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0210B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0210B
TWI700210B TW108123071A TW108123071A TWI700210B TW I700210 B TWI700210 B TW I700210B TW 108123071 A TW108123071 A TW 108123071A TW 108123071 A TW108123071 A TW 108123071A TW I700210 B TWI700210 B TW I70021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vehicle
arm
cross member
stradd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30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05855A (zh
Inventor
辻村幸人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5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58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02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021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12Box-shaped seats; Bench-type seats, e.g. dual or twin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5/00Foot-rests; Knee grips; Passenger hand-grips
    • B62J25/08Passengers hand-gri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4Rear ligh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於騎乘者及後座騎乘者前後並排乘坐之跨坐型車輛中,抑制車輛之大型化並且提昇後座騎乘者之乘坐性。 跨坐型車輛具備連接於左座架13L及右座架13R並於左右方向上延伸之橫向構件15、及由橫向構件15支持之扶手桿40。扶手桿40具有:固定部41,其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與橫向構件15重疊之位置且固定於橫向構件15;握持部42,其自固定部41向後方延伸;前支持部43,其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與橫向構件15重疊之位置,且支持串列座部32;及後支持部44,其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橫向構件15、左座架13L及右座架13R更靠後方,且支持串列座部32。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騎乘者及後座騎乘者前後並排乘坐之跨坐型車輛。
自先前以來,已知有以騎乘者及後座騎乘者前後並排坐之方式構成之跨坐型車輛。例如,於日本專利第4559197號公報中揭示有一種供騎乘者坐之主座與供後座騎乘者坐之串列座部被一體地構成之機車。
日本專利第4559197號公報所揭示之機車具備支持座部並向後方延伸之左右一對後框架(以下稱為座架)、及配置於座架之後方之尾燈。又,上述機車具備坐在串列座部之後座騎乘者為了保持姿勢而握持之扶手桿。於兩座架之後端部架設有托架(以下稱為橫向構件)。扶手桿藉由螺栓而固定於上述橫向構件。扶手桿介隔橫向構件由兩座架支持。
扶手桿具有形成有供上述螺栓插入之孔之部分(以下稱為固定部)、及由後座騎乘者握持之部分(以下稱為握持部)。固定部配置於橫向構件之正 上方且與橫向構件重疊。握持部自固定部向後方延伸。又,扶手桿具有承受串列座部之負重之座部支承部。座部支承部配置於橫向構件之正上方且與橫向構件重疊。後座騎乘者之體重介隔串列座部、扶手桿之座部支承部及橫向構件而由座架支持。
只要能夠使串列座部之前後方向之長度變長,則串列座部之面積變大,故能夠提昇後座騎乘者之乘坐性。因此,為了提昇後座騎乘者之乘坐性,考慮將串列座部向後方延長。然而,串列座部由扶手桿之座部支承部支持。串列座部中較扶手桿之座部支承部更靠後方之部分(以下稱為後端部)懸臂支持於座部支承部。因此,若將串列座部向後方延長,則串列座部之後端部容易向下方彎曲。於後座騎乘者坐在串列座部之後端部之情形時,有串列座部之後端部向下方彎曲而與尾燈干涉之虞。
為了防止串列座部之後端部之彎曲,考慮將座架與串列座部一併向後方延長,且將橫向構件配置於更後方。然而,於座架之後方配置有尾燈。因此,無法不改變尾燈之位置而將橫向構件之位置向後方改變。另一方面,若將尾燈配置於更後方,則車輛整體之前後方向之長度變長。因此,會導致車輛之大型化。
此處,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於騎乘者及後座騎乘者前後並排乘坐之跨坐型車輛中,抑制車輛之大型化並且提昇後座騎乘者之乘坐性。
此處所揭示之跨坐型車輛具備:頭管;左座架,其配置於上述頭管之後方且左方,並向後方延伸;右座架,其配置於上述頭管之後方且右方,並向後方延伸;及橫向構件,其連接於上述左座架及上述右座架,且於左右方向上延伸。上述跨坐型車輛具備尾燈,該尾燈具有前端、及位於較上述左座架及上述右座架更靠後方之後端。上述跨坐型車輛具備:主座,其配置於上述頭管之後方,供騎乘者坐;串列座部,其配置於上述主座之後方,且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左座架、上述右座架及上述橫向構件更靠上方,供後座騎乘者坐;及扶手桿,其由上述橫向構件支持。上述串列座部具有位於較上述尾燈之上述前端更靠後方之後端。上述扶手桿具有固定部、握持部、前支持部及後支持部。上述固定部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與上述橫向構件重疊之位置,且固定於上述橫向構件。上述握持部包含:左握持部,其自上述固定部向後方延伸,且配置於較車輛中心線更靠左方;及右握持部,其自上述固定部向後方延伸,且配置於較車輛中心線更靠右方。上述前支持部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與上述橫向構件重疊之位置,並支持上述串列座部。上述後支持部係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橫向構件、上述左座架及上述右座架更靠後方,且支持上述串列座部。
根據上述跨坐型車輛,扶手桿除了具有配置於橫向構件之正上方之前支持部以外,還具有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橫向構件、左座架及右座架更靠後方之後支持部。串列座部不僅由前支持部支持,而且亦由位於較前支持部更靠後方之後支持部支持。因此,串列座部之後端部不易向下方彎 曲。由此,即便於後座騎乘者坐在串列座部之後端部之情形時,亦能夠防止串列座部之後端部向下方彎曲而與尾燈干涉之情況。此處,後支持部係由橫向構件支持之扶手桿之一部分。由此,不必為了將橫向構件配置於更後方而將尾燈之位置向更後方改變。因此,能夠抑制車輛之大型化。因此,根據上述跨坐型車輛,能夠抑制車輛之大型化並且提昇串列座部之乘坐性。
根據較佳之一態樣,上述後支持部自上述固定部向後方延伸。
根據上述態樣,握持部及後支持部各者自固定部向後方延伸。與後支持部自握持部延伸之情形相比,可降低對握持部施加之負重。換言之,與後支持部介隔握持部由固定部支持之情形相比,可降低對握持部施加之負重。因此,無需將握持部之剛性提高至先前以上,能夠防止握持部之大型化及重量化。
根據較佳之一態樣,上述固定部包含配置於較車輛中心線更靠左方之左固定部、及配置於較車輛中心線更靠右方之右固定部。
根據上述態樣,能夠使橫向構件左右平衡良好地支持扶手桿。藉此,可藉由扶手桿之前支持部及後支持部平衡良好地支持串列座部。
根據較佳之一態樣,上述後支持部包含:左臂,其自上述左固定部向後方延伸;右臂,其自上述右固定部向後方延伸且與上述左臂於右方隔 離;及中央臂,其架設於上述左臂與上述右臂。
根據上述態樣,由於左臂與右臂左右隔離,故能夠將手插入至左臂與右臂之間。由此,可容易地進行配置於後支持部下方之車輛零件之維護。
根據較佳之一態樣,上述後支持部之上述中央臂與上述握持部之一部分於前方隔離。
根據上述態樣,藉由將手插入至後支持部之中央臂與握持部之上述一部分之間之間隔,可容易地進行配置於後支持部下方之車輛零件之維護。
根據較佳之一態樣,上述後支持部之上述左臂與上述握持部之上述左握持部於右方隔離,上述後支持部之上述右臂與上述握持部之上述右握持部於左方隔離。
根據上述態樣,藉由將手插入至後支持部之左臂與左握持部之間之間隔、或後支持部之右臂與右握持部之間之間隔,可容易地進行配置於後支持部下方之車輛零件之維護。
根據較佳之一態樣,上述扶手桿具有供上述尾燈安裝之尾燈安裝部。
根據上述態樣,能夠將尾燈安裝於扶手桿,能夠藉由扶手桿支持尾燈。無需為了確保安裝尾燈之部分而將左座架及右座架向後方延長。因此,能夠抑制車輛之大型化。
根據較佳之一態樣,上述左臂及上述右臂各者具有供上述尾燈安裝之尾燈安裝部。
根據上述態樣,能夠將尾燈安裝於扶手桿,能夠藉由扶手桿支持尾燈。無需為了確保安裝尾燈之部分而將左座架及右座架向後方延長。因此,能夠抑制車輛之大型化。
根據較佳之一態樣,上述前支持部包含:左座部支承部,其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較車輛中心線更靠左方,承受來自上述串列座部之負重;及右座部支承部,其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較車輛中心線更靠右方,承受來自上述串列座部之負重。上述後支持部包含中央座部支承部,該中央座部支承部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車輛中心線上,承受來自上述串列座部之負重。
根據上述態樣,可平衡良好且穩定地支持串列座部。
根據較佳之一態樣,上述跨坐型車輛具備儲物箱,該儲物箱具有配置於較上述橫向構件更靠前方之箱狀之儲物部、及自上述儲物部向後方延伸之平板部,且由樹脂材料形成。上述儲物箱之上述平板部包含夾在上述 串列座部與上述扶手桿之上述後支持部之間之夾持部。
根據上述態樣,由於包含樹脂材料之儲物箱之平板部介置於串列座部與扶手桿之後支持部之間,故扶手桿之後支持部之磨耗劣化得以降低。
根據較佳之一態樣,於車輛側視下,上述左握持部及上述右握持部之上緣相對於上述後支持部之上緣,以越往後方越朝上方之方式傾斜。
根據上述態樣,能夠藉由扶手桿之後支持部穩定地支持串列座部,並且後座騎乘者可容易地抓住握持部,且可容易地保持姿勢。
根據較佳之一態樣,上述扶手桿之上述固定部、上述握持部、上述前支持部及上述後支持部包含一體地形成之單一構件。
根據上述態樣,與扶手桿之固定部、握持部、前支持部及後支持部由複數個構件組裝之情形相比,能夠提高扶手桿之剛性。由此,能夠穩定地支持串列座部。
根據上述教示,於騎乘者及後座騎乘者前後並排乘坐之跨坐型車輛中,能夠抑制車輛之大型化並且提昇後座騎乘者之乘坐性。
1:速克達(跨坐型車輛)
2F:前輪
2R:後輪
3:引擎單元
4:轉向把手
5:腳踏板
6:頭燈
10:車體框架
11:頭管
13A:第1部分
13B:第2部分
13C:第3部分
13L:左座架
13R:右座架
14:向下框架
15:橫向構件
16L:左底框架
16R:右底框架
17:連接構件
20:尾燈
20f:尾燈之前端
20r:尾燈之後端
21:光源
22:反射器
23:罩部
30:座部
30f:座部30之前端
31:主座
32:串列座部
32f:串列座部之前端
32r:串列座部之後端
40:扶手桿
40r:握持部之後端
41:固定部
41a:孔
41L:左固定部
41R:右固定部
42:握持部
42C:中央桿
42L:左桿(左握持部)
42R:右桿(右握持部)
42u:左桿及右桿之上緣
43:前支持部
43L:左座部支承部
43R:右座部支承部
44:後支持部
44A:中央座部支承部
44C:中央臂
44L:左臂
44R:右臂
44u:後支持部之上緣
45:尾燈安裝部
45a:孔
45b:縱壁
45c:橫壁
45L:左安裝部
45R:右安裝部
50:儲物箱
51:儲物部
52:平板部
52a:夾持部
CL:車輛中心線
D:下
F:前
L:左
R:右
Re:後
U:上
θ1:角
θ2:角
θ3:角
圖1係實施形態之速克達之左側視圖。
圖2係速克達之俯視圖。
圖3係車體框架、儲物箱及扶手桿之左側視圖。
圖4係車體框架之俯視圖。
圖5係車體框架及扶手桿之俯視圖。
圖6係車體框架、儲物箱及扶手桿之俯視圖。
圖7係車體框架之立體圖。
圖8係儲物箱之立體圖。
圖9係使座部向上方旋動時之速克達之局部左側視圖。
圖10係速克達之一部分之沿車輛中心線之剖視圖,且係圖2之X-X線剖視圖。
圖11係扶手桿之立體圖。
圖12係扶手桿之俯視圖。
圖13係扶手桿之左側視圖。
圖14係扶手桿之前視圖。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係速克達1。圖1係速克達1之左側視圖。圖2係速克達1之俯視圖。
於以下之說明中,只要事先未特別說明,則前、後、左、右、上、下分別意指於騎乘者及後座騎乘者未乘坐且未裝載貨物之速克達1於水平 面上直立之狀態下停止之情形時,自乘坐於主座31之假想之騎乘者看到之前、後、左、右、上、下。圖中之F、Re、L、R、U、D分別表示前、後、左、右、上、下。
速克達1具備車體框架10(參照圖3及圖4)、前輪2F、後輪2R、引擎單元3、轉向把手4、腳踏板5、座部30、儲物箱50(參照圖3)、頭燈6、尾燈20及扶手桿40。
如圖3及圖4所示,車體框架10具備頭管11、自頭管11向下方延伸之向下框架14、自向下框架14向後方延伸之左底框架16L及右底框架16R、自左底框架16L向後方延伸之左座架13L、及自右底框架16R向後方延伸之右座架13R。又,車體框架10具備連接構件17及橫向構件15。
於本說明書中,只要事先未特別說明,則關於框架等構件延伸之方向,前方不僅為車輛俯視下沿車輛中心線CL(參照圖6)向前延伸之方向,而且亦包含自該方向朝左右以45度以內之角度傾斜之方向。同樣地,後方不僅為車輛俯視下沿車輛中心線CL向後延伸之方向,而且亦包含自該方向朝左右以45度以內之角度傾斜之方向。左方不僅為車輛俯視下相對於車輛中心線CL垂直地向左延伸之方向,而且亦包含自該方向朝前後以45度以內之角度傾斜之方向。右方不僅為車輛俯視下相對於車輛中心線CL垂直地向右延伸之方向,而且亦包含自該方向朝前後以45度以內之角度傾斜之方向。上方不僅為車輛側視下鉛直向上之方向,而且亦包含自該方向朝前後以45度以內之角度傾斜之方向。下方不僅為車輛側視下鉛直向下之方 向,而且亦包含自該方向朝前後以45度以內之角度傾斜之方向。
左座架13L配置於頭管11之後方且左方,並向後方延伸。右座架13R配置於頭管11之後方且右方,並向後方延伸。左座架13L配置於車輛中心線CL之左方,右座架13R配置於車輛中心線CL之右方。
如圖3所示,左座架13L包含車輛側視下自左底框架16L向後方且上方延伸之第1部分13A、自第1部分13A向後方且上方延伸之第2部分13B、及自第2部分13B向後方且上方延伸之第3部分13C。同樣地,右座架13R包含車輛側視下自右底框架16R向後方且上方延伸之第1部分13A、自第1部分13A向後方且上方延伸之第2部分13B、及自第2部分13B向後方且上方延伸之第3部分13C。若將車輛俯視下第1部分13A與水平線所成之角設為θ1,將第2部分13B與水平線所成之角設為θ2,將第3部分13C與水平線所成之角設為θ3,則θ1>θ2>θ3。左座架13L及右座架13R係越往後方,則相對於水平線傾斜之角度變得越小。
如圖4及圖7所示,連接構件17連接於左座架13L之第1部分13A及右座架13R之第1部分13A。連接構件17架設於左座架13L之第1部分13A與右座架13R之第1部分13A。
橫向構件15連接於左座架13L之第3部分13C及右座架13R之第3部分13C。橫向構件15架設於左座架13L之第3部分13C與右座架13R之第3部分13C。橫向構件15於左右方向上延伸。
如圖3及圖6所示,儲物箱50由連接構件17及橫向構件15支持。儲物箱50介隔連接構件17及橫向構件15由左座架13L及右座架13R間接地支持。儲物箱50具有配置於較橫向構件15更靠前方之箱狀之儲物部51、及自儲物部51向後方延伸之平板部52(參照圖8)。如圖3及圖6所示,儲物部51之一部分位於連接構件17之正上方。平板部52之一部分位於橫向構件15之正上方。如圖6所示,於車輛俯視下,儲物部51之一部分與連接構件17重疊,平板部52之一部分與橫向構件15重疊。如圖3所示,於車輛側視下,儲物部51之一部分與左座架13L及右座架13R重疊。儲物箱50係由樹脂材料形成。儲物部51與平板部52一體地形成。儲物部51及平板部52由樹脂製之單一構件構成。
如圖1所示,座部30具有配置於頭管11之後方之主座31、及配置於主座31之後方之串列座部32。主座31係供騎乘者坐之部分。串列座部32係供後座騎乘者坐之部分。串列座部32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左座架13L、右座架13R及橫向構件15更靠上方。本實施形態中,主座31與串列座部32一體地形成。主座31及串列座部32由單一構件構成。
座部30配置於儲物箱50之上方。如圖9所示,座部30之前端部可上下旋動地連結於儲物箱50之前端部。若將座部30之後端部向上方旋動,則儲物箱50之儲物部51被打開。藉此,可針對儲物部51取出或放入物品。若將座部30之後端部向下方旋動,則座部30被定位於儲物箱50之上方。藉此,儲物箱50之儲物部51由座部30封閉。又,騎乘者可坐於主座31, 後座騎乘者可坐於串列座部32。
如圖1所示,尾燈20配置於串列座部32之一部分之下方。尾燈20之前端20f位於較座部30之前端30f更靠後方。尾燈20之前端20f位於較串列座部32之前端32f更靠後方。串列座部32之後端32r位於較尾燈20之前端20f更靠後方。如圖10所示,尾燈20具備光源21、反射器22、以及使光源21之光透過之罩部23。本實施形態中,光源21包含燈泡。然而,光源21並不限定於燈泡。例如,光源21亦可為LED。
扶手桿40係由坐在串列座部32之後座騎乘者握持之構件。後座騎乘者藉由握持扶手桿40,可容易地保持姿勢。如圖5所示,扶手桿40安裝於車體框架10。圖11、圖12、圖13、圖14分別係扶手桿40之立體圖、俯視圖、左側視圖、前視圖。如圖12所示,扶手桿40具有固定於橫向構件15之固定部41、由後座騎乘者握持之握持部42、以及支持串列座部32之前支持部43及後支持部44。
固定部41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與橫向構件15重疊之位置。換言之,固定部41配置於橫向構件15之正上方。固定部41固定於橫向構件15。於固定部41形成有供螺栓插通之孔41a。固定部41藉由上述螺栓而與橫向構件15結合。固定部41包含配置於較車輛中心線CL更靠左方之左固定部41L、及配置於較車輛中心線CL更靠右方之右固定部41R。左固定部41L及右固定部41R各者藉由螺栓與橫向構件15結合。左固定部41L與右固定部41R相互隔離。在左固定部41L與右固定部41R之間設置有間隔。然 而,左固定部41L與右固定部41R亦可接連。亦可在左固定部41L與右固定部41R之間不設置間隔。
握持部42包含自左固定部41L向後方延伸之左桿42L、自右固定部41R向後方延伸之右桿42R、及架設於左桿42L與右桿42R之中央桿42C。中央桿42C於左右方向上延伸。如圖1所示,握持部42之後端40r位於較尾燈20之後端20r更靠後方。但,握持部42之後端40r之位置並無特別限制。
扶手桿40發揮藉由被後座騎乘者握持而保持後座騎乘者之姿勢之作用,並且發揮支撐串列座部32之負重之作用。本實施形態之扶手桿40具有支撐串列座部32之前支持部43及後支持部44。
如圖12所示,前支持部43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與橫向構件15重疊之位置。換言之,前支持部43配置於橫向構件15之正上方。前支持部43包含配置於較車輛中心線CL更靠左方之左座部支承部43L、及配置於較車輛中心線CL更靠右方之右座部支承部43R。再者,所謂「座部支承部」係承受來自串列座部32之向下之負重的部分。左座部支承部43L與右座部支承部43R亦可連接,但於本實施形態中,左座部支承部43L與右座部支承部43R相互隔離。在左座部支承部43L與右座部支承部43R之間設置有間隔。
後支持部44配置於較橫向構件15更靠後方。又,後支持部44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左座架13L及右座架13R更靠後方。後支持部44自固定部 41向後方延伸。後支持部44形成為U字狀。後支持部44包含自左固定部41L向後方延伸之左臂44L、自右固定部41R向後方延伸之右臂44R、及架設於左臂44L與右臂44R之中央臂44C。左臂44L配置於車輛中心線CL之左方,右臂44R配置於車輛中心線CL之右方。右臂44R與左臂44L於右方隔離。在左臂44L與右臂44R之間設置有間隔。中央臂44C於左右方向上延伸。於車輛俯視下,中央臂44C與車輛中心線CL交叉。後支持部44包含中央座部支承部44A。中央座部支承部44A係承受來自串列座部32之向下之負重的部分。中央座部支承部44A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車輛中心線CL上。
後支持部44之中央臂44C與握持部42之中央桿42C於前方隔離。後支持部44之左臂44L與握持部42之左桿42L於右方隔離。後支持部44之右臂44R與握持部42之右桿42R於左方隔離。在中央臂44C與中央桿42C之間、左臂44L與左桿42L之間、及右臂44R與右桿42R之間分別設置有間隔。
扶手桿40具備供尾燈20安裝之左右之尾燈安裝部45L、45R。後支持部44之左臂44L具有配置於車輛中心線CL之左方之左尾燈安裝部45L。後支持部44之右臂44R具有配置於車輛中心線CL之右方之右尾燈安裝部45R。左尾燈安裝部45L包含自左固定部41L向上延伸之縱壁45b、及自縱壁45b向後方延伸之橫壁45c。右尾燈安裝部45R包含自右固定部41R向上延伸之縱壁45b、及自縱壁45b向後方延伸之橫壁45c。於左尾燈安裝部45L及右尾燈安裝部45R之橫壁45c形成有供螺栓插通之孔45a。尾燈20藉由上述螺栓而安裝於左尾燈安裝部45L及右尾燈安裝部45R。
如圖13所示,於車輛側視下,後支持部44之左臂44L之上緣44u及右臂44R之上緣44u水平延伸。另一方面,於車輛側視下,握持部42之左桿42L及右桿42R之上緣42u自水平線傾斜。左桿42L及右桿42R之上緣42u以越往後方越朝上方之方式自水平線傾斜。上緣42u相對於上緣44u,以越往後方越朝上方之方式傾斜。
扶手桿40之左座部支承部43L、右座部支承部43R、及中央座部支承部44A雖亦可與串列座部32直接接觸,但於本實施形態中係介隔儲物箱50之平板部52間接地接觸。如圖10所示,在串列座部32與扶手桿40之中央座部支承部44A之間介置有儲物箱50之平板部52之一部分(以下稱為夾持部)52a。同樣地,在串列座部32與扶手桿40之左座部支承部43L之間、及串列座部32與扶手桿40之右座部支承部43R之間亦分別介置有儲物箱50之平板部52之一部分。
如上,根據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1,扶手桿40除了具有配置於橫向構件15之正上方之前支持部43以外,還具有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橫向構件15、左座架13L及右座架13R更靠後方之後支持部44。串列座部32不僅由前支持部43支持,而且亦由位於較前支持部43更靠後方之後支持部44支持(參照圖10)。因此,串列座部32之後端部(即較橫向構件15更靠後方之部分)不易向下方彎曲。由此,即便於後座騎乘者坐在串列座部32之後端部之情形時,亦能夠防止串列座部32之後端部向下方彎曲而與尾燈20干涉。此處,後支持部44係由橫向構件15支持之扶手桿40之一部分。由 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1,無需為了將橫向構件15配置於更後方而將左座架13L及右座架13R向後方延長。因此,即便於將串列座部32向後方延長之情形時,亦能夠抑制車輛之大型化。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1,能夠抑制車輛之大型化並且提昇串列座部32之乘坐性。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扶手桿40之構成(參照圖12)係一例。扶手桿40之構成並無特別限制。作為扶手桿40之另一構成例,後支持部44亦可與握持部42連接。後支持部44亦可介隔握持部42由固定部41支持。然而,於本實施形態中,後支持部44自固定部41向後方延伸。握持部42及後支持部44各者自固定部41向後方延伸。因此,自串列座部32傳至後支持部44之負重不經由握持部42而傳遞至固定部41。由此,能夠降低傳至握持部42之負重。根據本實施形態,無需將握持部42之剛性提高至先前以上。因此,能夠防止握持部42之大型化及重量化,進而能夠抑制扶手桿40之大型化及重量化。
本實施形態中,扶手桿40之固定部41包含配置於較車輛中心線CL更靠左方之左固定部41L、及配置於較車輛中心線CL更靠右方之右固定部41R。因此,能夠使橫向構件15左右平衡良好地支持扶手桿40。藉此,能夠藉由扶手桿40之前支持部43及後支持部44平衡良好地支持串列座部32。
根據本實施形態,後支持部44包含左臂44L、右臂44R及中央臂44C。在橫向構件15與中央臂44C之間設置有間隔。又,右臂44R與左臂 44L於右方隔離,在左臂44L與右臂44R之間設置有間隔。由此,能夠將手插入至左臂44L與右臂44R之間。因此,可容易地進行配置於後支持部44下方之尾燈20之維護。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後支持部44之中央臂44C與握持部42之中央桿42C於前方隔離,在中央臂44C與中央桿42C之間設置有間隔。後支持部44之左臂44L與握持部42之左桿42L於右方隔離,在左臂44L與左桿42L之間設置有間隔。後支持部44之右臂44R與握持部42之右桿42R於左方隔離,在右臂44R與右桿42R之間設置有間隔。由此,作業人員藉由將手插入至上述間隔,可容易地進行配置於後支持部44下方之尾燈20之維護。
扶手桿40具有供尾燈20安裝之尾燈安裝部45L、45R。後支持部44之左臂44L具有左尾燈安裝部45L,右臂44R具有右尾燈安裝部45R。因此,能夠將尾燈20安裝於扶手桿40。能夠藉由扶手桿40支持尾燈20。根據本實施形態,無需為了確保安裝尾燈20之部分而將左座架13L及右座架13R向後方延長。因此,能夠抑制車輛之大型化。
再者,於扶手桿40之前支持部43及後支持部44,承受來自串列座部32之負重之部分之配置並無特別限制。然而,根據本實施形態,前支持部43包含在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較車輛中心線CL更靠左方之左座部支承部43L、及在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較車輛中心線CL更靠右方之右座部支承部43R,後支持部44包含在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車輛中心線上CL上之中央座部支承部44A。因此,扶手桿40能夠平衡良好地承受來自串列座部32之負 重。由此,能夠平衡良好且穩定地支持串列座部32。
扶手桿40之前支持部43及後支持部44雖亦可直接支持串列座部32,但於本實施形態中係介隔儲物箱50之平板部52間接地支持。由樹脂材料形成之儲物箱50之夾持部52a被夾於串列座部32與前支持部43之間、及串列座部32與後支持部44之間。因此,扶手桿40之前支持部43及後支持部44之磨耗劣化得以降低。
如圖13所示,於車輛側視下,扶手桿40之後支持部44之上緣44u水平地延伸。因此,藉由後支持部44,能夠更穩定地支持串列座部32。另一方面,於車輛側視下,扶手桿40之握持部42之左桿42L及右桿42R相對於後支持部44之上緣44u,以越往後方越朝上方之方式傾斜。因此,坐在串列座部32之後座騎乘者可容易地抓住握持部42,且可容易地保持姿勢。
根據本實施形態,扶手桿40之固定部41、握持部42、前支持部43及後支持部44包含一體地形成之單一構件。因此,與固定部41、握持部42、前支持部43及後支持部44由不同之構件形成並相互組裝之情形相比,能夠提高扶手桿40之剛性。由此,能夠藉由扶手桿40穩定地支持串列座部32。
以上,對一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上述實施形態僅為一例,可為其他各種實施形態。
所謂跨坐型車輛係供騎乘者橫跨乘坐之車輛。跨坐型車輛並不限定於速克達1。跨坐型車輛亦可為除速克達以外之機車。又,跨坐型車輛並不限定於機車。跨坐型車輛所具備之車輪之個數並不限定於2個。
上述實施形態中,主座31與串列座部32一體地形成。然而,主座31與串列座部32亦可分開形成。
上述實施形態中,扶手桿40之固定部41藉由螺栓而被固定於橫向構件15。然而,將固定部41固定於橫向構件15之構成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固定部41亦可焊接於橫向構件15。
上述實施形態中,後支持部44形成為U字狀。然而,後支持部44之形狀並不限定於U字狀。
亦可在中央臂44C與中央桿42C之間、左臂44L與左桿42L之間、及右臂44R與右桿42R之間中之至少一對之間不設置間隔。中央臂44C與中央桿42C亦可直接連接,左臂44L與左桿42L亦可直接連接,右臂44R與右桿42R亦可直接連接。
上述實施形態中,扶手桿40具有尾燈安裝部45L、45R,但亦可不具有尾燈安裝部45L、45R。扶手桿40亦可以不安裝尾燈20之方式形成。
上述實施形態中,後支持部44具有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車輛中心線 CL上之中央座部支承部44A。後支持部44僅具有中央座部支承部44A作為座部支承部。然而,後支持部44亦可除了具有中央座部支承部44A以外,還具有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車輛中心線CL之左方及/或右方之其他座部支承部。又,後支持部44亦可具有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車輛中心線CL之左方及/或右方之座部支承部,且不具有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車輛中心線CL上之中央座部支承部44A。
上述實施形態中,於車輛側視下,後支持部44之上緣44u水平地延伸,但並未特別限制。於車輛側視下,後支持部44之上緣44u亦可自水平線傾斜。於車輛側視下,握持部42之上緣42u未必以越往後方越朝上方之方式延伸。於車輛側視下,握持部42之上緣42u亦可水平地延伸。又,於車輛側視下,握持部42之上緣42u亦可以越往後方越朝下方之方式延伸。
上述實施形態中,握持部42包含左桿42L、右桿42R、及架設於左桿42L與右桿42R之中央桿42C,但中央桿42C未必需要。左桿42L與右桿42R亦可隔離,在左桿42L與右桿42R之間設置間隔。但,即便於左桿42L與右桿42R隔離之情形時,左桿42L之後端或右桿42R之後端亦位於較後支持部44之中央臂44C之後端更靠後方。
上述實施形態中,扶手桿40係由單一構件構成。然而,扶手桿40亦可藉由2個以上構件組裝而構成。
15‧‧‧橫向構件
40‧‧‧扶手桿
41‧‧‧固定部
41a‧‧‧孔
41L‧‧‧左固定部
41R‧‧‧右固定部
42‧‧‧握持部
42C‧‧‧中央桿
42L‧‧‧左桿
42R‧‧‧右桿
43‧‧‧前支持部
43L‧‧‧左座部支承部
43R‧‧‧右座部支承部
44‧‧‧後支持部
44A‧‧‧中央座部支承部
44C‧‧‧中央臂
44L‧‧‧左臂
44R‧‧‧右臂
45a‧‧‧孔
45b‧‧‧縱壁
45c‧‧‧橫壁
45L‧‧‧左安裝部
45R‧‧‧右安裝部
CL‧‧‧車輛中心線
F‧‧‧前
L‧‧‧左
R‧‧‧右
Re‧‧‧後

Claims (12)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 頭管; 左座架,其配置於上述頭管之後方且左方,並向後方延伸; 右座架,其配置於上述頭管之後方且右方,並向後方延伸; 橫向構件,其連接於上述左座架及上述右座架並於左右方向上延伸; 尾燈,其具有前端及位於較上述左座架及上述右座架更靠後方之後端; 主座,其配置於上述頭管之後方,供騎乘者乘坐; 串列座部,其配置於上述主座之後方,且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左座架、上述右座架及上述橫向構件更靠上方,供後座騎乘者乘坐;及 扶手桿,其由上述橫向構件支持;且 上述串列座部具有位於較上述尾燈之上述前端更靠後方之後端; 上述扶手桿具有: 固定部,其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與上述橫向構件重疊之位置,且固定於上述橫向構件; 握持部,其包含自上述固定部向後方延伸且配置於較車輛中心線更靠左方之左握持部、及自上述固定部向後方延伸且配置於較車輛中心線更靠右方之右握持部; 前支持部,其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與上述橫向構件重疊之位置,且支持上述串列座部;及 後支持部,其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橫向構件、上述左座架及上述右座架更靠後方,且支持上述串列座部。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支持部自上述固定部向後方延伸。
  3.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固定部包含配置於較車輛中心線更靠左方之左固定部、及配置於較車輛中心線更靠右方之右固定部。
  4. 如請求項3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支持部包含自上述左固定部向後方延伸之左臂、自上述右固定部向後方延伸且與上述左臂於右方隔離之右臂、及架設於上述左臂與上述右臂之中央臂。
  5. 如請求項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支持部之上述中央臂與上述握持部之一部分於前方隔離。
  6. 如請求項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支持部之上述左臂與上述握持部之上述左握持部於右方隔離, 上述後支持部之上述右臂與上述握持部之上述右握持部向左方隔離。
  7.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扶手桿具有供上述尾燈安裝之尾燈安裝部。
  8. 如請求項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左臂及上述右臂各者具有供上述尾燈安裝之尾燈安裝部。
  9.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前支持部包含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較車輛中心線更靠左方且承受來自上述串列座部之負重之左座部支承部、及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較車輛中心線更靠右方且承受來自上述串列座部之負重之右座部支承部, 上述後支持部包含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車輛中心線上且承受來自上述串列座部之負重之中央座部支承部。
  10.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儲物箱,該儲物箱具有配置於較上述橫向構件更靠前方之箱狀之儲物部、及自上述儲物部向後方延伸之平板部,且由樹脂材料形成; 上述儲物箱之上述平板部包含被夾在上述串列座部與上述扶手桿之上述後支持部之間之夾持部。
  11.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車輛側視下,上述左握持部及上述右握持部之上緣相對於上述後支持部之上緣,以越往後方越朝上方之方式傾斜。
  1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扶手桿之上述固定部、上述握持部、上述前支持部及上述後支持部包含一體地形成之單一構件。
TW108123071A 2018-07-02 2019-07-01 跨坐型車輛 TWI7002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26063A JP2020001662A (ja) 2018-07-02 2018-07-02 鞍乗型車両
JP2018-126063 2018-07-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5855A TW202005855A (zh) 2020-02-01
TWI700210B true TWI700210B (zh) 2020-08-01

Family

ID=67137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3071A TWI700210B (zh) 2018-07-02 2019-07-01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590804B1 (zh)
JP (1) JP2020001662A (zh)
BR (1) BR102019013626A2 (zh)
PH (1) PH12019050101B1 (zh)
TW (1) TWI7002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37464B2 (ja) * 2018-11-28 2021-03-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グラブレール
JP6937793B2 (ja) 2019-04-05 2021-09-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05723A (en) * 2003-07-04 2005-02-16 Yamah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JP4559197B2 (ja) * 2004-11-22 2010-10-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グラブレール取付構造
TW201625442A (zh) * 2015-01-09 2016-07-16 Yamaha Motor Co Ltd 速克達型車輛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111417A (ja) * 2017-01-12 2018-07-1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05723A (en) * 2003-07-04 2005-02-16 Yamah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JP4559197B2 (ja) * 2004-11-22 2010-10-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グラブレール取付構造
TW201625442A (zh) * 2015-01-09 2016-07-16 Yamaha Motor Co Ltd 速克達型車輛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02019013626A2 (pt) 2020-04-28
TW202005855A (zh) 2020-02-01
PH12019050101A1 (en) 2020-01-27
JP2020001662A (ja) 2020-01-09
PH12019050101B1 (en) 2020-01-27
EP3590804A1 (en) 2020-01-08
EP3590804B1 (en) 2021-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0728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構造
JP2019119292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abs配置構造
EP2599698B1 (en) Straddle type vehicle
US10549811B2 (en) Front wheel suspension devic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TWI700210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07091140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部構造
JP2015033900A (ja)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カウルステーの取付構造
WO2013180199A1 (ja) 鞍乗型車両の収納構造
JP590852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グラブレール構造
EP3305637B1 (en) Straddled vehicle
US11312267B2 (en) Seat frame for saddled vehicle
BR102017005683B1 (pt) Veículo do tipo para montar
JP2013112272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8075972A (ja) スクーター
JP2018075973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3086538A (ja)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構造
JP7288476B2 (ja) 鞍乗型車両
JP7377142B2 (ja) 鞍乗型車両
JP610912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におけるヘッドライト支持構造
JP6723280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7121924A (ja) 鞍乗り型車両
TWI571403B (zh) 車體骨架構造及跨坐型車輛
JP2021155022A (ja) 鞍乗型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JP585129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グラブレール取付構造
JP2022155677A (ja) 鞍乗型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