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72741B -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72741B
CN113272741B CN201980088649.4A CN201980088649A CN113272741B CN 113272741 B CN113272741 B CN 113272741B CN 201980088649 A CN201980088649 A CN 201980088649A CN 113272741 B CN113272741 B CN 1132727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sheet member
fixing device
air blown
amou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864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72741A (zh
Inventor
山田光介
山下孝幸
下平善树
小寺哲郎
坂本笃哉
山下真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2727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727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727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727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1Plurality of separate fixing and/or cooling areas or units, two step fix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Feeding path after the transfer point and up to the fixing point, e.g. guides and feeding means f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carrying an unfused toner ima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06Plurality of separate fixing area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预备加热部以非接触状态从上方对记录介质进行加热,该记录介质以前端被保持并且被转印有图像的记录面朝向上方的方式被输送。检测部在输送方向上配置于预备加热部的上游侧,检测记录介质的输送姿态。控制部根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对喷吹部进行控制,调整向记录介质喷吹的空气的量。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旋转驱动源使输送带轮旋转,由此对输送部件和输送辅助部件进行输送以输送转印材料,通过辐射热对未定影调色剂像进行加热熔融,向压延辊入口的引导部件输送转印材料。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489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以往,定影装置具有预备加热部,该预备加热部以非接触状态从上方对记录介质进行加热,该记录介质以被转印有图像的记录面朝向上方的方式,被保持着前端部而被进行输送。并且,定影装置具有喷吹部,该喷吹部隔着记录介质从预备加热部的相反侧向记录介质喷吹空气而使记录介质的输送姿态稳定。
在这种定影装置中,检测记录介质的输送姿态的检测部配置于预备加热部与喷吹部之间。而且,喷吹部向记录介质喷吹的空气的量根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调整。
像这样,由于检测部配置于预备加热部与喷吹部之间,因此,在将图像向多枚记录介质进行定影的情况下,检测部检测第1枚记录介质的输送姿态,喷吹部从第2枚记录介质开始喷吹空气。即,无法从被预备加热部加热的第1枚记录介质起使输送姿态稳定。
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与检测部配置于预备加热部与喷吹部之间的情况相比,从被预备加热部加热的第1枚记录介质起使输送姿态稳定。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定影装置具有:预备加热部,其以非接触状态从上方对如下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该记录介质以前端被保持并且被转印有图像的记录面朝向上方的方式被输送;喷吹部,其隔着记录介质配置于与所述预备加热部相反的一侧,从下方向记录介质喷吹空气;主加热部,其在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配置于所述预备加热部的下游侧,与记录介质接触而对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检测部,其在所述输送方向上配置于所述预备加热部的上游侧,检测记录介质的输送姿态;以及控制部,其根据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对所述喷吹部进行控制,调整向记录介质喷吹的空气的量。
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方式记载的定影装置中,所述控制部对所述喷吹部进行控制,使向被输送的记录介质的后端侧的部分喷吹的空气的量比向记录介质的前端侧的部分喷吹的空气的量多。
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方式记载的定影装置中,所述喷吹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排列有多个,所述控制部对多个所述喷吹部进行控制,使向记录介质的后端侧的部分喷吹的空气的量比向记录介质的前端侧的部分喷吹的空气的量多。
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3方式记载的定影装置中,所述控制部对所述喷吹部进行控制,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使向记录介质喷吹的空气的量逐渐变化。
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第4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记载的定影装置中,所述喷吹部在被输送的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排列有多个,所述控制部对多个所述喷吹部进行控制,使向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边缘侧的部分喷吹的空气的量比向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的部分喷吹的空气的量多。
本发明的第6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5方式记载的定影装置中,所述控制部对所述喷吹部进行控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使向记录介质喷吹的空气的量逐渐变化。
本发明的第7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第6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记载的定影装置中,所述检测部具有多个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分开配置有多个,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分开配置有多个。
本发明的第8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第7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从所述喷吹部到所述主加热部为止的距离比最小尺寸的记录介质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短。
本发明的第9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转印部,其将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第1~第8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记载的定影装置,其将由所述转印部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于记录介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定影装置,与检测部配置于预备加热部与喷吹部之间的情况相比,能够从被预备加热部加热的第1枚记录介质起使输送姿态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定影装置,与从喷吹部向记录介质喷吹的空气的量始终固定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记录介质的输送姿态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定影装置,在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吹出部的结构中,与从在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吹出部的全部向记录介质喷吹的空气的量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记录介质的输送姿态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定影装置,与在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向记录介质喷吹的空气的量仅为最大量和最小量这2种量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记录介质的输送姿态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定影装置,在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吹出部的结构中,与从在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吹出部的全部向记录介质喷吹的空气的量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记录介质的输送姿态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式的定影装置,与在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向记录介质喷吹的空气的量仅为最大量和最小量这2种量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记录介质的输送姿态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式的定影装置,与仅具有1个传感器的情况相比,能够高精度地检测未被喷吹部喷吹空气的状态下的记录介质的输送姿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8方式的定影装置,与从喷吹部到主加热部为止的距离比最小尺寸的记录介质的长度长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最小尺寸的记录介质开始被主加热部加热时的输送姿态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9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与使用检测部配置于预备加热部与喷吹部之间的定影装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形成于第1枚记录介质的图像的品质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对片材部件进行加热的加热工序的工序图。
图3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对片材部件进行加热的加热工序的工序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喷吹单元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检测部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检测部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主加热部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主加热部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主加热部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1是利用曲线图示出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风扇向片材部件喷吹的空气的量与经过时间的附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冷却部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的结构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比较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比较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1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图中所示的箭头H表示装置上下方向(铅垂方向),箭头W表示装置宽度方向(水平方向),箭头D表示装置进深方向(水平方向)。
(图像形成装置10)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是在片材部件P形成调色剂图像的电子照片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如图14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具有收纳部50、排出部52、图像形成部12、输送机构60、翻转机构80、定影装置100和冷却部90。
〔收纳部50〕
收纳部50具有收纳作为记录介质的片材部件P的功能。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具有多个(例如2个)收纳部50。构成为从该多个收纳部50选择性地送出片材部件P。
〔排出部52〕
排出部52是排出形成有图像的片材部件P的部分。具体而言,构成为在利用定影装置100对图像进行定影后被冷却部90冷却了的片材部件P向排出部52排出。
〔图像形成部12〕
图像形成部12具有通过电子照片方式在片材部件P形成图像的功能。具体而言,图像形成部12具有形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以及将由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转印装置30。
具有多个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以按照每个颜色形成调色剂图像。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具有黄色(Y)、品红(M)、青色(C)、黑色(K)合计4个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图14所示的(Y)、(M)、(C)、(K)示出与上述各颜色对应的结构部分。
-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
除了使用的调色剂以外,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基本上同样地构成。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具有在图中箭头A方向上旋转的感光鼓21(=感光体)、以及使感光鼓21带电的带电器22。并且,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具有:曝光装置23,其对通过带电器22而带电的感光鼓21进行曝光而在感光鼓21形成静电潜像;以及显影装置24,其使用调色剂对通过曝光装置23形成于感光鼓21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调色剂图像。
-转印装置30-
转印装置30具有如下功能:将各颜色的感光鼓21的调色剂图像重叠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将该重叠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具体而言,如图14所示,转印装置30具有作为中间转印体的转印带31、一次转印辊33和转印部35。
一次转印辊33具有如下功能:在感光鼓21与一次转印辊33之间的一次转印位置T(参照图13)将形成于感光鼓21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1上。
转印带31呈环状,卷绕于多个辊32从而姿态被决定。通过对多个辊32中的至少一方进行旋转驱动,使转印带31向箭头B方向环绕,向二次转印位置NT输送被一次转印后的图像。
转印部35具有将转印到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功能。具体而言,转印部35具有二次转印部34和对置辊36。
对置辊36以与转印带31对置的方式配置于转印带31的下侧。二次转印部34以在其与对置辊36之间配置有转印带31的方式配置于转印带31的内侧。具体而言,二次转印部34由电晕管构成。在转印部35中,通过二次转印部34的放电而产生的静电力,将转印到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通过二次转印位置NT的片材部件P上。
〔输送机构60〕
输送机构60具有向二次转印位置NT输送收纳部50中收纳的片材部件P的功能。并且,输送机构60具有从二次转印位置NT向后述的主加热部120进行输送的功能。
具体而言,输送机构60具有送出辊62、多个输送辊64和链式叼纸部66。
送出辊62是将收纳部50中收纳的片材部件P送出的辊。多个输送辊64是将送出辊62送出的片材部件P向链式叼纸部66输送的辊、或将链式叼纸部66输送的片材部件P向冷却部90输送的辊。链式叼纸部66具有保持片材部件P的前端部而输送片材部件P的功能。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链式叼纸部66具有一对链条72和作为保持部(=把持部)的夹持器76。
一对链条72形成为环状。该一对链条72在装置进深方向上隔开间隔来配置。而且,一对链条72卷绕于配置于对置辊36的轴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一对链轮(图示省略)、配置于后述加压辊140的轴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一对链轮71(参照图7)、以及在装置进深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一对链轮74(参照图14)上。构成为通过使这些一对链轮中的任意一个旋转,使链条72向箭头C方向环绕。
此外,安装有夹持器76的安装部件75沿着装置进深方向架设于一对链条72。安装部件75设置有多个,沿着链条72的周向(环绕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固定于一对链条72。
夹持器76设置有多个,沿着装置进深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安装于安装部件75。夹持器76具有保持片材部件P的前端部的功能。具体而言,夹持器76具有爪76a。此外,在安装部件75形成有供爪76a接触的接触部75a(参照图8)。
在夹持器76中,构成为在爪76a与接触部75a之间夹持片材部件P的前端部,由此保持片材部件P。另外,夹持器76例如通过弹簧等将爪76a按压于接触部75a,并且,通过凸轮等的作用使爪76a相对于接触部75a接触分离。
而且,在链式叼纸部66中,通过在夹持器76保持着片材部件P的前端部的状态下使链条72向箭头C方向环绕,由此输送片材部件P。图14所示的链式叼纸部66向二次转印位置NT输送由多个输送辊64输送的片材部件P,并且,在使片材部件P通过后述预备加热部102后,向后述主加热部120进行输送。另外,在输送机构60中输送片材部件P的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利用单点划线表示。
在该结构中,输送机构60至少在从二次转印位置NT到主加热部120之间,以片材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在装置宽度方向上输送片材部件P。
〔翻转机构80〕
翻转机构80是使片材部件P的正反翻转的机构。具体而言,如图14所示,翻转机构80具有多个输送辊82、翻转装置84和多个输送辊86。
多个输送辊82是向翻转装置84输送从定影装置100输送来的片材部件P的辊。作为一例,翻转装置84是如下装置:以使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例如每次变化90度的方式多次折返并输送片材部件P,由此,如莫比乌斯带那样扭转片材部件P,使片材部件P的正反翻转。
多个输送辊86是向链式叼纸部66输送被翻转装置84正反翻转后的片材部件P的辊。
〔定影装置100〕
定影装置100具有将通过转印装置30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部件P的功能。另外,定影装置100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冷却部90〕
冷却部90具有对由定影装置100加热后的片材部件P进行冷却的功能。如图14所示,冷却部90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配置于定影装置100的下游侧。此外,冷却部90具有在装置宽度方向上并列的2个冷却辊92。2个冷却辊92为相同的结构,因此,对一个冷却辊92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冷却辊92具有隔着片材部件P的输送路径配置于上侧的辊92a、以及隔着片材部件P的输送路径配置于下侧的辊92b。
辊92a、92b呈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具有圆筒状的基材94a、94b。基材94a、94b是铝管,在基材94a、94b的内部产生由未图示的送风机构产生的空气的流动。通过该空气的流动,辊92a、92b的表面的温度比不产生该空气的流动的情况下的温度低。
在该结构中,辊92b从未图示的驱动部件被传递旋转力而旋转。并且,辊92a从动于辊92b而旋转。而且,辊92a、92b夹着片材部件P进行输送,对片材部件P进行冷却。
(图像形成装置的作用)
在图14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以如下方式形成图像。
首先,被施加电压的各颜色的带电器22(参照图13)使各颜色的感光鼓21的表面以预定的电位均匀地带负电。接着,曝光装置23根据从外部输入的图像数据,对带电的各颜色的感光鼓21的表面照射曝光光,形成静电潜像。
由此,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形成于各个感光鼓21的表面。并且,各颜色的显影装置24对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为调色剂图像而可视化。此外,转印装置30将形成于各颜色的感光鼓21的表面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1上。
因此,从图14所示的收纳部50通过送出辊62向片材部件P的输送路径被送出且被链式叼纸部66输送的片材部件P被送出到转印带31与对置辊36接触的二次转印位置NT。在二次转印位置NT处,片材部件P被转印带31和对置辊36夹着进行输送,由此,转印带31的表面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片材部件P的正面上。
并且,定影装置100将转印到片材部件P的正面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部件P,片材部件P被输送到冷却部90。冷却部90对定影了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冷却,向排出部52排出。
另一方面,当在片材部件P的反面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情况下,由链式叼纸部66输送而通过了定影装置100的片材部件P被输送到翻转机构80的输送辊82,由输送辊82输送的片材部件P通过翻转装置84而被正反翻转。并且,输送辊86向链式叼纸部66输送被正反翻转后的片材部件P。链式叼纸部66输送片材部件P。然后,为了在片材部件P的反面形成调色剂图像,再次进行所述工序。
(主要部分结构)
接着,对定影装置100进行说明。
定影装置100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配置于转印装置30的下游侧,如图1所示,具有预备加热部102,该预备加热部102以不与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接触的状态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并且,定影装置100具有与片材部件P接触并进行加热、加压的主加热部120、喷吹单元170、检测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的检测部200、以及对各部进行控制的控制部230。
〔预备加热部102〕
如图1所示,预备加热部102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相对于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二次转印位置NT配置于下游侧且配置于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上方(=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一侧)。该预备加热部102具有反射板104、多个红外线加热器106(以下记载为“加热器106”)和金属网112。
-反射板104-
反射板104使用铝板形成,成为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侧被开放的底浅的箱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上方观察,反射板104在装置进深方向和装置宽度方向上覆盖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
-加热器106-
加热器106是外形为圆柱状的红外线加热器,在反射板104的内部收纳有多个加热器106,该加热器106配置成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上方观察,加热器106在装置进深方向上覆盖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此外,作为一例,加热器106在上下方向上从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离开30〔mm〕。
并且,多个加热器106在装置宽度方向上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上方观察,配置有多个加热器106的区域在装置宽度方向上覆盖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换言之,通过多个加热器106,一次性地对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整体进行加热。
在以上的结构中,从加热器106辐射在3〔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波长光谱辐射亮度成为最大的红外线,加热器106的表面温度成为300〔℃〕以上且1175〔℃〕以下的预定的温度。
-金属网112-
金属网112利用未图示的固定部件固定于反射板104的缘部,将反射板104的内部和反射板110的外部隔离开来。由此,金属网112防止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与加热器106接触。
〔喷吹单元170〕
如图1所示,喷吹单元170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与预备加热部102对置,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通过喷吹单元170与预备加热部102之间。此外,如图4所示,喷吹单元170具有在装置宽度方向和装置进深方向上排列的多个风扇172。风扇172是喷吹部的一例。
在该结构中,多个风扇172向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喷吹空气,由此,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稳定。这样,风扇172作为使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稳定的姿态稳定单元发挥功能。
这里,“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稳定”是指,抑制从片材部件P的片材面到预备加热部102为止的距离由于片材面的位置而产生偏差的情况。换言之,减小从片材部件P的片材面到预备加热部102为止的最长距离与最短距离之差。
〔主加热部120〕
如图1所示,主加热部120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配置于预备加热部102的下游侧。主加热部120具有与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接触而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的加热辊130、对片材部件P朝向加热辊130加压的加压辊140、以及从动于旋转的加热辊130而旋转的从动辊150。
-加热辊130-
如图1所示,加热辊130与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朝向上方的面接触,配置成将轴向作为装置进深方向而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此外,加热辊130具有圆筒状的基材132、以覆盖基材132的整周的方式形成的橡胶层134、以覆盖橡胶层134的整周的方式形成的防粘层136、以及收纳于基材132的内部的加热器138。作为一例,加热辊130中的防粘层136的外周面的外径为80〔mm〕。
基材132是铝管,作为一例,厚度为20〔mm〕。此外,橡胶层134由硅橡胶形成,作为一例,厚度为6〔mm〕。并且,防粘层136由四氟乙烯和全氟乙烯的共聚物(PFA树脂)形成,作为一例,为50〔μm〕。
此外,如图7所示,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在加热辊130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的轴部139a,而且,设置有分别支承轴部139a的支承部件139b。由此,加热辊130在加热辊130的两端部由支承部件139b支承为能够旋转。
-从动辊150-
如图1、图7所示,从动辊150隔着加热辊130位于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相反侧,配置成将轴向作为装置进深方向而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此外,从动辊150具有圆筒状的基材152和收纳于基材152的内部的加热器154。作为一例,从动辊150的基材152的外周面的外径为50〔mm〕。
基材152是铝管,作为一例,厚度为10〔mm〕。而且,从动辊150在从动辊150的两端部由未图示的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该结构中,从动辊150从动于加热辊130而旋转。而且,从动辊150对加热辊130进行加热。这样,加热辊130被从动辊150加热,并且加热辊130自身具有加热器138,由此,加热辊130的表面温度成为180〔℃〕以上且200〔℃〕以下的预定的值。
-加压辊140-
如图1、图7所示,加压辊140隔着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位于加热辊130的相反侧,与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朝向下方的面接触,配置成将轴向作为装置进深方向而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此外,加压辊140具有圆筒状的基材142、以覆盖基材142的方式形成的橡胶层144、以覆盖橡胶层144的方式形成的防粘层146、以及形成于装置进深方向的两端部的一对轴部148(参照图7)。作为一例,加压辊140中的防粘层146的外周面的外径为225〔mm〕。这样,加压辊140的外径比加热辊的外径大。
基材142是铝管,作为一例,厚度为20〔mm〕。此外,橡胶层144由硅橡胶形成,作为一例,厚度为1〔mm〕。并且,防粘层146由四氟乙烯和全氟乙烯的共聚物(PFA树脂)形成,作为一例,厚度为50〔μm〕。
此外,在加压辊140的外周面形成有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的凹部140a。而且,如图8所示,在片材部件P通过加压辊140与加热辊130之间的情况下把持片材部件P的前端部的夹持器76收纳于该凹部140a。
此外,如图7所示,一对轴部148形成于装置进深方向的两端部,与加压辊140中的防粘层146的外周面相比为小径化,在轴向上延伸。
在该结构中,加压辊140从未图示的驱动部件被传递旋转力而旋转。而且,加热辊130从动于旋转的加压辊140而旋转,从动辊150从动于旋转的加热辊130而旋转。并且,加热辊130和加压辊140夹着被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输送,由此,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部件P。
-其他-
如图7所示,主加热部120具有支承加压辊140的支承部件156、以及经由支承部件156对加压辊140向加热辊130侧进行施力的施力部件158。
支承部件156设置有一对。而且,一对支承部件156分别配置成从下方将加压辊140的一对轴部148支承为能够旋转。
施力部件158是压缩弹簧,设置有一对。而且,一对施力部件158隔着支承部件156配置于轴部148的相反侧。一对施力部件158对加压辊140向加热辊130侧施力,由此,如上所述,加压辊140对片材部件P朝向加热辊130进行加压。而且,如图9所示,加热辊130的被加压辊140施力的部分变形,形成加热辊130与加压辊140接触的区域即夹持部N。
并且,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从风扇172到主加热部120的夹持部N为止的距离(=图1所示的距离K1)比最小尺寸的片材部件P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短。另外,最小尺寸记载于图像形成装置210的使用说明书中。
〔检测部200〕
如图1所示,检测部200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位于预备加热部102的上游侧且位于转印装置30(参照图14)的下游侧,并且配置于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下方。并且,检测部200具有4个传感器204a、204b、204c、204d(参照图5)。下面,在不区分传感器204a、204b、204c、204d的情况下,有时省略末尾的字母。
各个传感器204是光学传感器,从片材部件P的下方向片材面射出光,并且供从片材面反射的光射入,由此检测片材部件P中反射光的部分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
如图5、图6所示,传感器204a在装置进深方向上配置于一个链条72与另一个链条72的中间部。并且,传感器204b在装置进深方向上位于与传感器204a相同的位置,并且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配置于传感器204a的上游侧。而且,传感器204a和传感器204b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分开。此外,从上方观察到的传感器204a与传感器204b的距离(=图5所示的距离L1)优选比最大尺寸的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短,更加优选比中间尺寸的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短,特别优选比最小尺寸的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短。
传感器204c在装置进深方向上位于一个链条72与另一个链条72之间,在装置宽度方向上位于传感器204a与传感器204b之间,并且配置于一个链条72侧。传感器204d在装置进深方向上位于一个链条72与另一个链条72之间,在装置宽度方向上位于与传感器204c相同的位置,并且配置于另一个链条72侧。而且,传感器204c和传感器204d在片材部件P的宽度方向上分开。此外,从装置上方观察到的传感器204c与传感器204d的距离(=图5所示的距离L2)优选比最大尺寸的片材部件P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短,更加优选比中间尺寸的片材部件P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短,特别优选比最小尺寸的片材部件P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短。
在该结构中,从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前端部到达传感器204b的上方时起、到片材部件P的后端部通过传感器204a的上方为止,从各个传感器204向片材部件P的片材面射出光,通过片材面反射光。反射的光射入到各个传感器204,由此,各个传感器204检测片材部件P中使光反射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
然后,检测部200根据传感器204a和传感器204b的检测结果,检测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的片材部件P的挠曲。检测部200根据由传感器204a和传感器204b检测到的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的挠曲以及传感器204c和传感器204d的检测结果,检测片材部件P的宽度方向上的片材部件P的挠曲。这样,检测部200作为检测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挠曲的挠曲检测单元发挥功能。
而且,检测部200通过检测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挠曲,检测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
〔控制部230〕
如图10所示,控制部230根据检测部200的检测结果,对喷吹单元170所具有的风扇172进行个别控制。另外,将控制部230对风扇172的控制与后述的作用一起进行说明。
(主要部分结构的作用)
接着,与比较方式的定影装置600进行比较来说明定影装置100的作用。首先,关于比较方式的定影装置600的结构,主要说明与定影装置100不同的部分。
〔定影装置600〕
如图15所示,定影装置600具有预备加热部102、主加热部120、喷吹单元170、检测片材部件P的位置的检测部700、以及对各部进行控制的控制部730(参照图16)。
检测部700在上下方向上位于预备加热部102与喷吹单元170之间,并且配置于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下方。检测部700具有1个传感器704。传感器704是光学传感器,在装置进深方向上配置于一个链条72与另一个链条72的中间部。而且,传感器704从片材部件P的下方向片材面射出光,并供从片材面反射的光射入,由此检测片材部件P中使光反射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
此外,如图16所示,控制部730根据检测部700的检测结果,对喷吹单元170所具有的风扇172进行控制。
(定影装置100、600的作用)
-定影装置600-
在定影装置600中,预备加热部102以非接触状态对开始进行图像形成动作的第1枚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另外,传感器704检测第1枚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因此,在预备加热部102对第1枚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时,喷吹单元170的风扇172不工作。此外,控制部730预先得到用户输入的片材部件P的尺寸。
从第1枚片材部件P的前端部到达传感器704的上方时起、到片材部件P的后端部通过传感器704的上方为止,检测部700的传感器704从传感器704向片材部件P的片材面射出光,并且光被片材面反射。然后,反射的光射入到传感器704,由此检测片材部件P中使光反射的部分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
此外,主加热部120通过加热辊130和加压辊140夹着被预备加热部102加热后的片材部件P,将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部件P。定影了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经由冷却部90(参照图14)排出到装置的外部。
并且,在预备加热部102对第2枚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时,控制部730根据检测部700的检测结果,统一控制风扇172的转速。具体而言,控制部730统一控制全部风扇172的转速,以使前端部被保持的片材部件P的片材面在上下方向上与预备加热部102对置。例如,在片材部件P的挠曲程度大的情况下,控制部730使以相同转速进行旋转的全部风扇172的转速增加,在片材部件P的挠曲程度小的情况下,控制部730使以相同转速进行旋转的全部风扇172的转速减少。
这样,在定影装置600中,检测部700利用第1枚片材部件P检测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风扇172从第2枚片材部件P起开始喷吹空气。即,无法从被预备加热部102加热的第1枚片材部件P起使输送姿态稳定。
-定影装置100-
在定影装置100中,如图2的(A)所示,在被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第1枚片材部件P的前端部到达传感器204a的上方时,从各个传感器204向片材部件P的片材面射出光,光被片材面反射。反射的光射入到各个传感器204,由此,传感器204分别检测片材部件P中使光反射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由此,检测部200检测出输送方向上的片材部件P的挠曲和片材部件P的宽度方向上的片材部件P的挠曲。另外,控制部230预先得到用户输入的片材部件P的尺寸。
并且,在预备加热部102对第1枚的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时,控制部230根据检测部200的检测结果使风扇172进行工作,对风扇172的转速进行个别控制。
具体而言,控制部230对风扇172进行控制,以使片材部件P的片材面在上下方向上与预备加热部102对置,使向片材部件P的后端侧的部分喷吹的空气的量比向片材部件P的前端侧的部分喷吹的空气的量多。即,从片材部件P的前端侧的部分通过风扇172的上方起、到片材部件P的后端侧的部分通过风扇172的上方为止,控制部203使向片材面喷吹的空气的量逐渐增多。换言之,控制部230针对1个风扇172,使向片材部件P的后端侧的部分喷吹的空气的量比向片材部件P的前端侧的部分喷吹的空气的量多。
并且,控制部230对风扇172进行控制,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使向片材部件P喷吹的空气的量逐渐变化。这样,控制部230抑制了片材部件P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发生挠曲的情况。
此外,对风扇172进行控制,以使片材部件P的片材面在上下方向上与预备加热部102对置,使向片材部件P的宽度方向边缘侧的部分喷吹的空气的量比向片材部件P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的部分喷吹的空气的量多。换言之,控制部230使从配置于装置宽度方向的两端侧(=宽度方向边缘侧)的风扇172喷吹的空气的量比从配置于装置宽度方向的中央侧(=宽度方向中央侧)的风扇172喷吹的空气的量多。
并且,控制部230对风扇172进行控制,在片材部件P的宽度方向上使向片材部件P喷吹的空气的量逐渐变化。这样,控制部230抑制了片材部件P以片材部件P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相对于片材部件P的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成为下方的方式挠曲的情况。
图12示出将横轴设为时间、将纵轴设为通过风扇172向片材部件P喷吹的空气的量的曲线图。在装置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风扇172中,在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起设为风扇172a-1、风扇172a-2、风扇172a-3、风扇172a-4、风扇172a-5时,如图12的曲线图所示那样调整从各风扇172吹出的空气的量。
此外,将相对于风扇172a处于宽度方向两侧的风扇172设为风扇172b,在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起设为风扇172b-1、风扇172b-2、风扇172b-3、风扇172b-4、风扇172b-5时,如图12的曲线图所示那样调整从各风扇172吹出的空气的量。
此外,将相对于风扇172b处于宽度方向边缘侧的风扇172设为风扇172c,在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起设为风扇172c-1、风扇172c-2、风扇172c-3、风扇172c-4、风扇172c-5时,如图12的曲线图所示那样调整从各风扇172吹出的空气的量。
由此,在定影装置100中,如图2的(A)和(B)、图3的(A)和(B)所示那样,能够从被预备加热部加热的第1枚片材部件P起使输送姿态稳定。并且,使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稳定,由此,预备加热部102从第1枚片材部件P起没有遗漏地对片材部件P整体进行加热。
(总结)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定影装置100中,检测部200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配置于预备加热部102的上游侧。因此,与使用定影装置600的情况相比,从被预备加热部102加热的第1枚片材部件P起使输送姿态稳定。
此外,在定影装置100中,控制部230针对1个风扇172,使向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后端侧的部分喷吹的空气的量比向片材部件P的前端侧的部分喷吹的空气的量多。因此,与从风扇172向片材部件P喷吹的空气的量始终固定的情况相比,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稳定。
此外,在定影装置100中,风扇172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排列有多个。而且,控制部230对多个风扇172进行控制,使向片材部件P的后端侧的部分喷吹的空气的量比向片材部件P的前端侧的部分喷吹的空气的量多。因此,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排列有多个风扇172的结构中,与从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排列的全部多个风扇172向片材部件P喷吹的空气的量相同的情况相比,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稳定。
此外,在定影装置100中,控制部230对风扇172进行控制,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使向片材部件P喷吹的空气的量逐渐变化。因此,与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向片材部件P喷吹的空气的量仅为最大量和最小量这2种量的情况相比,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稳定。
此外,在定影装置100中,风扇172在片材部件P的宽度方向上排列有多个。而且,控制部230对多个风扇172进行控制,使向片材部件P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喷吹的空气的量比向片材部件P的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喷吹的空气的量多。因此,在片材部件P的宽度方向上排列有多个风扇172的结构中,与从在片材部件P的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全部多个风扇172向片材部件P喷吹的空气的量相同的情况相比,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稳定。
此外,在定影装置100中,控制部230对风扇172进行控制,在片材部件P的宽度方向上使向片材部件P喷吹的空气的量逐渐变化。因此,与在片材部件P的宽度方向上向片材部件P喷吹的空气的量仅为最大量和最小量这2种量的情况相比,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稳定。
此外,在定影装置100中,检测部200的传感器204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并列配置有多个,在片材部件P的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有多个。因此,与仅具有1个传感器的情况相比,可高精度地检测未被风扇172喷吹空气的状态下的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
此外,在定影装置100中,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从风扇172到主加热部120的夹持部N为止的距离(=图1所示的距离K1)比最小尺寸的片材部件P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短。因此,在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前端侧的部分被主加热部120的夹持部N夹持之前,至少向片材部件P的后端侧的部分喷吹空气。由此,与从风扇172到主加热部120的夹持部N为止的距离比最小尺寸的片材部件P的长度长的情况相比,最小尺寸的片材部件P被夹持部N夹持时的输送姿态稳定。
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图像形成装置10具有定影装置100。因此,与具有定影装置600的情况相比,从第1枚片材部件P起通过预备加热部102没有遗漏地对片材部件P整体进行加热。
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从第1枚片材部件P起通过预备加热部102没有遗漏地对片材部件P整体进行加热,由此,与具有定影装置600的情况相比,抑制形成于第1枚片材部件P的图像的品质降低的情况。
另外,关于特定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明白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采取其他各种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没有特别说明,但是,关于控制部230对风扇172的控制,例如可以按照每1枚进行,也可以按照每个任务进行,还可以按照每个纸张种类进行。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部230对风扇172的转速进行个别控制,但是,也可以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和片材部件P的宽度方向上划分喷吹单元170,按照划分后的每个区域控制风扇172。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部230对风扇172的转速进行个别控制,但是,也可以设风扇172的转速全部相同。但是,该情况下,不会发挥对控制风扇172的转速进行个别控制而发挥的作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检测部200的传感器204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并列配置有2个,在片材部件P的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有2个,但是,也可以并列配置有3个以上。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风扇172向片材部件P喷吹空气,但是,例如,也可以使用管道从管道的前端吹出空气,将该空气向片材部件P喷吹。
本申请是基于2019年1月3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即日本特愿2019-016012的申请,其中的内容作为参照被援引于此。
标号说明
10:图像形成装置;
35:转印部;
100:定影装置;
102:预备加热部;
120:主加热部;
172:风扇(喷吹部的一例);
200:检测部;
204:传感器;
230:控制部。

Claims (9)

1.一种定影装置,其具有:
预备加热部,其以非接触状态从上方对如下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该记录介质以前端被保持并且被转印有图像的记录面朝向上方的方式被输送;
喷吹部,其隔着记录介质配置于与所述预备加热部相反的一侧,从下方向记录介质喷吹空气;
主加热部,其在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配置于所述预备加热部的下游侧,与记录介质接触而对记录介质进行加热;
检测部,其在所述输送方向上配置于所述预备加热部的上游侧,检测记录介质的输送姿态;以及
控制部,其根据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对所述喷吹部进行控制,调整向记录介质喷吹的空气的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喷吹部进行控制,使向被输送的记录介质的后端侧的部分喷吹的空气的量比向记录介质的前端侧的部分喷吹的空气的量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喷吹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排列有多个,
所述控制部对多个所述喷吹部进行控制,使向记录介质的后端侧的部分喷吹的空气的量比向记录介质的前端侧的部分喷吹的空气的量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喷吹部进行控制,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使向记录介质喷吹的空气的量逐渐变化。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喷吹部在被输送的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排列有多个,
所述控制部对多个所述喷吹部进行控制,使向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边缘侧的部分喷吹的空气的量比向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的部分喷吹的空气的量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喷吹部进行控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使向记录介质喷吹的空气的量逐渐变化。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检测部具有多个传感器,
所述传感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分开配置有多个,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分开配置有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从所述喷吹部到所述主加热部为止的距离比最小尺寸的记录介质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短。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
转印部,其将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
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将由所述转印部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于记录介质。
CN201980088649.4A 2019-01-31 2019-07-23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132727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16012A JP7139979B2 (ja) 2019-01-31 2019-01-31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16012 2019-01-31
PCT/JP2019/028862 WO2020158011A1 (ja) 2019-01-31 2019-07-23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72741A CN113272741A (zh) 2021-08-17
CN113272741B true CN113272741B (zh) 2023-09-29

Family

ID=71842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8649.4A Active CN113272741B (zh) 2019-01-31 2019-07-23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00902B2 (zh)
JP (1) JP7139979B2 (zh)
CN (1) CN113272741B (zh)
WO (1) WO20201580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888467A1 (de) * 2017-07-03 2021-10-06 Weber Maschinenbau GmbH Breidenbach Bereitstellen von bahnförmigem zwischenblattmaterial an einem schneidbereich
EP3929663A4 (en) * 2019-02-20 2022-11-23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IMAGE FORMING DEVICE
JP7268416B2 (ja) * 2019-03-14 2023-05-08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63753A (ja) * 2020-10-12 2022-04-22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31845A (ja) * 2021-08-25 2023-03-09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35789A1 (de) * 2000-12-22 2002-07-11 Nexpress Solutions Llc Digitale Druck- oder Kopier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m Fixieren eines Tonerbildes
JP2003076187A (ja) * 2001-09-06 2003-03-14 Canon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060068131A (ko) * 2004-12-16 2006-06-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 형성 장치
JP2009163065A (ja) * 2008-01-08 2009-07-2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液体トナー定着装置及び液体現像電子印刷機並びに液体トナー定着方法
JP2010054834A (ja) * 2008-08-28 2010-03-1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22568A (ja) * 2008-11-21 2010-06-03 Seiko Epson Corp 定着装置
CN101872145A (zh) * 2009-04-22 2010-10-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1910031A (zh) * 2008-09-05 2010-12-08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供纸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E102011000814A1 (de) * 2011-02-18 2012-08-23 OCé PRINTING SYSTEMS GMBH Heizeinheit für einen Aufzeichnungsträger bei einem elektrografischen Druckgerät
JP2016052941A (ja) * 2014-09-04 2016-04-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6209A (en) * 1988-02-16 1992-02-04 The Mead Corporation Hot air apparatus for glossing sheets
JP2002148973A (ja) 2000-11-10 2002-05-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DE10301587A1 (de) * 2003-01-17 2004-08-05 Nexpress Solutions Llc Verfahren und Transporteinrichtung zum Vorfixieren von Toner auf einem Bedruckstoff
JP4858196B2 (ja) * 2007-01-31 2012-01-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KR100873442B1 (ko) 2007-06-25 2008-12-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정착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와, 화상형성장치의정착방법
US8378263B2 (en) * 2008-10-13 2013-02-19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Hybrid multi-zone fusing
JP2011048148A (ja) 2009-08-27 2011-03-1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光沢付与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73612B2 (ja) * 2010-11-09 2014-08-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64614B2 (ja) * 2012-09-04 2015-02-0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光沢面形成方法
US9360820B2 (en) * 2014-10-23 2016-06-07 Xerox Corporation Single blower providing cooling and air knife
EP3926410A4 (en) * 2019-02-13 2022-11-23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IMAGE FORMING DEVICE
EP3929663A4 (en) * 2019-02-20 2022-11-23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IMAGE FORM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35789A1 (de) * 2000-12-22 2002-07-11 Nexpress Solutions Llc Digitale Druck- oder Kopier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m Fixieren eines Tonerbildes
JP2003076187A (ja) * 2001-09-06 2003-03-14 Canon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060068131A (ko) * 2004-12-16 2006-06-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 형성 장치
JP2009163065A (ja) * 2008-01-08 2009-07-2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液体トナー定着装置及び液体現像電子印刷機並びに液体トナー定着方法
JP2010054834A (ja) * 2008-08-28 2010-03-1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910031A (zh) * 2008-09-05 2010-12-08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供纸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122568A (ja) * 2008-11-21 2010-06-03 Seiko Epson Corp 定着装置
CN101872145A (zh) * 2009-04-22 2010-10-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DE102011000814A1 (de) * 2011-02-18 2012-08-23 OCé PRINTING SYSTEMS GMBH Heizeinheit für einen Aufzeichnungsträger bei einem elektrografischen Druckgerät
JP2016052941A (ja) * 2014-09-04 2016-04-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300902B2 (en) 2022-04-12
WO2020158011A1 (ja) 2020-08-06
JP2020122932A (ja) 2020-08-13
JP7139979B2 (ja) 2022-09-21
US20210294264A1 (en) 2021-09-23
CN113272741A (zh) 2021-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72741B (zh)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CN113272740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1331674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20100189447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400482B2 (en) Paper conveyance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480898B2 (en) Transpor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446811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703786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forming apparatus
US11458742B2 (en) Transpor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reducing downward flexing of transport material
US11550242B2 (en) Heating device with an obliquely disposed blow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485145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330256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8120121A (ja) 定着装置
JP456483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シート搬送装置
JP7242244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240168426A1 (en) Transpor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60124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送風制御方法
JP2011123293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30161283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180361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US9933731B2 (en) Temperature detection for a fixing system of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3031853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CN116157746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20086370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送風制御方法
JP2010032696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