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5404B -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 Google Patents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5404B
TWI525404B TW102143758A TW102143758A TWI525404B TW I525404 B TWI525404 B TW I525404B TW 102143758 A TW102143758 A TW 102143758A TW 102143758 A TW102143758 A TW 102143758A TW I525404 B TWI525404 B TW I52540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toner container
container
held
container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37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26211A (zh
Inventor
Nobuyuki Taguchi
Masayuki Yamane
Hideo Yoshizawa
Takeroh Kurenuma
Takayuki Tamaki
Seiji Terazawa
Masashi Hasegawa
Fumie Satoh
Teruo Hitosugi
Takashi Hisazumi
Goro Katsuyama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1298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6833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02136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7131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0262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7131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0298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8063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4262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62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54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540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81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 G03G15/0886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by mechanical means, e.g. shutter, plu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3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provided with identifying means or means for storing process- or use parameters, e.g. an electronic memor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7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15/0872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the developer cartridges being generally horizontally mounted parallel to its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79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for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not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6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 G03G2215/0663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2215/0665Generally horizontally mounting of said toner cartridge parallel to its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 G03G2215/0668Toner discharging opening at one axial en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6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 G03G2215/0695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using identification means or means for storing process or use paramet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Description

碳粉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為了補給於影像形成製程中所被消耗的碳粉,可以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粉容器、及具備其之影像形成裝置。
以往以來,於影印機、列表機、傳真機、或那些之複合機等之使用電子相片方式的影像形成裝置中,知道有對顯影裝置補給碳粉所需之圓筒狀的碳粉容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於專利文獻1等中,可以更換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粉容器收容部(瓶收容器)的碳粉容器(碳瓶),主要係以容器本體與被保持部(夾持部)所構成。於容器本體的內周面設置有螺旋狀的突起,藉由容器本體被轉動驅動,被收容於容器本體內的碳粉被朝向開口部運送。被保持部係與容器本體的開口部連通,且不與容器本體的轉動驅動連動,而以非轉動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然後,從容器本體的開口部被排出的碳粉,則從設置於被保持部的碳粉排出口被排出。之後,從被保持部的碳粉排 出口所被排出的碳粉,則被補給至顯影裝置。
如此所構成的碳粉容器,與不設置有被保持部,從容器本體的開口部朝向顯影裝置而直接供給碳粉的碳粉容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相比,可以減輕進行碳粉容器的更換時的碳粉污染。即可以抑制與碳粉容器的裝卸動作的一部份的動作(轉動動作)連動,被保持部的碳粉排出口被開閉,使用者會接觸到碳粉排出口,而被碳粉所污染之不良。進而,碳粉容器中碳粉排出口的方向為被配設於垂直方向下方,由於碳粉的自重落下,可使碳粉用完時之碳粉排出口附近的碳粉量減少,得以減輕碳粉容器更換時之碳粉排出口的碳粉污染。
詳細如下,於專利文獻1等中,於將碳粉容器裝著於裝置本體的碳粉容器收容部之情形,首先,使本體蓋(疊放部)往上方開放,使碳粉容器收容部露出。之後,將碳粉容器從上方載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上。之後,握住與被保持部設置成一體的把手,對被保持部做轉動操作(轉動動作)。藉此,形成於被保持部的端面之卡合部會與裝置本體的定位構件卡合,得以決定碳粉容器收容部中之碳粉容器的位置。進而,伴隨被保持部的轉動動作,設置於被保持部的碳粉排出口從側方往下方移動,擋片抵抗彈簧的彈撥力而開放碳粉排出口。
另一方面,於專利文獻3等,揭示了一種以袋容器與孔栓構件所構成的碳粉收容容器(碳粉容器),以降低伴隨裝卸動作所產生的碳粉污染(碳粉飛散)之發生為目的,與 設置有螺桿泵的對裝置本體之裝卸動作的一部份之動作(開閉支撐器的轉動動作)連動,以開閉孔栓構件的碳粉排出口之技術。
詳細而言,於將碳粉收容容器裝著於裝置本體之情形,首先,以鉸鏈為中心,使開閉支撐器轉動而使開閉支撐器的上方露出。之後,將碳粉收容容器設定於開閉支撐器內。之後,設定有碳粉收容容器的開閉支撐器,係以鉸鏈為中心而被轉動操作(轉動動作)。藉此,夾住碳粉排出口,設置於孔栓構件的兩側面之卡合部與裝置本體的定位構件卡合,決定裝置本體中之碳粉收容容器的位置。進而,伴隨開閉支撐器的轉動動作,孔栓構件(擋片構件)抵抗彈簧的彈撥力而被噴嘴所壓動,使被以襯墊(G油封)所密封的碳粉排出口開放。
如此,專利文獻3等之碳粉收容容器,係與開閉支撐器的開放動作連動,孔栓構件被噴嘴(碳粉運送管)壓動,而將被以襯墊所密封的碳粉排出口加以開放,所以,可以期待降低碳粉污染的發生之效果。
但是,也有碳粉收容容器的碳粉容量無法多,碳粉收容容器的更換頻度變多的缺點。即碳粉收容容器係於將垂直方向當成長邊方向的袋容器收容碳粉,所以,如想要使碳粉容量變多,則碳粉收容容器的高度需要變大。伴隨此之開閉支撐器的高度也變大,會影響到影像形成裝置整體的高度方向之配置。因此,碳粉收容容器的碳粉容量,無法多,與專利文獻1等之碳粉容器(水平方向成為長邊方 向者)相比,更換頻度變多。
另外,以往以來,於影印機、列表機、傳真機、或那些之複合機等之使用電子相片方式的影像形成裝置中,知道有對顯影裝置補給碳粉之圓筒狀的碳粉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4)。
於專利文獻4等中,可更換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之碳粉瓶,主要是以瓶本體(容器本體)與外殼(容器補給部)所構成。於瓶本體的內周面設置有螺旋狀的突起,藉由瓶本體被轉動驅動,收容在瓶本體內的碳粉被朝向開口部運送。外殼係與瓶本體的開口部連通,不與瓶本體的轉動驅動連動,而被保持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然後,從瓶本體的開口部所被排出的碳粉,從設置於外殼的碳粉排出口(碳粉補給口)被排出。之後,從外殼的碳粉排出口被排出的碳粉,責備補給至顯影裝置。
如此構成的碳粉瓶,與不設置有外殼,從瓶本體的開口部朝向顯影裝置而直接地供給碳粉的碳粉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5)相比,對於進行碳粉瓶的更換之使用者而言,操作性、作業性得以提升。詳細而言,與碳粉瓶的裝卸動作連動,外殼的碳粉排出口被開閉,使用者觸及碳粉排出口,被碳粉所污染的不良可被抑制。
另一方面,於專利文獻4等,揭示了一種具備有瓶本體與外殼的碳粉瓶,為了抑制碳粉從瓶本體與外殼的間隙漏出之不良,於瓶本體的開口部的周圍設置將瓶本體與外殼之相互的對向面的間隙加以密封之密封構件(密封構件) 的技術。另外,也揭示了密封構件的形狀被形成為凹狀者。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4-28740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0-338758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4-161371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00-214669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特開2003-233248號公報
如前述般,專利文獻1等之碳粉容器(具備有容器本體與被保持部的碳粉容器),更換時的碳粉污染少,碳粉容量可以多,所以可以使更換頻度減少。
但是,使用者、販賣者、流通業者、生產者等在保管碳粉容器(沒有被設定於影像形成裝置之未使用的碳粉容器)時,對於容器本體,以使被保持部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來靜置於靜置面(靜置用之任意的平面),會使碳粉凝集在被保持部側。
即在使被保持部朝下方之狀態下,碳粉由於自重而沉於積被保持部側,該碳粉有凝集的情形。如此,於被保持部側產生碳粉之凝集的碳粉容器設定於影像形成裝置時,來自碳粉排出口之碳粉的排出變得不充分,對於顯影裝置之碳粉補給變得不充分。另外,由於碳粉的凝集,當產生碳粉塊時,也成為碳粉運送不良或異常影像的原因。
此種問題,於使被保持部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 予以長時間靜置之情形,或於高溫高濕環境下靜置之情形等,特別顯著地發生。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前述之課題而完成者,目的在於提供:於碳粉容器之保管時,碳粉不會凝集於被保持部側之碳粉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進而,前述之專利文獻1等之碳粉容器,與專利文獻2等者相比,碳粉排出口之碳粉污染少,可以期待使用者觸及碳粉排出口而被碳粉污染之不良也可被抑制之效果。但是,專利文獻1等之碳粉容器,於裝卸時(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之方面,也有幾個缺點。
第1之缺點,係對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裝卸動作,會伴隨複數的動作之點。即碳粉容器的裝卸動作,伴隨有開閉本體蓋之動作、將碳粉容器載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上或予以取出之動作、轉動被保持部來將碳粉排出口加以開放之轉動動作等之複數的動作。
第2缺點,係直到裝著動作完成為止,不易確信使用者並無錯誤操作之點。即於將本體蓋予以開放之動作與將碳粉容器載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上之動作已結束之時間點,使用者無法確信沒有錯誤操作。並且,於之後,進行被保持部的轉動動作,使被保持部的位置決定,使用者感到被保持部的嵌入感,才能確信沒有錯誤操作。
第3缺點,係於碳粉容器收容部的上方有佈置上之限制點。即為了將碳粉容器從上方載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上,需要將本體蓋於上下方向予以開閉的動作。因此,於碳 粉容器收容部的上方,需要於佈置上確保進行本體蓋的開閉與碳粉容器的載置、取出所需之空間。基於此,於掃描器(原稿讀入部)等被配設於碳粉容器收容部的上方之情形等,碳粉容器的裝卸之操作性、作業性會降低。
另外,專利文獻3等之碳粉收容容器,係與開閉支撐器的開放動作連動,孔栓構件被噴嘴所壓動,而將被以襯墊所密封的碳粉排出口加以開放,可以期待降低碳粉污染之發生。但是,專利文獻3等之碳粉收容容器,也於裝卸時的操作性、作業性之方面,存在有幾個缺點。
第1個缺點:碳粉收容容器的碳粉容量無法多,碳粉收容容器的更換頻度變多。即碳粉收容容器係於以垂直方向為長邊方向的袋容器收容碳粉,如想要使碳粉容量變多,則碳粉收容如慶的高度變大。伴隨此之開閉支撐器的高度也變大,會影響到影像形成裝置整體的高度方向之佈置。因此,碳粉收容容器的碳粉容量無法多,與專利文獻1等之碳粉容器(水平方向成為長邊方向者)相比,更換頻度變高。
第2個缺點:不容易確信使用者並無錯誤操作。即孔栓構件係與開閉支撐器的開閉動作連動而將碳粉排出口加以開閉,使用者之手細離開碳粉收容容器,不易體驗碳粉排出口的開閉感。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前述課題而完成者,在於提供: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好,可以確實減輕碳粉污染之發生的碳粉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另外,近年來對環境資源保護之意識提高,對碳粉容器要求高的再利用性(再利用的容易度)。即要求碳粉容器在新製造時,於可以容易地填充碳粉而構成之外,於再利用製造時,無須分解容器的主要構件等,而能容易地填充碳粉而構成。
另外,前述之專利文獻4等之碳粉瓶,與專利文獻5等者相比,更換時的操作性、作業性獲得提升之反面,儘管如此,隨時時間經過,會有碳粉從瓶本體與機殼之間隙漏出之情形。
即被貼裝於面對開口部之機殼側的對向面之發泡聚氨基甲酸乙酯等之密封構件,係藉由與旋轉驅動的瓶本體的開口部滑接,來防止碳粉從機殼與瓶本體的間隙漏出。另一方面,與堅固地被保持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保持部之機殼相比,鬆弛地被保持著之瓶本體一被旋轉驅動時,瓶本體會於直經方向(與旋轉軸方向正交的方向)一面偏擺一面轉動。此種瓶本體的直徑方向之偏擺長時間被重複,則密封構件的密封性會逐漸降低。即開口部於直徑方向重複偏擺,則具有彈性的密封構件的變形形狀(密封間隙之形狀)不定,其之恢復力降低,於應該密封之空間產生間隙。然後,碳粉從此間隙漏出於碳粉瓶外。如此,碳粉一漏出於碳粉瓶外,則浪費碳粉之外,也會污染影像形成裝置內部。
此種問題,於以運轉成本之降低為目的而被大容量化的碳粉瓶中,成為特別無法忽視的問題。即為了旋轉驅動 碳粉的填充量變多,重量增加的碳粉瓶,需要大的驅動力,隨著瓶本體的旋轉轉矩、轉動不軍、振動等之增加,開口部的直徑方向之偏擺量也增加。另外,被大容量化的碳粉瓶之運轉時間(壽命)也因應被增量的碳粉量而變長,開口部的偏擺對密封構件之影響時間也變長。
另一方面,於專利文獻4等,揭示了將瓶本體與機殼之間隙加以密封之密封構件的形狀被形成為凹狀者。但是,即使將具有彈性的密封構件形成為凹狀,也無法限制開口部的直徑方向之偏擺,無法期待能直接地解決前述問題之效果。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前述課題所完成者,在於提供:更換時的操作性、作業性好,即使被大容量化之情形,也不會產生長時間之碳粉的漏出之碳粉瓶及影像形成裝置。
為了解決前述之課題、達成目的,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係一種可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容器,其特徵為具備:於內部收容碳粉之容器本體;及被保持部,設置於前述容器本體的長邊方向的端部,具備收容於前述容器本體的前述碳粉被排出的碳粉排出口,且被保持於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及靜置抑制手段,設置於前述被保持部,對於前述容器本體,於使前述被保持部已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抑制往靜置面的靜置。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被保持部,更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靜置抑制手段,於對於前述容器本體,在使前述被保持部已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與前述靜置面抵接的前述被保持部的抵接面之面積,係比被投影於前述靜置面的前述容器本體的投影面的面積更小。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抵接面,係從與前述靜置面對向的前述被保持部的對向面突出的突出部。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抵接面,係形成於前述突出部的周圍之壁部,藉由前述壁部來覆蓋周圍,且將電子零件設置於前述突出部上,不與前述設置面接觸。
另外,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靜置抑制手段,係於對前述容器本體,在使前述被保持部已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於與前述靜置面對向的前述被保持部的對向面設置電子零件。
另外,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 圍第6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電子零件,係ID晶片。
另外,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靜置抑制手段,係於對前述容器本體,在使前述被保持部已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對於被投影於前述靜置面的前述容器本體之投影面的中心,使抵接於前述靜置面之前述被保持部的抵接面的中心錯開。
另外,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靜置抑制手段,係被設置於前述容器本體與前述被保持部之間的彈性體。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彈性體,係被貼裝於前述被保持部的密封構件。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發明,係可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容器,其特徵為具備:於內部收容碳粉之容器本體;及被保持部,設置於前述容器本體的長邊方向的端部,具備收容於前述容器本體的前述碳粉被排出的碳粉排出口,且被保持於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及電子零件,設置於對於前述容器本體,於使前述被保持部已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與前述靜置面對向之前述被保持部的對向面。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記憶有關於 碳粉容器之資訊,於被保持於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狀態下,與配設於該碳粉容器收容部的通訊電路之間進行通訊。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電子零件,係被設置於與對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卸方向正交的前述被保持部的面上,且於前述裝卸動作中,與前述通訊電路對向的位置。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被保持部,係更具備有:與對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卸動作連動,來開閉前述碳粉排出口之開閉構件。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電子零件,係被設置於比前述開閉構件的設置位置更上方。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係具備與前述碳粉排出口連通的噴嘴;前述開閉構件,係與對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著動作連動,而被前述噴嘴壓動,開始前述碳粉排出口的開放,並且,與從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脫離動作連動,開始前述碳粉排出口的閉鎖之孔栓構件。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開閉構件,係與對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著動作連動,而被前 述噴嘴壓動,開放前述碳粉排出口,並且,與從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脫離動作連動,被彈撥構件所彈撥,而將前述碳粉排出口加以閉鎖之孔栓構件。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電子零件,係ID晶片。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電子零件,係IC晶片。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電子零件,係記憶有關於被收容於前述容器本體內的碳粉之資訊及關於再利用之資訊中的至少其中一種資訊。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關於前述碳粉之資訊,係碳粉顏色、製造號碼、製造年月日中之至少其中一種。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噴嘴,係被連接於從前述碳粉排出口被排出的碳粉與氣體一同被運送的運送管,前述運送管,係被連接於對其內部送出或送入氣體之泵。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容器本 體,係沿著該容器本體的長邊方向而被裝卸。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容器本體,係被裝著於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對於前述被保持部,成為位於後方位置。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容器本體,係於將該容器本體的長邊方向當成水平方向的狀態下,可以靜置於靜置面。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被保持部,係具備有與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抵接而滑動之滑動部。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滑動部,係與對於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卸動作連動,而於該碳粉容器收容部滑動。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容器本體,係於對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著動作中,於前述滑動部的滑動開始後,前述被保持部的定位才被開始,依據前述滑動部的滑動結束,前述被保持部的定位結束。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更具備有齒輪,存在於前述容器本體的周面上,傳達旋轉驅動力,來 將被收容於前述容器本體的內部之前述碳粉運送於前述碳粉排出口側。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被保持部,係覆蓋前述齒輪的一部份。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被保持部,並不受到藉由前述齒輪之旋轉驅動力,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容器本體,係與前述齒輪所傳達之旋轉驅動力連動,來將前述碳粉運送至前述碳粉排出口側。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容器本體,係於其內周面包含螺旋狀的突起。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容器本體,係包含將被收容於內部的碳粉朝向前述碳粉排出口運送之運送構件。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運送構件,係可以旋轉的螺管或螺牙。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34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運送構件,係可於前述容器本體的長邊方向移動的板狀構件。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7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被保持部,係與前述容器本體連通。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8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容器本體,係於內部收容有碳粉。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8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收容於前述容器本體的碳粉的填充容積/全容積,係為0.7以下。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8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容器本體,更收容載體。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8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收容於前述容器本體的前述載體的重量比,對於前述載體及前述碳粉的重量,係為3wt%~20wt%。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42項之發明,其特徵為具備:碳粉容器收容部;及可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於內部收容碳粉之容器本體;及被保持部,設置於前述容器本體的長邊方向的端部,具備收容於前述容器本體的前述碳粉被排出的碳粉排出口,且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及靜置抑制手段,設 置於前述被保持部,對於前述容器本體,於使前述被保持部已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抑制往前述靜置面的靜置。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43項之發明,其特徵為具備:碳粉容器收容部;及可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於內部收容碳粉之容器本體;及被保持部,設置於前述容器本體的長邊方向的端部,具備收容於前述容器本體的前述碳粉被排出的碳粉排出口,且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及電子零件,設置於對前述容器本體,在使前述被保持部已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與前述靜置面對向的前述被保持部的對向面。
本發明係可以提供:設置有靜置抑制手段,對於容器本體,於使被保持部已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能抑制往靜置面的靜置,所以,在碳粉容器之保管時,碳粉不會凝集於被保持部側之碳粉容器、影像形成裝置。
5Y‧‧‧顯影裝置
31、931‧‧‧碳粉容器收容部(瓶收容部)
31a‧‧‧滑動面
31c‧‧‧定位構件
31d‧‧‧嵌合構件
31g‧‧‧驅動齒輪
132Y、132M、132C、132K、232Y、332Y、432Y、532Y、632Y、732Y、832Y、932Y、1032Y、1132Y、1232Y、1332Y、1532Y、1632Y、1632M、1632C、1632K、1732Y、1832Y‧‧‧碳粉容器(粉體收容容器、碳粉瓶)
133Y、233Y、333Y、433Y、533Y、633Y、733Y、833Y、933Y、1033Y、1133Y、1233Y、1333Y、1533Y、1133Y、1233Y、1333Y、1533Y、1633Y、1733Y、1833Y‧‧‧容器本體(粉體收容部、瓶本體)
134Y、234Y、334Y、434Y、534Y、634Y、734Y、834Y、934Y、1034Y、1134Y、1234Y、1334Y、1534Y、1634Y、1734Y、1834Y‧‧‧被保持部(蓋體部、機殼)
33a‧‧‧前端面(另一方之對向面)
33b‧‧‧突起
33c‧‧‧齒輪
33d‧‧‧握持部
34a‧‧‧蓋體
34a1‧‧‧突出部(靜置抑制手段)
34a2‧‧‧壁部
34a3‧‧‧貼著面(限制部,一方之對向面)
34a4‧‧‧軸承部
34b‧‧‧蓋體蓋
34b1‧‧‧爪
34c‧‧‧保持器(擋門保持器)
34c1、34c2‧‧‧滑動部(抵接部)
34d‧‧‧孔栓構件(擋門、開閉構件)
34e‧‧‧襯墊
34g‧‧‧卡合部(補助構件)
34h‧‧‧切口部
34m‧‧‧凹部(補助構件)
34n‧‧‧凸部(補助構件)
35‧‧‧ID晶片(電子零件,補助構件)
37‧‧‧密封構件(彈性體,密封構件)
40‧‧‧捆包箱
59‧‧‧碳粉補給裝置
60‧‧‧螺桿泵
61‧‧‧轉子
62‧‧‧定子
70‧‧‧噴嘴(碳粉運送管)
70a‧‧‧碳粉補給口
71‧‧‧軟管(運送管)
73‧‧‧保持部
74‧‧‧通訊電路
76‧‧‧爪構件(彈撥手段)
78‧‧‧支撐構件
80‧‧‧臂對(彈撥構件,第2彈撥構件)
81‧‧‧第1臂
82‧‧‧第2臂
83‧‧‧支軸
84‧‧‧扭轉彈簧
90‧‧‧蓋(密封構件)
180Y‧‧‧旋轉軸
181Y‧‧‧螺管(運送構件)
183Y‧‧‧螺牙棒
183Ya‧‧‧公螺牙部
184Y‧‧‧板狀構件(運送構件)
184Ya‧‧‧母螺牙部
185Y‧‧‧導引部
201‧‧‧填充機
210‧‧‧支撐部
100、200‧‧‧影像形成裝置本體(裝置本體)
A‧‧‧開口部
B‧‧‧碳粉排出口
H‧‧‧靜置面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中之影像形成裝置的整體構成圖。
第2圖係表示第1圖之影像形成裝置中之影像製作部的剖面圖。
第3圖係表示第1圖之影像形成裝置中之碳粉補給路 徑的概略圖。
第4圖係表示設置有碳粉容器之狀態的碳粉容器收容部之斜視圖。
第5圖係表示被設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容器的斜視圖。
第6圖係表示第5圖的碳粉容器的頭部側之剖面圖。
第7圖係從M視圖方向來看第6圖的碳粉容器之正面圖。
第8圖係表示未設置有碳粉容器之狀態的碳粉容器收容部的斜視圖。
第9圖係表示噴嘴的斜視圖。
第10圖係表示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概略圖。
第11圖係表示接續第10圖之碳粉容器的搭載狀態的概略圖。
第12圖係表示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狀態的概略圖。
第13圖係表示將碳粉容器的被保持部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使面對靜置面之狀態的概略圖。
第14圖係表示於內部收容碳粉容器之捆包箱的斜視圖。
第15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中之碳粉容器的頭部側之剖面圖。
第16A圖係表示第15圖之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 器收容部之狀態的概略圖。
第16B圖係表示第15圖之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狀態的概略圖。
第17A圖係表示接續第16A圖之碳粉容器之搭載狀態的概略圖。
第17B圖係表示接續第16B圖之碳粉容器之搭載狀態的概略圖。
第18A圖係表示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概略圖。
第18B圖係表示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狀態的概略圖。
第19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3中之碳粉容器的剖面圖。
第20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4中之碳粉容器的剖面圖。
第21圖係表示被設置於第20圖的碳粉容器之板狀構件的正面圖。
第22圖係表示被設置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5中之碳粉容器收容部的碳粉容器之斜視圖。
第23圖係表示第22圖的碳粉容器之頭部側的剖面圖。
第24圖係從M視圖方向來看第23圖的碳粉容器之正面圖。
第25圖係表示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狀態的概略圖。
第26圖係表示接續第25圖之碳粉容器的搭載狀態之概略圖。
第27圖係表示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狀態的概略圖。
第28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6中之碳粉容器的頭部側之剖面圖。
第29A圖係表示第28圖之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狀態的概略圖
第29B圖係表示第28圖之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狀態的概略圖。
第30A圖係表示接續第29A圖之碳粉容器之搭載狀態的概略圖。
第30B圖係表示接續第29B圖之碳粉容器之搭載狀態的概略圖。
第31A圖係表示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狀態的概略圖。
第31B圖係表示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狀態的概略圖。
第32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7中之碳粉容器的剖面圖。
第33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8中之碳粉容器的剖面圖。
第34圖係表示被設置於第33圖的碳粉容器之板狀構件的正面圖。
第35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9中之碳粉補給路徑的概略圖。
第36圖係表示設置有碳粉容器之狀態的碳粉容器收容部的斜視圖。
第37圖係表示於裝置本體設置有碳粉容器之狀態的斜視圖。
第38圖係表示被設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容器的斜視圖。
第39圖係表示第38圖之碳粉容器的頭部側的剖面圖。
第40圖係表示從M視圖方向來看第39圖的碳粉容器之正面圖。
第41圖係表示碳粉容器的後方之剖面圖。
第42圖係表示未設置有碳粉容器之狀態的碳粉容器收容部的斜視圖。
第43圖係表示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臂對之斜視圖。
第44圖係表示臂對的分解斜視圖。
第45圖係表示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狀態的概略圖。
第46圖係表示第45圖中之臂對之狀態的概略圖。
第47圖係表示接續第45圖之碳粉容器之搭載狀態的概略圖。
第48圖係表示第47圖中之臂對之狀態的概略圖。
第49圖係表示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狀態的概略圖。
第50圖係表示第29圖中之臂對之狀態的概略圖。
第51圖係表示從臂對所承受之對裝著時之碳粉容器的移動位置的負荷的變化曲線圖。
第52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0中之碳粉容器之頭部側的剖面圖。
第53A圖係表示第52圖之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狀態的概略圖。
第53B圖係表示第52圖之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狀態的概略圖。
第54A圖係表示接續第53A圖之碳粉容器之搭載狀態的概略圖。
第54B圖係表示接續第53B圖之碳粉容器之搭載狀態的概略圖。
第55A圖係表示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狀態的概略圖。
第55B圖係表示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狀態的概略圖。
第56A圖係表示將碳粉容器予以再利用時之製造工程圖。
第56B圖係表示將碳粉容器予以再利用時之製造工程圖。
第57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1中之碳粉容器的剖面圖。
第58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2中之碳粉容器的 剖面圖。
第59圖係表示被設置於第58圖之碳粉容器之板狀構件的正面圖。
第60A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3中之碳粉容器的概略圖。
第60B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3中之碳粉容器的概略圖。
第61A圖係表示別的形態之碳粉容器的概略圖。
第61B圖係表示別的形態之碳粉容器的概略圖。
第62A圖係表示進而別的形態之碳粉容器的概略圖。
第62B圖係表示進而別的形態之碳粉容器的概略圖。
第63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4中之影像形成裝置的整體構成圖。
第64圖係表示第63圖之影像形成裝置中之影像製作部的剖面圖
第65圖係表示第63圖之影像形成裝置中之碳粉補給部的概略圖。
第66圖係表示被設置於第63圖之影像形成裝置之碳粉瓶的斜視圖。
第67圖係表示第66圖的碳粉瓶之頭部側的剖面圖。
第68A圖係表示碳粉瓶被搭載於瓶收容部之狀態的概略圖。
第68B圖係表示碳粉瓶被搭載於瓶收容部之狀態的概略圖。
第69A圖係表示碳粉瓶被搭載於瓶收容部之狀態的概略圖。
第70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5中之碳粉瓶的一部份的剖面圖。
第7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6中之碳粉瓶的一部份的剖面圖。
以下,參照圖面詳細說明實施本發明之最好的形態。另外,各圖中,對於相同或相當之部份,賦予相同的符號,其之重複說明予以適當簡化或省略。
[實施形態1]
以第1圖~第14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首先,以第1圖~第4圖來說明影像形成裝置整體的構成、動作。第1圖係表示作為影像形成裝置之列表機的整體構成圖,第2圖係表示其影像製作部的剖面圖,第3圖係表示其之碳粉補給路徑的概略圖,第4圖係表示碳粉補給裝置的一部份之斜視圖。
如第1圖所示般,於位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的上方之碳粉容器收容部31,可以裝卸自如地(更換自如地)設置有對應各色(黃色、洋紅色、青綠色、黑色)之4個碳粉容器132Y、132M、132C、132K(粉體收容容器)。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下方配設有中間轉印單元15。面對該中 間轉印單元15的中間轉印帶8而並設有對應各色(黃色、洋紅色、青綠色、黑色)之影像製作部6Y、6M、6C、6K。
參照第2圖,對應黃色之影像製作部6Y係以:感光體滾筒1Y、及配設於感光體滾筒1Y周圍之帶電部4Y、顯影裝置5Y(顯影部)、清潔部2Y、除電部(未圖示出)等所構成。而且,在感光體滾筒1Y上,進行影像製作製程(帶電工程、曝光工程、顯影工程、轉印工程、清潔工程),於感光體滾筒1Y上形成黃色影像。
另外,其他的3個影像製作部6M、6C、6K,除了使用的碳粉顏色不同外,與對應黃色之影像製作部6Y幾乎為相同的構成,得以形成對應個別之碳粉顏色的影像。以下,適當地省略其他3個影像製作部6M、6C、6K之說明,只做對應黃色之影像製作部6Y的說明。
參照第2圖,感光體滾筒1Y係藉由未圖示出的驅動電動機而被往第2圖中的T方向旋轉驅動。而且,在帶電部4Y的位置中,感光體滾筒1Y的表面帶有一樣的電(帶電工程)。之後,感光體滾筒1Y的表面到達從曝光裝置7(參照第1圖)所發出的雷射光L的照射位置,藉由在此位置的曝光掃瞄,而形成對應黃色之靜電潛像(曝光工程)。
之後,感光體滾筒1Y的表面到達顯影裝置5Y的對向位置,靜電潛像在此位置被顯影,而形成黃色的碳粉影像(顯影工程)。之後,感光體滾筒1Y的表面到達與中間轉印帶8及第1轉印偏壓輥輪9Y的對向位置,感光體滾筒1Y上的碳粉影像在此位置被轉印於中間轉印帶8上(1 次轉印工程)。此時,於感光體滾筒1Y上殘留有少許之未轉印碳粉。
之後,感光體滾筒1Y的表面到達與清潔部2Y的對向位置,殘留於感光體滾筒1Y上的未轉印碳粉,在此位置藉由清潔片2a而被機械性回收(清潔工程)。最後,感光體滾筒1Y的表面到達與未圖示出的除電部之對向位置,感光體滾筒1Y上的殘留電位在此位置被去除。如此,在感光體滾筒1Y上所進行的一連串的影像製作製程結束。
另外,前述之影像製作製程,在其他的影像製作部6M、6C、6K也與黃色影像製作部6Y同樣地進行。即從被配設於影像製作部的下方之曝光部7,依據影像資訊之雷射光L被朝向各影像製作部6M、6C、6K的感光體滾筒上照射。詳細而言,係曝光部7從光源發出雷射光L,以被旋轉驅動之多面鏡一面掃瞄,一面透過複數的光學元件而將該雷射光L照射於感光體滾筒上。之後,經過顯影工程而將形成於各感光體滾筒上之各色的碳粉影像重疊轉印於中間轉印帶8上。如此,於中間轉印帶8上形成彩色影像。
此處,參照第1圖,中間轉印單元15係以:中間轉印帶8、4個1次轉印偏壓輥輪9Y、9M、9C、9K、2次轉印後援輥輪12、清潔後援輥輪13、張力輥輪14、中間轉印清潔部10等構成。中間轉印帶8係藉由3個輥輪12~14而被懸掛支撐的同時,也藉由1個輥輪12的旋轉驅動而往第1圖中之箭頭所示方向而無端點地被移動。
4個1次轉印偏壓輥輪9Y、9M、9C、9K係個別將中間轉印帶8夾於與感光體滾筒1Y、1M、1C、1K之間而形成1次轉印夾持。然後,對1次轉印偏壓輥輪9Y、9M、9C、9K施加與碳粉的及性相反的轉印偏壓。然後,中間轉印帶8於箭頭所示方向行走,依序通過各1次轉印偏壓輥輪9Y、9M、9C、9K的1次轉印夾持。如此,感光體滾筒1Y、1M、1C、1K上的各色之碳粉影像被重疊1次轉印於中間轉印帶8上。
之後,重疊轉印有各色的碳粉影像之中間轉印帶8到達2次轉印輥輪19的對向位置。在此位置,2次轉印後援輥輪12在與2次轉印輥輪19之間夾住中間轉印帶8而形成2次轉印夾住。然後,形成於中間轉印帶8上之4色的碳粉影像被轉印於被搬運至此2次轉印夾持的位置之轉印紙等之被轉印材P上。此時,於中間轉印帶8上殘留有未被轉印於被轉印材P之未轉印碳粉。
之後,中間轉印帶8到達中間轉印清潔部10的位置。然後,中間轉印帶8上的未轉印碳粉在此位置被回收。如此,在中間轉印帶8上所進行的一連串之轉印製程結束。
此處,被搬運至2次轉印夾持的位置之被轉印材P,係從被配設於裝置本體100的下方之供紙部26而經過供紙輥輪27或阻止輥輪對28等而被運送者。詳細而言,為轉印紙等之被轉印材P係複數張重疊而被收容於供給部26。然後,當供給輥輪27被往第1圖的R方向旋轉驅動時,最上面的被轉印材P則朝向阻止輥輪對28的輥輪間 而被供給。
到達阻止輥輪對28的被轉印材P,於已停止旋轉驅動的阻止輥輪對28的輥輪夾持之位置暫時停止。然後,對中間轉印帶8上的彩色影像配合時序,阻止輥輪對28被旋轉驅動,被轉印材P被朝向2次轉印夾持搬運。如此,所期望的彩色影像被轉印於被轉印材P上。
之後,彩色影像於2次轉印夾持的位置被轉印的被轉印材P,則被搬運至定影部20的位置。然後,藉由定影輥輪及壓力輥輪之熱與壓力,被轉印於表面的彩色影像在此位置被定影於被轉印材P上。之後,被轉印材P經過排紙輥輪對29的輥輪間而被排出裝置外。藉由排紙輥輪對29而被排出裝置外之被轉印材P,係作為輸出影像而依序被堆疊於堆疊部30上。如此,影像形成裝置中之一連串的影像形成製程結束。
接著,以第2圖更詳細說明影像製作部之顯影裝置的構成、動作。顯影裝置5Y係以:面對感光體滾筒1Y之顯影輥輪51Y、面對顯影輥輪51Y之定厚器52Y、配設於顯影劑收容部53Y、54Y內之2個搬運螺桿55Y、檢測顯影劑中的碳粉濃度之濃度檢測感測器56Y等所構成。顯影輥輪51Y係以:被固設於內部的磁鐵或轉動磁鐵的周圍的襯套等所構成。顯影劑收容部53Y、54Y內則收容有由:載體與碳粉所形成的2成分顯影劑G。顯影劑收容部54Y係透過形成於其上方的開口而與碳粉搬運管43Y連通。
如此構成之顯影裝置5Y係如下般地動作。顯影輥輪 51Y的襯套係往第2圖的箭頭所示方向轉動。然後,藉由磁鐵所形成的磁場而被載置於顯影輥輪51Y上之顯影劑G,則與襯套的旋轉一同於顯影輥輪51Y上移動。
此處,顯影裝置5Y內的顯影劑G係被調整為顯影劑中的碳粉之比例(碳粉濃度)成為特定的範圍內。詳細而言,係因應顯影裝置5Y內的碳粉消耗,被收容於碳粉容器132Y之碳粉則透過碳粉補給裝置59(可以參照第3圖)而被補給至顯影劑收容部54Y內。另外,關於碳粉補給裝置59級碳粉容器32Y的構成、動作,於之後再詳細說明。
之後,被補給至顯影劑收容部54Y內的碳粉,則藉由2個運送螺桿55Y而一面與顯影劑G一同被混合、攪拌,一面於2個顯影劑收容部53Y、54Y循環(第2圖的紙面垂直方向的移動)。然後,顯影劑G中的碳粉藉由與載體的摩擦帶電而吸附於載體,藉由形成於顯影輥輪51Y上之磁力,與載體一同地被載置於顯影輥輪51Y上。
被載置於顯影輥輪51Y上之顯影劑G被搬運至第2圖中之箭頭所示方向,而到達定厚器52Y的位置。然後,顯影輥輪51Y上的顯影劑G在此位置中,顯影劑量被適量化後,被搬運至與感光體滾筒1Y的對向位置(顯影區域)。然後,藉由形成於顯影區域的電場,碳粉被吸附於形成在感光體滾筒1Y上之潛像。之後,殘留在顯影輥輪51Y上之顯影劑G則與螺桿的旋轉一同到達顯影劑收容部53Y的上方,在此位置從顯影輥輪51Y脫離。
接著,以第3圖來詳細說明將收容於碳粉容器132Y 內的碳粉導入顯影裝置5Y之碳粉補給裝置59。另外,第3圖係為了使理解變得容易,而改變碳粉容器132Y、碳粉補給路徑43Y、60、70、71、顯影裝置5Y的配置方向而加以圖示出。實際上,第3圖中,碳粉容器132Y與碳粉補給路徑的一部份之長邊方向,係被配設成為紙面垂直方向(可以參照第1圖)。
參照第4圖,被設置於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各碳粉容器132Y、132M、132C、132K內的碳粉,係因應各色的顯影裝置內的碳粉消耗,經過各碳粉顏色所設置的碳粉補給路徑而適當地被補給至各顯影裝置內。4個碳粉補給路徑係除了製作影像製程所使用的碳粉之顏色不同以外,幾乎為相同的構造。
詳細為:碳粉容器132Y一被設定於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收容部31時,則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噴嘴70會被連結於碳粉容器132Y的被保持部134Y(蓋體部)。此時,碳粉容器132Y的孔栓構件34d(開閉構件)則將被保持部134Y的碳粉排出口加以開放。藉此,被收容於碳粉容器132Y的容器本體133Y內的碳粉會介由碳粉排出口而被運送至噴嘴70內。
另一方面,噴嘴70的另一端係被連接於作為運送管之軟管71的一端。軟管71係由耐碳粉性優異的撓性材料所形成,其另一端則被連接於碳粉補給裝置的螺桿泵60(單泵(monopump))。作為運送管的軟管71係形成為其內徑為4~10mm。作為軟管71的材料,可以使用:聚氨基甲 酸乙酯、硝醯(nitryl)、EPDM、矽等之橡膠材料或聚乙烯、尼龍等之樹脂材料。藉由使用此種撓性軟管71,碳粉補給路徑的布置自由度增加,影像形成裝置可被小型化。
螺桿泵60係吸引型-軸偏心螺桿泵,以:轉子61、定子62、吸引口63、萬向接頭64、電動機66等所構成。轉子61、定子62、萬向接頭64等係被收容於未圖示出的機殼內。定子62係由橡膠等之彈性材料所形成的母螺牙狀構件,於其內部形成有雙節距的螺旋溝。轉子61係由金屬等之剛性材料所形成的軸被扭轉為螺旋狀而形成的公螺牙狀構件,可轉動自如地被插入於定子62內。轉子61的一端係介由萬向接頭64而可旋轉自如地被連結於電動機66。另外,在本實施形態1中,轉子61的螺旋方向(捲繞方向)及旋轉方向係被設定成與形成於碳粉容器132Y的容器本體133Y之突起33b的螺旋方向(捲繞方向)及旋轉方向一致。
如此構成之螺桿泵60,係藉由電動機66而使定子62內的轉子61往特定方向(從碳粉運送方向上游側來看,為反時鐘方向)旋轉驅動,而使吸引口63產生吸引力(將軟管71內的空氣予以送出,而使軟管71內產生負壓)。藉此,碳粉容器132Y內的碳粉與空氣一同地介由軟管71而被吸引口63吸引。被吸引至吸引口63的碳粉,則被送入定子62與轉子61之間隙,沿著轉子61的旋轉而被送至另一端側。被送出的碳粉則從螺桿泵60的送出口67而被排出,並介由碳粉運送管43Y而被補給至顯影裝置5Y內 (第3圖中之虛線箭頭所示方向的移動)。另外,在本實施形態1中,使螺桿泵60的轉子61往從碳粉運送方向上游側來看為反時鐘方向旋轉。另外,將轉子61的螺旋方向(捲繞方向)設定為右方向。藉此,藉由轉子61的旋轉,於螺桿泵60內得以形成右旋的渦捲氣流。
接著,以第5圖~第7圖來說明碳粉容器。如先前以第1圖及第4圖所說明般,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係可裝卸自如地設置有4個略圓筒狀的碳粉容器132Y、132M、132C、132K(碳粉瓶)。碳粉容器132Y、132M、132C、132K分別已到達壽命時(收容的碳粉幾乎全部被消耗而成為空瓶時),則被更換為新品。然後,收容於碳粉容器132Y、132M、132C、132K內的碳粉,則分別經過第3圖說明的碳粉補給路徑,而被適當地補給至各影像製作部6Y、6M、6C、6K的影像製作裝置。
第5圖係表示碳粉容器132Y的斜視圖。第6圖係表示碳粉容器132Y的頭部側(設置有被保持部134Y之側)的剖面圖。第7圖細從M視線方向來看第6圖的碳粉容器132Y之圖。另外,其他的3個碳粉容器132M、132C、132K,也除了收容的碳粉之顏色不同及凹部34m及凸部.34n的位置以外,與收容黃色碳粉的碳粉容器132Y幾乎為相同的構成。以下,適當地省略其他3個碳粉容器132M、132C、132K的說明,只做收容黃色碳粉的碳粉容器132Y的說明。
如第5圖所示般,碳粉容器132Y(粉體收容容器)主要 係以:容器本體133Y(粉體收容部)、及設置於其頭部之被保持部134Y(瓶蓋、蓋部)所構成。另外,被保持部134Y的形狀,於本實施形態1中,雖係於圓柱設置有立方體的突出部之形狀,但是,突出部只要是可以防止使半球、圓錐、圓錐的上部以與底面平行的面予以去除之形狀等容器本體133Y直立的形狀即可。
容器本體133Y的頭部設置有:與容器本體133Y一體旋轉之齒輪33c、及開口部A(開口)(可以參照第6圖)。開口部A係設置於容器本體133Y的頭部(裝著動作中,成為前方之位置),為將收容於容器本體133Y內的碳粉朝向被保持部134Y內的空間(空洞)加以排出者。
齒輪33c係與設置於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驅動部之驅動齒輪(未圖示出)嚙合,而使容器本體133Y以旋轉軸(第6圖中的一點虛線)為中心來旋轉驅動者。詳細而言,齒輪33c係從形成於被保持部134Y之缺口部34h露出,於第6圖及第7圖所示之嚙合位置D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嚙合。另外,除了缺口部34h之被保持部134Y的一部份,係作用為覆蓋齒輪33c的一部份(沒有從缺口部34h露出的部分)之導引構件。藉此,可以減輕齒輪33c被碳粉等所污染。
參照第5圖,於容器本體133Y的後端部(底部)設置有進行碳粉容器132Y的裝卸作業時,使用者所握持用的握持部33d。另外,於容器本體133Y的內周面設置有螺旋狀的突起33b(從外周面側來看時,成為螺旋狀的溝)。 此螺旋狀的突起33b係使容器本體133Y往特定方向旋轉驅動,而從開口部A將碳粉予以排出者。如此構成之容器本體133Y可將配設於其周面上之齒輪33c予以射出成形後,以吹製成形來製造。另外,本實施形態1中之碳粉容器132Y係於開口部A設置有與容器本體133Y一同旋轉之攪拌構件33f。攪拌構件33f係從被保持部134Y內的空間朝向容器本體133Y內而延伸設置之同時,對於旋轉軸(第6圖中之一點虛線)為斜向配設之棒狀構件。攪拌構件33f與容器本體133Y一同旋轉,藉此,從開口部A之碳粉排出性得以提升。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1中,使碳粉容器132Y的容器本體133Y往從碳粉運送方向上游側來看為反時鐘方向旋轉。另外,將容器本體133Y中之突起33b的螺旋方向(捲繞方向)設定為右方向。藉此,藉由容器本體133Y的旋轉,於碳粉容器132Y內形成右旋的渦氣流(與形成於螺桿泵60內的渦氣流的旋轉方向為相同方向)。
參照第5圖及第6圖,被保持部134Y係以:蓋體34a、蓋體蓋34b、保持部34c、作為開閉構件之孔栓構件34d、襯墊34e、ID晶片(電子零件)35等所構成。另外,參照第5圖及第7圖,於被保持部134Y的兩側面設置有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定位構件31c卡合之卡合部34g(溝部)。另外,於被保持部134Y的端面設置有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嵌合構件31d嵌合之凹部34m。另外,於被保持部134Y的周面設置有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別的嵌合構件 (未圖示出)嵌合之凸部34n。進而,於被保持部134Y的上方設置有齒輪33c的一部份露出的缺口部34h。
被保持部134Y係透過開口部A而與容器本體133Y連通,將從開口部A所被排出的碳粉從碳粉排出口B予以排出(第6圖中之虛線箭頭方向的移動)。此處,於本實施形態1中,形成於被保持部134Y的內部之空洞(空間)係被形成為略圓柱狀。進而,從形成於被保持部134Y的內部之略圓柱狀的空洞至碳粉排出口B之碳粉排出路徑(垂直路徑)係被形成為磨缽狀。藉此,藉由容器本體133Y的旋轉,被排出於被保持部134Y的碳粉可朝向碳粉排出口B有效率地被接受。因此,從碳粉排出口B被排出而在軟管71內移動的碳粉之碳粉運送性得以提升。
被保持部134Y並不與容器本體133Y的旋轉連動,於卡合部34g已卡合於定位構件31c之狀態下,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保持部73(可以參照第4圖及第8圖)。如此,卡合部34g可作用為機械性補助(在硬體面補助)碳粉容器1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著操作(或裝卸操作)用的補助構件。另外,在本申請案中,所謂「機械性補助碳粉容器對碳粉容器收容部之裝著操作」,係指對碳粉容器收容部,決定碳粉容器的位置而加以裝著時之插入動作或定位動作變得容易而輔助性地所被進行的動作。因此,作為機械性補助構件,有:定位部31c卡合之卡合部34g、或後述的凹部34m或凸部34n或省略圖示之碳粉容器的防止轉動構件等。
並且,於本實施形態1中,作為補助構件之卡合部34g係被配設於對碳粉排出口B(或孔栓構件34d)為垂直方向上方。藉此,及使碳粉從碳粉排出口B(或孔栓構件34d)而飛散於碳粉容器132Y的外部之情形,飛散碳粉也不容易到達卡合部34g(或定位構件31c)的位置。即卡合部34g(或定位構件31c)因飛散碳粉而污染,導致卡合部34g與定位構件31c的卡合不良而產生的不良得以被減輕。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1中,作為補助構件的卡合部34g係被配設於比碳粉排出口B更為垂直方向上方,且比較接近碳粉排出口B之位置。具體而言,卡合部34g係被配設於比碳粉排出口B更為垂直方向上方,且比ID晶片35(資訊記錄晶片)更為垂直方向下方。藉此,卡合部34g與定位構件31c之間的搖晃量為大之情形,或被保持部134Y因環境變動等而變形之情形,噴嘴70與孔栓構件34d之位置變得不容易錯開,噴嘴70無法押動孔栓構件34d之不良可被減輕。
被保持部134Y的蓋體蓋34b係被接著於蓋體34a之周面。於蓋體蓋34b的前端設置有爪34b1,藉由此爪34b1與形成於容器本體33Y的頭部之卡合構件卡合,容器本體133Y對於被保持部134Y可相對旋轉地被保持著。此處,為了使容器本體133Y的旋轉驅動能順利進行,被保持部134Y的爪34b1與容器本體133Y的卡合構件係設置有適度的餘隙而被卡合著。
另外,被保持部134Y係於與容器本體133Y的開口 部A的周圍之前端面33a對向之對向面接著有密封構件37。密封構件37係於開口部A的周圍將容器本體133Y及被保持部134Y的相互對向面之間隙加以密封者,係以發泡聚氨基甲酸乙酯等之彈性材料所形成。
另外,於被保持部134Y的下方設置有保持部34c。於保持部34c設置有與碳粉容器132Y的裝卸動作連動而將碳粉排出口B加以開閉之開閉構件的孔栓構件34d(擋板)。於孔栓構件34d的兩端設置有為了抑制碳粉從孔栓構件34d附近漏出之G油封等之襯墊34e。另外,雖然省略圖示,但是,一將碳粉容器132Y設定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時,於孔栓構件34d的右端卡合將孔栓構件34d彈撥於閉鎖碳粉排出口B之方向的連桿(彈撥構件)。進而,於保持部34c與蓋體34a的卡合部,設置有為了抑制碳粉從雙方的間隙瘺出之O形環等之襯墊。
另外,被保持部134Y的ID晶片(電子零件)35係與碳粉容器1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著動作連動,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通訊電路74以預定距離分開而面對。ID晶片(電子零件)35例如係藉由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利用電波之非接觸式自動辨識技術)所被使用之加工為標籤或貼紙之形式的IC晶片。詳細而言,ID晶片35係被配設於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著方向(第5圖之箭頭所示方向)突出之被保持部134Y的突出部34a1上,且正交於裝著方向之面上。即碳粉容器132Y係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使得ID晶片35位於碳粉排出 口B前方。並且,ID晶片35在被保持部134Y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狀態下,與裝置本體的通訊電路74之間進行非接觸式通訊(無線通訊)。另外,於設置於被保持部134Y之突出部34a1設置有覆蓋ID晶片35的周圍之壁部34a2。如此,藉由以壁部34a2來覆蓋ID晶片35,飛散碳粉變得不易附著於ID晶片35上。
此處,於ID晶片35事先記憶有關於碳粉容器132Y之種種的資訊。另一方面,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通訊電路74係在碳粉容器132Y被設定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狀態下,與ID晶片35之間以無線收授資訊。即被記憶於ID晶片35的資訊會透過通訊電路74而被送訊至裝置本體100的控制部75(可以參照第5圖),以控制部75所取得的裝置本體100的資訊可透過通訊電路74而被送訊至ID晶片35而被加以記憶。
另外,於ID晶片35記憶有:碳粉顏色、碳粉的製造號碼(製造批號)、碳粉的製造年月日等之有關碳粉的資訊、或再利用次數、再利用年月日、再利用製造商等之碳粉容器132Y的有關再利用之資訊。另外,於ID晶片35記憶有關於碳粉容器之資訊。並且,碳粉容器132Y一被設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時,則被記憶於ID晶片35之資訊會透過通訊電路74而被送訊至裝置本體100的控制部75。並且,依據這些資訊,裝置本體100被最佳地控制。例如,碳粉顏色在與應該設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顏色不同的情形,則可停止碳粉補給裝置的運轉,因應製造 號碼或再利用製造商而變更影像製作條件。
如此,ID晶片35係作用為電氣性補助(於軟體面補助)碳粉容器1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著操作(或裝卸操作)用的補助構件。另外,在本申請案中,所謂「電氣性補助碳粉容器對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著操作」,係指為了檢測碳粉容器是否以可以動作之狀態被設定於碳粉容器收容部(設定檢測),於設定時或其後所進行的通訊動作。因此,與裝著操作無直接關係的關於碳粉容器之資訊的通訊,並非「電氣性補助裝著操作」者。
然後,於本實施形態1中,作為補助構件的ID晶片35係被配設於碳粉排出口B(或孔栓構件34d)之垂直方向上方。進而,ID晶片35係被設置於從碳粉排出口B(或孔栓構件34d)突出之突出部34a1上,且被壁部34a2所包圍的位置。藉此,及使碳粉從碳粉排出口B9或孔栓構件34d)而飛散於碳粉容器132Y的外部時,飛散的碳粉也不易到達ID晶片35(或通訊電路74)的位置。即ID晶片35(或通訊電路74)被飛散碳粉所污染,導致ID晶片35與通訊電路74的通訊不良或洩漏所產生的不良可被減輕。
另外,於被保持部134Y的保持部34c設置有與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卸動作連動而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滑動的滑動部34c1、34c2。詳細而言,第1滑動部34c1係被形成為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滑合面31a(上面,可以參照第8圖)成為平行之平面部,且被配設於進行裝卸動作之被保持部134Y的底部。另外,第2滑動部34c2係 被形成為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滑合面(側面)成為平行的平面部,且被配設於進行裝卸動作的被保持部134Y的側部。藉此,藉由使碳粉容器132Y的滑動部34c1、34c2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滑動,可以進行碳粉容器132Y的旋轉角度的定位。
另外,參照第5圖及第7圖,於被保持部134Y的端面,且是突出部34a1的附近,設置有與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嵌合構件31d嵌合之凹部34m。此凹部34m之構造,係於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著操作正確時(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正規位置時),能與對應的嵌合構件31d嵌合。藉此,藉由碳粉容器132Y的滑動部34c1、34c2結束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滑動,可以進行碳粉容器132Y的長邊方向的定位。
具體而言,係如第7圖所示般,因應收容於碳粉容器(容器本體)之碳粉顏色,而被配設於凹部34m的位置不同之位置。對應青綠色之碳粉容器的凹部34m(C)與碳粉容器收容部的嵌合構件(未圖示出),係被配設於最上方,對應洋紅色之碳粉容器的凹部34m(M)與碳粉容器收容部的嵌合構件(未圖示出),係被配設置於中段上方,對應黃色之碳粉容器的凹部34m(Y)與碳粉容器收容部的嵌合構件31d,係被配設中段下方,對應黑色之碳粉容器的凹部34m(K)與碳粉容器收容部的嵌合構件(未圖示出),係被配設於最下方。藉由此種構成,於預定顏色的碳粉容器收容部(例如,青綠色的碳粉容器收容部)設定不同顏色的碳粉 容器(例如,黃色的碳粉容器),無法形成所期望的彩色影像之不良可以被抑制。
同樣地,參照第5圖及第7圖,於被保持部134Y的周面設置有別的嵌合構件(未圖示出)嵌合之凸部34n。此凸部34n係與前述的凹部34m相同,於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著操作正確時,可與對應的嵌合構件嵌合。雖然省略圖示,但是,因應收容於碳粉容器(容器本體)之碳粉的顏色,凸部34n的位置被配設於不同的位置。藉由此種構成,與前述之凹部34m相同,可以抑制碳粉容器對碳粉容器收容部的錯誤設定。
如此,設置於被保持部134Y的凹部34m及凸部34n,係成為機械性地補助碳粉容器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著操作用的補助構件。而且,於本實施形態1中,作為補助構件的凹部34m及凸部34n係被配設於對碳粉排出口B(或孔栓構件34d)而言為垂直方向上方。藉此,即使碳粉已從碳粉排出口B(或孔栓構件34d)往碳粉容器132Y的外部飛散時,飛散的碳粉也不容易到達凹部34m及凸部34n(或嵌合構件)的位置。即凹部34m及凸部34n與嵌合構件的嵌合不良所產生的不良可被減輕。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1中,作為收容於碳粉容器132Y內的碳粉,係使用平均圓形度0.90以上之球形碳粉。球形碳粉係由於其形狀,為流動性優異的碳粉,所以,不會塞住軟管71等之碳粉補給路徑,碳粉可有效率且確實地被運送。另外,碳粉粒子的圓形度係以下式所定義。
圓形度=(具有與粒子的投影面積相同面積的圓之周長)/(粒子投影影像的周長)
因此,圓形度為1.00時,該碳粉粒子成為真球形狀。另外,碳粉的平均圓形度的測定,代表性地可使用流動式粒子影像測定器「FPIA-2100」(東亞醫用電子公司製)來測定。
接著,以第8圖及第9圖來說明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構成。參照第8圖,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設置有:4個碳粉容器132Y、132M、132C、132K的被保持部之滑動部滑動的滑合面31a、決定被保持部的保持部34c的位置之保持部73、噴嘴70、對容器本體133Y傳達旋轉動力之驅動部(未圖示出)、通訊電路74、與碳粉容器132Y的裝著動作連動而將被保持部134Y朝向保持部73彈撥之臂對80、將孔栓構件34d往閉鎖碳粉容器132Y的碳粉排出口B之方向彈撥的連桿(彈撥構件)等。
保持部73係個別以非旋轉方式來保持碳粉容器132Y、132M、132C、132K的被保持部。保持部73係以:與保持部34c抵接之滑合面、或與蓋體蓋34b的一部份抵接的抵接面等所構成。於保持部73的滑合面(側面)設置有與被保持部134Y的裝著動作連動而進行定位的定位構件31c(可以參照第5圖)。定位構件31c係沿著碳粉容器132Y的裝卸方向而延伸設置的凸部。進而,於保持部73的深側的面上配設有通訊電路74或嵌合構件31d。於保持部73內則設置有各碳粉顏色之第9圖所示的噴嘴70。 於噴嘴70設置有與形成於碳粉容器132Y的被保持部134Y的碳粉排出口B連動之碳粉補給口70a。
以第10圖~第12圖來說明碳粉容器1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卸動作(裝卸操作)。第10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黃色的碳粉容器132Y已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狀態(箭頭所示Q方向的移動)之概略圖。第11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容器132Y的裝著已進行之狀態(碳粉排出口B的開放已被開始之狀態)的概略圖。第12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容器132Y已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狀態(碳粉排出口B的開放已完了之狀態)的概略圖。
於將碳粉容器132Y裝著於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情形,首先,將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100的前面(第1圖之紙面靠前側)的本體蓋(未圖示出)加以開啟,使碳粉容器收容部31往前方露出。之後,參照第10圖,將碳粉容器132Y朝向碳粉容器收容部31內押入(箭頭方向Q方向的移動)。即使被保持部134Y對於容器本體133Y而言成為前方,而沿著容器本體133Y(或碳粉容器132Y)的長邊方向,將碳粉容器132Y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
此時,藉由於碳粉容器132Y的前端側,滑動部34c1一面滑動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滑合面31a,一面於碳粉容器132Y的後端側握持握持部33d之使用者,平衡性良好地將碳粉容器132Y押入碳粉容器收容部31內。
之後,碳粉容器133Y的保持部34c到達碳粉容器收 容部31的保持部73時,於第1滑動部34c1的滑合面31a的滑動之外,第2滑動部34c2一面滑動於滑合面(側面)一面開始被保持部134Y的定位。詳細而言,為開始了被保持部134Y的卡合部34g(補助構件)與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定位構件31c的卡合。
之後,碳粉容器132Y的裝著動作進一步進行時,於卡合部34g與定位構件31c已經卡合之狀態下,則開始藉由孔栓構件34d之碳粉排出口B的開啟(第11圖的狀態)。即伴隨噴嘴70的前端被插入保持部34c的孔部,孔栓構件34d被噴嘴70押動。此時,藉由臂對80,碳粉容器132Y的被保持部134Y被朝向保持部73彈撥(往箭頭所示Q方向之彈撥)。
然後,參照第12圖,於保持部34c抵接保持部73的位置(抵接基準位置),決定了被保持部134Y的位置(卡合部34g與定位構件31c的卡合),與其同時,孔栓構件34d完全開啟碳粉排出口B,同時,碳粉容器132Y的齒輪33c與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驅動部的驅動齒輪嚙合。另外,做為電子零件(電子基板)的ID晶片35(補助構件)於對於通訊電路74可進行無線通訊之位置而面對。進而,為了確保碳粉容器的非互換性之凹部34m及凸部34n與裝置本體的嵌合構件31d、31e嵌合。然後,碳粉容器132Y的碳粉排出口B與噴嘴70的碳粉補給口70a連通,碳粉容器132Y的裝著動作完成。
另外,在將碳粉容器132Y從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 器收容部31加以取出(脫離)時,操作係以與前述之裝著時的步驟相反的順利來進行。此時,與碳粉容器132Y從保持部73分離之動作連動,噴嘴70也從保持部34c分開,藉由連桿(彈撥構件)的彈撥力,孔栓構件34d移動至將碳粉排出口B加以閉鎖的位置。如此,以碳粉容器132Y的滑動部34c1滑動於滑合面31a上之一個動作(除了本體門的開閉動作外),碳粉容器132Y的脫離動作完成。
另外,本實施形態1的碳粉容器132Y,係具備碳粉排出口B朝向垂直方向下方而配設的被保持部134Y,該碳粉排出口B被配設於比開口部A更為垂直方向下方,而且,與裝著動作連動,孔栓構件34d確實被定位後,被噴嘴70所押動,才將被以襯墊34e所密封的碳粉排出口B加以開放,所以,碳粉排出口B的碳粉污染少,使用者接觸碳粉排出口B而被碳粉污染之不良可被抑制。另外,即使碳粉從碳粉排出口B漏出之情形,作用為補助構件之ID晶片35、卡合部34g、凹部34m及凸部34n,係被配設於對碳粉排出口B為垂直方向上方(漏出的碳粉相反於重力而飛翔之方向)的關係,ID晶片35、卡合部34g、凹部34m及凸部34n的碳粉污染可被減輕,得以維持個別的功能。
另外,碳粉容器1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卸動作,係成為伴隨滑動部34c1的滑動之1個動作,碳粉容器132Y的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得以提升。特別是,藉由於被保持部134Y的底面設置滑動部34c1,滑動部 34c1可一面支撐碳粉容器132Y一面滑動於滑合面31a。進而,碳粉容器132Y的裝著動作,係使用者在直接握持握持部33d之狀態下,開始滑動部34c1的滑動,之後,與臂對80的彈撥一同地開始被保持部134Y的定位,之後,開始噴嘴70的插入,滑動結束,同時,被保持部134Y的定位與噴嘴70的插入與驅動部的連結結束。藉此,使用者在被保持部134Y的滑動(一個動作的裝著動作)進行之同時,體驗藉由被保持部134Y的定位所致之點擊感,得以確認裝著動作並無錯誤操作產生。
另外,碳粉容器132Y並非從碳粉容器收容部31(裝置本體100)的上方加以載置,而是從碳粉容器收容部31(裝置本體100)的前面被裝卸,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上方之配置的自由度提高。例如,即使在碳粉補給裝置的正上方配設掃描器(原稿讀入部)之情形,碳粉容器132Y的裝卸之操作性、作業性也不會降低。進而,對於碳粉容器132Y的齒輪33c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的嚙合位置D之配置的自由度也提高。另外,碳粉容器132Y係以其長邊方向為水平方向而被設置於裝置本體100,所以不會對影像形成裝置100整體的高度方向的配置產生影響,可使碳粉容器132Y的碳粉容量變多,能減少其之更換頻度。
如至目前為止所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1之影像形成裝置中,將機械性或電氣性補助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著操作的補助構件(ID晶片35、卡合部34g、凹部34m及凸部34n)配設於對碳粉排出口B為垂直方向上方,所 以,及使碳粉從碳粉排出口B而飛散於外部的情形,飛散的碳粉也不容易到達補助構件(ID晶片、卡合部34g、凹部34m及凸部34n)的位置。因此,補助構件(ID晶片、卡合部34g、凹部34m及凸部34n)的功能不會降低,可以提高碳粉容器132Y的裝卸時之操作性。另外,碳粉容器132Y中之「補助構件」,並不限定於ID晶片、卡合部34g、凹部34m及凸部34n,對於不想使飛散碳粉附著之全部的「補助構件」,都可以適用本發明。
接著,利用第13圖來說明本實施形態1中最具特徵之碳粉容器的構成。第13圖係表示使碳粉容器132Y的被保持部134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面對靜置面H(在影像形成裝置外,使碳粉容器132Y靜置用的任意的平面)之狀態的概略圖。影像形成裝置係於被設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碳粉容器132Y內的碳粉一用完時,便無法運轉,所以,多數的使用者準備有備用品而保管(庫存)新品的碳粉容器132Y。此時,為了不使碳粉容器132Y在對於容器本體133Y而言,使被保持部134Y側朝下之狀態被保管,所以,於本實施形態1之碳粉容器132Y設置有靜置抑制手段。即如第13圖所示般,本實施形態1之碳粉容器132Y設置有靜置抑制手段,所以,無法在將被保持部134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靜置於靜置面H,具有喚起使用者是否會失掉平衡而倒向箭頭所示F方向之猶豫的心理作用。結果而言,具有抑制對於碳粉容器132Y,將被保持部134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的對靜置面 的靜置之效果。
詳細而言,本實施形態1之碳粉容器132Y係抵接於靜置面H的被保持部134Y的抵接面(突出部34a1)的面積比使被保持部134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第13圖的狀態)下,被投影於靜置面H的容器本體133Y的投影面的面積(鄭嬌于旋轉軸之橫切面的面積)還小。藉此,具有喚起使用者注意,碳粉容器132Y在使被保持部134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失掉平衡而即使靜置於靜置面H,是否容易傾倒之猶豫的心理作用。
另外,如先前說明般,於突出部34a1的周圍形成有壁部34a2,藉由該壁部34a2覆蓋周圍,不直接接觸靜置面,而將ID晶片35(電子零件)設置於突出部34a1上。因此,嚴格來說,抵接於靜置面的抵接面,係為突出部34a1的壁部34a2。
此處,設置於突出部34a1的ID晶片35,也作用為於使被保持部134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抑制往靜置面的靜置之靜置抑制手段。即ID晶片35係與裝置本體100的通訊電路進行通訊用之電子零件,外觀上也是對於打擊為脆弱的零件。因此,藉由將ID晶片35設置於與靜止面H(使被保持部134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的靜置面)的對向面,具有使使用者猶豫在使被保持部134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來靜置碳粉容器132Y的心理效果。
另外,本實施形態1中之碳粉容器132Y,其構成係 對於使被保持部134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第13圖的狀態),被投影於靜置面H的容器本體133Y的投影面的中心(容器本體133Y的旋轉軸),抵接靜置面H的被保持部134Y的抵接面(突出部34a1)的中心(抵接面的面積的幾何重心)偏離。藉此,有喚起使用者注意到,碳粉容器132Y即使在使被保持部134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破壞平衡而靜置於靜置面H,也容易失去平衡,只以稍微之衝擊也可能傾倒之猶豫的心理作用。此處,於碳粉容器132Y(容器本體133Y)內填充有碳粉之狀態(未使用狀態)下,與沒有填充之狀態(使用狀態)相比,使被保持部134Y朝向下方而使碳粉容器132Y倒立時,其重心成為在上方。藉此,要維持使被保持部134Y朝向下方之碳粉容器132Y的靜置更為困難,於未使用狀態的碳粉容器132Y的保管時,於使被保持部134Y側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抑制靜置於靜置面之效果更為提高。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1中之碳粉容器132Y中,設置於容器本體133Y與被保持部134Y之間的彈性體之密封構件37也作用為靜置抑制手段。即使軟質的密封構件37存在於容器本體133Y與被保持部134Y之間,於使被保持部134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第13圖的狀態)中,即使想要正立於靜置面,被保持部134Y容易搖晃而變得不穩定之狀態。其結果為,具有喚起使用者注意到碳粉容器132Y可能倒向箭頭所示F方向之猶豫的心理作用。
另外,本實施形態1中之碳粉容器132Y,其構成為 在使長邊方向成為水平方向的狀態(與對裝置本體1000的裝著時之姿勢相同),可以靜置於靜置面。具體而言,設置於被保持部134Y的保持部34c的底面係形成為平的面,可將此面朝下而靜置於靜置面。藉由此種構成,使用者不會對容器本體133Y,想要使被保持部134Y朝下方靜置,自然變成使長邊方向成為水平方向之狀態而加以靜置。
如目前為止所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1之影像形成裝置中,為了對於容器本體133Y,抑制於使被保持部134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的對靜置面H的靜置,於被保持部134Y設置靜置抑制手段,所以,於碳粉容器132Y的保管時,可以抑制碳粉凝集於被保持部134Y側。藉此,碳粉從被設定於影像形成裝置100的碳粉容器132Y之碳粉排出口B被排出,可以抑制對顯影裝置5Y之碳粉補給不良或異常影像的發生等之不良。
接著,以第14圖來說明捆包碳粉容器132Y用之捆包箱40。第14圖係表示於內部收容碳粉容器的捆包箱之斜視圖。碳粉容器132Y於被收容於捆包箱40之狀態下被運送時,有被收容於捆包箱40而加以保管之情形。
本實施形態1之捆包箱40,其構成係使被捆包於內部的碳粉容器的長邊方向成為垂直方向之狀態下,無法靜置於靜置面。具體而言,於捆包箱40的長邊方向的端面形成有尖頭面40a。藉由此種構成,於內部收容有碳粉容器132Y之捆包箱40中,於使被保持部134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的靜置可被防止,於碳粉容器132Y的保管 時,可以確實抑制碳粉凝集於被保持部134Y側。另外,於本實施形態1中,雖將捆包箱40的長邊方向之端面做成尖頭面40a,但是也可做成斜面或球面。在該情形,也可以獲得與前述者相同的效果。
此處,收容於碳粉容器132Y的容器本體133Y的碳粉之填充密度(填充容積/全部容積),以設定為0.7以下為佳(更好為0.6以下)。碳粉的填充密度如超過0.7時,即使轉動容器本體133Y,藉由突起33b的碳粉運送性也會降低。其結果為,無法將碳粉送至被保持部134Y,從碳粉排出口B所被排出的碳粉量也減少。另外,碳粉的填充密度超過0.6之情形時,即使填充密度為0.7以下,被送至被保持部134Y之碳粉也容易產生塊狀。於使用螺桿泵來排出碳粉時,碳粉的塊狀進入碳粉排出口,會有從碳粉排出口之碳粉排出性降低的情形,以將碳粉的填充密度設定為0.6以下更佳。
接著,說明碳粉容器132Y的再利用製造方法。本實施形態1中之碳粉容器132Y,可以再利用處理使用後的容器(於影像形成裝置被使用而變空者)而予以再利用。
具體之碳粉容器的再利用製造方法,有如下2種。第1再利用製造方法,首先,進行從回收的碳粉容器132Y的容器本體133Y將被保持部134Y拆下之拆下工程。之後,進行對容器本體133Y的內部填充碳粉(或2成分顯影劑)之填充工程。最後,進行將被保持部134Y安裝於容器本體133Y的安裝工程。第2再利用製造方法,首先,進 行對容器本體133Y的一部份(例如,握持部33d)形成貫穿孔之加工工程。之後,透過貫穿孔對容器本體133Y的內部填充碳粉之填充工程。最後,進行塞住貫穿孔之密封工程(例如,於貫穿孔貼著密封構件之工程)。如此,藉由將碳粉容器132Y加以再利用,可以有效利用環境資源。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1之影像形成裝置中,為了抑制對於容器本體133Y,使被保持部134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的對靜置面H的靜置,於被保持部134Y設置作為靜置抑制手段的突出部34a1。藉此,於碳粉容器132Y之保管時,可以抑制碳粉凝集於被保持部134Y側。另外,於本實施形態1中,容器本體133Y的握持部34d,成為在使容器本體133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使產生對靜置面H之靜置的心理效果。因此,碳粉凝集於容器本體133Y的握持部34d側(後端側)也被抑制,可使使用者自然如段落0149所敘述般,在以長邊方向為水平方向之狀態下加以靜置。
另外,於本1實施形態中,雖於碳粉容器132Y、132M、132C、132K的容器本體內只收容碳粉,但是,也可以對將由碳粉與載體所形成的2成分顯影劑適當供給至顯影裝置之影像形成裝置,於碳粉容器132Y、132M、132C、132K的容器本體內收容2成分顯影劑。即使在該情形,也可以獲得與前述之本實施形態1同樣的效果。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1中,於容器本體133Y的內周面形成突起33b而成為一體,來旋轉驅動容器本體133Y 。對於此,也可於容器本體133Y的內部旋轉自如地保持螺管或螺桿,不使容器本體133Y旋轉,藉由齒輪33c來旋轉驅動螺管或螺桿。在該情形,也可以獲得與前述之本實施形態1同樣的效果。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1中,於碳粉補給裝置設置對軟管71的內部送出空氣之吸引型螺桿泵60。相對於此,也可以於碳粉補給裝置設置對軟管71的內部送入空氣之吐出型螺桿泵。在該情形,也可以獲得與前述之實施形態1同樣的效果。
[實施形態2]
以第15圖~第18圖來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第15圖係表示實施形態2中之碳粉容器的頭部側的剖面圖,為相當於前述實施形態1之第6圖的圖。
參照第15圖,本實施形態2中之碳粉容器232Y,係與前述實施形態1者不同,於被保持部234Y設置有作為彈撥構件之壓縮彈簧34f。詳細而言,於孔栓構件34d的右端設置有將孔栓構件34d往閉鎖碳粉排出口B的方向彈撥之壓縮彈簧34f(彈撥構件)。另外,作為電子零件(記憶手段)之ID晶片35,其構成係與裝置本體的通訊電路74直接接觸。進而,於被保持部234Y並不設置作為靜置抑制手段的突出部,ID晶片35與密封構件37係作用為靜置抑制手段。
被保持部234Y的ID晶片35係與碳粉容器232Y對 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卸動作連動,而與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通訊電路74(連接端子)接觸分離。詳細而言,ID晶片35係被設置於與對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卸方向(第16A、B圖的箭頭所示方向)正交的被保持部234Y之面上,且在裝卸動作中,面對通訊電路74的位置。
如此,ID晶片35係與以一個動作所被進行的碳粉容器232Y的裝卸動作(直線之動作)連動,與設置於裝置本體100的通訊電路74接觸,所以,ID晶片35與通訊電路74的接觸性提升。即對於被固設於裝置本體100(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通訊電路74,ID晶片35係直線性地面接觸,可以防止ID晶片35與通訊電路74不完全接觸而產生接觸不良、ID晶片35及通訊電路74的一部份產生磨耗而損及零件之不良於未然。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中,ID晶片35係被設置於被保持部234Y,且位於孔栓構件34d的設置位置更上方(將碳粉容器232Y設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姿勢中之上方)。如此,ID晶片35被配設於比孔栓構件34d更為垂直方向上方,所以,及使碳粉容器232Y內的碳粉從孔栓構件34d的附近漏出,碳粉附著於ID晶片35而錯誤動作的不良也可被減輕。
以第16圖~第18圖來說明碳粉容器2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卸動作(裝卸開操作)。第16A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黃色的碳粉容器232Y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狀態(箭頭所示方向的移動)之概略圖,第16B圖 係從上方來看那時之被保持部234Y的保持部34c附近的概略圖。第17A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容器232Y的裝著進行著之狀態(被保持部234Y的定位開始之狀態)的概略圖,第17B圖係從上方來看那時之被保持部234Y的保持部34c附近的概略圖。第18A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容器232Y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狀態(設置完了之狀態)的概略圖,第18B圖係從上方來看那時之保持部34c附近的概略圖。
於將碳粉容器232Y裝著於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情形,首先,將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的前面(第1圖的紙面靠前側)的本體蓋(未圖示出)予以開啟,使碳粉容器收容部31露出於前方。之後,參照第16A、B圖,將碳粉容器232Y朝向碳粉容器收容部31內押入(箭頭所示方向的移動)。即使被保持部234Y對於容器本體233Y成為前方,沿著容器本體233Y(或碳粉容器232Y)的長邊方向,碳粉容器232Y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
此時,藉由於碳粉容器232Y的前端側,第1滑動部34c1一面滑動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滑合面31a,一面於碳粉容器232Y的後端側握持握持部33d之使用者,平衡性良好地將碳粉容器232Y押入碳粉容器收容部31內。
然後,參照第17A、B圖,碳粉容器233Y的保持部34c到達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保持部73時,於第1滑動部34c1的滑合面31a的滑動之外,第2滑動部34c2一面 滑動於滑合面一面開始被保持部234Y的定位。詳細而言,為開始了被保持部234Y的卡合部34g與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定位構件31c的卡合。
之後,碳粉容器232Y的裝著動作進一步進行時,於卡合部34g與定位構件31c已經卡合之狀態下,則開始藉由孔栓構件34d之碳粉排出口B的開啟。即伴隨噴嘴70的前端被插入保持部34c的孔部,孔栓構件34d被噴嘴70押動。然後,如第18A、B圖所示般,於保持部34c抵接保持部73之位置(抵接基準位置),被保持部234Y的位置被決定,在此之同時,孔栓構件34d使碳粉排出口B完全地開放,而且,ID晶片35與通訊電路74接觸。藉此,於硬體面而言,碳粉容器232Y的碳粉排出口B與噴嘴70的碳粉補給口70a為連通,於軟體面而言,ID晶片35與控制部75的資訊交換成為可能,碳粉容器232Y的裝著動作完成。
如此,於本實施形態2中,以碳粉容器232Y的滑動部34c1滑動於滑合面31a上之一個動作(除了本體蓋的開閉動作),碳粉容器232Y的ID晶片35與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通訊電路74的連接動作完成。即碳粉容器232Y的滑動部34c1於滑合面31a上滑動,與該動作連動,被保持部234Y(碳粉容器32Y)的定位動作被開始,之後,噴嘴70的插入動作被開始,最終,ID晶片35與通訊電路74被連接。藉此,對被固設裝置本體100(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通訊電路74而言,被定位的ID晶片35與其面接觸 ,可以防止ID晶片35與通訊電路74不完全接觸而產生接觸不良、伴隨對ID晶片35及通訊電路74的一部份之接觸分開動作而產生磨耗,損及零件之不良於未然。
另外,噴嘴70對保持部34c內外的移動,與孔栓構件34d對保持部34c內外的移動,係在雙方的構件滑接於保持部34c的襯墊34e的唇部之狀態下所被進行,由於噴嘴70的插入脫離,碳粉從保持部34c漏出之不良可被抑制。
另外,在將碳粉容器232Y從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收容部31加以取出(脫離)時,操作係以與前述之裝著時的步驟相反的順利來進行。此時,與碳粉容器232Y從保持部73分離之動作連動,噴嘴70也從保持部34c分開,藉由壓縮彈簧34f的彈撥力,孔栓構件34d移動至將碳粉排出口B加以閉鎖的位置。在此同時,ID晶片35也與通訊電路74脫離。如此,以碳粉容器232Y的滑動部34c1滑動於滑合面31a上之一個動作(除了本體門的開閉動作外),於ID晶片35對通訊電路74之脫離動作的同時,碳粉容器232Y的脫離動作完成。
本實施形態2的碳粉容器232Y,係具備於重力方向下方配設有碳粉排出口B的被保持部234Y,而且,與裝著動作連動,孔栓構件34d被確實定位後,被噴嘴70所押動,將被以襯墊34e所密封的碳粉排出口B加以開放,所以,碳粉排出口B的碳粉污染少,使用者接觸碳粉排出口B而被碳粉污染的不良可被抑制。
另外,碳粉容器2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卸動作,係成為伴隨滑動部34c1的滑動之1個動作,碳粉容器232Y的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得以提升。特別是,藉由於被保持部234Y的底面設置滑動部34c1,滑動部34c1可一面支撐碳粉容器232Y一面滑動於滑合面31a。進而,碳粉容器232Y的裝著動作,係使用者在直接握持握持部33d之狀態下,開始滑動部34c1的滑動,之後,與與滑動之同時,開始被保持部234Y的定位,之後,開始噴嘴70的插入,滑動結束,同時,被保持部234Y的定位與噴嘴70的插入與ID晶片35的連接結束。藉此,使用者在被保持部234Y的滑動(一個動作的裝著動作)進行之同時,體驗藉由被保持部234Y的定位所致之點擊感,得以確認裝著動作並無錯誤操作產生。
另外,碳粉容器232Y並非從碳粉容器收容部31(裝置本體100)的上方加以載置,而是從碳粉容器收容部31(裝置本體100)的前面被裝卸,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上方之配置的自由度提高。例如,即使在碳粉容器收容部的正上方配設掃描器(原稿讀入部)之情形,碳粉容器232Y的裝卸之操作性、作業性也不會降低。並且,碳粉容器232Y係以期長邊方向為水平方向而被設置於裝置本體100,所以不會對影像形成裝置100整體的高度方向的配置產生影響,可使碳粉容器232Y的碳粉容量變多,能減少其之更換頻度。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2之影像形成裝置中, 為了對於容器本體233Y,抑制於使被保持部234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的對靜置面H的靜置,於被保持部134Y設置靜置抑制手段,所以,於碳粉容器232Y的保管時,可以抑制碳粉凝集於被保持部234Y側。進而,將記憶有關於碳粉容器232Y之資訊的ID晶片35設置於被保持部234Y,與碳粉容器2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卸動作連動,而與通訊電路74接觸分開,所以,ID晶片35與通訊電路74的接觸分開可確實且順利進行。藉此,於硬體面外,於軟體面也可提高碳粉容器232Y之更換時的操作性、作業性,可以確實地減輕碳粉污染的發生。
[實施形態3]
以第19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3。第19圖係表示實施形態3中之碳粉容器的剖面圖。本實施形態3的碳粉容器,主要於容器本體333Y與被保持部334Y一同地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點、及作為運送構件而設置有螺管181Y之點,與藉由容器本體旋轉,將收容於內部的碳粉運送至開口部A的前述各實施形態者不同。
如第19圖所示般,碳粉容器332Y主要係以:容器本體333Y與被保持部334Y所構成。於容器本體333Y的頭部設置有開口部A,於該開口部A的外周部設置有可旋轉自如之齒輪33c。齒輪33c係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嚙合來旋轉驅動螺管181Y者。
於齒輪33c設置有旋轉軸180Y而成為一體,於旋轉軸180Y連結有螺旋狀的螺管181Y。旋轉軸180Y的一端係被支撐於被保持部334Y的軸承部34a2。螺管181Y係從容器本體333Y內部的開口部A延伸設置至後端部(底部)。然後,藉由齒輪33c轉動容器本體333Y的周圍,旋轉軸180Y及螺管181Y也被旋轉驅動。
藉此,收容於容器本體333Y內的碳粉,係藉由螺管181Y的碳粉運送力而被朝向開口部A運送。此處,螺管181Y的外徑係比容器本體333Y的內徑小,對於從容器本體333Y的內周面遠離的旋轉中心軸附近的碳粉而言,也會有碳粉運送力作用。進而,螺管181Y係其形狀比較有撓性,為只是一端側的支撐,於旋轉時,其姿勢會搖動。藉此,從容器本體333Y的內周面至旋轉中心軸,可整體性地有碳粉運送力作用。因此,於容器本體333Y收容有多量的碳粉之狀態下,即使因環境變動或長期間放置等,而使碳粉產生凝集時,藉由螺管181Y的碳粉運送力,可使該凝集狀態變弱,能抑制排出碳粉量的降低。
此處,本實施形態3的碳粉容器332Y也與前述各實施形態者相同,對於容器本體333Y,為了抑制使被保持部334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的對靜置面H的靜置,而設置有靜置抑制手段。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3中,係與前述各實施形態相同,對於容器本體333Y,使被保持部334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的對靜置面H的靜置被抑制,於碳粉容 器332Y的保管時,可以抑制碳粉凝集於被保持部334Y側。另外,於本實施形態3中,作為運送構件雖使用螺管181Y,但是,也可以使用羅趕來作為運送構件。而且,在該情形,也可以獲得與本實施形態3相同的效果。
[實施形態4]
以第20圖及第21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4。第20圖係表示實施形態4中之碳粉容器的剖面圖,為相當於前述實施形態3的第19圖。本實施形態4的碳粉容器,於作為運送構件為使用板狀構件184Y之點,係與前述實施形態3者不同。
如第20圖所示般,碳粉容器432Y主要以:容器本體433Y與被保持部434Y所構成。於容器本體433Y的頭部設置有開口部A,於該開口部A的外周部設置有可旋轉自如的齒輪33c。齒輪33c係與前述實施形態3相同,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嚙合而被旋轉驅動。
於齒輪33c設置有螺桿棒183Y而成為一體,於螺桿棒183Y設置有板狀構件184Y。詳細而言,於螺桿棒183Y的公螺牙部183Ya螺合板狀構件184Y的母螺牙部184Ya(可以參照第21圖)。參照第21圖,於板狀構件184Y形成有缺口部,此缺口部與立在容器本體433Y的內周面之導引部185Y卡合。
參照第20圖,螺桿棒183Y係一端側被被保持部434Y的軸承部34a4所支撐,另一端側被設置於容器本體 433Y的後端部之軸承部所支撐。而且,藉由齒輪33c轉動容器本體433Y的周圍,螺桿棒183Y也一體地被旋轉驅動。藉此,螺合於螺桿棒183Y的板狀構件184Y,一面被導引部185Y所導引(與螺桿棒183Y一同被帶動),一面沿著螺桿的進給方向移動(往開口部A側的箭頭所示方向之移動)。另外,板狀構件184Y的移動速度,係配合容器本體433Y的碳粉消耗之速度,而被設定為比較緩慢。
如此,收容於容器本體433Y的碳粉,會藉由板狀構件184Y的碳粉運送力而被運送至開口部A側。此處,板狀構件184Y的外徑係形成為比容器本體433Y的內徑還小,對於從容器本體433Y的內周面遠離的旋轉中心軸A附近的碳粉而言,也會有碳粉運送力作用。因此,於容器本體433Y收容有多量的碳粉之狀態下,即使因環境變動或長期間放置等,而使碳粉產生凝集時,藉由板狀構件184Y的碳粉運送力,可使該凝集狀態變弱,能抑制排出碳粉量的降低。
此處,本實施形態4的碳粉容器432Y,也與前述各實施形態者相同,為了抑制對於容器本體433Y,於使被保持部434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的對靜置面H的靜置,而設置有靜置抑制手段。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4中,與前述各實施形態相同,對於容器本體433Y,使被保持部434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的對靜置面H的靜置被抑制,於碳粉容器432Y的保管時,可以抑制碳粉凝集於被保持部434Y側。
[實施形態5]
接著,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5。關於影像形成裝置整體的構成、動作,由於與前述之第1~第4圖相同,參照第1~4圖及其說明,省略此處之說明。另外,於本實施形態中,雖於軟管71連接螺桿泵,也可於軟管71連接膜片式空氣泵。
接著,以第22~第24圖來說明碳粉容器。如先前以第1圖及第4圖所說明般,代替4個之略圓筒狀的碳粉容器132Y、132M、132C、132K,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可裝卸自如地設置532Y、532M、532C、532K(碳粉瓶)。碳粉容器532Y、532M、532C、532K分別到達壽命時(收容的碳粉幾乎全部被消耗而成為空瓶時),則被更換為新品。而且,被收容於碳粉容器532Y、532M、532C、532K內的各色的碳粉,分別經過第3圖說明的碳粉補給路徑而適當被補給至各影像製作部6Y、6M、6C、6K的顯影裝置。
第22圖係表示碳粉容器532Y的斜視圖。第23圖係表示碳粉容器532Y的頭部側(設置有被保持部534Y之側)的剖面圖。第24圖係從M視圖方向來看第23圖的碳粉容器532Y之圖。另外,其他3個碳粉容器532M、532C、532K也除了所收容的碳粉之顏色不同與凹部34m及凸部34n的位置以外,係與收容黃色碳粉的碳粉容器532Y幾乎同樣的構成。以下,適當地省略其他3個碳粉容器532M、532C、532K的說明,只做收容有黃色碳粉的碳粉 容器532Y的說明。
如第22圖所示般,碳粉容器532Y主要係以:容器本體533Y、及設置於其頭部的被保持部534Y(瓶蓋體)所構成。於容器本體533Y的頭部設置有:與容器本體533Y一體地旋轉之齒輪33c及開口部A(可以參照第23圖)。開口部A係設置於容器本體533Y的頭部(於裝著動作中,成為前方之位置),為將收容於容器本體533Y內的碳粉朝向被保持部534Y內的空間(空洞)排出者。
齒輪33c係與設置於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驅動部的驅動齒輪31g嚙合,以旋轉軸(第23圖中的一點虛線)為中心來使容器本體533Y旋轉驅動者。詳細而言,齒輪33c係從形成於被保持部534Y的缺口部34h露出,於第23圖及第24圖所示之嚙合位置D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31g嚙合。然後,驅動力從驅動齒輪31g而被傳達至齒輪33c,容器本體533Y成為往第24圖的U方向旋轉。另外,於本實施形態5中,驅動齒輪31g及齒輪33c係正齒輪。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5中,驅動齒輪31g往第24圖的W方向旋轉驅動時(主要為碳粉補給時),藉由齒輪33c從驅動齒輪31g所受到的力量,將被保持部534Y(或容器本體533Y)往下方彈撥,如此構成碳粉容器532Y及裝置本體100。具體而言,參照第24圖,於從齒輪33c的最上部至1/4旋轉的位置中,齒輪33c與驅動齒輪31g嚙合。換言之,齒輪33c與驅動齒輪31g的嚙合位置D,係設 置於從齒輪33c的最上部至1/4旋轉下游側的範圍X(不包含最上部與1/4旋轉位置)。
藉由此種構成,於驅動齒輪31g對齒輪33c的齒面垂直作用的力R,產生作用於垂直方向下方的分力Rv(也產生作用於水平方向的分力Rh)。然後,藉由作用於垂直方向下方的分力Rv,被保持部534Y被彈撥於垂直方向下方,作用為抵接部的滑動部34c1成為抵接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保持部的底面(成為受到分力Rv的反作用力)。進而,藉由作用於水平方向的分力Rh,被保持部534Y被往水平方向彈撥,作用為抵接部的滑動部34c2與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保持部的側面抵接(成為受到分力Rh的反作用力)。因此,即使驅動齒輪31g的驅動、非驅動(碳粉補給動作)被重複,被保持部534Y也不會上下大幅搖動,對於連通於碳粉排出口B的噴嘴70之密封性得以維持,從碳粉排出口B之碳粉飛散可被抑制。另外,在嚙合位置D不位於前述之範圍X時,不會產生作用於垂直方向下方的分力Rv,或即使產生,也是很小,無法獲得前述之效果。
參照第22圖,於容器本體533Y的後端部(底部)設置有進行碳粉容器532Y的裝卸作業時,使用者握持用的握持部33d。另外,於容器本體533Y的內周面設置有螺旋狀的突起33b(從外周面側來看,成為螺旋狀的溝)。此螺旋狀的突起33b係將容器本體533Y往特定方向旋轉驅動,而將碳粉從開口部A予以排出者。如此構成的容器本體533Y可與配設於其周面上的齒輪33c一同地以吹製成形 來製造。另外,本實施形態5中之碳粉容器532Y係於開口部A設置有與容器本體533Y一同旋轉的攪拌構件33f。攪拌構件33f係從被保持部534Y內的空間延伸設置至容器本體533Y內,而且,對於旋轉軸(第23圖中的一點虛線)為斜向配設的棒狀構件。藉由攪拌構件33f與容器本體533Y一同旋轉,從開口部A之碳粉排出性得以提升。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5中,從碳粉運送方向上游側來看,係使碳粉容器532Y的容器本體533Y往反時鐘方向旋轉。另外,將容器本體533Y中之突起33b的螺旋方向(捲繞方向)設定為右方向。藉此,藉由容器本體533Y的旋轉,於碳粉容器532Y內形成右向的渦氣流(與形成於螺桿泵60內的渦氣流的旋轉方向相同)。
參照第22圖及第23圖,被保持部534Y係以:蓋體34a、蓋體蓋34b、保持部34c、作為開閉構件的孔栓構件34d、襯墊34e、ID晶片35等所構成。另外,參照第22圖及第24圖,於被保持部534Y的兩側面設置有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定位構件31c卡合之卡合部34g(溝部)。另外,於被保持部534Y的端面設置有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嵌合構件31d嵌合之凹部34m。另外,於被保持部534Y的周面設置有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別的嵌合構件(未圖示出)嵌合之凸部34n。進而,於被保持部534Y的上方設置有齒輪33c的一部份露出之缺口部34h。
被保持部534Y係介由開口部A而與容器本體533Y連通,將從開口部A所被排出的碳粉從碳粉排出口B予 以排出(第23圖中的虛線箭頭所示方向的移動)。此處,於本實施形態5中,形成於被保持部534Y的內部之空洞(空間)係形成為略圓柱狀。進而,從形成於被保持部534Y的內部之略圓柱狀的空洞至碳粉排出口B之碳粉排出路徑(垂直路徑)係被形成為磨缽狀。藉此,藉由容器本體533Y的旋轉,形成於容器本體533Y內的渦氣流可維持不會消失,可有效率地被朝碳粉排出口B傳遞。因此,從碳粉排出口B被排出而在軟管71內移動的碳粉之碳粉運送性得以提升。
被保持部534Y並不與容器本體533Y的旋轉連動,於卡合部34g已卡合於定位構件31c之狀態下,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保持部73(可以參照第8圖)。被保持部534Y的蓋體蓋34b係被接著於蓋體34a之周面。於蓋體蓋34b的前端設置有爪34b1,藉由此爪34b1與形成於容器本體533Y的頭部之卡合構件卡合,容器本體533Y對於被保持部534Y可相對旋轉地被保持著。此處,為了使容器本體533Y的旋轉驅動能順利進行,被保持部534Y的爪34b1與容器本體533Y的卡合構件係設置有適度的餘隙而被卡合著。
另外,被保持部534Y係於與容器本體533Y的開口部A的周圍之前端面33a對向之對向面貼著有密封構件37。密封構件37係於開口部A的周圍將容器本體533Y及被保持部534Y的相互對向面之間隙加以密封者,係以發泡聚氨基甲酸乙酯等之彈性材料所形成。
另外,於被保持部534Y的下方設置有保持部34c。於保持部34c設置有與碳粉容器532Y的裝卸動作連動而將碳粉排出口B加以開閉之開閉構件的孔栓構件34d(擋板)。於孔栓構件34d的兩端設置有為了抑制碳粉從孔栓構件34d附近漏出之G油封等之襯墊34e。另外,雖然省略圖示,但是,一將碳粉容器532Y設定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時,於孔栓構件34d的右端卡合將孔栓構件34d彈撥於閉鎖碳粉排出口B之方向的連桿(彈撥構件)。進而,於保持部34c與蓋體34a的卡合部,設置有為了抑制碳粉從雙方的間隙漏出之O形環等之襯墊。
另外,被保持部534Y的ID晶片35係與碳粉容器5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著動作連動,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通訊電路74以預定距離分開而面對。詳細而言,ID晶片35係被配設於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著方向(第22圖之箭頭所示方向)突出之被保持部534Y的突出部34a1上,且正交於裝著方向之面上。並且,ID晶片35在被保持部534Y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狀態下,與裝置本體的通訊電路74之間進行非接觸式通訊(無線通訊)。
此處,於ID晶片35事先記憶有關於碳粉容器532Y之種種的資訊。另一方面,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通訊電路74係在碳粉容器532Y被設定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狀態下,與ID晶片35之間以無線收授資訊。即被記憶於ID晶片35的資訊會透過通訊電路74而被送訊至裝置本 體100的控制部75(可以參照第22圖),以控制部75所取得的裝置本體100的資訊可透過通訊電路74而被送訊至ID晶片35而被加以記憶。
另外,於ID晶片35記憶有:碳粉顏色、碳粉的製造號碼(製造批號)、碳粉的製造年月日等之有關碳粉的資訊、或再利用次數、再利用年月日、在利用製造商等之碳粉容器532Y的有關再利用之資訊。並且,碳粉容器532Y一被設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時,則被記憶於ID晶片35之資訊會透過通訊電路74而被送訊至裝置本體100的控制部75。並且,依據這些資訊,裝置本體100被最佳地控制。例如,碳粉顏色在與應該設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顏色不同的情形,則可停止碳粉補給裝置的運轉,因應製造號碼或再利用製造商而變更影像製作條件。
另外,於被保持部534Y的保持部34c設置有與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卸動作連動而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滑動的滑動部34c1、34c2。詳細而言,第1滑動部34c1係被形成為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滑合面31a(上面,可以參照第8圖)成為平行之平面部,且被配設於進行裝卸動作之被保持部134Y的底部。另外,第2滑動部34c2係被形成為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滑合面(側面)成為平行的平面部,且被配設於進行裝卸動作的被保持部534Y的側部。另外,如前述般,滑動部34c1、34c2的一部份,也作用為藉由驅動齒輪31g之彈撥力而與碳粉容器收容部31抵接之抵接部。
另外,參照第22圖及第24圖,於被保持部534Y的端面,且是突出部34a1的附近,設置有與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嵌合構件31d嵌合之凹部34m。此凹部34m之構造,係於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著操作正確時(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正規位置時),能與對應的嵌合構件31d嵌合。
具體而言,係如第24圖所示般,因應收容於碳粉容器(容器本體)之碳粉顏色,而被配設於凹部34m的位置不同之位置。對應青綠色之碳粉容器的凹部34m(C)與碳粉容器收容部的嵌合構件(未圖示出),係被配設於最上方,對應洋紅色之碳粉容器的凹部34m(M)與碳粉容器收容部的嵌合構件(未圖示出),係被配設置於中段上方,對應黃色之碳粉容器的凹部34m(Y)與碳粉容器收容部的嵌合構件31d,係被配設中段下方,對應黑色之碳粉容器的凹部34m(K)與碳粉容器收容部的嵌合構件(未圖示出),係被配設於最下方。藉由此種構成,於預定顏色的碳粉容器收容部(例如,青綠色的碳粉容器收容部)設定不同顏色的碳粉容器(例如,黃色的碳粉容器),無法形成所期望的彩色影像之不良可以被抑制。
同樣地,參照第22圖及第24圖,於被保持部534Y的周面設置有別的嵌合構件(未圖示出)嵌合之凸部34n。此凸部34n係與前述的凹部34m相同,於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著操作正確時,可與對應的嵌合構件嵌合。雖然省略圖示,但是,因應收容於碳粉容器(容器本體)之 碳粉的顏色,凸部34n的位置被配設於不同的位置。藉由此種構成,與前述之凹部34m相同,可以抑制碳粉容器對碳粉容器收容部的錯誤設定。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5中,作為收容於碳粉容器532Y、532M、532C、532K的碳粉,於設體積平均粒徑為Dv(μm)、個數平均粒徑為Dn(μm)時,係使用形成為如下的關係成立者。
3≦Dv≦8…(1)
1.00≦Dv≦Dn…(2)
藉此,於顯影工程時,因應影像圖案來進行碳粉粒子之選擇,可以維持良好的畫質,而且,於顯影裝置中,即使被長時間攪拌,也可以維持良好的顯影性。進而,不會塞住軟管71等的碳粉補給路徑,碳粉可有效率且確實地被運送。另外,碳粉的體積平均粒徑及個數平均粒徑的測定,可代表性地使用柯特(Coulter)計數式粒度分布測定器「柯特計數器一TA-2」(柯特公司製)或「柯特multisizer-2」(柯特公司製)來測定。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5中,作為收容於碳粉容器532Y、532M、532C、532K內的碳粉,係使用其形狀係數SF-1為100~180的範圍,形狀係數SF-2為100~180之範圍而形成的略球形碳粉。藉此,可以一面維持高的轉印效率,也可以一面抑制清潔性能的降低。進而,不會塞住軟管71等的碳粉補給路徑,可有效率且確實地運送碳 粉。此處,形狀係數SF-1係表示碳粉粒子的球形度,以下式求得。
SF-1=(M2/S)×(100 π/4)
於上式中,M係碳粉粒子之投影面中的最大粒徑(粒徑中之最大的粒徑),S係碳粉粒子的投影面的面積。因此,形狀係數SF-1為100之碳粉粒子,細微真球,比100更大者,球形度變低。
另外,形狀係數SF-2係表示碳粉粒子的凹凸度,以下式求得。
SF-2=(N2/S)×(100/4 π)
於上式中,N係碳粉粒子的投影面之周長,S係碳粉粒子之投影面的面積。因此,形狀係數SF-2為100之碳粉粒子,係表示沒有凹凸,比100愈大,凹凸變得愈大。另外,形狀係數SF-1及形狀係數SF-2係以影像解析裝置「LUSEX3」(NIRECO公司製)來解析以掃瞄型電子顯微鏡「S-800」(日立製作所製)所攝影的碳粉粒子的相片而求得。
關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構成,係與前述第8圖及第9圖相同,參照第8圖及第9圖及其說明,省略此處之說明。
以第25圖~第27圖來說明碳粉容器5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卸動作(裝卸操作)。第25圖係從長邊方 向來看黃色的碳粉容器532Y已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狀態(箭頭所示Q方向的移動)之概略圖。第26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容器532Y的裝著已進行之狀態(碳粉排出口B的開放已被開始之狀態)的概略圖。第27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容器532Y已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狀態(碳粉排出口B的開放已完了之狀態)的概略圖。
於將碳粉容器532Y裝著於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情形,首先,將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100的前面(第1圖之紙面靠前側)的本體蓋(未圖示出)加以開啟,使碳粉容器收容部31往前方露出。之後,參照第25圖,將碳粉容器532Y朝向碳粉容器收容部31內押入(箭頭方向Q方向的移動)。即使被保持部534Y對於容器本體533Y而言成為前方,而沿著容器本體533Y(或碳粉容器532Y)的長邊方向,將碳粉容器532Y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
此時,藉由於碳粉容器532Y的前端側,滑動部34c1一面滑動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滑合面31a,一面於碳粉容器532Y的後端側握持握持部33d之使用者,平衡性良好地將碳粉容器532Y押入碳粉容器收容部31內。
之後,碳粉容器533Y的保持部34c到達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保持部73時,於第1滑動部34c1的滑合面31a的滑動之外,第2滑動部34c2一面滑動於滑合面(側面)一面開始被保持部534Y的定位。詳細而言,為開始了被保持部534Y的卡合部34g與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定位構件 31c的卡合。
之後,碳粉容器532Y的裝著動作進一步進行時,於卡合部34g與定位構件31c已經卡合之狀態下,則開始藉由孔栓構件34d之碳粉排出口B的開啟(第26圖的狀態)。即伴隨噴嘴70的前端被插入保持部34c的孔部,孔栓構件34d被噴嘴70押動。此時,藉由臂對80,碳粉容器532Y的被保持部534Y被朝向保持部73彈撥(往箭頭所示Q方向之彈撥)。
然後,參照第27圖,於保持部34c抵接保持部73的位置(抵接基準位置),決定了被保持部534Y的位置(卡合部34g與定位構件31c的卡合),與其同時,孔栓構件34d完全開啟碳粉排出口B,同時,碳粉容器532Y的齒輪33c與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驅動部的驅動齒輪31g嚙合。另外,做為電子零件的ID晶片35於對於通訊電路74可進行無線通訊之位置而面對。進而,為了確保碳粉容器的非互換性之凹部34m及凸部34n與裝置本體的嵌合構件31d、31e嵌合。然後,碳粉容器532Y的碳粉排出口B與噴嘴70的碳粉補給口70a連通,碳粉容器532Y的裝著動作完成。
另外,在將碳粉容器532Y從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收容部31加以取出(脫離)時,操作係以與前述之裝著時的步驟相反的順利來進行。此時,與碳粉容器532Y從保持部73分離之動作連動,噴嘴70也從保持部34c分開,藉由連桿(彈撥構件)的彈撥力,孔栓構件34d移動至將 碳粉排出口B加以閉鎖的位置。如此,以碳粉容器532Y的滑動部34c1滑動於滑合面31a上之一個動作(除了本體門的開閉動作外),碳粉容器532Y的脫離動作完成。
另外,本實施形態5的碳粉容器532Y,係具備碳粉排出口B朝向垂直方向下方而配設的被保持部534Y,該碳粉排出口B被配設於比開口部A更為垂直方向下方,而且,與裝著動作連動,孔栓構件34d確實被定位後,被噴嘴70所押動,才將被以襯墊34e所密封的碳粉排出口B加以開放,所以,碳粉排出口B的碳粉污染少,使用者接觸碳粉排出口B而被碳粉污染之不良可被抑制。
另外,碳粉容器5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卸動作,係成為伴隨滑動部34c1的滑動之1個動作,碳粉容器532Y的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得以提升。特別是,藉由於被保持部534Y的底面設置滑動部34c1,滑動部34c1可一面支撐碳粉容器532Y一面滑動於滑合面31a。進而,碳粉容器532Y的裝著動作,係使用者在直接握持握持部33d之狀態下,開始滑動部34c1的滑動,之後,與臂對80的彈撥一同地開始被保持部534Y的定位,之後,開始噴嘴70的插入,滑動結束,同時,被保持部534Y的定位與噴嘴70的插入與驅動部的連結結束。藉此,使用者在被保持部534Y的滑動(一個動作的裝著動作)進行之同時,體驗藉由被保持部534Y的定位所致之點擊感,得以確認裝著動作並無錯誤操作產生。
另外,碳粉容器532Y並非從碳粉容器收容部31(裝 置本體100)的上方加以載置,而是從碳粉容器收容部31(裝置本體100)的前面被裝卸,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上方之配置的自由度提高。例如,即使在碳粉補給裝置的正上方配設掃描器(原稿讀入部)之情形,碳粉容器532Y的裝卸之操作性、作業性也不會降低。進而,對於碳粉容器532Y的齒輪33c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31g的嚙合位置D之配置的自由度也提高。另外,碳粉容器532Y係以其長邊方向為水平方向而被設置於裝置本體100,所以不會對影像形成裝置100整體的高度方向的配置產生影響,可使碳粉容器532Y的碳粉容量變多,能減少其之更換頻度。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5之影像形成裝置中,於驅動齒輪31g驅動時,藉由齒輪33c從驅動齒輪31g接受之力量,被保持部534Y被往下方彈撥,所以,碳粉容器532Y的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提高,即使碳粉補給動作被重複,也可以抑制從碳粉容器532Y產生碳粉飛散之不良。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5中,雖於碳粉容器532Y、532M、532C、532K的容器本體內只收容碳粉,但是,也可以對將由碳粉與載體所形成的2成分顯影劑(補充用顯影劑)適當供給至顯影裝置之影像形成裝置,於碳粉容器532Y、532M、532C、532K的容器本體內收容2成分顯影劑。即使在該情形,也可以獲得與前述之本實施形態5同樣的效果。
在此情形之2成分顯影裝置,係假定如以下構成的顯影裝置。於顯影裝置內經常維持對於2成分顯影劑之碳粉的重量筆的碳粉濃度3~15wt%、較好為5~10wt%之狀態,來進行影像形成,於影像形成已不足之碳粉的補給時,補給未劣化的載體也一起的補充用顯影劑,來謀求顯影劑的長壽命化之方式者。
另外,於此顯影裝置也具備有:將從顯影裝置的運送路鏡的一部份所補給而成為過剩的顯影劑排出顯影裝置外之多餘顯影劑排出機構,藉由此作用,可使顯影裝置內的顯影劑量維持一定。
前述之補充用顯影劑的載體重量比之載體濃度,從顯影劑壽命維持與碳粉容器更換間隔之延長化的兩方兼顧的觀點而言,以3wt%~20wt%之程度為佳。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5中,於容器本體533Y的內周面形成突起33b而成為一體,來旋轉驅動容器本體533Y。對於此,也可於容器本體533Y的內部旋轉自如地保持螺管或螺桿,不使容器本體533Y旋轉,藉由齒輪33c來旋轉驅動螺管或螺桿。在該情形,於驅動齒輪31g驅動時,藉由旋轉驅動螺管或螺桿之齒輪33c所受到之力量,將被保持部534Y往下方彈撥,也可以獲得與前述之本實施形態5同樣的效果。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5中,於碳粉補給裝置設置對軟管71的內部送出空氣之吸引型螺桿泵60。相對於此,也可以於碳粉補給裝置設置對軟管71的內部送入空氣之吐 出型螺桿泵。進而,也可代替螺桿泵而設置膜片式空氣泵。在這些情形,驅動齒輪31g驅動時,藉由齒輪33c從驅動齒輪31g所受到之力量,被保持部534Y被往下方彈撥,也可以獲得與前述之實施形態5同樣的效果。
[實施形態6]
以第28圖~第31A、B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6。第28圖係表示實施形態6中之碳粉容器的頭部側的剖面圖,為相當於前述實施形態5之第23圖的圖。
參照第28圖來做說明。本實施形態6中之碳粉容器632Y係與前述實施形態5者不同,於被保持部634Y設置有作為彈撥構件之壓縮彈簧34f。詳細而言,於孔栓構件34d的右端,設置有將孔栓構件34d往閉鎖碳粉排出口B之方向的壓縮彈簧34f(彈撥構件)。
另外,做為電子基板(記憶手段)的ID晶片35,其構成為與裝置本體的通訊電路74直接接觸。被保持部634Y的ID晶片35係與碳粉容器6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卸動作連動,而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通訊電路74(連接端子)接觸分開。詳細而言,ID晶片35係被設置於與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卸方向(第29A、B圖的箭頭所示方向)正交之被保持部634Y的面上,且於裝卸動作中,面對通訊電路74的位置。
如此,ID晶片35係與以一個動作所被進行的碳粉容器632Y的裝卸動作(直線之動作)連動,與設置於裝置本 體100的通訊電路74接觸,所以,ID晶片35與通訊電路74的接觸性提升。即對於被固設於裝置本體100(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通訊電路74,ID晶片35係直線性地面接觸,可以防止ID晶片35與通訊電路74不完全接觸而產生接觸不良、ID晶片35及通訊電路74的一部份產生磨耗而損及零件之不良於未然。
以第29A、B~第31A、B圖來說明碳粉容器6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卸動作(裝卸操作)。第29A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黃色的碳粉容器632Y已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狀態(箭頭所示方向的移動)之概略圖,第29B圖係從上方來看那時之被保持部634Y的保持部34c附近的概略圖。第30A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容器632Y的裝著已進行之狀態(被保持部634Y的定位已被開始之狀態)的概略圖,第30B圖係從上方來看那時之被保持部634Y的保持部34c附近的概略圖。第31A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容器632Y已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狀態(設置已完了之狀態)的概略圖,第31B圖係從上方來看那時之保持部34c附近的概略圖。
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設置有對應4個之碳粉容器632Y、632M、632C、632K的4個碳粉容器收容部。於4個碳粉容器收容部分別設置有:滑動於被保持部634Y的滑動部34c1、34c2的滑動面31a、31b、決定被保持部634Y的保持部34c的位置之保持部73、噴嘴70(碳粉運送管)、對容器本體633Y傳達旋轉驅動力之驅動部(設置 有驅動齒輪31g)、通訊電路74等。保持部73係以:抵接保持部34c之滑合面31a、31b或抵接蓋體蓋34b的一部份之抵接面(未圖示出)等所構成。於保持部73的滑合面31b(側面)設置有與被保持部634Y的裝著動作連動而進行定位的定位構件31c。定位構件31c係沿著碳粉容器632Y的裝卸方向而延伸設置的凸部。
於將碳粉容器632Y裝著於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情形,首先,將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的前面(第1圖之紙面靠前側)的本體蓋(未圖示出)加以開啟,使碳粉容器收容部31往前方露出。之後,參照第29A、B圖,將碳粉容器632Y朝向碳粉容器收容部31內押入(箭頭方向方向的移動)。即使被保持部634Y對於容器本體633Y而言成為前方,而沿著容器本體633Y(或碳粉容器632Y)的長邊方向,將碳粉容器632Y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
此時,藉由於碳粉容器632Y的前端側,第1滑動部34c1一面滑動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滑合面31a,一面於碳粉容器632Y的後端側握持握持部33d之使用者,平衡性良好地將碳粉容器632Y押入碳粉容器收容部31內。
然後,參照第30A、B圖,碳粉容器633Y的保持部34c到達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保持部73時,於第1滑動部34c1的滑合面31a的滑動之外,第2滑動部34c2一面滑動於滑合面一面開始被保持部634Y的定位。詳細而言,為開始了被保持部634Y的卡合部34g與碳粉容器收容 部31的定位構件31c的卡合。
之後,碳粉容器632Y的裝著動作進一步進行時,於卡合部34g與定位構件31c已經卡合之狀態下,則開始藉由孔栓構件34d之碳粉排出口B的開啟。即伴隨噴嘴70的前端被插入保持部34c的孔部,孔栓構件34d被噴嘴70押動。而且,如第31A、B圖所示般,於保持部34c抵接保持部73的位置(抵接基準位置),決定被保持部634Y的位置,與此同時,孔栓構件34d完全開放碳粉排出口B,而且,碳粉容器632Y的齒輪33c與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驅動部之驅動齒輪31g嚙合。進而,ID晶片35被連接於通訊電路74。如此,碳粉容器632Y的碳粉排出口B與噴嘴70的碳粉補給口70a連通,碳粉容器632Y的裝著動作完成。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6中,與碳粉容器632Y的滑動部34c1滑動於滑合面31a上的一個動作(除了本體門的開閉動作),開始被保持部634Y(碳粉容器632Y)的定位動作,之後,開始噴嘴70的插入動作,最終,齒輪33c對驅動齒輪31g之連結結束。噴嘴70對被保持部634Y之插入,係在已經從齒輪33c的嚙合位置D分開之位置優先被進行,噴嘴70不與孔栓構件34d抵接,可以抑制非預期之外力施加而變形的不良。即齒輪33c的連接比噴嘴70對被保持部634Y的插入更優先被進行時,依據驅動齒輪31g與齒輪33c的嚙合狀態,碳粉容器632Y移位,噴嘴70的插入位置偏離的可能性存在。
另外,噴嘴70對保持部34c內外的移動,與孔栓構件34d對保持部34內外的移動,係在雙方的構件滑接於保持部34c的襯墊34e的唇部之狀態下所被進行,由於噴嘴70的插入脫離,碳粉從保持部34c漏出之不良可被抑制。
另外,在將碳粉容器632Y從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收容部31加以取出(脫離)時,操作係以與前述之裝著時的步驟相反的順利來進行。此時,與碳粉容器632Y從保持部73分離之動作連動,噴嘴70也從保持部34c分開,藉由壓縮彈簧34f的彈撥力,孔栓構件34d移動至將碳粉排出口B加以閉鎖的位置。如此,以碳粉容器632Y的滑動部34c1滑動於滑合面31a上之一個動作(除了本體蓋的開閉動作外),碳粉容器632Y的脫離動作完成。
本實施形態6的碳粉容器632Y,係具備碳粉排出口B被朝向垂直方向下方配設的被保持部634Y,該碳粉排出口B被配設於比開口部A更為垂直方向下方,而且,與裝著動作連動,孔栓構件34d被確實定位後,被噴嘴70所押動,將被以襯墊34e所密封的碳粉排出口B加以開放,所以,碳粉排出口B的碳粉污染少,使用者接觸碳粉排出口B而被碳粉污染的不良可被抑制。
另外,碳粉容器6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卸動作,係成為伴隨滑動部34c1的滑動之1個動作,碳粉容器632Y的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得以提升。特別是,藉由於被保持部634Y的底面設置滑動部34c1,滑動部 34c1可一面支撐碳粉容器632Y一面滑動於滑合面31a。進而,碳粉容器632Y的裝著動作,係使用者在直接握持握持部33d之狀態下,開始滑動部34c1的滑動,之後,與與滑動一同地開始被保持部634Y的定位,之後,開始噴嘴70的插入,滑動結束,同時,被保持部634Y的定位與噴嘴70的插入與驅動部的連結結束。藉此,使用者在被保持部634Y的滑動(一個動作的裝著動作)進行之同時,體驗藉由被保持部634Y的定位所致之點擊感,得以確認裝著動作並無錯誤操作產生。
另外,碳粉容器632Y並非從碳粉容器收容部31(裝置本體100)的上方加以載置,而是從碳粉容器收容部31(裝置本體100)的前面被裝卸,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上方之配置的自由度提高。例如,即使在碳粉收容器的正上方配設掃描器(原稿讀入部)之情形,碳粉容器632Y的裝卸之操作性、作業性也不會降低。進而,對於碳粉容器632Y的齒輪33c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31g的嚙合位置D之配置的自由度也提高。另外,碳粉容器632Y係以其長邊方向為水平方向而被設置於裝置本體100,所以不會對影像形成裝置100整體的高度方向的配置產生影響,可使碳粉容器632Y的碳粉容量變多,能減少其之更換頻度。
另外,參照第28圖,本實施形態6中之碳粉容器632Y,其碳粉排出口B係被配設於比容器本體633Y(或開口部A),於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著方向的更深側(第 28圖中的左側)。藉此,與碳粉容器632Y的長邊方向的裝卸動作連動,可順利且確實地進行碳粉排出口B的開閉。即於碳粉容器632Y的裝著時,於被保持部634Y的定位被開始後,噴嘴70與孔栓構件34d的抵接被優先進行。另外,可以將包含噴嘴70之碳粉補給部配設於裝著方向深側(第28圖中的左側),所以,裝置本體100的佈置可以被簡化。
進而,本實施形態6中之碳粉容器632Y,其碳粉排出口B係被配設於比設置於容器本體633Y的周面上,且為開口部A的附近之齒輪33c,對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著方向更深側(第28圖中之左側)。藉此,與碳粉容器632Y的長邊方向的裝卸動作連動,可以順利且確實地進行碳粉排出口B的開閉。即於碳粉容器632Y的裝著時,被保持部634Y的定位被開始後,噴嘴70與孔栓構件34d的抵接被優先進行,之後,進行齒輪33c與驅動齒輪31g的嚙合。另外,與包含噴嘴70的碳粉補給部一同,將對齒輪33c傳達旋轉驅動力之驅動不配設於裝著方向深側(第28圖中之左側),裝置本體100的佈置可被簡化,可從裝置本體100的深側整個進行碳粉補給部及驅動部的維護。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6的影像形成裝置中,係與前述實施形態5相同,對於被保持部634Y的碳粉排出口B,於透過容器本體633Y的開口部A之垂直方向相反側的位置,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31g嚙 合來配設碳粉容器632Y的齒輪33c,所以,使碳粉排出口B的開閉與齒輪33c對驅動齒輪31g的接觸分離與碳粉容器632Y的裝卸動作連動,可以順利且確實地進行。藉此,碳粉容器632Y之更換時的操作性、作業性可被提高,能確實減輕碳粉污染的發生。另外,於本實施形態6中,係與前述實施形態5相同,被保持部634Y的碳粉排出口B被配設於比容器本體633Y更位於裝著方向深側,能使碳粉排出口B的開閉與碳粉容器632Y的裝卸動作連動而順利且確實地進行。藉此,碳粉容器632Y的更換時的操作性、作業性可被提高,能卻實地減輕碳粉污染的發生。進而,於本實施形態6中,係與前述實施形態5相同,被保持部634Y的碳粉排出口B為被配設於比容器本體633Y的開口部A更位於垂直方向下方,能順利且卻實地進行從碳粉容器632Y的裝著動作連動而開放的碳粉排出口B之碳粉的排出。藉此,碳粉容器632Y的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可被提高,能卻實地減輕碳粉污染的發生。
[實施形態7]
以第32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7。第32圖係表示實施形態7中之碳粉容器的剖面圖。本實施形態7之碳粉容器,主要係:容器本體733Y與被保持部734Y一同地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點、及作為運送構件而設置有螺管181Y之點,與藉由容器本體旋轉,而將收容於內部的碳粉運送至開口部A的前述各 實施形態者不同。
如第32圖所示般,碳粉容器732Y主要係以:容器本體733Y與被保持部734Y所構成。於容器本體733Y的頭部設置有開口部A,於該開口部A的外周部可旋轉自如地設置有齒輪33c。齒輪33c係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嚙合來旋轉驅動螺管181Y。
於齒輪33c設置有旋轉軸180Y而成為一體,於旋轉軸180Y連結有螺旋狀的螺管181Y。旋轉軸180Y的一端係被被保持部734Y的軸承部34a4所支撐。螺管181Y係從容器本體733Y內部的開口部A延伸設置至後端部(底部)。然後,藉由齒輪33c轉動容器本體733Y的周圍,旋轉軸180Y及螺管181Y也被旋轉驅動。
藉此,收容於容器本體733Y內的碳粉,係藉由螺管181Y的碳粉運送力而被朝向開口部A運送。此處,螺管181Y的外徑係比容器本體733Y的內徑小,對於從容器本體733Y的內周面遠離的旋轉中心軸附近的碳粉而言,也會有碳粉運送力作用。進而,螺管181Y係其形狀比較有撓性,為只是一端側的支撐,於旋轉時,其姿勢會搖動。藉此,從容器本體733Y的內周面至旋轉中心軸,可整體性地有碳粉運送力作用。因此,於容器本體733Y收容有多量的碳粉之狀態下,即使因環境變動或長期間放置等,而使碳粉產生凝集時,藉由螺管181Y的碳粉運送力,可使該凝集狀態變弱,能抑制排出碳粉量的降低。
此處,本實施形態7的碳粉容器732Y也與前述各實 施形態者相同,驅動齒輪31g驅動時,藉由齒輪33c從驅動齒輪31g接受之力量,被保持部734Y被往下方彈撥。另外,對於被保持部734Y的碳粉排出口B,於透過容器本體733Y的開口部A之垂直方向相反側的位置,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31g嚙合,而配設碳粉容器732Y的齒輪33c。另外,被保持部734Y的碳粉排出口B比容器本體733Y更被配設於容器本體裝著方向深側。進而,被保持部734Y的碳粉排出口B被配設於比容器本體733Y的開口部A更位於垂直方向下方。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7中,係與前述各實施形態相同,碳粉容器732Y的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可被提高,能確實減輕碳粉污染的發生。另外,於本實施形態7中,作為運送構件雖使用螺管181Y,但是,作為運送構件也可以使用螺桿。而且,於該情形,也可以獲得與本實施形態7同樣的效果。
[實施形態8]
以第33圖及第34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8。第33圖係表示實施形態8中之碳粉容器的剖面圖,為相當於前述實施形態7之第32圖。本實施形態8之碳粉容器,作為運送構件為使用板狀構件184Y之點,係與前述實施形態7者不同。
如第33圖所示般,碳粉容器832Y主要係以:容器本體833Y與被保持部834Y所構成。於容器本體833Y的頭 部設置有開口部A。於該開口部A的外周部設置有可旋轉自如之齒輪33c。齒輪33c係與前述實施形態7相同,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嚙合而被旋轉驅動。
於齒輪33c設置有螺桿棒183Y而成為一體,於螺桿棒183Y設置有板狀構件184Y。詳細而言,於螺桿棒183Y的公螺牙部183Ya螺合板狀構件184Y的母羅牙部184Ya(可以參照第34圖)。參照第34圖,於板狀構件184Y形成有缺口部,此缺口部與立在容器本體433Y的內周面之導引部185Y卡合。
參照第33圖,螺桿棒183Y係一端側被被保持部834Y的軸承部34a4所支撐,另一端側被設置於容器本體833Y的後端部之軸承部所支撐。而且,藉由齒輪33c轉動容器本體433YY的周圍,螺桿棒183Y也一體地被旋轉驅動。藉此,螺合於螺桿棒183Y的板狀構件184Y,一面被導引部185Y所導引(與螺桿棒183Y一同被帶動),一面沿著螺桿的進給方向移動(往開口部A側的箭頭所示方向之移動)。另外,板狀構件184Y的移動速度,係配合容器本體833Y的碳粉消耗之速度,而被設定為比較緩慢。
如此,收容於容器本體833Y的碳粉,會藉由板狀構件184Y的碳粉運送力而被運送至開口部A側。此處,板狀構件184Y的外徑係形成為比容器本體833Y的內徑還小,對於從容器本體833Y的內周面遠離的旋轉中心軸A附近的碳粉而言,也會有碳粉運送力作用。因此,於容器本體833Y收容有多量的碳粉之狀態下,即使因環境變動 或長期間放置等,而使碳粉產生凝集時,藉由板狀構件184Y的碳粉運送力,可使該凝集狀態變弱,能抑制排出碳粉量的降低。
此處,本實施形態8的碳粉容器832Y,也與前述各實施形態者相同,驅動齒輪31g驅動時,藉由齒輪33c從驅動齒輪31g接受之力量,被保持部834Y被往下方彈撥。另外,對於被保持部834Y的碳粉排出口B,於透過容器本體833Y的開口部A之垂直方向相反側的位置,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31g嚙合,而配設碳粉容器832Y的齒輪33c。另外,被保持部834Y的碳粉排出口B比容器本體833Y更被配設於容器本體裝著方向深側。進而,被保持部834Y的碳粉排出口B被配設於比容器本體833Y的開口部A更位於垂直方向下方。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8中,係與前述各實施形態相同,碳粉容器832Y的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可被提高,能確實減輕碳粉污染的發生。
[實施形態9]
以第35圖~第51圖來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9。首先,影像形成裝置整體的構成、動作,係與前述之第1圖、第2圖的部分相同,所以,參照第1圖、第2圖及其說明,同時,利用第35圖及第36圖來說明。
以第35圖來詳細說明將收容於碳粉容器932Y內的碳粉導入顯影裝置5Y之碳粉補給裝置59。另外,第35圖 係為了如理解變得容易,而改變碳粉容器932Y、碳粉補給路徑43Y、60、70、71、顯影裝置5Y的配置方向而加以圖示。實際上,第35圖中,碳粉容器932Y與碳粉補給路徑的一部份之長邊方向,係被配設於紙面垂直方向(可以參照第1圖)。參照第36圖。設置於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收容部931之各碳粉容器932Y、932M、932C、932K內的碳粉,係因應各色的顯影裝置內的碳粉消耗,而經過各碳粉顏色所設置之碳粉補給路徑適當地被補給至各顯影裝置內。4個碳粉補給路徑於影像製作製程所使用的碳粉顏色不同外,幾乎為相同的構造。
詳細而言,碳粉容器932Y一被設定於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收容部931時(可以參照第37圖),則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噴嘴70便被連接於碳粉容器932Y的被保持部934Y。此時,碳粉容器932Y的孔栓構件34d(開閉構件)於被噴嘴70與爪構件76所夾持之狀態下,將被保持部934Y的碳粉排出口加以開放。進而,碳粉容器932Y的容器本體933Y係在其裝著方向後方的位置,可旋轉自如地被碳粉容器收容部的支撐構件78所支撐。而且,碳粉容器932Y的容器本體933Y之旋轉驅動的同時,收容於容器本體933Y內的碳粉從碳粉排出口被排出,從碳粉排出口被排出的碳粉被移送至噴嘴70內。
另一方面,噴嘴70的另一端被連接於作為運送管之軟管71的一端。軟管71係由耐碳粉性優異的撓性材料所形成,其另一端則被連接於碳粉補給裝置的螺桿泵60(單 泵(monopump))。作為運送管的軟管71係形成為其內徑為4~10mm。作為軟管71的材料,可以使用:聚氨基甲酸乙酯、硝醯(nitryl)、EPDM、矽等之橡膠材料或聚乙烯、尼龍等之樹脂材料。藉由使用此種撓性軟管71,碳粉補給路徑的布置自由度增加,影像形成裝置可被小型化。
螺桿泵60係吸引型-軸偏心螺桿泵,以:轉子61、定子62、吸引口63、萬向接頭64、電動機66等所構成。轉子61、定子62、萬向接頭64等係被收容於未圖示出的機殼內。定子62係由橡膠等之彈性材料所形成的母螺牙狀構件,於其內部形成有雙節距的螺旋溝。轉子61係由金屬等之剛性材料所形成的軸被扭轉為螺旋狀而形成的公螺牙狀構件,可轉動自如地被插入於定子62內。轉子61的一端係介由萬向接頭64而可旋轉自如地被連結於電動機66。另外,在本實施形態9中,轉子61的螺旋方向(捲繞方向)及旋轉方向係被設定成與形成於碳粉容器932Y的容器本體933Y之突起33b的螺旋方向(捲繞方向)及旋轉方向一致。
如此構成之螺桿泵60,係藉由電動機66而使定子62內的轉子61往特定方向(從碳粉運送方向上游側來看,為反時鐘方向)旋轉驅動,而使吸引口63產生吸引力(將軟管71內的空氣予以送出,而使軟管71內產生負壓)。藉此,碳粉容器932Y內的碳粉與空氣一同地介由軟管71而被吸引口63吸引。被吸引至吸引口63的碳粉,則被送入定子62與轉子61之間隙,沿著轉子61的旋轉而被送至 另一端側。被送出的碳粉則從螺桿泵60的送出口67而被排出,並介由碳粉運送管43Y而被補給至顯影裝置5Y內(第35圖中之虛線箭頭所示方向的移動)。
如此,於本實施形態9中,係利用藉由螺桿泵60之吸引力,可使噴嘴70(或孔栓構件34d)的口徑形成為比較小,可不使從碳粉容器932Y的碳粉排出口B所被排出的碳粉飛散於外部而充分予以移送。另外,於本實施形態9中,使螺桿泵60的轉子61從碳粉運送方向上游側來看為反時鐘方向旋轉。另外,將轉子61的螺旋方向(捲繞方向)設定為右方向。藉此,藉由轉子61的旋轉,於螺桿泵60內形成右向的渦氣流。
如第37圖所示般,於本實施形態9中,被設定於本體蓋110被開放的裝置本體100(碳粉容器收容部931)之碳粉容器932Y、932M、932C、932K的握持部33d的附近,並不設置將容器本體933Y加以旋轉驅動之驅動機構、或碳粉容器932Y的裝卸方向的防止脫離機構等。因此,於被設定於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932Y、932M、932C、932K之握持部33d的附近,可以充分確保裝卸操作所必要的空間(使用者之手進入的空間)。進而,可使被設定於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932Y、932M、932C、932K之握持部33d的附近之外觀變好看。即可以提供操作性與設計性良好的影像形成裝置。另外,此種構成,係藉由將旋轉驅動容器本體933Y之驅動機構、或碳粉容器932Y的裝卸方向的防止脫離機構(後述之臂對80)等配設 於裝置本體100的深側來達成。
接著,以第38圖~第41圖來說明碳粉容器。如先前說明般,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可裝卸自如地設置有4個略圓筒狀的碳粉容器932Y、932M、932C、932K(碳粉瓶)。碳粉容器932Y、932M、932C、932K於分別到達壽命時(收容的碳粉幾乎全部被消耗而成為空瓶時),被更換為新品。然後,收容於碳粉容器932Y、932M、932C、932K內的各色的碳粉,係分別經過第35圖說明的碳粉補給路徑而被適當地補給至各影像製作部6Y、6M、6C、6K的顯影裝置。
第38圖係表示碳粉容器932Y的斜視圖。第39圖係表示碳粉容器932Y的頭部側(設置有被保持部934Y之側)的剖面圖。第40圖係從M視圖方向來看第39圖的碳粉容器932Y之圖。第41圖係表示碳粉容器932Y的後方之剖面圖。另外,其他3個碳粉容器932M、932C、932K也除了所收容的碳粉之顏色不同與凹部34m及凸部34n的位置以外,係與收容黃色碳粉的碳粉容器932Y幾乎同樣的構成。以下,適當地省略其他3個碳粉容器932M、932C、932K的說明,只做收容有黃色碳粉的碳粉容器932Y的說明。
如第38圖所示般,碳粉容器932Y主要係以:容器本體933Y、及設置於其頭部的被保持部934Y(瓶蓋體)所構成。於容器本體933Y的頭部設置有:與容器本體933Y一體地旋轉之齒輪33c及開口部A(可以參照第39圖)。開 口部A係設置於容器本體933Y的頭部(於裝著動作中,成為前方之位置),為將收容於容器本體933Y內的碳粉朝向被保持部934Y內的空間(空洞)排出者。另外,從容器本體933Y內對被保持部934Y內的空間之碳粉運送(容器本體933Y的旋轉驅動),係被適當地進行,使得被保持部934Y內的碳粉不低於特定的吃水線以下。
齒輪33c係與設置於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收容部931之驅動部的驅動齒輪31g嚙合,以旋轉軸(第39圖中的一點虛線)為中心來使容器本體933Y旋轉驅動者。詳細而言,齒輪33c係從形成於被保持部934Y的缺口部34h露出,於第39圖及第40圖所示之嚙合位置D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31g嚙合。然後,驅動力從驅動齒輪31g而被傳達至齒輪33c,容器本體933Y成為往第40圖的U方向旋轉。另外,於本實施形態9中,驅動齒輪31g及齒輪33c係正齒輪。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9中,驅動齒輪31g往第40圖的箭頭所示方向旋轉驅動時(主要為碳粉補給時),藉由齒輪33c從驅動齒輪31g所受到的力量,將被保持部934Y(或容器本體933Y)往下方彈撥,如此構成碳粉容器932Y及裝置本體100。具體而言,參照第40圖,齒輪33c與驅動齒輪31g的嚙合位置D,係被設置於從齒輪33c的最上部至1/4旋轉下游側的範圍X(不包含最上部與1/4旋轉位置)。藉由此種構成,於驅動齒輪31g對齒輪33c的齒面垂直作用之力,並不產生作用於垂直方向下方之分力, 被保持部934Y不會上下大為搖動,對於連通於碳粉排出口B之噴嘴70的密封性可以維持,從碳粉排出口B之碳粉飛散可被抑制。
參照第38圖及第41圖,於容器本體933Y的後方端面(裝著方向的後方之底部)設置有進行碳粉容器932Y的裝卸作業時,使用者握持用的握持部33d。如第41圖所示般,於握持部33d設置有從端面側至容器本體側,其外徑變小而形成之細頸部33d1(拉取部)。此處,細頸部33d1的細頸係形成為吻合一般人的手指。藉此,使用者可一面無異感地握持握持部33d一面來進行碳粉容器932Y的裝卸作業。另外,握持部33d係被配設為成為使用者進行操作之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的前面側(裝著方向的後方),對於使用者之操作性、作業性提升。
另外,從裝卸方向來看,外持部33d係被形成為對於容器本體933Y的後方端面的中心(旋轉中心,幾乎為重心位置),幾乎為點對稱。具體而言,握持部33d從裝卸方向來看,係被形成為略圓形。藉此,與容器本體933Y的旋轉方向之姿勢(旋轉角度)無關,可使對於進行裝卸操作的使用者之握持部33d的姿勢經常成為一定。另外,於本實施形態9中,雖將從裝卸方向來看之握持部33d的形狀做成略圓形,但是,也可以將從裝卸方向來看之握持部33d的形狀做成齒輪形狀或花瓣形狀。
另外,外持部33d係被形成為,正交於其裝卸方向的投影面,不超過正交於容器本體933Y的裝卸方向之投影 面。藉此,碳粉容器9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931之裝卸動作,握持部33d不會成為障礙(握持部33d不會鉤到碳粉容器收容部931),可以順利地進行。另外,可以將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裝著口配合容器本體933Y及被保持部934Y的大小而設定為必要的最小限度之大小。
另外,握持部33d係被形成於容器本體933Y的後方端面,且為容器本體933Y的旋轉中心軸上(幾乎成為重心的位置)。藉此,容器本體933Y可被順利地旋轉驅動。即在握持部33d被配置於從旋轉中心軸偏離之位置的情形,藉由握持部33d之旋轉慣性力會不均勻地作用於容器本體933Y。
另外,於容器本體933Y的內周面設置有螺旋狀的突起33b((從外周面側來看時,成為螺旋狀的溝)。此螺旋狀的突起33b係使容器本體933Y往特定方向旋轉驅動,而從開口部A將碳粉予以排出者。如此構成之容器本體933Y可將配設於其周面上之齒輪33c予以射出成形後,與握持部33d一同地以吹製成形來製造。
如此構成之容器本體933Y,係於碳粉容器932Y被設定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之狀態下,於其裝著方向的後方位置33Ya,藉由被配設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支撐構件78於斜下方被以2點支撐(可以參照第40圖及第49圖)。然後,被保持部934Y以非旋轉方式被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保持部73所保持,於容器本體933Y藉由支撐構件78可旋轉地被2點支撐之狀態下,於碳粉補給時,容器 本體933Y被旋轉驅動。藉此,容器本體933Y可平衡性良好、低振動地被旋轉驅動,而且,旋轉驅動時之負荷也可被減輕,驅動部的破損、異常聲音或來自碳粉容器932Y的碳粉飛散可確實被減輕。另外,可平衡性良好、低振動來旋轉驅動碳粉容器932Y,所以,可將支撐構件78當成旋轉滾子。
此處,於碳粉容器932Y被設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之狀態下,於容器本體933Y藉由支撐構件78而被支撐之區域33Ya(抵接支撐構件78之區域),並不形成突起33b(可以參照第49圖)。即於容器本體933Y的後方並不設置突起33b,於其後方中之外周面不形成凹凸。藉此,容器本體933Y可一面被支撐構件78所支撐,一面不大為搖動而平滑地被旋轉驅動。
另外,本實施形態9中之碳粉容器932Y係於開口部A設置有與容器本體933Y一同旋轉之攪拌構件33f。攪拌構件33f係從被保持部934Y內的空間朝向容器本體933Y內而延伸設置之同時,對於旋轉軸(第39圖中之一點虛線)為斜向配設之棒狀構件。攪拌構件33f與容器本體933Y一同旋轉,藉此,從開口部A之碳粉排出性得以提升。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9中,使碳粉容器932Y的容器本體933Y往從碳粉運送方向上游側來看為反時鐘方向旋轉。另外,將容器本體933Y中之突起33b的螺旋方向(捲繞方向)設定為右方向。藉此,藉由容器本體933Y的旋轉 ,於碳粉容器932Y內形成右旋的渦氣流(與形成於螺桿泵60內的渦氣流的旋轉方向為相同方向)。
參照第38圖及第39圖,被保持部934Y係以:蓋體34a、蓋體蓋34b、保持部34c、作為開閉構件之孔栓構件34d、襯墊34e、ID晶片35等所構成。另外,參照第38圖及第40圖,於被保持部934Y的兩側面設置有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定位構件31c卡合之卡合部34g(溝部)。另外,於被保持部934Y的端面設置有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嵌合構件31d嵌合之凹部34m。另外,於被保持部934Y的周面設置有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別的嵌合構件(未圖示出)嵌合之凸部34n。進而,於被保持部934Y的上方設置有齒輪34c的一部份露出的缺口部34h。
被保持部934Y係透過開口部A而與容器本體933Y連通,將從開口部A所被排出的碳粉從碳粉排出口B予以排出(第39圖中之虛線箭頭方向的移動)。此處,於本實施形態9中,形成於被保持部934Y的內部之空洞(空間)係被形成為略圓柱狀。進而,從形成於被保持部934Y的內部之略圓柱狀的空洞至碳粉排出口B之碳粉排出路徑(垂直路徑)係被形成為磨缽狀。藉此,藉由容器本體933Y的旋轉,被排出於被保持部134Y的碳粉可朝向碳粉排出口B有效率地被接受。因此,從碳粉排出口B被排出而在軟管71內移動的碳粉之碳粉運送性得以提升。
被保持部934Y並不與容器本體133Y的旋轉連動,於卡合部34g已卡合於定位構件31c之狀態下,以非旋轉 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保持部73(可以參照第36圖及第42圖)。被保持部934Y的蓋體蓋34b係被接著於蓋體34a的周面。於蓋體蓋34b的前端設置有爪34b1。藉由此爪34b1與形成於容器本體933Y的頭部之卡合構件卡合,容器本體933Y可相對旋轉地被保持於被保持部934Y。此處,為了能順利進行容器本體933Y的旋轉驅動,被保持部934Y的爪34b1與容器本體933Y的卡合構件,係設置有適當的餘隙而被卡合。
另外,被保持部934Y係於與容器本體933Y的開口部A的周圍之前端面33a對向之對向面接著有密封構件37。密封構件37係於開口部A的周圍將容器本體933Y及被保持部934Y的相互對向面之間隙加以密封者,係以發泡聚氨基甲酸乙酯等之彈性材料所形成。
另外,於被保持部934Y的下方設置有保持部34c。於保持部34c設置有與碳粉容器932Y的裝卸動作連動而將碳粉排出口B加以開閉之開閉構件的孔栓構件34d(擋板)。詳細而言,係於保持部34c內設有可於第38圖的左右方向移動之孔栓構件34d,而被滑動部34c1、34c2所包圍。於保持部34c的底面設置有裝置本體100的爪構件76與孔栓構件34d卡合,且孔栓構件34d可相對移動之空間(凹部)。
於孔栓構件34d的兩端設置有為了抑制碳粉從孔栓構件34d附近漏出之G油封等之襯墊34e。此襯墊34e係其唇部與孔栓構件34d的外周面,及與孔栓構件34d的端面 密接而相對移動的噴嘴70的外周面滑接,所以,即使進行碳粉排出口B的開閉,也可以維持高的密封性。
進而,於保持部34c與蓋體34a的卡合部,設置有為了抑制碳粉從雙方的間隙瘺出之O形環等之襯墊。另外,如將碳粉容器932Y設定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時,於孔栓構件34d的右端卡合有作為將孔栓構件34d往閉鎖碳粉排出口B之方向的彈撥手段之爪構件76(可以參照第38圖、第46圖等)。
另外,被保持部934Y的ID晶片35係與碳粉容器9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裝著動作連動,對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通訊電路74以預定距離分開而面對。詳細而言,ID晶片35係被配設於對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裝著方向(第38圖之箭頭所示方向)突出之被保持部934Y的突出部34a1上,且正交於裝著方向之面上。並且,ID晶片35在被保持部934Y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之狀態下,與裝置本體的通訊電路74之間進行非接觸式通訊(無線通訊)。
此處,於ID晶片35事先記憶有關於碳粉容器932Y之種種的資訊。另一方面,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通訊電路74係在碳粉容器932Y被設定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狀態下,與ID晶片35之間以無線收授資訊。即被記憶於ID晶片35的資訊會透過通訊電路74而被送訊至裝置本體100的控制部75(可以參照第38圖),以控制部75所取得的裝置本體100的資訊可透過通訊電路74而被送訊至 ID晶片35而被加以記憶。
另外,於ID晶片35記憶有:碳粉顏色、碳粉的製造號碼(製造批號)、碳粉的製造年月日等之有關碳粉的資訊、或再利用次數、再利用年月日、再利用製造商等之碳粉容器932Y的有關再利用之資訊。並且,碳粉容器932Y一被設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時,則被記憶於ID晶片35之資訊會透過通訊電路74而被送訊至裝置本體100的控制部75。並且,依據這些資訊,裝置本體100被最佳地控制。例如,碳粉顏色在與應該設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顏色不同的情形,則可停止碳粉補給裝置的運轉,因應製造號碼或再利用製造商而變更影像製作條件。
另外,於被保持部934Y的保持部34c設置有與對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裝卸動作連動而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滑動的滑動部34c1、34c2。詳細而言,第1滑動部34c1係被形成為對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滑合面31a(上面,可以參照第42圖)成為平行之平面部,且被配設於進行裝卸動作之被保持部934Y的底部。另外,第2滑動部34c2係被形成為對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滑合面(側面)成為平行的平面部,且被配設於進行裝卸動作的被保持部934Y的側部。
另外,參照第38圖及第40圖,於被保持部934Y的端面,且是突出部34a1的附近,設置有與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嵌合構件31d嵌合之凹部34m。此凹部34m之構造,係於對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裝著操作正確時(被裝 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正規位置時),能與對應的嵌合構件31d嵌合。
具體而言,係如第40圖所示般,因應收容於碳粉容器(容器本體)之碳粉顏色,而被配設於凹部34m的位置不同之位置。對應青綠色之碳粉容器的凹部34m(C)與碳粉容器收容部的嵌合構件(未圖示出),係被配設於最上方,對應洋紅色之碳粉容器的凹部34m(M)與碳粉容器收容部的嵌合構件(未圖示出),係被配設置於中段上方,對應黃色之碳粉容器的凹部34m(Y)與碳粉容器收容部的嵌合構件31d,係被配設中段下方,對應黑色之碳粉容器的凹部34m(K)與碳粉容器收容部的嵌合構件(未圖示出),係被配設於最下方。藉由此種構成,於預定顏色的碳粉容器收容部(例如,青綠色的碳粉容器收容部)設定不同顏色的碳粉容器(例如,黃色的碳粉容器),無法形成所期望的彩色影像之不良可以被抑制。
同樣地,參照第38圖及第40圖,於被保持部934Y的周面設置有別的嵌合構件(未圖示出)嵌合之凸部34n。此凸部34n係與前述的凹部34m相同,於對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裝著操作正確時,可與對應的嵌合構件嵌合。雖然省略圖示,但是,因應收容於碳粉容器(容器本體)之碳粉的顏色,凸部34n的位置被配設於不同的位置。藉由此種構成,與前述之凹部34m相同,可以抑制碳粉容器對碳粉容器收容部的錯誤設定。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9中,作為收容於碳粉容器 932Y、932M、932C、932K的碳粉,於設體積平均粒徑為Dv(μm)、個數平均粒徑為Dn(μm)時,係使用形成為如下的關係成立者。
3≦Dv≦8…(1)
1.00≦Dv/Dn≦1.40…(2)
藉此,於顯影工程時,因應影像圖案來進行碳粉粒子之選擇,可以維持良好的畫質,而且,於顯影裝置中,即使被長時間攪拌,也可以維持良好的顯影性。進而,不會塞住軟管71等的碳粉補給路徑,碳粉可有效率且確實地被運送。另外,碳粉的體積平均粒徑及個數平均粒徑的測定,可代表性地使用柯特(Coulter)計數式粒度分布測定器「柯特計數器一TA-2」(柯特公司製)或「柯特multisizer-2」(柯特公司製)來測定。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9中,作為收容於碳粉容器932Y、932M、932C、932K內的碳粉,係使用其形狀係數SF-1為100~180的範圍,形狀係數SF-2為100~180之範圍而形成的略球形碳粉。藉此,可以一面維持高的轉印效率,也可以一面抑制清潔性能的降低。進而,不會塞住軟管71等的碳粉補給路徑,可有效率且確實地運送碳粉。此處,形狀係數SF-1係表示碳粉粒子的球形度,以下式求得。
SF-1=(M2/S)×(100 π/4)
於上式中,M係碳粉粒子之投影面中的最大粒徑(粒徑中之最大的粒徑),S係碳粉粒子的投影面的面積。因此,形狀係數SF-1為100之碳粉粒子,細微真球,比100更大者,球形度變低。
另外,形狀係數SF-2係表示碳粉粒子的凹凸度,以下式求得。
SF-2=(N2/S)×(100/4 π)
於上式中,N係碳粉粒子的投影面之周長,S係碳粉粒子之投影面的面積。因此,形狀係數SF-2為100之碳粉粒子,係表示沒有凹凸,比100愈大,凹凸變得愈大。另外,形狀係數SF-1及形狀係數SF-2係以影像解析裝置「LUSEX3」(NIRECO公司製)來解析以掃瞄型電子顯微鏡「S-800」(日立製作所製)所攝影的碳粉粒子的相片而求得。
接著,以第42圖~第44圖來說明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構成。參照第42圖,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設置有4個之碳粉容器932Y、932M、932C、932K的被保持部之滑動部滑動的滑合面31a、決定被保持部的保持部34c的位置之保持部73、支撐容器本體的後方之支撐構件78、噴嘴70、對容器本體933Y傳達旋轉驅動力之驅動不(設置有驅動齒輪31g)、通訊電路74、與碳粉容器932Y的裝著動作連動而將被保持部934Y朝向保持部73彈撥之臂對80、將孔栓構件34d往閉鎖碳粉容器932Y的碳粉排 出口B之方向彈撥的爪構件(彈撥手段)76等。
保持部73係以非旋轉方式分別保持碳粉容器932Y、932M、932C、932K的被保持部。保持部73係以:抵接保持部34c之滑合面或抵接蓋體蓋34b的一部份之抵接面等所構成。於保持部73的滑合面(側面)設置有與被保持部934Y的裝著動作連動而進行定位的定位構件31c(可以參照第6圖)。定位構件31c係沿著碳粉容器932Y的裝卸方向而延伸設置的凸部。
另外,於保持部73的滑合面(底面)設置有往與被保持部934Y的脫離動作連動而將碳粉排出口B加以閉鎖之方向彈撥孔栓構件34d的爪構件76(可以參照第38圖、第45圖、第47圖、第49圖)。爪構件76係以旋轉支軸76a為中心,可往第38圖中的兩箭頭所示方向旋轉地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具體而言,爪構件76係藉由未圖示出的板狀彈簧,從不妨礙被保持部934Y的裝卸之退避位置被彈撥於突出至與孔栓構件34d卡合之位置的方向(第47圖之箭頭R2方向的彈撥)。
進而,於保持部73的深側之面上配設有通訊電路74或嵌合構件31d。於保持部73內設置有各碳粉顏色之前述第9圖所是的噴嘴70。於噴嘴70設置有與形成於碳粉容器932Y的被保持部934Y之碳粉排出口B連通的碳粉補給口70a。
參照第42圖及第43圖,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中之保持部73的附近(碳粉容器的被保持部被插入保持部前的 位置),設置有各碳粉顏色之臂對80。如第43圖所示般,臂對80係個別被設置於夾住碳粉容器的被保持部之兩側的位置。參照第44圖,臂對80係以:第1臂81、第2臂82、支軸83、扭轉彈簧84等所構成。臂對80係透過支軸83而被設置成為一體,而且,藉由扭轉彈簧84對以支軸83為中心之旋轉方向的雙方向作用力量者。具體而言,係藉由第1臂81與第2臂82而對以支軸83為中心的旋轉方向的雙方向作用力量。該力量係第1臂81與第2臂82所形成角度愈大而變得愈大。
如此構成之臂對80係作用為與碳粉容器932Y的裝著動作連動,而將被保持部934Y(碳粉容器932Y)朝向保持部73彈撥(第36圖的箭頭Q方向之彈撥)的彈撥構件。進而,臂對80也作用為與碳粉容器932Y的脫離動作連動,而往使被保持部934Y(碳粉容器932Y)從保持部73脫離之方向(第36圖之箭頭Q的相反方向)彈撥之彈撥構件。
另外,支撐構件78係被配設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中之碳粉容器932Y的裝著口附近。而且,於碳粉容器932Y被設定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之狀態下,於其後方位置33Ya,藉由支撐構件78於斜下方被以2點支撐。然後,被保持部934Y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部73所保持,於碳粉容器932Y的容器本體933Y藉由支撐構件78可旋轉地被2點支撐之狀態下,於碳粉補給時,容器本體933Y被旋轉驅動。藉此,容器本體933Y可平衡性良好、低振動地被旋轉驅動,而且,旋轉驅動時之負荷也可被減輕, 從碳粉容器932Y之碳粉飛散也可確實地被減輕。
以第45圖~第50圖來說明碳粉容器9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931之裝卸動作(裝卸操作)。第45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黃色的碳粉容器932Y已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狀態(箭頭所示Q方向的移動)之概略圖。第46圖係從上方來表示那時之臂對80與被保持部934Y(保持部34c)的位置關係之概略圖。第47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容器932Y的裝著已進行之狀態(碳粉排出口B的開放已被開始之狀態)的概略圖。第48圖係從上方來表示那時之臂對80與被保持部934Y(保持部34c)的位置關係之概略圖。第49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容器932Y已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狀態(碳粉排出口B的開放已完了之狀態)的概略圖。第50圖係從上方來表示那時之臂對80與被保持部934Y(保持部34c)的位置關係之概略圖。
於將碳粉容器932Y裝著於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情形,首先,將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的前面(第1圖之紙面靠前側)的本體蓋110(可以參照第37圖)加以開啟,使碳粉容器收容部931往前方露出。之後,參照第45圖,藉由握持握持部33d的使用者,將碳粉容器932Y朝向碳粉容器收容部931內押入(箭頭方向Q方向的移動)。即使被保持部934Y對於容器本體933Y而言成為前方,而沿著容器本體933Y(或碳粉容器932Y)的長邊方向,將碳粉容器932Y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
此時,藉由於碳粉容器932Y的前端側,滑動部34c1一面滑動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滑合面31a,一面於碳粉容器932Y的裝著方向後方握持握持部33d之使用者,平衡性良好地將碳粉容器932Y押入碳粉容器收容部931內。
然後,參照第46圖,容器本體933Y的保持部34c(被保持部934Y)一到達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臂對80的位置時,則第1臂對81抵接保持部34c(被保持部934Y)的前端),而且,第2臂對82抵接保持部34c(被保持部934Y)的側面,臂對80被往第46圖中的黑色箭頭所示方向擴展。而且,臂對80被往黑色箭頭所示方向擴展,藉由扭轉彈簧84的彈簧立,第1臂對81使力作用於箭頭所示R1方向,第2臂對82使力作用於箭頭所示R2方向。此時,第2臂對82於保持部34c的兩側面上相面對,箭頭所示R2方向的兩方向之力被抵銷。因此,成為只有藉由第1臂對81所致之箭頭所示R1方向的力作用於被保持部934Y。此力係使碳粉容器932Y由保持部73脫離之方向的力。
此處,被保持部934Y(滑動部34c1、34c2)其構成係於被裝卸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時,為不與支撐構件78抵接。具體而言,參照第40圖,碳粉容器932Y之構成係於交於被保持部934Y的裝卸方向之投影面,於支撐構件78的附近係不超過容器本體933Y之裝卸方向中的投影面。換言之,碳粉容器932Y之構造為:從保持部934Y側 而正交於裝卸方向之面來看碳粉容器932Y時(第40圖),則支撐構件78與容器本體933Y的抵接部分可以目視(或被保持部934Y的輪廓與抵接部分一致)。藉此,碳粉容器932Y的裝卸動作可以順利地進行,支撐構件78不會成為障礙(碳粉容器932Y不會鉤住支撐構件78)。
之後,容器本體933Y的保持部34c一到達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保持部73時,於第1滑動部34c1的滑合面31a的滑動之外,第2滑動部34c2一面滑動於滑合面(側面),一面開始被保持部934Y的定位。詳細而言,被保持部934Y的卡合部34g與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定位構件31c之卡合被開始。此時,藉由臂對80,碳粉容器932Y的被保持部934Y被朝向保持部73彈撥(往箭頭所示Q方向的彈撥)。進而,此時,設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保持部73的爪構件76退避於不妨礙被保持部934Y的裝著之位置(以旋轉支軸76a)為中心之箭頭所示R1方向的旋轉)。即爪構件76係藉由滑動部34c1而被按下往抵抗板狀彈簧的彈撥力之方向。
之後,碳粉容器932Y的裝著動作進一步進行的,於卡合部34g與定位構件31c已經卡合之狀態下,則開始藉由孔栓構件34d之碳粉排出口B的開啟(第47圖的狀態)。即伴隨噴嘴70的前端被插入保持部34c的孔部,孔栓構件34d被噴嘴70押動。此時,爪構件76從第45圖的退避位置突出於與孔栓構件34d卡合之位置(以旋轉支軸76a為中心之箭頭所示R2方向的旋轉)。即爪構件76從 藉由滑動部34c1之押動而被開放,藉由未圖示出的板狀彈簧的彈撥力而上推至預定位置。
此處,第47圖的狀態係孔栓構件34d藉由噴嘴70與爪構件76而被夾持,碳粉容器收容部931(保持部73)中之位置被固定的狀態。然後,從第47圖的狀態,碳粉容器932Y進一步移動往裝著方向(箭頭所示Q方向)時,於保持部73中之孔栓構件34d的位置被固定之狀態下,進行碳粉排出口B的開放(孔栓構件34d相對地移動)。
進而,此時,藉由作為彈撥構件之臂對80,碳粉容器932Y的被保持部934Y被朝向保持部73彈撥(往箭頭所示Q方向的彈撥)。詳細而言,參照第48圖,第1臂對81被押開於保持部34c(被保持部934Y)的前端,抵接保持部34c側面。在此之同時,第2臂對81開始抵接於保持部34c後端。此時,藉由第1臂對81之箭頭所示R1方向的兩方向的力被抵銷,只有藉由第2臂對82之箭頭所示R2方向的力作用於被保持部934Y。此力係將碳粉容器932Y朝向保持部73彈撥之方向(箭頭所示Q方向)的力。如此,於本實施形態9中,被保持部934Y之往保持部73的移動與碳粉容器932Y的碳粉排出口B的開放,係藉由臂對80的彈撥力來進行。
然後,參照第49圖,於保持部34c抵接保持部73之位置(抵接基準位置),被保持部934Y的位置被決定,在此之同時,孔栓構件34d使碳粉排出口B完全地開放,而且,碳粉容器932Y的齒輪33c與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 驅動部的驅動齒輪31g嚙合。另外,做為電子零件的ID晶片35於對於通訊電路74可進行無線通訊之位置而面對。進而,為了確保碳粉容器的非互換性之凹部34m及凸部34n與裝置本體的嵌合構件31d、31e嵌合。進而,容器本體933Y之不具有螺旋狀突起33b的區域33Ya係藉由支撐構件78而可旋轉地被支撐著。然後,碳粉容器932Y的碳粉排出口B與噴嘴70的碳粉補給口70a連通,碳粉容器932Y的裝著動作完成。
此時,參照第50圖,第1臂對81為已以接保持部34c側面之狀態,第2臂對82為已抵接保持部34c後端之狀態。藉此,只有藉由第2臂對82之箭頭所示R2方向的力作用於被保持部934Y。此力係將碳粉容器932Y的被保持部934Y保持於保持部73的力(定位力)。
如此,藉由設置於裝置本體100的深側之臂對80,可以確實防止碳粉容器932Y之裝卸方向的脫離,所以,不需要於被設定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碳粉容器932Y之握持部33d的附近(裝置本體100的靠前側)設置碳粉容器932Y之裝卸方向的防止脫離機構。因此,於被設定於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932Y的外持部33d的附近,可以充分確保裝卸操作所必要的空間。進而,可使被設定於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932Y的握持部33d的附近之外觀變良好。
第51圖係表示於前述之碳粉容器的裝著動作中,被保持部934Y(碳粉容器932Y)的移動位置與被保持部934Y 從臂對80所接受之負荷的關係曲線圖。如第51圖所示般,被保持部934Y已經移動到W1位置時(第45圖、第46圖的位置),被保持部934Y係接受與裝著方向(箭頭所示Q方向)相反方向的力。即對於藉由臂對80被朝向保持部73彈撥前之碳粉容器932Y,施加了從保持部73脫離之方向的力。藉此,使用者係以勝過該力之力量而將碳粉容器932Y押入保持部73側。因此,之後,對施加於被保持部934Y之臂對80的彈撥力,負加上藉由使用者之押入力,碳粉排出口B的開放可很順勢地被進行。
進而,被保持部934Y已經移動到第51圖之W2的位置時(第47圖、第48圖的位置),被保持部934Y成為接受裝著方向(箭頭所示Q方向)之力(藉由臂對80的彈撥力)。此時,被保持部934Y的襯墊34e之密封對象物係從孔栓構件34d切換為噴嘴70,其切換速度係藉由臂對80而被加速,因此,可使基於密封對象物之切換所導致之密封性降低的時間縮短。而且,被保持部934Y的位置被定於第51圖中之W3的位置(第49圖、第50圖的位置)。
如此,於本實施形態9中,碳粉容器932Y的碳粉排出口B被開放的速度,並非以使用者的操作速度(押入碳粉容器的速度)所決定,而係藉由臂對80而機械性地被決定。因此,被保持部934Y中之密封性降低的時間,不會極端地變長,經常幾乎一定地短,從碳粉排出口B附近之碳粉飛散可被減輕。
另外,於將碳粉容器932Y從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 器收容部931取出(脫離)之情形,係以與前述之裝著時的步驟相反的步驟來進行操作。首先,與藉由握持握持部33d之使用者,碳粉容器932Y從保持部73脫離之動作連動,於保持部73中之孔栓構件34d的位置藉由噴嘴70及爪構件76而被固定之狀態下,孔栓構件34d被爪構件76所彈撥,進行碳粉排出口B的閉鎖(從第49圖往第47圖之狀態的移動)。此時,孔栓構件34d的端面(第47圖的左側端面)係與形成於被保持部934Y的嵌合部嵌合,藉由孔栓構件34d之碳粉排出口B的閉鎖完成。之後,從第47圖的狀態,碳粉容器932Y進一步往脫離方向(與箭頭所示Q相反的方向)移動時,爪構件76移動至不妨礙被保持部934Y的脫離之位置(第45圖的狀態)。然後,被保持部934Y完全脫離後,爪構件76從藉由滑動部34c1所致之押動被開放,藉由板狀彈簧的彈撥力而回到預定位置。另外,支撐構件78也不會成為障礙(碳粉容器932Y不會鉤住支撐構件78),碳粉容器932Y的脫離動作也可順利地被進行。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9中之影像形成裝置中,以使用者一面握持握持部33d一面所進行之碳粉容器932Y的滑動部34c1滑動於滑合面31a上之一個動作(除了本體蓋110之開閉動作),碳粉容器932Y的裝著動作及脫離動作即可完成。另外,本實施形態9之碳粉容器932Y係具備碳粉排出口B被朝向垂直方向下方配設的被保持部934Y,該碳粉排出口B(或孔栓構件34d)被配設於 比開口部A更位於垂直方向下方,而且,與裝著動作連動,孔栓構件34d被確實定位後,被噴嘴70押動,而將被以襯墊34e所密封的碳粉排出口B加以開放,所以,碳粉排出口B的碳粉污染少,使用者接觸碳粉排出口B而被碳粉污染之不良可被抑制。
另外,碳粉容器9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931之裝卸動作,係成為伴隨滑動部34c1的滑動之一個動作,碳粉容器932Y的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得以提升。特別是,藉由於被保持部934Y的底面設置滑動部34c1,滑動部34c1可一面支撐碳粉容器932Y一面滑動於滑合面31a。進而,碳粉容器932Y的裝著動作,係使用者在直接握持握持部33d之狀態下,開始滑動部34c1的滑動,之後,與臂對80的彈撥一同地開始被保持部934Y的定位,之後,開始噴嘴70的插入,滑動結束,同時,被保持部934Y的定位與噴嘴70的插入與驅動部的連結結束。藉此,使用者在被保持部934Y的滑動(一個動作的裝著動作)進行之同時,體驗藉由被保持部934Y的定位所致之點擊感,得以確認裝著動作並無錯誤操作產生。
另外,碳粉容器932Y並非從碳粉容器收容部931(裝置本體100)的上方加以載置,而是從碳粉容器收容部931(裝置本體100)的前面被裝卸,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上方之配置的自由度提高。例如,即使在碳粉補給裝置的正上方配設掃描器(原稿讀入部)之情形,碳粉容器932Y的裝卸之操作性、作業性也不會降低。進而,對於碳粉容 器932Y的齒輪33c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31g的嚙合位置D之配置的自由度也提高。另外,碳粉容器932Y係以其長邊方向為水平方向而被設置於裝置本體100,所以不會對影像形成裝置100整體的高度方向的配置產生影響,可使碳粉容器932Y的碳粉容量變多,能減少其之更換頻度。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9之影像形成裝置中,將碳粉容器932Y對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進行裝卸時,與一面握持設置於容器本體933Y的後方之握持部33d,一面沿著容器本體933Y的長邊方向所進行的裝卸動作連動,來進行藉由被保持部934Y的孔栓構件34d之碳粉排出口B的開閉,所以,碳粉排出口B的開閉動作係與裝卸動作一同地可確實且順利地進行。因此,碳粉容器932Y的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提高,碳粉污染的發生可確實地被減輕。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9之影像形成裝置中,碳粉容器932Y的被保持部934Y係對於容器本體933Y成為裝著方向的前方,而沿著容器本體933Y的長邊方向來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於容器本體933Y中之裝著方向的後方位置中,被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支撐構件78所支撐,如此來構成碳粉容器932Y。因此,於裝卸操作中、碳粉補給時,碳粉容器932Y整體的姿勢變得穩定,所以,碳粉容器932Y的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提高,碳粉污染的發生可確實地被減輕。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9中,與碳粉容器932Y的裝著動作連動,以臂對80(彈撥構件)而將碳粉容器932Y朝向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保持部73彈撥,來構成碳粉容器收容部931。藉此,可不使碳粉容器932Y的碳粉排出量或更換時之操作性降低,與藉由使用者之碳粉容器932Y的更換時之操作無關,可以確實減輕碳粉飛散的發生。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9中,雖於碳粉容器932Y、932M、932C、932K的容器本體內只收容碳粉,但是,也可以對將由碳粉與載體所形成的2成分顯影劑適當供給至顯影裝置之影像形成裝置,於碳粉容器932Y、932M、932C、932K的容器本體內收容2成分顯影劑。即使在該情形,也可以獲得與前述之本實施形態9同樣的效果。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9中,於容器本體933Y的內周面形成突起33b而成為一體,來旋轉驅動容器本體933Y。對於此,也可於容器本體933Y的內部旋轉自如地保持螺管或螺桿,不使容器本體933Y旋轉,藉由齒輪33c來旋轉驅動螺管或螺桿。在該情形,也可以獲得與前述之本實施形態9同樣的效果。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9中,於碳粉補給裝置設置對軟管71的內部送出空氣之吸引型螺桿泵60。相對於此,也可以於碳粉補給裝置設置對軟管71的內部送入空氣之吐出型螺桿泵。進而,作為連接於軟管71之泵,也可以使用膜片式空氣泵。然後,於使用這些泵之情形,也可以獲得與前述之實施形態9同樣的效果。
[實施形態10]
以第52圖~第56A、B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第52圖係表示實施形態10中之碳粉容器的頭部側之剖面圖,係相當於前述實施形態9中之第39圖。
參照第52圖,本實施形態10中之碳粉容器1032Y係與前述實施形態9者不同,於被保持部1034Y設置有作為彈撥手段之壓縮彈簧34f。詳細而言,於孔栓構件34d的右端設置有將孔栓構件34d往閉鎖碳粉排出口B的方向彈撥之壓縮彈簧34f(彈撥構件)。另外,作為電子零件(記憶手段)之ID晶片35,其構成係與裝置本體的通訊電路(端子)74直接接觸。
被保持部1034Y的ID晶片35係與碳粉容器10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卸動作連動,而與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通訊電路74(連接端子)接觸分離。詳細而言,ID晶片35係被設置於與對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卸方向(第53A、B圖的箭頭所示方向)正交的被保持部1034Y之面上,且在裝卸動作中,面對通訊電路74的位置。
如此,ID晶片35係與以一個動作所被進行的碳粉容器1032Y的裝卸動作(直線之動作)連動,與設置於裝置本體100的通訊電路74接觸,所以,ID晶片35與通訊電路74的接觸性提升。即對於被固設於裝置本體100(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通訊電路74,ID晶片35係直線性地面接觸,可以防止ID晶片35與通訊電路74不完全接觸而 產生接觸不良、ID晶片35及通訊電路74的一部份產生磨耗而損及零件之不良於未然。
以第53A、B圖~第55A、B圖來說明碳粉容器10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卸動作(裝卸開操作)。第53A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黃色的碳粉容器1032Y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狀態(箭頭所示方向的移動)之概略圖,第53B圖係從上方來看那時之被保持部1034Y的保持部34c附近的概略圖。第54A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容器1032Y的裝著進行著之狀態(被保持部1034Y的定位開始之狀態)的概略圖,第54B圖係從上方來看那時之被保持部1034Y的保持部34c附近的概略圖。第55A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容器232Y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狀態(設置完了之狀態)的概略圖,第55B圖係從上方來看那時之保持部34c附近的概略圖。
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設置有對應4個之碳粉容器1032Y、1032M、1032C、1032K的4個碳粉容器收容部。於4個碳粉容器收容部分別設置有:滑動於被保持部1034Y的滑動部34c1、34c2的滑動面31a、31b、決定被保持部1034Y的保持部34c的位置之保持部73、噴嘴70(碳粉運送管)、對容器本體1033Y傳達旋轉驅動力之驅動部(設置有驅動齒輪31g)、通訊電路74等。保持部73係以:抵接保持部34c之滑合面31a、31b或抵接蓋體蓋34b的一部份之抵接面(未圖示出)等所構成。於保持部73的滑合面31b(側面)設置有與被保持部1034Y的裝著動作連 動而進行定位的定位構件31c。定位構件31c係沿著碳粉容器1032Y的裝卸方向而延伸設置的凸部。
於將碳粉容器1032Y裝著於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情形,首先,將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的前面(第1圖之紙面靠前側)的本體蓋110(可以參照第37圖)加以開啟,使碳粉容器收容部31往前方露出。之後,參照第53A、B圖,將碳粉容器1032Y朝向碳粉容器收容部31內押入(箭頭方向方向的移動)。即使被保持部1034Y對於容器本體1033Y而言成為前方,而沿著容器本體1033Y(或碳粉容器1032Y)的長邊方向,將碳粉容器1032Y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
此時,藉由於碳粉容器1032Y的前端側,第1滑動部34c1一面滑動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滑合面31a,一面於碳粉容器1032Y的後端側握持握持部33d之使用者,平衡性良好地將碳粉容器1032Y押入碳粉容器收容部31內。
然後,參照第54A、B圖,碳粉容器1033Y的保持部34c到達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保持部73時,於第1滑動部34c1的滑合面31a的滑動之外,第2滑動部34c2一面滑動於滑合面一面開始被保持部634Y的定位。詳細而言,為開始了被保持部1034Y的卡合部34g與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定位構件31c的卡合。
之後,碳粉容器1032Y的裝著動作進一步進行時,於卡合部34g與定位構件31c已經卡合之狀態下,則開始藉由孔栓構件34d之碳粉排出口B的開啟。即伴隨噴嘴70 的前端被插入保持部34c的孔部,孔栓構件34d被噴嘴70押動。而且,如第55A、B圖所示般,於保持部34c抵接保持部73的位置(抵接基準位置),決定被保持部1034Y的位置,與此同時,孔栓構件34d完全開放碳粉排出口B,而且,碳粉容器1032Y的齒輪33c與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驅動部之驅動齒輪31g嚙合。進而,ID晶片35被連接於通訊電路74。如此,碳粉容器1032Y的碳粉排出口B與噴嘴70的碳粉補給口70a連通,碳粉容器1032Y的裝著動作完成。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10中,與碳粉容器1032Y的滑動部34c1滑動於滑合面31a上的一個動作(除了本體門的開閉動作),開始被保持部1034Y(碳粉容器632Y)的定位動作,之後,開始噴嘴70的插入動作,最終,齒輪33c對驅動齒輪31g之連結結束。噴嘴70對被保持部1034Y之插入,係在已經從齒輪33c的嚙合位置D分開之位置優先被進行,噴嘴70不與孔栓構件34d抵接,可以抑制非預期之外力施加而變形的不良。即齒輪33c的連接比噴嘴70對被保持部1034Y的插入更優先被進行時,依據驅動齒輪31g與齒輪33c的嚙合狀態,碳粉容器1032Y移位,噴嘴70的插入位置偏離的可能性存在。
另外,噴嘴70對保持部34c內外的移動,與孔栓構件34d對保持部34c內外的移動,係在雙方的構件滑接於保持部34c的襯墊34e的唇部之狀態下所被進行,由於噴嘴70的插入脫離,碳粉從保持部34c漏出之不良可被抑 制。
另外,在將碳粉容器1032Y從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收容部31加以取出(脫離)時,操作係以與前述之裝著時的步驟相反的順利來進行。即使用者握持握持部33d,將碳粉容器1032Y往身前拉出。此時,與碳粉容器1032Y從保持部73分離之動作連動,噴嘴70也從保持部34c分開,藉由壓縮彈簧34f的彈撥力,孔栓構件34d移動至將碳粉排出口B加以閉鎖的位置。如此,以碳粉容器1032Y的滑動部34c1滑動於滑合面31a上之一個動作(除了本體蓋110的開閉動作外),碳粉容器1032Y的脫離動作完成。
本實施形態10的碳粉容器1032Y,係具備碳粉排出口B被朝向垂直方向下方配設的被保持部1034Y,該碳粉排出口B被配設於比開口部A更為垂直方向下方,而且,與裝著動作連動,孔栓構件34d被確實定位後,被噴嘴70所押動,將被以襯墊34e所密封的碳粉排出口B加以開放,所以,碳粉排出口B的碳粉污染少,使用者接觸碳粉排出口B而被碳粉污染的不良可被抑制。
另外,碳粉容器10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卸動作,係成為伴隨滑動部34c1的滑動之1個動作,碳粉容器1032Y的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得以提升。特別是,藉由於被保持部1034Y的底面設置滑動部34c1,滑動部34c1可一面支撐碳粉容器1032Y一面滑動於滑合面31a。進而,碳粉容器1032Y的裝著動作,係使用者在直接握持握持部33d之狀態下,開始滑動部34c1的滑動, 之後,與與滑動一同地開始被保持部1034Y的定位,之後,開始噴嘴70的插入,滑動結束,同時,被保持部1034Y的定位與噴嘴70的插入與驅動部的連結結束。藉此,使用者在被保持部1034Y的滑動(一個動作的裝著動作)進行之同時,體驗藉由被保持部1034Y的定位所致之點擊感,得以確認裝著動作並無錯誤操作產生。
另外,碳粉容器1032Y並非從碳粉容器收容部31(裝置本體100)的上方加以載置,而是從碳粉容器收容部31(裝置本體100)的前面被裝卸,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上方之配置的自由度提高。例如,即使在碳粉收容器的正上方配設掃描器(原稿讀入部)之情形,碳粉容器1032Y的裝卸之操作性、作業性也不會降低。進而,對於碳粉容器1032Y的齒輪33c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31g的嚙合位置D之配置的自由度也提高。另外,碳粉容器1032Y係以其長邊方向為水平方向而被設置於裝置本體100,所以不會對影像形成裝置100整體的高度方向的配置產生影響,可使碳粉容器1032Y的碳粉容量變多,能減少其之更換頻度。
接著,以第56A、B圖來說明將碳粉容器1032Y予以再利用時之製造工程。首先,對已回收到再利用工廠之使用完畢的碳粉容器1032Y,於握持部33d形成通至容器本體1033Y內的孔部33d2(貫穿孔)(加工工程)。之後,由孔部33d2插入清掃用噴嘴,進行容器本體1033Y內的清掃。之後,參照第56A圖,將形成有孔部33d2之碳粉容器 1032Y設定於填充機201。詳細而言,於填充機201的支持部210卡合作為握持部33d的拉持部之細頸部33d1,吊掛碳粉容器1032Y使得握持部33d成為上部。進而,於碳粉容器1032Y的孔部33d2插入填充機201的噴嘴220,從填充機201對碳粉容器1032Y內填充碳粉(填充工程)。
然後,參照第56B圖,於碳粉的填充結束後,以做為密封構件的蓋體90將孔部33d2加以密封。藉此,填充完碳粉後之碳粉容器1032Y中之密封性可獲得擔保。另外,於本實施形態10中,雖將覆設於握持部33d之蓋體90當成密封構件使用,但是,也可將被插入孔部33d2之栓當成密封構件使用,也可將被覆設於孔部33d2之發泡聚氨基甲酸乙酯等之密封構件當成密封構件使用。如前述般,於本實施形態10中,於碳粉容器1032Y的再利用製造時,可以不用從容器本體1033Y來分解被保持部1034Y,來進行對碳粉容器1032Y的碳粉填充。藉此,再利用製造時之作業性提升。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10中,係與前述實施形態9相同,於對設置有開口部A之位置為長邊方向相反側設置握持部33d,所以,可以一面握持握持部33d一面順利且確實地進行碳粉容器1032Y的裝卸動作,而且,使用握持部33d可有效率地進行碳粉容器1032Y的製造作業。藉此,碳粉容器1032Y的更換時及製造時之作業性、操作性可被提高,能卻實地減輕碳粉污染的發生。
[實施形態11]
以第57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1。第57圖係表示實施形態11中之碳粉容器的剖面圖。本實施形態11的碳粉容器,主要於容器本體1133Y與被保持部1134Y一同地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點、及作為運送構件而設置有螺管181Y之點,與藉由容器本體旋轉,將收容於內部的碳粉運送至開口部A的前述各實施形態者不同。
如第57圖所示般,碳粉容器1132Y主要係以:容器本體1133Y與被保持部1134Y所構成。於容器本體1133Y的頭部設置有開口部A,於該開口部A的外周部設置有可旋轉自如之齒輪33c。齒輪33c係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嚙合來旋轉驅動螺管181Y者。
於齒輪33c設置有旋轉軸180Y而成為一體,於旋轉軸180Y連結有螺旋狀的螺管181Y。旋轉軸180Y的一端係被支撐於被保持部1134Y的軸承部34a4。螺管181Y係從容器本體1133Y內部的開口部A延伸設置至後端部(底部)。然後,藉由齒輪33c轉動容器本體1133Y的周圍,旋轉軸180Y及螺管181Y也被旋轉驅動。
藉此,收容於容器本體1133Y內的碳粉,係藉由螺管181Y的碳粉運送力而被朝向開口部A運送。此處,螺管181Y的外徑係比容器本體1133Y的內徑小,對於從容器本體1133Y的內周面遠離的旋轉中心軸附近的碳粉而言,也會有碳粉運送力作用。進而,螺管181Y係其形狀比較 有撓性,為只是一端側的支撐,於旋轉時,其姿勢會搖動。藉此,從容器本體1133Y的內周面至旋轉中心軸,可整體性地有碳粉運送力作用。因此,於容器本體1133Y收容有多量的碳粉之狀態下,即使因環境變動或長期間放置等,而使碳粉產生凝集時,藉由螺管181Y的碳粉運送力,可使該凝集狀態變弱,能抑制排出碳粉量的降低。
此處,本實施形態11之碳粉容器1132Y也與前述各實施形態者相同,於對於設置有開口部A之位置的長邊方向相反側設置握持部33d。另外,將碳粉容器11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進行裝卸時,與一面握持設置於容器本體1133Y的後方之握持部33d,一面沿著容器本體1133Y的長邊方向所進行的裝卸動作連動,來進行藉由被保持部1134Y的孔栓構件34d之碳粉排出口B的開閉。另外,碳粉容器1132Y的被保持部1134Y係對於容器本體1133Y成為裝著方向的前方,而沿著容器本體1133Y的長邊方向來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於容器本體1133Y中之裝著方向的後方位置中,被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支撐構件78所支撐,如此來構成碳粉容器1132Y。進而,與碳粉容器1132Y的裝著動作連動,以臂對80將碳粉容器1132Y朝向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保持部73彈撥,來構成碳粉容器收容部31。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11中,也與前述各實施形態相同,碳粉容器1132Y的更換時及製造時之作業性、操作性可被提高,能確實地減輕碳粉污染的發生。另外 ,於本實施形態11中,作為運送構件雖使用螺管181Y,但是,作為運送構件也可以使用螺桿。而且,於該情形,也可以獲得與本實施形態11同樣的效果。
[實施形態12]
以第58圖及第59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2。第58圖係表示實施形態12中之碳粉容器的剖面圖,為相當於前述實施形態11之第57圖。本實施形態12之碳粉容器,作為運送構件雖使用板狀構件184Y之點,係與前述實施形態11者不同。
如第58圖所示般,碳粉容器1232Y主要以:容器本體1233Y與被保持部1234Y所構成。於容器本體1233Y的頭部設置有開口部A,於該開口部A的外周部設置有可旋轉自如的齒輪33c。齒輪33c係與前述實施形態11相同,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嚙合而被旋轉驅動。
於齒輪33c設置有螺桿棒183Y而成為一體,於螺桿棒183Y設置有板狀構件184Y。詳細而言,於螺桿棒183Y的公螺牙部183Ya螺合板狀構件184Y的母螺牙部184Ya(可以參照第59圖)。參照第59圖,於板狀構件184Y形成有缺口部,此缺口部與立在容器本體1233Y的內周面之導引部185Y卡合。
參照第58來做說明,螺桿棒183Y係一端側被被保持部1234Y的軸承部34a4所支撐,另一端側被設置於容器本體1233Y的後端部之軸承部所支撐。而且,藉由齒輪 33c轉動容器本體1233Y的周圍,螺桿棒183Y也一體地被旋轉驅動。藉此,螺合於螺桿棒183Y的板狀構件184Y,一面被導引部185Y所導引(與螺桿棒183Y一同被帶動),一面沿著螺桿的進給方向移動(往開口部A側的箭頭所示方向之移動)。另外,板狀構件184Y的移動速度,係配合容器本體1233Y的碳粉消耗之速度,而被設定為比較緩慢。
如此,收容於容器本體1233Y的碳粉,會藉由板狀構件184Y的碳粉運送力而被運送至開口部A側。此處,板狀構件184Y的外徑係形成為比容器本體1233Y的內徑還小,對於從容器本體1233Y的內周面遠離的旋轉中心軸A附近的碳粉而言,也會有碳粉運送力作用。因此,於容器本體1233Y收容有多量的碳粉之狀態下,即使因環境變動或長期間放置等,而使碳粉產生凝集時,藉由板狀構件184Y的碳粉運送力,可使該凝集狀態變弱,能抑制排出碳粉量的降低。
此處,本實施形態12的碳粉容器1232Y也與前述各實施形態者相同,於對設置有開口部A之位置為長邊方向相反側設置握持部33d。另外,將碳粉容器1232Y對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進行裝卸時,與一面握持設置於容器本體1233Y的後方之握持部33d,一面沿著容器本體1233Y的長邊方向所進行的裝卸動作連動,來進行藉由被保持部1234Y的孔栓構件34d之碳粉排出口B的開閉。另外,碳粉容器1232Y的被保持部1234Y係對於容器本體1233Y 成為裝著方向的前方,而沿著容器本體1233Y的長邊方向來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於容器本體1233Y中之裝著方向的後方位置中,被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支撐構件78所支撐,如此來構成碳粉容器1232Y。進而,與碳粉容器1232Y的裝著動作連動,以臂對80(彈撥構件)來將碳粉容器1232Y朝向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保持部73彈撥,如此來構成碳粉容器收容部31。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12中,也與前述各實施形態相同,碳粉容器1232Y的更換時及製造時之作業性、操作性可被提高,能卻實地減輕碳粉污染的發生。
[實施形態13]
以第60A、B圖~第62A、B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3。第60A、B圖~第62A、B圖係表示實施形態13中之碳粉容器的概略圖。詳細而言,第60A圖係從後方來看碳粉容器的概略圖,第60B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容器的概略圖。第61A圖係從後方來看別的形態的碳粉容器的概略圖,第61B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容器的概略圖。第62A圖係從後方來看進而別的形態的碳粉容器的概略圖,第62B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容器的概略圖。本實施形態13的碳粉容器,其握持部33d的形狀係與前述各實施形態者不同。
如第60A、B圖所示般,於碳粉容器1332Y的容器本體1333Y的後方端面(裝著方向的後方底部),設置有進行 碳粉容器1332Y的裝卸作業時使用者握持用的握持部33d。握持部33d係形成為馬蹄狀。另外,握持部33d的形狀並不限定為第60、B圖者,例如,如第61A、B圖所示般,也可將握持部33d形成為握把狀。進而,如第62A、B圖所示般,也可將握持部33d做成可收容於容器本體1333Y的底部之形態者(握持部33d可倒向圖中的箭頭所示方向)。如此,於將握持部33d形成為可收容於容器本體1333Y的底部之情形,可使本體設定時之握持部33d的佔有空間變小,因此,可將容器本體1333Y的底部的位置延長至裝置本體的靠前側(本體蓋110側)。藉此,可以增將容器本體1333Y的容積(收容的碳粉量)。
此處,本實施形態13的碳粉容器1332Y也與前述各實施形態者相同,於對設置有開口部A之位置為長邊方向相反側設置握持部33d。另外,將碳粉容器1332Y對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進行裝卸時,與一面握持設置於容器本體1333Y的後方之握持部33d,一面沿著容器本體1333Y的長邊方向所進行的裝卸動作連動,來進行藉由被保持部1334Y的孔栓構件34d之碳粉排出口B的開閉。另外,碳粉容器1332Y的被保持部1334Y係對於容器本體1333Y成為裝著方向的前方,而沿著容器本體1333Y的長邊方向來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於容器本體1333Y中之裝著方向的後方位置中,被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支撐構件78所支撐,如此來構成碳粉容器1332Y。進而,與碳粉容器1332Y的裝著動作連動,以臂對80(彈撥構件)來將碳粉 容器1332Y朝向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保持部73彈撥,如此來構成碳粉容器收容部31。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13中,也與前述各實施形態相同,碳粉容器1332Y的更換時及製造時之作業性、操作性可被提高,能卻實地減輕碳粉污染的發生。
[實施形態14]
以第63圖~第69A、B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4。首先,以第63圖~第65圖來說明影像形成裝置整體的構成、動作。第63圖係表示作為影像形成裝置之列表機的整體構成圖,第64圖係表示該影像製作部的剖面圖,第65圖係表示其碳粉補給部的概略圖。
如第63圖所示般,於位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200的上方之瓶收容部31可裝卸自如地(更換自如地)設置有對應各色(黃色、洋紅色、青綠色、黑色)之4個碳粉瓶1632Y、1632M、1632C、1632K。於瓶收容部31的下方配設有中間轉印單元15。面對該中間轉印單元15的中間轉印帶8而並設有對應各色(黃色、洋紅色、青綠色、黑色)的影像製作部6Y、6M、6C、6K。
參照第64圖,對應黃色之影像製作部6Y係以:感光體筒1Y、配設於感光體筒1Y的周圍之帶電部4Y、顯影裝置5Y(顯影部)、清潔部2Y、除電部(未圖示出)等所構成。而且,於感光體筒1Y上進行影像製作製程(帶電工程、曝光工程、顯影工程、轉印工程、清潔工程),而感光 體筒1Y上形成黃色影像。
另外,其他3個的影像製作部6M、6C、6K,也除了使用的碳粉顏色不同外,與對應黃色之影像製作部6Y幾乎為相同的構成,而形成對應個別的碳粉顏色之影像。以下,適當地省略其他3個影像製作部6M、6C、6K的說明,只進行對應黃色的影像製作部6Y的說明。
參照第64圖,感光體筒1Y係藉由未圖示出的驅動電動機而被往第64圖中的順時鐘方向旋轉驅動。而且,於帶電部4Y的位置,感光體筒1Y的表面係一樣地帶電(帶電工程)。之後,感光體筒1Y的表面到達從曝光裝置7(可以參照第63圖)所被發出的雷射光L的照射位置,藉由在此位置之曝光掃瞄,得以形成對應黃色之靜電潛像(曝光工程)。
之後,感光體筒1Y的表面到達顯影裝置5Y的對向位置,靜電潛像在此位置被顯影,而形成黃色的碳粉影像(顯影工程)。之後,感光體筒1Y的表面到達中間轉印帶8及第1轉印偏壓輥輪9Y的對向位置,感光體筒1Y的碳粉影像在此位置被轉印於中間轉印帶8上(1次轉印工程)。此時,於感光體筒1Y上殘留少許之未轉印碳粉。
之後,感光體滾筒1Y的表面到達與清潔部2Y的對向位置,殘留於感光體滾筒1Y上的未轉印碳粉,在此位置藉由清潔片2a而被機械性回收(清潔工程)。最後,感光體滾筒1Y的表面到達與未圖示出的除電部之對向位置,感光體滾筒1Y上的殘留電位在此位置被去除。如此,在 感光體滾筒1Y上所進行的一連串的影像製作製程結束。
另外,前述之影像製作製程,在其他的影像製作部6M、6C、6K也與黃色影像製作部6Y同樣地進行。即從被配設於影像製作部的下方之曝光部7,依據影像資訊之雷射光L被朝向各影像製作部6M、6C、6K的感光體滾筒上照射。詳細而言,係曝光部7從光源發出雷射光L,以被旋轉驅動之多面鏡一面掃瞄,一面透過複數的光學元件而將該雷射光L照射於感光體滾筒上。之後,經過顯影工程而將形成於各感光體滾筒上之各色的碳粉影像重疊轉印於中間轉印帶8上。如此,於中間轉印帶8上形成彩色影像。
此處,參照第63圖,中間轉印單元15係以:中間轉印帶8、4個1次轉印偏壓輥輪9Y、9M、9C、9K、2次轉印後援輥輪12、清潔後援輥輪13、張力輥輪14、中間轉印清潔部10等構成。中間轉印帶8係藉由3個輥輪12~14而被懸掛支撐的同時,也藉由1個輥輪12的旋轉驅動而往第63圖中之箭頭所示方向而無端點地被移動。
4個1次轉印偏壓輥輪9Y、9M、9C、9K係個別將中間轉印帶8夾於與感光體滾筒1Y、1M、1C、1K之間而形成1次轉印夾持。然後,對1次轉印偏壓輥輪9Y、9M、9C、9K施加與碳粉的及性相反的轉印偏壓。然後,中間轉印帶8於箭頭所示方向行走,依序通過各1次轉印偏壓輥輪9Y、9M、9C、9K的1次轉印夾持。如此,感光體滾筒1Y、1M、1C、1K上的各色之碳粉影像被重疊1 次轉印於中間轉印帶8上。
之後,重疊轉印有各色的碳粉影像之中間轉印帶8到達2次轉印輥輪19的對向位置。在此位置,2次轉印後援輥輪12在與2次轉印輥輪19之間夾住中間轉印帶8而形成2次轉印夾住。然後,形成於中間轉印帶8上之4色的碳粉影像被轉印於被搬運至此2次轉印夾持的位置之轉印紙等之被轉印材P上。此時,於中間轉印帶8上殘留有未被轉印於被轉印材P之未轉印碳粉。
之後,中間轉印帶8到達中間轉印清潔部10的位置。然後,中間轉印帶8上的未轉印碳粉在此位置被回收。如此,在中間轉印帶8上所進行的一連串之轉印製程結束。
此處,被搬運至2次轉印夾持的位置之被轉印材P,係從被配設於裝置本體200的下方之供紙部26而經過供紙輥輪27或阻止輥輪對28等而被運送者。詳細而言,為轉印紙等之被轉印材P係複數張重疊而被收容於供給部26。然後,當供給輥輪27被往第1圖的反時鐘方向旋轉驅動時,最上面的被轉印材P則朝向阻止輥輪對28的輥輪間而被供給。
被運送至阻止輥輪對28的被轉印材P,於已停止旋轉驅動的阻止輥輪對28的輥輪夾持之位置暫時停止。然後,對中間轉印帶8上的彩色影像配合時序,阻止輥輪對28被旋轉驅動,被轉印材P被朝向2次轉印夾持搬運。如此,所期望的彩色影像被轉印於被轉印材P上。
之後,彩色影像於2次轉印夾持的位置被轉印的被轉 印材P,則被搬運至定影部20的位置。然後,藉由定影輥輪及壓力輥輪之熱與壓力,被轉印於表面的彩色影像在此位置被定影於被轉印材P上。之後,被轉印材P經過排紙輥輪對29的輥輪間而被排出裝置外。藉由排紙輥輪對29而被排出裝置外之被轉印材P,係作為輸出影像而依序被堆疊於堆疊部30上。如此,影像形成裝置中之一連串的影像形成製程結束。
接著,以第64圖更詳細說明影像製作部之顯影裝置的構成、動作。顯影裝置5Y係以:面對感光體滾筒1Y之顯影輥輪51Y、面對顯影輥輪51Y之定厚器52Y、配設於顯影劑收容部53Y、54Y內之2個搬運螺桿55Y、檢測顯影劑中的碳粉濃度之濃度檢測感測器56Y等所構成。顯影輥輪51Y係以:被固設於內部的磁鐵或轉動磁鐵的周圍的襯套等所構成。顯影劑收容部53Y、54Y內則收容有由:載體與碳粉所形成的2成分顯影劑G。顯影劑收容部54Y係透過形成於其上方的開口而與碳粉搬運管43Y連通。
如此構成之顯影裝置5Y係如下般地動作。顯影輥輪51Y的襯套係往第64圖的箭頭所示方向轉動。然後,藉由磁鐵所形成的磁場而被載置於顯影輥輪51Y上之顯影劑G,則與襯套的旋轉一同於顯影輥輪51Y上移動。
此處,顯影裝置5Y內的顯影劑G係被調整為顯影劑中的碳粉之比例(碳粉濃度)成為特定的範圍內。詳細而言,係因應顯影裝置5Y內的碳粉消耗,被收容於碳粉容器1632Y之碳粉則透過碳粉補給裝置43Y、60、70、71而被 補給至顯影劑收容部54Y內。另外,關於碳粉瓶1632的的構成、動作,於之後詳細說明。
之後,被補給至顯影劑收容部54Y內的碳粉,則藉由2個運送螺桿55Y而一面與顯影劑G一同被混合、攪拌,一面於2個顯影劑收容部53Y、54Y循環(第64圖的紙面垂直方向的移動)。然後,顯影劑G中的碳粉藉由與載體的摩擦帶電而吸附於載體,藉由形成於顯影輥輪51Y上之磁力,與載體一同地被載置於顯影輥輪51Y上。
被載置於顯影輥輪51Y上之顯影劑G被搬運至第64圖中之箭頭所示方向,而到達定厚器52Y的位置。然後,顯影輥輪51Y上的顯影劑G在此位置中,顯影劑量被適量化後,被搬運至與感光體滾筒1Y的對向位置(顯影區域)。然後,藉由形成於顯影區域的電場,碳粉被吸附於形成在感光體滾筒1Y上之潛像。之後,殘留在顯影輥輪51Y上之顯影劑G則與螺桿的旋轉一同到達顯影劑收容部53Y的上方,在此位置從顯影輥輪51Y脫離。
接著,以第65圖來詳細說明將被設置於瓶收容部31的碳粉瓶1632Y內的碳粉導入顯影裝置5Y之碳粉補給部43Y、60、70、71。另外,第65圖係為了使理解變得容易,而改變碳粉瓶1632Y、碳粉補給部43Y、60、70、71、顯影裝置5Y的配置方向而加以圖示出。實際上,第65圖中,碳粉瓶1632Y與碳粉補給部的一部份之長邊方向,係被配設成為紙面垂直方向。另外,碳粉補給部係依各碳粉顏色而設置於裝置本體200。4個碳粉補給部除了被使用 於影像製作製程的碳粉顏色不同外,幾乎為相同構造。
碳粉補給部係將被設置於裝置本體200的瓶收容部31的碳粉瓶1632Y的碳粉因應顯影裝置5Y內的碳粉消耗,而適當地補給至顯影裝置5Y內者。詳細而言,碳粉瓶1632Y一被設定於裝置本體200的瓶容器收容部31時,則碳粉瓶收容部31的碳粉運送管70(噴嘴)會被連結於碳粉瓶1632Y的機殼1634Y。此時,碳粉瓶1632Y的擋門34d(開閉構件)則將機殼1634Y的碳粉排出口加以開放。藉此,被收容於碳粉瓶1632Y的瓶本體1633Y內的碳粉會介由碳粉排出口而被運送至碳粉運送管70內。
另一方面,碳粉運送管70的另一端係被連接於軟管71的一端。軟管71係由親碳粉性低的撓性之橡膠材料所形成,其另一端則被連接於碳粉補給部的粉體泵60(螺桿泵)。粉體泵60係以:轉子61、定子62、吸引口63、萬向接頭64、電動機66等所構成。轉子61係由金屬材料所形成的軸被扭轉為螺旋狀而形成。轉子61的一端係介由萬向接頭64而可旋轉自如地被連結於電動機66。定子62係由橡膠材料所形成,其孔部為長圓形的剖面被扭轉為螺旋狀而形成。於定子62的孔部插入有轉子61。
如此構成之粉體泵60,係藉由電動機66而使定子62內的轉子61往特定方向旋轉驅動,而使碳粉瓶1632內的碳粉透過軟管71而被吸引口63吸引。被吸引至吸引口63的碳粉,則被送入定子62與轉子61之間隙,沿著轉子61的旋轉而被送至另一端側。被送出的碳粉則從粉體 泵60的送出口67而被排出,並介由碳粉運送管43Y而被補給至顯影裝置5Y內(第65圖中之虛線箭頭所示方向的移動)。
接著,以第66圖~第69A、B圖來說明本實施形態14之具有特徵的碳粉瓶。如先前於第63圖所說明般,於碳粉瓶31係可裝卸自如地設置有4個碳粉瓶1632Y、1632M、1632C、1632K。碳粉瓶1632Y、1632M、1632C、1632K分別已到達壽命時(收容的碳粉幾乎全部被消耗而成為空瓶時),則被更換為新品。然後,收容於碳粉瓶1632Y、1632M、1632C、1632K內的碳粉,則分別經過第65圖說明的碳粉補給部,而被適當地補給至各影像製作部6Y、6M、6C、6K的顯影裝置。
第66圖係表示碳粉瓶1632Y的斜視圖。另外,第67圖係表示碳粉瓶1632Y的頭部側(設置有機殼1634Y之側)的剖面圖。另外,其他的3個碳粉瓶1632M、1632C、1632K,於所收容的碳粉顏色不同外,也與收容黃色碳粉的碳粉瓶1632Y幾乎為相同的構成。以下,適當地省略其他3個碳粉瓶1632M、1632C、1632K的說明,只做收容黃色碳粉的碳粉瓶1632Y的說明。
如第66圖所示般,碳粉瓶1632Y主要以:瓶本體1633Y、、及設置於其頭部的機殼1634Y(瓶蓋)所構成。於瓶本體1633Y的頭部設置有:與瓶本體1633Y一體旋主之齒輪33c、及開口部A(可以參照第67圖)。齒輪33c係與設置於裝置本體200的碳粉收容部31之驅動部(未圖 示出)的驅動齒輪嚙合,而將瓶本體1633Y以旋轉軸(第67圖中之一點虛線)為中心加以旋轉驅動者。另外,開口部A係將收容於瓶本體1633Y內的碳粉朝向機殼1634Y內的空間加以排出者。
參照第66圖,瓶本體1633Y的底部設置有進行碳粉瓶1632Y的裝卸作業時,使用者所握持用的握持部33d。另外,於瓶本體1633Y,從外周面至內周面設置有螺旋狀的突起33b。此螺旋狀的突起33b係旋轉驅動使瓶本體1633Y,而從開口部A將碳粉予以排出者。如此構成之瓶本體1633Y係與齒輪33c一同地以吹製成形來製造。
參照第66圖及第67圖,機殼1634Y係以:蓋體34a、蓋體蓋34b、擋門保持部34c、作為開閉構件的擋門34d、襯墊34e等構成。機殼1634Y係透過開口部A而與瓶本體1633Y連通,將從開口部A被排出的碳粉從碳粉排出口B予以排出(第67圖中的虛線箭頭所示方向的移動)。機殼1634Y並不與瓶本體1633Y的旋轉連動,而被瓶收容部31的保持部所保持。
機殼1634Y的蓋體蓋34b係被接著於蓋體34a的周面。於蓋體蓋34b的前端設置有爪34b1,藉由此爪34b1與形成於瓶本體1633Y的頭部之卡合部卡合,瓶本體1633Y對機殼1634Y可相對旋轉地被保持著。此處,為了順利進行瓶本體1633Y的旋轉驅動,機殼1634Y的爪34b1與瓶本體1633Y的卡合部係設置有適當的餘隙而被卡合。
另外,於機殼1634Y的下方設置有擋門保持部34c。 於擋門保持部34c設置有與碳粉瓶1632Y的裝卸動作連動而開閉碳粉排出口B之開閉構件的擋門34d(孔栓)。於擋門34d的兩端設置有抑制從擋門34d附近的碳粉之漏出用的襯墊34e。另外,雖然省略圖示,但是,於擋門34d的右端設置有將擋門34d往閉鎖碳粉排出口B之方向彈撥的壓縮彈簧。
此處,於機殼1634Y設置有貼著著作為密封構件的密封構件37用的貼著面34a3。貼著面34a3係形成於與瓶本體1633Y的開口部A的周圍的前端面33a(另一方的對向面)對向之對向面(一方的對向面),且為擋門34a的前端。做為密封構件的密封構件37係在開口部A的周圍來密封瓶本體1633Y及機殼1634Y的相互之對向面33a、34a3的間隙者,係以發泡聚氨基甲酸乙酯等之彈性材料所形成。
而且,貼著有密封構件37之貼著面34a3係作用為限制開口部A往直徑方向擺動之限制部。具體而言,機殼1634Y的貼著面34a3係對於對向的瓶本體1633Y的前端面33a形成為非平行。詳細而言,貼著面34a3並非對瓶本體1633Y的旋轉軸方向為略垂直的平面,而係形成為推拔狀。進而,作為一方的對向面之貼著面34a3的面積,係形成為比作為另一方的對向面之前端面33a的面積更大。
藉由此種構成,貼著有密封構件37的貼著面34a3係伴隨瓶本體1633Y的旋轉驅動,前端面33a(開口部A)即使想要往直徑方向(正交於旋轉軸的方向)擺動,成為會限制其之移動。例如,即使前端面33a想要往第67圖的上 方移動,於貼著面34a3的上方,使前端面33a回到下方之方向的力量(透過密封構件37的力量)會作用於前端面33a,所以,前端面33a往上方之移動受到限制。
如此,瓶本體1633Y的開口部A之直徑方向的擺動被抑制,具有彈性的密封構件37的變形形狀(密封間隙的形狀)決定,不會使其恢復力降低,即使在長時間中也可以穩定地維持密封構件37的密封性。即藉由開口部A的直徑方向的擺動,於密封構件37的密封區域產生間隙而生之不良可被抑制。其結果為,碳粉從密封構件37的漏出被抑制,伴隨碳粉漏出之碳粉的浪費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200內的碳粉污染可被防患於未然。
接著,以第68A、B圖及第69A、B圖來說明碳粉瓶1632Y對瓶收容部31的裝卸操作。第68A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黃色的碳粉瓶1632Y被搭載於瓶收容部31的狀態(箭頭所示方向之移動)的概略圖,第68B圖係從上方來看那時之機殼1134Y的擋門保持部34c附近的剖面圖。第69A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瓶1632Y被搭載於瓶收容部31之狀態(設置結束之狀態)的概略圖,第69B圖係從上方來看那時之擋門保持部34c附近的剖面圖。
於瓶收容部31設置有對應4個碳粉瓶1632Y、1632M、1632C、1632K之4個瓶收容部31Y、31M、31C、31K。於4個瓶收容部31Y、31M、31C、31K分別設置有:決定機殼1134Y的擋門保持部34c的位置之保持部73、碳粉運送管70、對瓶本體1633Y傳達旋轉驅動力之 驅動部(未圖示出)等。
於將碳粉瓶1632Y裝著於裝置本體200的瓶收容部31之情形,首先,將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200的前面(第63圖之紙面靠前側)的本體蓋(未圖示出)開啟,使瓶收容部31露出。之後,參照第68A、B圖,將碳粉瓶1632Y朝向瓶收容部31內押入(箭頭所示方向的移動)。即碳粉瓶1633Y的擋門保持部34c的兩端一面被保持部73所導引,碳粉瓶1632Y往瓶收容部31的深側前進。而且,伴隨碳粉運送管70的前端被插入擋門保持部34c的貫穿孔,擋門34d移動而被押入碳粉運送管70。即於擋門保持部34c抵接保持部73的位置,決定機殼1634Y的位置,與其同時,擋門34d將碳粉排出口B完全地開放。藉此,如第69A、B圖所示般,碳粉瓶1632Y的碳粉排出口B與碳粉運送管70的碳粉補給口70a連通,碳粉瓶1632Y的裝著動作結束。
另外,於將碳粉瓶1632Y從裝置本體200的瓶收容部31取出時,係以與前述之裝著時的步驟相反的步驟來進行操作。此時,與碳粉瓶1632Y從保持部73分離的動作連動,碳粉運送管70也從擋門34d分開,藉由壓縮彈簧的彈撥力,擋門34d移動至將碳粉排出口B加以閉鎖之位置。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14中,設置有將瓶本體1633Y的開口部A的直徑方向的擺動與密封構件37一同加以限制之貼著面34a3,所以,碳粉瓶1632Y的更換 時之操作性、作業性提高,即使碳粉瓶1632Y被大容量化之情形,也可以抑制經過長時間之碳粉的漏出(碳粉飛散)。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14中,雖將限制部34a3設置於機殼1634Y側,但是,也可以將限制部設置於瓶本體1633Y側。另外,也可以將密封構件37貼著於瓶本體1633Y的前端面33a。然後,即使於此種情形,也可以獲得與本實施形態14相同的效果。
[實施形態15]
以第70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5。第70圖係表示實施形態15中之碳粉瓶的一部份的剖面圖,係相當於前述實施形態14的第67圖之圖。本實施形態15係作為限制部的貼著面34a3的形狀與實施形態14者不同。
如第70圖所示般,本實施形態15的碳粉瓶1732Y也與前述實施形態14者相同,係以:瓶本體1733Y與機殼1734Y所構成。進而,於機殼1734Y係設置有貼著做為密封構件的密封構件37之貼著面34a3(限制部)。本實施形態15中之貼著面34a3係與前述實施形態14者不同,被形成為V字形。而且,貼著有密封構件37的貼著面34a3係作用為限制開口部A往直徑方向擺動之限制部。
具體而言,形成為V字形之貼著面34a3係對於對向的瓶本體1733Y的前端面33a為非平行,被形成為比前端面33a的面積還大。藉由此種構成,貼著有密封構件37的貼著面34a3係伴隨瓶本體1733Y的旋轉驅動,即使前 端面33a(開口部A)要往直徑方向擺動,也會限制其之移動。例如,前端面33a即使要往第70圖的上方移動,於貼著面34a3的V字形的一端,使前端面33a回到下方之方向的力量(透過密封構件37的力量)會作用於前端面33a,所以,前端面33a往上方的移動會受到限制。
如此,開口部A的直徑方向的擺動受到抑制,即使經過長時間,蜜蜂構件37的密封性也可以穩定地維持。其結果為,從密封構件37之碳粉的漏出可被抑制,伴隨碳粉漏出之碳粉的浪費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200內的碳粉污染可被防患於未然。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15中,設置有將瓶本體1733Y的開口部A的直徑方向的擺動與密封構件37一同加以限制之貼著面34a3,所以,碳粉瓶1732Y的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提高,即使碳粉瓶1732Y被大容量化之情形,也可以抑制經過長時間之碳粉的漏出(碳粉飛散)。
[實施形態16]
以第71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6。第71圖係表示實施形態16中之碳粉瓶的一部份之剖面圖,係相當於前述實施形態14之第67圖的圖。本實施形態16係作為限制部的貼著面34a3的形狀與前述實施形態14者不同。
如第71圖所示般,本實施形態16的碳粉瓶1832Y也與前述實施形態14者相同,係以:瓶本體1833Y與機殼 1834Y所構成。進而,於機殼1634Y設置有貼著著做為密封構件的密封構件37用的貼著面34a3(限制部)。本實施形態16中之貼著面34a3雖與前述實施形態14者相同,都形成為推拔狀,但是,其推拔的方向係形成為與前述實施形態14者不同。而且,貼著有密封構件37的貼著面34a3係作用為限制開口部A往直徑方向擺動之限制部。
具體而言,被形成為推拔狀的貼著面34a3係對於對向的瓶本體1833Y的前端面33a形成為非平行,且係形成為比前端面33a的面積更大。藉由此種構成,貼著有密封構件37的貼著面34a3係伴隨瓶本體1833Y的旋轉驅動,前端面33a(開口部A)即使想要往直徑方向擺動,成為會限制其之移動。例如,即使前端面33a想要往第71圖的上方移動,於貼著面34a3的下方,使前端面33a整體回到下方之方向的力量會作用於前端面33a,所以,前端面33a往上方之移動受到限制。
如此,開口部A之直徑方向的擺動被抑制,即使經過長時間,也可以穩定地維持密封構件37的密封性。其結果為,碳粉從密封構件37的漏出被抑制,伴隨碳粉漏出之碳粉的浪費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200內的碳粉污染可被防患於未然。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16中,設置有將瓶本體1833Y的開口部A的直徑方向的擺動與密封構件37一同加以限制之貼著面34a3,所以,碳粉瓶1832Y的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提高,即使碳粉瓶1832Y被大容量化 之情形,也可以抑制經過長時間之碳粉的漏出(碳粉飛散)。
另外,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前述各實施形態,於本發明之技術思想的範圍內,即使在前述各實施形態中所表示的以外,很清楚實施形態也可以適當予以變更。另外,前述構成構件的數量、位置、形狀等,也不限定於前述各實施形態,於實施本發明上,可以做成適當的數量、位置、形狀等。
另外,於前述之發明中,其特徵為:為了機械性或電氣性補助對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著操作,而具備設置於被保持部的補助構件,補助構件係以對於碳粉排出口而言,被配設於垂直方向上方。
另外,其特徵為:補助構件係記憶有關於碳粉容器之資訊的電子零件。
另外,其特徵為:電子零件係在被保持部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狀態下,與被配設於該碳粉容器收容部的通訊電路之間,進行非接觸式通訊。
另外,其特徵為:電子零件係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使比碳粉排出口更位於前方。
另外,其特徵為:被保持部係具備突出於對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著方向的突出部,且電子零件係被配設於突出部上,且正交於裝著方向的面上。
另外,其特徵為:突出部係具備有覆蓋電子零件的周圍之壁部。
另外,其特徵為:電子零件係記憶有關於收容在容器 本體內的碳粉之資訊及關於再利用之資訊中的至少一種。
另外,其特徵為:補助構件係為卡合於被配設於碳粉容器收容部的定位構件的卡合部。
另外,其特徵為:卡合部係與對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著動作連動,而與定位構件卡合。
另外,其特徵為:卡合部係被接近配設於碳粉排出口。
另外,其特徵為:補助構件係為因應碳粉容器的種類,而被配設於不同位置之凸部或凹部。
另外,其特徵為:凸部或凹部係對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著操作為正確時,與被配設於該碳粉容器收容部的嵌合構件卡合。
另外,其特徵為:凸部或凹部係因應收容在容器本體內的碳粉顏色,而被配設於不同位置。
另外,其特徵為:捆包前述之碳粉容器的捆包箱,係構成為在以被捆包於內部的碳粉容器的長邊方向為垂直方向的狀態下,無法靜置於靜置面。
另外,其特徵為:捆包箱係以將長邊方向的端面做成斜面、球面、尖頭面中之其中一種的形狀。
另外,前述之碳粉容器的再利用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具備:從容器本體拆下被保持部的拆下工程、及對拆下工程後之容器本體的內部填充碳粉或顯影劑之填充工程、及對填充工程後之容器本體安裝被保持部的安裝工程。
另外,前述之碳粉容器的再利用製造方法,其特徵為 具備:於容器本體形成貫穿孔的加工工程、及透過貫穿孔而對容器本體的內部填充碳粉或顯影劑之填充工程、及於填充工程後,塞住貫穿孔之密封工程。
另外,可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容器,其特徵為具備:從開口部將收容於內部的碳粉予以排出,而且,具有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驅動齒輪嚙合之齒輪的容器本體;及將從容器本體的開口部被排出的碳粉從碳粉排出口予以排出,而且,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被保持部,於驅動齒輪驅動時,藉由齒輪從該驅動齒輪所受到之力,被保持部被彈撥於下方。
另外,其特徵為:容器本體係從齒輪的最上部至1/4旋轉的位置,該齒輪與驅動齒輪嚙合。
另外,其特徵為:被保持部係具備藉由齒輪所受到的力量而被彈撥於下方,與碳粉容器收容部抵接之抵接部。
另外,其特徵為:被保持部係具備與對碳粉容器收容部之裝卸動作連動,而滑動於該碳粉容器收容部之滑動部,抵接部係為滑動部。
另外,可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容器,其特徵為具備:具有從開口部將收容在內部的碳粉予以排出,而且,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驅動齒輪嚙合之齒輪的容器本體;及將從容器本體的開口部被排出的碳粉從碳粉排出口予以排出,而且,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被保持部,齒輪係被 配設為,於對碳粉排出口為介由開口部的的垂直方向相反側的位置,與驅動齒輪嚙合。
另外,其特徵為:碳粉排出口係被配設於對開口部為垂直方向下方,齒輪為被配設於對開口部於垂直方向上方,與驅動齒輪嚙合。
另外,可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容器,其特徵為具備:將收容於內部的碳粉從開口部予以排出的容器本體;及將從容器本體的開口部被排出的碳粉從碳粉排出口予以排出,而且,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被保持部,被保持部的碳粉排出口係對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著方向而言,比容器本體更被配設於深側。
另外,可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容器,其特徵為具備:將收容於內部的碳粉從開口部予以排出之容器本體;及將從容器本體的開口部被排出的碳粉從碳粉排出口予以排出,而且,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被保持部,被保持部的碳粉排出口係被配設於比容器本體的開口部更為位於垂直方向下方。
另外,其特徵為:被保持部係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而使對於容器本體成為前方。
另外,其特徵為:開口部係被配設於在對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著動作中,成為容器本體的前端之位置。
另外,其特徵為:旋轉驅動力從影像形成裝置本體所 傳達的齒輪,係被配置於容器本體的周面上,且為開口部的附近。
另外,其特徵為:容器本體係與藉由被傳達至齒輪的旋轉驅動力的旋轉連動,將收容於內部的碳粉朝向開口部運送。
另外,其特徵為:容器本體係具備有與藉由被傳達至齒輪的旋轉驅動力的旋轉連動,將收容於內部的碳粉朝向開口部運送的運送構件。
另外,其特徵為:碳粉係於將體積平均粒徑設為Dv(μm)、個數平均粒徑設為Dn(μm)時,則被形成為:3≦Dv≦8
1.00≦Dv/Dn≦1.40之關係成立。
另外,其特徵為:碳粉是被形成為:形狀係數SF-1為100~180的範圍,形狀係數SF-2為100~180之範圍。
另外,其特徵為:影像形成裝置係前述碳粉容器可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粉容器收容部。
另外,可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容器,其特徵為具備:將收容於內部的碳粉從開口部予以排出之容器本體;及將從容器本體的開口部所被排出的碳粉從碳粉排出口予以排出,而且,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被保持部,被保持部係對容器本體成為裝著方向的前方,而沿著該容器本體 的長邊方向而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被保持部係具備:與對碳粉容器收容部之裝卸動作連動而將碳粉排出口加以開閉之開閉構件,容器本體係於裝著方向的後方具備有握持部。
另外,其特徵為:握持部係被配設於容器本體的後方端面。
另外,其特徵為:外持部係被形成為從裝卸方向來看時,對於後方端面的中心成為點對稱。
另外,其特徵為:握持部係被形成為正交於其裝卸方向的投影面,不超過正交於容器本體的裝卸方向之投影面。
另外,其特徵為:容器本體係於其內周面具備螺旋狀的突起,且可以旋轉,與旋轉連動,將收容於內部的碳粉朝向開口部運送,握持部係被形成於容器本體的旋轉中心軸上。另外,可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容器,其特徵為具備:將收容於內部的碳粉從開口部予以排出之容器本體;及將從容器本體的開口部所被排出的碳粉從碳粉排出口予以排出,而且,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被保持部,容器本體係對於設置有開口部的位置,於長邊方向相反側具備有握持部。
另外,其特徵為:被保持部係對容器本體成為前端,且握持部成為該容器本體的後端而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
另外,其特徵為:握持部係具備通到容器本體內的孔 部。
另外,其特徵為:握持部係具備將孔部予以密封的密封構件。
另外,其特徵為:握持部係具備:透過孔部對容器本體內填充碳粉時,將該容器本體吊掛於填充機用的吊掛部。
另外,可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容器,其特徵為具備:將收容於內部的碳粉從開口部予以排出的容器本體;及將從容器本體的開口部所被排出的碳粉從碳粉排出口予以排出,而且,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的保持部之被保持部,被保持部係對容器本體成為裝著方向的前方,而沿著該容器本體的長邊方向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容器本體係於裝著方向的後方位置,被碳粉容器收容部的支撐構件所支撐。
另外,其特徵為:容器本體係以容器本體的長邊方向為水平方向,而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支撐構件係以2點支撐容器本體的斜下方。
另外,其特徵為:被保持部係於被裝卸於碳粉容器收容部時,不與支撐構件抵接。
另外,其特徵為:正交於被保持部的裝卸方向之投影面,係於支撐構件的附近不超過容器本體的裝卸方向中之投影面。
另外,其特徵為:容器本體係於其內周面具備螺旋狀的突起,且可以旋轉,與旋轉連動,而將收容於內部的碳 粉朝向開口部運送,容器本體係於藉由支撐構件可可以旋轉地被支撐的區域,不具有突起。
另外,其特徵為:孔栓構件係沿著被保持部的裝卸方向相對地移動,而將碳粉排出口加以開閉。
另外,其特徵為:孔栓構件係被配設於開口部的下方。
另外,其特徵為:被保持部係具備有:可與孔栓構件及噴嘴的外周面滑接而被配設的襯墊。
另外,其特徵為:碳粉排出口係對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著方向,被配設於比容器本體更位於深側。
另外,其特徵為:容器本體係於容器本體的周面上,且為開口部的附近配設齒輪。
另外,可以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容器的製造方法,其特徵為:碳粉容器係具備:將收容於內部的碳粉從開口部予以排出之容器本體;及將從容器本體的開口部所被排出的碳粉從碳粉排出口予以排出,而且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被保持部,容器本體係於對設置有開口部的位置,於長邊方向相反側具備握持部,具備有:於握持部形成通到容器本體內的孔部之加工工程;及介由孔部而對容器本體內填充碳粉之填充工程。
另外,其特徵為:碳粉容器的製造方法,進而具備有:於填充工程後,將孔部加以密封之密封工程。
另外,其特徵為:填充工程係利用握持部的吊掛部而將碳粉容器吊掛於填充機來進行。
另外,可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瓶收容部之碳粉瓶,其特徵為具備:可以旋轉,與旋轉連動,而將收容於內部的碳粉朝向開口部運送的瓶本體;及介由開口部與瓶本體連通,將從該開口部所被排出的碳粉從碳粉排出口予以排出,而且,不與瓶本體的旋轉連動,被保持於瓶收容部的機殼;及於開口部的周圍,將瓶本體及機殼的相互之對向面的間隙予以密封的密封構件;及將開口部的直徑方向的擺動與密封構件一同地加以限制之限制部。
另外,其特徵為:瓶本體及機殼的相互之對向面,係被形成為相互成為非平行,一方的對向面的面積被形成為比另一方的對向面的面積還大,限制部係將形成於機殼或瓶本體的一方的對向面,且另一方的對向面的直徑方向的移動與密封構件一同地加以限制。
另外,其特徵為:一方的對向面係被形成為推拔狀。
另外,其特徵為:一方的對向面係被形成為V字形。
另外,其特徵為:密封構件係被貼著於限制部。
另外,影像形成裝置,係前述的碳粉瓶可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瓶收容部,瓶收容部係具備:決定機殼的位置之保持部、及旋轉驅動瓶本體的驅動部。
6Y、6M、6C、6K‧‧‧影像製作部
7‧‧‧曝光部
8‧‧‧中間轉印帶
9Y、9M、9C、9K‧‧‧1次轉印偏壓輥輪
10‧‧‧中間轉印清潔部
12‧‧‧2次轉印後援輥輪
13‧‧‧清潔後援輥輪
14‧‧‧張力輥輪
15‧‧‧中間轉印單元
19‧‧‧2次轉印輥輪
20‧‧‧定影部
26‧‧‧供紙部
27‧‧‧供紙輥輪
28‧‧‧阻止輥輪對
29‧‧‧排紙輥輪對
30‧‧‧堆疊部
31‧‧‧碳粉容器收容部(瓶收容部)
100‧‧‧影像形成裝置本體(裝置本體)
132Y、132M、132C、132K‧‧‧碳粉容器(粉體收容容器、碳粉瓶)
R‧‧‧齒面垂直作用的力
P‧‧‧被轉印材

Claims (5)

  1. 一種碳粉容器,係連接於影像形成裝置之碳粉容器收容部者;其特徵為:具備:縱長之容器本體,其內部用於收容碳粉,該容器本體具有:第1端部;自上述第1端部起於上述容器本體之長度方向呈遠離的第2端部;及設於上述第2端部的握持部;及被保持部,係設於上述容器本體之上述第1端部,可裝卸自如地保持於上述碳粉容器收容部而予以構成;上述被保持部,係具備:噴嘴孔,用於收納上述影像形成裝置之噴嘴;碳粉排出口,用於排出收容於上述容器本體的上述碳粉;及開閉構件,配置於上述噴嘴孔內,朝上述容器本體之長度方向之平行方向移動。
  2. 一種碳粉容器,係連接於影像形成裝置之碳粉容器收容部者;其特徵為具備:縱長之容器本體,其內部用於收容碳粉,該容器本體該容器本體具有:第1端部;及自上述第1端部起於上述容器本體之長度方向呈遠離的第2端部;被保持部,係設於上述容器本體之上述第1端部,可裝卸自如地保持於上述碳粉容器收容部而予以構成,具備碳粉排出口用於排出上述容器本體內收容之上述碳粉,具有和上述縱長之容器本體之長度呈垂直之端面; 上述被保持部之噴嘴孔,用於收納上述影像形成裝置之噴嘴;開閉構件,配置於上述噴嘴孔內,朝上述容器本體之長度方向移動;電子零件,係配置於比上述被保持部之上述端面更前端側;及握持部,係位於上述容器本體之上述第2端部。
  3. 一種碳粉容器,係連接於影像形成裝置之碳粉容器收容部者;其特徵為:具備:縱長之容器本體,其內部用於收容碳粉,該容器本體具有:第1端部;自上述第1端部起於上述容器本體之長度方向呈遠離的第2端部;及握持部;被保持部,係設於上述容器本體之上述第1端部,可裝卸自如地保持於上述碳粉容器收容部而予以構成,具備碳粉排出口用於排出上述容器本體內收容之上述碳粉;上述被保持部之噴嘴孔,用於收納上述影像形成裝置之噴嘴;及開閉構件,配置於上述噴嘴孔內,朝上述容器本體之長度方向移動;上述握持部,係於上述容器本體之長邊方向,設於上述被保持部之相反側。
  4. 一種碳粉容器之製造方法,該碳粉容器為連接於影像形成裝置之碳粉容器收容部者;其特徵為:上述碳粉容器係具備: 容器本體,其內部用於收容碳粉;握持部;被保持部,係設置於上述容器本體之長邊方向之第1端部,具備碳粉排出口用於排出上述容器本體所收容之上述碳粉;噴嘴孔,係位於收納上述影像形成裝置之噴嘴的被保持部;及開閉構件,係配置於上述噴嘴孔內,朝上述長度方向移動;上述被保持部,係被保持於上述碳粉容器收容部而予以構成;上述握持部,係於上述容器本體之長邊方向被設於上述被保持部之相反側;上述方法,係具有:加工工程,用於形成通過上述容器本體內之孔部;及填充工程,係透過上述孔部對上述容器本體內填充碳粉。
  5. 一種碳粉容器之再利用製造方法,該碳粉容器為連接於影像形成裝置之碳粉容器收容部者;其特徵為:上述碳粉容器,係具備:容器本體,其內部用於收容碳粉;及被保持部,係設於上述容器本體之長邊方向之第1端部;上述碳粉容器,係具備: 位於端部的噴嘴孔,係用於收納上述影像形成裝置之噴嘴;及開閉構件,係配置於上述噴嘴孔內,朝上述長度方向移動;上述方法,係具有:拆下工程,用於由上述容器本體拆下上述被保持部;填充工程,用於對上述容器本體內部填充碳粉或顯影劑;及安裝工程,用於將上述被保持部安裝於上述容器本體。
TW102143758A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TWI5254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29866A JP4368331B2 (ja) 2005-04-27 2005-04-27 トナーボトル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79200 2005-06-20
JP2005180153 2005-06-21
JP2005180082 2005-06-21
JP2005181371 2005-06-22
JP2005191090 2005-06-30
JP2005198355 2005-07-07
JP2005223438 2005-08-01
JP2005302636 2005-10-18
JP2005311787 2005-10-26
JP2005311112 2005-10-26
JP2005315311 2005-10-28
JP2005346038 2005-11-30
JP2006021362A JP4371317B2 (ja) 2005-06-20 2006-01-30 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梱包箱
JP2006026258A JP4371318B2 (ja) 2005-06-21 2006-02-02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29859A JP4380639B2 (ja) 2005-06-30 2006-02-07 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容器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6211A TW201426211A (zh) 2014-07-01
TWI525404B true TWI525404B (zh) 2016-03-11

Family

ID=37307983

Family Applications (9)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01798A TW200732870A (en)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TW099106477A TWI424289B (zh)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TW106115655A TWI627514B (zh)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TW099106476A TWI427442B (zh)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TW095115074A TWI332128B (en)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W102141642A TWI534562B (zh)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TW102143758A TWI525404B (zh)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TW107110543A TWI650621B (zh) 2005-04-27 2006-04-27 碳粉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TW105104937A TWI594090B (zh)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01798A TW200732870A (en)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TW099106477A TWI424289B (zh)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TW106115655A TWI627514B (zh)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TW099106476A TWI427442B (zh)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TW095115074A TWI332128B (en)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W102141642A TWI534562B (zh)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0543A TWI650621B (zh) 2005-04-27 2006-04-27 碳粉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TW105104937A TWI594090B (zh)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6) US7822371B2 (zh)
EP (2) EP1876498B1 (zh)
KR (1) KR100809730B1 (zh)
CN (1) CN100555107C (zh)
ES (2) ES2605527T3 (zh)
HK (2) HK1102143A1 (zh)
MX (2) MXPA06012659A (zh)
TW (9) TW200732870A (zh)
WO (1) WO20061181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42703B2 (en) * 2002-05-20 2009-06-02 Ricoh Company, Ltd. Developing device replenishing a toner or a carrier of a two-ingredient type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developing device
JP4456957B2 (ja) * 2004-08-06 2010-04-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720416B2 (en) 2004-08-16 2010-05-18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 and toner bottl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effectively supplying toner to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713295B2 (ja) 2004-11-09 2011-06-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減容装置及びトナー補給装置
TW200732870A (en) * 2005-04-27 2007-09-01 Ricoh Co Lt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US8050597B2 (en) * 2006-11-09 2011-11-01 Ricoh Company, Limited Toner container having a gear portion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796922B2 (en) * 2007-04-20 2010-09-1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magnetic field generating unit at the toner carrying section
JP5326392B2 (ja) 2007-12-25 2013-10-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ャッタ機構、粉体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03393B2 (ja) * 2008-03-28 2014-01-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8918030B2 (en) * 2008-11-27 2014-12-23 Ricoh Company, Limited Powder suppl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334014B1 (ja) * 2008-12-18 2009-09-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EP2966512A1 (en) 2009-03-30 2016-01-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supply container and developer supplying system
KR101707253B1 (ko) 2009-03-30 2017-02-15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현상제 보급 용기 및 현상제 보급 시스템
JP5471040B2 (ja) * 2009-05-28 2014-04-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トナー容器
JP5029659B2 (ja) * 2009-06-30 2012-09-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
JP4868033B2 (ja) 2009-06-30 2012-02-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装置
US8532542B2 (en) * 2009-07-23 2013-09-10 Ricoh Company, Limited Toner contain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oner container
MX2012002508A (es) 2009-09-04 2012-04-10 Ricoh Co Ltd Contenedor de toner y dispositivo formador de imagen.
JP4465641B1 (ja) * 2009-09-16 2010-05-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像形成剤収容装置、像形成剤収容装置への像形成剤の補充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38340B2 (ja) * 2009-09-18 2011-12-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容器梱包体及び梱包容器
JP4930565B2 (ja) 2009-09-30 2012-05-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AU2011221816B2 (en) * 2010-03-01 2014-02-06 Ricoh Company, Limite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2367068A2 (en) * 2010-03-03 2011-09-2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Toner cartridge
CA2896439C (en) * 2010-03-10 2019-03-05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WO2011114798A1 (en) 2010-03-17 2011-09-22 Ricoh Company, Limited Cap, developer container, develop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2378374B1 (en) 2010-04-01 2019-09-25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container, powder supply assembl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SG10201903208SA (en) 2010-06-11 2019-05-30 Ricoh Co Ltd Information storage device, removable device, develop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2008485A (ja) * 2010-06-28 2012-01-12 Fuji Xerox Co Ltd 着脱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91391B2 (ja) * 2010-10-25 2015-04-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948616B2 (en) 2010-11-03 2015-02-0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o discriminate toner cartridge
TWI626518B (zh) * 2010-12-03 2018-06-11 日商理光股份有限公司 粉末容器、粉末供給裝置及影像形成裝置
AU2015201827B2 (en) * 2010-12-03 2017-04-06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Container, Powd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811452B2 (ja) * 2010-12-06 2015-11-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870647B2 (ja) 2011-02-17 2016-03-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粉体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38883B2 (ja) 2011-03-08 2016-06-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取付構造
US8973759B2 (en) 2011-03-17 2015-03-10 Ricoh Company, Ltd. Sieving device, sieving device for developing device, and powder-charging device
JP5747590B2 (ja) 2011-03-18 2015-07-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116468B2 (en) 2011-03-30 2015-08-25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storage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 which a gripping part includes a powder loading port and a sealing member
US9207574B2 (en) 2011-03-31 2015-12-08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material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therewith, and powder material replenishing method
JP2012252178A (ja) * 2011-06-03 2012-12-20 Ricoh Co Ltd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U2016277648B2 (en) * 2011-11-25 2019-02-07 Ricoh Company, Limited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WI661282B (zh) 2011-11-25 2019-06-01 日商理光股份有限公司 粉末容器及影像形成設備
JP2013174652A (ja) * 2012-02-23 2013-09-05 Canon Inc カートリッジ
JP5959921B2 (ja) * 2012-04-25 2016-08-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86319B2 (ja) 2012-06-03 2017-03-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2129834B1 (ko) * 2012-06-03 2020-07-03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분체 용기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US9405221B2 (en) 2012-06-08 2016-08-02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6015252B2 (ja) 2012-08-31 2016-10-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納容器、現像剤補給装置、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75609B2 (ja) 2012-10-19 2018-08-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着脱可能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942600B2 (en) * 2012-11-22 2015-01-27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Develop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465317B2 (en) 2013-02-25 2016-10-11 Ricoh Company, Ltd. Nozzle insertion member,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785969B2 (ja) * 2013-02-27 2015-09-30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現像剤収容器、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64681B2 (ja) * 2013-03-01 2017-01-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収納容器から現像剤を補給する現像剤補給装置、それが搭載される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収納容器から粉体もしくは流体を搬送する搬送装置
KR101862283B1 (ko) 2013-03-15 2018-06-29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분체 용기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US9031425B2 (en) * 2013-03-15 2015-05-12 Xerox Corporation Customer replaceable unit monitor positioning apparatus
JP6025631B2 (ja) 2013-03-22 2016-1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容器
JP6075195B2 (ja) 2013-05-08 2017-02-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9244382B2 (en) * 2013-06-25 2016-01-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152083B2 (en) 2013-10-09 2015-10-06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Carriage assembly for toner cartridge loading and latching
US9261851B2 (en) * 2013-11-20 2016-02-16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Positional control features of a replaceable unit for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US9280087B2 (en) 2013-11-20 2016-03-08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latching system for retaining a replaceable unit
JP5919254B2 (ja) * 2013-12-27 2016-05-1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容器、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5074581B (zh) * 2013-12-27 2019-06-2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显影剂收容容器及具备该显影剂收容容器的图像形成装置
JP5564612B1 (ja) 2013-12-27 2014-07-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容器、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KR101803167B1 (ko) 2014-03-17 2017-12-28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노즐 수용체, 분체 용기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JP6394351B2 (ja) 2014-03-17 2018-09-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79753B2 (ja) 2014-07-04 2018-08-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61972B2 (ja) 2014-08-08 2018-07-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16021199A1 (en) * 2014-08-08 2016-02-11 Ricoh Company, Limited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594331B2 (en) 2015-02-27 2017-03-14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6477043B2 (ja) * 2015-03-06 2019-03-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剤の収容容器
JP6665431B2 (ja) 2015-06-24 2020-03-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66787B2 (ja) 2015-08-27 2019-08-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容器
EP3176645B1 (en) * 2015-12-01 2021-04-07 Canon Production Printing Netherlands B.V. Toner bottle closure and toner bottle
CN107020826B (zh) * 2016-01-29 2019-01-15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墨盒、该盒上的标签剥离方法以及墨盒的再生产方法
US10261440B2 (en) 2016-03-16 2019-04-16 Katun Corporation Spindle dispensing toner cartridge
JP6546557B2 (ja) * 2016-03-24 2019-07-17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現像剤収容器、現像ユニット、像担持体ユニット、画像形成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RU2752560C2 (ru) 2016-09-30 2021-07-29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Картридж с тонером и механизм подачи тонера
JP6911325B2 (ja) 2016-10-21 2021-07-2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トナー収容容器、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トナー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JP2018169536A (ja) * 2017-03-30 2018-11-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6919831B2 (ja) * 2017-05-18 2021-08-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45595A (ja) * 2017-08-31 2019-03-2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装置
US11639058B2 (en) 2017-10-05 2023-05-0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upply containers with alignment components
WO2019074517A1 (en) * 2017-10-13 2019-04-1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RELEASE OF CONSUMABLES FROM PRINTING DEVICES BASED ON COMPARISONS OF VALUES EXTRACTED FROM STORAGE DEVICES
EP3660421A1 (en) * 2018-11-29 2020-06-03 Industria Tecnica Valenciana, S.A. Spindle for an ice machine
US11048189B2 (en) 2019-03-13 2021-06-29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ontainer, ton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sheet member with two portions to move toner
KR20210022333A (ko) 2019-08-20 2021-03-03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플런저를 이동시키는 나선부를 구비하는 토너 리필 카트리지
PL3982200T3 (pl) * 2019-09-17 2024-01-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Wkład z tonerem i urządzenie tworzące obraz
WO2022124422A1 (ja) * 2020-12-07 2022-06-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11899A (en) 1983-01-08 1986-09-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US5184181A (en) 1986-09-24 1993-02-02 Mita Industrial Co., Ltd. Cartridge discriminating system
JPH03178749A (ja) 1989-12-07 1991-08-02 Fujitsu Ltd 鏡面加工装置における切削油供給方法
CA2068358C (en) 1991-05-14 1998-12-22 Yoshihiko Yamada Developer replenishing cartridge and developer receiving apparatus within which such cartridge is mounted
JP3078037B2 (ja) 1991-06-21 2000-08-21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JPH05107918A (ja) 1991-10-16 1993-04-30 Ricoh Co Ltd トナーカートリツジ
JPH072389A (ja) 1992-06-08 1995-01-06 Matsushita Graphic Commun Syst Inc 給紙カセット引き込み装置
JPH06149047A (ja) 1992-11-10 1994-05-27 Fuji Xerox Co Ltd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用トナー供給装置
JP3178749B2 (ja) 1993-01-18 2001-06-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供給装置
JP3086763B2 (ja) * 1993-03-09 2000-09-11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JPH06266227A (ja) 1993-03-14 1994-09-22 Ricoh Co Ltd トナー収容器及びトナー補給装置
JP2986679B2 (ja) 1994-06-17 1999-12-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US5648840A (en) 1994-11-14 1997-07-15 Konic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oner conveyance apparatus
US5530531A (en) 1995-03-15 1996-06-25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ultiple cartridge keying apparatus
JP3509385B2 (ja) 1995-07-24 2004-03-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ボトル
KR100227914B1 (ko) 1995-10-11 1999-11-01 이토가 미찌야 화상형성장치 및 토너보급장치, 및 그에 탑재된 토너용기
JP3875743B2 (ja) 1996-01-09 2007-01-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及びトナーボトル
US5722014A (en) 1996-06-21 1998-02-24 Nashua Corporation Enhanced container and method for dispensing toner and supplying toner to an image forming machine
JP3535721B2 (ja) 1997-01-10 2004-06-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補給装置
US5890040A (en) 1997-01-14 1999-03-30 Konica Corporation Developer cartridge and developer replenishing apparatus
JPH10213959A (ja) 1997-01-30 1998-08-11 Konica Corp 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5839027A (en) * 1997-06-30 1998-11-17 Ravi & Associates Magnet less sealable developer cartridge
JP3541691B2 (ja) 1997-10-03 2004-07-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剤収納容器
JP3450757B2 (ja) 1998-09-22 2003-09-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容器
US5991584A (en) 1998-10-07 1999-11-23 Katun Coporation Toner cartridge assembly
US6104902A (en) 1998-11-20 2000-08-15 Katun Corporation Toner cartridge assembly
CN1122196C (zh) 1998-12-07 2003-09-24 株式会社理光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TWI251725B (en) 1998-12-22 2006-03-21 Ricoh Kk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3628539B2 (ja) * 1999-01-25 2005-03-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
JP2000293024A (ja) * 1999-04-06 2000-10-20 Matsushita Graph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3868146B2 (ja) 1999-04-28 2007-01-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2001042626A (ja) 1999-05-25 2001-02-16 Ricoh Co Ltd トナーボトル及びこれを装着する電子写真装置並びにトナーボトルの成形方法
JP4014335B2 (ja) 1999-05-25 2007-11-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05286A (ja) 1999-06-17 2001-01-12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169864B1 (en) 1999-07-06 2001-01-02 Xerox Corporation Toner container including a movably mounted sealing member
JP3571584B2 (ja) 1999-07-08 2004-09-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54473A (ja) 1999-11-24 2001-06-08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72060A (ja) 2000-01-01 2000-06-23 Ricoh Co Ltd トナ―収容器及びトナ―補給装置
US6256470B1 (en) 2000-02-18 2001-07-03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Toner supply device for use in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toner cartridge for use therein
JP2001235932A (ja) 2000-02-24 2001-08-31 Konica Corp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容器とそれに収納された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752950B2 (ja) * 2000-02-29 2006-03-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185672B2 (ja) 2000-05-08 2008-1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6591077B2 (en) 2000-05-08 2003-07-08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oner container therefor
JP3283501B2 (ja) 2000-06-28 2002-05-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
JP2002221858A (ja) 2000-11-24 2002-08-09 Ricoh Co Ltd トナーボトル及びこれを装着する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トナーボトルの成形方法
JP2002174947A (ja) 2000-12-07 2002-06-21 Ricoh Co Ltd 現像剤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0362390B1 (ko) 2000-12-29 2002-11-2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의 현상기-토너 카트리지 조립체
US6665508B2 (en) 2001-01-31 2003-12-16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4048051B2 (ja) 2001-01-31 2008-02-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剤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23742B2 (ja) 2001-03-26 2011-07-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移送装置
JP4815062B2 (ja) 2001-04-13 2011-1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24992B2 (ja) 2001-10-25 2008-07-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容器
JP4095875B2 (ja) 2001-10-30 2008-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859634B2 (en) 2002-01-31 2005-02-22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refilling device and develop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731897B2 (en) 2002-02-21 2004-05-04 Konica Corporation Powder or toner accommodating container
JP2003255686A (ja) 2002-03-05 2003-09-10 Canon Inc トナー補給容器及び封止部材
US7133629B2 (en) 2002-04-12 2006-11-07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including as easy-to-handle large capacity toner container
JP3741691B2 (ja) 2002-04-12 2006-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6766135B2 (en) 2002-04-22 2004-07-20 Jui-Chi Wang Toner cartridge
US6987940B2 (en) * 2002-04-30 2006-01-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US20030219263A1 (en) 2002-05-24 2003-11-27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Toner supply device for use in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pplying toner thereto
CN100504654C (zh) 2002-06-03 2009-06-24 株式会社理光 色调剂运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4009492B2 (ja) * 2002-06-12 2007-11-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容器、粉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0437373C (zh) 2002-09-20 2008-11-26 株式会社理光 成像装置,墨粉供给部件,调色剂容器,墨粉容器及回收方法
JP4280511B2 (ja) * 2002-09-20 2009-06-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納容器、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49994B2 (ja) 2002-09-20 2009-04-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及びその再生産方法、粉体補給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4220798B2 (ja) 2002-09-20 2009-02-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
JP2004139031A (ja) 2002-09-24 2004-05-1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補給用トナー収容器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7116928B2 (en) 2002-12-18 2006-10-03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discharg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7076192B2 (en) * 2002-12-27 2006-07-11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3691489B2 (ja) 2003-02-03 2005-09-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ボトル
JP4383898B2 (ja) 2003-02-28 2009-12-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容器、現像剤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76617B2 (ja) 2003-03-05 2010-06-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01118411B (zh) 2003-03-05 2010-04-21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卡盒
US6785497B1 (en) 2003-03-24 2004-08-3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Toner cartridge and toner supply device
US6895191B2 (en) * 2003-05-13 2005-05-17 Xerox Corporation Insertion verification of replaceable module of printing apparatus
JP4366117B2 (ja) 2003-05-21 2009-1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装置
JP4208645B2 (ja) 2003-06-03 2009-0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容器
JP2005003702A (ja) 2003-06-09 2005-01-0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トナー補給装置
AU156108S (en) 2003-06-27 2004-08-09 Toshiba Tec Kk Toner storage container
JP4157809B2 (ja) * 2003-07-07 2008-10-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剤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245852B2 (en) 2003-07-08 2007-07-1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Ton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985753B2 (ja) 2003-08-19 2007-10-0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205531B2 (ja) 2003-08-25 2009-0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0958651B1 (ko) 2004-01-17 2010-05-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이차전지용 애노드 및 이를 이용한 리튬이차전지
JP2005221825A (ja) 2004-02-06 2005-08-18 Ricoh Co Ltd トナーボト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トナー容器、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4483349B2 (ja) * 2004-03-08 2010-06-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4650780B2 (ja) * 2004-05-17 2011-03-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交換ユニットが装着された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5345773A (ja) 2004-06-03 2005-12-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7720416B2 (en) * 2004-08-16 2010-05-18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 and toner bottl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effectively supplying toner to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184691B2 (en) 2004-11-09 2007-02-27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ontainer, ton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713295B2 (ja) 2004-11-09 2011-06-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減容装置及びトナー補給装置
USD532037S1 (en) 2005-02-01 2006-11-14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artridge
US7620349B2 (en) 2005-03-15 2009-11-17 Ricoh Co., Ltd. Agent containing unit having improved usability, agent refill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W200732870A (en) * 2005-04-27 2007-09-01 Ricoh Co Lt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WO2006132259A1 (ja) 2005-06-07 2006-12-14 Ricoh Company, Limited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81766B2 (ja) * 2005-09-30 2011-09-28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98716A (ja) 2006-04-28 2007-11-15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のトナー搬送装置
USD598949S1 (en) 2006-06-13 2009-08-25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artridge holder
USD599845S1 (en) 2006-06-13 2009-09-08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artridge
USD602985S1 (en) 2007-08-30 2009-10-27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artridg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6211A (zh) 2014-07-01
WO2006118185A1 (ja) 2006-11-09
HK1102143A1 (en) 2007-11-09
EP1876498A1 (en) 2008-01-09
TWI332128B (en) 2010-10-21
KR20070085096A (ko) 2007-08-27
US20070177886A1 (en) 2007-08-02
ES2605527T3 (es) 2017-03-14
TW200707141A (en) 2007-02-16
TWI427442B (zh) 2014-02-21
TW200732870A (en) 2007-09-01
US7853184B2 (en) 2010-12-14
TW201423290A (zh) 2014-06-16
US7702262B2 (en) 2010-04-20
CN1954269A (zh) 2007-04-25
US7706699B2 (en) 2010-04-27
MX338002B (es) 2016-03-30
TWI534562B (zh) 2016-05-21
US20110286771A1 (en) 2011-11-24
CN100555107C (zh) 2009-10-28
TW201839527A (zh) 2018-11-01
TWI424289B (zh) 2014-01-21
TWI650621B (zh) 2019-02-11
TW201631421A (zh) 2016-09-01
US7822371B2 (en) 2010-10-26
KR100809730B1 (ko) 2008-03-06
US7991334B2 (en) 2011-08-02
EP2889695B1 (en) 2016-09-07
TWI356977B (zh) 2012-01-21
EP1876498A4 (en) 2011-09-28
TW201044125A (en) 2010-12-16
MXPA06012659A (es) 2007-01-16
EP1876498B1 (en) 2014-11-12
TW201044126A (en) 2010-12-16
TW201730694A (zh) 2017-09-01
US20070154244A1 (en) 2007-07-05
US20070160394A1 (en) 2007-07-12
TWI627514B (zh) 2018-06-21
EP2889695A1 (en) 2015-07-01
US20070147902A1 (en) 2007-06-28
US8126375B2 (en) 2012-02-28
ES2529039T3 (es) 2015-02-16
TWI594090B (zh) 2017-08-01
HK1140835A1 (en) 2010-10-22
US20110002713A1 (en) 2011-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5404B (zh)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JP4380639B2 (ja) 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容器の製造方法
JP4371317B2 (ja) 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梱包箱
EP1921512B1 (en)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WI495968B (zh)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JP4371318B2 (ja)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03828B2 (ja) トナー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06132259A1 (ja)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03826B2 (ja) トナー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5729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02880A (ja) 粉体収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65110B2 (ja)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08864B2 (ja)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94654B2 (ja) シャッタ機構、粉体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61930B2 (ja) 粉体物収納容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50050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15087B2 (ja) トナー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