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01507A - 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01507A
CN102101507A CN2010105982658A CN201010598265A CN102101507A CN 102101507 A CN102101507 A CN 102101507A CN 2010105982658 A CN2010105982658 A CN 2010105982658A CN 201010598265 A CN201010598265 A CN 201010598265A CN 102101507 A CN102101507 A CN 1021015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turning indicator
vehicle
recess
la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9826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01507B (zh
Inventor
林一仁
上野浩嗣
津久井浩明
市川学
小山隆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015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15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015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15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0029Spatial arrangement
    • B60Q1/0041Spatial arrangement of several lamps in relation to each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2Headlights
    • B62J6/022Headligh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B62J6/026Headligh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e.g. cas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5Direction indicators
    • B62J6/055Electrical means, e.g. la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前大灯的制约且能够进行充分导风的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另外还提供一种能够在前罩上设置有组合灯的结构中提高了从车辆左右一侧对另一侧的方向指示灯的视认性的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这种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中,在前大灯(41)的透镜(41B)上设置有向车辆后方侧凹陷的透镜侧凹部(51),该凹部(51)设置成与前罩(31)和风挡玻璃(35)之间的间隙的下侧开放端部(61Y)连续。另外,该透镜侧凹部(51)形成为在方向指示灯(43)的前方且车宽方向内侧向车辆后方凹陷并且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凹条。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机动二轮车中已知有一种具备设有左右一对前大灯的前罩,且在该前罩的上部设有向后上方延伸的风挡玻璃(wind screen)的带风挡(screen)的车辆。在这种车辆中公开了如下的导风结构:在前罩的左右一对前大灯之间夹着的区域(前罩的中央部)中,在风挡玻璃下缘与前罩之间具备导风口,经由该导风口向前罩与风挡玻璃之间的间隙中引导行驶风(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将一部分行驶风导入风挡玻璃里侧而使前罩里侧形成负压,能够抑制行驶风的卷入(巻き込み)。
另外,已知一种在前罩上设有组合灯的机动二轮车,该组合灯中将前照灯、方向指示灯、在前照灯和方向指示灯的前方连续的透镜一体配置。在这种组合灯中,存在在比前照灯靠左右的上方的位置配置方向指示灯,将前侧的各照明装置配置得紧凑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特开2008-265625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9-234479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所述的以往结构中存在如下问题:当在前罩中央部形成导风结构时,产生前大灯的发光面积由于导风结构而减少的情况和前大灯的形状和布置等受到导风结构制约的情况。
然而,专利文献2所述的以往结构中,前罩具有从车身前方朝向后方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大的形状,方向指示灯沿着该前罩配置在前大灯的左右,因此左右的方向指示灯比前大灯的透镜部分和前大灯周围的罩部分更位于里侧。
因而,从车辆的右斜前方观察时,左侧的方向指示灯被透镜部分、罩部分等遮挡而很难看见,当从车辆的左斜前方观察时,右侧的方向指示灯很难看见。人们更希望从右或左观察车辆时,都能够视认其相反侧的方向指示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其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前大灯的制约并同时能够进行充分导风的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前罩上设置有组合灯的结构中提高了从车辆左右一侧对另一侧的方向指示灯的视认性的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具备覆盖车身前部的前罩(31)、在该前罩上部向后上方延伸而设置的风挡玻璃(35)和前大灯(41),所述前大灯(41)由透镜(41B)、灯体(42)和壳体(41A、142、143)构成,且配置在所述风挡玻璃(35)的下方,在所述前罩(31)与所述风挡玻璃(35)之间设置有引导行驶风的间隙,所述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大灯(41)的透镜(41B)上设置有向车辆后方侧凹陷的凹部(51),该凹部(51)设置成与所述前罩(31)和所述风挡玻璃(35)之间的间隙的下侧开放端部(61Y)连续。
根据该结构,在前大灯的透镜上设置有向车辆后方侧凹陷的凹部,该凹部设置成与前罩和风挡玻璃之间的间隙的下侧开放端部连续,因此,能够避免前大灯的发光面积制约等前大灯的制约,并且能够进行充分的导风。
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凹部(51)可以设置在所述透镜(41B)的左右两侧。根据该结构,不用另行设置用于使行驶风向左右扩散的结构,就能够很容易使导入的行驶风向左右扩散。
另外,上述结构中,可以构成为,所述前大灯(41)是具有照亮前方的前照灯(42)和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3)的组合灯,收容所述前照灯(42)的前照灯室(42A)和收容所述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3)的方向指示灯室(43A)分别由与所述壳体(41A)一体形成的隔壁(41L、41R)分隔,所述左右的凹部(51)设置成沿着所述隔壁(41L、41R)。根据该结构,利用形成凹部的倾斜面,能够使来自各灯的照射光有效地扩散。
另外,上述结构中,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前罩(31)上设置有罩侧凹部(61),该罩侧凹部(61)以与所述前大灯(41)的所述凹部(51)连续的方式凹陷,形成所述前罩(31)与所述风挡玻璃(35)之间的间隙,并向后上方延伸。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地向风挡玻璃里侧进行导风,能够进一步提高导风效果。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在所述透镜(41B)上设置的所述凹部(51)一体地设置从该凹部表面突出的肋(81、82)。根据该结构,通过上述肋能够进行沿着凹部流动的行驶风的脱水。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配置在车辆的前部,并且具备组合灯,该组合灯具有前照灯(42)、方向指示灯(43)、在该前照灯(42)和方向指示灯(43)的前方连续的透镜(41B),所述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透镜(41B)上的所述方向指示灯(43)的前方且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向车辆后方凹陷并且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凹条(51)。
根据该结构,在透镜上的方向指示灯的前方且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向车辆后方凹陷并且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凹条,因此能够在前罩上设置组合灯的结构中提高从车辆左右一侧对另一侧的方向指示灯的视认性。
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凹条(51)可以跨收容所述方向指示灯(43)的方向指示灯室(43A)的整个上下宽度而设置。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方向指示灯的发光面尽可能地纵长,能够进一步提高视认性。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构成为,所述凹条(51)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形成窄幅,在车身后方最靠里的最里部(51A)偏向车宽方向外侧而设置。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凹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尽量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能够更进一步提高从左右一侧对另一侧的方向指示灯的视认性。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在所述凹条(51)的后方设置位置灯(44)。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利用凹部后方的死区空间(デツドスペ一ス)。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具备覆盖车辆的前部的前罩(31)和组合灯,该组合灯配置在该前罩(31)上,具有前照灯(42)、方向指示灯(43)和使前罩(31)在前照灯(42)和方向指示灯(43)之间露出并覆盖各灯的透镜(41B),所述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通过在所述前照灯(42)和所述方向指示灯(43)之间露出的前罩(31)和覆盖所述方向指示灯(43)的透镜(41B),在所述方向指示灯(43)前方且车宽方向内侧设置向车辆后方凹陷并且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凹条(51)。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前照灯和方向指示灯之间露出的前罩和覆盖方向指示灯的透镜,在方向指示灯前方且车宽方向内侧设置向车辆后方凹陷并且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凹条。因此能够提高从车辆左右一侧向另一侧的方向指示灯的视认性。
发明效果
本发明中,在前大灯的透镜上设置有向车辆后方侧凹陷的凹部,该凹部设置成与前罩和风挡玻璃之间的间隙的下侧开放端部连续,因此,能够避免前大灯的制约,且能够进行充分的导风。
另外,若凹部设置在透镜的左右两侧,则不用另行设置用于使行驶风向左右扩散的结构,就能够很容易使导入的行驶风向左右扩散。
另外,若前大灯是一种具备照亮前方的前照灯和左右方向指示灯的组合灯,收容前照灯的前照灯室和收容左右方向指示灯的方向指示灯室分别由与壳体一体形成的隔壁分隔,左右凹部设置成沿着隔壁,则利用形成凹部的倾斜面,能够使来自各灯的照射光有效地扩散。
另外,若在前罩上设置有罩侧凹部,该罩侧凹部以与前大灯的凹部连续的方式凹陷,形成前罩和风挡玻璃之间的间隙,并向后上方延伸,则能够有效地向风挡玻璃里侧进行导风,能够进一步提高导风效果。
另外,在透镜上设置的凹部一体地设置从该凹部表面突出的肋,因此,能够进行沿着凹部流动的行驶风的脱水。
本发明中,在透镜上的方向指示灯的前方且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向车辆后方凹陷并且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凹条,因此,在前罩上设置组合灯的结构中能够提高从车辆左右一侧对另一侧的方向指示灯的视认性。
另外,若凹条跨收容方向指示灯的方向指示灯室的整个上下宽度而设置,则能够使方向指示灯的发光面尽可能地纵长,能够进一步提高视认性。
另外,若凹条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形成窄幅,且在车身后方最靠里的最里部(51A)偏向车宽方向外侧而设置,则能够使凹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尽量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能够进一步提高从左右一侧向另一侧的方向指示灯的视认性。
另外,若在凹条的后方设置位置灯,则能够有效利用凹部后方的死区空间。
另外,通过在前照灯和方向指示灯之间露出的前罩和覆盖方向指示灯的透镜,在方向指示灯前方且车宽方向内侧设置向车辆后方凹陷并且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凹条,因此能够提高从车辆左右一侧对另一侧的方向指示灯的视认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跨骑型车辆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前部侧视图。
图2是同时表示前罩与周边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同时表示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前罩与周边结构的主视图。
图5是图2的V-V剖视图。
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前部侧视图。
图7是同时表示前罩与周边结构的主视图。
图8是图7的A-A剖视图。
图9是图7的B-B剖视图。
图10是同时表示前罩与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同时表示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前罩与周边结构的主视图。
符号说明:
1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
2车架
11车身罩
31前罩
31L、31R前盖部
35风挡玻璃
41前大灯
41A、142、143壳体
41B透镜
41L、41R隔壁
42前照灯(灯体)
42A前照灯室
43方向指示灯(灯体)
43A方向指示灯室
44位置灯(灯体)
51、51L、51R透镜侧凹部(凹条)
51A最里部
61、61L、61R、71L、71R罩侧凹部
61Y下侧开放端部
81、82肋(脱水肋)
251L、251R凹部(凹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说明中,前后左右及上下这些方向的叙述若没有特别说明,则与相对于车身的方向相同。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跨骑型车辆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前部的侧视图。该机动二轮车1具备车架2、在车架2的头管20上支承为操纵自如的左右一对的前叉3、安装在所述前叉3的上端部且位于车身前部的上部的操纵用的车把4、支承在前叉3上的旋转自如的前轮5、覆盖前轮5上方的前挡泥板6、覆盖车身的车身罩(也称为壳体)11。
此外,车架2上的前轮5后方位置支承有发动机,在发动机后方经由摆臂(也称为后叉)支承有作为驱动轮的后轮。另外,在车把4后方设有支承在车架2上的乘客用座椅,驾驶员就坐在该乘客用座椅上,从而能够进行车把操纵等驾驶操作。
车身罩11通过将合成树脂等具有刚性的材料注射模塑成形而形成。该车身罩11具备覆盖车架2前部的前罩31,前罩31经由罩托架(未图示)支承在头管20上。
该前罩31配设成覆盖头管20的前方,在前罩31前表面的车宽方向中央位置设置有前大灯41,并且,在该前大灯41上方即前罩31上部设置有风挡玻璃35。
该前罩31具有从前端朝向后方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大的前方凸出形状,形成为有利于降低空气阻力的形状。
图2是同时表示前罩31与周边结构的主视图。
风挡玻璃35由透明树脂等透明材料形成,如图1及图2所示,其通过左右一对风挡支架(支架部)36及螺栓37安装在前罩31上。如图1所示,该风挡玻璃35从前罩31的前大灯41上缘41X附近沿着前罩31的前表面向后上方延伸,且比前罩31的上缘31X更向上方延伸而位于乘客的上半身前方。
如图2所示,该风挡玻璃35形成为以与前罩31前表面宽度大致同宽的形状沿上下延伸的幅度宽大型风挡玻璃。从而,该风挡玻璃35较宽地覆盖乘客的上半身,能够起到充分的挡风防护效果(降低对乘客的风压和风笛噪声等、对空气流动进行整流的效果)。
在此,在将风挡玻璃35支架支承在前罩31前面侧的结构的情况下,以往,为了防止风挡玻璃和乘客之间(=风挡玻璃里侧)形成负压,在风挡玻璃与前罩之间空出较大的间隙,从而能够向风挡玻璃里侧充分地导入行驶风。
与此相对,在本结构中,与以往的结构相比,使风挡玻璃5与前罩31之间的间隙、即风挡玻璃35里面与前罩31前面之间的间隙比以往小,该间隙被设定为能够防止由于车身行驶时的振动而使风挡玻璃35刮蹭到前罩31的最小间隙。
此外,只要能够避免由于上述振动而造成的损伤,则不限定于风挡玻璃35与前罩31靠近的结构,风挡玻璃35和前罩31也可以密接。
前大灯41在风挡玻璃35下方且接近风挡玻璃35的下缘35Y,并且形成为沿着该下缘35Y向车宽方向延伸的横长的前大灯。
该前大灯41配置成前大灯41的宽度方向中心与车宽方向中心一致,从车身正面观察时,该前大灯41在前罩31前表面从车宽方向中心向左右延伸,并且前大灯41的发光面(透镜面)与前罩31的前表面大致在同一平面上连续,能够实现前罩31的一个平面化(平滑表面化)。
然而,在前罩中央部设置导风结构,且避开该导风结构来配置前大灯的以往结构中,前大灯的发光面积、形状及布置等往往会受到制约。
在此,在本结构中,形成在前大灯41的透镜41B上设置向车辆后方侧凹陷的左右一对的透镜侧凹部51L、51R的结构,并形成在前罩31上设置有与上述左右一对的透镜侧凹部51L、51R连续且在风挡玻璃35里侧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罩侧凹部61L、61R的结构。以下,将本结构的导风结构与周边结构一起进行详细叙述。
图3示出图2的III-III剖面。
如图2及图3所示,该前大灯41构成为一种单一的组合灯,其在车宽方向中央具有照亮前方的灯体即前照灯42,在该前照灯42的左右具有作为方向指示灯用的灯体即方向指示灯43。
该前大灯41具备安装有前照灯42及方向指示灯43的树脂制的作为横长箱的壳体41A、安装成覆盖壳体41A前面的透明树脂制(或玻璃制)的透镜41B。
在壳体41A上一体形成有左右隔壁41L、41R,所述隔壁41L、41R分别将收容前照灯42的前照灯室42A和收容左右方向指示灯43的左右方向指示灯室43A分隔。
左右隔壁41L、41R从壳体后壁41C沿着壳体侧壁41DL、41DR向前方延伸,并且向上下方向延伸,从而使各灯室42A、43A在车宽方向上分隔而独立,使各灯42、43的照射光(图3中,由实线箭头表示)独立地向前方照射。从车身正面观察时,上述隔壁41L、41R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大的倾斜隔壁,左右一对透镜侧凹部51L、51R沿着上述隔壁41L、41R延伸(参照图2)。
对隔壁41L、41R的表面(左右两面)实施铝蒸镀等,从而形成反射面,使各灯42、43的照射光反射而有效地向外部(车身前方)照射。
此外,在该壳体41A中,不限于隔壁41L、41R的表面,也可以对向各灯室42A、43A露出的壳体内表面(壳体后壁41C的前表面、壳体侧壁41DL、41DR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等)实施铝蒸镀等来形成反射面(反射面)。
透镜41B由覆盖在壳体41A内形成的所有灯室42A、43A的前方的横长的单个部件形成。该透镜41B以覆盖壳体41A的前方开口的方式与壳体41A前端连结,在透镜41B和壳体41A之间夹持有防止雨水等浸入的密封构件45。
如图2及图3所示,在该透镜41B的前表面设置有向车身后方侧凹陷的左右一对的透镜侧凹部51L、51R。所述透镜侧凹部51L、51R在将透镜41B树脂成形时一体形成,且从比透镜41B的下缘靠上方的位置向上方延伸而延伸到透镜41B的上缘。并且,所述透镜侧凹部51L、51R的上端与形成前罩31和风挡玻璃35之间的间隙且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罩侧凹部61L、61R的下侧开放端部61Y连续。
因此,当车身行驶时,来自车身前方的行驶风通过左右的透镜侧凹部51L、51R,沿着左右罩侧凹部61L、61R而在前罩31与风挡玻璃35之间流动,并被顺利地导入风挡玻璃35里侧的空间。
即、左右的透镜侧凹部51L、51R作为向风挡玻璃35里侧导风的导风凹部而发挥功能,由此形成导风结构。
此外,由于上述的透镜侧凹部51L、51R从比透镜41B的下缘41Y靠上方的位置向上方延伸,因此在透镜41B的下缘41Y侧没有凹凸。因此,能够使透镜41B的下缘41Y与前罩31之间无阶梯差且容易地连续。
进而,详细叙述透镜41B。该透镜41B具备从车宽方向中央向左右延伸的中央透镜部41B1、位于中央透镜部41B1左右的左右一对透镜侧凹部51L、51R和从左右一对的透镜侧凹部51L、51R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外侧透镜部41B2。上述透镜侧凹部51L、51R形成为以车宽方向中心为基准而左右对称的形状,以下,不需要特别区别而进行说明的情况下,表述为透镜侧凹部51。
中央透镜部41B1位于前照灯42的前方,形成从车宽方向中央向车宽方向外侧且后方倾斜的前方凸出形状的倾斜面。
另外,左右一对的透镜侧凹部51在观察其水平剖面时,具有越靠车身后方侧宽度越窄的截面观察V字形状,其具备构成内侧倾斜面(第一倾斜面)的内侧倾斜部(第一倾斜部)51B和形成外侧倾斜面(第二倾斜面)的外侧倾斜部(第二倾斜部)51C,内侧倾斜面从位于车身最后方侧的最里部51A向车宽方向内侧且前方倾斜,并与中央透镜部41B1相连,外侧倾斜面从最里部51A向车宽方向外侧且前方倾斜,并与外侧透镜部41B2相连。
并且,左右一对的外侧透镜部41B2形成向车宽方向外侧且后方倾斜的倾斜面。
即,在本结构中,如图3中由实线箭头表示照射光那样,前照灯42的照射光通过中央透镜部41B1及作为左右的透镜侧凹部51一部分的内侧倾斜部51B而向前方(包括前侧方)照射。另外,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3的照射光通过左右的外侧透镜部41B2及作为左右的透镜侧凹部51另一部分的外侧倾斜部51C而向前方照射。
这种情况下,由于通过中央透镜部41B1及左右的内侧倾斜部51B形成向左右扩大的前方凸出形状的透镜面,因此,能够向左右较宽地设定前照灯42的照射范围,能够使前照灯的光有效地扩散。
另外,通过左右的外侧倾斜部41B2及左右的外侧倾斜部51C也形成向左右扩大的前方凸出形状的透镜面,因此,能够有效地扩散方向指示灯的光,能够提高从周围观察的视认性。
左右透镜侧凹部51L、51R的最里部51A与隔壁41L、41R的前端接近且沿着该隔壁41L、41R延伸,因而,上述透镜侧凹部51L、51R从车身正面观察时,形成向上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导风凹部(参照图2)。
根据该结构,利用构成一对倾斜面的内侧倾斜部51B和外侧倾斜部51C,其中一对倾斜面形成透镜侧凹部51,能够向左右扩大前照灯42及方向指示灯43的照射范围,并且,通过左右最里部51A能够使隔壁41L、41R从外部不太显眼,能够提高外观性。
接下来,说明前罩31的左右一对的罩侧凹部61L、61R。对于所述罩侧凹部61L、61R,也形成为以车宽方向中心为基准而左右对称的形状,以下,不需要特别区别而进行说明的情况下,表述为罩侧凹部61。
所述罩侧凹部61在将前罩31树脂成形时一体形成,如图1及图2所示,从透镜41B的上缘41X连续到前罩31上缘31X,并具有向车身后方侧凹陷的凹形状。所述罩侧凹部61具有与透镜41B侧的透镜侧凹部51相同的截面形状,形成在前罩31上的风挡支架36左右向上下延伸并向上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导风凹部。
更具体地说,左右的罩侧凹部61在从车身正面观察时(参照图2),是与透镜41B左右的透镜侧凹部51连续的直线倾斜凹部,其上缘61X与前罩31的上缘31X一致,从车身侧面观察时(参照图1),形成为沿着前罩31向后下方延伸的凹部,具有与透镜侧凹部51的最里部51A连续的最里部61A和分别与透镜侧凹部51的内侧倾斜部51B及外侧倾斜部51C连续的内侧倾斜部61B及外侧倾斜部61C。
因此,能够使从透镜41B左右的透镜侧凹部51导入的行驶风流向风挡玻璃35里侧的左右而大幅地向风挡玻璃35与乘客之间的空间供给。另外,由于左右罩侧凹部61延伸到前罩31的上缘31X,因此能够向前罩31里侧充分地供给行驶风。
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风挡玻璃35与乘客之间的空间形成负压的情况,能够抑制行驶风的卷入。另外,由于利用风挡支架36的左右空间,在前罩31侧设置罩侧凹部61,因此,在这样空的空间的范围内容易进行罩侧凹部61的宽度或形状等的设计变更。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前大灯41的透镜41B上设有向车辆后方侧凹陷的透镜侧凹部51,该透镜侧凹部51设置成与形成前罩31和风挡玻璃35之间间隙的罩侧凹部61的下侧开放端部61Y连续,因此能够充分向风挡玻璃35里侧进行导风。
并且,在该结构中,由于前大灯41的透镜41B本身还兼用导风结构,因此前大灯41的发光面积、形状及布置等均不会受导风结构制约,能够确保前大灯41的发光面积的扩大及形状和布置等的自由度。
另外,本结构中将透镜侧凹部51设置在透镜41B的左右两侧,因此,能够大幅度地向风挡玻璃35里侧引导行驶风,与在车宽方向中央部设置导风结构的情况相比,即使不另行设置用于使行驶风向左右扩散的结构,也能够容易地将导入的行驶风向左右扩散。
另外,由于以沿着将前照灯室42A和方向指示灯室43A分隔的隔壁41L、41R的方式设置上述透镜侧凹部51,因此,利用构成一对倾斜面的内侧倾斜部51B和外侧倾斜部51C,其中一对倾斜面形成透镜侧凹部51,能够扩大前照灯42及方向指示灯43的照射范围,能够使照射光有效扩散。另外,通过透镜侧凹部51能够使隔壁41L、41R从外部不显眼。
并且,在本结构中,在前罩31上设置罩侧凹部61,该罩侧凹部61以与前大灯41的透镜侧凹部51连续的方式凹陷,形成前罩31与风挡玻璃35之间的间隙,且向后上方延伸,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向风挡玻璃35里侧的导风,能够进一步提高导风效果。
如此,在本结构中,通过上述凹部51、61能够可靠地确保向风挡玻璃35里侧导风的导风路,因此,即使风挡玻璃35与前罩31之间的间隙(间隙)比以往小,或者该间隙几乎为零,也能够向风挡玻璃35里侧充分地进行导风。即,根据本构成,还可以提高风挡玻璃35与前罩31之间间隙的设计自由度。
<第二实施方式>
图4及图5表示第二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左右透镜侧凹部51分别一体设置有从其表面(前表面)突出的肋(脱水肋)81、82。
所述肋81、82在将透镜41B树脂成形时一体形成,以上下一对的方式设置。如图4所示,上侧肋81在透镜侧凹部51的上缘附近形成为跨透镜侧凹部51的整个宽度而延伸的凸条肋,下侧肋82在上侧肋81下方形成为跨透镜侧凹部51整个宽度而延伸的凸条肋。
另外,如图5中双点划线所示,各肋81、82不是完全堵塞透镜侧凹部51,而形成为在透镜侧凹部51内确保行驶风通路,并同时挡住混在该行驶风中的雨水进一步向它的上方流动的规定高度(相当于向前方的突出量)的肋,本结构中,形成为沿着透镜侧凹部51呈V字状延伸的肋形状。
根据该结构,通过上述肋81、82能够进行沿着透镜侧凹部51向上方(风挡玻璃35侧)流动的行驶风的脱水。而且,由于设置上下一对肋81、82,因此,由一个肋82没有挡住的水滴能够由另一个肋81挡住,能够提高脱水的可靠性。另外,所述肋81、82还作为加强透镜41B的加强肋而发挥功能,可以充分确保透镜41B的刚性。
由此,能够以简易的构成在不增加部件数的情况下设置脱水用的肋81、82,能够使设置不增加成本。
此外,肋81、8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V字状,在确保行驶风通路且能够进行脱水的范围内能够广泛适用各种形状。
<第三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跨骑型车辆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前部的侧视图,图7是同时表示前罩31与周边结构的主视图。此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该机动二轮车1的前罩31上的前表面的车宽方向中央位置设置有前大灯41,并且在该前大灯41上方即前罩31上部设置有风挡玻璃35。
该前大灯41构成为组合灯(以下称组合灯)101,其具有在车宽方向中央照亮前方的灯体即前照灯42,方向指示灯用的灯体即左右一对方向指示灯43和在所述灯42、43的前方连续的透镜41B。
组合灯101在风挡玻璃35下方接近风挡玻璃35的下缘35Y,形成为左右沿着该下缘35Y向斜上方延伸且正面观察时呈大致V字形状的横长的灯。
该组合灯101配置成该灯101的宽度方向中心与车宽方向中心一致,在车身正面观察时,在前罩31前表面从车宽方向中心向左右延伸,透镜41B与前罩31的前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连续,能够实现前罩31的一个平面化(平滑表面化)。
组合灯101在车宽方向中央具有单一的前照灯42,在以该前照灯42为中心向左右离开的位置具有左右一对的方向指示灯43,在该前照灯42和方向指示灯43之间具有左右一对位置灯(车宽灯)44。
在该组合灯101的透镜41B上,在方向指示灯43的前方且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向车辆后方侧凹陷并且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透镜侧凹部51L、51R。因此,透镜侧凹部51L、51R与前罩31和风挡玻璃35之间间隙的下侧开放端部61Y连续,当车身行驶时,来自车身前方的行驶风通过左右透镜侧凹部51L、51R而在前罩31与风挡玻璃35之间流动,能够顺利地向风挡玻璃35里侧的空间中导入。
图8表示图7的A-A截面,图9表示图7的B-B截面。此外,图8中,为了容易理解说明,用虚线(双点划线)表示前照灯42、方向指示灯43及位置灯44的各位置。
如图8及图9所示,该组合灯101具备独立的安装前照灯42的树脂制的前照灯侧壳体142、安装方向指示灯43和位置灯44的树脂制的方向指示灯侧壳体143。
在前罩31的中央形成用前照灯4用的开口部K1,安装前照灯42的前照灯侧壳体142通过未图示的紧固构件安装在该开口部K1的里侧,在前罩31的左右分别形成有方向指示灯/位置灯用的开口部K2,安装方向指示灯/位置灯43、44的方向指示灯侧壳体143通过未图示的紧固构件安装在所述开口部K2的里侧。由此,前罩31的各开口部K1、K2由各灯42~44的壳体142、143从里侧覆盖。
对所述壳体142、143的前面实施铝蒸镀等而形成反射面(反射面),能够使各灯42~44的照射光反射而有效地向车身前方等照射。另外,通过该反射面,能够适当调整各灯42~44的照射范围。
组合灯101的透镜41B为透明树脂制(或玻璃制),由中央透镜部41B1和左右外侧透镜部41B2构成,中央透镜部41B1覆盖安装有前照灯42的前照灯侧壳体142的前方,左右的外侧透镜部41B2覆盖安装方向指示灯/位置灯43、44的方向指示灯侧壳体143的前方。
所述中央透镜部41B1和外侧透镜部41B2为不同体,但如图7所示,中央透镜部41B1的外缘(车宽方向外侧的缘部)与外侧透镜部41B2的外缘(车宽方向内侧的缘部)密接,从外观上被视认成一体透镜。
即,在本结构中,由前照灯42、前照灯侧壳体142及中央透镜部41B1构成前照灯单元,并且由方向指示灯/位置灯43、44、方向指示灯侧壳体143和外侧透镜部41B2构成方向指示灯/位置灯单元,通过将上述灯单元一体地配置,从而构成组合灯101。
因此,能够将构成组合灯101的各部件小型化,并且使前照灯单元及方向指示灯/位置灯单元分别独立而装卸自如,使组装性及维修性提高。
另外,如图8及图9所示,在方向指示灯43的前方配置有透明树脂制(若玻璃制)的内透镜145。该内透镜145以将方向指示灯43和外侧透镜部41B2之间分隔的方式安装在方向指示灯壳体143上。在该内透镜145上实加有透镜切割部(未图示),以免从外部直接视认方向指示灯43,并且调节方向指示灯光的指向性等。
如此,通过设置方向指示灯专用的内透镜145,能够通过内透镜145颜色和切割形状的变更来变更方向指示灯设计,能够提高方向指示灯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在本结构中,利用该内透镜145和外侧透镜部41B2之间的空间作为收容位置灯44的位置灯室44A。
上述中央透镜部41B1的前端位于车宽方向中央,形成为从该前端朝向后方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大的前方凸出形状的倾斜面。
另外,外侧透镜部41B2形成为沿着中央透镜部41B1的形状朝向后方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大的倾斜面。
更具体地说,该外侧透镜部41B2以向方向指示灯43的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隔壁41L、41R为基准,车宽方向内侧的透镜部(51L、51R)形成为向车辆后方侧凹陷并且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得透镜侧凹部51L、51R,车宽方向外侧的透镜部151L、152R形成为朝向后方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大的倾斜面。
左右一对透镜侧凹部51L、51R在观察其水平剖面时,形成越靠车身后方侧宽度越窄的截面观察V字形状的槽(参照图8、图9)且透镜侧凹部51L、51R跨收容方向指示灯43的方向指示灯室43A的整个上下宽度而设置(参照图7)。
该透镜侧凹部51L、51R具备构成内侧倾斜面(第一倾斜面)的内侧倾斜部(第一倾斜部)51B和构成外侧倾斜面(第二倾斜面)的外侧倾斜部(第二倾斜部)51C,内侧倾斜面从位于车身最后方侧的最里部51A向车宽方向内侧且前方倾斜而与中央透镜部41B1相连,外侧倾斜面从最里部51A向车宽方向外侧且前方倾斜而与外侧的透镜部151L、151R相连。
因此,如图8中以实线箭头表示照射光那样,前照灯42的照射光通过中央透镜部41B1向前方(包括前侧方)照射。另外,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3的照射光通过由方向指示灯侧壳体143的内表面的反射面反射等而向各个方向射出,从内透镜部145的大致整个面照射。
若详细叙述,则如该图8所示,通过内透镜145的照射光中存在朝向前方的照射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照射光、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照射光。其中,朝向前方及车宽方向外侧的照射光通过左右的外侧透镜部41B2向车外照射,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照射光通过左右的透镜侧凹部51的外侧倾斜部51C向车外照射。
另外,位置灯44的照射光通过左右的透镜侧凹部51的内侧倾斜部51B和外侧倾斜部51C向前方照射。
在照射时,由于内透镜145中形成向左右扩大的前方凸出形状的透镜面,因此,能够将方向指示灯43的照射范围向左右设定得较宽,能够将方向指示灯的光有效地扩散。
此外,由于左右外侧透镜部41B2在车宽方向上比内透镜145宽,因此,不会妨碍来自上述内透镜145的方向指示灯光的照射,由此,也能够将指示灯43的照射范围向左右设定得较宽。
并且,对于该左右外侧透镜部41B2,通过透镜侧凹部51L、51R能够形成向左右扩大的前方凸出形状的透镜面,由此也能够容易将方向指示灯43的照射范围向左右设定得较宽,另外,位置灯44的照射范围也容易向左右设定得较宽。因此,能够使方向指示灯光及位置灯光有效地扩散,能够提高从周围观察的视认性。
在此,图8中,符号WX表示基于透镜侧凹部51L的左侧的方向指示灯43的照射范围。如该图所示,方向指示灯光通过左侧的透镜侧凹部51L的外侧倾斜部51C,不会被包括中央透镜部41B1在内的前罩31遮挡,而向机动二轮车1的右斜前方照射。由此,扩大了向机动二轮车1的右斜前方的照射范围。
如图10所示,从比机动二轮车1的前罩31的右侧正侧方稍靠前的位置能够视认左侧的透镜侧凹部51L的外侧倾斜部51C。因此,如图10所示,位于前罩31右侧正侧方的第三者能够视认从外侧倾斜部51C照射的左侧的方向指示灯光。即,能够从机动二轮车1的右侧看见左侧方向指示灯,能够提高方向指示灯的视认性。
此外,由于该机动二轮车1的前部结构为左右对称结构,因此,从机动二轮车1的左侧也能够视认右侧方向指示灯,也能够提高方向指示灯的视认性。
如此,在本结构中,通过在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3的前方且车宽方向内侧分别形成透镜侧凹部51L、51R,能够提高从机动二轮1的左右一侧的斜前方对另一侧的方向指示灯的视认性。
尤其在本结构中,如图8所示,透镜侧凹部51L、51R的最里部51A在透镜侧凹部51L、51R的宽度W内偏向车宽方向外侧而设置。因此,外侧倾斜部51C的倾斜角度θW朝向左右相反地向车宽方向(横向)较大地倾斜,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从左右一侧的斜前方是对另一侧的方向指示灯的视认性。
另外,如图7所示,左右透镜侧凹部51L、51R在从车身前面观察时,朝向上方向车宽方向外侧呈直线状地延伸,因此,上述透镜侧凹部51L、51R构成向上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导风凹部。根据该结构,利用构成一对倾斜面的内侧倾斜部51B和外侧倾斜部51C,其中一对倾斜面形成透镜侧凹部51,能够将方向指示灯43及位置灯44的照射范围向上下确保得较宽。另外,由于能够在方向指示灯43和前照灯42之间形成以大致等宽延伸的带状的透镜设计,因此也能够提高外观性。
此外,如图7所示,在左右透镜侧凹部51的内侧倾斜部51B实加有透镜切割部51CT,通过该左右一对的透镜切割部51CT,能够避免从外部直接视认位置灯44,并且能够调节位置灯44的指向性。由此,能够形成在位置灯44不亮灯时(车辆停止时),从外观上不能视认位置灯44的存在的简明的设计。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方向指示灯43的前方且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向车辆后方凹陷并且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凹条即透镜侧凹部51L、51R,因此在设置组合灯101的结构中,能够提高从机动二轮车1左右一侧对另一侧的方向指示灯的视认性。
此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在透镜侧凹部51L、51R为在方向指示灯43的前方且车宽方向内侧向车辆后方凹陷并且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凹条这点上,采用的是同样的结构(参照图3、图5),在设置组合灯101的结构中,能够提高从机动二轮车1左右一侧向另一侧的方向指示灯的视认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透镜侧凹部51L、51R,能够充分地向风挡玻璃35里侧进行导风,因此与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同样,起到前大灯41的发光面积、形状及布置等均不会受到制约,且能够确保前大灯41的发光面积的扩大及形状和布置等的自由度等各种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及图10所示,在前罩31上设置有罩侧凹部71L、71R,所述罩侧凹部71L、71R与左右透镜侧凹部51L、51R下缘相连并向上下方向延伸,且向车身后方凹陷,通过所述罩侧凹部71L、71R,能够将来自车身前方的行驶风顺利地向透镜侧凹部51L、51R引导。
因此,能够更顺利地向风挡玻璃35里侧进行导风。此外,在所述罩侧凹部71L、71R上设置有前后方向贯通的导风口72,通过所述导风口72能够向前罩31内导入行驶风。
另外,由于透镜侧凹部51L、51R跨收容方向指示灯43的方向指示灯室43A整个上下宽度而设置,因此能够使方向指示灯的发光面尽可能地纵长,能够进一步提高视认性。
并且,透镜侧凹部51L、51R具有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形成窄幅的截面观察V字形状,在车身后方最靠里的最里部51A在透镜侧凹部51L、51R的整个宽度内偏向车宽方向外侧而设置,因此,能够使透镜侧凹部51L、51R的外侧倾斜部51C尽量向车宽方向内侧(横向)倾斜,能够进一步提高从左右一侧对另一侧的方向指示灯的视认性。
并且,在透镜侧凹部51L、51R的后方设置位置灯44,因此,能够有效利用透镜侧凹部51L、51R后方的死区空间。
如图9所示,由于透镜侧凹部51L、51R向后方凹陷,因此透镜侧凹部51L、51R的死区空间成为前后长度短的空间,但位置灯44可以为比其它灯42、43小的灯,因此,能够充分利用于位置灯44的空间。因此,无须另行确保位置灯44的空间,就能够提供一种具备前照灯42、方向指示灯43及位置灯44的小型组合灯101。
<第四实施方式>
图11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的主视图。此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该机动二轮车1中,前罩31在前照灯42和方向指示灯43之间跨上下而露出,通过该前罩31的露出的部分(前盖部31L、31R)和覆盖方向指示灯43的透镜即外侧透镜部41B2,在方向指示灯43前方且车宽方向内侧形成向车辆后方侧凹陷并且向上下方向的作为凹条的左右一对凹部251L、251R。
若详细叙述,则前罩31具备在前照灯42与方向指示灯43之间跨上下呈带状露出的左右一对前盖部31L、31R。
前大灯41中,在左右一对的前盖部31L、31R之间设置有单一的前照灯42和覆盖前照灯42前方的中央透镜部41B1,在左右一对的前盖部31L、31R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左右一对的方向指示灯43和覆盖方向指示灯43前方的左右一对外侧透镜部41B2。
此外,该前大灯41通过使中央透镜部41B1和外侧透镜部41B2相互接近配置,而构成具备前照灯42和方向指示灯43的组合灯101,为不具备第三实施方式的位置灯44的结构。
如图11所示,左右一对前盖部31L、31R和外侧透镜部41B2的边界构成位于最靠车身后方侧的最里部51A,在前盖部31L、31R上形成有内侧倾斜部(第一倾斜部)51B,内侧倾斜部51B构成从最里部51A向车宽方向内侧且前方倾斜并与中央透镜部41B1相连的内侧倾斜面(第一倾斜面)。
另一方面,在外侧透镜部41B2上形成有外侧倾斜部(第二倾斜部)51C,外侧倾斜部51C构成从最里部51A向车宽方向外侧且前方倾斜并与外侧的透镜部151L、151R相连的外侧倾斜面(第二倾斜面)。
因此,通过前盖部31L、31R的内侧倾斜部51B和外侧透镜部41B2的外侧倾斜部(第二倾斜部)51C构成左右一对的凹部251L、251R。
如此,通过前罩31和覆盖方向指示灯43的外侧透镜部41B2,在方向指示灯43的前方且车宽方向内侧形成向车辆后方侧凹陷并且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凹部251L、251R,因此即使在前罩31在前照灯42与方向指示灯43之间露出的结构中,也能够提高从机动二轮车1左右一侧对另一侧的方向指示灯的视认性,并且能够起到能够更顺利地向风挡玻璃35里侧进行导风等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各种效果。
上述的实施方式只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任意进行变形及应用。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在图1等所示的机动二轮车1的前部结构中适用本发明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能够广泛地适用于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中。此外,所谓跨骑型车辆包括跨车而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也包括带发动机的自行车),还包括分类成ATV(全地形行驶车辆)的三轮车辆和四轮车辆在内的车辆。

Claims (10)

1.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具备覆盖车身前部的前罩(31)、在该前罩上部向后上方延伸而设置的风挡玻璃(35)和前大灯(41),所述前大灯(41)由透镜(41B)、灯体(42)和壳体(41A、142、143)构成,且配置在所述风挡玻璃(35)的下方,在所述前罩(31)与所述风挡玻璃(35)之间设置有引导行驶风的间隙,所述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大灯(41)的透镜(41B)上设置有向车辆后方侧凹陷的凹部(51),该凹部(51)设置成与所述前罩(31)和所述风挡玻璃(35)之间的间隙的下侧开放端部(61Y)连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51)设置在所述透镜(41B)的左右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大灯(41)是具有照亮前方的前照灯(42)和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3)的组合灯,
收容所述前照灯(42)的前照灯室(42A)和收容所述左右的方向指示灯(43)的方向指示灯室(43A)分别由与所述壳体(41A)一体形成的隔壁(41L、41R)分隔,所述左右的凹部(51)设置成沿着所述隔壁(41L、41R)。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罩(31)上设置有罩侧凹部(61),该罩侧凹部(61)以与所述前大灯(41)的所述凹部(51)连续的方式凹陷,形成所述前罩(31)与所述风挡玻璃(35)之间的间隙,并向后上方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透镜(41B)上设置的所述凹部(51)一体地设置有从该凹部表面突出的肋(81、82)。
6.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配置在车辆的前部,并且具备组合灯,该组合灯具有前照灯(42)、方向指示灯(43)、在该前照灯(42)和方向指示灯(43)的前方连续的透镜(41B),所述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透镜(41B)上的所述方向指示灯(43)的前方且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向车辆后方凹陷并且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凹条(5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条(51)跨收容所述方向指示灯(43)的方向指示灯室(43A)的整个上下宽度而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条(51)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形成窄幅,在车身后方最靠里的最里部(51A)偏向车宽方向外侧而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凹条(51)的后方设置有位置灯(44)。
10.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具备覆盖车辆的前部的前罩(31)和组合灯,该组合灯配置在该前罩(31)上,具有前照灯(42)、方向指示灯(43)和使前罩(31)在前照灯(42)和方向指示灯(43)之间露出并覆盖各灯的透镜(41B),所述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
通过在所述前照灯(42)和所述方向指示灯(43)之间露出的前罩(31)和覆盖所述方向指示灯(43)的透镜(41B),在所述方向指示灯(43)前方且车宽方向内侧设置向车辆后方凹陷并且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凹条(51)。
CN2010105982658A 2009-12-17 2010-12-15 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Active CN1021015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85862 2009-12-17
JP2009-285862 2009-12-17
JP2010-240119 2010-10-26
JP2010240119A JP5474732B2 (ja) 2009-12-17 2010-10-26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05774XA Division CN102101506B (zh) 2009-12-17 2010-12-15 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01507A true CN102101507A (zh) 2011-06-22
CN102101507B CN102101507B (zh) 2013-05-15

Family

ID=4359774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982658A Active CN102101507B (zh) 2009-12-17 2010-12-15 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CN201110005774XA Active CN102101506B (zh) 2009-12-17 2010-12-15 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05774XA Active CN102101506B (zh) 2009-12-17 2010-12-15 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20110148149A1 (zh)
EP (2) EP2347947B1 (zh)
JP (1) JP5474732B2 (zh)
CN (2) CN102101507B (zh)
AT (2) ATE540858T1 (zh)
BR (2) BR122012024554B1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59212A (zh) * 2012-03-28 2013-10-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跨式车辆的灯光照射器支承结构
CN103939818A (zh) * 2013-01-21 2014-07-23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的车灯装置
CN104125912A (zh) * 2011-12-21 2014-10-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前部结构
TWI570009B (zh) * 2015-01-09 2017-02-11 Yamaha Motor Co Ltd Straddle type vehicle
CN106627873A (zh) * 2015-10-30 2017-05-1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型车辆
CN107021159A (zh) * 2016-01-29 2017-08-0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CN107207062A (zh) * 2015-03-31 2017-09-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摩托车的位置灯结构
CN107878618A (zh) * 2016-09-30 2018-04-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型车辆
CN107878621A (zh) * 2016-09-30 2018-04-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型车辆
CN107878622A (zh) * 2016-09-30 2018-04-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导风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77291B2 (en) * 2011-10-28 2014-07-15 Roadawgz, Inc. Motorcycle windscreen and fairing system using same
US8939620B2 (en) * 2011-12-21 2015-01-27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Saddle-riding type automotive vehicle
JP2014061733A (ja) * 2012-09-20 2014-04-1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灯火器構造
JP5652482B2 (ja) * 2013-01-17 2015-01-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ランプ構造
JP6184103B2 (ja) * 2013-01-19 2017-08-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078368B2 (ja) * 2013-02-14 2017-02-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109297B2 (ja) * 2013-03-28 2017-04-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前照灯
JP2014198546A (ja) * 2013-03-29 2014-10-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JP6104675B2 (ja) 2013-03-29 2017-03-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JP6190611B2 (ja) 2013-03-29 2017-08-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JP5864483B2 (ja) * 2013-07-10 2016-0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6001615B2 (ja) * 2014-09-30 2016-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DE102015221678A1 (de) * 2015-11-05 2017-05-1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Verkleidungs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TWI606951B (zh) * 2016-01-29 2017-12-01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JP6346631B2 (ja) * 2016-03-24 2018-06-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18058470A (ja) * 2016-10-04 2018-04-1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USD935967S1 (en) * 2019-06-11 2021-11-16 Zhejiang Apollo Motorcycle Manufacturing Co., Ltd. Vehicle head panel
EP4126644A1 (en) * 2020-03-31 2023-02-08 TVS Motor Company Limited Cowl assembly of a saddle type vehicle
JP7470665B2 (ja) * 2021-07-21 2024-04-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照灯
KR20230027424A (ko) 2021-08-19 2023-02-28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조명장치
US11473747B1 (en) * 2021-08-31 2022-10-18 Valeo North America, Inc. Light system including a lens texture shutoff
CN115476933B (zh) * 2022-09-05 2024-05-14 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罩结构及汽车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65483A (ja) * 1989-07-31 1991-03-20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ウインドスクリーン
JPH0492732A (ja) * 1990-08-08 1992-03-25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灯火装置配置構造
CN1376606A (zh) * 2001-03-28 2002-10-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支承构造和挡风构造
CN1424223A (zh) * 2001-12-03 2003-06-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前部构造
US7401953B2 (en) * 2005-07-25 2008-07-22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CN101492079A (zh) * 2008-01-25 2009-07-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机动车的防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48460A (en) * 1938-11-18 1941-07-08 Murray Ohio Mfg Co Bicycle headlight
US4066291A (en) * 1975-02-10 1978-01-03 Hickman John S Weatherized system for motorcycle
US3979147A (en) * 1975-03-14 1976-09-07 Kelley Robert F Transparent cover with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otorcycles and riders
GB2101546B (en) * 1981-05-18 1985-01-09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fairings
JP2688913B2 (ja) * 1988-03-11 1997-12-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ウインドスクリーン装置
JPH01262278A (ja) * 1988-04-11 1989-10-19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三輪車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JPH0253681A (ja) * 1989-06-23 1990-02-2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カウリング装置
JP3037343B2 (ja) * 1989-07-28 2000-04-2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カウリング構造
JP2947858B2 (ja) * 1990-03-23 1999-09-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三輪車の前照灯装置
JP3084851B2 (ja) * 1991-11-22 2000-09-04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のフロントカバー
JP3263823B2 (ja) * 1992-02-25 2002-03-1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US5409287A (en) * 1992-05-01 1995-04-25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Aerodynamic device
JP3328842B2 (ja) * 1992-07-31 2002-09-3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用車体カバー
JP3472588B2 (ja) * 1993-01-08 2003-12-0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カウリング取付構造
JP3692784B2 (ja) * 1998-07-13 2005-09-07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アッパーカウル
JP2001106140A (ja) * 1999-10-08 2001-04-17 Mitsuba Corp 自転車用前照灯
JP3583710B2 (ja) * 2000-12-11 2004-11-04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ヘッドランプ取付構造
CN2558847Y (zh) * 2002-04-29 2003-07-02 陈定兴 一种车灯
JP4318939B2 (ja) * 2003-03-14 2009-08-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JP2004345615A (ja) * 2003-05-19 2004-12-09 Shigeru Komori 二輪車用点滅式発色ヘッドランプ
JP4438571B2 (ja) * 2004-08-27 2010-03-2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ヘッドランプ装置
JP2006143176A (ja) * 2004-10-20 2006-06-08 Yamaha Motor Co Ltd フロントカウ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JP2006182124A (ja) * 2004-12-27 2006-07-13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2007062643A (ja) * 2005-09-01 2007-03-15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冷却構造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JP4796364B2 (ja) * 2005-09-15 2011-10-19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ランプ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JP4684826B2 (ja) * 2005-09-26 2011-05-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JP2007280760A (ja) * 2006-04-06 2007-10-25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JP2008091179A (ja) * 2006-09-29 2008-04-17 Yamaha Motor Co Ltd ヘッドライト装置及び車両
JP2008162510A (ja) * 2006-12-28 2008-07-17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2008198466A (ja) * 2007-02-13 2008-08-28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JP2008265625A (ja) * 2007-04-23 2008-11-06 Kawasaki Heavy Ind Ltd レジャービークル
JP2009107568A (ja) * 2007-10-31 2009-05-21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用カウル及び自動二輪車
JP5149112B2 (ja) * 2008-02-05 2013-02-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スクリーン
JP2009234479A (ja) 2008-03-27 2009-10-15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用前照灯装置
JP5279417B2 (ja) * 2008-04-03 2013-09-0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551567B2 (ja) * 2010-10-29 2014-07-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65483A (ja) * 1989-07-31 1991-03-20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ウインドスクリーン
JPH0492732A (ja) * 1990-08-08 1992-03-25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灯火装置配置構造
CN1376606A (zh) * 2001-03-28 2002-10-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支承构造和挡风构造
CN1424223A (zh) * 2001-12-03 2003-06-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前部构造
US7401953B2 (en) * 2005-07-25 2008-07-22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CN101492079A (zh) * 2008-01-25 2009-07-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机动车的防风装置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25912A (zh) * 2011-12-21 2014-10-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前部结构
CN103359212B (zh) * 2012-03-28 2015-08-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跨式车辆的灯光照射器支承结构
CN103359212A (zh) * 2012-03-28 2013-10-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跨式车辆的灯光照射器支承结构
CN103939818A (zh) * 2013-01-21 2014-07-23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的车灯装置
TWI570009B (zh) * 2015-01-09 2017-02-11 Yamaha Motor Co Ltd Straddle type vehicle
CN107207062A (zh) * 2015-03-31 2017-09-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摩托车的位置灯结构
CN107207062B (zh) * 2015-03-31 2019-08-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摩托车的位置灯结构
CN106627873B (zh) * 2015-10-30 2019-05-0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型车辆
CN106627873A (zh) * 2015-10-30 2017-05-1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型车辆
CN107021159A (zh) * 2016-01-29 2017-08-0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CN107021159B (zh) * 2016-01-29 2019-05-1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CN107878622A (zh) * 2016-09-30 2018-04-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导风构造
CN107878621A (zh) * 2016-09-30 2018-04-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型车辆
CN107878618A (zh) * 2016-09-30 2018-04-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型车辆
CN107878622B (zh) * 2016-09-30 2020-04-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导风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47947B1 (en) 2012-02-08
ATE540858T1 (de) 2012-01-15
EP2336012A1 (en) 2011-06-22
BR122012024554B1 (pt) 2019-08-13
ATE544662T1 (de) 2012-02-15
CN102101506B (zh) 2013-01-30
CN102101506A (zh) 2011-06-22
BRPI1010354B1 (pt) 2019-08-13
US8454075B2 (en) 2013-06-04
JP5474732B2 (ja) 2014-04-16
EP2336012B1 (en) 2012-01-11
BR122012024554A2 (pt) 2015-07-14
EP2347947A1 (en) 2011-07-27
US20110149587A1 (en) 2011-06-23
BRPI1010354A2 (pt) 2014-12-09
JP2011143916A (ja) 2011-07-28
CN102101507B (zh) 2013-05-15
US20110148149A1 (en) 2011-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01506B (zh) 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US7802907B2 (en) Vehicle
CN100443358C (zh) 摩托车
CN101712356B (zh) 鞍乘型车辆
US7261358B2 (en) Windscreen apparatus
CN101423089A (zh) 鞍座型车辆的风挡装置
CN104108442A (zh) 自动二轮车
EP2644483B1 (en)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CN102431616A (zh) 跨骑型车辆的整流罩结构
CN1927637B (zh) 鞍乘型车辆的后部结构和鞍乘型车辆
CN101545603B (zh) 车辆的前照灯结构
JP3969584B2 (ja) 前部車体カバー構造
CN101629688B (zh) 骑乘型车辆的照明器结构
JP546852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19623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配線保持構造
CN105936312B (zh) 自动二轮车的前盖构造
CN102606970A (zh) 头灯
CN101811535A (zh) 摩托车
JP2015074351A (ja) 鞍乗型車両
CN216684712U (zh) 鞍乘型车辆
CN101279628B (zh) 二轮摩托车的后部车体罩构造
JP557630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CN115195915A (zh) 跨乘式车辆
JPH01111580A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三輪車の前照灯配置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