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02562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02562B
CN113302562B CN201980088658.3A CN201980088658A CN113302562B CN 113302562 B CN113302562 B CN 113302562B CN 201980088658 A CN201980088658 A CN 201980088658A CN 113302562 B CN113302562 B CN 1133025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image forming
conveying
sheet member
form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865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02562A (zh
Inventor
山下真登
山下孝幸
小寺哲郎
下平善树
山田光介
坂本笃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3025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025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025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025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0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radiant heat, e.g. infrared lamps, microwave hea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1Plurality of separate fixing and/or cooling areas or units, two step fix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得到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与由在预加热部加热记录介质时传送部中的与记录介质接触的部分的最大温度比记录介质的温度高的材料形成与记录介质接触的部分的情况相比,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抑制了第1张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光泽度与第100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光泽度之间的差异。传送部中的与记录介质接触的部分由在预加热部加热记录介质时最大温度为记录介质的温度以下的材料形成。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旋转驱动源使得传送带轮旋转,驱动传送部件及传送辅助部件,传送转印材料,通过辐射热加热熔融未定影调色剂像,将转印材料传送到压延辊入口的导向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489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以往,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传送部,其在与表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的背面接触的状态下,一边旋转一边传送记录介质;和预加热部,其对由传送部传送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由预加热部加热的记录介质上的主加热部。
在预加热部加热记录介质时,若在传送部中与记录介质接触的部分的温度比记录介质的温度高,则传送部的热量向记录介质传递。此外,由于传送部一边旋转一边传送记录介质,所以传送部的温度由于来自预加热部的加热而逐渐变高。
通过这样使传送部的温度逐渐升高,在多张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当传送部的热传递到记录介质时,例如产生由预加热部加热的第1张记录介质的温度与第100张记录介质的温度之差。因此,形成在第1张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光泽度和形成在第100张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光泽度产生差别。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预加热部对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抑制如下情况:由于在传送部中与记录介质接触的部分的温度变高而导致在多个记录介质上连续形成的图像间的光泽度产生偏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传送部,其在与表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的背面接触的状态下,一边转动一边传送记录介质;主加热部,其对被传送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而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以及预加热部,其在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被配置于所述主加热部的上游侧,以非接触状态对被所述传送部传送的状态下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所述传送部的与记录介质接触的部分由如下材料形成:在记录介质被所述预加热部加热时,该材料的最大温度为记录介质的温度以下。
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方式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预加热部具备红外线加热器,该红外线加热器向记录介质照射在波长为3[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范围分光辐射亮度最大的红外线,所述传送部具有与记录介质接触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由波长为3[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红外线的辐射率为0.05以下的材料形成。
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2方式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接触面由银、金、铝、铜或锡形成。
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3方式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传送部具有多个辊部和卷挂在所述辊部的环状的传送带,所述传送部在所述传送带的作为与记录介质接触的接触面的外周面与记录介质的背面接触着的状态下,传送记录介质。
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4方式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传送部在记录介质的背面的整个区域与所述传送带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传送记录介质。
本发明的第6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传送部,其在与表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的背面接触的状态下,一边转动一边传送记录介质;主加热部,其对被传送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而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以及预加热部,其在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被配置于所述主加热部的上游侧,以非接触状态对被所述传送部传送的状态下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在所述传送部的与记录介质接触的部分,设置有对波长为3[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红外线进行反射的红外线反射膜。
本发明的第7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6方式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红外线反射膜由银、金、铝、铜或锡形成。
本发明的第8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6或7方式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传送部具有多个辊部和卷挂在所述辊部的环状的传送带,在所述传送带的外周面设置有所述红外线反射膜,在所述红外线反射膜与记录介质的背面接触的状态下传送记录介质。
本发明的第9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8方式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传送部在记录介质的背面的整个区域与所述红外线反射膜接触的状态下传送记录介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与在传送部中的与记录介质接触的部分由在预加热部加热记录介质时最大温度比记录介质的温度高的材料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多个记录介质上连续形成的图像间的光泽度的偏差。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或第6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与由波长为3[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红外线的辐射率大于0.05的材料形成接触面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多个记录介质上连续形成的图像间的光泽度的偏差。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面或第7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与接触面由EPDM橡胶(=乙丙橡胶)形成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在多个记录介质上连续形成的图像之间的光泽度的偏差。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式或第8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与在仅有记录介质的背面的宽度方向两端侧的部分以及中央侧的部分与线材接触的状态下传送记录介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图像中产生光泽不均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式或第9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与在传送带上形成有贯穿正面和背面的通孔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图像上产生光泽不均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的主加热部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传送带的立体图。
图4是用曲线图示出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预加热部射出的红外线的特性的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的主加热部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冷却部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的结构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比较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9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图中所示的箭头H表示装置上下方向(铅直方向),箭头W表示装置宽度方向(水平方向),箭头D表示装置进深方向(水平方向)。
(图像形成装置10)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是在纸张部件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电子相片的图像形成装置。如图8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收容部50、排出部52、图像形成部12、传送机构60、翻转机构80、定影装置100和冷却部90。
[收容部50]
收容部50具有收容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部件P的功能。图像形成装置10可以包括多个(例如两个)收容部50,并且可以从多个收容部50选择性地送出纸张部件P。
[排出部52]
排出部52是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部件P被排出到其上的部分。具体地,在调色剂图像在定影装置100中定影之后,将在冷却部90中冷却的纸张部件P排出到排出部52。
[图像形成部12]
图像形成部12具有通过电子相片方式在纸张部件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功能。具体地,图像形成部12包括: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其形成调色剂图像;以及转印装置30,其将由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部件P。
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有多个,以便按每种颜色形成调色剂图像。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这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图8所示的(Y)、(M)、(C)、(K)表示与上述各色对应的构成部分。
-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
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除了使用的调色剂以外基本上同样地构成。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各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具备向图中箭头A方向旋转的感光鼓21(=感光体)和使感光鼓21带电的带电器22。并且,各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具有:曝光装置23,其对通过带电器22带电的感光鼓21进行曝光,在感光鼓21上形成静电潜像;以及显影装置24,其使用调色剂对由曝光装置23形成于感光鼓21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而形成调色剂图像。
-转印装置30-
转印装置30具有如下功能:将各颜色的感光鼓21的调色剂图像重叠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并将该重叠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纸张部件P上。具体地,如图8所示,转印装置30包括作为中间转印体的转印带31、一次转印辊33和转印部35。
一次转印辊33具有在感光鼓21与一次转印辊33之间的一次转印位置T(参见图7)将形成在感光鼓2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1上的功能。
转印带31呈环状,卷绕在多个辊32上而确定了姿势。当多个辊32中的至少一个辊被驱动而旋转时,转印带31沿箭头B的方向转动,并且将一次转印后的调色剂图像传送到后述的二次转印位置NT。
转印部35具有将转印到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部件P上的功能。具体地说,转印部35包括二次转印部34和对置辊36。
对置辊36以与转印带31相对的方式配置在转印带31的下侧。二次转印部34配置在转印带31的内侧,使得转印带31配置在二次转印部34与对置辊36之间。具体而言,二次转印部34由电晕管构成。在转印部35中,通过由二次转印部34的放电产生的静电力,将转印到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通过二次转印位置NT的纸张部件P上。这里,二次转印位置NT是转印带31与对置辊36接触的位置。
[传送机构60]
传送机构60具有将被收容在收容部50中的纸张部件P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NT的功能。进而,传送机构60具有从二次转印位置NT向后述的主加热部120传送的功能。关于传送机构60,在后面详细说明。
[翻转机构80]
如图8所示,翻转机构80包括多个传送辊82、翻转装置84和多个传送辊86。
多个传送辊82是将从定影装置100传送来的纸张部件P传送到翻转装置84的辊。作为一个例子,翻转装置84是如下装置:以使纸张部件P的传送方向例如每次改变90度的方式,使纸张部件P旋转多次并进行传送,从而使纸张部件P如同麦比乌斯带那样扭曲,使纸张部件P的正面和背面翻转。
多个传送辊86是将通过翻转装置84翻转的纸张部件P传送到传送机构60的辊。
在该构造中,当在纸张部件P的第一面(正面)和第二面(背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时(在下文中,有时称为“双面打印”),翻转机构80使通过定影装置100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第一面(正面)上的纸张部件P的正面和背面翻转。然后,翻转机构80通过传送机构60将纸张部件P再次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NT。
[定影装置100]
定影装置100具有将通过转印装置30转印到纸张部件P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部件P上的功能。关于定影装置100,在后面详细描述。
[冷却部90]
冷却部90具有冷却由定影装置100加热的纸张部件P的功能。如图8所示,冷却部90在纸张部件P的传送方向上配置在后述的主加热部120的下游侧。另外,冷却部90具备在装置宽度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冷却辊92。由于两个冷却辊92具有相同的构造,因此将说明一个冷却辊92。
如图6所示,冷却辊92包括将纸张部件P的传送路径夹在中间的一对辊92a、92b。辊92a设置在纸张部件P的传送路径的上方。辊92b设置在纸张部件P的传送路径的下方。
辊92a、92b具有沿装置进深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基材94a、94b。基材94a、94b例如是铝管。未图示的送风机构使基材94a、94b的内部产生空气流。通过该空气的流动,辊92a、92b的表面温度与不产生该空气的流动时的温度相比降低。
在该结构中,辊92b通过从未图示的驱动部件传递来的旋转力而旋转。进而,辊92a随着辊92b而旋转。辊92a、92b夹持并传送纸张部件P以冷却纸张部件P。
(图像形成装置的作用)
在图8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如下形成调色剂图像。
首先,被施加电压的图7所示的各种颜色的带电器22使各种颜色的感光鼓21的表面以预定的负电位均匀地带电。接着,根据从外部输入的图像数据,曝光装置23向带电的各色的感光鼓21的表面照射曝光光,形成静电潜像。
由此,在各个感光鼓21的表面形成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进而,各色的显影装置40使该静电潜像显影,在各色的感光鼓21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图像。此外,转印装置30将在各色的感光鼓21的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1上。
另一方面,纸张部件P从图8所示的收容部50通过后述的传送机构60向纸张部件P的传送路径送出。在传送路径上传送的纸张部件P被送出至转印带31与对置辊36接触的二次转印位置NT。在二次转印位置NT处,纸张部件P在被夹持在转印带31与对置辊36之间而被传送,从而转印带3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纸张部件P的第一面(正面)上。
此外,定影装置100将转印到纸张部件P的第一面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部件P上,并且纸张部件P被传送到冷却部90。冷却部90冷却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部件P并且将纸张部件P排出到排出部52。
另一方面,当在纸张部件P的第二面(=背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时,通过被传送机构60传送而经过定影装置100的纸张部件P被传送到翻转机构80。传送到翻转机构80的纸张部件P被翻转装置84翻转正面和背面。传送辊86将翻转了正面和背面的纸张部件P传送到传送机构60。然后,为了在纸张部件P的第二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以与上述工序相同的方式执行如下处理:将纸张部件P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NT,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部件P的第二面上,并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部件P的第二面上。
(主要部分结构)
下面将描述定影装置100和传送机构60。
[定影装置100]
如图1所示,定影装置100具有:预加热部102,其以非接触状态对在静电吸附于后述的传送带66的外周面66a上的状态下被传送的纸张部件P进行加热;以及主加热部120,其与纸张部件P接触而对纸张部件P进行加热、加压。
[预加热部102]
如图1所示,预加热部102在纸张部件P的传送方向上相对于二次转印位置NT(参见图8)位于下游侧,被配置在静电吸附在后述的传送带66的外周面66a上而被传送的纸张部件P的上方(=转印调色剂图像的一侧)。该预加热部102具备反射板104、多个红外线加热器106(以下记载为“加热器106”)和金属丝网112。
-反射板104-
反射板104由铝板形成,并且形成为传送的纸张部件P侧被敞开的浅底箱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从上方观察时,反射板104沿装置的进深方向覆盖被传送的纸张部件P。
-加热器106-
加热器106是向装置进深方向延伸的圆柱状,在反射板104的箱形状的内部收容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上方观察,各加热器106在装置进深方向上覆盖被传送的纸张部件P。各加热器106从被传送的纸张部件P向上分离例如30[mm]。
多个加热器106在装置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从上方观察时,设置有多个加热器106的区域在装置宽度方向上覆盖被传送的一张纸张部件P。换句话说,通过多个加热器106一次加热整个被传送的纸张部件P。
该加热器106具有筒状的石英管108和收容在石英管108内部的碳丝。在该石英管108的表面形成有黑色的红外线辐射膜。这样,加热器106通过在石英管108的表面上形成黑色的红外线辐射膜,例如与形成白色的膜的情况相比,能够高效地辐射红外线。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黑色是指与无彩色点(x=0.333,y=0.333,Y=0)的色度偏差以色差ΔE计为100以内的颜色。
在以上的结构中,从加热器106辐射在波长为3[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范围分光辐射亮度最大的红外线,加热器106的表面温度为300[℃]以上且1175[℃]以下的预定温度。
这里,使用图4所示的曲线图说明从加热器106射出的红外线的波长与分光辐射亮度之间的关系。图4的曲线图的横轴表示红外线的波长(μm),纵轴表示分光辐射亮度[W/m2·sr]。如图4的曲线图所示,在从加热器106射出的红外线中,在波长为3[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范围,分光辐射亮度最大。换言之,分光辐射亮度为峰值的波长(峰值波长)为3[μm]以上且5[μm]以下。
这里,预加热部102具有在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在主加热部120中定影到纸张部件P之前使调色剂软化的功能。即,预加热部102作为调色剂软化单元起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调色剂是黄色(Y)的Y调色剂、品红色(M)的M调色剂、青色(C)的C调色剂、黑色(K)的K调色剂这4种调色剂。
当峰值波长短时,与K调色剂的热吸收效率相比,与K调色剂的颜色不同的Y调色剂、M调色剂和C调色剂的热吸收效率变低。也就是说,当峰值波长短时,Y调色剂、M调色剂和C调色剂比K调色剂更难软化。另一方面,如果峰值波长过长,则加热器106的温度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峰值波长为3[μm]以上且5[μm]以下。因此,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各自的热吸收效率变高,并且抑制加热器106的温度变低。由此,通过预加热部102,各色的调色剂有效地软化。
-金属丝网112-
金属丝网112通过未图示的固定部件固定在反射板104的箱形状的开口的缘部,如图1所示,将反射板104的箱形状的内部和反射板104的外部隔开。由此,金属网112防止被传送的纸张部件P和反射板104的箱形状的内部的加热器106接触。
在该构造中,预加热部102从静电吸附到传送带66的外周面66a上的纸张部件P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侧以非接触状态加热纸张部件P。
[主加热部120]
如图1所示,主加热部120在纸张部件P的传送方向上被配置成:在预加热部102的下游侧,接收从传送带66传送来的纸张部件P。主加热部120包括:加热辊130,其与纸张部件P接触并加热纸张部件P;加压辊140,其朝向加热辊130对纸张部件P加压;以及从动辊150,其随着旋转的加热辊130而旋转。
-加热辊130-
如图1所示,加热辊130配置成:与所传送的纸张部件P的朝向上方的面接触,以轴向作为装置进深方向而沿着装置进深方向延伸。加热辊130包括圆筒状基材132、形成为整周地覆盖基材132的橡胶层134、形成为整周地覆盖橡胶层134的离型层136、以及容纳在基材132的内部的加热器138。加热辊130的离型层136的外周面的外径例如为80[mm]。
基材132是铝管,作为一例为厚度20[mm]。此外,橡胶层134由硅橡胶形成,例如厚度为6[mm]。此外,离型层136由四氟乙烯和全氟乙烯的共聚物(PFA树脂)形成,并且例如具有50[μm]的厚度。
如图2所示,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在加热辊130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沿装置进深方向延伸的轴部139a。各轴部139a分别由支撑部件139b支撑。加热辊130在加热辊130的两端部被支撑部件139b可旋转地支撑。
-从动辊150-
如图1和图2所示,从动辊150相对于加热辊130配置在被传送的纸张部件P的相反侧,以轴向为装置进深方向,从动辊150沿装置进深方向延伸。从动辊150具有圆筒状的基材152和收容在基材152的内部的加热器154。从动辊150的基材152的外周面的外径例如为50[mm]。
基材152是铝管,作为一例,厚度为10[mm]。从动辊150在从动辊150的两端部被未图示的支撑部件可旋转地支撑。
在该构造中,从动辊150随着加热辊130旋转。从动辊150对加热辊130进行加热。这样,由于加热辊130被从动辊150加热并且加热辊130本身具有加热器138,所以加热辊130的表面温度变为180[℃]以上且200[℃]以下的预定温度。
-加压辊140-
如图1和图2所示,加压辊140相对于所传送的纸张部件P设置在加热辊130的相反侧,并且与所传送的纸张部件P的朝向下方的面接触,将轴向作为装置进深方向,加压辊140配置为沿装置进深方向延伸。加压辊140包括圆筒状基材142、形成为覆盖基材142的橡胶层144、形成为覆盖橡胶层144的离型层146、以及形成在装置进深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一对轴部148(参见图2)。加压辊140的离型层146的外周面的外径例如为225[mm]。这样,加压辊140的外径大于加热辊的外径。
基材142是铝管,作为一例,厚度为20[mm]。另外,橡胶层144由硅橡胶形成,作为一例,厚度为1[mm]。此外,离型层146由四氟乙烯和全氟乙烯的共聚物(PFA树脂)形成,并且例如具有50[μm]的厚度。
如图2所示,一对轴部148形成在加压辊140的装置进深方向上的两端部,并且与加压辊140的离型层146的外周面相比直径减小,并且沿轴向延伸。
在该构造中,加压辊140通过从未图示的驱动部件传递的旋转力而旋转。加热辊130随着旋转的加压辊140而旋转,从动辊150随着旋转的加热辊130而旋转。加热辊130和加压辊140夹持并传送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部件P,从而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部件P上。
-其他-
如图2所示,主加热部120包括:支撑部件156,其支撑加压辊140;以及施力部件158,其通过支撑部件156朝向加热辊130侧对加压辊施力。
一对支撑部件156分别配置成从下方可旋转地支撑加压辊140的一对轴部148。
一对施力部件158是压缩弹簧,相对于支撑部件156配置在轴部148的相反侧。
在该构造中,一对施力部件158朝向加热辊130侧对加压辊140施力,从而加压辊140朝向加热辊130对纸张部件P进行加压。然后,如图5所示,加热辊130的被加压辊140施力的部分发生变形,从而形成咬合部N,该咬合部分N是加热辊130与加压辊140接触的区域。
[传送机构60]
如图8所示,传送机构60包括送出辊62、多个传送辊64、传送带66、驱动辊74和从动辊76。
送出辊62的轴向是装置进深方向,送出辊62是将容纳在收容部50中的纸张部件P送出的辊。多个传送辊64包括:第一传送辊64,其将由送出辊62送出的纸张部件P传送到传送带66;以及第二传送辊64,其将由传送带66传送的纸张部件P传送到冷却部90。
驱动辊74的轴向是装置进深方向,驱动辊74相对于对置辊36配置在第一传送辊64侧,该第一传送辊64将送出辊62送出的纸张部件P传送到传送带66,驱动辊74通过从马达传递的旋转力而旋转。
从动辊76的轴向是装置进深方向,从动辊76相对于对置辊36配置在冷却部90侧,可旋转地被支撑并旋转。
传送带66是环形的且缠绕在对置辊36、驱动辊74和从动辊76上,并且通过驱动辊74的旋转而沿着箭头C的方向转动。而且,在传送带66的转动方向上,传送带66的从对置辊36到从动辊76的部分的外周面66a朝向上方。该朝向上方的传送带66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预加热部102对置。另外,传送带66的宽度大于纸张部件P的宽度。
设置有使传送带66的外周面66a带电的未图示的带电部件,转动的传送带66通过将纸张部件P静电吸附到外周面66a上来传送纸张部件P。外周面66a是接触面的一例。
如图3所示,在传送带66的与纸张部件P接触的部分,未形成有贯穿传送带66的正面和背面的通孔。换句话说,纸张部件P的背面的整个区域与传送带66的外周面66a接触。
传送带66的外周面66a由波长为3[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红外线的辐射率为0.05以下的材料形成。换言之,与传送带66的外周面66a由波长在3[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红外线的辐射率大于0.05的材料形成的情况相比,由波长为3[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红外线不易使温度上升的材料形成。作为温度不易因波长为3[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红外线而上升的材料,可列举出金属,例如银、金、铝、铜或锡等。
例如,也可以通过将上述金属蒸镀到传送带66上,而在传送带66的外周面66a上形成对波长为3[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红外线进行反射的红外线反射膜。或者,也可以通过电镀在传送带66的外周面66a上形成红外线反射膜。
关于红外线的辐射率(=吸收率),可以使用辐射率测定装置(Japan Sensor株式会社制的TSS-5X-2)进行测定。
在该构造中,转动的传送带66接收由多个传送辊64传送的纸张部件P并且将纸张部件P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NT。具体地说,纸张部件P被静电吸附到外周面66a上,并且传送带66沿着箭头C的方向转动,从而转动的传送带66传送纸张部件P。
转动的传送带66使静电吸附在外周面66a上的纸张部件P通过预加热部102的下方后,向主加热部120侧传送。这里,在纸张部件P的传送方向上,在咬合部N的下游侧,设置有与外周面66a对置的除电部(未示出)。例如,除电部是针状的电极板,通过从电源装置施加与传送带66的带电相反极性的电压,对传送带66进行除电。因此,可以削弱纸张部件P和传送带66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由于从动辊76的曲率,纸张部件P从传送带66分离。但是,只要是对传送带66进行除电的结构即可,并不局限于该方式。例如也可以是使除电刷与外周面66a接触的结构。另外,如果纸张部件P和传送带66之间的静电吸附力弱,则也可以是使不具有除电功能的剥离爪与外周面66a接触的结构。
这样,图8所示的传送带66、对置辊36、驱动辊74和从动辊76构成在转动的的同时传送纸张部件P的传送部68。另外,对置辊36、驱动辊74和从动辊76是辊部的一例。
这里,如上所述,从预加热部102的加热器106辐射峰值波长在3[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红外线。换言之,从加热器106辐射在波长为3[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范围分光辐射亮度最大的红外线。此外,传送带66的外周面66a由波长为3[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红外线的辐射率为0.05以下的材料形成。
因此,当纸张部件P被预加热部102加热时,传送带66的外周面66a的与纸张部件P接触的部分的最大温度为纸张部件P的温度以下。换言之,传送带66的外周面66a由如下材料形成:当纸张部件P被预加热部102加热时,该材料与纸张部件P接触的部分的最大温度为纸张部件P的温度以下。
这里,“纸张部件P的温度”是指被预加热部102加热时的纸张部件P的温度,并且例如使用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等来测量。
另外,对“传送带66的外周面66a的与纸张部件P接触的部分的最大温度”进行说明。传送带66一边改变与预加热部102对置的部分一边转动。因此,转动的传送带66的温度随着传送带66的转动而升高。但是,经过一定时间后,搬送带66吸收的热和从搬送带66发散的热成为同样的量(=饱和状态),传送带66的温度上升停止。
因此,“传送带66的外周面66a的与纸张部件P接触的部分的最大温度”是该部分的温度停止升高时的温度。根据至今为止的实验,从传送带66的测量对象部分第一次经过预加热部102起经过5分钟之后,该部分的温度停止升高。即,“传送带66的外周面66a的与纸张部件P接触的部分的最大温度”是指从传送带66的测量对象部分第一次经过预加热部102起经过5分钟之后的温度。此外,关于该最大温度,例如,通过将热电偶贴附于测量对象部分而进行测量。
(主要部分结构的作用)
接着,针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作用,通过与比较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510进行比较来进行说明。首先,关于比较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510的构造,主要说明与图像形成装置10不同的部分。另外,关于图像形成装置510的作用,也主要说明与图像形成装置10不同的部分。
[图像形成装置510]
如图9所示,图像形成装置510包括收容部50、排出部52、图像形成部12、传送机构560、翻转机构80、定影装置100和冷却部90。另外,传送机构560包括送出辊62、多个传送辊64、传送带566、驱动辊74和从动辊76。
传送带566的外周面566a由EPDM橡胶(=乙丙橡胶)形成。这样,传送带566的外周面566a采用波长为3[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红外线的辐射率为0.9的材料来形成。
在该构造中,当预加热部102加热纸张部件P时,静电吸引有纸张部件P的传送带566的外周面566a也被加热。传送带566转动,从而被预加热部102加热,传送带566的温度逐渐上升。
当预加热部102加热纸张部件P时,如果传送带566从预加热部102吸收的热量与从传送带566释放的热量相等,则传送带566的温度停止上升。在此,由于传送带566的外周面566a由辐射率为0.9的EPDM橡胶形成,因此传送带566从预加热部102吸收的热量大于传送带66从预加热部102吸收的热量。因此,传送带566的与纸张部件P接触的部分的最大温度高于纸张部件P的温度。
(图像形成装置10、510的作用)
在图8和图9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510中,由送出辊62和传送辊64传送的纸张部件P被静电吸附在的转动的传送带66、566的外周面66a、566a上而被送出到二次转印位置NT。在二次转印位置NT处,转印带31和对置辊36夹持静电吸附在传送带66、566的外周面66a、566a上的纸张部件P,从而将转印带3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部件P上。
而且,转动的传送带66、566将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部件P传送到预加热部102。预加热部102在非接触状态下加热由传送带66、566传送的纸张部件P。
主加热部120通过由加热辊130和加压辊140夹持并传送被预加热部102加热后的纸张部件,从而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部件P上。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部件P被传送到冷却部90,冷却部90冷却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部件P并且将纸张部件P排出到排出部52。
当在多张纸张部件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时,重复上述步骤。
这里,传送带66、566一边改变与预加热部102相对的部分一边转动。因此,当传送带66,566转动时,传送带66,566的温度逐渐上升。
关于图像形成装置510的传送带566,外周面566a是采用EPDM橡胶来形成的。因此,如上所述,传送带566的与纸张部件P接触的部分的最大温度高于纸张部件P的温度。因此,当预加热部102加热纸张部件P时,热量从传送带566传递到纸张部件P。因此,当在多张纸张部件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时,随着纸张部件P的数量增加,传送到主加热部120的纸张部件P的温度升高。
因此,当在多张纸张部件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时,第一张纸张部件P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光泽度)与第100张纸张部件P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产生差别。
相对于此,关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传送带66,传送带66的外周表面66a由如下材料形成:该材料的温度难以因波长为3[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红外线而上升。因此,如上所述,传送带66的与纸张部件P接触的部分的最大温度为纸张部件P的温度以下。
因此,当预加热部102加热纸张部件P时,热不从传送带66传递到纸张部件P。因此,当在多张纸张部件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时,抑制了随着纸张部件P的数量增加而传送到主加热部120的纸张部件P的温度升高的情况。
因此,当在多张纸张部件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时,抑制了第一张纸张部件P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与第100张纸张部件P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之间产生差异的情况。
(总结)
如上所述,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与图像形成装置510相比,抑制了形成在第一张纸张部件P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与形成在第100张纸张部件P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之间的差异。
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传送带66的外周面66a由波长为3[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红外线的辐射率为0.05以下的材料形成。因此,与外周面由波长为3[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红外线的辐射率大于0.05的材料形成的情况相比,抑制了形成在第1张纸张部件P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与形成在第100张纸张部件P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之间的差异。
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在外周面66a由银形成的情况下,与外周面66a由辐射率为0.9的EPDM橡胶形成的情况相比,抑制了形成在第一张纸张部件P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与形成在第100张纸张部件P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之间的差异。
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传送部68在纸张部件P的背面与传送带66的外周面66a接触的状态下传送纸张部件P。因此,例如,与在仅有纸张部件P的背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的部分和中央侧的部分与线材接触的状态下传送纸张部件P的情况相比,由于在纸张部件P的与线材接触的部分和纸张部件P的不与线材接触的部分之间不存在温度差,所以抑制了在调色剂图像上出现光泽不均匀的情况。
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在传送带66的与纸张部件P接触的部分中没有形成贯穿传送带66的正面和背面的通孔。换言之,传送部68在纸张部件P的背面的整个区域与传送带66的外周面66a接触的状态下传送纸张部件P。因此,例如,与在传送带中形成有贯穿传送带的正面和背面的通孔的情况(例如,如通过吸引来吸附纸张部件P的传送带那样)相比,不存在如下情况:在纸张部件P的与传送带66的外周面接触的部分与纸张部件P的因形成有通孔而不与传送带66的外周面接触的部分之间产生温度差。因此,抑制了在调色剂图像上产生光泽不均匀的情况。
另外,对本发明的特定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采用其他各种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传送带66的外周面66a由波长为3[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红外线的辐射率为0.05以下的材料形成,但当预加热部102加热纸张部件P时,传送带66的外周面66a的与纸张部件P接触的部分的最大温度可以等于或低于纸张部件P的温度,并且外周面也可以由其他部件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果传送带66的外周表面66a是波长为3[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红外线的辐射率在0.05以下的材料,则可以是银、金、铝、铜、锡等其他金属材料。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纸张部件P吸附在环状的传送带66的外周面66a上。然而,例如,纸张部件P可以吸附在对置辊的外周面上。在该情况下,预加热部的加热器沿着对置辊的外周面排列成圆弧状。
另外,也可以设置冷却传送带66的外周面66a的冷却单元。通过设置冷却单元,能够在更低的温度停止传送带66的温度上升。作为冷却单元,例如,可以设置从传送带66的外周面侧或内周面侧吹送空气来进行冷却的冷却风扇。冷却风扇可以被设置为将空气吹送到在纸张部件P被静电吸附到传送带66的外周面66a上的状态下传送纸张部件P的区域,但是为了抑制空气使纸张部件P的传送状态不稳定的情况,优选冷却风扇被设置成:空气被吹到传送带66的静电吸附有被传送的纸张部件P的外周面66a之外的区域。
本申请基于2019年2月12日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9-022600号主张优先权。

Claims (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传送部,其在与表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的背面接触的状态下,一边转动一边传送记录介质;
主加热部,其对被传送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而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以及
预加热部,其在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被配置于所述主加热部的上游侧,以非接触状态对被所述传送部传送的状态下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
所述传送部的与记录介质接触的部分由如下材料形成:在记录介质已被所述预加热部加热时,该材料的最大温度为记录介质的温度以下,
所述预加热部具备红外线加热器,该红外线加热器向记录介质照射在波长为3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范围分光辐射亮度最大的红外线,
所述传送部具有与记录介质接触的接触面,
所述接触面由波长为3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红外线的辐射率为0.05以下的材料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接触面由银、金、铝、铜或锡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传送部具有多个辊部和卷挂在所述辊部的环状的传送带,
所述传送部在所述传送带的作为与记录介质接触的接触面的外周面与记录介质的背面接触着的状态下,传送记录介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传送部在记录介质的背面的整个区域与所述传送带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传送记录介质。
CN201980088658.3A 2019-02-12 2019-07-26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133025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22600A JP7268385B2 (ja) 2019-02-12 2019-02-12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22600 2019-02-12
PCT/JP2019/029536 WO2020166109A1 (ja) 2019-02-12 2019-07-26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02562A CN113302562A (zh) 2021-08-24
CN113302562B true CN113302562B (zh) 2024-03-19

Family

ID=72044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8658.3A Active CN113302562B (zh) 2019-02-12 2019-07-26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67518B2 (zh)
JP (1) JP7268385B2 (zh)
CN (1) CN113302562B (zh)
WO (1) WO20201661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929663A4 (en) * 2019-02-20 2022-11-23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IMAGE FORMING DEVICE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73879A (zh) * 2004-03-26 2005-09-2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透明调色剂、包括该调色剂的显影剂、上光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192035A (zh) * 2006-11-27 2008-06-0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825857A (zh) * 2009-03-06 2010-09-08 施乐公司 感光器传输带及其制作方法
CN102012661A (zh) * 2009-09-04 2011-04-1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设备及调色剂图像的定影方法
CN102096358A (zh) * 2009-12-11 2011-06-1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28A (zh) * 2010-03-12 2011-09-2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使用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085534A (ja) * 2012-10-24 2014-05-12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加熱定着装置
CN104007629A (zh) * 2013-02-25 2014-08-2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液体显影剂、图像形成设备和方法、显影剂盒和处理盒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9175A (ja) * 1981-07-09 1983-01-19 Fuji Xerox Co Ltd 加熱定着装置
NL9201545A (nl) 1992-09-04 1994-04-05 Oce Nederland Bv Stralingsfixeerinrichting.
US5890032A (en) * 1997-12-17 1999-03-30 Eastman Kodak Company Belt fusing accessory with selectable fused image gloss
US5983048A (en) * 1998-07-10 1999-11-09 Xerox Corporation Droop compensated fuser
JP2002148973A (ja) * 2000-11-10 2002-05-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DE10064570A1 (de) * 2000-12-22 2002-07-11 Nexpress Solutions Llc Bestrahlungseinrichtung für eine Fixiervorrichtung
JP2004151475A (ja) * 2002-10-31 2004-05-27 Canon Inc 定着装置
DE10301587A1 (de) * 2003-01-17 2004-08-05 Nexpress Solutions Llc Verfahren und Transporteinrichtung zum Vorfixieren von Toner auf einem Bedruckstoff
JP5217634B2 (ja) * 2008-05-29 2013-06-1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7439A (ja) * 2010-03-19 2011-10-0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41005B2 (ja) * 2012-03-19 2014-12-1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光沢制御方法
JP6149547B2 (ja) * 2013-07-01 2017-06-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湿式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73879A (zh) * 2004-03-26 2005-09-2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透明调色剂、包括该调色剂的显影剂、上光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192035A (zh) * 2006-11-27 2008-06-0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825857A (zh) * 2009-03-06 2010-09-08 施乐公司 感光器传输带及其制作方法
CN102012661A (zh) * 2009-09-04 2011-04-1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设备及调色剂图像的定影方法
CN102096358A (zh) * 2009-12-11 2011-06-1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28A (zh) * 2010-03-12 2011-09-2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使用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085534A (ja) * 2012-10-24 2014-05-12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加熱定着装置
CN104007629A (zh) * 2013-02-25 2014-08-2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液体显影剂、图像形成设备和方法、显影剂盒和处理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68385B2 (ja) 2023-05-08
WO2020166109A1 (ja) 2020-08-20
CN113302562A (zh) 2021-08-24
US11467518B2 (en) 2022-10-11
US20210286298A1 (en) 2021-09-16
JP2020129100A (ja) 2020-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55245B2 (en) Fusing device with curved nip forming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13272740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936333B2 (ja) 像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331674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13272741B (zh)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US2022011365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035819A (zh) 纸张输送装置、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US10281849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740575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330256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646475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RE48982E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rotary element opposite an image reading unit
JP200706285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6165861A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720703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10116849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459385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00301325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3031853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336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33145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97654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05548A (ja) 定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