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618C - 安装片件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安装片件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7618C CN1057618C CN93104628A CN93104628A CN1057618C CN 1057618 C CN1057618 C CN 1057618C CN 93104628 A CN93104628 A CN 93104628A CN 93104628 A CN93104628 A CN 93104628A CN 1057618 C CN1057618 C CN 1057618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hotosensitive drum
- process cartridge
- sheet
- developing
- to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recycling, reuse, transportation, packaging or storag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005—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 G03G21/0011—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using a blade; Details of cleaning blades, e.g. blade shape, layer form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4—Details of parts of process cartridge, e.g. for charging, transfer, cleaning, develop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1/1821—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mean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rocess cartridge, e.g. attachment, positioning of parts with each other, pressure/distance regula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987—Remanufacturing, i.e. reusing or recycling parts of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19—Fold at edg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19—Fold at edge
- Y10T428/24264—Particular fold structure [e.g., beveled, etc.]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273—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apertur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273—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aperture
- Y10T428/24298—Noncircular aperture [e.g., slit, diamond, rectangular, etc.]
- Y10T428/24314—Slit or elongated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752—Laterally noncoextensive componen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777—Edge featur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942—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components having sam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in differing degree
- Y10T428/2495—Thickness [relative or absolut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6—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the element or component having a specified physical dimension
- Y10T428/268—Monolayer with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8—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having an adhesive outermost layer
- Y10T428/2804—Next to meta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551—Of polyamidoester [polyurethane, polyisocyanate, polycarbamate, etc.]
- Y10T428/31605—Next to free met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片部件和安装该片部件的方法。该片部件包括一弹性片,和一用于支承弹性片并有一用于支承弹性片的支承部分的支承部件,一伸出部沿支承部分纵向并从其上伸出,在伸出部分上形成有一孔,其中,伸出部分沿纵向的长度大于5mm小于20mm。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片件,安装一片件的方法,一处置盒,一装配处置盒的方法及成像设备。
成像设备可以是诸如电子摄影复印机,激光束打印机,LED打印机,传真系统,词处理器及类似设备。
在复印机之类的成像设备中,通过使一均匀充电的图像承载件有选择地曝光,可形成一潜像,然后用着色剂使潜像显影,然后着色剂图像被传送到一记录纸片上,从而在记录纸片上形成一图像。在这种成像设备中,一旦着色剂用尽,就要补充新着色剂。补充着色剂的操作不仅麻烦,并也常污染周围环境。并且,由于只有专家才能维修各种零件或部件,所以大多数使用者深感不便。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和不便,业已提出了一种成像设备并投入使用,其中通过将图像承载件,一充电器,一显像装置和一清洁装置一体地装配成一个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设备内的处置盒,可容易地更换着色剂用尽的显像装置或使用寿命到期的图像承载件之类的部件,这种设备例如公开于美国专利Nos.3,985,436;4,500,195;4,540,268和4,627,701中。
为了使成像设备紧凑,近来要求制造小尺寸的处置盒和用于这种小尺寸处置盒的各种零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善处置盒的装配性能,已经要求要便于用于处置盒的零件的安装和拆卸。
这是因为从保护环球环境的观点出发,为了有效地利用资源,强烈希望处置盒能重复使用。对此,希望提出一种能更容易地重复使用的处置盒。附带地说,处置盒的重复使用意味着在收集并分解一个使用过的处置盒之后,以新的零件更换损坏的或磨损的零件,并如以前一样重新使用其它零件,然后重新组装处置盒。
尽管上述美国专利3,985,436公开了一个已使用一预定周期的单元的收集和重复使用,但仍未具体地公开一种重复使用的最佳结构(参照美国专利3,985,436中第16栏,第38-62行)。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片件,一种安装片件的方法,一处置盒,一种装配处置盒的方法和一种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可被制造的更紧凑,并可改善安装和/或装配操作中的定位精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片件,一种安装片件的方法,一处置盒,一种装配处置盒的方法和一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可使零件的永久变形减至最小程度,能防止片件的卷起(翘起),能使不理想的噪音减至最小,在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性能。
本发明的还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安装片支承件的方法,一种装配带有安装于其上之片件的处置盒的方法和一个其内可安装这种处置盒的成像设备,它可使片件保持安装精度并便于片件的安装。
在本发明的还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置盒,一个其内可安装这种处置盒的成像设备和一种装配适于重复使用的清洁装置的方法。
本发明的还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置盒,一个其内可安装这种处置盒的成像设备和一种装配可改善装配性能之清洁装置的方法。
本发明的还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置盒,一个其内可安装这种处置盒的成像设备和一种装配可改善拆卸性能之清洁装置的方法。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置盒,一个其内可安装这种处置盒的成像设备,和一种装配一清洁装置的方法,其中从市场上收集来的使用后处置盒可被有效地分解,并可适当地被重复使用。
根据本发明,有可能提供一种片件,一种安装片件的方法,一处置盒,一种装配处置盒的方法和一种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可被制造的更紧凑。
图1是一复印机的正剖图,在该复印机中安装了一个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处置盒。
图2是供纸盘打开状态下的复印机的透视图。
图3是供纸盘关闭状态下的复印机的透视图。
图4是该处置盒的立剖图。
图5是该处置盒的透视图。
图6是倒置状态下的该处置盒的透视图。
图7是上下两框处于分离状态时该处置盒的分解剖面图。
图8是显示该下框内部构造的透视图。
图9是显示该上框内部构造的透视图。
图10是该处置盒的光敏鼓的纵剖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测定充电噪音的示意图。
图12是与填料位置有关的充电噪音测定的曲线图。
图13是光敏鼓接地接连件的透视图。
图14是依照另一实施例的光敏鼓接地连接件的透视图。
图15是显示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在该实施例中,光敏鼓所用的接地连接件是不分叉的。
图16是光敏鼓所用的不分叉的接地连接件的剖面图。
图17是显示充电辊装配结构的立视图。
图18A是曝光闸的透视图,图18B是该曝光闸的部分剖面图。
图19是显示带有搅拌叶轮的非磁性调色剂添加装置的剖面图。
图20是显示光敏鼓(9)和显象筒(12d)之间位置关系与给显像筒加压结构的纵剖图。
图21A是沿图20A-A线走向的剖面图,图21B是沿图20B-B线走向的剖面图。
图22是用于说明作用于显象筒的挤压力的剖面图。
图23是上述处于卷曲状态的挤压纸的透视图。
图24A是显示双面胶带以挤压纸底边伸出状态时的透视图,而图24B和24C是显示粘贴件粘贴在突出的双面胶带时的状态图。
图25A是显示下部已弯曲的挤压纸粘在弯曲的接合件表面状态时的透视图,图25B是显示挤压纸上边部分因接合件弯曲部分被松释而处于绷紧时状态的透视图。
图26是依照另一个实施例的挤压纸的透视图,在该实施例中,此挤压纸的宽度从其两边向中心位置而呈直线地逐渐变宽。
图27是用于说明挤压纸附加件表面因被挤压而弯曲化的透视图。
图28是通过下框的底面传送记录介质的状态图。
图29是显示最终装配的光敏鼓状态的剖面图。
图30是显示已粘接之显像片与清洁片的状态之剖面图。
图31是用于说明装配处置盒的分解图。
图32是用于说明处置盒的光敏鼓已装配好时导向装置的位置图。
图33是光敏鼓导向装置安装在支承部件两端的结构剖面图。
图34是用于说明光敏鼓和显象筒支承部件的接合情况的透视图。
图35是安装有支承部件的光敏鼓和显象筒的剖面图。
图36用于说明覆盖膜和拉带的透视图。
图37是显示拉带从一抓持件中伸出时状态的透视图。
图38是显示一操作人员手持该处置盒的状态示意图。
图39A是显示处置盒装配和安装顺序的流程图,而图39B是显示处置盒拆卸和清洁顺序的流程图。
图40是显示已安装了处置盒的成象系统的状态透视图。
图41是显示已安装了图24中处置盒成象系统的状态透视图。
图42是显示成象系统中三个连接件排列透视图。
图43是上述三个连接件构造的剖面图。
图44是用于说明对下框与透镜之间相关位置定位的剖面图。
图45是用于说明对下框与原件玻璃支承件之间相关位置定位的剖面图。
图46是显示定位栓接合位置的透视图。
图47是显示光敏鼓和显象筒的转轴与转轴支承部件之间关系,以及从光敏鼓驱动齿轮到凸缘齿轮的驱动力传递方向的示意立视图。
图48是依照一实施例的显象筒的分解透视图,在该实施例中显象筒可以容易地转动。
图49是图48中显象筒的示意性立视图。
图50是显示上框与下框处于分离状态的立剖图。
图51示明安装在光敏鼓上的齿轮与接点。
图52是依照另一实施例的显象筒受纳件的立视图,图52B是图52A中该受纳件的端视图。
图53是显示用销钉将显像片与清洁片安装于成象系统内部之安装方式立面图。
图54是依照另一实施例的光敏鼓已最终装配好的状态立面图。
图55是依照另一实施例的用于支承光敏鼓与显象筒支承部件的立剖图。
图56是从成象系统驱动马达向各个部件传送驱动力的传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57和58是显示光敏鼓之凸缘齿轮以及与此凸缘齿轮成整体的一齿轮从下框伸出时之状态的透视图。
图59显示从成象系统的驱动齿轮向光敏鼓与转印辊传送驱动力的齿轮系。
图60A与60B显示不同的显象筒驱动的传送装置在这些显像筒中使用了磁性和非磁性调色剂。
图61是用于说明清洁片安装的分解透视图。
图62是安装前的清洁片的部分平面图。
图63是安装后的清洁片的部分平面图。
图64,65及66是用于说明清洁片装配的平面图。
图67是依照另一实施例的清洁片的部分平面图,其中清洁片的装配凸耳有一圆形端面。
图68是依照再一实施例的清洁片的部分透视图,其中清洁片上装配凸耳已将其锥形部分倒圆。
图69是依照又另一实施例的清洁片的部分平面图,其中在其锥形部分粘有一条带。
图70是依照又一实施例的清洁片的部分平面图,其中锥形部分已用油涂层。
图71A和71B是解释性视图,示出了采用一工具加宽下框的装配部的状态,以便将一清洁片安装于其间。
图72A和72B是解释性视图,示出了采用一工具使下框的装配部变窄的状态。
图73是一视图,示出了下框的装配部靠抵在清洁片支承件两纵向端部上的状态。
图74是清洁片的透视图。
图75是显像片的透视图。
图76A至76D是解释安装一显像片的方法的视图。
图77A和77B示出了一实施例,其中在显像片支承部分上设有装配边缘。
图78A和78B示出了一实施例,其中显像片支承部分被斜削。
图79A和79B解释了装配并支承显像片凸起部分的一种方式。
图80示出了一实施例,只有显像片的一端装在片支承部分内。
图81示出了一实施例,其中只有显像片的一端由一螺钉固定。
图82是形成一体的清洁片和片支承件的平面视图。
图83是图82所示片支承件和清洁片的侧视图。
图84是一曲线图,示出了沿纵向片支承件的凸起部分的长度和从凸起部分下端至片前端的长度之间的关系。
图85是一示意图,示出了作用在片上的力。
图86是一表,示出了永久变形的量。
图87是一示意图,示出了一贴靠角;和
图88是一曲线图,示出了贴靠角和进入量之间的关系。
以下对最佳实施例作详细描述。
首先对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处置盒,以及使用该处置盒的一种成像设备,参照附图予以说明。
一处置盒与装有该处置盒的成象系统的整体构造:
首先,简要描述该成象系统的整体构造。顺便指出,图1是作为该成象系统范例的复印机的正剖面图,在该成象系统中已安装了此种处置盒。图2是供纸盘已打开的复印机的透视图。图3是供纸盘已闭合的复印机的透视图。图4是该处置盒的正剖图。图5是该处置盒的透视图。图6是处于倒置状态的该处置盒的透视图。
如图1所示,该成象系统A运行时以光学方式通过原件取读装置1取读原件或文献2上的图象信息。放置在供纸盘3或从供纸盘3用手插入的记录介质,经输送装置5供应到该处置盒B的成象站中,并在此使响应于图象信息的显影剂(即以后说的“调色剂”)象通过转印装置6,传送到记录介质4上。此后,此记录介质4被送至定象装置7,在这里使所转印的调色剂象永久地定象于记录介质4上。然后,此记录媒介被送到排出盘8上。
界定出该成象站的这一处置盒通过一充电装置10在旋转的光敏鼓(图像支承部件)9表面均匀地充电,此后通过曝光装置11照亮感光鼓上读取装置1所读取的光学图象而在光敏鼓9上形成一潜象,然后,通过显象装置12使该潜像成为调色剂象,在调色剂像由转印装置6转印到记录介质4上之后,留在光敏鼓9上的残余调色剂即由清洁装置13清除。
顺便指出,该处置盒B通过使光敏鼓9之类罩入框架内的方式形成一盒式元件,该框架包括第一或上框14及第二或下框15。再者,在所述及的实施例中,框架14,15由高冲击强度的聚苯乙烯树脂(HIPS)制成,上框14的厚度约2mm,下框15的厚度约2.5mm。当然,框架并不限于如上所述的材料与厚度,而是可以作适当选择的。
下面,将对成象系统A的各种部件及装载于成象系统的处置盒作全面描述。
成象系统
首先说明成象系统A的各种部件。(原件取读装置)
原件取读装置1用于以光学方式读取写在原件上的信息,如图1所示,它包括一种原件玻璃支承件1a,该支承件安装在成象系统机体16的上部,其上放置有原件2。内表面带有海绵层1b1的原件压盖1b安装在原件玻璃支承件1a上,并能开启与关闭运动。安装在成象系统机体16上的原件玻璃支承件1a和原件压盖1b,可沿图1中的左右方向作往复滑动。另一方面,有一透镜装置1c安装于处于成象系统机体16上部的原件玻璃支承件的下方,它包括一光源1c1和一短焦距聚焦透镜阵列1c2。
在这样的情形下,当原件2以有图象一面扣向玻璃支承件的方式放置于该支承件上,光源1c1开启,玻璃支承件沿图1左右方向滑动时,该处置盒B的光敏鼓9就会因从原件2反射来的光经由透镜阵列1c2而曝光。(记录介质输送装置)
输送装置5用来将置于供纸盘3上的记录介质输送至成象站和定象装置7。更具体的说,在大量的记录介质4叠放在供纸盘3或单张记录介质4经手插入供纸盘上以后,此种记录介质的前边即紧靠在供纸辊5a与紧贴该辊的摩擦垫之间的接合处,按上复印启动钮A3后,供纸辊5a即开始旋转,将记录介质4输送分离并输送至一对定位辊5c1、5c2处,它们根据成象操作而对记录介质进行输送。成象操作完成以后,记录介质4即由传送带5d传送至定象装置7,然后由一对排出辊5f1,5f2送至出纸盘8。(转印装置)
转印装置6用于将光敏鼓9上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4上,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它包括一转印辊6。更具体地说,通过成象系统中的转印辊6驱动紧贴在设于该成象系统内的处置盒B中光敏鼓9上的记录介质,并通过向转印辊6提供一与光敏鼓9上所形成之调色剂象极性相反的电压,此光敏鼓9上的调色剂像即被转印到记录介质4上。(定象装置)
定象装置7通过向转印辊6施加电压而作用于已转印到记录媒介上的调色剂像,如图1所示,定象装置包括一个耐热定象膜7e,该膜缠绕并延伸于驱动轮7a,由支架7b支承的加热体7c和拉紧片片7d之间,拉紧片由拉簧7f拉偏以对定象膜7e施加一拉力,有一压力辊7g通过介于其间的定象膜7e紧贴在加热体7c上,以使定象膜7e能以定象操作所需的预定压力对加热体7c加压。
加热体7c由诸如氧化铝一类耐热材料制成,并具有一发热表面,后者包括一批宽约160μm、长(与图1所在平面垂直的尺寸)约216mm由例如Ta2N制成的线状或片状部件,并用这些部件设置于支架7b下表面上,而该支架则是用绝缘材料或包含绝缘材料的复合材料制成,同时,在此发热表面上还覆盖有例如由Ta2O制的保护层。加热体7c下表面平整,而此加热体的前后两端则呈圆形以便使定像膜7e作平滑移动。定像膜7e由经热处理的聚酯制成,约9μm厚。该定像膜通过驱动辊7a的旋转依顺时钟走向转动。当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记录介质4通过定像膜7e和压力辊7g之间时,此调色剂象印因加热与加压而定象于记录介质4上。
为了将该定象装置7所产生的热量从该成像系统中排出或放出,于成像系统主体1b内提供了一个制冷扇17。例如,当复印启动钮A3(图2)按下时,该制冷扇就会转动,产生气流(图1),气流从记录介质供应入口处流入该成象系统并从记录介质出口处流出。包括处置盒在内的各种部件均可由此气流制冷从而热量不再会留在成像系统内。(记录介质供应盘与排出盘)
如图1至图3所示,供纸盘3与排出盘8分别安装在成像系统主体16内的轴3a,8a上,得以沿图2中b方向作旋转运动,同时沿图2中c方向绕轴3b、8b作旋转运动。锁闭凸耳3c,8c分别设置于盘3、8自由端的两侧。这些锁闭凸耳可以配合入原件压盖1b上的锁槽lb2中,这样,如图3所示,当盘3.8向内折叠以使锁闭凸耳3c,8c嵌入其对应锁槽1b2中时,原件玻璃支承件1a与原件压盖1b都能避免左右滑动。结果,操作人员可以很容易地用抓持器16a提举并输送成象系统。(浓度及类似性质的调节钮节)
顺便指出,成象系统A上设置了用来调节浓度一类性质的调节钮。现由图2给予简要说明,设有电源开关A1使该成象系统A处于接通和关闭状态。有一浓度调节标度盘A2用于调节该成像系统(所要复制图像)的基本浓度。复印启动钮A3按下时,该成像系统开始复印操作。复印清除钮A4按下时,即中断复印操作并清除各种已调节的状态(如已调节的浓度状态)。复印件计数按钮A5按下时则可确定复印件数。当自动浓度调节钮A6按下时,便会自动地设定复印操作中的浓度。还设置有浓度调节标度盘A7,操作人员在需要时旋转此盘便可调节复印件的浓度。
处置盒
下面说明可安装于成像系统中的处置盒B中的各个部件。
处置盒B包括一载象件和至少一种处理装置。例如,此种处理装置可以包括:一种对载象件表面充电的充电装置;一种用于在载像支件上形成调色剂象的显象装置;和/或一种用于清除残留在载像支件上残留调色剂的清洁装置。如图1及图4所示,在所述的实施例中,处置盒B构造为一盒式元件,它能够以可卸拆方式安装于成系统主体16内部,该处置盒包括:充电装置10;含有调色剂(显影剂)的显象装置12,以及清洁装置13,它们安置在作为载象件之光敏鼓9的周围,并由上下两框14,15组成其外罩。充电装置10、曝光装置11(孔11a)以及显像装置12的调色剂贮存盒12a安装在上框14上,光敏鼓9、显象装置12的显象筒12d和清洁装置13安装在下框15中。
现在,对处置盒B的各种部件充电装置10,曝光装置11,显像装置12和清洁装置13依次给予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上下两框相互分离的该处置盒的剖面图,图8是显示该下框内部构造的透视图,图9是显示该上框内部构造的透视图。(光敏鼓)
在所述的实施例中,光敏鼓包括:一个由铝制成的圆柱形鼓芯,其厚度约1mm;一个有机感光层9b,它安装在该鼓芯的外表面,使光敏鼓的外径达到24mm。通过向安装在光敏鼓9一端的凸缘齿轮9c(图8)传送该成象系统中驱动马达54(图56)的驱动力,此光敏鼓就会响应成象操作而沿箭头所示方向旋转。
在成象操作过程中,当光敏鼓9旋转时,感光鼓表面通过向充电辊10(与光敏鼓相接触)提供振动电压而均匀充电,该振动电压是由在直流电上迭加交流电而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对光敏鼓9表面均匀充电,加载于充电辊10的交流电的频率必须增加。但是,若此频率超过2000HZ,光敏鼓9和充电辊10就会振动,而产生所谓的“充电噪音”。
这就是说,当向充电辊10加载交流电时,会在光敏鼓9与充电辊之间产生静电引力、静电引力在该交流电最大值与最小值变得最大,这样,就会将充电辊10吸向光敏鼓9而使充电辊发生弹性形变。另一方面,在交流电的中间值时,引力变得最小,这样,充电辊10的弹性形变会得以恢复,以使该充电辊10与光敏鼓9相分离,结果,光敏鼓9和充电辊10便会在交流电压之频率的两倍下的频率上振动,再者,当充电辊10被吸向光敏鼓9时,光敏鼓和充电辊的转动就会受阻,而引起由粘滞滑动产生的振动,这也会导致充电噪音。
为了减少光敏鼓9的振动,在图10所示之实施例(感光鼓的剖面图)中,在光敏鼓9内部放置了刚性或弹性填料9d,填料9d可根据产量,加工性能,重量及费用的影响而由金属(如铝、铜)或其他类似的材料,水泥、陶瓷(如石膏)、或橡胶材料(如天然橡胶)等制成。填料9d呈实心圆柱或空心圆柱形,其外径小于光敏鼓9的内径约100μm,插在鼓芯9a内。这就是说,鼓芯9a与填料9d之间的最大间隙是100μm,用胶粘剂(例如氰基丙烯酸酯树脂、环氧树脂或类似物)9e涂于填料9d的外表面或鼓芯9a的内表面,并将填料9d插入鼓芯9a,这样,就将它们彼此粘接在一起。
现在,将说明发明人所作的试验结果,其中,填料9d与噪音压(噪音水平)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改变光敏鼓9内填料9d的位置而测定的。如图11所示,噪音压用一置于处置盒前面30cm处的微音器M加以测定,该处置盒所在空间有43dB的背景噪音。结果如图12所示,当在光敏鼓9纵向中央位置放置80克填料时,噪音压是54.5-54.8dB,而当在从中央向凸缘齿轮9c偏移30mm的位置放置40克填料时,噪音压最小。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将填衬9d放置在光敏鼓9中央偏向凸缘齿轮方向的位置是有效的,原因似乎是:光敏鼓9的一端由凸缘齿轮所支承,而另一端则由不带凸缘的支承件所支承,以致造成光敏鼓的结构相对其纵向中心位置来说是不对称的。
这样,在所述之如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填料被放置于光敏鼓9从中央位置c偏向凸缘齿轮9c的位置,即偏向该光敏鼓的驱动传送装置。还有,在所述之实施例中,在将一长L3为40mm,重约20-60克,更好是35-45克(最好约40克)的空心铝件构成的填料9d放置在纵长L1为257mm的光敏鼓9从中央位置c向凸缘齿轮9c偏移距离L2为9mm的位置。通过在光敏鼓9内放置填料9d,此鼓就能够稳定地旋转,这样,就能抑制因鼓9有成象作业中旋转而引起的振动。因此,甚至在加载于充电辊10上的交流电的频率增加时,也有可能减少充电噪音。
还有,在如图10所述之实施例中有一与光敏鼓9内表面相接合的接地件18a,该接地件的另一端邻接到光敏鼓接地针35a上,该针使此鼓保持电接地。接地件18a放在光敏鼓的与紧挨凸缘齿轮9c一端相对的那一端。
接地件18a由不锈钢弹簧,磷铜弹簧等制成,安装在支承部件26上。更具体在说,如图13所示,接地件包括一个基本部分18a1,其上带有一个锁孔18a2,支承件26上的一个突出部件则可以嵌入该锁孔内,它还带有从基本部分18a伸出的两个臂部18a-3,每一臂部在其自由端都有一个半圆形突耳18a4向下凸出。当支承部件26安放在光敏鼓9上时,该接地件的突耳18a4就会借该接地件臂部18a3的弹力而紧贴在光敏鼓9的内表面。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接地件18a以多个触点(两个触点)与此鼓相接合,接合的可靠性得以增加,而且,由于接地件18a是通过半圆形突耳18a4与光敏鼓相接合,所以,此种接地件与光敏鼓之间的接合是稳固的。
如图14所示,接地件18a的臂部18a3的长度是可以彼此不同的。采用此种装置,由于半圆形突耳18a4与光敏鼓9接合的位置在鼓的周缘方向上彼此偏移,即使在鼓9内表面存在着轴向的裂缝,这两个突耳18a4也不会同时触及该裂缝,从而保证了(在接地件与光敏之间的)有效地接地。在两臂部18a3的长度不同时,一个臂部18a3与鼓之间的接合压力,会不同于另一个臂部件与鼓之间的接合压力,但是,这种不同可以通过改变臂部18a3的弯曲角度而得到补偿。
在所述的该实施例中,尽管接地件18a具有两个如上所述的臂部18a3,但也可使用三个或更多臂部,只要接地件能与光敏鼓9的内表面作有效的接合就行,也可使用不带凸耳的单一臂部(不分叉),如图15与16所示。
现在,如果接地件18a与光敏鼓9内表面的接合压力太小,该半圆形凸耳18a4就无法适应此鼓内表面的凸凹不平,这就会引起接地件与鼓之间的不良接合,并产生因臂部18a3的振动而引起的噪音。为了防止这种不良接合与噪音,必须要增加接合压力,但是,如果该接合压力太大,感光鼓的内表面就会因半圆形凸耳18a4的高压而遭破坏。如果,当半圆形凸耳18a4经过该受损部分时,就会产生振动,这样就会引起不良接合与振动噪音。根据以上事实,将接地件18a与鼓9内表面之间的接合压力设定为约19克至约200克之间是较为适宜的。这就是说,依照本发明人的试验结果,当接合压力小于约10克时,可能会因鼓9的旋转产生不良接合,从而引起干扰其他电器的无线电波。另一方面,当接合压力大于约200克时,可能会因光敏鼓表面与接地件18a之间长时间的滑动接合而破坏此鼓的内表面与接地件18a之间长时间的滑动接合而破坏此鼓的内表面,而引起不正常噪音和/或不良接合。
虽然因感光鼓内表面的状态的原因而无法消除上述噪音等的产生,但是,通过在鼓9内安放填料9d是可以减少鼓9之振动的,也可通过在接地件18a与鼓9相接合处涂抹导电润滑油以更有效地防止损坏鼓和不良接合。进一步地说,由于该接地件18a安放在远离偏向凸缘齿轮9c的填料9d的支承部件上26,所以,该接地件可以很容易地放置于前述支承部件上。(充电装置)
充电装置用于给光敏鼓9表面充电。在所述的实施例中,此种充电装置为日本专利(公开)申请63-149669号所公开的那种所谓接触式充电器。具体地说,如图4所示,充电辊20通过滑动轴承10c而安装在上框14的内表面,并可转动。该充电辊10包括:一个金属转轴10b(例如,用铁,SUS或其他类似材料所制成的导电金属芯);一个由EPDM,NBR制成的,环绕于该转轴的弹性橡皮垫圈;以及一个环绕于弹性橡皮垫圈的其中分布有的氨基甲酸乙酯垫圈;或者,该充电辊10可包括:一个金属转轴和一个内中分布有碳的泡沫氨基甲酸乙酯垫圈。充电辊10的转轴10b凭借滑动轴承10c而由上框14中滑动导向爪10c所保持,以致于该转轴无法与上框相分离并能向鼓9作轻微移动。转轴10b由弹簧10所偏置,以使充电辊10紧贴在鼓9的表面上。就是说,充电装置是由用轴承件10c安装于上框14上的充电辊10组成。在成象操作中,当充电辊10因鼓9的旋转而被驱动时,此鼓9的表面即因向上述充电辊10加载叠加的交直流电压而均匀充电。
以下,将描述加载于充电辊10上的电压。虽然加载于充电辊10上的电压可以是直流电压,但是,为了获得均匀的充电,应将由上述直流与交流电压相叠加而形成的振动电压加载于该充电辊上,最好,把由直流电压与交流电压相叠加而形成的振动电压加载于该充电辊10上以增加强充电的均匀性,其中所说的直流电,其峰值中的最大值要比只使用该直流电时充电开始电压大两倍或更多(参看日本专利(公开)申请63-149669号)。这里所说的“振动电压”是指电压值随时间作周期变化的电压和所具之峰值电压要比只使用直流电对鼓9表面充电时的充电起始电压大两倍或更大的电压。进一步地说,振动电压的波形并不限于正弦波,还可以是矩形波、三角形波或脉冲波,但是,从减少充电噪音的角度来看,不带较高谐波成分的正弦波是最适宜的。直流电压可以包括一个具有矩形波的电压,后者例如,通过周期性地开关直流电源而获得。
如图17所示,通过将充电偏压接点件18c的一端18c1紧贴到以后将要予以说明的成象系统的充电偏压接点销上,便得以向充电辊10施加电压,同时该充电偏压接点件18c的另一端18c2则紧贴在金属转轴10b上,由此向充电辊10施加电压。顺便指出,由于充电辊10通过弹性接点件18c拉向图17中右方,所以便为离该接点件18c的充电的轴10c设有一个钩状止动件10c1。还有,有一从上框14上悬下的阻挡件10e设置在接点件18c附近,以在处置盒B下落及振动时防止该充电辊10有过量的轴向运动。
在所述的具有上述装置方式的实施例中,给充电辊10加载有1.6KVVpp至600VVDC的(正弦波)电压。
当向上框14内放置充电辊10时,先用上框14中的导向爪10d支承轴承10c,然后将充电辊10的转轴10b置于轴承10c中。当上框14与下框15装配好时,充电辊便紧贴在光敏鼓9上,如图4所示。
顺便指出,充电辊10的轴承10c由带有大量的碳填料的导电性轴承材料制成,并从充电偏压接点件18c经金属弹簧10a将电压加于充电辊10上,从而能提供稳定的充电偏压。
(曝光装置)
曝光装置11利用来自于取读装置1的光图像使被充电辊10均匀充电的感光每鼓9表面曝光。如图1与图4所示,上框14上有一孔11a,来自成像系统透镜阵列1C2的光亮通过该孔照射在光敏鼓9上。当从成像系统A中移出处置盒B时,若光敏鼓9由经过该小孔11a的环境光曝光,则鼓9就有可能损坏。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孔11a上安置了光闸件11b,以便当从该成像系统A中移出处置盒B时,此孔11a能由光闸件11b所关闭,而当处置盒B安装在成像系统A中时,该光闸件又能打开孔11a。
如图18A和18B所示,光闸件11b具有L形横截面,其上带有朝向处置盒外部的凸面,此光闸件可绕枢轴转动的方式经销钉11b1安装在上框14上。有一扭转盘簧11c环绕在上述销钉11b1中的一个上,该盘簧11c使开关部件11b偏转以在从成像系统A中移出处置盒B时关闭孔11a。
如图18A所示,在该光闸件11b外表面上形成有连接部11b2,当处置盒B安装于成像系统A中,并能相对于成像系统的主体16开合的上部开/关盖19(图1)关闭时,该盖19上的凸耳19a就会连接在该连接部11b2上,这时,沿箭头e(图18B)所示方向旋转该光闸件11b就可打开孔11a。
在光闸件11b开启与关闭操作中,由于此光闸件具有L形的横截面,且其连接部分11b2安置在处置盒B的外壳的外部靠近枢销11b1处,如图4和18B所示,光闸件11b便邻接到处置盒B轮廓之外的开/关盖19的突耳19a上。结果,即便是此光闸件11b的开关角度很小,也能可靠地打开旋转中的光闸件11b的前端,从而能使来自安装于该光闸件上透镜阵列1C2的光照射到光敏鼓9上。以在该光敏鼓9的表面形成良好的静电潜像。通过构置上述的光闸件11b,在该处置盒B放入成象系统时,就不必要将处置盒从成象系统开关/盖19上的光闸孔凸耳99a后撤,结果就可缩短凸耳的行程,由此可使处置盒B与成象系统小型化。
(显象装置)
以下将说明显象装置12,显象装置通过曝光装置用调色剂将形成于光敏鼓9上的静电潜象显影成调色剂像。在成像系统A中,虽然磁性调色剂与非磁性调色剂都可使用,但在所述之实施例中,处置盒B中的显像装置含有作为单组分磁性显像剂的磁性调色剂。
在显象操作中所用的单组分磁性调色剂的粘合树脂可以是以下苯乙烯聚合物及其替代物或是它们的混合物例如聚苯乙烯和聚乙烯甲苯;苯乙烯共聚物,如苯乙烯-丙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甲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萘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乙基共聚物或苯乙烯-丙烯酸丁基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酯,聚丁基丙烯酸酯,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醇缩丁醛,多环酸树脂,松香,改性松香,松节油树脂,酚醛树脂,脂族烃树脂,脂环烃树脂,芳族石油树脂,石蜡,巴西棕榈蜡,等等。
至于掺加于磁性调色剂中的着色材料可以是所熟知的碳黑、铜酞花青、铁黑等一类的物质。包括在磁性调色剂的磁性微粒可以是放在磁场中可磁化的材料,例如金属铁、钴、镍等的铁磁粉,金属合金粉或如磁铁矿或铁酸盐的粉状混合物。
如图4所示,利用磁性调色剂以形成调色剂象的显象装置12,带有一个用于放置调色剂的调色剂存贮盒12a,它还带有一个安装在调色剂存贮盒12a内的调色剂供应装置。再者,显象装置如此设计是为了使带有磁铁12c的显象筒12d得以旋转以便在该显象筒的表面形成一薄的调色剂层。当在显象筒12d上形成调色剂层时,通过调色剂与显象筒12d的摩擦,可显象的摩擦充电电荷便被施加到光敏鼓9上的静电潜象上。还有,为了调节该调色剂层的厚度,有一显象片12e紧贴在显象筒12d的表面上。该显象筒12d安装在光敏鼓9表面的对面,两者之间缝隙约100至400um。
如图4所示,磁性调色剂加料装置12b带有由聚丙烯(PP)、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C)高冲击强度苯乙烯(HIPS)一类物质构成的加料部件12b1,它们可按箭头f所示方向沿调色剂存贮盒12a下表面往复移动。每一个加料部件12b1具有大致呈三角形的横截面,并带有大量的长杆状件,它们沿光敏鼓的施转轴线方向(与图4平面相垂直)伸出,擦着调色剂存贮盒12a的整个底面。这些杆件的两端相互接合成一完整的结构。另有三个加料部件12b1,它们的移动范围选定成比上述三角形横截面的底边要宽,这就使得所有在该调色剂存贮盒底面上的调色剂都可被擦抹到。除此以外,还有在自由端带有凸耳12b6的臂状件12b2,由此来防止加料件12b1的浮动与失调。
该加料件12b1在其纵向的一端有一固定凸耳12b4,该凸耳可旋转地装配到臂状件12b2上的一个狭槽12b5内。此臂状件12b2通过轴12b3可旋转地安装在上框14上,并与置于调色剂存贮盒12a外面的一个臂(未示明)相接合。还有一驱动传递装置与此加料件12b1相接合,以便当处置盒B安装于成象系统中时使来自于成象系统的驱动力传递至此加料件,以使该臂状件12b2按着预定的角度围绕着轴12b3摆动。附带指出,如图7等所示,该加料件12b1与该臂状件12b可以由聚丙烯、聚酰胺之类的树脂整体成形,以便它们能在之间的连接部处折迭。
因此,在成象操作中,当臂状件12b2按预定角度摆动时,加料件12b1即沿调色剂存贮盒12a按f方向在实线所示状态与虚线所示状态之间交替移动。结果,处于该调色剂存贮盒12a底面附近的调色剂便由加料件12b1加至显象筒12d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每一个加料件12b1都有三角形的横截面,调色剂由该加料件所擦抹并沿着该加料件12b1的斜面而加至显象筒上。这样,显象筒12d附近的调色剂很难被搅动,所以,在该显象筒表面12d所形的调色剂层就不可能损坏。
进一步说,如图4所示,调色剂存贮盒12a的板盖部件125带有一个悬挂部件12f1。该悬挂部件12f1的下端与调色剂存贮盒底面的距离经选定成稍大于每一调色剂加料件12b1的三角形横截面的高度。由此,调色剂加料件12b1可在调色剂存贮盒的底面与该悬挂部件12f1之间往复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该加料件12b企图从调色剂存贮盒底面上移开,则此种浮动就会受到限止或调节,这样就防止了加料件12b1的这种浮动。
附带指出,依照所述之实施例,成象系统A也可接受一带有非磁性调色剂的处置盒,在这种情况下,调色剂加料装置即被驱动来搅动显象筒12d附近的非磁性调色剂。
这就是说,当使用非磁性调色剂时,如图19所示,存在一旋转方向与显象筒12d相同的弹性辊12g,将由调色剂加料装置12b从调色剂存贮盒12a中供给的非磁性调色剂加进显象筒12d。在这种情况下,在显象筒12d与弹性辊12g的接合处,弹性辊12g上的调色剂通过与显象筒12d滚动接触而被摩擦充电,从而以静电形式附着于该显象筒12d上。此后,在显象筒12d旋转期间,附着在显象筒12d上的非磁性调色剂会进入显象片12e与显象筒12d的邻区,从而在显象筒上形成薄的调色剂层,此调色剂层通过它与显象筒的滑动接触,而且有足以使静电潜象显象的极性。然而,当调色剂残留在该显象筒12d上时,残留的调色剂与新添加到显象筒的调色剂便相混合,并进入到显象筒与显象片12e相邻接处,残留的调色剂与新的调色剂都会因调色剂与显象筒12d的滚动接触而摩擦充电。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新的调色剂被充上了适量的电荷,但是,由于残留的调色剂会在已带有适量的电荷基础上进一步充电,这就导致过度充电。过度充电或充电过量的调色剂具有比适量充电的调色剂更强的(附着于显象筒)附着力,这样,就很难在显象操作中使用了。
为避免出现以上情况,在所述之实施侧中,对于使用了非磁性调色剂来说的处置盒,如图19所示,非磁性调色剂加料装置12h包括一个安装在调色剂存贮盒12a内旋转部件12h1,该旋转部件12h1带有一个弹性搅拌叶片12h2。当该非磁性调色剂处置盒安装在成象系统A中时,前述的驱动传递装置便与该旋转部件12h1相接合,后者会在成象作业中为成象系统带动而旋转。按着这种方式,当用安装在成象系统内、使用非磁带调色剂的处置盒形成图象时,调色剂存贮盒12a中的调色剂便会受到搅拌叶片12h2的大力搅拌,结果,显象筒12d附近的调色剂也会受搅拌而与调色剂存贮盒12a中的调色剂混合,从而使得从显象筒12d移出的电电荷分散到调色剂存贮盒中的调色剂上,以避免调色剂的损坏。
顺便指出,上面带有调色剂层的显象筒12d是设在光敏鼓9之对面的。两者之间有一很小的间隙(此间隙在处置盒使用磁性调色剂时约300μm,使用非磁性调色剂时约200μm),为此,在所述之实施例中,在显象筒12d的轴的两端附近同带有调色剂层以外的区域,安装了一些连接环,而每一连接环的外径所超出显象筒的外径数值与间隙大小相当,以使这些连接环连接在光敏鼓9上的形成潜象之外的地方。
现在,说明光敏鼓9与显象筒12d的位置关系。图20是显示光敏鼓9与显象筒之间位置关系与用来给显象筒加压之结构的纵剖图,图21A是沿图20A-A走向的剖面图,图21B是沿图20B-B走向的剖面图。
如图2所示,带有调色剂层的显象筒12d安装在光敏鼓9对面,两者之间有微小的缝隙(约200至300μm)。在这种情况下,光敏鼓9通过经由支承部件33可旋转地支承着的、位于光敏鼓一端的凸缘齿轮9C的转轴9f而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下框15上。光敏鼓9的另一端也以可旋转的方式经由固定于下框上支承部件26的支承部分26a而安装在下框15上。显象筒具有以上所说的连接环12d1,每一连接环的外径按上述小间隙的量值大于显象筒的外径,并安装在显象筒轴的两端附近与带有调色剂层以外的区域,以使这些连接环连接在光敏鼓9上的形成潜象之外的地方。
再有,显象筒12d由位于显象筒轴两端附近与带有调色剂层之外区域的显象筒支承件12i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着,其中显象筒支承件安装在下框15上,并能沿图20箭头g所示方向做轻微移动。每一个显象筒支承件12i的后部都有一伸出的凸耳,其上套着一端与下框15连接的推力弹簧。结果,显象筒会因这些推力弹簧而总是偏向于光敏鼓9。在这种情况下,连接环12da总是连接在光敏鼓9上,这样,就会在显象筒12d与光敏鼓之间保持预定的间隙,因此,向光敏鼓9的凸缘齿轮9c传递驱动力并使显象筒12d的显象筒齿轮12k与该凸缘齿轮9c相啮合。
显象筒齿轮12k也构成了显象筒12d的凸缘部分。这就是说,依照所述之实施例,凸缘齿轮12k和该凸缘部分是用树脂材料(如聚乙炔树脂)整体成形的。还有一个一端以可旋转方式支承于下框15上的小直径金属销12d2(例如用不锈钢制成的)压配合在显象筒齿轮的中心处。该金属销12d2在显象筒12d的一端起着转轴的作用。依照所述之实施例,由于显象筒齿轮和该凸缘部分能由树脂整体成形,这样就便于显象筒的生产并可使显象筒与处置盒B轻量化。
现在,参照图22说明该显象筒支承件12i的滑动方向。首先描述显象筒12d的驱动情形。当驱动力从成象系统A的驱动源(驱动马达54)传至凸缘齿轮9c,并从该凸缘齿轮9c传至显象筒齿轮12k时,两个齿轮间的啮合力以某个压力角度(在所述之实施例中为20℃)倾斜或偏离一切线方向,此切线则与凸缘齿轮9c和显象筒齿轮12k二者的啮合节圆相接触。这样,啮合力就指向图22中箭头g所示的方向(Θ≈20℃)。在这种情况下,若套筒支承件12i沿平行于光敏鼓9及显象筒12d二者的旋转中心连线的方向滑动,则当此啮合力被分解为一与滚动方向平行的水平分力Ps及一与滚动方向成直角的垂直分力Ph时,如图22所示,平行于滚动方向的水平分力会指向光敏鼓9的相反方向,结果,就驱动显象筒12d而言,光敏鼓9与显象筒12d之间的距离会因为凸缘齿轮9c与显象筒齿轮12k之间的啮合力而发生变化。这样,显象筒12d上的调色剂便无法适量地移至光敏鼓9上。从而破坏了显象能力。
为避免这种情况,在所述之实施例中,如图21A所示,根据驱动力由凸缘齿轮9c向显象筒齿轮12k的传递情况,显象筒齿轮12k的在驱动面(该面上安装有显象筒齿轮12k)上的滑动方向与箭头Q方向一致。这就是说,(在凸缘齿轮9c与显象筒齿轮12k之间的)啮合力P与滑动方向之间的角大约为90°(在所述之实施例中为92°)。在这种情况下,与滑动方向平行的水平分力Ps可忽略不计,而且,在所述之实施例中,该分力Ps使显象筒12d稍微偏向于光敏鼓9,在这种情况下,显象筒12d受到与压力弹簧12j的弹簧压力α相应的压力所挤压,保持光敏鼓9与显象筒12d之间的距离不变,从而保证了正常显象。
以下,将说明滑动支承件12i在非驱动面(该面上没有设置显象筒齿轮12k)上的滑动方面,在该状驱动面上,与上述驱动面不同,由于滑动支承件12i不接受驱动力,如图21b所示,因此,此滚动支承件12i的滑动方向便基本上与光敏鼓9及显象筒12d二者的中心连线相平行。
在这种情况下,当显象筒12d被压向光敏鼓9时,通过改变用于将显象筒从非驱动面推进到驱动面的推进角度,可以使显象筒12d与光敏鼓9之间的位置关系总是保持适当,这样就保证了显象适当。
顺带指出,驱动面上的滑动支承件12i的滑动方向,如同在非驱动面上时一样,可调节成基本上是同光敏鼓9及显象筒12d二者的中心连线相平行。这就是说,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那样,在该驱动面上,由于显象筒12d由指向该滑动支承件12i滑动方向的(凸缘齿轮9c与显象筒齿轮12k之间的啮合力的)分力Ps推离光敏豉9,在此实施例中,在驱动面上推力弹簧12j的推力便可调节到在较非驱动面上的推力所大出的量与分力Ps的大小相当。也就是,当推力弹簧12j在非驱动面上对显象筒12d的推力为P时,则在驱动面上的推力弹簧的推力P2具有关系式P2=P1+P2,在这种情况下,显象筒12d总是承受着适当的推力,这便保证了显象筒与光敏鼓之间有恒定的距离。
(清洁装置)
清洁装置13用于在光敏鼓9上的调色剂象由转印装置6传送至记录介质4上以后,消除留在光敏鼓9上的残余调色剂。如图4所示,此清洁装置13包括:一个弹性清洁片13a,该清洁片与光敏鼓表面相接触,用于清除或扫除留在光敏鼓9上的残余调色剂;一种挤压纸12b,它轻触于光敏鼓9的表面并安放在清洁片13a的下面以接收被清除的调色剂;以及一个废调色剂存贮盒12c,它用于盛放由该挤压片13所接收到的废调色剂,附带指出,此挤压片13b只是轻触合着光敏鼓9的表面,并允许留在光敏鼓9上的残余调色剂通过,但它把由清洁片13a从光敏鼓上清除下来的调色剂引导至脱离光敏鼓9表面的方向上。
现在说明安装挤压纸13b的方法。挤压纸13b用双面胶带13e粘在废调色剂存贮盒13c的一个接合面13d上。在这种情况下,废调色剂存贮盒13c由树脂材料(如高冲击强度苯乙烯(HIPS)一类的材料)制成,并具有略微凸凹的表面。这样,如图23所示,如果双面胶带只粘合在该接合面13d,而该挤压纸13b也只粘合在胶带13e上,那么,(与光敏鼓9相接触的)挤压纸13b的自由边会发生如X所示的卷曲。一旦挤压纸13b产生这种卷曲,它就不会与光敏鼓9的表面紧密接触,而不能可靠地接收到清洁片13a所清除的调色剂。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已考虑到:当该挤压纸13b放置在接合面13d上时,如图24A所示,使位于废调色剂存贮盒下部的接合面13d用一牵引部件20牵引,以使该接合面产生弹性弯曲变形,然后将该挤压纸13b粘在弯曲的这一接合面上,然后,松释该接合面的弯曲部分,以给此挤压纸13b的自由边提供引力,由此防止该自由边产生卷曲。但是,在目前的小型处置盒B中,由于该接合面13d的面积较小,如果挤压纸13b粘在已弯曲的接合面13d上,如图24A所示,则该挤压纸13b的底边或下角13b1会从该接合面13d上向下凸出,而且,当该挤压纸13b从此接合面13d上向下凸出时,如图1的剖面图所示,那么,记录介质4就可能与此凸出的挤压纸13b相抵触。
再者,如果该挤压纸13b安放在已弯曲的接合面13d上,如图24A所示,则双面胶带13e将从该接合面13b的底边上凸出,在这种情况下,当该挤压纸13b经粘着件21推压在双面胶带13e上时,如图24B所示,则该双面胶带13e的凸出部分就会粘在粘着件21上,在这种情况下,当除去粘着件21时,如图24C所示,双面胶带就会从接合面13d上脱落,这就会引起该挤压纸的不良连接。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所述之实施例中,如图25A所示,使该挤压纸13b底边的形状与该已被牵引部件20弄弯的接合面13d的弯曲形状完全一致。同时,此挤压纸13b的宽度从其两个纵端到中央部分是不同的,后者比前者宽(例如,中央部分约宽7.9mm,两端宽约7.4mm)。在这种情况下,当橡皮清除板13b安放在连接装置翼面上时,弯曲的双面胶带13不会从橡皮清除板13b上凸出。再者,当移动牵引部件20以松弛接合面13d的弯曲,并向挤压纸13b的上边提供拉力时,此挤压纸的底边即不会从接合面13d向下凸出,所以,上述记录介质4与挤压纸13b的抵触以及此挤压纸的不良连接等都得以制止。
顺便指出,从可工作性与工作部件的使用寿命角度出发,最好是使此种挤压纸13b的底边是直的,这样,如图26所示,可使该挤压纸13b的宽度完全不同,即令其中央部分的宽度相应于接合面13d弯曲量来大于其两个纵端的宽度。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此接合面13d是由牵引部件20牵引致弯,但应该认识到,如图27所示,也可能过推进部件20来推进调色剂存贮盒的分隔板13c1而使此接合面13d弯曲,而这种分割板是同接合面13d整体成形的。
再者,在所述之实例中,当挤压纸的接合面13d是形成在废调色剂存贮盒13c的下部上时,可使挤压纸13b粘在独立废调色剂存贮盒13C的一块金属板的接合面上,然后,把此金属板放置于废调色剂存贮盒13c之中。
顺便指出,在所述之实施例中,挤压纸13b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酯制成,厚约38μm长约241.3mm,中央宽度约7.9mm,两端宽度约7.4mm,而曲率半径以约14556.7mm为宜。
(上框与下框)
以下将说明构成处置盒B外罩的上框与下框14、15。如图7与图8所示,光敏鼓9、显象筒12d与显象装置12的显象片12e以及清洁装置13都安放在下框15内,另一方面,如图7与图9所示,充电辊10,显象装置12的调色剂存贮盒12a和调色剂加料装置12b则安放在上框14中。
为了将上、下框14、15安装在一起,有四对以整体形式形成于上框14上的锁闭爪14a,它们沿上框的纵向彼此等距地间隔排列,与此类似,用于与锁闭爪14a相接合的锁闭孔15a与锁闭凸15b则整体地形成在下框15之上。由此,当上、下框14,15强制性地彼此推压在一起以使锁闭爪14a与相应的锁闭孔15a及锁闭凸耳15b相接合时,上下框14、15就相互连接在一起了。附带指出,为了确保上下框的相互接合,如图8所示,锁闭爪15C与锁闭孔15a分别形成于下框15的两个纵端附近,反之,如图9所示,一锁闭孔14b(由锁闭爪15C与之接合)和一锁闭爪14C(由锁闭孔15d与之接合)则分别形成于上框14两纵端附近。
当将构成处置盒B的各个部分分别放入上述上、下框14、15中时,通过把那些应相对于光敏鼓9而定位于同一框(在所述实施例中是下框15)中的各个部件(如显象筒12d、显象片12e、清洁片13a)安装就绪,就能确保每一部件有良好的定位精度并使处置盒B易于装配。再如图8所示,有若干装配凹槽15n形成于下框15的一侧边附近。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有若干装配凸耳14h(拟配合相应的装配凹槽15n中)形成于上框14一侧面附近的相邻锁闭爪14a之间的中间位置。
还有,在所述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装配凸耳15e形成于下框15的两个边角附近,相反,装配凹槽15f则形成于下框的另外两个边角附近。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装配凹槽14d(供与相应的装配凸耳15e相接合)形成于上框14两个边角附近,相反,装配凸耳14e(供配合到相应的装配凹槽15f中)则形成于下框的另外两边角附近。相应地,当通过将(上下框14、15的)装配凸耳14h、14e、15e装配至相应的装配凹槽15h,15f,14d中而使上下框14、15相互接合时,此上下框14、15就会彼此牢固地接合,这样,即使向相互接合的上下框14、15施加扭力,它们也不会散架。
附带指出,上述装配凸耳与装配凹槽的位置,只要已接合了上下框14、15不会因加载扭力而散架,是可以改变的。
如图9所示还有一保护盖22通过枢销22a可旋转地安装在上框14上,该保护盖22通过绕在枢轴22a上的扭转盘簧(未示明)而沿图9中箭头h示向偏转,这样,保护盖22可以在处置盒B从成象系统A中卸下时关闭或盖住光敏鼓9,如图4所示。
更具体地说,如图1所示,所以这样设计光敏鼓9是为了使它能通过形成于与转印辊6相对的下框14上的孔15g曝光,以把光敏鼓上的调色剂象转印到记录介质4上。但是,在从成象系统A上卸下处置盒B时,如果光敏鼓9暴露于大气氛中,它就会被环境光所损坏,而且,尘埃一类污染物也会附着在光敏鼓9上。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当将处置盒B从成系统A上取下时,可用保护盖22盖住孔15g,从而使光敏鼓9避开了周围的光亮与污物。顺便指出,当处置盒B安装在成象系统A中时,保护盖22通过一摆动装置(未示明)而转动,得以使光敏鼓9通过孔15g曝光。
再如图1所示,在所述之实施例中,下框15的下表面还起着用于传输记录介质4的导向作用。下框的下表面构成两边导向部15h1和阶梯状中央导向部15h2(图6)两部分。中央导向部15h2的纵向长度(即阶梯间的距离)约102-120mm(在所述之实施例中为107mm),该长度略大于其宽度(约100mm),而且其阶梯深度约0.8-2mm。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导向部15h2能增大记录介质4的传递空间。结果,即使当把较厚且有弹性的纸张诸如明信片、名片、信封等作为记录介质4使用时,这些较厚的纸张也不会与下框15的前述导向表面相抵触,从而避免了记录介质的损伤。另一方面,当把比明信片宽度宽的薄纸如普通纸张作为记录介质使用时,由于这种纸张(记录介质)是通过两边的导向部分传送的,也能够使之无浮动地传送。
现在,将更具体地描述下框15的下表面对记录介质的传输导向作用。如图28所示,两边导向部分15h1可以就与光敏鼓9与转辊6之间一狭缝N,相对于一切线Z的方向,按一定的量(=5-7mm)屈曲。由于两边导向部15h1是形成于下框15的下表面之上以提供下框与显象筒12d之间所必须的空间以及为充分地将调色剂提供给显象筒所必需的空间,所以该导向部的位置由显象筒的位置所决定以获得最佳显象状态。如果两边导向部的下表面接近此切线X,则下框15下部的厚度就减小,而这就会引起与处置盒B的强度有关的问题。
再者,清洁装置13的底边13f的位置是由清洁片13a,挤压纸13b与其它以下将予描述的构成清洁装置13的部件的位置所决定的,之所以要如此来选定底边的位置,是为了提供能够防止与所添加的记录介质4相抵触的一个距离Lb(=3-5mm)。附带指出,在所述实施例中,如图28所示的通过光敏鼓9的旋转中心的垂直线,它与光敏鼓旋转中心和转印辊6旋转中心的连接线所构成的角度β为5-20度。
基于上述事实,通过仅在中央导向部件15h2上提供深度为LC(=1-2mm)的凹槽或阶梯以使该导向部与切线X逼近,就可以平滑地添加较厚的有弹性的记录介质4而不减少下框15的强度。附带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较厚并带有弹性的记录介质是名片、信封等,它们比在普通成象系统规格之下使用的明信片要窄,所以,只要阶梯状或凹状的中央导向部15h2的宽度选定成稍大于明信片的宽度,在实际使用中就不会有问题。
另有向下凸出的调节凸耳15i形成于下框15在记录介质导向部之外区域的外表面上,该调节凸15i中的每一个都从下框的记录介质导向面突出约1mm。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处置盒在成象操作中因某种原因稍微下降了一些,由于调节凸耳15i连接着成象系统主体16的下部导向部件23(图1),因此可以防止处置盒的进一步下降。相应地,在下部导向部件23与下框15的下部导向面之间的空间,至少要保持1mm,以便为记录介质4提供无干扰地传送记录介质的路径。再者,如图1所示有一凹槽15j形成于与定位辊5c2相抵触的下框的下表面上,这样,当把处置盒B安装在成象系统A中时,由于它被装在定位辊5c2附近,整个成象系统的体积可以缩小。
(处置盒的装配)
以下,将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处置盒的装配。在图29中,把具有规则形状的,由Moltopren(聚胺酯INOAC公司生产)橡胶制成的,用以防止调色剂泄漏的调色剂防漏密封件S粘合在显象装置12与清洁装置13的一端及下框15上。附带指出,这些调色剂防漏密封件S可能不都具有规则的形状。另外,也可这样来装附调色剂防漏密封件S,即通过在要安放该密封件的部分形成凹槽,并于其中浇注入固化时就变成弹性体的液体材料。
安放显象筒12e的片状支承件12e1与安放清洁片13a的片状支承件13a1通过销钉24a,24b分别安装在下框15上,依照所述之实施例,如图29中虚线所示,片状支承件12e1,13a1的结合面彼此大致平行,以便销钉可按相同方向驱入。这样,当生产大量的处置盒B时,显象片12e与清洁片13a就可以利用自动装置通过销钉持续地安装。再有,片件12e、13a的装配能力也可以通过为改锥提供空间而提高,同时,通过调校从模具中取出上述框罩的方向而简化此模具的外形,从而可以降低成本。
附带指出,显象片12e和清洁片13a可不用销钉螺丝安装,而能用胶水24c、24d装附在下框15上,如图30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当从同一个方向提供胶水时,显象片12e清洁片13a可以利用自动装置自动并持续地安装。
在片件12e、13a如上述安装完毕后,把显象筒安装于下框15,然后再把光敏鼓9安装于下框15,为此目的,在所述之实施例中,导向件25a、25b分别安装在片件支承件12e1、13a1(与光敏鼓相对的)表面上,其位置在光敏鼓9的纵向成象区域C(图32)之外,(附带指出,在所述之实施例中,导向件25a、25b全部形成在下框15上),导向件25a与25b之间的距离要大于光敏鼓9的外径D。这样,在各个部件如显象片12e,清洁片13a等等安装完毕后,如图31所示,光敏鼓9最终安装到下框上,同时,通过导向件25a、25b导引光敏鼓的两个纵端(在成象区域之外)。这就是说,在将光敏鼓9安装到下框15的同时要使清洁片13a稍微弯曲和/或使显象筒12d后撤并旋转。
如果先把光敏鼓9安装到下框15,然后再把片件12e、13e一类部件安装到下框,就有可能在安装片件12e、13a一类部件的过程损坏光敏鼓9的表面。再者,在此装配工作过程中,是难以检查显象片12e与清洁片13a的结合位置和测定这些片件与光敏鼓之间之接触的压力,除此以外,虽然要在片件12e、13a上添加润滑剂以防止扭矩增加/或片件卷曲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于初始状态时,片件12e、13a(无调色剂的情况)与将片件12e、13a安装到下框15以前的光敏鼓9及显象筒12d之间紧密接触而造成的,但是,润滑剂在装配片件时可能从片件上滴落。然而,依照所述之实施例,由于光敏鼓9是最后安装到下框的,故可以消除上述缺陷与问题。
如上所述,依照所述之实施例,便能在将显象装置12与清洁装置安装到框架的过程中,检查这些装置12、13的结合位置并在安装在光敏鼓过程中防止光敏鼓成象区域损坏或刮伤。还有,由于在将这些装置12、13安装到下框过程中能在片件上添加润滑剂,且可防止润滑剂滴落,从而防止了因显象片12e与显象筒12d及清洁片13a与光敏鼓9之间的紧密接触造成扭矩增加和/或片件卷曲的现象。
附带指出,在所述之实施例中,导向件25a、25b是整体地形成于下框15上,而凸耳12e2、13a2。则整体地形成在片件支承件12e1,13a1上,如图33所示,而其他导向件可以在光敏鼓9成象区域以外的地方安装到片件支承部件上,这样,在装配光敏鼓9过程中,可以由这些凸耳或其他导向件导引光敏鼓。
如上所述,当显象筒12d,显象片12e,清洁片13a和光敏鼓9在下框15上安装完毕后,如图34(透视图)及图35(剖面图)所示,支承件26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光敏鼓9与显象筒12d的一端。该支承件26由诸如聚醛等耐磨材料制成并包括:一个光敏鼓支承件26a,它装配在光敏鼓9上;一个显象筒支承部26b,它装配在显象筒12d的外表面上;以及一个D形洞孔部26c,它装配在D形磁体12C一端。相应地,显象筒支承部26b可以安装于显象筒支承件12i的外表面,该轴支承件用于支承显象筒12d的外表面,或者安装在下框15的滑动面15Q之间,该滑动面则配合在滑动件12i的外表面。
由此,当光敏鼓支承部26a安装在光敏鼓的一端,磁铁12c的一端插入D形洞孔部26c、显象筒12d插入显象筒支承部26b,而且支承部件26安装至下框15并沿光敏鼓有纵向转动时,光敏鼓9与显象筒便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顺便指出,如图34所示,接地件18a安装在支承部件26上,当支承部件26安装到下框的边上时,接地件18a与光敏鼓9的铝制鼓芯相接合(见图10)。再者,显象偏压接点18b也安装在支承部件26上,当支承部件26安装在显象筒12d上时,该偏压接点件就会与连接在显象筒12d的内表面的导电部件18d相接合。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光敏鼓9和显象筒12d由单个的支承部件26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着,因此,改进这些部件9、12d定位的精确性和减少部件的数量是可能的,由此方便了装配操作并使费用降低。再者,由于可以利用单个部件对光敏鼓9、显像筒12d和磁铁12c定位,所以,高精度地确定光敏鼓9和磁铁12c的位置关系是可能的,结果,就能保持光敏鼓9表面上的磁力恒定,这样,就会获得高质量的图象。除此以外,由于用于将光敏鼓9接地的接地件18a和用于向显象筒提供显象偏压的显象偏压接点件18b都安装在支承部件26上,所以可以有效地取得各部件的密集性,这就使处置盒B有较小的体积。
再者,当处置盒B安装在成象系统中时,通过(在支承部件26上)提供支承部分以对成象系流中的处置盒B定位,而使成象系统中处置盒得以精确地定位。更进一步,如图5和图6所示,有一个向外突出的凸耳即光敏鼓转轴部26d也形成在支承部件26上。当将处置盒B装配至成象系统主体16内时,该光敏鼓转轴部26d由以下将予描述的转轴支承部件34所支承,从而对处置盒B进行定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处置盒装配至成象系统主体16时,处置盒是由直接支承光敏鼓9的支承部件而定位的,所以,光敏鼓9可以精确的定位而不管其他部件是否存在有生产和/或装配错误。
再如图35所示,磁铁12c的另一端放在形成于显象筒齿轮12k上的内腔中,磁铁12c的外径略小于该内腔的内径,这样,在该显象筒齿轮12k上,磁铁12c在该内腔中以任意的间隙被支承着,并因其自由的重量在内腔中处于较低的位置或者因磁铁12c的磁力而偏向于片件支承部件12e1,后者用磁性金属如ZINKOTE(镀锌钢板,由新日本钢铁公司生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显象筒齿轮12k与磁铁12c能以任意的间隙彼此相连接,磁铁12c与显象筒旋转齿轮12k之间的摩擦扭矩就可以减小,从而也就减小了有关处置盒的扭矩。
另一方面,如图31所示,充电辊10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上框14内,光闸件11b、保护盖22以及调色剂添加装置12b也安装在上框14内。用于从调色剂贮盒12a向显象筒12d添加调色剂的孔12a1由一带拉带27的覆盖膜28(图36)所覆盖。另外,盖部12f则安放在上框上,此后,通过加料孔12a3将调色剂供应给调色剂存贮盒12a,然后此加料孔12a3被盖住,这样就封住了调色剂存贮盒。
附带指出,如图36所示,覆盖膜28的拉带27围着孔12a1从该孔的一个纵端(图36的右端)一直粘到其另一个纵端(图36的左端)并在另一端上卷曲,还进一步沿着形成于上框14上抓持部14f伸展并从那里向外突出。
此后,通过上、下框14、15的相互接合而装配处置盒B,此上、下框的接合是利用上述锁闭爪与锁闭孔或凹槽而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7所示,拉带27从上框14的抓持部件14f和下框15的抓持部15k之间露出,所以,当使用新的处置盒B时,操作人员拉住露在抓持部14f、15k之间的拉带27的突出部分,以使拉带27从覆盖膜28上脱落,从而打开该孔12a1,这样就使调色剂存贮盒12a中的调色剂移向显象筒12d中,之后将处置盒安装到成象系统A中。
如上所述。通过使拉带27外露出于上下两框14,14的抓持部件14f、15k之间,该拉带在装配上下框14,15过程中可从很容易地以处置盒中露出。当将处置盒B安装至成象系统中时,要使用抓持部14f、15k,这样,如果操作人员忘了在将处置盒安放在成象系统之前去掉拉带27,由于他在装配处置盒过程必须要抓住抓持部,他就会感觉到未被去掉的拉带27的存在。再者,当拉带27的颜色与上下框14、15的颜色有明显区别时(例如,若框是黑的,则使用白色或黄色拉带27),就会提高其醒目性,这样就会减少遗忘去掉拉带的错误。
再者,例如,当在上框14的抓持部14f上提供一个用于临时支承拉带的U形导向肋时,在使上下框14、15相互接合的过程中,可以确定并容易地使拉带27外露于预定的位置。附带指出,当通过接合上下框14、15而装配处置盒B时,由于用于接纳定位辊5c2的凹槽15j形成于下框15的外表面,如图38所示,操作人员便可通过将其手指插入该凹槽15j而抓牢该处置盒B。再者,在所述之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该处置盒B上形成有防滑肋14i,以便操作人员能够通过用手指钩住这些防滑肋而容易地抓住处置盒。附带指出,由于用于接纳(防止与之接触)定位辊5c2的凹槽形成在处置盒B的下框15上,因此可使成象系统的体积更其小型化。
还有,如图6所示,由于凹槽15j沿着可以使上下框14、15相互接合的锁闭爪14a与锁闭孔15b而形成于其附近,因而当操作人员通过用手指钩住凹槽15j而抓住处置盒B时,操作人员的抓持力朝向闭锁方向,这样,就保证了锁闭爪14a和锁闭孔15b之间的相互闭锁。
现在,将参照图39A说明处置盒B的装配与安装流程。如图所示,在下框15内装配好各种部件,其次检查已安装了各种部件的下框(例如,检查光敏鼓9与显象筒12d之间的位置关系),再次将下框15与已装配了部件如充电辊10等的上框14相接合,由此而形成处置盒B,此后,再对处置盒进行总体检查,然后就可安装该处置盒,装配与安装的流程就是这样简单。(处置盒的安装)
以下,将说明在成象系统A中安装处置盒B的方法。
如图40所示,在成象系统A的上部开关盖19上提供了一个带有安装窗口29a的装载部件29,该安装窗口29a与处置盒B的外形相匹配。通过抓住抓持部14f、15k经由该安装窗口29a而将处置盒B插入成象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在处置盒B上的导向脊31由形成在开关盖19上的导向槽(未编号)所引导,同时,处置盒的下部由在自由端带有小钩的导向板所引导。
附带指出,如图40所示,防误装凸耳30形成在处置盒B上,安装窗口29带有一个用于接纳该凸耳30的凹槽29b。如图40和图41所示,根据特定的处置盒,该处置盒使用适用于特定成象系统的显象灵敏度的调色剂,上述凸耳30的形状与位置有所不同(即每个处置盒上的都不同),所以,当将使用不同显象灵敏度的调色剂的处置盒安装在某一特定的成象系统中,由于凸耳30与该成象系统的安装窗口29a不匹配,处置盒无法安装到那种成象系统中,由此,可以防止处置盒B的错误安装,这样,就会防止因调色剂显象灵敏度不同而形成模糊的图象。附带指出,也可以防止错误安装包括不同类型光敏鼓与不同显象灵敏度的处置盒。再有,由于凹槽29b与凸耳30位于安装处置盒的一侧,如果试图错误地在成象系统内安装处置盒,操作人员就能很容易地看到该凸耳30为装载部件29所锁闭的事实,这样,操作人员象在通常情况下强行将处置盒推进成象系统而损坏处置盒B和/或成象系统A的可能性就得以避免。
在将处置盒B装入开/关盖19上的安装窗口29内以后,当开/关盖19关闭时,从上下框14、15一侧突出的光敏鼓9的转轴通过轴承46a由一转轴支承部件33(图40)所支承,同时从上下框14、15一侧突出的显象筒12d的转轴12d2通过一滑动轴承46b和一轴承46c(图35)由转轴支承部件33所支承。另一方面,安装在光敏鼓9另一端的支承部件26的光敏鼓转轴部分26(图35)则由图42中所示的转轴支承部件34所支承。
在这种情况下,保护盖22旋转以使光敏鼓9露出,结果,光敏鼓9便与成象系统A的转印辊6相接触。再者,在处置盒B中,提供了与光敏鼓9相接触的接地件18a、与显象筒12d相接触的显象偏压接点件18b和与充电辊10相接触的充电偏压接点件18c,这些接点件从下框15的下表面伸出,并且,这些接点件18a,18b,18c分别与接地销35a、显象偏压接点销35b、充电偏压接点销35c(图42)紧密地接触。
如图42所示,这些接点销35a、35b、35c是这样安置的:光敏鼓接地销35a与充电偏压接点销35c安置在转印辊沿记录介质输送走向的下游的一侧,显象偏压接点销35b安置在转印辊6沿记录介质输送走向的上游的一侧。相应地,如图43所示,处置盒B上的接点件18a、18b、18c具有类似的安置:光敏鼓接地件18a与充电偏压接点件18c安置在光敏鼓9沿记录介质输送走向的上游的一侧,显象偏压接点件18b安置光敏鼓9沿记录介质输送走向的下游的一侧。
现在,参照图51说明处置盒B的电接点件的配置。附带指出,图51是光敏鼓9与电器接点件18a、18b、18c位置关系的示意性平面图。
如图51所示,接点件18a、18b、18c安置在光敏鼓9的一端,与此端相对的另一端沿该鼓纵向安放着凸缘齿轮9c。显象偏压接点件18b安置在光敏鼓9的一侧(即安放有显象装置12的那一侧),而光敏鼓接点件18a与充电偏压接点件18c则安置在光敏鼓的另一侧(即安放有清洁装置13的一侧)。光敏鼓接点件18a与充电偏压接点件18c基本上沿直线安置,另外,显象偏压接点件18b安放在沿光敏鼓9的纵向较光敏鼓接地件18a和充电偏压接点件18c的位置稍微向外的地方。光敏鼓接点件18a、显象偏压接点件18b与充电偏压接点件18c依次远离光敏鼓9的外周面(即接点件18a与光敏鼓的距离最近、接点件18c与光敏鼓的距离最远),还有,显象偏压接点件18b的面积要大于光敏鼓接点件18a与充电偏压接点件18c的面积。更进一步地说,显象偏压接点件18b、光敏鼓接点件18a和充电偏压接点件18c是沿光敏鼓9纵向安置在光敏鼓接点件18a的臂状部分与光敏鼓9内表面相接触的位置向外的地方。
如上所述,通过在处置盒的定位与连接侧安置处置盒(它可以安装在成象系统内)与成象系统的电器接点件,可以改进处置盒的这些接点件与成象系统的接点销之间的定位精确性,从而防止了不良的电接合,并且,通过在处置盒的非驱动侧安置这些接点件,可以使成象系统的接点销的构造简化并使之小型化。
再者,由于处置盒的这些接点件安置在处置盒框架的内部,可以防止外来物质附着这些接点件,因而防止了这些部件的腐蚀,进一步防止了由外力的引起这些部件变形。再者,由于显象偏压接点件18b安置在显象装置12的一侧、光敏鼓接点件18a与充电偏压连接点件18c安置在清洁装置13的一侧,处置盒内电极的安置可以简化,从而可使处置盒体积小型化。
下面将列出所述之实施例中各种部件的尺寸,但是,应该注意,这些尺寸仅仅是一个示例,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示例:
(1)光敏鼓9与光敏鼓接点件18a的距离(X1)约6.0mm;
(2)光敏鼓9与充电偏压接点件18c的距离(X2)约18.9mm;
(3)光敏鼓9与显象偏压接点件18b的距离(X3)约18.9mm;
(4)充电偏压接点件18c宽(Y1)约4.9mm
(5)充电偏压接点件18c长(Y1)约6.5mm;
(6)光敏鼓接点件18a宽(Y3)约5.2mm;
(7)光敏鼓接点件18a长(Y4)约5.0mm;
(8)显象偏压接点件18b宽(Y5)约7.2mm;
(9)显象偏压接点件18b长(Y6)约8.0mm;
(10)凸缘齿轮9c直径(Z1)约28.6mm;
(11)齿轮9i直径(Z2)约26.1mm;
(12)凸缘齿轮9c宽(Z3)约6.7mm;
(13)齿轮9i宽(Z3)约4.3mm;
(14)凸缘齿轮9c的齿数为33;
(15)齿轮9i的齿数为30。
现在说明凸缘齿轮9c和齿轮9i。齿轮9c、9i都是斜齿轮。当驱动力从成象系统传至凸缘齿轮9c时,安装在下框15上并留有缝隙的光敏鼓9受到其推力而转向凸缘齿轮,而将光敏鼓定位于上框15的边上。
齿轮9c在包含磁性调色剂以形成黑象的处置盒中使用。当黑象成象处置盒安装在成象系统内时,该齿轮9c与成象系统的一个齿轮相啮合以接纳使光敏鼓旋转的驱动力,同时它还与显象筒12d的一个齿轮相啮合以使显象筒旋转。齿轮9i与一个接俣在成象系统转印辊6上的齿轮相啮合以使转印辊旋转。在这种情况下,旋转负荷几乎不影响转印辊6。
附带指出,齿轮9i是在包含非磁性调色剂的彩色成象处置盒中使用。当彩色成象处置盒安装在成象系统内时,齿轮9c与成象系统的一个齿轮相啮合以接纳使光敏鼓旋转的驱动力。另一方面,齿轮9i与接合在成象系统转印辊6上的齿轮相啮合以使转印辊旋转,同时它还与用于非磁性调色剂的显象筒12d的齿轮相啮合以使显象筒旋转。凸缘齿轮9c的直径大于齿轮9i的直径,宽度大于齿轮9i的宽度,齿数多于齿轮9i的齿数。因而,当较大的负荷加载于齿轮9c时,齿轮9c接纳驱动力以使光敏鼓9更稳定地旋转,同时也能向用于磁性调色剂的显象筒传递更大的驱动力以使显象筒更稳定地旋转。
附带指出,如图43所示,每一个接点销35a-35c都以这样的方式支承在相应的支持盖36中:它可在支承盖中移动但不能脱离开它。每一接点销35a-35c都通过相应的导电压力弹簧与上面安放有盖36的印刷电路板作电接合。附带指出,连接在接点件35c上的充电偏压接点件18c在上部开/关盖19的枢轴附近带有弓形的弯曲部,所以,安装处置盒B的开/关盖19可围绕枢轴19b沿箭头R所示方向转动以开闭该开/关盖,离枢轴19b最近(即有最小的行程)的充电偏压接点件18c可与接点销35c有效地接合。(定位)
在处置盒B已安装且开/关盖19关闭的情况下,要进行定位以便使光敏鼓9与透镜装置1c之间的距离和光敏鼓9与原件玻璃支承部件1a之间的距离都保持恒定。现在将说明这种定位。
如图8所示,定位凸耳形成在光敏鼓9所在的下框15上,位于该框的两个纵端附近。如图5所示,当上下框14,15相互接合时,这些凸耳15m通过形成在上框14上的孔14g向上伸出。
再者,如图44所示,包括有透镜阵列1c2以读取原件2的透镜装置1c通过枢销1c3而安装在上部开/关盖19上,此透镜元件装置能围绕该枢销作轻微的转动并受加力弹簧39的影响而向下偏斜(图44),因而,当处置盒B安装于上盖19上且上盖关闭时,如图44所示,透镜装置1c的下表面就会与处置盒B的定位凸耳15m相邻接,结果,当处置B安装到成象系统A中时,透镜装置1c中的透镜组1c2与安装在下框15中的光敏鼓9中的距离就可被精确地确定,因而从原件2上以光学方式读取的光图象可以通过透镜阵列1c2而投射到光敏鼓9上。
再者,如图45所示,在透镜元件1c中提供了定位销40,该定位销通过形成于上盖上的孔19c从上盖19上略微伸出。如图46所示,定位销40在原件取读狭缝Z(图1与图46)的两纵端略微伸出。因而,当处置盒B安装在上盖19上且上盖关闭而成象操作开始时,如上所述,由于透镜装置1c的下表面邻接在定位凸耳15m上,原件玻璃支承件1a随着定位销而移动,结果,放置在原件玻璃支承件1a上的原件2与安放在下框15中的光敏鼓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从而将来自原件2的光线准确地照射到光敏鼓9上。所以,由于原件上的书写信息可以以光学方式精确地读取且可精确地曝光于光敏鼓9上,而获得高质量的图象是可能的。(驱动传送)
以下,将说明传送给安装在成象系统A中处置盒内的光敏鼓9的驱动力。当处置盒B安装在成象系统中时,光敏鼓9的转轴9f由上述成象系统的转轴支承部件33所支承。如图47所示,转轴支承部件33包括:一个用于光敏鼓转轴9f的支承部33a和一个用于显象筒12d转轴12d2的邻接部33b。在该支承部33a上形成有一带有预定突出量L(在所述之实施例中为1.8mm)的迭盖部33c,从而防止光敏鼓转轴9f向上跳动。再者,当光敏鼓转轴9f由支承部33a所支承时,显象筒转轴12d2邻接于邻接部33b,从而防止该转轴12d2的下落。还有,当上部开/关盖19关闭时,从处置盒B上框14伸出的下框15的定位凸耳15p则邻接于开关盖19的邻接部19c上。
由此,当通过与凸缘齿轮相啮合的成象系统的驱动齿轮41向光敏鼓9的凸缘齿轮9c传送驱动力时,处置盒B会受到一倾向于使其围绕光敏鼓转轴9f沿图47中箭头i所示方向旋转的作用力,但是,由于显象筒的转轴12d2邻接于邻接部33b并且从上框14伸出的下框15的定位凸耳15p邻接于上盖的邻接部,所以,就阻止了处置盒B的转动。
如上所述,虽然下框15的下表面起着引导记录介质4的作用,但由于下框是通过使自己与上述成象系统的主体16相邻接而定位的,因此光敏鼓9,转印辊6和用于记录介质4的导向部15h1、15h2之间的位置关系保持有很高的精确度,从而能高精度地输送记录介质与传送图象。
在驱动力传送过程中,显象筒不仅因作用于处置盒B的旋转作用力,而且因当从凸缘齿轮9c向显象筒齿轮12j传送驱动力时所产生的作用力而向下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显象筒的转轴12d2不与邻接部33b相邻接,显象筒就会在成象操作期间一直向下偏,结果,显象筒12d可能会向下移动,并且/或者安装显象筒12d的下框15可能会变形。但是,在所述之实施例中,由于显筒的转轴12d2准确无误地邻接在邻接部33b上,上述缺点就不会发生。
附带指出,如图20所示,显象筒12d因受显筒支承件12i的弹簧12j影响而偏向光敏鼓9,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如图48所示之配置,有利于显象筒支承件12i的滑动。这就是说,用于支承显象筒转轴12d2的支承件12m架在支承托架12n上,且支承件12m可以沿形成在此支承托架上的狭孔12n1滑动。在这种配置下,如图49所示,支承托架12n邻接在转轴支承部件33的邻接部33b上并由此而被支承着。此时,支承件12m便可沿狭孔12n1按箭头所示方向滑动。附带指出,在所述之实施例中,邻接部33b的倾斜角θ(图47)约为40度。
再者,显象筒12d也可不通过显象筒转轴而被支承。例如,如图5A,52B所示,它可在其两端部上由显象筒支承件52的下端所支承,而该支承件是由下框15所支承的,下框15则又由形成在成象系统上的接纳部53所支承。
此外,在所述之实施例中,光敏鼓9的凸缘齿轮9c与驱动齿轮41相啮合,按如下方式向凸缘齿轮传递驱动力:如图47所示,凸缘齿轮9c旋转中心与驱动齿轮41旋转中心的连线,以小角度α(在所述此实施例中约1°)沿逆时针方向偏离通过凸缘齿轮9c旋转中心的垂直线,此时,从驱动齿轮41传向凸缘齿轮的驱动力的方向F指向上方。一般地说,虽可通过把角α的度数设置为20°或更大而产生向下指向的力来防止处置盒的浮动,但在所述之实施例中,角α被设置为约1°。
通过将上述角α设置为1°,当上部开/关盖19沿箭头j示向打开来取出处置盒B时,凸缘齿轮9c并不由驱动齿轮41所锁住,因而它能平稳从驱动齿轮41上取下。再者,当驱动力传递方向F如上所示向上指向时,光敏鼓的转轴被向上推,从而有助于将其从光敏鼓支承部33a上取下。然而,在所述之实施例中,由于迭盖部33c是形成在支承部33a之上的,光敏鼓转轴9f不能从光敏鼓支承部33a上取下。(循环利用)
具有上述构造的处置盒可以循环利用,这就是说,可以从市场上收集用过的处置盒,其中的部件可以再用以形成新的处置盒。现对这种循环利用予以说明。一般地说,过去是把用过的处置盒处理掉或扔掉,然而,依照本实施例,处置盒B可以在调色剂存贮盒中的调色剂用完以后从市场上收集起来以保护资源与自然环境。然后,将收集来的处置盒拆卸为上、下框14、15,并对它们清洗,此后,将可再利用的部件与新部件装配至上框14或下框5中,再在调色剂存贮盒12a内填加新的调色剂,借此种方式可获得新的处置盒。
更具体地说,通过松开使上下框14、15相互接合的锁闭爪14a与锁闭孔15a、锁闭爪14a与锁闭凸耳15b、锁闭爪14c与锁闭孔15d、锁闭爪15c与锁闭孔14b(图4、8、9)之间的接合,上下框14、15可以很容易地彼此分开。例如,这种拆卸操作可通过将用过的处置盒B放置在拆卸器具42上并用推杆50所示。即使不用拆卸器具,也可通过推挤锁闭爪14a、14c、15c而拆卸处置盒。
如上所述,在上框14与下框15彼此分离之后(图8、9),用气体吹拂技术清洁此两框以除去附着或残留在处置盒中的废调色剂。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下述部件直接与调色剂相接触,有相当一部分废调色剂附着在光敏鼓9、显象筒12d和/或清洁装置13上,另一方面,由于充电辊10并不直接与调色剂相接触,因而废调色剂不或几乎不附着于充电辊10上。因此,充电辊10要比光敏鼓9,显象筒12d等更容易清洗。在这种情况下,依照所述之实施例,由于充电辊10是安装在上框14而不是在下框15下,下框15安装有光敏鼓9,显象筒12d等更容易清洗。在这种情况下,依照所述之实施例,由于充电辊10是安装在上框14而不是在下框15下,下框15安装有光敏鼓9、显象筒12d和清洁装置13,因而与下框15分离的上框14更容易清洗。
拆卸与清洗流程如图38B所示。首先,如上所述,将上、下框14、15彼此分离,其次,独立地拆卸并清洗上框14与下框15,此后,对上框14而言,将充电辊10与之分离并加以清洗;对下框而言,将光敏鼓9、显象筒12d、显片12e、清洁片13a等与之分离并加以清洗,如此,拆卸与清洁流程是很简单的。
清除掉调色剂之后,如图9所示,孔12a1再用新的覆盖膜28封住,通过形成在调色剂存贮盒12a侧面的调色剂加料孔12a3向调色剂存贮盒内填加新的调色剂,再用盖12a3将填加孔12a3盖住,此后,通过锁闭爪14a与锁闭孔15a、锁闭爪14a与锁闭凸耳15b、锁闭爪14a与锁闭孔15d之间的接合而使上框14与下框15又相互接合在一起,从而组成一个可以使用的处置盒。
附带指出,当上下框相互接合时,虽然锁闭爪14a与锁闭孔15a、锁闭爪14a与锁闭凸耳15b、等是相互锁闭的,但同一处置盒多次循环利用时,锁闭爪与锁闭孔之间的锁闭力可能会减弱,为了解决此种问题,在所述之实施例中,在框架的四角附近形成有螺纹孔,这就是说,通过在上框14(图8)上的装配凹槽14d和装配凸耳14e上以及在下框15上的(与凹槽14d相配的)装配凸耳15e和(与凸耳14e相配的)装配凹槽15f上分别形成螺纹孔,则当锁闭力因锁闭爪而减弱时,则在上、下框14、15相互接合且装配凸耳与装配凹槽相组配以后,将螺丝拧合在该啮合螺纹孔中,从而使上下两框14、15牢固地接合在一起。成象操作
以下说明装配有处置盒B的成象系统A的成象操作。
首先,将原件2放置在图1所示的原件玻璃支承件1a上,然后,当按下复印启动钮A3,光源1c1接通而原件玻璃支承件1a便在该成象系统上沿图1的左右方作往复移动,以便以光学方式读取写在原件上的信息。另一方面,伴随着对原件读取的同时,供纸辊5a与一对定位辊5c1、5c2旋转以向成象站输送记录介质4。光敏鼓9对应于该成对的定位辊5c1、5c2的输送,定时地沿图1中d方向旋转并由充电装置10均匀地充电,然后,由取读装置1所读取的光图象经由曝光装置11而曝光于光敏鼓9上,由此在光敏鼓9上形成潜象。
在形成潜象的同时,处置盒B的显象装置12开始运行以驱动调色剂输送装置12b,从而将调色剂存贮盒12a中的调色剂输送到显象筒中并在旋转着的显象筒12d上形成调色剂层。然后,通过向显筒12d上加载与光敏鼓9上有相同充电极性及电位的电压,使光敏鼓9上的潜象显影为调色剂象。在所述之实施例中,将约1.2KVVpp、1590Hz(矩形波)的电压加载到显象筒上,记录介质4被输送到光敏鼓9与定位辊6之间。通过在定位辊6上加载具有与调色剂极性相反的电压,光敏鼓9上的调色剂象被输送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在所述之实施例中,定位辊6由体积电阻率约109Ω-cm的泡沫EPDM制成,并有约20mm的外径,以-3.5KV的电压作为转印电压而加载于此转印辊上。
在调色剂像传送至记录介质以后,光敏鼓9继续沿方向d旋转,同时,留在光敏鼓9上的残余调色剂由清洁片13a所清除,被清除的调色剂经由挤压纸13b而被收集到废调色剂存贮盒13c内。另一方面,通过传送带5d,已转印有调色剂象的记录介质4被送至定象装置7中,此调色剂象在此经加热与加压而永久地定象于记录介质4上。然后,记录介质由一对排出辊5f1、5f2排出。通过这种方式,原件上的信息被记录到记录介质上。
以下,将说明其他实施例。在上述第一个实施例中,只是说明了如图53所示的样例,在该示例中,显象片12e和清洁片是通过销钉24a、24b而附着在框架上的,在通过强行将形成于显象筒12e和清洁片13e两纵端上的装配凸耳43a,43b,插入形式于成象系统主体16上相应的装配凹槽44a,44b,而使显象片12e与清洁片安装在下框15上时,用于接受装配片12e、13a用的上述销钉之销钉孔45则可形成在装配凸耳43a、43b附近,而相应的销钉孔则可以形成于成象系统的主体16内(附带指出,在装配凸耳43a、43b处,可以使用半冲孔或半圆形凸台)。
在这种配置方式下,当由于处置盒B反复地循环利用而使前述片状件12e、13a与下框之间的装配接合松动时,可以通过销钉将片状件12e、13a牢固地装配至下框上。
再者,在第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只是说明了光敏鼓9的外径D小于光敏鼓导向部件25a、25b之间距离L以使光敏鼓9安装在下框15的示例。但如图54所示,当将光敏鼓9安装到上框14时,光敏鼓9的外径D也可以小于光敏鼓导向部件2a、2b之间的距离L,以便光敏鼓能最终安装进上框内,从而防止光敏鼓9表面的损坏,这与第一个实施例中的情形相同。附带指出,在图54中,与在第一个实施例中有相同功能的元件或部件被标以与之相同的参考数号。
然后,通过锁闭凸耳47a与锁闭孔47之间的相互锁闭,并通过销钉48使之固定而将上下框14、15相互接合。
再如图35所示,在第一个实施例中,光敏鼓9与显象筒12d是由支承部件26所支承的,当在光敏鼓9的一端设置凸缘齿轮9c且在其另一端设置转印辊齿轮49时,可以采用如图55所示的结构。附带指出,如图55所示,具有与在第一个实施例中功能相同的部件标以相同的参考数号。
更具体地说,在图55中,凸缘齿轮9c与转印辊齿轮49通过粘接、压力配合等而分别装在光敏鼓9的两端。用支承部件26的支承部33a来可旋转地支承转印辊齿轮49的中央凹槽49a,使光敏鼓定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光敏鼓9接地,以一个有L形连接部的光敏鼓接地板50安装在光敏鼓的内表面并与之接触,穿过转印辊齿轮49的光敏转鼓接地轴51则恒与光敏鼓接地板50相接触。光敏鼓接地轴51由导电金属合金如不锈钢等制成,光敏鼓接地板50也由导电金属合金如铜、不锈钢等等制成。当处置盒B安装进成象系统A中时,光敏鼓接地轴51的顶端51a由支承部件26所支承。在这种情况下,光敏鼓接地轴51的顶端51a与成象系统的光敏鼓接地接点销相接触,从而使光敏鼓接地。在这种情况下,如同在第一个实施例中那样,由于使用单一支承部件26而可以提高光敏鼓9与显象筒12d之间的定位精度。
再者,通过设置一批显象装置12后,此种处置盒B不仅可以用于形成上述单色图象,也可用于形成多色图象(双色图象、三色图象或全色图象)。再进一步说,显象方法可以是熟知的下述方法:双组份磁性刷显象型、淋液显象型、下触式(touchdown)显象型或是云雾(cloud)显象型。此外,在第一个实施例中,充电装置是所谓接触式充电型的装置,即在其他普通充电技术中,用钨丝形成三个屏蔽层且在该三个屏蔽层上安放铝制的金属罩,使在这种钨丝上加高压后所产生的正离子或负离子移至光敏鼓9上,从而使光敏鼓9表面均匀地充电。
附带指出,接触式充电型的装置可以是诸如片型(充电片)、垫型、块型、杆型或线型以及前述辊型。再者,用于清除留在光敏鼓9上残留调色剂的清洁装置可以是毛刷型或磁刷型以及片型。
更进一步地说,处置盒B包括一个载象件(例如一电摄影光敏件)以及至少一种处理装置,所以,正如上述构造那样,处置盒在整体上可以包括载象件和充电装置,作为一个单元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到成象系统内;或者以整体形式包括载象件与显象装置,作为一个单元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到成象系统内;或者以整体形式包括载象件和清洁装置,作为一个单元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到成象系统内;或者以整体形式包括载象件与两个或更多的处理装置,作为一个单元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到成象系统内。这就是说,处置盒以整体形式包括充电装置、显象装置或清洁装置和电摄影光敏件,作为一个单元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到成象系统内;或者以整体形式上包括充电装置,显象装置和清洁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以及电摄影光敏件,作为一个单元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到成象系统内;或者以整体形式包括显象装置和电摄影光敏件,作为一个单元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到成象系统内。
再有,在所述之实施例中,成象系统是电摄影复印机(静电复印机),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种复印机,而是可以适用于各种成象系统,例如激光打印机、传真机、文字处理器及类似装置等。
现在,将对上述传送至光敏鼓9的驱动力予以详细说明。如图56所示,驱动力经由齿轮系G1-G5从安装在成象系统主体16内的驱动马达54传送至驱动齿轮G6,再由驱动齿轮G6传送至与该驱动齿轮相啮合的凸缘齿轮9c,从而使光敏鼓9旋转。还有,驱动马达54的驱动力从齿轮5a旋转。再有,驱动马达54的驱动力从齿轮G1经由齿轮G12、G13传送至定象装置7的驱动轮7a。
再如图57所示,凸缘齿轮(第一齿轮)9c和齿轮(第二齿轮)9i全部设置在下框15上,而齿轮9c、9i则从形成于下框15上的孔15g上露出。当处置盒B安装于成象系统A内时,如图59所示,驱动齿轮G6是与光敏鼓9的凸缘齿轮9c相啮合的,并且,紧靠齿轮9c的齿轮9i则与转印辊6的齿轮55相啮合。附带指出,在图59中,成象系统的部件用实线表示、处置盒的部件用虚线表示。
齿轮9c的齿数不同于齿轮9i的齿数,从而使用包括磁性调色剂的黑色成象处置盒时,显象筒12d的转速不同于使用包括非磁性调色剂的彩色成象处置盒时显象筒的转速。这就是说,当包括磁性调色剂的黑色成象处置盒安装在成象系统内时,如图60A所示,凸缘齿轮9c与显象筒12d的齿轮12k相啮合。另一方面,当包括非磁性调色剂的彩色成象处置盒安装在成象系统内时,如图60B所示,齿轮9i与显象筒12d的齿轮12k相啮合以使该显象筒旋转。
如上所述,用于齿轮9c的直径比齿轮9i的直径大、宽度比齿轮9i的宽度宽、齿数比齿轮9i的齿数多,因而,当把较大的负荷加载到齿轮9c时,齿轮9c能够精确接受驱动力以使光敏鼓9稳定地旋转并把较大的驱动力传送至用于磁性调色剂的显象筒12d,从而使显象筒12d稳定地旋转。
以下将说明在将显象片12e与清洁片13a强制装配至如图53所示的成象系统主体16的装配部44a、44b时,有关此种清洁片的最佳实施例。附带指出,以下虽然只对清洁片13a予以描述,显象片12e可看作与之相似。
图61是显示清洁片13a与装配部44b的透视图,图62与63是其平面图。如图61至63所示,通过斜切形成于片状支承件13a1一个纵端上的装配凸耳43b的下部而形成一锥形部分43b1,同时,通过斜切成象系统主体16的装配部44b的上部而形成一锥形部分44b1,因此,当通过装配锥形部43b1,44b1使装配凸耳43b安放至装配部44b时,凸耳43b可以顺利地插入装配部44b。
附带指出,如图63所示,当将装配凸耳43b装配至装配部44b时,凸耳43b的底边43b2与装配部43b的底边44b2相邻接,从而可调整清洁片13a的插入程度,这样,当在装配凸耳43b上构建锥形部43b1时,最好是使前述底边43b2为左边。
再者,虽然在装配片状支承部件13a1时装配凸耳43b如上述是被强制配合入装配部44b的,但在自动装配操作业中,如图64所示,下框15可由适当的器具(未示明)沿箭头所示方向牵拉以使其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增加了装配部44b之间的距离,然后,如图65所示,片状支承件13a1则被装配到装配部44b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装配操作因锥形部43b1、44b1的存在而可以顺利地进行,移去上述器具后,如图66所示,下框15的变形则因弹性得以恢复,从而将装配凸耳43b装配至装配部44b。进一步,沿图66箭头所示方向推进装配部44b,即可使装配凸耳43b与装配部44b无误地相互锁闭。按着这种方式,清洁片可以很容易地装配。
另外,不用形成于装配凸耳43b上的倾斜锥形部43b1,如图67所示,也可把装配凸耳做成具有一定半径的圆形,在这种情况下,仍可取得相同样技术效果。
再如图68所示,形成在装配凸耳43b上的锥形部43b1通过斜切锥形部43b1的下部而做成圆形。在这种情况下,装配凸耳可以更顺利地装配至装配部44b。还有,即使不去形成锥形部43b1,当使装配凸耳43b的下部形成上述的圆形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进装配的平稳性。
此外,在图69所示的实施例中,用PTFE带13a3等之类带状物粘附到片支承件13a1的锥形部,由此可使前述凸耳平滑地装配到成象系统主体的装配部。再有,在图70所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可在锥形部13b1上涂以硅酮油、润滑脂之类润滑剂以润滑该锥形部,借此也可改进装配凸耳装配到成象系统主体装配部的平滑性。
附带指出,当PTFE带13a3粘附到锥形部时或有润滑剂涂在此锥形部时,虽然在装配部43b上来形成锥形部43b并不是必需的,但为了保持接合的精确性不应该把PTFE带或润滑剂设置到作为定位基准的底边43b2上。
现在,参照图64,65和71A-75解释上述清洁片的安装方法。
当装配片支承部件13a1时,如上所述尽管强制性地将装配凸耳43b装配进相应的装配部44b内,如图64,65和71A-75所示,仍可采用工具56,57进行自动化装配。
也就是说,如图71A的示意性平面视图和图71B的示意性前视图所示,首先使下框15支承在一盒支座60上,使工具56的钩状部分56a锁定在清洁片装配部44b上,该装配部构成了一个支承片支承部件13a1的支架。钩状部分56a连接于缸体56b,缸体56b则依次连接于泵56c。
在钩状部分56a被锁定在清洁片装配部44b上之后,使泵56c致动以产生一个约2-6kgf的力,用以加宽相对之装配部44b之间的距离,从而使相对之装配部44b之间的距离加宽约0.5-2mm。结果,如图64所示,装配部44b之间的距离被加宽,这样,清洁片13的装配凸耳43b就可被方便地插在装配部44b之间,如图65所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锥形部43b1,44b1的存在,可使装配操作更容易。
如图72A和72B所示,在利用工具57装配好清洁片13之后,产生一个使相对之装配部44b之间的距离变窄的力。在此实施例中所用的工具57包括一个肘节夹紧工具,它包括一个在其一端带有一锁定钩状部分57a1并在其另一端带有一直立部分57b的板件57a,该直立部分带有固定在其上的固定部分57c。一臂部57e,一手柄57f和一操纵臂57g通过铰接销57d1,57d2,57d3分别被铰接安装在固定部分57c上。现在,使钩状部分57a1锁定在其中一个装配部44b的外表面上并且使在预定位置形成于板件57a上的一锁定孔57a2与下框15上的一凸起15m啮合。在此条件下,当沿图72A中箭头所示方向摆动手柄57f时,就转动了操纵臂57g,这样如图72B所示,一操纵部分57g1沿箭头所示方向压迫另一装配部44b,这样通过钩状部分57a的锁定和操纵部分57gl的压迫使得相对之装配部44b之间的距离变窄。在此实施例中,通过施加约1-4kgf的力,相对之装配部44b之间的距离变窄约0.1-1.5mm。
以此种方式,如图73所示,装配部44b的贴靠部分44b3就靠抵在片支承部件13a1的贴靠部分58上(参照图74中清洁片的透视图),这样就保持了片状支承部件13a1相对于下框15的定位精度。以这种方法,将装配凸耳43b装配进装配部44b之内。在这种条件下,当通过将螺钉59旋入螺孔45而固定清洁片13a时,就以很高的精度将清洁片13a安装在位。
尽管由塑料制成的下框15是通过将合成树脂注入一模并通过分开模而取出模制件获得的,但由于模的温度和/或被注入树脂的温度和压力,装配部44b恐怕会变形,而加宽它们之间的距离。然而,即使当这种变形产生时,通过压迫装配部44b的贴靠部分44b3使它们靠抵在清洁片13a的贴靠部分58上,仍可能校正这种变形,并从而提高了零件的尺寸精度。所以,安装在下框15上的清洁片13a可沿清洁片的整个纵向被均匀的压抵在光敏鼓9上。类似地,也有可能精确地保持安装在下框15上的挤压片13b的安装位置。
此外,当下框15承受一个由工具57施加的沿X方向的使装配部44b之间的距离变窄的力时,它也承受一个使下框下表面朝盒的外侧挠曲的力(即箭头Y所示的方向)。相应地,当处置盒B由操作者的手握住时(如图38所示),如果下框15的壁较薄,下框的下表面很容易向内挠曲,在极端情况下,挠曲的下框将接触显像筒12d而损坏后者。然而,如上所述通过施加一个使下框下表面朝盒的外侧挠曲的力,就有可能阻止下框15向内挠曲。相应地,有可能减小下框15的厚度并将显像筒12d设置在下框15的内表面附近,从而减小处置盒B的尺寸和重量。
以上解释了安装清洁片13a的一个例子,也可通过采用工具56,57类似的地安装显像片12e。在这种情况下,当安装图75所示的显像片12e时,形成在下框上的显像片安装部分被靠抵在显像片支承件12e1的贴靠部分12e3上。现在,将一个L形调节板12e4安装在显像片支承件12e1上。当将着色剂存贮盒12a内的着色剂输送到显像筒12d上时或当粘在显像筒12d上的着色剂层随显像筒12d的旋转一起旋转时,通过调节板12e4防止着色剂进入一个限定在着色剂存贮盒12a的外壁与显像片支承件之间的空间(参照图4)。
如上所述,将清洁片13a安装在下框15上,然后将显像片12e安装在下框上。然后,将显像筒12d安装在下框上,最后将光敏鼓9安装在下框上。
在此方式中,为了借助于工具通过减小装配部分之间的距离而将下框的装配部分靠抵在清洁片13a和显像片12e的片支承件13a1,12e1的两个纵向端部上,装配部分的刚性最好大于片支承件的刚性。对此,在所示实施例,下框15可由塑料制成并且片支承件13a1,12e1可由金属板(如铁或类似材料)制成。下框15最好由聚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苯撑氧,聚苯撑醚或类似材料制成。
而且,在所示实施例中,尽管由尿烷橡胶制成的弹性片被用作片13a,12e,当这些片13a,12e是由具有较大刚性(如金属)的材料制成时,下框的装配部分可直接靠抵在片13a,12e上,而非片支承件上。
在所示实施例中,在片支承件被锁定在锁定位置后,通过施加一个减小相对之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力,使框架向外鼓起。这样,即使当框架的壁较薄,在框架被操作者的手握住的情况下也很困难使框架挠曲,这就防止了例如框架接触显像筒。
此外,当施加一个减小相对之框架之间的距离的力时,通过使片支承件的两个纵向端部靠抵在相对之框架上,即使框架挠曲,也有可能容易地以高精度保持片的安装位置。
参照图76A到81,将进一步描述安装清洁片13a和显像片12e的方法。在下面所述的各种实施例中,由于安装清洁片13a的方法与安装显像片12e的方法相同,将只解释安装显像片12e的方法。
如图76A至81所示,在显像片12e的两个纵向端部上形成有凸起部分62n1,并在各凸起部分62n1的下部形成有一个向内并向下延伸的斜削部分62n2。
另一方面,在外壳上形成有片支承部分66,67。支承部分66,67由弹性可变形的材料制成,这样支承部分就可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弹性变形。此外,支承部分66,67是中空的并在它们的下端没有参考表面66a,67a,且在它们的上端带有压紧部分66b,67b。支承部分66,67相互隔开一个与片12e的纵向长度相应的距离,并且参考表面66a,67a与夹紧部分66b,67b之间的距离略小于凸起部分62n1的宽度(指上、下方向的尺寸)。
相应地,如图76B所示,当沿方向A强制性插入片12e时,斜削部分62n2被靠抵在夹紧部分66b,67b上,这样使片支承部分66,67沿方向B弹性变性。在凸起部分26n1的下端被靠抵在参考表面66a,67a的条件下,当如图76c所示沿方向C从外侧压迫片支承部分66,67时,凸起部分62n1的上端被压配合进夹紧部分66b,67b(图76C和76D以阴影区示出了配合区域D)并被固定,从而可靠地安装了片12e。
以此方法,只需通过强制性插入片12e而使片支承部分66,67弹性变形,即可容易地安装片12e。此外,由于不必通过螺钉固定显像片,就有可能减少零件数量而减小成本。
图77A和77B示出了另一实施例。在此实施例中,在片支承部分66,67的内表面上设有装配边缘66c,67c(在所示实施例中,设有三个装配边缘)。在此实施例中,当安装片12e时,凸起部分62n1被装配进片支承部分,同时,切割装配边缘66c,67c。可在单独一个位置或在一组位置设置装配边缘66c,67,这取决于片的凸起部分62n1的尺寸。采用这种方案,当安装片12e时有可能减小装配力,从而改善了操作性能和装配性能。
在上述实施例中,尽管为了减小片12e的装配力在片支承部分66,67上设有装配边缘,在图78A和78B中示出了另一实施例。图78A是一平面视图,图78B是沿图78A中J-J线所示的剖视图。
在此实施例中,在片支承部分66,67上形成有斜削部分66d,67d(未示出部分67d)。斜削部分66d,67d在片支承部分66,67内限定了通道。各通道带有一个宽度大于片的凸起部分62n1之宽度的进入口,和一个宽度小于凸起部分之宽度的出口,并且通道的宽度从进入口到出口逐渐减小。
采用这种方案,当将片12e安装在片支承部分上时,可容易地将凸起部分62n1插入斜削部分66d,67d,并且装配力比前一实施例的装配力还小。
图79A和79B示出了另一实施例。其中图79A是一平面视图,图79B是一个沿图79A中的K-K线所取的剖视图。此外,在这些图中仅示出了片支承部分66。
在此实施例中,在各凸起部分62n1上形成有一装配孔62n3,并在片支承部分66,67(67未示出)形成有带突起66f,67f的铰接部分66e,67e。当将片的凸起部分62n1插入片支承部分66,67内时,铰接部分66e,67e被弹性地变形,这样形成在铰接部分端部的突起66f,67f就配合进相应的装配孔62n3中。
采用这种方案,在安装和固定片12e时就有可能减小装配力并当它插入支承部分内时保证片12e的定位。相应地,进一步改善了装配性能。附带地说,在此实施例中,当也采用将片装入片支承部分同时切割后者的方案时,可更为可靠地固定片。
图80和81示出了其它实施例。在图80所示的实施例中,其中一个凸起部分62n1被装配进片支承部分66内并由它支承,并且另一凸起部分62n1被压配合进片支承部分67中,同时使支承部分67沿箭头所示方向弹性变形。采用这种方案,当压配合片的凸起部分62n1时由于只有其中一个片支承部分的内表面需被切割,故进一步改善了装配性能。
在图81所示的实施例中,将片的其中一个凸起部分62n1装配进片支承部分66并由它支承。在另一凸起部分62n1上形成有一螺孔62n4。通过使螺孔62n4与形成在支承部分67上的螺孔67g对准,并通过将一螺钉旋入这些对准的孔62n4,67g内,可将另一凸起部分62n1固定在片支承部分67上并由其支承。采用这种方案,不像传统方法,由于通过螺钉仅固定于片的一侧,所以有可能减少零件的数量并改善了装配的操作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尽管所解释的例子是带有安装于其上的片13a的清洁装置或带有安装于其上的片12e的显像装置是与光敏鼓一起被一体地装入盒内,上述实施例所示的片安装技术,也可应用于这类影像成形设备,其中一光敏鼓,清洁装置或显像装置被安装在设备的一个框架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尽管所解释的例子是以相同的方式安装显像片12e和清洁片13a两者,即使当以其中一个上述实施例所示的方式安装或是片12e或是片13a时,与传统情况相比仍改善了装配性能。
下面,参照图82至88,进一步充分地描述清洁片13a和片支承件13a1。
图82为形成一体的片支承件13a1和清洁片13a的局部平面视图,图83是其侧示图。如上所述,清洁片13a由聚氨基甲酸酯橡胶制成,硬度为60°-70°,最好是62°-68°(HIS A-硬度)。此外,片支承件13a1由冷轧钢板(SECC)制成,其不平度为0.08或更小,厚度为1.0mm-1.6mm(考虑到强度及弯曲精度最好为1.2mm)。
支承件13a1的弯曲角度β具有这样一种关系:90°≤β≤165°(图83)。片13a和支承件13a1通过粘接剂13a6连接成一体。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一切刀(未示出)切割聚氨基甲酸酯橡胶13a的一边缘部分13a5,以获得平滑度。此外,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支承件13a1带有凸耳43b,作为一个从用以支承聚氨基甲酸酯橡胶片13a的支承部分13a7上纵向凸起的凸起部分,并且凸耳的下端43b2大致平行于片13a的边缘部分13a5。
当支承件13a1被安装在框架15a上时,片13a的边缘部分13a5通过使下端43b2靠抵在框架15a的下端44b2上而正确地定位,这样边缘部分13a5可均匀地靠抵在光敏鼓9的圆周表面上。此外,在片支承件13a1上形成有一个作为安装孔的螺孔45。通过一个旋入螺孔45的螺钉59将支承件13a1固定在框架15a上。附带地说,通过将形成在框架上的一个凸起(与框架15a的材料相同)插入孔45,然后热铆凸起,也可将支承件固定在框架15a上。
在此实施例中,安装孔45形成在凸起部分43上。也就是说,孔45的中心位于这样一个位置,即离支承件13a1的支承部分13a7的一侧边缘Q纵向地向外隔开一距离P,并且安装孔45的半径r被定成小于距离P(r<P)。
更具体说,作为一个例子,孔45的直径约为3.2mm(r=约1.6mm)(附带地说在此实施例中,当片支承件由2.6mm直径的螺钉59(图73)固定时示出了一最佳的例子,但孔径可以是2.7mm-3.6mm),距离P约为3.8mm,钢板的厚度约为1.2mm,并且片13a是由聚氨基甲酸酯橡胶制成,其厚度约为1.7mm,碍度为65°±3°。此外采用了以下尺寸;(i)S=约13.0mm,(ii)T=约9.7mm,(iii)U=约10.2mm,(iv)R1=约2.2mm,(v)R2=约4.8mm,(vi)R3=约2.0mm,和(vii)R4=约4.5mm。
其中S是片支承件13a1的下端43b2和片13a的边缘部分13a5之间的距离,并且T是下端43b2和弯曲部分i之间的距离。
在此方式中,通过将孔45的整个面积设置在凸起部分43b上,换句话说通过在孔45周围特别设置R1,R2。R3,可获得以下优点:
(i)通过设置区域R1,当通过热铆的螺钉固定孔45时,尽管在夹紧力矩或热的作用下钢板或多或少会有扭曲,但这种扭曲不会影响片的边缘部分13a5,从而可保持充分的清洁性能;和
(ii)通过设置区域R2,R3,当形成孔45时,尽管钢板或多或少会有扭曲,但此扭曲不会影响用以定位安装位置的下端43b和侧端43b3,这样,由于支承件13a1可在预定位置正确地安装在框架15a上,所以有可能保持充分的清洁性能。
附带地说,在上面的描述中,尽管解释了一个采用圆的或圆柱孔作为安装孔的例子,但即使当采用细长孔(见图63至70和74)时,最好仍应满足相同的关系。这样,就根据本实施例的支承件而论,当在一端部分上形成一圆孔并在另一端部分形成一细长孔时,如果在一端部分上形成的圆孔满足上述关系,仍可获得上述的相同优点。附带地说,在此实施例中,细长孔的纵向尺寸约为4.5mm,细长孔的宽度尺寸约为3.2mm。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使细长孔满足与圆孔的关系相同的关系,并且细长孔的整个面积位于长度约为9mm-10mm的凸起部分上。
此外,关于上述方案,制造了一组样品,其中凸起部分43b具有4mm-22mm范围内的各种长度,并当将各样品安装在框架15a上时检测了部分S的安装精度。结果示于图84中。在图84中所示的点划线以下的区域是这样一个区域,在此区域内可获得在实际使用中不会产生任何问题的安装精度。这样,可发现当凸起部分43b的长度(u)在5mm-20mm的范围内时可获得充分的安装精度。
似乎看来如果凸起部分43b的长度(u)小于5mm,作为定位基面的下端43b2的长度将太小,结果是当片支承件安装在框架15a上时不能充分地得到相对于框架15a的定位精度,如果凸起部分43b的长度(u)大于20mm,下端43b2的长度会太大,结果是当制造片支承件13a1时不能充分地得到下端43b2的平直度。
现在,参照图83到88解释厚度以及支承件13a1和片13a之间的角度的关系。
首先,参照图83解释形成一体的支承件13a1和片13a的各部分的尺寸。附带地说,图83是一示意性侧视图,其中为清楚起见,相对于光敏鼓9以放大的比例示出了支承件13a1和片13a:
(i)支承件13a1的弯曲角度(β)约为115度;
(ii)支承件13a1的垂直部分h的长度(h1)约为15.5mm;
(iii)支承件13a1的弯曲部分i的长度(i1)约为7.5mm;
(iv)支承件13a1的厚度(t)约为1.2mm;
(v)片13a相对于光敏鼓9的假想进入量(b)约为0.7-1.3mm;
(vi)片13a的顶端表面C的宽度(C1)(片的顶端的宽度)约为1.7mm;
(vii)片13a的垂直表面d的长度(d1)约为1.5mm;
(viii)片13a的倾斜表面k的长度(k1)约为5.0mm;
(ix)片13a的根部平表面v的长度(v1)约为2.0mm;
(x)片13a的平表面(贴靠表面)m的长度m1约为9.5mm;
(xi)从片13a的顶端表面c到支承件13a1的顶端的自由端的长度(j1)约为7.5mm;
(xii)片13a的根部的厚度(e)约为2.6mm;
(xiii)在片13a与支承件13a1的啮合部分的一侧的厚度(f)约为0.8mm;
(xiv)在片13a与支承件13a1的啮合部分的另一侧的厚度(g)约为0.6mm;
(xv)片13a相对于光敏鼓9的定位贴靠角(γ)(在片13a接触光敏鼓的点处在片13a的平表面m和光敏鼓上切线之间的角)约为23-25度;
(xvi)平表面(贴靠表面)m和一直线11之间的角(θ)约为18度,直线11连接在靠抵在光敏鼓9的片13a的边缘部分13a5和支承件13a1的弯曲部分i的后端i2之间;
(xvii)沿纵向片13a的长度约为240mm;
首先,根据所示的实施例,解释平表面m和连接边缘部分13a5(弹性片13a的前端表面c和平表面m之间的顶点)与支承件13a1弯曲部分i的后端i2的直线11之间的角θ。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选择角θ约为18°。
现在解释该角θ。首先,为了有效地清洁具有小颗粒的着色剂,可考虑增加片13a靠抵在光敏鼓9上的贴靠压力。这意味着片13a边缘部分13a5相对于光敏鼓9的假想进入量b(图83)增加了。当贴靠压力增加时,光敏鼓9的表面和片13a的表面之间的摩擦力F也增加了。这样,片13a(它随着鼓9的转动在重复微小“蠕动”的同时实现清洁着色剂)因蠕动而增加了片的顶端的振动,其结果是支承件13a1本身振动。相应地,在传统情况下,支承件13a1的振动增强了片的顶端的振动,从而产生了不理想的噪音(例如,如果角θ小于16度,不理想的噪音就会频繁地产生)。附带地说,在这种情况下,角β一般变为90°加上片13a的定位贴靠角γ(即β>90°)。
所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人注意到了片13a的贴靠压力与钢板强度之间的关系。首先,考虑到贴靠压力与安装清洁装置之空间之间的关系,将片13a的自由端j的长度确定在约6mm-9mm的一个值。现在,发明人注意了角θ并作了试验。结果,发现当角θ大于18°时,即使将贴靠压力确定到所需值,支承件13a1本身也不会振动,这样就防止了不理想的噪音。下面将进一步解释这一问题。
当假定片13a的自由端j的长度j1大致不变时,通过垂直部分h的长度h1和弯曲部分i的长度i1之间的比值决定支承件13a1(钢板)的强度。这样,在所示实施例中,考虑到自由端的长度j1的轻微振动,通过片13a的平表面(贴靠表面)m和直线11(它连接片的边缘部分13a5与支承件13a1的弯曲部分的后端i2)之间的角度θ限定这种关系。
现在,为了使角θ大于18°,可以考虑减小角β,或加长弯曲部分i,并同时缩短垂直部分h。在任一情况中,都有可能增加支承件13a1本身的强度。相应地在所示实施例中,即使通过增加片的贴靠压力而增加了片的顶端处的蠕动,由于提高了支承件13a1的强度,仍可强制地抑制振动。这样支承件13a1不会振动,并防止了不理想的噪音。现在,最好不必使角θ再大。也就是说,角θ越大(例如弯曲部分i越长),清洁片作为一单独零件尺寸就越大,这样就加大了清洁装置本身。为避免这种情况,在所示实施例中,确定或限定角θ的一个上限,以获得小巧的作为单独零件的清洁片,这样也使清洁装置本身更为紧凑。
考虑到支承件13a1的强度,垂直部分h和弯曲部分i的长度最好满足下述关系:
f>n·g (n≥0.38)。
通过满足此关系,可获得使振动减小的满意的强度。在此情况下,最好通过选择值n以具有一种关系n<1,可防止清洁装置的尺寸比所需的大。此外,只要满足上述关系f>n·g,随着厚度g减小可减小厚度f。相应地,可减小支承件13a1的厚度f和厚度g。所以,可进一步改善不平度。这样,可以高精度制造片13a并使清洁装置紧凑。
支承件13a1的垂直部分h和片13a的自由端j最好满足下述关系:
2≤h≤2.2j
现在,为什么垂直部分h被调整到大于2的原因是在支承件13a1和片13a之间需要至少2mm的粘接宽度13a6(考虑到揭开强度),而不论自由端j的长度如何,并且为什么垂直部分h被调整到小于2.2j的原因是如果值h大于2.2j,就会严重影响不平度。
当满足上述条件或关系时,可得到尺寸小重量轻的清洁片13a和支承件13a1。此外,即使当片13a和光敏鼓9之间的贴靠压力增加,也可防止不理想的噪音,并且即使在着色剂含有小直径颗粒的情况下仍可完好地进行清洁作业。
以下将描述试验结果。自由端的长度j1被定在7.5mm,垂直部分的长度h1被定在115mm,弯曲部分的长度i1被定在7.5mm,弯曲角β被定在115度并且角θ被定在18度,以满足上述关系。在此条件下,包括形成为一体的片13a和支承件13a1的清洁片以大于普通贴靠压力的贴靠压力靠抵在光敏鼓9上,并在普通环境下通过采用上述设备(使用了含有小直径颗粒的着色剂)进行了耐久试验(其中复印了4000件)。结果,发现从开始到最后均未产生噪音,并保证了完好的清洁性能。
与此相反,当弯曲部分i的长度i1被定在5.5mm,角θ为15度。采用具有这种关系的清洁片,进行了同样的试验。结果,发现从开始到几百份复印件时连续产生不理想的噪音。
通常,将氟化碳之类的润滑剂施用于片的顶端。尽管如此,仍产生不理想的噪音。然而,在复印几百页后,不理想的噪音消失了。这意味着大量的着色剂积累在片的边缘部分13a5上,从而增加了润滑能力。
此外,为了增加支承件13a1的强度,也可以考虑增加支承件13a1本身的厚度。然而,如果支承件13a的厚度增加到例如15mm,在制造支承件期间将使支承件的不平度恶化。
附带地说,在上面的描述中,尽管解释的例子是在使用含有小直径颗粒的着色剂的情况下,当贴靠压力增加以提高摩擦力F时会产生不理想的噪音,本发明并不受此(使用含有小直径颗粒的着色剂)限制。例如,摩擦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光敏鼓和片的贴靠表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和材料的匹配。相应地,在清洁含有普通直径的颗粒的着色剂时,即使当使用普通的贴靠压力(低贴靠压力),恐怕仍会产生不理想的噪音。同样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满足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条件,仍可以防止不理想的噪音。
如上所述,通过选择角θ(它在片的贴靠表面和直线之间,该直线连接支承件弯曲部分的后端与接触光敏鼓的片的边缘部分)为18°-22°,有可能增加支承件的强度而不会使支承件尺寸扩大,并防止不理想的噪音。
下面,参照图83和85至88,解释片13a的厚度。
在本实施例中,在各位置片的厚度满足下述关系:
C1<e≤2C1,f>g,和C1>d1。
其中:
C1:片13a的端表面C的宽度(片13a的顶端的厚度);
e:片13a的根部的厚度;
d1:片13a的垂直部分d的长度;
f:片13a与支承件13a1的啮合部分(在平表面m一侧)的厚度;和
g:片13a与支承件13a1的啮合部分(在倾斜表面k一侧)的厚度
附带地说,传统的形成一体的支承件和片通常具有下述关系:
C1<d1,g>f,和2C1<e。
现在依次解释根据本实施例的上述关系。首先,通过满足关系C1<e,防止在片13a的一部分处的应力集中,并最大程度上抑制了永久变形。此外,通过满足关系e≤2C1和f>g,在最大程度上抑制了橡胶的硬化收缩,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精确地保持了边缘部分13a5沿纵向的平行度。以此方式,改善了边缘部分的平行度。此外,即使仅改善了平行度,还不能足以清洁含小直径颗粒的着色剂,这样,含直径小于平均颗粒直径的颗粒的着色剂有时就不够清除干净。这样,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改善清洁能力,关于片13a靠抵在光敏鼓9上的贴靠压力,如上所述应满足关系C1>d1。以此方式,改善并增加了片13a的刚性。也就是说,防止了片13a的顶端沿光敏鼓9的转动方向摆动,这样防止了所谓的片的“卷起”。通过将片的端部设计成具有关系C1>d1,可以增加片13a沿纵向的刚性。
现在参照图85解释片的所谓“卷起”现象。
如图85所示,片13a承受一个来自光敏鼓9的法向(垂直)压力N,一个在鼓9和片13a之间的摩擦力F,和一个来自压力N和摩擦力F的合力R。这样,当贴靠压力增加时,法向压力N增加并且摩擦力F更为增加。结果是片13a的顶端沿鼓9的转动方向移动,这样引起所谓“卷起”现象。然而,在此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由于片13a的刚性增加了,就可防止“卷起”现象。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上述方案,可减小永久变形量。以下将对此作解释。
图86所示的表显示了片的进入量b和永久变形量之间的关系,所涉及的是上述传统的片和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的片。也就是说,表示出了试验结果,其中使片13a分别以0.8mm和1.1mm的进入量靠抵在光敏鼓9上以45℃的温度(用以促进)保持5小时之后,测量片13a的永久变形量。从表中可明显看出,在传统清洁片中,永久变形的百分比约为10%。与此相反,在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的清洁片中,永久变形的百分比减为5%。其原因是:根据本发明的本实施例,片的端部的刚性增加(因C1>d1),并且在靠抵在支承件13a1的平表面(贴靠表面)m一侧的片的弹性增加了(由于f>g)。
附带地说,在片结构中,垂直表面d的长度d1至少必须是1mm,这是因为:在用橡胶模制清洁片后,应当以高精度切割片的端部以形成边缘部分13a5。也就是说,当切割清洁片时,由于一切刀从片的贴靠表面一侧沿纵向移动,同时要夹持住垂直部分d,所以要保持至少1mm的垂直部分作为被夹持部分。如果不能直接夹持切割部分,恐怕就不能以高精度切割边缘部分13a5。
此外,如果希望进一步减小永久变形量,根据上述关系可增加整个片的厚度。由于永久变形的百分比取决于片的构形,如果进入量小,当贴靠压力增加时,就可进一步减小永久变形量。
下面,解释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贴靠角。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个在片的顶端处的贴靠角,作为一个稳定地维持高清洁性能所需的因素。如图87所示,贴靠角被限定为在一切线(在片的边缘部分13a5和光敏鼓9的表面之间的接触点处)和一直线(连接离接触点13a5沿片贴靠表面m0.5mm距离的一个点y和接触点13a5)之间的一个角β。也就是说,贴靠角是靠抵在光敏鼓9上的片的一个角度。附带地说,通过使片13a以一定的进入量靠抵在光敏鼓9上,并通过用一显微镜目测一贴靠角,来确定贴靠角的。
关于上述传统的清洁片构形和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清洁片构形,图88示出了片的边缘部分的贴靠角与片的进入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发明人的调查,发现为了稳定地保持清洁性能贴靠角β的范围是6°≤β≤16°。考虑到各种振动,光敏鼓9的偏心度及类似因素,贴靠角的范围最好是8°≤β≤14°。考虑以上因素,比较传统片的构形和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片的构形,可明显看出就进入量b来说根据本实施例清洁片的可接受范围比传统清洁片宽。例如,如图88所示,为了使片顶端的贴靠角保持在6°-16°的范围内,很明显在传统片中,片进入量必须是0.5-1.03mm(在范围内的0.53mm)。与此相反,在根据本发明的片中,进入量可以是0.6-1.26mm(在范围内的0.66mm)。这样,进入量的确定范围可以加宽。相应地,即使当进入量b的范围变宽,仍可改善装配性能并降低总成本。此外,如传统情况中的那样,当进入量b的范围较窄时,可使片端部的贴靠角的范围变窄,这样在长时间内稳定地保持良好的清洁能力并改善可靠性。
附带地说,在将图82和83所示的片装入上述处置盒B内并在正常环境条件下使用此处置盒通过成像设备A获得4000复印件后,发现仍可保持良好的清洁能力,而不会损坏光敏鼓。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着色剂含有小直径颗料的情况下,尽管解释了通过增加片的贴靠角而增加了摩擦力的例子,本发明不受含小直径颗粒的着色剂的限制,只要满足上述关系或条件可应用到任何场合,而不论着色剂的颗粒直径,因为很明显只要满足上述关系就可得到本发明的上述优点。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清洁片和片支承件,有可能提供这样一种清洁片零件,它尺寸小,当安装在处置盒或清洁装置上时能改善定位精度,安装后能减小永久变形量,能防止卷起,能防止不理想的噪音并能在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性能。
Claims (6)
1.一种把片件(12e,13a)安装在可拆卸的处置盒(B)的框架(15)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沿一个方向用工具(56)对所述处置盒的所述框架(15)施加一个力,使框架的相面对的弹性部分相互偏移,以扩大该相面对的弹性部分之间的距离;
然后,在相面对的弹性部分之间被扩大的状态下,把支承所述片件的片支承部件(12e1,13a1)插入设置在框架(44a,44b)的相面对的弹性部分内的锁紧部分(44a,44b);和
然后,释放用工具施加在所述框架(15)上的力,使所述相面对的弹性部分之间的距离由于相面对的弹性部分的弹性而减小,从而把所述片支承部件(12e1,13a1)固定在所述框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定所述框架的刚度和与所述片支承部件相关的所述弹性片的刚度,使所述框架的刚度小于与所述片支承部件相关的所述弹性片的刚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用工具施加力的步骤中,所述框架的相面对的弹性部分之间的距离增加大约0.5至2毫米。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释放用工具施加的力的步骤中,所述框架的相面对的弹性部分之间的距离减小大约0.1至1.5毫米。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用工具施加力的步骤中,用工具施加的力大小在大约2至6kgf。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装方法,进一步包括下列步骤:在把片件(12e,13a)配合在片支承部件上之后,沿一个方向对所述处置盒的所述框架施加一个力,使框架的相面对的弹性部分相互偏移,以用工具减小该相面对的弹性部分之间的距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2113192 | 1992-04-16 | ||
JP121131/92 | 1992-04-16 | ||
JP121131/1992 | 1992-04-16 | ||
JP19466092 | 1992-06-30 | ||
JP194660/1992 | 1992-06-30 | ||
JP194660/92 | 1992-06-30 | ||
JP217423/1992 | 1992-07-24 | ||
JP21742392 | 1992-07-24 | ||
JP217423/92 | 1992-07-24 | ||
JP3117593 | 1993-01-28 | ||
JP31175/1993 | 1993-01-28 | ||
JP31175/93 | 1993-01-28 | ||
JP84679/93 | 1993-04-12 | ||
JP584679 | 1993-04-12 | ||
JP8467993A JPH06282122A (ja) | 1992-04-16 | 1993-04-12 | ブレード部材、ブレード部材取り付け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組立て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560A CN1078560A (zh) | 1993-11-17 |
CN1057618C true CN1057618C (zh) | 2000-10-18 |
Family
ID=27521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31046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618C (zh) | 1992-04-16 | 1993-04-16 | 安装片件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5470635A (zh) |
EP (1) | EP0570249B1 (zh) |
JP (1) | JPH06282122A (zh) |
CN (1) | CN1057618C (zh) |
DE (1) | DE69327424T2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145706A (ja) * | 1991-03-05 | 1993-06-11 | Canon Inc | 画像読取装置 |
JPH08179625A (ja) * | 1994-12-21 | 1996-07-12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471950B2 (ja) * | 1995-02-02 | 2003-12-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839932B2 (ja) * | 1996-09-26 | 2006-11-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及びカップリング |
JP3466769B2 (ja) * | 1995-04-17 | 2003-11-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現像装置 |
JP3154642B2 (ja) * | 1995-04-28 | 2001-04-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トナー現像枠体とクリーニング枠体の結合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H08314247A (ja) * | 1995-05-16 | 1996-11-29 | Canon Inc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5768658A (en) * | 1995-07-21 | 1998-06-1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de member, develop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5768660A (en) * | 1995-08-02 | 1998-06-1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harging device and process cartridge |
JP3492129B2 (ja) * | 1996-01-09 | 2004-02-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装置、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H09213407A (ja) * | 1996-01-31 | 1997-08-15 | Canon Inc | コネクタ及びユニット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6240266B1 (en) | 1996-03-21 | 2001-05-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and drum mount for photosensitive drum |
US6226478B1 (en) | 1996-03-21 | 2001-05-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drive mount for photosensitive drum |
KR0174688B1 (ko) * | 1996-06-26 | 1999-04-01 | 김광호 | 현상기 토너 공급장치 |
JP3382465B2 (ja) | 1996-07-04 | 2003-03-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337915B2 (ja) * | 1996-07-04 | 2002-10-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組立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492109B2 (ja) * | 1996-09-26 | 2004-02-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969805B2 (ja) | 1996-09-26 | 2007-09-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327801B2 (ja) * | 1996-12-25 | 2002-09-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組み立て方法及びトナー容器の組み立て方法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H10240102A (ja) | 1997-02-26 | 1998-09-11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3472108B2 (ja) * | 1997-10-01 | 2003-12-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466888B2 (ja) * | 1997-10-01 | 2003-11-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6041196A (en) * | 1997-10-27 | 2000-03-2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detecting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the position of an upper surface of developer contained in a container and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ing such apparatus |
JP3420486B2 (ja) * | 1997-11-07 | 2003-06-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290619B2 (ja) * | 1997-11-20 | 2002-06-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161133A (ja) * | 1997-11-28 | 1999-06-18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
JPH11161131A (ja) | 1997-11-29 | 1999-06-18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282326A (ja) * | 1998-03-26 | 1999-10-15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296051A (ja) * | 1998-04-08 | 1999-10-29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0066498A (ja) | 1998-08-21 | 2000-03-03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3554200B2 (ja) * | 1998-08-31 | 2004-08-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クリーニング部材取り付け方法 |
JP2000131945A (ja) | 1998-10-26 | 2000-05-12 | Canon Inc | 現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US6253044B1 (en) | 1999-01-28 | 2001-06-2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blade cleaning device applied thereto, and process cartridge |
JP2001034055A (ja) | 1999-02-18 | 2001-02-09 | Canon Inc | 現像剤収納容器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
JP3347686B2 (ja) | 1999-04-02 | 2002-11-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押込み機構 |
JP3320399B2 (ja) | 1999-05-20 | 2002-09-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組み立て方法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293818B2 (ja) | 1999-05-20 | 2002-06-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748506B2 (ja) | 1999-05-20 | 2006-02-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組立方法 |
JP3320398B2 (ja) | 1999-05-20 | 2002-09-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363873B2 (ja) | 1999-07-13 | 2003-01-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量逐次表示方法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943772B2 (ja) | 1999-08-06 | 2007-07-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051490A (ja) | 1999-08-06 | 2001-02-23 | Canon Inc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092335A (ja) | 1999-09-17 | 2001-04-06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剤量検出部材 |
JP3787487B2 (ja) | 1999-10-08 | 2006-06-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装着機構、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US6591070B1 (en) | 1999-10-29 | 2003-07-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artridge detachably mountable to same |
JP2001255786A (ja) | 2000-01-07 | 2001-09-21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745231B2 (ja) | 2000-01-13 | 2006-02-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6208821B1 (en) * | 2000-03-31 | 2001-03-27 | Mitsubishi Chemical America, Inc. | Photosensitive drum having injection molded insert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
JP2001290355A (ja) | 2000-04-06 | 2001-10-19 | Canon Inc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290359A (ja) | 2000-04-07 | 2001-10-19 | Canon Inc | 現像剤容器、現像剤量検知システ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237416C (zh) | 2000-06-09 | 2006-01-18 | 佳能株式会社 | 显影装置、处理盒、显影框架与显影剂框架之间的连接方法和柔性密封件 |
US6697578B2 (en) | 2000-08-25 | 2004-02-2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Memory member, unit,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3423684B2 (ja) | 2000-11-28 | 2003-07-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電気接点部材 |
JP3667243B2 (ja) | 2000-12-01 | 2005-07-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装着機構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196647A (ja) | 2000-12-22 | 2002-07-12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6714746B2 (en) | 2001-01-23 | 2004-03-3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rotationally driving image bearing member and contact electrifying member of process cartridge and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ing image bearing member and contact electrifying member |
JP2002258720A (ja) | 2001-03-05 | 2002-09-11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4819232B2 (ja) | 2001-03-09 | 2011-11-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3625431B2 (ja) | 2001-03-16 | 2005-03-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着脱機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631155B2 (ja) | 2001-03-16 | 2005-03-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着脱機構 |
JP2002278415A (ja) | 2001-03-16 | 2002-09-27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572030B2 (ja) | 2001-04-27 | 2004-09-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分解方法、組立方法、位置決め結合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3467023B2 (ja) | 2001-04-27 | 2003-11-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3774691B2 (ja) | 2001-10-01 | 2006-05-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548558B2 (ja) * | 2001-12-13 | 2004-07-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241606A (ja) | 2002-02-20 | 2003-08-29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
US6937835B2 (en) * | 2002-08-28 | 2005-08-30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Developer charging unit, developing device, image-forming apparatus, and computer system |
JP4039325B2 (ja) * | 2002-09-12 | 2008-01-30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697594B1 (en) | 2002-09-13 | 2004-02-24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Doctor blade support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4170956A (ja) * | 2002-11-08 | 2004-06-17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カートリッジ用メモリ媒体 |
JP3754980B2 (ja) | 2004-02-10 | 2006-03-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群 |
JP3969407B2 (ja) * | 2004-07-29 | 2007-09-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ATE475911T1 (de) * | 2004-08-06 | 2010-08-15 | Brother Ind Ltd | Elektrische und mechanische verbindungen an behälter für ein lichtempfindliches element, entwicklungseinheit und arbeitseinheit |
JP4381970B2 (ja) * | 2004-09-30 | 2009-12-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剤規制部材、この現像剤規制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現像機及びこの現像機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又はプリンタ |
JP4669356B2 (ja) * | 2004-09-30 | 2011-04-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856926B2 (ja) * | 2004-12-15 | 2012-01-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496111B2 (ja) * | 2005-03-14 | 2010-07-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7283781B2 (en) * | 2005-07-14 | 2007-10-16 | Xerox Corporation | High load low load cleaning blade assembly |
JP5171180B2 (ja) | 2007-09-19 | 2013-03-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577414B2 (ja) * | 2008-06-25 | 2010-11-10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把持装置およびクリーニングブレード |
CN101598925B (zh) * | 2009-07-24 | 2012-02-15 |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安装硒鼓刮片的装置 |
CN101950150A (zh) * | 2010-10-13 | 2011-01-19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激光打印机用处理盒 |
JP2012098616A (ja) * | 2010-11-04 | 2012-05-24 | Fuji Xerox Co Ltd | 清掃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67970B2 (ja) | 2012-02-20 | 2016-08-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36477B2 (ja) | 2012-07-31 | 2016-06-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62379B2 (ja) * | 2012-09-21 | 2016-08-0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6137874B2 (ja) | 2013-02-28 | 2017-05-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167535A (ja) | 2013-02-28 | 2014-09-11 | Canon Inc | クリーニング部材、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60325B2 (ja) * | 2013-07-19 | 2017-07-1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像担持体カートリッジ |
JP2015022189A (ja) * | 2013-07-19 | 2015-02-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696251B2 (ja) * | 2016-03-18 | 2020-05-20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清掃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CN109716241B (zh) | 2016-08-26 | 2021-11-09 | 佳能株式会社 | 鼓单元、盒、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和联接部件 |
JP2018055050A (ja) * | 2016-09-30 | 2018-04-0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982791B2 (ja) * | 2017-05-08 | 2021-12-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収納装置 |
JP2018189848A (ja) * | 2017-05-09 | 2018-11-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254615B2 (ja) * | 2018-06-29 | 2023-04-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規制ブレードの取付方法、及び現像装置 |
EP3588195B1 (en) * | 2018-06-29 | 2022-10-2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Method of attaching regulating blade and development apparatus |
JP7262983B2 (ja) | 2018-11-30 | 2023-04-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305417B2 (ja) | 2019-04-25 | 2023-07-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0983457B2 (en) | 2019-05-01 | 2021-04-20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Sealing assembly for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
CN113471125B (zh) * | 2021-06-15 | 2024-03-22 | 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靠角托盘的自动开合结构 |
US12043102B2 (en) | 2021-12-08 | 2024-07-23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Electrified vehicle roof-mounted backup battery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552850A (en) * | 1968-02-01 | 1971-01-05 | Xerox Corp | Lubricated blade cleaning of imaging photoconductive members |
US3660863A (en) * | 1969-07-03 | 1972-05-09 | Xerox Corp | Cleaning apparatus |
BE795033A (fr) * | 1972-02-09 | 1973-05-29 | Daetwyler & Co M | Racle pour machines d'heliogravure |
US3788219A (en) * | 1972-04-04 | 1974-01-29 | Dick Co Ab | Blade for scraping liquids from a relatively moving surface |
CH542719A (de) * | 1972-09-19 | 1973-10-15 | Daetwyler & Co M | Rakel für Tiefdruckmaschinen |
US3848992A (en) * | 1973-05-03 | 1974-11-19 | Xerox Corp | Developer blade cleaning |
US3985436A (en) * | 1974-06-25 | 1976-10-12 |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photographic copying apparatus |
US4334766A (en) * | 1978-09-19 | 1982-06-15 |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 Blade-type cleaning device for electrophotograhic copying machine |
DE3008559A1 (de) * | 1980-03-06 | 1981-09-10 | Canon K.K., Tokyo | Vorrichtung zum reinigen eines prozesszylinders von noch anhaftendem ferromagnetischen toner |
JPS5788461A (en) * | 1980-11-22 | 1982-06-02 | Canon Inc | Picture formation device |
US4575221A (en) * | 1982-05-20 | 1986-03-1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kit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US4530594A (en) * | 1982-05-21 | 1985-07-2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leaning device |
JPS59127084A (ja) * | 1983-01-11 | 1984-07-21 | Canon Inc | ブレード装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4540268A (en) * | 1983-04-25 | 1985-09-1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k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uch kit |
US4702591A (en) * | 1984-11-09 | 1987-10-2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leaning device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S61240269A (ja) * | 1985-04-17 | 1986-10-25 | Toshib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S6255686A (ja) * | 1985-09-05 | 1987-03-11 | Mita Ind Co Ltd | トナ−回収装置 |
JPS63301984A (ja) * | 1986-12-11 | 1988-12-08 | ニツポン・ケンテツク・カイシヤ・リミテツド | クリ−ニング装置 |
JPS63149669A (ja) * | 1986-12-15 | 1988-06-22 | Canon Inc | 接触帯電方法 |
JPH01140174A (ja) * | 1987-11-27 | 1989-06-01 | Mitsubishi Petrochem Co Ltd | 電子写真装置用ブレード |
JPH01223488A (ja) * | 1988-03-03 | 1989-09-06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電子写真複写機等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
US5202728A (en) * | 1988-05-09 | 1993-04-13 | Mita Industrial Co., Ltd. | Image-forming machine with improved developer agitating means, developer regulating blade means, cleaning device, and toner recovery system |
US4866483A (en) * | 1988-05-17 | 1989-09-12 | Colorocs Corporation | Cleaning station for use in an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 engine |
JP2576214B2 (ja) * | 1988-12-08 | 1997-01-29 |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
JP2622171B2 (ja) * | 1989-02-09 | 1997-06-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
JPH02210479A (ja) * | 1989-02-10 | 1990-08-21 | Minolta Camera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EP0384354B1 (en) * | 1989-02-20 | 1995-01-0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leaning blad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making use of it |
JP2646393B2 (ja) * | 1989-05-31 | 1997-08-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US5162858A (en) * | 1989-12-29 | 1992-11-1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leaning blade and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
JP2801349B2 (ja) * | 1990-03-24 | 1998-09-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クリーニングブレー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クリーニングブレードを有する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
US5040030A (en) * | 1990-12-14 | 1991-08-13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Precise loading blad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
JP2962919B2 (ja) * | 1991-03-01 | 1999-10-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H0714458U (ja) * | 1991-06-07 | 1995-03-10 |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のドクターブレード装着構造及びドクターギャップ調整構造 |
US5241350A (en) * | 1992-08-31 | 1993-08-31 | Xerox Corporation | Blade holder with end clamps |
-
1993
- 1993-04-12 JP JP8467993A patent/JPH06282122A/ja active Pending
- 1993-04-13 US US08/045,362 patent/US5470635A/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3-04-15 DE DE69327424T patent/DE69327424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3-04-15 EP EP19930400980 patent/EP0570249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3-04-16 CN CN93104628A patent/CN105761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5
- 1995-06-07 US US08/478,999 patent/US5608509A/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0570249A2 (en) | 1993-11-18 |
DE69327424D1 (de) | 2000-02-03 |
DE69327424T2 (de) | 2000-05-18 |
CN1078560A (zh) | 1993-11-17 |
US5608509A (en) | 1997-03-04 |
EP0570249A3 (en) | 1994-01-12 |
JPH06282122A (ja) | 1994-10-07 |
US5470635A (en) | 1995-11-28 |
EP0570249B1 (en) | 1999-12-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7618C (zh) | 安装片件的方法 | |
CN1049983C (zh) | 刮板、刮板粘接方法、清理机构、处理盒和成象设备 | |
CN1049987C (zh) | 可安装处理盒的成象系统 | |
CN1122884C (zh) | 处理暗盒及装配该处理暗盒的方法以及成象设备 | |
CN1049985C (zh) | 处理盒与装有此处理盒的成象系统 | |
CN1058794C (zh) | 光敏鼓、处理盒、成象装置及成象设备 | |
CN1092351C (zh) | 处理暗盒、装配处理暗盒的方法和成象设备 | |
CN1057621C (zh) | 处理盒、成象设备和成象系统 | |
CN1058795C (zh) | 处理盒和成象设备 | |
CN1071037C (zh) | 感光鼓处理盒和成象设备 | |
CN1054441C (zh) | 把圆柱构件与啮合构件连接的方法、圆柱构件、制版机芯及成象设备 | |
CN1049988C (zh) | 处理暗盒和可装配该处理暗盒的成像系统 | |
CN1459673A (zh) | 信息存储介质、单元、处理盒、显影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
CN1892485A (zh) | 显影盒 | |
CN1268994C (zh) | 处理盒的再制作方法 | |
CN1532646A (zh) | 显影剂盒容器、显影剂盒及它们的回收方法以及成像单元 | |
CN1573602A (zh) | 显影设备 | |
CN1049984C (zh) | 处理盒、装置有该处理盒的成象系统和用于装配清洁装置的方法 | |
CN1037128C (zh) | 静电复印处理暗盒及装配该处理暗盒的成像设备 | |
CN1646997A (zh) | 图像形成装置、显影单元和计算机系统 | |
CN1313531A (zh) | 处理盒的再制作方法 | |
CN1267792C (zh) | 成像设备及其使用的充电器 | |
CN1049986C (zh) | 处理暗盒及装有该处理暗盒的成象系统 | |
CN1074144C (zh) | 处理盒再生方法,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51160C (zh) | 处理暗盒、装配处理暗盒的方法和成象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01018 Termination date: 20120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