和N的方向)运动(图51)。结果,分离凸轮272相对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沿着箭头N的方向滑动p。与分离凸轮272沿着箭头N的方向的运动相关联地,分离凸轮272的推动表面272c推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被推动表面71c。由此,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克服弹簧70的推动力而沿着箭头N的方向滑动p(图52的分图(b)和图56)。
此时,运动距离p大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爪71a之间的接合深度q,因此爪474a和爪71a相互分离。然后,因为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接收来自设备的主组件2的驱动力,所以其继续旋转,而另一方面,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停止。结果,显影辊齿轮69的旋转停止,因此显影辊6的旋转停止。部件的位置是间隔位置,或者部件的状态是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断开状态。
以上述方式,与显影单元9沿着箭头K的方向的旋转相关联地,断开对显影辊6的驱动。通过这样的结构,显影辊6能够在旋转时与鼓4间隔开。结果,能够根据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间隔距离而停止对显影辊6的驱动。
【驱动连接操作】
接下来,将对当显影辊6和鼓4从间隔状态改变成接触状态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进行描述。该操作是从上述的显影接触状态到间隔开的显影装置状态的操作的反向操作。
在间隔开的显影装置状态下(显影单元9如图7的分图(c)所示处于角度θ2的位置的状态),驱动连接部分处于这样的状态:其中,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爪71a处于分离状态下,如图56所示。
通过使显影单元9从这个状态沿着图7示出的箭头H的方向逐渐旋转而使得显影单元9处于角度θ1的位置(在图7的分布(b)和图55中示出的状态),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的爪71a通过弹簧70的推动力使下游驱动传递构件71沿着箭头M的方向运动而相互接合。由此,将来自主组件2的驱动力传递到显影辊6,以使显影辊6旋转。此时,显影辊6和鼓4仍然处于相互间隔开的状态。
通过使显影单元9沿着图7中示出的箭头H的方向进一步地逐渐旋转,显影辊6能够接触到鼓4。
前述内容解释了与显影单元9沿着箭头H的方向的旋转相关联地将驱动传递到显影辊6的操作。通过这样的结构,显影辊6在旋转时与鼓4形成接触,并且能够根据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间隔距离将驱动传递到显影辊6。
如上所述,根据所述结构,通过显影单元9的旋转角度严格确定用于显影辊6的驱动断开状态和驱动传递状态。
【实施例5】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盒。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将省略与前述实施例的结构相类似的结构的描述。
【显影单元的结构】
如图57和图58所示,显影单元9包括显影辊6、显影刮刀31、显影装置框架29、轴承构件45、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等。
另外,如图57所示,轴承构件45固定至显影装置框架29的一个纵向端部部分。轴承构件45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6。显影辊6在纵向端部部分处设置有显影辊齿轮69。而且,轴承构件45可旋转地支撑作为第三驱动传递构件的惰轮68,以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显影辊齿轮69。惰轮68具有基本为圆柱形的形状。
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相对于盒P的纵向方向固定至轴承构件45的外侧。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覆盖显影辊齿轮69、惰轮68、作为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a和作为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此外,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设置有圆柱形部分432b。圆柱形部分432b设置有内开口432d,通过所述内开口432d暴露出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驱动输入部分474b。当盒P(PY、PM、PC、PK)安装至设备的主组件2时,驱动输入部分474b与图3的分图(b)示出的显影装置驱动输出构件62(62Y、62M、62C、62K)相接合,以从设置在设备的主组件2中的驱动马达(未示出)传递驱动力。即,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用作显影输入联接件。从设备的主组件2输入到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驱动力通过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和作为第三驱动传递构件的惰轮68传递到显影辊齿轮69和显影辊6。将在下文详细描述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
【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
参照图57和图58,将描述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
将首先描述其总体布置方案。
在轴承构件45和驱动侧盒盖构件424之间,沿着从轴承构件45朝向驱动侧盒盖构件424的方向依次设置有:惰轮68、弹簧70(作为推动构件的弹性构件)、作为第二联接构件的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分离凸轮272(作为构成分离机构的一部分的分离构件)、作为第一联接构件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以及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这些构件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同轴。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连接部分由惰轮68、弹簧70、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分离凸轮272、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和驱动侧盒盖构件424构成。将对它们详细描述。
轴承构件45可旋转地支撑作为旋转力传递构件的惰轮68。更详细地,轴承构件45的第一轴接收部分45p(圆柱形外表面)可旋转地支撑惰轮68的被支撑部分68p(圆柱形内表面)(图57和图58)。在此,惰轮68在其外周边部分设置有齿轮部分68g。
轴承构件45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6。更详细地,轴承构件45的第二轴接收部分45q(圆柱形内表面)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6的轴部分6a。
显影辊6的轴部分6a装配到显影辊齿轮69中。通过这样做,旋转力从惰轮68通过显影辊齿轮69传递到显影辊6。
图59示出了惰轮68、弹簧70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结构。图59的分图(b)示出了各部件的组装状态。
惰轮68具有基本为圆柱形的形状并且其中设置有作为第一引导部分的引导件68a。引导部分68a是基本平行于旋转轴线X延伸的轴部分的形式。另一方面,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设置有作为第一被引导部分的孔部分571b。在引导件68a与孔部分571b相接合的状态下,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能够沿着旋转中心X运动。换言之,惰轮68将能够沿着旋转轴线滑动的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保持在其中。进一步地换言之,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能够相对于惰轮68沿着箭头M和N的方向滑动。
在此,引导部分68a从孔部分571b接收用于使得显影辊6旋转的旋转力。
在本实施例中,引导件68a设置在围绕旋转中心X与相邻引导件间隔90度的四个位置中的每一个位置处,并且平行于旋转中心X延伸。对应地,孔部分571b设置在围绕旋转中心X与相邻孔部分间隔90度的四个位置中的每一个位置处。引导件68a和孔部分571b的数量并不局限于四个。优选地,引导件68a和孔部分571b的数量是多个并且它们围绕轴线X沿着圆周等距地布置。在此情况下,施加到引导件68a或孔部分571b的力的合力产生使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和惰轮68围绕轴线X旋转的转矩。相应地,能够抑制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和惰轮68相对于轴线X倾斜。
另外,在惰轮68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之间设置有弹簧70(用作推动构件的弹性构件)。对于图59的分图(b)示出的状态,弹簧70设置在惰轮68内部,以便沿着箭头M的方向推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即,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能够克服弹簧70的弹力运动到惰轮68中。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通过运动到惰轮68中而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分离。
图60示出作为第一联接构件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和作为第二联接构件的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结构。在图60中,省略了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之间的分离凸轮272。
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设置有作为接合部分的爪部分571a,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设置有作为接合部分的爪部分474a。爪部分571a和爪部分474a能够相互接合。在本实施例中,爪部分571a和爪部分474a均具有六个爪。
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设置有驱动输入部分474b,所述驱动输入部分474b能够与图3的分图(b)示出的、设备的主组件2中的显影装置驱动输出构件62相接合。驱动输入部分474b具有以较小角度扭转的基本为三棱柱的形状。
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在中心部分处设置有作为接合部分的孔部分571m。孔部分571m与作为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接合部分的小直径圆柱形部分474m相接合。通过这样做,相对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可滑动地支撑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沿着轴线可旋转且可滑动)。
在此,如图57和图58所示,分离凸轮272布置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之间。与第一实施例相类似地,分离凸轮272只能沿着轴向方向(箭头M和N的方向)相对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滑动(图51)。
图61是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
如上所述,惰轮68的圆柱形部分68p和轴承45的第一轴接收部分45p(圆柱形外表面)相互接合。另外,惰轮68的圆柱形部分68q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的内圆周432q相互接合。即,由轴承构件45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在惰轮68的相对的端部部分处可旋转地支撑惰轮68。
通过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圆柱形部分474p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的孔部分432p之间的接合,相对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可滑动地支撑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沿着显影辊的轴线可滑动)。
轴承构件45的第一轴接收部分45p(圆柱形外表面)、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的内圆周432q和孔部分432p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中心X对准。即,围绕显影单元9的旋转中心X可旋转地支撑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如上所述,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圆柱形部分474m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孔部分571m沿着旋转轴线X可旋转且可滑动地相互接合(图60)。通过这样做,结果是也围绕显影单元9的旋转中心X可旋转地支撑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
在图61的分图(a)示出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中,作为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联接部分的爪571a和作为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联接部分的爪474a相互接合。图61的分图(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其中,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相互间隔开。
【驱动断开操作】
将描述在从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接触状态改变为间隔状态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
【状态1】
如图7的分图(a)所示,主组件间隔构件80和轴承构件45的力接收部分45a以间隙d间隔开。此时,鼓4和显影辊6相互接触。该状态被称作主组件间隔构件80的“状态1”。图62的分图(a)示意性地示出了此时的驱动连接部分。图62的分图(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在图62中,为了更好地图解而省略了一些部件。另外,在图62的分图(a)中,成对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以及成对的分离凸轮272和驱动侧盒盖构件424被分别示出。在图62的分图(b)中,仅示出了驱动侧盒盖构件424的包括接触部分424b的部分,并且仅示出了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的包括引导件432h的部分。在分离凸轮272的接触部分272a和作为驱动侧盒盖构件424的操作部分的接触部分424b之间存在间隙e。此时,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以接合深度q而相互接合。另外,如上所述,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与惰轮68相接合(图59)。因此,从设备的主组件2输入到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驱动力通过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传递到惰轮68和显影辊齿轮69。由此驱动显影辊6。此时部件的位置被称作接触位置、此时部件的状态被称作显影接触和驱动传递状态。
【状态2】
当主组件间隔构件80从显影接触和驱动传递状态沿着由附图中的箭头F1表示的方向运动δ1时,如图7的分图(b)所示,显影单元9沿着箭头K的方向围绕旋转轴线X旋转角度θ1。结果,显影辊6与鼓4间隔开一距离ε1。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相关联地,分离凸轮272和显影单元9中的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沿着箭头K表示的方向旋转角度θ1。另一方面,当盒P被安装至设备的主组件2时,鼓单元8、驱动侧盒盖构件424和非驱动侧盒盖构件25在设备的主组件2中安置就位。如图63的分图(a)和图63的分图(b)所示,驱动侧盒盖构件424的接触部分424b并不运动。在附图中,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相关联地,分离凸轮272沿着图中的箭头K的方向旋转,分离凸轮272的接触部分272a和驱动侧盒盖构件424的接触部分424b开始相互接触。此时,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保持相互接合(图63的分图(a))。因此,从设备的主组件2输入到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驱动力通过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惰轮68和显影辊齿轮69而传递到显影辊6。在此状态下的这些部件的状态被称作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传递状态。
【状态3】
图64的分图(a)和图64的分图(b)示出了当如图7的分图(c)所示主组件间隔构件80沿着附图中的箭头F1的方向从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传递状态仅运动δ2时的驱动连接部分。与显影单元9旋转的角度θ2(>θ1)相关联地,分离凸轮272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旋转。另一方面,驱动侧盒盖构件424并不与前述内容相类似地改变其位置,而是分离凸轮272沿着图中的箭头K的方向旋转。此时,分离凸轮272的接触部分272a接收来自驱动侧盒盖构件424的接触部分424b的反作用力。另外,如上所述,通过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432的引导件432h相接合来限制分离凸轮272的引导槽272h,从而只能沿着轴向方向(箭头M和N的方向)运动(图51)。因此,结果是分离凸轮272沿着箭头N的方向滑动一运动距离p。与分离凸轮272沿着箭头N的方向的运动相关联地,分离凸轮272的推动表面272c推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被推动表面571c。由此,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克服弹簧70的推力而沿着箭头N的方向滑动p(图64和图61的分图(b))。
此时,运动距离p大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之间的接合深度q,并且因此,爪474a和爪571a相互分离。然后,因为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接收来自设备的主组件2的驱动力,所以其继续旋转,而另一方面,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停止。结果,惰轮68、显影辊齿轮69和显影辊6的旋转停止。部件的位置是间隔位置,或者部件的状态是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断开状态。
以上述方式,与显影单元9沿着箭头K的方向的旋转相关联地,断开对显影辊6的驱动。通过这样的结构,显影辊6能够在旋转时与鼓4间隔开,以使得能够根据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间隔距离来停止对显影辊6的驱动。
【驱动连接操作】
接下啦,将对当显影辊6和鼓4从间隔状态改变为接触状态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进行描述。该操作是从上述的显影接触状态到间隔开的显影装置状态的操作的反向操作。
在间隔开的显影装置状态下(显影单元9如图7的分图(c)所示处于角度θ2的位置的状态),驱动连接部分处于这样的状态下:其中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处于分离状态,如图64所示。
在通过使显影单元9从这个状态沿着图7示出的箭头H的方向逐渐旋转而获得的显影单元9的角度θ1的位置处(图7的分图(b)和图63所示的状态),通过弹簧70的推动力使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沿着箭头M的方向运动而使得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相互接合。由此,将来自主组件2的驱动力传递到显影辊6,以使显影辊6旋转。此时,显影辊6和鼓4仍然处于相互间隔开的状态下。
通过使显影单元9沿着图7中示出的箭头H的方向进一步逐渐旋转,显影辊6能够接触到鼓4。
前述内容解释了与显影单元9沿着箭头H的方向旋转相关联地将驱动传递到显影辊6的操作。通过这样的结构,显影辊6在旋转时与鼓4形成接触,并且能够根据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间隔距离将驱动传递到显影辊6。
特别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当实现在对显影辊6的驱动断开和驱动传递之间的转换时,不必使惰轮68相对于显影辊齿轮69沿着轴向方向运动。如果齿轮是螺旋齿轮,则在齿轮驱动传递部分中产生推力(沿着轴向方向的力)。因此,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为了使作为第二联接构件的惰轮68沿着轴向方向(箭头M或N的方向)运动,需要克服推力的力。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与惰轮68的引导件68a相接合,以便沿着轴向方向运动。因此,能够使作为第二联接构件的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在沿着轴向方向运动时所需的力更小。
此外,如果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能够布置在惰轮68的内圆周中,则能够减小整个显影单元9的纵向尺寸。图65是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沿着轴向方向,需要有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宽度571y、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运动间隔p和惰轮68的宽度68x。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宽度571y和整个运动间隔p或运动间隔p的一部分能够与惰轮68的宽度68x的内侧重叠,由此能够减小整个显影单元9的纵向尺寸。
【实施例6】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盒。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将省略与前述实施例的结构相类似的结构的描述。
【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
参照图66和图67,将描述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
首先将描述其整体布置方案。
在轴承构件45和驱动侧盒盖构件624之间,沿着从轴承构件45朝向驱动侧盒盖构件624的方向依次设置有:作为第三驱动传递构件的惰轮68;弹簧70(用作推动构件的弹性构件);作为第二联接构件的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作为操作构件的分离凸轮672,其是联接释放构件并且是分离机构的一部分;作为第一联接构件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以及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这些构件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同轴。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连接部分由惰轮68、弹簧70、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分离凸轮672、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和驱动侧盒盖构件624构成。
图68示出了分离凸轮672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之间的关系。在图68中,省略了布置在分离凸轮672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之间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分离凸轮672设置有环形部分672j,所述环形部分672j具有基本为环形的构造。环形部分672j设置有作为第二被引导部分的外周表面672i,并且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设置有作为第二引导部分的一部分的内周表面632i。内周表面632i能够与外周表面672i相接合。另外,分离凸轮672的外周表面672i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内周表面632i与旋转中心X同轴。即,相对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和显影单元9沿着轴向方向可滑动地并且围绕轴线X沿着旋转运动方向可旋转地支撑分离凸轮672。
另外,分离凸轮672的作为联接释放构件的环形部分672j设置有作为力接收部分的接触部分(倾斜表面)672a。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设置有接触部分(倾斜表面)632r。在此,分离凸轮672的接触部分672a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接触部分632r能够相互接触。
图69示出了驱动连接部分和驱动侧盒盖构件624的结构。分离凸轮672包括从环形部分672j伸出的伸出部分672m。伸出部分具有作为第二被引导部分的力接收部分627b。力接收部分672b通过与作为驱动侧盒盖构件624的第二引导部分的一部分的管控部分624d相接合而从驱动侧盒盖构件624接收力。力接收部分672b通过设置在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圆柱形部分632b的一部分中的开口632c伸出,以便能够与驱动侧盒盖构件624的管控部分624d相接合。通过管控部分624d和力接收部分627b之间的接合,分离凸轮672相对于驱动侧盒盖构件624只能沿着轴向方向(箭头M和N的方向)滑动。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相类似地,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圆柱形部分632b的外圆周632b在驱动侧盒盖构件624的滑动部分624b(圆柱形内表面)上滑动。即,外圆周632a与滑动部分624b可旋转地相连。
在将随后描述的驱动转换操作中,当分离凸轮672沿着轴向方向(箭头M和N的方向)滑动时,可能相对于轴向方向发生轴向倾斜。如果发生倾斜,则驱动转换性能例如驱动连接和断开操作的时机可能会下降。为了抑制分离凸轮672的轴向倾斜,优选的是减小分离凸轮672的外周表面672i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内周表面632i之间的滑动阻力以及分离凸轮672的力接收部分672b与驱动侧盒盖构件624的管控部分624d之间的滑动阻力。另外,如图70所示,还优选的是分离凸轮6172的外周表面6172i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132的内周表面6132i沿着轴向方向延伸,以便增加分离凸轮6172相对于轴向方向的接合深度。
正如根据前文所理解的那样,分离凸轮672与显影装置覆盖632的作为第二引导部分的一部分的内周表面632i和驱动侧盒盖构件624的作为第二引导部分的一部分的管控部分624d都接合。因此,分离凸轮672能够围绕轴线X沿着旋转运动方向以及相对于显影单元9沿着轴向方向(箭头M和N的方向)可滑动(可旋转),并且相对于鼓单元8和固定至鼓单元8的驱动侧盒盖构件624只能沿着轴向方向(箭头M和N的方向)滑动。
图71的分图(a)是盒P的透视图,其中,示意性地示出施加到显影单元9的力,图71的分图(b)是当沿着轴线X的方向观察时的盒P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由推动弹簧95施加的反作用力Q1、通过显影辊6从鼓4施加的反作用力Q2及其重力Q3等被施加到显影单元9。另外,在驱动断开操作期间,分离凸轮672与驱动侧盒盖构件624相接合以接收反作用力Q4(将在下文详细描述)。反作用力Q1、Q2和Q4以及重力Q3的合力Q0施加到驱动侧的支撑孔部分624a、25a,所述支撑孔部分624a、25a可旋转地支撑显影单元9以及非驱动侧盒盖构件624和25。
因此,当沿着(图71的分图(b)中的)轴向方向的方向观察盒P时,需要驱动侧盒盖构件624的滑动部分624a沿着合力Q0方向接触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驱动侧盒盖构件624的滑动部分624a设置有合力接收部分624a1,以用于接收合力Q0(图69)。另一方面,相对于合力Q0的方向以外的方向,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圆柱形部分632b或者驱动侧盒盖构件624的滑动部分624a不是必须的。在本实施例中,鉴于上述内容,开口632c设置在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圆柱形部分632b的能够相对于驱动侧盒盖构件624沿着与合力Q0的方向不同的方向滑动的一部分中(在本实施例中是与合力Q0相对的侧部)。在开口632c中,分离凸轮672能够与驱动侧盒盖构件624的管控部分624d相接合。
图72是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
惰轮68的圆柱形部分68p(圆柱形内表面)和轴承45的第一轴接收部分45p(圆柱形外表面)相互接合。另外,惰轮68的圆柱形部分68q(圆柱形外表面)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内圆周632q相互接合。即,由轴承构件45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在惰轮68的相对的端部部分可旋转地支撑惰轮68。
另外,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圆柱形部分474p(圆柱形外表面)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孔部分632p相互接合。由此,相对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可滑动地(可旋转地)支撑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
轴承构件45的第一轴接收部分45p(圆柱形外表面)、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内圆周632q和孔部分632p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中心X对准。即,围绕显影单元9的旋转中心X可旋转地支撑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如上所述,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圆柱形部分474m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孔部分571m相互接合(图60)。通过这样做,结果是围绕显影单元9的旋转中心X还可旋转地支撑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
图72的分图(a)是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其示出了这样的状态,在所述状态下,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相互接合。图72的分图(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其中,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相互间隔开。
【驱动断开操作】
将描述在从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接触状态改变为间隔状态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
【状态1】
如图7的分图(a)所示,主组件间隔构件80和轴承构件45的力接收部分45a以间隙d间隔开。此时,鼓4和显影辊6相互接触。这种状态被称作主组件间隔构件80的“状态1”。图73的分图(a)示意性地示出了此时的驱动连接部分。图73的分图(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在图73中,为了更好地图解而省略了一些部件。在图73的分图(a)中,成对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以及成对的分离凸轮672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被分别示出。在图73的分图(b)中,仅示出了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包括接触部分632r的部分,并且仅示出了盒盖构件624的包括管控部分624d的部分。在分离凸轮672的接触部分672a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接触部分632r之间存在间隙e。此时,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以接合深度q相互接合。另外,如上所述,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与惰轮68相接合(图59)。因此,从设备的主组件2输入到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驱动力通过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传递到惰轮68和显影辊齿轮69。由此驱动显影辊6。此时部件的位置被称作接触位置、此时部件的状态被称作显影接触和驱动传递状态。
【状态2】
当主组件间隔构件80从显影接触和驱动传递状态沿着图中的箭头F1表示的方向运动δ1时,如图7的分图(b)所示,显影单元9沿着箭头K的方向围绕旋转轴线X旋转角度θ1。结果,显影辊6与鼓4间隔开一距离ε1。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相关联地,分离凸轮672和显影单元9中的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沿着箭头K表示的方向旋转角度θ1。分离凸轮672包含在显影单元9中,但是如图69所示,力接收部分672b与驱动侧盒盖构件624的接合部分624d相接合。因此,即使显影单元9旋转,分离凸轮672的位置也不会改变。换言之,分离凸轮672相对于显影单元9运动。如图74的分图(a)和图74的分图(b)所示出的状态,在所述状态下,分离凸轮672的接触部分672a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接触部分632r开始相互接触。此时,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保持相互接合(图74的分图(a))。因此,从设备的主组件2输入到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驱动力通过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惰轮68和显影辊齿轮69传递到显影辊6。在此状态下,这些部件的状态被称作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传递状态。在状态1中,力接收部分672b接触驱动侧盒盖构件624的接合部分624d并不是必须的。更具体地,在状态1中,力接收部分672b可以与驱动侧盒盖构件624的接合部分624d间隔开。在此情况下,在从状态1到状态2的转换操作过程中,力接收部分672b和驱动侧盒盖构件624的接合部分624d之间的间隙消失,即,力接收部分672b与驱动侧盒盖构件624的接合部分624d相接触。
【状态3】
图75的分图(a)和图75的分图(b)示出了当如图7的分图(c)所示主组件间隔构件80从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传递状态沿着附图中的箭头F1的方向运动δ2时的驱动连接部分。与显影单元9旋转的角度θ2(>θ1)相关联地,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旋转。此时,分离凸轮672的接触部分672a接收来自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接触部分632r的反作用力。如上所述,通过力接收部分672b与驱动侧盒盖构件624的接合部分624d相接合,分离凸轮672只能沿着轴向方向(箭头M和N的方向)运动(图69)。因此,结果是分离凸轮672沿着箭头N的方向运动一运动距离p。与分离凸轮672沿着箭头N的方向的运动相关联地,分离凸轮672的作为推动部分的推动表面672c推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作为要被推动的部分的被推动表面571c。由此,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克服弹簧70的推动力沿着箭头N的方向滑动p(图75和图72的分图(b))。
此时,运动距离p大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之间的接合深度q,并且因此,爪474a和爪571a相互分离。然后,因为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接收来自设备的主组件2的驱动力,所以其继续旋转,而另一方面,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停止。结果,惰轮68、显影辊齿轮69和显影辊6的旋转停止。部件的位置是间隔位置,或者部件的状态是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断开状态。
以上述方式,与显影单元9沿着箭头K的方向的旋转相关联地,断开对显影辊6的驱动。通过这样的结构,显影辊6能够在旋转时与鼓4间隔开,以使得能够根据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间隔距离来停止对显影辊6的驱动。
【驱动连接操作】
然后,将对当显影辊6和鼓4从间隔状态改变为接触状态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进行描述。该操作是从上述显影接触状态到间隔开的显影装置状态的操作的反向操作。
在间隔开的显影装置状态下(显影单元9处于如图7的分图(c)所示的角度θ2的位置的状态),驱动连接部分处于这样的状态:其中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处于分离状态,如图75所示。
在通过使显影单元9从该状态沿着图7示出的箭头H的方向逐渐旋转而获得的显影单元9的角度θ1的位置(在图7的分图(b)和图74中示出的状态),通过弹簧70的推动力使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沿着箭头M的方向运动而使得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相互接合。由此,将来自主组件2的驱动力传递到显影辊6,以使显影辊6旋转。此时,显影辊6和鼓4仍然处于相互间隔开的状态下。
通过使显影单元9沿着图7中示出的箭头的H方向逐渐地进一步旋转,显影辊6能够接触到鼓4。
前述内容解释了与显影单元9沿着箭头H的方向的旋转相关联地将驱动传递到显影辊6的操作。通过这样的结构,显影辊6在旋转时与鼓4形成接触,并且能够根据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间隔距离而将驱动传递到显影辊6。
在前文的描述中,分离凸轮672的力接收部分672b与驱动侧盒盖构件624的管控部分624d相接合,但是这不是必须的,并且例如其可以与清洁装置容器26相接合。
在本实施例中,特别地,分离凸轮672设置有接触部分672a,并且作为与其接触的操作部分的接触部分632r设置在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上。另外,接合部分672b相对于鼓单元8通过设置在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圆柱形部分632b的一部分中的开口632c伸出。因此,接合部分672b和作为能够作用在其上的第二引导部分的一部分的接合部分624d的设置范围增大。更具体地,操作构件不必如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那样相对于轴向方向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外侧延伸穿过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孔632j。
在前文的描述中是以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成像设备的处理盒P为例,但是与将在下文描述的实施例8类似地,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如图76所示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成像设备的显影盒D。
作为其它类似的示例,图77示出了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成像设备的显影盒D。图77示出了设置在显影盒D的驱动侧端部部分处的部件,并且与实施例6类似地,所述部件包括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在此,作为联接释放构件的分离凸轮6272具有力接收部分6272u,以用于从成像设备的主组件沿着箭头F2的方向接收力。当分离凸轮6272从成像设备的主组件沿着箭头F2的方向接收力时,其围绕旋转轴线X沿着箭头H的方向旋转。与上述示例相类似地,作为设置在分离凸轮6272上的力接收部分的接触部分6272a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232的接触部分6232r接收反作用力。由此,分离凸轮6272沿着箭头N的方向运动。然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相互分离,由此使得显影辊6的旋转停止。
当驱动传递到显影辊6时,分离凸轮6272沿着箭头M的方向运动,以使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与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相互接合。此时,移除沿着箭头F2的方向对分离凸轮6272的作用力,从而利用弹簧70的反作用力使分离凸轮6272沿着箭头M的方向运动。
如上文所述,即使在显影辊6总是保持与鼓4相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切换对显影辊6的驱动传递。
在上文中,本发明应用于显影盒D,但是盒可以是另一种类型,例如,其可以是包括鼓的处理盒P。更特别地,本实施例的结构能够应用于这样的结构,在所述结构中,在鼓4和显影辊6在处理盒P中相互接触的状态下切换对显影辊的驱动传递。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当对鼓4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时,显影辊6与鼓4相接触(接触型显影系统),但是也可以使用另一种类型的显影系统。例如,可以使用非接触型显影系统,其中,在对鼓4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期间,在鼓4和显影辊6之间设置有小间隙。
如在上文所述,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成像设备的盒可以是包括鼓的处理盒P或者显影盒D。
【实施例7】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盒。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将省略与前述实施例的结构相类似的结构的描述。
【显影单元的结构】
如图78和图79所示,显影单元9包括显影辊6、显影刮刀31、显影装置框架29和轴承构件745等。
另外,如图78所示,轴承构件745固定至显影装置框架29的一个纵向端部部分。轴承构件745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6。显影辊6在纵向端部部分处设置有显影辊齿轮69。
另外,另一个轴承构件35固定至驱动侧盒盖构件724(图81)。在所述另一个轴承构件35和驱动侧盒盖构件724之间设置有:作为第三驱动传递构件的惰轮68,以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显影辊齿轮69;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以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惰轮68。
轴承构件35可旋转地支撑惰轮68,以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显影辊齿轮69。驱动侧盒盖构件724设置有开口724c。通过开口724c暴露出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驱动输入部分474b。当盒P(PY、PM、PC、PK)安装至设备的主组件2时,驱动输入部分474b与图3的分图(b)示出的显影装置驱动输出构件62(62Y、62M、62C、62K)相接合,以传递来自设置在设备的主组件2中的驱动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即,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用作显影输入联接件。从设备的主组件2输入到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驱动力通过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和惰轮68传递到显影辊齿轮69和显影辊6。图80和图81是图解了显影单元9、鼓单元8和轴承构件35固定于此的驱动侧盒盖构件724的透视图。如图81所示,轴承构件35固定至驱动侧盒盖构件724。轴承构件35设置有支撑部分35a。另一方面,显影装置框架29设置有旋转孔29c(图80)。当显影单元9和鼓单元8相互联接时,显影装置框架29的旋转孔29c在盒P的一个纵向端部部分侧与轴承构件35的支撑部分35a相接合。另外,在盒P的另一个纵向端部部分侧,从显影装置框架29伸出的伸出部分29b与非驱动侧盒盖构件的支撑孔部分25a相接合。由此,相对于鼓单元8可旋转地支撑显影单元9。在此情况下,旋转中心X(构成显影单元9相对于鼓单元8的旋转中心)与将轴承构件35的支撑部分35a的中心和盒盖构件25的支撑孔部分25a的中心相连的线对准。
【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
参照图78和图79,将描述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
首先将描述其整体布置方案。
在轴承构件35和驱动侧盒盖构件724之间,沿着从轴承构件35朝向驱动侧盒盖构件724的方向依次设置有:惰轮68;弹簧70,所述弹簧70是作为推动构件的弹性构件;作为第二联接构件的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分离凸轮772,所述分离凸轮772是分离机构的一部分并且是操作构件;以及作为第一联接构件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这些构件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同轴。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连接部分包括弹簧70、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分离凸轮772、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驱动侧盒盖构件724、以及固定至显影装置框架29的一个纵向端部部分的轴承构件745。将对它们进行详细描述。
另一个轴承构件35可旋转地支撑惰轮68。更详细地,另一个轴承构件35的第一轴接收部分35p(圆柱形外表面)可旋转地支撑惰轮68的被支撑部分68p(圆柱形内表面)(图78和图79)。
图82示出了作为联接释放构件的分离凸轮772和驱动侧盒盖构件724之间的关系。分离凸轮772具有基本为环形的构造,并且具有作为第二被引导部分的外周表面772i,其中,驱动侧盒盖构件724具有作为第二引导部分的一部分的内周表面724i。内周表面724i能够与外周表面772i相接合。另外,分离凸轮772的外周表面772i和驱动侧盒盖构件724的内周表面724i与旋转中心X同轴。更具体地,分离凸轮772能够相对于驱动侧盒盖构件724和显影单元9沿着轴向方向滑动,并且还能够围绕轴线X沿着旋转运动方向滑动(可旋转)。
作为联接释放构件的分离凸轮772设置有作为力接收部分的接触部分(倾斜表面)772a,并且驱动侧盒盖构件724设置有作为操作部分的接触部分(倾斜表面)724b。在此,分离凸轮772的接触部分772a和驱动侧盒盖构件724的接触部分724b能够相互接触。
图83示出了驱动连接部分、驱动侧盒盖构件724和轴承构件745的结构。轴承构件745设置有作为第二引导部分的一部分的管控部分745d。管控部分745d与力接收部分772b相接合,所述力接收部分772b用作分离凸轮772的被保持在驱动侧盒盖构件724和另一个轴承构件35之间的第二被引导部分。通过管控部分745d和力接收部分772b之间的接合,防止分离凸轮772相对于轴承构件745和显影单元9围绕轴线X做相对运动。图84是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
惰轮68的圆柱形部分68p和另一个轴承构件35的第一轴接收部分35p(圆柱形外表面)相互接合。惰轮68的圆柱形部分68q和驱动侧盒盖构件724的内圆周724q相互接合。即,由另一个轴承构件35和驱动侧盒盖构件724在惰轮68的相对的端部部分处可旋转地支撑惰轮68。
另外,通过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圆柱形部分474p和驱动侧盒盖构件724的孔部分724p之间相互接合,相对于驱动侧盒盖构件724可旋转地支撑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
而且,另一个轴承构件35的第一轴接收部分35p(圆柱形外表面)、驱动侧盒盖构件724的内圆周724q和孔部分724p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中心X同轴。即,围绕显影单元9的旋转中心X可旋转地支撑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与前述实施例类似,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圆柱形部分474m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孔部分571m相互接合(图60)。通过这样做,结果是还围绕显影单元9的旋转中心X可旋转地支撑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
图84的分图(a)是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其中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和驱动输入联接件474的爪474a相互接合。图84的分图(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其中,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相互间隔开。
【驱动断开操作】
将描述从显影辊6和鼓单元4之间的接触状态改变成间隔状态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
【状态1】
如图7的分图(a)所示,主组件间隔构件80和轴承构件745的力接收部分745a以间隙d而间隔开。此时,鼓4和显影辊6相互接触。该状态被称作主组件间隔构件80的“状态1”。图85的分图(a)示意性地示出了此时的驱动连接部分。图85的分图(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在图85中,为了更好地图解而省略了一些部件。另外,在图85的分图(a)中,成对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以及成对的分离凸轮772和驱动侧盒盖构件724被分别示出。在图85的分图(b)中,仅示出了驱动侧盒盖构件724的包括接触部分724b的部分,并且仅示出了轴承构件745的包括管控部分745d的部分。在分离凸轮772的接触部分772a和盒盖构件724的接触部分724b之间存在间隙e。另外,此时,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以接合深度q相互接合,使得能够进行驱动传递(图85的分图(a))。另外,如上所述,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与惰轮68相接合(图59)。因此,从设备的主组件2输入到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驱动力通过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传递到惰轮68和显影辊齿轮69。由此驱动显影辊6。此时部件的位置被称作接触位置、此时部件的状态被称作显影接触和驱动传递状态。
【状态2】
当如图7的分图(b)所示主组件间隔构件80从显影接触和驱动传递状态沿着图中的箭头F表示的方向运动δ1时,显影单元9沿着箭头K的方向围绕旋转轴线X旋转角度θ1。结果,显影辊6与鼓4间隔开一距离ε1。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相关联地,显影单元9中的轴承构件745沿着箭头K的方向旋转角度θ1。另一方面,分离凸轮772处于鼓单元8中,但是如图83所示,力接收部分772b与轴承构件745的接合部分745d相接合。因此,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相关联地,分离凸轮772在鼓单元8内沿着箭头K的方向旋转。如图86的分图(a)和图86的分图(b)所示,分离凸轮772的接触部分772a和驱动侧盒盖构件724的接触部分724b开始相互接触。此时,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保持相互接合。因此,从设备的主组件2输入到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驱动力通过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惰轮68和显影辊齿轮69传递到显影辊6。在此状态下,这些部件的状态被称作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传递状态。
【状态3】
图87的分图(a)和图87的分图(b)示出了当如图7的分图(c)所示主组件间隔构件80沿着附图中的箭头F1的方向从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传递状态仅运动δ2时的驱动连接部分。与显影单元9旋转的角度θ2(>θ1)相关联地,轴承构件745旋转。此时,分离凸轮772的接触部分772a接收来自驱动侧盒盖构件724的接触部分724b的反作用力。如上所述,分离凸轮772的力接收部分772b与轴承构件745的接合部分745d相接合,使得分离凸轮772相对于显影单元9只能沿着轴向方向(箭头M和N的方向)运动(图83)。因此,结果是分离凸轮772沿着箭头N的方向运动一运动距离p。与分离凸轮772沿着箭头N的方向的运动相关联地,分离凸轮772的作为推动部分的推动表面772c推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作为要被推动的部分的被推动表面571c。由此,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克服弹簧70的推动力沿着箭头N的方向滑动运动距离p。
此时,运动距离p大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之间的接合深度q,并且因此,爪474a和爪571a相互分离。然后,因为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接收来自设备的主组件2的驱动力,所以其继续旋转,而另一方面,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停止。结果,惰轮68、显影辊齿轮69和显影辊6的旋转停止。部件的位置是间隔位置、或者部件的状态是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断开状态。
以上述方式,与显影单元9沿着箭头K的方向的旋转相关联地断开对显影辊6的驱动。通过这样的结构,显影辊6能够在旋转时与鼓4间隔开,使得能够根据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间隔距离来停止对显影辊6的驱动。
【驱动连接操作】
接下来,将针对当显影辊6和鼓4从间隔状态改变为接触状态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进行描述。该操作是从上述的显影接触状态到间隔开的显影装置状态的操作的反向操作。
在间隔开的显影装置状态下(如图7中的分图(c)所示显影单元9处于角度θ2的位置的状态),驱动连接部分处于这样的状态:其中,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处于分离状态,如图87所示。
在通过显影单元9从该状态沿着图7示出的箭头H的方向逐渐旋转而获得的显影单元9的角度θ1的位置(在图7的分图(b)和图86中示出的状态),通过弹簧70的推动力使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沿着箭头M的方向运动而使得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相互接合。由此,将来自主组件2的驱动力传递到显影辊6,以使显影辊6旋转。此时,显影辊6和鼓4仍然处于相互间隔开的状态下。
通过使显影单元9沿着图7中示出的箭头H的方向进一步逐渐旋转,显影辊6能够接触到鼓4。
前述内容解释了与显影单元9沿着箭头H的方向旋转相关联地将驱动传递到显影辊6的操作。通过这样的结构,显影辊6在旋转时与鼓4相接触,并且能够根据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间隔距离而将驱动传递到显影辊6。
在前文中,分离凸轮772的力接收部分772b与轴承构件745的管控部分745d相接合,但这不是必须的,并且例如其可以与显影装置框架29相接合。
如本实施例中所述,作为第一联接构件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和作为第二联接构件的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可以设置在鼓单元8上。
【实施例8】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盒。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将省略与前述实施例的结构相类似的结构的描述。
【显影单元的结构】
如图88和图89所示,显影单元9包括显影辊6、显影刮刀31、显影装置框架29、轴承框架845、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等。
另外,如图88所示,轴承构件845固定至显影装置框架29的一个纵向端部部分。轴承构件845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6。显影辊6在纵向端部部分处设置有显影辊齿轮69。而且,轴承构件845可旋转地支撑作为第三驱动传递构件的惰轮68,以用于将驱动力传递至显影辊齿轮69。
另外,设置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等作为驱动连接部分,以用于按适当的顺序将驱动传递到惰轮68。
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相对于盒P的纵向方向固定至轴承构件845的外侧。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覆盖显影辊齿轮69、惰轮68、作为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作为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如图88和图89所示,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设置有圆柱形部分632b。圆柱形部分632b设置有内开口632d,通过内开口632d暴露出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驱动输入部分474b。当盒P(PY、PM、PC、PK)安装至设备的主组件2时,驱动输入部分474b与图3的分图(b)示出的显影装置驱动输出构件62(62Y、62M、62C、62K)相接合,以便从设置在设备的主组件2中的驱动马达(未示出)传递驱动力。即,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用作显影输入联接件。因此,从设备的主组件2输入到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驱动力通过惰轮68传递到显影辊齿轮69和显影辊6。将在下文详细描述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
【鼓单元和显影单元的组装】
如图90和图91所示,当显影单元9和鼓单元8相互连接时,在盒P的一个端部部分侧,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圆柱形部分632b的外圆周632a与驱动侧盒盖构件824的支撑部分824a相接合。在盒P的另一个端部部分侧,从显影装置框架29伸出的伸出部分29b接合到非驱动侧盖构件的支撑孔部分25a中。由此,相对于鼓单元8可旋转地支撑显影单元9。在此,显影单元9相对于鼓单元的旋转中心被称作“旋转中心X”。旋转中心X是得到支撑孔部分824a的中心和支撑孔部分25a的中心的轴线。
【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
参照图88和图89,将描述驱动连接部分的结构。
首先将描述其整体布置方案。
在轴承构件845和驱动侧盒盖构件824之间,沿着从轴承构件845朝向驱动侧盒盖构件824的方向依次设置有:惰轮68;弹簧70,所述弹簧70是作为推动构件的弹性构件;作为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分离凸轮872,所述分离凸轮872作为联接释放构件是分离机构的一部分;分离操作杆73,所述分离操作杆73作为操作构件(可旋转构件)是分离机构的一部分;以及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作为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这些构件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同轴。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连接部分包括惰轮824、弹簧70、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分离凸轮872、分离操作杆73、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和驱动侧盒盖构件824。将对它们进行详细描述。
轴承构件845可旋转地支撑作为第三驱动传递构件的惰轮68。更详细地,轴承构件845的第一轴接收部分845p(圆柱形外表面)可旋转地支撑惰轮68的被支撑部分68p(圆柱形内表面)(图88、图89)。
而且,轴承构件845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6。更详细地,轴承构件845的第二轴接收部分845q(圆柱形内表面)可旋转地支撑显影辊6的轴部分6a。
显影辊6的轴部分6a被装配到显影辊齿轮69中。通过这样做,从惰轮68通过显影辊齿轮69将旋转力传递到显影辊6。
图92示出了作为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和作为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结构。另外,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在中心部分处设置有孔部分571m。孔部分571m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小直径圆柱形部分474m相接合。通过这样做,相对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可滑动地(沿着轴线可旋转且可滑动)支撑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
在此,如图88和图89所示,分离凸轮872布置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之间。如上所述,分离凸轮872具有基本为环形的构造并且具有外周表面872i,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设置有内周表面632i(图51)。内周表面632i能够与外周表面872i相接合。通过这样做,分离凸轮872能够相对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滑动(平行于显影辊6的轴线可滑动)。
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设置有作为第二引导部分的引导件632h,并且分离凸轮872设置有作为第二被引导部分的引导槽872h。在此,引导件632h和引导槽872h平行于轴向方向(箭头M和N的方向)。在此,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引导件632h与分离凸轮872的引导槽872h相接合。通过引导件632h和引导槽872h之间的接合,分离凸轮872相对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只能沿着轴向方向(箭头M和N的方向)滑动。
图93是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
惰轮68的圆柱形部分68p(圆柱形外表面)和轴承构件845的第一轴接收部分845p(圆柱形内表面)相互接合。另外,惰轮68的圆柱形部分68q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内圆周632q相互接合。即,由轴承构件845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在惰轮68的相对的端部部分处可旋转地支撑惰轮68。
另外,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具有小直径的圆柱形部分474k(另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和惰轮68的孔部分68k(另一个端部部分侧支撑部分)可旋转地相互接合(图93)。而且,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圆柱形部分474p(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孔部分632p(一个端部部分侧支撑部分)可旋转地相互接合。即,由惰轮68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在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相对的端部部分处可旋转地支撑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
在此,圆柱形部分474k设置在轴部分74m的自由端部处,圆柱形部分474p设置在驱动输入部分474b和爪部分474a之间。
另外,圆柱形部分474p在上游驱动传动构件474的旋转的径向方向上比爪部分474a更加远离旋转轴线X。
圆柱形部分474p在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旋转的径向方向上比驱动输入部分474b更加远离旋转轴线X。
而且,轴承构件845的第一轴接收部分854p(圆柱形内表面)、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内圆周632q和孔部分632p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中心X同轴。即,围绕显影单元9的旋转中心X可旋转地支撑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如上所述,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圆柱形部分474m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孔部分571m相互接合(图92)。通过这样做,结果是还围绕显影单元9的旋转中心X可旋转地支撑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
分离操作杆73的被引导表面73s接触到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引导表面474s。由此,限制分离操作杆73沿着轴线X的方向的运动。
图93的分图(a)是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其图解了这样的状态,在所述状态下,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相互接合。图93的分图(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其中,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相互间隔开。在此,分离操作杆7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之间。
图94示出了分离凸轮872和分离操作杆73的构成。作为联接释放构件的分离凸轮872包括作为力接收部分(要被推动的部分)的接触部分872a和圆柱形内表面872e。在此,接触部分872a相对于旋转轴线X(平行于显影辊6的旋转轴线)倾斜。另外,分离操作杆73设置有作为推动部分的接触部分73a和外周表面73e。在此,接触部分73a相对于旋转轴线X倾斜。
分离操作杆73的接触部分73a能够接触到分离凸轮872的接触部分872a。另外,分离凸轮872的圆柱形内表面872e和分离操作杆73的外周表面73e可滑动地相互结合。而且,分离凸轮872的外周表面872i和圆柱形内周表面872e与分离操作杆73的外周表面73e相互同轴。在此,如上所述,分离凸轮872的外周表面872i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内周表面632i相接合(图51)。分离凸轮872的外周表面872i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内周表面632i与旋转中心X同轴。换言之,通过分离凸轮872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来支撑分离操作杆73,并且分离操作杆73相对于显影单元9(显影装置框架29)围绕旋转中心X可旋转。
在此,分离操作杆73设置有具有基本为环形构造的环形部分73j。环形部分73j包括接触部分73a和外周表面73e。而且,分离操作杆73设置有力接收部分73b,所述力接收部分73b作为从环形部分73j径向向外伸出的伸出部分。
图95示出了驱动连接部分和驱动侧盒盖构件824的结构。分离操作杆73设置有力接收部分73b。力接收部分73b与驱动侧盒盖构件824的管控部分824d相接合,以便从驱动侧盒盖构件824(感光构件框架的一部分)接收力。力接收部分73b通过设置在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圆柱形部分632b的一部分中的开口632c伸出,以便能够与驱动侧盒盖构件824的管控部分824d相接合。通过管控部分824d和力接收部分73b之间的接合,防止分离凸轮73相对于驱动侧盒盖构件824做围绕轴线X的相对运动。
图96的分图(a)是盒P的透视图,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施加到显影单元9的力,图96的分图(b)是当沿着轴线X的方向观察时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由推动弹簧95施加的反作用力Q1、由鼓4通过显影辊6施加的反作用力Q2及其重力Q3等被施加到显影单元9。另外,在驱动断开操作时,正如将在下文详细描述的那样,通过与驱动侧盒盖构件824相接合,分离操作杆73接收反作用力Q4。反作用力Q1、Q2和Q4以及重力Q3的合力Q0被施加到驱动侧的支撑孔部分824a、25a,所述支撑孔部分824a、25a可旋转地支撑显影单元9以及非驱动侧盒盖构件824和25。
因此,当沿着轴向方向的方向观察盒P时(图96的分图(b)),相对于合力Q0的方向,驱动侧盒盖构件824的滑动部分824a接触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是必须的。另一方面,相对于合力Q0的方向以外的方向,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圆柱形部分632b或驱动侧盒盖构件824的滑动部分824a不是必须的。在本实施例中,鉴于此,沿着与合力Q0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开放的开口632c设置在圆柱形部分632b的相对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驱动侧盒盖构件824滑动的一部分中。用于与驱动侧盒盖构件824的管控部分824d相接合的分离操作杆73穿过开口632c。
【驱动断开操作】
将描述从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接触状态改变成间隔状态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
【状态1】
如图7的分图(a)所示,主组件间隔构件80和轴承构件845的力接收部分845a以间隙d间隔开。此时,鼓4和显影辊6相互接触。该状态被称作主组件间隔构件80的“状态1”。图97的分图(a)示意性地示出了此时的驱动连接部分。图97的分图(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在图97中,为了更好的图解而省略了一些部件。在图97的分图(a)中,成对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以及成对的分离凸轮872和分离操作杆73被分别示出。在图97的分图(b)中,仅示出了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包括引导件632h的部分。在分离凸轮872的接触部分872a和分离操作杆73的接触部分73a之间存在间隙e。此时,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以接合深度q相互接合。另外,如上所述,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与惰轮68相接合(图59)。因此,从设备的主组件2输入到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驱动力通过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传递到惰轮68。由此驱动显影辊齿轮69和显影辊6。此时部件的位置被称作接触位置、此时部件的状态被称作显影接触和驱动传递状态。
【状态2】
当主组件间隔构件80从显影接触和驱动传递状态沿着图中的箭头F表示的方向仅运动δ1时(图7的分图(b)),显影单元9沿着箭头K的方向围绕旋转中心X旋转角度θ1,如上所述。结果,显影辊6与鼓4间隔开一距离ε1。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相关联地,显影单元9中的分离凸轮872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沿着箭头K表示的方向旋转角度θ1。另一方面,分离操作杆73设置在显影单元9中,但是如图95所示,力接收部分73b与驱动侧盒盖构件824的接合部分824d相接合。因此,力接收部分73b不会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相关联地运动,并且不会改变其位置。即,分离操作杆73接收来自驱动侧盒盖构件824的接合部分824d的反作用力,以相对于显影单元9实现相对运动(旋转)。图98的分图(a)示意性地示出了此时的驱动连接部分。图98的分图(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透视图。在图中示出的状态下,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相关联地,分离凸轮872沿着图中的箭头K的方向旋转,并且分离凸轮872的接触部分872a和分离操作杆73的接触部分73a开始相互接触。此时,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保持相互接合。因此,从设备的主组件2输入到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驱动力通过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惰轮68和显影辊齿轮69传递到显影辊6。在此状态下,这些部件的状态被称作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传递状态。在状态1中,力接收部分73b不必接触驱动侧盒盖构件824的管控部分824d。更特别地,在状态1中,力接收部分73b可以与驱动侧盒盖构件824的管控部分824d间隔开。在此情况下,在从状态1到状态2的转换操作过程中,力接收部分73b和驱动侧盒盖构件824的管控部分824d之间的间隙消失,即,力接收部分73b与驱动侧盒盖构件824的管控部分824d相接触。
【状态3】
图99示出了当主组件间隔构件80从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传递状态沿着附图中的箭头F1的方向仅运动δ2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状态(图7的分图(c))。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角度θ2(>θ1)相关联地,分离凸轮872和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旋转。另一方面,与上述情况类似,分离操作杆73不会改变其位置,但是分离凸轮872沿着图中的箭头K的方向旋转。此时,分离凸轮872的接触部分872a接收来自分离操作杆73的接触部分73a的反作用力。另外,如上所述,通过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632的引导件632h相接合来限制分离凸轮872的引导槽872h以使其只能沿着轴向方向(箭头M和N的方向)运动(图51)。因此,结果是分离凸轮872沿着箭头N的方向滑动一运动距离p。与分离凸轮872沿着箭头N的方向的运动相关联地,分离凸轮872的作为推动部分的推动表面872c推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作为要被推动的部分的被推动表面571c。由此,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克服弹簧70的推动力沿着箭头N的方向滑动一运动距离p。
此时,运动距离p大于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之间的接合深度q,并且因此,爪474a和爪571a相互分离。然后,因为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接收来自设备的主组件2的驱动力,所以其继续旋转,而另一方面,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停止。结果,惰轮68、显影辊齿轮69合显影辊6的旋转停止。部件的位置是间隔位置、或者部件的状态是显影装置间隔和驱动断开状态。
以上述方式,与显影单元9沿着箭头K的方向的旋转相关联地,断开对显影辊6的驱动。通过这样的结构,显影辊6能够在旋转时与鼓4间隔开,以使得能够根据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间隔距离停止对显影辊6的驱动。
【驱动连接操作】
然后,将针对当显影辊6和鼓4从间隔状态改变为接触状态时的驱动连接部分的操作进行描述。该操作是从上述的显影接触状态到间隔开的显影装置状态的操作的反向操作。
在间隔开的显影装置状态下(显影单元9如图7的分图(c)所示处于角度θ2的位置的状态),驱动连接部分处于这样的状态:其中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处于分离状态,如图99所示。
在显影单元9从该状态沿着图7示出的箭头H的方向逐渐旋转时,导致显影单元9仅旋转角度θ1的状态(图7的分图(b)和图98示出的状态),通过弹簧70的推动力使得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沿着箭头M的方向运动。由此,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相互接合。由此,将来自主组件2的驱动力传递到显影辊6,以使显影辊6旋转。此时,显影辊6和鼓4仍然处于相互间隔开的状态下。
通过使显影单元9沿着图7中示出的箭头H的方向进一步逐渐旋转,显影辊6就能够接触到鼓4。
前述内容解释了与显影单元9沿着箭头H的方向的旋转相关联地将驱动传递到显影辊6的操作。通过这样的结构,显影辊6在旋转时与鼓4相接触,并且能够根据显影辊6和鼓4之间的间隔距离而将驱动传递到显影辊6。
如前文所述,根据所述结构,通过显影单元9的旋转角度来严格地确定针对显影辊6的驱动断开状态和驱动传递状态。
在前文中,分离凸轮的接触部分872a和分离操作杆73的接触部分73a面对面地接触,但是这不是必需的。例如,接触可以是表面和脊线之间的接触、表面和点之间的接触、脊线和脊线之间的接触或者脊线和点之间的接触。另外,在前文中,分离操作杆73的力接收部分73b与驱动侧盒盖构件824的管控部分824d相接合,但这不是必需的,例如其可以与清洁装置容器26相接合。
在本实施例中,显影单元9包括分离操作杆73和分离凸轮872。分离操作杆73能够相对于显影单元9围绕轴线X旋转,但是不能沿着轴向方向M或N滑动。另一方面,分离凸轮872能够相对于显影单元9沿着轴向方向M和N滑动,但是不能围绕轴线X旋转。因此,无需设置这样的构件:所述构件实现三维相对运动,所述三维相对运动包括相对于显影单元9围绕旋转中心X的旋转以及沿着轴向方向M和N的滑动运动。换言之,将部件的运动方向各别地分配给分离操作杆73和分离凸轮872。由此,部件的运动是二维的,并且因此而稳定操作。结果,能够顺畅地实施与显影单元9的旋转相关联的对显影辊6的驱动传递操作。
图100是图解了分离凸轮、分离操作杆、下游驱动传递构件、上游驱动传递构件之间相对于轴向方向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00的分图(a)示出了本实施例的结构,其中,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8071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8074之间设置了作为联接释放构件的分离凸轮8072和分离操作杆8073,所述联接释放构件是分离机构的一部分。通过分离凸轮8072的开口8072f和分离操作杆8073的开口8073f来接合上游驱动传递构件37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38。在驱动断开时,分离凸轮8072的作为推动部分的推动表面8072c推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8071的作为要被推动的部分的被推动表面8071c。同时,分离操作杆8073的作为推动部分的推动表面8073c推动上游驱动传递构件8074的作为要被推动的部分的被推动表面8074c。即,分离凸轮8072沿着箭头N的方向相对地推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8071,并且分离操作杆8073沿着箭头M的方向相对地推动上游驱动传递构件8074,由此,下游驱动驱动传递构件8071和上游驱动传递构件8074相互分离,以便断开沿着箭头M和N的方向的驱动传递。
另一方面,图100的分图(b)示出了与前述示例不同的结构,并且由围绕轴线可旋转的轴44来可滑动地支撑不同部件。具体地,相对于轴44可滑动地支撑分离操作杆8173。另一方面,可旋转地支撑上游驱动传递构件8174,并且所述上游驱动传递构件8174与轴44可旋转地接合成一体。例如,固定至轴44的销47和设置在上游驱动传递构件8174中的槽8174t相互接合,由此,上游驱动传递构件8174和轴44固定在一起。相对于轴44可滑动地支撑下游驱动传递构件8171。上游驱动传递构件8174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8171通过作为联接释放构件的分离凸轮8172的开口8172f而相互接合。另外,轴44设置有环形构件46,所述环形构件46能够与轴可旋转地接合成一体。环形构件46用于沿着箭头M的方向保持分离操作杆8173。在利用上述结构实施驱动断开时,分离凸轮8172的作为力接收部分的接触部分8172a和分离操作杆8173的接触部分8173a首先相互接触。然后,沿着轴线M和N的方向在分离操作杆8173和环形构件8173之间存在间隙,分离操作杆8173沿着箭头M的方向运动以便抵靠环形构件46。由此,分离操作杆8173相对于箭头M和N的方向关于轴44定位。随后,根据分离凸轮8172的沿着箭头N的方向的运动,下游驱动传递构件8171运动离开上游驱动传递构件8174,由此断开驱动传递。通过这样的结构,为了减小上游驱动传递构件8171和/或分离凸轮8172沿着箭头M和N的方向的用于驱动连接和断开的运动距离,或者为了以高精确度控制驱动连接和断开的时机,理想的是以高精确度控制固定至轴44以定位分离操作杆8173的环形构件46的位置准确度以及上游驱动传递构件8174和环形构件46之间的位置准确度。
另一方面,利用图100的分图(a)示出的结构,当上游驱动传递构件8074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8071相互分离时,分离凸轮8072和分离操作杆8073只要设置在上游驱动传递构件8074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8071之间就已经满足要求。因此,能够减小下游驱动传递构件8071和/或分离凸轮8072沿着箭头M和N的方向的运动距离,并且另外还能够以高精确度控制驱动连接和断开的时机,而且还能够减小部件数量并能够提高组装性能。
在图94中,通过分离操作杆73的外周表面73e和作为联接释放构件的分离凸轮872的圆柱形内周表面872e之间的接合来实现分离操作杆73和分离凸轮872的定位。
然而,这不是必需的,并且能够使用如图101所述的结构。更特别地,相对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8232的内周表面8232q可滑动地支撑分离操作杆8273的外周表面8273e,并且还相对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8232的内周表面8232q可滑动地支撑分离凸轮8272的圆柱形内表面8272i。
【实施例9】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盒。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将省略与前述实施例的结构相类似的结构的描述。本实施例与上述的第五实施例类似。
图102的分图(a)是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图中示出了这样的状态:其中作为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作为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1a相互接合。图102的分图(b)是驱动连接部分的截面图,图中示出了这样的状态:其中上游驱动传递构件474的爪474a和下游驱动传递构件571的爪57a相互分离。
分离操作杆973通过设置在圆柱形部分932b的一部分中的开口932c伸出,所述圆柱形部分932b能够相对于显影装置覆盖构件932的驱动侧盒盖构件924滑动。分离操作杆973设置在滑动部分924a相对于轴线X的方向的滑动范围924e中,所述滑动范围924e处于驱动侧盒盖构件924和显影单元9之间。
在此,如上文所述,在驱动断开操作期间,分离操作杆973接收反作用力Q4(图96)。分离操作杆93的用于接收反作用力Q4的力接收部分973b设置在滑动部分924a的滑动范围924e中,所述滑动范围924e处于显影单元9和驱动侧盒盖构件924之间。另外,分离操作杆973被支撑在滑动部分924a的滑动范围924e中,所述滑动范围924e处于显影单元9和驱动侧盒盖构件924之间。即,在没有沿着轴线X的方向偏移的前提下,驱动侧盒盖构件924接收由分离操作杆973接收的反作用力Q4。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抑制显影装置覆盖构件932的变形。因为显影装置覆盖构件932的变形得到抑制,所以能够稳定地实施显影单元9相对于驱动侧盒盖构件924围绕轴线X的旋转。而且,因为分离操作杆973设置在滑动部分924a沿着轴线X的方向处于显影单元9和驱动侧盒盖构件924之间的滑动范围924e内,所以能够减小驱动连接部分和处理盒的尺寸。
【工业应用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盒、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其中,在盒内能够实施对显影辊的驱动转换。
【附图标记】
1:成像设备
2:主组件
4:电子照相感光鼓
5:充电辊
7:清洁刮刀
8:鼓单元
9:显影单元,显影单元
24:驱动侧盒盖
25:非驱动侧盒盖
26:清洁装置容器
27:剩余显影剂容纳部分
29:显影装置框架
31:显影刮刀
32:显影装置覆盖构件
45:轴承
49:显影剂容纳部分
68:惰轮
69:显影辊齿轮
70:弹簧
71:下游驱动传递构件
72:分离凸轮
73:分离操作杆
74:上游驱动传递构件
80:主组件间隔构件
81:导轨
95:推动弹簧
Claims (159)
1.一种盒,所述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所述盒包括:
(i)可旋转显影辊,所述可旋转显影辊用于使得形成在感光构件上的潜像显影;
(ii)第一驱动传递构件,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能够接收源自所述主组件的旋转力;
(iii)第二驱动传递构件,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能够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联接并且能够将由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接收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以及
(iv)联接分离构件,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包括:(iv-i)力接收部分,所述力接收部分能够接收源自所述主组件的力;和(iv-ii)推动部分,所述推动部分能够通过由所述力接收部分接收的力推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中的至少一方,以使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中的一方与另一方分离,由此断开联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中,所述联接分离构件能够基本平行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盒,还包括引导部分,所述引导部分用于引导所述联接分离构件的被引导部分,以使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基本平行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盒,其中,所述引导部分和所述被引导部分基本平行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还包括盒框架,所述盒框架设置有所述引导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其中,通过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基本平行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运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基本平行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其中,沿着平行于所述显影辊的轴线的方向,所述联接分离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其中,当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联接的状态下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和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伸出到与所述显影辊的轴线平行的虚拟线上时,所述联接分离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盒,其中,当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联接的状态下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和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伸出到所述虚拟线上时,所述联接分离构件的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区域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其中,当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联接的状态下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伸出到与所述显影辊的轴线平行的虚拟线上时,所述联接分离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与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其中,当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分离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伸出到与所述显影辊的轴线平行的虚拟线上时,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与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重叠。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盒,其中,当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分离的状态下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和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伸出到所述虚拟线上时,所述联接分离构件的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区域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其中,在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分离的状态下,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以同轴状态彼此直接接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包括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一个端部部分侧和另一个端部部分侧被可旋转地支撑的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和另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在所述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和所述另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之间设置有第一接合部分,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接合部分相接合的第二接合部分。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盒,还包括盒框架,所述盒框架设置有一个端部部分侧支撑部分,用于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包括轴部分,所述轴部分沿着其旋转轴线延伸,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包括孔部分,所述孔部分沿着其旋转轴线延伸,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通过所述轴部分穿过所述孔部分而直接接合。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在相对于其旋转轴线方向的一个端部部分处包括用于从所述主组件接收旋转力的旋转力接收部分,并且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在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另一个端部部分处设置有所述轴部分。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相对于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在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和所述轴部分之间的位置处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相接合的联接部分。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盒,其中,所述联接部分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径向方向比所述轴部分更加远离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旋转轴线的位置处。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设置有相对于旋转轴线方向在一个端部部分侧和另一个端部部分侧被可旋转地支撑的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和另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盒,其中,所述另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设置在所述轴部分的自由端部处,并且所述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设置在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和所述联接部分之间。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盒,其中,所述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径向方向比所述联接部分更加远离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旋转轴线的位置处。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盒,其中,所述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设置在比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更加远离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旋转轴线的位置处。
25.根据权利要求1至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其中,所述联接分离构件的推动部分能够推动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以使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分离。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盒,还包括用于将从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接收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的第三驱动传递构件。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第三驱动传递构件可运动地支撑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以使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能够运动离开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第三驱动传递构件具有基本为圆筒形的形状,并且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能够沿着其旋转轴线在所述第三驱动传递构件内部往复运动。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第三驱动传递构件包括轴部分,所述轴部分平行于其旋转轴线延伸,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设置有孔部分,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能够在所述轴部分与所述孔部分接合的状态下沿着所述轴部分往复运动。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第三驱动传递构件通过所述孔部分和所述轴部分之间的接合从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接收旋转力。
31.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盒,其中,所述轴部分设置在围绕所述第三驱动传递构件的旋转轴线的多个位置中的每一个位置处,并且所述孔部分设置在围绕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旋转轴线的多个位置中的每一个位置处,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能够在所述轴部分和所述孔部分分别彼此接合的状态下沿着所述轴部分往复运动。
32.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盒,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三驱动传递构件之间的弹性构件。
33.根据权利要求28至3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还包括在所述第三驱动传递构件内部的弹性构件,其中,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通过克服所述弹性构件的弹力运动至所述第三驱动传递构件的内部而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分离。
34.根据权利要求26至3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第三驱动传递构件在其外周边处包括用于将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的齿轮部分。
35.根据权利要求26至3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设置有相对于旋转轴线方向在一个端部部分侧和另一个端部部分侧被可旋转地支撑的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和另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盒,其中,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所述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和所述另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之间的接合部分与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接合部分相接合。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盒,还包括盒框架,所述盒框架设置有一个端部部分侧支撑部分,用于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所述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第三驱动传递构件设置有另一个端部部分侧支撑部分,用于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所述另一个端部侧被支撑部分。
39.根据权利要求1至3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还包括:显影装置框架,所述显影装置框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显影辊;以及相对于所述显影装置框架能够旋转的可旋转构件,其中,所述可旋转构件包括另一个推动部分,所述另一个推动部分用于通过其旋转将力施加到所述力接收部分。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盒,其中,所述力接收部分和所述另一个推动部分相对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倾斜。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盒,其中,在所述力接收部分和所述另一个推动部分倾斜的位置处、而且在所述盒通过所述联接处于分离状态而安装至所述主组件的状态下,所述力接收部分和所述另一个推动部分接触。
42.根据权利要求39至4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其中,所述可旋转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之间。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盒,其中,所述可旋转构件具有环形部分,所述环形部分具有基本为环形的构造。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盒,其中,所述可旋转构件设置有从所述环形部分伸出的伸出部分。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盒,还包括所述感光构件、支撑所述感光构件的感光构件框架,其中,所述显影装置框架与所述感光构件框架可运动地相连,以使所述显影辊能够朝向和离开所述感光构件运动。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盒,其中,与所述显影装置框架相对于所述感光构件框架的运动相关联地,所述可旋转构件的所述伸出部分从所述感光构件框架接收力,以使所述可旋转构件旋转。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盒,其中,当沿着所述显影辊的轴线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可旋转构件的所述伸出部分从所述显影装置框架朝向所述感光构件框架伸出。
48.根据权利要求44至4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其中,在盒安装至所述主组件的状态下,所述可旋转构件的所述伸出部分从固定至所述主组件的部分接收力。
49.根据权利要求39至4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还包括所述感光构件和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感光构件的感光构件框架。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盒,其中,在所述盒安装至所述主组件的状态下,所述感光构件框架固定至所述主组件,并且所述显影装置框架能够相对于所述感光构件框架运动。
51.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盒,其中,所述显影辊能够通过所述显影装置框架相对于所述感光构件框架运动而朝向和离开所述感光构件运动。
52.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盒,其中,所述显影装置框架设置有间隔力接收部分,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用于从所述主组件接收间隔力,以用于使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构件间隔开。
53.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盒,其中,当沿着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观察所述盒时,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在相对于所述显影辊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相对的位置处伸出。
54.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盒,其中,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和所述可旋转构件设置在所述显影装置框架中,并且其中,通过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接收间隔力,所述可旋转构件的所述伸出部分从所述感光构件框架接收力以使所述可旋转构件旋转。
55.根据权利要求39至5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其中,所述可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线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旋转轴线基本同轴。
56.根据权利要求1至5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联接部分形成为使得它们被拉向彼此。
57.根据权利要求1至5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联接部分均包括两个至九个爪。
58.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联接部分均包括六个爪。
59.根据权利要求1至5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其中,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包括环形部分,所述环形部分具有基本为环形的构造。
60.根据权利要求59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环形部分设置有所述推动部分。
61.根据权利要求60所述的盒,其中,所述推动部分具有表面,所述表面基本垂直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
62.根据权利要求59至6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其中,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具有从所述环形部分伸出的伸出部分。
63.根据权利要求62所述的盒,其中,所述伸出部分沿着基本垂直于包括所述环形部分的虚拟表面的方向伸出。
64.根据权利要求62所述的盒,其中,所述伸出部分从所述环形部分径向向外伸出。
65.根据权利要求62或63所述的盒,还包括引导部分,所述引导部分用于引导所述伸出部分的被引导部分,以使所述联接分离构件能够基本平行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运动。
66.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盒,其中,所述引导部分和所述被引导部分基本平行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延伸。
67.根据权利要求66所述的盒,还包括盒框架,所述盒框架设置有所述引导部分。
68.根据权利要求62至6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其中,所述伸出部分设置有所述力接收部分。
69.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盒,其中,所述力接收部分相对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倾斜。
70.根据权利要求62至6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其中,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包括多个这样的伸出部分。
71.根据权利要求70所述的盒,其中,所述伸出部分以基本相等的间隔设置。
72.根据权利要求62至6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其中,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具有三个这样的伸出部分。
73.根据权利要求72所述的盒,其中,所述三个伸出部分以基本相等的间隔设置。
74.根据权利要求1至7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其中,所述联接分离构件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旋转轴线基本同轴。
75.一种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能够在记录材料上成像,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
(i)主组件,所述主组件包括主组件驱动传递构件和主组件推动构件;以及
(ii)盒,所述盒能够拆卸地安装至所述主组件,所述盒包括:
(ii-i)用于使得形成在感光构件上的潜像显影的可旋转显影辊;
(ii-ii)第一驱动传递构件,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能够接收源自所述主组件的旋转力;
(ii-iii)第二驱动传递构件,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能够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联接并且能够将由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接收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以及
(ii-iv)联接分离构件,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包括:(ii-iv-i)力接收部分,所述力接收部分能够接收源自所述主组件推动构件的力;以及(ii-iv-ii)推动部分,所述推动部分能够通过由所述力接收部分接收的力推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中的至少一方,以使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中的一方与另一方分离,由此断开联接。
76.一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所述主组件包括主组件驱动传递构件和主组件推动构件,所述处理盒包括:
(i)可旋转感光构件;
(ii)可旋转显影辊,所述可旋转显影辊用于使得形成在所述感光构件上的潜像显影,所述显影辊能够朝向和离开所述感光构件运动;
(iii)推动力接收部分,所述推动力接收部分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主组件推动构件的推动力,以使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构件间隔开;
(iv)第一驱动传递构件,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主组件驱动传递构件的旋转力;
(v)第二驱动传递构件,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能够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联接并且能够将由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接收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以及
(vi)推动部分,所述推动部分能够通过由所述推动力接收部分接收的力推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中的至少一方,以使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中的一方与另一方分离,由此断开联接。
77.根据权利要求76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联接分离构件能够基本平行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运动。
78.根据权利要求77所述的处理盒,还包括引导部分,所述引导部分用于引导所述联接分离构件的被引导部分,以使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基本平行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运动。
79.根据权利要求78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引导部分和所述被引导部分基本平行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延伸。
80.根据权利要求78或79所述的处理盒,还包括盒框架,所述盒框架设置有所述引导部分。
81.根据权利要求77至8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中,通过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基本平行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运功,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基本平行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运动。
82.根据权利要求76至8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其中,沿着平行于所述显影辊的轴线的方向,所述联接分离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之间。
83.根据权利要求76至8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其中,当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联接的状态下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和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伸出到与所述显影辊的轴线平行的虚拟线上时,所述联接分离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重叠。
84.根据权利要求83所述的处理盒,其中,当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联接的状态下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和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伸出到所述虚拟线上时,所述联接分离构件的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区域中。
85.根据权利要求76至8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中,当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联接的状态下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伸出到与所述显影辊的轴线平行的虚拟线上时,所述联接分离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与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重叠。
86.根据权利要求76至8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中,当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分离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伸出到与所述显影辊的轴线平行的虚拟线上时,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与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重叠。
87.根据权利要求86所述的处理盒,其中,当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分离的状态下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和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伸出到所述虚拟线上时,所述联接分离构件的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区域中。
88.根据权利要求76至8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中,在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分离的状态下,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以同轴状态彼此直接接合。
89.根据权利要求88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包括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旋转轴线的一个端部部分侧和另一个端部部分侧被可旋转地支撑的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和另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
90.根据权利要求89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在所述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和所述另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之间设置有第一接合部分,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接合部分相接合的第二接合部分。
91.根据权利要求89或90所述的处理盒,还包括盒框架,所述盒框架设置有一个端部部分侧支撑部分,用于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
92.根据权利要求89至9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包括轴部分,所述轴部分沿着其旋转轴线延伸,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包括孔部分,所述孔部分沿着其旋转轴线延伸,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通过所述轴部分穿过所述孔部分而直接接合。
93.根据权利要求92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在相对于其旋转轴线方向的一个端部部分处包括用于从所述主组件接收旋转力的旋转力接收部分,并且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在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另一个端部部分处设置有所述轴部分。
94.根据权利要求93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相对于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在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和所述轴部分之间的位置处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相接合的联接部分。
95.根据权利要求94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联接部分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径向方向比所述轴部分更加远离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旋转轴线的位置处。
96.根据权利要求94或95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设置有相对于旋转轴线方向在一个端部部分侧和另一个端部部分侧被可旋转地支撑的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和另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
97.根据权利要求96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另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设置在所述轴部分的自由端部处,并且所述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设置在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和所述联接部分之间。
98.根据权利要求97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径向方向比所述联接部分更加远离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旋转轴线的位置处。
99.根据权利要求97或98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设置在比所述旋转力接收部分更加远离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旋转轴线的位置处。
100.根据权利要求76至9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联接分离构件能够推动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以使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分离。
101.根据权利要求100所述的处理盒,还包括用于将从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接收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的第三驱动传递构件。
102.根据权利要求10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第三驱动传递构件可运动地支撑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以使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能够运动离开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
103.根据权利要求102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第三驱动传递构件具有基本为圆筒形的形状,并且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能够沿着其旋转轴线在所述第三驱动传递构件内部往复运动。
104.根据权利要求103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第三驱动传递构件包括轴部分,所述轴部分平行于其旋转轴线延伸,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设置有孔部分,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能够在所述轴部分与所述孔部分接合的状态下沿着所述轴部分往复运动。
105.根据权利要求104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第三驱动传递构件通过所述孔部分和所述轴部分之间的接合从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接收旋转力。
106.根据权利要求104或105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轴部分设置在围绕所述第三驱动传递构件的旋转轴线的多个位置中的每一个位置处,并且所述孔部分设置在围绕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旋转轴线的多个位置中的每一个位置处,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能够在所述轴部分和所述孔部分分别彼此接合的状态下沿着所述轴部分往复运动。
107.根据权利要求102所述的处理盒,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三驱动传递构件之间的弹性构件。
108.根据权利要求103至10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处理盒,还包括在所述第三驱动传递构件内部的弹性构件,其中,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通过克服所述弹性构件的弹力运动至所述第三驱动传递构件的内部而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分离。
109.根据权利要求101至10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第三驱动传递构件在其外周边处包括用于将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的齿轮部分。
110.根据权利要求101至108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设置有相对于旋转轴线方向在所述一个端部部分侧和另一个端部部分侧被可旋转地支撑的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和另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
111.根据权利要求110所述的处理盒,其中,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所述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和所述另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之间的接合部分与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接合部分相接合。
112.根据权利要求111所述的处理盒,还包括盒框架,所述盒框架设置有一个端部部分侧支撑部分,用于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所述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
113.根据权利要求112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第三驱动传递构件设置有另一个端部部分侧支撑部分,用于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的所述另一个端部部分侧被支撑部分。
114.根据权利要求76至1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处理盒,还包括:显影装置框架,所述显影装置框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显影辊;以及相对于所述显影装置框架能够旋转的可旋转构件,其中,所述可旋转构件包括另一个推动部分,所述另一个推动部分用于通过其旋转将力施加到所述力接收部分。
115.根据权利要求114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力接收部分和所述另一个推动部分相对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倾斜。
116.根据权利要求115所述的处理盒,其中,在所述力接收部分和所述另一个推动部分倾斜的位置处、而且在所述盒通过所述联接处于分离状态而安装至所述主组件的状态下,所述力接收部分和所述另一个推动部分接触。
117.根据权利要求114至1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可旋转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之间。
118.根据权利要求117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可旋转构件具有环形部分,所述环形部分具有基本为环形的构造。
119.根据权利要求118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可旋转构件设置有从所述环形部分伸出的伸出部分。
120.根据权利要求119所述的处理盒,其中还包括感光构件框架,所述感光构件框架支撑所述感光构件,其中,所述显影装置框架与所述感光构件框架可运动地相连,以使所述显影辊能够朝向和离开所述感光构件运动。
121.根据权利要求120所述的处理盒,其中,与所述显影装置框架相对于所述感光构件框架的运动相关联地,所述可旋转构件的所述伸出部分从所述感光构件框架接收力,以使所述可旋转构件旋转。
122.根据权利要求12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当沿着所述显影辊的轴线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可旋转构件的所述伸出部分从所述显影装置框架朝向所述感光构件框架伸出。
123.根据权利要求119至12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中,在盒安装至所述主组件的状态下,所述可旋转构件的所述伸出部分从固定至所述主组件的部分接收力。
124.根据权利要求114至12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显影装置框架设置有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
125.根据权利要求124所述的处理盒,其中,当沿着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观察所述盒时,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在相对于所述显影辊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相对的位置处伸出。
126.根据权利要求124或125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和所述可旋转构件设置在所述显影装置框架中,并且其中,通过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接收间隔力,所述可旋转构件的所述伸出部分从所述感光构件框架接收力以使所述可旋转构件旋转。
127.根据权利要求76至12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联接部分形成为使得它们被拉向彼此。
128.根据权利要求76至12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联接部分均包括两个至九个爪。
129.根据权利要求128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的联接部分均包括六个爪。
130.根据权利要求76至12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包括环形部分,所述环形部分具有基本为环形的构造。
131.根据权利要求130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环形部分设置有所述推动部分。
132.根据权利要求13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推动部分具有表面,所述表面基本垂直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
133.根据权利要求130至13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具有从所述环形部分伸出的伸出部分。
134.根据权利要求133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伸出部分沿着基本垂直于包括所述环形部分的虚拟表面的方向伸出。
135.根据权利要求133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伸出部分从所述环形部分径向向外伸出。
136.根据权利要求133或134所述的处理盒,还包括引导部分,所述引导部分用于引导所述伸出部分的被引导部分,以使所述联接分离构件能够基本平行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运动。
137.根据权利要求136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引导部分和所述被引导部分基本平行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延伸。
138.根据权利要求137所述的处理盒,还包括盒框架,所述盒框架设置有所述引导部分。
139.根据权利要求133至13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伸出部分设置有所述力接收部分。
140.根据权利要求139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力接收部分相对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线倾斜。
141.根据权利要求133至14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包括多个这样的伸出部分。
142.根据权利要求14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伸出部分以基本相等的间隔设置。
143.根据权利要求133至14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联接分离构件具有三个这样的伸出部分。
144.根据权利要求143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三个伸出部分以基本相等的间隔设置。
145.一种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能够在记录材料上成像,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
(i)主组件,所述主组件包括间隔力推动构件和主组件驱动传递构件;以及
(ii)处理盒,所述处理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所述主组件,所述处理盒包括:
(ii-i)可旋转感光构件;
(ii-ii)显影辊,所述显影辊可旋转以使得形成在所述感光构件上的潜像显影,所述显影辊能够朝向和离开所述感光构件运动;
(ii-iii)间隔力接收部分,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用于从所述间隔力推动构件接收间隔力,以用于使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构件间隔开;
(ii-iv)第一驱动传递构件,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用于从所述主组件驱动传递构件接收旋转力;
(ii-v)第二驱动传递构件,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能够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相连,以将由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接收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以及
(ii-vi)联接分离构件,所述联接分离构件能够通过由所述间隔力接收部分接收的所述间隔力推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中的至少一方,以使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中的一方与另一方分离,以便断开联接。
146.一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所述处理盒包括:
感光构件;
感光构件框架,所述感光构件框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感光构件;
显影辊,所述显影辊用于使得形成在所述感光构件上的潜像显影;
显影装置框架,所述显影装置框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显影辊并与所述感光构件框架相连,以便能够在接触位置和间隔位置之间旋转,在所述接触位置中,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构件相接触,在所述间隔位置中,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构件间隔开;
第一驱动传递构件,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能够围绕旋转轴线旋转,所述显影装置框架能够围绕所述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感光构件框架旋转并且能够接收来自所述主组件的旋转力;
第二驱动传递构件,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能够围绕所述旋转轴线旋转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相连而且能够将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以及
分离机构,所述分离机构用于根据所述显影装置框架从所述接触位置旋转至所述间隔位置而使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之间分离。
147.根据权利要求146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分离机构通过根据所述显影装置框架从所述接触位置旋转至所述间隔位置使得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沿着旋转轴线运动而使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之间分离。
148.根据权利要求146或147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分离机构包括引导部分,所述引导部分用于使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沿着旋转轴线运动。
149.根据权利要求148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引导部分设置在所述显影装置框架上。
150.根据权利要求146至14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分离机构包括联接分离构件,所述联接分离构件能够平行于旋转轴线运动,并且所述联接分离构件推动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以随着所述显影装置框架从所述接触位置旋转至所述间隔位置而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分离。
151.根据权利要求150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分离机构包括另一个引导部分,用于使所述联接分离构件沿着所述旋转轴线运动。
152.根据权利要求15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另一个引导部分设置在所述显影装置框架上。
153.根据权利要求151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另一个引导部分设置在所述感光构件框架上。
154.根据权利要求146至15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分离机构包括推动构件,所述推动构件用于根据所述显影装置框架从所述接触位置到所述间隔位置的旋转来推动所述联接分离构件。
155.根据权利要求154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推动构件可运动地设置在所述显影装置框架上,并且能够根据所述显影装置框架从所述接触位置到所述间隔位置的旋转、通过从所述感光构件框架接收力而相对于所述显影装置框架运动。
156.根据权利要求155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推动构件能够围绕所述旋转轴线而相对于所述显影装置框架旋转。
157.根据权利要求154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推动构件设置在所述感光构件框架上。
158.根据权利要求157所述的处理盒,其中,所述推动构件固定至所述感光构件框架。
159.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所述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包括:
(i)主组件,所述主组件包括用于传递旋转力的主组件驱动传递构件;以及
(ii)处理盒,所述处理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所述主组件,所述处理盒包括:
(ii-i)感光构件;
(ii-ii)感光构件框架,所述感光构件框架用于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感光构件;
(ii-iii)显影辊;
(ii-iv)显影装置框架,所述显影装置框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显影辊并与所述感光构件框架相连,以便能够在接触位置和间隔位置之间旋转,在所述接触位置中,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构件相接触,在所述间隔位置中,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构件间隔开;
(ii-v)第一驱动传递构件,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能够围绕旋转轴线旋转,所述显影装置框架能够围绕所述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感光构件框架旋转并且能够接收来自所述主组件驱动传递构件的旋转力;
(ii-vi)第二驱动传递构件,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能够围绕所述旋转轴线旋转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相连而且能够将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显影辊;以及
(ii-vii)分离机构,所述分离机构用于根据所述显影装置框架从所述接触位置旋转至所述间隔位置而使所述第一驱动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构件之间分离。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716880.5A CN110426937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处理盒 |
CN201910716614.2A CN110376866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处理盒 |
CN201910716616.1A CN110376861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盒 |
CN201910716618.0A CN110333649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处理盒 |
CN201910716613.8A CN110376865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的盒 |
CN201910716633.5A CN110412851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处理盒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35835 | 2012-06-15 | ||
JP2012-135835 | 2012-06-15 | ||
PCT/JP2013/067016 WO2013187534A1 (ja) | 2012-06-15 | 2013-06-14 | 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716614.2A Division CN110376866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处理盒 |
CN201910716633.5A Division CN110412851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处理盒 |
CN201910716880.5A Division CN110426937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处理盒 |
CN201910716618.0A Division CN110333649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处理盒 |
CN201910716616.1A Division CN110376861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盒 |
CN201910716613.8A Division CN110376865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的盒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41212A true CN104541212A (zh) | 2015-04-22 |
CN104541212B CN104541212B (zh) | 2019-08-20 |
Family
ID=49758344
Famil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716614.2A Active CN110376866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处理盒 |
CN201380042394.0A Active CN104541212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盒、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CN201910716633.5A Active CN110412851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处理盒 |
CN201910716613.8A Active CN110376865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的盒 |
CN201910716616.1A Active CN110376861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盒 |
CN201910716880.5A Active CN110426937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处理盒 |
CN201910716618.0A Active CN110333649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处理盒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716614.2A Active CN110376866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处理盒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5)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716633.5A Active CN110412851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处理盒 |
CN201910716613.8A Active CN110376865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组件的盒 |
CN201910716616.1A Active CN110376861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盒 |
CN201910716880.5A Active CN110426937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处理盒 |
CN201910716618.0A Active CN110333649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处理盒 |
Country Status (24)
Country | Link |
---|---|
US (8) | US9429877B2 (zh) |
EP (4) | EP3486730B1 (zh) |
JP (5) | JP6120688B2 (zh) |
CN (7) | CN110376866B (zh) |
AU (6) | AU2013275198B2 (zh) |
BR (1) | BR112014031215B1 (zh) |
CA (2) | CA3141014C (zh) |
CL (2) | CL2014003365A1 (zh) |
DE (1) | DE112013002931B4 (zh) |
ES (3) | ES2816752T3 (zh) |
GB (1) | GB2518112B (zh) |
HK (1) | HK1205283A1 (zh) |
HU (1) | HUE046034T2 (zh) |
MA (1) | MA37768A1 (zh) |
MX (3) | MX351838B (zh) |
PH (2) | PH12014502590B1 (zh) |
PL (3) | PL2863271T3 (zh) |
PT (2) | PT3242164T (zh) |
RS (1) | RS59433B1 (zh) |
RU (5) | RU2618737C2 (zh) |
SG (3) | SG11201408317TA (zh) |
TW (5) | TWI627516B (zh) |
WO (1) | WO2013187534A1 (zh) |
ZA (1) | ZA201408068B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76607A (zh) * | 2016-03-31 | 2016-06-15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显影盒 |
CN107710079A (zh) * | 2015-06-05 | 2018-02-16 | 佳能株式会社 | 盒、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CN108181794A (zh) * | 2018-02-09 | 2018-06-19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盒 |
CN108241274A (zh) * | 2016-12-26 | 2018-07-03 | 佳能株式会社 | 离合器设备、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
CN110376858A (zh) * | 2019-08-16 | 2019-10-25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处理盒、处理盒的装机方法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CN110945440A (zh) * | 2017-06-15 | 2020-03-31 | 佳能株式会社 | 盒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
CN114047680A (zh) * | 2016-06-14 | 2022-02-15 | 佳能株式会社 |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式成像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HUE046034T2 (hu) * | 2012-06-15 | 2020-01-28 | Canon Kk | Patron, feldolgozó patron és elektrofotografikus képformáló berendezés |
JP6202911B2 (ja) | 2012-09-07 | 2017-09-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6376749B2 (ja) | 2013-12-06 | 2018-08-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6305121B2 (ja) * | 2014-03-07 | 2018-04-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KR101610191B1 (ko) * | 2014-05-07 | 2016-04-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미징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
JP6376841B2 (ja) * | 2014-05-23 | 2018-08-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34689B2 (ja) * | 2014-06-03 | 2017-05-24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像担持体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6584138B2 (ja) | 2014-06-17 | 2019-10-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BR122018074174B1 (pt) | 2014-11-28 | 2023-12-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rtucho montável a um conjunto principal de aparelho de um aparelho formador de imagem |
JP6671997B2 (ja) | 2015-02-05 | 2020-03-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感光体ユニット、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6552212B2 (ja) | 2015-02-16 | 2019-07-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
JP6598468B2 (ja) | 2015-02-16 | 2019-10-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
CN106292236B (zh) * | 2015-06-08 | 2021-05-28 | 江西镭博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盒 |
TWI843483B (zh) | 2016-03-04 | 2024-05-21 |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 匣及影像形成裝置 |
CN108700842B (zh) | 2016-04-28 | 2022-04-15 | 惠普深蓝有限责任公司 | 控制接合力 |
CN106597825B (zh) * | 2016-09-21 | 2018-05-22 |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盒 |
MX2019003127A (es) | 2016-09-30 | 2019-06-06 | Canon Kk | Cartucho de toner y mecanismo de suministro de toner. |
JP6729363B2 (ja) * | 2016-12-28 | 2020-07-2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6946004B2 (ja) * | 2017-01-12 | 2021-10-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855284B2 (ja) | 2017-03-03 | 2021-04-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091096B2 (ja) * | 2017-03-15 | 2022-06-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ドラムユニット、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WO2019009901A1 (en) * | 2017-07-06 | 2019-01-10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TONER CARTRIDGE |
JP7073132B2 (ja) * | 2018-02-14 | 2022-05-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035724B2 (ja) * | 2018-03-30 | 2022-03-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205346B2 (ja) | 2019-03-28 | 2023-01-1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CN110161824B (zh) * | 2019-03-31 | 2022-10-14 | 珠海市拓佳科技有限公司 | 具有活动件的处理盒 |
US11573523B2 (en) | 2019-03-31 | 2023-02-07 | Topjet Technology Co., Ltd | Processing cartridge |
CN114207531B (zh) | 2019-08-09 | 2024-03-12 | 佳能株式会社 | 调色剂容器 |
WO2021194476A1 (en) * | 2020-03-24 | 2021-09-30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Print material container |
CN115836253A (zh) | 2020-06-08 | 2023-03-21 | 佳能株式会社 | 调色剂容器和成像系统 |
KR20230033774A (ko) * | 2021-09-01 | 2023-03-09 |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 코일 스프링의 직경 감소 또는 증가를 이용한 회전력 전달 구조 |
JP2024002823A (ja) * | 2022-06-24 | 2024-01-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17590723A (zh) * | 2022-08-19 | 2024-02-23 | 珠海纳思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盒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90200A (zh) * | 1996-11-14 | 1998-08-12 | 佳能株式会社 | 总成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JP2002149037A (ja) * | 2000-11-13 | 2002-05-22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162137A (ja) * | 2001-11-27 | 2003-06-06 | Canon Inc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US20030138270A1 (en) * | 2002-01-15 | 2003-07-2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developing roller on or off photosensitive member, and clutch thereof |
CN101689035A (zh) * | 2007-06-29 | 2010-03-31 | 佳能株式会社 | 处理盒以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JP2010107008A (ja) * | 2008-10-31 | 2010-05-13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118530A (ja) * | 1982-12-24 | 1984-07-09 | Suzuki Motor Co Ltd | 鞍乗型四輪車 |
JPS61226424A (ja) | 1985-03-29 | 1986-10-08 | Canon Inc | 給送装置 |
JPH04110870A (ja) * | 1990-08-31 | 1992-04-13 | Canon Inc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3200141B2 (ja) | 1991-04-08 | 2001-08-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に着脱自在な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H0561281A (ja) * | 1991-09-02 | 1993-03-12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838926B2 (ja) * | 1991-10-03 | 1998-12-1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ロール紙給紙装置の駆動装置 |
US5331373A (en) | 1992-03-13 | 1994-07-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mountable within it and method for attaching photosensitive drum to process cartridge |
JP3352155B2 (ja) | 1992-06-30 | 2002-12-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H0695501A (ja) | 1992-09-14 | 1994-04-08 | Fujitsu Ltd | 電子写真式画像形成装置 |
US5966566A (en) | 1993-03-24 | 1999-10-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ycle method for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3285413B2 (ja) | 1993-04-28 | 2002-05-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感光体ドラム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H07295461A (ja) | 1994-04-26 | 1995-11-10 | Nec Corp | 電子写真システム用epカートリッジ |
JP2877728B2 (ja) | 1994-04-28 | 1999-03-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877729B2 (ja) | 1994-04-28 | 1999-03-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ャッタ部材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H0815940A (ja) | 1994-04-28 | 1996-01-19 | Canon Inc | 現像フレーム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H07319362A (ja) | 1994-05-19 | 1995-12-08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CA2160649C (en) | 1994-10-17 | 1999-11-23 | Yoshiya Nomura | Toner container, toner container assembling method,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5768658A (en) | 1995-07-21 | 1998-06-1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de member, develop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3402860B2 (ja) | 1995-07-31 | 2003-05-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6070029A (en) | 1995-07-31 | 2000-05-3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oupling member, process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ssembling method |
US5893006A (en) | 1995-07-31 | 1999-04-0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detectably mountable to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
JP3869901B2 (ja) | 1996-03-05 | 2007-01-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869902B2 (ja) | 1996-03-05 | 2007-01-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6072969A (en) | 1996-03-05 | 2000-06-0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ing cartridge |
JP3332818B2 (ja) | 1996-08-29 | 2002-10-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接続端子の接続方法 |
JP3689504B2 (ja) * | 1996-09-26 | 2005-08-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H10142899A (ja) * | 1996-11-15 | 1998-05-29 | Minolta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10228222A (ja) | 1997-02-17 | 1998-08-25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689552B2 (ja) | 1997-04-07 | 2005-08-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フレー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472108B2 (ja) | 1997-10-01 | 2003-12-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445124B2 (ja) | 1997-10-23 | 2003-09-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3437424B2 (ja) | 1997-10-27 | 2003-08-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DE19750059A1 (de) | 1997-11-12 | 1999-05-20 | Wanzl Metallwarenfabrik Kg | Pfandschloßeinheit |
JP3290619B2 (ja) | 1997-11-20 | 2002-06-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161131A (ja) | 1997-11-29 | 1999-06-18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296051A (ja) | 1998-04-08 | 1999-10-29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3658202B2 (ja) | 1998-08-31 | 2005-06-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の組み立て方法 |
JP3893222B2 (ja) | 1998-08-31 | 2007-03-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ャッターピン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3768710B2 (ja) | 1999-01-28 | 2006-04-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0347492A (ja) | 1999-06-09 | 2000-12-15 | Canon Inc | 現像剤補給装置、現像装置及びこの現像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159841A (ja) | 1999-12-01 | 2001-06-12 | Canon Inc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281996A (ja) | 2000-04-03 | 2001-10-10 | Canon Inc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337511A (ja) | 2000-05-26 | 2001-12-0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006609A (ja) | 2000-06-26 | 2002-01-11 | Canon Inc | トナーシール部材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023476A (ja) | 2000-07-07 | 2002-01-23 | Canon Inc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046933B2 (ja) | 2000-08-02 | 2008-02-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182446A (ja) * | 2000-10-04 | 2002-06-26 | Canon Inc | 駆動力伝達部品およ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612771B2 (ja) | 2000-11-28 | 2011-01-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端部部材、現像剤収納部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2227272A (ja) * | 2001-02-06 | 2002-08-14 | Toto Ltd | 洗浄水供給装置 |
JP3566697B2 (ja) | 2001-02-09 | 2004-09-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離隔機構 |
JP2002278415A (ja) | 2001-03-16 | 2002-09-27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631156B2 (ja) * | 2001-03-16 | 2005-03-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681762B2 (ja) | 2001-06-18 | 2011-05-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US6834173B2 (en) | 2001-11-05 | 2004-12-2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forming-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a locking portion to prevent the cartridge from disengaging from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mounting such a cartridge |
JP2003208204A (ja) | 2002-01-10 | 2003-07-25 | Hitachi Ltd | プラント制御監視装置およびこのプラント監視制御装置における制御ロジック編集方法 |
JP3754923B2 (ja) * | 2002-01-18 | 2006-03-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884960B2 (ja) | 2002-01-15 | 2007-02-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及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287050A (ja) * | 2002-03-28 | 2003-10-10 | Canon Inc | 駆動力伝達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307993A (ja) * | 2002-04-17 | 2003-10-31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307992A (ja) | 2002-04-17 | 2003-10-31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6947687B2 (en) | 2002-06-07 | 2005-09-2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rtridge having locking portion for locking cartridge with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releasing portion to release the locking portion,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uch a cartridge |
JP3984900B2 (ja) | 2002-09-30 | 2007-10-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離間部材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4018517B2 (ja) | 2002-11-29 | 2007-12-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部品 |
JP4299011B2 (ja) * | 2003-01-20 | 2009-07-22 |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 クラッチ切換機能付排水バルブ駆動ユニット |
US7072605B2 (en) | 2003-06-30 | 2006-07-04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Rotary developmen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development unit mounted on a rotating member |
KR100498045B1 (ko) | 2003-07-14 | 2005-07-0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현상장치 |
JP4344992B2 (ja) * | 2003-07-31 | 2009-10-1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099691A (ja) | 2003-08-29 | 2005-04-14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673793B2 (ja) | 2003-08-29 | 2005-07-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装着機構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958272B2 (ja) | 2003-09-25 | 2007-08-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086766B2 (ja) * | 2003-11-28 | 2008-05-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組立方法 |
JP3950892B2 (ja) | 2004-01-30 | 2007-08-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314150B2 (ja) | 2004-05-14 | 2009-08-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3970274B2 (ja) | 2004-03-31 | 2007-09-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316192A (ja) | 2004-04-28 | 2005-11-10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885074B2 (ja) * | 2004-05-11 | 2007-02-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KR100601681B1 (ko) | 2004-05-29 | 2006-07-1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
US20060008289A1 (en) | 2004-07-06 | 2006-01-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
JP3984978B2 (ja) * | 2004-07-06 | 2007-10-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KR100555716B1 (ko) | 2004-07-19 | 2006-03-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자동 원고 급지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
JP2006343358A (ja) | 2004-08-06 | 2006-12-21 | Ricoh Co Ltd |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EP1637933B1 (en) | 2004-08-06 | 2010-07-28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ic and mechanic connections to photosensitive member cartridges, developer cartridge and process cartridge |
US7457570B2 (en) | 2004-08-06 | 2008-11-25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magnetic brush developing system using a two-component developer comprising toner and carrier |
JP3962734B2 (ja) | 2004-08-31 | 2007-08-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本体に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を取り外し可能に装着する装着機構 |
JP4617122B2 (ja) | 2004-09-08 | 2011-01-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搬送部材、現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3950883B2 (ja) | 2004-10-06 | 2007-08-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126709A (ja) * | 2004-11-01 | 2006-05-18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3986077B2 (ja) | 2005-03-18 | 2007-10-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040636B2 (ja) | 2005-03-24 | 2008-01-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280753B2 (ja) * | 2005-04-27 | 2009-06-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4681946B2 (ja) | 2005-05-27 | 2011-05-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366400B2 (ja) * | 2006-01-11 | 2009-11-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219417A (ja) * | 2006-02-20 | 2007-08-30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イメージング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それらが取り付けられる画像形成装置 |
US8060003B2 (en) * | 2006-10-20 | 2011-11-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erein a setting unit sets an interval of image formation according to a size of a recording medium |
JP4973129B2 (ja) * | 2006-11-02 | 2012-07-11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
JP4148530B2 (ja) | 2006-12-08 | 2008-09-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241865B2 (ja) | 2006-12-08 | 2009-03-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464435B2 (ja) | 2006-12-11 | 2010-05-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7660550B2 (en) | 2006-12-11 | 2010-02-0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4916542B2 (ja) * | 2006-12-11 | 2012-04-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7929881B2 (en) | 2006-12-11 | 2011-04-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4868153B2 (ja) * | 2007-01-05 | 2012-02-01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間欠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KR101079575B1 (ko) * | 2007-01-26 | 2011-11-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현상유니트 구동장치 및 방법과, 이 구동장치를 채용한화상형성장치 |
US7983589B2 (en) | 2007-01-31 | 2011-07-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KR101454656B1 (ko) * | 2007-02-14 | 2014-10-28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동력 단속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
JP4882010B2 (ja) * | 2007-06-29 | 2012-02-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458377B2 (ja) | 2007-06-29 | 2010-04-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CN201096170Y (zh) * | 2007-09-17 | 2008-08-06 | 第一化成株式会社 | 驱动力传递装置 |
JP4509169B2 (ja) * | 2007-11-08 | 2010-07-2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743199B2 (ja) * | 2007-12-28 | 2011-08-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5181748B2 (ja) * | 2008-03-13 | 2013-04-10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995126B2 (ja) * | 2008-03-13 | 2012-08-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現像剤補給システム |
JP4968957B2 (ja) | 2008-03-31 | 2012-07-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枠体ユニット、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枠体ユニット、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
JP2009274826A (ja) * | 2008-05-15 | 2009-11-26 | Oki Da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839337B2 (ja) | 2008-05-27 | 2011-12-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JP4701266B2 (ja) * | 2008-05-27 | 2011-06-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5328230B2 (ja) * | 2008-06-10 | 2013-10-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前記カートリッジ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5361285B2 (ja) | 2008-08-22 | 2013-12-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5371627B2 (ja) | 2008-08-27 | 2013-12-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315463B1 (ja) * | 2008-08-28 | 2009-08-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674630B2 (ja) * | 2008-10-31 | 2011-04-2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8577255B2 (en) * | 2008-10-31 | 2013-11-05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4674629B2 (ja) * | 2008-10-31 | 2011-04-2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788762B2 (ja) * | 2008-12-08 | 2011-10-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5349999B2 (ja) * | 2009-02-16 | 2013-11-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8270877B2 (en) * | 2009-04-28 | 2012-09-18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4587189B1 (ja) | 2009-12-10 | 2010-11-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23348A (ja) | 2009-12-11 | 2011-06-23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分解方法 |
JP5172877B2 (ja) | 2009-12-24 | 2013-03-27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クラッチ機構並びにクラッチ機構を備える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26768B2 (ja) | 2009-12-25 | 2014-06-18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静電荷像現像用白色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911228B2 (ja) | 2010-01-29 | 2012-04-0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85293A (ja) * | 2010-03-04 | 2011-09-22 | Fuji Xerox Co Ltd | 間欠駆動装置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紙送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56291B2 (ja) | 2010-03-24 | 2014-07-2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2011232656A (ja) * | 2010-04-28 | 2011-11-17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013899A (ja) * | 2010-06-30 | 2012-01-19 | Ricoh Co Ltd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262377B (zh) * | 2011-08-26 | 2012-09-05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显影盒 |
JP2013054183A (ja) * | 2011-09-02 | 2013-03-21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にカートリッジを装着する方法 |
KR101848393B1 (ko) | 2011-11-18 | 2018-04-13 |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 화상형성장치 및 화상형성장치의 동력전달구조 |
JP5355679B2 (ja) | 2011-12-27 | 2013-11-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04690B2 (ja) | 2012-03-21 | 2016-10-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HUE046034T2 (hu) * | 2012-06-15 | 2020-01-28 | Canon Kk | Patron, feldolgozó patron és elektrofotografikus képformáló berendezés |
JP5980064B2 (ja) | 2012-09-13 | 2016-08-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
JP6338460B2 (ja) | 2013-08-20 | 2018-06-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76782B2 (ja) | 2014-03-10 | 2018-08-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12249B2 (ja) | 2014-09-29 | 2018-04-18 |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 カウルカバー装置 |
-
2013
- 2013-06-14 HU HUE17170760A patent/HUE046034T2/hu unknown
- 2013-06-14 PL PL13803526T patent/PL2863271T3/pl unknown
- 2013-06-14 PL PL17170760T patent/PL3242164T3/pl unknown
- 2013-06-14 CN CN201910716614.2A patent/CN110376866B/zh active Active
- 2013-06-14 CA CA3141014A patent/CA3141014C/en active Active
- 2013-06-14 TW TW105119953A patent/TWI627516B/zh active
- 2013-06-14 MX MX2014014426A patent/MX351838B/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6-14 RU RU2015101095A patent/RU2618737C2/ru active
- 2013-06-14 CN CN201380042394.0A patent/CN104541212B/zh active Active
- 2013-06-14 RU RU2017113100A patent/RU2659322C1/ru active
- 2013-06-14 CN CN201910716633.5A patent/CN110412851B/zh active Active
- 2013-06-14 CN CN201910716613.8A patent/CN110376865B/zh active Active
- 2013-06-14 EP EP18208240.4A patent/EP3486730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6-14 PT PT17170760T patent/PT3242164T/pt unknown
- 2013-06-14 TW TW107111957A patent/TWI695238B/zh active
- 2013-06-14 PL PL18208240T patent/PL3486730T3/pl unknown
- 2013-06-14 TW TW110140427A patent/TWI781810B/zh active
- 2013-06-14 GB GB1500631.5A patent/GB2518112B/en active Active
- 2013-06-14 TW TW109113905A patent/TWI747249B/zh active
- 2013-06-14 CA CA2875930A patent/CA2875930C/en active Active
- 2013-06-14 SG SG11201408317TA patent/SG11201408317TA/en unknown
- 2013-06-14 SG SG10201704605YA patent/SG10201704605YA/en unknown
- 2013-06-14 WO PCT/JP2013/067016 patent/WO201318753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6-14 SG SG10202010441SA patent/SG10202010441SA/en unknown
- 2013-06-14 ES ES18208240T patent/ES2816752T3/es active Active
- 2013-06-14 CN CN201910716616.1A patent/CN110376861B/zh active Active
- 2013-06-14 MX MX2015015063A patent/MX357257B/es unknown
- 2013-06-14 CN CN201910716880.5A patent/CN110426937B/zh active Active
- 2013-06-14 PT PT13803526T patent/PT2863271T/pt unknown
- 2013-06-14 ES ES17170760T patent/ES2742880T3/es active Active
- 2013-06-14 EP EP17170760.7A patent/EP3242164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6-14 EP EP20178156.4A patent/EP3745215A1/en active Pending
- 2013-06-14 CN CN201910716618.0A patent/CN110333649B/zh active Active
- 2013-06-14 EP EP13803526.6A patent/EP2863271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6-14 RS RSP20191342 patent/RS59433B1/sr unknown
- 2013-06-14 JP JP2013125790A patent/JP6120688B2/ja active Active
- 2013-06-14 AU AU2013275198A patent/AU2013275198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6-14 BR BR112014031215-0A patent/BR112014031215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6-14 ES ES13803526T patent/ES2729756T3/es active Active
- 2013-06-14 TW TW102121116A patent/TWI550370B/zh active
- 2013-06-14 DE DE112013002931.6T patent/DE112013002931B4/de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11-04 ZA ZA2014/08068A patent/ZA201408068B/en unknown
- 2014-11-20 PH PH12014502590A patent/PH12014502590B1/en unknown
- 2014-11-26 MX MX2022003103A patent/MX2022003103A/es unknown
- 2014-12-10 US US14/565,678 patent/US9429877B2/en active Active
- 2014-12-11 CL CL2014003365A patent/CL2014003365A1/es unknown
-
2015
- 2015-01-13 MA MA37768A patent/MA37768A1/fr unknown
- 2015-06-11 HK HK15105559.5A patent/HK1205283A1/zh unknown
-
2016
- 2016-06-14 US US15/181,792 patent/US9804560B2/en active Active
- 2016-10-11 AU AU2016244218A patent/AU201624421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7
- 2017-03-28 JP JP2017063416A patent/JP6261793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9-26 US US15/715,418 patent/US10228652B2/en active Active
- 2017-12-06 JP JP2017234471A patent/JP6479150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1-05 PH PH12018500059A patent/PH12018500059A1/en unknown
- 2018-01-19 CL CL2018000159A patent/CL2018000159A1/es unknown
- 2018-05-28 RU RU2018119487A patent/RU2720533C2/ru active
- 2018-11-22 AU AU2018267647A patent/AU2018267647B2/en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1-11 US US16/245,427 patent/US10712708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1-24 JP JP2019010678A patent/JP6701396B2/ja active Active
- 2019-12-20 US US16/723,034 patent/US10996623B2/en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3-26 RU RU2020112310A patent/RU2736173C1/ru active
- 2020-04-22 JP JP2020076130A patent/JP6992116B2/ja active Active
- 2020-04-29 AU AU2020202815A patent/AU2020202815B2/en active Active
- 2020-11-02 RU RU2020135924A patent/RU2756484C1/ru active
-
2021
- 2021-03-01 US US17/188,367 patent/US11520284B2/en active Active
- 2021-11-26 AU AU2021273659A patent/AU2021273659B2/en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7-11 US US17/861,318 patent/US11960237B2/en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9-22 AU AU2023233212A patent/AU2023233212A1/en active Pending
- 2023-11-09 US US18/388,253 patent/US20240069489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90200A (zh) * | 1996-11-14 | 1998-08-12 | 佳能株式会社 | 总成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JP2002149037A (ja) * | 2000-11-13 | 2002-05-22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162137A (ja) * | 2001-11-27 | 2003-06-06 | Canon Inc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US20030138270A1 (en) * | 2002-01-15 | 2003-07-2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developing roller on or off photosensitive member, and clutch thereof |
CN101689035A (zh) * | 2007-06-29 | 2010-03-31 | 佳能株式会社 | 处理盒以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JP2010107008A (ja) * | 2008-10-31 | 2010-05-13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Cited By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678185B2 (en) | 2015-06-05 | 2020-06-0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7710079A (zh) * | 2015-06-05 | 2018-02-16 | 佳能株式会社 | 盒、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US11307531B2 (en) | 2015-06-05 | 2022-04-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11099521B2 (en) | 2015-06-05 | 2021-08-2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7710079B (zh) * | 2015-06-05 | 2021-06-25 | 佳能株式会社 | 盒、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US11036181B2 (en) | 2015-06-05 | 2021-06-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5676607B (zh) * | 2016-03-31 | 2023-08-11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显影盒 |
CN105676607A (zh) * | 2016-03-31 | 2016-06-15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显影盒 |
US12019392B2 (en) | 2016-06-14 | 2024-06-2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14047680B (zh) * | 2016-06-14 | 2024-03-22 | 佳能株式会社 |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式成像装置 |
CN114047680A (zh) * | 2016-06-14 | 2022-02-15 | 佳能株式会社 |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式成像装置 |
CN108241274B (zh) * | 2016-12-26 | 2021-04-02 | 佳能株式会社 | 离合器设备、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
CN108241274A (zh) * | 2016-12-26 | 2018-07-03 | 佳能株式会社 | 离合器设备、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
US11392082B2 (en) | 2017-06-15 | 2022-07-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rtridge with a mechanism for transmitting a force to a developing roller of the cartridge |
CN110945440B (zh) * | 2017-06-15 | 2022-12-27 | 佳能株式会社 | 盒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
CN110945440A (zh) * | 2017-06-15 | 2020-03-31 | 佳能株式会社 | 盒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
US12072669B2 (en) | 2017-06-15 | 2024-08-2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rtridge having a member for transmitting a driving force for rotating a developing roller |
CN108181794A (zh) * | 2018-02-09 | 2018-06-19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盒 |
CN110376858B (zh) * | 2019-08-16 | 2023-11-10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处理盒、处理盒的装机方法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CN110376858A (zh) * | 2019-08-16 | 2019-10-25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处理盒、处理盒的装机方法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541212A (zh) | 盒、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
AU2021221578B2 (en) |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TWI760936B (zh) | 匣、處理匣及電子照相成像設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0528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