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73879A - 透明调色剂、包括该调色剂的显影剂、上光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明调色剂、包括该调色剂的显影剂、上光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73879A
CN1673879A CNA2004100898834A CN200410089883A CN1673879A CN 1673879 A CN1673879 A CN 1673879A CN A2004100898834 A CNA2004100898834 A CN A2004100898834A CN 200410089883 A CN200410089883 A CN 200410089883A CN 1673879 A CN1673879 A CN 16738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parent toner
resin
image
toner image
derived therefr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8988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09105C (zh
Inventor
林繁
井出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738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738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910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910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5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hemical properties, e.g. acidity, molecular weight, sensitivity to reacta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82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 G03G15/6585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by using non-standard toners, e.g. transparent toner, gloss add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02Preparation methods
    • G03G9/081Preparation methods by mixing the toner components in a liquefied state; melt kneading; reactive mix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Magnetic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36Other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magnetic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4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55Polyes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7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viscosity, solubility, melting temperature, softening temperatur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09708Inorganic compounds
    • G03G9/09716Inorganic compounds treated with organic compou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09708Inorganic compounds
    • G03G9/09725Silicon-oxides; Silicat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789Adding properties or qualities to the copy medium
    • G03G2215/00805Gloss adding or lowering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2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32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additional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透明调色剂、包括该调色剂的显影剂、上光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一种用于与彩色调色剂图像一起形成透明调色剂图像的透明调色剂,其中构成该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是由在下述条件下通过熔融混合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而获得的树脂制成,该条件为:假设T0(℃)是使由通过熔融混合所述结晶聚酯树脂和所述非晶态树脂一段时间t0(分钟)而获得的树脂形成的20μm厚的膜的表观反射率Y为1.5%的温度,熔融混合温度为T(℃)并且熔融混合时间为t(分钟),则将T(℃)预定为从T0到(T0+30),将t(分钟)预定为从t0到(10×t0),并且使热塑性树脂的粘度为103Pa·s的温度Tα为70℃到110℃。

Description

透明调色剂、包括该调色剂的显影剂、上光单元 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形成透明调色剂图像(该透明调色剂图像与彩色调色剂图像一起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透明调色剂,更具体地,涉及在电子照相术中有用的透明调色剂的改进、包括该透明调色剂的显影剂、上光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其中该透明调色剂适于转印并定影在彩色调色剂图像上或者其周围,通过电子照相术使该彩色调色剂图像具有诸如照相图像的光泽。
背景技术
为了在记录介质的表面上形成彩色图像,或者使用能够通过电子照相术处理、静电记录处理等形成彩色图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形成彩色副本,迄今为止已实际执行了以下图像形成步骤。
具体地,通过光束照射彩色原件。然后对由彩色原件反射的光束进行色彩分离并由彩色扫描器读取。然后通过图像处理器对由此读取的数据进行预定的图像处理或者色彩校正,以提供多个彩色图像信号,然后根据这些信号对半导体激光器等进行调制以发出经图像信号调制的激光束。使用这些激光束对于每一种颜色多次照射由无机感光体(例如硒和非晶硅)或者有机感光体(包括由酞花青染料、双偶氮颜料等制成的电荷发生层)制成的图像载体的表面以形成多个静电潜像。然后通过黄色(Y)、品红(M)、青色(C)和黑色(K)四色调色剂一次对这些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然后将由此显影的调色剂图像从由无机或有机感光体制成的图像载体转印到诸如纸张的记录介质上,然后通过例如热压处理定影单元将这些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该记录介质上。通过这种方式,在记录介质的表面上形成彩色图像。
虽然在热定影过程中使由此形成的彩色图像的表面变得光滑,并由此具有一定的光泽,但是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通常没有光泽。由此,彩色图像的光泽度不同于纸张的光泽度。并且公知地,要加入到彩色调色剂中的某些种类的粘合剂树脂或者某些热定影处理会导致调色剂在热定影过程中粘度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彩色图像光泽度的改变,如在JP-A-5-142963、JP-A-3-2765、JP-A-63-259575、JP-5-158364、JP-A-2001-222138、JP-A-11-249339、JP-A-2002-287426和JP-A-2003-167380中所公开的。
根据图像的种类、用途等,对于彩色图像的光泽度的体验差异很大。在诸如人物或风景的照相图像的原件的情况下,从图像质量锐度的角度来看,高光泽度图像符合大众的口味。
在专利参考文献1到3等中已提出了通过彩色图像形成装置来获得高光泽度图像的技术。根据这些参考文献,在适当选择的调色剂、定影条件等的情况下使用彩色复印机可以获得高光泽度图像。
根据所提出的这些技术,可以提高由调色剂形成的图像区域的光泽度,但是不能提高非图像区域的光泽度,使得不能使记录介质表面的光泽度一致。这些技术的缺点还在于,剩余在图像表面上的彩色调色剂的表面是不均匀的,使得不能获得如同在银盐系统照相或印刷中那样的平滑度并由此提供光滑的纹理。
此外,JP-5-158364公开了一种装置,该装置能够热熔具有彩色调色剂图像并且通过带状定影单元在其上形成有透明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然后对该定影单元进行冷却并从记录介质上剥离以形成具有高光泽度的图像,如同在银盐系统照相中所获得的一样。
然而,上述装置的缺点在于在高密度区域和低密度区域的边界上产生了明显的台阶。具体地,在高密度区域中的低密度小点处产生了像孔一样的凹陷。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透明调色剂中的粘合剂树脂的流动性不足以填充彩色调色剂图像中的台阶。当记录介质高速通过定影单元时这种现象变得很明显。由此,以上所述技术的缺点在于:只要在实际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使用显影单元,就不能同时获得对于高印刷速度以及图像中的高光泽度和均匀性的要求。
此外,在以上所述技术中使用的透明调色剂的缺点在于:在高温和高湿度条件下或者在长期储存之后,由此定影的透明调色剂层具有耐久性的问题,例如变形和油墨沾污(offset)。
换言之,考虑到降低图像制作的能耗,低温定影性是很重要的。为了满足所需的低温定影性,一种有效的方案是减少树脂的分子量并降低树脂的玻璃化转变点。
另一方面,应当理解,当在夏天将图像保存在汽车或者仓库中,或者由于使其在运输中处于船底而经受高温,同时叠放在另一图像的正面或背面上或者叠放在影集材料上时,该具有与照片一样的光滑表面的图像将容易粘连(粘得很紧以至于不能将两页分开,或者即使分开,也会使图像表面受到损坏)。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在高温下的耐久性,即,耐热性,提高树脂的玻璃化转变点以及树脂的分子量是有效的。
此外,图像的抗弯曲的韧性(即,图像的机械强度)的提高也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为了提高机械强度,提高树脂的分子量是一种有效的方案。
因此,机械强度的提高和耐热性对于低温定影性的提高是相反的。具体地,为了使图像具有如银盐系统照相一样的高光泽度,必须进一步提高定影温度。因此,更加难于同时满足所有三个要求。
随着近来对于具有优异低温定影性和良好保存能力的粘合剂树脂的需求,已经对JP-A-2003-167380中所公开的结晶聚酯树脂的使用或者专利参考文献5到7中所公开的结晶聚酯数值和非晶态聚酯树脂的组合的使用进行了研究。这些方法被视为同时实现低温定影性和耐热性以及对油墨沾污和粘连的耐用性的有效技术。当将这些技术应用于透明调色剂时,可以显著提高低温定影性和耐用性。然而,所得到的定影图像由于结晶聚酯树脂的晶体分散结构(球晶分散结构)特性而变得模糊,由此失去了锐度。这些技术的缺点还在于所得到的图像由于长期的缓慢结晶化而变脆并且光泽发生改变。
包括非晶态树脂的现有技术的透明调色剂的缺点在于其抗弯曲的机械强度较低,因此易于破裂。包括结晶树脂的透明调色剂在定影之后可以保持柔韧性,但是由于在结晶过程之前所经时间内的晶体界面的影响,而使得可能比包括非晶态树脂的透明调色剂更易于破裂。
包括照相图像彩色调色剂图像和透明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具有大量调色剂,由此当施加弯曲机械力时该图像将承受高应力。由此,即使施加较小的外力也能使这种图像破裂。均匀光泽表面上的裂纹是非常明显的,由此使印刷价值大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透明调色剂,其能够提供具有高光泽度和优异的耐热性和机械强度的图像,如在银盐照相中一样,该高光泽度在图像的整个表面上是均匀的,并且通过具有低能耗的定影单元、包括该透明调色剂的显影剂、上光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使该图像能够容易地满足所需的低温定影性。
发明人发现,在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上形成具有特定性质的透明调色剂使得可以在降低的能耗下获得具有与银盐系统照相相同的高质量的图像,并且即使使用高速定影单元也不会在记录介质的表面和彩色调色剂图像之间留有任何台阶,并且能够抑制在长期存储过程中由于热和潮湿的影响而导致的诸如油墨沾污和裂纹的图像质量劣化。由此做出本发明。
换言之,本发明是根据以下知识而做出的。具体地,如图1A所示,提供了一种用于与彩色调色剂图像一起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透明调色剂图像的透明调色剂,其中通过熔融混合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来获得构成优树脂制成的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并且预先确定熔融混合条件以使得温度、时间和粘度最佳。
具体地,熔融混合条件的特征在于,假设温度为T0(℃),在该温度下,由通过熔融混合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一段时间t0(分钟)而获得的树脂形成的20μm厚的膜的表观反射率(visual reflectance)Y为1.5%,熔融混合温度为T(℃)并且熔融混合时间为t(分钟),将T(℃)预定为从T0到(T0+30),将t(分钟)预定为从t0到(10×t0),并且使热塑性树脂的粘度为103Pa·s的温度Tα为70℃到110℃。
在上述技术方法中,本发明的透明调色剂可以被广泛应用,尤其对于电子照相术。在这种情况下,透明调色剂适于转印并定影在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上或者其周围,其中该彩色调色剂图像是通过例如电子照相术处理(或静电记录处理),使用包括至少一种热塑性树脂以及着色剂的彩色调色剂而形成在该记录介质上的。
此外,作为构成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可以使用通过混合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而获得的热塑性树脂。这里可以采用的非晶态聚酯树脂的代表性示例包括非晶态聚酯树脂,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苯乙烯丙稀基(styrene acryl-based)树脂等。
根据熔融混合条件,当温度T(℃)小于T0,并且时间t(分钟)小于t0时,两种树脂不能完全混合,导致机械强度和耐热性的劣化。相反,当温度T(℃)大于(T0+30),或者时间t(分钟)大于(10×t0),则所得到的热塑性树脂变得增塑(plasticized),并且由此表现出降低的耐热性。
从耐热性和机械强度来看,优选地将温度T(℃)和时间t(分钟)分别预定为(T0+5)到(T0+10)和t0到(3×t0)。
当所得到的热塑性树脂满足上面的粘度要求时,透明调色剂图像可以基本上完全覆盖彩色调色剂图像,由此可以获得光滑和高光泽度的图像表面。
当使所得到的热塑性树脂的粘度为103Pa·s的温度Tα小于70℃时,所得到的热塑性树脂表现出很差的耐热性,以至于当使该树脂承受高温时会产生粘连或者其它问题。相反,当温度Tα大于110℃时,不能在定影步骤中获得光滑的高光泽度图像表面。甚至在定影图像表面的高密度区域和低密度区域的边界处留有台阶。
根据构成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考虑到耐热性、机械强度和熔融混合性,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例如,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重量混合比优选地为从35∶65到65∶35。
在透明调色剂的优选实施例中,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包括彼此共有的醇衍生组分(alcohol-derived constituent)和酸衍生组分(acid-derived constituent)。具体地,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分别由三个或更多个单体以及彼此共有的至少一个醇衍生组分和一个酸衍生组分形成。更为优选地,醇衍生组分和酸衍生组分的种类对于两种树脂分别相同。
当两种树脂具有从彼此共有的成分衍生的结构时,它们的混合性得到提高并且由此易于熔融混合。结果,可以降低混合两种树脂所需的能量以抑制由于混合而导致的增塑,从而由于因混合而产生的增塑得到降低,故可以提高耐热性,并且提高了晶体分散性,并由此提高透明度。
在结晶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和酸衍生组分的优选实施例中,醇衍生组分包括作为主要组分的C6-C12直链脂肪族基团(aliphatic group),其量为醇衍生组分的总量的85到98mol%,结晶聚酯树脂的酸衍生组分包括作为主要组分的从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isophthalic acid)或者萘二羧酸(naphthalenedicarboxylic acid)衍生的芳族基团,其量大于或等于酸衍生组分总量的90mol%。
另一方面,在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和酸衍生组分的优选实施例中,包含有与作为结晶聚酯树脂的酸衍生组分的C6-C12直链脂肪族基团相同的直链脂肪族基团,其量为醇衍生组分总量的10-30mol%。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酸衍生组分包括与作为结晶聚酯树脂的酸衍生组分的主要组分的从对苯二酸、间苯二甲酸或萘二羧酸衍生的芳族基团相同的芳族基团,其量大于或等于酸衍生组分总量的90mol%。
在更能满足低温定影性、耐热性和热混合性的一个实施例中,结晶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包括C6-C12直链脂肪族基团和芳族二醇衍生成分,其量分别为醇衍生组分总量的85到98mol%和2到15mol%。在非晶态树脂中,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包括与作为结晶聚酯树脂的乙醇衍生成的主要组分相同的直链脂肪族基团和芳族二醇衍生成分,其量分别为醇衍生组分的总量的10到30mol%和70到90mol%。通过相同的材料形成作为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酸衍生组分的主要组分的芳族组分。
在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的优选实施例中,从低温定影性和机械强度的角度来看,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17,000到40,000和8,000到16,000。
此外,根据结晶聚酯树脂的组成,结晶聚酯树脂优选地包括并入其中的双酚S或双酚S-氧化烯加成物(alkylene oxide adduct),其量为二醇衍生成分的总量的2到15mol%。类似地,非晶态聚酯树脂优选地包括并入其中的双酚S或双酚S-氧化烯加成物,其量为二醇衍生成分的总量的2到90mol%。
由于本发明的透明调色剂具有柔性树脂结构以具有增强的机械强度,所以很难通过研磨法生产调色剂。由此,对于调色剂的生产,可以从公知的湿式方法中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具有从双酚S衍生的结构的树脂具有高亲水性,因此对于含水系统中的湿式处理生产是有利的。此外,由于上述亲水基是非电离的,所以可以选择非含水系统中的湿式处理生产。所得到的调色剂具有高环境稳定性,并且满足荷电率和可生产性的要求。树脂具有较高的分散晶体的效果,由此对于提高透明度是有利的。只要混合率与如上所定义的一样,调色剂的耐热性就不会被共聚作用削弱。然而,由于双酚S具有较高的破坏结晶度的效果,所以使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的粘度为103Pa·s的温度Tα发生了明显变化。双酚S具有提高非晶态聚酯树脂的耐热性的效果。从低温定影性的角度看,根据非晶态树脂的玻璃化转变点(Tg),在与诸如双酚A衍生物的其它第三组分混合时优选地使用双酚A。
假设Tα(℃)是使构成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的粘度为103Pa·s的温度,而Tα’(℃)是使包含在彩色调色剂中的热塑性树脂的粘度为104Pa·s的温度,则使Tα和Tα’满足下面的关系式(1)以有效地防止气泡或者图像紊乱(缺乏粒度、折叠图像(collapsed image)等)的发生:
Tα≤Tα’≤Tα+25(℃)  …  (1)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透明调色剂,还涉及包括透明调色剂的显影剂,该显影剂能够显影为透明调色剂图像。这里可以采用的显影剂的示例包括范围较广的多种显影剂,例如包括透明调色剂作为主要组分的单组分显影剂,和除了透明调色剂以外还包括载体(carrier)的双组分显影剂。
本发明还涉及使用包含透明调色剂的显影剂的上光单元。
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涉及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用于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的上光单元,该上光单元使记录介质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具有光泽,其中可以使用包括上述透明调色剂的显影剂将透明调色剂图像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上或者其周围。
本发明还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的特征在于用于在记录介质1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4和透明调色剂图像5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至少上述上光单元6和成像单元2,用于在记录介质1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4和透明调色剂图像5;以及定影单元3,用于将由成像单元2形成的调色剂图像4、5定影在记录介质1上,如图1B所示。
至于记录介质1,优选地使用例如包括由原纸制成的基底1a和设置在基底1a上的光散射层1b的记录介质。至于光散射层1b,可以使用包括加入热塑性树脂中的白色颜料的光散射层。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单元3的优选实施例中,优选地设置有:定影构件3a,用于将图像G夹在记录介质1上以使其定影;热压单元3b,用于将彩色调色剂图像4和透明调色剂图像5热压在记录介质1上;以及冷却/剥离单元3c,用于冷却由此热压的调色剂图像4、5以将其从定影构件3a上剥离。
因此,当对由此热压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冷却并从定影构件3a剥离时,定影构件3a的表面状态被转印到记录介质1的表面上。因此,当定影构件3a的表面状态良好时,可以获得理想的图像结构。
这种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除了包括用于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的各种现有单元外,还可以包括上光单元6。在代表性实施例中,成像单元2可以包括:图像载体(未示出),用于承载彩色调色剂图像4和透明调色剂图像5;转印单元(未示出),用于将彩色调色剂图像4和透明调色剂图像5转印到记录介质1上;以及上光单元6,用于在图像载体上形成透明调色剂图像5。
在另一实施例中,上光单元6可以在位于定影单元3的定影构件3a中的热压单元3b的上游位置处形成透明调色剂图像5,并且可以通过热压单元3b将透明调色剂图像5叠加在记录介质1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4上。
根据本发明,作为构成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可以使用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的混合物。此外,使两种树脂熔融混合的条件(温度、时间、粘度)最佳。结果,确保可以提供具有如下特性的透明调色剂:其能够满足机械强度、耐热性和低温定影性的所有要求,能够快速凝固并能够获得高的总体质量的所需图像。
此外,当使用包括上述透明调色剂的显影剂时,可以将透明调色剂图像与彩色调色剂图像一起显影在记录介质上,使得可以容易地获得所需图像。
此外,可以容易地构造用于使用这种透明调色剂来形成所需图象的上光单元,或者包括该上光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阅读下面的详细说明时,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了,在附图中:
图1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透明调色剂的概要的简图;
图1B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上光单元和包括该上光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的简图;
图2表示在实施例1中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结构;
图3A表示在实现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使用的记录介质的结构;
图3B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透明调色剂;
图4表示用于测量表观反射率的仪器,该表观反射率是表示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的熔融混合性的指标;
图5A表示根据实现本发明的本实施例的图像处理;
图5B表示由定影单元执行的定影处理;
图6表示在实施例2中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结构;
图7表示实施例2中的图像定影步骤;
图8表示在示例1到14和比较示例1到8中使用的结晶聚酯树脂A到E;
图9表示在示例1到14和比较示例1到8中使用的非晶态聚酯树脂F到K;
图10表示在示例1到14和比较示例1到8的透明调色剂的组成、熔融混合条件以及表观反射率;
图11表示对示例1到14和比较示例1到8的可生产性和图像质量的评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所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图2表示本发明所采用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例1;
在图2中,根据本实施例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成像单元30,用于在记录介质11上形成彩色图像;定影单元40,用于将由成像单元30形成在记录介质11上的各种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以及传送单元50,用于将记录介质11传送到定影单元40。
在本实施例中,并不具体限定记录介质。可以使用诸如OHP的树脂片,也可以使用普通复印纸和常规纸张。也可以使用所有片状介质(可以使用根据本发明的透明调色剂在其上形成图像)。记录介质11的优选实施例为由基重为100到200g/m2的原纸制成的基底11a,该记录介质11至少包括厚度为10到50μm的包含白色颜料的光散射层11b以及设置在其上的热塑性树脂,如图2和3A所示。
基重为100到200g/m2的基底11a为理想记录介质的原因是基于假定基底11a的厚度范围理想地与照相纸相同。光散射层11b的厚度范围的限定是考虑到当光散射层11b的厚度小于10μm时,光散射层11b的表面不均匀,而当光散射层11b的厚度大于50μm时,材料的体积过大。
此外,作为要加入到光散射层11b中的白色颜料,可以使用任何白色微粒颜料,例如氧化钛和碳酸钙。光散射层11b优选地包括氧化钛作为主要组分,以提高白色度。白色颜料的重量比例优选地为热塑性树脂重量的百分之20到40。
在这种设置中,可以提供具有光滑表面、高光泽度、清晰的色调和平滑的粒度的图像,当从背面观看时该图像没有油墨沾污。
下面对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透明调色剂做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的透明调色剂为电子照相术透明调色剂,其适于转印并定影在形成在记录介质11的表面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上或者其周围,该彩色调色剂图案是通过电子照相术处理,使用包括至少一种热塑性树脂的彩色调色剂和包括一种着色剂的彩色调色剂,形成在该记录介质表面上的。
具体地,如图3B所示,根据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透明调色剂,作为透明调色剂的主要组分的热塑性树脂是聚酯基(polyester-based)树脂110,该聚酯基树脂110是通过熔融混合结晶聚酯树脂111和非晶态聚酯树脂112而获得的,并且使该热塑性树脂的粘度为103Pa·s的温度Tα为70℃到110℃。
包含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透明调色剂中的组分可以大致分为两组,即,热塑性树脂和其它组分。下面主要对热塑性树脂和其它组分进行说明。此外,下面还要说明限定根据本实施例的透明调色剂的调色剂的物理性质和生产方法以及其它因素。
<热塑性树脂>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透明调色剂中使用的热塑性树脂包括聚酯树脂,其量等于或大于粘合剂树脂的总重量的70%。优选地,聚酯树脂在粘合剂树脂组分的总重量中的比例优选地为重量的80%或更多,更优选地为重量的90%,特别优选地为重量的100%。在本实施例中,如果其它组分(第三组分)的含量为50mol%或更少,则也可以将通过共聚上述聚酯树脂的主链和其它组分而获得的聚合物称为“聚酯树脂”。由此,如果需要调整熔点,则可以将聚酯树脂的主链与适当的第三组分进行共聚。该其它组分的共聚比例优选地为12.5mol%或更小,更优选地为2mol%或更小。
构成热塑性树脂的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聚酯树脂的数目可以分别为1。然而,在混合物中可以分别使用两种或更多种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聚酯树脂。
结晶聚酯树脂
上述结晶聚酯树脂的熔点为80℃到130℃,优选地为80℃到100℃,更优选地为85℃到95℃。从低温定影性和机械强度的角度看,结晶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15,000到50,000,优选地为17,000到40,000。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来测量上述结晶聚酯树脂的熔点。更具体地,确定了在从室温到150℃,在每分钟10℃的升温速率下在测量过程中产生最高吸热峰值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结晶聚酯树脂”中的“结晶(crystalline)”一词表示聚酯树脂具有由差式扫描量热计(DSC)所测量的有限吸热峰值,而不是阶梯式吸热变化。如果其它组分的量较少并且有限吸热峰值如由差式扫描量热计(DSC)所确定的一样,则也可以将通过上述结晶树脂的主链与其它组分的共聚而获得的聚合物称为“结晶聚酯树脂”。
为了提高树脂的柔韧性,上述结晶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优选地为C6-C12直链脂肪族基团。
形成上述醇衍生组分的乙醇优选的为脂族二醇。
这里可以采用的脂族二醇的具体示例包括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7-庚二醇、1,8-辛二醇、1,9-壬二醇、1,10-癸二醇、1,11-十一二醇、1,12-十二二醇、1,13-十三二醇、1,14-十四二醇、1,18-十八二醇和1,20-二十二醇。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化合物。从定影性和耐热性的角度看,这些脂族二醇中优选地为C6-C12直链脂肪族基团,更优选地为具有9个碳原子的壬二醇。
从熔融混合性和低温定影性的角度看,优选地使上述C6-C12直链脂肪族基团的量为醇衍生组分总量的85到98mol%。
形成上述算衍生成分的酸包括各种二羧酸,例如芳族二羧酸和脂族二羧酸。从熔融混合性、机械强度和耐热性的角度来看,这些二羧酸中优选地为芳族二羧酸。
这里可采用的芳族二羧酸的示例包括:对苯二酸、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间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二甲酯、2,6-奈二羧酸、以及4,4’-联苯二羧酸。从低温定影性和机械强度的角度来看,这些芳族二羧酸中优选地为苯二酸、对苯二甲酸二甲酯、间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二甲酯、2,6-奈二羧酸。为了保持所需的熔融混合性,芳族组分的量优选地为酸衍生组分的总量的90mol%或更多。
这里可采用的脂族二羧酸的示例包括: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sberic acid)、壬二酸、癸二酸、1,9-壬烷二羧酸、1,10-癸烷二羧酸、1,11-十一烷二羧酸、1,12-十二烷二羧酸、1,13-十三烷二羧酸、1,14-十四二羧酸、1,16-十六烷二羧酸、1,18-十八烷二羧酸,及其它们的低烷基酯或者酸酐。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化合物。
为了提高熔融混合性,优选地将第三组分进行共聚,其量为2到12.5mol%。当第三组分的比例降低时,熔融混合性降低,使得必须升高混合温度或者延长混合时间,从而降低了可生产性以及耐热性。相反,当第三组分的比例超过上面定义的范围时,可以提高熔融混合性,但是降低了结晶度,并降低了耐热性。当耐热性降低时,在影集各页之间保存印刷物时,或者将纸张本身保存在高温仓库或汽车中时,会发生诸如粘连和油墨沾污的问题。
从提高熔融混合性的角度考虑,优选地使用二醇组分作为第三组分,例如双酚A、双酚A-环氧乙烷加成物、双酚A-环氧丙烷加成物、氢化双酚A、双酚S、双酚S-环氧乙烷加成物和双酚S-环氧丙烷加成物。从调色剂可生产性、耐热性和透明度的角度考虑,特别优选双酚S衍生物,例如双酚S、双酚S-环氧乙烷加成物和双酚S-环氧丙烷加成物。
此外,从耐热性的角度看,优选地包含乙醇衍生第三组分,其量为醇衍生组分的总量的2到15mol%,更为优选地为3到8mol%。
从熔融混合性的角度看,可以加入酸衍生组分作为第三组分。两种或者更多种酸衍生组分的加入可以使结晶度降低,并由此提高熔融混合性。为了避免由于结晶度的降低而使耐热性降低,该第三组分在酸衍生组分的总量中的比例优选地为10%或更少。
上述结晶聚酯树脂的生产方法没有具体限制。可以通过包括酸组分与乙醇组分的反应的普通聚酯聚合方法来生产结晶聚酯树脂。具体地,可以对二元酸和二元醇进行酯化反应或者酯交换反应来获得低聚物,然后在真空中对该低聚物进行缩聚反应。另选地,如JP-B-53-37920中所公开的,可以通过聚酯的解聚来获得结晶聚酯树脂。至少可以将诸如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的二羧酸烷基酯作为二元酸。可以对二羧酸烷基酯进行酯交换反应随后进行缩聚反应,或者使用二羧酸直接进行酯化随后进行缩聚反应。
例如,可以将二元酸和二元醇在温度为180℃到200℃的大气环境中反应2到5小时。随后,终止水或乙醇的蒸馏以完成酯交换反应。随后,将产物加热到200℃到230℃的温度,同时将反应系统的压力增加到1mmHg或更小。然后将产物加热到相同的温度1到3小时,以获得结晶聚酯树脂。
非晶态聚酯树脂
上述非晶态聚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点(Tg)为50℃到80℃,优选地从55℃到65℃。从低温定影性和机械强度的角度看,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8,000到30,000,优选地为8,000到16,000。从低温定影性和混合性的角度看,可以将非晶态聚酯树脂与第三组分共聚。
优选地,加入与上述结晶聚酯树脂相同的醇衍生组分或者酸衍生组分以提高熔融混合性。具体地,在结晶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的主要组分为直链脂肪族基团组分并且结晶聚酯树脂的酸衍生组分的主要组分为芳族组分的情况下,与上述相同的直链脂族乙醇衍生成分(为二醇总量的10到30mol%)和与上述相同的酸衍生组分(为酸衍生组分总量的90mol%或更多)的加入可以提高熔融混合性,从而可以在低温下对其进行熔融混合以获得具有所需低温定影性和良好的耐热性的混合物。
此外,在加入芳族组分(为醇衍生组分)作为结晶聚酯树脂的第三组分的情况下,从熔融混合性、耐热性和低温定影性的角度看,优选地加入相同的芳族组分作为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的主要组分,其量为醇衍生组分的70到90mol%。
与生产上述结晶聚酯树脂的方法相似,生产上述非晶态聚酯树脂的方法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通过如前所述的任何常规聚酯聚合方法来生产非晶态聚酯树脂。
作为上述酸衍生组分,可以使用各种二羧酸,已经参照结晶聚酯对其进行了示例说明。作为上述醇衍生组分,可以使用各种二醇。除了参照结晶聚酯所示例说明的脂族二醇外,还可以使用双酚A、双酚A-环氧乙烷加成物、双酚A-环氧丙烷加成物、氢化双酚A、双酚S、双酚S-环氧乙烷加成物和双酚S-环氧丙烷加成物等。此外,从调色剂的可生产性、耐热性和透明度的角度看,诸如双酚S、双酚S-环氧乙烷加成物和双酚S-环氧丙烷加成物的双酚S衍生物是特别优选的。非晶态聚酯树脂可以包括多种酸衍生组分和醇衍生组分。特别地,双酚S具有提高非晶态聚酯树脂的耐热性的效果。从低温稳定性的角度看,根据非晶态树脂的组成,还可以使用诸如双酚A衍生物的其它第三组分。
共有单体组分
为了提高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聚酯树脂两者的熔融混合性,优选地,它们彼此相同地具有醇衍生组分或者酸衍生组分。
在结晶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和酸衍生组分的优选实施例中,从低温定影性、耐热性、熔融混合性和机械强度的角度考虑,机械强度结晶聚酯树脂的乙醇衍生成分包括作为主要组分的C6-C12直链脂肪族基团,其量为乙醇衍生成分总量的85到98mol%,结晶聚酯树脂的酸衍生组分包括从对苯二酸、间苯二甲酸或萘二羧酸衍生的芳族基团,其量为酸衍生组分总量的90mol%或更多。
在本实施例中,非晶态聚酯树脂的乙醇衍生成分和酸衍生组分的优选实施例为:非晶态聚酯树脂的乙醇衍生成分包括与作为结晶聚酯树脂的主要组分的C6-C12直链脂肪族基团相同的直链脂肪族基团,其量为乙醇衍生成分总量的10到30mol%,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酸衍生组分包括与作为结晶聚酯树脂的酸衍生组分的主要组分的从对苯二酸、间苯二甲酸或萘二羧酸衍生的芳族基团相同的芳族基团,其量为酸衍生组分总量的90mol%或更多,以满足对于低温定影性、耐热性和熔融混合性的要求。
在加入芳族组分(为醇衍生组分)作为结晶聚酯树脂的第三组分的优选实施例中,从熔融混合性、耐热性和低温定影性的角度看,结晶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包括C6-C12直链脂肪族基团和芳族二醇衍生组分,其量分别为乙醇衍生成分总量的85到98mol%和2到15mol%,并且非晶态聚酯树脂的乙醇衍生成分包括与结晶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的主要组分相同的直链族肪基和芳族二醇衍生组分,其量分别为乙醇衍生组分的10到30mol%和70到90mol%。
分子量
在优选实施例中,从低温定影性和机械强度的角度看,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17,000到40,000和8,000到16,000。
熔融混合
混合比
在优选实施例中,考虑到耐热性、机械强度和熔融混合性,根据本实施例的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中的结晶聚酯树脂与非晶态聚酯树脂的混合重量比为35∶65到65∶35。
熔融混合温度/时间
参照熔融混合条件的优选实施例,在如下条件下熔融混合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聚酯树脂:假定T0(℃)为由通过熔融混合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聚酯树脂一段时间t0(分钟)而获得的树脂形成的20μm厚的膜的表观反射率为1.5%的温度,熔融混合温度为T(℃),熔融混合时间为t(分钟),将T(℃)预定为从T0到(T0+30),将t(分钟)预定为从t0到(10×t0)。
在本实施例中,从耐热性、机械强度的角度看,更加希望将温度T(℃)和时间t(分钟)分别预定为从(T0+5)到(T0+10)和从t0到(3×t0)。
表观反射率Y
下面说明表观反射率Y。
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表观反射率Y”一词意指待测量的由聚酯基树脂形成的厚度为20μm的膜的表观反射率(该树脂是通过熔融混合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聚酯树脂而获得的)。
如图4所示实现表观反射率Y的测量。
在图4中,将聚酯基树脂形成为膜(优选地具有20μm的厚度)(由此获得的膜经常被称为“树脂膜”)。
为了从要测量的树脂膜123的表面和背面去除散射分量,将树脂膜123夹在透明玻璃盖板121、122之间以进行显微镜观察。然后使用折射率匹配溶液(未示出)(十四烷)分别填充玻璃盖板121、122与树脂膜123之间的间隙。
随后,将由此获得的样本120(玻璃盖板121、122加树脂膜123)放置在光阱125上。然后通过满足儿何色度学条件的色度计(例如,X-rite968)在0°和45°对样本120进行反射率测量,同时使用来自光源126的光束照射测量样本120。可以适当地选择任何光阱作为光阱125,只要其为一端开口的圆筒131,并在其开口端设置有固定台131并且涂覆有诸如黑色涂层的光吸收部分133以使得可以捕获由样本120发出的光束即可。
CIE XYZ色标系统(color specification system)中的值Y与表观反射率Y相对应。当要测量的树脂膜123透明并且玻璃盖板121、122也透明时,Y基本为零。换言之,值Y与树脂膜123中的散射分量的强度相对应。
在测量由于晶体(球晶)的生长而变为乳状的诸如普通结晶聚酯树脂的聚酯基树脂和已经通过熔融混合或者可共聚组分进行了晶体分散但缺乏分散性的聚酯基树脂情况下,树脂的结晶分散使得散射强度增加,导致表观反射率Y的增加。
另一方面,通过熔融混合或者诸如双酚S的可共聚组分产生的聚酯基树脂的晶体分散越精细,表观反射率Y越小。由此,表观反射率Y是表示晶体分散大小的指标。
理所当然,待进行测量的树脂膜123的厚度优选地为精确的20μm。但是,在散射百分比为2%或更小的情况下,表观反射率Y基本上与树脂膜123的厚度成正比。因此,即使当树脂膜123的厚度并非精确地为20μm时,也可以根据厚度计算表观反射率Y。
制备待进行测量的树脂膜123的方法并没有具体限制,只要能成功形成具有均匀厚度的均匀膜即可。例如,可以将待测量的聚酯树脂熔化并使用埃氏或刮条涂布机使其散布在置于诸如热板的浅盘上的具有光滑顶面和良好的可分离性(releasability)的基板上。然后将由此形成的从基板剥离以获得待测量的树脂膜。
另选地,可以将形成在适当基底上的膜叠加在诸如PET膜的透明膜上。然后在压力下对该叠层进行加热。然后将基底剥离该叠层。将叠加在透明膜上的膜用作为样本120,然后对该样本120进行测量以获得表观反射率Y。在这种情况下,从所测量的样本120的表观反射率Yt中减去透明膜本身的反射率Y0以确定待测量的树脂膜123的表观反射率Y。
其它组分
本实施例的透明调色剂包括作为主要成分的上述粘合剂树脂。如果必要,透明调色剂还可以包括可在公知的普通透明调色剂中使用的其它组分。这里所使用的其它组分并没有特别显示,可以根据用途进行适当选择。这里可采用的其它组分的示例包括各种公知的添加剂,例如无机微粒材料、有机微粒材料、电荷控制器和防粘剂。
上述无机微粒材料通常用于提高调色剂的流动性。这里可采用的无机微粒材料的示例包括:微粒状二氧化硅、微粒状氧化铝、微粒状氧化钛、微粒状钛酸钡、微粒状钛酸镁、微粒状钛酸钙、微粒状钛酸锶、微粒状氧化锌、硼砂、粘土、云母、硅灰石、硅藻土、氯化铈、氧化铁、氧化铬、氧化铈、三氧化锑、氧化镁、氧化锆、碳化硅和氮化硅。这些无机微粒材料中优选地为微粒状二氧化硅,尤其是疏水性的微粒状二氧化硅。
上述无机微粒材料的平均基本颗粒直径(数均颗粒直径)优选地为1到1,000nm。要(外部地)添加的无机微粒材料的量优选地为透明添加剂的重量的0.01到20%。
上述有机微粒材料通常用于提高可清洁性和可转印性。这里可采用的有机微粒材料的示例包括:微粒状聚苯乙烯、微粒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及微粒状聚偏氟乙烯。
上述电荷控制器通常用于提高可充电性。这里可采用的电荷控制器的示例包括水杨酸的金属盐、含金属的偶氮化合物、苯胺灰和季铵盐。
上述防粘剂通常用于提高可分离性。这里可采用的防粘剂的具体示例包括诸如聚乙烯、聚丙烯和聚丁烯的低分子聚烯烃、具有热软化点的硅酮、诸如油酸酰胺、芥酸酰胺、蓖麻油酸酰胺和硬脂酸酰胺的脂族酸酰胺、诸如巴西棕榈腊、米糠腊、小烛树腊、日本腊、和荷荷笆油的植物腊(vegetable-based wax)、诸如蜂蜡的动物腊、诸如褐煤腊、地腊、纯地腊、石蜡、微晶腊以及荷费歇尔-托普希腊的矿物腊/石油腊、以及诸如脂族酸酯、褐煤酸酯和羧酸酯的酯基腊。在本实施例中,这些防粘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将其中的两种或者多种组合使用。
这些要添加的防粘剂的量优选地为透明调色剂的总重量的0.5到50%,更为优选地为1到30%,特别优选地为5到15%。当要添加的防粘剂的重量低于0.5%时,不能发挥防粘剂的效果。相反,当要添加的防粘剂的重量超过50%时,容易影响可充电性,或者容易在显影单元内部破坏调色剂,导致将防粘剂用作为载体(carrier),由此降低可充电性。此外,在定影过程中防粘剂可能不充分渗出图像表面,从而易于留在图像中,使透明度降低。
本实施例的透明调色剂可以由表面层覆盖。优选地,该表面层不影响整个调色剂的动态特性和熔融粘度特性。例如,当由较厚的不熔化或高熔点表面层覆盖调色剂时,不能充分体现使用结晶聚酯树脂所获得的低定影性。
因此,表面层的厚度最好较小,优选地为0.001到0.5μm。
为了形成上述薄表面层,优选地采用涉及对颗粒表面进行化学处理的方法,这些颗粒包括粘合剂树脂、着色剂,以及可选的无机微粒材料和其它材料。
构成表面层的组分的示例包括:耦合剂、异氰酸盐、乙烯型单体。这些组分优选地具有加入其中的极性基。极性基与这些组分的化学键接使得可以提高调色剂与诸如纸张的转印材料的结合强度。
极性基可以为任何极性基,只要其为极化功能基即可。这里可采用的极性基的示例包括羧基、羰基、环氧基、醚基、羟基、氨基、亚氨基、氰基、酰胺基、酰亚胺基、酯基和砜基。
这里可采用的化学处理方法的示例包括:涉及通过诸如过氧化物的强氧化材料进行的氧化、臭氧氧化或等离子体氧化的方法;以及涉及通过接合聚合来结合具有极性基的可聚合单体的方法。该化学处理使得极性基与结晶树脂的分子链以共价的形式牢固结合在一起。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可充电材料以化学或者物理方式附着在微粒状调色剂的表面。另选地,可以外部地加入诸如微粒状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盐、陶瓷、树脂和碳黑的微粒材料,以提高可充电性、导电性、粉末流动性、润滑性等。
调色剂的物理性质
在本实施例的透明调色剂中,使整个透明调色剂的粘度为103Pa·s的温度Tα优选地为70℃到110℃。当温度Tα低于70℃时,所得到的透明调色剂不能表现出充分的耐热性,并且当使其承受高温时,会产生诸如粘连的问题。相反,当温度Tα高于110℃时,经常使得难以通过定影获得具有光滑表面和高光泽度的图像。具体地,可能在已定影图像的表面上的高密度区域与低密度区域的边界上留有台阶。
本实施例的透明调色剂的体积平均颗粒直径优选地为6.0μm到16.0μm,更为优选地为12.0μm到16.0μm。如果必要,可以通过空气分级器等对透明调色剂颗粒进行分选以提供颗粒大小的明显分布。
可以通过TA-II型库耳特颗粒计数器(由Coulter Inc.生产)以50μm的孔径测量体积平均颗粒直径。具体地,在电解质水溶液(同中子素(isoton)的水溶液)中对待测量的调色剂进行30秒或者更长时间的超声波分散后测量生效。
其它要素
下述条件是必须预先具备的:本实施例的透明调色剂必须适于转印并定影在形成在记录介质表面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上或周围,其中该彩色调色剂图像是通过电子照相术处理,使用包括至少一种热塑性树脂和着色剂的彩色调色剂形成在该记录介质表面上的。
上述彩色调色剂没有具体限制,只要其为包括至少一种热塑性树脂和着色剂的普通彩色调色剂即可。作为除了热塑性树脂和着色剂以外的添加剂,可以内部地或者外部地添加与参照本实施例的透明调色剂中的<其它组分>栏所示例性说明的添加剂相同的添加剂。
作为上述热塑性树脂,可以使用任何公知的树脂,而没有任何限制。这里可采用的热塑性树脂的具体示例包括聚酯树脂、苯乙烯/丙烯酸系共聚物、以及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
作为上述着色剂,可以使用任何公知的着色剂,而没有任何限制。这里可采用的黄色(Y)着色剂的示例包括联苯胺黄、喹啉黄和汉撒黄(hanza yellow)。这里可采用的品红色(M)着色剂的示例包括若丹明B、孟加拉玫瑰红和颜料红。这里可采用的青色(C)着色剂的示例包括酞菁蓝、苯胺蓝和颜料蓝。这里可采用的黑色(B)着色剂的示例包括碳黑、苯胺黑和彩色颜料的混合物。
普通彩色调色剂包括分散在上述粘合剂树脂中的体积平均微粒直径为1μm到15μm的微粒状材料(通常称为“微粒状调色剂”或“有色颗粒”)以及附着在其上的微粒树脂(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乙烯二氟酯(PVDF)),该粘合树脂具有平均颗粒直径为5到100nm的微粒状外部添加剂(例如,无机微粒材料(例如,氧化硅、氧化钛和氧化铝))。
生产构成彩色调色剂的微粒状调色剂的方法没有具体限制。除了上述参照本实施例的透明调色剂所示例性说明的各种湿式处理法之外还可以使用捏合研磨法(knead grinding method)。由于彩色调色剂具有相对低的粘度,所以理所当然,在本实施例的透明调色剂中湿式处理生产方法是优选的。
生产调色剂的方法
作为生产本实施例的透明调色剂的方法,优选地采用湿式处理,因为材料可能难于研磨。湿式处理的公知示例包括:浸没干燥法(submergeddrying method)、乳化絮凝法(emulsion flocculation method)、熔化悬浮法(melt suspension method)和溶液悬浮法(solution suspensionmethod)。从环境负担和安全性的角度看,这些湿式处理法中优选地为不含有机溶剂的熔化悬浮法和乳化絮凝法。从层叠彩色调色剂图像的透明调色剂的操作角度看,比乳化絮凝法更易于提供大颗粒尺寸的熔化悬浮法更为理想,这是因为显影量、显影剂流动性和可充电性比溶液更为重要。
为了在可实现的合格率下在无溶剂含水系统中获得聚酯树脂的悬浮或者乳化颗粒,需要将从磺酸衍生的离子亲水基引入到聚酯树脂的分子结构中,或者使用大量的分散助剂或表面活性剂,而经常使所得到的调色剂存在可充电性和环境安全性方面的问题。
本实施例的透明调色剂中所使用的聚酯树脂优选地包括加入其中的从双酚S衍生的亲水基。由于双酚S具有强亲水性,所以可以减小在水相熔化悬浮液中所使用的分散助剂的量。此外,上述亲水基是非离子的,所得到的调色剂表现出高的环境安全性,由此在水相湿颗粒度和调色剂可充电性两方面都是有利的。
作为生产本实施例的透明调色剂的方法的示例,将对涉及熔化悬浮的生产方法进行说明。
上述熔化悬浮法包括至少分散悬浮步骤,用于使用配备有旋转叶片的乳化器在含水分散介质中对主要由聚合树脂构成的聚合物进行分散悬浮,以制备其中形成有颗粒的分散悬浮液。
在分散悬浮步骤中,使用分散机器在含水分散介质中使上述聚合物分散。对分散液进行加热以具有降低的粘性,同时施加剪切力以获得聚合物的悬浮液(颗粒的分散液)。上述分散机器的示例包括高速搅拌器(homogenizer)、均匀混合器(homomixer)、压力捏合机(pressurekneader)、挤压机(extruder)和介质扩散器。
然后对由此获得的颗粒分散液进行上述涉及过滤等的固-液分离步骤,以从分散液中分离所分散的颗粒。可选地可以对所分散的颗粒进行清洁或干燥处理以产生微粒状调色剂。
在上述分散悬浮步骤中,可以使用分散剂来稳定悬浮液或者使含水分散介质变浓。这里可采用的分散剂的示例包括水溶聚合物,例如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酸钠和聚甲基丙烯酸脂钠。
透明显影剂
可以将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的透明调色剂用作为单组分形式的显影剂,或者用作为包括载体和调色剂的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下面将进一步说明双组分显影剂(下文简称为“透明显影剂”)。
可以加入本实施例的透明显影剂中的载体并没有具体限制。可以使用任何公知的载体,而不必考虑是否着色。例如,可以使用包括其上涂覆有树脂涂层的芯的涂覆有树脂的载体。另选地,可以使用具有分散在基质树脂中的导电材料的树脂分散载体。
载体中所使用的涂覆树脂或者基质树脂的示例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乙酸乙烯脂、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丁醛、聚氯乙烯、聚乙烯醚、聚乙烯酮、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包括有机硅氧烷键的单纯(straight)硅酮树脂、及其变性产物、氟树脂、聚酯、聚碳酸脂、酚醛树脂和环氧树脂。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树脂。
这里可采用的导电材料的示例包括:诸如金、银和铜的金属、碳黑、氧化钛、氧化锌、硫酸钡、硼酸铝、钛酸钾、氧化锡和碳黑。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导电材料。
这里可采用的载体的芯包括诸如铁、镍和钴的磁性金属、诸如铁氧体和磁铁矿的磁性氧化物、以及玻璃珠。为了在磁刷方法中使用载体,芯材料优选地为磁性材料。
载体的芯的体积平均颗粒直径通常为10μm到500μm,优选地为30μm到100μm。
为了使用树脂涂覆载体芯的表面,可以采用涉及扩散具有上述涂覆树脂的涂层形成溶液并可选地在适当的溶剂中溶解各种添加剂的方法。用于涂渍溶液的溶剂没有具体限制。可以考虑所使用的涂覆树脂、可涂覆性等来选择适当的溶剂。
这里可采用的树脂涂覆方法的具体示例包括涉及将载体芯浸入涂层形成溶液中的浸渍方法、涉及将涂层形成溶液喷涂在载体芯表面上的喷涂方法、涉及将涂层形成溶液喷涂在悬浮在气流中的载体芯上的流化床方法、以及包括将载体芯与搅拌涂布机中的涂层形成溶液混合,然后从混合物中去除溶剂的搅拌涂布机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透明显影剂中的透明调色剂与载体的混合比(重量混合比)优选地为大约1∶100到30∶100,更为优选地为3∶100到20∶100。
图像形成装置
以下将进一步描述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图2中,作为成像单元30,可以使用任何公知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
例如,该图像形成装置优选地包括:鼓形或带状感光器;与感光器相对设置的充电单元;图像信号形成单元,用于控制形成彩色图像的图像信号;曝光单元,用于使用来自图像信号形成单元的图像信号对感光器进行成影像地曝光以形成潜像;显影单元,用于通过包含彩色调色剂的显影剂层将潜像显影在感光器的表面上以获得调色剂图像;以及转印单元,用于将形成在感光器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在另一优选设置中,设置中间转印材料以使得可以将感光器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材料上,然后通过二次转印单元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材料转印到记录介质的表面上。
上述感光器并没有具体限制。可以毫无问题地使用任何公知的感光器。感光器可以具有单层结构或者具有功能分离型多层结构。感光器的材料可以为诸如硒和非晶硅的无机感光器或者有机感光器(所谓的OPC)。
作为上述充电单元,例如,可以使用包括导电或半导体辊、电刷、制膜器或橡胶刀(rubber blade)的摩擦充电单元,诸如电晕管充电器和scorotron充电器的利用电晕放电的非接触型充电单元,或者本身已公知的其它装置。
作为上述曝光单元,可以使用任何公知的曝光单元,例如半导体激光器和扫描装置的组合、包括光学系统的激光ROS以及LED头。为了实现能够形成具有高分辨率的均匀曝光图像的优选实施例,激光ROS或LED头是优选的。
作为上述图像信号形成单元,可以使用任何公知的单元,只要能够产生可以在记录介质表面上的期望位置中形成调色剂图像的信号即可。
作为上述显影单元,可以使用任何公知的显影单元,而不需考虑其是单组分类型还是双组分类型,只要它能够在上述感光器的表面上形成作为潜像的具有高分辨率的均匀调色剂图像即可。双组分型显影单元是优选的,因为其能够实现具有良好粒度的光滑色调的再现。
作为上述转印单元,可以使用任何公知的单元,例如能够使用导电或半导体辊、电刷、制膜器或橡胶刀在感光器和记录介质或中间转印材料之间形成电场并转印由充电调色剂颗粒构成的调色剂图像的单元,以及能够使用利用电晕放电的电晕充电器或scorotron充电器对记录介质或中间转印材料的背面进行电晕充电并转印由充电调色剂颗粒构成的调色剂图像的单元。
作为上述中间转印材料,可以使用绝缘或者半导体带状材料或者具有绝缘或者半导体表面的鼓形材料。半导体带状材料是优选的,因为其可以在连续的图像形成过程中保持其转印性质不变并使得能够使用小型装置。作为这种带状材料,公知的有其中分散有诸如碳纤维的导电填充物的树脂材料。作为这种树脂材料,优选地使用聚酰亚胺树脂。
作为上述二次转印单元,可以使用任何公知的单元,例如能够使用导电或半导体辊、电刷、制膜器或橡胶刀在中间转印材料和记录介质之间形成电场并转印由充电调色剂颗粒构成的调色剂图像的单元,以及能够使用利用电晕放电的电晕充电器或scorotron充电器对中间转印材料的背面进行电晕充电并转印由充电调色剂颗粒构成的调色剂图像的单元。
可以适当地选择定影单元40。然而,定影单元40优选地包括带状定影构件(定影带41)、使用带状定影构件将图像热压在记录介质11上的热压单元、以及在热压之后冷却并剥离基底的冷却/剥离单元。
带状定影构件可以由诸如聚酰亚胺的聚合物膜制成。优选地,通过在带状定影构件的材料中散布诸如导电微粒状碳和导电聚合物的导电添加剂来调整带状定影构件的电阻率。定影构件的形状并不限于环形。例如,定影构件可以为网或薄片的形式,该网或薄片能够适当地进给并缠绕在另一侧上。但是,环形带状定影构件是优选的。从可剥离性或表面性质的角度看,使用硅树脂和/或氟树脂涂覆带表面。此外,从光滑性的角度看,带状定影构件的表面的光泽度优选地为如75度光泽计(由MURAKAMI COLOR RESEARCH LABORATORY生产)所测量的60或更大。
作为上述热压单元,可以使用任何公知的热压单元。
例如,可以使用能够驱动带状定影构件和其上形成有图像同时被夹在以恒定速度驱动的一对辊之间的记录介质11的热压单元。
在这种设置中,这两个辊中的一个或两个中设置有热源,从而将其表面加热到使透明调色剂熔化的温度。此外,使两个辊在压力下互相接触。优选地,这两个辊中的一个或两个在其表面上设置有硅橡胶或氟橡胶层。要进行热压的区域的长度优选地为大约1mm到8mm。
作为上述冷却/剥离单元,可以使用能够在对已由带状定影构件热压的记录介质11进行冷却之后通过剥离构件来剥离记录介质11的单元。
作为冷却手段,可以采用自然冷却。从装置大小的角度看,优选地使用诸如散热片和热导管的冷却构件来提高冷却速度。优选地设置剥离构件以将剥离钉(peeling nail)插入在带状定影构件和记录介质11之间的间隙中,或者在剥离位置处设置小曲率半径的辊(剥离辊)以剥离记录介质。
作为用于将记录介质11传送导定影单元40的传送单元50,可以使用本身已公知的传送单元。
优选地使传送速度保持恒定。为此,可以使用能够驱动夹在一对以恒定速度转动的橡胶辊之间的上述记录介质11的单元,或者能够在由橡胶等制成的绕在一对辊上的带上以恒定速度驱动上述记录介质11的单元,其中通过电机等使该对辊中的一个以恒定速度转动。
具体地,在已形成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情况下,优选地使用后一单元来避免调色剂图像紊乱。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作为成像单元30的一个组件,在定影单元40的带状定影构件(定影带41)上设置有上光单元(透明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60,用于通过透明调色剂形成透明调色剂图像。
在本实施例,定影单元40的带状定影构件(定影带41)也用作为承载透明调色剂图像的构件,因此需要该构件能够在其上承载已定影的透明调色剂图像。
作为上光单元60,可以适当地使用本身已公知的电子照相成像工具和显影单元,只要能够实现在带状定影构件上形成透明调色剂图像的目的即可。
通过示例的方式参照显影单元的使用,可以在辊形等形式的反电极构件与带状定影组构的背面相接触的位置处,与接地的或施加有偏压的反电极构件相对地设置单组分显影单元或者双组分显影单元,以使得可以将透明调色剂图像直接显影在带状定影构件的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带状定影构件在该装置上的直接显影透明调色剂图像的位置处的温度优选地为60℃或者更低。
虽然参照将带状定影构件(定影带41)用作为用于承载透明调色剂图像的组件的情况对本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显然可以在定影单元40前面设置一独立构件来承载透明调色剂图像。
具体结构
下面进一步说明图2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图2中,成像单元30包括:未示出的充电器;曝光单元33,用于对原件32进行曝光扫描以在感光器鼓31上形成静电潜像;旋转显影单元34,其具有用于接收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调色剂的显影单元34a到34d以及安装在其上的透明调色剂;中间转印带35,用于将图像暂时保留在感光器鼓31上;以及清洁单元(未示出),用于清除感光器鼓31上的残留调色剂,该清洁单元设置在感光器31的外围。在与感光器鼓31相对的上述中间转印带35上的位置处设置主转印单元(例如,转印电晕管)36。此外,在记录介质11所通过的中间转印带35上的位置处设置二次转印单元37(在本实施例中,该二次转印单元37包括夹住中间转印带35和记录介质11的一对转印辊37a和支撑辊37b)。
对曝光单元33进行设置,以使用来自照明灯331的光束照射原件32,以从原件32反射光束,由彩色扫描器332对该光束进行色彩分离,由图像处理器333进行图像处理,然后通过例如激光二级管334和光学系统335将其作为静电潜像绘制光束在曝光点处发射到感光器鼓31上。
该定影单元40包括:定影带(例如,涂覆有硅橡胶的带状材料)41,其在适当数量(在本实施例中为3)的张力辊(tension roller)42到44上延伸;加热辊42,被设置用来对设置在定影带41的进给端(deliveryside)上的张力辊进行加热;剥离辊44,被设置为使得可以从设置在定影带41的输出端上的张力辊剥离记录介质11;压力辊46(必要时可以配备有热源),被设置为以下述方式与加热辊42相对地与定影带41压力接触,该方式使得将定影带41夹在加热辊42和压力辊46之间;以及散热片47,设置在定影带41内侧作为对加热辊42和剥离辊44之间的定影带41进行冷却的冷却构件。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示例中,加热辊42和压力辊46之间的辊隙宽度例如为8mm。定影带41的驱动速度例如为30mm/sec。作为定影带41,可以使用80-μm厚的由热塑性聚酰亚胺制成的环形薄膜,在其外面涂覆有厚度为30μm的硅橡胶。
在定影单元40和成像单元30的图像形成点之间设置传送单元50(例如包括传送带)。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上光单元60,例如可以使用采用了电子照相处理的成像工具。具体地,上光单元60包括:感光器鼓61;充电单元62,用于对感光器鼓61的表面进行均匀充电;由ROS或LED阵列制成的曝光单元63,用于对感光器鼓61的表面进行曝光以形成潜像;透明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64,用于控制记录介质11表面上的区域(在该区域中形成有透明调色剂图像)以及由此形成的透明调色剂图像的量;与感光器鼓61相对设置的透明调色剂图像显影单元65,用于通过包含透明调色剂的显影层在感光器鼓61的表面上对潜像进行显影以获得透明调色剂图像;以及转印单元66,用于将感光器鼓61的表面上的透明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作为透明调色剂图像载体的定影带41的表面上。
作为感光器鼓61,可以使用任何公知的感光器鼓,而没有任何特殊的限制。该感光器鼓61可以具有单层结构或者可以具有功能分离型多层结构。感光器鼓61的材料可以为诸如硒和非晶硅的无机感光器或者有机感光器(所谓的OPC)。
作为充电单元62,例如可以使用包括导电或半导体辊、电刷、制膜器或橡胶刀的摩擦充电单元,诸如利用电晕放电的电晕管充电器和scorotron充电器的非接触型充电单元,或本身已公知的其它装置。
作为曝光单元63,可以使用任何公知的曝光单元,例如半导体激光器和扫描装置的组合、包括光学系统的激光ROS、LED头以及卤素灯。为了实现能够使曝光图像区域(即,记录介质11表面上的形成有透明调色剂图像的位置)发生所期望变化的优选实施例,激光ROS或LED头是优选的。
作为透明调色剂图像信号形成单元64,可以使用任何公知的单元,只要可以产生能够在记录介质11表面上的所期望位置中形成透明调色剂图像的信号即可。也可以将透明调色剂图像信号形成单元64设置为使得根据从现有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中的图像处理器输出的图像数据产生透明调色剂图像形成信号。
作为透明调色剂图像显影单元65,可以使用任何公知的显影单元,而不必考虑其为单组分型还是双组分型,只要其能够在感光器鼓61的表面上形成均匀的透明调色剂图像即可。
作为转印单元66,可以使用任何公知的单元,例如能够使用施加了电压的导电或半导体辊、电刷、制膜器或橡胶刀在感光器鼓61和定影带41之间形成电场并转印充电透明调色剂颗粒的单元,以及能够使用利用电晕放电的电晕管充电器或scorotron充电器对定影带41的背面进行电晕充电并转印充电调色剂颗粒的单元。
在本实施例中,形成透明调色剂图像的区域为覆盖记录介质11的表面上的整个彩色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区域的整个区域,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形成透明调色剂图像的区域可以为记录介质11的整个表面。另选地,只可以选择要求摄影图像质量(更具体地,彩色调色剂图像中的高光泽度)的区域。此外,可以在彩色调色剂图像上形成稍微透明或者不透明的调色剂图像。例如,为了防止由于调色剂颗粒而产生的彩色调色剂图像上的不平整性,可以根据彩色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层的高度来改变透明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层的高度,以与图像的高度一致,或者可以仅在没有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的区域上形成透明调色剂图像。此外,可以在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之前形成透明调色剂图像。这里所定义的“在彩色调色剂图像上或者周围”一词包括所有这些实施例。
下面对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进行说明。
为了使用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来获得彩色复印件,如图2所示,使用来自照明灯331的光束照射待复制的原件32。然后由彩色扫描器332对由原件32反射的光束进行色彩分离。然后通过图像处理器333对如此经色彩分离的光束进行图像处理,从而对其进行色彩校正以获得多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数据以及透明调色剂图像数据,然后使用激光二极管334对这些调色剂图像数据进行色彩调制,以产生调制激光束。
然后使用这些激光束中的每一个多次照射感光器鼓31,以在其上形成多个静电潜像。然后分别通过黄色显影单元34a、品红色显影单元34b、青色显影单元34c和黑色显影单元34d使用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四种颜色的调色剂依次对该多个静电潜像进行显影。
然后通过主转印单元(转印电晕管)36将由此显影的彩色调色剂图像依次从感光器鼓31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5上。然后通过二次转印单元37将由此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5上的透明调色剂图像和四色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记录介质11上。
此后,如图5所示,通过传送单元50将其上形成有彩色调色剂图像12的记录介质11传送到定影单元40。
下面将说明定影单元40和上光单元60的操作。
将加热辊42和压力辊46二者预先加热到调色剂的熔化温度。在这两个辊42、46之间施加100kg的载荷。旋转地驱动这两个辊42、46。在驱动辊42、46的同时驱动定影带41。
在传送记录介质11的同时,使作为上光单元60的透明调色剂图像载体的感光器鼓61转动,同时向充电单元(例如,充电辊)62施加偏压。通过这种方式对感光器鼓61进行均匀充电。然后根据来自透明调色剂图像信号形成单元64的图像信号在曝光单元63中对感光器鼓61进行曝光。
此时,曝光区域的电位降低。然后在透明调色剂图像显影单元65中对该区域进行显影。此后,如图5A所示,通过施加了偏压的转印单元(转印辊)66将感光器鼓61上的透明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定影带41上。
然后,其上转印有透明调色剂图像13的定影带41在加热辊42和压力辊46之间的辊隙处与其上形成有彩色调色剂图像12的记录介质11的表面相接触,从而对彩色调色剂图像12和透明调色剂图像13进行加热和熔化(热压步骤)。
在这些条件下,如图5B所示,在记录介质11的表面上对与加热辊42相对地输入的彩色调剂色图像进行加热和熔化的同时,在彩色调色剂图像12上或者周围对形成在定影带41表面上的透明调色剂图像13进行加热和熔化以覆盖整个彩色调色剂图像12。
此后,在加热辊42和压力辊46之间的压力接触区域(辊隙)处在大约120℃到130℃的温度下,对彩色调色剂图像12和透明调色剂图像13进行加热和熔化。然后将其上熔合有透明调色剂图像12和彩色调色剂图像13的记录介质11与定影带41一起沿箭头所示的方向传送,同时使透明调色剂图像13与定影带41的表面紧密接触。在该过程中,通过冷却散热片47对定影带41进行强制冷却(冷却步骤),以使透明调色剂图像13和彩色调色剂图像12冷却和凝固。然后通过剥离辊44从定影带41(由于其回缩性(刚性))上剥离记录介质11(剥离步骤)。
通过这种方式,在记录介质11上形成具有高光泽度的彩色图像G。
然后可选地通过未示出的清洁器清洁已完成剥离步骤的定影带41的表面以去除残留调色剂等,以为后续定影步骤作准备。
图6表示采用了本发明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例2。
在图2中,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成像单元30,用于形成包括彩色调色剂图像和透明调色剂图像的摄影图像;定影单元40,用于对通过成像单元30形成在记录介质11上的各种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和传送单元50,用于将其上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11传送到定影单元40上。与第一实施例1不同,成像单元30包括:作为上光单元设置在旋转显影单元34内侧的透明调色剂显影单元34e,其代替了用于在定影带41上形成透明调色剂图像的上光单元60。对于与实施例1相同的组成部分,使用相同的标号和标记。不再详细说明这些组成部分。
下面将对根据本实施例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进行说明。
为了使用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来获得彩色复印件,如图6所示,使用来自照明灯331的光束照射待复制的原件32。然后通过彩色扫描器332对由原件32反射的光束进行色彩分离。然后通过图像处理器333对由此进行了色彩分离的光束进行图像处理,从而对其进行色彩校正以获得多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数据以及透明调色剂图象数据,然后通过激光二极管334对这些调色剂图像数据进行色彩调制以产生调制激光束。
然后通过这些激光束中的每一个多次照射感光器鼓31以在其上形成多个静电潜像。然后分别通过透明调色剂显影单元34e、黄色显影单元34a、品红色显影单元34b、青色显影单元34c和黑色显影单元34d使用透明调色剂以及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四色调色剂依次对该多个静电潜像进行显影。
然后通过一次转印单元(转印电晕管)36将由此显影的彩色调色剂图像从感光器鼓31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5上。然后通过二次转印单元37将由此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5上的透明调色剂图像和四色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记录介质11上。这样,形成覆盖各种彩色调色剂图像或者其周边的透明调色剂图像。
此后,如图7所示,通过传送单元50将其上形成由彩色调色剂图像12的介质11传送到定影单元40。
接下来说明定影单元40的操作,将加热辊42和压力辊46预先加热至调色剂的熔化温度。在这两个辊42、46之间施加例如100kg的载荷。旋转地驱动这两个辊42、46。驱动辊42、46的同时,驱动定影带41。
然后,定影带41在加热辊42和压力辊46之间的辊隙处与其上形成有彩色调色剂图像12和透明调色剂图像13的记录介质11的表面相接触,以对彩色调色剂图像12和透明调色剂图像13进行加热和熔化(热压步骤)。
这样,由于已经将记录介质11上的透明调色剂图像13,甚至彩色调色剂图像12的熔化特质预定在所期望的范围之内,所以随后将定影带41的形状外形原样转印到记录介质11上的图像G上。
然后,在通过熔化的调色剂图像将记录介质11和定影带41彼此结合的同时,将它们传送到剥离辊44。在该过程中,通过散热片47对定影带41、透明调色剂图像13、彩色调色剂图像12和记录介质11进行冷却(冷却步骤)。
因此,当记录介质11到达剥离辊44时,通过剥离辊44的曲率将透明调色剂图像13、彩色调色剂图像12和记录介质11整体地从定影带41剥离(剥离步骤)。
通过这种方式。在记录介质11上形成具有高光泽度的彩色图像。
示例
下面对结晶聚酯树脂A到E和非晶态聚酯树脂F到K进行说明,这些树脂是构成在示例1到14中和比较示例1到8中使用的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
结晶聚酯树脂的制备
结晶聚酯树脂A:TPA/ND/BPS=100/95/5(摩尔比)
TPA代表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ND代表壬二醇,BPS代表双酚S-环氧乙烷加成物。
向已加热和干燥的三颈烧瓶中充入重量份为194的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重量份为152的1,9-壬二醇,重量份为16.9的双酚S-环氧乙烷加成物和重量份为0.15的作为催化剂的氧化甘油二丁酸酯(dibutyltinoxide)。然后通过抽真空由氮气代替容器中的空气来作为惰性气氛。然后将混合物在180℃下机械搅拌5小时。
此后,在减压的情况下将混合物逐渐加热至230℃,然后在该条件下搅拌2小时。当混合物变为粘性时,对其进行空气冷却以暂停反应。将所得到的树脂称为“结晶聚酯树脂A”。
该结晶聚酯树脂A的重均分子量(Mw)为23,000,数均分子量(Mn)为12,000,如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根据聚苯乙烯计算所确定的。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通过上述方法来测量结晶聚酯树脂A的熔点(Tm)。结果,该测量具有确定的峰值。峰顶为92℃。
结晶聚酯树脂B:TPA/ND/BPA=100/95/5
BPA代表双酚A-环氧乙烷加成物。
向已加热和干燥的三颈烧瓶中充入重量份为194的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重量份为152的1,9-壬二醇、重量份为15.8的双酚A-环氧乙烷加成物和重量份为0.15的作为催化剂的氧化甘油二丁酸酯。然后通过抽真空由氮气代替容器中的空气作为惰性气氛。然后将混合物在180℃下机械搅拌5小时。
此后,在减压的情况下将混合物逐渐加热至230℃,然后在该条件下搅拌2小时。当混合物变为粘性时,对其进行空气冷却以暂停反应。将所得到的树脂称为“结晶聚酯树脂B”。
如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根据聚苯乙烯计算所确定的一样,该结晶聚酯树脂B的重均分子量(Mw)为22,000,数均分子量(Mn)为10,900。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通过上述方法来测量结晶聚酯树脂B的熔点(Tm)。结果,该测量具有确定的峰值。峰顶为94℃。
结晶聚酯树脂C:TPA/ND/BPA=100/90/10
向已加热和干燥的三颈烧瓶中充入重量份为194的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重量份为144的1,9-壬二醇、重量份为31.6的双酚A-环氧乙烷加成物和重量份为0.15的作为催化剂的氧化甘油二丁酸酯。然后通过抽真空由氮气代替容器中的空气作为惰性气氛。然后将混合物在180℃下机械搅拌5小时。
此后,在减压的情况下将混合物逐渐加热至230℃,然后在该条件下搅拌2小时。当混合物变为粘性时,对其进行空气冷却以暂停反应。将所得到的树脂称为“结晶聚酯树脂C”。
如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根据聚苯乙烯计算所确定的一样,该结晶聚酯树脂C的重均分子量(Mw)为22,000,数均分子量(Mn)为11,000。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通过上述方法来测量结晶聚酯树脂C的熔点(Tm)。结果,该测量具有确定的峰值。峰顶为90℃。
结晶聚酯树脂D:TPA/ND=100/100
向已加热和干燥的三颈烧瓶中充入重量份为194的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重量份为160的1,9-壬二醇,以及重量份为0.15的作为催化剂的氧化甘油二丁酸酯。然后通过抽真空由氮气代替容器中的空气作为惰性气氛。然后将混合物在180℃下机械搅拌5小时。
此后,在减压的情况下将混合物逐渐加热至230℃,然后在该条件下搅拌2小时。当混合物变为粘性时,对其进行空气冷却以暂停反应。将所得到的树脂称为“结晶聚酯树脂D”。
如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根据聚苯乙烯计算所确定的一样,该结晶聚酯树脂D的重均分子量(Mw)为24,000,数均分子量(Mn)为13,000。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通过上述方法来测量结晶聚酯树脂D的熔点(Tm)。结果,该测量具有确定的峰值。峰顶为95℃。
结晶聚酯树脂E:TPA/ND/BPA=100/95/5
向已加热和干燥的三颈烧瓶中充入重量份为194的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重量份为152的1,9-壬二醇、重量份为15.8的双酚A-环氧乙烷加成物、重量份为136的乙二醇,以及重量份为0.15的作为催化剂的氧化甘油二丁酸酯。然后通过抽真空由氮气代替容器中的空气作为惰性气氛。然后将混合物在180℃下机械搅拌5小时。然后在减压的情况下蒸馏出所得到的甲醇和过量的乙二醇。然后,在减压的条件下将混合物逐渐加热至220℃,然后在该条件下搅拌2小时。当混合物变为粘性时,对其进行空气冷却以暂停反应。将所得到的树脂称为“结晶聚酯树脂E”。
如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根据聚苯乙烯计算所确定的一样,该结晶树脂E的重均分子量(Mw)为43,000,数均分子量(Mn)为22,000。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通过上述方法来测量结晶聚酯树脂E的熔点(Tm)。结果,该测量值具有确定的峰值。峰顶为96℃。
在图8中示出了结晶聚酯树脂A到E的组成和性质。
非晶态聚酯树脂的制备
非晶态聚酯树脂F:TPA/ND/BPA/BPS=100/25/70/5
向已加热和干燥的三颈烧瓶中充入重量份为194的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重量份为40的1,9-壬二醇、重量份为221的双酚A-环氧乙烷加成物、重量份为17的双酚S-环氧乙烷,以及重量份为0.15的作为催化剂的氧化甘油二丁酸酯。然后通过抽真空由氮气代替容器中的空气作为惰性气氛。然后将混合物在180℃下机械搅拌5小时。
此后,在减压的情况下将混合物逐渐加热至230℃,然后在该条件下搅拌2小时。当混合物变为粘性时,对其进行空气冷却以暂停反应。将所得到的树脂称为“非晶态聚酯树脂F”。
如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根据聚苯乙烯计算所确定的一样,该非晶态聚酯树脂F的重均分子量(Mw)为14,200,数均分子量(Mn)为6,320。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通过上述方法来测量非晶态聚酯树脂F的熔点(Tm)。结果,该测量没有确定的峰值,而是逐步吸热变化。逐步吸热变化中的中间点处的玻璃化转变点(Tg)为55℃。
非晶态聚酯树脂G:TPA/ND/BPS=100/25/75
向已加热和干燥的三颈烧瓶中充入重量份为194的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重量份为40的1,9-壬二醇、重量份为254的双酚S-环氧乙烷加成物,以及重量份为0.15的作为催化剂的氧化甘油二丁酸酯。然后通过抽真空由氮气代替容器中的空气作为惰性气氛。然后将混合物在180℃下机械搅拌5小时。
此后,在减压的情况下将混合物逐渐加热至230℃,然后在该条件下搅拌2小时。当混合物变为粘性时,对其进行空气冷却以暂停反应。将所得到的树脂称为“非晶态聚酯树脂G”。
如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根据聚苯乙烯计算所确定的一样,该非晶态聚酯树脂G的重均分子量(Mw)为13,000,数均分子量(Mn)为6,000。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通过上述方法来测量非晶态聚酯树脂G的熔点(Tm)。结果,该测量没有确定的峰值,而是逐步吸热变化。逐步吸热变化中的中间点处的玻璃化转变点(Tg)为90℃。
非晶态聚酯树脂H:TPA/ND/BPA=100/25/75
向已加热和干燥的三颈烧瓶中充入重量份为194的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重量份为40的1,9-壬二醇、重量份为237的双酚A-环氧乙烷加成物,以及重量份为0.15的作为催化剂的氧化甘油二丁酸酯。然后通过抽真空由氮气代替容器中的空气作为惰性气氛。然后将混合物在180℃下机械搅拌5小时。
此后,在减压的情况下将混合物逐渐加热至230℃,然后在该条件下搅拌2小时。当混合物变为粘性时,对其进行空气冷却以暂停反应。将所得到的树脂称为“非晶态聚酯树脂H”。
如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根据聚苯乙烯计算所确定的一样,该非晶态聚酯树脂H的重均分子量(Mw)为13,000,数均分子量(Mn)为6,000。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通过上述方法来测量非晶态聚酯树脂H的熔点(Tm)。结果,该测量没有确定的峰值,而是逐步吸热变化。逐步吸热变化中的中间点处的玻璃化转变点(Tg)为58℃。
非晶态聚酯树脂I:TPA/BPS=100/100
向已加热和干燥的三颈烧瓶中充入重量份为194的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重量份为338的双酚S-环氧乙烷加成物,以及重量份为0.15的作为催化剂的氧化甘油二丁酸酯。然后通过抽真空由氮气代替容器中的空气作为惰性气氛。然后将混合物在180℃下机械搅拌5小时。
此后,在减压的情况下将混合物逐渐加热至230℃,然后在该条件下搅拌2小时。当混合物变为粘性时,对其进行空气冷却以暂停反应。将所得到的树脂称为“非晶态聚酯树脂I”。
如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根据聚苯乙烯计算所确定的一样,该非晶态聚酯树脂I的重均分子量(Mw)为12,000,数均分子量(Mn)为5,600。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通过上述方法来测量非晶态聚酯树脂I的熔点(Tm)。结果,该测量没有确定的峰值,而是逐步吸热变化。逐步吸热变化中的中间点处的玻璃化转变点(Tg)为98℃。
非晶态聚酯树脂J:TPA/BPA=100/100
向已加热和干燥的三颈烧瓶中充入重量份为194的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重量份为316的双酚A-环氧乙烷加成物,以及重量份为0.15的作为催化剂的氧化甘油二丁酸酯。然后通过抽真空由氮气代替容器中的空气作为惰性气氛。然后将混合物在180℃下机械搅拌5小时。
此后,在减压的情况下将混合物逐渐加热至230℃,然后在该条件下搅拌2小时。当混合物变为粘性时,对其进行空气冷却以暂停反应。将所得到的树脂称为“非晶态聚酯树脂J”。
如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根据聚苯乙烯计算所确定的一样,该非晶态聚酯树脂J的重均分子量(Mw)为13,000,数均分子量(Mn)为6,000。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通过上述方法来测量非晶态聚酯树脂J的熔点(Tm)。结果,该测量没有确定的峰值,而是逐步吸热变化。逐步吸热变化中的中间点处的玻璃化转变点(Tg)为82℃。
非晶态聚酯树脂K:TPA/BPA/CHDM=100/80/20
这里,CHDM表示环乙二甲醇(cyclohexanedim ethanol)。
向已加热和干燥的三颈烧瓶中充入重量份为194的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重量份为253的双酚A-环氧乙烷加成物、重量份为28.8的环乙二甲醇,以及重量份为0.15的作为催化剂的氧化甘油二丁酸酯。然后通过抽真空由氮气代替导管中的空气作为惰性气氛。然后将混合物在180℃下机械搅拌5小时。
此后,在减压的情况下将混合物逐渐加热至230℃,然后在该条件下搅拌2小时。当混合物变为粘性时,对其进行空气冷却以暂停反应。将所得到的树脂称为“非晶态聚酯树脂K”。
如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根据聚苯乙烯计算所确定的一样,该非晶态聚酯树脂K的重均分子量(Mw)为13,000,数均分子量(Mn)为6,000。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通过上述方法来测量非晶态聚酯树脂K的熔点(Tm)。结果,该测量没有确定的峰值,而是逐步吸热变化。逐步吸热变化中的中间点处的玻璃化转变点(Tg)为65℃。
图9中示出了由此制备的非晶态聚酯树脂F到K的组成和性质。
示例1
彩色调色剂显影剂
将重量份为100的线形聚酯(从作为粘合剂树脂的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双酚A-环氧乙烷加成物和环乙二甲醇(摩尔比=5∶4∶1;Tg=62℃;Mn=4500;Mw=10000)获得)在黄色调色剂的情况下与重量份为5的作为着色剂的联苯胺黄相混合,在品红色调色剂的情况下与重量份为4的作为着色剂的颜料红相混合,在青色调色剂的情况下与重量份为4的作为着色剂的酞菁蓝相混合,或者在黑色调色剂的情况下与重量份为5的作为着色剂的碳黑相混合。在加热的情况下使用班拍里混炼机(Banbury mixer)对混合物分别进行熔融混合,通过喷磨机进行研磨,然后通过空气分级器进行分选以制备具有7μm的d50的微粒状材料。
然后使用高速混合机将以下两种无机微粒状材料 a和b加入由此获得的100份的微粒状材料中。
无机微粒状材料 a为SiO2(通过其表面上的硅烷耦合剂进行了疏水化处理;平均颗粒直径:0.05μm;添加量:1.0重量份)。无机微粒状材料b为TiO2(通过其表面上的硅烷耦合剂进行了疏水化处理;平均颗粒直径:0.02μm;折射率:2.5;添加量:1.0重量份)。
调色剂的Tα’(与使粘度为104Pa·s的温度相对应)为105℃。
然后将与在用于Acolor 635(由Fuji Xerox Co.,Ltd.生产)的黑色显影剂中使用的载体相同的重量份为100的载体与重量份为8的调色剂相混合以制备双组分显影剂。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作为图像形成装置,可以使用上面图2所示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除了定影步骤以外,图像形成处理速度为160mm/sec。对调色剂与载体的重量比、感光器的充电电位、曝光和显影偏压进行调整以使得各种彩色调色剂的显影在固体图像区域上为0.7(mg/cm2)。
透明调色剂显影剂
透明调色剂热塑性树脂的制备
通过已加热至190℃的挤压捏合机(kneader)将重量份为50的结晶聚酯树脂A和重量份为50的非晶态聚酯树脂F熔融捏合10分钟,以制备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在该树脂的熔融混合过程中,当t0为5分钟时,T0为185℃。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的Tα为90℃。
熔融分散粒化
将由此获得的热塑性树脂放入已加热至98℃的羧甲基纤维素的3%水溶液中,该树脂的量为使其浓度达到5mol%的量。然后使用Ultra-Turrax T50(由IKA-Labortehnik Co.,Ltd.生产),在转速4,000rpm下对混合物进行分散1小时。
使由此获得的分散液冷却至常温。然后将该分散液稀释三次。通过氢氧化钠的0.2M水溶液将分散液调整至pH9.5,然后使用搅拌器以200rpm的转速搅拌1小时。
然后对由此获得的分散液进行过滤。用水冲洗滤纸上的微粒状材料。然后通过0.2M的硝酸将该微粒状材料调整至pH4.0。然后使用搅拌器以200rpm的转速将该溶液搅拌1小时。此后,再次通过过滤恢复微粒状材料,用水彻底冲洗,然后在减压的情况下冷冻干燥。
然后通过空气分级器将由此获得的分散微粒状材料进行分选,以制备具有16μm的d50的微粒状材料。
透明调色剂显影剂的制备
然后使用高速混合器将以下两种无机微粒状材料 a和b加入重量份为100的微粒状材料中,以获得示例1中的透明调色剂J1。
●无机微粒状材料 a:SiO2(通过其表面上的硅烷耦合剂进行了疏水化处理;平均颗粒直径:0.05μm;添加量:1.0重量份)。
●无机微粒状材料b:TiO2(通过其表面上的硅烷耦合剂进行了疏水化处理;平均颗粒直径:0.02μm;折射率:2.5;添加量:1.0重量份)。
然后将由此获得的重量份为8的透明调色剂J1与在用于Acolor 635(由Fuji Xerox Co.,Ltd.生产)的黑色显影剂中所使用的的载体相同的重量份为100的载体相混合以制备示例1的双组分透明显影剂D1。
定影单元
作为定影带基底,可以使用通过在厚度为80μm的其中分散有导电碳的聚酰亚胺膜上散布KE4895硅橡胶(由Shin-etsu Chemical Co,Ltd.制造)至50μm的厚度而获得的定影带基底。
作为两个加热辊,可以使用通过在由铝制成的芯上将硅橡胶层设置为2mm的厚度而获得的加热辊。这两个加热辊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设置在其中心的卤素灯作为热源。这两个加热辊的表面温度分别在100℃到170℃之间变化。
定影速度为30mm/sec。
在剥离位置处的记录介质的温度为70℃。
使用由此制备的机械装置,输出肖像摄影图像。
以下面的方式对在此使用的调色剂材料进行评价。
为了测量分子量,采用了凝胶渗透色谱法。作为溶剂,可以使用四氢呋喃(tetrahydrofurane)。
使用库耳特颗粒计数器测量调色剂的平均颗粒直径。使用了重均d50。
为了测量树脂的粘度,使用了RDAII型旋转平板粘度计(由Rheometrix Inc.生产)。在1rad/sec的角速度下进行测量。
以下面的方式(参见图4)来进行表观反射率Y的测量。
将在这些示例和对比示例中获得的透明调色剂的各种热塑性树脂分别在由Fuji Xerox Co.,Ltd生产的彩色OHP薄片上散布至与制备透明图像的各个示例相同的厚度。
然后将用于显微镜观察的盖片(cover glass)叠加在透明图像的两面。然后使用十四烷填充图像和盖片之间的间隙。
然后通过X-rite968在光阱上测量该叠层以确定Y’。
然后将用于显微镜观察的盖片叠加在不含热塑性树脂的OHP薄片的两面。然后使用十四烷填充图像和盖片之间的间隙。然后以上述方式测量叠层以得到Y0。
通过从Y’中减去Y0来计算Y。
示例2
除了如下改变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以外,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彩色图像。
透明调色剂热塑性树脂的制备
通过已加热至190℃的挤压捏合机将重量份为50的结晶聚酯树脂A和重量份为50的非晶态聚酯树脂G熔融捏合10分钟,以制备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在树脂的熔融混合过程中,当t0为5分钟时,T0为170℃。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的Tα为105℃。
示例3
除了如下改变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以外,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彩色图像。
透明调色剂热塑性树脂的制备
通过已加热至190℃的挤压捏合机将重量份为50的结晶聚酯树脂A和重量份为50的非晶态聚酯树脂H熔融捏合10分钟,以制备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在树脂的熔融混合过程中,当t0为5分钟时,T0为170℃。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的Tα为85℃。
示例4
除了如下改变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以外,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彩色图像。
透明调色剂热塑性树脂的制备
通过已加热至190℃的挤压捏合机将重量份为50的结晶聚酯树脂B和重量份为50的非晶态聚酯树脂H熔融捏合10分钟,以制备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在树脂的熔融混合过程中,当t0为5分钟时,T0为185℃。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的Tα为90℃。
示例5
除了如下改变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外,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彩色图像。
透明调色剂热塑性树脂的制备
通过已加热至190℃的挤压捏合机将重量份为40的结晶聚酯树脂B和重量份为60的非晶态聚酯树脂H熔融捏合10分钟,以制备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在树脂的熔融混合过程中,当t0为5分钟时,T0为190℃。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的Tα为95℃。
示例6
除了如下改变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以外,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彩色图像。
透明调色剂热塑性树脂的制备
通过已加热至190℃的挤压捏合机将重量份为60的结晶聚酯树脂B和重量份为40的非晶态聚酯树脂H熔融捏合10分钟,以制备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在树脂的熔融混合过程中,当t0为5分钟时,T0为180℃。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的Tα为90℃。
示例7
除了如下改变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以外,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彩色图像。
透明调色剂热塑性树脂的制备
通过已加热至190℃的挤压捏合机将重量份为50的结晶聚酯树脂C和重量份为50的非晶态聚酯树脂H熔融捏合10分钟,以制备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在树脂的熔融混合过程中,当t0为5分钟时,T0为165℃。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的Tα为85℃。
示例8
除了如下改变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以外,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彩色图像。
透明调色剂热塑性树脂的制备
通过已加热至210℃的挤压捏合机将重量份为50的结晶聚酯树脂D和重量份为50的非晶态聚酯树脂H熔融捏合10分钟,以制备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在树脂的熔融混合过程中,当t0为5分钟时,T0为200℃。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的Tα为90℃。
示例9
除了如下改变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外,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彩色图像。
透明调色剂热塑性树脂的制备
通过已经加热至200℃的挤压捏合机将重量份为50的结晶聚酯树脂B和重量份为50的非晶态聚酯树脂I熔融捏合10分钟,以制备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在树脂的熔融混合过程中,当t0为5分钟时,T0为195℃。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的Tα为105℃。
示例10
除了如下改变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外,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彩色图像。
透明调色剂热塑性树脂的制备
通过已加热至200℃的挤压捏合机将重量份为50的结晶聚酯树脂D和重量份为50的非晶态聚酯树脂K熔融捏合10分钟,以制备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在树脂的熔融混合过程中,当t0为5分钟时,T0为220℃。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的Tα为105℃。
示例11
除了如下改变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外,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彩色图像。
透明调色剂热塑性树脂的制备
通过已加热至210℃的挤压捏合机将重量份为50的结晶聚酯树脂D和重量份为50的非晶态聚酯树脂J熔融捏合10分钟,以制备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在树脂的熔融混合过程中,当t0为5分钟时,T0为210℃。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的Tα为95℃。
示例12
除了如下改变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外,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彩色图像。
透明调色剂热塑性树脂的制备
通过已加热至210℃的挤压捏合机将重量份为50的结晶聚酯树脂E和重量份为50的非晶态聚酯树脂J熔融捏合10分钟,以制备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在树脂的熔融混合过程中,当t0为5分钟时,T0为190℃。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的Tα为105℃。
示例13
除了如下改变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外,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彩色图像。
透明调色剂热塑性树脂的制备
通过已加热至200℃的挤压捏合机将重量份为50的结晶聚酯树脂B,重量份为50的非晶态聚酯树脂H和重量份为10的二氧化钛(KA-10;颗粒直径:300到500nm,由TITAN KOGYO KABUSHIKI KAISHA生产)熔融捏合20分钟,以制备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在树脂的熔融混合过程中,当t0为5分钟时,T0为185℃。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的Tα为90℃。
示例14
除了如下改变彩色调色剂外,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彩色图像。
彩色调色剂
使用DCC500(由Fuji Xerox Co.,Ltd生产)的彩色调色剂。该调色剂的Tα’为100℃。
比较示例1
除了如下改变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外,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彩色图像。
透明调色剂热塑性树脂的制备
通过已加热至185℃的挤压捏合机将重量份为50的结晶聚酯树脂E和重量份为50的非晶态聚酯树脂J熔融捏合10分钟,以制备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在树脂的熔融混合过程中,当t0为5分钟时,T0为190℃。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的Tα为115℃。
比较示例2
除了如下改变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外,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彩色图像。
透明调色剂热塑性树脂的制备
将结晶聚酯树脂A用作为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的Tα为85℃。
比较示例3
除了如下改变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外,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彩色图像。
透明调色剂热塑性树脂的制备
将结晶聚酯树脂D用作为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的Tα为95℃。
比较示例4
除了如下改变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外,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彩色图像。
透明调色剂热塑性树脂的制备
将结晶聚酯树脂E用作为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的Tα为105℃。
比较示例5
除了如下改变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外,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彩色图像。
透明调色剂热塑性树脂的制备
将非晶态聚酯树脂J用作为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的Tα为135℃。
比较示例6
除了如下改变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外,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彩色图像。
透明调色剂热塑性树脂的制备
将非晶态聚酯树脂K用作为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的Tα为115℃。
比较示例7
除了没有使用透明调色剂外,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彩色图像。
比较示例8
除了如下改变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外,以与示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彩色图像。
透明调色剂热塑性树脂的制备
通过已加热至185℃的挤压捏合机将重量份为50的结晶聚酯树脂D和重量份为50的非晶态聚酯树脂H熔融捏合10分钟,以制备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在树脂的熔融混合过程中,当t0为5分钟时,T0为200℃。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的Tα为90℃。
图10中示出了示例1到14和比较示例1到8的实验条件。
评价测试
在示例1到14和比较示例1到8的透明调色剂和双组分透明调色剂的生产、彩色图像形成和其它情况的过程中对它们进行以下评价测试。
生产性评价
分散性
在示例和比较示例的透明调色剂的生产过程中,当在分散装置(Ultra-Turrax T50)中对聚酯树脂进行分散以获得分散液(在即将通过滤纸过滤之前)时,对未分散以及附着在分散装置的容器的壁和底部上的残留聚酯树脂与充入分散装置中的聚酯树脂的总量的比值(分散残留物[mol%])进行检查。根据以下标准确定分散残留物以评价分散性。可以将由此确定的分散性作为生产性的一项指标。
G:小于20mol%;
F:从不小于20mol%到小于40mol%;
P:大于40mol%
图像评价
机械强度
将在上述示例和比较示例中获得的记录介质分别缠绕在具有不同半径的金属辊上。然后对不会产生裂纹的最小半径进行检测。
当最小半径小于10mm时,判定机械强度良好。当最小半径为从不小于10mm到小于30mm时,机械强度一般。当最小半径大于30mm时,判定机械强度较差。
耐热性
将在示例和比较示例中获得的多张记录介质以下述设置存储在保持恒定温度的恒温箱(tank)中3天,在该设置中,使该多张记录介质的表面在30g/cm2的载荷下互相接触。然后将该叠层返回到室温环境(大约22℃)。然后将两张记录介质相互剥离。在不同的温度下重复该测试。当使图像表面破坏的温度为55℃或更高时,判定图像的耐热性良好。当使图像表面破坏的温度为从不低于45℃到低于55℃或更高时,判定图像的抗热性一般。当使图像表面破坏的温度为45℃或更低时,判定图像的抗热性较差。
低温定影性
光泽度的评价
使用75度光泽计(由MURAKAMI COLOR RESEARCH LABORATORY生产)在白色区域上测量在各个示例和比较示例中获得的图像的光泽度。当使光泽度为90或更高的定影温度低于110℃时,判定光泽度良好。当使光泽度为90或更高的定影温度为从不低于110℃到低于130℃时,判定光泽度一般。当使光泽度为90或更高的定影温度不低于130℃时,判定光泽度较差。
光滑性的评价
视觉观察在各个示例和比较示例中获得的图像的光滑性。当没有在图像表面上发现气泡的温度为30℃或更高时,判定图像光滑性良好。当没有在图像表面上发现气泡的温度为从不低于10℃到低于30℃时,判定图像光滑性一般。当没有在图像表面上发现气泡的温度低于10℃时,判定图像光滑性较差。
凝固速度
如下评价凝固速度。
在从定影单元输出的图像凝固到即使用手触摸也不会在其上留下手印的程度的情况下,则判定凝固速度良好。
在从定影单元输出的图像充分凝固,而没有出现表面缺陷并且当将随后输出的图像叠加在其上时没有出现光滑性问题的情况下,判定凝固速度一般。
在从定影单元输出的图像没有凝固且不光滑,出现了不均匀光泽并且甚至当经过剥离辊时也不能从剥离辊上剥离的情况下,判定凝固速度较差。
综合图像质量
根据下面的五级标准来评价在各个示例和比较示例中在140℃的定影温度下获得的图像的综合理想性。
非常理想:5分
理想:4分
一般:3分
不理想:2分
非常不理想:1分
由10位检查员来进行评价。
当10位检查员的平均分数为3.5或更高时,判定综合图像质量良好。当10位检查员的平均分数为从不低于2.5到小于3.5时,判定综合图像质量一般。当10位检查员的平均分数小于2.5时,判定综合图像质量较差。
图像评价结果
在图11中示出了上述图像评价的结果。
如在图11中可见,示例1到14的图像满足机械强度、耐热性和低温定影性的所有要求(没有不合格)。示例1到14的图像表现出高的综合图像质量,因此表现出理想质量。特别地,示例1到3的图像表现出良好的湿式处理性以及良好的机械强度和耐热性。
示例2的图像表现出稍低的光滑性和一般的综合质量,但是满足其它要求。示例12的图像表现出稍低的光泽度和一般的综合质量,但是满足其它要求。由此,实际上这些图像都是可以接受的。
相反,比较示例1的图像表现出较差的低温定影性和耐热性。当定影温度为130℃时,可能由于调色剂接收层熔化,而产生约1mm大小的大量气泡。可能由于相同的原因,当定影温度为130℃或更高时,粒度也降低。
通过剥离辊来剥离比较示例2的图像,但是由于当后续输出的图像叠加在其上时其表面层尚未完全凝固,所以在其表面上表现出不均匀的光泽。
没有通过剥离辊来剥离比较示例3的图像。在通过剥离辊之后,手工剥离该图像。结果,图像的表面不光滑并且表现出不均匀的光泽。
没有通过剥离辊来剥离比较示例4的图像。在经过剥离辊之后,手工剥离图像。结果,图像的表面不光滑并且表现出不均匀的光泽。
在使光漫射层开始熔化的定影温度145℃下,比较示例5的图像没有表现出理想的光泽。在150℃的定影温度下,观察到图像具有大小为1mm或更大的气泡。此外,图像卷曲到使其表面出现裂纹的程度。
在使光漫射层开始熔化的定影温度145℃下,比较示例6的图像没有表现出理想的光泽。在150℃的定影温度下,观察到图像具有大小为1mm或更大的气泡。此外,图像卷曲到使其表面出现裂纹的程度。
比较示例7的图像在低密度区域和高密度区域上表现出高光泽,但是在中密度区域上表现出差的光滑性和低光泽。
比较示例8的图像变得浑浊不清并且表现出很差的综合质量。
从上述说明可以看出,使用示例1到14使得可以提供:满足机械强度、耐热性和低温定影性的所有要求并能够高速凝固以获得具有高综合质量的理想图像的透明调色剂;能够使用该透明调色剂制备理想图像的上光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20)

1.一种透明调色剂,被用于在记录介质上与彩色调色剂图像一起形成的透明调色剂图像,该透明调色剂包括:
结晶聚酯树脂;和
非晶态树脂,其中
构成所述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由在下述条件下通过熔融混合所述结晶聚酯树脂和所述非晶态树脂而获得的树脂制成,该条件为:假设T0(℃)是使由通过熔融混合所述结晶聚酯树脂和所述非晶态树脂一段时间t0(分钟)而获得的树脂形成的20μm厚的膜的表观反射率Y为1.5%的温度,熔融混合温度为T(℃)并且熔融混合时间为t(分钟),则将T(℃)预定为从T0到(T0+30),将t(分钟)预定为从t0到(10×t0),并且使该热塑性树脂的粘度为103Pa·s的温度Tα为70℃到1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调色剂,其中
所述非晶态树脂为聚酯树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调色剂,其中
在构成所述透明调色剂的所述热塑性树脂中,所述结晶聚酯树脂与所述非晶态树脂的重量比为从35∶65到65∶3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调色剂,其中
将所述温度T(℃)预定为从(T0+5)到(T0+10),并且将所述时间t(分钟)预定为从t0到(3×t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调色剂,其中
所述结晶聚酯树脂和所述非晶态树脂包括彼此共有的醇衍生组分或者酸衍生组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明调色剂,其中
所述结晶聚酯树脂和所述非晶态树脂分别由三种或更多种单体以及彼此共有的至少一个醇衍生组分和一个酸衍生组分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明调色剂,其中
所述结晶聚酯树脂和所述非晶态树脂分别由三种或更多种单体以及分别由这两种树脂共有的这种所述醇衍生组分和所述酸衍生组分组成。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明调色剂,其中
所述结晶聚酯树脂的所述醇衍生组分包括作为主要组分的C6-C12直链脂肪族基团,其量为所述醇衍生组分总量的85到98mol%,并且所述结晶聚酯树脂的所述酸衍生组分包括从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或萘二羧酸衍生的芳族基团,其量为所述酸衍生组分总量的90mol%或更多。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明调色剂,其中
在所述非晶态树脂为聚酯树脂的实施例中,所述非晶态聚酯树脂的所述醇衍生组分包括与作为所述结晶聚酯树脂的所述醇衍生组分的主要组分的C6-C12直链脂肪族基团相同的直链脂肪族基团,其量为所述醇衍生组分总量的10到30mol%,所述非晶态聚酯树脂的所述酸衍生组分包括与从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或萘二羧酸衍生的所述芳族基团相同的芳族基团,其量为所述酸衍生组分总量的90mol%或更多。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明调色剂,其中
在所述非晶态树脂为聚酯树脂的实施例中,所述结晶聚酯树脂的醇衍生组分包括C6-C12直链脂肪族基团和芳族二醇衍生组分,其量分别为所述醇衍生组分总量的85到98mol%和2到15mol%,所述非晶态聚酯树脂的所述醇衍生组分包括与作为所述结晶聚酯树脂的所述醇衍生组分的主要组分的直链脂肪族基团和芳族二醇衍生组分相同的直链脂肪族基团和芳族二醇衍生组分,其量分别为所述醇衍生组分总量的10到30mol%和70到90mol%,并且作为所述结晶聚酯树脂和所述非晶态聚酯树脂的所述醇衍生组分的主要组分的所述芳族组分由相同的材料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明调色剂,其中
所述结晶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17,000到40,000,而所述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8,000到16,000。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调色剂,其中
所述结晶聚酯树脂包括加入其中的双酚S或双酚S-氧化烯加成物,其量为所述二醇衍生成分总量的2到15mol%。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明调色剂,其中
所述非晶态聚酯树脂包括加入其中的双酚S或双酚S-氧化烯加成物,其量为所述二醇衍生成分总量的2到90mol%。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调色剂,其中
假设Tα(℃)是使构成所述透明调色剂的所述热塑性树脂的粘度为103Pa·s的温度,而Tα’(℃)是使构成所述彩色调色剂的所述热塑性树脂的粘度为104Pa·s的温度,则Tα和Tα’满足以下关系:
Tα≤Tα’≤Tα+25(℃)。
15.一种显影剂,其包括:
透明调色剂;和
载体,其中
构成所述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由在下述条件下通过熔融混合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而获得的树脂制成,该条件为:假设T0(℃)是使由通过熔融混合所述结晶聚酯树脂和所述非晶态树脂一段时间t0(分钟)而获得的树脂形成的20μm厚的膜的表观反射率Y为1.5%的温度,熔融混合温度为T(℃)并且熔融混合时间为t(分钟),则将T(℃)预定为从T0到(T0+30),将t(分钟)预定为从t0到(10×t0),并且使该热塑性树脂的粘度为103Pa·s的温度Tα为70℃到110℃;并且
将所述透明调色剂和所述载体显影为透明调色剂图像。
16.一种上光单元,使用于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向该记录介质上的彩色调色剂提供光泽,该上光单元包括:
感光器鼓;
充电单元,用于对所述感光器鼓的表面进行均匀充电;
曝光单元,用于对所述感光器鼓的表面进行曝光以形成潜像;
透明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用于控制所述记录介质表面上形成透明调色剂图像的区域以及由此形成的透明调色剂图像的量,
与所述感光器鼓相对设置的透明调色剂图像显影单元,用于通过包含透明调色剂的显影剂层将所述潜像显影在所述感光器鼓的表面上以获得透明调色剂图像,以及转印单元,用于将所述感光器鼓表面上的所述透明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作为透明调色剂图像载体的定影带的表面上,其中:
构成所述透明调色剂的热塑性树脂由在下述条件下通过熔融混合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而获得的树脂制成,该条件为:假设T0(℃)是使由通过熔融混合所述结晶聚酯树脂和所述非晶态树脂一段时间t0(分钟)而获得的树脂形成的20μm厚的膜的表观反射率Y为1.5%的温度,熔融混合温度为T(℃)并且熔融混合时间为t(分钟),则将T(℃)预定为从T0到(T0+30),将t(分钟)预定为从t0到(10×t0),并且使该热塑性树脂的粘度为103Pa·s的温度Tα为70℃到110℃;并且
所述透明调色剂图像可以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彩色调色剂图像上或周围。
17.一种用于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和透明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用于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的上光单元,其在所述记录介质上为所述彩色调色剂提供光泽;
成像单元,用于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和透明调色剂图像;和
定影单元,用于将由所述成像单元形成的所述各种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其中:
可以使用包括透明调色剂的显影剂来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彩色调色剂图像上或者周围形成所述透明调色剂图像,其中该透明调色剂由在下述条件下通过熔融混合结晶聚酯树脂和非晶态树脂而获得的树脂制成,该条件为:假设T0(℃)是使由通过熔融混合所述结晶聚酯树脂和所述非晶态树脂一段时间t0(分钟)而获得的树脂形成的20μm厚的膜的表观反射率Y为1.5%的温度,熔融混合温度为T(℃)并且熔融混合时间为t(分钟),则将T(℃)预定为从T0到(T0+30),将t(分钟)预定为从t0到(10×t0),并且使所述热塑性树脂的粘度为103Pa·s的温度Tα为70℃到110℃。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定影单元包括:定影构件,用于将所述图像夹在所述记录介质上以将其定影;热压单元,用于将所述彩色调色剂图像和所述透明调色剂图像热压在所述记录介质上;以及冷却/剥离单元,用于对由此热压的所述各种调色剂图像进行冷却以将其从所述定影构件剥离。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成像单元包括:图像载体,用于承载彩色调色剂图像和透明调色剂图像;转印单元,用于将所述彩色调色剂图像和所述透明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以及上光单元,用于在所述图像载体上形成透明调色剂图像。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上光单元在位于所述定影单元的所述定影构件中的所述热压单元上游的位置上形成透明调色剂图像,并且可以通过所述热压单元将所述透明调色剂图像叠加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彩色调色剂图像上。
CNB2004100898834A 2004-03-26 2004-10-29 透明调色剂、包括该调色剂的显影剂、上光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910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93469 2004-03-26
JP2004093469A JP2005283653A (ja) 2004-03-26 2004-03-26 透明トナー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現像剤、光沢付与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73879A true CN1673879A (zh) 2005-09-28
CN100409105C CN100409105C (zh) 2008-08-06

Family

ID=34990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8988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9105C (zh) 2004-03-26 2004-10-29 透明调色剂、包括该调色剂的显影剂、上光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785761B2 (zh)
JP (1) JP2005283653A (zh)
KR (1) KR100649415B1 (zh)
CN (1) CN100409105C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65121B2 (en) 2006-07-07 2011-01-0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02033444A (zh) * 2009-10-02 2011-04-27 株式会社理光 静电复印用调色剂及图像形成装置
US7972758B2 (en) 2006-11-02 2011-07-05 Fuji Xerox Co., Ltd. Toner for development of electrostatic image,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electrostatic image developer, toner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314107A (zh) * 2010-07-07 2012-01-11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方法、双组分显影剂、图像形成装置和处理盒
CN101533235B (zh) * 2008-03-12 2012-11-07 株式会社理光 光泽控制粒子,显影剂组合物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2799092A (zh) * 2011-05-24 2012-11-2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利用液体显影剂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US8339661B2 (en) 2006-01-25 2012-12-25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558742A (zh) * 2013-11-08 2014-02-05 天津复印技术研究所 大幅面显影用精细显影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38102A (zh) * 2012-11-27 2014-06-0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系统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5467785A (zh) * 2015-12-04 2016-04-06 北海创思电子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耐擦拭打印机用墨粉
CN105467786A (zh) * 2015-12-04 2016-04-06 北海创思电子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高光泽度打印机用墨粉
CN107077088A (zh) * 2015-01-20 2017-08-18 惠普印迪戈股份公司 电子照相印刷和上光
CN113302562A (zh) * 2019-02-12 2021-08-24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81516B2 (ja) * 2003-12-22 2008-04-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受像シート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569229B2 (ja) * 2004-09-03 2010-10-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定着方法
JP4630694B2 (ja) * 2005-03-07 2011-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
US7509069B2 (en) * 2005-07-20 2009-03-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printing photographic image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photographic image using the same
US7704663B2 (en) * 2005-08-23 2010-04-27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image-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4856962B2 (ja) * 2006-01-24 2012-0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84357B2 (ja) * 2006-03-22 2011-10-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643175B2 (en) * 2006-12-14 2010-01-05 Eastman Kodak Company Color print enhancement system with conversion of PCS encoded picture into photographic process confined PCS and correction for finish
KR101330635B1 (ko) * 2006-12-26 2013-11-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투명토너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JP4959400B2 (ja) * 2007-03-29 2012-06-20 花王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透明トナー
JP4589953B2 (ja) * 2007-09-27 2010-12-01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JP4535112B2 (ja) * 2007-10-04 2010-09-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064970B2 (ja) * 2007-10-29 2012-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US20090154943A1 (en) * 2007-12-12 2009-06-18 Andrew Ciaschi On demand fuser and related method
JP4697309B2 (ja) 2009-01-16 2011-06-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セット、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97310B2 (ja) * 2009-01-19 2011-06-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透明トナー、静電潜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447817B2 (ja) * 2009-01-22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
JP2010191355A (ja) * 2009-02-20 2010-09-02 Fuji Xerox Co Ltd 静電潜像現像用透明トナー、静電潜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0204568A (ja) * 2009-03-05 2010-09-16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US8288067B2 (en) * 2009-03-26 2012-10-16 Xerox Corporation Toner processes
KR101179827B1 (ko) * 2009-10-22 2012-09-04 주식회사 삼양사 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토너
US8859176B2 (en) 2010-06-28 2014-10-14 Fuji Xerox Co., Ltd. Toner, developer, toner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505197B2 (ja) * 2010-08-25 2014-05-2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光沢付与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2078382A (ja) * 2010-09-30 2012-04-1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光沢画像形成方法
JP5648804B2 (ja) * 2011-03-11 2015-0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写真用透明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867023B2 (ja) 2011-11-28 2016-02-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トナー、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915128B2 (ja) * 2011-12-05 2016-05-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44086B2 (ja) 2012-03-13 2016-12-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42406A (ja) * 2013-01-22 2014-08-07 Ricoh Co Ltd 押圧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91912B2 (ja) * 2013-09-17 2017-09-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機構、冷却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16116142A1 (en) 2015-01-20 2016-07-28 Hewlett-Packard Indigo B.V. Liquid electrophotographic ink composition
WO2016116141A1 (en) 2015-01-20 2016-07-28 Hewlett-Packard Indigo B.V.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ing and foiling
US9791797B2 (en) * 2016-03-11 2017-10-17 Xerox Corporation Metallic toner compositions
JP6834159B2 (ja) * 2016-03-23 2021-02-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WO2018068837A1 (en) * 2016-10-11 2018-04-19 Hp Indigo B.V.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ing
JP7247589B2 (ja) * 2019-01-11 2023-03-29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箔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22903A (ja) * 2019-01-31 2020-08-13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KR20200122929A (ko) 2019-04-19 2020-10-28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인쇄 화상의 균일한 광택도를 구현하는 클리어 토너의 도포량을 이용한 포토 피니싱 장치
JP2021182020A (ja) * 2020-05-18 2021-11-25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エル.ピー.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多方向冷却用の送風部材を備える定着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95239B2 (ja) 1987-04-17 1997-04-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写真現像用トナー
JP2841332B2 (ja) 1989-05-30 1998-12-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フルカラー電子写真方法
JP2988703B2 (ja) * 1990-09-12 1999-12-13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乾式トナー
JPH05142963A (ja) 1991-11-21 1993-06-11 Tomoegawa Paper Co Ltd フルカラー電子写真方法
JPH05158364A (ja) 1991-12-03 1993-06-25 Konica Corp 光沢、非光沢と、切り替えて定着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3518257B2 (ja) * 1997-06-18 2004-04-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多色画像形成方法
JP2931899B1 (ja) 1998-02-27 1999-08-09 三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バインダー
JP3310253B2 (ja) 2000-02-10 2002-08-05 花王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JP3449995B2 (ja) 2001-03-27 2003-09-22 花王株式会社 結晶性ポリエステル
JP3589451B2 (ja) * 2001-03-27 2004-11-17 花王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JP2002318471A (ja) * 2001-04-23 2002-10-31 Sharp Corp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US6821698B2 (en) 2001-09-21 2004-11-23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latent image, toner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method,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949553B2 (ja) * 2001-09-21 2007-07-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用トナー、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DE10245223B4 (de) * 2001-09-28 2018-05-17 Kao Corp. Toner
JP3820973B2 (ja) 2001-12-04 2006-09-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静電荷像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3177574A (ja) * 2001-12-13 2003-06-27 Sharp Corp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US6924075B2 (en) * 2002-02-22 2005-08-02 Xeikon International N.V. Dry toner composition
JP2003246920A (ja) * 2002-02-26 2003-09-05 Kao Corp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
EP1345086B1 (en) * 2002-03-15 2008-06-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toner and toner
JP2004020861A (ja) * 2002-06-14 2004-01-22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472234A (zh) * 2002-07-31 2004-02-04 通用电气公司 结晶聚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39661B2 (en) 2006-01-25 2012-12-25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865121B2 (en) 2006-07-07 2011-01-0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dium
US7972758B2 (en) 2006-11-02 2011-07-05 Fuji Xerox Co., Ltd. Toner for development of electrostatic image,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electrostatic image developer, toner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174112B (zh) * 2006-11-02 2012-09-0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静电图像显影用调色剂及其生产方法、静电图像显影剂、调色剂盒、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CN101533235B (zh) * 2008-03-12 2012-11-07 株式会社理光 光泽控制粒子,显影剂组合物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2033444A (zh) * 2009-10-02 2011-04-27 株式会社理光 静电复印用调色剂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33444B (zh) * 2009-10-02 2012-11-07 株式会社理光 静电复印用调色剂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314107A (zh) * 2010-07-07 2012-01-11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方法、双组分显影剂、图像形成装置和处理盒
CN102314107B (zh) * 2010-07-07 2013-07-24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方法、双组分显影剂、图像形成装置和处理盒
CN102799092A (zh) * 2011-05-24 2012-11-2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利用液体显影剂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799092B (zh) * 2011-05-24 2014-09-10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利用液体显影剂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3838102B (zh) * 2012-11-27 2017-12-0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系统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3838102A (zh) * 2012-11-27 2014-06-0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系统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3558742A (zh) * 2013-11-08 2014-02-05 天津复印技术研究所 大幅面显影用精细显影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58742B (zh) * 2013-11-08 2016-11-23 天津复印技术研究所 大幅面显影用精细显影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7077088A (zh) * 2015-01-20 2017-08-18 惠普印迪戈股份公司 电子照相印刷和上光
CN107077088B (zh) * 2015-01-20 2020-04-10 惠普印迪戈股份公司 电子照相印刷和上光
CN105467786A (zh) * 2015-12-04 2016-04-06 北海创思电子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高光泽度打印机用墨粉
CN105467785A (zh) * 2015-12-04 2016-04-06 北海创思电子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耐擦拭打印机用墨粉
CN113302562A (zh) * 2019-02-12 2021-08-24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
CN113302562B (zh) * 2019-02-12 2024-03-19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283653A (ja) 2005-10-13
KR100649415B1 (ko) 2006-11-24
US7785761B2 (en) 2010-08-31
KR20050095522A (ko) 2005-09-29
US20050214669A1 (en) 2005-09-29
CN100409105C (zh) 2008-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73879A (zh) 透明调色剂、包括该调色剂的显影剂、上光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61659C (zh) 色调剂和成像方法
CN1232887C (zh) 色调剂、显影剂、图象形成方法及图象形成装置
CN1472605A (zh) 调色剂盒、调色剂、图像形成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87656C (zh) 磁性色调剂以及利用其的成像方法
CN1222834C (zh) 可充正电荷的色调剂、成像方法及装置
CN1191506C (zh) 电照相调色剂及其制造法和电照相显影剂及图像形成法
CN1527144A (zh) 青调色剂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107886C (zh) 用于静电影像显影的调色剂
CN1532636A (zh) 带静电图象显影用调色剂和其制备方法以及成象方法、成象装置和调色剂盒
CN1577125A (zh) 调色剂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619433A (zh) 调色剂盒、深色青调色剂、浅色青调色剂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834794A (zh)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其制备方法、静电潜像显影剂和成像方法
CN1734357A (zh) 彩色调色剂
CN1527141A (zh) 调色剂和双组分显影剂
CN1456942A (zh) 电子照相调色剂、其外部添加剂、电子照相显影剂及成像设备
CN1818801A (zh) 调色剂和使用其的成像方法
CN1107586A (zh) 静电影像显像用调色剂和显像剂制备它们的方法及成像方法
CN1940754A (zh) 成像设备、成像方法及处理盒
CN1550918A (zh) 载体、显影剂、成像设备和处理模块
CN101038455A (zh) 图像形成方法与图像形成设备
CN1834793A (zh) 用于静电荷图像显影的调色剂、用于静电荷图像显影的显影剂及成像装置
CN1577120A (zh) 非磁性调色剂
CN1584747A (zh) 调色剂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359033A (zh) 电子照相显影剂与形成图像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806

Termination date: 201710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