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3585B - Vehicle rear light combination unit, and with its straddle type vehicle - Google Patents

Vehicle rear light combination unit, and with its straddle type vehic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3585B
TWI583585B TW104135955A TW104135955A TWI583585B TW I583585 B TWI583585 B TW I583585B TW 104135955 A TW104135955 A TW 104135955A TW 104135955 A TW104135955 A TW 104135955A TW I583585 B TWI583585 B TW I58358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vehicle
pair
emitting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59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14777A (zh
Inventor
Chungpen Liao
Tzuchieh Yang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TW1041359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83585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147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47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35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3585B/zh

Links

Description

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尤其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之車輛尾部之燈配置。
先前,已知有具備於煞車作動時可兼用作車輛後部刹車燈之尾燈之車輛尾部之燈配置構造。
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車輛尾部之燈配置構造包含組合燈(332)。組合燈(332)具備:尾燈(328),其配置於車輛之中央部,且可兼用作刹車燈;及左右一對指示燈(329、329),其等配置於尾燈(328)之左右。又,於較組合燈(332)更上方設置有輔助刹車燈(334)。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2-284060
於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車輛尾部之燈配置構造中,如圖8所示,尾燈(328)藉由開關操作而點亮,且可兼用作刹車燈,輔助刹車燈(334)僅於制動時點亮。尾燈(328)及輔助刹車燈(334)於車輛尾部之中央部於上下方向上隔開間隔地配置。
因此,於作為尾燈之點亮時,僅使尾燈(328)點亮。於作為刹車燈之點亮時使尾燈(328)與輔助刹車燈(334)兩者同時點亮。
藉此,於作為尾燈之點亮與作為刹車燈之點亮之間,點亮之態樣存在變化,因此,於夜間駕駛中操作制動時,亦能夠進而提高自車 輛之後方之視認性。
另一方面,為了簡化組裝性,較理想為將尾燈(328)與輔助刹車燈(334)單元化之組合單元。然而,於專利文獻1中,若輔助刹車燈(334)與尾燈(328)之間隔較小,則於作為刹車燈之點亮時發光之部位集中而看似成為一個。因此,為了使點亮之態樣之變化更明瞭而維持自後方之更高之視認性,必須將尾燈(328)與輔助刹車燈(334)於某種程度上隔開間隔地配置。因此,於自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車輛尾部之燈配置構造進而對尾燈(328)與輔助刹車燈(334)追求單元化之情形時,無法兼顧自車輛後方之更高之視認性及車輛尾部之上下方向之小型化。
進而,於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車輛尾部之燈配置構造中,具備反射器(330)之尾燈(328)之配置限定於配置於其左右之左右之指示燈(329、329)之內方。因此,具備反射器(330)之尾燈(328)之配置於車寬方向上被限制,因此,於作為尾燈之點亮時,於僅使尾燈(328)點亮之情形時,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降低。另一方面,於為了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而欲使具備反射器(330)之尾燈(328)之車寬方向上之尺寸於車寬方向上向外方擴大時,左右之指示燈(329、329)亦必須進而向車寬方向之外方移動,因此,車輛尾部亦於左右大型化。因此,無法兼顧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與車輛尾部之左右方向之尺寸之小型化。
本發明係鑒於此種狀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使配置之車輛尾部之尺寸(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小型化同時能夠進而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且亦能夠提高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 元之主旨在於具備:中央發光部,其配置於車輛尾部之車寬方向上之中央部;一對側發光部,其等於車寬方向上隔開間隔地配置,且於後視時配置於上述中央發光部之左方及右方;左右一對指示燈發光部,其等分別配置於較上述一對側發光部之至少內端部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方;基底構件,其使上述中央發光部及上述一對側發光部配置於其上;及外部透光外殼,其配置於上述中央發光部、上述一對側發光部、及上述一對指示燈發光部之後方,且一體地形成;上述中央發光部設為刹車燈,上述一對側發光部兼用作尾燈及刹車燈,於作為尾燈之點亮時,使上述中央發光部熄滅並且使上述一對側發光部點亮,於作為刹車燈之點亮時,使上述中央發光部及上述一對側發光部之兩者點亮,於車輛後視時,上述一對側發光部之至少外端部以分別與上述一對指示燈發光部於車寬方向上重疊之方式上下地配置。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於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中,中央發光部(輔助刹車燈)配置於左右一對側發光部(尾燈)之間。於作為尾燈之點亮時,使中央發光部熄滅,僅使一對側發光部點亮。於作為刹車燈之點亮時,使中央發光部及一對側發光部之兩者同時點亮。藉此,較如專利文獻1之將輔助刹車燈與尾燈於上下方向上隔開間隔地配置之態樣,能夠使車輛尾部於上下方向上小型化。
又,如上述般,於專利文獻1中,於輔助刹車燈(334)與尾燈(328)之間隔較小之情形時,作為剎車燈之點亮時發光之部位將集中而看起來成為一個。因此,為了使點亮之態樣之變化更明瞭而維持來自後方之視認性,必須將尾燈(328)與輔助剎車燈(334)於某種程度上隔開間隔地配置。
相對於此,本發明於作為尾燈之點亮時,利用配置於一對側發光部之間之中央發光部作為非點亮部,於作為刹車燈之點亮時使本來作為非點亮部而被利用之中央發光部點亮。藉此,與作為尾燈之點亮 時相比,作為刹車燈之點亮時之燈型將大幅變化。亦即,點亮之態樣係自二部位分離發光之圖案變化為呈一體而發光面積大之圖案,故變化之程度較大。因此,即便不將中央發光部與一對側發光部隔開間隔地配置,亦能夠提高其視認性。因此,即便使車輛尾部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小型化,亦能夠提高來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
進而,於中央發光部配設於左右一對側發光部之間之情形時,若欲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則後燈組合單元之左右方向之尺寸容易變大。相對於此,於本發明中,於車輛後視時,一對側發光部之至少外端部以與一對指示燈發光部於車寬方向上重疊之方式上下地配置。因此,於尾燈點亮時及刹車燈點亮時均能利用車寬方向上之至左右之指示燈發光部之範圍配置一對側發光部之外端點亮部,藉此可維持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又,一對指示燈發光部亦無須進而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移動,因此,能夠使後燈組合單元之左右方向之尺寸小型化。
藉此,能夠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且同時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左右方向之尺寸小型化。
亦即,本發明能夠藉由此種尾燈與刹車燈之配置及點亮方式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及來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並且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尺寸(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小型化。
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主旨在於: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中,於車輛後視時,上述一對側發光部分別以至少上述外端部朝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延伸至上述一對指示燈發光部之下方之位置之方式形成,於車輛側視時,上述一對側發光部分別較上述一對指示燈發光部更位於後方。
根據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於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中,於車輛後視時,一對側發光部以至少上述外端部延伸至配置於車 寬方向上之最外方之指示燈發光部之下方之位置之方式配置。因此,於尾燈點亮時及刹車燈點亮時均能利用車寬方向上之至左右之指示燈發光部之範圍配置一對側發光部之外端點亮部,藉此可維持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又,一對指示燈發光部亦無須進而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移動,因此,能夠使後燈組合單元之左右方向之尺寸小型化。
進而,於車輛側視時,上述一對側發光部分別較上述一對指示燈發光部更位於後方。因此,即便一對側發光部之一部分較一對指示燈發光部更位於下方,亦不會被一對指示燈發光部遮蔽,能夠提高於後方行駛之車輛之騎乘者或步行者所觀察之自斜後上方之一對側發光部之視認性。藉此,能夠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及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且同時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左右方向之尺寸進而小型化。
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主旨在於:於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中,上述一對側發光部分別進而具有以自其等之上端部朝向車寬方向之外方延伸之方式形成之側方延伸發光部。
根據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之一對側發光部具有以自其上端部朝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延伸之方式形成之側方延伸發光部。因此,作為尾燈之點亮,一對側發光部之發光面積將變大。藉此,能夠進而提高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且同時能夠進而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
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主旨在於:於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中,於車輛後視時,上述一對側發光部之上述側方延伸發光部位於與上述中央發光部大致相同之高度,上述一對側發光部之上述側方延伸發光部之車寬方向上之內方與上述中央發光部之車寬方向上之外方之間之間隔小於上述一對側發光部之側方延伸發光部之車寬方向上之外方與上述一對指示燈發光部之車寬方向上之內方之間之間隔。
根據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於車 輛後視時,一對側發光部之側方延伸發光部位於與中央發光部大致相同之高度。因此,於使中央發光部作為刹車燈點亮時,刹車燈之燈型自中央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延伸。藉此,一對側發光部之發光面積將變大,故能夠進而提高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
又,一對側發光部之側方延伸發光部於車輛後視時,較一對指示燈發光部更靠近中央發光部之車寬方向上之外方而配置。因此,可避免一對側發光部之側方延伸發光部與一對指示燈發光部之間隔變小。藉此,為了將一對側發光部之側方延伸發光部與一對指示燈發光部之間隔確保為某種程度,一對指示燈發光部亦無須進而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移動,故能夠使後燈組合單元之左右方向之尺寸進而小型化。
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主旨在於: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中,上述一對側發光部分別具有傾斜延伸發光部,該傾斜延伸發光部於車輛後視時,以自較上述一對指示燈發光部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方且上方朝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傾斜延伸至上述一對指示燈發光部之下方之位置之方式形成。
根據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與一對側發光部以大致水平地排列之方式配置之構造相比,能夠確保一對側發光部之長度並且減少寬度。因此,能夠使後燈組合單元之左右方向之尺寸小型化。藉此,能夠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及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且同時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左右方向之尺寸進而小型化。
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之主旨在於:於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中,上述一對側發光部分別進而具有側方延伸發光部,該側方延伸發光部以於車輛後視時自上述傾斜延伸發光部之上端部朝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延伸之方式形成。
根據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於車輛後視時,一對側發光部具有以自其等之傾斜延伸發光部之上端部朝向車寬方向上之車體外方延伸之方式形成之側方延伸發光部。因此,作為尾燈之點亮,一對側發光部之發光面積將變大。藉此,能夠進而提高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且同時能夠進而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
本發明之第7實施形態之主旨在於:於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中,於車輛後視時,上述一對側發光部之上述側方延伸發光部位於與上述中央發光部大致相同之高度,上述一對側發光部之上述側方延伸發光部之車寬方向上之內方與上述中央發光部之車寬方向上之外方之間之間隔小於上述一對側發光部之側方延伸發光部之車寬方向上之外方與上述一對指示燈發光部之車寬方向上之內方之間之間隔。
根據本發明之第7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於車輛後視時,一對側發光部之側方延伸發光部位於與中央發光部大致相同之高度。因此,於使中央發光部及一對側發光部作為刹車燈點亮時,刹車燈之燈型自中央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延伸。藉此,一對側發光部之發光面積將變大,故能夠進而提高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
又,一對側發光部之側方延伸發光部於車輛後視時較一對指示燈發光部更靠近中央發光部之外方而配置。因此,能夠避免一對側發光部之側方延伸發光部與一對指示燈發光部之間隔變小。藉此,為了於某種程度上確保一對側發光部之側方延伸發光部與一對指示燈發光部之間隔,一對指示燈發光部亦無須進而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移動,故能夠使後燈組合單元之左右方向之尺寸進而小型化。
本發明之第8實施形態之主旨在於: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中,上述一對側發光部分別包含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且於車輛後視時,上述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之至少一部分以隨著自車寬方向上 之內方朝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而高度變低之方式配設,且最外端之第1發光二極體以與上述一對指示燈發光部於車寬方向上重疊之方式上下地配置。
根據本發明之第8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與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以大致水平地排列之方式配置之構造相比,可減少一對側發光部之寬度。因此,能夠使後燈組合單元之左右方向之尺寸小型化。又,藉由使用放熱量比燈泡(燈泡)少之發光二極體,可將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近接配置,可於小空間內實現高亮度之發光,從而能夠提高側發光部之被視認性。藉此,能夠提高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且同時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左右之尺寸進而小型化。
本發明之第9實施形態之主旨在於: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中,上述一對側發光部分別包含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且於車輛側視時,上述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之至少一部分以隨著朝向車輛之前方而高度變低之方式配設,且最前端之第1發光二極體較上述一對指示燈發光部更位於後方。
根據本發明之第9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於車輛側視時,最前端之第1發光二極體較一對指示燈發光部更位於後方。因此,即便一對側發光部之一部分較一對指示燈發光部更位於下方,亦不會被一對指示燈發光部遮蔽,能夠提高於後方行駛之車輛之騎乘者或步行者所觀察之自斜後上方之一對側發光部之視認性。藉此,能夠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及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同時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尺寸(上下方向)小型化。
本發明之第10實施形態之主旨在於: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中,上述中央發光部之高度小於上述一對側發光部。
根據本發明之第10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能夠使中央發光部之高度較一對側發光部更降低。因此,能夠使後燈組 合單元之車寬方向上中央之尺寸較車寬方向上之左右兩方(外方)之尺寸更減少。藉此,能夠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及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且同時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尺寸進而小型化。
本發明之第11實施形態之主旨在於: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中,於車輛後視時,上述中央發光部配置於較上述一對側發光部之內端部更下方且較上述一對指示燈發光部之上端更上方。
根據本發明之第11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能夠使中央發光部之高度較一對側發光部更降低。因此,能夠使後燈組合單元之車寬方向上中央之尺寸較車寬方向上之左右兩方(外方)之尺寸更減少。藉此,能夠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及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且同時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尺寸進而小型化。
本發明之第12實施形態之主旨在於: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中,上述中央發光部包含複數個第2發光二極體,且於車輛後視時,上述複數個第2發光二極體於車寬方向上大致配設為橫向一排。
根據本發明之第12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之複數個第2發光二極體於車寬方向上大致配設為橫向一排,故可降低中央發光部之高度。因此,能夠使後燈組合單元之車寬方向上中央之尺寸較車寬方向上之左右兩方(外方)之尺寸更減少。又,由於使用放熱量比燈泡(燈泡)少之發光二極體,故而藉由將複數個第2發光二極體近接配置而可於小空間內實現高亮度之發光,從而能夠提高中央光部之被視認性。藉此,能夠提高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且同時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尺寸進而小型化。
本發明之第13實施形態之主旨在於:於本發明之第12實施形態中,上述一對側發光部分別包含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且於車輛後視時,上述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之至少一部分以隨著自車寬方向上之內方朝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而高度降低之方式配設,且上述複數個 第2發光二極體配設於較上述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中之最上端之第1發光二極體更低、且較與上述最上端之第1發光二極體鄰接之另一第1發光二極體更高之位置。
根據本發明之第13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能夠使中央發光部之高度較一對側發光部更降低。因此,能夠使後燈組合單元之車寬方向上中央之尺寸較車寬兩側(外方)之尺寸更減少。藉此,能夠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及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且同時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尺寸進而小型化。
本發明之第14實施形態之主旨在於:於本發明之第13實施形態中,於將上述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之直徑、及上述複數個第2發光二極體之直徑設為D之情形時,至少一個上述第1發光二極體與至少一個上述第2發光二極體之間之間隔設定為小於或等於3D。
根據本發明之第14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之至少一個第1發光二極體與至少一個第2發光二極體之間之間隔設定為小於或等於3D。因此,使中央發光部及一對側發光部於作為刹車燈點亮時,可作為一體發光之圖案而被辨識。藉此,能夠提高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且同時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尺寸進而小型化。
本發明之第15實施形態之主旨在於: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中,上述一對側發光部於作為剎車燈之點亮時之發光量大於作為尾燈之點亮時之發光量。
根據本發明之第15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之作為尾燈之點亮與作為刹車燈之點亮能夠使發光之圖案之變化性之程度進而變大。藉此,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尺寸(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小型化,並且能夠進而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且同時能夠進而提高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
本發明之第16實施形態之主旨在於:跨坐型車輛具備本發明之 第1至15實施形態中任一項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
根據本發明之第16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能夠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及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且同時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尺寸(上下及左右)小型化。
1‧‧‧跨坐型車輛
2‧‧‧車體框架
3‧‧‧轉向機構
4‧‧‧前叉
5‧‧‧前輪
6‧‧‧把手
7‧‧‧座部
8‧‧‧置腳部
9‧‧‧後輪
10‧‧‧動力單元
21‧‧‧頭管
22‧‧‧前框架部
23‧‧‧後框架部
30‧‧‧前外殼部
31‧‧‧後外殼
32‧‧‧腳踏板
33‧‧‧腳踏板側外殼部
34‧‧‧底外殼部
40‧‧‧後燈組合單元
40C‧‧‧中央露出面
40L‧‧‧側方露出面
40R‧‧‧側方露出面
41‧‧‧中央發光部
42‧‧‧側發光部
42a‧‧‧傾斜延伸發光部
42b‧‧‧側方延伸發光部
43‧‧‧指示燈發光部
44‧‧‧基底構件
44a‧‧‧後外殼安裝部
44b‧‧‧發光部支持部
44c‧‧‧發光部固定部
44c1‧‧‧中央發光部固定座
44c2‧‧‧側發光部固定座
44d‧‧‧側發光部裝飾構件
44d1‧‧‧裝飾部
45‧‧‧外部透光外殼
90‧‧‧開口部
101‧‧‧傳動箱
301‧‧‧前部外殼
302L‧‧‧側部外殼
302La‧‧‧上傾斜表面部
302Lb‧‧‧下傾斜表面部
302R‧‧‧側部外殼
302Ra‧‧‧上傾斜表面部
302Rb‧‧‧下傾斜表面部
303‧‧‧下部外殼
304‧‧‧後部外殼
305‧‧‧把手外殼
311‧‧‧前部後外殼
312‧‧‧側部後外殼
313‧‧‧後部後外殼
329‧‧‧指示燈
334‧‧‧輔助刹車燈
AC‧‧‧空氣清潔器
LED1‧‧‧第1發光二極體
LED2‧‧‧第2發光二極體
HL‧‧‧頭燈
P‧‧‧樞軸部
圖1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1之左側視圖。
圖2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1之後視圖。
圖3(a)係後燈組合單元40之後視圖,係相當於自跨坐型車輛1之後方視認之狀態之圖,圖3(b)係將外部透光外殼45卸除之後燈組合單元40之後視圖,係相當於自跨坐型車輛1之後方視認之狀態之圖。
圖4係後燈組合單元40之俯視圖。
圖5係後燈組合單元40之側視圖。
圖6係後燈組合單元40之組裝圖。
圖7(a)係作為尾燈之點亮時之後燈組合單元40之後視圖,圖7(b)係作為刹車燈之點亮時之後燈組合單元40之後視圖。
圖8係先前之跨坐型車輛之一部分之車輛後部之後視圖。
一面參照隨附圖式所示之一實施例一面對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詳細地進行說明。
於以下之說明中,前、後、左、右、上、下之方向分別意指自乘坐於跨坐型車輛1之騎乘者觀察之前、後、左、右、上、下之方向。再者,下述圖1~5、7中之「前」、「後」、「左」、「右」、「上」、及「下」之文字標識分別表示「前方」、「後方」、「左方」、「右方」、「上方」及「下方」。
圖1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1之左側視圖,被車體外殼隱藏之車體框架2以虛線表示。圖2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1之後視圖。圖3(a) 係後燈組合單元40之後視圖,係相當於自跨坐型車輛1之後方視認之狀態之圖。圖3(b)係將外部透光外殼45卸除之後燈組合單元40之後視圖,係相當於自跨坐型車輛1之後方視認之狀態之圖。圖4係後燈組合單元40之俯視圖。圖5係後燈組合單元40之側視圖。圖6係後燈組合單元40之組裝圖。圖7(a)係作為尾燈之點亮時之後燈組合單元40之後視圖。圖7(b)係作為刹車燈之點亮時之後燈組合單元40之後視圖。圖8係先前之跨坐型車輛之一部分之車輛後部之後視圖。
〈車輛整體〉
圖1所示之跨坐型車輛1係所謂「底梁式」之跨坐型車輛。車體框架2包含頭管21。更詳細而言,車體框架2具備頭管21、前框架部22、及後框架部23。
頭管21供轉向機構3之轉向軸(未圖示)插入且將其可旋動地支持,且朝向車輛前方延伸至斜下方。前框架部22藉由焊接等而連接於頭管21且朝向車輛後方延伸至斜下方,且較前輪5更位於後方。後框架部23焊接於前框架部22之下部且朝向後方延伸,且自下方支持座部7。
於轉向機構3之上部設置供騎乘者操作之把手6。於轉向機構3之下部設置前叉4。前輪5配設於前叉4之下端,藉此,可旋轉地支持於轉向機構3之下部。藉由騎乘者操作把手6,前輪5能以相對於在車輛左右方向之中央沿前後方向延伸之中心線向左右偏向之方式旋動。前叉4具有懸架機構,藉由懸架機構伸縮而吸收衝擊。伴隨著前叉4之懸架機構伸縮,前輪5於上下方向移動。
於車體框架2之後框架部23支持有單元擺動式動力單元10,使之能以樞軸部P為中心上下擺動。於動力單元10之上方安裝有座部7,使之能以其前端部之鉸鏈銷(未圖示)為中心相對於置物箱(未圖示)開閉。騎乘者以乘坐於座部7之乘坐部將腳置於置腳部8之上表面之姿勢 操縱轉向機構3而駕駛跨坐型車輛1。
動力單元10例如具備引擎(未圖示)、及配置於自引擎之側方延伸至車輛後方之傳動箱101之中之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係將引擎與傳動箱101一體化之構造者。引擎101係使汽缸軸大致水平朝向前方搭載。引擎係空冷式之單汽缸4循環之引擎。但,引擎之型式並無特別限定。引擎可為水冷式,亦可為多汽缸引擎。於傳動箱101之後端部支持有由引擎之驅動力驅動之後輪9使之旋轉自如。於傳動箱101之上方配置有過濾供給至引擎之外部氣體之空氣濾清器AC。引擎與傳動箱101亦可未一體化而為分體之構造。如圖1所示,傳動箱101設置於車體左側。但,傳動箱101亦可設置於車體右側。
再者,本發明之車體框架並不限定於上述形態。例如,車體框架之接合方法並不限定於焊接,可利用螺栓等固定,亦可藉由鑄造而一體地製造。又,車體框架並不限於管構件,亦可為鑄造框架,剖面並不限於圓形狀,亦可為矩形狀。能夠於可能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1並不限於機車,亦包含三輪機車之態樣之跨坐型車輛。
<車體外殼部>
如圖1所示,車體外殼部包括前外殼部30、後外殼31、腳踏板32、腳踏板側外殼部33、及底外殼部34。
前外殼部30具備前部外殼301、左右之側部外殼302L、302R、及下部外殼303。
前部外殼301配置於頭管21之前方。前部外殼301以於側視時自前方朝向上方且後方延伸之方式構成。左右之側部外殼302L、302R配置於頭管21之車寬方向上之外方,且至少一部分分別連接於前部外殼301之左緣及右緣。又,左右之側部外殼302L、302R之上緣部自車輛前方朝向車輛後方且上方延伸。
又,左右之側部外殼302L、302R分別包含上傾斜表面部302La、302Ra、及下傾斜表面部302Lb、302Rb。於側視時,上傾斜表面部302La、302Ra以自車輛前方朝向後方且上方傾斜之方式形成。下傾斜表面部302Lb、302Rb以自車輛前方朝向後方且下方傾斜之方式形成。藉此,左右之側部外殼302L、302R於車輛側視時成為向車輛前方凹曲之形狀。亦即,於車輛側視時具有回旋鏢形狀。又,左右之側部外殼302L、302R於側視時具有位於前輪5之後方之部分。上傾斜表面部302La、302Ra與下傾斜表面部302Lb、302Rb可一體成形,亦可為分體。
下部外殼303配置於較前部外殼301更下方且左右之側部外殼302L、302R之間。下部外殼303配置於前輪5之上方。如圖1所示,於側視時,下部外殼303配置於頭管21之前方。於側視時,下部外殼303以自前部外殼301之前端部延伸至左右之側部外殼302L、302R之前端部之方式構成。
又,前外殼部30進而包含後部外殼304。如圖1所示,後部外殼304以自後方覆蓋頭管21及前框架部22之方式配置。
又,前外殼部30於較前部外殼301更上方進而包含包圍把手6之把手外殼305。於把手外殼305安裝有頭燈HL。
如圖1所示,後外殼31配設於座部7之下方且置物箱之周圍。於後部外殼304與後外殼31之間以可供騎乘者置腳之方式配設有作為置腳部之低底之腳踏板32。後外殼31包括:前部後外殼311,其自腳踏板32之後端延伸至後方且上方;左右之側部後外殼312,其等位於置物箱之左、右方;及後部後外殼313,其位於置物箱之後方。
又,如圖1所示,腳踏板32自與後部外殼304之下端之連接部大致水平地向後方延伸,而與後外殼31之下端連接。藉此,於車體側視時,於後部外殼304與後外殼31之間且腳踏板32之上方形成有於左右 方向上開放之置腳空間。
如圖1所示,於腳踏板32之車寬方向上之左右兩方,一對腳踏板側外殼部33以自腳踏板32之車寬方向上之左右兩側緣下垂至下方之方式形成,於腳踏板32之下方,車寬方向上之剖面為U字狀之底外殼部34形成於一對腳踏板側外殼部33之間。又,於腳踏板32之下方,燃料箱(未圖示)配設於左右一對後框架部23之間。
<後燈組合單元40>
如圖2所示,於後外殼31之後端側安裝有後燈組合單元40。又,後外殼31之後部後外殼313以覆蓋後燈組合單元40之一部分之方式較後燈組合單元40更配設於下方。後燈組合單元40以僅使成為發光面之左右之側方露出面40L、40R、及中央露出面40C(圖2所示之陰影部)自由後外殼31之左右之側部後外殼312及後部後外殼313形成之開口部90露出之方式構成。如圖3(a)所示,指示燈發光部43係於側方露出面40L、40R之車體方向上之前方,配設於靠近側方露出面40L、40R中之車寬方向上之外方之位置。又,如圖3(a)所示,側發光部42係於側方露出面40L、40R之車體方向上之前方,配設於靠近側方露出面40L、40R中之車寬方向上內方之位置。而且,於中央露出面40C之車體方向上前方配設有中央發光部41。
如圖3(a)所示,後燈組合單元40包括中央發光部41、左右一對側發光部42、左右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基底構件44、及外部透光外殼45。
如圖3(b)所示,中央發光部41於後視時配置於後燈組合單元40之車寬方向上之中央部。藉此,如圖2所示,中央發光部41配置於車輛尾部之車寬方向上之中央部。如圖3(b)所示,一對側發光部42於車寬方向上隔開間隔地配置,且於後視時配置於中央發光部41之左方及右方。亦即,於較中央發光部41更靠左方及右方分開配置有一對側發光 部42。亦即,一對側發光部42以於車寬方向上夾持中央發光部41之方式配置。又,左右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分別較一對側發光部42之至少內端部更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外方。
側發光部42使用LED作為光源。如圖3(b)所示,側發光部42包含複數個發光二極體LED1(第1發光二極體LED1)。又,中央發光部41使用LED作為光源。如圖3(b)所示,中央發光部41包含複數個發光二極體LED2(第2發光二極體LED2)。又,例如使用高功率LED作為指示燈發光部43之光源。
其次,一面參照圖6一面對後燈組合單元40之組裝進行說明。
如圖6所示,後燈組合單元40之基底構件44包含後外殼安裝部44a、發光部支持部44b、發光部固定部44c、及側發光部固定部44d。後外殼安裝部44a利用樹脂等一體地形成。
側發光部42之複數個發光二極體LED1與中央發光部41之複數個發光二極體LED2支持於發光部支持部44b。發光部固定部44c包含中央發光部固定座44c1及側發光部固定座44c2。發光部固定部44c以中央發光部41之複數個發光二極體LED2插通於中央發光部固定座44c1之固定孔、側發光部42之複數個發光二極體LED1插通於側發光部固定座44c2之固定孔之方式安裝於後外殼安裝部44a。側發光部裝飾構件44d包含裝飾部44d1。裝飾部44d1以側發光部固定座44c2及側發光部42之複數個發光二極體LED1插通於側發光部裝飾構件44d之固定孔之方式安裝於後外殼安裝部44a。
支持有複數個發光二極體LED1及複數個發光二極體LED2之發光部支持部44b、發光部固定部44c、及側發光部固定部44d安裝於後外殼安裝部44a。藉此,將中央發光部41及一對側發光部42配置於基底構件44。又,指示燈發光部43亦安裝於後外殼安裝部44a。於本實施形態中,對側發光部裝飾構件44d實施鋁蒸鍍或銀色塗裝等表面處 理。
又,如圖4所示,一體地形成之外部透光外殼45於俯視下具有隨著自車寬方向上之中央向車寬方向上之左右兩方前進而朝向前方延伸之形狀。亦即,於俯視下,外部透光外殼45具有車寬方向上之中央部較左右兩端部更朝向後方突出之形狀。又,如圖5所示,外部透光外殼45具有隨著自車輛前方向後方前進而朝向上方延伸之形狀,又,基底構件44設為如朝向其後端逐漸升高至上方之形狀,藉此,可對跨坐型車輛1之後端部賦予尖銳之外觀性。於本實施形態中,外部透光外殼45由透明或有色透明之樹脂等形成。
外部透光外殼45以自車輛後方包圍支持有複數個發光二極體LED1及複數個發光二極體LED2之發光部支持部44b、發光部固定部44c、及側發光部固定部44d、以及指示燈發光部43之方式安裝於後外殼安裝部44a。亦即,外部透光外殼45配置於中央發光部41、一對側發光部42、及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之後方。
進而,經組裝之後燈組合單元40藉由將後外殼安裝部44a安裝於後外殼31而安裝於後外殼31。
如圖3(b)所示,於車輛後視時,一對側發光部42之至少外端部以分別與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於車寬方向上重疊之方式上下地配置。此處,所謂「側發光部42之外端部以與指示燈發光部43於車寬方向上重疊之方式上下地配置」係指以指示燈發光部43於車輛上下方向上自側發光部42之外端部隔開間隔且於車寬方向上一部分之位置成為與側發光部42之外端部相同之位置之方式配置。詳言之,如圖3(b)所示,於車輛後視時,一對側發光部42分別以至少外端部朝向車寬方向之外方延伸至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之下方之位置之方式形成。
詳言之,如圖3(b)所示,一對側發光部42分別包含傾斜延伸發光部42a、及側方延伸發光部42b。
傾斜延伸發光部42a於車輛後視時,以自較指示燈發光部43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方且上方朝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傾斜延伸至指示燈發光部43之下方之位置之方式形成。如上述般,一對側發光部42包含複數個發光二極體LED1(第1發光二極體LED1)。於車輛後視時,構成傾斜延伸發光部42a之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以隨著自車寬方向上之內方朝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高度變低之方式配設,且最外端之第1發光二極體LED1以與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於車寬方向上重疊之方式上下地配置。
又,如圖5所示,於車輛側視時,一對側發光部42分別較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更位於後方。於車輛側視時,構成傾斜延伸發光部42a之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以隨著朝向車輛之前方而高度變低之方式配設,且最前端之第1發光二極體LED1較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更位於後方。
如圖3(b)所示,側方延伸發光部42b以自側發光部42之上端部朝向車寬方向之外方延伸之方式形成。詳言之,側方延伸發光部42b於車輛後視時,以自側發光部42之傾斜延伸發光部42a之上端部朝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延伸之方式形成。
如上述般,中央發光部41包含複數個發光二極體LED2(第2發光二極體LED2)。於車輛後視時,側發光部42之側方延伸發光部42b位於與中央發光部41大致相同之高度。又,於車輛後視時,複數個第2發光二極體LED2於車寬方向上上大致配設為橫向一排。亦即,中央發光部41之高度小於一對側發光部42。
更佳為,於車輛後視時,中央發光部41配置於較一對側發光部42之內端部更下方且較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之上端更上方。構成中央發光部41之複數個第2發光二極體LED2配設於較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中之最上端之第1發光二極體LED1更低、且較與最上端之第1 發光二極體LED1鄰接之另一第1發光二極體LED1更高之位置。此處,所謂「鄰接」係指二個發光二極體間之間隔最短之情形。例如,所謂構件x與構件y鄰接係構件x與構件y之間隔較構件x與其他構件之間隔更短之情形。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所謂「與最上端之第1發光二極體LED1鄰接之另一第1發光二極體LED1」係指於構成傾斜延伸發光部42a之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中,自上方起第二個第1發光二極體。亦即,於車輛上下方向,構成中央發光部41之複數個第2發光二極體LED2配置於較構成傾斜延伸發光部42a之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中位於最上方之第1發光二極體LED1更低、且較自上方起第二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更高之位置。亦即,於車輛上下方向,構成中央發光部41之複數個第2發光二極體LED2配置於通過構成傾斜延伸發光部42a之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中位於最上方之第1發光二極體LED1之水平線與通過自上方起第二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之水平線之間。
又,側發光部42之側方延伸發光部42b之車寬方向上之內方與中央發光部41之車寬方向上之外方之間之間隔小於側發光部42之側方延伸發光部42b之車寬方向上之外方與指示燈發光部43之車寬方向上之內方之間之間隔。亦即,側發光部42之側方延伸發光部42b設置於靠近中央發光部41之位置。
其次,對後燈組合單元40之點亮進行說明。中央發光部41係設為刹車燈。一對側發光部42係兼用作尾燈及刹車燈。如圖7(a)所示,於作為尾燈之點亮時,使中央發光部41熄滅並且使一對側發光部42點亮。如圖7(b)所示,於作為刹車燈之點亮時,使中央發光部41及一對側發光部42之兩者點亮。又,一對側發光部42作為刹車燈之點亮時之發光量大於作為尾燈之點亮時之發光量。
又,於將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之直徑、及複數個第2發光 二極體LED2之直徑設為D之情形時,至少一個上述第1發光二極體LED1與至少一個上述第2發光二極體LED2之間之間隔設定為小於3D。例如,如圖3(b)所示,於將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之直徑、及複數個第2發光二極體LED2之直徑設為D之情形時,構成中央發光部41之複數個第2發光二極體LED2之於車寬方向上最外方之第2發光二極體LED2與構成傾斜延伸發光部42a之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中位於最上方之第1發光二極體LED1之間之間隔設定為小於3D。藉此,於使中央發光部41及一對側發光部42作為刹車燈點亮時,作為一體發光之圖案被辨識。
<實施形態之效果>
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包括:中央發光部41,其配置於車輛尾部之車寬方向上之中央部;一對側發光部42,其等於車寬方向上上隔開間隔地配置,且於後視時配置於中央發光部41之車寬方向上之左方及右方;左右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其等分別配置於較一對側發光部42之至少內端部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方;基底構件44,其使中央發光部41及一對側發光部42配置於其上;及外部透光外殼45,其配置於中央發光部41、一對側發光部42、及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之後方,且一體地形成;且中央發光部41設為刹車燈,一對側發光部42兼用作尾燈及刹車燈,於作為尾燈之點亮時,使中央發光部41熄滅並且使一對側發光部42點亮,於作為刹車燈之點亮時,使中央發光部41及一對側發光部42之兩者點亮,於車輛後視時,一對側發光部42之至少外端部以分別與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於車寬方向上重疊之方式上下地配置。
如上述般,於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中,中央發光部41(輔助刹車燈)配置於左右一對側發光部42(尾燈)之間。於作為尾燈之點亮時,使中央發光部41熄滅,僅使一對側發光部42點亮。於 作為刹車燈之點亮時,使中央發光部41及一對側發光部42之兩者同時點亮。藉此,相較於將輔助剎車燈與尾燈於上下方向隔開間隔地配置之態樣,能夠使車輛尾部於上下方向上小型化。
又,本實施形態於作為尾燈之點亮時,利用配置於一對側發光部42之間之中央發光部41作為非點亮部,於作為刹車燈之點亮時,使本來作為非點亮部被利用之中央發光部41點亮。藉此,與作為尾燈之點亮時相比,作為刹車燈之點亮時之燈型將大幅變化。亦即,點亮之態樣自二部位分離發光之圖案變化為呈一體而發光面積大之圖案,故變化之程度較大。因此,即便不將中央發光部41與一對側發光部42隔開間隔地配置,亦能夠提高其視認性。因此,即便將車輛尾部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小型化亦能夠提高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
進而,於中央發光部41配設於左右一對側發光部42之間之情形時,若欲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後燈組合單元40之左右方向之尺寸容易變大。相對於此,於本實施形態中,於車輛後視時,一對側發光部42之至少外端部以與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於車寬方向上重疊之方式上下地配置。因此,於尾燈點亮時及刹車燈點亮時均能利用車寬方向上之至左右之指示燈發光部43之範圍配置一對側發光部42之外端點亮部,藉此可維持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又,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亦無須進而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移動,因此,能夠使後燈組合單元40之左右方向之尺寸小型化。
藉此,能夠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同時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左右方向之尺寸小型化。
亦即,本實施形態藉由此種尾燈與刹車燈之配置及點亮方式,能夠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及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並且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尺寸感(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小型化。
又,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之一較佳之形態之主 旨在於:於車輛後視時,一對側發光部42分別以至少外端部朝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延伸至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之下方之位置之方式形成,於車輛側視時,一對側發光部42分別位於較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更後方。
根據本實施形態,於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中,於車輛後視時,一對側發光部42以至少外端部延伸至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最外方之指示燈發光部43之下方之位置之方式配置。因此,於尾燈點亮時及剎車燈點亮時均利用車寬方向上之至左右之指示燈發光部43之範圍配置一對側發光部42之外端點亮部,藉此,可維持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又,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亦無須進而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移動,因此,能夠使後燈組合單元40之左右方向之尺寸小型化。
進而,於車輛側視時,一對側發光部42分別較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更位於後方。因此,即便一對側發光部42之一部分位於較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更下方亦不會被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遮蔽,能夠提高於後方行駛之車輛之騎乘者或步行者所觀察之自斜後上方之一對側發光部42之視認性。藉此,能夠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及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且同時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左右方向之尺寸進而小型化。
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之一較佳之形態之主旨在於:一對側發光部42分別進而具有以自其上端部朝向車寬方向之外方延伸之方式形成之側方延伸發光部42b。
根據本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之一對側發光部42具有以自其上端部朝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延伸之方式形成之側方延伸發光部42b。因此,作為尾燈之點亮,一對側發光部42之發光面積將變大。藉此,能夠進而提高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同時能夠進而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
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之一較佳之形態之主旨在 於:於車輛後視時,一對側發光部42之側方延伸發光部42b位於與中央發光部41大致相同之高度,且一對側發光部42之側方延伸發光部42b之車寬方向上之內方與中央發光部41之車寬方向上之外方之間之間隔小於一對側發光部42之側方延伸發光部42b之車寬方向上之外方與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之車寬方向上之內方之間之間隔。
根據本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於車輛後視時,一對側發光部42之側方延伸發光部42b位於與中央發光部41大致相同之高度。因此,於使中央發光部41作為刹車燈點亮時,刹車燈之燈型自中央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延伸。藉此,一對側發光部42之發光面積將變大,因此,能夠進而提高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
又,一對側發光部42之側方延伸發光部42b於車輛後視時,較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更靠近中央發光部41之車寬方向上之外方而配置。 因此,可避免一對側發光部42之側方延伸發光部42b與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之間隔變小。藉此,為了將一對側發光部42之側方延伸發光部42b與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之間隔確保為某種程度,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亦無須進而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移動,故能夠使後燈組合單元40之左右方向之尺寸進而小型化。
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之一較佳之形態之主旨在於:一對側發光部42分別具有傾斜延伸發光部42a,該傾斜延伸發光部42a於車輛後視時以自較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方且上方朝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傾斜延伸至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之下方之位置之方式形成。
根據本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與一對側發光部42以大致水平地排列之方式配置之構造相比,能夠確保一對側發光部42之長度並且可減少寬度。因此,能夠使後燈組合單元40之左右方向之尺寸小型化。藉此,能夠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及自車 輛後方之視認性,且同時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左右方向之尺寸進而小型化。
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之一較佳之形態之主旨在於:一對側發光部42分別進而具有側方延伸發光部42b,該側方延伸發光部42b於車輛後視時,以自傾斜延伸發光部42a之上端部朝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延伸之方式形成。
根據本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於車輛後視時,一對側發光部42具有以自其等之傾斜延伸發光部42a之上端部朝向車寬方向上之車體外方延伸之方式形成之側方延伸發光部42b。因此,作為尾燈之點亮,一對側發光部42之發光面積變大。藉此,能夠進而提高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且同時能夠進而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
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之一較佳之形態之主旨在於:於車輛後視時,一對側發光部42之側方延伸發光部42b位於與中央發光部41大致相同之高度,且一對側發光部42之側方延伸發光部42b之車寬方向上之內方與中央發光部41之車寬方向上之外方之間之間隔小於一對側發光部42之側方延伸發光部42b之車寬方向上之外方與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之車寬方向上之內方之間之間隔。
根據本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於車輛後視時,一對側發光部42之側方延伸發光部42b位於與中央發光部41大致相同之高度。因此,於使中央發光部41及一對側發光部42作為刹車燈點亮時,刹車燈之燈型自中央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延伸。藉此,一對側發光部42之發光面積將變大,因此能夠進而提高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
又,一對側發光部42之側方延伸發光部42b於車輛後視時,較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更靠近中央發光部41之外方而配置。因此,能夠避 免一對側發光部42之側方延伸發光部42b與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之間隔變小。藉此,為了於某種程度上確保一對側發光部42之側方延伸發光部42b與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之間隔,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亦無須進而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移動,故能夠使後燈組合單元40之左右方向之尺寸進而小型化。
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之一較佳之形態之主旨在於:一對側發光部42分別包含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於車輛後視時,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之至少一部分以隨著自車寬方向上之內方朝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而高度變低之方式配設,且最外端之第1發光二極體LED1以與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於車寬方向上重疊之方式上下地配置。
根據本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與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以大致水平地排列之方式配置之構造相比,可減少一對側發光部42之寬度。因此,能夠使後燈組合單元40之左右方向之尺寸小型化。又,藉由使用放熱量比燈泡(燈泡)少之發光二極體,可將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近接配置,而可於小空間內實現高亮度之發光,從而能夠提高側發光部42之被視認性。藉此,能夠提高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且同時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左右之尺寸進而小型化。
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之一較佳之形態之主旨在於:一對側發光部42分別包含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於車輛側視時,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之至少一部分以隨著朝向車輛之前方高度變低之方式配設,且最前端之第1發光二極體LED1較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更位於後方。
根據本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於車輛側視時,最前端之第1發光二極體LED1較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更位於後方。因此,即便一對側發光部42之一部分較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更位 於下方,亦不會被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遮蔽,能夠提高於後方行駛之車輛之騎乘者或步行者所觀察之自斜後上方之一對側發光部42之視認性。藉此,能夠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及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同時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尺寸(上下方向)小型化。
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之一較佳之形態之主旨在於:中央發光部41之高度小於一對側發光部42。
根據本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能夠使中央發光部41之高度較一對側發光部42更降低。因此,能夠使後燈組合單元40之車寬方向上中央之尺寸較車寬方向上之左右兩方(外方)之尺寸更減少。藉此,能夠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及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且同時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尺寸進而小型化。
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之一較佳之形態之主旨在於:於車輛後視時,中央發光部41配置於較一對側發光部42之內端部更下方且較上述一對指示燈發光部43之上端更上方。
根據本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能夠使中央發光部41之高度較一對側發光部42更降低。因此,能夠使後燈組合單元40之車寬方向上中央之尺寸較車寬方向上之左右兩方(外方)之尺寸更減少。藉此,能夠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及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同時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尺寸進而小型化。
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之一較佳之形態之主旨在於:中央發光部41包含複數個第2發光二極體LED2,且於車輛後視時,複數個第2發光二極體LED2於車寬方向上上大致配設為橫向一排。
根據本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之複數個第2發光二極體LED2於車寬方向上大致配設為橫向一排,因此,可降低中央發光部41之高度。因此,能夠使後燈組合單元40之車寬方向上中央之尺寸較車寬方向上之左右兩方(外方)之尺寸更減少。又,由於使 用放熱量比燈泡(燈泡)少之發光二極體,故而藉由將複數個第2發光二極體LED2近接配置可於小空間內實現高亮度之發光,從而能夠提高中央光部41之被視認性。藉此,能夠提高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且同時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尺寸進而小型化。
又,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之一較佳之形態之主旨在於:一對側發光部42分別包含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且於車輛後視時,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之至少一部分以隨著自車寬方向上之內方朝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高度變低之方式配設,複數個第2發光二極體LED2配設於較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中之最上端之第1發光二極體LED1更低、且較與最上端之第1個發光二極體LED1鄰接之另一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更高之位置。
根據本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能夠使中央發光部41之高度較一對側發光部42更降低。因此,能夠使後燈組合單元40之車寬方向上中央之尺寸較車寬兩側(外方)之尺寸更減少。藉此,能夠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及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同時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尺寸進而小型化。
又,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之一較佳之形態之主旨在於:於將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之直徑、及複數個第2發光二極體LED2之直徑設為D之情形時,至少一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與至少一個第2發光二極體LED2之間之間隔設定為小於3D。
根據本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之至少一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與至少一個第2發光二極體LED2之間之間隔設定為小於3D。因此,於使中央發光部41及一對側發光部42作為刹車燈點亮時,作為一體地發光之圖案而被辨識。藉此,能夠提高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同時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尺寸進而小型化。
又,本實施形態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之一較佳之形態之主 旨在於:一對側發光部42之作為刹車燈之點亮時之發光量大於作為尾燈之點亮時之發光量。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40作為尾燈之點亮與作為剎車燈之點亮,能夠使發光之圖案之變化性之程度進而增大。藉此,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尺寸(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小型化,並且能夠進而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同時能夠進而提高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
又,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之主旨在於:具備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任一項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
根據本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1能夠提高車輛尾部之寬度之識別性及自車輛後方之視認性,同時能夠使車輛尾部之尺寸(上下及左右)小型化。
<其他實施形態>
以上,對本發明之實施例進行了說明,業者基於上述本發明之教示能夠進行不脫離本發明之範圍之各種設計變更。因此,本發明之應被保護之範圍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例,亦包含於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內進行之不脫離本發明之各種設計變更。
例如,車體外殼部之構成並不限定於上述所述之實施例,只要至少具有前外殼部30、後外殼31、及腳踏板32即可,亦可具有除此以外之外殼部。又,前外殼部30及後外殼31之構成並不限定於實施例,可由複數個外殼構件形成,該外殼構件之分割位置亦並不限定於實施例。
前外殼部30及後外殼31等車體外殼為外觀構件,分別可由塑膠等材料適當形成。各外殼構件係利用射出成形形成之一體成形製品,但亦可包含複數片構件。例如,於前外殼部30中,前部外殼301與左右之側部外殼302L、302R為分體,但亦可被一體化。於後外殼31 中,後外殼311、側部後外殼312、及後部後外殼313為分體,但亦可被一體化。又,其等亦可分別包含複數個構件。車體外殼整體上左右對稱,於外觀上及製造上均較佳。
又,用於中央發光部41之光源、用於側發光部42之光源、及用於指示燈發光部43之光源之種類並不限定於上述所述之實施例,可為燈泡、LED等任一者。於本實施形態中,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及複數個第2發光二極體LED2使用發紅色光之LED,當然,例如亦可為將LED設為白色並且將外部透光外殼45中之至少中央發光部41及側發光部42之部分設為紅色透明之構成。
又,一對側發光部42具有以自較指示燈發光部43更靠車寬方向之內方且上方朝向車寬方向之外方傾斜延伸至指示燈發光部43之下方之位置之方式形成之傾斜延伸發光部42a,但並不限於此,一對側發光部42之外端部只要以與指示燈發光部43於車寬方向上重疊之方式上下地配置即可。例如,側發光部42之外端部可延伸至指示燈發光部43之下方之位置,亦可延伸至指示燈發光部43之上方之位置。側發光部42之外端部亦可水平配置於指示燈發光部43之上方或下方。
又,中央發光部41配設於較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LED1中之最上端之第1發光二極體LED1更低、且較與最上端之第1發光二極體LED1鄰接之另一第1發光二極體LED1更高之位置,但並不限於此,只要於車寬方向上由左右一對側發光部42夾持且配置於通過側發光部42之上端之水平線與通過側發光部之下端之水平線之間即可。又,中央發光部41可大致配設為橫向一排,亦可不配設為橫向一排。
又,本發明並不限於機車,亦可應用於三輪機車之態樣之速克達型車輛。再者,亦可應用於電動車輛、運動型之機車、輕型之機車、或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型車輛)等四輪越野車等速克達型車輛以外之跨坐型車輛。電動車輛並不限於二輪車,亦包含三輪車 之態樣。再者,於應用於電動車輛之情形時,動力單元並非引擎而係馬達。
40‧‧‧後燈組合單元
41‧‧‧中央發光部
42‧‧‧側發光部
43‧‧‧指示燈發光部
44‧‧‧基底構件
45‧‧‧外部透光外殼

Claims (16)

  1. 一種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其包括:中央發光部,其配置於車輛尾部之車寬方向上之中央部;一對側發光部,其等於車寬方向上隔開間隔地配置,且於後視時,配置於上述中央發光部之左方及右方;左右一對指示燈發光部,其等分別配置於較上述一對側發光部之至少內端部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方;基底構件,其使上述中央發光部及上述一對側發光部配置於其上;及外部透光外殼,其配置於上述中央發光部、上述一對側發光部、及上述一對指示燈發光部之後方,且一體地形成;且上述中央發光部設為剎車燈,上述一對側發光部兼用作尾燈及刹車燈,於作為尾燈之點亮時,使上述中央發光部熄滅並且使上述一對側發光部點亮,於作為刹車燈之點亮時,使上述中央發光部及上述一對側發光部之兩者點亮,於車輛後視時,上述一對側發光部之至少外端部以分別與上述一對指示燈發光部於車寬方向上重疊之方式上下地配置。
  2. 如請求項1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其中於車輛後視時,上述一對側發光部分別以至少上述外端部朝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延伸至上述一對指示燈發光部之下方之位置之方式形成,於車輛側視時,上述一對側發光部分別較上述一對指示燈發光部更位於後方。
  3. 如請求項2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其中上述一對側發光部分別 進而具有以自其等之上端部朝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延伸之方式形成之側方延伸發光部。
  4. 如請求項3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其中於車輛後視時,上述一對側發光部之上述側方延伸發光部位於與上述中央發光部大致相同之高度,上述一對側發光部之上述側方延伸發光部之車寬方向上之內方與上述中央發光部之車寬方向上之外方之間之間隔小於上述一對側發光部之側方延伸發光部之車寬方向上之外方與上述一對指示燈發光部之車寬方向上之內方之間之間隔。
  5. 如請求項1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其中上述一對側發光部分別具有於車輛後視時以自較上述一對指示燈發光部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方且上方朝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傾斜延伸至上述一對指示燈發光部之下方之位置之方式形成之傾斜延伸發光部。
  6. 如請求項5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其中上述一對側發光部分別進而具有於車輛後視時,以自上述傾斜延伸發光部之上端部朝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延伸之方式形成之側方延伸發光部。
  7. 如請求項6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其中於車輛後視時,上述一對側發光部之上述側方延伸發光部位於與上述中央發光部大致相同之高度,上述一對側發光部之上述側方延伸發光部之車寬方向上之內方與上述中央發光部之車寬方向之外方之間之間隔小於上述一對側發光部之側方延伸發光部之車寬方向上之外方與上述一對指示燈發光部之車寬方向上之內方之間之間隔。
  8. 如請求項1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其中上述一對側發光部分別包含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且於車輛後視時,上述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之至少一部分以隨著自車寬方向上之內方朝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而高度變低之方式配設,且最外端之第1發光二極體以與上述一對指示燈發光部 於車寬方向上重疊之方式上下地配置。
  9. 如請求項1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其中上述一對側發光部分別包含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且於車輛側視時,上述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之至少一部分以隨著朝向車輛之前方而高度變低之方式配設,且最前端之第1發光二極體較上述一對指示燈發光部更位於後方。
  10. 如請求項1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其中上述中央發光部之高度小於上述一對側發光部。
  11. 如請求項1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其中於車輛後視時,上述中央發光部配置於較上述一對側發光部之內端部更下方且較上述一對指示燈發光部之上端更上方。
  12. 如請求項1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其中上述中央發光部包含複數個第2發光二極體,且於車輛後視時,上述複數個第2發光二極體於車寬方向上大致配設為橫向一排。
  13. 如請求項12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其中上述一對側發光部分別包含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且於車輛後視時,上述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之至少一部分以隨著自車寬方向上之內方朝向車寬方向上之外方而高度變低之方式配設,上述複數個第2發光二極體配設於較上述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中之最上端之第1發光二極體更低、且較與上述最上端之第1發光二極體鄰接之另一第1發光二極體更高之位置。
  14. 如請求項13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其中於將上述複數個第1發光二極體之直徑、及上述複數個第2發光二極體之直徑設為D之情形時,至少一個上述第1發光二極體 與至少一個上述第2發光二極體之間之間隔設定為小於或等於3D。
  15. 如請求項1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其中上述一對側發光部作為刹車燈之點亮時之發光量大於作為尾燈之點亮時之發光量。
  16.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如請求項1至15中任一項之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
TW104135955A 2015-10-30 2015-10-30 Vehicle rear light combination unit, and with its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5835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35955A TWI583585B (zh) 2015-10-30 2015-10-30 Vehicle rear light combination unit, and with its straddle type vehic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35955A TWI583585B (zh) 2015-10-30 2015-10-30 Vehicle rear light combination unit, and with its straddle type vehic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4777A TW201714777A (zh) 2017-05-01
TWI583585B true TWI583585B (zh) 2017-05-21

Family

ID=59366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5955A TWI583585B (zh) 2015-10-30 2015-10-30 Vehicle rear light combination unit, and with its straddle type vehicl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835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73194B (zh) * 2018-03-30 2019-10-0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11987A (zh) * 2006-01-31 2007-08-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尾灯装置
CN103963880A (zh) * 2013-01-30 2014-08-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11987A (zh) * 2006-01-31 2007-08-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尾灯装置
CN103963880A (zh) * 2013-01-30 2014-08-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4777A (zh) 2017-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60726B2 (ja) 車両用灯火装置
TWI389811B (zh) Locomotive position lights and lighting fixtures
US7588356B2 (en) Structure of tail light for motorcycle
CN107428387B (zh) 小型车辆用方向指示装置
EP3300996B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JP2011111029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灯火器構造
JP2011076958A (ja) ポジションライトを備えた車両
TWI583585B (zh) Vehicle rear light combination unit, and with its straddle type vehicle
CN112577017A (zh) 前照灯装置
CN105818906B (zh) 速克达型车辆
JP685874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照灯
CN106627874B (zh) 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及具备其的跨乘型车辆
TWI580602B (zh) Speed ​​Keda vehicles
CN105818897B (zh) 速克达型车辆
TWI584988B (zh) Speed ​​Keda vehicles
JP2014031171A (ja) 車両の前照灯装置
JP2007095504A (ja) 車両用テールライト
TWI600567B (zh) Straddle-type vehicles
EP3258166B1 (en) Vehicular lighting with light guides
JP557803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ヘッドランプ装置
TW201625441A (zh) 跨坐型車輛
CN112524565B (zh) 鞍乘型车辆的位置灯结构
TWI750581B (zh) 跨坐型車輛
TWI624395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516402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