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142C - 齿轮单元、成象装置和齿轮单元安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齿轮单元、成象装置和齿轮单元安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142C
CN1064142C CN94105249A CN94105249A CN1064142C CN 1064142 C CN1064142 C CN 1064142C CN 94105249 A CN94105249 A CN 94105249A CN 94105249 A CN94105249 A CN 94105249A CN 1064142 C CN1064142 C CN 106414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frame
handle box
recording medium
image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41052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994A (zh
Inventor
杉浦义则
吾妻纯
安达信和
世取山武
天白千岁
石川典良
滨田达雄
槌谷美郎
久保田刚
野村义矢
黑田明
室冈谦
杉田壮志
新村健
游坐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19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14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14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G03G21/1853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the process cartridge being mounted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photosensitive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48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or measuring developer properties or quality, e.g. charge, size, flowability
    • G03G15/0849Detection or control means for the developer concentration
    • G03G15/0855Detection or control means for the developer concentration the concentration being measured by optical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96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developer unit or parts thereof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5/08 - G03G15/0894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4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a positioning func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6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to the apparatus, electrical connectors, power supp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7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8Cartridge systems
    • G03G2221/183Process cartridge
    • G03G2221/1884Projections on process cartridge for guiding mounting thereof in main machi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可用于成象装置的齿轮单元,成象装置包括图象承载部件、图象定影装置和馈送器,图象定影装置用于将形成于图象承载部件上并从图象承载部件转印到记录材料的色剂图象定影于记录材料上,馈送器用于提供记录材料,齿轮单元包括图象承载部件驱动齿轮、定影装置驱动齿轮的馈送器驱动齿轮和用于支撑图象承载部件驱动齿轮、图象定影装置驱动齿轮和馈送驱动齿轮的支撑部件。

Description

齿轮单元、成象装置和齿轮单元安装方法
本发明涉及齿轮单元、采用该齿轮单元的成象装置及齿轮单元安装方法。
成象装置包括激光打印机、LED打印机、电子照相复印机、传真机、文字处理器或类似装置。
在诸如打印机这样的成象装置中,使感光鼓旋转,在其上形成色剂图象。与感光鼓的旋转同步地提供记录材料,色剂图象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被转印的图象由定影装置定影。在这种装置中,来自电动机的驱动力靠齿轮系传递到感光鼓、馈送辊和/或定影辊或类似装置上。
在这种成象装置中,馈送辊、定影辊、感光鼓或类似装置被装配到机架中,齿轮系安装到穿过机架侧部的辊轴上。
由一定数目的齿轮组成的用于传递驱动力的齿轮系要单个地安别于机架侧。因而,齿轮系地装配耗费工时,安装精度也需要提高。
在安装好齿轮组后安装外盖以前,安装到机架侧的齿轮系是暴露的。因而,齿轮系可能被其它部件所损坏。在此情况下,齿轮系的啮合联接出现偏差,或异物附于其上,造成齿轮系的不平滑旋转。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齿轮单元,一种成象装置和齿轮单元以安装方法,其中,提高了装配的可操作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齿轮单元、一种成象装置和齿轮单元安装方法,其中,改进了安装精度。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齿轮单元、一种成象装置和齿轮单元安装方法,其中减小了损坏齿轮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更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齿轮单元、一种成象装置和齿轮安装方法,其中,齿轮平滑旋转,因而能以预定速度准确进行图象形成处理,因而进一步改进了图象质量。
本发明的更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齿轮单元、一种成象装置和齿轮安装方法,其中,易于将齿轮系安装到装置上,并且改进了安装精度。
本发明的进一步目的是提供一种齿轮单元、一种成象装置和齿轮单元安装方法,其中,在齿轮系安装过程中,齿轮单元不暴露。
参照本发明优选的实施例的下述说明以及附图,本发明的这些及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显而易见。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成象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视图,说明总体结构。
图2是与图1所示的同一成象装置的外部斜视图。
图3示出的是处理盒的结构。
图4是处理盒(process cartridge)的外部斜视图。
图5是成象装置的分解图,示出如何将各个部件装配到一起。
图6是处理盒安装引导部分,示出其结构。
图7示出处理盒安装期间的状态。
图8示出处理盒安装期间的状态。
图9示出处理盒安装期间的状态。
图10是在现有型号的装置中,处理盒安装引导部分的斜视图。
图11是在现有型号的装置中,处理盒安装引导部分的剖视图。
图12是处理盒的安装后的状态,罩是打开的。
图13是处理盒的安装后的状态,罩是合上的。
图14示出在成象过程中施加于处理盒上的力。
图15示出在成象过程中作用于处理盒上的转矩。
图16(a)示出激光挡板关闭的状态,而图16(b)示出激光挡板打开的状态。
图17是激光挡板的平面图。
图18是馈送盒的分解图。
图19是馈送盒的平面图。
图20示出转印辊以及辅助辊的结构。
图21是传送单元的剖视图,示出其结构。
图22是传送单元的平面图。
图23示出传送单元的主要部分。
图24示出记录传感器。
图25示出定影操作之后使记录介质的卷曲减轻的结构。
图26示出一齿轮系。
图27是该齿轮单元的斜视图。
图28示出该齿轮系如何联接。
图29示出齿轮单元被如何安装在机架的侧面上。
图30示出主电动机如何安装。
图31是电气元件板的分解图。
图32是电气元件安装板的框图。
图33示出AC插座如何与金属插销板连接在一起。
图34示出冷却风扇产生的空气流。
图35示出在电路板上方产生的空气流。
图36是用于夹持触针的夹持器盖的斜视图。
图37是触针和夹持器盖的剖视图。
图38是中间插座的斜视图。
图39示出如何利用中间插座将电气元件安装板和图象处理电路板连接到一起。
图40是中间插座的另一实施例的斜视图。
图41是冷却风扇组件的分解图。
图42示出如何将冷却风扇安装于机架上。
图43是安装于机架上的冷却风扇的剖视图。
图44是外壳的前斜视图。
图45是外壳的后斜视图。
图46示出上罩的锁定机构。
图47示出侧罩的结构。
图48是用于对反射镜提供双重保护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9是光导部件的斜视图。
图50是该光导部件的斜视图。
图51是一示例性结构的原理图,其中,传送基准物、盒基准物和扫描起始基准物都设在同一侧。
图52是扫描单元的扫描顺序的框图。
图53是用于引导处理盒的第二引导部分的另一实施例的斜视图。
图54是用于转印辊的轴承的另一实施例的斜视图。
图55是另一实施例的原理性平面图,其中,两个引导部分中的一个被缩短,而提供一个辅助引导。
图56是另一实施例的原理性剖视图,其中提供辅助引导。
图57是另一实施例的原理性剖视图,其中转印辊和引导部分能够整体移动。
图58是另一实施例的原理性斜视图,其中转印辊和引导部分能够整体移动。
图59是另一实施例的原理性斜视图,其中转印辊和排放针能够整体移动。
图60示出的另一实施例包括用于锁定打开状态下的挡板机构的闭锁机构。
图61是成象装置的斜视图,该成象装置包括基于鼓挡板的压力发生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及用于这种装置的处理盒。
图62示出该成象装置的结构及用于这种装置的处理盒的结构,该成象装置包括基于鼓形挡板的压力发生装置的另一实施例。
图63表示的是基于鼓形挡板的压力发生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和侧面图,示出处理盒装入成象装置的最初阶段。
图64表示基于鼓形挡板的压力发生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和侧面图,在所示出的阶段,处理盒的主组件已经从壳中拉出。
图65是基于鼓形挡板的压力发生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锁定杆机构的平面图。
图66示出在基于鼓形挡板的压力发生装置的另一实施例中的锁定杆的状态。
图67是用于另一实施例的电气元件安装板的框图。
图68示出电气元件安装板的多样性,它既可用到记录介质P被水平传送的装置中,也可用到记录介质P被竖直传送的装置中。
图69是另一实施例的斜视图,其中冷却风扇的风扇盖和过滤器整体制成。
图70是另一实施例的斜视图,其中冷却风扇的风扇盖、过滤器和遮板整体制成。
实施例1
参照附图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盒和包含这种处理盒的成象装置。〔处理盒和包含这种处理盒的成象装置的总体说明〕
图1是激光打印机、包含处理盒的典型成象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激光打印机的外部斜视图。图3是处理盒的剖视图。图4是处理盒的外部斜视图。图5是激光打印机的分解图,示出如何将各个部件装入机架内。
参照图1,成象装置A与处理盒B共同使用以电子照相的方式形成图象,其中用于将图象记录于记录介质P上的装置的尺寸已缩减到特别的程度。
处理盒B包括作为图象承载部件的感光鼓,当它暴露于反射图象数据的光学图象中时,在它上面形成潜象;还包括用于使感光鼓2的表面均匀充电的充电装置3、显影装置4和清除装置。显影装置4用显影剂(后面称为色剂)将潜象显示成可见的色剂图象,清除装置用于当色剂图象被传送到记录介质P上以后将感光鼓2表面的残留色剂清除,其中,它们整体装配入机架1中,使感光鼓2被其余装置包围,因而构成一个盒。
另一方面,成象装置A提供有安装装置7,用于将处理盒B安装到装置主件6之中。在装置主件6的顶部,放置光学系统8,用于将带有图象数据的光学图象投射到感光鼓1上;在其底部,提供有盒安装空间用于安放盒9,盒9中贮放记录介质P。贮放在盒9中的记录介质P通过传送装置10依次供出。
另外,装置主件6提供有转印装置11,用于将形成于感光鼓2上的色剂图象传送到记录介质P上,定影装置12用于将已经被传送到记录介质P上的色剂图象定影,其中,将转印装置11置于感光鼓2的对面,而定影装置12置于相对于记录介质被传送的方向的转印装置11的下游侧。
参照图1-5,在装置主件的内表面,安装有用于传递主电动机20驱动力的齿轮单元13,在盒9上方,安装有电气元件单元14,用于控制主电动机20或类似的装置,其中上面提到的所有部件都安装于机架15上,装配成一个单元,并用外壳16盖上。
处理盒B之中的各个部件及那些成象装置A中的用于与安装于其中的处理盒B一起形成图象的部件的结构将详细描述。(处理盒)
首先,处理盒B的各个部件的结构按感光鼓2、充电装置3、显象装置4和清除装置5的次序描述。(感光鼓)
本实施例中的感光鼓2包含筒形铝鼓作为基本部件,有机感光层涂敷于基本部件的外表面上。该感光鼓2可旋转地安装于机架1上,并通过一驱动力以图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该驱动力从安装于装置主组件侧的主电动机20传递到固定于感光鼓2的一个纵向端子上的传动部件上。(充电装置)
参照图3,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3是基于所谓的接触充电法,其中,可旋转地安装于机架1上的充电辊3a与感光鼓2接触。充电辊3a包括金属辊轴36、可导电弹性层置于其上,高阻弹性层叠置其上,且有保护膜涂敷其上。导电层由诸如EPDM、NBR的弹性橡胶材料或类似含碳材料制成,其作用是将偏压加到轮轴36上。高阻弹性层由氨基甲酸乙酯橡胶或类似材料制成,其中仅包含极少量的导电微粒粉末,其作用为限制泄漏电流,因而防止偏压突然下降,泄漏电流流经与导电性能好的充电辊接触的感光鼓2的销孔或类似的地方。保护层由N-甲基甲氧基尼龙制成,其作用是防止感光鼓2因与导电弹性层或高阻弹性层的塑料材料接触而引起的磨损。
当形成图象时,由DC电压和AC电压组成的叠加电压加到充电辊3a上,充电辊3a与感光鼓2接触且通过感光鼓2的旋转而旋转,因而感光鼓2的外面被均匀充电。(显影装置)
参照图3,显影装置4提供有色剂贮存室4a,用于贮存色剂,在增色剂贮存室4a中,提供有色剂供应部件4b,它沿箭头所示的方向来回供应色剂。显影装置4还提供有显影套管4d,它包含磁铁4c,并放置在面对感光鼓2的地方,二者之间的有一小缝。当显影套管旋转时,在其上形成一薄层色剂。
当色剂层形成在显影磁管4d的表面上时,通过色剂和显影套管4d之间的摩擦,得到的摩擦电荷电势的量足以使静电潜象在感光鼓2上显影。此外,显影装置4还提供有显影刮刀4e,用于调节色剂层的厚度。(清除装置)
参照图3,清除装置5包括清除刮刀5a、接收器板5b和废色剂贮存室5c。清除刮刀5a置于与感光鼓2的表面接触的位置,刮去感光鼓2上的残存色剂。接收板5b的位置低于清除刮刀5a,轻轻地接触在感光鼓2的表面上,以获取刮掉的色剂。废色剂贮存室5c贮存由接收板5b获取的废色剂。(成象装置)
接下来,说明成象装置A的结构,以下述次序进行,处理盒装置7、光学系统8、盒9、记录介质传送装置10、转印装置11、定影装置12、齿轮单元13、电气元件单元14、冷却风扇19、机架15和外壳16。(处理盒安装装置)<处理盒安装引导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成象装置A的机架15提供有引导部分,以便于处理盒B的安装。参照图5和6,这一引导部分包括一对第一引导部分7a和一对第二引导部分7b,它们对称地安置在侧壁的各自的内表面上。第一引导部分7a向装置的后部倾斜(图6的左侧),在其底部提供有具有弧形截面的槽部分7a1。第二引导部分7b在装置的横向置于第一引导部分7a的内部,其倾斜角比第一引导部分的陡,在高度与位置上与第一引导部分7a不同。
另一方面,处理盒B提供有一对筒形突出物7c1和7c2,其半径与机架15上提供的槽部分7a1的半径基本相同,且从各自的外侧表面纵向突出。在这些突出物7c1和7c2的各个端的每一端,附有接合部分7d,相对于盒安装方向(图6右侧)向后升高,在相对于盒安装方向的底的前部,提供第二接合部分7e。
参照图7和8,当处理盒B安装于成象装置A中时,首先,打开提供在外壳16上的顶罩16b,然后将筒形突出物7c1和7c2放在对应的第一引导部分7a上,而第二接合部分7e放在第二引导部分7b上。此时,筒形突出物7c1和7c2和第二接合部分7e由引导部分7a和7b引导,第一接合部分7d由第一引导部分7a引导。
在这一安装期间,当试图以相对于安装方向向下的方向斜向推进处理盒B时(以用图8所示逆时针方向以筒形突出物7c1t 7c2为轴将其旋转),由于第二接合部分7e和第二引导部分7b相互接触,处理盒B不会下落。另一方面,当安装期间试图以相对于安装方向向后下方压处理盒B时(以图9所示的顺时针方向以筒形突出物7c1和7c2为轴将其旋转),第一接合部分7d与第一引导部分7a相接触,因而防止了处理盒B进一步下落。因而,照相制版盒B被平滑插入,并被引导部分7a和7b所引导,且当筒形突出物7c1和7c2与槽部分7a1接合时,处理盒B被合适地安装,如图1所示。
在竖直将处理盒B下放入成象装置A中的结构中,处理盒B会与安装于装置主件上的反射镜或类似装置相碰。因而,在现有型号的装置中,首先降低处理盒B的前端,使处理盒B的筒形突出物7c1和7c2被引导部分7a所引导,如图10所示,以避开反射镜或类似的装置,而后再降低其后端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当处理盒B的前端降低太多时,处理盒B易于与转印辊11、排放针或类似装置相碰,如图11所示,并将其损坏。此外,当碰撞发生时,粘附于处理盒B上的异物易于转移到转印辊11上,被转移的异物易于传到感光鼓2上而降低图象质量。
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当插入处理盒时,筒形突出物7c1和7c2沿第一引导部分7a被引导,在处理盒B的前部和后部提供的第一接合部分7d和第二接合部分7e由机架15的第一引导部分7a和第二引导部分7b所引导,因而,处理盒B不与转印辊11或类似的装置接触。换言之,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B不易于损坏它们。(由鼓挡板产生的压力)
处理盒B提供有鼓挡板,用于保护感光鼓2。当处理盒B装入成象装置A时,鼓挡板自动打开,当处理盒B被取出时,鼓挡板自动关闭。在这一实施例中,将闭合压力施加于鼓挡板的弹性部件也用来使它易于取出处理盒B。
更具体地说,参照图7,鼓挡板17a附于机架1上以覆盖感光鼓2。臂17b附于该鼓挡板17a的每一端,使该臂17b以提供在钩架1上的轴17c为轴旋转。由17c提供有扭曲螺旋弹簧17d(图4),其一端与臂17b接合,另一端接合在机架1上。鼓挡板17a处于由该弹簧17d以闭合方向施加的恒压下。
臂17b提供有啮合突出物17e(图4),当安装处理盒B时,该突出物17e与机架15的上缘接合。
因而,当处理盒B沿提供在机架15上的引导部分被插入时,如图8和9所示及前面所述,啮合突出物17e与机架15的上缘相啮合,且当处理盒B进一步插入时,臂17b以逆时针方向旋转,与弹簧17d的弹力反向,因而鼓挡板7a自动打开。(处理盒安装期间产生的压力)
当处理盒B沿引导部分7a和7b插入,然后,顶罩16b关闭时,必须可靠地稳定处理盒B。因而,在该实施例中,被设计成当关闭顶罩16b时,处理盒B受到来自机架15的压力的作用。
参照图12,带有冲击吸收弹簧18a1的加压部件18a附于顶罩16b上,在顶罩16b的顶壁部分的内表面,作为另一加压部件的板簧18b附于机架15上;邻近于顶罩16b的旋转中心。当打开顶罩16b时,板簧18b不与处理盒B接触,如图12所示。
按这种结构安装就位后,当打开顶罩16b时,沿引导部分17a和17b插入处理盒B,而后闭合顶罩16b,提供在顶罩16b的顶部内表面和加压部件18a向下压到处理盒B的上表面,同时,顶罩16b的支脚16b1也向下压到板簧18b上,板簧18b又依次向下压到处理盒B的上表面上。
因而,筒形突出物7c1和7c2向下压入槽部分7a1中,因而,处理盒B的位置得以固定,同时,从机架的下表面向下突出的突出物1a1和1a2与分别在第二引导部分7b上的预定位置上提供的支撑点7b和7b2接触,将位置固定,因而,使处理盒B有规则地转动。
参照图6,在机架1的底部提供有突出物1a1和1a2,在引导部分7b上提供有两个支撑部分7b1和7b2,其位置与机架1上的突出物1a1和1a2的位置相对应,其中,两个支撑点7b1和7b2的高度相同,而突出物1a1和1a2不同,即突出物1a1比突出物1a2高。因而,当正常状态下安装该盒时,仅有一个突出物1a1与支撑部分7b1接触,因而固定该盒的位置,而另一突出物1a2与支撑部分7b2之间留有一小的间隙。当在由外力(诸如震动)引导处理盒B变形,或类似的情况下,这一悬浮突出物1a2与凹槽部分7b2接触,起止动器的作用。
由于板簧18b直接安装在机架15上,其安装方式将处理盒B压到一个更准确的点上,而且这一板簧靠顶罩16b的支脚部分16b1施加压力,施加压所需空间相对较小;因而,可缩小该成象装置的尺寸。另外,参照图13,由于从板簧18b的支点P1到板簧18b受压的加压点P3之间的距离大于从板簧18b的支点P1到处理盒受压的作用点P2之间的距离,向下压处理盒B所用的压力较小。因而,减小了加在顶罩16b上的负载,因而避免了闭合顶罩16b时发生的变形。
参照图12和13,板簧18随顶罩16b的打开或闭合而弹性变形。因而,板簧18b能起开关驱动器的作用,其中,当顶罩16b闭合时,板簧18b压动开关,而当顶罩16b打开时,将开关释放。按这种安排,板簧18b可兼作检测开关,用于检测顶罩16b是否打开或闭合,因而减少了部件数量。因此,节省了制造成本。(施加到安装后的处理盒上的力)
安装处理盒B后闭合顶罩16b时,除了上述由压力发生部件18a或类似部件加的向下的压力外,盒B上还受到向上的力的作用。因而,为了稳定安装后的处理盒B,施加于处理盒
B上的向下的压力必须大于向上的压力。
加到处理盒B上的力量由电触针、转印辊11和鼓挡板17a产生的。参照图13,电触针暴露于处理盒B的下表面上。这些触针与在电气元件单元14上提供的触针接触。更具体地说,电气元件单元14提供有显影偏压触针14d1,用于将显影偏压加到显影套管上;还提供有接地触针14d2,用于将感光鼓2接地;还提供有充电偏压触针14d3,用于将充电偏压加到充电辊上。这些触针14d1、14d2和14d3中的每一个都被如此固定于夹持器盖14e内,使它总能不显露地突出,其中,附有夹持器盖14e的电气元件单元14的接线图案靠导电压缩弹簧14g电气连接到触针14d1、14d2、14d3的每一个触针。
在安装处理盒B期间,电触针14d1、14d2和14d3被压入,转印辊11压到光鼓9上。因而,处理盒B受到来自如图13和14所示的各个触针的接触弹簧14g的力Fc1、Fc2和Fc3,以及来自转印辊11(图1)的力Ft的向上的作用。另外,打开的鼓挡板的受压在闭合方向由扭力螺旋弹簧17d保持恒定。施加于处理盒
B的力Fd的方向与取出处理盒B时的拉出方向相同,因而处理盒B受到力Fd的竖直分量Fd1和Fd2的向上的压力作用。
另一方面,处理盒B受到来自压力发生部件18a的力Fs1和Fs2、来自板簧18b的力Fs的向下的压力作用,如上所述。另外,它还受到其本身重力Fk1、Fk2和Fk3,向下的压力作用,以及用于将驱动力传递给感光鼓2的传动装置的旋转的作用。
更具体地说,参照图13,当安装处理盒B时,附于感光鼓2的一个纵向端的鼓齿轮2a与提供在装置主件6上的驱动齿轮13c2啮合,用于传递主电动机20的驱动力。此时,齿轮2a和13c2之间的工作压力角的方向被设置成从水平线向下一个角度θ=1°-6°(在本实施例中约为4°)。这样,在成象期间,驱动齿轮13c2和鼓齿轮2a之间的工作压力FG的一个分量FG1发生作用,将成象总成B压下。通过使上述两个齿轮的工作压力FG的方向相对于水平线指向下方,就能防止处理盒B被向上推出。
另外,使工作压力角相对于水平线指向下方后,即使操作人员在处理盒B没有完全插入(但是足以使顶罩16b盖上)的情况下盖上顶罩16b,处理盒B也会被驱动齿轮13c2的旋转力所拉入,原因是,主电机20在检测到顶罩16b盖上后会旋转,筒形突出物17c1和17c2嵌入凹槽部分7a1中,从而使处理盒B被正确地安装。
当处理盒B插入得不正确,而使鼓齿轮2a和驱动齿轮13c2无法啮合时,处理盒B会从装置的主件6中向上伸出,从而防止顶罩16b被盖上。因此,操作人员会注意到处理盒B安装得不正确。
此外,即使处理盒B在图象形成操作期间受到图13中指向左斜下方向的力的作用,筒形突出物7c1和7c2也会由于上面提到的工作压力角的关系而紧抵在凹槽7a1,故处理盒B将保持稳定。但是,当工作压力角象前面所述的那样被设置成相对于水平线指向左斜下方时,鼓齿轮2a和驱动齿轮13c2的位置安排就变成这样,即鼓齿轮2a必须设置在驱动齿轮13c2的上方。这样,它指向下方的工作压力角增大时,鼓齿轮2a在处理盒B安装期间就容易和驱动齿轮13c2相抵触。另外,在拆卸时,处理盒B必须提得更高才能拉出。否则,齿轮2a和13c2容易互相抵触,从而防碍了它们的拆卸。因此,上述的指向左斜下方的工作压力最好在1℃-6°的范围内。
为使处理盒B能正确地安装并使每个触针与处理盒B上的相应部件接触且可靠地保持这种状态,上面提到的施加在处理盒B上的向上、向下的力之间的关系必须满足下面的条件:
(1)施加到处理盒B上的总压力要表现为一个向下的压力。
(2)左侧的凸出物101不允许绕连接着圆柱形凸出物7c1和7c2的轴线转动,也不能抬起。
(3)圆柱形凸出物7c1和7c2不可绕连接凸出物1a1和1a2的轴线旋转,也不能抬起。
(4)左侧的圆柱凸出物7c1和左侧的凸出物1a1不可绕连接着右侧的圆柱形凸出物7c2和右凸出物1a2的轴线转动,也不能抬起。
(5)右侧的圆柱型凸出物7c2和右侧的凸出物1a2不可绕连接着左侧的圆柱形凸出物1c1和右凸出物7c1的轴线转动,也不可被抬起。
(6)左侧的圆柱形凸出物7c1不可绕连接着右侧的圆柱形凸出物7c2和左凸出物1a1的轴线转动和抬起。
(7)右侧的圆柱形凸出物7c2不可绕连接着左侧圆柱形凸出物7c1和右凸出物1a2的轴线转动和抬起。
然而,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由于右凸出物1a2总要稍稍被抬起在支座部分7b2之上,因此条件(1)可以去掉,又满足条件(1)-(6)即可。
更详细地说,要满足(比方说)条件(1),只要满足下列关系式:
    Fs1+Fs2+Fs3+FG1+Fk1+Fk2+Fk3
        >Fc1+Fc2+Fc3+Ft+Fd1+Fd2
此外,参阅图15,要满足条件(3),只要使驱动侧在凸出物1a1的P点处的旋转力矩满足下面的数学表达式即可,式中的M(T)是和架力矩产生的反作用力,也即,处理盒B绕图中P点的顺时针方向的力矩:
M(Fs1+Fs2)+M(Fs3)+M(FG1)+M(k1+Fk2)>
M(Fc1)+M(Fc2)+M(Fc3)+M(Ft)+M(Fd1+Fd2)+
M(T)
式中的M()表示力矩。
类似地,可以得到满足条件(1)-(6)的多个表达式,并确定满足所有条件的压力Fs1、Fs2和Fs3。这样,处理盒B在图象形成期间能在机架15内保持稳定状态。
与此相反,在常规结构中,处理盒B装在顶罩16组件内,当工作压力角相对于水平线设置成指向斜下方时,鼓齿轮2a和驱动齿轮13c2在顶罩16b打开时还保持啮合状态。结果,处理盒B就不能被平稳地拉出。因此,驱动齿轮13c2上必须装有离合器或类似装置。但在本实施例中,当顶罩16b打开时,将处理盒B向上推的力自动地起到了使鼓齿轮2a和驱动齿轮13c2脱离啮合的作用,这就消除了装设离合装置的必要,使部件数得以减少。
如前所述,当处理盒B被抬起,圆柱形凸出物7c1和7c2与凹槽部分7a1脱离接触时,由弹簧17d的压力沿与处理盒B被拉出的相同方向上将其推入。该弹簧17d施加的压力是用于闭合鼓保护罩17a的。这样,拆卸处理盒B就变得相当容易。(光学系统)<扫描单元>
光学系统8将载有从外部装置或类似设备读入的信息的光束投射到感光鼓2上。如图1中所示,光学系统8包括一个扫描单元8e和一个安装在机架15上的反射镜8f。扫描单元8e包括一个用于发射一束激光束的激光二极管8a、一个金属或树脂材料模注制成的多角镜8b、一个扫描电机8c和一个由玻璃或树脂模制而成的成象透镜8d。
当外部设置(如计算机或文字处理器)送入成象信号时,激光二极管8a根据该成象信号发射出光束,这样发出的光作为成象光束被投射到在扫描电机8c的带动下作高速旋转的多角镜8b上。上述成象光束经多角镜8b反射后穿过成象透镜8d。再由反射镜8f反射到感光鼓2上,使感光鼓2的表面进行相应的曝光。结果,在感光鼓2上形成了一个根据上述成象信息而形成的潜象。反射器8f通过螺钉等以预定的角度装设在机架15上。
扫描单元8e和反射器8f基本上装设在装置主件6的中间。原因如下:
这是因为,成象装置的装置主件6上一般装有几根支柱,四个底角中每一个上都有一根(图中未示出)。当装置在使用时,只有这四根支柱与放置该装置的表面相接触。如果该表面不平,会产生一个扭力。该扭力施加到装置主件6上,易使光学系统发生扭曲。一旦光学系统发生扭曲,不管这种扭曲多么轻微,它都不能精确地投射光学图象,图象就会发生畸变。
当由安放装置的表面不平整而产生的扭力通过位于四角的支柱施加到装置主件上时,越靠近装置主件的中心,光学系统受扭力的影响越小。因此,通过把扫描单元8e和反射镜8f基本设置在装置主件的中间,可以把图象畸变抑制到最小程度,此时受扭力的影响为最小。
此外,反射镜8f紧邻着感光鼓2设置在其上方,振动时也基本上与其同步。这样,能减小由振动引起的激光束的写入位置的偏移量。另外,反射镜8f用夹持部件安装在紧邻主机架壁15k和紧邻扫描单元8e的地方,构成了一个抗震性能很好的结构。
围绕着扫描单元8e设有定影装置12,引导盖板10e、处理盒B、反射镜8f和镜夹持部分15g(见图15)、外壳16和机架15。因此,扫描单元8e周围的结构具有很高的强度和机械强度,能保护扫描单元8使其不因外力作用而引起的变形或振动。
参照图1,扫描单元8e向斜下方倾斜,从而使从树脂模制成的成象透镜8d射出的光束指向斜上方。另外,扫描单元8e的倾斜方向与设在装置主件6上表面上的、向斜上方倾斜的排放盘10j的方向相同,从而使扫描单元8e与排放盘10j的倾斜表面基本平行。有了这种结构,即便装置主件6的高度被尽可能地降低了,排放盘10j的倾斜角也能增加,从而在排放盘10j内可以积累足够数量的记录介质P。
这里,排放盘10j的倾斜角相对于水平线约成15°-45°,考虑到排放性能,最好在20°-4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该倾斜角设置在约20°,而扫描单元8e相对于水平线的安装角约为9°-12.5°。(激光挡板的开启与闭合操作)
扫描单元8e是激光束的投射装置,它装有一个由挡板装置构成的激光挡板,上述挡板装置既可处于图16(a)所示的闭合位置,也可处于图16(b)所示的开启位置。处于闭合位置时,挡板装置挡住激光的光路以防止激光的无意泄漏;而在使用扫描器时,挡板处于开启位置,此时,挡板装置从闭合位置收回,对激光束的光路不加阻挡。
下面将描述该激光挡板8g的开、启操作。参阅图16和17,扫描单元8e上开有一个单元孔8e1,它构成了激光束的通路。该单元孔8e1上装有可绕8g1和8g2轴线转动的激光挡板8g。随着挡板8g转动,通孔8e1被曝露或被盖住。轴8g1上装有扭力盘簧8h,持续把挡板8g压向其闭合方向。
紧邻着激光挡板8g设置有一根挡板杆8i,该挡板杆8i可绕轴8i1转动。另外,处理盒B的前端还设有一个起到致动器作用的凸出物1b。当安装处理盒B时,凸出物1b被插进激光挡板8g的插入部分8g3中压紧杆8i,从而使杆8i顺时针旋转,顶起激光挡板使其开启,如图16(b)中所示。当处理盒B被从装置主件中拉出时,来自凸出物1b的压力被取消,从而使激光挡板8g在扭力盘簧8h作用下自动闭合。换句话说,在装入及取出处理盒B时,激光挡板会自动开启或闭合。
参阅图17,在凸出物1b插入的插入部分8g3的附近设置了一对引导部件8j。这两个引导部件8i之间的距离约为5mm,它们的长度约为6mm,从而能防止手指或类似物品插入这二个部件8j之间的间隙中,但又允许成象总成的凸出物1b插入。
此外,这二个保护性的引导部件8j之间的间隙还向着成象总成凸出物1b插入的空隙逐渐减小。因此,当在引导部分7a和7b的引导下插入处理盒B时,这二个保护性的引导部件8j还起引导的作用,从而使凸出物1b能方便地插入该插入部分8g3中。换句话说,即使处理盒B的插入角度稍稍有误,凸出物1b也会在保护性引导部件8j的锥形部分的引导下正确地插到插入部分8g3中。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激光挡板8g的上表面如图16所示呈曲面状,从而使激光挡板8g不能轻易地用手指或类似物品打开。如果该挡板8g的形状是(比方说)长方形,则可用手指或类似物品在角部轻易地使之开启;但当挡板的外形呈弯曲状时,放在挡板上试图将其打开的手指会发生滑动,从而可防止它被轻易打开。关于这一点,可以把挡板8g的弯曲表面做得更光、更滑,则效果更佳。(馈送盒)
接下来描述馈送盒9的结构。参照图1,装置主件6的底部设有送纸盒9的安装空间6a,存放着记录介质P的馈送盒9就将安装在这里。如图1所示,馈送盒9包括:具有一个在送纸时起引导作用的引导部分9a1的盒体主构件9a和独立于上述盒体主构件9a的一个盒体副构件9b。该盒体副构件9b具有一个传送引导部分9b1、一个盒体副构件表面9b2和一个在手动送纸操作期间用作插入记录介质的平台的手动送纸引导部分。如图18所示,盒体主构件9a和盒体副构件9b通过铆钉9c联结在一起。
顺便提一句,当馈送盒9位于装置主件6中时,唯一曝露在装置主件6之外的部分是盒体副构件9b。这样,馈送盒9的外部设计可以做得只替换盒体副构件9b就能与装置主件6相匹配。
参阅图18和19,盒体主构件9a内装有:载有二张或更多张记录介质P的中央板9d、用于中央板9d提供向上的压力的弹簧9c和一个分纸爪9f。该分纸爪9f通过在对准基准侧调节装在中央板9d上的一叠记录介质P的前角来使记录介质P逐一分离。
分纸爪9f上设有盒体主构件9a上的一个分纸爪轴用的轴孔9f1,通过将该轴孔9f1与上面所述的分纸爪轴相啮合可使分纸爪9f安装到盒体主构件9a上;且该分纸爪9f随着叠放的记录介质P中最上面的那张在对准基准侧前角处的每次运动绕其安装轴转动。该分纸爪9f上装有将叠放在中央板9d上的记录介质P一一分离的分纸部分9f2。另外,分纸爪9f上与轴孔9f1相对的一侧还装有一个压紧部分9f3,用于向上压紧分纸部分9f2。当要在馈送盒9中放入一叠记录介质时,通过按下压紧部分9f3,分纸部分9f2就会抬起,从而使记录介质P能很容易地插入。
在盒体主构件9a中的分纸爪旁,设有一块金属对准板9g。当介质P由拾取辊10a从盒体9中送出时,其侧边由对准板9g加以引导。
参阅图19,盒体主构件中与分纸爪9f安装处呈对角相对的角部附近装有一个可动的调节部件9h。该可动调节部件9h在后端以及与一对准板9g调整过的那侧相对的另一侧对记录介质进行调节,另外也能容纳具有多种不同尺寸的记录介质P。上述调节部件9h具有用于压紧以调整记录介质P侧边的压紧部分9h1和9h2、用于通过压紧其后端面调节记录介质P的后端压紧部分9h5、供操作人员在改变所装记录介质P的尺寸时抓住的把手部分9h3以及用于使该调节部分9h与盒体主构件9a啮合的挂钩部分9h4。
压紧部件9h1和9h2起到将记录介质P压向对准板9g的作用,而压紧部件9h5则夹紧记录介质P的后端,从而使记录介质P能够稳定地从送纸盒9中送出。调节部件9h可沿着设在盒体主构件9a上的啮合槽9i移动,并可以被设置在盒体主构件90上的二个或更多个位置上,从而使操作人员使用一个馈送盒9就能处理尺寸各异的多种记录介质。可以调节调节部件9h,使后端压紧部分95伸出盒体主构体9a,从而能馈送比盒体构件9a还长的记录介质P。
另外,压紧部件9h1在靠近前端的地方装有一个记录介质尺寸指示器9j,盒体主构件9a上设有记录介质尺寸标志(B5、EXE、LTR、A4)9k。因此,操作人员只要使尺寸指示器9j与上述记录介质尺寸标志9k中所需的那个标志记录对准,就能很方便针将调节部件9设置在与记录介质P的尺寸相对应的正确位置上。(记录介质传送装置)
下面参照图1描述记录介质传送装置10。记录介质传送装置10用于将存放在馈送盒9中的记录介质P传送至图象形成位置,再在记录介质以定影装置12送出后将其运送至排放盘10j。具体说来,当送纸盒9装好后记录介质P的运送开始时,拾取辊10a转动,将记录介质P从上面开始一张一张地分离,并送出馈送盒9。送出的记录介质P通过包括传送辊10b、引导辊10c、辅助辊10d1、10s2、10d3及类似装置的第一翻纸路径向后传送,使记录介质P翻面。接下来,记录介质P被运送至设在感光鼓2和转印辊11之间的一个压紧辊隙,在这里,鼓2上形成的色剂图象被转印至记录介质P上。接受了色剂图象的记录介质P在设在电气元件安装板14上的引导盖板件10e的引导下,被送至定影装置12,色剂图象在此被定影,记录介质P通过定影装置12之后经中继辊10f被送入第二翻纸路径。通过该第二翻纸路径10g时,记录介质P被再次翻面,接着再由一对排放辊10j和10i排出至设在扫描单元8c和安装好的处理盒B上方的排放盘10j中。
接下来,参阅图20-24描述用于把记录介质从纸盒9传送至图象形成位置的传送单元。上述辅助辊10d1、10d2和10d3相对于传送辊10b的轴线分别稍稍倾斜一个角度21、22和23。这些倾斜角的存在产生了一个侧向压力,将记录介质P侧向地移向与机架15制成一体的传送引导对准面31。
从图20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传送辊10b的长度没有能覆盖记录介质P的整个宽度,而是只覆盖靠近对准面31的一小部分记录介质的宽度。
至于角度α1、α2和α3的定义,它们是辅助辊10d1、10d2和10d3相对于一个假想圆柱体的圆周面的轴线角度。上述的假想圆柱体的轴线与传送辊10b的轴线相同,上述的那几个辅助辊的中心线位于其圆周面内。在本实施例中,这些角度约设定为下列值:α1=0.5°,α2=4.0°,α3=4.0°。辅助辊10d1,10d2和10d3施加到传送辊10b上施加的使记录介质P侧向移动的力约为150g,压簧的最大压力约设定为70g。
装置主件中装有主电机20,它通过一个齿轮系与传送齿轮10b1和拾纸齿轮10a1联动。具体地说,与拾纸齿轮10a1啮合的齿轮的啮合部分要设置成与拾纸齿轮10a1的无齿部分相对应。图中未示出的一个馈送辊螺线管被拾取辊10a的一个止动部分10a2勾起,从而防止其转动。
参阅图21,参考数字32表示一个包含一个公知的内藏式行星齿轮系的离合器。中心齿轮的转动或停止由在螺丝管32b驱动下绕轴32c沿箭头m所指方向转动的制动爪32a控制,从而使传送至装在离合器32的轴上的传送辊10的的驱动力也得到控制。参阅图22,参考数字32d表示夹住来自螺丝管32b的导线的螺丝管引线端子。
用于使盛放在盒9中的记录介质P逐张分离并且送出的拾取辊10a通过辊轴10a3与拾纸齿轮10a1相连。
参考数字10m表示一个可绕离合器32的轴转动的传送辊杆。该传送辊杆10m与传送辊杆簧10ml一起,在图20中的箭头n所指的旋转方向上压紧装设在拾取辊10a上的一个凸轮部分。
参阅图22,参考数字s0表示一个记录介质传感器,该传感器在馈送盒9中的中央板9d上无记录介质P时,会沿图23中箭头0所示的方向转动,从而能检测出记录介质的有无。
前面几段中描述的部件都装在一个馈送机架10n上。此外,一个检测臂还可转动地装在馈送机架10n的轮毂部分上,与馈送单元构成一个整体。
在本实施例中,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中包括呈S形的第一、第二翻纸通道。因此,不但能进一步缩小装置占据的空间,而且图象记录后记录介质P图象面朝下,以正常的页序叠放在一起。
参阅图1,沿着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设有传感器S1、S2和S3,用于检测记录介质P的有、无等状态。
传感器S1是一个配准传感器,它检测正从纸盒9中送至传送辊11的记录介质P的前端,从而给激光扫描器8提供一个激光束写入的定时;另外,还在本成象装置启动时检测是否有以前的记录介质P遗留在装置主件内。
参阅图24,配准传感器S1可绕S01轴转动,它设有用于产生三个信号的边缘部分S1a、S1b和S1c。边缘部分S1a产生的信号表示是否有用手送入的记录介质。边缘部分S1b产生的信号表示已被拾起、处于等待状态的记录介质P的存在情况。边缘部分S1c产生的信号为激光提供写入定时。更具体地说,这几个信号是在一个装在电气元件安装板上的光遮断器FC检测到每个边缘部分S1a、S1b和S1c时产生的。
S2是排纸传感器,它不仅在记录介质P通过定影装置12后检测其前、后端,而且还在本成象装置启动时检测有无原先的记录介质P留在装置总组件中。
检测器S3设置在色剂图象转印点至定影装置12之间的纸通道上,用于检测是否有记录介质留在后面,同时还起到检测后盖16f是否打开的传感器的作用。
装上了这些传感器之后,一旦装置中发生卡纸,主控制器会根据记录介质馈送定时与传感器S1、S2送来的信号之间的关系,检测出已发生卡纸,并使装置紧急停车,显示出卡纸标记。
更具体地说,定影装置中的记录介质P是否发生了卡纸是以下面的方式来确定的:当控制部分未收到排纸传感器S2送来的、表示它已检测到“记录介质P的前端已到达”的信号时,就对记录介质馈入之后经过的时间进行计数,如果发现经过的时间大于记录介质P的前端到达排纸传感器S2所需的时间,控制部分就判定:记录介质P已在定影装置中发生堵塞,从而使装置紧急停止。(转印装置)
转印装置11把成象位置处的感光鼓2上形成的色剂图象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本实施例中的转印装置11包括一个转印辊11,如图1所示。该转印辊11将记录介质P压紧在装好的处理盒B中的感光鼓2上。在记录介质P被压紧在感光鼓2上的情况下,将一个极性与色剂图象相反的电压加到转印辊11上,从而使感光鼓2上的色剂图象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参考数字11a表示一个弹簧,它把转印辊11压紧在感光鼓2上。
在转印辊11的上游一侧,相对于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设有一个导向构件11b,它在记录介质P进入感光鼓2和转印辊11之间的缝隙时起到使记录介质P稳定的作用,同时,还遮挡住转印辊11的表面,防止撒上色剂图象。
记录介质P穿过感光鼓2和转印辊11之间的辊隙后,以相对于水平线大约20°的角度向下传送,从而使它能在转印操作之后肯定与光敏鼓2分离。(定影装置)
定影装置12将借助于加到转印辊11上的电压转印到记录介质P的色剂图象加以定影。其结构如图1所示。在该定影装置12中,参考数字12a表示凹槽状的抗热膜引导部件12a,其截面大致呈半圆状。在该引导部件12a向下侧面上,设有一个大致沿着横向中心线伸展的平板型低热容量陶瓷加热器12b。此外,围绕着引导部件12a宽松地设置了一个抗热树脂制成的(无端)圆柱型薄膜12c。该薄膜层12c包括三层:约50μm厚的聚酰亚胺基层、约4μm厚的底层以及约10μm的氟覆层。底层材料具有很高的拉伸强度,其厚度足以承受加在薄膜上的各种应力或磨损。上述的底层由聚酰胺树脂、氟化树脂及碳的混合物构成,因此,它是导电的。
另外,在引导部件12a的下侧,一个压紧辊12d靠一个弹簧(图中未示出)提供的恒定压力与陶瓷加热器12b接触,薄膜12c处于两者中间。换句话说,陶瓷加热器12b与压紧辊12d构成了一个定影辊隙,薄膜12c被夹在中间。压力辊12d包括金属芯和软的硅橡胶件,该硅橡胶件的外周面涂覆盖氟。
陶瓷加热器12b上装在热敏电阻芯片(图中未示出),该陶瓷加热器12b的电源由下面将要讲到的一个控制部分中的温度控制系统根据来自上述热敏电阻的信号加以控制,从而得到一个预定的定影温度。压紧辊12d轴向上的一端装有一个齿轮,它以预定的圆周速度如图1中的箭头所指逆时钟旋转。当压紧辊12d转动时,圆柱薄膜12c在与辊12d间的摩擦力的作用下如图1中的箭头标记所示绕薄膜引导部件12a以预定的圆周速度顺时针旋转,通过定影辊隙,保持着紧贴在陶瓷加热器12b朝下的面上的状态,并在其上滑动。
在上述的图象转印处理之后,记录介质P被送至定影装置12,并在入口导向件12f的引导下进入由温控陶瓷加热器12b与压紧辊12d之间形成的定影辊隙中。在该定影混隙处,记录介质P被送入能转动的圆柱面状薄膜12c和压紧辊12d之间,它与薄膜12c以相互重叠在一起的形式通过该辊隙,并且保持着隔着薄膜12c紧压着陶瓷加热器12b朝下表面的状态。
穿过定影辊隙时,记录介质P上未固定的色剂图象通过薄膜12c接受陶瓷加热器12b发出的热,从而将色剂图象热固着在记录介质P上,从定影辊隙出来后,记录介质P与转动中的薄膜12c的表面分离,并被出口引导物12g引导至传送辊10f。(定影操作后的消卷曲处理)
记录介质P在被定影装置12加热时会产生卷曲。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记录介质P在通过定影装置12后排出至排放盘10j之前进行了消卷曲处理。
具体地说,参阅图25,当一张一般用作记录介质P的普通纸被平板形加热器12b加热时,它将因加热面和未加热面之间的温度差而向未加热面卷曲。普通纸在其温度处于60℃至90℃之间时最容易发生卷曲。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定影辊隙处向下卷曲的记录介质P被传送大约40mm的直线距离后,将通过第二纸道10g。该第二纸道10g构成了一个半径R约为30mm的弯曲部分,故记录介质P将经受与定影辊隙引起的卷曲相反的卷曲。
通过这一处理,曾被加热器12b加热至约120℃的记录介质P在被运送过一个直线距离L1时,冷却至约75℃,亦却,冷却到合适的纸张温度。接下来,随着记录介质P的传送,使其在相反方向上卷曲,由定影装置12产生的卷曲将被有效地校正,记录介质P被排至排放盘10j中。因此,本实施例不要求装设专用于校正卷曲的消卷曲辊。(齿轮单元)
下面描述向感光鼓2、拾取辊10a或其它类似物传送转动驱动力的齿轮系。(齿轮系单元)
在本实施例的成象装置中,除了扫描机构8e和冷却扇19以外的所有机构构件均由单一的驱动力源(主电机20)驱动。来自主电机20的驱动力经图26-28所示的齿轮系传送到各个操作部件。图26-28中,图26为齿轮系的平面图,图27为该齿轮系的斜视图;图28为说明如何安装齿轮的截面图。
本实施例的齿轮系中绝大部分齿轮均集中在机架15的一个横向侧面上。参看图26,在该齿轮系的这些齿轮中,传送驱动力的是下列5个齿轮:(1)与拾取辊10a安装在同一根轴上的拾纸齿轮10a1,用于传送来自纸盒9的记录介质P;(2)与传送辊10b同轴安装的传送齿轮10b1,用于传送已由拾取辊10a送出的记录介质P;(3)固定到感光鼓2上的鼓齿轮2a;(4)用于把驱动力传送到与定影装置12的压力辊12d同轴安装的定影齿轮的转印辊齿轮10f1;以及(5)与排放辊10h同轴安装的排纸齿轮10h1。
为了通过驱动成象装置而形成图象,除了上面所述的那样部件外,还必须机械驱动显影套筒4d、色剂构件4b、转印辊11、多角镜8b和冷却扇19,其中显影套筒4d、色剂构件4b和转印辊11在感光鼓2转动时接受来自与鼓齿轮2a啮合的一个齿轮的驱动力,而多角镜8b由扫描电机8c驱动,冷却扇19由其自身的风扇电机驱动。
在图26所示的齿轮系中,由主电机20产生的驱动力经一电机小齿轮20a分成向或和向右的两个力,即,一个力用于驱动感光鼓和传动装置的系统,另一个用于驱动定影装置和排放装置的系统。感光鼓和传送装置驱动系统是用于驱动感光鼓2和传送装置10的系统,负责从记录介质P的供给到图象形成这一操作范围。鼓驱动齿轮系包括:电机小齿轮20a、大直径齿轮13a1和小直径齿轮13a2构成的双齿轮13a、空转轮13b、大直径齿轮13c1和小直径齿轮13c构成的双齿轮13c(感光鼓驱动齿轮),这些齿轮按此顺序相互啮合,其中,小直径齿轮13c2通过驱动齿轮与鼓齿轮2a啮合而将驱动力传送给感光鼓2。
传送装置驱动齿轮系包括:空转轮(idler gear)13b、小直径齿轮13d2和大直径齿轮13d1构成的双齿轮13d、空转轮13e以及传送装置驱动齿轮13f,这些齿轮按此顺序彼此啮合,其中,传送装置驱动齿轮13f通过与传送齿轮10b1相啮合将驱动力传送到传送辊10b。如前所述,此传送辊10b与传送齿轮10b1、拾取辊10a、供纸齿轮10a1及其它类似物件接合起来,形成一供纸单元,并作为一个部分装入该装置主体6中。在该供纸单元中备有一凸轮32(图51),传送辊10b借此相对于传送齿轮10b1反向转动。
传送装置驱动齿轮13f与作为供纸装置驱动齿轮的双齿轮13g的大直径齿轮13g1啮合,双齿轮13g的小直径齿轮13g2与拾纸齿轮10a1相啮合,从而把驱动力传送到拾取辊10a。
齿轮系的齿轮由树脂材料构成,其中,由于双齿轮13a、空转轮13b以及双齿轮13c传送驱动力到带动较大转动负载的感光鼓2,故用填充有玻璃纤维的专用树脂制成,以增加它们的强度。
定影装置和排纸装置驱动系统(即另一个系统)驱动定影装置和驱动装置。该定影装置驱动齿轮包括:电机小齿轮20a、大直径齿轮13h1和小直径齿轮13h2构成的双齿轮13h。大直径齿轮13i1和小直径齿轮13i2构成的双齿轮13i、空转齿轮13j,以及小直径齿轮13k2和大直径齿轮13k1构成的双齿轮13k(定影装置驱动齿轮),这些齿轮按此顺序彼此相啮合,其中,大直径齿轮13k1与转印辊齿轮10f1相啮合,把驱动力传送到压力辊12d。
空转齿轮13j与排纸装置驱动齿轮13m相啮合,而齿轮13m与排放辊10h相啮合,将驱动力传送到排放辊10h。
参看图27,该齿轮系的齿轮安装在一个由一块钢板制成的支撑构件13n上,结合成该齿轮单元。由图28可见、这些齿轮在支撑构件13n上的安装方法是:把一个具有凸缘13o的齿轮轴13p固定在支撑构件13n上,然后,把各个齿轮13a-13m安装到齿轮轴13p上。某些轴13p的端部附近切出环状槽口13p1,供轴13p穿过的双齿轮13h的轴孔部分具有与槽口13p1相配合的可弹性变形的凸出件13q。在往轴13p上安装该齿轮13h时,该凸出件13q发生弹性形变,滑过直线部分13p2并落入槽口13p1。由于凸出件13q与槽口13p1相配合,故齿轮13h不容易从轴13p上脱落。
此外,象齿轮13h这样的具有凸出件13q的齿轮要放置在关键位置上,以便当那些设有凸出件部分的齿轮(如齿轮13i)受到使之脱离轴13p的力时,具有凸出件13q的齿轮能起到阻止它们易于脱落的作用。由于这样的设置,该齿轮单元中的每个齿轮在安装在自身的齿轮轴13p上之后均不易于脱落,因此,这样的齿轮单元在运输或其它操作期间易于处理。
而且,由于所有的齿轮轴13p都有凸缘12o,因此不仅减少了它们在固定操作期间掉下来的可能性,而且在传送驱动力期间,这些齿轮轴得到加强以抵抗加于其上的能损坏它们的负载。由于来自主电机20的驱动力是向左、向右分开来传送的,改进了小齿轮20a所承受的能损坏它的负载之间的平衡,因此,电机小齿轮20较难损坏。
由于该齿轮系的齿轮是通过将它们安装在单片支撑构件13n而组装成一个齿轮单元的,故减少了大多数齿轮之间的齿距误差,所以能够精确地传送驱动力,本实施例中该齿轮单元的每个齿轮的传送效率增加到约95%或更高。
在该齿轮系的这些齿轮之外,向感光鼓2传送驱动力的齿轮系部分的所有齿轮13a-13c均为螺旋齿轮,而其余的(与螺旋齿轮啮合的那些齿轮以外的齿轮)为正齿轮。螺旋齿轮的螺旋角的方向按感光鼓2的转动方向确定。更具体地说,确定该螺旋角的方向,以使螺旋齿轮产生的轴向压力把感光鼓2压向机架的对准参考表面。该对准参考表面将在下面进行描述。
在刚将处理盒B安装好之后,不可能知道该处理盒B在感光鼓轴的轴向压力方向上位于机架15和该成象总成之间的间隙中何处,但当齿轮系开始转动以成象时,整个处理盒B被啮合的螺旋齿轮产生的轴向压力推向机架15的对准基准表面,紧靠在对准基准表面。在该处理盒B内,能在轴向压力方向上作些活动的感光鼓2由此同一轴向压力而紧靠在对准基准表面上,从而使处理盒B和感光鼓2相对于装置主体6的位置固定。下面叙述固定该盒的位置的基准。
螺旋齿轮的螺旋角必须大到足以在轴向压力方向上产生一稳定的压力,用于在使齿轮能稳定旋转的同时,使感光鼓2保持紧靠住对准基准表面的位置。然而,轴向压力太大,就会降低传送效率,引起齿轮磨损或引起类似的情况。考虑到这些情况,在本实施例中把感光鼓驱动齿轮13c2和鼓齿轮2a之间啮合部分的螺旋角设定为约14.6°。
由螺旋齿轮产生的轴向压力使处理盒B和感光鼓2紧靠在对准基准表面上,同时引起驱动力传送效率降低。因此,在不需要轴向压力的地方就使用齿轮;而在包括螺旋齿轮的双齿轮的情况下,使大和小齿轮的螺旋角的方向相同以便消除轴向压力。(齿轮系的夹层结构)
齿轮单元13安装在机架15的侧壁上。更具体地可参见图29,机架15左侧壁的表面起对准基准表面的作用,该表面具有多个用于安装齿轮轴13p的孔15a,这些轴13p上分别安装着齿轮单元13的齿轮13a-13m。在将这些齿轮轴13p安装入这些孔15a中之后,使螺丝穿过支撑构件13b预定位置上的螺孔,把支撑构件13n拧到机架15上,从而完成齿轮齿轮单元的安装。
除这些齿轮轴13p之外,分别使支撑感光鼓驱动齿轮13c(图26)的齿轮轴13p1和支撑双齿轮13h的齿轮13p2穿过机架15的孔15a1和15a2,并将其固定,从而相对于机架15固定住齿轮单元13的位置。由于感光鼓驱动齿轮13c是用于向感光鼓2传送驱动力的齿轮,故用于支撑该齿轮13c的齿轮轴13p1承受的负载最大。不过,该齿轮轴13p1穿过机架孔15a1并固定在其上,因而齿轮轴13p1的两端分别由机架孔15a1及支撑构件13n所支撑;所以,不易发生齿轮轴13p1的损坏或类似的事故。
除上面提到的两个轴以外的齿轮13p也固定在机架孔15a中,但这些齿轮轴13p和孔15a之间的配合状态不象前面所述的两个齿轮轴那么精确。换句话说,这些轴和孔在往机架15上安装齿轮单元13时起到某种导引物的作用。
当该齿轮单元13被安装在机架15的一个侧壁上时,向鼓齿轮2a及其它类似物传送驱动力的驱动齿轮(具体说,即为感光鼓驱动齿轮13c、供纸装置驱动齿轮13f、传送装置驱动齿轮13、定影装置驱动齿轮13k以及排纸装置驱动齿轮13m)通过机架15的侧壁上的窗口15b伸出到机架的内部,部分或全部露了出来,并与诸如鼓齿轮2a的对应齿轮啮合。
这些驱动齿轮安装在该齿轮单元上要使它们在齿轮单元13安装在机架15上时被置于机架之内,其位置要比由这些驱动齿轮驱动的那些齿轮(如鼓齿轮2a等)更向里一些。也就是说,在把齿轮单元13安装在机架15上之后,这些驱动齿轮比被驱动的齿轮设置的位置更向内部些,这样,在安装被驱动的齿轮时,驱动齿轮鼓将已经安好在框架内,放在较靠里的位置上了。因此,该齿轮单元13和各个被驱动齿轮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哪一个都能先安装,而且它们中的任一个都可以互不干扰地拆除。
通过以一齿轮单元13的形式组合该齿轮系的这些齿轮并作为齿轮单元13把它们安装在机架15上,就可以极方便、精确地安装该齿轮系。此外,该齿轮系就插在(夹在)侧壁和支撑构件13n之间。因此,齿轮系不可能被手指或类似物碰到,齿轮啮合的状态不会由于异物的碰撞而受到干扰,油也不会从齿轮系溅到外壳16或其它类似物上。而且,由于该齿轮系被夹在机架15和支撑构件13n之间,还能降低由该齿轮系的齿轮转动所产生的噪声。
在把齿轮单元13安装在机架15上之后,安装向齿轮单元的齿轮系提供驱动力的主电机20。如图29和30所示,在机架15的左边侧壁上具有一U形槽15c。随着电机20被放低到其轴承部分配合进入该U形槽15c,电机小齿轮20a就落入齿轮单元13的双齿轮13a和13h之间形成的凹部,与齿轮13a及13h相啮合(图26)。该主电机20具有一安装板20b,通过把安装板20b固定在机架15的左侧壁上而将主电机20固定住。
安装板20b具有一如图30所示那样向下延伸的支架部分20b1,在该支架部分的端部固定有一个连接器20c。在将电机轴承部分放低进入U形槽15c以便将该主电机安装到机架15上时,该连接器20c与电气元件安装板14a上备有的电机连接器14f2联接。
在安装电机20时,安装板20b与支撑构件13h部分重叠,把由转动电机20产生的热通过由金属板制成的安装板20传导到也由金属板制成的支撑构件13n并散发掉。即,支撑构件13n起着散热板的作用。
参看图27和29,由于存在着用螺丝拧在支撑构件13n上的薄不锈钢板13r,该齿轮单元13的支撑构件13n与安装在机架15底部的电气元件单元14的屏蔽板电气相连。故支撑构件13n的电势保持在为地电平,而机架15的对准基准表面由支撑构件13n整体屏蔽起来。如前所述,主电机20的金属安装板20b与支撑构件13n相重叠,所以电机20的表面电位亦在地电平。尽管本实施例的支撑构件13n是由钢板构成的,但也以是由其它材料制成,例如由不锈钢板、铝板或其它类似材料制成。只要所用材料是导电的就行,它起着屏蔽板的作用。
如前所述,该支撑构件13n起屏蔽板的作用,所以,最好在该支撑构件13n上安装一个连接面或其它类似物,将支撑构件13n用一金属板覆盖住。这样,在这些金属板之间设置连接面或类似物,将屏蔽简化。(电气元件单元)
下面,参照图31-33描述控制着前面所提的各操作构件之驱动操作的电气元件单元14。图31为电气元件单元的分解图;图32是电气元件安装板的框图;而图33说明如何安装一个AC插座(in-let)。(单片电气元件安装板)
现参看图31,本实施例的电气元件单元14包括一电气元件安装板14a、壳体14b以及一屏蔽板14c,其中,电气元件安装板14a安装在壳体14b内,屏蔽板14c固定在壳体14b的底面上。
该电气元件安装板14a包括:(1)用于接收来自外部工业电源21的交流电并过滤噪声的AC输入部分14a1;(2)把交流电转换成5V、12V等直流电的DC电源部分14a2;(3)向处理盒B(显影装置和充电辊)和转印辊11提供电源的高压电源14a3;(4)控制电路部分14a7,包括:用于控制成象装置响应从一组传感器(如配准传感器S1、排纸传感器S2、剩余记录介质传感器S3等)接收的信号的整个操作的诸如微处理机之类的CPU14a4;用于存储CPU14a1的控制程序及各种数据的ROM14a5,以及用作CPU14a5的工作区域并用于暂时存储各种数据的RAM14a6;以及(5)各种开关传感器及连接器。上面所列出的所有元件均固定安装在单片印刷电路板上,将与这些元件相连接的相应元件备有不固定的连接器。
参见图31和32,这两张图说明AC输入部分14a1、DC电源部分14a2、高压电源部分14a3,以及控制电路部分14a7如何排列在单片电气元件安装板14a上。由图32可见,记录介质P传输方向的左侧是被驱动侧,此处安装有齿轮单元13,用于传送机械驱动力,而其右侧是不被驱动侧。
如图32所示,AC输入部分14a1属于不被驱动侧,它位于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而高压电源部分14a3也属于不被驱动侧,位于上游侧。控制电路部分14a7位于被驱动侧,DC电源部分14a2近似位于中间、略偏向被驱动侧。
显影偏压触点插头14d1、感光鼓触点插头14d2和初级偏压触点插头14d3设置在高压电源靠近不被驱动侧的那端,伸出到支架盖权14e的外面。
AC输入部分的非驱动侧的那端有一个AC连接器14f1(AC插入物);控制电路部分14a7靠近被驱动侧的那一端有与主电机20的连接器20c连接的电机连接器14f2、向扫描单元8e供给电源的扫描连接器14f3,以及接收图象信号的图象信号连接器14f4,该电路板的下游端具有接收来自检测定影装置的加热器温度的热敏电阻的信号的DC连接器14f5,以及向加热器供电的AC连接器14f6。
前述设置有下列优点,可以想到,当将经过它把电源加到处理盒B上的触点插头设置在被驱动侧时,这些触针易于发生由于齿轮的啮合状态的变化引起其发生位移,这样将引起接触失败。然而,在将备有触点插头14d1、14d2和14d3的高压电源14d3设于非驱动侧时,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接触失败。
控制电路部分14a7(即低压电路)设置在被驱动侧(即与设置高压电源14a3和向高压电源14a3供电的AC输入部分14a1的位置相对的一侧),故该控制电路部分14a7不易受来自高压电源14a3或其它类似物的噪声的影响。而且,把具有电机控制器14f2的控制电路部分14a7设置在被驱动侧;所以,主电机20与齿轮单元机械相连的布线不经过高压侧,这也有助于控制电路部分14a7不易于受噪声的影响。
电气元件安装板14a的连接器14f1-14f6与直接附于主电机20、定影单元或其它类似物上的相应连接器直接相连(直接传动),其电气连接是通过电气元件安装板实现的。因此,无需常规的布线系统。结果,不仅在电气元件安装板14a上安装电气元件极其简便,也减少连接失误。此外,由于未布置布线系统,故可降低噪声。没有布线系统还提高了维修检验操作时的效率。
在使电气元件安装板14a与壳体14b连接时,壳体14b上的定位轮毂14b1插入电气元件安装板14a上的定位孔14a8中,然后用位于预定位置的螺钉将板14a和壳体14b相互固定在一起。接着把由导电金属板制成的屏蔽板14c拧在壳体14b的底面上,从而完成了电气元件单元14。
该电气元件单元14还必须起到从盒9(图1)供出的记录介质P的上表面导引物的作用。所以,屏蔽板14c的一端具有R形弯曲的表面14h,以使通过这一弯曲表面14h的记录介质P能顺利地被传送翻面。该电气元件安装板14a还由包括导电板10e1和10e2的引导盖板10e覆盖,该引导盖板10e引导已被翻面的记录介质P的底面。由于有由导电金属板制成的引导盖板10e(10e1和10e2)以及屏蔽板14c覆盖,电气元件安装板14a有很高的屏蔽效应。
参见图33,AC连接器14f1借助于把导电金属板插入物14i用螺钉14j和锁定螺母(lock face nut)拧接固定在屏蔽板14c上。金属板14i和屏蔽板14c的这种设置产生了围绕AC连接器的单匝线圈,从而有效地抑制了来自AC输入部分14a1的噪声。
(冷却管道)
在该成象装置中,安装在电气元件安装板14a上的电气元件等产生热量,定影装置还备有一个加热器,因此,必须防止对热敏感的电气元件被热损坏。在本实施例中,机架15具有风扇19,用于将空气吹过电气元件安装板14a。
为了有效地冷却装置的内部,用吸气型风扇作为冷却扇19。参见图14,由风扇19吸入的空气被分开送入子空气管道W1和W2。其中,W1通过安装在机架15上部的扫描单元8e,而W2则从电气元件安装板14a的上部通过,经主电机20,到达出口。
参看图35,把空气送往电气元件安装板14a的子空气管道W2又分成第一管道W21和第二管道W22,W21用于冷却DC电源部分14a2的热部位,W22用于冷却高压电源14a3。为了形成这样的管道设置,在支撑触点插头的支架盖板14e内设置了空气管道14e1。在空气管道14e1的入口和出口处,与支架盖板14e整体形成有气流引导壁14e2,从而使空气流畅地流入和流出该管道14e1。
由于空气管道14e1是作为支架盖板14e的一部分而形成的,因此不需要专门的空间来把空气管道W2划分成第一和第二空气管道W21和W22。(支架盖板)
支架盖板14e用所谓的快速压紧(snap-in)设计固定到壳体14b上。具体地可参照图36和图37中的斜视图,壳体14b上具有啮合钩14b2,支架盖板14e具有能与钩14e2啮合的啮合部分14e3。此外,支架盖板14e还具有啮合凸出件14e4,与触点插头相接触。
按这种设置安装时,随着把支架盖板14e放低以使触点插头14d1-14d3的端部从插头盖14e5中露出,啮合钩14b2就发生弹性形变而啮合部分14e3互相咬合,只用一个动作就完成了支架盖板14e的安装。在完成支架盖板14e的安装后,啮合凸出件14e4就与和触点插头14d1-14d3一体形成的圆柱形弹簧盖板14d4接触,防止触点插头14d1-14d3横向摆动。
三个触点插头14d1-14d3相对于盒B的安装方向(与记录介质的传输方向相同,即图35中向上的方向)不是设置在一条直线上。具体地说,相对于显影偏压触点插头14d1,接地触点插头14d3向左偏,而充电偏压触点插头14d3向右偏移。所以,处理盒B底面上与触点插头14d1-14d3的位置对应的充电偏压触点、感光鼓接地触点和显影偏压触点不会与不相关的触点插头接触。也就是说,通过把触点接头14d1-14d3不设置在一条直线上,在插入盒B时,盒B的充电偏置触点就不会与接地触点插头14d2接触,而且盒B的感光鼓接地触点也不会与显影偏压触点插头14d3接触。因而可以减少触点与触点插头之间不必要的接触。
通过支架把空气流过电气元件安装板14a的通道分开,可以有效地冷却电气元件安装板14a的发热部分而不必增加元件个数。
此外,提供了所谓的快速压紧结构,使得能用一个动作就把支架盖板14e安装好。虽然充电偏压触点插头14d1和接地触点插头14d2设置在充电辊11的相对两侧,但这些触点插头14d1-14d3均用一块支架盖板14e覆盖着,所以,即使色剂从传送位置漏出来,支架盖板14e也会挡住色剂,防止其粘附到电气元件安装板14a的表面或触点插头上引起高压漏电。(中间连接器的结构)
电连接是通过把设置在电气元件安装板14a上的连接器与各种电气元件的连接器相连接而形成的,本实施例中利用中间连接器使这些连接器的连接简单化。例如,参看图32,首先把图象信号连接器14f4与作为接口的图象处理电路板22相连,并通过该电路板22与一主计算机23间接相连,该图象信号连接器14f4和图象处理电路板22之间的连接是用图38所示的中间连接器24建立起来的。
该中间连接器24包括一连接器主机架24b、多根由该连接器主框架24b支撑着连接插针24a,以及用于把各连接插针的一端插入电气元件安装板14a的图象信号连接器14f4的插销部分24c。连接器主框架24b还有一对引导钩部分24d,24d在将各连接插针24a的另一端插入图象处理电路板22的连接器22a时起引导作用(见图39)。引导钩部分24d的端部凸出在连接插针的端部之外,其所有的钩能穿过图象处理电路板22上的孔22b并与之啮合。
现参看图39,在用具有前述结构的中间连接器24连接电气元件安装板14a和图象处理电路板22时,先把插销部分24c插入电气元件安装板14a的图象信号连接器14f4,然后把连接插针24a插入图象处理电路板22的连接器22a。此时,在连接插针24a插入连接器22a之前,引导钩部分24d穿入图象处理电路板22的通孔22b并与之啮合,在弹性形变的同时把连接插针24a引导入连接器22a,一旦插头24a完全插入连接器22a,引导钩部分24d就弹回到原来的形状,以防止它们脱开。
换句话说,具有引导钩部分24d的中间连接器24也可以用所谓的快速压紧结构与图象处理电路板22的连接器22a相连接。实现这一连接所需要做的就是简单地使该引导钩部分咬入通孔22b,这不仅不需要用肉眼观察引导,而且还在完成连接时发出“卡搭”一声给出一种恰好吻合的感觉。因此,这种连接非常容易。而且,由于引导钩部分24一旦与通孔22b咬合就可防止它们松脱,因此图象处理电路板22与中间连接器24不会互相脱开,从而提供了改进了的连接可靠性。引导钩部分24d的存在还使由外部干扰等加在中间连接器上的应力分散到导向钩部分24d上,从而防止连接插针24a直接承受这些应力。所以,能防止连接插针24a因外部干扰等引起形变而被损坏。
在中间连接器24上相对于其中心线非对称地设置一对引导钩部分24d,能防止把中间连接器24插反了。例如,这对引导钩部分24d可以在形状或尺寸上各不相同,通孔24d可以在形状或尺寸上相应地改变。
在本实施例中,只在中间连接器24的一端设有引导钩部分24d,即在与图象处理电路板22的连接器22a形成连接的那一端设有引导钩部分,而在与电气元件安装板14a的连接器14f4形成连接的那端有平滑的插销部分24c。不过,也可以用图40所示的中间连接器24。图40所示的中间连接器24在与电气元件安装板14a的连接器14f4连接的一侧也具有引导钩部分24d,在电气元件安装板14a上提供有相应的通孔22b,以使连接器14f4与中间连接器24能以所谓的快速压紧结构连接在一起。用这种设置,可在电气元件安装板14a和图象处理电路板22之间较容易地形成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用该中间连接器24连接图象处理电路板22,不过也可以用它来连接其它连接器以及形成除了成象装置之外的其它电气或电子设备中的部件间的电连接。(冷却扇)
下面参照图41-43描述冷却扇19的结构。先看图41,冷却扇19包括一风扇主体19a、覆盖住风扇主体的风扇盖板19、固定在风扇盖板19b上、防止灰尘或异物进入装置的筛网过滤器19c,以及固定在风扇盖板19b上防止静电噪声的金属屏蔽板19d。
风扇主体19a包括一机架19a2和安装在机架19a2的风扇。该机架19a2的侧壁上具有啮合部分19a3。风扇盖板19b由ABS、PP、PC或PPPO之类的韧性树脂材料模注而成,其形状为两端开口的筒形,其侧壁上具有弹性啮合板19b1,19b1看上去就好象是把侧壁切开并将此切出的部分稍稍向里弯折而形成的。这些啮合板19b1与啮合部分19a3啮合。
风扇盖板19b的右壁和左壁上具有能向内弹性形变的模压件19b2,每个压紧部分19b2的外表面上都设有与这些压紧部分19b2构成整体的楔形凸出物19b3。此外,在风扇盖19b的一个开口端的边缘部分上(图41中左侧)还设有在压力下可发生弹性形变的模制弹性部分。
风扇盖19b的顶、底壁上设有用来将该风扇盖19b固定在机架15上的啮合片部分19b5。这些片部分19b5具有弹性,与设在机架15上的啮合孔部分啮合。
在风扇盖19b的吸气侧开口的边缘部分上(图41左侧),设有与与筛网过滤器(滤网)19c相接触的接触部分19b7,这些接触部分19b7具有啮合凸出物19b8。接触部分19b7的筛网过滤器接触面稍稍地突出吸气侧开口19b6的前部(大约突出1mm-2mm)。
筛网过滤器19c上设有供啮合凸出物19b8装入的孔19c1。屏蔽板19b上设有屏蔽臂部分19d2以及带有切割后扳起的锁定小片,啮合凸出物19b8将被锁定在其中。
冷却扇19的安装过程是,先把风扇主件19a装入风扇盖19b中,使风扇罩19b的啮合板19b1的端部自动地与啮合部分19a3啮合,从而将风扇主件19a与风扇盖19b锁定在一起。换句话说,风扇主件19a与风扇罩19b是通过所谓的“快速压紧”结构锁定在一起的。
在风扇盖19b的吸气口一侧,啮合凸出物19b8穿过滤网19c上的孔19c1与屏蔽板19d上的啮合部分19d1相啮合,从而使滤网19c与保护板19d联结起来,滤网19c和屏蔽板19d也能通过一个动作联结起来。
接下来,参阅图42及43,机架15的风扇固定部分15m上设有一个园形通气孔15m1,风扇盖19b上的啮合片部分19b5将与之啮合。因此,当啮合片部分15b5嵌入啮合孔15m2中时,冷却扇19将自动地安装在机架15上。换句话说,冷动扇19也是通过快速压紧结构安装的。
当风扇装好后,楔形凸出物19b3压在机架面15m3上,从而使压紧部分19b2向内弹性形变,压到风扇主件19a上。具有了这样的结构,即使装上市售的通用风扇,在风扇主件19a与风扇盖19b之间会发现有一定量的间隙,在它们装上机架15后这种间隙就会消除。此外,当冷却扇19装上机架15后,模制的弹性部件19b4被压紧在机架15m4上,发生弹性变形。这种弹性变形使风扇盖19b与机架15能自由地振动。由于具有这种弹性,压紧部分19b2与模制弹性部分19b4构成了一个防振装置,它在风扇工作期间能有效地吸收振动。
当装在机架15上的冷却扇19工作时,冷却空气如图43中箭头WO所示,穿过滤网19c,随着使用时间的积累,滤网19c上可能粘附着灰尘或异物。在本实施例中,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则冷却空气通过图43中箭头标记WO1所示的副空气管道进入装置。换句话说,风扇盖19b的进气口的端部与滤网19c不是完全接触的,而是在中间有少量空隙(等于滤网接触部分19b7从进气口侧19b6的突出量)。这样,一旦滤网19c发生堵塞,冷却空气就通过空隙和箭头标记WO1所指的副气道被吸入装置中。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冷却系统即使在滤网堵塞时也能提供最小的冷却能力。
(机架)
接下来,描述上面装有成象总成B、扫描单元8e、齿轮单元13、电气无件单元14等的机架15。参阅图5,本实施例中的机架15为整体单壳体结构,考虑到其强度、尺寸稳定性,抗热性等性质,它是由PC(聚碳酸酯)。PPO(聚苯撑氧)、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HIPS(高防撞苯乙烯)或类似的树脂以三维形式注模而成,是一种强度高精度单体部件。机架15还可以由将玻璃纤维或碳纤维以约30%至50%的比例混入前面的树脂材料中而得到的复合材料来制成,这样可进一步提高其强度。
参阅图1至图5,机架15上设有以下这些与之形成一个整体的部分:用于引导和支撑存放着记录介质P的纸盒9的纸盒引导部分15d;用于支撑主电机20的电机支撑部分15e;用于引导和支撑处理盒B的引导部分7a和7b;扫描单元8e的支撑部分15f;反射镜8f的支撑部分15g;转印部分11的支撑部分15h;引导盖板10e的支撑部分15i;拾取辊10a、传送辊10b以及排放辊10h和10i的定位-支撑部分(图中未示出);装有各种传感器及类似元件的电气元件单元14的定位部分;以及纸盒插入引导部分。因此,上面描述的各种单元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高度精确地确定。
由于将记录介质P从传送辊10b引导至转印辊11的引导部分15j是与机架15整体形成的,因此在记录介质P和由感光鼓2及转印辊11之间的压紧接触所建立的转印辊隙之间总是保持着精确、稳定的位置关系。因此,能够生成在转印操作时不发生图象移动、倾斜及类似现象的高质量图象。
此外,用于在图象定影处理之后将记录介质P翻面的纸道10g也是与机架15整体形成的,因此,也能以很高的精度保持定影装置12相对于中继辊10f及排放辊10h的位置关系。结果,上面说明过的将卷曲的记录介质翻面并且消除卷曲的翻纸通道可以精确地构成。
由于扫描单元8e、反射镜8f以及处理盒B的位置是由机架15固定的,这些单元之间的距离可被精确地保持住,因此,激光束投射到感光鼓2上的位置精度以及图象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位置精度都可以得到提高。
扫描单元8e的位置由机架15上的扫描器支撑部分15f所固定。该扫描器支撑部分15f是以跨接在机架15的左、右壁之间、对机架15的形变最不敏感的形式构成的。
具体说来,机架15的强度是由跨接着左、右侧壁的横梁提供的。第一横梁由定影装置支撑部分15n和纸道10g构成,第二横梁由引导部分10j构成。此外,电气无件单元14的拧紧方式是跨接住定影装置支撑部分15n和引导部分15j,以使上述的二根横梁得到加强。换句话说,由引导部分15j、纸道10g、定影装置支撑部分15n以及扫描器支撑部分15f构成的横梁结构能够通过跨接左、右侧壁的方式提高机架15的强度。
扫描器支撑部分15f设置在引导部分15j和定影装置支撑部分15n之间,它位于定影装置支撑部分15n和引导部分15j两者之上,相对于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覆盖住从装置大致中心至定影装置支撑部分15n的区域。该位置大致位于机架15的中心,与扭曲振动的中心点重合,即,该位置具有很高的强度。
由于主电机20在旋转时会产生振动,它必须设置在机架15内稳定性较好的位置上。因此,用于支撑电机20的电机支撑部分15e被设置在扫描器支撑部分15f与侧壁相交之处,亦即一个稳定性很高的位置上。此外,把主电机设置在毗邻装置中心的地方也可以把驱动力有效地分配用于传送记录介质P、驱动定影装置和驱动感光鼓2。
此外,本实施例中具有三维结构的机架15具有下列优点:稳定性高,来自主电机20、扫描器电机8c以及冷却扇19的振动可以更容易地衰减,不易使机架15产生共振。
由于形成错误的图象,不合格的记录介质传送等问题需通过检查机架15来防止,本实施例中的机架15又是一个单体机架,因此,只需检查一个机件即可采取快速适当的措施来处理可预计的问题,生产率因此也能得到提高。
当金属填充物(不锈钢,铜或类似材料)与树脂材料混合后用作机架15的填充材料时,不仅机架15的强度得以提高,而且也能提供约10Ω电阻值的导电性。采用了这种混合物之后,还能防止装置内的电气元件安装板14a上产生的电子噪声向外泄漏。
把高弹性橡胶材料混入制造机架15的树脂材料中能够加强机架15的振动衰减特性。换句话说,通过把各种具有特殊的相关持性的材料混入制造机架15的树脂材料,可以给机架15增加各种复杂的功能。(外壳)
当各种元件或单元都装到机架15上时,整个主件再由外壳16所覆盖,成象装置就完成了,接下来讲叙该外壳16。(整体型外壳)
参阅图44的前斜视图和图45的后斜视图,可以看出,外壳16包括:主盖16a、顶罩16b、侧罩16c、16d、16e和后罩16f,所有这些联结成一个外壳单元。本实施例中的主盖16a与现有类型的成象装置的不同点在于:所有五个壁即顶壁、前、后壁及左、右壁是整体形成;而在现有技术装置中,主盖包括二个或更多个分离构件。主盖16a由树脂材料模制而成,在其上表面的后部,设有与主盖16a整体模制成的记录介质P的排放盘10j;而在其前部,设有处理盒插入口16j。该插入口既可以曝露,也可以由顶罩16b盖上。
主盖16a的前、后壁的内表面上设有一对啮合爪16a1;每个侧壁的内表面的预定位置上也都设有啮合部分16a4。当主盖16a由上而下装到机架15上时,啮合爪16a1和啮合部分16a4将与机架啮合,接着再用螺钉25将主盖16a固定在机架15上。上述螺钉位于盖上顶罩16b后看不见的地方。
由于作为外壳16的主体结构的盖16a是象上面所述的那样整体形成,因此只要把它从上方按下就能简便地安装到机架15上。换句话说,本实施例中要安装装置外壳时所做的一切仅是用主盖16a盖住机架15;而现有技术的外壳包括多个分离的构件,每一块构件必须用螺钉或类似元件独立地安装。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外壳已变得极其简单,安装时间也得以缩短。
主盖16a的尺寸已缩小至下面给出的范围。成象装置的小型化已达到了这样的程度,用于在A4(210mm×297mm)记录介质上印刷图象的成象装置可以被装入具有下列尺寸的主盖16a内:
(1)高度    约1130mm-145mm
(2)宽度    约350mm-370mm
(3)长度    约350mm-360mm
(顶罩)
顶罩16b上装有可绕设置在主盖16a内的旋转轴旋转的支柱部分16b1。该旋转轴(图中未示出)上装有铰链式扭簧,从而在为更换处理盒B或处理卡纸问题而松开锁定机构时,顶罩16b会自动打开。
顶罩16b的锁定机构由设在主盖16a右侧面上的弹出钮16g来使之脱扣。如图46(a)中所示,弹出钮16g设有一个引导部件16g1,使之能被推入或推出。引导部件16g1上装有压簧16h,它把弹出钮16g压向外壳16g,使之处于正常位置上。
导向部件16g1被设置成在外壳16盖住机架15时正对着滑动部件26,如图46(a)如示。该滑动部件26上装有一对与机架15啮合的凸出件部分26a,如图46(b)所示,使之锁在箭头a或b所指的方向上滑动而不会脱落。该滑动装置26总是处于一个弹簧(图中未示出)沿箭头标记a所指方向的压力之下。
滑动部件26还设有啮合部分26b。顶置16b盖上后,设在盖16b上的啮合片部分16b2与啮合部分26b啮合,并将顶罩16b锁定住。当弹出钮16g被按下时,引导部分16g1使滑动部件26在图46(b)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滑动,而使原本锁定着的啮合片部分16b2与啮合部分26b脱扣。其结果使得顶罩16b被上述铰链式弹簧打开。(侧罩)
主盖16a的右壁后部设有一个插座连接窗,并有盖住该窗的一个侧罩16c。主盖的左侧壁后部设有一个I/O连接和盖住该窗的一个侧罩16d。另外,在主盖16a的左壁的大致中间部分上,设有一个模块更换窗,并有一个用来盖住该窗的侧罩16e。
接下来描述用于开启或关闭这些侧罩的结构。由于所有这三个侧罩16c、16d和16e的开启、关闭结构是基本上相同的,因此,为简明起见,下面只选盖住输入窗的罩16c作为代表进行描述。
参阅图47(a),侧罩16c的一个边缘上装有一对铰链爪16c1。这些铰链爪插入主盖16a上的窗16i中,并绕窗16i的边缘如图47(a)所示的那样与侧罩16的边缘相接触处旋转,设在侧罩16c另一边缘上的一对啮合爪16c2卡在设在主盖16a内表面上的一对啮合肋16a1上,从而将侧罩16固定在其位置上。
罩16c和窗口16i分别在靠近啮合肋16a1的边缘和靠近啮合爪16c2的边缘上设有电源线切口16c3和16i1,使电源能穿过由这二个缺口形成的一个孔。此外,侧罩16c的后面板部分制成滚花面,使之易于开启和关闭。
侧罩16c的主盖16a上设有电源线缺口16c3和16i1的部分的厚度只有其它部分的一半,如图47(c)中的斜线区域所示,这些具有一半厚度的斜线区在侧罩16c闭合时互相重迭。这种结构使电线27穿过由侧罩16c和主盖16a上的电源线切口16c3和16i1构成的孔之后。一旦在图47(b)中的箭头标记c所示的方向上被错误地拉曳,也会挂在主盖16a突起的薄壁部分16a2上,从而使侧罩16c不会在错误方向上被错误拉动的电线27附带地打开。不用说,切口部分16i1的尺寸必须做得大于电线27的直径。
同样,I/O连接侧罩16d也设有相同的结构(即电源线切口及压花表面)。
装设了侧罩16c、16d和16e之后,电线27的连接器或类似元件不再曝露,这就能防止灰尘或异物落到连接器部分上。另外,这种向后拉出的电线27配置方式对装置的设计也有有益的影响。
(反射镜的双重保护)
罩住装置的外壳16构成了装置的外表,该外壳16对光学系统中的反射镜8f提供了双重保护。反射镜8f装在机架15上。该反射镜那怕移动一个最轻微的量,投射到感光鼓上的光学图象也会失真,从而将形成失真的图象或结果。因此,反射镜8f的位置精度必须精确控制,并且最好可能地防止反射镜8f经受冲击。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当机架15上罩上外壳16时,装在机架15上的反射镜的顶部将被如图44和图48中所示的、设在主机架16a上的镜保护部分16a3所罩住。另外,此镜保护部分16a3在顶罩16b闭合时又被其盖住。
因此,当顶罩16b处于正常位置(即闭合)时,反射镜8f处于双重保护之下,即,它既被镜保护部分16a3又被顶罩16b盖住。该装置安装好以后,即使有东西不小心掉到装置上,其冲击也不大可能传递至反射镜8f。(LED导光部件)
外壳16的顶表面上设有一个显示部分,显示出电源是开还是关,连接着主机和成象装置的连线是通还是断、或者成象装置的类似状态,这种显示是通过LED是否发光来显示的。由LED发出的光是通过如图49和50中所示的导光部件28传导至外壳16的顶表面上的。
导光部件28由透光率较高的材料制成,它们设有极其光滑的表面,设置在外壳16的内表面上,其中四根光管28a、28b、28c和28d的每个光出口端均曝露在外壳16的顶表面上(图44和45)。当外壳16安装好后,上述4根光管28a、28b、28c和28b的每个光入口端被设置成正对着相应LED28f,LED28f根据来自控制电路部分14a7的控制信号点亮或熄灭,从而使光被传导至外壳16的顶表面上显示出来。
主计算机和成象装置之间的连接线可以通过按压如图44中所示的、曝露在外壳16外的通道钮29来接通或者切断。通道钮29被设置成可绕轴29a旋转,如图49所示。该通道钮29的位置可以设在外壳的内表面上,约与导光部件28的位置相同,一部分导光部件28还以枢轴方式支撑着通道钮29的轴29a。
当通道钮29被按下时,一个压紧部分29a绕枢轴转动,压下一个与电气元件安装板14a相连的接触开关(未示出)。随着该开关的压下,操作模式被切换;LED28f随这种模式的转换而点亮或熄灭。(组装过程)
组装过程是以机架15为中心进行的。接下来,参阅图1至图5描述组装顺序。
一开始,从下面装上引导盖板10e(实际上,机架15是颠倒放置的,组装是从下至上进行的),然后,从引导盖板10e下方装上电气元件单元14。再装上内有拾取辊10a、传送齿轮10a1、传送辊10b等部件的传送单元30。
由于电气元件单元14正如上面所述的那样是从下面装上的,因此,位于该电气元件单元14上方的记录介质引导部分15j(见图1)可以和机架15整体模制而成,这又反过来使得易于始终高精度地建立起记录介质P与感光鼓2和转印辊之间由它们的接触压力形成的转印辊隙的位置关系。
当该组装过程象先有技术中那样使电气元件单元14从上面安装时,传送引导部分15j不能与机架15整体形成,其结果是,为了使记录介质P相对于转印辊隙的位置关系达到较高的精度,传送引导部分就需相对于机架15实现高精度定位,这样就不能实现简单的组装过程。而在本实施例中就不存在这一问题。
(将倒置的机架15放回正常位置后)在机架15的前侧从上至斜下方顺次装上引导物10c、辊10d1、10d2和10d3(图1)。接下来,在机架15的左侧壁上装上齿轮单元13,再装上主电机20。在装上主电机20的同时,该主电机20的连接器20c被装入电气元件安装板14a上的电机连接器14f2中。接下来,安装包括有转印辊11、引导部分11b部件的转印单元,装好之后再安装扫描单元8e。
接着再安装具有薄膜引导部分12a、压力辊12d等部件的定影装置12。在这一步骤中,定影装置12的连接器被插入DC及AC连接器14f5和14f6中。接下来再安装排放部件(如排放对辊10h和10i)和冷却扇19,最后才安装反射镜8f。
当上面的所有元件都装到机架15上之后,从机架15上方装上外壳16,这样,成象装置A的安装过程即告完成。插入盒9和处理盒B后,整个组装过程即告完成。(图象形成操作)
接下来参阅图1,描述上述成象装置A的成象操作,首先装上处理盒B以及存放有记录介质P的纸盒9。如果本装置在此状态下接收到一个开始记录信号,拾取辊10a将和传送辊10b一起旋转,使记录介质P由分纸爪9f一一分离,在其上表面被电气元件单元14的屏蔽板14c引导着的情况下送出纸盒9,送至传送辊10b。在沿着传送辊10b翻面之后,记录介质P在下表面被引导部分15j引导。上表面被引导部件10k引导下送至成象位置。
当记录介质P的前端被配准传感器S1检测到时,在成象位置与记录介质P的前端从上述传感器到达转印辊隙的传送定时同步地形成一个图象。
更具体地讲,感光鼓2沿着图1中箭头所指方向以和记录介质P的传送定时同步的方式旋转,对应于这一旋转,将一个充电偏压加到充电辊3a上,从而使感光鼓2的表面被均匀地充电。接着,一束由图象信号加以调制的激光束从光学系统8投射感光鼓2的表面,从而对应于投射的激光束在鼓的表面形成一个的潜象。
在形成潜象的同时,处理盒B中的显影装置4被驱动,从而使色剂供给机构4b被驱动,色剂仓4a中的色剂被送至显影套筒4d,从而在旋转着的显影套筒4d上形成一个色剂层,通过给显影套筒4d加上一个与感光鼓2上的电压极性相同且电位基本相同的电压,感光鼓2上的潜象即可由色剂加以显影。接着,通过给转印辊11加上一个极性与色剂电压相反的电压,可以把感光鼓2上的色剂图象转印到已送至转印辊隙部分的记录介质P上。
感光鼓2在色剂图象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以后继续沿图1中的箭头方向旋转,由清理刮刀将感光鼓2上的剩余色剂刮掉,刮下来的色剂被收集在废剂仓5c中。
另一方面,转印有色剂图象的记录介质P在底面被引导盖板10e引导的状态下,传送至定影装置12。定影装置12通过加热和加压,将记录介质上的色剂图象固定。接着,记录介质P在排放中继辊10f及低道10g的作用下翻面,在其反向曲卷时进行消卷曲处理,再由排放辊10h和10i排出至排放盘10j中。(成象基准物)
在本实施例的成象装置中,在与成象装置A的同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是装置主件的左侧,即设有齿轮单元13的那一侧)设有:(1)记录介质P传送基准物,(2)处理盒B的安装位置基准面以及(3)扫描起始基准物,光学系统8将根据该基准物开始将光学图象投射到光敏鼓2上。下面参照图51中的示意图详细描述该结构。
先描述记录介质P传送基准物。记录介质P由拾取辊10a送出后,在传送辊10b和辊10d1、10d2及10d3的压紧下继续向前传送(见图1)。在这三个辊10d1,10d2和10d3向左倾斜处的倾斜传送角(辊将记录介质P压到引导物的基准表面上的角度)分别被设定为α1=0.5°,α=4.0°,α3=4.0°,它们对传送辊10b的接触压力分别被设定为400g、400g和300g。正如下面将要讲到的那样,来自与齿轮单元13中的传送驱动齿轮13f啮合的传送齿轮10b1的驱动力通过离合器32传送至传送辊10b。
有了这种结构,当记录介质P由传送辊10b运送时,它的一个侧边压紧在机架15上的传送引导基准面31上。换句话说,记录介质P是利用所谓的单传送基准物来传送的。传送引导基准面31设置在装有齿轮单元13的机架15的左侧壁的内表面上。
下面描述处理盒B的定位基准物。如上所述,在把处理盒B装入时,在其圆柱形突出物7c1和7c2被设在机架15上的第一引导部分7a引导的情况下插入该处理盒B;继续插入时,这些凸出物7c1和7c2进入凹槽部分7a1中,从而完成了安装过程。机架15的左侧壁的内表面上的一个第一引导部分7a上设有处理盒定位基准面33,该基准面33在凹槽部分7a1附近向内突出。使一个第一引导部件7a1在凹槽7a1附近向内突出后,处理盒B不大可能再在侧向发生颤动。
当驱动力传送至与齿轮单元13中的齿轮13c2啮合的鼓齿轮2a时,处理盒B中的感光鼓2发生旋转。由于齿轮13c2和鼓齿轮2a均为斜齿轮,故它们旋转时产生的向压力将感光鼓2压向处理盒安装基准面33,更具体地说,鼓齿轮2a的右斜角约为14.6°,因此,当驱动力传递到感光鼓2上时,整个处理盒B在感光鼓2的斜向压力方向上压向装置的左侧,使得机架的左表面与成象总成安装基准面33相接触。正常情况下,当处理盒B与基准面33接触时,会在斜向压力方向上移动约1mm-3mm,这位于允许的安装间隙范围内。
因此,在成象操作期间,当机架1的左表面与处理盒安装基准面33接触时,在圆筒形突出物7c1和7c2进入凹槽部分7a1时已在前后方向上定位好的感光鼓2的左表面,更精确地说是装在感光鼓2左端的鼓齿轮就与上述机架1接触,从而使感光鼓2在侧向上的位置也得到固定。这样,安装到位后,本实施例中的感光鼓2的位置总是固定在相同的位置上。
此外,由于处理盒安装基准面33在机架15中装在用于把驱动力传至鼓齿轮2a的同一侧(左侧),因此,鼓齿轮2a与基准面33之间的距离与装有齿轮单元13的结构(如机架15的左侧壁)相比而言比较小,故即使斜鼓齿轮2a稍稍向基准面33移动,其移动量也很小。结果,部件之间的距离精度及安装精度可以得以提高。
下面描述光学扫描起始基准物,当把光学图象由光学系统8投射到感光鼓2的表面上时,随着多角镜8b的旋转,该光学图象在感光鼓2的横轴方向上进行从一侧至与一侧的扫描。在本实施例中,扫描动作是从相对于感光鼓2的纵轴而言的左侧开始的,具体地讲,如图51所示,扫描起中基准点X1设在光学图象扫描范围G(图象形成范围)中与装有上述传送基物基31及处理盒定位基准面在同一侧(即装有齿轮单元13的一侧)的一端,扫描从扫描起始基准点X1开始,向X2进行。
下面参阅图52描述扫描结构,扫描单元82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多角镜8b,该多角镜8b装在扫描电机8c的旋转轴上,随着扫描电机8e的转动而旋转。扫描电机8c的旋转速度由扫描驱动器8k加以控制,从而使经多角镜8b反射后的激光束能以恒定的速度从装有齿轮单元13的那一侧开始扫描感光鼓2的表面。
更具体地说,当CPU4a1向扫描驱动器8k发出一个扫描器驱命令(SCNON)时,扫描器驱器8k向扫描器电机8c发送一扫描器电机旋转信号(SMC),以起动电机8c。同时,扫描器驱动器8k控制电机转动信号的电压,使扫描器电机8c的旋转速度保持恒定。此时,本实施例中的多面镜8b顺时针旋转,从而使激光束从设有齿轮单元13的那一侧,以推进的方向且以恒定的速度顺序扫描感光鼓2的表面,在图51中,为从X1到X2进行扫描。
由于用于记录介质P传送的基准面、用于在推进方向固定形成色剂图象并将它转送到记录介质P上的处理盒B的基准面,以及开始激光束扫描用于在处理盒B的感光鼓2上形成潜象的基准点都设在设备主件的同一侧(即,设置有齿轮单元13的那一侧),所以图象偏移或类似情况不可能发生。因此,可产生高质量的图象。(另一实施例)
下面将描述前述成象装置和处理盒的每一部件的另一个实施例。
(处理盒安装装置)
(处理盒安装指导)
第一实施例例举了图6所示的情况,即第一引导部件7a和第二引导部分7b设在设备主件6的机架15上,用于在安装期间,引导处理盒B,其中第二引导部分7b是连续的。但是,该第二引导部分7b也可以为图53所示的结构,其中第二引导部分7b设置成与转印辊11的支撑部分正交。这里将具体描述图53中的结构,其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功能相同的那些部件标以相同的符号。
转印辊11的轴34a由轴承34b支撑,包括一个凸缘部分34c1和一个齿轮部分34c2的单片转印齿轮34c被附接到轴34a的一端。转印辊的轴34a延伸与第二引导部分7b相交叉,使第二引导部分7b在凸缘部分34c1和辊轴34a处不连续。
在这种结构的情形中,当处理盒B以这样一种方式被插入时,即处理盒B的第二啮合部分7e由第二引导部分7b引导时,第二啮合部分7e就变成由在第二引导部分7b不连续处的凸缘部分34c和辊轴11c来引导。当走过辊轴11c时,第二啮合部分7e就压在辊轴11c上。因此,当安装处理盒B时,转印辊11向下脱离。所以可有效地防止在盒安装时机架1和转印辊11之间发生的碰撞,而不需严格控制第二引导部分7b和转印辊11或类似部件之间的垂直距离。
除这种凸缘部分34c1和转印辊11的轴34a由处理盒B的第二啮合部分7e压下的结构配置外,另一种结构也是可选用的,即第二啮合部分7e向下压轴承34b。在这种情况下,轴承34d的形状如图54所示整个包在辊轴34a的周围,在墨盒的安装时,这种结构比图53中的U形轴承34b可提供更好的操作效率,因为前者不会挂起第二啮合部分7e。
此外,第一实施例示出了一种设置,其中,第二引导部分7b设在装置中第一引导部分7a内,同时向后延伸伸出转印辊11,如图6所示。但图55和56中所示的结构也是可用的,在这种结构中,结合第一实施例所述,第二引导部分7b之一(图55中,第二引导部分7b在左侧)被缩短,仅延伸到转印辊11的凸缘部分34c1的前侧,而辅助引导部分35设在右侧的另一个第二引导部分上。该辅助引导部分35在处理盒的安装期间,如图56所示引导第一啮合部分7d的顶端。
在由这种引导装置引导的插入处理盒B的开始阶段,第一啮合部分7d由第一引导部分7a引导,第二啮合部分7e由第二引导部分7b引导。但是,在第二啮合部分7e离开转印辊11后,左侧的第二啮合部分7e失去与较短的那个第二引导部分7e的连接,向外突出;因而盒B变成由3个点支撑:左右两个第一啮合部分7d和右边的那个第二啮合部分。因此,不用辅助引导部分35,墨盒B就可绕连接左侧的第一啮合部分7d和左侧的第二啮合部分7e的直线U转动,如图55所示。
有了辅助引导部分35,右侧第一啮合部分7d的顶端就如图56所示与辅助引导部分35连接,从而有规律地调整盒的转动。因此,在墨盒安装期间,墨盒B就不会与转印辊11或其它部件相碰撞。
图55中的实施例示出了一种情况,即辅助引导部分35设置在右侧壁的内表面,且左侧的第二引导部分7b被缩短,但辅助引导部分35也可设置在左侧或两侧,此外,右侧的第二引导部分7b也可被缩短。
在第一实施例中,用于引导记录介质P到转印辊11的引导元件11b被固定(图1),但也可使用另一种结构,即使引导元件11b沿转印辊11垂直运动。利用这种设置,当转印辊11在处理盒B安装期间向下脱落时,引导元件11b也向下脱落;因此,可有效地防止发生在盒机架1和引导元件11b之间的碰撞,而不需严格控制第二引导部分7b和导向元件11或类似部件之间垂直距离。
此外,作为排放部件用于使记录介质P在色剂转印后排放的排放针设置成与转印辊11相邻,该排放针可如图59所示设置,它以与前述相同的方式沿转印辊11运动。在这种情况下,获得与前述相同的效果。(由鼓挡板产生的压力)
在第一实施例中,鼓挡板17a设计为当处理盒B装上后自动地打开,当墨盒B被拉出后,由扭力螺旋弹簧17d自动关闭。因此,当处理墨盒B在成象装置中时,鼓挡板17a被弹簧17d在关闭合方向上压住,从而使处理盒B在其要从机架上取出的方向上被压住,这就是这种设计的一个优点。但当扭力弹簧17a的压力太大时,处理盒B的定位变得不稳定。因此,可提供一锁定机构用于当鼓挡板17a打开时,锁定该鼓挡板17a。
关于锁定机构,参照图60,由压缩弹簧37a压紧的杆37b设在处理墨盒B的预定位置上,其中当挡板机板一打开,该杆37b就嵌入鼓挡板17a的啮合孔37中。通过这种啮合,鼓挡板17a被锁定在打开状态;因此,扭力螺旋弹簧17d压力就阻止提起处理盒B。
锁定挡板机构由图60所示的弹射按钮38释放。更具体地,设备主件6设有弹射按钮38,弹射按钮38由压缩弹簧38c沿使设备主件突出的方向被压下。当弹射按钮38被按下时,按钮末端的加压凸出部分38a推动杆37b,从而使杆37b与啮合孔37c脱开,挡板机构就从锁定状态被释放。
弹射按钮38设有啮合爪38b。当顶罩16b盖上时,该啮合爪38b与顶罩16b上的啮合物39啮合,从而将顶罩锁定在关闭状态。另一方面,当弹射按钮38被按下时,啮合被打破,且顶罩16b被来自顶罩16b转动中心处的扭力螺旋弹簧的压力打开。换句话说,当弹射按钮38被按下时,顶罩16b自动打开,同时,处理盒B象浮出机架15那样被弹簧17d的压力举起,利用弹簧17d可很容易地取出处理盒B。
参阅图61-65,在第一实施例中由鼓挡板提供的压力也可由完全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其它结构提供。下面将描述图61-65中所示的其它结构。
在这一实施例中,通过设在装置前部的插入窗42把图61所示的处理墨盒40插入成象装置41中。该处理盒40和成象装置41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相应装置有相同的功能,处理盒40包括墨盒主件40a和用作挡板机构的盒子40b。
墨盒插入窗42用薄板44挡住,以分担弹簧23在闭合方向的压力,该薄板44在处理盒40插入时被推开。当处理盒40的凸缘部分40c基本上与成象装置坟件的前表面处于同一水平时,处理盒40就被插入了,如图63所示。当进一步推动墨盒主件40a时,盒子40b保持其位置。因此,墨盒主件40a的向前部分从处理盒40中伸出。然后,由未示出的传感器检测伸出的墨盒主件40a,而与未示出的电机相啮合的啮轮44开始转动。
齿轮44与设在墨盒主件40a的顶面上的齿条40a1相啮合,通过齿轮44的转动,墨盒主件40a被进一步从盒子40b中拉出。此时,轴45,即该墨盒主件中感光鼓的轴的延伸部分嵌入成象装置41中所设导向槽46中,由引导槽46引引导前。参考图64,用于进行电连接的触点47设在墨盒主件40a的后部(图64中的左侧)。当墨盒主件40a被进一步拉出时,触点47与一触针49相连,该触针49设在成象装置41侧,且在弹簧48向下的压力下。此时,墨盒主件40a经受触针49向下压力,结果墨盒主件40a的后部沿引导槽46轻轻落下。
同样,当墨盒主件40a被插入时,设在成象装置41侧的轴50伸进盒子40b的孔40b1。该轴50被压缩弹簧52,通过杆51,沿伸入孔40b1的方向受压,其中杆51暴露在成象装置41外。当墨盒主件40a被进一步拉出到一预定点时,轴50落入设在墨盒主件40a的侧表面的一个凹槽40a2中,从而使墨盒主件40a被锁定在与拉伸弹簧40d的压力相反,要把墨盒主件40a拉回盒子40b的位置。换句话说,在该锁定状态,防止拉伸弹簧40d的力使墨盒主件40a移动出正常位置;因此,处理盒40被稳定在成象装置41中。
杆51可绕轴51a转动,当沿图65的箭头所示方向施加时,轴50被拉伸弹簧40d的压力推出凹槽40a2,墨盒主件40a被拉回到盒子40b中。在回拉期间,由于齿轮44和齿条40a1保持啮合,所以齿轮44作为减速器(damper)以阻止墨盒组件40a被快速拉回盒子40b。
墨盒主件40a被拉回盒子40b后,如图63所示,墨盒主件40a从图象形成装置41伸出一预定量,使之能够容易地拉出。
如前所述,拉伸弹簧40d提供足够的力用于把墨盒主件40a拉回盒子40b,提供锁定机构墨盒的取出变得十分容易。
此外,这种设置就位后,使得与墨盒40的状态有关的安装可通过观察杆51的条件加以监控。更具体地,参阅图66,当处理盒40不在图象形成装置41中时,杆51的位置如图66(a)所示;当处理盒40正好被装上,且轴50落入凹槽40a2中时,其位置如图(66(b)所示;而当墨盒40没有正好装在成象装置41中时,其位置如图66(c)所示。因此,有关墨盒状态的安装可仅通过在外部观察杆51的位置来确定。(电气元件单元)
下面将描述电气元件安装板的又一实施例。参阅图32,第一实施例示出的情况为AC输入部分14a1和高电压源部分14a3设置在非驱动侧,DC电源14a2和控制电路部分14a7设置在被驱动侧,但在一些图象形成装置中,例如在不需要墨盒B的成象装置中,就不需要限制前述那些内部元件的设置。
例如,参阅图67,当一个12V DC和5V DC用作DC电源时,高压电源53a、DC电源53b、控制电路部分53c和AC输入部分53d可以从相对于记录介质P传输方向的上游侧开始的顺序设置。
这种设置的原因如下:用于在感光鼓上形成色剂图象的充电偏压和显影偏压,以及在成象装置操作期间所加的转印偏压必须是高电压,且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图象形成元件要设在相对记录介质P传送方向的上游。因此,使高压电源53a设置得与这些元件相邻,可省去长导线要求,有效地防止漏电。
将DC电源53b基本上设置在电气元件安装板53的中间的目的是用短的导线提供从该DC电源53b到驱动感光鼓或类似部件的主电机的电功率。具体说,驱动力从主电机传送到设在主电机的上游和下游两侧适当位置的感光鼓、传送辊、定影轮或类似部件;因此,当主电机设在装置主间时,齿轮系被分成两个子系,每侧一个,从而防止齿轮系不分开时不同类型的装置上游侧上的特定齿轮上发生的负载过度集中。这种分散负载的优点是不仅可防止齿轮的损坏,而且可维持装有齿轮系的机架的强度。此外,由于设置了齿轮而使主电机要设在齿轮系的中间,所以可使齿轮系的布置在装置的前、后向上都有很大的余地,从便于减小装置的体积。此外,装置的中心部分有较高的机械顺序;因此,最好把主电机放在基本上位地装置的中央处,从而使其适于安设以在电气元部件安装板53中部的DC电源53b,该DC电源53d向基本上设在中间的主电机供电。
为了使电功率从AC输入部分53d加到定影装置的加热器上,AC输入部分53d最好设置成与成象装置后面的定影装置相邻。同时,为了防止噪声或类似情况,图象信号等最好从与AC输入部分53d相对的一侧输入;因此,用于输入图象信号等的控制电路部分53c最好设置在与AC输入部分53d相对的那一侧。
电气元件安装板53既可用于一种装置,其中记录介质P是由转印辊对54a和54b水平传送的,(如图68(a)所示),也可用于另一种装置,其中记录介质P是由传送辊P对54a和54b从下向上传送的(如图68(b)所示)。
虽然第一实施例包含两个板,即电气元件安装板14和图象处理电路板22,但图象处理电路板是可更换的,以使其与主计算机相配,概念上说,它属于电气元件安装板中的控制电路部分。(冷却扇)
下面描述冷却扇的另一实施例。第一实施例如图41所示,风扇盖19b和过滤器19c由不同的材料组成,但它也可以是如图69和70所示的结构。在图69和70中,与第一实施例中功能相同的部件标以相同的符号。
首先参阅图69,冷却扇19和过滤器19c是由流通性极好的树脂材料整体模注而成。利用这种模注设置,第一实施例中的一步,即过滤器19c附接到风扇盖19b上,可被略去,同时减少了部件数量。因此,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图70所示的冷却扇19中,风扇盖19b和过滤器19c由树脂材料整体模注而成,在它们的表面进行电镀(例如,镀铝、镍等)以生成一整体屏蔽镀层19c。这一方案可进一步减少装置配步骤和部件数量。
风扇盖19b和过滤器19c可由导电韧性树脂整体模注而成,也可如图所示由弹性金属(弹簧铜等)构成,从而使与过滤网集成一体的风扇盖本身具有屏蔽层的效果。这给出了与前述相同的效果。(其他)
前述处理盒指的是包括作为图象承载部件的电子照象感光部件等和至少一个处理装置的盒。但前述实施例的那些盒外,许多其他盒的设计也是可能的。例如,更换盒的形式也是可能的,其中:图象承载部件和充电装置被整体装配;图象承载部件和显影装置被整体装配;或图象承载部件和清除装置被整体装配。此外,也可以更换盒的形式,即图象承载部件和两个或多个处理装置被整体装配。
换句话说,前述处理盒指的是用于成象装置的可替换的盒形成,包括充电装置、显影装置和清除装置,它们与电子照相感光件以盒的形式整体装配;包括至少充电装置、显影装置和清除装置中的至少一个,它们以盒的形式与电子照相感光部件整体装配;或至少包括一个显影装置,以盒的形式与电子照相感光部件整体装配。
在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过程中,选择激光打印和作为成象装置的一个例子,但本发明不必受制于该选择。显然,本发明可应用于多种其他的成象装置,例如,电子照相复印机、传真设备、LED打印机、文字处理机等。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齿轮操作时的操作性可以改善,齿轮单元、装有该齿轮单元的成象装置及齿轮单元安装方法中的安装精度可以得到提高。
虽然本发明是参照着上面披露的结构进行描述的,但它并不限定于其中的细节,本发明旨在覆盖出于改进目的所作的或者属于下面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改进或者变化。

Claims (11)

1.一种光电成象装置,用于使用一个图象承载部件(2)及一个处理装置(3,4,5)来在一个记录材料(P)上形成图象,其中处理装置用于在所述图象承载部件上进行成象处理,所述成象装置包括:
转印装置,用于将色剂图象从所述图象承载部件转印到记录材料上;
定影装置(12),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固定色剂图象;
馈送装置(10a,10b),用于馈送记录材料;
齿轮单元(13),它安装在所述成象装置的机架(15)上,所述齿轮单元包括一个图象承载部件驱动齿轮(13c),一个定影装置驱动齿轮(13k),及一个馈送装置驱动齿轮(13g),用于将驱动力分别传递到所述图象承载部件,定影装置及所述馈送装置,及一个支撑部件(13n),用于集中地支撑所述图象承载部件驱动齿轮,定影装置驱动齿轮及所述馈送装置驱动齿轮;
并且图象承载部件驱动齿轮由支撑部件通过一个齿轮轴(13p1)来支撑;
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单元被如此安装到所述成象装置的机架上,即用于支撑所述图象承载部件驱动齿轮的齿轮轴的端部插入机架的孔(15a1)中并固定住,从而使齿轮轴由所述支撑部件和机架所支撑。
2.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中图象承载部件驱动齿轮是一个螺旋齿轮。
3.权利要求1或2的装置,其中齿轮单元包括一个中间双齿轮(13h),它具有一组驱动齿轮(13h1)及一组驱动齿轮(13h2),支撑部件通过又一个齿轮轴(13p2)支撑该双齿轮,并且当齿轮单元安装到机架上时该齿轮轴的端部插入机架的又一个孔(15a2)中,从而该又一个齿轮轴由支撑部件和机架来支撑。
4.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齿轮单元包括一个具有定影装置驱动齿轮的第一齿轮系列,及包括图象承载部件驱动齿轮和馈送装置驱动齿轮的第二齿轮系列,该装置还具有一个用于驱动两个齿轮系列的电动机。
5.权利要求4的装置,其中第一齿轮系列包括上述双齿轮。
6.权利要求4或5的装置,其中位于电动机和驱动齿轮之间的齿轮序列的部分夹在支撑部件和机架之间。
7.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个螺纹紧固装置,用于将支撑部件紧固到机架上。
8.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装置,进一步包括:
一个处理盒(B),它包括图象承载部件和处理装置;及
用于可拆卸地将处理盒安装到装置上的装置。
9.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图象承载部件包括一个电光光敏鼓和一个由图象承载部件驱动齿轮驱动的鼓齿轮。
10.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装置,其中处理装置进一步包括至少下列装置之一:
用于为图象承载部件充电的装置;
用于将潜象显影到图象承载部件上的装置;及
用于清除图象承载部件的装置。
11.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该装置为一个复印机,一个传真机的打印机。
CN94105249A 1993-04-28 1994-04-28 齿轮单元、成象装置和齿轮单元安装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414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23165/1993 1993-04-28
JP123165/93 1993-04-28
JP5123165A JPH06314001A (ja) 1993-04-28 1993-04-28 ギア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994A CN1101994A (zh) 1995-04-26
CN1064142C true CN1064142C (zh) 2001-04-04

Family

ID=14853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41052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4142C (zh) 1993-04-28 1994-04-28 齿轮单元、成象装置和齿轮单元安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5634178A (zh)
EP (1) EP0622700B1 (zh)
JP (1) JPH06314001A (zh)
KR (1) KR0159319B1 (zh)
CN (1) CN1064142C (zh)
CA (1) CA2121958C (zh)
DE (1) DE69411800T2 (zh)
GB (1) GB227808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90672C (zh) * 2002-04-03 2008-05-2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97112B2 (ja) * 1993-04-28 2001-08-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285417B2 (ja) * 1993-04-28 2002-05-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3285414B2 (ja) * 1993-04-28 2002-05-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268162B2 (ja) * 1995-04-28 2002-03-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5701549A (en) * 1996-01-22 1997-12-23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odular staging assembly
JP3689504B2 (ja) * 1996-09-26 2005-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604919B2 (ja) * 1998-08-31 2004-12-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00147891A (ja) 1998-09-04 2000-05-26 Canon Inc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撹拌部材
FR2790263A1 (fr) 1999-02-26 2000-09-01 Atochem Elf Sa Materiaux composites contenant une couche d'un film antichoc
JP3832815B2 (ja) * 2001-01-16 2006-10-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伝達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33813A (ja) 2001-03-09 2002-11-22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078097B2 (ja) 2002-02-28 2008-04-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658381B2 (ja) 2002-06-04 2005-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DE10227591B3 (de) * 2002-06-20 2004-02-05 Fci Verbinderanordnung
JP2004125954A (ja) * 2002-09-30 2004-04-22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装着システム
US7447454B2 (en) * 2003-10-02 2008-11-0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4086766B2 (ja) * 2003-11-28 2008-05-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組立方法
JP3789122B2 (ja) * 2003-11-28 2006-06-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
JP4387932B2 (ja) 2003-12-09 2009-1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387933B2 (ja) * 2003-12-09 2009-1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7664425B2 (en) * 2004-08-10 2010-02-1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power source circuit board arranged on side portion thereof
JP4639695B2 (ja) * 2004-08-30 2011-02-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239100B2 (ja) 2005-01-31 2009-03-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0793960B1 (ko) 2005-09-26 2008-01-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그것을 구비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및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착탈방법
JP4345018B2 (ja) 2005-09-30 2009-10-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タンデム型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JP4823757B2 (ja) * 2006-04-28 2011-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ユニットと被駆動ユニットを有する装置
EP2037822A4 (en) 2006-06-30 2015-10-07 Atheromed Inc ATHEREOMETRY DEVICES AND METHODS
US20090018566A1 (en) 2006-06-30 2009-01-15 Artheromed, Inc. Atherectomy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US8361094B2 (en) 2006-06-30 2013-01-29 Atheromed, Inc. Atherectomy devices and methods
US20080004645A1 (en) 2006-06-30 2008-01-03 Atheromed, Inc. Atherectomy devices and methods
JP2008046549A (ja) 2006-08-21 2008-02-28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843510B2 (ja) * 2007-01-19 2011-12-21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60424B2 (ja) 2007-06-06 2009-11-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駆動力伝動機構、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組み付け方法
US7751751B2 (en) * 2007-07-19 2010-07-0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amper
US8070762B2 (en) 2007-10-22 2011-12-06 Atheromed Inc. Atherectomy devices and methods
JP5171869B2 (ja) * 2010-03-31 2013-03-2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駆動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608105B2 (ja) * 2011-01-13 2014-10-15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回転体支持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82961B2 (ja) * 2012-03-30 2016-08-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95668B2 (ja) 2012-03-30 2016-03-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28879B2 (ja) 2012-03-30 2016-06-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54007B2 (ja) 2012-07-13 2016-07-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95752B2 (ja) * 2012-07-13 2016-03-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66841B2 (ja) 2012-09-10 2017-0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52596B2 (ja) * 2012-10-31 2016-1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033103B2 (ja) 2013-01-25 2016-1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720372B2 (en) * 2014-11-28 2017-08-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3093716B1 (en) 2015-05-15 2020-09-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eed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587437B2 (ja) 2015-07-01 2019-10-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9565325B1 (en) * 2015-07-24 2017-02-0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444665B2 (en) * 2017-10-03 2019-10-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073132B2 (ja) * 2018-02-14 2022-05-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S2952326T3 (es) 2019-09-17 2023-10-31 Canon Kk Cartucho de tóner y aparato de formación de imágenes
US11304723B1 (en) 2020-12-17 2022-04-19 Avantec Vascular Corporation Atherectomy devices that are self-driving with controlled deflection
US11838454B2 (en) * 2022-04-13 2023-12-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spection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storage mediu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80579A (en) * 1977-04-19 1983-04-19 Shoji Matsumoto Electrostatic copying process and apparatus
JPS5593163A (en) * 1979-01-09 1980-07-15 Minolta Camera Co Ltd Drive mechanism in transfer type copying machine
US4327992A (en) * 1980-07-10 1982-05-04 Apeco Corporation Driving arrangement for photocopy machine
GB2197258B (en) * 1986-09-05 1991-05-22 Ricoh Kk Electrostatic recording apparatus
CA1324912C (en) * 1987-09-30 1993-12-07 Sigeki Sakakura Printer
EP0331324B1 (en) * 1988-03-02 1993-09-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able with process cartridge detachably mountable thereto
JP2755625B2 (ja) * 1988-10-31 1998-05-20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JPH02253034A (ja) * 1989-03-24 1990-10-11 Toshiba Corp 駆動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DE69103545T2 (de) * 1990-02-17 1995-01-12 Canon Kk Arbeitseinheit und Bilderzeugungsgerät mit einer solchen Einheit.
EP0468750B1 (en) * 1990-07-26 1995-12-27 Konica Corporatio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DE69219915T2 (de) * 1991-01-25 1997-11-20 Canon Kk Elektrophotographisches Bilderzeugungsgerät mit einer Montieranordnung für die Arbeitseinheit
JP2891558B2 (ja) * 1991-03-19 1999-05-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用紙搬送装置
US5298941A (en) * 1991-07-15 1994-03-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grounded metal plate supporting drive transmitting members and separating electrical equipment units
KR950007530B1 (ko) * 1991-11-26 1995-07-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사진 방식을 이용한 기기의 현상기 마그로울러 구동장치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90672C (zh) * 2002-04-03 2008-05-2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622700A2 (en) 1994-11-02
US5634178A (en) 1997-05-27
EP0622700A3 (en) 1996-03-27
JPH06314001A (ja) 1994-11-08
DE69411800T2 (de) 1999-01-07
CA2121958C (en) 2000-01-04
GB2278087B (en) 1996-07-31
CA2121958A1 (en) 1994-10-29
EP0622700B1 (en) 1998-07-22
GB9408367D0 (en) 1994-06-15
CN1101994A (zh) 1995-04-26
DE69411800D1 (de) 1998-08-27
GB2278087A (en) 1994-11-23
KR0159319B1 (ko) 1999-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142C (zh) 齿轮单元、成象装置和齿轮单元安装方法
CN1067474C (zh) 成象装置
CN1071036C (zh) 成象装置,成象装置装配方法及外盖的安装方法
CN1058794C (zh) 光敏鼓、处理盒、成象装置及成象设备
CN1049983C (zh) 刮板、刮板粘接方法、清理机构、处理盒和成象设备
CN1107246C (zh) 耦合部件、感光鼓、处理盒和电子摄影图象形成设备
CN1057621C (zh) 处理盒、成象设备和成象系统
CN1071037C (zh) 感光鼓处理盒和成象设备
CN1158580C (zh) 处理卡盒的再制造方法
CN1117300C (zh) 处理卡盒、电摄影成像设备和连接触点的连接方法
CN1102250C (zh) 处理盒和电子摄影图象形成设备
CN1145849C (zh)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象设备
CN100351717C (zh) 处理盒的再生方法
US5787323A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detachably mountable process cartridge
CN2852206Y (zh) 成像装置
CN1049988C (zh) 处理暗盒和可装配该处理暗盒的成像系统
CN1098519A (zh) 成象总成和成象设备
CN1080735A (zh) 可安装制片盒的成象系统
CN1459673A (zh) 信息存储介质、单元、处理盒、显影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1132865A (zh) 色粉盒,色粉盒组装方法,处理卡盒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CN1158581C (zh) 处理卡盒的再制造方法
CN1854922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H06312841A (ja) 給送カセット及び前記給送カセット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049986C (zh) 处理暗盒及装有该处理暗盒的成象系统
CN1049984C (zh) 处理盒、装置有该处理盒的成象系统和用于装配清洁装置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10404

Termination date: 201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