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144C - 处理盒再生方法,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处理盒再生方法,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4144C CN1074144C CN 94107267 CN94107267A CN1074144C CN 1074144 C CN1074144 C CN 1074144C CN 94107267 CN94107267 CN 94107267 CN 94107267 A CN94107267 A CN 94107267A CN 1074144 C CN1074144 C CN 1074144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andle box
- photosensitive drums
- colorant
- contact
- se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987—Remanufacturing, i.e. reusing or recycling parts of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到成象设备中的处理盒的再生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所述成象总成拆开成一第一框架和一第二框架;去掉残留在开口周围的由用于密封开口的覆盖件所留下的残留物;安装一新的覆盖件以密封开口;然后向所述显影剂容纳部分供应新的显影剂;将所述第一和第二框架可拆卸地接合。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处理盒的再生方法或再循环使用的方法,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处理盒可以可拆卸地装入该图像形成装置中。
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例如激光打印机,LED打印机,电子照像复印机、传真机以及文字处理机。
在图像成形装置例如打印机中,使一均匀充电的感光鼓有选择地曝光从而形成一潜像,通过施加着色剂使该潜像呈现出来形成着色剂图像,然后再将其转印到记录材料。在这种装置中,各种部件的维修操作须由有专业知识的服务人员来进行,因此对于用户来说是很不方便的。
鉴于上述原因,制造商们已将感光鼓,充电器,显影装置以及清除装置等做成一体构成一成象总成。在这种情况下,由用户将成像总成装入图像形成装置的主机中,即可完成着色剂的填加,以及例如当图像携带件使用寿命到期时部件的更换,从而方便了维修操作(对于有成像总成的系统)。美国专利3,985,436号,4,500,195号,4,540,268,4,627,701号等公开了这种处理盒。
由于处理盒的发明,用户自己可以通过更换处理盒而进行维护,此外,处理盒也提供了着色剂。从而改进了复印机、打印机等的操作性能。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处理盒的再生方法,一种处理盒以及一种成象设备,通过该方法使处理盒再生,从而有效地利用资源。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简便的处理盒再生方法,结构简单的处理盒以及成象设备。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出一种处理盒的再生方法,以便有效地利用资源,同时减小环境污染。
上述目的由以下措施实施: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卸式安装于成像设备上的处理盒的再制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将所述的处理盒(B)拆卸成一个第一框架和一个第二框架,所述的第一框架具有一个用于容纳显影剂(t)的显影剂容纳部分,所述的第二框架具有一个电子照相感光鼓,和一个显影剂承载件,用于承载由所述容纳显影剂的部分向电子感光件输送的显影剂以便将所述的电子感光件上形成的潜像显影,因而露出所述第一框架上的一个孔口,使所述显影剂可以从所述第一框架移至第二框架;
通过与一个浸有溶剂的材料摩擦来除去曾用于密封孔口并依然存留在孔口附近的覆盖件残留物,其中,所述的覆盖件具有一个用于密封孔口的密封部分和一个延伸部分,拉动延伸部分可使所述密封部分被撕掉从而打开孔口,而其一部分却依然留在孔口周围,所述残留物是密封部分的一部分;
安装一个新的覆盖件以密封孔;然后,
向所述显影剂容纳部分提供新的显影剂;然后,
将所述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接合在一起。
根据本发明,材料是碎纱或海棉。溶剂是乙醇。乙醇是异丙基醇,甲醇或乙醇。为了密封孔口,用粘接材料将新的覆盖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框架上。为了密封孔口,用热熔接将新的覆盖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框架上。新的覆盖件是一种将其打开便可露出孔口的剥离式条带。新的覆盖件是一种将其打开便可露出孔口的撕开条带。所述的第一框架具有一个用于给所述电子照相件充电的充电辊,所述的第二框架具有一个用做所述显影剂承载件的显影剂辊和一个用于从电子照相件上除去显影剂的清理刮板。所述的电子照相件呈鼓型。所述的残留物是树脂材料。所述的树脂材料是聚乙烯树脂,乙烯醋酸树脂或单体树脂。
参阅下列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描述,可对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本发明的特征以及优点有更清晰的了解。
图1为一种典型的成象设备的激光打印机的横截面图,其中示出其包括一处理盒的通常的结构;
图2为激光打印机的轴测视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处理盒的横截面图;
图4为处理盒的斜视外视图;
图5为从底部侧视的处理盒的轴测视图;
图6为分成顶框和底框的处理盒的横截面图;
图7为底框的轴测视图;
图8为顶框的轴测视图;
图9为感光鼓的横截面图;
图10描绘出与感光鼓的一个端部相连的凸缘齿轮部;
图11为感光鼓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的斜视图;
图12为感光鼓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的斜视图;
图13为感光鼓的端部的部分被切去的视图,表示一个包括一不带分支臂的感光鼓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的实施例;
图14为包括不带分支臂的感光鼓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的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15为靠近感光鼓轴区域的放大的斜视图;
图16为描绘将感光鼓轴从框中抽出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17为充电辊和邻近的主要部件的放大的侧视图;
图18为一充电辊及邻近的主要部件的放大的前视图;
图19为充电辊轴承的斜视图;
图20为沿图3中A-A线的处理盒的横截面图;
图21为沿图3中B-B线的处理盒的横截面图;
图22描绘出感光鼓和显影筒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压迫显影筒的方法;
图23(a)和23(b)分别为沿图2中AA-AA和BB-BB线的横截面图;
图24显示出通常的显影筒轴承如何滑动;
图25显示出显影筒和筒轴承之间的连接;
图26为一接收片的尖端波形的斜视图;
图27显示出让接收片通过的方法;
图28显示出让接收片通过的方法;
图29为接收片的斜视图;
图30显示出让接收片通过的方法;
图31显示出一清理刮板支承件和一设置在顶部框架上的凸棱之间的接触状态;
图32显示出一清理刮板支承件和一设置在顶框上的凸棱之间的接触状态;
图33为着色剂的平均直径的正常分布曲线;
图34示出刮板切入量和刮板设定角度;
图35为说明测量刮板接触压力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36为表示刮板压力和着色剂的平均颗粒直径之间关系的表格;
图37为底框的内部平面视图;
图38为顶框的内部平面视图;
图39显示出如何用底框的底表面引导一记录介质;
图40为遮光罩机构的斜视图;
图41为处理盒的外部侧视图;
图42为处理盒的外部仰视图;
图43(a)和43(b)分别为遮光罩轴保持件的平面视图和斜视图;
图44为处理盒的外部俯视图;
图45表示最后如何将感光鼓组装起来;
图46表示着色剂粘到显影筒的端部;
图47表示显影筒安装表面的模制形状;
图48为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图,其中显影刮板和清理刮板已经被粘住;
图49为位于清理刮板端部的密封件的平面视图;
图50表示位于清理刮板端部的密封件和感光鼓之间的关系;
图51表示在位于清理刮板端部的密封件上涂上润滑剂的情形;
图52为位于显影刮板端部的密封件的平面视图;
图53表示位于显影刮板一端的密封件的形状;
图54为表示出当感光鼓装配在框中时引导件安装位置的示意图;
图55为位于刮板支承件一端的感光鼓引导件的横截面图;
图56示意地描绘出润滑剂位于清理刮板和感光鼓之间的接触表面的情形;
图57表示如何将感光鼓轴承和显影筒轴承安装到框上;
图58表示一张具有撕条的覆膜如何粘在着色剂储存开口上;
图59为粘贴在将撕条从其中拉出的区域的密封件的放大的截面图;
图60(a)和60(b)分别为处理盒装配的装运流程的示意图和处理盒卸装-清理流程的简图
图61表示如何将处理盒安装在成象设备中;
图62表示如何将处理盒安装在成象设备中;
图63表示如何将处理盒安装在成象设备中;
图64表示如何将处理盒安装在成象设备中;
图65表示处理盒在成象设备中的位置状态;
图66为与感光鼓相连的齿轮和电触点的位置图;
图67表示施加在处理盒上的力;
图68表示绕处理盒侧边上的伸出部的转矩;
图69表示当一顶盖打开时处理盒的状态;
图70表示如何将顶和底框分离;
图71为安装到感光鼓一端上的凸缘齿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平面视图和截面图;
图72为根据本发明的鼓轴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73为根据本发明的滑动轴承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轴测图;
图74为根据本发明的滑动轴承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轴测图;
图75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清理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76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清理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77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清理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78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清理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79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清理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80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清理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81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清理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82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清理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83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清理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84表示包括将遮光罩机构锁在打开状态的锁紧机构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85为一个成象设备的轴测图,该成象设备包括基于遮光罩机构的施压结构的另一种实施例和一个用于这种装置的处理盒;
图86为一个成象设备的轴测图,该成象设备包括基于遮光罩机构的施压结构的另一种实施例和一个用于这种装置的处理盒;
图87为基于遮光罩机构的施压结构的另一种实施例的平面视图和侧视图,显示出将处理盒安装到成象设备中的初始阶段;
图88为基于遮光罩机构的施压结构的另一种实施例,显示出处理盒主组件已被拉出壳体的阶段;
图89为基于遮光罩机构的施压结构的另一种实施例的锁紧杠杆机构的平面视图;
图90显示出在基于遮光罩机构的施压结构的另一实施例中锁紧杠杆的位置。
图91表示没有覆盖膜的着色剂仓开口。
图92是一截面图,表示撕条和覆盖膜的叠层结构。
图93表示清除着色剂仓开口附近的残余覆盖膜的情形。
图94表示将撕条或覆盖膜重新安装到开口上的情形。
图95也表示将撕条或覆盖膜重新安装到开口上的情形。
图96表示向着色剂仓或容器中填加着色剂。
图97表示在装入处理盒时,通过处理盒的前下部上的一接合部分放下转印辊的情形。
图98是用于封闭开口的一框架安装部分和一覆盖件的分组透视图。
实施例1
参照附图,下面更具体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和包括这种处理盒的成象设备。(对处理盒和包括处理盒的成象设备的一般描述)
首先,对成象设备的总体结构进行描述。图1为显示了其一般结构的包括处理盒的激光打印机的横截面视图。图2为这样一种激光打印机的轴测视图。
参见图1,该成象设备A包括一可更换的处理盒B,该处理盒位于设备主组件1中的处理盒安装空间2中。处理盒B包括一个载象件和至少一个处理装置。在设备主组件1中,于其上部设有一光学系统,而一盒4置于位于底部的处理盒安装空间1a中。光学系统3将载有由外部设备或类似设备提供的图象信息的光束投射于处理盒B中的载象件上,盒4中盛有记录介质。盒4中的记录介质由记录介质输送装置5一页一页地分放。在设备主组件1中还设置有一转印装置6,使其朝向安装好的处理盒B的载象件。传送装置将形成于载象件上并由显影剂(以下称为着色剂)显影的图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不转换装置6的相对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一固象装置7,它用于固定已传印到记录介质上的着色剂图象。固定有着色剂图象的记录介质由输送装置与输出至一位于设备的上部的输出盘8中。(成象设备)
下面将按照光学系统3,记录介质输送装置,转印装置6和固象装置7的顺序描述成象设备的结构。(光学系统)
光学系统将载有由外部设备或类似设备提供的图象信息的光束投射到载象件上。如图1所示,光学系统包括一个扫描器3e和一个镜子3f,它们均位于设备主组件1中,其中扫描器3e包括-激光二极管3a,一折射镜3b,一扫描器电机3c和一成象透镜3d。
当外部设备(例如计算机或文字处理器)发出一图象信号时,激光二极管发出响应图象信号的光,发出的光以成象光束的形式投射到由扫描器电机3c带动高速旋转的折射镜3b上。被多边形镜3b反射的成象光束穿过成象透镜3d并由镜子3f反射到载象件上,使载象件的表面有选择地曝光。其结果,在载象件上形成一个根据图象信息的潜在图象。
在本实施例中,扫描器3e略微向上倾斜,从而使穿过成象透镜3d的光束略微朝上地射向镜子3f。作为激光束投射装置的扫描器3e上设有一个激光遮光罩3g它处于关闭位置(图1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和打开位置(图中用实线表示的位置),在关闭位置上,遮光罩挡住激光束通道,以防止激光束的不小心的泄露,而在打开位置上,它从关闭位置撤回,因此当扫描器工作时,它不会挡住激光束通道。(记录介质输送装置)
记录介质输入装置5将盒4中的记录介质一页一页地输送至成象位置,并穿过固象装置7输送至输出盘8。盒4的放置使其基本上延伸过设备主组件1的底部的整个长度。可用手柄4a沿箭头a所示方向从设备主组件1前侧将盒4从设备主组件1的成象总成安装空间1a中拉出或推回去。盒4包括一个承载盘4c,它由弹簧4d以绕轴4b枢轴转动的方式向上压。当将记录介质安装在该承载盘4c上时,记录介质的相对于其输送方向的前端与分页爪4e接触。
当将盒4安装好之后,盒4中的记录介质从顶部一页一页地分开并由一转动拾取辊5a输出盒4。输出盒4的记录介质被进一步输送过第一反转页通道而被输送至成象位置,该第一反转页通道包括一反转辊5b,一引导件5c,辊5d及类似装置。然而,将记录介质送入由位于成象位置的载象件和转印辊6形成的压力辊隙中。在该压力辊隙中,已形成于载象件表面的着色剂图象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已接收了着色剂图象的记录介质由一覆盖引导件5e引导并输送至固定装置7,在此将着色剂图象固定在记录介质上。在通过固象装置后,记录介质由中转辊5f输送至第二弓形反转通道5g。当通过该第二反转通道时,记录介质再一次反转并由一对辊5h和5i从输出开8a输出到位于扫描器3e和安装好的处理盒B之上的输出盘8中。
本实施例中的记录介质输送通道具有由第一和第二反转通道构成的所谓S形。这种布置不仅可减少设备所占用的空间,而且以正常的数字顺序将记录介质收集在输出盘8中,使有图象的面朝下。(转印装置)
转印装置6在成象位置将形成于载象件上的着色剂图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印装置6包括一个转印辊6。转印辊6将记录介质压到已安装的处理盒B的载象件上。当将记录介质压在载象件上时,在转印辊6上施加一极性与着色剂图象的相反的电压,从而将载象件上的着色剂图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转印辊6由一轴承6a支承,该轴承6a由一弹簧6b加压,从而将转换辊6压在载象件上°在转印辊6的相对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设有一个引导件6c,当记录介质进入载象件和转印辊6之间的辊隙中时,该引导件稳定记录介质,同时保护转印辊6的表面以防止着色剂散开。穿过载象件和转印辊6之间的辊隙之后,沿相对于水平方向成一大约20°角的向下的方向输送记录介质,从而可确保将其与载象件分开。(固象装置)
固象装置7用于固定由向转印辊6施加电压而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着色剂图象,其结构如图1所示。在该固象装置7中,序号7a为一槽形耐热膜片引导件,其横截面基本上为半圆形。该引导件的下侧表面上设置一平片形的大致沿纵向中心线延伸的低热容陶瓷加热器7b。此外,环绕引导件7a松驰地安装一由耐热树脂制成的圆柱形(无端)薄膜片7c。该薄膜片包括三层:一层大约50μm厚的聚酰亚胺基膜,一大约4μm厚的底层和一大约10μm厚的氟涂层。基膜层材料具有高的拉伸强度并且其厚度足以承受作用于膜片上的应力或磨损。该底层聚四氟乙烯(PTFE),PFA和碳的混合物构成,因而它是导电的。
在引导件7a的下侧还设置有一个与陶瓷加热器7d接触的压力辊7d,并由弹簧(图中未示出)提供恒定的压力,而膜片7c置于它们之间,换句话说,陶瓷加热器7b和压力辊7d形成一固象辊隙,而膜片7c置于其中。压力辊7d包括一金属芯和软的硅橡胶,而硅橡胶的圆周表面上涂有氟。
当充电时陶瓷加热器7b产生热量,并由中央控制部分的温度控制系统控制保持一预定的固定温度。压力辊7d以预定的圆周速度沿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逆时针旋转。当压力辊7d被驱动而转动时,在辊7d和膜片7c之间的摩擦力作用下,圆柱形膜片7c以预定的圆周速度沿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绕膜片引导件7a顺时针转动而通过固象辊隙,并保持与陶瓷加热器7b的向下的表面紧密接触和在其上滑动。
经过图象转换处理后,将记录介质送至固象装置7并于此由一入口引导件7f引导进入在温控陶瓷加热器7b和压力辊7d之间形成的固象辊隙中。在固象辊隙中,将记录介质送入被驱动转动的圆柱形膜片7c和压力辊7d之间,并以与膜片层叠的方式和膜片一起穿过辊隙,同时隔着膜片7c紧压在陶瓷加热器7b的朝向下的表面上。
当穿过图象辊隙时,记录介质上的未固定的着色剂图象通过膜片7c而接受来自陶瓷加热器7b的热量,从而将着色剂图象热固在记录介质上。通过固象辊隙之后,记录介质与转动膜片7c的表面分离,由出口引导件7g引导,进而由中转辊5f输送,通过第二反转片通道5g,并由输出辊对5b和5i输出到输出盘8中。(处理盒)
接下来,对安装在成象设备A中的处理盒B的各部分的结构进行描述。图3为表示处理盒结构的剖视图。图4为处理盒的倾斜的外部视图。图5为底部朝上的处理盒的轴测视图。图6为分开成顶部和底部的处理盒的剖视图。图7为处理盒底半部分的轴测内视图。图8为处理盒的顶半部分的轴测内视图。
该处理盒B包括一载象件和至少一个处理装置。对于处理装置,例如有一个为载象件表面充电的充电装置,一个用于在图象载像件上形成着色剂图象的显影装置,一个用于从图象件上清理掉残余着色剂的清理装置等。如图1和3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处理盒B包括一个用作载象件的电子照相感光鼓9,一个充电元件10,一个包含着色剂(显影剂)的显影装置12,和一个清理件13,其中感光鼓9由处理装置的其它部分所围绕。这些处理装置整体包容在由顶和底框14和15构成的壳体中,从而形成一可更换的处理盒。处理盒可装入设备主组件1中或从中取出。
如图6和8所示,在顶框14中包容有充电装置10,曝光装置11和显影装置12的着色剂贮存仓。如图6和7所示,在底框15中包容有感光鼓9,显影装置12的显影筒和清理装置13。下面按照感光鼓9,充电装置10,曝光装置11,显影装置12和清理装置13的顺序详细描述处理盒的各部分的结构。(滤光鼓)<感光鼓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的感光鼓9的外径为24mm,并包括一大约0.8mm厚的圆柱形铝片制成的导电基件9a,和一涂在导电基件9a的圆周表面上作为光敏层的有机半导体(OPC)。在从一图中未示出的驱动电机传输到固定于感光鼓P一端的凸缘齿轮上的驱动力的作用下,感光鼓9转动以进行成象操作,其中鼓9的另一端是开口的。鼓9的开口端由支承件16的轴承16a支承。<凸缘齿轮>
凸缘齿轮包括两个齿轮,一位于外侧的斜齿轮9c1和一位于内侧的正齿轮。相对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将凸缘齿轮固定在感光鼓9的左端(驱动侧)。该凸缘齿轮9c由塑料整体注塑而成。
至于凸缘齿轮9c的材料,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具有滑动性质的聚醛树脂,但也可使用普遍的聚醛树脂或氟化聚醛树脂。
关于凸缘齿轮9c,位于外侧的斜齿轮9c1和位于内侧的正齿轮9c2具有不同的直径,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外测的斜齿轮9c1的直径比内侧的正齿轮9c2的要大。而且,斜齿轮9c1比正齿轮9c2宽且具有较多的齿。因此,即使在凸缘齿轮9c上作用一重载,也能可靠地传送从主组件来的驱动力从而以使感光鼓9转动,并且通过传递一大的驱动力而使与该齿轮9c啮合的齿轮稳定地转动。
正齿轮9c2可与一设置于主组件中的齿轮啮合以传递驱动力而使转印辊转动。
下面给出典型的齿轮参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例子。
(1)斜齿轮9c1的外直径(Z1):约28.9mm
(2)正齿轮9c2的外直径(Z2):约26.1mm
(3)斜齿轮9c1的齿宽(Z3):约7.7mm
(4)正齿轮9c2的齿宽(Z4):约4.3mm
(5)斜齿轮9c1的齿数(Z5):33
(6)正齿轮9c2的齿数(Z6):30
(7)斜齿轮9c1的模数(Z7):0.8
(8)正齿轮9c2的模数(Z8):0.8
(9)螺旋角和斜齿轮9c1的方向:正14.6°。
如上所述,凸缘齿轮9c包括并排设置的两个齿轮9c1和9c2并且是由塑料注塑而成,齿底下面是空的。因而,凸缘齿轮9c承受径向力的能力较弱的,故在传递驱动力时易于在施加于其上的载荷作用下变形。
因此,为了防止这种变形,在凸缘齿轮9c的中空部9c3中压配有加强件9c4。加强件9c4最好在外圆周以及内圆周压装入中空部9c3。根据本申请发明人进行的一次试验,过盈度最好在0-50μm的范围内。这是因为当压配条件大于上述范围时,易产生齿顶圆直径膨胀或类似问题,而低于上述范围则不能有效地增加齿轮的强度。
试验证明在凸缘齿轮9c的中空部9c3中压装入加强件9c4可消除齿距不规则性,这种不规则性反映在相应于鼓齿轮(凸缘齿轮9c)的节距的图象中。
接下来,关于将凸缘齿轮9c固定到感光鼓9上的方法,通过用一种特殊的工具将位于部分9a1(两个位置)的感光鼓9a的边缘翻到凸缘齿轮9c的槽9c5中而使感光鼓9与凸缘齿轮9c相连。在本实施例中,翻边在两个位置上进行但并不限定两个位置。最关键的是两个部件必须相互牢牢地固定以克服施加在凸缘齿轮9c上的载荷。采用这种固定方法,现有技术中的使用粘接剂的不可靠的固定方法可被这种更可靠的机械固定方法取代。<鼓的接地>
参见图9,本实施例的感光鼓9通过使一导电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与鼓9的内圆周表面相接触而接地。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在上部内表面及相对于凸缘齿轮9c连接处的一端与感光鼓9接触。
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由例如不锈钢弹簧材料,磷青铜弹簧材料等的导电材料构成,并在鼓9非驱动侧可转动地支承感光鼓9的支承件16相连。下面根据图11更具体地描述其结构,穿过基部18a1切出孔18a2以绕设置于支承件16上的凸台压配合。基部延伸成两个臂18a3,在各臂端部设置有一半球形突起物。这些突起位于其臂的不同位置上并朝向图11的后侧伸出。
当支承件16安装在感光鼓9上时,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的突起18a4在臂18a3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压在感光鼓9的内表面上。如果感光鼓9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接触点(本实施例中为两个),则可提高接地的可靠性,而且,将半球形突起18a4作为实际的触点能进一步稳定感光鼓9和触点18a之间的接触。
在上述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中,臂18a3的长度相同,而只是半球形突起18a4的位置不同,但如图12所示,臂18a3的长度亦可改变。这种设置使半圆形突起18a4和感光鼓9之间的触点在圆周方向相互移动,因而,即使当在鼓9的内表面上沿鼓9的纵向延伸有小的缺陷或类似东西,也不会发生两个半球形突起18a4同时位于缺陷上的情形。其结果,感光鼓9可更加可靠地接地。然而,在后一种设置中,臂的长度的不同引起两臂18a3之间变形量的不同,从而使突起18a4与感光鼓9的内表面接触的两个触点之间的接触压力不同,但通过使臂18a3的弯曲角度不同可以很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具有两条臂18a3,但臂的数量可为三条或更多,或如图13和14所示,只要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能够可靠地与光敏鼓9接触,也可只设一条臂(无分支)。此外,也可使用没有如上所述的半球形突起的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
当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与感光鼓9的内表面的接触压力太弱时,半球形突起18a4由于感光鼓内表面的微小的凸凹不平而可能脱离与其的接触,并可能引起由于臂18a3的振动而产生噪音。为了防止这种接触不良和振动噪音,必须增加接触压力,但除非合适地增加接触压力,在长时间操作成象设备时,半球形突起18a4将刮伤鼓的内表面。然后当半球形突起18a4位于如此产生的刮痕上时,将产生振动,这将产生接触失效或振动噪音。
考虑到这些因素,感光鼓9的内表面和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之间的接触压力最好设在10-200g范围内,根据本申请发明人进行的一个试验,当接触压力为10g或更小时,感光鼓9转动时将发生接触失效,并产生干扰其它电子设备的电磁波,而当在接触压力为200g或更大的条件下长时间使用成象设备,会在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滑动的地方将感光鼓9的内表面划伤,当感光鼓9转动时可能引起强烈的噪音或接触失效。
由于感光鼓9内表面的条件,存在不能完全有除噪音或类似情况发生的情形。然而,通过在鼓的内表面的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滑过的区域上涂上导电润滑油,可更可靠地防止刮擦或接触失效。
至于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与感光鼓9的内表面的接触位置,最好如图3所示位于鼓9内表面的上侧(与转印辊6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当驱动感光鼓9时,便施加一个朝向转印辊6的力,该力使感光鼓朝向转印辊6移动一相应于磨损量的距离。因此,通过使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与鼓的内表面上侧接触可使两部件之间的接触更加牢靠。<鼓轴>
参见图9,感光鼓9在驱动侧由一金属鼓轴9d可转动地支承,在其非驱动侧由支承件16的轴承16a可转动地支承。接下来参见图15,鼓轴9d压装入在包容感光鼓9的底框15中开的轴孔15s中,其过盈量不大于47μm。然而,将鼓轴插入固定于感光鼓9的端部的凸缘齿轮9c的轴孔中,从而可转动地支承鼓P。通过将鼓轴9d压装入底框15的轴孔15s中,可不用机械螺钉将鼓轴9d固定于底框15上而支承鼓9。因此,这种设置具有这样的优点,即它不会使底框15由于开有用于固定鼓轴的过大的机械螺钉孔而无法循环使用,而且,可降低鼓轴9d的磨损从而可使感光鼓9更平滑地转动以产生更精确的图象,即高质量图象。
在鼓轴9d的一个端表面(暴露于处理盒B之外的表面)上钻有一个螺孔9d1,这使得在再循环过程中当将处理盒B分开时更易于取下压装入的鼓轴9d。鼓轴9d的材料可以为金属或塑料。具有内螺纹的螺孔9d1平行于轴9d的方向而钻出并基本上位于轴9d端面的中心。
下面参照图16介绍一种将鼓轴9d从底框15中拔出的例子。其中用于拔出鼓轴9d的工具19包括一轴杆19a,其外径大约为4毫米,一外径大约为40毫米,厚度大约为10毫米的压铁19b,以及一外径大约为10毫米的档块19a2。轴杆19a的一端19a1制有螺纹,该轴杆穿过压铁19b上的中心孔,而轴杆19a的另一端与档块19a2固定在一起。通过将工具19的螺纹端19a1拧入紧配合于底框中的鼓轴9d上的螺纹孔9d1中,然后拉动压铁19b若干次,使其顶在挡块19a2上从而拉拽轴杆19a,就可很容易地将鼓轴9d从底框15中拔出。螺纹部分19a1制成阳螺纹,从而使其可拧入制有阴螺纹的螺纹孔9d1中。
在该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螺纹孔是针对在拆卸处理盒以便对其循环使用时,在紧配合于盒框架上的孔中的鼓轴上制出的螺纹孔而进行描述的。然而这种孔并不仅局限于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它也可用于其它的紧配合构件上,从而使它们在需要时可很容易地被拔出。(充电装置)<充电装置的结构>
充电装置用于使感光鼓9的表面带电,在这一实施例中,使用了所谓的接触式充电法,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149669/1988中所描述的那种。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在顶框14中由滑动轴承10c可转动地支撑一个充电辊10。该充电辊10包括一金属制辊轴10b(用钢、铝合金(SUS)或其它类似材料制成的导电金属芯杆),一覆盖在辊轴10b上的弹性橡胶层(用EPDM、NBR或类似材料制成),以及一覆盖在弹性橡胶层上的渗碳人造橡胶层,或者该充电辊包括一金属辊轴10b和一层包在辊轴10b上的渗碳发泡人造橡胶层。
可转动地支承充电辊10的辊轴10b的滑动轴承10c以这样的方式被保持在滑动轴承导向钳14n中,即滑动轴承10c可向感光鼓9(见图17(b))的方向略微滑动,但不会掉出(见图17(a))。此外,可转动地支承辊轴10b的滑动轴承10c被一弹簧10a压向感光鼓9,从而使充电辊10与感光鼓9的表面保持接触。<充电辊的滑动距离>
如前所述,充电辊10与感光鼓9保持接触,从而当感光鼓9转动时,充电辊10也随之转动。当感光鼓9被来自图中未示出的一驱动电机的旋转力驱动时,感光鼓9被移向转送辊。换句话说,感光鼓9略微向远离充电辊10的方向位移。更具体地说,感光鼓9在非驱动一侧的位移量要大于驱动侧的,尽管该距离非常小。当上述情况发生时,充电辊10沿径向向感光鼓9的滑移量有时不能与感光鼓9的位移量同步。从而会使感光鼓9与充电辊10分离。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允许充电辊10在径向向感光鼓9滑移的距离设定的比原有装置中的要大。此外,允许充电辊10在径向上的滑移量在充电辊纵向左右侧分别不同设定;更具体地说,在非驱动侧(供电侧)的滑动轴承10c的滑动距离设定的要大于驱动侧(不供电侧)的。参照附图17,在该实施例中,充电辊10的每一滑动轴承10c的滑动距离β在非驱动侧设定为大约1.5毫米,而在驱动侧为大约1毫米。此外,在该实施例中,驱动侧或非驱动侧上的每一滑动轴承10c的滑移量β通过改变,即缩短滑动轴承中点到抵靠面10c3的距离来设定。换言之,当把充电辊10安装到顶框14上时,充电辊10在垂直于其纵向轴线方向上(径向)的允许位移量在充电辊10的两侧分别不同。<滑动轴承>
充电辊10与感光鼓9或多或少地相互成角度布置,这是由于在相关构件中,包括例如用于容纳二者的顶框中有公差。因此,当感光鼓转动时。随感光鼓9转动的充电辊10受到沿轴向的推力作用,使其被推向一侧;这样辊轴10b有时会抵靠在顶框14的一侧,使抵靠部分由于摩擦而受刮伤或擦伤。再者,在移动成象总成时,由于振动或其它原因,充电辊10的辊轴10b会抵靠在顶框14的侧壁上,有时会将抵靠部分划伤。当这些事故发生后,充电辊10的辊轴10b偶尔会挂在刮伤或划伤部位上,使充电辊10和感光鼓9脱离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有缺陷的图像。另外,被刮伤或划伤的处理盒框也不能再循环使用。
因此,为了简化用于消除处理盒框在制造和再循环使用中缺陷的工艺,在用于可转动地支承辊轴10b的滑动轴承10c上与其整体形成一推力控制机构,而不是设置在顶框14上所述机构用于控制沿起电辊10轴向的推力。换言之,如图18和19所示,在每一滑动轴承10c上与其整体形成一如同按键状的档板10c1来作为推力控制机构。在这一实施例中,靠接电一侧(图19(b)的滑动轴承10c用含有大量填充碳的导电树脂材料制成,而靠非接电一侧(图19(a)的滑动轴承用非导电材料、例如聚甲醛(POM)材料制成。
此外,为了防止滑动导向钳14n和滑动轴承在处理盒跌落,或类似的情形中受损,而且导向钳14n和轴承10c在轴向12所受的推力作用要大于当感光鼓9被驱动时对充电辊10的作用,在滑动轴承10c的轴向外侧设置从顶框14上向下伸出的悬垂构件14P。
现在,将充电辊10组装到顶框14中所需做的就是,首先将滑动轴承10c装到滑动轴承导向钳14n中,并使弹簧10a位于二者之间,然后将充电辊10的辊轴10b装入滑动轴承10c中。当该顶框14与底框15组合在一起后,充电辊10就压在了感光鼓9上,如图3所示。<施加在充电辊上的电压>
在图像成形过程中,充电辊10随感光鼓9的转动而转动、通过向起电辊10施加一振荡电压而使感光鼓9的表面均匀充电,该振荡电压是由叠加在直流电压上的一交流电压构成的。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施加在充电辊上的电压,所施加的电压可以是一纯直流电压,但为了使感光鼓9均匀充电,最好施加一由叠加在一直流电压上的交流电压构成的振荡电压。更为可取的是,向充电辊10施加这样一种振荡电压可增加充电均匀性,该振荡电压由叠加在一直流电压上的这样一种交流电压构成:该交流电压具比充电开始的电压值的两倍还大的峰间电压值,而开始充电的电压是一纯直流电压(见日本专利公开号149669/1988)。这里的振荡电压表示这样一种电压,其电压值随时间周期性地变化,其峰间电压值最好大于充电开始电压值的两倍,而感光鼓的表面开始充电时被施加的是一纯直流电压。电压波形并不局限于正弦波,它也可以是矩形波,三角形波或脉冲波形。然而从充电噪声的角度讲,不合高频分量的正弦波最为可取。所述的振荡电压也可以包括这样一种电压。它具有通过周期性地开关-直流电源形成的矩形波;或者类似的电压。
<连接充电辊的电源通路>
下面将描述与充电辊10相连的电路,参见图18,导电的充电偏压接触片18c的一端部分18c1压在装置装有主板的一侧上的充电偏压接触销上,而接触片的另一端与弹簧10a相连。弹簧10a与可转动地支承辊轴10b的一端(接电路侧)的滑动轴承10c相接触。这样,电源可通过由上述方式建立的电路从装置的主板通到充电辊10。
如前所述,位于充电辊10的接电一侧的滑动轴承10c由含大量填充碳的导电性树脂材料制成;因此,充电偏压可通过上述电路可靠地施加。(曝光装置)
曝光装置11使已被充电辊10均匀充电的感光鼓9的表面曝光于来自光学系统3的光束下。如图1至3所示,顶框14上带有一开口11a,它可使被镜面3f反射向激光束射在感光鼓9上。(显影装置)
参见图3,用磁性着色剂来形成着色剂图象的显影装置12带有一用于贮存着色剂的着色剂(贮存)仓12a,着色剂贮存仓12a中设置一个输出着色剂的着色剂输出机构12b。当一显影筒12d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旋转时,从着色剂贮存仓12a输出的色剂在该显影筒12d的表面上形成一薄层着色剂,所述的显影筒12d中装有一具有多个磁极的辊子状磁铁。当在显影筒12d上形成一着色剂层时,着色剂由于着色剂和显影筒12a以及显影刮板12e之间的摩擦而导致磨擦充电,由此在感光鼓9上显现出静电潜影。用于控制着色剂层厚度的显影刮板12e安装到底框15上,从而使刮板以预定的压力向下压在显影筒12d的表面上。<显影刮板>
就显影刮板的结构来说,它是从弹性体材料,例如聚氨酯或硅橡胶上切出一板状刮板,然后将其粘贴到一金属板制成的支承构件12e1上而构成的。支承构件12e1通过一螺钉12e2固定到底框15的一安装部位上,并精确定位使显影刮板以预定的压力刮擦显影筒。<着色剂输出机构>
参见图3,随着臂12b2绕轴12b3前后摆动,并由此使与臂12b2相连的输出构件12b1沿着色剂贮存仓12a的底面按箭头b所示的方向前后移动,磁性着色剂输出机构12b即可输出着色剂。
输出构件12b1、臂12b2和轴12b3由聚丙烯(PP),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高强度聚苯乙烯(HIPS)或类似材料制成,而臂12b2与轴12b3形成为一整体。
输出构件12b1是一截面大至为三角形的杆状构件,它沿平行于感光鼓9旋转轴线的方向延伸。几个输出构件12b1相互连接形成一整体部件,从而可刮扫着色剂贮存仓12a的整个底面。
轴12b3与一对臂12b2构成一整体,每个臂12b2均从轴12b3向下伸出,并分别在沿轴12b3的纵向方向距着色剂贮存仓12a的相应侧壁一定距离处与轴12b3连接(见图20)。该实施例中,臂12b2与着色剂贮存仓12a的相应侧壁的距离小于15毫米。从而着色剂贮存仓12a中的着色剂不会积聚在侧壁与臂12b2之间的狭窄空间中。此外,当着色剂贮存仓中装满着色剂时,着色剂对着色剂输出构件12b1或臂12b2的阻力很大,有时该阻力会使轴12b3扭曲,但缩短臂12b2之间的距离可减小轴12b3的这种扭曲。
臂12b2绕轴12b3的轴线摆动,轴12b3的一端穿过着色剂贮存仓12a的侧壁,并与一被可转动地支承着的传力构件17相连,轴12b3的另一端被着色剂贮存仓12a中的一U形槽12a1的底部可转动地支承,该另一端同时被盖板构件12f上的一肋12f2压住而不能脱离U形槽(见图20)。传力构件17具有一定的结构,从而当成象总成B装入成象设备A中时,构件17可与一传动装置啮合以便传递驱动力。驱动力通过传力构件17传递到轴12b3上,从而使臂12b2绕轴12b3的轴线按预定角度摆动。该传力构件17将在以后进行描述。
在输出构件12b1上沿其纵长方向相互间隔一定距离处设置了一对凸台12b4,而臂12b2上分别制有一长孔12b5,使凸台12b4分别可转动地与长孔12b5啮合即可将输出构件12b1与臂12b2相连。尽管图未示出,上述结构也可以是这样一种情形,即输出构件与臂作成一整体,它们的连接点可以弯曲,且阻力很小。
在上面所述的结构中,当臂12b2在成像过程中以预定的角度摆动时,输出构件12b1在着色剂贮存仓12a的底面上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往复移动,如图3中实线和虚线所示,这样就使贮存在着色剂贮存仓12a底部的着色剂向显影筒12d移动。同时由于输出构件12b1的截面大至为三角形,墨粉在移动时如同被输出构件12b1的倾斜面轻轻刮动。
因此,磁性着色剂即不会由于过多的移动而积聚在显影筒12a附近,也不会由于移动不够而显出供应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在显影筒表面上形成的着色剂层就不易变化。<盖板构件>
着色剂贮存仓12a的上部开口被一焊接在该开口上的一盖板构件12f封闭。如图3所示,在盖板构件12f的顶板的内表面上设置有朝下突出物12f1。该朝下的突出物12f1的底端与着色剂贮存仓12a的底面之间的距离要大于着色剂输出构件12b1的三角截面的高度。因此,当输出构件12b1被抬离着色剂贮存仓12a的底面时,其升起的距离受到朝下的突出物12f1的控制。于是输出构件12b1只能在着色剂贮存仓12a的底面与朝下的突出物12f1之间上下浮动,而不能被过度抬离着色剂贮存仓底面。<驱动力传递机构>
下面将描述将驱动力传递到着色剂输出机构12b的驱动力传递机构。
图20是图3所示处理盒B的一截面图,表示图3的A-A截面。图21也是处理盒的一截面图,表示图20的B-B截面。
参见图20,作为着色剂输出机构12b转轴的轴12b3的一端穿过顶框14上的着色剂贮存仓12a的侧壁并与被可转动地支承着的传力构件17相连。传力构件17是由树脂材料例如光滑性很好的聚甲醛(POM)或聚酰胺制成的,该传力构件17以所谓卡合的方式安装在顶框14上。从而可自由地绕轴12b3的旋转轴线转动。
就图21所示的驱转力传递机构来说,感光鼓9一端上的凸缘齿轮9c的斜齿轮9c1与显影筒12d的齿轮12g啮合;齿轮12g与带有一凸台20a的摆动齿轮20啮合;该凸台20a与摆动齿轮12g制为一整体,并设置在摆动齿轮20的一侧面上,且以一预定距离相对摆动齿轮20的旋转中心偏心;凸台20a与传力构件17的臂17a上开出的一长孔啮合。上述结构形成后,当凸缘齿轮9c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转动时,就通过齿轮12g带动摆动齿轮20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旋转,从而通过摆动齿轮20上的凸台20a带动传力构件17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前后摆动,由此将驱动力传递到与传力构件17相连的轴12b3,以便驱动着色剂输出构件12b。<摆动齿轮的定位>
摆动齿轮20的旋转轴线的定位取决于摆动齿轮20的轴20b是如何装入在底框15的肋15P上形成的U形槽中。因此,改善摆动齿轮20与齿轮12g之间啮合的精确性所需做的就是提高底框15的制造精度。摆动齿轮20的轴20b的上侧被一凹形导向件14i压住,而该导向件14i设置在顶框14上的一通孔的下方,该通孔用于可转动地支承所述的传力构件17。从而当顶框14和底框15组装在一起后,摆动齿轮20就被可转动地支承且其位置也就确定了。采用这样一种结构就无需专门为可转动地支承摆动齿轮20而开一通孔,因而也就保证了总成框架的强度。<显影筒>
下面将描述在其上形成着色剂层的显影筒12d,显影筒12d与感光鼓9相互并排设置,二者间距很小(大约200-300μm)。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确保二者之间的这一间隙,在显影筒12d上装设了一外径比显影筒12d直径大的接触环12d1,该接触环靠近显影筒12d的端部,位于所形成的着色剂层区域的外侧,因此接触环12d1在感光鼓上所形成的潜像外侧与感光鼓接触。
下面将描述感光鼓9与显影筒12d之间的位置关系。图22是一表示感光鼓9与显影筒12d之间位置关系以及向显影筒施加压力的一方法的纵剖面图。图23(a)是一沿图22中AA-AA所取的横截面图,而图23(b)是一沿图22中BB-BB线所取的横截面图。
如图22所示,在其上形成着色剂层的显影筒12d与感光鼓9相互并排设置,二者间有一微小间距(大约200-400μm)。同时,感光鼓9的一端被一鼓轴9d可转动地支承着,鼓轴9d紧配合于在底框15上形成的一轴孔15s中,并插入装在感光鼓9一端上的凸缘齿轮9c的轴孔中,感光鼓9间另一端被支承构件16的轴承16a可转动地支承着,该支承构件16固定在同一底框15上。显影筒12d上装有一接触环12d1,环的厚度大于前述间隙。且分别了靠近显影筒12d的两端,位于所形成的着色剂层区域的外侧,从而接触环在感光鼓上所形成的潜像外侧与鼓接触。
显影筒12d被靠近其各自轴端的轴承12h和12i可转动地支在,其中轴承12h在一侧(非驱动侧)相对轴向位于着色剂层形成区域的外侧,但在接触环的内侧,而另一侧的轴承12i则位于着色剂层形成区域以及接触环12d1二者的外侧。这些轴承12h和12i是这样安装在底框15中,即它们可沿图1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略微滑动。轴承12h和12i上有凸台,在该凸台和底框15的壁面之间装设有压簧12j,以产生将显影筒12d压向感光鼓9的压力。利用上述结构,接触环12a1可与感光鼓9保持接触,以便可靠地维持显影筒12d与感光鼓9之间的间距,同时驱动力也可被可靠地传递到显影筒12d的齿轮12g,该齿轮12g与凸缘齿轮9c和斜齿轮9c1啮合。<显影筒的滑动量>
参见图24,下面将描述轴承12h和12i的滑动方向。首先描述显影筒驱动侧的情形,位于设备主组件一侧的电机将驱动力传递到凸缘齿轮9c的斜齿轮9c1,接着从斜齿轮9c1传递到齿轮12g,工作压力的作用方向偏离斜齿轮9c1和齿轮12g节圆的切线方向一定角度(本实施中大约为20度)。因此如图24所示,工作压力的作用方向如箭头P所示(其中θ约等于20度)。在如前所述的结构中,工作压力P可分为二个分力Ps和Ph,它们分别平行和垂直于轴承12h的滑动方向。当滑动轴承12h沿平行于连接感光鼓9和显影筒12d的旋转中心的直线的方向滑动时,分力Ps平行于滑动方向且指向离开感光鼓9的方向,如图24所示。因此,感光鼓9和显影筒12d之间的间隙会由于凸缘齿轮9c的斜齿轮9c1和齿轮12g之间的工作压力而轻易改变,从而显影筒12d上的着色剂就有可能不能顺利地转移到感光鼓9上。这也许就是引起显影操作不良的原因。
由于上述原因,在本实施例中,就要考虑如何将驱动力从凸缘齿轮9c的斜齿轮9c1传递到齿轮12g上,如图23(a)所示,位于显影筒12d驱动侧(即安装齿轮12g的一侧)的轴承12i可沿箭头Q所示的方向滑动。换句话说,由凸缘齿轮9c的斜齿轮9c1和齿轮12g之间的工作压力P所指方向与驱动侧轴承12i的滑动方向(箭头Q所示)所形成的夹角ψ设定为略大于90°(在本实施例中为92°)。采用这一结构,可将工作压力P的水平分力Ps降低到基本为零,在本实施例中,分力Ps迫使显影筒12d略微移向感光鼓9。在这种情况下,由压缩弹簧12j施加在显影筒12d上的压力会增加一定量值a,以使感光鼓9和显影筒12d之间的间距保持恒定,从而进行良好的显影操作。
下面将描述显影筒12d的非驱动侧(即未装齿轮12g的一侧)上的轴承12h的滑动方向。与驱动侧不同的是非驱动侧不受外力作用,因此,轴承12h的滑动方向大至平行于感光鼓9与显影筒12d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连接直线,如图23(b)所示。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当显影筒12d被直接压在感光鼓9上时,感光鼓9与显影筒12d之间的位置关系由于显影筒12d在驱动侧和非驱动侧之间的受压方向不同而保持在良好状态,从而可进行良好的显影操作。
另外,驱动侧轴承12i的滑动方向也可如非驱动侧的轴承那样,即大至平行于感光鼓9和显影筒12d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连接直线。具体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在驱动侧凸缘齿轮9c和齿轮12g之间的工作压力P的分力Ps迫使显影筒12d将离感光鼓9,所需做的就是将驱动侧的压缩弹簧12j的压力相对非驱动侧的增加等于分力Ps的一个量值,从而压迫显影筒以抵销分力Ps。换言之,当按P2=P1+Ps这一等式来选择弹簧12j的弹力时,就可使显影筒12d总是保持在良好的受压状态,以保证显影筒12d与感光鼓9之间具有合适的间距,其中P1为压缩弹簧12j在非驱动侧施加在显影筒12d上的压力,而P2为压缩弹簧12j在驱动侧施加在显影筒12d上的压力。<显影筒轴承的止动凸台>
在显影筒12d驱动侧的轴承12i的上部设有一止动凸台12i1,它用于防止轴承12i滑落,从而当显影筒12d安装到装置中之后、凸台12i1可防止显影筒12d被弹簧12j压出其安装位置。这是因为如前面所述,压缩弹簧12j的作用力方向不同于轴承12i的滑动方向,当显影筒12d被安装到位后,压缩弹簧12j的压力会产生一个在图23中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力矩,因此凸台12i1设在轴承12i的上部就是为了抵销这一力矩。<驱动构件侧的框架强度>
当驱动力传递到齿轮12g上时,齿轮12g受到一向下的作用力(如图23(a)中箭头P所示)该作用力通过显影筒轴承12i作用到底框15上,这样底框15在驱动件一侧就有变形的可能。在这一实施例中设置了下述结构以消除底框15的这种变形。
首先,底框15如图2所示,其用于支承感光鼓9的鼓轴9d的侧壁和用于支承显影筒驱动侧的侧壁模制成一个构件、底框15上容纳驱动构件的部分形成一大至为箱形的结构(如图7右侧所示),从而可分散底框15的驱动构件上所受的力。第二,将框架部分模制成一类似箱形的结构,并如图21所示在其底面设置大量肋15P可增加框架部分的强度,所述的底面即所述的向下作用力的受力面。第三,将轴承12i相对轴承12h与另一侧壁的距离来说更靠近底框5的相应侧壁设置,这样也可减小上述通过轴承12i作用在底框15上的向下作用力的影响。
采用以上所述的结构安排,可以增强底框15上容纳驱动构件的部分的强度,特别是与驱动机构12的驱动侧相对应部分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同时使用了以上所述的三种方法,但应当理解的是每个所述的方法分别单独使用时也是很有效的。<显影筒齿轮与显影筒的连接>
下面将描述将显影筒齿轮12g连接到显影筒12d上的方法。图25示意性地表示出显影筒12d和显影筒齿轮12g是如何连接的。参看图25(a)、一筒凸缘12k与圆筒状显影筒12d的一端(驱动侧)通过粘接,卷边压接,紧配合等方式固定连接。该筒凸缘12k包括三个直径不同的(阶梯)部分;一其外径小于接触环12d1的开口12d2内径的部分12k1;一其外径小于部分12k1的外径并由显影筒轴承12i可转动地支承着的部分12k2,以及一装入显影筒齿轮12g内并带有凸台和凹槽的安装部分12k3。
筒凸缘12k的部分12k1的长度要大于接触环12d1的开口12d2的厚度;因此即使显影筒12d受轴向推力作用后,显影筒轴承12i也不会刮擦到接触环12d1。被显影筒轴承12i可转动地支承着的筒边缘12k的部分12k2的直径大约为6至8毫米。
插入齿轮12g中的带有凸台和凹槽的安装部分12k3的外径小于部分12k2的外径,从而在二者之间形成一台肩,该安装部分包括两个不同的部分,即凹槽部分12k5,它的周边外径较小,为4至5毫米,和具有周边外径比凹槽部分要大的凸台部分12k4,凸台部分12k4从凹槽部分12k5上凸出。凸台部分的凸伸高度大约为0.7毫米,其宽度大约为2毫米,凸台部分12k4的周边D与凹槽部分12k5的周边d同心。筒凸缘12k和显影筒齿轮12可调节地安装在一起(H-js安装),其中安装部分12k3的凹槽部分12k5用于对中和紧固;因此在安装部分12k3的凸台部分12k4处就留在间隙。另外,显影筒齿轮12g上制有与筒凸缘12k的部分12k3啮合的安装孔12g2以及凸起部12g1,从而装入显影筒齿轮12g中的筒凸缘12k的部分12k3的长度就大于齿轮的齿宽度。使齿轮12g可传递较大的驱动力。
就制造筒凸缘12k的材料来说,可使用铝合金,或例如聚甲醛,(POM),聚丁烯-对苯二甲酸酯(PBT),聚酰胺(PA)等类似的塑料材料制成。制造显影筒齿轮12g的材料可选用例如聚甲醛,(POM),聚丁烯-对苯二甲醇酯(PBT),聚酰胺(PA),氟化聚碳酸酯(PC)等塑料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显影筒齿轮12g的筒凸缘12k的部分12k3上有两个凸台部分,但是设置三个或四个凸台部分也会取得同样的效果。特别是当用塑料来注塑制造筒齿轮12g时,采用四个凹槽部分可使厚度更加均匀;因此也可较容易地提高制造精度。此外,筒凸缘12k插入显影筒齿轮12g中后,二者之间的接触在安装部分12k3的凹槽部分12k5处可以调整,但是也可在凸台部分12k4处调整接触,而在凹槽部分12k5处留有间隙。(清理机构)<清理机构的结构>
清理机构13用于在感光鼓9上的着色剂图像通过转印机构6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后去除残留的着色剂。参见图3,该清理机构13包括一用于刮掉感光鼓9上的残留着色剂的清理刮板13a,一用于铲走刮下的着色剂的收集板13b,该收集板13b设置在刮板13a的下方且与感光鼓9的表面接触,以及一用于贮存被铲走的废着色剂的废弃着色剂贮存仓13c。<收集板>
下面将描述收集板13b是如何安装的。该收集板13b用一双面胶带粘贴在废弃着色剂贮存仓13c中的一安装面13d上。但是,废弃着色剂贮存仓13c是由树脂制成的底框15和顶框14形成的,其安装面13d不一定很平。因此,当把双面胶带13e粘贴到安装面3d上,然后再简单地将收集板13b粘贴到双面胶带13e后,收集板13b的边缘(与感光鼓9接触的边缘)有时会偏离感光鼓9的表面,如图中标号U所示。由于收集板13b的边缘出现波浪形U,使收集板13b不能与感光鼓9的表面紧密接触,从而不能可靠地将被清理刮板13a刮下的着色剂铲走。
为了避免产生波浪形U,人们自然会想到在收集板13b的边缘施加张力。换句话说,可采取下列措施来防止波浪形U的产生,在粘贴收集板13b时,用一工具21将位于废弃着色剂贮存仓底部的安装面13d向下拉使其弹性变形,当收集板13b粘贴妥当后就松开工具21,从而当安装面13d由于其自身材料弹性而复位时就在收集板13b的边缘产生了张力。
然而,由于近年来成像总成B越做越小,收集板13b的安装面13d也变小了。因此,当将安装面13d向下弯粘贴收集板13b时,收集板13b的两底端13b1向下伸出安装面13d,如图27(a)所示。当收集板13b向下伸出安装面13d时,伸出的边角有可能会挂住记录介质。
另外,当弯下安装面13d粘贴收集板13b时,双面胶带13e会从收集板13b的底边露出。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粘贴工具22来将收集板13b压贴到双面胶带13e上时,胶带13e的伸出部分会粘在工具22上,如图27(b)所示,此时若移走工具22,就会将双面胶带13e从安装面13d上撕下,因而也就不能将收集板13b安装妥当。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收集板13b底边的形状做成与安装面13d被工具21向下拉而弯曲时的形状大至相同,如图28(a)所示。换言之,收集板13b的纵向中间部分的宽度要比端部大。采用这种设计,被弯曲后的双面胶带13c就不会从收集板13b的底边露出。此外,当停止拉动工具21以使安装面13d复位,并由此在收集板13b的上边缘形成张力时,收集板13b的底边也不会从安装面13d的底部伸出。因此就可避免了前述的收集板13b的不适当安装或者记录介质被收集板13b挂住。
此外,当考虑到简化收集板13b的制做工艺,安装工具的寿命等等时,收集板13b的底边最好应当是直边。因此,可采用如图29所示的直边形状,使收集板13b在纵向中间宽度更大,其形状与弯曲的收集板13d底边形状大至相应。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弯曲安装面13d以粘贴收集板13b,用施加拉力的工具21拉动安装面13d,然而为了安装收集板13b,也可用加压工具23压迫安装面13d使其弯曲,采用加压弯曲法时,加压工具23压在与安装面13d整体成形且位于废弃着色剂贮存仓13c中的隔板13c1上部,如图30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收集板的安装面13d在废弃着色剂贮存仓13c的底部上,但是采用下述结构也可获得相同的效果,即把收集板13b粘贴在一曲金属材料制成的构件的一安装面上,该构件的材料不同于制造废弃着色剂贮存仓13c的材料,然后将该金属板构件组装到废弃着色剂贮存仓13c中。<清理刮板>
参看图3,清理刮板13a用例如聚氨酯橡胶的弹性材料制成(日本工业标准硬度60至75度),刮板13a整体固定在一用金属板制成的支承构件13a1上,该金属板可以是一种冷轧钢板。固定有清理刮板13a的支承构件13a1然后用螺钉或类似物安装到底框15的清理刮板安装面上,感光鼓9也安装到底框15上。底框15的清理刮板安装面要准确成形,从而当带有清理刮板13a的支承构件13a1安装到其上时,清理刮板的边缘部分以准确的预定接触压力压在感光鼓9上。
因为一开始在处理盒B的充电辊10上施加了一充电偏压,即如前所述由在一直流电压上叠加一交流电压产生的电压,这一交流成分(峰间值差不多2000伏)会在感光鼓9上产生极微小的振动。感光鼓9上的这一极微小的振动会导致清理刮板13a产生所谓的粘滑,从而使其振动,由粘滑导致清理刮板13a的振动如果较大,该较大的振动会通过带有清理刮板13a的支承构件13a1传递的底框15,然后又传递到顶框14,从而在有些时候产生噪音。
因此在本实施中,如图31和32所示,在顶框14中预定位置处设置了肋14j,以此作为降低清理刮板13a的振动所产生的噪音,该肋14j与带有清理刮板13a的支承构件13a1的上表面顶靠在一起。此外,为了防止废弃着色剂从废弃着色剂贮存仓13c漏出,在肋14j上粘贴一由发泡人造橡胶或类似特制成的密封构件S1,该密封构件S1被压在肋14j和支承构件13a1之间。密封构件S1的弹性与肋14j相互配合,抑制了清理刮板13a的振动,从而避免了由前述振动产生的噪音。从以上描述可清楚地理解到,清理刮板13a的支承构件13a1被夹在顶框14和底框15之间,其间还设有密封构件S1。换句话说,成像总成B以下述方式组装,通过用螺钉将支承构件13a1安装到底框15上而将清理刮板安装到底框上,然后将顶框14与底框15组合到一起,使支承构件13a1被压在顶框14和底框15之间。
至于肋14j,其高度被选样离开肋14j所支靠的支承件13a1和顶框14内表面之间的“O”间隙。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肋14j没消除到板13a的纵向对中,其长度LR制成大约180mm或更多。于是,来自清理刮板13a的反作用力使顶框14弯曲大约0.5mm-1.0mm,但这个问题能通过将这种弯曲设计的顶框14的形状而轻易地解决。<着色剂平均直径和刮板接触压力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对图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逐渐减少着色剂直径以满足这一需要。过去,使用平均颗粒直径大约9μm的着色剂,但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平均颗粒直径大约7μm的着色剂。图33中的正态分布曲线代表了这种着色剂的颗粒尺寸分布。从图33中明显可见,着色剂颗粒尺寸越减少,较小的着色剂颗粒数量越大。所以,清理刮板13a与感光鼓9的接触压力必须与着色剂颗粒细度成比例增加;否则,清理刮板13a使着色剂滑出,可能引起所谓的清理失效。另外,由清理刮板13a滑出的着色剂可能粘附在感光鼓9表面,被充电辊10压实,并熔合在筒表面,或易于粘附在充电辊10上,而导致充电不当。
所以,在本实施例中,清理刮板13a与感光鼓9的接触压力随着色剂颗粒减少而增加。下面,将描述测量清理刮板13a接触压力的方法和本发明申请人进行的耐久性试验的结果,其中,通过在正常条件下变化刮板压力和着色剂颗粒直径,制作5000个拷贝,而分析清理性能,充电性能和感光鼓状态。
首先,参见图34,描述清理刮板13a相对于感光鼓9的侵入量λ和设置角ψ。刮板侵入量λ是指清理刮板13a端部硬挤入感光鼓9而本身不变形的一个假设量,而接近角ψ是指在清理刮板13a端部和感光鼓9之间接触点处由消除刮板13a和感光鼓9切线形成的角度。
根据上面给出的限定,下面参照图35描述测量刮板接触压力的方法。首先,将清理刮板13a切成1cm宽的件并设置在刮板座57上,一电机56使刮板座57在箭头方向运动,其中,使清理装置13的这片在大约20°~25°范围中选定的一预定角度ψ范围内与一载荷传感器38接触,然后,使刮板座57向载荷传感器58运动至一个相当于所需侵入量λ的一个量,由一放大器59放大载荷传感器测量到的值,并由一电压表60读出。然后,读出的电压通过事先准备好的每单位电压线性载荷的代换转换成每厘米的线性载荷。如此获得的值就是刮板的接触压力。
本发明申请人使用前述的刮板接触压力测量装置进行了一个耐久性试验,其中,通过在正态条件下变化刮板接触压力和着色剂颗粒直径制作5,000个拷贝分析清理特性,充电特性和感光鼓状态,该结果示于图36中。在试验中,为了稳定充电性能将一个大约1千伏的直流(DC)电压和一个2千伏的交流(AC)电压的重合电压加到充电辊上。至于显影系统,是一个使用单元件磁性着色剂的反向显影。在试验中所提到的反向显影是指一显影过程,其中,通过与潜象电压有同样电荷极性的着色剂使潜象显影。在此实施例中,具有负极的潜象形成在载象件表面,该载象件由已被充分负极性的接触充电装置充电,潜象由已被充为相同负极性的着色剂显影。处理速度大约20mm/sec至160mm/sec。
参见图36,试验No.1代表一种先有的组合,其中,刮板接触压力是15gf/cm,所用的感光鼓的着色剂平均颗粒直径为9μm。如同预料的那样,因为清理性能足够,所以充电性能和感光鼓状态是良好的。
在试验No.2中,刮板接触压力是15fg/cm,所用着色剂平均颗粒直径为7μm。在制作了大约1,000个拷贝后开始出现清理失效,然后,在制作了大约一千几百个拷贝之后,开始出现充电失效。另外,由于加到充电辊10上的重合电压所产生的振动使由清理刮板13a滑动的着色剂被压实和熔合在筒表面。
在试验No.3中,刮板接触压力增加到20fg/cm,所用的着色剂平均颗粒直径为7μm。如前所述由刮板滑动的着色剂的量减少了,但清理特性不足。所以,由清理刮板13a滑动的着色剂在与感光鼓9接触的一侧上聚积在清理装置13表面;在2,000个拷贝之后,当装置开动时,由于刮板端变形,聚积的着色剂被感光鼓9带走。被带走的着色剂粘附在充电辊10上,引起充电失效。然而,当连续制作几个拷贝时,粘附在充电辊10上的着色剂逐渐被去掉,充电特性恢复。
在试验No.4中,刮板接触压力保持在20fg/cm,所用的着色剂平均颗粒直径为4μm。其结果基本与试验No.3一致。
在试验No.5中,刮板接触压力增加至25fg/cm,所用着色剂平均颗粒直径为7μm。滑出的着色剂量几乎没有,所以,在与感光鼓9接触的一侧几乎没有粘附在清理装置13上的着色剂。在制作了5,000个拷贝的耐久试验范围中,当装置起动时,清理装置13不使着色剂滑动,也不发生所谓的清理失效,所以,清理性能,充电性能和感光鼓状态是良好的。
在试验No.6和7中,刮板接触压力保持在25fg/cm,所用的着色剂颗粒平均直径分别是5μm和4μm。其结果与试验No.5相同,其中,清理性能,充电性能和感光鼓状态是良好的。
在试验No.8和10中,当使用的着色剂的平均颗粒直径为7μm时,测量刮板接触压力的上限。当刮板接触压力时60gf/cm时,没有关于图象的问题,但当刮板接触压力是65gf/cm时,筒卷向留有明显的裂痕,在大约4,000个拷贝之后,由于筒表面出现条纹而在图象中形成裂痕。
在试验Nos.9和11中,在使用平均颗粒直径为4μm的着色剂时测量刮板接触压力的上限。结果与试验Nos.8和10相同,其中在刮板接触压力为60gf/cm时没有涉及图象的问题。但在刮板接触压力为65gf/cm时,感光鼓表面明显划伤,大约在第4000个拷贝之后,由于在感光鼓表面出现条纹而使图象出现裂纹。
根据上面给出的结果,使用平均颗粒直径7μm或更小的着色剂,必须将刮板接触压力调至至少20gf/cm或更高,并且为了更可靠地防止清理失效从而制出满意的图象,最好将刮板接触压力调到25gf/cm至60gf/cm的范围之中。考虑到上限和下限,最好将刮板接触压力调整到大约36gf/cm。所以,在本实施例中,将弹性清理刮板13a以这种方式装在底框15上,以致当平均颗粒直径是在4μm至7μm范围中时,清除刮板13a与感光筒9接触,其刮板接触压力在25gf/cm至60gf/cm范围内。<顶和底框>
下面描述构成处理盒外壳的顶和底框。参见图6,在底框15一侧,除了感光鼓9,还设有构成显影装置12的显影筒12d,显影板12e,和清理装置13。另一方面,在顶框14一侧,设有构成显影装置12的充电辊10,着色剂贮存仓12a,和着色剂送进机构12b。
参见图8和38,为了将顶和底框14和15组合在一起,在顶框14上以大致相等间隔整体地制成4对爪14。参见图7和37,底框15上设有与底框制成一体的用于与爪14a相啮合的孔15a和15b。所以,当将爪14a用力装入啮合孔15a和15b时,便将顶和底框14和15连接。爪14a和啮合孔15a弹性啮合,并且需要时可以分开。另外,为了确保连接,如图7和37所示,在底框15两纵向端部有爪15c和啮合孔15d,并且如图8和38所示在顶框14纵向两端设有与啮合孔15d和15e相啮合的啮合孔。再参见图7和37,向着底框15纵向两端设有定位突起15m,感光鼓9相邻于突起设置。当连接顶框14时,突起15m穿过顶框14上切出的通孔14g并向外伸出,如图4所示。
当构成处理盒B的各种元件被分别组装到如前所述的顶和底框14和15中时,需要相对于感光鼓9特别定位的元件,例如显影筒12,显影板12e,清理刮板13a和类似件设置在同一框侧(在本实施例中为底框15),由此,各元件能准确地定位,同时简化了处理盒B的组装步骤。
另外,如图7和37所示,本实施例的底框15具有相邻于其一个边缘设置的啮合凹部15h,并且顶框14具有相邻于其一个边缘设置的啮合突起14h,其大约在爪14a间隔的中点处与凹部15h相啮合。
另外,该实施例底框15具有一对啮合凹部15e,一个啮合突起15f1,和一个啮合凹部15f2,如图7和37所示这些结构靠近框的角落设置,并且顶框14具有一对啮合突起14d,一个啮合凹部14e1,和一啮合突起14e2,如图8和38所示这些结构靠近框14各对应角部设置,以便与一对啮合凹部15e,啮合突起15f1和啮合突起15f2啮合。相邻于啮合凹部15f2具有一啮合孔15f3;相邻于啮合突起14e2具有一与啮合孔15f3相啮合的啮合爪14e3。
所以,当将上、下架14和15装在一起时,啮合突起14h,14d,14e2和15f1分别与啮合凹部15h,15e,15f2和14e1相啮合,另外,啮合爪14e3与啮合孔15f3相啮合。因此,既使有一个扭力作用于其上时,顶和底架14和15之间的牢固结合也不致相互移动。
啮合突起、啮合凹部、啮合爪和啮合孔也可设在与上面所述不同的位置,只要它们能定位从而对施加在上、下架14和15上的扭力形成一种阻力。
参见图6,顶框14具有一遮光罩机构24,当处理盒B位于成象设备外面时,其保护感光鼓9免受外部光线,灰尘或类似物的影响。下面将描述遮光罩机构24的结构细节。
底框15的底面作为一导向件以传送记录介质。这时,将对作为传送记录介质的导向件的底框15底面作更详细的描述。
参见图39,处于感光鼓9和传送辊之间辊隙N上游侧的底框15底面导向部分15h相对于辊隙N处切线N1方向设置,以便使记录介质P偏转一个量La(La=5.0mm-7.0mm)。因为导向部15h是底框15底面的一部分,而该结构为显影筒12d提供了一空间,并为将着色剂送到筒12d提供了一必要的空间,所以,其结构和位置受到为得到一适当显影条件所确定的显影筒13d或类似物位置的影响;所以,当要想使该表面更接近于切线方向N1时,底框15就变得更薄,这就造成了处理盒B的强度问题。
在底框15底面之下,处于记录介质传送方向下游侧的清理装置13的下端13f的位置由清理刮板13a,接收板13b或类似件如何在清理装置B中布置来决定,并将其选成处于距切线N距离Lb(Lb=4.5mm-8.0mm,在本实施例中大约为6.2mm)的位置,以使下端13f不会干涉记录介质P。另外,在本例中,将在图39中的感光鼓9转动中心的垂线和感光鼓9与传送辊6转动中心连线之间的夹角δ设置成:δ=10°~30°(在本例中接近20°)。<遮光罩机构>
为了将着色剂图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使感光鼓9通过度架15上的开口15g面对传送辊6(图42)。然而,当处理盒B处于成象设备A之外时,如果感光鼓9一直暴露,则感光鼓9会因暴露于外部光线而损坏,并且,灰尘也可能粘附在感光鼓9上。所以,处理盒B具有一遮光罩机构24,当处理盒处于成象设备A之外时,该机构用于保护感光鼓9其他暴露部分免受外部光线,灰尘或类似物侵害。下面,参照图40~44详细描述遮光罩机构的结构。<遮光罩机构的结构>
参见图40,遮光罩机构24包括一遮光罩臂24a,一遮光罩连杆24b,一遮光罩部24c,轴座24d和24e,和一扭簧24f;该机构随将处理盒B装入或拉出成象设备A而自动开闭。
遮光罩臂24a由金属制造,并在端部两处通过轴座24d和24e的保持部24d1和24e1(图43)可转动地固定,如图40所示。遮光罩连杆24b通过遮光罩臂24a可转动地支承,其中,遮光罩连杆24b的转动中心部分24b1由遮光罩臂24a的转动调整部分24a2调节,由此防止遮光罩连杆在箭头d1指示的方向转动起过一预定角度。遮光罩部分24c通过遮光罩连杆24b可转动地支承,其中,遮光罩部分24c的转动中心部24c1由遮光罩连杆24b的转动调节部24b2调节,由此防止遮光罩部分24b在箭头e1的方向转动超过一预定角度。
可转动固定遮光罩臂24a一端的轴座24d(具有一从保持部24d1伸出的伸出部24d2(图43),扭簧24f装在伸出部上。扭簧24f一端位于轴座24d的槽24d3中,另一端座落于转动支承遮光罩连杆24b的遮光罩臂24a的支承部分24a3上,所以,遮光罩臂24a在图41箭头f的方向有一转动力矩。因受扭簧24f的力所压,遮光罩臂24a的转动调节部分24a2在箭头d2的方向调节遮光罩连杆24b,接着遮光罩连杆24b的转动调节部分24b2在箭头e2的方向调节遮光罩部分24c,由此使遮光罩机构完全关闭,如图41所示。
在本例中,遮光罩部分24c的内表面(朝向感光鼓9表面的一面)被模注成光滑的,以致即使当遮光罩部分24c和感光鼓9相互接触而遮光罩机构24完全关闭时,遮光罩部分24c能保护感光鼓9表面。另外,如图42所示,遮光罩支承部分14k位于底框14的筒开口15g纵向两端。遮光罩支承部分14k固定遮光罩部分24c,以使当遮光罩机构完全关闭时,遮光罩部分24c不与感光鼓9表面接触。
另外,遮光罩机构能装在顶框14上或从其上取下来。尤其是,支承遮光罩筒24a的轴部24a1的轴层24d和24e分别具有啮合爪24d4和24e4,通过将啮合爪24d4和24e4与顶框14上显影侧上表面各纵向端部的啮合孔(未示)相啮合而将遮光罩机构24装在顶框14上。<轴座啮合爪的啮合安装>
遮光罩机构的结构使之能随处理盒B装入或取出而打开和关闭,并且当遮光罩机构24打开或关闭时,施加在轴座24d和24e上将遮光罩机构保持在顶框14上的力变化。因为只有一对轴座24d和24e的轴座24d装有在关闭方向压遮光罩机构的扭簧24f,所以,施加在轴座24d上的力大于施加在未装扭簧24f的另一轴座24e上的力。所以,其变形也更大。结果,当轴座24d的啮合爪24d4的啮合量与另一轴座24e的啮合爪24e4相同时,啮合爪24d4可能脱离啮合。所以,在本例中,轴座24d的啮合爪24d4的啮合量做的比轴座24e的啮合爪24e4的啮合量更大,以使轴座24d不容易脱开。更具体地说,在轴座24d一侧的啮合爪24d4的啮合量做的比另一侧大。换句话说,当将轴座24d和24e布置在顶框14纵向时,仅在一端,既在轴座24d上设置扭簧24f,并在轴座24d的情况下,在轴座24d一侧的啮合爪24d4的啮合量与另一侧的不同,而在未装扭簧24f的轴座24e的情况下,在一侧的啮合爪24e4啮合量与另一侧相同。所以,轴座24d或24e与顶框14保持啮合的强度值在上述两种情形中是不同的。
下面给出了本例中啮合爪24d4和24e4啮合量的一组典型的具体值。选择不局限于这些例子,只要做的合适就可。
(1)在轴座24d(D1)一侧的啮合爪24d4的啮合量:近似于1.0mm;
(2)在轴座24d(D2)另一侧啮合爪24d4的啮合量:近似于1.1mm;
(3)轴座24d(D3)啮合爪24d的臂长:近似于2.8mm;
(4)在轴座24e(E1)一侧啮合爪24e4的啮合量:近似于1.0mm;
(5)在轴座24e(E2)另一侧啮合爪24e4的啮合量:近似于1.0mm;
(6)轴座24e(E3)啮合爪24e4的臂长:近似于:2.8mm。<遮光罩机构的转动中心>
在遮光罩机构24中,作为遮光罩机构转动轴的遮光罩臂29a的轴部24a1在顶框14显影侧上表面沿顶框14纵向延伸;所以,在装盒时使用者用手拉或类似状态下轴部24a1易于变形或受到类似损坏。另外,参见图42,在本例中,为了增加着色剂贮存仓12a中的着色剂空间,在盖件12f上有一凸出部12f3。如果遮光罩机构转轴的轴部24a1穿过凸出部12f3并在其上延伸,就增加了遮光罩机构的转动范围。所以,在本例中,为了防止这种增加,盖件12f的凸出部12f3具有一在其纵向延伸的槽12f4,并且轴部24a1穿过槽12f4延伸,以致其不会突出于盖件12f凸出部12f3上表面之上。<处理盒的组装>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如何组装具有上述结构的处理盒。(有关底框的组装)
首先,参见图45,在底框15中,为了防止着色剂泄漏,在显影筒密封支承面15i上用双面粘结带粘贴由泡沫尿烷或类似物制成的与轮廓相符的密封件S4,并相对于底框15纵向在位于清理刮板安装面15j外侧的密封部15j1上以同样方式粘贴同样材料制的与轮廓相符的密封件S5。然而,在本例中,使用毡材料作为粘在显影筒密封支承面15i上的密封件S4,使用泡沫尿烷作为粘在相邻于清理刮板安装面15j的密封部15j1上的密封件S5。用于防止着色剂泄漏的密封件S4和S5不需要与轮廓相符。代之以可将能凝固进入弹性体的液体材料倒入形成于要将密封件密封于框架处的凹部。
将显影套筒12d装在粘贴有密封件S4的底框15中。如前所述,密封件S4防止了着色剂从显影套筒12d端部泄漏,如图46所示,因为显影套筒12d(图中箭头方向)和装在套筒中的磁体12c磁极转动方向之间的关系,着色剂以图46中斜线所示方式粘附在显影套筒12d端部,既靠近密封件S4;所以,密封件S4的密封性能在底部15i1处按希望为最好,如图47所示。所以,本例套筒密封支承面15i以这种方式模塑,使显影套筒12d中心到套筒密封支承面15i底部15i1的径向距离R1小于其他部分的半径R2。换句话说,两个半径R1和R2之间的关系是R1<R2。采用这种布置,当将显影套筒12d通过轴承12h和12i装在底框15上时,密封件S4沿底部15i1比沿其他部分压缩得更多,由此增加了显影套筒12d和底部15i1之间的密封压力,也就改善了密封性能。在本例中,套筒密封支承面15i如此成形,以致密封件S4沿底部15i1比沿其他部分多压缩大约0.4mm。
用螺钉12e2和13e2将装有显影板12e的刮板支承件12e1和装有清除刮板13a的刮板支承件13a1装在底框15的刮板安装面15k和15j上。这时,在本例中,为了使螺钉12e2和13a2从同一方向插入,如图45虚线所示,将用于刮板支承件12e1和13a1的刮板安装面15k和15j分别制成大致平行。所以,当成批生产处理盒B时,可通过自动机械或类似装置自动顺序地旋紧显影刮板12e和清理刮板13a。用这种布置,就提供了螺丝刀或类似工具的空间,于是能提高两个刮板12e和13a的组装效率。另外,可使用于形成外壳(架)的模具的开口方向相同,由此能简化模具结构,而减少制造成本。
在本例中,底框15由模塑制成,以使显影刮板安装支承面15k和清除刮板安装支承面15j相对于图45中垂直线的角度大约分别为24°和22°,两个面大致平行。并且,如上所述,为了用自动机或类似装置连续旋紧两个刮板12e和13a,可使用于将显影刮板12e和清理刮板13a旋在刮板安装面15k和15j上的两个螺孔的角度相同,即相对于图45中水平线大约为24°,以致其可由一简单的装置钻成。
代替螺钉,可用粘结剂12e4和13a3将显影刮板12e和清理刮板13a粘合在底框15上,如图48所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这种布置从同一方向将两个刮板12e和13a粘合,就能使用自动机或类似装置将显影刮板12e和清理刮板13a连续地连接,如同使用螺钉时一样。<清理刮板端部的密封>
另外,如图49所示,将由泡沫聚氨酯或类似物制成的密封件S6粘贴在板安装面15;底部对应于清理刮板13a端部。密封件S6用于防止清理刮板13a刮出的着色剂从刮板13a的传输侧边漏出刮板端。
当一个减小尺寸的处理盒B使密封件S6底缘和感光鼓9与密封件S6间接触区域之间的距离LS(图50)缩短时(更具体地说是小于0.5mm),由于感光鼓9的力矩和振动,密封件S6易于被感光鼓9拉出。另外,在长期使用之后,易于剥落。所以,在本例中,如图49所示将一个高密度的聚乙烯板37粘在密封件S6上,以减少感光鼓9和密封件S6之间的摩擦。
在清理刮板13a上覆盖一层固体润滑剂,例如,聚乙二烯氟化物(PVDF),氟化石墨,硅颗粒或类似物,以防止力矩增加。这种力矩增加是因为启动时感光鼓9缺乏着色剂而产生紧接触引起的。在本例中,如图51所示润滑剂38覆盖在密封件S6上,由此筒端和密封件S6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减小,从而防止拉出密封件S6。<显影套筒端的密封>
参见图52,为了防止着色剂从显影刮板13和底框15(图52中密封件S4的端面)之间产生的间隙Lt中漏出,同时为了刮掉在显影套筒12d间隙Lt上的着色剂层,在显影刮板12e各端设有密封件7。如图53所示,将密封件7制成适应压在显影套筒12d上的显影刮板12e的外形,以使显影刮板12e压在显影套筒上的接触压力不增加。用这种布置,密封件S7用其上侧部S71防止着色剂泄漏,并用其下侧部S72刮掉在显影套筒12d端部的着色剂。
如前所述,在装上刮板12e和13a之后,联接感光鼓9。所以,在本例中,如图45所示,在底框15上具有导向件15q1和15q2,导向件15q1设在显影刮板支承件12e1上,处于朝向感光鼓9的表面上。导向件15q2设在清理刮板支承件13a1上,处于朝向显影套向9的表面上。它们两个相对于感光鼓9纵向都处于感光鼓9成象范围外侧(图54中的范围Ld)。将两个导向件15q1和15q2之间的距离Lg设置成大于感光鼓9外径Rd。
有了这种布置,如图45所示可以感光鼓9相对于纵向的两端(成象范围外侧的部分)由导向件15q1和15q2引导最后装上感光鼓9。换句话说,使刮板13a稍微弯曲,并将显影套筒稍向侧推,而将感光鼓9滚入底框15。
当不按上述步骤,在感光鼓9定位后组装其他元件如板12e和13a时,在联接刮板12e,或13a或类似装置的同时可能损坏感光鼓9表面。并且,不能进行测量显影刮板12e和清理刮板13a联接位置或其在感光鼓9上接触压力的试验,这是不方便的。另外,必须在两个刮板12e和13a装到底框15之前涂覆润滑剂,来防止由于刮板12e和显影套筒12d之间或刮板13a和感光鼓9之间过紧的接触引起的力矩增大或刮板的脱落,而这在启动阶段由于可能缺乏着色剂,因而可能产生一个在装配时使润滑剂不适时地脱落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最后放置感光鼓9来消除,如本例中作的那样。
如前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在将显影装置12和清理装置13联接在框架上时,能进行如位置检查这样的试验。另外,在装设感光鼓9时能防止感光鼓9在成象范围内留有伤痕或缺口。另外,能在显影装置12和清理装置13装在框架上之后再将润滑剂涂在上;所以,能防止润滑剂脱落,有效地防止了由于显影刮板12e和显影套筒12d之间或清理刮板13a和感光鼓9之间的紧密接触而引起的力矩增加。
并且,在本例中,筒导向件15q1和15q2位于底框15上,它们可以整体成形,或制成分离的元件。然而,不用这种布置,可将突起12e5和13a4相对于其纵轴于其两侧在感光鼓9成象范围之外分别设在刮板支承件12e1和13a1上,如图55所示,当将感光鼓9装在底框15上时,其作为导向件使用,它们可分别与刮板支承件12e1和13a1整体成形,也可提供分离的元件。<感光鼓插入安装>
在本实施例中,将感光鼓9在相对于清理刮板13a接触表面成一预定角γ的方向插入,如图45所示。这是因为即使粗视板13a包括边缘均匀地覆盖了润滑剂,但从微观看在板13a自由端边缘仍留有一个几十,微米宽的未覆盖润滑剂的表面区域Lc,如图56(a)所示。
所以,以前述方式装设感光鼓9,在感光鼓9与清理刮板13a接触之后,随着感光鼓9的进入,刮板13a上的润滑剂38被刮下,直至分布在未涂覆润滑剂38的区域Lc。结果,当筒9完全装好时,润滑剂38就存在于筒9和刮板13a的整个接触表面之上。
如前所述,将筒9在与刮板13接触面形成一预定角γ的方向装入。然而,根据本发明人进行的试验,一般说来,当刮板13a的橡胶硬度是60°或更多,同时,侵入量是0.5mm或更多时,或当刮板13a和筒9之间的接触压力是15gf/cm或更多时,如果筒9相对于刮板13a接触面的进入角γ是45°或更少时,显然可以达到前述效果。在本例中,是保持接近22°的角度γ装设筒9。<筒轴和轴承件的设置>
在以前述方式将显影套筒12d,显影刮板12e和清理刮板13a装入底架15之后,将有支承件9d4的筒轴9d和轴承件16联接到感光鼓9各端部上,如图57的斜视图和图22的剖面图所示。由此,将感光鼓9可转动地装在底框15上。轴承件16由具有光滑特性的例如聚醛树脂材料制成,包括一要装入感光鼓9的筒轴支承部分16a,筒支承部分16b,和一D切孔部分16c,一D切磁体12c装入孔中,其中,所述3个部制成一体。
所以,随着支承部分16a装入圆柱形感光鼓9端部,感光鼓9和磁体12c由轴承支承;磁体端部装入D切孔部16c,并且轴承件16固定地装入底框15侧壁上。参见图57,一个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与轴承件16相连,随着轴承件16装入感光鼓9,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与感光鼓9的一导电(铝)基件9a接触,(图10)。另外,轴承件16具有一偏压接点18b,随着轴承件16与显影筒12d相连,偏压接点与导电件18d接触,其中,偏压接点与显影套筒12d内面接触。
因为感光鼓9和磁体12c是由上术的单件轴承件16支承,两个部件9和12的位置精度得以改善。另外,零件数量也减少了,这不仅简化了组装工序,也降低了制造成本。
另外,因为感光鼓9和磁体12的位置是由一单一元件固定,能使感光鼓9和磁体12c更精确地定位;所以,磁力能均匀地施加在感光鼓9表面,由此可形成平滑,精确和清晰的图象。
另外,通过为轴承件16设置用于使感光鼓9接地的导电的感光鼓接地点18a,并设置用于向显影套筒12d提供偏压的显影偏压接点18b,使部件尺寸有效减小,并使成象总成13本身的尺寸也有效地减小。
另外,轴承件具有一个要被支承的部分,当将处理盒B装入成象设备时,该部分用于固定处理盒B在设置主组件中的位置。所以,能使处理盒B在设备主组件中精确定位。
参见图22,轴承16还有一圆柱形向外伸出的鼓轴16d。当将处理盒B装在设备主组件A中时,轴部16d和将要安装另一端鼓轴9d的底框15的轴孔部15s座落于成象总成容纳部分2的U形槽部2a1中。由此将盒B的位置固定。因为处理盒B的位置由直接支承感光鼓9的轴孔部15s和轴部16d所固定,所以,能使处理盒B更准确地定位,而不受其他部件加工精度和配合公差的影响。
参照图22,磁体12c另一端装入套缘12k的凹部。磁体12c外径稍小于凹部内径。所以,磁体12在套缘12k侧被托住,由此形成一个间隙,磁体因自身重量于其底侧托住,或者因为刮板支承件12e1是由例如镀锌钢板一类的磁性金属板制成,而使磁体由其磁力而稍向板支承件12e1位移。
由于在套缘12k和磁体12c之间存在间隙,所以,磁体12c和滑转套缘12k之间的摩擦力矩减小了,这就能减小处理盒自身的力矩。<装入顶框>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在顶框14中,滑动轴承10c通过弹簧10a首先与支承滑动导爪14n相连,充电辊10可转动地与滑动轴承10c连接。另外,着色剂送进机构12b装在着色剂贮存仓12a中;为了关闭开口12a2,一个有撕带25的盖膜26(如图58所示)粘贴在开口12a2上,着色剂是通过开口送出着色剂槽12a至显影筒12d;盖件12f被焊接;在着色剂贮存仓12a中充满着色剂;然后,使着色剂贮存仓12a密封。然后,将遮光罩机构24装在顶框14上,处于显影侧上表面,以使遮光罩能自由打开或关闭。如前所述,通过使其轴部24a1在盖件12f的槽12f4中定位而联接遮光罩机构24,然后,用辊座24d和24e向下固定轴部24a1的纵端(图44)。<撕带>
位于粘在着色剂贮存仓12a开口12a2盖膜26上的撕带25(例如由聚乙烯-对酞酸盐或聚乙烯制造),如图58所示,从开口12a2一个纵端(图58中右端)向另一端(图58中左端)延伸。在该处,它向后折通过开口伸出,在顶框14后端形成一间隙。开口14f的位置使当将处理盒B装入设备主组件A中时,撕带25对着操作者。所以,它处于操作的可视范围,而可容易地注意到(图44)。另外,可以使撕带25的颜色更明显地区别于架14和15的颜色,例如如果架子颜色是黑的,则选择白,黄或桔红色,以提高其可视性。
另外,为了改善操作者的可操作性,使撕带的拉动方向(箭头g1的方向)与处理盒B装入装置的主组件B的方向(箭头G1的方向)相反。由于这种布置,操作者可以例如用其左手握住处理盒B,而用其右手向着他自己拉出撕带25,从而将处理盒B装入装置的主组件A,而无需换手。另外,即使当操作者已将处理盒B装入成象设备A而忘记了拉出撕带,操作者也可以在从成象设备A取出处理盒B后拉出撕带而无需换手。
当使用新的处理盒B时,当伸出开口14f的撕带25被拉出以剥下贴在着色剂贮存仓12a的开口12a2上的盖膜26,从而使着色剂贮存仓12a中的调色剂可移向显影套12d。(密封件放置在顶部和底部框架之间)
下面描述在顶框14和底框15间接合处粘贴的密封件。现参阅图37和38,密封件粘贴在顶框14和底框15间的接合处。在顶框14上粘贴密封件S1,S2和S3,在底框15上粘贴密封件S8和S9。上述密封件可防止着色剂通过顶框14和底框15间的接合处泄漏。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件S1在清理装置侧防止着色剂通过顶框14和底框15的泄漏,密封件S2,S3,S8和S9在显影装置侧防止着色剂通过顶框14和底框15间的接合处泄漏。(在顶和底框之间连接处的槽和肋)
如前所述密封件粘贴在顶框14和底框15间的接合处以防着色剂漏出成象总成,其中,如图6所示,粘贴密封件S1,S2和S3的顶框14的密封件支承面上设有槽14m,相应于密封件S1,S2和S3的底框15的表面设有三角形肋15r。因此,当将顶框14和底框15放置在一起时,密封件S1,S2和S3被压成如图53所示的波形,因而改善了密封件在顶框14和底框15间接合处的密封性能。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密封件只是局部受压,来自密封件的反作用几乎不会增加;因此,不会减小顶框14和底框15的结合力。如前所述,当将顶框14和底框15放置在一起时,密封件S1,S2和S3插在其间,在处理盒B的组装过程中,顶框14和底框15接合时,密封件S1,S2和S3局部受压。
另外,当压力由于外部因素(例如,振动或冲击)作用在处理盒中的着色剂上时,受压的着色剂会侵入顶框14和底框15间插有密封件S1,S2和S3的接合处。然而,着色剂的前移由于设有三角形肋15r以及由于被三角形肋15r局部压迫的密封件S1,S2和S3的反作用而受到阻碍;因此,着色剂不会从顶框14和底框15间的接合处漏出。
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件S1,S2和S3的材料使用聚氨酯泡沫如MOLTPLANE(商品名称),但是,也可使用可固化的液体材料注入前述的槽14m,从而形成密封件。
至于突起的形状,其截面不必是三角形的,只要其形状可以局部地压缩密封件即可。另外,在密封件支承面上设置的槽也不是必须的。仅仅作为记载,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件的厚度大约为3mm,密封件被压至大约1mm的厚度,其中突起的高度大约为0.5mm。(密封件的硬度)
在贴于顶框14和底框15间接合处的密封件S1,S2和S3之中,放置在显影装置侧的密封件S2和S3硬于放置在清理装置侧的密封件S3。这是因为在纵面上,处理盒B向显影装置侧的挠曲要甚于向清理装置侧的挠曲。在本实施例中,相当于筛号60(#60)的密封材料应用于在清理装置侧的密封件S1,相当于筛号120(#120)的密封材料应用于显影装置侧的密封件S2和S3。所使用的密封件S1,S2和S3的厚度大约为3mm,当顶框14和底框15组装在一起时,使这些密封件压至大约1mm的厚度,从而获得需要的密封性能。当考虑到密封性能以及顶框14和底框15的结合力这两个因素时,上述值是最佳值。(凸侧接触的撕带)
如前所述,密封件S8和S9在显影装置侧,在两纵向端,贴在底框15上。在两密封件S8和S9中,密封件S8,位于撕带25从那儿被拉出的那一侧,贴在底框15的弯曲表面15t上,从处理盒内开始,接着就是弯曲表面的形状,跨过顶框14和底框15间接合处(在图59中虚线所示位置)并覆盖一个宽的面积。由于这样一种布置,当操作者从处理盒B拉出撕带25时,撕带25是在顶框14和很宽地贴在弯曲表面15t上的密封件S8的与其对应的部分之间拉出成象总成B的。因此,撕带25在密封件S8的凸侧总是保持与其接触,从而防止密封件S3被剥离并减小了拉出所需的力。
换言之,撕带25接触的是弯曲的密封件S8的弧形部分而并不接触密封件S8的边缘部分;因此,当拉出撕带时,撕带25不会剥离密封件S8。另外,由于拉动撕带25的方向与粘贴撕带25的表面的纵向不同,因而当拉出撕带25时,撕带25不接触弹性密封件S8的边缘。从上面的描述可清楚地看出,按照本发明,用于密封开口12a2的撕带25可以可卸式地封贴在开口12a2上,因此,当拉出撕带时,撕带并不接触密封件S8的边缘。
如前所未已将各零件组装在顶框14和底框15之中,采用接合爪,接合孔等将顶框14和底框15组装在一起,以完成处理盒B的装配过程。此处,参阅图60(a),对装运线(shipment line)作说明。当已将各零件装入底框15后,检验组装后底框15(例如,感光鼓9和显影套筒12d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将底框15和已装入充电辊10等的顶框14装配在一起,从而完成处理盒B的装配,当接受了总检验后,将完成的处理盒运出。这是一条简单的装运线。(用于安装处理盒的装置)
现在参照附图描述如何将处理盒B装入成象设备A。
当将处理盒B装入成象设备A时,一顶盖1b可绕一条轴线1b4转动地打开,轴线1b4位于装置的主组件1的顶部,处理盒B以图61中箭头所示方向插入设备主组件1中设置的安装处理盒的空间2。此时,处理盒B的安装是在图62所示的导向情况下进行的,其中,从处理盒B的各纵向侧面伸出的轴承件16的轴孔部分15s和轴部分16d,以及从轴孔部分15s和轴部分16d斜着向上伸向相对于盒的安装方向来说的尾端(图62中的右侧)的第一接合部分14q由设在安装空间2两内表面上的第一导向部分2a导向,在相对于上述安装方向来说的前底部,在处理盒B的两个纵向侧面上.设置的第二接合部分15μ和14r由设在安装空间2两内表面上的第二导向部分2b导向。
第二接合部分15μ是一个突起,与设置在感光鼓9上的凸缘齿轮9c设在同一侧。第二接合部分15μ在垂直于感光鼓9的轴线的方向上(相对于处理盒B的安装方向来说的向前的方向),从底框15的清理装置13一侧突出大约2.7mm,其中,清理装置13与感光鼓9的轴线平行地设置。另外,接合部分15μ是板形的,朝向底部具有一楔形部分15μ1(图4和5)。另外,接合部分15μ从底框15的清理装置侧的底面进一步向下突出大约6mm。
在处理盒B的安装过程中,当试图以处理盒B绕轴孔部分15s和轴部分16d(逆时钟)摆动的方式将处理盒B向下向前推入成象设备A时,处理盒B并不向下移动,这是因为第二接合部分15μ和14r与第二导向部分2b接触的缘故。相反,当试图以处理盒B绕轴孔部分15s和轴部分16d摆动的方式向下向后推动处理盒B时,处理盒B并不进一步向下移动,这是由于第一接合部分14q与导向部分2a接触的缘故。
现在参阅图63,处理盒B越过传递辊6时,第二接合部分15μ使连接于传递辊6一端的轴部分6d保持向下压,因此,相对于安装方向来说,处理盒B的前底部不与传递辊6等接触,这就消除了损坏这些部件的隐患。此时,位于另一端的第二接合部分14r与导向件3b接触。然后,由于处理盒B进一步插入装置的主组件,第二接合部分15μ变得与传递辊6的轴部分6a脱开,因而传递辊6被弹簧6b向上推以便压在感光鼓9上。
因此,由于导向部分2a和2b的导向,处理盒B被顺利地插入,如图1所示,当顶盖1b闭合时,轴孔部分15s和轴部分16d装配入基本呈U形的槽2a1中,相对于安装方向来说槽2a1设置在第一导向部分2a的最下游侧,这样就使处理盒B固定到位。(遮光机构在处理盒的安装过程中的作用)
处理盒B设有一个保护感光鼓9表面的遮光罩机构24,其中,本实施例的遮光罩机构24的结构使其当处理盒B装入成像装置A时可自动打开。下面将描述在安装处理盒的过程中遮光罩机构24的运动。
如前所述,随着处理盒B插入成象设备A,邻接遮光罩臂24a的支承部分24a3而设置的突出部分24a4(图40)开始与遮光罩凸轮表面2c接触,与轮表面2c在图62所示的位置上,位于装置的主组件的顶面。随着处理盒B的进一步插入,遮光罩臂24a的突出部分24a4在遮光罩凸轮表面2c上移向右方,因而遮光罩连杆24b和遮光罩部分24c也移向右方,与底框15的底部分开,从而露出感光鼓9的表面,如图64所示。此时,由于已经不受遮光罩臂24a的转动调节部分24a2的转动调节作用,遮光罩连杆24b从遮光罩臂24a的支承部分24a3靠其自重下垂,并与装置的主组件的内表面接触,但是遮光罩部分24c却位于仍然不受遮光罩连杆24b的转动调节部分24b2的转动调节作用的位置。
由于处理盒B的进一步插入,遮光罩臂24a突出部分24a4在遮光罩凸轮表面2c上继续向右移向死端,然后开始向左移动,从而使靠重力从遮光罩臂24a的支承部分24a3下垂的遮光罩连杆24b开始绕着它与成象设备A内表面的接触点逆时针方向转动。由于遮光罩连杆24b转动得足以变为垂直的(不严格的说法),一直随遮光罩连杆24b一起转动的遮光罩部分开始接触设备主组件的内表面,从而不受遮光罩连杆24b的转动调节部分24b2的转动调节作用。当处理盒B安装之后,设备主组件的顶盖1b闭合时,遮光罩机构24如图1所示,感光鼓9与传送辊6相接触。
如前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的遮光罩机构在处理盒B的安装过程中,不仅自动打开,而且其形状和运动可按照设备的主组件的内表面轮廓而变化。另外,在保持空间时它可从感光鼓移离,从而有利于减小成象装置的总体尺寸。
处理盒B设有与感光鼓9接触的导电的鼓接地触点18a,导电的与充电辊10接触的充电偏压触点18c,充电辊10设置时在底框15的底面上是暴露的。当以前述方式将处理盒B装入设备主组件A时,触点18a,18b和18c分别压在鼓接地销27a,显影偏压销27b和充电偏压销27c上,上述销位于装置的主组件侧,如图65所示。
至于触销27a,27b和27c的结构,请参阅图65,它们装配在夹持盖28中,可以突出但不可以全部伸出,而且也与导电的压簧30电气连接于电路板28的布线图,夹持盖28装在电路板28上。
现在参阅图66描述电触点在处理盒B中的定位。图66所示平面图表示感光鼓9和每个电触点18a,18b和18c之间的位置关系。
如图66所示,触点18a,18b和18c位于与安装凸缘齿轮9c侧(被动侧)相对的那一侧,其中,相对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清理装置侧)来说,充电偏压触点18c位于感光鼓9的下游侧,而相对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显影装置侧)来说,鼓接地触点18a和显影偏压触点18b则位于处理盒B的上游侧。
另外,在触点18a,18b,18c和在设备主组件侧的触销27a,27b,27c之间的接触点设置得在处理盒B插入(图66中的Y3和Y4)方向(图中由箭头标识)上不是对准的。换言之,这些触点,以充电偏压触点18c,鼓接地触点18a,及显影偏压触点18b的接续顺序进入设备主组件,其中,充电偏压触点18c定位于不与位于设备主组件中的鼓接地触销27a和显影偏压触销27b干涉的位置上,而鼓接地触点18a则位于不与位于设备主组件中的显影偏压销27b干涉的位置上。这种布置可防止进入装置较深的触点接触那些离装置的进口侧较近的触销,从而防止其损坏或破裂并防止发生触点故障。
如前所述,通过使触点在处理盒B插入的方向上布置得不对准的方式,建立了防止干涉发生的最佳状况。否则,在设备主组件侧的触点就会和在处理盒B侧的触点在安装或拆卸处理盒B的过程中就会发生干涉。因此,易于减小设备主组件和处理盒的尺寸。
另外,在这些触点中,鼓接地触点18a和显影偏压触点18b,相对于感光鼓9来说,位于显影装置侧,而充电偏压触点18c则位于清理装置侧;因此,可以简化处理盒B,使其减小尺寸。
更具体来说,显影偏压触点18b比鼓接地触点18a更远离感光鼓9,鼓接地触点18a的露出的表面积大于显影偏压触点18b露出的表面积。另外,显影偏压触点18b露出表面的形状是从一矩体部分突出的半球形部分,而鼓接地触点露出表面的形状呈靴状。鼓接地触点18a的露出部分从其面对感光鼓9的地点向外伸向感光鼓9,充电偏压触点18c的露出部分是弯曲的。显影偏压触点18b和鼓接地触点18a位于感光鼓涂有光敏材料的范围内(图66中标号为Z)。
另外,由于处理盒B的电触点设置在处理盒B内而非其外,因而可防止异物附着于触点,因而产生的锈蚀以及由于外力产生的触点变形。
下面列出按照本实施例的电触点的一组尺寸实例。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一尺寸实例,也可选用不同的适当尺寸。
(1)在垂直于感光鼓轴线的方向上,感光鼓9和鼓接地触点18a之间的距离(X1): 约3.9mm
(2)在垂直于感光鼓轴线的方向上,感光鼓9和充电偏压触点18c之间的距离(X2): 约15.5mm
(3)在垂直于感光鼓轴线的方向上,感光鼓9和显影偏压触点18b之间的距离(X3): 约23.5mm
(4)在感光鼓轴线的方向上,感光鼓9和鼓接地触点18a之间的距离(Y1): 约11.5mm
(5)在感光鼓轴线的方向上,感光鼓9和充电偏压触点18c之间的距离(Y2); 约1.5mm
(6)在感光鼓轴线的方向上,感光鼓9和显影偏压触点之间的距离(Y3): 约3.1mm
(7)在鼓接地触点18a的侧向端和触点中心之间的距离(x1):
约10.3mm
(8)鼓接地触点18a的垂向长度(y1): 约6.0mm
(9)充电偏压触点18c的水平长度(x2): 约12.4mm
(10)充电偏压触点18c的垂向长度(y2): 约6.5mm
(11)显影偏压触点18b的水平长度(x3): 约7.0mm
(12)在显影偏压触点18b的垂向端和触点中心之间的距离(y3): 约6.1mm
(13)鼓接地触点18a的外径(r1): 约3.0mm
(14)显影偏压触点18b的外径(r2): 约3.0mm
(15)显影偏压触点18b的接触点和鼓接地触点18a的接触点之间的偏移量(Y3): 约5.0mm
(16)显影偏压触点18b的接触点和充电偏压触点18c之间的偏移量(y4): 约7.5mm
当按照上述程序沿着导向部分2a和2b插入处理盒B以及顶盖1B闭合时,处理盒B必须稳定地处于其所在位置。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当顶盖1b闭合时,处理盒B被压在成象总成安装空间2的内表面上。
现参阅图65,顶盖1b设有一压力产生装置1b1和一板簧1b2,压力产生装置1b1设在内表面的预定位置上并具有减振弹簧,板簧1b2邻接于顶盖的转动中心,其中,当顶盖1b打开时,板簧1b2不与装配中的处理盒B接触。
由于有了上述结构,顶盖1b1打开,处理盒B沿导向部分2a和2b插至预定部位后,当闭合顶盖1b时,设在顶盖1b内表面上的压力产生装置1b1向下压成象总成B的顶面,同时,顶盖的臂部1b3向下压板簧1b2,板簧1b2又向下压成象总成B的顶面。
因此,处理盒B的轴孔部分15s和轴部分16d被压入槽2a1,从而使处理盒B的位置固定,同时,腿部15v1和15v2与支座2b1和2b2接触从而定位。因此使处理盒B的转动受到调节。
处理盒B的底框15的腿部15v1和15v2设置在两个位置上,相对于处理盒的插入方向来说,在底部一个设置在受驱动侧而另一个设置在不受驱动侧,支座2b1和2b2设置在第二导向部分2b的相应于腿部15v1和15v2的预定位置上,其中,两支座2b1和2b2有相同的高度,而两腿部15v1和15v2的高度稍有不同。更具体来说,在受驱动侧的腿部15v1比在不受驱动侧的腿部15v2高约0.1mm至0.5mm;因此,在受驱动侧的腿部15v1总是与支座2b1保持接触,而在不受驱动侧的腿部25v2保持处于稍稍抬离支座2b2的状态。因此,在正常状态下,处理盒B在设备主组件的位置是在三个位置上固定的,即,在处理盒B的轴孔部分15s,轴部分16d以及在受驱动侧的腿部15v1,因而即使当处理盒B的整体在装置工作中受到顺时针方向的转矩,也可防止处理盒姿态的变化。至于在不受驱动侧的腿部15v2,只有当处理盒B受外力如振动等而变形时,才与支座12b2接触而起到止动器的作用。(施加于成象总成上的力)
处理盒B安装之后,当顶盖1b闭合时,除了前述的由压力产生装置1b1或类似装置作用的向下压力之外,一个向上的力也作用在处理盒B上。因此,为了使装好的成象总成稳定,必须使作用在处理盒B的向下压力大于向上的压力。(向上的力)
作用在处理盒B上的向上的力是由电触销27a,27b,27c,传递辊6以及遮光罩机构产生的。
在处理盒B的安装过程中,电触销27a,27b和27c开始向下压在暴露于成象总成底面的电触点18a,18b和18c上,而传递辊6开始压在感光鼓9上。因此,处理盒B受到来自相应触销的弹簧30的向上的力Fc1,Fc2和Fc3,如图65和67所示,以及受到来自传递辊6(图1)的弹簧6b的力Ft。另外,由于安装处理盒B而打开的遮光罩机构24在闭合方向上保持受到扭转螺簧24f的恒定压力,该力Ed作用在处理盒B上的方向与取出处理盒B时拉动成象总成的方向相同,因而处理盒B向上受到力Ed的垂向分力Fd1和Fd2。(向下的力)
另一方向,处理盒B向下受到来自压力产生装置1b1的力Fs1和Fs2,以及如前所述受到来自板簧1b2的力Fs。另外,处理盒B也向下受到自重FK1,FK2和FK3,以及齿轮的转动,以便向感光鼓传递驱动。
更具体来说,请参阅图65,当安装处理盒B时,感光鼓9纵向端的凸缘齿轮9c与设置在设备主组件A中的传动齿轮31啮合,以便传递驱动电机的传动力。此时,两齿轮9c和31间的工作压力角的方向相对于水平线向下调整一个角θ=1°-6°(在本实施例中大约为4°)。因此,在成象操作中,传动齿轮31和凸缘齿轮9c间的工作压力Fg的一个分力Fg1向下压处理盒B。相对于水平线来说,使齿轮的工作压力Fg向下,从而防止处理盒B被向上推动。
另外,使工作压力角相对于水平线向下指,这样即使当操作者闭合顶盖1b1而不完全插入处理盒B(但是以使顶盖1b可以闭合)时,由于检测到顶盖1b已闭合后驱动电机转动,处理盒B也可被传动齿轮31的转动力拉入,轴孔部分15s和轴部分16d接合入槽2a1,从而使处理盒B得到恰当的安装。
当处理盒B的插入不恰当而使凸缘齿轮9c和传动齿轮31不能啮合时,处理盒B从设备主组件A向上突出,使顶盖1b不能闭合。因此,操作者会注意到处理盒未被适当地插入。
另外,即使在成象操作中处理盒B受到图65中所示斜向左下方的力,轴孔部分15s和轴部分16d由于前述工作压力角也会抵靠在槽2a1中;因此,处理盒B能保持稳定。但是,当工作压力角如前所述被调得相对于水平线斜向左下时,上述位置布设使凸缘齿轮9c必须骑坐在传动齿轮31上。因此,在安装处理盒B时凸缘齿轮9c容易与传动齿轮31碰撞。另外,在拆卸时,处理盒B必须抬得较高才能拉动;否则两齿轮9c和31容易相互碰撞,从而妨碍其脱开。因此,前述斜向左下的工作角θ最好在大约1°至6°的范围内。(向上和向下的力之间的关系)
至于前面所述的作用在处理盒上的向上和向下的力,它们必须满足下述条件,以便使处理盒B能正确地安装,以及使每个触销能够并保持可靠地与处理盒B的相应部件接触。
(1)作用在处理盒B上的总压力为一个向下的压力。
(2)在受驱动侧的腿部15v1不得绕着连接轴孔部分15s和轴部分16d的轴线摆动而上抬。
(3)轴孔部分15s和轴部分16d不得绕连接两腿部15v1和15v2的轴线摆动而上抬。
(4)在受驱动侧的轴孔部分15s和在受驱动侧的腿部15v1不得绕连接不受驱动侧的轴部分16d和不受驱动侧的腿部15v2的轴线摆动而上抬。
(5)在不受驱动侧的轴部分16d和在不受驱动侧的腿部15v2不得绕连接受驱动侧的轴孔部分15s和受驱动侧的腿部15v1的轴线摆动而上抬。
(6)在受驱动侧的轴孔部分15s不得绕连接不受驱动侧的轴部分16d和受驱动侧的腿部15v1摆动而上抬。
(7)在不受驱动侧的轴部分16d不得绕连接受驱动侧的轴孔部分15s和不受驱动侧的腿部15v2摆动而上抬。
但是,在本实施例的情形中,由于在不受驱动侧的腿部15v2稍许抬高支座2b2,因而条件(7)可去掉;因此只要求满足条件(1)-(6)。
更具体来说,为了满足条件(1),例如,只要下述关系被满足:
Fs1+Fs2+Fs3+FG1-Fk1+Fk2+Fk3
>Fc1+Fc2+Fc3+Ft+Fd1+Fd2
另外,现参阅图68,为了满足条件(3),如需要只要使绕受驱动侧的腿部15v1的一点P的转矩满足下述数字表达式就可以了,其中,在表达式中的M(T)是由盒的扭矩即处理盒B绕图中P点的顺时针扭矩所产生的反作用力。
M(Fs1+Fs2)+M(Fs3)+M(FG1)+M(K1+FK2)>
M(Fc1)+M(Fc2)+M(Fc3)+M(Ft)+M(Fd1+Fd2)+M(T)
式中M()表示一个转矩。
同样也可得出满足条件(1)-(6)的表达式,压力Fs1,Fs2和Fs3要求出以便满足所有条件。因此,在成象操作中,处理盒B在装置的主组件内预定的位置上保持稳定。(成象操作)
现在参阅图1描述装置的主组件A的成像操作,在主组件A中已按前述方式装好处理盒B。
当装置收到一个记录开始信号时,检验辊5a以及输送辊5b被驱动,从而记录介质被分离爪4e分离开逐一送出盒4,并且当其导向器5c导向时被输送辊5b反向,并提供给成像工位。
当记录介质的前端被一个未画出的传感器检测到时,一图像在成象工位与输送定时同步地形成,根据上述输送定时,记录介质的前端从传感器运行至传递咬合部分。
更具体来说,感光鼓9以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转动,与记录介质的输送定时保持同步,响应于上述转动,充电偏压作用在充电装置10上,从而感光鼓9的表面均匀充电。然后,由成象信号调制的一激光束从光学系统3投射在感光鼓表面,因而按照投射的激光束在感光鼓表面形成潜像。
在潜像形成的同时,处理盒B的显影装置12被驱动,因而着色剂送料机构12b被驱动,以便将着色剂从着色剂贮存仓送至显影套筒12d,在转动着的显影套筒12d上形成着色剂层。由于在显影套筒12d上施加一个与感光鼓9相同极性,相同大小的电压,因而在感光鼓9上的潜像被着色剂显示出来。然后,向传递辊6施加一个与着色剂电压极性相反的电压,使感光鼓9上的潜像传递到已输送到传递咬合区的记录介质上。
当已将着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的感光鼓9进一步以图1箭头方向转动时,在感光鼓9上的残留色剂被清理刮板13a刮掉。被刮掉的着色剂收集在废着色剂贮存仓13c中。
另一方面,已接受了着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由导向盖5e导向,导向是由底面进行的,从而被输送至定影装置7。在定影装置7中,在记录介质上的着色剂图像由于施加于热和压力而定影。记录介质然后由卸料中继辊5f和料道5g反向,因被反向弯曲故而使记录介质变得平整,然后由卸料辊5h和5i卸入卸料盘8。(取出处理盒的过程)
当在成像操作中显影装置中的着色剂量变少的情况由一未画出的传感器或类似装置测出时,这一信息被显示在设备主组件A的显示部分或类似装置上,因而通知操作者更换处理盒B。下面描述更换处理盒B时的处理盒拆卸程序。
当从设备主组件A中取出处理盒B时,首先打开顶盖1b,如图69所示。此时,压力产生装置1b1和板簧1b2与顶盖1b1一起与处理盒B分离,因而消掉了由压力产生装置1b1和板簧1b2产生的力Fs1+Fs2+Fs3。因此,只有由处理盒B本身的重量产生的力Fk1+Fk2仍作为向下的力作用在处理盒B上。
在此时刻,由于已作出安排使得由触销27a,27b和27c作用于处理盒B上的向上的力Fc1+Fc2+Fc3由传递辊6产生的向上的力Ft以及来自护罩机构24的向上的力Fd稍大于来自处理盒B自重的向下的力Fk1+Fk2,因而当顶盖1b打开时,处理盒B会被稍稍抬起,从而使凸缘齿轮9c和传动齿轮31间的啮合被打破,且轴孔部分15s和轴部分16d与槽2a1脱开。因此,即使凸缘齿轮9c和传动齿轮31间的工作压力角相对水平线而言斜向下指,处理盒B也可被顺利地拉出。
相反,在现有技术的结构中处理盒B是装在顶盖1b的组件中的,当工作压力角相对于水平线而言斜向下指时,当打开顶盖1b时凸缘齿轮9c和传动齿轮31仍保持啮合。因此,处理盒B不能被顺利拉出。因此,传动齿轮31必须设置单向离合器或类似装置。然而,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中,当顶盖1b打开时,凸缘齿轮9c会自动地与传动齿轮脱开啮合,这就消除了设置单向离合器的需要,从而可以减少零件。
另外,如前所述,当抬起处理盒B并且通过来自板簧24f施加的用于便关闭遮光罩机构24的压力。使轴孔部分15s和轴部分16d从槽2a1中脱出时,斜向上推动处理盒B的方向与将处理盒B从安装空间2拉出的方向相同。因此,拆卸处理盒变得更为方便。
如前所述,当打开顶盖1b时,通过由传递辊6,触销27a,27b和27c以及遮光罩机构24产生的向上的力,处理盒B会在拆卸的方向上稍许抬起,因此可顺利容易地取出。(处理盒的循环过程)
可以用上述方式拆卸的处理盒B的结构是可以循环使用的,下面将描述其循环程序。当着色剂贮存仓12a中的着色剂耗尽后,本实施例的处理盒B可循环使用以节约地球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其中,使顶框14和底框15分离并在着色剂贮存仓12a中再装满着色剂。
更具体来说,参阅图7,8,37和38,通过使接合爪14a和接合孔15a,接合爪14aa和接合凸起15b,接合爪14c和接合孔15d,接合爪15c和接合孔14b,以及接合爪14e3和接合孔15f3脱开的方式,可以分开顶框14和底框15。现在参阅图70,这种脱开方法可通过下述方式容易地进行,即,将用过的处理盒供助伸出的一根杆32a放在一拆卸工具32中。通过压接合爪14a,14c,15c和14e3的方式而不使用拆卸工具32也可以拆卸处理盒B。
如上所述,将框拆成顶框和底框19和15,如图7和8所示。其后,通过向顶和底架14和15吹气而将剩余在盒内的着色剂除去。这时,因为感光鼓9、显影筒12d和清理装置18直接与着色剂接触,所以它们上面有许多着色粉。相反,充电辊10不直接与着色剂接触,所以,着色剂相对较少。因此,与感光鼓9,清理装置13或类似装置相比,充电辊10便于清理。根据本实施例,充电辊10位于顶框14中,而顶框与具有感光鼓9,显影筒12d和清理装置13的底框15分离,所以,与底框15分开的顶框14的清理是容易的。
图60B显示了一拆卸线。首先,将框架拆成顶和底框14和15。分别进行清理。对于顶框13,是将充电辊10或类似装置;对于底框15,是将感光鼓9,显影筒12d,显影刮板12e,清除刮板13a或类似装置拆卸,以将框架分别拆成部件。其后,将对其进行清理。在清理作业之后,如图18所示,将一有撕带25的覆盖膜26粘上而将开口12a2密封。然后,通过设在着色剂贮存仓侧面的着色剂装料口12a4提供新的着色剂。着色剂装料口12a4由一盖12a3覆盖。通过啮合爪14a和啮合口15a之间,啮合爪14a和啮合突起15b之间,啮合爪14c和啮合口15d之间,啮合爪15c和啮合口14b之间,以及啮合爪14e3和啮合口15f3之间的弹性啮合而将顶框和底框14和15连接。在这之后,即可重新使用处理盒B。在上述清理作业之后,检查者检查各部件,并且已通过检查的部件可重新使用,而未通过检查的部分,则用新的(未使用过的)部件更换。对于部件的再使用,必要的话,进行机能的更新处理(例如,机加工,研磨,抛光,溶剂涂敷,等等)是有效的。
下面作详细说明。
处理盒的再循环。
处理盒的再循环过程包括:(1)收集,(2)分类,(3)拆卸,(4)选择,(5)清理,(6)检查,和(7)再组装。
下面描述各步骤。
(1)收集
通过使用者和服务人员等的合作将使用过的处理盒收集到一收集中心。
(2)分类
将收集在各收集中心的处理盒送到一成象总成再循环工厂。根据类型将收集的使用过的处理盒分类。
(3)拆卸
将分类的处理盒拆开,将部件取出。这时,可使用气枪来很容易地进行清理作业。在处理盒的分解中,如图7、8、37和38所示,在啮合爪14a和啮合孔15a之间,啮合爪14a和啮合突起15b之间,啮合爪14c和啮合孔15d之间,啮合爪15c和啮合孔14b之间,啮合爪14e3和啮合孔15f3之间进行拆卸作业,以将框架分解成顶和底框14和15。然后,将各种部件例如装在框14和15上的辊子取下。
(4)选择
检查取出的部件,并在可重复使用和不可重复使用的部件(使用寿命已到或损坏)之间进行选择。检查包括检查者目测,并且如果必要,使用检测工具进行检测。
(5)清理
只有通过检查的部件被仔细清理,以致能作为要重新使用的成象总成的部件而重新使用。对于这些部件清理,要仔细地用空气吹,或用例如酒精一类溶剂将沉积的着色剂或类似物除去。这时,感光鼓9,显影筒12d和清理装置13直接与着色剂接触,所以,许多着色剂粉沉积在那里。然而,充电辊10不直接与着色剂接触,在该处沉积的着色剂的量较少。因此,充电辊10的清理比感光鼓9或清理装置13等的清理更容易。
(6)检查
已通过检查并进行清理的部件要由检查者进一步检查,以确定其机能是否充分地恢复了而可以再次使用。
(7)再组装
使用已通过检查的部件和新的部件或代替检查所制出的部件重新组装一个处理盒。
下面将描述在处理盒再组装时用于密封着色剂贮存仓12a开口12a2的覆盖膜26的再装设方法,和将着色剂提供到着色剂贮存仓12a的方法,图91是顶框14再组装前和检查后的透视图。
盖膜的再装设:
用新的覆盖膜26密封图19所示顶框14着色剂贮存仓12a开口12a3的方法,是用新的或未使用过的覆盖膜26再装设到绕开口12a2的安装面12a5上的方法,包括使覆盖膜26再熔合在安装面12a5上,或粘贴上,等等。
在开始使用时,使用者揭下密封开口12a2的撕带25而开启它,下面首先描述覆盖膜26和撕带25。
如图92A所示,覆盖膜26包括一基料26k1和一密封剂层26k2。基料26k1的材料可以是单轴定向发泡聚丙烯膜,单轴定向聚乙烯膜,单轴定向聚丙烯膜或类似物,其足以有效地密封开口,并能在一个方向容易地揭下。密封剂层26k2对于安装面12a5(其材料与顶框14相同)有足够的熔合性,并对撕带25有足够的熔合性。实例包括聚乙烯密封,乙烯基醋酸酯树脂,离子键树脂或类似物。
如图92B所示,撕带在顶面和底面包括一基料25T1和一密封剂层25T2。基料25T1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以撕下覆盖膜26,更具体地说,其最好有不小于覆盖膜26三倍的抗拉强度。更具体地说,该例包括双轴定向的聚酯膜,双轴定向的聚丙烯膜,聚苯乙烯膜,双轴定向的尼龙膜或类似物。密封剂层25T2的材料可与盖膜密封剂层26k2材料相同。
图92C显示了熔合的覆盖膜26和撕带的层结构剖视图。如图91所示,撕带25包括一沿覆盖膜26表面延伸的第一部分25a,和一从第一部分25a端部25b反向延伸的第二部分25c。在开始使用成象总成之前,使用者拉下第二部分25c,而将覆盖膜26沿撕带25第一部分25a撕下,于是提供了一开口,使显影剂从着色剂贮存仓12a移动进入显影装置。
去掉残余膜之后盖膜的再装设。
下面描述在去掉残余膜25a之后,将有撕带25的覆盖膜26沿着色剂贮存仓12a的开口12a2再熔合在安装面12a5上。
如图91所示,在处理盒的顶框14检查之后再组装之前,绕开口12a2的安装面12a5纵向部分12a6有撕下撕带25时没有去掉的熔合的残余膜。它们在开口12a2纵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因为新的盖膜26难于熔合在残余膜26a上,而在其之间形成足够的密封接触,所以要将残余膜26去掉,然后将新覆盖膜26熔合上。
至于从安装面12a5的部分12a6去掉残余膜26的方法,操作者用手将残余膜26a拉开和揭掉,如图93所示,仍残留在部分12a6上的残余物(覆盖膜26的密封剂层材料26k2等等)可用浸满溶剂的废弃海绵等擦掉。然而,该方法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使用机械刮刀或类似工具。溶剂可以是异丙基酒精(IPA),甲醇,乙醇等。
关于将覆盖膜26熔合在安装面12a5上的方法,可与新成象总成制造时的情况一样。例如,热密封(热熔合),冲压密封,或高频焊接等都可采用。
在将残余膜从安装面12a5的纵向部分12a6上去掉之后,将一盖膜26覆在清理的安装面12a5上。在熔合的位置,也可用粘性或粘结材料将覆盖膜26绕开口12a2粘在安装面12a5上。在这种情况,覆盖膜26的密封剂材料最好是适于粘合的。例如,最好使用一粘合带,一有热溶式密封剂的粘合带或类似装置。在用粘合带的情况,例如,操作者用于将粘合带压在安装面12a5上。在热溶式带的情况,操作者用加热器进行同样的操作。
热溶式材料在大约40-80℃熔合,而具有粘性,但其在常温下有光滑表面。该材料可以是尼龙材料,聚酯材料,聚烯烃材料、乙烯-乙烯基醋酸酯共聚物,或其他热塑性材料。在使用粘合材料的情况,既使去掉残余膜26a后的安装面12a5是不光滑的,通过调整粘合材料的量,能使覆盖膜26以足够紧密的接触面装设在安装面12a5上。
不去掉残余膜的盖膜再装设方法。
下面描述不去掉残余膜的再装设方法。
如图91所示,当在着色剂贮存仓开口12a2的安装面12a5纵向部分12a6上,在拉下撕带25时覆盖膜26残余部分26a没有被去掉,其保持熔合在该部分上。因此,这时的安装面12a5在有残余膜26的部分和已去掉覆盖膜26的短侧部12a7之间有稍呈台阶形的部分。所以,如果将新覆盖膜26粘在安装面12a5上,由于有台阶部分,而在覆盖膜26和安装面12a5之间有小的间隙,而易于使着色剂通过该间隙从着色剂贮存仓12a中漏出。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94所示,具有粘合行性的膜67,例如粘合带或有热溶性密封剂的类似物,或粘性带等粘合在安装面12a5的整个表面,然后粘上一新的覆盖膜26,而防止着色剂泄漏。可通过再组装的操作者,或使用附加工具而将盖膜再装设到安装面12上。
当将一新的覆盖膜26再熔合在具有残余膜26a的安装面12a5上时,如图95所示,热密封杆68具有对应于间隙(在本例中大约0.1mm)的台阶部分68a。使用热密封杆68将一新覆盖膜26熔合在安装面12a5上。
在处理盒的再制作中使用易于揭下带子的方法。
对于新的处理盒,覆盖件最好是用于密封开口的撕开式的,因为拉下覆盖件时,操作者拉一个抓手,所以,所要求的力可以很小,而大大提高了其可操作性。然而,撕带式的覆盖件是昂贵的。另一方面,对于处理盒的再制作需要简单和低成本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当处理盒再制作时,覆盖件不是撕开式的,而用剥开式的,即克服带的粘性而将其取下。图98显示了一易于剥开式的覆盖件。图98是用于密封开口和安装部分的覆盖件的分解透视图。在该图中,100表示一软的密封件,其为带式,用于密封顶框14细长的槽口12a2。其通过热密封(热熔合),冲压密封,高频焊接或粘合材料绕开口12a2粘合在安装面12a5四周部,而易于剥开。当使用粘合材料时,操作者将带压在安装面12a5上,所以,操作容易。密封件端部延伸并在端部翻转到一反向部分30A。反向部分100A的自由端100B通过顶和底框14和15之间延伸出来,其延伸和露出部分用作一个拉手。
使用时,使用者抓住抓手100B,克服密封件100和安装面12a5之间的粘结力将其从成象总成上拉开,而将密封件100在纵向从开口12a2后侧从安装面12a5上逐渐去掉。最后,将抓手100B完全拉开,而将整个密封件100包括反向部分100A完全从装备上拉下。然后,打开开口12a2,通过开口12a2将着色剂从着色剂贮存仓12a送到显影装置12。
本实施例中的剥开式覆盖件可作为撕开式覆盖件使用。更具体地说,本例中剥开式覆盖件可与前述实施例一样装设在有或没有残余膜26a的安装面上。根据本实施例,可以低成本再制作处理盒。
当将覆盖件装设在安装面上时,可用一硬塑料板调整开口区域。更具体地说,为了调整从着色剂贮存仓12a移动到显影装置的显影剂数量通过热密封等将有一预定尺寸开口的硬板(未示)装在顶框安装面12a5上,然后,覆盖件可装在硬板上。如果新处理盒有这种硬板,残余膜26将留在那里。甚至在与前述例子相同的情况,新的覆盖件可装在安装面上,而膜26可保留或去掉。至于新的覆盖件,其可以是撕开式或剥开式的。
着色剂供应方法:
下面描述将着色剂提供到处理盒B中的着色剂贮仓12a中。
如图96所示,刚生产出来的着色剂t从一料斗供应口61输送到着色剂料斗26,并贮存在那里。通过在加料器壳63中的推进加料器64的转动使暂时贮存在着色剂料斗62中的着色剂t从着色剂料斗62中排出。这时,控制推进加料器的螺旋转动,而容易地控制着色剂t的排出速度。
于是,着色剂t通过着色剂供料漏斗排出,并通过供料口12a4,而贮存在有密封口12a2的着色剂贮存仓12a中。
在供应着色剂t直至装满着色剂贮存仓12a之后,用一新的盖或塞12a3将着色剂供料口12a4封闭。
着色剂供料方法不局限于要重新使用的处理盒,也适用于新的处理盒。
当在本例中使用漏斗65时,通过用氟化物处理而使着色剂t和漏斗内侧面之间的磨擦阻力减小,所以,漏斗不易被着色剂t阻塞。所以,只要漏斗不阻塞,就能增加着色剂t从其料斗62的排出速度,以致大大减少着色剂的充填成本。
以此方式,能再装设覆盖膜26或密封件100,然后,用着色剂填充着色剂贮存仓。然后,装上必要的部件,并将啮合爪和啮合孔相连,以将顶和底框14和15相连接。于是,就重新制作了一个处理盒13。
在重新连接顶和底框14和15时,使啮合爪14和啮合孔15a,和啮合爪14a和啮合突起15b等相啮合。随着处理盒B再使用次数的增加,可以想到啮合爪和啮合孔之间的啮合会变松。作为一个解决的办法,可在啮合爪或啮合孔附近提供孔而用螺钉进行啮合,或在一或若干位置提供啮合爪的啮合等同物。例如,在顶框14显影装置12啮合爪14a附近,提供用于螺钉的孔14a1,相应地,相邻于底框15的各啮合孔15a,提供孔15a1。另外,在框架四个角附近,提供啮合突起14d,啮合凹部15e(清理装置侧),啮合突起15f1,啮合突起14e2,啮合凹部14e1,和啮合凹部15f2(显影装置侧)。螺钉孔从它们上面穿过。所以,即使使用啮合爪的啮合弯松,利用孔和螺钉能牢固地连接顶和底框14和15。
在再循环中,辊子被再组装和再使用。然而,如果顶和底框不能再使用,可将其压碎并再使用。这时,如果框14和15是不同材料的,将其压碎再使用之后,机械特性可能变坏。所以,在本例中,顶和底框14和15用同种材料制作,例如,高耐冲击等级的聚苯乙烯材料。这样,可将其一起压为颗粒,因为其机械强度不降低,所以能提高其再循环效率。
最好框架材料与着色剂成分相同,这样,既使使用过的框架不能完全清理干净,既框架与沉积在内侧面的着色剂一起压碎,也能避免机械特性变坏。
另一实施例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成像设备和处理盒中各部分的另一实施例,其中,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作用相同的部分将标以相同标号。(载象件)
在第一实施例中,以有机半导体(OPC)作为载象件感光层的材料,但这种材料并不由该例所限定。例如,这种材料也可以是非晶体硅(A-Si),硒(Se),氧化锌(ZnO),硫化镉(CdS)或类似物。<凸缘齿轮>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在传递驱动力时,作为防止由所作用的载荷而使凸缘齿轮9c变形的装置将加强齿轮9c4压入凸缘齿轮9c的中空部分中,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例子。仅在凸缘齿轮本身加上筋或类似物亦可获得令人满意的强度。例如,图71所示结构的凸缘齿轮便是这类齿轮中的一种。
前面已经提到,凸缘齿轮9c是由塑料喷铸的,其轮齿齿根之下可以是中空的。如图9所示,当在这些中空部分9c3中布置有筋时,便会招致齿轮精度恶化。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凸缘齿轮中,将中空部分9c模铸的比较窄,从而将壁9c6设在轮齿部分之下,同时还在中空部分9c中设置大量的筋9c7。利用这种结构,在不会招致齿轮精度降低的条件下可以加强凸缘齿轮9c的强度。<感光鼓轴>
在第一实施例中,在感光鼓轴9d的端面上设有螺纹孔9d1,这是一种简化拆卸已压装在底框15的轴孔部分15s中感光鼓轴的操作的典型装置,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例。任何结构易于感光鼓轴扩卸的装置均可采用。
例如,如图72(a)所示,可以在感光鼓轴9d和底框15轴孔部分15s上设置槽9d2;或如图72(b)所示将法兰部分9d3的外径Rb制成比底框15轴孔部分15s的外径Ra大,这样易于取下感光鼓轴9d。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可省去车螺纹的成本,从而降低成本。(充电装置)<滑动轴承>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8和19所示,作为调整充电辊10推力方向上力的推力调整装置,将钩状止挡部分10c1整体地设在滑动轴承10c上,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总的要求是必须使推力调整部分与滑动轴承为一体。
例如,如图73(a)所示作为止挡部分10c1可以整体地模铸一道墙以便完全遮盖滑动轴承10c的一端;也可以如图73(b)所示的那样在止挡部分10c1的内壁上设一个凸起的筋10c2,这样在充电辊10的辊轴端部保持与止挡部分接触并转动时可以减少摩擦阻力。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一种典型的推力调整装置,在可转动地支承着充电辊10的滑动轴承10c上整体地设置止挡部分10c1,但本发明并不由该例所约束。设置传输辊或类似物亦可取得同样的效果。
至于充电装置的结构,在第一实施例中采用所谓接触型充电法。但不必多说,采用这样一种充电方法可以对感光鼓表面均匀地充电,在该方法中以从三侧环绕的方式将诸如铝壳或类似的金属壳靠近钨丝设置,并将由于对钨丝施加一个高电压而产生的正负离子传输到感光鼓的表面。
另外,除去上述辊子型之外,接触型充电装置还可以是叶片型(充电叶片)、热型、黑式(black type)杆型,线型或类似型。(显影装置)
关于显影方法,可以采用各种已知的显影方法,如两件磁刷显影法,逐级显影法、触地显影法,云式显影法(Cloud developingmathod)或类似的方法。(清理装置)<清理刮板>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31和32所示,在顶框14内表面预定位置设置筋14j作为一种用于遏制由于清理刮板的振动所产生的噪音的装置,利用插入的密封件S1使筋14j靠在刮板的上表面上,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例。例如,只要这种结构可以遏制刮板13a的振动亦可使筋14j靠在支承刮板13a的支承件13a1的刮板倾斜表面上。
此外,如图75所示,可以将由氯丁橡胶制成冲击吸收件33夹在固定有清理刮板13的刮板支承件13a1和顶框14之间,为防止废着色剂泄漏,紧跟在冲击吸收件33之后设置密封件S1。本实施例中所用冲击吸收件33的厚度大约比刮板支承件13a1的上表面和顶框框4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大0.5至1.5mm,其纵向长度约为150至220mm。冲击吸收件33的插入使顶框14约变曲0.5至1.0mm。换句话说,冲击吸收件33以一个足以使顶框14弯曲的力压在刮板支承件13a1上,这样由于刮板的粘附滑动所引起的振动得到遏制,最终减少了传至处理盒之外的噪音。
如图76所示,也可以这样一种方式设置冲击吸收件33,即将其插在顶框14筋14j和刮板支承件13a1之间。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冲击吸收件33为厚0.5mm或更小的尿烷橡胶制成,且在组装过程中将其压在筋14j和刮板支承件13a1之间,这样其厚度被减至约0.3mm硬度约为60°。这样便可遏制由清理刮板13a的粘附滑动所产生的频率为几十Hz或更高的振动。其结果是可防止产生噪音并生成高质量图像。
如图77和78所示,可以设置处于顶框14预定位置处的筋14j使之直接与刮板支承件13a接触。将图77中所示的筋14j设置成基本上与刮板支承件13a1的整个上表面相接触,而将图78所示的筋14j设置成与刮板支承件13a1的整个表面积(上部和倾斜的表面积)相接触。这种结构增加了通过筋14j从清理刮板13a传至成象总成框振动传输率,但也增加了振动体本身的质量(成象总成框的质量),这样便使从清理刮板13a来的振动通过成像总成框,即通过较大的质量扩散。因而可以减小刮板13a的振动,续之以减小由于振动所产生的噪音。
也可采用如图79所示的结构,即顶框14上设有一个在成像总成纵向方向延伸的孔34,紧接着是清理刮板13a(此处已有筋14j),且在设备主要部件侧的顶盖1b上设置支承件35,该件设在预定位置且在顶盖16关闭时通过开口34靠在刮板支承件13a1的上表面上。这种结构将使清理刮板的振动通过支承件35传至整个设备,这样被振动体本身的质量进一步增加(即为整个设备的质量)且从清理刮板13a来的振动通过增加的质量,即整个设备的质量而扩散,这将减少清理刮板13a的振动,进而减少由振动所引起的噪音。另外,为改善接触的紧密片,可在刮板支承件13a1和支承件23之间插入薄而软,诸如橡胶片类的冲击吸收材料。
参见图80,在将刮片支承件13a1螺纹连接地固定于处理盒框上时,不仅可以螺纹连接倾斜表面的两个纵向端而且可以连接上表面的两个纵向端。正如前述的实施例,这种结构可以遏制由感光件9和清理刮板13a之间的摩擦力所产生的几十Hz或更高的微振动,从而消除了噪音的生成并取得高质量的图像。
在如图81所示的单件清理装置的情况下,在上表面中心部分螺纹固定刮板支承件13a1即可获得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可以在顶框14内表面中部设一个筋14j,该筋比顶框14内表面和刮板支承件13a1上表面之间的间隙稍高并沿处理盒之纵向延伸,这样在筋14j压在刮板支承件13a1上所现出的弹性变形可用于按压刮板支承件13a1的上表面。利用这种结构,由顶框14的弹性变形将筋14j压在刮板支承件13a1的上表面上,且利用这种压力可以遏制清理刮板13的振动,从而减小由振动所产生的噪音。
另外,在底框15的废着色剂储仓13c中沿处理盒纵向于中心部位设置一道分隔墙36也可获得与前述实施列相同的效果,该分隔墙比废着色剂储仓13c和刮板支承件13a1上部之间的间隙稍高。此时,由于设置了该分隔墙13也可以改善底框15的强度。
通过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遏制由感光鼓9和清理刮板13a之间的摩擦力所产生的频率为几十Hz或更高的微振动,感光鼓9和清理刮板13a两者的振幅降至0.01μm或更低,这种值是在测量误差范围内的,而在实施该实施例之前上述振幅分别为4μm至5μm。由此而消除了由振动所产生的噪音并可获得优质图像。
作为用于清理感光鼓9上残留着色剂的方法,清理装置可以由刮板,毛刷,磁刷或类似物构成。(顶、底框)
在第一实施例中,基本上将底框15显影侧驱动部分铸成盒状,另外设置筋以加强框架的局部强度。可用同样的方法增强顶底框的其它部分。(遮光机构)
在第一实施例中,将遮光机构设计成利用扭簧在装入处理盒B时自动打开,而在取出处理盒B时自动关闭。因此,处理盒B处于成像设备中时,遮光机构24由弹簧24压向关闭方向,这样便沿着这样一个方向按压处理盒B,即沿该方向将处理盒B从该设备总成的处理盒安装空间2中取出,这是这种设计的优点之一。但当扭簧24的力太大时,处理盒B的位置变得不稳定。因而,设置一个锁紧机构,以便在遮光机构24打开时将其锁住。
参见图84,关于这种锁紧机构,是在处理盒B的预定位置处设置由压簧39a压着的一根杆39b,在遮光机构全部打开时这根杆便与遮光部分24c上的啮合孔24c2相啮合。利用这种结构,将遮光机构锁在打开状态;因而防止处理盒B被扭簧24升起。
如图84所示,用跳起按钮40释放被锁住的遮光机构。尤其是该设备总成设有跳起按钮40,该按钮由压簧40c压向卡住该设备总成的方向。在按下该跳起按钮40时,按钮端部的按压凸起40a推入杆39b,使杆39b与啮合孔24c2脱离啮合从而将遮光机构从闭锁状态下释放。
跳起按钮40带有一个啮合爪40b。当顶盖1b关闭时,啮合的40b与设在顶盖1b上的啮合钩41啮合,将顶盖1b锁在关闭位置。另一方面,在按下跳起按钮40时,打开啮合由设在顶盖1b旋转中心的扭簧压力将顶盖打开。换句话说,在按下跳起按钮40时,顶盖1b自动打开,同时将处理盒B升起,就象是靠弹簧24f的压力浮出处理盒安装空间2,这样更易于取出处理盒B。
参见图85至89,可以由另一种与第一实施例完全不同的结构来提供在第一实施例中由感光鼓遮光件所产生的压力。下面将描述图85至89所示的第一种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图85所示的处理盒42插入设在设备前面的插装窗口44中而将其装入成象设备42中。处理盒42和成象设备43的功能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且处理盒42包括一个成象主组件42a和作为遮光机构的箱42b。
插装窗口44由一块薄板46挡住,板46上作用沿关闭方向的弹簧45的压力,该板由插入的处理盒42推开。将处理盒42插入直至其凸缘部分42c基本上与成象设备主件的前表面平齐。再推处理盒主件42a,则箱42b将其保持住。结果,处理盒主组件42a的前部突出处理盒42。由未示出的传感器感测突出的成象总主组件42a,与未示出的马达相啮合的齿轮47开始转动。
齿轮47与设在处理盒主组件42a顶面上的齿条(42a1)相啮合,由此轮47的转动将处理盒主组件42a从箱42b中拉出。此时,轴48与设在成象设备43中的导向槽49相啮合并由其导向。轴48是感光鼓轴的延伸,感光鼓包含在处理盒主件中。参见图88,在处理盒主组件42a的后面(图88中的左侧)设置形成电接触的接触点50。在进一步拉出处理盒主组件42a时,触点50便与接触销52相接触,接触销52设在成象设备43侧并由弹簧51的弹力向下压。此时,处理盒主组件42a承受接触销52向下的压力,结果是其后部沿导向槽49稍向下降。
在插入处理盒42时,设在成象设备43侧的轴53凸入箱42b的孔42b1中。通过杆54由压缩弹簧55沿凸入孔42b1的方向对轴53施压,杆54露在成象设备43之外。在将处理盒主组件42a拉至一个预定点时,轴53便落入设在处理盒主组件42a侧面的下凹陷42a2中,这样便抵抗拉簧42d将处理盒主组件42a拉回箱42b中的力而将处理盒主组件42a锁在该位置。换句话说,在这个锁定位置处,拉簧42d的力防止处理盒主组件42a离开正常位置,因而使处理盒42正确地稳定在成象设备中。
杆54可绕轴54a枢轴转动,在沿图89中箭头方向作用力时,由拉簧42d将轴53推出凹陷42a2,并将处理盒主件42a拉回箱42b中。在拉回过程中,由于齿轮47和齿条42a1保持啮合,所以齿轮47便成为防止猛烈地将处理盒主组件42a拉回箱42b中的阻尼器。
在处理盒主组件42a被拉回箱42b中之后,如图87所示,处理盒主组件42a便从成象设备43中突出一个预定的量,使其易于拉出。
如上所述,采用具有适当的将处理盒主组件42a拉入箱42b中的拉力的拉簧42d和锁定机构,使得处理盒42非常易于取出。
利用这种适当的结构,可通过观察杆54的情况来监视涉及成象总42状态的安装操作。尤其参见图90,当处理盒42不在成象设备43中时,杆54如图90(a)所示;在处理盒42已经安装就位且轴53已落入凹陷42a2中时,杆54如图90(b)所示;在处理盒42在成象设备43中装的不对时,杆54如图90(c)所示。因此,可以仅从外面观察杆54的位置来确定处理盒的安装状态。(处理盒的结构和组装方法)<清理刮板端部的密封>
在第一实施例中,作为减少感光鼓9和粘在刮板连接表面15j底部上的密封件S6之间的摩擦力的装置,如图49所示在密封件S6上粘附高密度聚乙烯密封37;或如图50所示在密封件S6上涂覆诸如微颗粒硅的润滑剂38,但本发明并不由该例所限制。也可以将诸如聚氟乙烯(poly-fluororinyliolene)粉末或类似物作为润滑剂38。
就将粉末润滑剂38粘附在密封件S6上的方法而言,可在密封件S6和感光鼓端部之间的摩擦不太大时将润滑剂38洒在密封件S6上。这是因为在感光鼓9使用初期,密封件S6粗糙其摩擦力大,而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密封件S6表面粗糙度下降,摩擦力也下降。
另外,粉末润滑剂38可通过下述方法分散于整个密封件37,将粉末润滑剂38混合在易挥发液体中;将混合物浸放密封件37中;然后使液体蒸发。这种方法使润滑剂38能够散布于整个密封件37以便一点一点地暴露于感光鼓9和密封件37之间的接触面上。因此,很长时期内可减小感光鼓9和密封件37之间的摩擦,从而可防止密封件37被感光鼓拖曳和扯掉。<安装感光鼓的方法>
在描述第一实施例的过程中,曾讲到安装感光鼓9的方法之一,其中,为了在处理盒装配过程的开始时将润滑剂38夹在感光鼓9和清理刮板13之间的整个接触表面上,当沿构成相对于刮板13a接触表面的角γ小于45°的方向导向时,插入感光鼓9。感光鼓的这种安装方法也用于再循环装配过程。
可以想到,在处理盒中使用的各零件的使用寿命是不同的。假定感光鼓9的使用寿命低于清理刮板13a的使用寿命。在这种情况下,用过的处理盒只要更换主组件42a即可再循环使用。在感光鼓更换操作中,当卸下感光鼓9时,残留的显影剂仍附着在清理刮板13a的接触表面,而残留的显影剂可用作前述的润滑剂38。然而,一般来说,当感光鼓9卸除时,上述残留的显影剂分在感光鼓9的表面和清理刮板的接触片13a之间;因此,附着在清理刮板13a上的残留显影剂量不足以覆盖清理刮板13a的整个接触表面。
因此,可以采用本发明的感光鼓安装方法,当一个新感光鼓9插入处理盒B时,在清理刮板13a上的残留显影剂可以分布得覆盖清理刮板13a和感光鼓9之间的整个接触表面。换言之,残留显影剂可作为润滑剂夹在两零件之间。
另外,本发明不仅可应用于前述的那一种单色成象的处理盒中,而且也可应用于设有两个或更多显影装置12中以便形成多色影象(例如双色影象,三色影象或全色影象等)的处理盒中。
前面所述的处理盒是指具有光电图象感光件或类似装置作为载象件和至少一个处理装置的处理盒。然而除了本说明书所述实施例外还可能有许多其它的总成设计,例如,处理盒B可以为可互换的处理盒,其中,一载象件和一充电装置整体地装配;一载象件和一显影装置整体地装配;或一载象件和一清理装置整体地装配。另外,处理盒B也可以为一种可互换的处理盒,其中,一载象件和两个或更多处理装置整体地组装。
换言之,本说明书所述的处理盒是指一种用于成象装置的可互换的处理盒,它具有一充电装置,显影装置,以及清理装置,它们与光电图象感光件整体地装配成一盒状总成;或具有充电装置,显影装置和清理装置中至少一个与光电图象感光件整体装配成盒状总成;或具有至少一个显影装置,与光电图象感光件整体地装配成盒状总成。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选择激光打印机作为成象装置的实例,但本发明并不必局限于上述选择。显然本发明也适用于许多其它成象装置如光电图象复印机,传真装置,大型电子显示器打印机(LED pimter),文字处理机等。
如前所述,按照本发明,可实现一种处理盒的简单的再制方法,从而有效地使用资源以避免或减少环境问题。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在撕开式覆盖件除去后,装上剥离式覆盖件,借以实现成象总成的简单低成本的再制。
虽然对照本说明书公开的结构对本发明作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描述的细节。对上述结构可进行各种改进和变化而并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2)
1.可卸式安装于成像设备上的处理盒的再制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将所述的处理盒(B)拆卸成一个第一框架(14)和一个第二框架(115),所述的第一框架(14)具有一个用于容纳显影剂(t)的显影剂容纳部分(12a),所述的第二框架(115)具有一个电子照相感光鼓(9),和一个显影剂承载件,用于承载由所述容纳显影剂的部分向电子感光件输送的显影剂以便将所述的电子感光件上形成的潜像显影,因而露出所述第一框架上的一个孔口,使所述显影剂可以从所述第一框架移至第二框架;
通过与一个浸有溶剂的材料(66)摩擦来除去曾用于密封孔口并依然存留在孔口附近的覆盖件残留物(26a),其中,所述的覆盖件具有一个用于密封孔口的密封部分(26)和一个延伸部分,拉动延伸部分可使所述密封部分被撕掉从而打开孔口,而其一部分却依然留在孔口周围,所述残留物是密封部分的一部分;
安装一个新的覆盖件(26,100)以密封孔;然后,
向所述显影剂容纳部分提供新的显影剂;然后,
将所述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接合在一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材料是碎纱或海绵。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溶剂是乙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乙醇是异丙基醇,甲醇或乙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密封孔口,用粘接材料将新的覆盖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框架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密封孔口,用热熔接将新的覆盖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框架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新的覆盖件(100)是一种将其打开便可露出孔口的剥离式条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新的覆盖件(100)是一种将其打开便可露出孔口的撕开条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框架具有一个用于给所述电子照相件充电的充电辊,所述的第二框架具有一个用做所述显影剂承载件的显影剂辊和一个用于从电子照相件上除去显影剂的清理刮板。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子照相件呈鼓型。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残留物是树脂材料。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树脂材料是聚乙烯树脂,乙烯醋酸树脂或单体树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61354/1993 | 1993-06-30 | ||
JP16135493 | 1993-06-30 | ||
JP161354/93 | 1993-06-30 | ||
JP140075/94 | 1994-06-22 | ||
JP140075/1994 | 1994-06-22 | ||
JP14007594A JP3210526B2 (ja) | 1994-06-22 | 1994-06-22 | 移動閉塞列車走行制御方法及びそれに用いる制御システ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1435A CN1101435A (zh) | 1995-04-12 |
CN1074144C true CN1074144C (zh) | 2001-10-31 |
Family
ID=26472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94107267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4144C (zh) | 1993-06-30 | 1994-06-30 | 处理盒再生方法,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4144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754460B2 (en) * | 2002-03-05 | 2004-06-22 | Static Control Components, Inc. | Method of remanufacturing a toner cartridge |
JP3745327B2 (ja) * | 2002-09-30 | 2006-02-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 |
JP3720802B2 (ja) * | 2002-11-06 | 2005-11-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 |
JP5839826B2 (ja) * | 2011-04-22 | 2016-01-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の再生産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CN107589652A (zh) * | 2016-07-08 | 2018-01-16 |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再生处理盒的方法及其处理盒 |
JP7070111B2 (ja) * | 2018-06-06 | 2022-05-18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
1994
- 1994-06-30 CN CN 94107267 patent/CN107414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1435A (zh) | 1995-04-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1037C (zh) | 感光鼓处理盒和成象设备 | |
CN1057621C (zh) | 处理盒、成象设备和成象系统 | |
CN1058795C (zh) | 处理盒和成象设备 | |
CN1057618C (zh) | 安装片件的方法 | |
CN1058794C (zh) | 光敏鼓、处理盒、成象装置及成象设备 | |
CN1049983C (zh) | 刮板、刮板粘接方法、清理机构、处理盒和成象设备 | |
CN1158582C (zh) | 处理盒的再生方法 | |
CN1222847C (zh) | 处理盒的再制造方法 | |
CN1049987C (zh) | 可安装处理盒的成象系统 | |
CN1122884C (zh) | 处理暗盒及装配该处理暗盒的方法以及成象设备 | |
CN1054441C (zh) | 把圆柱构件与啮合构件连接的方法、圆柱构件、制版机芯及成象设备 | |
CN1140851C (zh) | 轴承部件、总成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
CN1149449C (zh) | 处理盒的再生方法 | |
CN1139847C (zh) | 总成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
CN1145849C (zh) |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象设备 | |
CN1158580C (zh) | 处理卡盒的再制造方法 | |
CN1145083C (zh) | 成象盒的再生方法 | |
CN1459673A (zh) | 信息存储介质、单元、处理盒、显影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
CN1132865A (zh) | 色粉盒,色粉盒组装方法,处理卡盒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 |
CN1176413A (zh) | 总成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
CN1158581C (zh) | 处理卡盒的再制造方法 | |
CN1268994C (zh) | 处理盒的再制作方法 | |
CN1532646A (zh) | 显影剂盒容器、显影剂盒及它们的回收方法以及成像单元 | |
CN1074144C (zh) | 处理盒再生方法,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49984C (zh) | 处理盒、装置有该处理盒的成象系统和用于装配清洁装置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11031 Termination date: 20130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