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25442A - 速克達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速克達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25442A
TW201625442A TW104100801A TW104100801A TW201625442A TW 201625442 A TW201625442 A TW 201625442A TW 104100801 A TW104100801 A TW 104100801A TW 104100801 A TW104100801 A TW 104100801A TW 201625442 A TW201625442 A TW 20162544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casing
light
vehicle
casing portion
lam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0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84988B (zh
Inventor
Ting-Chang Shih
Chin-Yu Hsieh
Chung-Pen Liao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TW1041008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84988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254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54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49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4988B/zh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運動型之速克達型車輛,其可抑制車輛後部之大型化,且同時進一步提高尾燈之被視認性。 本發明之速克達型車輛包含配置於後部外殼部40之尾燈單元TL。尾燈單元TL包含尾燈部TL10、右方向燈部TL20、左方向燈部TL30、及透光外殼部TL40。 後部外殼部40包含:後外殼部43,其配置於透光外殼部TL40之下方;及下外殼部44,其自後外殼部43之後緣向前方且下方延伸,與側外殼部41L、41R之下緣連接。 尾燈部TL10係於後視車輛時,在左右方向上,右端與右方向燈部TL20重疊或較右方向燈部TL20更位於右方,左端與左方向燈部TL30重疊或較左方向燈部TL30更位於左方。 透光外殼部TL40具有:脊線部TL42L,其於左右方向之右端及左端,與後外殼部43鄰接,並於左右方向之中央,與後外殼部43鄰接;右下表面部TL42M2,其於左右方向上在右端與中央之間,且於右方向燈部TL20之下方,自脊線部43向前方延伸,與後外殼部43於上下方向上隔開間隔而相向;及左下表面部TL42M1,其於左右方向上在左端與中央之間,且於左方向燈部TL30之下方,自脊線部43向前方延伸,與後外殼部43於上下方向上隔開間隔而相向。

Description

速克達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速克達型車輛,特別是關於一種速克達型車輛之後部之構造。
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具有座部、及劃分座部之下方之空間且於側視時下緣向後方且上方延伸之側外殼之速克達型車輛。
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速克達型車輛係於側外殼之後端配置有具有尾燈部及方向燈部之尾燈單元。
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尾燈單元係於尾燈部之左右側方配置有方向燈部。
專利文獻1:臺灣專利公開第201339037號公報
專利文獻1之速克達型車輛係具有座部、及劃分座部之下方之空間且於側視時下緣向後方且上方延伸之側外殼之運動型之速克達型車輛,於年輕人中人氣較高。
然而,尾燈單元係配置於劃分座部之下方之空間且於側視時下緣向後方且上方延伸之側外殼之後端,故配置空間之大小存在限制。
專利文獻1之速克達型車輛係藉由設置具有尾燈部及左右之方向燈部之尾燈單元,而可將配置於車輛後部之照明器設為1個單元。藉此,可緊湊化地配置。
然而,存在欲提高尾燈部之被視認性之期望。為了提高尾燈之被視認性,可考慮將後視時之尾燈部之面積增大。
然而,配置於尾燈部之右側方之右方向燈部較理想的是不僅可由在右後方行駛之車輛視認,而且亦可由在左後方行駛之車輛視認。 又,配置於尾燈部之左側方之左方向燈部較理想的是不僅可由在左後方行駛之車輛視認,而且亦可由在右後方行駛之車輛視認。
尾燈部之位置受右方向燈部及左方向燈部之位置之限制。因此,難以將後視時之尾燈部之面積增大。
因此,於在尾燈單元之配置空間之大小存在限制之運動型的速克達型車輛中,難以一面抑制車輛後部之大型化且一面提高尾燈部之被視認性。
本發明係鑒於此種情況而完成者,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車輛後部之大型化且同時進一步提高尾燈之被視認性之運動型之速克達型車輛。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於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形態中,速克達型車輛具有:車體框架,其具有頭管部;座部,其較上述頭管部更位於後方,具有供主駕駛人乘坐之乘坐部;車體外殼,其具有後部外殼部及腳踏板,該後部外殼部劃分上述座部之下方之空間,該腳踏板係於前後方向上,位於上述頭管部與上述座部之間,且於上下方向上,較上述座部更位於下方;及尾燈單元,其配置於上述後部外殼部。
本案發明者考慮到欲提高尾燈之被視認性之期望係欲提高自後方、左後方、右後方等複數個方向之被視認性之期望。因此,考慮到於左右方向上較長地配置尾燈部。
具體而言,考慮到以如下方式配置尾燈部:於後視車輛時,在左右方向上,右端與上述右方向燈部重疊或較上述右方向燈部更位於 右方,左端與上述左方向燈部重疊或較上述左方向燈部更位於左方。
此種考察之結果,構成如下之尾燈部。
上述尾燈單元包括:尾燈部,其位於車輛左右方向之中央;右方向燈部,其位於車輛左右方向之右方;左方向燈部,其位於車輛左右方向之左方;透光外殼部,其由具有透光性之材料形成,配置於上述尾燈部、上述右方向燈部及上述左方向燈部之後方。
上述尾燈部係於後視車輛時,在左右方向上,右端與上述右方向燈部重疊或較上述右方向燈部更位於右方,左端與上述左方向燈部重疊或較上述左方向燈部更位於左方。
藉由以此方式配置尾燈部,可提高尾燈之被視認性。然而,為了提高尾燈之被視認性,於後視時在上下方向重疊配置尾燈部與右方向燈部、尾燈部與左方向燈部,因此有尾燈單元於上下方向上大型化之虞。尾燈單元係配置於大小存在限制之空間。因此,有為了進一步提高尾燈之被視認性而導致車輛後部大型化之虞。
本案發明者進行銳意研究的結果,想到可抑制車輛後部之大型化並且提高尾燈之被視認性之方法。
如上所述,尾燈部係為了提高自複數個方向之被視認性,於左右方向上較長地形成。
因此,可自複數個方向視認尾燈部之於左右方向上較寬之範圍,故即便減小上下方向之大小,亦可更提高被視認性。
因此,可使尾燈部一面於上下方向上緊湊化,一面更提高尾燈部之被視認性。
其次,對方向燈部進行考察。方向燈部係以閃爍狀態點亮,故與尾燈部之識別性較高。因此,方向燈部就被視認性之觀點而言具有較大後視時之面積大小之自由度。
然而,於後視時,尾燈部與右方向燈部、尾燈部與左方向燈部 係於上下方向上重疊配置。因此,因散熱之空間之確保等而難以使右方向燈部及左方向燈部之大小變得更小。
又,此時,方向燈部係於左右方向上存在位置之限制,難以於左右方向上變大。因此,存在於上下方向上大型化之可能性。
此種考察之結果,構成如下之後部外殼部及透光外殼部。
上述後部外殼部具有:側外殼部,其劃分上述座部之下方之空間,於側視時下緣向後方且上方延伸,於側視時連接於上述透光外殼部之前緣;上外殼部,其於俯視時位於上述座部與上述透光外殼部之間;後外殼部,其配置於上述透光外殼部之下方;及下外殼部,其自上述後外殼部之後緣向前方且下方延伸,與上述側外殼部之上述下緣連接。
上述透光外殼部具有:脊線部,其於左右方向之右端及左端,與上述後外殼部鄰接,並於左右方向之中央,與上述後外殼部鄰接;右下表面部,其於左右方向上在上述右端與上述中央之間,且於上述右方向燈部之下方,自上述脊線部向前方延伸,與上述後外殼部於上下方向上隔開間隔而相向;及左下表面部,其於左右方向上在上述左端與上述中央之間,且於上述左方向燈部之下方,自上述脊線部向前方延伸,與上述後外殼部於上下方向上隔開間隔而相向。
本案發明者注意到,可藉由將透光外殼部之左下表面部、右下表面部與後外殼部配置於在上下方向上隔開之位置而形成空間,且藉由將沿側外殼部流動之空氣導入至上述空間而產生旋渦。
藉此,可確保冷卻性。因此,注意到可降低方向燈部之大小之限制。藉此,可抑制尾燈單元於上下方向上大型化。
藉由以上,可提供一種能夠一面抑制車輛後部之大型化且同時一面進一步提高尾燈之被視認性之運動型之速克達車輛。
於本發明之速克達車輛之一較佳形態中,在後視時,上述脊線 部具有自上述右端向左方且上方延伸之部分、及自上述左端向右方且上方延伸之部分。
根據本實施形態,沿側外殼部流動之空氣導入至透光外殼部之左下表面部、右下表面部與後外殼部之間,從而易於確保冷卻性。因此,可抑制車輛後部之大型化。
於本發明之速克達車輛之一較佳形態中,在後視時,上述尾燈單元之上述脊線部與上述後外殼部之距離係自上述脊線部之右端與左端至左右方向之中央為止分別逐漸變大後逐漸變小。
根據本實施形態,形成透光外殼部之左下表面部、右下表面部、及後外殼部之空間之熱空氣藉由沿側外殼部流動之行駛風被導入至車輛後部,從而易於確保冷卻性。因此,可抑制於車輛後部之左右方向之中央之大型化。
於本發明之速克達車輛之一較佳形態中,在側視時,上述脊線部具有自車輛前後方向之前端向後方且上方延伸之部分,上述後外殼部之後緣係於側視時向後方且上方延伸。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一方面確保透光外殼部之左下表面部、右下表面部與後外殼部之間之空間,一方面抑制車輛後部於上下方向上大型化。
於本發明之速克達車輛之一較佳形態中,上述後外殼部之後緣係以如下方式形成:於後視時,車輛左右方向之內側相對於水平之向上方之傾斜角度大於外側。
根據本實施形態,沿側外殼部流動之空氣被導入至透光外殼部之左下表面部、右下表面部與後外殼部之間,從而易於確保冷卻性。因此,可抑制車輛後部之大型化。
於本發明之速克達車輛之一較佳形態中,上述後外殼部係其俯視時之前後方向之長度自上述車輛左右方向之右端與左端至左右方向 之中央為止分別逐漸變長後逐漸變短。
根據本實施形態,沿側外殼部流動之空氣被導入至透光外殼部之左下表面部、右下表面部與後外殼部之間,從而易於確保冷卻性。因此,可抑制車輛後部之大型化。
於本發明之速克達車輛之一較佳形態中,上述右方向燈部及上述左方向燈部係於後視時,位於上述後外殼部之上方且上述尾燈部之下方。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於位於右方向燈部之下方之右下表面部、與位於左方向燈部之下方之左下表面部之下方,實現空氣之流動,故易於確保冷卻性。因此,可抑制車輛後部之大型化。
於本發明之速克達車輛之一較佳形態中,上述尾燈單元進而具有煞車燈部,該煞車燈部係於後視時,配置於上述右方向燈部與上述左方向燈部之間。
根據本實施形態,藉由分別設置尾燈部及煞車燈部,可提高尾燈點亮時與煞車燈點亮時之識別性。因此,可更提高尾燈之被視認性。
於本發明之速克達車輛之一較佳形態中,上述尾燈部係其左右端部較其中央部更位於車輛之前方。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一方面抑制車輛尾部於左右方向上大型化,一方面提高尾燈自車輛側方之被視認性。
1‧‧‧速克達型車輛
2‧‧‧車體框架
9‧‧‧座部
9a‧‧‧乘坐部
21‧‧‧頭管部
33‧‧‧腳踏板
40‧‧‧後部外殼部
41L‧‧‧側外殼部
41R‧‧‧側外殼部
42‧‧‧上外殼部
43‧‧‧後外殼部
43a‧‧‧後緣
44‧‧‧下外殼部
ADL‧‧‧空間
ADR‧‧‧空間
TL‧‧‧尾燈單元
TL10‧‧‧尾燈部
TL11‧‧‧尾燈光源
TL13‧‧‧擴散構件
TL20‧‧‧右方向燈部
TL30‧‧‧左方向燈部
TL40‧‧‧透光外殼部
TL41‧‧‧上表面部
TL42‧‧‧後表面部
TL42L‧‧‧脊線部
TL42LL‧‧‧左脊線部
TL42LL1‧‧‧外側左脊線部
TL42LL2‧‧‧內側左脊線部
TL42LR‧‧‧右脊線部
TL42LR1‧‧‧外側右脊線部
TL42LR2‧‧‧內側右脊線部
TL42M1‧‧‧左下表面部
TL42M2‧‧‧右下表面部
TL50‧‧‧煞車燈部
TL60‧‧‧內部基底構件
TL131‧‧‧上壁部
圖1係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左側視圖。
圖2係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俯視圖。
圖3係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後部之局部放大左側視圖。
圖4係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後部之局部放大左側視圖 (卸除尾燈單元TL之透光外殼部之狀態)。
圖5係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後部之局部放大後視圖。
圖6係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後部之局部放大後視圖(卸除尾燈單元TL之透光外殼部之狀態)。
圖7係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後部之局部放大俯視圖。
圖8係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後部之局部放大俯視圖(卸除尾燈單元TL之透光外殼部之狀態)。
圖9係圖6之A-A剖面圖。
圖10係圖6之B-B剖面圖。
圖11係圖6之C-C剖面圖。
圖12係圖6之D-D剖面圖。
圖13係圖6之E-E剖面圖。
圖14係圖6之F-F剖面圖。
圖15係尾燈單元TL之立體分解圖(exploded view)。
圖16係尾燈單元TL、後外殼部43及下外殼部44之組裝體之右側視圖。
圖17係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後部之局部放大左側視圖(透光外殼部TL40表現為不透明)。
圖18係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後部之局部放大後視圖(透光外殼部TL40表現為不透明)。
圖19係自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斜後上方觀察到之後部之局部放大圖。
以下,一面參照隨附圖式所示之一實施例,一面對本發明之速克達型車輛進行詳細說明。
圖1係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左側視圖,以虛線表示隱 藏於車體外殼下之車體框架2。圖2係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俯視。
於以下之說明中,前、後、左、右之方向分別表示自乘坐於速克達型車輛1之騎車者觀察之前、後、左、右之方向。再者,各圖中之符號Fr表示前方。
<車輛整體>
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係所謂「底樑型」之速克達型車輛。如圖1所示,車體框架2之前端部支持用以將前輪8轉向之轉向機構3。於車體框架2之中央部,以樞軸部P為中心可上下擺動地支持有單元擺動式動力單元10。但是,動力單元10並不限定於單元擺動式,例如,亦可固定於車體框架。於動力單元10之上方安裝有座部9。於動力單元10之上方,座部9以設置於其前端部之鉸鏈銷(未圖示)為中心可開閉地安裝於置物箱(未圖示)。再者,座部亦可並非為前鉸鏈型。例如,可為後鉸鏈型或橫鉸鏈型,亦可為無鉸鏈而卸除之類型。
騎車者以乘坐於座部9之乘坐部9a並將腳放置於腳踏板33之上表面之姿勢操縱轉向機構3而駕駛速克達型車輛1。再者,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係二人乘坐之車輛,後座乘車者能以乘坐於座部9之後部並將腳放置於置腳部S之姿勢乘坐。再者,座部9之乘坐部9a於機車之設計上係指座部9中供騎車者乘坐之部分。如本發明般,於二人乘坐之車輛中,座部9之乘坐部9a通常係座部之前部之緩凹陷之部分。座部之較乘坐部9a更前方之隆起部或主座部與後座部之間之隆起部並非為乘坐部。於單人乘坐之車輛中,座部之乘坐部通常係座部之緩凹陷之部分。座部之較乘坐部更前方之隆起部或座部之較乘坐部更後方之隆起部並非為乘坐部。
如圖1所示,轉向機構3包含前叉4、轉向托架5、轉向軸6及把手7。前叉4向前方且斜下方延伸,於其下端配設有前輪8。前叉4之上端 安裝於被固定設置於轉向軸6之下端部之轉向托架5。於轉向軸6之上端設置有騎車者操作之把手7。前叉4具有懸架機構,藉由懸架機構伸縮而吸收衝擊。隨著前叉4之懸架機構伸縮,前輪於上下方向移動。
動力單元10係如下構造,即,例如包括引擎101、及配置於自引擎101之側方朝車輛後方延伸之傳動箱102中之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且將引擎101與傳動箱102一體化。但,變速機亦可不為V型皮帶式。亦可不將引擎101與傳動箱102一體化,而設為分體之構造。引擎101以氣缸軸大致朝向水平前方之方式搭載。於傳動箱102之前端部連接有空氣導管1021,該空氣導管1021取入用以使藉由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之皮帶之摩擦等而產生之熱散發之外界氣體。於傳動箱102之後端部,旋轉自如地支持有利用引擎101之驅動力驅動之後輪11。於傳動箱102之上方配置有對供給至引擎101之外界氣體進行過濾之空氣濾清器AC。
<車體框架>
如圖1所示,車體框架2包含:頭管21,其供轉向軸6插入而可旋動地支持該轉向軸6,且向車輛前方且斜下方延伸;前框架部22,其由1根管構件構成,藉由焊接而連接於頭管21且向車輛後方且斜下方延伸,位於前輪8之後方;及後框架部23,其焊接於前框架部22之下部且向後方延伸,自下方支持座部9。如此一來,座部9較頭管21更位於後方。但,前框架部22亦可為2根管構件而非為1根管構件。
後框架部23包含:左右一對下部後框架部231,其等焊接於前框架部22之下部且以緩斜度朝向後上方延伸;左右一對中間後框架部232,其等自左右一對下部後框架部231之各者之後部以陡斜坡向後上方延伸;及左右一對上部後框架部233,其等自左右一對中間後框架部232之各者之後部以緩斜坡向後上方延伸,且自下方支持座部9。
左右一對下部後框架部231及上部後框架部233係於各自之後端 部間,以朝向下方開口之前視大致U字狀之橫樑24F、24R連結。座部9及置物箱藉由橫樑24F、24R及左右一對上部後框架部233支持。又,如圖1所示,座部9於以鉸鏈銷(未圖示)為中心相對於置物箱閉合時,藉由使設置於座部9之座部閉合機構與設置於橫樑24R之鎖定部卡合而進行座部9之鎖定。
下部後框架231、中間後框架部232及上部後框架部233較佳為連續之管構件且以左右一對之方式設置,其中之一部分或整體亦可由1根或2根以上之管構件構成。進而,下部後框架部231亦可焊接於前框架部22之下端部,亦可焊接於前框架部22之下部之「下端部以外之部位」。再者,框架構件彼此之連接可為螺栓固定亦可為利用鑄造一體地製作而非焊接。
<車體外殼>
車體外殼包含腳踏板33及後部外殼部40。車體外殼包含前外殼部30、腳踏板33、腳踏板側外殼部34、底外殼部35、及後部外殼部40等。
如圖1所示,轉向機構3、頭管21、及前框架部22之周圍配設有前外殼部30。於前外殼部30與側外殼部41(圖2)之間配設有用以供騎車者放置腳之腳踏板33。於腳踏板33之後端部與座部9之前部之間配設有中央外殼部32。
如圖1所示,後部外殼部40於側視時其下緣向後方且上方延伸。藉此,可提高運動感。於本實施形態中,配設於前外殼部30與側外殼部41之間之腳踏板33係具有平坦之上表面之構造,但並不限於此,例如,亦可為具有左右之腳踏板、及其間具有通道部之構造。
前外殼部30包含:側方外殼部301(圖2),其位於頭管21之側方;後方外殼部302,其位於頭管21之後方;及前方外殼部303,其位於頭管21之前方。如圖1所示,前外殼部30之大部分較前輪8之車軸更配置 於後方。藉此,可使前外殼部30緊湊化。
前方外殼部303包含:上部外殼部303U,其位於頭燈單元HL之上方;及下部外殼部303D,其位於頭燈單元HL之下方。但,前方外殼部303只要至少具有上部外殼部303U即可,例如亦可無下部外殼部303D。再者,上部外殼部303U亦可與側方外殼部301為一體,但較佳為分體。上部外殼部303U形成配置頭燈單元HL之空間之上緣,下部外殼部303D形成配置頭燈單元HL之空間之下緣。
側方外殼部301包含:左側方外殼部301L,其位於頭管21之左側;及右側方外殼部301R,其位於頭管21之右側。於本實施形態中,左側方外殼部301L與右側方外殼部301R藉由下部外殼部303D而連結。
又,如圖1所示,腳踏板33自其與後方外殼部302之連接部向後方延伸,且與中央外殼部32之下端連接。於腳踏板33之左右兩側,以自腳踏板33之左右兩側緣向下方下垂之方式形成有腳踏板側外殼部34。於腳踏板33之下方,車輛左右方向剖面為U字狀之底外殼部35形成於一對腳踏板側外殼部34之間。再者,於腳踏板33之下方且底外殼部35之上方,燃料箱(未圖示)配設於左右一對下部後框架部231之間。
後部外殼部40劃分座部9之下方空間。後部外殼部40包含配設於置物箱之側方之側外殼部41。於側外殼部41之後端配置有尾燈單元TL。尾燈單元TL位於後部外殼部40之後緣之後方。尾燈單元TL具備透光外殼部TL40。如圖1所示,側外殼部41於側視時下緣向後方且上方延伸。如圖1所示,側外殼部41連接於透光外殼部TL40之前緣。
如圖1等所示,後部外殼部40包含:中央外殼部32;側外殼部41;上外殼部42,其位於座部9與透光外殼部TL40之間;後外殼部43,其配置於透光外殼部TL40之下方;及下外殼部44,其自後外殼 部43之後緣向前方且下方延伸,且與側外殼部41之下緣連接。後外殼部43與下外殼部44例如亦可一體地形成而構成後下外殼部45。
側外殼部41包含左側之側外殼部41L、及右側之側外殼部41R。左側之側外殼部41L與右側之側外殼部41R左右對稱地形成。左側之側外殼部41L包含:側部41L1,其主要沿上下方向及前後方向延伸;及上部41L2,其主要沿上下方向及前後方向延伸。右側之側外殼部41R包含:側部41R1(未圖示),其主要沿上下方向及前後方向延伸;及上部41R2(圖2),其主要沿上下方向及前後方向延伸。左側之側外殼部41L之上部41L2、右側之側外殼部41R之上部41R2及上外殼部42構成後部外殼部40之上部。左側之側外殼部41L之側部41L1構成後部外殼部40之左部。右側之側外殼部41R之側部41R1構成後部外殼部40之右部。
以上所說明之前外殼部30、腳踏板33及後部外殼部40等之外殼部係車體之外觀構件,可分別由塑膠等材料適當地形成。各外殼部為例如藉由射出成形而形成之一體成形製品。
然而,1個外殼部亦可由複數個構件構成。例如,後部外殼部40包含中央外殼部32、左側之側外殼部41L、右側之側外殼部41R、上外殼部42、及後下外殼部45。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前外殼部30中,左側方外殼部301L與右側方外殼部301R係藉由下部外殼部303D連結而一體形成,但各自以分體形成亦可。又,於本實施形態之左側之側外殼部41L中,側部41L1與上部41L2係一體形成,但亦可分體形成。又,於本實施形態之右側之側外殼部41R中,側部41R1與上部41R2係一體形成,但亦可分體形成。又,於本實施形態之後下外殼部45中,後外殼部43與下外殼部44係一體形成,但亦可分體形成。
又,亦可將複數個外殼部連結而一體形成。例如,構成後部外 殼部40之上部之左側之側外殼部41L之上部41L2、右側之側外殼部41R之上部41R2、及上外殼部42亦可一體形成。
再者,車體外殼為整體上呈現左右對稱者於外觀上及製造上均較佳。
<尾燈單元TL>
尾燈單元TL配置於後部外殼部40。更具體而言,尾燈單元TL位於後部外殼部40之後緣之後方。尾燈單元TL配置於側外殼部41。更具體而言,尾燈單元TL位於側外殼部41之後緣之後方。例如,如圖1所示,尾燈單元TL於側視時至少其一部分較座部9之乘坐部9a之上緣更位於下方。
圖3及圖4係車輛之後部之局部放大左側視圖。圖5及圖6係車輛之後部之局部放大後視圖。圖7及圖8係車輛之後部之局部放大俯視圖。但,於圖4、圖6、圖8中表示將尾燈單元TL之透光外殼部卸除之狀態。於圖7及圖8中表示將座部及置物箱卸除之狀態。
例如,如圖3~8所示,尾燈單元TL包括:尾燈部TL10,其位於車輛左右方向之中央;右方向燈部TL20,其位於車輛左右方向之右方;左方向燈部TL30,其位於車輛左右方向之左方;及透光外殼部TL40,其配置於尾燈部TL10、右方向燈部TL20及左方向燈部TL30之後方。
各燈部於自外部觀察時係指光源及反射器等發亮而可看到之範圍。然而,於關於表示內部構造之圖9~圖14之剖面圖及圖15之立體分解圖(exploded view)之說明中,為便於說明,使用相同構件之名稱及符號。
透光外殼部TL40係由具有透光性之材料形成,來自尾燈單元之光源之光可透過。透光外殼部TL40例如係由透明或有色透明之樹脂等形成。藉由於尾燈單元TL中設置尾燈部TL10、右方向燈部TL20、 左方向燈部TL30等燈具,且設置覆蓋該等燈具之透光外殼部TL40,可賦予尾燈單元TL之獨特之外觀性。
透光外殼部TL40例如具有於俯視時朝向前方開口之大致U字狀之形狀。透光外殼部TL40具有上表面部TL41及後表面部TL42。上表面部TL41自後表面部TL42之上緣向前方延伸。上表面部TL41於大致水平面內延伸,其左右兩側部較中央部更位於前方。
上表面部TL41自後部外殼部40之上部(由左側之側外殼部41L之上部41L2、右側之側外殼部41R之上部41R2及上外殼部42構成)之後緣向後方延伸。
如圖7所示,於俯視時,上表面部TL41之後緣較後部外殼部40之後外殼部43之後緣更位於後方。
如圖9~圖12所示,上表面部TL41係僅其車輛前後方向之前部由後部外殼部40之上部自上方覆蓋。換言之,上表面部TL41於俯視時其車輛前後方向之後部自後部外殼部40之上部露出。上表面部TL41之露出至外部之部分遍及其車寬方向之整個區域,較後部外殼部40之上部(由左側之側外殼部41L之上部41L2、右側之側外殼部41R之上部41R2及上外殼部42構成)更位於後方,且不與後部外殼部40之上部於上下方向重疊。
如圖2所示,上表面部TL41之露出至外部之部分遍及其車寬方向之整個區域而其車輛前後方向之長度大致相同。
後表面部TL42於後部外殼部40之右部(由右側之側外殼部41R之側部41R1構成)之後緣與後部外殼部40之左部(由左側之側外殼部41L之側部41L1構成)之後緣之間沿左右方向延伸。
如圖5所示,於後視時,後表面部TL42具有與由左側之側外殼部41L之後端部、右側之側外殼部41R之後端部、上外殼部42、及後下外殼部45包圍之空間大致相同之投影面積。
後表面部TL42自上表面部TL41之後緣向下方且前方延伸。後表面部TL42之左右兩側部較中央部更位於前方。
左方向燈部TL30位於尾燈單元TL之左右方向之左方。右方向燈部TL20位於尾燈單元TL之左右方向之右方。
如圖6所示,尾燈部TL10於後視時,於左右方向上,右端與右方向燈部TL20重疊或較右方向燈部TL20更位於右方,左端與左方向燈部TL30重疊或較左方向燈部TL30更位於左方。具體而言,尾燈部TL10之右端較右方向燈部TL20之右方向燈光源TL21更位於右方,左端較左方向燈部TL30之左方向燈光源TL31更位於左方。於圖6所示之狀態下,尾燈部TL10之右緣與反射器TL23之右緣位於相同延長線上,尾燈部TL10之左緣與反射器TL33之左緣位於相同延長線上。根據如上構成,可將尾燈部TL10於左右方向配置為較長。因此,可較大地確保尾燈部TL10之後視時之視認面積。然而,並不限於此,亦可將尾燈部TL10配置為不與右方向燈部TL20及左方向燈部TL30之任一者重疊。例如,亦可將尾燈部TL10設定為與煞車燈部TL50大致相同之長度或較煞車燈部TL50短之長度。
又,如圖6所示,尾燈部TL10具有於左右方向位於右方向燈部TL20與左方向燈部TL30之間之部分、與右方向燈部TL20重疊之部分、及與左方向燈部TL30重疊之部分。尾燈部TL10之與右方向燈部TL20重疊之部分位於右方向燈部TL20之上方,尾燈部TL10之與左方向燈部TL30重疊之部分位於左方向燈部TL30之上方。
例如,如圖6所示,尾燈單元TL進而具有於後視時配置於右方向燈部TL20與左方向燈部TL30之間之煞車燈部TL50。煞車燈部TL50位於右方向燈部TL20與左方向燈部TL30之間。煞車燈部TL50位於尾燈部TL10之下方。於後視時,煞車燈部TL50之左右兩端部較中央部略高。於後視時,尾燈部TL10之與煞車燈部TL50重疊之部分以與尾燈 部TL10大致相同之傾斜度傾斜。
如圖6所示,煞車燈部TL50之下端處於較右方向燈部TL20之下端及左方向燈部TL30之下端更高之位置。
圖9係圖6之A-A剖面圖。圖10係圖6之B-B剖面圖。圖11係圖6之C-C剖面圖。圖12係圖6之D-D剖面圖。圖13係圖6之E-E剖面圖。圖14係圖6之F-F剖面圖。圖15係尾燈單元TL之立體分解圖(exploded view)。圖16係尾燈單元TL、後外殼部43、及下外殼部44之組裝體之右側視圖。再者,於圖6中,表示將尾燈單元TL之透光外殼部卸除之狀態,但於圖9~圖14中,亦示出有尾燈單元TL之透光外殼部之剖面。
例如,如圖11所示,左方向燈部TL30包含:左方向燈光源TL31,其根據方向燈開關之操作而以閃爍狀態點亮;及左方向燈基座部TL32,其供左方向燈光源TL31配置。左方向燈部TL30包含用以反射左方向燈光源TL31之發光之反射器TL33。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左方向燈基座部TL32相當於尾燈單元TL之外部基座構件TL70之左端部之使左方向燈光源TL31露出之孔TL71(詳細情況於下文進行敍述)之周緣部。
右方向燈部TL20例如與左方向燈部TL30左右對稱地構成。右方向燈部TL20包含:右方向燈光源TL21(圖15),其根據方向燈開關之操作而以閃爍狀態點亮;及右方向燈基座部TL22,其供右方向燈光源TL21配置。右方向燈部TL20亦可包含用以反射右方向燈光源TL21之光之反射器TL23。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右方向燈基座部TL22相當於尾燈單元TL之外部基座構件TL70之右端部之使右方向燈光源TL21露出之孔TL72(詳細情況於下文中進行敍述)之周緣部。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左方向燈光源TL31與右方向燈光源TL21係燈泡。然而,並不限於此,方向燈光源亦可為LED等其他光 源。
例如,如圖6所示,尾燈部TL10沿左右方向較長地延伸。
例如,如圖15所示,尾燈部TL10包含尾燈光源TL11、尾燈基座部TL12、及擴散構件TL13。
尾燈光源TL11至少於行駛時以點亮狀態點亮。尾燈光源TL11例如係晶片型LED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3所示,尾燈光源TL11包含於基板TL1211中設置為一行之4個晶片型LED燈TL11-1~TL11-4、於基板TL1212中設置為一行之5個晶片型LED燈TL11-5~TL11-9、於基板TL1213中設置為一行之5個晶片型LED燈TL11-10~TL11-14、及於基板TL1214設置為一行之4個晶片型LED燈TL11-15~TL11-18,具有共計18個晶片型LED燈。尾燈光源TL11例如為紅色晶片型LED燈。再者,各燈部之光源之個數或光源之種類並不限定於實施例。
基板TL1211、基板TL1212、基板TL1213及基板TL1214分別安裝於弧狀之尾燈支持體TL122。於基板TL1211之長度方向之兩端部各開設有一個螺固用孔,兩螺固用孔之間進而開設有兩個定位用孔。基板TL1211之兩個定位用孔插嵌於自尾燈支持體TL122突出之突起而被定位,並且藉由兩端部之螺固用孔而螺固於自尾燈支持體TL122突出之凸座。基板TL1212、基板TL1213及基板TL1214與基板TL1211同樣地固定設置於尾燈支持體TL122。
基板TL1211、基板TL1212、基板TL1213及基板TL1214、及尾燈支持體TL122構成本發明之尾燈基座部TL12。
亦可於尾燈基座部TL12之下方設置供配置煞車燈部TL50之煞車燈光源之煞車燈基座部TL52。煞車燈基座部TL52例如藉由螺絲而連結於尾燈基座部TL12。
例如,如圖6、圖14、及圖15所示,煞車燈部TL50包含煞車燈基座部TL52及炮彈型LED燈TL51。煞車燈基座部TL52由基板TL5211、 基板TL5212及V字狀之煞車燈支持體TL522構成。基板TL5211安裝於煞車燈支持體TL522之與設置有炮彈型LED燈TL51之側相反側之左半部分之表面。基板TL5212安裝於煞車燈支持體TL522之與設置有炮彈型LED燈TL51之側相反側之右半部分之表面。炮彈型LED燈TL51包含於基板TL5211中設置為一行之5個炮彈型LED燈TL51-1~TL51-5、及於基板TL5212中設置為一行之5個炮彈型LED燈TL51-6~TL51-10,具有共計10個炮彈型LED燈。
於尾燈單元TL之內部基座構件TL60,以與炮彈型LED燈TL51-1~TL51-5對應之方式開設有排列成一行之孔TL60-1~TL60-5(圖6),又,以與炮彈型LED燈TL51-6~TL51-10對應之方式開設有排列成一行之孔TL60-6~TL60-10。煞車燈支持體TL522於俯視時左右端部較中央部更位於前方。煞車燈支持體TL522於俯視時為V字狀。與俯視時為V字狀之煞車燈支持體TL522之形狀對應,排列成一行之孔TL60-1~TL60-5與排列成一行之孔TL60-6~TL60-10於俯視時整體呈V字狀排列。如圖6所示,於組裝之狀態下,煞車燈部TL50之炮彈型LED燈TL51-1~TL51-10自分別對應之孔TL60-1~TL60-10露出。
亦可設置自後方覆蓋孔TL60-1~TL60-10之煞車燈部TL50之內燈罩TL53。內燈罩TL53亦可實施燈罩刻花加工(lens cut)。內燈罩TL53於俯視時左右端部較中央部更位於前方。內燈罩TL53較佳為以與俯視時呈V字狀排列之孔TL60-1~TL60-10對應之方式具有於俯視時為V字狀之形狀。內燈罩TL53例如藉由設置於左端部及右端部之固定部而被固定於內部基座構件TL60。於本實施形態中,煞車燈部TL50之內燈罩TL53於俯視時為V字狀,但並不限於此,內燈罩TL53之左右兩端部較中央部更位於前方即可,例如,亦可為U字狀。藉此,可使左右方向緊湊,並且可提高煞車燈部TL50之自車輛之側方觀察之被視認性。
煞車燈部TL50於刹車操作時點亮。當於尾燈部TL10點亮之狀態下,煞車燈部TL50點亮時,尾燈部TL10可維持點亮之狀態,尾燈部TL10亦可熄滅。
例如,如圖9及圖15所示,尾燈基座部TL12之設置於其尾燈支持體TL122之中央上部之固定部TL122a與設置於擴散構件TL13之中央上部之固定部TL13a一同被螺固於尾燈單元TL之內部基座構件TL60。又,例如如圖15所示,尾燈基座部TL12之設置於其尾燈支持體TL122之左端部之固定部TL122b與設置於擴散構件TL13之左端部之固定部TL13b一同被螺固於尾燈單元TL之內部基座構件TL60。又,例如如圖15所示,尾燈基座部TL12之設置於其尾燈支持體TL122之右端部之固定部TL122c與設置於擴散構件TL13之右端部之固定部TL13c一同被螺固於尾燈單元TL之內部基座構件TL60。
安裝有擴散構件TL13及尾燈支持體TL122之內部基座構件TL60例如以夾持右方向燈部TL20之反射器TL23及左方向燈部TL30之反射器TL33(圖15)之狀態嵌合並固定於尾燈單元TL之外部基座構件TL70。再者,於內部基座構件TL60與外部基座構件TL70嵌合之前,左方向燈部TL30之反射器TL33之固定部TL33a之孔被插通於自內部基座構件TL60向前方突出之突起TL60a,並且固定部TL33b被螺固於自內部基座構件TL60向前方突出之凸座TL60b。右方向燈部TL20之反射器TL23亦同樣地被固定於內部基座構件TL60。
外部基座構件TL70及內部基座構件TL60係用以固定各燈部或反射器、擴散構件、內燈罩、透光外殼部等構件之基座構件。外部基座構件TL70及內部基座構件TL60均具有於俯視時朝向前方開口之大致U字狀之形狀。
外部基座構件TL70亦可於其左端部開設使左方向燈光源TL31露出之孔TL71,於右端部開設使右方向燈光源TL21露出之孔TL72。左 方向燈光源TL31及右方向燈光源TL21藉由自前方插嵌於孔TL71及孔TL72而被固定於外部基座構件TL70。
尾燈單元TL與車體之結合固定除利用外部基座構件TL70之撐桿TL73及撐桿TL74以外,例如還可將自外部基座構件TL70之左端部上部向前方突出之撐桿TL75螺固於被設置於左側之側外殼部41L之背面之凸座,亦可將自外部基座構件TL70之右端部上部向前方突出之撐桿TL76螺固於被設置於右側之側外殼部41R之背面之凸座(未圖示)。
亦可於外部基座構件TL70之下部以左右排列且向下方突出之方式設置有固定部TL79(未圖示)及固定部TL80。固定部TL79及固定部TL80分別位於撐桿TL73及撐桿TL74之下方。固定部TL79及固定部TL80被螺固於設置於下外殼部44之背面之凸座。附帶而言,下外殼部44亦可設置自其左端部向前方突出之固定部441(未圖示),且設置自其右端部向前方突出之固定部442(圖15)。固定部441螺固於被設置於左側之側外殼部41L之背面之凸座,固定部442螺固於被設置於右側之側外殼部41R之背面之凸座。進而,亦可為下外殼部44之開設於其左端之卡合孔443(未圖示)卡合於被設置於左側之側外殼部41L之背面之卡合突起,且開設於其右端之卡合孔444(圖15)卡合於被設置於右側之側外殼部41R之背面之卡合突起。
於將尾燈單元TL安裝於車體時,首先,藉由於尾燈單元TL安裝左側之側外殼部41L、右側之側外殼部41R、及後下外殼部45而獲得尾燈單元組裝體。
於尾燈單元TL之外部基座構件TL70之上部,左右並排設置有向前方突出且俯視時大致為三角形之撐桿TL73及撐桿TL74。於撐桿TL73及撐桿TL74各自之前端部形成有孔TL73a及孔TL74a(圖7)。
於將尾燈單元組裝體安裝於車體時,撐桿TL73及撐桿TL74各自之前端部位於車體框架2之橫樑24R(圖1)之上方,孔TL73a及孔TL74a 插入至置物箱之後部之向下方突出之突出部。撐桿TL73及撐桿TL74以夾於置物箱與橫樑24R之間之狀態與置物箱一同被固定於橫樑24R。
於內部基座構件TL60,除開設有使煞車燈部TL50之炮彈型LED燈TL51-1~TL51-10露出之孔TL60-1~TL60-10以外,亦可於左端部開設使左方向燈光源TL31及反射器TL33露出之孔TL61(圖6),於右端部開設使右方向燈光源TL21及反射器TL23露出之孔TL62。孔TL61及孔TL62之形狀較佳為與反射器TL33及反射器TL23之形狀一致。於後視時,孔TL62(圖6)之範圍相當於右方向燈部TL20之範圍,孔TL61之範圍相當於左方向燈部TL30之範圍。
擴散構件TL13使尾燈光源TL11之光擴散。擴散構件例如係添加有光擴散劑(Lumipearl)之透明樹脂。透明樹脂例如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Polymethyl methacrylate,簡稱PMMA)。於尾燈光源TL11不點亮時,擴散構件例如為乳白色。
擴散構件TL13於前後方向位於尾燈光源TL11之後方且透光外殼部TL40之後表面部TL42之前方。擴散構件TL13於上下方向配置於透光外殼部TL40之上表面部TL41之下方,且至少一部分與上表面部TL41對向。於擴散構件TL13之與透光外殼部TL40之上表面部TL41對向之部分與上表面部TL41之間未設置其他構造物。因此,擴散構件TL41之於俯視時與透光外殼部TL40之上表面部TL41對向之部分可被視認到。因此,尾燈部TL10之自車輛之上方或斜上方之被視認性較高。
例如,如圖9~圖12所示,擴散構件TL13包含形成上部之上壁部TL131、及形成後部之後壁部TL132。後壁部TL132與透光外殼部TL40之後表面部TL42對向。上壁部TL131自後壁部TL132之上緣部向車輛之前方延伸。上壁部TL131之至少一部分與透光外殼部TL40之上 表面部TL41對向。藉由將擴散構件TL13形成為剖面倒L字形之形狀,可抑制上下方向之大小,並且確保自斜後上方之被視認面積(投影面積),並且可確保內部之散熱空間。
擴散構件TL13於俯視時其左右端部較其中央部更位於前方。擴散構件TL13於側視時自前端向後方延伸。擴散構件TL13於側視時自側外殼部41L之側部41L1之後緣向後方延伸。因此,尾燈部TL10之自車輛之側方之被視認性較高。
如圖13及圖15所示,於擴散構件TL13之左端具有沿車輛前後方向延伸之左側前後延伸部TL133,於擴散構件TL13之右端具有沿車輛前後方向延伸之右側前後延伸部TL134。左側前後延伸部TL133及右側前後延伸部TL134由內部基座構件TL60自車輛之側方覆蓋。擴散構件TL13之除左側前後延伸部TL133及右側前後延伸部TL134以外之部分於側視時自內部基座構件TL60露出(參照圖4)。如圖13及圖15所示,擴散構件TL13之除左側前後延伸部TL133及右側前後延伸部TL134以外之部分於俯視時其左右端部較其中央部更位於前方。
如圖9~圖12所示,擴散構件TL13之上壁部TL131中,僅其車輛前後方向之前部由內部基座構件TL60自上方覆蓋。換言之,擴散構件TL13之上壁部TL131於俯視時其車輛前後方向之後部自內部基座構件TL60露出。擴散構件TL13之上壁部TL131之露出至外部之部分遍及其車寬方向之整個區域而較後部外殼部40之上部(由左側之側外殼部41L之上部41L2、右側之側外殼部41R之上部41R2及上外殼部42構成)更位於後方,且不與後部外殼部40之上部於上下方向重疊。
例如,如圖6及圖11所示,擴散構件TL13於左右方向上,右端與右方向燈基座部TL22於上下方向重疊,左端與左方向燈基座部TL32於上下方向重疊。但,亦可為擴散構件TL13於左右方向上,右端較右方向燈基座部TL22更位於右方,左端較左方向燈基座部TL32更位 於左方。
例如,如圖6所示,擴散構件TL13具有位於右方向燈部TL20之上方及左方向燈部TL30之上方之部分。
例如,如圖6所示,擴散構件TL13位於煞車燈部TL50、右方向燈部TL20及左方向燈部TL30之上方。
例如,如圖6所示,擴散構件TL13之較煞車燈部TL50更位於左方之左端部具有較煞車燈部TL50之上緣部更位於下方之部分,其較煞車燈部TL50更位於右方之右端部具有較煞車燈部TL50之上緣部更位於下方之部分。
例如,如圖6所示,擴散構件TL13呈倒W字狀。藉此,即便擴散構件TL13之左端及右端不位於左右方向更外側,亦可使擴散構件之全長較長而增大擴散構件之後視時之面積。擴散構件TL13可劃分為位於煞車燈部TL50之上方之中央部TL13M、位於左方向燈部TL30之上方之左端部TL13L、及位於右方向燈部TL20之上方之右端部TL13R。中央部TL13M於後視時,其左右端部較其中央部高。中央部TL13M具有與煞車燈部TL50大致相同之寬度,與煞車燈部TL50平行地延伸。換言之,煞車燈部TL50遍及車寬方向之整個區域自中央部TL13M隔開相同間隔。
左端部TL13L於後視時,其車寬方向中心側之端部較其車寬方向外側之端部高。右端部TL13R於後視時其車寬方向中心側之端部較其車寬方向外側之端部高。
如圖8所示,擴散構件TL13於俯視時,左端部TL13L及右端部TL13R較中央部TL13M更位於前方。例如,如圖13所示,尾燈支持體TL122配合擴散構件TL13之形狀,其左右端部較其中央部更位於車輛之前方。因此,尾燈部TL之左右端部較其中央部更位於車輛之前方。
透光外殼部TL40例如具有於俯視時朝向前方開口之大致U字狀之形狀。透光外殼部TL40例如藉由使設置於其周緣部之複數個卡合突部M(圖15)卡合於設置於外部基座構件TL70之周緣部之複數個卡合凹部N(圖15)而被固定於外部基座構件TL70。
如圖9~圖12所示,於透光外殼部TL40被固定於外部基座構件TL70之狀態下,例如,透光外殼部TL40之周緣延伸部TL40a被插入至外部基座構件TL70之周緣槽部TL70a。為了防止雨水等侵入至尾燈單元TL之內部,較佳為設置自透光外殼部TL40之周緣延伸部TL40a之基部之外周表面向外側突出之突起部TL40b。突起部TL40b與透光外殼部TL40之周緣延伸部TL40a之前端之距離相當於外部基座構件TL70之周緣槽部TL70a之深度。突起部TL40b沿著周緣延伸部TL40a延伸,但亦可於一部分間斷。再者,亦可於周緣延伸部TL40a與周緣槽部TL70a之間設置密封材料。
圖17與圖3同樣係車輛之後部之局部放大左側視圖,但透光外殼部TL40係以不透明之方式表現。圖18與圖5同樣地係車輛之後部之局部放大後視圖,但透光外殼部TL40係以不透明之方式表現。
例如,如圖3、圖5、圖17、圖18所示,透光外殼部TL40具有脊線部TL42L。脊線部TL42L於左右方向之右端及左端與後外殼部43鄰接,並於左右方向之中央與後外殼部43鄰接。脊線部TL42L例如包含左脊線部TL42LL及右脊線部TL42LR。左脊線部TL42LL與右脊線部TL42LR係左右對稱地形成,因此,以下僅對左脊線部TL42LL進行說明。再者,脊線部TL42L只要為後表面部TL42之與上表面部TL41連接之沿上下方向延伸之部分與下述右下表面部TL42M2及左下表面部TL42M1之分界線即可,亦可不必為明顯之線。又,脊線部TL42L亦可具有某種程度之線寬。
左脊線部TL42LL包含外側左脊線部TL42LL1、及內側左脊線部 TL42LL2。
例如,如圖18所示,外側左脊線部TL42LL1自於後視時與後外殼部43鄰接之左端向右方且上方延伸。例如,如圖18所示,外側左脊線部TL42LL1以於後視時隨著自透光外殼部TL40之左下角部朝向中央部而變高之方式呈弧狀延伸。
例如,如圖17所示,外側左脊線部TL42LL1於側視時自透光外殼部TL40之左下角部朝向後方且上方呈直線狀延伸,且於到達透光外殼部TL40之後緣之前終止。
例如,如圖18所示,內側左脊線部TL42LL2於後視時自透光外殼部TL40之中央部下部朝向左方且上方呈直線狀延伸直至與外側左脊線部TL42LL1交叉為止。
就外觀性之觀點而言,外側左脊線部TL42LL1及外側右脊線部TL42LR1較佳為於後視時於同一假想弧線上延伸。
<尾燈單元TL及後部外殼部40之相關構造>
圖19係自車輛之斜後上方觀察之後部之局部放大圖。如圖19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尾燈單元TL配置於由左側之側外殼部41L之後端部、右側之側外殼部41R之後端部、上外殼部42、及後下外殼部45包圍之空間。於俯視時,上外殼部42之後緣形成為V字狀。上外殼部42之後緣於俯視時,其左右端部較其中央部更位於車輛之前方。如圖6所示,於後視時,上外殼部42之後緣具有與尾燈部TL10之中央部TL13M大致相同之寬度,且與尾燈部TL10之中央部TL13M平行地延伸。
關於上外殼部42之後緣,如圖19所示,側外殼部41L之上部41L2之後緣位於其左側之延長線上,側外殼部41R之上部41R2之後緣位於其右側之延長線上。如圖8所示,側外殼部41L之上部41L2之後緣於俯視時與擴散構件TL13之左端部TL13L平行地延伸。如圖8所示,側 外殼部41R之上部41R2之後緣於俯視時與擴散構件TL13之右端部TL13R平行地延伸。
尾燈單元TL之透光外殼部TL40例如包含右下表面部TL42M2(圖18、圖12)、及左下表面部TL42M1(圖18、圖11)。右下表面部TL42M2於左右方向上,於右端與中央之間、且右方向燈部TL20之下方,自脊線部TL42L向前方延伸,且與後外殼部43於上下方向隔開間隔而相向。左下表面部TL42M1於左右方向上,於左端與中央之間、且左方向燈部TL30之下方,自脊線部TL42L向前方延伸,且與後外殼部43於上下方向隔開間隔而相向。
例如,如圖18所示,尾燈單元之脊線部TL42L與後外殼部43之距離於後視時自脊線部TL42L之右端及左端至左右方向之中央分別逐漸變大後逐漸變小。
例如,如圖17所示,脊線部TL42L具有於側視時自車輛前後方向之前端向後方且上方延伸之部分(外側左脊線部TL42LL1)。例如,如圖17所示,後外殼部43之後緣43a於側視時向後方且上方延伸。
例如,如圖18所示,後外殼部43之後緣43a以於後視時,其車輛左右方向之內側相對於水平之向上方之傾斜角度比外側相對於水平之向上方之傾斜角度更大之方式形成。
例如,如圖7及圖19所示,後外殼部43之前後方向之長度,自車輛左右方向之右端及左端至左右方向之中央,於上下方向與右方向燈部TL20及左方向燈部TL30重疊之範圍內,分別逐漸變長後,隨著遠離該範圍而逐漸變短。
例如,如圖6及圖19所示,右方向燈部TL20及左方向燈部TL30位於後外殼部43之上方且尾燈部TL10之下方。
例如,如圖11、圖12等所示,左下表面部TL42M1及右下表面部TL42M2向前方且下方延伸,於自車輛之後方觀察之情形時於前方側 與後外殼部43之前緣43b(圖7)接觸。
夾於左下表面部TL42M1與後外殼部43之間而形成之空間ADL位於左方向燈部TL30之下方。夾於右下表面部TL42M2與後外殼部43之間而形成之空間ADR位於右方向燈部TL20之下方。
藉由於左方向燈部TL30之下方形成空間ADL,於右方向燈部TL20之下方形成空間ADR,而可將沿著後部外殼部40流動之空氣導引至空間ADL、空間ADR而產生漩渦,藉此可確保左方向燈部TL30及右方向燈部TL20之冷卻性。
為了促進將沿著後部外殼部40流動之空氣導引至空間ADL、空間ADR,較佳為左側之側外殼部41L之側部41L1之後緣41L1c與透光外殼部TL40之後表面部TL42之左緣連續地連接,右側之側外殼部41R之側部41R1之後緣41R1c與透光外殼部TL40之後表面部TL42之右緣連續地連接。又,較佳為相對於左側之側外殼部41L,設置沿著其側部41L1之長度方向至側部41L1之後緣之與空間ADL鄰接之下端部沿前後方向延伸之凹部41L1a,且相對於右側之側外殼部41R亦設置相同之凹部41R1a。進而,較佳為相對於下外殼部44之沿前後方向延伸之左側部分,設置沿著其長度方向至下外殼部44之與空間ADL鄰接之上緣(後外殼部43之後緣)向斜後上方延伸之凹部44La,且相對於下外殼部44之沿前後方向延伸之右側部分亦設置相同之凹部44Ra。
藉由使脊線部TL42L於後視時於透光外殼部TL40之左右方向之右端及左端與後外殼部43鄰接,且於左右方向之中央與後外殼部43鄰接,可設置空間ADL、空間ADR並且抑制尾燈單元TL於上下方向大型化。
例如,如圖17所示,空間ADL隨著朝向前方而變低,且於左側之側外殼部41L之側部41L1之下緣41L1b與後緣41L1c之連接部A之附近終止。藉此,可確保尾燈單元TL之內部空間,並且於前後方向較長 地形成空間ADL,從而可確保左下表面部TL42M1之面積而確保冷卻性。
如圖5所示,空間ADL之開口於後視時自脊線部TL42L之右端及左端至左右方向之中央分別逐漸變大,且於上下方向與煞車燈部TL50重疊之範圍內逐漸變小。
<實施形態之效果>
如上所述,本發明之速克達型車輛1具有:車體框架2,其具有頭管部21;座部9,其較頭管部21更位於後方,具有供主駕駛人乘坐之乘坐部9a;車體外殼,其具有後部外殼部40及腳踏板33,該後部外殼部40劃分座部9之下方之空間,該腳踏板33係於前後方向上位於頭管部21與座部9之間,且於上下方向上較座部9更位於下方;及尾燈單元TL,其包括尾燈部TL10、右方向燈部TL20、左方向燈部TL30、及透光外殼部TL40,且配置於後部外殼部40,該尾燈部TL10係位於車輛左右方向之中央,該右方向燈部TL20係位於車輛左右方向之右方,該左方向燈部TL30係位於車輛左右方向之左方,該透光外殼部TL40係由具有透光性之材料形成,配置於尾燈部TL10、右方向燈部TL20、及左方向燈部TL30之後方。
後部外殼部40具有:側外殼部41L、41R,其等劃分座部9之下方之空間,於側視時下緣向後方且上方延伸,於側視時連接於透光外殼部TL40之前緣;上外殼部42,其於俯視時位於座部9與透光外殼部TL40之間;後外殼部43,其配置於透光外殼部TL40之下方;及下外殼部44,其自後外殼部43之後緣向前方且下方延伸,與側外殼部41L、41R之下緣連接。
尾燈單元TL係:尾燈部TL10於後視車輛時,在左右方向上,右端與右方向燈部TL20重疊或較右方向燈部TL20更位於右方,左端與左方向燈部TL30重疊或較左方向燈部TL30更位於左方,透光外殼部 TL40具有:脊線部TL42L,其於左右方向之右端及左端,與後外殼部43鄰接,並於左右方向之中央,與後外殼部43鄰接;右下表面部TL42M2,其於左右方向上在右端與中央之間,且於右方向燈部TL20之下方,自脊線部43向前方延伸,與後外殼部43於上下方向上隔開間隔而相向;左下表面部TL42M1,其於左右方向上在左端與中央之間,且於左方向燈部TL30之下方,自脊線部43向前方延伸,與後外殼部43於上下方向上隔開間隔而相向。
根據本實施形態,尾燈部TL10與右方向燈部TL20、左方向燈部TL30於上下方向上重疊配置,因此可於左右方向上較長地配置尾燈部TL10。
又,透光外殼部TL40係於左右方向之中央,與後外殼部43鄰接,並且位於右方向燈部TL20之下方之右下表面部TL42M2、及位於左方向燈部TL30之下方之左下表面部TL42M1分別與後外殼部43於上下方向上隔開間隔而相向,因此於方向燈之下方形成凹陷部。
因此,可一面抑制車輛尾部大型化,同時一面進一步提高尾燈之被視認性。
因此,可提供一種能夠一面抑制車輛後部之大型化且同時一面進一步提高尾燈之被視認性之運動型之速克達型車輛。
又,於本發明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較佳形態中,在後視時,脊線部TL42L具有自右端向左方且上方延伸之部分TL42LR1、及自左端向右方且上方延伸之部分TL42LL1。
根據本實施形態,沿側外殼部41L、41R流動之空氣被導入至透光外殼部TL40之左下表面部TL42M1、右下表面部TL42M2與後外殼部43之間,從而易於確保冷卻性。因此,可抑制車輛後部之大型化。
又,於本發明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較佳形態中,在後視時,尾燈單元TL之脊線部TL42L與後外殼部43之距離係自脊線部TL42L之右 端與左端至左右方向之中央為止分別逐漸變大後逐漸變小。
根據本實施形態,形成透光外殼部TL40之左下表面部TL42M1、右下表面部TL42M2與後外殼部43之空間ADL、ADR之熱空氣係藉由沿側外殼部41L、41R流動之行駛風而被導向車輛後部,從而易於確保冷卻性。因此,可抑制於車輛後部之左右方向之中央之大型化。
又,於本發明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較佳形態中,在側視時,脊線部TL42L具有自車輛前後方向之前端向後方且上方延伸之部分TL42LL1。後外殼部43之後緣43a係於側視時向後方且上方延伸。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一面確保透光外殼部TL40之左下表面部TL42M1、右下表面部TL42M2與後外殼部43之間之空間,一面抑制車輛後部於上下方向上大型化。
又,於本發明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較佳形態中,後外殼部43之後緣43a係以如下方式形成:於後視時,車輛左右方向之內側相對於水平之向上方之傾斜角度大於外側。
根據本實施形態,沿側外殼部41L、41R流動之空氣被導入至透光外殼部TL40之左下表面部TL42M1、右下表面部TL42M2與後外殼部43之間,從而易於確保冷卻性。因此,可抑制車輛後部之大型化。
又,於本發明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較佳形態中,後外殼部43係其俯視時之前後方向之長度自車輛左右方向之右端與左端至左右方向之中央為止分別逐漸變長後逐漸變短。
根據本實施形態,沿側外殼部41L、41R流動之空氣被導入至透光外殼部TL40之左下表面部TL42M1、右下表面部TL42M2與後外殼部43之間,從而易於確保冷卻性。因此,可抑制車輛後部之大型化。
又,於本發明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較佳形態中,右方向燈部TL20及左方向燈部TL30係於後視時,位於後外殼部43之上方且尾燈部TL10之下方。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於位於右方向燈部TL20之下方之右下表面部TL42M2、與位於左方向燈部TL20之下方之左下表面部TL42M1之下方實現空氣之流動,故易於確保冷卻性。因此,可抑制車輛後部之大型化。
又,於本發明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較佳形態中,尾燈單元TL進而具有煞車燈部TL50,該煞車燈部TL50係於後視時,配置於右方向燈部TL20與左方向燈部TL30之間。
根據本實施形態,藉由分別設置尾燈部TL10與煞車燈部TL50,可提高尾燈點亮時與煞車燈點亮時之識別性。因此,可更提高尾燈之被視認性。
又,於本發明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較佳形態中,尾燈部TL10係其左右端部較其中央部更位於車輛之前方。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一面抑制車輛尾部於左右方向上大型化,一面提高尾燈自車輛側方觀察之被視認性。
<其他實施形態>
以上,對本發明之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業者可基於上述本發明之教導,進行不脫離本發明之範圍之各種設計變更。例如,於本實施形態中,設置有與尾燈部TL10分開之煞車燈部TL50,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只要以可區分“通常行駛時之尾燈”、與“刹車操作時之煞車燈”之方式,將尾燈部TL10之發光強度設定為2階段即可,亦可不設置單獨之煞車燈部。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煞車燈部TL50位於尾燈部TL10之下方,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煞車燈部TL50亦可位於尾燈部TL10之上方。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尾燈光源TL11為紅色之晶片型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燈,於尾燈光源TL11不點亮時,擴散構件為乳白色,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為尾燈光源TL11為白色之 晶片型LED燈,於尾燈光源TL11不點亮時,擴散構件為紅色。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擴散構件為添加有光擴散劑之透明樹脂,但並不限定於此。擴散構件具有如下功能即可:擴散構件發光而可見,藉此與光源之範圍相比更廣地發光而可見。例如,亦可為實施有燈罩刻花加工(lens cut)之透明樹脂或導光棒。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9~圖12所示,擴散構件TL13之上壁部TL131係僅其車輛前後方向之前部被內部基底構件TL60自上方覆蓋,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擴散構件TL13之上壁部TL131之整體被內部基底構件TL60覆蓋。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9~圖12所示,露出於擴散構件TL13之上壁部TL131之外部之部分係較後部外殼部40之上部更位於後方,不與後部外殼部40之上部於上下方向上重疊,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擴散構件TL13之上壁部TL131之整體較後部外殼部40之上部之後緣更位於前方。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尾燈部包含擴散構件TL13,但亦可無擴散構件。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尾燈部TL10係於後視時呈倒W字狀,但並不限定於此,可為W字狀等其他摺線狀,亦可為曲線狀或直線狀。但,藉由設為摺線狀或曲線狀,即便尾燈部TL10之左端及右端不位於左右方向更外側,亦可使尾燈部TL10之全長變長,從而可增大尾燈部TL10之後視時之面積。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透光外殼部TL40具有自後表面部TL42之上緣向前方延伸之上表面部TL41,但亦可無上表面部TL41。換言之,亦可由車體外殼完全覆蓋尾燈單元TL之上方。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左脊線部TL42LL與右脊線部TL42LR係左右對稱地形成,但並不限定於此,左脊線部TL42LL與右脊線部 TL42LR亦可不左右對稱地形成。脊線部TL42L只要以形成空間ADL、空間ADR的方式,於後視時,在透光外殼部TL40之左右方向之右端及左端與後外殼部43鄰接,並於左右方向之中央與後外殼部43鄰接即可。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在後視時,外側左脊線部TL42LL1及外側右脊線部TL42LR1呈弧狀延伸,內側左脊線部TL42LL2及內側右脊線部TL42LR2呈直線狀延伸,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為外側左脊線部TL42LL1及外側右脊線部TL42LR1呈直線狀延伸,內側左脊線部TL42LL2及內側右脊線部TL42LR2呈弧狀延伸。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在側視時,外側左脊線部TL42LL1及外側右脊線部TL42LR1呈直線狀延伸,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為外側左脊線部TL42LL1及外側右脊線部TL42LR1呈弧狀延伸。
又,本發明亦可應用於機車、三輪機車、電動機車、電動三輪車等速克達型車輛。
40‧‧‧後部外殼部
42‧‧‧上外殼部
43‧‧‧後外殼部
44‧‧‧下外殼部
TL20‧‧‧右方向燈部
TL30‧‧‧左方向燈部
TL40‧‧‧透光外殼部
TL42‧‧‧後表面部
TL42L‧‧‧脊線部

Claims (9)

  1. 一種速克達型車輛,其特徵在於具有:車體框架,其具有頭管部;座部,其較上述頭管部更位於後方,具有供主駕駛人乘坐之乘坐部;車體外殼,其具有後部外殼部及腳踏板,該後部外殼部劃分上述座部之下方之空間,該腳踏板係於前後方向上位於上述頭管部與上述座部之間,且於上下方向上較上述座部更位於下方;及尾燈單元,其包括尾燈部、右方向燈部、左方向燈部、及透光外殼部,且配置於上述後部外殼部,該尾燈部係位於車輛左右方向之中央,該右方向燈部係位於車輛左右方向之右方,該左方向燈部係位於車輛左右方向之左方,該透光外殼部由具有透光性之材料形成,配置於上述尾燈部、上述右方向燈部、及上述左方向燈部之後方;且上述後部外殼部具有:側外殼部,其劃分上述座部之下方之空間,於側視時下緣向後方且上方延伸,於側視時連接於上述透光外殼部之前緣;上外殼部,其於俯視時位於上述座部與上述透光外殼部之間;後外殼部,其配置於上述透光外殼部之下方;及下外殼部,其自上述後外殼部之後緣向前方且下方延伸,與上述側外殼部之上述下緣連接;上述尾燈單元係: 上述尾燈部於後視車輛時,在左右方向上,右端與上述右方向燈部重疊或較上述右方向燈部更位於右方,左端與上述左方向燈部重疊或較上述左方向燈部更位於左方,上述透光外殼部具有:脊線部,其於左右方向之右端及左端,與上述後外殼部鄰接,並於左右方向之中央,與上述後外殼部鄰接;右下表面部,其於左右方向上在上述右端與上述中央之間,且於上述右方向燈部之下方,自上述脊線部向前方延伸,與上述後外殼部於上下方向上隔開間隔而相向;及左下表面部,其於左右方向上在上述左端與上述中央之間,且於上述左方向燈部之下方,自上述脊線部向前方延伸,與上述後外殼部於上下方向上隔開間隔而相向。
  2. 如請求項1之速克達型車輛,其中於後視時,上述脊線部具有自上述右端向左方且上方延伸之部分、及自上述左端向右方且上方延伸之部分。
  3. 如請求項2之速克達型車輛,其中於後視時,上述尾燈單元之上述脊線部與上述後外殼部之距離係自上述脊線部之右端與左端至左右方向之中央為止分別逐漸變大後逐漸變小。
  4. 如請求項1之速克達型車輛,其中於側視時,上述脊線部具有自車輛前後方向之前端向後方且上方延伸之部分,上述後外殼部之後緣係於側視時,向後方且上方延伸。
  5. 如請求項1之速克達型車輛,其中上述後外殼部之後緣係以如下方式形成:於後視時,車輛左右方向之內側相對於水平之向上方之傾斜角度大於外側。
  6. 如請求項1之速克達型車輛,其中上述後外殼部係其俯視時之前後方向之長度自上述車輛左右方向之右端與左端至左右方向之中央為止分別逐漸變長後逐漸變短。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速克達型車輛,其中上述右方向燈部及上述左方向燈部係於後視時,位於上述後外殼部之上方且上述尾燈部之下方。
  8.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速克達型車輛,其中上述尾燈單元進而具有煞車燈部,該煞車燈部係於後視時配置於上述右方向燈部與上述左方向燈部之間。
  9.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速克達型車輛,其中上述尾燈部係其左右端部較其中央部更位於車輛之前方。
TW104100801A 2015-01-09 2015-01-09 Speed ​​Keda vehicles TWI5849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00801A TWI584988B (zh) 2015-01-09 2015-01-09 Speed ​​Keda vehicle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00801A TWI584988B (zh) 2015-01-09 2015-01-09 Speed ​​Keda vehicle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5442A true TW201625442A (zh) 2016-07-16
TWI584988B TWI584988B (zh) 2017-06-01

Family

ID=56985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0801A TWI584988B (zh) 2015-01-09 2015-01-09 Speed ​​Keda vehicles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8498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6007B (zh) * 2016-09-30 2019-01-01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700210B (zh) * 2018-07-02 2020-08-0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19316C (zh) * 2003-12-31 2009-07-2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之方向灯/尾灯的组合构造
TWI368584B (en) * 2009-03-13 2012-07-21 Kwang Yang Motor Co A repair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rear lamp
JP5538787B2 (ja) * 2009-09-15 2014-07-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ルランプユニット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6007B (zh) * 2016-09-30 2019-01-01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700210B (zh) * 2018-07-02 2020-08-0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84988B (zh) 2017-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89811B (zh) Locomotive position lights and lighting fixtures
US7588356B2 (en) Structure of tail light for motorcycle
TWI551496B (zh) 跨坐型車輛
TWI532623B (zh) 跨坐型車輛
CN107878618B (zh) 跨乘型车辆
JP2016005942A (ja) 鞍乗型車両
TWI584988B (zh) Speed ​​Keda vehicles
TWI465364B (zh) 跨坐型車輛
JP5259221B2 (ja) 車両の前照灯構造
TWI580602B (zh) Speed ​​Keda vehicles
CN105818906B (zh) 速克达型车辆
JP7157721B2 (ja) 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CN105818897B (zh) 速克达型车辆
JP685874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照灯
TWI600567B (zh) Straddle-type vehicles
TWI570009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CN110316289B (zh) 跨坐型车辆
TWI438113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583585B (zh) Vehicle rear light combination unit, and with its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616360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557009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730618B (zh) 跨坐型車輛
TWI673194B (zh) 跨坐型車輛
JP7377648B2 (ja) ヘッドランプユニット
WO2022163442A1 (ja) 鞍乗り型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