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2512B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72512B TWI572512B TW104117501A TW104117501A TWI572512B TW I572512 B TWI572512 B TW I572512B TW 104117501 A TW104117501 A TW 104117501A TW 104117501 A TW104117501 A TW 104117501A TW I572512 B TWI572512 B TW I57251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ver
- headlight
- position lamp
- vehicle
- disposed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括頭燈及位置燈之跨坐型車輛。
通常,跨坐型車輛中除頭燈及閃光器以外還包括位置燈。頭燈主要發揮照亮前方之路面之作用,閃光器發揮告知左彎或右彎之作用。位置燈主要發揮向對向車輛及周圍之人等告知車輛之存在或大小的作用。
於中國專利申請案公開第103359211號說明書中揭示有自車輛前方觀察時位置燈之光源配置於頭燈之反射器之車寬方向之外端之附近從而謀求車寬方向的小型化之跨坐型車輛。於該跨坐型車輛中,於頭燈與位置燈之間之一部分配置有不透明的前罩之一部分。藉此,無論車寬方向是否小型化,均可防止頭燈及位置燈之識別性降低。
於上述跨坐型車輛中,為了謀求車寬方向之小型化,而將位置燈之光源配置於車寬方向之中央附近。於車寬方向之中央配置有頭燈,位置燈之一部分配置於頭燈之下方。位置燈配置於更下方。然而,若位置燈配置於更下方,則擔心自路面捲起之泥附著於位置燈(以下,稱為泥飛濺)。又,因頭燈與位置燈部分地於上下方向並排,故擔心跨坐型車輛之上下方向之尺寸之增大。
為了抑制對於位置燈之泥飛濺,考慮到將前罩之一部分配置於位置燈之下方。然而,於該情形時,跨坐型車輛之上下方向之尺寸變大。因此,為了抑制上下方向之尺寸之增大,考慮到縮小將頭燈與位置燈間隔開之前罩之上述一部分(以下,稱為間隔部)之寬度。然而,若縮小間隔部之寬度,則有頭燈及位置燈之識別性降低之虞。又,若縮小間隔部之寬度,則擔心前罩之剛性之降低。
為了將前罩之一部分(以下,稱為擋泥部)配置於位置燈之下方並且抑制跨坐型車輛之上下方向之尺寸之增大,考慮到縮小擋泥部之寬度。然而,若擋泥部之寬度較小,則難以發揮充分之擋泥性能。又,若擋泥部之寬度較小則有剛性降低之虞,但泥容易碰撞於擋泥部,故必須確保擋泥部之剛性。而且,於將擋泥部配置於位置燈之下方之情形時,有藉由擋泥部而限制位置燈之配光之範圍之可能性。
本發明係鑒於此方面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如下跨坐型車輛:可兼顧車輛前部之小型化與頭燈及位置燈之識別性之確保並且可確保車輛前部之剛性,進而,可抑制對於位置燈之泥飛濺。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包括:前罩,其形成有頭燈用開口、左位置燈用開口、及右位置燈用開口;頭燈,其包含頭燈光源、配置於上述頭燈光源之前方之透明的頭燈罩、及配置於上述頭燈罩之後方之頭燈反射器,且自車輛前方觀察時配置於上述前罩之上述頭燈用開口之內部;左位置燈,其包含配置於較上述頭燈光源更前方且配置於較上述頭燈反射器之左端更右方之左位置燈光源、及配置於上述左位置燈光源之前方之透明的左位置燈罩,自車輛前方觀察時配置於上述前罩之上述左位置燈用開口之內部,且至少一部分位於上述頭燈之下方且較車輛中心線更左方;右位置燈,其包含配置於較上述頭燈光源更前方且配置於較上述頭燈反射器之右端更左方之右位置燈光源、及配置
於上述右位置燈光源之前方之透明的右位置燈罩,自車輛前方觀察時配置於上述前罩之上述右位置燈用開口之內部,且至少一部分位於上述頭燈之下方且較車輛中心線更右方;及輔助罩,其與上述前罩不同體,包含左孔及右孔,且以自車輛前方觀察時上述左位置燈罩位於上述左孔之內部,自車輛前方觀察時上述右位置燈罩位於上述右孔之內部之方式安裝於上述前罩。上述輔助罩包括:不透明的左上間隔部,其配置於上述左孔之上方且自車輛前方觀察時配置於上述頭燈罩與上述左位置燈罩之間,且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左位置燈罩更前方;不透明的右上間隔部,其配置於上述右孔之上方且自車輛前方觀察時配置於上述頭燈罩與上述右位置燈罩之間,且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右位置燈罩更前方;不透明的中央間隔部,其位於上述左孔之右方且上述右孔之左方,且自車輛前方觀察時配置於上述左位置燈罩與上述右位置燈罩之間;左間隔部,其位於上述左孔之左方;左下間隔部,其位於上述左孔之下方,且配置於較上述左位置燈罩及上述左間隔部更前方;右間隔部,其位於上述右孔之右方;及右下間隔部,其位於上述右孔之下方,且配置於較上述右位置燈罩及上述右間隔部更前方。
根據上述跨坐型車輛,左位置燈光源配置於較頭燈反射器之左端更右方,右位置燈光源配置於較頭燈反射器之右端更左方。因左位置燈光源及右位置燈光源配置於更接近車輛中心線之位置,故左位置燈及右位置燈配置於車寬方向之中央附近。因此,可縮小車輛前部之車寬方向之尺寸。
頭燈罩與左位置燈罩係藉由輔助罩之左上間隔部而間隔開。頭燈罩與右位置燈罩係藉由輔助罩之右上間隔部而間隔開。左位置燈罩與右位置燈罩係藉由輔助罩之中央間隔部而間隔開。因此,頭燈、左位置燈、及右位置燈之識別性較高。
輔助罩包括配置於較左位置燈罩更前方之左下間隔部、及配置於較右位置燈罩更前方之右下間隔部。因此,藉由左下間隔部及右下間隔部而抑制對於左位置燈罩及右位置燈罩之泥飛濺。
提高頭燈、左位置燈、及右位置燈之識別性之左上間隔部、右上間隔部、及中央間隔部、以及提高對於左位置燈及右位置燈之擋泥性能之左下間隔部及右下間隔部係設置於與前罩不同體之輔助罩。因此,可無損前罩之剛性地提高識別性,且可提高擋泥性能。又,輔助罩除左上間隔部、右上間隔部、中央間隔部、左下間隔部、及右下間隔部以外,還包括配置於較左下間隔部更後方之左間隔部、及配置於較右下間隔部更後方之右間隔部。輔助罩具有如眼鏡之形狀。因此,輔助罩之剛性較高。如此,可確保前罩及輔助罩之剛性,故可充分地確保車輛前部之剛性。
根據上述跨坐型車輛,藉由協同地發揮以上效果,而可兼顧車輛前部之小型化與頭燈及位置燈之識別性之確保並且可確保車輛前部之剛性,進而,可抑制對於位置燈之泥飛濺。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一態樣,上述中央間隔部包含於上述左孔之右方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第1右壁、及於上述右孔之左方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第2左壁,上述左間隔部具有於上述左孔之左方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第1左壁,上述左下間隔部具有於上述左孔之下方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第1下壁,上述右間隔部具有於上述右孔之右方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第2右壁,上述右下間隔部具有於上述右孔之下方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第2下壁。
根據上述態樣,藉由輔助罩之第1右壁、第1左壁、及第1下壁而於左位置燈罩之前方形成包圍左孔之周圍之一部分且向前方延伸之管狀之間隔。藉由輔助罩之第2右壁、第2左壁、及第2下壁而於右位置燈罩之前方形成包圍右孔之周圍之一部分且向前方延伸之管狀之間
隔。因此,來自左位置燈及右位置燈之光分別藉由上述間隔而被導向前方,從而可實現左位置燈及右位置燈之較佳之配光。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上述左上間隔部、上述右上間隔部、上述左下間隔部、及上述右下間隔部中之一個或兩個以上之剖面形成為C字狀。
根據上述態樣,輔助罩之剛性變高。因此,可進一步提高車輛前部之剛性。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於通過上述左位置燈光源且沿前後方向延伸之鉛垂剖面中,上述左下間隔部之前後方向之尺寸大於上述左上間隔部之前後方向之尺寸。於通過上述右位置燈光源且沿前後方向延伸之鉛垂剖面中,上述右下間隔部之前後方向之尺寸大於上述右上間隔部之前後方向之尺寸。
根據上述態樣,因左下間隔部及右下間隔部之前後方向之尺寸較大,故可提高輔助罩之擋泥性能。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上述前罩包括自車輛前方觀察時位於車輛中心線之左方之左罩部、及自車輛前方觀察時位於車輛中心線之右方之右罩部。於上述左罩部與上述右罩部之間形成有間隙,上述輔助罩配置於上述間隙之前方。
根據上述態樣,可藉由輔助罩而遮掩左罩部與右罩部之間之間隙。因此,可藉由輔助罩而防止雨或泥進入上述間隙。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包括配置於上述前罩之下方之前輪、及配置於上述前罩之下方且上述前輪之後方之內擋泥板。上述前罩包括自車輛前方觀察時位於車輛中心線之左方之左罩部、及自車輛前方觀察時位於車輛中心線之右方之右罩部。於上述左罩部、上述右罩部及上述內擋泥板之間形成有間隙,上述輔助罩配置於上述間隙之前方。
根據上述態樣,可藉由輔助罩而遮掩左罩部、右罩部及內擋泥板之間之間隙。因此,可藉由輔助罩而防止雨或泥進入上述間隙。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包括:頭燈外殼,其配置於上述頭燈罩之後方,且支持上述頭燈光源;左位置燈外殼,其配置於上述左位置燈罩之後方,且支持上述左位置燈光源;及右位置燈外殼,其配置於上述右位置燈罩之後方,且支持上述右位置燈光源。上述頭燈外殼、上述左位置燈外殼、及上述右位置燈外殼係一體地形成。
根據上述態樣,可實現零件件數之削減及組裝作業之簡化。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上述頭燈罩、上述左位置燈罩、及上述右位置燈罩係一體地形成。
頭燈罩、左位置燈罩、及右位置燈罩因藉由輔助罩而間隔開,故即便將其等一體化,亦可確保頭燈、左位置燈、及右位置燈之識別性。根據上述態樣,可實現零件件數之削減及組裝作業之簡化。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包括包含上述頭燈罩、上述左位置燈罩、及上述右位置燈罩之外罩。上述外罩包含:左凹部,其位於上述頭燈罩與上述左位置燈罩之間且向後方凹陷;及右凹部,其位於上述頭燈罩與上述右位置燈罩之間且向後方凹陷。上述左凹部包含位於上述輔助罩之上述左上間隔部之後方之非視認部、及位於較上述左上間隔部更上方之視認部。上述右凹部包含位於上述輔助罩之上述右上間隔部之後方之非視認部、及位於較上述右上間隔部更上方之視認部。上述左凹部之上述視認部係以藉由接受來自上述左位置燈光源之光而自車輛前方觀察時閃光之方式構成。上述右凹部之上述視認部係以藉由接受來自上述右位置燈光源之光而自車輛前方觀察時閃光之方式構成。
根據上述態樣,於左位置燈光源點亮時,左位置燈罩閃光並且外罩之左凹部之視認部閃光。於右位置燈光源點亮時,右位置燈罩閃
光並且外罩之右凹部之視認部閃光。因此,可一面維持車輛前部之小型性一面擴大藉由來自左位置燈光源及右位置燈光源之光而閃光之區域。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上述左凹部之上述視認部係以於上述左位置燈光源點亮時呈線狀閃光之方式構成。上述右凹部之上述視認部係以於上述右位置燈光源點亮時呈線狀閃光之方式構成。
根據上述態樣,可一面維持車輛前部之小型性一面進一步擴大左位置燈及右位置燈之閃光區域。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上述左凹部之上述視認部與上述右凹部之上述視認部連接。上述左凹部之上述視認部係以於上述左位置燈光源點亮時,呈向左斜上方延伸之線狀閃光之方式構成。上述右凹部之上述視認部係以於上述右位置燈光源點亮時,呈向右斜上方延伸之線狀閃光之方式構成。
根據上述態樣,自車輛前方觀察時於左位置燈罩及右位置燈罩之上方,藉由左位置燈光源及右位置燈光源而可形成呈V字狀閃光之區域。因此,可較佳地發揮位置燈之作用、即向對向車輛等告知車輛之存在或大小的作用。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上述前罩被塗裝,上述輔助罩未被塗裝。
根據上述態樣,可使用非塗裝零件作為輔助罩,從而可實現成本降低。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上述輔助罩係由較上述前罩之材料柔軟之材料形成。
根據上述態樣,藉由利用相對較硬之材料形成前罩,從而變得易於確保前罩之剛性。另一方面,藉由利用相對柔軟之材料形成輔助罩,而可較佳地防止因自路面捲起之砂石或石而於輔助罩產生裂痕。
根據本發明之較佳之另一態樣,上述機車係速克達。
根據上述態樣,於速克達中可獲得上述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如下跨坐型車輛:可兼顧車輛前部之小型化與頭燈及位置燈之識別性之確保並且可確保車輛前部之剛性,進而,可抑制對於位置燈之泥飛濺。
1‧‧‧機車(跨坐型車輛)
2‧‧‧前輪
3‧‧‧後輪
4‧‧‧動力單元
5‧‧‧座部
6‧‧‧頭管
7‧‧‧前叉
8‧‧‧前擋泥板
9‧‧‧頭罩
9L‧‧‧左閃光器
9R‧‧‧右閃光器
10‧‧‧前罩
11‧‧‧中心面板
11L‧‧‧左罩部
11R‧‧‧右罩部
12‧‧‧頭燈用開口
12L‧‧‧左位置燈用開口
12R‧‧‧右位置燈用開口
13‧‧‧間隙
14‧‧‧間隙
15‧‧‧凸座
15a‧‧‧孔
16‧‧‧棒狀部
20‧‧‧護腿板
22‧‧‧內擋泥板
30‧‧‧頭燈
31‧‧‧頭燈光源
32‧‧‧頭燈反射器
32C‧‧‧發光部
32CL‧‧‧左端
32CR‧‧‧右端
32DE‧‧‧下端
32L‧‧‧左裝飾部
32LE‧‧‧左端
32R‧‧‧右裝飾部
32RE‧‧‧右端
33‧‧‧頭燈室
40L‧‧‧左位置燈
40R‧‧‧右位置燈
41L‧‧‧左位置燈光源
41R‧‧‧右位置燈光源
42L‧‧‧左位置燈反射器
42LD‧‧‧下端
42LR‧‧‧右端
42LT‧‧‧上端
42R‧‧‧右位置燈反射器
42RD‧‧‧下端
42RL‧‧‧左端
42RT‧‧‧上端
43L‧‧‧左位置燈室
50‧‧‧燈單元
51‧‧‧外罩
52‧‧‧頭燈罩
52L‧‧‧左位置燈罩
52R‧‧‧右位置燈罩
53C‧‧‧中央凹部
53L‧‧‧左凹部
53L1‧‧‧非視認部
53L2‧‧‧視認部
53R‧‧‧右凹部
54‧‧‧外殼
54C‧‧‧頭燈外殼
54D‧‧‧間隔壁
54Da‧‧‧前端部
54G‧‧‧間隙
54L‧‧‧左位置燈外殼
54R‧‧‧右位置燈外殼
55‧‧‧第1托架
55a‧‧‧孔
56‧‧‧第2托架
56a‧‧‧孔
57‧‧‧第3托架
57a‧‧‧孔
59‧‧‧第2螺栓
60‧‧‧輔助罩
60U‧‧‧下緣
61L‧‧‧左孔
61R‧‧‧右孔
62L‧‧‧左上間隔部
62R‧‧‧右上間隔部
63‧‧‧中央間隔部
64L‧‧‧左間隔部
64R‧‧‧右間隔部
65L‧‧‧左下間隔部
65R‧‧‧右下間隔部
66D‧‧‧第1下壁
66L‧‧‧第1左壁
66R‧‧‧第1右壁
67D‧‧‧第2下壁
67L‧‧‧第2左壁
67R‧‧‧第2右壁
68‧‧‧托架
68a‧‧‧孔
69‧‧‧托架
69a‧‧‧孔
70‧‧‧凸座
70a‧‧‧孔
75‧‧‧假想線
CL‧‧‧車輛中心線
L1‧‧‧光
L2‧‧‧光
L21‧‧‧光之一部分
T1‧‧‧尺寸
T2‧‧‧尺寸
圖1係機車之右視圖。
圖2係機車之俯視圖。
圖3係機車之主要部分之前視圖。
圖4係已拆除輔助罩時之機車之主要部分之前視圖。
圖5係燈單元之前視圖。
圖6係已拆除外罩時之燈單元之前視圖。
圖7係圖3之VII-VII線剖面圖。
圖8係輔助罩之前視圖。
圖9係輔助罩之俯視圖。
圖10係輔助罩之左視圖。
圖11係燈單元及輔助罩之立體圖。
圖12係圖3之XII-XII線剖面圖。
圖13係圖3之XIII-XIII線剖面圖。
圖14係圖11之XIV-XIV線剖面圖。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1係作為跨坐型車輛之一例之速克達型機車1之右視圖。圖2係機車1之俯視圖。於本說明書中所謂跨坐型車輛係指騎乘者跨著騎乘之車輛。跨坐型車輛並不限定於速克達型機車1。跨坐型車輛既可為越野型、
輕型等其他形式之機車,亦可為除機車以外之車輛。跨坐型車輛亦可為三輪機車、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車輛)等。
於以下說明中,只要未特別事先說明,則前、後、左、右、上、下係分別指自乘坐於機車1之座部5之騎乘者(未圖示)觀察時之前、後、左、右、上、下。上、下係對應於機車1靜止於水平面靜止時之鉛垂方向之上、下。圖式中之符號F、Re、L、R、U、D係分別表示前、後、左、右、上、下。
如圖1所示,機車1包括前輪2、後輪3、及驅動後輪3之動力單元4。雖省略圖示,但動力單元4內置有引擎及V型皮帶式無段變速機。動力單元4可搖動地支持於未圖示之車體框架。於動力單元4之上方配置有騎乘者乘坐之座部5。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端部固定有頭管6。於頭管6可左右旋轉地安裝有前叉7。於前叉7可旋轉地支持有前輪2。機車1包括至少一部分位於頭管6之前方之前罩10、及位於前罩10之後方之護腿板20。前罩10與護腿板20係不同體,且相互組裝。於前罩10之下方且前輪2之上方設置有前擋泥板8。於前罩10之上方配置有頭罩9。
如圖2所示,於較頭罩9之車輛中心線CL更左方設置有左閃光器9L。於較頭罩9之車輛中心線CL更右方設置有右閃光器9R。左閃光器9L係於機車1左彎時閃爍,右閃光器9R係於機車1右彎時閃爍。
圖3係機車1之主要部分之前視圖。再者,自騎乘者觀察時之左L、右R係分別對應於自車輛前方觀察時之右、左。如圖3所示,機車1除前罩10以外還包括位於前輪2(圖3中未圖示。參照圖1)之後方之內擋泥板22。又,機車1包括頭燈30、左位置燈40L、右位置燈40R、及與前罩10不同體之輔助罩60。
前罩10包括位於車輛中心線CL之左方之左罩部11L、位於車輛中心線CL之右方之右罩部11R、及配置於左罩部11L與右罩部11R之間之
中心面板11。於本實施形態中,中心面板11與左罩部11L及右罩部11R為不同體,但其等亦可為一體。前罩10既可為一體物,亦可藉由組裝複數個零件而構成。
圖4係已拆除輔助罩60時之機車1之主要部分之前視圖。如圖4所示,於前罩10形成有頭燈30用開口12、左位置燈40L用開口12L、及右位置燈40R用開口12R。開口12、12L、及12R連接,且整體形成一個開口。然而,開口12、12L、及12R中之2個或3個亦可相互獨立。開口12、12L、及12R所形成之上述開口係向下方開放之開口。本說明書中所謂「開口」既可為整個周圍閉合之開口,亦可如本實施形態之上述開口般為周圍之一部分開放之開口。
如圖4所示,於左罩部11L與右罩部11R之間形成有間隙13及14。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左罩部11L、右罩部11R及內擋泥板22之間形成有間隙13及14。間隙13形成於下述燈單元50與內擋泥板22之間。間隙14形成於燈單元50與左罩部11L之間、及燈單元50與右罩部11R之間。如此,於將頭燈30配置於開口12內且將左位置燈40L配置於開口12L內且將右位置燈40R配置於開口12R內之狀態下,產生間隙13及14。
於本實施形態中,頭燈30、左位置燈40L、及右位置燈40R係一體化,且構成上述燈單元50。然而,頭燈30、左位置燈40L、及右位置燈40R亦可為不同體。又,將左位置燈40L與右位置燈40R一體化,該等一體化之左位置燈40L及右位置燈40R亦可與頭燈30為不同體。
圖5係燈單元50之前視圖。燈單元50包括外罩51。圖6係已拆除外罩51時之燈單元50之前視圖。如圖6所示,燈單元50包括頭燈光源31、左位置燈光源41L、及右位置燈光源41R。對於頭燈光源31、左位置燈光源41L、及右位置燈光源41R使用燈、發光二極體等公知之任意光源。頭燈光源31配置於車輛中心線CL上。左位置燈光源41L配
置於車輛中心線CL之左方,右位置燈光源41R配置於車輛中心線CL之右方。如圖7所示,左位置燈光源41L配置於較頭燈光源31更前方。同樣地,右位置燈光源41R配置於較頭燈光源31更前方。
如圖5所示,外罩51包括配置於頭燈光源31之前方之透明的頭燈罩52、配置於左位置燈光源41L之前方之透明的左位置燈罩52L、及配置於右位置燈光源41R之前方之透明的右位置燈罩52R。頭燈罩52、左位置燈罩52L、及右位置燈罩52R係一體地形成。然而,頭燈罩52、左位置燈罩52L、及右位置燈罩52R亦可為不同體。又,將左位置燈罩52L與右位置燈罩52R一體化,該等一體化之左位置燈罩52L及右位置燈罩52R亦可與頭燈罩52為不同體。
又,外罩51包括向後方凹陷之左凹部53L、及向後方凹陷之右凹部53R。左凹部53L位於頭燈罩52與左位置燈罩52L之間。左凹部53L係自車輛前方觀察時向左斜上方延伸。右凹部53R位於頭燈罩52與右位置燈罩52R之間。右凹部53R係自車輛前方觀察時向右斜上方延伸。又,外罩51包括向後方凹陷之中央凹部53C。中央凹部53C位於頭燈罩52之下方且左位置燈罩52L與右位置燈罩52R之間。於本實施形態中,外罩51之整體透明,左凹部53L及右凹部53R透明。然而,左凹部53L及右凹部53R亦可不透明。中央凹部53C既可透明亦可不透明。
如圖6所示,燈單元50包括配置於外罩51之後方之外殼54。外殼54包含支持頭燈光源31之頭燈外殼54C、支持左位置燈光源41L之左位置燈外殼54L、及支持右位置燈光源41R之右位置燈外殼54R。頭燈外殼54C、左位置燈外殼54L、及右位置燈外殼54R係一體地形成。然而,頭燈外殼54C、左位置燈外殼54L、及右位置燈外殼54R亦可為不同體。又,將左位置燈外殼54L與右位置燈外殼54R一體化,該等一體化之左位置燈外殼54L及右位置燈外殼54R亦可與頭燈外殼54C為不
同體。
如圖7所示,頭燈30包括配置於頭燈罩52之後方之頭燈反射器32。頭燈反射器32係以將來自頭燈光源31之光向前方反射之方式構成。如圖6所示,頭燈反射器32包括自車輛前方觀察時以頭燈光源31為中心形成為圓弧狀之發光部32C、配置於發光部32C之左方之左裝飾部32L、及配置於發光部32C之右方之右裝飾部32R。發光部32C係以直接照射來自頭燈光源31之光並反射該光之方式構成。左裝飾部32L及右裝飾部32R係以不直接照射來自頭燈光源31之光之方式構成。
如圖7所示,左位置燈40L包括配置於左位置燈罩52L之後方之左位置燈反射器42L。如圖5及圖6所示,右位置燈40R包括配置於右位置燈罩52R之後方之右位置燈反射器42R。於本實施形態中,左位置燈反射器42L、右位置燈反射器42R、及頭燈反射器32係不同體。
如圖6所示,左位置燈反射器42L之右端42LR位於較頭燈反射器32之左端32LE更右方。右位置燈反射器42R之左端42RL位於較頭燈反射器32之右端32RE更左方。左位置燈反射器42L之一部分與頭燈反射器32之一部分係自車輛前方觀察時上下並排。右位置燈反射器42R之一部分與頭燈反射器32之一部分係自車輛前方觀察時上下並排。
左位置燈反射器42L之下端42LD及右位置燈反射器42R之下端42RD位於較頭燈反射器32之下端32DE更下方。左位置燈反射器42L之上端42LT及右位置燈反射器42R之上端42RT位於較頭燈反射器32之下端32DE更上方。左位置燈反射器42L之一部分與頭燈反射器32之一部分係自車輛前方觀察時左右並排。右位置燈反射器42R之一部分與頭燈反射器32之一部分係自車輛前方觀察時左右並排。
頭燈光源31係配置於較左位置燈反射器42L之右端42LR更右方,且配置於較右位置燈反射器42R之左端42RL更左方。左位置燈光源
41L配置於較頭燈反射器32之左端32LE更右方。又,左位置燈光源41L配置於較頭燈反射器32之發光部32C之左端32CL更右方。右位置燈光源41R配置於較頭燈反射器32之右端32RE更左方。又,右位置燈光源41R配置於較頭燈反射器32之發光部32C之右端32CR更左方。左位置燈光源41L與頭燈反射器32之一部分係自車輛前方觀察時上下並排。右位置燈光源41R與頭燈反射器32之一部分係自車輛前方觀察時上下並排。左位置燈光源41L及右位置燈光源41R配置於較頭燈反射器32之下端32DE更下方。
如圖7所示,藉由頭燈罩52及頭燈外殼54C而形成有收容有頭燈光源31及頭燈反射器32之頭燈室33。藉由左位置燈罩52L及左位置燈外殼54L而形成有收容有左位置燈光源41L及左位置燈反射器42L之左位置燈室43L。雖省略圖示,但藉由右位置燈罩52R及右位置燈外殼54R而形成有收容有右位置燈光源41R及右位置燈反射器42R之右位置燈室。外殼5包括配置於頭燈室33與左位置燈室43L之間之間隔壁54D。間隔壁54D之前端部54Da位於外罩51之左凹部53L之後方。於間隔壁54D之前端部54Da與左凹部53L之間形成有間隙54G。間隔壁54D將頭燈室33與左位置燈室43L部分地間隔開。頭燈室33與左位置燈室43L通過間隙54G而連接。
如圖6所示,於燈單元50之外殼54設置有向左斜上方及右斜上方突出之第1托架55、向左方及右方突出之第2托架56、及向下方突出之第3托架57。於第1托架55形成有供未圖示之第1螺栓插入之孔55a。於第2托架56形成有供下述第2螺栓59(參照圖12)插入之孔56a。於第3托架57形成有供未圖示之第3螺栓插入之孔57a。第1托架55係藉由第1螺栓而固定於前罩10。第2托架56係藉由第2螺栓59而安裝於前罩10。又,對於第2托架56,藉由第2螺栓59而安裝輔助罩60。於第3托架57藉由第3螺栓而安裝輔助罩60。再者,用以將外殼54固定於前罩10或
車體框架之構造並無任何限定。又,用以將輔助罩60固定於燈單元50、前罩10、或車體框架之構造並無任何限定。
其次,對輔助罩60進行說明。如上述般,輔助罩60係與前罩10為不同體。圖8係輔助罩60之前視圖,圖9係輔助罩60之俯視圖,圖10係輔助罩60之左視圖。圖11係輔助罩60及燈單元50之立體圖。
如圖8所示,輔助罩60形成為眼鏡型。輔助罩60包含左孔61L及右孔61R。如圖11所示,輔助罩60係以自車輛前方觀察時左位置燈罩52L位於左孔61L之內部,自車輛前方觀察時右位置燈罩52R位於右孔61R之內部之方式安裝於前罩10。再者,本說明書中所謂「安裝於前罩」係指配置為與前罩接觸之狀態。輔助罩60亦可藉由螺栓等而固定於前罩10,但未必必須固定於前罩10。輔助罩60亦可直接固定於前罩10,但亦可經由其他構件而間接地固定。
於本實施形態中,輔助罩60係由不透明的材料形成。前罩10係塗裝零件(經塗裝處理之零件),但輔助罩60係非塗裝零件(未經塗裝處理之零件)。於本實施形態中,輔助罩60係由較前罩10之材料柔軟之材料形成。然而,輔助罩60及前罩10之材料並無特別限定。輔助罩60既可由與前罩10相同之材料形成,亦可由較前罩10之材料硬之材料形成。輔助罩60包括左上間隔部62L、右上間隔部62R、中央間隔部63、左間隔部64L、右間隔部64R、左下間隔部65L、及右下間隔部65R。
如圖11所示,左上間隔部62L係配置於左孔61L之上方且自車輛前方觀察時配置於頭燈罩52與左位置燈罩52L之間。左上間隔部62L係自車輛前方觀察時將頭燈罩52與左位置燈罩52L間隔開。左上間隔部62L配置於外罩51之左凹部53L內(參照圖7)。左上間隔部62L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左位置燈罩52L更前方。
右上間隔部62R係配置於右孔61R之上方且自車輛前方觀察時配
置於頭燈罩52與右位置燈罩52R之間。右上間隔部62R係自車輛前方觀察時將頭燈罩52與右位置燈罩52R間隔開。右上間隔部62R配置於外罩51之右凹部53R內。右上間隔部62R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右位置燈罩52R更前方。
中央間隔部63位於左孔61L之右方且右孔61R之左方。中央間隔部63係自車輛前方觀察時配置於左位置燈罩52L與右位置燈罩52R之間。中央間隔部63係自車輛前方觀察時將左位置燈罩52L與右位置燈罩52R間隔開。中央間隔部63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中央凹部53C內。
左間隔部64L位於左孔61L之左方。如圖9所示,左間隔部64L係於俯視下向左斜後方延伸。如圖10所示,左間隔部64L係於側視下向上斜後方延伸。
右間隔部64R位於右孔61R之右方。右間隔部64R係於俯視下向右斜後方延伸。右間隔部64R係於側視下向上斜後方延伸。
左下間隔部65L位於左孔61L之下方。左下間隔部65L配置於較左位置燈罩52L及左間隔部64L更前方。
右下間隔部65R位於右孔61R之下方。右下間隔部65R配置於較右位置燈罩52R及右間隔部64R更前方。
如圖9所示,於通過左位置燈光源41L且沿前後方向延伸之鉛垂剖面中,左下間隔部65L之前後方向之尺寸T1大於左上間隔部62L之前後方向之尺寸T2。於通過右位置燈光源41R且沿前後方向延伸之鉛垂剖面中,右下間隔部65R之前後方向之尺寸T1大於右上間隔部62R之前後方向之尺寸T2。於本實施形態中,於沿車輛之前後方向延伸之任意垂直剖面中,左下間隔部65L之前後方向之尺寸大於左上間隔部62L之前後方向之尺寸,右下間隔部65R之前後方向之尺寸大於右上間隔部62R之前後方向之尺寸。
如圖11所示,輔助罩60之左孔61L及右孔61R之周圍之至少一部
分形成為管狀。於本實施形態中,輔助罩60中之左孔61L之左方之部分、下方之部分、及右方之部分形成為管狀。又,輔助罩60中之右孔61R之左方之部分、下方之部分、及右方之部分形成為管狀。詳細而言,中央間隔部63具有於左孔61L之右方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第1右壁66R。左下間隔部65L具有於左孔61L之下方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第1下壁66D。左間隔部64L具有於左孔61L之左方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第1左壁66L。藉由該等第1右壁66R、第1下壁66D、及第1左壁66L,而使輔助罩60中之左孔61L之周圍之一部分形成為管狀。又,中央間隔部63具有於右孔61R之左方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第2左壁67L。右下間隔部65R具有於右孔61R之下方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第2下壁67D。右間隔部64R具有於右孔61R之右方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第2右壁67R。藉由該等第2左壁67L、第2下壁67D、及第2右壁67R,而使輔助罩60中之右孔61R之周圍之一部分形成為管狀。再者,左上間隔部62L亦可具有於左孔61L之上方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第1上壁,輔助罩60中之左孔61L之周圍之全部亦可形成為管狀。又,右上間隔部62R亦可具有於右孔61R之上方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第2上壁,輔助罩60中之右孔61R之周圍之全部亦可形成為管狀。
如圖7所示,輔助罩60之左上間隔部62L及左下間隔部65L之剖面形成為C字狀。雖省略圖示,但輔助罩60之右上間隔部62R及右下間隔部65R之剖面形成為C字狀。然而,左上間隔部62L、左下間隔部65L、右上間隔部62R、及右下間隔部65R之剖面形狀並無特別限定。
如圖8所示,輔助罩60包括形成有孔68a之左右之托架68、及形成有孔69a之左右之托架69。如圖9所示,於輔助罩60之背側部分設置有形成有孔70a之凸座70。
圖12係圖3之XII-XII線剖面圖。如圖12所示,於前罩10之左罩部11L設置有向後方延伸之凸座15。於凸座15形成有孔15a。輔助罩60之
托架68及燈單元50之第2托架56重疊於凸座15,於凸座15之孔15a、托架68之孔68a及第2托架56之孔56a插入有螺絲59。藉由該螺絲59而使輔助罩60之托架68及燈單元50之第2托架56固定於凸座15。如此,輔助罩60之一部分與燈單元50一併由螺絲59固定於前罩10。雖省略圖示,但於前罩10之右罩部11R亦設置有相同之凸座15,輔助罩60之右方之托架68及燈單元50之右方之第2托架56係藉由相同之螺絲59而固定於上述凸座15。
圖13係圖3之XIII-XIII線剖面圖。如圖13所示,於前罩10之左罩部11L設置有向後方延伸之棒狀部16。棒狀部16插入至輔助罩60之托架69之孔69a。如此,輔助罩60之另一部分藉由卡合於前罩10而固定於前罩10。雖省略圖示,但於前罩10之右罩部11R亦設置有相同之棒狀部16,該棒狀部16插入至輔助罩60之右之托架69之孔69a。
輔助罩60之凸座70(參照圖9)重疊於燈單元50之托架57(參照圖6),於凸座70之孔70a及托架57之孔57a插入有未圖示之螺絲。輔助罩60與托架57係藉由上述螺絲而固定。
如上述般,圖4係表示安裝輔助罩60之前之前罩10及燈單元50等,圖3係表示安裝輔助罩60之後之前罩10及燈單元50等。如圖3所示,輔助罩60配置於間隙13及14之前方。藉此,間隙13及14被輔助罩60覆蓋。
如圖3所示,自車輛前方觀察時,於輔助罩60之正下方不存在前罩10。輔助罩60之下緣60U形成機車1之前部之下緣。自車輛前方觀察時,於輔助罩60之下緣60U之下方形成有空間。
如圖7所示,自車輛前方觀察時,輔助罩60之左上間隔部62L將頭燈罩52與左位置燈罩52L間隔開,故來自頭燈光源31之光L1與來自左位置燈光源41L之光L2難以混雜。藉此,可確保頭燈30與左位置燈40L之識別性。另一方面,如上述般,外罩51包括左凹部53L,於間
隔壁54D之前端部54Da與左凹部53L之間形成有間隙54G。來自左位置燈光源41L之光L2之大部分通過左位置燈罩52L被照射至前方,如圖14所示,來自左位置燈光源41L之光之一部分L21被照射至左凹部53L。左凹部53L包含位於輔助罩60之左上間隔部62L之後方之非視認部53L1、及位於較左上間隔部62L更上方之視認部53L2。非視認部53L1及視認部53L2接受上述光L21而閃光,但自車輛前方觀察時,非視認部53L1被左上間隔部62L遮掩,視認部53L2可視認。因此,於左位置燈光源41L點亮時,自車輛前方觀察時,視認部53L2閃光。
雖省略圖示,但於右位置燈40R中亦同樣。即,右凹部53R包含位於輔助罩60之右上間隔部62R之後方之非視認部、及位於較右上間隔部62R更上方之視認部,自車輛前方觀察時,該視認部藉由接受來自右位置燈光源41R之光而閃光。再者,左凹部53L之視認部53L2及右凹部53R之視認部均配置於較頭燈反射器32之下端32DE(參照圖6)更下方。
如圖5所示,左凹部53L及右凹部53R係自車輛前方觀察時分別形成為線狀。左凹部53L之視認部53L2及右凹部53R之視認部分別形成為線狀。因此,左凹部53L之視認部53L2係於左位置燈光源41L點亮時呈線狀閃光,右凹部53R之視認部係於右位置燈光源41R點亮時呈線狀閃光。於本實施形態中,因左凹部53L向左斜上方延伸,故左凹部53L之視認部53L2係以於左位置燈光源41L點亮時,向左斜上方延伸之方式呈線狀閃光。於本實施形態中,因右凹部53R向右斜上方延伸,故右凹部53R之視認部係以於右位置燈光源41R點亮時向右斜上方延伸之方式呈線狀閃光。其結果,如圖11中以假想線75所示般,於外罩51中,於頭燈罩52、左位置燈罩52L及右位置燈罩52R之間形成有呈V字狀閃光之部分。
如以上般,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如圖6所示,左位置燈光
源41L配置於較頭燈反射器32之左端32LE更右方,右位置燈光源41R配置於較頭燈反射器32之右端32RE更左方。如圖3所示,左位置燈40L及右位置燈40R配置於車寬方向之中央附近。因此,可縮小車輛前部之車寬方向之尺寸。
又,根據機車1,頭燈罩52與左位置燈罩52L係藉由輔助罩60之左上間隔部62L而間隔開。頭燈罩52與右位置燈罩52R係藉由輔助罩60之右上間隔部62R而間隔開。左位置燈罩52L與右位置燈罩52R係藉由輔助罩60之中央間隔部63而間隔開。因此,頭燈30、左位置燈40L、及右位置燈40R之識別性較高。
如圖11所示,輔助罩60包括配置於較左位置燈罩52L更前方之左下間隔部65L、及配置於較右位置燈罩52R更前方之右下間隔部65R。因此,藉由左下間隔部65L及右下間隔部65R而抑制對於左位置燈罩52L及右位置燈罩52R之泥飛濺。
根據機車1,提高頭燈30以及位置燈40L及40R之識別性之左上間隔部62L、右上間隔部62R、及中央間隔部63與提高對於位置燈40L及40R之擋泥性能之左下間隔部65L及右下間隔部65R係設置於與前罩10不同體之輔助罩60。因此,可無損前罩10之剛性地提高頭燈30以及位置燈40L及40R之識別性,且可提高擋泥性能。又,輔助罩60除左上間隔部62L、右上間隔部62R、中央間隔部63、左下間隔部65L、及右下間隔部65R以外還包括配置於較左下間隔部65L更後方之左間隔部64L、及配置於較右下間隔部65R更後方之右間隔部64R。輔助罩60具有如眼鏡之形狀。因此,輔助罩60之剛性較高。如此,根據機車1,可確保前罩10及輔助罩60之剛性,故可充分地確保車輛前部之剛性。
據以上所述,根據機車1,藉由協同地發揮上述效果,從而可兼顧車輛前部之小型化與頭燈30以及位置燈40L及40R之識別性之確保並且可確保車輛前部之剛性,進而,可抑制對於位置燈40L及40R之
泥飛濺。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如圖11所示,藉由輔助罩60之第1右壁66R、第1下壁66D、及第1左壁66L而於左位置燈罩52L之前方形成包圍左孔61L之周圍之一部分且向前方延伸之管狀之間隔。來自左位置燈40L之光藉由第1右壁66R、第1下壁66D、及第1左壁66L而被導向前方。藉由輔助罩60之第2右壁67R、第2下壁67D、及第2左壁67L而於右位置燈罩52R之前方形成包圍右孔61R之周圍之一部分且向前方延伸之管狀之間隔。來自右位置燈40R之光藉由第2右壁67R、第2下壁67D、及第2左壁67L而被導向前方。因此,根據機車1,可實現左位置燈40L及右位置燈40R之較佳之配光。
如圖7所示,輔助罩60之左上間隔部62L及左下間隔部65L之剖面形成為C字狀。輔助罩60之右上間隔部62R及右下間隔部65R之剖面形成為C字狀。藉此,輔助罩60之剛性變高。因此,根據機車1,可進一步提高車輛前部之剛性。
根據機車1,如圖9所示,於通過左位置燈光源41L且沿前後方向延伸之鉛垂剖面中,輔助罩60之左下間隔部65L之前後方向之尺寸T1大於左上間隔部62L之前後方向之尺寸T2。於通過右位置燈光源41R且沿前後方向延伸之鉛垂剖面中,右下間隔部65R之前後方向之尺寸T1大於右上間隔部62R之前後方向之尺寸T2。如此,因左下間隔部65L及右下間隔部65R之前後方向之尺寸T1較大,故可提高輔助罩60之擋泥性能。
根據機車1,如圖4所示,於安裝輔助罩60之前產生間隙13及14,但如圖3所示,若安裝輔助罩60,則輔助罩60配置於間隙13及14之前方,覆蓋間隙13及14。因此,可防止雨或泥進入間隙13及14。
根據本實施形態,頭燈外殼54C、左位置燈外殼54L、及右位置燈外殼54R一體地形成。藉此,可實現零件件數之削減及組裝作業之
簡化。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頭燈罩52、左位置燈罩52L、及右位置燈罩52R係一體地形成。頭燈罩52、左位置燈罩52L、及右位置燈罩52R因藉由輔助罩60而間隔開,故即便將頭燈罩52、左位置燈罩52L、及右位置燈罩52R一體化,亦可確保頭燈30、左位置燈40L、及右位置燈40R之識別性。根據本實施形態,因使用與前罩10不同體之輔助罩60,故擔心零件件數之增加及組裝作業之複雜化。然而,因可藉由單一之外罩51而形成頭燈罩52、左位置燈罩52L、及右位置燈罩52R,故可抑制零件件數之增加。又,因可省去組裝頭燈罩52、左位置燈罩52L、及右位置燈罩52R之作業,故可抑制組裝作業之複雜化。
根據本實施形態,於左位置燈光源41L點亮時,左位置燈罩52L閃光,並且外罩51之左凹部53L之視認部53L2接受來自左位置燈光源41L之光而閃光。同樣地,於右位置燈光源41R點亮時,右位置燈罩52R閃光,並且外罩51之右凹部53R之視認部接受來自右位置燈光源41R之光而閃光。因此,可一面維持車輛前部之小型性,一面擴大藉由來自位置燈光源41L及41R之光而閃光之區域。
進而,左凹部53L之視認部53L2及右凹部53R之視認部係以呈線狀閃光之方式構成。因此,可一面維持車輛前部之小型性,一面使藉由來自位置燈光源41L及41R之光而閃光之區域更大。進而,左凹部53L之視認部53L2係以呈向左斜上方延伸之線狀閃光之方式構成,右凹部53R之視認部係以呈向右斜上方延伸之線狀閃光之方式構成。因此,自車輛前方觀察時,於左位置燈罩52L及右位置燈罩52R之上方,可藉由來自左位置燈光源41L及右位置燈光源41R之光而形成呈V字狀閃光之區域。因此,可更佳地發揮位置燈40L及40R之作用、即向對向車輛等告知機車1之存在或大小的作用。
根據本實施形態,前罩10被塗裝,輔助罩60未被塗裝。因可使
用非塗裝零件作為輔助罩60,故可實現成本降低。
根據本實施形態,輔助罩60係由較前罩10之材料柔軟之材料形成。如此,藉由利用相對較硬之材料形成前罩10,而變得易於確保前罩10之剛性。另一方面,藉由利用相對柔軟之材料形成輔助罩60,而可較佳地防止因自路面捲起之砂石或石頭使輔助罩60產生裂痕。
本文中所使用之用語及表達係用於說明而非用於限定性地解釋。必須認識到:並非排除本文中所表示且闡述之特徵事項之所有等價物,而是容許本發明所要求之範圍內之各種變化。本發明可以多個不同之形態實現。該揭示應被視作提供本發明之原理之實施形態者。於瞭解該等實施形態並非意圖將本發明限定為本文中記載且/或圖示之較佳之實施形態之基礎上,將實施形態記載於本文。並不限定於本文中記載之實施形態。本發明包含可由本領域技術人員基於該揭示而認識之包含等價之要素、修正、刪除、組合、改良及/或變更之所有實施形態。申請專利範圍之限定事項應基於該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之用語而廣義地解釋,不應限定於本說明書或本申請案之訴訟(prosecution)中所記載之實施形態。
10‧‧‧前罩
11‧‧‧中心面板
11L‧‧‧左罩部
11R‧‧‧右罩部
22‧‧‧內擋泥板
30‧‧‧頭燈
40L‧‧‧左位置燈
40R‧‧‧右位置燈
52‧‧‧頭燈罩
52L‧‧‧左位置燈罩
52R‧‧‧右位置燈罩
60‧‧‧輔助罩
60U‧‧‧下緣
62L‧‧‧左上間隔部
62R‧‧‧右上間隔部
63‧‧‧中央間隔部
64L‧‧‧左間隔部
64R‧‧‧右間隔部
65L‧‧‧左下間隔部
65R‧‧‧右下間隔部
CL‧‧‧車輛中心線
Claims (14)
-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包括:前罩,其形成有頭燈用開口、左位置燈用開口、及右位置燈用開口;頭燈,其包含頭燈光源、配置於上述頭燈光源之前方之透明的頭燈罩、及配置於上述頭燈罩之後方之頭燈反射器,且自車輛前方觀察時配置於上述前罩之上述頭燈用開口之內部;左位置燈,其包含配置於較上述頭燈光源更前方且配置於較上述頭燈反射器之左端更右方之左位置燈光源、及配置於上述左位置燈光源之前方之透明的左位置燈罩,自車輛前方觀察時配置於上述前罩之上述左位置燈用開口之內部,且至少一部分位於上述頭燈之下方且較車輛中心線更左方;右位置燈,其包含配置於較上述頭燈光源更前方且配置於較上述頭燈反射器之右端更左方之右位置燈光源、及配置於上述右位置燈光源之前方之透明的右位置燈罩,自車輛前方觀察時配置於上述前罩之上述右位置燈用開口之內部,且至少一部分位於上述頭燈之下方且較車輛中心線更右方;及輔助罩,其與上述前罩不同體,包含左孔及右孔,且以自車輛前方觀察時上述左位置燈罩位於上述左孔之內部,自車輛前方觀察時上述右位置燈罩位於上述右孔之內部之方式安裝於上述前罩;且上述輔助罩包括:不透明的左上間隔部,其配置於上述左孔之上方且自車輛前方觀察時配置於上述頭燈罩與上述左位置燈罩之間,且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左位置燈罩更前方; 不透明的右上間隔部,其配置於上述右孔之上方且自車輛前方觀察時配置於上述頭燈罩與上述右位置燈罩之間,且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右位置燈罩更前方;不透明的中央間隔部,其位於上述左孔之右方且上述右孔之左方,且自車輛前方觀察時配置於上述左位置燈罩與上述右位置燈罩之間;左間隔部,其位於上述左孔之左方;左下間隔部,其位於上述左孔之下方,且配置於較上述左位置燈罩及上述左間隔部更前方;右間隔部,其位於上述右孔之右方;及右下間隔部,其位於上述右孔之下方,且配置於較上述右位置燈罩及上述右間隔部更前方。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中央間隔部包含於上述左孔之右方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第1右壁、及於上述右孔之左方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第2左壁,上述左間隔部具有於上述左孔之左方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第1左壁,上述左下間隔部具有於上述左孔之下方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第1下壁,上述右間隔部具有於上述右孔之右方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第2右壁,上述右下間隔部具有於上述右孔之下方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第2下壁。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左上間隔部、上述右上間隔部、上述左下間隔部、及上述右下間隔部中之一個或兩個以上之剖面形成為C字狀。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通過上述左位置燈光源且沿前後方向延伸之鉛垂剖面中,上述左下間隔部之前後方向之尺寸大於上述左上間隔部之前後方向之尺寸,於通過上述右位置燈光源且沿前後方向延伸之鉛垂剖面中,上述右下間隔部之前後方向之尺寸大於上述右上間隔部之前後方向之尺寸。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前罩包括自車輛前方觀察時位於車輛中心線之左方之左罩部、及自車輛前方觀察時位於車輛中心線之右方之右罩部,於上述左罩部與上述右罩部之間形成有間隙,上述輔助罩配置於上述間隙之前方。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包括:前輪,其配置於上述前罩之下方;及內擋泥板,其配置於上述前罩之下方且上述前輪之後方;且上述前罩包括自車輛前方觀察時位於車輛中心線之左方之左罩部、及自車輛前方觀察時位於車輛中心線之右方之右罩部,於上述左罩部、上述右罩部及上述內擋泥板之間形成有間隙,上述輔助罩配置於上述間隙之前方。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包括:頭燈外殼,其配置於上述頭燈罩之後方,且支持上述頭燈光源;左位置燈外殼,其配置於上述左位置燈罩之後方,且支持上述左位置燈光源;及右位置燈外殼,其配置於上述右位置燈罩之後方,且支持上述右位置燈光源;且 上述頭燈外殼、上述左位置燈外殼、及上述右位置燈外殼係一體地形成。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頭燈罩、上述左位置燈罩、及上述右位置燈罩係一體地形成。
- 如請求項8之跨坐型車輛,其包括包含上述頭燈罩、上述左位置燈罩、及上述右位置燈罩之外罩,上述外罩包含位於上述頭燈罩與上述左位置燈罩之間且向後方凹陷之左凹部、及位於上述頭燈罩與上述右位置燈罩之間且向後方凹陷之右凹部,上述左凹部包含位於上述輔助罩之上述左上間隔部之後方之非視認部、及位於較上述左上間隔部更上方之視認部,上述右凹部包含位於上述輔助罩之上述右上間隔部之後方之非視認部、及位於較上述右上間隔部更上方之視認部,上述左凹部之上述視認部係以藉由接受來自上述左位置燈光源之光而自車輛前方觀察時閃光之方式構成,上述右凹部之上述視認部係以藉由接受來自上述右位置燈光源之光而自車輛前方觀察時閃光之方式構成。
- 如請求項9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左凹部之上述視認部係以於上述左位置燈光源點亮時呈線狀閃光之方式構成,上述右凹部之上述視認部係以於上述右位置燈光源點亮時呈線狀閃光之方式構成。
- 如請求項10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左凹部之上述視認部與上述右凹部之上述視認部連接,上述左凹部之上述視認部係以於上述左位置燈光源點亮時,呈向左斜上方延伸之線狀閃光之方式構成,上述右凹部之上述視認部係以於上述右位置燈光源點亮時, 呈向右斜上方延伸之線狀閃光之方式構成。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前罩被塗裝,上述輔助罩未被塗裝。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輔助罩係由較上述前罩之材料柔軟之材料形成。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係速克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38361A JP2016016679A (ja) | 2014-07-04 | 2014-07-04 | 鞍乗型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601961A TW201601961A (zh) | 2016-01-16 |
TWI572512B true TWI572512B (zh) | 2017-03-01 |
Family
ID=55140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117501A TWI572512B (zh) | 2014-07-04 | 2015-05-29 | 跨坐型車輛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6016679A (zh) |
CN (1) | CN105270514B (zh) |
TW (1) | TWI57251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61694B (zh) * | 2017-03-30 | 2021-02-0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乘型车辆的前照灯装置 |
DE112018005675T5 (de) | 2017-10-23 | 2020-07-30 |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 Fahrzeug-Beleuchtungskörper |
JP2021030797A (ja) | 2019-08-21 | 2021-03-01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D151980S (zh) * | 2012-06-18 | 2013-02-21 |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機車(一一九) |
TWD153856S (zh) * | 2012-10-12 | 2013-06-01 |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機車(一一九) |
TWD156787S (zh) * | 2012-12-22 | 2013-11-01 |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機車(一二一) |
TWD159113S (zh) * | 2013-11-15 | 2014-03-01 |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機車(一二三) |
TWD160221S (zh) * | 2013-05-24 | 2014-05-01 |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機車(一二二)之部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57857B2 (ja) * | 1997-07-01 | 2004-08-25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ヘッドランプ装置 |
TW201031537A (en) * | 2009-02-19 | 2010-09-01 | Kwang Yang Motor Co | Front position lamp device |
JP5712017B2 (ja) * | 2011-03-23 | 2015-05-0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JP2013112295A (ja) * | 2011-11-30 | 2013-06-10 | Yamah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 |
CN103359211B (zh) * | 2012-03-30 | 2016-05-04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跨坐型车辆 |
JP2013244878A (ja) * | 2012-05-28 | 2013-12-09 | Yamah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 |
-
2014
- 2014-07-04 JP JP2014138361A patent/JP2016016679A/ja active Pending
-
2015
- 2015-05-29 TW TW104117501A patent/TWI572512B/zh active
- 2015-07-03 CN CN201510387893.4A patent/CN10527051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D151980S (zh) * | 2012-06-18 | 2013-02-21 |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機車(一一九) |
TWD153856S (zh) * | 2012-10-12 | 2013-06-01 |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機車(一一九) |
TWD156787S (zh) * | 2012-12-22 | 2013-11-01 |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機車(一二一) |
TWD160221S (zh) * | 2013-05-24 | 2014-05-01 |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機車(一二二)之部分 |
TWD159113S (zh) * | 2013-11-15 | 2014-03-01 |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機車(一二三)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270514A (zh) | 2016-01-27 |
CN105270514B (zh) | 2018-04-27 |
JP2016016679A (ja) | 2016-02-01 |
TW201601961A (zh) | 2016-0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474732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 |
TWI389811B (zh) | Locomotive position lights and lighting fixtures | |
JP2007030592A (ja) | 車両用ライト装置及び該ライト装置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 |
PH12015000092B1 (en) | S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 |
TWI572512B (zh) | 跨坐型車輛 | |
JP5301295B2 (ja) | 車両の尾灯装置 | |
JP5856523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灯火装置 | |
JP2006076459A (ja) | 車両 | |
CN107878618B (zh) | 跨乘型车辆 | |
JP2009238412A (ja) | 車両の前照灯構造 | |
WO2009118998A1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6192238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6356358B2 (ja) | 自動二輪車用のポジションライト構造 | |
JP5624200B2 (ja) | 車両の前照灯装置 | |
TWI644823B (zh) | 速克達型機車 | |
TWI725876B (zh) | 跨坐型車輛 | |
JPWO2018180432A1 (ja) | 鞍乗型車両の灯火装置 | |
TWI438113B (zh) | Straddle type vehicle | |
JP6858741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照灯 | |
TWI495580B (zh) | 跨坐型車輛 | |
JP2011143917A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 |
JP5504016B2 (ja) | 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 |
TWI708700B (zh) | 跨坐型車輛 | |
TWI643782B (zh) | Straddle type vehicle | |
TWI750581B (zh) | 跨坐型車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