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986C - 处理暗盒及装有该处理暗盒的成象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处理暗盒及装有该处理暗盒的成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986C
CN1049986C CN92111666A CN92111666A CN1049986C CN 1049986 C CN1049986 C CN 1049986C CN 92111666 A CN92111666 A CN 92111666A CN 92111666 A CN92111666 A CN 92111666A CN 1049986 C CN1049986 C CN 104998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sensitive drums
magazine
toner
lower cover
imag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21116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261A (zh
Inventor
津田忠之
关根一美
池本功
渡边一史
笹子悦一
野田普弥
小林和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12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2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98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98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recycling, reuse, transportation, packaging or stora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987Remanufacturing, i.e. reusing or recycling parts of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0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 G03G2221/1609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protective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damage
    • G03G2221/161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protective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damage plural shutters for openings of process cartrid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8Cartridge systems
    • G03G2221/183Process cartridge
    • G03G2221/1853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8Cartridge systems
    • G03G2221/183Process cartridge
    • G03G2221/1853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221/1876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for production purposes, e.g. manufacture or mass produ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ot-Matrix Printers And Others (AREA)
  • Laser Beam Printer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个处理暗盒,包括一个带有用以储存显影用上色剂的上色剂储存装置和充电装置的上盖,一个能与上盖连接成分离的下盖,其中装有影象载体、显影装置和清洁装置。上述结构可大大改善处理暗盒的拆装性能,且该处理暗盒可被重复使用以利于地球环境保护。

Description

处理暗盒及装有该处理暗盒的成象系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处理暗盒及安有该处理暗盒的成象系统。这类成象系统可以是电摄影复印机、激光印刷机、传真机、文字处理机或类似的设备。
复印机一类的成象系统,首先要对均匀充电的影象载体有选择地曝光以形成潜象,然后用上色剂使潜象成为可见影象,再将上色剂影象转印到记录纸上,从而在记录纸上形成影象。在这类成象系统中,当上色剂用完时,必须补充新的上色剂。补充上色剂的工作不仅麻烦,而且常会污染周围环境。另外,此类成象系统元器件的维修非本专业的技术人员不可,因此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深感不便。
为克服上述缺陷及不便,在美国专利3,985,436、4,500,195、4,540,268及4,627,701中提议使用一种将影象载体、充电器、显影装置和清洁装置集成为一体的处理暗盒。该处理暗盒可拆卸地装在成象系统中,这样,当成象系统中的零部件需更换时(如显影装置中的上色剂用完或影象载体的寿命终结时),就可很方便地通过更换而进行维修。
在上述处理暗盒中,充电器是由一个产生电晕放电的充电丝和一个屏蔽板构成的单个充电单元。显影装置是由一个显影筒、一个显影板、上色剂输入机构、一个上色剂存储区和一个显影剂盒构成的单个显影单元。清洁装置是由一个清洁刮板、一个上色剂刮板和一个清洁盒构成的单个清洁单元。
然而,在上述已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
从保护地球环境的角度看,为了有效地利用资源,必须将用过的处理暗盒回收并重新加以利用。为此,当拆开并清洗那些单个构成的处理单元以便重复使用它们时,其步骤繁杂,不利于处理单元的重复使用。
另外,为了有效地再使用处理暗盒,必须将从市场上回收的废旧处理暗盒拆开并彻底清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发明者们提出了可消除上述问题的发明,并已提出了专利申请(日本专利申请2-301779、美国专利申请785401、欧洲公开说明书91/402953.3、中国专利申请91111554.4及朝鲜专利申请91-19663)。
本发明涉及上述已有申请的改进。本发明可有效地将从市场回收的废旧处理暗盒拆开并清洗。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处理暗盒及一个可拆卸地安装该处理暗盒的成象系统,它可大大地改善处理暗盒的安装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个处理暗盒及一个可拆卸地安装该处理暗盒的成象系统,它可明显地改善处理暗盒的拆卸性能。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个处理暗盒及一个可拆卸地安装该处理暗盒的成象系统,其中,从市场上回收的废旧处理暗盒可有效地被拆开和清洗,以便重复使用。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个处理暗盒及一个可拆卸地安装该处理暗盒的成象系统,它提高了影象载体与处理装置之间的位置精度,并减少了安装步骤。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是提供一个处理暗盒及一个可拆卸地安装该处理暗盒的成象系统,本发明的装置可消除前述的问题,减少安装步骤,并能以简单、轻巧的结构获得具有高分辨率的影象。
附图说明:
图1:装有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处理暗盒的复印机的纵向剖面图:
图2:复印机在纸盘打开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3:复印机在纸盘关闭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4:处理暗盒的纵剖面图;
图5:处理暗盒的透视图;
图6:处理暗盒在倒置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7:处理暗盒在上下盖分开状态下的分解视图;
图8:为显示下盖内部结构的透视图;
图9:为显示上盖内部结构的透视图;
图10:处理暗盒中感光鼓的纵剖面图;
图11:说明充电噪声测量的示意图;
图12:显示相应于充电器位置的充电噪声测量结果的曲线图;
图13:感光鼓接地件的透视图;
图14: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感光鼓接地件的透视图;
图15:显示又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其中感光鼓的接地件没有分叉;
图16:用感光鼓的无分叉接地件的剖面图;
图17:充电辊连接结构的纵向视图;
图18A:曝光快门的透视图;
图18B:曝光快门的局部剖面图;
图19:带有搅拌叶片的非磁性上色剂输送机构的剖面图;
图20:显示感光鼓(9)与显影筒(12d)之间位置关系以及对显影筒加压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21A:沿图20中A-A线的剖视图;
图21B:沿图20中B-B线的剖视图;
图22:说明作用在显影筒上压力的剖视图;
图23:刮板上边缘扭曲时的透视图;
图24A:双面胶带从刮板下端伸出时的透视图;
图24B和24C:一个安装工具被粘接到伸出的双面胶带上的视图;
图25A:刮板被粘接在一个弯曲的连接面上,此时,刮板的下端是弯曲的;
图25B:通过减小连接面的曲率而使刮板上端绷紧的透视图;
图26:另一实施例中刮板的透视图,其中刮板的宽度由两端向中间逐渐加宽;
图27:说明对表面加压而形成刮板连接面曲率的透视图;
图29:感光鼓在最终安装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30:显影板和清洁刮板处于安装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31:处理暗盒进行装配的分解视图;
图32:装好处理暗盒的感光鼓,导向件位置的视图;
图33为一结构视图,其中感光鼓导轨安装在板支撑件的端部;
图34:感光鼓及显影筒的轴承安装状态的透视图;
图35:安有轴承的感光鼓及显影筒的剖视图;
图36:复盖膜及撕条的透视图;
图37:撕条从夹持器伸出时的透视图;
图38:处理暗盒被操作者的手抓握时的示意图;
图39A:处理暗盒的装配及运输生产线的流程图;
图39B:处理暗盒的拆卸及清洗生产线的流程图;
图40:处理暗盒被安装在成象系统中的透视图;
图41:显示图24的处理暗盒被安装在成象系统中的透视图;
图42:安装在成象系统中的三个接触件的位置透视图;
图43:三个接触件的结构剖视图;
图44:下盖与镜头单元间相对位置的定位关系的剖视图;
图45:下盖与玻璃稿台间相对位置定位关系的剖视图;
图46:定位销连接位置的透视图;
图47;显示感光鼓和显影筒转轴与其支撑件轴之间的关系、以及从驱动齿轮传到感光鼓的凸齿轮的驱动力的传递方向的示意图;
图48:根据一实施例的显影筒分解透视图,其中显影筒能方便地滑动;
图49为图48中显影筒的剖面示意图;
图50:表示上下盖打开状态的纵向剖面图;
图51:齿轮和接触件装到感光鼓上后的视图;
图52A: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影筒接受元件的纵向视图;
图52B:图52A中接受元件的端部视图;
图53:显示了一种安装方式,其中利用销钉可将显影板和清洁刮板安到成象系统内部;
图54:根据又一实施例的感光鼓最终安装状态的纵向视图;
图55:根据又一实施例的用于支撑感光鼓和显影筒的轴承的纵向视图;
图56:用以将驱动力从成象系统驱动电机传递到各零部件的传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57和图58的透视图显示感光鼓的凸齿轮和一个与该凸齿轮装在一起的齿轮从下盖伸出的状态:
图59:显示用以将驱动力从成象系统的驱动齿轮传递到感光鼓及转印辊的齿轮链;
图60A和60B显示用于显影筒的不同的传动机构,其中显影筒分别使用磁性上色剂和非磁性上色剂。
下面参考附图首先介绍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处理暗盒以及使用该处理暗盒的成象系统。
“处理暗盒和装有该处理暗盒的成象系统的整体结构”:
首先介绍成象系统的整体结构。图1是作为成象系统实例的复印机的纵向剖视图,该复印机中装有处理暗盒。图2是复印机在纸盘打开时的透视图;图3是复印机在其纸盘关闭时的透视图。图4是处理暗盒的纵向剖视图。图5是处理暗盒的透视图。图6是处理暗盒处于倒置状态的透视图。
如图1所示,成象系统A通过原稿阅读装置1对原稿或文件2上的图象信息进行光学阅读。用输送装置5或用手将放在供纸盘3中的记录介质输送到处理暗盒B的成象区,在成象区,与影象信息相应的显影剂(下文称作“上色剂”)影象借助转印装置6被转移到记录介质4上。之后,记录介质4被送到定影装置7,以将被转印的上色剂影象永久地固定在记录介质4上。然后,记录介质被送到出纸盘8上。
处理暗盒B成象区的操作方式是,由充电器10对旋转的感光鼓(影象载体)9的表面均匀充电,而后将由阅读装置1读出的光图象通过曝光装置11在感光鼓9上曝光,在感光鼓9上形成潜象。接着用显影装置12将潜象转变为上色剂影象。在将上色剂影象由转印器6转移到记录介质4上后,清洁装置13将感光鼓9上的残余上色剂去除。
将感光鼓9等装于一个外盖内即可形成作为暗盒单元的处理暗盒。所说的盖包括一个第一上盖14和一个第二下盖15。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盖14、15由高强度苯乙烯对脂(HIPS)制成。上盖的厚度约为2毫米,下盖的厚度约为2.5毫米。不过盖的材料和厚度并不限于此,而应根据情况适当选择。
下面对成象系统A和安装在该系统中的处理暗盒B的各部件进行详述。
“成象系统”:
首先说明成象系统A的各个部件。
(原稿阅读装置)
原稿阅读装置1用来对写于原稿上的信息进行光学阅读。如图1所示,它包括一个位于成象系统主体16上部、用来放置原稿2的原稿玻璃台1a。一个在其内表面上带有海绵层的原稿压板16被连接在原稿玻璃台1a上,以便被打开和关闭。原稿玻璃台1a和原稿压板1b均装在系统主体16上,以便沿图1中的左右方向作相应的滑动。另外,一个镜头单元1c安装在系统主体16上部的原稿玻璃台1a的下面,镜头单元包括一个光源1c1和一个短焦距镜头组1c2。
对于这种结构,当原稿2以其影象面朝下而被放置在原稿玻璃台1a上、将光源1c1打开、同时原稿玻璃台沿图1中的左右方向滑动时,来自原稿2的反射光经镜头组1c2使处理暗盒B中的感光鼓9曝光。
(记录介质输送装置)
输送装置5用来将放置在供纸盘3中的记录介质送到成象区和定影装置7处。在把多张记录介质4叠放在供纸盘3或用手把单张记录介质4插放在供纸盘3上后,记录介质的引入端紧靠在供纸辊5a和与该辊紧密接触的磨擦垫5b之间的缝隙上,当按下起动钮A3时,供纸辊5a转动,将记录介质分离并输送到一对定位辊5c1和5c2。记录介质在定位辊处随着成象操作而被输送。成象操作之后,输送装置5d和导向件5e将记录介质4送到定影装置7。然后,一对排出辊5f1、5f2将记录介质4送入收纸盘8。
(转印装置)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转印装置6用于把形成在感光鼓9上的上色剂影象转印到记录介质4上。转印装置包括一个转印辊6。具体地说,用成象系统中的转印辊6将记录介质4紧压在安装于成象系统的处理暗盒B中的感光鼓9上,同时,给转印辊6施加一具与感光鼓9上的上色剂影象极性相反的电压。这样,感光鼓9上的上色剂影象即可被转印到记录介质4上。
(定影装置)
定影装置7用于使通过对转印辊6施加电压而被转印到记录介质4上的上色剂影象定影,如图1所示,定影装置7包括一个围绕于驱动辊7a、由支撑座7b支撑的加热体7c以及张紧板7d之上的热阻定影膜7e。由张紧弹簧7f张紧的张紧板7d对膜7e施加一张紧力。压力辊7g紧靠着加热体7c,膜7e位于辊7g和加热体7c中间。这样,定影膜7e即以定影操作所需的预定压力压在加热体7c上。
加热体7c由氧化铝等热阻材料构成。加热体7c具有一个宽约160微米、长约216毫米(方向与图1纸面垂直)的由Ta2N等材料制成的丝状或板状件构成的发热面,发热面处在由绝缘材料或包括绝缘材料在内的复合材料构成的支撑座7b的下表面。由Ta2O等材料构成的保护层覆盖着发热面,加热体7c的下表面是平的,其前后端呈圆形以利于定影膜7e的滑动。定影膜7e由热处理聚酯构成,其厚度约7微米。驱动辊可使膜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当带有上色剂影象的记录介质4从定影膜7e和压力辊7g之间穿过时,借助热和压力可使上色剂影象定影在记录介质4上。
为把定影装置7产生的热量从成象系统中驱散或排出,在成象系统主体16内设有一冷却扇17。如图所示,当按下复印启动钮A3时,风扇17转动,随即产生的气流从记录介质入口流入成象系统,然后气流从记录介质排出口流出。包括处理暗盒在内的所有零件均被冷却,以使成象系统内不积存热量。
(记录介质的供应和排出盘)
如图1-3所示,供纸盘3和排纸盘8分别装在系统主体16内的轴3a、8a上,以便使盘沿图2中的方向b以及沿图2中的方向c绕轴3b、8b转动。锁扣3c、8c分别位于纸盘3、8自由端的两侧。锁扣可扣入位于原稿压紧板1b上表面的锁槽1b2中。这样,如图3所示,当纸盘3、8向内合起并使锁扣3c、8c扣入相应的锁槽时,可防止原稿玻璃台1a和原稿压紧板1b左右滑动。这样,操作者可方便地提握成象系统A的把手16a来搬运该成象系统。
(密度及其它参数的设定钮)
用于设定密度及其它参数的设定钮位于成象系统A上。如图2所示,电源开关A1用于启动和关闭成象系统。密度调整盘A2用来调整成象系统复印影象的总密度。按下复印启动钮A3,可启动成象系统的复印操作。按下复印清除钮,可中止复印操作并清除所有设定的参数(例如设定的密度参数)。按下复印计数钮A5可设定复印件的数目。按下自动密度设定钮A6,可在复印操作中自动地设定密度。操作者还可根据需要转动密度设定盘A7来调整复印密度。
“处理暗盒”:
下面介绍装于成象系统A中的处理暗盒B的各零部件。
处理暗盒B包括一个影象载体和至少一个处理装置。例如,处理装置可包括一个给影象载体表面充电的充电装置、一个在影象载体上形成上色剂影象的显影装置和/或一个去除影象载体上残余上色剂的清洁装置。在图1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处理暗盒B是一个可拆卸地安在成象系统主体16中的暗盒单元,该单元是通过将围绕着作为影象载体的感光鼓9而设置的充电器10、带有上色剂(显影剂)的显影装置12及清洁装置13置于暗盒内而构成的,该暗盒由上盖14和下盖15构成。充电器10、曝光装置11(其开口为11a)和显影装置12的上色剂储存槽12a位于上盖14中;感光鼓9、显影装置12的显影筒12d和清洁装置13位于下盖15中。
下面依次介绍处理暗盒中的充电器10、曝光装置11、显影装置12和清洁装置13。图7是处理暗盒的上、下盖彼此分开时的剖视图。图8是显示下盖内部结构的透视图。图9是显示上盖内部结构的透视图。
(感光鼓)
在图示实施例中,感光鼓9包括一个铝制的厚度为1毫米的筒状鼓芯9a和一个位于鼓芯9a外表面上的有机感光层9b,感光鼓9的外径为24毫米。成象系统驱动电机54(图56)的动力被传递到固定在感光鼓9一端的凸齿轮9c(图8)上,以使感光鼓9相应于成象过程沿箭头所示方向转动。
在成象过程期间,感光鼓9转动时,通过对充电辊10(它与鼓9接触)施加一个由交流电压和直流电压叠加而成的振荡电压,使感光鼓9的表面均匀充电。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对感光鼓9表面均匀充电,必须提高施加到充电辊10上的交流电压的频率。但是,如果频率超过2000赫兹,感光鼓9和充电辊10将发生振动并产生所谓的“充电噪声”。
这就是说,当交流电压被加到充电辊10上时,感光鼓9和充电辊10之间会产生静电引力,静电引力在交流电压处于最大和最小峰值时为最大,此时静电引力会把充电辊10吸向感光鼓9而使充电辊发生弹性变形。另一方面,在交流电压的中间值时,引力变为最小,其结果将使充电辊10的弹性变形消除并使充电器10与感光鼓9分离。因此,感光鼓9和充电辊10以所加交流电压频率两倍的频率振荡。此外,当充电辊被吸向感光鼓9时,鼓和辊的转动受到阻滞,将因爬行而引起振动,这也是产生充电噪声的原因。
如图10(感光鼓的剖视图)所示的实施例中,为减小感光鼓9的振动,在感光鼓9内部放置一个刚性或弹性的填充件9d。根据生产率、可加工性、重量效果及成本等因素,填充件9d可由金属(如铝、黄铜或类似金属)、水泥、陶瓷(如石膏)或橡胶材料(如天然橡胶)制成。填充件9d可呈实心柱形或空心筒形,其外径比感光鼓9的内径小100微米,并被插入鼓芯9a中。也就是说,鼓芯9a和填充件9d间的最大间隙为100微米。在填充件9d的外表面或鼓芯9a的内表面涂上粘结剂9e(如氰基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等),把填充件9d插入鼓芯9a,便可使它们彼此粘接。
下面介绍发明人在感光鼓9中的填充件9d位于不同位置时所测得的填充件9d与噪声压(噪声水平)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噪声压的测量是在一间背景嗓声为43分贝的房间内,用麦克风在距处理暗盒B的前表面30厘米处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如图12所示,在重80克的填充件位于感光鼓9的纵向中间位置时,噪声压为54.5-54.8分贝。在重40克的填充件从中心位置向凸齿轮9c方向移动30毫米时,噪声压最小。此结果说明,把填充件9d从感光鼓9的中心向凸齿轮方向偏移更为有效。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感光鼓9的一端是经由凸齿轮9c支撑,而鼓9的另一端是由无凸缘的轴承26支撑,这样,感光鼓9的支撑结构相对于鼓的纵向中心不对称。
这样,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感光鼓9内填充件9d的位置从中心位置c(沿鼓纵向)偏向凸齿轮9c,即偏向感光鼓9的传动机构。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由长度L3为40毫米、重量为20-60克(优选重量35-45克,最好为40克)的空心铝构件构成的填充件9d位于长度L1为257毫米的感光鼓9中从中心位置c偏向凸齿轮9c长度L2为9毫米处。通过在感光鼓9内设置填充件9d就可使鼓9平稳地转动,从而消除在成象过程中由于鼓9的转动带来的振动。由此可知,即使提高施加在充电辊10上的交流电压的频率,仍可减小充电噪声。
如图10中的实施例所示,接地件18a与感光鼓9的内表面相接触,其另一端紧靠鼓的接地销35a,以使感光鼓9电接地。接地件18a位于感光鼓上远离凸齿轮9c的一端。
接地件18a由弹性不锈钢、弹性磷青铜或类似材料构成并与轴承26相接。如图13所示,接地件上有一个带锁口18a2的基板18a1,轴承26上的凸台可插入该锁口中,接地件还有两个从基板18a1伸出的臂18a3,每个臂的自由端有一个半圆形向下伸出的凸起18a4。轴承26装在感光鼓9上时,接地件18a的凸起18a4借助臂18a3的弹力紧压在感光鼓9的内表面上。这样,由于接地件18a与感光鼓9在多点(两点)相接触,故提高了其接触可靠性;并且由于接触件18a经由半圆形凸起18a4与感光鼓接触,使感光鼓9与接地件的接触更稳固。
如图14所示,接地件18a的臂18a3的长度可彼此不同。在此结构中由于与感光鼓9接触的半圆形凸起18a4的位置沿鼓的圆周方向彼此偏离,当感光鼓9的内表面沿轴向有裂痕时,两个凸起18a4不会同时与裂痕接触,因而可保证接地件可感光鼓之间的接地无误。臂18a3的长度不同时,一个臂18a3与感光鼓间的接触压力不同于另一具臂18a3与感光鼓间的接触压力。不过这种接触压力的差异可通过改变臂18a3的弯曲角度来校正。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地件18a具有两个臂18a3,但也可具有三个以上的臂,在接地件与感光鼓9的内表面的接触无误时,也可如图15和16所示,使用没有凸起的单臂18a3(无分叉)。
如果接地件18a和感光鼓9内表面间的接触压力太小,半圆形凸起18a4就不能适应感光鼓内表面的凹凸不平,这就会引起感光鼓和接地件之间接触不良,并因臂18a3的振动而产生噪声。为了防止接触不良和噪声,必须增大接触压力。但当长时间使用成象系统时,如果接触压力太大,感光鼓内表面会因半圆形凸起18a4的过高压力而损坏。这样,当半圆形凸起18a4通过上述损坏部分时便会产生振动,从而造成接触不良和振动噪声。考虑到上述情况,接地件18a与感光鼓内表面之间的接触压力最好在10-200克范围内。这就是说,根据发明人的测试结果,当接触压力小于10克时,很可能会随着感光鼓的转动而产生接触不良,并产生干扰其它电子设备的无线电波。另一方面,当接触压力大于200克时,感光鼓9的内表面会因其与接地件18a之间长时间的滑动接触而损坏,并引起异常的噪声和/或接触不良。
虽然有时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感光鼓内表面的状况而产生的噪声,但是在感光鼓内设置填充件9d可以减小感光鼓9的振动,并且在接地件18a和感光鼓9内表面之间的区域涂以导电油脂可有效地防止鼓的损坏和接触不良。另外,由于接地件18a定位在轴承26上,而轴承26与偏向于凸齿轮9c的填充件9d相距较远,所以,接触件易于安装在轴承上。
(充电器)
充电器用以对感光鼓9的表面充电。在图示实施例中的充电器是日本专利公开说明书63-149669中记载的所谓接触型充电器。具体地如图4所示,充电辊10经滑动轴承10c可转动地安在上盖14的内侧。充电辊10包括一个金属辊轴10b(例如由铁、SUS等材料制成的导电金属芯),一个围绕辊轴的由EPDM、NBR等材料制成的弹性橡胶层,一个围绕弹性橡胶层的渗碳氨基甲酸乙酯橡胶层。充电辊10也可由金属辊轴和一个渗碳的泡沫氨基甲酸乙酯橡胶层组成。充电辊10的辊轴10b通过滑动轴承10c安装在上盖14的轴承滑轨爪10d中,这样辊轴10b不会脱离上盖并可向感光鼓9的方向移动少许。弹簧10a使辊轴10b偏向,以使充电辊10紧靠在感光鼓9上。这样,充电器装置由经轴承10c而装入上盖10的充电辊10构成。如前所述,在成象过程中,当感光鼓9的转动使充电辊10随之转动时,通过向充电辊10施加交直流电压叠加的电压而使感光鼓9的表面均匀地充电。
下面介绍施加到充电辊10上的电压。虽然可以仅对充电辊加直流电压,但如前所述,为了均匀充电,需对充电辊加一由交直流电压叠加成的振荡电压。较理想的情况是,将峰-峰电压值比仅用直流电压作为起始电压的数值大两倍或更多的交流电压与直流电压叠加所获得的振荡电压加在充电辊10上以改善充电均匀性(参考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63-149669)。这里所说的“振荡电压”是指其电压值作为时间的函数而周期性地变化,并且其峰-峰电压值比仅用直流电压作为起始电压而对感光鼓表面充电的电压值大两倍或更多。另外,振荡电压的波形不仅限于正弦波,也可以是矩形波,三角波或脉冲波。不过为了减小充电噪声,正弦波不应含有较高次谐波分量。交流电压可含有一个具有矩形波的电压,该电压可通过周期性地开/断一个直流电源而得到。
如图17所示,对充电辊10施加电压是通过把充电偏压接触件18c的一端18c1紧靠在成象系统的充电压触销(下文将有说明),而接触件18c的另一端18c2紧靠住金属辊轴10b而实现的。由于充电辊10被弹性接触件18c压向图17的右边,所以距接触件18c较远的充电辊轴承10c具有一个钩状限位器10c1。另外,垂在上盖14上的限位器10e位于接触件18c旁以防止当处理暗盒B下落或振动时充电辊10产生过度轴向位移。
在图示实施例如前所述的结构中,加到充电辊10上的电压为峰-峰电压值为1.6-2.4千伏的交流电压与-600伏的直流电压叠加而成的电压(正弦波)。
把充电辊10装入上盖14时,先用上盖14的导向卡支撑住轴承10c,再把充电辊10装进轴承10c中。上盖14与下盖15装配在一起时,充电辊10紧靠着感光鼓9(如图4所示)。
充电辊10所用的轴承10c由含有大量填充碳的导电材料制成。这样,电压从充电偏压接触件18c经金属弹簧10a而加到充电辊10上,以获得稳定的充电偏压。
(曝光装置)
曝光装置11用来自阅读装置1的光影象对被充电辊10均匀充电的感光鼓9的表面曝光。如图1和4所示,上盖14有一开口11a,来自成象系统镜头组1c2的光穿过开口11a照在感光鼓9上。在处理暗盒B从成象系统A上取下时,如果环境光穿过开口11a照在感光鼓9上,则可能损坏感光鼓。为此,在开口11a处装有一个快门11b,当处理暗盒B从成象系统A拆下时,快门11b封闭开口11a,当处理暗盒B装入成象系统A时,快门11b打开开口11a。
如图18A和18B所示,快门11b有一L形截面,该截面有一指向暗盒外面的凸起部。快门11b经销11b1可转动地安在上盖14上。螺旋弹簧11c绕装在一个销11b1,使快门11b受到螺旋弹簧11c的偏置力,以便当处理暗盒从成象系统A拆下时关闭开口11a。
如图18A所示,快门11b的外表面上有一凸出构件11b2,当将处理暗盒B装入成象系统A,且相对成象系统的主体16可打开的上开/闭盖19(图1)处于关闭状态时,盖19上的杆19a顶在凸出构件11b2,便可沿图18B中箭头方向转动快门11b并打开开口11a。
由于快门11b具有L形截面,且凸出构件11b2位于暗盒B轮廓外且靠近轴销11b1处(如图4和18B),在打开及关闭快门11b时,快门11b就顶在处理暗盒B轮廓外的盖19的杆19a上。这样,既使快门11b的开合角很小,转动的快门11b的外端也可确保打开,这就保证来自快门上方镜头组1c2的光照到感光鼓上,从而在感光鼓9的表面形成高质量的静电潜影。采用如上结构的快门结构,当把处理暗盒B插入成象系统时,成象系统的盖19的快门开启杆19a不会阻档暗盒B,这就使缩短杆的行程成为可能,从而缩小处理暗盒B和成象系统A的尺寸。
(显影装置)
下面介绍显影装置12。显影装置12用上色剂使曝光装置在感光鼓9上形成的静电潜影成为可见的上色剂影象。在成象系统A中虽然可使用磁性或非磁性上色剂,但在图示实施例中处理暗盒B的显影装置中使用的是单组分磁性显影剂的磁性上色剂。
在显影过程中使用的单组分磁性上色剂中的粘接树脂可以是苯乙烯及其取代物的聚合物或其混合物,例如聚苯乙烯和聚甲苯乙烯;苯乙烯共聚物,例如苯乙烯-丙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甲基共聚物,苯乙烯-乙烯萘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乙基共聚物或苯乙烯-丙烯酸丁基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丁基丙烯酸甲酯,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丙烯酸树脂,树脂,改性对脂,松脂,酚醛树脂,脂肪碳氢树脂,脂环碳氢树脂,芳香石油树脂,石蜡,巴西棕榈蜡等等。
加入磁性上色剂的染色材料可以是碳黑,铜酞青,铁黑等。磁性上色剂中的磁性细颗粒是在磁场中可被磁化的材料,铁磁性金属颗粒,如铁粉、钴粉或镍粉,以及合金颗粒,例如磁铁矿石或纯铁的混合物颗粒。
如图4所示,用磁性上色剂形成上色剂影象的显影装置12有一个存储上色剂的上色剂储存器12a,储存器12a内有一上色剂输送机构12b,用以输送上色剂。显影装置的显影筒12d中有一个转动的磁铁12c,用于在显影筒表面形成一个上色剂薄层。当上色剂层在显影筒12d上形成时,上色剂与显影筒12d之间的磨擦使可显影的磨擦充电电荷加到感光鼓9上的静电潜象上。为了控制上色剂层的厚度,将显影板12e靠在显影筒12d的表面上。显影筒12d与感光鼓9表面之间有一缝隙(100-400微米)。
如图4所示,磁性上色剂输送机构12b具有若干由聚丙烯(PP)、丙烯腈-丁苯(ABS)、高强度苯乙烯(HIPS)等材料制成的、并沿上色剂储存器12a的下表面按箭头f方向来回移动的输送件12b1。每个输送件12b1都具有一个近似为三角形的截面,且具有多个沿感光鼓转轴方向伸展(垂直于图4平面的方向)的细长棒状件,用以刮扫上色剂储存器12a的整个底面。细长棒状件在其两端彼此连接以形成一整体。另外,有三个输送件12b1,它们的移动范围被选择为大于三角形截面的底宽度,以便能刮扫上色剂储存器底面上的全部上色剂。在输送机构12b上有一臂件12b2,其自由端上有一凸起,用以防止输送件浮起和乱动。
输送件12b1的纵向端上有一锁杆12b4,它被可转动地插入臂件12b2上的长槽12b5中。臂件12b2经轴12b3可转动地安装在上盖14上,并与位于上色剂储存器12a外面的一个臂(未示出)相连。传动装置与输送件12b相连,当处理暗盒B被装入成象系统A时,成象系统A的驱动力被传递到输送件,以使臂件12b2以预定角度绕轴12b3摆动。如图7等附图所示,输送件12b1和臂件12b可由树脂(如聚丙烯、聚酰胺等材料)制成一个整体,在两件的连接部分可折叠。
在成象操作中,当臂件12b2以预定角度摆动时,输送件12b1在图示的实线位置与虚线位置之间的范围内沿上色剂储存器12a的底面方向f来回移动。位于上色剂储存器12a底面的上色剂被输送件12b1送向显影筒12d。这时,由于每个输送件12b1具有三角形截面,上色剂可被输送件刮扫,并沿输送件12b1的倾斜面被平稳地输送。这样,显影筒12d附近的上色剂不会被搅动。因此,显影筒12d表面上的上色剂层不易被损坏。
如图4所示,上色剂储存器12a具有一个带悬垂件12f1的盖12f。悬垂件12f1下端与上色剂储存器底面之间的距离应稍大于每个上色剂输送件12b1的三角形截面的高度。这样,当上色剂输送件在上色剂储存器底面与悬垂件12f1之间来回移动时,如果输送件12b1倾向于从上色剂储存器底面浮起,这种浮起可被限制,这样就防止了输送件12b1的浮起。
图示实施例的成象系统A也可使用带有非磁性上色剂的处理暗盒。在这种情况下,上色剂输送机构被用来搅动位于显影筒12d附近的非磁性上色剂。
这就是说,如图19所示,当使用非磁性上色剂时,以与显影筒12d相同方向转动的弹性辊12g通过上色剂输送机构12h把上色剂储存器12a中的上色剂输向显影筒12d。这时,在显影筒12d与弹性辊12g之间的缝隙中,弹性辊12g上的上色剂由于上色剂与显影筒12d间的滑动摩擦而而带静电,于是,上色剂由于静电便被沾到显影筒12d上。接着,在显影筒12d转动过程中,粘在显影筒12d上的非磁性上色剂被送入显影板12e与显影筒12d间的接触区,以在显影筒上形成上色剂薄层,同时,上色剂与显影筒之间的滑动摩擦使上色剂带上静电荷,该电荷极性可使静电潜影显影。但是,当上色剂残留在显影筒12d上时,残留上色剂将与新送到显影筒12d的上色剂相混合,并被送到显影筒和显影板12e之间的接触区。上色剂与显影筒12d之间的滑动摩擦使残余上色剂和新上色剂同时带电。这样,新上色剂是以正常电荷充电,而残余上色剂由于是在已被正常充电的基础上再充电,因此,残余上色剂将被过度充电。过度充电的上色剂的粘结力(对于显影筒12d)大于正常充电上色剂的粘结力,因此,这种上色剂难于应用于显影过程中。
如图19的实施例所示,为避免上述缺陷,在使用非磁性上色剂的处理暗盒中,非磁性上色剂输送机构12h带有一个位于上色剂储存器12a内的旋转件12h1,旋转件12h1上有一个弹性搅拌叶片12h2。当非磁性上色剂暗盒被装入成象系统A时,传动装置就与旋转件12h1连接,于是,在成象操作中,成象系统使旋转件12h1转动。这样,当用装在成象系统内并带有非磁性上色剂的暗盒进行成象时,搅拌叶片便会强烈地搅动上色剂储存器12a中的上色剂。其结果是位于显影筒12d附近的上色剂也被搅拌,并与上色剂储存器12a中的上色剂混合,这样便把充电电荷从显影筒12d上去除而分散到上色剂储存器中的上色剂中,以防止上色剂变坏。
带有上色剂层的显影筒12d与面对的感光鼓9之间有一个小缝隙(处理暗盒使用磁性上色剂时缝宽为300微米,而使用非磁性上色剂时缝宽为200微米)。因此,在图示实施例中,两个外径比显影筒外径大(多出的数值相当于缝隙的宽度)的接触环被安装在显影筒12d的两端,且处于上色剂层形成区的外面。这些环在潜影形成区以外的区域中靠在感光鼓9上。
现在介绍感光鼓9与显影筒12d之间的位置关系。图20显示了感光鼓9和显影筒12d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对显影筒加压的机构的纵向剖视图。图21A是沿图20中A-A线的剖视图;图21B是沿图20中B-B线的剖视图。
如图20所示,带有上色剂层的显影筒12d被置于感光鼓9对面,且与鼓9间的缝隙为200-300毫米。在这种情况下,经支撑件33在鼓的一端可转动地支撑凸缘轴承9c的转轴9f上,而使感光鼓9可转动地装在下盖15上。感光鼓9的另一端经固定在下盖的轴承26的轴承部分26a而被可转动地安装在下盖15中。显影筒12d具有前述的接触环12d1。每个接触环12d1的外径大于显影筒的外径,多出的部分相应于小缝隙的尺寸,接触环被安装在显影筒两端附近及上色剂层形成区的外侧。这样,接触环就抵靠在感光鼓9上潜影形成区以外的区域。
通过显影筒两轴端附近及上色剂层形成区外侧位于接触环12d1之间的筒轴承12i可转动地支撑显影筒12d,筒轴承12i装在下盖15上,并可沿图20中箭头g的方向微动。每个筒轴承12i有一个向后伸出的凸台,凸台上绕着一个压簧12j,它的一端紧靠在下盖15上。由于压簧12i的作用,显影筒12d总是被压向感光鼓9。其结果是显影筒12d和感光鼓9之间总保持预定缝隙,这样就可将驱动力传递给感光鼓9的凸齿轮9c以及与凸齿轮9c啮合的显影筒12d上的筒齿轮12k。
筒齿轮12k也包含一个显影筒12d的凸缘。这就是说,根据图示实施例,筒齿轮12k及凸缘可由树脂材料(如多炔树脂)构成一个整体。另外,具有较小直径且一端被下盖15可转动地支撑的一个金属销12d2(如由不锈钢制成的)被压入并固定在筒齿轮12k(凸缘部)的中心。金属销12d2被用作显影筒12d一端的转轴。在图示实施例中,由于可用树脂整体制造筒齿轮和凸缘,这就能简化显影筒的制造过程并减轻显影筒12d和处理暗盒B的重量。
下面结合图22来说明筒轴承12i的滑动方向。首先介绍显影筒12d的驱动。当成象系统的动力源(驱动电机54)的驱动力传到凸齿轮9c并随后从齿轮9c传到筒齿轮12k时,齿轮间的啮合力指向与凸齿轮9c的啮合节圆和筒齿轮12k的啮合节圆相切的切线倾斜或偏转一个压力角(图示实施例中为20°)的方向。图22中箭头P所示方向(θ≌20°)为啮合力的指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筒轴承12i沿着与感光鼓9的旋转中心与显影筒12d的旋转中心间的连线平行的方向滑动,当啮合力P被分解为与滑动方向平行的水平分力Ps和垂直于滑动方向的垂直分力Ph时(如图22所示),与滑动方向平行的水平分力指向离开感光鼓9的方向。这样,一旦显影筒12d被驱动,感光鼓9与显影筒12d之间的距离极易随凸齿轮9c和筒齿轮12k之间的啮合力而变化。其结果造成显影筒12d上的上色剂不能正常地移到感光鼓9上,从而破坏显影性能。
如图21A所示的实施例,为避免上述不足,考虑到驱动力从凸齿轮9c到筒齿轮12k的传递,应使驱动侧(筒齿轮12k位于该侧)筒轴承12i的滑动方向与箭头Q所示方向一致。就是说,啮合力P(在凸齿轮9c和筒齿轮12k之间)与滑动方向之间的角φ值应当为90°左右(图示实施例中为92°)。这样,平行于滑动方向的水平分力Ps可忽略不计,而且在图示实施例中,分力Ps使显影筒12d朝向感光鼓9的方向轻微偏移。这时,显影筒12d以压簧12j的弹性压力α受到挤压,以保持感光鼓9和显影筒12d之间的距离为一常量,从而保证恰当的显影。
下面介绍滑动轴承12i在非驱动侧(此侧不设置筒齿轮12k)的滑动方向。与上述驱动侧不同,由于在非驱动侧滑动轴承12i不受驱动力推动(如图21B所示),所示滑动轴承12i的滑动方向基本与感光鼓9中心和显影筒12d中心的连线平行。
在这种结构中,当显影筒12d被压向感光鼓9时,通过在驱动侧改变推动显影筒12d的推动角,就可始终恰当地保持显影筒12d和感光鼓9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实现正确显影。
与非驱动侧情况相仿,在驱动侧滑动轴承12i的滑动方向也可与感光鼓9的中心和显影筒12d的中心连线基本平行。这就是说,如上述实施例所述,在驱动侧由于指向滑动轴承12i的滑动方向的分力Ps(它为凸齿轮9c和筒齿轮12k之间啮合力的分力)将显影筒12d推离感光鼓9,在本实施例中,在驱动侧可使压簧12j的推力大于在非驱动侧的推力(多出的数值为Ps)。换言之,当非驱动侧压簧12j给显影筒12d的推力是P1时,驱动侧压簧12j的推力应为P2=P1+Ps,这就使显影筒12d总受到适当的推力,因而可保证显影筒和感光鼓9之间的距离恒定不变。
(清洁装置)
清洁装置13用来清除那些在感光鼓9上的上色剂图象经转印装置6而转印到记录介质4之后的残留在感光鼓9上的残余上色剂。如图4所示,清洁装置13包括一个弹性清洁刮板13a ,该刮板与感光鼓9表面接触以便去除或刮掉留在感光鼓9上的残余上色剂;一个位于清洁刮板下面且与感光鼓9的表面轻微接触的橡胶刮板13b,用来接受被清除的上色剂;以及一个用来收集由刮板13b接受的废上色剂的废上色剂储存器13c。橡胶刮板13b与感光鼓9表面轻微接触并允许留在感光鼓上的残余上色剂通过,同时将由清洁刮板13a从感光鼓9上去掉的上色剂向远离感光鼓9表面的方向传送。
下面介绍安装橡胶刮板13b的方法。使用双面胶带13e将橡胶刮板13b粘在废上色剂储存器13c的连接面13d上。在这里,废上色剂储存器13c由树脂材料(如高强度苯乙烯(HIPS)或类似材料)制成,且有一个略微不平的表面。如图23所示,如果双面胶带13e仅粘到连接面13d上,而橡胶刮板13b仅粘到胶带13e上,则橡胶刮板13b(与感光鼓9相接)的自由端可能会产生图示的扭曲X。如果橡胶刮板产生这种扭曲连X,它就不能与感光鼓9的表面紧密连接,这样,橡胶刮板13b就不能可靠地接受由清洁刮板13a除掉的上色剂。
如图24A所示,为避免上述不足,在将橡胶刮板13b装到连接面13d时,可用拉杆20将位于废上色剂储存器下部的连接面13d向下拉而使连接面产生一个弯曲的弹性变形,然后,把橡胶刮板13b粘到弯曲的连接面上,并释放加于连接面的拉力,从而使橡胶刮板13b的自由端获得一个张紧力,该张紧力可防止自由边的扭曲。但是,在近来出现的小型处理暗盒B中,由于连接面13d很小(如图24A),当把橡胶刮板13b粘到弯曲的连接面13d上时,橡胶刮板13b的两个下端或两角13b1会从连接面13d向下伸出。同时,当橡胶刮板13b从连接面13d向下伸出时(如图1剖视图所示),刮板13b可能会碰到记录介质4。
再有,如图24A所示,当橡胶刮板13b被粘到弯曲的连接面13d时,双面胶带13e将从橡胶刮板13b的下端伸出。于是,如图24B所示,当借助粘接工具21而使橡胶刮板13b紧靠着双面胶带13e时,双面胶带13e的伸出部分会被粘到粘接工具21上。其结果如图24c所示,使双面胶带13e从连接面13d上剥落,以致引起橡胶刮板连接不良。
为避免这一缺陷,如图25A所示,可使橡胶刮板13b下端形状变得与被拉杆20所造成的连接面13d的弯曲形状基本相同。也就是说,使橡胶刮板13b的宽度从其两端到中心逐渐变化,使中心宽度大于两端宽度(例如中心宽7.9毫米,两端宽7.4毫米)。这样,当橡胶刮板13b装到连接面上时,双面胶带13e就不会从橡胶刮板13b伸出。另外,如图25B所示,当取下拉杆20消除连接面13d的弯曲以使橡胶刮板13b的上边缘获得张紧力时,橡胶刮板下端不会从连接面向下伸出。因此,不会发生记录介质4与橡胶刮板间的干扰及橡胶刮板的不良连接。
从易加工性和工件使用寿命考虑,橡胶刮板13b的下端最好做成直的。如图26所示,像胶刮板13b的宽度可按线性变化,使刮板13b中心宽度比其两端宽度大相应于连接面13d弯曲的数量。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可用拉杆20将连接面13d拉弯,但很显然,如图27所示,也可由推杆20a推动与连接面13d成为一体的上色剂储存器隔板13c1,使连接面13d弯曲。
在图示实施例中,当橡胶刮板连接面13d形成在废上色剂储存器13c的下部时,可将橡胶刮板13b粘到一个废上色剂储存器13c相分离的金属板连接面上,然后再把金属板装入废上色剂储存器13c。
在图示实施例中,橡胶刮板13b由聚乙烯对酞酸盐(PET)制成,其厚度为38微米,长约241.3毫米,中心宽度约7.9毫米,端部宽度约为7.4毫米,曲率半径约为14556.7毫米。
(上盖和下盖)
下面介绍构成处理暗盒B的外壳的上盖和下盖14、15。如图7和图8所示,感光鼓9、显影装置12的显影筒12d和显影板12e、清洁装置13均被装在下盖15中。而如图7和图9所示,充电辊10、显影装置12的上色剂储存器12a及上色剂输送机构12b均装在上盖14中。
为了将上、下盖14、15装配在一起,在上盖14上有4对与其成一整体的锁扣14a,并且锁扣14a沿上盖14的纵向以等距离彼此分开。同样,在下盖15上有整体构成的可与锁扣14a啮合的锁孔15a和锁销15b,这样,当用力使上、下盖彼此靠紧,使锁扣14a与相应的锁孔15a及锁销15b啮合时,上、下盖14、15就相互连接在一起。为实现上、下盖14、15间的相互连接,如图8所示,在下盖15两纵向端附近分别具有锁扣15c和锁孔15d,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上盖15两纵向端附近分别具有锁孔14b(与锁扣15c啮合)和锁扣14c(与锁孔15d啮合)。
通过将应对感光鼓9定位的零部件(例如显影筒12d、显影板12e及清洁刮板13a)装在同一个盖中(在图示实施例中为下盖15)而使构成处理暗盒B的各个部件如上所述分别装在上、下盖14、15中后,就可以保证各部件具有极好的位置精度并可简化处理暗盒B的装配。如图8所示,装配孔15n形成在下盖15的一条侧边的旁边。另外,如图9所示,装配销14h(用来插入相应的装配孔15n)形成在上盖14的一条侧边旁边,且处在相邻两锁扣14a的中间。
如图8所示的实施例,装配销15e形成在下盖15两角附近,而装配孔15f形成在下盖另两个角的附近。再如图9所示,装配孔14d(与相应的装配销15e啮合)形成在上盖14的两角附近,而装配销14e(插入相应的装配孔15f)形成在下罩的另外两个角附近。这样,把装配销14h、14e、15e(上盖和下盖14、15中的)装入相应的装配孔15n、15f、14d中,就能使上、下盖14、15彼此相互牢固地连接,即使给连在一起的上、下盖14、15施加一扭曲力,也不能把它们拆开。
在保证任何施加的扭曲力不能将连为一体的上、下盖14、15拆开的前提下,可以变化上述装配销和装配孔的位置。
如图9所示,防护盖22经轴销22a可转动地安装在上盖14上。防护盖22受到绕在轴销11a上的扭转螺旋弹簧(未示出)的作用沿图9中h箭头指向偏转。这样,即如图4所示,在处理暗盒B从成象系统A上取下时,防护盖会关闭或盖住感光鼓9。
具体地说,如图1所示,感光鼓9被设计成在下盖15的开口15g向外暴露,并与转印辊6相对而设置,以便使上色剂图象从感光鼓转印到记录介质4上。当处理暗盒B从成象系统A上取下时,如果感光鼓9暴露于空气中,就会因环境光以及粘到感光鼓9上的污物等使感光鼓损坏。为防止这种损坏,当处理暗盒B从成象系统A上取下时,用防护盖22盖住开口15g,就可避免环境光和污物对感光鼓9的损坏。在把处理暗盒B装入成象系统A上时,摆动机构(未示出)会把防护盖22打开使感光鼓9通过开口15对外暴露。
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中,下盖15的下表面可用作作记录介质4的导轨。下盖的下表面形成两个侧导轨15h1和一个阶梯中心导轨15h2(图6)。中心导轨15h2的纵向长度(即,梯间的距离)是102-120毫米(实施例中是107毫米),该长度稍大于宽度(约100毫米),阶梯高度可在0.8-2毫米内选择。这种结构为记录介质4增加了输送空间,即使用厚的和有弹性的介质片作记录介质4(诸如,明信片、名片或信封)时,这些厚介质片也不会卡在下盖15的导轨表面,从而防止了记录介质卡塞。另外,当宽度大于明信片的薄介质片(例如,白纸)被用作记录介质时,由于这种介质片(记录介质)由两侧的导轨15h1引导,因此可平稳不浮动地被输送。
下面,对把下盖15的下表面用作记录介质的输送导轨一事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28所示,相对于感光鼓9和转印辊6之间缝隙N的切线方向X,两个侧导轨15h1可弯折La(=5~7毫米)。因为形成在下盖15的下表面的两个侧导轨15h1的目的是为在下盖和显影筒12d之间提供所需的空间,这一所需的空间可为显影筒充分提供上色剂,因此,能获得最佳显影条件的显影筒的位置就确定了导轨的状况。如果侧导轨的下表面接近切线X,那么下盖15下面部分的厚度就要减小,这会给处理暗盒B的强度带来麻烦。
此外,清洁装置13下端13f的位置是由构成清洁装置13的清洁刮板13a、橡胶刮板13b及类似的装置所确定的,它将在下文中予以说明,该位置被选择为可形成一个距离Lb(=3-5毫米)以防止影响记录介质4的输送。在图示实例中,由穿过感光鼓9的旋转中心的垂线(如图28示)和连接感光鼓与转印辊6的两个转动中心的直线所构成的角β的值选择为5~20度。
在设计上述结构的同时,仅在中心导轨15h2处设置具有深度,Lc(=1~2毫米)的槽或阶梯,以使中心导轨接近切线X。这就使在不减小下盖15强度的前提下,平稳地输送厚的和有弹性的记录介质4成为可能。在多数情况下,较厚的弹性的记录介质4是比在普通规格的成象系统中使的明信片要窄的名片、信封或类似介质,只要使阶梯的或下凹的中心导轨15h2的宽度稍大于明信片的宽度,在实际使用时便不会发生问题。
在记录介质引导区之外的区域、在下盖15外表面上有限制销15i向下伸出。每个限制销15i从引导记录介质4的下盖的引导面伸出1毫米。这样的结构中,即使在成象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使处理暗盒B略微下落,但由于限制销15i紧靠着成象系统的主体16的下导轨23(图1),所以使处理暗盒不会进一步下落。下导轨23与下盖15的下引导面之间应保持至少1毫米的间隔以便为记录介质4提供一条不会被阻塞的输送通道。如图1所示,为了不影响定位辊5c2,在下盖15的下表面有一个槽15j。这样装入成象系统A中的处理暗盒B可以装在定位辊5c2附近,因而可使整个成象系统缩小体积。
(处理暗盒的装配)
下面来说明具有前述结构的处理暗盒的装配。在图29中,具有方形且由Moltopren(由INOAC)公司制造的柔性聚氨基甲酸酯)橡胶制成的用以防止上色剂泄漏的上色剂防漏密封S被粘接在显影装置12和清洁装置13的端部以及下盖15上。所说的上色剂防漏密封也可不是方形的。另外,可通过在待安装密封的部分做一些槽,然后把凝固后可变为弹性体的液体材料注入这些槽而制成上色剂防漏密封。
装有显影板12e的板支撑件12e1和装有清洁刮板13a的板支撑件13a1分别由销钉24a,24b安装在下盖15上。如图29中虚线所示,板支撑件12e1,13a1彼此大体平行,以便能在同一方向旋动销钉14a,14b。这样,当成批制作处理暗盒时,就可用自动设备连续地进行显影板12e和清洁刮板13a的销钉装配。同时,为螺丝刀提供空间可提高刮板12e,13a的装配性,而去除模具的某些地方使腔室平整则可简化模具形状,这些措施均可使成本降低。
显影板12e和清洁刮板13a也可不使用销钉(螺丝)安装,而由粘结剂24c,24d(如图30所示)连接到下盖15上。在这种情况,如果粘结剂被施加在同一方向,则可使用自动设备自动和连续地粘接显影板12e和清洁刮板13a 。
在板12e,13a按上述方式被连接后,将显影筒12d连接到下盖15上。然后,把感光鼓9连接到下盖15上。最后,在图示实施例中,将导轨25a,25b分别连接到处在感光鼓9的轴向成象区c(图32)以外区域上的板支撑件12e1,13a1(与感光鼓相对)的表面上(在图示实施例中,导轨25a,25b与下盖构成为一个整体)。导轨25a与25b之间的距离大于感光鼓9的外径D。于是,在诸如显影板12e,清洁板13a及类似的各部件装入下盖15后(如图31所示),感光鼓9最终被装入下盖,同时由导轨25a、25b引导感光鼓成象区外侧的两轴向端。这就是说,只略微弯曲清洁刮板13a和/或稍微转动显影筒12e就可把感光鼓9装入下盖15。
如果在把感光鼓9装入下盖15之后再将板12e、13a及类似件装入下盖,则在安装板12e、13a及类似件时有可能损伤感光鼓9的表面。同时,在这样装配过程中,很难或不可能检查显影板12e和清洁刮板13a的连接位置,也不能检测板与感光鼓之间的接触压力。另外,虽然在板12e、13a被装入下盖15之前,为防止由于初始状态(无上色剂的状态)的板12e、13a与感光鼓9和显影筒12d之间的紧密接触而产生的板扭转和/或上翻现象而必须给板12e、13a涂覆润滑油,但这些润滑油在板的装配过程中很可能被蹭掉。如果按图示实施例装配,由于感光鼓是最后装入下盖,因此,上述的缺陷和问题均可消除。
如上所述,按图示实施例的作法,在把显影装置12和清洁装置13装入下盖时,可以检查装置12、13的装配位置并在装配鼓时避免感光鼓的成象区被损坏或擦伤。另外,由于在把板12、13装入下盖时可给这些板涂润滑油,润滑油不会被蹭掉,因此就能防止由于显影板12e与显影筒12d之间以及清洁板13a与感光鼓9之间的紧密接触而产生的板扭转和/或板上翻现象的发生。
如图33中实施例所示,当导轨25a、25b整体地形成在下盖15上时,销12e2,13a2可被整体地形成在刮板支撑件12e1,13a1,或其它导轨可被连接到位于感光鼓9成象区外侧的刮板支撑件的两个轴向端部区。这样,在装配感光鼓时,感光鼓9由这些销或其它导轨引导。
当以上述方式将显影筒12d,显影板12e,清洁刮板13a和感光鼓9装入下盖之后,如图34(透视图)和图35(剖视图)所示,轴承26便可转动地支撑感光鼓9和显影筒12d的一端。轴承26由诸如聚醛树脂等耐磨材料制成,它包括一个装在感光鼓9的鼓轴承26a、一个装在显影筒12d外表面的筒轴承26b、以及一个装在D截割磁铁12c一端的D截割孔26c。筒轴承26b也可装在支撑显影筒12d的外表面的滑动轴承12i的外表面上,或装在下盖15的滑动面15Q之间,这些滑动面均装在滑动轴承12i的外表面上。
当鼓轴承26a被装在感光鼓9的端部且磁铁12c的端部被插入D截割孔26c,显影筒12d插入筒轴承26b轴承26被装在下盖15的一侧,且可沿鼓纵向滑动,感光鼓9和显影筒12d被可转动地支撑。如图34所示,接地件18a与轴承26连接,当轴承26装入下盖一侧时,接地件18a与感光鼓9的铝鼓芯9a相接(见图10)。显影偏压接触件18b也与轴承26相连,当轴承26装在显影筒12d上时,偏压接触件18b与连接在显影筒12d内表面的导电件18d相连。
这样利用单个轴承26可转动地支撑感光鼓9和显影筒12d的装配方式,可提高部件9、12d的定位精度,并可减少零件数目进而简化装配操作并降低成本。由于感光鼓9、显影筒12d和磁铁12c均可由单个构件进行定位,这便可使感光鼓9和磁铁12c之间的位置关系具有很高的精度,其结果是可使相对感光鼓9表面的磁力保持一个常量,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影象。此外,由于为感光鼓9接地的接地件18a和为显影筒12d加显影偏压的显影偏压接触件18b被连接在轴承26上,使零件装配的非常紧凑,因而有效地减小了处理暗盒B的体积。
当把处理暗盒B装入成象系统时,通过在成象系统内(在轴承26上)为处理暗盒B的定位设置支撑部分,可使处理暗盒B相对成象系统准确定位。如图5、6所示,一个向外凸出的V形销即鼓轴部26d(图20)形成在轴承26上。当处理暗盒被装入成象系统主体16时,鼓轴部26d被支撑件34支撑(这将在下文说明),从面对处理暗盒定位。当处理暗盒被装入系统主体16中时,由于直接支撑感光鼓9的轴承26定位处理暗盒B,因而即使存在其它零件的制造和/或装配误差,感光鼓9仍能准确定位。
如图35所示磁铁12c的另一端插入筒齿轮12k上的一个内腔中,磁铁12c的外径稍小于该内腔的内径。于是,磁铁12c在筒齿轮12k处位于该内腔中、并且依其自身重量保持在该空腔内的较低位置,或由磁铁12c本身的磁力被拉向由磁性金属,如ZINKOTE(由日本新日铁公司生产的镀锌钢板)制作的刮板支撑件12e1。在这种装配方式中,由于筒齿轮12k与磁铁12c彼此的任何运动都结合在一起,因此磁铁12c与转动的筒齿轮12k之间的摩擦转矩可被减小,从而减小对处理暗盒的转矩。
另一方面,如图31所示,充电辊10被可转动地装在一盖14中,快门11b,防护盖22及上色剂输机构12b也装在上盖14中。用于把上色剂从上色剂储存器12a输出到显影筒12d的开口12a1被带有撕带27的复盖膜(图36)封闭。先将盖12f装在上盖上,然后把上色剂通过填充口12a3送入上色剂储存器12a,再用盖12a2把填充口盖住,于是便把上色剂储存器12a封闭起来。
如图36所示,复盖膜28的撕带27粘在开口12a1的周围,撕带27从开口12a1的一端(图36中的右端)延伸到其另一端(图36中的左端)并在此端被弯折,然后撕带27进一步沿形成在上盖14上的夹子14f伸展并从夹子14f向外伸出。
接着,经如前所述的销扣和销孔或槽使上、下盖14,15相互连接而使处理暗盒B装配起来。在这时,如图37所示,撕带27处在上盖夹子14f与下盖夹子15k之间。因此,当使用新的处理暗盒B时,操作者首先拉住撕带27从夹子14f、15k之间伸出的部分,即可将撕带27从复盖膜28上撕下,以便打开开口12a1,从而允许上色剂储存器12a中的上色剂向显影筒12d移动。然后,再将处理暗盒装入成象系统A中。
如上所述,在装配上、下盖14、15时,使撕带27从上、下盖14、15的夹子14f、15k之间伸出,则撕带27就很容易地露在处理暗盒外面。在把处理暗盒B装入成象系统时要使用夹子14g、15k。这样,如果在处理暗盒装入成象系统之前,操作者忘记取下撕带27,由于在装入处理暗盒时,操作者必须握住夹子,因此,他将能发现撕带未被撕去。再有,如果撕带27的颜色与盖14、15的颜色明显不同(例如,盖是黑色,而使用的撕带是白色或黄色),也能提高鲜明性,从而减少忘记去掉撕带的次数。
在将上、下盖14、15之间进行相互连接时,如果在上盖14上设置一个用来临时夹持撕带27的V形导轨条,就能使撕带27确切而方便地露出来。由于用来容纳定位辊5c2的槽15j处在下盖15的外表面(如图38所示),因此,当使上、下盖相互连接而装配处理暗盒B时,操作者可将手指伸入槽15j而抓牢处理暗盒。另外,如图6中实施例所示,处理暗盒B上设有防滑筋14i,操作者用手指勾住这些筋便可轻易地抓住处理暗盒。由于容纳定位辊5c2的槽(防止触碰)设置在处理暗盒的下盖15上,这就可以使成象系统具有较小的体积。
如图6所示,由于槽15j沿着把上、下盖14、15彼此连接在一起的锁扣14a和锁孔15b的附近而形成,则操作者用手指勾住槽15j而抓握处理暗盒B时,其抓握力作用于锁起来的方向,因此,可使锁扣14a与锁孔15b互锁在一起。
下面结合图39A,说明处理暗盒B的装配及装运流程。如图所示,各种零件装配到下盖15中,然后,对装有各个零部件的下盖进行检查(例如,检查感光鼓9与显影筒12d之间的位置关系)。接着,把下盖15与装有诸如充电辊10等零件的上盖14相互连接,从而构成处理暗盒B。再对处理暗盒B进总检查,然后装运处理暗盒。这样的装配及装运流程非常简单。
(处理暗盒的安装)
下面说明用以在成象系统A中安装处理暗盒B的结构。
如图40所示,一个带有与处理暗盒B的轮廓相匹配的装配窗29a的装配件29设置在成象系统A的上开/关盖19上。捏住夹子14f、15k,穿过装配窗29a将处理暗盒B插入成象系统。当暗盒B放插入成象系统时,形成在处理暗盒B的导轨边31被位于盖19上的导轨槽(未标注)引导,而处理暗盒的下部被一个在其自由端有一个钩的导轨板32引导。
如图40所示,处理暗盒B上有一防脱销30,装配窗29a上有一可容纳销30的槽29b。如图40和41所示,销30的形状或位置依据特定的处理暗盒而不同,特定的处理暗盒中带有适合于特定成象系统A的显影灵敏度的上色剂(即对每个处理暗盒来说是不同的)。这样,既使一个带有具有不同显影灵敏度的上色剂的处理暗盒被向一个特定的成象系统装入时,由于销30与该成象系统的装配窗29a不匹配,故该处理暗盒不能被装入到所说的成象系统中。因此,可以防止把处理暗盒装错,进而可避免因上色剂具有不同的显影灵敏度而造成的显影模糊。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显影灵敏度不同的暗盒以及装有不同种类的感光鼓的处理暗盒而造成的误装配。当安装处理暗盒时,由于槽29b和销30处在同一侧如果操作者欲将不合适的处理暗盒装入成象系统时,他可很清楚地看到装配件29把销30卡住。于是,那种在一般情况下,操作者强行将处理暗盒推入成象系统而损坏处理暗盒B和/或成象系统A的可能性就可避免。
把处理暗盒B插入开/关盖19的装配窗29a后,当盖19关闭时,从上下盖14、15的一侧伸出的感光鼓9的转动轴9f经轴承46a由轴支撑件33支撑(图40),从上、下盖14、15的一侧伸出的显影筒12d的转动轴12d2经一滑动轴承46b和一轴承46c被轴支撑件33支撑(图35)。另外,连接感光鼓9的另一端的轴承26的鼓轴26d(图35)被示于图42中的轴支撑34支撑。
在这种结构中,可转动防护盖22以露出感光鼓9,这样感光鼓9即可与成象系统A中的转辊6相接触。另外,与感光鼓9连接的鼓接地连接件18a、连接显影筒12d的显影偏压接触件18b和连接充电辊10的充电偏压接触件18c均装在处理暗盒B上,这样这些接触件从下盖15的下表面伸出,且接触件18a、18b、18c分别与鼓接地连接销35a、显影偏压连接销35b以及充电偏压连接销35c紧密连接。
如图42所示,鼓接地连接销35a和充电偏压连接销35c位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上转印辊6的下游侧,显影偏压连接销35b位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上转印辊6的上游侧。如图43所示,在处理暗盒B上,接触件18a、18b、18c也有类似的设置,即,鼓接地接触件18a和充电偏压接触件18c位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上感光鼓9的下游侧,而显影偏压接触件18b位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上感光鼓9的上游侧。
下面结合图51说明处理暗盒B的电接触件的配置。图51是表示感光鼓9与电接触件18a、18b、18c之间位置关系的简略平面图。
如图51所示,接触件18a、18b、18c位于与感光鼓9上装设凸齿轮9c一端相对的另一端,凸齿轮9c沿轴向装设在感光鼓9上。显影偏压接触件18b位于感光鼓9的一侧(即,设置显影装置12的一侧),鼓接地接触件18a和充电偏压接触件18c位于感光鼓的另一侧(即,设置清洁装置13的侧)。鼓接地接触件18a与充电偏压接触件18c基本设置在一直线上。显影偏压接触件18b被设置在沿感光鼓9的轴向较鼓接地接触件18a和充电偏压接触件18c稍向外的位置上。鼓接地接触件18a、显影偏压接触件18b和充电偏压接触件18c依次逐渐与感光鼓9的圆周表面隔开(即,接触件18a与鼓之间的距离最小,而接触件18c与鼓之间的距离最大)。显影偏压接触件18b的面积大于鼓接地接触件18a的面积,也大于充电偏压接触件18c的面积。显影偏压接触件18b、鼓接地接触件18a和充电偏压接触件18c沿感光鼓9径向设置在与感光鼓9内表面相连的鼓接地接触件18a的臂18a3的外面。
如上所述,通过在处理暗盒的定位和邻接侧在处理暗盒(该暗盒可装入成象系统)与成象系统之间设置电接触件,可提高处理暗盒接触件与成象系统连接销之间的定位精度,从而防止电接触不良。在处理暗盒的非驱动侧设置接触件,可使成象系统连接销的结构简单并缩小尺寸。
处理暗盒的接触件位于处理暗盒盖的里面,这就可以防止外来物粘到接触件上而对接触件的侵蚀,同时,可避免外力对接触件的破坏。显影偏压接触件18b设置在显影装置12的侧面,鼓接地接触件18a和充电偏压接触件18c设置在清洁装置13的侧面,这可就可简化处理暗盒内电极的配置,从而减小处理暗盒的体积。
下表列出图示实施例中各零件的尺寸。这些尺寸参数仅仅作为一个例子,它们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1)感光鼓9与鼓接地接触件18a之间的距离(X1)约6.0毫米;
(2)感光鼓9与充电偏压接触件18c之间的距离(X2)约18.9毫米;
(3)感光鼓9与显影偏压接触件18b间的距离(X3)约13.5毫米;
(4)充电偏压接触件18c的宽度(Y1)约4.9毫米;
(5)充电偏压接触件18c的长度(Y2)约6.5毫米;
(6)鼓接地接触件18a的宽度(Y3)约5.2毫米;
(7)鼓接地接触件18a的长度(Y4)约5.0毫米;
(8)显影偏压接触件18b宽度(Y5)约7.2毫米;
(9)显影偏压接触件18b的长度(Y6)约8.0毫米;
(10)凸齿轮9c的直径(Z1)约28.6毫米;
(11)齿轮9i的直径(Z2)约26.1毫米;
(12)凸齿轮9c的宽度(Z3)约6.7毫米;
(13)齿轮9i的宽度(Z4)约4.3毫米;
(14)凸齿轮9c的齿数33;
(15)齿轮9i的齿数30。
现在,来说明凸齿轮9c和齿轮9i。齿轮9c,9i是斜齿轮。当来自成象系统的驱动力传输到凸齿轮9c时,装在下盖15中的感光鼓9随着作用在凸齿轮9c上的推力而朝凸齿轮9c移动,而使鼓在下盖15一侧定位。
齿轮9c用于含有形成黑色图象的磁性上色剂的处理暗盒。当形成黑色图象的处理暗盒被装入成象系统时,齿轮9c与成象系统的一个齿轮啮合以接受驱动力来转动感光鼓9,同时与显影筒12d的一个齿轮啮合以转动显影筒12d。齿轮9i与一个连接到成象系统的转印辊6的齿轮啮合,以转动转印辊。这时,转印辊6上几乎不带转动负载。
齿轮9i用于含有形成彩色图象的非磁性上色剂的处理暗盒。当形成彩色图象的暗盒装入成象系统时,齿轮9i与成象系统的齿轮啮合以接受驱动力来转动感光鼓9。齿轮9i与连接到成象系统的转印辊6的齿轮啮合,以转动转印辊6,以及与带有非磁性上色剂的显影筒12d的齿轮啮合以转动筒12d。凸齿轮9c的直径,宽度和齿数均大于齿轮9i。因此,当加在齿轮9c上的负载较大时,齿轮9c仍可以接受较大的驱动力以保证感光鼓9的转动,同时,也能将较大的驱动力传输给用于磁性上色剂的显影筒12d以保证筒12d的转动。
如图43所示,连接销35a-35c分别装在相应的电极座盖36中,这些连接销在盖36中可移动,但不能脱离座盖36。连接销35a-35c均经一个导电的压簧38与电基板37上的一个印刷线图电连接。抵靠连接销35c的充电偏压接触件18c在上开/关盖19的旋转轴19b的附近具有弧形曲面,当装在处理暗盒B上的上开/关盖19绕轴19b沿箭头R的方向关闭盖19时,距旋转轴19b最近(即具有最小行程)的充电偏压接触件18c即可有效地与连接销35c连接。
(定位)
当处理暗盒B装入成象系统且开/关盖19关闭时,就已完成定位而使感光鼓9和镜头单元1c之间的距离以及感光鼓9和原稿玻璃台1a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下面就说明这种定位。
如图8所示,在下盖15两轴向端附近,定位销15m形成在与感光鼓9相连接的下盖15上。如图5所示,当上、下盖14、15相互连接时,销15m向上伸入形成在上盖14上的孔14g中。
如图44所示,带有用来阅读原稿2的镜头组1c2的镜头单元1c经一个可使单元1c绕其作轻度旋转运动的轴销1c3而与上开/关盖19(其上装有处理暗盒B)相连接,同时借助弹簧39镜头单元1c可被向下偏移(图44)。当处理暗盒B装在上盖19上,且盖19关闭时,如图44镜头单元1c的下表面就靠在处理暗盒B的定位销15m上。这样,当处理暗盒B装入成象系统A时,镜头单元1c中镜头组1c2与装在下盖15上的感光鼓9之间的距离就能准确地确定,从而来自原稿2的光影象就能经镜头组1c2而准确地照射在感光鼓9上。
如图45所示,镜头单元1c上设置有定位钉40。定位钉40可向上穿过上盖19上的孔19c而从上盖19微伸出。如图46所示,定位钉40在原稿阅读缝Z的两轴向侧略微伸出(图1和46)。这样,当处理暗盒B装在上盖19且盖19关闭、而后成象操作开始时,如上所述,由于镜头单元1c紧靠定位销15m,所以原稿玻璃台1a就被叠置在定位钉40上而移动。这样,放置在原稿玻璃台1a上的原稿2与装在下盖15上的感光鼓9之间的距离总保持恒定。于是,来自原稿2的反射光就可准确地照射在感光鼓9上。由于写在原稿2上的信息能够被准确地光学阅读并被准确地曝光在感光鼓9上,因此可得到高质量的影象。
(驱动力传输)
下面介绍把驱动力传输到装于成象系统A上的处理暗盒B中的感光鼓9的问题。
如前所述,当处理暗盒B被装入成象系统A时,成象系统的轴支撑件33支撑感光鼓9的转动轴9f。如图47所示,轴支撑件33包括用于转动轴9f的支撑部33a和用于支撑显影筒12d的转动轴12d2的抵靠部33b。具有一予定凸出量LD(图示实施例为1.8毫米)的搭接部33c形成在支撑部33a上,这可防止鼓转轴9f向上浮动。当鼓转动轴9f被支撑部33a支撑时,显影筒的转动轴12d2靠在抵靠部33b上,这可防止转动轴12d2下落。当上开/关盖19关闭时,从处理暗盒B上盖14伸出的定位销15P靠在开/关盖19的抵靠部19c上。
当驱动力由成象系统中与凸齿轮9c啮合的驱动齿轮41传递给凸齿轮9c时,处理暗盒B受到一个欲使处理暗盒绕鼓转动轴9f、沿图47中箭头i的方向旋转的作用力。由于显影筒的转动轴12d2靠着抵靠部33b,从上盖14伸出的下盖15的定位销15P靠着上盖19的抵靠部19c,所以,处理暗盒B不会转动。
如前所述,虽然把下盖15的下表面用作记录介质4的导轨,但由于把下盖靠在成象系统的主体上(如前所述)以使下盖定位,则感光鼓9、转印辊6及用于记录介质4的导轨15h1、15h2之间的位置关系保持高的准确度。因此,使记录介质的输送和影象的转印非常准确。
在驱动力的传输期间,被向下偏移的显影筒12d不仅是因受到作用在处理暗盒B上的转动作用力,而且还因受到当驱动力从凸齿轮9c传输到筒齿轮12j时所产生的作用力的作用。在成象过程中,如果显影筒的转动轴12d2不靠在抵靠部33b上,显影筒12d就会总被向下移动。这样,显影筒12d就可能向下而改变其正确的位置和/或使安装显影筒12d的下盖15变形。但在图示实施例中,由于显影筒的转动轴12d2靠着抵靠部33b使显影筒12d不会向下移动,因此,上述的麻烦不会发生。
如图20所示,弹簧12j经筒轴承12i使显影筒12d移向感光鼓9。图48中所示的机构,有利于筒轴承12i的滑动。这就是说,支撑显影筒转动轴12d2的轴承12m装在轴承座12n中,使轴承12m能够沿形成在轴承座上的方孔12n1滑动。如图49所示,轴承座12n靠在轴支撑件33的抵靠部33b并由其支撑,这样轴承12m可按箭头所示方向沿方孔12n1滑动。在图示实施例中,抵靠部33b的倾斜角8值约为40度(图47)。
另外,显影筒12d可不经筒转动轴而被支撑。如图52A和52B所示,筒12d可由筒轴承52下端在两端部支撑,筒轴承52被下盖15支撑,而下盖15由形成在成象系统上的接受件53支撑。
在图示实施例中,感光鼓9的凸齿轮9c与用以把驱动力传递给凸齿轮的驱动齿轮41啮合,如图47所示,一条连接凸齿轮9.c的转动中心与驱动齿轮41的转动中心的直线相对穿过凸齿轮9c的转动中心的垂线沿逆时针方向偏转一小角度α(在图示实施例中,α约为1°)因此,驱动力从驱动齿轮41到凸齿轮9c的传递方向F指向上方。通常,角α为20°或更大时,可产生一个向下的力来防止处理暗盒向上浮动,但在图示实施例中角α值选为1°。
在角α是如上所述的1°的条件下,当沿箭头j所示方向打开上开/关盖19并取出处理暗盒B时,凸齿轮9c不会被驱动齿轮41卡住,这便可将凸齿轮9c从驱动齿轮41上平滑地卸下。当驱动力的传递方向指向上方时,感光鼓的转动由9f被向上推动进而倾向于与鼓支撑部33a脱离。在图示实施例中,由于搭接部33c形成在支撑部33a上,因此,鼓转动轴9f不会离开鼓支撑部33a。
(重复使用)
具有上述结构的处理暗盒可重复使用。就是说,可将废弃的处理暗盒从市场上收集起来,并用暗盒上的零部件再组装成为一个新的处理暗盒。在过去,用过的处理暗盒往往作为废物而抛弃。图示实施例的处理暗盒B在上色剂储存器中的上色剂被用完之后可从市场回收,这可保护地球资源和自然环境。将回收的处理暗盒拆成上、下盖14、15,并依次加以清洗。然后,把还可以使用的零件及新的零件根据需要装在上盖14或下盖15上,并在上色剂储存器12a中加入新的上色剂。这样,就得到一个新的处理暗盒。
具体地说,打开使上、下盖14、15相互连接的销扣14a和锁孔15a、锁扣14a和锁销15b、锁扣14c和锁孔15d以及锁扣15c和锁孔14b(图4、8和9)之间的连接,就可方便地把上、下盖14、15彼此拆开。这一拆卸过程可很方便地将废处理暗盒B放在拆卸工具42上,用推杆42a推动锁扣14a而完成(如图50所示)。在不使用拆卸工具42时,推压锁扣14a、14c、15c就可完成拆卸。
在上盖14和下盖15依照上述作法被彼此拆开之后(图8和9),用气流去除粘在或留在暗盒中的废上色剂以清洗上、下盖。由于感光鼓9,显影筒12d和/或清洁装置13直接与上色剂接触,则这些零件上粘有大量的废上色剂。而不与上色剂直接接触的充电辊10上则没有或几乎不粘有上色剂。因此,清洗充电辊10比清洗感光鼓9,显影筒12d及类似零件容易得多。从图示实施例看,由于上述原因,在把上、下盖14、15彼此拆开后,装有充电辊10的上盖14比装有感光鼓9、显影筒12d及清洁装置13的下盖15更容易清洗。
在图39B所示的拆卸和清洗流程中,先按前述方法把上、下盖14、15分离。再分别清洗拆下的上盖和下盖。然后,把充电辊10从上盖14中拆下并加以清洗;同时,把感光鼓9、显影筒12d、显影板12e、清洁刮板13a以及类似的零件从下盖15拆下并加以清洗。这样的拆卸、清洗流程很简单。
在上色剂被清除之后,如图9所示,用新的盖膜28封闭开口12a1,然后通过形成在上色剂储存器12a侧表面上的填充口12a3,把新上色剂加入上色剂储存器12a,再用盖12a2把填充口12a3封闭。随后,通过闭锁锁扣14a和锁孔15a、锁扣14a和锁销15b、锁扣14c和锁孔15d、以及锁扣15c和锁孔14b之间的连接,使上、下盖14、15重新相互结合,于是装配起来的处理暗盒就可重新使用。
上、下盖14、15相互连接时,虽然锁扣14a和锁孔15a、锁扣14a和锁销15b以及同类构件可以闭锁,但当同一处理暗盒多次重复使用时,锁扣和锁孔之间的锁紧力会变弱。为弥补这一弱点,在图示实施例中,在上、下盖的四角附近设置螺纹孔。即,螺纹孔分别形成在上盖14的装配孔14d和装配销14e(图8)以及下盖15的装配销15e(装入孔14d)和装配孔15f(装到销14e上)。于是,既使由于锁扣而使锁紧力变弱时,在把上、下盖14、15相互连接且装配销、孔彼此装配后,用螺丝拧入连接螺纹孔可使上、下盖14、15彼此牢固地连接。
“成象操作”
下面说明装有处理暗盒B的成象系统A的成象操作。
首先,将原稿2放置在图1所示的原稿玻璃台1a上。按压复印启动钮A3,光源1c1被打开,同时原稿玻璃台1a沿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在成象系统上往复移动,以便光学地阅读写在原稿上的信息。另外,为与原稿阅读对准,供纸辊5a和一对定位辊5c1、5c2被转动以将记录介质4送到成象区。感光鼓9沿图1中的方向d旋转且与定位辊5c1、5c2的输送时间对准,同时,充电装置10对感光鼓9均匀充电。之后,阅读装置1的光图象经曝光装置11照射在感光鼓9上,而在感光鼓9上形成潜影。
在潜影形成的同时,处理暗盒B的显影装置12启动以驱动上色剂输送机构12b,以便把上色剂从上色剂储存器12a送向显影筒12d并在旋转的显影筒12d上形成上色剂层。然后,给显影筒12d施加一个具有与感光鼓9上的电压相同的充电极性和相同电势的电压,以使感光鼓9上的潜影变为可见的上色剂图象。在图示实施例中,加到显影筒12d上的电压是峰-峰电压1.2千伏、1590赫兹的矩形波。记录介质4被送到感光鼓9和转印辊6之间。给转印辊6施加一个极性与上色剂的电压相反的电压,感光鼓9上的上色剂图象就被转印到记录介质4上。在图示实施例中,转印辊6由体电阻为109欧姆厘米的泡沫EPDM构成,辊6的直径是20毫米,加在转印辊上用作转印电压的电压值是-3.5千伏。
在上色剂图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后,感光鼓9继续沿方向d转动。同时,清洁刮板13a把残留在感光鼓9上的残余上色剂去除。去除的上色剂经橡胶刮板13b被收集到废上色剂储存器13c中。另外,输送带5d把带有转印的上色剂图象的记录介质4输送到定影装置7,在定影装置7通过加热和加压而将上色剂图象永久地定影在记录介质4上。而后,排出辊5f1、5f2将记录介质排出。至此,原稿上的信息便记录在记录介质上。
下面介绍另一实施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作为一个例子,说明了使用销钉24a、24b把显影板12e和清洁刮板13a连接到盖上,但如图53所示,可用力将形成在显影板12e和清洁刮板13a的两轴向端的装配销43a、43b插入相应形成在成象系统主体16上的装配孔44a、44b而使显影刮板12e和清洁刮板13a连接到下盖15上,用以容纳连接刮板12e、13a的销钉的销孔45设置在装配销43a、43b的旁边,相应的销孔45设置在成象系统的主体16上(装配销43a,43b处,可采用半截的冲头或圆柱)。
在上述设置中,当因多次使用处理暗盒B而使刮板12e、13a与下之间的装配连接变松时,可用销钉使刮板12e、13a牢固地连接在下盖上。
如图29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作为一个例子,说明了感光鼓9的外径D小于鼓导轨25a和15b之间的距离L,以便最后将感光鼓9连接到下盖15上,但如图54所示,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当把感光鼓9装入上盖14时,感光鼓9的外径可小于鼓导轨25a和25b之间的距离L,因此,感光鼓能够最后装入上盖,且鼓的表面不会损坏。图54中的零件或部件与在第一实施例中用相同的标号标注的零部件具有同样的功能。另外,相互闭锁的锁销47a和锁孔47b以及销钉48使上、下盖14、15彼此连接。
此外,如图35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感光鼓9和显影筒12d被由承26支撑,而当凸齿轮9c位于感光鼓9的一端、转印辊齿轮49位于感光鼓9的另一端时,图55中所示的结构也可被采用。科55中的零件与第一实施例中用相同的标标注的零件具有同样的功能。
具体说,在图55中,用粘结、压配合或类似方式将凸齿轮9c和转印辊齿轮49分别固定在感光鼓9的两端,通过轴承26的支撑部33a可转动地支撑转印辊齿轮49的中心凸台而使感光鼓定位。在这样情况下,为使感光鼓9接地,具有L形中心连接部的鼓接地板50被牢固地与鼓的内表面接触,而穿过转印辊齿轮49中芯的鼓接地轴始终与鼓接地板50相连。鼓接地轴51由诸如不锈钢等导电金属制成。鼓接地板50也由诸如磷青铜、不锈钢或类似材料的导电金属制成。在处理暗盒B装入成象系统A时,鼓接地轴51的头部51a被轴承26支撑。此时,鼓接地轴51的头部51a与成象系统的鼓接地连接销相接触而使感光鼓接地。同时,如在第一实施例一样,感光鼓9与显影筒12d之间的位置精度,可由采用单个的轴承26加以提高。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处理暗盒B不仅可用来形成如前所述的单色图象,还可借助多个显影装置12而形成多色图象(例如双色、三色或全色图象)。显影方式可以是熟知的双组份磁刷显影、多级显影、触压显影或云雾显影。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充电装置是所谓的接触型充电器,但也可用其它的充电装置,其中由钽钨丝构成三个壁,铝制磁屏设置在三个壁上,通过对钽钨丝施加一高电压而产生的正或负离子被移向感光鼓9的表面,这样,就可以对感光鼓9的表面均匀充电。
接触充电的形式可以是诸如,刮板(充电刮板)型、衬垫型、滑块型、棒型、线型以及前述的辊型。另外,用以把感光鼓9残留的废上色剂去除的清洁装置可以是毛刷型、磁刷型以及刮板型。
处理暗盒B包括一个影象载体(例如,一个电摄影感光体)和至少一个处理装置。因此,除了前述的结构外,处理暗盒可以是由影象载体和充电装置整体构成的一个可拆卸地装在成象系统内的单元;或是由影象载体和显影装置整体地构成的一个可拆卸地装在成象系统内的单元;或是由影象载体和清洁装置整体地构成的一个可拆卸地装在成象系统内的单元;或是由影象载体和两个或多个处理装置整体地构成的一个可拆卸地装在成象系统内的单元。这就是说,处理暗盒整体地构成为一个含有充电装置、显影装置或清洁装置以及电摄影感光体的可拆卸地装在成象系统内的单元;或整体地构成一个其中至少含有充电装置、显影装置和清洁装置之一以及电摄影感光体的可拆卸地装在成象系统内的单元;或整体地构成一个含有显影装置和电摄影感光体的可拆卸地装在成象系统内的单元。
此外,虽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的成象系统是电摄影复印机,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复印机。本发明也可适用于其它多种成象系统,例如,激光印刷机,传真机,文字处理机和类似的设备。
下面,对前述的将驱动力传输到感光鼓9的情况作进一步说明。如图56所示,来自位于成象系统的主体16上的驱动电机54的驱动力经齿轮链G1-G5被传递到驱动齿轮G6,再从驱动齿轮G6传递到与驱动齿啮轮合的凸齿轮9C,以便转动感光鼓9。另外,驱动电机54的驱动力从齿轮G4传递到齿轮链G7-G11,以便转动供纸辊。再有,驱动电机54的驱动力从齿轮G1经齿轮G12、G13而传递到定影装置7的驱动辊7a。
如图57和58所示,凸齿轮(第一齿轮)9c和齿轮(第二齿轮)9i形成为一个整体,齿轮9c、9i的一部分从形成在下盖15上的开口15g露出。如图59所示,当处理暗盒B装入成象系统A时,驱动齿轮G6与感光鼓9的凸齿轮9c啮合,而与齿轮9c构成在一起的齿轮9i与转印辊6的齿轮55啮合。在图59中,实线表示成象系统的零件,点划线表示处理暗盒的零件。
齿轮9c的齿效与齿轮9i的齿数不同,因此,使用含磁性上色剂的黑色成象暗盒时的显影筒12d的转速不同于使用含非磁性上色剂的多色成象暗盒时的显影筒12d的转速。这就是说,当含磁性上色剂的黑色成象暗盒装入成象系统时(如图60A所示),凸齿轮9c与显影筒12d的筒齿轮12k啮合。而含非磁性上色剂的多色成象暗盒装入成象系统时(如图60B所示),齿轮9i与显影筒12d的筒齿轮12k啮合的转动显影筒。
如上所述,由于齿轮9c的直径、宽度及齿数均大于齿轮9i的直径、宽度和齿数,因此,当齿轮9c的负载较大时,齿轮9c能够承受驱动力以保证感光鼓9的转动,并能保证把较大的驱动力传递给用于磁性上色剂的显影筒12d而使显影筒12d可靠地转动。
如前所述,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个处理暗盒以及能可拆卸地安装该处理暗盒的成象系统。本发明的装置极大地改善了拆装性能,并因可重复利用而有利于保护地球环境。

Claims (11)

1.一个可移动地安装在电子成像装置主体(A)之上的处理暗盒(B),暗盒包括:一个下盖(15);一个上盖(14),该上盖与下盖相连,从而在将处理暗盒装入成像装置时上盖位于下盖之上;在将处理暗盒从成像装置中取出的时候这些盖可以分开;一个安装在下盖上的旋转电子成像感光鼓(9);用于给感光鼓充电的充电装置;一个安装在下盖上用于使潜象在感光鼓上显影的显影装置(12);一个安装在上盖上用于盛装供显影装置使用的上色剂的上色剂储存槽(12a);和安装在下盖上用于清理感光鼓上的上色剂的清洁装置(13);其特征在于:充电装置包括:旋转的充电辊(10);用于将充电辊安装在上盖上以便向着感光鼓移动的轴承(10c)和轴承滑轨爪(10d);和用于将充电辊压向感光鼓使其随感光鼓转动的弹簧(10a)。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暗盒,其特征在于,至少利用一个锁扣(14a,15c)将所述的盖相互连接,所述的锁扣设在一个或至少一个盖上,所述的盖与另一个盖上的一个锁孔(15a,14c)或一个锁销(15b)相啮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暗盒,其特征在于,显影装置包括一个用于将上色剂引向显影站的显影筒(12d),和一个用于调剂在显影筒圆周表面上所形成的上色剂层厚度的显影板(12e)。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暗盒,其特征在于,清洁装置包括一个用于清理感光鼓上的上色剂的弹性刮板(13a),和一个用于容纳又刮板从感光鼓上清理下来的上色剂的上色剂储存器(13c)。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暗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色剂储存槽(12a)的开口由一个撕带(27)密封,在除去撕带后可以将所述的上色剂储存器中的上色剂供入显影站中。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暗盒,其特征在于,用于调节处理暗盒在成像装置中的位置的限制锁销(15i)设置在下盖的记录纸导轨(15h1,15h2)附近。
7.一种电子成像装置包括一个主体(A),一个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安装在主体中的处理暗盒,用于将记录介质送过感光鼓的输送装置(5)。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为电子成像复印机。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为激光打印机。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为传真机。
11.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更换处理暗盒的方法,包括分离上盖和下盖,清理和/或更换处理暗盒的零件,装填上色剂储存器,和装设零件。
CN92111666A 1992-06-30 1992-09-28 处理暗盒及装有该处理暗盒的成象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98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94662/92 1992-06-30
JP19466292A JP3270122B2 (ja) 1992-06-30 1992-06-30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261A CN1081261A (zh) 1994-01-26
CN1049986C true CN1049986C (zh) 2000-03-01

Family

ID=16328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21116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986C (zh) 1992-06-30 1992-09-28 处理暗盒及装有该处理暗盒的成象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0576757B1 (zh)
JP (1) JP3270122B2 (zh)
KR (1) KR0123924B1 (zh)
CN (1) CN1049986C (zh)
DE (1) DE69218423T2 (zh)
MX (1) MX920552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397509B1 (ko) * 1998-12-28 2003-11-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전화기자판이부착된한글입력장치및그방법
JP3513488B2 (ja) 2000-12-20 2004-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
JP4413912B2 (ja) * 2006-11-29 2010-02-10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粉体カートリッジ、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94705B2 (ja) * 2018-01-24 2022-07-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102297178B1 (ko) 2020-10-16 2021-09-01 한만걸 냉연강판 심용접 초음파 검사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99448B2 (ja) * 1985-02-27 1995-10-25 三田工業株式会社 シエル型静電複写機
US4806977A (en) * 1986-06-18 1989-02-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isconnectable carriage drive
US4816877A (en) * 1988-02-25 1989-03-28 Fred Keen Refillable toner cartridg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US5028966A (en) * 1988-11-10 1991-07-02 Mita Industrial Co., Ltd. Image-forming machine
US4987446A (en) * 1988-12-15 1991-01-22 Ricoh Company, Ltd. Process unit cartridge for an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JP2590015B2 (ja) * 1989-02-15 1997-03-12 三田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像現像装置
DE69018230T2 (de) * 1990-01-11 1995-07-27 Konishiroku Photo Ind Bilderzeugungsgerät.
DE69127392T2 (de) * 1990-04-27 1997-12-18 Canon Kk Von einem Bilderzeugungsgerät abnehmbare Arbeitseinhei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9218423D1 (de) 1997-04-24
JPH0619241A (ja) 1994-01-28
EP0576757A3 (zh) 1994-03-09
CN1081261A (zh) 1994-01-26
DE69218423T2 (de) 1997-08-14
KR940006006A (ko) 1994-03-22
MX9205522A (es) 1994-01-31
JP3270122B2 (ja) 2002-04-02
EP0576757A2 (en) 1994-01-05
KR0123924B1 (ko) 1997-11-26
EP0576757B1 (en) 1997-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987C (zh) 可安装处理盒的成象系统
CN1058794C (zh) 光敏鼓、处理盒、成象装置及成象设备
CN1049988C (zh) 处理暗盒和可装配该处理暗盒的成像系统
CN1049985C (zh) 处理盒与装有此处理盒的成象系统
CN1049983C (zh) 刮板、刮板粘接方法、清理机构、处理盒和成象设备
CN1057618C (zh) 安装片件的方法
CN100339773C (zh) 处理盒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CN1054441C (zh) 把圆柱构件与啮合构件连接的方法、圆柱构件、制版机芯及成象设备
CN1149449C (zh) 处理盒的再生方法
CN1158582C (zh) 处理盒的再生方法
CN1071036C (zh) 成象装置,成象装置装配方法及外盖的安装方法
CN1057621C (zh) 处理盒、成象设备和成象系统
CN1067474C (zh) 成象装置
CN1101010C (zh) 图像形成装置、调色剂补充装置以及装于其上的调色剂筒
CN1064142C (zh) 齿轮单元、成象装置和齿轮单元安装方法
CN1621969A (zh) 处理盒的再生产方法
CN1222847C (zh) 处理盒的再制造方法
CN100351713C (zh) 显影剂供给容器的再生产方法
CN1452033A (zh) 处理盒及电摄影成像设备
CN1145083C (zh) 成象盒的再生方法
CN1340748A (zh) 显影装置、处理盒、显影框架与显影剂框架之间的连接方法和柔性密封件
CN1499318A (zh) 处理盒的翻新方法
CN1497373A (zh) 显影盒,侧盖板安装方法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CN100345065C (zh)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CN1320846A (zh) 处理卡盒的再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5 Extension of patent right duration from 15 to 20 years for appl. with date before 31.12.1992 and still valid on 11.12.2001 (patent law change 1993)
OR01 Other related matters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00301

Termination date: 201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