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795C - 处理盒和成象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处理盒和成象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8795C CN1058795C CN94105241A CN94105241A CN1058795C CN 1058795 C CN1058795 C CN 1058795C CN 94105241 A CN94105241 A CN 94105241A CN 94105241 A CN94105241 A CN 94105241A CN 1058795 C CN1058795 C CN 1058795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andle box
- photosensitive drums
- contact
- colorant
- charg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 G03G15/02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by bringing a charging member into contact with the member to be charged, e.g. roller, brush charge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6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to the apparatus, electrical connectors, power supply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0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3—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developer uni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6—Electrical connecto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93—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harg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8—Cartridge systems
- G03G2221/183—Process cartridge
- G03G2221/1853—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8—Cartridge systems
- G03G2221/183—Process cartridge
- G03G2221/1884—Projections on process cartridge for guiding mounting thereof in main machi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evelop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处理盒,它可拆卸地安装到成象设备的主组件中,该处理盒包括:感光鼓;可作用于感光鼓上的处理装置;向显影装置供给显影偏压电压的显影偏压导电件;使所述载象件接地的接地导电件;其中,所述导电件沿垂直于所述感光鼓的运动方向的方向设置于靠近所述感光鼓一端的位置;用于向充电装置供给充电偏压的充电偏压导电件设置于所述感光鼓的相对端。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处理盒和一其中可拆卸地安装有处理盒的成象设备。
成象设备举例来说包括激光束打印机,LED印刷机,电子照相复印机,传真机和文字处理器。
在例如打印机的成象设备中,有选择地使均匀带电的感光鼓曝光从而形成一潜象,该潜象由着色剂变成可视的图象,然后将该着色剂图象转送到一记录材料上。在这种装置中的各种部件必须由专业服务人员进行维护因而使用户不方便。
鉴于此,将一感光鼓,一充电器,一显影装置和一清理装置等结合成一个整体的处理盒。在这种情况下,由使用者将处理盒装入成象设备的主组件中,可以补充着色剂,更换已到达使用寿命的感光鼓的部件,从而便于维护操作。这种处理盒系统公开于美国专利Nos.3,985,436,4,500,195,4,540,268,4,627,701等。有了这种系统后,为了提供高质量的图象,需要处理盒和成象设备之间的可靠的电气连接。美国专利No.4,591,258已提出一种用于从主组件向充电器供电的接触器和一用于从主组件向显影装置供电的接触器,这两个接触器设置于靠近同一侧的位置以接受一驱动力。在这种结构中,感光鼓通过鼓轴接地。有了这种结构,当将处理盒沿感光鼓的轴线插入成象设备的主组件中时,就确定地建立起了用于驱动力传递的机械连接和主组件与处理盒之间的电气连接。实际上当将处理盒沿感光鼓的轴线装入成象设备的主组件中时,这些结构是很有效的。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4253/1988已提出一种处理盒,它具有一沿基本上垂直于感光鼓移动方向靠近一端的机械驱动接受部分和靠近另一端的电接触器。有了这种结构,可减小机械驱动接受部分对电接触器的影响,因此,这种结构是有效的。
本发明提供了进一步的改进。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盒和一种能形成高质量图象的成象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盒和一种成象设备其中处理盒和成象设备的尺寸减小。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改进的成象设备。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盒和一种成象设备,当将处理盒安装到成象设备的主组件中时,上述两者能确保与主组件建立电接触。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盒和一种成象设备,其中减少了驱动传递部分对导电件的影响。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盒和一种成象设备,其中,可避免电接触器的损坏趋势。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处理盒和一成象设备,其中,可减小用于显影偏压的导电件和用于充电偏压的导电件的布线距离。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盒和一种成象设备,其中,处理盒的供电系统被简化,并且电接触的结构不易受处理盒安装操作的影响,同时可减小处理盒和成象设备的尺寸并降低其成本。
一种处理盒(B),它被设置成沿插入方向可拆卸地插入成象设备的主组件中,该处理盒包括:一个电子成象感光鼓;用于给感光鼓充电的充电装置;用于对感光鼓上形成的潜象显影的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沿基本上线性的插入方向设置于感光鼓的后面,所述的插入方向垂直于感光鼓的轴线;用于将显影偏压电压施加于显影装置的显影偏压触点;用于使感光鼓接地的接地触点;用于将充电偏压施加于充电装置的充电偏压触点;显影偏压触点、接地触点和充电偏压触点被设置成相对感光鼓的一个相邻的纵向端暴露,并且相对于充电偏压触点、显影偏压触点和接地触点基本上设在感光鼓轴线的径向相对侧。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显影偏压触点和接地触点与显影装置相邻地安装在感光鼓的同一侧。还设有用于清理感光鼓上的着色剂的清理装置。清理装置安装在感光鼓上与显影装置相对的一侧上。充电偏压触点与清理装置相邻地安装在感光鼓的同一侧。用于将旋转驱动力传递给感光鼓的驱动侧凸缘齿轮(9c)设在感光鼓上与触点相对的纵向端部附近。驱动侧凸缘齿轮包括一个斜齿轮(9c1)。显影偏压触点的一个接触位置、接地触点的一个接触位置和充电偏压触点的一个接触位置在插入方向上不对齐。显影偏压触点的一个接触位置、接地触点的一个接触位置和充电偏压触点的一个接触位置在插入方向不重叠。显影偏压触点比接地触点离感光鼓更远。接地触点的暴露面积比所述的显影偏压触点的大。显影偏压触点暴露部分是一个半球形部分或矩形平行六面体部分。接地触点的暴露部分是L形。接地触点的暴露部件具有一个靠着感光鼓延伸的部分和一个超过感光鼓的长度延伸的部分。充电偏压触点的暴露部分是弯曲的。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在记录材料上成象的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主组件(A)和一个处理盒(B),主组件包括:用于使处理盒在插入方向上插入主组件之中并将处理盒支承于工作位置上的导向装置;和在处理盒处于工作位置的时候分别与处理盒的显影偏压触点、接地触点和充电偏压触点相接触的主组件显影偏压触销、主组件接地触销和主组件充电偏压触销。
根据本发明,该装置为电子成象复印机、激光打印机或传真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可确保对显影装置和充电装置施加显影偏压和充电偏压及感光鼓的接地,因而,可保证获得高质量的图象。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用于供给显影偏压电压的导电件和用于接地的导电件沿基本上垂直于感光鼓的移动方向的方向设置于靠近感光鼓的同一端部的位置,而用于供给充电端电压的导电件设置于靠近相对端的位置。由于这种结构,可减小相互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驱动机构靠近相对端设置因而可减少驱动传动部分对导电件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主组件与导电件的接触位置的设置使其沿相对于成象设备的主组件的处理盒的安装方面相互不重叠。
因而,导电件的接触位置不会被处理盒的安装而改变。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用于供给显影偏压的导电件设置于靠近显影装置的位置,而用于供给充电偏压的导电件设置于靠近清理装置的位置。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描述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为一种典型的成象设备的激光打印机的横截面图,其中示出其包括一处理盒的通常的结构;
图2为激光打印机的轴测视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处理盒的横截面图;
图4为处理盒的斜视外视图;
图5为从底部侧视的处理盒的轴测视图;
图6为分成顶框和底框的处理盒的横截面图;
图7为底框的轴测视图;
图8为顶框的轴测视图;
图9为感光鼓的横截面图;
图10描绘出与感光鼓的一个端部相连的凸缘齿轮部;
图11为感光鼓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的斜视图;
图12为感光鼓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的斜视图;
图13为感光鼓的端部的部分被切去的视图,表示一个包括一不带分支臂的感光鼓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的实施例;
图14为包括不带分支臂的感光鼓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的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15为靠近感光鼓轴区域的放大的斜视图;
图16为描绘将感光鼓轴从框中抽出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17为充电辊和邻近的主要部件的放大的侧视图;
图18为一充电辊及邻近的主要部件的放大的前视图;
图19为充电辊轴承的斜视图;
图20为沿图3中A-A线的处理盒的横截面图;
图21为沿图3中B-B线的处理盒的横截面图;
图22描绘出感光鼓和显影筒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压迫显影筒的方法;
图23(a)和23(b)分别为沿图2中AA-AA和BB-BB线的横截面图;
图24显示出通常的显影筒轴承如何滑动;
图25显示出显影筒和筒轴承之间的连接;
图26为一接收片的尖端波形的斜视图;
图27显示出让接收片通过的方法;
图28显示出让接收片通过的方法;
图29为接收片的斜视图;
图30显示出让接收片通过的方法;
图31显示出一清理刮板支承件和一设置在顶部框架上的凸棱之间的接触状态;
图32显示出一清理刮板支承件和一设置在顶框上的凸棱之间的接触状态;
图33为着色剂的平均直径的正常分布曲线;
图34示出刮板切入量和刮板设定角度;
图35为说明测量刮板接触压力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36为表示刮板压力和着色剂的平均颗粒直径之间关系的表格;
图37为底框的内部平面视图;
图38为顶框的内部平面视图;
图39显示出如何用底框的底表面引导一记录介质;
图40为遮光罩机构的斜视图;
图41为处理盒的外部侧视图;
图42为处理盒的外部仰视图;
图43(a)和43(b)分别为遮光罩轴保持件的平面视图和斜视图;
图44为处理盒的外部俯视图;
图45表示最后如何将感光鼓组装起来;
图46表示着色剂粘到显影筒的端部;
图47表示显影筒安装表面的模制形状;
图48为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图,其中显影刮板和清理刮板已经被粘住;
图49为位于清理刮板端部的密封件的平面视图;
图50表示位于清理刮板端部的密封件和感光鼓之间的关系;
图51表示在位于清理刮板端部的密封件上涂上润滑剂的情形;
图52为位于显影刮板端部的密封件的平面视图;
图53表示位于显影刮板一端的密封件的形状;
图54为表示出当感光鼓装配在框中时引导件安装位置的示意图;
图55为位于刮板支承件一端的感光鼓引导件的横截面图;
图56示意地描绘出润滑剂位于清理刮板和感光鼓之间的接触表面的情形;
图57表示如何将感光鼓轴承和显影筒轴承安装到框上;
图58表示一张具有撕条的覆膜如何粘在着色剂储存开口上;
图59为粘贴在将撕条从其中拉出的区域的密封件的放大的截面图;
图60(a)和60(b)分别为处理盒装配的装运流程的示意图和处理盒卸装—清理流程的简图;
图61表示如何将处理盒安装在成象设备中;
图62表示如何将处理盒安装在成象设备中;
图63表示如何将处理盒安装在成象设备中;
图64表示如何将处理盒安装在成象设备中;
图65表示处理盒在成象设备中的位置状态;
图66为与感光鼓相连的齿轮和电触点的位置图;
图67表示施加在处理盒上的力;
图68表示绕处理盒侧边上的伸出部的转矩;
图69表示当一顶盖打开时处理盒的状态;
图70表示如何将顶和底框分离;
图71为安装到感光鼓一端上的凸缘齿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平面视图和截面图;
图72为根据本发明的鼓轴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73为根据本发明的滑动轴承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轴测图;
图74为根据本发明的滑动轴承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轴测图;
图75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清理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76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清理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77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清理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78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清理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79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清理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80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清理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81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清理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82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清理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83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清理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84表示包括将遮光罩机构锁在打开状态的锁紧机构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85为一个成象设备的轴测图,该成象设备包括基于遮光罩机构的施压结构的另一种实施例和一个用于这种装置的处理盒;
图86为一个成象设备的轴测图,该成象设备包括基于遮光罩机构的施压结构的另一种实施例和一个用于这种装置的处理盒;
图87为基于遮光罩机构的施压结构的另一种实施例的平面视图和侧视图,显示出将处理盒安装到成象设备中的初始阶段;
图88为基于遮光罩机构的施压结构的另一种实施例,显示出处理盒主组件已被拉出壳体的阶段;
图89为基于遮光罩机构的施压结构的另一种实施例的锁紧杠杆机构的平面视图;
图90显示出在基于遮光罩机构的施压结构的另一实施例中锁紧杠杆的位置。
实施例1
参照附图,下面更具体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和包括这种处理盒的成象设备。(对处理盒和包括处理盒的成象设备的一般描述)
首先,对成象设备的总体结构进行描述。图1为显示了其一般结构的包括处理盒的激光打印机的横截面视图。图2为这样一种激光打印机的轴测视图。
参见图1,该成象设备A包括一可更换的处理盒B,该处理盒位于设备主组件1中的处理盒安装空间2中。处理盒B包括一个感光鼓和至少一个处理装置。在设备主组件1中,于其上部设有一光学系统,而一盒4置于位于底部的处理盒安装空间1a中。光学系统3将载有由外部设备或类似设备提供的图象信息的光束投射于处理盒B中的感光鼓上,盒4中盛有记录介质。盒4中的记录介质由记录介质输送装置5一页一页地分放。在设备主组件1中还设置有一转印装置6,使其朝向安装好的处理盒B的感光鼓。传送装置将形成于感光鼓上并由显影剂(以下称为着色剂)显影的图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不转换装置6的相对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一固象装置7,它用于固定已传印到记录介质上的着色剂图象。固定有着色剂图象的记录介质由输送装置与输出至一位于设备的上部的输出盘8中。(成象设备)
下面将按照光学系统3,记录介质输送装置,转印装置6和固象装置7的顺序描述成象设备的结构。(光学系统)
光学系统将载有由外部设备或类似设备提供的图象信息的光束投射到感光鼓上。如图1所示,光学系统包括一个扫描器3e和一个镜子3f,它们均位于设备主组件1中,其中扫描器3e包括一激光二极管3a,一折射镜3b,一扫描器电机3c和一成象透镜3d。
当外部设备(例如计算机或文字处理器)发出一图象信号时,激光二极管发出响应图象信号的光,发出的光以成象光束的形式投射到由扫描器电机3c带动高速旋转的折射镜3b上。被多边形镜3b反射的成象光束穿过成象透镜3d并由镜子3f反射到感光鼓上,使感光鼓的表面有选择地曝光。其结果,在感光鼓上形成一个根据图象信息的潜在图象。
在本实施例中,扫描器3e略微向上倾斜,从而使穿过成象透镜3d的光束略微朝上地射向镜子3f。作为激光束投射装置的扫描器3e上设有一个激光遮光罩3g它处于关闭位置(图1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和打开位置(图中用实线表示的位置),在关闭位置上,遮光罩挡住激光束通道,以防止激光束的不小心的泄露,而在打开位置上,它从关闭位置撤回,因此当扫描器工作时,它不会挡住激光束通道。(记录介质输送装置)
记录介质输入装置5将盒4中的记录介质一页一页地输送至成象位置,并穿过固象装置7输送至输出盘8。盒4的放置使其基本上延伸过设备主组件1的底部的整个长度。可用手柄4a沿箭头a所示方向从设备主组件1前侧将盒4从设备主组件1的处理盒安装空间1a中拉出或推回去。盒4包括一个承载盘4c,它由弹簧4d以绕轴4b枢轴转动的方式向上压。当将记录介质安装在该承载盘4c上时,记录介质的相对于其输送方向的前端与分页爪4e接触。
当将盒4安装好之后,盒4中的记录介质从顶部一页一页地分开并由一转动拾取辊5a输出盒4。输出盒4的记录介质被进一步输送过第一反转页通道而被输送至成象位置,该第一反转页通道包括一反转辊5b,一引导件5c,辊5d及类似装置。然而,将记录介质送入由位于成象位置的感光鼓和转印辊6形成的压力辊隙中。在该压力辊隙中,已形成于感光鼓表面的着色剂图象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已接收了着色剂图象的记录介质由一覆盖引导件5e引导并输送至固定装置7,在此将着色剂图象固定在记录介质上。在通过固象装置后,记录介质由中转辊5f输送至第二弓形反转通道5g。当通过该第二反转通道时,记录介质再一次反转并由一对辊5h和5i从输端8a输出到位于扫描器3e和安装好的处理盒B之上的输出盘8中。
本实施例中的记录介质输送通道具有由第一和第二反转通道构成的所谓S形。这种布置不仅可减少设备所占用的空间,而且以正常的数字顺序将记录介质收集在输出盘8中,使有图象的面朝下。(转印装置)
转印装置6在成象位置将形成于感光鼓上的着色剂图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印装置6包括一个转印辊6。转印辊6将记录介质压到已安装的处理盒B的感光鼓上。当将记录介质压在感光鼓上时,在转印辊6上施加一极性与着色剂图象的相反的电压,从而将感光鼓上的着色剂图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转印辊6由一轴承6a支承,该轴承6a由一弹簧6b加压,从而将转印辊6压在感光鼓上。在转印辊6的相对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设有一个引导件6c,当记录介质进入感光鼓和转印辊6之间的辊隙中时,该引导件稳定记录介质,同时保护转印辊6的表面以防止着色剂散开。穿过感光鼓和转印辊6之间的辊隙之后,沿相对于水平方向成一大约20°角的向下的方向输送记录介质,从而可确保将其与感光鼓分开。(固象装置)
固象装置7用于固定由向转印辊6施加电压而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着色剂图象,其结构如图1所示。在该固象装置7中,序号7a为一槽形耐热膜片引导件,其横截面基本上为半圆形。该引导件的下侧表面上设置一平片形的大致沿纵向中心线延伸的低热容陶瓷加热器7b。此外,环绕引导件7a松弛地安装一由耐热树脂制成的圆柱形(无端)薄膜片7c。该薄膜片包括三层:一层大约50μm厚的聚酰亚胺基膜,一大约4μm厚的底层和一大约10μm厚的氟涂层。基膜层材料具有高的拉伸强度并且其厚度足以承受作用于膜片上的应力或磨损。该底层聚四氟乙烯(PTFE),PFA和碳的混合物构成,因而它是导电的。
在引导件7a的下侧还设置有一个与陶瓷加热器7d接触的压力辊7d,并由弹簧(图中未示出)提供恒定的压力,而膜片7c置于它们之间,换句话说,陶瓷加热器7b和压力辊7d形成一固象辊隙,而膜片7c置于其中。压力辊7d包括一金属芯和软的硅橡胶,而硅橡胶的圆周表面上涂有氟。
当充电时陶瓷加热器7b产生热量,并由中央控制部分的温度控制系统控制保持一预定的固定温度。压力辊7d以预定的圆周速度沿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逆时针旋转。当压力辊7d被驱动而转动时,在辊7d和膜片7c之间的摩擦力作用下,圆柱形膜片7c以预定的圆周速度沿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绕膜片引导件7a顺时针转动而通过固象辊隙,并保持与陶瓷加热器7b的向下的表面紧密接触和在其上滑动。
经过图象转换处理后,将记录介质送至固象装置7并于此由一入口引导件7f引导进入在温控陶瓷加热器7b和压力辊7d之间形成的固象辊隙中。在固象辊隙中,将记录介质送入被驱动转动的圆柱形膜片7c和压力辊7d之间,并以与膜片层叠的方式和膜片一起穿过辊隙,同时隔着膜片7c紧压在陶瓷加热器7b的朝向下的表面上。
当穿过图象辊隙时,记录介质上的未固定的着色剂图象通过膜片7c而接受来自陶瓷加热器7b的热量,从而将着色剂图象热固在记录介质上。通过固象辊隙之后,记录介质与转动膜片7c的表面分离,由出口引导件7g引导,进而由中转辊5f输送,通过第二反转片通道5g,并由输出辊对5b和5i输出到输出盘8中。(处理盒)
接下来,对安装在成象设备A中的处理盒B的各部分的结构进行描述。图3为表示处理盒结构的剖视图。图4为处理盒的倾斜的外部视图。图5为底部朝上的处理盒的轴测视图。图6为分开成顶部和底部的处理盒的剖视图。图7为处理盒底半部分的轴测内视图。图8为处理盒的顶半部分的轴测内视图。
该处理盒B包括一感光鼓和至少一个处理装置。对于处理装置,例如有一个为感光鼓表面充电的充电装置,一个用于在图象感光鼓上形成着色剂图象的显影装置,一个用于从图象件上清理掉残余着色剂的清理装置等。如图1和3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处理盒B包括一个用作感光鼓的电子照相感光鼓9,一个充电元件10,一个包含着色剂(显影剂)的显影装置12,和一个清理件13,其中感光鼓9由处理装置的其它部分所围绕。这些处理装置整体包容在由顶和底框14和15构成的壳体中,从而形成一可更换的处理盒。处理盒可装入设备主组件1中或从中取出。
如图6和8所示,在顶框14中包容有充电装置10,曝光装置11和显影装置12的着色剂贮存仓。如图6和7所示,在底框15中包容有感光鼓9,显影装置12的显影筒和清理装置13。下面按照感光鼓9,充电装置10,曝光装置11,显影装置12和清理装置13的顺序详细描述处理盒的各部分的结构。(感光鼓)<感光鼓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的感光鼓9的外径为24mm,并包括一大约0.8mm厚的圆柱形铝片制成的导电基件9a,和一涂在导电基件9a的圆周表面上作为光敏层的有机半导体(OPC)。在从一图中未示出的驱动电机传输到固定于感光鼓P一端的凸缘齿轮上的驱动力的作用下,感光鼓9转动以进行成象操作,其中鼓9的另一端是开口的。鼓9的开口端由支承件16的轴承16a支承。<凸缘齿轮>
凸缘齿轮包括两个齿轮,一位于外侧的斜齿轮9c1和一位于内侧的正齿轮。相对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将凸缘齿轮固定在感光鼓9的左端(驱动侧)。该凸缘齿轮9c由塑料整体注塑而成。
至于凸缘齿轮9c的材料,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具有滑动性质的聚醛树脂,但也可使用普遍的聚醛树脂或氟化聚醛树脂。
关于凸缘齿轮9c,位于外侧的斜齿轮9c1和位于内侧的正齿轮9c2具有不同的直径,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外测的斜齿轮9c1的直径比内侧的正齿轮9c2的要大。而且,斜齿轮9c1比正齿轮9c2宽且具有较多的齿。因此,即使在凸缘齿轮9c上作用一重载,也能可靠地传送从主组件来的驱动力从而以使感光鼓9转动,并且通过传递一大的驱动力而使与该齿轮9c啮合的齿轮稳定地转动。
正齿轮9c2可与一设置于主组件中的齿轮啮合以传递驱动力而使转印辊转动。
下面给出典型的齿轮参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例子。
(1)斜齿轮9c1的外直径(Z1):约28.9mm
(2)正齿轮9c2的外直径(Z2):约26.1mm
(3)斜齿轮9c1的齿宽(Z3):约7.7mm
(4)正齿轮9c2的齿宽(Z4):约4.3mm
(5)斜齿轮9c1的齿数(Z5):33
(6)正齿轮9c2的齿数(Z6):30
(7)斜齿轮9c1的模数(Z7):0.8
(8)正齿轮9c2的模数(Z8):0.8
(9)螺旋角和斜齿轮9c1的方向:正14.6°。
如上所述,凸缘齿轮9c包括并排设置的两个齿轮9c1和9c2并且是由塑料注塑而成,齿底下面是空的。因而,凸缘齿轮9c承受径向力的能力较弱,故在传递驱动力时易于在施加于其上的载荷作用下变形。
因此,为了防止这种变形,在凸缘齿轮9c的中空部9c3中压配有加强件9c4。加强件9c4最好在外圆周以及内圆周压装入中空部9c3。根据本申请发明人进行的一次试验,过盈度最好在0-50μm的范围内。这是因为当压配条件大于上述范围时,易产生齿顶圆直径膨胀或类似问题,而低于上述范围则不能有效地增加齿轮的强度。
试验证明在凸缘齿轮9c的中空部9c3中压装入加强件9c4可消除齿距不规则性,这种不规则性反映在相应于鼓齿轮(凸缘齿轮9c)的节距的图象中。
接下来,关于将凸缘齿轮9c固定到感光鼓9上的方法,通过用一种特殊的工具将位于部分9a1(两个位置)的感光鼓9a的边缘翻到凸缘齿轮9c的槽9c5中而使感光鼓9与凸缘齿轮9c相连。在本实施例中,翻边在两个位置上进行但并不限定两个位置。最关键的是两个部件必须相互牢牢地固定以克服施加在凸缘齿轮9c上的载荷。采用这种固定方法,现有技术中的使用粘接剂的不可靠的固定方法可被这种更可靠的机械固定方法取代。<鼓的接地>
参见图9,本实施例的感光鼓9通过使一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与鼓9的内圆周表面相接触而接地。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在上部内表面及相对于凸缘齿轮9c连接处的一端与感光鼓9接触。
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由例如不锈钢弹簧材料,磷青铜弹簧材料等的导电材料构成,并在鼓9非驱动侧可转动地支承感光鼓9的支承件16相连。下面根据图11更具体地描述其结构,穿过基部18a1切出孔18a2以绕设置于支承件16上的凸台压配合。基部延伸成两个臂18a3,在各臂端部设置有一半球形突起物。这些突起位于其臂的不同位置上并朝向图11的后侧伸出。
当支承件16安装在感光鼓9上时,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的突起18a4在臂18a3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压在感光鼓9的内表面上。如果感光鼓9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接触点(本实施例中为两个),则可提高接地的可靠性,而且,将半球形突起18a4作为实际的触点能进一步稳定感光鼓9和触点18a之间的接触。
在上述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中,臂18a3的长度相同,而只是半球形突起18a4的位置不同,但如图12所示,臂18a3的长度亦可改变。这种设置使半圆形突起18a4和感光鼓9之间的触点在圆周方向相互移动,因而,即使当在鼓9的内表面上沿鼓9的纵向延伸有小的缺陷或类似东西,也不会发生两个半球形突起18a4同时位于缺陷上的情形。其结果,感光鼓9可更加可靠地接地。然而,在后一种设置中,臂的长度的不同引起两臂18a3之间变形量的不同,从而使突起18a4与感光鼓9的内表面接触的两个触点之间的接触压力不同,但通过使臂18a3的弯曲角度不同可以很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具有两条臂18a3,但臂的数量可为三条或更多,或如图13和14所示,只要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能够可靠地与感光鼓9接触,也可只设一条臂(无分支)。此外,也可使用没有如上所述的半球形突起的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
当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与感光鼓9的内表面的接触压力太弱时,半球形突起18a4由于感光鼓内表面的微小的凸凹不平而可能脱离与其的接触,并可能引起由于臂18a3的振动而产生噪音。为了防止这种接触不良和振动噪音,必须增加接触压力,但除非合适地增加接触压力,在长时间操作成象设备时,半球形突起18a4将刮伤鼓的内表面。然后当半球形突起18a4位于如此产生的刮痕上时,将产生振动,这将产生接触失效或振动噪音。
考虑到这些因素,感光鼓9的内表面和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之间的接触压力最好设在10-200g范围内,根据本申请发明人进行的一个试验,当接触压力为10g或更小时,感光鼓9转动时将发生接触失效,并产生干扰其它电子设备的电磁波,而当在接触压力为200g或更大的条件下长时间使用成象设备,会在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滑动的地方将感光鼓9的内表面划伤,当感光鼓9转动时可能引起强烈的噪音或接触失效。
由于感光鼓9内表面的条件,存在不能完全有除噪音或类似情况发生的情形。然而,通过在鼓的内表面的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滑过的区域上涂上导电润滑油,可更可靠地防止刮擦或接触失效。
至于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与感光鼓9的内表面的接触位置,最好如图3所示位于鼓9内表面的上侧(与转印辊6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当驱动感光鼓9时,便施加一个朝向转印辊6的力,该力使感光鼓朝向转印辊6移动一相应于磨损量的距离。因此,通过使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与鼓的内表面上侧接触可使两部件之间的接触更加牢靠。<鼓轴>
参见图9,感光鼓9在驱动侧由一金属鼓轴9d可转动地支承,在其非驱动侧由支承件16的轴承16a可转动地支承。接下来参见图15,鼓轴9d压装入在包容感光鼓9的底框15中开的轴孔15s中,其过盈量不大于47μm。然而,将鼓轴插入固定于感光鼓9的端部的凸缘齿轮9c的轴孔中,从而可转动地支承鼓P。通过将鼓轴9d压装入底框15的轴孔15s中,可不用机械螺钉将鼓轴9d固定于底框15上而支承鼓9。因此,这种设置具有这样的优点,即它不会使底框15由于开有用于固定鼓轴的过大的机械螺钉孔而无法循环使用,而且,可降低鼓轴9d的磨损从而可使感光鼓9更平滑地转动以产生更精确的图象,即高质量图象。
在鼓轴9d的一个端表面(暴露于处理盒B之外的表面)上钻有一个螺孔9d1,这使得在再循环过程中当将处理盒B分开时更易于取下压装入的鼓轴9d。鼓轴9d的材料可以为金属或塑料。具有内螺纹的螺孔9d1平行于轴9d的方向而钻出并基本上位于轴9d端面的中心。
下面参照图16介绍一种将鼓轴9d从底框15中拔出的例子。其中用于拔出鼓轴9d的工具19包括一轴杆19a,其外径大约为4毫米,一外径大约为40毫米,厚度大约为10毫米的压铁19b,以及一外径大约为10毫米的档块19a2。轴杆19a的一端19a1制有螺纹,该轴杆穿过压铁19b上的中心孔,而轴杆19a的另一端与档块19a2固定在一起。通过将工具19的螺纹端19a1拧入紧配合于底框中的鼓轴9d上的螺纹孔9d1中,然后拉动压铁19b若干次,使其顶在挡块19a2上从而拉拽轴杆19a,就可很容易地将鼓轴9d从底框15中拔出。螺纹部分19a1制成阳螺纹,从而使其可拧入制有阴螺纹的螺纹孔9d1中。
在该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螺纹孔是针对在拆卸处理盒以便对其循环使用时,在紧配合于盒框架上的孔中的鼓轴上制出的螺纹孔而进行描述的。然而这种孔并不仅局限于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它也可用于其它的紧配合构件上,从而使它们在需要时可很容易地被拔出。(充电装置)<充电装置的结构>
充电装置用于使感光鼓9的表面带电,在这一实施例中,使用了所谓的接触式充电法,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149669/1988中所描述的那种。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在顶框14中由滑动轴承10c可转动地支撑一个充电辊10。该充电辊10包括一金属制辊轴10b(用钢、铝合金(SUS)或其它类似材料制成的导电金属芯杆),一覆盖在辊轴10b上的弹性橡胶层(用EPDM、NBR或类似材料制成),以及一覆盖在弹性橡胶层上的渗碳人造橡胶层,或者该充电辊包括一金属辊轴10b和一层包在辊轴10b上的渗碳发泡人造橡胶层。
可转动地支承充电辊10的辊轴10b的滑动轴承10c以这样的方式被保持在滑动轴承导向钳14n中,即滑动轴承10c可向感光鼓9(见图17(b))的方向略微滑动,但不会掉出(见图17(a))。此外,可转动地支承辊轴10b的滑动轴承10c被一弹簧10a压向感光鼓9,从而使充电辊10与感光鼓9的表面保持接触。<充电辊的滑动距离>
如前所述,充电辊10与感光鼓9保持接触,从而当感光鼓9转动时,充电辊10也随之转动。当感光鼓9被来自图中未示出的一驱动电机的旋转力驱动时,感光鼓9被移向转送辊。换句话说,感光鼓9略微向远离充电辊10的方向位移。更具体地说,感光鼓9在非驱动一侧的位移量要大于驱动侧的,尽管该距离非常小。当上述情况发生时,充电辊10沿径向向感光鼓9的滑移量有时不能与感光鼓9的位移量同步。从而会使感光鼓9与充电辊10分离。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允许充电辊10在径向向感光鼓9滑移的距离设定的比原有装置中的要大。此外,允许充电辊10在径向上的滑移量在充电辊纵向左右侧分别不同设定;更具体地说,在非驱动侧(供电侧)的滑动轴承10c的滑动距离设定的要大于驱动侧(不供电侧)的。参照附图17,在该实施例中,充电辊10的每一滑动轴承10c的滑动距离β在非驱动侧设定为大约1.5毫米,而在驱动侧为大约1毫米。此外,在该实施例中,驱动侧或非驱动侧上的每一滑动轴承10c的滑移量β通过改变,即缩短滑动轴承中点到抵靠面10c3的距离来设定。换言之,当把充电辊10安装到顶框14上时,充电辊10在垂直于其纵向轴线方向上(径向)的允许位移量在充电辊10的两侧分别不同。<滑动轴承>
充电辊10与感光鼓9或多或少地相互成角度布置,这是由于在相关构件中,包括例如用于容纳二者的顶框中有公差。因此,当感光鼓转动时。随感光鼓9转动的充电辊10受到沿轴向的推力作用,使其被推向一侧;这样辊轴10b有时会抵靠在顶框14的一侧,使抵靠部分由于摩擦而受刮伤或擦伤。再者,在移动处理盒时,由于振动或其它原因,充电辊10的辊轴10b会抵靠在顶框14的侧壁上,有时会将抵靠部分划伤。当这些事故发生后,充电辊10的辊轴10b偶尔会挂在刮伤或划伤部位上,使充电辊10和感光鼓9脱离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有缺陷的图像。另外,被刮伤或划伤的处理盒框也不能再循环使用。
因此,为了简化用于消除处理盒框在制造和再循环使用中缺陷的工艺,在用于可转动地支承辊轴10b的滑动轴承10c上与其整体形成一推力控制机构,而不是设置在顶框14上所述机构用于控制沿充电辊10轴向的推力。换言之,如图18和19所示,在每一滑动轴承10c上与其整体形成一如同按键状的档板10c1来作为推力控制机构。在这一实施例中,靠接电一侧(图19(b)的滑动轴承10c用含有大量填充碳的导电树脂材料制成,而靠非接电一侧(图19(a)的滑动轴承用非导电材料、例如聚甲醛(POM)材料制成。
此外,为了防止滑动导向钳14n和滑动轴承在处理盒跌落,或类似的情形中受损,而且导向钳14n和轴承10c在轴向12所受的推力作用要大于当感光鼓9被驱动时对充电辊10的作用,在滑动轴承10c的轴向外侧设置从顶框14上向下伸出的悬垂构件14P。
现在,将充电辊10组装到顶框14中所需做的就是,首先将滑动轴承10c装到滑动轴承导向钳14n中,并使弹簧10a位于二者之间,然后将充电辊10的辊轴10b装入滑动轴承10c中。当该顶框14与底框15组合在一起后,充电辊10就压在了感光鼓9上,如图3所示。<施加在充电辊上的电压>
在图像成形过程中,充电辊10随感光鼓9的转动而转动、通过向充电辊10施加一振荡电压而使感光鼓9的表面均匀充电,该振荡电压是由叠加在直流电压上的一交流电压构成的。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施加在充电辊上的电压,所施加的电压可以是一纯直流电压,但为了使感光鼓9均匀充电,最好施加一由叠加在一直流电压上的交流电压构成的振荡电压。更为可取的是,向充电辊10施加这样一种振荡电压可增加充电均匀性,该振荡电压由叠加在一直流电压上的这样一种交流电压构成:该交流电压具比充电开始的电压值的两倍还大的峰间电压值,而开始充电的电压是一纯直流电压(见日本专利公开号149669/1988)。这里的振荡电压表示这样一种电压,其电压值随时间周期性地变化,其峰间电压值最好大于充电开始电压值的两倍,而感光鼓的表面开始充电时被施加的是一纯直流电压。电压波形并不局限于正弦波,它也可以是矩形波,三角形波或脉冲波形。然而从充电噪声的角度讲,不合高频分量的正弦波最为可取。所述的振荡电压也可以包括这样一种电压,它具有通过周期性地开关—直流电源形成的矩形波;或者类似的电压。<连接充电辊的电源通路>
下面将描述与充电辊10相连的电路,参见图18,导电的充电偏压接触片18c的一端部分18c1压在装置装有主板的一侧上的充电偏压接触销上,而接触片的另一端与弹簧10a相连。弹簧10a与可转动地支承辊轴10b的一端(接电路侧)的滑动轴承10c相接触。这样,电源可通过由上述方式建立的电路从装置的主板通到充电辊10。
如前所述,位于充电辊10的接电一侧的滑动轴承10c由含大量填充碳的导电性树脂材料制成;因此,充电偏压可通过上述电路可靠地施加。(曝光装置)
曝光装置11使已被充电辊10均匀充电的感光鼓9的表面曝光于来自光学系统3的光束下。如图1至3所示,顶框14上带有一开口11a,它可使被镜面3f反射向激光束射在感光鼓9上。(显影装置)
参见图3,用磁性着色剂来形成着色剂图象的显影装置12带有一用于贮存着色剂的着色剂(贮存)仓12a,着色剂贮存仓12a中设置一个输出着色剂的着色剂输出机构12b。当一显影筒12d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旋转时,从着色剂贮存仓12a输出的色剂在该显影筒12d的表面上形成一薄层着色剂,所述的显影筒12d中装有一具有多个磁极的辊子状磁铁。当在显影筒12d上形成一着色剂层时,着色剂由于着色剂和显影筒12d以及显影刮板12e之间的摩擦而导致摩擦充电,由此在感光鼓9上显现出静电潜影。用于控制着色剂层厚度的显影刮板12e安装到底框15上,从而使刮板以预定的压力向下压在显影筒12d的表面上。<显影刮板>
就显影刮板的结构来说,它是从弹性体材料,例如聚氨酯或硅橡胶上切出一板状刮板,然后将其粘贴到一金属板制成的支承构件12e1上而构成的。支承构件12e1通过一螺钉12e2固定到底框15的一安装部位上,并精确定位使显影刮板以预定的压力刮擦显影筒。<着色剂输出机构>
参见图3,随着臂12b2绕轴12b3前后摆动,并由此使与臂12b2相连的输出构件12b1沿着色剂贮存仓12a的底面按箭头b所示的方向前后移动,磁性着色剂输出机构12b即可输出着色剂。
输出构件12b1、臂12b2和轴12b3由聚丙烯(PP),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高强度聚苯乙烯(HIPS)或类似材料制成,而臂12b2与轴12b3形成为一整体。
输出构件12b1是一截面大至为三角形的杆状构件,它沿平行于感光鼓9旋转轴线的方向延伸。几个输出构件12b1相互连接形成一整体部件,从而可刮扫着色剂贮存仓12a的整个底面。
轴12b3与一对臂12b2构成一整体,每个臂12b2均从轴12b3向下伸出,并分别在沿轴12b3的纵向方向距着色剂贮存仓12a的相应侧壁一定距离处与轴12b3连接(见图20)。该实施例中,臂12b2与着色剂贮存仓12a的相应侧壁的距离小于15毫米。从而着色剂贮存仓12a中的着色剂不会积聚在侧壁与臂12b2之间的狭窄空间中。此外,当着色剂贮存仓中装满着色剂时,着色剂对着色剂输出构件12b1或臂12b2的阻力很大,有时该阻力会使轴12b3扭曲,但缩短臂12b2之间的距离可减小轴12b3的这种扭曲。
臂12b2绕轴12b3的轴线摆动,轴12b3的一端穿过着色剂贮存仓12a的侧壁,并与一被可转动地支承着的传力构件17相连,轴12b3的另一端被着色剂贮存仓12a中的一U形槽12a1的底部可转动地支承,该另一端同时被盖板构件12f上的一肋12f2压住而不能脱离U形槽(见图20)。传力构件17具有一定的结构,从而当处理盒B装入成象设备A中时,构件17可与一传动装置啮合以便传递驱动力。驱动力通过传力构件17传递到轴12b3上,从而使臂12b2绕轴12b3的轴线按预定角度摆动。该传力构件17将在以后进行描述。
在输出构件12b1上沿其纵长方向相互间隔一定距离处设置了一对凸台12b4,而臂12b2上分别制有一长孔12b5,使凸台12b4分别可转动地与长孔12b5啮合即可将输出构件12b1与臂12b2相连。尽管图未示出,上述结构也可以是这样一种情形,即输出构件与臂作成一整体,它们的连接点可以弯曲,且阻力很小。
在上面所述的结构中,当臂12b2在成像过程中以预定的角度摆动时,输出构件12b1在着色剂贮存仓12a的底面上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往复移动,如图3中实线和虚线所示,这样就使贮存在着色剂贮存仓12a底部的着色剂向显影筒12d移动。同时由于输出构件12b1的截面大至为三角形,墨粉在移动时如同被输出构件12b1的倾斜面轻轻刮动。
因此,磁性着色剂即不会由于过多的移动而积聚在显影筒12a附近,也不会由于移动不够而显出供应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在显影筒表面上形成的着色剂层就不易变化。<盖板构件>
着色剂贮存仓12a的上部开口被一焊接在该开口上的一盖板构件12f封闭。如图3所示,在盖板构件12f的顶板的内表面上设置有朝下突出物12f1。该朝下的突出物12f1的底端与着色剂贮存仓12a的底面之间的距离要大于着色剂输出构件12b1的三角形截面的高度。因此,当输出构件12b1被抬离着色剂贮存仓12a的底面时,其升起的距离受到朝下的突出物12f1的控制。于是输出构件12b1只能在着色剂贮存仓12a的底面与朝下的突出物12f1之间上下浮动,而不能被过度抬离着色剂贮存仓底面。<驱动力传递机构>
下面将描述将驱动力传递到着色剂输出机构12b的驱动力传递机构。
图20是图3所示处理盒B的一截面图,表示图3的A-A截面。图21也是处理盒的一截面图,表示图20的B-B截面。
参见图20,作为着色剂输出机构12b转轴的轴12b3的一端穿过顶框14上的着色剂贮存仓12a的侧壁并与被可转动地支承着的传力构件17相连。传力构件17是由树脂材料例如光滑性很好的聚甲醛(POM)或聚酰胺制成的,该传力构件17以所谓卡合的方式安装在顶框14上。从而可自由地绕轴12b3的旋转轴线转动。
就图21所示的驱转力传递机构来说,感光鼓9一端上的凸缘齿轮9c的斜齿轮9c1与显影筒12d的齿轮12g啮合;齿轮12g与带有一凸台20a的摆动齿轮20啮合;该凸台20a与齿轮12g制为一整体,并设置在摆动齿轮20的一侧面上,且以一预定距离相对摆动齿轮20的旋转中心偏心;凸台20a与传力构件17的臂17a上开出的一长孔啮合。上述结构形成后,当凸缘齿轮9c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转动时,就通过齿轮12g带动摆动齿轮20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旋转,从而通过摆动齿轮20上的凸台20a带动传力构件17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前后摆动,由此将驱动力传递到与传力构件17相连的轴12b3,以便驱动着色剂输出构件12b。<摆动齿轮的定位>
摆动齿轮20的旋转轴线的定位取决于摆动齿轮20的轴20b是如何装入在底框15的肋15P上形成的U形槽中。因此,改善摆动齿轮20与齿轮12g之间啮合的精确性所需做的就是提高底框15的制造精度。摆动齿轮20的轴20b的上侧被一凹形导向件14i压住,而该导向件14i设置在顶框14上的一通孔的下方,该通孔用于可转动地支承所述的传力构件17。从而当顶框14和底框15组装在一起后,摆动齿轮20就被可转动地支承且其位置也就确定了。采用这样一种结构就无需专门为可转动地支承摆动齿轮20而开一通孔,因而也就保证了处理盒框架的强度。<显影筒>
下面将描述在其上形成着色剂层的显影筒12d,显影筒12d与感光鼓9相互并排设置,二者间距很小(大约200-300μm)。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确保二者之间的这一间隙,在显影筒12d上装设了一外径比显影筒12d直径大的接触环12d1,该接触环靠近显影筒12d的端部,位于所形成的着色剂层区域的外侧,因此接触环12d1在感光鼓上所形成的潜像外侧与感光鼓接触。
下面将描述感光鼓9与显影筒12d之间的位置关系。图22是一表示感光鼓9与显影筒12d之间位置关系以及向显影筒施加压力的一方法的纵剖面图。图23(a)是一沿图22中AA-AA所取的横截面图,而图23(b)是一沿图22中BB-BB线所取的横截面图。
如图22所示,在其上形成着色剂层的显影筒12d与感光鼓9相互并排设置,二者间有一微小间距(大约200-400μm)。同时,感光鼓9的一端被一鼓轴9d可转动地支承着,鼓轴9d紧配合于在底框15上形成的一轴孔15s中,并插入装在感光鼓9一端上的凸缘齿轮9c的轴孔中,感光鼓9间另一端被支承构件16的轴承16a可转动地支承着,该支承构件16固定在同一底框15上。显影筒12d上装有一接触环12d1,环的厚度大于前述间隙。且分别靠近显影筒12d的两端,位于所形成的着色剂层区域的外侧,从而接触环在感光鼓上所形成的潜像外侧与鼓接触。
显影筒12d被靠近其各自轴端的轴承12h和12i可转动地支承,其中轴承12h在一侧(非驱动侧)相对轴向位于着色剂层形成区域的外侧,但在接触环的内侧,而另一侧的轴承12i则位于着色剂层形成区域以及接触环12d1二者的外侧。这些轴承12h和12i是这样安装在底框15中,即它们可沿图1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略微滑动。轴承12h和12i上有凸台,在该凸台和底框15的壁面之间装设有压簧12j,以产生将显影筒12d压向感光鼓9的压力。利用上述结构,接触环12d1可与感光鼓9保持接触,以便可靠地维持显影筒12d与感光鼓9之间的间距,同时驱动力也可被可靠地传递到显影筒12d的齿轮12g,该齿轮12g与凸缘齿轮9c和斜齿轮9c1啮合。<显影筒的滑动量>
参见图24,下面将描述轴承12h和12i的滑动方向。首先描述显影筒驱动侧的情形,位于设备主组件一侧的电机将驱动力传递到凸缘齿轮9c的斜齿轮9c1,接着从斜齿轮9c1传递到齿轮12g,工作压力的作用方向偏离斜齿轮9c1和齿轮12g节圆的切线方向一定角度(本实施例中大约为20度)。因此如图24所示,工作压力的作用方向如箭头P所示(其中θ约等于20度)。在如前所述的结构中,工作压力P可分为二个分力Ps和Ph,它们分别平行和垂直于轴承12h的滑动方向。当滑动轴承12h沿平行于连接感光鼓9和显影筒12d的旋转中心的直线的方向滑动时,分力Ps平行于滑动方向且指向离开感光鼓9的方向,如图24所示。因此,感光鼓9和显影筒12d之间的间隙会由于凸缘齿轮9c的斜齿轮9c1和齿轮12g之间的工作压力而轻易改变,从而显影筒12d上的着色剂就有可能不能顺利地转移到感光鼓9上。这也许就是引起显影操作不良的原因。
由于上述原因,在本实施例中,就要考虑如何将驱动力从凸缘齿轮9c的斜齿轮9c1传递到齿轮12g上,如图23(a)所示,位于显影筒12d驱动侧(即安装齿轮12g的一侧)的轴承12i可沿箭头Q所示的方向滑动。换句话说,由凸缘齿轮9c的斜齿轮9c1和齿轮12g之间的工作压力P所指方向与驱动侧轴承12i的滑动方向(箭头Q所示)所形成的夹角ψ设定为略大于90°(在本实施例中为92°)。采用这一结构,可将工作压力P的水平分力Ps降低到基本为零,在本实施例中,分力Ps迫使显影筒12d略微移向感光鼓9。在这种情况下,由压缩弹簧12j施加在显影筒12d上的压力会增加一定量值a,以使感光鼓9和显影筒12d之间的间距保持恒定,从而进行良好的显影操作。
下面将描述显影筒12d的非驱动侧(即未装齿轮12g的一侧)上的轴承12h的滑动方向。与驱动侧不同的是非驱动侧不受外力作用,因此,轴承12h的滑动方向大至平行于感光鼓9与显影筒12d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连接直线,如图23(b)所示。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当显影筒12d被直接压在感光鼓9上时,感光鼓9与显影筒12d之间的位置关系由于显影筒12d在驱动侧和非驱动侧之间的受压方向不同而保持在良好状态,从而可进行良好的显影操作。
另外,驱动侧轴承12i的滑动方向也可如非驱动侧的轴承那样,即大至平行于感光鼓9和显影筒12d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连接直线。具体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在驱动侧凸缘齿轮9c和齿轮12g之间的工作压力P的分力Ps迫使显影筒12d将离感光鼓9,所需做的就是将驱动侧的压缩弹簧12j的压力相对非驱动侧的增加等于分力Ps的一个量值,从而压迫显影筒以抵销分力Ps。换言之,当按P2=P1+Ps这一等式来选择弹簧12j的弹力时,就可使显影筒12d总是保持在良好的受压状态,以保证显影筒12d与感光鼓9之间具有合适的间距,其中P1为压缩弹簧12j在非驱动侧施加在显影筒12d上的压力,而P2为压缩弹簧12j在驱动侧施加在显影筒12d上的压力。<显影筒轴承的止动凸台>
在显影筒12d驱动侧的轴承12i的上部设有一止动凸台12i1,它用于防止轴承12i滑落,从而当显影筒12d安装到装置中之后、凸台12i1可防止显影筒12d被弹簧12j压出其安装位置。这是因为如前面所述,压缩弹簧12j的作用力方向不同于轴承12i的滑动方向,当显影筒12d被安装到位后,压缩弹簧12j的压力会产生一个在图23中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力矩,因此凸台12i1设在轴承12i的上部就是为了抵销这一力矩。<驱动构件侧的框架强度>
当驱动力传递到齿轮12g上时,齿轮12g受到一向下的作用力(如图23(a)中箭头P所示)该作用力通过显影筒轴承12i作用到底框15上,这样底框15在驱动件一侧就有变形的可能。在这一实施例中设置了下述结构以消除底框15的这种变形。
首先,底框15如图2所示,其用于支承感光鼓9的鼓轴9d的侧壁和用于支承显影筒驱动侧的侧壁模制成一个构件、底框15上容纳驱动构件的部分形成一大至为箱形的结构(如图7右侧所示),从而可分散底框15在驱动构件上所受的力。第二,将框架部分模制成一类似箱形的结构,并如图21所示在其底面设置大量肋15P可增加框架部分的强度,所述的底面即所述的向下作用力的受力面。第三,将轴承12i相对轴承12h与另一侧壁的距离来说更靠近底框15的相应侧壁设置,这样也可减小上述通过轴承12i作用在底框15上的向下作用力的影响。
采用以上所述的结构安排,可以增强底框15上容纳驱动构件的部分的强度,特别是与驱动机构12的驱动侧相对应部分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同时使用了以上所述的三种方法,但应当理解的是每个所述的方法分别单独使用时也是很有效的。<显影筒齿轮与显影筒的连接>
下面将描述将显影筒齿轮12g连接到显影筒12d上的方法。图25示意性地表示出显影筒12d和显影筒齿轮12g是如何连接的。参看图25(a)、一筒凸缘12k与圆筒状显影筒12d的一端(驱动侧)通过粘接,卷边压接,紧配合等方式固定连接。该筒凸缘12k包括三个直径不同的(阶梯)部分;一其外径小于接触环12d1的开口12d2内径的部分12k1;一其外径小于部分12k1的外径并由显影筒轴承12i可转动地支承着的部分12k2,以及一装入显影筒齿轮12g内并带有凸台和凹槽的安装部分12k3。
筒凸缘12k的部分12k1的长度要大于接触环12d1的开口12d2的厚度;因此即使显影筒12d受轴向推力作用后,显影筒轴承12i也不会刮擦到接触环12d1。被显影筒轴承12i可转动地支承着的筒边缘12k的部分12k2的直径大约为6至8毫米。
插入齿轮12g中的带有凸台和凹槽的安装部分12k3的外径小于部分12k2的外径,从而在二者之间形成一台肩,该安装部分包括两个不同的部分,即凹槽部分12k5,它的周边外径较小,为4至5毫米,和具有周边外径比凹槽部分要大的凸台部分12k4,凸台部分12k4从凹槽部分12k5上凸出。凸台部分的凸伸高度大约为0.7毫米,其宽度大约为2毫米,凸台部分12k4的周边D与凹槽部分12k5的周边d同心。筒凸缘12k和显影筒齿轮12g可调节地安装在一起(H-js安装),其中安装部分12k3的凹槽部分12k5用于对中和紧固;因此在安装部分12k3的凸台部分12k4处就留有间隙。另外,显影筒齿轮12g上制有与筒凸缘12k的部分12k3啮合的安装孔12g2以及凸起部12g1,从而装入显影筒齿轮12g中的筒凸缘12k的部分12k3的长度就大于齿轮的齿宽度。使齿轮12g可传递较大的驱动力。
就制造筒凸缘12k的材料来说,可使用铝合金,或例如聚甲醛,(POM),聚丁烯—对苯二甲酸酯(PBT),聚酰胺(PA)等类似的塑料材料制成。制造显影筒齿轮12g的材料可选用例如聚甲醛,(POM),聚丁烯—对苯二甲醇酯(PBT),聚酰胺(PA),氟化聚碳酸酯(PC)等塑料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显影筒齿轮12g的筒凸缘12k的部分12k3上有两个凸台部分,但是设置三个或四个凸台部分也会取得同样的效果。特别是当用塑料来注塑制造筒齿轮12g时,采用四个凹槽部分可使厚度更加均匀;因此也可较容易地提高制造精度。此外,筒凸缘12k插入显影筒齿轮12g中后,二者之间的接触在安装部分12k3的凹槽部分12k5处可以调整,但是也可在凸台部分12k4处调整接触,而在凹槽部分12k5处留有间隙。(清理机构)<清理机构的结构>
清理机构13用于在感光鼓9上的着色剂图像通过转印机构6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后去除残留的着色剂。参见图3,该清理机构13包括一用于刮掉感光鼓9上的残留着色剂的清理刮板13a,一用于铲走刮下的着色剂的收集板13b,该收集板13b设置在刮板13a的下方且与感光鼓9的表面接触,以及一用于贮存被铲走的废着色剂的废弃着色剂贮存仓13c。<收集板>
下面将描述收集板13b是如何安装的。该收集板13b用一双面胶带粘贴在废弃着色剂贮存仓13c中的一安装面13d上。但是,废弃着色剂贮存仓13c是由树脂制成的底框15和顶框14形成的,其安装面13d不一定很平。因此,当把双面胶带13e粘贴到安装面13d上,然后再简单地将收集板13b粘贴到双面胶带13e后,收集板13b的边缘(与感光鼓9接触的边缘)有时会偏离感光鼓9的表面,如图中标号U所示。由于收集板13b的边缘出现波浪形U,使收集板13b不能与感光鼓9的表面紧密接触,从而不能可靠地将被清理刮板13a刮下的着色剂铲走。
为了避免产生波浪形U,人们自然会想到在收集板13b的边缘施加张力。换句话说,可采取下列措施来防止波浪形U的产生,在粘贴收集板13b时,用一工具21将位于废弃着色剂贮存仓底部的安装面13d向下拉使其弹性变形,当收集板13b粘贴妥当后就松开工具21,从而当安装面13d由于其自身材料弹性而复位时就在收集板13b的边缘产生了张力。
然而,由于近年来处理盒B越做越小,收集板13b的安装面13d也变小了。因此,当将安装面13d向下弯粘贴收集板13b时,收集板13b的两底端13b1向下伸出安装面13d,如图27(a)所示。当收集板13b向下伸出安装面13d时,伸出的边角有可能会挂住记录介质。
另外,当弯下安装面13d粘贴收集板13b时,双面胶带13e会从收集板13b的底边露出。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粘贴工具22来将收集板13b压贴到双面胶带13e上时,胶带13e的伸出部分会粘在工具22上,如图27(b)所示,此时若移走工具22,就会将双面胶带13e从安装面13d上撕下,因而也就不能将收集板13b安装妥当。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收集板13b底边的形状做成与安装面13d被工具21向下拉而弯曲时的形状大至相同,如图28(a)所示。换言之,收集板13b的纵向中间部分的宽度要比端部大。采用这种设计,被弯曲后的双面胶带13c就不会从收集板13b的底边露出。此外,当停止拉动工具21以使安装面13d复位,并由此在收集板13b的上边缘形成张力时,收集板13b的底边也不会从安装面13d的底部伸出。因此就可避免了前述的收集板13b的不适当安装或者记录介质被收集板13b挂住。
此外,当考虑到简化收集板13b的制做工艺,安装工具的寿命等等时,收集板13b的底边最好应当是直边。因此,可采用如图29所示的直边形状,使收集板13b在纵向中间宽度更大,其形状与弯曲的收集板13d底边形状大至相应。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弯曲安装面13d以粘贴收集板13b,用施加拉力的工具21拉动安装面13d,然而为了安装收集板13b,也可用加压工具23压迫安装面13d使其弯曲,采用加压弯曲法时,加压工具23压在与安装面13d整体成形且位于废弃着色剂贮存仓13c中的隔板13c1上部,如图30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收集板的安装面13d在废弃着色剂贮存仓13c的底部上,但是采用下述结构也可获得相同的效果,即把收集板13b粘贴在一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构件的一安装面上,该构件的材料不同于制造废弃着色剂贮存仓13c的材料,然后将该金属板构件组装到废弃着色剂贮存仓13c中。<清理刮板>
参看图3,清理刮板13a用例如聚氨酯橡胶的弹性材料制成(日本工业标准硬度60至75度),刮板13a整体固定在一用金属板制成的支承构件13a1上,该金属板可以是一种冷轧钢板。固定有清理刮板13a的支承构件13a1然后用螺钉或类似物安装到底框15的清理刮板安装面上,感光鼓9也安装到底框15上。底框15的清理刮板安装面要准确成形,从而当带有清理刮板13a的支承构件13a1安装到其上时,清理刮板的边缘部分以准确的预定接触压力压在感光鼓9上。
因为一开始在处理盒B的充电辊10上施加了一充电偏压,即如前所述由在一直流电压上叠加一交流电压产生的电压,这一交流成分(峰间值差不多2000伏)会在感光鼓9上产生极微小的振动。感光鼓9上的这一极微小的振动会导致清理刮板13a产生所谓的粘滑,从而使其振动,由粘滑导致清理刮板13a的振动如果较大,该较大的振动会通过带有清理刮板13a的支承构件13a1传递到底框15,然后又传递到顶框14,从而在有些时候产生噪音。
因此在本实施中,如图31和32所示,在顶框14中预定位置处设置了肋14j,以此作为降低清理刮板13a的振动所产生的噪音,该肋14j与带有清理刮板13a的支承构件13a1的上表面顶靠在一起。此外,为了防止废弃着色剂从废弃着色剂贮存仓13c漏出,在肋14j上粘贴一由发泡人造橡胶或类似特制成的密封构件S1,该密封构件S1被压在肋14j和支承构件13a1之间。密封构件S1的弹性与肋14j相互配合,抑制了清理刮板13a的振动,从而避免了由前述振动产生的噪音。从以上描述可清楚地理解到,清理刮板13a的支承构件13a1被夹在顶框14和底框15之间,其间还设有密封构件S1。换句话说,处理盒B以下述方式组装,通过用螺钉将支承构件13a1安装到底框15上而将清理刮板安装到底框上,然后将顶框14与底框15组合到一起,使支承构件13a1被压在顶框14和底框15之间。
至于肋14j,其高度被选择离开肋14j所支靠的支承件13a1和顶框14内表面之间的“0”间隙。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肋14j没消除刮板13a的纵向对中,其长度LR制成大约180mm或更多。于是,来自清理刮板13a的反作用力使顶框14弯曲大约0.5mm-1.0mm,但这个问题能通过将这种弯曲设计的顶框14的形状而轻易地解决。<着色剂平均直径和刮板接触压力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对图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逐渐减少着色剂直径以满足这一需要。过去,使用平均颗粒直径大约9μm的着色剂,但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平均颗粒直径大约7μm的着色剂。图33中的正态分布曲线代表了这种着色剂的颗粒尺寸分布。从图33中明显可见,着色剂颗粒尺寸越减少,较小的着色剂颗粒数量越大。所以,清理刮板13a与感光鼓9的接触压力必须与着色剂颗粒细度成比例增加;否则,清理刮板13a使着色剂滑出,可能引起所谓的清理失效。另外,由清理刮板13a滑出的着色剂可能粘附在感光鼓9表面,被充电辊10压实,并熔合在筒表面,或易于粘附在充电辊10上,而导致充电不当。
所以,在本实施例中,清理刮板13a与感光鼓9的接触压力随着色剂颗粒减少而增加。下面,将描述测量清理刮板13a接触压力的方法和本发明申请人进行的耐久性试验的结果,其中,通过在正常条件下变化刮板压力和着色剂颗粒直径,制作5000个拷贝,而分析清理性能,充电性能和感光鼓状态。
首先,参见图34,描述清理刮板13a相对于感光鼓9的侵入量λ和设置角中。刮板侵入量λ是指清理刮板13a端部硬挤入感光鼓9而本身不变形的一个假设量,而接近角ψ是指在清理刮板13a端部和感光鼓9之间接触点处由消除刮板13a和感光鼓9切线形成的角度。
根据上面给出的限定,下面参照图35描述测量刮板接触压力的方法。首先,将清理刮板13a切成1cm宽的件并设置在刮板座57上,一电机56使刮板座57在箭头方向运动,其中,使清理装置13的这片在大约20°~25°范围中选定的一预定角度ψ范围内与一载荷传感器38接触,然后,使刮板座57向载荷传感器58运动至一个相当于所需侵入量λ的一个量,由一放大器59放大载荷传感器测量到的值,并由一电压表60读出。然后,读出的电压通过事先准备好的每单位电压线性载荷的代换转换成每厘米的线性载荷。如此获得的值就是刮板的接触压力。
本发明申请人使用前述的刮板接触压力测量装置进行了一个耐久性试验,其中,通过在正态条件下变化刮板接触压力和着色剂颗粒直径制作5,000个拷贝分析清理特性,充电特性和感光鼓状态,该结果示于图36中。在试验中,为了稳定充电性能将一个大约1千伏的直流(DC)电压和一个2千伏的交流(AC)电压的重合电压加到充电辊上。至于显影系统,是一个使用单元件磁性着色剂的反向显影。在试验中所提到的反向显影是指一显影过程,其中,通过与潜象电压有同样电荷极性的着色剂使潜象显影。在此实施例中,具有负极的潜象形成在感光鼓表面,该感光鼓由已被充分负极性的接触充电装置充电,潜象由已被充为相同负极性的着色剂显影。处理速度大约20mm/sec至160mm/sec。
参见图36,试验No.1代表一种先有的组合,其中,刮板接触压力是15gf/cm,所用的感光鼓的着色剂平均颗粒直径为9μm。如同预料的那样,因为清理性能足够,所以充电性能和感光鼓状态是良好的。
在试验No.2中,刮板接触压力是15fg/cm,所用着色剂平均颗粒直径为7μm。在制作了大约1,000个拷贝后开始出现清理失效,然后,在制作了大约一千几百个拷贝之后,开始出现充电失效。另外,由于加到充电辊10上的重合电压所产生的振动使由清理刮板13a滑动的着色剂被压实和熔合在筒表面。
在试验No.3中,刮板接触压力增加到20fg/cm,所用的着色剂平均颗粒直径为7μm。如前所述由刮板滑动的着色剂的量减少了,但清理特性不足。所以,由清理刮板13a滑动的着色剂在与感光鼓9接触的一侧上聚积在清理装置13表面;在2,000个拷贝之后,当装置开动时,由于刮板端变形,聚积的着色剂被感光鼓9带走。被带走的着色剂粘附在充电辊10上,引起充电失效。然而,当连续制作几个拷贝时,粘附在充电辊10上的着色剂逐渐被去掉,充电特性恢复。
在试验No.4中,刮板接触压力保持在20fg/cm,所用的着色剂平均颗粒直径为4μm。其结果基本与试验No.3一致。
在试验No.5中,刮板接触压力增加至25fg/cm,所用着色剂平均颗粒直径为7μm。滑出的着色剂量几乎没有,所以,在与感光鼓9接触的一侧几乎没有粘附在清理装置13上的着色剂。在制作了5,000个拷贝的耐久试验范围中,当装置起动时,清理装置13不使着色剂滑动,也不发生所谓的清理失效,所以,清理性能,充电性能和感光鼓状态是良好的。
在试验No.6和7中,刮板接触压力保持在25fg/cm,所用的着色剂颗粒平均直径分别是5μm和4μm。其结果与试验No.5相同,其中,清理性能,充电性能和感光鼓状态是良好的。
在试验No.8和10中,当使用的着色剂的平均颗粒直径为7μm时,测量刮板接触压力的上限。当刮板接触压力为60gf/cm时,没有关于图象的问题,但当刮板接触压力是65gf/cm时,筒表面留有明显的裂痕,在大约4,000个拷贝之后,由于筒表面出现条纹而在图象中形成裂痕。
在试验Nos.9和11中,在使用平均颗粒直径为4μm的着色剂时测量刮板接触压力的上限。结果与试验Nos.8和10相同,其中在刮板接触压力为60gf/cm时没有涉及图象的问题。但在刮板接触压力为65gf/cm时,感光鼓表面明显划伤,大约在第4000个拷贝之后,由于在感光鼓表面出现条纹而使图象出现裂纹。
根据上面给出的结果,使用平均颗粒直径7μm或更小的着色剂,必须将刮板接触压力调至至少20gf/cm或更高,并且为了更可靠地防止清理失效从而制出满意的图象,最好将刮板接触压力调到25gf/cm至60gf/cm的范围之中。考虑到上限和下限,最好将刮板接触压力调整到大约36gf/cm。所以,在本实施例中,将弹性清理刮板13a以这种方式装在底框15上,以致当平均颗粒直径是在4μm至7μm范围中时,清除刮板13a与感光鼓9接触,其刮板接触压力在25gf/cm至60gf/cm范围内。<顶和底框>
下面描述构成处理盒外壳的顶和底框。参见图6,在底框15一侧,除了感光鼓9,还设有构成显影装置12的显影筒12d,显影板12e,和清理装置13。另一方面,在顶框14一侧,设有构成显影装置12的充电辊10,着色剂贮存仓12a,和着色剂送进机构12b。
参见图8和38,为了将顶和底框14和15组合在一起,在顶框14上以大致相等间隔整体地制成4对爪14a。参见图7和37,底框15上设有与底框制成一体的用于与爪14a相啮合的孔15a和15b。所以,当将爪14a用力装入啮合孔15a和15b时,便将顶和底框14和15连接。爪14a和啮合孔15a弹性啮合,并且需要时可以分开。另外,为了确保连接,如图7和37所示,在底框15两纵向端部有爪15c和啮合孔15d,并且如图8和38所示在顶框14纵向两端设有与啮合孔15d和15e相啮合的啮合孔。再参见图7和37,向着底框15纵向两端设有定位突起15m,感光鼓9相邻于突起设置。当连接顶框14时,突起15m穿过顶框14上切出的通孔14g并向外伸出,如图4所示。
当构成处理盒B的各种元件被分别组装到如前所述的顶和底框14和15中时,需要相对于感光鼓9特别定位的元件,例如显影筒12,显影板12e,清理刮板13a和类似件设置在同一框侧(在本实施例中为底框15),由此,各元件能准确地定位,同时简化了处理盒B的组装步骤。
另外,如图7和37所示,本实施例的底框15具有相邻于其一个边缘设置的啮合凹部15h,并且顶框14具有相邻于其一个边缘设置的啮合突起14h,其大约在爪14a间隔的中点处与凹部15h相啮合。
另外,该实施例底框15具有一对啮合凹部15e,一个啮合突起15f1,和一个啮合凹部15f2,如图7和37所示这些结构靠近框的角落设置,并且顶框14具有一对啮合突起14d,一个啮合凹部14e1,和一啮合突起14e2,如图8和38所示这些结构靠近框14各对应角部设置,以便与一对啮合凹部15e,啮合突起15f1和啮合突起15f2啮合。相邻于啮合凹部15f2具有一啮合孔15f3;相邻于啮合突起14e2具有一与啮合孔15f3相啮合的啮合爪14e3。
所以,当将上、下架14和15装在一起时,啮合突起14h,14d,14e2和15f1分别与啮合凹部15h,15e,15f2和14e1相啮合,另外,啮合爪14e3与啮合孔15f3相啮合。因此,既使有一个扭力作用于其上时,顶和底架14和15之间的牢固结合也不致相互移动。
啮合突起、啮合凹部、啮合爪和啮合孔也可设在与上面所述不同的位置,只要它们能定位从而对施加在上、下架14和15上的扭力形成一种阻力。
参见图6,顶框14具有一遮光罩机构24,当处理盒B位于成象设备外面时,其保护感光鼓9免受外部光线,灰尘或类似物的影响。下面将描述遮光罩机构24的结构细节。
底框15的底面作为一导向件以传送记录介质。这时,将对作为传送记录介质的导向件的底框15底面作更详细的描述。
参见图39,处于感光鼓9和传送辊之间辊隙N上游侧的底框15底面导向部分15h相对于辊隙N处切线N1方向设置,以便使记录介质P偏转一个量La(La=5.0mm-7.0mm)。因为导向部15h是底框15底面的一部分,而该结构为显影筒12d提供了一空间,并为将着色剂送到筒12d提供了一必要的空间,所以,其结构和位置受到为得到一适当显影条件所确定的显影筒12d或类似物位置的影响;所以,当要想使该表面更接近于切线方向N1时,底框15就变得更薄,这就造成了处理盒B的强度问题。
在底框15底面之下,处于记录介质传送方向下游侧的清理装置13的下端13f的位置由清理刮板13a,接收板13b或类似件如何在清理装置B中布置来决定,并将其选成处于距切线N距离Lb(Lb=4.5mm-8.0mm,在本实施例中大约为6.2mm)的位置,以使下端13f不会干涉记录介质P。另外,在本例中,将在图39中的感光鼓9转动中心的垂线和感光鼓9与传送辊6转动中心连线之间的夹角δ设置成:δ=10°~30°(在本例中接近20°)。<遮光罩机构>
为了将着色剂图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使感光鼓9通过底架15上的开口15g面对传送辊6(图42)。然而,当处理盒B处于成象设备A之外时,如果感光鼓9一直暴露,则感光鼓9会因暴露于外部光线而损坏,并且,灰尘也可能粘附在感光鼓9上。所以,处理盒B具有一遮光罩机构24,当处理盒处于成象设备A之外时,该机构用于保护感光鼓9其他暴露部分免受外部光线,灰尘或类似物侵害。下面,参照图40~44详细描述遮光罩机构的结构。<遮光罩机构的结构>
参见图40,遮光罩机构24包括一遮光罩臂24a,一遮光罩连杆24b,一遮光罩部24c,轴座24d和24e,和一扭簧24f;该机构随将处理盒B装入或拉出成象设备A而自动开闭。
遮光罩臂24a由金属制造,并在端部两处通过轴座24d和24e的保持部24d1和24e1(图43)可转动地固定,如图40所示。遮光罩连杆24b通过遮光罩臂24a可转动地支承,其中,遮光罩连杆24b的转动中心部分24b1由遮光罩臂24a的转动调整部分24a2调节,由此防止遮光罩连杆在箭头d1指示的方向转动超过一预定角度。遮光罩部分24c通过遮光罩连杆24b可转动地支承,其中,遮光罩部分24c的转动中心部24c1由遮光罩连杆24b的转动调节部24b2调节,由此防止遮光罩部分24b在箭头e1的方向转动超过一预定角度。
可转动固定遮光罩臂24a一端的轴座24d(具有一从保持部24d1伸出的伸出部24d2(图43),扭簧24f装在伸出部上。扭簧24f一端位于轴座24d的槽24d3中,另一端座落于转动支承遮光罩连杆24b的遮光罩臂24a的支承部分24a3上,所以,遮光罩臂24a在图41箭头f的方向有一转动力矩。因受扭簧24f的力所压,遮光罩臂24a的转动调节部分24a2在箭头d2的方向调节遮光罩连杆24b,接着遮光罩连杆24b的转动调节部分24b2在箭头e2的方向调节遮光罩部分24c,由此使遮光罩机构完全关闭,如图41所示。
在本例中,遮光罩部分24c的内表面(朝向感光鼓9表面的一面)被模注成光滑的,以致即使当遮光罩部分24c和感光鼓9相互接触而遮光罩机构24完全关闭时,遮光罩部分24c能保护感光鼓9表面。另外,如图42所示,遮光罩支承部分14k位于顶框14的筒开口15g纵向两端。遮光罩支承部分14k固定遮光罩部分24c,以使当遮光罩机构完全关闭时,遮光罩部分24c不与感光鼓9表面接触。
另外,遮光罩机构能装在顶框14上或从其上取下来。尤其是,支承遮光罩臂24a的轴部24a1的轴座24d和24e分别具有啮合爪24d4和24e4,通过将啮合爪24d4和24e4与顶框14上显影侧上表面各纵向端部的啮合孔(未示)相啮合而将遮光罩机构24装在顶框14上。<轴座啮合爪的啮合安装>
遮光罩机构的结构使之能随处理盒B装入或取出而打开和关闭,并且当遮光罩机构24打开或关闭时,施加在轴座24d和24e上将遮光罩机构保持在顶框14上的力变化。因为只有一对轴座24d和24e的轴座24d装有在关闭方向压遮光罩机构的扭簧24f,所以,施加在轴座24d上的力大于施加在未装扭簧24f的另一轴座24e上的力。所以,其变形也更大。结果,当轴座24d的啮合爪24d4的啮合量与另一轴座24e的啮合爪24e4相同时,啮合爪24d4可能脱离啮合。所以,在本例中,轴座24d的啮合爪24d4的啮合量做的比轴座24e的啮合爪24e4的啮合量更大,以使轴座24d不容易脱开。更具体地说,在轴座24d一侧的啮合爪24d4的啮合量做的比另一侧大。换句话说,当将轴座24d和24e布置在顶框14纵向时,仅在一端,既在轴座24d上设置扭簧24f,并在轴座24d的情况下,在轴座24d一侧的啮合爪24d4的啮合量与另一侧的不同,而在未装扭簧24f的轴座24e的情况下,在一侧的啮合爪24e4啮合量与另一侧相同。所以,轴座24d或24e与顶框14保持啮合的强度值在上述两种情形中是不同的。
下面给出了本例中啮合爪24d4和24e4啮合量的一组典型的具体值。选择不局限于这些例子,只要做的合适就可。
(1)在轴座24d(D1)一侧的啮合爪24d4的啮合量:近似于1.0mm;
(2)在轴座24d(D2)另一侧啮合爪24d4的啮合量:近似于1.1mm;
(3)轴座24d(D3)啮合爪24d的臂长:近似于2.8mm;
(4)在轴座24e(E1)一侧啮合爪24e4的啮合量:近似于1.0mm;
(5)在轴座24e(E2)另一侧啮合爪24e4的啮合量:近似于1.0mm;
(6)轴座24e(E3)啮合爪24e4的臂长:近似于:2.8mm。<遮光罩机构的转动中心>
在遮光罩机构24中,作为遮光罩机构转动轴的遮光罩臂29a的轴部24a1在顶框14显影侧上表面沿顶框14纵向延伸;所以,在装盒时使用者用手拉或类似状态下轴部24a1易于变形或受到类似损坏。另外,参见图42,在本例中,为了增加着色剂贮存仓12a中的着色剂空间,在盖件12f上有一凸出部12f3。如果遮光罩机构转轴的轴部24a1穿过凸出部12f3并在其上延伸,就增加了遮光罩机构的转动范围。所以,在本例中,为了防止这种增加,盖件12f的凸出部12f3具有一在其纵向延伸的槽12f4,并且轴部24a1穿过槽12f4延伸,以致其不会突出于盖件12f凸出部12f3上表面之上。<处理盒的组装>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如何组装具有上述结构的处理盒。(有关底框的组装)
首先,参见图45,在底框15中,为了防止着色剂泄漏,在显影筒密封支承面15i上用双面粘结带粘贴由泡沫尿烷或类似物制成的与轮廓相符的密封件S4,并相对于底框15纵向在位于清理刮板安装面15j外侧的密封部15j1上以同样方式粘贴同样材料制的与轮廓相符的密封件S5。然而,在本例中,使用毡材料作为粘在显影筒密封支承面15i上的密封件S4,使用泡沫尿烷作为粘在相邻于清理刮板安装面15j的密封部15j1上的密封件S5。用于防止着色剂泄漏的密封件S4和S5不需要与轮廓相符。代之以可将能凝固进入弹性体的液体材料倒入形成于要将密封件密封于框架处的凹部。
将显影套筒12d装在粘贴有密封件S4的底框15中。如前所述,密封件S4防止了着色剂从显影套筒12d端部泄漏,如图46所示,因为显影套筒12d(图中箭头方向)和装在套筒中的磁体12c磁极转动方向之间的关系,着色剂以图46中斜线所示方式粘附在显影套筒12d端部,既靠近密封件S4;所以,密封件S4的密封性能在底部15i1处按希望为最好,如图47所示。所以,本例套筒密封支承面15i以这种方式模塑,使显影套筒12d中心到套筒密封支承面15i底部15i1的径向距离R1小于其他部分的半径R2。换句话说,两个半径R1和R2之间的关系是R1<R2。采用这种布置,当将显影套筒12d通过轴承12h和12i装在底框15上时,密封件S4沿底部15i1比沿其他部分压缩得更多,由此增加了显影套筒12d和底部15i1之间的密封压力,也就改善了密封性能。在本例中,套筒密封支承面15i如此成形,以致密封件S4沿底部15i1比沿其他部分多压缩大约0.4mm。
用螺钉12e2和13e2将装有显影板12e的刮板支承件12e1和装有清除刮板13a的刮板支承件13a1装在底框15的刮板安装面15k和15j上。这时,在本例中,为了使螺钉12e2和13e2从同一方向插入,如图45虚线所示,将用于刮板支承件12e1和13a1的刮板安装面15k和15j分别制成大致平行。所以,当成批生产处理盒B时,可通过自动机械或类似装置自动顺序地旋紧显影刮板12e和清理刮板13a。用这种布置,就提供了螺丝刀或类似工具的空间,于是能提高两个刮板12e和13a的组装效率。另外,可使用于形成外壳(架)的模具的开口方向相同,由此能简化模具结构,而减少制造成本。
在本例中,底框15由模塑制成,以使显影刮板安装支承面15k和清除刮板安装支承面15j相对于图45中垂直线的角度大约分别为24°和22°,两个面大致平行。并且,如上所述,为了用自动机或类似装置连续旋紧两个刮板12e和13a,可使用于将显影刮板12e和清理刮板13a旋在刮板安装面15k和15j上的两个螺孔的角度相同,即相对于图45中水平线大约为24°,以致其可由一简单的装置钻成。
代替螺钉,可用粘结剂12e4和13a3将显影刮板12e和清理刮板13a粘合在底框15上,如图48所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这种布置从同一方向将两个刮板12e和13a粘合,就能使用自动机或类似装置将显影刮板12e和清理刮板13a连续地连接,如同使用螺钉时一样。<清理刮板端部的密封>
另外,如图49所示,将由泡沫聚氨酯或类似物制成的密封件S6粘贴在刮板安装面15k;底部对应于清理刮板13a端部。密封件S6用于防止清理刮板13a刮出的着色剂从刮板13a的传输侧边漏出刮板端。
当一个减小尺寸的处理盒B使密封件S6底缘和感光鼓9与密封件S6间接触区域之间的距离LS(图50)缩短时(更具体地说是小于0.5mm),由于感光鼓9的力矩和振动,密封件S6易于被感光鼓9拉出。另外,在长期使用之后,易于剥落。所以,在本例中,如图49所示将一个高密度的聚乙烯板37粘在密封件S6上,以减少感光鼓9和密封件S6之间的摩擦。
在清理刮板13a上覆盖一层固体润滑剂,例如,聚乙二烯氟化物(PVDF),氟化石墨,硅颗粒或类似物,以防止力矩增加。这种力矩增加是因为启动时感光鼓9缺乏着色剂而产生紧接触引起的。在本例中,如图51所示润滑剂38覆盖在密封件S6上,由此筒端和密封件S6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减小,从而防止拉出密封件S6。<显影套筒端的密封>
参见图52,为了防止着色剂从显影刮板13a和底框15(图52中密封件S4的端面)之间产生的间隙Lt中漏出,同时为了刮掉在显影套筒12d间隙Lt上的着色剂层,在显影刮板12e各端设有密封件7。如图53所示,将密封件7制成适应压在显影套筒12d上的显影刮板12e的外形,以使显影刮板12e压在显影套筒上的接触压力不增加。用这种布置,密封件S7用其上侧部S71防止着色剂泄漏,并用其下侧部S72刮掉在显影套筒12d端部的着色剂。
如前所述,在装上刮板12e和13a之后,联接感光鼓9。所以,在本例中,如图45所示,在底框15上具有导向件15q1和15q2,导向件15q1设在显影刮板支承件12e1上,处于朝向感光鼓9的表面上。导向件15q2设在清理刮板支承件13a1上,处于朝向显影套筒12d的表面上。它们两个相对于感光鼓9纵向都处于感光鼓9成象范围外侧(图54中的范围Ld)。将两个导向件15q1和15q2之间的距离Lg设置成大于感光鼓9外径Rd。
有了这种布置,如图45所示可以感光鼓9相对于纵向的两端(成象范围外侧的部分)由导向件15q1和15q2引导最后装上感光鼓9。换句话说,使刮板13a稍微弯曲,并将显影套筒稍向侧推,而将感光鼓9滚入底框15。
当不按上述步骤,在感光鼓9定位后组装其他元件如板12e和13a时,在联接刮板12e,或13a或类似装置的同时可能损坏感光鼓9表面。并且,不能进行测量显影刮板12e和清理刮板13a联接位置或其在感光鼓9上接触压力的试验,这是不方便的。另外,必须在两个刮板12e和13a装到底框15之前涂覆润滑剂,来防止由于刮板12e和显影套筒12d之间或刮板13a和感光鼓9之间过紧的接触引起的力矩增大或刮板的脱落,而这在启动阶段由于可能缺乏着色剂,因而可能产生一个在装配时使润滑剂不适时地脱落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最后放置感光鼓9来消除,如本例中作的那样。
如前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在将显影装置12和清理装置13联接在框架上时,能进行如位置检查这样的试验。另外,在装设感光鼓9时能防止感光鼓9在成象范围内留有伤痕或缺口。另外,能在显影装置12和清理装置13装在框架上之后再将润滑剂涂在上;所以,能防止润滑剂脱落,有效地防止了由于显影刮板12e和显影套筒12d之间或清理刮板13a和感光鼓9之间的紧密接触而引起的力矩增加。
并且,在本例中,筒导向件15q1和15q2位于底框15上,它们可以整体成形,或制成分离的元件。然而,不用这种布置,可将突起12e5和13a4相对于其纵轴于其两侧在感光鼓9成象范围之外分别设在刮板支承件12e1和13a1上,如图55所示,当将感光鼓9装在底框15上时,其作为导向件使用,它们可分别与刮板支承件12e1和13a1整体成形,也可提供分离的元件。<感光鼓插入安装>
在本实施例中,将感光鼓9在相对于清理刮板13a接触表面成一预定角γ的方向插入,如图45所示。这是因为即使粗视板13a包括边缘均匀地覆盖了润滑剂,但从微观看在板13a自由端边缘仍留有一个几十微米宽的未覆盖润滑剂的表面区域Lc,如图56(a)所示。
所以,以前述方式装设感光鼓9,在感光鼓9与清理刮板13a接触之后,随着感光鼓9的进入,刮板13a上的润滑剂38被刮下,直至分布在未涂覆润滑剂38的区域Lc。结果,当鼓9完全装好时,润滑剂38就存在于鼓9和刮板13a的整个接触表面之上。
如前所述,将鼓9在与刮板13接触面形成一预定角γ的方向装入。然而,根据本发明人进行的试验,一般说来,当刮板13a的橡胶硬度是60°或更多,同时,侵入量是0.5mm或更多时,或当刮板13a和鼓9之间的接触压力是15gf/cm或更多时,如果鼓9相对于刮板13a接触面的进入角γ是45°或更少时,显然可以达到前述效果。在本例中,是保持接近22°的角度γ装设鼓9。<筒轴和轴承件的设置>
在以前述方式将显影套筒12d,显影刮板12e和清理刮板13a装入底架15之后,将有支承件9d4的筒轴9d和轴承件16联接到感光鼓9各端部上,如图57的斜视图和图22的剖面图所示。由此,将感光鼓9可转动地装在底框15上。轴承件16由具有光滑特性的例如聚醛树脂材料制成,包括一要装入感光鼓9的筒轴支承部分16a,筒支承部分16b,和一D切孔部分16c,一D切磁体12c装入孔中,其中,所述3个部制成一体。
所以,随着支承部分16a装入圆柱形感光鼓9端部,感光鼓9和磁体12c由轴承支承;磁体端部装入D切孔部16c,并且轴承件16固定地装入底框15侧壁上。参见图57,一个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与轴承件16相连,随着轴承件16装入感光鼓9,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与感光鼓9的一导电(铝)基件9a接触,(图10)。另外,轴承件16具有一偏压接点18b,随着轴承件16与显影套筒12d相连,偏压接点与导电件18d接触,其中,偏压接点与显影套筒12d内面接触。
因为感光鼓9和磁体12c是由上述的单件轴承件16支承,两个部件9和12的位置精度得以改善。另外,零件数量也减少了,这不仅简化了组装工序,也降低了制造成本。
另外,因为感光鼓9和磁体12c的位置是由一单一元件固定,能使感光鼓9和磁体12c更精确地定位;所以,磁力能均匀地施加在感光鼓9表面,由此可形成平滑,精确和清晰的图象。
另外,通过为轴承件16设置用于使感光鼓9接地的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并设置用于向显影套筒12d提供偏压的显影偏压接点18b,使部件尺寸有效减小,并使处理盒B本身的尺寸也有效地减小。
另外,轴承件具有一个要被支承的部分,当将处理盒B装入成象设备时,该部分用于固定处理盒B在设置主组件中的位置。所以,能使处理盒B在设备主组件中精确定位。
参见图22,轴承16还有一圆柱形向外伸出的鼓轴16d。当将处理盒B装在设备主组件A中时,轴部16d和将要安装另一端鼓轴9d的底框15的轴孔部15s座落于处理盒容纳部分2的U形槽部2a1中。由此将盒B的位置固定。因为处理盒B的位置由直接支承感光鼓9的轴孔部15s和轴部16d所固定,所以,能使处理盒B更准确地定位,而不受其他部件加工精度和配合公差的影响。
参照图22,磁体12c另一端装入套缘12k的凹部。磁体12c外径稍小于凹部内径。所以,磁体12c在套缘12k侧被托住,由此形成一个间隙,磁体因自身重量于其底侧托住,或者因为刮板支承件12e1是由例如镀锌钢板一类的磁性金属板制成,而使磁体由其磁力而稍向板支承件12e1位移。
由于在套缘12k和磁体12c之间存在间隙,所以,磁体12c和滑转套缘12k之间的摩擦力矩减小了,这就能减小处理盒自身的力矩。<装入顶框>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在顶框14中,滑动轴承10c通过弹簧10a首先与支承滑动导爪14n相连,充电辊10可转动地与滑动轴承10c连接。另外,着色剂送进机构12b装在着色剂贮存仓12a中;为了关闭开口12a2,一个有撕带25的盖膜26(如图58所示)粘贴在开口12a2上,着色剂是通过开口送出着色剂槽12a至显影套筒12d;盖件12f被焊接;在着色剂贮存仓12a中充满着色剂;然后,使着色剂贮存仓12a密封。然后,将遮光罩机构24装在顶框14上,处于显影侧上表面,以使遮光罩能自由打开或关闭。如前所述,通过使其轴部24a1在盖件12f的槽12f4中定位而联接遮光罩机构24,然后,用辊座24d和24e向下固定轴部24a1的纵端(图44)。<撕带>
位于粘在着色剂贮存仓12a开口12a2盖膜26上的撕带25(例如由聚乙烯—对酞酸盐或聚乙烯制造),如图58所示,从开口12a2一个纵端(图58中右端)向另一端(图58中左端)延伸。在该处,它向后折通过开口伸出,在顶框14后端形成一间隙。开口14f的位置使当将处理盒B装入设备主组件A中时,撕带25对着操作者。所以,它处于操作的可视范围,而可容易地注意到(图44)。另外,可以使撕带25的颜色更明显地区别于架14和15的颜色,例如如果架子颜色是黑的,则选择白,黄或桔红色,以提高其可视性。
另外,为了改善操作者的可操作性,使撕带的拉动方向(箭头g1的方向)与处理盒B装入装置的主组件B的方向(箭头G1的方向)相反。由于这种布置,操作者可以例如用其左手握住处理盒B,而用其右手向着他自己拉出撕带25,从而将处理盒B装入装置的主组件A,而无需换手。另外,即使当操作者已将处理盒B装入成象设备A而忘记了拉出撕带,操作者也可以在从成象设备A取出处理盒B后拉出撕带而无需换手。
当使用新的处理盒B时,当伸出开口14f的撕带25被拉出以剥下贴在着色剂贮存仓12a的开口12a2上的盖膜26,从而使着色剂贮存仓12a中的调色剂可移向显影套12d。(密封件放置在顶部和底部框架之间)
下面描述在顶框14和底框15间接合处粘贴的密封件。现参阅图37和38,密封件粘贴在顶框14和底框15间的接合处。在顶框14上粘贴密封件S1,S2和S3,在底框15上粘贴密封件S8和S9。上述密封件可防止着色剂通过顶框14和底框15间的接合处泄漏。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件S1在清理装置侧防止着色剂通过顶框14和底框15的泄漏,密封件S2,S3,S8和S9在显影装置侧防止着色剂通过顶框14和底框15间的接合处泄漏。(在顶和底框之间连接处的槽和肋)
如前所述密封件粘贴在顶框14和底框15间的接合处以防着色剂漏出处理盒,其中,如图6所示,粘贴密封件S1,S2和S3的顶框14的密封件支承面上设有槽14m,相应于密封件S1,S2和S3的底框15的表面设有三角形肋15r。因此,当将顶框14和底框15放置在一起时,密封件S1,S2和S3被压成如图53所示的波形,因而改善了密封件在顶框14和底框15间接合处的密封性能。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密封件只是局部受压,来自密封件的反作用几乎不会增加;因此,不会减小顶框14和底框15的结合力。如前所述,当将顶框14和底框15放置在一起时,密封件S1,S2和S3插在其间,在处理盒B的组装过程中,顶框14和底框15接合时,密封件S1,S2和S3局部受压。
另外,当压力由于外部因素(例如,振动或冲击)作用在处理盒中的着色剂上时,受压的着色剂会侵入顶框14和底框15间插有密封件S1,S2和S3的接合处。然而,着色剂的前移由于设有三角形肋15r以及由于被三角形肋15r局部压迫的密封件S1,S2和S3的反作用而受到阻碍;因此,着色剂不会从顶框14和底框15间的接合处漏出。
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件S1,S2和S3的材料使用聚氨酯泡沫如MOLTPLANE(商品名称),但是,也可使用可固化的液体材料注入前述的槽14m,从而形成密封件。
至于突起的形状,其截面不必是三角形的,只要其形状可以局部地压缩密封件即可。另外,在密封件支承面上设置的槽也不是必须的。仅仅作为记载,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件的厚度大约为3mm,密封件被压至大约1mm的厚度,其中突起的高度大约为0.5mm。(密封件的硬度)
在贴于顶框14和底框15间接合处的密封件S1,S2和S3之中,放置在显影装置侧的密封件S2和S3硬于放置在清理装置侧的密封件S3。这是因为在纵面上,处理盒B向显影装置侧的挠曲要甚于向清理装置侧的挠曲。在本实施例中,相当于筛号60(#60)的密封材料应用于在清理装置侧的密封件S1,相当于筛号120(#120)的密封材料应用于显影装置侧的密封件S2和S3。所使用的密封件S1,S2和S3的厚度大约为3mm,当顶框14和底框15组装在一起时,使这些密封件压至大约1mm的厚度,从而获得需要的密封性能。当考虑到密封性能以及顶框14和底框15的结合力这两个因素时,上述值是最佳值。(凸侧接触的撕带)
如前所述,密封件S8和S9在显影装置侧,在两纵向端,贴在底框15上。在两密封件S8和S9中,密封件S8,位于撕带25从那儿被拉出的那一侧,贴在底框15的弯曲表面15t上,从处理盒内开始,接着就是弯曲表面的形状,跨过顶框14和底框15间接合处(在图59中虚线所示位置)并覆盖一个宽的面积。由于这样一种布置,当操作者从处理盒B拉出撕带25时,撕带25是在顶框14和很宽地贴在弯曲表面15t上的密封件S8的与其对应的部分之间拉出处理盒B的。因此,撕带25在密封件S8的凸侧总是保持与其接触,从而防止密封件S3被剥离并减小了拉出所需的力。
换言之,撕带25接触的是弯曲的密封件S8的弧形部分而并不接触密封件S8的边缘部分;因此,当拉出撕带时,撕带25不会剥离密封件S8。另外,由于拉动撕带25的方向与粘贴撕带25的表面的纵向不同,因而当拉出撕带25时,撕带25不接触弹性密封件S8的边缘。从上面的描述可清楚地看出,按照本发明,用于密封开口12a2的撕带25可以可卸式地封贴在开口12a2上,因此,当拉出撕带时,撕带并不接触密封件S8的边缘。
如前所述已将各零件组装在顶框14和底框15之中,采用接合爪,接合孔等将顶框14和底框15组装在一起,以完成处理盒B的装配过程。此处,参阅图60(a),对装运线(shipment line)作说明。当已将各零件装入底框15后,检验组装后底框15(例如,感光鼓9和显影套筒12d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将底框15和已装入充电辊10等的顶框14装配在一起,从而完成处理盒B的装配,当接受了总检验后,将完成的处理盒运出。这是一条简单的装运线。(用于安装处理盒的装置)
现在参照附图描述如何将处理盒B装入成象设备A。
当将处理盒B装入成象设备A时,一顶盖1b可绕一条轴线1b4转动地打开,轴线1b4位于装置的主组件1的顶部,处理盒B以图61中箭头所示方向插入设备主组件1中设置的安装处理盒的空间2。此时,处理盒B的安装是在图62所示的导向情况下进行的,其中,从处理盒B的各纵向侧面伸出的轴承件16的轴孔部分15s和轴部分16d,以及从轴孔部分15s和轴部分16d斜着向上伸向相对于盒的安装方向来说的尾端(图62中的右侧)的第一接合部分14q由设在安装空间2两内表面上的第一导向部分2a导向,在相对于上述安装方向来说的前底部,在处理盒B的两个纵向侧面上设置的第二接合部分15u和14r由设在安装空间2两内表面上的第二导向部分2b导向。
第二接合部分15u是一个突起,与设置在感光鼓9上的凸缘齿轮9c设在同一侧。第二接合部分15u在垂直于感光鼓9的轴线的方向上(相对于处理盒B的安装方向来说的向前的方向),从底框15的清理装置13一侧突出大约2.7mm,其中,清理装置13与感光鼓9的轴线平行地设置。另外,接合部分15u是板形的,朝向底部具有一楔形部分15u1(图4和5)。另外,接合部分15u从底框15的清理装置侧的底面进一步向下突出大约6mm。
在处理盒B的安装过程中,当试图以处理盒B绕轴孔部分15s和轴部分16d(逆时钟)摆动的方式将处理盒B向下向前推入成象设备A时,处理盒B并不向下移动,这是因为第二接合部分15u和14r与第二导向部分2b接触的缘故。相反,当试图以处理盒B绕轴孔部分15s和轴部分16d摆动的方式向下向后推动处理盒B时,处理盒B并不进一步向下移动,这是由于第一接合部分14q与导向部分2a接触的缘故。
现在参阅图63,处理盒B越过传递辊6时,第二接合部分15u使连接于传递辊6一端的轴部分6d保持向下压,因此,相对于安装方向来说,处理盒B的前底部不与传递辊6等接触,这就消除了损坏这些部件的隐患。此时,位于另一端的第二接合部分14r与导向件3b接触。然后,由于处理盒B进一步插入装置的主组件,第二接合部分15u变得与传递辊6的轴部分6a脱开,因而传递辊6被弹簧6b向上推以便压在感光鼓9上。
因此,由于导向部分2a和2b的导向,处理盒B被顺利地插入,如图1所示,当顶盖1b闭合时,轴孔部分15s和轴部分16d装配入基本呈U形的槽2a1中,相对于安装方向来说槽2a1设置在第一导向部分2a的最下游侧,这样就使处理盒B固定到位。(遮光机构在处理盒的安装过程中的作用)
处理盒B设有一个保护感光鼓9表面的遮光罩机构24,其中,本实施例的遮光罩机构24的结构使其当处理盒B装入成像装置A时可自动打开。下面将描述在安装处理盒的过程中遮光罩机构24的运动。
如前所述,随着处理盒B插入成象设备A,邻接遮光罩臂24a的支承部分24a3而设置的突出部分24a4(图40)开始与遮光罩凸轮表面2c接触,凸轮表面2c在图62所示的位置上,位于装置的主组件的顶面。随着处理盒B的进一步插入,遮光罩臂24a的突出部分24a4在遮光罩凸轮表面2c上移向右方,因而遮光罩连杆24b和遮光罩部分24c也移向右方,与底框15的底部分开,从而露出感光鼓9的表面,如图64所示。此时,由于已经不受遮光罩臂24a的转动调节部分24a2的转动调节作用,遮光罩连杆24b从遮光罩臂24a的支承部分24a3靠其自重下垂,并与装置的主组件的内表面接触,但是遮光罩部分24c却位于仍然不受遮光罩连杆24b的转动调节部分24b2的转动调节作用的位置。
由于处理盒B的进一步插入,遮光罩臂24a突出部分24a4在遮光罩凸轮表面2c上继续向右移向死端,然后开始向左移动,从而使靠重力从遮光罩臂24a的支承部分24a3下垂的遮光罩连杆24b开始绕着它与成象设备A内表面的接触点逆时针方向转动。由于遮光罩连杆24b转动得足以变为垂直的(不严格的说法),一直随遮光罩连杆24b一起转动的遮光罩部分开始接触设备主组件的内表面,从而不受遮光罩连杆24b的转动调节部分24b2的转动调节作用。当处理盒B安装之后,设备主组件的顶盖1b闭合时,遮光罩机构24如图1所示,感光鼓9与传送辊6相接触。
如前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的遮光罩机构在处理盒B的安装过程中,不仅自动打开,而且其形状和运动可按照设备的主组件的内表面轮廓而变化。另外,在保持空间时它可从感光鼓移离,从而有利于减小成象装置的总体尺寸。
处理盒B设有与感光鼓9接触的导电的鼓接地触点18a,导电的与充电辊10接触的充电偏压触点18c,充电辊10设置时在底框15的底面上是暴露的。当以前述方式将处理盒B装入设备主组件A时,触点18a,18b和18c分别压在鼓接地销27a,显影偏压销27b和充电偏压销27c上,上述销位于装置的主组件侧,如图65所示。
至于触销27a,27b和27c的结构,请参阅图65,它们装配在夹持盖28中,可以突出但不可以全部伸出,而且也与导电的压簧30电气连接于电路板28的布线图,夹持盖28装在电路板28上。
现在参阅图66描述电触点在处理盒B中的定位。图66所示平面图表示感光鼓9和每个电触点18a,18b和18c之间的位置关系。
如图66所示,触点18a,18b和18c位于与安装凸缘齿轮9c侧(被动侧)相对的那一侧,其中,相对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清理装置侧)来说,充电偏压触点18c位于感光鼓9的下游侧,而相对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显影装置侧)来说,鼓接地触点18a和显影偏压触点18b则位于处理盒B的上游侧。
另外,在触点18a,18b,18c和在设备主组件侧的触销27a,27b,27c之间的接触点设置得在处理盒B插入(图66中的Y3和Y4)方向(图中由箭头标识)上不是对准的。换言之,这些触点,以充电偏压触点18c,鼓接地触点18a,及显影偏压触点18b的接续顺序进入设备主组件,其中,充电偏压触点18c定位于不与位于设备主组件中的鼓接地触销27a和显影偏压触销27b干涉的位置上,而鼓接地触点18a则位于不与位于设备主组件中的显影偏压销27b干涉的位置上。这种布置可防止进入装置较深的触点接触那些离装置的进口侧较近的触销,从而防止其损坏或破裂并防止发生触点故障。
如前所述,通过使触点在处理盒B插入的方向上布置得不对准的方式,建立了防止干涉发生的最佳状况。否则,在设备主组件侧的触点就会和在处理盒B侧的触点在安装或拆卸处理盒B的过程中就会发生干涉。因此,易于减小设备主组件和处理盒的尺寸。
另外,在这些触点中,鼓接地触点18a和显影偏压触点18b,相对于感光鼓9来说,位于显影装置侧,而充电偏压触点18c则位于清理装置侧;因此,可以简化处理盒B,使其减小尺寸。
更具体来说,显影偏压触点18b比鼓接地触点18a更远离感光鼓9,鼓接地触点18a的露出的表面积大于显影偏压触点18b露出的表面积。另外,显影偏压触点18b露出表面的形状是从一矩体部分突出的半球形部分,而鼓接地触点露出表面的形状呈靴状。鼓接地触点18a的露出部分从其面对感光鼓9的地点向外伸向感光鼓9,充电偏压触点18c的露出部分是弯曲的。显影偏压触点18b和鼓接地触点18a位于感光鼓涂有光敏材料的范围内(图66中标号为Z)。
另外,由于处理盒B的电触点设置在处理盒B内而非其外,因而可防止异物附着于触点,因而产生的锈蚀以及由于外力产生的触点变形。
下面列出按照本实施例的电触点的一组尺寸实例。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一尺寸实例,也可选用不同的适当尺寸。
(1)在垂直于感光鼓轴线的方向上,感光鼓9和鼓接地触点18a之间的距离(X1): 约3.9mm
(2)在垂直于感光鼓轴线的方向上,感光鼓9和充电偏压触点18c之间的距离(X2): 约15.5mm
(3)在垂直于感光鼓轴线的方向上,感光鼓9和显影偏压触点18b之间的距离(X3): 约23.5mm
(4)在感光鼓轴线的方向上,感光鼓9和鼓接地触点18a之间的距离(Y1): 约11.5mm
(5)在感光鼓轴线的方向上,感光鼓9和充电偏压触点18c之间的距离(Y2): 约1.5mm
(6)在感光鼓轴线的方向上,感光鼓9和显影偏压触点18b之间的距离(Y3): 约3.1mm
(7)在鼓接地触点18a的侧向端和触点中心之间的距离(x1): 约10.3mm
(8)鼓接地触点18a的垂向长度(y1): 约6.0mm
(9)充电偏压触点18c的水平长度(x2): 约12.4mm
(10)充电偏压触点18c的垂向长度(y2): 约6.5mm
(11)显影偏压触点18b的水平长度(x3): 约7.0mm
(12)在显影偏压触点18b的垂向端和触点中心之间的距离(y3): 约6.1mm
(13)鼓接地触点18a的外径(r1): 约3.0mm
(14)显影偏压触点18b的外径(r2): 约3.0mm
(15)显影偏压触点18b的接触点和鼓接地触点18a的接触点之间的偏移量(Y3): 约5.0mm
(16)显影偏压触点18b的接触点和充电偏压触点18c之间的偏移量(y4): 约7.5mm
当按照上述程序沿着导向部分2a和2b插入处理盒B以及顶盖1b闭合时,处理盒B必须稳定地处于其所在位置。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当顶盖1b闭合时,处理盒B被压在处理盒安装空间2的内表面上。
现参阅图65,顶盖1b设有一压力产生装置1b1和一板簧1b2,压力产生装置1b1设在内表面的预定位置上并具有减振弹簧,板簧1b2邻接于顶盖的转动中心,其中,当顶盖1b打开时,板簧1b2不与装配中的处理盒B接触。
由于有了上述结构,顶盖1b打开,处理盒B沿导向部分2a和2b插至预定部位后,当闭合顶盖1b时,设在顶盖1b内表面上的压力产生装置1b1向下压处理盒B的顶面,同时,顶盖的臂部1b3向下压板簧1b2,板簧1b2又向下压处理盒B的顶面。
因此,处理盒B的轴孔部分15s和轴部分16d被压入槽2a1,从而使处理盒B的位置固定,同时,脚部15v1和15v2与支座2b1和2b2接触从而定位。因此使处理盒B的转动受到调节。
处理盒B的底框15的腿部15v1和15v2设置在两个位置上,相对于处理盒的插入方向来说,在底部一个设置在受驱动侧而另一个设置在不受驱动侧,支座2b1和2b2设置在第二导向部分2b的相应于腿部15v1和15v2的预定位置上,其中,两支座2b1和2b2有相同的高度,而两腿部15v1和15v2的高度稍有不同。更具体来说,在受驱动侧的腿部15v1比在不受驱动侧的腿部15v2高约0.1mm至0.5mm;因此,在受驱动侧的腿部15v1总是与支座2b1保持接触,而在不受驱动侧的腿部15v2保持处于稍稍抬离支座2b2的状态。因此,在正常状态下,处理盒B在设备主组件的位置是在三个位置上固定的,即,在处理盒B的轴孔部分15s,轴部分16d以及在受驱动侧的腿部15v1,因而即使当处理盒B的整体在装置工作中受到顺时针方向的转矩,也可防止处理盒姿态的变化。至于在不受驱动侧的腿部15v2,只有当处理盒B受外力如振动等而变形时,才与支座2b2接触而起到止动器的作用。(施加于处理盒上的力)
处理盒B安装之后,当顶盖1b闭合时,除了前述的由压力产生装置1b1或类似装置作用的向下压力之外,一个向上的力也作用在处理盒B上。因此,为了使装好的处理盒稳定,必须使作用在处理盒B的向下压力大于向上的压力。(向上的力)
作用在处理盒B上的向上的力是由电触销27a,27b,27c,传递辊6以及遮光罩机构产生的。
在处理盒B的安装过程中,电触销27a,27b和27c开始向下压在暴露于处理盒底面的电触点18a,18b和18c上,而传递辊6开始压在感光鼓9上。因此,处理盒B受到来自相应触销的弹簧30的向上的力Fc1,Fc2和Fc3,如图65和67所示,以及受到来自传递辊6(图1)的弹簧6b的力Ft。另外,由于安装处理盒B而打开的遮光罩机构24在闭合方向上保持受到扭转螺簧24f的恒定压力,该力Fd作用在处理盒B上的方向与取出处理盒B时拉动处理盒的方向相同,因而处理盒B向上受到力Fd的垂向分力Fd1和Fd2。(向下的力)
另一方向,处理盒B向下受到来自压力产生装置1b1的力Fs1和Fs2,以及如前所述受到来自板簧1b2的力Fs。另外,处理盒B也向下受到自重FK1,FK2和FK3,以及齿轮的转动,以便向感光鼓传递驱动。
更具体来说,请参阅图65,当安装处理盒B时,感光鼓9纵向端的凸缘齿轮9c与设置在设备主组件A中的传动齿轮31啮合,以便传递驱动电机的传动力。此时,两齿轮9c和31间的工作压力角的方向相对于水平线向下调整一个角θ=1°-6°(在本实施例中大约为4°)。因此,在成象操作中,传动齿轮31和凸缘齿轮9c间的工作压力Fg的一个分力Fg1向下压处理盒B。相对于水平线来说,使齿轮的工作压力Fg向下,从而防止处理盒B被向上推动。
另外,使工作压力角相对于水平线向下指,这样即使当操作者闭合顶盖1b而不完全插入处理盒B(但是以使顶盖1b可以闭合)时,由于检测到顶盖1b已闭合后驱动电机转动,处理盒B也可被传动齿轮31的转动力拉入,轴孔部分15s和轴部分16d接合入槽2a1,从而使处理盒B得到恰当的安装。
当处理盒B的插入不恰当而使凸缘齿轮9c和传动齿轮31不能啮合时,处理盒B从设备主组件A向上突出,使顶盖1b不能闭合。因此,操作者会注意到处理盒未被适当地插入。
另外,即使在成象操作中处理盒B受到图65中所示斜向左下方的力,轴孔部分15s和轴部分16d由于前述工作压力角也会抵靠在槽2a1中;因此,处理盒B能保持稳定。但是,当工作压力角如前所述被调得相对于水平线斜向左下时,上述位置布设使凸缘齿轮9c必须骑坐在传动齿轮31上。因此,在安装处理盒B时凸缘齿轮9c容易与传动齿轮31碰撞。另外,在拆卸时,处理盒B必须抬得较高才能拉动;否则两齿轮9c和31容易相互碰撞,从而妨碍其脱开。因此,前述斜向左下的工作角θ最好在大约1°至6°的范围内。(向上和向下的力之间的关系)
至于前面所述的作用在处理盒上的向上和向下的力,它们必须满足下述条件,以便使处理盒B能正确地安装,以及使每个触销能够并保持可靠地与处理盒B的相应部件接触。
(1)作用在处理盒B上的总压力为一个向下的压力。
(2)在受驱动侧的腿部15v1不得绕着连接轴孔部分15s和轴部分16d的轴线摆动而上抬。
(3)轴孔部分15s和轴部分16d不得绕连接两腿部15v1和15v2的轴线摆动而上抬。
(4)在受驱动侧的轴孔部分15s和在受驱动侧的腿部15v1不得绕连接不受驱动侧的轴部分16d和不受驱动侧的腿部15v2的轴线摆动而上抬。
(5)在不受驱动侧的轴部分16d和在不受驱动侧的腿部15v2不得绕连接受驱动侧的轴孔部分15s和受驱动侧的腿部15v1的轴线摆动而上抬。
(6)在受驱动侧的轴孔部分15s不得绕连接不受驱动侧的轴部分16d和受驱动侧的腿部15v1摆动而上抬。
(7)在不受驱动侧的轴部分16d不得绕连接受驱动侧的轴孔部分15s和不受驱动侧的腿部15v2摆动而上抬。
但是,在本实施例的情形中,由于在不受驱动侧的腿部15v2稍许抬高支座2b2,因而条件(7)可去掉;因此只要求满足条件(1)-(6)。
更具体来说,为了满足条件(1),例如,只要下述关系被满足:
Fs1+Fs2+Fs3+FG1-Fk1+Fk2+Fk3
>Fc1+Fc2+Fc3+Ft+Fd1+Fd2
另外,现参阅图68,为了满足条件(3),如需要只要使绕受驱动侧的腿部15v1的一点P的转矩满足下述数字表达式就可以了,其中,在表达式中的M(T)是由盒的扭矩即处理盒B绕图中P点的顺时针扭矩所产生的反作用力。
M(Fs1+Fs2)+M(Fs3)+M(FG1)+M(K1+FK2)>
M(Fc1)+M(Fc2)+M(Fc3)+M(Ft)+M(Fd1+Fd2)+M(T)
式中M()表示一个转矩。
同样也可得出满足条件(1)-(6)的表达式,压力Fs1,Fs2和Fs3要求出以便满足所有条件。因此,在成象操作中,处理盒B在装置的主组件内预定的位置上保持稳定。(成象操作)
现在参阅图1描述装置的主组件A的成像操作,在主组件A中已按前述方式装好处理盒B。
当装置收到一个记录开始信号时,检验辊5a以及输送辊5b被驱动,从而记录介质被分离爪4e分离开逐一送出盒4,并且当其导向器5c导向时被输送辊5b反向,并提供给成像工位。
当记录介质的前端被一个未画出的传感器检测到时,一图像在成象工位与输送定时同步地形成,根据上述输送定时,记录介质的前端从传感器运行至传递咬合部分。
更具体来说,感光鼓9以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转动,与记录介质的输送定时保持同步,响应于上述转动,充电偏压作用在充电装置10上,从而感光鼓9的表面均匀充电。然后,由成象信号调制的一激光束从光学系统3投射在感光鼓表面,因而按照投射的激光束在感光鼓表面形成潜像。
在潜像形成的同时,处理盒B的显影装置12被驱动,因而着色剂送料机构12b被驱动,以便将着色剂从着色剂贮存仓送至显影套筒12d,在转动着的显影套筒12d上形成着色剂层。由于在显影套筒12d上施加一个与感光鼓9相同极性,相同大小的电压,因而在感光鼓9上的潜像被着色剂显示出来。然后,向传递辊6施加一个与着色剂电压极性相反的电压,使感光鼓9上的潜像传递到已输送到传递咬合区的记录介质上。
当已将着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的感光鼓9进一步以图1箭头方向转动时,在感光鼓9上的残留色剂被清理刮板13a刮掉。被刮掉的着色剂收集在废着色剂贮存仓13c中。
另一方面,已接受了着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由导向盖5e导向,导向是由底面进行的,从而被输送至定影装置7。在定影装置7中,在记录介质上的着色剂图像由于施加于热和压力而定影。记录介质然后由卸料中继辊5f和料道5g反向,因被反向弯曲故而使记录介质变得平整,然后由卸料辊5h和5i卸入卸料盘8。(取出处理盒的过程)
当在成像操作中显影装置中的着色剂量变少的情况由一未画出的传感器或类似装置测出时,这一信息被显示在设备主组件A的显示部分或类似装置上,因而通知操作者更换处理盒B。下面描述更换处理盒B时的处理盒拆卸程序。
当从设备主组件A中取出处理盒B时,首先打开顶盖1b,如图69所示。此时,压力产生装置1b1和板簧1b2与顶盖1b一起与处理盒B分离,因而消掉了由压力产生装置1b1和板簧1b2产生的力Fs1+Fs2+Fs3。因此,只有由处理盒B本身的重量产生的力Fk1+Fk2仍作为向下的力作用在处理盒B上。
在此时刻,由于已作出安排使得由触销27a,27b和27c作用于处理盒B上的向上的力Fc1+Fc2+Fc3由传递辊6产生的向上的力Ft以及来自护罩机构24的向上的力Fd稍大于来自处理盒B自重的向下的力Fk1+Fk2,因而当顶盖1b打开时,处理盒B会被稍稍抬起,从而使凸缘齿轮9c和传动齿轮31间的啮合被打破,且轴孔部分15s和轴部分16d与槽2a1脱开。因此,即使凸缘齿轮9c和传动齿轮31间的工作压力角相对水平线而言斜向下指,处理盒B也可被顺利地拉出。
相反,在现有技术的结构中处理盒B是装在顶盖1b的组件中的,当工作压力角相对于水平线而言斜向下指时,当打开顶盖1b时凸缘齿轮9c和传动齿轮31仍保持啮合。因此,处理盒B不能被顺利拉出。因此,传动齿轮31必须设置单向离合器或类似装置。然而,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中,当顶盖1b打开时,凸缘齿轮9c会自动地与传动齿轮脱开啮合,这就消除了设置单向离合器的需要,从而可以减少零件。
另外,如前所述,当抬起处理盒B并且通过来自板簧24f施加的用于便关闭遮光罩机构24的压力。使轴孔部分15s和轴部分16d从槽2a1中脱出时,斜向上推动处理盒B的方向与将处理盒B从安装空间2拉出的方向相同。因此,拆卸处理盒变得更为方便。
如前所述,当打开顶盖1b时,通过由传递辊6,触销27a,27b和27c以及遮光罩机构24产生的向上的力,处理盒B会在拆卸的方向上稍许抬起,因此可顺利容易地取出。(处理盒的循环过程)
可以用上述方式拆卸的处理盒B的结构是可以循环使用的,下面将描述其循环程序。当着色剂贮存仓12a中的着色剂耗尽后,本实施例的处理盒B可循环使用以节约地球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其中,使顶框14和底框15分离并在着色剂贮存仓12a中再装满着色剂。
更具体来说,参阅图7,8,37和38,通过使接合爪14a和接合孔15a,接合爪14a和接合凸起15b,接合爪14c和接合孔15d,接合爪15c和接合孔14b,以及接合爪14e3和接合孔15f3脱开的方式,可以分开顶框14和底框15。现在参阅图70,这种脱开方法可通过下述方式容易地进行,即,将用过的处理盒供助伸出的一根杆32a放在一拆卸工具32中。通过压接合爪14a,14c,15c和14e3的方式而不使用拆卸工具32也可以拆卸处理盒B。
当将处理盒B拆成如图7和8所示的顶框14和底框15之后,用吹气或类似方法除去附着于盒内的废着色剂从而清理零件,其中可以发现在感光鼓9,显影套筒12d和清理装置上附着有较大量的废着色剂,这是由于这些零件直接与着色剂接触的缘故,而在充电辊10上废着色剂附着度较小,这是由于它不直接与着色剂接触的缘故。因此,较之感光鼓9,清理装置或类似装置而言,充电辊10能够容易地清理。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充电辊10设置在顶框14内,而顶框14可以和装有感光鼓9,显影套筒12d,以及清理装置13的底框15分离,因此,与底框15分离的顶框14可以容易地清理。
现在参阅图60(b),处理盒B被分成顶框14组件和底框15组件,每个组件又进一步拆开以便清理。更具体来说,顶框14组件被拆成顶框14,充电辊10等,底框15组件被拆成感光鼓9,显影套筒12d,显影片12e,清理刮板等。换言之,处理盒B被拆成被清理的独立零件的程度,因此,清理线得以简化。
在清理废的着色剂或类似物之后,用带撕带25的覆盖膜26粘在开口12a2上将其封闭;通过设在着色剂贮存仓12a侧面上的着色剂填入口12a4将新供入的着色剂填入,着色剂填入口12a4由盖12a3盖上。然后,将啮合爪14a与啮合孔15a,啮合爪14a和啮合突起15b、啮合爪14c和啮合孔15d、啮合爪15c和啮合孔14b、啮合爪的14e3和啮合孔15f3相啮合而将顶框底框14和15连在一起,这样该处理盒B便可再用了。
在将顶框、底框14和15连在一起时,啮合爪14a与啮合孔15a和啮合突起15b相啮合,与此类推。可以想象,随着处理盒B循环使用次数的增加,啮合爪与孔之间的啮合总会损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分别在靠近啮合爪和啮合孔附近的位置或在可以与这些啮合的和啮合孔取得同样作用的地方设置螺纹孔,这样即可用螺钉将顶框、底框连在一起。例如,在设于顶框14中的显影装置12的相应的啮合爪14a附近设置螺纹孔14a1,在设于底框15中的啮合孔15a附近,即在与螺纹孔14a1相对应的位置设置螺纹孔15a1。除这些螺纹孔之外,还通过钻通啮合突起14d和啮合凹处15e(在清理装置侧)并钻通啮合突起15f1和啮合凹处14e1(在显影装置侧)而在框的各拐角处设置通孔。这样即使这些啮合爪失效,仍可利用拧入这些孔中的螺钉来将顶框、底框14和15紧紧地连在一起。其它实施例: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成象设备和处理盒中的各部位的其它实施例予以描述,其中其功能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以同样的标号表示。(感光鼓)
在第一实施例中,利用有机半导体作为感光鼓光敏层的材料,但作为光敏层的材料并不由该实施例所限定。如这种材料也可以是非晶硅(A-Si)、硒(Se)、氧化锌(ZnO)、硫化镉(CdS)或类似物。(凸缘齿轮)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0(a)所示,作为防止凸缘齿轮9c在传递驱动力时由于载荷作用而产生变形的装置,将加强件9c4压入凸缘齿轮9c的中空部分9c3中。但是本发明并不受该实施例的限制。仅在凸缘齿轮本身上增加肋或类似物来代替嵌入加强件9c4可获得同样的强度。如图71中所示的凸缘齿轮便是这种齿轮之一。
如前所述,由于凸缘齿轮9c是由挤压模注塑料材料制成的,因此齿型部分底面之下是中空的。如图9所示,当在中空部分9c3中设置肋时,将影响齿轮的精度。因此,在实施例的凸缘齿轮中,将中空部分9c铸的比较窄,从而将壁9c6设在齿型部分底面之下,同时在中空部分9c中设置许多肋9c7。利用这种结构,可以在不影响齿轮精度的情况下增加凸缘齿轮9c的强度。(鼓轴)
在第一实施例中,在鼓轴9d的端面上设有螺纹孔9d1,以此作为一种用于简化拆卸已压入底框15的轴孔部分15a中的鼓轴9d的典型的装置,但本发明并不被这种实施例所限定。只要能使抽出鼓轴9d比较容易,可以采用任何装置。
例如,如图72(a)所示可以在鼓轴9d和底框15的轴孔部分15s上设置一道切口9d2,或者使凸缘部分9d3的外径Rb大于底框15轴孔部分15s的外径Ra,即如图72(b)所示的那样,这将使鼓轴9d易于抽出。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可省去切螺纹的费用,由此降低成本。(充电装置)(滑动轴承)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8和19所示,作为调整沿充电辊10的推力方向的力的推力调整装置,将钩型止挡部分10c1与滑动轴承10c制成一体,但本发明并不由这种结构限制。必要的是将推力调整部分与滑动轴承制成一体。
例如,如图73(a)所示,可以整体地模注一道完全覆盖滑动轴承10c一端的墙作为止挡部分10c1,或者是如图73(b)所示在止挡部分10c1的内壁上设一道凸起的筋10c2,这样即可减小充电辊10的端部与止挡部分接触转动时的摩擦阻力。
此外,在前述实施例中,作为一种典型的推力调整装置,是将止挡部分10c1整体地制在旋转支承充电辊10的滑动轴承10c上的,但本发明并不被这种实施例所限定。在为转印辊或类似物设置推力调整装置亦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作为充电装置的结构,在第一实施例中采用了所谓的接触充电法,但是不必言明的是采用这样一种充电方法可以对感光鼓表面进行均匀的充电,即将铝壳或类似的壳靠近钨丝设置并从三面围住钨丝,由加在钨丝上的高电压所产生的正负离子传至感光鼓的表面。
另外,除去上述辊子型之外,接触型充电装置可以为刮板型(充电刮板)、墨滚型、炭黑型、杆型、线型或类似的型。(显影装置)
可以使用各种已知的显影法,如双量磁刷显影法(two-componeut magnetic brush developing method)、暗影显影法或类似方法。(清理装置)(清理刮板)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31和32所示,在顶框14内表面的预定位置上设有肋14j作为消除清理刮板的振动所产生的噪音的装置,该肋以插入的密封件S1靠在刮板支承件13a1上表面上,但本发明不由该实施例所限制。例如,肋14j可以靠在支承刮板13a的刮板支承件13a1的倾斜面,只要这种结构能够消除刮板13a的振动即可。
另外,由氯丁橡胶或类似物制成的冲击吸收件33可以如图75所示夹在刮板支承件13a1和顶框14之间,清理刮板13固定在刮板支承件13a1上,为防止废着色剂泄漏在冲击吸收件33之下设有密封件S1。在本例中所用的冲击吸收件33的厚度比刮板支承件13a1上表面和顶框14内表之间的间隙大0.5mm-1.5mm左右,其纵向尺寸约为150mm-220mm。冲击吸收件33的插入部分使顶框14弯曲约0.5mm-1.0mm。换句话说,冲击吸收件33以足以使顶框14弯曲的力压在刮板支承件13a1上,这样便消除了由清理刮板的附着滑行所产生的振动从而减少传到处理盒之外的噪音。
如图76所示,也可以以插入顶框14的肋14j和刮板支承件13a1之间的形式来设置冲击吸收件33,在本例中所用的冲击吸收件33为厚0.5mm或更少的人造橡胶,并且在处理盒的组装过程中将其压在肋14j和刮板支承件13a1之间,从而使其厚度减至0.3mm左右、硬度为60°左右。这样即可消除由清理刮板13a的附着滑行所产生的频率为几十Hz或更高的轻微振动。其结果是防止产生噪音并形成高质量的图象。
另外,如图77和78所示,设在顶框14预定位置上的肋14j直接与刮板13a相接触。如图77所示的肋14j被设置成基本上与刮板支承件13a1的整个上表面相接触,且图78所示的肋14j被设置成基本上与刮板支承件13a1的整个表面(上面的和倾斜的面)相接触。这种结构增加了通过肋14j从清理刮板13a传至处理盒框上的振动传递速度,但也增加了振动物体本身的质量(处理盒框的质量),这样从清理刮板13a来的振动被分散至整个处理盒框,也就是传至较大的质量上。因而可以减小刮板13a的振动从而减小由振动所产生的噪音。
如图79所示的这样一种结构可以制成在顶框14上设有一个在处理盒纵向上延伸的孔34,其正下方是清理刮板13a(此处亦可设有肋14j),在该装置的主件侧面上的顶盖1b上设有一个支承件35,该件处于预定的位置且在顶盖1b关闭时通过孔34落在刮板支承件13a1的上表面上。这种结构利用支承件35将清理刮板的振动传至整个装置,则被震件本身的质量进一步增加(整个装置的质量)并且从清理刮板来的振动被传至整个增加的质量上,即整个装置的质量上,由此减小刮板13a的振动进而减小由振动产生的噪音。此外为改善接触的紧密程度,可以在刮板支承件13a1和支承件35之间插入薄软的冲击吸收件33,如橡胶片。
参见图80,当将刮板支承件13a1固定地拧在处理盒框上时,不仅可以将倾斜表面两纵向端拧上,亦可将上表面的两纵向端拧上。正如前述实施例,这种结构可以消除由感光鼓9和清理刮板13a之间的摩擦所产生的频率为几十Hz或更高的微振动,从而消除噪音的形成并生成高质量的图象。
对于如图81所示的单件清理装置,通过将刮板支承件13a1拧紧在上表面的中心部位上即可获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可以在顶框14内表面中部设一条肋14j,从而将肋14j压在刮板支承件13a1上时所产生的弹性变形用于挤压刮板支承件13a1的上表面。该肋比顶框14内表面和刮板支承件13a1内表面之间的缝隙稍高并沿处理盒的纵向延伸。利用这种结构,由顶框14的弹性变形将肋14j压在刮板支承件13a1的上表面上,这可阻止清理刮板13a的振动由此减小由振动产生的噪音。
在处理盒纵向的中心部位于底框15的废着色剂贮存仓13c中设置一道分隔墙36即可获得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该分隔墙比废着色剂贮存仓13c的底部和刮板支承件13a1上部之间的缝隙稍高。这样,由于设置这道分隔墙36而使底框15的强度得到改善。
通过实施上述一个或几个实施例,即可阻止在感光鼓9和清理刮板13a之间产生的频率为几十Hz或更高的微振动,在实施该实施例之后,感光鼓9和清理刮板13a的振幅降至0.01μm或更低,该值在测量误差范围之内。这样就消除了由振动产生的噪音并生成高质量图象。而在实施本实施例之前,上述两者之振幅约为4μm-5μm。
就清理感光鼓9上的残余着色剂而言,可以用刮板、毛刷、磁刷或类似物作为清理装置。(顶框底框)
在第一实施例中,基本上将底框15显影侧上的驱动部分模注成盒状,此外为增加框的局部强度设置一些肋。这种方法亦可用于增加顶框底框的其它部分。(遮光罩机构)
在第一实施例中,将遮光罩机构24设计成在处理盒B的安装过程中自动开启并在拉出处理盒B时由扭簧将其自动关闭。因此,当处理盒B处于图象成形装置中时,由弹簧24f将遮光罩机构24沿关闭方向压住,这将沿着将处理盒B从本设备主要组件的处理盒安装空间2提出来的方向对其施压,这是这种设计的优点之一。但在扭簧24f的力太大时,处理盒B的位置就变得不稳定了。因此在遮光罩机构24打开时可以设置用于锁住遮光罩机构24的锁紧机构。
参见图84,在处理盒B的预定位置上设置一个由压缩弹簧39a压缩的杆39b作为锁紧机构,在遮光罩机构全部打开时,该杆与设在遮光罩部分24c中的啮合孔24c2相啮合。利用这种结构,在开启状态下将遮光罩机构24锁住;扭簧24f的力防止处理盒B抬起来。
用图84中的跳起按钮40释放被锁住的遮光罩机构。尤其是本装置主要组件具有跳起按钮40,该钮被压缩弹簧40c沿该主要组件伸出的方向加压。当按下该跳起按钮40时,处于按钮端部的按压凸起部40a推压杆39b使其脱离与啮合孔24c2的啮合,这样便将遮光罩机构从锁紧状态下松开。
跳起按钮40具有一个啮合爪40b。当顶盖1b关闭时,啮合爪40b与顶盖1b上的啮合钩41相啮合,从而将顶盖1b锁在锁紧状态下。另一方面,当按下按钮40时,松开啮合并由设在顶盖1b旋转中心上的扭簧所施加的压力将顶盖1b打开。换句话说,在按下按钮40时,顶盖1b自动打开,同时处理盒B升起,似乎是由弹簧24f的压力使其浮出处理处理盒安装空间2的,这使处理盒B更易于取出。
参见图85-89,在第一实施例中由感光鼓遮光罩所产生的压力可由一种变化结构得出,这种结构完全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下面将参照图85-89对这种变化的结构予以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在图85中所示的处理盒42是被插入设在本装置前面上的插入窗口44而装在成象设备43中的。处理盒42和成像设备43的功能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处理盒42包括一个处理盒主要部件42a和功能如同遮光罩机构的壳42b。
插入窗口44中的处理盒由一个沿锁紧方向传递从弹簧45来的压力的薄板46挡住,将处理盒42插入便打开该薄板46。将处理盒42插入直至其凸缘部分42c基本上与成像设备主要部件的前面平齐为至。进一步推动处理盒主要部件42a,壳42b将其挡住。这样,处理盒主要部件42a的前部便凸出于处理盒42之外。用一个未示出的传感器检测凸出的处理盒主要部件42a,接着与未示出的马达相啮合的齿轮47开始转动。
齿轮47与设在处理盒主要部件42a顶面上的齿条42a1相啮合,通过齿轮47的转动便将部件42a进一步从壳42b中拉出。此时,包含在该主要部件中的感光鼓轴线的延伸轴48与设在成像设备43中的导槽49相啮合,并由该导槽49引导向前。参见图88,在处理盒主要部件42a的后面(图88的左侧)设有一个用于形成电接触的接触件50。在将主要部件42a进一步拉出时,接触件50便与设在成像装置43上的接触销52相接触,接触销52由弹簧51向下压。此时,处理盒主要部件42a承受由接触销52来的向下的压力,这样处理盒主要部件42a的后部便沿着导向槽49稍稍向下垂。
在插入处理盒42时,设在成像装置43侧的轴53凸入壳42b的孔42b1中。压缩弹簧55利用杆54沿凸入孔42b1的方向压缩轴53,侧杆54露到成像设备43之外。在将处理盒主要部件42a进一步拉至一个预定点时,轴53落入设在处理盒主要部件42a的侧面的凹陷42a2中,这样便将其锁在防止由拉伸弹簧42d的力将其拉入壳42b中的位置上。换句话说,在这种锁紧状态中,防止拉力弹簧42d的力将处理盒主要部件移出正常位置,从而使处理盒42在成像装置中的位置稳定。
杆54可绕轴54a枢轴转动,在沿图89中的箭头施加一个力时,便利用拉力弹簧42d的力将轴53推出凹陷42a2,从而将处理盒主要部件42a拉入壳42b中。在拉回时,由于齿轮47和齿条42a1保持啮合,齿轮47便成为一个防止处理盒主要部件42a被猛地拉回壳42b中的阻尼器。
在将处理盒主要部件42a拉入壳42b中之后,如图87所示,该件从成像设备43凸出一预定量从而使其易于拉出。
如上所述,拉力弹簧42d以一个适当的力将处理盒主要部件42a拉入壳42b的措施和锁紧机构最终使取出处理盒42很方便。
另外,利用这种结构,可以通过观察杆54的状况来监视处理盒42的安装情况。尤其是参见图90,当处理盒42没有位于成像设备43中时,杆54便如图90(a)所示;在处理盒42已安装正确且轴53已落入凹陷42a2中时,便如图90(b)所示;在处理盒42于成像设备43中处于不适宜的安装位置时,便如图90(c)所示。因此,可以仅通过从外面观察杆54的位置来确定处理盒的安装状态。(清理刮板端部处的密封)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49所示将高密度聚乙烯密封37粘在密封件S6上或如图50所示将微颗粒硅用作润滑物包覆在密封件S6上,由此构成用作减少感光鼓9的端部和密封件S6之间的摩擦力的装置,密封件S6粘在与清理刮板13a的端部相对应的刮板安装表面15j底部上,但本发明并不由该例所限制。诸如多氟聚乙烯颗粒类的粉末材料也可用作润滑剂38。
作为将颗粒润滑剂38粘在密封件S6上的方法,是在密封件S6和感光鼓9的端部之间的摩擦力相对不太大时便将润滑剂38喷洒在密封件S6上。这是因为在感光鼓9的使用初期,密封件S6的表面是粗糙的且摩擦力大,而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其表面粗糙度下降摩擦力减小。
将颗粒润滑剂38混入挥发性液体中即可使其散入整个密封剂38;这种混合物浸入密封件37;然后液体挥发。这种方法使浸入密封件37中的润滑剂38在感光鼓9和密封件37之间一点一点地露出。这样便可在很长时间内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力,由此避免密封件37被感光鼓拖拽或划伤。(安装感光鼓的方法)
在描述第一实施例时,曾介绍了一种安装感光鼓9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在开始组装处理盒组件时为了将润滑剂38插在感光鼓9和清理刮板13a之间的整个接触表面上,将感光鼓9以相对刮板13a的接触表面成45°以下的γ角的方向插入。这种方法也适于更换组件。
可以想象,处理盒中所用的各零件的寿命是不一样的。假设感光鼓9的使用寿命比清理刮板13a的差,则可以仅更换处理盒主要部件42a来重复利用使过的处理盒。
在更换感光鼓过程中将感光鼓9取下时,残留成像物仍粘在刮板13a的接触表面上,这些残留物便成为上述的润滑剂38。但通常在取下感光鼓9时,这些残留物便分散在感光鼓9的表面和刮板13a的接触表面之间,但粘在刮板13a接触表面上的残留物的量不足以覆盖整个该表面。
因此采用根据本发明的感光鼓安装方法,这样即可在将新的感光鼓9插入处理盒B时使刮板13a上的残留成像物覆盖刮板13a和感光鼓9的整个接触表面。换句话说,残留成像物可以作为润滑剂插在两零件之间。
另外,本发明不仅可以用于如前所示用于单色成像的处理盒,而且也可以用于带有两个或更多成像设备12的用于形成多色(如双色图像、三色图像、全色图像或类似物)图像的处理盒。
前述处理盒B涉及一种处理盒,其中包括一个电子照相的光敏件或图像承载件之类的零件和至少一个处理装置。但除上述实施例之外的许多其它的处理盒的结构也是可以采用的。处理盒B可以是一种可互换的处理盒,其中将图像承载件和充电件装成一体;图像承载件和成像设备装成一体;或者将图像承载件和清理装置装成一体。另外也可以是图像承载件和两个或更多的处理装置装成一体的可互换式的结构。
换句话说,上述处理盒涉及一种用于成像设备的可互换的处理盒,其中包括一个与电子照相光敏件装成一体的呈处理盒状的充电装置、成像设备和清理装置;至少包括与电子照相光敏件装成一体的呈处理盒状的充电装置、成像设备和清理装置中的一个;或者至少包括一个呈处理盒状的与电子照相光敏件装成一体的成像装置。
在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时,选择激光束打印机作为一种成像设备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必由这种选择所限制。不言而喻的是本发明可以用于许多其它的成像设备,如电子照相复印机、传真装置、发光二极管打印机(LED printer)、文字处理机或类似物。
根据上面描述的实施例,用于供给显影偏压的导电件和用于使感光鼓接地的导电件垂直于感光鼓转动方向设置于靠近感光鼓同一纵向端的位置上,而用于向充电装置供给充电偏压的导电件设置于靠近感光鼓的相对侧的位置,此外,显影偏压导电件的接触位置,接地导电件的接触位置和充电导电件的接触位置沿处理盒插入成象设备的主组件的方向不相互重叠,这样就简化了处理盒的供电系统,而电接触器不会对处理盒的安装操作产生影响,并能实现处理盒和成象设备的尺寸减小和成本降低。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确保实现对显影装置施加显影偏压,对充电装置施加充电偏压并使感光鼓接地,因而可产生高质量图象。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确保进行对显影装置施加显影偏压,对充电装置施加充电偏压和感光鼓的接地,因而可确保高质量的图象。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用于供给显影偏压电压的导电件和用于接地的导电件基本上垂直于感光鼓的运动方向设置于靠近感光鼓的同一端部,用于供给充电偏压电压的导电件设置在靠近相对侧的位置。由于这种结构,可减小相互影响。因而,简化了处理盒的供电系统,从而可减小处理盒和成象设备的尺寸并降低其成本。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处理盒和一种成象设备,当将处理盒安装在成象设备的主组件中时可确保与主组件的电气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盒和一种成象设备,其中,减小了驱动传动部分对导电件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盒和一种成象设备,其中可避免对电接触损害的趋势。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盒和一种成象设备,其中,可减小用于显影偏压的导电件和用于充电偏压的导电件之间的布线距离。
尽管上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细节,本申请应覆盖在本发明的目的范围内或下面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各种改型或变化。
Claims (20)
1.一种处理盒(B),它被设置成沿插入方向可拆卸地插入成象设备的主组件中,该处理盒包括:
一个电子成象感光鼓(9);
用于给感光鼓充电的充电装置(10);
用于对感光鼓上形成的潜象显影的显影装置(12),该显影装置沿基本上线性的插入方向设置于感光鼓的后面,所述的插入方向垂直于感光鼓的轴线;
用于将显影偏压电压施加于显影装置的显影偏压触点(18b);
用于使感光鼓接地的接地触点(18a);
用于将充电偏压施加于充电装置的充电偏压触点(18c);
其特征在于显影偏压触点、接地触点和充电偏压触点被设置成相对感光鼓的一个相邻的纵向端露出,并且相对于充电偏压触点、显影偏压触点和接地触点基本上设在感光鼓轴线的径向相对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显影偏压触点和接地触点与显影装置相邻地安装在感光鼓的同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清理感光鼓上的着色剂的清理装置(13)。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清理感光鼓上的着色剂的清理装置(13)。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清理装置安装在感光鼓上与显影装置相对的一侧上。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清理装置安装在感光鼓上与显影装置相对的一侧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充电偏压触点与清理装置相邻地安装在感光鼓的同一侧。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充电偏压触点与清理装置相邻地安装在感光鼓的同一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用于将旋转驱动力传递给感光鼓的驱动侧凸缘齿轮(9c)设在感光鼓上与触点相对的纵向端部附近。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驱动侧凸缘齿轮包括一个斜齿轮(9c1)。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显影偏压触点的一个接触位置、接地触点的一个接触位置和充电偏压触点的一个接触位置在插入方向上不对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显影偏压触点的一个接触位置、接地触点的一个接触位置和充电偏压触点的一个接触位置在插入方向不重叠。
13.如权利要求1-1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显影偏压触点比接地触点离感光鼓更远。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接地触点的暴露面积比所述的显影偏压触点的大。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显影偏压触点暴露部分是一个半球形部分或矩形平行六面体部分。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接地触点的暴露部分是L形。
17.如权利要求1-10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接地触点的暴露部件具有一个靠着感光鼓延伸的部分和一个超过感光鼓的长度延伸的部分。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充电偏压触点的暴露部分是弯曲的。
19.用于在记录材料上成象的成象装置,包括一个主组件(A)和一个处理盒(B),主组件包括:
用于使处理盒在插入方向上插入主组件之中并将处理盒支承于工作位置上的导向装置(2a,2b);和
在处理盒处于工作位置的时候分别与处理盒的显影偏压触点、接地触点和充电偏压触点相接触的主组件显影偏压触销(27b)、主组件接地触销(27a)和主组件充电偏压触销(27c)。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为电子成象复印机、激光打印机或传真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23178/93 | 1993-04-28 | ||
JP123178/1993 | 1993-04-28 | ||
JP12317893A JP3285414B2 (ja) | 1993-04-28 | 1993-04-28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519A CN1098519A (zh) | 1995-02-08 |
CN1058795C true CN1058795C (zh) | 2000-11-22 |
Family
ID=14854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41052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8795C (zh) | 1993-04-28 | 1994-04-28 | 处理盒和成象设备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5867751A (zh) |
EP (1) | EP0622696B1 (zh) |
JP (1) | JP3285414B2 (zh) |
KR (1) | KR0158922B1 (zh) |
CN (1) | CN1058795C (zh) |
CA (1) | CA2121987C (zh) |
DE (1) | DE69412167T2 (zh) |
GB (1) | GB227929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285417B2 (ja) * | 1993-04-28 | 2002-05-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3197112B2 (ja) * | 1993-04-28 | 2001-08-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285413B2 (ja) * | 1993-04-28 | 2002-05-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感光体ドラム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285414B2 (ja) * | 1993-04-28 | 2002-05-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869868B2 (ja) * | 1994-04-27 | 2007-01-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5523828A (en) * | 1994-09-14 | 1996-06-04 | De Kesel; Jan | Seal for a toner cartridge assembly |
CA2160649C (en) | 1994-10-17 | 1999-11-23 | Yoshiya Nomura | Toner container, toner container assembling method,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875203B2 (ja) * | 1995-03-27 | 1999-03-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駆動力伝達部品、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 |
JP3839932B2 (ja) | 1996-09-26 | 2006-11-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及びカップリング |
KR100270672B1 (ko) | 1996-09-26 | 2000-11-01 | 미다라이 후지오 |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전자 사진 화상 형성 장치, 구동력 전달 부재 및 전자 사진 감광 드럼 |
JP4026895B2 (ja) | 1996-09-26 | 2007-12-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3332813B2 (ja) * | 1997-08-01 | 2002-10-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161131A (ja) * | 1997-11-29 | 1999-06-18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697168B2 (ja) | 2001-03-09 | 2005-09-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982212B2 (ja) * | 2001-07-12 | 2007-09-2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現像剤取扱い装置 |
US6731894B2 (en) * | 2002-05-17 | 2004-05-04 | Aetas Technology Inc. | Protective shutter for an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having a replaceable developer cartridge |
US6697594B1 (en) | 2002-09-13 | 2004-02-24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Doctor blade support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4302004A (ja) | 2003-03-31 | 2004-10-28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4387932B2 (ja) * | 2003-12-09 | 2009-12-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387933B2 (ja) | 2003-12-09 | 2009-12-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7373096B1 (en) * | 2003-12-19 | 2008-05-13 | Cartridge Corporation Of America, Inc. | Toner hopper interconnection |
JP2005222035A (ja) * | 2004-01-09 | 2005-08-18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7139507B2 (en) * | 2004-03-22 | 2006-11-21 | Fuji Xerox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ounting and demounting process cartridge |
JP4671094B2 (ja) * | 2004-05-31 | 2011-04-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60165435A1 (en) * | 2005-01-27 | 2006-07-27 | Gcc Ip Pty Ltd | A process cartridge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4865341B2 (ja) * | 2005-02-04 | 2012-02-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794892B2 (ja) * | 2005-04-11 | 2011-10-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KR100930044B1 (ko) † | 2007-03-27 | 2009-12-0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화상형성장치의 현상유닛 |
JP5212693B2 (ja) * | 2008-01-10 | 2013-06-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電子写真感光体、感光体支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4565667B2 (ja) * | 2008-09-29 | 2010-10-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384251B1 (ja) * | 2009-03-11 | 2009-12-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5541685B2 (ja) * | 2010-02-12 | 2014-07-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771797B2 (ja) | 2011-11-29 | 2015-09-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5959924B2 (ja) * | 2012-04-26 | 2016-08-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590534B2 (ja) | 2015-05-29 | 2019-10-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5573092B (zh) * | 2015-12-18 | 2022-03-01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处理盒 |
JP6409798B2 (ja) * | 2016-03-01 | 2018-10-24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帯電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像担持体ユニット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CN109716241B (zh) | 2016-08-26 | 2021-11-09 | 佳能株式会社 | 鼓单元、盒、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和联接部件 |
JP6896562B2 (ja) * | 2016-11-18 | 2021-06-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0228631B2 (en) | 2016-12-15 | 2019-03-12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drum uni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10444665B2 (en) * | 2017-10-03 | 2019-10-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9110184B (zh) * | 2018-09-18 | 2024-04-12 | 深圳市坤兴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全自动充电器贴膜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85436A (en) * | 1974-06-25 | 1976-10-12 |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photographic copying apparatus |
JPS5788461A (en) * | 1980-11-22 | 1982-06-02 | Canon Inc | Picture formation device |
US4591258A (en) * | 1981-12-22 | 1986-05-2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afety means for process kit |
US4575221A (en) * | 1982-05-20 | 1986-03-1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kit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US4540268A (en) * | 1983-04-25 | 1985-09-1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k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uch kit |
GB2180795B (en) * | 1985-09-17 | 1990-08-29 | Canon Kk | Image bearing member and driving mechanism therefor |
FR2587509B1 (fr) * | 1985-09-17 | 1991-01-04 | Canon Kk | Element de support d'image et mecanisme pour etablir une connexion electrique entre cet element et un appareil de formation d'images |
JPS634253A (ja) * | 1986-06-24 | 1988-01-09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トリツジ及びこのカ−トリツジ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S63149669A (ja) * | 1986-12-15 | 1988-06-22 | Canon Inc | 接触帯電方法 |
EP0276910B1 (en) * | 1987-01-09 | 1994-07-2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and multi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
JP2909970B2 (ja) * | 1988-12-19 | 1999-06-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4975743A (en) * | 1989-08-21 | 1990-12-04 | Surti Tyrone N | 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removable drive means |
US5404198A (en) * | 1989-12-15 | 1995-04-0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5623328A (en) * | 1990-04-27 | 1997-04-2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on which process cartridge is mountable |
FR2664713B1 (fr) * | 1990-07-13 | 1994-07-29 | Canon Kk | Cartouche de traitement et appareil de formation d'images l'utilisant. |
US5294960A (en) * | 1990-11-06 | 1994-03-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tachable two-frame process cartridge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3200141B2 (ja) * | 1991-04-08 | 2001-08-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に着脱自在な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US5331373A (en) * | 1992-03-13 | 1994-07-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mountable within it and method for attaching photosensitive drum to process cartridge |
JP3352155B2 (ja) * | 1992-06-30 | 2002-12-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H0675439A (ja) * | 1992-06-30 | 1994-03-18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320102B2 (ja) * | 1992-06-30 | 2002-09-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259985B2 (ja) * | 1992-09-04 | 2002-02-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5414492A (en) * | 1993-03-11 | 1995-05-0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ircuit board cover guiding recording medium |
JPH06314001A (ja) * | 1993-04-28 | 1994-11-08 | Canon Inc | ギア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285414B2 (ja) * | 1993-04-28 | 2002-05-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236124B2 (ja) * | 1993-04-28 | 2001-12-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トナーテープ取り付け方法 |
JPH06317954A (ja) * | 1993-04-28 | 1994-11-15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の組み立て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外装カバーの取り付け方法 |
JPH06317960A (ja) * | 1993-04-28 | 1994-11-15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320144B2 (ja) * | 1993-04-28 | 2002-09-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DE69321944T2 (de) * | 1993-05-20 | 1999-04-29 | Canon K.K., Tokio/Tokyo | Eine Prozesskassette |
JPH09218910A (ja) * | 1996-02-08 | 1997-08-19 | Toshiba Corp | マーキング読み取り方法及び装置 |
-
1993
- 1993-04-28 JP JP12317893A patent/JP328541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4
- 1994-04-22 CA CA002121987A patent/CA2121987C/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4-04-27 KR KR1019940008921A patent/KR0158922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4-04-27 EP EP94303039A patent/EP0622696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4-04-27 GB GB9408368A patent/GB2279297B/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4-04-27 DE DE69412167T patent/DE69412167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4-04-28 CN CN94105241A patent/CN105879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7
- 1997-09-24 US US08/936,799 patent/US5867751A/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69412167T2 (de) | 1999-05-20 |
EP0622696A2 (en) | 1994-11-02 |
EP0622696A3 (en) | 1995-12-06 |
GB9408368D0 (en) | 1994-06-15 |
GB2279297A (en) | 1995-01-04 |
JP3285414B2 (ja) | 2002-05-27 |
KR0158922B1 (ko) | 1999-03-20 |
JPH06317961A (ja) | 1994-11-15 |
CN1098519A (zh) | 1995-02-08 |
EP0622696B1 (en) | 1998-08-05 |
CA2121987A1 (en) | 1994-10-29 |
GB2279297B (en) | 1997-04-02 |
US5867751A (en) | 1999-02-02 |
CA2121987C (en) | 2001-01-30 |
DE69412167D1 (de) | 1998-09-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8795C (zh) | 处理盒和成象设备 | |
CN1071037C (zh) | 感光鼓处理盒和成象设备 | |
CN1057621C (zh) | 处理盒、成象设备和成象系统 | |
CN1057618C (zh) | 安装片件的方法 | |
CN1049983C (zh) | 刮板、刮板粘接方法、清理机构、处理盒和成象设备 | |
CN1058794C (zh) | 光敏鼓、处理盒、成象装置及成象设备 | |
CN1122884C (zh) | 处理暗盒及装配该处理暗盒的方法以及成象设备 | |
CN1158582C (zh) | 处理盒的再生方法 | |
CN1222847C (zh) | 处理盒的再制造方法 | |
CN1149449C (zh) | 处理盒的再生方法 | |
CN1139847C (zh) | 总成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
CN1092351C (zh) | 处理暗盒、装配处理暗盒的方法和成象设备 | |
CN1049987C (zh) | 可安装处理盒的成象系统 | |
CN1140851C (zh) | 轴承部件、总成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
CN1054441C (zh) | 把圆柱构件与啮合构件连接的方法、圆柱构件、制版机芯及成象设备 | |
CN1459673A (zh) | 信息存储介质、单元、处理盒、显影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
CN1145083C (zh) | 成象盒的再生方法 | |
CN1731297A (zh) | 一种导引构件、包含该导引构件的显影剂盒和处理盒 | |
CN1268994C (zh) | 处理盒的再制作方法 | |
CN1074144C (zh) | 处理盒再生方法,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105340C (zh) | 处理暗盒及装配处理暗盒的方法 | |
CN1049986C (zh) | 处理暗盒及装有该处理暗盒的成象系统 | |
CN1049984C (zh) | 处理盒、装置有该处理盒的成象系统和用于装配清洁装置的方法 | |
CN1051160C (zh) | 处理暗盒、装配处理暗盒的方法和成象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01122 Termination date: 20130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