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6007B - Straddle type vehicle - Google Patents

Straddle type vehic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6007B
TWI646007B TW105131669A TW105131669A TWI646007B TW I646007 B TWI646007 B TW I646007B TW 105131669 A TW105131669 A TW 105131669A TW 105131669 A TW105131669 A TW 105131669A TW I646007 B TWI646007 B TW I64600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mp unit
lamp
lamp housing
cover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16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13857A (zh
Inventor
林三評
沈明澤
李子斌
曹元銘
鄭超鴻
謝金育
Original Assignee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316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46007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138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38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60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6007B/zh

Link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一種跨坐型車輛,係包含有:第一燈單元(10),配置於車體的尾部的中央,並具備有第一燈殼(102);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分別配置於第一燈單元(10)的右方及左方,並分別具備有第二燈殼(202);以及蓋部(30),配置於第一燈單元(10)與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上方;蓋部(30)中之從中央部至第一燈單元(10)為止之上下方向的長度係比蓋部(30)中之從兩側部分別至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為止之上下方向的長度還長;第二燈殼(202)係比第一燈殼(102)的下緣(102D)還朝下方延伸。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有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尤其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之後部。
作為以往的跨坐型車輛的一例,跨坐型車輛包含有:尾燈(tail lamp),配置於車體的尾部的中央;以及兩個方向燈(flasher lamp),分別配置於尾燈的右方及左方兩側。此外,於尾燈以及尾燈的右方及左方兩側的方向燈的上方設置有蓋(cover)部。從後方觀視時,蓋部的高度係隨著從中央朝兩側逐漸變低。亦即,蓋部中位於尾燈兩側的方向燈的上方部分的高度係比蓋部中位於尾燈中央的上方部分還低。又,於座部(seat)的下方且被蓋部圍繞而形成的車體框架的車寬方向內側設置有收納箱。
作為以往的跨坐型車輛的一例,例如專利文獻1(參照說明書段落[0015]、[0016]、圖1及圖3等)中揭示有一種速克達(scooter)型自動二輪車,可從圖1的側視圖得知,設置於後剎車燈組件(tail brake lamp assembly)32及後轉向信號燈組件(rear turn signal lamp assembly)33的上方之後蓋(rear cover)26的高度係從中央朝兩側逐漸變低。此外,後剎車燈組件32及其左右的後轉向信號燈組件33係在車輛上下方向中配置於相同的高度。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5-338569號公報。
然而,在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跨坐型車輛中,會有需要對後剎車燈組件32及後轉向信號燈組件33進行維護(maintenance)作業。所謂維護作業係指更換分別安裝於後剎車燈組件32及後轉向信號燈組件33之燈泡(blub)或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等光源部或檢修配線、纜線等構件等的作業。此外,為了縮短維護時間,能在安裝有後蓋26的狀態下直接將手從已取出收納箱(雖然專利文獻1中並未揭示收納箱,但是一般的跨坐型車輛大多具有收納箱)的空間伸入至後蓋26與後剎車燈組件32之間所形成的空間或者伸入至後蓋26與左右的後轉向信號燈組件33之間所形成的空間進行維護作業。換言之,後蓋26與後剎車燈組件32之間所形成的空間以及後蓋26與左右的後轉向信號燈組件33之間所形成的空間係成為維護空間。
然而,在專利文獻1般之以往的跨坐型車輛中,由於在後蓋26中之位於兩側的後轉向信號燈組件33的上方部分的高度係比後蓋26中之位於後剎車燈組件32的上方部分的高度還低。後蓋26與左右的後轉向信號燈組件33之間所形成之上下方向的維護空間係比後蓋26與後剎車燈組件32之間所形成之上下方向的維護空間還狹窄。結果,在作業員更換安裝於兩側的後轉向信號燈組件33之光源部或配線、纜線等構件之情形中,與對後剎車燈組件32進行維護作業之情形相比,由於兩側的後轉向信號燈組件33的維護空間不足,因此有不易進行維護作業之虞。
為了使作業員容易從蓋部與兩側的方向燈之間所形成之上下方向的維護空間對兩側的方向燈的周邊進行維護作業,本案發明人思考出一種構造:使兩側的方向燈的設置位置朝車體的前方移動,並使分別安裝於兩側的方向燈之光源部的設置位置亦朝車體的前方移動。又,本案發明人想更進一步提升若使方向燈的設置位置移動至比尾燈還靠近車體的前方,位於車體右後方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相反側的車體左方的方向燈的被辨識面時的辨識性。同樣地,本案發明人亦想更進一步提升若使方向燈的設置位置移動至比尾燈還靠近車體的前方,位於車體左後方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相反側的車體右方的方向燈的被辨識面時的辨識性。換言之,本案發明人想更進一步提升駕駛員對於與尾 燈重疊的相反側的方向燈的辨識性。
為了兼具作業員透過維護空間的維護作業性以及位於相反側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方向燈時的方向燈的被辨識性,本案發明人思考出下述構造。亦即,為了確保維護作業性,使分別配置於尾燈的右方及左方兩側之兩個方向燈的設置位置朝車體的前方移動。又,為了更進一步提升相反側的被辨識性,本案發明人思考出一種構造:使方向燈具備有光源部以及用以圍繞該光源部的燈殼(clear cover),並使方向燈的燈殼的設置位置移動至車體的後方。然而,本案發明人亦察覺到下述事情:若使兩側的方向燈的燈殼的設置位置朝車體的後方移動,位於右後方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相反側之左方的方向燈的被辨識面時或者位於左後方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相反側之右方的方向燈的被辨識面時,從尾燈射出之例如紅色光會映入至閃爍中的方向燈的被辨識面。換言之,僅使兩側的方向燈的燈殼的設置位置朝車體的後方移動,對於更進一步提升位於相反側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方向燈時的方向燈的被辨識性而言是有極限的。
另一方面,本案發明人亦思考出一種構造:將兩側的方向燈的高度延長至比尾燈的下緣還朝下方伸長。亦即,作成為在車輛上下方向中將尾燈與兩側的方向燈配置於不同的高度。然而,單純將兩側的方向燈的高度朝垂直方向 伸長時,有車體的尾部的車高方向的尺寸會大型化的傾向。
因此,為了抑制車體的尾部的車高方向的尺寸的大型化並更進一步提升位於相反側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方向燈時方向燈的被辨識性,本案發明人思考出下述構造:將兩個方向燈分別配置於尾燈的右方及左方兩側,將作成比尾燈的下緣還朝下方伸長之兩個方向燈的上部係比方向燈的下部還位於前方。亦即,本案發明人思考出下述構造:兩側的方向燈的下部係比方向燈的上部還位於後方。如此,本案發明人完成了可有效地改善上述問題點之本發明。
本發明乃有鑑於上述課題而研創出,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該跨坐型車輛係能更進一步提升作業員透過維護空間對兩側的方向燈的周邊進行維護的維護作業性,並能更進一步提升位於方向燈的相反側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方向燈時的方向燈的被辨識性,且能將車體的尾部的尺寸(車高方向)緊湊(compact)化。
本發明第一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係包含有:第一燈單元(10),配置於車體的尾部的中央,並具備有第一光源部(101)及第一燈殼(102);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分別配置於前述第一燈單元(10)的右方及左方,並分別具備有第二光源部(201)及第二燈殼(202);以及蓋部(30),配置於前述第一燈單元(10)與前述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 的上方;前述蓋部(30)中之從中央部至前述第一燈單元(10)為止之上下方向的長度係比前述蓋部(30)中之從兩側部至前述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為止之上下方向的長度還長;前述第二燈殼(202)係比前述第一燈殼(102)的下緣(102D)還朝下方伸長;前述第二燈殼(202)係比前述第一燈殼(102)的兩側還位於後方,且前述第二燈殼(202)的下半部(222)係比上半部(221)還位於後方;從右側面觀視時,前述右燈單元(20A)的前述第二燈殼(202)的至少一部分係與前述第一燈殼(102)的右側的至少一部分重疊,從左側面觀視時,前述左燈單元(20B)的前述第二燈殼(202)的至少一部分係與前述第一燈殼(102)的左側的至少一部分重疊;前述第二光源部(201)係比前述第一光源部(101)還位於前方。
依據本發明第一態樣的跨坐型車輛,能達成下述功效。蓋部(30)中之從中央部至第一燈單元(10)為止之上下方向的長度係比蓋部(30)中之從兩側部至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為止之上下方向的長度還長。因此,能確保第一燈單元的作業維護性,並使蓋部的兩側部於上下方向緊湊化。
此外,在本發明第一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由於蓋部(30)中之從中央部至第一燈單元(10)為止之上下方向的長度係比蓋部(30)中之從兩側部至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為止之上下方向的長度還長,因此於蓋部(30)與左右 的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之間所形成之上下方向的維護空間係比蓋部(30)與第一光源部(101)之間所形成之上下方向的維護空間還狹窄。在此情形中,亦使第二光源部(201)比第一光源部(101)還位於前方,藉此使分別安裝於左右的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之第二光源部(201)的設置位置亦朝車體的前方移動。因此,作業員容易從蓋部(30)與左右的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之間所形成之上下方向的維護空間對左右的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周邊進行維護作業。
此外,在本發明第一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第二燈殼(202)係比第一燈殼(102)的兩側還位於後方;從右側面觀視時,右燈單元(20A)的第二燈殼(202)的至少一部分係與第一燈殼(102)的右側的至少一部分重疊;從左側面觀視時,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至少一部分係與第一燈殼(102)的左側的至少一部分重疊。藉此,即使在位於右後方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相反側的左燈單元(20B)的被辨識面時或者位於左後方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相反側的右燈單元(20A)的被辨識面時相反側的右燈單元(20A)或左燈單元(20B)的被辨識面的一部分被第一燈單元(10)遮住之情形中,位於斜後方之車輛的駕駛員亦能清楚地辨識第二燈殼(202)中之比第一燈殼(102)的兩側還位於後方且未被遮住的部分。藉此,能更進一步提升位於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相反側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 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時之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被辨識性。
此外,在本發明第一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由於第二燈殼(202)係比第一燈殼(102)的下緣(102D)還朝下方伸長,因此第二燈殼(202)的被辨識面積的長度變長,且不受第一燈單元(10)的外觀及射出光線影響之被辨識面亦增加。藉此,即使在位於右後方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相反側的左燈單元(20B)的被辨識面時或者位於左後方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相反側的右燈單元(20A)的被辨識面時相反側的右燈單元(20A)或左燈單元(20B)的被辨識面的一部分被第一燈單元(10)遮住之情形中,或者在從第一燈單元(10)射出之例如紅色光映入至方向中的右燈單元(20A)或左燈單元(20B)的被辨識面之情形中,位於斜後方之車輛的駕駛員亦能清楚地辨識第二燈殼(202)中之比第一燈殼(102)的下緣(102D)還朝下方伸長的部分。藉此,能更進一步提升位於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相反側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時之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被辨識性。
此外,在本發明第一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第二燈殼(202)的下半部(222)係比第二燈殼(202)的上半部(221)還位於後方。因此,與以將兩側的方向燈的高度朝比尾燈的下緣還朝下方伸長之方式單純地將兩側的方向燈的高度朝垂 直方向伸長之情形相比,能抑制車體的尾部的車高方向的尺寸大型化。
整體而言,依據本發明第一態樣的跨坐型車輛,能更進一步提升作業員透過維護空間對兩側的方向燈的周邊進行維護的維護作業性,並能將車體的尾部的車高方向的尺寸緊湊化,且能更進一步提升位於方向燈的相反側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方向燈時的方向燈的被辨識性。
在本發明第二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第一燈殼(102)的中央部係比兩側部還位於後方;第二燈殼(202)的中央部係比兩側部還位於後方。藉此,第一燈殼(102)及第二燈殼(202)的被辨識面積變廣,且第一燈殼(102)及第二燈殼(202)的被辨識部分並非為平面而是成為位於後方的立體面。由於第二燈殼(202)的被辨識部分並非為平面而是成為位於後方的立體面,因此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被辨識面積的廣度變廣,且未被第一燈單元(10)遮住的部分亦增加。因此,位於斜後方之車輛的駕駛員係能清楚地辨識第二燈殼(202)中之比第一燈殼(102)的兩側還位於後方且未被遮住的部分。藉此,能提升位於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相反側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時之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被辨識性。
在本發明第三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第二燈殼(202)中之朝前方傾斜置放之後緣(223)係在側視時與從第一燈殼(102)的中央部的後緣(102W)的延長線交叉。藉此,由於第一燈殼(102)的中央部的後緣(102W)隨著從上方朝下方而往前倒,因此能將第一燈殼(102)的車高方向的尺寸更緊湊化。由於第一燈殼(102)的車高方向的尺寸緊湊化,因此第二燈殼(202)的被辨識面積的長度不受第一燈單元(10)的外觀及射出光線影響之被辨識面亦增加。藉此,即使在位於右後方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相反側的左燈單元(20B)的被辨識面時或者位於左後方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相反側的右燈單元(20A)的被辨識面時相反側的右燈單元(20A)或左燈單元(20B)的被辨識面的一部分被第一燈單元(10)遮住之情形中,或者在從第一燈單元(10)射出之例如紅色光映入至閃爍中的右燈單元(20A)或左燈單元(20B)的被辨識面之情形中,位於斜後方之車輛的駕駛員亦能清楚地辨識第二燈殼(202)中之比第一燈殼(102)的下緣(102D)還朝下方伸長的部分。藉此,能更進一步提升位於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相反側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時之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被辨識性。
在本發明第四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第二燈殼(202)的剖面為三角形。藉此,由於第二燈殼(202)的左方及右方的 被辨識面積變得更廣,因此能更進一步提升位於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時之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被辨識性。
在本發明第五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第二燈殼(202)的上表面部(202U)的至少一部分係從蓋部(30)露出。藉此,由於第二燈殼(202)的上表面部(202U)的被辨識面積變得更廣,因此能更進一步提升卡車或巴士等之大型車輛的駕駛員從後上方觀視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時之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被辨識性。
在本發明第六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更進一步包含有前輪與後輪;蓋部(30)係具有後蓋(301)以及分別位於後蓋(301)的右方及左方之右側蓋(302A)及左側蓋(302B);右側蓋(302A)及左側蓋(302B)的下緣(302D)係比後輪還位於上方,且從前方朝後上方傾斜;右側蓋(302A)及左側蓋(302B)的上緣(302U)係後部比前部還急傾斜,且從前方朝後上方傾斜。右側蓋(302A)及左側蓋(302B)的上緣(302U)係後部比前部還急傾斜,且從前方朝後上方傾斜。藉此,由於能使於蓋部(30)與第一燈單元(10)之間以及蓋部(30)與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之間將作為維護空間之空間的後方的兩側的空間更進一步增加,因此能更進一步提升作業員透過維護空間對兩個方向燈的周邊進行維護的維護作業 性。
在本發明的第七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第二光源部(201)係在側視時被右側蓋(302A)及左側蓋(302B)遮住並比右側蓋(302A)及左側蓋(302B)的後緣還設置於前方。藉此,安裝於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之第二光源部(201)係接近於蓋部(30)與第一燈單元(10)之間以及蓋部(30)與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之間作為維護空間之空間的前方的兩側。亦即,作業員將手從已取出收納箱的空間伸入至維護空間並進行更換分別安裝於右燈單元(20A)或左燈單元(20B)之燈泡或LED等光源部或檢修配線、纜線等構件等之維護作業時,能容易地使碰觸光源部。因此,能更進一步提升作業員檢修或更換第二光源部(201)時的維護作業性。
在本發明第八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進一步具備有:座部(40),係可開閉地安裝於前述蓋部(30)的上方;座部(40)的後部的下緣(40D)係與右側蓋(302A)及左側蓋(302B)的後部的上緣(302U)的急傾斜對合,且比座部(40)的前部的下緣(40D)還急傾斜。藉此,由於無須使座部(40)的後部朝上方突出,因此能將車體的尾部的車高方向的尺寸更緊湊化。
在本發明第九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蓋部(30)係具有在後視時從兩側部朝中央部向上方突出之突出面。藉此, 從蓋部(30)的中央部至第一燈單元(10)為止之上下方向的空間係比從蓋部(30)的兩側部至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為止之上下方向的空間還大,藉此作業員容易從於蓋部(30)與左右的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之間所形成之上下方向的維護空間對左右的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周邊進行維護作業。
在本發明第十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於配置於第一燈單元(10)與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上方之蓋部(30)的背側形成有具有開口部(FH)之內部空間(F);在內部空間(F)中,蓋部(30)的中央部中之至第一燈單元(10)為止之上下方向的空間係比蓋部(30)的兩側部中之至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為止之上下方向的空間還大。藉此,作業員容易將手從已取出收納箱的空間伸入至維護空間並進行更換分別安裝於右燈單元(20A)或左燈單元(20B)之燈泡或LED等光源部或檢修配線、纜線等構件等之維護作業。因此,能更進一步提升作業員檢修或更換第二光源部(201)時的維護作業性。
依據本發明,能提供一種跨座型車輛,該跨坐型車輛係能更進一步提升作業員透過維護空間對兩側的方向燈的周邊進行維護的維護作業性,並能更進一步提升位於方向燈的相反側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方向燈時的方向燈的被辨 識性,且能將車體的尾部的尺寸(車高方向)緊湊化。
1‧‧‧跨坐型車輛
2‧‧‧前輪
3‧‧‧後輪
4‧‧‧車體框架
5‧‧‧前叉
6‧‧‧動力單元
7‧‧‧樞軸部
8‧‧‧操向把手
9‧‧‧車牌安裝板
10‧‧‧第一燈單元
11‧‧‧前蓋
12‧‧‧腿部護罩
13‧‧‧收納箱
14‧‧‧前燈
15‧‧‧引擎
16‧‧‧變速機單元
20A‧‧‧右燈單元
20B‧‧‧左燈單元
30‧‧‧蓋部
30F‧‧‧開口部
40‧‧‧座部
40A‧‧‧前部
40B‧‧‧後部
40D‧‧‧下緣
40L‧‧‧左部
40R‧‧‧右部
101‧‧‧第一光源部
102‧‧‧第一燈殼
102A‧‧‧右側部
102B‧‧‧左側部
102C‧‧‧中央部
102D‧‧‧下緣
102L‧‧‧左緣
102R‧‧‧右緣
102U‧‧‧上緣
102W‧‧‧後緣
201‧‧‧第二光源部
202‧‧‧第二燈殼
202C‧‧‧中央部
202D‧‧‧下表面部
202L‧‧‧左側部
202R‧‧‧右側部
202U‧‧‧上表面部
202W‧‧‧後緣
221‧‧‧上半部
222‧‧‧下半部
301‧‧‧後蓋
301C‧‧‧中央部
301D‧‧‧下緣
301L‧‧‧左側部
301R‧‧‧右側部
301U‧‧‧上緣
302A‧‧‧右側蓋
302B‧‧‧左側蓋
302D‧‧‧下緣
302U‧‧‧上緣
302UD‧‧‧連接部
302X‧‧‧前緣
302W‧‧‧後緣
H‧‧‧鉸接銷
F‧‧‧內部空間
F1、F2、F3‧‧‧空間
FH‧‧‧開口部
X‧‧‧抓握部
Z‧‧‧集線管
圖1為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1的左側視圖。
圖2為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1的俯視圖。
圖3為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1的後視圖。
圖4為左側觀視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1的車體的後半部的一部分的構造之局部放大左側視圖。
圖5係後視觀視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1的車體的尾部的一部分的構造之局部放大後視圖。
圖6A係設置有抓握部X時之跨坐型車輛1的車體的後半部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俯視圖。
圖6B係未設置有抓握部X時之跨坐型車輛1的車體的後半部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俯視圖。
圖7A為從車輛後方及左方觀視右燈單元20A時,亦即從與車輛前後方向呈86°之方向的視點(亦即右燈單元20A的辨識角度的上限)觀視跨坐型車輛的車體的後半部的一部分的構造時之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7B為從車輛後方及右方觀視左燈單元20B時,亦即從與車輛前後方向呈86°之方向的視點(亦即左燈單元20B的辨識角度的上限)觀視跨坐型車輛的車體的後半部的一部分的構造時之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7C為從車輛後方及左方觀視右燈單元20A時,亦即從與車輛前後方向呈60°之方向的視點觀視跨坐型車輛 的車體的後半部的一部分的構造時之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7D為從車輛後方及右方觀視左燈單元20B時,亦即從與車輛前後方向呈60°之方向的視點觀視跨坐型車輛的車體的後半部的一部分的構造時之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7E為從車輛後方及左方觀視右燈單元20A時,亦即從與車輛前後方向呈45°之方向的視點觀視跨坐型車輛的車體的後半部的一部分的構造時之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7F為從車輛後方及右方觀視左燈單元20B時,亦即從與車輛前後方向呈45°之方向的視點觀視跨坐型車輛的車體的後半部的一部分的構造時之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8A為從蓋部30、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背側觀視具有開口部FH之內部空間F時的示意圖。
圖8B為從上方觀視圖8A的C-C線的剖面時之蓋部30、第一燈單元10、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一部分的構造的剖視圖。
圖9A為剖面觀視從前方觀視圖4中的A-A線剖面時之蓋部30與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之間的空間時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9B為剖面觀視從前方觀視圖4中的B-B線剖面時之蓋部30與第一燈單元10之間的空間時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以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圖1至圖3顯示本發明 的跨坐型車輛1。所謂跨坐型車輛4係指乘坐者跨坐之車輛。又,在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中,車輪不限於兩個,亦可具有三個以上的車輪。跨坐型車輛不限於速克達型車輛,亦可為越野型或輕型機踏車(moped)型等其他的自動二輪車。又,跨坐型車輛並不限於速克達型車輛,亦可為ATV(All Terrain Vehicel;全地形型車輛)等四輪傳動(buggy)等之其他車輛。
在以下的說明中,如果未特別說明,則前、後、左、右、上、下係分別指從乘坐於跨坐型車輛1的座部40的騎士的視線所見之前、後、左、右、上、下。上、下係分別指跨坐型車輛1於水平面上停止時的鉛直方向的上、下。此外,圖1至圖9中的「前」、「後」、「左」、「右」、「上」、「下」的文字標示係分別表示「前方」、「後方」、「左方」、「右方」、「上方」、「下方」。
《車輛整體》
一邊參照圖1至圖4一邊進行說明。跨坐型車輛1至少包含有前輪2、後輪3、車體框架4、一對前叉(front fork)5、動力單元(power unit)6、樞軸部7、操向把手8、車牌安裝板9、第一燈單元10、前蓋(front cover)11、腿部護罩(leg shield)12、收納箱13、前燈(head light)14、引擎15、變速機單元16、右燈單元20A、左燈單元20B、蓋部30以及座部40。
如圖1所示,跨坐型車輛1的車體框架4的前部係將前叉5以可左右轉動之方式支撐。車體框架4的中央部係將單元擺動(unit swing)式的動力單元6以可將樞軸部7作為中心上下擺動之方式支撐。於動力單元6的上方配置有座部40。座部40亦可為具有前座及後座之雙人乘坐用的座部。如圖4所示,座部40係以下述方式安裝:可以座部40的前部的鉸接銷(hinge pin)H作為中心對配置於車體框架4之間的收納箱13進行開閉。
如圖1所示,一對前叉5朝前方傾斜地往下延伸。於一對前叉5的下端配設有前輪2。前叉5的上端安裝於已固定設置在轉向軸(steering shaft)(未圖示)的下端之下托架(under bracket)(未圖示)。前叉5的上部及轉向軸係被前蓋11與腿部護罩12從前後覆蓋。於前蓋11的中央部配設有前燈14。於轉向軸的上端配設有操向把手8。
如圖1所示,於動力單元6的後部配設有後輪3。後輪3係可旋轉地支撐於動力單元6的後部,並被動力單元6的驅動力驅動。於蓋部30的後部的下方安裝有車牌安裝板9。車牌安裝板9係兼具有後輪3的擋泥功能。如圖4所示,座部40位於比後輪3還上方。如圖4所示,座部40的下方的空間係被蓋部30(蓋部30具有後蓋301以及分別位於該後蓋301的右方及左方之右側蓋302A及左側蓋 302B。在後文中,在不區別左右側的情形中,亦僅單純地稱為蓋部30)覆蓋。換言之,右側蓋302A及左側蓋302B分別配置於座部40的下方的空間(更具體而言為座部40的下方與後輪3的上方之間的空間)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左側及右側。於右側蓋302A及左側蓋302B之間形成有收容空間。本實施形態中,雖然該收容空間係作為收納箱13來利用,但並未限定於此。亦可將該收容空間利用於例如燃料槽的設置空間等之其他用途。此外,在馬達驅動的電動車輛的情形中,亦可將該收容空間作為用以對驅動馬達供給電力之電池的設置空間來利用。
如圖1所示,動力單元6係例如具備有:引擎15;變速機單元16,從引擎15的側方朝車輛後方延伸;以及V型帶式無段變速機(未圖示),配置於變速機單元16中。引擎15與變速機單元16可為一體化的構造,亦可為分別獨立的構造。在本實施形態中,引擎15為空冷式引擎。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例示引擎驅動式的動力單元6,但並未限定於此。動力單元6只要為產生用以驅動車輛之驅動力之單元即可,亦可為馬達驅動式。
《1. 第一燈單元10》
如圖1所示,第一燈單元10配置於車體的尾部的中央。如圖3所示,在後視觀視的情形中,第一燈單元10在左右方向呈長形狀。第一燈單元10在上下方向的長度比 左右方向的寬度還小。第一燈單元10具備有第一光源部101(圖8A及圖8B)以及第一燈殼102(圖3)。如圖3及圖4所示,第一燈單元10中除了第一燈殼102以外之殼體整體係被蓋部30覆蓋隱藏。換言之,在後視觀視或側面觀視的情形中,僅能辨識第一燈單元10中的第一燈殼102。
(1-1. 第一光源部101)
第一光源部101為由至少一個以上的燈泡或LED或發光模組等所構成之發光單元。此外,第一光源部101並非僅指至少一個以上的燈泡或LED或發光模組本身,而是可因應需要包含有連接至至少一個以上的燈泡或LED或發光模組之配線、纜線或電路基板等。於圖8A顯示第一光源部101為LED之態樣。如圖8A所示,作為第一光源部101之LED係經由第一燈單元10的殼體中的開口部安裝置第一燈單元10的殼體。此外,如圖8A所示,亦可於第一光源部101的下方進一步安裝有牌照用光源L。於圖8B顯示安裝有具有作為第一光源部101之複數個LED的一個以上的發光模組。然而,亦可將如HI-POWER LED(高功率發光二極體)之一個LED作為第一光源部101。如圖8B所示,屬於發光模組之第一光源部101係配置於第一燈殼102的前方。此外,於圖8B顯示兩個發光模組排列配置於水平方向的態樣。此外,發光模組亦可為設置有LED等發光元件及其他電子元件之電路基板。
(1-2. 第一燈殼102)
如圖3所示,第一燈殼102係在左右方向中呈長形狀。第一燈殼102的上下方向的長度比左右方向的寬度還小。具體而言,如圖3所示,在後視觀視的情形中,第一燈殼102具有上緣102U、下緣102D、左緣102L以及右緣102R。此外,如圖4所示,在左側觀視的情形中,第一燈殼102具有後緣102W。此外,如圖3所示,在後視觀視的情形中,若在左右方向中將第一燈殼102劃分成三等分,則第一燈殼102具有右側部102A、左側部102B以及中央部102C。在此情形中,所謂中央部102C係指三等分的中央區域;所謂右側部102A係指位於三等分的中央部的右方之右方區域;所謂左側部102B係指位於三等分的中央部的左方之左方區域。此外,如圖3所示,在後視觀視的情形中,中央部102C亦指將上下方向的長度為最長的部位作為中心之中央區域。在此情形中,所謂右側部102A亦指上下方向的長度隨著從中央部102C朝向右側逐漸變短之右側延伸部分。此外,所謂左側部102B亦指上下方向的長度隨著從中央部102C朝向左側逐漸變短之左側延伸部分。另一方面,如圖4所示,在左側觀視的情形中,所謂中央部102C亦指將第一燈殼102中的後緣102W作為中心且朝後方突出之屬於突出面的中央區域。在此情形中,如圖7C所示,從車輛後方及左方觀視第一燈殼102時,亦即從與車輛前後方向呈60°之方式的視點觀視時,所謂左側部102B亦指在左右方向中從屬於突出面的中央部102C朝向左方並往 前方延伸而成之左側延伸部分。換言之,如圖7C所示,第一燈殼102的中央部102C位於比左側部102B還後方。此外,如圖7D所示,從車輛後方及右方觀視第一燈殼102時,亦即從與車輛前後方向呈60°之方式的視點觀視時,所謂右側部102A亦指在左右方向中從屬於突出面的中央部102C朝向右方並往前方延伸而成之右側延伸部分。換言之,如圖7D所示,第一燈殼102的中央部102C位於比右側部102A還後方。
第一燈殼102中的右側部102A、左側部102B以及中央部102C既為第一燈殼102的被辨識面,亦為第一燈單元10的被辨識面。在此,第一燈殼102的被辨識面(亦即第一燈單元10的被辨識面)係指未被其他物品遮住且能使來自第一光源部101的光線透過而讓其他車輛的駕駛員辨識之部分。詳細而言,如圖3所示,在後視觀視的情形中,在左右方向中,第一燈殼102係呈長形狀的多邊形。另一方面,如圖7C所示,從車輛後方及左方觀視第一燈殼102時,亦即從與車輛前後方向呈60°之方向的視點觀視時,包含有後緣102W之中央部102C係比將後緣102W作為中心朝左方延伸之左側部102B還朝後方突出,且上下方向的長度亦比左側部102B還長。此外,如圖7D所示,從車輛後方及右方觀視第一燈殼102時,亦即從與車輛前後方向呈60°之方向的視點觀視時,包含有後緣102W之中央部102C係比將後緣102W作為中心朝右方延伸之右側部102A還朝 後方突出,且上下方向的長度亦比右側部102A還長。換言之,如圖7C及圖7D所示,第一燈殼102係在左右方向中呈具有峰值線(亦即後緣102W)的長形曲面狀。亦即,第一燈殼102係隨著從車寬方向中的中央部朝車寬方向的外側移動而朝前方延伸。
更詳細而言,如圖3所示,中央部102C中的上緣102U的高度係與右側部102A及左側部102B中的上緣102U的高度大致齊平地連接。另一方面,右側部102A及左側部102B中的下緣102D係對稱性地連接至中央部102C中的下緣102D。更詳細而言,第一燈殼102的下緣102D係呈愈從兩側朝向中央則愈朝下方延伸之對稱性的曲線狀(例如略V字形或略U字形等非直線狀)。如圖2所示,在俯視觀視的情形中,第一燈殼102的輪廓呈略「>」字形的曲線狀。此外,如圖3所示,第一燈殼102的右側部102A的右緣102R及左側部102B的左緣102L係在上下方向中呈傾斜狀等之非垂直狀。具體而言,在車寬方向中,右緣102R及左緣102L的上端係比下端還位於外側。
如圖4所示,在左側觀視的情形中,在上下方向中,第一燈殼102的後緣102W的上端係比下端還位於後方。如圖7C所示,從車輛後方及左方觀視第一燈殼102時,亦即從與車輛前後方向呈60°之方向的視點觀視時,第一燈殼102係呈長形曲面狀,具體而言,從左側部102B朝中央部 102C往後方突出,且中央部102C的後緣102W的上端比下端還位於後方。另一方面,如圖7D所示,從車輛後方及右方觀視第一燈殼102時,亦即從與車輛前後方向呈60°之方向的視點觀視時,第一燈殼102係呈長形曲面狀,具體而言,從右側部102A朝中央部102C往後方突出,且中央部102C的後緣102W的上端比下端還位於後方。換言之,第一燈殼102整體性地成為長形曲面狀的突出面,具體而言,上緣102U比下緣102D還位於後方,且愈從中央部朝向兩側部則上緣102U與下緣102D之間的上下方向的長度愈縮短。此外,如圖3所示,第一燈殼102的右側部102A的右緣102R的上下方向的長度及左側部102B的左緣102L的上下方向的長度為中央部102C的上下方向的長度的1/2左右,但並未限定於此,亦可為中央部102C的上下方向的長度的2/3左右或1/3左右。
第一燈殼102為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所形成之蓋。如圖8B所示,第一燈殼102配置於第一光源部101的後方。從第一光源部101射出的光線能透過第一燈殼102。
《2. 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
如圖8B所示,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分別具備有第二光源部201及第二燈殼202。如圖3所示,在後視觀視的情形中,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分別配置於第一燈單元10的右方及左方的兩側。右燈單元20A及 左燈單元20B為對稱性地配置於第一燈單元10的右方及左方兩側之相同的構造。由於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具有相同的構造,因此以下僅針對右燈單元20A進行說明。亦即,在未特別說明的情形中,左燈單元20B的構造、形狀以及配置關係與右燈單元20A相同。
如圖3所示,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皆在上下方向中呈長形狀。如圖4所示,左燈單元20B中之除了第二燈殼202以外之殼體整體係被蓋部30覆蓋隱藏。換言之,如圖7C所示,從車輛後方及左方觀視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時,能辨識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中的第二燈殼202。另一方面,如圖7D所示,從車輛後方及右方觀視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時,能辨識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中的第二燈殼202。
(2-1. 第二光源部201)
第二光源部201為由至少一個以上的燈泡或LED或發光二極體等所構成之發光單元。此外,第二光源部201並非僅指至少一個以上的燈泡或LED或發光模組本身,而是可因應需要包含有連接至至少一個以上的燈泡或LED或發光模組之配線、纜線或電路基板等。圖8A及圖8B顯示第二光源部201為燈泡的態樣。如圖8B所示,作為第二光源部201之燈泡係經由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殼體中的開口部安裝至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殼體。 雖然於圖8A及圖8B顯示於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分別安裝有作為第二光源部201的一個燈泡的態樣,但亦可將具備有複數個LED之一個以上的發光模組或一個HI-POWER LED之LED作為第二光源部201。如圖4及圖8B所示,第二光源部201配置於第二燈殼202的前方。
(2-2. 第二燈殼202)
如圖5所示,在後視觀視的情形中,第二燈殼202係在上下方向中傾斜地配置。此外,第二燈殼202係在上下方向中呈長形狀。具體而言,第二燈殼202係在上下方向中呈長形狀的多邊柱狀體。此外,為了方便說明,如圖5所示,於長形狀的第二燈殼202的上半部附上元件符號221,於第二燈殼202的下半部附上元件符號222。具體而言,如圖5所示,在後視觀視的情形中,第二燈殼202具有中央部202C、左側部202L、右側部202R以及下表面部202D。在此情形中,所謂中央部係指第二燈殼202中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區域;所謂右側部202R係指位於中央部202C的右方之右方區域;所謂左側部202L係指位於中央部202C的左方之左方區域。此外,如圖6B所示,在俯視觀視的情形中,第二燈殼202具有上表面部202U。此外,如圖6B所示,在俯視觀視的情形中,第二燈殼202的上表面部202U連接至中央部202C。此外,如圖4所示,在左側觀視的情形中,第二燈殼202具有後緣202W。
如圖7C所示,從車輛後方及左方觀視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時,亦即從與車輛前後方向呈60°之方向的視點觀視時,第二燈殼202的中央部202C係將第二燈殼202中的後緣202W作為中心。此外,第二燈殼202的中央部202C係朝後方突出。在此情形中,第二後蓋202的左側部202L係隨著從將後緣202W作為中心之中央部202C朝向左方而往前方延伸。第二燈殼202的左側部202L的表面並非是曲面,而是平面。第二燈殼202的左側部202L呈梯形或四邊形。此外,第二燈殼202的下表面部202D呈略三角形。第二燈殼202的下半部222比上半部221還位於後方。換言之,第二燈殼202的上半部221位於前方而下半部222位於後方,整體性地往前方傾倒。同樣地,如圖7D所示,從車輛後方及右方觀視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時,亦即從與車輛前後方向呈60°之方向的視點觀視時,第二燈殼202的中央部202C係將第二燈殼202中的後緣202W作為中心。此外,第二燈殼202的中央部202C係朝後方突出。在此情形中,第二後蓋202的右側部202R係隨著從將後緣202W作為中心之中央部202C朝向右方而往前方延伸。第二燈殼202的右側部202R的表面並非是曲面,而是平面。第二燈殼202的右側部202R呈梯形或四邊形。此外,第二燈殼202的下表面部202D呈略三角形。第二燈殼202的下半部222比上半部221還位於後方。換言之,第二燈殼202的上半部221位於前方而下半部222位於後方,整體性地往前方傾倒。
此外,第二燈殼202中的右側部202R、左側部202L以及中央部202C既為第二燈殼202的被辨識面,亦為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被辨識面。在此,第二燈殼202的被辨識面(亦即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被辨識面)係指未被其他物品遮住且能使來自第二光源部201的光線透過而讓其他車輛的駕駛員辨識之部分。此外,如圖6B所示,在俯視觀視的情形中,右燈單元20A的第二燈殼202的左側部202L的辨識面積比第二燈殼202的右側部202R的辨識面積還大。另一方面,如圖6B所示,在俯視觀視的情形中,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右側部202R的辨識面積比第二燈殼202的左側部202L的辨識面積還大。此外,第二蓋部202為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所形成之蓋。如圖8B所示,第二燈殼202配置於第二光源部201的後方。從第二光源部201射出的光線能透過第二燈殼202。
《3. 蓋部30》
如圖3所示,在後視觀視的情形中,蓋部30配置於第一燈單元10與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上方。蓋部30具有後蓋301、配置於該後蓋301的右方之右側蓋302A以及位於該後蓋301的左方之左側蓋302B。此外,後蓋301、右側蓋302A以及左側蓋302B係可為一體成形體,亦可為彼此組合的組裝體。
(3-1. 後蓋301)
如圖5所示,在後視觀視的情形中,後蓋301配置於第一燈單元10與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上方。如圖5所示,在後視觀視的情形中,若在左右方向中將後蓋301劃分成三等分,則後蓋301具有中央部301C、左側部301L以及右側部301R。在此情形中,所謂中央部301C係指三等分的中央區域;所謂右側部301R係指位於三等分的中央部的右方之右方區域;所謂左側部301L係指位於三等分的中央部的左方之左方區域。此外,如圖5所示,在後視觀視的情形中,後蓋301具有上緣301U及下緣301D。詳細而言,如圖5所示,在後視觀視的情形中,燈殼301的下緣301D大致齊平。後蓋301的上緣301U係呈對稱性的曲線狀(例如略圓弧狀),具體而言,愈從左側部301L及右側部301R朝向中央部301C則愈朝上方延伸。後蓋301的略圓弧狀的上緣的兩側端點連接至後蓋301的略直線狀的下緣301D的兩側端點。後蓋301的下緣301D係接觸至第一燈單元10的上緣102U與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上緣202U。此外,如圖5所示,在後視觀視的情形中,後蓋301的中央部301C的上下方向的長度係比後蓋301的左側部301L及右側部301R的上下方向的長度還大。詳細而言,如圖5所示,從中央部301C的上緣301U至第一燈單元10的上緣102U為止之上下方向的長度係比從左側部301L及右側部301R的上緣301U至右燈單元20A 及左燈單元20B的上緣202U為止之上下方向的長度還長。換言之,如圖5所示,在後視觀視的情形中,後蓋301的形狀呈略半圓形,具體而言,下緣301D為直線,上緣301U為圓弧線。
如圖4所示,在左側觀視的情形中,後蓋301具有上緣301U、下緣301D以及後緣301W。如圖4所示,在左側觀視的情形中,上緣301U係隨著從前方朝向後方前進而往上方延伸。後緣301W係隨著從前方朝向後方前進而往下方延伸。下緣301D呈非水平狀的斜線。換言之,如圖4所示,在左側觀視的情形中,在卸除抓握部X的狀態下,後蓋301的形狀係藉由上緣301U、下緣301D以及後緣301W而呈略三角形。此外,如圖7E所示,從車輛後方及左方觀視後蓋301時,後蓋301具有從左側部301L朝中央部301C往上方突出之突出面。另一方面,如圖7F所示,從車輛後方及右方觀視後蓋301時,後蓋301具有從右側部301R朝中央部301C往上方突出之突出面。在本實施例中,後蓋301為由屬於彼此獨立的蓋之中央部301C、左側部301L以及右側部301R相互組合而成的組裝體。然而,中央部301C、左側部301L以及右側部301R亦可為一體成形體。
(3-2. 右側蓋302A及左側蓋302B)
右側蓋302A及左側蓋302B的主要構成係左右對稱地 形成。在以下的說明中,針對左側蓋302B進行說明,並以括弧括住與右側蓋302A對應的構成以進行說明。如圖4所示,在左側觀視的情形中,左側蓋302B(右側蓋302A)具有上緣302U、下緣302D、前緣302X以及後緣302W。上緣302U及下緣302D為斜線等之非水平狀的長邊。前緣302X及後緣302W為斜線等之非垂直狀的短邊。上緣302U的前端及後端係比下緣302D的前端及後端還位於前方。前緣302X的上端係比下端還位於前方。後緣302W的上端係比下端還位於前方。亦即,如圖4所示,在左側觀視的情形中,左側蓋302B(右側蓋302A)的形狀係隨著從前方朝向後方而往上延伸。此外,左側蓋302B(右側蓋302A)中之上緣302U及下緣302D之間的上下方向的長度係隨著從前方朝向後方前進而變短。此外,如圖4所示,在左側觀視的情形中,左側蓋302B的下緣302D係比後輪3還位於上方。左側蓋302B的下緣302D係從前方朝後上方傾斜。此外,左側蓋302B(右側蓋302A)的上緣302U的一部分連接至後蓋301的下緣301D。換言之,如圖4所示,在左側觀視的情形中,於左側蓋302B(右側蓋302A)的上緣302U與後蓋301的下緣301D的前部之間形成有連接部302UD。此外,於左側蓋302B的上緣302U的後部與後蓋301的下緣301D之間形成有開口部30F。
《4. 座部40》
如圖1所示,在左側觀視的情形中,座部40係可開閉 地安裝於蓋部30的上方。具體而言,如圖2所示,在俯視觀視的情形中,座部40具有前部40A、後部40B、左側部40L以及右側部40R。如圖2所示,在俯視觀視的情形中,座部40呈略橢圓狀。如圖4所示,在左側觀視的情形中,於座部40的前部40A的下方設置有鉸接銷H。座部40係經由前部40A的鉸接銷H設置成可對配置於車體框架4之間的收納箱13開閉。在此,座部40雖然為具有前座及後座之雙人乘坐用的座部,但並未限定於此。
如圖4所示,在左側觀視的情形中,座部40的下緣40D具有與蓋部30的上緣(亦即左側蓋302B的上緣302U與後蓋301的上緣301U)對合的形狀。具體而言,如圖4所示,在左側觀視的情形中,座部40的後部40B的下緣40D係對合後蓋301的上緣301U的急傾斜。座部40的後部40B的下緣40D係比前部40A的下緣40D還急傾斜。此外,如圖4所示,在左側觀視的情形中,座部40的後部40B的上下方向的長度係比前部40A的上下方向的長度還短。
《5. 各構件間的關係》
(1)第一燈單元10與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間的關係
如圖5所示,在後視觀視的情形中,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分別配置於第一燈單元10的右方及左方兩 側。詳細而言,右燈單元20A的第二燈殼202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分別配置於第一燈單元10的第一燈殼102的右方及左方兩側。此外,如圖5所示,在後視觀視的情形中,第二燈殼202係比第一燈殼102的下緣102D還朝下伸長。具體而言,右燈單元20A的第二燈殼202的上下方向的略2/3的長度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上下方向的略2/3的長度係比第一燈殼102的右側部102A的下緣102D及左側部102B的下緣102D還往下方伸長。另一方面,右燈單元20A的第二燈殼202的上下方向的略1/2的長度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上下方向的略1/2的長度係比第一燈殼102的中央部102C的下緣102D還往下方伸長。此外,如圖5所示,在後視觀視的情形中,第二燈殼202的上緣202U位於與第一燈殼102的上緣102U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具體而言,如圖5所示,在後視觀視的情形中,第二燈殼202的上緣202U位於與第一燈殼102的右側部102A的上緣102U及左側部102B的上緣102U大致相同的高度。
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主要構成係左右對稱地形成。在以下的說明中,針對左燈單元20B進行說明,並以括弧括住與右燈單元20A對應的構成以進行說明。如圖4所示,在左側觀視的情形中,左燈單元20B(右燈單元20A)的第二燈殼202的後緣202W的下端點係比上端點還位於後方。左燈單元20B(右燈單元20A)的第二燈殼202的 後緣202W的下端點係比第一燈殼102的左側部102B(右側部102A)還位於後方。第一燈殼102的中央部102C的後緣102W的上端點係比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後緣202W的下端點還位於後方。第一燈殼102的中央部102C的後緣102W的下端點係在車輛前後方向中位於與左燈單元20B(右燈單元20A)的第二燈殼202的後緣202W的下端點大致相同的位置。此外,如圖4所示,在左側觀視的情形中,第一燈殼102的左側部102B(右側部102A)的至少一部分係被左燈單元20B(右燈單元20A)的第二燈殼202遮住。具體而言,第一燈殼102的左側部102B(右側部102A)的至少一部分係被左燈單元20B(右燈單元20A)的第二燈殼202的上半部221遮住。詳細而言,如圖4所示,在左側觀視的情形中,第一燈殼102的中央部102C的整體一部分及左側部102B(右側部102A)的一部分係從左燈單元20B(右燈單元20A)的第二燈殼202的上半部221朝後方露出。換言之,如圖4所示,在左側觀視的情形中,第一燈殼102中的左半部面積的略60%左右的面積係從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露出。此外,如圖4所示,在左側觀視的情形中,關於從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露出之露出面積,第一燈殼102中的左上半部的露出面積係比第一燈殼102中的左下半部的露出面積還大。
如圖7A所示,從車輛後方及左方觀視右燈單元20A時,亦即從與車輛前後方向呈86°之方向的視點(亦即右燈 單元20A的辨識角度的上限)觀視時,無法辨識到右燈單元20A。同樣地,如圖7B所示,從車輛後方及右方觀視左燈單元20B時,亦即從與車輛前後方向呈86°之方向的視點(亦即左燈單元20B的辨識角度的上限)觀視時,無法辨識到左燈單元20B。另一方面,如圖7C所示,從車輛後方及左方觀視右燈單元20A時,亦即從與車輛前後方向呈60°之方向的視點觀視時,能辨識到右燈單元20A的第二燈殼202的左側部202L的整體面積的大略80%至90%以及下表面部202D的一部分。同樣地,如圖7D所示,從車輛後方及右方觀視左燈單元20B時,亦即從與車輛前後方向呈60°之方向的視點觀視時,能辨識到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右側部202R的整體面積的大略80%至90%以及下表面部202D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如圖7E所示,從車輛後方及左方觀視右燈單元20A時,亦即從與車輛前後方向呈45°之方向的視點觀視時,能辨識到右燈單元20A的第二燈殼202的左側部202L的整體面積的大略91%至95%以及下表面部202D的一部分。同樣地,如圖7F所示,從車輛後方及右方觀視左燈單元20B時,亦即從與車輛前後方向呈45°之方向的視點觀視時,能辨識到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右側部202R的整體面積的大略91%至95%以及下表面部202D的一部分。
(2)蓋部30、第一燈單元10、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間的關係
如圖5所示,在後視觀視的情形中,蓋部30配置於第一燈單元10、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上方。從後蓋301的中央部301C中的上緣301U至第一燈殼102的上緣102U為止之上下方向的長度係比後蓋301的右側部301R中的上緣301U至右燈單元20A的第二燈殼202的上緣202U為止之上下方向的長度還長。此外,從後蓋301的中央部301C中的上緣301U至第一燈殼102的上緣102U為止之上下方向的長度係比後蓋301的左側部301L中的上緣301U至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上緣202U為止之上下方向的長度還長。
如圖6B所示,在俯視觀視的情形中,在卸除抓握部X的狀態下,於左側蓋302B與後蓋301之間所形成的開口部30F的輪廓線以及於右側蓋302A與後蓋301之間所形成的開口部30F的輪廓線係連接至後蓋301的後緣301W的輪廓線。藉此,如圖6B所示,在俯視觀視的情形中,從前後方向觀視右側蓋302A、左側蓋302B以及後蓋301時,右側蓋302A、左側蓋302B以及後蓋301中之面向後方向的輪廓線係呈略「Σ」形狀。如圖6B所示,在俯視觀視的情形中,右燈單元20A的第二燈殼202中的上表面部202U、中央部202C、左側部202L以及右側部202R的至少一部分從形成於右側蓋302A與後蓋301之間的開口部30F露出。如圖6B所示,在俯視觀視的情形中,從開口部30F露出的右燈單元20A的第二燈殼202中的左側部202L為左 側部202L的整體面積的大略60%至80%。另一方面,從開口部30F露出的右燈單元20A的第二燈殼202中的右側部202R為右側部202R的整體面積的大略5%至10%。同樣地,如圖6B所示,在俯視觀視的情形中,從開口部30F露出的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中的右側部202R為右側部202R的整體面積的大略60%至80%。另一方面,從開口部30F露出的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中的左側部202L為左側部202L的整體面積的大略5%至10%。
(3)蓋部30、第一燈單元10、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間的空間
如圖9A所示,剖視觀視圖4中的A-A剖線中的蓋部30與第一燈單元10之間的空間時,於蓋部30、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背側形成有具有開口部FH的內部空間F。在此,由於圖9A中省略了第一燈單元10,因此以虛線表示第一燈單元10及空間F1。如圖9A所示,在內部空間F中,蓋部30的中央部中至第一燈單元10為止之上下方向的空間係比蓋部30的兩側部中至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為止之上下方向的空間還大。具體而言,如圖9A所示,在內部空間F中,蓋部30的後蓋301的中央部301C中的上下方向的空間F1係比蓋部30的後蓋301的右側部301R中至右燈單元20A為止之上下方向的空間F2還大。同樣地,在內部空間F中,蓋部30的後蓋301的中央部301C中的上下方向的空間F1係比蓋部30的後蓋 301的左側部301L中至左燈單元20B為止之上下方向的空間F2還大。
此外,如圖9B所示,剖視觀視圖4中的B-B剖線中的蓋部30與第一燈單元10之間的空間時,於虛線所示的第一燈單元10的附近設置有用以收納電線之集線管Z。如圖9B所示,剖視觀視圖4中的B-B剖線中的蓋部30與第一燈單元10之間的空間時,存在有從蓋部30的後蓋301至集線管Z為止之空間F3。具體而言,在車輛上下方向中,從蓋部30的後蓋301的中央部301C至集線管Z為止之距離係比從蓋部30的後蓋301的右側部301R至右燈單元20A的外殼部為止之上下方向的距離以及從蓋部30的後蓋301的左側部301L至左燈單元20B的外殼部為止之上下方向的距離還長。
《6. 各個態樣的構成及其功效》
(6.1 第一態樣)
本發明第一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係包含有:第一燈單元10,配置於車體的尾部的中央,並具備有第一光源部101及第一燈殼102;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分別配置於前述第一燈單元10的右方及左方,並分別具備有第二光源部201及第二燈殼202;以及蓋部30,配置於前述第一燈單元10與前述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上方;前述蓋部30中之從中央部至前述第一燈單元10為止之上 下方向的長度係比前述蓋部30中之從兩側部至前述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為止之上下方向的長度還長;前述第二燈殼202係比前述第一燈殼102的下緣102D還朝下方伸長;前述第二燈殼202係比前述第一燈殼102的兩側還位於後方,且前述第二燈殼202的下半部222係比上半部221還位於後方;從右側面觀視時,前述右燈單元20A的前述第二燈殼202的至少一部分係與前述第一燈殼102的右側的至少一部分重疊;從左側面觀視時,前述左燈單元20B的前述第二燈殼202的至少一部分係與前述第一燈殼102的左側的至少一部分重疊;前述第二光源部201係比前述第一光源部101還位於前方。
依據本發明第一態樣的跨坐型車輛,能達成下述功效。蓋部30中之從中央部至第一燈單元10為止之上下方向的長度係比蓋部30中之從兩側部至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為止之上下方向的長度還長。因此,能確保第一燈單元的作業維護性,並使蓋部的兩側部於上下方向緊湊化。
此外,在本發明第一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由於蓋部30中之從中央部至第一燈單元10為止之上下方向的長度係比蓋部30中之從兩側部至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為止之上下方向的長度還長,因此於蓋部30與左右的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之間所形成之上下方向的維護空 間係比蓋部30與第一光源部101之間所形成之上下方向的維護空間還狹窄。在此情形中,亦使第二光源部201比第一光源部101還位於前方,藉此使分別安裝於左右的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之第二光源部201的設置位置亦朝車體的前方移動。因此,作業員容易從蓋部30與左右的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之間所形成之上下方向的維護空間對左右的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周邊進行維護作業。
此外,在本發明第一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第二燈殼202係比第一燈殼102的兩側還位於後方;從右側面觀視時,右燈單元20A的第二燈殼202的至少一部分係與第一燈殼102的右側的至少一部分重疊;從左側面觀視時,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至少一部分係與第一燈殼102的左側的至少一部分重疊。藉此,即使在位於右後方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相反側的左燈單元20B的被辨識面時或者位於左後方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相反側的右燈單元20A的被辨識面時相反側的右燈單元20A或左燈單元20B的被辨識面的一部分被第一燈單元10遮住之情形中,位於斜後方之車輛的駕駛員亦能清楚地辨識第二燈殼202中之比第一燈殼102的兩側還位於後方且未被遮住的部分。藉此,能更進一步提升位於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相反側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時之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 的第二燈殼202的被辨識性。
此外,在本發明第一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由於第二燈殼202係比第一燈殼102的下緣102D還朝下方伸長,因此第二燈殼202的被辨識面積的長度變長,且不受第一燈單元10的外觀及射出光線影響之被辨識面亦增加。藉此,即使在位於右後方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相反側的左燈單元20B的被辨識面時或者位於左後方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相反側的右燈單元20A的被辨識面時相反側的右燈單元20A或左燈單元20B的被辨識面的一部分被第一燈單元10遮住之情形中,或者在從第一燈單元10射出之例如紅色光映入至方向中的右燈單元20A或左燈單元20B的被辨識面之情形中,位於斜後方之車輛的駕駛員亦能清楚地辨識第二燈殼202中之比第一燈殼102的下緣102D還朝下方伸長的部分。藉此,能更進一步提升位於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相反側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時之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被辨識性。
此外,在本發明第一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第二燈殼202的下半部222係比第二燈殼202的上半部221還位於後方。因此,與以將兩側的方向燈的高度朝比尾燈的下緣還朝下方伸長之方式單純地將兩側的方向燈的高度朝垂直方向伸長之情形相比,能抑制車體的尾部的車高方向的尺寸 大型化。
整體而言,依據本發明第一態樣的跨坐型車輛,能更進一步提升作業員透過維護空間對兩側的方向燈的周邊進行維護的維護作業性,並能將車體的尾部的車高方向的尺寸緊湊化,且能更進一步提升位於方向燈的相反側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方向燈時的方向燈的被辨識性。
(6.2 第二態樣)
在本發明第二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第一燈殼102的中央部係比兩側部還位於後方,第二燈殼202的中央部係比兩側部還位於後方。藉此,第一燈殼102及第二燈殼202的被辨識面積變廣,且第一燈殼102及第二燈殼202的被辨識部分並非為平面而是成為位於後方的立體面。由於第二燈殼202的被辨識部分並非為平面而是成為位於後方的立體面,因此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被辨識面積的廣度變廣,且未被第一燈單元10遮住的部分亦增加。因此,位於斜後方之車輛的駕駛員係能清楚地辨識第二燈殼202中之比第一燈殼102的兩側還位於後方且未被遮住的部分。藉此,能提升位於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相反側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時之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被辨識性。
(6.3 第三態樣)
在本發明第三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第二燈殼202中之朝前方傾斜置放之後緣223係在側視時與從第一燈殼102的中央部的後緣102W的延長線交叉。藉此,由於第一燈殼102的中央部的後緣102W隨著從上方朝下方而往前倒,因此能將第一燈殼102的車高方向的尺寸更緊密化。由於第一燈殼102的車高方向的尺寸緊密化,因此第二燈殼202的被辨識面積的長度不受第一燈單元10的外觀及射出光線影響之被辨識面亦增加。藉此,即使在位於右後方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相反側的左燈單元20B的被辨識面時或者位於左後方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相反側的右燈單元20A的被辨識面時相反側的右燈單元20A或左燈單元20B的被辨識面的一部分被第一燈單元10遮住之情形中,或者在從第一燈單元10射出之例如紅色光映入至方向中的右燈單元20A或左燈單元20B的被辨識面之情形中,位於斜後方之車輛的駕駛員亦能清楚地辨識第二燈殼202中之比第一燈殼102的下緣102D還朝下方伸長的部分。藉此,能更進一步提升位於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相反側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時之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被辨識性。
(6.4 第四態樣)
在本發明第四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第二燈殼202的 剖面為三角形。藉此,由於第二燈殼202的左方及右方的被辨識面積變得更廣,因此能更進一步提升位於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之車輛的駕駛員觀視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時之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被辨識性。
(6.5 第五態樣)
在本發明第五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第二燈殼202的上表面部202U的至少一部分係從蓋部30露出。藉此,由於第二燈殼202的上表面部202U的被辨識面積變得更廣,因此能更進一步提升卡車或巴士等之大型車輛的駕駛員從後上方觀視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時之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被辨識性。
(6.6 第六態樣)
在本發明第六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更進一步包含有前輪與後輪;蓋部30係具有後蓋301以及分別位於後蓋301的右方及左方之右側蓋302A及左側蓋302B;右側蓋302A及左側蓋302B的下緣302D係比後輪還位於上方,且從前方朝後上方傾斜;右側蓋302A及左側蓋302B的上緣302U係後部比前部還急傾斜,且從前方朝後上方傾斜。右側蓋302A及左側蓋302B的上緣302U係後部比前部還急傾斜,且從前方朝後上方傾斜。藉此,由於能使於蓋部30與第一燈單元10之間以及蓋部30與右燈單元20A及左燈 單元20B之間將作為維護空間之空間的後方的兩側的空間更進一步增加,因此能更進一步提升作業員透過維護空間對兩個方向燈的周邊進行維護的維護作業性。
(6.7 第七態樣)
在本發明的第七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第二光源部201係在側視時被右側蓋302A及左側蓋302B遮住並比右側蓋302A及左側蓋302B的後緣還設置於前方。藉此,安裝於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之第二光源部201係接近於蓋部30與第一燈單元10之間以及蓋部30與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之間作為維護空間之空間的前方的兩側。亦即,作業員將手從已取出收納箱的空間伸入至維護空間並進行更換分別安裝於右燈單元20A或左燈單元20B之燈泡或LED等光源部或檢修配線、纜線等構件等之維護作業時,能容易地使碰觸光源部。因此,能更進一步提升作業員檢修或更換第二光源部201時的維護作業性。
(6.8 第八態樣)
在本發明第八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進一步具備有:座部(40),係可開閉地安裝於前述蓋部(30)的上方;座部40的後部的下緣40D係與右側蓋302A及左側蓋302B的後部的上緣302U的急傾斜對合,且比座部40的前部的下緣40D還急傾斜。藉此,由於無須使座部40的後部朝上方突出,因此能將車體的尾部的車高方向的尺寸更緊密化。
(6.9 第九態樣)
在本發明第九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蓋部30係具有在後視時從兩側部朝中央部向上方突出之突出面。藉此,從蓋部30的中央部至第一燈單元10為止之上下方向的空間係比從蓋部30的兩側部至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為止之上下方向的空間還大,藉此作業員容易從於蓋部30與左右的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之間所形成之上下方向的維護空間對左右的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周邊進行維護作業。
(6.10 第十態樣)
在本發明第十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於配置於第一燈單元10與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上方之蓋部30的背側形成有具有開口部FH之內部空間F;在內部空間F中,蓋部30的中央部中之至第一燈單元10為止之上下方向的空間係比蓋部30的兩側部中之至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為止之上下方向的空間還大。藉此,作業員容易將手從已取出收納箱的空間伸入至維護空間並進行更換分別安裝於右燈單元20A或左燈單元20B之燈泡或LED等光源部或檢修配線、纜線等構件等之維護作業。因此,能更進一步提升作業員檢修或更換第二光源部201時的維護作業性。
《7. 備註及變化例》
如圖5所示,在後視觀視的情形中,第二燈殼202分別配置於第一燈殼102的右方及左方兩側。然而,第二燈殼202亦可以分別未抵接至第一燈殼102的右方及左方兩側之方式配置成於與第一燈殼102的右方及左方兩側之間具有間隙或隔著預定距離配置。此外,第二燈殼202亦可分別抵接於第一燈殼102的右方及左方兩側。
如圖5所示,在後視觀視的情形中,右燈單元20A的第二燈殼202的上下方向的2/3的長度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上下方向的2/3的長度係比第一燈殼102的右側部102A的下緣102D及左側部102B的下緣102D還朝下方伸長。另一方面,右燈單元20A的第二燈殼202的上下方向的1/2的長度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上下方向的1/2的長度係比第一燈殼102的中央部102C的下緣102D還朝下方伸長。然而,只要將右燈單元20A的第二燈殼202的上下方向的長度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上下方向的長度設計成比第一燈殼102的下緣102D還朝下方伸長即可。例如,亦可將右燈單元20A的第二燈殼202的上下方向的10%至90%(例如15%、25%、35%、45%、55%、65%、75%、85%)的長度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上下方向的10%至90%(例如15%、25%、35%、45%、55%、65%、75%、85%)的長度設計成比第一燈殼102的右側部102A的下緣102D及左側部102B的下緣102D還 朝下方伸長。另一方面,亦可將右燈單元20A的第二燈殼202的上下方向的5%至80%(例如10%、15%、25%、35%、45%、55%、65%、75%)的長度及左燈單元20B的第二燈殼202的上下方向的5%至80%(例如10%、15%、25%、35%、45%、55%、65%、75%)的長度設計成比第一燈殼102的中央部102C的下緣102D還朝下方伸長。
雖然已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但上述的說明僅為例示性而非限定性。上述實施形態及各個變化例中的構成只要彼此不會相互衝突,則亦可視當地組合。因此,只要不逸離本發明的範圍,能有各種的變化及態樣。

Claims (10)

  1. 一種跨坐型車輛,係包含有:第一燈單元(10),配置於車體的尾部的中央,並具備有第一光源部(101)及第一燈殼(102);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分別配置於前述第一燈單元(10)的右方及左方,並分別具備有第二光源部(201)及第二燈殼(202);以及蓋部(30),配置於前述第一燈單元(10)與前述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的上方;前述蓋部(30)中之從中央部至前述第一燈單元(10)為止之上下方向的長度係比前述蓋部(30)中之從兩側部至前述右燈單元(20A)及左燈單元(20B)為止之上下方向的長度還長;前述第二燈殼(202)係比前述第一燈殼(102)的下緣(102D)還朝下方伸長;前述第二燈殼(202)係比前述第一燈殼(102)的兩側還位於後方,且前述第二燈殼(202)的下半部(222)係比上半部(221)還位於後方;從右側面觀視時,前述右燈單元(20A)的前述第二燈殼(202)的至少一部分係與前述第一燈殼(102)的右側的至少一部分重疊,從左側面觀視時,前述左燈單元(20B)的前述第二燈殼(202)的至少一部分係與前述第一燈殼(102)的左側的至少一部分重疊; 前述第二光源部(201)係比前述第一光源部(101)還位於前方。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跨坐型車輛,其中第一燈殼(102)的中央部係比兩側部還位於後方;前述第二燈殼(202)的中央部係比兩側部還位於後方。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跨坐型車輛,其中前述第二燈殼(202)中之朝前方傾斜置放之後緣(223)係在側視時與從前述第一燈殼(102)的前述中央部的後緣(102W)的延長線交叉。
  4.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跨坐型車輛,其中前述第二燈殼(202)的剖面為三角形。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跨坐型車輛,其中前述第二燈殼(202)的上表面部(202U)的至少一部分係從前述蓋部(30)露出。
  6.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更進一步包含有前輪與後輪;前述蓋部(30)係具有後蓋(301)以及分別位於前述後蓋(301)的右方及左方之右側蓋(302A)及左側蓋(302B);前述右側蓋(302A)及前述左側蓋(302B)的下緣(302D)係比前述後輪還位於上方,且從前方朝後上方傾斜; 前述右側蓋(302A)及前述左側蓋(302B)的上緣(302U)係後部比前部還急傾斜,且從前方朝後上方傾斜。
  7.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跨坐型車輛,其中前述第二光源部(201)係在側視時被前述右側蓋(302A)及前述左側蓋(302B)遮住並比前述右側蓋(302A)及前述左側蓋(302B)的後緣還設置於前方。
  8.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跨坐型車輛,其中進一步具備有:座部(40),係可開閉地安裝於前述蓋部(30)的上方;前述座部(40)的後部的下緣(40D)係與前述右側蓋(302A)及前述左側蓋(302B)的後部的上緣(302U)的急傾斜對合,且比前述座部(40)的前部的下緣(40D)的前部還急傾斜。
  9.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跨坐型車輛,其中前述蓋部(30)係具有在後視時從兩側部朝中央部向上方突出之突出面。
  10.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配置於前述第一燈單元(10)與前述右燈單元(20A)及前述左燈單元(20B)的上方之蓋部(30)的背側形成有具有開口部(FH)之內部空間(F);在前述內部空間(F)中,前述蓋部(30)的中央部中之至前述第一燈單元(10)為止之上下方向的空間係比前述蓋部(30)的兩側部中之至前述右燈單元(20A)及前述左燈單元(20B)為止之上下方向的空間還大。
TW105131669A 2016-09-30 2016-09-30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6460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31669A TWI646007B (zh) 2016-09-30 2016-09-30 Straddle type vehic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31669A TWI646007B (zh) 2016-09-30 2016-09-30 Straddle type vehic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3857A TW201813857A (zh) 2018-04-16
TWI646007B true TWI646007B (zh) 2019-01-01

Family

ID=62639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1669A TWI646007B (zh) 2016-09-30 2016-09-30 Straddle type vehicl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46007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28326A (en) * 2003-12-31 2005-09-01 Yamaha Motor Co Ltd Ride-on ride-on type motorcycle
JP2012240425A (ja) * 2011-05-13 2012-12-10 Yamaha Motor Co Ltd テール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自動二輪車
JP2014046763A (ja) * 2012-08-30 2014-03-17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構造
TW201625442A (zh) * 2015-01-09 2016-07-16 Yamaha Motor Co Ltd 速克達型車輛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28326A (en) * 2003-12-31 2005-09-01 Yamaha Motor Co Ltd Ride-on ride-on type motorcycle
JP2012240425A (ja) * 2011-05-13 2012-12-10 Yamaha Motor Co Ltd テール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自動二輪車
JP2014046763A (ja) * 2012-08-30 2014-03-17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構造
TW201625442A (zh) * 2015-01-09 2016-07-16 Yamaha Motor Co Ltd 速克達型車輛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3857A (zh) 2018-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57736B2 (ja) 自動二輪車用前照灯
KR101195731B1 (ko) 자동이륜차의 포지션 라이트 및 등화 장치
JP591327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ロントカウル構造
CN103963880B (zh) 跨坐型车辆
TW201348053A (zh) 跨坐型車輛
JP2012121451A (ja) 自動二輪車
JP611693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照灯装置
JP587543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尾灯装置
CN110450892B (zh) 自动二轮车
TWI646007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2012151015A (ja) ヘッドライト
JP675274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灯火装置配置構造
TWI676568B (zh) 跨坐型車輛
CN111038627B (zh) 跨坐型车辆
CN107878619B (zh) 跨坐型车辆
JP6192238B2 (ja) 自動二輪車
TWI581990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WO2022163442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5818897A (zh) 速克达型车辆
CN110316288B (zh) 跨坐型车辆
JP7245630B2 (ja) 鞍乗型車両及びメータバイザ
TW201325971A (zh) 跨坐型車輛
TWI708700B (zh) 跨坐型車輛
CN102285399B (zh) 车辆的后部结构
JP2011192415A (ja) ヘッドライ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