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96156B - 显影剂、显影剂盒、显影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剂、显影剂盒、显影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96156B
CN1996156B CN2007100014663A CN200710001466A CN1996156B CN 1996156 B CN1996156 B CN 1996156B CN 2007100014663 A CN2007100014663 A CN 2007100014663A CN 200710001466 A CN200710001466 A CN 200710001466A CN 1996156 B CN1996156 B CN 19961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powder
image
developer
photoconductor drum
in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00146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96156A (zh
Inventor
小井土健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ki D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ki Data Corp filed Critical Oki D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961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961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961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961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09708Inorganic compounds
    • G03G9/09725Silicon-oxides; Silicat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19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mensions of the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1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arame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7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e.g. degree of sphericit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09708Inorganic compoun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显影剂包括:树脂、着色剂、以及以2.5-4.5重量份的量添加到100重量份量的树脂中的外添加剂。显影剂的平均粒径为4.5-6.5μm,BET比表面积为2.45-3.74m2/g。外添加剂可以是硅。

Description

显影剂、显影剂盒、显影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上的显影剂、显影剂盒、显影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单色打印不需要打印图像有光泽度,并使用基于含交联剂的树脂的墨粉。基于含交联剂的树脂的墨粉中包含的墨粉隔离剂数量少且熔点高。因此,墨粉可以承受热处理,以确保外添加剂被施加到墨粉颗粒上。通过调节外添加剂的量,给墨粉提供了良好的耐久性。如果墨粉颗粒的平均粒径大,可将少量的外添加剂施加到墨粉颗粒上。如果墨粉颗粒的平均粒径小,则可将大量的外添加剂施加到墨粉颗粒上。
如果将大量的外添加剂施加到墨粉颗粒上,墨粉隔离剂熔化在墨粉颗粒的表面上并附着在显影单元的结构元件上,从而造成薄膜形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影剂,即便执行连续打印,该显影剂也不会造成薄膜形成。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该显影剂的显影剂盒、显影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一种显影剂包括树脂、着色剂和以2.5-4.5重量份的量添加到100重量份量的树脂中的外添加剂。显影剂的平均粒径为4.5-6.5μm,BET比表面积为2.45-3.74m2/g。外添加剂可以是硅。
外添加剂是硅。
一种显影剂盒收容该显影剂。
一种显影单元使用上述显影剂。一个腔室收容显影剂。一个图像承载体(101)包括一个以50-300mm/s的线性速度运行的表面。一个充电元件(102)给所述图像承载体(101)的表面充电。一个曝光元件照射所述图像承载体(101)的充电表面,以在所述图像承载体(101)上形成静电潜像。一个显影剂承载体给静电潜像提供显影剂,以将静电潜像显影成可见图像。一个弹性元件(105)相对于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旋转安置在所述充电元件(102)的上游和所述显影剂承载体的下游,所述弹性元件与所述图像承载体弹性接触,于是所述弹性元件(105)就将0.8-2.4gf/mm的线压施加在所述图像承载体上。
显影剂的平均圆度为0.900-0.940。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装有该显影单元。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一个转移部分,其将可见图像转移到记录介质上;和一个定影部分,其将可见图像固定成永久图像。
本发明进一步应用的范围将自下面给出的详细说明变得明显。然而,应理解的是,详细说明和具体实例在表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同时仅作为图示给出,因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然可根据该详细说明做出各种落在本发明精神和范围内的变化和改型。
附图说明
自下面给出的详细说明和附图,本发明将得到更充分的理解,附图仅作为图示给出且因此不限制本发明,其中:
图1A示出了具有较大BET比表面积的墨粉;
图1B示出了具有较小BET比表面积的墨粉;
图2是一幅横剖侧视图,示出了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
图3示出了成像部分;
图4是一幅放大图,示出了成像部分的相关部;
图5示出了墨粉盒的相关部;
图6是定影单元的横剖侧视图;
图7示出了通过清洁刮片施加在光导鼓上的线压是怎样计算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像形成装置}
图1A示出了显影剂的BET比表面积大时的本发明显影剂的颗粒。图1B示出了显影剂的BET比表面积小时的本发明显影剂的颗粒。图2是一幅横剖侧视图,示出了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
参照图2,图像形成装置10是一台彩色电子照相打印机,其包括纸盒11、成像部分31-34、转移单元16以及定影单元40。图像形成装置10还包括传送记录纸50的传送辊45a-45x和切换记录纸50路径的导向件41、42。
纸盒11收容一堆记录纸50,并且可拆卸地附设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下部。传送辊45a和45b在箭头(i)的方向上一张一张地将记录纸50送入传送路径。传送辊45c-45d和45e-45f在记录纸50进一步送到成像部分31之前减少或消除记录纸50的歪斜。
成像部分31-34具有相同的结构,分别形成不同颜色的墨粉图像,也即,黑色(K)、黄色(Y)、品红色(M)和青色(Y)。
转移部分16包括传送带17、驱动辊18、张力辊19、转移辊20-23、清洁刮片24以及墨粉贮存器25。传送带17通过库仑力将记录纸50吸附在其上面,并将记录纸50传送穿过成像部分31-34。驱动源(未示出)驱动驱动辊18旋转,而驱动辊18又驱动传送带17使之运行。张力辊19与驱动辊18相协作以维持传送带17的张力。传送辊20-23与其相应的光导鼓101平行,并在记录纸50传送通过各成像部分31-34时将墨粉图像转移到记录介质50上。清洁刮片24将残留在传送带17上的墨粉刮掉。墨粉贮存器25收纳自传送带17上刮下来的墨粉。
为了简洁起见,将仅描述形成黑色图像的成像部分31的操作,应理解的是,其它成像部分32-34可采用相似的方式工作。
图3示出了成像部分31。参照图3,成像部分31包括显影单元100和墨粉盒120。成像部分31可拆卸地附设在图像形成装置30中的适当位置。墨粉盒120可拆卸地附设在显影单元100上。
图4是一放大图,示出了成像部分31的相关部。光导鼓101具有一层光导层,该光导层形成在铝制空心筒形式的导电体上。该光导层是一个由有机光导材料形成的多层结构,包括电荷产生层和电荷输送层。充电辊102包括金属轴,其包覆有一层半导体的表氯醇橡胶,并与光导鼓101接触旋转。发光二极管头103包括发光二极管和透镜阵列。通过透镜阵列将发光二极管的图像形成在光导鼓101的表面上。
显影辊104包括金属轴,该金属轴被一层半导体的聚氨酯橡胶包覆,并与光导鼓101接触旋转。供给辊106包括金属轴,该金属轴由一层半导体的泡沫硅海绵体包覆。供给辊106与显影辊104接触地旋转,这样供给辊106的圆周表面就在显影辊104的圆周表面上滑动。墨粉110包括作为结合树脂的聚酯树脂、电荷控制剂、墨粉隔离剂、作为内添加剂的着色剂以及作为外添加剂的硅细粉。显影刮片107由不锈钢制成,并与显影辊104的圆周表面压力接触,以在显影辊104上形成薄墨粉层。清洁刮片105由聚氨酯橡胶形成,并与光导鼓101的圆周表面压力接触,以从光导鼓101上收集残余墨粉。
图5示出了墨粉盒120的相关部。墨粉盒120在纵向延伸(在远离观察者的方向延伸),并包括墨粉腔125。搅拌器122旋转地支承在墨粉腔125中,并在纵向延伸。搅拌器122沿着箭头W所示的方向旋转。墨粉腔125的底壁上形成有开124。挡板123可滑动地支承在底壁上以开启和闭合开124。
再参照图2,当记录介质50在箭头(f)所示的方向上前进穿过各成像部分31-34时,相应颜色的墨粉图像被一色套另一色地转移到记录纸50上。然后,记录纸50在箭头(h)所示的方向上前进到定影单元40处。图6是定影单元40的横剖侧视图。定影单元40包括沿箭头I所示方向旋转的热辊141、沿箭头J所示方向旋转的压力辊144、热敏电阻143以及加热器143(例如,卤素灯)。记录纸50沿箭头H所示方向前进。热辊141包括一个铝制空心筒,该筒包覆有一层耐热的弹性层,例如硅橡胶。该耐热弹性层包覆有由聚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树脂(PFA)制成的管子,并与加热器142结合。
压力辊144包括一个铝芯,该铝芯包覆有一层硅橡胶的耐热弹性层,硅橡胶层又包覆有PFA管。热敏电阻143被安置在加热辊141的附近,并检测加热辊141表面的温度。热敏电阻的输出值被送到一个温度控制装置(未示出),其又依据热敏电阻143的输出值控制加热器142的开和关,所以加热辊141的表面温度是一预定的温度。
现将描述图像形成装置10的成像过程。
回过头来参照图4,光导鼓101在箭头A所示的方向上以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充电辊102在箭头D所示的方向上与光导鼓101接触地旋转,均匀地给光导鼓101的整个圆周表面充电。发光二极管头103依据打印数据照射光导鼓101的充电表面。照射区域的电荷消耗以在总体上形成静电潜像。
在墨粉盒120已附设在显影单元100上后,当使用者操作一根杆(未示出)时,图5中墨粉盒120的挡板123在箭头S所示的方向上滑动,以打开形成在墨粉腔125底壁的开口124。这样,墨粉110就通过开口124在箭头V所示的方向上落到显影单元100中。高电压被施加在墨粉供给辊106上,该墨粉供给辊106在箭头C所示的方向上旋转以将墨粉110供给到显影辊104。
显影辊104与墨粉供给辊106紧密接触。高电压被施加在显影辊104上。显影辊104吸引供给自墨粉供给辊106的墨粉,并在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旋转来转移墨粉110。当显影辊104旋转时,显影刮片107在显影辊104上形成厚度均匀的薄墨粉层110。
高偏压横过光导鼓101和显影辊104的导电轴施加,电场横过光导鼓101和显影辊104显影。显影辊104上的墨粉110通过库仑力从显影辊104移动到光导鼓101,由此而将静电潜像显影成墨粉图像。
回过头来参照图2,收容在纸盒11中的记录纸50在(i)方向上通过传送辊45a和45b一页页地前进。记录纸50通过传送辊45c、45d、45e和45f沿着传送路径在(e)方向上进一步前进。记录纸50随后前进到传送带17,传送带17被驱动辊18驱动以在(f)方向上运行。先前提及的显影过程开始于记录纸50通过传送辊45e和45f在(e)方向上前进的时间。
回过头来参照图4,传送带17夹在光导鼓101与转移辊20之间。高电压施加到转移辊20上。当记录纸50通过限定在光导鼓101与转移辊20之间的转移点时,墨粉图像通过库仑力转移到记录纸50上。
记录纸50进一步在(f)方向上前进通过各转移点,于是黄色、品红以及青色墨粉图像一色套另一色地按序转移到记录纸50上。记录纸50进一步前进到定影单元40。
参照图6,具有各色墨粉图像的记录纸50进入定影单元40中。当记录纸50通过限定在热辊141与压力辊144之间的定影点时,墨粉图像通过热压熔入记录纸50中。
定影之后,记录纸50进一步在(k)方向上通过传送辊45g、45h和45i、45j传送到堆纸机46上。
参照图4,一些墨粉会在转移之后残留在光导鼓101上。清洁刮片105将残留的墨粉从光导鼓101上去除。清洁刮片105的宽度跨过绕旋转轴旋转的光导鼓101的整个长度。清洁刮片105在其底部固定于刚性支承板上,并与光导鼓101的圆周表面接触。当光导鼓101旋转时,清洁刮片刮去光导鼓101上的残留墨粉,于是光导鼓101的表面就准备进入下一个成像周期。
参照图2,充电不良的墨粉颗粒会通过传送经过成像部分31-34的连续纸张之间的短间距从成像部分31-34的光导鼓101转移到传送带17上。清洁刮片24去除已在传送带17沿(f)和(r)方向运行时转移到传送带17上的墨粉颗粒,并且墨粉颗粒作为充电不良的墨粉颗粒收集在墨粉箱21中。以该方式清洁的传送带17可重复使用。
传送辊45k-45x和导向件41、42传送并导向记录纸50。这些结构元件的详细说明予以省略。
{墨粉}
现将描述本发明的墨粉。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是彩色电子照相打印机,其中打印图像通常呈现高光泽。全色打印的墨粉基于不交联的树脂。因此,添加大量具有低熔点的墨粉隔离剂以防止在定影辊上“偏移”。不过,如果墨粉受到热处理以将外添加剂添加到墨粉颗粒,墨粉颗粒表面上的墨粉隔离剂则熔化。熔化的墨粉附着在包括显影辊104的结构元件上,导致薄膜形成。如果墨粉颗粒的平均粒径小,墨粉颗粒的表面积则大。因而,为了确保墨粉的流动性,添加大量的外添加剂。因此,墨粉的BET比表面积增大,于是墨粉就会损坏光导鼓101与清洁刮片105接触的表面,并在那里聚集起来。这就导致在打印页渐增时在光导鼓101上形成薄膜。
实例1A
墨粉制造如下:在HENSCHEL MIXER中混合下列材料:100重量份的聚酯树脂(平均分子量Mn=3700,玻璃转变温度Tg=62℃)作为结合树脂;1.0重量份的水杨酸络合物(BONTRON E-84,可从ORIENT CHEMICALINDUSTRIES有限公司得到)作为电荷控制剂;4.0重量份的颜料蓝15:3[ECB-301](可从DAINICHISEIKA COLOR 6 CHEMICALS MFG.有限公司得到)作为着色剂;以及5.0重量份的巴西棕榈蜡(巴西棕榈蜡的粉末#1,可从S.KATO&公司得到)作为墨粉隔离剂。随后,使混合物熔化、在双充挤压机中揉捏以及冷却。冷却的材料随后利用具有2mm直径的网屏的切割研磨机碾压,随后利用分散分离器(NIHON PNEUMATICINDUSTRIES LTD)粉碎。最后,粉碎的材料利用气动分离器分选,由此获得粉末A0(即,添加外添加剂之前的墨粉)
粉末A0的平均粒径是利用孔径为100μm的Coulter计数器(可从BECKMAN COULTER得到的Coulter Multisizer 3)测量的。重复测量3万次,发现平均粒径为6.5μm。随后,测量粉末A0的BET比表面积如下:在VACU-PREP 061LB(可从SHIMADZU得到)中将1g量的粉末A0干燥3小时,随后采用TriStar 3000(可从SHIMADZU得到)通过BET多点方法在氮气环境中测量BET比表面积。发现BET比表面积为2.25m2/g。
将2.5重量份量的憎水性硅R972(平均一次粒径=16nm,日本Aerosil)添加到100重量份量的粉末A0中,并在10升容量的HENSCHELMIXER中以3200rpm搅拌5分钟。随后,在HENSCHEL MIXER中冷却粉末A0,并再一次在其中以3200rpm搅拌5分钟。按此方式,重复“搅拌(5分钟)和冷却”循环5次(即,添加外添加剂的总时间量为25分钟),以获得墨粉A1。墨粉A1的平均粒径为6.5μm,BET比表面积为2.39m2/g。
利用图2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和墨粉A1执行试打印。打印速度(即,光导鼓101的圆周速度)为200mm/s,清洁刮片105与光导鼓101之间的线压为1.3gf/mm。以5%的打印率在纵向方位上在3万页A4大小的记录纸(克重=80g/m2)上执行连续打印。打印率是记录纸上总的打印面积与总的可打印面积所成的比。在3万页A4大小的记录纸的连续打印操作后,打印实地图像,并且,没有观察到打印图像中的缺陷,且在光导鼓101上没有观察到异常情况。
实例1B
以与墨粉A1相同的方式制造墨粉A2,除了将2.5重量份量的憎水性硅R972(平均一次粒径=16nm,日本Aerosil)添加到100重量份量的粉末A0中,并且重复三次搅拌(5分钟)和冷却的循环(添加外添加剂的总时间量为15分钟)。最终得到的墨粉A2的平均粒径为6.5μm,BET比表面积为3.29m2/g。以与实例1A相同的方式采用墨粉A2在3万页A4大小的纸张上执行连续打印,随后打印实地图像。在打印的实地图像中没有观察到图像缺陷,且在光导鼓101上没有观察到异常情况。
实例1C
以与墨粉A1相同的方式制造墨粉A3,除了将2.5重量份量的憎水性硅R972(平均一次粒径=16nm,日本Aerosil)添加到100重量份量的粉末A0中,并且重复两次搅拌(5分钟)和冷却的循环(添加外添加剂的总时间量为10分钟)。最终得到的墨粉A 3的平均粒径为6.5μm,BET比表面积为3.70m2/g。在以与实例1A相同的方式采用墨粉A3在3万页A4大小的纸张上连续打印之后,打印实地图像。在打印图像中观察到光导鼓101上的疵点图像。当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进行光导鼓101的表面观察时,没有观察到墨粉的附着但却在光导鼓101上观察到微小的沟槽状疵点。
比较例1A
以与墨粉A1相同的方式制造墨粉A4,除了将2.5重量份量的憎水性硅R972(平均一次粒径=16nm,日本Aerosil)添加到100重量份量的粉末A 0中,并且重复一次搅拌(5分钟)和冷却的循环(添加外添加剂的总时间量为5分钟)。最终得到的墨粉A4的平均粒径为6.5μm,BET比表面积为4.09m2/g。在以与实例1A相同的方式采用墨粉A4在3万页A4大小的纸张上连续打印之后,打印实地图像。观察到多个缺陷区域,其中的墨粉由于光导鼓101上的疵点而在打印图像中缺失,该缺陷区域为0.5-5mm长、0.1-1mm宽。在光导鼓101上观察到对应于打印实地图像中的缺陷区域的疵点,其每隔光导鼓101的一整周而显现。
此外,在光导鼓101上观察到薄膜形成。在去除墨粉形成的薄膜后,用SEM在光导鼓101上观察到由于疵点产生的沟槽。在沟槽中观察到硅颗粒和墨粉的附着。
实例1D
以与墨粉A1相同的方式制造墨粉A5,除了将4.5重量份量的憎水性硅R972(平均一次粒径=16nm,日本Aerosil)添加到100重量份量的粉末A 0中,并且重复八次搅拌(5分钟)和冷却的循环(添加外添加剂的总时间量为40分钟)。最终得到的墨粉A5的平均粒径为6.5μm,BET比表面积为2.42m2/g。在以与实例1A相同的方式采用墨粉A5在3万页A4大小的纸张上连续打印之后,打印实地图像。没有在打印的实地图像中观察到缺陷。没有在光导鼓101上观察到异常情况。
实例1E
以与墨粉A1相同的方式制造墨粉A6,除了将4.5重量份量的憎水性硅R972(平均一次粒径=16nm,日本Aerosil)添加到100重量份量的粉末A0中,并且重复五次搅拌(5分钟)和冷却的循环(添加外添加剂的总时间量为25分钟)。最终得到的墨粉A6的平均粒径为6.5μm,BET比表面积为3.35m2/g。在以与实例1A相同的方式采用墨粉A6在3万页A4大小的纸张上连续打印之后,打印实地图像。没有在打印的实地图像中观察到缺陷。没有在光导鼓101上观察到异常情况。
实例1F
以与墨粉A1相同的方式制造墨粉A7,除了将4.5重量份量的憎水性硅R972(平均一次粒径=16nm,日本Aerosil)添加到100重量份量的粉末A0中,并且重复四次搅拌(5分钟)和冷却的循环(添加外添加剂的总时间量为20分钟)。最终得到的墨粉A7的平均粒径为6.5μm,BET比表面积为3.74m2/g。在以与实例1A相同的方式采用墨粉A7在3万页A4大小的纸张上连续打印之后,打印实地图像。打印的实地图像没有包含光导鼓101上的疵点图像,否则其会每隔光导鼓101的一整周而显现。当用SEM进行观察时,没有观察到墨粉的附着,但却在光导鼓101的某些区域中观察到微小的沟槽状疵点。
比较例1B
以与墨粉A1相同的方式制造墨粉A8,除了将4.5重量份量的憎水性硅R972(平均一次粒径=16nm,日本Aerosil)添加到100重量份量的粉末A0中,并且重复一次搅拌(5分钟)和冷却的循环(添加外添加剂的总时间量为5分钟)。最终得到的墨粉A8的平均粒径为6.5μm,BET比表面积为4.57m2/g。在以与实例1A相同的方式采用墨粉A8在3万页A4大小的纸张上连续打印之后,打印实地图像。观察到光导鼓101上多个疵点图像,其中的墨粉在打印图像中缺失,该图像为0.5-5mm长,01-1mm宽。每隔光导鼓101的一整周在光导鼓101上观察到对应于打印的实地图像中的疵点图像的疵点。
此外,在光导鼓101上观察到薄膜形成。将由于疵点而附着在沟槽上的墨粉薄膜去除,并用SEM观察沟槽。观察到硅颗粒和墨粉的附着。
图1A示出了具有较大BET比表面积的墨粉110的颗粒,其中外添加剂112的颗粒尚未深入墨粉110中。图1B示出了具有较小BET比表面积的墨粉110的颗粒,其中外添加剂112的颗粒已较深地进入墨粉110中。
实例1A-1F和比较例1A-1B中的打印结果表明,相同量的外添加剂在较大的BET比表面积中导致薄膜形成,而在较小的BET比表面中不会导致薄膜形成。可认为:硅颗粒在墨粉的BET比表面积大的情况下较之小的情况更向外地伸出墨粉颗粒的表面,从而倾向于刮擦光导鼓101的表面。因而,墨粉进入由硅颗粒产生的刮擦沟槽(即疵点)中并通过与清洁刮片105重复地摩擦接合而附着在光导鼓101的表面上。
比较例1C
以与墨粉A1相同的方式制造墨粉A9,除了将5.5重量份量的憎水性硅R972(平均一次粒径=16nm,日本Aerosil)添加到100重量份量的粉末A0中,并且重复八次搅拌(5分钟)和冷却的循环(添加外添加剂的总时间量为40分钟)。最终得到的墨粉A9的平均粒径为6.5μm,BET比表面积为4.07m2/g。在以与实例1A相同的方式采用墨粉A9在3万页A4大小的纸张上连续打印之后,打印实地图像。在打印的实地图像中观察到形成在光导鼓101中的疵点图像,其每隔光导鼓101的一整周而显现。观察到进入形成在光导鼓101表面上的疵点中的墨粉,也即,在光导鼓101上观察到由于墨粉附着在疵点上而产生的薄膜形成。
比较例1D
以与墨粉A1相同的方式制造墨粉A10,除了将1.5重量份量的憎水性硅R972(平均一次粒径=16nm,日本Aerosil)添加到100重量份量的粉末A0中,并且仅执行一次搅拌(5分钟)和冷却的循环(添加外添加剂的总时间量为5分钟)。最终得到的墨粉A10的平均粒径为6.5μm,BET比表面积为3.01m2/g。在以与实例1A相同的方式采用墨粉A10在3万页A4大小的纸张上连续打印之后,打印实地图像。打印的实地图像是模糊的,且因此不能检测到缺陷。当用SEM观察光导鼓101的表面时,不能观察到沟槽。可认为:外添加剂的量太小,以至于不能确保墨粉的流动性且因此墨粉的特性是不可接受的。
表1列出了实例1A-1F和比较例1A-1D的结果。符号“×疵点”表示每隔光导鼓101一整周出现不小于1mm的疵点(例如,对于30mm直径的光导鼓约94.2mm)并在打印图像中观察到相应的图像。
符号“◎”表示在打印图像中不出现不小于1mm的疵点图像,其每隔光导鼓101一整周而显现,并且用SEM不能观察到墨粉在光导鼓上的附着。
符号“○”表示在打印图像中观察不到疵点图像,其每隔光导鼓101一整周而显现,并且用SEM不能观察到墨粉的附着,但在光导鼓101的一些区域中观察到沟槽。
符号“×模糊”表示外添加剂添加量不足而产生模糊图像,且因此不能检测到光导鼓101表面上的疵点图像。
表1
墨粉的平均粒径=6.5μm
粉末(无添加剂墨粉)的BET比表面积=2.25m2/g
硅=R972
表1中的结果表明,由于光导鼓101上的薄膜形成引起的图像质量变差可通过采用这样的墨粉防止,即平均粒径为6.5μm、添加剂(憎水性硅R972(平均一次粒径=16nm,日本Aerosil))的量为2.5-4.5重量份以及BET比表面积为2.39-3.74m2/g。表1中的结果还表明,使用BET比表面积为2.39-3.35m2/g的墨粉,甚至防止了不足以影响打印质量的疵点。
实例1G-1L和比较例1E-1H
墨粉B1-B10是采用与实例1A-1F和比较例1A-1D相同的方式制造的,除了粉末A0(无添加剂墨粉)具有4.5μm的平均粒径外。表2列出了执行试打印时的结果。薄膜形成是以与表1相同的方式评价的。
表2
墨粉的平均粒径=4.5μm
粉末(无添加剂墨粉)的BET比表面积=2.42m2/g
硅=R972
表2中的结果表明,由于光导鼓101上的薄膜形成引起的图像质量变差可通过采用这样的粉末(无添加剂墨粉)防止,即平均粒径为4.5μm、添加剂(憎水性硅R972(平均一次粒径=16nm,日本Aerosil))的量为2.5-4.5重量份以及BET比表面积为2.45-3.86m2/g。表2中的结果还表明,使用BET比表面积为2.45-3.41m2/g的墨粉,甚至防止了不足以影响打印质量的疵点。
此外,测试平均粒径为5.6μm的墨粉。除了平均粒径值不同外,测试是以与实例1A-1L和比较例1A-1H相同的方式执行的。硅作为外添加剂添加到墨粉上的量和对墨粉施以搅拌(5分钟)和冷却循环以添加外添加剂的时间量与实例1A-1L和比较例1A-1H中的相同。BET比表面积值和打印结果差不多在针对平均粒径为6.5μm的测试与针对平均粒径为4.0μm的测试结果之间。
实例1M-1R和比较例1I-1L
墨粉C1-墨粉C10是以与实例1A-1F和比较例1A-1D相同的方式制造的,除了使用的是无添加剂墨粉外,其具有6.5μm的平均粒径和憎水性硅R974(平均一次粒径=12nm,来自日本的Aerosil)。薄膜形成是以与表1中相同的方式评价的。
表3
Figure G07101466320070119D000131
Figure G07101466320070119D000141
墨粉的平均粒径=6.5μm
粉末(无添加剂墨粉)的BET比表面积=2.25m2/g
硅=R974
表3中的结果表明,由于光导鼓101上的薄膜形成引起的图像质量变差可通过采用这样的墨粉防止,即平均粒径为6.5μm、添加剂(憎水性硅R974(平均一次粒径=12nm,日本Aerosil))的量为2.5-4.5重量份以及BET比表面积为2.40-3.75m2/g。表3中的结果还表明,使用BET比表面积为2.40-3.36m2/g的墨粉,甚至防止了不足以影响打印质量的疵点。
如上所述,如果将2.5-4.5重量份的硅量(外添加剂)添加到具有4.5-6.5μm的相对小的平均粒径的100重量份墨粉(A0)中使得最终得到的墨粉具有2.45-3.74m2/g的BET比表面积,则可防止在光导鼓101上形成薄膜。更优选的是,通过使用硅量为2.5-4.5重量份和BET比表面积为2.45-3.35m2/g的墨粉,可防止在光导鼓101上形成薄膜。
第二实施例
回至图2,清洁刮片105与光导鼓101压力接触。现将描述通过清洁刮片105施加在光导鼓101上的若干线压的打印结果。
图7示出了怎样计算由清洁刮片105施加在光导鼓101上的线压的情况。通过调节清洁刮片105尖头的偏转度并选择清洁刮片105的材料,实现不同的线压。由清洁刮片105施加到光导鼓101上的线压由下面的方程式(1)给出:
W=E×T3×Y/(4×L3).....(1)
W清洁刮片105施加在光导鼓101上的线压
E清洁刮片105的杨氏模量
T清洁刮片105的厚度
Y清洁刮片105尖头的偏转度
L清洁刮片105自由部的长度
实例2A
清洁刮片105由尿烷#201708(可从HOKUSHIN KOGYO得到)制成,其杨氏模量为67kg/cm2、厚度T为1.6mm、自由部长度为7mm。将清洁刮片105的尖头偏转度Y定为0.4mm。因此,线压为W=0.8gf/mm。使用包含4.5重量份的硅且具有3.86m2/g的BET比表面积的墨粉B7。
通过使用图2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0和墨粉B7,以300mm/s的打印速度(即光导鼓101的周向速度)执行试打印。以5%的打印率在纵向方位上在3万页A4大小的记录纸(克重=80g/m2)上执行连续打印。打印率是记录纸上总的打印面积与总的可打印面积所成的比。在连续打印操作后,打印实地图像。在打印图像中没有观察到疵点图像,否则的话,其会每隔光导鼓101一整周而显现。墨粉颗粒并不通过清洁刮片105与光导鼓101之间的间隙,且因此没有墨粉条痕沿充电辊102的周向附着在充电辊102上。
实例2B
以与实例2A相同的试验条件执行试打印,除了清洁刮片105被定位成其尖头偏转度Y为1.0mm且线压力W为2.0gf/mm。在3万页A4大小的记录纸上连续打印之后,打印实地图像。在打印的实地图像中观察不到形成在光导鼓101中的疵点图像,否则的话,其会每隔光导鼓101一整周而显现。墨粉颗粒并不通过清洁刮片105与光导鼓101之间的间隙,且因此没有墨粉条痕沿着充电辊102的周向附着在充电辊102上。
实例2C
以与实例2A相同的试验条件在3万页A4大小的记录纸上执行连续打印,除了清洁刮片105被定位成其尖头偏转度Y为1.2mm且线压力W为2.4gf/mm。在3万页A4大小的记录纸上打印之后,打印实地图像。在打印的实地图像中观察不到形成在光导鼓101中的疵点图像,否则的话,其会每隔光导鼓101一整周而显现。墨粉颗粒通过清洁刮片105与光导鼓101之间的间隙,且因此沿充电辊102的周向在充电辊102上观察到墨粉条痕。不过,充电辊102上的墨粉量太小以至于不能影响光导鼓101的充电,于是图像质量不会受到不利影响。
在试打印之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与光导鼓101接触的清洁刮片105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上观察到磨损。这明显缘于较高线压导致清洁刮片105的尖头部受损的事实。
比较例2A
以与实例2A相同的条件在3万页A4大小的记录纸上执行连续打印,除了清洁刮片105被定位成其尖头的偏转度Y为1.5mm且线压W为3.0gf/mm。在3万页A4大小的纸上连续打印之后,打印实地图像。在打印图像中观察形成在光导鼓101表面上的疵点图像,其每隔光导鼓101的一整周而显现。用SEM在光导鼓101的表面上观察疵点。还在光学显微镜下注意到清洁刮片105与光导鼓101相接触的区域中有磨损。墨粉颗粒通过清洁刮片105与光导鼓101之间的间隙,且因此沿充电辊102的周向在充电辊102上观察到墨粉条痕。墨粉条痕导致光导鼓101充电不均匀,使得图像密度发生变化。
这明显缘于清洁刮片105将较高的线压施加在墨粉颗粒上的事实,使得墨粉颗粒强压在光导鼓101的表面上。因而,墨粉颗粒会有损坏光导鼓101表面的趋势,同时还导致清洁刮片105的尖头部磨损。
比较例2B
以与实例2A的相同试验条件执行试打印,除了清洁刮片105被定位成其尖头偏转度Y为0.2mm且线压W为0.4gf/mm。墨粉颗粒基本上横过清洁刮片105的整个宽度通过清洁刮片105与光导鼓101之间存在的间隙,且因此不会继续打印。这明显缘于线压过小以至于不能从光导鼓101上刮去残余墨粉的事实。
实例2D-2F和比较例2C-2D
通过采用墨粉B3(2.5重量份的硅添加到100重量份的粉末A0(即,添加外添加剂之前的墨粉)且BET比表面积为3.83m2/g)以与实例2A-2C和比较例2A-2B相同的方式执行连续打印。结果与实例2A-2C和比较例2A-2B中的大致相同。换句话说,墨粉B3与墨粉B7之间的打印质量没有显著差异。
表4列出了实例2A-2F和比较例2A-2D的结果。
符号“○”表示薄膜形成没有发生在光导鼓101上、光导鼓101的充电不均匀没有发生、墨粉条痕没有显现在充电辊102上(否则会因清洁不良而出现)、且因此在3万页A4大小的纸上连续打印之后在打印的实地图像中观察不到光导鼓101中的疵点图像。
符号“×”表示在3万页A4大小的记录纸上连续打印之后,在打印的实地图像中显现光导鼓101上的疵点图像且图像质量因为附着在充电辊上的墨粉条痕也变得差。
符号“×不可接受”表示打印因为清洁效果差而不能执行。
符号“△”表示在3万页A4大小的记录纸上连续打印之后,观察不到由于光导鼓101上的薄膜形成产生的疵点图像,且墨粉条痕因为清洁不良显现在充电辊上,但是差图像在打印的实地图像中观察不到,否则的话,其会由光导鼓充电不良而产生。
表4
Figure G07101466320070119D000171
墨粉的平均粒径为4.5μm
打印速度为300mm/s
实例2G
通过采用墨粉A7(添加4.5重量份的硅且BET比表面积为3.74m2/g)以与实例2A相同的方式执行连续打印。在3万页A4大小的纸上连续打印之后,打印实地图像。在实地图像中观察不到形成在光导鼓101表面上的疵点图像,否则的话,其会每隔光导鼓101的一整周而显现。墨粉颗粒并不通过清洁刮片105与光导鼓101之间的间隙,且因此沿周向在充电辊102上观察不到墨粉条痕。
实例2H
通过采用墨粉A7(添加4.5重量份的硅且BET比表面积为3.74m2/g)以与实例2B相同的方式在3万页A4大小的纸上执行连续打印。在3万页A4大小的纸上连续打印之后,打印实地图像。在实地图像中观察不到形成在光导鼓101表面上的疵点图像,否则的话,其会每隔光导鼓101的一整周而显现。墨粉颗粒并不通过清洁刮片105与光导鼓101之间的间隙,且因此沿充电辊102的周向在充电辊102上观察不到墨粉条痕。
实例2I
通过采用墨粉A7(添加4.5重量份的硅且BET比表面积为3.74m2/g)以与实例2C相同的方式在3万页A4大小的纸上执行连续打印。在3万页A4大小的纸上连续打印之后,打印实地图像。在实地图像中观察不到形成在光导鼓101表面上的疵点图像,否则的话,其会每隔光导鼓101的一整周而显现。墨粉颗粒并不通过清洁刮片105与光导鼓101之间的间隙,且因此沿充电辊102的周向在充电辊102上观察不到墨粉条痕。
在试打印之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与光导鼓101接触的清洁刮片105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观察到与实例2C中相似的磨损。这明显缘于一个事实,即,虽然清洁刮片105在其尖头部的磨损与实例2C中的基本相同,但比实例2C的墨粉B7(4.5μm)相对大一些的墨粉A7的平均粒径(6.5μm)清洁得更为有效且因此防止了清洁不良。
比较例2E
通过采用墨粉A7(添加4.5重量份的硅且BET比表面积为3.74m2/g)以与比较例2A相同的方式执行试打印。在3万页A4大小的纸上连续打印之后,打印实地图像。在实地图像中观察到形成在光导鼓101表面上的疵点图像,其每隔光导鼓101的一整周而显现。用SEM观察光导鼓101上的疵点。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清洁刮片105上的磨损。墨粉颗粒通过清洁刮片105与光导鼓101之间的间隙,且因此沿充电辊102的周向在充电辊102上观察到墨粉条痕。因此,光导鼓101就不能充分地充电,导致打印图像的密度发生变化。
这明显缘于清洁刮片105将较高的线压施加在墨粉颗粒上的事实,使得墨粉颗粒强压在光导鼓101的表面上。因此,墨粉颗粒损坏了光导鼓101的表面,同时还使清洁刮片105的尖头部受损。
比较例F
通过采用墨粉A7(添加4.5重量份的硅且BET比表面积为3.74m2/g)以与比较例2B相同的方式在3万页A4大小的纸上执行连续打印。在3万页A4大小的纸上连续打印之后,打印实地图像。墨粉颗粒横过清洁刮片105的整个宽度通过存在于清洁刮片105与光导鼓101之间的间隙,且因此不能执行打印。这明显缘于线压太小以至于不能刮去光导鼓101上的残余墨粉的事实。
实例2J-2L和比较例2G-2H
通过采用墨粉A3(添加2.5重量份的硅且BET比表面积为3.70m2/g)以与实例2G-2I和比较例2E-2F相同的方式执行试打印。结果与实例2G-2I和比较例2E-2F中的大致相同。换句话说,在墨粉B3(实例2J-2L和比较例2G-2H)与墨粉A7(实例2G-2I和比较例2E-2F)之间的打印图像中没有显著差异。
表5列出了实例2G-2L和比较例2E-2H的结果。以与表4相同的方式作出评价。
表5
Figure G07101466320070119D000191
Figure G07101466320070119D000201
墨粉的平均粒径为6.5μm
打印速度为300mm/s
通过采用墨粉B1、B2、B5和B6,以与采用墨粉B7的实例2A-2C和比较例2A-2B相同的方式在3万页A4大小的纸上执行连续打印。在3万页A4大小的纸上打印之后,打印实地图像。对于W=0.4-2.4gf/mm的线压而言,结果与采用墨粉B7的实例中的相同。对于W=3.0gf/mm而言,在实地图像中观察不到形成在光导鼓101表面上的疵点图像,否则的话,其会每隔光导鼓101的一整周而显现。用SEM没有在光导鼓101上观察到墨粉的附着,但却观察到微小的沟槽状疵点。发生清洁不良的现象。
通过采用墨粉A1、A2、A5和A6,以与采用墨粉A7的实例2G-2I和比较例2E-2F相同的方式在3万页A4大小的纸上执行连续打印。在3万页A4大小的纸上打印之后,打印实地图像。对于W=0.4-2.4gf/mm的线压而言,结果与采用墨粉A7的实例2G-2I和比较例2E-2F中的大致相同。但是,对于W=3.0gf/mm而言,在实地图像中观察不到形成在光导鼓101表面上的疵点图像,否则的话,其会每隔光导鼓101的一整周而显现。用SEM没有在光导鼓101上观察到墨粉的附着,但却在光导鼓101表面的某些区域中观察到微小的沟槽状疵点。发生清洁不良的现象。
此外,采用墨粉B7、B3、A7和A3,分别以与实例2A-2C、实例2D和2E、实例2G-2I以及实例2J-2L相同的打印条件执行连续打印,除了打印速度对于每种墨粉B7、B3、A7和A3分别为250mm/s、200mm/s、150mm/s、100mm/s和50mm/s外。对于0.8-2.4gf/mm的线压而言,不发生薄膜形成、图像差以及清洁不良的现象。
从上述测试结果看,可通过满足以下条件实现稳定的连续打印,不会因清洁不良出现薄膜形成和/或图像质量差的现象。
(1)打印速度为50-300mm/s。
(2)墨粉的平均粒径为4.5-6.5μm。
(3)当外添加剂(硅)为2.5-4.5重量份时,BET比表面积为2.45-3.74m2/g。
(4)清洁刮片的线压为0.8-2.4gf/mm。
墨粉的BET比表面积优选为2.45-3.35m2/g。清洁刮片的线压优选为0.8-2.0gf/mm。墨粉的BET比表面积为2.45-3.35m2/g和清洁刮片的线压为0.8-2.0gf/mm的组合更为优选。
第三实施例
实例2C中墨粉B7和实例2F中墨粉B3的平均圆度是利用流动颗粒图像分析器(FPIA-2000,可从TOA medical electronics得到)测量的。墨粉B7和B3的平均圆度是0.940。圆度由下面的方程式(2)给出:
圆度=2πr/L.....(2)
其中,2πr是一个圆的周长,该圆的面积等于墨粉颗粒映到二维平面时墨粉颗粒二级图像的投影面积,L是墨粉颗粒的周边长度。
圆度表示墨粉颗粒接近完全球体的程度。如果墨粉颗粒是完全球体,墨粉颗粒的圆度就是1.00。墨粉颗粒越偏离球体,圆度就越小。
在第三实施例中,清洁刮片105被定位成线压刚好如在实例2C和2F中那样为W=2.4gf/mm。采用具有不同圆度值的墨粉执行试打印。
实例3A
线压被设定为W=2.4gf/mm。采用平均圆度为0.940的墨粉B7(硅量为4.5重量份,BET比表面积=3.86m2/g)。
在上述条件下,采用图2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0执行试打印。
沿纵向方位在4万页A4大小的纸(克重=80g/m2)上执行连续打印。打印率为5%,打印速度则为300m/s。在打印3万页之后,打印实地图像。在打印4万页之后,打印实地图像。
在打印3万页之后,打印结果与实例2C中的相同。在打印4万页之后,在充电辊102上观察得到墨粉条痕,但并没有出现差图像(打印的实地图像中的条痕),其会因为光导鼓101充电不良而出现。没有观察到因为形成在光导鼓101上的疵点而产生的差图像。其它缘于圆度小的图像缺陷没有出现。圆度小的墨粉颗粒没有直接被库仑力吸引而是受周围环境的牵引,导致在图像的背景中产生尘埃状印迹。
实例3B
通过调节粉化和分选的条件,制造平均圆度为0.935的墨粉D1(4.5重量份的硅,BET比表面积=3.85m2/g)。以与实例3A相同的条件执行试打印,除了墨粉D1代替墨粉B7而使用。在4万页A4大小的纸上打印之后,在充电辊102上没有观察到墨粉条痕。没有出现缺陷图像(打印图像中的条痕),否则的化,其会因为光导鼓充电不良和其它原因而出现。
比较例3A
通过调节粉化和分选的条件,制造平均圆度为0.945的墨粉D2(4.5重量份的硅,BET比表面积=3.83m2/g)。以与实例3A相同的条件执行试打印,除了墨粉D2代替墨粉B7而使用。在3万页A4大小的纸上打印之后,在充电辊102上观察到墨粉条痕。在4万页A4大小的纸上打印之后,由于墨粉附着在充电辊102上(即,光导鼓101充电不良),出现差图像(打印实地图像中的条痕)。由于形成在光导鼓101中的疵点和其它原因产生的差图像没有出现。
比较例3B
通过调节粉化和分选的条件,制造平均圆度为0.950的墨粉D3(4.5重量份的硅,BET比表面积=3.85m2/g)。以与实例3A相同的条件执行试打印,除了墨粉D3代替墨粉B7而使用。在打印3万页之后,在充电辊102上观察到墨粉条痕。由于墨粉附着在充电辊102上(即,光导鼓101充电不良),出现差图像(打印实地图像中的条痕)。由于形成在光导鼓101中的疵点和其它原因产生的差图像没有出现。
实例3C
通过调节粉化和分选的条件,制造平均圆度为0.900的墨粉D4(4.5重量份的硅,BET比表面积=3.86m2/g)。以与实例3A相同的条件执行试打印,除了墨粉D4代替墨粉B7而使用。在打印4万页之后,没有出现由于墨粉附着在充电辊102上(即,光导鼓101充电不良)而产生的差图像。由于光导鼓101中的疵点和其它原因产生的差图像没有出现。
比较例3C
通过调节粉化和分选的条件,制造平均圆度为0.895的墨粉D5(4.5重量份的硅,BET比表面积=3.86m2/g)。以与实例3A相同的条件执行试打印,除了墨粉D5代替墨粉B7而使用。在打印4万页之后,没有出现由于墨粉附着在充电辊102上(即,光导鼓101充电不良)而产生的差图像。由于形成在光导鼓101中的疵点和其它原因产生的差图像没有出现,但墨粉从打印的实地图像的某些区域中漏失。这明显缘于一个事实,即,小的圆度防止转移电压均匀地施加到形成在光导鼓101上的整个墨粉层上,且因此,墨粉图像不均匀完全地转移到打印介质上。
实例3D-3F和比较例3D-3F
以与实例3B和3C以及比较例3A-3C相同的方式,通过调节粉化和分选的条件,制造平均圆度为0.935、0.945、0.950、0.900以及0.895的墨粉D6-D10(2.5重量份的硅,BET比表面积=3.81、3.8、3.82、3.83、3.83m2/g)。
分别通过采用墨粉B3、D6和D9,在实例3D、3E和3F中执行试打印。
分别通过采用墨粉D7、D8和D10,在比较例3D、3E和3F中执行试打印。
表6列出了实例3A-3F和比较例3A-3F的结果。
在实例3D中,在打印了4万页A4大小的纸后,墨粉B在一定程度上附着在充电辊102上,但没有造成光导鼓101充电不良,且因此没有出现由于光导鼓101充电不良而产生的差图像。此外,也没有出现由于形成在光导鼓101的表面上的疵点和其它原因产生的差图像。
实例3E-3F和比较例3D-3F中的结果与实例3B-3C和比较例3A-3B中的大致相同。
符号“○”表示没有观察到墨粉附着在充电辊102上,没有出现由于墨粉附着在充电辊102上而导致光导鼓101充电不良产生的差图像。
符号“△”表示观察到墨粉附着在充电辊102上但还不足以导致光导鼓101充电不良,也就不会产生差图像。
符号“×”表示墨粉在充电辊102上的附着足以导致光导鼓101充电不良,也就产生差图像。
为了评价图像质量,符号“○”表示墨粉没有从打印图像的某些区域中漏失,而符号“×”表示墨粉从打印图像的某些区域中漏失。
表6
Figure G07101466320070119D000241
墨粉的平均粒径为4.5μm
打印速度为300m/s
线压为2.4gf/mm。
表6中的结果表明,平均圆度为0.900-0.940的墨粉防止由于清洁不良导致墨粉附着在充电辊105上而产生差图像,并防止墨粉从打印图像的某些区域中缺失。表6中的结果还表明,平均圆度为0.900-0.935的墨粉防止墨粉因清洁不良附着在充电辊102上。
有了下列打印条件(1)-(5),平均圆度为0.90-0.940的墨粉防止因转移不良导致墨粉从打印的实地图像的某些区域中缺失而使得图像质量差,并防止因清洁不良导致墨粉附着在充电辊102上而使得图像质量差。
(1)线压为W=2.0gf/mm或0.8gf/mm;
(2)打印速度为250mm/s、200mm/s、150mm/s、100mm/s或50mm/s;
(3)平均粒径为4.5-6.5μm;
(4)将2.5-4.5重量份量的硅添加到100重量份的墨粉中;
(5)BET比表面积为2.45-3.74m2/g。
有了上述条件(1)-(5),证实平均圆度为0.90-0.940的墨粉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因为清洁不良导致墨粉附着在充电辊上而使得图像质量差的机会。平均圆度为0.900-0.935的墨粉还防止因清洁不良使得墨粉附着在充电辊上。
本发明墨粉的结合树脂优选是聚酯树脂、苯乙烯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或苯乙烯丁二烯树脂。
本发明中可以使用已知类型的墨粉隔离剂。本发明中所用的墨粉隔离剂包括共聚物,其包括低分子量聚乙烯、低分子量聚丙烯以及石蜡;脂族烃蜡,其包括微结晶蜡、石蜡;脂族烃蜡的氧化物,或脂族烃蜡的嵌段共聚物;主要成份是脂肪酸酯的巴西棕榈蜡和褐煤酸酯蜡;以及蜡比如通过给脂肪酸酯的部分或全部脱氧获得的脱氧巴西棕榈蜡。
应将0.1-15重量份量的墨粉隔离剂(更优选0.5-12重量份)添加到100重量份的结合树脂中。可优选添加多种蜡。
用在本发明墨粉中的着色剂可将常见的染料和颜料用作黑色墨粉和彩色墨粉的着色剂。着色剂包括炭黑、酞菁蓝、永久棕FG、第一亮猩红、颜料绿B、若丹明-B-基、溶剂红149、溶剂红49、颜料蓝15:3、溶剂蓝35、喹吖啶酮、胭脂红6B以及双偶氮黄。着色剂应在100重量份量的结合树脂中添加2-25重量份的量。
下列添加剂可添加到墨粉中:电荷控制剂、传导控制剂、颜料填充剂、增强填料比如纤维材料、抗氧化剂、流动性增加剂、清洁酸。为了提高环境稳定性,可将充电稳定性、显影特性、流动性、贮存稳定性、无机细粉加到墨粉中。
用在本发明中的光导鼓可包括无机光导鼓,其中例如由铝形成的导电芯包覆有一层比如硒或无定形硅的光导层。作为替换,光导鼓可以是有机光导鼓,其中例如由铝形成的导电芯包覆有一层包含散在结合树脂中的电荷发生剂和/或电荷输送剂的无机层。
用在本发明中的清洁刮片可由一种弹性材料制成,比如聚氨酯橡胶、环氧树脂、丙烯酸橡胶、氟塑料、腈基丁二烯橡胶(NBR)、丁苯橡胶(SBR)、异戊二烯橡胶或聚丁二烯橡胶。
显然,经过如此描述的本发明能以多种方式加以变化。此类变化不被认为是脱离了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并且,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所有此类改型都要包括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显影剂,包括:
树脂;
着色剂;
以2.5-4.5重量份的量添加到100重量份量的树脂中的外添加剂;
其中,显影剂的平均粒径为4.5-6.5μm,BET比表面积为2.45-3.74m2/g,
显影剂是由结合树脂、电荷控制剂、墨粉隔离剂、着色剂以及作为外添加剂的硅细粉构成的墨粉,
所述墨粉利用静电力移动,并附着于形成在感光体上的静电潜像。
2.一种收容权利要求1的所述显影剂的显影剂盒。
3.一种显影单元,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该显影单元包括:
一个收容显影剂的腔室;
一个图像承载体,包括一个以50-300mm/s的线性速度运行的表面;
一个充电元件,其给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充电;
一个曝光元件,其照射所述图像承载体的充电表面,以在所述图像承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
一个显影剂承载体,其给静电潜像提供显影剂,以将静电潜像显影成可见图像;
一个弹性元件,其相对于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旋转安置在所述充电元件的上游和所述显影剂承载体的下游,所述弹性元件与所述图像承载体弹性接触,于是所述弹性元件就将0.8-2.4gf/mm的线压施加在所述图像承载体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影单元,其中,显影剂的平均圆度为0.900-0.940。
5.一种装有权利要求3或4的所述显影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一个转移部分,其将可见图像转移到记录介质上;
一个定影部分,其将可见图像固定成永久图像。
CN2007100014663A 2006-01-06 2007-01-08 显影剂、显影剂盒、显影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9961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01348A JP4619295B2 (ja) 2006-01-06 2006-01-06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01348 2006-01-06
JP2006-001348 2006-01-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96156A CN1996156A (zh) 2007-07-11
CN1996156B true CN1996156B (zh) 2012-06-20

Family

ID=37897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014663A Active CN1996156B (zh) 2006-01-06 2007-01-08 显影剂、显影剂盒、显影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20070160925A1 (zh)
EP (1) EP1806625A3 (zh)
JP (1) JP4619295B2 (zh)
CN (1) CN19961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80247A (ja) * 2007-09-26 2009-04-16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80257A (ja) * 2007-09-26 2009-04-16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79119B2 (ja) * 2010-01-14 2014-04-23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現像剤、現像装置、現像剤収容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1928616B1 (ko) * 2013-03-20 2018-12-12 캐보트 코포레이션 복합 입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US9725621B2 (en) 2013-05-03 2017-08-08 Cabot Corporation Chemical mechanical planarization slurry composition comprising composite particles, process for removing material using said composition, CMP polishing pad and process for preparing said compositio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10482A2 (en) * 1989-07-28 1991-01-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1367451A2 (en) * 2002-05-27 2003-12-03 Oki Data Corporation Developer, Developer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527141A (zh) * 2003-03-07 2004-09-08 ������������ʽ���� 调色剂和双组分显影剂
CN1577125A (zh) * 2003-07-14 2005-02-09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及图像形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62762B2 (ja) * 1987-10-12 1995-07-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フルカラー電子写真装置
US5262267A (en) * 1989-04-26 1993-11-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developer,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S2076986T3 (es) * 1989-04-26 1995-11-16 Canon Kk Revelador magnetico, metodo para la formacion de imagenes y aparato para la formacion de imagenes.
JP2001356515A (ja) * 2000-06-14 2001-12-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ナー
JP2002207321A (ja) * 2001-01-09 2002-07-26 Canon Inc 二成分系現像剤及び現像方法
US6721516B2 (en) * 2001-01-19 2004-04-13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571703B2 (ja) * 2002-03-22 2004-09-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現像剤並びに画像形成方法と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26005A (ja) * 2002-09-30 2004-04-22 Canon Inc 非磁性一成分現像剤、現像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4240083A (ja) * 2003-02-05 2004-08-26 Oki Da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10482A2 (en) * 1989-07-28 1991-01-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1367451A2 (en) * 2002-05-27 2003-12-03 Oki Data Corporation Developer, Developer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527141A (zh) * 2003-03-07 2004-09-08 ������������ʽ���� 调色剂和双组分显影剂
CN1577125A (zh) * 2003-07-14 2005-02-09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及图像形成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0-330325A 2000.11.3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183403A (ja) 2007-07-19
US20110103841A1 (en) 2011-05-05
CN1996156A (zh) 2007-07-11
US20070160925A1 (en) 2007-07-12
EP1806625A2 (en) 2007-07-11
EP1806625A3 (en) 2007-08-22
JP4619295B2 (ja) 2011-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52459B2 (en) Color tone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to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ing the toner
US784015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cleaning syste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leaning system
US6416914B1 (en) Image formation process and developer used therein
CN1996156B (zh) 显影剂、显影剂盒、显影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692832A (zh) 色调剂组、显影剂组、处理盒组、图像形成装置和方法
JP2010002613A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8024644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447222B2 (en) Image forming unit with developer collector contacting image carrier at predetermined contact pressur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JP2010217403A (ja) 画像形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11969A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15501A (ja) 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非磁性一成分現像剤、なら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US808612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includes a first developing device that holds a black developer and a second developing device that holds a gray developer
JP2006235176A (ja) 液体現像装置、液体現像方法及び現像ローラ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JP6167869B2 (ja) 静電荷像現像剤、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182972B2 (en) Developer, developer storage unit,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945614B2 (ja) 光定着トナー、および該光定着トナーを含む1成分現像剤、2成分現像剤
JP200123594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652425B2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US20080131803A1 (en) Developer material, developer material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647268B2 (ja) 乾式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414188B2 (ja) 画像形成方法
JP3698503B2 (ja) 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9244292A (ja) トナー
JP4860970B2 (ja)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現像方法、現像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7238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25

Address after: Tiger gate, 1, 7, 12, Tokyo harbour, Japan

Patentee after: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ki Data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