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20529A - 车辆用门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门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20529A
CN107620529A CN201710115391.5A CN201710115391A CN107620529A CN 107620529 A CN107620529 A CN 107620529A CN 201710115391 A CN201710115391 A CN 201710115391A CN 107620529 A CN107620529 A CN 1076205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axle
bar
housing
door 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1539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20529B (zh
Inventor
高木正晴
山路敏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se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nse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405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5270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405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2767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nsei Corp filed Critical Anse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6205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205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205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205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0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actuators used
    • E05B81/04Electrical
    • E05B81/06Electrical using rotary mot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5/00Other details of locks; Parts for engagement by bolts of fastening devices
    • E05B15/16Use of special materials for parts of lock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02Lock cas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02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for accident situations
    • E05B77/04Preventing unwanted lock actuation, e.g. unlatching, at the moment of collision
    • E05B77/06Preventing unwanted lock actuation, e.g. unlatching, at the moment of collision by means of inertial forc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2Mounting of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6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operating on locking elements for locking or unlocking ac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64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 E05B81/72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the lock status, i.e. locked or unlocked condition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组装作业的简化的车辆用门锁装置。车辆用门锁装置(1)具备闩锁外壳(9)、闩锁机构(8)、工作外壳(7)及工作机构(6)。工作外壳(7)具有树脂制的第一外壳(70)和组装于第一外壳(70)而与第一外壳(70)一起在内部形成收纳室(7A)的树脂制的第二外壳(80)。在第一外壳(70)上形成有从基端部位(75A)朝向第二外壳(80)而延伸至前端部位(75B)的至少一个突起部(75P、75Q、75R、75S)。在第二外壳(80)上形成有承受部(85P、85Q、85R、85S),该承受部具有与前端部位(75B)抵接的抵接部位(85A)而将突起部(75P、75Q、75R、75S)固定。前端部位(75B)与抵接部位(85A)被熔敷。

Description

车辆用门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2-129806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14-015717号公报中公开有现有的车辆用门锁装置。这些车辆用门锁装置被固定在车身与相对于车身能够开闭的门之间,且能够以相对于车身关闭门的状态保持。这些车辆用门锁装置具备闩锁外壳、闩锁机构、工作外壳及工作机构。
日本特开2002-129806号公报所记载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闩锁外壳在内部形成有闩锁室。闩锁机构被收纳于闩锁室内。闩锁机构能够以相对于车身关闭门的状态保持。工作外壳被组装于闩锁外壳。工作外壳在内部形成有收纳室。工作机构被收纳于收纳室内。工作机构能够使闩锁机构工作。
如日本特开2002-129806号公报的图3及图4所示,工作外壳具有作为第一外壳的第一壳体部(外壳主体)和作为第二外壳的第二罩体。第二罩体被组装于第一壳体部(外壳主体),且与第一壳体部(外壳主体)一起在内部形成收纳室。
在第一壳体部(外壳主体)上形成有从基端部位朝向第二罩体而延伸至前端部位的作为突起部的圆筒状轴部。在第二罩体上形成有与圆筒状轴部的前端部位抵接的承受部。圆筒状轴部和承受部由螺钉紧固连结。
日本特开2014-015717号公报所记载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闩锁外壳如图5所示,具有基板和作为第三外壳的第一罩体。基板被固定于门。第一罩体被组装于基板,且与基板一起在内部形成闩锁室。
如日本特开2014-015717号公报的图4所示,第一罩体以被外壳主体与第二罩体夹着的状态通过两根螺钉而在上下两个部位被外壳主体和第二罩体共同紧固。
然而,在上述这些现有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中,在组装作业时,需要通过螺钉来将圆筒状轴部和承受部紧固连结。更详细地说,需要保持一个螺钉,将该螺钉从第二罩体的外侧穿过承受部而螺入圆筒状轴部,并且为了实现收纳室的防水,对第二罩体中的供螺钉穿过的孔的周边进行密封。因此,在这些车辆用门锁装置中,难以实现组装作业的简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现有的实际情况而提出,其应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组装作业的简化的车辆用门锁装置。
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固定在车身与相对于所述车身能够开闭的门之间,且能够以相对于所述车身关闭所述门的状态保持,
所述车辆用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门锁装置具备:
闩锁外壳,其在内部形成有闩锁室;
闩锁机构,其收纳在所述闩锁室内,且能够以相对于所述车身关闭所述门的状态保持;
工作外壳,其组装于所述闩锁外壳,且在内部形成有收纳室;以及
工作机构,其收纳在所述收纳室内,且能够使所述闩锁机构工作,
所述工作外壳具有树脂制的第一外壳和树脂制的第二外壳,该第二外壳组装于所述第一外壳而与所述第一外壳一起在内部形成所述收纳室,
在所述第一外壳上形成有从基端部位朝向所述第二外壳而延伸至前端部位的至少一个突起部,
在所述第二外壳上形成有承受部,该承受部具有与所述前端部位抵接的抵接部位而将所述突起部固定,
所述前端部位与所述抵接部位被熔敷。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中,在第一外壳上形成的突起部的前端部位与在第二外壳上形成的承受部的抵接部位被熔敷。即,在组装作业中,仅在前端部位与抵接部位的熔敷位置配置超声波振子、激光束等加热机构而进行加热即可,因此与基于螺钉的紧固连结相比,能够削减作业。
因此,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中,能够实现组装作业的简化。
优选工作机构具有由突起部支承为能够摆动、转动或直线运动的工作构件。在该情况下,能够简化将工作构件支承为能够摆动、转动或直线运动的结构。
优选在车身上固定有撞针。优选在门上固定有车辆用门锁装置。优选在闩锁外壳上形成有能够供撞针进入的进入口。优选闩锁机构具有:叉,其能够摆动地设置于闩锁外壳,且在将撞针保持于进入口内的闩锁位置与允许撞针从进入口内离开的未闩锁位置之间位移;以及柱,其能够摆动地设置于闩锁外壳,且将叉固定或释放。优选突起部具有第一轴部和第二轴部。优选承受部具有与第一轴部对应的第一轴承部和与第二轴部对应的第二轴承部。而且,优选工作构件具有:第一杆,其能够通过位移而作用于柱,使柱释放叉;第二杆,其能够摆动地支承于第一轴部,一端侧与门把手连结,且能够通过对门把手的打开操作而摆动并作用于第一杆,使第一杆位移;以及第三杆,其能够摆动地支承于第二轴部,一端侧与锁定操作部连结,且通过对锁定操作部的上锁操作或开锁操作而摆动并作用于第一杆,使第一杆在能够作用于柱的未锁定位置和不能作用于柱的锁定位置之间位移。
在该情况下,第一轴部的前端部位与第一轴承部的抵接部位被熔敷,第二轴部的前端部位与第二轴承部的抵接部位被熔敷,因此能够进一步简化组装作业。
优选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具备被收纳在收纳室内的电气部件。优选第一外壳具有第一基壁部和包围第一基壁部的第一周缘部。优选第二外壳具有第二基壁部和包围第二基壁部的第二周缘部。而且,优选在第一基壁部与第二基壁部对置的状态下将第一周缘部与第二周缘部熔敷,由此形成收纳室。
在该情况下,在对第一轴部、第二轴部的前端部位与第一轴承部、第二轴承部的抵接部位进行熔敷时,还能够对第一周缘部和第二周缘部进行熔敷,因此能够进一步简化组装作业。另外,通过第一周缘部与第二周缘部的熔敷,即便在第一周缘部与第二周缘部之间不配置密封构件也能够抑制水等向收纳室的侵入,因此能够抑制电气部件的不良状况。
优选突起部具有第三轴部。优选承受部具有与第三轴部对应的第三轴承部。优选工作机构具有作为电气部件的电动马达。而且,优选工作构件具有蜗轮,该蜗轮能够转动地支承于第三轴部,且被电动马达驱动旋转而使第三杆摆动,并能够将第一杆在未锁定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切换。
在该情况下,在对第一轴部、第二轴部的前端部位与第一轴承部、第二轴承部的抵接部位进行熔敷时,能够对第三轴部的前端部位与第三轴承部的抵接部位进行熔敷,因此能够进一步简化组装作业。
优选突起部具有第四轴部。优选承受部具有与第四轴部对应的第四轴承部。优选工作构件具有第四杆,该第四杆能够直线运动地支承于第四轴部,且能够在将第一杆保持于锁定位置的上锁位置和不将第一杆保持于锁定位置的开锁位置之间位移,在开锁位置,能够使处于闩锁位置的叉向未闩锁位置位移,另一方面,在上锁位置,不能使处于闩锁位置的叉向未闩锁位置位移。而且,优选第三杆通过上锁操作而使第四杆从开锁位置向上锁位置位移,另一方面,通过开锁操作使第四杆从上锁位置向开锁位置位移。
在该情况下,在对第一轴部、第二轴部的前端部位与第一轴承部、第二轴承部的抵接部位进行熔敷时,也能够对第四轴部的前端部位与第四轴承部的抵接部位进行熔敷,因此能够进一步简化组装作业。
优选闩锁外壳具有:固定于门的金属制的基板;以及组装于基板而与基板一起在内部形成闩锁室的树脂制的第三外壳。优选在第一外壳上形成有从基端部位经过中间部位朝向第二外壳而延伸至前端部位的至少两个支承部。优选在第三外壳上形成有插通孔,该插通孔供各支承部的中间部位穿过。而且,优选在第二外壳上形成有与各支承部的前端部位匹配的止脱部位。
在该情况下,使在第一外壳上形成的各支承部的中间部位穿过在第三外壳上形成的各插通孔,从而将第二外壳组装于第一外壳。由此,在第二外壳上形成的止脱部位与各支承部的前端部位匹配,从而将前端部位止脱。即,在该车辆用门锁装置中,在将第三外壳组装于第一外壳、第二外壳时不需要基于螺钉的紧固连结作业。另外,在对第一轴部、第二轴部的前端部位与第一轴承部、第二轴承部的抵接部位进行熔敷时,也能够对各支承部的前端部位与各止脱部位进行熔敷,因此能够进一步简化组装作业。
优选第一外壳及第二外壳中的一方由光吸收性材料形成。而且,优选第一外壳及第二外壳中的另一方由光透过性材料形成。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激光透过熔敷来进行熔敷。其结果是,在该车辆用门锁装置中,与超声波熔敷相比,能够实现精密且自由度高的熔敷。
优选在前端部位及抵接部位设有相互不熔融地抵接而设定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的间隔的间隔设定面。在超声波熔敷的情况下,在第二基壁部与第一前端部及第二前端部抵接的范围的整体产生摩擦热。关于该点,通过设置间隔设定面,在进行激光透过熔敷时不向间隔设定面照射激光,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设定第一基壁部、第二基壁部的间隔。
优选承受部具有嵌合部位,该嵌合部位形成为包围抵接部位,且与前端部位嵌合。在该情况下,嵌合部位与前端部位嵌合,由此能够相对于前端部位而高精度地定位抵接部位。
另外,在日本特开2014-015717号公报所记载的现有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中,在组装作业时,在将第一罩体组装于外壳主体及第二罩体时,需要基于螺钉的紧固连结作业,从而难以简化组装作业。
另一发明鉴于上述现有的实际情况而提出,其应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组装作业的简化的车辆用门锁装置。
另一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固定在车身与相对于所述车身能够开闭的门之间,且能够以相对于所述车身关闭所述门的状态保持,
所述车辆用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门锁装置具备:
闩锁外壳,其在内部形成有闩锁室;
闩锁机构,其收纳在所述闩锁室内,且能够以相对于所述车身关闭所述门的状态保持;
工作外壳,其组装于所述闩锁外壳,且在内部形成有收纳室;以及
工作机构,其收纳在所述收纳室内,且能够使所述闩锁机构工作,
所述工作外壳具有树脂制的第一外壳和树脂制的第二外壳,该第二外壳组装于所述第一外壳而与所述第一外壳一起在内部形成所述收纳室,
所述闩锁外壳具有:固定于所述门的金属制的基板;以及组装于所述基板而与所述基板一起在内部形成所述闩锁室的树脂制的第三外壳,
在所述第一外壳上形成有从基端部位经过中间部位朝向所述第二外壳而延伸至前端部位的至少两个支承部,
在所述第三外壳上形成有插通孔,该插通孔供各所述支承部的所述中间部位穿过,
在所述第二外壳上形成有与所述前端部位匹配的止脱部位。
在另一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中,使在第一外壳上形成的各支承部的中间部位穿过在第三外壳上形成的各插通孔,从而将第二外壳组装于第一外壳。由此,在第二外壳上形成的止脱部位与各支承部的前端部位匹配,从而将前端部位止脱。即,在该车辆用门锁装置中,在将第三外壳组装于第一外壳、第二外壳时,能够省略基于螺钉的紧固连结作业。
优选第一外壳及第二外壳中的一方由光吸收性材料形成。另外,优选第一外壳及第二外壳中的另一方由光透过性材料形成。在该情况下,在将第三外壳组装于第一外壳、第二外壳时,能够通过激光透过熔敷来将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组装。另外,也能够对第一外壳的各支承部的前端部位与第二外壳的止脱部位进行激光透过熔敷。其结果是,在该车辆用门锁装置中,能够进一步简化组装作业,并且能够将第三外壳与第一外壳、第二外壳牢固地一体化。
优选在车身上固定有撞针。优选在门上固定有车辆用门锁装置。优选在闩锁外壳上形成有能够供撞针进入的进入口。优选闩锁机构具有:叉,其能够摆动地设置于闩锁外壳,且在将撞针保持于进入口内的闩锁位置与允许撞针从进入口内离开的未闩锁位置之间位移;以及柱,其能够摆动地设置于闩锁外壳,且将叉固定或释放。优选在第一外壳上形成有从基端部位朝向第三外壳而延伸至前端部位的杆轴。优选工作机构具有打开杆,该打开杆设置成能够绕杆轴摆动,一端侧与门把手连结,且能够通过对门把手的打开操作而摆动并作用于柱,使柱释放叉。而且,优选在第三外壳上形成有轴承部,该轴承部具有与前端部位嵌合的嵌合部位而将杆轴固定。
在该情况下,在将第三外壳组装于第一外壳、第二外壳时,在第一外壳上形成的杆轴的前端部位与在第三外壳上形成的轴承部的嵌合部位嵌合,由此能够将由杆轴支承的打开杆止脱,且同时能够固定杆轴。其结果是,在该车辆用门锁装置中,能够进一步简化组装作业。
优选在第一外壳上形成有对第三外壳进行引导而使各支承部穿过各插通孔的引导部。在该情况下,通过引导部,能够容易实施使各支承部穿过各插通孔的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例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闩锁外壳及闩锁机构的立体图。
图4是闩锁外壳及闩锁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第一外壳及工作机构的主视图。
图6是第一外壳及工作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第一外壳的立体图。
图8是第二外壳的立体图。
图9是蜗轮、I/S锁定杆及直线运动锁定杆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第一外壳及工作机构的主视图。
图11是说明O/S打开杆、惯性杆、叉及柱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2是说明O/S打开杆、惯性杆、叉及柱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3是说明O/S打开杆、惯性杆、叉及柱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4是说明O/S打开杆、惯性杆、叉及柱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5是说明微开开关杆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6是说明O/S锁定杆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第一外壳的第一周缘部与第二外壳的第二周缘部被激光透过熔敷后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18是表示第一外壳的突起部的前端部位与第二外壳的承受部的抵接部位被激光透过熔敷后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一外壳的支承部的中间部位穿过第三外壳的插通孔且支承部的前端部位与第二外壳的止脱部位被激光透过熔敷后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20涉及变形例的车辆用门锁装置,是表示其他构件与第一外壳的第一周缘部嵌合且该第一周缘部与第二外壳的第二周缘部被激光透过熔敷后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及图2所示,实施例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以下,仅称作“门锁装置1”。)是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具体的形态的一例。门锁装置1虽省略图示,但固定于相对于机动车、公共汽车、工业车辆等车辆的车身能够开闭的门。而且,门锁装置1通过保持固定于车身的撞针而能够以相对于车身关闭门的状态保持。
在图1及图2中,示出在车身的左侧面设置的门的后端侧的内部配设的门锁装置1。需要说明的是,在门锁装置1固定于在车身的右侧面设置的门的后端侧的情况下,仅镜像对称。而且,门锁装置1也可以设置于后车门等。
图1及图2所示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以车辆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为基准。另外,图1及图2所示的车辆内外方向以搭乘在车辆的车室内的人员为基准,将车辆的左侧面侧作为车辆外侧,将其相反侧作为车辆内侧。图3以后所示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车辆内外方向与图1及图2对应而表示。
如图1所示,在固定有门锁装置1的未图示的门的外表面配设有外侧门把手H1及锁芯H2。在门的向车室内露出的内表面配设有室内锁定握手H3及内侧门把手H4。室内锁定握手H3为本发明的“锁定操作部”的一例。内侧门把手H4为本发明的“门把手”的一例。另外,外侧门把手H1为另一发明的“门把手”的一例。
在外侧门把手H1上连结有传递杆C1的上端部。门锁装置1在门的内部配设于比外侧门把手H1靠下方的位置。传递杆C1的下端部与门锁装置1的O/S打开杆20连结。
锁芯H2以能够与锁芯保持部C2A一体旋转的方式保持于锁芯保持部C2A,该锁芯保持部C2A能够转动地设置于门锁装置1的上端部。如图2所示,在锁芯保持部C2A上连结有连杆C2B的上端部。连杆C2B的下端部经由连接杆C2C而与在图5等中示出并后述的O/S锁定杆30连接。
如图1所示,在室内锁定握手H3上连接有传递拉索C3的一端部。在内侧门把手H4上连接有传递拉索C4的一端部。如图2所示,传递拉索C3的另一端部被引入门锁装置1内,与在图5等中示出并后述的I/S锁定杆35连接。传递拉索C4的另一端部被引入门锁装置1内,与在图5等中示出并后述的I/S打开杆25连接。
门锁装置1具备图1~图4所示的闩锁外壳9和图1、图2及图5~图8所示的工作外壳7。如图1及图2所示,工作外壳7被组装于闩锁外壳9。
如图6~图8等所示,工作外壳7具有分别为树脂制的第一外壳70及第二外壳80。如图7所示,第一外壳70具有第一基壁部71和包围第一基壁部71的第一周缘部73。如图8所示,第二外壳80具有第二基壁部81和包围第二基壁部81的第二周缘部83。通过将第二外壳80组装于第一外壳70,由此在工作外壳7的内部形成有收纳室7A。在收纳室7A内收纳有图5、图6及图9~图16所示的工作机构6。
如图4所示,闩锁外壳9具有树脂制的第三外壳90和分别为钢板制的基板99及背板98。叉摆动轴11S及柱摆动轴12S穿过第三外壳90,在第三外壳90的后方配置基板99,在第三外壳90的前方配置背板98。而且,通过将叉摆动轴11S及柱摆动轴12S各自的后端部紧固固定于基板99,并将叉摆动轴11S及柱摆动轴12S各自的前端部紧固固定于背板98,由此在闩锁外壳9的内部形成有闩锁室9A。在闩锁室9A中收纳有图2、图4及图11~图14所示的闩锁机构8。
在基板99上形成有进入口99A和多个固定孔99H。未图示的多个紧固螺钉穿过门的后端面,并且拧入基板99的各固定孔99H,由此门锁装置1以使进入口99A在门的后端面露出的状态固定于门。在门锁装置1伴随着门的开闭而移动时,固定于车身的撞针相对地进入或脱离于进入口99A。
在此,对第一外壳70、第二外壳80及第三外壳90的组装结构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壳70由光吸收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另一方面,第二外壳80由光透过性的树脂材料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相同的树脂材料,通过调整添加物、着色材料等,也成为光吸收性或成为光透过性。
如图7及图17所示,第一周缘部73与第一基壁部71的周缘连接,且朝向车辆外侧延伸。第一周缘部73包括在从第一基壁部71分离的方向上呈凸缘状延伸的第一熔敷部73M。
如图8及图17所示,第二周缘部83与第二基壁部81的周缘连接,且朝向车辆内侧延伸。第二周缘部83包括在从第二基壁部81分离的方向上呈凸缘状延伸的第二熔敷部83M。
而且,如图17所示,在第一基壁部71与第二基壁部81对置且第一周缘部73的第一熔敷部73M与第二周缘部83的第二熔敷部83M面对的状态下,第一熔敷部73M与第二熔敷部83M被激光透过熔敷,由此第二外壳80与第一外壳70被接合。
图7、图8及图17所示的区域RM1表示在激光透过熔敷时形成有熔融部的区域。区域RM1形成为一系列的曲线状。第一熔敷部73M及第二熔敷部83M中的区域RM1以外的区域相互不熔融地抵接,从而设定第一基壁部71与第二基壁部81的间隔W1。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基壁部71及第二基壁部81不是平坦的,因此间隔W1在第一基壁部71及第二基壁部81的每个部位成为不同的值。
如图5~图7所示,在第一外壳70的第一基壁部71中的后方且下方的部位形成有第一轴部75P。在第一基壁部71中的比第一轴部75P靠前方的部位形成有第二轴部75Q。在第一基壁部71的位于大致中央的部位形成有第三轴部75R和第四轴部75S。第三轴部75R位于比第四轴部75S靠前方的位置。第一轴部75P、第二轴部75Q、第三轴部75R及第四轴部75S为本发明的“突起部”的一例。
如图18所示,第一轴部75P、第二轴部75Q、第三轴部75R及第四轴部75S分别从基端部位75A朝向第二外壳80的第二基壁部81而延伸至前端部位75B。
如图8所示,在第二外壳80的第二基壁部81中的与第一轴部75P对应部位形成有第一轴承部85P。在第二基壁部81中的与第二轴部75Q对应的部位形成有第二轴承部85Q。在第二基壁部81中的与第三轴部75R对应的部位形成有第三轴承部85R。在第二基壁部81中的与第四轴部75S对应的部位形成有第四轴承部85S。第一轴承部85P、第二轴承部85Q、第三轴承部85R及第四轴承部85S为本发明的“承受部”的一例。
如图18所示,第一轴承部85P、第二轴承部85Q、第三轴承部85R及第四轴承部85S分别具有抵接部位85A和形成为包围抵接部位85A的嵌合部位85B。嵌合部位85B为圆筒形状,或者为圆筒的一部分被切口的形状,或者为方筒形状。
在第一轴部75P、第二轴部75Q、第三轴部75R及第四轴部75S上预先装配有后述的I/S打开杆25、I/S锁定杆35、蜗轮39及直线运动锁定杆40。
在第二外壳80组装于第一外壳70的状态下,第一轴承部85P通过抵接部位85A与第一轴部75P的前端部位75B抵接而将第一轴部75P固定。第二轴承部85Q通过抵接部位85A与第二轴部75Q的前端部位75B抵接而将第二轴部75Q固定。第三轴承部85R通过抵接部位85A与第三轴部75R的前端部位75B抵接而将第三轴部75R固定。第四轴承部85S通过抵接部位85A与第四轴部75S的前端部位75B抵接而将第四轴部75S固定。
此时,第一轴承部85P、第二轴承部85Q、第三轴承部85R及第四轴承部85S各自的嵌合部位85B与对应的第一轴部75P、第二轴部75Q、第三轴部75R及第四轴部75S的前端部位75B嵌合,将前端部位75B高精度地定位。
而且,如图17所示,在第一外壳70的第一熔敷部73M与第二外壳80的第二熔敷部83M被激光透过熔敷的工序中,如图18所示,同时将第一轴部75P的前端部位75B与第一轴承部85P的抵接部位85A激光透过熔敷、将第二轴部75Q的前端部位75B与第二轴承部85Q的抵接部位85A激光透过熔敷、将第三轴部75R的前端部位75B与第三轴承部85R的抵接部位85A激光透过熔敷、将第四轴部75S的前端部位75B与第四轴承部85S的抵接部位85A激光透过熔敷。
图18所示的区域RM2表示在激光透过熔敷时形成有熔融部的区域。区域RM2例如可以形成为圆环状,也可以形成为圆形状、多边形形状。在前端部位75B及抵接部位85A中的区域RM2以外的区域设有间隔设定面75W、85W。间隔设定面75W、85W相互不熔融地抵接,从而设定第一基壁部71与第二基壁部81的间隔W1。需要说明的是,间隔W1在设有第一轴部75P、第二轴部75Q、第三轴部75R及第四轴部75S的每个部位成为不同的值。
如图5~图7所示,在第一外壳70上形成有两个支承部76P、76Q。支承部76P在第一外壳70的第一周缘部73中的后方且上方的端部的附近凸出设置于第一基壁部71。支承部76Q在第一外壳70的第一周缘部73中的后方且下方的端部的附近凸出设置于第一基壁部71。如图19所示,支承部76P、76Q从基端部位76A经过中间部位76C朝向第二外壳80的第二基壁部81而延伸至前端部位76B。
如图3及图4所示,在第三外壳90上形成有两个插通孔96P、96Q。插通孔96P在第三外壳90的上端侧沿车辆内外方向贯穿设置。插通孔96Q在第三外壳90的下端侧沿车辆内外方向贯穿设置。
如图8所示,在第二外壳80上凹陷设置有两个止脱部位86P、86Q。止脱部位86P在第二外壳80的第二周缘部83中的后方且上方的端部的附近凹陷设置。止脱部位86P与支承部76P的前端部位76B匹配。止脱部位86Q在第二外壳80的第二周缘部83中的后方且下方的端部的附近凹陷设置。止脱部位86Q与支承部76Q的前端部位76B匹配。
在第二外壳80组装于第一外壳70之前,将第三外壳90临时组装于第一外壳70。此时,如图7等所示,在第一外壳70上,在第一基壁部71的后端部凹陷设置有槽状的引导部71J。如图4所示,在第三外壳90的车辆外侧且上方的端面凸出设置有肋90J。而且,一边通过引导部71J引导肋90J,一边使第三外壳90接近第一外壳70,由此将第三外壳90在适当位置临时组装于第一外壳70。
其结果是,如图19所示,第三外壳90的插通孔96P供第一外壳70的支承部76P以中间部位76C穿过。第三外壳90的插通孔96Q供第一外壳70的支承部76Q以中间部位76C穿过。
接下来,将第二外壳80组装于第一外壳70。在该状态下,通过使第一外壳70的支承部76P的前端部位76B嵌入第二外壳80的止脱部位86P,由此能够将支承部76P的前端部位76B高精度地定位。通过使第一外壳70的支承部76Q的前端部位76B嵌入止脱部位86Q,由此能够将支承部76P的前端部位76B高精度地定位。支承部76P、76Q的前端部位76B成为与止脱部位86P、86Q的底部抵接的状态。
而且,如图17所示,在第一外壳70的第一熔敷部73M与第二外壳80的第二熔敷部83M被激光透过熔敷的工序中,如图19所示,同时将支承部76P的前端部位76B与止脱部位86P激光透过熔敷、将支承部76Q的前端部位76B与止脱部位86Q激光透过熔敷。图19所示的区域RM3表示在激光透过熔敷时形成有熔融部的区域。区域RM3例如可以形成为圆环状,也可以形成为圆形状、多边形形状。
如图4所示,闩锁机构8具有叉11和柱12。叉11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叉摆动轴11S,该叉摆动轴11S相对于进入口99A位于上方。在叉摆动轴11S上装配有扭转螺旋弹簧11T。柱12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柱摆动轴12S,该柱摆动轴12S相对于进入口99A位于下方。在柱摆动轴12S上装配有扭转螺旋弹簧12T。
如图11所示,叉11被扭转螺旋弹簧11T施力,从而绕叉摆动轴11S向D11方向摆动。叉11的位于进入口99A侧的部位分支成内侧凸部11A和外侧凸部11B。而且,在内侧凸部11A与外侧凸部11B之间形成的切口部11C中收纳有进入到进入口99A内的撞针S1。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下,叉11在进入口99A的底部保持撞针S1。在内侧凸部11A的与柱12面对的前端侧形成有能够与后述的限动面12A抵接的闩锁面11D。
柱12被扭转螺旋弹簧12T施力,从而绕柱摆动轴12S向D12方向摆动,来保持图11所示的姿态。
在柱12中的位于进入口99A的底部侧的部位形成有限动面12A。限动面12A形成为与上述的闩锁面11D面对。构成限动面12A的圆弧在叉11侧中断,从此处形成有向柱摆动轴12S侧延伸的滑动面12C。另一方面,在柱12中的隔着柱摆动轴12S而与限动面12A相反的一侧形成有被抵接部12B。如图4所示,被抵接部12B朝向前方呈柱状地突出。如图3所示,被抵接部12B的前端从闩锁室9A通过第三外壳90而向前方突出,并进入到收纳室7A内。
如图11所示,柱12当叉11在进入口99A的底部保持撞针S1的状态下,使限动面12A与内侧凸部11A的闩锁面11D抵接,由此将叉11固定成不向D11方向摆动。图11所示的叉11的位置为在进入口99A内保持撞针S1的闩锁位置。
另外,如图12所示,当后述的惯性杆29与柱12的被抵接部12B抵接而将柱12推起时,柱12克服扭转螺旋弹簧12T的作用力,同时绕柱摆动轴12S向与D12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此时,由于限动面12A从闩锁面11D分离,因此柱12将叉11的摆动释放。然后,叉11通过扭转螺旋弹簧11T的作用力而绕叉摆动轴11S向D11方向摆动,从而向允许撞针S1从进入口99A内离开的未闩锁位置位移。
相反,在撞针S1向进入口99A内进入的情况下,撞针S1按压外侧凸部11B,因此叉11向与D11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从图12所示的未闩锁位置向图11所示的闩锁位置复原。此时,外侧凸部11B及内侧凸部11A的前端依次与滑动面12C滑动接触。然后,当内侧凸部11A从滑动面12C分离时,柱12向D12方向摆动,从而向图11所示的原来的姿态复原。因此,限动面12A与闩锁面11D抵接,将位于闩锁位置的叉11的摆动固定。其结果是,闩锁机构8以相对于车身关闭门的状态保持。
如图3及图4所示,在第三外壳90的收纳室7A侧的面的上部,将叉追随杆59支承为能够摆动。如图4所示,在叉追随杆59的一端部形成有凸部59A。如图11及图12所示,叉追随杆59的凸部59A与叉11的外周面抵接。由此,当叉11在闩锁位置与未闩锁位置之间位移时,叉追随杆59追随于叉11而进行摆动。如图3及图4所示,在叉追随杆59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凸部59B。叉追随杆59的凸部59B向收纳室7A内突出。
如图5、图6及图9~图10所示,工作机构6具有O/S打开杆20、I/S打开杆25、惯性杆29、O/S锁定杆30、I/S锁定杆35、直线运动锁定杆40、电动马达M1、蜗轮39、微开开关杆50及开关SW1、SW2、SW3。电动马达M1及蜗轮39也为本发明的“锁定操作部”的一例。
惯性杆29为本发明的“第一杆”的一例。I/S打开杆25为本发明的“第二杆”的一例。I/S锁定杆35为本发明的“第三杆”的一例。直线运动锁定杆40为本发明的“第四杆”的一例。电动马达M1为本发明的“电气部件”的一例。O/S打开杆20为另一发明的“打开杆”的一例。
如图6及图7所示,在第一外壳70中,在第一基壁部71中的后方且下方的部位,向后凸出设置有O/S打开杆摆动轴20S。O/S打开杆摆动轴20S为另一发明的“杆轴”的一例。O/S打开杆20能够摆动地支承于O/S打开杆摆动轴20S。如图6所示,在O/S打开杆摆动轴20S上装配有扭转螺旋弹簧20T。如图11所示,O/S打开杆20被扭转螺旋弹簧20T施力,从而绕O/S打开杆摆动轴20S向D20方向摆动。
如图7所示,在O/S打开杆摆动轴20S上凹陷设置有嵌合槽部24。如图3所示,在第三外壳90形成有轴承部94,该轴承部94形成有嵌合板部94L。嵌合板部94L为另一发明的“轴承部的嵌合部位”的一例。虽省略图示,但O/S打开杆摆动轴20S的嵌合槽部24与轴承部94的嵌合板部94L嵌合,由此O/S打开杆20相对于O/S打开杆摆动轴20S被止脱。
如图1及图11所示,O/S打开杆20的一端部向工作外壳7的外部突出,在其一端部连结有传递杆C1的下端部。
如图5及图6所示,惯性杆29以绕着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X29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O/S打开杆20的另一端部20B。如图11所示,惯性杆29被图6所示的扭转螺旋弹簧29T施力,从而绕摆动轴心X29向D29方向摆动。
在外侧门把手H1被进行打开操作而传递杆C1下降时,如图12所示,O/S打开杆20的一端部被压下,O/S打开杆20向与D20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使惯性杆29上升。
如图5及图6所示,I/S打开杆25能够摆动地支承于第一轴部75P。在I/S打开杆25中的从第一轴部75P向下方分离的一端部25A上连结有图1及图2所示的传递拉索C4的另一端部。即,I/S打开杆25经由传递拉索C4与内侧门把手H4连结。
如图5及图6所示,在I/S打开杆25的比一端部25A靠上方的部位形成有作用部25B。I/S打开杆25通过对内侧门把手H4的打开操作而朝向图5的纸面向逆时针方向摆动。由此,作用部25B将O/S打开杆20的另一端部20B推起,使惯性杆29上升。
如图6及图7所示,在第一外壳70中,在第一基壁部71中的上方的部位,朝向车辆内侧而凸出设置有微开开关杆摆动轴50S。而且,O/S锁定杆摆动轴30S从微开开关杆摆动轴50S的前端面朝向车辆内侧凸出设置。
如图5及图6所示,微开开关杆50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微开开关杆摆动轴50S。微开开关杆50被图6所示的扭转螺旋弹簧50T朝向图5的纸面而向顺时针方向施力。如图15所示,在微开开关杆50的一端部50A连结有图3所示的叉追随杆59的凸部59B。
当叉追随杆59追随于向未闩锁位置移动的叉11而摆动时,微开开关杆50从图15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向由实线所示的位置摆动,从而使开关SW1接通。开关SW1的接通/断开信号在用于使车辆的室内灯点亮或熄灭的控制中被利用。
如图5及图6所示,O/S锁定杆30能够摆动地支承于O/S锁定杆摆动轴30S。在O/S锁定杆30上设置有向径内方向凹陷的卡合凹部30D。O/S锁定杆30具有朝向车辆内侧突出的连结轴部30J。如图2所示,连结轴部30J向第二外壳80的外部突出。连接杆C2C能够与连结轴部30J一体旋转地固定于连结轴部30J的前端部。
O/S锁定杆30通过对锁芯H2的上锁操作或开锁操作而在图16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与实线所示的位置之间摆动。图16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O/S锁定杆30的位置与图5及图10所示的位置相同。O/S锁定杆30与对锁芯H2的上锁操作对应而向图16中由实线所示的位置摆动,从而使开关SW2接通。开关SW2的接通/断开信号在门的上锁/开锁的控制及门锁装置1的状态掌握中被利用。
如图5及图6所示,I/S锁定杆35能够摆动地支承于第二轴部75Q。在I/S锁定杆35的一端部35A连结有图1及图2所示的传递拉索C3的另一端部。即,I/S锁定杆35经由传递拉索C3而与室内锁定握手H3连结。I/S锁定杆35通过对室内锁定握手H3的上锁操作而从图5所示的位置向图10所示的位置摆动。另外,I/S锁定杆35通过对室内锁定握手H3的开锁操作而从图10所示的位置向图5所示的位置摆动。
如图5及图6所示,在I/S锁定杆35的上部形成有凸轮35C。如图9所示,在I/S锁定杆35的朝向车辆外侧的面上,朝向车辆外侧而凸出设置有作用部35B。
如图5及图6所示,蜗轮39能够转动地支承于第三轴部75R。如图9所示,在蜗轮39的朝向车辆外侧的面上形成有能够与I/S锁定杆35的凸轮35C卡合的凸轮部39C。当通过对遥控钥匙等的上锁操作或开锁操作而使电动马达M1工作时,蜗轮39被电动马达M1驱动旋转,朝向图5的纸面而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转动。然后,蜗轮39通过凸轮部39C与凸轮35C的卡合,使I/S锁定杆35在图5所示的位置与图10所示的位置之间摆动。
如图5及图6所示,直线运动锁定杆40通过使第四轴部75S穿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40H,从而能够直线运动地支承于第四轴部75S。第四轴部75S的截面呈大致“C”字形状。直线运动锁定杆40为在比长孔40H靠上方的位置成为二股的大致“Y”字形状。
如图6及图9所示,在直线运动锁定杆40中的向后方且上方分支的部位,朝向车辆外侧而凸出设置有直线运动凸部40E。如图7所示,在第一外壳70的第一基壁部71,在比第四轴部75S靠上方且后方的位置凹陷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运动槽部71E。直线运动凸部40E由直线运动槽部71E引导,由此使直线运动锁定杆40能够不倾斜地沿上下方向进行直线运动。
如图5及图6所示,在直线运动锁定杆40的下端部凹陷设置有凹部40B。如图5所示,I/S锁定杆35的作用部35B卡合于凹部40B。
如图9所示,在直线运动锁定杆40的向前方且上方分支的部位的前端,朝向车辆外侧而凸出设置有卡合凸部40C。如图5、图10及图16所示,卡合凸部40C向O/S锁定杆30的卡合凹部30D内突出。
I/S锁定杆35在通过对室内锁定握手H3的上锁操作、或者对遥控钥匙等的上锁操作而从图5所示的位置向图10所示的位置摆动时,其位移经由凹部40B及作用部35B而向直线运动锁定杆40传递,将直线运动锁定杆40从图5所示的位置向图10所示的位置推起。
另一方面,I/S锁定杆35在通过对室内锁定握手H3的开锁操作、或者对遥控钥匙等的开锁操作而从图10所示的位置向图5所示的位置摆动时,其位移经由凹部40B及作用部35B而向直线运动锁定杆40传递,将直线运动锁定杆40从图10所示的位置向图5所示的位置拉下。
O/S锁定杆30在通过对锁芯H2的上锁操作而从图5及图10所示的位置向图16中由实线所示的位置摆动时,其位移经由卡合凹部30D及卡合凸部40C向直线运动锁定杆40传递,将直线运动锁定杆40从图5所示的位置向图10所示的位置拉起。
另一方面,O/S锁定杆30在通过对锁芯H2的开锁操作而从图16中由实线所示的位置向图5及图10所示的位置摆动时,其位移经由卡合凹部30D及卡合凸部40C向直线运动锁定杆40传递,将直线运动锁定杆40从图10所示的位置向图5所示的位置压下。
如图9及图11~图14所示,在直线运动锁定杆40中的长孔40H与凹部40B之间形成有第一面44A、第二面44B及第三面44C。第一面44A、第二面44B及第三面44C形成于直线运动锁定杆40的朝向车辆外侧的面。第一面44A及第三面44C分别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平坦面,第一面44A与第三面44C相比偏向车辆内侧。第二面44B是与第一面44A的下端和第三面44C的上端连接的倾斜面。
如图5、图6及图11~图14所示,在惯性杆29的前表面,向前凸出设置有突出部29A。突出部29A根据直线运动锁定杆40的直线运动而与第一面44A、第二面44B及第三面44C滑动接触。
如图3及图11~图14所示,在第三外壳90的收纳室7A侧形成有惯性杆引导面90G。惯性杆引导面90G是位于比柱12的被抵接部12B靠车辆外侧的位置的向下的平坦面。惯性杆引导面90G以从被抵接部12B分离的方式朝向车辆外侧延伸。如图11所示,在O/S打开杆20未摆动的状态下,惯性杆引导面90G在上下方向上位于被抵接部12B的下端与惯性杆29的上端之间。
图11及图12所示的直线运动锁定杆40的位置与图5所示的直线运动锁定杆40的位置相同。图13及图14所示的直线运动锁定杆40的位置与图10所示的直线运动锁定杆40的位置相同。
直线运动锁定杆40在处于图5、图11及图12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惯性杆29的突出部29A与直线运动锁定杆40的第一面44A抵接,由此惯性杆29被保持为向上立起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如图12所示,若惯性杆29上升,则与被抵接部12B抵接,从而使柱12释放叉11。
另一方面,当直线运动锁定杆40向图10、图13及图14所示的位置位移时,惯性杆29的突出部29A与直线运动锁定杆40的第二面44B滑动接触,进而与第三面44C抵接,由此惯性杆29被保持为朝向车辆外侧倾斜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如图14所示,若惯性杆29上升,则与惯性杆引导面90G抵接,从而惯性杆29从被抵接部12B分离,使柱12保持将叉11固定的状态。
图11及图12所示的惯性杆29的位置是能够作用于柱12的未锁定位置。图13及图14所示的惯性杆29的位置是不能作用于柱12的锁定位置。直线运动锁定杆40在图10、图13及图14所示的位置处,第三面44C与突出部29A抵接,将惯性杆29保持在锁定位置。图10、图13及图14所示的直线运动锁定杆40的位置为上锁位置。
另一方面,直线运动锁定杆40在图5、图11及图12所示的位置处,第三面44C从突出部29A分离,不将惯性杆29保持在图13及图14所示的锁定位置。惯性杆29通过扭转螺旋弹簧29T的作用力而使突出部29A与第一面44A抵接。另外,在惯性杆29上作用有冲击的情况下,惯性杆29使突出部29A从第一面44A分离而向锁定位置位移。图5、图11及图12所示的直线运动锁定杆40的位置为开锁位置。
直线运动锁定杆40在图5、图11及图12所示的开锁位置处,使惯性杆29立起而使处于图11所示的闩锁位置的叉11能够向图12所示的未闩锁位置位移。另一方面,在图10、图13及图14所示的上锁位置处,使惯性杆29倾斜而使处于图11所示的闩锁位置的叉11不能向图12所示的未闩锁位置位移。
如图5所示,当直线运动锁定杆40向开锁位置位移时,使开关SW3中的一个接点接通。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当直线运动锁定杆40向上锁位置位移时,使开关SW3中的另一接点接通。开关SW3中的两个接点的接通/断开信号在门的上锁/开锁的控制及门锁装置1的状态掌握中被利用。
这样的结构的门锁装置1能够根据车辆的搭乘者的各种操作而以相对于车身关闭门的状态保持、或者在使门打开或将门关闭的状态下进行上锁或开锁。
<作用效果>
在实施例的门锁装置1中,如图18所示,在第一外壳70的第一基壁部71形成的第一轴部75P、第二轴部75Q、第三轴部75R及第四轴部75S各自的前端部位75B与在第二外壳80的第二基壁部81形成的第一轴承部85P、第二轴承部85Q、第三轴承部85R及第四轴承部85S各自的抵接部位85A被激光透过熔敷。即,在组装作业中,由于仅在前端部位75B与抵接部位85A的熔敷位置配置激光束而加热即可,与基于螺钉的紧固连结相比,能够削减作业。
另外,在实施例的门锁装置1中,如图19所示,使在第一外壳70上形成的支承部76P、76Q的中间部位76C穿过在第三外壳90上形成的插通孔96P、96Q,从而将第二外壳80组装于第一外壳70。由此,在第二外壳80上形成的止脱部位86P、86Q与支承部76P、76Q的前端部位76B匹配,将前端部位76B止脱。即,在该门锁装置1中,在将第三外壳90组装于第一外壳70、第二外壳80时,能够省略基于螺钉的紧固连结作业。
因此,在实施例的门锁装置1中,能够实现组装作业的简化。
另外,在该门锁装置1中,如图17所示,在第一外壳70的第一基壁部71与第二外壳80的第二基壁部81对置的状态下,将第一外壳70的第一周缘部73的第一熔敷部73M与第二外壳80的第二周缘部83的第二熔敷部83M激光透过熔敷,由此形成有收纳室7A。在该激光透过熔敷工序中,也同时进行将在第一外壳70的第一基壁部71形成的第一轴部75P、第二轴部75Q、第三轴部75R及第四轴部75S各自的前端部位75B与在第二外壳80的第二基壁部81形成的第一轴承部85P、第二轴承部85Q、第三轴承部85R及第四轴承部85S各自的抵接部位85A激光透过熔敷的工序,因此能够进一步简化组装作业。另外,通过第一周缘部73与第二周缘部83的熔敷,即便在第一周缘部73与第二周缘部83之间不配置密封构件,也能够抑制水等向收纳室7A的侵入。其结果是,在该门锁装置1中,能够抑制电动马达M1、开关SW1~SW3的不良状况。
此外,在该门锁装置1中,如图19所示,使在第一外壳70上形成的支承部76P、76Q的中间部位76C穿过在第三外壳90上形成的插通孔96P、96Q,从而将第二外壳80组装于第一外壳70。由此,在第二外壳80上形成的止脱部位86P、86Q与支承部76P、76Q的前端部位76B匹配,将前端部位76B止脱。即,在该门锁装置1中,在将第三外壳90组装于第一外壳70、第二外壳80时不需要基于螺钉的紧固连结作业。另外,在对第一轴部75P、第二轴部75Q、第三轴部75R及第四轴部75S各自的前端部位75B与第一轴承部85P、第二轴承部85Q、第三轴承部85R及第四轴承部85S各自的抵接部位85A进行激光透过熔敷的工序中,同时对支承部76P、76Q的前端部位76B与止脱部位86P、86Q进行激光透过熔敷。其结果是,在该门锁装置1中,能够更进一步简化组装作业。
另外,在该门锁装置1中,第一外壳70由光吸收性材料形成。另外,第二外壳80由光透过性材料形成。由此,如图7、图8及图17所示,在将第三外壳90组装于第一外壳70、第二外壳80时,能够通过激光透过熔敷来将第一外壳70的第一周缘部73与第二外壳80的第二周缘部83组装。另外,如图19所示,还能够对第一外壳70的支承部76P、76Q的前端部位76B与第二外壳80的止脱部位86P、86Q进行激光透过熔敷。其结果是,在该门锁装置1中,能够进一步简化组装作业,并且能够使第三外壳90与第一外壳70、第二外壳80牢固地一体化。
另外,在该门锁装置1中,通过使熔敷为激光透过熔敷,与超声波熔敷相比,能够实现精密且自由度高的熔敷。
而且,在该门锁装置1中,如图18所示,在前端部位75B及抵接部位85A设置的间隔设定面75W、85W相互未熔融地抵接,从而设定第一外壳70的第一基壁部71与第二外壳80的第二基壁部81的间隔W1。因此,与在抵接的范围的整体产生摩擦热的超声波熔敷相比,能够高精度地设定间隔W1。其结果是,能够使被第一轴部75P、第二轴部75Q、第三轴部75R及第四轴部75S支承的I/S打开杆25、I/S锁定杆35、直线运动锁定杆40及蜗轮39的转动或直线运动顺畅地进行。
另外,在该门锁装置1中,如图18所示,第一轴承部85P、第二轴承部85Q、第三轴承部85R及第四轴承部85S各自的嵌合部位85B与对应的第一轴部75P、第二轴部75Q、第三轴部75R及第四轴部75S的前端部位75B嵌合,因此能够将前端部位75B高精度地定位。其结果是,能够使被第一轴部75P、第二轴部75Q、第三轴部75R及第四轴部75S支承的I/S打开杆25、I/S锁定杆35、直线运动锁定杆40及蜗轮39的转动或直线运动顺畅地进行。
此外,在该门锁装置1中,一根螺钉也不使用就能够实现第一外壳70、第二外壳80及第三外壳90的组装作业。其结果是,能够大幅地简化组装作业,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低廉化。
另外,在该门锁装置1中,在将第三外壳90组装于第一外壳70、第二外壳80时,使图7所示那样在第一外壳70上形成的O/S打开杆摆动轴20S的前端部位凹陷设置的嵌合槽部24与图3所示那样在第三外壳90上形成的轴承部94的嵌合板部94L嵌合,由此能够将被O/S打开杆摆动轴20S支承的O/S打开杆20止脱,且同时能够固定O/S打开杆摆动轴20S。其结果是,在该门锁装置1中,能够进一步简化组装作业。
另外,在该门锁装置1中,图7等所示那样在第一外壳70的第一基壁部71上形成的引导部71J对图4所示那样在第三外壳90上形成的肋90J进行引导。由此,能够容易实施使第一外壳70的支承部76P、76Q穿过第三外壳90的插通孔96P、96Q的作业。
(变形例)
如图7所示,在实施例的第一外壳70中,在比第一周缘部73靠上方的位置一体成形有保持锁芯保持部C2A的部位,但如图20所示,也可以使该部位为其他构件279。在该情况下,在其他构件279的根部形成有朝向车辆外侧突出的接合凸部279N,在第一周缘部73上,以朝向车辆外侧凹陷的方式形成有接合凹部273N。并且,在使接合凸部279N嵌入到接合凹部273N之后,使第二外壳80的第二周缘部83的第二熔敷部83M从车辆内侧与其他构件279中的接合凸部279N的周边抵接。之后,通过将第一熔敷部73M与第二熔敷部83M激光透过熔敷,由此将其他构件279在被第一周缘部73和第二周缘部83夹着的状态下与第一外壳70及第二外壳80接合。
在变形例的门锁装置1中,也能够实现组装作业的简化。另外,作为其他构件279,通过准备多个形状不同的其他构件,能够容易地实施门锁装置1的品种变更。
以上,虽然根据实施例及变形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及变形例,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而适用。
例如,在实施例中,作为熔敷,采用激光透过熔敷,但不局限于该结构,也可以是热板熔敷、超声波熔敷等。
在实施例中,突起部为将I/S打开杆25、I/S锁定杆35、蜗轮39及直线运动锁定杆40支承为能够转动或直线运动的第一~第四轴部75P、75Q、75R、75S,但不局限于该结构,也可以是简单的支柱等。
在实施例中,虽然在第一轴部75P及第一轴承部85P的组、第二轴部75Q及第二轴承部85Q的组、第三轴部75R及第三轴承部85R的组、第四轴部75S及第四轴承部85S的组中全部进行熔敷,但不局限于该结构,只要至少对1组进行熔敷,则就包含于本发明。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其固定在车身与相对于所述车身能够开闭的门之间,且能够以相对于所述车身关闭所述门的状态保持,
所述车辆用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门锁装置具备:
闩锁外壳,其在内部形成有闩锁室;
闩锁机构,其收纳在所述闩锁室内,且能够以相对于所述车身关闭所述门的状态保持;
工作外壳,其组装于所述闩锁外壳,且在内部形成有收纳室;以及
工作机构,其收纳在所述收纳室内,且能够使所述闩锁机构工作,
所述工作外壳具有树脂制的第一外壳和树脂制的第二外壳,该第二外壳组装于所述第一外壳而与所述第一外壳一起在内部形成所述收纳室,
在所述第一外壳上形成有从基端部位朝向所述第二外壳而延伸至前端部位的至少一个突起部,
在所述第二外壳上形成有承受部,该承受部具有与所述前端部位抵接的抵接部位而将所述突起部固定,
所述前端部位与所述抵接部位被熔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机构具有由所述突起部支承为能够摆动、转动或直线运动的工作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身上固定有撞针,
在所述门上固定有所述车辆用门锁装置,
在所述闩锁外壳上形成有能够供所述撞针进入的进入口,
所述闩锁机构具有:
叉,其能够摆动地设置于所述闩锁外壳,且在将所述撞针保持于所述进入口内的闩锁位置与允许所述撞针从所述进入口内离开的未闩锁位置之间位移;以及
柱,其能够摆动地设置于所述闩锁外壳,且将所述叉固定或释放,
所述突起部具有第一轴部和第二轴部,
所述承受部具有与所述第一轴部对应的第一轴承部和与所述第二轴部对应的第二轴承部,
所述工作构件具有:
第一杆,其能够通过位移而作用于所述柱,使所述柱释放所述叉;
第二杆,其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第一轴部,一端侧与门把手连结,且能够通过对所述门把手的打开操作而摆动并作用于所述第一杆,使所述第一杆位移;以及
第三杆,其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第二轴部,一端侧与锁定操作部连结,且通过对所述锁定操作部的上锁操作或开锁操作而摆动并作用于所述第一杆,使所述第一杆在能够作用于所述柱的未锁定位置和不能作用于所述柱的锁定位置之间位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门锁装置具备被收纳在所述收纳室内的电气部件,
所述第一外壳具有第一基壁部和包围所述第一基壁部的第一周缘部,
所述第二外壳具有第二基壁部和包围所述第二基壁部的第二周缘部,
在所述第一基壁部与所述第二基壁部对置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周缘部与所述第二周缘部熔敷,由此形成所述收纳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具有第三轴部,
所述承受部具有与所述第三轴部对应的第三轴承部,
所述工作机构具有作为所述电气部件的电动马达,
所述工作构件具有蜗轮,该蜗轮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第三轴部,且被所述电动马达驱动旋转而使所述第三杆摆动,并能够将所述第一杆在所述未锁定位置与所述锁定位置之间切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具有第四轴部,
所述承受部具有与所述第四轴部对应的第四轴承部,
所述工作构件具有第四杆,该第四杆能够直线运动地支承于所述第四轴部,且能够在将所述第一杆保持于所述锁定位置的上锁位置和不将所述第一杆保持于所述锁定位置的开锁位置之间位移,在所述开锁位置,能够使处于所述闩锁位置的所述叉向所述未闩锁位置位移,另一方面,在所述上锁位置,不能使处于所述闩锁位置的所述叉向所述未闩锁位置位移,
所述第三杆通过所述上锁操作而使所述第四杆从所述开锁位置向所述上锁位置位移,另一方面,通过所述开锁操作使所述第四杆从所述上锁位置向所述开锁位置位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闩锁外壳具有:固定于所述门的金属制的基板;以及组装于所述基板而与所述基板一起在内部形成所述闩锁室的树脂制的第三外壳,
在所述第一外壳上形成有从基端部位经过中间部位朝向所述第二外壳而延伸至前端部位的至少两个支承部,
在所述第三外壳上形成有插通孔,该插通孔供各所述支承部的所述中间部位穿过,
在所述第二外壳上形成有与各所述支承部的所述前端部位匹配的止脱部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壳及所述第二外壳中的一方由光吸收性材料形成,
所述第一外壳及所述第二外壳中的另一方由光透过性材料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端部位及所述抵接部位设有相互不熔融地抵接而设定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的间隔的间隔设定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受部具有嵌合部位,该嵌合部位形成为包围所述抵接部位,且与所述前端部位嵌合。
CN201710115391.5A 2016-07-15 2017-02-28 车辆用门锁装置 Active CN1076205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0590A JP6652709B2 (ja) 2016-07-15 2016-07-15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16140598A JP6627671B2 (ja) 2016-07-15 2016-07-15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16-140598 2016-07-15
JP2016-140590 2016-07-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20529A true CN107620529A (zh) 2018-01-23
CN107620529B CN107620529B (zh) 2020-12-15

Family

ID=60941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15391.5A Active CN107620529B (zh) 2016-07-15 2017-02-28 车辆用门锁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80935B2 (zh)
CN (1) CN107620529B (zh)
TW (1) TWI728070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44866A (zh) * 2018-06-26 2020-01-03 株式会社安成 车辆用门锁装置
CN111550137A (zh) * 2019-02-08 2020-08-18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壳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13474528A (zh) * 2019-07-31 2021-10-01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门锁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42287B (zh) 2016-07-20 2020-08-28 株式会社安成 车辆用门锁装置
JP6627672B2 (ja) 2016-07-20 2020-01-08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6703271B2 (ja) 2016-09-21 2020-06-03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6627729B2 (ja) 2016-11-25 2020-01-08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US10961752B2 (en) * 2017-09-20 2021-03-30 Kiekert Ag Motor vehicle latch
DE102018125208A1 (de) * 2018-10-11 2020-04-16 Brose Schließsystem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Verfahren für den Betrieb einer Öffnungsmechanik
IT201900013797A1 (it) * 2019-08-02 2021-02-02 Femto Eng S R L Serratura
US11873667B1 (en) * 2019-08-07 2024-01-16 Global Link Distribution, Corp. Door handle and locking system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96144A (ja) * 2011-11-01 2013-05-20 Aisin Kiko Co Ltd 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03597155A (zh) * 2011-09-27 2014-02-19 株式会社安成 车辆用门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34147A (en) 1950-09-25 1953-04-07 Hallam Sleigh & Cheston Ltd Lock for doors
US2996327A (en) 1952-06-11 1961-08-15 Standard Products Co Keeper structure
US2806727A (en) 1955-05-20 1957-09-17 Houdaille Industries Inc Deck latch
US2977785A (en) 1957-12-16 1961-04-04 Modern Metal Products Co Deck lid latch
US2934930A (en) 1958-07-31 1960-05-03 Gen Motors Corp Coincidental door locking system
US3334934A (en) 1965-08-09 1967-08-08 Gen Motors Corp Closure latch
US3359767A (en) 1965-11-22 1967-12-26 Gen Motors Corp Vehicle body door latch and locking system
US3400962A (en) 1967-09-07 1968-09-10 American Motors Corp Safety door latch arrangement
US3596482A (en) 1970-01-26 1971-08-03 Gen Motors Corp Door-locking arrangement
US3848909A (en) 1973-06-01 1974-11-19 Gen Motors Corp Closure latch assembly
US4440006A (en) 1979-03-24 1984-04-03 Kiekert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Antitheft central lock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JPS6055672B2 (ja) 1979-05-10 1985-12-0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ロツク装置
US4538845A (en) * 1982-05-31 1985-09-03 Mitsui Kinzoku Kogyo K. K. Automobile locking apparatus
JPS5944477A (ja) 1982-09-08 1984-03-12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ロツク装置の開錠装置
JPS6378977A (ja) * 1986-09-22 1988-04-09 株式会社 安成工業 自動車用ドアロツクのボデイ−
FR2607546B1 (fr) 1986-12-02 1989-03-10 Rockwell Cim Serrure, notamment pour port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JPH0617960Y2 (ja) 1987-06-11 1994-05-11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自動車用ロック装置
DE3801581C1 (zh) 1988-01-21 1988-10-13 Bomoro Bocklenberg & Motte Gmbh & Co Kg, 5600 Wuppertal, De
JP2573895B2 (ja) 1992-01-31 1997-01-22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自動車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528945Y2 (ja) 1992-02-28 1997-03-12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自動車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DE9421855U1 (de) 1994-09-01 1996-11-28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ß mit in einem Kupplungselementegehäuse angeordneten Kupplungselementen
DE19530726C5 (de) 1995-08-18 2009-07-02 Kiekert Ag Zentralverriegelungsanlage mit baugleichen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üssen
US5733046A (en) 1997-03-27 1998-03-31 Ford Motor Company Vehicle door control rod guide clip
IT1296288B1 (it) 1997-07-31 1999-06-21 Roltra Morse Spa Serratura per una porta di un autoveicolo con elementi di appoggio cedevoli.
JP3543207B2 (ja) 1997-08-27 2004-07-14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検知スイッチを備えた自動車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DE19755695A1 (de) 1997-12-16 1999-06-17 Huf Huelsbeck & Fuerst Gmbh Drehfallenschloß, insbesondere für Fahrzeuge
DE19810665C1 (de) 1998-03-12 1999-09-16 Porsche Ag Bowdenzug zur Übertragung von Zugkräften
EP1149219B1 (en) 1999-02-01 2004-04-21 Intier Automotive Closures Inc. Staking and mounting pin for a vehicle door latch
FR2789717B1 (fr) * 1999-02-16 2001-06-29 Valeo Securite Habitacle Serrure en trois parties, pour ouvra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JP2001030754A (ja) 1999-07-15 2001-02-06 Idemitsu Petrochem Co Ltd 自動車用ドア内側部材
DE19943483B4 (de) 1999-09-10 2008-03-06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GB0003688D0 (en) 2000-02-18 2000-04-05 Meritor Light Vehicle Sys Ltd A latch mechanism
JP4654504B2 (ja) 2000-10-26 2011-03-2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TW593005B (en) 2001-03-13 2004-06-21 Kikuchi Press Industry Co Ltd Door for vehicl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JP4015437B2 (ja) 2002-02-18 2007-11-28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コントロールケーブルの取付装置
GB0208434D0 (en) 2002-04-12 2002-05-22 Meritor Light Vehicle Sys Ltd Latch arrangement
ITTO20020511A1 (it) * 2002-06-14 2003-12-15 Intier Automotive Closures Spa Assieme di supporto per una serratura di un autoveicolo e metodo di realizzazione di tale assieme
JP4163490B2 (ja) 2002-11-07 2008-10-08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JP3914149B2 (ja) 2002-12-17 2007-05-16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車両のドア開閉装置
JP2004263413A (ja) 2003-02-28 2004-09-24 Aisin Seiki Co Ltd ドアクローザ装置
DE10320447A1 (de) 2003-05-08 2004-11-25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JP4019043B2 (ja) 2003-12-25 2007-12-05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ドアロック装置
US7441815B2 (en) 2003-12-25 2008-10-28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Door lock device
DE102004002358B3 (de) * 2004-01-15 2005-05-19 Keiper Gmbh & Co. Kg Verriegel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EP1580366A3 (de) 2004-03-23 2009-10-28 Brose Schliesssysteme GmbH & Co. KG Kraftfahrzeugschloss
GB2412692B (en) 2004-03-30 2006-08-09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Door lock system
FR2871830A1 (fr) 2004-06-18 2005-12-23 Arvinmeritor Light Vehicle Sys Serrur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JP4418319B2 (ja) 2004-07-27 2010-02-17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US7261338B2 (en) 2004-08-09 2007-08-28 Meritor Technology Inc. Single actuator power close latch mechanism with failsafe
KR101193334B1 (ko) 2004-08-10 2012-10-19 마그나 클로져 인크. 파워 해제 이중 잠금 래치
EP1635015A1 (en) 2004-09-08 2006-03-15 ArvinMeritor Light Vehicle Systems (UK) Ltd End fitting for a cable
BRPI0609689A2 (pt) 2005-03-23 2011-10-18 Magna Closures Inc trinco para uma porta automotiva
JP4845519B2 (ja) 2006-01-25 2011-12-28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ドアロック装置およびドアロック装置の組み立て方法
KR100694448B1 (ko) 2006-05-24 2007-03-12 대기오토모티브 주식회사 도어 래치의 디텐트 스위치 내장 구조
US8225696B2 (en) * 2006-09-19 2012-07-24 Keyport, Inc.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pocket tool
WO2008039935A2 (en) 2006-09-27 2008-04-03 Strattec Power Access Llc Uni-directional cinching latch assembly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cinching latch assembly
JP4794403B2 (ja) 2006-10-02 2011-10-19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ドアロック装置
EP2123496B1 (en) 2007-03-30 2013-09-11 Kabushiki Kaisha Kobe Seiko Sho Automotive door with enhanced side collision performance
JP4416807B2 (ja) 2007-03-30 2010-02-17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側面衝突性能を強化させた自動車用ドア
ATE521773T1 (de) 2007-05-30 2011-09-15 Huf Huelsbeck & Fuerst Gmbh Verschluss für fahrzeuge
JP4528804B2 (ja) 2007-06-27 2010-08-25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DE102008015627A1 (de) 2008-03-26 2009-10-01 Kiekert Ag Komponententräger für elektrische/elektronische Bauteile sowie zugehöriges Herstellungsverfahren
JP4618318B2 (ja) 2008-04-18 2011-01-2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5001907B2 (ja) 2008-06-23 2012-08-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ロック部構造
JP5102137B2 (ja) 2008-07-30 2012-12-19 アイシン機工株式会社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
JP5030908B2 (ja) 2008-09-16 2012-09-19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車両のドア開閉装置
US8360486B2 (en) 2008-11-05 2013-01-2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ehicle side door assembly
JP5126793B2 (ja) 2008-12-19 2013-01-23 シン チョン マシーナリー ワー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4765123B2 (ja) 2009-02-19 2011-09-07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JP5338369B2 (ja) 2009-02-23 2013-11-1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EP2423415A4 (en) 2009-04-23 2012-12-12 Aisin Seiki DOOR LOCKING DEVICE FOR VEHICLES
DE102009026921A1 (de) 2009-06-12 2010-12-16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schloss mit Zuziehhilfe
JP4952751B2 (ja) 2009-07-24 2012-06-1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4972803B2 (ja) 2010-01-26 2012-07-11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JP4953485B2 (ja) 2010-02-15 2012-06-13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JP5365574B2 (ja) 2010-04-22 2013-12-1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5282913B2 (ja) 2010-05-26 2013-09-0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US8789861B2 (en) 2010-09-03 2014-07-29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door operating mechanism
JP5612708B2 (ja) 2010-12-27 2014-10-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トロールケーブル取付構造
JP5495163B2 (ja) 2011-03-02 2014-05-21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US9410345B2 (en) 2011-03-16 2016-08-09 Ansei Corporation Vehicle door lock device
JP5743797B2 (ja) 2011-08-09 2015-07-01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5978484B2 (ja) 2011-08-31 2016-08-24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JP5930273B2 (ja) 2011-12-02 2016-06-08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CN103195310B (zh) 2012-01-06 2015-05-20 江苏皓月汽车锁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前门闭锁器
DE202012000763U1 (de) 2012-01-26 2013-05-02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schloss
DE202012003171U1 (de) 2012-03-28 2013-07-01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JP6003304B2 (ja) 2012-07-06 2016-10-05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EP2881529B1 (en) 2012-07-31 2018-03-21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Door lock device
JP5995591B2 (ja) 2012-07-31 2016-09-21 アイシン機工株式会社 ドアロック装置
DE202012007325U1 (de) 2012-07-31 2013-11-04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türschloss
JP5966813B2 (ja) 2012-09-24 2016-08-1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DE102012020424A1 (de) 2012-10-18 2014-02-20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türschloss
DE102012020845A1 (de) 2012-10-24 2014-04-24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teugschloss mit Positionserkennungsmittel
DE112013005663T5 (de) 2012-11-27 2015-09-03 Magna Closures Inc. Schloss für eine Fahrzeugtür
EP2754799B1 (en) 2012-12-21 2017-03-08 Magna Closures SpA An electrical vehicle latch
DE102013203166B4 (de) 2013-02-26 2020-01-30 Kiekert Ag Bowdenzug
CN203239056U (zh) 2013-03-02 2013-10-16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集成式车门把手装置及相应的车辆
CN203294205U (zh) 2013-05-03 2013-11-20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拉索装置
DE102013108227A1 (de) 2013-07-31 2015-02-05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tür
JP5509377B1 (ja) 2013-08-09 2014-06-0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6187014B2 (ja) 2013-08-09 2017-08-3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05683467B (zh) 2013-11-02 2018-10-09 开开特股份公司 机动车门闭锁系统
JP2015096683A (ja) 2013-11-15 2015-05-21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ドアラッチ装置
JP6320722B2 (ja) 2013-11-18 2018-05-0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6368951B2 (ja) 2014-03-13 2018-08-08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KR20160137922A (ko) * 2014-03-26 2016-12-02 아닥 플라스틱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차량 도어용 손잡이 어셈블리
JP6172026B2 (ja) 2014-03-31 2017-08-02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車両用ロックシステム
JP6232336B2 (ja) 2014-04-24 2017-11-15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ラッチ装置
US10047548B2 (en) 2014-06-17 2018-08-14 Magna Closures Inc. Latch assembly for latch operation of closure panels for vehicles
JP6466659B2 (ja) 2014-06-24 2019-02-06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ドアロック装置
JP6427803B2 (ja) 2014-07-01 2018-11-28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JP6454907B2 (ja) 2014-07-18 2019-01-23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JP6364650B2 (ja) 2014-08-05 2018-08-01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ドアラッチ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511684B2 (ja) 2014-09-08 2019-05-15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JP6368954B2 (ja) 2014-09-08 2018-08-08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KR101673685B1 (ko) 2014-10-28 2016-11-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도어 래치 어셈블리
JP6379438B2 (ja) 2014-10-28 2018-08-29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JP6352779B2 (ja) 2014-11-25 2018-07-0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6404099B2 (ja) 2014-11-28 2018-10-10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ドアロック装置
JP6413147B2 (ja) 2014-12-19 2018-10-31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JP6471600B2 (ja) 2015-04-23 2019-02-2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US10465742B2 (en) 2015-10-29 2019-11-05 Inteva Products, Llc Cable end fitting and cable abutment and method of securement
US20180073282A1 (en) 2016-07-15 2018-03-15 Ansel Corporation Vehicle door lock apparatus
JP6627672B2 (ja) 2016-07-20 2020-01-08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07642287B (zh) 2016-07-20 2020-08-28 株式会社安成 车辆用门锁装置
JP6687852B2 (ja) 2016-07-20 2020-04-28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6703271B2 (ja) 2016-09-21 2020-06-03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6627729B2 (ja) 2016-11-25 2020-01-08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6687857B2 (ja) 2017-10-31 2020-04-28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6493602B2 (ja) 2018-06-11 2019-04-03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97155A (zh) * 2011-09-27 2014-02-19 株式会社安成 车辆用门锁装置
JP2013096144A (ja) * 2011-11-01 2013-05-20 Aisin Kiko Co Ltd ドアロック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44866A (zh) * 2018-06-26 2020-01-03 株式会社安成 车辆用门锁装置
CN110644866B (zh) * 2018-06-26 2022-01-04 株式会社安成 车辆用门锁装置
US11365568B2 (en) 2018-06-26 2022-06-21 Ansei Corporation Vehicle door lock apparatus
CN111550137A (zh) * 2019-02-08 2020-08-18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壳体及其制造方法
US11512494B2 (en) 2019-02-08 2022-11-29 Aisin Corporation Cas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3474528A (zh) * 2019-07-31 2021-10-01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门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016820A1 (en) 2018-01-18
TW201804064A (zh) 2018-02-01
TWI728070B (zh) 2021-05-21
US11180935B2 (en) 2021-11-23
CN107620529B (zh) 2020-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20529A (zh) 车辆用门锁装置
EP2155992B1 (en) Tailgate structure
CN107642286A (zh) 车辆用门锁装置
CN107642287A (zh) 车辆用门锁装置
TWI739953B (zh) 車輛用門鎖裝置
CN107859443A (zh) 车辆用门锁装置
US9151085B2 (en) Passive entry side door latch release system
US6148651A (en) Motor vehicle door lock
CN111321960B (zh) 车辆用门装置
KR101273515B1 (ko) 자동차 트렁크 리드 랫치 어셈블리
US20220243506A1 (en) Door handle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18009422A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6652709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03328623A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KR100604612B1 (ko) 구속형 락 레버를 구비한 자동차용 도어 잠금장치
JP6627920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03806749A (zh) 门锁装置
KR100444662B1 (ko) 자동차용 테일게이트의 핀결합 연계형 래치 구조
US20090241613A1 (en) Direct connecting type door latch device for automobile
CN108179936B (zh) 机动车门锁
JP6730635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WO2018051548A1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03835594B (zh) 门锁装置
KR20030078365A (ko) 차량용 도어 래치 구조
KR20090020820A (ko) 도어 잠금장치용 래치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