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2194B - Straddle type vehicle - Google Patents

Straddle type vehic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2194B
TWI652194B TW106125515A TW106125515A TWI652194B TW I652194 B TWI652194 B TW I652194B TW 106125515 A TW106125515 A TW 106125515A TW 106125515 A TW106125515 A TW 106125515A TW I652194 B TWI652194 B TW I65219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vehicle
casing
view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55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0172A (zh
Inventor
朱輝杰
卓塗金
陳彥甫
葉青蒼
Original Assignee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255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52194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21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219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101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0172A/zh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在跨坐型車輛中,使後外殼於上下方向小型化,並且提高後方向燈及尾燈之識別性。 後外殼包含中央後外殼、左側外殼及右側外殼。尾燈係配置於中央後外殼。尾燈係配置於較左後方向燈及右後方向燈更靠上方。尾燈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小於尾燈之車寬方向之尺寸。左後方向燈係配置於後擋泥板之左側部。右後方向燈係配置於後擋泥板之右側部。左後方向燈之第1光源係位於較左側外殼之下緣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右後方向燈之第2光源係位於較右側外殼之下緣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先前以來,於跨坐型車輛中存在於車體外殼之後部配置有照明燈者。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具備後外殼(36)之跨坐型車輛。於車輛側視下,後外殼(36)係於上下方向配置於座部(3)與後輪(Wr)之間。後外殼(36)包含中央後外殼(37)、左後外殼(38)、及右後外殼(38)。 中央後外殼(37)係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後輪(Wr)之上方。左後外殼(38)係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中央後外殼(37)之左方。右後外殼(38)係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中央後外殼(37)之右方。於車輛側視下,中央後外殼(37)之後緣係自後端朝向位於較後端更靠上方之前端延伸。於中央後外殼(37)之下方配置有後擋泥板(19)。 專利文獻1之跨坐型車輛具備尾燈(43)、左後方向燈(44)、及右後方向燈(44)。尾燈(43)係配置於中央後外殼(37)之下部。左後方向燈(44)係配置於左後外殼(38)。右後方向燈(44)係配置於右後外殼(38)。尾燈(43)與左右之後方向燈(44)係於車輛後視下,以相同之高度於車寬方向排列配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4-184826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如上所述,於在車輛後視下尾燈(43)與左右之後方向燈(44)以相同之高度於車寬方向排列配置之情形時,就跨坐型車輛而言車寬方向之尺寸較小,故而後方向燈(44)及尾燈(43)係緊密地配置。因此,期望進一步提高後方向燈(44)及尾燈(43)之識別性。 因此,本發明之發明者考慮到使尾燈與後方向燈於上下方向遠離,以提高車輛後視下後方向燈及尾燈之識別性。因此,考慮到使尾燈於中央後外殼朝上方移動。 但是,於在車輛側視下,中央後外殼之後緣自後端朝向位於較後端更靠上方之前端延伸之情形時,若尾燈於中央後外殼朝上方移動,則尾燈朝前方移動。因此,尾燈於前後方向與後方向燈接近。藉此,於車輛側視下,尾燈與後方向燈於前後方向配置於相同位置之部分容易變多。因此,期望進一步提高後方向燈及尾燈之識別性。 發明者考慮到於車輛側視下使尾燈與後方向燈於上下方向進一步遠離,以提高車輛側視下之後方向燈及尾燈之識別性。首先,發明者考慮到不改變尾燈之大小地使尾燈與後方向燈於上下方向進一步遠離。 但是,於該情形時,雖然可提高後方向燈及尾燈之識別性,但會使後外殼於上下方向大型化。就與座部之關係而言難以使後外殼之上緣之位置變高。因此,若後外殼於上下方向大型化,則後外殼之下緣之位置變低。於該情形時,就具備可擺動地被支持之引擎單元之跨坐型車輛而言,對引擎單元與後外殼之干涉採取對策之必要性提高。 因此,發明者考慮到使尾燈於上下方向變薄。於此情形時,尾燈之上下方向之尺寸變小,藉此容易確保尾燈與後方向燈之間之上下方向之距離。藉此,可一面提高後方向燈及尾燈之識別性,一面抑制後外殼於上下方向大型化。 進而,發明者注意到,藉由使尾燈於上下方向進一步變薄,可確保尾燈與後方向燈之間之上下方向之距離,且可使後外殼於上下方向小型化,故而可提高後外殼之下緣。但是,若尾燈於上下方向變薄,則為了確保尾燈之發光面積,必須使尾燈於車寬方向變大。於該情形時,於車輛後視下,尾燈之車寬方向之外端變得接近左右之後方向燈。藉此,於車輛後視下,尾燈與後方向燈之間之車寬方向上之間隔變小,故而難以充分地提高後方向燈及尾燈之識別性。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在跨坐型車輛中,使後外殼於上下方向小型化,並且進一步提高後方向燈及尾燈之識別性。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一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包含車體框架、引擎單元、後輪、座部、後外殼、後擋泥板、尾燈、左後方向燈及右後方向燈。引擎單元可擺動地支持於車體框架。後輪可旋轉地支持於引擎單元之後部,與引擎單元成為一體地擺動。座部係配置於引擎單元之上方。後外殼係配置於座部與引擎單元之間之空間之左方、右方及後方。後擋泥板係配置於後外殼之後部,且朝下方延伸。尾燈係配置於後外殼。左後方向燈係配置於後擋泥板之左側部。右後方向燈係配置於後擋泥板之右側部。 後外殼包含中央後外殼、左側外殼、及右側外殼。中央後外殼包含車輛側視下自後端朝向位於較後端更靠上方之前端延伸之後緣。左側外殼係配置於座部與引擎單元之間之空間之左方。右側外殼係配置於座部與引擎單元之間之空間之右方。 尾燈係配置於中央後外殼,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較中央後外殼之後緣之後端更靠上方。尾燈係配置於較左後方向燈及右後方向燈更靠上方。 左後方向燈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較尾燈更靠左方。左後方向燈之至少一部分係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較中央後外殼之後緣之後端更靠前方且較後緣之前端更靠後方。右後方向燈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較尾燈更靠右方。右後方向燈之至少一部分係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較中央後外殼之後緣之後端更靠前方且較後緣之前端更靠後方。 於車輛側視下,尾燈之至少一部分係位於較左後方向燈之後端更靠前方且較左後方向燈之前端更靠後方。於車輛側視下,尾燈之至少一部分係位於較右後方向燈之後端更靠前方且較右後方向燈之前端更靠後方。尾燈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小於尾燈之車寬方向之尺寸。於車輛側視下,左側外殼之下緣係自前端朝向位於較前端更靠上方之後端延伸。於車輛側視下,右側外殼之下緣係自前端朝向位於較前端更靠上方之後端延伸。 左後方向燈包含第1光源。第1光源位於較左側外殼之下緣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右後方向燈包含第2光源。第2光源位於較右側外殼之下緣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 於本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尾燈係配置於較左後方向燈及右後方向燈更靠上方。因此,左後方向燈及右後方向燈係於上下方向與尾燈遠離。藉此,可提高車輛後視下尾燈與左右之後方向燈之識別性。 尾燈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小於尾燈之車寬方向之尺寸。因此,即便於車輛側視下,尾燈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左後方向燈之後端更靠前方且較左後方向燈之前端更靠後方,藉由尾燈於上下方向變薄,亦可確保尾燈與左後方向燈之間之上下方向之距離較大。又,即便於車輛側視下,尾燈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右後方向燈之後端更靠前方且較右後方向燈之前端更靠後方,亦可確保尾燈與右後方向燈之間之上下方向之距離較大。藉此,可提高車輛側視下尾燈及左右之後方向燈之識別性。 進而,藉由尾燈於上下方向變薄,可確保尾燈與左右之後方向燈之間之上下方向之距離較大,且可使後外殼於上下方向小型化。又,藉由後外殼於上下方向小型化,可使後外殼之下緣之位置變高。藉此,可使對後外殼與引擎單元之干涉採取對策之必要性降低。 藉由後外殼於上下方向小型化,且於車輛側視下左側外殼之下緣自前端朝向位於較其前端更靠上方之後端延伸,可確保於左側外殼之下方配置左後方向燈之空間較大。又,藉由後外殼於上下方向小型化,且於車輛側視下右側外殼之下緣自前端朝向位於較其前端更靠上方之後端延伸,可確保於右側外殼之下方配置右後方向燈之空間較大。 左後方向燈係配置於後擋泥板之左側部。右後方向燈係配置於後擋泥板之右側部。左後方向燈之第1光源位於較左側外殼之下緣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右後方向燈之第2光源位於較右側外殼之下緣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因此,於左後方向燈或右後方向燈閃爍時,朝上方之光被左側外殼或右側外殼遮蔽。因此,左後方向燈或右後方向燈之光與尾燈之光不易相互到達對方。藉此,可提高尾燈及左右之後方向燈之識別性。 如上所述,於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中,可使後外殼於上下方向小型化,並且可提高左右之後方向燈及尾燈之識別性。 於車輛後視下,於在上下方向延伸之車輛中心線上,尾燈之上下方向之尺寸亦可小於自尾燈之下端至中央後外殼之下端為止之長度。於此情形時,可不使後外殼大型化地使尾燈與左右之方向燈於上下方向遠離。藉此,可提高識別性。 於車輛後視下,尾燈之上下方向之尺寸亦可小於左後方向燈及右後方向燈之上下方向之尺寸。於此情形時,可不使後外殼大型化地使尾燈與左右之方向燈於上下方向遠離。藉此,可提高識別性。 於車輛後視下,通過尾燈之左端之上下延伸線亦可位於較左後方向燈之右端更靠左方。於車輛後視下,通過尾燈之右端之上下延伸線亦可位於較右後方向燈之左端更靠右方。於此情形時,由於尾燈於左右方向較大,故而可增大尾燈之發光面積。藉此,可提高識別性。 中央後外殼亦可包含自尾燈之下緣朝後方且朝下方延伸之傾斜面。於此情形時,傾斜面係於接近尾燈之下緣時,朝後方且下方延伸。因此,可使尾燈之上下方向之被視認角度變大。藉此,可提高尾燈之識別性。 傾斜面亦可包含上傾斜面及下傾斜面。上傾斜面亦可自尾燈之下緣朝後方且下方延伸。下傾斜面亦可位於上傾斜面之下方。上傾斜面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亦可小於下傾斜面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於此情形時,傾斜面朝向後方成為凸出之形狀,故而可提高剛性。藉此,即便因尾燈於上下方向變薄而導致傾斜面於上下方向變長,亦可抑制傾斜面之剛性降低。 左後方向燈亦可包含左反射器。右後方向燈亦可包含右反射器。左反射器之整體亦可於車輛俯視下與後外殼重合。右反射器之整體亦可於車輛俯視下與後外殼重合。於此情形時,於車輛俯視下,左右之反射器位於較後外殼之外緣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因此,於藉由光源使左右之反射器閃爍時,朝上方之光被左右之側外殼遮蔽。因此,左右之後方向燈之光與尾燈之光不易相互到達對方。藉此,可提高尾燈及左右之後方向燈之識別性。 於車輛左側視下,左後方向燈之上緣亦可沿著左側外殼之下緣延伸。於車輛右側視下,右後方向燈之上緣亦可沿著右側外殼之下緣延伸。於此情形時,可於形成於左右之側外殼之下緣之下方的較暗之空間配置左右之後方向燈。藉此,藉由利用後方向燈之亮度與較暗之空間之明暗差,可提高識別性。 於車輛側視下,中央後外殼之後緣之後端亦可位於較後擋泥板之前端更靠上方。於此情形時,亦可確保於後擋泥板配置後方向燈之空間較大。又,可使後外殼於上下方向小型化。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於跨坐型車輛中,可使後外殼於上下方向小型化,並且可進一步提高後方向燈及尾燈之識別性。
以下,參照圖式對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進行說明。圖1係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之左側視圖。圖2係跨坐型車輛1之後視圖。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係速克達型之機車。如圖1所示,跨坐型車輛1包含車體框架2、車體外殼3、座部4、引擎單元5、轉向裝置6、前輪7及後輪8。 車體框架2包含頭管11、下框架12及後框架13。頭管11係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中央。頭管11係朝前方且下方延伸。下框架12係自頭管11朝下方延伸。後框架13係連接於下框架12,且自下框架12朝後方延伸。後框架13之後端位於較後框架13之前端更靠上方。 再者,前後左右之方向係指自乘坐於座部4之騎乘者觀察時之方向。所謂「連接」並不限於直接連接,亦包含間接連接。又,所謂「連接」並不限於將分體構件相互固定,亦包含於一體之構件中複數個部分連續之情況。 所謂車寬方向上之內側意指於車寬方向上朝向跨坐型車輛1之中心之方向。所謂車寬方向上之外側意指與車寬方向上之內側相反之方向。即,所謂車寬方向上之外側意指於車寬方向上遠離跨坐型車輛1之中心之方向。 車體外殼3包含前外殼14、護腿板17、腳踏板18、及後外殼19。前外殼14係配置於頭管11及下框架12之前方。於前輪7之上方,配置有前擋泥板20。 護腿板17係配置於前外殼14之後方。護腿板17係自後方覆蓋頭管11及下框架12。腳踏板18係配置於座部4之前方且下方。腳踏板18係配置於護腿板17與後外殼19之間。腳踏板18具有於車寬方向較平坦之形狀。但,腳踏板18亦可為車寬方向上之中央部朝上方突出之形狀。 後外殼19係覆蓋後框架13。後外殼19係配置於座部4之下方。後外殼19係支持於後框架13。後外殼19係配置於座部4與引擎單元5之間的空間之左方、右方及後方。 轉向裝置6可旋轉地支持於頭管11。轉向裝置6將前輪7可旋轉地支持。轉向裝置6包含轉向軸22、左右之懸架23及把手構件25。轉向軸22係插入至頭管11,朝前方且下方延伸。把手構件25係連接於轉向軸22之上端。左右之懸架23係朝前方且下方延伸。左右之懸架23將前輪7可旋轉地支持。再者,於圖式中,僅圖示左懸架23。 座部4係配置於引擎單元5之上方。於座部4之後方配置有扶手桿16。扶手桿16係安裝於後框架13。 引擎單元5可相對於後框架13擺動地被支持。引擎單元5例如包含引擎及變速箱。引擎單元5之後部係將後輪8可旋轉地支持。引擎單元5係經由後懸架15而支持於後框架13。後輪8係與引擎單元5成為一體地擺動。後輪8係配置於座部4之下方。 於後輪8之上方配置有後擋泥板21。後擋泥板21係安裝於後外殼19之後部。後擋泥板21係自後外殼19之底部朝下方延伸。詳細而言,後擋泥板21係自後外殼19之底部朝下方且後方延伸。後擋泥板21包含牌照用安裝部24。如圖5所示,於車輛後視下,後擋泥板21之左端212係配置於較左後方向燈35之左端355更靠左方。於車輛後視下,後擋泥板21之右端213係配置於較右後方向燈36之右端365更靠右方。 如圖2所示,後外殼19包含中央後外殼31、左側外殼32、及右側外殼33。中央後外殼31係於車輛後視下,與在上下方向延伸之車輛中心線C1重合。中央後外殼31係於車輛後視下,配置於左側外殼32與右側外殼33之間。左側外殼32係配置於座部4與引擎單元5之間之空間之左方。右側外殼33係配置於座部4與引擎單元5之間之空間之右方。 跨坐型車輛1包含尾燈34、左後方向燈35及右後方向燈36。尾燈34係配置於中央後外殼31。左後方向燈35係配置於後擋泥板21之左側部。右後方向燈36係配置於後擋泥板21之右側部。尾燈34係配置於較左後方向燈35及右後方向燈36更靠上方。 圖3係跨坐型車輛1之後部之立體圖。圖4係跨坐型車輛1之後部之左側視圖。圖5係跨坐型車輛1之後部之後視圖。圖6係跨坐型車輛1之後部之右側視圖。如圖4所示,於車輛側視下,中央後外殼31之後緣310之後端311位於較後擋泥板21之前端211更靠上方。於車輛側視下,中央後外殼31位於尾燈34與左後方向燈35之間,且具有突出至較尾燈34及左後方向燈35更靠後方之位置之形狀。於車輛側視下,左側外殼32之下緣321係自前端朝向位於較前端更靠上方之後端延伸。於車輛側視下,左側外殼32之下緣321係朝向後方且上方傾斜。 尾燈34係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較中央後外殼31之後緣310之後端311更靠上方。尾燈34係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較中央後外殼31之後緣310之後端311更靠前方。於車輛側視下,尾燈34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左後方向燈35之後端351更靠前方且較左後方向燈35之前端352更靠後方。詳細而言,於車輛側視下,尾燈34之前端341位於較左後方向燈35之後端351更靠前方。於車輛側視下,尾燈34之前端341位於較左後方向燈35之前端352更靠後方。於車輛側視下,尾燈34之後端342位於較左後方向燈35之後端351更靠前方。 右後方向燈36係與左後方向燈35左右對稱地配置。如圖6所示,與左側外殼32同樣地,於車輛側視下,右側外殼33之下緣331係自前端朝向位於較前端更靠上方之後端延伸。於車輛側視下,右側外殼33之下緣331係朝向後方且上方傾斜。 於車輛側視下,尾燈34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右後方向燈36之後端361更靠前方且較右後方向燈36之前端362更靠後方。詳細而言,於車輛側視下,尾燈34之前端341係位於較右後方向燈36之後端361更靠前方。於車輛側視下,尾燈34之前端341係位於較右後方向燈36之前端362更靠後方。於車輛側視下,尾燈34之後端342係位於較右後方向燈36之後端361更靠前方。 如圖4所示,左後方向燈35之至少一部分係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較中央後外殼31之後緣310之後端311更靠前方且較後緣310之前端312更靠後方。詳細而言,左後方向燈35之後端351係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較中央後外殼31之後緣310之後端311更靠前方且較後緣310之前端312更靠後方。左後方向燈35之前端352係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較中央後外殼31之後緣310之前端312更靠前方。 於車輛側視下,左後方向燈35係配置於左側外殼32之下緣321之下方。於車輛側視下,左後方向燈35之上緣353係沿著左側外殼32之下緣321延伸。於車輛側視下,左後方向燈35之上緣353係與左側外殼32之下緣321近接配置。於車輛側視下,左後方向燈35之上緣353與左側外殼32之下緣321朝相同方向延伸。 如圖6所示,與左後方向燈35同樣地,右後方向燈36之至少一部分係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較中央後外殼31之後緣310之後端311更靠前方且較後緣310之前端312更靠後方。詳細而言,右後方向燈36之後端361係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較中央後外殼31之後緣310之後端311更靠前方且較後緣310之前端312更靠後方。右後方向燈36之前端362係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較中央後外殼31之後緣310之前端312更靠前方。 於車輛側視下,右後方向燈36係配置於右側外殼33之下緣331之下方。於車輛側視下,右後方向燈36之上緣363係沿著右側外殼33之下緣331延伸。於車輛側視下,右後方向燈36之上緣363係與右側外殼33之下緣331近接配置。於車輛側視下,右後方向燈36之上緣363與右側外殼33之下緣331朝相同方向延伸。 如圖5所示,於車輛後視下,尾燈34具有於車寬方向細長之形狀。即,於車輛後視下,尾燈34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小於尾燈34之車寬方向之尺寸。或者,尾燈34之任意位置之上下方向的尺寸亦可小於尾燈34之車寬方向之最大尺寸之1/2。如圖7所示,於車輛後視下,尾燈34之上下方向之尺寸H1係於上下方向延伸之車輛中心線C1上之尾燈34的上下方向之尺寸。換言之,於車輛後視下,尾燈34之上下方向之尺寸H1亦可為尾燈34之上端343與下端344之間之上下方向的距離。於車輛後視下,尾燈34之車寬方向之尺寸W1係尾燈34之左端345與右端346之間之車寬方向的距離。 如圖5所示,於車輛後視下,於在上下方向延伸之車輛中心線C1上,尾燈34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小於自尾燈34之下端344至中央後外殼31之下端313為止之長度。於車輛後視下,尾燈34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小於左後方向燈35之上下方向之尺寸。於車輛後視下,尾燈34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小於右後方向燈36之上下方向之尺寸。 如圖8A所示,於車輛後視下,左後方向燈35之上下方向之尺寸H2亦可為左後方向燈35之上端353與下端354之間之上下方向之距離。或者,如圖8B所示,於車輛後視下,左後方向燈35之上下方向之尺寸H2亦可為左後方向燈35之各部之上下方向之尺寸的最大值。於車輛後視下,右後方向燈36之上下方向之尺寸係以與左後方向燈35之上下方向之尺寸相同之方式被定義。 如圖5所示,於車輛後視下,尾燈34之車寬方向之尺寸大於左後方向燈35及右後方向燈36之車寬方向之尺寸。如圖8A所示,於車輛後視下,左後方向燈35之車寬方向之尺寸W2亦可為左後方向燈35之左端355與右端356之間之車寬方向之距離。或者,如圖8B所示,於車輛後視下,左後方向燈35之車寬方向之尺寸W2亦可為左後方向燈35之各部之車寬方向之尺寸的最大值。於車輛後視下,右後方向燈36之車寬方向之尺寸係以與左後方向燈35之車寬方向之尺寸相同之方式被定義。 如圖5所示,於車輛後視下,通過尾燈34之左端345之上下延伸線L1(以下,稱為「左延伸線L1」)位於較左後方向燈35之右端356更靠左方。於車輛後視下,左延伸線L1係與左後方向燈35重合。於車輛後視下,通過尾燈34之右端346之上下延伸線R1(以下,稱為「右延伸線R1」)位於較右後方向燈36之左端366更靠右方。於車輛後視下,右延伸線R1係與右後方向燈36重合。 左後方向燈35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較尾燈34更靠左方。詳細而言,於車輛後視下,左後方向燈35之左端355係配置於較尾燈34之左端345更靠左方。於車輛後視下,左後方向燈35之右端356係配置於較尾燈34之左端345更靠右方。但,亦可將左後方向燈35之整體配置於較尾燈34更靠左方。 右後方向燈36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較尾燈34更靠右方。詳細而言,於車輛後視下,右後方向燈36之右端365係配置於較尾燈34之右端346更靠右方。於車輛後視下,右後方向燈36之左端366係配置於較尾燈34之右端346更靠左方。但,亦可將右後方向燈36之整體配置於較尾燈34更靠右方。 如圖4所示,中央後外殼31包含第1傾斜面37及第2傾斜面38。第1傾斜面37係配置於尾燈34之下方。第1傾斜面37係自尾燈34之下緣348朝後方且下方延伸。第1傾斜面37包含上傾斜面41及下傾斜面42。上傾斜面41係自尾燈34之下緣348朝後方且下方延伸。下傾斜面42係位於上傾斜面41之下方。下傾斜面42係自上傾斜面41之下端朝後方且下方延伸。第2傾斜面38係配置於尾燈34之上方。第2傾斜面38係自尾燈34之上緣347朝前方且上方延伸。 如圖5所示,第2傾斜面38之上緣381係與座部4之下緣401近接配置。於車輛後視下,於在上下方向延伸之車輛中心線C1上,第1傾斜面37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大於第2傾斜面38之上下方向之尺寸。於車輛後視下,於在上下方向延伸之車輛中心線C1上,下傾斜面42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大於上傾斜面41之上下方向之尺寸。於車輛後視下,於在上下方向延伸之車輛中心線C1上,下傾斜面42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大於第2傾斜面38之上下方向之尺寸。 如圖10所示,於車輛俯視下,於在前後方向延伸之車輛中心線C2上,第1傾斜面37之前後方向之尺寸大於第2傾斜面38之前後方向之尺寸。於車輛俯視下,於在前後方向延伸之車輛中心線C2上,下傾斜面42之前後方向之尺寸大於上傾斜面41之前後方向之尺寸。於車輛俯視下,於在前後方向延伸之車輛中心線C2上,第2傾斜面38之前後方向之尺寸大於下傾斜面42之前後方向之尺寸。 圖9係圖5中之IX-IX剖視圖。如圖9所示,上傾斜面41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a1小於下傾斜面42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a2。再者,上傾斜面41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a1亦可為車輛側視下上傾斜面41之切線與水平方向之間所成之角之最小值。下傾斜面42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a2亦可為車輛側視下下傾斜面42之切線與水平方向之間所成之角之最大值。 再者,如圖9所示,尾燈34包含光源43、燈體44、及透明外殼45。光源43例如為LED(light-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但亦可為燈泡等其他種類之光源。燈體44係收容光源43。透明外殼45係由具有透光性之材料形成。透明外殼45係使來自光源43之光透過。關於上述尾燈34之形狀及配置,意指透明外殼45中之露出至外部之部分之形狀及配置。 圖10係跨坐型車輛1之後部之俯視圖。再者,於圖10中省略扶手桿16。如圖10所示,左後方向燈35包含第1光源46、左反射器47、及左透明外殼48。第1光源46例如為燈泡,但亦可為LED等其他種類之光源。左反射器47係反射來自第1光源46之光。左透明外殼48係由具有透光性之材料形成。左透明外殼48係使來自第1光源46之光、及來自左反射器47之光透過。關於上述左後方向燈35之形狀及配置,意指左透明外殼48中之露出至外部之部分之形狀及配置。 右後方向燈36包含第2光源49、右反射器50、及右透明外殼51。第2光源49例如為燈泡,但亦可為LED等其他種類之光源。右反射器50係將來自第2光源49之光反射。右透明外殼51係由具有透光性之材料形成。右透明外殼51係使來自第2光源49之光、及來自右反射器50之光透過。關於上述右後方向燈36之形狀及配置,意指右透明外殼51中之露出至外部之部分之形狀及配置。 如圖10所示,左反射器47之整體係於車輛俯視下與後外殼19重合。左反射器47之整體係位於車輛俯視下較左側外殼32之外緣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左透明外殼48之整體係於車輛俯視下與後外殼19重合。左透明外殼48之整體係位於車輛俯視下較左側外殼32之外緣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第1光源46之整體係於車輛俯視下與後外殼19重合。第1光源46之整體係位於車輛俯視下較左側外殼32之外緣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再者,亦可將左反射器47之一部分、左透明外殼48之一部分、或第1光源46之一部分配置於車輛俯視下不與後外殼19重合之位置。於車輛俯視下被後外殼19之下緣包圍之區域,配置有第1光源46之整體。如圖12所示,於車輛俯視下,第1光源46係配置於左側外殼32之下緣321與右側外殼33之下緣331之間。 與左反射器47同樣地,右反射器50之整體於車輛俯視下與後外殼19重合。右反射器50之整體於車輛俯視下位於較右側外殼33之外緣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右透明外殼51之整體於車輛俯視下與後外殼19重合。右透明外殼51之整體於車輛俯視下位於較右側外殼33之外緣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第2光源49之整體於車輛俯視下與後外殼19重合。第2光源49之整體於車輛俯視下位於較右側外殼33之外緣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再者,亦可將右反射器50之一部分、右透明外殼51之一部分、或第2光源49之一部分配置於在車輛俯視下不與後外殼19重合之位置。於在車輛俯視下被後外殼19之下緣包圍之區域,配置有第2光源49之整體。如圖12所示,於車輛俯視下,第2光源49係配置於左側外殼32之下緣321與右側外殼33之下緣331之間。 圖11係圖4中之XI-XI剖視圖。圖12係表示左側外殼32之下緣321及右側外殼33之下緣331之位置之俯視圖。如圖11及圖12所示,第1光源46位於較左側外殼32之下緣321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左反射器47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左側外殼32之下緣321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左反射器47之整體亦可位於較左側外殼32之下緣321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如圖11所示,左透明外殼48之下部位於較上部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即,左透明外殼48之下部包含朝向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凹下之凹部。左透明外殼48之下部位於較左側外殼32之下緣321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 如圖12所示,第2光源49係位於較右側外殼33之下緣331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右反射器50之至少一部分係位於較右側外殼33之下緣331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右反射器50之整體亦可位於較右側外殼33之下緣331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雖省略圖示,但右透明外殼51之下部係位於較上部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即,右透明外殼51之下部包含朝向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凹下之凹部。右透明外殼51之下部係配置於較右側外殼33之下緣331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 於以上所說明之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中,尾燈34係配置於較左後方向燈35及右後方向燈36更靠上方。因此,左後方向燈35及右後方向燈36係於上下方向與尾燈34遠離。藉此,可提高車輛後視下尾燈34與左右之後方向燈35、36之識別性。 尾燈34之上下方向之尺寸H1小於尾燈34之車寬方向之尺寸W1。因此,即便於車輛側視下,尾燈34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左後方向燈35之後端351更靠前方且較左後方向燈35之前端352更靠後方,藉由尾燈34於上下方向變薄,亦可確保尾燈34與左後方向燈35之間之上下方向之距離較大。又,即便於車輛側視下,尾燈34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右後方向燈36之後端361更靠前方且較右後方向燈36之前端362更靠後方,亦可確保尾燈34與右後方向燈36之間之上下方向之距離較大。藉此,可提高車輛側視下尾燈34及左右之後方向燈35、36之識別性。 進而,藉由尾燈34於上下方向變薄,可確保尾燈34與左右之後方向燈35、36之間之上下方向之距離較大,且可使後外殼19於上下方向小型化。又,藉由使後外殼19於上下方向小型化,可使後外殼19之下緣之位置變高。藉此,可使對後外殼19與引擎單元5之干涉採取對策之必要性降低。 藉由後外殼19於上下方向小型化,且於車輛側視下,左側外殼32之下緣321自前端朝向位於較其前端更靠上方之後端延伸,可確保於左側外殼32之下方配置左後方向燈35之空間較大。又,藉由後外殼19於上下方向小型化,且於車輛側視下,右側外殼33之下緣331自前端朝向位於較其前端更靠上方之後端延伸,可確保於右側外殼33之下方配置右後方向燈36之空間較大。 左後方向燈35係配置於後擋泥板21之左側部。右後方向燈36係配置於後擋泥板21之右側部。左後方向燈35之第1光源46係位於較左側外殼32之下緣321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右後方向燈36之第2光源49係位於較右側外殼33之下緣331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因此,於左後方向燈35或右後方向燈36閃爍時,朝上方之光被左側外殼32或右側外殼33遮蔽。因此,左後方向燈35或右後方向燈36之光與尾燈34之光不易相互到達對方。藉此,可提高尾燈34及左右之後方向燈35、36之識別性。 如上所述,於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中,可使後外殼19於上下方向小型化,並且可提高左右之後方向燈35、36及尾燈34之識別性。 於車輛後視下,於在上下方向延伸之車輛中心線C1上,尾燈34之上下方向之尺寸H1小於自尾燈34之下端344至中央後外殼31之下端313為止之長度。因此,可不使後外殼19大型化地使尾燈34於上下方向遠離左右之方向燈。藉此,可提高識別性。 於車輛後視下,尾燈34之上下方向之尺寸H1小於左後方向燈35及右後方向燈36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因此,可不使後外殼19大型化地使尾燈34於上下方向遠離左右之方向燈。藉此,可提高識別性。 於車輛後視下,尾燈34之左延伸線L1位於較左後方向燈35之右端356更靠左方。於車輛後視下,尾燈34之右延伸線R2位於較右後方向燈36之左端366更靠右方。因此,藉由尾燈34於左右方向較大,可增大尾燈34之發光面積。藉此可提高識別性。 中央後外殼31之第1傾斜面37自尾燈34之下緣348朝後方且下方延伸。因此,可使尾燈34之上下方向之被視認角度變大。藉此,可提高尾燈34之識別性。 於中央後外殼31,上傾斜面41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a1小於下傾斜面42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a2。因此,由於第1傾斜面37朝向後方成為凸出之形狀,故而可提高剛性。藉此,藉由尾燈34於上下方向變薄,即便第1傾斜面37於上下方向變長,亦得以抑制第1傾斜面37之剛性降低。 左反射器47之整體、及右反射器50之整體於車輛俯視下與後外殼19重合。即,於車輛俯視下,左右之反射器47、50位於較後外殼19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因此,於左右之反射器47、50藉由光源43而閃爍時,朝上方之光被左右之側外殼32、33遮蔽。因此,左右之後方向燈35、36之光與尾燈34之光不易相互到達對方。藉此,可提高尾燈34及左右之後方向燈35、36之識別性。 於車輛左側視下,左後方向燈35之上緣353係沿著左側外殼32之下緣321延伸。於車輛右側視下,右後方向燈36之上緣363係沿著右側外殼33之下緣331延伸。因此,於形成於左右之側外殼32、33之下緣321、331之下方之較暗之空間,配置有左右之後方向燈35、36。藉此,藉由利用後方向燈35、36之亮度與較暗之空間之明暗差,可提高識別性。 於車輛側視下,中央後外殼31之後緣310之後端311位於較後擋泥板21之前端211更靠上方。藉此,可確保於後擋泥板21配置後方向燈35、36之空間較大。又,可使後外殼19於上下方向小型化。 以上,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於不脫離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跨坐型車輛1並不限於機車,亦包含全地形用車輛(ALL-TERRAIN VEHICLE)等其他種類之車輛。前輪之數量並不限於1個,亦可為2個以上。後輪之數量並不限於1個,亦可為2個以上。 車體框架2之形狀及配置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亦可進行變更。車體外殼3之形狀及配置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亦可進行變更。例如,亦可變更前外殼14之形狀及配置。亦可變更後外殼19之形狀及配置。亦可變更中央後外殼31之形狀及配置。亦可變更左右之側外殼32、33之形狀及配置。 亦可變更尾燈34之形狀及配置。亦可變更左右之後方向燈35、36之形狀及配置。例如,亦可將左後方向燈35之整體配置於較尾燈34更靠左方。亦可將右後方向燈36之整體配置於較尾燈34更靠右方。於車輛側視下,尾燈34之整體亦可位於較左後方向燈35之後端351更靠前方且較左後方向燈35之前端352更靠後方。於車輛側視下,尾燈34之整體亦可位於較右後方向燈36之後端361更靠前方且較右後方向燈36之前端362更靠後方。 此處所使用之用語及表達係用於說明,而非用於限定性地解釋。必須認識到並不排除此處所表示且敍述之特徵事項之任何均等物,亦容許本發明所申請之範圍內之各種變化。本發明能以多種不同之形態具體化。本揭示應被視作提供本發明之原理之實施形態者。該等實施形態並非意欲將本發明限定於此處所記載且/或圖示之較佳之實施形態,基於該瞭解,於此處記載了實施形態。並不限定於此處所記載之實施形態。本發明亦包含可由業者基於本揭示而理解之包含均等之要素、修正、刪除、組合、改良及/或變更之所有實施形態。申請專利範圍之限定事項應基於該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之用語而廣義地解釋,不應限定於本說明書或本案之審批過程中所記載之實施形態。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於跨坐型車輛中,可提高位置燈之識別性,並且可提高維護性,可抑制外觀性之降低,且可提高外殼之安裝性。
1‧‧‧跨坐型車輛
2‧‧‧車體框架
3‧‧‧車體外殼
4‧‧‧座部
5‧‧‧引擎單元
6‧‧‧轉向裝置
7‧‧‧前輪
8‧‧‧後輪
11‧‧‧頭管
12‧‧‧下框架
13‧‧‧後框架
14‧‧‧前外殼
15‧‧‧後懸架
16‧‧‧扶手桿
17‧‧‧護腿板
18‧‧‧腳踏板
19‧‧‧後外殼
20‧‧‧前擋泥板
21‧‧‧後擋泥板
22‧‧‧轉向軸
23‧‧‧左右之懸架
24‧‧‧牌照用安裝部
25‧‧‧把手構件
31‧‧‧中央後外殼
32‧‧‧左側外殼
33‧‧‧右側外殼
34‧‧‧尾燈
35‧‧‧左後方向燈
36‧‧‧右後方向燈
37‧‧‧第1傾斜面
38‧‧‧第2傾斜面
41‧‧‧上傾斜面
42‧‧‧下傾斜面
43‧‧‧光源
44‧‧‧燈體
45‧‧‧透明外殼
46‧‧‧第1光源
47‧‧‧左反射器
48‧‧‧左透明外殼
49‧‧‧第2光源
50‧‧‧右反射器
51‧‧‧右透明外殼
211‧‧‧後擋泥板之前端
212‧‧‧後擋泥板之左端
213‧‧‧後擋泥板之右端
310‧‧‧中央後外殼之後緣
311‧‧‧中央後外殼之後緣之後端
312‧‧‧中央後外殼之後緣之前端
313‧‧‧中央後外殼之下端
321‧‧‧左側外殼之下緣
331‧‧‧右側外殼之下緣
341‧‧‧尾燈之前端
342‧‧‧尾燈之後端
343‧‧‧尾燈之上端
344‧‧‧尾燈之下端
345‧‧‧尾燈之左端
346‧‧‧尾燈之右端
347‧‧‧尾燈之上緣
348‧‧‧尾燈之下緣
351‧‧‧左後方向燈之後端
352‧‧‧左後方向燈之前端
353‧‧‧左後方向燈之上緣
354‧‧‧左後方向燈之下端
355‧‧‧左後方向燈之左端
356‧‧‧左後方向燈之右端
361‧‧‧右後方向燈之後端
362‧‧‧右後方向燈之前端
363‧‧‧右後方向燈之上緣
365‧‧‧右後方向燈之右端
366‧‧‧右後方向燈之左端
381‧‧‧第2傾斜面之上緣
401‧‧‧座部之下緣
a1‧‧‧傾斜角
a2‧‧‧傾斜角
C1‧‧‧車輛中心線
C2‧‧‧車輛中心線
H1‧‧‧尾燈之上下方向之尺寸
H2‧‧‧左後方向燈之上下方向之尺寸
L1‧‧‧左延伸線
R1‧‧‧右延伸線
W1‧‧‧尾燈之車寬方向之尺寸
W2‧‧‧左後方向燈之車寬方向之尺寸
圖1係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左側視圖。 圖2係跨坐型車輛之後視圖。 圖3係跨坐型車輛之後部之立體圖。 圖4係跨坐型車輛之後部之左側視圖。 圖5係跨坐型車輛之後部之後視圖。 圖6係跨坐型車輛之後部之右側視圖。 圖7係表示尾燈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及車寬方向之尺寸之定義的圖。 圖8(A)、(B)係表示左後方向燈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及車寬方向之尺寸之定義的圖。 圖9係圖5中之IX-IX剖視圖。 圖10係跨坐型車輛之後部之俯視圖。 圖11係圖4中之XI-XI剖視圖。 圖12係表示左側外殼之下緣、及右側外殼之下緣之位置之俯視圖。

Claims (9)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 車體框架; 引擎單元,其可擺動地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 後輪,其可旋轉地支持於上述引擎單元之後部,與上述引擎單元成為一體地擺動; 座部,其配置於上述引擎單元之上方; 後外殼,其配置於上述座部與上述引擎單元之間之空間之左方、右方及後方; 後擋泥板,其配置於上述後外殼之後部,且朝下方延伸; 尾燈,其配置於上述後外殼; 左後方向燈,其配置於上述後擋泥板之左側部;及 右後方向燈,其配置於上述後擋泥板之右側部; 上述後外殼包含: 中央後外殼,其包含車輛側視下自後端朝向位於較上述後端更靠上方之前端延伸之後緣; 左側外殼,其配置於上述座部與上述引擎單元之間之空間之左方;及 右側外殼,其配置於上述座部與上述引擎單元之間之空間之右方; 上述尾燈係配置於上述中央後外殼,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較上述中央後外殼之上述後緣之後端更靠上方, 上述尾燈係配置於較上述左後方向燈及上述右後方向燈更靠上方, 上述左後方向燈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較上述尾燈更靠左方,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較上述中央後外殼之上述後緣之後端更靠前方且較上述後緣之前端更靠後方, 上述右後方向燈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較上述尾燈更靠右方,於車輛側視下,配置於較上述中央後外殼之上述後緣之後端更靠前方且較上述後緣之前端更靠後方, 於車輛側視下,上述尾燈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述左後方向燈之後端更靠前方且較上述左後方向燈之前端更靠後方, 於車輛側視下,上述尾燈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述右後方向燈之後端更靠前方且較上述右後方向燈之前端更靠後方, 上述尾燈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小於上述尾燈之車寬方向之尺寸, 於車輛側視下,上述左側外殼之下緣係自前端朝向位於較上述前端更靠上方之後端延伸, 於車輛側視下,上述右側外殼之下緣係自前端朝向位於較上述前端更靠上方之後端延伸, 上述左後方向燈包含第1光源, 上述第1光源位於較上述左側外殼之下緣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 上述右後方向燈包含第2光源, 上述第2光源位於較上述右側外殼之下緣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車輛後視下,於在上下方向延伸之車輛中心線上,上述尾燈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小於自上述尾燈之下端至上述中央後外殼之下端為止之長度。
  3.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車輛後視下,上述尾燈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小於上述左後方向燈及上述右後方向燈之上下方向之尺寸。
  4.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車輛後視下,通過上述尾燈之左端之上下延伸線位於較上述左後方向燈之右端更靠左方, 於車輛後視下,通過上述尾燈之右端之上下延伸線位於較上述右後方向燈之左端更靠右方。
  5.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中央後外殼包含自上述尾燈之下緣朝後方且下方延伸之傾斜面。
  6. 如請求項5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傾斜面包含: 上傾斜面,其自上述尾燈之下緣朝後方且下方延伸;及 下傾斜面,其位於上述上傾斜面之下方;且 上述上傾斜面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小於上述下傾斜面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
  7.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左後方向燈包含左反射器, 上述右後方向燈包含右反射器, 上述左反射器之整體於車輛俯視下與後外殼重合, 上述右反射器之整體於車輛俯視下與後外殼重合。
  8.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車輛左側視下,上述左後方向燈之上緣係沿著上述左側外殼之下緣延伸, 於車輛右側視下,上述右後方向燈之上緣係沿著上述右側外殼之下緣延伸。
  9.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車輛側視下,上述中央後外殼之上述後緣之上述後端位於較上述後擋泥板之前端更靠上方。
TW106125515A 2017-07-28 2017-07-28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6521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25515A TWI652194B (zh) 2017-07-28 2017-07-28 Straddle type vehic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25515A TWI652194B (zh) 2017-07-28 2017-07-28 Straddle type vehic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52194B true TWI652194B (zh) 2019-03-01
TW201910172A TW201910172A (zh) 2019-03-16

Family

ID=665904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5515A TWI652194B (zh) 2017-07-28 2017-07-28 Straddle type vehicl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52194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0172A (zh) 2019-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92031B1 (en) Motorcycle
TWI551496B (zh) 跨坐型車輛
CN103359226B (zh) 跨乘式车辆
US8820987B2 (en) Lighting device for mortorcycle
TWI397480B (zh) The tail light of the vehicle
JP2006076459A (ja) 車両
TWI465364B (zh) 跨坐型車輛
CN110450892B (zh) 自动二轮车
JP2009181913A (ja) 車両の前照灯装置
TWI652194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5624200B2 (ja) 車両の前照灯装置
CN109305261B (zh) 骑乘型车辆
JP2012151015A (ja) ヘッドライト
JP2015120497A (ja) 鞍乗型車両
CN109305263B (zh) 骑乘型车辆
JP685874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照灯
JP5752226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前部構造
TWI570009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534033B (zh) 跨坐型車輛
TWI708700B (zh) 跨坐型車輛
TWI606951B (zh) 跨坐型車輛
JP5504016B2 (ja) 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TWI643782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730618B (zh) 跨坐型車輛
US10619819B2 (en) Vehicular lamp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