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32128B -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Google Patents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32128B
TWI332128B TW095115074A TW95115074A TWI332128B TW I332128 B TWI332128 B TW I332128B TW 095115074 A TW095115074 A TW 095115074A TW 95115074 A TW95115074 A TW 95115074A TW I332128 B TWI332128 B TW I33212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toner container
container
held
container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150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707141A (en
Inventor
Nobuyuki Taguchi
Masayuki Yamane
Hideo Yoshizawa
Takeroh Kurenuma
Takayuki Tamaki
Seiji Terazawa
Masashi Hasegawa
Fumie Satoh
Teruo Hitosugi
Takashi Hisazumi
Goro Katsuyama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1298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6833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02136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7131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0262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7131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0298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8063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7071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7071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321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3212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81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 G03G15/0886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by mechanical means, e.g. shutter, plu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3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provided with identifying means or means for storing process- or use parameters, e.g. an electronic memor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7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15/0872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the developer cartridges being generally horizontally mounted parallel to its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79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for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not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6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 G03G2215/0663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2215/0665Generally horizontally mounting of said toner cartridge parallel to its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 G03G2215/0668Toner discharging opening at one axial en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6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 G03G2215/0695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using identification means or means for storing process or use paramet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Description

1332128 (1)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爲了補給於影像形成製程中所被消耗的 碳粉,可以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粉 容器、及具備其之影像形成裝置。 【先前技術】
以往以來,於影印機、列表機、傳真機、或那些之複 合機等之使用電子相片方式的影像形成裝置中,知道有對 顯影裝置補給碳粉所需之圓筒狀的碳粉容器(例如,參照 專利文獻1 )。 於專利文獻1等中,可以更換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 成裝置本體的碳粉容器收容部(瓶收容器)的碳粉容器( 碳瓶),主要係以容器本體與被保持部(夾持部)所構成 。於容器本體的內周面設置有螺旋狀的突起,藉由容器本 Φ 體被轉動驅動,被收容於容器本體內的碳粉被朝向開口部 運送。被保持部係與容器本體的開口部連通,且不與容器 本體的轉動驅動連動,而以非轉動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 收容部。然後,從容器本體的開口部被排出的碳粉,則從 設置於被保持部的碳粉排出口被排出。之後,從被保持部 的碳粉排出口所被排出的碳粉,則被補給至顯影裝置。 如此所構成的碳粉容器,與不設置有被保持部,從容 器本體的開口部朝向顯影裝置而直接供給碳粉的碳粉容器 (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相比,可以減輕進行碳粉容器 -6 - (2) (2)
1332128 的更換時的碳粉污染。即可以抑制與碳 的一部份的動作(轉動動作)連動,被 口被開閉,使用者會接觸到碳粉排出口 之不良。進而,碳粉容器中碳粉排出口 垂直方向下方,由於碳粉的自重落下, 碳粉排出口附近的碳粉量減少,得以減 之碳粉排出口的碳粉污染。 詳細如下,於專利文獻1等中,於 裝置本體的碳粉容器收容部之情形,首 放部)往上方開放,使碳粉容器收容部 粉容器從上方載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上 保持部設置成一體的把手,對被保持部 動作)。藉此,形成於被保持部的端面 本體的定位構件卡合,得以決定碳粉容 容器的位置。進而,伴隨被保持部的轉 保持部的碳粉排出口從側方往下方移動 彈撥力而開放碳粉排出口。 另一方面,於專利文獻3等,揭示 孔栓構件所構成的碳粉收容容器(碳粉 隨裝卸動作所產生的碳粉污染(碳粉飛 ,與設置有螺桿泵的對裝置本體之裝卸 作(開閉支撐器的轉動動作)連動,以 粉排出口之技術。 詳細而言,於將碳粉收容容器裝著 粉容器的裝卸動作 保持部的碳粉排出 ,而被碳粉所污染 的方向爲被配設於 可使碳粉用完時之 輕碳粉容器更換時 將碳粉容器裝著於 先,使本體蓋(疊 露出。之後,將碳 。之後,握住與被 做轉動操作(轉動 之卡合部會與裝置 器收容部中之碳粉 動動作,設置於被 ,擋片抵抗彈簧的 了一種以袋容器與 容器),以降低伴 散)之發生爲目的 動作的一部份之動 開閉孔检構件的碳 於裝置本體之情形 (3) 1332128
,首先,以鉸鏈爲中心,使開閉支撐器轉動而使開閉支撐 器的上方露出。之後’將碳粉收容容器設定於開閉支撐器 內。之後,設定有碳粉收容容器的開閉支撐器,係以鉸鏈 爲中心而被轉動操作(轉動動作)。藉此,夾住碳粉排出 口,設置於孔栓構件的兩側面之卡合部與裝置本體的定位 構件卡合,決定裝置本體中之碳粉收容容器的位置。進而 ,伴隨開閉支撐器的轉動動作,孔栓構件(擋片構件)抵 抗彈簧的彈撥力而被噴嘴所壓動,使被以襯墊(G油封) 所密封的碳粉排出口開放。 如此,專利文獻3等之碳粉收容容器,係與開閉支撐 器的開放動作連動,孔栓構件被噴嘴(碳粉運送管)壓動 ,而將被以襯墊所密封的碳粉排出口加以開放,所以,可 以期待降低碳粉污染的發生之效果。 但是,也有碳粉收容容器的碳粉容量無法多,碳粉收 容容器的更換頻度變多的缺點。即碳粉收容容器係於將垂 直方向當成長邊方向的袋容器收容碳粉,所以,如想要使 碳粉容量變多,則碳粉收容容器的高度需要變大。伴隨此 之開閉支撐器的高度也變大,會影響到影像形成裝置整體 的高度方向之配置。因此,碳粉收容容器的碳粉容量,無 法多,與專利文獻1等之碳粉容器(水平方向成爲長邊方 向者)相比,更換頻度變多。 另外,以往以來,於影印機、列表機、傳真機、或那 些之複合機等之使用電子相片方式的影像形成裝置中,知 道有對顯影裝置補給碳粉之圓筒狀的碳粉瓶(例如,參照 -8- (4) 1332128 專利文獻4 )。
於專利文獻4等中,可更換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 裝置本體之碳粉瓶,主要是以瓶本體(容器本體)與外殼 (容器補給部)所構成。於瓶本體的內周面設置有螺旋狀 的突起’藉由瓶本體被轉動驅動,收容在瓶本體內的碳粉 被朝向開口部運送。外殻係與瓶本體的開口部連通,不與 瓶本體的轉動驅動連動,而被保持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 然後,從瓶本體的開口部所被排出的碳粉,從設置於外殼 的碳粉排出口(碳粉補給口)被排出。之後,從外殼的碳 粉排出口被排出的碳粉,責備補給至顯影裝置。 如此構成的碳粉瓶,與不設置有外殼,從瓶本體的開 口部朝向顯影裝置而直接地供給碳粉的碳粉瓶(例如,參 照專利文獻5)相比,對於進行碳粉瓶的更換之使用者而 言,操作性、作業性得以提升。詳細而言,與碳粉瓶的裝 卸動作連動,外殻的碳粉排出口被開閉,使用者觸及碳粉 φ 排出口,被碳粉所污染的不良可被抑制。 另一方面,於專利文獻4等,揭示了一種具備有瓶本 體與外殼的碳粉瓶,爲了抑制碳粉從瓶本體與外殼的間隙 漏出之不良,於瓶本體的開口部的周圍設置將瓶本體與外 殼之相互的對向面的間隙加以密封之密封構件(密封構件 )的技術。另外,也揭示了密封構件的形狀被形成爲凹狀 者。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4-28740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0-338758號公報 (5) 1332128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〇4-161371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00-214669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特開2003-233248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如前述般’專利文獻1等之碳粉容器(具備有容器本 φ 體與被保持部的碳粉容器),更換時的碳粉污染少,碳粉 容量可以多,所以可以使更換頻度減少。 但是,使用者、販賣者、流通業者、生產者等在保管 碳粉容器(沒有被設定於影像形成裝置之未使用的碳粉容 器)時’對於容器本體,以使被保持部朝向垂直方向下方 之狀態來靜置於靜置面(靜置用之任意的平面),會使碳 粉凝集在被保持部側。 即在使被保持部朝下方之狀態下,碳粉由於自重而沉 φ 於積被保持部側,該碳粉有凝集的情形。如此,於被保持 部側產生碳粉之凝集的碳粉容器設定於影像形成裝置時, 來自碳粉排出口之碳粉的排出變得不充分,對於顯影裝置 之碳粉補給變得不充分。另外,由於碳粉的凝集,當產生 碳粉塊時,也成爲碳粉運送不良或異常影像的原因。 此種問題,於使被保持部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 予以長時間靜置之情形,或於高溫高濕環境下靜置之情形 等,特別顯著地發生。 本發明係爲了解決前述之課題而完成者,目的在於提 -10- (6) 1332128 供:於碳粉容器之保管時.,碳粉不會凝集於被保持部側之 碳粉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進而,前述之專利文獻1等之碳粉容器,與專利文獻 2等者相比,碳粉排出口之碳粉污染少,可以期待使用者 觸及碳粉排出口而被碳粉污染之不良也可被抑制之效果。 但是,專利文獻1等之碳粉容器,於裝卸時(更換時)之 操作性、作業性之方面,也有幾個缺點。
第1之缺點,係對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裝卸動作,會 伴隨複數的動作之點。即碳粉容器的裝卸動作,伴隨有開 閉本體蓋之動作、將碳粉容器載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上或 予以取出之動作、轉動被保持部來將碳粉排出口加以開放 之轉動動作等之複數的動作。 第2缺點,係直到裝著動作完成爲止,不易確信使用 者並無錯誤操作之點。即於將本體蓋予以開放之動作與將 碳粉容器載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上之動作已結束之時間點 ’使用者無法確信沒有錯誤操作。並且,於之後,進行被 保持部的轉動動作,使被保持部的位置決定,使用者感到 被保持部的嵌入感,才能確信沒有錯誤操作。 第3缺點,係於碳粉容器收容部的上方有佈置上之限 制點。即爲了將碳粉容器從上方載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上 ’需要將本體蓋於上下方向予以開閉的動作。因此,於碳 粉容器收容部的上方,需要於佈置上確保進行本體蓋的開 閉與碳粉容器的載置、取出所需之空間。基於此,於掃描 器(原稿讀入部)等被配設於碳粉容器收容部的上方之情 -11 - (7) 1332128 形等,碳粉容器的裝卸之操作性、作業性會降低。 另外,專利文獻3等之碳粉收容容器,係與開閉支撐 器的開放動作連動,孔栓構件被噴嘴所壓動,而將被以襯 墊所密封的碳粉排出口加以開放,可以期待降低碳粉污染 之發生。但是,專利文獻3等之碳粉收容容器,也於裝卸 時的操作性、作業性之方面,存在有幾個缺點。
第1個缺點:碳粉收容容器的碳粉容量無法多,碳粉 收容容器的更換頻度變多。即碳粉收容容器係於以垂直方 向爲長邊方向的袋容器收容碳粉,如想要使碳粉容量變多 ,則碳粉收容如慶的高度變大。伴隨此之開閉支撐器的高 度也變大,會影響到影像形成裝置整體的高度方向之佈置 。因此,碳粉收容容器的碳粉容量無法多,與專利文獻1 等之碳粉容器(水平方向成爲長邊方向者)相比,更換頻 度變高。 第2個缺點:不容易確信使用者並無錯誤操作。即孔 栓構件係與開閉支撐器的開閉動作連動而將碳粉排出口加 以開閉,使用者之手細離開碳粉收容容器,不易體驗碳粉 排出口的開閉感。 本發明係爲了解決前述課題而完成者,在於提供:更 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好,可以確實減輕碳粉污染之發生 的碳粉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另外,近年來對環境資源保護之意識提高,對碳粉容 器要求高的再利用性(再利用的容易度)。即要求碳粉容 器在新製造時,於可以容易地塡充碳粉而構成之外,於再 -12- (8) 1332128 利用製造時,無須分解容器的主要構件等,而能容易地塡 充碳粉而構成。 另外,前述之專利文獻4等之碳粉瓶,與專利文獻5 等者相比,更換時的操作性、作業性獲得提升之反面,儘 管如此,隨時時間經過,會有碳粉從瓶本體與機殼之間隙 漏出之情形。
即被貼裝於面對開口部之機殼側的對向面之發泡聚氨 基甲酸乙酯等之密封構件,係藉由與旋轉驅動的瓶本體的 開口部滑接,來防止碳粉從機殼與瓶本體的間隙漏出。另 一方面,與堅固地被保持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保持部之 機殼相比,鬆弛地被保持著之瓶本體一被旋轉驅動時,瓶 本體會於直經方向(與旋轉軸方向正交的方向)一面偏擺 —面轉動。此種瓶本體的直徑方向之偏擺長時間被重複, 則密封構件的密封性會逐漸降低。即開口部於直徑方向重 複偏擺,則具有彈性的密封構件的變形形狀(密封間隙之 形狀)不定,其之恢復力降低,於應該密封之空間產生間 隙。然後,碳粉從此間隙漏出於碳粉瓶外。如此,碳粉一 漏出於碳粉瓶外,則浪費碳粉之外,也會污染影像形成裝 置內部。 此種問題,於以運轉成本之降低爲目的而被大容量化 的碳粉瓶中,成爲特別無法忽視的問題。即爲了旋轉驅動 碳粉的塡充量變多,重量增加的碳粉瓶,需要大的驅動力 ,隨著瓶本體的旋轉轉矩 '轉動不軍、振動等之增加,開 口部的直徑方向之偏擺量也增加。另外,被大容量化的碳 -13- 1332128 ⑼ 粉瓶之運轉時間(壽命)也因應被增量的碳粉量而變長, 開口部的偏擺對密封構件之影響時間也變長》 另一方面,於專利文獻4等,揭示了將瓶本體與機殼 之間隙加以密封之密封構件的形狀被形成爲凹狀者。但是 ,即使將具有彈性的密封構件形成爲凹狀,也無法限制開 口部的直徑方向之偏擺,無法期待能直接地解決前述問題 之效果。
本發明係爲了解決前述課題所完成者,在於提供:更 換時的操作性、作業性好,即使被大容量化之情形,也不 會產生長時間之碳粉的漏出之碳粉瓶及影像形成裝置。 [解決課題之手段] 爲了解決前述之課題 '達成目的,關於申請專利範圍 第1項之發明,係一種可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 置本體的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容器,其特徵爲具備:於 φ 內部收容碳粉之容器本體;及被保持部,設置於前述容器 本體的長邊方向的端部,具備收容於前述容器本體的前述 碳粉被排出的碳粉排出口,且被保持於前述碳粉容器收容 部;及靜置抑制手段,設置於前述被保持部,對於前述容 器本體,於使前述被保持部已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 ,抑制往靜置面的靜置。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 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被保持部, 更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 -14- (10) (10)
1332128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發明, 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 段,於對於前述容器本體,在使前述被保持部 方向下方之狀態下,與前述靜置面抵接的前述 抵接面之面積,係比被投影於前述靜置面的前 的投影面的面積更小。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發明, 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 從與前述靜置面對向的前述被保持部的對向面 部。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發明, 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 形成於前述突出部的周圍之壁部,藉由前述壁 圍,且將電子零件設置於前述突出部上,不與 接觸。 另外,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明,係如 圍第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靜置 係於對前述容器本體,在使前述被保持部已朝 下方之狀態下,於與前述靜置面對向的前述被 向面設置電子零件。 另外,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發明,係如 圍第6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電 ID晶片。 另外,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發明,係如 係如申請專 靜置抑制手 已朝向垂直 被保持部的 述容器本體 係如申請專 抵接面,係 突出的突出 係如申請專 抵接面,係 部來覆蓋周 前述設置面 申請專利範 抑制手段, 向垂直方向 保持部的對 申請專利範 子零件,係 申請專利範 -15- (11) 1332128 圍第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靜置抑制手段, 係於對前述容器本體,在使前述被保持部已朝向垂直方向 下方之狀態下,對於被投影於前述靜置面的前述容器本體 之投影面的中心,使抵接於前述靜置面之前述被保持部的 抵接面的中心錯開。
另外,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發明,係如申請專利範 圍第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靜置抑制手段, 係被設置於前述容器本體與前述被保持部之間的彈性體。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 〇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9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彈性體, 係被貼裝於前述被保持部的密封構件。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發明,係可裝卸 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碳 粉容器,其特徵爲具備:於內部收容碳粉之容器本體;及 被保持部,設置於前述容器本體的長邊方向的端部,具備 收容於前述容器本體的前述碳粉被排出的碳粉排出口,且 被保持於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及電子零件,設置於對於 前述容器本體,於使前述被保持部已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 狀態下,與前述靜置面對向之前述被保持部的對向面。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記憶有關於 碳粉容器之資訊,於被保持於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狀態 下,與配設於該碳粉容器收容部的通訊電路之間進行通訊 -16 - (12) 1332128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電子零 件,係被設置於與對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卸方向正交 的前述被保持部的面上,且於前述裝卸動作中,與前述通 訊電路對向的位置。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被保持 部,係更具備有:與對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卸動作連 動,來開閉前述碳粉排出口之開閉構件。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14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電子零 件,係被設置於比前述開閉構件的設置位置更上方。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14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碳粉容 器收容部,係具備與前述碳粉排出口連通的噴嘴;前述開 閉構件,係與對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著動作連動,而 被前述噴嘴壓動,開始前述碳粉排出口的開放,並且,與 從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脫離動作連動,開始前述碳粉排 出口的閉鎖之孔栓構件。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 7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14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開閉構 件,係與對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著動作連動,而被前 述噴嘴壓動,開放前述碳粉排出口,並且,與從前述碳粉 容器收容部的脫離動作連動,被彈撥構件所彈撥,而將前 -17- (13) 1332128 述碳粉排出口加以閉鎖之孔栓構件。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 8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電子零 件,係ID晶片。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 9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電子零 件’係1C晶片。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電子零 件,係記憶有關於被收容於前述容器本體內的碳粉之資訊 及關於再利用之資訊中的至少其中一種資訊》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20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關於前述碳 粉之資訊,係碳粉顔色、製造號碼、製造年月日中之至少 其中一種。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16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噴嘴, 係被連接於從前述碳粉排出口被排出的碳粉與氣體一同被 運送的運送管,前述運送管’係被連接於對其內部送出或 送入氣體之泵。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容器本 體,係沿著該容器本體的長邊方向而被裝卸。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18- (14) 1332128 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容器本 體,係被裝著於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對於前述被保持部 ,成爲位於後方位置》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容器本 體,係於將該容器本體的長邊方向當成水平方向的狀態下 ,可以靜置於靜置面。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被保持 部,係具備有與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抵接而滑動之滑動部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 7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26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滑動部 ,係與對於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卸動作連動,而於該 碳粉容器收容部滑動。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26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容器本 體,係於對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著動作中,於前述滑 動部的滑動開始後,前述被保持部的定位才被開始,依據 前述滑動部的滑動結束,前述被保持部的定位結束。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更具備有齒 輪,存在於前述容器本體的周面上,傳達旋轉驅動力,來 將被收容於前述容器本體的內部之前述碳粉運送於前述@ -19- (15) 1332128 粉排出口側。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 0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29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被保持 部,係覆蓋前述齒輪的一部份。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29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被保持 部,並不受到藉由前述齒輪之旋轉驅動力,以非旋轉方式 被保持於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29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容器本 體,係與前述齒輪所傳達之旋轉驅動力連動,來將前述碳 粉運送至前述碳粉排出口側。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32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容器本 體,係於其內周面包含螺旋狀的突起。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32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容器本 體,係包含將被收容於內部的碳粉朝向前述碳粉排出口運 送之運送構件。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 5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34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運送構 件,係可以旋轉的螺管或螺牙。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 6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34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運送構 -20- (16) 1332128 件,係可於前述容器本體的長邊方向移動的板狀構件。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 7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被保持 部,係與前述容器本體連通。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 8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容器本 體,係於內部收容有碳粉。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 9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38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收容於前述 容器本體的碳粉的塡充容積/全容積,係爲0.7以下。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38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容器本 體,更收容載體。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之發明,係如申請 專利範圍第38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收容於前述 容器本體的前述載體的重量比,對於前述載體及前述碳粉 的重量,係爲3wt%~20wt%。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42項之發明,其特徵爲 具備:碳粉容器收容部;及可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前述碳 粉容器收容部,於內部收容碳粉之容器本體;及被保持部 ,設置於前述容器本體的長邊方向的端部,具備收容於前 述容器本體的前述碳粉被排出的碳粉排出口,且以非旋轉 方式被保持於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及靜置抑制手段,設 置於前述被保持部,對於前述容器本體,於使前述被保持 -21 - (17) 1332128 部已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抑制往前述靜置面的靜
另外,關於申請專利範圍第43項之發明,其特徵爲 具備:碳粉容器收容部;及可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前述碳 粉容器收容部,於內部收容碳粉之容器本體;及被保持部 ,設置於前述容器本體的長邊方向的端部,具備收容於前 述容器本體的前述碳粉被排出的碳粉排出口,且以非旋轉 方式被保持於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及電子零件,設置於 對前述容器本體,在使前述被保持部已朝向垂直方向下方 之狀態下,與前述靜置面對向的前述被保持部的對向面。 [發明效果] 本發明係可以提供:設置有靜置抑制手段,對於容器 本體,於使被保持部已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能抑 制往靜置面的靜置,所以,在碳粉容器之保管時,碳粉不 φ 會凝集於被保持部側之碳粉容器、影像形成裝置。 【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面詳細說明實施本發明之最好的形態。 另外,各圖中,對於相同或相當之部份,賦予相同的符號 ,其之重複說明予以適當簡化或省略。 [實施形態1] 以第1圖〜第14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 -22- (18) 1332128 首先,以第1圖〜第4圖來說明影像形成裝置整體的構成 、動作。第1圖係表示作爲影像形成裝置之列表機的整體 構成圖,第2圖係表示其影像製作部的剖面圖,第3圖係 表示其之碳粉補給路徑的槪略圖,第4圖係表示碳粉補給 裝置的一部份之斜視圖。
如第1圖所示般,於位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的上 方之碳粉容器收容部31,可以裝卸自如地(更換自如地) 設置有對應各色(黃色、洋紅色、青綠色、黑色)之4個 碳粉容器132Y、132M、132C、132K(粉體收容容器)》 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下方配設有中間轉印單元15。面 對該中間轉印單元1 5的中間轉印帶8而並設有對應各色 (黃色、洋紅色、青綠色、黑色)之影像製作部6Y、6M 、6 C、6 K 〇 參照第2圖,對應黃色之影像製作部6Y係以:感光 體滾筒1Y、及配設於感光體滾筒1Y周圍之帶電部4Y、 φ 顯影裝置5Y (顯影部)、清潔部2Y、除電部(未圖示出 )等所構成。而且,在感光體滾筒1Y上,進行影像製作 製程(帶電工程、曝光工程、顯影工程 '轉印工程、清潔 工程),於感光體滾筒1Y上形成黃色影像。. 另外,其他的3個影像製作部6M、6C、6K ,除了使 用的碳粉顏色不同外,與對應黃色之影像製作部6Y幾乎 爲相同的構成,得以形成對應個別之碳粉顏色的影像。以 下,適當地省略其他3個影像製作部6M' 6C、6K之說明 ,只做對應黃色之影像製作部6Y的說明。 -23- (19) 1332128 參照第2圖,感光體滾筒1Y係藉由未圖示出的驅動 電動機而被往第2圖中的T方向旋轉驅動。而且,在帶電 部4Y的位置中,感光體滚筒1Y的表面帶有一樣的電( 帶電工程)。之後,感光體滾筒1Y的表面到達從曝光裝 置7(參照第1圖)所發出的雷射光L的照射位置,藉由 在此位置的曝光掃瞄,而形成對應黃色之靜電潛像(曝光 工程)。
之後,感光體滾筒1Y的表面到達顯影裝置5Y的對 向位置,靜電潛像在此位置被顯影,而形成黃色的碳粉影 像(顯影工程)。之後,感光體滾筒1Y的表面到達與中 間轉印帶8及第1轉印偏壓輥輪9Y的對向位置,感光體 滾筒1Y上的碳粉影像在此位置被轉印於中間轉印帶8上 (1次轉印工程)。此時,於感光體滾筒1Y上殘留有少 許之未轉印碳粉。 之後,感光體滾筒1Y的表面到達與清潔部2Y的對 向位置,殘留於感光體滾筒1Y上的未轉印碳粉,在此位 置藉由清潔片2a而被機械性回收(清潔工程)。最後, 感光體滾筒1Y的表面到達與未圖示出的除電部之對向位 置,感光體滾筒1Y上的殘留電位在此位置被去除。如此 ,在感光體滾筒1Y上所進行的一連串的影像製作製程結 束。 另外,前述之影像製作製程,在其他的影像製作部 6M ' 6C、6K也與黃色影像製作部6Y同樣地進行。即從 被配設於影像製作部的下方之曝光部7,依據影像資訊之 -24 - (20) 1332128 雷射光L被朝向各影像製作部6M、6C、6K的感光體滾筒 上照射。詳細而言,係曝光部7從光源發出雷射光L,以 被旋轉驅動之多面鏡一面掃瞄,一面透過複數的光學元件 而將該雷射光L照射於感光體滾筒上。之後,經過顯影工 程而將形成於各感光體滾筒上之各色的碳粉影像重疊轉印 於中間轉印帶8上。如此,於中間轉印帶8上形成彩色影 像》
此處,參照第1圖,中間轉印單元15係以:中間轉 印帶8、4個1次轉印偏壓輥輪9Υ' 9Μ、9C、9Κ、2次轉 印後援輥輪1 2、清潔後援輥輪1 3、張力輥輪丨4、中間轉 印清潔部10等構成。中間轉印帶8係藉由3個輥輪12〜 14而被懸掛支撐的同時,也藉由1個輥輪12的旋轉驅動 而往第1圖中之箭頭所示方向而無端點地被移動。 4個1次轉印偏壓輥輪9Y、9m、9C、9K係個別將中 間轉印帶8夾於與感光體滾筒ιγ、iM、1C、1K之間而形 φ 成1次轉印夾持。然後,對1次轉印偏壓輥輪9Y、9M、 9C、9K施加與碳粉的及性相反的轉印偏壓。然後,中間 轉印帶8於箭頭所示方向行走,依序通過各1次轉印偏壓 輥輪9Y、9M、9C、9K的1次轉印夾持。如此,感光體滾 筒1Y' 1M' 1C、1K上的各色之碳粉影像被重疊1次轉印 於中間轉印帶8上。 之後’重疊轉印有各色的碳粉影像之中間轉印帶8到 達2次轉印輥輪19的對向位置。在此位置,2次轉印後援 輥輪12在與2次轉印輥輪1 9之間夾住中間轉印帶8而形 -25- (21) 1332128 成2次轉印夾住。然後,形成於中間轉印帶8上之4色的 碳粉影像被轉印於被搬運至此2次轉印夾持的位置之轉印 紙等之被轉印材P上。此時,於中間轉印帶8上殘留有未 被轉印於被轉印材P之未轉印碳粉。 之後’中間轉印帶8到達中間轉印清潔部1 〇的位置 。然後,中間轉印帶8上的未轉印碳粉在此位置被回收》 如此,在中間轉印帶8上所進行的一連串之轉印製程結束 〇 此處,被搬運至2次轉印夾持的位置之被轉印材p, 係從被配設於裝置本體100的下方之供紙部26而經過供 紙輥輪27或阻止輥輪對28等而被運送者。詳細而言,爲 轉印紙等之被轉印材P係複數張重疊而被收容於供給部 26。然後’當供給輥輪27被往第1圖的R方向旋轉驅動 時’最上面的被轉印材P則朝向阻止輥輪對2 8的輥輪間 而被供給。
到達阻止輥輪對28的被轉印材P,於已停止旋轉驅 動的阻止輥輪對28的輥輪夾持之位置暫時停止。然後, 對中間轉印帶8上的彩色影像配合時序,阻止輥輪對28 被旋轉驅動,被轉印材P被朝向2次轉印夾持搬運。如此 ,所期望的彩色影像被轉印於被轉印材PI。 之後,彩色影像於2次轉印夾持的位置被轉印的被轉 印材P,則被搬運至定影部20的位置。然後,藉由定影 輥輪及壓力輥輪之熱與壓力,被轉印於表面的彩色影像在 此位置被定影於被轉印材P上。之後,被轉印材P經過排 -26- (22) (22)
1332128 紙輥輪對29的輥輪間而被排出裝置外。 29而被排出裝置外之被轉印材P,係作爲 被堆疊於堆疊部30上。如此,影像形成 的影像形成製程結束。 接著,以第2圖更詳細說明影像製作 構成 '動作。顯影裝置5 Y係以:面對感 顯影輥輪51Y、面對顯影輥輪51Y之定厚 顯影劑收容部53Y、54Y內之2個搬運螺 影劑中的碳粉濃度之濃度檢測感測器56Υ 輥輪51Υ係以:被固設於內部的磁鐵或轉 襯套等所構成。顯影劑收容部53Υ、54Υ 載體與碳粉所形成的2成分顯影劑G。顯 係透過形成於其上方的開口而與碳粉搬運 如此構成之顯影裝置5Υ係如下般地 51Υ的襯套係往第2圖的箭頭所示方向轉 磁鐵所形成的磁場而被載置於顯影輥輪5] ,則與襯套的旋轉一同於顯影輥輪51Υ上 此處,顯影裝置5Υ內的顯影劑G係 中的碳粉之比例(碳粉濃度)成爲特定的 言,係因應顯影裝置5Υ內的碳粉消耗, 器132Υ之碳粉則透過碳粉補給裝置59( )而被補給至顯影劑收容部54Υ內。另外 裝置59級碳粉容器32Υ的構成、動作, 明。 藉由排紙輥輪對 輸出影像而依序 裝置中之一連串 部之顯影裝置的 光體滾筒1 Υ之 器52Υ、配設於 桿55Υ、檢測顯 等所構成。顯影 動磁鐵的周圍的 內則收容有由: 影劑收容部54Υ 管43 Υ連通。 動作。顯影輥輪 動。然後,藉由 Υ上之顯影劑G 移動。 被調整爲顯影劑 範圍內。詳細而 被收容於碳粉容 可以參照第3圖 ,關於碳粉補給 於之後再詳細說 -27- (23) 1332128 之後,被補給至顯影劑收容部54Y內的碳粉,則藉由 2個運送螺桿55Y而一面與顯影劑G —同被混合、攪拌, —面於2個顯影劑收容部53Y、54Y循環(第2圖的紙面 垂直方向的移動)。然後,顯影劑G中的碳粉藉由與載體 的摩擦帶電而吸附於載體,藉由形成於顯影輥輪51Y上之 磁力,與載體一同地被載置於顯影輥輪51Y上。 被載置於顯影輥輪51Y上之顯影劑G被搬運至第2 φ 圖中之箭頭所示方向,而到達定厚器52Y的位置。然後, 顯影輥輪51Y上的顯影劑G在此位置中,顯影劑量被適 量化後,被搬運至與感光體滾筒1Y的對向位置(顯影區 域)。然後,藉由形成於顯影區域的電場,碳粉被吸附於 形成在感光體滾筒1Y上之潛像。之後,殘留在顯影輥輪 5 1 Y上之顯影劑G則與螺桿的旋轉一同到達顯影劑收容部 53Y的上方,在此位置從顯影輥輪51Y脫離。 接著,以第3圖來詳細說明將收容於碳粉容器132Y φ 內的碳粉導入顯影裝置5Υ之碳粉補給裝置59。另外,第 3圖係爲了使理解變得容易,而改變碳粉容器丨32 γ、碳粉 補給路徑43Y' 60、70、71'顯影裝置5Y的配置方向而 加以圖示出。實際上,第3圖中,碳粉容器! 32 Y與碳粉 補給路徑的一部份之長邊方向’係被配設成爲紙面垂直方 向(可以參照第1圖)。 參照第4圖,被設置於裝置本體1〇〇的碳粉容器收容 部31的各碳粉容器132Y、132M、132C、132K內的碳粉 ’係因應各色的顯影裝置內的碳粉消耗,經過各碳粉顏色 -28- (24) 1332128 所設置的碳粉補給路徑而適當地被補給至各顯影裝置內。 4個碳粉補給路徑係除了製作影像製程所使用的碳粉之顏 色不同以外,幾乎爲相同的構造。
詳細爲:碳粉容器132Y —被設定於裝置本體100的 碳粉容器收容部31時,則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噴嘴70 會被連結於碳粉容器132Y的被保持部134Y(蓋體部)。 此時,碳粉容器132Υ的孔栓構件34d (開閉構件)則將 被保持部134Y的碳粉排出口加以開放。藉此,被收容於 碳粉容器13 2Y的容器本體133Y內的碳粉會介由碳粉排 出口而被運送至噴嘴70內。 另一方面,噴嘴70的另一端係被連接於作爲運送管 之軟管71的一端。軟管71係由耐碳粉性優異的撓性材料 所形成,其另一端則被連接於碳粉補給裝置的螺桿泵60 ( 單泵(monopump))。作爲運送管的軟管71係形成爲其內 徑爲4〜10mm。作爲軟管71的材料,可以使用:聚氨基 ^ 甲酸乙酯 '硝醯(nitryl ) 、EPD Μ、矽等之橡膠材料或聚 乙烯、尼龍等之樹脂材料。藉由使用此種撓性軟管71,碳 粉補給路徑的布置自由度增加,影像形成裝置可被小型化 螺桿泵60係吸引型一軸偏心螺桿泵,以:轉子6 i、 定子62、吸引口 63、萬向接頭64、電動機66等所構成。 轉子61、定子62、萬向接頭64等係被收容於未圖示出的 機殼內。定子62係由橡膠等之彈性材料所形成的母螺牙 狀構件’於其內部形成有雙節距的螺旋溝。轉子61係由 -29- (25) 1332128 公 6 1 動 ( 器 向 62 9 ( ) 管 被 被 67 置 送 的 6 1 以 裝 金屬等之剛性材料所形成的軸被扭轉爲螺旋狀而形成的 螺牙狀構件,可轉動自如地被插入於定子62內。轉子 的一端係介由萬向接頭64而可旋轉自如地被連結於電 機66。另外,在本實施形態1中,轉子61的螺旋方向 捲繞方向)及旋轉方向係被設定成與形成於碳粉容 13 2Y的容器本體133Y之突起33b的螺旋方向(捲繞方 )及旋轉方向一致。
如此構成之螺桿泵60,係藉由電動機66而使定子 內的轉子61往特定方向(從碳粉運送方向上游側來看 爲反時鐘方向)旋轉驅動,而使吸引口 63產生吸引力 將軟管71內的空氣予以送出,而使軟管71內產生負壓 。藉此,碳粉容器132Y內的碳粉與空氣一同地介由軟 71而被吸引口 63吸引。被吸引至吸引口 63的碳粉,則 送入定子62與轉子61之間隙,沿著轉子61的旋轉而 送至另一端側。被送出的碳粉則從螺桿泵60的送出口 而被排出,並介由碳粉運送管43Y而被補給至顯影裝 5Y內(第3圖中之虛線箭頭所示方向的移動)。另外 在本實施形態1中,使螺桿泵60的轉子61往從碳粉運 方向上游側來看爲反時鐘方向旋轉。另外,將轉子61 螺旋方向(捲繞方向)設定爲右方向。藉此,藉由轉子 的旋轉,於螺桿泵60內得以形成右旋的渦捲氣流。
接著,以第5圖〜第7圖來說明碳粉容器。如先前· 第1圖及第4圖所說明般,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係可 卸自如地設置有4個略圓筒狀的碳粉容器132Y、132M -30- (26) 1332128 132C'132K(碳粉瓶)。碳粉容器 132Y、132M、132C、 132K分別已到達壽命時(收容的碳粉幾乎全部被消耗而 成爲空瓶時),則被更換爲新品。然後’收容於碳粉容器 132Y、132M、132C、132K內的碳粉,則分別經過第3圖 說明的碳粉補給路徑,而被適當地補給至各影像製作部 6Y、6M、6C、6K的影像製作裝置。
第5圖係表示碳粉容器1 3 2 Y的斜視圖。第6圖係表 示碳粉容器132Y的頭部側(設置有被保持部134Y之側 )的剖面圖。第7圖細從Μ視線方向來看第6圖的碳粉容 器132Υ之圖。另外,其他的3個碳粉容器132Μ、132C、 132Κ,也除了收容的碳粉之顏色不同及凹部3 4m及凸部 3 4η的位置以外,與收容黃色碳粉的碳粉容器132Y幾乎 爲相同的構成。以下,適當地省略其他 3個碳粉容器 13 2Μ、132C、132Κ的說明,只做收容黃色碳粉的碳粉容 器132Υ的說明。 如第5圖所示般,碳粉容器13 2Υ (粉體收容容器) 主要係以:容器本體133Υ (粉體收容部)' 及設置於其 頭部之被保持部134Υ (瓶蓋、蓋部)所構成。另外,被 保持部134Υ的形狀,於本實施形態1中,雖係於圓柱設 置有立方體的突出部之形狀,但是,突出部只要是可以防 止使半球、圓錐、圓錐的上部以與底面平行的面予以去除 之形狀等容器本體133Υ直立的形狀即可。 容器本體133Υ的頭部設置有:與容器本體ι33γ — 體旋轉之齒輪33c'及開口部Α (開口)(可以參照第6 -31 - (27) 1332128 圖)。開口部A係設置於容器本體133Y的頭部(裝著動 作中’成爲前方之位置),爲將收容於容器本體133Y內 的碳粉朝向被保持部134Y內的空間(空洞)加以排出者 〇 齒輪33c係與設置於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收容部 31的驅動部之驅動齒輪(未圖示出)嚙合,而使容器本體 133Y以旋轉軸(第6圖中的一點虛線)爲中心來旋轉驅 ^ 動者。詳細而言,齒輪33c係從形成於被保持部134Y之 缺口部3 4h露出,於第6圖及第7圖所示之嚙合位置D與 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嚙合。另外,除了缺口部34h之 被保持部134Y的一部份,係作用爲覆蓋齒輪33c的一部 份(沒有從缺口部3 4h露出的部分)之導引構件。藉此, 可以減輕齒輪33c被碳粉等所污染。 參照第5圖,於容器本體133Y的後端部(底部)設 置有進行碳粉容器13 2Y的裝卸作業時,使用者所握持用 φ 的握持部33d。另外,於容器本體133Y的內周面設置有 螺旋狀的突起33b (從外周面側來看時,成爲螺旋狀的溝 )。此螺旋狀的突起33b係使容器本體133Y往特定方向 旋轉驅動,而從開口部A將碳粉予以排出者。如此構成之 容器本體133Y可將配設於其周面上之齒輪33c予以射出 成形後,以吹製成形來製造。另外,本實施形態1中之碳 粉容器132Y係於開口部A設置有與容器本體133Y —同 旋轉之攪拌構件33f。攪拌構件33f係從被保持部134Y內 的空間朝向容器本體133Y內而延伸設置之同時,對於旋 -32- (28) 1332128 轉軸(第6圖中之一點虛線)爲斜向配設之棒狀構件。攪 拌構件33f與容器本體133Y —同旋轉,藉此,從開口部 A之碳粉排出性得以提升。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1中,使碳粉容器132Y的容器 本體133Y往從碳粉運送方向上游側來看爲反時鐘方向旋 轉。另外,將容器本體133Y中之突起33b的螺旋方向( 捲繞方向)設定爲右方向。藉此,藉由容器本體133Y的 旋轉,於碳粉容器132Y內形成右旋的渦氣流(與形成於 螺桿栗60內的渦氣流的旋轉方向爲相同方向)。 參照第5圖及第6圖,被保持部134Y係以:蓋體 34a、蓋體蓋34b、保持部34c、作爲開閉構件之孔栓構件 34d、襯墊34e、ID晶片(電子零件)35等所構成。另外 ,參照第5圖及第7圖,於被保持部134 Y的兩側面設置 有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定位構件31c卡合之卡合部34g( 溝部另外,於被保持部134Y的端面設置有碳粉容器收 容部31的嵌合構件31d嵌合之凹部34πχ。另外,於被保 持部134Y的周面設置有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別的嵌合構 件(未圖示出)嵌合之凸部3 4η。進而,於被保持部134Y 的上方設置有齒輪33c的一部份露出的缺口部34h。
被保持部134Y係透過開口部A而與容器本體133Y 連通,將從開口部A所被排出的碳粉從碳粉排出口 B予以 排出(第6圖中之虛線箭頭方向的移動)。此處,於本實 施形態1中,形成於被保持部134Y的內部之空洞(空間 )係被形成爲略圓柱狀。進而,從形成於被保持部134Y -33- (29) 1332128 的內部之略圓柱狀的空洞至碳粉排出口 B之碳粉排出路徑 (垂直路徑)係被形成爲磨缽狀。藉此,藉由容器本體 133Y的旋轉,被排出於被保持部134Y的碳粉可朝向碳粉 排出口 B有效率地被接受。因此,從碳粉排出口 B被排出 而在軟管71內移動的碳粉之碳粉運送性得以提升》 被保持部134Y並不與容器本體133Y的旋轉連動, 於卡合部34g已卡合於定位構件31c之狀態下,以非旋轉 φ 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保持部73(可以參照 第4圖及第8圖)。如此,卡合部34g可作用爲機械性補 助(在硬體面補助)碳粉容器1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 的裝著操作(或裝卸操作)用的補助構件。另外,在本申 請案中,所謂「機械性補助碳粉容器對碳粉容器收容部之 裝著操作」,係指對碳粉容器收容部,決定碳粉容器的位 置而加以裝著時之插入動作或定位動作變得容易而輔助性 地所被進行的動作。因此,作爲機械性補助構件,有:定 φ 位部31c卡合之卡合部34g'或後述的凹部34m或凸部 34η或省略圖示之碳粉容器的防止轉動構件等。 並且,於本實施形態1中,作爲補助構件之卡合部 34g係被配設於對碳粉排出口 Β (或孔栓構件34d )爲垂 直方向上方。藉此’及使碳粉從碳粉排出口 B (或孔检構 件34d)而飛散於碳粉容器132Y的外部之情形,飛散碳 粉也不容易到達卡合部34g (或定位構件31c)的位置。 即卡合部34g (或定位構件31c)因飛散碳粉而污染,導 致卡合部34g與定位構件31c的卡合不良而產生的不良得 ** 34 - (30) 1332128 以被減輕。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1中,作爲補助構件的卡合部 34g係被配設於比碳粉排出口 B更爲垂直方向上方,且比 較接近碳粉排出口 B之位置。具體而言,卡合部3 4g係被 配設於比碳粉排出口 B更爲垂直方向上方,且比id晶片 35(資訊記錄晶片)更爲垂直方向下方。藉此,卡合部 34g與定位構件31c之間的搖晃量爲大之情形,或被保持 φ 部134Y因環境變動等而變形之情形,噴嘴7〇與孔栓構件 34d之位置變得不容易錯開,噴嘴70無法押動孔栓構件 34d之不良可被減輕》 被保持部134Y的蓋體蓋34b係被接著於蓋體34a之 周面。於蓋體蓋34b的前端設置有爪34bl,藉由此爪 34bl與形成於容器本體33Y的頭部之卡合構件卡合,容 器本體133Y對於被保持部134Y可相對旋轉地被保持著 。此處’爲了使容器本體133Y的旋轉驅動能順利進行, φ 被保持部134Y的爪34bl與容器本體133Y的卡合構件係 設置有適度的餘隙而被卡合著。 另外’被保持部134Y係於與容器本體133Y的開口 部A的周圍之前端面33a對向之對向面接著有密封構件 37。密封構件37係於開口部a的周圍將容器本體133Y 及被保持部1 3 4 Y的相互對向面之間隙加以密封者,係以 發泡聚氨基甲酸乙酯等之彈性材料所形成。 另外,於被保持部134Y的下方設置有保持部34c。 於保持部34c設置有與碳粉容器132Y的裝卸動作連動而 -35- (31) 1332128
將碳粉排出口 B加以開閉之開閉構件的孔栓構件34d(擋板 )。於孔栓構件34d的兩端設置有爲了抑制碳粉從孔栓構 件34d附近漏出之G油封等之襯墊34e。另外,雖然省略 圖示’但是,一將碳粉容器132Y設定於碳粉容器收容部 31時’於孔栓構件34d的右端卡合將孔栓構件34d彈撥於 閉鎖碳粉排出口 B之方向的連桿(彈撥構件)。進而,於保 持部34c與蓋體34a的卡合部,設置有爲了抑制碳粉從雙 方的間隙瘺出之0形環等之襯墊》 另外’被保持部134 Y的ID晶片(電子零件)35係 與碳粉容器1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著動作連動, 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通訊電路74以預定距離分開而面 對。ID晶片(電子零件)35例如係藉由RFID (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利用電波之非接觸式自動辨識 技術)所被使用之加工爲標籤或貼紙之形式的1C晶片。 詳細而言,ID晶片35係被配設於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 φ 的裝著方向(第5圖之箭頭所示方向)突出之被保持部 134Y的突出部34al上,且正交於裝著方向之面上。即碳 粉容器132Y係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使得ID晶 片35位於碳粉排出口 B前方。並且,ID晶片35在被保 持部134Y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狀態下,與裝置 本體的通訊電路74之間進行非接觸式通訊(無線通訊) 。另外,於設置於被保持部134Y之突出部34al設置有覆 蓋ID晶片35的周圍之壁部34a2。如此,藉由以壁部 3 4a2來覆蓋ID晶片35,飛散碳粉變得不易附著於ID晶 -36- (32) (32)
1332128 片35上。 此處,於ID晶片35事先記憶有關於碳粉容器 之種種的資訊。另一方面,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涵 路74係在碳粉容器132Y被設定於碳粉容器收容部 狀態下,與ID晶片3 5之間以無線收授資訊。即被| ID晶片35的資訊會透過通訊電路74而被送訊至義 體1 00的控制部75 (可以參照第5圖),以控制部 取得的裝置本體100的資訊可透過通訊電路74而有 至ID晶片3 5而被加以記億。 另外,於ID晶片35記憶有:碳粉顏色、碳粉在 號碼(製造批號)、碳粉的製造年月日等之有關碳彩 訊、或再利用次數、再利用年月日、再利用製造商笔 粉容器13 2 Y的有關再利用之資訊。另外,於ID晶 記憶有關於碳粉容器之資訊。並且,碳粉容器132Y 設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 1時,則被記憶於ID晶片 φ 資訊會透過通訊電路74而被送訊至裝置本體100免 部75。並且,依據這些資訊,裝置本體100被最佳坤 。例如,碳粉顏色在與應該設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 顏色不同的情形,則可停止碳粉補給裝置的運轉,g 造號碼或再利用製造商而變更影像製作條件。 如此,ID晶片3 5係作用爲電氣性補助(於軟售 助)碳粉容器1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著操f| 裝卸操作)用的補助構件。另外,在本申請案中,月 電氣性補助碳粉容器對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著操作」 1 32Y 丨訊電 31的 i憶於 €置本 75所 【送訊 J製造 r的資 2之碳 片35 _被 35之 J控制 ;控制 :碳粉 丨應製 I面補 三(或 『謂「 ,係 -37- (33) 1332128 指爲了檢測碳粉容器是否以可以動作之狀態被設定於碳粉 容器收容部(設定檢測),於設定時或其後所進行的通訊 動作。因此,與裝著操作無直接關係的關於碳粉容器之資 訊的通訊,並非「電氣性捕助裝著操作」者。
然後,於本實施形態1中,作爲補助構件的ID晶片 35係被配設於碳粉排出口 B (或孔栓構件34d)之垂直方 向上方。進而,ID晶片35係被設置於從碳粉排出口 B( 或孔栓構件34d)突出之突出部34al上,且被壁部34a2 所包圍的位置。藉此,及使碳粉從碳粉排出口 B9或孔栓 構件34d)而飛散於碳粉容器132Y的外部時,飛散的碳粉 也不易到達ID晶片35 (或通訊電路74 )的位置。即ID 晶片3 5 (或通訊電路74 )被飛散碳粉所污染,導致ID晶 片35與通訊電路74的通訊不良或洩漏所產生的不良可被 減輕。 另外,於被保持部134Y的保持部34c設置有與對碳 φ 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卸動作連動而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 滑動的滑動部34cl、34c2。詳細而言,第1滑動部3 4cl 係被形成爲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滑合面31a (上面,可 以參照第8圖)成爲平行之平面部,且被配設於進行裝卸 動作之被保持部134Y的底部。另外,第2滑動部3 4c2係 被形成爲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滑合面(側面)成爲平 行的平面部,且被配設於進行裝卸動作的被保持部134Y 的側部。藉此,藉由使碳粉容器132Y的滑動部3 4c 1、 3 4c2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滑動,可以進行碳粉容器132Υ -38- (34) 1332128 的旋轉角度的定位。
另外,參照第5圖及第7圖,於被保持部134Y的端 面,且是突出部34al的附近,設置有與碳粉容器收容部 31的嵌合構件3ld嵌合之凹部3 4m。此凹部34m之構造 ,係於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著操作正確時(被裝著 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正規位置時),能與對應的嵌合 構件31d嵌合。藉此,藉由碳粉容器132Y的滑動部34cl 、3 4c2結束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滑動,可以進行碳粉容 器132Y的長邊方向的定位。 具體而言,係如第7圖所示般,因應收容於碳粉容器 (容器本體)之碳粉顏色,而被配設於凹部3 4m的位置不 同之位置。對應青綠色之碳粉容器的凹部34m (C)與碳 粉容器收容部的嵌合構件(未圖示出),係被配設於最上 方,對應洋紅色之碳粉容器的凹部34m(M)與碳粉容器收 容部的嵌合構件(未圖示出),係被配設置於中段上方, 對應黃色之碳粉容器的凹部34m(Y)與碳粉容器收容部的 嵌合構件31d,係被配設中段下方,對應黑色之碳粉容器 的凹部34m(K)與碳粉容器收容部的嵌合構件(未圖示 出),係被配設於最下方。藉由此種構成,於預定顏色的 碳粉容器收容部(例如,青綠色的碳粉容器收容部)設定 不同顔色的碳粉容器(例如,黃色的碳粉容器),無法形 成所期望的彩色影像之不良可以被抑制。 同樣地,參照第5圖及第7圖,於被保持部134Y的 周面設置有別的嵌合構件(未圖示出)嵌合之凸部3 4η。 -39- (35) (35)
1332128 此凸部34η係與前述的凹部34m相同,於對碳粉容器 部31的裝著操作正確時,可與對應的嵌合構件嵌爸 然省略圖示,但是,因應收容於碳粉容器(容器本1 碳粉的顏色’凸部3 4η的位置被配設於不同的位置。 此種構成,與前述之凹部34m相同,可以抑制碳粉笔 碳粉容器收容部的錯誤設定。 如此,設置於被保持部134Y的凹部34m及凸g ,係成爲機械性地補助碳粉容器32Y對碳粉容器1¾ 31之裝著操作用的補助構件。而且,於本實施形態] 作爲補助構件的凹部34m及凸部34η係被配設於對® 出口 B (或孔栓構件34d)而言爲垂直方向上方。襄 即使碳粉已從碳粉排出口 B (或孔栓構件34d)往插 器132Y的外部飛散時,飛散的碳粉也不容易到達 34m及凸部34η(或嵌合構件)的位置。即凹部34m J 3 4η與嵌合構件的嵌合不良所產生的不良可被減輕。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1中,作爲收容於碳粉 1 32 Υ內的碳粉,係使用平均圓形度0.90以上之球充 。球形碳粉係由於其形狀,爲流動性優異的碳粉,抒 不會塞住軟管71等之碳粉補給路徑,碳粉可有效譯 實地被運送。另外,碳粉粒子的圓形度係以下式所定 收容 。雖 )之 藉由 器對 ;34η 容部 中, 粉排 此, 粉容 凹部 凸部 容器 碳粉 以, 且確 義。 -40- (36) 1332128 圓形度=(具有與粒子的投影面積相同面積的圓之周長) /(粒子投影影像的周長) 因此,圓形度爲1.00時,該碳粉粒子成爲真球形狀 。另外,碳粉的平均圓形度的測定,代表性地可使用流動 式粒子影像測定器「FPIA—2100」(東亞醫用電子公司製 )來測定》
接著,以第8圖及第9圖來說明碳粉容器收容部31 的構成。參照第8圖,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設置有:4個 碳粉容器132Y、132M、132C、132K的被保持部之滑動部 滑動的滑合面31a、決定被保持部的保持部3 4c的位置之 保持部73、噴嘴70'對容器本體133Y傳達旋轉動力之驅 動部(未圖示出)、通訊電路74、與碳粉容器132Y的裝 著動作連動而將被保持部1WY朝向保持部73彈撥之臂對 80、將孔栓構件34d往閉鎖碳粉容器132Y的碳粉排出口 B之方向彈撥的連桿(彈撥構件)等。 保持部73係個別以非旋轉方式來保持碳粉容器ι32Υ 、132M、132C、132K的被保持部。保持部73係以:與保 持部3 4c抵接之滑合面、或與蓋體蓋3 4b的一部份抵接的 抵接面等所構成。於保持部73的滑合面(側面)設置有 與被保持部13 4Y的裝著動作連動而進行定位的定位構件 3 1 c (可以參照第5圖)。定位構件3 1 c係沿著碳粉容器 132Y的裝卸方向而延伸設置的凸部。進而,於保持部73 的深側的面上配設有通訊電路74或嵌合構件31d。於保持 (37) 1332128 部73內則設置有各碳粉顏色之第9圖所示的噴嘴70。於 噴嘴70設置有與形成於碳粉容器13 2Y的被保持部134Y 的碳粉排出口 Β連動之碳粉補給口 70a。
以第10圖〜第12圖來說明碳粉容器132Y對碳粉容 器收容部31的裝卸動作(裝卸操作)。第10圖係從長邊 方向來看黃色的碳粉容器132Y已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 部31的狀態(箭頭所示Q方向的移動)之槪略圖。第n 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容器132 Y的裝著已進行之狀態 (碳粉排出口 B的開放已被開始之狀態)的槪略圖。第 12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容器132Y已被裝著於碳粉容 器收容部31的狀態(碳粉排出口 B的開放已完了之狀態 )的槪略圖。 於將碳粉容器132Y裝著於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 收容部31的情形,首先,將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100的 前面(第1圖之紙面靠前側)的本體蓋(未圖示出)加以 φ 開啓,使碳粉容器收容部31往前方露出。之後,參照第 10圖,將碳粉容器132Y朝向碳粉容器收容部31內押入 (箭頭方向Q方向的移動)。即使被保持部134Y對於容 器本體133Y而言成爲前方,而沿著容器本體133Y (或碳 粉容器132Y)的長邊方向,將碳粉容器132Y裝著於碳粉 容器收容部31。 此時,藉由於碳粉容器132Y的前端側,滑動部34cl 一面滑動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滑合面31a,一面於碳粉 容器13 2Y的後端側握持握持部33d之使用者,平衡性良 -42- (38) 1332128 好地將碳粉容器132Y押入碳粉容器收容部31內。 之後,碳粉容器133Y的保持部3 4c到達碳粉容器收 容部31的保持部73時,於第1滑動部34cl的滑合面31a 的滑動之外,第2滑動部3 4 c2 —面滑動於滑合面(側面 )—面開始被保持部134Y的定位。詳細而言,爲開始了 被保持部134Y的卡合部34g (補助構件)與碳粉容器收 容部31的定位構件31c的卡合❶
之後,碳粉容器132Y的裝著動作進一步進行時,於 卡合部34g與定位構件3 1 c已經卡合之狀態下,則開始藉 由孔栓構件34d之碳粉排出口 B的開啓(第1 1圖的狀態 )。即伴隨噴嘴70的前端被插入保持部34c的孔部,孔 栓構件34d被噴嘴70押動。此時,藉由臂對80,碳粉容 器132Y的被保持部134Y被朝向保持部73彈撥(往箭頭 所示Q方向之彈撥)。 然後,參照第12圖,於保持部34c抵接保持部73的 ^ 位置(抵接基準位置),決定了被保持部134Y的位置( 卡合部34g與定位構件31c的卡合),與其同時,孔栓構 件34d完全開啓碳粉排出口 B,同時,碳粉容器132Y的 齒輪33c與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驅動部的驅動齒輪嚙合 。另外,做爲電子零件(電子基板)的ID晶片35(補助 構件)於對於通訊電路74可進行無線通訊之位置而面對 。進而,爲了確保碳粉容器的非互換性之凹部34m及凸部 34η與裝置本體的嵌合構件31d、31e嵌合。然後,碳粉容 器132Y的碳粉排出口 B與噴嘴70的碳粉補給口 7〇a連通 -43- (39) 1332128 ,碳粉容器132Y的裝著動作完成。 另外’在將碳粉容器132Y從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 器收容部31加以取出(脫離)時,操作係以與前述之裝 著時的步驟相反的順利來進行。此時,與碳粉容器132Y 從保持部73分離之動作連動,噴嘴70也從保持部34c分 開’藉由連桿(彈撥構件)的彈撥力,孔栓構件34(1移動 至將碳粉排出口 B加以閉鎖的位置。如此,以碳粉容器 φ 132Y的滑動部34cl滑動於滑合面31a上之一個動作(除 了本體門的開閉動作外),碳粉容器132Y的脫離動作完 成。 另外,本實施形態1的碳粉容器132Y,係具備碳粉 排出口 B朝向垂直方向下方而配設的被保持部134Y,該 碳粉排出口 B被配設於比開口部A更爲垂直方向下方,而 且,與裝著動作連動,孔栓構件3 4d確實被定位後,被噴 嘴70所押動,才將被以襯墊34e所密封的碳粉排出口 B φ 加以開放,所以,碳粉排出口 B的碳粉污染少,使用者接 觸碳粉排出口 B而被碳粉污染之不良可被抑制。另外,即 使碳粉從碳粉排出口 B漏出之情形,作用爲補助構件之 ID晶片35、卡合部34g '凹部3 4m及凸部34η,係被配設 於對碳粉排出口 Β爲垂直方向上方(漏出的碳粉相反於重 力而飛翔之方向)的關係* ID晶片35、卡合部34g、凹 部3 4m及凸部34η的碳粉污染可被減輕,得以維持個別的 功能。 另外,碳粉容器13 2Υ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卸動 -44- (40) (40)
1332128 作,係成爲伴隨滑動部34cl的滑動之1個動作,碳 器132Y的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得以提升。特別 藉由於被保持部134Y的底面設置滑動部34cl,滑 34cl可一面支撐碳粉容器132Y —面滑動於滑合面: 進而,碳粉容器132Y的裝著動作,係使用者在直接 握持部33d之狀態下,開始滑動部34cl的滑動,之 與臂對80的彈撥一同地開始被保持部134Y的定位, ,開始噴嘴70的插入,滑動結束,同時,被保持部 的定位與噴嘴70的插入與驅動部的連結結束。藉此 用者在被保持部13 4Y的滑動(一個動作的裝著動作 行之同時,體驗藉由被保持部134Y的定位所致之點 ,得以確認裝著動作並無錯誤操作產生》 另外,碳粉容器13 2Y並非從碳粉容器收容部31 置本體1〇〇)的上方加以載置,而是從碳粉容器收容; (裝置本體1〇〇)的前面被裝卸,碳粉容器收容部31 方之配置的自由度提高。例如,即使在碳粉補給裝置 上方配設掃描器(原稿讀入部)之情形,碳粉容器 的裝卸之操作性、作業性也不會降低。進而,對於碳 器132Y的齒輪33c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的嚙 置D之配置的自由度也提高》另外,碳粉容器132Y 其長邊方向爲水平方向而被設置於裝置本體1〇〇’所 會對影像形成裝置1〇〇整體的高度方向的配置產生影 可使碳粉容器132 Y的碳粉容量變多,能減少其之更 度。 粉容 是, 動部 1 a ° 握持 後, 之後 1 34 Y ,使 )進 擊感 (裝 邪3 1 的上 的正 1 32 Y 粉容 合位 係以 以不 響, 換頻 -45- (41) 1332128
如至目前爲止所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1之影像形成 裝置中,將機械性或電氣性補助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 裝著操作的補助構件(ID晶片35、卡合部34g、凹部34m 及凸部34η)配設於對碳粉排出口 B爲垂直方向上方,所 以,及使碳粉從碳粉排出口 Β而飛散於外部的情形,飛散 的碳粉也不容易到達補助構件(ID晶片、卡合部34g、凹 部34m及凸部34η)的位置。因此,補助構件(ID晶片、 卡合部34g、凹部34m及凸部34η )的功能不會降低,可 以提高碳粉容器132Υ的裝卸時之操作性。另外,碳粉容 器132Υ中之「補助構件」,並不限定於ID晶片、卡合部 34g、凹部34m及凸部34η,對於不想使飛散碳粉附著之 全部的「補助構件」,都可以適用本發明。 接著,利用第13圖來說明本實施形態1中最具特徵 之碳粉容器的構成。第13圖係表示使碳粉容器132Υ的被 保持部134Υ朝向垂直方向下方,面對靜置面Η(在影像 形成裝置外,使碳粉容器13 2Υ靜置用的任意的平面)之 狀態的槪略圖。影像形成裝置係於被設置於碳粉容器收容 部31的碳粉容器132Υ內的碳粉一用完時,便無法運轉, 所以,多數的使用者準備有備用品而保管(庫存)新品的 碳粉容器132Υ。此時,爲了不使碳粉容器132Υ在對於容 器本體133Υ而言,使被保持部134Υ側朝下之狀態被保 管,所以,於本實施形態1之碳粉容器132Υ設置有靜置 抑制手段。即如第13圖所示般,本實施形態1之碳粉容 器132Υ設置有靜置抑制手段,所以,無法在將被保持部 -46 - (43) 1332128 靜置面)的對向面,具有使使用者猶豫在使被保持部 134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來靜置碳粉容器132Y的 心理效果。
另外,本實施形態1中之碳粉容器132Y,其構成係 對於使被保持部1M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第13圖 的狀態),被投影於靜置面Η的容器本體133Y的投影面 的中心(容器本體133Υ的旋轉軸),抵接靜置面Η的被 保持部134Υ的抵接面(突出部34al)的中心(抵接面的 面積的幾何重心)偏離。藉此,有喚起使用者注意到,碳 粉容器132Y即使在使被保持部134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 之狀態下破壞平衡而靜置於靜置面Η,也容易失去平衡, 只以稍微之衝擊也可能傾倒之猶豫的心理作用。此處,於 碳粉容器13 2Υ (容器本體133Υ)內塡充有碳粉之狀態( 未使用狀態)下,與沒有塡充之狀態(使用狀態)相比, 使被保持部134Υ朝向下方而使碳粉容器132Υ倒立時, 其重心成爲在上方。藉此,要維持使被保持部134Υ朝向 下方之碳粉容器132Υ的靜置更爲困難,於未使用狀態的 碳粉容器132Υ的保管時,於使被保持部134Υ側朝向垂 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抑制靜置於靜置面之效果更爲提高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1中之碳粉容器132Υ中,設置 於容器本體133Υ與被保持部134Υ之間的彈性體之密封 構件3 7也作用爲靜置抑制手段。即使軟質的密封構件3 7 存在於容器本體133Υ與被保持部134Υ之間,於使被保 -48- (44) 1332128 持部134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第13圖的狀態)中 ,即使想要正立於靜置面,被保持部134Y容易搖晃而變 得不穩定之狀態。其結果爲,具有喚起使用者注意到碳粉 容器13 2Y可能倒向箭頭所示F方向之猶豫的心理作用。
另外,本實施形態1中之碳粉容器132Y,其構成爲 在使長邊方向成爲水平方向的狀態(與對裝置本體10 00 的裝著時之姿勢相同),可以靜置於靜置面。具體而言, 設置於被保持部134Y的保持部34c的底面係形成爲平的 面,可將此面朝下而靜置於靜置面。藉由此種構成,使用 者不會對容器本體133Y,想要使被保持部13 4Y朝下方靜 置,自然變成使長邊方向成爲水平方向之狀態而加以靜置 如目前爲止所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1之影像形成裝 置中,爲了對於容器本體133Y,抑制於使被保持部134Y 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的對靜置面Η的靜置,於被保持 φ 部134Υ設置靜置抑制手段,所以,於碳粉容器132Υ的 保管時,可以抑制碳粉凝集於被保持部134Υ側。藉此, 碳粉從被設定於影像形成裝置100的碳粉容器132Υ之碳 粉排出口 Β被排出,可以抑制對顯影裝置5Υ之碳粉補給 不良或異常影像的發生等之不良。 接著,以第14圖來說明捆包碳粉容器132Υ用之捆包 箱40。第14圖係表示於內部收容碳粉容器的捆包箱之斜 視圖。碳粉容器132 Υ於被收容於捆包箱40之狀態下被運 送時,有被收容於捆包箱40而加以保管之情形。 -49- (45) (45)1332128 本實施形態1之捆包箱40,其構成係使被捆包於內部 的碳粉容器的長邊方向成爲垂直方向之狀態下,無法靜置 於靜置面。具體而言,於捆包箱40的長邊方向的端面形 成有尖頭面40a。藉由此種構成,於內部收容有碳粉容器 132Y之捆包箱40中,於使被保持部134Y朝向垂直方向 下方之狀態的靜置可被防止,於碳粉容器132 Y的保管時 ,可以確實抑制碳粉凝集於被保持部134Y側。另外,於 本實施形態1中,雖將捆包箱40的長邊方向之端面做成 尖頭面40a,但是也可做成斜面或球面。在該情形,也可 以獲得與前述者相同的效果。 此處,收容於碳粉容器132Y的容器本體133Y的碳 粉之塡充密度(塡充容積/全部容積),以設定爲0.7以下 爲佳(更好爲〇·6以下)。碳粉的填充密度如超過0.7時 ,即使轉動容器本體133Y,藉由突起33b的碳粉運送性也 會降低。其結果爲,無法將碳粉送至被保持部134Y,從 碳粉排出口 B所被排出的碳粉量也減少。另外,碳粉的塡 充密度超過0.6之情形時,即使塡充密度爲0.7以下,被 送至被保持部134Y之碳粉也容易產生塊狀。於使用螺桿 泵來排出碳粉時,碳粉的塊狀進入碳粉排出口,會有從碳 粉排出口之碳粉排出性降低的情形,以將碳粉的塡充密度 設定爲0.6以下更佳。 接著,說明碳粉容器132Y的再利用製造方法。本實 施形態1中之碳粉容器1UY,可以再利用處理使用後的 用 利 再 以 予 而 xly 者 空 變 而 用 使 被 置 裝 成 形 像 影 於 器 容 -50- (46) 1332128
具體之碳粉容器的再利用製造方法,有如下2種。第 1再利用製造方法,首先,進行從回收的碳粉容器132 Y 的容器本體133Y將被保持部134Y拆下之拆下工程。之 後,進行對容器本體133Y的內部塡充碳粉(或2成分顯 影劑)之塡充工程。最後,進行將被保持部134Y安裝於 容器本體133 Y的安裝工程。第2再利用製造方法,首先 ,進行對容器本體133Y的一部份(例如,握持部33d) 形成貫穿孔之加工工程。之後,透過貫穿孔對容器本體 133Y的內部塡充碳粉之塡充工程。最後,進行塞住貫穿 孔之密封工程(例如,於貫穿孔貼著密封構件之工程)。 如此,藉由將碳粉容器132Y加以再利用,可以有效利用 環境資源。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1之影像形成裝置中, 爲了抑制對於容器本體133Y,使被保持部134Y朝向垂直 方向下方之狀態下的對靜置面Η的靜置,於被保持部 134Υ設置作爲靜置抑制手段的突出部3 4a 1。藉此,於碳 粉容器132 Y之保管時,可以抑制碳粉凝集於被保持部 134Y側。另外,於本實施形態1中,容器本體133Y的握 持部34d’成爲在使容器本體133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 狀態下’使產生對靜置面Η之靜置的心理效果。因此,碳 粉凝集於容器本體133Υ的握持部34d側(後端側)也被 抑制,可使使用者自然如段落0149所敘述般,在以長邊 方向爲水平方向之狀態下加以靜置。 另外’於本1實施形態中,雖於碳粉容器132Y、 -51 - (47) 1332128 132M、132C、13 2K的容器本體內只收容碳粉,但是,也 可以對將由碳粉與載體所形成的2成分顯影劑適當供給至 顯影裝置之影像形成裝置,於碳粉容器132Y、132M、 132C、132K的容器本體內收容2成分顯影劑。即使在該 情形,也可以獲得與前述之本實施形態1同樣的效果。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1中,於容器本體133Y的內周 面形成突起33b而成爲一體,來旋轉驅動容器本體133Y 。對於此,也可於容器本體133Y的內部旋轉自如地保持 螺管或螺桿,不使容器本體133Y旋轉,藉由齒輪33c來 旋轉驅動螺管或螺桿。在該情形,也可以獲得與前述之本 實施形態1同樣的效果。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1中,於碳粉補給裝置設置對軟 管71的內部送出空氣之吸引型螺桿泵60。相對於此,也 可以於碳粉補給裝置設置對軟管71的內部送入空氣之吐 出型螺桿泵。在該情形,也可以獲得與前述之實施形態1 φ 同樣的效果。 [實施形態2] 以第1 5圖〜第1 8圖來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第15 圖係表示實施形態2中之碳粉容器的頭部側的剖面圖’爲 相當於前述實施形態1之第6圖的圖。 參照第15圖,本實施形態2中之碳粉容器232Y,係 與前述實施形態1者不同’於被保持部234Y設置有作爲 彈撥構件之壓縮彈簧34f。詳細而言,於孔栓構件34d的 -52 - (48) 1332128 右端設置有將孔栓構件3 4d往閉鎖碳粉排出口 B的方向彈 撥之壓縮彈簧34f(彈撥構件)。另外,作爲電子零件(記 憶手段)之ID晶片35,其構成係與裝置本體的通訊電路 74直接接觸。進而’於被保持部234Y並不設置作爲靜置 抑制手段的突出部,ID晶片35與密封構件37係作用爲 靜置抑制手段。
被保持部234Y的id晶片35係與碳粉容器232Y對 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卸動作連動,而與碳粉容器收容 部31的通訊電路74 (連接端子)接觸分離。詳細而言, ID晶片35係被設置於與對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卸 方向(第16A、B圖的箭頭所示方向)正交的被保持部 23 4Y之面上,且在裝卸動作中,面對通訊電路74的位置 如此’ ID晶片3 5係與以一個動作所被進行的碳粉容 器2 3 2 Y的裝卸動作(直線之動作)連動,與設置於裝置 φ 本體10〇的通訊電路74接觸,所以,ID晶片35與通訊 電路74的接觸性提升》即對於被固設於裝置本體】〇〇 (碳 粉容器收容部31)的通訊電路74,ID晶片35係直線性 地面接觸,可以防止ID晶片35與通訊電路74不完全接 觸而產生接觸不良、ID晶片35及通訊電路74的一部份 產生磨耗而損及零件之不良於未然。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中,ID晶片3 5係被設置於被葆 持部234Y,且位於孔栓構件34d的設置位置更上方(將 碳粉容器232Y設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姿勢中之上方 -53- (49) 1332128 )。如此’ ID晶片35被配設於比孔检構件34d更爲垂直 方向上方’所以,及使碳粉容器232Y內的碳粉從孔栓構 件3 4d的附近漏出,碳粉附著於iD晶片35而錯誤動作的 不良也可被減輕。
以第16圖〜第18圖來說明碳粉容器232Y對碳粉容 器收容部31的裝卸動作(裝卸開操作)。第16A圖係從 長邊方向來看黃色的碳粉容器23 2Y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 容部31的狀態(箭頭所示方向的移動)之槪略圖,第 16B圖係從上方來看那時之被保持部234Y的保持部34c 附近的槪略圖。第17A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容器 232Y的裝著進行著之狀態(被保持部234Y的定位開始之 狀態)的槪略圖’第17B圖係從上方來看那時之被保持部 234Y的保持部34c附近的槪略圖。第18A圖係從長邊方 向來看碳粉容器232 Y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狀態 (設置完了之狀態)的槪略圖,第18B圖係從上方來看那 時之保持部34c附近的槪略圖》 於將碳粉容器2 3 2 Y裝著於裝置本體1 〇 〇的碳粉容器 收容部31之情形,首先,將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〇〇 的前面(第1圖的紙面靠前側)的本體蓋(未圖示出)予 以開啓,使碳粉容器收容部31露出於前方。之後,參照 第16A、B圖,將碳粉容器232Y朝向碳粉容器收容部31 內押入(箭頭所示方向的移動)。即使被保持部234Y對 於容器本體233Υ成爲前方,沿著容器本體233Υ(或碳粉 容器232Υ)的長邊方向,碳粉容器232Υ被裝著於碳粉容 -54- (50) 1332128 器收容部31。 此時,藉由於碳粉容器232Y的前端側,第1滑動部 3 4cl —面滑動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滑合面31a,一面 於碳粉容器23 2Y的後端側握持握持部33d之使用者,平 衡性良好地將碳粉容器232Y押入碳粉容器收容部31內。
然後,參照第17A、B圖,碳粉容器233Y的保持部 34c到達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保持部73時,於第1滑動 部34cl的滑合面31a的滑動之外,第2滑動部34 c2 —面 滑動於滑合面一面開始被保持部23 4Y的定位。詳細而言 ,爲開始了被保持部234Y的卡合部3 4g與碳粉容器收容 部31的定位構件31c的卡合。 之後,碳粉容器232 Y的裝著動作進一步進行時,於 卡合部34g與定位構件3 1 c已經卡合之狀態下,則開始藉 由孔栓構件34d之碳粉排出口 B的開啓。即伴隨噴嘴70 的前端被插入保持部34c的孔部,孔栓構件34d被噴嘴70 φ 押動。然後,如第18A、B圖所示般,於保持部34c抵接 保持部73之位置(抵接基準位置),被保持部234Y的位 置被決定,在此之同時,孔栓構件3 4d使碳粉排出口 B完 全地開放,而且’ ID晶片35與通訊電路74接觸。藉此 ,於硬體面而言,碳粉容器232Y的碳粉排出口 B與噴嘴 70的碳粉補給口 70a爲連通,於軟體面而言,id晶片35 與控制部75的資訊交換成爲可能,碳粉容器232Y的裝著 動作完成。 如此,於本實施形態2中,以碳粉容器232Υ的滑動 -55- (51) 1332128 部34cl滑動於滑合面31a上之一個動作(除了本體蓋的 開閉動作),碳粉容器232Y的ID晶片35與碳粉容器收 容部31的通訊電路74的連接動作完成。即碳粉容器 232Y的滑動部3 4cl於滑合面31a上滑動,與該動作連動 ,被保持部23 4Y (碳粉容器32Y)的定位動作被開始, 之後’噴嘴70的插入動作被開始,最終,ID晶片3 5與
通訊電路74被連接。藉此,對被固設裝置本體1〇〇(碳粉 容器收容部31)的通訊電路74而言,被定位的ID晶片 35與其面接觸,可以防止ID晶片35與通訊電路74不完 全接觸而產生接觸不良、伴隨對ID晶片35及通訊電路 74的一部份之接觸分開動作而產生磨耗,損及零件之不良 於未然。 另外,噴嘴70對保持部34c內外的移動,與孔栓構 件3 4d對保持部34c內外的移動,係在雙方的構件滑接於 保持部34c的襯墊34e的唇部之狀態下所被進行,由於噴 φ 嘴70的插入脫離,碳粉從保持部34c漏出之不良可被抑 制。 另外,在將碳粉容器23 2Y從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 器收容部31加以取出(脫離)時,操作係以與前述之裝 著時的步驟相反的順利來進行。此時,與碳粉容器232Y 從保持部73分離之動作連動,噴嘴70也從保持部34c分 開,藉由壓縮彈簧30的彈撥力,孔栓構件34d移動至將 碳粉排出口 B加以閉鎖的位置。在此同時,ID晶片35也 與通訊電路74脫離。如此,以碳粉容器232Y的滑動部 -56- (52) (52)
1332128 3 4cl滑動於滑合面31a上之一個動作(除了本體門的開 動作外),於ID晶片3 5對通訊電路74之脫離動作的 時,碳粉容器23 2Y的脫離動作完成。 本實施形態2的碳粉容器232Y,係具備於重力方 下方配設有碳粉排出口 B的被保持部234Y,而且,與 著動作連動,孔栓構件34d被確實定位後,被噴嘴70 押動,將被以襯墊34e所密封的碳粉排出口 B加以開放 所以,碳粉排出口 B的碳粉污染少,使用者接觸碳粉排 口 B而被碳粉污染的不良可被抑制。 另外,碳粉容器2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卸 作,係成爲伴隨滑動部34cl的滑動之1個動作,碳粉 器232 Y的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得以提升。特別是 藉由於被保持部234Y的底面設置滑動部34cl,滑動 34cl可一面支撐碳粉容器232Y —面滑動於滑合面3l£ 進而,碳粉容器232Y的裝著動作,係使用者在直接握 ^ 握持部33d之狀態下’開始滑動部34cl的滑動,之後 與與滑動之同時,開始被保持部234Y的定位,之後, 始噴嘴70的插入’滑動結束,同時,被保持部234Y的 位與噴嘴70的插入與ID晶片35的連接結束。藉此, 用者在被保持部234Y的滑動(―個動作的裝著動作) 行之同時’體驗藉由被保持部234Y的定位所致之點擊 ,得以確認裝著動作並無錯誤操作產生。 另外’碳粉容器232Y並非從碳粉容器收容部31 ( 置本體100)的上方加以載置,而是從碳粉容器收容部 閉 同 向 裝 所 , 出 動 容 部 〇 持 開 定 使 進 感 裝 3 1 -57- (53) 1332128
(裝置本體100)的前面被裝卸,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上 方之配置的自由度提高。例如,即使在碳粉容器收容部的 正上方配設掃描器(原稿讀入部)之情形,碳粉容器 23 2Y的裝卸之操作性、作業性也不會降低。並且,碳粉 容器23 2Y係以期長邊方向爲水平方向而被設置於裝置本 體100,所以不會對影像形成裝置100整體的高度方向的 配置產生影響,可使碳粉容器232Y的碳粉容量變多,能 減少其之更換頻度。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2之影像形成裝置中, 爲了對於容器本體233Y,抑制於使被保持部234Y朝向垂 直方向下方之狀態的對靜置面 Η的靜置,於被保持部 134Υ設置靜置抑制手段,所以,於碳粉容器232Υ的保管 時,可以抑制碳粉凝集於被保持部234Υ側。進而,將記 憶有關於碳粉容器232Υ之資訊的ID晶片35設置於被保 持部234Y,與碳粉容器2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 卸動作連動,而與通訊電路74接觸分開,所以,ID晶片 35與通訊電路74的接觸分開可確實且順利進行。藉此, 於硬體面外,於軟體面也可提高碳粉容器23 2Y之更換時 的操作性、作業性,可以確實地減輕碳粉污染的發生。 [實施形態3] 以第1 9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3。第1 9圖 係表示實施形態3中之碳粉容器的剖面圖。本實施形態3 的碳粉容器,主要於容器本體333Y與被保持部334Y — -58- (54) 1332128 同地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點、及 作爲運送構件而設置有螺管181Y之點,與藉由容器本體 旋轉’將收容於內部的碳粉運送至開口部A的前述各實施 形態者不同。
如第19圖所示般,碳粉容器332Y主要係以:容器本 體333Y與被保持部334Y所構成。於容器本體333Y的頭 部設置有開口部A,於該開口部A的外周部設置有可旋轉 自如之齒輪33c。齒輪33c係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 嚙合來旋轉驅動螺管181Y者。 於齒輪33c設置有旋轉軸ι80Υ而成爲一體,於旋轉 軸180Y連結有螺旋狀的螺管ι81γ。旋轉軸ι8〇γ的—端 係被支撐於被保持部334Υ的軸承部34a2。螺管181Υ係 從容器本體333Y內部的開口部a延伸設置至後端部(底 部)。然後,藉由齒輪33c轉動容器本體333Y的周圍, 旋轉軸180Y及螺管181Y也被旋轉驅動。 藉此,收容於容器本體333Y內的碳粉,係藉由螺管 181Y的碳粉運送力而被朝向開口部A運送。此處,螺管 1 8 1 Y的外徑係比容器本體3 3 3 Y的內徑小,對於從容器本 體333Y的內周面遠離的旋轉中心軸附近的碳粉而言,也 會有碳粉運送力作用。進而,螺管181Υ係其形狀比較有 撓性,爲只是一端側的支撐,於旋轉時,其姿勢會搖動。 藉此,從容器本體333Υ的內周面至旋轉中心軸,可整體 性地有碳粉運送力作用。因此,於容器本體333Υ收容有 多量的碳粉之狀態下,即使因環境變動或長期間放置等, -59- (55) 1332128 而使碳粉產生凝集時,藉由螺管181Y的碳粉運送力,可 使該凝集狀態變弱,能抑制排出碳粉量的降低。 此處,本實施形態3的碳粉容器3 3 2Y也與前述各實 施形態者相同,對於容器本體333Y,爲了抑制使被保持 部334Y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的對靜置面Η的靜置’ 而設置有靜置抑制手段。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3中,係與前述各實施 形態相同,對於容器本體333Υ,使被保持部334Υ朝向垂 直方向下方之狀態的對靜置面Η的靜置被抑制’於碳粉容 器3 3 2Υ的保管時,可以抑制碳粉凝集於被保持部3 3 4Υ 側。另外,於本實施形態3中,作爲運送構件雖使用螺管 181Υ,但是,也可以使用羅趕來作爲運送構件。而且,在 該情形,也可以獲得與本實施形態3相同的效果。 [實施形態4] 以第20圖及第21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4 。第2 0圖係表示實施形態4中之碳粉容器的剖面圖’爲 相當於前述實施形態3的第19圖。本實施形態4的碳粉 容器,於作爲運送構件爲使用板狀構件184Υ之點’係與 前述實施形態3者不同。 如第20圖所示般,碳粉容器432Υ主要以:容器本體 433Υ與被保持部434Υ所構成。於容器本體433Υ的頭部 設置有開口部A,於該開口部Α的外周部設置有可旋轉自 如的齒輪33c。齒輪33c係與前述實施形態3相同,與裝 -60- (56) 1332128 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嚙合而被旋轉驅動。 於齒輪33c設置有螺桿棒183Y而成爲一體,於螺桿 棒183Y設置有板狀構件184Y。詳細而言,於螺桿棒 183Y的公螺牙部183Ya螺合板狀構件184Y的母螺牙部 184 Ya (可以參照第21圖)。參照第21圖,於板狀構件 184Y形成有缺口部,此缺口部與立在容器本體433Y的內 周面之導引部185Y卡合。
參照第20圖,螺桿棒183Y係一端側被被保持部 434Y的軸承部34a4所支撐,另一端側被設置於容器本體 433Y的後端部之軸承部所支撐。而且,藉由齒輪33c轉 動容器本體43 3 Y的周圍,螺桿棒183Y也一體地被旋轉 驅動。藉此,螺合於螺桿棒183Y的板狀構件184Y,一面 被導引部185Y所導引(與螺桿棒183Y —同被帶動), —面沿著螺桿的進給方向移動(往開口部A側的箭頭所示 方向之移動)。另外,板狀構件1 84Y的移動速度,係配 合容器本體43 3Y的碳粉消耗之速度,而被設定爲比較緩 慢。 如此,收容於容器本體43 3Y的碳粉,會藉由板狀構 件184 Y的碳粉運送力而被運送至開口部A側。此處,板 狀構件184Y的外徑係形成爲比容器本體43 3 Y的內徑還 小,對於從容器本體433Y的內周面遠離的旋轉中心軸A 附近的碳粉而言,也會有碳粉運送力作用。因此,於容器 本體43 3 Y收容有多量的碳粉之狀態下,即使因環境變動 或長期間放置等,而使碳粉產生凝集時,藉由板狀構件 -61 - (57) 1332128 1 84Y的碳粉運送力,可使該凝集狀態變弱,能抑制排出 碳粉量的降低。 此處,本實施形態4的碳粉容器432Υ,也與前述各 實施形態者相同,爲了抑制對於容器本體433Υ,於使被 保持部434 Υ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的對靜置面Η的靜 置,而設置有靜置抑制手段。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4中,與前述各實施形 態相同,對於容器本體4 3 3 Υ,使被保持部434Υ朝向垂直 方向下方之狀態的對靜置面Η的靜置被抑制,於碳粉容器 43 2Υ的保管時,可以抑制碳粉凝集於被保持部434Υ側。 [實施形態5] 接著,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5。關於影像形成 裝置整體的構成、動作,由於與前述之第1〜第4圖相同 ,參照第1〜4圖及其說明,省略此處之說明。另外,於 本實施形態中,雖於軟管71連接螺桿泵,也可於軟管71 連接膜片式空氣泵。 接著,以第22〜第24圖來說明碳粉容器。如先前以 第1圖及第4圖所說明般,代替4個之略圓筒狀的碳粉容 器 132Υ、132Μ、132C、132Κ,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可 裝卸自如地設置532¥、53 21\4、532(:、532〖(碳粉瓶)》 碳粉容器532Υ、532Μ、532C、532Κ分別到達壽命時(收 容的碳粉幾乎全部被消耗而成爲空瓶時),則被更換爲新 品。而且,被收容於碳粉容器5 3 2Υ、5 3 2Μ、5 3 2C、5 3 2Κ -62- (58) 1332128 內的各色的碳粉,分別經過第3圖說明的碳粉補給路徑而 適當被補給至各影像製作部6Y' 6M、6C、6K的顯影裝置
第22圖係表示碳粉容器532Y的斜視圖。第23圖係 表示碳粉容器5 3 2Y的頭部側(設置有被保持部534Y之 側)的剖面圖。第24圖係從Μ視圖方向來看第23圖的碳 粉容器532Υ之圖。另外,其他3個碳粉容器532Μ' 532C ' 5 3 2Κ也除了所收容的碳粉之顔色不同與凹部34m及凸 部34η的位置以外,係與收容黃色碳粉的碳粉容器532Y 幾乎同樣的構成。以下,適當地省略其他3個碳粉容器 532Μ、532C、532Κ的說明,只做收容有黃色碳粉的碳粉 容器5 3 2Υ的說明。 如第22圖所示般,碳粉容器5 32 Υ主要係以:容器本 體5 3 3 Υ、及設置於其頭部的被保持部5 3 4Υ (瓶蓋體)所 構成。於容器本體533Υ的頭部設置有:與容器本體533Υ φ —體地旋轉之齒輪33c及開口部Α (可以參照第23圖) 。開口部A係設置於容器本體533Y的頭部(於裝著動作 中,成爲前方之位置),爲將收容於容器本體533Y內的 碳粉朝向被保持部5 3 4Y內的空間(空洞)排出者。 齒輪33c係與設置於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收容部 31之驅動部的驅動齒輪31g嚙合,以旋轉軸(第23圖中 的一點虛線)爲中心來使容器本體533Y旋轉驅動者。詳 細而言,齒輪33c係從形成於被保持部534Y的缺口部 34h露出,於第23圖及第24圖所示之嚙合位置D與裝置 -63- (59) 1332128 本體100的驅動齒輪31g嚙合。然後,驅動力從驅動齒輪 31g而被傳達至齒輪33c,容器本體533Y成爲往第24圖 的U方向旋轉。另外’於本實施形態5中,驅動齒輪31g 及齒輪33c係正齒輪。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5中,驅動齒輪31g往第24圖 的W方向旋轉驅動時(主要爲碳粉補給時),藉由齒輪 33c從驅動齒輪31g所受到的力量,將被保持部534Y (或 容器本體533Y)往下方彈撥,如此構成碳粉容器532Y及 裝置本體100。具體而言’參照第24圖,於從齒輪33c的 最上部至1/4旋轉的位置中,齒輪33c與驅動齒輪31g嚙 合。換言之’齒輪33c與驅動齒輪31g的嚙合位置D,係 設置於從齒輪33c的最上部至1/4旋轉下游側的範圍χ( 不包含最上部與1/4旋轉位置)。 藉由此種構成,於驅動齒輪31g對齒輪33c的齒面垂 直作用的力R’產生作用於垂直方向下方的分力Rv (也產 φ 生作用於水平方向的分力Rh)。然後,藉由作用於垂直 方向下方的分力Rv,被保持部534Y被彈撥於垂直方向下 方’作用爲抵接部的滑動部34c 1成爲抵接於碳粉容器收 容部31的保持部的底面(成爲受到分力RV的反作用力) 。進而,藉由作用於水平方向的分力Rh,被保持部5 3 4Y 被往水平方向彈撥’作用爲抵接部的滑動部34 c2與碳粉 容器收容部31的保持部的側面抵接(成爲受到分力Rh的 反作用力)。因此’即使驅動齒輪31g的驅動、非驅動( 碳粉補給動作)被重複,被保持部534Y也不會上下大幅 -64 - (60) 1332128 搖動,對於連通於碳粉排出口 B的噴嘴70之密封性得以 維持,從碳粉排出口 B之碳粉飛散可被抑制。另外’在嚙 合位置D不位於前述之範圍X時,不會產生作用於垂直 方向下方的分力Rv,或即使產生,也是很小,無法獲得 前述之效果。
參照第22圖,於容器本體533Y的後端部(底部)設 置有進行碳粉容器532Y的裝卸作業時,使用者握持用的 握持部33d。另外,於容器本體533Y的內周面設置有螺 旋狀的突起33b (從外周面側來看,成爲螺旋狀的溝)。 此螺旋狀的突起33b係將容器本體533Y往特定方向旋轉 驅動,而將碳粉從開口部A予以排出者。如此構成的容器 本體533Y可與配設於其周面上的齒輪33c —同地以吹製 成形來製造。另外,本實施形態5中之碳粉容器5 3 2 Y係 於開口部A設置有與容器本體533Y —同旋轉的攪拌構件 33f。攪拌構件33f係從被保持部5 3 4Y內的空間延伸設置 至容器本體533Y內,而且,對於旋轉軸(第23圖中的一 點虛線)爲斜向配設的棒狀構件。藉由攪拌構件33f與容 器本體533Y —同旋轉,從開口部A之碳粉排出性得以提 升》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5中,從碳粉運送方向上游側來 看,係使碳粉容器532Y的容器本體533Y往反時鐘方向 旋轉。另外,將容器本體533Y中之突起33b的螺旋方向 (捲繞方向)設定爲右方向。藉此,藉由容器本體5 3 3 Y 的旋轉,於碳粉容器532Y內形成右向的渦氣流(與形成 -65- (61) 1332128 於螺桿泵60內的渦氣流的旋轉方向相同)。
參照第22圖及第23圖,被保持部5 34Y係以:蓋體 34a、蓋體蓋34b、保持部34c、作爲開閉構件的孔栓構件 3 4d、襯墊34e、ID晶片35等所構成。另外,參照第22 圖及第24圖,於被保持部534Y的兩側面設置有碳粉容器 收容部31的定位構件31c卡合之卡合部3 4 g(溝部)。另外 ,於被保持部534Y的端面設置有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嵌 合構件31d嵌合之凹部34m。另外,於被保持部534Y的 周面設置有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別的嵌合構件(未圖示 出)嵌合之凸部3 4η。進而,於被保持部534Y的上方設 置有齒輪33c的一部份露出之缺口部3 4h» 被保持部534Y係介由開口部A而與容器本體53 3 Y 連通,將從開口部A所被排出的碳粉從碳粉排出口 b予以 排出(第23圖中的虛線箭頭所示方向的移動)。此處, 於本實施形態5中,形成於被保持部534Y的內部之空洞 (空間)係形成爲略圓柱狀。進而,從形成於被保持部 534Y的內部之略圓柱狀的空洞至碳粉排出口 b之碳粉排 出路徑(垂直路徑)係被形成爲磨缽狀。藉此,藉由容器 本體533Y的旋轉’形成於容器本體533Y內的渦氣流可 維持不會消失,可有效率地被朝碳粉排出口 Β傳遞。因此 ’從碳粉排出口 Β被排出而在軟管71內移動的碳粉之碳 粉運送性得以提升。 被保持部534Υ並不與容器本體5 3 3 Υ的旋轉連動, 於卡合部34g已卡合於定位構件3 lc之狀態下,以非旋轉 -66 - (62) 1332128
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保持部73(可以參照 第8圖)。被保持部534Y的蓋體蓋34b係被接著於蓋體 34a之周面。於蓋體蓋34b的前端設置有爪34bl,藉由此 爪34bl與形成於容器本體533Y的頭部之卡合構件卡合, 容器本體533Y對於被保持部534Y可相對旋轉地被保持 著。此處’爲了使容器本體5 3 3 Y的旋轉驅動能順利進行 ’被保持部534Y的爪34bl與容器本體533Y的卡合構件 係設置有適度的餘隙而被卡合著。 另外’被保持部534Y係於與容器本體533Y的開口 部A的周圍之前端面33a對向之對向面貼著有密封構件 37。密封構件37係於開口部A的周圍將容器本體533Y 及被保持部5 3 4 Y的相互對向面之間隙加以密封者,係以 發泡聚氨基甲酸乙酯等之彈性材料所形成。 另外’於被保持部534Y的下方設置有保持部3 4c。 於保持部34c設置有與碳粉容器532Y的裝卸動作連動而 將碳粉排出口 B加以開閉之開閉構件的孔栓構件3 4d(擋板 )。於孔栓構件34d的兩端設置有爲了抑制碳粉從孔栓構 件3 4d附近漏出之G油封等之襯墊34e。另外,雖然省略 圖示,但是’一將碳粉容器532Y設定於碳粉容器收容部 31時’於孔栓構件34d的右端卡合將孔栓構件34d彈撥於 閉鎖碳粉排出口 B之方向的連桿(彈撥構件)。進而,於保 持部34c與蓋體34a的卡合部,設置有爲了抑制碳粉從雙 方的間隙漏出之0形環等之襯墊。 另外’被保持部5 3 4Y的ID晶片35係與碳粉容器 -67- (63) 1332128
5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著動作連動,對碳粉容器 收容部31的通訊電路74以預定距離分開而面對。詳細而 言,ID晶片3 5係被配設於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 1的裝著 方向(第22圖之箭頭所示方向)突出之被保持部534Y的 突出部34al上,且正交於裝著方向之面上。並且,ID晶 片35在被保持部534Y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狀 態下’與裝置本體的通訊電路74之間進行非接觸式通訊 (無線通訊)。 此處,於ID晶片35事先記憶有關於碳粉容器5 3 2Y 之種種的資訊。另一方面,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通訊電 路74係在碳粉容器532Y被設定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 狀態下,與ID晶片3 5之間以無線收授資訊。即被記憶於 ID晶片35的資訊會透過通訊電路74而被送訊至裝置本 體1〇〇的控制部75 (可以參照第22圖),以控制部75所 取得的裝置本體100的資訊可透過通訊電路74而被送訊 至ID晶片35而被加以記億。 另外,於ID晶片35記憶有:碳粉顏色、碳粉的製造 號碼(製造批號)、碳粉的製造年月日等之有關碳粉的資 訊、或再利用次數、再利用年月日、在利用製造商等之碳 粉容器532Y的有關再利用之資訊。並且,碳粉容器532Y 一被設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時,則被記憶於ID晶片 35之資訊會透過通訊電路74而被送訊至裝置本體100的 控制部75。並且,依據這些資訊,裝置本體1〇〇被最佳地 控制。例如,碳粉顏色在與應該設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 -68- (64) 1332128 碳粉顏色不同的情形,則可停止碳粉補給裝置的運轉,因 應製造號碼或再利用製造商而變更影像製作條件。
另外,於被保持部5 34 Y的保持部34c設置有與對碳 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卸動作連動而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 滑動的滑動部34cl、34c2。詳細而言,第1滑動部34cl 係被形成爲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滑合面31a (上面,可 以參照第8圖)成爲平行之平面部,且被配設於進行裝卸 動作之被保持部13 4Y的底部。另外,第2滑動部3 4 c2係 被形成爲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滑合面(側面)成爲平 行的平面部,且被配設於進行裝卸動作的被保持部5 34 Y 的側部。另外,如前述般,滑動部34cl、34c2的一部份 ,也作用爲藉由驅動齒輪31g之彈撥力而與碳粉容器收容 部31抵接之抵接部。 另外,參照第22圖及第24圖,於被保持部534Y的 端面,且是突出部3 4al的附近,設置有與碳粉容器收容 部31的嵌合構件31d嵌合之凹部34m。此凹部34m之構 造,係於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著操作正確時(被裝 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正規位置時),能與對應的嵌 合構件3 1 d嵌合。 具體而言,係如第24圖所示般,因應收容於碳粉容 器(容器本體)之碳粉顏色,而被配設於凹部的位置 不同之位置。對應青綠色之碳粉容器的凹部3 4m ( C )與 碳粉容器收容部的嵌合構件(未圖示出),係被配設於最 上方,對應洋紅色之碳粉容器的凹部34m(M)與碳粉容器 -69- (65) 1332128
收容部的嵌合構件(未圖示出),係被配設置於中段上方 ,對應黃色之碳粉容器的凹部34m(Y)與碳粉容器收容部 的嵌合構件31d,係被配設中段下方’對應黑色之碳粉容 器的凹部3 4m (K)與碳粉容器收容部的嵌合構件(未圖 示出),係被配設於最下方。藉由此種構成’於預定顔色 的碳粉容器收容部(例如,青綠色的碳粉容器收容部)設 定不同顏色的碳粉容器(例如’黃色的碳粉容器),無法 形成所期望的彩色影像之不良可以被抑制。 同樣地,參照第22圖及第24圖,於被保持部534Y 的周面設置有別的嵌合構件(未圖示出)嵌合之凸部3 4η 。此凸部34η係與前述的凹部34m相同,於對碳粉容器收 容部31的裝著操作正確時,可與對應的嵌合構件嵌合。 雖然省略圖示,但是,因應收容於碳粉容器(容器本體) 之碳粉的顏色,凸部3 4η的位置被配設於不同的位置。藉 由此種構成,與前述之凹部34m相同,可以抑制碳粉容器 對碳粉容器收容部的錯誤設定。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5中,作爲收容於碳粉容器 532Y、532M、532C、532K的碳粉,於設體積平均粒徑爲 Dv( // m)、個數平均粒徑爲Dn( // m)時,係使用形成爲如 下的關係成立者。 3 ^ Dv^ 8 …(1 ) 1.00^ Dv ^ Dn …(2 ) -70- (66) (66)
1332128 藉此,於顯影工程時,因應影像圖案來進行碳粉 之選擇,可以維持良好的畫質,而且,於顯影裝置中 使被長時間攪拌,也可以維持良好的顯影性。進而, 塞住軟管71等的碳粉補給路徑,碳粉可有效率且確 被運送。另外,碳粉的體積平均粒徑及個數平均粒徑 定,可代表性地使用柯特(Coulter)計數式粒度分布 器「柯特計數器一 TA-2」(柯特公司製)或「 multisizer-2」(柯特公司製)來測定。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5中,作爲收容於碳粉 5 3 2Y ' 532M、532C、532K內的碳粉,係使用其形狀 SF-1爲100〜180的範圍,形狀係數SF—2爲100 -之範圍而形成的略球形碳粉。藉此,可以一面維持高 印效率,也可以一面抑制清潔性能的降低。進而,不 住軟管71等的碳粉補給路徑,可有效率且確實地運 粉。此處,形狀係數SF— 1係表示碳粉粒子的球形度 下式求得。 SF-1=(M2/S)x ( 1 00 7Γ /4 ) 於上式中,Μ係碳粉粒子之投影面中的最大粒徑 徑中之最大的粒徑),S係碳粉粒子的投影面的面積 此,形狀係數SF-1爲100之碳粉粒子,細微真球,比 更大者,球形度變低》 另外,形狀係數SF-2係表示碳粉粒子的凹凸度 粒子 ,即 不會 實地 的測 測定 河特 容器 係數 ^ 180 的轉 會塞 送碳 ,以 (粒 。因 100 ,以 (67) I332128 下式求得。 SF-2 = ( N2/S ) x ( 1 00/4 τγ )
於上式中,N係碳粉粒子的投影面之周長,S係碳粉 粒子之投影面的面積。因此,形狀係數SF— 2爲100之碳 粉粒子,係表示沒有凹凸,比1〇〇愈大,凹凸變得愈大。 另外,形狀係數SF— 1及形狀係數SF— 2係以影像解析裝 置「LUSEX3」 (NIRECO公司製)來解析以掃瞄型電子顯 微鏡「S-8 00」(日立製作所製)所攝影的碳粉粒子的相 片而求得。 關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構成,係與前述第8圖及 第9圖相同,參照第8圖及第9圖及其說明,省略此處之 說明。 以第25圖〜第27圖來說明碳粉容器532Y對碳粉容 φ 器收容部31之裝卸動作(裝卸操作)。第2 5圖係從長邊 方向來看黃色的碳粉容器532Y已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 部31的狀態(箭頭所示Q方向的移動)之槪略圖。第26 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容器5 3 2Y'的裝著已進行之狀態 (碳粉排出口 B的開放已被開始之狀態)的槪略圖。第 27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容器532Y已被裝著於碳粉容 器收容部31的狀態(碳粉排出口 b的開放已完了之狀態 )的槪略圖。 於將碳粉容器5 3 2 Y裝著於裝置本體1 〇 〇的碳粉容器 -72- (68) 1332128 收容部31的情形,首先,將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100的 前面(第1圖之紙面靠前側)的本體蓋(未圖示出)加以
開啓,使碳粉容器收容部31往前方露出。之後,參照第 25圖,將碳粉容器53 2Y朝向碳粉容器收容部31內押入 (箭頭方向Q方向的移動)。即使被保持部534Y對於容 器本體533Y而言成爲前方,而沿著容器本體533Y (或碳 粉容器532Y)的長邊方向,將碳粉容器532Y裝著於碳粉 容器收容部31。 此時,藉由於碳粉容器5 32Y的前端側,滑動部34cl —面滑動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滑合面31a,一面於碳粉 容器532Y的後端側握持握持部33d之使用者,平衡性良 好地將碳粉容器532Y押入碳粉容器收容部31內。 之後,碳粉容器5 3 3 Y的保持部34c到達碳粉容器收 容部31的保持部73時,於第1滑動部34cl的滑合面31a 的滑動之外,第2滑動部3 4c2 —面滑動於滑合面(側面 )—面開始被保持部5 3 4 Y的定位。詳細而言,爲開始了 被保持部53 4Y的卡合部3 4g與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定位 構件3 1 c的卡合。 之後,碳粉容器5 3 2 Y的裝著動作進一步進行時,於 卡合部34g與定位構件31c已經卡合之狀態下,則開始藉 由孔栓構件34d之碳粉排出口 B的開啓(第26圖的狀態 )。即伴隨噴嘴7〇的前端被插入保持部34c的孔部,孔 栓構件34d被噴嘴70押動。此時,藉由臂對80,碳粉容 器532Y的被保持部534Y被朝向保持部73彈撥(往箭頭 -73- (69) 1332128 所示Q方向之彈撥)。 然後’參照第27圖’於保持部34C抵接保持部73的 位置(抵接基準位置)’決定了被保持部534Y的位置( 卡合部34g與定位構件31c的卡合),與其同時,孔栓構 件34d完全開啓碳粉排出口 B’同時,碳粉容器532Y的 齒輪33c與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驅動部的驅動齒輪31g 嚙合。另外’做爲電子零件的ID晶片35於對於通訊電路 ^ 74可進行無線通訊之位置而面對。進而,爲了確保碳粉容 器的非互換性之凹部34m及凸部34n與裝置本體的嵌合構 件31d、31e嵌合。然後,碳粉容器532Y的碳粉排出口 B 與噴嘴70的碳粉補給口 7 0a連通,碳粉容器532Y的裝著 動作完成。 另外,在將碳粉容器532Y從裝置本體1〇〇的碳粉容 器收容部31加以取出(脫離)時,操作係以與前述之裝 著時的步驟相反的順利來進行。此時,與碳粉容器532Y φ 從保持部73分離之動作連動,噴嘴70也從保持部34c分 開’藉由連桿(彈撥構件)的彈撥力,孔栓構件34d移動 至將碳粉排出口 B加以閉鎖的位置。如此,以碳粉容器 532Y的滑動部34cl滑動於滑合面31a上之一個動作(除 了本體門的開閉動作外),碳粉容器5 3 2Y的脫離動作完 成。 另外,本實施形態5的碳粉容器532 Y,係具備碳粉 排出口 B朝向垂直方向下方而配設的被保持部534Y,該 碳粉排出口 B被配設於比開口部A更爲垂直方向下方,而 • 74- (70) 1332128 且,與裝著動作連動,孔栓構件34d確實被定位後,被噴 嘴7〇所押動,才將被以襯墊34e所密封的碳粉排出口 b 加以開放,所以,碳粉排出口 B的碳粉污染少,使用者接 觸碳粉排出口 B而被碳粉污染之不良可被抑制。
另外,碳粉容器5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卸動 作’係成爲伴隨滑動部34c 1的滑動之1個動作,碳粉容 器532Y的更換時之操作性 '作業性得以提升。特別是, 藉由於被保持部5 34 Y的底面設置滑動部3 4cl,滑動部 34cl可一面支撐碳粉容器53 2Y —面滑動於滑合面31a。 進而,碳粉容器5 3 2Y的裝著動作,係使用者在直接握持 握持部33d之狀態下,開始滑動部34cl的滑動,之後, 與臂對80的彈撥一同地開始被保持部534Y的定位,之後 ’開始噴嘴70的插入,滑動結束,同時,被保持部534γ 的定位與噴嘴70的插入與驅動部的連結結束。藉此,使 用者在被保持部534Υ的滑動(一個動作的裝著動作)進 行之同時’體驗藉由被保持部534Υ的定位所致之點擊感 ,得以確認裝著動作並無錯誤操作產生。 另外’碳粉容器53 2Υ並非從碳粉容器收容部31 (裝 置本體100)的上方加以載置,而是從碳粉容器收容部31 (裝置本體100)的前面被裝卸,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上 方之配置的自由度提高β例如,即使在碳粉補給裝置的正 上方配設掃描器(原稿讀入部)之情形,碳粉容器532Υ 的裝卸之操作性、作業性也不會降低。進而,對於碳粉容 器53 2Υ的齒輪33c與裝置本體10〇的驅動齒輪31g的嚙 -75- (71) 1332128 合位置D之配置的自由度也提高。另外,碳粉容器532Y 係以其長邊方向爲水平方向而被設置於裝置本體100,所 以不會對影像形成裝置100整體的高度方向的配置產生影 響,可使碳粉容器5 32Y的碳粉容量變多,能減少其之更 換頻度。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5之影像形成裝置中, 於驅動齒輪31g驅動時,藉由齒輪33c從驅動齒輪31g接 受之力量’被保持部534Y被往下方彈撥,所以,碳粉容 器5 32 Y的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提高,即使碳粉補給 動作被重複,也可以抑制從碳粉容器532Y產生碳粉飛散 之不良。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5中,雖於碳粉容器53 2Y、 532M、532C、532K的容器本體內只收容碳粉,但是,也 可以對將由碳粉與載體所形成的2成分顯影劑(補充用顯 影劑)適當供給至顯影裝置之影像形成裝置,於碳粉容器 φ 532Y、53 2M、53 2C、53 2K的容器本體內收容2成分顯影 劑。即使在該情形,也可以獲得與前述之本實施形態5同 樣的效果。 在此情形之2成分顯影裝置,係假定如以下構成的顯 影裝置。於顯影裝置內經常維持對於2成分顯影劑之碳粉 的重量筆的碳粉濃度3〜15wt%、較好爲5〜10wt%之狀態 ,來進行影像形成’於影像形成已不足之碳粉的補給時, 補給未劣化的載體也一起的補充用顯影劑,來謀求顯影劑 的長壽命化之方式者。 -76- (72) 1332128 另外,於此顯影裝置也具備有:將從顯影裝置的運送 路鏡的一部份所補給而成爲過剩的顯影劑排出顯影裝置外 之多餘顯影劑排出機構,藉由此作用,可使顯影裝置內的 顯影劑量維持一定。 前述之補充用顯影劑的載體重量比之載體濃度’從顯 影劑壽命維持與碳粉容器更換間隔之延長化的兩方兼顧的 觀點而言,以3wt%〜20wt%之程度爲佳。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5中,於容器本體533Y的內周 面形成突起33b而成爲一體,來旋轉驅動容器本體533Y 。對於此,也可於容器本體533Y的內部旋轉自如地保持 螺管或螺桿,不使容器本體533Y旋轉,藉由齒輪33c來 旋轉驅動螺管或螺桿。在該情形,於驅動齒輪31g驅動時 ,藉由旋轉驅動螺管或螺桿之齒輪33c所受到之力量,將 被保持部5 34 Y往下方彈撥,也可以獲得與前述之本實施 形態5同樣的效果。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5中’於碳粉補給裝置設置對軟 管71的內部送出空氣之吸引型螺桿泵60。相對於此,也 可以於碳粉補給裝置設置對軟管71的內部送入空氣之吐 出型螺桿泵。進而,也可代替螺桿泵而設置膜片式空氣栗 。在這些情形,驅動齒輪31g驅動時,藉由齒輪33c從驅 動齒輪31g所受到之力量,被保持部534Y被往下方彈撥 ’也可以獲得與前述之實施形態5同樣的效果。 [實施形態6J -77- (73) 1332128 以第28圖〜第31A、B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 態6。第2 8圖係表示實施形態6中之碳粉容器的頭部側的 剖面圖,爲相當於前述實施形態5之第23圖的圖。
參照第2 8圖來做說明。本實施形態6中之碳粉容器 632Y係與前述實施形態5者不同,於被保持部634Y設置 有作爲彈撥構件之壓縮彈簧34f。詳細而言,於孔栓構件 3 4d的右端,設置有將孔栓構件34d往閉鎖碳粉排出口 B
之方向的壓縮彈簧3 4f(彈撥構件)。 另外,做爲電子基板(記憶手段)的ID晶片3 5,其 構成爲與裝置本體的通訊電路74直接接觸。被保持部 63 4Y的ID晶片35係與碳粉容器6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 31之裝卸動作連動,而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通訊電路 74 (連接端子)接觸分開。詳細而言,id晶片3 5係被設 置於與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卸方向(第29A、B圖的 箭頭所示方向)正交之被保持部634Y的面上,且於裝卸 動作中,面對通訊電路74的位置。 如此’ ID晶片3 5係與以一個動作所被進行的碳粉容 器63 2Y的裝卸動作(直線之動作)連動,與設置於裝置 本體100的通訊電路74接觸,所以,ID晶片35與通訊 電路74的接觸性提升。即對於被固設於裝置本體〗00 (碳 粉容器收容部31)的通訊電路74,id晶片35係直線性 地面接觸,可以防止ID晶片35與通訊電路74不完全接 觸而產生接觸不良、ID晶片35及通訊電路74的一部份 產生磨耗而損及零件之不良於未然。 -78- (74) 1332128
以第29A、B〜第31A、B圖來說明碳粉容器632Y對 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卸動作(裝卸操作)。第29A圖 係從長邊方向來看黃色的碳粉容器632Y已被裝著於碳粉 容器收容部31的狀態(箭頭所示方向的移動)之槪略圖 ,第29B圖係從上方來看那時之被保持部634Y的保持部 34c附近的槪略圖。第30A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容器 632Y的裝著已進行之狀態(被保持部634Y的定位已被開 始之狀態)的槪略圖,第30B圖係從上方來看那時之被保 持部634Y的保持部34c附近的槪略圖。第31A圖係從長 邊方向來看碳粉容器632Y已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 的狀態(設置已完了之狀態)的槪略圖,第31B圖係從上 方來看那時之保持部34c附近的槪略圖。 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設置有對應4個之碳粉容器 63 2Y、632M、63 2C' 632K的4個碳粉容器收容部。於4 個碳粉容器收容部分別設置有:滑動於被保持部634Y的 ^ 滑動部34cl' 34c2的滑動面31a、31b、決定被保持部 634Y的保持部34c的位置之保持部73、噴嘴70 (碳粉運 送管)、對容器本體633Y傳達旋轉驅動力之驅動部(設 置有驅動齒輪31g)、通訊電路74等。保持部73係以: 抵接保持部34c之滑合面31a、31b或抵接蓋體蓋34b的 一部份之抵接面(未圖示出)等所構成》於保持部73的 滑合面31b (側面)·設置有與被保持部634Y的裝著動作 連動而進行定位的定位構件3 1 c。定位構件3 1 c係沿著碳 粉容器63 2Y的裝卸方向而延伸設置的凸部。 -79- (75) 1332128
於將碳粉容器632Y裝著於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 收容部31的情形,首先,將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 的前面(第1圖之紙面靠前側)的本體蓋(未圖示出)加 以開啓,使碳粉容器收容部31往前方露出。之後,參照 第29A、B圖,將碳粉容器632Y朝向碳粉容器收容部31 內押入(箭頭方向方向的移動)。即使被保持部634Y對 於容器本體63 3Y而言成爲前方,而沿著容器本體63 3Y( 或碳粉容器63 2Υ)的長邊方向,將碳粉容器63 2Υ裝著於 碳粉容器收容部31。 此時,藉由於碳粉容器63 2Υ的前端側,第1滑動部 34cl —面滑動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滑合面31a,一面 於碳粉容器63 2 Y的後端側握持握持部33d之使用者,平 衡性良好地將碳粉容器632Y押入碳粉容器收容部31內。 然後,參照第30A、B圖,碳粉容器63 3 Y的保持部 3 4c到達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保持部73時,於第1滑動 部34cl的滑合面31a的滑動之外,第2滑動部34c2 —面 滑動於滑合面一面開始被保持部634Y的定位。詳細而言 ,爲開始了被保持部634Y的卡合部34g與碳粉容器收容 部31的定位構件31c的卡合。 之後,碳粉容器632Y的裝著動作進一步進行時,於 卡合部34g與定位構件31c已經卡合之狀態下,則開始藉 由孔栓構件34d之碳粉排出口 B的開啓。即伴隨噴嘴70 的前端被插入保持部34c的孔部,孔栓構件34d被噴嘴70 押動。而且’如第31A、B圖所示般,於保持部34c抵接 -80- (76) 1332128 保持部73的位置(抵接基準位置),決定被保持部63 4Y 的位置,與此同時,孔栓構件3 4d完全開放碳粉排出口 Β ,而且,碳粉容器632Y的齒輪33c與碳粉容器收容部31 的驅動部之驅動齒輪31g嚙合。進而,ID晶片35被連接 於通訊電路74。如此,碳粉容器632 Y的碳粉排出口 B與 噴嘴70的碳粉補給口 70a連通,碳粉容器632Y的裝著動 作完成。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6中,與碳粉容器63 2Y的滑動 部3 4c 1滑動於滑合面31a上的一個動作(除了本體門的 開閉動作),開始被保持部634Y (碳粉容器632Y)的定 位動作,之後,開始噴嘴70的插入動作,最終,齒輪33c 對驅動齒輪31g之連結結束。噴嘴70對被保持部63 4Y之 插入,係在已經從齒輪33c的嚙合位置D分開之位置優先 被進行,噴嘴70不與孔栓構件34d抵接,可以抑制非預 期之外力施加而變形的不良。即齒輪33c的連接比噴嘴70 對被保持部634Y的插入更優先被進行時,依據驅動齒輪 31g與齒輪33c的嚙合狀態,碳粉容器63 2Y移位,噴嘴 70的插入位置偏離的可能性存在。 另外,噴嘴70對保持部34c內外的移動,與孔栓構 件3 4d對保持部34內外的移動,係在雙方的構件滑接於 保持部34c的襯墊34e的唇部之狀態下所被進行,由於噴 嘴70的插入脫離,碳粉從保持部34c漏出之不良可被抑 制。 另外,在將碳粉容器632Y從裝置本體1〇〇的碳粉容 -81 - (77) 1332128 器收容部31加以取出(脫離)時,操作係以與前述之裝 著時的步驟相反的順利來進行。此時,與碳粉容器63 2Y 從保持部73分離之動作連動,噴嘴70也從保持部34c分 開,藉由壓縮彈簧34f的彈撥力,孔栓構件34d移動至將 碳粉排出口 B加以閉鎖的位置。如此,以碳粉容器63 2 Y 的滑動部3 4c 1滑動於滑合面31a上之一個動作(除了本 體蓋的開閉動作外),碳粉容器632 Y的脫離動作完成。
本實施形態6的碳粉容器632Y,係具備碳粉排出口 B 被朝向垂直方向下方配設的被保持部6 34Y,該碳粉排出 口 B被配設於比開口部A更爲垂直方向下方,而且,與裝 著動作連動,孔栓構件34d被確實定位後,被噴嘴70所 押動,將被以襯墊34e所密封的碳粉排出口 B加以開放, 所以,碳粉排出口 B的碳粉污染少,使用者接觸碳粉排出 口 B而被碳粉污染的不良可被抑制。 另外,碳粉容器6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卸動 作,係成爲伴隨滑動部34cl的滑動之1個動作,碳粉容 器6 3 2Y的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得以提升。特別是, 藉由於被保持部634Y的底面設置滑動部34cl,滑動部 3 4cl可一面支撐碳粉容器632Y —面滑動於滑合面3 1a。 進而,碳粉容器632 Y的裝著動作,係使用者在直接握持 握持部33d之狀態下,開始滑動部34c 1的滑動,之後, 與與滑動一同地開始被保持部634Y的定位,之後,開始 噴嘴70的插入,滑動結束,同時,被保持部634Y的定位 與噴嘴70的插入與驅動部的連結結束。藉此,使用者在 -82 - (78) 1332128 被保持部63 4Y的滑動(一個動作的裝著動作)進行之同 時,體驗藉由被保持部63 4Y的定位所致之點擊感,得以 確認裝著動作並無錯誤操作產生。
另外,碳粉容器632Y並非從碳粉容器收容部31 (裝 置本體100)的上方加以載置,而是從碳粉容器收容部31 (裝置本體1〇〇)的前面被裝卸,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上 方之配置的自由度提高。例如,即使在碳粉收容器的正上 方配設掃描器(原稿讀入部)之情形,碳粉容器632Y的 裝卸之操作性、作業性也不會降低。進而,對於碳粉容器 632Y的齒輪33c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31g的嚙合 位置D之配置的自由度也提高。另外,碳粉容器632 Y係 以其長邊方向爲水平方向而被設置於裝置本體1〇〇,所以 不會對影像形成裝置1〇〇整體的高度方向的配置產生影響 ,可使碳粉容器63 2Y的碳粉容量變多,能減少其之更換 頻度。 另外,參照第28圖,本實施形態6中之碳粉容器 632Y,其碳粉排出口 B係被配設於比容器本體6 3 3 Y (或 開口部A),於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著方向的更深 側(第28圖中的左側)。藉此,與碳粉容器63 2Y的長邊 方向的裝卸動作連動,可順利且確實地進行碳粉排出口 B 的開閉。即於碳粉容器632Y的裝著時,於被保持部634Y 的定位被開始後,噴嘴70與孔栓構件34d的抵接被優先 進行。另外,可以將包含噴嘴7〇之碳粉補給部配設於裝 著方向深側(第2 8圖中的左側),所以,裝置本體1 〇 〇 -83- (79) 1332128 的佈置可以被簡化。 進而,本實施形態6中之碳粉容器632Y ’其碳粉排
出口 B係被配設於比設置於容器本體63 3Y的周面上’且 爲開口部Α的附近之齒輪33c,對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 的裝著方向更深側(第28圖中之左側)。藉此’與碳粉 容器632Y的長邊方向的裝卸動作連動,可以順利且確實 地進行碳粉排出口 B的開閉。即於碳粉容器632Y的裝著 時,被保持部634Y的定位被開始後,噴嘴70與孔栓構件 34d的抵接被優先進行,之後,進行齒輪33c與驅動齒輪 31g的嚙合。另外,與包含噴嘴70的碳粉補給部一同,將 對齒輪33c傳達旋轉驅動力之驅動不配設於裝著方向深側 (第28圖中之左側),裝置本體100的佈置可被簡化, 可從裝置本體1〇〇的深側整個進行碳粉補給部及驅動部的 維護。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6的影像形成裝置中, φ 係與前述實施形態5相同,對於被保持部634Y的碳粉排 出口 B,於透過容器本體633Y的開口部A之垂直方向相 反側的位置,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31g嚙 合來配設碳粉容器632Y的齒輪33c,所以,使碳粉排出 口 B的開閉與齒輪33c對驅動齒輪31g的接觸分離與碳粉 容器632Y的裝卸動作連動,可以順利且確實地進行。藉 此,碳粉容器632Y之更換時的操作性 '作業性可被提高 ,能確實減輕碳粉污染的發生。另外,於本實施形態6中 ,係與前述實施形態5相同,被保持部634Y的碳粉排出 -84- (80) 1332128 口 B被配設於比容器本體633Y更位於裝著方向深側,能 使碳粉排出口 B的開閉與碳粉容器632Y的裝卸動作連動 而順利且確實地進行。藉此,碳粉容器63 2Y的更換時的 操作性、作業性可被提高,能卻實地減輕碳粉污染的發生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6中,係與前述實施形態5相同, 被保持部634Y的碳粉排出口 B爲被配設於比容器本體 63 3 Y的開口部A更位於垂直方向下方,能順利且卻實地 φ 進行從碳粉容器632Y的裝著動作連動而開放的碳粉排出 口 B之碳粉的排出。藉此,碳粉容器632Y的更換時之操 作性、作業性可被提高,能卻實地減輕碳粉污染的發生。 [實施形態7] 以第32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7。第32圖 係表示實施形態7中之碳粉容器的剖面圖。本實施形態7 之碳粉容器,主要係:容器本體73 3 Y與被保持部734Y φ 一同地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點、 及作爲運送構件而設置有螺管181Y之點,與藉由容器本 體旋轉,而將收容於內部的碳粉運送至開口部A的前述各 實施形態者不同。 如第32圖所示般,碳粉容器732Y主要係以:容器本 體73 3Y與被保持部73 4Y所構成。於容器本體73 3Y的頭 部設置有開口部A,於該開口部A的外周部可旋轉自如地 設置有齒輪33〇。齒輪33c係與裝置本體1〇〇的驅動齒輪 嚙合來旋轉驅動螺管181Y。 -85- (81) 1332128 於齒輪33c設置有旋轉軸180Y而成爲一體,於旋轉 軸180Y連結有螺旋狀的螺管181Y。旋轉軸180Y的一端 係被被保持部734Y的軸承部3 4a4所支撐。螺管181Y係 從容器本體733 Y內部的開口部A延伸設置至後端部(底 部)。然後,藉由齒輪33c轉動容器本體733Y的周圍, 旋轉軸180Y及螺管181Y也被旋轉驅動。
藉此,收容於容器本體733Y內的碳粉,係藉由螺管 181Y的碳粉運送力而被朝向開口部A運送。此處,螺管 1 8 1 Y的外徑係比容器本體73 3 Y的內徑小,對於從容器本 體733Y的內周面遠離的旋轉中心軸附近的碳粉而言,也 會有碳粉運送力作用。進而,螺管181Y係其形狀比較有 撓性,爲只是一端側的支撐,於旋轉時,其姿勢會搖動。 藉此,從容器本體73 3Y的內周面至旋轉中心軸,可整體 性地有碳粉運送力作用。因此,於容器本體733Y收容有 多量的碳粉之狀態下,即使因環境變動或長期間放置等, 而使碳粉產生凝集時,藉由螺管181Y的碳粉運送力,可 使該凝集狀態變弱,能抑制排出碳粉量的降低。
此處,本實施形態7的碳粉容器732Y也與前述各實 施形態者相同,驅動齒輪31g驅動時,藉由齒輪33c從驅 動齒輪31g接受之力量,被保持部734Y被往下方彈撥。 另外,對於被保持部734Y的碳粉排出口 B,於透過容器 本體733Υ的開口部Α之垂直方向相反側的位置,與影像 形成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31g嚙合,而配設碳粉容器 732Y的齒輪33c。另外,被保持部7 34Y的碳粉排出口 B -86- (82) 1332128 比容器本體733Y更被配設於容器本體裝著方向深側。進 而’被保持部734 Y的碳粉排出口 B被配設於比容器本體 733Y的開口部A更位於垂直方向下方。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7中,係與前述各實施 形態相同,碳粉容器732 Y的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可 被提高,能確實減輕碳粉污染的發生。另外,於本實施形 態7中,作爲運送構件雖使用螺管1 81 Y,但是,作爲運 送構件也可以使用螺桿。而且,於該情形,也可以獲得與 本實施形態7同樣的效果。 [實施形態8] 以第3 3圖及第3 4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8 。第3 3圖係表示實施形態8中之碳粉容器的剖面圖,爲 相當於述實施形態7之第32圖。本實施形態8之碳粉 容器’作爲運送構件爲使用板狀構件184Y之點,係與前 述實施形態7者不同。 如第33圖所示般,碳粉容器832Y主要係以:容器本 體833Y與被保持部834Y所構成。於容器本體833Y的頭 部設置有開口部A。於該開口部A的外周部設置有可旋轉 自如之齒輪33c。齒輪33c係與前述實施形態7相同,與 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嚙合而被旋轉驅動。 於齒輪33c設置有螺桿棒183Y而成爲一體,於螺桿 棒183Y設置有板狀構件184Y。詳細而言,於螺桿棒 183Y的公螺牙部183Ya螺合板狀構件ι84γ的母羅牙部 -87- (83) 1332128 184 Ya (可以參照第34圖)。參照第34圖,於板狀構件 184Y形成有缺口部,此缺口部與立在容器本體433Y的內 周面之導引部185Y卡合。
參照第33圖,螺桿棒183Y係一端側被被保持部 834Y的軸承部34a4所支撐,另一端側被設置於容器本體 833Y的後端部之軸承部所支撐。而且,藉由齒輪33c轉 動容器本體433 YY的周圍,螺桿棒183Y也一體地被旋轉 驅動。藉此,螺合於螺桿棒183Y的板狀構件184Y,一面 被導引部1WY所導引(與螺桿棒183Y —同被帶動), 一面沿著螺桿的進給方向移動(往開口部A側的箭頭所示 方向之移動)。另外,板狀構件184Y的移動速度,係配 合容器本體833Y的碳粉消耗之速度,而被設定爲比較緩 慢。 如此,收容於容器本體833Y的碳粉,會藉由板狀構 件184 Y的碳粉運送力而被運送至開口部A側。此處,板 φ 狀構件184Y的外徑係形成爲比容器本體83 3 Y的內徑還 小,對於從容器本體833Y的內周面遠離的旋轉中心軸A 附近的碳粉而言,也會有碳粉運送力作用。因此,於容器 本體833Y收容有多量的碳粉之狀態下,即使因環境變動 或長期間放置等,而使碳粉產生凝集時,藉由板狀構件 1 84Y的碳粉運送力,可使該凝集狀態變弱,能抑制排出 碳粉量的降低。 此處,本實施形態8的碳粉容器832Υ,也與前述各 實施形態者相同,驅動齒輪31g驅動時,藉由齒輪33c從 -88- (84) 1332128
驅動齒輪31g接受之力量,被保持部834Y被往下方彈撥 。另外,對於被保持部83 4Y的碳粉排出口 Β,於透過容 器本體83 3 Υ的開口部Α之垂直方向相反側的位置,與影 像形成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31g嚙合,而配設碳粉容 器832Y的齒輪33c。另外,被保持部834Y的碳粉排出口 B比容器本體83 3 Y更被配設於容器本體裝著方向深側。 進而’被保持部83 4 Y的碳粉排出口 B被配設於比容器本 體833Y的開口部A更位於垂直方向下方。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8中,係與前述各實施 形態相同,碳粉容器8 3 2 Y的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可 被提高,能確實減輕碳粉污染的發生。 [實施形態9] 以第3 5圖〜第5 1圖來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9。首 先,影像形成裝置整體的構成、動作,係與前述之第1圖 、第2圖的部分相同,所以,參照第1圖、第2圖及其說 明,同時’利用第35圖及第36圖來說明。 以第35圖來詳細說明將收容於碳粉容器932Y內的碳 粉導入顯影裝置5Y之碳粉補給裝置59。另外,第35圖 係爲了如理解變得容易,而改變碳粉容器932Y、碳粉補 給路徑43Y、60、70、71、顯影裝置5Y的配置方向而加 以圖示。實際上,第35圖中,碳粉容器932Υ與碳粉補給 路徑的一部份之長邊方向,係被配設於紙面垂直方向(可 以參照第1圖)。參照第36圖。設置於裝置本體100的 -89- (85) 1332128 碳粉容器收容部931之各碳粉容器932Y、93 2M、93 2C、 93 2K內的碳粉,係因應各色的顯影裝置內的碳粉消耗’ 而經過各碳粉顔色所設置之碳粉補給路徑適當地被補給至 各顯影裝置內。4個碳粉補給路徑於影像製作製程所使用 的碳粉顏色不同外,幾乎爲相同的構造。
詳細而言,碳粉容器93 2Y —被設定於裝置本體100 的碳粉容器收容部931時(可以參照第37圖),則碳粉 容器收容部931的噴嘴70便被連接於碳粉容器932Y的被 保持部93 4Y。此時,碳粉容器932Y的孔栓構件34d(開閉 構件)於被噴嘴70與爪構件76所夾持之狀態下,將被保 持部93 4 Y的碳粉排出口加以開放。進而,碳粉容器93 2 Y 的容器本體933Y係在其裝著方向後方的位置,可旋轉自 如地被碳粉容器收容部的支撐構件78所支撐。而且,碳 粉容器932Y的容器本體933Y之旋轉驅動的同時,收容 於容器本體933Y內的碳粉從碳粉排出口被排出,從碳粉 排出口被排出的碳粉被移送至噴嘴70內。 另一方面’噴嘴70的另一端被連接於作爲運送管之 軟管71的一端。軟管71係由耐碳粉性優異的撓性材料所 形成’其另一端則被連接於碳粉補給裝置的螺桿泵6〇 (單 栗(monopump))。作爲運送管的軟管71係形成爲其內徑 爲4〜10mm。作爲軟管71的材料,可以使用:聚氨基甲 酸乙醋、硝醯(nitryl ) ' EPDM '矽等之橡膠材料或聚乙 烯、尼龍等之樹脂材料。藉由使用此種撓性軟管71,碳粉 補給路徑的布置自由度增加,影像形成裝置可被小型化。 -90- (86) 1332128 螺桿泵60係吸引型一軸偏心螺桿泵,以:轉子6 1、 定子62、吸引口 63、萬向接頭64、電動機66等所構成》 轉子61'定子62、萬向接頭64等係被收容於未圖示出的 機殻內。定子62係由橡膠等之彈性材料所形成的母螺牙 狀構件,於其內部形成有雙節距的螺旋溝。轉子61係由 金屬等之剛性材料所形成的軸被扭轉爲螺旋狀而形成的公 螺牙狀構件,可轉動自如地被插入於定子62內。轉子61
的一端係介由萬向接頭64而可旋轉自如地被連結於電動 機66。另外,在本實施形態9中,轉子61的螺旋方向( 捲繞方向)及旋轉方向係被設定成與形成於碳粉容器 93 2Y的容器本體933Y之突起33b的螺旋方向(捲繞方向 )及旋轉方向一致。 如此構成之螺桿泵60,係藉由電動機66而使定子62 內的轉子61往特定方向(從碳粉運送方向上游側來看, 爲反時鐘方向)旋轉驅動,而使吸引口 63產生吸引力( 將軟管71內的空氣予以送出,而使軟管71內產生負壓) 。藉此,碳粉容器93 2Y內的碳粉與空氣一同地介由軟管 71而被吸引口 63吸引。被吸引至吸引口 63的碳粉,則被 送入定子62與轉子61之間隙,沿著轉子61的旋轉而被 送至另一端側。被送出的碳粉則從螺桿泵60的送出口 67 而被排出,並介由碳粉運送管43Y而被補給至顯影裝置 5Y內(第35圖中之虛線箭頭所示方向的移動)。 如此,於本實施形態9中,係利用藉由螺桿泵60之 吸引力,可使噴嘴70 (或孔栓構件34d)的口徑形成爲比 -91 - (87) (87)
1332128 較小,可不使從碳粉容器932Y的碳粉排出口 B所被排 的碳粉飛散於外部而充分予以移送。另外,於本實施形 9中,使螺桿泵60的轉子61從碳粉運送方向上游側來 爲反時鐘方向旋轉》另外,將轉子61的螺旋方向(捲 方向)設定爲右方向。藉此,藉由轉子61的旋轉,於 桿泵60內形成右向的渦氣流。 如第37圖所示般,於本實施形態9中,被設定於 體蓋110被開放的裝置本體100(碳粉容器收容部931 之碳粉容器932Y、932M、932C、932K的握持部33d的 近,並不設置將容器本體93 3Y加以旋轉驅動之驅動機 、或碳粉容器932Y的裝卸方向的防止脫離機構等。因 ,於被設定於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932Y、932M 93 2C、932K之握持部33d的附近,可以充分確保裝卸 作所必要的空間(使用者之手進入的空間)。進而,可 被設定於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932Y、932M、932C 93 2K之握持部33d的附近之外觀變好看。即可以提供 作性與設計性良好的影像形成裝置。另外,此種構成, 藉由將旋轉驅動容器本體933Y之驅動機構、或碳粉容 93 2 Y的裝卸方向的防止脫離機構(後述之臂對80)等 設於裝置本體1 0 0的深側來達成。 接著,以第38圖〜第41圖來說明碳粉容器。如先 說明般’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 1可裝卸自如地設置有4 略圓筒狀的碳粉容器93 2Y' 932M、93 2C、93 2K (碳粉 )。碳粉容器932Y、932M、932C、932K於分別到達壽 出 態 看 繞 螺 本 ) 附 構 此 ' 操 使 操 係 器 配 上,. 刖 個 瓶 命 -92- (88) 1332128 時(收容的碳粉幾乎全部被消耗而成爲空瓶時),被更換 爲新品。然後,收容於碳粉容器932Y、93 2M、93 2C、 93 2K內的各色的碳粉,係分別經過第35圖說明的碳粉補 給路徑而被適當地補給至各影像製作部6Y、6M、6C、6K 的顯影裝置。 第38圖係表示碳粉容器932Y的斜視圖。第39圖係 表示碳粉容器93 2Y的頭部側(設置有被保持部93 4Y之
側)的剖面圖。第40圖係從Μ視圖方向來看第3 9圖的碳 粉容器932Υ之圖。第41圖係表示碳粉容器932Υ的後方 之剖面圖。另外,其他3個碳粉容器93 2Μ、932C ' 93 2Κ 也除了所收容的碳粉之顏色不同與凹部34m及凸部34η的 位置以外,係與收容黃色碳粉的碳粉容器932Υ幾乎同樣 的構成。以下,適當地省略其他3個碳粉容器9 3 2Μ ' 93 2C、93 2Κ的說明,只做收容有黃色碳粉的碳粉容器 93 2Υ的說明。 如第38圖所示般,碳粉容器932Υ主要係以:容器本 體933Υ、及設置於其頭部的被保持部9 3 4Υ (瓶蓋體)所 構成。於容器本體933Υ的頭部設置有:與容器本體933Υ —體地旋轉之齒輪33c及開口部Α (可以參照第39圖) 。開口部A係設置於容器本體93 3 Y的頭部(於裝著動作 中’成爲前方之位置),爲將收容於容器本體9WY內的 碳粉朝向被保持部934Υ內的空間(空洞)排出者。另外 ’從容器本體933Υ內對被保持部934Υ內的空間之碳粉 運送(容器本體933Υ的旋轉驅動),係被適當地進行’ -93- (89) 1332128 使得被保持部934 Y內的碳粉不低於特定的吃水線以下。
齒輪33c係與設置於裝置本體1〇〇的碳粉容器收容部 931之驅動部的驅動齒輪31g嚙合,以旋轉軸(第39圖中 的一點虛線)爲中心來使容器本體933Y旋轉驅動者。詳 細而言,齒輪33c係從形成於被保持部934Y的缺口部 3 4h露出,於第39圖及第40圖所示之嚙合位置D與裝置 本體1〇〇的驅動齒輪31g嚙合。然後,驅動力從驅動齒輪 31g而被傳達至齒輪33c,容器本體933Y成爲往第40圖 的U方向旋轉。另外,於本實施形態9中,驅動齒輪31g 及齒輪33c係正齒輪。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9中,驅動齒輪31g往第40圖 的箭頭所示方向旋轉驅動時(主要爲碳粉補給時),藉由 齒輪33c從驅動齒輪31g所受到的力量,將被保持部 934Y (或容器本體933Y)往下方彈撥,如此構成碳粉容 器9;32Y及裝置本體1〇〇。具體而言,參照第40圖,齒輪 33c與驅動齒輪31g的嚙合位置D,係被設置於從齒輪 33c的最上部至1/4旋轉下游側的範圍X(不包含最上部 與1/4旋轉位置)。藉由此種構成,於驅動齒輪31g對齒 輪33c的齒面垂直作用之力,並不產生作用於垂直方向下 方之分力,被保持部934Y不會上下大爲搖動,對於連通 於碳粉排出口 B之噴嘴70的密封性可以維持,從碳粉排 出口 B之碳粉飛散可被抑制。
參照第38圖及第41圖,於容器本體933Y的後方端 面(裝著方向的後方之底部)設置有進行碳粉容器932 Y -94- (90) 1332128
的裝卸作業時,使用者握持用的握持部3 3d。如第41圖所 示般,於握持部33d設置有從端面側至容器本體側,其外 徑變小而形成之細頸部33d 1(拉取部)。此處,細頸部33d 1 的細頸係形成爲吻合一般人的手指。藉此,使用者可一面 無異感地握持握持部33d —面來進行碳粉容器932Y的裝 卸作業。另外,握持部33d係被配設爲成爲使用者進行操 作之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〇〇的前面側(裝著方向的後方) ’對於使用者之操作性、作業性提升。 另外,從裝卸方向來看,外持部33d係被形成爲對於 容器本體933Y的後方端面的中心(旋轉中心,幾乎爲重 心位置),幾乎爲點對稱。具體而言,握持部33d從裝卸 方向來看,係被形成爲略圓形。藉此,與容器本體933Y 的旋轉方向之姿勢(旋轉角度)無關,可使對於進行裝卸 操作的使用者之握持部33d的姿勢經常成爲一定。另外, 於本實施形態9中,雖將從裝卸方向來看之握持部33d的 形狀做成略圓形,但是,也可以將從裝卸方向來看之握持 部33d的形狀做成齒輪形狀或花瓣形狀。 另外,外持部33d係被形成爲,正交於其裝卸方向的 投影面,不超過正交於容器本體93 3 Y的裝卸方向之投影 面。藉此,碳粉容器9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931之裝卸 動作,握持部33d不會成爲障礙(握持部33d不會夠到碳 粉容器收容部9 3 1 ),可以順利地進行。另外,可以將碳 粉容器收容部931的裝著口配合容器本體93 3Y及被保持 部9 3 4 Y的大小而設定爲必要的最小限度之大小。 -95- (91) 1332128 另外’握持部33d係被形成於容器本體933Y的後方 端面’且爲容器本體933Y的旋轉中心軸上(幾乎成爲重 心的位置)。藉此,容器本體933Y可被順利地旋轉驅動 。即在握持部33d被配置於從旋轉中心軸偏離之位置的情 形’藉由握持部33d之旋轉慣性力會不均勻地作用於容器 本體93 3 Y。
另外,於容器本體93 3Y的內周面設置有螺旋狀的突 起33b ((從外周面側來看時,成爲螺旋狀的溝)。此螺 旋狀的突起33b係使容器本體93 3Y往特定方向旋轉驅動 ,而從開口部A將碳粉予以排出者。如此構成之容器本體 93 3Y可將配設於其周面上之齒輪33c予以射出成形後, 與握持部33d —同地以吹製成形來製造。 如此構成之容器本體933Y,係於碳粉容器932Y被設 定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 1之狀態下,於其裝著方向的後方 位置33Ya,藉由被配設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支撐構 件78於斜下方被以2點支撐(可以參照第40圖及第49 圖)。然後,被保持部934Y以非旋轉方式被碳粉容器收 容部931的保持部73所保持,於容器本體933Y藉由支撐 構件78可旋轉地被2點支撐之狀態下,於碳粉補給時, 容器本體933Y被旋轉驅動。藉此,容器本體933Y可平 衡性良好、低振動地被旋轉驅動,而且,旋轉驅動時之負 荷也可被減輕,驅動部的破損 '異常聲音或來自碳粉容器 93 2Y的碳粉飛散可確實被減輕。另外,可平衡性良好、 低振動來旋轉驅動碳粉容器932Y,所以,可將支撐構件 -96- (92) 1332128 78當成旋轉滾子。
此處,於碳粉容器932Y被設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 931之狀態下,於容器本體933Y藉由支撐構件78而被支 撐之區域33 Ya(抵接支撐構件78之區域),並不形成突 起33b (可以參照第49圖)。即於容器本體93 3 Y的後方 並不設置突起33b,於其後方中之外周面不形成凹凸。藉 此,容器本體93 3 Y可一面被支撐構件78所支撐,一面不 大爲搖動而平滑地被旋轉驅動。 另外,本實施形態9中之碳粉容器93 2Y係於開口部 A設置有與容器本體933Y —同旋轉之攪拌構件33f。攪拌 構件33f係從被保持部934Y內的空間朝向容器本體933Y 內而延伸設置之同時,對於旋轉軸(第39圖中之一點虛 線)爲斜向配設之棒狀構件。攪拌構件33f與容器本體 93 3Y —同旋轉,藉此,從開口部A之碳粉排出性得以提 升。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9中,使碳粉容器93 2Y的容器 本體93 3 Y往從碳粉運送方向上游側來看爲反時鐘方向旋 轉。另外,將容器本體933Y中之突起33b的螺旋方向( 捲繞方向)設定爲右方向。藉此,藉由容器本體933Y的 旋轉,於碳粉容器932Y內形成右旋的渦氣流(與形成於 螺桿泵60內的渦氣流的旋轉方向爲相同方向)。 參照第38圖及第39圖,被保持部934Y係以:蓋體 34a、蓋體蓋34b、保持部34c、作爲開閉構件之孔栓構件 34d、襯墊34e、ID晶片35等所構成》另外,參照第38 -97- (93) 1332128 圖及第40圖,於被保持部934Y的兩側面設置有碳粉容器 收容部931的定位構件31c卡合之卡合部34g(溝部)。另 外,於被保持部934Y的端面設置有碳粉容器收容部93 1 的嵌合構件31d嵌合之凹部3 4m。另外,於被保持部 934 Y的周面設置有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別的嵌合構件 (未圖示出)嵌合之凸部34η。進而,於被保持部93 4Y 的上方設置有齒輪34c的一部份露出的缺口部34h。
被保持部934Y係透過開口部A而與容器本體93 3Y 連通,將從開口部A所被排出的碳粉從碳粉排出口 B予以 排出(第39圖中之虛線箭頭方向的移動)。此處,於本 實施形態9中,形成於被保持部934Y的內部之空洞(空 間)係被形成爲略圓柱狀。進而,從形成於被保持部 934Y的內部之略圓柱狀的空洞至碳粉排出口 b之碳粉排 出路徑(垂直路徑)係被形成爲磨缽狀。藉此,藉由容器 本體933 Y的旋轉,被排出於被保持部134Y的碳粉可朝 向碳粉排出口 B有效率地被接受。因此,從碳粉排出口 b 被排出而在軟管71內移動的碳粉之碳粉運送性得以提升 被保持部934Y並不與容器本體133Y的旋轉連動, 於卡合部34g已卡合於定位構件31c之狀態下,以非旋轉 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 1的保持部73 (可以參照 桌36圖及% 42圖)。被保持部934Y的蓋體蓋34b係被 接著於蓋體34a的周面。於蓋體蓋34b的前端設置有爪 34bl。藉由此爪34bl與形成於容器本體933Y的頭部之卡 -98 - (94) 1332128 合構件卡合’容器本體933Y可相對旋轉地被保持於被保 持部934Y。此處,爲了能順利進行容器本體93 3 Y的旋 轉驅動’被保持部934Y的爪34bl與容器本體933Y的卡 合構件,係設置有適當的餘隙而被卡合。
另外’被保持部93 4Y係於與容器本體93 3 Y的開口 部A的周圍之前端面33a對向之對向面接著有密封構件 37。密封構件37係於開口部a的周圍將容器本體93 3Y 及被保持部934Y的相互對向面之間隙加以密封者,係以 發泡聚氨基甲酸乙酯等之彈性材料所形成。 另外’於被保持部934Y的下方設置有保持部34c。 於保持部34c設置有與碳粉容器932γ的裝卸動作連動而 將碳粉排出口 B加以開閉之開閉構件的孔栓構件34d(擋板 )。詳細而言,係於保持部34c內設有可於第38圖的左右 方向移動之孔栓構件34d,而被滑動部34cl、34c2所包圍 。於保持部34c的底面設置有裝置本體1〇〇的爪構件76 與孔栓構件34d卡合,且孔栓構件34d可相對移動之空間 (凹部)。 於孔栓構件34d的兩端設置有爲了抑制碳粉從孔栓構 件34d附近漏出之G油封等之襯墊34e。此襯墊34e係其 唇部與孔栓構件34d的外周面,及與孔栓構件34d的端面 密接而相對移動的噴嘴70的外周面滑接,所以,即使進 行碳粉排出口 B的開閉,也可以維持高的密封性。 進而,於保持部3 4c與蓋體34a的卡合部,設置有爲 了抑制碳粉從雙方的間隙瘺出之〇形環等之襯墊。另外, -99- (95) 1332128 如將碳粉容器932Y設定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時,於孔 栓構件34d的右端卡合有作爲將孔栓構件34d往閉鎖碳粉 排出口 B之方向的彈撥手段之爪構件76(可以參照第38 圖、第46圖等)。
另外,被保持部934Y的ID晶片35係與碳粉容器 9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裝著動作連動,對碳粉容 器收容部931的通訊電路74以預定距離分開而面對。詳 細而言,ID晶片35係被配設於對碳粉容器收容部93 1的 裝著方向(第38圖之箭頭所示方向)突出之被保持部 934Y的突出部34al上,且正交於裝著方向之面上。並且 ’ ID晶片35在被保持部934Y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 93 1之狀態下,與裝置本體的通訊電路74之間進行非接觸 式通訊(無線通訊)。 此處,於ID晶片35事先記憶有關於碳粉容器93 2Y 之種種的資訊。另一方面,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通訊電 路74係在碳粉容器932Y被設定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 狀態下,與ID晶片3 5之間以無線收授資訊。即被記憶於 ID晶片35的資訊會透過通訊電路74而被送訊至裝置本 體100的控制部75 (可以參照第38圖),以控制部75所 取得的裝置本體100的資訊可透過通訊電路74而被送訊 至ID晶片35而被加以記憶。 另外,於ID晶片35記憶有:碳粉顏色、碳粉的製造 號碼(製造批號)、碳粉的製造年月日等之有關碳粉的資 訊、或再利用次數、再利用年月日、再利用製造商等之碳 -100- (96) 1332128 粉容器932Y的有關再利用之資訊。並且,碳粉容器932γ 一被設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 3 1時,則被記憶於I d晶片 35之資訊會透過通訊電路74而被送訊至裝置本體1〇〇的 控制部75»並且’依據這些資訊,裝置本體10〇被最佳地 控制。例如’碳粉顏色在與應該設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 碳粉顏色不同的情形,則可停止碳粉補給裝置的運轉,因 應製造號碼或再利用製造商而變更影像製作條件。
另外,於被保持部934Υ的保持部34c設置有與對碳 粉容器收容部93 1的裝卸動作連動而於碳粉容器收容部 931滑動的滑動部34cl、34c2。詳細而言,第1滑動部 34cl係被形成爲對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滑合面31a (上 面,可以參照第42圖)成爲平行之平面部,且被配設於 進行裝卸動作之被保持部93 4 Y的底部。另外,第2滑動 部34c2係被形成爲對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滑合面(側 面)成爲平行的平面部,且被配設於進行裝卸動作的被保 持部9 3 4 Y的側部。 另外,參照第38圖及第40圖,於被保持部934Y的 端面,且是突出部34al的附近,設置有與碳粉容器收容 部931的嵌合構件31d嵌合之凹部34m。此凹部34m之構 造,係於對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裝著操作正確時(被裝 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 1的正規位置時),能與對應的嵌 合構件3 1 d嵌合》 具體而言,係如第40圖所示般,因應收容於碳粉容 器(容器本體)之碳粉顔色,而被配設於凹部3 4m的位置 -101 - (97) 1332128
不同之位置。對應青綠色之碳粉容器的凹部3 4m (C)與 碳粉容器收容部的嵌合構件(未圖示出),係被配設於最 上方,對應洋紅色之碳粉容器的凹部34m(M)與碳粉容器 收容部的嵌合構件(未圖示出),係被配設置於中段上方 ,對應黃色之碳粉容器的凹部34m(Y)與碳粉容器收容部 的嵌合構件31d,係被配設中段下方,對應黑色之碳粉容 器的凹部3 4m (K)與碳粉容器收容部的嵌合構件(未圖 示出),係被配設於最下方。藉由此種構成,於預定顏色 的碳粉容器收容部(例如,青綠色的碳粉容器收容部)設 定不同顏色的碳粉容器(例如,黃色的碳粉容器),無法 形成所期望的彩色影像之不良可以被抑制。 同樣地,參照第38圖及第40圖,於被保持部93 4Y 的周面設置有別的嵌合構件(未圖示出)嵌合之凸部34η 。此凸部34η係與前述的凹部34m相同,於對碳粉容器收 容部931的裝著操作正確時,可與對應的嵌合構件嵌合。 雖然省略圖示,但是,因應收容於碳粉容器(容器本體) 之碳粉的顏色,凸部3 4η的位置被配設於不同的位置。藉 由此種構成,與前述之凹部3 4m相同,可以抑制碳粉容器 對碳粉容器收容部的錯誤設定。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9中,作爲收容於碳粉容器 932Y、932M、932C、932K的碳粉,於設體積平均粒徑爲 Dv(/zm)、個數平均粒徑爲Dn(jt/m)時,係使用形成爲如 下的關係成立者。 -102- (98)1332128 3 ^ Dv ^ 8 ···(!) 1.00^ Dv/Dn ^ 1.40 ··. ( 2 )
藉此,於顯影工程時,因應影像圖案來進行碳粉粒子 之選擇’可以維持良好的畫質,而且,於顯影裝置中,即 使被長時間攪拌,也可以維持良好的顯影性。進而,不會 塞住軟管71等的碳粉補給路徑,碳粉可有效率且確實地 被運送。另外,碳粉的體積平均粒徑及個數平均粒徑的測 定,可代表性地使用柯特(Coulter)計數式粒度分布測定 器「柯特計數器一 TA-2」(柯特公司製)或「柯特 multisizer-2」(柯特公司製)來測定。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9中,作爲收容於碳粉容器 93 2Y、932M、93 2C、93 2K內的碳粉,係使用其形狀係數 SF-1爲100〜180的範圍,形狀係數SF—2爲100〜180 之範圍而形成的略球形碳粉。藉此,可以一面維持高的轉 印效率,也可以一面抑制清潔性能的降低。進而,不會塞 住軟管71等的碳粉補給路徑,可有效率且確實地運送碳 粉》此處,形狀係數SF— 1係表示碳粉粒子的球形度,以 下式求得。 SF-1 =(M2/S)x ( 1 00 π /4 ) 於上式中,Μ係碳粉粒子之投影面中的最大粒徑(粒 徑中之最大的粒徑),S係碳粉粒子的投影面的面積。因 -103- (99) 1332128 此’形狀係數SF-1爲100之碳粉粒子,細微真球,比100 更大者,球形度變低。 另外,形狀係數SF-2係表示碳粉粒子的凹凸度,以 下式求得。 SF-2 = ( N2/S ) X ( 100/4 π )
於上式中,N係碳粉粒子的投影面之周長,S係碳粉 粒子之投影面的面積。因此,形狀係數SF— 2爲100之碳 粉粒子,係表示沒有凹凸,比100愈大,凹凸變得愈大。 另外,形狀係數SF— 1及形狀係數SF- 2係以影像解析裝 置「LUSEX3」(NIRECO公司製)來解析以掃瞄型電子顯 微鏡「S-800」(日立製作所製)所攝影的碳粉粒子的相 片而求得。 接著,以第42圖〜第44圖來說明碳粉容器收容部 931的構成。參照第42圖,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設置有 4個之碳粉容器932Y、932M、932C、932K的被保持部之 滑動部滑動的滑合面31a、決定被保持部的保持部34c的 位置之保持部73、支撐容器本體的後方之支撐構件78、 噴嘴70、對容器本體933Y傳達旋轉驅動力之驅動不(設 置有驅動齒輪31g) '通訊電路74、與碳粉容器932Y的 裝著動作連動而將被保持部93 4 Y朝向保持部73彈撥之臂 對80、將孔栓構件34d往閉鎖碳粉容器932Y的碳粉排出 口 B之方向彈撥的爪構件(彈撥手段)76等。 -104- (100) 1332128 保持部73係以非旋轉方式分別保持碳粉容器93 2Y、 932Μ' 932C、932Κ的被保持部。保持部73係以:抵接保 持部34c之滑合面或抵接蓋體蓋34b的一部份之抵接面等 所構成。於保持部73的滑合面(側面)設置有與被保持 部934Y的裝著動作連動而進行定位的定位構件31c (可 以參照第6圖)。定位構件31c係沿著碳粉容器93 2Y的 裝卸方向而延伸設置的凸部。
另外,於保持部73的滑合面(底面)設置有往與被 保持部93 4 Y的脫離動作連動而將碳粉排出口 B加以閉鎖 之方向彈撥孔栓構件34d的爪構件76(可以參照第38圖 、第45圖、第47圖、第49圖)。爪構件76係以旋轉支 軸7 6a爲中心,可往第38圖中的兩箭頭所示方向旋轉地 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 1。具體而言,爪構件76係藉 由未圖示出的板狀彈簧,從不妨礙被保持部934Y的裝卸 之退避位置被彈撥於突出至與孔栓構件3 4d卡合之位置的 方向(第47圖之箭頭R2方向的彈撥)。 進而,於保持部73的深側之面上配設有通訊電路74 或嵌合構件31d。於保持部73內設置有各碳粉顏色之前述 第9圖所是的噴嘴70。於噴嘴70設置有與形成於碳粉容 器932Y的被保持部934Y之碳粉排出口 B連通的碳粉補 給口 70a。 參照第42圖及第43圖,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中之 保持部73的附近(碳粉容器的被保持部被插入保持部前 的位置),設置有各碳粉顔色之臂對80。如第43圖所示 -105- (101) 般’臂對80係個別被設置於夾住碳粉容器的被保持部之 兩側的位置。參照第44圖,臂對80係以:第1臂81、第 2臂82、支軸83、扭轉彈簧84等所構成。臂對80係透過 支軸83而被設置成爲一體,而且,藉由扭轉彈簧84對以 支軸83爲中心之旋轉方向的雙方向作用力量者。具體而 言’係藉由第1臂81與第2臂82而對以支軸83爲中心 的旋轉方向的雙方向作用力量。該力量係第1臂81與第2 臂82所形成角度愈大而變得愈大。 如此構成之臂對80係作用爲與碳粉容器932Y的裝著 動作連動,而將被保持部934Y (碳粉容器932Y)朝向保 持部73彈撥(第3 6圖的箭頭Q方向之彈撥)的彈撥構件 。進而,臂對80也作用爲與碳粉容器93 2Y的脫離動作連 動,而往使被保持部934Y (碳粉容器932Y)從保持部73 脫離之方向(第36圖之箭頭Q的相反方向)彈撥之彈撥 構件。 另外,支撐構件78係被配設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 中之碳粉容器932 Y的裝著口附近。而且,於碳粉容器 932Y被設定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之狀態下,於其後方 位置33 Ya,藉由支撐構件78於斜下方被以2點支撐。然 後,被保持部934Y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部73所保持,於 碳粉容器932Y的容器本體933Y藉由支撐構件78可旋轉 地被2點支撐之狀態下,於碳粉補給時,容器本體93 3Y 被旋轉驅動。藉此,容器本體933Y可平衡性良好、低振 動地被旋轉驅動,而且,旋轉驅動時之負荷也可被減輕, -106- (102) 1332128 從碳粉容器932Y之碳粉飛散也可確實地被減輕。
以第45圖〜第50圖來說明碳粉容器93 2Y對碳粉容 器收容部93 1之裝卸動作(裝卸操作)。第45圖係從長 邊方向來看黃色的碳粉容器932Y已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 容部93 1的狀態(箭頭所示Q方向的移動)之槪略圖。第 46圖係從上方來表示那時之臂對80與被保持部934Y (保 持部34c)的位置關係之槪略圖。第47圖係從長邊方向來 看碳粉容器932Y的裝著已進行之狀態(碳粉排出口 b的 開放已被開始之狀態)的槪略圖。第48圖係從上方來表 示那時之臂對80與被保持部934Y(保持部34c)的位置 關係之槪略圖。第49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容器932Y 已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狀態(碳粉排出口 B的 開放已完了之狀態)的槪略圖。第50圖係從上方來表示 那時之臂對80與被保持部934Y(保持部34c)的位置關 係之槪略圖。 於將碳粉容器932Y裝著於裝置本體1〇〇的碳粉容器 收容部931的情形,首先,將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 100的前面(第1圖之紙面靠前側)的本體蓋11〇(可以 參照第37圖)加以開啓,使碳粉容器收容部931往前方 露出。之後,參照第45圖,藉由握持握持部33d的使用 者’將碳粉容器932Y朝向碳粉容器收容部931內押入( 箭頭方向Q方向的移動)。即使被保持部934Υ對於容器 本體933Υ而言成爲前方,而沿著容器本體933Υ(或碳粉 容器932Υ)的長邊方向,將碳粉容器932Υ裝著於碳粉容 -107- (103) 1332128 器收容部931。 此時,藉由於碳粉容器932Y的前端側,滑動部34cl 一面滑動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滑合面31a,一面於碳 粉容器932Y的裝著方向後方握持握持部33d之使用者, 平衡性良好地將碳粉容器93 2 Y押入碳粉容器收容部931 內0
然後,參照第46圖,容器本體933Y的保持部34c(被 保持部934Y)—到達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臂對80的位 置時,則第1臂對81抵接保持部34c (被保持部93 4Y) 的前端)’而且’第2臂對82抵接保持部34c (被保持部 934Y)的側面,臂對80被往第46圖中的黑色箭頭所示方 向擴展。而且,臂對80被往黑色箭頭所示方向擴展,藉 由扭轉彈簧84的彈簧立,第i臂對81使力作用於箭頭所 示R1方向’第2臂對82使力作用於箭頭所示r2方向。 此時’第2臂對82於保持部34c的兩側面上相面對,箭 頭所示R2方向的兩方向之力被抵銷。因此,成爲只有藉 由第1臂對81所致之箭頭所示Ri方向的力作用於被保持 部934Y。此力係使碳粉容器932Y由保持部73脫離之方 向的力。 此處’被保持部934Y(滑動部34cl、34c2)其構成 係於被裝卸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時,爲不與支撐構件78 抵接。具體而言,參照第40圖,碳粉容器932γ之構成係 於交於被保持部934Υ的裝卸方向之投影面,於支撐構件 78的附近係不超過容器本體933γ之裝卸方向中的投影面 -108- (104) 1332128 。換言之’碳粉容器932Y之構造爲:從保持部934γ側 而正交於裝卸方向之面來看碳粉容器932Υ時(第40圖) ’則支撐構件78與容器本體933 Υ的抵接部分可以目視( 或被保持部934Υ的輪廓與抵接部分一致)β藉此,碳粉 容器93 2Υ的裝卸動作可以順利地進行,支撐構件78不會 成爲障礙(碳粉容器932Υ不會鉤住支撐構件78) β
之後,容器本體93 3 Υ的保持部34c —到達碳粉容器 收容部931的保持部73時,於第1滑動部34cl的滑合面 31a的滑動之外’第2滑動部34 C2 —面滑動於滑合面(側 面),一面開始被保持部93 4Y的定位。詳細而言,被保 持部934Y的卡合部34g與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定位構 件31c之卡合被開始。此時,藉由臂對80,碳粉容器 932Y的被保持部934Y被朝向保持部73彈撥(往箭頭所 示Q方向的彈撥)。進而,此時,設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 931的保持部73的爪構件76退避於不妨礙被保持部934Y 的裝著之位置(以旋轉支軸76a)爲中心之箭頭所示Ri 方向的旋轉)。即爪構件76係藉由滑動部3 4c 1而被按下 往抵抗板狀彈簧的彈撥力之方向。 之後,碳粉容器93 2 Y的裝著動作進一步進行的,於 卡合部3 4g與定位構件3 1 c已經卡合之狀態下,則開始藉 由孔栓構件34d之碳粉排出口 B的開啓(第47圖的狀態 )。即伴隨噴嘴70的前端被插入保持部34c的孔部,孔 栓構件34d被噴嘴70押動。此時,爪構件76從第45圖 的退避位置突出於與孔栓構件3 4d卡合之位置(以旋轉支 -109- (105) 1332128 軸7 6a爲中心之箭頭所示R2方向的旋轉)。即爪構件76 從藉由滑動部34cl之押動而被開放,藉由未圖示出的板 狀彈簧的彈撥力而上推至預定位置。
此處,第47圖的狀態係孔栓構件34d藉由噴嘴70與 爪構件76而被夾持,碳粉容器收容部931 (保持部73) 中之位置被固定的狀態。然後,從第47圖的狀態,碳粉 容器93 2Y進一步移動往裝著方向(箭頭所示Q方向)時 ’於保持部73中之孔栓構件34d的位置被固定之狀態下 ’進行碳粉排出口 B的開放(孔栓構件34d相對地移動) 進而’此時,藉由作爲彈撥構件之臂對80,碳粉容器 93 2Y的被保持部93 4Y被朝向保持部73彈撥(往箭頭所 示Q方向的彈撥)。詳細而言,參照第48圖,第1臂對 81被押開於保持部34c (被保持部934Y)的前端,抵接 保持部34c側面。在此之同時,第2臂對8.1開始抵接於 保持部34c後端。此時,藉由第1臂對81之箭頭所示R1 方向的兩方向的力被抵銷,只有藉由第2臂對82之箭頭 所示R2方向的力作用於被保持部934Y。此力係將碳粉容 器93 2 Y朝向保持部73彈撥之方向(箭頭所示q方向) 的力。如此,於本實施形態9中,被保持部934Y之往保 持部73的移動與碳粉容器9 32 Y的碳粉排出口 b的開放, 係藉由臂對80的彈撥力來進行。 然後’參照第49圖,於保持部34c抵接保持部73之 位置(抵接基準位置),被保持部93 4Y的位置被決定, -110- (106) 1332128
在此之同時,孔栓構件34d使碳粉排出口 B完全地開放, 而且,碳粉容器932Y的齒輪33c與碳粉容器收容部931 的驅動部的驅動齒輪31g嚙合。另外,做爲電子零件的 ID晶片35於對於通訊電路74可進行無線通訊之位置而 面對。進而,爲了確保碳粉容器的非互換性之凹部34m及 凸部34η與裝置本體的嵌合構件31d、31e嵌合。進而, 容器本體933Y之不具有螺旋狀突起33b的區域33Ya係藉 由支撐構件78而可旋轉地被支撐著。然後,碳粉容器 932Y的碳粉排出口 B與噴嘴70的碳粉補給口 70a連通, 碳粉容器932Y的裝著動作完成。 此時’參照第50圖,第1臂對81爲已以接保持部 3 4c側面之狀態,第2臂對82爲已抵接保持部34c後端之 狀態。藉此,只有藉由第2臂對82之箭頭所示R2方向的 力作用於被保持部934Y。此力係將碳粉容器932Y的被保 持部934Y保持於保持部73的力(定位力)。 如此,藉由設置於裝置本體100的深側之臂對80,可 以確實防止碳粉容器932 Υ之裝卸方向的脫離,所以,不 需要於被設定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碳粉容器932Υ之 握持部33d的附近(裝置本體1〇〇的靠前側)設置碳粉容 器932Y之裝卸方向的防止脫離機構。因此,於被設定於 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932Y的外持部33d的附近,可 以充分確保裝卸操作所必要的空間。進而,可使被設定於 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93 2Y的握持部33d的附近之外 觀變良好。 -111 - (107) 1332128
第51圖係表示於前述之碳粉容器的裝著動作中,被 保持部934Y (碳粉容器932Y)的移動位置與被保持部 93 4 Y從臂對80所接受之負荷的關係曲線圖。如第51圖 所示般’被保持部934Y已經移動到W1位置時(第45圖 、第46圖的位置),被保持部934Y係接受與裝著方向( 箭頭所示Q方向)相反方向的力。即對於藉由臂對80被 朝向保持部73彈撥前之碳粉容器932Y,施加了從保持部 73脫離之方向的力。藉此’使用者係以勝過該力之力量而 將碳粉谷器9 3 2 Y押入保,持部7 3側。因此,之後,對施加 於被保持部934Y之臂對80的彈撥力,負加上藉由使用者 之押入力’碳粉排出口 B的開放可很順勢地被進行。 進而,被保持部934Y已經移動到第51圖之W2的位 置時(第47圖 '第48圖的位置),被保持部934Y成爲 接受裝著方向(箭頭所示Q方向)之力(藉由臂對80的 彈撥力)。此時’被保持部934Y的襯墊34e之密封對象 物係從孔栓構件34d切換爲噴嘴70,其切換速度係藉由臂 對80而被加速,因此,可使基於密封對象物之切換所導 致之密封性降低的時間縮短。而且,被保持部934Y的位 置被定於第51圖中之W3的位置(第49圖、第50圖的 位置)。 如此,於本實施形態9中,碳粉容器932Y的碳粉排 出口 B被開放的速度,並非以使用者的操作速度(押入碳 粉容器的速度)所決定,而係藉由臂對80而機械性地被 決定。因此,被保持部934Y中之密封性降低的時間,不 -112- (108) (108)
1332128 會極端地變長,經常幾乎一定地短,從碳粉排出口 B附 之碳粉飛散可被減輕。 另外,於將碳粉容器932Y從裝置本體1〇〇的碳粉 器收容部93 1取出(脫離)之情形,係以與前述之裝著 的步驟相反的步驟來進行操作。首先,與藉由握持握持 33d之使用者,碳粉容器932Y從保持部73脫離之動作 動,於保持部73中之孔栓構件34d的位置藉由噴嘴70 爪構件76而被固定之狀態下,孔栓構件34d被爪構件 所彈撥,進行碳粉排出口 B的閉鎖(從第49圖往第47 之狀態的移動)。此時,孔栓構件34d的端面(第47 的左側端面)係與形成於被保持部934Y的嵌合部嵌合 藉由孔栓構件34d之碳粉排出口 B的閉鎖完成。之後, 第47圖的狀態,碳粉容器932Y進一步往脫離方向(與 頭所示Q相反的方向)移動時,爪構件76移動至不妨 被保持部934Y的脫離之位置(第45圖的狀態)。然後 被保持部934Y完全脫離後,爪構件76從藉由滑動 34c 1所致之押動被開放,藉由板狀彈簧的彈撥力而回到 定位置。另外,支撐構件78也不會成爲障礙(碳粉容 932Y不會鉤住支撐構件78),碳粉容器932Y的脫離 作也可順利地被進行。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9中之影像形成裝置 ’以使用者一面握持握持部33d —面所進行之碳粉容 93 2Y的滑動部3 4c 1滑動於滑合面31a上之一個動作( 了本體蓋110之開閉動作),碳粉容器932Y的裝著動 近 容 時 部 連 及 7 6 圖 圖 » 從 箭 礙 9 部 預 器 動 中 器 除 作 -113- (109) 1332128
及脫離動作即可完成。另外,本實施形態9之碳粉容器 932Y係具備碳粉排出口 B被朝向垂直方向下方配設的被 保持部934Y,該碳粉排出口 B (或孔栓構件34d)被配設 於比開口部A更位於垂直方向下方,而且,與裝著動作連 動,孔栓構件34d被確實定位後,被噴嘴70押動,而將 被以襯墊34e所密封的碳粉排出口 B加以開放,所以,碳 粉排出口 B的碳粉污染少,使用者接觸碳粉排出口 B而被 碳粉污染之不良可被抑制。 另外,碳粉容器93 2 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93 1之裝卸 動作,係成爲伴隨滑動部34cl的滑動之一個動作,碳粉 容器932Y的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得以提升。特別是 ,藉由於被保持部934Y的底面設置滑動部34cl,滑動部 34cl可一面支撐碳粉容器932Y —面滑動於滑合面31a。 進而,碳粉容器932 Y的裝著動作,係使用者在直接握持 握持部33d之狀態下,開始滑動部3 4c 1的滑動,之後, 與臂對80的彈撥一同地開始被保持部934Y的定位,之後 ,開始噴嘴70的插入,滑動結束,同時,被保持部93 4Y 的定位與噴嘴70的插入與驅動部的連結結束。藉此,使 用者在被保持部934Y的滑動(一個動作的裝著動作)進 行之同時,體驗藉由被保持部9 3 4Y的定位所致之點擊感 ,得以確認裝著動作並無錯誤操作產生。 另外,碳粉容器932Y並非從碳粉容器收容部931 ( 裝置本體1〇〇)的上方加以載置,而是從碳粉容器收容部 931 (裝置本體100)的前面被裝卸,碳粉容器收容部931 -114- (110) 1332128 的上方之配置的自由度提高。例如,即使在碳粉補給裝置 的正上方配設掃描器(原稿讀入部)之情形’碳粉容器 93 2 Y的裝卸之操作性、作業性也不會降低。進而,對於
碳粉容器932Y的齒輪33c與裝置本體1〇〇的驅動齒輪 31g的嚙合位置D之配置的自由度也提高。另外,碳粉容 器932Y係以其長邊方向爲水平方向而被設置於裝置本體 100,所以不會對影像形成裝置100整體的高度方向的配 置產生影響,可使碳粉容器93 2 Y的碳粉容量變多,能減 少其之更換頻度。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9之影像形成裝置中, 將碳粉容器93 2 Y對於碳粉容器收容部93 1進行裝卸時, 與一面握持設置於容器本體93 3 Y的後方之握持部33d, 一面沿著容器本體93 3Y的長邊方向所進行的裝卸動作連 動,來進行藉由被保持部934Y的孔栓構件34d之碳粉排 出口 B的開閉,所以,碳粉排出口 B的開閉動作係與裝卸 動作一同地可確實且順利地進行。因此,碳粉容器932Y 的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提高,碳粉污染的發生可確實 地被減輕。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9之影像形成裝置中,碳粉容器 93 2Y的被保持部93 4Y係對於容器本體933Y成爲裝著方 向的前方,而沿著容器本體933Y的長邊方向來裝著於碳 粉容器收容部931,於容器本體9WY中之裝著方向的後 方位置中’被碳粉容器收容部93 1的支撐構件78所支擦 ,如此來構成碳粉容器932 Υ。因此,於裝卸操作中、碳 -115- (111) 1332128 粉補給時,碳粉容器932Y整體的姿勢變得穩定,所以, 碳粉容器93 2Y的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提高,碳粉污 染的發生可確實地被減輕。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9中,與碳粉容器93 2Y的裝著 動作連動,以臂對80 (彈撥構件)而將碳粉容器93 2Y朝 向碳粉容器收容部931的保持部73彈撥,來構成碳粉容 器收容部931。藉此,可不使碳粉容器932Y的碳粉排出 量或更換時之操作性降低,與藉由使用者之碳粉容器 93 2Y的更換時之操作無關,可以確實減輕碳粉飛散的發 生。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 9中,雖於碳粉容器93 2Y、 932M、932C、93 2K的容器本體內只收容碳粉,但是,也 可以對將由碳粉與載體所形成的2成分顯影劑適當供給至 顯影裝置之影像形成裝置,於碳粉容器932Y、932M、 932C、932K的容器本體內收容2成分顯影劑。即使在該 φ 情形,也可以獲得與前述之本實施形態9同樣的效果。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9中,於容器本體933Y的內周 面形成突起33b而成爲一體’來旋轉驅動容器本體933Y 。對於此,也可於容器本體933Y的內部旋轉自如地保持 螺管或螺桿’不使容器本體933Y旋轉,藉由齒輪33c來 旋轉驅動螺管或螺桿。在該情形,也可以獲得與前述之本 實施形態9同樣的效果。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9中,於碳粉補給裝置設置對軟 管71的內部送出空氣之吸引型螺桿泵6〇。相對於此,也 -116- (112) 1332128 可以於碳粉補給裝置設置對軟管71的內部送入空氣之吐 出型螺桿泵。進而,作爲連接於軟管71之泵,也可以使 用膜片式空氣泵。然後,於使用這些泵之情形,也可以獲 得與前述之實施形態9同樣的效果。 [實施形態10]
以第52圖〜第56A、B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 態。第5 2圖係表示實施形態1 〇中之碳粉容器的頭部側之 剖面圖,係相當於前述實施形態9中之第3 9圖。 參照第52圖,本實施形態10中之碳粉容器1032Y係 與前述實施形態9者不同,於被保持部1 034Y設置有作爲 彈撥手段之壓縮彈簧34f。詳細而言,於孔栓構件34d的 右端設置有將孔栓構件34d往閉鎖碳粉排出口 B的方向彈 撥之壓縮彈簧34f(彈撥構件)。另外,作爲電子零件(記 億手段)之ID晶片35,其構成係與裝置本體的通訊電路 (端子)74直接接觸。 被保持部1 034Y的ID晶片35係與碳粉容器1 032Y 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卸動作連動,而與碳粉容器收 容部31的通訊電路74 (連接端子)接觸分離。詳細而言 ,ID晶片35係被設置於與對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 卸方向(第53A'B圖的箭頭所示方向)正交的被保持部 1034Y之面上’且在裝卸動作中,面對通訊電路74的位 置。 如此’ ID晶片3 5係與以一個動作所被進行的碳粉容 -117- (113) (113)
1332128 器1032Y的裝卸動作(直線之動作)連動,與設置於裝 本體100的通訊電路74接觸,所以,ID晶片35與通 電路74的接觸性提升。即對於被固設於裝置本體1〇〇 ( 粉容器收容部31 )的通訊電路74,ID晶片35係直線 地面接觸,可以防止ID晶片35與通訊電路74不完全 觸而產生接觸不良、ID晶片35及通訊電路74的一部 產生磨耗而損及零件之不良於未然。 以第 53A、B圖〜第 55A、B圖來說明碳粉容 1 0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裝卸動作(裝卸開操作 。第53A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黃色的碳粉容器1 032Y 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狀態(箭頭所示方向的移 )之槪略圖,第53B圖係從上方來看那時之被保持 1034Y的保持部34c附近的槪略圖。第54A圖係從長邊 向來看碳粉容器1 03 2Y的裝著進行著之狀態(被保持 1 034Y的定位開始之狀態)的槪略圖,第54B圖係從上 來看那時之被保持部1034Y的保持部34c附近的槪略圖 第55A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容器2 3 2Y被裝著於碳 容器收容部31的狀態(設置完了之狀態)的槪略圖, 55B圖係從上方來看那時之保持部34c附近的槪略圖。 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設置有對應4個之碳粉容 1032Y、1032M' 1032C、1032K的4個碳粉容器收容部 於4個碳粉容器收容部分別設置有:滑動於被保持 1034Y的滑動部34cl' 34c2的滑動面31a、31b、決定 保持部1034Y的保持部34c的位置之保持部73、噴嘴 置 訊 碳 性 接 份 器 ) 被 動 部 方 部 方 〇 粉 第 器 〇 部 被 -118- 70 (114) 1332128 (碳粉運送管)' 對容器本體1033Y傳達旋轉驅動力之驅 動部(設置有驅動齒輪31g)、通訊電路74等。保持部 73係以:抵接保持部34c之滑合面31a、31b或抵接蓋體 蓋3 4b的一部份之抵接面(未圖示出)等所構成。於保持 部73的滑合面31b (側面)設置有與被保持部1〇34Y的 裝著動作連動而進行定位的定位構件31c。定位構件31c 係沿著碳粉容器1 03 2Y的裝卸方向而延伸設置的凸部。
於將碳粉容器1032Y裝著於裝置本體10〇的碳粉容器 收容部31的情形’首先,將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 的前面(第1圖之紙面靠前側)的本體蓋1 1 〇 (可以參照 第37圖)加.以開啓,使碳粉谷器收容部31往前方露出。 之後’參照第53A、B圖’將碳粉容器ι〇32Υ朝向碳粉容 器收容部31內押入(箭頭方向方向的移動)。即使被保 持部1〇34Υ對於容器本體1 03 3 Y而言成爲前方,而沿著 容器本體1 03 3 Υ (或碳粉容器1 032Υ)的長邊方向,將碳 粉容器1032Υ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 此時,藉由於碳粉容器1032Υ的前端側,第1滑動部 34cl —面滑動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滑合面31a,一面 於碳粉容器1 03 2Y的後端側握持握持部33d之使用者,平 衡性良好地將碳粉容器1 032Y押入碳粉容器收容部31內 然後’參照第54A、B圖,碳粉容器ι〇33Υ的保持部 34c到達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保持部73時,於第1滑動 部34cl的滑合面31a的滑動之外,第2滑動部34c2 —面 -119- (115) 1332128 滑動於滑合面一面開始被保持部634Y的定位。詳細而言 ,爲開始了被保持部1 03 4 Y的卡合部34g與碳粉容器收容 部31的定位構件31c的卡合。
之後,碳粉容器1032Y的裝著動作進一步進行時,於 卡合部34g與定位構件3 1 c已經卡合之狀態下,則開始藉 由孔检構件34d之碳粉排出口 B的開啓。即伴隨噴嘴7〇 的前端被插入保持部34c的孔部,孔栓構件34d被噴嘴70 押動。而且’如第55A、B圖所示般,於保持部34c抵接 保持部73的位置(抵接基準位置),決定被保持部 1034Y的位置,與此同時,孔栓構件34d完全開放碳粉排 出口 B,而且,碳粉容器1032Y的齒輪33c與碳粉容器收 容部31的驅動部之驅動齒輪31g嚙合。進而,ID晶片35 被連接於通訊電路74。如此,碳粉容器ι〇32Υ的碳粉排 出口 B與噴嘴70的碳粉補給口 70a連通,碳粉容器 1032Y的裝著動作完成。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10中’與碳粉容器1〇32Υ的滑 動部3“1滑動於滑合面31a上的一個動作(除了本體門 的開閉動作),開始被保持部1034Y (碳粉容器632Y) 的定位動作,之後,開始噴嘴70的插入動作,最終,齒 輪33c對驅動齒輪31g之連結結束。噴嘴70對被保持部 1034Y之插入,係在已經從齒輪33c的嚙合位置d分開之 位置優先被進行,噴嘴70不與孔栓構件34(1抵接,可以 抑制非預期之外力施加而變形的不良。即齒輪33c的連接 比噴嘴70對被保持部1034Y的插入更優先被進行時,依 -120- (116) 據驅動齒輪31g與齒輪33c的嚙合狀態,碳粉容器ι〇32Υ 移位,噴嘴70的插入位置偏離的可能性存在。 另外,噴嘴70對保持部34c內外的移動,與孔栓構 件34d對保持部34c內外的移動,係在雙方的構件滑接於 保持部34c的襯墊34e的唇部之狀態下所被進行,由於噴 嘴70的插入脫離,碳粉從保持部34c漏出之不良可被抑 制。 另外,在將碳粉容器1〇32Υ從裝置本體1〇〇的碳粉容 器收容部31加以取出(脫離)時,操作係以與前述之裝 著時的步驟相反的順利來進行。即使用者握持握持部3 3 d ,將碳粉容器1032Y往身前拉出。此時,與碳粉容器 1032Y從保持部73分離之動作連動,噴嘴70也從保持部 34c分開’藉由壓縮彈簧34f的彈撥力,孔栓構件34d移 動至將碳粉排出口 B加以閉鎖的位置。如此,以碳粉容器 1032Y的滑動部34cl滑動於滑合面31a上之一個動作( 除了本體蓋110的開閉動作外),碳粉容器1032Y的脫離 動作完成。 本實施形態10的碳粉容器1 032Y,係具備碳粉排出 口 B被朝向垂直方向下方配設的被保持部1034Y,該碳粉 排出口 B被配設於比開口部a更爲垂直方向下方,而且, 與裝著動作連動,孔栓構件34d被確實定位後,被噴嘴70 所押動,將被以襯墊34e所密封的碳粉排出口 B加以開放 ’所以’碳粉排出口 B的碳粉污染少,使用者接觸碳粉排 出口 B而被碳粉污染的不良可被抑制。 -121 - (117) 另外,碳粉容器1032Y對碳粉容器收容部31之裝卸 動作,係成爲伴隨滑動部34c 1的滑動之1個動作,碳粉 容器1 03 2 Y的更換時之操作性、作業性得以提升。特別是 ’藉由於被保持部1034Y的底面設置滑動部34cl,滑動 部34cl可一面支撐碳粉容器1 032Y —面滑動於滑合面 進而,碳粉容器ι〇32Υ的裝著動作,係使用者在直 接握持握持部33d之狀態下,開始滑動部34cl的滑動, 之後,與與滑動一同地開始被保持部1 034Y的定位,之後 ’開始噴嘴70的插入,滑動結束,同時,被保持部 1034Y的定位與噴嘴70的插入與驅動部的連結結束。藉 此,使用者在被保持部1034Y的滑動(一個動作的裝著動 作)進行之同時,體驗藉由被保持部1034Y的定位所致之 點擊感,得以確認裝著動作並無錯誤操作產生。 另外,碳粉容器103 2Y並非從碳粉容器收容部31 ( 裝置本體100)的上方加以載置,而是從碳粉容器收容部 31 (裝置本體100)的前面被裝卸,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 上方之配置的自由度提高。例如,即使在碳粉收容器的正 上方配設掃描器(原稿讀入部)之情形,碳粉容器1 032Y 的裝卸之操作性、作業性也不會降低。進而,對於碳粉容 器1032Y的齒輪33c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31g的嚙 合位置D之配置的自由度也提高。另外,碳粉容器1032Y 係以其長邊方向爲水平方向而被設置於裝置本體100,所 以不會對影像形成裝置1〇〇整體的高度方向的配置產生影 響,可使碳粉容器1032Y的碳粉容量變多,能減少其之更 -122- (118) 1332128 換頻度。
接著,以第56A、B圖來說明將碳粉容器1032Y予以 再利用時之製造工程。首先,對已回收到再利用工廠之使 用完畢的碳粉容器1 03 2 Y,於握持部33d形成通至容器本 體1033Y內的孔部33d2(貫穿孔)(加工工程)。之後,由 孔部33d2插入清掃用噴嘴,進行容器本體1033Y內的清 掃。之後,參照第56A圖,將形成有孔部33d2之碳粉容 器1032Y設定於塡充機201。詳細而言,於塡充機201的 支持部210卡合作爲握持部33d的拉持部之細頸部33dl, 吊掛碳粉容器1032Y使得握持部33d成爲上部。進而,於 碳粉容器1 03 2Y的孔部33d2插入塡充機201的噴嘴220 ,從塡充機201對碳粉容器1032Y內塡充碳粉(塡充工程 然後,參照第5 6Β圖,於碳粉的塡充結束後,以做爲 密封構件的蓋體90將孔部3 3 d2加以密封。藉此,塡充完 碳粉後之碳粉容器1 03 2Y中之密封性可獲得擔保。另外, 於本實施形態1〇中,雖將覆設於握持部33d之蓋體90當 成密封構件使用,但是,也可將被插入孔部33 d2之栓當 成密封構件使用,也可將被覆設於孔部33 d2之發泡聚氨 基甲酸乙酯等之密封構件當成密封構件使用。如前述般, 於本實施形態10中,於碳粉容器1032Y的再利用製造時 ,可以不用從容器本體1033Y來分解被保持部1034Y,來_ 進行對碳粉容器1032Y的碳粉塡充。藉此,再利用製造時 之作業性提升。 -123- (119) 1332128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1 〇中,係與前述實施 形態9相同,於對設置有開口部Α之位置爲長邊方向相反 側設置握持部33d,所以,可以一面握持握持部33d —面 順利且確實地進行碳粉容器1 032Y的裝卸動作,而且,使 用握持部33d可有效率地進行碳粉容器1 032Y的製造作業 。藉此,碳粉容器1 03 2Y的更換時及製造時之作業性、操 作性可被提高,能卻實地減輕碳粉污染的發生。
[實施形態1 1] 以第57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1。第57圖 係表示實施形態1 1中之碳粉容器的剖面圖。本實施形態 Π的碳粉容器,主要於容器本體1133Y與被保持部 11 34 Y —同地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 之點、及作爲運送構件而設置有螺管181Y之點,與藉由 容器本體旋轉,將收容於內部的碳粉運送至開口部A的前 φ 述各實施形態者不同。 如第57圖所示般,碳粉容器113 2Y主要係以:容器 本體1133Y與被保持部1134Y所構成。於容器本體1133Y 的頭部設置有開口部A,於該開口部A的外周部設置有可 旋轉自如之齒輪33c。齒輪33c係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 齒輪嚙合來旋轉驅動螺管181Y者。 於齒輪33c設置有旋轉軸180Y而成爲一體,於旋轉 軸180Y連結有螺旋狀的螺管181Y。旋轉軸180Y的一端 係被支撐於被保持部1134Y的軸承部34a4。螺管181Y係 -124- (120) (120)
1332128 從容器本體1133Y內部的開口部A延伸設置至後端 底部)。然後,藉由齒輪33c轉動容器本體H33Y的 ,旋轉軸180Y及螺管181Y也被旋轉驅動。 藉此,收容於容器本體1133Y內的碳粉,係藉由 181Y的碳粉運送力而被朝向開口部A運送。此處, 1 8 1 Y的外徑係比容器本體1 1 3 3 Y的內徑小,對於從 本體1133Y的內周面遠離的旋轉中心軸附近的碳粉而 也會有碳粉運送力作用。進而,螺管181Y係其形狀 有撓性,爲只是一端側的支撐,於旋轉時,其姿勢會 。藉此,從容器本體1133Y的內周面至旋轉中心軸, 體性地有碳粉運送力作用。因此,於容器本體1133Y 有多量的碳粉之狀態下,即使因環境變動或長期間放 ,而使碳粉產生凝集時,藉由螺管181Y的碳粉運送 可使該凝集狀態變弱,能抑制排出碳粉量的降低。 此處,本實施形態11之碳粉容器1132Y也與前 實施形態者相同,於對於設置有開口部A之位置的長 向相反側設置握持部33d。另外,將碳粉容器11 32Y 粉容器收容部31進行裝卸時,與一面握持設置於容 體1133Y的後方之握持部33d,一面沿著容器本體1 的長邊方向所進行的裝卸動作連動,來進行藉由被保 1 134Y的孔栓構件34d之碳粉排出口 B的開閉。另外 粉容器1132Y的被保持部1134Y係對於容器本體i 成爲裝著方向的前方,而沿著容器本體1133Y的長邊 來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於容器本體1133γ中 部( 周圍 螺管 螺管 容器 言’ 比較 搖動 可整 收容 置等 力, 述各 邊方 對碳 器本 1 33 Υ 持部 ,碳 1 33 Υ 方向 之裝 -125- (121) 1332128 著方向的後方位置中,被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支撐構件 78所支撐,如此來構成碳粉容器1132Y。進而,與碳粉容 器1132Y的裝著動作連動,以臂對80將碳粉容器1132Y 朝向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保持部73彈撥,來構成碳粉容 器收容部31。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11中,也與前述各實 施形態相同,碳粉容器1132Y的更換時及製造時之作業性 、操作性可被提高,能確實地減輕碳粉污染的發生。另外 ,於本實施形態1 1中,作爲運送構件雖使用螺管1 8 1 Y, 但是,作爲運送構件也可以使用螺桿。而且,於該情形, 也可以獲得與本實施形態1 1同樣的效果。 [實施形態12] 以第5 8圖及第5 9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2 。第58圖係表示實施形態12中之碳粉容器的剖面圖,爲 φ 相當於前述實施形態1 1之第57圖。本實施形態12之碳 粉容器,作爲運送構件雖使用板狀構件184Y之點,係與 前述實施形態1 1者不同。 如第58圖所示般,碳粉容器1 23 2Y主要以:容器本 體1 23 3 Y與被保持部1 234Y所構成。於容器本體1 23 3 Y 的頭部設置有開口部A,於該開口部A的外周部設置有可 旋轉自如的齒輪33c。齒輪33c係與則述實施形態11相同 ,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嚙合而被旋轉驅動。 於齒輪33c設置有螺桿棒183Y而成爲一體,於螺桿 -126- (122) 1332128 棒183Y設置有板狀構件184Υ。詳細而言,於螺桿棒 183Υ的公螺牙部183Ya螺合板狀構件184Υ的母螺牙部 184Ya (可以參照第59圖)。參照第59圖,於板狀構件 184Y形成有缺口部,此缺口部與立在容器本體1233Y的 內周面之導引部185Y卡合。
參照第58來做說明,螺桿棒1 83 Y係一端側被被保持 部1 234Y的軸承部34a4所支撐,另一端側被設置於容器 本體1233Y的後端部之軸承部所支撐。而且,藉由齒輪 33c轉動容器本體1233Y的周圍,螺桿棒183Y也一體地 被旋轉驅動。藉此,螺合於螺桿棒183Y的板狀構件1 84 Y ’一面被導引部185Y所導引(與螺桿棒183Y —同被帶 動),一面沿著螺桿的進給方向移動(往開口部A側的箭 頭所示方向之移動)。另外,板狀構件184Y的移動速度 ,係配合容器本體1 233Y的碳粉消耗之速度,而被設定爲 比較緩慢。 如此,收容於容器本體1233Y的碳粉,會藉由板狀構 件184Y的碳粉運送力而被運送至開口部A側。此處,板 狀構件184Y的外徑係形成爲比容器本體1 23 3 Y的內徑還 小,對於從容器本體1233Y的內周面遠離的旋轉中心軸A 附近的碳粉而言,也會有碳粉運送力作用。因此,於容器 本體1233Y收容有多量的碳粉之狀態下,即使因環境變動 或長期間放置等,而使碳粉產生凝集時,藉由板狀構件 1 84Y的碳粉運送力,可使該凝集狀態變弱,能抑制排出 碳粉量的降低。 -127- (123) (123)
1332128 此處,本實施形態12的碳粉容器1 232Y也 實施形態者相同,於對設置有開口部A之位置爲長 相反側設置握持部33d。另外,將碳粉容器1232Y 粉容器收容部31進行裝卸時,與一面握持設置於 體1233Y的後方之握持部33d,一面沿著容器本體 的長邊方向所進行的裝卸動作連動,來進行藉由被 1 234Y的孔栓構件34d之碳粉排出口 B的開閉。另 粉容器1 23 2Y的被保持部1 234Y係對於容器本體 成爲裝著方向的前方,而沿著容器本體1233Y的長 來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於容器本體1233Y 著方向的後方位置中,被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支 78所支撐,如此來構成碳粉容器1232Y。進而,與 器1 232Y的裝著動作連動,以臂對8〇 (彈撥構件 碳粉容器1232Y朝向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保持部 ,如此來構成碳粉容器收容部31。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1 2中,也與前 施形態相同,碳粉容器1232Y的更換時及製造時之 、操作性可被提高,能卻實地減輕碳粉污染的發生 [實施形態13] 以第60A、B圖〜第62A、B圖來詳細說明本 實施形態13。第60A、B圖〜第62A、B圖係表示 態13中之碳粉容器的槪略圖。詳細而言,第60A 後方來看碳粉容器的槪略圖,第60B圖係從長邊方 前述各 邊方向 對於碳 容器本 1 23 3 Y 保持部 外,碳 1 2 3 3 Y 邊方向 中之裝 撐構件 碳粉容 )來將 73彈撥 述各實 作業性 發明之 實施形 圖係從 向來看 -128- (124) (124)
1332128 碳粉容器的槪略圖。第6 1 A圖係從後方來看別的形 粉容器的槪略圖,第61B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 槪略圖。第62A圖係從後方來看進而別的形態的碳 的槪略圖,第62B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容器的 。本實施形態13的碳粉容器,其握持部33d的形 前述各實施形態者不同。 如第60A、B圖所示般,於碳粉容器1 3 3 2Y的 體1333Y的後方端面(裝著方向的後方底部),設 行碳粉容器1 3 3 2Y的裝卸作業時使用者握持用的 33d。握持部33d係形成爲馬蹄狀。另外,握持部 形狀並不限定爲第60、B圖者,例如,如第61A、 示般,也可將握持部33d形成爲握把狀。進而,如 、B圖所示般,也可將握持部33d做成可收容於容 1333Y的底部之形態者(握持部33d可倒向圖中的 示方向)。如此,於將握持部33d形成爲可收容於 體1333Y的底部之情形,可使本體設定時之握持部 佔有空間變小,因此,可將容器本體1333Y的底部 延長至裝置本體的靠前側(本體蓋1 1 〇側)。藉此 增將容器本體1333Y的容積(收容的碳粉量)。 此處,本實施形態13的碳粉容器1 3 32Y也與 實施形態者相同,於對設置有開口部A之位置爲長 相反側設置握持部33d。另外,將碳粉容器1 3 3 2Y 粉容器收容部31進行裝卸時,與一面握持設置於 體1333Y的後方之握持部33d,一面沿著容器本體
態的碳 容器的 粉容器 槪略圖 狀係與 容器本 置有進 握持部 33d的 B圖所 第62A 器本體 箭頭所 容器本 33d的 的位置 ,可以 前述各 邊方向 對於碳 容器本 1 3 3 3 Y -129- (125) 1332128
的長邊方向所進行的裝卸動作連動,來進行藉由被保持部 1 3 3 4 Y的孔栓構件3 4 d之碳粉排出口 B的開閉。另外,碳 粉容器1 3 3 2Y的被保持部1 3 3 4Y係對於容器本體1 3 3 3 Y 成爲裝著方向的前方,而沿著容器本體1333Y的長邊方向 來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31,於容器本體1333Y中之裝 著方向的後方位置中,被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支撐構件 78所支撐,如此來構成碳粉容器1332Υ»進而,與碳粉容 器1 3 3 2Y的裝著動作連動,以臂對80 (彈撥構件)來將 碳粉容器1332Y朝向碳粉容器收容部31的保持部73彈撥 ,如此來構成碳粉容器收容部31。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1 3中,也與前述各實 施形態相同,碳粉容器1 3 3 2Y的更換時及製造時之作業性 '操作性可被提高,能卻實地減輕碳粉污染的發生。 [實施形態14] 以第63圖〜第69Α、Β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 態14。首先’以第63圖〜第65圖來說明影像形成裝置整 體的構成、動作。第63圖係表示作爲影像形成裝置之列 表機的整體構成圖,第64圖係表示該影像製作部的剖面 圖’第65圖係表示其碳粉補給部的槪略圖。 如第63圖所示般,於位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200的 上方之瓶收容部31可裝卸自如地(更換自如地)設置有 對應各色(黃色、洋紅色' 青綠色、黑色)之4個碳粉瓶 1632Υ、1632Μ、1632C、1632Κ。於瓶收容部31的下方配 -130- (126) 設有中間轉印單元1 5。面對該中間轉印單元1 5的中間轉 印帶8而並設有對應各色(黃色、洋紅色、青綠色、黑色 )的影像製作部6Y、6M、6C、6K。 參照第64圖,對應黃色之影像製作部6Y係以:感光 體筒1Y、配設於感光體筒1Y的周圍之帶電部4Y、顯影 裝置5Y (顯影部)、清潔部2Y、除電部(未圖示出)等 所構成。而且,於感光體筒1Y上進行影像製作製程(帶 電工程、曝光工程、顯影工程'轉印工程、清潔工程), 而感光體筒1Y上形成黃色影像。 另外,其他3個的影像製作部6M' 6C、6K,也除了 使用的碳粉顏色不同外,與對應黃色之影像製作部6Y幾 乎爲相同的構成,而形成對應個別的碳粉顏色之影像。以 下,適當地省略其他3個影像製作部6M、6C、6K的說明 ,只進行對應黃色的影像製作部6Y的說明》 參照第64圖,感光體筒1Y係藉由未圖示出的驅動電 動機而被往第64圖中的順時鐘方向旋轉驅動。而且,於 帶電部4Y的位置,感光體筒1Y的表面係一樣地帶電( 帶電工程)。之後,感光體筒1Y的表面到達從曝光裝置 7 (可以參照第63圖)所被發出的雷射光L的照射位置, 藉由在此位置之曝光掃瞄,得以形成對應黃色之靜電潛像 (曝光工程)^ 之後,感光體筒1Y的表面到達顯影裝置5Y的對向 位置,靜電潛像在此位置被顯影,而形成黃色的碳粉影像 (顯影工程)。之後,感光體筒1 γ的表面到達中間轉印 -131 - (127) 1332128 帶8及第1轉印偏壓輥輪9Y的對向位置,感光體筒1Y 的碳粉影像在此位置被轉印於中間轉印帶8上(1次轉印 工程)。此時,於感光體筒1Y上殘留少許之未轉印碳粉
之後,感光體滾筒1Y的表面到達與清潔部2Y的對 向位置,殘留於感光體滾筒1Y上的未轉印碳粉,在此位 置藉由清潔片2a而被機械性回收(清潔工程)。最後, 感光體滾筒1Y的表面到達與未圖示出的除電部之對向位 置,感光體滾筒1Y上的殘留電位在此位置被去除。如此 ,在感光體滾筒1Y上所進行的一連串的影像製作製程結 束。 另外,前述之影像製作製程,在其他的影像製作部 6M、6C、6K也與黃色影像製作部6Y同樣地進行。即從 被配設於影像製作部的下方之曝光部7,依據影像資訊之 雷射光L被朝向各影像製作部6M、6C、6K的感光體滾筒 φ 上照射。詳細而言,係曝光部7從光源發出雷射光L,以 被旋轉驅動之多面鏡一面掃瞄,一面透過複數的光學元件 而將該雷射光L照射於感光體滾筒上。之後,經過顯影工 程而將形成於各感光體滾筒上之各色的碳粉影像重疊轉印 於中間轉印帶8上。如此,於中間轉印帶8上形成彩色影 像。 此處,參照第63圖,中間轉印單元15係以:中間轉 印帶8、4個1次轉印偏壓輥輪9Υ' 9M、9C、9K' 2次轉 印後援輥輪12、清潔後援輥輪13、張力輥輪14'中間轉 -132- (128) 1332128 印清潔部10等構成。中間轉印帶8係藉由3個輥輪12〜 14而被懸掛支撐的同時,也藉由1個輥輪12的旋轉驅動 而往第63圖中之箭頭所示方向而無端點地被移動。 4個1次轉印偏壓輥輪9Y、9M、9C、9K係個別將中 間轉印帶8夾於與感光體滾筒1Y、iM、ic、1K之間而形 成1次轉印夾持。然後,對丨次轉印偏壓輥輪9Υ、9Μ、 9C、9Κ施加與碳粉的及性相反的轉印偏壓。然後,中間 φ 轉印帶8於箭頭所示方向行走,依序通過各1次轉印偏壓 輥輪9Υ、9Μ ' 9C ' 9Κ的1次轉印夾持。如此,感光體滾 筒1Υ、1Μ、1C' 1Κ上的各色之碳粉影像被重疊丨次轉印 於中間轉印帶8上。 之後’重疊轉印有各色的碳粉影像之中間轉印帶8到 達2次轉印輥輪19的對向位置。在此位置,2次轉印後援 輥輪1 2在與2次轉印輥輪1 9之間夾住中間轉印帶8而形 成2次轉印夾住。然後,形成於中間轉印帶8上之4色的 ^ 碳粉影像被轉印於被搬運至此2次轉印夾持的位置之轉印 紙等之被轉印材Ρ上。此時,於中間轉印帶8上殘留有未 被轉印於被轉印材Ρ之未轉印碳粉。 之後’中間轉印帶8到達中間轉印清潔部1 〇的位置 。然後’中間轉印帶8上的未轉印碳粉在此位置被回收。 如此’在中間轉印帶8上所進行的一連串之轉印製程結束 〇 此處’被搬運至2次轉印夾持的位置之被轉印材Ρ, 係從被配設於裝置本體200的下方之供紙部26而經過供 -133- (129) 1332128 紙輥輪27或阻止輥輪對28等而被運送者。詳細而言,爲 轉印紙等之被轉印材P係複數張重疊而被收容於供給部 26。然後,當供給輥輪27被往第1圖的反時鐘方向旋轉 驅動時,最上面的被轉印材P則朝向阻止輥輪對28的輥 輪間而被供給。
被運送至阻止輥輪對28的被轉印材p,於已停止旋 轉驅動的阻止輥輪對28的輥輪夾持之位置暫時停止。然 後,對中間轉印帶8上的彩色影像配合時序,阻止輥輪對 28被旋轉驅動,被轉印材p被朝向2次轉印夾持搬運。 如此’所期望的彩色影像被轉印於被轉印材P上。 之後’彩色影像於2次轉印夾持的位置被轉印的被轉 印材P,則被搬運至定影部20的位置。然後,藉由定影 輥輪及壓力輥輪之熱與壓力,被轉印於表面的彩色影像在 此位置被定影於被轉印材P上。之後,被轉印材P經過排 紙輥輪對29的輥輪間而被排出裝置外。藉由排紙輥輪對 29而被排出裝置外之被轉印材p,係作爲輸出影像而依序 被堆疊於堆疊部30上。如此,影像形成裝置中之一連串 的影像形成製程結束。 接著’以第64圖更詳細說明影像製作部之顯影裝置 的構成 '動作。顯影裝置5Y係以:面對感光體滾筒ιγ 之顯影輥輪51Y、面對顯影輥輪51Y之定厚器52Y、配設 於顯影劑收容部53Y、54Y內之2個搬運螺桿55Y、檢測 顯影劑中的碳粉濃度之濃度檢測感測器56Y等所構成。顯 影輥輪51Y係以:被固設於內部的磁鐵或轉動磁鐵的周圍 -134- (130) 1332128 的襯套等所構成。顯影劑收容部5 3 Y、5 4 Y內則收容有由 :載體與碳粉所形成的2成分顯影劑G。顯影劑收容部 54Υ係透過形成於其上方的開口而與碳粉搬運管43Υ連通
如此構成之顯影裝置5Υ係如下般地動作。顯影輥輪 51Υ的襯套係往第64圖的箭頭所示方向轉動。然後,藉 由磁鐵所形成的磁場而被載置於顯影輥輪51Υ上之顯影劑 G,則與襯套的旋轉一同於顯影輥輪51Υ上移動。 此處,顯影裝置5Υ內的顯影劑G係被調整爲顯影劑 中的碳粉之比例(碳粉濃度)成爲特定的範圍內》詳細而 言,係因應顯影裝置5Υ內的碳粉消耗,被收容於碳粉容 器1 63 2Υ之碳粉則透過碳粉補給裝置43 Υ、60、70、71 而被補給至顯影劑收容部54Υ內。另外,關於碳粉瓶 1 632的的構成、動作,於之後詳細說明。 之後,被補給至顯影劑收容部54Υ內的碳粉,則藉由 2個運送螺桿55Υ而一面與顯影劑G —同被混合、攪拌, —面於2個顯影劑收容部53Υ' 54Υ循環(第64圖的紙 面垂直方向的移動)。然後,顯影劑G中的碳粉藉由與載 體的摩擦帶電而吸附於載體,藉由形成於顯影輥輪51Υ上 之磁力’與載體一同地被載置於顯影輥輪51Υ上。 被載置於顯影輥輪51Υ上之顯影劑G被搬運至第64 圖中之箭頭所示方向,而到達定厚器52Υ的位置。然後, 顯影輥輪51Υ上的顯影劑G在此位置中,顯影劑量被適 量化後’被搬運至與感光體滾筒1Υ的對向位置(顯影區 -135- (131) 1332128 域)。然後,藉由形成於顯影區域的電場,碳粉被吸附於 形成在感光體滾筒1Y上之潛像。之後,殘留在顯影輥輪 5 1 Y上之顯影劑G則與螺桿的旋轉一同到達顯影劑收容部 53Y的上方,在此位置從顯影輥輪51Y脫離。
接著,以第65圖來詳細說明將被設置於瓶收容部31 的碳粉瓶1632Y內的碳粉導入顯影裝置5Y之碳粉補給部 43 Y、60、70、71。另外,第65圖係爲了使理解變得容易 ,而改變碳粉瓶1 632Y、碳粉補給部43Y、60、70、71、 顯影裝置5Υ的配置方向而加以圖示出。實際上,第65圖 中,碳粉瓶1632Υ與碳粉補給部的一部份之長邊方向,係 被配設成爲紙面垂直方向。另外,碳粉補給部係依各碳粉 顏色而設置於裝置本體200。4個碳粉補給部除了被使用 於影像製作製程的碳粉顏色不同外,幾乎爲相同構造。 碳粉補給部係將被設置於裝置本體2 0 0的瓶收容部31 的碳粉瓶1 63 2Υ的碳粉因應顯影裝置5Υ內的碳粉消耗, 而適當地補給至顯影裝置5Υ內者。詳細而言,碳粉瓶 1 63 2Υ —被設定於裝置本體200的瓶容器收容部31時, 則碳粉瓶收容部31的碳粉運送管70 (噴嘴)會被連結於 碳粉瓶1 632Υ的機殻1 634Υ。此時,碳粉瓶1 632Υ的擋門 3 4d (開閉構件)則將機殼1 634Υ的碳粉排出口加以開放 。藉此,被收容於碳粉瓶1632Y的瓶本體1633Y內的碳 粉會介由碳粉排出口而被運送至碳粉運送管70內。 另一方面,碳粉運送管70的另一端係被連接於軟管 71的一端。軟管71係由親碳粉性低的撓性之橡膠材料所 -136- (132) 1332128 形成,其另一端則被連接於碳粉補給部的粉體泵60 (螺桿 泵)。粉體泵60係以:轉子61、定子62、吸引口 63、萬 向接頭64、電動機66等所構成。轉子61係由金屬材料所 形成的軸被扭轉爲螺旋狀而形成。轉子61的一端係介由 萬向接頭64而可旋轉自如地被連結於電動機66。定子62 係由橡膠材料所形成,其孔部爲長圓形的剖面被扭轉爲螺 旋狀而形成。於定子62的孔部插入有轉子61。
如此構成之粉體泵60,係藉由電動機66而使定子62 內的轉子61往特定方向旋轉驅動,而使碳粉瓶1632內的 碳粉透過軟管71而被吸引口 63吸引。被吸引至吸引口 63 的碳粉,則被送入定子62與轉子61之間隙,沿著轉子61 的旋轉而被送至另一端側。被送出的碳粉則從粉體泵60 的送出口 67而被排出,並介由碳粉運送管43Y而被補給 至顯影裝置5Y內(第65圖中之虛線箭頭所示方向的移動 接著,以第66圖〜第69A、B圖來說明本實施形態 14之具有特徵的碳粉瓶。如先前於第63圖所說明般,於 碳粉瓶31係可裝卸自如地設置有4個碳粉瓶1 632 Y、 1 63 2M、1 632C、1 63 2K。碳粉瓶 1 63 2Y、1 63 2M、1 632C 、1 6 3 2K分別已到達壽命時(收容的碳粉幾乎全部被消耗 而成爲空瓶時),則被更換爲新品。然後,收容於碳粉瓶 1632Y、1632M、1632C、1632K內的碳粉,則分別經過第 65圖說明的碳粉補給部,而被適當地補給至各影像製作部 6Y、6M、6C、6K的顯影裝置。 -137- (133) 1332128 第66圖係表示碳粉瓶1 63 2Y的斜視圖。另外,第67 圖係表示碳粉瓶1 63 2Y的頭部側(設置有機殼1 63 4 Y之 側)的剖面圖。另外,其他的3個碳粉瓶1 63 2 Μ、1 63 2C 、1632Κ,於所收容的碳粉顏色不同外,也與收容黃色碳 粉的碳粉瓶1 63 2 Υ幾乎爲相同的構成。以下,適當地省略 其他3個碳粉瓶1 632Μ' 1 63 2C、1 632Κ的說明,只做收 容黃色碳粉的碳粉瓶163 2Υ的說明。
如第66圖所示般,碳粉瓶1632Υ主要以:瓶本體 1633Υ、、及設置於其頭部的機殻1634Υ (瓶蓋)所構成 。於瓶本體1 63 3 Υ的頭部設置有:與瓶本體1 63 3 Υ —體 旋主之齒輪3 3c、及開口部Α (可以參照第67圖)。齒輪 33c係與設置於裝置本體200的碳粉收容部31之驅動部( 未圖示出)的驅動齒輪嚙合,而將瓶本體1633Y以旋轉軸 (第67圖中之一點虛線_)爲中心加以旋轉驅動者。另外 ,開口部A係將收容於瓶本體1633Y內的碳粉朝向機殼 1 634Y內的空間加以排出者。 參照第66圖,瓶本體1 63 3Y的底部設置有進行碳粉 瓶1632Y的裝卸作業時,使用者所握持用的握持部33d» 另外,於瓶本體1 63 3Y,從外周面至內周面設置有螺旋狀 的突起33b。此螺旋狀的突起33b係旋轉驅動使瓶本體 1633Y,而從開口部A將碳粉予以排出者。如此構成之瓶 本體1633Y係與齒輪33c —同地以吹製成形來製造。 參照第66圖及第67圖,機殻1634Y係以:蓋體34a 、蓋體蓋34b、擋門保持部34c、作爲開閉搆件的擋門34d -138- (134) 1332128 、襯墊34e等構成。機殼1634Y係透過開口部A而與瓶本 體1 63 3 Y連通,將從開口部A被排出的碳粉從碳粉排出 口 B予以排出(第67圖中的虛線箭頭所示方向的移動) 。機殻1 634Y並不與瓶本體1 63 3 Y的旋轉連動,而被瓶 收容部31的保持部所保持。
機殼1634Y的蓋體蓋34b係被接著於蓋體34a的周面 。於蓋體蓋3 4b的前端設置有爪34bl,藉由此爪34bl與 形成於瓶本體1 63 3 Y的頭部之卡合部卡合,瓶本體1 63 3Y 對機殼1 634Y可相對旋轉地被保持著。此處,爲了順利進 行瓶本體1633Y的旋轉驅動,機殼1634Y的爪34bl與瓶 本體1633Y的卡合部係設置有適當的餘隙而被卡合。 另外,於機殼1 634Y的下方設置有擋門保持部34c。 於擋門保持部34c設置有與碳粉瓶1 632Y的裝卸動作連動 而開閉碳粉排出口 B之開閉構件的擋門34d(孔栓)》於擋 門34d的兩端設置有抑制從擋門34d附近的碳粉之漏出用 的襯墊34e。另外,雖然省略圖示,但是,於擋門34d的 右端設置有將擋門34d往閉鎖碳粉排出口 B之方向彈撥的 壓縮彈簧。 此處,於機殼1 634Y設置有貼著著作爲密封構件的密 封構件37用的貼著面34a3。貼著面34a3係形成於與瓶本 體1633Y的開口部A的周圍的前端面33a(另一方的對向 面)對向之對向面(一方的對向面),且爲擋門34a的前 端。做爲密封構件的密封構件37係在開口部A的周圍來 密封瓶本體1633Y及機殻1634Y的相互之對向面33a、 -139- (135) 1332128 3 4a3的間隙者,係以發泡聚氨基甲酸乙酯等之彈性材料所 形成。
而且,貼著有密封構件37之貼著面34a3係作用爲限 制開口部A往直徑方向擺動之限制部。具體而言,機殼 1 63 4Y的貼著面34a3係對於對向的瓶本體1 63 3Y的前端 面33a形成爲非平行。詳細而言,貼著面34a3並非對瓶 本體1633Y的旋轉軸方向爲略垂直的平面,而係形成爲推 拔狀。進而,作爲一方的對向面之貼著面3 4a3的面積, 係形成爲比作爲另一方的對向面之前端面33a的面積更大 藉由此種構成,貼著有密封構件37的貼著面34a3係 伴隨瓶本體1633Y的旋轉驅動,前端面33a(開口部A) 即使想要往直徑方向(正交於旋轉軸的方向)擺動,成爲 會限制其之移動。例如,即使前端面3 3 a想要往第67圖 的上方移動,於貼著面34a3的上方,使前端面33a回到 φ 下方之方向的力量(透過密封構件37的力量)會作用於 前端面3 3 a,所以,前端面3 3 a往上方之移動受到限制。 如此,瓶本體1633Y的開口部A之直徑方向的擺動 被抑制,具有彈性的密封構件3 7的變形形狀(密封間隙 的形狀)決定,不會使其恢復力降低,即使在長時間中也 可以穩定地維持密封構件3 7的密封性。即藉由開口部A 的直徑方向的擺動,於密封構件3 7的密封區域產生間隙 而生之不良可被抑制。其結果爲’碳粉從密封構件37的 漏出被抑制,伴隨碳粉漏出之碳粉的浪費與影像形成裝置 -140- (136) 1332128 本體200內的碳粉污染可被防患於未然。
接著,以第68A、B圖及第69A、B圖來說明碳粉瓶 1632Y對瓶收容部31的裝卸操作。第68A圖係從長邊方 向來看黃色的碳粉瓶1632Y被搭載於瓶收容部31的狀態 (箭頭所示方向之移動)的槪略圖,第68B圖係從上方來 看那時之機殼1 134Y的擋門保持部34c附近的剖面圖。第 69A圖係從長邊方向來看碳粉瓶1 632Y被搭載於瓶收容部 3 1之狀態(設置結束之狀態)的槪略圖,第69B圖係從 上方來看那時之擋門保持部34c附近的剖面圖。 於瓶收容部31設置有對應4個碳粉瓶1632Y、1632M 、1632C、1632K 之 4 個瓶收容部 31Y、31M、31C、31K 。於4個瓶收容部31Y、31M、31C、31K分別設置有:決 定機殼1134Y的擋門保持部34c的位置之保持部73、碳 粉運送管70、對瓶本體1633Y傳達旋轉驅動力之驅動部 (未圖示出)等。 於將碳粉瓶1632Y裝著於裝置本體200的瓶收容部 31之情形,首先,將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200的前面 (第63圖之紙面靠前側)的本體蓋(未圖示出)開啓, 使瓶收容部31露出。之後,參照第68A、B圖,將碳粉瓶 1632Y朝向瓶收容部31內押入(箭頭所示方向的移動) 。即碳粉瓶1633Y的擋門保持部34c的兩端一面被保持部 73所導引,碳粉瓶1632Y往瓶收容部31的深側前進。而 且,伴隨碳粉運送管70的前端被插入擋門保持部34c的 貫穿孔,擋門34d移動而被押入碳粉運送管70。即於擋門 -141 - (137) 1332128 保持部34c抵接保持部73的位置,決定機殼1634Y的位 置’與其同時,擋門34d將碳粉排出口 B完全地開放。藉 此’如第69A、B圖所示般,碳粉瓶1632Y的碳粉排出口 B與碳粉運送管70的碳粉補給口 70a連通,碳粉瓶1632Y 的裝著動作結束。 另外,於將碳粉瓶1632Y從裝置本體200的瓶收容部 31取出時,係以與前述之裝著時的步驟相反的步驟來進行 φ 操作。此時,與碳粉瓶1632Y從保持部73分離的動作連 動’碳粉運送管70也從擋門3 4d分開,藉由壓縮彈簧的 彈撥力,擋門34d移動至將碳粉排出口 B加以閉鎖之位置 〇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14中,設置有將瓶本 體1633Y的開口部A的直徑方向的擺動與密封構件37 — 同加以限制之貼著面3 4 a3,所以,碳粉瓶1 6 3 2 Y的更換 時之操作性、作業性提高,即使碳粉瓶1 63 2Y被大容量化 φ 之情形,也可以抑制經過長時間之碳粉的漏出(碳粉飛散 )°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14中,雖將限制部34a3設置於 機殻1 634 Y側’但是,也可以將限制部設置於瓶本體 1 633 Y側。另外’也可以將密封構件37貼著於瓶本體 1 633 Y的前端面33a。然後,即使於此種情形,也可以獲 得與本實施形態1 4相同的效果。 [實施形態15] -142- (138) 1332128 以第7 0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 5。第7 0圖 係表示實施形態1 5中之碳粉瓶的一部份的剖面圖,係相 當於前述實施形態14的第67圖之圖。本實施形態15係 作爲限制部的貼著面3 4 a 3的形狀與實施形態1 4者不同。
如第7 0圖所示般,本實施形態1 5的碳粉瓶1 7 3 2 Y也 與前述實施形態14者相同,係以:瓶本體1733Y與機殼 1734Y所構成。進而,於機殻1734Y係設置有貼著做爲密 封構件的密封構件37之貼著面34a3 (限制部)。本實施 形態1 5中之貼著面3 4 a 3係與前述實施形態1 4者不同, 被形成爲V字形。而且,貼著有密封構件37的貼著面 34a3係作用爲限制開口部A往直徑方向擺動之限制部。 具體而言,形成爲V字形之貼著面34a3係對於對向 的瓶本體1733Y的前端面33a爲非平行,被形成爲比前端 面33a的面積還大。藉由此種構成,貼著有密封構件37 的貼著面34 a3係伴隨瓶本體1733Y的旋轉驅動,即使前 端面33a(開口部A)要往直徑方向擺動,也會限制其之 移動。例如,前端面33a即使要往第70圖的上方移動, 於貼著面34a3的V字形的一端,使前端面33a回到下方 之方向的力量(透過密封構件37的力量)會作用於前端 面3 3 a,所以,前端面3 3 a往上方的移動會受到限制。 如此,開口部A的直徑方向的擺動受到抑制,即使經 過長時間,蜜蜂構件37的密封性也可以穩定地維持。其 結果爲,從密封構件37之碳粉的漏出可被抑制,伴隨碳 粉漏出之碳粉的浪費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200內的碳粉污 -143- (139) 1332128 染可被防患於未然。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1 5中,設置有將瓶本 體1733Y的開口部A的直徑方向的擺動與密封構件37 — 同加以限制之貼著面3 4 a 3,所以,碳粉瓶1 7 3 2 Y的更換 時之操作性、作業性提高,即使碳粉瓶1 73 2Y被大容量化 之情形,也可以抑制經過長時間之碳粉的漏出(碳粉飛散 [實施形態16] 以第7 1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 6。第7 1圖 係表示實施形態1 6中之碳粉瓶的一部份之剖面圖,係相 當於前述實施形態14之第67圖的圖。本實施形態1 6係 作爲限制部的貼著面34a3的形狀與前述實施形態14者不 同。
如第71圖所示般,本實施形態16的碳粉瓶1832Y也 與前述實施形態14者相同,係以:瓶本體1833Y與機殼 1834Y所構成。進而,於機殼1634Y設置有貼著著做爲密 封構件的密封構件3 7用的貼著面3 4 a3 (限制部)。本實 施形態1 6中之貼著面3 4a3雖與前述實施形態1 4者相同 ,都形成爲推拔狀,但是,其推拔的方向係形成爲與前述 實施形態1 4者不同。而且,'貼著有密封構件3 7的貼著面 3 4 a3係作用爲限制開口部A往直徑方向擺動之限制部。 具體而言,被形成爲推拔狀的貼著面3 4a3係對於對 向的瓶本體1833Y的前端面33a形成爲非平行,且係形成 -144- (140) 1332128 爲比前端面33a的面積更大。藉由此種構成,貼著有密封 構件37的貼著面34a3係伴隨瓶本體1 833 Y的旋轉驅動, 前端面3 3 a (開口部A)即使想要往直徑方向擺動,成爲 會限制其之移動。例如,即使前端面33a想要往第71圖 的上方移動,於貼著面3 4a3的下方,使前端面33a整體 回到下方之方向的力量會作用於前端面33a,所以,前端 面3 3 a往上方之移動受到限制。
如此,開口部A之直徑方向的擺動被抑制,即使經過 長時間,也可以穩定地維持密封構件3 7的密封性。其結 果爲,碳粉從密封構件37的漏出被抑制,伴隨碳粉漏出 之碳粉的浪費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200內的碳粉污染可被 防患於未然。 如以上說明般,於本實施形態1 6中,設置有將瓶本 體1833Y的開口部A的直徑方向的擺動與密封構件37 — 同加以限制之貼著面34a3,所以,碳粉瓶1 83 2Y的更換 時之操作性、作業性提高,即使碳粉瓶1 832Y被大容量化 之情形,也可以抑制經過長時間之碳粉的漏出(碳粉飛散 另外,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前述各實施形態,於本發明 之技術思想的範圍內,即使在前述各實施形態中所表示的 以外,很清楚實施形態也可以適當予以變更。另外’前述 構成構件的數量、位置、形狀等,也不限定於前述各實施 形態,於實施本發明上,可以做成適當的數量、位置、形 狀等 -145- (141) 1332128 另外,於前述之發明中,其特徵爲:爲了機械性或電 氣性補助對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著操作,而具備設置於被 保持部的補助構件,補助構件係以對於碳粉排出口而言, 被配設於垂直方向上方。 另外,其特徵爲:補助構件係記憶有關於碳粉容器之 資訊的電子零件。
另外,其特徵爲:電子零件係在被保持部被保持於碳 粉容器收容部之狀態下,與被配設於該碳粉容器收容部的 通訊電路之間,進行非接觸式通訊。 另外,其特徵爲:電子零件係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 部,使比碳粉排出口更位於前方。 另外,其特徵爲:被保持部係具備突出於對碳粉容器 收容部的裝著方向的突出部,且電子零件係被配設於突出 部上,且正交於裝著方向的面上。 另外,其特徵爲:突出部係具備有覆蓋電子零件的周 圍之壁部。 另外,其特徵爲:電子零件係記憶有關於收容在容器 #體內的碳粉之資訊及關於再利用之資訊中的至少一種。 另外,其特徵爲:補助構件係爲卡合於被配設於碳粉 @器收容部的定位構件的卡合部。 另外,其特徵爲:卡合部係與對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 胃動作連動,而與定位構件卡合。 另外,其特徵爲:卡合部係被接近配設於碳粉排出口 -146- (142) 1332128 另外,其特徵爲:補助構件係爲因應碳粉容器的種類 ,而被配設於不同位置之凸部或凹部。 另外,其特徵爲:凸部或凹部係對碳粉容器收容部的 裝著操作爲正確時,與被配設於該碳粉容器收容部的嵌合 構件卡合。 另外,其特徵爲:凸部或凹部係因應收容在容器本體 內的碳粉顏色,而被配設於不同位置。
另外,其特徵爲:捆包前述之碳粉容器的捆包箱,係 構成爲在以被捆包於內部的碳粉容器的長邊方向爲垂直方 向的狀態下,無法靜置於靜置面。 另外,其特徵爲:捆包箱係以將長邊方向的端面做成 斜面、球面、尖頭面中之其中一種的形狀。 另外,前述之碳粉容器的再利用製造方法,其特徵爲 具備:從容器本體拆下被保持部的拆下工程、及對拆下工 程後之容器本體的內部塡充碳粉或顯影劑之塡充工程、及 對塡充工程後之容器本體安裝被保持部的安裝工程。 另外,前述之碳粉容器的再利用製造方法,其特徵爲 具備:於容器本體形成貫穿孔的加工工程、及透過貫穿孔 而對容器本體的內部塡充碳粉或顯影劑之塡充工程、及於 塡充工程後,塞住貫穿孔之密封工程。 另外,可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 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容器’其特徵爲具備:從開口部將收 容於內部的碳粉予以排出’而且,具有與影像形成裝置本 體的驅動齒輪嚙合之齒輪的容器本體;及將從容器本體的 -147- (143) 1332128 開口部被排出的碳粉從碳粉排出口予以排出,而且,以非 旋轉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被保持部,於驅動齒 輪驅動時,藉由齒輪從該驅動齒輪所受到之力,被保持部 被彈撥於下方。 另外,其特徵爲:容器本體係從齒輪的最上部至1/4 旋轉的位置,該齒輪與驅動齒輪嚙合。
另外,其特徵爲:被保持部係具備藉由齒輪所受到的 力量而被彈撥於下方,與碳粉容器收容部抵接之抵接部。 另外,其特徵爲:被保持部係具備與對碳粉容器收容 部之裝卸動作連動,而滑動於該碳粉容器收容部之滑動部 ,抵接部係爲滑動部。 另外,可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 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容器,其特徵爲具備:具有從開口部 將收容在內部的碳粉予以排出,而且,與影像形成裝置本 體的驅動齒輪嚙合之齒輪的容器本體;及將從容器本體的 開口部被排出的碳粉從碳粉排出口予以排出,而且,以非 旋轉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被保持部,齒輪係被 配設爲,於對碳粉排出口爲介由開口部的的垂直方向相反 側的位置,與驅動齒輪嚙合。 另外,其特徵爲:碳粉排出口係被配設於對開口部爲 垂直方向下方,齒輪爲被配設於對開口部於垂直方向上方 ,與驅動齒輪嚙合。 另外,可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 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容器,其特徵爲具備:將收容於內部 -148- (144) 1332128 的碳粉從開口部予以排出的容器本體;及將從容器本體的 開口部被排出的碳粉從碳粉排出口予以排出,而且,以非 旋轉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被保持部,被保持部 的碳粉排出口係對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著方向而言,比容 器本體更被配設於深側。
另外,可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 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容器,其特徵爲具備:將收容於內部 的碳粉從開口部予以排出之容器本體;及將從容器本體的 開口部被排出的碳粉從碳粉排出口予以排出,而且,以非 旋轉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被保持部,被保持部 的碳粉排出口係被配設於比容器本體的開口部更爲位於垂 直方向下方。 另外,其特徵爲:被保持部係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 部,而使對於容器本體成爲前方。 另外,其特徵爲:開口部係被配設於在對碳粉容器收 φ 容部的裝著動作中,成爲容器本體的前端之位置。 另外,其特徵爲:旋轉驅動力從影像形成裝置本體所 傳達的齒輪,係被配置於容器本體的周面上,且爲開口部 的附近。 '另外,其特徵爲:容器本體係與藉由被傳達至齒輪的 旋轉驅動力的旋轉連動,將收容於內部的碳粉朝向開口部 運送。 另外,其特徵爲:容器本體係具備有與藉由被傳達至 齒輪的旋轉驅動力的旋轉連動,將收容於內部的碳粉朝向 -149- (145) 1332128 開口部運送的運送構件。 另外,其特徵爲:碳粉係於將體積平均粒徑設爲Dv( /zm)、個數平均粒徑設爲Dn(#m)時,則被形成爲: 3 ^ Dv ^ 8 1.00^ Dv/ Dn ^ 1.40 之關係成立。
另外,其特徵爲:碳粉是被形成爲:形狀係數SF — 1 爲100〜180的範圍,形狀係數SF— 2爲100〜180之範圍 另外,其特徵爲:影像形成裝置係前述碳粉容器可裝 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粉容器收容部。 另外,可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 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容器,其特徵爲具備:將收容於內部 的碳粉從開口部予以排出之容器本體;及將從容器本體的 開口部所被排出的碳粉從碳粉排出口予以排出,而且,以 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被保持部,被保持 部係對容器本體成爲裝著方向的前方,而沿著該容器本體 的長邊方向而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被保持部係具備: 與對碳粉容器收容部之裝卸動作連動而將碳粉排出口加以 開閉之開閉構件,容器本體係於裝著方向的後方具備有握 持部。 另外,其特徵爲:握持部係被配設於容器本體的後方 端面。 另外’其特徵爲:外持部係被形成爲從裝卸方向來看 -150- (146) 1332128 時,對於後方端面的中心成爲點對稱。 另外,其特徵爲:握持部係被形成爲正交於其裝卸方 向的投影面,不超過正交於容器本體的裝卸方向之投影面
另外,其特徵爲:容器本體係於其內周面具備螺旋狀 的突起,且可以旋轉,與旋轉連動,將收容於內部的碳粉 朝向開口部運送,握持部係被形成於容器本體的旋轉中心 軸上。另外,可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 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容器,其特徵爲具備:將收容於內 部的碳粉從開口部予以排出之容器本體;及將從容器本體 的開口部所被排出的碳粉從碳粉排出口予以排出,而且, 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被保持部,容器 本體係對於設置有開口部的位置,於長邊方向相反側具備 有握持部。 另外,其特徵爲:被保持部係對容器本體成爲前端, φ 且握持部成爲該容器本體的後端而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 部。 另外,其特徵爲:握持部係具備通到容器本體內的孔 部。 另外,其特徵爲:握持部係具備將孔部予以密封的密 封構件。 另外,其特徵爲:握持部係具備:透過孔部對容器本 體內塡充碳粉時,將該容器本體吊掛於塡充機用的吊掛部 -151 - (147) 1332128
另外,可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碳 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容器,其特徵爲具備:將收容於內部 的碳粉從開口部予以排出的容器本體;及將從容器本體的 開口部所被排出的碳粉從碳粉排出口予以排出,而且,以 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容部的保持部之被保持部 ,被保持部係對容器本體成爲裝著方向的前方,而沿著該 容器本體的長邊方向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容器本體 係於裝著方向的後方位置,被碳粉容器收容部的支撐構件 所支撐。 另外,其特徵爲:容器本體係以容器本體的長邊方向 爲水平方向,而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容部,支撐構件係以 2點支撐容器本體的斜下方。 另外,其特徵爲:被保持部係於被裝卸於碳粉容器收 容部時,不與支撐構件抵接。 另外,其特徵爲:正交於被保持部的裝卸方向之投影 φ 面,係於支撐構件的附近不超過容器本體的裝卸方向中之 投影面。 另外,其特徵爲:容器本體係於其內周面具備螺旋狀 的突起,且可以旋轉’與旋轉連動,而將收容於內部的碳 粉朝向開口部運送’容器本體係於藉由支撐構件可可以旋 轉地被支撐的區域,不具有突起。 另外,其特徵爲:孔栓構件係沿著被保持部的裝卸方 向相對地移動,而將碳粉排出口加以開閉。 另外’其特徵爲:孔栓構件係被配設於開口部的下方 -152- (148) 1332128 另外,其特徵爲:被保持部係具備有:可與孔栓構件 及噴嘴的外周面滑接而被配設的襯墊。 另外,其特徵爲:碳粉排出口係對碳粉容器收容部的 裝著方向,被配設於比容器本體更位於深側。 另外,其特徵爲:容器本體係於容器本體的周面上, 且爲開口部的附近配設齒輪。
另外,可以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 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容器的製造方法,其特徵爲:碳粉 容器係具備:將收容於內部的碳粉從開口部予以排出之容 器本體;及將從容器本體的開口部所被排出的碳粉從碳粉 排出口予以排出,而且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碳粉容器收 容部之被保持部,容器本體係於對設置有開口部的位置, 於長邊方向相反側具備握持部,具備有:於握持部形成通 到容器本體內的孔部之加工工程;及介由孔部而對容器本 體內塡充碳粉之塡充工程。 另外,其特徵爲:碳粉容器的製造方法,進而具備有 :於塡充工程後,將孔部加以密封之密封工程。 另外,其特徵爲:塡充工程係利用握持部的吊掛部而 將碳粉容器吊掛於塡充機來進行。 另外,可裝卸自如地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瓶 收容部之碳粉瓶,其特徵爲具備:可以旋轉,與旋轉連動 ,而將收容於內部的碳粉朝向開口部運送的瓶本體;及介 由開口部與瓶本體連通,將從該開口部所被排出的碳粉從 -153- (149) 1332128 碳粉排出口予以排出,而且,不與瓶本體的旋轉連動,被 保持於瓶收容部的機殻;及於開口部的周圍,將瓶本體及 機殼的相互之對向面的間隙予以密封的密封構件;及將開 口部的直徑方向的擺動與密封構件一同地加以限制之限制 部。
另外,其特徵爲:瓶本體及機殻的相互之對向面,係 被形成爲相互成爲非平行,一方的對向面的面積被形成爲 比另一方的對向面的面積還大,限制部係將形成於機殼或 瓶本體的一方的對向面,且另一方的對向面的直徑方向的 移動與密封構件一同地加以限制。 另外,其特徵爲:一方的對向面係被形成爲推拔狀。 另外,其特徵爲:一方的對向面係被形成爲V字形。 另外,其特徵爲:密封構件係被貼著於限制部。 另外,影像形成裝置,係前述的碳粉瓶可裝卸自如地 被設置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瓶收容部,瓶收容部係具備 :決定機殼的位置之保持部、及旋轉驅動瓶本體的驅動部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中之影像形成裝置 的整體構成圖。 第2圖係表示第1圖之影像形成裝置中之影像製作部 的剖面圖。 第3圖係表示第1圖之影像形成裝置中之碳粉補給路 -154- (150) 1332128 徑的槪略圖。 第4圖係表示設置有碳粉容器之狀態的碳粉容器收容 部之斜視圖。 第5圖係表示被設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容器的 斜視圖。 第6圖係表示第5圖的碳粉容器的頭部側之剖面圖。 第7圖係從Μ視圖方向來看第6圖的碳粉容器之正面
第8圖係表示未設置有碳粉容器之狀態的碳粉容器收 容部的斜視圖。 第9圖係表示噴嘴的斜視圖。 第10圖係表示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 槪略圖。 第11圖係表示接續第10圖之碳粉容器的搭載狀態的 槪略圖。 第12圖係表示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 狀態的槪略圖。 第13圖係表示將碳粉容器的被保持部朝向垂直方向 下方,使面對靜置面之狀態的槪略圖。 第14圖係表示於內部收容碳粉容器之捆包箱的斜視 圖。 第15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中之碳粉容器的 頭部側之剖面圖。 第16Α圖係表示第15圖之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 -155- (151) 1332128 器收容部之狀態的槪略圖。 第16B圖係表示第15圖之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 器收容部之狀態的槪略圖。 第17A圖係表示接續第16A圖之碳粉容器之搭載狀 態的槪略圖。 第17B圖係表示接續第16B圖之碳粉容器之搭載狀態 的槪略圖。
第18A圖係表示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 槪略圖。 第18B圖係表示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 狀態的槪略圖。 第19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3中之碳粉容器的 剖面圖。 第20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4中之碳粉容器的 剖面圖。 第21圖係表示被設置於第20圖的碳粉容器之板狀構 件的正面圖。 第22圖係表示被設置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5中之碳 粉容器收容部的碳粉容器之斜視圖。 第23圖係表示第22圖的碳粉容器之頭部側的剖面圖 第24圖係從Μ視圖方向來看第23圖的碳粉容器之正 面圖》 第25圖係表示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 -156- (152) 1332128 狀態的槪略圖。 第26圖係表示接續第25圖之碳粉容器的搭載狀態之 槪略圖。 第27圖係表示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 狀態的槪略圖。 第28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6中之碳粉容器的 頭部側之剖面圖》
第29A圖係表示第28圖之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 器收容部之狀態的槪略圖 第29B圖係表示第28圖之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 器收容部之狀態的槪略圖。 第30A圖係表示接續第29A圖之碳粉容器之搭載狀 態的槪略圖。 第3 0B圖係表示接續第29B圖之碳粉容器之搭載狀態 的槪略圖。 第31A圖係表示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 狀態的槪略圖。 第31B圖係表示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 狀態的槪略圖。 第32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7中之碳粉容器的 剖面圖。 第33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8中之碳粉容器的 剖面圖。 第34圖係表示被設置於第33圖的碳粉容器之板狀構 -157- (153) 1332128 件的正面圖。 第35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9中之碳粉補給路 徑的槪略圖。 第36圖係表示設置有碳粉容器之狀態的碳粉容器收 容部的斜視圖。 第37圖係表示於裝置本體設置有碳粉容器之狀態的 斜視圖。
第38圖係表示被設置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碳粉容器 的斜視圖。 第39圖係表示第38圖之碳粉容器的頭部側的剖面圖 第40圖係表示從Μ視圖方向來看第39圖的碳粉容器 之正面圖。 第41圖係表示碳粉容器的後方之剖面圖。 第42圖係表示未設置有碳粉容器之狀態的碳粉容器
第43圖係表示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臂對之斜視圖。 第44圖係表示臂對的分解斜視圖。 第45圖係表示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 狀態的槪略圖。 第46圖係表示第45圖中之臂對之狀態的槪略圖。 第47圖係表示接續第45圖之碳粉容器之搭載狀態的 槪略圖。 第48圖係表示第47圖中之臂對之狀態的槪略圖。 -158- (154)1332128 第49圖係表示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 狀態的槪略圖。 第50圖係表示第29圖中之臂對之狀態的槪略圖。 第51圖係表示從臂對所承受之對裝著時之碳粉容器 的移動位置的負荷的變化曲線圖。 第52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0中之碳粉容器之 頭部側的剖面圖。
第53A圖係表示第52圖之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 器收容部之狀態的槪略圖。 第53B圖係表示第52圖之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 器收容部之狀態的槪略圖。 第54A圖係表示接續第53A圖之碳粉容器之搭載狀 態的槪略圖。 第54B圖係表示接續第53B圖之碳粉容器之搭載狀態 的槪略圖。
第55A圖係表示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 狀態的槪略圖。 第55B圖係表示碳粉容器被搭載於碳粉容器收容部之 狀態的槪略圖。 第56A圖係表示將碳粉容器予以再利用時之製造工程 圖。 第56B圖係表示將碳粉容器予以再利用時之製造工程 圖。 第57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1中之碳粉容器的 -159- (155) 1332128 剖面圖。 第58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2中之碳粉容器的 剖面圖。 第59圖係表示被設置於第58圖之碳粉容器之板狀構 件的正面圖。 第60A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丨3中之碳粉容器 的槪略圖。
第60B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3中之碳粉容器 的槪略圖。 第6 1 A圖係表示別的形態之碳粉容器的槪略圖。 第61B圖係表示別的形態之碳粉容器的槪略圖。 第62A圖係表示進而別的形態之碳粉容器的槪略圖。 第62B圖係表示進而別的形態之碳粉容器的槪略圖。 第63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 4中之影像形成裝 置的整體構成圖。 第64圖係表示第63圖之影像形成裝置中之影像製作 部的剖面圖 第65圖係表示第63圖之影像形成裝置中之碳粉補給 部的槪略圖。 第66圖係表示被設置於第63圖之影像形成裝置之碳 粉瓶的斜視圖。 第67圖係表示第66圖的碳粉瓶之頭部側的剖面圖。 第68A圖係表示碳粉瓶被搭載於瓶收容部之狀態的槪 略圖。 -160- (156) 1332128 第68B圖係表示碳粉瓶被搭載於瓶收容部之狀態的槪 略圖。 第69A圖係表示碳粉瓶被搭載於瓶收容部之狀態的槪 略圖。 第70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5中之碳粉瓶的一 部份的剖面圖。
第7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6中之碳粉瓶的一 部份的剖面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5Y:顯影裝置,31、931 :碳粉容器收容部(瓶收容 部),3 1 a :滑動面,3 1 c :定位構件,3 1 d :嵌合構件, 31g:驅動齒輪,132Y、132M、132C、132K、232Y、 332Y ' 432Y ' 5 3 2Y ' 632Y、73 2Y ' 83 2Y ' 932Y、1 032Y ' 1132Y、1 232Y、1 3 32Y、1 5 32Y、1 632Y、1 632M ' 1 632C、1 632K、1 732Y、1 832Y:碳粉容器(粉體收容容 器、碳粉瓶),133 Y ' 23 3 Y、3 3 3 Y、43 3Y、5 3 3Y、63 3Y 、73 3Y ' 8 33Y、93 3 Y、1 033 Y、1133Y、1 23 3 Y、1 3 3 3 Y、 1533Y 、 1133Y、 1233Y、 1333Y、 1533Y' 1633Y、 1733Y 、1833Y:容器本體(粉體收容部、瓶本體),134Y、 234Υ、3 34Υ、434Υ、534Υ、634Υ、734Υ ' 834Υ、934Υ、 1 034Υ、1134Υ、1 234Υ、1 334Υ、1 534Υ、1 634Υ、1 734Υ 、1834Υ:被保持部(蓋體部 '機殼),33a:前端面(另 —方之對向面),33b:突起,33c:齒輪,33d:握持部 -161 - (157) 1332128 ,34a :蓋體,34al :突出部(靜置抑制手段),34a2 : 壁部,34a3 :貼著面(限制部,一方之對向面),34a4 : 軸承部,34b:蓋體蓋’ 3 4b 1:爪,34c:保持器(擋門保
持器),34cl、34c2:滑動部(抵接部),34d:孔栓構 件(擋門、開閉構件)’ 34e :襯墊’ 34g :卡合部(補助 構件),34h:切口部,34m:凹部(補助構件),34n: 凸部(補助構件)’ 35 : ID晶片(電子零件,補助構件), 37:密封構件(彈性體,密封構件),40:捆包箱,59: 碳粉補給裝置,6〇:螺桿泵’ 61:轉子,62:定子,70: 噴嘴(碳粉運送管),70a:碳粉補給口,71:軟管(運 送管),73:保持部,74:通訊電路,76:爪構件(彈撥 手段)78:支撐構件,80:臂對(彈撥構件,第2彈撥構 件),81:第1臂,82:第2臂,83:支軸,84:扭轉彈 簧,90:蓋(密封構件),180Y:旋轉軸,181Y:螺管 (運送構件),183Y:螺牙棒,183Ya:公螺牙部,184Y :板狀構件(運送構件),184Ya:母螺牙部,ι85γ:導 引部,201 :塡充機,210:支撐部,100、200:影像形成 裝置本體(裝置本體),A:開口部,B:碳粉排出口,Η :靜置面 -162-

Claims (1)

1332128 十、中請專利範圍 1^月%曰修正本 第95 1 1 5074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民國99年7月26曰修正 1. 一種碳粉容器,其特徵爲具備: 於內部收容碳粉之容器本體;及 被保持部,設置於前述容器本體的長邊方向的端部, 具備使收容於前述容器本體的前述碳粉被排出的碳粉排出 口及平面及和前述碳粉排出口不同之設於前述平面的凹部 ,被保持於影像形成裝置之碳粉容器收容部;及 靜置抑制手段,設置於前述被保持部,由前述平面突 出之用於對前述容器本體,於使前述被保持部朝向垂直方 向下方之狀態下,抑制往靜置面的靜置; 前述靜置抑制手段,係配置於前述被保持部之中心區 域之同時,前述靜置抑制手段之中心係偏離前述容器本體 之中心。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前述被保持部,更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前述碳粉容器收 容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前述靜置抑制手段,於對於前述容器本體,在使前述被保 持部已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與前述靜置面抵〗妾% 前述被保持部的抵接面之面積,係比被投影於前述靜®® 1332128 的前述容器本體的投影面的面積更小。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前述抵接面,係從與前述靜置面對向的前述被保持部的對 向面突出的突出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前述抵接面,係形成於前述突出部的周圍之壁部, 藉由前述壁部來覆蓋周圍,且將電子零件設置於前述 突出部上,不與前述設置面接觸。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前述靜置抑制手段,係於對前述容器本體,在使前述被保 持部已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於與前述靜置面對向 的前述被保持部的對向面設置電子零件。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前述電子零件,係ID晶片。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碳粉容器,其中 具備中空部,其被配置於前述電子零件與前述平面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前述靜置抑制手段,係於對前述容器本體,在使前述被保 持部已朝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對於被投影於前述靜 置面的前述容器本體之投影面的中心,使抵接於前述靜置 面之前述被保持部的抵接面的中心錯開。 1 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前述靜置抑制手段,係被設置於前述容器本體與前述被 -2- 1332128 保持部之間的彈性體。 1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前述彈性體,係被貼裝於前述被保持部的密封構件。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碳粉容器,其中 前述凹部,係表示前述碳粉容器內之碳粉之顏色。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碳粉容器,其中 前述凹部,其之形狀及配置位置係對應於碳粉容器內 之碳粉之顏色。 14. 一種碳粉容器,其特徵爲具備: 於內部收容碳粉之容器本體;及 被保持部,設置於前述容器本體的長邊方向的端部, 具備使收容於前述容器本體的前述碳粉被排出的碳粉排出 口及平面及和前述碳粉排出口不同之設於前述平面的凹部 ,被保持於影像形成裝置之碳粉容器收容部:及 電子零件,對於前述容器本體,於使前述被保持部朝 向垂直方向下方之狀態下,與靜置面呈對向而由前述平面 突出; 前述電子零件,係配置於前述被保持部之中心區域之 同時,前述電子零件之中心係偏離前述容器之中心。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4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前述電子零件,係記憶有關於碳粉容器之資訊,於被保 持於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之狀態下,與配設於該碳粉容器 收容部的通訊電路之間進行通訊。 1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⑶ 2128 :前述電子零件,係被設置於與對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的 裝卸方向正交的前述被保持部的面上,且於前述裝卸動作 φ ’與前述通訊電路對向的位置。 1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4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前述被保持部,係更具備有:與對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 @裝卸動作連動,來開閉前述碳粉排出口之開閉構件。 1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前述電子零件,係被設置於比前述開閉構件的設置位置 更上方。 1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係具備與前述碳粉排出口連通的 噴嘴; 前述開閉構件,係與對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著動 作連動’而被前述噴嘴壓動,開始前述碳粉排出口的開放 ’並且,與從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脫離動作連動,開始 前述碳粉排出口的閉鎖之孔栓構件。 2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7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前述開閉構件’係與對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著動作 連動,而被前述噴嘴壓動,開放前述碳粉排出口,並且, 與從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脫離動作連動,被彈撥構件所 彈撥’而將前述碳粉排出口加以閉鎖之孔栓構件。 2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4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前述電子零件,係ID晶片。 2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4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4- 1332128 :則述電子零件’係I c晶片。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記 :前述電子零件,係記憶有關於被收 的碳粉之資訊及關於再利用之資訊中 〇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記 :關於前述碳粉之資訊,係碳粉顏色 月日中之至少其中一種。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記 :前述噴嘴,係被連接於從前述碳粉 與氣體一同被運送的運送管, 前述運送管,係被連接於對其內 泵。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記 :前述容器本體,係沿著該容器本體 〇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記 ••前述容器本體,係被裝著於前述碳 前述被保持部,成爲位於後方位置。 2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4項所記 :前述容器本體,係於將該容器本體 方向的狀%下’可以靜置於靜置面。 2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4項所記 :前述被保持部,係具備有與前述碳 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容於前述容器本體內 的至少其中一種資訊 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製造號碼、製造年 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排出口被排出的碳粉 部送出或送入氣體之 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的長邊方向而被裝卸 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粉容器收容部,對於 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的長邊方向當成水平 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粉容器收容部抵接而 -5- 1332128 滑動之滑動部。 3 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前述滑動部,係與對於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卸動作 連動,而於該碳粉容器收容部滑動。 3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前述容器本體,係於對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的裝著動作 中,於前述滑動部的滑動開始後,前述被保持部的定位才 被開始’依據前述滑動部的滑動結束,前述被保持部的定 位結束。 3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4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更具備有齒輪,存在於前述容器本體的周面上,傳達旋 轉驅動力’來將被收容於前述容器本體的內部之前述碳粉 運送於前述碳粉排出口側。 3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2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前述被保持部’係覆蓋前述齒輪的一部份。 3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2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前述被保持部’並不受到藉由前述齒輪之旋轉驅動力, 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 3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前述容器本體’係與前述齒輪所傳達之旋轉驅動力連動 ’來將前述碳粉運送至前述碳粉排出口側。 3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5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前述容器本體’係於其內周面包含螺旋狀的突起。 3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記載之碳粉容器,其中 - 6 - 1332128 :前述容器本體,係包含將被收容於內部的碳粉 碳粉排出口運送之運送構件。 3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7項所記載之碳粉容 :前述運送構件,係可以旋轉的螺管或螺牙。 3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7項所記載之碳粉容 :前述運送構件,係可於前述容器本體的長邊方 板狀構件。 4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記載之碳粉容 :前述被保持部,係與前述容器本體連通。 4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4項所記載之碳粉容 :前述容器本體,·係於內部收容有碳粉。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 :收容於前述容器本體的碳粉的塡充容積/全容 〇. 7以下。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 :前述容器本體,更收容載體。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所記載之碳粉容 :收容於前述容器本體的前述載體的重量比,對 體及前述碳粉的重量,係爲3wt%~20wt%。 4 5.—種影像形成裝置,其特徵爲具備: 碳粉容器收容部;及 碳粉容器’該碳粉容器係具有:於內部收容 器本體;被保持部,設置於前述容器本體的長邊 部,具備使收容於前述容器本體的前述碳粉被排 朝向前述 器,其中 器,其中 向移動的 器,其中 器,其中 器,其中 積,係爲 器,其中 器,其中 於前述載 碳粉之容 方向的端 出的碳粉 1332128 排出口及平面及和前述碳粉排出口不同之設於前述平面的 凹部,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及靜 置抑制手段,設置於前述被保持部,由前述平面突出之用 於對前述容器本體,於使前述被保持部朝向垂直方向下方 之狀態下,抑制往前述靜置面的靜置; 前述靜置抑制手段,係配置於前述被保持部之中心區 域之同時,前述靜置抑制手段之中心係偏離前述容器本體 之中心。 46. —種影像形成裝置,其特徵爲具備: 碳粉容器收容部;及 碳粉容器,該碳粉容器係具有:於內部收容碳粉之容 器本體;被保持部,設置於前述容器本體的長邊方向的端 部,具備使收容於前述容器本體的前述碳粉被排出的碳粉 排出口及平面及和前述碳粉排出口不同之設於前述平面的 凹部,以非旋轉方式被保持於前述碳粉容器收容部;及電 子零件,對前述容器本體,在使前述被保持部朝向垂直方 向下方之狀態下,與前述靜置面呈對向而由前述平面突出 » 前述電子零件,係配置於前述被保持部之中心區域之 同時,前述電子零件之中心係偏離前述容器之中心。
TW095115074A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WI332128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29866A JP4368331B2 (ja) 2005-04-27 2005-04-27 トナーボトル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79200 2005-06-20
JP2005180153 2005-06-21
JP2005180082 2005-06-21
JP2005181371 2005-06-22
JP2005191090 2005-06-30
JP2005198355 2005-07-07
JP2005223438 2005-08-01
JP2005302636 2005-10-18
JP2005311112 2005-10-26
JP2005311787 2005-10-26
JP2005315311 2005-10-28
JP2005346038 2005-11-30
JP2006021362A JP4371317B2 (ja) 2005-06-20 2006-01-30 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梱包箱
JP2006026258A JP4371318B2 (ja) 2005-06-21 2006-02-02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29859A JP4380639B2 (ja) 2005-06-30 2006-02-07 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容器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07141A TW200707141A (en) 2007-02-16
TWI332128B true TWI332128B (en) 2010-10-21

Family

ID=37307983

Family Applications (9)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06476A TWI427442B (zh)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TW102143758A TWI525404B (zh)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TW106115655A TWI627514B (zh)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TW107110543A TWI650621B (zh) 2005-04-27 2006-04-27 碳粉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TW099106477A TWI424289B (zh)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TW102141642A TWI534562B (zh)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TW095115074A TWI332128B (en)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W105104937A TWI594090B (zh)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TW096101798A TW200732870A (en)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06476A TWI427442B (zh)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TW102143758A TWI525404B (zh)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TW106115655A TWI627514B (zh)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TW107110543A TWI650621B (zh) 2005-04-27 2006-04-27 碳粉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TW099106477A TWI424289B (zh)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TW102141642A TWI534562B (zh)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4937A TWI594090B (zh)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TW096101798A TW200732870A (en) 2005-04-27 2006-04-27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6) US7706699B2 (zh)
EP (2) EP2889695B1 (zh)
KR (1) KR100809730B1 (zh)
CN (1) CN100555107C (zh)
ES (2) ES2529039T3 (zh)
HK (2) HK1102143A1 (zh)
MX (2) MXPA06012659A (zh)
TW (9) TWI427442B (zh)
WO (1) WO20061181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42703B2 (en) * 2002-05-20 2009-06-02 Ricoh Company, Ltd. Developing device replenishing a toner or a carrier of a two-ingredient type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developing device
JP4456957B2 (ja) * 2004-08-06 2010-04-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720416B2 (en) 2004-08-16 2010-05-18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 and toner bottl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effectively supplying toner to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713295B2 (ja) 2004-11-09 2011-06-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減容装置及びトナー補給装置
TWI427442B (zh) * 2005-04-27 2014-02-21 Ricoh Co Lt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US8050597B2 (en) * 2006-11-09 2011-11-01 Ricoh Company, Limited Toner container having a gear portion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1983382B1 (en) 2007-04-20 2018-07-0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326392B2 (ja) 2007-12-25 2013-10-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ャッタ機構、粉体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03393B2 (ja) * 2008-03-28 2014-01-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8918030B2 (en) * 2008-11-27 2014-12-23 Ricoh Company, Limited Powder suppl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334014B1 (ja) * 2008-12-18 2009-09-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WO2010114154A1 (ja) * 2009-03-30 2010-10-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容器及び現像剤補給システム
EP2416222B1 (en) 2009-03-30 2015-03-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replenishing container and developer replenishing system
JP5471040B2 (ja) * 2009-05-28 2014-04-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トナー容器
JP4868033B2 (ja) * 2009-06-30 2012-02-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装置
JP5029659B2 (ja) 2009-06-30 2012-09-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
US8532542B2 (en) 2009-07-23 2013-09-10 Ricoh Company, Limited Toner contain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oner container
CA2772918C (en) 2009-09-04 2014-12-02 Ricoh Company, Limite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465641B1 (ja) * 2009-09-16 2010-05-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像形成剤収容装置、像形成剤収容装置への像形成剤の補充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38340B2 (ja) * 2009-09-18 2011-12-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容器梱包体及び梱包容器
JP4930565B2 (ja) 2009-09-30 2012-05-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SG183519A1 (en) * 2010-03-01 2012-10-30 Ricoh Co Lt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10217067A1 (en) * 2010-03-03 2011-09-0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Toner cartridge
CA2791509C (en) * 2010-03-10 2017-06-20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MX2011012105A (es) 2010-03-17 2011-12-08 Ricoh Co Ltd Tapa, recipiente de revelador, dispositivo de suministro de revelador, y aparato formador de imagenes.
EP2378374B1 (en) * 2010-04-01 2019-09-25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container, powder supply assembl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2494413B1 (en) 2010-06-11 2014-05-14 Ricoh Company, Limited Information storage device, removable device, develop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2008485A (ja) * 2010-06-28 2012-01-12 Fuji Xerox Co Ltd 着脱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91391B2 (ja) * 2010-10-25 2015-04-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948616B2 (en) 2010-11-03 2015-02-0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o discriminate toner cartridge
AU2015201827B2 (en) * 2010-12-03 2017-04-06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Container, Powd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6933077B (zh) 2010-12-03 2022-08-23 株式会社理光 粉末容器、粉末供给装置和成像设备
JP5811452B2 (ja) 2010-12-06 2015-11-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870647B2 (ja) 2011-02-17 2016-03-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粉体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38883B2 (ja) 2011-03-08 2016-06-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取付構造
US8973759B2 (en) 2011-03-17 2015-03-10 Ricoh Company, Ltd. Sieving device, sieving device for developing device, and powder-charging device
JP5747590B2 (ja) 2011-03-18 2015-07-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116468B2 (en) 2011-03-30 2015-08-25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storage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 which a gripping part includes a powder loading port and a sealing member
US9207574B2 (en) 2011-03-31 2015-12-08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material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therewith, and powder material replenishing method
JP2012252178A (ja) * 2011-06-03 2012-12-20 Ricoh Co Ltd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U2016277648B2 (en) * 2011-11-25 2019-02-07 Ricoh Company, Limited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WI461863B (zh) * 2011-11-25 2014-11-21 Ricoh Co Ltd 粉末容器和影像形成設備
JP2013174652A (ja) * 2012-02-23 2013-09-05 Canon Inc カートリッジ
JP5959921B2 (ja) * 2012-04-25 2016-08-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102129834B1 (ko) * 2012-06-03 2020-07-03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분체 용기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JP6086319B2 (ja) 2012-06-03 2017-03-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405221B2 (en) 2012-06-08 2016-08-02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6015252B2 (ja) 2012-08-31 2016-10-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納容器、現像剤補給装置、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75609B2 (ja) 2012-10-19 2018-08-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着脱可能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942600B2 (en) * 2012-11-22 2015-01-27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Develop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465317B2 (en) 2013-02-25 2016-10-11 Ricoh Company, Ltd. Nozzle insertion member,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785969B2 (ja) * 2013-02-27 2015-09-30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現像剤収容器、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64681B2 (ja) * 2013-03-01 2017-01-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収納容器から現像剤を補給する現像剤補給装置、それが搭載される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収納容器から粉体もしくは流体を搬送する搬送装置
US9031425B2 (en) * 2013-03-15 2015-05-12 Xerox Corporation Customer replaceable unit monitor positioning apparatus
KR102416116B1 (ko) 2013-03-15 2022-07-05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분체 용기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JP6025631B2 (ja) 2013-03-22 2016-1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容器
JP6075195B2 (ja) 2013-05-08 2017-02-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9244382B2 (en) * 2013-06-25 2016-01-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152083B2 (en) 2013-10-09 2015-10-06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Carriage assembly for toner cartridge loading and latching
US9261851B2 (en) * 2013-11-20 2016-02-16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Positional control features of a replaceable unit for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US9280087B2 (en) 2013-11-20 2016-03-08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latching system for retaining a replaceable unit
JP5919254B2 (ja) * 2013-12-27 2016-05-1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容器、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WO2015098958A1 (ja) 2013-12-27 2015-07-0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容器、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564612B1 (ja) 2013-12-27 2014-07-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容器、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394351B2 (ja) 2014-03-17 2018-09-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0780563B (zh) 2014-03-17 2022-04-19 株式会社理光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JP6379753B2 (ja) 2014-07-04 2018-08-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61972B2 (ja) 2014-08-08 2018-07-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16021199A1 (en) * 2014-08-08 2016-02-11 Ricoh Company, Limited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594331B2 (en) 2015-02-27 2017-03-14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6477043B2 (ja) * 2015-03-06 2019-03-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剤の収容容器
JP6665431B2 (ja) 2015-06-24 2020-03-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66787B2 (ja) * 2015-08-27 2019-08-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容器
EP3176645B1 (en) * 2015-12-01 2021-04-07 Canon Production Printing Netherlands B.V. Toner bottle closure and toner bottle
CN107020826B (zh) * 2016-01-29 2019-01-15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墨盒、该盒上的标签剥离方法以及墨盒的再生产方法
WO2017160287A1 (en) 2016-03-16 2017-09-21 Katun Corporation Spindle dispensing toner cartridge
JP6546557B2 (ja) * 2016-03-24 2019-07-17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現像剤収容器、現像ユニット、像担持体ユニット、画像形成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3521938A4 (en) 2016-09-30 2020-06-17 C/o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CARTRIDGE AND TONER FEEDING MECHANISM
JP6911325B2 (ja) 2016-10-21 2021-07-2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トナー収容容器、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トナー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JP2018169536A (ja) * 2017-03-30 2018-11-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6919831B2 (ja) * 2017-05-18 2021-08-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45595A (ja) * 2017-08-31 2019-03-2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装置
US11639058B2 (en) 2017-10-05 2023-05-0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upply containers with alignment components
CN111212739B (zh) * 2017-10-13 2022-06-21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基于从存储设备中提取的值的比较而从打印设备中解锁耗材
EP3660421A1 (en) * 2018-11-29 2020-06-03 Industria Tecnica Valenciana, S.A. Spindle for an ice machine
US11048189B2 (en) 2019-03-13 2021-06-29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ontainer, ton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sheet member with two portions to move toner
KR20210022333A (ko) 2019-08-20 2021-03-03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플런저를 이동시키는 나선부를 구비하는 토너 리필 카트리지
ES2952326T3 (es) * 2019-09-17 2023-10-31 Canon Kk Cartucho de tóner y aparato de formación de imágenes
WO2022124422A1 (ja) 2020-12-07 2022-06-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11899A (en) * 1983-01-08 1986-09-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US5184181A (en) * 1986-09-24 1993-02-02 Mita Industrial Co., Ltd. Cartridge discriminating system
JPH03178749A (ja) 1989-12-07 1991-08-02 Fujitsu Ltd 鏡面加工装置における切削油供給方法
CA2068358C (en) * 1991-05-14 1998-12-22 Yoshihiko Yamada Developer replenishing cartridge and developer receiving apparatus within which such cartridge is mounted
JP3078037B2 (ja) * 1991-06-21 2000-08-21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JPH05107918A (ja) 1991-10-16 1993-04-30 Ricoh Co Ltd トナーカートリツジ
JPH072389A (ja) 1992-06-08 1995-01-06 Matsushita Graphic Commun Syst Inc 給紙カセット引き込み装置
JPH06149047A (ja) 1992-11-10 1994-05-27 Fuji Xerox Co Ltd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用トナー供給装置
JP3178749B2 (ja) 1993-01-18 2001-06-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供給装置
JP3086763B2 (ja) * 1993-03-09 2000-09-11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JPH06266227A (ja) 1993-03-14 1994-09-22 Ricoh Co Ltd トナー収容器及びトナー補給装置
JP2986679B2 (ja) 1994-06-17 1999-12-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US5648840A (en) * 1994-11-14 1997-07-15 Konic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oner conveyance apparatus
US5530531A (en) 1995-03-15 1996-06-25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ultiple cartridge keying apparatus
JP3509385B2 (ja) 1995-07-24 2004-03-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ボトル
KR100227914B1 (ko) 1995-10-11 1999-11-01 이토가 미찌야 화상형성장치 및 토너보급장치, 및 그에 탑재된 토너용기
JP3875743B2 (ja) 1996-01-09 2007-01-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及びトナーボトル
US5722014A (en) * 1996-06-21 1998-02-24 Nashua Corporation Enhanced container and method for dispensing toner and supplying toner to an image forming machine
JP3535721B2 (ja) * 1997-01-10 2004-06-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補給装置
US5890040A (en) * 1997-01-14 1999-03-30 Konica Corporation Developer cartridge and developer replenishing apparatus
JPH10213959A (ja) 1997-01-30 1998-08-11 Konica Corp 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5839027A (en) * 1997-06-30 1998-11-17 Ravi & Associates Magnet less sealable developer cartridge
JP3541691B2 (ja) * 1997-10-03 2004-07-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剤収納容器
JP3450757B2 (ja) * 1998-09-22 2003-09-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容器
US5991584A (en) * 1998-10-07 1999-11-23 Katun Coporation Toner cartridge assembly
US6104902A (en) 1998-11-20 2000-08-15 Katun Corporation Toner cartridge assembly
KR100370541B1 (ko) 1998-12-07 2003-01-30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현상장치 및 화상형성장치
TWI243292B (en) * 1998-12-22 2005-11-11 Ricoh Kk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3628539B2 (ja) * 1999-01-25 2005-03-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
JP2000293024A (ja) * 1999-04-06 2000-10-20 Matsushita Graph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3868146B2 (ja) 1999-04-28 2007-01-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2001042626A (ja) 1999-05-25 2001-02-16 Ricoh Co Ltd トナーボトル及びこれを装着する電子写真装置並びにトナーボトルの成形方法
JP4014335B2 (ja) 1999-05-25 2007-11-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05286A (ja) 1999-06-17 2001-01-12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169864B1 (en) * 1999-07-06 2001-01-02 Xerox Corporation Toner container including a movably mounted sealing member
JP3571584B2 (ja) 1999-07-08 2004-09-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54473A (ja) 1999-11-24 2001-06-08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72060A (ja) 2000-01-01 2000-06-23 Ricoh Co Ltd トナ―収容器及びトナ―補給装置
US6256470B1 (en) * 2000-02-18 2001-07-03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Toner supply device for use in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toner cartridge for use therein
JP2001235932A (ja) 2000-02-24 2001-08-31 Konica Corp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容器とそれに収納された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752950B2 (ja) * 2000-02-29 2006-03-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185672B2 (ja) 2000-05-08 2008-1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6591077B2 (en) * 2000-05-08 2003-07-08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oner container therefor
JP3283501B2 (ja) 2000-06-28 2002-05-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
JP2002221858A (ja) 2000-11-24 2002-08-09 Ricoh Co Ltd トナーボトル及びこれを装着する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トナーボトルの成形方法
JP2002174947A (ja) * 2000-12-07 2002-06-21 Ricoh Co Ltd 現像剤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0362390B1 (ko) * 2000-12-29 2002-11-2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의 현상기-토너 카트리지 조립체
US6665508B2 (en) 2001-01-31 2003-12-16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4048051B2 (ja) 2001-01-31 2008-02-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剤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23742B2 (ja) 2001-03-26 2011-07-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移送装置
JP4815062B2 (ja) 2001-04-13 2011-1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24992B2 (ja) * 2001-10-25 2008-07-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容器
JP4095875B2 (ja) * 2001-10-30 2008-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586956B1 (en) 2002-01-31 2008-10-15 Ricoh Co., Ltd. Toner refilling device and develop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731897B2 (en) 2002-02-21 2004-05-04 Konica Corporation Powder or toner accommodating container
JP2003255686A (ja) 2002-03-05 2003-09-10 Canon Inc トナー補給容器及び封止部材
US7133629B2 (en) * 2002-04-12 2006-11-07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including as easy-to-handle large capacity toner container
JP3741691B2 (ja) 2002-04-12 2006-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6766135B2 (en) * 2002-04-22 2004-07-20 Jui-Chi Wang Toner cartridge
US6987940B2 (en) 2002-04-30 2006-01-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US20030219263A1 (en) * 2002-05-24 2003-11-27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Toner supply device for use in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pplying toner thereto
CN100504654C (zh) 2002-06-03 2009-06-24 株式会社理光 色调剂运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4009492B2 (ja) * 2002-06-12 2007-11-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容器、粉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20798B2 (ja) * 2002-09-20 2009-02-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
CN100437373C (zh) 2002-09-20 2008-11-26 株式会社理光 成像装置,墨粉供给部件,调色剂容器,墨粉容器及回收方法
JP4280511B2 (ja) * 2002-09-20 2009-06-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納容器、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49994B2 (ja) 2002-09-20 2009-04-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及びその再生産方法、粉体補給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39031A (ja) * 2002-09-24 2004-05-1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補給用トナー収容器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7116928B2 (en) * 2002-12-18 2006-10-03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discharg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7076192B2 (en) * 2002-12-27 2006-07-11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3691489B2 (ja) 2003-02-03 2005-09-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ボトル
JP4383898B2 (ja) * 2003-02-28 2009-12-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収容器、現像剤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0349073C (zh) 2003-03-05 2007-11-14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卡盒
JP4476617B2 (ja) 2003-03-05 2010-06-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6785497B1 (en) * 2003-03-24 2004-08-3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Toner cartridge and toner supply device
US6895191B2 (en) * 2003-05-13 2005-05-17 Xerox Corporation Insertion verification of replaceable module of printing apparatus
JP4366117B2 (ja) * 2003-05-21 2009-1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装置
JP4208645B2 (ja) * 2003-06-03 2009-0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容器
JP2005003702A (ja) * 2003-06-09 2005-01-0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トナー補給装置
AU156108S (en) * 2003-06-27 2004-08-09 Toshiba Tec Kk Toner storage container
JP4157809B2 (ja) * 2003-07-07 2008-10-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剤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245852B2 (en) 2003-07-08 2007-07-1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Ton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985753B2 (ja) * 2003-08-19 2007-10-0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205531B2 (ja) * 2003-08-25 2009-0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0958651B1 (ko) 2004-01-17 2010-05-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이차전지용 애노드 및 이를 이용한 리튬이차전지
JP2005221825A (ja) * 2004-02-06 2005-08-18 Ricoh Co Ltd トナーボト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トナー容器、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4483349B2 (ja) 2004-03-08 2010-06-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4650780B2 (ja) * 2004-05-17 2011-03-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交換ユニットが装着された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5345773A (ja) 2004-06-03 2005-12-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7720416B2 (en) * 2004-08-16 2010-05-18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 and toner bottl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effectively supplying toner to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184691B2 (en) 2004-11-09 2007-02-27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ontainer, ton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713295B2 (ja) 2004-11-09 2011-06-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減容装置及びトナー補給装置
USD532037S1 (en) 2005-02-01 2006-11-14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artridge
US7620349B2 (en) 2005-03-15 2009-11-17 Ricoh Co., Ltd. Agent containing unit having improved usability, agent refill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WI427442B (zh) * 2005-04-27 2014-02-21 Ricoh Co Lt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EP2889696B1 (en) 2005-06-07 2018-10-24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781766B2 (ja) * 2005-09-30 2011-09-28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98716A (ja) 2006-04-28 2007-11-15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のトナー搬送装置
USD598949S1 (en) 2006-06-13 2009-08-25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artridge holder
USD599845S1 (en) * 2006-06-13 2009-09-08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artridge
USD602985S1 (en) * 2007-08-30 2009-10-27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artridg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34562B (zh) 2016-05-21
EP1876498B1 (en) 2014-11-12
US20070177886A1 (en) 2007-08-02
TWI627514B (zh) 2018-06-21
TW201631421A (zh) 2016-09-01
WO2006118185A1 (ja) 2006-11-09
US7853184B2 (en) 2010-12-14
EP1876498A1 (en) 2008-01-09
US20070147902A1 (en) 2007-06-28
ES2529039T3 (es) 2015-02-16
TW200707141A (en) 2007-02-16
TW201426211A (zh) 2014-07-01
US7991334B2 (en) 2011-08-02
EP2889695A1 (en) 2015-07-01
TW201044125A (en) 2010-12-16
TW200732870A (en) 2007-09-01
KR20070085096A (ko) 2007-08-27
KR100809730B1 (ko) 2008-03-06
TWI356977B (zh) 2012-01-21
TWI427442B (zh) 2014-02-21
CN1954269A (zh) 2007-04-25
TWI650621B (zh) 2019-02-11
TW201839527A (zh) 2018-11-01
US7702262B2 (en) 2010-04-20
EP2889695B1 (en) 2016-09-07
US20110286771A1 (en) 2011-11-24
US20070154244A1 (en) 2007-07-05
TW201044126A (en) 2010-12-16
US20110002713A1 (en) 2011-01-06
CN100555107C (zh) 2009-10-28
MXPA06012659A (es) 2007-01-16
TWI525404B (zh) 2016-03-11
TWI594090B (zh) 2017-08-01
ES2605527T3 (es) 2017-03-14
US20070160394A1 (en) 2007-07-12
MX338002B (es) 2016-03-30
HK1140835A1 (en) 2010-10-22
US7706699B2 (en) 2010-04-27
US7822371B2 (en) 2010-10-26
TW201730694A (zh) 2017-09-01
TWI424289B (zh) 2014-01-21
TW201423290A (zh) 2014-06-16
US8126375B2 (en) 2012-02-28
EP1876498A4 (en) 2011-09-28
HK1102143A1 (en) 2007-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32128B (en)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380639B2 (ja) 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容器の製造方法
JP4371317B2 (ja) 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梱包箱
TWI332606B (en)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1921512B1 (en)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371318B2 (ja)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03828B2 (ja) トナー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5729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03826B2 (ja) トナー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5774B2 (ja) 現像剤補給装置、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08864B2 (ja)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0050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