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78618A - 跨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78618A
CN107878618A CN201610874946.XA CN201610874946A CN107878618A CN 107878618 A CN107878618 A CN 107878618A CN 201610874946 A CN201610874946 A CN 201610874946A CN 107878618 A CN107878618 A CN 1078786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mp
vehicle
shell
head lamp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7494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78618B (zh
Inventor
林三评
沈明泽
黄雅雀
廖崇本
林义杰
谢金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87494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78618B/zh
Priority to EP17185206.4A priority patent/EP3300996B1/en
Publication of CN1078786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786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786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786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2Headlights
    • B62J6/022Headligh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5Direction indicators
    • B62J6/055Electrical means, e.g. lam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中,头灯的头灯外壳的左侧部及右侧部是朝向前方延伸而形成。左位置灯的左位置灯外壳以及右位置灯的右位置灯外壳是各自以其左侧部及右侧部朝向前方延伸并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在车辆左侧视时,从比所述头灯外壳的所述左侧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所述头灯外壳的所述左侧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所述左位置灯外壳的所述右侧部与所述头灯外壳的所述左侧部重叠。在车辆右侧视时,从比所述头灯外壳的所述右侧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所述头灯外壳的所述右侧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所述右位置灯外壳的所述左侧部与所述头灯外壳的所述右侧部重叠。

Description

跨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乘型车辆,尤其涉及一种跨乘型车辆的前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作为跨乘型车辆的一种的速克达型车辆。所述速克达型车辆包含头管及配置于头管的前方的前外壳。在前外壳配置有头灯及左右的方向灯。
在头灯的左方配置有左方向灯。在头灯的右方配置有右方向灯。头灯及左右的方向灯是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高度。
头灯具有光源、及配置于光源的前方的头灯外壳。从光源发出的光是通过具有透光性的头灯外壳而射向前方。头灯外壳的左侧部及右侧部朝向前方延伸。头灯外壳是以从前外壳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
左右的方向灯分别具有光源、及分别配置于各自光源的前方的方向灯外壳。从光源发出的光是通过具有透光性的左右的方向灯外壳而射向前方。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100155
发明内容
[发明想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人希望在从左右灯各者的相反侧的位置观察上述左右灯时,能够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观察到上述左右灯。即,本发明人希望不仅在从车辆的左方能够轻易观察到左灯,在从右方观察上述左灯时,也能够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轻易观察到上述左灯。另外,本发明人希望不仅在从车辆的右方能够轻易观察到右灯,在从左方观察上述右灯时,也能够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轻易观察到上述右灯。
发明人考虑到:在如先前技术所记载的速克达型车辆类似的跨乘型车辆中,左右灯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相对靠后方,因此在从左右灯各者的相反侧的位置观察上述左右灯时,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难以观察到上述左右灯。如图16所示的跨乘型车辆901,将左右灯965、965配置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靠后方的情形,在从车辆前方且左方观察右灯时,能够从较小角度的视角(视角A)观察到右灯965。但在从车辆前方且左方观察右灯时,如果从较大角度的视角(视角B)观察,那么右灯965会被前外壳902或头灯945遮挡。其结果是,将难以从较大角度的视角(视角B)观察到右灯965。同样地,在从车辆前方且右方观察左灯时,如果从较大角度的视角观察,那么左灯965会被前外壳902或头灯945遮挡。其结果是,将难以从较大角度的视角观察到左灯965。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发明人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考虑到将左右灯配置于较前方。
然而,在左右灯之间配置有头灯。因此,即使将左右灯配置于较前方,也存在左右灯受光量较大的头灯的光影响的问题。如此,即使使左右灯向前方移动,也存在左右灯各者不易自其相反侧被观察到的问题。
举例来说,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速克达型车辆中,在将左方向灯配置于较前方的情形中,存在如果从右方观察左方向灯,那么会因光量较大的头灯的光而导致不易观察到左方向灯的亮灭状态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此种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乘型车辆,即使从配置于头灯左右的左右灯各者的相反侧且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也能够轻易观察到上述左右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发明人有如下构想。
具体来说,发明人想到将左右灯配置于较前方的同时,将左右灯配置于车辆上下方向上与头灯不同的高度。
通过将左右灯配置于较前方,左右灯能够避免被前外壳或头灯遮挡,从而从其相反侧且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易于被观察到。此外,通过将左右灯配置于车辆上下方向上与头灯不同的高度,即使将左右灯配置于较前方也能够降低头灯的光对左右灯的影响。
然而,车辆的灯通常是将光源配置于灯外壳的后方。因此,即使将左右灯配置于较前方,其光源依然配置于相对靠后方。即,在将左右灯配置于较前方,并且将头灯与左右灯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错开而配置的情形中,尽管左右灯外壳本身能够自其相反侧易于被观察到,但左右灯的光源依然不易被观察到。
另外,因左右灯外壳具有透光性,故即使接收到左右灯的光量相对较小的光源的光,左右灯外壳本身还因不太亮而无法被观察到。即,虽然左右灯外壳本身自其相反侧能够易于被观察到,但左右灯的发亮状态依然不易自其相反侧被观察到。
因此,尝试了以左右灯的光源自其相反侧易于被观察到的方式变更光源的位置、或加大光量、或以使光源的光向其相反侧反射的方式变更反射器的形状等方法,然其构造变得非常复杂。
鉴于上述问题,发明人大幅地转换构想。具体来说,发明人着眼于左右灯的种类、及左右灯与头灯的配置位置而大幅地转换构想。
在左右灯为如专利文献1的方向灯的情形中,左右的方向灯是由骑乘者将开关打开而在车体转弯时“亮灭”。头灯是由骑乘者将开关打开而基本上始终“点亮”。即,在头灯点亮时,左右的方向灯并非始终发光。另外,左右的方向灯与头灯在颜色上差异甚大。即,左右的方向灯与头灯间的发光方式差异很大。因此,存在如下顾虑,即,当左右的方向灯接收到头灯的光时,在从左右的方向灯的相反侧观察的情形中,不易观察到左右的方向灯的亮灭状态。而在从与左右的方向灯相同的方向观察的情形中则无任何问题。
与此相对地,在本方面的跨乘型车辆中是将发光方式与头灯类似的位置灯作为左右灯而分别配置于头灯的左右方。位置灯是由骑乘者将开关打开而与头灯一并点亮。即,当头灯点亮时,位置灯基本上始终点亮。另外,与方向灯相比,位置灯的颜色更类似于头灯的颜色。
因位置灯与头灯的发光方式类似,所以发明人着眼于位置灯即使接收到头灯的光其影响也较小。在注意到所述点的基础上,发明人想到可反过来积极地利用当初认为有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头灯的发光。即,通过使头灯的光积极地照射到如上所述不太亮的左右的位置灯外壳而使左右的位置灯外壳更亮,借此易于从其相反方向被观察到。
具体来说,本发明的一方面的跨乘型车辆具备头管、前外壳、头灯、左位置灯、及右位置灯。前外壳配置于头管的前方。头灯配置于前外壳。左位置灯配置于前外壳,且配置于头灯的左方。右位置灯配置于前外壳,且配置于头灯的右方。头灯包含发出光的头灯光源、及配置于头灯光源的前方且具有透光性的头灯外壳。左位置灯包含发出光的左位置灯光源、及配置于左位置灯光源的前方且具有透光性的左位置灯外壳。右位置灯包含发出光的右位置灯光源、及配置于右位置灯光源的前方且具有透光性的右位置灯外壳。头灯外壳的左侧部及头灯外壳的右侧部是朝向前方延伸而形成。左位置灯外壳是以左位置灯外壳的左侧部及左位置灯外壳的右侧部朝向前方延伸并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右位置灯外壳是以右位置灯外壳的右侧部及右位置灯外壳的左侧部朝向前方延伸并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在车辆左侧视时,从比头灯外壳的左侧部额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头灯外壳的左侧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左位置灯外壳的右侧部与头灯外壳的左侧部重叠。在右侧视时,从比头灯外壳的右侧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头灯外壳的右侧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右位置灯外壳的左侧部与头灯外壳的右侧部重叠。
根据上述方面,在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中,将发光方式与头灯类似的位置灯作为左右灯而分别配置于头灯的左右方。左位置灯外壳及右位置灯外壳系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另外,从比头灯外壳的左侧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头灯外壳的左侧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左位置灯外壳的右侧部与头灯外壳的左侧部重叠。从比头灯外壳的右侧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头灯外壳的右侧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右位置灯外壳的左侧部与头灯外壳的右侧部重叠。因此,如果以上述方式配置左位置灯外壳及右位置灯外壳,那么左、右位置灯外壳的靠近头灯的侧面至少在头灯外壳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的周围的范围,配置于与头灯外壳相同的高度,那么左、右位置灯外壳中接收从头灯外壳出射的光的范围较大。因此,能够使从头灯外壳出射的光积极地照射到左、右位置灯外壳。此处,所谓的“头灯外壳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的周围的范围”是指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将头灯外壳三等分时,包含有头灯外壳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中心的部分的范围。
借此,即使本方面的跨乘型车辆的左右的位置灯位于较前方,也能够避免头灯的发光对左右的位置灯的发光的影响。相反地,能够积极地利用头灯的发光。即,通过使头灯的光积极地照射到不太发光的位置灯外壳,尤其是靠近头灯的侧面而使之更亮,借此使其易于从其相反侧被观察到。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能够达成如下优异的效果:即使从配置于头灯左右的左右的位置灯各者的相反侧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也能够简便地观察到上述左右的位置灯。
优选地,在车辆左侧视时,从比头灯外壳的左侧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头灯外壳的左侧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左位置灯外壳位于比头灯外壳的左侧部的左缘更靠车辆前方且比头灯外壳的前缘更靠车辆后方。在车辆右侧视时,从比头灯外壳的右侧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头灯外壳的右侧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右位置灯外壳位于比头灯外壳的右侧部的右缘更靠车辆前方且较头灯外壳的前缘更靠车辆后方。
在所述情形中,从比头灯外壳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头灯外壳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左右的位置灯的位置灯外壳位于比头灯外壳的左右缘更靠车辆前方,且头灯至少部分能够位于比左、右的位置灯外壳的前端更后方。因此,左、右的位置灯外壳容易接收从头灯外壳出射的光。
然而,在左、右的位置灯外壳过分突出的情形中,存在光难以照射至所述前端的问题。因此,左右的位置灯的位置灯外壳是从比头灯外壳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头灯外壳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位于比头灯外壳的前缘更靠车辆后方。借此,在左、右的位置灯外壳各者的前端还容易接收从头灯外壳出射的光。因此,即使从左右的位置灯各者的相反侧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也能够简便地观察到上述左右的位置灯。
优选地,在前外壳分别形成有配置左位置灯的左位置灯用开口部、及配置右位置灯的右位置灯用开口部。在车辆左侧视时,左位置灯外壳至少部分位于比左位置灯用开口部更靠车辆前方。在车辆右侧视时,右位置灯外壳至少部分位于比右位置灯用开口部更靠车辆前方。
在所述情形中,左右的位置灯外壳具有较前外壳更突出的构成。因此,通过使头灯的光积极地照射到左右的位置灯外壳尤其是靠近头灯的侧面而使其更亮,借此使其易于从其相反侧被观察到。因此,即使从配置于头灯左右的左右的位置灯各者的相反侧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也能够简便地观察到上述左右的位置灯。
优选地,左位置灯外壳至少部分朝向比头灯外壳更上方延伸。右位置灯外壳至少部分朝向比头灯外壳更上方延伸。
在所述情形中,从头灯外壳出射的光是被照射到左右的位置灯外壳的在侧视时与头灯外壳重叠的部分,随后被导光到朝向比头灯外壳更上方延伸的部分。即,左右的位置灯外壳中,不仅在侧视时与头灯外壳重叠的部分发光,朝向比头灯外壳更上方延伸的部分也能够利用从头灯外壳出射的光而发光。因此,能够积极地利用左右的位置灯外壳上的头灯的光。借此,能够更简便地从配置于头灯左右的左右的位置灯各者的相反侧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观察到上述左右的位置灯。
优选地,在车辆左侧视时,左位置灯外壳是从与头灯外壳的下端部相同的高度的位置朝向车辆上方且后方延伸到比头灯外壳的上端部高的位置。在车辆右侧视时,右位置灯外壳是从与头灯外壳的下端部相同的高度的位置朝向车辆上方且后方延伸到比头灯外壳的上端部高的位置。
在所述情形中,左右的位置灯外壳是以朝向车辆上方且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借此,即使左右的位置灯位于较前方,在侧视时,头灯外壳也至少部分不会被左右位置灯外壳遮挡。因此,除了即使从左右的位置灯各者的相反侧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也能够简便地观察到上述左右的位置灯以外,也能够确保头灯的侧面视认性。
优选地,左位置灯的光源是在上下方向上直线排列地配置。右位置灯的光源是在上下方向上直线排列地配置。
在所述情形中,因左右的位置灯的光源是在上下方向上直线排列地配置,所以左右的位置灯能以上下较长的方式形成。借此,左、右位置灯外壳的靠近头灯的侧面上下较长,而易于增大受光照射的范围,故而能够被头灯的光积极地照射。因此,能够更简便地从配置于头灯左右的左右的位置灯各者的相反侧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观察到上述左右的位置灯。
优选地,在前外壳形成有配置头灯的头灯用开口部。在侧视时,头灯是将头灯外壳配置于比链接头灯用开口部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假想直线X更靠车辆后方。
在所述情形中,头灯能够位于较后方。因此,左右的位置灯容易接收从头灯出射的光,故而能够被头灯的光积极地照射。因此,能够更简便地从配置于头灯左右的左右的位置灯各者的相反侧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观察到上述左右的位置灯。
优选地,在车辆左侧视时,左位置灯外壳的前缘的相对于水平线的角度比头灯外壳的前缘小。在车辆右侧视时,右位置灯外壳的前缘的相对于水平线的角度比头灯外壳的前缘小。
在所述情形中,左右的位置灯的前缘的倾斜比头灯平缓。借此,即使左右的位置灯位于较前方,也能够在侧视时,减少头灯被左右的位置灯遮挡的面积。因此,除了即使从左右的位置灯各者的相反侧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也能够简便地观察到上述左右的位置灯以外,也能够在左右的侧视时确保头灯的视认性。
优选地,在前外壳中,与左位置灯外壳的左侧部接触的缘部位于比与左位置灯外壳的右侧部接触的缘部更靠车辆后方。在前外壳中,与右位置灯外壳的右侧部接触的缘部位于比与右位置灯外壳的左侧部接触的缘部更车辆后方。
在所述情形中,能够确保左位置灯外壳的左侧面与右位置灯外壳的右侧面的露出面积较大。因此,除了即使从左右的位置灯各自的相反侧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也能够简便地观察到上述左右的位置灯以外,也能够于左右侧视时确保左右的位置灯的视认性。
优选地,进而包含左方向灯及右方向灯。左方向灯配置于比头灯外壳的下端部低的位置。右方向灯配置于比头灯外壳的下端部低的位置。
在所述情形中,因左右的方向灯配置于比头灯外壳的下端部低的位置,故能够减少头灯的光对左右的方向灯的影响。因此,除了左右的位置灯以外,左右的方向灯各者也同样地,即使从其相反侧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也能够简便地被观察到。
优选地,左方向灯包含左方向灯光源及左方向灯反射器。左方向灯光源及左方向灯反射器位于较左位置灯用开口部的前缘更后方。右方向灯包含右方向灯光源及右方向灯反射器。在侧视时,右方向灯光源及右方向灯反射器位于较右位置灯用开口部的前缘更后方。
在所述情形中,左右的方向灯分别位于比左右位置灯用开口部的前缘更后方。借此,即使使头灯的光积极地照射到左右的位置灯外壳,也能够减少头灯的光对左右的方向灯的影响。因此,除了左右的位置灯以外,左右的方向灯各者也同样地,即使从其相反侧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也能够简便地被观察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1的左侧视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1的车辆前部的一部分的构造的局部放大左侧视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1的车辆前部的一部分的构造的局部放大右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1的前视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1的车辆前部的一部分的构造的局部放大前视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1的车辆前部的一部分的构造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7(a)为来自左方观察图5的Α-A线的剖面的头灯40的剖视图。
图7(b)为来自左方观察图5的B-B线的剖面的头灯40的剖视图。
图7(c)为来自左方观察图5的C-C线的剖面的头灯40的剖视图。
图8(a)为来自左方观察图5的D-D线的剖面的左位置灯50的剖视图。
图8(b)为来自左方观察图5的E-E线的剖面的右位置灯52的剖视图。
图9为来自上方观察图5的F-F线的剖面的跨乘型车辆1的车辆前部的一部分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10为表示在从车辆前方且左方观察右位置灯52时,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45度的方向的视角观察的跨乘型车辆1的前部的图。
图11为表示在从车辆前方且右方观察左位置灯50时,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45度的方向的视角观察的跨乘型车辆1的前部的图。
图12为表示在从车辆前方且左方观察右位置灯52时,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75度的方向的视角观察的跨乘型车辆1的前部的图。
图13为表示在从车辆前方且右方观察左位置灯50时,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75度的方向的视角观察的跨乘型车辆1的前部的图。
图14为表示在从车辆前方且左方观察右位置灯52时,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85度的方向的视角观察的跨乘型车辆1的前部的图。
图15为表示在从车辆前方且右方观察左位置灯50时,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85度的方向的视角观察的跨乘型车辆1的前部的图。
图16为表示先前的跨乘型车辆的前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面参照随附图式所示的一实施例,一面详细地对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1进行说明。
在以下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分别指从骑乘于跨乘型车辆1的骑乘者观察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再者,下述图1至15中的“前”、“后”、“左”、“右”、“上”、及“下”的文字标记分别表示“前方”、“后方”、“左方”、“右方”、“上方”及“下方”。
图1为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1的左侧视图,以虚线表示隐藏于车体外壳的车体框架2。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1的车辆前部的一部分的构造的局部放大左侧视图。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1的车辆前部的一部分的构造的局部放大右侧视图。图4为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1的前视图。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1的车辆前部的一部分的构造的局部放大前视图。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1的车辆前部的一部分的构造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7(a)为来自左方观察图5的Α-A线的剖面的头灯40的剖视图。图7(b)是来自左方观察图5的B-B线的剖面的头灯40的剖视图。图7(c)是来自左方观察图5的C-C线的剖面的头灯40的剖视图。图8(a)是来自左方观察图5的D-D线的剖面的左位置灯50的剖视图。图8(b)是来自左方观察图5的E-E线的剖面的右位置灯52的剖视图。图9是来自上方观察图5的F-F线的剖面的跨乘型车辆1的车辆前部的一部分的构造的剖视图。图10为表示在从车辆前方且左方观察右位置灯52时,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45度的方向的视角观察的跨乘型车辆1的前部的图。图11为表示在从车辆前方且右方观察左位置灯50时,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45度的方向的视角观察的跨乘型车辆1的前部的图。图12为表示在从车辆前方且左方观察右位置灯52时,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75度的方向的视角观察的跨乘型车辆1的前部的图。图13为表示在从车辆前方且右方观察左位置灯50时,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75度的方向的视角观察的跨乘型车辆1的前部的图。图14为表示在从车辆前方且左方观察右位置灯52时,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85度的方向的视角观察的跨乘型车辆1的前部的图。图15为表示在从车辆前方且右方观察左位置灯50时,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85度的方向的视角观察的跨乘型车辆1的前部的图。图16为表示习知的跨乘型车辆的前部的俯视图。
<车辆整体>
在图1所示的跨乘型车辆1中,车体框架2包含头管21。更具体地说,车体框架2具备头管21、下框架部22、底框架部23、及后框架部24。如图1所示,车体外壳30包含前外壳31、侧外壳32L、32R、护腿板33、后外壳34、及底外壳35。
头管21插入有转向机构3的转向轴5并能够旋动地将其支撑,且朝向车辆前方往斜下方延伸。下框架部22连接于头管21并朝向车辆后方往斜下方延伸,且位于比前轮6更后方。底框架部23连接于下框架部22的下部并朝向后方延伸。后框架部24连接于底框架部23的后部并朝向后方且上方延伸,且从下方支撑座部8。
在转向机构3的上部设置有供骑乘者操作的把手7。在转向机构3的下部设置有前叉4。前轮6经配设于前叉4的下端,借此能够旋转地被支撑于转向机构3的下部。通过骑乘者操作把手7,前轮6能够在车宽方向的中央以相对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向左右偏向的方式旋动。前叉4具有悬架机构,通过悬架机构的伸缩而吸收冲击。伴随前叉4的悬架机构的伸缩,前轮6相对于把手7在上下方向移动。在前轮6的上方配置有前挡泥板11。前挡泥板11覆盖前轮6的上方。
在车体框架2的后框架部24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撑有单元摆动式动力单元12。在动力单元12的上方,能以座部8的前端部的铰链销(未图示)为中心相对于收纳箱(未图示)而开关地安装有上述座部8。骑乘者是以骑坐于座部8的骑坐部并将脚置放于置脚部的上表面的姿势,操纵转向机构3而驾驶跨乘型车辆1。
动力单元12具有如下构造,即,具备例如发动机(未图标)、及自发动机的车宽方向的外方向车辆后方延伸且配置于传动箱13之中的V型皮带式无段变速机,并将发动机与传动箱13一体。发动机将气缸轴朝向大致水平前方而搭载。发动机为空冷式的单气缸四冲程发动机。但发动机的类型并不特别限定。发动机也可为水冷式,还可为多气缸发动机。在传动箱13的后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撑有以发动机的驱动力而驱动的后轮10。在传动箱13的上方,配置有对供给到发动机的外部气体进行过滤的空气清洁器AC。发动机与传动箱13也可不一体,而形成为分体的构造。如图1所示,传动箱13设置于车体左方。但传动箱13也可设置于车体右方。
<前外壳>
前外壳31经配置于头管21的前方。前外壳31经配置于前轮6的上方。如图2所示,前外壳31具备前部外壳311、左右的侧部外壳312L、312R、及上部外壳313。
前部外壳311是以在侧视时从前方朝向上方且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
如图4所示,左右的侧部外壳312L、312R经配置于前部外壳311的车宽方向的外方。左右的侧部外壳312L、312R是以其等效的主要构成左右对称的方式构成。如图2所示,左侧部外壳312L包含前端部312L0、上前缘312L1、下前缘312L2、及后缘312L3。如图3所示,右侧部外壳312R包含前端部312R0、上前缘312R1、下前缘312R2、及后缘312R3。左右的侧部外壳312L、312R的前端部312L0、312R0分别配置在侧视时与下述头灯外壳41的下端部41D大致相同的高度。左右的侧部外壳312L、312R的上前缘312L1、312R1是在侧视时从前端部312L0、312R0朝向车辆后方且上方延伸,且至少一部分分别连接于前部外壳311的左缘311L及右缘311R。左右的侧部外壳312L、312R的下前缘312L2、312R2是在侧视时自前端部312L0、312R0朝向车辆后方且下方延伸,且分别连接于侧外壳32L、32R的前缘32L1、32R1。具体来说,左右的侧部外壳312L、312R的后缘312L3、312R3在侧视时从车辆前方朝向后方且上方延伸,且下端分别连接于侧外壳32L、32R的后缘32L2、32R2。即,左右的侧部外壳312L、312R位于比前端部312L0、312R0更上方,且包含:侧部外壳上倾斜部312La、312Ra,所述部分是以朝向车辆后方且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及侧部外壳下倾斜部312Lb、312Rb,所述部分位于比前端部312L0、312R0更下方,且是以朝向车辆后方且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即,左右的侧部外壳312L、312R是以在侧视时前端部312L0、312R0朝向车辆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
如图4所示,前部外壳311的上缘311U是以随着自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往车宽方向的外方前进而朝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即,前部外壳311的上缘311U是于前视时以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下方凹曲的方式形成。上部外壳313经配置于比前部外壳311的上缘311U更上方。
在前外壳31形成有头灯用开口部31O1。具体来说,头灯用开口部31O1是以至少部分位于与左右的侧部外壳312L、312R的前端部312L0、312R0相同的高度的方式形成于前外壳31的前部外壳311的下部。头灯40经配置于前外壳31的头灯用开口部31O1。
如图5所示,头灯用开口部31O1包含上端部31O1U、下端部31O1D、左端部31O1L、及右端部31O1R。如图6所示,上端部31O1U是在俯视时成为用以形成头灯用开口部31O1的前外壳31的后缘。下端部31O1D是在俯视时成为用以形成头灯用开口部31O1的前外壳31的前缘。左端部31O1L是在俯视时成为用以形成头灯用开口部31O1的前外壳31的左缘。右端部31O1R是在俯视时成为用以形成头灯用开口部31O1的前外壳31的右缘。
如图6所示,在俯视时,头灯用开口部31O1的上端部31O1U是以随着自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往车宽方向的外方前进而朝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借此,在俯视时,上端部31O1U是以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车辆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如图6所示,在俯视时,头灯用开口部31O1的下端部31O1D是以随着自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往车宽方向的外方前进而朝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借此,在俯视时,下端部31O1D是以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车辆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在俯视时,头灯用开口部31O1的下端部31O1D位于比上端部31O1U更前方。
在前外壳31分别形成有左位置灯用开口部31O2及右位置灯用开口部31O3。具体来说,如图4所示,在前视时,在前外壳31中,左位置灯用开口部31O2设置于前部外壳311与左侧部外壳312L之间。右位置灯用开口部31O3设置于前部外壳311与右侧部外壳312R之间。如图4所示,在前视时,在前外壳31中,左位置灯50经配置于左位置灯用开口部31O2。右位置灯52经配置于右位置灯用开口部31O3。
<侧外壳>
如图2所示,侧外壳32L包含前缘32L1及后缘32L2。如图3所示,侧外壳32R包含前缘32R1及后缘32R2。侧外壳32L、32R的前缘32L1、32R1的上端连接于前外壳31的左右的侧部外壳312L、312R的下前缘312L2、312R2。侧外壳32L、32R的前缘32L1、32R1是以朝向车辆后方且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侧外壳32L、32R的后缘32L2、32R2的上端连接于前外壳31的左右的侧部外壳312L、312R的后缘312L3、312R3。侧外壳32L、32R的后缘32L2、32R2是以朝向车辆后方且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即,侧外壳32L、32R是分别从前外壳31的左右的侧部外壳312L、312R的下端部312LD,312RD朝向车辆后方且下方延伸,且连接于底外壳35。
借此,包含前外壳31的左右的侧部外壳312L、312R及侧外壳32L、32R的车体外壳是在车辆侧视时成为向车辆前方凹曲的形状。即,在车辆侧视时具有回旋镖形状。另外,侧外壳32L、32R具有在侧视时位于前轮6的后方的部分。另外,左右的侧部外壳312L、312R与侧外壳32L、32R既可为分体,也可一体成形。
<护腿板>
如图1所示,护腿板33是以从左右方及后方覆盖头管21及下框架部22的方式配置。如图2所示,护腿板33的左缘连接于前外壳31的左侧部外壳312L的后缘312L3及侧外壳32L的后缘32L2。如图3所示,护腿板33的右缘连接于前外壳31的右侧部外壳312R的后缘312R3及侧外壳32R的后缘32R2。
<后外壳>
如图1所示,后外壳34配设于座部8的下方且收纳箱的周围。后外壳34覆盖后框架部24的周围。
<底外壳>
如图1所示,在护腿板33与后外壳34之间设置有底外壳35。底外壳35覆盖底框架部23的周围。在底外壳35的上表面,配设有置脚部即低底板的脚踏板351以供骑乘者搁脚。脚踏板351配置于比座部8更下方且前方。脚踏板351是从其与护腿板33的下端的连接部大致水平地向后方延伸,且与后外壳34的下端连接。借此,在车辆侧视时,在护腿板33与后外壳34之间且脚踏板351的上方,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开放的置脚空间。
<头灯>
头灯40经配置于前外壳31。具体来说,如上所述,头灯40经配置于前外壳31的头灯用开口部31O1。头灯40经配置于形成于前外壳31的前部外壳311的下方的头灯用开口部31O1。
头灯40包含发出光的头灯光源40S。头灯40包含配置于头灯光源40S之前方且具有透光性的头灯外壳41。
具体来说,如图5所示,头灯40进而包含反射器40Rf。反射器40Rf包含中央反射器40Rf1、左反射器40Rf2、及右反射器40Rf3。中央反射器40Rf1、左反射器40Rf2、右反射器40Rf3至少部分配置于与头灯外壳41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相同的高度。
如图5所示,头灯光源40S包含与中央反射器40Rf1、左反射器40Rf2、及右反射器40Rf3分别对应而配置的中央头灯光源40S1、左头灯光源40S2、及右头灯光源40S3。中央头灯光源40S1发出的光用于远光。左头灯光源40S2及右头灯光源40S3发出的光用于近光。头灯光源40S例如为白色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光源。另外,头灯外壳41是由透明或有色透明的树脂等所形成。
其次,对头灯40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7(a)所示,左反射器40Rf2是以将左头灯光源40S2发出的光朝向车体前方反射的方式配置于比头灯外壳41靠车体内部。另外,如图7(b)所示,右反射器40Rf3是以将右头灯光源40S3发出的光朝向车体前方反射的方式配置于比头灯外壳41靠车体内部。另外,如图7(c)所示,中央反射器40Rf1是以将中央头灯光源40S1发出的光朝向车体前方反射的方式配置于比头灯外壳41靠车体内部。
借此,头灯40不仅具有中央头灯光源40S1,更具有分别配置于比中央头灯光源40S1更左方及右方的左头灯光源40S2及右头灯光源40S3。因此,能够使头灯40的光更积极地分别照射到下述左右的位置灯外壳51、53。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a)至7(c)所示,头灯光源40S(中央头灯光源40S1、左头灯光源40S2、及右头灯光源40S3)分别是以在头灯40内部的后方朝下,且位于与头灯外壳41的上端部41U大致相同的高度的方式配置。
如图5所示,头灯外壳41是上下方向的长度小于左右方向的宽度。另外,头灯外壳41的形状是在前视时为大致朝下的箭头状的形状。更详细地说,在前视时,头灯外壳41的上缘及下缘从车辆左右方向的中央向左右两侧方且上方延伸,左侧部41L的左缘41L1及右侧部41R的右缘41R1向下方且内方延伸。
如图5所示,头灯外壳41是当以通过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面将其剖开时,将其左方的部分设定为左侧部41L,且将其右方的部分设定为右侧部41R。
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及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是朝向前方延伸而形成。即,如图9所示,从上方观察图5的F-F线的剖面时,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与右侧部41R是以随着从头灯外壳41的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往车宽方向的外方前进而朝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借此,如图6所示,在俯视时,头灯外壳41是以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车辆前方突出的方式。
另外,如图6所示,在俯视时,头灯外壳41的沿车宽方向扩展的前缘41F是以位于比头灯用开口部31O1的上端部31O1U更前方,且位于比头灯用开口部31O1的下端部31O1D更后方的方式形成。
如图7(c)所示,头灯外壳41的前端41FO是位于比头灯用开口部31O1的上端部31O1U更前方,且位于比头灯用开口部31O1的下端部31O1D更后方。另外,如图2所示,在侧视时,头灯40是将头灯外壳41配置于比链接头灯用开口部31O1的上端部31O1U与下端部31O1D的假想的直线X更靠车辆后方。借此,在侧视时,头灯40是以从前外壳31凹陷的方式配置。
<左、右位置灯>
如图4所示,左位置灯50经配置于前外壳31,且配置于头灯40的左方。右位置灯52经配置于前外壳31,且配置于头灯40的右方。具体来说,如上所述,左位置灯50经配置于左位置灯用开口部31O2。右位置灯52经配置于右位置灯用开口部31O3。借此,在前视时,左位置灯50与右位置灯52分别在车辆的左、右方配置于前外壳31。通过使左位置灯50及右位置灯52点亮,能够使周围的骑乘者得知跨乘型车辆1的存在及车宽。
如图5、8(a)所示,左位置灯50包含发出光的左位置灯光源50S、及配置于左位置灯光源50S的前方且具有透光性的左位置灯外壳51。另外,在左位置灯光源50S与左位置灯外壳51之间具有左位置灯内壳501。如图5、8(b)所示,右位置灯52包含发出光的右位置灯光源52S、及配置于右位置灯光源52S的前方且具有透光性的右位置灯外壳53。另外,在右位置灯光源52S与右位置灯外壳53之间具有右位置灯内壳521。左位置灯外壳51及右位置灯外壳53由透明或有色透明的树脂等形成。更优选地,对左位置灯外壳51及右位置灯外壳53的表面的一部分或全部施加皱褶加工,以能够使来自背面侧的照射光扩散。借此,在使配置于比左位置灯外壳51及右位置灯外壳53更靠车辆内部的光源(左、右位置灯光源50S、52S等)点亮时,左位置灯外壳51及右位置灯外壳53能够获得经皱褶加工后的表面整体为发光体的外观。借此,能够将从配置于比左位置灯外壳51及右位置灯外壳53更靠车辆内部的光源出射的光的照度分布均匀化。
另外,左位置灯光源50S及右位置灯光源52S例如是使用多个白色LED光源。更优选地,如图5所示,在前视时,左位置灯50的左位置灯光源50S在上下方向上直线排列地配置。在前视时,右位置灯52的右位置灯光源52S在上下方向上直线排列地配置。此处,所谓的多个光源“在上下方向上直线排列地配置”未必仅限于将多个光源沿铅垂方向排列,只要将多个光源沿在相对于跨乘型车辆1的上下方向形成±30°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排列即可。
另外,如图2所示,在侧视时,左位置灯光源50S是以随着从车辆前方往后方前进而朝向上方延伸的方式配置。如图3所示,在侧视时,右位置灯光源52S是以随着自车辆前方往后方前进而朝向上方延伸的方式配置。更优选地,在侧视时,左位置灯光源50S及右位置灯光源52S分别是以从与头灯外壳41的下端部41D大致相同的高度的位置朝向后方且比头灯外壳41的上端部41U更上方延伸的方式配置。
如图8(a)所示,左位置灯外壳51具有前缘51F。左位置灯外壳51是以如下方式形成:在以通过其前缘51F的前端部51O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面将其剖开时,比前端部51O更上方的部分是在侧视时向车辆后方且上方延伸,且比前端部51O更下方的部分是在侧视时向车辆后方且下方延伸。即,在侧视时,左位置灯外壳51的前缘51F是以前端部51O朝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
如图8(b)所示,右位置灯外壳53具有前缘53F。右位置灯外壳53是以如下方式形成:在以通过其前缘53F的前端部53O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面将其剖开时,比前端部53O更上方的部分是在侧视时向车辆后方且上方延伸,且比前端部53O更下方的部分是在侧视时向车辆后方且下方延伸。即,在侧视时,右位置灯外壳53的前缘53F是以前端部53O朝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
如图6所示,左位置灯外壳51是当以通过其前缘51F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面将其剖开时,将比前缘51F更左方的部分设定为左侧部51L,且将比前缘51F更右方的部分设定为右侧部51R。右位置灯外壳53当以通过其前缘53F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面将其剖开时,将比前缘53F更左方的部分设定为左侧部53L,且将比前缘53F更右方的部分设定为右侧部53R。
左位置灯外壳51是以左位置灯外壳51的左侧部51L及左位置灯外壳51的右侧部51R朝向前方延伸并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
详细地说,如图9所示,在从上方观察以通过头灯外壳41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面将左位置灯外壳51剖开所得的剖面时,左位置灯外壳51的左侧部51L是以随着从左位置灯外壳51的前缘51F往左方前进而朝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左位置灯外壳51的右侧部51R是以随着从左位置灯外壳51的前缘51F往右方前进而朝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左位置灯外壳51是从左侧部外壳312L的上前缘312L1及前外壳31的与左位置灯外壳51接触的缘部31L1向前方突出。左位置灯外壳51是从前外壳31的与头灯外壳40接触的缘部31L2向前方突出。
右位置灯外壳53是以右位置灯外壳53的右侧部53R及右位置灯外壳53的左侧部53L朝向前方延伸并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详细地说,如图9所示,在从上方观察以通过头灯外壳41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面将右位置灯外壳53剖开所得的剖面时,右位置灯外壳53的右侧部53R是以随着从右位置灯外壳53的前缘53F往右方前进而朝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右位置灯外壳53的左侧部53L是以随着从右位置灯外壳53的前缘53F往左方前进而朝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右位置灯外壳53是从右侧部外壳312R的上前缘312R1及前外壳31的与右位置灯外壳53接触的缘部31R1向前方突出。右位置灯外壳53是从前外壳31的与头灯外壳40接触的缘部31R2向前方突出。
如图2所示,在侧视时,左位置灯外壳51的前端部51O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较前外壳31的左侧部外壳312L的前端部312L0更前方。在侧视时,左位置灯外壳51的前端部51O是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位于与前端部312L0大致相同的高度。
另外,在侧视时,左位置灯外壳51的前缘51F是比前端部51O更上方的部分位于比前外壳31的左侧部外壳312L的上前缘312L1更靠车辆前方,且比前端部51O更下方的部分位于比前外壳31的左侧部外壳312L的下前缘312L2更靠车辆前方。
另外,如图3所示,在侧视时,右位置灯外壳53的前端部53O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比前外壳31的右侧部外壳312R的前端部312R0更前方。在侧视时,右位置灯外壳53的前端部53O是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位于与前端部312R0大致相同的高度。
另外,在侧视时,右位置灯外壳53的前缘53F是比前端部53O更上方的部分位于比前外壳31的右侧部外壳312R的上前缘312R1更靠车辆前方,且比前端部53O更下方的部分位于比前外壳31的右侧部外壳312R的下前缘312R2更靠车辆前方。
借此,在车辆左侧视时,左位置灯外壳51至少部分位于比左位置灯用开口部31O2更靠车辆前方。在车辆右侧视时,右位置灯外壳53至少部分位于比右位置灯用开口部31O3更靠车辆前方。
如图2所示,在侧视时,在前外壳31中,与左位置灯外壳51的左侧部51L接触的缘部(即,左侧部外壳312L的上前缘312L1与下前缘312L2),位于比与左位置灯外壳51的右侧部51R接触的缘部31L1更靠车辆后方。如图3所示,在侧视时,在前外壳31中,与右位置灯外壳53的右侧部53R接触的缘部(即,右侧部外壳312R的上前缘312R1与下前缘312R2),位于比与右位置灯外壳53的左侧部53L接触的缘部31R1更靠车辆后方。
另外,如图10所示,在前外壳31中,与右位置灯外壳53的左侧部53L接触的缘部31R1至少在与头灯外壳40相同的高度的范围内位于比与头灯外壳40接触的缘部31R2更前方,且相对于水平线的角度比与头灯外壳40接触的缘部31R2小。借此,如图3所示,在前外壳31中,与右位置灯外壳53的左侧部53L接触的缘部31R1是以至少一部分比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的右缘41R1向更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另外,如图11所示,在前外壳31中,与左位置灯外壳51的右侧部51R接触的缘部31L1在至少于与头灯外壳40相同的高度的范围内,位于比与头灯外壳40接触的缘部31L2更前方,且相对于水平线的角度比与头灯外壳40接触的缘部31L2小。借此,如图2所示,在前外壳31中,与左位置灯外壳51的右侧部51R接触的缘部31L1是以至少一部分比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的左缘41L1向更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
另外,如图6所示,在俯视时,左位置灯外壳51具有至少一部分向比左位置灯用开口部31O2更靠车辆前方突出的形状。右位置灯外壳53具有至少一部分向比右位置灯用开口部31O3更靠车辆前方突出的形状。在俯视时,左位置灯外壳51的前端部51O及右位置灯外壳53的前端部53O分别位于比头灯用开口部31O1的下端部31O1D的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更靠车辆后方。在俯视时,左位置灯外壳51的前端部51O及右位置灯外壳53的前端部53O分别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头灯用开口部31O1的上端部31O1U的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大致相同的位置。
如图2所示,在车辆左侧视时,左位置灯外壳51的前端部51O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头灯外壳41的下端部41D大致相同的位置。在车辆左侧视时,左位置灯外壳51的前端部51O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位于与下端部41D大致相同的高度。在车辆左侧视时,左位置灯外壳51至少一部分朝向比头灯外壳41更上方延伸。具体来说,在车辆左侧视时,左位置灯外壳51是从与头灯外壳41的下端部41D相同的高度的位置朝向车辆上方且后方延伸到比头灯外壳41的上端部41U高的位置。另外,在车辆左侧视时,左位置灯外壳51至少一部分朝向比头灯外壳41更下方延伸。具体来说,在车辆左侧视时,左位置灯外壳51是从与头灯外壳41的下端部41D相同的高度的位置朝向车辆下方且后方延伸。
另外,如图3所示,在车辆右侧视时,右位置灯外壳53的前端部53O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头灯外壳41的下端部41D大致相同的位置。在车辆右侧视时,右位置灯外壳53的前端部53O是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位于与下端部41D大致相同的高度。在车辆右侧视时,右位置灯外壳53至少一部分朝向比头灯外壳41更上方延伸。具体来说,在车辆右侧视时,右位置灯外壳53是从与头灯外壳41的下端部41D相同的高度的位置朝向车辆上方且后方延伸到比头灯外壳41的上端部41U高的位置。另外,在车辆右侧视时,右位置灯外壳53至少一部分朝向比头灯外壳41更下方延伸。具体来说,在车辆右侧视时,右位置灯外壳53是从与头灯外壳41的下端部41D相同的高度的位置朝向车辆下方且后方延伸。
借此,在车辆左侧视时,左位置灯外壳51至少一部分与头灯外壳41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在车辆右侧视时,右位置灯外壳53至少一部分与头灯外壳41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左位置灯外壳51的右侧部51R是以至少一部分与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对向的方式配置。右位置灯外壳53的左侧部53L是以至少一部分与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对向的方式配置。
详细地说,在车辆左侧视中,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左位置灯外壳51的右侧部51R是在头灯外壳41的上端部41U到头灯外壳41的下端部41D的范围内,与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特别地,在车辆左侧视时,从比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左位置灯外壳51的右侧部51R与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重叠。借此,左位置灯外壳51的右侧部51R至少在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的周围的范围内,以与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对向的方式配置。此处,所谓的“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的周围的范围”指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将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三等分时,包含有左侧部41L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中心的部分的范围。
另外,在车辆右侧视中,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右位置灯外壳53的左侧部53L在头灯外壳41的上端部41U到头灯外壳41的下端部41D的范围内,与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于上下方向上重叠。特别地,在车辆右侧视时,从比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右位置灯外壳53的左侧部53L与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重叠。借此,右位置灯外壳53的左侧部53L至少在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的周围的范围内,以与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对向的方式配置。此处,所谓的“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的周围的范围”指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将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三等分时,包含有右侧部41R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的部分的范围。
如图5所示,在前视时,左位置灯外壳51、头灯外壳41、及右位置灯外壳53呈H字状配置。
如图6所示,在俯视时,左位置灯外壳51的前端部51O及右位置灯外壳53的前端部53O分别位于比头灯外壳41的前端部41FO更靠车辆后方。
如图2所示,在侧视时,左位置灯外壳51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的左缘41L1更靠车辆前方且比头灯外壳41的前缘41Fs更靠车辆后方。左位置灯外壳51至少一部分与头灯外壳41在前后方向上重叠。另外,如图3所示,在侧视时,右位置灯外壳53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的右缘41R1更靠车辆前方且比头灯外壳41的前缘41Fs更靠车辆后方。右位置灯外壳53至少一部分与头灯外壳41在前后方向上重叠。
详细地说,在车辆左侧视时,左位置灯外壳51的右侧部51R是在头灯外壳41的上端部41U到头灯外壳41的下端部41D的范围内,位于比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的左缘41L1更靠车辆前方且比头灯外壳41的前缘41Fs更靠车辆后方。特别地,在车辆左侧视时,从比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左位置灯外壳51位于比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的左缘41L1更靠车辆前方且比头灯外壳41的前缘41Fs更靠车辆后方。借此,左位置灯外壳51的右侧部51R至少在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的周围的范围内,位于比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的左缘41L1更靠车辆前方且比头灯外壳41的前缘41Fs更靠车辆后方。
另外,在车辆右侧视时,右位置灯外壳53的左侧部53L是在头灯外壳41的上端部41U到头灯外壳41的下端部41D的范围内,位于比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的右缘41R1更靠车辆前方且比头灯外壳41的前缘41Fs更靠车辆后方。特别地,在车辆右侧视时,从比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上述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右位置灯外壳53位于比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的右缘41R1更靠车辆前方且比头灯外壳41的前缘41Fs更靠车辆后方。借此,右位置灯外壳53的左侧部53L至少在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的周围的范围内,位于比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的右缘41R1更靠车辆前方且比头灯外壳41的前缘41Fs更靠车辆后方。
另外,如图2所示,在车辆左侧视时,左位置灯外壳51的前缘51F的相对于水平线的角度比头灯外壳41的前缘41Fs小。另外,如图3所示,在车辆右侧视时,右位置灯外壳53的前缘53F的相对于水平线的角度比头灯外壳41的前缘41F小。
其次,对左、右位置灯50、52的视认范围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在自车辆前方且左方观察右位置灯52时,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45度的方向的视角所观察的跨乘型车辆1的前部。如图10所示,在与头灯外壳41相同的高度的范围内,右位置灯外壳53具有比头灯外壳41及前外壳31向更前方突出的构成。因此,右位置灯外壳53能够避免被前外壳31或头灯40遮挡。
另外,从头灯外壳41出射的光被照射到右位置灯外壳53的与头灯外壳41相同的高度的范围部分,随后被导光到朝向比头灯外壳41更上方延伸的部分。在图10中,右位置灯外壳53的整体皆能够被视认。因此,即使从如图10般的视角也能够轻易观察到右位置灯52。
图12是表示在从车辆前方且左方观察右位置灯52时,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75度的方向的视角所观察的跨乘型车辆1的前部。如图12所示,在与头灯外壳41相同的高度的范围内,右位置灯外壳53具有比头灯外壳41及前外壳31向更前方突出的构成。因此,右位置灯外壳53能够避免被前外壳31或头灯40遮挡。
另外,从头灯外壳41出射的光被照射到右位置灯外壳53的与头灯外壳41相同的高度的范围部分,随后被导光到朝向较头灯外壳41更上方延伸的部分。在图12中,右位置灯外壳53至少一部分能够被视认。因此,借此即使从如图12般的视角也能够轻易观察到右位置灯52。
图14表示在从车辆前方且左方观察右位置灯52时,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85度的方向的视角(接近于左侧视的视角)所观察的跨乘型车辆1的前部。
右位置灯外壳53具有比头灯外壳41及前外壳31向更前方突出的构成。因此,如图14所示,在与头灯外壳41相同高度的范围内,右位置灯外壳53的一部分未被前外壳31或头灯40遮挡。
另外,从头灯外壳41出射的光被照射到右位置灯外壳53的与头灯外壳41相同的高度的范围部分,随后被导光到朝向比头灯外壳41更上方延伸的部分。另外,如图14所示,右位置灯外壳53至少一部分能够被视认。特别地,位于比头灯外壳41更下方的右位置灯外壳53也未被前外壳31遮挡。借此,即使从如图14般的视角也能够轻易观察到右位置灯52。
因而,在本实施例中,在从车辆前方且左方观察右位置灯52时,右位置灯52的视认角度的上限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为85度。即,在从车辆前方且左方观察右位置灯52时,只要为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85度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视角,就能够易于观察到右位置灯52。
图11表示在从车辆前方且右方观察左位置灯50时,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45度的方向的视角所观察的跨乘型车辆1的前部。如图11所示,在与头灯外壳41相同的高度的范围内,左位置灯外壳51具有比头灯外壳41及前外壳31向更前方突出的构成。因此,左位置灯外壳51能够避免被前外壳31或头灯40遮挡。
另外,从头灯外壳41出射的光照射到左位置灯外壳51的与头灯外壳41相同的高度的范围部分,随后被导光到朝向较头灯外壳41更上方延伸的部分。在图11中,左位置灯外壳51整体皆能够被视认。因此,借此即使从如图11般的视角也能够轻易观察到左位置灯50。
图13为表示在从车辆前方且右方观察左位置灯50时,自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75度的方向的视角所观察的跨乘型车辆1的前部。如图13所示,在与头灯外壳41相同的高度的范围内,左位置灯外壳51具有比头灯外壳41及前外壳31向更前方突出的构成。因此,左位置灯外壳51能够避免被前外壳31或头灯40遮挡。
另外,从头灯外壳41出射的光照射到左位置灯外壳51的与头灯外壳41相同的高度的范围部分,随后被导光到朝向比头灯外壳41更上方延伸的部分。在图13中,左位置灯外壳51至少一部分能够被视认。借此,即使从如图13般的视角也能够轻易观察到左位置灯50。
图15表示在从车辆前方且右方观察左位置灯50时,从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85度的方向的视角(接近于右侧视的视角)所观察的跨乘型车辆1的前部。
左位置灯外壳51具有比头灯外壳41及前外壳31向更前方突出的构成。因此,如图15所示,在与头灯外壳41相同高度的范围内,左位置灯外壳51的一部分未被前外壳31或头灯40遮挡。
另外,从头灯外壳41出射的光被照射到左位置灯外壳51的与头灯外壳41相同的高度的范围部分,随后被导光到朝向比头灯外壳41更上方延伸的部分。另外,如图15所示,左位置灯外壳51至少一部分能够被视认。特别是,位于比头灯外壳41更下方的左位置灯外壳51也未被前外壳31遮挡。借此,即使从如图15般的视角也能够轻易观察到左位置灯50。
从而,在本实施例中,在从车辆前方且右方观察左位置灯50时,左位置灯50的视认角度的上限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为85度。即,在从车辆前方且右方观察左位置灯50时,如果为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85度以下的角度的方向的视角,那么易于观察到左位置灯50。
<左、右方向灯>
如图5所示,跨乘型车辆1进而包含左方向灯60及右方向灯61。具体来说,左方向灯60包含左方向灯光源60S及左方向灯反射器60Rf。如图8(a)所示,左方向灯60是在比左位置灯50的左位置灯外壳51更靠车体内部,配置于比左位置灯光源50S更下方。左方向灯光源60S发出的光通过左方向灯反射器60Rf而朝向车体前方反射。
右方向灯61包含右方向灯光源61S及右方向灯反射器61Rf。如图8(b)所示,右方向灯61是在比右位置灯52的右位置灯外壳53更车体内部,配置于比右位置灯光源52S更下方。右方向灯光源61S发出的光通过右方向灯反射器60Rf而朝向车体前方反射。
如图5所示,在前视时,左方向灯60经配置于比头灯外壳41的下端部41D低的位置。如图5所示,右方向灯61经配置于比头灯外壳41的下端部41D低的位置。
如图2所示,在侧视时,左方向灯光源60S及左方向灯反射器60Rf位于比左位置灯用开口部31O2的前缘(即,下前缘312L2)更后方。
另外,如图3所示,在侧视时,右方向灯光源61S及右方向灯反射器61Rf位于比右位置灯用开口部31O3的前缘(即,下前缘312R2)更后方。
另外,左方向灯光源60S及右方向灯光源61S例如使用LED光源。
再有,在本实施例中,左方向灯光源60S及左方向灯反射器60Rf经配置于比左位置灯外壳51更靠车体内部,右方向灯光源61S及右方向灯反射器61Rf经配置于比右位置灯外壳53更靠车体内部。另外,左、右位置灯外壳51、53的一部分(即,在侧视时,比头灯外壳41的下端部41D更下方的部分)作为方向灯外壳而发挥功能。
<实施例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的跨乘型车辆1具备头管21、前外壳31、头灯40、左位置灯50、及右位置灯52。前外壳31配置于头管21的前方。头灯40配置于前外壳31。左位置灯50配置于前外壳31,且配置于头灯40的左方。右位置灯52配置于前外壳31,且配置于头灯40的右方。头灯40包含发出光的头灯光源40S、及配置于头灯光源40S的前方且具有透光性的头灯外壳41。左位置灯50包含发出光的左位置灯光源50S、及配置于左位置灯光源50S的前方且具有透光性的左位置灯外壳51。右位置灯52包含发出光的右位置灯光源52S、及配置于右位置灯光源52S的前方且具有透光性的右位置灯外壳53。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及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是朝向前方延伸而形成。左位置灯外壳51是以左位置灯外壳51的左侧部51L及左位置灯外壳51的右侧部51R朝向前方延伸并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右位置灯外壳53是以右位置灯外壳53的右侧部53R及右位置灯外壳53的左侧部53L朝向前方延伸并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在车辆左侧视时,从比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左位置灯外壳51的右侧部51R与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重叠。在右侧视时,从比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右位置灯外壳53的左侧部53L与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重叠。
根据上述方面,在本实施形态的跨乘型车辆1中,将发光方式与头灯40类似的左、右位置灯50、52作为左右灯而分别配置于头灯40的左右方。左位置灯外壳51及右位置灯外壳53是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另外,从比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左位置灯外壳51的右侧部51R与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重叠。从比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右位置灯外壳53的左侧部53L与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重叠。因此,如果以上述方式配置左位置灯外壳51及右位置灯外壳53,那么左、右位置灯外壳51、53的靠近头灯40的侧面至少在头灯外壳41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的周围的范围,配置于与头灯外壳41相同的高度,因此左、右位置灯外壳51、53中接收从头灯外壳41出射的光的范围较大。因此,能够使从头灯外壳41出射的光积极地照射到左、右位置灯外壳51、53。此处,所谓的“头灯外壳41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的周围的范围”指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将头灯外壳41三等分时,包含有头灯外壳41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中心的部分的范围。
借此,即使本方面的跨乘型车辆1的左右的位置灯50、52位于较前方,也能够避免头灯40的发光对左右的位置灯50、52的发光的影响。相反地,能够积极地利用头灯40的光,即,通过使头灯40的光积极地照射到不太发光的左右的位置灯外壳51、53尤其是靠近头灯40的侧面而使其更亮,借此使其易于从其相反侧被观察到。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1能够达成如下优异的效果:即使从配置于头灯40左右的左右的位置灯50、52各者的相反侧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也能够简便地观察到上述左右的位置灯50、52。
本实施形态的跨乘型车辆1的一优选形态为,在车辆左侧视时,从比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左位置灯外壳51位于比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的左缘41L1更靠车辆前方且比头灯外壳41的前缘41Fs更靠车辆后方。在车辆右侧视时,从比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右位置灯外壳53位于比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的右缘更靠车辆前方且比头灯外壳41的前缘41Fs更靠车辆后方。
在所述情形中,从比头灯外壳41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头灯外壳41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左右的位置灯50、52的位置灯外壳51、53位于比头灯外壳41的左右缘更靠车辆前方,且头灯40至少一部分能够位于比左、右的位置灯外壳51、53的前端更后方。因此,左、右的位置灯外壳51、53容易接收从头灯外壳41出射的光。
然而,在左、右的位置灯外壳51、53过分突出的情形中,存在光难以照射到所述的前端的问题。因此,左右的位置灯50、52的位置灯外壳51、53是从比头灯外壳41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头灯外壳41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位于比头灯外壳41的前缘41Fs更靠车辆后方。借此,在左、右的位置灯外壳51、53各自的前端也容易接收到从头灯外壳41出射的光。因此,即使从左右的位置灯50、52各者的相反侧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也能够简便地观察到上述左右的位置灯50、52。
本实施形态的跨乘型车辆1的一优选形态为,在前外壳31处分别形成有配置左位置灯50的左位置灯用开口部31O2、及配置右位置灯52的右位置灯用开口部31O3。在车辆左侧视时,左位置灯外壳51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左位置灯用开口部31O2更靠车辆前方。在车辆右侧视时,右位置灯外壳53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右位置灯用开口部31O3更靠车辆前方。
在所述情形中,左右的位置灯外壳51、53具有比前外壳31更突出的构成。因此,使头灯40的光积极地照射到左右的位置灯外壳51、53尤其是靠近头灯40的侧面而使其更亮,借此使其易于从其相反侧被观察到。因此,即使从配置于头灯40左右的左右的位置灯50、52各者的相反侧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也能够简便地观察到上述左右的位置灯50、52。
本实施形态的跨乘型车辆1的一优选形态为,左位置灯外壳51至少一部分朝向比头灯外壳41更上方延伸。右位置灯外壳53至少一部分朝向比头灯外壳41更上方延伸。
在所述情形中,从头灯外壳41出射的光被照射到左右的位置灯外壳51、53的在侧视时与头灯外壳重叠的部分,随后被导光到朝向比头灯外壳更上方延伸的部分。即,左右的位置灯外壳51、53中,不仅在侧视时与头灯外壳41重叠的部分发光,朝向比头灯外壳41更上方延伸的部分也能够利用从头灯外壳41出射的光而发光。因此,能够积极地利用左右的位置灯外壳51、53上的头灯40的光。借此,能够更简便地从配置于头灯40左右的左右的位置灯50、52各者的相反侧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观察到上述左右的位置灯50、52。
本实施形态的跨乘型车辆1的一优选形态为,在车辆左侧视时,左位置灯外壳51在从与头灯外壳41的下端部41D相同的高度的位置朝向车辆上方且后方延伸到比头灯外壳41的上端部41U高的位置。在车辆右侧视时,右位置灯外壳53在从与头灯外壳41的下端部41D相同的高度的位置朝向车辆上方且后方延伸到比头灯外壳41的上端部41U高的位置。
在所述情形时,左右的位置灯外壳51、53是以朝向车辆上方且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借此,即使左右的位置灯50、52位于较前方,在侧视时,头灯外壳41也至少一部分不会被左右位置灯外壳51、53遮挡。因此,除了即使从左右的位置灯50、52各者的相反侧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也能够简便地观察到上述左右的位置灯50、52以外,还能够确保头灯40的侧面视认性。
本实施形态的跨乘型车辆1的一优选形态为左位置灯50的光源50S是在上下方向上直线排列地配置。右位置灯52的光源52S是在上下方向上直线排列地配置。
在所述情形时,因左右的位置灯50、52的光源50S、52S是在上下方向上直线排列地配置,因此左右的位置灯50、52能以上下较长的方式形成。借此,左、右位置灯外壳51、53的靠近头灯40的侧面51R、53L上下较长,而易于增大受光照射的范围,因而能够被头灯的光积极地照射。因此,能够更简便地从配置于头灯40左右的左右的位置灯50、52各者的相反侧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观察到上述左右的位置灯50、52。
本实施形态的跨乘型车辆1的一优选形态为在前外壳31形成有配置头灯40的头灯用开口部31O1。在侧视时,头灯40将头灯外壳41配置于链接头灯用开口部31O1的上端部31O1U与下端部31O1D的假想的直线X更靠车辆后方。
在所述情形时,头灯40能够位于较后方。因此,左右的位置灯50、52容易接收从头灯41出射的光,因而能够积极地照射头灯41的光。因此,能够更简便地从配置于头灯40左右的左右的位置灯50、52各者的相反侧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观察到上述左右的位置灯50、52。
本实施形态的跨乘型车辆1的一优选形态为,在车辆左侧视时,左位置灯外壳51的前缘的相对于水平线的角度比头灯外壳41的前缘小。在车辆右侧视时,右位置灯外壳53的前缘的相对于水平线的角度比头灯外壳41的前缘小。
在所述情形时,左右的位置灯50、52的前缘的倾斜比头灯40平缓。借此,即使左右的位置灯50、52位于较前方,也能够在侧视时,减少头灯40被左右的位置灯50、52遮挡的面积。因此,除了即使从左右的位置灯50、52各者的相反侧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也能够简便地观察到上述左右的位置灯50、52以外,也能够在左右的侧视时确保头灯40的视认性。
本实施形态的跨乘型车辆1的一优选形态为,在前外壳31中,与左位置灯外壳51的左侧部51L接触的缘部312L1、312L2位于比与左位置灯外壳51的右侧部51R接触的缘部31L1更靠车辆后方。在前外壳31中,与右位置灯外壳53的右侧部53R接触的缘部312R1、312R2位于比与右位置灯外壳53的左侧部53L接触的缘部31R1更靠车辆后方。
在所述情形时,能够确保左位置灯外壳51的左侧面51L与右位置灯外壳53的右侧面53R的露出面积较大。因此,除了即使从左右的位置灯50、52各者的相反侧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也能够简便地观察到上述左右的位置灯50、52以外,也能够在左右侧视时确保左右的位置灯50、52的视认性。
本实施形态的跨乘型车辆1的一优选形态为进而包含左方向灯60及右方向灯61。左方向灯60配置于比头灯外壳41的下端部41D低的位置。右方向灯配置于比头灯外壳41的下端部41D低的位置。
在所述情形中,因左右的方向灯60、61配置于比头灯外壳41的下端部41D低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少头灯40的光对左右的方向灯60、61的影响。因此,除了左右的位置灯50、52以外,左右的方向灯60、61各者也同样地,即使从其相反侧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也能够简便地被观察到。
本实施形态的跨乘型车辆1的一优选形态为,左方向灯60包含左方向灯光源60S及左方向灯反射器60Rf。在侧视时,左方向灯光源60S及左方向灯反射器60Rf位于较左位置灯用开口部31O2的前缘(即,下前缘312L2)更后方。右方向灯61包含右方向灯光源61S及右方向灯反射器61Rf。在侧视时,右方向灯光源61S及右方向灯反射器61Rf位于比右位置灯用开口部31O3的前缘(即,下前缘312R2)更后方。
在所述情形中,左右的方向灯60、61分别位于比左右位置灯用开口部31O2、31O3的前缘更后方。借此,即使使头灯40的光积极地照射到左右的位置灯外壳51、53,也能够减少头灯40的光对左右的方向灯60、61的影响。因此,除了左右的位置灯50、52以外,左右的方向灯60、61各者也同样地,即使从其相反侧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较大角度的方向的视角,也能够简便地被观察到。
<其它实施形态>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业者能够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示范而进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各种设计变更。因此,本发明应被保护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还包括于本发明的申请专利范围内进行且不脱离本发明的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本发明的车体框架的接合方法既可为通过焊接等连接,也可为通过螺栓等固定,还可为通过铸造而一体地制造。另外,车体框架并不限于管装置,还可为铸造框架,且其剖面并不限于圆形状,还可为角形状。
前外壳31的构成并不限定于实施例,还可为包含多个外壳装置,所述外壳装置的分割位置并不限定于实施例。
前外壳31、侧外壳32L、32R、护腿板33、后外壳34、底外壳35等车体外壳为外观装置,可分别由塑料等材料适当形成。各外壳装置是利用射出成形的一体成形制品,但还可包含多个装置。例如,在本实施形态的前外壳31中,前部外壳311与左右的侧部外壳312L、312R与上部外壳313为分体,但也可一体。在左右的侧部外壳312L、312R中,侧部外壳上倾斜部302La、302Ra与侧部外壳下倾斜部部302Lb、302Rb既可一体成形,也可为分体。再有,虽然在图2至3中以虚线表示前部外壳311与左右的侧部外壳312L、312R的连接部,但前部外壳311与左右的侧部外壳312L、312R既可为分体,也可一体成形。另外,所述装置还可分别包含多个装置。车体外壳整体上左右对称无论就外观上还是就制造上而言都是优选的。
另外,头灯40的构造并不限定于上文所叙述的实施例。头灯光源40S并不限于白色LED光源,也可为灯泡等其它光源。再者,头灯光源40S的构成并不限于具有3个头灯光源的方面,也可为仅具有1个头灯光源的方面、及具有2个或4个以上头灯光源的方面。远光及近光的选择也并不限于上述方面,可根据各种状况而适当设计。另外,头灯光源40S也可并不配置于与头灯外壳41的上端部41U大致相同的高度的位置,而位于比头灯外壳41的上端部41U更上方,或比头灯外壳41的上端部41U更下方。另外,头灯光源40S也可并非朝下配置,而还能以朝向前方发光的方式配置。
另外,左位置灯50及右位置灯52的构造并不限定于上文所叙述的实施例。左位置灯光源50S及右位置灯光源52S并不限于LED光源,也可为灯泡等其它光源。另外,左位置灯光源50S及右位置灯光源52S并不限于分别由多个光源所构成,也可为由1个光源所构成。
另外,左方向灯60及右方向灯61的构造并不限定于上文所叙述的实施例。左方向灯光源60S及右方向灯光源61S并不限于LED光源,也可为灯泡等其它光源。进而,还可将左方向灯60与左位置灯50分体设置,且将右方向灯61与右位置灯52分体设置。
另外,头灯外壳41并不限定于实施例,还可为其它形状,例如,大致朝上的箭头状、或大致倒梯形等形状。此处,所谓得“头灯外壳41为大致朝上的箭头状”指在前视时,头灯外壳41以从上缘及下缘车辆左右方向的中央向左右两侧方且下方延伸,左侧部41L的左缘41L1及右侧部41R的右侧缘41R1向下方且内方延伸的方式构成。另外,所谓的“头灯外壳41为大致倒梯形”指,头灯外壳41以上缘及下缘以维持各自的高度的方式从车辆左右方向的中央向左右两方延伸,左侧部41L的左缘41L1及右侧部41R的右侧缘41R1向下方且内方延伸的方式构成。
另外,左、右位置灯外壳51、53未必仅限于延伸到比头灯外壳41的上端部41U高的位置,只要以从比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使左位置灯外壳51的右侧部51R与头灯外壳41的左侧部41L重叠,且从比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遍及到比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使右位置灯外壳53的左侧部53L与头灯外壳41的右侧部41R重叠的方式配置即可。
另外,在本发明的跨乘型车辆中,并不限于2个而还可具有3个以上车轮。例如,也可具有2个前轮及1个后轮。跨乘型车辆并不限于速克达型车辆,还可为运动型、或轻型等其它机动车。或者,跨乘型车辆并不限于速克达型车辆,还可为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型车辆)等四轮越野车等其它车辆。
符号说明
1 跨乘型车辆
2 车体框架
3 转向机构
4 前叉
5 转向轴
6 前轮
7 把手
8 座部
10 后轮
11 前挡泥板
12 动力单元
13 传动箱
21 头管
22 下框架部
23 底框架部
24 后框架部
30 车体外壳
31 前外壳
31L1 缘部
31L2 缘部
31O1 头灯用开口部
31O1D 下端部
31O1L 左端部
31O1R 右端部
31O1U 上端部
31O2 左位置灯用开口部
31O3 右位置灯用开口部
31R1 缘部
31R2 缘部
32L 侧外壳
32L1 前缘
32L2 后缘
32R 侧外壳
32R1 前缘
32R2 后缘
33 护腿板
34 后外壳
35 底外壳
40 头灯
40S 头灯光源
40S1 中央头灯光源
40S2 左头灯光源
40S3 右头灯光源
40Rf 反射器
40Rf1 中央反射器
40Rf2 左反射器
40Rf3 右反射器
41 头灯外壳
41D 下端部
41F 前缘
41FO 前端
41Fs 前缘
41L 左侧部
41L1 左缘
41R 右侧部
41R1 右缘
41U 上端部
50 左位置灯
50S 左位置灯光源
51 左位置灯外壳
51F 前缘
51L 左侧部
51O 前端部
51R 右侧部
52 右位置灯
52S 右位置灯光源
53 右位置灯外壳
53F 前缘
53L 左侧部
53O 前端部
53R 右侧部
60 左方向灯
60S 左方向灯光源
60Rf 左方向灯反射器
61 右方向灯
61S 右方向灯光源
61Rf 右方向灯反射器
311 前部外壳
311L 左缘
311R 右缘
311U 上缘
312L 左侧部外壳
312L0 前端部
312L1 上前缘
312L2 下前缘
312L3 后缘
312La 侧部外壳上倾斜部
312Lb 侧部外壳下倾斜部
312LD 下端部
312R 右侧部外壳
312R0 前端部
312R1 上前缘
312R2 下前缘
312R3 后缘
312Ra 侧部外壳上倾斜部
312Rb 侧部外壳下倾斜部
312RD 下端部
313 上部外壳
351 脚踏板
501 左位置灯内壳
521 右位置灯内壳
902 前外壳
945 头灯
965 右灯
AC 空气清洁器

Claims (11)

1.一种跨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头管;
前外壳,其配置于所述头管的前方;
头灯,其配置于所述前外壳;
左位置灯,其配置于所述前外壳,且配置于所述头灯的左方;及
右位置灯,其配置于所述前外壳,且配置于所述头灯的右方;及
所述头灯包含发出光的头灯光源、及配置于所述头灯光源的前方且具有透光性的头灯外壳,
所述左位置灯包含发出光的左位置灯光源、及配置于所述左位置灯光源的前方且具有透光性的左位置灯外壳,
所述右位置灯包含发出光的右位置灯光源、及配置于所述右位置灯光源的前方且具有透光性的右位置灯外壳,
所述头灯外壳的左侧部及所述头灯外壳的右侧部是朝向前方延伸而形成,
所述左位置灯外壳是以所述左位置灯外壳的左侧部及所述左位置灯外壳的右侧部朝向前方延伸并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
所述右位置灯外壳是以所述右位置灯外壳的右侧部及所述右位置灯外壳的左侧部朝向前方延伸并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
在车辆左侧视时,从比所述头灯外壳的所述左侧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所述头灯外壳的所述左侧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所述左位置灯外壳的所述右侧部与所述头灯外壳的所述左侧部重叠,
在车辆右侧视时,从比所述头灯外壳的所述右侧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所述头灯外壳的所述右侧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所述右位置灯外壳的所述左侧部与所述头灯外壳的所述右侧部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车辆左侧视时,从比所述头灯外壳的所述左侧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所述头灯外壳的所述左侧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所述左位置灯外壳位于比所述头灯外壳的左侧部的左缘更靠车辆前方且比所述头灯外壳的前缘更靠车辆后方,
在车辆右侧视时,从比所述头灯外壳的所述右侧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上方的位置直到比所述头灯外壳的所述右侧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更下方的位置,所述右位置灯外壳位于比所述头灯外壳的所述右侧部的右缘更靠车辆前方且比所述头灯外壳的前缘更靠车辆后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外壳处分别形成有配置所述左位置灯的左位置灯用开口部、及配置所述右位置灯的右位置灯用开口部,及
在车辆左侧视时,所述左位置灯外壳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左位置灯用开口部更靠车辆前方,
在车辆右侧视时,所述右位置灯外壳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右位置灯用开口部更靠车辆前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位置灯外壳至少一部分朝向比所述头灯外壳更上方延伸,及
所述右位置灯外壳至少一部分朝向比所述头灯外壳更上方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车辆左侧视时,所述左位置灯外壳在从与所述头灯外壳的下端部相同的高度的位置朝向车辆上方且后方延伸到比所述头灯外壳的上端部高的位置,及
在车辆右侧视时,所述右位置灯外壳在从与所述头灯外壳的下端部相同的高度的位置朝向车辆上方且后方延伸到比所述头灯外壳的上端部高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位置灯的光源在上下方向上直线排列地配置,及
所述右位置灯的光源在上下方向上直线排列地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外壳处形成有配置所述头灯的头灯用开口部,及
在侧视时,所述头灯将所述头灯外壳配置于比链接所述头灯用开口部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假想直线更靠车辆后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车辆左侧视时,所述左位置灯外壳的前缘的相对于水平线的角度比所述头灯外壳的前缘小,及
在车辆右侧视时,所述右位置灯外壳的前缘的相对于水平线的角度比所述头灯外壳的前缘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外壳中,与所述左位置灯外壳的所述左侧部接触的缘部位于比与所述左位置灯外壳的所述右侧部接触的缘部更靠车辆后方,且与所述右位置灯外壳的所述右侧部接触的缘部位于比与所述右位置灯外壳的所述左侧部接触的缘部更靠车辆后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进而包含左方向灯及右方向灯,且
所述左方向灯配置于比所述头灯外壳的下端部低的位置,
所述右方向灯配置于比所述头灯外壳的下端部低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方向灯包含左方向灯光源及左方向灯反射器,在侧视时,所述左方向灯光源及所述左方向灯反射器位于比所述左位置灯用开口部的前缘更后方,及
所述右方向灯包含右方向灯光源及右方向灯反射器,在侧视时,所述右方向灯光源及所述右方向灯反射器位于比所述右位置灯用开口部的前缘更后方。
CN201610874946.XA 2016-09-30 2016-09-30 跨乘型车辆 Active CN1078786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74946.XA CN107878618B (zh) 2016-09-30 2016-09-30 跨乘型车辆
EP17185206.4A EP3300996B1 (en) 2016-09-30 2017-08-08 Straddle-type vehic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74946.XA CN107878618B (zh) 2016-09-30 2016-09-30 跨乘型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78618A true CN107878618A (zh) 2018-04-06
CN107878618B CN107878618B (zh) 2020-12-01

Family

ID=59581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74946.XA Active CN107878618B (zh) 2016-09-30 2016-09-30 跨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EP (1) EP3300996B1 (zh)
CN (1) CN107878618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38633A (zh) * 2018-10-12 2020-04-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CN115195915A (zh) * 2021-04-14 2022-10-1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CN115335278A (zh) * 2020-03-31 2022-11-11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鞍座型车辆的整流罩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72896B (zh) * 2016-10-19 2020-05-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灯具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68360A (ja) * 1995-03-31 1996-10-15 Suzuki Motor Corp スクータ型車輛の前照灯傾動装置
JP2010100155A (ja) * 2008-10-23 2010-05-06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
CN102101507A (zh) * 2009-12-17 2011-06-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02910237A (zh) * 2011-08-03 2013-02-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03359211A (zh) * 2012-03-30 2013-10-2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EP3000699A1 (en) * 2014-09-26 2016-03-30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CN105818907A (zh) * 2015-01-09 2016-08-0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型车辆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68360A (ja) * 1995-03-31 1996-10-15 Suzuki Motor Corp スクータ型車輛の前照灯傾動装置
JP2010100155A (ja) * 2008-10-23 2010-05-06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
CN102101507A (zh) * 2009-12-17 2011-06-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EP2336012A1 (en) * 2009-12-17 2011-06-22 Honda Motor Co., Ltd.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2910237A (zh) * 2011-08-03 2013-02-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03359211A (zh) * 2012-03-30 2013-10-2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EP3000699A1 (en) * 2014-09-26 2016-03-30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CN105818907A (zh) * 2015-01-09 2016-08-0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型车辆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38633A (zh) * 2018-10-12 2020-04-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CN115335278A (zh) * 2020-03-31 2022-11-11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鞍座型车辆的整流罩组件
CN115195915A (zh) * 2021-04-14 2022-10-1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CN115195915B (zh) * 2021-04-14 2023-08-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00996B1 (en) 2020-09-30
CN107878618B (zh) 2020-12-01
EP3300996A1 (en) 2018-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78618A (zh) 跨乘型车辆
US7401959B2 (en) Turn signal lamp for a vehicle
CN101695946B (zh) 摩托车
CN102310899B (zh) 交通工具的灯配置结构
EP2644484B1 (en) Straddle-type type vehicle
TWI551496B (zh) 跨坐型車輛
CN104512498B (zh) 车辆的尾灯结构
EP3115286B1 (en) Straddled vehicle
EP3012176B1 (en) Scooter-type vehicle
TWI635983B (zh) 傾斜式車輛
TWI510385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CN106627874B (zh) 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及具备其的跨乘型车辆
CN106627873B (zh) 跨乘型车辆
CN104554557B (zh) 跨坐型车辆
CN105818907B (zh) 跨乘型车辆
TWI580602B (zh) Speed ​​Keda vehicles
TWI600567B (zh) Straddle-type vehicles
TWI523786B (zh) Speed ​​Keda type vehicle
CN107878621A (zh) 跨乘型车辆
TWI438113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616360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CN110316289A (zh) 跨坐型车辆
CN104554525B (zh) 跨坐型车辆
TWI583585B (zh) Vehicle rear light combination unit, and with its straddle type vehicle
CN109973915A (zh) 鞍座式骑乘车辆的前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