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3194B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3194B
TWI673194B TW107111337A TW107111337A TWI673194B TW I673194 B TWI673194 B TW I673194B TW 107111337 A TW107111337 A TW 107111337A TW 107111337 A TW107111337 A TW 107111337A TW I673194 B TWI673194 B TW I67319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vehicle
brake
brake light
ed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13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42000A (zh
Inventor
黃智揚
黃雅雀
陳彥榕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113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73194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31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319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420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2000A/zh

Link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即便將刹車燈部小型化亦能確保刹車燈部之被視認性之跨坐型車輛。 刹車燈部41具有刹車燈用光源部411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後外殼部323具備分別配置於較刹車燈部41更靠左方、右方、上方之左外殼部323L、右外殼部323R、上外殼部323U。於車輛左、右側視下,左外殼部323L及右外殼部323R以分別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左、右緣412L、412R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形成為較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左、右緣之後端向車輛後方突出。於車輛俯視下,上外殼部323U以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上緣412U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形成為較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上緣412U之後端412Ub向車輛後方突出。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先前,已知有於跨坐型車輛配設車體外殼作為車輛之外觀,於該車體外殼之後部配置刹車燈部之構成。 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於車輛後視下,於車寬方向上之中央部配置有刹車燈部。刹車燈部具有光源部與配置於光源部之後方之透光罩部。於車輛後視下,刹車燈部於車寬方向上較長地配置。刹車燈部伴隨著刹車之操作而點亮。 專利文獻1:台灣專利第TW I580602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專利文獻1之車輛於車輛後視下,刹車燈部於車寬方向上較長地配置,且刹車燈部之車寬方向上之發光面積較大,因此,可認為刹車燈部較引人注意。 但是,有刹車燈部小型化之需求。若將刹車燈部小型化,則刹車燈部之發光面積變小,因此,可認為刹車燈部變得較不引人注意。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狀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即便將刹車燈部小型化亦能確保刹車燈部之被視認性之跨坐型車輛。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若將刹車燈部小型化,則有刹車燈部難以引人注意之虞,發明人為了解決該問題進行了銳意研討。為了使刹車燈部之光更顯眼,發明人想到增大刹車燈部之光之亮度與刹車燈部之周圍之亮度之明暗差。即,發明人想到,相較於刹車燈部配置於較亮之空間之情形,刹車燈部配置於較暗之空間之情形時,刹車燈部之光更容易引人注意。 於是,為了增大刹車燈部之光之亮度與刹車燈部之周圍之亮度之明暗差,發明人想到於刹車燈部之上方、車寬方向之左方、車寬方向之右方設置向車輛後方突出之外殼部,使刹車燈部之周圍變暗。具體而言,於刹車燈部之左方形成較刹車燈部之透光罩部向車輛後方突出之左外殼部。又,於刹車燈部之右方形成較刹車燈部之透光罩部向車輛後方突出之右外殼部。此外,於刹車燈部之上方形成較刹車燈部之透光罩部向車輛後方突出之上外殼部。藉由使刹車燈部被左外殼部、右外殼部及上外殼部所包圍,刹車燈部之周圍變暗,因此可增大刹車燈部之光之亮度與刹車燈之周圍之亮度之明暗差。其結果,刹車燈部之光較為顯眼。藉此,即便將刹車燈部小型化,亦能確保刹車燈部之被視認性。 但是,若使設置於刹車燈部之左方及右方之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向車輛後方突出,則產生如下狀況。參照圖16(a)~(c)對此進行說明。圖16(a)表示於刹車燈部100之周圍未設置朝車輛後方突出之外殼部之情形。圖16(b)表示於刹車燈部100之左方及右方分別設置有向車輛後方突出之左外殼部101L及右外殼部101R之情形。如圖16(b)所示,於在刹車燈部100之左方及右方分別設置有向車輛後方突出之左外殼部101L及右外殼部101R之情形時,與未設置左外殼部101L及右外殼部101R之情形相比,於車輛後視下,自刹車燈部100之左方及右方觀察時,可視認到刹車燈部100之角度之範圍變小(參照圖16(a)、(b))。 即,刹車燈部100被較刹車燈部100向車輛後方突出且設置於刹車燈部100之左方之左外殼部101L遮蔽,因此於車輛後視下,自刹車燈部之左方且與沿車輛前後方向之線L(參照圖16(b))所成之角度較大之方向觀察時,變得難以看到刹車燈部100。又,刹車燈部100被較刹車燈部100向車輛後方突出且設置於刹車燈部100之右方之右外殼部101R遮蔽,因此於車輛後視下,自刹車燈部之右方且與沿車輛前後方向之線L所成之角度較大之方向觀察時,變得難以看到刹車燈部100。 具體而言,例如,於車輛後視下自刹車燈部100之左方觀察刹車燈部100時,由於刹車燈部100被較刹車燈部100向車輛後方突出之左外殼部101L遮蔽,刹車燈部100之可被視認之面積變小。又,於車輛後視下,自刹車燈部100之右方觀察刹車燈部100時,由於刹車燈部100被較刹車燈部100向車輛後方突出之右外殼部101R遮蔽,刹車燈部100之可被視認之面積變小。 因此,有於車輛後視下刹車燈部之自左方及右方之被視認性降低之虞。 發明人為了解決該問題,即若於刹車燈部之左方及右方設置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則刹車燈部被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遮蔽,刹車燈部之被視認面積變小的問題,進行了銳意研討。發明人想到利用如下現象,即,於刹車燈部點亮時,刹車燈部之光會照映在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刹車燈部之光照映在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之現象係指於刹車燈部100點亮時,刹車燈部100之光照映在左外殼部101L於車寬方向上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側之面(右側面),又,刹車燈部100之光照映在右外殼部101R於車寬方向上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側之面(左側面)(參照圖16(c)之影線部分)。具體而言,發明人想到藉由使照映在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之刹車燈部之光顯眼來確保刹車燈部之被視認性。為了使照映在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之刹車燈部之光顯眼,發明人想到增大照映在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之刹車燈部之光之亮度與刹車燈部之周圍之亮度之明暗差。即,發明人想到以下內容。於刹車燈部配置於較暗之空間之情形時,與刹車燈部配置於較亮之空間之情形相比,於較暗之空間中亦可視認到照映在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之刹車燈部之光。因此,即便與刹車燈部之光本身相比,照映在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之刹車燈部之光較弱,照映在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之刹車燈部之光容易引人注意。 於是,發明人想到,藉由於刹車燈部之上方、左方及右方設置向車輛後方突出之外殼部,而使刹車燈部之周圍變暗,增大照映在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之刹車燈部之光之亮度與刹車燈部之周圍之亮度之明暗差。具體而言,由左外殼部、右外殼部及上外殼部包圍刹車燈部。因此,由於刹車燈部之周圍變暗,故而可增大照映在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之刹車燈部之光之亮度與刹車燈之周圍之亮度之明暗差。其結果,照映在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之刹車燈部之光較為顯眼。藉此,即便刹車燈部被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遮蔽,刹車燈部之被視認面積變小,亦可使照映在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之刹車燈部之光顯眼。其結果,可確保刹車燈部之自左方及右方之被視認性。 另一方面,若使設置於刹車燈部之上方之上外殼部朝車輛後方突出,則自刹車燈部之後上方觀察時可視認到刹車燈部之角度之範圍變小。 即,如圖17(a)所示,刹車燈部100被較刹車燈部100向車輛後方突出且設置於刹車燈部100之上方之上外殼部101U遮蔽,因此自刹車燈部100之後上方且與沿車輛前後方向之線L所成之角度較大之方向(更上方)觀察時,變得難以看到刹車燈部(參照圖17(a))。 具體而言,例如於自刹車燈部100之後上方觀察時,由於刹車燈部100被較刹車燈部向車輛後方突出之上外殼部101U遮蔽,刹車燈部100之被視認面積變小。 因此,有刹車燈部之自後上方之被視認性降低之虞。 發明人為了解決該問題,即若於刹車燈部之上方設置上外殼部,則刹車燈部被上外殼部遮蔽,刹車燈部之被視認面積變小的問題,進行了銳意研討。發明人想到,利用當車輛進行刹車時車輛後部略微地上升之現象,解決刹車燈部被上外殼部遮蔽之問題。具體而言,當車輛進行刹車時,車輛之重心移至車輛前部,車輛後部略微上升,因此,設置於車輛後部之刹車燈部100及上外殼部101U亦向車輛上方傾斜(參照圖17(b))。上外殼部向車輛上方傾斜之結果,可抑制自刹車燈部100之後上方觀察時刹車燈部100被上外殼部101U遮蔽的狀況。藉此,可解決刹車燈部被上外殼部遮蔽,刹車燈部之被視認面積變小之問題,確保刹車燈部之自後上方之被視認性。 根據以上,本發明採用以下之構成。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特徵在於具備:後外殼部,其配置於車輛後部;及刹車燈部,其配置於上述後外殼部,伴隨著刹車之操作而點亮;上述刹車燈部具有刹車燈用光源部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該刹車燈用透光罩部配置於上述刹車燈用光源部之後方,使來自上述刹車燈用光源部之光透過;上述後外殼部具備:左外殼部,其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左方;右外殼部,其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右方;及上外殼部,其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上下方向之上方;上述上外殼部之左側部與上述左外殼部連接,上述上外殼部之右側部與上述右外殼部連接;於車輛左側視下,上述左外殼部以與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左緣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形成為較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左緣之後端向車輛後方突出;於車輛右側視下,上述右外殼部以與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右緣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形成為較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右緣之後端向車輛後方突出;於車輛俯視下,上述上外殼部以與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上緣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形成為較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上緣之後端向車輛後方突出。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跨坐型車輛具備:後外殼部,其配置於車輛後部;及刹車燈部,其配置於上述後外殼部,伴隨著刹車之操作而點亮。上述刹車燈部具有刹車燈用光源部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該刹車燈用透光罩部配置於上述刹車燈用光源部之後方,使來自上述刹車燈用光源部之光透過。根據該構成,於跨坐型車輛之後部配置有包含刹車燈用光源部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刹車燈部,因此成為於操作刹車時能夠點亮刹車燈部之構成。 又,上述後外殼部具備:左外殼部,其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左方;右外殼部,其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右方;及上外殼部,其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上下方向之上方。上述上外殼部之左側部與上述左外殼部連接,上述上外殼部之右側部與上述右外殼部連接。 根據上述構成,藉由上外殼部、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包圍刹車燈部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上方、左方及右方。因此,刹車燈部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周圍變暗,於刹車燈部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周圍形成暗區。該暗區於車寬方向及車輛前後方向上延伸,且與跨坐型車輛之周圍之亮度相比較暗,而刹車燈部配置於該暗區。由此,於刹車燈部之光之亮度與暗區之間產生明暗差。因此,藉由將刹車燈部配置於上述暗區,可增大刹車燈部之光之亮度與該暗區之間的明暗差,從而可使刹車燈部之光本身更為顯眼。藉此,即便將刹車燈部小型化,亦能確保刹車燈部之被視認性。 又,設置左外殼部,該左外殼部配置於較刹車燈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左方,於車輛左側視下,以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左緣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形成為較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左緣之後端向車輛後方突出。又,設置右外殼部,該右外殼部配置於較刹車燈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右方,於車輛右側視下,以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右緣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形成為較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右緣之後端向車輛後方突出。 藉由上述構成,於刹車燈部點亮時,刹車燈部之光照映在左外殼部於車寬方向上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側之面(右側面)。又,刹車燈部之光照映在右外殼部於車寬方向上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側之面(左側面)。 具體而言,即便於車輛後視下自刹車燈部之左方觀察時,刹車燈部被較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左緣之後端向車輛後方突出之左外殼部遮蔽,亦可藉由照映在右外殼部之左側面之光而看到右外殼部之左側面。即便於車輛後視下自刹車燈部之右方觀察時,刹車燈部被較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右緣之後端向車輛後方突出之右外殼部遮蔽,亦可藉由照映在左外殼部之右側面之光而看到左外殼部之右側面。 藉此,即便刹車燈部被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遮蔽,刹車燈部之被視認面積變小,亦可藉由使照映在左外殼部之右側面及右外殼部之左側面之刹車燈部之光顯眼而確保刹車燈部之自左方及右方之被視認性。 又,當車輛進行刹車時,車輛之重心移至車輛前部,車輛後部略微上升,因此設置於車輛後部之上外殼部亦向車輛上方傾斜。上外殼部向車輛上方傾斜之結果,可抑制於自刹車燈部之後上方觀察時刹車燈部被上外殼部遮蔽的狀況。 因此,即便設置如下之上外殼部,亦能確保刹車燈部之自後上方之被視認性,其中,該上外殼部配置於較刹車燈部更靠上下方向之上方,於車輛俯視下,以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上緣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形成為較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上緣之後端向車輛後方突出。 綜上所得結果,即便於使刹車燈部小型化之情形時,亦能確保刹車燈部之被視認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由上述左外殼部、上述右外殼部及上述上外殼部所形成之區域朝向車輛後方開放。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由左外殼部、右外殼部及上外殼部所形成之區域朝向車輛後方開放。即,於刹車燈部之後方未介置外殼。因此,與先前技術不同,未介置一層外殼而使由左外殼部、右外殼部及上外殼部所形成之暗區朝向車輛後方開放,藉此能夠用眼睛直接視認到配置於暗區之刹車燈部,可確保刹車燈部之被視認性。 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具備尾燈部,該尾燈部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上下方向之上方,上述上外殼部配置於上述尾燈部與上述刹車燈部之間。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上外殼部配置於尾燈部與刹車燈部之間。因此,可降低尾燈部之光之影響,可抑制刹車燈用光源部之光本身及自刹車燈用光源部照映在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之光變得難以看到的狀況。藉此,可確保刹車燈部之被視認性。 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具備:左方向指示燈部,其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左方;及右方向指示燈部,其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右方;上述左外殼部配置於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部與上述刹車燈部之間,上述右外殼部配置於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部與上述刹車燈部之間。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左外殼部配置於左方向指示燈部與刹車燈部之間,右外殼部配置於右方向指示燈部與上述刹車燈部之間。藉此,可降低左方向指示燈部之光之影響,可抑制刹車燈用光源部之光本身及自刹車燈用光源部照映在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之光變得難以看到的狀況。又,可降低右方向指示燈部之光之影響,可抑制刹車燈用光源部之光本身及自刹車燈用光源部照映在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之光變得難以看到的狀況。藉此,可確保刹車燈部之被視認性。 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具備尾燈部,該尾燈部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上下方向之上方,上述尾燈部具有尾燈用光源部與尾燈用透光罩部,該尾燈用透光罩部配置於上述尾燈用光源部之後方,使來自上述尾燈用光源部之光透過,且上述尾燈用透光罩部與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一體地形成。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尾燈用透光罩部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一體地形成。因此,無需在尾燈部與刹車燈部之間設置如以分體的方式形成尾燈部與刹車燈部之情形時用以組合兩者之構造。因此,可將尾燈部與刹車燈部於上下方向上接近地設置。藉此,可使尾燈用透光罩部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於上下方向上小型化。 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具備:左方向指示燈部,其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左方;及右方向指示燈部,其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右方;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部具有左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與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該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配置於上述左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之後方,使來自上述左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之光透過;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部具有右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與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該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配置於上述右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之後方,使來自上述右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之光透過;且上述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上述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及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一體地形成。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及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一體地形成。因此,無需在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與刹車燈部之間設置如以分體的方式形成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與刹車燈部之情形時用以組合兩者之構造。因此,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與刹車燈部可於車寬方向上接近地設置。又,無需在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與刹車燈部之間設置如以分體的方式形成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與刹車燈部之情形時用以組合兩者之構造。因此,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與刹車燈部可於車寬方向上接近地設置。藉此,可使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及刹車燈用透光罩部於車寬方向上小型化。 關於本發明之第7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上述左外殼部於車寬方向上在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側具有向車輛後方且車寬方向之左方延伸之右側面,上述右外殼部於車寬方向上在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側具有向車輛後方且車寬方向之右方延伸之左側面。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7實施形態,左外殼部於車寬方向上在刹車燈用透光罩部側具有向車輛後方且車寬方向之左方延伸之右側面,因此來自刹車燈用光源部之光更容易照映在左外殼部之右側面。因此,於車輛後視下自刹車燈部之右方觀察時,可藉由照映在左外殼部之右側面之光而看到刹車燈部之光。因此,可確保刹車燈部之自右方之被視認性。又,右外殼部於車寬方向上在刹車燈用透光罩部側具有向車輛後方且右方延伸之左側面,因此來自刹車燈用光源部之光更容易照映在右外殼部之左側面。因此,於車輛後視下自刹車燈部之左方觀察時,可藉由照映在右外殼部之左側面之光而看到刹車燈部之光。因此,可確保刹車燈部之自左方之被視認性。藉此,可確保刹車燈部之自左方及右方之被視認性。 本發明之第8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於車輛左側視下,上述左外殼部之後緣之下端位於較上端更靠車輛前方,於車輛右側視下,上述右外殼部之後緣之下端位於較上端更靠車輛前方,於車輛後視下,上述左外殼部之後緣之下端位於較上端更靠車寬方向之左方,於車輛後視下,上述右外殼部之後緣之下端位於較上端更靠車寬方向之右方。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8實施形態,於車輛左側視下,上述左外殼部之後緣之下端位於較上端更靠車輛前方,於車輛右側視下,上述右外殼部之後緣之下端位於較上端更靠車輛前方。因此,於車輛左側視下,左外殼部之後緣向車輛後方且上下方向之上方傾斜地延伸。因此,於車輛後視下自刹車燈部之左方觀察時,刹車燈部被左外殼部遮蔽之部分變少,能夠用眼睛直接視認到之刹車燈部之面積變大。因此,可確保刹車燈部之自左方之被視認性。又,於車輛右側視下,右外殼部之後緣向車輛後方且上下方向之上方傾斜地延伸。因此,於車輛後視下自刹車燈部之右方觀察時,刹車燈部被右外殼部遮蔽之部分變少,能夠用眼睛直接視認到之刹車燈部之面積變大。因此,可確保刹車燈部之自右方之被視認性。藉此,可確保刹車燈部之自左方及右方之被視認性。 又,於車輛後視下,上述左外殼部之後緣之下端位於較上端更靠車寬方向之左方,於車輛後視下,上述右外殼部之後緣之下端位於較上端更靠車寬方向之右方。因此,於車輛後視下,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向車寬方向之外側延伸。其結果,於車寬方向上,由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所包圍之刹車燈部之下部之可被視認之面積大於由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所包圍之刹車燈部之上部之可被視認之面積。因此,於伴隨著操作刹車而車輛後部略微上升之情形時,自刹車燈部之後上方觀察時更容易視認到刹車燈部。因此,可確保刹車燈部之被視認性。 本發明之第9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於車輛俯視下,上述上外殼部之後緣位於較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後緣更靠車輛後方。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9實施形態,於車輛俯視下,整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位於暗區內。因此,刹車燈部之光之亮度與暗區之間的明暗差變得顯著,刹車燈部之光本身更為顯眼。因此,可確保刹車燈部之被視認性。 本發明之第10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於車輛左側視下,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後緣與上述左外殼部重疊,於車輛右側視下,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後緣與上述右外殼部重疊。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0實施形態,於車輛左側視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後緣位於由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所包圍之暗區內。又,於車輛右側視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後緣位於由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所包圍之暗區內。因此,刹車燈部之光之亮度與暗區之間的明暗差變得顯著,刹車燈部之光本身更為顯眼,因此可確保刹車燈部之被視認性。 本發明之第11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具備:左方向指示燈部,其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左方;及右方向指示燈部,其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右方;且上述刹車燈部之車寬方向之寬度較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部或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部之車寬方向之寬度窄。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1實施形態,刹車燈部之車寬方向之寬度較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部或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部之寬度窄,因此可使刹車燈部小型化。 關於本發明之第12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上述上外殼部於上下方向上在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側具有向車輛後方且上下方向之上方延伸之下側面。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2實施形態,上外殼部之下側面於車輛側視下向車輛後方且上下方向之上方延伸,因此自刹車燈部之後上方觀察時,刹車燈部由上外殼部遮蔽之部分變少,能夠用眼睛直接視認到之刹車燈部之面積變大。因此,可確保刹車燈部之被視認性。 本發明之第13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於車輛後視下,上述左外殼部之右緣與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左緣接近,上述右外殼部之左緣與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右緣接近,上述上外殼部之下緣與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上緣接近。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3實施形態,刹車燈部係接近於由上外殼部、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所形成之暗區而配置,因此刹車燈部之光之亮度與暗區之間的明暗差變得顯著,刹車燈部之光本身更為顯眼。因此,可確保刹車燈部之被視認性。
參照隨附圖式所示之一實施例,對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進行詳細說明。如圖1所示,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1為二輪機車之速克達車輛,但並不限於速克達車輛,亦可為其他跨坐型車輛。又,不限於二輪機車,亦可為三輪機車。 於以下之說明中,前方、後方、左方、右方、上方、下方之方向分別指自乘坐於跨坐型車輛1之騎乘者觀察時之車輛前方、車輛後方、車寬方向之左方、車寬方向之右方、上下方向之上方、上下方向之下方之方向。即,係指車輛後視下之車輛前方、車輛後方、車寬方向之左方、車寬方向之右方、上下方向之上方、上下方向之下方之方向。 再者,圖式中之「F」、「B」、「L」、「R」、「U」、及「D」之字符標示分別表示「前方」、「後方」、「左方」、「右方」、「上方」及「下方」。 <車輛整體> 圖1所示之跨坐型車輛1係所謂「底架型」之跨坐型車輛。車體框架2包含頭管21、前框架部22及後框架部23。 頭管21係供轉向機構3之轉向軸7插入而可旋動地支持,朝向前方傾斜地向下方延伸。前框架部22係藉由焊接等連接於頭管21而朝向後方傾斜地向下方延伸,位於較前輪5更靠後方。後框架部23係焊接於前框架部22之下部而朝向後方延伸,自下方支持座部8。 於轉向機構3之上部設置有供騎乘者操作之把手6。於轉向機構3之下部設置有前叉4。前輪5藉由配設於前叉4之下端而可旋轉地支持於轉向機構3之下部。藉由騎乘者操作把手6,前輪5可以相對於在車寬方向之中央向前後方向延伸之車輛之中央線M1(參照圖2、12)而朝左右偏向之方式旋動。前叉4具有懸架機構,藉由懸架機構伸縮而吸收衝擊。伴隨著前叉4之懸架機構伸縮,前輪5於上下方向上移動。如圖3所示,於把手6安裝有刹車6a、6b。藉由騎乘者操作刹車6a、6b,跨坐型車輛1減速或停止。 於車體框架2之後框架部23,單元擺動式動力單元11以樞軸部為中心而可上下擺動地被支持。於單元擺動式動力單元11之上方安裝有座部8,該座部8能夠相對於以其前端部之鉸鏈銷(未圖示)為中心而配置於座部8之下方之儲物箱(未圖示)進行開閉。騎乘者以乘坐於座部8之乘坐部並將腳放置於置腳部9之上表面之姿勢操縱轉向機構3而騎乘跨坐型車輛1。 單元擺動式動力單元11例如為具備引擎(未圖示)及配置於自引擎之側方朝車輛後方延伸之傳動箱中之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且將引擎與傳動箱一體化之構造者。引擎係將汽缸軸朝向大致水平前方而搭載。引擎係氣冷式單汽缸4週期之引擎。但是,引擎之型號並無特別限定。引擎可為水冷式,亦可為多汽缸引擎。於傳動箱之後端部,旋轉自如地支持有以引擎之驅動力驅動之後輪10。 <車體外殼部整體> 如圖1所示,車體外殼部包含前外殼部30、把手外殼部31、後外殼部32及腳踏板33。如圖1所示,前外殼部30具有頭燈單元HL。前外殼部30位於頭燈單元HL之上方且左右兩側方,且於車輛側視下具有以上下方向之中間部成為曲線狀形狀之方式彎曲之形狀。又,把手蓋31配置於較前外殼部30更上方,以包圍把手6之方式形成。 如圖1所示,後外殼部32配置於車輛後部。後外殼部32配設於座部8之下方且儲物箱之周圍。於前外殼部30與後外殼部32之間,以供騎乘者放置腳之方式配設有作為置腳部之低位之腳踏板33。後外殼部32包含:前部後外殼321,其自腳踏板33之後端向後方且上方延伸;左側部後外殼322L,其位於儲物箱之左方;右側部後外殼322R,其位於儲物箱之右方;及後部後外殼323,其位於儲物箱之後方。如圖2所示,後部後外殼323之左緣連接於左側部後外殼322L。後部後外殼323之右緣連接於右側部後外殼322R。 又,如圖1所示,腳踏板33自與前外殼部30之下端之連接部大致水平地向後方延伸,與後外殼32連接。藉此,於車輛側視下,於前外殼部30與後外殼32之間且腳踏板33之上方形成有於車寬方向上開放之置腳空間。再者,置腳部之形狀並不限於低位之腳踏板33之構成。 <後燈組合單元40> 如圖1~2所示,於後外殼部32之後端部裝設有後燈組合單元40。於車輛俯視下,後燈組合單元40之左緣連接於左側部後外殼322L。於車輛俯視下,後燈組合單元40之右緣連接於右側部後外殼322R。 如圖3所示,後燈組合單元40包含刹車燈部41、尾燈部42、左方向指示燈部43及右方向指示燈部44。本發明之後燈組合單元40左右對稱地形成。 <刹車燈部41> 如圖10所示,刹車燈部41具有刹車燈用光源部411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配置於刹車燈用光源部411之後方,使來自刹車燈用光源部411之光透過。刹車燈部41配置於後外殼部32。詳細而言,配置於後外殼部32之後部後外殼323。刹車燈部41配置於車寬方向之中央,車輛之中央線M通過。刹車燈部41伴隨著車輛之刹車6a、6b之操作而點亮。於操作刹車6a、6b時,刹車燈用光源部411點亮,於不操作刹車6a、6b時熄滅。作為刹車燈用光源部411,使用複數個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但亦可使用其他種類之光源。 如圖11所示,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具有左緣412L、右緣412R、上緣412U、下緣412d、後緣412b(參照圖13、14)。左緣412L向下方且左方延伸。右緣412R向下方且右方延伸。上緣412U於大致車寬方向上延伸。下緣412d於大致車寬方向上延伸。後緣412b沿著沿上下方向之車輛之中央線M2延伸。如圖14所示,後緣412b係位於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最後方之緣。返回至圖11,後緣412b與上緣412U之交點為後端412Ub。後端412Ub係位於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最後方之端部。 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於車輛後視下,上緣412u之車寬方向之寬度W1較下緣412d之車寬方向之寬度W2短。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於後視下形成為大致梯形。 於車輛後視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係指由後外殼部23之後述左外殼部323L、右外殼部323R、及上外殼部323U所包圍之部分(該大致梯形部分)。如圖13所示,於縱剖視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自下緣412d向後方且上方延伸。又,如圖14所示,於橫剖視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左方及右方以後緣412b為界略微地向前方彎曲。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自後緣412b向左方且前方延伸至左緣412L,自後緣412b向右方且前方延伸至右緣412R。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後緣412b位於車寬方向之大致中央,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左緣412L及右緣412R位於較後緣412b更前方。 如圖11所示,刹車燈部41(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車寬方向之寬度(寬度W2)較後述左方向指示燈部43(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32)之車寬方向之寬度W3(參照圖10)窄。又,較後述右方向指示燈部44(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42)之車寬方向之寬度W4(參照圖10)窄。刹車燈部41(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上下方向之寬度較左方向指示燈部43(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32)之上下方向之寬度窄。又,較右方向指示燈部44(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42)之上下方向之寬度窄。如此,本實施例之刹車燈部41較先前小型化。再者,如圖3所示,刹車燈部41之車寬方向之寬度(寬度W2)例如較後輪10之寬度窄。 但是,刹車燈部41之車寬方向之寬度可較左方向指示燈部43之車寬方向之寬度寬,亦可較右方向指示燈部44之車寬方向之寬度寬。又,刹車燈部41之上下方向之寬度可較左方向指示燈部43之上下方向之寬度寬,亦可較右方向指示燈部44之上下方向之寬度寬。 <尾燈部42> 如圖10所示,尾燈部42具有尾燈用光源部421(參照圖5)及尾燈用透光罩部422。尾燈用透光罩部422配置於尾燈用光源部421之後方,使來自尾燈用光源部421之光透過。尾燈部42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刹車燈部41之上方。作為尾燈用光源部421,使用複數個LED,但亦可使用其他種類之光源。 如圖10所示,尾燈部42(尾燈用透光罩部422)之車寬方向之寬度大於刹車燈部41(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車寬方向之寬度。尾燈部42位於後述左方向指示燈43部及右方向指示燈部44之上方。尾燈部42形成為車寬方向中央部42M之上下方向之寬度較左方部42L及右方部42R之上下方向之寬度窄。但是,尾燈部42亦可不配置於較刹車燈部41更靠上下方向之上方,其形狀亦不特別限於上述,可適當選擇。 如圖5所示,尾燈部42包含內罩部423。於本實施例中,整個內罩部423為紅色且能夠透視光之構成。內罩部423於前後方向上配置於尾燈用光源部421與尾燈用透光罩部422之間。內罩部423使來自尾燈用光源部421之光透過。透過內罩部423之來自尾燈用光源部421之光透過尾燈用透光罩部422,到達自後方觀察之人之眼睛。尾燈用透光罩部422係直接覆蓋內罩部423之罩,於車寬方向上位於左側部後外殼322L與右側部後外殼322R之間。尾燈用透光罩部422位於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後述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32、及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42之上方。 <左方向指示燈部43> 如圖10所示,左方向指示燈部43具有左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431與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32。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32配置於左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431之後方,使來自左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431之光透過。 如圖10所示,左方向指示燈部43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較刹車燈部41更左方。於上下方向上,左方向指示燈部43之至少一部分位於刹車燈部41之上端與下端之間,但可於上下方向上,左方向指示燈部43位於較刹車燈部41之上端更上方,亦可於上下方向上,左方向指示燈部43位於較刹車燈部41之下端更下方。左方向指示燈部43位於尾燈部42之下方。詳細而言,位於尾燈部42之左方部42L之下方。作為左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431,使用燈泡,但亦可使用其他種類之光源(例如高功率LED)。 <右方向指示燈部44> 如圖10所示,右方向指示燈部44具有右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441與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42。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42配置於右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441之後方,使來自右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441之光透過。 如圖10所示,右方向指示燈部44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刹車燈部41之右方。於上下方向上,右方向指示燈部44之至少一部分位於刹車燈部41之上端與下端之間,但可於上下方向上右方向指示燈部44位於較刹車燈部41之上端更上方,亦可於上下方向上右方向指示燈部44位於較刹車燈部41之下端更下方。右方向指示燈部44位於尾燈部42之下方。詳細而言,位於尾燈部42之右方部42R之下方。作為右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441,使用燈泡,但亦可使用其他種類之光源(例如高功率LED)。 <後燈組合單元40之構成部件> 如圖5所示,若按構成部件觀察後燈組合單元40,則後燈組合單元40包含基底部51、光源部52、內罩部423、左方向指示燈用反射部433、右方向指示燈用反射部443、延長罩(extention cover)54及外罩部55。外罩部55安裝於後外殼部32之後部後外殼323。光源部52具有刹車燈用光源部411與尾燈用光源部421。 <外罩部55> 如圖5所示,外罩部55包含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尾燈用透光罩部422、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32及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42。於本實施例中,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尾燈用透光罩部422、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32及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42係一體地形成。即,尾燈用透光罩部422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一體地形成。又,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32、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42及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一體地形成。 外罩部55具有用以安裝後部後外殼323之槽部450(參照圖5),槽部450形成於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與、尾燈用透光罩部422、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32及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42之間。槽部450以較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尾燈用透光罩部422、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32及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42更靠車輛前方的方式凹陷。 再者,尾燈用透光罩部422係於車輛後視下與內罩部423對應之部分。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32係於車輛後視下與左方向指示燈用反射部433對應之部分。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42係於車輛後視下與右方向指示燈用反射部443對應之部分。 <後外殼部32> 如圖10、11所示,後外殼部32(後部後外殼323)包含左外殼部323L、右外殼部323R及上外殼部323U。左外殼部323L配置於較刹車燈部41更靠車寬方向之左方。右外殼部323R配置於較刹車燈部41更靠車寬方向之右方。上外殼部323U配置於較刹車燈部更靠上下方向之上方。上外殼部323U之左側部323UL與左外殼部323L連接,上外殼部323U之右側部323UR與右外殼部323R連接。詳細而言,上外殼部323U之左側部323UL與左外殼部323L之上端連接,上外殼部323U之右側部323UR與右外殼部323R之上端連接。 如圖11所示,於上下方向上,左外殼部323L之至少一部分位於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上端與下端之間。於上下方向上,右外殼部323R之至少一部分位於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上端與下端之間。於車寬方向上,上外殼部323U之至少一部分位於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左緣412L與右緣412R之間。 左外殼部323L、右外殼部323R、及上外殼部323U係一體地形成。但是,只要上外殼部323U之左側部323UL與左外殼部323L連接,上外殼部323U之右側部323UR與右外殼部323R連接即可,左外殼部323L、右外殼部323R、及上外殼部323U亦可以分體的方式形成。 如圖6、7所示,於車輛左側視下,左外殼部323L自前方朝向後方且上方延伸。如圖7所示,於車輛左側視下,左外殼部323L之後緣323Lb自前方朝向後方且上方延伸。於車輛左側視下,左外殼部323L之後緣323Lb之下端323Lbd位於較上端323Lbu更前方。 如圖8、9所示,於車輛右側視下,右外殼部323R自前方朝向後方且上方延伸。如圖9所示,於車輛右側視下,右外殼部323R之後緣323Rb自前方朝向後方且上方延伸。於車輛右側視下,右外殼部323R之後緣323Rb之下端323Rbd位於較上端323Rbu更前方。 如圖11所示,於車輛後視下,左外殼部323L之後緣323Lb之下端323Lbd位於較上端323Lbu更靠車寬方向之左方。又,於車輛後視下,右外殼部323R之後緣323Rb之下端323Rbd位於較上端323Rbu更靠車寬方向之右方。於車輛後視下,左外殼部323L向下方且左方延伸,右外殼部323R向下方且右方延伸。例如左外殼部323L與右外殼部323R沿著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兩側之形狀形成為八字形(splayed)。又,上外殼部323U沿車寬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 如圖11、14所示,左外殼部323L於車寬方向上在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側具有向後方且左方延伸之右側面323Lc。右外殼部323R於車寬方向上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側具有向車輛後方且右方延伸之左側面323Rc。於操作刹車6a、6b而點亮刹車燈部41時,來自刹車燈部41之刹車燈用光源部411之光照映在左外殼部323L之右側面323Lc與右外殼部323R之左側面323Rc。又,如圖11、13所示,上外殼部323U於上下方向上在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側具有向後方且上方延伸之下側面323Uc。 後外殼32(左外殼部323L、右外殼323R、上外殼323U)例如為樹脂製,例如為具有光澤之顏色。因此,來自刹車燈部41之光更容易反射至左外殼部323L之右側面323Lc及右外殼部323R之左側面323Rc。但是,後外殼32之材質等並不特別限定於上述。 <後外殼部32與其他部件之配置關係> 如圖7所示,於車輛左側視下,左外殼部323L以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左緣412L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形成為較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左緣412L之後端412Lb向後方突出。詳細而言,於車輛左側視下,左外殼部323L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左緣412L之全部重疊。 又,如圖9所示,於車輛右側視下,右外殼部323R以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右緣412R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形成為較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右緣412R之後端412Rb向後方突出。詳細而言,於車輛右側視下,右外殼部323R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右緣412R之全部重疊。 又,如圖12所示,於車輛俯視下,上外殼部323U以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上緣412U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形成為較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上緣412U之後端412Ub向後方突出。詳細而言,於車輛俯視下,上外殼部323U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上緣412U之全部重疊。 如圖10所示,於車輛後視下,上外殼部323U配置於尾燈部42與刹車燈部41之間。換言之,於車輛後視下,上外殼部323U配置於尾燈部42之尾燈用透光罩部422與刹車燈部41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間。此處所謂“尾燈部42與刹車燈部41之間”係指於車寬方向上,上外殼部323U之至少一部分位於尾燈部42之左端且右端之間,且位於刹車燈部41之左端且右端之間。 又,如圖10所示,於車輛後視下,左外殼部323L配置於左方向指示燈部43與刹車燈部41之間。換言之,於車輛後視下,左外殼部323L配置於左方向指示燈部43之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32與刹車燈部41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間。此處所謂“左方向指示燈部43與刹車燈部41之間”係指於上下方向上,左外殼部323L之至少一部分位於左方向指示燈部43之上端且下端之間,且位於刹車燈部41之上端且下端之間。 又,如圖10所示,於車輛後視下,右外殼部323R配置於右方向指示燈部44與刹車燈部41之間。換言之,於車輛後視下,右外殼部323R配置於右方向指示燈部44之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42與刹車燈部41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間。此處所謂“右方向指示燈部44與刹車燈部41之間”係指於上下方向上,右外殼部件323R之至少一部分位於右方向指示燈部44之上端且下端之間,且位於刹車燈部41之上端且下端之間。 再者,如圖10所示,於車輛後視下,左外殼部323L配置於較左方向指示燈部43更接近於刹車燈部41之位置。左外殼部323L與刹車燈部41之水平方向距離小於左外殼部323L與左方向指示燈部43之水平方向距離。又,於車輛後視下,右外殼部323R配置於較右方向指示燈部44更接近於刹車燈部41之位置。右外殼部323R與刹車燈部41之水平方向距離小於右外殼部323R與右方向指示燈部44之水平方向距離。 如圖11所示,由左外殼部323L、右外殼部323R及上外殼部323U所形成之區域朝向後方直接開放於外部的空間,而非位於外罩55等外殼的內部的空間。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位於較左外殼部323L之後緣323Lb、右外殼部323R之後緣323Rb及上外殼部323U之後緣323Ub更前方。即,於刹車燈部41之後方未介置外罩55等外殼。因此,可自跨坐型車輛1之後方直接視認到刹車燈部41(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 由左外殼部323L、右外殼部323R及上外殼部323U所包圍之區域係亮度較周圍暗之暗區。刹車燈部41配置於該區域(暗區)。因此,於刹車燈部41點亮時,刹車燈部41之光之亮度與該區域(暗區)之亮度產生顯著之明暗差。藉此,來自刹車燈部41之光本身更為顯眼。 如圖12所示,於車輛俯視下,上外殼部323U之後緣323Ub位於較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後緣412b更後方。如圖7所示,於車輛左側視下,左外殼部323L之後緣323Lb位於較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後緣412b更靠車輛後方。如圖9所示,於車輛右側視下,右外殼部323R之後緣323Rb位於較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後緣412b更靠車輛後方。又,如圖7所示,於車輛左側視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後緣412b與左外殼部323L重疊。如圖9所示,於車輛右側視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後緣412b與右外殼部323R重疊。 再者,如圖1所示,左外殼部323L、右外殼部323R及上外殼部323U之後端位於例如較後輪10之後端更前方。 如圖11所示,於車輛後視下,左外殼部323L之右緣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左緣412L接近。所謂接近係指其距離為5 mm以內,亦包括抵接。右外殼部323R之左緣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右緣412R接近。所謂接近係指其距離為5 mm以內,亦包括抵接。上外殼部323U之下緣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上緣412U接近。所謂接近係指其距離為5 mm以內,亦包括抵接。 <後燈組合單元40之詳細結構> 左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431與右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441(圖5中未圖示)安裝於基底部51。如圖5所示,尾燈用光源部421之複數個LED支持於尾燈用光源支持部45b。刹車燈用光源部411之複數個LED支持於刹車燈用光源支持部45c。刹車燈用光源支持部45c連結於尾燈用光源支持部45b。尾燈用光源支持部45b與刹車燈用光源支持部45c安裝於基底部51。 左方向指示燈用反射部433及右方向指示燈用反射部443安裝於基底部51,將左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431、右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441之光反射。於延長罩54具有用以使左方向指示燈用反射部433及右方向指示燈用反射部443露出之左右之空洞部54L、54R。 內罩部423係以覆蓋尾燈用光源支持部45b之方式安裝於基底部51。於延長罩54具有用以使內罩部423露出之上空洞部54U。 尾燈用透光罩部422、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32、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42、及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一體成形之外罩部55將基底部件51、內罩部423、左方向指示燈用反射部433、右方向指示燈用反射部443、延長罩54覆蓋。又,後部後外殼323之一部分將該一體成形之外罩部55之一部分覆蓋。更詳細而言,後部後外殼323之至少左外殼部323L、右外殼部323R及上外殼部323U將外罩部55之槽部450覆蓋。包含左外殼部323L、右外殼部323R及上外殼部323U之後外殼部32自外罩部55,具體而言,自外罩部55之槽部450(圖5)向車輛後方突出。 <實施形態之效果> 如以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具備:後外殼部32,其配置於車輛後部;及刹車燈部41,其配置於上述後外殼部32,伴隨著刹車6a、6b之操作而點亮;上述刹車燈部41具有刹車燈用光源部411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該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配置於上述刹車燈用光源部411之後方,使來自上述刹車燈用光源部411之光透過;上述後外殼部32具備:左外殼部323L,其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41更靠車寬方向之左方;右外殼部323R,其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41更靠車寬方向之右方;及上外殼部323U,其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41更靠上下方向之上方;上述上外殼部323U之左側部323UL與上述左外殼部323L連接,上述上外殼部323U之右側部323UR與上述右外殼部323R連接;於車輛左側視下,上述左外殼部323L以與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左緣412L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形成為較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左緣412L之後端412Lb向車輛後方突出;於車輛右側視下,上述右外殼部323R以與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右緣412R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形成為較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右緣412R之後端412Rb向車輛後方突出;於車輛俯視下,上述上外殼部323U以與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上緣412U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形成為較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上緣412U之後端412Ub向車輛後方突出。 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具備:後外殼部32,其配置於車輛後部;及刹車燈部41,其配置於上述後外殼部32,伴隨著刹車6a、6b之操作而點亮。上述刹車燈部41具有刹車燈用光源部411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該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配置於上述刹車燈用光源部411之後方,使來自上述刹車燈用光源部411之光透過。根據該構成,於跨坐型車輛1之後部配置有包含刹車燈用光源部411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刹車燈部41,因此成為於操作刹車6a、6b時能夠點亮刹車燈部41之構成。 又,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之上述後外殼部32具備:左外殼部323L,其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41更靠車寬方向之左方;右外殼部323R,其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41更靠車寬方向之右方;及上外殼部323U,其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41更靠上下方向之上方。上述上外殼部323U之左側部323UL與上述左外殼部323L連接,上述上外殼部323U之右側部323UR與上述右外殼部323R連接。 根據上述構成,藉由上外殼部323U、左外殼部323L及右外殼部323R包圍刹車燈部41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上方、左方及右方。因此,刹車燈部41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周圍變暗,於刹車燈部41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周圍形成暗區。該暗區於車寬方向及車輛前後方向上延伸,且與較跨坐型車輛1之周圍之亮度相比較暗,而刹車燈部41配置於該暗區。由此,於刹車燈部41之光之亮度與暗區之間產生明暗差。因此,藉由將刹車燈部41配置於上述暗區,可增大刹車燈部41之光之亮度與該暗區之間的明暗差,從而可使刹車燈部41之光本身更為顯眼。藉此,即便將刹車燈部41小型化,亦能確保刹車燈部41之被視認性。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具體而言,設置有左外殼部323L,該左外殼部323L配置於較刹車燈部41更靠車寬方向之左方,於車輛左側視下,以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左緣412L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形成為較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左緣412L之後端412Lb向車輛後方突出。又,設置右外殼部323R,該右外殼部323R配置於較刹車燈部41更靠車寬方向之右方,於車輛右側視下,以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右緣412R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形成為較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右緣412R之後端412Rb向車輛後方突出。 藉由上述構成,於刹車燈部41點亮時,刹車燈部41之光照映在左外殼部323L於車寬方向上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側之面(右側面323Lc)。又,刹車燈部41之光照映在右外殼部323R於車寬方向上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側之面(左側面323Rc)。 具體而言,即便於車輛後視下自刹車燈部41之左方觀察時,刹車燈部41被較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左緣412L之後端412Lb向車輛後方突出之左外殼部323L遮蔽,亦可藉由照映在右外殼部323R之左側面323Rc之光而看到右外殼部323R之左側面323Rc。即便於車輛後視下自刹車燈部41之右方觀察時,刹車燈部41被較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右緣412R之後端412Rb向車輛後方突出之右外殼部323R遮蔽,亦可藉由照映在左外殼部323L之右側面323Lc之光而看到左外殼部323L之右側面323Lc。 藉此,即便刹車燈部41被左外殼部323L及右外殼部323R,刹車燈部41之被視認面積變小,亦可藉由使照映在左外殼部323L之右側面及右外殼部323R之左側面之刹車燈部41之光顯眼而確保刹車燈部41之自左方及右方之被視認性。 當車輛1進行刹車時,車輛1之重心移至車輛前部,車輛後部略微上升,因此設置於車輛後部之上外殼部323U亦向車輛上方傾斜。上外殼部323U向車輛上方傾斜之結果,可抑制自刹車燈部41之後上方觀察時刹車燈部41被上外殼部323U遮蔽的狀況。 因此,即便設置如下上外殼部323U,亦能確保刹車燈部41之自後上方之被視認性,其中,該上外殼部323U配置於較刹車燈部41更靠上下方向之上方,於車輛俯視下,以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上緣412U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形成為較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上緣412U之後端412Ub向車輛後方突出。 綜上所得結果,即便於使刹車燈部41小型化之情形時,亦能確保刹車燈部41之被視認性。 又,關於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由上述左外殼部323L、上述右外殼部323R及上述上外殼部323U所形成之區域朝向車輛後方開放。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由左外殼部323L、右外殼部323R及上外殼部323U所形成之區域朝向車輛後方開放。即,於刹車燈部41之後方未介置外殼。因此,與先前技術不同,未介置一層外罩而使暗區朝向車輛後方開放,藉此能夠用眼睛直接視認到由暗區所包圍之刹車燈部41,可確保刹車燈部41之被視認性。 又,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具備尾燈部42,該尾燈部42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41更上方,上述上外殼部323U配置於上述尾燈部42與上述刹車燈部41之間。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上外殼部323U配置於尾燈部42與刹車燈部41之間。因此,可降低尾燈部42之光之影響,可抑制刹車燈用光源部411之光本身、及自刹車燈用光源部411照映在左外殼部323L及右外殼部323R之光變得難以看到的狀況。藉此,可確保刹車燈部41之被視認性。 又,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具備:左方向指示燈部43,其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41更靠車寬方向之左方;及右方向指示燈部44,其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右方;上述左外殼部323L配置於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部43與上述刹車燈部41之間,上述右外殼部323R配置於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部44與上述刹車燈部41之間。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左外殼部323L配置於左方向指示燈部43與刹車燈部41之間,右外殼部323R配置於右方向指示燈部44與上述刹車燈部41之間。藉此,可降低左方向指示燈部43之光之影響,可抑制刹車燈用光源部411之光本身、及自刹車燈用光源部411照映在左外殼部323L及右外殼部323R之光變得難以看到的狀況。又,可降低右方向指示燈部44之光之影響,可抑制刹車燈用光源部411之光本身、及自刹車燈用光源部411照映在左外殼部323L及右外殼部323R之光變得難以看到的狀況。藉此,可確保刹車燈部41之被視認性。 又,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具備尾燈部42,該尾燈部42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41更靠上下方向之上方,上述尾燈部42具有尾燈用光源部421及尾燈用透光罩部422,該尾燈用透光罩部422配置於上述尾燈用光源部之後方,使來自上述尾燈用光源部之光透過,且上述尾燈用透光罩部422與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一體地形成。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尾燈用透光罩部422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一體地形成。因此,無需在尾燈部42與刹車燈部41之間設置如以分體的方式形成尾燈部42與刹車燈部41之情形時用以組合兩者之構造。因此,可將尾燈部42與刹車燈部41於上下方向上接近地設置。藉此,可將尾燈用透光罩部422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於上下方向上小型化。 又,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具備:左方向指示燈部43,其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41更靠車寬方向之左方;及右方向指示燈部44,其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41更靠車寬方向之右方;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部43具有左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431與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32,該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32配置於上述左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431之後方,使來自上述左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431之光透過;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部44具有右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441與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42,該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42配置於上述右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之後方,使來自上述右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之光透過;上述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32、上述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42及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一體地形成。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32、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及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一體地形成。因此,無需在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32與刹車燈部41之間設置如以分體的方式形成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32與刹車燈部41之情形時用以組合兩者之構造。因此,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32與刹車燈部41可於車寬方向上接近地設置。又,無需在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42與刹車燈部41之間設置如以分體的方式形成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42與刹車燈部41之情形時用以組合兩者之構造。因此,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42與刹車燈部41可於車寬方向上接近地設置。藉此,可使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32、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42、及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於車寬方向上小型化。 又,關於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上述左外殼部323L於車寬方向上在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側具有向車輛後方且車寬方向之左方延伸之右側面423Lc,上述右外殼部323R於車寬方向上在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側具有向車輛後方且車寬方向之右方延伸之左側面423Rc。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左外殼部323L於車寬方向上在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側具有向車輛後方且車寬方向之左方延伸之右側面423Lc,因此來自刹車燈用光源部411之光更容易照映在左外殼部323L之右側面。因此,於車輛後視下自刹車燈部41之右方觀察時,可藉由照映在左外殼部323L之右側面之光而看到刹車燈部41之光。因此,可確保刹車燈部41之自右方之被視認性。又,右外殼部323R於車寬方向上在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側具有向車輛後方且右方延伸之左側面323Rc,因此來自刹車燈用光源部411之光更容易照映在右外殼部323R之左側面。因此,於車輛後視下自刹車燈部41之左方觀察時,可藉由照映在右外殼部323R之左側面之光而看到刹車燈部41之光。因此,可確保刹車燈部41之自左方之被視認性。藉此,可確保刹車燈部41之自左方及右方之被視認性。 又,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於車輛左側視下,上述左外殼部323L之後緣之下端位於較上端更靠車輛前方,於車輛右側視下,上述右外殼部323R之後緣之下端位於較上端更靠車輛前方,於車輛後視下,上述左外殼部323L之後緣之下端位於較上端更靠車寬方向之左方,於車輛後視下,上述右外殼部323R之後緣之下端位於較上端更靠車寬方向之右方。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於車輛左側視下,左外殼部323L之後緣之下端位於較上端更靠車輛前方,於車輛右側視下,右外殼部323R之後緣之下端位於較上端更靠車輛前方。因此,於車輛左側視下,左外殼部323L之後緣向車輛後方且上下方向之上方傾斜地延伸。因此,於車輛後視下自刹車燈部41之左方觀察時,刹車燈部41由左外殼部323L遮蔽之部分變少,能夠用眼睛直接視認到之刹車燈部41之面積變大。因此,可確保刹車燈部41之自左方之被視認性。又,於車輛右側視下,右外殼部323R之後緣向車輛後方且上下方向之上方傾斜地延伸。因此,於車輛後視下自刹車燈部41之右方觀察時,刹車燈部41由右外殼部323R遮蔽之部分變少,能夠用眼睛直接視認到之刹車燈部41之面積變大。因此,可確保刹車燈部41之自右方之被視認性。藉此,可確保刹車燈部41之自左方及右方之被視認性。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於車輛後視下,左外殼部323L之後緣之下端位於較上端更靠車寬方向之左方,於車輛後視下,右外殼部323R之後緣之下端位於較上端更靠車寬方向之右方。因此,於車輛後視下,左外殼部323L及右外殼部323R向車寬方向之外側延伸。其結果,於車寬方向上,由左外殼部323L及右外殼部323R所包圍之刹車燈部41之下部之可被視認之面積大於由左外殼部323L及右外殼部323R所包圍之刹車燈部41之上部之可被視認之面積。因此,於伴隨著操作刹車而車輛後部略微上升之情形時,自刹車燈部41之後上方觀察時更容易視認到刹車燈部41。因此,可確保刹車燈部41之被視認性。 又,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於車輛俯視下,上述上外殼部323U之後緣位於較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後緣更靠車輛後方。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於車輛俯視下,整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位於暗區內。因此,刹車燈部41之光之亮度與暗區之間的明暗差變得顯著,刹車燈部41之光本身更為顯眼。因此,可確保刹車燈部41之被視認性。 又,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於車輛左側視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後緣與左外殼部323L重疊,於車輛右側視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後緣與右外殼部323R重疊。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於車輛左側視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後緣位於由左外殼部323L及右外殼部323R所包圍之暗區內。又,於車輛右側視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後緣位於由左外殼部323L及右外殼部323R所包圍之暗區內。因此,刹車燈部41之光之亮度與暗區之間的明暗差變得顯著,刹車燈部41之光本身更為顯眼,因此可確保刹車燈部41之被視認性。 又,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具備:左方向指示燈部43,其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較刹車燈部41更靠車寬方向之左方;及右方向指示燈部44,其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較刹車燈部41更靠車寬方向之右方;且刹車燈部41之車寬方向之寬度較左方向指示燈部43或右方向指示燈部44之車寬方向之寬度窄。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刹車燈部41之車寬方向之寬度較左方向指示燈部43或右方向指示燈部44之寬度窄,因此可使刹車燈部41小型化。 又,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之上外殼部323U於上下方向上在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側具有向車輛後方且上下方向之上方延伸之下側面323Uc。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上外殼部323U之下側面於車輛側視下向車輛後方且上下方向之上方延伸,因此自刹車燈部41之後上方觀察時,刹車燈部41由上外殼部323U遮蔽之部分變少,能夠用眼睛直接視認到之刹車燈部41之面積變大。因此,可確保刹車燈部41之被視認性。 又,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於車輛後視下,左外殼部323L之右緣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左緣接近,右外殼部323R之左緣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右緣接近,上外殼部323U之下緣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上緣接近。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刹車燈部41係接近於由上外殼部323U、左外殼部323L及右外殼部323R所形成之暗區而配置,因此刹車燈部41之光之亮度與暗區之間的明暗差變得顯著,刹車燈部41之光本身更為顯眼。因此,可確保刹車燈部41之被視認性。 <其他實施形態> 以上,對本發明之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業者可基於上述本發明之教導,進行不脫離本發明之範圍之各種設計變更。因此,本發明之應受到保護之範圍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例,亦包括於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內進行之不脫離本發明之各種設計變更。 圖15(a)~(c)係表示上外殼部、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之形狀之變化例之概略圖。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上外殼部323U之左側部323UL與左外殼部323L之上端連接,上外殼部323U之右側部323UR與右外殼部323R之上端連接。但是,例如亦可如圖15(a)所示,左外殼部323L'及右外殼部323R'延伸至較上外殼部323U'更上方。又,例如亦可如圖15(b)所示,上外殼部323U''延伸至較左外殼部323L''更左方且延伸至較右外殼部323R''更右方。又,例如亦可如圖15(c)所示,左外殼部323L'''及右外殼部323R'''延伸至較上外殼部323U'''更上方,且上外殼部323U'''延伸至較左外殼部323L'''更左方且較右外殼部323R'''更右方。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在車輛後視下,上外殼部323U配置於尾燈部42與刹車燈部41之間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是,上外殼部亦可不配置於尾燈部與刹車燈部之間。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左外殼部323L配置於左方向指示燈部43與刹車燈部41之間,且右外殼部323R配置於右方向指示燈部44與刹車燈部41之間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是,左外殼部亦可不配置於左方向指示燈部與刹車燈部之間,右外殼部亦可不配置於右方向指示燈部與刹車燈部之間。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藉由外罩55而一體地形成尾燈用透光罩部422、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32、及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442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是,該等部件之至少一部分或全部亦可以分體的方式形成。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左外殼部323L於車寬方向上在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側具有向車輛後方且車寬方向之左方延伸之右側面323Lc,且右外殼部323R於車寬方向上在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側具有向車輛後方且車寬方向之右方延伸之左側面323Rc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是,關於左外殼部之右側面及右外殼部之左側面,只要將刹車燈部之光反射至該等右側面及左側面而可自跨坐型車輛之後方之右方或左方看到即可,其形狀並不限於上述。例如左外殼部之右側面可沿圖12所示之中央線M向車輛後方延伸,亦可向車輛後方且車寬方向之右方延伸。又,右外殼部之左側面可沿中央線M向車輛後方延伸,亦可向車輛後方且車寬方向之左方延伸。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在車輛左側視下,左外殼部323L之後緣323Lb之下端323Lbd位於較上端323Lbu更靠車輛前方,於車輛右側視下,右外殼部323R之後緣323Rb之下端323Rbd位於較上端323Rbu更靠車輛前方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是,於車輛左側視下,左外殼部之後緣之下端位於較上端更靠車輛後方或於車輛前後方向上位於相同之位置亦可,於車輛右側視下,右外殼部之後緣之下端位於較上端更靠車輛後方或於車輛前後方向上位於相同之位置亦可。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在車輛後視下,左外殼部323L之後緣323Lb之下端323Lbd位於較上端323Lbu更靠車寬方向之左方,於車輛後視下,右外殼部323R之後緣323Rb之下端323Rbd位於較上端323Rbu更靠車寬方向之右方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是,左外殼部之後緣之下端位於較上端更靠車寬方向之右方或於寬度方向上位於相同之位置亦可,右外殼部之後緣之下端位於較上端更靠車寬方向之左方或於寬度方向上位於相同之位置亦可。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在車輛俯視下,上外殼部323U之後緣323Ub位於較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後緣412b更靠車輛後方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是,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後緣亦可延伸至較上外殼部之後緣更靠車輛後方。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在車輛左側視下,左外殼部323L之後緣323Lb位於較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後緣412b更靠車輛後方,於車輛右側視下,右外殼部323R之後緣323Rb位於較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後緣412b更靠車輛後方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是,於車輛左側視下,左外殼部之後緣位於較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後緣更靠車輛前方亦可,於車輛右側視下,右外殼部之後緣位於較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後緣更靠車輛前方亦可。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刹車燈部41之車寬方向之寬度較左方向指示燈部43或右方向指示燈部44之車寬方向之寬度窄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可相同,亦可寬度變寬。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上外殼部323U於上下方向上在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側具有向車輛後方且上下方向之上方延伸之下側面323Uc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是,上外殼部之下側面可沿中央線M向車輛後方延伸,亦可向車輛後方且上下方向之下方延伸。 前外殼部30與後外殼32等車體外殼為外觀部件,且分別由塑膠等材料適當形成。各外殼部件為藉由射出成形所獲得之一體成形製品,但亦可由複數個部件構成。例如於後外殼32中,前部後外殼321、左側部後外殼322L、右側部後外殼322R、後部後外殼323為獨立個體,但亦可一體化。又,其等亦可分別由複數個部件構成。車體外殼整體上左右對稱,於外觀上與製造上均較佳。 又,刹車燈用光源部411所使用之光源、尾燈用光源部421所使用之光源、左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431所使用之光源、及右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441所使用之光源之種類並不限定於上述中所述之實施例,亦可為燈泡、LED等。於本實施形態中,刹車燈用光源部411及尾燈用光源部421係使用發出紅色光之LED,但例如當然亦可設為使LED為白色並且至少使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及尾燈用透光罩部422之部分為紅色透明之構成。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尾燈部42包含內罩部423,但並不限定於上述中所述之實施例,亦可不具有內罩部。於不具有內罩部之情形時,尾燈用透光罩部422亦可直接覆蓋尾燈用光源部421。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整個內罩部423為紅色且大致透明之構成,但內罩部423之顏色及透明度並不限定於上述中所述之實施例,可視需要適當變更。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於車輛後視下形成為梯形,但並不限定於上述中所述之實施例,刹車燈用透光罩部412之形狀可視需要適當變更。 又,本發明並不限於二輪機車,亦可應用於三輪機車之態樣之速克達型車輛。再者,亦可應用於電動車輛、運動型機車、附踏板之輕型機車、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型車輛)等四輪越野車等速克達型車輛以外之跨坐型車輛。電動車輛並不限於二輪車,亦包含三輪車之態樣。再者,於應用於電動車輛之情形時,動力單元為馬達而非引擎。
1‧‧‧跨坐型車輛
2‧‧‧車體框架
3‧‧‧轉向機構
4‧‧‧前叉
5‧‧‧前輪
6‧‧‧把手
6a‧‧‧刹車
6b‧‧‧刹車
7‧‧‧轉向軸
8‧‧‧座部
9‧‧‧置腳部
10‧‧‧後輪
11‧‧‧單元擺動式動力單元
21‧‧‧頭管
22‧‧‧前框架部
23‧‧‧後框架部
30‧‧‧前外殼部
31‧‧‧把手外殼部
32‧‧‧後外殼部
33‧‧‧腳踏板
40‧‧‧後燈組合單元
41‧‧‧刹車燈部
42‧‧‧尾燈部
42L‧‧‧左方部
42M‧‧‧中央部
42R‧‧‧右方部
43‧‧‧左方向指示燈部
44‧‧‧右方向指示燈部
45b‧‧‧尾燈用光源支持部
45c‧‧‧刹車燈用光源支持部
51‧‧‧基底部
52‧‧‧光源部
54‧‧‧延長罩
54L‧‧‧空洞部
54R‧‧‧空洞部
54U‧‧‧上空洞部
55‧‧‧外罩部
100‧‧‧刹車燈部
101L‧‧‧左外殼部
101R‧‧‧右外殼部
101U‧‧‧上外殼部
321‧‧‧前部後外殼
322L‧‧‧左側部後外殼
322R‧‧‧右側部後外殼
323‧‧‧後部後外殼
323L‧‧‧左外殼部
323L'‧‧‧左外殼部
323L''‧‧‧左外殼部
323L'''‧‧‧左外殼部
323Lb‧‧‧後緣
323Lbd‧‧‧下端
323Lbu‧‧‧上端
323Lc‧‧‧左外殼部之右側面
323R‧‧‧右外殼部
323R'‧‧‧右外殼部
323R''‧‧‧右外殼部
323R'''‧‧‧右外殼部
323Rb‧‧‧後緣
323Rbd‧‧‧下端
323Rbu‧‧‧上端
323Rc‧‧‧左側面
323U‧‧‧上外殼部
323U'‧‧‧上外殼部
323U''‧‧‧上外殼部
323U'''‧‧‧上外殼部
323Ub‧‧‧後緣
323Uc‧‧‧下側面
323UL‧‧‧左側部
323UR‧‧‧右側部
411‧‧‧刹車燈用光源部
412‧‧‧刹車燈用透光罩部
412b‧‧‧後緣
412d‧‧‧下緣
412L‧‧‧左緣
412Lb‧‧‧後端(左緣之後端)
412R‧‧‧右緣
412Rb‧‧‧後端(右緣之後端)
412U‧‧‧上緣
412Ub‧‧‧後端(上緣之後端)
421‧‧‧尾燈用光源部
422‧‧‧尾燈用透光罩部
423‧‧‧內罩部
431‧‧‧左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
432‧‧‧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
433‧‧‧左方向指示燈用反射部
441‧‧‧右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
442‧‧‧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
443‧‧‧右方向指示燈用反射部
450‧‧‧槽部
B‧‧‧後方
D‧‧‧下方
F‧‧‧前方
HL‧‧‧頭燈單元
L‧‧‧左方
M1‧‧‧中央線
M2‧‧‧中央線
R‧‧‧右方
U‧‧‧上方
W1‧‧‧寬度
W2‧‧‧寬度
W3‧‧‧寬度
W4‧‧‧寬度
圖1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1之右側視圖。 圖2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1之俯視圖。 圖3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1之後視圖。 圖4係自車輛後方且左方觀察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1之立體圖。 圖5係後燈組合單元40之分解圖。 圖6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1之車輛後部之左側視圖。 圖7係圖6之A部放大圖。 圖8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1之車輛後部之右側視圖。 圖9係圖8之B部放大圖。 圖10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1之放大後視圖。 圖11係圖10之C部放大圖。 圖12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1之車輛後部之放大俯視圖。 圖13係沿圖10之中央線M之剖視圖。 圖14係沿圖10之XIV-XIV線之剖視圖。 圖15(a)~(c)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1之上外殼部、左外殼部及右外殼部之形狀之變化例。 圖16(a)~(c)係用以說明刹車燈部之自左方及右方之被視認性之示意圖。 圖17(a)~(b)係用以說明刹車燈部之自後上方之被視認性之示意圖。

Claims (13)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特徵在於具備: 後外殼部,其配置於車輛後部;及 刹車燈部,其配置於上述後外殼部,伴隨著刹車之操作而點亮; 上述刹車燈部具有刹車燈用光源部與刹車燈用透光罩部,該刹車燈用透光罩部配置於上述刹車燈用光源部之後方,使來自上述刹車燈用光源部之光透過; 上述後外殼部具備: 左外殼部,其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左方; 右外殼部,其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右方;及 上外殼部,其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上下方向之上方; 上述上外殼部之左側部與上述左外殼部連接, 上述上外殼部之右側部與上述右外殼部連接; 於車輛左側視下,上述左外殼部以與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左緣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形成為較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左緣之後端向車輛後方突出; 於車輛右側視下,上述右外殼部以與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右緣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形成為較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右緣之後端向車輛後方突出; 於車輛俯視下,上述上外殼部以與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上緣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形成為較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上緣之後端向車輛後方突出。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由上述左外殼部、上述右外殼部及上述上外殼部所形成之區域朝向車輛後方開放。
  3.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尾燈部,該尾燈部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上下方向之上方, 上述上外殼部配置於上述尾燈部與上述刹車燈部之間。
  4.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 左方向指示燈部,其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左方;及 右方向指示燈部,其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右方; 上述左外殼部配置於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部與上述刹車燈部之間,且 上述右外殼部配置於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部與上述刹車燈部之間。
  5.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尾燈部,該尾燈部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上下方向之上方, 上述尾燈部具有尾燈用光源部與尾燈用透光罩部,該尾燈用透光罩部配置於上述尾燈用光源部之後方,使來自上述尾燈用光源部之光透過,且 上述尾燈用透光罩部與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一體地形成。
  6.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 左方向指示燈部,其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左方;及 右方向指示燈部,其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右方; 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部具有左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與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該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配置於上述左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之後方,使來自上述左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之光透過; 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部具有右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與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該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配置於上述右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之後方,使來自上述右方向指示燈用光源部之光透過,且 上述左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上述右方向指示燈用透光罩部及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一體地形成。
  7.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左外殼部於車寬方向上在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側具有向車輛後方且車寬方向之左方延伸之右側面, 上述右外殼部於車寬方向上在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側具有向車輛後方且車寬方向之右方延伸之左側面。
  8.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車輛左側視下,上述左外殼部之後緣之下端位於較上端更靠車輛前方, 於車輛右側視下,上述右外殼部之後緣之下端位於較上端更靠車輛前方, 於車輛後視下,上述左外殼部之後緣之下端位於較上端更靠車寬方向之左方, 於車輛後視下,上述右外殼部之後緣之下端位於較上端更靠車寬方向之右方。
  9.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車輛俯視下,上述上外殼部之後緣位於較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後緣更靠車輛後方。
  10.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車輛左側視下,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後緣與上述左外殼部重疊, 於車輛右側視下,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後緣與上述右外殼部重疊。
  11.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 左方向指示燈部,其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左方;及 右方向指示燈部,其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靠車寬方向之右方;且 上述刹車燈部之車寬方向之寬度較上述左方向指示燈部或上述右方向指示燈部之車寬方向之寬度窄。
  1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上外殼部於上下方向上在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側具有向車輛後方且上下方向之上方延伸之下側面。
  13.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車輛後視下,上述左外殼部之右緣與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左緣接近,上述右外殼部之左緣與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右緣接近,上述上外殼部之下緣與上述刹車燈用透光罩部之上緣接近。
TW107111337A 2018-03-30 2018-03-30 跨坐型車輛 TWI6731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11337A TWI673194B (zh) 2018-03-30 2018-03-30 跨坐型車輛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11337A TWI673194B (zh) 2018-03-30 2018-03-30 跨坐型車輛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73194B true TWI673194B (zh) 2019-10-01
TW201942000A TW201942000A (zh) 2019-11-01

Family

ID=69023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1337A TWI673194B (zh) 2018-03-30 2018-03-30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7319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88087B2 (ja) * 2007-10-24 2012-12-05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US20140167386A1 (en) * 2012-12-13 2014-06-19 Honda Motor Co., Ltd. Rear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JP5732504B2 (ja) * 2013-09-27 2015-06-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テールライト構造
TW201625443A (zh) * 2015-01-09 2016-07-16 Yamaha Motor Co Ltd 速克達型車輛
TW201714777A (zh) * 2015-10-30 2017-05-01 Yamaha Motor Co Ltd 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88087B2 (ja) * 2007-10-24 2012-12-05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US20140167386A1 (en) * 2012-12-13 2014-06-19 Honda Motor Co., Ltd. Rear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JP5732504B2 (ja) * 2013-09-27 2015-06-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テールライト構造
TW201625443A (zh) * 2015-01-09 2016-07-16 Yamaha Motor Co Ltd 速克達型車輛
TW201714777A (zh) * 2015-10-30 2017-05-01 Yamaha Motor Co Ltd 車輛用後燈組合單元、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2000A (zh) 2019-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61857B2 (en) Vehicle light unit with shadow casting feature
US7588356B2 (en) Structure of tail light for motorcycle
JP2007103210A (ja) 車両用方向指示灯
TWI551496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13203082A (ja) 鞍乗型車両
TWI465364B (zh) 跨坐型車輛
WO2009118998A1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7019408A (ja) 鞍乗型車両
TWI673194B (zh) 跨坐型車輛
CN110316289B (zh) 跨坐型车辆
JP2012151015A (ja) ヘッドライト
JP685874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照灯
JP6236047B2 (ja) 車両用リアコンビネーションランプ及び車両
JP2007095504A (ja) 車両用テールライト
TWI584988B (zh) Speed ​​Keda vehicles
EP3670310B1 (en) Straddled vehicle
JP5752226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前部構造
TWI580602B (zh) Speed ​​Keda vehicles
JP5504016B2 (ja) 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JP6096533B2 (ja) 鞍乗型車両の灯火器
TWI600567B (zh) Straddle-type vehicles
JP747885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EP2017167B1 (en) Vehicle
TWI750581B (zh) 跨坐型車輛
TWI664107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