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77125A - 调色剂及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调色剂及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77125A
CN1577125A CNA2004100709226A CN200410070922A CN1577125A CN 1577125 A CN1577125 A CN 1577125A CN A2004100709226 A CNA2004100709226 A CN A2004100709226A CN 200410070922 A CN200410070922 A CN 200410070922A CN 1577125 A CN1577125 A CN 15771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pinkish red
red toner
wax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7092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54150C (zh
Inventor
板仓隆行
佐藤祐弘
藤川博之
菅原庸好
谷川博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5771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771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5415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54150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5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hemical properties, e.g. acidity, molecular weight, sensitivity to reacta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1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arame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4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4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55Polyes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4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64Polyureas; Polyurethan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75Natural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 G03G9/08782Wax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86Graft polym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7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viscosity, solubility, melting temperature, softening temperatur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06Organic dyes
    • G03G9/092Quinacridon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26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perti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调色剂及图像形成方法。所述品红调色剂至少含有粘合树脂、着色剂和蜡,将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定的吸热峰及其最大值的温度范围、粉体状态下分光分析中特定波长的光的反射率、及粉体状态下的亮度在特定范围内的品红调色剂作为浅品红调色剂使用,与深品红调色剂一同使用,形成全色的图像。根据本发明,能够形成减少了从低浓度区域至高浓度区域内的粒状感、粗糙感、能够确保充分的定影温度区域、颜色重现范围比现有技术广、OHP薄片的透明性高的鲜艳图像。

Description

调色剂及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电摄影、静电印刷之类图像形成方法中用于将静电图像显影的调色剂、或者在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方法中用于形成调色剂像的调色剂、图像形成方法、以及全色图像形成方法。本发明特别涉及用于将这些调色剂像加热加压以使其定影在打印纸之类转印材料上的定影方式中的调色剂、图像形成方法、以及全色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摄影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广泛普及,其用途也变得多种多样,对其图像品位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严格。一般的照片、目录、地图之类图像的复印或打印中,直至微细的部分,都要求极其微细且忠实地进行再现。随之而来的是对色彩鲜艳度的要求也提高了,希望扩大颜色重现范围。特别是印刷领域显著发展的现阶段,即使在电摄影方式中也要求达到印刷品位同等或以上的高色彩、高精细、粒状性等。
最近,在使用数字图像信号的电摄影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一定电位的点在潜像承载体、所谓的感光体的表面上聚集形成潜像,通过改变点的密度表现实心部、半色调部和线条部。
但是,该方法中很难使调色剂粒子忠实地附着在点上,而是处于调色剂粒子从点中渗出的状态,容易引起无法获得与数字潜像的黑部和白部的点密度之比相对应的调色剂像的灰度等级性之类问题。而且,在为了提高画质而减小点的尺寸以便提高分辨率时,存在更难以重现由微小的点所形成潜像的分辨率以及特别是辉亮部的灰度等级差、形成缺乏清晰度的图像的倾向。另外,不规则点的散乱会造成粒状感的感觉,成为辉亮部画质降低的主要原因。
出于改善上述不良情况的目的,公开了一种在实心部使用深色的调色剂(深色调色剂)、在辉亮部使用浓度比其浅的调色剂(浅色调色剂)来形成图像的方法。
例如,已知将不同浓度的多种调色剂组合来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方法(例如,参见特开平11-84764号公报及特开2000-305339号公报)。另外,特开2000-347476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将深色调色剂和最大反射浓度为其一半或一半以下的浅色调色剂组合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
另外,特开2000-23127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将转印材料上调色剂量为0.5mg/cm2时的图像浓度为1.0或1.0以上的深色调色剂和不足1.0的浅色调色剂组合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而且,在特开2001-290319号公报中,公开了将深色调色剂与浅色调色剂的记录浓度梯度在0.2~0.5之间的调色剂组合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本发明者的研究,对于上述现有技术而言,虽然仅用浅色调色剂构成的低浓度区域内的灰度等级性和粒状感有所改善,但仍有必要改善深色调色剂与浅色调色剂混合存在的中浓度区域内的粒状感。另外在扩大色彩的重现范围方面仍然存在探讨的余地。
另外,至今为止,虽然有涉及使用浅色调色剂的图像形成方法的报道,但是尚未发现最适于浅色调色剂的着色剂的色调和浓度设计、以及蜡的种类和量对图像中低浓度区域的粒状感(粗糙感)的改善和对定影温度区域扩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的品红调色剂、图像形成方法、全色图像形成方法。
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品红调色剂、图像形成方法以及全色图像形成方法,所述品红调色剂可以形成降低了低浓度区域至高浓度区域内的粒状感和粗糙感的图像,并能够确保充分的定影温度区域。
另外,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颜色重现范围比现有技术广、OHP薄片的透明性高、可以形成鲜艳图像的品红调色剂、图像形成方法、全色图像形成方法。
上述课题通过平衡性良好地选择品红调色剂的色调及亮度与所使用的各种材料来解决。即,本发明通过以下构成而实现。
即,本发明涉及一种品红调色剂,所述品红调色剂至少含有粘合树脂、着色剂及蜡,其中,所述品红调色剂在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定的吸热曲线中温度为30~200℃的范围内具有一个或多个吸热峰,吸热峰中最大吸热峰的峰值为65~105℃,采用分光分析测定粉体状态的品红调色剂时,波长480nm处的反射率为15~45%,波长630nm处的反射率为65~90%,且亮度L*为45~75。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方法,所述图像形成方法为:在静电荷像承载体上形成第一静电荷像,用第一品红调色剂将第一静电荷像显影,形成第一品红调色剂像,将第一品红调色剂像经由或不经由中间转印体转印至转印材料上,在静电荷像承载体上形成第二静电荷像,用第二品红调色剂将第二静电荷像显影,形成第二品红调色剂像,将第二品红调色剂像经由或不经由中间转印体转印至转印材料上,加热加压定影转印材料上的第一品红调色剂像及第二品红调色剂像,在转印材料上形成定影图像;其特征为第一品红调色剂为浅品红调色剂或深品红调色剂中的任一方,第二品红调色剂为另一种品红调色剂,该浅品红调色剂具有至少含有粘合树脂、着色剂及蜡的品红调色剂粒子,在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定的吸热曲线中,在温度30~200℃的范围内具有一个或多个吸热峰,上述吸热峰中最大吸热峰的峰值为65~105℃,采用分光分析测定粉体状态的上述品红调色剂时,波长480nm处的反射率为15~45%,波长630nm处的反射率为65~90%,且亮度L*为45~75。
而且,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全色图像形成方法,所述图像形成方法为:在静电荷像承载体上形成第一静电荷像,用从青调色剂、黄调色剂、浅品红调色剂、深品红调色剂b及黑调色剂中选择的第一调色剂将第一静电荷像显影,形成第一调色剂像,将第一调色剂像经由或不经由中间转印体转印至转印材料上,在静电荷像承载体上形成第二静电荷像,用从青调色剂、黄调色剂、浅品红调色剂、深品红调色剂及黑调色剂中选择的第一调色剂以外的第二调色剂将第二静电荷像显影,形成第二调色剂像,将第二调色剂像经由或不经由中间转印体转印至转印材料上,在静电荷像承载体上形成第三静电荷像,用从青调色剂、黄调色剂、浅品红调色剂、深品红调色剂及黑调色剂中选择的第一及第二调色剂以外的第三调色剂将第三静电荷像显影,形成第三调色剂像,将第三调色剂像经由或不经由中间转印体转印至转印材料上,在静电荷像承载体上形成第四静电荷像,用从青调色剂、黄调色剂、浅品红调色剂、深品红调色剂及黑调色剂中选择的第一至第三调色剂以外的第四调色剂将第四静电荷像显影,形成第四调色剂像,将第四调色剂像经由或不经由中间转印体转印至转印材料上,在静电荷像承载体上形成第五静电荷像,用从青调色剂、黄调色剂、浅品红调色剂、深品红调色剂及黑调色剂中选择的第一至第四调色剂以外的第五调色剂将第五静电荷像显影,形成第五调色剂像,将第五调色剂像经由或不经由中间转印体转印至转印材料上,将具有青调色剂像、黄调色剂像、浅品红调色剂像、深品红调色剂像及黑调色剂像的转印材料加热加压定影形成图像;其特征为上述浅品红调色剂具有至少含有粘合树脂、着色剂及蜡的品红调色剂粒子,在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定的吸热曲线中,在温度30~200℃的范围内具有一个或多个吸热峰,上述吸热峰中最大吸热峰的峰值为65~105℃,采用分光分析测定粉体状态的上述品红调色剂时,波长480nm处的反射率为15~45%,波长630nm处的反射率为65~90%,且亮度L*为45~75。
根据本发明,对于至少含有粘合树脂、着色剂及蜡的品红调色剂而言,由于适当规定了该品红调色剂经差示热分析测定得到的热特性及由分光分析测定得到的分光光学特性,因此通过使用该品红调色剂,能够形成降低了低浓度区域至高浓度区域内的粒状感和粗糙感、可确保充分的定影温度区域的图像。
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形成与现有技术相比颜色重现范围广、OHP薄片的透明性高、鲜艳的图像。
附图说明
图1立体地示出L*a*b*色空间的概念。
图2示出粉体状态的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浅品红调色剂)和反射率比其低的粉体状态的品红调色剂(深品红调色剂)的分光分析测定结果之一例。
图3示出使用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浅品红调色剂)和反射率比其低的品红调色剂(深品红调色剂)形成的图像的色调测定结果之一例。
图4简要地示出在制造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时优选使用的表面改性装置之一例的构成。
图5示出图4所示的分散转子以及设置在其上的方形盘的配置。
图6简要地示出在使用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的全色图像形成中所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之一例的结构。
图7示出用图6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图像处理之一例的框图。
图8简要地示出图6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曝光装置的构成。
图9简要地示出图6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的构成。
图10简要地示出图9所示的显影装置具有的显影器构成之一例。
图11示出在分别单独使用深品红调色剂b-1与浅品红调色剂a-1时定影图像的调色剂载带量与反射图像浓度的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一般而言,彩色调色剂和图像中的a*、b*、L*是指在作为将颜色以数值表现的有用手段的L*a*b*色空间中使用的数值。L*a*b*色空间的立体概念图示于图1中。图1中,横轴的a*和b*二者均表示色调。色调是指用于将红、黄、绿、青、紫等色调尺度化的手段。纵轴的L*表示亮度,与色调无关,表示可以进行比较的色彩明亮程度。a*和b*分别表示色彩的方向,a*表示红-绿方向,b*表示黄-青方向。另外,c*代表彩度,由下式求出,表示色彩的鲜艳程度。
c * = a * 2 + b * 2
本发明通过使用具有下述特征的品红调色剂,解决了上述课题,能够得到特别是在低浓度区域内无粒状感、灰度等级性优良、颜色重现范围广的良好图像,所述品红调色剂至少含有粘合树脂、着色剂、蜡,其特征为,在该品红调色剂由差示热分析(DSC)测定得到的吸热曲线中,在温度30~200℃的范围内具有一个或多个吸热峰,上述吸热峰中最大吸热峰的峰值在65~105℃的范围内,在以纵轴为反射率(%)、横轴为波长(nm)的分光分布图中,作为粉体状态的调色剂求出的反射率在波长480nm处在15~45%的范围内,且在波长630nm处在65~90%的范围内,且在粉体状态下测定的L*值为45~75。只要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满足上述特性,无论以何种方式使用都没有特别限定,在作为与深色调色剂并用的浅色调色剂使用时,可以更好地发挥上述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浅色调色剂和深色调色剂是指亮度高的调色剂和亮度低的调色剂,并不限定于浅色和深色的含义。
下面详细说明使用具有上述特性的品红调色剂时可以获得此种效果的原因。
一般而言,色彩中存在对人眼灵敏度大的色域和灵敏度小的色域。对人眼灵敏度大的颜色,为青色~藏青色之类冷色系的颜色,即使在图像浓度变化率小的高浓度区域中,也容易识别灰度等级性。但是,其特征在于在图像中以点或线的方式存在的低浓度区域中,点或线的波动容易作为粒状感(粗糙感)被感知。另一方面,黄色~肌肤色之类暖色系的颜色的特征为即使在图像浓度变化率大的低浓度区域内,粒状感也难以被人眼所识别,在图像中以点或线的方式存在的低浓度区域中,点或线的波动容易作为粒状感(粗糙感)被感知。
本发明涉及对在全浓度范围内对人眼的灵敏度较大的肤色~红色系的颜色在低浓度区域内粒状感的改善。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测定粉体状态的品红调色剂的分光灵敏度分布,根据该测定结果考察粗糙感或粒状感。未规定调色剂定影后的图像分光灵敏度特性,而是规定定影步骤开始前粉体状态下的分光灵敏度特性的原因如下。
定影器和转印材料存在各种种类,根据其条件和组合的不同而使所表现出的光泽和色域发生较大的变化。另外,根据定影器的压力或温度、夹持宽度之类定影条件,调色剂的压碎方式也发生变化,此变化对图像上的粒状性(粗糙感)有影响。这些影响在低浓度区域内表现得更为显著。因此,在本发明中,为了在不影响定影器的构成和转印材料的前提下得到低浓度图像的粒状性良好的调色剂,而对粉体状态的调色剂的各种分光灵敏度特性进行考察。
本发明中,通过控制调色剂中添加的着色剂和蜡的种类或量、以及分散形态,将各波长的光的反射率、亮度调整至本发明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得到粒状感(粗糙感)少,颜色重现范围广的图像。
粉体状态的调色剂的分光灵敏度分布中480nm和630nm的反射率数值相当于重现肤色~红色系的颜色的可重现品红调色剂的色域带。如果各波长的光的反射率小,则存在点或线的波动容易作为粒状感(粗糙感)被感知的倾向。理论上,480nm和630nm波长光的反射率值越大,越能够获得广泛的二维颜色重现平面,但如果该值过大,则即使将上述本发明的调色剂作为浅色调色剂与深色调色剂并用,也由于品红调色剂的总量增多,因此难以进行定影。
因此,特别是在低浓度区域内,为了以较少的品红调色剂的量获得粒状感少的定影图像,必须使用具有下述特征的品红调色剂,如本发明所述对粉体状态的调色剂进行分光分析测定得到的反射率在波长为480nm时在15~45%的范围内,且波长为630nm时在65~90%的范围内。使用波长480nm的光的反射率小于15%、波长600nm的光的反射率小于65%的品红调色剂时,有时在图像中以点或线存在的低浓度区域中的粒状感明显,难以获得照片那样半色调平滑的灰度等级性,而且图像的彩度也大幅降低。另外,波长480nm的光的反射率大于45%、波长600nm的光的反射率大于90%时,即使在低浓度区域中,为了重现较高浓度的中间色调而使用的调色剂的总量变得过多,因此往往无法获得足够的定影性。为了得到能够形成粒状感少、具有光滑的灰度等级性的图像、且定影性也良好的品红调色剂,在上述粉体状态下的分光分析测定中,波长480nm的光的反射率优选为18~40%。基于同样的观点,波长630nm的光的反射率优选为68~85%。
上述反射率可以通过控制所使用的蜡及蜡分散剂的种类或热特性、或者着色剂的种类或粒子粒径分布、以及调色剂的粘弹性进行调整。
此处,如果仅通过着色剂的添加量来控制上述反射率,则无法将调色剂中的着色剂和蜡的分散形态控制在适当的状态,因此,图像的粗糙感变大,同时,定影区域窄,OHP薄片的透过性也降低,输出图像的彩度也被抑制在较低水平。
另外,本发明品红调色剂的特征为具有上述反射率,同时粉体状态下测定的亮度L*(a)为45~75。为了进一步发挥降低定影图像的粒状感、同时具有良好的定影性这种本发明的效果,该亮度L*(a)优选为48~70。粉末状态下测定的品红调色剂的L*值也与a*和b*值同样地对人眼的灵敏度高,L*值不足45时,有时在由低浓度部向高浓度部过渡的中间浓度区域内的粒状感减少的效果变小,在形成全色图像时三维颜色重现空间降低。另一方面,L*值大于75时,即使在低浓度区域中,为了重现较高浓度的中间色调而使用的调色剂的量也变得过多,因此,有时无法获得足够的定影性。粉末状态的品红调色剂的L*可以通过控制所使用的蜡以及蜡分散剂的种类或热特性、或者着色剂的种类或粒径分布来进行调整。
此处,如果仅通过着色剂的添加量来控制上述亮度L*,则由于无法得到调色剂中的着色剂或蜡的最优选分散形态,因此图像的粗糙感增大,同时,定影区域窄,OHP薄片的透过性也降低,输出图像的彩度也降低。
从实现低浓度区域无粗糙感的图像重现和到高浓度为止的平滑的中间色调重现、以及良好的定影性方面考虑,与单独使用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相比,优选将其作为浅色调色剂与适当的深色调色剂并用。此时,作为浅品红调色剂的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亮度L*(a)与深品红调色剂亮度L*(b)之间的关系满足下式。
10≤L*(a)-L*(b)≤30
另外,上述L*(a)-L*(b)更优选为12~27。
L*(a)-L*(b)的值不足10时,有时如上所述的全色图像中三维颜色重现空间降低。另一方面,L*(a)-L*(b)的值大于30时,所使用的品红调色剂的总量变得过多,因此有时无法获得足够的定影性,故不优选。需要说明的是该L*(b)可以与上述L*(a)同样地进行调整。
如上所述规定品红调色剂中粉体状态的分光特性是用以实现减少低浓度区域中的粒状感、得到照片样半色调平滑的灰度等级性、彩度也良好的图像的有效手段。而且发现品红调色剂粒子中所含蜡的种类和量是用于同时满足上述的高画质和必要充分的定影性的重要因子。
即,本发明人等发现单纯减少着色剂的添加量,无法充分发挥本发明的效果,通过下述调色剂的构成,能够进一步发挥其效果。
以下,叙述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发明效果的优选调色剂构成。
为了得到输出图像的彩度良好、低浓度区域内的粗糙感(粒状感)优良的品红调色剂,除了粘合树脂、着色剂之外,必须含有蜡。特别是在使用完全不涂布油的定影器构成或油的涂布量极少的定影器时,使用蜡作为优选的材料。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品红调色剂的差示热分析(DSC)吸热曲线在温度30~200℃的范围内具有一个或多个吸热峰,上述吸热峰中最大吸热峰的峰值在65~105℃的范围内。而且,上述吸热峰中最大吸热峰的峰值更优选在70℃~100℃的范围内。品红调色剂的上述峰值可以通过所使用的蜡的种类或使用量进行调整。
最大吸热峰的峰值不足65℃时,在高温环境下放置时,由于蜡溶出到调色剂表面,因此,有时耐结块性能大幅度降低,同时,在感光鼓上牢固地附着熔结物。另外,由于高温定影时的蜡熔融、渗出量少,因此有时破坏耐高温偏移性。另一方面,最大吸热峰的峰值大于105℃时,在低温定影时,蜡无法迅速移动至熔融调色剂表面,在为了改善低图像浓度区域的粒状感而使用高亮度(L*)的调色剂时,结果由于用于定影的调色剂的总量变多,因此容易发生高温偏移。
本发明人等深入研究的结果发现:作为定影系统,例如采用烘烤定影或闪光定影之类非接触定影系统的情况下,仅控制粉末状态的调色剂的色调就能够在低浓度区域至高浓度区域中得到优良的灰度等级性和无粒状感(粗糙感)的良好图像,但在采用辊和带之类接触式定影系统、而且特别是在辊或带表面上完全不涂布油或涂布量极少的定影器时,使用本发明所示的材料构成是极其重要的。
而且,在本发明中,将深色、浅色的调色剂组合,高速地形成连续的全色图像时,在不仅蜡的熔融特性、而且调色剂的粘弹性也满足以下规定的情况下,可以得到良好的定影特性。
即,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浅品红调色剂)的优选粘弹特性为:温度120℃时储能模量(G’120)在5×102~1×105[Pa]的范围内,温度180℃时的储能模量(G’180)为10~5×103[Pa]。而且,G’120优选为6×102~9×104[Pa],更优选为7×102~8×104[Pa]。另外,G’180进一步优选为20~4×103[Pa],特别优选为30~3×103[Pa]。
如果品红调色剂的G′120小于5×102[Pa],则如本发明所述必须使大量的调色剂定影的情况下,定影温度为高温时,转印材料卷绕在定影辊上的问题容易变得显著。另外,G′180小于10[Pa]时,容易发生朝定影辊方向的偏移,如果如本发明所述使大量调色剂承载并定影在转印材料上,则高温侧的定影区域变窄。
另一方面,G′120大于1×105[Pa]的情况下,定影温度为低温时,容易发生朝定影辊方向的偏移,如果如本发明所述使大量调色剂承载并定影在转印材料上,则无法将热量充分传递至转印材料附近的下层的调色剂,低温侧的定影区域变得非常狭窄。另外,G′180大于5×103[Pa]时,导致定影时的图像光泽降低,图像的品位变差。
上述储能模量可以根据例如所使用的粘合树脂的种类或分子量、交联度进行调整。
同时使用本发明的浅品红调色剂与深品红调色剂时,从耐偏移性、低温定影性的方面考虑,优选使深色调色剂的粘弹性特性也处于上述范围内。
而且,对于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而言,在将该调色剂加压成型为小粒状得到的试样上,在温度120℃下施加4.0×103Pa的压力时的变形量(R200)优选为45~65%。该变形量R200更优选为47~63%,最优选的范围为48~62%。另外,对于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而言,在上述小粒状的试样上,在温度120℃下施加1.0×104Pa的压力时球形化的物质的变形量(R500)优选为65~85%。变形量(R500)更优选为67~82%,最优选的范围为68~81%。
变形量(R200)与45%相比过小时,在转印了调色剂的转印材料通过定影装置时,调色剂未被压碎,而是在图像周围飞散,无法得到高精细的图像。特别是如本发明所述在转印材料上大量承载调色剂并呈现图像浓度时,这种问题容易显著地表现出来。另外,变形量(R500)不足65%的情况下,当将本发明的调色剂作为浅品红调色剂、并与深品红调色剂一同使用时,大量使用浅品红调色剂与大量使用深品红调色剂容易使光泽性变得不均匀,容易导致图像的品位降低。
如果变形量(R200)超过65%,则由于调色剂本身柔软,因此显影出现障碍,调色剂的耐久性变差,从而使转印效率降低。另外,如果(R500)超过85%,则调色剂在转印材料上被过度压碎,在大量承载调色剂时,图像容易渗色,从而产生粗糙感。需要说明的是将本发明调色剂的R200和R500调整到上述范围内的作法多起因于制造调色剂时。具体而言,粉碎调色剂与混炼时的温度或份额有关,因此也可以通过树脂的分子量或添加交联剂等来进行调整。
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中优选含有1种、2种或2种以上的蜡,更优选至少含有烃蜡。通过在调色剂中至少添加烃蜡,可以使着色剂与蜡的亲和性变得良好,其结果为可以得到低浓度区域内的OHP薄片透过性良好的着色剂的微分散形态。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蜡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以下物质。低分子量聚乙烯、低分子量聚丙烯、烯烃、微晶蜡、石蜡、费托合成蜡等脂肪族烃蜡;氧化聚乙烯蜡等脂肪族烃蜡的氧化物;或它们的嵌段共聚物;巴西棕榈蜡、褐煤酸酯蜡等以脂肪酸酯为主成分的蜡;及脱酸巴西棕榈蜡等将脂肪酸酯类部分或全部脱氧化得到的蜡等。
而且,还可以举出棕榈酸、硬脂酸、褐煤酸等饱和直链脂肪酸类;巴西烯酸、桐酸、帕里拉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类;硬脂醇、芳烷基醇、山萮醇、巴西棕榈醇、蜡醇、蜂花醇等饱和醇类;山梨糖醇等多元醇类;亚油酰胺、油酰胺、月桂酰胺等脂肪酸酰胺类;亚甲基双硬脂酰胺、亚乙基双癸酸酰胺、亚乙基双月桂酸酰胺、亚己基双硬脂酸酰胺等饱和脂肪酸二酰胺类;亚乙基双油酸酰胺、亚己基双油酸酰胺、N,N′-二油基己二酰胺、N,N′-二油烯基癸二酰胺等不饱和脂肪酸酰胺类;间二甲苯双硬脂酸酰胺、N,N′-二硬脂基间苯二甲酰胺等芳香族二酰胺类;硬脂酸钙、月桂酸钙、硬脂酸锌、硬脂酸镁等脂肪族金属盐(通常称为金属皂);在脂肪族烃蜡中使用苯乙烯或丙烯酸等乙烯类单体发生接枝反应形成的蜡类;山萮酸单甘油酯等由脂肪酸与多元醇的部分酯化物;将植物性油脂加氢得到的具有羟基的甲酯化合物等。
作为本发明中特别优选使用的蜡,可以举出脂肪族烃蜡。例如可以是使烯烃在高压下进行自由基聚合或在低压下用齐格勒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进行聚合而生成的低分子量烯烃聚合物;由煤或天然气合成的费-托合成蜡;将高分子量的烯烃聚合物热解得到的烯烃聚合物;由含有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合成气采用Arge法得到的烃的蒸馏残留成分、或者将它们加氢得到的合成烃蜡。而且,更优选使用采用加压发汗法、溶剂法、利用真空蒸馏或分别结晶方式进行烃蜡精制而得到的蜡。
作为烃蜡构成材料的烃,优选如下物质:使用金属氧化物类催化剂(多数为2种或2种以上的多元体系),利用一氧化碳与氢气的反应而合成的烃(例如采用合成醇法、铁催化剂流化床合成法(使用催化剂流化床)合成的烃化合物);采用多产蜡状烃的Arge法(使用相同的催化剂床)得到的碳原子数高达数百左右的烃;用齐格勒催化剂使乙烯等烯烃聚合而成的烃;以及石蜡。由于这些烃是支链少且小、饱和的长直链烃,因此是优选的。采用烯烃的非聚合方法合成的蜡,从其分子量分布方面考虑,也是特别优选的。
对于蜡的分子量分布而言,主峰优选在分子量350~2400的区域内,更优选在400~2000的区域内。通过使蜡具有上述分子量分布,能够赋予调色剂优选的热特性。蜡的分子量分布可以通过所使用的蜡的种类或蜡的制造条件进行调整。
在通常的全色调色剂的制造步骤中,经由用于得到微细分散的着色剂组合物(称为“第一混炼物”)的第一混炼步骤(所谓的母材处理),在第二混炼步骤中,将第一混炼物与其它材料混合。本发明中,蜡也可以在上述第二混炼步骤与粘合剂等材料同时添加,但是,为了使着色剂更良好地微分散于调色剂中、并改善低浓度区域内的粒状感,优选使用使蜡预先微分散在树脂组合物中而成的“蜡分散剂”。
具体而言,蜡分散剂是使蜡在蜡分散介质中分散的物质,用以提高蜡在粘合树脂中的分散性。
蜡分散介质是聚烯烃与乙烯类聚合物的反应物,更优选为使乙烯类聚合物接枝到聚烯烃中而形成的物质。另外,如果预先将得到的蜡分散剂与粘合树脂按适当的配比熔融混合形成“蜡分散剂的母材”形态,则可以在上述第二混炼步骤中进一步改善着色剂的分散,因此是更优选的。
作为能够用来得到构成蜡分散介质的乙烯类聚合物的乙烯类单体,例如可以举出苯乙烯;邻甲基苯乙烯、间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对甲氧基苯乙烯、对苯基苯乙烯、对氯苯乙烯、3,4-二氯苯乙烯、对乙基苯乙烯、2,4-二甲基苯乙烯、对正丁基苯乙烯、对叔丁基苯乙烯、对正己基苯乙烯、对正辛基苯乙烯、对正壬基苯乙烯、对正癸基苯乙烯、对正十二烷基苯乙烯之类苯乙烯及作为其衍生物的苯乙烯类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硬脂基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之类作为脂肪族单羧酸α-亚甲酯类的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基、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硬脂基酯、丙烯酸-2-氯乙酯、丙烯酸苯酯之类作为丙烯酸酯类的丙烯酸类单体;丙烯腈、甲基丙烯腈、丙烯酰胺之类含氮丙烯酸或含氮甲基丙烯酸衍生物之类含氮乙烯类单体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
而且,作为上述乙烯类单体,例如,可以使用马来酸、柠康酸、衣康酸、链烯基琥珀酸、富马酸、中康酸之类不饱和二元酸;马来酸酐、柠康酸酐、衣康酸酐、链烯基琥珀酸酐之类不饱和二元酸酐;马来酸甲基半酯、马来酸乙基半酯、马来酸丁基半酯、柠康酸甲基半酯、柠康酸乙基半酯、柠康酸丁基半酯、衣康酸甲基半酯、链烯基琥珀酸甲基半酯、富马酸甲基半酯、中康酸甲基半酯之类不饱和二元酸的半酯;马来酸二甲酯、富马酸二甲酯之类不饱和二元酸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巴豆酸、桂皮酸之类α,β-不饱和酸;巴豆酸酐、桂皮酸酐之类α,β-不饱和酸酐、上述α,β-不饱和酸与低级脂肪酸的酸酐;链烯基丙二酸、链烯基戊二酸、链烯基己二酸、它们的酸酐及它们的单酯等具有羧基的单体。
而且,作为乙烯类单体,可以举出丙烯酸2-羟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丙酯等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酯类;4-(1-羟基-1-甲基丁基)苯乙烯、4-(1-羟基-1-甲基己基)苯乙烯等具有羟基的单体。
上述物质中,作为乙烯类聚合物,特别优选苯乙烯与含氮的(甲基)丙烯酸酯的共聚物。
与上述乙烯类聚合物反应的聚烯烃,在利用DSC测定的升温时的吸热曲线中,最大吸热峰的峰值可以在80~140℃的范围内。
上述聚烯烃的最大吸热峰的峰值不足80℃或者超过140℃时,由于任一种情况下都会损害用乙烯类单体合成的共聚物的枝化结构(接枝),因此难以进行烃蜡的微分散,在制造调色剂时烃蜡容易发生偏析,其结果为有时发生拔白等图像不良。作为上述聚烯烃,可以举出聚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等。其中,从反应效率方面考虑,最优选使用低密度的聚乙烯。
使用低密度聚乙烯作为聚烯烃时,例如,将低密度聚乙烯溶于二甲苯中,在加热条件下,将乙烯类单体加入到低密度聚乙烯的二甲苯溶液中使其反应,由此可以得到聚乙烯与乙烯类聚合物的接枝聚合物。
蜡分散介质利用GPC法测定的分子量分布中,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5,000~100,000,数均分子量(Mn)优选为1,500~15,000,重均分子量(Mw)与数均分子量(Mn)之比(Mw/Mn)更优选为2~40。
蜡分散介质的重均分子量(Mw)不足5,000时、或者数均分子量(Mn)不足1,500时、或者重均分子量(Mw)与数均分子量(Mn)之比(Mw/Mn)不足2时,有时影响调色剂的耐结块性能。
蜡分散介质的重均分子量(Mw)超过100,000时、或者数均分子量(Mn)超过15,000时、或者重均分子量(Mw)与数均分子量(Mn)之比(Mw/Mn)超过40时,有时在蜡分散剂中微分散的蜡在熔融定影时无法迅速地移动到熔融调色剂表面,从而无法充分发挥蜡的效果。
上述蜡分散介质的上述分子量分布主要通过调整乙烯类聚合物部分的分子量来进行调整。另外,也可以通过所使用的蜡的种类或使用量进行调整。需要说明的是乙烯类聚合物的分子量可以通过选择所使用的单体或控制反应条件来进行调整。
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中的着色剂优选含有70个数%或70个数%以上粒径为0.05~0.5μm的粒子。
即,到目前为止,在讨论着色剂的分散粒径时,主要考虑平均粒径,但本发明人等研究发现由于彩色调色剂粒子中分散的着色剂粒子的分散粒度分布提高了颜色重现性,因此是极其重要的。更具体而言,当着色剂粒子的分散粒径分布宽时,无论如何着色剂在调色剂粒子间的分散程度都容易产生很大的差异,无论将平均粒径减小至何种程度,也无法避免因未充分分散的较大的着色剂粒子导致的光漫反射,从而无法实现作为目的的颜色重现。特别是使用浅品红调色剂时,为了减少低浓度区域的粗糙感,优选具有极窄的分散粒径分布。
基本上可以认为粒径小于0.05μm的微小粒径的着色剂粒子对光的反射、吸收特性无不良影响,可以赋予OHP薄片良好的透明性,但由于分散粒径过小,因此有时会成为着色力降低、彩度降低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如果存在许多粒径大于0.5μm的着色剂粒子,则有时无论如何都会使投影图像的亮度和鲜艳度降低。因此,本发明中可以含有70个数%或70个数%以上、优选75个数%或75个数%以上、更优选80个数%或80个数%以上粒径为0.05~0.5μm的着色剂粒子。着色剂的上述个数%可以通过分级或分级品的混合、或上述第一混炼步骤(所谓的母材处理)进行调整。
本发明中,作为可以用于浅品红调色剂以及亮度L*值比浅品红调色剂小的深品红调色剂中的品红着色剂,可以举出缩合偶氮化合物、二酮基吡咯并吡咯化合物、蒽醌化合物、喹吖啶酮化合物、碱性染料色淀化合物、萘酚化合物、苯并咪唑酮化合物、硫靛蓝化合物、苝化合物,但是,并不限定于这些着色剂。具体而言,可以举出C.I.颜料红2、3、5、6、7、23、31、48:2、48:3、48:4、57:1、81:1、122、144、146、150、166、169、177、184、185、202、206、220、221、254,C.I.颜料紫19。其中,从色调及着色力的角度考虑最优选C.I.颜料红122与C.I.颜料红57:1的混合物。
也可以将上述着色剂与下述的黄色着色剂或青色着色剂等混合,处理成粉体状态,成为具有优选的分光分布特性的品红调色剂。
着色剂可以从色调角度、彩度、亮度、耐气候性、OHP透明性、在调色剂粒子中的分散性等方面考虑进行选择。本发明中着色剂的优选添加量,在浅品红调色剂的情况下,相对于粘合树脂100质量份为0.2~1.2质量份,但并不限定为该范围。其理由可以举出根据所使用的着色剂种类不同,发挥本发明效果的最适添加份数也不同。即,如本发明所述,测定粉体状态的品红调色剂的分光分布特性,通过选择着色剂的种类及含量使此值在本发明范围内,可以形成低浓度区域内粒状性良好且无粗糙感的图像输出。
在深品红调色剂的情况下,相对于树脂100质量份,优选为2.0~8.0质量份。深品红调色剂中,着色剂的质量份数小于2.0质量份时,由于与浅品红调色剂的作用分担变得不明确,因此,当重现高图像浓度区域时,调色剂的载带量过大,有时引起定影性不良。另外,超过8.0质量份时,有时发生着色剂分散明显变差、OHP薄片内图像的透过性不良之类不良情况。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粘合树脂,可以使用目前作为电摄影用粘合树脂已知的各种树脂,其中,优选以从下述物质构成的组中选择的树脂为主成分:(a)聚酯树脂、(b)具有聚酯单元和乙烯基共聚物单元的杂合树脂、(c)杂合树脂与乙烯基共聚物的混合物、(d)杂合树脂与聚酯树脂的混合物、(e)聚酯树脂与乙烯基共聚物的混合物、以及(f)聚酯树脂、具有聚酯单元和乙烯基共聚物单元的杂合树脂、与乙烯基共聚物的混合物。
使用聚酯树脂作为粘合树脂时,可以将多元醇与多元羧酸、或多元羧酸酐、多元羧酸酯等作为原料单体使用。具体而言,例如作为二元醇成分,可以举出聚氧丙烯(2.2)-2,2-二(4-羟基苯基)丙烷、聚氧丙烯(3.3)-2,2-二(4-羟基苯基)丙烷、聚氧乙烯(2.0)-2,2-二(4-羟基苯基)丙烷、聚氧丙烯(2.0)-聚氧乙烯(2.0)-2,2-二(4-羟基苯基)丙烷、聚氧丙烯(6)-2,2-二(4-羟基苯基)丙烷等双酚A的环氧化物加成物;乙二醇、二甘醇、三甘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新戊二醇、1,4-丁烯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双丙甘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双酚A、氢化双酚A等。
作为三元或三元以上的醇成分,例如,可以举出山梨糖醇、1,2,3,6-己四醇、1,4-脱水山梨糖醇、季戊四醇、双季戊四醇、三季戊四醇、1,2,4-丁三醇、1,2,5-戊三醇、甘油、2-甲基丙三醇、2-甲基-1,2,4-丁三醇、三羟甲基乙烷、三羟甲基丙烷、1,3,5-三羟甲基苯等。
作为多元羧酸成分等,可以举出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以及对苯二甲酸之类芳香族二羧酸类或其酸酐;琥珀酸、己二酸、癸二酸以及壬二酸之类烷基二羧酸类或其酸酐;被碳原子数为6~12的烷基取代的琥珀酸或其酸酐;富马酸、马来酸以及柠康酸之类不饱和二羧酸类或其酸酐;正十二烯基琥珀酸、异十二烯基琥珀酸等。
其中,将下述通式(1)表示的双酚衍生物作为二醇成分,将由二元羧酸或其酸酐、或其低级烷基酯构成的羧酸成分(例如富马酸、马来酸、马来酸酐、邻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作为酸成分,将由上述二种成分缩聚而成的聚酯树脂作为彩色调色剂,由于具有良好的带电特性,因此是特别优选的。
(式中,R为乙撑基或丙撑基,x、y分别为1或1以上的整数,且x+y的平均值为2~10。)
另外,为了形成具有交联部位的聚酯树脂,优选在聚酯树脂中含有三元或三元以上的多元羧酸。作为三元或三元以上的多元羧酸成分,例如,可以举出1,2,4-苯三羧酸、1,2,5-苯三羧酸、1,2,4-萘三羧酸、2,5,7-萘三羧酸、1,2,4,5-苯四羧酸以及它们的酸酐或酯化合物。
三元或三元以上的多元羧酸成分的用量,以总单体为基准,优选为0.1~1.9摩尔%。
而且,作为粘合树脂,使用在主链中具有酯键、具有作为多元醇和多元酸的缩聚物的聚酯单元和作为含有不饱和烃基的聚合物的乙烯类聚合物单元的杂合树脂时,可以期待进一步提高良好的蜡分散性、低温定影性、耐偏移性。本发明中使用的杂合树脂是指乙烯类聚合物单元与聚酯单元化学键合成的树脂。具体而言为聚酯单元与由(甲基)丙烯酸酯之类具有羧酸酯基的单体聚合而成的乙烯类聚合物单元经酯交换反应形成的树脂,优选为将乙烯基共聚物作为主链聚合物、将聚酯单元作为支链聚合物形成的接枝共聚物(或者嵌段共聚物)。
作为用于生成乙烯类聚合物或乙烯类聚合物单元的乙烯类单体,例如,可以举出苯乙烯;邻甲基苯乙烯、间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对苯基苯乙烯、对乙基苯乙烯、2,4-二甲基苯乙烯、对正丁基苯乙烯、对叔丁基苯乙烯、对正己基苯乙烯、对正辛基苯乙烯、对正壬基苯乙烯、对正癸基苯乙烯、对正十二烷基苯乙烯、对甲氧基苯乙烯、对氯苯乙烯、3,4-二氯苯乙烯、间硝基苯乙烯、邻硝基苯乙烯、对硝基苯乙烯之类苯乙烯的衍生物;乙烯、丙烯、丁烯、异丁烯之类苯乙烯不饱和单烯烃类;丁二烯、异戊二烯之类不饱和多烯类;氯乙烯、偏氯乙烯、溴乙烯、氟乙烯之类卤代乙烯类;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苯甲酸乙烯酯之类乙烯基酯类;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硬脂基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乙基氨基乙酯之类脂肪族单羧酸α-亚甲酯类;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硬脂基酯、丙烯酸-2-氯乙酯、丙烯酸苯酯之类丙烯酸酯类;乙烯基甲基醚、乙烯基乙基醚、乙烯基异丁基醚之类乙烯基醚类;乙烯基甲基酮、乙烯基己基酮、甲基异丙烯基酮之类乙烯基酮类;N-乙烯基吡咯、N-乙烯基咔唑、N-乙烯基吲哚、N-乙烯基吡咯烷酮之类N-乙烯基化合物;乙烯基萘;丙烯腈、甲基丙烯腈、丙烯酰胺之类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衍生物等。
而且,可以举出马来酸、柠康酸、衣康酸、链烯基琥珀酸、富马酸、中康酸之类不饱和二元酸;马来酸酐、柠康酸酐、衣康酸酐、链烯基琥珀酸酐之类不饱和二元酸酐;马来酸甲基半酯、马来酸乙基半酯、马来酸丁基半酯、柠康酸甲基半酯、柠康酸乙基半酯、柠康酸丁基半酯、衣康酸甲基半酯、链烯基琥珀酸甲基半酯、富马酸甲基半酯、中康酸甲基半酯之类不饱和二元酸的半酯;马来酸二甲酯、富马酸二甲酯之类不饱和二元酸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巴豆酸、桂皮酸之类α,β-不饱和酸;巴豆酸酐、桂皮酸酐之类α,β-不饱和酸酐、上述α,β-不饱和酸与低级脂肪酸的酸酐;链烯基丙二酸、链烯基戊二酸、链烯基己二酸、它们的酸酐及单酯之类具有羧基的单体。
而且,可以举出丙烯酸2-羟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丙酯等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酯类;4-(1-羟基-1-甲基丁基)苯乙烯、4-(1-羟基-1-甲基己基)苯乙烯之类具有羟基的单体。
本发明的调色剂中,粘合树脂的乙烯类聚合物单元也可以具有用含有二个或二个以上乙烯基的交联剂交联而成的交联结构。对于此时使用的交联剂而言,作为芳香族二乙烯基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二乙烯基苯、二乙烯基萘;作为由烷基链连接的二丙烯酸酯化合物类,例如,可以举出二丙烯酸乙二醇酯、二丙烯酸1,3-丁二醇酯、二丙烯酸1,4-丁二醇酯、二丙烯酸1,5-戊二醇酯、二丙烯酸1,6-己二醇酯、二丙烯酸新戊二醇酯及上述化合物的丙烯酸酯被甲基丙烯酸酯取代的物质;作为由含有醚键的烷基链连接的二丙烯酸酯化合物类,例如,可以举出二丙烯酸二甘醇酯、二丙烯酸三甘醇酯、二丙烯酸四甘醇酯、聚乙二醇#400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600二丙烯酸酯、二丙烯酸双丙甘醇酯及上述化合物的丙烯酸酯被甲基丙烯酸酯取代的物质;作为由含有芳香族基团及醚键的链连接的二丙烯酸酯化合物类,例如,可以举出聚氧乙烯(2)-2,2-二(4-羟基苯基)丙烷二丙烯酸酯、聚氧乙烯(4)-2,2-二(4-羟基苯基)丙烷二丙烯酸酯及上述化合物的丙烯酸酯被甲基丙烯酸酯取代的物质。
作为多官能的交联剂,可以举出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乙烷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四羟甲基甲烷四丙烯酸酯、低聚丙烯酸酯及上述化合物的丙烯酸酯被甲基丙烯酸酯取代的物质;三烯丙基氰尿酸酯、三烯丙基三(苯六甲酸)酯。
作为生成构成本发明中使用的杂合树脂的聚酯单元的单体,可以使用生成上述聚酯树脂的原料单体。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杂合树脂中,优选在乙烯类聚合物单元和聚酯单元的一方或者双方单元中含有能够与两树脂成分反应的单体成分。构成聚酯单元的单体中作为能够与乙烯类聚合物单元反应的成分,例如,可以举出邻苯二甲酸、马来酸、柠康酸、衣康酸之类不饱和二元羧酸或其酸酐等。构成乙烯类聚合物单元的单体中作为能够与聚酯单元反应的成分,可以举出具有羧基或羟基的物质、以及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酯类。
作为获得乙烯类聚合物单元与聚酯单元的反应产物的方法,优选下述方法:在含有能够与这两种单元分别反应的单体成分(或官能团)的聚合物的存在下,使能够生成乙烯类聚合物单元与聚酯单元任一方或双方的单体反应来获得。
作为制造本发明的乙烯类聚合物时使用的聚合引发剂,例如,可以举出2,2′-偶氮二异丁腈、2,2′-偶氮二(4-甲氧基-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二(2-甲基丁腈)、二甲基-2,2′-偶氮二异丁酸酯、1,1′-偶氮二(1-环己腈)、2-(氨基甲酰基偶氮)-异丁腈、2,2′-偶氮二(2,4,4-三甲基戊烷)、2-苯基偶氮-2,4-二甲基-4-甲氧基戊腈、2,2′-偶氮二(2-甲基丙烷)、过氧化甲乙酮、过氧化乙酰丙酮、过氧化环己酮之类酮过氧化物类;2,2-二(叔丁基过氧)丁烷、叔丁基氢过氧化物、枯烯氢过氧化物、1,1,3,3-四甲基丁基氢过氧化物、过氧化二叔丁基、过氧化叔丁基枯烯基、过氧化二枯烯基、α,α′-二(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过氧化异丁基、过氧化辛酰、过氧化癸酰基、过氧化月桂酰、3,5,5-三甲基己酰基过氧化物、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间甲苯酰、二异丙基过氧化二碳酸酯、二-2-乙基己基过氧二碳酸酯、二正丙基过氧二碳酸酯、二-2-乙氧基乙基过氧二碳酸酯、二甲氧基异丙基过氧二碳酸酯、二(3-甲基-3-甲氧基丁基)过氧碳酸酯、乙酰基环己基磺酰基过氧化物、叔丁基过氧乙酸酯、叔丁基过氧异丁酸酯、叔丁基过氧新癸酸酯、叔丁基过氧2-乙基己酸酯、叔丁基过氧月桂酸酯、叔丁基过氧苯甲酸酯、叔丁基过氧异丙基碳酸酯、二叔丁基过氧间苯二甲酸酯、叔丁基过氧烯丙基碳酸酯、叔丁基过氧2-乙基己酸酯、二叔丁基过氧六氢对苯二甲酸酯、二叔丁基过氧壬二酸酯。
作为能够配制本发明的调色剂中使用的杂合树脂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以举出以下(1)~(5)所述的制造方法。
(1)分别制造乙烯类聚合物和聚酯树脂后,将其用少量的有机溶剂溶解·膨润,添加酯化催化剂和醇,加热,进行酯交换反应来合成的方法。
(2)在乙烯类聚合物制造后,在其存在下制造聚酯单元和杂合树脂成分的方法。杂合树脂成分利用乙烯类聚合物(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乙烯类单体)与聚酯单体(醇、羧酸)以及聚酯树脂中的任一方的反应、或者与双方的反应来制造。根据需要,也可以适宜地使用有机溶剂。
(3)在制造聚酯单元后,在其存在下制造乙烯类聚合物和杂合树脂成分的方法。杂合树脂成分利用聚酯单元(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聚酯单体)与乙烯类单体中的任一方或双方的反应来制造。
(4)在制造乙烯类聚合物单元和聚酯单元后,在这些聚合物单元存在下添加乙烯类单体和聚酯单体(醇、羧酸)中的任一方或双方,由此制造杂合树脂成分。此时也可以适宜地使用有机溶剂。
(5)将乙烯类单体和聚酯单体(醇、羧酸等)混合,连续进行加聚和缩聚反应,由此制造乙烯类聚合物单元、聚酯单元和杂合树脂成分。还可以适宜地使用有机溶剂。
而且,也可以在利用上述(1)~(4)的制造方法制造杂合树脂成分后,添加乙烯类单体和聚酯单体(醇、羧酸)中的任一方或双方,至少进行加聚和缩聚反应中的任一方,由此加成乙烯类聚合物和聚酯树脂。
上述(1)~(5)的制造方法中,在乙烯类聚合物单元和聚酯单元中,可以使用多个具有不同分子量、交联度的聚合物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调色剂中含有的粘合树脂中,除了上述聚酯树脂与乙烯类聚合物的混合物、上述杂合树脂与乙烯类聚合物的混合物、上述聚酯树脂与上述杂合树脂以外,还可以使用乙烯类聚合物的混合物。
本发明中,作为调色剂中含有的带电控制剂,可以利用公知的物质,特别优选无色、调色剂的带电速度快、且可以稳定维持一定带电量的芳香族羧酸的金属化合物。
作为负带电控制剂,可以利用水杨酸金属化合物、萘甲酸金属化合物、二羧酸金属化合物、在侧链上具有磺酸或羧酸的高分子型化合物、硼化合物、脲化合物、硅化合物、杯芳烃等。作为正带电控制剂,可以利用季铵盐、在侧链上具有上述季铵盐的高分子型化合物、胍化合物、咪唑化合物等。其中,3,5-二叔丁基水杨酸铵的带电量增加速度快,是特别优选的。
带电控制剂可以内添加到调色剂粒子中(内添),也可以与调色剂粒子混合(外添)。带电控制剂的添加量,相对于粘合树脂100质量份,以总量计优选为0.5~10质量份。
本发明中,作为外添加到品红调色剂粒子中的流动性改进剂,可以利用公知的物质,从提高画质、高温环境下的保存性方面考虑,特别优选外添加流动性改进剂。作为流动性改进剂,优选二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铝等无机微粉;其中,特别优选二氧化硅。上述无机微粉优选用硅烷化合物、硅油或其混合物之类疏水化剂进行疏水化处理。
作为疏水化剂,可以举出硅烷化合物、钛酸盐偶合剂、铝偶合剂、锆铝酸盐(zircoaluminate)偶合剂之类偶合剂。
具体而言,例如,作为硅烷化合物,优选通式(2)表示的物质。例如,可以举出六甲基二硅氮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异丁基三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三甲基甲氧基硅烷、羟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正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正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等。其处理量相对于无机微粉100质量份,优选为1~60质量份,更优选为3~50质量份。
RmSiYn     (2)
(式中,R表示烷氧基,m表示1~3的整数,Y表示选自烷基、乙烯基、苯基、甲基丙烯酰基、氨基、环氧基、巯基或这些基团的衍生基团中的官能团,n表示1~3的整数。其中,m+n=4。)
本发明中,上述流动性化剂的表面疏水化处理中特别优选使用下述通式(3)表示的烷基烷氧基硅烷。
CnH2n+1-Si-(OCmH2m+1)3        (3)
(式中,n表示4~12的整数,m表示1~3的整数)
上述通式(3)表示的烷基烷氧基硅烷中,如果n小于4,则虽然处理变得容易,但疏水化度降低,不是优选的。如果n大于12,则虽然疏水性变得充分,但是氧化钛微粒间的凝集增多,容易降低流动性赋予能力。如果m大于3,则上述烷基烷氧基硅烷的反应性降低,难以良好地进行疏水化操作。更优选n为4~8、m为1~2的烷基烷氧基硅烷。烷基烷氧基硅烷的处理量相对于无机微粉100质量份,优选为1~60质量份,更优选为3~50质量份。
流动性改进剂的疏水化处理可以用1种疏水化剂进行,也可以并用2种或2种以上疏水化剂。例如,可以单独用1种疏水化剂进行疏水化处理,也可以用2种疏水化剂同时进行处理,或者在用1种疏水化剂进行疏水化处理后,再用其它的疏水化剂进行进一步的疏水化处理。
流动性改进剂的添加量,相对于调色剂粒子100质量份,优选为0.01~5质量份,更优选为0.05~3质量份。
作为在与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一同使用的其它颜色调色剂中所使用的着色剂,可以举出以下物质。
作为黑色着色剂,可以举出炭黑、磁性体、磁铁矿以及使用以下所示的黄色、品红、青色着色剂调色为黑色的着色剂。
作为黄色着色剂,可以举出以缩合偶氮化合物、异吲哚酮化合物、蒽醌化合物、偶氮金属配位化合物、次甲基化合物、烯丙基酰胺化合物为代表的化合物,但是并不限定于上述化合物。具体而言,优选使用C.I.颜料黄12、13、14、15、17、62、74、83、93、94、95、97、109、110、111、120、127、128、129、147、155、168、174、176、180、181、191。其中,作为可以与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一同使用的黄色着色剂,最优选C.I.颜料黄74。其原因在于与本发明的品红着色剂混合得到的红色的再现性强、红色系颜色的彩度也变大。
作为青色着色剂,可以举出铜酞菁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蒽醌化合物、碱性染料色淀化合物等,并不限定于这些颜料。具体而言,可以单独使用C.I.颜料兰1、7、15、15:1、15:2、15:3、15:4、60、62、66中的任一种,其中,特别优选以C.I.颜料兰15:3为基础(base)、在其中并用绿色系着色剂。
将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作为磁性调色剂使用时,优选在调色剂中含有磁性体。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磁性体,有含有铁、钴、镍、铜、镁、锰、铝、硅等元素的金属氧化物。其中,优选以四氧化三铁、γ-氧化铁之类氧化铁为主成分的物质。从调色剂的带电性控制方面考虑,也可以含有硅元素或铝元素之类金属元素。这些磁性体的粒子采用氮吸附法测定的BET比表面积优选为2~30m2/g,特别优选为3~28m2/g,莫氏硬度优选为5~7。
作为磁性体的形状,可以举出八面体、六面体、球体、针状、鳞片状等。从提高图像浓度方面考虑,磁性体的形状优选为八面体、六面体、球体之类各向异性小的形状。磁性体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05~1.0μm,更优选为0.1~0.6μm,最优选为0.1~0.4μm。
磁性体的含量相对于粘合树脂100质量份为30~200质量份,优选为40~200质量份,更优选为50~150质量份。如果不足30质量份,则对于使用磁力运送调色剂的显影器而言,存在运送性降低、在显影剂承载体的调色剂层上出现不均匀、成为图像不均的倾向,进而存在容易发生起因于磁性调色剂的摩擦电荷上升的图像浓度降低的倾向。另一方面,如果超过200质量份,则在定影性方面存在发生问题的倾向。
含有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的上述彩色调色剂优选用于非磁性单组分显影,将本发明的调色剂用于双组分显影剂时,将调色剂与磁性载体混合使用。作为磁性载体,可以使用磁体粒子本身、用树脂被覆磁性体粒子的被覆载体、使磁性体粒子分散于树脂粒子中形成的磁性体分散型树脂载体等公知的磁性载体。作为磁性体粒子,例如,可以使用表面氧化或未氧化的铁、锂、钙、镁、镍、铜、锌、钴、锰、铬、稀土类等金属粒子,上述金属的合金粒子、氧化物粒子以及铁素体等。
用树脂被覆上述磁性载体粒子表面得到的被覆载体特别优选用于在显影套筒上施加交流偏压的显影法。作为被覆方法,可以采用以下的公知方法:使将树脂之类被覆材料溶解或悬浮于溶剂中配制成的涂布液附着到磁性载体芯粒子表面的方法,将磁性载体芯粒子和被覆材料以粉体状态混合的方法等。
作为磁性载体芯粒子表面的被覆材料,可以举出硅树脂、聚酯树脂、苯乙烯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酰胺、聚乙烯醇丁缩醛、氨基丙烯酸酯树脂。这些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种混合使用。上述被覆材料的处理量相对于磁性载体芯粒子优选为0.1~30质量%(更优选为0.5~20质量%)。这些磁性载体芯粒子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0~100μm,更优选为20~70μm。
将本发明的调色剂与磁性载体混合来配制双组分显影剂时,其混合比率以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度计为2~15质量%、优选为4~13质量%时,通常可以获得良好的结果。调色剂浓度不足2质量%时,容易降低图像浓度;如果超过15质量%,则容易发生灰雾或机器内飞散。
本发明中所希望的品红调色剂形状是指对于在品红调色剂中的当量圆直径为2μm或2μm以上的粒子而言,平均圆形度在0.920~0.945的范围内,优选在0.922~0.943的范围内。如果上述平均圆形度不足0.920,则得到转印性、特别是转印效率差、低图像浓度区域内的粒状性差、具有粗糙感的图像。相反地,如果上述平均圆形度大于0.945,则在清洁感光鼓时,由于形状过于球形化,因此存在调色剂挤过清洁刮板等清洁不良的图像弊端。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的平均圆形度可以使用下述的表面改性装置进行调整。
下面,说明制造调色剂的顺序。本发明的调色剂可以如下制造:将粘合树脂、着色剂、蜡、以及任意材料进行熔融混炼,将其冷却、粉碎,根据需要对粉碎物进行分级处理,再根据需要在其中混入上述流动性改进剂,进行制造。
首先,在原料混合步骤中,至少将树脂、着色剂作为调色剂的内添加剂定量称量进行配合、混合。作为混合装置之一例,有双锥形混合机、V型混合机、鼓式混合机、Supermixer、亨舍尔混合机、诺塔混合机等。
然后,将上述配合、混合后的调色剂原料熔融混炼,使树脂类熔融,在其中分散着色剂等。在熔融混炼步骤中,例如,可以使用加压捏合机、班伯里混炼机等批量式混炼机或连续式混炼机。近年来,从能够连续生产等的优先性方面考虑,单螺杆或双螺杆挤出机成为主流,例如,通常使用神户制钢所社制KTK型双螺杆挤出机、东芝机械社制TEM型双螺杆挤出机、KCK公司制双螺杆挤出机、Buss公司制共捏合机等。而且,将调色剂原料经熔融混炼得到的着色树脂组合物在熔融混炼后,用2辊磨等进行压延,经过水冷等冷却步骤将其冷却。
接着,在粉碎步骤中,将上述步骤中得到的着色树脂组合物的冷却物粉碎至所希望的粒径。粉碎步骤中,首先用压碎机、锤式破碎机、费塞研磨机等进行粗粉碎,然后,用川崎重工业社制的Cliptron系统、日清Engineering社制的Super Rotor等进行粉碎。然后,根据需要,使用惯性分级方式的Elbow-Jet分级机(日铁矿业社制)、离心力分级方式的Turboplex(HOSOKAWA MICRON社制)等分级机等的筛分机进行分级,得到重均粒径为3~11μm的调色剂粒子。
根据需要,在表面改性步骤中,使用例如奈良机械制作所制的杂混系统、HOSOKAWA MICRON社制的机械式熔结系统进行表面改性及球形化处理。
本发明中,优选如下方式:在粉碎步骤中不采用机械式粉碎,而是用空气喷射式粉碎机进行粉碎后,使用进行分级和利用机械式冲击力进行表面改性处理的装置,得到重均粒径为3~11μm的调色剂粒子。表面改性和分级也可以分别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使用风力式筛的HIGH-BOLTER(新东京机械社制)等筛分机。而且,作为外添加外添加剂的方法,可以举出如下方法:将经过分级的调色剂与公知的各种外添加剂按规定量进行配合,使用亨舍尔混合机、Supermixer等对粉体施加剪切力的高速搅拌机作为外添加剂,进行搅拌·混合的方法。
图4示出本发明中使用的表面改性装置之一例。图4所示的表面改性装置具有外壳55、和可以通入冷却水或防冻液的套管(图中未示出)、和作为用于将粒径比规定粒径大的粒子和粒径在所规定粒径以下的微粒分开的分级装置的分级转子41、作为对粒子施加机械冲击来处理上述粒子表面的表面处理装置的分散转子46、在分散转子46的外周以一定间隔沿圆周配置的衬垫44、作为用于将被分级转子41分级的粒子中大于规定粒径的粒子导入分散转子46中的导向装置的导向环49、作为用于将被分级转子41分级的粒子中小于规定粒径的微粒排出装置外的排出装置的微粉回收用排出口42、作为用于将经分散转子46进行了表面处理的粒子送入分级转子41内的粒子循环装置的冷风导入口45、用于将被处理粒子导入外壳55内的原料供给口43、用于将经表面处理的粒子从外壳55内排出的开关自如的粉体排出口47和排出阀48。
分级转子41为圆筒状的转子,设置于外壳55内的一端表面侧。微粉回收用排出口42设置于外壳55的一端,以便排出分级转子41内侧的粒子。原料供给口43设置于外壳55圆周表面的中央部。冷风导入口45设置于外壳55圆周表面的另一端。粉体排出口47设置于外壳55圆周表面上与原料供给口43对向的位置。排出阀48为自如开关粉体排出口47的阀。
在冷风导入口45以上、原料供给口43以及粉体排出口47以下的部分设置分散转子46和衬垫44。衬垫44沿外壳55的内周面设置。如图5所示,分散转子46具有圆盘和在该圆盘周缘上沿着圆盘法线配置的多个方形圆盘50。分散转子46设置于外壳55内的另一端表面侧,且设置在使衬垫44与方形圆盘50之间形成规定间隔的位置。在外壳55的中央部设置导向环49。导向环49为圆筒体,设置成从被覆分级转子41外周面的一部分的位置延伸至分级转子41的附近。在外壳55内,利用导向环49将作为导向装置49的外周面和外壳55的内周面夹持而成的空间的第一空间51和作为导向环49的内侧空间的第二空间52分隔开来。
需要说明的是分散转子46也可以具有圆柱状的销钉来代替方形圆盘50。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衬垫44在与方形圆盘50对向的表面上设置了许多沟槽,但表面上也可以没有沟槽。另外,分级转子41的设置方向,可以如图4所示是纵型的,也可以是横型的。另外,分级转子41的个数,可以如图4所示为单个,也可以为多个。
如上所述构成的表面改性装置中,关闭排出阀48的状态下,由原料供给口43投入微粉碎产品,投入后的微粉碎产品首先被鼓风机(图中未示出)吸引,经分级转子41分级。此时,经分级的规定粒径以下的微粉,通过分级转子41的圆周表面,被导入到分级转子41的内侧,被连续排出至装置外,并被除去。超过规定粒径的粗粉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沿着导向环49的内周面(第二空间52)运动,边在由分散转子46产生的循环流的作用下被导入方形圆盘50与衬垫44的间隙(以下也称为“表面改性区”)。导入表面改性区中的粉体在分散转子46与衬垫44之间受到机械冲击力的作用,进行表面改性处理。经过表面改性处理的表面改性粒子在通过机器内部的冷风的作用下,沿着导向环49的外周(第一空间51)被输送到分级转子41内,再由分级转子41将微粉排出机器外部,粗粉在循环流的作用下,再次返回第二空间52,重复进行表面改性。由此,在图4的表面改性装置中,反复进行利用分级转子41进行的粒子分级和利用分散转子46进行的粒子表面处理。经过一定时间后,打开排出阀48,由排出口47回收表面改性粒子。
本发明人等研究的结果发现,至排出阀开放为止的时间(循环周期)和分散转子的转数,对于控制品红调色剂的平均圆形度和品红调色剂表面上的蜡存在量非常重要。提高平均圆形度的有效方法是延长循环周期或提高分散转子的转数。另外,如果欲将表面脱模剂量抑制在较低水平,反过来缩短循环周期或降低转数是有效的。因此,从适当地调整品红调色剂的平均圆形度和蜡的存在量方面考虑,上述转数优选为1.2×105mm/秒或1.2×105mm/秒以上,上述循环周期优选为5~60秒。
下面,说明使用上述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为如下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即在静电荷像承载体上形成第一静电荷像,用第一品红调色剂将第一静电荷像显影,形成第一品红调色剂像,将第一品红调色剂像经由或不经由中间转印体转印至转印材料上,在静电荷像承载体上形成第二静电荷像,用第二品红调色剂将第二静电荷像显影,形成第二品红调色剂像,将第二品红调色剂像经由或不经由中间转印体转印至转印材料上,加热加压定影转印材料上的第一品红调色剂像及第二品红调色剂像,在转印材料上形成定影图像;其特征为第一品红调色剂为浅品红调色剂或深品红调色剂中的任一方,第二品红调色剂为另一方品红调色剂。作为浅品红调色剂,使用上述品红调色剂。
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优选为全色图像形成方法,所述全色图像形成方法为:将上述本发明的调色剂作为浅品红调色剂使用,还使用亮度低于该浅品红调色剂的深品红调色剂、青调色剂、黄调色剂及黑调色剂,在静电荷像承载体上形成对应于各色调色剂像的静电荷像,用对应于各色静电荷像的调色剂分别进行显影,将显影得到的各色调色剂像依次叠合在转印材料上进行转印,将叠合在转印材料上的各色调色剂像经加热加压定影形成全色图像。
对于在使用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方法中使用的静电荷像承载体而言,静电荷像承载体表面对水的接触角可以为85度或85度以上(优选为90度或90度以上)。如果对水的接触角为85度或85度以上,则提高了调色剂像的转印率,难以发生调色剂成膜。
静电荷像承载体表面以高分子粘合剂为主体构成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特别有效。所述情况例如为在硒、非晶硅之类无机感光层上设置以树脂为主体的保护膜的情况;功能分离型有机感光层的电荷传递层具有由电荷传递材料和树脂形成的表面层的情况;以及,在其上设置上述保护层的情况。
作为赋予上述表面层脱模性的方法,可以举出如下方法。
(1)构成层的树脂本身使用表面能低的物质。
(2)加入赋予拨水性、亲油性的添加剂。
(3)将具有高脱模性的材料处理成粉体状态后进行分散。
作为方法(1)的例子,可以通过在树脂结构中导入含氟基团、含硅基团来实现。作为方法(2),可以使用表面活性剂等添加剂。作为方法(3),可以举出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氟化碳之类含氟化合物的粉体。其中,特别优选四氟乙烯。在本发明中,特别优选方法(3),即将含氟树脂等脱模性粉体分散到最表面层。
为了使表面含有上述粉体,可以将在杂合树脂中分散了上述粉体的层设置为静电荷像承载体的最表面层,或者,如果是以树脂为主体构成的有机感光层,则也可以设置新的表面层,只要使上述粉体分散在最上层内即可。
上述粉体在表面层中的添加量相对于表面层总质量为1~60质量%,优选为2~50质量%。如果不足1质量%,则改善效果小;如果超过60质量%,则由于膜的强度降低,或对静电荷像承载体的入射光量减少,因此不是优选的。
本发明在带电方式为使带电部件与静电荷像承载体接触的直接带电法的情况下特别有效。与带电方式为不接触静电荷像承载体的电晕放电相比,由于直接带电法对静电荷像承载体表面的负荷大,因此,在静电荷像承载体的寿命方面改善效果显著。
下面说明本发明中使用的静电荷像承载体的优选方案的具体例。上述静电荷像承载体通常由导电性基体与在其表面上形成的各种层形成。
作为形成导电性基体的材料,可以举出铝、不锈钢之类金属;具有铝合金、氧化铟-氧化锡合金之类合金的被覆层的塑料;分散了导电性粒子的纸、塑料;具有导电性聚合物的塑料。作为基体,使用圆筒状筒体和薄膜。
出于提高感光层的粘结性、改善涂布性、保护基体、被覆基体上的缺陷、改良由基体的电荷注入性、保护对感光层的电破坏的目的,也可以在上述导电性基体上设置底涂层。底涂层可以用聚乙烯醇、聚-N-乙烯基咪唑、聚环氧乙烷、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硝基纤维素、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聚乙烯醇缩丁醛、酚醛树脂、酪蛋白、聚酰胺、共聚尼龙、骨胶、明胶、聚氨酯、氧化铝之类材料来形成。其膜厚通常为0.1~10μm,优选为0.1~3μm。
在导电性基体或上述底涂层之上,可以形成电荷发生层。电荷发生层可通过将由下述物质构成的电荷发生物质分散在适当的粘合剂中,采用涂布或蒸镀的方法来形成,所述物质为偶氮类颜料、酞菁类颜料、靛兰类颜料、苝类颜料、多环醌类颜料、角鲨鎓色素、吡喃鎓盐类、硫代吡喃鎓盐类、三苯基甲烷类色素之类有机材料;硒、非晶硅之类无机物质。作为粘合剂,可以选择大范围的粘合性树脂。例如,可以举出聚碳酸酯树脂、聚酯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聚苯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酚醛树脂、有机硅树脂、环氧树脂、乙酸乙烯酯树脂。电荷发生层中含有的粘合剂量可以为80质量%或80质量%以下,优选为0~40质量%。电荷发生层的膜厚为5μm或5μm以下,特别优选为0.05~2μm。
在上述静电荷像承载体上可以重叠上述电荷发生层地形成电荷传递层。电荷传递层具有在电场存在下从电荷发生层接受电荷载体并将其传递的功能。电荷传递层通过将电荷传递物质与根据需要添加的粘合树脂一同溶解在溶剂中经涂布而形成。其膜厚通常为5~40μm。作为电荷传递物质,可以举出主链或侧链上具有联苯、蒽、芘、菲之类结构的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吲哚、咔唑、噁二唑、吡唑啉之类含氮环式化合物;腙化合物;苯乙烯基化合物;硒、硒-碲、非晶硅、硫化镉之类无机化合物。
作为使上述电荷传递物质分散的粘合树脂,可以举出聚碳酸酯树脂、聚酯树脂、聚甲基丙烯酸酯、聚苯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聚酰胺树脂之类树脂;聚-N-乙烯基咔唑、聚乙烯基蒽之类有机光导电性聚合物。
在上述静电荷像承载体的表面上,可以设置保护层作为表面层。作为保护层的树脂,可以举出聚酯、聚碳酸酯、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或者用固化剂使这些树脂固化形成的固化物。上述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2种或2种以上组合使用。
也可以在保护层的树脂中分散导电性微粒。作为导电性微粒的具体例,可以举出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的微粒。优选氧化锌、氧化钛、氧化锡、氧化锑、氧化铟、氧化铋、氧化锡被膜氧化钛、锡被膜氧化铟、锑被膜氧化锡、氧化锆之类材料的微粒。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2种或2种以上混合使用。一般而言,在保护层中分散导电性微粒的情况下,为防止导电性微粒引起的入射光散射,优选使用粒径小于入射光波长的导电性微粒。分散在保护层中的导电性微粒的粒径优选为0.5μm或0.5μm以下。保护层中的含量相对于保护层总质量优选为2~90质量%,更优选为5~80质量%。保护层的膜厚优选为0.1~10μm,更优选为1~7μm。
表面层可以通过将树脂分散液喷涂、电子束涂布或者浸涂来进行涂布。
在单组分显影方法中使用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时,为了获得高画质,优选在调色剂承载体上涂布调色剂,使其膜厚小于调色剂承载体-静电荷像承载体的最近距离(S-D间),在施加交流电场进行显影的显影步骤中显影
本发明中使用的调色剂承载体的表面粗糙度,以JIS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计优选在0.2~3.5μm的范围内。如果Ra不足0.2μm,则调色剂承载体上的带电量容易增高,显影性容易降低。如果Ra超过3.5μm,则在调色剂承载体上的调色剂涂层上容易发生不均。上述表面粗糙度更优选在0.5~3.0μm的范围内。
为了使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具有高带电能力,更优选在显影时控制调色剂的总带电量。从这种观点考虑,优选用分散了导电性微粒和润滑剂中的任一方或双方的树脂层被覆调色剂承载体表面。
作为被覆调色剂承载体表面的树脂层中含有的导电性微粒,可以举出炭黑、石墨、导电性氧化锌之类导电性金属氧化物和金属复合氧化物。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或2种以上并用。作为分散上述导电性微粒的树脂,可以使用酚醛树脂、环氧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聚烯烃类树脂、硅树脂、氟树脂、苯乙烯类树脂、丙烯酸树脂之类树脂。特别优选热固性或光固性树脂。
在使用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形成图像时,从使调色剂均匀带电方面考虑,优选以经由调色剂与调色剂承载体接触的方式设置限制上述调色剂承载体上的调色剂的部件。所述部件特别优选为弹性部件。本发明中,从减少图像偏移出现方面考虑,优选以不产生臭氧的方式使带电部件和转印部件与静电荷像承载体接触。
下面,参照图6更具体地说明使用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图6中,A为打印机部,B为搭载在该打印机部A上的图像读取部(图像扫描)。需要说明的是使用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的图像形成方法可以通过适当使用与图像形成有关的公知手段或装置来进行图像形成。在使用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的图像形成方法中,由于通常使用2种或2种以上的调色剂,因此可以使用能够根据调色剂色彩的深浅或种类形成静电潜像的静电潜像形成装置(例如下述的曝光装置等)。
在图像读取部B中,20为固定的原稿台玻璃,将原稿G需复印面朝下地载置在该原稿台玻璃20的上面,在其上覆盖图中未示出的原稿板。21为图像读取单元,具有原稿照射用灯21a、短焦距透镜阵列21b、作为全色传感器的CCD传感器21c等。
该图像读取单元21,在按压图中未示出的复印按钮后,在图6中原稿台玻璃20的下侧,面向图6中的纸面从该原稿台玻璃20的左侧起点开始,沿着玻璃下面向右侧往返驱动,到达规定的往返终点后返回驱动,回到起点。
在图像读取单元21的往返驱动过程中,载置在原稿台玻璃20上的原稿G向下的图像面由原稿照射用灯21a从左侧至右侧依次照明扫描,该照明扫描光的原稿面反射光利用短焦距透镜阵列21b成像并入射至CCD传感器21c。
CCD传感器21c由图中未示出的受光部、传送部、输出部构成,在受光部中,光信号被转换为电荷信号,在传送部与同步脉冲同时依次传送至输出部,在输出部将电荷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经放大、低阻抗化后输出。由此得到的模拟信号利用公知的图像处理转换成数字信号,输出至打印机部A。即,利用图像读取部B,将原稿G的图像信息光电读取为时间序列电子数字像素信号(图像信号)。
图7中示出图像处理之一例的框图。在该图中,由全色传感器21c输出的图像信号输入至模拟信号处理部71,调整增益或偏移后,在A/D转换部72按各色成分转换成例如8比特(0~255级:256灰度等级)的RGB数字信号,在遮光补正部73中,为了用读取了各色基准白色板(图中未示出)的信号消除排成一列的CCD传感器元件组中各传感器元件的灵敏度不均,使其对应于各CCD传感器元件,将增益最适化,实施公知的遮光补正。
线延迟部74用来补正由遮光补正部73输出的图像信号中含有的空间偏差。该空间偏差是全色传感器21c的各线传感器在副扫描方向上彼此间隔规定距离地配置而产生的。具体而言,以B(兰色)色成分信号为基准,在副扫描方向上线延迟R(红色)和G(绿色)的各色成分信号,使3种色成分信号的位相同步。
输入遮蔽部75利用矩阵演算将线延迟部74输出的图像信号的色彩空间转换成NTSC的标准色彩空间。总之,从全色传感器21c输出的各色成分信号的色彩空间由各色成分滤色器的分光特性决定,转换成NTSC标准色彩空间。
LOG转换部76例如由ROM等组成的查询表格(LUT)构成,将输入遮蔽部75输出的RGB辉度信号转换成CMY浓度信号。线延迟存储器77在黑文字判断部(图中未示出)由输入遮蔽部75的输出产生控制信号UCR、FILTER、SEN等的期间(线延迟)内延迟从LOG变换部76输出的图像信号。
遮蔽·UCR部78,从由线延迟记录器77输出的图像信号中提取黑色成分信号K,然后,YMCK对信号实施补正打印机部记录颜色材料色彩浑浊的矩阵演算,每个读取部的读取操作按照M、C、Y、K的顺序输出例如8比特的色彩成分图像信号。需要说明的是矩阵演算中使用的矩阵系数由CPU(图中未示出)设定。
然后,基于得到的数据8比特色彩成分图像信号数据,进行决定浓色点和淡色点记录率Rn、Rt的处理。例如,输入的灰度数据Data如果为100/255,则淡色点的记录率Rt为250/255,浓色点的记录率Rn为40/255。需要说明的是记录率用将100%设定为255的绝对值表示。
为使图像信号适合打印机部的理想灰度等级特性,γ补正部79对遮蔽·UCR部78输出的图像信号进行浓度补正。输出滤色器(空间滤色器处理部)80根据由CPU发出的控制信号,对由γ补正部79输出的图像信号进行边缘强调或平滑处理。
LUT81是用于使原图像浓度和输出图像浓度一致的装置,例如由RAM等构成,其变换图表由CPU设定。脉冲宽度变频器(PWM)82输出脉冲宽度对应于输入的图像信号水平的脉冲信号,其脉冲信号输入至驱动半导体激光(激光光源)的激光驱动器83中。
需要说明的是该图像形成装置中装载图案生成器(图中未示出),登录灰度等级图案,可以在脉冲宽度变频器82中过渡为直接信号。
曝光装置3基于由图像读取单元21输入的图像信号对静电荷像承载体1的表面进行激光扫描曝光L,形成静电潜像。
图8是表示曝光装置3的简要构成图。由该曝光装置3对感光体(静电荷像承载体)1表面进行激光扫描曝光L时,首先基于由图像读取单元21输入的图像信号,利用发光信号发生器24,使固体激光元件25以一定的时间间隔明灭(ON/OFF)。然后,将利用平行光管透镜体系26将作为由固体激光元件25放射的光信号的激光转换成大致平行的光束,然后利用朝箭头c方向高速旋转的旋转多面镜22,朝箭头d方向(长度方向)扫描感光体1,由此利用fθ透镜组23、反射镜27(参照图6)在感光体1表面上成像为激光点。利用所述激光扫描,在感光体1的表面上形成扫描部分的曝光分布,而且,如果在每次扫描时对感光体1的表面仅垂直地卷动一定量,则可以在感光体1的表面上得到对应于图像信号的曝光分布。
即,在感光体1的均匀带电面(例如-700V带电)上,用高速旋转的旋转多面镜22扫描对应于图像信号ON/OFF发光的固体激光元件25的光,由此在感光体1的表面上依次形成对应于扫描曝光图案的各色静电潜像。
如图9所示,显影装置4在显影器411a、411b、412、413、414、415中分别收纳含有浅品红调色剂的显影剂、含有深品红调色剂的显影剂、含有青调色剂的显影剂、含有黄调色剂的显影剂、以及含有黑调色剂的显影剂,采用对应于调色剂种类的适当显影方式,将形成于作为静电荷像承载体的感光体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在感光体1上形成各色调色剂像。与本发明有关的5种显影剂可以收纳在选自上述6种显影器中的任一显影器中,不考虑颜色的顺序。另外,也可以在剩余的一个显影器中导入含有具有其它颜色的浅色调色剂、绿色或橙色、白色之类特殊色调色剂、不含着色剂的无色调色剂等的显影剂。作为这些显影器,其优选例之一为图10示出的双组分显影器。
图10中,双组分显影器具有朝箭头e方向旋转驱动的显影套筒30,显影套筒(显影剂承载体)30中固定配置有磁辊31。显影容器32中设置用于将显影剂T在显影套筒30的表面上形成薄层的限制刮板33(例如与显影套筒30的表面间隔一定距离地设置的非磁性金属刮板等)。需要说明的是显影剂T由上述调色剂与磁性载体粒子混合而成
另外,显影剂容器32的内部通过隔板36分隔成显影室(第一室)R1和搅拌室(第二室)R2,在搅拌室R2的上方配置调色剂料斗34。显影室R1和搅拌室R2中分别设置运送螺杆37、38。需要说明的是调色剂料斗34上设有补给口35,在补给调色剂时,将调色剂t经由上述补给口35落下并补给入搅拌室R2内。
另外,显影室R1内的显影剂T在运送螺杆37的旋转驱动下,向显影套筒30的长度方向运送。搅拌室R2内的显影剂T在运送螺杆38的旋转驱动下,向显影套筒30的长度方向运送。运送螺杆38的显影剂运送方向与运送螺杆37相反。
隔板36在作为与纸面垂直方向的近前侧和远侧分别设置开口部(图中未示出),由运送螺杆37运送的显影剂T从其中一个开口部传递至运送螺杆38,由运送螺杆38运送的显影剂T从上述另一个开口部运送至运送螺杆37。调色剂通过与磁性粒子的摩擦而带电为用于将潜像显影的极性。
由铝或非磁性不锈钢等非磁性材料形成的显影套筒30设置在位于显影剂容器32接近感光体1的部位处的开口部,按箭头e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将由调色剂及载体混合而成的显影剂T载带并运送至显影部C。显影套筒30上载带的显影剂T的磁刷在显影部C处与朝箭头a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感光体1接触,在该显影部C处将静电潜像显影。
利用电源(图中未示出)在显影套筒30上施加在交流电压上重叠直流电压而形成的振动偏压。潜像的暗部电位(非曝光部电位)和亮部电位(曝光部电位)处于上述振动偏压电位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由此,在显影部C处形成方向交替变化的交变电场。该交变电场中,调色剂和磁性载体剧烈振动,调色剂摆脱了对显影套筒30和载体的静电束缚,与潜像相对应地附着在感光体1表面的亮部。
振动偏压电压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峰间电压)优选为1~5kV(例如2kV的矩形波),另外,频率优选为1~10kHz。另外,振动偏压电压的波形不限于矩形波,也可以是正弦波、三角波等。
上述直流电压成分为静电潜像的暗部电位与亮部电位之间的值,是绝对值与最小的亮部电位相比更接近暗部电位的值,由于能够防止灰雾调色剂附着到暗部电位区域,因此是优选的。例如,相对于暗部电位-700V,亮部电位可以为-200V,显影偏压的直流成分可以为-500V。另外,显影套筒30与感光体1之间的最小间隙(该最小间隙位置在显影部C内)优选为0.2~1mm(例如0.5mm)。
另外,由控制刮板33控制并被运送至显影部C处的显影剂T的量优选为:在取下感光体1的状态下,利用磁辊31的显影磁极S1在显影部C处产生的磁场形成的显影剂T的磁刷在显影套筒30表面上的高度为显影套筒30与感光体1之间最小间隙值的1.2~3倍。例如,如果上述最小间隙值为500μm(0.5mm),则上述高度可以为700μm。
磁辊31的显影磁极S1配置在与显影部C对向的位置,利用显影磁极S1在显影部C处形成的显影磁场形成显影剂T的磁刷,该磁刷与感光体1接触,将点分布静电潜像显影。此时,附着在磁性载体的穗(磁刷)上的调色剂、未附着在穗上而附着在套筒表面上的调色剂也转移至静电潜像的曝光部,将静电潜像显影。由显影磁极S1形成的显影磁场在显影套筒30表面上的强度(与显影套筒30表面垂直的方向的磁通量密度)的峰值优选为5×10-2(T)~2×10-1(T)。另外,磁辊31除具有上述显影磁极S1之外,还具有N1、N2、N3、S2极。
以下说明使用显影装置4、采用双组分磁刷法将感光体1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步骤以及显影剂T的循环系统。
由于显影套筒30的旋转而被N2极吸起的显影剂T,从S2极被运送至N1极,在该过程中,用控制刮板33控制层厚,形成显影剂薄层。然后,在显影磁极S1的磁场中呈穗状的显影剂T将感光体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然后,利用N3极、N2极间的排斥磁场,使显影套筒30上的显影剂T落入显影室R1内。落入显影室R1内的显影剂T被输送螺杆37搅拌并运送。
本发明中,作为中间转印体和转印装置,可以使用普通的材料。
在转印体5的表面张设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薄膜形成的转印薄片5c,设置成与感光体1自由地接触、分离的状态。转印体5沿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在转印体5内设置转印带电器5a、分离带电器5b等。
下面说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动作。
感光体1以中心支轴为中心,以规定的圆周速度(处理速度)朝箭头a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在旋转过程中由一次带电器2进行本实施方案中负极性的均匀带电处理。
然后,采用由曝光装置(激光扫描装置)3输出的、对应于由图像读取部B输出至打印机部A侧的图像信号进行变频的激光对感光体1的均匀带电面进行扫描曝光L,由此,在感光体1上依次形成对应于由图像读取部B光电读取的原稿G的图像信息的各色静电潜像。感光体1上形成的静电潜像利用显影装置4、采用上述双组分磁刷法,首先由显影器411a进行反转显影,可视图像化为第一种颜色的调色剂像。
另一方面,利用送纸辊11或12将收纳在送纸盒10内的纸等转印材料P与在感光体1上形成上述调色剂像同步地每次送出1张,用抵抗辊13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向转印体5送纸,用吸附辊14将转印材料P静电吸附在转印体5上。静电吸附于转印体5上的转印材料P在转印体5沿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作用下移动至与感光体1对向的位置,用转印带电器5a将极性与上述调色剂相反的电荷赋予转印材料P的反面侧,将感光体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至表面侧。
转印后,用清洁装置6除去感光体1上残留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再用前曝光灯7对感光体1表面进行消电处理,用于以后的调色剂像形成。
下面,同样地将感光体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用转印带电器5a将形成在在感光体1上的浅品红调色剂像、深品红调色剂像、青调色剂像、黄调色剂像、黑调色剂像重叠并转印到转印体5上的转印材料P上,形成全色图像。
然后,利用分离带电器5b将转印材料P从转印体5上分离,通过传送带8将被分离的转印材料P运送至定影装置9。运送至定影装置9的转印材料P在定影辊9a和加压辊9b间加热、加压,将全色图像定影在表面上后,用排纸辊15排出至托盘16上。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是如果使用具有多个(仅为调色剂种类的数量)例如静电荷像承载体、静电荷像承载体的带电装置、曝光装置、显影装置、对应于静电荷像承载体设置的转印装置、以及清洁装置,并且具有可将一张转印材料依次传送至转印装置的转印位置的运送装置、与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谓串联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就可以将各色调色剂图像直接转印至转印材料,可以不经由上述转印体5(或中间转印体)形成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调色剂的图像。
下面,示出测定与本发明品红调色剂有关的各物性的优选方法。
·采用GPC法测定调色剂、粘合树脂、蜡分散介质的分子量
如下所述,调色剂的树脂成分、粘合树脂以及蜡分散介质采用GPC法测定的分子量分布使用将测定对象的试样溶于THF溶剂中得到的THF可溶成分、采用GPC法进行测定而求得。
即,将试样加入到THF中,放置数小时后,充分振荡,使其与THF充分混合(直至试样的聚集体消失),再静置12小时或12小时以上。此时,要使试样在THF中的放置时间达到24小时或24小时以上。然后,使其通过试样处理过滤器(孔径大小为0.45~0.5μm,例如可以使用Maishori-disc H-25-5东曹社制,Ekichrodisc 25CRGelman Sciences Japan社制等),将得到的溶液作为GPC试样。另外,将试样浓度调整至树脂成分为0.5~5mg/ml。按上述方法配制的试样的GPC测定如下:在40℃的加热室中使柱子稳定化,使作为溶剂的四氢呋喃(THF)以每分钟1ml的流速流过该温度下的柱子,注入约50~200μl的试样浓度调整为0.05~0.6质量%的树脂的THF试样溶液,进行测定。
为了在103~2×106的分子量区域内进行准确的测定,可以将数根市售的聚苯乙烯凝胶柱组合使用作为柱子,例如可以举出昭和电工社制的Shodex GPC KF-801、802、803、804、805、806、807的组合,或是Waters社制的μ-styragel 500、103、104、105的组合。检测器使用RI(折射率)检测器。
在试样的分子量测定中,由用几种单分散聚苯乙烯标准试样制作的校正曲线的对数值与计算值(保留时间)的关系,计算出试样所具有的分子量分布。作为用于制作校正曲线的标准聚苯乙烯试样,例如使用东曹社制或Pressure Chemical Co.制的分子量为6×102、2.1×103、4×103、1.75×104、5.1×104、1.1×105、3.9×105、8.6×105、2×106、4.48×106的标准试样,可以使用至少10个点左右的标准聚苯乙烯试样。
装置:GPC-150C(Waters社制)
柱:GMH-HT 30cm,2连(东曹社制)
温度:135℃
溶剂:邻二氯苯(添加0.1质量%紫罗兰醇(商品名))
流速:1.0ml/min
试样:注入0.4ml 0.15质量%的蜡
在上述条件下进行测定,计算试样的分子量时,使用由单分散聚苯乙烯标准试样制作的分子量校正曲线。而且,基于由Mark-Houwink粘度公式导出的换算式,计算出按聚苯乙烯换算的试样的分子量。
·调色剂和蜡等中最大吸热峰的极大温度的测定
调色剂和蜡的最大吸热峰,可以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测定装置)、DSC-7(Perkin-Elmer社制)或DSC 2920(TAINSTRUMENTS JAPAN社制)进行测定。测定方法以ASTM D3418-82为基准。
精密称量5~20mg、优选10mg测定试样。将其放入铝盘中,作为对照,使用空的铝盘,在测定范围30~200℃之间,以10℃/min的升温速度在常温常湿下进行测定。
温度曲线:升温I(30℃~200℃,升温速度:10℃/min)
          降温I(200℃~30℃,降温速度:10℃/min)
          升温II(30℃~200℃,升温速度:10℃/min)
调色剂和蜡的最大吸热峰,在升温II的过程中,以从树脂Tg的吸热峰以上区域的基线起算高度的最大值为最大吸热峰;或在树脂Tg的吸热峰与其它吸热峰重叠难以判别时,将该重叠峰高度的最大值作为最大吸热峰。
·着色剂粒子分散径的测定
在2.3摩尔的蔗糖溶液中加入调色剂,充分搅拌,取少量放入试样固定栓中,接着投入到液氮中使其固化,立即将其置于试样悬臂头上。
用带有低温装置的超薄切片刀FC4E(日制产业制),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切片,准备试样。
使用电子显微镜H-8000型(日立制作所社制),使加速电压为100kV,对其拍摄照片。根据样品适宜地选择倍率。
将该图像信息通过接口导入Nireco社制的图像分析装置(Luzex3)中,转变为二维图像数据。其中,仅对具有0.1μm或0.1μm以上粒径的颜料粒子随机地进行分析,重复测定直到取样次数超过300次,求出本发明中必要的着色剂粒子的数均粒径以及粒度分布。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仅将粒径为0.1μm或0.1μm以上的粒子作为测定对象。另外,本发明中所说的粒径是指将各着色剂粒子图像处理成近似球形后,由得到的直径所定义的值。
·品红调色剂平均圆形度的测定
品红调色剂的平均圆形度使用流式粒子图像测定装置“FPIA-2100型”(Sysmex社制)进行测定,用下式进行计算。
当量圆直径=(粒子投影面积/π)1/2×2
圆形度=(面积与粒子投影面积相同的圆的周长)÷(粒子投影像的周长)
此处,“粒子投影面积”是指二维化的调色剂粒子像的面积,“粒子投影图像的周长”定义为连接该调色剂粒子像的边缘点而得到的轮廓线的长度。测定中采用以512×512的图像处理析像度(0.3μm×0.3μm的像素)进行图像处理时的粒子像周长。
本发明中的圆形度是表示品红调色剂粒子凹凸程度的指标,当调色剂粒子是完全的球形时,表示为1.000,表面形状越复杂,圆形度的值越小。
另外,如果粒度分布分割点i处的圆形度(中心值)为ci、测定粒子数为m,则可以由下式算出平均圆形度C。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使用的测定装置“FPIA-2100”采用如下的计算方法:在算出各粒子的圆形度后,计算平均圆形度时,根据得到的圆形度,将圆形度0.40~1.00间隔0.01进行等分,从而将粒子等级,使用分割点的中心值和测定粒子数,计算平均圆形度。
具体的测定方法如下:在容器中准备预先除去了杂质固形物等的去离子水10ml,在其中加入作为分散剂的表面活性剂,优选为烷基苯磺酸盐,然后再加入测定试样0.02g,使其均匀分散。作为分散装置,使用超声波分散机“Tetora 150型”(日科机Bios社制),进行2分钟分散处理,制成测定用分散液。此时,进行适宜的冷却,使该分散液的温度不超过40℃。另外,为了抑制圆形度的不均匀,将流式粒子像分析装置FPIA-2100的设置环境控制在23℃±0.5℃,以使装置的机内温度在26~27℃的范围内,每隔一定时间(优选为2小时),使用2μm胶乳粒子进行自动调焦。
品红调色剂粒子的圆形度测定中使用上述流式粒子像测定装置,测定时,再次调整该分散液的浓度,使调色剂粒子的浓度为3000~1万个/μl,测定1000个或1000个以上的调色剂粒子。测定后,使用该数据,除去当量圆直径不足2μm的数据,求出品红调色剂的平均圆形度。
而且,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测定装置的“FPIA-2100”与目前为了计算调色剂形状而使用的“FPIA-1000”相比,通过提高处理粒子像的倍率,并提高所得图像的处理析像度(256×256→512×512),提高了测定调色剂形状的精度,由此实现了对微粒更确实的补充。因此,如本发明所述,在必须更正确地测定形状时,能够更准确地得到与形状相关信息的FPIA2100更为有用。
·粉体状态下的分光灵敏度分布的测定
粉体状态的品红调色剂的亮度L*及分光灵敏度,使用基于JIS Z-8722的分光式色差计“SE-2000”(日本电色工业社制),在光源为C光源2度视野的条件下进行测定。测定按照附带的使用说明书进行,但为了与标准板的标准一致,可以在任选的粉末测定用池内,在经由2mm厚、直径30mm的玻璃的状态下进行。更详细而言,在上述分光式色差计的粉体试样用试样台(附属物)上设置有填充了试样粉体的池的状态下进行测定。需要说明的是将池设置到粉体试样用试样台之前,在池内填充粉体试样至达到容积的80%或80%以上,在振动台上以1次/秒、振幅1cm进行30秒钟的振动,然后进行测定。使用本发明的粉体状态的品红调色剂(浅品红调色剂)的一例,以及亮度的值比其低的粉体状态的深品红调色剂的一例,在将得到的反射率作为纵轴、将反射光的波长作为横轴制图时,其分光灵敏度分布的测定结果如图2所示。如图2所示,通过将结果绘制成图,可以简单地求出波长480nm和630nm的光的反射率。
·定影图像中调色剂的L*、a*、b*的测定
定影图像时的调色剂的a*、b*、L*如下所述进行测定:例如将调色剂导入市售的普通纸全色复印机(彩色激光复印机CLC1150;Canon制),使用普通纸(彩色激光复印用纸TKCLA4;Canon公司制造)作为转印材料,使用SpectroScan Transmission(GretagMacbeth社制),测定改变纸上的调色剂量而形成的200线16灰度等级图像。下面示出具体测定条件之一例。
<测定条件>
观测光源:D50
观测视野:2°
浓度:DIN NB
白色基准:Pap
滤色器:无
使用本发明的品红调色剂(浅品红调色剂)的一例以及亮度值比其小的深品红调色剂的一例进行测定,以得到的a*值作为横轴、b*值作为纵轴绘制出的a*-b*坐标图如图3所示。
·品红调色剂的粘弹性特性(储能弹性模量G′120及G′180)的测定
将品红调色剂加压成型为直径25mm、厚度约2.5mm的圆板状试样。然后,将加压成型的试样置于平行板上,在50~200℃的温度范围内缓慢升温,进行温度分散测定。升温速度为2℃/min,角频率(ω)固定为6.28rad/sec,变形率为自动。以横轴为温度,以纵轴为弹性模量(G′),读取各温度(120℃和180℃)下的值。测定时,使用ARES(粘弹性测定装置,TA INSTRUMENTS社制)。
·调色剂的变形量(R200)、(R500)的测定
将5.0~5.5g调色剂用片剂成型器以8.0×106Pa的压力加压2分钟,由此成型为直径25mm、高10~11mm的圆柱状试样。测定装置使用安装有被覆了PTFE的SUS制直径25mm平行板的ARES(粘弹性测定装置,TA INSTRUMENTS社制)。
变形量的测定方法使用被覆了PTFE的直径25mm的平行板。将调色剂的成型试样设置在平行板上,将夹具温度控制在120℃,在确认试样温度达到120℃后,将试样高度(gap)调整为10.000mm。选择Multiple Extension Mode Test的Rate Mode Test,以Rate=-0.5mm/s压缩调色剂成型试样,测定试样的高度(gap)与以恒速压缩试样所必须的荷重(Normal Force)之间的关系。
如果以Normal Force为荷重200g(压力4.0×103Pa)时的试样高度(gap)为G200(mm),则可以由下述式计算出变形量(R200)。
R 200 = 10.000 - G 200 10.000 &times; 100
同样地使用Normal Force为荷重500g(压力1.0×104Pa)时的试样高度G500,可以测定变形量(R500)。
实施例
下面,用制造例和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杂合树脂(I)的制造例)
在滴液漏斗内加入作为乙烯基共聚物单元材料的苯乙烯2.0mol、丙烯酸2-乙基己酯0.21mol、富马酸0.16mol、α-甲基苯乙烯二聚物0.03mol、过氧化二异丙苯0.05mol。另外,在玻璃制4升的四口烧瓶中加入作为聚酯单元材料的聚氧丙烯(2.2)-2,2-二(4-羟基苯基)丙烷7.0mol、聚氧乙烯(2.2)-2,2-二(4-羟基苯基)丙烷3.0mol、对苯二甲酸3.0mol、偏苯三酸酐2.0mol、富马酸5.0mol以及氧化二丁基锡0.2g。在四口烧瓶上安装温度计、搅拌棒、冷凝器、以及氮气导入管,将该四口烧瓶设置在覆套式电阻加热器内。然后,用氮气置换该四口烧瓶内的空气后,一边搅拌一边缓慢升温,一边在140℃的温度下搅拌,一边用4个小时由上述滴液漏斗滴入乙烯基共聚物单体和聚合引发剂。接下来,升温至200℃,使其反应4小时,得到杂合树脂(I)。得到的杂合树脂(I)的GPC法分子量测定结果示于表1中。
(聚酯树脂(I)的制造例)
在玻璃制的4升四口烧瓶中加入聚氧丙烯(2.2)-2,2-二(4-羟基苯基)丙烷3.5mol、聚氧乙烯(2.2)-2,2-二(4-羟基苯基)丙烷1.5mol、对苯二甲酸1.5mol、偏苯三酸酐1.0mol、富马酸2.5mol以及氧化二丁基锡0.1g。在四口烧瓶上安装温度计、搅拌棒、冷凝器、以及氮气导入管,将该四口烧瓶设置在覆套式电阻加热器内。在氮气气氛中、220℃下使其反应5小时,得到聚酯树脂(I)。得到的聚酯树脂(I)的GPC分子量测定结果示于表1中。
(聚酯树脂(II)的制造例)
在玻璃制的4升四口烧瓶中加入聚氧丙烯(2.2)-2,2-二(4-羟基苯基)丙烷2.5mol、聚氧乙烯(2.2)-2,2-二(4-羟基苯基)丙烷1.5mol、对苯二甲酸1.5mol、偏苯三酸酐5.0mol、富马酸2.5mol以及氧化二丁基锡0.1g,在四口烧瓶上安装温度计、搅拌棒、冷凝器、以及氮气导入管,将该四口烧瓶设置在覆套式电阻加热器内。在氮气气氛中、220℃下使其反应5小时,得到聚酯树脂(II)。得到的聚酯树脂(II)的GPC分子量测定结果示于表1中。
(聚酯树脂(III)的制造例)
在玻璃制4升的四口烧瓶中加入聚氧丙烯(2.2)-2,2-二(4-羟基苯基)丙烷5.0mol、对苯二甲酸2.5mol、富马酸2.5mol以及氧化二丁基锡0.1g,在四口烧瓶上安装温度计、搅拌棒、冷凝器、以及氮气导入管,将该四口烧瓶设置在覆套式电阻加热器内。在氮气气氛中、220℃下使其反应5小时,得到聚酯树脂(III)。得到的聚酯树脂(III)的GPC分子量测定结果示于表1中。
(乙烯基树脂(I)的制造例)
·苯乙烯                                  70质量份
·丙烯酸正丁酯                            24质量份
·马来酸单丁酯                            6质量份
·2,2-二(4,4-二叔丁基过氧环己基)丙烷    1质量份
在四口烧瓶内一边搅拌二甲苯200质量份,一边用氮气充分置换四口烧瓶内的空气,升温至120℃后,用3.5小时将上述各成分滴入四口烧瓶内。而且在二甲苯回流下完成聚合,在减压下蒸馏除去溶剂,得到乙烯基树脂(I)。得到的乙烯基树脂(I)的GPC分子量测定结果示于表1中。
表1
    种类       Mw      Mn     Mw/Mn
  杂合树脂(I)     68000     3400     20.00
  聚酯树脂(I)     32000     2800     11.43
  聚酯树脂(II)     85000     3300     25.76
  聚酯树脂(III)     5200     2200     2.36
  乙烯类树脂(I)     285000     6500     43.85
(蜡分散介质(I)的制造例)
在带有温度计和搅拌机的高压反应釜中,加入二甲苯600质量份、作为聚烯烃的DSC最大吸热峰温度为110℃的低密度聚乙烯120质量份,使其充分溶解,进行氮气置换。然后,在175℃下用3小时滴入苯乙烯1992质量份、丙烯腈168质量份、马来酸单丁酯240质量份、二叔丁基过氧六氢对苯二甲酸酯78质量份以及二甲苯455质量份的混合溶液,再在该温度下保持30分钟,进行聚合。然后,进行脱溶剂,得到作为接枝反应物的蜡分散介质(I)。
(蜡分散介质(II)及(III)的制造例)
在蜡分散介质(I)的制造例中,将二叔丁基过氧六氢对苯二甲酸酯的添加份数分别改为33质量份及86重量份,再将聚苯乙烯改为具有表2所示的最大吸热峰的物质,除此之外,采用与上述制造例同样的方法得到蜡分散介质(II)和(III)。
(蜡分散介质(IV)的制造例)
在蜡分散介质(I)的制造例中,不使用丙烯腈,并且将聚苯乙烯改为具有表2所示的最大吸热峰的物质,除此之外,采用与上述制造例同样的方法得到蜡分散介质(IV)。
蜡分散介质(I)~(IV)的由GPC法测定的分子量、与所使用的低密度聚乙烯由DSC法测定的最大吸热峰温度如表2所示。
表2
    种类    Mw    Mn    Mw/Mn 聚烯烃的最大吸热峰温度
蜡分散介质(I)   15000   3000     5.0     110℃
蜡分散介质(II)   80000   5000     16.0     90℃
蜡分散介质(III)   20000   1800     11.0     128℃
蜡分散介质(IV)   16000   3200     5.0     110℃
(蜡分散剂母材的制造例)
蜡分散剂及蜡分散剂母材的制造例如下所示。然后,按下述配合比使作为精制正构石蜡的蜡(A)分散于上述蜡分散介质(I)中,得到由蜡(A)和蜡分散介质(I)构成的蜡分散剂(I)。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使用的蜡的种类和最大吸热峰温度示于表3中。
·蜡分散介质(I)                   50质量%
·蜡(A)                           50质量%
表3
最大吸热峰温度     蜡的种类   Mp   Mw   Mn
蜡(A)     75℃   精制正构石蜡   500   500   380
蜡(B)     98℃   精制费-托合成蜡   820   910   590
蜡(C)     83℃   巴西棕榈蜡   540   500   390
蜡(D)     110℃   聚乙烯   2660   8880   1010
蜡(E)     63℃   精制正构石蜡   340   320   280
蜡(F)     68℃   精制正构石蜡   390   360   330
蜡(G)     102℃   精制费-托合成蜡   980   1120   780
用双螺杆挤出机将如上所述得到的蜡分散剂(I)与聚酯树脂(I)按以下配合比熔融混炼,得到蜡分散剂(I)的母材。
·蜡(A)的分散剂                 50质量%
·聚酯树脂(I)                   50质量%
<实施例1>
(第一混炼步骤)
聚酯树脂(I)                           70质量份
含有C.I.颜料红122和C.I.颜料红57:1     100重量份
的糊状着色剂
将上述配方的原材料首先加入到捏合型混炼机中,一边混合,一边在非加压条件下使其升温。在达到最高温度(必然由糊料中的溶剂沸点所决定。此时为90~100℃左右)时,水相中的颜料分配或移动到熔融树脂相中,经确认后,再加热熔融混炼30分钟,使糊料中的着色剂充分移动。然后,停止混合机,将热水排出后,再使其升温至130℃,进行约30分钟的加热熔融混炼,在使着色剂分散的同时蒸馏除去水分,进行冷却,取出第一混炼物(I)。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糊状着色剂是指由采用公知的制造方法制造的着色剂浆料,在不使着色剂干燥的条件下得到的糊状着色剂混合物,是含有30质量%的固形物和70质量%的水的组合物。第一混炼物(I)中,上述糊状着色剂的固形物组成为86质量%的C.I.颜料红122和14质量%的C.I.颜料红57:1。
·杂合树脂(I)                               100质量份
·第一混炼物(I)                             2.55质量份
·含有蜡(A)的分散剂的母材                   16质量份
                                            (蜡(A)为4质量份)
·3,5-二叔丁基水杨酸铝化合物               2质量份
用亨舍尔混合机将上述材料充分预混合,用双螺杆挤出机在任意的机筒温度下熔融混炼,冷却后,用锤式磨粗粉碎至约1~2mm左右,然后,用空气喷射式的微粉碎机进行微粉碎。用图4所示的使用分级和机械式冲击力的表面改性处理装置对得到的微粉碎物进行处理,得到当量圆直径为2μm或2μm以上的粒子的平均圆形度为0.950的调色剂粒子。在上述调色剂粒子100质量份中,外添加并混合经异丁基三甲氧基硅烷表面处理的一次粒径为50nm的氧化钛微粒1.5质量份,得到重均粒径为6.5μm的浅品红调色剂a-1。
将品红调色剂a-1和用硅树脂被覆表面的铁素体载体(体积平均粒径42μm)混合,使调色剂浓度为6质量%,调制品红显影剂a-1(浅色用)。
将取下定影单元的市售普通纸全色复印机(彩色激光复印机CLC1150;Canon社制造)用作图像形成装置。本装置是在一个感光鼓的周围配置4个显影器、且具有中间转印鼓的装置,各显影器依次重复进行靠近·离开的操作,进行显影,然后,依次转印至由中间转印鼓载带的转印材料上,进行图像形成。将品红显影剂a-1放置在本装置的品红显影器中。转印材料使用普通纸(彩色激光复印用纸TKCLA4;Canon制),在打印模式下形成品红调色剂a的16灰度等级的未定影纹样图像。
然后,使用下述改造外部定影器将上述未定影的图像定影在转印材料上,所述改造外部定影器以1.5mm厚的橡胶层为基材、并使用在表层套上50μm厚的PFA管而形成的定影辊,调整线压,使上下定影辊之间的夹持宽度为11mm。
将低浓度区域中光学浓度在0.35附近的图像取出,使用鼓形扫描器,以1000dpi的析像度读取其半色调纹样中256×256象素区域,将该区域的RGB值转换为亮度(L*)值。
然后,将L*值数据经傅里叶变换形成空间频率,使该空间频率与视觉空间频率特性(VTF)相乘,转换为眼睛能看得到的频率信息,在全频率区域内将该值积分,作为粗糙度。需要说明的是在没有光学浓度为0.35的纹样的情况下,使用光学浓度在0.35左右附近几个点的数据,计算出光学浓度为0.35的图像的亮度。
按照以下基准,分级评价这些图像的粒状性(粗糙度)。
A:不足22.0(完全感觉不到粗糙感,粒状性非常良好。)
B:22.1~24.0(几乎感觉不到粗糙感,粒状性良好。)
C:24.1~26.0(稍微感觉到粗糙感,粒状性在实用上没有问题。)
D:26.1~28.0(可感觉到粗糙感,粒状性也差)
E:28.1或28.1以上(明显感觉到粗糙感,粒状性非常差)
另外,使用OHP薄片代替上述普通纸,用上述改造外部定影器将同样输出的未定影图像定影,测定OHP薄片和形成在OHP薄片上的图像的透射率,测定在OHP薄片上的透射性。在测定透射率时,使用岛津自动分光光度计UV2200(岛津制作所社制),以单独使用OHP薄片的透射率为100%,在品红调色剂的情况下,测定500nm处最大吸收波长处的透射率,进行评价。评价基准如下所述。
A:70%或70%以上(透明性非常良好。)
B:60%或60%以上、不足70%(透明性良好。)
C:50%或50%以上、不足60%(透明性在实用上没有问题。)
D:40%或40%以上、不足50%(透明性稍差。)
E:不足40%(透明性极差。)
另外,使用上述普通纸,一边以手动方式改变设定温度,一边用上述改造外部定影器将未定影图像定影,测定以定影开始温度为下限、以偏移发生温度为上限的定影区域温度。
另外,将品红显影剂a-1导入上述普通纸全色复印机(彩色激光复印机CLC1150;Canon制)中,使用上述普通纸(彩色激光复印用纸TKCLA4;Canon制),改变纸上的调色剂量,形成200线16灰度等级的图像,使用SpectroScan Transmission(GretagMacbeth社制)测定所得图像的L*和c*(彩度),评价L*-c*坐标轴上L*=80时c*的值。该评价基准如下所述。
A:29或29以上(彩度非常良好。)
B:27或27以上、不足29(彩度良好。)
C:25或25以上、不足27(彩度在实用上没有问题。)
D:23或23以上、不足25(彩度稍差。)
E:不足23(彩度极差。)
表4和表5中示出品红调色剂中使用的粘合树脂种类、蜡(包含的蜡分散剂)、品红调色剂的DSC测定结果、平均圆形度、着色剂的种类、份数、及分散径的个数%,表6中示出得到的调色剂在粉体状态下的分光灵敏度(480nm和630nm波长的光的反射率测定值)与L*值、以及粘弹性与调色剂变形量的测定结果。另外,表7中示出在单独使用浅品红调色剂时光学浓度在0.35附近的纹样图像的粗糙度、以及并用浅品红调色剂和深品红调色剂时光学浓度在0.80附近的纹样图像的粗糙度、浅品红调色剂与深品红调色剂的L*差、定影温度区域、以及在OHP薄片上的透射性、以及L*为80时c*值的评价结果。
本实施例的品红显影剂的粗糙度、定影温度区域、OHP薄片的透射性以及彩度中的任一项均达到充分满足实用要求的水平。
<实施例2>
使用由蜡(F)和蜡分散介质(II)构成的蜡分散剂的母材代替蜡分散剂(I)的母材,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品红调色剂a-2,得到品红显影剂a-2。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品红显影剂a-2。如表7所示,品红显影剂a-2的低温定影性比实施例1良好,虽然发现其耐高温偏移性存在若干不足,但是仍在充分实用的水平内。
<实施例3>
使用由蜡(G)和蜡分散介质(III)构成的蜡分散剂的母材代替蜡分散剂(I)的母材,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品红调色剂a-3,得到品红显影剂a-3。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品红显影剂a-3。如表7所示,品红显影剂a-3的耐高温偏移性比实施例1良好,虽然发现其低温定影性存在若干不足,但是仍在充分实用的水平内。
<实施例4>
使用由蜡(B)和蜡分散介质(I)构成的蜡分散剂的母材代替蜡分散剂(I)的母材,将C.I.颜料红122的份数改为0.8质量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品红调色剂a-4,得到品红显影剂a-4。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品红显影剂a-4。如表7所示,品红显影剂a-4与实施例1相比,虽然发现其低温定影性存在若干不足,但是仍在充分实用的水平内。
<实施例5>
单独使用蜡(A)代替蜡分散剂(I)的母材,单独使用C.I.颜料红122作为着色剂,且将其添加份数改为0.7质量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品红调色剂a-5,得到品红显影剂a-5。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品红显影剂。如表7所示,虽然与实施例1相比,品红显影剂a-5的粗糙度和在OHP薄片上的透射性存在若干不足,但是仍在充分实用的范围内。
<实施例6>
单独使用聚酯树脂(I)代替粘合树脂,使用由蜡(A)和蜡分散介质(IV)构成的蜡分散剂的母材代替蜡分散剂(I)的母材,单独使用C.I.颜料红122作为着色剂,且将其添加份数改为1.8质量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品红调色剂a-6,得到品红显影剂a-6。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品红显影剂。如表7所示,虽然与实施例1相比,品红显影剂a-6的粗糙度、OHP薄片的透射性以及彩度存在若干不足,但是仍在实用水平的范围内。
<实施例7>
将粘合树脂替换为将杂合树脂(I)与乙烯基树脂(I)按7∶3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单独使用蜡(B)代替蜡分散剂(I)的母材,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品红调色剂a-7,得到品红显影剂a-7。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品红显影剂。如表7所示,虽然与实施例1相比,品红显影剂a-7的OHP薄片的透射性、定影区域温度幅度、粗糙度以及彩度均存在缺陷,但是仍在实用水平的范围内。
<实施例8>
将粘合树脂替换为将杂合树脂(I)与聚酯树脂(I)按1∶1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单独使用蜡(C)代替蜡分散剂(I)的母材,单独使用C.I.颜料红122作为着色剂,且将其添加份数改为0.7质量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品红调色剂a-8,得到品红显影剂a-8。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品红显影剂a-8。如表7所示,虽然品红显影剂a-8的粗糙度、定影区域温度幅度、OHP薄片的透射性、彩度皆比实施例1差,但全部项目皆在实用水平的范围内。
<实施例9>
将粘合树脂替换为乙烯基树脂(I),使用未进行母材处理的蜡分散剂(I)状态的蜡,将C.I.颜料红122的份数改为0.3质量份,将并用的着色剂改为作为黄色着色剂的C.I.颜料黄180,且将其添加份数改为0.1质量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品红调色剂a-9,得到品红显影剂a-9。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品红显影剂a-9。如表7所示,虽然品红显影剂a-9的光泽比单独使用乙烯基树脂时低,其彩度、OHP薄片的透射性、定影区域温度幅度以及粗糙度稍差于实施例1,但即使并用黄色着色剂,也在实用水平的范围内。
<实施例10>
将粘合树脂替换为将聚酯树脂(I)与乙烯基树脂(I)按7∶3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将与C.I.颜料红122并用的着色剂改为作为青色着色剂的C.I.颜料兰15:3,使用未进行母材处理的蜡分散剂(I)代替由蜡(A)与蜡分散介质(I)构成的蜡分散剂的母材,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品红调色剂a-10,得到品红显影剂a-10。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品红显影剂a-10。如表7所示,虽然品红显影剂a-10的粗糙度、定影区域温度幅度、OHP薄片的透射性以及彩度稍差,但即使并用青色着色剂,也在实用水平内。
<实施例11>
将粘合树脂替换为将杂合树脂(I)、聚酯树脂(I)与乙烯基树脂(I)按5∶3∶2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混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品红调色剂a-11,得到品红显影剂a-11。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品红显影剂a-11。如表7所示,虽然品红显影剂a-11的粗糙度、定影区域温度幅度、OHP薄片的透射性以及彩度稍差,但仍在实用水平内。
<比较例1>
单独使用蜡(D)代替所使用的蜡,单独使用聚酯树脂(II)作为粘合树脂,单独使用C.I.颜料红122作为着色剂,且将其添加份数改为0.4质量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品红调色剂a-12,得到品红显影剂a-12。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品红显影剂a-12。如表8所示,由于品红显影剂a-12的粗糙度大,因此得到低浓度区域内粒状性非常明显的图像。另外,与实施例1相比,必须增多调色剂的载带量,在定影温度区域、OHP薄片的透射性以及彩度全部方面的结果都比实施例1差很多。
<比较例2>
单独使用蜡(E)代替所使用的蜡,单独使用聚酯树脂(III)作为粘合树脂,单独使用C.I.颜料红122作为着色剂,且将其添加份数改为0.4质量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品红调色剂a-13,得到品红显影剂a-13。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品红显影剂a-13。在使用图4所示的表面改性装置进行球形化处理时,暴露在蜡的表面,如表8所示转印效率降低,其结果为粗糙度变大,低浓度区域内的粒状感与实施例1相比极端劣化。另外,在定影区域温度幅度和OHP薄片的透射性方面也得到劣于实施例1的结果。
<比较例3>
单独使用蜡(D)代替蜡分散剂(I)的母材,单独使用C.I.颜料红122作为着色剂,且将其添加份数改为1.2质量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品红调色剂a-14,得到品红显影剂a-14。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品红显影剂a-14,如表8所示,得到的图像在低浓度区域内的粗糙度极大,另外,定影区域温度幅度和OHP薄片的透射性方面也得到劣于实施例1的结果。
实施例12
单独使用C.I.颜料红122作为着色剂,且将其添加份数改为5.0质量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深色用品红调色剂b-1。上述品红调色剂b-1在粉体状态下480nm波长的光的反射率测定结果为4.9%,630nm波长的光的反射率测定结果为56.4%,L*值为38.0。
将品红调色剂b-1与经硅树脂表面被覆的铁素体载体(平均粒径42μm)混合,使调色剂浓度达到6质量%,调制品红显影剂b-1(深色用)。
实施例1~11在单独使用浅品红显影剂的情况下,评价光学浓度在0.35附近的图像的粗糙度,而本实施例中,由于将浅品红显影剂与深品红显影剂并用,因此能够再现更高的图像浓度。因此,本发明评价仅凭浅品红调色剂难以达到的光学浓度为0.80附近的中间色调区域内的图像的粗糙度。下面,叙述评价方法。
在市售的普通纸全色复印机(彩色激光复印机CLC1150;Canon社制)的青色显影器中放置含有品红调色剂a-1的品红色显影剂a-1,在品红显影器中放置含有品红调色剂b-1的品红色显影剂b-1。使用普通纸(彩色激光复印用纸TKCLA4;Canon制),在打印模式下形成重叠了16灰度等级的浅品红调色剂像、以及将浅品红调色剂像图案旋转90度后得到的图像图案的16灰度等级的深品红调色剂像的纹样图像。
浅品红显影剂与深品红显影剂的并用系统中粗糙度的评价按照以下基准分等级地进行。
A:不足32.0(完全感觉不到粗糙感,粒状性非常良好。)
B:32.1~34.0(几乎感觉不到粗糙感,粒状性良好。)
C:34.1~36.0(稍微感觉到粗糙感,粒状性在实用上没有问题。)
D:36.1~38.0(可感觉到粗糙感,粒状性也差)
E:38.1或38.1以上(明显感觉到粗糙感,粒状性也非常差)
在实施例12中,评价上述纹样图像中作为浅色调色剂的品红调色剂a-1与作为深色调色剂的品红调色剂b-1混杂存在的光学浓度为0.80左右的粗糙度时,如表7所示,OHP薄片的透射性、定影区域温度幅度、以及彩度虽然与单独使用浅色调色剂时相比存在若干缺陷,但实用上没有问题,两种颜色重合的粗糙度测定结果为:在光学浓度为0.80左右的粗糙度为30.3,与单独使用品红调色剂b-1时的在光学浓度为0.80左右的粗糙度测定结果42.9相比,是非常良好的结果。
将深品红显影剂与浅品红显影剂并用,由此可以抑制粗糙感,得到中间色调重现性优良的图像。需要说明的是图11中示出分别单独使用深品红调色剂b-1和浅品红调色剂a-1时,定影图像的调色剂载带量与被定影图像的光学图像浓度的关系。
<实施例13~22>
作为浅品红显影剂,使用表7所示的品红显影剂a-2~a-11代替品红显影剂a-1,除此之外,采用与实施例12同样的方法进行评价。
如表7所示,光学浓度在0.80附近的粗糙度、OHP薄片的透射性、定影区域温度幅度以及彩度虽然劣于实施例12,但在实用上没有问题。
<实施例23>
单独使用C.I.颜料红122作为着色剂,且将其添加份数改为8.0质量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品红调色剂b-2。上述品红调色剂b-2在粉体状态下480nm波长的光的反射率为3.8%,630nm波长的光的反射率为51.7%,L*值为32.5。使用该品红显影剂b-2和品红显影剂a-1,与实施例12同样地形成纹样图像。
与实施例12同样地评价上述纹样图像,如表7所示,虽然OHP薄片的透射性、定影区域温度幅度、彩度劣于单独使用浅色调色剂时的结果,但在实用上没有问题,两种颜色重叠的粗糙度测定结果为33.8,在实用水平范围内。
<实施例24>
单独使用C.I.颜料红122作为着色剂,且将其添加份数改为3.0质量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品红调色剂b-3。上述品红调色剂b-3在粉体状态下480nm波长的光的反射率为13.5%,630nm波长的光的反射率为64.5%,L*值为43.8%。使用该品红显影剂b-3和品红显影剂a-1,与实施例12同样地形成纹样图像。
与实施例12同样地评价上述纹样图像时,如表7所示,虽然OHP薄片的透射性、定影区域温度幅度、以及彩度劣于单独使用浅色调色剂,但实用上没有问题,两种颜色重叠的粗糙度测定结果为33.2,在实用水平的范围内。
<实施例25>
使用上述品红显影剂a-7和品红显影剂b-1,与实施例12同样地形成纹样图像。与实施例12同样地对纹样图像进行评价,如表7所示,虽然OHP薄片的透射性、定影区域温度幅度、以及彩度劣于单独使用浅色调色剂时的结果,但实用上没有问题,两种颜色重叠的粗糙度测定结果为34.9,在实用水平的范围内。
<实施例26>
使用上述品红显影剂a-8和品红显影剂b-2,与实施例12同样地形成纹样图像,与实施例12同样地对纹样图像进行评价,如表7所示,虽然OHP薄片的透射性、定影区域温度幅度、以及彩度劣于单独使用浅色调色剂时的结果,但实用上没有问题,两种颜色重叠的粗糙度测定结果为35.8,在实用水平的下限范围内。
<实施例27>
使用品红调色剂a-1和品红调色剂b-1,进行单组分显影评价。使用取出了LBP-2040(Canon社制)的定影单元的装置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使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外部定影装置进行定影。采用与实施例12同样的方法进行评价。如表7所示,OHP薄片的透射性、定影区域温度幅度以及彩度与实施例12同样没有问题,两种颜色重叠的粗糙度测定结果为31.1,与双组分显影方式为同等程度。
<比较例4>
单独使用蜡(D)代替由蜡(A)与蜡分散介质(I)构成的蜡分散剂的母材,单独使用C.I.颜料红122作为着色剂,且将其添加份数改为2.2质量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品红调色剂b-4。上述品红调色剂b-4在粉末状态下480nm波长的光的反射率为14.5%,630nm波长的光的反射率为64.8%,L*值为44.7。
使用该品红显影剂b-4和品红显影剂a-4,与上述实施例12同样地形成纹样图像。浅品红调色剂a-4与深品红调色剂b-4的L*值相差较小,仅为6.0%,与实施例12同样地评价上述纹样图像,如表8所示,得到的中间浓度区域(浓度0.80附近)的粗糙度测定结果在两种颜色重叠时极差,为37.9,调色剂的总载带量也增多,因此,定影区域温度幅度变得极窄。
<比较例5>
单独使用蜡(D)代替蜡分散剂(I)的母材,单独使用C.I.颜料红122作为着色剂,且将其添加份数改为9.0质量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品红调色剂b-5。上述品红调色剂b-5在粉体状态下480nm波长的光的反射率为3.2%,630nm波长的光的反射率为49.8%,L*值为31.8。
使用该品红显影剂b-5和品红显影剂a-1,与实施例12同样地形成纹样图像。浅品红调色剂a-1与深品红调色剂b-5的L*值相差较大,为34.4,与实施例12同样地评价上述纹样图像,如表8所示,得到的中间浓度区域(浓度0.80附近)的粗糙度测定结果在两种颜色重叠时极差,为38.8。而且,OHP薄片的透明性和彩度也得到极差的结果。
<比较例6>
使用上述品红显影剂a-6和品红显影剂b-3,与实施例12同样地形成纹样图像。浅品红调色剂a-6与深品红调色剂b-3的L*值相差极小,仅为6.1,与实施例12同样地评价上述纹样图像,如表8所示,得到的中间浓度区域(浓度0.80附近)的粗糙度测定结果在两种颜色重叠时极差,为38.2,调色剂的总载带量也略增多,因此,定影区域温度幅度也变宽。而且,在OHP薄片上的透明性和彩度也得到极差的结果。
表4
调色剂No.              粘合树脂     蜡(蜡分散剂) 最大吸热峰的极大温度℃) 平均圆形度                          着色剂
               种类         种类      种类   含有率(质量份)   具有0.05~0.5μm的分散径的粒子比例(个数%)
品红调色剂a-1 杂合树脂(I) 由蜡(A)与蜡分散介质(I)构成的蜡分散剂的母材(I) 76 0.929 C.I.颜料红122/C.I.颜料红57:1 0.6/0.1 81.1
品红调色剂a-2 杂合树脂(I) 由蜡(F)与蜡分散介质(II)构成的蜡分散剂的母材 68 0.930 C.I.颜料红122/C.I.颜料红57:1 0.6/0.1 78.7
品红调色剂a-3 杂合树脂(I) 由蜡(G)与蜡分散介质(III)构成的蜡分散剂的母材 103 0.932 C.I.颜料红122/C.I.颜料红57:1 0.6/0.1 79.5
品红调色剂a-4 杂合树脂(I) 由蜡(B)与蜡分散介质(I)构成的蜡分散剂的母材 99 0.931 C.I.颜料红122/C.I.颜料红57:1 0.8/0.1 78.1
品红调色剂a-5 杂合树脂(I) 蜡(A)     79     0.941 C.I.颜料红122   0.7     69.9
品红调色剂a-6 聚酯树脂(I) 由蜡(A)与蜡分散介质(IV)构成的蜡分散剂的母材 78 0.939 C.I.颜料红122 1.8 74.9
品红调色剂a-7 杂合树脂(I)∶乙烯基树脂(I)=7∶3 蜡(B) 98 0.934 C.I.颜料红122/C.I.颜料红57:1 0.6/0.1 72.5
品红调色剂a-8 杂合树脂(I)∶聚酯树脂(I)=1∶1 蜡(C)     86     0.926 C.I.颜料红122   0.7     70.3
品红调色剂a-9 乙烯基树脂(I) 由蜡(A)与蜡分散介质(I)构成的蜡分散剂 77 0.942 C.I.颜料红122/C.I.颜料黄180 0.3/0.1 71.9
品红调色剂a-10 杂合树脂(I)∶乙烯基树脂(I)=7∶3 由蜡(A)与蜡分散介质(II)构成的蜡分散剂 78 0.941 C.I.颜料红122/C.I.颜料兰15:3 0.6/0.1 72.9
品红调色剂a-11 杂合树脂(I)∶聚酯树脂(I)∶乙烯基树脂(I)=5∶3∶2 由蜡(A)与蜡分散介质(I)构成的蜡分散剂 79 0.923 C.I.颜料红122/C.I.颜料红57:1 0.6/0.1 78.8
表5
  粘合树脂 蜡(蜡分散剂) 最大吸热峰的极大温度(℃) 平均圆形度                         着色剂
种类 种类 种类 含有率(质量份)  具有0.05~0.5μm的分散径的粒子比例(个数%)
  品红调色剂a-12 聚酯树脂(II)     蜡(D)     111     0.917   C.I.颜料红122     0.4     66.8
  品红调色剂a-13 聚酯树脂(III)     蜡(E)     63     0.949   C.I.颜料红122     0.4     85.3
  品红调色剂a-14 杂合树脂(I)     蜡(D)     110     0.935   C.I.颜料红122     1.2     44.9
  品红调色剂b-1 杂合树脂(I) 由蜡(A)与蜡分散介质(I)构成的蜡分散剂的母材 76 - C.I.颜料红122 5.0 80.5
  品红调色剂b-2 杂合树脂(I) 由蜡(A)与蜡分散介质(I)构成的蜡分散剂的母材 79 - C.I.颜料红122 8.0 80.2
  品红调色剂b-3 杂合树脂(I) 由蜡(A)与蜡分散介质(I)构成的蜡分散剂的母材 77 - C.I.颜料红122 3.0 72.8
  品红调色剂b-4 杂合树脂(I) 蜡(D) 113 - C.I.颜料红122 2.2 44.5
  品红调色剂b-5 杂合树脂(I) 蜡(D) 112 - C.I.颜料红122 9.0 42.8
表6
调色剂No.          粉体状态的分光灵敏度分布测定结果    调色剂的粘弹特性(Pa)    调色剂的变形率(%)
480nm处的反射率(%) 630nm处的反射率(%)     L*   G’120   G’180     R200     R500
品红调色剂a-1     28.8     79.2     60.3  2.47×104     98     55.3     72.1
品红调色剂a-2     29.1     77.7     61.3  2.09×104     87     57.6     74.6
品红调色剂a-3     30.2     80.1     60.4  3.32×104     122     51.4     70.6
品红调色剂a-4     27.6     75.9     61.3  2.78×104     104     55.3     70.9
品红调色剂a-5     28.5     77.9     67.8  2.58×104     98     52.9     72.9
品红调色剂a-6     29.5     74.9     49.9  1.40×105     23     63.1     82.3
品红调色剂a-7     24.2     78.6     60.3  6.88×104     2720     46.2     66.5
品红调色剂a-8     29.6     77.2     59.9  1.29×104     65     58.6     77.2
品红调色剂a-9     40.5     88.2     67.3  8.63×104     3260     45.8     65.3
品红调色剂a-10     43.0     67.5     59.8  5.26×104     1968     52.3     72.8
品红调色剂a-11     28.3     75.8     63.9  3.10×104     105     58.0     74.9
品红调色剂a-12     28.9     72.5     76.8  1.06×105     5120     42.0     63.1
品红调色剂a-13     28.9     77.5     76.5  3.00×102     8     68.1     87.1
品红调色剂a-14     18.6     69.8     70.4  2.68×104     104     58.6     79.6
品红调色剂b-1     4.9     56.4     38.0  2.92×104     122     52.9     71.5
品红调色剂b-2     3.8     51.7     32.5  3.00×104     135     67.2     69.9
品红调色剂b-3     13.5     64.5     43.8  2.00×104     88     59.6     76.8
品红调色剂b-4     14.5     64.8     44.7  2.59×104     103     53.3     76.5
品红调色剂b-5     3.2     49.8     31.8  2.88×104     148     59.6     72.8
表7
                  粗糙度 L*(a)-L*(b)   定影区域 OHP薄片的透射性(%)   L*为80时的c*
 光学浓度=0.35附近   光学浓度=0.80附近
  实施例1   品红显影剂a-1     A(20.1)       -     -   120~200℃     A(85.8)     A(29.2)
  实施例2   品红显影剂a-2     A(20.3)       -     -   115~180℃     A(84.5)     A(29.4)
  实施例3   品红显影剂a-3     A(20.4)       -     -   130~205℃     A(82.9)     A(29.9)
  实施例4   品红显影剂a-4     A(21.1)       -     -   135~200℃     A(79.8)     A(29.8)
  实施例5   品红显影剂a-5     B(23.2)       -     -   120~200℃     B(69.1)     A(29.4)
  实施例6   品红显影剂a-6     C(25.3)       -     -   125~200℃     C(58.1)     B(28.2)
  实施例7   品红显影剂a-7     B(23.1)       -     -   135~190℃     B(65.1)     C(26.1)
  实施例8   品红显影剂a-8     C(24.8)       -     -   135~180℃     C(57.8)     C(25.9)
  实施例9   品红显影剂a-9     C(24.2)       -     -   125~190℃     C(52.1)     C(25.8)
  实施例10   品红显影剂a-10     C(24.5)       -     -   125~190℃     B(63.9)     B(28.1)
  实施例11   品红显影剂a-11     C(24.9)       -     -   125~190℃     C(52.8)     C(25.2)
  实施例12   品红显影剂a-1/b-1       -     A(30.3)     22.3   135~185℃     A(78.9)     B(28.9)
  实施例13   品红显影剂a-2/b-1       -     A(30.6)     23.3   125~170℃     A(78.5)     B(28.3)
  实施例14   品红显影剂a-3/b-1       -     A(30.2)     22.4   145~200℃     A(76.9)     B(28.9)
  实施例15   品红显影剂a-4/b-1       -     A(31.9)     23.3   145~200℃     A(73.5)     A(29.5)
  实施例16   品红显影剂a-5/b-1       -     B(33.1)     29.8   130~190℃     B(63.8)     A(29.4)
  实施例17   品红显影剂a-6/b-1       -     C(35.5)     11.9   130~190℃     C(51.9)     B(28.5)
  实施例18   品红显影剂a-7/b-1       -     B(33.9)     22.3   145~180℃     B(60.3)     C(26.9)
  实施例19   品红显影剂a-8/b-1       -     C(34.8)     21.9   145~175℃     C(51.8)     C(25.5)
  实施例20   品红显影剂a-9/b-1       -     C(34.9)     29.3   135~180℃     C(50.4)     C(25.8)
  实施例21   品红显影剂a-10/b-1       -     C(34.1)     21.8   135~180℃     C(58.8)     B(28.1)
  实施例22   品红显影剂a-11/b-1       -     C(34.8)     25.9   140~180℃     C(50.8)     C(25.4)
  实施例23   品红显影剂a-1/b-2       -     B(33.8)     22.3   135~185℃     B(69.5)     B(27.1)
  实施例24   品红显影剂a-1/b-3       -     B(33.2)     16.5   125~185℃     B(69.6)     B(27.4)
  实施例25   品红显影剂a-7/b-1       -     C(34.9)     16.5   135~185℃     B(62.8)     C(26.9)
  实施例26   品红显影剂a-8/b-2       -     A(35.8)     27.4   130~180℃     C(55.1)     C(25.5)
  实施例27   品红显影剂a-1/b-1       -     A(31.1)     22.3   135~185℃     B(68.4)     B(27.4)
表8
                  粗糙度 L*(a)-L*(b) 定影区域 OHP薄片的透射性 L*为80时的c*
  光学浓度=0.35附近   光学浓度=0.80附近
  比较例1   品红显影剂a-12     D(27.9)      -      -  155~170℃     D(44.6)     D(23.5)
  比较例2   品红显影剂a-13     E(33.8)      -      -  130~175℃     B(69.1)     C(26.1)
  比较例3   品红显影剂a-14     E(34.1)      -      -  160~175℃     D(42.4)     D(23.4)
  比较例4   品红显影剂a-4/b-4      -     D(37.9)     16.6  160~175℃     C(51.9)     C(25.9)
  比较例5   品红显影剂a-1/b-5      -     E(38.8)     28.5  135~180℃     E(39.6)     C(25.5)
  比较例6   品红显影剂a-6/b-3      -     E(38.2)     6.1  165~170℃     E(35.2)     E(22.3)
<实施例28>
本实施例中,使用图6所示的电摄影装置,考察利用下述(a)~(c)所述的显影与显影剂的组合来形成图像时(a)~(c)的显影剂组合的有效差。
(a):在显影器411a中放置深品红显影剂(实施例11中使用的品红显影剂b-1),在显影器412中代替实施例1的着色剂放置添加了6.0质量份C.I.颜料兰15:3的青显影剂,在显影器413中代替实施例1的着色剂放置添加了8.0质量份C.I.颜料黄180的黄显影剂,在显影器414中代替实施例1的着色剂放置添加了4.0质量份炭黑的黑显影剂。
(b):在显影器411a中放置深品红显影剂(品红显影剂b-1),在显影器411b中放置浅品红显影剂(品红显影剂a-1),在显影器412中放置上述青显影剂,在显影器413中放置上述黄显影剂,在显影器414中放置上述黑显影剂。
(c):在显影器411b中放置浅品红显影剂(品红显影剂a-1),在显影器412中放置上述青显影剂,在显影器413中放置上述黄显影剂,在显影器414中放置上述黑显影剂。
其结果为:与(a)相比,(b)可以在从低浓度部至高浓度部的全区域范围内抑制粒状性和粗糙感,且可以得到彩度高的鲜艳图像。另一方面,(c)虽然降低了低浓度部中的粒状性并增大了颜色重现范围,但降低了从中浓度部至高浓度部的彩度。另外,与(a)相比,得到中浓度部的粒状性增大的图像。即,通过使用处于本发明范围内的浅品红调色剂与深品红调色剂,即使是本实施例所述的全色电摄影装置,也可以充分发挥本发明的效果。

Claims (19)

1、一种品红调色剂,所述品红调色剂具有至少含有粘合树脂、着色剂和蜡的品红调色剂粒子,其特征为,
所述品红调色剂在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定的吸热曲线中,在温度30~200℃的范围内具有一个或多个吸热峰,所述吸热峰中最大吸热峰的峰值为65~105℃,
粉体状态的所述品红调色剂在采用分光分析进行测定时,波长480nm的光的反射率为15~45%,波长630nm的光的反射率为65~90%,
且粉体状态下测定的亮度L*为45~75。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品红调色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蜡为烃蜡。
3、权利要求1所述的品红调色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品红调色剂中含有的着色剂中含有占着色剂整体70个数%或70个数%以上的粒径为0.05~0.5μm的粒子。
4、权利要求1所述的品红调色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树脂以从下述物质组成的组中选择的树脂为主成分:(a)聚酯树脂、(b)具有聚酯单元和乙烯基共聚物单元的杂合树脂、(c)具有聚酯单元和乙烯基共聚物单元的杂合树脂与乙烯基共聚物的混合物、(d)具有聚酯单元和乙烯基共聚物单元的杂合树脂与聚酯树脂的混合物、(e)聚酯树脂与乙烯基共聚物的混合物、以及(f)聚酯树脂、具有聚酯单元与乙烯基共聚物单元的杂合树脂以及乙烯基共聚物的混合物。
5、权利要求1所述的品红调色剂,其特征在于,其中含有包含所述蜡与蜡分散介质的蜡分散剂,所述蜡分散介质为乙烯基树脂与聚烯烃的反应物。
6、权利要求5所述的品红调色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蜡分散介质在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的分子量分布中,重均分子量(Mw)为5,000~100,000,数均分子量(Mn)为1,500~15,000,重均分子量(Mw)与数均分子量(Mn)之比(Mw/Mn)为2~40。
7、权利要求5所述的品红调色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蜡分散介质是使用选自苯乙烯类单体、含氮乙烯基单体、丙烯酸类单体以及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中的1种、2种或2种以上单体合成的聚合物与聚烯烃的接枝聚合物;所述聚烯烃在采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测定的升温时的吸热曲线中,最大吸热峰的峰值为80~140℃。
8、权利要求1所述的品红调色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蜡在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的分子量分布中,主峰的峰值分子量在350~2400的范围内。
9、权利要求1所述的品红调色剂,所述品红调色剂中含有芳香族羧酸的金属化合物。
10、权利要求1所述的品红调色剂,其特征在于,当量圆直径在2μm或2μm以上的品红调色剂中的粒子的平均圆形度为0.920~0.945。
11、权利要求1所述的品红调色剂,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品红调色剂的粘弹性特性而言,温度为120℃时的储能弹性模量(G′120)为5×102~1×105[Pa],且温度为180℃时的储能弹性模量(G′180)为10~5×103[Pa]。
12、权利要求1所述的品红调色剂,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品红调色剂而言,将所述调色剂加压成型为片状的试样在温度120℃下施加4.0×103Pa压力时的变形量(R200)为45~65%,且该试样在温度120℃下施加1.0×104Pa压力时的变形量(R500)为65~85%。
13、权利要求1所述的品红调色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品红调色剂粒子是通过至少将粘合树脂、着色剂和蜡熔融混炼,将得到的混炼物冷却、粉碎来制造的。
14、权利要求13所述的品红调色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品红调色剂粒子是将该混炼物粉碎后再进行分级来制造的。
15、一种图像形成方法,所述图像形成方法为:
在静电荷像承载体上形成第一静电荷像,用第一品红调色剂将该第一静电荷像显影,形成第一品红调色剂像,经由或不经由中间转印体将第一品红调色剂像转印至转印材料;
在静电荷像承载体上形成第二静电荷像,用第二品红调色剂将第二静电荷像显影,形成第二品红调色剂像,经由或不经由中间转印体将第二品红调色剂像转印至转印材料;
将转印材料上的第一品红调色剂像和第二品红调色剂像加热加压定影,在转印材料上形成定影图像;
其特征为,
第一品红调色剂为浅品红调色剂或深品红调色剂中的任一方,
第二品红调色剂为另一种品红调色剂,
该浅品红调色剂具有至少含有粘合树脂、着色剂和蜡的品红调色剂粒子,在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定的吸热曲线中,在温度30~200℃的范围内具有一个或多个吸热峰,上述吸热峰中最大吸热峰的峰值为65~105℃,粉体状态的所述品红调色剂在采用分光分析进行测定时,波长480nm的光的反射率为15~45%,波长630nm的光的反射率为65~90%,且粉体状态下测定的亮度L*为45~75。
16、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设浅品红调色剂的亮度L*值为L*(a)、深品红调色剂的亮度L*值为L*(b)时,其关系满足下述式:
10≤L*(a)-L*(b)≤30。
17、一种图像形成方法,所述图像形成方法为:
在静电荷像承载体上形成第一静电荷像,用选自青调色剂、黄调色剂、浅品红调色剂、深品红调色剂b和黑调色剂的第一调色剂将第一静电荷像显影,形成第一调色剂像,经由或不经由中间转印体将第一调色剂像转印至转印材料,在静电荷像承载体上形成第二静电荷像;
用选自青调色剂、黄调色剂、浅品红调色剂、深品红调色剂和黑调色剂的第一调色剂以外的第二调色剂将第二静电荷像显影,形成第二调色剂像,经由或不经由中间转印体将第二调色剂像转印至转印材料,在静电荷像承载体上形成第三静电荷像;
用选自青调色剂、黄调色剂、浅品红调色剂、深品红调色剂和黑调色剂的第一和第二调色剂以外的第三调色剂将第三静电荷像显影,形成第三调色剂像,经由或不经由中间转印体将第三调色剂像转印至转印材料,在静电荷像承载体上形成第四静电荷像;
用选自青调色剂、黄调色剂、浅品红调色剂、深品红调色剂和黑调色剂的第一至第三调色剂以外的第四调色剂将第四静电荷像显影,形成第四调色剂像,经由或不经由中间转印体将第四调色剂像转印至转印材料,在静电荷像承载体上形成第五静电荷像;
用选自青调色剂、黄调色剂、浅品红调色剂、深品红调色剂和黑调色剂中的第一至第四调色剂以外的第五调色剂将第五静电荷像显影,形成第五调色剂像,经由或不经由中间转印体将第五调色剂像转印至转印材料;
将转印材料上承载的青调色剂像、黄调色剂像、浅品红调色剂像、深品红调色剂像和黑调色剂像加热加压定影,在转印材料上形成图像;
其特征为,
所述浅品红调色剂具有至少含有粘合树脂、着色剂和蜡的品红调色剂粒子,在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定的吸热曲线中,在温度30~200℃的范围内具有一个或多个吸热峰,上述吸热峰中最大吸热峰的峰值为65~105℃,粉体状态的该品红调色剂在采用分光分析进行测定时,波长480nm的光的反射率为15~45%,波长630nm的光的反射率为65~90%,且粉体状态下测定的亮度L*为45~75。
18、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全色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设该浅品红调色剂的L*值为L*(a)、深品红调色剂的L*值为L*(b)时,满足下述式的关系:
10≤L*(a)-L*(b)≤30。
19、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黄调色剂含有C.I.颜料黄74作为着色剂。
CNB2004100709226A 2003-07-14 2004-07-13 调色剂及图像形成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415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96708/2003 2003-07-14
JP2003196708 2003-07-14
JP2003389755A JP4289981B2 (ja) 2003-07-14 2003-11-19 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389755/2003 2003-11-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7125A true CN1577125A (zh) 2005-02-09
CN100454150C CN100454150C (zh) 2009-01-21

Family

ID=33479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7092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4150C (zh) 2003-07-14 2004-07-13 调色剂及图像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7320850B2 (zh)
EP (1) EP1498782B1 (zh)
JP (1) JP4289981B2 (zh)
KR (1) KR100564848B1 (zh)
CN (1) CN100454150C (zh)
DE (1) DE602004023900D1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2649A (zh) * 2010-12-29 2011-04-13 武汉宝特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彩色墨粉制备工艺
CN1996156B (zh) * 2006-01-06 2012-06-20 日本冲信息株式会社 显影剂、显影剂盒、显影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520596A (zh) * 2007-02-02 2012-06-27 佳能株式会社 双组分显影剂、补充显影剂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2540792A (zh) * 2007-02-02 2012-07-04 佳能株式会社 品红色调色剂、品红色显影剂和全色图像形成方法
CN1862397B (zh) * 2005-05-13 2012-07-04 夏普株式会社 静电图像显影用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
CN103019056A (zh) * 2011-09-22 2013-04-0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品红色色调剂、显影剂、色调剂盒、处理盒、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8699368A (zh) * 2016-02-29 2018-10-2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油墨组合物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10446981A (zh) * 2017-03-31 2019-11-12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品红调色剂
CN111617852A (zh) * 2019-12-25 2020-09-04 博亿(深圳)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湿法研磨控制方法
CN111617852B (zh) * 2019-12-25 2024-05-17 博亿(深圳)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湿法研磨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90951A1 (en) * 2003-03-24 2004-09-30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7583821B2 (en) * 2004-12-21 2009-09-01 Avago Technologies Ecbu Ip (Singapore) Pte. Ltd. Apparatus for classifying a material by analyzing the material's surface,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method
JP4576563B2 (ja) * 2006-03-13 2010-11-10 カシオ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用離型剤マスターバッチ及び粉砕トナー
US8184348B2 (en) * 2006-03-14 2012-05-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lor separation method an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09139511A (ja) * 2007-12-05 2009-06-25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二成分現像剤、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9169356A (ja) * 2008-01-21 2009-07-30 Ricoh Co Ltd 非磁性一成分現像用トナー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画像形成方法
JP4508254B2 (ja) * 2008-03-14 2010-07-2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正帯電二成分現像剤、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72240A (ja) * 2008-09-17 2010-04-02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217895B2 (ja) * 2008-10-22 2013-06-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現像用透明トナー、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61944B2 (ja) * 2008-11-18 2011-03-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10134261A (ja) * 2008-12-05 2010-06-17 Fuji Xerox Co Ltd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用樹脂組成物、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用現像剤、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93274B2 (ja) * 2009-03-02 2013-09-1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フル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
JP5655417B2 (ja) * 2009-08-05 2015-01-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方法、並びに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US8313880B2 (en) * 2009-08-13 2012-11-20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Magenta toner with binder resin of selected molecular weight composition
JP5506323B2 (ja) * 2009-10-16 2014-05-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US8092963B2 (en) * 2010-01-19 2012-01-10 Xerox Corporation Toner compositions
JP5577963B2 (ja) * 2010-08-31 2014-08-27 東洋インキSc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相溶化剤マスターバッチ、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トナー
WO2012036311A1 (en) 2010-09-16 2012-03-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5865032B2 (ja) 2010-11-29 2016-02-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WO2012086524A1 (en) 2010-12-24 2012-06-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WO2012091148A1 (en) * 2010-12-28 2012-07-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WO2012090741A1 (en) * 2010-12-28 2012-07-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US8795937B2 (en) 2011-07-26 2014-08-05 Lg Chem, Ltd. Magenta polymerized toner
DE112014003546B4 (de) 2013-07-31 2020-03-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CN105378566B (zh) 2013-07-31 2019-09-06 佳能株式会社 磁性调色剂
US9465346B2 (en) * 2014-06-24 2016-10-1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Metallic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allic color image forming method
US9400440B2 (en) * 2014-12-05 2016-07-26 Xerox Corporation Styrene/acrylate and polyester hybrid toner
JP6418992B2 (ja) 2015-03-13 2018-11-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キャリア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00909B2 (ja) 2015-03-31 2020-05-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キャリア
JP6740014B2 (ja) 2015-06-15 2020-08-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US10082743B2 (en) 2015-06-15 2018-09-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6584225B2 (ja) 2015-08-25 2019-10-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キャリア、二成分系現像剤、補給用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403816B2 (ja) 2016-02-08 2018-10-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キャリア、二成分系現像剤、補給用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750849B2 (ja) 2016-04-28 2020-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6921609B2 (ja) 2016-05-02 2021-08-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6815753B2 (ja) 2016-05-26 2021-0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US10036970B2 (en) 2016-06-08 2018-07-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enta toner
JP6862769B2 (ja) * 2016-11-02 2021-04-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6849409B2 (ja) 2016-11-25 2021-03-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US10197936B2 (en) 2016-11-25 2019-02-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US10409188B2 (en) 2017-02-10 2019-09-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carrier, two-component developer, replenishing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6808538B2 (ja) 2017-02-28 2021-0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6833570B2 (ja) 2017-03-10 2021-0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6900245B2 (ja) 2017-06-09 2021-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6914741B2 (ja) 2017-06-16 2021-08-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US10908523B2 (en) * 2017-09-27 2021-02-02 Fuji Xerox Co., Ltd. Toner and toner set
US10599060B2 (en) 2017-12-06 2020-03-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6973275B2 (ja) * 2018-04-27 2021-11-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7293009B2 (ja) 2018-08-08 2023-06-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キャリア、二成分系現像剤、補給用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7293010B2 (ja) 2018-08-08 2023-06-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キャリア、二成分系現像剤、補給用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7229701B2 (ja) 2018-08-28 2023-02-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7130518B2 (ja) 2018-09-28 2022-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キャリア、二成分系現像剤、補給用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10955765B2 (en) 2018-11-22 2021-03-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carrier and two-component developer
US10935902B2 (en) 2018-12-05 2021-03-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7243307B2 (ja) * 2019-03-08 2023-03-22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14556229A (zh) 2019-10-07 2022-05-27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
JP7480538B2 (ja) * 2020-03-16 2024-05-1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18759A (ja) 1984-11-15 1986-06-06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オレンジ静電像現像用トナ−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EP0275636B1 (en) * 1987-01-19 1993-07-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lor toner and two-component developer containing same
EP0421416B1 (en) * 1989-10-05 1998-08-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eat fixable toner and heat fixing method
JPH03261960A (ja) 1990-03-13 1991-11-21 Canon Inc 加熱定着用トナー及び加熱定着方法
JPH03261961A (ja) 1990-03-13 1991-11-21 Mita Ind Co Ltd 現像剤用キャリヤ
KR970001393B1 (ko) * 1991-09-11 1997-02-06 캐논 가부시기가이샤 정전하상 현상용 토너 및 가열정착방법
JP2992924B2 (ja) * 1993-06-28 1999-1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0740221B1 (en) * 1995-04-26 2001-10-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US6033817A (en) * 1996-07-31 2000-03-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imag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EP0822460B1 (en) * 1996-08-02 2003-11-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enta toner, process for producing same and color image forming method using same
DE69705904T3 (de) * 1996-09-02 2009-08-27 Canon K.K. Magenta-Toner zur Entwicklung elektrostatischer Bilder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DE69801458T2 (de) * 1997-04-04 2002-04-18 Canon Kk Toner zur Herstellung von Bildern, Bildherstellungsverfahren, und Wärme-Fixierungsverfahren
JPH1184764A (ja) 1997-09-10 1999-03-30 Fuji Xerox Co Ltd デジタル画像形成方法及び装置
JP2000056509A (ja) 1998-08-03 2000-02-25 Canon Inc 乾式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0172015A (ja) * 1998-12-07 2000-06-23 Kyocera Mita Corp 正帯電性一成分現像用ブラックトナー、シアントナー、マゼンタトナー及びイエロートナー
JP3728129B2 (ja) 1999-02-09 2005-1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78026B2 (ja) 1999-04-02 2009-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0305339A (ja) 1999-04-22 2000-11-02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とそれに用いる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3916835B2 (ja) 2000-03-06 2007-05-23 三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用樹脂組成物および乾式トナー
JP3747730B2 (ja) 2000-03-07 2006-02-22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マゼンタ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US6498910B2 (en) * 2000-04-07 2002-12-24 Konic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with light and dark hue toners
JP2001290319A (ja) 2000-04-07 2001-10-19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56526A (ja) 2000-06-13 2001-12-26 Canon Inc トナー
JP4387613B2 (ja) * 2000-07-10 2009-12-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マゼンタトナー
US6586147B2 (en) * 2000-07-10 2003-07-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full-color image forming method
US6667140B2 (en) * 2000-09-01 2003-12-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3870050B2 (ja) * 2000-09-01 2007-0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マゼンタ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2108022A (ja) 2000-09-28 2002-04-10 Konica Corp トナー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US6670087B2 (en) * 2000-11-07 2003-12-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image-form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3800955B2 (ja) 2000-12-11 2006-07-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黒色トナー及び製造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方法
US6673506B2 (en) * 2000-12-15 2004-01-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production process
EP1248158B1 (en) * 2001-04-03 2006-06-07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02341606A (ja) 2001-05-15 2002-11-29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05424A (ja) 2001-06-22 2003-01-08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方法
JP3799250B2 (ja) * 2001-08-06 2006-07-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3057876A (ja) 2001-08-16 2003-02-28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JP3880347B2 (ja) 2001-09-06 2007-0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フルカラー画像形成用トナー
EP1329774B1 (en) * 2002-01-18 2006-12-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lor toner, and full-color image-forming method
CN100365516C (zh) * 2002-05-20 2008-01-30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US6929894B2 (en) * 2002-07-10 2005-08-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fixing method
JP4289980B2 (ja) 2003-03-07 2009-07-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DE602004002708T2 (de) * 2003-03-07 2007-08-16 Canon K.K. Farbtoner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2397B (zh) * 2005-05-13 2012-07-04 夏普株式会社 静电图像显影用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
CN1996156B (zh) * 2006-01-06 2012-06-20 日本冲信息株式会社 显影剂、显影剂盒、显影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540792B (zh) * 2007-02-02 2013-09-04 佳能株式会社 品红色调色剂、品红色显影剂和全色图像形成方法
CN102540792A (zh) * 2007-02-02 2012-07-04 佳能株式会社 品红色调色剂、品红色显影剂和全色图像形成方法
CN102520596A (zh) * 2007-02-02 2012-06-27 佳能株式会社 双组分显影剂、补充显影剂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2520596B (zh) * 2007-02-02 2013-10-02 佳能株式会社 双组分显影剂、补充显影剂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2012649A (zh) * 2010-12-29 2011-04-13 武汉宝特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彩色墨粉制备工艺
CN103019056A (zh) * 2011-09-22 2013-04-0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品红色色调剂、显影剂、色调剂盒、处理盒、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3019056B (zh) * 2011-09-22 2017-03-0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品红色色调剂、显影剂、色调剂盒、处理盒、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8699368A (zh) * 2016-02-29 2018-10-2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油墨组合物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10446981A (zh) * 2017-03-31 2019-11-12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品红调色剂
CN110446981B (zh) * 2017-03-31 2023-11-28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品红调色剂
CN111617852A (zh) * 2019-12-25 2020-09-04 博亿(深圳)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湿法研磨控制方法
CN111617852B (zh) * 2019-12-25 2024-05-17 博亿(深圳)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湿法研磨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454150C (zh) 2009-01-21
US20050014079A1 (en) 2005-01-20
JP4289981B2 (ja) 2009-07-01
DE602004023900D1 (de) 2009-12-17
US7442478B2 (en) 2008-10-28
KR20050009177A (ko) 2005-01-24
US20070184372A1 (en) 2007-08-09
EP1498782B1 (en) 2009-11-04
EP1498782A2 (en) 2005-01-19
EP1498782A3 (en) 2007-07-11
KR100564848B1 (ko) 2006-03-30
US7320850B2 (en) 2008-01-22
JP2005049809A (ja) 2005-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77125A (zh) 调色剂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527144A (zh) 青调色剂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315008C (zh) 磁性调色剂
CN1527141A (zh) 调色剂和双组分显影剂
CN1095555C (zh) 显示静电图像的色调剂和设备机构以及成像方法
CN1472605A (zh) 调色剂盒、调色剂、图像形成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324408C (zh) 调色剂
CN1232887C (zh) 色调剂、显影剂、图象形成方法及图象形成装置
CN1898612A (zh) 定影方法和定影设备
CN1619433A (zh) 调色剂盒、深色青调色剂、浅色青调色剂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614520A (zh) 彩色调色剂及二组分显影剂
CN1113274C (zh) 静电像显影用调色剂和成象方法及工艺盒总成
CN1099615C (zh) 静电影像显影用调色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0339770C (zh) 干式调色剂、干式调色剂的制备方法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550919A (zh) 磁性载体及双组分显影剂
CN1577120A (zh) 非磁性调色剂
CN1095491A (zh) 静电影像显影调色剂,成像设备和色粉箱
CN1584747A (zh) 调色剂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673879A (zh) 透明调色剂、包括该调色剂的显影剂、上光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595302A (zh) 彩色调色剂
CN1734357A (zh) 彩色调色剂
CN1527143A (zh) 彩色调色剂
CN1614519A (zh) 黄色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CN1658079A (zh) 调色剂制造方法及调色剂
CN101069132A (zh) 黑色调色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21

Termination date: 202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