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13430A - 调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调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13430A
CN115113430A CN202210843429.1A CN202210843429A CN115113430A CN 115113430 A CN115113430 A CN 115113430A CN 202210843429 A CN202210843429 A CN 202210843429A CN 115113430 A CN115113430 A CN 1151134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light control
control unit
liquid crys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4342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萩原裕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034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71094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178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35816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262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45537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1134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134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02F1/13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 G02F1/1396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the liquid crystal being selectively controlled between a twisted state and a non-twisted state, e.g. TN-LC cell
    • G02F1/139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the liquid crystal being selectively controlled between a twisted state and a non-twisted state, e.g. TN-LC cell the twist being substantially higher than 90°, e.g. STN-, SBE-, OMI-LC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4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based on 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s, e.g. microencapsulated liquid cryst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 B32B17/0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2Antiglare, 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7Arrangement of liquid crystal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the final condition of one light beam is achieved by the addition of the effects of two or more layers or cells
    • G02F1/13475Arrangement of liquid crystal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the final condition of one light beam is achieved by the addition of the effects of two or more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at least one liquid crystal cell or layer is doped with a pleochroic dye, e.g. GH-LC cel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02F1/1373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a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 G02F1/137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a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in liquid crystals doped with a pleochroic dy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02F1/13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31Cover glas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28Adhesive materials o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4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G02F1/13363, i.e. to 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position, orientation or value of the compensation plat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调光装置,包括:透光板,其具有曲面;调光单元;以及光学透明粘贴膜,其被配置在上述透光板的上述曲面与上述调光单元之间,将上述调光单元的一侧粘接在上述透光板的上述曲面上。

Description

调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调整光的透过率的调光装置,尤其涉及包含被安装于曲面上的液晶驱动方式的调光单元的调光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能改变光的透过率的调光装置,例如,利用了整列状态根据有无电场的施加而变动的悬浊颗粒的SPD(Suspended Particle Device:悬浮颗粒器件)。另外,还已知有EC(Electro chromic:电致变色)方式的调光装置、利用了高分子分散型液晶(PDLC: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的调光装置、气致变色方式的调光装置、热致变色方式的调光装置、以及光致变色方式的调光装置等。
例如,日本特开2011-189751号公报公开了一种被使用在SPD中的层压膜。在日本特开2011-189751号公报所记载的SPD中,使用了在液体介质中混有悬浊颗粒的悬浊液,在未施加电场的电源关闭的状态下,颗粒被随机地配置从而遮挡光的透过。另一方面,在被施加了电场的电源接通的状态下,颗粒会整列,入射到SPD(单元)的光的大部分会通过SPD。因此,用户通过对施加于悬浊液的电场进行控制,从而能够改变SPD的光的透过率。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作为调光单元的光透过率的调整方式,除了上述的SPD之外,可想到利用液晶及偏光板的方式。利用液晶及偏光板的类型的调光单元能够简单地构成,并能够确保非常高的遮光性能。
例如,在对车辆的窗等适用调光单元的情况下,为了在遮光时将太阳光适当地遮断,要求将可见光波长区域的光(即可见光线)的透过率抑制到小于1%,根据情况的不同,也有的情况下要求抑制到0.5%以下。然而,上述的使用了SPD的调光单元因为遮光时的可见光线的透过率为1%~5%左右,所以关于遮光性能,不一定适合于车辆等的用途。另一方面,使用了偏光板的调光单元能够使得遮光时的可见光线的透过率为0.1%以下,针对辆等的用途也具有足够实用的遮光性能。
另外,在将使用了SPD的调光单元与使用了偏光板的调光单元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在设计性、成本、驱动电压及驱动速度等各种方面,使用了偏光板的调光单元更优异。例如,使用了SPD的调光单元的遮光时的色感为“蓝”,与此不同,使用了偏光板的调光单元的遮光时的色感为“黑”。通常,与蓝相比,黑的颜色的调和容易进行,从设计性的观点出发,黑色更容易进行配置在调光单元的周围的其它物体的色感的选择。另外,与使用了偏光板的调光单元相比,使用了SPD的调光单元的制造成本高,驱动电压高,驱动速度也慢。
这样,因为与使用了SPD的调光单元相比,使用了偏光板的调光单元在性能方面优异的点较多,所以“使用了偏光板的调光单元”非常有用。
另一方面,为了使得调光单元向各种用途的应用成为可能,不仅对平面而且对曲面也能够适用的调光单元的需求正高涨。因此,期望用于对曲面适当地适用能够确保所希望的透光特性及遮光特性的“使用了偏光板的调光单元”的技术。
通常,作为保持用于控制液晶构件的取向的电极的基材,广泛利用了玻璃基材,但是,玻璃基材是非常硬而没有柔软性的构件。因此,包括玻璃基板的调光单元的形状被固定,在调光单元的制造后,无法改变调光单元的形状。因此,使用了玻璃基材的调光单元虽然能够对平面有效地适用,但是,对可能具有各种曲率的曲面不一定能够适当地适用。另一方面,通过将富有柔软性的树脂基材作为玻璃基材的代替来使用,从而即使在调光单元的制造后也能够改变调光单元的形状,也能够根据安装对象的曲面来弯曲调光单元。
但是,将由具有各种刚性、弹性的多个构件构成的调光单元对曲面适当地粘贴不一定是容易的,在片状的调光单元上,在安装时有时会产生折皱等畸变。那样的折皱等畸变因为会对调光单元的光学特性带来影响,从而不仅会损害本来的透光性能及遮光性能,还会损害产品的设计,所以不希望出现。
此外,上述的日本特开2011-189751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的使用了SPD的调光单元尽管能够形成为曲面形状,但是,因为不是贴合到安装对象上的类型,所以需要按预先决定的形状来制作,难以灵活地对应各种面形状。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调光单元适当地安装于曲面、并具有高度的透光性能及遮光性能的调光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一种调光装置,包括:透光板,其具有曲面,并包含阻碍紫外线的透过的紫外线阻碍成分;调光单元;以及光学透明粘贴膜,其被配置在透光板的曲面与调光单元之间,将调光单元的一侧粘接在透光板的曲面上,其中,调光单元包含:第1偏光板和第2偏光板,该第2偏光板被设置在与该第1偏光板相比距透光板更远的位置;硬涂层,其被设置在与第2偏光板相比距透光板更远的位置;第1树脂基材和第2树脂基材,其被设置在第1偏光板与第2偏光板之间,该第1树脂基材被配置在第1偏光板侧,该第2树脂基材被配置在第2偏光板侧;第1电极层和第2电极层,其被设置在第1树脂基材与第2树脂基材之间,该第1电极层被配置在第1树脂基材侧,该第2电极层被配置在第2树脂基材侧;第1取向膜和第2取向膜,其被设置在第1电极层与第2电极层之间,该第1取向膜被配置在第1电极层侧,该第2取向膜被配置在第2电极层侧;密封材料,其被设置在第1取向膜与第2取向膜之间,在第1取向膜与第2取向膜之间划分出液晶空间;以及液晶层,其被设置在液晶空间中。
也可以是,透光板的曲面为三维曲面。
光学透明粘贴膜在光学透明粘贴膜及调光单元进行层叠的方向上的厚度为50μm以上500μm以下,优选为200μm以上3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在室温环境(例如1~30℃(尤其是15~25℃))下的储能弹性模量为1×107Pa以上1×108Pa以下。此外,光学透明粘贴膜的损耗角正切(tanδ)优选为0.5以上1.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7以上1.2以下。此处所说的“损耗角正切”以储能剪切弹性模量(G')与损耗剪切弹性模量(G”)之比(即“G”/G'”)来表示。
也可以是,第1树脂基材及第2树脂基材之中的至少任一者包含聚碳酸酯或环烯烃聚合物。
也可以是,密封材料在与第1取向膜、密封材料及第2取向膜进行层叠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为1mm以上5mm以下。
优选液晶层与大气压为同压,进一步优选使液晶层内相对于大气压为负压。
也可以是,调光装置进一步包括相位差补偿膜,该相位差补偿膜被设置于第1偏光板与第1电极层之间及第2偏光板与第2电极层之间中的至少任一者。
也可以是,液晶层为VA方式、TN方式、IPS方式、或FFS方式的液晶层。
也可以是,第1树脂基材的光轴与第2树脂基材的光轴垂直,第1树脂基材的光轴与第1偏光板的吸收轴平行,第2树脂基材的光轴与第2偏光板的吸收轴平行。
也可以是,第1树脂基材的光轴与第2树脂基材的光轴平行,第1树脂基材的光轴与第1偏光板的吸收轴垂直,第2树脂基材的光轴与第2偏光板的吸收轴平行。
也可以是,调光装置进一步包括相位差补偿膜,该相位差补偿膜被设置在第1树脂基材与第1偏光板之间,第1偏光板的吸收轴与第2偏光板的吸收轴垂直,相位差补偿膜作为A板而发挥功能,相位差补偿膜的迟相轴方向与第1树脂基材的光轴、第2树脂基材的光轴及第2偏光板的吸收轴平行。另外,也可以是,调光装置进一步包括相位差补偿膜,该相位差补偿膜被设置在第2树脂基材与第2偏光板之间,第1偏光板的吸收轴与第2偏光板的吸收轴垂直,相位差补偿膜作为A板而发挥功能,相位差补偿膜的迟相轴方向与第1树脂基材的光轴、第2树脂基材的光轴及第1偏光板的吸收轴平行。
也可以是,调光装置进一步包括多个间隔件,该多个间隔件至少被配置在液晶空间中,并支承第1取向膜及第2取向膜,在以Xs表示多个间隔件各自的维氏硬度值、并以Xf表示多个间隔件各自的前端所抵接的第1取向膜的部位的维氏硬度值的情况下,满足16.9≦Xs≦40.2,且满足11.8≦Xf≦35.9。
本发明的其它方式涉及一种调光装置,包括:透光板,其具有曲面;调光单元;以及光学透明粘贴膜,其被配置在透光板的曲面与调光单元之间,将调光单元的一侧粘接在透光板的曲面上,其中,调光单元具有包含二色性色素的液晶层。
本发明的其它方式涉及一种调光装置,包括:透光板,其具有曲面;调光单元;以及光学透明粘贴膜,其被配置在透光板的曲面与调光单元之间,将调光单元的一侧粘接在透光板的曲面上,其中,调光单元具有:第1层叠体,其包含第1基材、和被设置在该第1基材上的第1透明电极及第1取向膜;第2层叠体,其包含第2基材、和被设置在该第2基材上的第2取向膜;以及液晶层,其被设置在第1层叠体与第2层叠体之间,第1层叠体及第2层叠体分别包含E型的直线偏光板。
也可以是,第1层叠体的直线偏光板被设置在第1基材上的液晶层侧,第2层叠体的直线偏光板被设置在第2基材上的液晶层侧。
也可以是,在第1层叠体中,在第1基材上依次设置有第1透明电极、直线偏光板、负性C板层及第1取向膜,在第2层叠体中,在第2基材上依次设置有直线偏光板及第2取向膜。
也可以是,在第1层叠体中,在第1基材上依次设置有直线偏光板、负性C板层、第1透明电极及第1取向膜,在第2层叠体中,在第2基材上依次设置有直线偏光板、第2取向膜。
也可以是,在第1层叠体中,使负性C板层被层叠在粘贴剂层上。
本发明的其它方式涉及一种调光装置,包括:第1透光板,其具有曲面;第2透光板;调光单元,其被配置在第1透光板与第2透光板之间;以及光学透明粘贴膜,其被配置在第1透光板的曲面与调光单元之间,将调光单元的一侧粘接在第1透光板的曲面上。
也可以是,第2透光板被以从调光单元分离的方式配置。
也可以是,第2透光板经由粘接层而被安装于调光单元。
也可以是,第2透光板与调光单元之间由密封材料密封。
也可以是,在由密封材料密封的第2透光板与调光单元之间配置有硅酮。
也可以是,由密封材料密封的第2透光板与调光单元之间为真空。
也可以是,与调光单元相比,透光板的弯曲刚性更高。
也可以是,与调光单元相比,第1透光板的弯曲刚性更高。
也可以是,调光装置进一步包括防反射层。
也可以是,调光装置进一步包括防反射层,防反射层被设置于调光单元及透光板之中的至少任一者。
也可以是,调光装置进一步包括防反射层,防反射层被设置于调光单元及第2透光板之中的至少任一者。
也可以是,防反射层包含防眩层、抗反射层及低反射层之中的至少1个。
也可以是,曲面为三维曲面。
也可以是,光学透明粘贴膜在光学透明粘贴膜及调光单元进行层叠的方向上的厚度为50μm以上500μm以下,在室温环境下的储能弹性模量为1×107Pa以上1×108Pa以下。
也可以是,光学透明粘贴膜的损耗角正切为0.5以上1.5以下。
根据本发明,调光单元经由光学透明粘贴膜而被适当地安装在透光板的曲面上,利用调光单元发挥高度的透光性能及遮光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调光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剖视图。
图2是用于说明三维曲面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光学透明粘贴膜及调光单元的层构成的概略剖视图。
图4A是用于说明第1电极取向层的层构成的概略剖视图。
图4B是用于说明第2电极取向层的层构成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示出第2偏光板(保护层)及硬涂层的一变形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6是示出用于说明第1配置方式的第1树脂基材、第2树脂基材、第1偏光板的偏光层及第2偏光板的偏光层的图。
图7是示出针对第1配置方式的比较方式的、第1树脂基材、第2树脂基材、第1偏光板的偏光层及第2偏光板的偏光层的图。
图8示出图6所示的第1配置方式的调光单元的视野角特性(参照图8的附图标记“L1”)、和图7所示的比较方式的调光单元的视野角特性(参照图8的附图标记“L2”)。
图9是示出用于说明第2配置方式的第1树脂基材、第2树脂基材、第1偏光板的偏光层、第2偏光板的偏光层、及相位差补偿膜的图。
图10是示出针对第2配置方式的比较方式的、第1树脂基材、第2树脂基材、第1偏光板的偏光层、第2偏光板的偏光层、及相位差补偿膜的图。
图11示出图9所示的第2配置方式的调光单元的视野角特性(参照图11的附图标记“L3”)、和图10所示的比较方式的调光单元的视野角特性(参照图11的附图标记“L4”)。
图12是示出调光单元(实施例1~3)向透光板的曲面的粘合的状态评价的表。
图13是示出调光单元(实施例4~9)向透光板的曲面的粘合的状态评价的表。
图14是示出调光单元(实施例10~12)向透光板的曲面的粘合的状态评价的表。
图15是示出调光单元的制造工序的概要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进行间隔件的构成的确认的试验结果的图表。
图17是示出进行间隔件的构成的确认的试验结果的图表。
图18是示出间隔件的制造条件的图表。
图19是示出取向膜的制造条件的图表。
图20A是用于说明使用宾主型的液晶的调光单元的一个例子(遮光状态)的概念图,是调光单元的剖视图。
图20B是用于说明使用宾主型的液晶的调光单元的一个例子(遮光状态)的概念图,是以箭头“A”示出吸收轴方向的第1偏光板的俯视图。
图21A是用于说明与图20A及图20B相同的调光单元(光透过状态)的概念图,是调光单元的剖视图。
图21B是用于说明与图20A及图20B相同的调光单元(光透过状态)的概念图,是以箭头“A”示出吸收轴方向的第1偏光板的俯视图。
图22是用于说明使用宾主型的液晶的调光单元的其它例子(遮光状态)的概念图,示出调光单元的剖面。
图23是用于说明与图22相同的调光单元(光透过状态)的概念图,示出调光单元的剖面。
图24是供调光单元的基本构成的说明用的剖视图。
图25是示出第1模式的调光单元的剖视图。
图26是示出图25的调光单元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
图27是示出图26的制造工序中的上侧层叠体制作工序的流程图。
图28是示出图26的制造工序中的下侧层叠体制作工序的流程图。
图2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模式的调光单元的剖视图。
图3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模式的调光单元的剖视图。
图3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模式的调光单元的剖视图。
图3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5模式的调光单元的剖视图。
图33是示出调光装置的其它例子的概略剖视图。
图34是示出调光装置的其它例子的概略剖视图。
图35是示出调光装置的其它例子的概略剖视图。
图36是示出包括防反射层的调光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剖视图。
图37是示出包括防反射层的调光装置的其它例子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的调光装置10能够应用于要求进行光的透过率的调整的各种技术领域,适用范围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车辆等乘用物或建筑物的窗(包含天窗)、陈列橱窗、及被配置在室内的分区等作为要求透光及遮光的切换的任意的设备,能够使用本发明的调光装置10。另外,构成调光装置10的各要素能够通过已知的方法来制造,使用任意的层叠技术、光刻技术及/或粘合技术来制造。
此外,以下说明的调光装置10(调光单元22等)只不过是例示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因此,例如,作为调光装置10的构成要素而在以下被举出的要素的一部分也可以被置换成其它要素,也可以不包含该一部分。另外,也可以包含未被在以下举出的要素来作为调光装置10的构成要素。另外,在附图中,为了使图示和理解变得容易,存在将比例尺及尺寸比等从实物的比例尺及尺寸比适当变更或夸张的部分。
图1是示出调光装置10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0包括:透光板21,其具有曲面20;调光单元22,其光(尤其是可见光线)的透过率是可变的;以及光学透明粘贴膜(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Film)24,其被配置在透光板21的曲面20与调光单元22的一侧之间。
透光板21包含紫外线阻碍成分,阻碍紫外线的透过,并且使可见光线透过。透光板21具有曲面20,并包含1个或多个玻璃板。此外,透光板21不需要一定包含紫外线阻碍成分,也能够不包含紫外线阻碍成分并对透光板21也适用下述的调光单元22及光学透明粘贴膜24。透光板21例如既可以具有分别被配置在表面侧及背面侧的玻璃板(合计2片玻璃板),也可以具有强化玻璃等一片玻璃板。另外,透光板21也可以包含玻璃板以外的构件,例如也可以将高刚性膜(例如COP(Cyclo Olefin Polymer(环烯烃聚合物))树脂层等)或热反射膜等任意的功能层设置在透光板21上。
透光板21的曲面20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典型地是二维曲面或者三维曲面,图示的透光板21的曲面20为三维曲面。通常,将薄膜状的调光单元22不会产生折皱地粘贴到三维曲面并不容易,但是,根据下述的“调光单元22向透光板21的安装技术”,容易将薄膜状的调光单元22不会产生折皱地粘贴于三维曲面。
图2是用于说明三维曲面20a的图。此处所说的三维曲面20a与以单一的轴为中心并二维地弯曲的二维曲面、或者以相互平行的多个轴为中心并以不同的曲率二维地弯曲的二维曲面存在区别。即,三维曲面20a意味着以相互倾斜的多个轴各自为中心而局部地或整体地弯曲的面。
图示的透光板21的一个面(即粘附光学透明粘贴膜24的曲面20)作为整体而如图2所示那样弯曲,以第1轴A1为中心向第1方向d1弯曲,并且,还以第2轴A2为中心向第2方向d2弯曲。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轴A1及第2轴A2均相对于图2所示的X方向及Y方向倾斜,第1轴A1与第2轴A2垂直。
调光单元22的一侧经由光学透明粘贴膜24而粘接于这样的透光板21的曲面20。
图3是用于说明光学透明粘贴膜24及调光单元22的层构成的概略剖视图。如上所述,在调光单元22的一侧设置有光学透明粘贴膜24。另外,在调光单元22的另一侧设置有硬涂层26。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透明粘贴膜24由被称为OCA的透明粘贴片构成,不包含基材,能够仅由膜厚大致一定的粘贴剂构成,例如能够由透明性优异的丙烯酸类粘贴剂等构成。光学透明粘贴膜24(OCA)是通过利用剥离性优异的片材(隔离部件(剥离材))将粘贴剂夹入从而制造的,通过将粘贴剂和隔离部件的层叠体切出成所希望形状,并取下隔离部件,从而能够将粘贴剂(光学透明粘贴膜24)粘贴在所希望部位。光学透明粘贴膜24例如能够通过涂布被称为OCR(Optical Clear Resin:透光树脂)的透明粘贴树脂从而形成。
调光单元22具有多层构造,如图3所示,从光学透明粘贴膜24侧起向外侧(即向从透光板21分离的方向)依次层状地设置有“保护层47、偏光层48、保护层47、粘贴层46、第1电极取向层43、液晶层49、第2电极取向层44、粘贴层46、相位差补偿膜45、粘贴层46、保护层47、偏光层48、保护层47、粘贴层46、以及硬涂层26”。利用这些层,制作了“偏光板-电极层-取向膜-液晶层-取向膜-电极层-偏光板-硬涂层”的层叠构造。
即,利用被配置在透光板21侧的“保护层47、偏光层48及保护层47”形成了第1偏光板41,利用被设置在硬涂层26侧的另外的“保护层47、偏光层48及保护层47”形成了第2偏光板42。本实施方式的第1偏光板41经由光学透明粘贴膜24而被粘贴于透光板21的曲面20,第2偏光板42被设置在与第1偏光板41相比距透光板21更远的位置。
第1偏光板41及第2偏光板42的偏光层48由发挥所希望的偏光功能的构件构成,典型地,通过对掺杂有碘化合物的PVA(聚乙烯醇)进行拉伸从而制作。作为偏光层48的典型的配置方式,存在:第1偏光板41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与第1偏光板41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相互平行的被称为“平行尼科尔”的方式;以及第1偏光板41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与第1偏光板41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相互垂直的被称为“正交尼科尔(参照下述的图6及图9)”的方式。
保护层47发挥保护相邻层的作用,能够由可使可见光线透过的任意的材料构成,典型地由TAC(三乙酰纤维素(Triacetyl cellulose))或丙烯构成。此外,被形成在第1偏光板41及第2偏光板42的多个部位的保护层47可以由根据位置而不同的材料构成,也可以由相同的材料构成。
在第1偏光板41与第2偏光板42之间,在第1偏光板41侧配置有第1电极取向层43,在第2偏光板42侧配置有第2电极取向层44,利用第1电极取向层43及第2电极取向层44分别形成“被支承于基材的电极层及取向膜”。
图4A是用于说明第1电极取向层43的层构成的概略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第1电极取向层43从第1偏光板41侧起向液晶层49侧层状地依次设置有硬涂层53、第1树脂基材29、硬涂层53、折射率匹配层55、第1电极层31、以及第1取向膜33。
图4B是用于说明第2电极取向层44的层构成的概略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第2电极取向层44从液晶层49侧起向第2偏光板42侧层状地依次设置有第2取向膜34、第2电极层32、折射率匹配层55、硬涂层53、第2树脂基材30、以及硬涂层53。
这样,在第1树脂基材29与第2树脂基材30之间,设置有被配置在第1树脂基材29侧的第1电极层31、以及被配置在第2树脂基材30侧的第2电极层32。第1电极层31及第2电极层32能够由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等各种材料形成为透明电极,并连接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柔性印刷电路)等供电部件,被施加电压。作用在被配置在第1电极层31与第2电极层32之间的液晶层49上的电场会根据被施加在第1电极层31及第2电极层32上的电压而变化,构成液晶层49的液晶构件的取向被调整。
在第1电极层31与第2电极层32之间,设置有被配置在第1电极层31侧的第1取向膜33、以及被配置在第2电极层32侧的第2取向膜34。第1取向膜33及第2取向膜34的制法没有特别限定,能够利用任意的方法来制作具有液晶取向性能的第1取向膜33及第2取向膜34。例如,既可以通过对聚酰亚胺等的树脂层实施研磨处理从而制作第1取向膜33及第2取向膜34,也可以基于对高分子膜照射直线偏光紫外线以使偏光方向的高分子链选择性地反应的光取向法来制作第1取向膜33及第2取向膜34。
而且,在第1取向膜33与第2取向膜34之间,如图3所示,除了液晶层49之外,还设置有间隔件52及密封材料36。即,在第1取向膜33与第2取向膜34之间,设置有在第1取向膜33与第2取向膜34之间划分出液晶空间35的密封材料36,通过在该液晶空间35中填充液晶构件,从而形成液晶层49。多个间隔件52至少被配置于液晶空间35,并被以支承第1取向膜33及第2取向膜34的方式离散地配置。各间隔件52能够由单一或多个构件构成,既可以仅在液晶空间35中在层叠方向上延伸,也可以以贯通一个取向膜(例如第2取向膜34)及液晶空间35的方式在层叠方向上延伸。另外,间隔件52具有芯部、以及被覆部,该被覆部也可以与另一个取向膜(例如第1取向膜33)直接接触。因此,例如,也可以是,各间隔件52的芯部从第2电极层32上贯通第2取向膜34并且直到即将到达第1取向膜33之前为止在液晶空间35中延伸,与第2取向膜34为相同成分的被覆部被设置在芯部上,该被覆部与第1取向膜33直接接触,由此,利用各间隔件52来保持第1取向膜33及第2取向膜34的间隔(单元间隙)。
密封材料36发挥防止构成液晶层49的液晶构件的漏出的作用,并且,被粘贴在第1电极取向层43(第1取向膜33)和第2电极取向层44(第2取向膜34)上从而发挥将两者相互固定的作用。密封材料36一般而言使用热固性的环氧树脂,在液晶构件向液晶空间35的填充方式为真空注入方式的情况下,能够优选使用环氧树脂制的密封材料36。此外,在作为液晶构件的填充方式使用ODF(One Drop Fill:滴下式注入)方式的情况下,能够优选将兼具热固性及UV固化性(紫外线固化性)的混合类型的材料用作密封材料36。其原因在于,液晶与未固化的密封材料36接触会诱发外观上的不良。因此,优选在构成密封材料36的材料(密封材料36的组成成分)中包含例如紫外线固化型丙烯酸树脂及环氧树脂。另外,从防止液晶构件的漏出并且将第1电极取向层43(第1取向膜33)及第2电极取向层44(第2取向膜34)相互固定的观点出发,密封材料36的硬度优选用橡胶硬度计(遵照JISK6253的类型A;10N载荷)进行测定的情况下的最大点为20以上9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上50以下。另外,密封材料36优选玻璃化温度(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0℃以上60℃以下,进一步优选0℃以上40℃以下。
另外,在第1电极取向层43(第1取向膜33)与第2电极取向层44(第2取向膜34)之间,配置有规定液晶层49的厚度(即第1电极取向层43(第1取向膜33)与第2电极取向层44(第2取向膜34)的间隔)的多个间隔件52。各间隔件52能够由各种树脂材料构成,既可以具有截头圆锥等柱形状,也可以具有球状的珠形状。柱形状的液晶空间35能够基于光刻技术而被形成在所希望部位,另外,珠形状的液晶空间35被预先制作并被散布在液晶空间35中。
从“调光单元22向透光板21的粘合性的提高(即调光单元22的畸变的防止)”的观点出发,本实施方式的液晶层49在液晶空间35中具有负压。例如,能够通过以构成液晶层49的液晶构件占有“小于液晶空间35的容积的100%(优选99%左右)”的方式向液晶空间35中注入液晶构件,从而实现那样的负压。本实施方式的调光单元22在弯曲的状态下被安装于透光板21的曲面20,但是,当在液晶空间35填充有过剩的液晶构件时,调光单元22的柔软性会受损从而调光单元22向透光板21的安装性会恶化。因此,优选以构成液晶层49的液晶构件占有“液晶空间35的容积的99%左右”的方式向液晶空间35中注入液晶构件,从而确保调光单元22的柔软性。此外,当液晶构件的注入量相对于液晶空间35的容积过少时,在液晶空间35内会诱发气泡,不是优选。
本实施方式的液晶层49是VA(Vertical Alignment:垂直对准)方式的液晶层,采用在未对第1电极层31及第2电极层32施加电压的情况下成为遮光状态的被称为“常黑”的方式。但是,液晶层49也可以采用其它驱动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方式、IPS(In Plane Switching:平面转换)方式、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场开关)方式、或者其它方式来驱动液晶层49。
在第2偏光板42与第2电极层32(第2电极取向层44)之间,设置有具有与液晶层49的驱动方式相应的补偿性能的相位差补偿膜45,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用于消除VA方式的液晶层49的相位差的相位差补偿膜45。在VA方式中,因为角度所导致的相位差变化较大,所以本实施方式的相位差补偿膜45具有能够有效地补偿那样的相位差变化的补偿性能。另一方面,在液晶层49采用TN方式的情况下,相位差补偿膜45具有用于补偿TN方式的液晶层49的相位差(例如液晶分子的角度依赖性)的补偿性能。此外,在IPS方式的液晶层49的情况下,一般而言,因为相位差较小而角度所导致的相位差变化也较小,所以基本上较多情况下不需要相位差补偿膜,也可以不设置相位差补偿膜45。
相位差补偿膜45因为不一定是必须的要素,所以也可以不被设置在调光单元22中,另外,只要是能够发挥所希望的补偿性能的位置,则设置位置也没有限定。
典型地,在“第1偏光板41与第1电极层31(第1电极取向层43)之间”及“第2偏光板42与第2电极层32(第2电极取向层44)之间”中的至少任一者设置相位差补偿膜45。因此,也可以不是在图3所示的位置(即第2电极取向层44(硬涂层53)与第2偏光板42(保护层47)之间),而是在第1偏光板41(保护层47)与第1电极取向层43(硬涂层53)之间设置有相位差补偿膜45。另外,相位差补偿膜45也可以设置有2层以上(即2处以上),只要相位差补偿膜45整体能够补偿液晶层49的相位差即可。
硬涂层26被设置在与第2偏光板42相比距透光板21更远的位置,形成本实施方式的调光单元22的最外层。图示的硬涂层26经由粘贴层46而被固定于第2偏光板42,能够包含任意的成分,例如能够利用与保护层47相同的成分(例如TAC等)来构成硬涂层26。此外,如图5所示,硬涂层26也可以被直接形成在第2偏光板42(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保护层47)的表面上。例如也可以将使用硅酮系的紫外线固化树脂并包含微小颗粒(例如二氧化钛等)的固化皮膜形成在第2偏光板42的表面上(保护层47上),从而使其作为硬涂层26发挥功能。
而且,上述的功能层(图3所示的第1偏光板41、第1电极取向层43、第2电极取向层44、相位差补偿膜45、第2偏光板42、以及硬涂层26)的相邻功能层彼此由粘贴层46粘接,具有一体的层叠构造。构成该粘贴层46的成分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根据粘接对象的各层的特性来决定粘贴层46的构成成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的粘贴层46由与光学透明粘贴膜(即OCA)24相同的材料构成,但是,既可以使用包含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等其它成分的粘贴层46,也可以使用根据配置位置或粘接对象而包含与其它部位的粘贴层46不同的成分的粘贴层46。
此外,图3等所示的透光板21、光学透明粘贴膜24、以及调光单元22的层构成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既可以将其它功能层作为调光单元22的一部分而设置,也可以将其它功能部附加地设置于调光单元22。例如,虽省略了图示,但是,能够从调光单元22及光学透明粘贴膜24的侧部到透光板21的曲面20的一部分地设置作为保护材料而发挥功能的密封保护材料。利用该密封保护材料,不仅能够增强调光单元22及光学透明粘贴膜24向透光板21的粘接力,而且还能够增强调光单元22及光学透明粘贴膜24的相邻层间的粘接力。
本案发明人进行了专心研究,结果,得到了如下见解:为了将薄膜状的调光单元22没有折皱等畸变地粘合于曲面20(尤其是三维曲面),优选以满足以下的条件的方式调整调光单元22及光学透明粘贴膜24。
即,光学透明粘贴膜24中,光学透明粘贴膜24及调光单元22进行层叠的方向上的厚度为50μm以上500μm以下,优选为200μm以上3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室温环境下的储能弹性模量为1×107Pa以上1×108Pa以下。光学透明粘贴膜24的损耗角正切(tanδ)优选为0.5以上1.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7以上1.2以下。
光学透明粘贴膜24发挥将透光板21的曲面20和第1偏光板41(保护层47)粘接的作用,并且,还发挥填补透光板21的曲面20与第1偏光板41(保护层47)之间的曲率的差异的作为缓冲器的作用。因此,光学透明粘贴膜24当层叠方向的厚度过小时,变得难以适当地发挥作为缓冲器的作用,另一方面,当层叠方向的厚度过大时,变得难以将第1偏光板41(保护层47)适当地固定于透光板21的曲面。另外,当光学透明粘贴膜24的储能弹性模量过大时,调光单元22整体的刚性变大,对形状3维地变化的曲面的追随性变得不充分。另一方面,当光学透明粘贴膜24的储能弹性模量过小时,光学透明粘贴膜24的流动性会过度地增大,变得难以将第1偏光板41(保护层47)适当地固定于透光板21的曲面,耐热性等可靠性变得不充分,即使是通常的使用环境,也担心产生发泡等。进一步,当光学透明粘贴膜24的储能弹性模量过小时,光学透明粘贴膜24的加工性变差,例如以将光学透明粘贴膜24切断时的糊剂的挤出为起因,可能发生光学透明粘贴膜24的不希望的分离。因此,本案发明人新发现了:为了不会产生折皱等畸变地将调光单元22适当地粘合于曲面20,优选光学透明粘贴膜24的层叠方向上的厚度及储能弹性模量处于上述范围。
另外,第1树脂基材29及第2树脂基材30能够由各种透明膜材构成,希望由COP等光学各向异性较小的膜材构成。尤其是,从将调光单元22适当地粘贴于曲面20的观点出发,优选第1树脂基材29及第2树脂基材30中的至少任一者包含聚碳酸酯。此外,第1树脂基材29及第2树脂基材30的构成材料、形状及/或尺寸既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不同。
另外,密封材料36优选与层叠方向(第1取向膜33、密封材料36及第2取向膜34进行层叠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为1mm以上5mm以下,尤其优选为1.5mm。
密封材料36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越小,越能够使调光单元22整体的刚性降低,变得容易不会产生折皱等畸变地将调光单元22粘合于曲面20。另一方面,当密封材料36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过小时,“液晶空间35中的液晶层49的密封”或“第1电极取向层43(第1取向膜33)与第2电极取向层44(第2取向膜34)的粘接”这样的密封材料36的本来的功能会受损。本案发明人新发现了:当综合地考虑这些情况时,如上所述,密封材料36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优选为1mm以上5mm以下(更优选1.5mm)。
这样,总的来说,构成调光单元22的层叠体的刚性较小时,容易根据透光板21的曲面20进行形变,容易不会产生折皱等畸变地将调光单元22粘合于曲面20。但是,本案发明人新发现了:仅通过使层叠体的刚性充分小,仍无法将调光单元22适当地粘合于透光板21的曲面20,对于光学透明粘贴膜24及调光单元22,存在适当的条件。
另外,调光单元22的光的透过率(尤其是全光线透过率)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为35%以上。此处所说的“全光线透过率”表示试验片的全透射光束相对于平行入射光束的比例,具有扩散性的试样的情况下的“全透射光束”包含扩散了的透射光束(扩散成分)。此外,全光线透过率的详细情况能够基于“JIS(JapaneseIndustrialStandards)7375:2008”来决定。能够利用以透过调光单元22之前的光中的555nm的波长的光强度为基准而得到的“透过调光单元22的光的比例”来算出全光线透过率。另外,对于调光单元22的色感,若考虑到与其它周边构件的调和,则优选为“黑”,但是,也可以优选“黑以外的无彩色”。
此外,在粘合处理的开始(即贴合开始区域)尤其容易发生以对透光板21的曲面20的粘合为起因的调光单元22的折皱等畸变。基于该见解,通过在调光装置10(透光板21、光学透明粘贴膜24及调光单元22)中,将本来没有意图进行光学式的使用的部位或难以被用户看到的部位作为贴合开始区域而将调光单元22粘合到透光板21的曲面20,从而能够减轻调光单元22的畸变的实质性的影响。因此,例如,通过将比未设置有液晶层49的密封材料36靠外侧的区域作为贴合开始区域,从而能够实质上减轻对通过液晶层49的光的“调光单元22所产生的畸变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在第1电极取向层43及第2电极取向层44(尤其是第1电极层31及第2电极层32)向密封材料36的外侧延伸、且在该延伸部连接有FPC等“对第1电极层31及第2电极层32的供电部件”的情况下,通过将该“连接供电部件的区域”作为贴合开始区域来活用并从该区域起将调光单元22粘合到透光板21的曲面20,从而能够有效地隐藏调光单元22所产生的畸变。尤其是,第1电极层31及第2电极层32的延伸部分中的、连接FPC等供电部件的位置因为距设置有液晶层49的区域(有效区域)的距离比较长,所以容易将在贴合开始区域中产生的调光单元22的畸变收敛在非有效区域的范围内。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0,能够经由光学透明粘贴膜24而将调光单元22没有畸变地适当地粘合于透光板21的曲面20。尤其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调光单元22,因为利用偏光板(第1偏光板41及第2偏光板42)和液晶层49的取向控制的组合来进行调光控制,所以能够用简单的构成来实现高度的透光性能及遮光性能。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调光单元22不包含玻璃等僵硬的要素,而由富有柔软性的构件的组合构成。因此,在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调光单元22的情况下,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在将玻璃用作支承第1电极层31及第2电极层32的基材时困难的“调光单元22向曲面20的粘合”。
此外,通常,使用了树脂基材的调光单元的刚性较低,当那样的低刚性的调光单元被直接施加外力时,会比较容易变形,液晶层的光学特性会被扰乱。因此,当在对低刚性的调光单元突发地或持续地加施加振动等外力的环境下使用调光装置时,液晶层的液晶构件的取向会被扰乱,从而无法充分发挥本来的光学功能,在经由调光装置而观察的光中可能产生闪烁等现象。然而,本实施方式的调光单元22(液晶层49)因为被粘贴于刚性比较高的透光板21(即与调光单元22相比针对弯曲的刚性更高的透光板21)而被坚固地支承,所以能够有效地减轻起因于外力的液晶取向的扰乱,能够避免闪烁等现象。
此外,作为对具有2片以上的玻璃板的透光板21安装调光单元22的方式,可以想到在2片玻璃板之间配置调光单元22的方式、以及在2片玻璃板的外侧配置调光单元22的方式。在2片玻璃板间配置调光单元22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玻璃板保护调光单元22,并且用调光单元22对入射到玻璃板的光的透过率进行调整。但是,有时会在2片玻璃板间施加比较大的力(压缩力、剪切力等),另一方面,具备偏光板(第1偏光板41及第2偏光板42)的调光单元22对于从外侧施加的力的耐受性不一定高。另外,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玻璃板间的温度会变得非常高,但是,偏光板不一定高温耐受性优异。因此,在将具备偏光板的调光单元22配置在2片玻璃板间的情况下,担心调光单元22被压塌、或者劣化,从而调光单元22变得无法发挥所希望的调光功能。
另一方面,如图1及图3等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0那样,在透光板21的外表面安装调光单元22的方式中,调光单元22所要求的耐力性能及耐温性能不高。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装置10中,尽管调光单元22具备偏光板(第1偏光板41及第2偏光板42),却能够持续地发挥所希望的调光功能。另外,通过使用使得不会产生折皱等畸变地将调光单元22粘合于曲面20变容易的、满足上述的条件的调光单元22,从而能够根据可能具有各种形状的曲面20的具体的弯曲状况来将调光单元22适当地粘合于透光板21,而不会过度地损害调光单元22的透光性能及遮光性能。
<涉及VA方式的偏光板的吸收轴与基材的光轴的方向性>
在液晶层49的驱动方式为VA方式的情况下,关于“第1偏光板41及第2偏光板42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的方向”及“第1电极取向层43及第2电极取向层44的基材(第1树脂基材29及第2树脂基材30)的光轴的方向”,存在以下的关系性。
<第1配置方式>
图6是示出用于说明第1配置方式的第1树脂基材29、第2树脂基材30、第1偏光板41的偏光层48及第2偏光板42的偏光层48的图。
在本方式中,第1树脂基材29的光轴与第2树脂基材30的光轴垂直(参照图6的光轴方向“Db1”、“Db2”),第1偏光板41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与第2偏光板42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垂直(参照图6的吸收轴方向“Da1”、“Da2”),第1树脂基材29的光轴方向Db1与第1偏光板41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方向Da1平行,第2树脂基材30的光轴方向Db2与第2偏光板42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方向Da2平行。
如上所述,通过以“第1树脂基材29的光轴方向Db1与第2树脂基材30的光轴方向Db2垂直”的方式配置第1树脂基材29及第2树脂基材30,从而对于透射光,能够利用由第2树脂基材30赋予的相位差来消除由第1树脂基材29赋予的相位差。因此,能够整体上减小由第1树脂基材29及第2树脂基材30对透射光赋予的相位差。
另外,通过以“第1树脂基材29的光轴方向Db1与第1偏光板41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方向Da1平行”的方式、而且以“第2树脂基材30的光轴方向Db2与第2偏光板42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方向Da2平行”的方式配置第1树脂基材29、第2树脂基材30、第1偏光板41及第2偏光板42,从而能够抑制以第1树脂基材29和第2树脂基材30的光学各向异性为起因的“遮光时(即黑色显示时)的视野角特性的恶化或遮光率的恶化”。即,本来具有光学各向异性的树脂基材(第1树脂基材29及第2树脂基材30)会对透射光产生影响,尤其是在包括VA方式的液晶层49的调光单元22(调光装置10)中,使遮光时的视野角或遮光率恶化。另一方面,通过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在层叠方向上被配置在液晶层49的前后的第1树脂基材29和第2树脂基材30的光轴方向Db1、Db2相互垂直”、且“使隔着液晶层49而被配置在相同侧的基材的光轴方向和偏光板的吸收轴方向(即“第1树脂基材29的光轴方向Db1和第1偏光板41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方向Da1”及“第2树脂基材30的光轴方向Db2和第2偏光板42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方向Da2”)平行”,从而能够抑制遮光时的视野角或遮光率的恶化。
图7是示出针对第1配置方式的比较方式的、表示第1树脂基材29、第2树脂基材30、第1偏光板41的偏光层48及第2偏光板42的偏光层48的图。在图7所示的比较方式中,第1树脂基材29的光轴方向Db1与第2树脂基材30的光轴方向Db2垂直,第1偏光板41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方向Da1与第2偏光板42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方向Da2垂直,第1树脂基材29的光轴方向Db1与第1偏光板41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方向Da1垂直,第2树脂基材30的光轴方向Db2与第2偏光板42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方向Da2垂直。
图8示出图6所示的第1配置方式的调光单元22的视野角特性(参照图8的附图标记“L1”)、以及图7所示的比较方式的调光单元22的视野角特性(参照图8的附图标记“L2”)。此外,图8所示的视野角特性L1、L2是通过使用具有图1、图3、图4A及图4B所示的构成的调光装置10,在遮光状态(即电源关闭状态)下将极角设为60度并一边使方位角变化一边计测透过率从而得到的。图8的横轴表示方位角(°),纵轴表示也包含扩散成分的全光线透过率(%)。此外,图8所示的“方位角=0°”对应于第1偏光板41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方向Da1的一侧。
另外,此处所说的“全光线透过率”表示试验片的全透射光束相对于平行入射光束的比例,具有扩散性的试样的情况下的“全透射光束”包含扩散了的透射光束(扩散成分)。此外,全光线透过率的详细情况能够基于“JIS(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日本工业标准)7375:2008”来决定。在测定全光线透过率时,作为光源,使用了“带二向色镜的卤素灯”。利用以透过测定对象的调光单元22之前的光中的555nm的波长的光强度为基准而得到的“透过调光单元22的光的比例”,来算出全光线透过率。因此,能够利用以“100(%)”表示透过调光单元22之前的555nm波长的光强度的情况下的、透过了调光单元22之后的可见光波长的光强度的值(%),来表示全光线透过率。测定所使用的调光单元22的厚度为约0.55mm,作为测定装置,使用了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的雾度计HM-150。
从图8也可知,根据图6所示的第1配置方式(参照图8的附图标记“L1”),能够提供与图7所示的比较方式(参照图8的附图标记“L2”)相比,能够降低伴随方位角的变化而产生的透过率的变动量、且视野角特性优异的调光单元22(调光装置10)。
另外,关于透过率(全光线透过率)的大小自身,明确了第1配置方式的调光单元22的透过率L1被抑制得整体上小于比较方式的调光单元22的透过率L2,第1配置方式的调光单元22能够发挥优异的遮光性能。
<第2配置方式>
图9是示出用于说明第2配置方式的第1树脂基材29、第2树脂基材30、第1偏光板41的偏光层48、第2偏光板42的偏光层48、及相位差补偿膜45a的图。
在本方式中,在第1偏光板41与第1电极取向层43之间设置有相位差补偿膜45a。该相位差补偿膜45a经由粘贴层(OCA)46而被粘接于第1偏光板41(保护层47),并且,经由其它粘贴层(OCA)46而被粘接于第1电极取向层43(硬涂层53(参照图4A)),并作为A板而发挥功能。在作为A板而发挥功能的相位差补偿膜45a中,膜面内的x方向的折射率(nx)大于与该x方向垂直的y方向的折射率(ny),与x方向及y方向垂直的z方向的折射率(nz)等于y方向的折射率(ny)(即,满足“nx>ny=nz”的关系)。构成相位差补偿膜45a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本实施方式的相位差补偿膜45a由以COP制作的2轴拉伸透明膜构成。
而且,第1树脂基材29的光轴与第2树脂基材30的光轴平行(参照图9的光轴方向“Db1”、“Db2”),第1偏光板41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与第2偏光板42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垂直(参照图9的吸收轴方向“Da1”、“Da2”),第1树脂基材29的光轴方向Db1与第1偏光板41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的方向Da1垂直,第2树脂基材30的光轴方向Db2与第2偏光板42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的方向Da2平行。
如上所述,通过以“第1树脂基材29的光轴方向Db1与第2树脂基材30的光轴方向Db2平行(一致)”的方式配置第1树脂基材29及第2树脂基材30,从而能够一边将第1树脂基材29及第2树脂基材30分别从材料卷放出一边连续地供给。一般而言,第1树脂基材29及第2树脂基材30被形成为材料卷状态,被从该材料卷依次放出,并被切出成与各调光单元22相应的形状及尺寸而使用。另一方面,对于树脂制的基材通过制造过程的拉伸处理而带来拉伸方向成为光轴的方向那样的光学各向异性,在材料卷的状态下长边方向(即放出方向)成为光轴的方向是普遍的。因此,在如本配置方式那样“第1树脂基材29的光轴方向Db1与第2树脂基材30的光轴方向Db2一致的情况下”,能够使从材料卷放出的第1树脂基材29与从材料卷放出的第2树脂基材30不必调整方向就一边放出一边连续地重叠。因此,例如,通过在从材料卷放出的第1树脂基材29及第2树脂基材30之上配置图4A及图4B所示那样的硬涂层53、折射率匹配层55、第1电极层31、第2电极层32、第1取向膜33及第2取向膜34,从而能够制作长尺寸的第1电极取向层43及第2电极取向层44,能够效率良好地量产大面积的调光单元22。
此外,在以“第1树脂基材29的光轴方向Db1与第2树脂基材30的光轴方向Db2平行(一致)”的方式配置第1树脂基材29及第2树脂基材30的情况下,第1树脂基材29和第2树脂基材30的光学各向异性会强烈地影响调光单元22的透射光,例如,有时在遮光时(即黑色显示时)使视野角特性或遮光率恶化。为了抑制这样的视野角特性及遮光率的恶化,在本配置方式中,以第2树脂基材30的光轴方向Db2与第2偏光板42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方向Da2平行的方式配置第2树脂基材30及第2偏光板42的偏光层48。另外,以相位差补偿膜45a的迟相轴方向Dc与第2树脂基材30的光轴方向Db2平行的方式配置相位差补偿膜45a及第2树脂基材30。另外,以第1偏光板41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方向Da1与第2偏光板42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方向Da2垂直的方式配置第1偏光板41的偏光层48及第2偏光板42的偏光层48。由此,能够抑制以第1树脂基材29和第2树脂基材30的光学各向异性为起因的“遮光时(即黑色显示时)的视野角特性的恶化或遮光率的恶化”。
此外,作为图9所示的第2配置方式的一变形例,也可以不是在第1树脂基材29与第1偏光板41的偏光层48之间,而是在第2树脂基材30与第2偏光板42的偏光层48之间设置有作为A板而发挥功能的相位差补偿膜45a。在此情况下,以相位差补偿膜45a的迟相轴方向Dc与第1树脂基材29的光轴方向Db1、第2树脂基材30的光轴方向Db2及第1偏光板41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方向Da1平行的方式配置各构件。利用这样的配置,也能够抑制以第1树脂基材29和第2树脂基材30的光学各向异性为起因的“遮光时(即黑色显示时)的视野角特性的恶化或遮光率的恶化”。
图10是示出针对第2配置方式的比较方式的、表示第1树脂基材29、第2树脂基材30、第1偏光板41的偏光层48、第2偏光板42的偏光层48、及相位差补偿膜45a的图。在图10所示的比较方式中,第1树脂基材29的光轴方向Db1与第2树脂基材30的光轴方向Db2平行,第1偏光板41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方向Da1与第2偏光板42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方向Da2垂直,但是,第1树脂基材29的光轴方向Db1与第1偏光板41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的方向Da1平行,第2树脂基材30的光轴方向Db2与第2偏光板42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的方向Da2垂直。
图11示出图9所示的第2配置方式的调光单元22的视野角特性(参照图11的附图标记“L3”)、以及图10所示的比较方式的调光单元22的视野角特性(参照图11的附图标记“L4”)。此外,图11所示的视野角特性L3、L4是通过使用在图1、图3、图4A及图4B所示的构成中代替相位差补偿膜45(参照图3)而配置有相位差补偿膜45a(参照图9及图10)的调光装置10,在遮光状态(即电源关闭状态)下将极角设为60度并一边使方位角变化一边计测透过率,从而得到的。图11的横轴表示方位角(°),纵轴表示也包含扩散成分的全光线透过率(%)。此外,图11所示的“方位角=0°”对应于第1偏光板41的偏光层48的吸收轴方向Da1的一侧。另外,与上述的图8所示的情况同样地测定了全光线透过率。
从图11也可知,根据图9所示的第2配置方式(参照图11的附图标记“L3”),能够提供与图10所示的比较方式(参照图11的附图标记“L4”)相比,能够降低伴随方位角的变化而产生的透过率的变动量、且视野角特性优异的调光单元22(调光装置10)。
另外,关于透过率(全光线透过率)的大小自身,也明确了第2配置方式的调光单元22的透过率L3被抑制得整体上小于比较方式的调光单元22的透过率L4,第2配置方式的调光单元22能够发挥优异的遮光性能。
<实施例>
接下来,说明关于调光单元22向透光板21的粘合性能的验证结果的各种实施例。
图12是示出调光单元22(实施例1~3)向透光板21的曲面20的粘合的状态评价的表。
在实施例1及实施例3的调光装置10中,使用了相同的调光单元22,但是,透光板21的平面尺寸(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的X方向尺寸及Y方向尺寸)、厚度(层叠方向的长度(Z方向尺寸))及透光板21的曲面20的曲率不同。此外,图12的“1800R”表示半径1800mm的圆所描画的弧的曲率,“1400R”表示半径1400mm的圆所描画的弧的曲率。
实施例1及实施例3的调光装置10中使用的调光单元22中,平面尺寸(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的X方向尺寸及Y方向尺寸)为280mm(X方向尺寸)及288mm(Y方向尺寸),厚度(层叠方向的长度(Z方向尺寸))为0.63mm,作为基材(参照图3的第1树脂基材29及第2树脂基材30),使用聚碳酸酯,作为电极基材,使用了ITO膜,该ITO膜使用了该聚碳酸酯基材,作为偏光层(参照图3的偏光层48),使用了在液晶显示器(LCD)及汽车导航用途中具有实际成绩的染料系及碘系的偏光元件,作为被设置在液晶层49上的间隔件(参照图3的间隔件52),使用了具有6μm的直径的随机配置的多个珠状间隔件,并使用了包含UV固化性树脂及热固性树脂的混合型密封材料36且宽度方向的长度(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为1.5mm的密封材料36。
另一方面,在实施例2的调光装置10中,使用了与实施例3相同的透光板21,平面尺寸(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的X方向尺寸及Y方向尺寸)为423mm(X方向尺寸)及337mm(Y方向尺寸),厚度(层叠方向的长度(Z方向尺寸))为0.7mm。另外,实施例2的调光装置10中所使用的调光单元22的平面尺寸(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的X方向尺寸及Y方向尺寸)为280mm(X方向尺寸)及280mm(Y方向尺寸),厚度(层叠方向的长度(Z方向尺寸))为0.54mm,作为基材(参照图3的第1树脂基材29及第2树脂基材30),使用了COP,作为偏光板(参照图3的偏光层48)的光学补偿膜,使用了VA补偿用的COP2轴板,作为被设置在液晶层49上的间隔件(参照图3的间隔件52),使用了具有15μm的截面直径并以230μm间距分开的多个柱状间隔件,并使用了宽度方向的长度(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为5mm的密封材料36。实施例2的调光单元22的其它构成与上述的实施例1及3的调光单元22相同。
实施例1~3的调光装置10的其它构成与图3所示的构成同样。
在上述的实施例1~3的调光装置10中,通过目视确认了调光单元22向透光板21的粘合状态,在实施例1及实施例3的调光单元22中,未发生显眼的畸变(折皱等),与此不同,在实施例2的调光单元22中,折皱显眼,未能将调光单元22适当地粘合于透光板21。
图13是示出调光单元22(实施例4~9)向透光板21的曲面20的粘合的状态评价的表。
在实施例4~9中,将“具有不同特性的调光单元22”经由“具有相同特性的光学透明粘贴膜24”粘贴于“具有相同特性的透光板21”,评价了被粘贴于透光板21上的调光单元22的状态。具体而言,透光板21的平面尺寸为423mm(X方向长度)及337mm(Y方向长度),厚度(Z方向长度)为0.7mm。
对于调光单元22,主要是如图13所示适当改变了基材(参照图4A的第1树脂基材29及图4B的第2树脂基材30)、间隔件52的形状、密封材料36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参照图13的“密封宽度”)、第1偏光板41(尤其参照图3的“偏光层48”)及第2偏光板42(尤其参照图3的“偏光层48”)。
图13的“基材”的项目表示实际上使用的基材的成分,使用了COP(实施例4、6及7)或聚碳酸酯(实施例5及8~9)。
在图13的“间隔件”的项目中,“柱状”表示具有15μm的截面直径的圆柱状的多个间隔件52被以230μm间距分开地配置,“珠状”表示具有6μm的直径的球状的多个间隔件52被随机地配置。
在图13的“密封宽度”中,“5mm(+余白5mm)”表示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密封材料36的长度为5mm,并且在隔着密封材料36与液晶层49的相反侧处,在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第1电极取向层43及第2电极取向层44突出了5mm的状态。另外,“1.5mm(+余白0mm)”表示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密封材料36的长度为1.5mm,并且在隔着密封材料36而与液晶层49的相反侧处,在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第1电极取向层43及第2电极取向层44突出了0mm的(即,第1电极取向层43及第2电极取向层44未从密封材料36突出的)状态。
图13的“第1偏光板”表示第1偏光板41的偏光层48的构件,“第2偏光板”表示第2偏光板42的偏光层48的构件。图13的“碘系(带COP2轴补偿板)”表示由碘系的偏振片,即由安装有具有2轴性的光学补偿性能的COP制的板的偏振片构成了偏光层48,“碘系”表示由碘系的偏振片(无光学补偿板)构成了偏光层48,“染料系”表示由染料系的偏振片(无光学补偿板)构成了偏光层48。
图13的“贴合状态”表示经由光学透明粘贴膜24而被贴合在透光板21的曲面20上的调光单元22的状态(尤其是折皱等畸变的程度及有无)。“非常差”(实施例4)表示在调光单元22中产生了非常显眼的折皱,并在调光单元22中形成了被称为隧道的筒状的折皱部分,调光单元22处于在实用上无法使用的状态。“差”(实施例5)表示在调光单元22中产生了显眼的折皱,并在调光单元22中形成了隧道,调光单元22处于在实用上不容易使用的状态。“平常”(实施例6)表示在调光单元22中产生的折皱不显眼,但是在调光单元22中形成了较小的隧道。“好”(实施例7)表示在调光单元22中略微产生了不显眼的折皱,但是,未形成隧道,调光单元22处于能够实用的状态。“优秀”(实施例8~9)表示在调光单元22中未确认到折皱等畸变,调光单元22被以非常良好的状态粘贴于透光板21,调光单元22处于发挥良好的透光性能及遮光性能的状态。
实施例4~9的调光装置10的其它构成与图3所示的构成同样。
从图13所示的结果可知,与实施例4的调光装置10相比,在实施例5~7的调光装置10中,调光单元22的贴合状态得到了改善。实施例5的调光单元22中,作为基材(参照图4A的第1树脂基材29及图4B的第2树脂基材30)并非使用COP而是使用了聚碳酸酯,除了这一点以外,具有与实施例4的调光单元22相同的构成。因此,可知作为第1树脂基材29及第2树脂基材30的构成材料,优选聚碳酸酯。另外,实施例6的调光单元22中,作为第1偏光板41及第2偏光板42的偏光层48,并非使用“安装有具有2轴性光学补偿性能的COP制的板的碘系偏振片”或“碘系偏振片”,而是使用了“染料系偏振片”,除了这一点以外,具有与实施例4的调光单元22相同的构成。因此,明确了作为第1偏光板41及第2偏光板42的偏光层48的构成材料,优选染料系偏振片。另外,实施例7的调光单元22中,密封材料36的宽度为1.5mm且没有第1电极取向层43及第2电极取向层44的延伸部分(即“余白=0mm”),除了这一点以外,具有与实施例4的调光单元22相同的构成。因此,明确了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密封材料36的宽度优选1.5mm。此外,当密封材料36的宽度过窄时,有时以密封材料36的紧贴力的降低为起因而产生调光单元22的崩溃。另一方面,当密封材料36的宽度过宽时,密封材料36对于形状3维地变化的曲面的追随性可能变得不充分。
另外,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8~9的调光单元22中,作为“第1树脂基材29及第2树脂基材30的构成材料,使用了聚碳酸酯(参照实施例5)”,作为“第1偏光板41及第2偏光板42的偏光层48的构成材料,使用了染料系偏振片(参照实施例6)”,“密封材料36的宽度为1.5mm且没有第1电极取向层43及第2电极取向层44的延伸部分(参照实施例7)”,除了这些点以外,具有与实施例4的调光单元22相同的构成。实施例8~9的调光单元22的贴合状态为比实施例4~7的调光单元22更良好的状态,由此也可以推断上述的实施例4~7的考察是适当的。
此外,实施例8的调光单元22与实施例9的调光单元22除了间隔件52的形状不同这一点以外,具有相同的构成,实施例8的调光单元22及实施例9的调光单元22的贴合状态均非常良好。因此,可以推断间隔件52的形状对调光单元22的贴合状态带来的影响完全不存在或者非常小。
图14是表示调光单元22(实施例10~12)向透光板21的曲面20的粘合的状态评价的表。
在实施例10~12中,经由“具有不同特性的光学透明粘贴膜24”将“具有相同特性的调光单元22”粘贴于“具有相同特性的透光板21”,并评价了被粘贴于透光板21上的调光单元22的状态。具体而言,使用与上述的实施例8(图13)相同特性的透光板21及调光单元22,并使用了层叠方向上的厚度、室温下的储能弹性模量及损耗角正切不同的光学透明粘贴膜24。图14所示的实施例10~12的这些物理性质是将振动频率设定为10Hz(赫兹)、将升温条件设定为5℃/min(分)、并使用株式会社UBM制的测定器“Rheogel E4000”进行测定而得到的值。在图14中示出了25℃及50℃的各情况下的储能弹性模量及损耗角正切。
关于图14的“调光单元的贴合状态”的项目,“平常”(实施例10)表示在调光单元22中发现了一些畸变的状态。“好”(实施例11)表示在调光单元22中发现了比实施例10的调光单元22的畸变小的畸变,但是,调光单元22处于比较良好的状态。“优秀”(实施例12)表示在调光单元22中完全未发现畸变,调光单元22处于非常良好的状态。
当比较考量实施例10~12时,明确了从改善调光单元22向透光板21的贴合状态的观点出发,优选光学透明粘贴膜24的储能弹性模量较小(例如参照实施例10(“2.9×107Pa/25℃”)及实施例11(“1.1×107Pa/25℃”))。进一步,明确了优选光学透明粘贴膜24的损耗角正切较小者(例如参照实施例10(“0.95/25℃”)、实施例11(“0.90/25℃”))及实施例12(“0.41/25℃”)。另外,尽管认为优选层叠方向上的光学透明粘贴膜24的厚度较厚,但是,当比较考量实施例10~12时,认为与光学透明粘贴膜24的厚度相比,光学透明粘贴膜24的储能弹性模量和损耗角正切给调光单元22向透光板21的贴合状态带来的影响更大。
<间隔件的详细构成>
以下,说明“间隔件52的硬度”与“间隔件52的前端所抵接的部位的硬度”的优选的关系例。
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利用图15所示的调光单元22的制造工序,使用光致抗蚀剂,以圆柱形状或截头圆锥形状形成了间隔件52。即,在调光单元22的制造工序中,依次进行第1层叠体的制造(参照图15的附图标记“SP1”)、第2层叠体的制造(参照图15的附图标记“SP2”)、液晶单元(参照图3的“液晶层49”)的制造(参照图15的附图标记“SP3”)、以及这些构件的层叠(参照图15的附图标记“SP4”)。此外,在第1层叠体的制造工序SP1中,包含电极(即“第2电极层32”)的制造工序SP1-1、间隔件52的制造工序SP1-2、以及取向层(即“第2取向膜34”)的制造工序SP1-3。另外,虽省略了图示,但是,在第2层叠体的制造工序SP2中包含电极(即第1电极层31)的制造工序、以及取向层(即“第1取向膜33”)的制造工序。这样制造间隔件52,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各间隔件52的维氏硬度值Xs为16.9以上40.2以下(即,满足“16.9≦Xs≦40.2”),间隔件52的前端所抵接的第1电极取向层43(尤其是第1取向膜33)的部位的维氏硬度值Xf为11.8以上35.9以下(即,满足“11.8≦Xf≦35.9”),由此,间隔件的可靠性与以往相比进一步提高。此外,维氏硬度的值是以下的实施例中所记载的条件下的测定值。
例如,在未设置有被覆部而主要仅由芯部构成了各间隔件52的情况(即,间隔件52包含芯部,但不包含被覆部的情况)下,利用多个间隔件(芯部)52各自的维氏硬度值来表示上述的Xs,利用多个间隔件52各自的前端所抵接的第1取向膜33的部位的维氏硬度值来表示上述的Xf。另一方面,在芯部上设置有被覆部从而主要由芯部及被覆部的组合构成了各间隔件52的情况(即,间隔件52包含芯部及被覆部的情况)下,利用各间隔件52的芯部及被覆部的维氏硬度值来表示上述的Xs,利用对多个间隔件52各自的顶端进行被覆的被覆部所抵接的第1取向膜33的部位的维氏硬度值来表示上述的Xf。此处所说的“各间隔件52的芯部及被覆部的维氏硬度值”意味着在芯部由被覆部被覆的状态下计测的维氏硬度值。
在间隔件52的前端所抵接的第1电极取向层43(尤其是第1取向膜33)的部位的维氏硬度值Xf小于11.8的情况下,由于使用中的按压力,间隔件52的顶端会贯入到所面对的面中,其结果,单元间隙会不均匀化、或者发生局部的取向不良。另外,在此情况下,由于间隔件52的组装时的接触等,在第1树脂基材29上会发生划伤、或者在将整体弯曲时会发生裂纹。
另外,在间隔件52的维氏硬度值Xs小于16.9的情况下,由于外压,间隔件52会压塌从而单元间隙减小,无法得到所希望的单元间隙。另外,在间隔件52的维氏硬度值Xs超过40.2的情况下,或在间隔件52的前端所抵接的第1电极取向层43(尤其是第1取向膜33)的部位的维氏硬度值Xf超过35.9的情况下,有时单元间隙会减小、或者会发生划伤或裂纹。
然而,如果设定为间隔件52的维氏硬度值Xs为16.9以上40.2以下、且间隔件52的前端所抵接的第1电极取向层43(尤其是第1取向膜33)的部位的维氏硬度值Xf为11.8以上35.9以下,则能够一举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将间隔件52的可靠性与以往相比进一步提高。
〔试验结果〕
图16及图17是示出供该间隔件的构成的确认用的试验结果的图表。图16及图17中的实施例中,间隔件52及该间隔件52所抵接的取向层的构成不同,除了这一点之外,被相同地构成。更具体而言,这些实施例的调光单元通过仅在下侧层叠体(参照第2电极取向层44)上设置间隔件52,并调整该间隔件52的制造条件,从而使间隔件52的维氏硬度值Xs变化。另外,通过对制造第1取向膜33时的条件进行调整,从而使间隔件52的前端所抵接的第1电极取向层43(尤其是第1取向膜33)的部位的维氏硬度值Xf变化。
即,对于间隔件52,在涂布了间隔件52的涂布液之后,使其干燥,然后,通过使用了曝光装置的掩模曝光,对要制造间隔件52的部位进行选择性地曝光。此外,这是负性光致抗蚀剂的情况,如果是正性光致抗蚀剂,则与此相反,对除了要配置间隔件52的部位之外的部位进行选择性地曝光处理。然后,对于间隔件52,通过显影处理来选择性地除去未曝光的部位或已曝光处理的部位并执行冲洗等处理,根据需要而执行干燥等处理。
在该曝光处理中,存在事先加热并对所谓的半烘干的状态的光致抗蚀剂进行曝光处理、或者在加热的环境下进行曝光处理的情况,另外,在显影处理中,存在执行了冲洗等处理之后进行加热处理以促进反应的情况。间隔件52的硬度值Xs能够根据间隔件52所涉及的光致抗蚀剂的材料的选定、涂布工序、曝光工序、在炉中的烧制中的加热温度、显影工序中的加热的温度、时间的设定、曝光光量及曝光时间、及掩模帽的设定而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调整该曝光工序及显影工序中的加热的温度及时间,从而制造了间隔件52的维氏硬度值Xs分别为14.8、16.9、22.2、40.2、或者51.4的下侧层叠体(参照第2电极取向层44)(图18)。此外,该硬度是:分别调整间隔件52的制作条件而制造下侧层叠体(参照第2电极取向层44),并在使用该下侧层叠体(参照第2电极取向层44)一度制造了调光单元22之后,分解并计测到的计测值。另外,该计测值是在各调光单元中计测12点,并除去最大值及最小值而由剩余的10点的平均值决定的计测结果。
此外,利用直径9μm、高度6μm的圆柱形状制造了间隔件52。另外,在第2树脂基材30的面内方向沿正交的2个方向以110μm间距规则地配置了间隔件52。因此,在第2树脂基材30上,间隔件52所占的比例(占有率)为0.5%(=((9/2)2×3)/(110)2)。
此外,当加大间隔件52的占有率时,尽管由于施加于1个间隔件的应力变小,从而能够减轻间隔件52压塌、或者前端贯入的现象,可是透过率会劣化、或者遮光率会劣化。然而,在间隔件52的占有率较小的情况下,尽管能够确保透过率及遮光率等光学特性,可是变得无法避免间隔件52压塌、前端贯入的现象。由此,希望间隔件52的占有率为0.5%以上、10%以下。
与此对应,对于该间隔件52所抵接的面即第1电极取向层43的第1取向膜33,通过涂布涂布液并进行干燥及热固化从而制造,并通过调整该热固化的条件(加热温度及加热时间)等从而将维氏硬度值Xf设定为所希望值。由此,在实施例中,制造了维氏硬度值Xf为10.2、11.8、24.8、35.9、或者38.5的第1电极取向层43(图19)。此外,该硬度值Xf是:分别调整第1取向膜33的制作条件,制造了间隔件52所抵接的面即第1电极取向层43的第1取向膜33的硬度不同的第1电极取向层43,在使用该第1电极取向层43一度制造了调光单元22之后,分解并计测到的计测值。另外,该计测值是在12点进行计测并除去了最大值及最小值而由剩余的10点的平均值决定的计测结果。
此外,对于维氏硬度值Xs、Xf,使用Helmut Fischer公司制PICODENTOR HM500进行了计测。计测采用了压入速度300mN/20sec、释放速度300mN/20sec、蠕变时间5秒、并将最大载荷设为100mN的测定条件。
在图16及图17的各实施例中,利用这样制造的第1电极取向层43及第2电极取向层44制造了调光单元并进行了试验。在图16及图17的试验中,在将调光单元载置在平台的硬度较高的平滑面上的状态下,在施加了相当于0.8MPa的加重之后,计测单元间隙从而判断了单元间隙的减小。此外,加重的时间为24小时。另外,在这样进行了加重之后,将包含第1取向膜33的上侧层叠体及包含第2取向膜34的下侧层叠体剥离并利用显微镜观察间隔件52,观察间隔件52的压塌(以下,也称为“间隔件压塌”)并观察单元间隙的减小,另外,利用显微镜观察间隔件52所抵接的部位从而观察了间隔件52前端的贯入(膜贯入)的状态。
此处,在利用该显微镜进行的观察中,使用SEM等方法来观察主视、立体、及剖面,以目视来确认间隔件52的畸变的有无,在确认到间隔件52的畸变的情况下,根据其状况来判定“单元间隙减小、间隔件压塌”的有无。因此,在图16及图17中,“G”表示未发现对应的项目的异常的情况,“N”表示发现了对应的项目的异常的情况。
另外,同样,使用SEM等方法对间隔件52所抵接的部位进行斜视,在确认到凹陷(凹部)的情况下,将“膜贯入”判定为“N”,在未确认到凹部的情况下,将“膜贯入”判定为“G”。
另外,在层叠第1电极取向层43和第2电极取向层44并施加了相当于0.1MPa的加重的状态下,使第1电极取向层43和第2电极取向层44的相对位置以0.1cm/sec变位,并以目视确认了划伤的发生。此处,在多个样本的半数以上确认到划伤的发生的情况下,利用“N”表示图16及图17的“划伤”的项目,与此相反,在多个样本的半数以上未确认到划伤的发生的情况下,利用“G”表示“划伤”的项目。
另外,在调光单元的状态下,按照JIS K5600-5-1的弯曲试验的规定,将该调光单元卷绕到直径2mm的圆柱芯棒上,确认了基材(第1树脂基材29及第2树脂基材3的裂纹的发生)中的裂纹的发生的有无。在该试验中,在多个样本的半数以上在基材中确认到裂纹的发生的情况下,利用“N”表示图16及图17的“裂纹”的项目,与此相反,在多个样本的半数以上在基材中未确认到裂纹的发生的情况下,利用“G”表示“裂纹”的项目。
从该图16及图17的计测结果可知,在间隔件52的维氏硬度值Xs小于16.9的情况下(实施例30及32),观察到单元间隙的减小,另外,在实施例30中,观察到了间隔件前端向膜的贯入、划伤及裂纹。另外,在间隔件52的前端所抵接的第1电极取向层43(尤其是第1取向膜33)的部位的维氏硬度值Xf小于11.8的情况下(实施例20及22),观察到划伤及裂纹,另外,在实施例22中,观察到了间隔件前端向膜的贯入。
另外,在间隔件52的维氏硬度值Xs超过40.2的情况下(实施例31及33),在实施例31中,观察到单元间隙的减小及间隔件前端向膜的贯入,在实施例33中观察到划伤。另外,在间隔件52的前端所抵接的第1电极取向层43(尤其是第1取向膜33)的部位的维氏硬度值Xf超过35.9的情况下(实施例21及23),观察到单元间隙的减小及划伤,进一步,在实施例23中,观察到裂纹。
然而,在实施例13~19及24~29中,没有观察到这些现象(图16及图17所示的“单元间隙减小”、“膜贯入”、“划伤”及“裂纹”),由此,关于间隔件52,确认了能够充分地确保可靠性。
<宾主型液晶>
本发明还能够适用于使用宾主型的液晶的调光单元22。即,液晶层49也可以包含二色性色素(宾)及液晶(主)。液晶层49所含有的二色性色素具有遮光性,优选为能够将所希望的可见光遮断(吸收)的着色材料。
使用了能够适用本发明的宾主型的液晶的调光单元22的具体构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不设置一对偏光板(参照图3的第1偏光板41及第2偏光板42),作为代替,如下述的图20及图21所示,仅设置1个偏光板,还可以如下述的图22及图23所示不设置偏光板。以下,说明使用了宾主型的液晶的调光单元22的典型例。
图20是用于说明使用宾主型的液晶的调光单元22的一个例子(遮光状态)的概念图,图20(a)是调光单元22的剖视图,图20(b)是由箭头“A”示出吸收轴方向的第1偏光板41的俯视图。图21是与图20同样用于说明调光单元22(光透过状态)的概念图,图21(a)是调光单元22的剖视图,图21(b)是由箭头“A”示出吸收轴方向的第1偏光板41的俯视图。此外,第1偏光板41的吸收轴和偏光轴(光透射轴)沿相互垂直的方向延伸。
图20及图21所示的调光单元22也与图3所示的调光单元22同样,包括:一对膜基材(即,第1树脂基材29及第2树脂基材30);一对透明电极(即,第1电极层31及第2电极层32),其被配置在一对膜基材之间;一对取向膜(即,第1取向膜33及第2取向膜34),其被配置在一对透明电极之间;以及液晶层49和间隔件52,其被配置在一对取向膜之间。但是,在图20及图21所示的调光单元22中,在隔着一对膜基材中的任一者(在本例中是第1树脂基材29)与一对透明电极的相反侧处,仅设置有1个偏光板(在本例中是第1偏光板41)。此外,该第1偏光板41经由粘贴层46而被安装于第1树脂基材29。另外,液晶层49由包含二色性色素(染料)61及液晶62的宾主型液晶构成。
二色性色素61在液晶62中以分散状态存在,具有与液晶62同样的取向,基本上以与液晶62相同的朝向排列。
在本例中,在一对透明电极(第1电极层31及第2电极层32)间的电压为关闭的情况下,二色性色素61及液晶62在与光的行进方向L(即调光单元22的层叠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尤其是与第1偏光板41的吸收轴方向A垂直的方向(即与第1偏光板41的偏光轴相同的方向))上排列(参照图20(a))。另一方面,在一对透明电极(第1电极层31及第2电极层32)间的电压为接通的情况下,二色性色素61及液晶62在垂直方向(即光的行进方向L)上排列(参照图21(a))。
此外,在图20(a)及图21(a)中,为了示出二色性色素61及液晶62的取向方向,而概念性地图示了二色性色素61及液晶62。
例如,在未利用调光控制器(未图示)对第1电极层31及第2电极层32施加电压的情况下,在液晶层49上未施加所希望的电场,二色性色素61及液晶62在水平方向上排列(参照图20(a))。在此情况下,在与第1偏光板41的吸收轴方向A正交的方向上振动的光被二色性色素61遮光,在其它方向上振动的光被第1偏光板41遮光。因此,向从第2膜基材24朝向第1偏光板41的方向(参照箭头“L”)行进的光被二色性色素61及第1偏光板41遮光。
另一方面,在利用调光控制器(未图示)对第1电极层31及第2电极层32施加电压的情况下,在液晶层49上施加所希望的电场,二色性色素61及液晶62在垂直方向上排列(参照图21(a))。在此情况下,不论光的振动方向如何,二色性色素61对通过液晶层49的光的遮光性能都不怎么被发挥,进入到液晶层49的光会以较高的概率通过液晶层49(二色性色素61及液晶62)。另外,与第1偏光板41的偏光轴(光透射轴)平行地振动的光(在本例中,是在与第1偏光板41的吸收轴方向A垂直的方向上振动的光)通过第1偏光板41并从调光单元22出射。
如上所述,在使用图20及图21所示的宾主型的液晶层49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控制对第1电极层31及第2电极层32施加的电压,从而适当改变调光单元22的透光性。
此外,关于图20及图21所示的调光单元22,在上述中,说明了使用所谓的常黑型的取向膜33、34及液晶层49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使用所谓的常白型的取向膜33、34及液晶层49。即,在常黑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因为在对电极25、26间施加电压而使电场作用于液晶层49时,需要使二色性色素61及液晶62向垂直方向取向,所以作为取向膜33、34,使用水平取向膜,对于液晶层49使用正型液晶。另一方面,在常白的情况下,因为对电极25、26间施加电压而使电场作用于液晶层49时,需要使二色性色素61及液晶62如图20(a)所示向水平方向取向,所以作为取向膜33、34,使用垂直取向膜,对于液晶层49使用负型液晶。
图22是用于说明使用宾主型的液晶的调光单元22的其它例子(遮光状态)的概念图,示出调光单元22的剖面。图23与图22同样是用于说明调光单元22(光透过状态)的概念图,示出调光单元22的剖面。
本例的调光单元22具有与图20及21所示的调光单元22基本同样的构成,但是,未设置有偏光板(第1偏光板41及第2偏光板42),液晶层49是包含二色性色素(染料)51及液晶62的宾主型。即,二色性色素61在液晶62中以分散状态存在,具有与液晶62同样的取向,并基本上在与液晶62相同的方向上排列。
在本例中,在一对透明电极(第1电极层31及第2电极层32)间的电压为关闭的情况下,二色性色素61及液晶62在水平方向(即,与光的行进方向L垂直的方向)上排列(参照图22)。尤其是本例的二色性色素61及液晶62的取向优选在未被施加电场的状态下在水平方向上被扭转180度以上,二色性色素61朝向所有的水平方向。另一方面,在一对透明电极(第1电极层31及第2电极层32)间的电压为接通的情况下,二色性色素61及液晶62在垂直方向(即光的行进方向L)上排列(参照图23)。此外,在图22及图23中,为了示出二色性色素61及液晶62的取向方向,而概念性地图示了二色性色素61及液晶62。
例如,在未利用调光控制器(未图示)对第1电极层31及第2电极层32施加电压的情况下,在液晶层49上未施加所希望的电场,二色性色素61及液晶62在水平方向上排列(参照图22)。由此,进入了液晶层49的光被二色性色素61遮光(吸收)。
另一方面,在利用调光控制器(未图示)对第1电极层31及第2电极层32施加电压的情况下,在液晶层49上施加所希望的电场,二色性色素61及液晶62在垂直方向上排列(参照图23)。在此情况下,不论光的振动方向如何,二色性色素61对通过液晶层49的光的遮光性能都不怎么被发挥,进入了液晶层49的光以较高的概率通过液晶层49(二色性色素61及液晶62)。另外,在本例中,因为未设置偏光板,所以通过液晶层49并从第1膜基材23出射的光全部从调光单元22出射。
如上所述,在使用图22及图23所示的宾主型的液晶层49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控制对第1电极层31及第2电极层32施加的电压,从而改变调光单元22的透光性。
此外,关于图22及图23所示的调光单元22,在上述中,说明了将水平取向膜用作取向膜33、34、并且对于液晶层49使用了正型液晶的常黑型的宾主型调光单元22,但是,也可以使用常白型的宾主型调光单元22。即,也可以将垂直取向膜用作取向膜33、34,并且,对于液晶层49使用负型液晶,在电极25、26间施加电压而使电场作用于液晶层49时使二色性色素61及液晶62如图22所示向水平方向取向。
此外,在上述的图20~图23中,虽未图示图3所示的硬涂层26,但是,在图20~图23所示的各调光单元22中既可以未设置硬涂层26,也可以设置有硬涂层26。在设置硬涂层26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在第2树脂基材30上经由粘贴层46而安装有硬涂层26。另外,在上述的图20~图23中,虽未图示图3所示的相位差补偿膜45,但是,在图20~图23所示的各调光单元22中既可以未设置相位差补偿膜45,也可以设置有相位差补偿膜45。在设置相位差补偿膜45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在第2树脂基材30上经由粘贴层46而安装有相位差补偿膜45。
在使用具备上述的宾主型的液晶(即,包含二色性色素61的液晶层49)的调光单元22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透光板21的曲面20与调光单元22之间配置光学透明粘贴膜24,从而在透光板21的曲面20上粘接调光单元22的一侧。
<E型直线偏光板>
另外,本发明还能够适用于包括E型的直线偏光板的调光单元22。以下,例示性地说明VA方式的调光单元,但是,调光单元的驱动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关于TN方式、IPS方式或者FFS方式的调光单元,也能够应用以下说明的技术。即,液晶层也可以是VA方式、TN方式、IPS方式、或FFS方式的液晶层。
〔第1模式〕
〔基本构成〕
图24是供本发明的调光单元的基本构成的说明用的剖视图。调光单元22是基于VA方式的调光膜,是通过利用分别为膜形状的第1及第2层叠体即下侧层叠体112及上侧层叠体113来夹持液晶层114及间隔件115从而构成的。下侧层叠体112中,在包括硬涂层112A、硬涂层112C的由透明膜材构成的基材112B上设置有直线偏光板112D。另外,进一步,在直线偏光板112D上依次设置有用于光学补偿的负性C板层112F、透明电极112G、取向膜112E。此外,外侧的硬涂层112A例如由2层的硬涂层的层叠构造构成。
另外,上侧层叠体113中,在包括硬涂层113A、硬涂层113C的由透明膜材构成的基材113B上设置有透明电极113D,进一步,设置有直线偏光板113E。此外,在上侧层叠体113中,在直线偏光板113E的液晶层114侧设置有取向膜113F。
此处,硬涂层112A、112C被制作成厚度10μm、5μm左右。另外,硬涂层113A、113C被制作成厚度5μm、厚度5μm左右。基材112B、113B适用了光学各向异性较大的通用性较高的膜材,例如适用了厚度100μm的PET膜。另外,透明电极112G、113D由厚度50nm的ITO形成。
直线偏光板112D、113E是作为E型的直线偏光板而发挥功能的光学功能层。此处,E型的直线偏光板如日本特开2011-59266号公报、日本特表平8-511109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是包括由色素分子的取向形成的偏光层的直线偏光板。该直线偏光板112D、113E的偏光层是在相对于色素分子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具有吸收轴、且异常光折射率小于正常光折射率、异常光线(Extraordinary Wave)的透过率大于正常光线(Ordinary Wave)的偏光层。
E型偏光层能够通过在涂布包括偏光层的色素分子的涂布液而制作了涂布膜之后,对该涂布层施加机械性应力(剪切力)以使色素分子进行取向从而制作,能够适用一边涂布涂布液一边施加应力等各种制作方法。由此,在该模式下,被构成为减薄整体的厚度,进一步,能够对基材112B、113B适用通用性较高的各种膜材。
即,在现有构成的调光单元中,需要使得向直线偏光板入射的液晶层的透射光不会损伤被液晶层控制的偏光面,由此,需要使用光学各向异性较小的透明膜材,由此,难以适用通用性较高的膜材。然而,如该模式这样,在将直线偏光板112D、113E设置在基材112B、113B的液晶层114侧的情况下,即使在基材112B、113B中透射光进行各种偏光,也能够使得液晶层114的透射光不会丝毫对偏光面带来影响,由此,对于基材112B、113B,也能够适用例如PET膜等光学各向异性较大的膜材,由此,能够使用通用性较高的透明膜材。
另外,通过适用E型直线偏光板的直线偏光板112D、113E,从而能够将倾斜方向的透射光充分地遮光,由此,能够不设置补偿膜从而减薄整体的厚度。
另外,这样的E型直线偏光板的直线偏光板112D、113E能够利用涂布膜设置在液晶单元的内侧,由此,能够设置在基材112B、113B的液晶层114侧从而简化直线偏光板的构成,能够进一步减薄厚度。实际上,如该图24所示,在配置直线偏光板112D、113E的情况下,通过使E型直线偏光板的直线偏光板112D、113E的厚度为1μm左右,从而能够使调光单元22整体上厚度为300μm左右,由此,与以往相比,能够显著地减薄厚度。
〔第1模式的具体的构成〕
图2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模式的调光单元22的具体的构成的剖视图。该调光单元22由膜形状形成。该调光单元22是利用液晶来控制透射光的VA方式的调光膜,是利用分别为膜形状的第1及第2层叠体即下侧层叠体122及上侧层叠体123夹持液晶层124而形成的。此处,调光单元22是利用VA方式来控制液晶层124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的液晶单元。
即,在调光单元22中,下侧层叠体122中,在两面上包括硬涂层的由透明膜材构成的基材122A的整个面上形成有作为第1电极的透明电极122B。此处,对于该基材122A,例如适用PET膜。另外,对于透明电极122B,例如适用ITO。进一步,下侧层叠体122依次设置有E型的直线偏光板122C、负性C板层122D、以及取向膜122E。
上侧层叠体123中,在两面上包括硬涂层的由透明膜材构成的基材123A上,依次制作有透明电极123B、直线偏光板123C、以及取向膜123D。
此处,直线偏光板122C、123C被以正交尼科尔配置方式设置。
此处,对于透明电极122B、123B,适用ITO。直线偏光板122C、123C适用E型的直线偏光板,更具体而言,例如能够使用在日本特表平8-511109号公报中公开的构成,由在垂直方向上表现出光学各向异性的2色性有机色素的涂布膜形成。负性C板层122D是在设面内的主折射率为nx(迟相轴方向)、设ny为进相轴方向的折射率、设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为nz时,折射率分布满足nz<nx=ny的负性单轴性相位差光学层。负性C板层122D尽管例如能够适用TAC(三乙酰纤维素)膜材,可是,在该模式下,利用由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构成的胆甾型聚合性液晶层来制作。取向膜122E、123D尽管适用了光取向膜,可是能够适用通过研磨处理得到的取向膜、通过赋形处理来制作微细的线状凹凸形状的取向膜等各种构成。
此外,调光单元22中,保持液晶层124的厚度的柱形状的间隔件125尽管被制作在下侧层叠体122的取向膜122E之上,可是也可以设置在负性C板层122D之上,进一步,还可以设置在直线偏光板122C、或透明电极122B之上。另外,既可以设置在上侧层叠体123这一侧,也可以设置在下侧层叠体122、上侧层叠体123这两者上。
此外,调光单元22中,以围绕液晶层124的框形状配置密封剂,并利用该密封剂来防止液晶层124的液晶的漏出,进一步,上侧层叠体123及下侧层叠体122被保持为一体。此处,密封剂尽管能够适用防止液晶的漏出并且能够将上侧层叠体123及下侧层叠体122保持为一体的各种材料,可是在该模式下,例如适用由环氧树脂构成的热固化型树脂、由丙烯酸树脂构成的紫外线固化树脂、由热及紫外线固化的固化树脂等。
由此,在该图25的调光单元22中,通过对直线偏光板122C、123C适用E型的直线偏光板,并在下侧层叠体122及上侧层叠体123的液晶层124侧设置直线偏光板122C、123C,从而能够对下侧层叠体122及上侧层叠体123的基材122A、123A适用通用性较高的材料。另外,通过对该直线偏光板122C、123C适用E型的直线偏光板,从而能够减薄整体的厚度。
图26是供调光单元22的制造工序的说明用的流程图。调光单元的制造工序是在上侧层叠体制作工序SP102及下侧层叠体制作工序SP103中,分别制作上侧层叠体123及下侧层叠体122。另外,在层叠工序SP104中,在将液晶层124夹在中间地层叠了上侧层叠体123及下侧层叠体122之后,利用密封剂进行一体化从而制作调光单元22。
图27是详细地示出上侧层叠体制作工序SP102的流程图。在该上侧层叠体制作工序SP102(SP111)中,在透明电极制作工序SP112中,通过溅射等来制作由ITO构成的透明电极123B,在接下来的直线偏光板制作工序SP113中,在制作有透明电极123B的基材123A上涂布了直线偏光板123C的涂布液之后,进行干燥,由此,制作了直线偏光板123C。另外,直线偏光板制作工序中,在该涂布液的涂布时、或制作了涂布膜之后,利用刮刀等来拉伸涂布膜从而对涂布膜赋予剪切力,在该拉伸的方向上使直线偏光板123C的色素进行取向,由此,制作直线偏光板123C,使得其作为直线偏光板而发挥功能。接下来,该制造工序在取向膜制作工序SP114中,涂布取向膜123D的涂布液并使其干燥,接下来,通过利用直线偏光的紫外线的照射来进行固化,从而制作取向膜123D。
图28是详细地示出下侧层叠体制作工序SP103的流程图。在该下侧层叠体制作工序SP103(SP121)中,在电极制作工序SP122中,在基材122A的整个面上通过溅射来制作由ITO构成的透明电极122B。接下来,该制造工序在直线偏光板制作工序SP123中,与直线偏光板制作工序SP112同样,在涂布了直线偏光板122C的涂布液之后,进行干燥,由此,制作直线偏光板122C。接下来,该制造工序在C板层制作工序SP124中,在涂布了负性C板层122D的取向膜的涂布液之后,使其干燥,通过紫外线的照射等来设定取向限制力从而制作取向膜。另外,在该取向膜之上涂布了胆甾型液晶的涂布液并使其干燥之后,通过紫外线的照射来进行固化,由此,制作负性C板层122D。
另外,在接下来的取向膜制作工序SP125中,通过涂布取向膜122E的涂布液并进行干燥、曝光,从而形成取向膜122E。另外,接下来,在间隔件制作工序SP126中,通过在整个面上涂布光致抗蚀剂材料并进行干燥、曝光、显影,从而制作间隔件125。此外,也可以对负性C板层122D适用TAC等透明膜材,事先在该透明膜材上制作取向膜122E等并层叠到基材122A侧。
〔第2模式〕
图2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模式的调光单元的剖视图。该调光单元22除了以透明电极122B被配置在取向膜122E与负性C板层122D之间的方式制作了下侧层叠体132这一点之外,被构成为与第1模式的调光单元22相同。
根据该模式,即使在取向膜122E与负性C板层122D之间配置透明电极122B从而构成下侧层叠体,也能够得到与第1模式的调光单元22同样的效果。
〔第3模式〕
图3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模式的调光单元的剖视图。对于该调光单元22,在负性C板层122D的由TAC等构成的透明膜材上制作透明电极122B、取向膜122E从而制作负性C板层122D的层叠体,利用粘贴剂层142A将该负性C板层的层叠体层叠在制作有直线偏光板122C的基材122A上,从而制作下侧层叠体142。此外,也可以在负性C板层122D的透明膜材上层叠了制作有直线偏光板122C的基材122A之后,制作透明电极122B、取向膜122E,另外,还可以仅将透明电极122B制作在负性C板层122D的透明膜材上。在该模式下,除了该下侧层叠体142的构成不同这一点之外,被构成为与上述的模式的调光单元相同。
根据该模式,即使利用粘贴剂层来层叠负性C板层122D的层叠体从而制作下侧层叠体,也能够得到与第1或第2模式的调光单元同样的效果。
〔第4模式〕
图3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模式的调光单元的剖视图。对于该调光单元22,在依次制作有透明电极122B、直线偏光板122C的基材122A上,利用粘贴剂层142A来层叠制作有取向膜122E、间隔件125的负性C板层122D的透明膜材,从而制作下侧层叠体152。此外,取向膜122E及/或间隔件125也可以在与基材122A的层叠之后进行制作。在该模式下,除了这些各部分的制作顺序不同这一点之外,被构成为与上述的模式的调光单元相同。
根据该模式,即使在依次制作有透明电极122B、直线偏光板122C的基材122A上,利用粘贴剂层142A来层叠制作有取向膜122E、间隔件125的负性C板层122D的层叠体,从而制作下侧层叠体152,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模式同样的效果。另外,在此情况下,在为基材和透明电极、直线偏光板的层叠体的情况下,能够在上侧层叠体与下侧层叠体中采用相同的构成,由此,能够简化制造工序。
〔第5模式〕
图3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5模式的调光单元的剖视图。该调光单元22除了省略负性C板层122D地构成了下侧层叠板162这一点之外,被与第1模式相同地构成。
如该模式这样,在能够确保足够实用的光学特性的情况下,能够省略负性C板层以简化构成,并得到与上述的模式同样的效果。
〔其它模式〕
以上,详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所优选的具体的构成,但是,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组合上述的各模式、进而对上述的各模式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的第2模式中,说明了将透明电极配置在取向膜的正下方而构成下侧层叠体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对于上侧层叠体,也同样可以将透明电极配置在取向膜的正下方而构成。
另外,在上述的模式中,说明了使用光致抗蚀剂以柱形状制作间隔件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适用所谓的珠状间隔件。
在采用上述的使用了E型的直线偏光板的调光单元22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透光板21的曲面20与调光单元22之间配置光学透明粘贴膜24,从而在透光板21的曲面20上粘接调光单元22的一侧。
<透光板对调光单元的夹入构造>
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调光单元22由一对透光板夹着的情况。
图33是示出调光装置10的其它例子的概略剖视图。图33所示的调光装置10基本上与图1所示的调光装置10同样地构成。即,在包含紫外线阻碍成分的第1透光板221的曲面20与调光单元22之间配置有光学透明粘贴膜24,利用光学透明粘贴膜24在第1透光板221的曲面20上粘接有调光单元22的一侧。这样,第1透光板221被与图1所示的透光板21同样地构成。
但是,图33所示的调光装置10进一步具有第2透光板222,调光单元22被配置在第1透光板221与第2透光板222之间。第2透光板222在第1透光板221、光学透明粘贴膜24及调光单元22的层叠方向上,被与调光单元22分开地配置,第2透光板222与调光单元22之间的空间被构成为气隙(空气层)。此外,第2透光板222例如能够与第1透光板221同样地构成,能够将第2透光板222的面中的与调光单元22相对的面设为与第1透光板221的曲面20同样的曲面。但是,第2透光板222也可以是与第1透光板221不同的形状。例如,既可以将第2透光板222的面中的与调光单元22相对的面设为与第1透光板221的曲面20不同的曲面,也可以设为平面。另外,第2透光板222的构成成分既可以与第1透光板221的构成成分相同,也可以不同。
通过在第2透光板222与调光单元22之间设置气隙,从而图33所示的调光装置10在隔热性能上优异,能够防止调光装置10的过热。
此外,在图33的调光装置10中,调光单元22由第1透光板221及第2透光板222保护。因此,调光单元22也可以不具有图3所示的硬涂层26。
图34是示出调光装置10的其它例子的概略剖视图。图34所示的调光装置10基本上被与图33所示的调光装置10同样地构成,但是,第2透光板222经由粘接层223而被安装在调光单元22的另一侧。
粘接层223的具体的构成成分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利用PVB(聚乙烯醇缩丁醛)等粘接性优异的热塑性树脂或其它具有光透过性的粘贴材料来构成粘接层223。
在图34的调光装置10中,也因为调光单元22由第1透光板221及第2透光板222保护,所以调光单元22也可以不具有硬涂层26。
图35是示出调光装置10的其它例子的概略剖视图。图35所示的调光装置10基本上被与图33所示的调光装置10同样地构成,但是,第2透光板222与调光单元22之间由密封材料225密封,被密闭。在图35所示的调光单元22中,第1透光板221与第2透光板222之间由密封材料225密封,在密闭的空间内配置有光学透明粘贴膜24及调光单元22。
通过在第2透光板222与调光单元22之间的密闭空间中配置功能构件,从而能够对调光装置10附加任意的功能。例如,通过在由密封材料225密封的第2透光板222与调光单元22之间配置硅酮(Silicone),从而能够使调光装置10具有硅酮所具有的功能特性。另外,能够在由密封材料225密封的第2透光板222与调光单元22之间配置具有光透过性的其它流体(气体及液体)或固体(包含凝胶状体)。此外,也可以将包含1个种类或多个种类的成分的构件填充在第2透光板222与调光单元22之间的密闭空间中。进一步,也可以使第2透光板222与调光单元22之间的密闭空间为真空。
<其它功能层>
也可以对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的调光装置10附加任意的功能层,例如,能够通过将防反射层附加于调光装置10,从而提高光学特性。
图36是示出包括防反射层300的调光装置10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剖视图。图36所示的调光装置10与图1所示的调光装置10同样,包括:具有曲面20的透光板21;调光单元22;以及被设置在透光板21与调光单元22之间的光学透明粘贴膜24。但是,在图36所示的调光装置10中,在调光单元22的最外层设置有防反射层300。
防反射层300的具体的种类及构成没有特别限定,但是,能够调整入射光的反射以显示出优异的防眩性、或者能够将可抑制外向的映入的光学层用作防反射层300。典型地,防反射层300包含通过使入射光扩散从而能够减轻正反射的防眩(AG:AntiGlare)层、利用反射光的干涉从而能够抑制正反射的抗反射(AR:Anti Reflection)层、及由反射率较低的低反射材料构成的低反射(LR:Low Reflection)层之中的至少1个。因此,例如,也可以由AGLR(Anti Glare Low Reflection:防眩低反射)层构成防反射层300,该防眩低反射层由防眩层及低反射层的组合构成。此外,构成防反射层300的功能层的构造、构成成分及制造方法等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任意的功能层来构成防反射层300。
图36所示的防反射层300被以覆盖调光单元22的硬涂层26(参照图3)的方式设置。但是,也可以通过使反射调整用的微颗粒混杂在硬涂层之中等,从而利用单一层来实现硬涂层26及防反射层300。
另外,虽省略图示,但是,防反射层300等功能层也可以被设置在调光装置10的其它部位,例如,也可以在图1所示的防反射层300之外附加地、或者代替防反射层300地,在透光板21的表面设置防反射层等功能层。这样,也可以在调光单元22及透光板21中的至少任一者上设置防反射层300。
图37是示出包括防反射层300、301、302的调光装置10的其它例子的概略剖视图。图37所示的调光装置10与图33所示的调光装置10同样,包括:第1透光板221,其具有曲面20;第2透光板222;调光单元22,其被设置在第1透光板221与第2透光板222之间;以及光学透明粘贴膜24,其被设置在第1透光板221与调光单元22之间。
但是,在图37所示的调光装置10中,在调光单元22的最外层设置有防反射层300,并且在第2透光板222的表面(图37的上侧面)及背面(图37的下侧面)设置有防反射层301、302。此外,防反射层300、301、302如上所述,例如能够包含防眩层、抗反射层及低反射层之中的至少1个。另外,防反射层300、301、302既可以具有彼此相同的功能及构成,也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功能及构成。
根据图37所示的调光装置10,例如能够利用防反射层300、301来提高光的透过率,并且利用防反射层302来防止映入。
此外,虽省略图示,但是,防反射层300、301、302等功能层也可以被设置在调光装置10的其它部位。例如,也可以在图37所示的防反射层300、301、302之外附加地、或者代替防反射层300、301、302地,在第1透光板221的表面设置有防反射层等功能层。另外,也可以未设置有图37所示的防反射层300、301、302中的任一种或两种。这样,能够在调光单元22及第2透光板222中的至少任一者上设置防反射层300。此外,从使可视性提高的观点出发,较多情况下优选在观察者侧配置防反射层等功能层。因此,在图37所示的例子中,在将第2透光板222配置在比第1透光板221更靠观察者侧的情况下,较多情况下优选在第2透光板222上配置防反射层等功能层,而不是在第1透光板221上配置防反射层等功能层。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能够包含施加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想到的各种变形的各种方式,本发明所带来的效果也不限定于上述的事项。因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的思想及主旨的范围内,对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所记载的各要素进行各种追加、变更及部分的删除。例如,也能够将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彼此适当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0:调光装置;20:曲面;20a:三维曲面;21:透光板;22:调光单元;24:光学透明粘贴膜;26:硬涂层;29:第1树脂基材;30:第2树脂基材;31:第1电极层;32:第2电极层;33:第1取向膜;34:第2取向膜;35:液晶空间;36:密封材料;41:第1偏光板;42:第2偏光板;43:第1电极取向层;44:第2电极取向层;45:相位差补偿膜;45a:相位差补偿膜;46:粘贴层;47:保护层;48:偏光层;49:液晶层;52:间隔件;53:硬涂层;55:折射率匹配层;61:二色性色素;62:液晶;112:下侧层叠体;112A:硬涂层;112B:基材;112C:硬涂层;112D:直线偏光板;112E:取向膜;112F:板层;112G:透明电极;113:上侧层叠体;113A:硬涂层;113B:基材;113C:硬涂层;113D:透明电极;113E:直线偏光板;113F:取向膜;114:液晶层;115:间隔件;122:下侧层叠体;122A:基材;122B:透明电极;122C:直线偏光板;122D:板层;122E:取向膜;123:上侧层叠体;123A:基材;123B:透明电极;123C:直线偏光板;123D:取向膜;124:液晶层;125:间隔件;132:下侧层叠体;142:下侧层叠体;142A:粘贴剂层;152:下侧层叠体;162:下侧层叠板;221:第1透光板;222:第2透光板;223:粘接层;225:密封材料;226:密闭空间;300:防反射层;301:防反射层;302:防反射层。

Claims (6)

1.一种调光装置,包括:
第1透光板,其具有曲面,
第2透光板,
调光单元,其被配置在上述第1透光板与上述第2透光板之间,以及
光学透明粘贴膜,其被配置在上述第1透光板的上述曲面与上述调光单元之间,将上述调光单元的一侧粘接在上述第1透光板的上述曲面上,
上述第2透光板经由粘接层而被安装于上述调光单元,
上述调光单元具有液晶层,上述液晶层包含二色性色素,
上述调光装置未设置有偏光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装置,其中,
进一步包括防反射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装置,其中,
进一步包括防反射层;
上述防反射层被设置于上述调光单元及上述第2透光板之中的至少任一者。
4.如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调光装置,其中,
上述防反射层包含防眩层、抗反射层及低反射层之中的至少1个。
5.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调光装置,其中,
在遮光状态下,上述二色性色素被扭转180度以上。
6.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调光装置,其中,
与上述调光单元相比,上述第1透光板的弯曲刚性更高。
CN202210843429.1A 2016-05-24 2017-03-21 调光装置 Pending CN11511343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03432 2016-05-24
JP2016103432A JP6071094B1 (ja) 2016-05-24 2016-05-24 調光装置
JP2016217888A JP6135816B1 (ja) 2016-11-08 2016-11-08 調光装置
JP2016-217888 2016-11-08
JP2016-226202 2016-11-21
JP2016226202A JP6245537B1 (ja) 2016-11-21 2016-11-21 調光装置及び車両
PCT/JP2017/011214 WO2017203809A1 (ja) 2016-05-24 2017-03-21 調光装置
CN201780019589.1A CN108885362B (zh) 2016-05-24 2017-03-21 调光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9589.1A Division CN108885362B (zh) 2016-05-24 2017-03-21 调光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13430A true CN115113430A (zh) 2022-09-27

Family

ID=6041172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9589.1A Active CN108885362B (zh) 2016-05-24 2017-03-21 调光装置
CN202210843429.1A Pending CN115113430A (zh) 2016-05-24 2017-03-21 调光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9589.1A Active CN108885362B (zh) 2016-05-24 2017-03-21 调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4) US11003007B2 (zh)
EP (2) EP3998507B1 (zh)
KR (3) KR20190008183A (zh)
CN (2) CN108885362B (zh)
WO (1) WO20172038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01149B1 (ko) * 2017-12-20 2020-04-1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투과도 가변 필름 및 이의 용도
CN111527444B (zh) * 2017-12-28 2023-09-2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调光片材及调光窗
JP2019158938A (ja) * 2018-03-08 2019-09-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反射機能を有する調光フィルム
CN108415626B (zh) * 2018-03-26 2021-11-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屏的制作方法、触控屏和显示装置
CN208126055U (zh) * 2018-04-28 2018-11-20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2835016A (zh) * 2018-12-11 2021-05-25 锐驰智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面阵激光雷达、激光器模块及探测器模块
JP7373124B2 (ja) * 2019-01-25 2023-11-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調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590932B1 (ko) * 2019-02-25 2023-10-1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학 디바이스
KR102590936B1 (ko) * 2019-02-25 2023-10-1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학 디바이스
CN111983863A (zh) * 2019-05-24 2020-11-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调光玻璃
JP7451898B2 (ja) * 2019-08-01 2024-03-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調光装置、調光装置用積層体及び調光セル
JP7294003B2 (ja) * 2019-09-04 2023-06-2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調光装置
JP7432139B2 (ja) * 2019-10-09 2024-02-1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調光装置
KR102513846B1 (ko) * 2019-10-25 2023-03-2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변조 디바이스
JP2021105668A (ja) * 2019-12-26 2021-07-26 Tianma Japan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11690905B (zh) * 2020-06-24 2022-04-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多刺激响应型瞬时强光防护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24800A (zh) * 2020-06-29 2020-09-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调光结构及其制作方法、调光模组
EP4177671A4 (en) * 2020-07-03 2023-11-22 Lg Chem, Ltd. OPTICAL MODULATION DEVICE
KR102619980B1 (ko) * 2020-07-28 2024-01-0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변조 디바이스
WO2022039089A1 (ja) 2020-08-21 2022-02-24 Agc株式会社 合わせガラスおよび合わせガラスの製造方法
KR20230166461A (ko) * 2022-05-31 2023-12-07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투과율 가변 광학 적층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과, 이를 포함하는 스마트 윈도우

Family Cites Families (7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106678A (en) 1977-06-28 1981-08-11 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Smoke colored food casing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by use of the maillard reaction
US4709991A (en) * 1983-04-26 1987-12-01 Seiko Eps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barrier layer to reduce permeability
JPS61201216A (ja) 1985-03-04 1986-09-05 Toyota Motor Corp 液晶セルの製造方法
JPH0618340Y2 (ja) 1987-06-22 1994-05-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晶素子を用いた眼鏡
JPH02150818A (ja) 1988-12-02 1990-06-11 Seiko Epson Corp 液晶サングラス
DE69123207T2 (de) * 1990-08-17 1997-04-24 Dainippon Ink & Chemicals Flüssigkristallvorrichtung und ihr Herstellungsverfahren
JP2520337Y2 (ja) 1990-10-19 1996-12-18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工作機械の監視窓用透明部材及びそれを監視窓に用いてなる工作機械
JPH04247426A (ja) 1991-02-01 1992-09-03 Aisin Seiki Co Ltd 液晶調光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847798A (en) * 1991-05-02 1998-12-08 Kent State University Polymer stabilized black-white cholesteric reflective display
JPH05173160A (ja) 1991-12-24 1993-07-13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表示デバイスとその製造方法
JPH05263572A (ja) 1992-03-19 1993-10-12 Idemitsu Kosan Co Ltd フレキシブルブラインド
JPH0618856A (ja) 1992-06-30 1994-01-28 Toyota Motor Corp 3次曲面用液晶調光素子
JPH06160823A (ja) * 1992-11-18 1994-06-07 Ricoh Co Ltd 調光用素子及び調光システム
RU2047643C1 (ru) 1993-05-21 1995-11-10 Хан Ир Гвон Материал для поляризующих покрытий
JP3157967B2 (ja) 1993-11-09 2001-04-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パネルの実装構造
JPH0961780A (ja) 1995-08-28 1997-03-07 Sony Corp 液晶表示素子の製造装置
JP3299869B2 (ja) * 1995-09-27 2002-07-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JPH1086262A (ja) 1996-09-12 1998-04-07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調光フィルム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調光ガラス並びに調光フィルム体及び調光ガラスの製造方法
JPH10111513A (ja) * 1996-10-04 1998-04-28 Sony Corp ゲストホスト液晶表示装置
WO1998020389A1 (en) * 1996-11-08 1998-05-14 Optical Coating Laboratory, Inc. Coated flexible glass films for visual display units
US6128056A (en) * 1997-06-04 2000-10-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element in which the polymer liquid crystal composite layer is divided into an active area and a non-active area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040070704A1 (en) 2001-10-02 2004-04-15 Lazarev Pavel I. Multilayer plate for the fabrication of a display panel
RU2226293C2 (ru) 2001-10-02 2004-03-27 ОПТИВА, Инк. Панель дисплея и многослойная пластина для ее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JP2003167126A (ja) * 2001-12-03 2003-06-1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学素子
TWI283310B (en) 2001-12-06 2007-07-01 Optrex Kk Liquid crystal display element, information display, method for preparing it and method for using it
JP4196659B2 (ja) 2001-12-06 2008-12-17 旭硝子株式会社 情報表示体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使用方法
US6953735B2 (en) * 2001-12-28 2005-10-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by transferring a layer to a support with curvature
JP2003320617A (ja) 2002-05-08 2003-11-11 Sekisui Chem Co Ltd ハードコート層を有するトリアセチルセルロースフィルム及び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JP4756313B2 (ja) 2003-12-19 2011-08-24 旭硝子株式会社 液晶光学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04060835B4 (de) * 2003-12-19 2015-02-26 Asahi Glass Co., Ltd. Optisches Flüssigkristallelement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PL1735156T3 (pl) 2004-04-13 2017-01-31 Research Frontiers Incorporated Sposoby laminowania folii do zaworów świetlnych SPD i zawory świetlne SPD zawierające takie folie laminowane
JP3105679U (ja) 2004-05-10 2004-11-25 株式会社ドラム 液晶利用の調光機能付き薄型映像投写スクリーンフィルム
JP2006003453A (ja) * 2004-06-15 2006-01-05 Sharp Corp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表示装置
JP2006301018A (ja) 2005-04-15 2006-11-02 Nissan Motor Co Ltd 微細構造をもつ凹部(セル)に液晶が充填された調光構造体
JP2006330100A (ja) 2005-05-23 2006-12-07 Asahi Glass Co Ltd 調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343515A (ja) 2005-06-08 2006-12-21 Victor Co Of Japan Ltd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7061446A (ja) * 2005-08-31 2007-03-15 Asahi Glass Co Ltd 光学素子が備えられた調光装置及び応用物品
JP2007102210A (ja) 2005-09-12 2007-04-19 Asahi Glass Co Ltd 調光装置
US20070058114A1 (en) 2005-09-12 2007-03-15 Asahi Glass Company, Limited Light control device
JP2007078870A (ja) 2005-09-12 2007-03-29 Asahi Glass Co Ltd 調光装置
US20080158448A1 (en) 2005-12-09 2008-07-03 Primal Fernando Adjustably Opaque Window
JP5040374B2 (ja) 2007-03-07 2012-10-03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金型組立体及び射出成形方法
JP5277553B2 (ja) 2007-03-23 2013-08-28 Dic株式会社 電子端末用画像表示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全面貼り用粘着シート
JP2009036967A (ja) * 2007-08-01 2009-02-19 Asahi Glass Co Ltd 調光窓材
JP2009046525A (ja) 2007-08-13 2009-03-05 Fujifilm Corp 液晶組成物及び調光材料
JP2009237212A (ja) 2008-03-27 2009-10-15 Touch Panel Kenkyusho:Kk 電子サングラス
JP5268761B2 (ja) 2008-05-26 2013-08-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044200A (ja) 2008-08-12 2010-02-25 Yoriaki Bando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と偏光サングラス
JP2011252934A (ja) 2008-09-25 2011-12-15 Sharp Corp 表示装置
JPWO2010100807A1 (ja) 2009-03-02 2012-09-06 九州ナノテック光学株式会社 液晶ブラインド装置とその使用方法
US8657456B2 (en) * 2009-04-30 2014-02-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804317B2 (en) * 2009-07-01 2014-08-1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JP5219971B2 (ja) 2009-09-08 2013-06-26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液晶表示装置
JP3156807U (ja) 2009-10-22 2010-01-21 株式会社 テクネ 立体視用曲面型液晶シャッターメガネ
JP5578835B2 (ja) 2009-11-16 2014-08-2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テープ
KR101414103B1 (ko) * 2009-12-08 2014-07-0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투명 액정표시소자
EP2515164A4 (en) * 2009-12-16 2013-05-22 Sody Co Ltd LIQUID LIGHT REDUCING CRYSTAL DEVICE, AND INTELLIGENT VEHICLE MIRROR USING SUCH A DEVICE
JP2011228137A (ja) 2010-04-20 2011-11-10 Panasonic Corp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FR2961916B1 (fr) 2010-06-25 2013-04-12 Saint Gobain Vitrage feuillete a diffusion variable par cristaux liquides,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et dispositif pour sa fabrication
WO2012014552A1 (ja) * 2010-07-26 2012-02-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電磁波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30308075A1 (en) 2010-09-27 2013-11-2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modul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O2012077806A1 (ja) 2010-12-10 2012-06-14 日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光学用粘着材樹脂組成物、光学用粘着材シート、画像表示装置、光学用粘着材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2221858A (ja) 2011-04-12 2012-11-12 Chiyoda Gravure Corp 発熱性樹脂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109334A (ja) * 2011-10-25 2013-06-06 Fujifilm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DE102012224352A1 (de) 2012-12-21 2014-06-26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Elektrooptische Anzeige mit einer transparenten Abdeckung
CN203037966U (zh) 2013-01-23 2013-07-03 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调光液晶膜的平面结构
JPWO2014123165A1 (ja) * 2013-02-06 2017-02-02 旭硝子株式会社 透明面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6155062B2 (ja) 2013-03-19 2017-06-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調光パネル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989688B2 (en) * 2013-03-29 2018-06-05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olarizing plate,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bright-place contrast in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US9470919B2 (en) * 2013-05-14 2016-10-18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Methods for producing a glass-based non planar digital display
JP2015007699A (ja) 2013-06-25 2015-01-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67007B2 (ja) 2014-03-04 2018-01-24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合わせガラス
JP6413320B2 (ja) * 2014-04-28 2018-10-31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用カラーフィルタ用柱状スペーサー及び液晶表示装置用カラーフィルタ並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JP2016161862A (ja) 2015-03-04 2016-09-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液晶セルの製造方法、調光材の製造方法及び合わせガラスの製造方法
JP2016164617A (ja) 2015-03-06 2016-09-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液晶セルの製造方法、調光材の製造方法及び合わせガラスの製造方法
KR102057017B1 (ko) 2015-05-13 2019-12-17 코니카 미놀타 가부시키가이샤 터치 패널을 갖는 va 모드형 액정 셀용의 투명 도전층을 갖는 편광판
KR102405312B1 (ko) * 2015-10-06 2022-06-0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 제어장치, 그를 포함한 투명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5910788B1 (ja) 2015-11-11 2016-04-2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調光フィルム、合わせガラス及び調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TWM517348U (zh) 2015-11-27 2016-02-11 Nano Bit Tech Co Ltd 多層顯示高分子分散液晶智慧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85362A (zh) 2018-11-23
US20190162991A1 (en) 2019-05-30
EP3467578A1 (en) 2019-04-10
KR20230145231A (ko) 2023-10-17
US20240004231A1 (en) 2024-01-04
US20230044224A1 (en) 2023-02-09
US11003007B2 (en) 2021-05-11
EP3998507A1 (en) 2022-05-18
EP3998507B1 (en) 2023-11-22
KR20190008183A (ko) 2019-01-23
WO2017203809A1 (ja) 2017-11-30
KR20220039857A (ko) 2022-03-29
CN108885362B (zh) 2022-10-04
US11556028B2 (en) 2023-01-17
US20210191168A1 (en) 2021-06-24
US11803076B2 (en) 2023-10-31
EP3467578A4 (en) 2020-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85362B (zh) 调光装置
JP6245537B1 (ja) 調光装置及び車両
JP6673537B2 (ja) 合わせガラス、合わせガラスの製造方法、調光装置、調光セル及び調光装置用積層体
JP6071094B1 (ja) 調光装置
JP6696616B2 (ja) 調光部材、サンバイザ及び移動体
JP2019105680A (ja) 調光装置
US9915759B2 (en) Polarizing plat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polarizing plate
JP5536506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6299923B1 (ja) 調光装置
WO2022039089A1 (ja) 合わせガラスおよび合わせガラスの製造方法
JP7298588B2 (ja) 調光装置
JP2018088010A (ja) 調光装置
JP2019113879A (ja) 調光装置
JP6135816B1 (ja) 調光装置
JP2016009172A (ja) 調光装置および区画部材
JP2023107977A (ja) 調光装置
JP7369356B2 (ja) 調光装置及び調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139367B2 (ja) 視野角増加偏光板構造
WO2022030582A1 (ja) 合わせガラス
JP6953750B2 (ja) 調光セル
JP2017068238A (ja) 調光フィルム
JP6891499B2 (ja) 調光セル
JP2007286388A (ja) 光学補償膜を備えた薄型偏光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116844A (ja) 調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