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30618B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30618B
TWI730618B TW109103907A TW109103907A TWI730618B TW I730618 B TWI730618 B TW I730618B TW 109103907 A TW109103907 A TW 109103907A TW 109103907 A TW109103907 A TW 109103907A TW I730618 B TWI730618 B TW I73061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diffusion member
vehicle
rear cover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39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30541A (zh
Inventor
謝金育
廖崇本
彭建澄
陳彥榕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039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30618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06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061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305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0541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即便在刹車燈部點亮時,使用擴散構件之尾燈部之輪廓仍具高識別性之跨坐型車輛。該跨坐型車輛1之特徵在於具備:後部蓋體40,其係配置於車輛後部且不透光;尾燈部TL10,其係配置於車輛後部,於行駛時能夠點亮;及刹車燈部TL20,其於車輛後視下,被後部蓋體40包圍,且伴隨著剎車操作而點亮;尾燈部TL10係配置於較刹車燈部TL20更上方之位置;尾燈部TL10包含:尾燈光源TL11;及擴散構件TL12,其配置於尾燈光源TL11之後方並擴散來自尾燈光源TL11之光;於車輛後視下,擴散構件TL12具有左右方向之尺寸較上下方向之尺寸更大之横長形狀;刹車燈部TL20具備剎車燈光源TL21;後部蓋體40具備使來自剎車燈光源TL21之光通過之開口部41;於車輛後視下,開口部41具有上下方向之尺寸較左右方向之尺寸更大之縱長形狀。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尤其是跨坐型車輛之後部蓋體。
先前,已知有一種跨坐型車輛,於該跨坐型車輛之車體之後部配置有尾燈及剎車燈等照明設備。
例如,如專利文獻1的跨坐型車輛,尾燈係配置於較剎車燈更上方的位置,具有横長形狀的尾燈及剎車燈係於上下方向上平行,且均設置於車體之後部蓋體。且,該尾燈係以包含擴散構件的方式形成,而剎車燈係以不包含擴散構件的方式形成。
專利文獻1中,具體而言,尾燈單元係設置於後下外殼部之上方。尾燈單元包含具有擴散構件之尾燈部、以及煞車操作時點亮的刹車燈部。
另外,專利文獻1的尾燈部及刹車燈部均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之橫長形狀。換言之,尾燈部之左右方向之尺寸較尾燈部之上下方向之尺寸更大。且,刹車燈部之左右方向之尺寸亦較刹車燈部之上下方向之尺寸更大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台灣專利第TW I580602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專利文獻1之跨坐型車輛之尾燈部係具備擴散構件。藉由該擴散構件,尾燈部不會呈現内部之燈泡形狀,而是呈現朝左右方向延伸之擴散構件之形狀,藉此,能夠獲致在該横長形狀中保持均一亮度之功效。
但是,專利文獻1之尾燈部之光源部之光係經擴散構件折射、反射、或散射之後射出至尾燈部之外,故相較於不使用擴散構件的情況,射出至尾燈部之外的光量會減少。換言之,使用擴散構件的話,光的透過率變低,故而相較於不使用擴散構件的刹車燈部,使用擴散構件的尾燈部顯得比較暗。
因此,專利文獻1之跨坐型車輛中,由於包含擴散構件之尾燈與不包含擴散構件之剎車燈都具有朝左右方向延伸之横長形狀,且在上下方向上平行地排列著,是以當刹車燈部點亮時,於車輛後視下,來自剎車燈光源之強光將發散至尾燈部之輪廓,故尾燈部之輪廓有變模糊之虞。
因此,發明人開始思考是否存在即便使用了擴散構件,也能夠提升尾燈部之輪廓之識別性的方法。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狀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即便在刹車燈部點亮時,使用擴散構件之尾燈部之輪廓仍具高識別性之跨坐型車輛。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提升於車輛後視下之尾燈部之輪廓之識別性,發明人想到利用不透光之後部蓋體包圍刹車燈部。換言之,將專利文獻1中位於刹車燈部下方的後部蓋體(即,專利文獻1中由後外殼部及下外殼部所構成之後下外殼部)以包圍刹車燈部的方式向上方延伸。藉此,由於刹車燈部之至少左右兩側被不透光之後部蓋體所遮蔽,因此於車輛後視下,刹車燈部之強光難以散開至尾燈部之輪廓,故尾燈部之輪廓(光的形狀)可清楚呈現而能夠提升尾燈部的識別性。
如上所述,為了包圍專利文獻1之刹車燈部而將後部蓋體向上方延伸時,後部蓋體將形成有使來自剎車燈光源之光通過的開口部。
然而,專利文獻1之刹車燈部具有向左右延伸之横長形狀,包圍如此的刹車燈部時,位於後部蓋體中的開口部之左右側的左側部及右側部必然形成為細窄狀。此時,位於開口部之左右側的左側部及右側部之剛性將有難以維持的問題。
由於跨坐型車輛行駛時隨著各種路面狀況或行駛狀況而頻繁地振動,位於後部蓋體之開口部左右側之細窄的左側部及右側部、及與其相連之位於開口部下方之寬廣的下側部都會振動。但是,因為位於開口部左右側之細窄的左側部及右側部被刹車燈部所支持,其振動的幅度相較於下方之寬廣的下側部的振動幅度非常微小。因此,位於開口部之左右側之細窄的左側部及右側部之振動幅度,與位於開口部下方之寬廣的後部蓋體的振動幅度的落差很大,當左側部及右側部與下側部之連接部分的剛性不足時,就有連接部分之變形量過大的問題。
尤其,專利文獻1之跨坐型車輛中,朝車輛之後方及下方延伸且僅以單邊支持的後擋泥板部係連接於後部蓋體之下緣並與其成為一體。該後擋泥板部因具備阻擋泥沙的功能,被後輪捲起的水、泥或是石頭等都會與後擋泥板發生衝突而使其振動。另外,後擋泥板部因僅以單邊支持,於車輛行駛時會以與後部蓋體之後部之連接部分為中心頻繁地振動。因此,發明人所注意到以下的問題:如果僅將不透光之後部蓋體以包圍刹車燈部的方式向上方延伸的話,位於與後擋泥板一體地連接之後部蓋體之開口部左右側之細窄的左側部及右側部之剛性將更加不足,上述連接部分之變形量也將變得更大。
因此,發明人對於抑制後部蓋體之剛性低下之同時,提升跨坐型車輛中使用擴散構件之尾燈部之輪廓之識別性的嶄新手法,努力進行了各種檢討研發,最後得出了如下所述的發明構成。
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之特徵在於具備:後部蓋體,其係配置於車輛後部且不透光;尾燈部,其係配置於車輛後部,於行駛時能夠點亮;及刹車燈部,其於車輛後視下,被上述後部蓋體包圍,且伴隨著剎車操作而點亮;上述尾燈部係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上方之位置;上述尾燈部包含:尾燈光源;及擴散構件,其配置於上述尾燈光源之後方並擴散來自上述尾燈光源之光;於車輛後視下,上述擴散構件具有左右方向之尺寸較上下方向之尺寸更大之横長形狀;上述刹車燈部具備剎車燈光源;上述後部蓋體具備使來自上述剎車燈光源之光通過之開口部;於車輛後視下,上述開口部具有上下方向之尺寸較左右方向之尺寸更大之縱長形狀。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配置於尾燈光源之後方並擴散來自尾燈光源之光的擴散構件係於車輛後視下,具有左右方向之尺寸較上下方向之尺寸更大之横長形狀,使來自剎車燈光源之光通過之開口部係具有上下方向之尺寸較左右方向之尺寸更大之縱長形狀。
藉此,於車輛後視下,從具有縱長形狀之開口部通過的刹車燈部之光的形狀(延伸方向),與從具有横長形狀之擴散構件通過的尾燈部之光明顯不同。即使將刹車燈部設置於尾燈部的附近,由於刹車燈部之至少左右兩側被不透光之後部蓋體所遮蔽,於車輛後視下,刹車燈部之強光難以發散至尾燈部之擴散構件之輪廓,故尾燈部之輪廓(光的形狀)可清楚呈現,而能夠提升尾燈部之識別性。
另外,上述本發明之後部蓋體係具備於車輛後視下,上下方向之尺寸較左右方向之尺寸更大之縱長形狀之開口部。藉此,形成於後部蓋體的開口部的寬度小,故能夠增加位於開口部之左右側的左側部及右側部的寬度。因此,位於開口部之左右側的左側部及右側部,與位於開口部下方的下側部的連接部分變長,因此即便承受車輛行駛時的頻繁振動,該連接部分的變形量仍然很小,即能夠抑制後部蓋體整體之剛性低下。
尤其,假如後部蓋體與後擋泥板相連,而必須承受被後輪捲起的水、泥或是石頭所帶來外力時,也能夠抑制位於開口部之左右側的左側部及右側部,與位於開口部下方的下側部的連接部分的變形量,因此抑制後部蓋體整體之剛性低下的效果將更為顯著。
因此,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能夠於抑制後部蓋體之剛性低下之同時,提升使用擴散構件之尾燈部之輪廓之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2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上述擴散構件包含左擴散構件及右擴散構件;上述後部蓋體更具備:左上介在部,其於車輛後視下,隔開上述開口部及上述左擴散構件,且位於上述開口部之左上方;右上介在部,其於車輛後視下,隔開上述開口部及上述右擴散構件,且位於上述開口部之右上方。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2實施型態,後部蓋體更具備於車輛後視下,隔開開口部及左擴散構件且位於開口部之左上方的左上介在部、以及於車輛後視下,隔開開口部及右擴散構件且位於開口部之右上方的右上介在部。藉此,開口部與擴散構件(即左擴散構件及右擴散構件)之間存在位於開口部之左上方及右上方之左上介在部及右上介在部(即不透光之後部蓋體之一部分)。換言之,使來自剎車燈光源之光通過之開口部係至少左上方及右上方被不透光的後部蓋體所遮蔽,於車輛後視下,刹車燈部之強光難以發散至尾燈部之輪廓,故尾燈部之輪廓(光的形狀)可清楚呈現而能夠提升尾燈部的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3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其更具備:後上蓋體,其位於上述後部蓋體之上方且不透光;上述擴散構件包含左擴散構件及右擴散構件;上述後部蓋體或上述後上蓋體更具備:中央介在部,其於車輛後視下,隔開上述左擴散構件與上述右擴散構件,且位於上述開口部之上方。
於上述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中,由於後部蓋體之開口部係具有上下方向之尺寸較左右方向之尺寸更大之縱長形狀,因此,開口部之上緣側將變得較難與尾燈部之擴散構件之中央部分保持距離,當刹車燈部點亮時,使用擴散構件之尾燈部之輪廓將容易被刹車燈部之強光所影響,故如能更進而採取適當的對策更佳。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3實施型態,後部蓋體或位於後部蓋體之上方之不透光的後上蓋體更具備:於車輛後視下,將左擴散構件及右擴散構件隔開且位於開口部之上方的中央介在部。藉此,位於開口部上方之不透光的中央介在部(即後部蓋體或後上蓋體之一部分)隔開了左擴散構件及右擴散構件,故與開口部之上緣側最接近的部分成為不透光的區域。藉由如此的構成,於車輛後視下,開口部與左擴散構件之距離、及開口部與右擴散構件之距離變長,當刹車燈部點亮時,使用擴散構件的尾燈部之輪廓難以被刹車燈部之強光所影響,故可更進一步提升尾燈部之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4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其更具備:後上蓋體,其位於上述後部蓋體之上方且不透光;上述擴散構件包含左擴散構件及右擴散構件;上述後部蓋體更具備:左上介在部,其於車輛後視下,隔開上述開口部及上述左擴散構件,且位於上述開口部之左上方;右上介在部,其於車輛後視下,隔開上述開口部及上述右擴散構件,且位於上述開口部之右上方;上述後部蓋體或上述後上蓋體更具備:中央介在部,其於車輛後視下,隔開上述左擴散構件與上述右擴散構件,且位於上述開口部之上方;於上述中央介在部設有朝後方突出之中央壁部;於上述左上介在部設有自上述中央壁部往左下方延伸且朝後方突出之左壁部;於上述右上介在部設有自上述中央壁部往右下方延伸且朝後方突出之右壁部。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4實施型態,後部蓋體更具備:於車輛後視下,隔開開口部及左擴散構件且位於開口部之左上方的左上介在部、以及於車輛後視下,隔開開口部及右擴散構件且位於開口部之右上方的右上介在部;後部蓋體或位於後部蓋體之上方之不透光的後上蓋體更具備:於車輛後視下,將左擴散構件及右擴散構件隔開且位於開口部之上方的中央介在部。藉此,開口部、左擴散構件、右擴散構件各者之間存在遮蔽光之左上介在部、右上介在部(後部蓋體之一部分)及中央介在部(後部蓋體或後上蓋體之一部分),於車輛後視下,刹車燈部之強光難以發散至尾燈部之輪廓,故尾燈部之輪廓(光的形狀)可清楚呈現而能夠提升尾燈部的識別性。
而且,本發明於中央介在部設有朝後方突出之中央壁部,於左上介在部設有自中央壁部往左下方延伸且朝後方突出之左壁部,於右上介在部設有自中央壁部往右下方延伸且朝後方突出之右壁部。藉此、刹車燈部之光與尾燈部之光被中央壁部、左壁部、右壁部所隔開,刹車燈部之光更加難以發散至尾燈部之輪廓,故可更進一步提升尾燈部之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5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於車輛後視下,上述開口部之上下方向之尺寸相對於左右方向之尺寸之比值,較左擴散構件及右擴散構件之各者之上下方向之尺寸相對於左右方向之尺寸之比值更大。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5實施型態,開口部之形狀較左擴散構件及右擴散構件之各者的形狀更縱長,因此藉由開口部與左右擴散構件之形狀之區別,可更進一步提升尾燈部之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6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上述開口部之上端位於較上述左擴散構件及上述右擴散構件之各者之下端更下方處。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6實施型態,開口部與擴散構件係在上下方向上保持距離而分開,因此開口部與左擴散構件之距離、及開口部與右擴散構件之距離變長,當刹車燈部點亮時,使用擴散構件之尾燈部之輪廓難以被刹車燈部之強光所影響。因此,可更進一步提升尾燈部之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7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上述開口部之上端位於較上述左擴散構件及上述右擴散構件之各者之下端更上方處。
於上述本發明之第3、4之實施型態中,於後部蓋體設置使來自剎車燈光源之光通過的縱長形狀之開口部之同時,車輛後部之上下方向之後部蓋體之尺寸也隨之變大,因此更佳者為採取適當的對策,以使上下方向能小型化。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7實施型態,開口部之上端係位於較左擴散構件及右擴散構件之各者的下端更上方處。因此,縱長形狀之開口部與左右擴散構件在上下方向上能夠緊湊配置,故能在確保識別性的情形下,同時使車輛後部之上下方向之小型化。
關於本發明之第8、9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於車輛後視下,於左右方向上,上述開口部之左端係位於較上述左擴散構件之右端更右側處,上述開口部之右端係位於較上述右擴散構件之左端更左側處。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8、9實施型態,開口部與左右擴散構件在左右方向上更加保持距離而分開,故可更進一步確保使用擴散構件之尾燈部之輪廓的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10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部蓋體更具備:左側部,其於車輛後視下,位於上述開口部之左側;右側部,其於車輛後視下,位於上述開口部之右側;上述左側部之左右方向之尺寸與右側部之左右方向之尺寸係分別較上述開口部中與其位於相同高度處之左右方向之尺寸更大。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0實施型態,位於後部蓋體之開口部左右側的左側部之左右方向之尺寸與右側部之左右方向之尺寸,係分別較開口部中與其位於相同高度處之左右方向之尺寸更大。因此,位於開口部左右側的左側部及右側部之各者與位於開口部下方的後部蓋體之下側部之連接部分變長。故而,即便承受車輛行駛時的頻繁振動,該連接部分的變形量仍小,而能夠抑制後部蓋體整體之剛性低下。
以下,基於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所使用之跨坐型車輛1係速克達型車輛。但是,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1不限於速克達型車輛,亦可為其他跨坐型車輛。又,不限於二輪機車,亦可三輪機車。
於以下之說明中,前方、後方、左方、右方係分別指自乘坐於跨坐型車輛1之騎乘者觀察時之前方、後方、左方、右方。前後方向與車輛前後方向相同,左右方向與車輛左右方向相同。另外,圖式中的箭頭F方向與箭頭B方向係表示前方與後方,箭頭U方向與箭頭D方向係表示上方與下方,箭頭L方向與箭頭R方向係表示左方與右方。 <車輛整體>
首先,參照圖1~3對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之整體構造進行概說。圖1係跨坐型車輛1之車輛左側視圖,圖2係跨坐型車輛1之車輛俯視圖,圖3係跨坐型車輛1之車輛後視圖。另外,圖1中的車體框架2、轉向軸3及頭管10等車輛内部構造的部分以虛線表示。
如圖1~3所示,跨坐型車輛1係具備底架型之車體框架2。車體框架2之前端部具有頭管10。轉向軸3係於頭管10中被旋轉自如地支持。轉向軸3之下部設置有左右一對之前叉部4。換言之,左右一對之前叉部4係於頭管10中被旋轉自如地支持。頭管10及轉向軸3係朝前方傾斜並向下延伸。車體框架2之前端部係左右旋轉自如地支持前叉部4,該車體框架2之中央部係支持單元擺動式之動力單元5,該動力單元5之上方配置有座部9。 <車體外殼部整體>
如圖1、2所示,車體外殼部包含前外殼部30、把手外殼部31、後外殼部32、置腳板33、側外殼部34。如圖1所示,於前外殼部30配置有頭燈單元HL。前外殼部30具有位於頭燈單元HL之上方及左右兩側方的部分,且於車輛側視下具有前緣彎曲的形狀。另外,把手外殼部31係配置於較前外殼部30更上方處,並以包圍把手6的方式形成。
如圖1所示,後外殼部32係配置於車輛後部。側外殼部34係配設於座部9下方的收納箱之兩側。側外殼部34係配設於置腳板33及後外殼部32之間。如圖2、3所示,後外殼部32係不透光者,其包含後部蓋體40、後上蓋體80及後擋泥板90。後上蓋體80係位於後部蓋體40之上方。 <尾燈單元>
如圖1及圖2所示,尾燈單元TL係配置於跨坐型車輛1之後部。更具體地說,尾燈單元TL係配置於較側外殼部34之後緣更後方處。尾燈單元TL係所如圖1所例示般,於側視下至少有一部分位於較座部9之上緣更下方處。
如圖4所示,尾燈單元TL包含:行駛時能夠點亮之尾燈部TL10、伴隨著剎車操作而點亮之刹車燈部TL20、顯示車輛轉彎方向且分別位於車輛左右方向的左方向指示燈部TL30及右方向指示燈部TL40、以及透光罩TL50。又,尾燈部TL10係配置於較刹車燈部TL20更上方處。
於本實施形態中,尾燈單元TL藉由一個透光罩TL50將尾燈部TL10、刹車燈部TL20、左方向指示燈部TL30及右方向指示燈部TL40一起包覆並收納於内部。透光罩TL50係透光且近乎無色者,能使自尾燈部TL10、刹車燈部TL20、左方向指示燈部TL30及右方向指示燈部TL40發出的光透過。
如圖4之尾燈單元之後視圖以及圖5之尾燈單元之立體分解圖所示,透光罩TL50包含:與刹車燈部TL20對向之刹車燈對向部TL51;與尾燈部TL10、左方向指示燈部TL30及右方向指示燈部TL40對向之尾燈-方向指示燈對向部TL52;以及與後述之突出壁部70對向之突出壁部對向部TL53。刹車燈對向部TL51、尾燈-方向指示燈對向部TL52、以及突出壁部對向部TL53係以自透光罩TL50之表面突出的方式形成。刹車燈對向部TL51能夠包覆刹車燈部TL20並將其收納於內側,並貫穿後部蓋體40之開口部41而自後部蓋體40突出。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雖然藉由一體成形的透光罩TL50將尾燈部TL10、刹車燈部TL20、左方向指示燈部TL30及右方向指示燈部TL40一起包覆,但透光罩TL50亦可分為複數個構件,並分別對尾燈部TL10、刹車燈部TL20、左方向指示燈部TL30及右方向指示燈部TL40進行包覆。例如,可分為如下構成:對尾燈部TL10之左半部及左方向指示燈部TL30進行包覆之透光罩、對尾燈部TL10之右半部及右方向指示燈部TL40進行包覆之透光罩、以及包覆刹車燈部TL20之透光罩。 <尾燈部>
從圖4中尾燈光源TL11所配置的位置可知,擴散構件TL12係呈半透明的狀態。如圖4與圖5所示,尾燈部TL10係具備尾燈光源TL11、及配置於尾燈光源TL11之後方的擴散構件TL12。另外,擴散構件TL12之後方配置有與尾燈光源TL11及擴散構件TL12對應之保持架TL13,其將尾燈光源TL11及擴散構件TL12保持於内側。保持架TL13中具有使擴散構件TL12露出的擴散構件露出孔TL14。
尾燈光源TL11係如圖4所示,由在左右方向上配置成一列的複數個LED所構成。更具體地說,尾燈光源TL11包含:由在左右方向上之左側配置成一列的複數個LED所構成的左尾燈光源TL11L、以及由在左右方向上之右側配置成一列的複數個LED所構成之右尾燈光源TL11R,整體而言具有橫長的形狀。左尾燈光源TL11L與右尾燈光源TL11R無論是不分離地一體形成,或是在左右方向上分離形成皆可。另外,本實施形態中,複數個LED雖然是在左右方向上配置成一列,但也可將LED列在上下方向上設置成複數列。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4所示,於車輛後視下,尾燈光源TL11係以中央之LED較兩側之LED更上方的方式配置。更具體地說,於車輛後視下,作為左尾燈光源TL11L之一列複數個LED的位置係由左側至右側逐漸往上。同樣地,作為右尾燈光源TL11R之一列複數個LED的位置係由右側至左側逐漸往上。因此,左尾燈光源TL11L及右尾燈光源TL11R中靠近車輛之左右方向之中央的部分(即,靠近刹車燈部TL20的部分)能夠較為遠離刹車燈部TL20。藉此,於車輛後視下,刹車燈部TL20之強光難以發散至對應左尾燈光源TL11L及右尾燈光源TL11R所配置的擴散構件TL12,尾燈部TL10之輪廓(光之形狀)能夠較為清楚,故可提升尾燈部TL10之識別性。
如圖4及圖5所示,擴散構件TL12係由左擴散構件TL12L及右擴散構件TL12R在左右方向上配置而成。擴散構件TL12整體而言為橫長形狀者。換言之,擴散構件TL12之尺寸,也就是擴散構件TL12之左右方向之左端(即左擴散構件TL12L之左右方向之左端)至左右方向之右端(即右擴散構件TL12R之左右方向之右端)的距離,較擴散構件TL12之上下方向之上端(即左擴散構件TL12L或右擴散構件TL12R之上下方向之上端)至上下方向之下端(即左擴散構件TL12L或右擴散構件TL12R之上下方向之下端)之距離更長。如圖4所示,本實施形態中,擴散構件TL12雖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分離的左擴散構件TL12L與右擴散構件TL12R,但左擴散構件TL12L與右擴散構件TL12R也可以是不分離而一體形成者。
擴散構件TL12係整體為紅色且可使光通過者。藉由擴散構件TL12,尾燈光源TL11内部的各個LED的形狀不會呈現,而是以往左右方向延伸之擴散構件TL12的形狀呈現,故可在横長形狀上維持均一的亮度。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擴散構件TL12不僅整體為横長形狀,左擴散構件TL12L及右擴散構件TL12R各者亦具有横長形狀。即,從左擴散構件TL12L之左右方向之左端到右端的距離,比從左擴散構件TL12L之上下方向之上端到下端之距離更長。且,從右擴散構件TL12R之左右方向之左端到右端之距離,比從右擴散構件TL12R之上下方向之上端到下端之距離更長。但是不限於此,即使左擴散構件TL12L及右擴散構件TL12R之各者不具横長形狀,整體的擴散構件TL12為横長形狀即可。
此外,如圖4所示,本實施形態中,於車輛後視下,左擴散構件TL12L之下緣TL12LD係一開始由左至右斜向下方地延伸,接著往右端時由左至右斜向上方地延伸。同様地,右擴散構件TL12R之下緣TL12RD係一開始由右至左斜向下方延伸,接者往左端時由右至左斜向上方延伸。因此,左擴散構件TL12L及右擴散構件TL12R中靠近車輛之左右方向之中央的部分(即,靠近刹車燈部TL20的部分)能夠較為遠離刹車燈部TL20。藉此,於車輛後視下,刹車燈部TL20之強光難以發散至左擴散構件TL12L及右擴散構件TL12R所構成的輪廓,尾燈部TL10之輪廓(光之形狀)能夠較為清楚,故可提升尾燈部TL10之識別性。
另外,如圖2所示,本實施形態中,於車輛俯視下,左擴散構件TL12L係在左右方向上由左至右逐漸向後的方式配置。同樣地,右擴散構件TL12R係在左右方向上由右至左逐漸向後的方式配置。換言之,車輛俯視下,擴散構件TL12係以迴旋鏢狀的方式配置。藉此,能夠更加縮小跨坐型車輛1之後端之左右方向之尺寸,使跨坐型車輛1成為更為運動型的車輛。 <刹車燈部>
如圖3所示、較尾燈部TL10更下方處配置有伴隨著騎乘者的剎車操作而點亮的刹車燈部TL20。如圖4所示,刹車燈部TL20具有剎車燈光源TL21。剎車燈光源TL21係由在上下方向上配置成一列的複數個LED所構成,整體而言具有縱長形狀。另外,本實施形態中,複數個LED雖然在上下方向上配置成一列,但也可將LED列在左右方向上設置成複數列。
圖8係將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後部放大後之左側視圖,為了表示尾燈光源TL11及剎車燈光源TL21的位置關係,後部蓋體40之一部以透明的狀態、擴散構件TL12以半透明的狀態呈現。如圖8所示,於車輛之側視下、剎車燈光源TL21之LED列係傾斜地配置。更具體的說,於車輛側視下、剎車燈光源TL21之配置成一列的複數個LED係以在前後方向上越往後方則越位於上方的方式配置。
另外,在前後方向上,尾燈部TL10之尾燈光源TL11之後端(即,圖4所示之左尾燈光源TL11L之一列LED光源之右端),位於比剎車燈光源TL21之後端(剎車燈光源TL21之最上方之LED之後端)更前方處。另外,於前後方向上,尾燈部TL10之尾燈光源TL11之前端(即,圖4所示之左尾燈光源TL11L之一列LED光源之左端),位於比剎車燈光源TL21之前端(剎車燈光源TL21之最下方之LED之前端)更前方處。
而且,如圖4所示,於車輛後視下,剎車燈光源TL21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從最上方之LED至最下方之LED的距離),是尾燈部TL10之尾燈光源TL11之左右方向之尺寸(從左尾燈光源TL11L之左右方向之左端到右尾燈光源TL11R之左右方向之右端的距離)的1/3以上且1/2以下為佳。本實施形態中約是2/5。
另一方面,如圖8所示,在前後方向上,擴散構件TL12之後端(即,圖4所示之左擴散構件TL12L之左右方向之右端),係位於較剎車燈光源TL21之後端(剎車燈光源TL21之最上方之LED之後端)更後方處。另外,在前後方向上,擴散構件TL12之前端(左擴散構件TL12L之左右方向之左端),位於較剎車燈光源TL21之前端(剎車燈光源TL21之最下方之LED之前端)更前方處。
而且,如圖4所示,較佳為於車輛後視下,剎車燈光源TL21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從最上方之LED到最下方之LED的距離),是擴散構件TL12之左右方向之尺寸(從左擴散構件TL12L之左右方向之左端到右擴散構件TL12R之左右方向之右端的距離)的1/4以上及1/2以下。本實施形態中約是1/3。
藉此,不僅可提升從車輛1之後方及斜後方觀察之刹車燈部TL20之視認性,同時可使跨坐型車輛1之後端之上下方向之尺寸縮小,可獲致更為運動型的跨坐型車輛1。 <左方向指示燈部及右方向指示燈部>
如圖3及圖4所示,於較尾燈部TL10更下方之位置,配置有為了表示騎乘者的轉彎方向而點亮之左方向指示燈部TL30及右方向指示燈部TL40。左方向指示燈部TL30及右方向指示燈部TL40係隔著刹車燈部TL20而分別配置於左右方向之左側及右側。左方向指示燈部TL30及右方向指示燈部TL40具有左方向指示燈光源TL31及右方向指示燈光源TL41。本實施形態中,左方向指示燈光源TL31及右方向指示燈光源TL41雖然使用燈泡,但亦可使用LED。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如圖4所示,與左方向指示燈部TL30對向之尾燈-方向指示燈對向部TL52之下緣係一開始由左至右斜向下方地延伸,接著往右端時以貼著後述之左壁部72(參照圖6(a))的方式由左至右斜向上方地延伸。同樣地,與右方向指示燈部TL40對向之尾燈-方向指示燈對向部TL52之下緣係一開始由右至左斜向下方地延伸,接著往左端時以貼著後述之右壁部73(參照圖6(a))的方式由右至左斜向上方地延伸。 <後部蓋體>
於較尾燈單元TL更後方處,配置有從後方包覆尾燈單元TL的不透光之後部蓋體40。如圖3之車輛後視圖及圖4之尾燈單元TL後視圖所示,後部蓋體40具有使來自刹車燈部TL20之剎車燈光源TL21之複數之LED射出之光通過的開口部41。如圖6(a)、6(b)之後部蓋體40安裝於尾燈單元TL之狀態下的後視圖所示,開口部41係於上下方向上位於較尾燈部TL10更下方處,且位於左右方向上的中心。
如圖6(b)所示,開口部41係具有於車輛後視下,上下方向之尺寸OH較左右方向之尺寸OW更長的縱長形狀。且,所謂於車輛後視下之開口部41之上下方向之尺寸OH,係指開口部41之上下方向之尺寸最大處之尺寸。所謂開口部41之於車輛後視下之左右方向之尺寸OW,係指開口部41之左右方向之尺寸最大處之尺寸。
另外,如圖6(b)所示,開口部41之左右方向之尺寸最大(即,尺寸為OW)處,在上下方向上與開口部41之最下端之距離OH2比與開口部41之最上端之距離OH1更長。
本實施形態中,開口部41係具有由上至下其左右方向之尺寸先逐漸擴大,然後慢慢縮小的菱形形狀。但是,開口部41之形狀並不限於此,也可以是縱長的長方形、縱長的楕円形、縱長的銳角三角形等形狀。另外,開口部41也可以不是封閉式的開孔。即,如圖9(c)所示,位於開口部41上方處不存在後部蓋體40的構成亦可。
圖7(a)~(c)係分別沿著圖6(a)之A-A線、B-B線、C-C線之的剖面圖。如圖7(b)、7(c)所示,後部蓋體40被安裝並覆蓋尾燈單元TL時,透光罩TL50之刹車燈對向部TL51自開口部41之裏側向表側突出,而自開口部41露出。藉此,使自刹車燈部TL20之剎車燈光源TL21射出之光透過。
另外,如圖4所示,本實施形態中,刹車燈對向部TL51係具有與開口部41對應的形狀。換言之,刹車燈對向部TL51同樣具有由上至下其左右方向之尺寸先逐漸擴大,然後慢慢縮小的菱形形狀。而且,與開口部41同樣地,刹車燈對向部TL51之左右方向之尺寸最大處,在上下方向上與刹車燈對向部TL51之最下端之距離比與刹車燈對向部TL51之最上端之距離更長。
如圖6(a)及圖9(a)~(c)所示,由於在後部蓋體40設有開口部41,因此於開口部41之左上方及右上方處,存在有不透光之後部蓋體40。因此,不論擴散構件TL12之左擴散構件TL12L與右擴散構件TL12R於左右方向上分離形成或一體形成,於車輛後視下,擴散構件TL12與開口部41藉由後部蓋體40中之位於開口部41之左上方之左上介在部62(圖6(a)中位於開口部41左上方之斜線之陰影部分)及位於右上方之右上介在部63(圖6(a)中位於開口部41之右上方之斜線之陰影部分)所隔開。
首先,如圖9(a)所示,於左擴散構件TL12L與右擴散構件TL12R一體形成之情形時,於車輛後視下,開口部41與左擴散構件TL12L藉由後部蓋體40之位於開口部41左上方之左上介在部62所隔開,而開口部41與右擴散構件TL12R藉由後部蓋體40之位於開口部41右上方之右上介在部63所隔開。此時,即使為具有位於開口部41上方之後部蓋體40之部分之構成,因於車輛後視下,擴散構件TL12之左擴散構件TL12L與右擴散構件TL12R並未被隔開,故屬不存在後述之中央介在部之構成。
又,如圖9(b)所示,不論左擴散構件TL12L與右擴散構件TL12R於左右方向上分離形成或一體形成,於車輛後視下,開口部41與左擴散構件TL12L藉由後部蓋體40之位於開口部41左上方之左上介在部62所隔開,而開口部41與右擴散構件TL12R藉由後部蓋體40之位於開口部41右上方之右上介在部63所隔開。此時,不論左擴散構件TL12L與右擴散構件TL12R於左右方向上分離形成或一體形成,於車輛後視下,皆藉由存在於後部蓋體40之後述之中央介在部61將左擴散構件TL12L與右擴散構件TL12R隔開。
此外,如圖9(c)所示,即使為不具有位於開口部41上方之後部蓋體40之部分之構成,於車輛後視下,亦可藉由後部蓋體40之位於開口部41左上方之左上介在部62將開口部41與左擴散構件TL12L隔開,並藉由後部蓋體40之位於開口部41右上方之右上介在部63將開口部41與右擴散構件TL12R隔開。此時,由於不存在位於開口部41上方之後部蓋體40的部分,因此於後部蓋體40中沒有後述之中央介在部61,然如後述之圖10(b)所述,亦可將位於開口部41上方之不透光之後上蓋體80的部分作為中央介在部61。
如此,由於可藉由刹車燈部TL20之左上方及右上方之不透光的後部蓋體40遮蔽,於車輛後視下,刹車燈部TL20之強光難以發散至尾燈部TL10之輪廓,尾燈部TL10之輪廓(光的形狀)可清楚呈現。因此,能夠提升尾燈部TL10的識別性。
又,如圖6(a)及圖10(a)所示,本實施形態中,於車輛後視下,除了隔開擴散構件TL12之左擴散構件TL12L與右擴散構件TL12R之外,可再使其具有位於開口部41上方之不透光之中央介在部61(圖6(a)中位於開口部41上方之斜線之陰影部分)。此種情形時,不論擴散構件TL12之左擴散構件TL12L與右擴散構件TL12R於左右方向上分離形成或一體形成,於車輛後視下,皆可藉由位於開口部41上方之不透光之中央介在部61,將擴散構件TL12之左擴散構件TL12L與右擴散構件TL12R隔開。亦即,於車輛後視下,擴散構件TL12之中央部分由中央介在部61所覆蓋。
藉此,開口部41與左擴散構件TL12L及右擴散構件TL12R間之距離變長。因此在刹車燈部TL20點亮時,於車輛後視下,刹車燈部TL20之強光難以發散至尾燈部TL10之輪廓,尾燈部TL10之輪廓(光的形狀)可清楚呈現。因此,能夠提升尾燈部TL10的識別性。
於本實施形態中,雖以位於開口部41上方之不透光之後部蓋體40之部分作為中央介在部61,但如圖10(b)所示,亦可以位於開口部41上方之不透光之後上蓋體80之部分作為中央介在部61。或者,亦可以不透光之後部蓋體40與後上蓋體80兩者之位於開口部41上方之部分作為中央介在部61。
又,如圖6(a)、圖7(a)~(c)所示,本發明較佳為於中央介在部61設有朝後方突出之中央壁部71(參照圖7(a)),於左上介在部62設有自中央壁部71往左下方延伸且朝後方突出之左壁部72(參照圖7(b)、7(c)),於右上介在部63設有自中央壁部71往右下方延伸且朝後方突出之右壁部73(參照圖7(b)、7(c))。另外,左壁部72亦可較左上介在部62更往左下方延伸,右壁部73可較右上介在部62更往右下方延伸。
亦即,於後部蓋體40之開口部41周圍,較佳為設有包含較開口部41更朝後方突出之中央壁部71、左壁部72及右壁部73之突出壁部70。突出壁部70可與後部蓋體40一體成形。
此外,如圖3之跨坐型車輛1之後視圖所示,中央壁部71位於左擴散構件TL12L與右擴散構件TL12R之間,左壁部72位於左擴散構件TL12L與開口部41之間,右壁部73位於右擴散構件TL12R與開口部41之間。藉由如此構成突出壁部70,可藉由左壁部72將開口部41與左擴散構件TL12L隔開,且藉由右壁部73將開口部與右擴散構件TL12L隔開。如此,開口部41與左擴散構件TL12L之間,開口部41與右擴散構件之間,存在有可更有效遮蔽光之突出壁部70。因此刹車燈部TL20之光與尾燈部TL10之光被突出壁部70所隔開,刹車燈部TL20之光難以發散至尾燈部TL10之輪廓,而能提升尾燈部TL10的識別性。
又,往左下方與右下方延伸之左壁部72與右壁部73分別與於上下方向延伸之刹車燈部TL20之中心線所夾之角度,較佳為位於30度~60度之範圍。本實施形態中,左突出壁部與右突出壁部分別與刹車燈部TL20之中心線所夾之角度大致為45度。
此外,如圖7(b)與圖8所示,於車輛之側視下,左壁部72與右壁部73(参照圖3)之上半部,以及中央壁部71位於較刹車燈對向部TL51更後方處。另一方面,如圖7(c)與圖8所示,左壁部72與右壁部73之下半部則位於較刹車燈對向部TL51更前方處。
如此構成上述之突出壁部70,則在開口部41與位於其左上方之左擴散構件TL12L之間,及開口部41與位於其右上方之右擴散構件TL12R之間,存在可遮蔽光之突出壁部70,因此於車輛後視下,刹車燈部TL20之強光難以發散至左擴散構件TL12L與右擴散構件TL12R的輪廓,尾燈部TL10之輪廓(光的形狀)可清楚呈現。。並且於車輛之側方觀看時,刹車燈對向部TL51之下半部不會隱藏於突出壁部70之後,因此能夠看見從刹車燈對向部TL51所射出之光。故不僅能夠提升尾燈部TL10之識別性,同時能維持車輛側視時之剎車燈TL20的視認性。
本實施形態中,於車輛之後視下,突出壁部70係呈逆V字型的形狀,惟不限於此,亦可設為逆U字型或梯形等其他形狀。
如圖6(a)所示,後部蓋體40主要可區分為從跨坐型車輛1之後方覆蓋之後部蓋體中央區域部42、從跨坐型車輛1後部之左側覆蓋之後部蓋體左區域部43、與從跨坐型車輛1後部之右側覆蓋之後部蓋體右區域部44。開口部41與突出壁部70係設於後部蓋體中央區域部42。因突出壁部70位於後部蓋體中央區域部42,故後部蓋體中央區域部42之上緣以對應突出壁部70之上緣的方式形成較佳。
又,本願發明中,雖將後部蓋體40與圖1所示之配設於座部9下方兩側之側外殼部34形成為不同的個體,亦可將後部蓋體40與側外殼部34形成為一體。而後部蓋體40與圖1及圖3所示之後擋泥板90形成為不同的個體,但亦可將後部蓋體40與後擋泥板90形成為一體。此外,如圖8所示,於車輛側視下,後擋泥板90係以自後部蓋體40之下緣朝前後方向之後方且上下方向之下方延伸之方式形成。
再者,如圖2與圖3所示,於較座部9更後方處,設有從尾燈單元TL之上方覆蓋之不透光之後上蓋體80。尾燈單元TL之尾燈部TL10、左方向指示燈部TL30與右方向指示燈部TL40由後部蓋體40、後上蓋體80、及側外殼部34所包圍。
此外,如圖10(b)所示,於將位於開口部41上方之不透光之後上蓋體80之部分作為中央介在部61時,可將中央壁部71形成於後上蓋體80之中央介在部61。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雖將後部蓋體40與後上蓋體80形成為不同的個體,但亦可使後部蓋體40與後上蓋體80形成為一體。此種構成時,位於左擴散構件TL12L與右擴散構件TL12R之間之後上蓋體80之部分與後部蓋體40之部分結合在一起。更進而可將後部蓋體40及後上蓋體80與側外殼部34形成為一體。
如圖4與圖6(b)所示,於車輛後視下,開口部41之上下方向之尺寸OH相對於左右方向之尺寸OW的比值OH/OW,較左擴散構件TL12L及右擴散構件TL12R之各者之上下方向之尺寸LDH,RDH相對於左右方向之尺寸LDW,RDW之比值LDH/LDW,RDH/RDW為大。因此,開口部41之形狀較左擴散構件TL12L及右擴散構件TL12R之各者更加縱長,藉由此形狀之區別,可更進一步提升尾燈部TL10之識別性。
又,如圖4所示,於透光罩TL50中,形成有與圖6(a)所示之後部蓋體40之逆V字型突出壁部70對應之逆V字型的突出壁部對向部TL53。藉此,如圖7(b)所示,於將後部蓋體40覆蓋尾燈單元TL而安裝時,可一邊配合突出壁部對向部TL53,一邊將突出壁部對向部TL53從突出壁部70之內側嵌入。因而能夠藉由突出壁部對向部TL53之導引而容易地安裝後部蓋體40,且安裝後亦可防止後部蓋體40之安裝位置偏移。 <開口部與左擴散構件及上述右擴散構件之位置關係>
如圖11(a)與圖11(b)所示,可使開口部41之上端位於較左擴散構件TL12L及右擴散構件TL12R之各者之下端更為上下方向之下方處。此時,左擴散構件TL12L及右擴散構件TL12R,尤其是靠近左右方向之中央之部分,在上下方向上,可更離開刹車燈部TL20。藉此,開口部41與擴散構件TL12於上下方向上保持距離而分開,開口部41與左擴散構件TL12L之距離,及開口部41與右擴散構件TL12R之距離變長,當刹車燈部TL20點亮時,使用擴散構件TL12之尾燈部TL10之輪廓難以被刹車燈部TL20之強光所影響。因此,可更進一步提升尾燈部TL10之識別性。
又,如圖11(c)與圖11(d)所示,可使開口部41之上端位於較左擴散構件TL12L及右擴散構件TL12R之各者之下端更上方處。藉此,縱長形狀之開口部41與左擴散構件TL12L及右擴散構件TL12R在上下方向上能夠緊湊配置,故能在確保識別性的情形下,同時使車輛後部之上下方向小型化。
又,如圖11(a)與圖11(c)所示,於車輛後視下,於左右方向上,可使開口部41之左端係位於較左擴散構件TL21L之右端更右側處,且開口部41之右端係位於較右擴散構件TL12R之左端更左側處。藉此,開口部41與左擴散構件TL12L及右擴散構件TL12R在左右方向上更加保持距離而分開,故可更進一步確保使用擴散構件TL12之尾燈部TL10之輪廓的識別性。
如圖6(b)所示,開口部41之左右方向之尺寸小,故可使開口部41左右側之左右方向的尺寸寬廣。具體而言,後部蓋體40之位於開口部41左側之左側部LS(圖6(b)中朝左下方傾斜之斜線之陰影部分)之左右方向之尺寸,與位於開口部41右側之右側部RS(圖6(b)中朝右下方傾斜之斜線之陰影部分)之左右方向之尺寸係分別較開口部41中與前二者位於相同高度位置處之左右方向之尺寸更大。例如圖6(b)所示,與開口部41中寬度為OW之處相同高度之左側部LS的寬度LSW,及與開口部中寬度為OW之處相同高度之右側部RS的寬度RSW,係較開口部40之寬度OW更大。因此,位於開口部41之左右側的左側部LS與右側部RS之各者與位於開口部41下方之後部蓋體40之下側部DS(圖6(b)中直線之陰影部分)的連結部分變長。故即便承受車輛行駛時之頻繁振動,該連接部分之變形量仍小,而能夠抑制後部蓋體40整體之剛性低下。此外,開口部41之左右側與後部蓋體左區域部43及後部蓋體右區域部44之連接部分的寬度亦變得較寬。藉此更能提升後部蓋體40之剛性。 〈實施型態之效果〉
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1之特徵在於具備:後部蓋體40,其係配置於車輛後部且不透光;尾燈部TL10,其係配置於車輛後部,於行駛時能夠點亮;及刹車燈部TL20,其於車輛後視下,被上述後部蓋體40包圍,且伴隨著剎車操作而點亮;上述尾燈部TL10係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TL20更上方之位置;上述尾燈部TL10包含:尾燈光源TL11;及擴散構件TL12,其配置於上述尾燈光源TL11之後方並擴散來自上述尾燈光源TL11之光;於車輛後視下,上述擴散構件TL12具有左右方向之尺寸較上下方向之尺寸更大之横長形狀;上述刹車燈部TL20具備剎車燈光源TL21;上述後部蓋體40具備使來自上述剎車燈光源TL21之光通過之開口部41;於車輛後視下,上述開口部41具有上下方向之尺寸較左右方向之尺寸更大之縱長形狀。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配置於尾燈光源TL11之後方並擴散來自尾燈光源TL11之光的擴散構件TL12係於車輛後視下,具有左右方向之尺寸較上下方向之尺寸更大之横長形狀,使來自剎車燈光源TL21之光通過之開口部41係具有上下方向之尺寸較左右方向之尺寸更大之縱長形狀。
藉此,於車輛後視下,從具有縱長形狀之開口部41通過的刹車燈部TL20之光的形狀(延伸方向),與從具有横長形狀之擴散構件TL12通過的尾燈部TL10之光明顯不同。即使將刹車燈部TL20設置於尾燈部TL10的附近,由於刹車燈部TL20之至少左右兩側被不透光之後部蓋體40所遮蔽,於車輛後視下,刹車燈部TL20之強光難以發散至尾燈部TL10之擴散構件TL12之輪廓,故尾燈部TL10之輪廓(光的形狀)可清楚呈現,而能夠提升尾燈部TL10之識別性。
另外,上述本發明之後部蓋體40係具備於車輛後視下,上下方向之尺寸較左右方向之尺寸更大之縱長形狀之開口部41。藉此,形成於後部蓋體40的開口部41的寬度小,故能夠增加位於開口部41之左右側的左側部LS及右側部RS的寬度。因此,位於開口部41之左右側的左側部LS及右側部RS,與位於開口部41下方的下側部DS的連接部分變長,因此即便承受車輛行駛時的頻繁振動,該連接部分的變形量仍然很小,即能夠抑制後部蓋體40整體之剛性低下。
尤其,假如後部蓋體40與後擋泥板90相連,而必須承受被後輪捲起的水、泥或是石頭所帶來外力時,也能夠抑制位於開口部41之左右側的左側部LS及右側部RS,與位於開口部41下方的下側部DS的連接部分的變形量,因此抑制後部蓋體整體之剛性低下的效果將更為顯著。
因此,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能夠於抑制後部蓋體40之剛性低下之同時,提升使用擴散構件TL12之尾燈部TL10之輪廓之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2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1,上述擴散構件TL12包含左擴散構件TL12L及右擴散構件TL12R;上述後部蓋體40更具備:左上介在部62,其於車輛後視下,隔開上述開口部41及上述左擴散構件TL12L,且位於上述開口部41之左上方;右上介在部63,其於車輛後視下,隔開上述開口部41及上述右擴散構件TL12R,且位於上述開口部41之右上方。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2實施型態,後部蓋體40更具備於車輛後視下,隔開開口部41及左擴散構件TL12L且位於開口部41之左上方的左上介在部62、以及於車輛後視下,隔開開口部41及右擴散構件TL12R且位於開口部41之右上方的右上介在部63。藉此,開口部41與擴散構件TL12(即左擴散構件TL12L及右擴散構件TL12R)之間存在位於開口部41之左上方及右上方之左上介在部62及右上介在部63(即不透光之後部蓋體40之一部分)。換言之,使來自剎車燈光源TL21之光通過之開口部41係至少左上方及右上方被不透光的後部蓋體40所遮蔽,於車輛後視下,刹車燈部TL20之強光難以發散至尾燈部TL10之輪廓,故尾燈部TL10之輪廓(光的形狀)可清楚呈現而能夠提升尾燈部TL10的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3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1,其更具備:後上蓋體80,其位於上述後部蓋體40之上方且不透光;上述擴散構件TL12包含左擴散構件TL12L及右擴散構件TL12R;上述後部蓋體40或上述後上蓋體80更具備:中央介在部61,其於車輛後視下,隔開上述左擴散構件TL12L與上述右擴散構件TL12R,且位於上述開口部41之上方。
於上述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中,由於後部蓋體40之開口部41係具有上下方向之尺寸較左右方向之尺寸更大之縱長形狀,因此,開口部41之上緣側將變得較難與尾燈部TL10之擴散構件TL12之中央部分保持距離,當刹車燈部TL20點亮時,使用擴散構件TL12之尾燈部TL10之輪廓將容易被刹車燈部TL20之強光所影響,故如能更進而採取適當的對策更佳。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3實施型態,後部蓋體40或位於後部蓋體之上方之不透光的後上蓋體80更具備:於車輛後視下,將左擴散構件TL12L及右擴散構件TL12R隔開且位於開口部41之上方的中央介在部61。藉此,位於開口部41上方之不透光的中央介在部61(即後部蓋體40或後上蓋體80之一部分)隔開了左擴散構件TL12L及右擴散構件TL12R,故與開口部41之上緣側最接近的部分成為不透光的區域。藉由如此的構成,於車輛後視下,開口部41與左擴散構件TL12L之距離、及開口部41與右擴散構件TL12R之距離變長,當刹車燈部TL20點亮時,使用擴散構件TL12的尾燈部TL10之輪廓難以被刹車燈部TL20之強光所影響,故可更進一步提升尾燈部TL10之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4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1,其更具備:後上蓋體80,其位於上述後部蓋體40之上方且不透光;上述擴散構件TL12包含左擴散構件TL12L及右擴散構件TL12R;上述後部蓋體40更具備:左上介在部62,其於車輛後視下,隔開上述開口部41及上述左擴散構件TL12L,且位於上述開口部41之左上方;右上介在部63,其於車輛後視下,隔開上述開口部41及上述右擴散構件TL12R,且位於上述開口部41之右上方;上述後部蓋體40或上述後上蓋體80更具備:中央介在部61,其於車輛後視下,隔開上述左擴散構件TL12L與上述右擴散構件TL12R,且位於上述開口部41之上方;於上述中央介在部61設有朝後方突出之中央壁部71;於上述左上介在部62設有自上述中央壁部71往左下延伸且朝後方突出之左壁部72;於上述右上介在部63設有自上述中央壁部71往右下延伸且朝後方突出之右壁部73。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4實施型態,後部蓋體40更具備:於車輛後視下,隔開開口部41及左擴散構件TL12L且位於開口部41之左上方的左上介在部62、以及於車輛後視下,隔開開口部41及右擴散構件TL12R且位於開口部41之右上方的右上介在部63;後部蓋體40或位於後部蓋體40之上方之不透光的後上蓋體80更具備:於車輛後視下,將左擴散構件TL12L及右擴散構件TL12R隔開且位於開口部41之上方的中央介在部61。藉此,開口部41、左擴散構件TL12L、右擴散構件TL12R各者之間存在遮蔽光之左上介在部62、右上介在部63(後部蓋體40之一部分)及中央介在部61(後部蓋體40或後上蓋體80之一部分),於車輛後視下,刹車燈部TL20之強光難以發散至尾燈部TL10之輪廓,故尾燈部TL10之輪廓(光的形狀)可清楚呈現而能夠提升尾燈部TL10的識別性。
而且,本發明於中央介在部61設有朝後方突出之中央壁部71,於左上介在部62設有自中央壁部71往左下延伸且朝後方突出之左壁部72,於右上介在部63設有自中央壁部71往右下延伸且朝後方突出之右壁部73。藉此、刹車燈部TL20之光與尾燈部TL10之光被中央壁部71、左壁部72、右壁部73所隔開,刹車燈部TL20之光更加難以發散至尾燈部TL10之輪廓,故可更進一步提升尾燈部TL10之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5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1,於車輛後視下,上述開口部41之上下方向之尺寸相對於左右方向之尺寸之比值,較左擴散構件TL12L及右擴散構件TL12R之各者之上下方向之尺寸相對於左右方向之尺寸之比值更大。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5實施型態,開口部41之形狀較左擴散構件TL12L及右擴散構件TL12R之各者的形狀更縱長,因此藉由開口部41與左右擴散構件TL12L、TL12R之形狀之區別,可更進一步提升尾燈部TL10之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6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1,上述開口部41之上端位於較上述左擴散構件TL12L及上述右擴散構件TL12R之各者之下端更下方處。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6實施型態,開口部41與擴散構件TL12係在上下方向上保持距離而分開,因此開口部41與左擴散構件TL12L之距離、及開口部41與右擴散構件TL12R之距離變長,當刹車燈部TL20點亮時,使用擴散構件TL10之尾燈部TL10之輪廓難以被刹車燈部TL20之強光所影響。因此,可更進一步提升尾燈部TL10之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7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1,上述開口部41之上端位於較上述左擴散構件TL12L及上述右擴散構件TL12R之各者之下端更上方處。
於上述本發明之第3、4之實施型態中,於後部蓋體40設置使來自剎車燈光源TL21之光通過的縱長形狀之開口部41之同時,車輛後部之上下方向之後部蓋體40之尺寸也隨之變大,因此更佳者為採取適當的對策,以使上下方向能小型化。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7實施型態,開口部41之上端係位於較左擴散構件TL12L及右擴散構件TL12R之各者的下端更上方處。因此,縱長形狀之開口部41與左右擴散構件TL12L、TL12R在上下方向上能夠緊湊配置,故能在確保識別性的情形下,同時使車輛後部之上下方向之小型化。
關於本發明之第8、9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1,於車輛後視下,於左右方向上,上述開口部41之左端係位於較上述左擴散構件TL12L之右端更右側處,上述開口部41之右端係位於較上述右擴散構件TL12R之左端更左側處。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8、9實施型態,開口部41與左右擴散構件TL12L、TL12R在左右方向上更加保持距離而分開,故可更進一步確保使用擴散構件TL10之尾燈部TL10之輪廓的識別性。
關於本發明之第10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1,其中上述後部蓋體40更具備:左側部LS,其於車輛後視下,位於上述開口部41之左側;右側部RS,其於車輛後視下,位於上述開口部41之右側;上述左側部LS之左右方向之尺寸與右側部RS之左右方向之尺寸係分別較上述開口部41中與其位於相同高度處之左右方向之尺寸更大。
根據上述本發明之第10實施型態,位於後部蓋體40之開口部41左右側的左側部LS之左右方向之尺寸與右側部RS之左右方向之尺寸,係分別較開口部41中與其位於相同高度處之左右方向之尺寸更大。因此,位於開口部41左右側的左側部LS及右側部RS之各者與位於開口部41下方的後部蓋體40之下側部DS之連接部分變長。故而,即便承受車輛行駛時的頻繁振動,該連接部分的變形量仍小,而能夠抑制後部蓋體40整體之剛性低下。
又,本發明並不限於二輪機車,亦可應用於三輪機車之態樣之速克達型車輛。再者,亦可應用於電動車輛、運動型機車、附踏板之輕型機車、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型車輛))等四輪越野車等速克達型車輛以外之跨坐型車輛。電動機車並不限於二輪車,亦包含三輪車之態樣。再者,應用於電動車輛之情形時,動力單元為馬達而非引擎。
1:跨坐型車輛 2:車體框架 3:轉向軸 4:前叉部 5:動力單元 6:把手 9:座部 10:頭管 30:前外殼部 31:把手外殼部 32:後外殼部 33:置腳板 34:側外殼部 40:後部蓋體 41:開口部 42:後部蓋體中央區域部 43:後部蓋體左區域部 44:後部蓋體右區域部 61:中央介在部 62:左上介在部 63:右上介在部 70:突出壁部 71:中央壁部 72:左壁部 73:右壁部 80:後上蓋體 90:後擋泥板 HL:頭燈單元 TL:尾燈單元 TL10:尾燈部 TL11:尾燈光源 TL11L:左尾燈光源 TL11R:右尾燈光源 TL12:擴散構件 TL12L:左擴散構件 TL12R:右擴散構件 TL12LD:左擴散構件之下緣 TL12RD:右擴散構件之下緣 TL13:保持架 TL14:擴散構件露出孔 TL20:刹車燈部 TL21:剎車燈光源 TL30:左方向指示燈部 TL31:左方向指示燈光源 TL40:右方向指示燈部 TL41:右方向指示燈光源 TL50:透光罩 TL51:刹車燈對向部 TL52:尾燈-方向指示燈對向部 TL53:突出壁部對向部 F:前方 B:後方 U:上方 D:下方 L:左方 R:右方 OW:開口部左右方向之尺寸 OH:開口部上下方向之尺寸 OH1:開口部寬度最大處與開口部最上端之距離 OH2:開口部寬度最大處與開口部最下端之距離 LDW:左擴散構件之左右方向之尺寸 RDW:右擴散構件之左右方向之尺寸 LDH:左擴散構件之上下方向之尺寸 RDH:右擴散構件之上下方向之尺寸 LS:左側部 RS:右側部 DS:下側部 LSW:與開口部寬度為OW之處相同高度之左側部之寬度 RSW:與開口部寬度為OW之處相同高度之右側部之寬度
圖1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左側面圖。 圖2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俯視圖。 圖3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後視圖。 圖4係尾燈單元之後視圖。 圖5係尾燈單元之立體分解圖。 圖6係後部蓋體安裝於尾燈單元之狀態下的後視圖。其中,圖6(a)係顯示後部蓋體之中央介在部、左上介在部及右上介在部;圖6(b)係顯示後部蓋體之左側部、右側部、下側部。 圖7(a)係沿著圖6(a)之A-A線之剖面圖;圖7(b)係沿著圖6(a)之B-B線之剖面圖;圖7(c)係沿著圖6(a)之C-C線之剖面圖。 圖8係將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後部放大後之左側視圖。 圖9係後部蓋體之左上介在部及右上介在部之模式圖。其中,圖9(a)係具有位於開口部上方之後部蓋體的部分且不存在中央介在部時之模式圖;圖9(b)係於後部蓋體存在中央介在部時之模式圖;圖9(c)係不具有位於開口部上方之後部蓋體的部分且於後部蓋體不存在中央介在部時之模式圖。 圖10係中央介在部之模式圖。其中,圖10(a)係將後部蓋體之一部分作為中央介在部時之模式圖;圖10(b)係將後上蓋體之一部分作為中央介在部之模式圖。 圖11(a)~(d)係顯示開口部、左擴散構件及右擴散構件之位置關係之模式圖。
40:後部蓋體
41:開口部
42:後部蓋體中央區域部
43:後部蓋體左區域部
44:後部蓋體右區域部
61:中央介在部
62:左上介在部
63:右上介在部
70:突出壁部
71:中央壁部
72:左壁部
73:右壁部
TL10:尾燈部
TL11:尾燈光源
TL11L:左尾燈光源
TL11R:右尾燈光源
TL12:擴散構件
TL12L:左擴散構件
TL12R:右擴散構件

Claims (10)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特徵在於具備: 後部蓋體,其係配置於車輛後部且不透光; 尾燈部,其係配置於車輛後部,於行駛時能夠點亮;及 刹車燈部,其於車輛後視下,被上述後部蓋體包圍,且伴隨著剎車操作而點亮; 上述尾燈部係配置於較上述刹車燈部更上方之位置; 上述尾燈部包含: 尾燈光源;及 擴散構件,其配置於上述尾燈光源之後方並擴散來自上述尾燈光源之光; 於車輛後視下,上述擴散構件具有左右方向之尺寸較上下方向之尺寸大之横長形狀; 上述刹車燈部具備剎車燈光源; 上述後部蓋體具備使來自上述剎車燈光源之光通過之開口部; 於車輛後視下,上述開口部具有上下方向之尺寸較左右方向之尺寸大之縱長形狀。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擴散構件包含左擴散構件及右擴散構件; 上述後部蓋體更具備: 左上介在部,其於車輛後視下,隔開上述開口部及上述左擴散構件,且位於上述開口部之左上方; 右上介在部,其於車輛後視下,隔開上述開口部及上述右擴散構件,且位於上述開口部之右上方。
  3.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更具備: 後上蓋體,其位於上述後部蓋體之上方且不透光; 上述擴散構件包含左擴散構件及右擴散構件; 上述後部蓋體或上述後上蓋體更具備: 中央介在部,其於車輛後視下,隔開上述左擴散構件與上述右擴散構件,且位於上述開口部之上方。
  4.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更具備: 後上蓋體,其位於上述後部蓋體之上方且不透光; 上述擴散構件包含左擴散構件及右擴散構件; 上述後部蓋體更具備: 左上介在部,其於車輛後視下,隔開上述開口部及上述左擴散構件,且位於上述開口部之左上方; 右上介在部,其於車輛後視下,隔開上述開口部及上述右擴散構件,且位於上述開口部之右上方; 上述後部蓋體或上述後上蓋體更具備: 中央介在部,其於車輛後視下,隔開上述左擴散構件與上述右擴散構件,且位於上述開口部之上方; 於上述中央介在部設有朝後方突出之中央壁部; 於上述左上介在部設有自上述中央壁部往左下方延伸且朝後方突出之左壁部; 於上述右上介在部設有自上述中央壁部往右下方延伸且朝後方突出之右壁部。
  5. 如請求項2至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車輛後視下,上述開口部之上下方向之尺寸相對於左右方向之尺寸之比值,較左擴散構件及右擴散構件之各者之上下方向之尺寸相對於左右方向之尺寸之比值為大。
  6. 如請求項3或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開口部之上端位於較上述左擴散構件及上述右擴散構件之各者之下端更下方處。
  7. 如請求項3或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開口部之上端位於較上述左擴散構件及上述右擴散構件之各者之下端更上方處。
  8. 如請求項6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車輛後視下,於左右方向上,上述開口部之左端係位於較上述左擴散構件之右端更靠右側處,上述開口部之右端係位於較上述右擴散構件之左端更靠左側處。
  9. 如請求項7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車輛後視下,於左右方向上,上述開口部之左端係位於較上述左擴散構件之右端更靠右側處,上述開口部之右端係位於較上述右擴散構件之左端更靠左側處。
  10.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後部蓋體更具備: 左側部,其於車輛後視下,位於上述開口部之左側; 右側部,其於車輛後視下,位於上述開口部之右側; 上述左側部之左右方向之尺寸與右側部之左右方向之尺寸係分別較上述開口部中與其位於相同高度處之左右方向之尺寸更大。
TW109103907A 2020-02-07 2020-02-07 跨坐型車輛 TWI7306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03907A TWI730618B (zh) 2020-02-07 2020-02-07 跨坐型車輛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03907A TWI730618B (zh) 2020-02-07 2020-02-07 跨坐型車輛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30618B true TWI730618B (zh) 2021-06-11
TW202130541A TW202130541A (zh) 2021-08-16

Family

ID=77517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3907A TWI730618B (zh) 2020-02-07 2020-02-07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3061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66791A (ja) * 2008-01-18 2009-07-30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CN203844666U (zh) * 2014-05-08 2014-09-24 任鹏飞 夜间行车制动灯
CN105818906A (zh) * 2015-01-09 2016-08-0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速克达型车辆
CN106627874A (zh) * 2015-10-30 2017-05-1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及具备其的跨乘型车辆
CN110316289A (zh) * 2018-03-30 2019-10-1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66791A (ja) * 2008-01-18 2009-07-30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CN203844666U (zh) * 2014-05-08 2014-09-24 任鹏飞 夜间行车制动灯
CN105818906A (zh) * 2015-01-09 2016-08-0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速克达型车辆
CN106627874A (zh) * 2015-10-30 2017-05-1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灯组合单元、及具备其的跨乘型车辆
CN110316289A (zh) * 2018-03-30 2019-10-1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0541A (zh) 2021-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83402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尾灯構造
TWI551496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11143916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EP2644485A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3878652B2 (ja) 鞍乗型車両
TWI465364B (zh) 跨坐型車輛
TWI730618B (zh) 跨坐型車輛
JP5651025B2 (ja) ヘッドライト
JP6114594B2 (ja) 鞍乗型車両用リアライト
JP2007095504A (ja) 車両用テールライト
TWI584988B (zh) Speed ​​Keda vehicles
TWI580602B (zh) Speed ​​Keda vehicles
TWI676568B (zh) 跨坐型車輛
TWI606951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10006258A (ja) 灯火器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JP2020100286A (ja) 鞍乗型車両
JP7116712B2 (ja) 車両のポジションライト構造
TWI725876B (zh) 跨坐型車輛
JP747066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照灯
TWI673194B (zh) 跨坐型車輛
TWI750581B (zh) 跨坐型車輛
TW201325971A (zh) 跨坐型車輛
TWI708700B (zh) 跨坐型車輛
TWI652194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2010215054A (ja) 自動二輪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