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16288B - 跨坐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16288B
CN110316288B CN201810296335.0A CN201810296335A CN110316288B CN 110316288 B CN110316288 B CN 110316288B CN 201810296335 A CN201810296335 A CN 201810296335A CN 110316288 B CN110316288 B CN 1103162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or
low beam
vehicle
lower edg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9633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16288A (zh
Inventor
廖崇本
陈彦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29633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1628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3162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162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162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162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2Headligh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20Arrangement of reflectors, e.g. on the wheel spokes ; Lighting devices mounted on wheel spok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在具备车辆上下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紧凑地形成的头灯单元的跨坐型车辆中,提高近光头灯的被视认性。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前下缘部(37、47)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较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靠前方,且位于较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靠前方而不与前外壳上部(10)重叠。又,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较远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长。进而,于车辆俯视下,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靠后方而与前外壳上部(10)重叠。

Description

跨坐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坐型车辆。
背景技术
举例来说,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机动车(跨坐型车辆)1具有:头管3;前外壳8,其覆盖头管3;头灯9,其设置于前外壳8。前外壳8具有配置于头灯9的上方,且从头灯9的上缘向上方且后方延伸的前外壳上部。头灯9具有远光用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光源46;和左右的近光用LED光源45、45,其等配置于远光用LED光源46的左右两侧方。又,头灯9具有远光用反射器341;和左右近光用反射器342、343,其等配置于远光用反射器341的左右两侧方。远光用反射器341使来自远光用LED光源46的光反射而照射车辆前方。左右近光用反射器342、343分别使来自近光用LED光源45、45的光反射而照射车辆前方。又,头灯9具有来自远光用LED光源46和近光用LED光源45的光透过的灯壳33。
左右近光用反射器342、343是于车辆上下方向,配置于远光用反射器341的上端与下端之间。又,左右近光用反射器342、343的一部分是于车辆前后方向,配置于远光用反射器341的前端与后端之间。即,远光用的反射器与左右的近光用的反射器是于车辆上下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接近配置。因此,头灯9是于车辆上下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紧凑地形成。
专利文献1的发明人为了确保远光的配光特性,而使远光用反射器34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较近光用反射器342、34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长。
又,专利文献1的发明人叙述了:由于使远光用反射器341的长度较近光用反射器342、343的长度长,故而远光头灯的形状较近光头灯的形状明显,而近光头灯的发光形态(image)并不明显(参照专利文献1的段落[0004])。为了解决所述问题点,专利文献1的发明人使近光用反射器342、343的前下端部位于较上述远光用反射器341靠前方。
即,于专利文献1中,通过使远光用反射器341较近光用反射器342、343于车辆前后方向长,而确保作为远光头灯所需要的配光特性。进而,通过使远光用反射器341的前下端部位于较近光用反射器342、343的前下端部靠后方,而强调近光头灯的发光形态,提供独特的外观。
专利文献1:JP 5748902B2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相较于专利文献1的技术,本申请发明人想要进一步提高左右的近光头灯的被视认性。具体来说,想要提高配置于远光头灯的左方的左近光头灯的从车辆的右前方且上方观察时的被视认性。并且,想要提高配置于远光头灯的右方的右近光头灯的从车辆的左前方且上方观察时的被视认性。
于专利文献1中,使近光用反射器342、343的前下端部位于较上述远光用反射器341靠前方。因此,通常会认为可确保左右近光用反射器342、343分别从左右相反侧且上方观察时的被视认性。然而,本申请发明人注意到:关于左右的近光头灯的被视认性,提高的余地相当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者,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于具备车辆上下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紧凑地形成的头灯单元的跨坐型车辆中,可提高近光头灯的被视认性的跨坐型车辆。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于是,经过锐意研究的结果,本申请发明人注意到:欲提高左右的近光头灯分别从左右相反侧且上方观察时的被视认性,必须留意头灯单元与前外壳的关系。于专利文献1中,如本申请的图17所示,于车辆俯视下,头灯9的全部位于较前外壳8的前外壳上部8a的前缘L靠后方,而与前外壳8的前外壳上部8a完全重叠。另外,于本申请的图17中,虽以实线表示头灯9,但实际上,于俯视时,头灯9隐没于前外壳8的前外壳上部8a的里侧。
因此,如本申请的图18所示,于从右前方且上方观察先前文献1的跨坐型车辆的左近光用反射器时,左近光用反射器被前外壳8的前外壳上部8a遮盖。另外,于图18中,于从右前方且上方观察左近光用反射器时,左近光用反射器虽有一部分略微可见,但大部分是被遮盖的。而且,如果观察的角度较图18更陡,即,从更上方观察时,那么左近光用反射器会进一步被遮盖。
又,如本申请的图19所示,于从左前方且上方观察先前文献1的跨坐型车辆的右近光用反射器时,右近光用反射器被前外壳8的前外壳上部8a遮盖。另外,于图19中,于从左前方且上方观察右近光用反射器时,右近光用反射器虽有一部分略微可见,但大部分是被遮盖的。而且,如果观察的角度较图19更陡,即,如果从更上方观察时,那么右近光用反射器会进一步被遮盖。
因此,本申请发明人通过于车辆俯视下,使头灯单元更向前方突出,而使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各自以于车辆俯视下不与前外壳重叠的方式向前方突出。
借此,于从右前方且上方观察左近光用的反射器时,左近光用的反射器不易被前外壳的前外壳上部遮盖,可提高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被视认性,从而可提高左近光头灯的被视认性。又,于从左前方且上方观察右近光用的反射器时,右近光用的反射器不易被前外壳之前外壳上部遮盖,可提高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被视认性,由此可提高右近光头灯的被视认性。
然而,本申请发明人面临新的问题。所述问题是近光的配光自由度的降低。如专利文献1中所述般,通常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得较远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短。换句话说,远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得较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长。
远光头灯较近光头灯较远地照射。近光头灯较远光头灯较近地照射。
因此,本申请发明人注意到:于下述情形,即以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较远光用的反射器较短地形成的近光用的反射器,于车辆俯视下不与前外壳的前外壳上部重叠的方式,使头灯单元向前方突出,而使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以于车辆俯视下不与前外壳的前外壳上部重叠的方式向前方突出的情形时,存在近光头灯的照射范围向前方移动,而难以照射跨坐型车辆的跟前处的担忧。举例来说,本申请发明人注意到:如图20(a)所示,于使近光用的反射器R的前下缘部Ra于车辆俯视下与前外壳F的前外壳上部Fa重叠的近光用的反射器R,如图20(b)所示,以近光用的反射器R的前下缘部Ra于车辆俯视下不与前外壳F的前外壳上部Fa重叠的方式向更前方移动的情形时,存在与移动之前相比暗区的范围较广,难以照射跨坐型车辆的跟前处的担忧。
因此,本申请发明人想到与专利文献1中所述者不同的内容,将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得较远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长。借此,即便以于车辆俯视下近光用的反射器不与前外壳的前外壳上部重叠的方式,使头灯单元向前方突出,也可抑制近光的配光自由度的降低。
进而,本申请发明人考虑:通过将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得较远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长,可进而提高左右的近光头灯的被视认性。即,考虑通过将近光的反射器于车辆前后方向形成得较长,而使近光的反射器的视认的面积变大,从而提高被视认性。
然而,并不如所设想般。其原因为从远光头灯照射的光。远光头灯由于较近光头灯光量较大,且较近光头灯照射得远(向上),故而容易观察到远光头灯。
又,如前文所述,由于远光用的反射器与左右的近光用的反射器于车辆上下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接近配置,故而从远光头灯照射的光容易影响到近光头灯。因此,即便使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得较远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长,近光头灯的被视认性也不怎么提高。
于是,本申请发明人想到:于车辆俯视下,特意使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前外壳的前外壳上部重叠,而抑制远光头灯的影响。
于是,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构成。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的主旨在于具备:头管;前外壳,其配置于上述头管的前方;和头灯单元,其配置于上述前外壳;且上述前外壳具有配置于上述头灯单元的上方的前外壳上部,上述头灯单元具有远光头灯、左近光头灯和右近光头灯,所述远光头灯具有:远光用的光源;远光用的反射器,其将上述远光用的光源的光向前方反射;和远光用的外壳,其配置于上述远光用的光源和上述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方,且具有透光性;所述左近光头灯配置于上述远光头灯的左方,且具有:左近光用的光源;左近光用的反射器,其将上述左近光用的光源的光向前方反射;和左近光用的外壳,其配置于上述左近光用的光源和上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方,且具有透光性;所述右近光头灯配置于上述远光头灯的右方,且具有:右近光用的光源;右近光用的反射器,其将上述右近光用的光源的光向前方反射;和右近光用的外壳,其配置于上述右近光用的光源和上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方,且具有透光性;于车辆上下方向,上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远光用的反射器的上端与下端之间,于车辆前后方向,上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一部分和上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一部分配置于上述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端与后端之间,上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较上述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靠前方,于车辆俯视下,上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上述前外壳上部的前缘靠前方而不与上述前外壳上部重叠,上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和上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较上述远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长,于车辆俯视下,上述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上述前外壳上部的前缘靠后方而与上述前外壳上部重叠。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通过具有远光用的光源、远光用的反射器,和远光用的外壳的远光头灯,与配置于远光头灯的左右两侧方且分别具有左、右近光用的光源、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和左、右近光用的外壳的左、右近光头灯而构成头灯单元。头灯单元配置于前外壳。头灯单元于近光点亮时,左、右近光头灯点亮,较远光头灯照射得近。又,头灯单元于远光点亮时,远光头灯点亮,较近光头灯照射得远(向上)。因此,头灯单元可对车辆前方的路面照射光,提供照明的功能。
又,于车辆上下方向,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远光用的反射器的上端与下端之间,故而可使头灯单元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紧凑。又,于车辆前后方向,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一部分配置于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端与后端之间,故而可使头灯单元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紧凑。因此,可使头灯单元于车辆上下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紧凑地形成。
又,前外壳具有配置于头灯单元的上方的前外壳上部。又,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较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靠前方。而且,于车辆俯视下,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前外壳上部的前缘靠前方而不与前外壳上部重叠。因此,于从右前方且上方观察左近光用的反射器时,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向前方突出,故而左近光用的反射器难以被前外壳上部遮盖,可提高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被视认性,从而可提高左近光头灯的被视认性。又,于从左前方且上方观察右近光用的反射器时,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向前方突出,故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难以被前外壳上部遮盖,可提高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被视认性,从而可提高右近光头灯的被视认性。由此,可提高左、右近光头灯的被视认性。
又,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得较远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长。因此,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较长,故而可使左、右近光头灯的可配光的范围变大。因此,即便于如下的情形,即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较远光用的反射器靠前方,且于车辆俯视下,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不与前外壳上部重叠的情形,也容易照射跨坐型车辆的跟前处。由此,可抑制左、右近光头灯的配光自由度的降低。
又,使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得较远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长,故而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被视认的面积变大。由此,也可提高左、右近光头灯的被视认性。
进而,于车辆俯视下,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前外壳上部的前缘靠后方而与前外壳上部重叠。因此,于从前方且上方观察远光头灯时,可由前外壳上部遮蔽从远光头灯向上照射的光,故而难以看见远光头灯。因此,于从右前方且上方观察配置于远光头灯的左方的左近光头灯时,远光头灯的影响得以抑制,故而可确保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被视认性。又,于从左前方且上方观察配置于远光头灯的右方的右近光头灯时,远光头灯的影响得以抑制,故而可确保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被视认性。
根据以上内容,于具备车辆上下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紧凑地形成的头灯单元的跨坐型车辆中,能够一边抑制近光的配光自由度的降低,一边提高近光头灯的被视认性。
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的主旨在于,于车辆俯视下,上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全部和上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全部,位于较上述前外壳上部的前缘靠前方而不与上述前外壳上部重叠。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于车辆俯视下,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全部位于较前外壳上部的前缘靠前方而不与前外壳上部重叠。因此,于从右前方且上方观察左近光用的反射器时,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全部向前方突出,故而左近光用的反射器更难以被前外壳上部遮盖,可进一步提高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被视认性。又,于从左前方且上方观察右近光用的反射器时,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全部向前方突出,故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更难以被前外壳上部遮盖,可进一步提高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被视认性。
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的主旨在于,上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具有: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反射部,其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和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下端部,其从上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反射部的下端向前方延伸,且具有上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上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具有: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反射部,其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下端部,其从上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反射部的下端向前方延伸,且具有上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于车辆俯视下,上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反射部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反射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上述前外壳上部的前缘靠前方而不与上述前外壳上部重叠。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反射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前外壳上部的前缘靠前方而不与前外壳上部重叠。因此,于从右前方且上方观察左近光用的反射器时,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反射部向前方突出。因此,对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被视认性最有贡献的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反射部难以被前外壳上部遮盖。其结果,可提高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被视认性,从而可提高左近光头灯的被视认性。又,于从左前方且上方观察右近光用的反射器时,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反射部向前方突出。因此,对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被视认性最有贡献的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反射部难以被前外壳上部遮盖。其结果,可提高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被视认性,从而可提高右近光头灯的被视认性。
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的主旨在于,上述头灯单元具有上延长外壳,所述上延长外壳配置于较上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上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和上述远光用的反射器靠上方,且于车辆俯视下,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较上述前外壳上部的前缘靠前方,于车辆俯视下,上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上述上延长外壳的前缘靠前方而不与上述上延长外壳重叠。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于车辆俯视下,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配置于较前外壳上部的前缘靠前方的上延长外壳的前缘更靠前方而不与配置于较前外壳上部靠前方的上延长外壳重叠。因此,于从右前方且上方观察左近光用的反射器时,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向前方突出,故而左近光用的反射器难以被上延长外壳遮盖,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被视认性。又,于从左前方且上方观察右近光用的反射器时,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向前方突出,故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难以被上延长外壳遮盖,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被视认性。
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是于车辆俯视下,上述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全部位于较上述上延长外壳的前缘靠后方而与上述前外壳重叠。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于车辆俯视下,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全部位于较上延长外壳的前缘靠后方而与上延长外壳重叠。因此,于从前方且上方观察远光头灯时,可由上延长外壳进一步遮蔽从远光头灯向上照射的光,故而更加难以看见远光头灯。因此,于从右前方且上方观察配置于远光头灯的左方的左近光头灯时,远光头灯的影响可进一步被抑制,故而可更加确保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被视认性。又,于从左前方且上方观察配置于远光头灯的右方的右近光头灯时,远光头灯的影响可进一步被抑制,故而可更加确保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被视认性。
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的主旨在于,上述头灯单元具有下延长外壳,所述下延长外壳配置于较上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上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和上述远光用的反射器靠下方,上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于车辆俯视下位于较上述下延长外壳的前缘靠前方,且于车辆前视下位于较上述下延长外壳的前缘靠上方。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态,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于车辆俯视下位于较下延长外壳的前缘靠前方,且于车辆前视下位于较下延长外壳的前缘靠上方。因此,于从前方观察近光头灯时,近光头灯看起来悬浮着(悬浮感),故而可提供具有独特的外观的头灯单元。
又,使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于车辆俯视下突出到较下延长外壳的前缘靠前方,故而可进而提高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被视认性,从而可进而提高左、右近光头灯的被视认性。
本发明的第7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的主旨在于,于相同的剖面中,上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与上述左近光用的外壳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较上述下延长外壳的前缘与上述左近光用的外壳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小,且于相同的剖面中,上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与上述右近光用的外壳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较上述下延长外壳的前缘与上述右近光用的外壳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小。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7实施形态,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与左近光用的外壳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较下延长外壳的前缘与左近光用的外壳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小。又,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与右近光用的外壳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较下延长外壳的前缘与右近光用的外壳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小。因此,于从前方观察近光头灯时,与下延长外壳相比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看起来距离较为接近,故而可更加强调近光头灯的悬浮感。因此,可提供具有更独特的外观的头灯单元。
又,使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突出到左、右近光用的外壳的附近,故而可进而提高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被视认性,从而可进而提高左、右近光头灯的被视认性。
本发明的第8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的主旨在于,上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和上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延伸,上述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上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和上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靠后方。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8实施形态,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靠后方。因此,可使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与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车辆前后方向距离变大。因此,于从前方观察头灯单元时,远光用的反射器与近光用的反射器相比看起来位于较远的后方,故而可更加强调近光头灯的悬浮感。因此,可提供具有更独特的外观的头灯单元。
又,可使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与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车辆前后方向距离变大,故而即便远光头灯点亮,也容易视认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因此,于从右前方且上方观察配置于远光头灯的左方的左近光头灯时,远光头灯的影响可进一步被抑制,故而可更加确保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被视认性。又,于从左前方且上方观察配置于远光头灯的右方的右近光头灯时,远光头灯的影响可进一步被抑制,故而可更加确保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被视认性。
本发明的第9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的主旨在于,于车辆前后方向,上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端与后端的距离和上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端与后端的距离,较上述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端与后端的距离长。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9实施形态,于车辆前后方向,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端与后端的距离,较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端与后端的距离长。因此,容易照射跨坐型车辆的跟前处。由此,即便使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各自以于车辆俯视下不与前外壳重叠的方式向前方突出,也可抑制左、右近光头灯的配光自由度的降低。
本发明的第10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的主旨在于,将上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沿车辆前后方向切开的剖视中上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部分,和将上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沿车辆前后方向切开的剖视中上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部分,较将上述远光用的反射器沿车辆前后方向切开的剖视中上述远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部分长。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10实施形态,将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沿车辆前后方向切开的剖视中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部分,较将远光用的反射器沿车辆前后方向切开的剖视中远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部分长。因此,至少于剖视下,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部分,较任何剖面中的远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长。因此,容易照射跨坐型车辆的跟前处。由此,即便使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各自于车辆俯视下以不与前外壳重叠的方式向前方突出,也可抑制左、右近光头灯的配光自由度的降低。
本发明的第11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的主旨在于,配置上述左近光用的光源的部分的剖视下的上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和配置上述右近光用的光源的部分的剖视下的上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较配置上述远光用的光源的部分中的上述远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长。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11实施形态,配置左、右近光用的光源的部分的剖视下的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较配置远光用的光源的部分中的远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长。因此,于最容易反射来自光源的光的部分即配置光源的部分中,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较远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长,故而容易照射跨坐型车辆的跟前处。由此,即便使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各自于车辆俯视下以不与前外壳重叠的方式向前方突出,也可抑制左、右近光头灯的配光自由度的降低。
本发明的第12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的主旨在于,上述前外壳上部的前缘于车辆俯视下与上述远光用的反射器重叠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较与上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和上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重叠的部分更向前方突出。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12实施形态,前外壳上部的前缘于车辆俯视下与远光用的反射器重叠的部分,较与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重叠的部分更向前方突出。即,前外壳上部的前缘中与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重叠的部分,位于较与远光用的反射器重叠的部分靠后方。因此,于从前方且上方观察左、右近光头灯时,容易观察到左、右近光头灯,可提高左、右近光头灯的被视认性。
本发明的第13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的主旨在于,上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上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和上述远光用的反射器形成为一体。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13实施形态,左近光用的反射器、右近光用的反射器和远光用的反射器形成为一体,故而可使头灯单元的车宽方向的尺寸紧凑。
本发明的第14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的主旨在于,上述左近光用的外壳、上述右近光用的外壳和上述远光用的外壳形成为一体。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14实施形态,左近光用的外壳、右近光用的外壳和远光用的外壳形成为一体,故而可使头灯单元的车宽方向的尺寸紧凑。
附图说明
图1是速克达型车辆的车辆右侧视图。
图2是速克达型车辆的车辆俯视图。
图3是速克达型车辆的车辆前视图。
图4是从右前方且上方观察速克达型车辆时的立体图。
图5是从左前方且上方观察速克达型车辆时的立体图。
图6是图2的前方部放大图。
图7是头灯单元的分解图。
图8是反射器构件的前视图。
图9(a)是图8的IX(a)-IX(a)线剖视图,(b)是图8的IX(b)-IX(b)线剖视图,(c)是图8的IX(c)-IX(c)线剖视图。
图10是仅反射器构件的反射器的前视图。
图11是反射器构件的俯视图。
图12是仅反射器构件的反射器的俯视图。
图13是头灯单元的横剖视图。
图14是图13的XIV-XIV线剖视图。
图15是图13的XV-XV线剖视图。
图16是图13的XVI-XVI线剖视图。
图17是先前文献1的跨坐型车辆的前方部放大俯视图。
图18是从左前方且上方观察先前文献1的跨坐型车辆时的立体图。
图19是从右前方且上方观察先前文献1的跨坐型车辆时的立体图。
图20(a)是对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于车辆俯视下与前外壳的前外壳上部重叠的情形进行说明的示意图,(b)是对使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以于车辆俯视下不与前外壳的前外壳上部重叠的方式向更前方移动的情形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式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应用本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是速克达型车辆1。但是,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并不限定于速克达型车辆,也可为其它跨坐型车辆。
于以下的说明中,前方、后方、左方、右方分别是指从乘坐于速克达型车辆1的骑乘者观察的前方、后方、左方、右方。前后方向与车辆前后方向相同,左右方向与与车宽方向相同。又,图式中的箭头F方向与箭头B方向表示前方与后方,箭头U方向与箭头D方向表示上方与下方,箭头L方向与箭头R方向表示左方与右方。
《车辆整体》
首先,参照图1~3对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整体构造进行概述。图1是速克达型车辆1的车辆右侧视图,图2是速克达型车辆的车辆俯视图,图3是速克达型车辆的车辆前视图。再者,于图1中,由虚线表示车体框架2和头管16等一部分的车辆内部构造,于图2~3中,由虚线表示头灯单元15的内部。
如图1~3所示,速克达型车辆1具有底架型的车体框架2。车体框架2的前端部具有头管16。于头管16能够旋动地支持有转向轴(未图示)。头管16和转向轴向前方斜下方向延伸。车体框架2的前端部能够左右旋动地支持前叉3,所述车体框架2的中央部支持单元摆动式的动力单元4。于所述动力单元4的上方配置有座部5。
一对前叉3向前方斜下方向延伸,且于下端配置有前轮6。前叉3的上端安装于上述转向轴。于转向轴的上端配置有把手7。于动力单元4的后端部,配置有能够旋转地支持于所述动力单元4的后端部且通过所述动力单元4的驱动力而驱动的后轮8。
又,速克达型车辆1具有:前外壳9,其配置于头管16的前方;和头灯单元15,其配置于前外壳9。头管16和转向轴等通过前外壳9而从前方覆盖,通过护腿板14而从后方覆盖。又,头灯单元15配置于前外壳9的前表面中央部。
《前外壳》
其次,参照图1~6对前外壳9的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图4是从右前方且上方观察速克达型车辆1时的立体图,图5是从左前方且上方观察速克达型车辆1时的立体图,图6是图2的前方部放大图。
如图1~6所示,前外壳9具有:前外壳上部10,其配置于头灯单元15的上方;和前外壳侧部11,其位于头灯单元15的左右两侧方且具有于车辆侧视下以上下方向的中间部成为曲线状的形状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如图1所示,前外壳上部10是于车辆侧视下,向上方且后方延伸。于前外壳上部10的车宽方向中央,形成有作为前外壳上部10的一部分的前外壳上部中央部12。
又,如图1、3~6所示,前外壳上部10具有沿着头灯单元15的上缘的前缘13。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是位于前外壳上部10的最前方且位于最下方的缘部。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的车宽方向长度与头灯单元15的车宽方向长度大致相同。如图4~6所示,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于车辆俯视下,与下述远光用的反射器22(参照图4、5)重叠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较与下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重叠的部分更向前方突出。即,前外壳上部10于车辆俯视下,车宽方向中央较车宽方向左方和车宽方向右方更向前方突出。更具体来说,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于车辆俯视下,从车宽方向中央向左方且后方延伸,从车宽方向中央向右方且后方延伸。
又,如图3所示,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是于车辆前视下,车宽方向中央较车宽方向左方和车宽方向右方更向下方突出。更具体来说,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于车辆前视下,从车宽方向中央向左方且上方延伸,从车宽方向中央向右方且上方延伸。
《头灯单元15》
其次,参照图1~15,对头灯单元15的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图7是头灯单元15的分解图,图8是反射器构件50的前视图,图9(a)是图8的IX(a)-IX(a)线剖视图,图9(b)是图8的IX(b)-IX(b)线剖视图,图9(c)是图8的IX(c)-IX(c)线剖视图。图10是仅反射器构件50的反射器61的前视图,图11是反射器构件50的俯视图,图12是仅反射器构件50的反射器61的俯视图,图13是头灯单元15的横剖视图,图14是图13的XIV-XIV线剖视图,图15是图13的XV-XV线剖视图,图16是图13的XVI-XVI线剖视图。
头灯单元15如图3所示,配置于前外壳上部10的下方,如图6所示,以至少一部分较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更向前方突出的方式配置。
如图3所示,头灯单元15具有远光头灯20、左近光头灯30和右近光头灯40。如图7所示,远光头灯20具有:远光用的光源21(参照图8、11、14);远光用的反射器22,其将远光用的光源21的光向前方反射;和远光用的外壳23,其配置于远光用的光源21和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方,且具有透光性。左近光头灯30配置于远光头灯20的左方。所述左近光头灯30具有:左近光用的光源31(参照图8、11、15);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其将左近光用的光源31的光向前方反射;和左近光用的外壳33,其配置于左近光用的光源31和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方,且具有透光性。右近光头灯40配置于远光头灯20的右方。所述右近光头灯40具有:右近光用的光源41(参照图8、11、16);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其将右近光用的光源41的光向前方反射;和右近光用的外壳43,其配置于右近光用的光源41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方,且具有透光性。
远光头灯20、左近光头灯30和右近光头灯40是反射器型头灯。又,远光用的光源21、左近光用的光源31和右近光用的光源41例如是发光二极管。
如图3所示,头灯单元15是相对于通过车宽方向中心的中心线M而左右对称。远光头灯20是以跨越通过车宽方向中心的中心线M的方式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央。左近光头灯30和右近光头灯40是相对于通过车宽方向中心的中心线M而左右对称。但是,头灯单元15也可不相对于通过车宽方向中心的中心线M而左右对称。又,远光头灯20也可不以跨越通过车宽方向中心的中心线M的方式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央。又,左近光头灯30和右近光头灯40也可不相对于通过车宽方向中心的中心线M而左右对称。
如图7所示,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和远光用的反射器22形成为一体,且通过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和远光用的反射器22而形成反射器61。又,左近光用的外壳33、右近光用的外壳43和远光用的外壳23形成为一体,且通过左近光用的外壳33、右近光用的外壳43和远光用的外壳23而形成外壳构件52。
如图7所示,头灯单元15具有反射器构件50、灯体51、外壳构件52和延长外壳(extention cover)53。灯体51配置于反射器构件50的后方,且供安装反射器构件50。又,于灯体51从前方安装有外壳构件52,且与外壳构件52一同于内部形成灯室54(参照图14~16)。反射器构件50和延长外壳53配置于灯体51与外壳构件52的内部,即灯室54。外壳构件52配置于反射器构件50和延长外壳53的前方和侧方。
<反射器构件50>
如图8所示,反射器构件50具有反射器61和配置于反射器61的上方的反射器壳体62。反射器61与反射器壳体62例如形成为一体。
反射器61具有:远光用的反射器22,其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央;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其配置于车宽方向左方;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其配置于车宽方向右方。反射器壳体62具有:远光用的反射器壳体24,其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央;左近光用的反射器壳体34,其配置于车宽方向左方;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壳体44,其配置于车宽方向右方。远光用的反射器壳体24配置于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上方。左近光用的反射器壳体34配置于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上方。右近光用的反射器壳体44配置于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上方。远光用的反射器壳体24、左近光用的反射器壳体34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壳体44形成为一体。
如图10所示,于车辆前视下,远光用的反射器22、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形成大致矩形状的形状。又,于车辆上下方向,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至少一部分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上端22U与下端22D之间。更具体来说,于车辆上下方向,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上端32U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上端42U,位于较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上端22U靠上方。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下端32D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下端42D位于较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下端22D靠下方。但是,于车辆上下方向,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上端32U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上端42U也可位于较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上端22U靠下方。又,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下端32D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下端42D也可位于较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下端22D靠上方。
又,如图12所示,于车辆前后方向,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一部分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一部分,配置于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端22F与后端22B之间。更具体来说,于车辆前后方向,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端32F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端42F位于较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端22F靠前方。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后端32B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后端42B位于较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后端22B靠前方。但是,于车辆前后方向,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后端32B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后端42B也可位于较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后端22B靠后方。
如图9(a)所示,远光用的反射器22于侧视车辆侧(或横剖面视)下,从下述前下缘部27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又,图9(b)所示,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于侧视车辆(或横剖面视)下,从下述前下缘部37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又,如图9(c)所示,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于侧视车辆(或横剖面视)下,从下述前下缘部47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如图8所示,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与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相对于中心线M而对称。但是,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与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也可不相对于中心线M而对称。又,如图13所示,远光用的反射器22、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于横剖视下为圆弧状。
如图10所示,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于与远光用的反射器22之间,具有将远光用的反射器22与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分割(连接)的分隔部39a。又,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于与远光用的反射器22之间,具有将远光用的反射器22与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分割(连接)的分隔部49a。即,分隔部39a、49a并非是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一部分。分隔部39a、49a是于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不具有将来自远光用的光源21、左、右近光用的光源31、41的光向前方反射的功能的部分。
如图12所示,远光用的反射器22具有:反射部25,其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和下端部26,其从反射部25的下端25D向前方延伸,且具有前下缘部27。下端部26设置于反射部25的下方。反射部25是具有将来自远光用的光源21的光向前方反射的功能的部分,下端部26是不具有将来自远光用的光源21的光向前方反射的功能的部分。如图12所示,反射部25与下端部26是外形线的观察方法不同,下端部26是外径线更密。如图9(a)所示,所述下端部26例如从反射部25的下端25D向前方且下方延伸。又,远光用的反射器22具有前下缘部27。所述前下缘部27是下端部26的前缘。如图12所示,所述前下缘部27是车宽方向的左方和右方较车宽方向中央更向前方突出,左端27L和右端27R位于最前方。左端27L和右端27R是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端22F。于车辆俯视下,前下缘部27是从车宽方向的中央向左方且前方延伸。具体来说,朝向左端27L形成为圆弧状。又,于车辆俯视下,前下缘部27是从车宽方向的中央向右方且前方延伸。具体来说,朝向右端27R形成为圆弧状。但是,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下缘部27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前下缘部27也可是车宽方向的左方和右方不较车宽方向中央更向前方突出。举例来说,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下缘部27也可以从左端27L到右端27R为止的前后方向位置不变化的方式沿着车宽方向往正侧方延伸。
如图14所示,远光用的光源21配置于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上方。又,如图8、11所示,远光用的光源21配置于远光用的反射器壳体24的后方,且配置于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车宽方向中央。再者,于图11中,由虚线表示配置远光用的光源21的位置。远光用的光源21配置于远光用的反射器壳体24的上方。
如图12所示,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具有:反射部35,其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和下端部36,其从反射部35的下端35D向前方延伸,且具有前下缘部37。下端部36设置于反射部35的下方。反射部35是具有将来自左近光用的光源31的光向前方反射的功能的部分,下端部36是不具有将来自左近光用的光源31的光向前方反射的功能的部分。如图12所示,反射部35与下端部36是外形线的观察方法不同,下端部36是外径线更密。如图9(b)所示,所述下端部36例如从反射部35的下端35D向前方且下方延伸。又,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具有前下缘部37。所述前下缘部37是下端部36的前缘。如图12所示,前下缘部37向左方(车宽方向外侧)且后方(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延伸,且从右端37R延伸到左端(车宽方向外侧端部)37L为止。于前下缘部37中,前下缘部37的右端37R位于最前方,前下缘部37的左端(车宽方向外侧端部)37L位于最后方。但是,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前下缘部37也可不向左方(车宽方向外侧)且后方(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延伸。举例来说,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也可以从右端37R到左端37L为止的前后方向位置不变化的方式沿着车宽方向往正侧方延伸,也可向左方(车宽方向外侧)且前方延伸。
又,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具有:外缘部38,其从前下缘部37的左端(车宽方向外侧端部)37L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和内缘部39,其从前下缘部37的右端37R向上方且后方延伸。
如图11所示,于车辆俯视下,前下缘部37的延伸方向(将右端37R与左端37L连接的线)与车宽方向所成的角度θ1例如小于45度。另一方面,外缘部38是从前下缘部37改变角度且从前下缘部37的左端37L向左方且后方延伸。举例来说,于车辆俯视下,外缘部38的延伸方向(将左端37L与上端32U连接的线)与车宽方向所成的角度θ2为45度以上。即,于车辆俯视下,于角度从右端37R大幅度变化之前(即,左端37L为止)是前下缘部37,于角度大幅度变化之后是外缘部38。再者,外缘部38既可不从左端37L向左方且后方延伸,外缘部38也可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正后面地延伸。又,θ1也可为45度以上。
又,如图10所示,前下缘部37向左方且上方延伸,于车辆前视下,前下缘部37的延伸方向(将右端37R与左端37L连接的线)与车宽方向所成的角度θ3例如小于45度。另一方面,外缘部38是从前下缘部37改变角度而从前下缘部37的左端37L向左方且上方延伸。举例来说,于车辆前视下,外缘部38的延伸方向(将左端37L与上端32U连接的线)与车宽方向所成的角度θ4为45度以上。即,于车辆前视下,于角度从右端37R大幅度变化之前(即,左端37L为止)是前下缘部37,于角度大幅度变化之后是外缘部38。再者,前下缘部37也可不向左方且上方延伸,也可沿着车宽方向往正侧方延伸,也可向左方且下方延伸。
再者,于图11中,于以将右端37R与上端32U利用直线连接的方式形成反射器32的情形时,θ1与θ2相同,于上述定义中,不将前下缘部37与外缘部38加以区别,但于所述情形时,例如,将从右端37R到上端32U为止设为前下缘部,且无外缘部。同样地,于图10中,于以将右端37R与上端32U利用直线连接的方式形成反射器32的情形时,θ3与θ4相同,于上述定义中,不将前下缘部37与外缘部38加以区别,但于所述情形时,例如,将从右端37R到上端32U为止设为前下缘部,无外缘部。
又,如图11所示,内缘部39是从前下缘部37大幅度改变角度而从前下缘部37的右端37R向后方延伸。即,于车辆俯视下,于角度从左端37L大幅度变化之前(即,右端37R为止)是前下缘部37,于角度大幅度变化之后是内缘部39。
又,如图10所示,内缘部39是从前下缘部37大幅度改变角度而从前下缘部37的右端37R向左方且上方延伸。即,于车辆前视下,于角度从左端37L大幅度变化之前(即,右端37R为止)是前下缘部37,角度大幅度变化之后是内缘部39。再者,内缘部39也可不向左方且上方延伸,也可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正后面地延伸,也可向右方且上方延伸。
再者,内缘部39也与外缘部38相同,于图11中,于以将从左端37L到内缘部39的上端39U利用直线连接的方式形成反射器32的情形时,于上述定义中,不将前下缘部37与内缘部39加以区别,但于所述情形时,例如,将从左端37L到上端39U为止设为前下缘部,无内缘部。同样地,于图10中,于以将左端37L与内缘部39的上端39U利用直线连接的方式形成反射器32的情形时,于上述定义中,不将前下缘部37与内缘部39加以区别,但于所述情形时,例如,将从左端37L到上端39U为止设为前下缘部,无内缘部。再者,于前下缘部37与外缘部38和前下缘部37与内缘部39均不加以区别的情形时,设为无外缘部和内缘部,仅有前下缘部。
如图15所示,左近光用的光源31配置于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上方。又,如图8、11所示,左近光用的光源31配置于左近光用的反射器壳体34的后方,且配置于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车宽方向中央。再者,于图11中,由虚线表示配置左近光用的光源31的位置。左近光用的光源31配置于左近光用的反射器壳体34的上方。
又,如图12所示,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具有:反射部45,其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和下端部46,其从反射部45的下端45D向前方延伸,且具有前下缘部47。下端部46设置于反射部45的下方。反射部45是具有将来自右近光用的光源41的光向前方反射的功能的部分,下端部46是不具有将来自右近光用的光源41的光向前方反射的功能的部分。如图12所示,反射部45与下端部46是外形线的观察方法不同,下端部46是外径线更密。如图9(c)所示,所述下端部46例如从反射部45的下端45D向前方且下方延伸。又,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具有前下缘部47。所述前下缘部47是下端部46的前缘。如图12所示,前下缘部47向右方(车宽方向外侧)且后方(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延伸,从左端47L延伸到右端(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7R为止。于前下缘部47中,前下缘部47的左端47L位于最前方,前下缘部47的右端(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7R位于最后方。但是,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前下缘部47也可不向右方(车宽方向外侧)且后方(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延伸。举例来说,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也可以从左端47L到右端47R为止的前后方向位置不变化的方式沿着车宽方向沿往正侧方延伸,也可向右方(车宽方向外侧)且前方延伸。
又,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具有:外缘部48,其从前下缘部47的右端(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7R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和内缘部49,其从前下缘部47的左端47L向上方且后方延伸。
如图11所示,于车辆俯视下,前下缘部47的延伸方向(将左端47L与右端47R连接的线)与车宽方向所成的角度θ1'例如小于45度。另一方面,外缘部48是从前下缘部47改变角度而从前下缘部47的右端47L向右方且后方延伸。举例来说,于车辆俯视下,外缘部48的延伸方向(将右端47R与上端42U连接的线)与车宽方向所成的角度θ2'为45度以上。即,于车辆俯视下,于角度从右端47R大幅度变化之前(即,左端47L为止)是前下缘部47,于角度大幅度变化之后是外缘部48。再者,外缘部48也可不从右端47R向右方且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延伸,外缘部48也可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正后面地延伸。又,θ1'也可为45度以上。
又,如图10所示,前下缘部47向右方且上方延伸,于车辆前视下,前下缘部47的延伸方向(将左端47L与右端47R连接的线)与车宽方向所成的角度θ3'例如小于45度。另一方面,外缘部48是从前下缘部47改变角度而从前下缘部47的右端47R向右方且上方延伸。举例来说,于车辆前视下,外缘部48的延伸方向(将右端47R与上端42U连接的线)与车宽方向所成的角度θ4'为45度以上。即,于车辆前视下,于角度从左端47L大幅度变化之前(即,右端47R为止)是前下缘部47,于角度大幅度变化之后是外缘部48。再者,前下缘部47也可不向右方且上方延伸,也可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也可向右方且下方延伸。
再者,于图11中,于以将左端47L与上端42U利用直线连接的方式形成反射器42的情形时,θ1'与θ2'相同,于上述定义中,不将前下缘部47与外缘部48加以区别,但于所述情形时,例如,将从左端47L到上端42U为止设为前下缘部,为外缘部。同样地,于图10中,于以将左端47L与上端42U利用直线连接的方式形成反射器42的情形时,θ3'与θ4'相同,于上述定义中,不将前下缘部47与外缘部48加以区别,但于所述情形时,例如,将从左端47L到上端42U为止设为前下缘部,无外缘部。
又,如图11所示,内缘部49是从前下缘部47大幅度改变角度而从前下缘部47的左端47L向后方延伸。即,于车辆俯视下,于角度右端47R大幅度变化之前(即,左端47L为止)是前下缘部47,于角度大幅度变化之后是内缘部49。
又,如图10所示,内缘部49是从前下缘部47大幅度改变角度而从前下缘部47的左端47R向右方且上方延伸。即,于车辆前视下,于角度从右端47R大幅度变化之前(即,左端47L为止)是前下缘部47,于角度大幅度变化之后是内缘部49。再者,内缘部49也可不向右方且上方延伸,也可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正后面地延伸,也可向左方且上方延伸。
再者,内缘部49也与外缘部48相同,于图11中,于以将从右端47R到内缘部49的上端49U利用直线连接的方式形成反射器42的情形时,于上述定义中,不将前下缘部47与内缘部49加以区别,但于所述情形时,例如,将从右端47R到上端49U为止设为前下缘部,无内缘部。同样地,于图10中,于以将右端47R与内缘部49的上端49U利用直线连接的方式形成反射器42的情形时,于上述定义中,不将前下缘部47与内缘部49加以区别,但于所述情形时,例如,将从右端47R到上端49U为止设为前下缘部,无内缘部。再者,于前下缘部47与外缘部48和前下缘部47与内缘部49均不加以区别的情形时,设为无外缘部和内缘部,仅有前下缘部。
右近光用的光源41配置于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上方。又,如图8、11所示,右近光用的光源41配置于右近光用的反射器壳体44的后方,且配置于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车宽方向中央。再者,于图11中,由虚线表示配置右近光用的光源41的位置。右近光用的光源41配置于右近光用的反射器壳体44的上方。
如图12所示,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的至少一部分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较远光用的反射器22靠前方。具体来说,于车辆俯视下,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下缘部27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的左端37L(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的右端47R(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靠后方。更具体来说,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下缘部27的全部,位于较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的左端37L(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的右端47R(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靠后方。
如图11~12所示,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L1~L3)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L1'~L3'),较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H1~H3)长。
具体来说,如图12所示,于车辆前后方向,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端32F与后端32B的距离L1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端42F与后端42B的距离L1',较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端22F与后端22B的距离H1长。
又,将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沿车辆前后方向切开的剖视中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部分L2(相当于图12的L2),和将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沿车辆前后方向切开的剖视中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部分L2'(相当于图12的L2'),较将远光用的反射器22沿车辆前后方向切开的剖视中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部分H2(相当于前视车辆的图12的H2)长。即,于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中,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部分的剖面中的长度L2和于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中,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部分的剖面中的长度L2'较于远光用的反射器22中,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部分的剖面中的长度H2长。
又,如图11所示,配置左近光用的光源31的部分的剖视下的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L3和配置右近光用的光源41的部分的剖视下的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L3',较配置远光用的光源21的部分中的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H3长。
如上所述,于本实施形态中,对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L1~L3)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L1'~L3')均较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H1~H3)长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所谓“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较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长”,只要是至少以下(X)~(Z)的任一个即可。(X)于车辆前后方向,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端32F与后端32B的距离L1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端42F与后端42B的距离L1',较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端22F与后端22B的距离H1长。(Y)于剖视下,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部分L2(相当于图12的L2)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部分L2'(相当于图12的L2')较于剖视下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部分H2(相当于前视车辆的图12的H2)长。(Z)配置左近光用的光源31的部分的剖视下的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L3和配置右近光用的光源41的部分的剖视下的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L3',较配置远光用的光源21的部分中的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H3长。
<延长外壳53>
如图7所示,头灯单元15具有配置于灯体51与外壳构件52的内部,即灯室54的延长外壳53。延长外壳53具有:上延长外壳71;下延长外壳72;左延长外壳73,其于车宽方向左方将上延长外壳71与下延长外壳72连接;和右延长外壳74,其于车宽方向右方将上延长外壳71与下延长外壳72连接。上延长外壳71、下延长外壳72、左延长外壳73和右延长外壳74形成为一体。于延长外壳53的中央形成有开口部78。
如图3~6所示,上延长外壳71配置于较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和远光用的反射器22靠上方,且如图6所示,于车辆俯视下,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较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靠前方。下延长外壳72配置于较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和远光用的反射器22靠下方。左延长外壳73配置于左反射器32的左方,右延长外壳74配置于右反射器42的右方。
如图6所示,于车辆俯视下,上延长外壳71沿着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延伸,且于车宽方向朝向较左反射器32靠左方延伸,向较右反射器42靠右方延伸。上延长外壳71具有前缘81。如图6所示,上延长外壳71于车辆俯视下,车宽方向中央较车宽方向左方和车宽方向右方更向前方突出。即,上延长外壳71的前缘81于车辆俯视下,从车宽方向中央向左方且后方延伸,从车宽方向中央向右方且后方延伸。又,如图3所示,上延长外壳71是于车辆前视下,车宽方向中央较车宽方向左方和车宽方向右方更向下方突出。即,上延长外壳71的前缘81于车辆前视下,从车宽方向中央向左方且上方延伸,从车宽方向中央向右方且上方延伸。
如图7所示,下延长外壳72具有前缘82F。下延长外壳72于车辆俯视下,车宽方向中央较车宽方向左方和车宽方向右方更向前方突出。即,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于车辆俯视下,从车宽方向中央向左方且后方延伸,从车宽方向中央向右方且后方延伸。
<外壳构件52>
如图7所示,外壳构件52安装于灯体51。外壳构件52由能够透视的无色或有色的透明的树脂形成。外壳构件52是背面开放。外壳构件52配置于反射器61的前方且侧方。外壳构件52是中心线M的左侧向左方且后方延伸,优选为随着朝向左方向而向后方延伸。又,中心线M的右侧向右方且后方延伸,优选为随着朝向右方向而向后方延伸。即,于中心线M的位置位于最前方。又,如图14、15所示,外壳构件52具有于车辆前视下与开口部78重叠的中央部分79,中央部分79于侧视车辆(换句话说,纵剖视)下向上方且后方延伸。
《头灯单元15的各构件的位置关系》
如图6所示,速克达车辆1是于车辆俯视下,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的至少一部分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靠前方而不与前外壳上部10重叠。具体来说,于车辆俯视下,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的全部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的全部位于较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靠前方而不与前外壳上部10重叠。换句话说,于所述速克达车辆1中,于车辆俯视下,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至少一部分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靠前方而不与前外壳上部10重叠。
又,如图6所示,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下端部36的至少一部分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下端部3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靠前方而不与前外壳上部10重叠。进而,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反射部35的至少一部分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反射部4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靠前方而不与前外壳上部10重叠。
换句话说,如图15所示,于相同的剖面中,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配置于较通过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的垂直线La靠前方。又,如图16所示,于相同的剖面中,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配置于较通过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的垂直线Lb靠前方。
又,如图1所示,于车辆侧视下,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与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配置于较通过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的前端13a的垂直线Lc靠前方。换句话说,如图6所示,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配置于较通过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的前端13a的车宽方向线Ld靠前方。
另一方面,于车辆俯视下,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下缘部27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靠后方而与前外壳上部10重叠(也一并参照图14)。换句话说,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靠后方而与前外壳上部10重叠。
又,如图6所示,于车辆俯视下,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的至少一部分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上延长外壳71的前缘81靠前方而不与上延长外壳71重叠。换句话说,于所述速克达车辆1中,于车辆俯视下,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至少一部分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上延长外壳71的前缘81靠前方而不与前外壳上部10重叠。具体来说,于车辆俯视下,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的全部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的全部位于较上延长外壳71的前缘81靠前方而不与前外壳上部10重叠。又,如图6所示,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下端部36的至少一部分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下端部3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上延长外壳71的前缘81靠前方而不与前外壳上部10重叠。进而,如图6所示,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反射部35的至少一部分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反射部4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上延长外壳71的前缘81靠前方而不与前外壳上部10重叠。
另一方面,于车辆俯视下,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下缘部27的全部位于较上延长外壳71的前缘81靠后方而与上延长外壳71重叠(也一并参照图14)。换句话说,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全部位于较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靠后方而与上延长外壳71重叠。
又,于车辆前视下,远光用的反射器22是至少一部分于上下方向与上延长外壳71重叠。于车辆前视下,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反射部25是至少一部分于上下方向与上延长外壳71重叠。即,于车辆前视下,远光用的反射器22是至少一部分被上延长外壳71遮蔽,故而观察不到。
又,如图15所示,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的至少一部分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的至少一部分,于车辆俯视下位于较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靠前方,且于车辆前视下位于较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靠上方。具体来说,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的全部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的全部于车辆俯视下,位于较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靠前方,且于车辆前视下位于较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靠上方。又,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的全部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的全部于车辆前视下位于较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靠上方。但是,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的至少一部分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的至少一部分,只要于车辆前视下位于较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靠上方即可。
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下缘部27的至少一部分于车辆俯视下位于较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靠后方。具体来说,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下缘部27的全部是于车辆俯视下,位于较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靠后方。又,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下缘部27的至少一部分于车辆前视下位于较下延长外壳72的上缘82U靠上方。具体来说,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下缘部27的全部于车辆前视下位于较下延长外壳72的上缘82U靠上方。
又,如图15所示,于相同的剖面中,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与外壳构件52(左近光用的外壳33)的相同的水平高度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L4,较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与外壳构件52(左近光用的外壳33)的相同的水平高度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E1小。再者,于图15中,对1个剖面进行说明,但不管为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车宽方向的哪个剖面,于相同的剖面中,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与外壳构件52(左近光用的外壳33)的相同的水平高度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较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与外壳构件52(左近光用的外壳33)的相同的水平高度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小。
同样地,如图16所示,于相同的剖面中,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与外壳构件52(右近光用的外壳43)的相同的水平高度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L4',较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与外壳构件52(右近光用的外壳43)的相同的水平高度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E1'小。再者,于上述中,对1个剖面进行说明,但不管为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车宽方向的哪个剖面,于相同的剖面中,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与外壳构件52(右近光用的外壳43)的相同的水平高度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较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与外壳构件52(右近光用的外壳43)的相同的水平高度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小。
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于相同的剖面中,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下缘部27与外壳构件52(远光用的外壳23)的相同的水平高度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H4,较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与外壳构件52(左近光用的外壳33)的相同的水平高度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E2小。再者,于图14中,对1个剖面进行说明,但不管为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车宽方向的哪个剖面,于相同的剖面中,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下缘部27与外壳构件52(远光用的外壳23)的相同的水平高度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较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与外壳构件52(远光用的外壳23)的相同的水平高度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小。
又,如图10所示,于车辆前视下,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前下缘部37、47与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下缘部27为大致相同的水平高度。更具体来说,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下缘部27的下端22D配置于较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前下缘部37、47的下端32D、42D靠上方。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下缘部27是整体配置于较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前下缘部37、47的下端32D、42D靠上方。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下缘部27配置于与将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的左端37L与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的右端47R连接的连结线相同的高度。
又,如图1所示,于右车辆侧视下,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是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较前外壳侧部11的前缘11f靠前方。于右车辆侧视下,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配置于较前外壳侧部11的前缘11f靠前方。如图13所示,分隔部39a、49a是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较前外壳侧部11的前缘11f靠前方。
如图10所示,于车辆前视下,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于上下方向不与上延长外壳71重叠。于车辆前视下,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反射部35于上下方向不与上延长外壳71重叠。于车辆前视下,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配置于较上延长外壳71的前缘81靠下方。于车辆前视下,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反射部35配置于较上延长外壳71的前缘81靠下方。即,于车辆前视下,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不被上延长外壳71遮蔽,故而可观察到。
同样地,于车辆前视下,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于上下方向不与上延长外壳71重叠。于车辆前视下,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反射部45于上下方向不与上延长外壳71重叠。于车辆前视下,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配置于较上延长外壳71的前缘81靠下方。于车辆前视下,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反射部45配置于较上延长外壳71的前缘81靠下方。即,于车辆前视下,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不由上延长外壳71遮蔽,故而可观察到。
《实施形态的技术效果》
(1)如以上般,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通过具有远光用的光源21、远光用的反射器22和远光用的外壳23的远光头灯20,与配置于远光头灯20的左右两侧方且分别具有左、右近光用的光源31、41、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和左、右近光用的外壳33、43的左、右近光头灯30、40而构成头灯单元15。头灯单元15配置于前外壳9。头灯单元15于近光点亮时,左、右近光头灯30、40点亮,较远光头灯20照射得近。又,头灯单元15于远光点亮时,远光头灯20点亮,较左、右近光头灯30、40照射更远处(向上)。因此,头灯单元15可对车辆前方的路面照射光,提供照明的功能。
又,如图10所示,于车辆上下方向,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上端22U与下端22D之间,故而可使头灯单元15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紧凑。又,如图12所示,于车辆前后方向,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一部分配置于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端22F与后端22B之间,故而可使头灯单元15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紧凑。因此,可使头灯单元15于车辆上下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紧凑地形成。
又,前外壳9具有配置于头灯单元15的上方的前外壳上部10。又,如图12所示,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37、47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较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下缘部27靠前方。而且,如图6所示,于车辆俯视下,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前下缘部37、47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靠前方而不与前外壳上部10重叠。因此,如图4所示,于从右前方且上方观察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时,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向前方突出,故而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难以被前外壳上部10遮盖,可提高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被视认性,从而可提高左近光头灯30的被视认性。又,如图5所示,于从左前方且上方观察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时,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向前方突出,故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难以被前外壳上部10遮盖,可提高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被视认性,从而可提高右近光头灯40的被视认性。由此,可提高左、右近光头灯30、40的被视认性。
又,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L1~L3、L1'~L3'形成得较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H1~H3长。因此,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L1~L3、L1'~L3'较长,故而可使左、右近光头灯30、40的可配光的范围变大。因此,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0、40的前下缘部37、47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较远光用的反射器22靠前方,于车辆俯视下,即便于如下的情形,即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前下缘部37、47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较远光用的反射器22靠前方,且于车辆俯视下,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前下缘部37、47的至少一部分不与前外壳上部10重叠的情形,也容易照射速克达型车辆1的跟前处。由此,可抑制左、右近光头灯30、40的配光自由度的降低。
又,由于使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L1~L3、L1'~L3',形成得较远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H1~H3长,故而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被视认的面积变大。由此,也可提高左、右近光头灯30、40的被视认性。
进而,于车辆俯视下,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下缘部27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靠后方而与前外壳上部10重叠。因此,于从前方且上方观察远光头灯20时,由前外壳上部10将从远光头灯20向上照射的光遮蔽,故而难以看见远光头灯20。因此,如图4所示,于从右前方且上方观察配置于远光头灯20的左方的左近光头灯30时,远光头灯20的影响得以抑制,故而可确保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被视认性。又,如图5所示,于从左前方且上方观察配置于远光头灯20的右方的右近光头灯40时,远光头灯20的影响得以抑制,故而可确保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被视认性。
根据以上内容,于具备车辆上下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紧凑地形成的头灯单元15的速克达型车辆1中,能够一边抑制近光的配光自由度的降低,一边提高左、右近光头灯30、40的被视认性。
(2)又,于本实施形态是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的形态中,于车辆俯视下,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的全部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的全部位于较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靠前方而不与前外壳上部10重叠。
根据本实施形态,如图6所示,于车辆俯视下,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前下缘部37、47的全部位于较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靠前方而不与前外壳上部10重叠。因此,如图4所示,于从右前方且上方观察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时,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的全部向前方突出,故而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更加难以被前外壳上部10遮盖,可进而提高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被视认性。又,如图5所示,于从左前方且上方观察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时,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的全部向前方突出,故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更加难以被前外壳上部10遮盖,可进而提高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被视认性。
(3)又,于本实施形态是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的形态中,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具有: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反射部35,其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和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下端部36,其从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反射部35的下端35D向前方延伸,且具有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具有: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反射部45,其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下端部46,其从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反射部45的下端45D向前方延伸,且具有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于车辆俯视下,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反射部35的至少一部分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反射部4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靠前方而不与前外壳上部10重叠。
根据本实施形态,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反射部35、4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靠前方而不与前外壳上部10重叠。因此,如图4所示,于从右前方且上方观察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时,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反射部35向前方突出。因此,对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被视认性最有贡献的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反射部35难以被前外壳上部10遮盖。其结果,可提高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被视认性,从而可提高左近光头灯30的被视认性。又,如图5所示,于从左前方且上方观察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时,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反射部45向前方突出。因此,对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被视认性最有贡献的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反射部45难以被前外壳上部10遮盖。其结果,可提高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被视认性,从而可提高右近光头灯40的被视认性。
(4)又,于本实施形态是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的形态中,头灯单元15具有上延长外壳71,所述上延长外壳71配置于较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和远光用的反射器22靠上方,且于车辆俯视下,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较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靠前方,于车辆俯视下,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的至少一部分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上延长外壳71的前缘81靠前方而不与上延长外壳71重叠。
根据本实施形态,于车辆俯视下,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前下缘部37、47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配置于较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靠前方的上延长外壳71的前缘81更靠前方而不与配置于较前外壳上部10靠前方的上延长外壳71重叠。因此,如图4所示,于从右前方且上方观察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时,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向前方突出,故而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难以被上延长外壳71遮盖,可进而提高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被视认性。又,如图5所示,于从左前方且上方观察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时,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向前方突出,故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难以被上延长外壳71遮盖,可进而提高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被视认性。
(5)又,于本实施形态是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的形态中,于车辆俯视下,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下缘部27的全部位于较上延长外壳71的前缘81靠后方而不与上延长外壳71重叠。
根据本实施形态,如图6、14所示,于车辆俯视下,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下缘部27的全部位于较上延长外壳71的前缘81靠后方而与上延长外壳71重叠。因此,于从前方且上方观察远光头灯20时,由上延长外壳71将从远光头灯20向上照射的光进一步遮蔽,故而更加难以看见远光头灯20。因此,如图4所示,于从右前方且上方观察配置于远光头灯20的左方的左近光头灯30时,远光头灯20的影响可进一步被抑制,故而可更加确保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被视认性。又,如图5所示,于从左前方且上方观察配置于远光头灯20的右方的右近光头灯40时,远光头灯20的影响可进一步被抑制,故而可更加确保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被视认性。
(6)又,于本实施形态是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的形态中,头灯单元15具有配置于较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和远光用的反射器22靠下方的下延长外壳72,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的至少一部分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的至少一部分,于车辆俯视下位于较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靠前方,且于车辆前视下位于较下延长外壳72的上缘82U靠上方。
根据本实施形态,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前下缘部37、47的至少一部分是于车辆俯视下位于较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靠前方,且于车辆前视下位于较下延长外壳72的上缘82U靠上方。因此,于从前方观察左右近光头灯30、40时,左右近光头灯30、40看起来悬浮着(悬浮感),故而可提供具有独特的外观的头灯单元。
又,由于使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前下缘部37、47的至少一部分于车辆俯视下较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更向前方突出,故而可进而提高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被视认性,从而可进而提高左、右近光头灯30、40的被视认性。
(7)又,于本实施形态是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的形态中,于相同的剖面中,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与左近光用的外壳3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L4,较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与左近光用的外壳3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E1小,且于相同的剖面中,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与右近光用的外壳4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L4',较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与右近光用的外壳4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E1'小。
根据本实施形态,如图15所示,于相同的剖面中,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与左近光用的外壳3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L4,较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与左近光用的外壳3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E1小。又,如图15所示,于相同的剖面中,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与右近光用的外壳4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L4',较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与右近光用的外壳4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E1'小。因此,于从前方观察左、右近光头灯30、40时,与下延长外壳72相比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前下缘部37、47看起来距离较为接近,故而可更加强调左、右近光头灯30、40的悬浮感。因此,可提供具有更独特的外观的头灯单元15。
又,由于使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前下缘部37、47突出到左、右近光用的外壳33、43的附近,故而可进而提高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被视认性,从而可进而提高左、右近光头灯30、40的被视认性。
(8)又,于本实施形态是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的形态中,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延伸,且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下缘部27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37L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7R靠后方。
根据本实施形态,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下缘部27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前下缘部37、47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37L、47R靠后方。因此,可使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前下缘部37、47与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下缘部27的车辆前后方向距离变大。因此,于从前方观察头灯单元15时,远光用的反射器22与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相比看起来位于较远的后方,故而可更加强调左、右近光头灯30、40的悬浮感。因此,可提供具有更独特的外观的头灯单元15。
又,由于可使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前下缘部37、47与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下缘部27的车辆前后方向距离变大,故而即便远光头灯20点亮,也可容易视认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因此,如图4所示,于从右前方且上方观察配置于远光头灯20的左方的左近光头灯30时,远光头灯20的影响可进一步被抑制,故而可更加确保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被视认性。又,如图5所示,于从左前方且上方观察配置于远光头灯20的右方的右近光头灯40时,远光头灯20的影响可进一步被抑制,故而可更加确保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被视认性。
(9)又,于本实施形态是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的形态中,于车辆前后方向,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端32F与后端32B的距离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端42F与后端42B的距离L1、L1',较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端22F与后端22B的距离H1长。
根据本实施形态,如图12所示,于车辆前后方向,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前端32F、42F与后端32B、42B的距离L1、L1',较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端22F与后端22B的距离H1长。因此,容易照射速克达型车辆1的跟前处。由此,即便使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的至少一部分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的至少一部分各自以于车辆俯视下不与前外壳9重叠的方式向前方突出,也可抑制左、右近光头灯30、40的配光自由度的降低。
(10)又,于本实施形态是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的形态中,将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沿车辆前后方向切开的剖视中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部分L2,和将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沿车辆前后方向切开的剖视中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部分L2',较将远光用的反射器22沿车辆前后方向切开的剖视中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部分H2长。
根据本实施形态,将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沿车辆前后方向切开的剖视中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部分L2、L2',较将远光用的反射器22沿车辆前后方向切开的剖视中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部分H2长。因此,至少于剖视下,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部分L2、L2',较任何剖面的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长。因此,容易照射速克达型车辆1的跟前处。由此,即便使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的至少一部分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的至少一部分各自于车辆俯视下以不与前外壳9重叠的方式向前方突出,也可抑制左、右近光头灯30、40的配光自由度的降低。
(11)又,于本实施形态是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的形态中,配置左近光用的光源31的部分的剖视下的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L3,和配置右近光用的光源41的部分的剖视下的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L3',较配置远光用的光源21的部分中的远光用的反射器21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H3长。
根据本实施形态,如图11所示,配置左、右近光用的光源31、41的部分的剖视下的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L3、L3',较配置远光用的光源21的部分中的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H3长。因此,于配置最容易反射来自光源的光的部分即光源的部分中,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L3、L3'较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H3长,故而容易照射速克达型车辆1的跟前处。由此,即便使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的至少一部分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的至少一部分各自以于车辆俯视下不与前外壳9重叠的方式向前方突出,也可抑制左、右近光头灯30、40的配光自由度的降低。
(12)又,于本实施形态是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的形态中,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于车辆俯视下,与远光用的反射器22重叠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较与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重叠的部分更向前方突出。
根据本实施形态,如图6所示,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于车辆俯视下,与远光用的反射器22重叠的部分较与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重叠的部分更向前方突出。即,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中与左、右近光用的反射器32、42重叠的部分位于较与远光用的反射器22重叠的部分靠后方。因此,如图4所示,于从前方且上方观察左、右近光头灯30、40时,容易观察到左、右近光头灯30、40,可提高左、右近光头灯30、40的被视认性。
(13)又,于本实施形态是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的形态中,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和远光用的反射器22形成为一体。
根据本实施形态,由于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和远光用的反射器22形成为一体,故而可使头灯单元15的车宽方向的尺寸紧凑。
(14)又,于本实施形态是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个优选的形态中,左近光用的外壳33、右近光用的外壳43和远光用的外壳22形成为一体。
根据本实施形态,由于左近光用的外壳33、右近光用的外壳43和远光用的外壳22形成为一体,故而可使头灯单元15的车宽方向的尺寸紧凑。
《变化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各种设计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举例来说,于本实施形态中,对头灯单元15具有1个远光头灯20与左、右2个近光头灯30、40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远光头灯的数量并不限定于1个,例如也可于左、右2个近光头灯之间沿左右排列配置2个远光头灯。
又,举例来说,于本实施形态中,如图7所示,对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和远光用的反射器22形成为一体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和远光用的反射器22也可为至少任一个或全部为不同个体。
又,举例来说,于本实施形态中,如图7所示,对左近光用的外壳33、右近光用的外壳43和远光用的外壳23形成为一体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左近光用的外壳33、右近光用的外壳43和远光用的外壳23也可为至少任一个或全部为不同个体。
又,举例来说,于本实施形态中,如图6所示,对前外壳上部10的前缘13于车辆俯视下与远光用的反射器22(参照图4、5)重叠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较与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重叠的部分更向前方突出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前外壳上部的前缘也可以从左端到右端为止的前后方向位置不变化的方式沿着车宽方向延伸。
又,举例来说,于本实施形态中,对于车辆俯视下头灯单元15具有包括上延长外壳71和下延长外壳72的延长外壳53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延长外壳也可仅具有上延长外壳,也可仅具有下延长外壳,也可无延长外壳。
又,举例来说,于本实施形态中,对于车辆俯视下远光用的反射器22的前下缘部27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的左端(车宽方向外侧端部)37L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的右端(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7R靠后方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全部位于较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左端(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右端(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靠前方。
又,举例来说,于本实施形态中,如图15所示,对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的至少一部分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的至少一部分于车辆俯视下位于较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靠前方,且于车辆前视下位于较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靠上方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全部和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全部于车辆俯视下位于与下延长外壳的前缘相同或较其靠下方,且于车辆前视下位于与下延长外壳的前缘相同或较其靠下方。
又,举例来说,于本实施形态中,如图15所示,对于相同的剖面中左近光用的反射器32的前下缘部37与外壳构件52(左近光用的外壳3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L4,较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与外壳构件52(左近光用的外壳3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E1小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所述距离L4也可与距离E1相同或大于距离E1。同样地,对于相同的剖面中右近光用的反射器42的前下缘部47与外壳构件52(右近光用的外壳4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L4',较下延长外壳72的前缘82F与外壳构件52(右近光用的外壳4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E1'小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所述距离L4'也可与距离E1'与相同或大于距离E1'。
又,于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并不限定于具有2个车轮,也可具有3个以上的车轮。举例来说,也可具有2个前轮与1个后轮。跨坐型车辆并不限定于速克达型车辆,也可为运动型、或附踏板的轻型机动车型等其它机动车。或者,跨坐型车辆并不限定于速克达型车辆,也可为全地形型车辆(All Terrain Vehicle;ATV)等四轮越野车等其它车辆。再者,在应用于电动车辆的情形时,动力单元为电机而非发动机。
符号说明
1 速克达型车辆(跨坐型车辆)
2 车体框架
3 前叉
4 动力单元
5 座部
6 前轮
7 把手
8 后轮
8a 前外壳上部
9 前外壳
10 前外壳上部
11 前外壳侧部
11f 前端
12 前外壳上部中央部
13 前缘
13a 前端
14 护腿板
15 头灯单元
16 头管
20 远光头灯
21 远光用的光源
22 远光用的反射器
22B 后端
22D 下端
22F 前端
22U 上端
23 远光用的外壳
24 远光用的反射器壳体
25 反射部
25D 下端
26 下端部
27 前下缘部
27L 左端
27R 右端
30 左近光头灯
31 左近光用的光源
32 左近光用的反射器
32B 后端
32F 前端
32U 上端
32D 下端
33 左近光用的外壳
34 左近光用的反射器壳体
35 反射部
35D 下端
36 下端部
37 前下缘部
37L 左端(车宽方向外侧端部)
37R 右端
38 外缘部
39 内缘部
39a 分隔部
39U 上端
40 右近光头灯
41 右近光用的光源
42 右近光用的反射器
42B 后端
42F 前端
42U 上端
42D 下端
43 右近光用的外壳
44 右近光用的反射器壳体
45 反射部
45D 下端
46 下端部
47 前下缘部
47L 左端
47R 右端(车宽方向外侧端部)
48 外缘部
49 内缘部
49a 分隔部
49U 上端
50 反射器构件
51 灯体
52 外壳构件
53 延长外壳
54 灯室
61 反射器
62 反射器壳体
71 上延长外壳
72 下延长外壳
73 左延长外壳
74 右延长外壳
78 开口部
79 中央部分
81 前缘
82F 前缘
82U 上缘
341 远光用反射器
342、343 左右近光用反射器
E1 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
E1' 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
E2 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
F 前外壳
Fa 前外壳上部
H1~H3 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
H4 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
L 前缘
L1~L5 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
L1'~L5' 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
La~Lc 垂直线
Ld 车宽方向线
M 中心线
R 近光用的反射器
Ra 前下缘部
θ1 角度
θ1' 角度
θ2 角度
θ2' 角度
θ3 角度
θ3' 角度
θ4 角度
θ4' 角度

Claims (14)

1.一种跨坐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
头管;
前外壳,其配置于所述头管的前方;和
头灯单元,其配置于所述前外壳;且
所述前外壳具有配置于所述头灯单元的上方的前外壳上部,
所述头灯单元具有:
远光头灯,其具有:远光用的光源;远光用的反射器,其将所述远光用的光源的光向前方反射;和远光用的外壳,其配置于所述远光用的光源和所述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方,且具有透光性;
左近光头灯,其配置于所述远光头灯的左方,且具有:左近光用的光源;左近光用的反射器,其将所述左近光用的光源的光向前方反射;和左近光用的外壳,其配置于所述左近光用的光源和所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方,且具有透光性;以及
右近光头灯,其配置于所述远光头灯的右方,且具有:右近光用的光源;右近光用的反射器,其将所述右近光用的光源的光向前方反射;和右近光用的外壳,其配置于所述右近光用的光源和所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方,且具有透光性;
于车辆上下方向,所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远光用的反射器的上端与下端之间,
于车辆前后方向,所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一部分和所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一部分配置于所述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端与后端之间,
所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较所述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靠前方,
于车辆俯视下,所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所述前外壳上部的前缘靠前方而不与所述前外壳上部重叠,
所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和所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较所述远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长,
于车辆俯视下,所述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所述前外壳上部的前缘靠后方而与所述前外壳上部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于车辆俯视下,所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全部和所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全部位于较所述前外壳上部的前缘靠前方而不与所述前外壳上部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所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具有:
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反射部,其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和
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下端部,其从所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反射部的下端向前方延伸,且具有所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
所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具有:
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反射部,其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和
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下端部,其从所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反射部的下端向前方延伸,且具有所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
于车辆俯视下,所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反射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反射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所述前外壳上部的前缘靠前方而不与所述前外壳上部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所述头灯单元具有上延长外壳,
所述上延长外壳配置于较所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所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和所述远光用的反射器靠上方,且于车辆俯视下,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较所述前外壳上部的前缘靠前方,
于车辆俯视下,所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所述上延长外壳的前缘靠前方而不与所述上延长外壳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于车辆俯视下,所述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全部位于较所述上延长外壳的前缘靠后方而与所述上延长外壳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所述头灯单元具有下延长外壳,
所述下延长外壳配置于较所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所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和所述远光用的反射器靠下方,
所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于车辆俯视下位于较所述下延长外壳的前缘靠前方,且于车辆前视下位于较所述下延长外壳的前缘靠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于相同的剖面中,所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与所述左近光用的外壳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较所述下延长外壳的前缘与所述左近光用的外壳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小,且
于相同的剖面中,所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与所述右近光用的外壳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较所述下延长外壳的前缘与所述右近光用的外壳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小。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所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和所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延伸,
于车辆俯视下,所述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所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和所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下缘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靠后方。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于车辆前后方向,所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端与后端的距离和所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前端与后端的距离,较所述远光用的反射器的前端与后端的距离长。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将所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沿车辆前后方向切开的剖视中所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部分,和将所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沿车辆前后方向切开的剖视中所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部分,较将所述远光用的反射器沿车辆前后方向切开的剖视中所述远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部分长。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配置所述左近光用的光源的部分的剖视下的所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和配置所述右近光用的光源的部分的剖视下的所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较配置所述远光用的光源的部分中的所述远光用的反射器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长。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所述前外壳上部的前缘,
于车辆俯视下,与所述远光用的反射器重叠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较与所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和所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重叠的部分更向前方突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所述左近光用的反射器、所述右近光用的反射器,和所述远光用的反射器形成为一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所述左近光用的外壳、所述右近光用的外壳,和所述远光用的外壳形成为一体。
CN201810296335.0A 2018-03-30 2018-03-30 跨坐型车辆 Active CN1103162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96335.0A CN110316288B (zh) 2018-03-30 2018-03-30 跨坐型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96335.0A CN110316288B (zh) 2018-03-30 2018-03-30 跨坐型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16288A CN110316288A (zh) 2019-10-11
CN110316288B true CN110316288B (zh) 2021-11-19

Family

ID=681124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96335.0A Active CN110316288B (zh) 2018-03-30 2018-03-30 跨坐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1628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08629A2 (en) * 2006-09-29 2008-04-09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Headlight device and vehicle
CN104203736A (zh) * 2012-03-29 2014-12-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摩托车的头灯装置
CN205842451U (zh) * 2016-06-29 2016-12-28 广州雷利诺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摩托车led前灯照明结构
JP2017081222A (ja) * 2015-10-23 2017-05-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前照灯
CN206540042U (zh) * 2017-03-20 2017-10-03 徐桂红 电动车led前大灯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08629A2 (en) * 2006-09-29 2008-04-09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Headlight device and vehicle
CN104203736A (zh) * 2012-03-29 2014-12-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摩托车的头灯装置
JP2017081222A (ja) * 2015-10-23 2017-05-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前照灯
CN205842451U (zh) * 2016-06-29 2016-12-28 广州雷利诺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摩托车led前灯照明结构
CN206540042U (zh) * 2017-03-20 2017-10-03 徐桂红 电动车led前大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16288A (zh) 2019-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57736B2 (ja) 自動二輪車用前照灯
TWI389811B (zh) Locomotive position lights and lighting fixtures
EP1908629B1 (en) Headlight device and vehicle
CN107429893B (zh) 前照灯
JP5301295B2 (ja) 車両の尾灯装置
JP611693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照灯装置
TW201348053A (zh) 跨坐型車輛
CN107429898B (zh) 前照灯
CN112577017A (zh) 前照灯装置
CN110316288B (zh) 跨坐型车辆
JP6192238B2 (ja) 自動二輪車
CN216556943U (zh) 鞍乘型车辆的照明装置
TWI664107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6850897B2 (ja) 車両
JP6096533B2 (ja) 鞍乗型車両の灯火器
CN110462284B (zh) 鞍乘式车辆的照明装置
JP5504016B2 (ja) 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EP3901516B1 (en) Straddled vehicle
WO2022163442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EP3885193B1 (en) Straddled vehicle
CN109070958B (zh) 鞍乘型车辆的前照灯装置
CN102285399B (zh) 车辆的后部结构
CN110388621B (zh) 跨骑型车辆用灯具
TWI646007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202348484A (zh) 跨坐型車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