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4107B - Straddle type vehicle - Google Patents

Straddle type vehic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4107B
TWI664107B TW107111291A TW107111291A TWI664107B TW I664107 B TWI664107 B TW I664107B TW 107111291 A TW107111291 A TW 107111291A TW 107111291 A TW107111291 A TW 107111291A TW I664107 B TWI664107 B TW I66410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or
vehicle
edge portion
lower edge
cas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12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41999A (zh
Inventor
廖崇本
陳彥榕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112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64107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41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4107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419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1999A/zh

Link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於具備車輛上下方向及車輛前後方向之尺寸緊湊地形成之頭燈單元之跨坐型車輛中,提高近光頭燈之被視認性。 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前下緣部37、47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靠前方,且位於較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靠前方而不與前外殼上部10重疊。又,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較遠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長。進而,於車輛俯視下,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靠後方而與前外殼上部10重疊。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例如,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機車(跨坐型車輛)1具有:頭管3;前外殼8,其覆蓋頭管3;頭燈9,其設置於前外殼8。前外殼8具有配置於頭燈9之上方,且自頭燈9之上緣向上方且後方延伸之前外殼上部。頭燈9具有遠光用LED(light-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光源46;及左右之近光用LED光源45、45,其等配置於遠光用LED光源46之左右兩側方。又,頭燈9具有遠光用反射器341;及左右近光用反射器342、343,其等配置於遠光用反射器341之左右兩側方。遠光用反射器341使來自遠光用LED光源46之光反射而照射車輛前方。左右近光用反射器342、343分別使來自近光用LED光源45、45之光反射而照射車輛前方。又,頭燈9具有來自遠光用LED光源46及近光用LED光源45之光透過之燈殼33。 左右近光用反射器342、343係於車輛上下方向,配置於遠光用反射器341之上端與下端之間。又,左右近光用反射器342、343之一部分係於車輛前後方向,配置於遠光用反射器341之前端與後端之間。即,遠光用之反射器與左右之近光用之反射器係於車輛上下方向及車輛前後方向接近配置。因此,頭燈9係於車輛上下方向及車輛前後方向緊湊地形成。 專利文獻1之發明人為了確保遠光之配光特性,而使遠光用反射器341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較近光用反射器342、343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長。 又,專利文獻1之發明人敍述了:由於使遠光用反射器341之長度較近光用反射器342、343之長度長,故而遠光頭燈之形狀較近光頭燈之形狀明顯,而近光頭燈之發光形態(image)並不明顯(參照專利文獻1之段落[0004])。為了解決該問題點,專利文獻1之發明人使近光用反射器342、343之前下端部位於較上述遠光用反射器341靠前方。 即,於專利文獻1中,藉由使遠光用反射器341較近光用反射器342、343於車輛前後方向長,而確保作為遠光頭燈所需要之配光特性。進而,藉由使遠光用反射器341之前下端部位於較近光用反射器342、343之前下端部靠後方,而強調近光頭燈之發光形態,提供獨特之外觀。 專利文獻1:JP 5748902 B2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相較於專利文獻1之技術,本案發明人想要進一步提高左右之近光頭燈之被視認性。尤其,想要提高配置於遠光頭燈之左方之左近光頭燈之自車輛之右前方且上方觀察時之被視認性。並且,想要提高配置於遠光頭燈之右方之右近光頭燈之自車輛之左前方且上方觀察時之被視認性。 於專利文獻1中,使近光用反射器342、343之前下端部位於較上述遠光用反射器341靠前方。因此,通常會認為可確保左右近光用反射器342、343分別自左右相反側且上方觀察時之被視認性。然而,本案發明人注意到:關於左右之近光頭燈之被視認性,提高之餘地相當大。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情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於具備車輛上下方向及車輛前後方向之尺寸緊湊地形成之頭燈單元之跨坐型車輛中,可提高近光頭燈之被視認性的跨坐型車輛。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於是,經過銳意研究之結果,本案發明人注意到:欲提高左右之近光頭燈分別自左右相反側且上方觀察時之被視認性,必須留意頭燈單元與前外殼之關係。於專利文獻1中,如本案之圖17所示,於車輛俯視下,頭燈9之全部位於較前外殼8之前外殼上部8a之前緣L靠後方,而與前外殼8之前外殼上部8a完全重疊。另外,於本案之圖17中,雖以實線表示頭燈9,但實際上,於俯視時,頭燈9隱沒於前外殼8之前外殼上部8a之裏側。 因此,如本案之圖18所示,於自右前方且上方觀察先前文獻1之跨坐型車輛之左近光用反射器時,左近光用反射器被前外殼8之前外殼上部8a遮蓋。另外,於圖18中,於自右前方且上方觀察左近光用反射器時,左近光用反射器雖有一部分略微可見,但大部分是被遮蓋的。而且,若觀察之角度較圖18更陡,即,自更上方觀察時,則左近光用反射器會進一步被遮蓋。 又,如本案之圖19所示,於自左前方且上方觀察先前文獻1之跨坐型車輛之右近光用反射器時,右近光用反射器被前外殼8之前外殼上部8a遮蓋。另外,於圖19中,於自左前方且上方觀察右近光用反射器時,右近光用反射器雖有一部分略微可見,但大部分是被遮蓋的。而且,若觀察之角度較圖19更陡,即,若自更上方觀察時,則右近光用反射器會進一步被遮蓋。 因此,本案發明人藉由於車輛俯視下,使頭燈單元更向前方突出,而使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各自以於車輛俯視下不與前外殼重疊之方式向前方突出。 藉此,於自右前方且上方觀察左近光用之反射器時,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不易被前外殼之前外殼上部遮蓋,可提高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被視認性,從而可提高左近光頭燈之被視認性。又,於自左前方且上方觀察右近光用之反射器時,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不易被前外殼之前外殼上部遮蓋,可提高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被視認性,從而可提高右近光頭燈之被視認性。 然而,本案發明人面臨新的問題。該問題係近光之配光自由度之降低。如專利文獻1中所述般,通常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形成得較遠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短。換言之,遠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形成得較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長。 遠光頭燈較近光頭燈較遠地照射。近光頭燈較遠光頭燈較近地照射。 因此,本案發明人注意到:於下述情形,即以使在車輛前後方向上較遠光用之反射器較短地形成之近光用的反射器,於車輛俯視下不與前外殼之前外殼上部重疊之方式,使頭燈單元向前方突出,而使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以於車輛俯視下不與前外殼之前外殼上部重疊之方式向前方突出之情形時,存在近光頭燈之照射範圍向前方移動,而難以照射跨坐型車輛之跟前處之虞。例如,本案發明人注意到:如圖20(a)所示,於使近光用之反射器R之前下緣部Ra於車輛俯視下與前外殼F之前外殼上部Fa重疊之近光用之反射器R如圖20(b)所示,以近光用之反射器R之前下緣部Ra於車輛俯視下不與前外殼F之前外殼上部Fa重疊之方式向更前方移動之情形時,存在與移動之前相比暗區之範圍較廣,難以照射跨坐型車輛之跟前處之虞。 因此,本案發明人想到與專利文獻1中所述者不同之內容,將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形成得較遠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長。藉此,即便以於車輛俯視下近光用之反射器不與前外殼之前外殼上部重疊之方式,使頭燈單元向前方突出,亦可抑制近光之配光自由度之降低。 進而,本案發明人考慮:藉由將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形成得較遠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長,可進而提高左右之近光頭燈之被視認性。即,考慮藉由將近光之反射器於車輛前後方向形成得較長,而使近光之反射器之視認之面積變大,藉以提高被視認性。 然而,並不如所設想般。其原因為自遠光頭燈照射之光。遠光頭燈由於較近光頭燈光量較大,且較近光頭燈照射得遠(向上),故而容易觀察到遠光頭燈。 又,如前文所述,由於遠光用之反射器與左右之近光用之反射器於車輛上下方向及車輛前後方向接近配置,故而自遠光頭燈照射之光容易影響到近光頭燈。因此,即便使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形成得較遠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長,近光頭燈之被視認性亦不怎麼提高。 於是,本案發明人想到:於車輛俯視下,特意使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與前外殼之前外殼上部重疊,而抑制遠光頭燈之影響。 於是,本發明採用以下之構成。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主旨在於具備:頭管;前外殼,其配置於上述頭管之前方;及頭燈單元,其配置於上述前外殼;且上述前外殼具有配置於上述頭燈單元之上方之前外殼上部,上述頭燈單元具有遠光頭燈、左近光頭燈以及右近光頭燈,該遠光頭燈具有:遠光用之光源;遠光用之反射器,其將上述遠光用之光源之光向前方反射;及遠光用之外殼,其配置於上述遠光用之光源及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方,且具有透光性;該左近光頭燈其配置於上述遠光頭燈之左方,且具有:左近光用之光源;左近光用之反射器,其將上述左近光用之光源之光向前方反射;及左近光用之外殼,其配置於上述左近光用之光源及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方,且具有透光性;該右近光頭燈配置於上述遠光頭燈之右方,且具有:右近光用之光源;右近光用之反射器,其將上述右近光用之光源之光向前方反射;及右近光用之外殼,其配置於上述右近光用之光源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方,且具有透光性;於車輛上下方向,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之上端與下端之間,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一部分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一部分配置於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端與後端之間,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靠前方,於車輛俯視下,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述前外殼上部之前緣靠前方而不與上述前外殼上部重疊,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 較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長,於車輛俯視下,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述前外殼上部之前緣靠後方而與上述前外殼上部重疊。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藉由具有遠光用之光源、遠光用之反射器、及遠光用之外殼之遠光頭燈,與配置於遠光頭燈之左右兩側方且分別具有左、右近光用之光源、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及左、右近光用之外殼的左、右近光頭燈而構成頭燈單元。頭燈單元配置於前外殼。頭燈單元於近光點亮時,左、右近光頭燈點亮,較遠光頭燈照射得近。又,頭燈單元於遠光點亮時,遠光頭燈點亮,較近光頭燈照射得遠(向上)。因此,頭燈單元可對車輛前方之路面照射光,提供照明之功能。 又,於車輛上下方向,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遠光用之反射器之上端與下端之間,故而可使頭燈單元之車輛上下方向之尺寸緊湊。又,於車輛前後方向,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一部分配置於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端與後端之間,故而可使頭燈單元之車輛前後方向之尺寸緊湊。因此,可使頭燈單元於車輛上下方向及車輛前後方向緊湊地形成。 又,前外殼具有配置於頭燈單元之上方之前外殼上部。又,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靠前方。而且,於車輛俯視下,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前外殼上部之前緣靠前方而不與前外殼上部重疊。因此,於自右前方且上方觀察左近光用之反射器時,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向前方突出,故而左近光用之反射器難以被前外殼上部遮蓋,可提高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被視認性,從而可提高左近光頭燈之被視認性。又,於自左前方且上方觀察右近光用之反射器時,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向前方突出,故而右近光用之反射器難以被前外殼上部遮蓋,可提高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被視認性,從而可提高右近光頭燈之被視認性。藉此,可提高左、右近光頭燈之被視認性。 又,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形成得較遠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長。因此,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較長,故而可使左、右近光頭燈之可配光之範圍變大。因此,即便於如下之情形,即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遠光用之反射器靠前方,且於車輛俯視下,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不與前外殼上部重疊之情形,亦容易照射跨坐型車輛之跟前處。藉此,可抑制左、右近光頭燈之配光自由度之降低。 又,使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形成得較遠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長,故而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被視認之面積變大。藉此,亦可提高左、右近光頭燈之被視認性。 進而,於車輛俯視下,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前外殼上部之前緣靠後方而與前外殼上部重疊。因此,於自前方且上方觀察遠光頭燈時,可由前外殼上部遮蔽自遠光頭燈向上照射之光,故而難以看見遠光頭燈。因此,於自右前方且上方觀察配置於遠光頭燈之左方之左近光頭燈時,遠光頭燈之影響得以抑制,故而可確保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被視認性。又,於自左前方且上方觀察配置於遠光頭燈之右方之右近光頭燈時,遠光頭燈之影響得以抑制,故而可確保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被視認性。 根據以上內容,於具備車輛上下方向及車輛前後方向之尺寸緊湊地形成之頭燈單元之跨坐型車輛中,能夠一邊抑制近光之配光自由度之降低,一邊提高近光頭燈之被視認性。 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主旨在於,於車輛俯視下,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全部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全部,位於較上述前外殼上部之前緣靠前方而不與上述前外殼上部重疊。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於車輛俯視下,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全部位於較前外殼上部之前緣靠前方而不與前外殼上部重疊。因此,於自右前方且上方觀察左近光用之反射器時,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全部向前方突出,故而左近光用之反射器更難以被前外殼上部遮蓋,可進一步提高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被視認性。又,於自左前方且上方觀察右近光用之反射器時,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全部向前方突出,故而右近光用之反射器更難以被前外殼上部遮蓋,可進一步提高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被視認性。 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主旨在於,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具有: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反射部,其向上方且後方延伸;及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下端部,其自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反射部之下端向前方延伸,且具有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具有: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反射部,其向上方且後方延伸;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下端部,其自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反射部之下端向前方延伸,且具有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於車輛俯視下,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反射部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反射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述前外殼上部之前緣靠前方而不與上述前外殼上部重疊。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反射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前外殼上部之前緣靠前方而不與前外殼上部重疊。因此,於自右前方且上方觀察左近光用之反射器時,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反射部向前方突出。因此,對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被視認性最有貢獻的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反射部難以被前外殼上部遮蓋。其結果,可提高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被視認性,從而可提高左近光頭燈之被視認性。又,於自左前方且上方觀察右近光用之反射器時,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反射部向前方突出。因此,對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被視認性最有貢獻的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反射部難以被前外殼上部遮蓋。其結果,可提高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被視認性,從而可提高右近光頭燈之被視認性。 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主旨在於,上述頭燈單元具有上延長外殼,該上延長外殼配置於較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及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靠上方,且於車輛俯視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前外殼上部之前緣靠前方,於車輛俯視下,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述上延長外殼之前緣靠前方而不與上述上延長外殼重疊。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於車輛俯視下,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配置於較前外殼上部之前緣靠前方之上延長外殼之前緣更靠前方而不與配置於較前外殼上部靠前方之上延長外殼重疊。因此,於自右前方且上方觀察左近光用之反射器時,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向前方突出,故而左近光用之反射器難以被上延長外殼遮蓋,從而可進一步提高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被視認性。又,於自左前方且上方觀察右近光用之反射器時,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向前方突出,故而右近光用之反射器難以被上延長外殼遮蓋,從而可進一步提高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被視認性。 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係於車輛俯視下,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全部位於較上述上延長外殼之前緣靠後方而與上述前外殼重疊。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於車輛俯視下,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全部位於較上延長外殼之前緣靠後方而與上延長外殼重疊。因此,於自前方且上方觀察遠光頭燈時,可由上延長外殼進一步遮蔽自遠光頭燈向上照射之光,故而更加難以看見遠光頭燈。因此,於自右前方且上方觀察配置於遠光頭燈之左方之左近光頭燈時,遠光頭燈之影響可進一步被抑制,故而可更加確保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被視認性。又,於自左前方且上方觀察配置於遠光頭燈之右方之右近光頭燈時,遠光頭燈之影響可進一步被抑制,故而可更加確保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被視認性。 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主旨在於,上述頭燈單元具有下延長外殼,該下延長外殼配置於較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及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靠下方,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俯視下位於較上述下延長外殼之前緣靠前方,且於車輛前視下位於較上述下延長外殼之前緣靠上方。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俯視下位於較下延長外殼之前緣靠前方,且於車輛前視下位於較下延長外殼之前緣靠上方。因此,於自前方觀察近光頭燈時,近光頭燈看起來懸浮著(懸浮感),故而可提供具有獨特之外觀之頭燈單元。 又,使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俯視下突出至較下延長外殼之前緣靠前方,故而可進而提高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被視認性,從而可進而提高左、右近光頭燈之被視認性。 本發明之第7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主旨在於,於相同之剖面中,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與上述左近光用之外殼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較上述下延長外殼之前緣與上述左近光用之外殼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小,且於相同之剖面中,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與上述右近光用之外殼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較上述下延長外殼之前緣與上述右近光用之外殼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小。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7實施形態,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與左近光用之外殼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較下延長外殼之前緣與左近光用之外殼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小。又,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與右近光用之外殼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較下延長外殼之前緣與右近光用之外殼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小。因此,於自前方觀察近光頭燈時,與下延長外殼相比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看起來距離較為接近,故而可更加強調近光頭燈之懸浮感。因此,可提供具有更獨特之外觀之頭燈單元。 又,使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突出至左、右近光用之外殼之附近,故而可進而提高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被視認性,從而可進而提高左、右近光頭燈之被視認性。 本發明之第8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主旨在於,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向車寬方向外側且車輛前後方向後方延伸,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車寬方向外側端部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車寬方向外側端部靠後方。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8實施形態,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車寬方向外側端部靠後方。因此,可使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與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車輛前後方向距離變大。因此,於自前方觀察頭燈單元時,遠光用之反射器與近光用之反射器相比看起來位於較遠的後方,故而可更加強調近光頭燈之懸浮感。因此,可提供具有更獨特之外觀之頭燈單元。 又,可使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與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車輛前後方向距離變大,故而即便遠光頭燈點亮,亦容易視認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因此,於自右前方且上方觀察配置於遠光頭燈之左方之左近光頭燈時,遠光頭燈之影響可進一步被抑制,故而可更加確保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被視認性。又,於自左前方且上方觀察配置於遠光頭燈之右方之右近光頭燈時,遠光頭燈之影響可進一步被抑制,故而可更加確保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被視認性。 本發明之第9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主旨在於,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端與後端之距離、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端與後端之距離,較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端與後端之距離長。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9實施形態,於車輛前後方向,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端與後端之距離,較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端與後端之距離長。因此,容易照射跨坐型車輛之跟前處。藉此,即便使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各自以於車輛俯視下不與前外殼重疊之方式向前方突出,亦可抑制左、右近光頭燈之配光自由度之降低。 本發明之第10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主旨在於,將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沿車輛前後方向切開之剖視中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最長之部分、及將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沿車輛前後方向切開之剖視中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最長之部分,較將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沿車輛前後方向切開之剖視中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最長之部分長。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0實施形態,將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沿車輛前後方向切開之剖視中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最長之部分,較將遠光用之反射器沿車輛前後方向切開之剖視中遠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最長之部分長。因此,至少於剖視下,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最長之部分,較任何剖面中之遠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長。因此,容易照射跨坐型車輛之跟前處。藉此,即便使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各自於車輛俯視下以不與前外殼重疊之方式向前方突出,亦可抑制左、右近光頭燈之配光自由度之降低。 本發明之第11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主旨在於,配置上述左近光用之光源之部分之剖視下的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及配置上述右近光用之光源之部分之剖視下的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較配置上述遠光用之光源之部分中的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長。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1實施形態,配置左、右近光用之光源之部分之剖視下的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較配置遠光用之光源之部分中的遠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長。因此,於最容易反射來自光源之光之部分即配置光源之部分中,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較遠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長,故而容易照射跨坐型車輛之跟前處。藉此,即便使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各自於車輛俯視下以不與前外殼重疊之方式向前方突出,亦可抑制左、右近光頭燈之配光自由度之降低。 本發明之第12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主旨在於,上述前外殼上部之前緣於車輛俯視下與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重疊之部分之至少一部分,較與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重疊之部分更向前方突出。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2實施形態,前外殼上部之前緣於車輛俯視下與遠光用之反射器重疊之部分,較與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重疊之部分更向前方突出。即,前外殼上部之前緣中與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重疊之部分,位於較與遠光用之反射器重疊之部分靠後方。因此,於自前方且上方觀察左、右近光頭燈時,容易觀察到左、右近光頭燈,可提高左、右近光頭燈之被視認性。 本發明之第13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主旨在於,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及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形成為一體。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3實施形態,左近光用之反射器、右近光用之反射器、及遠光用之反射器形成為一體,故而可使頭燈單元之車寬方向之尺寸緊湊。 本發明之第14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主旨在於,上述左近光用之外殼、上述右近光用之外殼、及上述遠光用之外殼形成為一體。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4實施形態,左近光用之外殼、右近光用之外殼、及遠光用之外殼形成為一體,故而可使頭燈單元之車寬方向之尺寸緊湊。
以下,基於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應用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係速克達型車輛1。但是,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並不限定於速克達型車輛,亦可為其他跨坐型車輛。 於以下之說明中,前方、後方、左方、右方分別係指自乘坐於速克達型車輛1之騎乘者觀察之前方、後方、左方、右方。前後方向與車輛前後方向相同,左右方向與與車寬方向相同。又,圖式中之箭頭F方向與箭頭B方向表示前方與後方,箭頭U方向與箭頭D方向表示上方與下方,箭頭L方向與箭頭R方向表示左方與右方。 《車輛整體》 首先,參照圖1~3對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整體構造進行概述。圖1係速克達型車輛1之車輛右側視圖,圖2係速克達型車輛之車輛俯視圖,圖3係速克達型車輛之車輛前視圖。再者,於圖1中,由虛線表示車體框架2及頭管16等一部分之車輛內部構造,於圖2~3中,由虛線表示頭燈單元15之內部。 如圖1~3所示,速克達型車輛1具有底架型之車體框架2。車體框架2之前端部具有頭管16。於頭管16能夠旋動地支持有轉向軸(未圖示)。頭管16及轉向軸向前方斜下方向延伸。車體框架2之前端部能夠左右旋動地支持前叉3,該車體框架2之中央部支持單元擺動式之動力單元4。於該動力單元4之上方配置有座部5。 一對前叉3向前方斜下方向延伸,且於下端配置有前輪6。前叉3之上端安裝於上述轉向軸。於轉向軸之上端配置有把手7。於動力單元4之後端部,配置有能夠旋轉地支持於該動力單元4之後端部、且藉由該動力單元4之驅動力而驅動之後輪8。 又,速克達型車輛1具有:前外殼9,其配置於頭管16之前方;及頭燈單元15,其配置於前外殼9。頭管16及轉向軸等藉由前外殼9而自前方覆蓋,藉由護腿板14而自後方覆蓋。又,頭燈單元15配置於前外殼9之前表面中央部。 《前外殼》 其次,參照圖1~6對前外殼9之構成詳細地進行說明。圖4係自右前方且上方觀察速克達型車輛1時之立體圖,圖5係自左前方且上方觀察速克達型車輛1時之立體圖,圖6係圖2之前方部放大圖。 如圖1~6所示,前外殼9具有:前外殼上部10,其配置於頭燈單元15之上方;及前外殼側部11,其位於頭燈單元15之左右兩側方且具有於車輛側視下以上下方向之中間部成為曲線狀之形狀之方式彎曲之形狀。如圖1所示,前外殼上部10係於車輛側視下,向上方且後方延伸。於前外殼上部10之車寬方向中央,形成有作為前外殼上部10之一部分之前外殼上部中央部12。 又,如圖1、3~6所示,前外殼上部10具有沿著頭燈單元15之上緣之前緣13。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係位於前外殼上部10之最前方且位於最下方之緣部。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之車寬方向長度與頭燈單元15之車寬方向長度大致相同。如圖4~6所示,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於車輛俯視下,與下述遠光用之反射器22(參照圖4、5)重疊之部分之至少一部分,較與下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重疊之部分更向前方突出。即,前外殼上部10於車輛俯視下,車寬方向中央較車寬方向左方及車寬方向右方更向前方突出。更詳細而言,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於車輛俯視下,自車寬方向中央向左方且後方延伸,自車寬方向中央向右方且後方延伸。 又,如圖3所示,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係於車輛前視下,車寬方向中央較車寬方向左方及車寬方向右方更向下方突出。更詳細而言,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於車輛前視下,自車寬方向中央向左方且上方延伸,自車寬方向中央向右方且上方延伸。 《頭燈單元15》 其次,參照圖1~15,對頭燈單元15之構成詳細地進行說明。圖7係頭燈單元15之分解圖,圖8係反射器構件50之前視圖,圖9(a)係圖8之IX(a)-IX(a)線剖視圖,圖9(b)係圖8之IX(b)-IX(b)線剖視圖,圖9(c)係圖8之IX(c)-IX(c)線剖視圖。圖10係僅反射器構件50之反射器61之前視圖,圖11係反射器構件50之俯視圖,圖12係僅反射器構件50之反射器61之俯視圖,圖13係頭燈單元15之橫剖視圖,圖14係圖13之XIV-XIV線剖視圖,圖15係圖13之XV-XV線剖視圖,圖16係圖13之XVI-XVI線剖視圖。 頭燈單元15如圖3所示,配置於前外殼上部10之下方,如圖6所示,以至少一部分較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更向前方突出之方式配置。 如圖3所示,頭燈單元15具有遠光頭燈20、左近光頭燈30、及右近光頭燈40。如圖7所示,遠光頭燈20具有:遠光用之光源21(參照圖8、11、14);遠光用之反射器22,其將遠光用之光源21之光向前方反射;及遠光用之外殼23,其配置於遠光用之光源21及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方,且具有透光性。左近光頭燈30配置於遠光頭燈20之左方。該左近光頭燈30具有:左近光用之光源31(參照圖8、11、15);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其將左近光用之光源31之光向前方反射;及左近光用之外殼33,其配置於左近光用之光源31及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方,且具有透光性。右近光頭燈40配置於遠光頭燈20之右方。該右近光頭燈40具有:右近光用之光源41(參照圖8、11、16);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其將右近光用之光源41之光向前方反射;及右近光用之外殼43,其配置於右近光用之光源41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方,且具有透光性。 遠光頭燈20、左近光頭燈30及右近光頭燈40係反射器型頭燈。又,遠光用之光源21、左近光用之光源31及右近光用之光源41例如係發光二極體。 如圖3所示,頭燈單元15係相對於通過車寬方向中心之中心線M而左右對稱。遠光頭燈20係以跨越通過車寬方向中心之中心線M之方式配置於車寬方向中央。左近光頭燈30及右近光頭燈40係相對於通過車寬方向中心之中心線M而左右對稱。但是,頭燈單元15亦可不相對於通過車寬方向中心之中心線M而左右對稱。又,遠光頭燈20亦可不以跨越通過車寬方向中心之中心線M之方式配置於車寬方向中央。又,左近光頭燈30及右近光頭燈40亦可不相對於通過車寬方向中心之中心線M而左右對稱。 如圖7所示,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及遠光用之反射器22形成為一體,且藉由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及遠光用之反射器22而形成反射器61。又,左近光用之外殼33、右近光用之外殼43、及遠光用之外殼23形成為一體,且藉由左近光用之外殼33、右近光用之外殼43、及遠光用之外殼23而形成外殼構件52。 如圖7所示,頭燈單元15具有反射器構件50、燈體51、外殼構件52、及延長外殼(extention cover)53。燈體51配置於反射器構件50之後方,且供安裝反射器構件50。又,於燈體51自前方安裝有外殼構件52,且與外殼構件52一同於內部形成燈室54(參照圖14~16)。反射器構件50及延長外殼53配置於燈體51與外殼構件52之內部,即燈室54。外殼構件52配置於反射器構件50及延長外殼53之前方及側方。 <反射器構件50> 如圖8所示,反射器構件50具有反射器61及配置於反射器61之上方之反射器殼體62。反射器61與反射器殼體62例如形成為一體。 反射器61具有:遠光用之反射器22,其配置於車寬方向中央;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其配置於車寬方向左方;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其配置於車寬方向右方。反射器殼體62具有:遠光用之反射器殼體24,其配置於車寬方向中央;左近光用之反射器殼體34,其配置於車寬方向左方;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殼體44,其配置於車寬方向右方。遠光用之反射器殼體24配置於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上方。左近光用之反射器殼體34配置於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上方。右近光用之反射器殼體44配置於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上方。遠光用之反射器殼體24、左近光用之反射器殼體34、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殼體44形成為一體。 如圖10所示,於車輛前視下,遠光用之反射器22、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形成大致矩形狀之形狀。又,於車輛上下方向,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上端22U與下端22D之間。更詳細而言,於車輛上下方向,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上端32U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上端42U,位於較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上端22U靠上方。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下端32D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下端42D位於較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下端22D靠下方。但是,於車輛上下方向,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上端32U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上端42U亦可位於較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上端22U靠下方。又,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下端32D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下端42D亦可位於較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下端22D靠上方。 又,如圖12所示,於車輛前後方向,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一部分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一部分,配置於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端22F與後端22B之間。更詳細而言,於車輛前後方向,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端32F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端42F位於較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端22F靠前方。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後端32B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後端42B位於較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後端22B靠前方。但是,於車輛前後方向,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後端32B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後端42B亦可位於較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後端22B靠後方。 如圖9(a)所示,遠光用之反射器22於側視車輛側(或橫剖面視)下,自下述前下緣部27向上方且後方延伸。又,圖9(b)所示,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於側視車輛(或橫剖面視)下,自下述前下緣部37向上方且後方延伸。又,如圖9(c)所示,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於側視車輛(或橫剖面視)下,自下述前下緣部47向上方且後方延伸。如圖8所示,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與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相對於中心線M而對稱。但是,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與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亦可不相對於中心線M而對稱。又,如圖13所示,遠光用之反射器22、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於橫剖視下為圓弧狀。 如圖10所示,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於與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間,具有將遠光用之反射器22與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分割(連接)之分隔部39a。又,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於與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間,具有將遠光用之反射器22與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分割(連接)之分隔部49a。即,分隔部39a、49a並非係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一部分。分隔部39a、49a係於車輛前後方向延伸,且不具有將來自遠光用之光源21、左、右近光用之光源31、41之光向前方反射之功能的部分。 如圖12所示,遠光用之反射器22具有:反射部25,其向上方且後方延伸;及下端部26,其自反射部25之下端25D向前方延伸,且具有前下緣部27。下端部26設置於反射部25之下方。反射部25係具有將來自遠光用之光源21之光向前方反射之功能的部分,下端部26係不具有將來自遠光用之光源21之光向前方反射之功能的部分。如圖12所示,反射部25與下端部26係外形線之觀察方法不同,下端部26係外徑線更密。如圖9(a)所示,該下端部26例如自反射部25之下端25D向前方且下方延伸。又,遠光用之反射器22具有前下緣部27。該前下緣部27係下端部26之前緣。如圖12所示,該前下緣部27係車寬方向之左方及右方較車寬方向中央更向前方突出,左端27L及右端27R位於最前方。左端27L及右端27R係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端22F。於車輛俯視下,前下緣部27係自車寬方向之中央向左方且前方延伸。詳細而言,朝向左端27L形成為圓弧狀。又,於車輛俯視下,前下緣部27係自車寬方向之中央向右方且前方延伸。詳細而言,朝向右端27R形成為圓弧狀。但是,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下緣部27之形狀並不限定於上述,前下緣部27亦可係車寬方向之左方及右方不較車寬方向中央更向前方突出。例如,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下緣部27亦可以自左端27L至右端27R為止之前後方向位置不變化之方式沿著車寬方向往正側方延伸。 如圖14所示,遠光用之光源21配置於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上方。又,如圖8、11所示,遠光用之光源21配置於遠光用之反射器殼體24之後方,且配置於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車寬方向中央。再者,於圖11中,由虛線表示配置遠光用之光源21之位置。遠光用之光源21配置於遠光用之反射器殼體24之上方。 如圖12所示,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具有:反射部35,其向上方且後方延伸;及下端部36,其自反射部35之下端35D向前方延伸,且具有前下緣部37。下端部36設置於反射部35之下方。反射部35係具有將來自左近光用之光源31之光向前方反射之功能之部分,下端部36係不具有將來自左近光用之光源31之光向前方反射之功能之部分。如圖12所示,反射部35與下端部36係外形線之觀察方法不同,下端部36係外徑線更密。如圖9(b)所示,該下端部36例如自反射部35之下端35D向前方且下方延伸。又,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具有前下緣部37。該前下緣部37係下端部36之前緣。如圖12所示,前下緣部37向左方(車寬方向外側)且後方(車輛前後方向後方)延伸,且自右端37R延伸至左端(車寬方向外側端部)37L為止。於前下緣部37中,前下緣部37之右端37R位於最前方,前下緣部37之左端(車寬方向外側端部)37L位於最後方。但是,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之形狀並不限定於上述,前下緣部37亦可不向左方(車寬方向外側)且後方(車輛前後方向後方)延伸。例如,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亦可以自右端37R至左端37L為止之前後方向位置不變化之方式沿著車寬方向往正側方延伸,亦可向左方(車寬方向外側)且前方延伸。 又,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具有:外緣部38,其自前下緣部37之左端(車寬方向外側端部)37L向上方且後方延伸;及內緣部39,其自前下緣部37之右端37R向上方且後方延伸。 如圖11所示,於車輛俯視下,前下緣部37之延伸方向(將右端37R與左端37L連接之線)與車寬方向所成之角度θ1例如小於45度。另一方面,外緣部38係自前下緣部37改變角度且自前下緣部37之左端37L向左方且後方延伸。例如,於車輛俯視下,外緣部38之延伸方向(將左端37L與上端32U連接之線)與車寬方向所成之角度θ2為45度以上。即,於車輛俯視下,於角度自右端37R大幅度變化之前(即,左端37L為止)係前下緣部37,於角度大幅度變化之後係外緣部38。再者,外緣部38既可不自左端37L向左方且後方延伸,外緣部38亦可沿著車輛前後方向正後面地延伸。又,θ1亦可為45度以上。 又,如圖10所示,前下緣部37向左方且上方延伸,於車輛前視下,前下緣部37之延伸方向(將右端37R與左端37L連接之線)與車寬方向所成之角度θ3例如小於45度。另一方面,外緣部38係自前下緣部37改變角度而自前下緣部37之左端37L向左方且上方延伸。例如,於車輛前視下,外緣部38之延伸方向(將左端37L與上端32U連接之線)與車寬方向所成之角度θ4為45度以上。即,於車輛前視下,於角度自右端37R大幅度變化之前(即,左端37L為止)係前下緣部37,於角度大幅度變化之後係外緣部38。再者,前下緣部37亦可不向左方且上方延伸,亦可沿著車寬方向往正側方延伸,亦可向左方且下方延伸。 再者,於圖11中,於以將右端37R與上端32U利用直線連接之方式形成反射器32之情形時,θ1與θ2相同,於上述定義中,不將前下緣部37與外緣部38加以區別,但於該情形時,例如,將自右端37R至上端32U為止設為前下緣部,且無外緣部。同樣地,於圖10中,於以將右端37R與上端32U利用直線連接之方式形成反射器32之情形時,θ3與θ4相同,於上述定義中,不將前下緣部37與外緣部38加以區別,但於該情形時,例如,將自右端37R至上端32U為止設為前下緣部,無外緣部。 又,如圖11所示,內緣部39係自前下緣部37大幅度改變角度而自前下緣部37之右端37R向後方延伸。即,於車輛俯視下,於角度自左端37L大幅度變化之前(即,右端37R為止)係前下緣部37,於角度大幅度變化之後係內緣部39。 又,如圖10所示,內緣部39係自前下緣部37大幅度改變角度而自前下緣部37之右端37R向左方且上方延伸。即,於車輛前視下,於角度自左端37L大幅度變化之前(即,右端37R為止)係前下緣部37,角度大幅度變化之後係內緣部39。再者,內緣部39亦可不向左方且上方延伸,亦可沿著車輛前後方向正後面地延伸,亦可向右方且上方延伸。 再者,內緣部39亦與外緣部38相同,於圖11中,於以將自左端37L至內緣部39之上端39U利用直線連接之方式形成反射器32之情形時,於上述定義中,不將前下緣部37與內緣部39加以區別,但於該情形時,例如,將自左端37L至上端39U為止設為前下緣部,無內緣部。同樣地,於圖10中,於以將左端37L與內緣部39之上端39U利用直線連接之方式形成反射器32之情形時,於上述定義中,不將前下緣部37與內緣部39加以區別,但於該情形時,例如,將自左端37L至上端39U為止設為前下緣部,無內緣部。再者,於前下緣部37與外緣部38及前下緣部37與內緣部39均不加以區別之情形時,設為無外緣部及內緣部,僅有前下緣部。 如圖15所示,左近光用之光源31配置於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上方。又,如圖8、11所示,左近光用之光源31配置於左近光用之反射器殼體34之後方,且配置於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車寬方向中央。再者,於圖11中,由虛線表示配置左近光用之光源31之位置。左近光用之光源31配置於左近光用之反射器殼體34之上方。 又,如圖12所示,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具有:反射部45,其向上方且後方延伸;及下端部46,其自反射部45之下端45D向前方延伸,且具有前下緣部47。下端部46設置於反射部45之下方。反射部45係具有將來自右近光用之光源41之光向前方反射之功能之部分,下端部46係不具有將來自右近光用之光源41之光向前方反射之功能之部分。如圖12所示,反射部45與下端部46係外形線之觀察方法不同,下端部46係外徑線更密。如圖9(c)所示,該下端部46例如自反射部45之下端45D向前方且下方延伸。又,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具有前下緣部47。該前下緣部47係下端部46之前緣。如圖12所示,前下緣部47向右方(車寬方向外側)且後方(車輛前後方向後方)延伸,自左端47L延伸至右端(車寬方向外側端部)47R為止。於前下緣部47中,前下緣部47之左端47L位於最前方,前下緣部47之右端(車寬方向外側端部)47R位於最後方。但是,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之形狀並不限定於上述,前下緣部47亦可不向右方(車寬方向外側)且後方(車輛前後方向後方)延伸。例如,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亦可以自左端47L至右端47R為止之前後方向位置不變化之方式沿著車寬方向沿往正側方延伸,亦可向右方(車寬方向外側)且前方延伸。 又,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具有:外緣部48,其自前下緣部47之右端(車寬方向外側端部)47R向上方且後方延伸;及內緣部49,其自前下緣部47之左端47L向上方且後方延伸。 如圖11所示,於車輛俯視下,前下緣部47之延伸方向(將左端47L與右端47R連接之線)與車寬方向所成之角度θ1'例如小於45度。另一方面,外緣部48係自前下緣部47改變角度而自前下緣部47之右端47L向右方且後方延伸。例如,於車輛俯視下,外緣部48之延伸方向(將右端47R與上端42U連接之線)與車寬方向所成之角度θ2'為45度以上。即,於車輛俯視下,於角度自右端47R大幅度變化之前(即,左端47L為止)係前下緣部47,於角度大幅度變化之後係外緣部48。再者,外緣部48亦可不自右端47R向右方且車輛前後方向後方延伸,外緣部48亦可沿著車輛前後方向正後面地延伸。又,θ1'亦可為45度以上。 又,如圖10所示,前下緣部47向右方且上方延伸,於車輛前視下,前下緣部47之延伸方向(將左端47L與右端47R連接之線)與車寬方向所成之角度θ3'例如小於45度。另一方面,外緣部48係自前下緣部47改變角度而自前下緣部47之右端47R向右方且上方延伸。例如,於車輛前視下,外緣部48之延伸方向(將右端47R與上端42U連接之線)與車寬方向所成之角度θ4'為45度以上。即,於車輛前視下,於角度自左端47L大幅度變化之前(即,右端47R為止)係前下緣部47,於角度大幅度變化之後係外緣部48。再者,前下緣部47亦可不向右方且上方延伸,亦可沿著車寬方向延伸,亦可向右方且下方延伸。 再者,於圖11中,於以將左端47L與上端42U利用直線連接之方式形成反射器42之情形時,θ1'與θ2'相同,於上述定義中,不將前下緣部47與外緣部48加以區別,但於該情形時,例如,將自左端47L至上端42U為止設為前下緣部,為外緣部。同樣地,於圖10中,於以將左端47L與上端42U利用直線連接之方式形成反射器42之情形時,θ3'與θ4'相同,於上述定義中,不將前下緣部47與外緣部48加以區別,但於該情形時,例如,將自左端47L至上端42U為止設為前下緣部,無外緣部。 又,如圖11所示,內緣部49係自前下緣部47大幅度改變角度而自前下緣部47之左端47L向後方延伸。即,於車輛俯視下,於角度右端47R大幅度變化之前(即,左端47L為止)係前下緣部47,於角度大幅度變化之後係內緣部49。 又,如圖10所示,內緣部49係自前下緣部47大幅度改變角度而自前下緣部47之左端47R向右方且上方延伸。即,於車輛前視下,於角度自右端47R大幅度變化之前(即,左端47L為止)係前下緣部47,於角度大幅度變化之後係內緣部49。再者,內緣部49亦可不向右方且上方延伸,亦可沿著車輛前後方向正後面地延伸,亦可向左方且上方延伸。 再者,內緣部49亦與外緣部48相同,於圖11中,於以將自右端47R至內緣部49之上端49U利用直線連接之方式形成反射器42之情形時,於上述定義中,不將前下緣部47與內緣部49加以區別,但於該情形時,例如,將自右端47R至上端49U為止設為前下緣部,無內緣部。同樣地,於圖10中,於以將右端47R與內緣部49之上端49U利用直線連接之方式形成反射器42之情形時,於上述定義中,不將前下緣部47與內緣部49加以區別,但於該情形時,例如,將自右端47R至上端49U為止設為前下緣部,無內緣部。再者,於前下緣部47與外緣部48及前下緣部47與內緣部49均不加以區別之情形時,設為無外緣部及內緣部,僅有前下緣部。 右近光用之光源41配置於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上方。又,如圖8、11所示,右近光用之光源41配置於右近光用之反射器殼體44之後方,且配置於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車寬方向中央。再者,於圖11中,由虛線表示配置右近光用之光源41之位置。右近光用之光源41配置於右近光用之反射器殼體44之上方。 如圖12所示,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遠光用之反射器22靠前方。詳細而言,於車輛俯視下,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下緣部27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之左端37L(車寬方向外側端部)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之右端47R(車寬方向外側端部)靠後方。更詳細而言,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下緣部27之全部,位於較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之左端37L(車寬方向外側端部)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之右端47R(車寬方向外側端部)靠後方。 如圖11~12所示,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L1~L3)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L1'~L3'),較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H1~H3)長。 具體而言,如圖12所示,於車輛前後方向,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端32F與後端32B之距離L1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端42F與後端42B之距離L1',較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端22F與後端22B之距離H1長。 又,將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沿車輛前後方向切開之剖視中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最長之部分L2(相當於圖12之L2)、及將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沿車輛前後方向切開之剖視中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最長之部分L2'(相當於圖12之L2'),較將遠光用之反射器22沿車輛前後方向切開之剖視中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最長之部分H2(相當於前視車輛之圖12之H2)長。即,於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中,車輛前後方向長度最長之部分之剖面中之長度L2及於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中,車輛前後方向長度最長之部分之剖面中之長度L2'較於遠光用之反射器22中,車輛前後方向長度最長之部分之剖面中之長度H2長。 又,如圖11所示,配置左近光用之光源31之部分之剖視下的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L3及配置右近光用之光源41之部分之剖視下的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L3',較配置遠光用之光源21之部分中的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H3長。 如上所述,於本實施形態中,對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L1~L3)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L1'~L3')均較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H1~H3)長的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本發明之所謂「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較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長」,只要係至少以下(X)~(Z)之任一者即可。(X)於車輛前後方向,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端32F與後端32B之距離L1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端42F與後端42B之距離L1',較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端22F與後端22B之距離H1長。(Y)於剖視下,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最長之部分L2(相當於圖12之L2)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最長之部分L2'(相當於圖12之L2')較於剖視下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最長之部分H2(相當於前視車輛之圖12之H2)長。(Z)配置左近光用之光源31之部分之剖視下的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L3及配置右近光用之光源41之部分之剖視下的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L3',較配置遠光用之光源21之部分中的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H3長。 <延長外殼53> 如圖7所示,頭燈單元15具有配置於燈體51與外殼構件52之內部,即燈室54之延長外殼53。延長外殼53具有:上延長外殼71;下延長外殼72;左延長外殼73,其於車寬方向左方將上延長外殼71與下延長外殼72連接;及右延長外殼74,其於車寬方向右方將上延長外殼71與下延長外殼72連接。上延長外殼71、下延長外殼72、左延長外殼73、及右延長外殼74形成為一體。於延長外殼53之中央形成有開口部78。 如圖3~6所示,上延長外殼71配置於較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及遠光用之反射器22靠上方,且如圖6所示,於車輛俯視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靠前方。下延長外殼72配置於較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及遠光用之反射器22靠下方。左延長外殼73配置於左反射器32之左方,右延長外殼74配置於右反射器42之右方。 如圖6所示,於車輛俯視下,上延長外殼71沿著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延伸,且於車寬方向朝向較左反射器32靠左方延伸,向較右反射器42靠右方延伸。上延長外殼71具有前緣81。如圖6所示,上延長外殼71於車輛俯視下,車寬方向中央較車寬方向左方及車寬方向右方更向前方突出。即,上延長外殼71之前緣81於車輛俯視下,自車寬方向中央向左方且後方延伸,自車寬方向中央向右方且後方延伸。又,如圖3所示,上延長外殼71係於車輛前視下,車寬方向中央較車寬方向左方及車寬方向右方更向下方突出。即,上延長外殼71之前緣81於車輛前視下,自車寬方向中央向左方且上方延伸,自車寬方向中央向右方且上方延伸。 如圖7所示,下延長外殼72具有前緣82F。下延長外殼72於車輛俯視下,車寬方向中央較車寬方向左方及車寬方向右方更向前方突出。即,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於車輛俯視下,自車寬方向中央向左方且後方延伸,自車寬方向中央向右方且後方延伸。 <外殼構件52> 如圖7所示,外殼構件52安裝於燈體51。外殼構件52由能夠透視之無色或有色之透明之樹脂形成。外殼構件52係背面開放。外殼構件52配置於反射器61之前方且側方。外殼構件52係中心線M之左側向左方且後方延伸,較佳為隨著朝向左方向而向後方延伸。又,中心線M之右側向右方且後方延伸,較佳為隨著朝向右方向而向後方延伸。即,於中心線M之位置位於最前方。又,如圖14、15所示,外殼構件52具有於車輛前視下與開口部78重疊之中央部分79,中央部分79於側視車輛(換言之,縱剖視)下向上方且後方延伸。 《頭燈單元15之各構件之位置關係》 如圖6所示,速克達車輛1係於車輛俯視下,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靠前方而不與前外殼上部10重疊。詳細而言,於車輛俯視下,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之全部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之全部位於較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靠前方而不與前外殼上部10重疊。換言之,於該速克達車輛1中,於車輛俯視下,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靠前方而不與前外殼上部10重疊。 又,如圖6所示,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下端部36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下端部36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靠前方而不與前外殼上部10重疊。進而,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反射部35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反射部45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靠前方而不與前外殼上部10重疊。 換言之,如圖15所示,於相同之剖面中,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配置於較通過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之垂直線La靠前方。又,如圖16所示,於相同之剖面中,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配置於較通過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之垂直線Lb靠前方。 又,如圖1所示,於車輛側視下,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與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配置於較通過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之前端13a之垂直線Lc靠前方。換言之,如圖6所示,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配置於較通過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之前端13a之車寬方向線Ld靠前方。 另一方面,於車輛俯視下,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下緣部27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靠後方而與前外殼上部10重疊(亦一併參照圖14)。換言之,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靠後方而與前外殼上部10重疊。 又,如圖6所示,於車輛俯視下,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延長外殼71之前緣81靠前方而不與上延長外殼71重疊。換言之,於該速克達車輛1中,於車輛俯視下,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延長外殼71之前緣81靠前方而不與前外殼上部10重疊。詳細而言,於車輛俯視下,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之全部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之全部位於較上延長外殼71之前緣81靠前方而不與前外殼上部10重疊。又,如圖6所示,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下端部36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下端部36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延長外殼71之前緣81靠前方而不與前外殼上部10重疊。進而,如圖6所示,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反射部35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反射部45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延長外殼71之前緣81靠前方而不與前外殼上部10重疊。 另一方面,於車輛俯視下,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下緣部27之全部位於較上延長外殼71之前緣81靠後方而與上延長外殼71重疊(亦一併參照圖14)。換言之,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全部位於較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靠後方而與上延長外殼71重疊。 又,於車輛前視下,遠光用之反射器22係至少一部分於上下方向與上延長外殼71重疊。於車輛前視下,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反射部25係至少一部分於上下方向與上延長外殼71重疊。即,於車輛前視下,遠光用之反射器22係至少一部分被上延長外殼71遮蔽,故而觀察不到。 又,如圖15所示,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俯視下位於較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靠前方,且於車輛前視下位於較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靠上方。詳細而言,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之全部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之全部於車輛俯視下,位於較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靠前方,且於車輛前視下位於較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靠上方。又,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之全部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之全部於車輛前視下位於較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靠上方。但是,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之至少一部分,只要於車輛前視下位於較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靠上方即可。 另一方面,如圖14所示,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下緣部27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俯視下位於較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靠後方。詳細而言,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下緣部27之全部係於車輛俯視下,位於較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靠後方。又,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下緣部27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前視下位於較下延長外殼72之上緣82U靠上方。詳細而言,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下緣部27之全部於車輛前視下位於較下延長外殼72之上緣82U靠上方。 又,如圖15所示,於相同之剖面中,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與外殼構件52(左近光用之外殼33)之相同之水平高度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L4,較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與外殼構件52(左近光用之外殼33)之相同之水平高度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E1小。再者,於圖15中,對1個剖面進行說明,但不管為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車寬方向之哪個剖面,於相同之剖面中,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與外殼構件52(左近光用之外殼33)之相同之水平高度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較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與外殼構件52(左近光用之外殼33)之相同之水平高度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小。 同樣地,如圖16所示,於相同之剖面中,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與外殼構件52(右近光用之外殼43)之相同之水平高度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L4',較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與外殼構件52(右近光用之外殼43)之相同之水平高度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E1'小。再者,於上述中,對1個剖面進行說明,但不管為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車寬方向之哪個剖面,於相同之剖面中,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與外殼構件52(右近光用之外殼43)之相同之水平高度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較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與外殼構件52(右近光用之外殼43)之相同之水平高度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小。 另一方面,如圖14所示,於相同之剖面中,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下緣部27與外殼構件52(遠光用之外殼23)之相同之水平高度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H4,較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與外殼構件52(左近光用之外殼33)之相同之水平高度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E2小。再者,於圖14中,對1個剖面進行說明,但不管為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車寬方向之哪個剖面,於相同之剖面中,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下緣部27與外殼構件52(遠光用之外殼23)之相同之水平高度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較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與外殼構件52(遠光用之外殼23)之相同之水平高度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小。 又,如圖10所示,於車輛前視下,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前下緣部37、47與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下緣部27為大致相同之水平高度。更具體而言,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下緣部27之下端22D配置於較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前下緣部37、47之下端32D、42D靠上方。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下緣部27係整體配置於較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前下緣部37、47之下端32D、42D靠上方。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下緣部27配置於與將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之左端37L與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之右端47R連接之連結線相同之高度。 又,如圖1所示,於右車輛側視下,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係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前外殼側部11之前緣11f靠前方。於右車輛側視下,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配置於較前外殼側部11之前緣11f靠前方。如圖13所示,分隔部39a、49a係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前外殼側部11之前緣11f靠前方。 如圖10所示,於車輛前視下,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於上下方向不與上延長外殼71重疊。於車輛前視下,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反射部35於上下方向不與上延長外殼71重疊。於車輛前視下,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配置於較上延長外殼71之前緣81靠下方。於車輛前視下,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反射部35配置於較上延長外殼71之前緣81靠下方。即,於車輛前視下,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不被上延長外殼71遮蔽,故而可觀察到。 同樣地,於車輛前視下,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於上下方向不與上延長外殼71重疊。於車輛前視下,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反射部45於上下方向不與上延長外殼71重疊。於車輛前視下,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配置於較上延長外殼71之前緣81靠下方。於車輛前視下,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反射部45配置於較上延長外殼71之前緣81靠下方。即,於車輛前視下,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不由上延長外殼71遮蔽,故而可觀察到。 《實施態樣之效果》 (1) 如以上般,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藉由具有遠光用之光源21、遠光用之反射器22、及遠光用之外殼23之遠光頭燈20,與配置於遠光頭燈20之左右兩側方且分別具有左、右近光用之光源31、41、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及左、右近光用之外殼33、43的左、右近光頭燈30、40而構成頭燈單元15。頭燈單元15配置於前外殼9。頭燈單元15於近光點亮時,左、右近光頭燈30、40點亮,較遠光頭燈20照射得近。又,頭燈單元15於遠光點亮時,遠光頭燈20點亮,較左、右近光頭燈30、40照射更遠處(向上)。因此,頭燈單元15可對車輛前方之路面照射光,提供照明之功能。 又,如圖10所示,於車輛上下方向,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上端22U與下端22D之間,故而可使頭燈單元15之車輛上下方向之尺寸緊湊。又,如圖12所示,於車輛前後方向,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一部分配置於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端22F與後端22B之間,故而可使頭燈單元15之車輛前後方向之尺寸緊湊。因此,可使頭燈單元15於車輛上下方向及車輛前後方向緊湊地形成。 又,前外殼9具有配置於頭燈單元15之上方之前外殼上部10。又,如圖12所示,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37、47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下緣部27靠前方。而且,如圖6所示,於車輛俯視下,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前下緣部37、47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靠前方而不與前外殼上部10重疊。因此,如圖4所示,於自右前方且上方觀察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時,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向前方突出,故而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難以被前外殼上部10遮蓋,可提高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被視認性,從而可提高左近光頭燈30之被視認性。又,如圖5所示,於自左前方且上方觀察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時,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向前方突出,故而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難以被前外殼上部10遮蓋,可提高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被視認性,從而可提高右近光頭燈40之被視認性。藉此,可提高左、右近光頭燈30、40之被視認性。 又,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L1~L3、L1'~L3'形成得較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H1~H3長。因此,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L1~L3、L1'~L3'較長,故而可使左、右近光頭燈30、40之可配光之範圍變大。因此,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0、40之前下緣部37、47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遠光用之反射器22靠前方,於車輛俯視下,即便於如下之情形,即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前下緣部37、47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遠光用之反射器22靠前方,且於車輛俯視下,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前下緣部37、47之至少一部分不與前外殼上部10重疊之情形,亦容易照射速克達型車輛1之跟前處。藉此,可抑制左、右近光頭燈30、40之配光自由度之降低。 又,由於使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L1~L3、L1'~L3',形成得較遠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H1~H3長,故而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被視認之面積變大。藉此,亦可提高左、右近光頭燈30、40之被視認性。 進而,於車輛俯視下,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下緣部27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靠後方而與前外殼上部10重疊。因此,於自前方且上方觀察遠光頭燈20時,由前外殼上部10將自遠光頭燈20向上照射之光遮蔽,故而難以看見遠光頭燈20。因此,如圖4所示,於自右前方且上方觀察配置於遠光頭燈20之左方之左近光頭燈30時,遠光頭燈20之影響得以抑制,故而可確保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被視認性。又,如圖5所示,於自左前方且上方觀察配置於遠光頭燈20之右方之右近光頭燈40時,遠光頭燈20之影響得以抑制,故而可確保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被視認性。 根據以上內容,於具備車輛上下方向及車輛前後方向之尺寸緊湊地形成之頭燈單元15之速克達型車輛1中,能夠一邊抑制近光之配光自由度之降低,一邊提高左、右近光頭燈30、40之被視認性。 (2) 又,於本實施形態系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個較佳之形態中,於車輛俯視下,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之全部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之全部位於較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靠前方而不與前外殼上部10重疊。 根據本實施形態,如圖6所示,於車輛俯視下,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前下緣部37、47之全部位於較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靠前方而不與前外殼上部10重疊。因此,如圖4所示,於自右前方且上方觀察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時,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之全部向前方突出,故而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更加難以被前外殼上部10遮蓋,可進而提高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被視認性。又,如圖5所示,於自左前方且上方觀察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時,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之全部向前方突出,故而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更加難以被前外殼上部10遮蓋,可進而提高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被視認性。 (3) 又,於本實施形態系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個較佳之形態中,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具有: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反射部35,其向上方且後方延伸;及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下端部36,其自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反射部35之下端35D向前方延伸,且具有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具有: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反射部45,其向上方且後方延伸;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下端部46,其自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反射部45之下端45D向前方延伸,且具有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於車輛俯視下,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反射部35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反射部45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靠前方而不與前外殼上部10重疊。 根據本實施形態,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反射部35、45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靠前方而不與前外殼上部10重疊。因此,如圖4所示,於自右前方且上方觀察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時,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反射部35向前方突出。因此,對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被視認性最有貢獻的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反射部35難以被前外殼上部10遮蓋。其結果,可提高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被視認性,從而可提高左近光頭燈30之被視認性。又,如圖5所示,於自左前方且上方觀察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時,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反射部45向前方突出。因此,對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被視認性最有貢獻的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反射部45難以被前外殼上部10遮蓋。其結果,可提高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被視認性,從而可提高右近光頭燈40之被視認性。 (4) 又,於本實施形態系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個較佳之形態中,頭燈單元15具有上延長外殼71,該上延長外殼71配置於較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及遠光用之反射器22靠上方,且於車輛俯視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靠前方,於車輛俯視下,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延長外殼71之前緣81靠前方而不與上延長外殼71重疊。 根據本實施形態,於車輛俯視下,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前下緣部37、47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配置於較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靠前方之上延長外殼71之前緣81更靠前方而不與配置於較前外殼上部10靠前方之上延長外殼71重疊。因此,如圖4所示,於自右前方且上方觀察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時,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向前方突出,故而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難以被上延長外殼71遮蓋,可進而提高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被視認性。又,如圖5所示,於自左前方且上方觀察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時,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向前方突出,故而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難以被上延長外殼71遮蓋,可進而提高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被視認性。 (5) 又,於本實施形態系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個較佳之形態中,於車輛俯視下,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下緣部27之全部位於較上延長外殼71之前緣81靠後方而不與上延長外殼71重疊。 根據本實施形態,如圖6、14所示,於車輛俯視下,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下緣部27之全部位於較上延長外殼71之前緣81靠後方而與上延長外殼71重疊。因此,於自前方且上方觀察遠光頭燈20時,由上延長外殼71將自遠光頭燈20向上照射之光進一步遮蔽,故而更加難以看見遠光頭燈20。因此,如圖4所示,於自右前方且上方觀察配置於遠光頭燈20之左方之左近光頭燈30時,遠光頭燈20之影響可進一步被抑制,故而可更加確保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被視認性。又,如圖5所示,於自左前方且上方觀察配置於遠光頭燈20之右方之右近光頭燈40時,遠光頭燈20之影響可進一步被抑制,故而可更加確保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被視認性。 (6) 又,於本實施形態系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個較佳之形態中,頭燈單元15具有配置於較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及遠光用之反射器22靠下方之下延長外殼72,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俯視下位於較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靠前方,且於車輛前視下位於較下延長外殼72之上緣82U靠上方。 根據本實施形態,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前下緣部37、47之至少一部分係於車輛俯視下位於較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靠前方,且於車輛前視下位於較下延長外殼72之上緣82U靠上方。因此,於自前方觀察左右近光頭燈30、40時,左右近光頭燈30、40看起來懸浮著(懸浮感),故而可提供具有獨特之外觀之頭燈單元。 又,由於使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前下緣部37、47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俯視下較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更向前方突出,故而可進而提高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被視認性,從而可進而提高左、右近光頭燈30、40之被視認性。 (7) 又,於本實施形態系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個較佳之形態中,於相同之剖面中,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與左近光用之外殼33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L4,較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與左近光用之外殼33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E1小,且於相同之剖面中,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與右近光用之外殼43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L4',較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與右近光用之外殼43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E1'小。 根據本實施形態,如圖15所示,於相同之剖面中,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與左近光用之外殼33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L4,較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與左近光用之外殼33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E1小。又,如圖15所示,於相同之剖面中,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與右近光用之外殼43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L4',較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與右近光用之外殼43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E1'小。因此,於自前方觀察左、右近光頭燈30、40時,與下延長外殼72相比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前下緣部37、47看起來距離較為接近,故而可更加強調左、右近光頭燈30、40之懸浮感。因此,可提供具有更獨特之外觀之頭燈單元15。 又,由於使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前下緣部37、47突出至左、右近光用之外殼33、43之附近,故而可進而提高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被視認性,從而可進而提高左、右近光頭燈30、40之被視認性。 (8) 又,於本實施形態系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個較佳之形態中,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向車寬方向外側且車輛前後方向後方延伸,且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下緣部27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之車寬方向外側端部37L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之車寬方向外側端部47R靠後方。 根據本實施形態,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下緣部27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前下緣部37、47之車寬方向外側端部37L、47R靠後方。因此,可使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前下緣部37、47與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下緣部27之車輛前後方向距離變大。因此,於自前方觀察頭燈單元15時,遠光用之反射器22與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相比看起來位於較遠的後方,故而可更加強調左、右近光頭燈30、40之懸浮感。因此,可提供具有更獨特之外觀之頭燈單元15。 又,由於可使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前下緣部37、47與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下緣部27之車輛前後方向距離變大,故而即便遠光頭燈20點亮,亦可容易視認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因此,如圖4所示,於自右前方且上方觀察配置於遠光頭燈20之左方之左近光頭燈30時,遠光頭燈20之影響可進一步被抑制,故而可更加確保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被視認性。又,如圖5所示,於自左前方且上方觀察配置於遠光頭燈20之右方之右近光頭燈40時,遠光頭燈20之影響可進一步被抑制,故而可更加確保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被視認性。 (9) 又,於本實施形態系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個較佳之形態中,於車輛前後方向,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端32F與後端32B之距離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端42F與後端42B之距離L1、L1',較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端22F與後端22B之距離H1長。 根據本實施形態,如圖12所示,於車輛前後方向,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前端32F、42F與後端32B、42B之距離L1、L1',較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端22F與後端22B之距離H1長。因此,容易照射速克達型車輛1之跟前處。藉此,即便使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之至少一部分各自以於車輛俯視下不與前外殼9重疊之方式向前方突出,亦可抑制左、右近光頭燈30、40之配光自由度之降低。 (10) 又,於本實施形態系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個較佳之形態中,將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沿車輛前後方向切開之剖視中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最長之部分L2、及將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沿車輛前後方向切開之剖視中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最長之部分L2',較將遠光用之反射器22沿車輛前後方向切開之剖視中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最長之部分H2長。 根據本實施形態,將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沿車輛前後方向切開之剖視中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最長之部分L2、L2',較將遠光用之反射器22沿車輛前後方向切開之剖視中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最長之部分H2長。因此,至少於剖視下,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最長之部分L2、L2',較任何剖面之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長。因此,容易照射速克達型車輛1之跟前處。藉此,即便使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之至少一部分各自於車輛俯視下以不與前外殼9重疊之方式向前方突出,亦可抑制左、右近光頭燈30、40之配光自由度之降低。 (11) 又,於本實施形態系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個較佳之形態中,配置左近光用之光源31之部分之剖視下的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L3、及配置右近光用之光源41之部分之剖視下的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L3',較配置遠光用之光源21之部分中的遠光用之反射器21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H3長。 根據本實施形態,如圖11所示,配置左、右近光用之光源31、41之部分之剖視下的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L3、L3',較配置遠光用之光源21之部分中的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H3長。因此,於配置最容易反射來自光源之光之部分即光源之部分中,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L3、L3'較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H3長,故而容易照射速克達型車輛1之跟前處。藉此,即便使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之至少一部分各自以於車輛俯視下不與前外殼9重疊之方式向前方突出,亦可抑制左、右近光頭燈30、40之配光自由度之降低。 (12) 又,於本實施形態系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個較佳之形態中,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於車輛俯視下,與遠光用之反射器22重疊之部分之至少一部分較與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重疊之部分更向前方突出。 根據本實施形態,如圖6所示,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於車輛俯視下,與遠光用之反射器22重疊之部分較與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重疊之部分更向前方突出。即,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中與左、右近光用之反射器32、42重疊之部分位於較與遠光用之反射器22重疊之部分靠後方。因此,如圖4所示,於自前方且上方觀察左、右近光頭燈30、40時,容易觀察到左、右近光頭燈30、40,可提高左、右近光頭燈30、40之被視認性。 (13) 又,於本實施形態系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個較佳之形態中,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及遠光用之反射器22形成為一體。 根據本實施形態,由於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及遠光用之反射器22形成為一體,故而可使頭燈單元15之車寬方向之尺寸緊湊。 (14) 又,於本實施形態系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個較佳之形態中,左近光用之外殼33、右近光用之外殼43、及遠光用之外殼22形成為一體。 根據本實施形態,由於左近光用之外殼33、右近光用之外殼43、及遠光用之外殼22形成為一體,故而可使頭燈單元15之車寬方向之尺寸緊湊。 《變化例》 以上,對本發明之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例,可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本發明而進行各種設計變更。 例如,於本實施形態中,對頭燈單元15具有1個遠光頭燈20與左、右2個近光頭燈30、40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遠光頭燈之數量並不限定於1個,例如亦可於左、右2個近光頭燈之間沿左右排列配置2個遠光頭燈。 又,例如,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7所示,對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及遠光用之反射器22形成為一體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及遠光用之反射器22亦可為至少任一者或全部為不同個體。 又,例如,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7所示,對左近光用之外殼33、右近光用之外殼43、及遠光用之外殼23形成為一體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左近光用之外殼33、右近光用之外殼43、及遠光用之外殼23亦可為至少任一者或全部為不同個體。 又,例如,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6所示,對前外殼上部10之前緣13於車輛俯視下與遠光用之反射器22(參照圖4、5)重疊之部分之至少一部分,較與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重疊之部分更向前方突出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前外殼上部之前緣亦可以自左端至右端為止之前後方向位置不變化之方式沿著車寬方向延伸。 又,例如,於本實施形態中,對於車輛俯視下頭燈單元15具有包括上延長外殼71及下延長外殼72之延長外殼53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延長外殼亦可僅具有上延長外殼,亦可僅具有下延長外殼,亦可無延長外殼。 又,例如,於本實施形態中,對於車輛俯視下遠光用之反射器22之前下緣部27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之左端(車寬方向外側端部)37L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之右端(車寬方向外側端部)47R靠後方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亦可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全部位於較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左端(車寬方向外側端部)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右端(車寬方向外側端部)靠前方。 又,例如,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5所示,對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之至少一部分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俯視下位於較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靠前方,且於車輛前視下位於較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靠上方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亦可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全部及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全部於車輛俯視下位於與下延長外殼之前緣相同或較其靠下方,且於車輛前視下位於與下延長外殼之前緣相同或較其靠下方。 又,例如,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5所示,對於相同之剖面中左近光用之反射器32之前下緣部37與外殼構件52(左近光用之外殼33)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L4,較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與外殼構件52(左近光用之外殼33)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E1小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該距離L4亦可與距離E1相同或大於距離E1。同樣地,對於相同之剖面中右近光用之反射器42之前下緣部47與外殼構件52(右近光用之外殼43)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L4',較下延長外殼72之前緣82F與外殼構件52(右近光用之外殼43)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E1'小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該距離L4'亦可與距離E1'與相同或大於距離E1'。 又,於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中,並不限定於具有2個車輪,亦可具有3個以上之車輪。例如,亦可具有2個前輪與1個後輪。跨坐型車輛並不限定於速克達型車輛,亦可為運動型、或附踏板之輕型機車型等其他機車。或者,跨坐型車輛並不限定於速克達型車輛,亦可為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型車輛)等四輪越野車等其他車輛。再者,於應用於電動車輛之情形時,動力單元為馬達而非引擎。
1‧‧‧速克達型車輛(跨坐型車輛)
2‧‧‧車體框架
3‧‧‧前叉
4‧‧‧動力單元
5‧‧‧座部
6‧‧‧前輪
7‧‧‧把手
8‧‧‧後輪
8a‧‧‧前外殼上部
9‧‧‧前外殼
10‧‧‧前外殼上部
11‧‧‧前外殼側部
11f‧‧‧前端
12‧‧‧前外殼上部中央部
13‧‧‧前緣
13a‧‧‧前端
14‧‧‧護腿板
15‧‧‧頭燈單元
16‧‧‧頭管
20‧‧‧遠光頭燈
21‧‧‧遠光用之光源
22‧‧‧遠光用之反射器
22B‧‧‧後端
22D‧‧‧下端
22F‧‧‧前端
22U‧‧‧上端
23‧‧‧遠光用之外殼
24‧‧‧遠光用之反射器殼體
25‧‧‧反射部
25D‧‧‧下端
26‧‧‧下端部
27‧‧‧前下緣部
27L‧‧‧左端
27R‧‧‧右端
30‧‧‧左近光頭燈
31‧‧‧左近光用之光源
32‧‧‧左近光用之反射器
32B‧‧‧後端
32F‧‧‧前端
32U‧‧‧上端
32D‧‧‧下端
33‧‧‧左近光用之外殼
34‧‧‧左近光用之反射器殼體
35‧‧‧反射部
35D‧‧‧下端
36‧‧‧下端部
37‧‧‧前下緣部
37L‧‧‧左端(車寬方向外側端部)
37R‧‧‧右端
38‧‧‧外緣部
39‧‧‧內緣部
39a‧‧‧分隔部
39U‧‧‧上端
40‧‧‧右近光頭燈
41‧‧‧右近光用之光源
42‧‧‧右近光用之反射器
42B‧‧‧後端
42F‧‧‧前端
42U‧‧‧上端
42D‧‧‧下端
43‧‧‧右近光用之外殼
44‧‧‧右近光用之反射器殼體
45‧‧‧反射部
45D‧‧‧下端
46‧‧‧下端部
47‧‧‧前下緣部
47L‧‧‧左端
47R‧‧‧右端(車寬方向外側端部)
48‧‧‧外緣部
49‧‧‧內緣部
49a‧‧‧分隔部
49U‧‧‧上端
50‧‧‧反射器構件
51‧‧‧燈體
52‧‧‧外殼構件
53‧‧‧延長外殼
54‧‧‧燈室
61‧‧‧反射器
62‧‧‧反射器殼體
71‧‧‧上延長外殼
72‧‧‧下延長外殼
73‧‧‧左延長外殼
74‧‧‧右延長外殼
78‧‧‧開口部
79‧‧‧中央部分
81‧‧‧前緣
82F‧‧‧前緣
82U‧‧‧上緣
341‧‧‧遠光用反射器
342、343‧‧‧左右近光用反射器
E1‧‧‧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
E1'‧‧‧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
E2‧‧‧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
F‧‧‧前外殼
Fa‧‧‧前外殼上部
H1~H3‧‧‧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
H4‧‧‧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
L‧‧‧前緣
L1~L5‧‧‧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
L1'~L5'‧‧‧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
La~Lc‧‧‧垂直線
Ld‧‧‧車寬方向線
M‧‧‧中心線
R‧‧‧近光用之反射器
Ra‧‧‧前下緣部
θ1‧‧‧角度
θ1'‧‧‧角度
θ2‧‧‧角度
θ2'‧‧‧角度
θ3‧‧‧角度
θ3'‧‧‧角度
θ4‧‧‧角度
θ4'‧‧‧角度
圖1係速克達型車輛之車輛右側視圖。 圖2係速克達型車輛之車輛俯視圖。 圖3係速克達型車輛之車輛前視圖。 圖4係自右前方且上方觀察速克達型車輛時之立體圖。 圖5係自左前方且上方觀察速克達型車輛時之立體圖。 圖6係圖2之前方部放大圖。 圖7係頭燈單元之分解圖。 圖8係反射器構件之前視圖。 圖9(a)係圖8之IX(a)-IX(a)線剖視圖,(b)係圖8之IX(b)-IX(b)線剖視圖,(c)係圖8之IX(c)-IX(c)線剖視圖。 圖10係僅反射器構件之反射器之前視圖。 圖11係反射器構件之俯視圖。 圖12係僅反射器構件之反射器之俯視圖。 圖13係頭燈單元之橫剖視圖。 圖14係圖13之XIV-XIV線剖視圖。 圖15係圖13之XV-XV線剖視圖。 圖16係圖13之XVI-XVI線剖視圖。 圖17係先前文獻1之跨坐型車輛之前方部放大俯視圖。 圖18係自左前方且上方觀察先前文獻1之跨坐型車輛時之立體圖。 圖19係自右前方且上方觀察先前文獻1之跨坐型車輛時之立體圖。 圖20(a)係對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於車輛俯視下與前外殼之前外殼上部重疊之情形進行說明之示意圖,(b)係對使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以於車輛俯視下不與前外殼之前外殼上部重疊之方式向更前方移動之情形進行說明之示意圖。

Claims (14)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特徵在於具備: 頭管; 前外殼,其配置於上述頭管之前方;及 頭燈單元,其配置於上述前外殼;且 上述前外殼具有配置於上述頭燈單元之上方之前外殼上部, 上述頭燈單元具有: 遠光頭燈,其具有:遠光用之光源;遠光用之反射器,其將上述遠光用之光源之光向前方反射;及遠光用之外殼,其配置於上述遠光用之光源及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方,且具有透光性; 左近光頭燈,其配置於上述遠光頭燈之左方,且具有:左近光用之光源;左近光用之反射器,其將上述左近光用之光源之光向前方反射;及左近光用之外殼,其配置於上述左近光用之光源及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方,且具有透光性;以及 右近光頭燈,其配置於上述遠光頭燈之右方,且具有:右近光用之光源;右近光用之反射器,其將上述右近光用之光源之光向前方反射;及右近光用之外殼,其配置於上述右近光用之光源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方,且具有透光性; 於車輛上下方向,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之上端與下端之間, 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一部分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一部分配置於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端與後端之間, 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靠前方, 於車輛俯視下,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述前外殼上部之前緣靠前方而不與上述前外殼上部重疊, 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較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長, 於車輛俯視下,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述前外殼上部之前緣靠後方而與上述前外殼上部重疊。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車輛俯視下,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全部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全部位於較上述前外殼上部之前緣靠前方而不與上述前外殼上部重疊。
  3.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具有: 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反射部,其向上方且後方延伸;及 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下端部,其自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反射部之下端向前方延伸,且具有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 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具有: 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反射部,其向上方且後方延伸;及 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下端部,其自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反射部之下端向前方延伸,且具有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 於車輛俯視下,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反射部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反射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述前外殼上部之前緣靠前方而不與上述前外殼上部重疊。
  4.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頭燈單元具有上延長外殼, 該上延長外殼配置於較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及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靠上方,且於車輛俯視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前外殼上部之前緣靠前方, 於車輛俯視下,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述上延長外殼之前緣靠前方而不與上述上延長外殼重疊。
  5. 如請求項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車輛俯視下,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全部位於較上述上延長外殼之前緣靠後方而與上述上延長外殼重疊。
  6.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頭燈單元具有下延長外殼, 該下延長外殼配置於較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及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靠下方, 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俯視下位於較上述下延長外殼之前緣靠前方,且於車輛前視下位於較上述下延長外殼之前緣靠上方。
  7. 如請求項6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相同之剖面中,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與上述左近光用之外殼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較上述下延長外殼之前緣與上述左近光用之外殼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小,且 於相同之剖面中,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與上述右近光用之外殼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較上述下延長外殼之前緣與上述右近光用之外殼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小。
  8.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向車寬方向外側且車輛前後方向後方延伸, 於車輛俯視下,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車寬方向外側端部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下緣部之車寬方向外側端部靠後方。
  9.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端與後端之距離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前端與後端之距離,較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之前端與後端之距離長。
  10.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將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沿車輛前後方向切開之剖視中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最長之部分、及將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沿車輛前後方向切開之剖視中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最長之部分,較將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沿車輛前後方向切開之剖視中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最長之部分長。
  11.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配置上述左近光用之光源之部分之剖視下的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及配置上述右近光用之光源之部分之剖視下的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較配置上述遠光用之光源之部分中的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之車輛前後方向長度長。
  12.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前外殼上部之前緣, 於車輛俯視下,與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重疊之部分之至少一部分,較與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及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重疊之部分更向前方突出。
  13.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左近光用之反射器、上述右近光用之反射器、及上述遠光用之反射器形成為一體。
  14.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左近光用之外殼、上述右近光用之外殼、及上述遠光用之外殼形成為一體。
TW107111291A 2018-03-30 2018-03-30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6641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11291A TWI664107B (zh) 2018-03-30 2018-03-30 Straddle type vehic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11291A TWI664107B (zh) 2018-03-30 2018-03-30 Straddle type vehic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64107B true TWI664107B (zh) 2019-07-01
TW201941999A TW201941999A (zh) 2019-11-01

Family

ID=68049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1291A TWI664107B (zh) 2018-03-30 2018-03-30 Straddle type vehicl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64107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24432A (en) * 2005-08-31 2007-07-01 Honda Motor Co Ltd A lighting system for vehicle
JP2007280760A (ja) * 2006-04-06 2007-10-25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US7537362B2 (en) * 2005-04-18 2009-05-26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ular lighting system
JP4753310B2 (ja) * 2006-09-12 2011-08-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灯火装置
JP2016504721A (ja) * 2012-11-30 2016-02-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プロジェクターライトアセンブリの追加ライト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37362B2 (en) * 2005-04-18 2009-05-26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ular lighting system
TW200724432A (en) * 2005-08-31 2007-07-01 Honda Motor Co Ltd A lighting system for vehicle
JP2007280760A (ja) * 2006-04-06 2007-10-25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JP4753310B2 (ja) * 2006-09-12 2011-08-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灯火装置
JP2016504721A (ja) * 2012-11-30 2016-02-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プロジェクターライトアセンブリの追加ライト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1999A (zh) 2019-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34677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ポジションライトおよび灯火装置
JP4563912B2 (ja) 車両のヘッドランプ構造
JP5301295B2 (ja) 車両の尾灯装置
TW201348053A (zh) 跨坐型車輛
CN101687526A (zh) 自动二轮车
JP2009158409A (ja) 車両用灯火器構造
TWI253999B (en) Combination lamp
CN105818906B (zh) 速克达型车辆
TWI664107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6192238B2 (ja) 自動二輪車
CN216556943U (zh) 鞍乘型车辆的照明装置
CN110316288B (zh) 跨坐型车辆
JP2016016679A (ja) 鞍乗型車両
JP6850897B2 (ja) 車両
JP5752226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前部構造
JP6096533B2 (ja) 鞍乗型車両の灯火器
JP5504016B2 (ja) 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JP5190309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照灯構造
JP747885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EP3901516B1 (en) Straddled vehicle
CN105818897A (zh) 速克达型车辆
TWI725876B (zh) 跨坐型車輛
CN110316289A (zh) 跨坐型车辆
JP557803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ヘッドランプ装置
TWI673194B (zh) 跨坐型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