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95302A - 彩色调色剂 - Google Patents

彩色调色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95302A
CN1595302A CNA2004100737512A CN200410073751A CN1595302A CN 1595302 A CN1595302 A CN 1595302A CN A2004100737512 A CNA2004100737512 A CN A2004100737512A CN 200410073751 A CN200410073751 A CN 200410073751A CN 1595302 A CN1595302 A CN 15953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particle
resin
diameter
ac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737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95302B (zh
Inventor
速见一彦
井田哲也
小松望
市川泰弘
桥本昭
谷川博英
小堀尚邦
板仓隆行
藤川博之
石占恒
菅原庸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5953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953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5953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953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02Preparation methods
    • G03G9/0817Separation; Classify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02Preparation methods
    • G03G9/081Preparation methods by mixing the toner components in a liquefied state; melt kneading; reactive mix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19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mensions of the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1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arame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5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non-homogenuous distribution of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7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e.g. degree of sphericit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0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04Polyalken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0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06Polymers of alkenyl-aromatic compou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4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55Polyes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75Natural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 G03G9/08782Wax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5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hemical properties, e.g. acidity, molecular weight, sensitivity to reacta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7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viscosity, solubility, melting temperature, softening temperatur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09708Inorganic compoun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彩色调色剂以及使用该调色剂的全色图像形成方法,所述彩色调色剂中含有调色剂粒子,所述调色剂粒子含有包含粘合树脂、着色剂和蜡的调色剂母粒及无机微粉,其中,(i)调色剂母粒中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粒子经流式粒子像测定装置测定的平均圆形度为0.920或0.920以上、不足0.950;(ii)该调色剂母粒的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粒子中圆形度为0.960或0.960以上的粒子的个数频率累计值为40%或40%以下;(iii)该调色剂粒子的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粒子中圆形度为0.920或0.920以下的粒子的个数频率累计值为30%或30%以下。

Description

彩色调色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摄影法、静电记录法、静电印刷法以及调色剂喷射法等图像形成方法中使用的调色剂。
背景技术
从节省空间、节省能量等要求考虑,近年来复印机以及打印机不断地追求更小型化、轻量化、高速化以及高可靠性。结果从各方面考虑逐渐要求由单一要素构成硬件,对调色剂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即,通过提高调色剂的转印性能,能够得到减少调色剂消耗量、提高画质及简化调色剂回收系统的优点。
因此,作为提高调色剂转印性能的方法之一,近年来开始采用使调色剂形状近似球形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使用利用悬浮聚合或乳液聚合等聚合方法得到的聚合调色剂的方法、或在溶液中将粉碎调色剂球形化的方法、或利用热风进行球形化的方法(特开2000-029241号公报)、或利用机械冲击力进行球形化的方法(特开平07-181732号公报)。这些技术在提高调色剂转印性能方面非常有效,但是分别存在各自的问题。使用聚合调色剂时,由于脱模剂被内包在调色剂中,因此在定影时如果不对调色剂施加适度的压力,则脱模剂难以从调色剂表面析出,有时导致定影性能变差。另外,通过施加机械性冲击力将粉碎调色剂球形化时,越进一步球形化,调色剂中含有的脱模剂越容易在热量的作用下从调色剂表面熔出,有时会给电摄影特性带来不良影响。总之,因脱模剂熔出在调色剂表面,会导致调色剂流动性劣化,或调色剂间及/或调色剂与载体间的附着性升高,从而损害转印性能。因此,在对内添加脱模剂的调色剂进行球形化时,重要的是选择容易球形化的调色剂构成材料或抑制球形化过程中对调色剂的热经历的影响。
如上所述,为了自如地使用提高了球形度、内添加了脱模剂的调色剂,例如,特开平10-09709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控制调色剂的平均圆形度和圆形度分布、控制调色剂的转印性能及带电性能的方法。但是,在特开平10-097095号公报中,使用苯乙烯-丙烯酸类树脂作为调色剂中使用的粘合树脂,并没有提及以聚酯为主成分的彩色调色剂。
另外,在调色剂的球形化步骤、特别是利用机械性冲击的调色剂球形化步骤中,容易产生非常小的微粉(超微粉),由于上述超微粉与球形化后的调色剂发生再次凝集,因此即使在该调色剂的球形化步骤后进行分级步骤,也难以将该超微粉从调色剂中除去,容易混入产品中。在显影步骤中,该超微粉发生过度带电,静电性附着在套筒或二组分显影方式中的载体上,引起污染,有时也会引起随后供给的调色剂发生带电不良。
已经提出了许多关于限制超微粉量的方法。例如,特开平10-232507号公报及特开平11-149174号公报中,公开了在分级步骤后,利用机械冲击将超微粉压入调色剂表面内的方法。但是,在长期耐久后的显影部及调色剂容器内的搅拌下,压入调色剂表面的超微粉发生剥离,对显影性产生不良影响。
如上所述,在含有脱模剂的彩色调色剂中,寻求具有优良的转印性能、耐久性及带电特性的彩色调色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解决了上述问题的调色剂。即,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控制了调色剂粒子的粒子形状及表面性、具有优良的转印特性、显影特性及耐久稳定性的彩色调色剂以及使用该调色剂的全色图像形成方法。
即,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彩色调色剂,其中含有调色剂粒子,所述调色剂粒子含有包含粘合树脂、着色剂和蜡的调色剂母粒及无机微粉,其中,
(i)调色剂母粒中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粒子经流式粒子像测定装置测定的平均圆形度为0.920或0.920以上、不足0.950;
(ii)该调色剂母粒的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粒子中圆形度为0.960或0.960以上的粒子的个数频率累计值为40%或40%以下;
(iii)该调色剂粒子的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粒子中圆形度为0.920或0.920以下的粒子的个数频率累计值为30%或30%以下。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全色图像形成方法,是至少使用品红调色剂、黄调色剂、青调色剂及黑调色剂形成图像的全色图像形成方法,该调色剂是含有至少包含粘合树脂、着色剂和蜡的调色剂粒子及无机微粉的彩色调色剂,其中,
(i)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该调色剂粒子经流式粒子像测定装置测定的平均圆形度为0.920或0.920以上、不足0.950;
(ii)该调色剂粒子的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粒子中,圆形度为0.960或0.960以上的粒子的个数频率累计值为40%或40%以下;
(iii)该调色剂粒子的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粒子中,圆形度为0.920或0.920以下的粒子的个数频率累计值为30%或30%以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测定摩擦带电量的装置的说明图。
图2为本发明的表面改性步骤中使用的表面改性装置之一例的简要剖面图。
图3为示出图2所示分散转子的俯视图之一例的简图。
图4为本发明的分级步骤中使用的多分割分级装置之一例的简要剖面图。
图5为实施本发明图像形成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简图。
图6为实施本发明图像形成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中间转印体附近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用控制了调色剂粒子的粒子形状及表面性的调色剂,能够提供一种转印特性、显影特性及耐久稳定性优良的彩色调色剂。(此处,彩色调色剂包括黑调色剂。)另外,由于彩色调色剂具有足够的可定影区域、即使进行连续耐久操作也能够获得充分的显影性、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充分的清洁,因此,能够形成高画质的图像。
下面,列举优选的实施方案,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首先,说明本发明中使用的调色剂。
本发明的调色剂是一种彩色调色剂,其中含有调色剂粒子,所述调色剂粒子含有包含粘合树脂、着色剂和蜡的调色剂母粒及无机微粉,其中,
(i)调色剂母粒中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粒子经流式粒子像测定装置测定的平均圆形度为0.920或0.920以上、不足0.950;
(ii)该调色剂母粒的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粒子中圆形度为0.960或0.960以上的粒子的个数频率累计值为40%或40%以下;
(iii)该调色剂粒子的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粒子中圆形度为0.920或0.920以下的粒子的个数频率累计值为30%或30%以下。
另外,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中的粒子经流式粒子像测定装置测定的平均圆形度优选为0.925或0.925以上、0.940或0.940以下。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中粒子的圆形度为0.960或0.960以上的粒子的个数频率累计值优选为35%或35%以下。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中圆形度为0.920或0.920以下的粒子的个数频率累计值优选为25%或25%以下。
此处,如果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经流式粒子像测定装置测定的平均圆形度不足0.920,则调色剂粒子之间、或调色剂与载体间的接触面积变大,影响调色剂分离,导致转印性能劣化。与此相反,如果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经流式粒子像测定装置测定的圆形度为0.950或0.950以上,则因调色剂粒子的形状近似球形而导致从清洁刮板中挤出等清洁不良情况的发生、或调色剂之间、或调色剂与载体之间的摩擦带电变难,得到非图像部的灰雾、飞散较多的不鲜艳的图像。
另外,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中圆形度为0.960或0.960以上的粒子的个数频率累计值如果超过40%,则因近似球形的调色剂变多而成为清洁不良的原因。另外,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中圆形度为0.920或0.920以下的粒子的个数频率累积值如果超过30%,则导致转印效率恶化。而且,如果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中圆形度为0.960或0.960以上的粒子的个数频率累计值超过40%、且圆形度为0.920或0.920以下的粒子的个数频率累计值超过30%,则由于调色剂粒子的表面形状分布变宽,调色剂粒子与显影剂承载体及/或感光体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在通过与显影剂承载体及/或感光体接触的部分时容易引起调色剂带电泄漏,结果导致调色剂的带电量降低。另外,由于调色剂粒子与感光体的接触面积变大,调色剂粒子对感光体的附着力增加,因此难以获得充分的转印效率。
即,通过将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经流式粒子像测定装置测定的平均圆形度控制在0.920或0.920以上、不足0.950的范围内,能够减少调色剂之间及/或调色剂与载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调色剂的转印性能及带电性能。而且,通过将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调色剂粒子中圆形度为0.960或0.960以上的粒子的个数频率累计值控制在40%或40%以下以及将圆形度为0.920或0.920以下的粒子的个数频率累计值控制在30%或30%以下,能够提高调色剂的带电稳定性。通过组合上述物性,能够减小调色剂粒子与感光体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起因于范德华力等的调色剂粒子对感光体的附着力,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转印效率。
另外,本发明中,当量圆直径为0.60μm或0.60μm以上、不足3.00μm的调色剂粒子相对于调色剂粒子总量的存在量A(个数%)优选满足0.1≤A<15.0的关系,更优选0.5≤A<12.0,进一步优选为1.0≤A<10.0。当量圆直径为0.60μm或0.60μm以上、不足3.00μm的调色剂粒子相对于调色剂粒子总量的存在量A不足0.1个数%时,实质上意味着不存在微粉。另外,当量圆直径为0.60μm或0.60μm以上、不足3.00μm的调色剂粒子相对于调色剂粒子总量的存在量A为15.0个数%或15.0个数%以上时,由微粉导致显影套筒及/或二组分显影方式中的载体被污染,从而容易发生调色剂的带电不良。
而且,在本发明中,当量圆直径为0.60μm或0.60μm以上、不足2.00μm的该调色剂粒子相对于调色剂粒子总量的存在量B(个数%)及当量圆直径为2.00μm或2.00μm以上、不足3.00μm的该调色剂粒子相对于调色剂粒子总量的存在量C(个数%)满足0.5<B/C<4.0的关系。
当量圆直径不足3.00μm的调色剂粒子容易选择性地蓄积在清洁部的清洁刮板边缘部,其中,更微细的当量圆直径不足2.00μm的调色剂粒子容易蓄积在边缘前端部。当量圆直径为3.00μm的调色剂粒子沿清洁刮板形成具有一定宽度的层,从而在清洁刮板边缘部堵塞并捕集废调色剂或机器内部产生的纸粉或灰尘,能够不发生挤出地进行回收。
但是,如果当量圆直径不足2.00μm的调色剂粒子量过多,则当量圆直径不足2.00μm的调色剂粒子本身从清洁刮板边缘部挤出,挤出的调色剂粒子有时影响感光体的曝光及带电,或促进潜像发生散乱。另外,如果当量圆直径为2.00μm或2.00μm以上、不足3.00μm的调色剂粒子过剩,则当量圆直径不足2.00μm的调色剂粒子对边缘部前端的供给不足,处于过度稀疏的状态,刮板容易发生振动或卷曲。通过使当量圆直径为0.60μm或0.60μm以上、不足2.00μm的该调色剂粒子相对于调色剂粒子总量的存在量B(个数%)及当量圆直径为2.00μm或2.00μm以上、不足3.00μm的该调色剂粒子的存在量C(个数%)以上述比例存在,即使长期使用,也能够抑制清洁不良的发生。
B/C为0.5或0.5以下时,当量圆直径为2.00或2.00以上、不足3.00μm的调色剂粒子的比例增加,容易引起刮板振动或卷曲等清洁不良。另外,B/C为4.0或4.0以上时,意味着当量圆直径不足2.00μm的调色剂粒子量多,容易引起刮板挤出等清洁不良。
另外,当量圆直径为0.60μm或0.60μm以上、不足2.00μm的该调色剂粒子相对于调色剂粒子总量的存在量B(个数%)优选为0.1≤B<10.0,更优选为0.5≤B<8.0。而且,当量圆直径为2.00μm或2.00μm以上、不足3.00μm的该调色剂粒子相对于调色剂粒子总量的存在量C(个数%)优选为0.1≤C<5.0,更优选为0.5≤C<3.0。
B为10.0个数%或10.0个数%以上时,基于上述理由,容易从清洁刮板处挤出。另外,C为5.0个数%或5.0个数%以上时,清洁刮板容易发生振动或卷曲。
另外,在本发明中,该调色剂粒子经扫描型探测显微镜测定的平均表面粗糙度优选为5.0nm或5.0nm以上、不足35.0nm,更优选为10.0nm或10.0nm以上、不足30.0nm,更优选为15.0nm或15.0nm以上、不足30.0nm。通过使调色剂粒子具有适度的平均表面粗糙度(平滑度),能够在调色剂间产生适度的空隙,提高调色剂的流动性,能够获得更良好的显影性。特别是对于具有本发明的平均圆形度的调色剂粒子而言,通过具有上述平均表面粗糙度,能够赋予调色剂粒子优良的流动性。如果调色剂粒子的平均表面粗糙度不足5.0nm,则调色剂粒子表面过于平滑,难以附着无机微粒,调色剂的流动性容易因耐久而降低,有时会降低图像浓度。如果调色剂粒子的平均表面粗糙度为35.0nm或35.0nm以上,则调色剂粒子表面的凹凸变大,调色剂粒子间的空隙变得过多,容易发生调色剂飞散。
本发明的调色剂粒子的粒子形状或表面性也受到占调色剂粒子大部分的粘合树脂选择的影响。特别是对调色剂粉碎步骤中调色剂粒子的粉碎容易性的控制与调色剂的平均圆形度密切相关。使用苯乙烯-丙烯酸类树脂时,容易粉碎,调色剂表面形状的凹凸程度大,为了得到本发明调色剂的粒子形状或表面性,必须进行热处理等表面形状操作,因此从显影方面考虑,并不是优选的。从这一方面考虑,如果粘合树脂使用至少具有聚酯单元的树脂,则虽然粉碎性差,但是,利用调色剂在粉碎装置内的循环,能够在分级步骤前的阶段将凹凸程度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因此为了获得本发明调色剂的粒子形状或表面性,优选使用至少具有聚酯单元的树脂。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粘合树脂,优选从下述树脂组成的组中选择的树脂:(a)聚酯树脂、(b)含有聚酯单元和乙烯类聚合物单元的杂合树脂、(c)杂合树脂和乙烯类聚合物的混合物、(d)聚酯树脂和乙烯类聚合物的混合物、(e)杂合树脂和聚酯树脂的混合物、及(f)杂合树脂、聚酯树脂和乙烯类聚合物的混合物。另外,粘合树脂中含有的具有聚酯单元的树脂比例相对于粘合树脂总量优选为30质量%或3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40质量%或40质量%以上,最优选为50质量%或50质量%以上。
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酯单元”是指来源于聚酯的部分,作为构成聚酯单元的成分,具体而言,为2元或2元以上的醇单体成分和2元或2元以上的羧酸、2元或2元以上的羧酸酐及2元或2元以上的羧酸酯等酸单体成分。另外,“乙烯类聚合物单元”表示来源于乙烯类聚合物的部分,构成乙烯类聚合物单元的成分为具有乙烯基的单体成分。
本发明调色剂的特征为使用具有以构成上述聚酯单元的成分作为原料的一部分经缩聚而成的部分的树脂。
使用聚酯树脂时,可以使用醇和羧酸、羧酸酐或羧酸酯作为原料单体。具体而言,例如作为二元醇成分,可以举出聚氧丙烯(2.2)-2,2-双(4-羟基苯基)丙烷、聚氧丙烯(3.3)-2,2-双(4-羟基苯基)丙烷、聚氧乙烯(2.0)-2,2-双(4-羟基苯基)丙烷、聚氧丙烯(2.0)-聚氧乙烯(2.0)-2,2-双(4-羟基苯基)丙烷及聚氧丙烯(6)-2,2-双(4-羟基苯基)丙烷等双酚A的烯化氧加成物;乙二醇、二甘醇、三甘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新戊二醇、1,4-丁烯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双丙甘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双酚A及氢化双酚A。
作为三元或三元以上的醇成分,例如,可以举出山梨糖醇、1,2,3,6-己烷四醇、1,4-脱水山梨糖醇、季戊四醇、二季戊四醇、三季戊四醇、1,2,4-丁三醇、1,2,5-戊三醇、丙三醇、2-甲基丙烷三醇、2-甲基-1,2,4-丁三醇、三羟甲基乙烷、三羟甲基丙烷及1,3,5-三羟甲基苯。
作为二元羧酸单体,可以举出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及对苯二甲酸等芳香族二羧酸类或其酸酐;琥珀酸、己二酸、癸二酸及壬二酸等烷基二羧酸类或其酸酐;被碳原子数为6~12的烷基或链烯基取代的琥珀酸或其酸酐;富马酸、马来酸及柠康酸等不饱和二羧酸类或其酸酐。
作为三元或三元以上的羧酸单体,可以举出偏苯三酸、均苯四甲酸及二苯甲酮四甲酸或其酸酐等多元羧酸。
另外,作为其他单体,可以举出酚醛树脂的氧亚烷基醚等多元醇类。
其中,特别是将用下述式(1)表示的双酚衍生物作为醇成分,将由二元或二元以上的羧酸或其酸酐、或它们的低级烷基酯组成的羧酸成分(例如富马酸、马来酸、马来酸酐、邻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偏苯三酸或均苯四甲酸)作为酸成分,经缩聚后得到的聚酯树脂,由于具有良好的带电特性,所以优选用于彩色调色剂。
(式中,R表示乙撑基或丙撑基,x及y分别为1或1以上的整数,且x+y的平均值为2~10。)
而且,使用具有杂合树脂成分的粘合树脂时,能够进一步提高良好的蜡分散性、低温定影性及耐偏移性。本发明中使用的“杂合树脂成分”是指乙烯类聚合物单元和聚酯单元通过化学键相结合的树脂。具体而言是聚酯单元与聚合含有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等羧酸酯基的单体得到的乙烯类聚合物单元通过酯交换反应形成的物质,优选将乙烯类聚合物作为主链聚合物、聚酯单元作为支链聚合物形成的接枝共聚物(或嵌段共聚物)。
作为用于生成本发明的乙烯类聚合物单元或乙烯类聚合物的乙烯类单体,可以举出下述物质。可以举出苯乙烯;邻甲基苯乙烯、间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对苯基苯乙烯、对乙基苯乙烯、2,4-二甲基苯乙烯、对正丁基苯乙烯、对叔丁基苯乙烯、对正己基苯乙烯、对正辛基苯乙烯、对正壬基苯乙烯、对正癸基苯乙烯、对正十二烷基苯乙烯、对甲氧基苯乙烯、对氯苯乙烯、3,4-二氯苯乙烯、间硝基苯乙烯、邻硝基苯乙烯及对硝基苯乙烯等苯乙烯及其衍生物;乙烯、丙烯、丁烯及异丁烯等苯乙烯不饱和单烯烃类;丁二烯及异戊二烯等不饱和多烯类;氯乙烯、偏氯乙烯、溴乙烯及氟乙烯等卤代乙烯类;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及苯甲酸乙烯酯等乙烯酯类;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基酯、甲基丙烯酸硬脂基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及甲基丙烯酸二乙基氨基乙酯等α-亚甲基脂肪族单羧酸酯类;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丙烯酸2-乙基己基酯、丙烯酸硬脂基酯及丙烯酸2-氯乙酯、丙烯酸苯酯等丙烯酸酯类;乙烯基甲基醚、乙烯基乙基醚及乙烯基异丁基醚等乙烯基醚类;乙烯基甲基酮、乙烯基己基酮及甲基异丙烯基酮等乙烯基酮类;N-乙烯基吡咯、N-乙烯基咔唑、N-乙烯基吲哚及N-乙烯基吡咯烷酮等N-乙烯基化合物;乙烯基萘类;丙烯腈、甲基丙烯腈及丙烯酰胺等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衍生物等。
而且,还可以举出马来酸、柠康酸、衣康酸、链烯基琥珀酸、富马酸及中康酸等不饱和二元酸;马来酸酐、柠康酸酐、衣康酸酐及链烯基琥珀酸酐等不饱和二元酸酐;马来酸甲基半酯、马来酸乙基半酯、马来酸丁基半酯、柠康酸甲基半酯、柠康酸乙基半酯、柠康酸丁基半酯、衣康酸甲基半酯、链烯基琥珀酸甲基半酯、富马酸甲基半酯及中康酸甲基半酯等不饱和二元酸的半酯;二甲基马来酸及二甲基富马酸等不饱和二元酸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丁烯酸及桂皮酸等α、β-不饱和酸;丁烯酸酐、桂皮酸酐等α、β-不饱和酸酐、上述α、β-不饱和酸和低级脂肪酸的酸酐;链烯基丙二酸、链烯基戊二酸、链烯基己二酸、它们的酸酐以及它们的单酯等含有羧基的单体。
而且,还可以举出2-羟基乙基丙烯酸酯、2-羟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及2-羟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等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酯类;4-(1-羟基-1-甲基丁基)苯乙烯及4-(1-羟基-1-甲基己基)苯乙烯等含有羟基的单体。
本发明中的乙烯类聚合物或乙烯类聚合物单元可以具有由含有2个或2个以上乙烯基的交联剂交联而成的交联结构,使用的交联剂,作为芳香族二乙烯基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二乙烯基苯及二乙烯基萘;作为由烷基链连接的二丙烯酸酯化合物类,例如可以举出乙二醇二丙烯酸酯、1,3-丁二醇二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1,5-戊二醇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及由甲基丙烯酸酯替代上述化合物中的丙烯酸酯而得到的化合物;作为由含有醚键的烷基链连接的二丙烯酸酯化合物类,例如可以举出二甘醇二丙烯酸酯、三甘醇二丙烯酸酯、四甘醇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400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600二丙烯酸酯、双丙甘醇二丙烯酸酯及用甲基丙烯酸酯替代上述化合物中的丙烯酸酯而得到的化合物;作为由含有芳香族基团及醚键的链连接的二丙烯酸酯化合物类,例如可以举出聚氧乙烯(2)-2,2-双(4-羟基苯基)丙烷二丙烯酸酯、聚氧乙烯(4)-2,2-双(4-羟基苯基)丙烷二丙烯酸酯及用甲基丙烯酸酯替代上述化合物中的丙烯酸酯而得到的化合物。
作为多官能交联剂,例如可以举出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乙烷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四羟甲基甲烷四丙烯酸酯、低聚丙烯酸酯及用甲基丙烯酸酯替代上述化合物中的丙烯酸酯而得到的化合物;氰尿酸三烯丙酯、三烯丙基偏苯三酸酯。
在本发明的乙烯类聚合物或乙烯类聚合物单元以及/或聚酯树脂或聚酯单元中,优选含有可与两种树脂成分反应的单体成分。在构成聚酯树脂或聚酯单元的单体中,作为可与乙烯类聚合物或乙烯类聚合物单元反应的物质,例如可以举出邻苯二甲酸、马来酸、柠康酸及衣康酸等不饱和二羧酸或其酸酐等。在构成乙烯类聚合物或乙烯类聚合物单元的单体中,作为可与聚酯树脂或聚酯单元反应的物质,例如可以举出含羧基或羟基的物质、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酯类。
作为得到乙烯类聚合物与聚酯树脂的反应产物的方法,优选在存在含有分别能与上述列举的乙烯类聚合物及聚酯树脂发生反应的单体成分的聚合物或树脂时使其中任一方或两方的聚合物或树脂发生聚合反应来获得的方法。
作为制备本发明的乙烯类聚合物或乙烯类聚合物单元时使用的聚合引发剂,例如可以举出2,2’-偶氮二异丁腈、2,2’-偶氮二(4-甲氧基-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二(-2-甲基丁腈)、二甲基-2,2’-偶氮二异丁酸酯、1,1’-偶氮二(1-环己烷甲腈)、2-(氨基甲酰基偶氮)-异丁腈、2,2’-偶氮二(2,4,4-三甲基戊烷)、2-苯基偶氮-2,4-二甲基-4-甲氧基戊腈、2,2’-偶氮二(2-甲基-丙烷),甲基乙基酮过氧化物、乙酰丙酮过氧化物及环己酮过氧化物等酮过氧化物类,2,2-双(叔丁基过氧)丁烷、叔丁基氢过氧化物、枯烯氢过氧化物、1,1,3,3-四甲基丁基氢过氧化物、过氧化二叔丁基、叔丁基枯烯基过氧化物、二枯烯基过氧化物、α,α′-二(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过氧化异丁基、过氧化辛酰、过氧化癸酰基、过氧化月桂酰、3,5,5-三甲基己酰基过氧化物、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间甲苯酰、二异丙基过氧二碳酸酯、二-2-乙基己基过氧二碳酸酯、二正丙基过氧二碳酸酯、二-2-乙氧基乙基过氧碳酸酯、二甲氧基异丙基过氧二碳酸酯、二(3-甲基-3-甲氧基丁基)过氧碳酸酯、乙酰基环己基磺酰基过氧化物、叔丁基过氧乙酸酯、叔丁基过氧异丁酸酯、叔丁基过氧新癸酸酯、叔丁基过氧2-乙基己酸酯、叔丁基过氧月桂酸酯、叔丁基过氧苯甲酸酯、叔丁基过氧异丙基碳酸酯、二叔丁基过氧间苯二甲酸酯、叔丁基过氧烯丙基碳酸酯、叔戊基过氧2-乙基己酸酯、二叔丁基过氧六氢对苯二甲酸酯及二叔丁基过氧壬二酸酯。
作为能够调制本发明的全色调色剂中使用的杂合树脂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以举出下述(1)~(6)所述的制备方法。
(1)分别制备乙烯类聚合物和聚酯树脂后进行掺合的方法,掺合物是在溶解·膨润于有机溶剂(例如二甲苯)中后蒸馏除去有机溶剂而制备的。需要说明的是杂合树脂成分可以如下获得:分别制备乙烯类聚合物和聚酯树脂后,使其溶解·膨润于少量有机溶剂中,添加酯化催化剂和醇,进行加热,由此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具有聚酯单元和乙烯类聚合物的杂合树脂。
(2)在制造乙烯类聚合物后,在其存在下生成聚酯树脂,使其反应,制备具有聚酯单元和乙烯类聚合物单元的杂合树脂成分的方法。杂合树脂成分利用乙烯类聚合物(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乙烯类单体)与聚酯单体(醇、羧酸)及/或聚酯树脂的反应来制备。此时,也可以适宜地使用有机溶剂。
(3)在聚酯树脂制备之后,在其存在下生成乙烯类聚合物,使其反应,制备具有聚酯单元和乙烯类聚合物单元的杂合树脂成分的方法。杂合树脂成分利用聚酯树脂(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聚酯单体)与乙烯类单体及/或乙烯类聚合物的反应来制备。。
(4)在乙烯类聚合物和聚酯树脂制备之后,在上述聚合物单元存在下添加乙烯类单体及/或聚酯单体(醇、羧酸),由此制备杂合树脂成分。此时,也可以适宜地使用有机溶剂。
(5)制备具有聚酯单元和乙烯类聚合物单元的杂合树脂后,添加乙烯类单体及/或聚酯单体(醇、羧酸)进行加聚及/或缩聚反应,由此可以制备乙烯类聚合物及/或聚酯树脂、或杂合树脂成分。此时,上述具有聚酯单元及乙烯类聚合物单元的杂合树脂成分可以利用上述(2)至(4)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也可以根据需要,利用公知的制备方法进行准备。而且,也可以适宜地使用有机溶剂。
(6)将乙烯类单体和聚酯单体(醇、羧酸等)混合,连续进行加聚和缩聚反应,由此制备乙烯类聚合物、聚酯树脂和具有聚酯单元及乙烯类聚合物单元的杂合树脂成分。而且,也可以适宜地使用有机溶剂。
在上述(1)~(6)的制备方法中,乙烯类聚合物单元及/或聚酯单元可以使用多种具有不同分子量、交联度的聚合物单元。
在本发明中,乙烯类聚合物或乙烯类聚合物单元是指乙烯类均聚物或乙烯类共聚物、或乙烯类均聚物单元或乙烯类共聚物单元。
从兼具保存性、着色剂的分散性及定影性方面考虑,优选使本发明调色剂中使用的粘合树脂的玻璃化温度(Tg)为40~90℃,软化温度(Tm)为80~150℃。
另外,该粘合树脂的酸值优选为2mgKOH/g或2mgKOH/g以上、低于50mgKOH/g。酸值低于2mgKOH/g时,无法充分得到聚酯本身的负带电性优势,有时导致定影性或耐偏移性差。另一方面,酸值为50mgKOH/g或50mgKOH/g以上时,高温高湿环境下的防水性差,有时成为引起灰雾或调色剂飞散等问题的要因。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脱模剂,可以举出以下物质。可以举出低分子量聚乙烯、低分子量聚丙烯、低分子量烯烃共聚物、微晶蜡、费-托合成蜡及石蜡等脂肪族烃蜡;氧化聚乙烯蜡等脂肪族烃蜡的氧化物或其嵌段共聚物;二十二烷酸二十二烷基酯及硬脂酸硬脂基酯等酯蜡;以巴西棕榈蜡及褐煤酸酯蜡等脂肪酸酯为主成分的蜡;以及将脱氧巴西棕榈蜡等脂肪酸酯部分或全部脱氧化得到的物质等。而且,还可以举出棕榈酸、硬脂酸及褐煤酸等饱和直链脂肪酸类;巴西烯酸、桐酸及帕里拉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类;硬脂醇、芳烷基醇、二十二烷醇、巴西棕榈醇、蜡醇及蜂花醇等饱和醇类;山梨糖醇等多元醇类;亚油酰胺、油酰胺及月桂酰胺等脂肪酸酰胺类;亚甲基双硬脂酰胺、亚乙基双癸酰胺、亚乙基双月桂酰胺及亚己基双硬脂酰胺等饱和脂肪酸二酰胺类;亚乙基双油酰胺、亚己基双油酰胺、N,N′-二油基己二酰胺及N,N′-二油烯基癸二酰胺等不饱和脂肪酸酰胺类;间二甲苯双硬脂酰胺及N,N′-二硬脂基间苯二甲酰胺等芳香族二酰胺类;硬脂酸钙、月桂酸钙、硬脂酸锌及硬脂酸镁等脂肪族金属盐(通常称为金属皂的物质);在脂肪族烃蜡上接枝苯乙烯或丙烯酸等乙烯类单体而形成的接枝化蜡;二十二烷酸单甘油酯等脂肪酸与多元醇的部分酯化物;植物性油脂经氢化等处理得到的具有羟基的甲酯化合物。
在经差示扫描量热计(DSC)测定的吸热曲线中,本发明的调色剂优选在30~200℃的范围内具有1个或多个吸热峰,该吸热峰中最大吸热峰的温度优选为60~110℃。更优选在70~100℃的范围内。最大吸热峰的峰值温度不足60℃时,有时调色剂的耐结块性变差;相反,最大吸热峰的峰值温度超过110℃时,有时导致定影性降低。每100质量份的粘合树脂中脱模剂的添加量优选为0.5~10质量份,更优选为2~8质量份。
本发明的调色剂优选含有1种、2种或2种以上的脱模剂。而且,从使本发明的调色剂兼具低温定影性和耐结块性方面考虑,上述脱模剂优选为烃蜡,更优选为石蜡。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调色剂而言,该调色剂分散在甲醇45体积%水溶液中得到的分散液的600nm波长光透过率(%)优选在10~80%的范围内,更优选为15~70%。
作为调色剂表面附近脱模剂量的简易且高精度的测定方法,通过测定调色剂分散在甲醇45体积%水溶液得到的分散液的600nm波长光的透过率,可以把握调色剂粒子整体。该测定方法是将调色剂一次性地强制分散在混合溶剂中,使其容易表现出调色剂粒子一粒一粒的脱模剂存在量的特征,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后的透过率,可以正确地把握调色剂整体的脱模剂存在量。即,当调色剂表面存在的疏水性脱模剂多时,难以在溶剂中分散,容易凝集沉淀,因此透过率值高。相反,如果调色剂表面存在的脱模剂少,则由于存在较多的亲水性粘合树脂,因此均匀分散,透过率不足10%,为较小的数值。即,用调色剂在甲醇45体积%水溶液中的透过率(%)来表示调色剂中脱模剂成分的存在状态,通过控制透过率,能够实现较宽的定影区域,同时防止脱模剂成分从调色剂上脱离,得到即使长期使用也不对显影部件造成污染的调色剂。
如果透过率小于10%,则由于调色剂表面的脱模剂少,定影时难以表现出脱模效果,因此无法进行从节省能源的观点考虑所希望的低温定影;另外在定影构成中也需要施加需要相当压力的负荷。另外,相反地如果透过率大于80%,则调色剂表面的脱模剂多,脱模剂会污染带电赋予部件,例如由于在显影套筒上发生熔结引起高电阻化,与显影有关的实际显影偏压的效力降低,导致图像浓度降低。
作为本发明调色剂中含有的着色剂,可以使用公知的颜料或染料。没有特别限定,作为颜料的种类,例如可以举出下述物质。作为品红用着色颜料,例如可以举出C.I.颜料红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1、22、23、30、31、32、37、38、39、40、41、48、49、50、52、53、54、55、57、58、60、63、64、68、112、114、119、136、147、148、150、164、170、238等偶氮类颜料;C.I.颜料红88、122、123、202、206、207、209、C.I.颜料紫19、C.I.瓮红23、29、35等缩合多环颜料;C.I.颜料红81、83、C.I.瓮红1、2等色淀颜料。上述颜料中,优选偶氮颜料。
另外,上述颜料可以单独使用,从全色图像的画质方面考虑,更优选并用染料与颜料,提高其鲜锐度。作为品红用染料,例如可以举出C.I.溶剂红1、3、8、23、24、25、27、30、49、81、82、83、84、100、109、121、C.I.分散红9、C.I.溶剂紫8、13、14、21、27、C.I.分散紫1等油溶染料;C.I.碱性红1、2、9、12、13、14、15、17、18、22、23、24、27、29、32、34、35、36、37、38、39、40、C.I.碱性紫1、3、7、10、14、15、21、25、26、27、28等碱性染料。
作为其他着色颜料,作为青色用着色颜料,优选C.I.颜料蓝2、3、15、16、17、C.I.瓮蓝6、C.I.酸性兰45或酞菁骨架上取代1~5个邻苯二甲酰亚胺甲基形成的铜酞菁颜料。
作为黄色用着色颜料,可以举出C.I.颜料黄1、2、3、5、6、12、13、14、17、49、65、73、74、128、180等偶氮类颜料、C.I.颜料黄110、139、147、173,185等缩合多环颜料。上述颜料中,优选偶氮颜料。
作为黑色着色剂,可以利用炭黑、或使用上述黄色着色剂、品红着色剂及青色着色剂调色为黑色的着色剂。
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粘合树脂100质量份,着色剂的使用量优选为0.1~20质量份,更优选为0.5~15质量份。
另外,可以根据需要在调色剂粒子中添加带电控制剂。作为带电控制剂,可以使用公知的物质,可以举出芳香族羧酸衍生物及芳香族羧酸金属化合物。例如,作为芳香族羧酸金属化合物的金属,优选2价或2价以上的金属原子。作为2价或2价以上的金属,可以举出Mg2+、Ca2+、Sr2+、Pb2+、Fe2+、Co2+、Ni2+、Zn2+、Cu2+。其中,优选Zn2+、Ca2+、Mg2+、Sr2+。作为3价或3价以上的金属,可以举出Al3+、Cr3+、Fe3+、Ni3+、Ti4+、Zr4+、Si3+。上述金属中,优选Al3+、Cr3+,特别优选Al3+。在本发明中,作为带电控制剂,特别优选3,5-二叔丁基水杨酸铝化合物。
以调色剂的质量基准计,如果使用0.1~10质量%的带电控制剂,则调色剂带电量的初期变动小,显影时容易获得必要的绝对带电量,结果不发生灰雾或图像浓度降低等图像品质降低,是优选的。
而且,对于本发明的调色剂而言,为了提高画质及使高温环境下的保存性变得良好,与调色剂粒子同时具有无机微粒。作为无机微粒,优选二氧化硅、氧化钛及氧化铝等无机微粒。其中,从能够抑制相对于上述调色剂粒子的表面形状包埋在调色剂粒子中或从调色剂粒子上脱离等显影时的无机微粉劣化、稳定流动性及带电稳定性方面考虑,该无机微粒特别优选为氧化钛。
上述无机微粒优选经硅烷化合物、硅油或它们的混合物等疏水化剂进行疏水化处理。作为疏水化剂,可以举出硅烷化合物、钛酸盐偶合剂、铝偶合剂及锆铝酸盐(zircoaluminate)偶合剂等偶合剂。
具体而言,例如,作为硅烷化合物,优选下述式表示的化合物。
RmSiYn
(式中,R表示烷氧基,m表示1~3的整数,Y表示烷基、乙烯基、苯基、甲基丙烯酰基、氨基、环氧基及巯基或它们的衍生物,n表示1~3的整数)
例如,可以举出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异丁基三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三甲基甲氧基硅烷、羟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正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及正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
疏水化的处理量相对于无机微粒100质量份优选为1~60质量份,更优选为3~50质量份。
本发明中,特别优选通式(8)所示的烷基烷氧基硅烷化合物。
式(8)
CnH2n+1-Si-(OCmH2m+1)3
(式中,n表示4~12的整数,m表示1~3的整数)
上述烷基烷氧基硅烷中,如果n小于4,则虽然处理变得容易,但疏水化度降低。如果n大于12,则虽然疏水性变得充分,但是无机微粒间的凝集增多,容易降低流动性赋予能力。如果m大于3,则上述烷基烷氧基硅烷偶合剂的反应性降低,难以良好地进行疏水化操作。更优选n为4~8、m为1~2的烷基烷氧基硅烷偶合剂。
烷基烷氧基硅烷偶合剂的处理量相对于无机微粒100质量份优选为1~60质量份,更优选为3~50质量份。
可以单独使用1种疏水化剂进行疏水化处理,也可以使用2种或2种以上的疏水化剂进行疏水化处理。例如,可以单独使用1种疏水化剂进行疏水化处理,也可以在同时使用两种疏水化剂或使用一种疏水化剂进行疏水化处理后,再用其它疏水化剂进行进一步的疏水化处理。
该无机微粒的添加量相对于调色剂粒子100质量份优选为0.01~5质量份,更优选为0.05~3质量份。
本发明的调色剂可以适用于单组分显影剂及二组分显影剂,没有特别限定,将本发明的调色剂用于二组分显影剂中时,作为并用的载体,例如可以使用表面氧化或未氧化的铁、镍、铜、锌、钴、锰、铬、稀土类等金属及其合金或氧化物及铁素体等。
作为载体粒子,特别优选以锰、镁及铁为主成分形成的Mn-Mg-Fe3元素的磁性铁素体粒子。优选用树脂被覆磁性载体粒子,作为树脂,可以举出硅树脂、聚酯树脂、苯乙烯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酰胺、聚乙烯醇缩丁醛及氨基丙烯酸酯树脂,特别优选硅树脂。其中,从对本发明调色剂的负摩擦电荷赋予性、环境稳定性、抑制对载体表面的污染方面考虑,优选利用含氮硅树脂或含氮硅烷偶合剂与硅树脂反应生成的改性硅树脂。
作为被覆方法,可以采用将使树脂等被覆材料溶解或悬浮于溶剂中调制成的涂布液附着在磁性载体芯粒子表面上的方法、将磁性载体芯粒子和被覆材料以粉体状态混合的方法等目前公知的方法。
从与调色剂重均粒径的关系方面考虑,磁性载体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5至60μm(更优选为25至50μm)。作为将磁性粒子调制成具有上述平均粒径及特定粒度分布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使用筛进行分级的方法。为了精度良好地进行分级,特别优选使用具有适当的网眼开口的筛反复多次进行筛分。另外,使用利用镀覆等方法限制了网眼的开口形状的筛也是有效的手段。
调制二组分显影剂时,其混合比率,作为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度如果调整至2~15质量%、优选4~13质量%,则通常能够得到良好的结果。调色剂浓度不足2%时,图像浓度容易降低;超过15质量%时,容易增加灰雾或机内飞散。
另外,本发明的调色剂优选为非磁性调色剂。
另外,本发明的调色剂优选用于至少使用品红调色剂、黄调色剂、青调色剂及黑调色剂形成图像的全色图像形成方法。此时,全色图像形成方法中使用的调色剂全部为本发明的调色剂是更优选的。另外,使用本发明的调色剂时,即使是经由中间转印体转印至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形成方法,也能够得到忠实地再现原稿的良好全色图像。
下面,说明制备调色剂的顺序。
本发明的调色剂粒子优选为经由以下步骤得到的调色剂粒子:
熔融混炼至少含有粘合树脂及着色剂的混合物,得到混炼物的混炼步骤;
冷却得到的混炼物的冷却步骤;
将冷却后的混炼物粗粉碎,得到粗粉碎物的粗粉碎步骤;
用气流式粉碎装置将得到的粗粉碎物进行微粉碎,生成微粉碎物的微粉碎步骤;
用利用附壁效果的多分割分级装置对得到的微粉碎物进行分级,得到中粉体的分级步骤;以及
使用表面改性装置对得到的中粉体进行粒子表面改性的表面改性步骤。
首先,在混炼步骤中,至少称量规定量的粘合树脂及着色剂,进行配合、混合,进行熔融混炼,使粘合树脂熔融,在其中分散着色剂,得到混炼物。作为混合装置之一例,有双锥混合机、V型混合机、鼓型混合机、超级混合机、亨舍尔混合机及诺塔混合机等。在上述混炼步骤中,例如,可以使用加压捏合机及班伯里混合机等间歇式混炼机、连续式混炼机。近年从可连续生产的优势方面考虑,单螺杆或双螺杆挤出机逐渐成为主流,例如通常使用神户制钢所社制KTK型双螺杆挤出机、东芝机械社制TEM型双螺杆挤出机、KCK社制双螺杆挤出机及Buss公司制共捏合机等。将得到的混炼物用2根辊进行压延,经由利用水冷进行冷却的冷却步骤进行冷却。
一般而言,上述得到的混炼物在粉碎步骤中被粉碎成所希望的粒径。在粉碎步骤中,首先,用破碎机、锤磨机或桨式磨等进行粗粉碎,再用川崎重工业社制Criptron System、日清Engineering社制的SuperRotor进行粉碎。然后,根据需要使用惯性分级方式的Elbow Jet(日铁矿业社制)、离心力分级方式的Turboprex(Hosokawa Micron社制)分级机进行分级,得到重均粒径为3~11μm的分级品(调色剂粒子)。根据需要,在表面改性步骤中进行球形化处理(圆形度调整)/平滑化处理(表面粗糙度调整),例如,可以使用奈良机械制作所制的Hybridization System、Hosokawa Micron社制的Mechanofusion System来得到分级品。
为了得到本发明的调色剂,在本发明中,首先对冷却后的混炼物进行粗粉碎,得到粗粉碎物。用喷射气流式粉碎机等气流式粉碎装置对得到的粗粉碎物多次反复进行粉碎,生成微粉碎物。使用图4所示的Elbow Jet等利用附壁效果的多分割分级装置,对得到的微粉碎物进行分级,从粗粉体、中粉体及微粉体中分级得到中粉体。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241及242表示侧壁,243及244表示分级边缘块,245表示附壁块,246及247表示分级边缘,248及249表示原料供给管,250表示分级室上壁,251表示进气边缘,252及253表示进气管,255表示气体导入调节装置,256及257表示静压计,258、259及260表示排出口。使用图2及图3所示的同时进行分级处理和利用机械式冲击力进行表面改性处理的表面改性装置对得到的中粉体进行粒子的表面改性,得到重均粒径为3~11μm的调色剂粒子。
而且,作为外添加处理无机微粒等外添加剂的方法,可以配合规定量的分级后的调色剂粒子和公知的各种外添加剂,利用亨舍尔混合机或超级混合机等对粉体施以剪切力的高速搅拌机作为外添加机,经搅拌、混合得到调色剂。
详细说明本发明中优选使用的图2所示的表面改性装置。图2所示的表面改性装置由如下部分构成:外壳30,能够通入冷却水或防冻液的套管(jacket)(图中未示出),作为表面改性装置的、安装在外壳30内的中心旋转轴上、上面具有多个角型盘或圆筒型柱40、作为高速旋转的圆盘状旋转体的分散转子36,在分散转子36的外周以一定间隔配置的表面具有多条沟的衬垫(liner)34(需要说明的是衬垫表面上也可以没有沟),作为用于将经表面改性的原料分级成规定粒径的装置的分级转子31,用于导入冷风的冷风导入口35,用于导入被处理原料的原料供给口33,为了能够自由地调整表面改性时间而可开关地设置的排出阀门38,用于排出处理后的粉体的粉体排出口37,以及作为导向装置的圆筒形导向环39,所述导向装置将作为分级装置的分级转子31与作为表面改性装置的分散转子36与衬垫34间的空间分隔成导入分级装置前的第一空间41和用于将利用分级装置分级除去了微粉的粒子导入表面处理装置的第二空间42。分散转子36和衬垫34的间隙部分为表面改性区,分级转子31及转子周边部分为分级区。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表面改性装置中,关闭排出阀门38的状态下,由原料供给口33投入微粉碎品,投入后的微粉碎品首先被鼓风机(图中未示出)吸引,经分级转子31分级。此时,经分级的规定粒径以下的微粉被连续排出至装置外,并被除去,规定粒径或规定粒径以上的粗粉利用离心力,沿着导向环39的内周面(第二空间42),在由分散转子36产生的循环流的作用下,被导入表面改性区。导入表面改性区的原料在分散转子36和衬垫34间受到机械式冲击力的作用,进行表面改性处理。经表面改性的表面改性粒子在通入机器内部的冷风的作用下,沿着导向环39的外周面(第一空间41)被导入分级区,利用分级转子31,再次将微粉排出机器外部,粗粉在循环流的作用下,再次返回表面改性区,重复受到表面改性作用。经过一定时间后,打开排出阀门38,由排出口37回收表面改性粒子。
本发明人等研究的结果发现到打开排出阀门为止的时间(循环周期)与分散转子的转数在控制圆形度和表面粗糙度方面非常重要。为了提高球形度、降低表面粗糙度,有效的方法是延长循环周期或提高分散转子的圆周速度。另外,与此相反,为了提高表面粗糙度,缩短循环周期或降低圆周速度是有效的。其中,由于特别是分散转子的圆周速度如果不为一定值以上,则无法有效地进行球形化,因此,必须延长循环时间,进行球形化,其圆周速度优选为1.2×105mm/秒或1.2×105mm/秒以上,循环周期优选为15~60秒。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测定方法。
(1)调色剂粒子的当量圆直径及平均圆形度的测定
调色剂粒子的当量圆直径及平均圆形度使用流式粒子像测定装置“FPIA-2100型”(Sysmex社制)进行测定,用下式进行计算。
当量圆直径=(粒子投影面积/π)1/2×2
圆形度=(面积与粒子投影面积相等的圆的周长)/(粒子投影像的周长)
此处“粒子投影面积”是指二维化的调色剂粒子像的面积,“粒子投影像的周长”定义为连接上述调色剂粒子像的边缘点而得到的轮廓线的长度。测定中采用以512×512的图像处理析像度(0.3μm×0.3μm的像素)进行图像处理时的粒子像周长。
本发明中的平均圆形度是表示调色剂粒子凹凸程度的指标,当调色剂粒子是完全的球形时,表示为1.000,表面形状越复杂,平均圆形度的值越小。
另外,如果粒度分布的分割点i处的圆形度(中心值)为ci、测定粒子数为m,则可以由下式计算表示圆形度频率分布平均值的平均圆形度C。
平均圆形度 C = Σ i = 1 m ci / m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使用的测定装置“FPIA-2100”使用如下计算方法:在算出各粒子的圆形度后,计算平均圆形度时,根据得到的圆形度,将圆形度0.400~1.000间隔0.010进行等分,从而将粒子分级,使用分割点的中心值和测定粒子数计算平均圆形度。
而且,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测定装置的“FPIA-2100”与目前用于计算调色剂粒子形状的“FPIA-1000”相比,通过提高处理粒子图像的倍率、并提高所得图像的处理析像度(256×256→512×512),提高了形状测定的精度,由此实现了对微粒更确实的补充。因此,如本发明所述,在必须更正确地测定形状时,能够更准确地得到与形状相关信息的FPIA2100更为有用。
使用FPIA2100的平均圆形度具体测定方法如下:在容器中准备预先除去了杂质固形物等的去离子水10ml,在其中加入作为分散剂的表面活性剂,优选为烷基苯磺酸盐,然后再加入调色剂粒子0.02g,使其均匀分散。作为分散装置,使用超声波分散机“Tetora 150型”(日科机Bios社制),进行2分钟分散处理,制成测定用分散液。此时,进行适宜的冷却,使上述分散液的温度不超过40℃。另外,为了抑制圆形度不均,将流式粒子像分析装置FPIA-2100的设置环境控制在23℃±0.5℃,使装置的机内温度在26~27℃的范围内,每隔一定时间,优选每隔2小时,使用2μm胶乳粒子进行自动调焦。测定时,调整上述分散液浓度,使调色剂粒子的浓度为3000~1万个/μl,测定1000个或1000个以上的粒子。测定后,使用该数据,去除当量圆直径不足3.00μm的数据,求出调色剂粒子的平均圆形度。
调色剂粒子圆形度的个数频率累计值可以使用将上述圆形度0.400~1.000分割成61份进行分级得到的数据计算圆形度为0.960或0.960以上及圆形度为0.920或0.920以下的粒子的个数频率累计值。另外,调色剂粒子当量圆直径的粒度分布由将当量圆直径在0.60μm至400μm范围内分割成226份的粒径频率数据求出以个数%计的具有本申请规定范围的当量圆直径的粒子存在量。
(2)平均表面粗糙度的测定
在本发明中,使用扫描型探测显微镜测定调色剂粒子的平均表面粗糙度、调色剂粒子的最大高低差、表面积。以下给出测定方法例。
探测平台:SPI 3800N(Seiko Instruments(株)制)
测定单元:SPA 400
测定模式:DFM(共振模式)形状像
悬臂:SI-DF40P
析像度:X方向数据数量256
Y方向数据数量128
在本发明中,测定调色剂粒子表面1μm正方形区域。测定区域为用扫描型探测显微镜测定的调色剂粒子表面中央部的1μm正方形区域。测定的调色剂粒子从具有与利用Coulter Counter法测定的重均粒径(D4)相等粒径的调色剂粒子中随机选择,对该调色剂粒子进行测定。对测定数据进行2次校正。测定5个或5个以上不同的调色剂粒子,计算所得数据的平均值,得到该调色剂粒子的平均表面粗糙度。
对于在调色剂粒子中外添加了无机微粒等外添加剂的调色剂而言,使用扫描型探测显微镜测定调色剂粒子表面时,必须除去外添加剂,作为具体方法,例如可以举出以下方法。
(1)将45mg调色剂放入样品瓶内,加入10ml甲醇。
(2)用超声波洗涤机使试样分散1分钟,分离外添加剂。
(3)进行抽滤(10μm膜过滤器),将调色剂粒子与外添加剂分离。在调色剂含有磁性体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磁铁放置在样品瓶底,固定调色剂粒子,仅分离上清液。
(4)上述步骤(2)及步骤(3)共计进行3次,在室温下,用真空干燥机将得到的调色剂粒子充分干燥。
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观察除去了外添加剂的调色剂粒子,确认没有外添加剂后,可以用扫描型探测显微镜观察调色剂粒子表面。在外添加剂未被充分除去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步骤(2)及步骤(3)直到外添加剂被充分除去后,用扫描型探测显微镜观察调色剂粒子表面。
作为代替步骤(2)及步骤(3)的除去外添加剂的其他方法,可以举出使外添加剂在碱中溶解的方法。作为碱,优选氢氧化钠水溶液。
在本发明中,平均表面粗糙度(Ra)是将JIS B0601中定义的中线平均粗糙度Ra三维放大,使其能够适用于测定面。将从基准面至指定面的偏差的绝对值进行平均得到的值,用下式表示。
R a = 1 S 0 ∫ Y B Y T ∫ X L X R | F ( X , Y ) - Z 0 | dXdY
F(X,Y):表示总测定数据的面
S0:将指定面假定为理想的平面时的面积
Z0:指定面内的Z数据的平均值
指定面在本发明中是指1μm见方的测定区域。
(3)脱模剂及调色剂的最大吸热峰的测定
温度曲线:升温I(30℃~200℃,升温速度10℃/min)
降温I(200℃~30℃,降温速度10℃/min)
升温II(30℃~200℃,升温速度10℃/min)
调色剂的最大吸热峰可以使用作为差示扫描量热计(DSC测定装置)的DSC 2920(TA INSTRUMENTS JAPAN社制)、基于ASTMD3418-82进行测定。
精密称量5~20mg、优选10mg测定试样。将其放入铝盘中,作为对照,使用空的铝盘,在测定范围30~200℃之间,以10℃/min的升温速度,在常温常湿下进行测定。对于调色剂的最大吸热峰而言,在升温II的过程中,以从树脂Tg的吸热峰以上区域的基线起算高度的最大值为本发明调色剂的最大吸热峰;在树脂Tg的吸热峰与其它吸热峰重叠难以判别时,将从该重叠峰的极大峰起算高度的最大值作为本发明调色剂的最大吸热峰。
(4)酸值的测定
基本操作基于JIS K-0070。
1)精确称量0.5~2.0(g)试样的粉碎品,以试样的重量为W(g)。
2)将试样放入300(ml)的烧杯中,加入甲苯/乙醇(4/1)的混合液150(ml),进行溶解。
3)使用0.1mol/l的KOH乙醇溶液,用电位差滴定装置进行滴定(例如,可以使用京都电子株式会社制的电位差滴定装置AT-400(win workstation)和ABP-410电动滴管进行自动滴定)。
4)用S(ml)表示此时的KOH溶液使用量,同时进行空白试验,用B(ml)表示此时KOH溶液的使用量。
5)由下式计算酸值。f为KOH的因子。
酸值(mgKOH/g)={(S-B)×f×5.61}/W
(5)树脂的玻璃化温度的测定
树脂的玻璃化温度(Tg)使用作为差示扫描量热计(DSC测定装置)的DSC2920(TA INSTRUMENTS JAPAN社制)、基于ASTMD3418-82进行测定。
精密称量5~20mg、优选为10mg测定试样。将其置于铝盘中,使用空铝盘作为对照,在测定范围30~200℃之间,以10℃/min的升温速度,在常温常湿下进行测定。在升温过程中,在40℃~100℃的温度范围内出现比热变化。以此时的比热变化出现前后的基线中点连线与差示热曲线的交点作为本发明调色剂的玻璃化温度Tg。
(6)树脂的软化点测定方法
所述测定方法是基于JIS K 7210,利用下降式流速测定器进行测定。具体的测定方法如下所述。使用下降式流速测定器(岛津制作所制),边以6℃/min的升温速度加热1cm3的试样,边用柱塞施加1960N/m2(20kg/cm2)的荷重,从直径1mm、长1mm的喷嘴中挤出,由此绘制柱塞下降量(流出值)-温度曲线,设该S型曲线的高度为h,则对应于h/2的温度(流出一半树脂时的温度)为树脂的软化点(Tm)。
(7)带电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图1为测定摩擦带电量的装置说明图。在底部装有30μm开口(500目)的筛子53的金属制测定容器52中,装入约0.5~1.5g从复印机或打印机的显影套筒上采集的二组分显影剂,盖上金属制的盖54。称量此时测定容器52整体的质量,以此为W1(g)。然后置于吸引机51(至少与测定容器52相连接的部分为绝缘体)中,从吸引口57吸引,调节风量调节阀56,使真空计55的压力为4kPa。在该状态下充分吸引,优选吸引2分钟,吸引除去调色剂。此时电位计59的电位为V(伏)。58为电容器,容量为C(mF)。另外称量吸引后测定容器整体的质量,以此为W2(g)。该试样的摩擦带电量(mC/kg)可以用下式算出。
试样的摩擦带电量(mC/kg)=C×V/(W1-W2)
(其中,测定条件为23℃、50%RH)
实际上使用将彩色复印机CLC-1000(Canon制)的定影单元中的涂油机构取出得到的改造机,在单色模式下、于常温低湿环境中(23℃/5%)、高温高湿环境中(30℃/80%),使用图像面积比例为7%的原稿进行5万张耐印刷性试验。基于以下评价基准,评价常温低湿环境中(23℃/5%)的初期及5万张耐久后套筒上的摩擦带电量。
(评价基准)
A:初期与5万张耐久后的摩擦带电量差不足Δ5
B:初期与5万张耐久后的摩擦带电量差为Δ5或Δ5以上、不足10
C:初期与5万张耐久后的摩擦带电量差为Δ10或Δ10以上、不足15
D:初期与5万张耐久后的摩擦带电量差为Δ15或Δ15以上
(8)利用GPC测定得到的分子量分布
在下述条件下,测定粘合树脂经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得的色谱分子量。
使柱在40℃的加热室中稳定化,在该温度下使作为溶剂的四氢呋喃(THF)以每分钟1ml的流速从柱中流过,注入约50~200μl调整至试样浓度为0.05~0.60质量%的树脂THF试样溶液,进行测定。在测定试样分子量时,用根据数种单分散聚苯乙烯标准试样制成的检量线的对数值与计数值(保留时间)的关系,算出试样具有的分子量分布。作为用于绘制检量线的标准聚苯乙烯试样,例如使用东曹社制或Pressure Chemical Co.制的分子量为6×102、2.1×103、4×103、1.75×104、5.1×104、1.1×105、3.9×105、8.6×105、2×106、4.48×106的试样,至少选择10点左右的标准聚苯乙烯试样进行制图是比较适当的。检测器使用RI(折射率)检测器。
作为柱,为了准确测定103~2×106的分子量区域,可以将多根市售的聚苯乙烯凝胶柱组合使用,例如,可以举出昭和电工社制Shodex GPC KF-801、802、803、804、805、806、807的组合,或Waters公司制μ-styragel 500、103、104、105的组合。
(9)调色剂粒度分布的测定
在本发明中,使用Coulter Counter TA-II型(Coulter社制)测定调色剂粒子的平均粒径及粒度分布,也可以使用Coulter Multisizer(Coulter社制)进行测定。电解液为使用纯氯化钠调制成的1%NaCl水溶液。例如,可以使用ISOTON R-II(Coulter Scientific Japan社制)。作为测定方法,在上述电解水溶液100~150ml中,添加作为分散剂的表面活性剂(优选烷基苯磺酸盐)0.1~5ml,再加入测定试样2~20mg。将悬浮了试样的电解液用超声波分散器进行约1~3分钟的分散处理,用上述测定装置,以100μm的孔径,测定2.00μm或2.00μm以上的调色剂的体积、个数,计算体积分布和个数分布。由此求出由本发明的体积分布求出的重均粒径(D4)(以各通道的中间值作为每个通道的代表值)。
作为通道,使用下述13个通道:2.00~低于2.52μm,2.52~低于3.17μm,3.17~低于4.00μm,4.00~低于5.04μm,5.04~低于6.35μm,6.35~低于8.00μm,8.00~低于10.08μm,10.08~低于12.70μm,12.70~低于16.00μm,16.00~低于20.20μm,20.20~低于25.40μm,25.40~低于32.00μm,32.00~低于40.30μm。
(10)转印效率的评价方法
在常温低湿环境中(23℃/5%)进行5万张耐久后,基于下述评价方法、评价基准,评价调色剂的转印效率。使用彩色复印机CLC-1000(Canon社制),调整感光体的电位对比度,使感光体上的载带量为0.6mg/cm2,使用浓度计(X-rite 500系列),测定转印至转印纸上的图像和感光体上转印残留的图像浓度。由图像浓度换算出载带量,求出向转印纸上的转印效率。需要说明的是转印电流使用将转印效率调整为最高的值。
粘附鼓上的转印残留部分,设粘贴在纸上的浓度为D1,转印至纸上经粘附后的浓度为D2。
按转印效率(%)=D2/(D1+D2)×100进行计算。
(评价基准)
A:5万张耐久后的转印效率为92%或92%以上
B:5万张耐久后的转印效率为87%或87%以上、不足92%
C:5万张耐久后的转印效率为80%或80%以上、不足87%
D:5万张耐久后的转印效率不足80%
(11)可定影区域
使用激光喷墨打印机4100(惠普公司制)的定影器的改造机,在将定影单元改造成能够手动设定定影温度的状态下进行定影试验。对于图像而言,用CLC1000在单色模式下、常温常湿环境中(23℃/60%),调整显影对比度,使纸上的调色剂载带量为1.2mg/cm2,制成未定影图像。在A4(作为CLC推荐用纸的TKCLA4)上按25%的图像面积比例形成图像。在常湿常湿环境中(23℃/60%),从120℃开始每次升温10℃,将不发生偏移或卷纸的温度范围作为可定影区域。
(评价基准)
A:定影范围为50℃或50℃以上
B:定影范围为40℃或40℃以上、低于50℃
C:定影范围为20℃或20℃以上、低于40℃
D:定影范围低于20℃
(12)耐结块性
将约10g的调色剂放入100ml的塑料杯中,在50℃下放置3日后,目测进行评价。
(评价基准)
A:未见凝集物
B:出现凝集物,容易溃散
C:出现凝集物,摇晃后溃散
D:凝集物能被抓起,不容易溃散
(13)清洁不良
在使用CLC1000进行的1万张耐久试验中,在图像上出现由未被清洁的残留调色剂引起的竖条纹或斑点时,认为发生清洁不良。
(评价基准)
A:完全没有图像缺陷
B:产生2~3点斑点状图案
C:产生多个斑点状或条状图案
D:产生斑点状、条状图案,发生浓度不均
(14)载体的调色剂消耗性评价
在使用CLC-2150复印1万张后,使用洗涤剂,将调色剂从显影剂中分离出来,仅取出载体。使用20cc甲基乙基酮,从该洗涤后载体20g中萃取出被覆的树脂和消耗的调色剂成分。对未使用的载体也进行同样的处理。将该液体稀释成100ml,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500nm处的透过率。由前者的载体与未使用载体的透过率差进行评价。
A:透过率之差低于7%
B:透过率之差为7%或7%以上、低于12%
C:透过率之差为12%或12%以上、低于17%
D:透过率之差为17%或17%以上、低于21%
E:透过率之差为21%或21%以上
(14)甲醇45体积%水溶液中的透过率
(i)调色剂分散液的调制
配制甲醇:水的体积混合比为45∶55的水溶液。将该水溶液10ml置于30ml的样品瓶(日电理化硝子:SV-30)中,将调色剂20mg在液面上浸润,瓶口加盖。然后,用Yayoi式震荡器(型号:YS-LD)使之以2.5S-1的速度震荡5秒钟。此时的震荡角度是指将震荡器正上方(垂直角度)作为0度,震荡支柱向前运动15度,向后运动20度。将样品瓶固定在支柱前方安装的固定用夹具(该夹具用于将样品瓶的盖固定在支柱中心的延长线上)上。取出样品瓶后,将静置30秒钟后的分散液作为测定用的分散液。
(ii)透过率测定
将(i)得到的分散液置于1cm见方的石英池中,用分光光度计MPS2000(岛津制作所社制)测定10分钟后的分散液在波长600nm处的透过率(%)。
透过率(%)=I/I0×100(I...透过光束,I0...入射光束)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
(杂合树脂制造例)
将作为形成乙烯类聚合物的苯乙烯1.9mol、2-乙基己基丙烯酸酯0.21mol、富马酸0.15mol、α-甲基苯乙烯的二聚物0.03mol、过氧化二枯烯0.05mol加至滴液漏斗中。然后将聚氧丙烯(2.2)-2,2-双(4-羟基苯基)丙烷7.0mol、聚氧乙烯(2.2)-2,2-双(4-羟基苯基)丙烷3.0mol、对苯二甲酸3.0mol、偏苯三酸酐2.0mol、富马酸5.0mol及2-乙基己酸锡0.2g装入玻璃制4升的4口烧瓶中,安装温度计、搅拌棒、冷凝器及氮气导入管,置于覆套式电阻加热器内。然后用氮气置换烧瓶内的气体后,边搅拌边缓慢升温,边在145℃的温度下持续搅拌,边用4小时由上述滴液漏斗滴加乙烯类树脂的单体、交联剂及聚合引发剂。然后升温至200℃,反应4小时,得到杂合树脂(Tm=118℃,Tg=63℃,酸值=27mgKOH/g)。以得到的杂合树脂为树脂A。用GPC进行的分子量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聚酯树脂制造例)
将聚氧丙烯(2.2)-2,2-双(4-羟基苯基)丙烷3.6mol、聚氧乙烯(2.2)-2,2-双(4-羟基苯基)丙烷1.6mol、对苯二甲酸1.7mol、偏苯三酸酐1.1mol、富马酸2.4mol及2-乙基己酸锡0.1g装入玻璃制4升的4口烧瓶中,安装温度计、搅拌棒、冷凝器及氮气导入管,置于覆套式电阻加热器内。在氮气气氛中于215℃反应5小时,得到聚酯树脂(Tm=110℃,Tg=52℃,酸值=15mgKOH/g)。以得到的聚酯树脂为树脂B。用GPC进行的分子量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苯乙烯-丙烯酸树脂制造例)
·苯乙烯            70质量份
·丙烯酸正丁酯      24质量份
·马来酸单丁酯      6质量份
·过氧化二叔丁基    1质量份
在4口烧瓶内,边搅拌200质量份二甲苯,边用氮气充分置换容器内的气体,升温至120℃后用3.5小时滴加上述各成分。然后在二甲苯回流条件下结束聚合反应,在减压下蒸馏除去溶剂,得到苯乙烯-丙烯酸树脂(Tm=105℃,Tg=60℃,酸值=1.5mgKOH/g)。以得到的苯乙烯-丙烯酸树脂为树脂C。用GPC进行的分子量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树脂种类     分子量测定结果(GPC)
Mw(×103) Mn(×103) Mw/Mn
树脂A 杂合树脂     83.0     3.1   26.8
树脂B 聚酯树脂     15.0     2.1   7.1
树脂C 苯乙烯-丙烯酸类树脂     80.4     6.7   12.0
本发明中使用的蜡如表2所示。
表2
    蜡的种类     熔点
    蜡(A)     精制正链烷烃蜡     75.0℃
    蜡(B)     精制费-托合成蜡     88.0℃
    蜡(C)     精制正链烷烃蜡     70.2℃
    蜡(D)     精制正链烷烃蜡     65.8℃
    蜡(E)     费-托合成蜡     103.1℃
    蜡(F)     聚乙烯     111.3℃
    蜡(G)     精制正链烷烃蜡     58.2℃
(实施例1)
用以下的方法调制青调色剂1。
(第一混炼步骤)
·树脂A                                            70质量份
·将含有C.I.颜料蓝15∶3的颜料浆料中的水除去至某种程度,在不经过任何一次干燥步骤的条件下得到固形成分为30质量%的第1糊状颜料(残留物的70质量%为水)
                                               100质量份
首先将上述原料按上述配方放入捏合型搅拌机中,边混合,边在非加压下升温。在达到最高温度(必然由糊料中溶剂的沸点决定。此时为90~100℃左右)时,水相中的颜料分配或移行至熔融树脂相中,确认后,再加热熔融混炼30分钟,使糊料中的颜料充分移行。然后停止混合机,排出热水后,再升温至130℃,进行约30分钟加热熔融混炼,使颜料分散,同时蒸馏除去水分,结束上述步骤后,进行冷却,取出混炼物,得到第1混炼物。该第1混炼物的含水量为0.5质量%左右。
(第二混炼步骤)
·上述第1混炼物(颜料粒子的含量为30质量%)    10.0质量份
·树脂A                                      100.0质量份
·蜡(A)                                      5.0质量份
·3,5-二叔丁基水杨酸铝化合物(带电控制剂)    1.0质量份
将上述处方的材料用亨舍尔混合机充分地进行预混合,用温度设定为100℃的双螺杆混炼机进行熔融混炼,冷却后,用锤磨机粗粉碎至约1~2mm左右,然后,用采用喷射气流方式的微粉碎机反复进行二次粉碎,微粉碎至粒径为20μm或20μm以下。再用Elbow Jet分级机对得到的微粉碎物进行分级,得到中粉体。用同时进行分级和使用机械式冲击力的表面改性处理的表面改性装置对该中粉体进行分级及球形化,得到作为调色剂粒子的青色树脂粒子(分级品),所述粒子在粒度分布中的体积平均粒径为7.2μm,平均圆形度为0.935,平均表面粗糙度为22.5nm。
然后,将经异丁基三甲氧基硅烷表面处理后的1次粒径为50nm的氧化钛相对于上述青色树脂粒子(调色剂粒子)100质量份外添加混合1.5质量份,得到青调色剂1。调色剂粒子形状(物性)的测定结果如表3所示。
再将青调色剂1和用硅树脂进行了表面被覆的磁性铁素体载体粒子(平均粒径45μm)混合成调色剂浓度为7质量%,得到二组分青色显影剂1。如表5所示,该二组分青色显影剂1的转印效率良好,可定影区域也良好。而且,即使在5万张耐久后,也能够得到与初期相比带电变化小、无清洁性问题、忠实地再现原稿的青色图像。
(实施例2)
使用蜡(B)作为脱模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青调色剂2,同样地得到青显影剂2。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各种评价,评价结果如表3及表4所示。
(实施例3)
使用蜡(C)作为脱模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青调色剂3,同样地得到青显影剂3。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各种评价,评价结果如表3及表4所示。
(实施例4)
使用C.I.颜料红57作为着色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品红调色剂1,同样地得到品红显影剂1。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各种评价,评价结果如表3及表4所示。
(实施例5)
使用C.I.颜料黄74作为着色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黄调色剂1,同样地得到黄显影剂1。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各种评价,评价结果如表3及表4所示。
(实施例6)
使用炭黑作为着色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黑调色剂1,同样地得到黑显影剂1。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各种评价,评价结果如表3及表4所示。
(实施例7)
在实施例4中,使用蜡(D)作为脱模剂,使用C.I.颜料红122作为着色剂,除此之外,同样地制造品红调色剂2,同样地得到品红显影剂2。评价结果如表3及表4所示。
(实施例8)
在实施例5中,使用蜡(E)作为脱模剂,使用C.I.颜料黄110作为着色剂,除此之外,同样地制造黄调色剂2,同样地得到黄显影剂2。评价结果如表3及表4所示。
(实施例9)
在实施例1中,使用树脂A与树脂B的掺合物(掺合比=50份/50份)作为粘合树脂,使用蜡(D)作为脱模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青调色剂4,同样地得到青显影剂4。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各种评价,评价结果如表3及表4所示。
(实施例10)
在实施例1中,使用树脂B作为粘合树脂,使用蜡(E)作为脱模剂,并用氧化钛与二氧化硅作为无机微粒,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青调色剂5,同样地得到青显影剂5。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各种评价,评价结果如表3及表4所示。
(实施例11)
在实施例1中,使用树脂A与树脂C的掺合物(掺合比=50份/50份)作为粘合树脂,使用蜡(D)作为脱模剂,并用氧化钛与二氧化硅作为无机微粒,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青调色剂6,同样地得到青显影剂6。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各种评价,评价结果如表3及表4所示。
(比较例1)
在实施例11中,使用Elbow Jet分级机作为分级装置,代替同时进行分级和使用机械式冲击力的表面平滑处理的装置,单独使用氧化钛作为无机微粒,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制造青调色剂7,同样地得到青显影剂7。使用Elbow Jet分级机时,不提高平均圆形度,转印效率显著劣化。评价结果如表3及表4所示。
(比较例2)
在实施例10中,使用蜡(F)作为脱模剂,使用二氧化硅单体作为无机微粒,除此之外,同样地制造青调色剂8,同样地得到青显影剂8。由于二氧化硅被严重包埋在调色剂内,因此导致带电稳定性大幅度劣化。评价结果如表3及表4所示。
(比较例3)
在实施例1中,使用树脂C作为粘合树脂,使用蜡(G)作为脱模剂,使用二氧化硅单体作为无机微粒,使用Elbow Jet分级和热球形化装置代替同时进行分级和使用机械式冲击力的表面平滑处理的装置,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青调色剂9,同样地得到青显影剂9。如表3及表4所示,各评价项目均显著恶化。
(比较例4)
在实施例1中,使用树脂C作为粘合树脂,使用蜡(G)作为脱模剂,使用二氧化硅单体作为无机微粒,除此之外,同样地制造青调色剂10,同样地得到青显影剂10。如表3及表4所示,因清洁不良导致带电降低,其他各评价项目也显著恶化。
(实施例12)
使用品红显影剂1、黄显影剂1、青显影剂1及黑显影剂1,使用图5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CLC1000(4联串连式,无中间转印体),进行图像输出时,能够得到忠实地再现了原稿的全色图像。即使进行5万张耐久后,也能够与初期同样地得到忠实地再现了原稿的全色图像。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中1a、1b、1c及1d表示感光鼓,2a、2b、2c及2d表示带电器,3a、3b、3c及3d表示显影器,4a、4b、4c及4d表示转印刮板,5表示记录材料,6表示定影器,61表示定影辊,62表示加压辊,63表示清洁网,64表示涂油辊,65表示定影油,66表示热控开关,67表示加热体,7表示记录材料承载体(转印带),8表示转印带清洁装置,9表示驱动辊,13a、13b、13c、13d表示消电器,14表示多面反射镜,15a、15b、15c、15d表示擦去曝光器,16表示记录材料支架。
(实施例13)
使用将实施例12中使用的CLC1000改造成具有图6所示的中间转印体而得到的图像形成装置,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2同样地进行图像输出时,能够得到忠实地再现了原稿的全色图像。而且,在5万张耐久后,也能够与初期同样地得到忠实地再现了原稿的全色图像。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101a、101b、101c及101d表示感光鼓,102表示张力辊,103表示驱动辊,104表示2次转印对向辊,105表示2次转印辊,106表示带清洁装置,107表示中间转印带(中间转印体),108表示记录材料,109表示记录材料收纳部。
表3
  调色剂No.     调色剂构成     装置     调色剂物性
  树脂 脱模剂 颜料     CCA 无机微粒 粉碎装置 分级装置 平均圆形度   X   Y 0.6-<3.0μ 0.6-<2.0  20-<3.0μ B/Cm量A       μm量B    m量C     平均表面粗糙度   DSC   透过率
    /个数%     /个数%  /个数%     /个数%    /个数      /个数%         %     /nm   /℃   /%
  1   青调色剂1   树脂A 蜡(A) P.B.15   水杨酸铝化合物   氧化钛   气流   装置A     0.935     24.8     204  6.5         4.3        2.2        2.0     22.5   77.2   45
  2   青调色剂2   树脂A 蜡(B) P.B.15   水杨酸铝化合物   氧化钛   气流   装置A     0.925     20.4     22.2  8.8         6.0        2.8        2.1     24.5   89.2   38
  3   青调色剂3   树脂A 蜡(C) P.B.15   水杨酸铝化合物   氧化钛   气流   装置A     0.940     34.2     13.5  11.9        9.6        2.3        4.2     15.2   71.6   52
  4   品红调色剂1   树脂A 蜡(A) P.R.57   水杨酸铝化合物   氧化钛   气流   装置A     0.937     25.3     19.5  4.2         2.2        2.0        1.1     22.0   76.5   42
  5   黄调色剂1   树脂A 蜡(A) P.Y.74   水杨酸铝化合物   氧化钛   气流   装置A     0.935     26.6     18.4  5.5         3.5        2.0        1.8     25.1   77.0   48
  6   黑调色剂1   树脂A 蜡(C) 炭黑   水杨酸铝化合物   氧化钛   气流   装置A     0.922     15.0     27.3  14.8        11.7       3.1        3.8     29.1   71.7   34
  7   品红调色剂2   树脂A 蜡(D) P.B.15   水杨酸铝化合物   氧化钛   气流   装置A     0.922     14.2     28.0  12.2        7.3        4.9        1.5     28.8   66.4   38
  8   黄调色剂2   树脂A 蜡(E) P.Y.110   水杨酸铝化合物   氧化钛   气流   装置A     0.947     36.8     10.6  8.3         5.8        2.5        2.3     11.0   104.9   61
  9   青调色剂4   树脂A+树脂B 蜡(D) P.B.15   水杨酸铝化合物   氧化钛   气流   装置A     0.923     13.6     27.5  9.8         4.7        5.1        0.9     25.2   67.1   30
  10   青调色剂5   树脂B 蜡(E) P.B.15   水杨酸铝化合物   氧化钛+二氧化硅   气流   装置A     0.922     14.0     28.0  10.4        7.9        2.5        3.2     30.2   105.2   40
  11   青调色剂6   树脂A+树脂C 蜡(D) P.B.15   水杨酸铝化合物   氧化钛+二氧化硅   气流   装置A     0.948     38.8     9.5  13.4        10.1       3.3        3.1     9.8   66.9   72
  12   青调色剂7   树脂A+树脂C 蜡(D) P.B.15   水杨酸铝化合物   氧化钛   气流   EJ     0.915     9.8     48.5  15.3        11.8       3.5        3.4     35.7   67.2   18
  13   青调色剂8   树脂B 蜡(F) P.B.15   水杨酸铝化合物   二氧化硅   气流   装置A     0.921     28.8     32.2  8.4         4.0        4.4        0.9     34.2   113.3   31
  14   青调色剂9   树脂C 蜡(G) P.B.15   水杨酸铝化合物   二氧化硅   气流   EJ/热球     0.975     80.0     4.5  15.5        12.5       3.0        4.2     5.9   61.2   81
  15   青调色剂10   树脂C 蜡(G) P.B.15   水杨酸铝化合物   二氧化硅   气流   装置A     0.951     41.1     9.8  6.5         5.4        1.1        4.9     20.2   62.3   58
X……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粒子中平均圆形度为0.960或0.960以上的粒子的个数频率累计值(个数%)
Y……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粒子中平均圆形度为0.920或0.920以下的粒子的个数频率累计值(个数%)
DSC……调色剂的吸热峰值温度(℃)
表4
Figure A20041007375100441

Claims (13)

1、一种彩色调色剂,其中含有调色剂粒子,所述调色剂粒子含有至少包含粘合树脂、着色剂和蜡的调色剂母粒及无机微粉,其中,
(i)调色剂母粒中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粒子经流式粒子像测定装置测定的平均圆形度为0.920或0.920以上、不足0.950;
(ii)该调色剂母粒的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粒子中圆形度为0.960或0.960以上的粒子的个数频率累计值为40%或40%以下;
(iii)该调色剂粒子的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粒子中圆形度为0.920或0.920以下的粒子的个数频率累计值为30%或30%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调色剂,其中,所述调色剂粒子中当量圆直径为0.60μm或0.60μm以上、不足3.00μm的粒子相对于调色剂粒子总量的存在量A(个数%)满足0.1≤A<15.0的关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调色剂,其中,该调色剂粒子中当量圆直径为0.60μm或0.60μm以上、不足2.00μm的粒子相对于调色剂粒子总量的存在量B(个数%)及该调色剂粒子中当量圆直径为2.00或2.00以上、不足3.00μm的粒子相对于调色剂粒子总量的存在量C(个数%)满足0.5<B/C<4.0的关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调色剂,其中,经扫描型探测显微镜测定,该调色剂粒子具有5.0nm或5.0nm以上、不足35.0nm的平均表面粗糙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调色剂,其中,在经差示扫描量热计(DSC)测定的吸热曲线中,该调色剂在30~200℃的范围内具有1个或数个吸热峰,该吸热峰中最大吸热峰的温度为60~11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调色剂,其中,所述粘合树脂至少具有一个聚酯单元。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调色剂,其中,所述粘合树脂选自下列树脂:(a)聚酯树脂、(b)含有聚酯单元和乙烯类聚合物单元的杂合树脂、(c)杂合树脂和乙烯类聚合物的混合物、(d)聚酯树脂和乙烯类聚合物的混合物、(e)杂合树脂和聚酯树脂的混合物、及(f)杂合树脂、聚酯树脂和乙烯类聚合物的混合物。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调色剂,其中,所述蜡为烃蜡。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调色剂,其中,无机微粉至少为氧化钛。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调色剂,其中,将该调色剂分散在甲醇45体积%水溶液中得到的分散液的600nm波长光透过率(%)在10%~80%的范围内。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调色剂,其中,该调色剂为非磁性调色剂。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调色剂,其中,该调色剂粒子为经由以下步骤得到的调色剂粒子:
熔融混炼至少含有粘合树脂及着色剂的混合物,得到混炼物的混炼步骤;
将得到的混炼物冷却的冷却步骤;
将冷却后的混炼物粗粉碎,得到粗粉碎物的粗粉碎步骤;
用气流式粉碎装置将得到的粗粉碎物进行微粉碎,生成微粉碎物的微粉碎步骤;
用利用附壁效果的多分割分级装置对得到的微粉碎物进行分级,得到中粉体的分级步骤;以及
使用表面改性装置,对得到的中粉体粒子进行表面改性的表面改性步骤。
13、一种全色图像形成方法,是至少使用品红调色剂、黄调色剂、青调色剂及黑调色剂形成图像的全色图像形成方法,该调色剂为含有至少包含粘合树脂、着色剂、脱模剂的调色剂粒子及无机微粉的彩色调色剂,其中,
(i)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该调色剂粒子经流式粒子像测定装置测定的平均圆形度为0.920或0.920以上、不足0.950;
(ii)该调色剂粒子的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粒子中,圆形度为0.960或0.960以上的粒子的个数频率累计值为40%或40%以下;
(iii)该调色剂粒子的当量圆直径为3.00μm或3.00μm以上的粒子中,圆形度为0.920或0.920以下的粒子的个数频率累计值为30%或30%以下。
CN2004100737512A 2003-09-12 2004-09-09 彩色调色剂 Active CN15953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21743/2003 2003-09-12
JP2003321741 2003-09-12
JP2003321743 2003-09-12
JP321741/2003 2003-09-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95302A true CN1595302A (zh) 2005-03-16
CN1595302B CN1595302B (zh) 2011-12-07

Family

ID=34138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4100737512A Active CN1595302B (zh) 2003-09-12 2004-09-09 彩色调色剂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288348B2 (zh)
EP (1) EP1515193B1 (zh)
CN (1) CN1595302B (zh)
DE (1) DE602004022115D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6453A (zh) * 2011-04-05 2012-10-17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
CN103105747A (zh) * 2011-11-10 2013-05-15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及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制备方法
CN106662826A (zh) * 2014-08-06 2017-05-10 株式会社理光 调色剂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2004002708T2 (de) * 2003-03-07 2007-08-16 Canon K.K. Farbtoner
EP1455237B1 (en) * 2003-03-07 2011-05-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two-component developer
JP4343672B2 (ja) * 2003-04-07 2009-10-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フルカラー画像形成用カラートナー
US7666564B2 (en) * 2004-10-19 2010-02-2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forming image
WO2007055240A1 (ja) * 2005-11-08 2007-05-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8034522B2 (en) * 2006-11-13 2011-10-11 Reichhold, Inc. Polyester toner resin compositions
US8372569B2 (en) 2006-11-17 2013-02-12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process cartridge using the toner
CN102809904B (zh) * 2007-12-27 2015-06-10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以及双组分显影剂
JP4661944B2 (ja) 2008-11-18 2011-03-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10249909A (ja) * 2009-04-13 2010-11-04 Seiko Epson Corp トナー、トナー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WO2011074060A1 (ja) * 2009-12-14 2011-06-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二成分系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EP2616886B1 (en) 2010-09-16 2017-11-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5865032B2 (ja) 2010-11-29 2016-02-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WO2012086524A1 (en) 2010-12-24 2012-06-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WO2012153696A1 (en) 2011-05-12 2012-11-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carrier
US8974994B2 (en) 2012-01-31 2015-03-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carrier, two-component developer, and developer for replenishment
US9063443B2 (en) 2012-05-28 2015-06-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carrier and two-component developer
US9058924B2 (en) 2012-05-28 2015-06-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carrier and two-component developer
WO2013190819A1 (ja) 2012-06-22 2013-1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US9116448B2 (en) 2012-06-22 2015-08-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US9715188B2 (en) 2013-07-31 2017-07-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CN105378566B (zh) 2013-07-31 2019-09-06 佳能株式会社 磁性调色剂
US9665023B2 (en) 2013-12-20 2017-05-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two-component developer
US10114303B2 (en) 2014-02-28 2018-10-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6418992B2 (ja) 2015-03-13 2018-11-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キャリア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12016001562B4 (de) 2015-03-31 2021-12-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scher träger
US9915885B2 (en) 2015-05-13 2018-03-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US10082743B2 (en) 2015-06-15 2018-09-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6740014B2 (ja) 2015-06-15 2020-08-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US9969834B2 (en) 2015-08-25 2018-05-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Wax dispersant for toner and toner
JP6584225B2 (ja) 2015-08-25 2019-10-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キャリア、二成分系現像剤、補給用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403816B2 (ja) 2016-02-08 2018-10-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キャリア、二成分系現像剤、補給用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10012918B2 (en) 2016-02-19 2018-07-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oner
JP6700878B2 (ja) 2016-03-16 2020-05-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6750849B2 (ja) 2016-04-28 2020-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6921609B2 (ja) 2016-05-02 2021-08-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6815753B2 (ja) 2016-05-26 2021-0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US10036970B2 (en) 2016-06-08 2018-07-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enta toner
CN106444309A (zh) * 2016-07-27 2017-02-22 北京嘉和顶新科贸有限公司 专用于红头文件的墨粉及数码印刷装置与方法
US10133201B2 (en) 2016-08-01 2018-11-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6921678B2 (ja) 2016-08-16 2021-08-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製造方法及び重合体
JP6750871B2 (ja) 2016-08-25 2020-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6849409B2 (ja) 2016-11-25 2021-03-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US10197936B2 (en) 2016-11-25 2019-02-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US10409188B2 (en) 2017-02-10 2019-09-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carrier, two-component developer, replenishing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6808538B2 (ja) 2017-02-28 2021-0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6833570B2 (ja) 2017-03-10 2021-0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6900245B2 (ja) 2017-06-09 2021-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6914741B2 (ja) 2017-06-16 2021-08-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965130B2 (ja) 2017-12-05 2021-11-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マゼンタ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キット
US10599060B2 (en) 2017-12-06 2020-03-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7237688B2 (ja) 2018-05-01 2023-03-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7293009B2 (ja) 2018-08-08 2023-06-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キャリア、二成分系現像剤、補給用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7293010B2 (ja) 2018-08-08 2023-06-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キャリア、二成分系現像剤、補給用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7229701B2 (ja) 2018-08-28 2023-02-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US10955765B2 (en) 2018-11-22 2021-03-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carrier and two-component developer
DE102019132817B4 (de) 2018-12-05 2022-09-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US10775710B1 (en) 2019-04-22 2020-09-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7391572B2 (ja) 2019-08-29 2023-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DE112020004821T5 (de) 2019-10-07 2022-06-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7480538B2 (ja) * 2020-03-16 2024-05-1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7475982B2 (ja) 2020-06-19 2024-04-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81732A (ja) 1993-12-24 1995-07-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ナー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US6033817A (en) 1996-07-31 2000-03-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imag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3754802B2 (ja) 1996-07-31 2006-03-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3854361B2 (ja) 1997-02-19 2006-12-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EP0869399B1 (en) * 1997-04-04 2001-08-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for forming an image,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heat-fixing method
JPH11149174A (ja) 1997-11-17 1999-06-02 Canon Inc トナー、現像装置及び現像方法
US6528224B2 (en) 1998-04-02 2003-03-04 Canon Kk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image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00029241A (ja) 1998-07-08 2000-01-28 Sharp Corp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US6447969B1 (en) 1999-06-02 2002-09-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EP1096324B1 (en) 1999-10-26 2007-12-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ry toner, dry toner production proces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DE60115737T2 (de) 2000-02-21 2006-07-27 Canon K.K. Magnetischer Toner und Bildherstellungsverfahren unter Verwendung desselben
US6638674B2 (en) 2000-07-28 2003-10-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toner
DE60126461T2 (de) 2000-11-15 2007-10-25 Canon K.K. Bilderzeugungsverfahren und Bilderzeugungsvorrichtung
US6924076B2 (en) * 2001-08-20 2005-08-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ssembly,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forming method
EP1439429B1 (en) * 2003-01-20 2013-03-13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and developer
DE602004002708T2 (de) * 2003-03-07 2007-08-16 Canon K.K. Farbtoner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6453A (zh) * 2011-04-05 2012-10-17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
CN102736453B (zh) * 2011-04-05 2014-12-03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
CN103105747A (zh) * 2011-11-10 2013-05-15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及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制备方法
CN103105747B (zh) * 2011-11-10 2015-10-2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及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制备方法
CN106662826A (zh) * 2014-08-06 2017-05-10 株式会社理光 调色剂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515193A3 (en) 2007-10-31
US7288348B2 (en) 2007-10-30
DE602004022115D1 (de) 2009-09-03
EP1515193B1 (en) 2009-07-22
CN1595302B (zh) 2011-12-07
EP1515193A2 (en) 2005-03-16
US20050079429A1 (en) 2005-04-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95302A (zh) 彩色调色剂
CN1315008C (zh) 磁性调色剂
CN1550917A (zh) 彩色调色剂
CN1121633C (zh) 静电影像显影用调色剂,处理盒和成像方法
CN1550919A (zh) 磁性载体及双组分显影剂
CN1527143A (zh) 彩色调色剂
CN1614520A (zh) 彩色调色剂及二组分显影剂
CN1113274C (zh) 静电像显影用调色剂和成象方法及工艺盒总成
CN1734357A (zh) 彩色调色剂
CN1527141A (zh) 调色剂和双组分显影剂
CN101059666A (zh) 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CN1955850A (zh) 静电图像显影用调色剂的制造方法、静电图像显影用调色剂、静电图像显影剂和成像方法
CN1661494A (zh) 定影装置及使用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898612A (zh) 定影方法和定影设备
CN1664708A (zh) 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
CN1886700A (zh) 调色剂以及调色剂的制备方法
CN1818801A (zh) 调色剂和使用其的成像方法
CN1673878A (zh) 调色剂、使用其的显影设备
CN1749873A (zh) 色粉、使用该色粉的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CN1894634A (zh) 磁性调色剂
CN1573581A (zh) 调色剂和显影剂、成像方法及成像装置和处理盒
CN101038453A (zh) 调色剂
CN101038454A (zh) 墨粉、显影设备、图像形成装置以及使用所述墨粉的图像形成方法
CN1752854A (zh)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显影剂以及制造该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的方法
CN1742239A (zh) 调色剂、双成分显影剂以及成像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I01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gazette

Correction item: Tenth inventor

Correct: Shi Shangheng

False: Shi Zhanheng

Number: 11

Volume: 21

CI02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orrection item: Tenth inventor

Correct: Shi Shangheng

False: Shi Zhanheng

Number: 11

Page: The title page

Volume: 21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THE TENTH INVENTOR; FROM: SHI ZHANHENG TO: SHI SHANGHENG

ERR Gazette correction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THE TENTH INVENTOR; FROM: SHI ZHANHENG TO: SHI SHANGHENG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