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3782B - Straddle type vehicle - Google Patents

Straddle type vehic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3782B
TWI643782B TW106125514A TW106125514A TWI643782B TW I643782 B TWI643782 B TW I643782B TW 106125514 A TW106125514 A TW 106125514A TW 106125514 A TW106125514 A TW 106125514A TW I643782 B TWI643782 B TW I64378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disposed
lamp
headlight
ca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55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0171A (zh
Inventor
朱輝杰
卓塗金
陳彥甫
葉青蒼
Original Assignee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255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43782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37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3782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101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0171A/zh

Links

Abstract

於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中,提高位置燈之識別性,並且提高維護性,抑制外觀性降低,且提高外殼之安裝性。 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配置於較頭燈及左右之方向燈靠上方。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之下端配置於通過頭燈之左端之上下延伸線與通過左方向燈之右端的上下延伸線之間。左位置燈之車寬方向之尺寸小於左位置燈之上下方向之尺寸。中央外殼以能夠相對於基底外殼裝卸之方式配置。中央外殼之上緣配置於較左位置燈之下端靠上方。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配置於中央外殼之左緣與左側部外殼之右緣之間。中央外殼包含延伸至較頭燈之上緣靠下方且頭燈之左右之位置的左右延伸部。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自先前以來,跨坐型車輛有於車體外殼之前部配置有燈光器者。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具備前外殼(2)之機車。前外殼(2)配置於頭管之前方,朝向下方且前方延伸。於前外殼(2)之下部,配置有頭燈(45)與左右之方向燈(65)。 於前視車輛時,左方向燈(65)配置於頭燈(45)之左方。於前視車輛時,右方向燈(65)配置於頭燈(45)之右方。 另一方面,跨坐型車輛有具備位置燈者。例如,於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具備頭燈單元(10)之速克達型車輛。頭燈單元(10)包含基底構件(21)、透鏡(22)、頭燈燈泡(23)、及位置燈燈泡(24)。頭燈燈泡(23)與位置燈燈泡(24)配置於基底構件(21)與透鏡(22)之間之空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0-12062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0-83279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於如專利文獻1般之跨坐型車輛中,由於有欲配置位置燈之要求,故而本發明之發明者考慮位置燈之配置。例如,於在如專利文獻1般之車輛設置位置燈之情形時,如專利文獻2之車輛般,考慮將位置燈配置於頭燈單元之中。然而,於該情形時,由於頭燈之光量較大,故而有位置燈之裝飾上之識別性(以下,僅稱為「識別性」)降低之虞。 因此,本發明之發明者為了提高位置燈之識別性,考慮將位置燈與頭燈及左右之方向燈隔開地配置。具體而言,發明者考慮將位置燈配置於較頭燈及左右之方向燈靠上方。藉此,可將位置燈與頭燈及左右之方向燈於上下方向隔開。 又,發明者考慮將位置燈儘可能配置於通過頭燈之外端的上下延伸線(以下,稱為「頭燈延伸線」)與通過左右之方向燈之內端的上下延伸線(以下,稱為「方向燈延伸線」)之間。 然而,跨坐型車輛中,與上下方向之尺寸相比車寬方向之尺寸之限制嚴格。因此,若將頭燈及左右之方向燈於車寬方向排列而配置,則頭燈延伸線與方向燈延伸線之間容易變窄。因此,若欲於頭燈延伸線與方向燈延伸線之間確保發光面積,則位置燈容易成為縱長形狀。進而,於位置燈中,位於頭燈及左右之方向燈之附近之部分之識別性容易降低。因此,發明者考慮為了將此種部分配置於頭燈延伸線與方向燈延伸線之間,而將縱長形狀之位置燈之下端配置於頭燈延伸線與方向燈延伸線之間。 另一方面,如專利文獻1之車輛般,於在前外殼安裝有頭燈及左右之方向燈之情形時,當為了進行維護而卸除前外殼時,連接於頭燈及左右之方向燈之配線成為障礙。尤其,如上所述,若將位置燈配置於較頭燈及左右之方向燈靠上方,則成為障礙之位置燈之配線亦配置於頭燈之上方。於該情形時,當卸除前外殼時,位置燈之配線進而成為障礙,藉此產生難以維護之問題。 因此,發明者考慮將前外殼分割為配置於頭燈之上方之中央外殼、與配置於中央外殼之兩側的左右之側部外殼,使中央外殼能夠相對於左右之側部外殼而裝卸。藉此,可在保持將頭燈與方向燈安裝於車輛之狀態,僅將中央外殼自車輛卸除,從而可提高維護性。 此處,為了使維護性進而提高,較佳為中央外殼儘可能大。然而,於位置燈為縱長形狀之情形時,若中央外殼於上下方向變大,則中央外殼之上緣會位於較位置燈之下端靠上方。於該情形時,中央外殼與配置於其兩側之左右之側部外殼之分割位置成為問題。 首先,發明者考慮使中央外殼之外緣位於較位置燈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之配置。於該情形時,中央外殼於車寬方向,成為延伸至較左右之位置燈靠外側之位置之形狀,故而可使中央外殼於車寬方向變大。又,於安裝中央外殼時,藉由位置燈來導引設置於中央外殼之位置燈用之孔,而容易安裝中央外殼。 然而,於該情形時,必須將位置燈用之孔設置於中央外殼。又,為了使中央外殼之安裝容易,必須於位置燈用之孔之緣與位置燈之外緣之間確保間隙。由於該間隙,而產生外觀性降低之問題。 其次,發明者考慮使中央外殼之外緣位於較位置燈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之配置。於該情形時,無須於中央外殼設置位置燈用之孔。又,由於位置燈配置於左右之側部外殼,故而必須於側部外殼設置位置燈用之孔。然而,由於側部外殼不會如中央外殼般頻繁地卸除,故而可使側部外殼之位置燈用之孔之緣與位置燈之外緣之間的間隙變小。因此,可抑制外觀性降低。 然而,於中央外殼之外緣位於較位置燈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之情形時,與中央外殼之外緣位於較位置燈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之情形時相比,中央外殼變小。因此,存在維護性降低之問題。又,於在中央外殼無位置燈用之孔之情形時,可抑制外觀性降低,另一方面,於中央外殼之安裝時,無法藉由位置燈用之孔與位置燈而將中央外殼導引至安裝位置。因此,存在中央外殼之安裝性降低之問題。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在跨坐型車輛中,提高位置燈之識別性,並且提高維護性,抑制外觀性降低,且提高外殼之安裝性。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一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包括車體框架、前外殼、頭燈、左方向燈、右方向燈、左位置燈、及右位置燈。車體框架包含頭管。前外殼配置於頭管之前方。頭燈配置於前外殼之下部。左方向燈配置於前外殼,於前視車輛時,配置於頭燈之左方。右方向燈配置於前外殼,於前視車輛時,配置於頭燈之右方。 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配置於較頭燈與左方向燈靠上方。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之下端配置於通過頭燈之左端的上下延伸線與通過左方向燈之右端的上下延伸線之間。於前視車輛時,右位置燈配置於較頭燈與右方向燈靠上方。於前視車輛時,右位置燈之下端配置於通過頭燈之右端的上下延伸線與通過右方向燈之左端的上下延伸線之間。左位置燈之車寬方向之尺寸小於左位置燈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右位置燈之車寬方向之尺寸小於右位置燈之上下方向之尺寸。 前外殼包含基底外殼與中央外殼。基底外殼包含左側部外殼、右側部外殼、及維護開口。於前視車輛時,左側部外殼配置於較頭管靠左方。於前視車輛時,右側部外殼配置於較頭管靠右方。維護開口配置於左側部外殼與右側部外殼之間。中央外殼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頭燈之上方。中央外殼自前方重疊於維護開口,且以能夠相對於基底外殼而裝卸之方式配置。 於基底外殼配置有頭燈、左方向燈、右方向燈、左位置燈、及右位置燈。中央外殼之上緣配置於較左位置燈之下端與右位置燈之下端靠上方。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配置於中央外殼之左緣與左側部外殼之右緣之間。於前視車輛時,右位置燈配置於中央外殼之右緣與右側部外殼之左緣之間。 中央外殼包含主要部、左延伸部、及右延伸部。於前視車輛時,主要部位於較頭燈靠上方。左延伸部自主要部延伸至較頭燈之上緣靠下方且頭燈之左方之位置。右延伸部自主要部延伸至較頭燈之上緣靠下方且頭燈之右方之位置。 於本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於前視車輛時,左右之位置燈配置於較頭燈及左右之方向燈靠上方。因此,左右之位置燈與光量較大之頭燈於上下方向隔開。藉此,可提高左右之位置燈之識別性。 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之下端配置於通過頭燈之左端的上下延伸線與通過左方向燈之右端的上下延伸線之間。又,於前視車輛時,右位置燈之下端配置於通過頭燈之右端的上下延伸線與通過右方向燈之左端的上下延伸線之間。因此,左位置燈之下端與頭燈及左方向燈於左右方向隔開。又,右位置燈之下端與頭燈及右方向燈於左右方向隔開。藉此,可提高左右之位置燈之識別性。 左位置燈之車寬方向之尺寸小於左位置燈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又,右位置燈之車寬方向之尺寸小於右位置燈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因此,可確保左右之位置燈之發光面積較大,且使左右之位置燈與頭燈及左右之方向燈於左右方向儘可能隔開。藉此,可進而提高左右之位置燈之識別性。 前外殼被分割為中央外殼與基底外殼,中央外殼以能夠相對於基底外殼而裝卸之方式配置。因此,於維護時,不將設置有左右之位置燈之基底外殼卸除,只要將中央外殼卸除即可。因此,即便左右之位置燈之配線位於頭燈及左右之方向燈之上方,左右之位置燈之配線亦不會成為障礙,可將中央外殼容易地卸除。藉此,可容易地進行維護。 中央外殼之上緣配置於較左位置燈之下端與右位置燈之下端靠上方。因此,藉由中央外殼於上下方向變大,可使維護開口變大。藉此,可提高維護性。 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配置於中央外殼之左緣與左側部外殼之右緣之間。又,於前視車輛時,右位置燈配置於中央外殼之右緣與右側部外殼之左緣之間。因此,與中央外殼之左緣配置於較左位置燈靠右方、中央外殼之右緣配置於較右位置燈靠左方之情形時相比,中央外殼於車寬方向變大。因此,可使維護開口變大,從而可提高維護性。 由於左位置燈配置於中央外殼之左緣與左側部外殼之右緣之間,故而左位置燈之至少一部分與左側部外殼之右緣相接。由於左側部外殼與中央外殼不同不會頻繁地被卸除,故而可使左位置燈與左側部外殼之間之間隙變小。同樣地,由於右位置燈配置於中央外殼之右緣與右側部外殼之左緣之間,故而右位置燈之至少一部分與右側部外殼之左緣相接。由於右側部外殼與中央外殼不同不會頻繁地被卸除,故而可使右位置燈與右側部外殼之間之間隙變小。藉此,可抑制外觀性降低。 中央外殼包含延伸至較頭燈之上緣靠下方且頭燈之左右之位置的左右之延伸部。因此,藉由中央外殼於上下變大,可使維護開口變大。藉此,可提高維護性。又,於將中央外殼安裝於基底外殼時,左右之延伸部藉由頭燈而導引。藉此,即便於中央外殼無位置燈用之孔,中央外殼之安裝亦變得容易。 如以上般,於本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可提高位置燈之識別性,並且提高維護性,抑制外觀性降低,且提高中央外殼之安裝性。 於前視車輛時,中央外殼之左緣亦可包含朝向右方凹陷之左凹部。於前視車輛時,中央外殼之右緣亦可包含朝向左方凹陷之右凹部。左位置燈亦可配置於左凹部。右位置燈亦可配置於右凹部。於該情形時,於中央外殼之安裝時,藉由左右之位置燈與左右之凹部而導引中央外殼。藉此,外殼之安裝性提高。 基底外殼亦可進而包含形成有貫通孔之開口構件。於前視車輛時,開口構件配置於中央外殼之左緣與左側部外殼之右緣之間,或者中央外殼之右緣與右側部外殼之左緣之間。於該情形時,開口構件係與位置燈一起配置。因此,可提高外觀性。 左延伸部與右延伸部亦可延伸至較頭燈之上下方向之中心靠下方。於該情形時,由於左右之延伸部較長,故而導引中央外殼之效果較高。又,可使維護開口變大。 左延伸部與右延伸部亦可延伸至與頭燈之下緣相同之高度,或者較頭燈之下緣靠下方之位置。由於左右之延伸部較長,故而導引中央外殼之效果較高。又,可使維護開口變大。 中央外殼亦可包含自中央外殼之下緣朝向上方凹陷之下凹部。下凹部亦可於車寬方向位於左延伸部與右延伸部之間。頭燈亦可配置於下凹部。於該情形時,與中央外殼包圍頭燈之全周之情形相比,中央外殼之裝卸變得容易。 左延伸部之右緣亦可於車輛前後方向,位於較左延伸部之左緣靠前方。右延伸部之左緣亦可於車輛前後方向,位於較右延伸部之右緣靠前方。於該情形時,可使頭燈於車輛前後方向配置於更前方。因此,於頭燈之後方,容易確保維護空間。藉此,可提高維護性。 基底外殼亦可包含供中央外殼藉由嵌合而安裝之安裝部。於該情形時,中央外殼之裝卸變得容易。 中央外殼亦可自前方重疊於安裝部。於該情形時,可提高外觀性。 中央外殼之上緣亦可位於較左位置燈之上端及右位置燈之上端靠上方。於該情形時,由於中央外殼較大,故而可提高維護性。 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之下部亦可配置於較左位置燈之上部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於前視車輛時,右位置燈之下部亦可配置於較右位置燈之上部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於該情形時,於中央外殼之安裝時,藉由左位置燈與右位置燈之傾斜配置,可將中央外殼朝向車輛中心導引。藉此,補充延伸部之導引功能,導引中央外殼之效果更高。 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之下部亦可較左位置燈之上部自通過左方向燈之右端的上下延伸線更向車寬方向之內側遠離。於前視車輛時,右位置燈之下部亦可較右位置燈之上部自通過右方向燈之左端的上下延伸線更向車寬方向之內側遠離。左位置燈之下部於車輛上下方向,位於較左位置燈之上部靠左方向燈之附近。因此,左位置燈之下部較左位置燈之上部自通過左方向燈之右端的上下延伸線遠離,藉此可提高左位置燈之識別性。同樣地,右位置燈之下部較右位置燈之上部自通過右方向燈之左端的上下延伸線遠離,藉此可提高右位置燈之識別性。 於前視車輛時,通過頭燈之左端的上下延伸線與左位置燈之下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亦可大於通過左方向燈之右端的上下延伸線與左位置燈之下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於前視車輛時,通過頭燈之右端的上下延伸線與右位置燈之下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亦可大於通過右方向燈之左端的上下延伸線與右位置燈之下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左位置燈及右位置燈於發光方法及發光顏色上與頭燈類似。因此,左位置燈與左方向燈相比於車寬方向遠離頭燈,藉此可提高左位置燈之識別性。同樣地,右位置燈與右方向燈相比於車寬方向遠離頭燈,藉此可提高右位置燈之識別性。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於跨坐型車輛中,可提高位置燈之識別性,並且提高維護性,抑制外觀性降低,且提高外殼之安裝性。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進行說明。圖1係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之側視圖。圖2係跨坐型車輛1之前視圖。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係速克達型之機車。如圖1所示,跨坐型車輛1包含車體框架2、車體外殼3、座部4、動力單元5、轉向裝置6、前輪7、及後輪8。 車體框架2包含頭管11、下框架12、後框架13。頭管11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中央。頭管11向前方且下方延伸。下框架12自頭管11向下方延伸。後框架13連接於下框架12,自下框架12向後方延伸。後框架13之後端位於較後框架13之前端靠上方。 再者,前後左右之方向係指自乘坐於座部4之騎乘者觀察時之方向。所謂「連接」,並不限定於直接性之連接,亦包含間接性之連接。又,所謂「連接」,並不限定於個別構件相互固定,亦包含在一體之構件中複數個部分連續之情況。 所謂車寬方向上之內側,係指於車寬方向朝向跨坐型車輛1之中心之方向。所謂車寬方向上之外側,係指與車寬方向上之內側相反之方向。即,所謂車寬方向上之外側,係指於車寬方向自跨坐型車輛1之中心遠離之方向。 車體外殼3包含前外殼14、前左下外殼15、前右下外殼16、護腿板17、腳踏板18、及後外殼19。前外殼14配置於頭管11及下框架12之前方。於前視車輛時,前外殼14與頭管11重疊。前外殼14位於較前擋泥板20靠上方。前擋泥板20配置於前輪7之上方。於側視車輛時,前外殼14自上部朝向前方且下方延伸。 前左下外殼15與前右下外殼16連接於前外殼14。前左下外殼15與前右下外殼16自前外殼14之下緣141向下方延伸。於前視車輛時,前外殼14之下緣141位於前擋泥板20之正上方。於前視車輛時,前左下外殼15位於前輪7之左方。於前視車輛時,前右下外殼16位於前輪7之右方。 護腿板17配置於前外殼14之後方。護腿板17自後方覆蓋頭管11及下框架12。後外殼19覆蓋後框架13。後外殼19配置於座部4之下方。腳踏板18配置於護腿板17與後外殼19之間。腳踏板18配置於座部4之前方且下方。腳踏板18於車寬方向具有平坦之形狀。但是,腳踏板18亦可為車寬方向上之中央部向上方突出之形狀。 動力單元5配置於座部4之下方。動力單元5相對於後框架13能夠旋動地被支持。動力單元5例如包含引擎與變速箱。動力單元5支持後輪8使其能夠旋轉。後輪8配置於座部4之下方。於後輪8之上方配置有後擋泥板21。 轉向裝置6能夠旋轉地支持於頭管11。轉向裝置6支持前輪7使其能夠旋轉。轉向裝置6包含轉向軸22、左右之懸架23、24、及把手構件25。轉向軸22插入至頭管11,向前方且下方延伸。把手構件25連接於轉向軸22之上端。左右之懸架23、24向前方且下方延伸。左右之懸架23、24支持前輪7使其能夠旋轉。 如圖2所示,跨坐型車輛1包含頭燈31、左方向燈32、右方向燈33、左位置燈34、及右位置燈35。頭燈31、左方向燈32、右方向燈33、左位置燈34、及右位置燈35配置於前外殼14。 圖3係跨坐型車輛1之放大前視圖。圖4係跨坐型車輛1之前部之俯視圖。圖5係跨坐型車輛1之前部之放大側視圖。如圖3所示,頭燈31配置於前外殼14之下部。於前視車輛時,頭燈31與頭管11重疊。頭燈31配置於較頭管11之上端靠下方。 於前視車輛時,左方向燈32配置於頭燈31之左方。左方向燈32包含位於與頭燈31相同之高度之部分。於前視車輛時,左方向燈32之上端321位於較頭燈31之上端311靠下方。於前視車輛時,左方向燈32之上端321位於較頭燈31之下端312靠上方。於前視車輛時,左方向燈32之下端322位於較頭燈31之下端312靠下方。 右方向燈33與左方向燈32左右對稱地配置。於前視車輛時,右方向燈33配置於頭燈31之右方。右方向燈33包含位於與頭燈31相同之高度之部分。於前視車輛時,右方向燈33之上端331位於較頭燈31之上端311靠下方。於前視車輛時,右方向燈33之上端331位於較頭燈31之下端312靠上方。於前視車輛時,右方向燈33之下端332位於較頭燈31之下端312靠下方。 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34配置於較頭燈31與左方向燈32靠上方。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34之下端341配置於較頭燈31之上端311靠上方。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34之下端341配置於較左方向燈32之上端321靠上方。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34之下端341配置於較頭管11靠上方。 如圖4及圖5所示,左位置燈34配置於較左方向燈32靠後方。詳細而言,如圖5所示,於側視車輛時,左位置燈34之前端345配置於較左方向燈32之後端323靠後方。於側視車輛時,左位置燈34配置於較頭燈31靠後方。詳細而言,於側視車輛時,左位置燈34之前端345配置於較頭燈31之後端313靠後方。於側視車輛時,左方向燈32配置於較頭燈31靠後方。詳細而言,於側視車輛時,左方向燈32之前端324配置於較頭燈31之後端313靠後方。 再者,左方向燈32之上端321亦可與左方向燈32之後端323一致。左位置燈34之下端341亦可與左位置燈34之前端345一致。 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34之下端341配置於通過頭燈31之左端且於鉛垂方向延伸的上下延伸線L1(以下,稱為「左頭燈延伸線L1」)與通過左方向燈32之右端且於鉛垂方向延伸的上下延伸線L2(以下,稱為「左方向燈延伸線L2」)之間。左位置燈34之上端342配置於左頭燈延伸線L1與左方向燈延伸線L2之間。左位置燈34之整體配置於左頭燈延伸線L1與左方向燈延伸線L2之間。但是,左位置燈34之一部分亦可不配置於左頭燈延伸線L1與左方向燈延伸線L2之間。 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34之下部配置於較左位置燈34之上部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詳細而言,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34之下端341配置於較左位置燈34之上端342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34之下部較左位置燈34之上部自左方向燈延伸線L2更向車寬方向之內側遠離。詳細而言,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34之下端341較左位置燈34之上端342自左方向燈延伸線L2更向車寬方向之內側遠離。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34之下端341與左頭燈延伸線L1之間之車寬方向上的距離大於左位置燈34之下端341與左方向燈延伸線L2之間之車寬方向上的距離。 右位置燈35與左位置燈34左右對稱地配置。於前視車輛時,右位置燈35配置於較頭燈31與右方向燈33靠上方。於前視車輛時,右位置燈35之下端351配置於較頭燈31之上端311靠上方。於前視車輛時,右位置燈35之下端351配置於較右方向燈33之上端331靠上方。於前視車輛時,右位置燈35之下端351配置於較頭管11靠上方。 如圖4所示,右位置燈35配置於較右方向燈33靠後方。雖然省略圖示,但詳細而言,於側視車輛時,右位置燈35之前端配置於較右方向燈33之後端靠後方。於側視車輛時,右位置燈35配置於較頭燈31靠後方。詳細而言,於側視車輛時,右位置燈35之前端配置於較頭燈31之後端靠後方。於側視車輛時,右方向燈33配置於較頭燈31靠後方。詳細而言,於側視車輛時,右方向燈33之前端配置於較頭燈31之後端靠後方。 右位置燈35之下端351配置於通過頭燈31之右端的上下延伸線R1(以下,稱為「右頭燈延伸線R1」)與通過右方向燈33之左端的上下延伸線R2(以下,稱為「右方向燈延伸線R2」)之間。右位置燈35之上端配置於右頭燈延伸線R1與右方向燈延伸線R2之間。右位置燈35之整體配置於右頭燈延伸線R1與右方向燈延伸線R2之間。但是,亦可為,右位置燈35之一部分不配置於右頭燈延伸線R1與右方向燈延伸線R2之間。 於前視車輛時,右位置燈35係下部較上部配置於更靠車寬方向之內側。詳細而言,於前視車輛時,右位置燈35之下端351配置於較右位置燈35之上端352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於前視車輛時,右位置燈35係下部較上部自右方向燈延伸線R2更向車寬方向之內側遠離。詳細而言,於前視車輛時,右位置燈35之下端351較右位置燈35之上端352自右方向燈延伸線R2更向車寬方向之內側遠離。於前視車輛時,右位置燈35之下端351與右頭燈延伸線R1之間之車寬方向上的距離大於右位置燈35之下端351與右方向燈延伸線R2之間之車寬方向上的距離。 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34具有於上下方向較長之形狀。即,左位置燈34之車寬方向之尺寸小於左位置燈34之上下方向之尺寸。於前視車輛時,右位置燈35具有於上下方向較長之形狀。即,右位置燈35之車寬方向之尺寸小於右位置燈35之上下方向之尺寸。 再者,如圖6所示,左位置燈34之車寬方向之尺寸W1亦可為左位置燈34之左端343與右端344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左位置燈34之上下方向之尺寸H1亦可為左位置燈34之上端342與下端341之間的上下方向上之距離。或者,如圖7所示,左位置燈34之車寬方向之尺寸W1亦可為左位置燈34之各部之車寬方向之尺寸中的最大值。或者,左位置燈34之上下方向之尺寸H1亦可為左位置燈34之各部之上下方向之尺寸中的最大值。關於右位置燈35之車寬方向及上下之尺寸,亦與左位置燈34之車寬方向及上下之尺寸相同。 前外殼14包含基底外殼36與中央外殼37。圖8係將中央外殼37卸除之狀態之跨坐型車輛1之前部的立體圖。圖9係將中央外殼37卸除之狀態之跨坐型車輛1之前部的放大前視圖。圖10係將中央外殼37卸除之狀態之跨坐型車輛1之前部的俯視圖。 基底外殼36連接於前左下外殼15與前右下外殼16。中央外殼37能夠裝卸地安裝於基底外殼36。頭燈31、左方向燈32、右方向燈33、左位置燈34、及右位置燈35安裝於基底外殼36。基底外殼36包含左側部外殼41、右側部外殼42、下連結外殼43、及維護開口44。 於前視車輛時,左側部外殼41配置於較頭管11靠左方。於前視車輛時,左側部外殼41配置於較頭燈31靠左方。左側部外殼41自基底外殼36之上緣向下方延伸,連接於前左下外殼15。左方向燈32安裝於左側部外殼41。 於前視車輛時,右側部外殼42配置於較頭管11靠右方。於前視車輛時,右側部外殼42配置於較頭燈31靠右方。右側部外殼42自基底外殼36之上緣向下方延伸,連接於前右下外殼16。右方向燈33安裝於右側部外殼42。 於前視車輛時,下連結外殼43於左右方向延伸,將左側部外殼41與右側部外殼42連結。於前視車輛時,下連結外殼43配置於頭燈31之下方。下連結外殼43包含前外殼14之下緣141。 維護開口44配置於左側部外殼41與右側部外殼42之間。維護開口44配置於下連結外殼43之上方。經由維護開口44,能夠視認前外殼14內之構件。例如,如圖10所示,頭燈31包含配置於前外殼14內之頭燈殼體45。於頭燈殼體45安裝有燈泡或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等光源。經由維護開口44,能夠視認頭燈殼體45之至少一部分。 基底外殼36進而包含內部外殼46。內部外殼46安裝於左側部外殼41與右側部外殼42。內部外殼46跨及左側部外殼41與右側部外殼42而配置。內部外殼46覆蓋維護開口44之一部分。詳細而言,內部外殼46覆蓋維護開口44之上部。內部外殼46配置於較頭燈31靠上方。 中央外殼37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頭燈31之上方。中央外殼37自前方與維護開口44重疊。於前視車輛時,中央外殼37之至少一部分與頭管11重疊。 如圖3所示,中央外殼37之上緣371配置於較左位置燈34之下端341與右位置燈35之下端351靠上方。中央外殼37之上緣371位於較左位置燈34之上端342及右位置燈35之上端352靠上方。 圖11係中央外殼37之前視圖。圖12係中央外殼37之側視圖。圖13係中央外殼37之後視圖。如圖11所示,中央外殼37包含主要部47、左延伸部48、及右延伸部49。於前視車輛時,主要部47位於較頭燈31靠上方。於前視車輛時,主要部47與轉向軸22重疊。左延伸部48係自主要部47延伸至較頭燈31之上緣靠下方且頭燈31之左方之位置。右延伸部49係自主要部47延伸至較頭燈31之上緣靠下方且頭燈31之右方之位置。 左延伸部48與右延伸部49向較頭燈31之上下方向之中心靠下方延伸。左延伸部48與右延伸部49延伸至與頭燈31之下緣相同之高度。中央外殼37包含自中央外殼37之下緣朝向上方凹陷之下凹部51。下凹部51於車寬方向位於左延伸部48與右延伸部49之間。中央外殼37不包含在頭燈31之下方將左延伸部48與右延伸部49連結之部分。頭燈31配置於下凹部51。 下凹部51具有朝向前方突出之形狀。因此,左延伸部48之右緣481於車輛前後方向,位於較左延伸部48之左緣482靠前方。右延伸部49之左緣491於車輛前後方向,位於較右延伸部49之右緣492靠前方。 如圖3所示,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34配置於中央外殼37之左緣372與左側部外殼41之右緣411之間。詳細而言,於前視車輛時,中央外殼37之左緣372包含朝向右方凹陷之左凹部52。左位置燈34配置於左凹部52。即,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34配置於中央外殼37之左凹部52與左側部外殼41之右緣411之間。左位置燈34具有沿著中央外殼37之左凹部52與左側部外殼41之右緣411之形狀。 於前視車輛時,右位置燈35配置於中央外殼37之右緣373與右側部外殼42之左緣421之間。詳細而言,於前視車輛時,中央外殼37之右緣373包含朝向左方凹陷之右凹部53。右位置燈35配置於右凹部53。即,於前視車輛時,右位置燈35配置於中央外殼37之右凹部53與右側部外殼42之左緣421之間。右位置燈35具有沿著中央外殼37之右凹部53與右側部外殼42之左緣421之形狀。 基底外殼36包含左開口構件54與右開口構件55。如圖6所示,於左開口構件54形成有複數個貫通孔541。再者,於圖6中僅對複數個貫通孔541之一標註符號541而將其他貫通孔之符號省略。雖然省略圖示,但是於右開口構件55亦與左開口構件54同樣地,形成有複數個貫通孔。於前視車輛時,左開口構件54於左凹部52配置於左位置燈34之下方。 與左位置燈34同樣地,於前視車輛時,左開口構件54具有於上下方向較長之形狀。即,如圖6或圖7所示,左開口構件54之車寬方向之尺寸W2小於左開口構件54之上下方向之尺寸H2。左開口構件54具有沿著中央外殼37之左凹部52與左側部外殼41之右緣411之形狀。左開口構件54之車寬方向之尺寸W2與左位置燈34之車寬方向之尺寸W1大致相同。 再者,左開口構件54之車寬方向之尺寸W2亦可為左開口構件54之左端與右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左開口構件54之上下方向之尺寸H2亦可為左開口構件54之上端與下端之間的上下方向上之距離。或者,左開口構件54之車寬方向之尺寸W2亦可為左開口構件54之各部之車寬方向之尺寸中的最大值。或者,左開口構件54之上下方向之尺寸H2亦可為左開口構件54之各部之上下方向之尺寸中的最大值。關於右開口構件55之車寬方向及上下之尺寸,亦與左開口構件54之車寬方向及上下之尺寸相同。 於前視車輛時,右開口構件55於右凹部53配置於右位置燈35之下方。與右位置燈35同樣地,於前視車輛時,右開口構件55具有於上下方向較長之形狀。即,右開口構件55之車寬方向之尺寸小於右開口構件55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右開口構件55具有沿著中央外殼37之右凹部53與右側部外殼42之左緣421之形狀。右開口構件55之車寬方向之尺寸與右位置燈35之車寬方向之尺寸大致相同。 再者,如圖3所示,於右開口構件55之後方配置有喇叭56。因此,右開口構件55之貫通孔作為喇叭孔而發揮功能。但是,亦可於左開口構件54之後方配置喇叭56。或者,亦可於左開口構件54與右開口構件55之各自之後方配置喇叭56。 如圖9所示,基底外殼36包含左凸緣部57與右凸緣部58。於前視車輛時,左凸緣部57配置於頭燈31之左方。左凸緣部57自左側部外殼41之右緣411向右方突出。於前視車輛時,右凸緣部58配置於頭燈31之右方。右凸緣部58自右側部外殼42之左緣421向左方突出。 基底外殼36包含複數個安裝部59。於複數個安裝部59藉由嵌合而安裝有中央外殼37。複數個安裝部59之一部分設置於內部外殼46。又,複數個安裝部59之一部分設置於左凸緣部57與右凸緣部58。中央外殼37於安裝於基底外殼36之狀態下,自前方與安裝部59重疊。藉此,於中央外殼37安裝於基底外殼36之狀態下,不會觀察到安裝部59。 詳細而言,複數個安裝部59係設置於基底外殼36之開口。如圖12及圖13所示,中央外殼37包含複數個突起60。複數個突起60自中央外殼37之背面突出。藉由將複數個突起60分別插入至複數個安裝部59並嵌合,而將中央外殼37固定於基底外殼36。 又,如圖8所示,護腿板17包含複數個螺絲固定部61。複數個螺絲固定部61分別包含供螺絲穿過之孔。如圖13所示,中央外殼37包含複數個凸座部62。複數個凸座部62自中央外殼37之背面突出。複數個凸座部62包含供螺絲穿過之孔。藉由於複數個螺絲固定部61之孔與複數個凸座部62之孔螺合螺絲,而將中央外殼37固定於護腿板17。螺絲自護腿板17之後方穿過螺絲固定部61之孔。又,於將中央外殼37安裝於基底外殼36之狀態下,中央外殼37自前方與螺絲固定部61及凸座部62重疊。藉此,於將中央外殼37安裝於基底外殼36之狀態下,於前視車輛時不會觀察到螺絲固定部61與凸座部62。 於以上所說明之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中,於前視車輛時,位置燈34、35配置於較頭燈31及方向燈32、33靠上方。因此,位置燈34、35與光量較大之頭燈31於上下方向隔開。藉此,可提高位置燈34、35之識別性。 再者,左方向燈32與右方向燈33係藉由於車體彎曲時騎乘者將方向燈開關打開而「閃爍」。相對於此,頭燈31係於騎乘者將車輛之開關打開之狀態下,基本上始終「點亮」。即,於頭燈31點亮時,左方向燈32及右方向燈33並不始終發光。又,左方向燈32及右方向燈33之顏色與頭燈31之顏色大不相同。即,方向燈32、33與頭燈31之發光方法之差異較大。因此,於方向燈32、33閃爍之狀態中,對位置燈34、35之識別性無較大之影響。 相對於此,左位置燈34及右位置燈35係藉由騎乘者將車輛之開關打開而與頭燈31一起點亮。即,於頭燈31點亮時,左位置燈34及右位置燈35基本上始終點亮。又,與左方向燈32及右方向燈33相比,左位置燈34及右位置燈35之顏色與頭燈31之顏色更相似。左位置燈34及右位置燈35與頭燈31由於發光方法類似,故而若於頭燈31之中配置左位置燈34及右位置燈35,則有左位置燈34及右位置燈35之識別性降低之虞。 然而,於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中,左位置燈34及右位置燈35與頭燈31於上下方向較大地隔開而配置。藉此,可提高左位置燈34及右位置燈35之識別性。 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34之下端341配置於通過頭燈31之左端的左頭燈延伸線L1與通過左方向燈32之右端的左方向燈延伸線L2之間。又,於前視車輛時,右位置燈35之下端351配置於通過頭燈31之右端的右頭燈延伸線R1與通過右方向燈33之左端的右方向燈延伸線R2之間。因此,左位置燈34之下端341與頭燈31及左方向燈32於左右方向隔開。又,右位置燈35之下端351與頭燈31及右方向燈33於左右方向隔開。藉此,可提高左位置燈34及右位置燈35之識別性。 左位置燈34之車寬方向之尺寸W1小於左位置燈34之上下方向之尺寸H1。與左位置燈34同樣地,右位置燈35之車寬方向之尺寸小於右位置燈35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因此,可確保左位置燈34及右位置燈35之發光面積較大,且使左位置燈34及右位置燈35與頭燈31及左方向燈32及右方向燈33於左右方向儘可能隔開。藉此,可進而提高左位置燈34及右位置燈35之識別性。 前外殼14被分割為中央外殼37與基底外殼36,中央外殼37以能夠相對於基底外殼36裝卸之方式配置。因此,於維護時,不將設置有左位置燈34及右位置燈35之基底外殼36卸除,只要將中央外殼37卸除即可。因此,即便左位置燈34及右位置燈35之配線位於頭燈31及左方向燈32及右方向燈33之上方,左位置燈34及右位置燈35之配線亦不會成為障礙,可將中央外殼37容易地卸除。藉此,可容易地進行維護。 中央外殼37之上緣371配置於較左位置燈34之下端341與右位置燈35之下端351靠上方。因此,藉由中央外殼37於上下方向變大,可使維護開口44變大。藉此,可提高維護性。 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34配置於中央外殼37之左緣372與左側部外殼41之右緣411之間。又,於前視車輛時,右位置燈35配置於中央外殼37之右緣373與右側部外殼42之左緣421之間。因此,與中央外殼37之左緣372配置於較左位置燈34靠右方,中央外殼37之右緣373配置於較右位置燈35靠左方之情形相比,中央外殼37於車寬方向變大。因此,可使維護開口44變大,從而可提高維護性。 由於左位置燈34配置於中央外殼37之左緣372與左側部外殼41之右緣411之間,故而左位置燈34之至少一部分與左側部外殼41之右緣411相接。由於左側部外殼41與中央外殼37不同不會頻繁地卸除,故而可使左位置燈34與左側部外殼41之間之間隙變小。同樣地,由於右位置燈35配置於中央外殼37之右緣373與右側部外殼42之左緣421之間,故而右位置燈35之至少一部分與右側部外殼42之左緣421相接。由於右側部外殼42與中央外殼37不同不會頻繁地卸除,故而可使右位置燈35與右側部外殼42之間之間隙變小。藉此,可抑制外觀性降低。 中央外殼37包含延伸至較頭燈31之上緣靠下方且頭燈31之左右之位置的左右之延伸部48、49。因此,藉由中央外殼37於上下變大,可使維護開口44變大。藉此,可提高維護性。又,於將中央外殼37安裝於基底外殼36時,左右之延伸部48、49藉由頭燈31而導引。藉此,即便於中央外殼37無位置燈用之孔,中央外殼37之安裝亦變得容易。 如以上般,於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中,可提高位置燈之識別性,並且提高維護性,抑制外觀性降低,且提高中央外殼37之安裝性。 左位置燈34配置於中央外殼37之左凹部52。右位置燈35配置於中央外殼37之右凹部53。因此,於中央外殼37之安裝時,藉由左位置燈34及右位置燈35與左右之凹部,而導引中央外殼37。藉此,中央外殼37之安裝性提高。 於前視車輛時,作為喇叭孔而發揮功能之左開口構件54於左凹部52配置於左位置燈34之下方。藉此,由於左開口構件54與左位置燈34一起配置,故而可提高外觀性。 左延伸部48與右延伸部49延伸至與頭燈31之下緣相同之高度。因此,由於左右之延伸部48、49較長,故而導引中央外殼37之效果較高。又,可使維護開口44變大。 頭燈31配置於中央外殼37之下凹部51。因此,與中央外殼37包圍頭燈31之全周之情形相比,中央外殼37之裝卸變得容易。 左延伸部48之右緣481於車輛前後方向,位於較左延伸部48之左緣482靠前方。又,右延伸部49之左緣491於車輛前後方向,位於較右延伸部49之右緣492靠前方。因此,可使頭燈31於車輛前後方向配置於更前方。因此,於頭燈31之後方,容易確保維護空間。藉此,可提高維護性。 基底外殼36包含供中央外殼37藉由嵌合而安裝之安裝部59。藉此,中央外殼37之裝卸變得容易。中央外殼37自前方與安裝部59重疊。藉此,可提高外觀性。 中央外殼37之上緣371位於較左位置燈34之上端342及右位置燈35之上端352靠上方。因此,由於中央外殼37較大,故而可提高維護性。 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34之下部配置於較左位置燈34之上部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於前視車輛時,右位置燈35之下部配置於較右位置燈35之上部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因此,於中央外殼37之安裝時,藉由左位置燈34與右位置燈35之傾斜配置,可將中央外殼37朝向車輛中心導引。藉此,補充左延伸部48及右延伸部49之導引功能,導引中央外殼37之效果更高。 於前視車輛時,左位置燈34之下部較左位置燈34之上部自左方向燈延伸線L2更向車寬方向之內側遠離。於前視車輛時,右位置燈35之下部較右位置燈35之上部自右方向燈延伸線R2更向車寬方向之內側遠離。左位置燈34之下部於車輛上下方向,位於較左位置燈34之上部靠左方向燈32之附近。因此,藉由左位置燈34之下部較左位置燈34之上部自左方向燈延伸線L2遠離,可提高左位置燈34之識別性。同樣地,藉由右位置燈35之下部較右位置燈35之上部自右方向燈延伸線R2遠離,可提高右位置燈35之識別性。 於前視車輛時,左頭燈延伸線L1與左位置燈34之下端341之間之車寬方向上的距離大於左方向燈延伸線L2與左位置燈34之下端341之間之車寬方向上的距離。於前視車輛時,右頭燈延伸線R1與右位置燈35之下端351之間之車寬方向上的距離大於右方向燈延伸線R2與右位置燈35之下端351之間之車寬方向上的距離。左位置燈34及右位置燈35於發光方法及發光顏色方面與頭燈類似。因此,左位置燈34與左方向燈32相比於車寬方向遠離頭燈31,藉此可提高左位置燈34之識別性。同樣地,右位置燈35與右方向燈33相比於車寬方向遠離頭燈31,藉此可提高右位置燈35之識別性。 以上,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能夠於不脫離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跨坐型車輛並不限定於機車,亦包含全地形車輛(ALL-TERRAIN VEHICLE)等其他種類之車輛。前輪之數量並不限定為1個,亦可為2個以上。後輪之數量並不限定為1個,亦可為2個以上。 車體框架之形狀及配置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者,亦可變更。儲物箱之形狀及配置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者,亦可變更。座部之形狀及配置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者,亦可變更。 車體外殼之形狀及配置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者,亦可變更。例如,左右之凹部52、53亦可設置於基底外殼36,而並非中央外殼37。即,如圖14所示,亦可於基底外殼36之左側部外殼41之右緣411設置左凹部52。亦可於基底外殼36之右側部外殼42之左緣421設置右凹部53。 或者,亦可如圖15所示,於中央外殼37之左緣372設置第1左凹部521,於基底外殼36之左側部外殼41之右緣411設置第2左凹部522。左位置燈34亦可配置於第1左凹部521與第2左凹部522之間。亦可於中央外殼37之右緣373設置第1右凹部531,於基底外殼36之右側部外殼42之左緣421設置第2右凹部532。右位置燈35亦可配置於第1右凹部531與第2右凹部532之間。 中央外殼37之形狀亦可變更。例如,如圖16所示,中央外殼37亦可包含將左右之延伸部48、49連結之連結部63。即,中央外殼37亦可包圍頭燈31之上下左右之全周。左延伸部48與右延伸部49亦可延伸至較頭燈31之下緣靠下方之位置。 此處所使用之用語及表達係為了說明而使用者,並非為了限定性地解釋而使用者。必須認識到並非將此處所表示且敍述之特徵事項之任何之均等物排除者,而是容許本發明請求之範圍內之各種變化者。本發明係可以較多之不同之形態而實現者。該揭示應視為提供本發明之原理之實施形態者。該等實施形態係基於並非意圖將本發明限定為此處所記載且/或圖示之較佳之實施形態之瞭解,而將實施形態記載於此。並不限定於此處記載之實施形態。本發明亦包括包含業者可基於該揭示而認識之均等之要素、修正、刪除、組合、改良及/或變更之所有實施形態。申請專利範圍之限定事項應基於該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之用語而廣泛地解釋,並不限定於本說明書或本案之申請過程(prosecution)中記載之實施形態。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於跨坐型車輛中,可提高位置燈之識別性,並且提高維護性,抑制外觀性降低,且提高外殼之安裝性。
1‧‧‧跨坐型車輛
2‧‧‧車體框架
3‧‧‧車體外殼
4‧‧‧座部
5‧‧‧動力單元
6‧‧‧轉向裝置
7‧‧‧前輪
8‧‧‧後輪
11‧‧‧頭管
12‧‧‧下框架
13‧‧‧後框架
14‧‧‧前外殼
15‧‧‧前左下外殼
16‧‧‧前右下外殼
17‧‧‧護腿板
18‧‧‧腳踏板
19‧‧‧後外殼
20‧‧‧前擋泥板
21‧‧‧後擋泥板
22‧‧‧轉向軸
23、24‧‧‧左右之懸架
25‧‧‧把手構件
31‧‧‧頭燈
32‧‧‧左方向燈
33‧‧‧右方向燈
34‧‧‧左位置燈
35‧‧‧右位置燈
36‧‧‧基底外殼
37‧‧‧中央外殼
41‧‧‧左側部外殼
42‧‧‧右側部外殼
43‧‧‧下連結外殼
44‧‧‧維護開口
46‧‧‧內部外殼
47‧‧‧主要部
48‧‧‧左延伸部
49‧‧‧右延伸部
51‧‧‧下凹部
52‧‧‧左凹部
53‧‧‧右凹部
54‧‧‧左開口構件
55‧‧‧右開口構件
56‧‧‧喇叭
59‧‧‧安裝部
60‧‧‧突起
61‧‧‧螺絲固定部
62‧‧‧凸座部
141‧‧‧前外殼之下緣
311‧‧‧頭燈之上端
312‧‧‧頭燈之下端
313‧‧‧頭燈之後端
321‧‧‧左方向燈之上端
322‧‧‧左方向燈之下端
323‧‧‧左方向燈之後端
324‧‧‧左方向燈之前端
331‧‧‧右方向燈之上端
332‧‧‧右方向燈之下端
341‧‧‧左位置燈之下端
342‧‧‧左位置燈之上端
343‧‧‧左位置燈之左端
344‧‧‧左位置燈之右端
345‧‧‧左位置燈之前端
351‧‧‧右位置燈之下端
352‧‧‧右位置燈之上端
371‧‧‧中央外殼之上緣
372‧‧‧中央外殼之左緣
373‧‧‧中央外殼之右緣
411‧‧‧左側部外殼之右緣
421‧‧‧右側部外殼之左緣
481‧‧‧左延伸部之右緣
482‧‧‧左延伸部之左緣
491‧‧‧右延伸部之左緣
492‧‧‧右延伸部之右緣
521‧‧‧第1左凹部
522‧‧‧第2左凹部
531‧‧‧第1右凹部
532‧‧‧第2右凹部
541‧‧‧貫通孔
H1‧‧‧左位置燈之上下方向之尺寸
H2‧‧‧左開口構件之上下方向之尺寸
L1‧‧‧左頭燈延伸線
L2‧‧‧左方向燈延伸線
R1‧‧‧右頭燈延伸線
R2‧‧‧右方向燈延伸線
W1‧‧‧左位置燈之車寬方向之尺寸
W2‧‧‧左開口構件之車寬方向之尺寸
圖1係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視圖。 圖2係跨坐型車輛之前視圖。 圖3係跨坐型車輛之放大前視圖。 圖4係跨坐型車輛之前部之俯視圖。 圖5係跨坐型車輛之前部之放大側視圖。 圖6係表示左位置燈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及車寬方向之尺寸之定義之一例的圖。 圖7係表示左位置燈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及車寬方向之尺寸之定義之另一例的圖。 圖8係將中央外殼卸除之狀態之跨坐型車輛之前部之立體圖。 圖9係將中央外殼卸除之狀態之跨坐型車輛之前部之放大前視圖。 圖10係將中央外殼卸除之狀態之跨坐型車輛之前部之俯視圖。 圖11係中央外殼之前視圖。 圖12係中央外殼之側視圖。 圖13係中央外殼之後視圖。 圖14係第1變化例之跨坐型車輛之放大前視圖。 圖15係第2變化例之跨坐型車輛之放大前視圖。 圖16係第3變化例之跨坐型車輛之放大前視圖。

Claims (13)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包括: 車體框架,其包含頭管; 前外殼,其配置於上述頭管之前方; 頭燈,其配置於上述前外殼之下部; 左方向燈,其配置於上述前外殼,於前視車輛時,配置於上述頭燈之左方; 右方向燈,其配置於上述前外殼,於前視車輛時,配置於上述頭燈之右方; 左位置燈,其係於前視車輛時,配置於較上述頭燈與上述左方向燈靠上方,且其下端配置於通過上述頭燈之左端的上下延伸線與通過上述左方向燈之右端的上下延伸線之間;及 右位置燈,其係於前視車輛時,配置於較上述頭燈與上述右方向燈靠上方,且其下端配置於通過上述頭燈之右端之上下延伸線與通過上述右方向燈之左端的上下延伸線之間; 上述左位置燈之車寬方向之尺寸小於上述左位置燈之上下方向之尺寸, 上述右位置燈之車寬方向之尺寸小於上述右位置燈之上下方向之尺寸, 上述前外殼包含: 基底外殼,其包含:左側部外殼,其於前視車輛時,配置於較上述頭管靠左方;右側部外殼,其於前視車輛時,配置於較上述頭管靠右方;及維護開口,其配置於上述左側部外殼與上述右側部外殼之間;以及 中央外殼,其係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頭燈之上方,且自前方重疊於上述維護開口,且以能夠相對於上述基底外殼裝卸之方式配置; 於上述基底外殼配置有上述頭燈、上述左方向燈、上述右方向燈、上述左位置燈、上述右位置燈, 上述中央外殼之上緣配置於較上述左位置燈之下端與上述右位置燈之下端靠上方, 於前視車輛時,上述左位置燈配置於上述中央外殼之左緣與上述左側部外殼之右緣之間, 於前視車輛時,上述右位置燈配置於上述中央外殼之右緣與上述右側部外殼之左緣之間, 上述中央外殼包含: 主要部,其於前視車輛時,位於較上述頭燈靠上方; 左延伸部,其自上述主要部延伸至較上述頭燈之上緣靠下方且上述頭燈之左方之位置; 右延伸部,其自上述主要部延伸至較上述頭燈之上緣靠下方且上述頭燈之右方之位置。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前視車輛時,上述中央外殼之左緣包含朝向右方凹陷之左凹部, 於前視車輛時,上述中央外殼之右緣包含朝向左方凹陷之右凹部, 上述左位置燈配置於上述左凹部, 上述右位置燈配置於上述右凹部。
  3.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進而包含形成有貫通孔之開口構件, 於前視車輛時,上述開口構件配置於上述中央外殼之左緣與上述左側部外殼之右緣之間,或者上述中央外殼之右緣與上述右側部外殼之左緣之間。
  4.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左延伸部與上述右延伸部向較上述頭燈之上下方向之中心靠下方延伸。
  5.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左延伸部與上述右延伸部延伸至與上述頭燈之下緣相同之高度,或者較上述頭燈之下緣靠下方之位置。
  6.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中央外殼包含自上述中央外殼之下緣朝向上方凹陷之下凹部, 上述下凹部於車寬方向位於上述左延伸部與上述右延伸部之間, 上述頭燈配置於上述下凹部。
  7.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左延伸部之右緣於車輛前後方向,位於較上述左延伸部之左緣靠前方, 上述右延伸部之左緣於車輛前後方向,位於較上述右延伸部之右緣靠前方。
  8.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基底外殼包含供上述中央外殼藉由嵌合而安裝之安裝部。
  9.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中央外殼自前方重疊於上述安裝部。
  10.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中央外殼之上緣位於較上述左位置燈之上端及上述右位置燈之上端靠上方。
  11.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前視車輛時,上述左位置燈之下部配置於較上述左位置燈之上部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 於前視車輛時,上述右位置燈之下部配置於較上述右位置燈之上部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
  12. 如請求項1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前視車輛時,上述左位置燈之下部較上述左位置燈之上部自通過上述左方向燈之右端的上下延伸線更向車寬方向之內側遠離, 於前視車輛時,上述右位置燈之下部較上述右位置燈之上部自通過上述右方向燈之左端的上下延伸線更向車寬方向之內側遠離。
  13. 如請求項1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前視車輛時,通過上述頭燈之左端的上下延伸線與上述左位置燈之下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大於通過上述左方向燈之右端的上下延伸線與上述左位置燈之下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 於前視車輛時,通過上述頭燈之右端的上下延伸線與上述右位置燈之下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大於通過上述右方向燈之左端的上下延伸線與上述右位置燈之下端之間的車寬方向上之距離。
TW106125514A 2017-07-28 2017-07-28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6437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25514A TWI643782B (zh) 2017-07-28 2017-07-28 Straddle type vehic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25514A TWI643782B (zh) 2017-07-28 2017-07-28 Straddle type vehic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43782B true TWI643782B (zh) 2018-12-11
TW201910171A TW201910171A (zh) 2019-03-16

Family

ID=654315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5514A TWI643782B (zh) 2017-07-28 2017-07-28 Straddle type vehicl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43782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24200B2 (zh) * 1971-01-06 1981-06-04
JP2005119571A (ja) * 2003-10-20 2005-05-12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前部カバー構造
JP3994991B2 (ja) * 2004-07-30 2007-10-2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ヘッドランプ装置
TW201033064A (en) * 2009-01-16 2010-09-16 Honda Motor Co Ltd Position light and lighting apparatus for motorcycle
TW201350376A (zh) * 2012-03-27 2013-12-16 Yamaha Motor Co Ltd 跨坐型車輛
JP5624200B2 (ja) 2013-11-06 2014-11-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照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24200B2 (zh) * 1971-01-06 1981-06-04
JP2005119571A (ja) * 2003-10-20 2005-05-12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前部カバー構造
JP3994991B2 (ja) * 2004-07-30 2007-10-2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ヘッドランプ装置
TW201033064A (en) * 2009-01-16 2010-09-16 Honda Motor Co Ltd Position light and lighting apparatus for motorcycle
TW201350376A (zh) * 2012-03-27 2013-12-16 Yamaha Motor Co Ltd 跨坐型車輛
JP5624200B2 (ja) 2013-11-06 2014-11-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照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0171A (zh) 2019-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57736B2 (ja) 自動二輪車用前照灯
JP649072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ヘッドライト構造
TWI385097B (zh) 速克達型車輛
JP2010030470A (ja) 自動二輪車
TWI397480B (zh) The tail light of the vehicle
JP2006076459A (ja) 車両
CN107878618B (zh) 跨乘型车辆
JP587543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尾灯装置
JP6105658B2 (ja) 車両用灯火器
JP2009181913A (ja) 車両の前照灯装置
CN109305261B (zh) 骑乘型车辆
TWI643782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5624200B2 (ja) 車両の前照灯装置
TWI572512B (zh) 跨坐型車輛
TWI570009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6192238B2 (ja) 自動二輪車
TWI581990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685874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照灯
JP6827525B2 (ja) 鞍乗型車両の灯火装置
TWI438113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495580B (zh) 跨坐型車輛
TWI652194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WO2019064796A1 (ja) 車両
CN104554525B (zh) 跨坐型车辆
TW201325971A (zh) 跨坐型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