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1403B - 車體骨架構造及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車體骨架構造及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1403B
TWI571403B TW103131651A TW103131651A TWI571403B TW I571403 B TWI571403 B TW I571403B TW 103131651 A TW103131651 A TW 103131651A TW 103131651 A TW103131651 A TW 103131651A TW I571403 B TWI571403 B TW I57140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keleton
frame
vehicle body
vehicle
reinforc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16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20117A (zh
Inventor
金子京平
Original Assignee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201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01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14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140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HCYCLE STAND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PARKING OR STORING CYCLES; 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Z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DEVICES FOR LEARNING TO RIDE CYCLES
    • B62H1/00Supports or stands forming part of or attached to cycles
    • B62H1/02Articulated stands, e.g. in the shape of hinged ar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6Leg 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車體骨架構造及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更詳細而言,關於一種用於跨坐型車輛之車體骨架構造。
先前,提出有跨坐型車輛用之各種車體骨架。例如於日本專利特開平11-321756號公報中,揭示有速克達(scooter)用之車體骨架。日本專利特開平11-321756號公報之車體骨架包括頭管、前骨架、後骨架、及輔助骨架。前骨架自頭管向下方延伸。後骨架於俯視時呈大致U字狀,兩端被焊接於前骨架之下部。後骨架包含:凹部,其呈向下方彎曲之形狀;及傾斜部,其自凹部之後端向後方且上方傾斜地延伸。輔助骨架較後骨架配置於更上方。輔助骨架之前端安裝於前骨架,輔助骨架之後端安裝於後骨架。
於日本專利特開平11-321756號公報之車體骨架中,後骨架被焊接於前骨架之下部。因此,與將後骨架焊接於頭管之情形相比,車輛前部之骨架構成變得小型化。
進而,於具備日本專利特開平11-321756號公報之車體骨架之速克達中,後骨架之凹部於前後方向上配置於把手與座部之間。於後骨架之凹部焊接有於車寬方向上延伸之支臂(arm)。藉由該橫桿之左右端部支持供騎乘者之腳放置之置腳板。因此,於上述速克達中,充分 地確保用以配置騎乘者之腳之空間,從而確保乘坐時之舒適性。
專利文獻1之車體骨架為了提高整體之剛性,而具備輔助骨架。然而,輔助骨架僅輔助性地支持前骨架及後骨架。因此,於專利文獻1之車體骨架中,必須提高除輔助骨架以外之部分之剛性,結果存在整體之重量變大之問題。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可兼顧剛性之確保及輕量化之車體骨架構造及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用以解決上述課題者,其係跨坐型車輛用之車體骨架構造,且包括:頭管;前骨架,其安裝於頭管,且自頭管向下方延伸;左上骨架,其相對於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中心配置於左方,連接於前骨架,並且延伸至後方;右上骨架,其相對於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中心配置於右方,連接於前骨架,並且延伸至後方;左下骨架,其較左上骨架配置於更下方,前端安裝於前骨架,並且後端安裝於左上骨架之下表面;及右下骨架,其較右上骨架配置於更下方,前端安裝於前骨架,並且後端安裝於右上骨架之下表面。
上述車體骨架構造由於包括左上骨架及右上骨架、與左下骨架及右下骨架,故而可確保對於上下方向之荷重之剛性。上述車體骨架構造由於左下骨架及右下骨架分別自下方支持左上骨架及右上骨架,故而尤其是對於來自上方之荷重之剛性較高。於上述車體骨架構造中,由於上下方向之荷重分散至左上骨架及右上骨架與左下骨架及右下骨架,故而可謀求車體骨架構造整體之輕量化。因此,根據上述車體骨架構造,可達成兼顧剛性之確保及輕量化。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包括:上述車體骨架構造;車體外殼;及座部,其配置於左上骨架及右上骨架之上方。車體外殼包含:護腿板部,其配置於頭管之後方;弓形部,其配置於護腿板部與座部之間, 並且前視剖面呈凸狀,且自上方覆蓋左上骨架之一部分及右上骨架之一部分;及腳踏板部,其自弓形部之下端向車寬方向外側突出。
於上述跨坐型車輛所包括之車體骨架構造中,左上骨架及右上骨架連接於自頭管向下方延伸之前骨架。因此,可抑制覆蓋左上骨架之一部分及右上骨架之一部分的弓形部之高度變高。其結果為可充分地確保供配置騎乘者之腳之空間,從而可確保乘坐時之舒適性。
本發明之其他特徵、元件、步驟、特性及優勢係藉由以下參照隨附圖式對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進行之詳細說明而變得更加明確。
1‧‧‧跨坐型車輛
10‧‧‧車輛本體
11‧‧‧前叉
12‧‧‧把手
13‧‧‧座部
14‧‧‧動力單元
15‧‧‧後避震器
16‧‧‧車體骨架
17‧‧‧燃料箱
18‧‧‧車體外殼
19‧‧‧側支架
20‧‧‧前輪
26‧‧‧車體骨架
30‧‧‧後輪
161‧‧‧頭管
162‧‧‧前骨架
163L‧‧‧左上骨架
163Lf‧‧‧左上骨架163L之前部
163Lr‧‧‧左上骨架163L之後部
163R‧‧‧右上骨架
163Rf‧‧‧右上骨架163R之前部
163Rr‧‧‧右上骨架163R之後部
164L‧‧‧左下骨架
164Lf‧‧‧左下骨架164L之前部
164Lm‧‧‧左下骨架164L之中間部
164Lr‧‧‧左下骨架164L之後部
164R‧‧‧右下骨架
164Rf‧‧‧右下骨架164R之前部
164Rm‧‧‧右下骨架164R之中間部
164Rr‧‧‧右下骨架164R之後部
165L‧‧‧左補強骨架
165R‧‧‧右補強骨架
166‧‧‧角牽板
167‧‧‧角牽板
171‧‧‧箱本體
172‧‧‧注入部
173‧‧‧供油蓋
181‧‧‧前外殼部
182‧‧‧護腿板部
183‧‧‧上側外殼部
184‧‧‧下側外殼部
185‧‧‧弓形部
185f‧‧‧弓形部185之前部
185r‧‧‧弓形部185之後部
186‧‧‧腳踏板部
191‧‧‧側支架本體
191a‧‧‧接地部
191b‧‧‧彈簧支持部
191c‧‧‧鉤部
192‧‧‧檢測部
193‧‧‧盤簧
193a‧‧‧鉤部
193b‧‧‧鉤部
260‧‧‧連接骨架
263L‧‧‧左上骨架
263Lf‧‧‧左上骨架263L之前部
263Lr‧‧‧左上骨架263L之後部
263R‧‧‧右上骨架
263Rf‧‧‧右上骨架263R之前部
263Rr‧‧‧右上骨架263R之後部
264L‧‧‧左下骨架
264Lf‧‧‧左下骨架264L之前部
264Lm‧‧‧左下骨架264L之中間部
264Lr‧‧‧左下骨架264L之後部
264R‧‧‧右下骨架
264Rf‧‧‧右下骨架264R之前部
264Rm‧‧‧右下骨架264R之中間部
264Rr‧‧‧右下骨架264R之後部
265L‧‧‧左補強骨架
265R‧‧‧右補強骨架
267‧‧‧角牽板
1631L‧‧‧動力單元支持部
1631R‧‧‧動力單元支持部
1632L‧‧‧後避震器支持部
1632R‧‧‧後避震器支持部
1641L‧‧‧燃料箱支持部
1641R‧‧‧燃料箱支持部
1642‧‧‧側支架支持部
1642a‧‧‧基底構件
1642b‧‧‧板
1642c‧‧‧板
1642d‧‧‧開關孔
1642e‧‧‧彈簧支持部
1651L‧‧‧燃料箱支持部
1651R‧‧‧燃料箱支持部
1671L‧‧‧分支部
1671R‧‧‧分支部
1681‧‧‧橋形接合器
1682‧‧‧橋形接合器
1683‧‧‧橋形接合器
1711‧‧‧上半體
1711a‧‧‧凸緣
1712‧‧‧下半體
1712a‧‧‧凸緣
1921‧‧‧檢測部本體
1922‧‧‧開關
2682‧‧‧橋形接合器
2683‧‧‧橋形接合器
B‧‧‧後方向
C‧‧‧車輛中心
D‧‧‧下方向
F‧‧‧前方向
HL‧‧‧水平線
L‧‧‧左方向
P1‧‧‧軸孔
P2‧‧‧軸孔
P3‧‧‧軸孔
R‧‧‧右方向
U‧‧‧上方向
圖1係本發明之各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左側視圖。
圖2係第1實施形態之車體骨架之左側視圖。
圖3係圖2之車體骨架之右側視圖。
圖4係圖2之車體骨架之俯視圖。
圖5係圖2之車體骨架之後視圖。
圖6係安裝有燃料箱之狀態之圖2之車體骨架之左側視圖。
圖7係各實施形態之側支架之立體圖。
圖8係圖7之側支架之右側視圖。
圖9係圖7之側支架之前視圖。
圖10係第2實施形態之車體骨架之左側視圖。
圖11係圖10之車體骨架之右側視圖。
圖12係圖10之車體骨架之俯視圖。
先前,創作有如下一種跨坐型車輛用之車體骨架構造,該跨坐型車輛用之車體骨架構造包括:前骨架,其自頭管向下方延伸;後骨架,其自前骨架之下部向後方且上方延伸;及輔助骨架,其支持前骨架及後骨架。
於上述車體骨架構造中,藉由在前骨架之下部安裝有後骨架,可使車輛前部之骨架構成小型化地集中。於上述車體骨架構造中,於後骨架形成有呈向下方彎曲之形狀之凹部。於具備上述車體骨架構造之跨坐型車輛中,由於將後骨架之凹部於前後方向上配置於把手與座部之間,故而充分地確保用以配置騎乘者之腳之空間。
於上述車體骨架構造中,將輔助骨架之前端安裝於前骨架,並且將輔助骨架之後端安裝於後骨架,藉此謀求剛性之提高。然而,於上述車體骨架構造中,由於輔助骨架僅輔助性地支持前骨架及後骨架,故而必須提高除輔助骨架以外之部分之剛性。其結果為產生車體骨架構造整體之重量增加之問題。
因此,本發明者創作出如下車體骨架構造,該車體骨架構造包括左上骨架及右上骨架、以及與其等為相同行之左下骨架及右下骨架。於該車體骨架構造中,由於上下方向之荷重分散至左上骨架及右上骨架與左下骨架及右下骨架,故而可謀求整體之輕量化,並且提高對於上下方向之荷重之剛性。
進而,本發明者以左下骨架及右下骨架自下方支持左上骨架及右上骨架之方式構成上述車體骨架構造。藉此,可進一步提高對於來自上方之荷重之剛性。
因此,根據本發明者所創作之車體骨架構造,可謀求兼顧剛性之確保及輕量化。又,本發明者所創作之車體骨架構造由於車體前部之構成小型化,故而於包括該車體骨架構造之跨坐型車輛中,可充分地確保供配置騎乘者之腳之空間,從而可確保乘坐時之舒適性。
<實施形態>
以下,對本發明之各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及車體骨架構造進行說明。於以下之說明中,於敍述為前後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時,意指乘坐於跨坐型車輛之騎乘者所看到之前後方向、左右方 向、及上下方向。於各圖中,箭頭F表示前方向,箭頭B表示後方向。箭頭R表示右方向,箭頭L表示左方向。箭頭U表示上方向,箭頭D表示下方向。對圖中相同及相當之構成標註相同符號,不重複相同之說明。
<第1實施形態>
首先,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及車體骨架構造進行說明。
[整體構成]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之左側視圖。跨坐型車輛1係速克達型車輛,包括:車輛本體10;前輪20,其設置於車輛本體10之前部;及後輪30,其設置於車輛本體10之後部。
如圖1所示,車輛本體10包括前叉11、把手12、座部13、動力單元14、及後避震器(rear suspension)15。車輛本體10進而包括下述車體骨架16、下述燃料箱17、覆蓋車體骨架16之車體外殼18、及側支架19。
前叉11係設置於車輛本體10之前部。前叉11係以上端部較下端部位於更後方之方式傾斜。藉由前叉11之下端部支持前輪20使其可旋轉。前叉11之上端部經由未圖示之轉向軸而連接於把手12。按照把手12之操作,變更前輪20之朝向。
座部13係配置於較把手12更後方且下述車體骨架16之上方。
動力單元14較座部13配置於更下方,且於上下方向上搖動。動力單元14雖未特別圖示,但包括:引擎;及傳動箱,其較引擎配置於更後方,且收容變速裝置。傳動箱與後輪30連結。引擎係可於上下方向上搖動地支持於車體骨架16。
後避震器15於車輛本體10之後部設置於後輪30之右方及左方。各後避震器15之上端部係支持於車體骨架16。各後避震器15之下端部 連結於動力單元14之後端部。
[車體骨架構造]
圖2係車體骨架16之左側視圖。圖3係車體骨架16之右側視圖。圖4係車體骨架16之俯視圖。圖5係車體骨架16之後視圖。
如圖2及圖3所示般,車體骨架16包括頭管161、前骨架162、左上骨架163L、左下骨架164L、右上骨架163R、及右下骨架164R。車體骨架16進而包括左補強骨架165L、及右補強骨架165R。頭管161、前骨架162、左上骨架163L、左下骨架164L、左補強骨架165L、右上骨架163R、右下骨架164R、及右補強骨架165R之垂直剖面分別呈圓形之管狀。
(頭管)
頭管161配置於車體骨架16之前部。頭管161係以上端部較下端部位於更後方之方式傾斜。於頭管161中插入未圖示之轉向軸。
(前骨架)
前骨架162係藉由熔接而安裝於頭管161。此處,對於「安裝」,包含直接連接構件彼此之情況,但不包含在構件之間存在介隔物而間接地連接構件彼此之情況。但,所謂「安裝」係不僅意指於分開形成各構件之後將其等直接連接,而且亦意指藉由鑄造等將各構件一體地形成之概念。前骨架162自頭管161延伸至下方。於第1實施形態中,前骨架162係以上端部較下端部稍微位於前方之方式傾斜。然而,前骨架162既可自頭管161筆直地向下方延伸,亦可以上端部較下端部位於更後方之方式傾斜。
(左骨架)
如圖2所示般,左上骨架163L係其前端連接於前骨架162。此處,所謂「連接」係包含直接連接構件彼此之情形、及在構件間存在介隔物而間接地連接構件彼此之情形之兩者之概念。又,所謂「連 接」,意指於分開形成各構件之後將其等連接,並非意指藉由鑄造等將各構件一體地形成。
於第1實施形態中,左上骨架163L之前端係藉由熔接而直接安裝於前骨架162之左側面。此處,所謂前骨架162之左側面係指假設沿著前骨架162之長度方向之中心面將前骨架162左右二等分之情形時之左半部分之表面,所謂前骨架162之右側面係指相同情形時之右半部分之表面。
如圖2及圖4所示般,左上骨架163L相對於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中心C配置於左方,且自前骨架162向後方延伸。左上骨架163L包含於側視時自前骨架162向後方且上方傾斜地延伸之前部163Lf、及於側視時自前部163Lf向後方且上方傾斜地延伸之後部163Lr。後部163Lr相對於水平面之斜率大於前部163Lf目對於水平面之斜率。
於左上骨架163L中,以跨及前部163Lf與後部163Lr之方式,設置用以支持動力單元14之動力單元支持部1631L。於左上骨架163L中,在後部163Lr之後端部設置用以支持後避震器15之上端部之後避震器支持部1632L。
動力單元支持部1631L具有供安裝樞軸之軸孔P1。動力單元14之引擎係以動力單元14上下搖動之方式,可繞安裝於軸孔P1之樞軸搖動地受到支持。對左上骨架163L,經由動力單元支持部1631L施加起因於動力單元14之搖動之上下方向之荷重。動力單元支持部1631L於側視時被左上骨架163L、左下骨架164L、及左補強骨架165L包圍。藉由以上述方式構成,可於車體骨架16中提高對於上下方向之荷重之剛性。
如圖4所示般,左上骨架163L之前部163Lf於俯視時自前骨架162向後方且車寬方向外側(左方)延伸。左上骨架163L之後部163Lr於俯視時自前部163Lf之後端朝向後方大致筆直地延伸,且後端部向車寬 方向內側(右方)彎曲。
如圖2所示般,左下骨架164L較左上骨架163L配置於更下方。左下骨架164L係於車輛側視時車輛前後方向之任意位置均配置於左上骨架163L之下方。但,只要於將左上骨架163L與左下骨架164L以車輛前後方向之位置一致之部分彼此進行比較時,左下骨架164L位於左上骨架163L之下方即可,故而存在左下骨架164L之一部分較通過左上骨架163L之最低點之水平線位於更上方之情況。又,如下所述,左下骨架164L由於其後端被安裝於左上骨架163L,故而具有與左上骨架163L接觸之部分,但關於該接觸之部分,亦可不位於左上骨架163L之下方。
於本實施形態中,左下骨架164L之前端於較左上骨架163L之前端更下方,藉由熔接而安裝於前骨架162之左側面。但,安裝於前骨架162之左下骨架164L之前端與同樣地安裝於前骨架162之左上骨架163L之前端之上下方向之位置亦可相同。左下骨架164L之後端係藉由熔接而安裝於左上骨架163L之下表面。此處,所謂左上骨架163L之下表面係指假設沿著左上骨架163L之長度方向之中心面將左上骨架163L上下二等分之情形時之左上骨架163L之下半部分之表面。
左下骨架164L包含前部164Lf、中間部164Lm、及後部164Lr。左下骨架164L之外徑及內徑與左上骨架163L之外徑及內徑相等。
如圖2所示般,左下骨架164之前部164Lf於側視時自前骨架162向下方且後方延伸。如圖5所示般,前部164Lf於後視時向下方且車寬方向外側(左方)延伸。即,前部164Lf係以上端部較下端部位於更前方且更靠車寬方向內側(右方)之方式傾斜。於前部164Lf設置有用以支持燃料箱17之燃料箱支持部1641L。
如圖2所示般,左下骨架164L之中間部164Lm自前部164Lf之下端向後方且上方延伸。於中間部164Lm設置有用以支持下述側支架40之 側支架支持部1642。
左下骨架164L之後部164Lr自中間部164Lm之後端向後方且上方延伸。後部164Lr於其中間部彎曲,且相對於水平面之傾斜角變小。
左補強骨架165L較左下骨架164L之後端配置於更前方。左補強骨架165L之上端係藉由熔接而安裝於左上骨架163L。左補強骨架165L之下端係藉由熔接而安裝於左下骨架164L。左補強骨架165L係以上端部較下端部位於更前方之方式傾斜。於左補強骨架165L設置有用以支持燃料箱17之燃料箱支持部1651L。
左補強骨架165L之長度較佳為左補強骨架165L之上端與左下骨架164之後端之距離、及左補強骨架165L之下端與左下骨架164L之後端之距離實質上相等。即,較佳為左上骨架163L、左下骨架164L、及左補強骨架165L於側視時呈大致正三角形。藉由此種構成,可進一步提高對於自動力單元支持部1631L輸入之荷重之耐性。
(右骨架)
如圖3及圖4所示般,右上骨架163R相對於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中心C配置於右方。右上骨架163R相對於通過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中心C之水平線HL,與左上骨架163L大致對稱。
如圖3所示般,右上骨架163R係其前端連接於前骨架162。於第1實施形態中,右上骨架163R之前端係藉由熔接而直接安裝於前骨架162之右側面。
右上骨架163R自前骨架162向後方延伸。更詳細而言,右上骨架163R包含於側視時自前骨架162向後方且上方傾斜地延伸之前部163Rf、及於側視時自前部163Rf之後端向後方且上方傾斜地延伸之後部163Rr。後部163Rr相對於水平面之斜率大於前部163Rf相對於水平面之斜率。
於右上骨架163R中,以跨及前部163Rf與後部163Rr之方式,設 置用以支持動力單元14之動力單元支持部1631R。於右上骨架163R中,在後部163Rr之後端部設置用以支持後避震器15之上端部之後避震器支持部1632R。
動力單元支持部1631R具有供安裝樞軸之軸孔P2。動力單元14之引擎係以動力單元14上下搖動之方式,可繞安裝於軸孔P2之樞軸旋轉地受到支持。對右上骨架163R,經由動力單元支持部1631R施加起因於動力單元14之搖動之上下方向之荷重。動力單元支持部1631R於側視時被右上骨架163R、右下骨架164R、及右補強骨架165R包圍。藉由以上述方式構成,可於車體骨架16中提高對於上下方向之荷重之剛性。
如圖4所示般,右上骨架163R之前部163Rf於俯視時自前骨架162向後方且車寬方向外側(右方)延伸,且與左上骨架163L之前部163Lf呈銳角。右上骨架163R之後部163Rr於俯視時自前部163Rf之後端朝向後方大致筆直地延伸,且後端部朝向車寬方向內側(左方)彎曲。
如圖3所示般,右下骨架164R較右上骨架163R配置於更下方。右下骨架164R於車輛側視時車輛前後方向之任意位置均配置於右上骨架163R之下方。但,只要於將右上骨架163R與右下骨架164R以車輛前後方向之位置一致之部分彼此進行比較時,右下骨架164R位於右上骨架163R之下方即可,故而存在右下骨架164R之一部分較通過右上骨架163R之最低點之水平線位於更上方之情況。又,如下所述,右下骨架164R由於其後端被安裝於右上骨架163R,故而具有與右上骨架163R接觸之部分,但關於該接觸之部分,亦可不位於右上骨架163R之下方。
於本實施形態中,右下骨架164R之前端於較右上骨架163R之前端更下方,藉由熔接而安裝於前骨架162之右側面。但,安裝於前骨架162之右下骨架164R之前端與同樣地安裝於前骨架162之右上骨架 163R之前端之上下方向之位置亦可相同。右下骨架164R之後端係藉由熔接而安裝於右上骨架163R之下表面。此處,所謂右上骨架163R之下表面係指沿著右上骨架163R之長度方向之中心面將右上骨架163R上下二等分之情形時之右上骨架163R之下半部分之表面。
右下骨架164R包含前部164Rf、中間部164Rm、及後部164Rr。
右下骨架164R相對於通過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中心C之水平線HL(圖4),與左下骨架164L不對稱。右下骨架164R之外徑及內徑與右上骨架163R之外徑及內徑相等。
如圖3所示般,右下骨架164R之前部164Rf於側視時自前骨架162向下方且後方延伸。如圖5所示般,前部164Rf於後視時自前骨架162向下方且車寬方向外側(右方)延伸。即,前部164Rf係以上端部較下端部位於更前方且更靠車寬方向內側(左方)之方式傾斜。於前部164Rf設置有用以支持燃料箱17之燃料箱支持部1641R。
如圖3所示般,右下骨架164R之中間部164Rm自前部164Rf之下端向後方延伸。中間部164Rm之長度較左下骨架164L之中間部164Lm之長度短。中間部164Rm相對於水平面之斜率略微小於中間部164Lm相對於水平面之斜率。
右下骨架164R之後部164Rr自中間部164Rm之後端向後方且上方延伸。後部164Rr於其中間部彎曲,且相對於水平面之傾斜角變小。
如上所述,由於右下骨架164R之中間部164Rm之長度較左下骨架164L之中間部164Lm之長度短,故而右下骨架164R之後部164Rr之前端較左下骨架164L之後部164Lr之前端置於更前方。右下骨架164R之後部164Rr之後端係於較將左下骨架164L之後部164Lr之後端安裝於左上骨架163L之位置略靠後方,安裝於右上骨架163R之下表面。具體而言,右下骨架164R之後部164Rr之後端較左下骨架164L之後部164Lr之後端位於更後方,另一方面,於側視時,右下骨架164R之後
部164Rr接觸於右上骨架163R之範圍與左下骨架164L之後部164Lr接觸於左上骨架163L之範圍重疊。藉由此種構成,關於對於扭轉荷重(torsional load)之剛性,確保相對於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中心C配置於左方之各骨架與配置於右方之各骨架之平衡。
如圖3所示般,右補強骨架165R較右下骨架164R之後端配置於更前方。右補強骨架165R之上端係藉由熔接而安裝於右上骨架163R。右補強骨架165R之下端係藉由熔接而安裝於右下骨架164R。右補強骨架165R係以上端部較下端部位於更前方之方式傾斜。於右補強骨架165R設置有用以支持燃料箱17之燃料箱支持部1651R。
右補強骨架165R之長度較佳為右補強骨架165R之上端與右下骨架164R之後端之距離、及右補強骨架165R之下端與右下骨架164R之後端之距離實質上相等。即,較佳為右上骨架163R、右下骨架164R、及右補強骨架165R於側視時呈大致正三角形。藉由此種構成,可進一步提高對於自動力單元支持部1631R輸入之荷重之耐性。
(其他構成)
如圖2及圖3所示般,為了進一步提高對於上下方向之荷重之剛性,而於車體骨架16之前部設置有角牽板166、167。
角牽板166係配置於頭管161之後方。角牽板166係藉由熔接而安裝於頭管161及前骨架162。
角牽板167係配置於頭管161之後方。角牽板167係藉由熔接而安裝於頭管161、前骨架162、左上骨架163L、及右上骨架163R。如圖5所示般,於角牽板167之下部形成有左右分支之分支部1671L、1671R。分支部1671L、1671R分別安裝於左上骨架163L之前部163Lf及右上骨架163R之前部163Rf。
如圖4所示般,於車體骨架16設置將左上骨架163L與右上骨架163R連結之橋形接合器(bridge)1681、1682。於車體骨架16設置將左 下骨架164L與右下骨架164R連結之橋形接合器1683。
[燃料箱]
圖6係安裝有燃料箱17之車體骨架16之左側視圖。
燃料箱17包括箱本體171、注入部172、及供油蓋173。
箱本體171包括凸狀之上半體1711、及凹狀之下半體1712。上半體1711於下端部具有凸緣1711a。下半體1712於上端部具有凸緣1712a。上半體1711之凸緣1711a與下半體1712之凸緣1712a接合。
注入部172自上半體1711之上表面向上方突出。注入部172於左右方向上配置在左上骨架163L之前部163Lf與右上骨架163R之前部163Rf之間。即,注入部172之至少一部分於側視時與左上骨架163L之前部163Lf及右上骨架163R之前部163Rf重疊。
注入部172形成為筒狀,於上端部具有未圖示之供油口。注入部172之供油口被供油蓋173蓋住。經由注入部172,向箱本體171內供給燃料。
燃料箱17係安裝於車體骨架16。具體而言,藉由車體骨架16之燃料箱支持部1641L、1641R、1651L、1651R,自下方支持燃料箱17之接合之凸緣1711a、1712a。凸緣1711a、1712a係藉由螺絲等緊固構件而固定於燃料箱支持部1641L、1641R、1651L、1651R。
於車體骨架16中,左上骨架163L之前部163Lf及右上骨架163R之前部163Rf自前骨架162向後方延伸。於左下骨架164L及右下骨架164R中,前部164Lf、164Rf自前骨架162暫且向下方延伸後,中間部164Lm、164Rm自前部164Lf、164Rf之下端向後方延伸。左下骨架164L之中間部164Lm及右下骨架164R之164Rm於前後方向上,配置於與左上骨架163L之前部163Lf及右上骨架163R之前部163Rf大致相同之位置。藉由此種構成,而於左上骨架163L之前部163Lf及右上骨架163R之前部163Rf、與左下骨架164L之中間部164Lm及右下骨架164R 之中間部164Rm之間,確保用以配置燃料箱17之足夠之空間。因此,即便於組裝車體骨架16之後,亦可容易地安裝燃料箱17。
[車體外殼]
返回至圖1,對車體外殼18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般,車體外殼18包括前外殼部181、護腿板部182、左右之上側外殼部183、左右之下側外殼部184、弓形部185、及左右之腳踏板部186。
前外殼部181自前方及左右覆蓋頭管161及前骨架162。護腿板部182係配置於頭管161之後方。護腿板部182連接於前外殼部181,且自後方覆蓋頭管161及前骨架162。
左右之上側外殼部183較座部13配置於更下方,自左方覆蓋左上骨架163L及左下骨架164L之至少一部分,並且自右方覆蓋右上骨架163R及右下骨架164L之至少一部分。左右之下側外殼部184較上側外殼部183配置於更下方且更靠車寬方向外側。
弓形部185於前後方向上,配置於護腿板部182與座部13之間。 弓形部185之前視剖面呈凸狀,自上方覆蓋左上骨架163L之一部分及右上骨架163R之一部分。由左右之上側外殼部183及下側外殼部184中之位於護腿板部182與座部13之間之部分構成弓形部185之左右之側面。弓形部185包含於側視時呈上緣部自護腿板部182之下端向後方且下方傾斜地延伸之形狀之前部185f、及於側視時上緣部自前部185f之後端向後方且上方傾斜地延伸之後部185r。
腳踏板部186係配置於弓形部185之左右。腳踏板部186自弓形部185之下端向車寬方向外側(左右方向)突出。騎乘者使腳穿過弓形部185之上方之空間,將腳放置於腳踏板部186而乘坐於跨坐型車輛1。
[側支架]
圖7係支持於車體骨架16之側支架19之立體圖。圖8係支持於車體骨架16之側支架19之右側視圖。圖9係支持於車體骨架16之側支架 19之前視圖。圖7至圖9表示立起狀態之側支架19。藉由立起狀態之側支架19,可支持停止中之跨坐型車輛1使其不倒下。
如圖7所示般,側支架19係經由側支架支持部1642而被支持於左下骨架164L。側支架支持部1642包括:圓弧狀之基底構件1642a,其係以沿著左下骨架164L之方式形成;板1642b,其自基底構件1642a向下方且車寬方向外側(左方)延伸;及板1642c,其係以大致垂直於板1642b之方式配置於板1642b之前方。於板1642b設置有支持下述盤簧193之彈簧支持部1642e。彈簧支持部1642e自板1642b之左側面向車寬方向外側(左方)突出。於板1642c形成有開關孔1642d。開關孔1642d較板1642b配置於更靠車寬方向內側(右方)。
如圖7至圖9所示般,側支架19包括側支架本體191、及檢測部192。側支架19進而包括於其兩端具有鉤部193a、193b之盤簧193。側支架本體191係以將樞軸P3作為中心向前後方向旋轉之方式,支持於側支架支持部1642。樞軸P3係配置於側支架支持部1642之板1642b。 側支架本體191包括自接地部191a朝向盤簧193延伸之彈簧支持部191b。彈簧支持部191b具有鉤部191c。於彈簧支持部191b之鉤部191c、及板1642b之彈簧支持部1642e分別掛有盤簧193之鉤部193a、193b。
檢測部192於跨坐型車輛1開始行駛時,檢測側支架19是否處於收起狀態。所謂側支架19之收起狀態係指側支架本體191繞樞軸P3旋轉直至變為大致水平為止,而將側支架19對跨坐型車輛1之支持解除之狀態。
如圖7及圖8所示般,檢測部192包括檢測部本體1921、及開關1922。檢測部本體1921插入至板1642c之開關孔1642d。開關1922係設置於檢測部本體1921之後端。當側支架19變為收起狀態時,開關1922由側支架本體191之基部(上端部)推壓。藉此,檢測出側支架19為收 起狀態。
檢測部本體1921插入至較側支架支持部1642之板1642b配置於更靠車寬方向內側之開關孔1642d。因此,檢測部192整體不會較左下骨架164L更向車寬方向外側突出。根據此種構成,於配置腳踏板部186時檢測部192不易成為阻礙,故而可將腳踏板部186配置於更下方,從而可確保乘坐時之舒適性。又,由於檢測部192整體不會較左下骨架164更向車寬方向外側突出,故而可減小跨坐型車輛1之車寬,從而可確保傾斜角(bank angle)。
<第2實施形態>
繼而,對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車體骨架構造進行說明。關於除車體骨架構造以外之構成,由於第2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而省略說明。
[車體骨架構造]
圖10係第2實施形態之車體骨架26之左側視圖。圖11係車體骨架26之右側視圖。圖12係車體骨架26之俯視圖。
如圖10及圖11所示般,車體骨架26包括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頭管161及前骨架162。車體骨架26進而包括左上骨架263L、左下骨架264L、連接骨架260、右上骨架263R、及右下骨架264R。車體骨架26進而包括左補強骨架265L、及右補強骨架265R。
左上骨架263L、左下骨架264L、左補強骨架265L、右上骨架263R、右下骨架264R、及右補強骨架265R之垂直剖面分別呈圓形之管狀。連接骨架260之垂直剖面呈四邊形之管狀。
(連接骨架)
如圖10至圖12所示般,連接骨架260將前骨架162與左上骨架263L及右上骨架263R連接。連接骨架260之前端係藉由熔接而安裝於前骨架162。如圖12所示般,連接骨架260於前後方向上大致筆直地延 伸。連接骨架260之剛性高於左上骨架263L、左下骨架264L、左補強骨架265L、右上骨架263R、右下骨架264R、及右補強骨架265R。
(左骨架)
如圖10及圖12所示般,左上骨架263L連接於前骨架162。於第2實施形態中,左上骨架263L係經由連接骨架260而間接地連接於前骨架162。若詳細敍述,則左上骨架263L之前端係藉由熔接而安裝於連接骨架260之後部。左上骨架263L安裝於連接骨架260之左側面。所謂連接骨架260之左側面係指假設沿著連接骨架260之長度方向之中心面將連接骨架260左右二等分之情形時之左半部分之表面,所謂連接骨架260之右側面係指相同情形時之右半部分之表面。
如圖10所示般,左上骨架263L自連接骨架260向後方延伸。左上骨架263L包含於側視時自連接骨架260向後方且上方傾斜地延伸之前部263Lf、及於側視時自前部263Lf向後方且上方傾斜地延伸之後部263Lr。後部263Lr相對於水平面之斜率大於前部263Lf相對於水平面之斜率。
如圖12所示般,左上骨架263L之前部263Lf於俯視時自連接骨架260向後方且車寬方向外側(左方)延伸。左上骨架263L之後部263Lr於俯視時自前部263Lf之後端朝向後方大致筆直地延伸後,於其中間部向車寬方向內側(右方)彎曲。
於左上骨架263L,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設置有動力單元支持部1631L及後避震器支持部1632L。
如圖10所示般,左下骨架264L較左上骨架263L配置於更下方。 左下骨架264L之前端於較連接骨架260之前端更下方,藉由熔接而安裝於前骨架162之左側面。左下骨架264L之後端係藉由熔接而安裝於左上骨架263L之下表面。此處,所謂左上骨架263L之下表面係指假設沿著左上骨架263L之長度方向之中心面將左上骨架263L上下二等 分之情形時之左上骨架263L之下半部分之表面。
左下骨架264L包含前部264Lf、中間部264Lm、及後部264Lr。左下骨架264L之外徑及內徑與左上骨架263L之外徑及內徑相等。
如圖10所示般,左下骨架264之前部264Lf於側視時自前骨架262向下方且後方延伸。如圖12所示般,前部264Lf於俯視時向車寬方向外側(左方)延伸。即,前部264Lf係以上端部較下端部位於更前方且更靠車寬方向內側(右方)之方式傾斜。
如圖10所示般,左下骨架264L之中間部264Lm自前部264Lf之下端向後方延伸。左下骨架264L之後部264Lr自中間部264Lm之後端向後方且上方延伸。
於左下骨架264L,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設置有燃料箱支持部1641L及側支架支持部1642。
左補強骨架265L較左下骨架264L之後端配置於更前方,且以上端部較下端部位於更前方之方式傾斜。左補強骨架265L之上端係藉由熔接而安裝於左上骨架263L。左補強骨架265L之下端係藉由熔接而安裝於左下骨架264L。於左補強骨架265L,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設置有燃料箱支持部1651L。左補強骨架265L較佳為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於側視時與左上骨架263L及左下骨架264L呈大致正三角形。
(右骨架)
如圖11及圖12所示般,右上骨架263R連接於前骨架162。於第2實施形態中,右上骨架263R係經由連接骨架260而間接地連接於前骨架162。若詳細敍述,則右上骨架263R之前端係藉由熔接而安裝於連接骨架260後部。右上骨架263R安裝於連接骨架260之右側面。
如圖11所示般,右上骨架263R自連接骨架260向後方延伸。右上骨架263R包含於側視時自連接骨架260向後方且上方傾斜地延伸之前部263Rf、及於側視時自前部263Rf之後端向後方且上方傾斜地延伸之 後部263Rr。後部263Rr相對於水平面之斜率大於前部263Rf相對於水平面之斜率。
如圖12所示般,右上骨架263R之前部263Rf於俯視時自連接骨架260向後方且車寬方向外側(右方)延伸,且與左上骨架263L之前部263Lf呈銳角。右上骨架263R之後部263Rr於俯視時自前部263Rf朝向後方大致筆直地延伸後,於其中間部向車寬方向內側(左方)彎曲。右上骨架263R相對於通過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中心C之水平線HL,與左上骨架263L大致對稱。
於右上骨架263R,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設置有動力單元支持部1631R及後避震器支持部1632R。
如圖11所示般,右下骨架264R較右上骨架263R配置於更下方。 右下骨架264R之前端於較連接骨架260之前端更下方,藉由熔接而安裝於前骨架262之右側面。右下骨架264R之後端係藉由熔接而安裝於右上骨架263R之下表面。此處,所謂右上骨架263R之下表面係指沿著右上骨架263R之長度方向之中心面將右上骨架263R上下二等分之情形時之右上骨架263R之下半部分之表面。
右下骨架264R相對於通過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中心C之水平線HL(圖12),與左下骨架264L不對稱。右下骨架264R包含前部264Rf、中間部264Rm、及後部264Rr。右下骨架264R之外徑及內徑與右上骨架263R之外徑及內徑相等。
如圖11所示般,右下骨架264R之前部264Rf於側視時自前骨架262向下方且後方延伸。如圖12所示般,前部264Rf於俯視時向車寬方向外側(右方)延伸。即,前部264Rf係以上端部較下端部位於更前方且更靠車寬方向內側(左方)之方式傾斜。
如圖11所示般,右下骨架264R之中間部264Rm自前部264Rf之下端向後方延伸。右下骨架264R之後部264Rr自中間部264Rm之後端向 前方且上方延伸。然而,後部264Rr亦可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自中間部264Rm之後端向後方且上方延伸。於右下骨架264R之後部264Rr設置有燃料箱支持部1651R。
於右下骨架264R,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設置有燃料箱支持部1641R。
右補強骨架265R較將右下骨架264R安裝於右上骨架263R之位置配置於更後方。右補強骨架265R係以上端部較下端部位於更後方之方式傾斜。右補強骨架265R之上端係藉由熔接而安裝於右上骨架263R。右補強骨架265R之下端係藉由熔接而安裝於右下骨架264R。右補強骨架265R較佳為於側視時與右上骨架263R及右下骨架264R呈大致正三角形。
於第2實施形態中,右補強骨架265R較右下骨架264R之後端配置於更後方。然而,右補強骨架265R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於側視時與右上骨架263R及右下骨架264R一併包圍動力單元支持部1631R。由此,於第2實施形態之車體骨架26中,可提高對於上下方向之荷重之剛性。
但,右補強骨架265R亦可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較將右下骨架264R安裝於右上骨架263R之位置位於更前方。於此情形時,動力單元支持部1631R亦較佳為於側視時由右上骨架263R、右下骨架264R、及右補強骨架265R包圍。
(其他構成)
如圖10及圖11所示般,為了進一步提高車體骨架26之上下方向之剛性,而於頭管161之後方設置角牽板267。角牽板267係藉由熔接安裝於頭管161、前骨架162、及連接骨架260。
如圖12所示般,於車體骨架26,設置將左上骨架263L與右上骨架263R連結之橋形接合器1681。於車體骨架26,設置將左下骨架 264L與右下骨架264R連結之橋形接合器2682、2683。
[實施形態之效果]
如上所述,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車體骨架16、26包括左上骨架163L、263L及右上骨架163R、263R、與左下骨架164L、264L及右下骨架164R、264R。因此,根據車體骨架16、26,可確保對於上下方向之荷重之剛性。關於上下方向之荷重,例如包含經由後避震器支持部1632L、1632R自後避震器15賦予之朝上之荷重、及自搖動之動力單元14經由動力單元支持部1631L、1631R賦予之上下方向之荷重等。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左下骨架164L、264L及右下骨架164R、264R分別自下方支持左上骨架163L、263L及右上骨架163R、263R。因此,根據車體骨架16、26,尤其能夠提高對於來自上方之荷重之剛性。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在左上骨架163L、263L與左下骨架164L、264L之間設置有左補強骨架165L、265L。在右上骨架163R、263R與右下骨架164R、264R之間設置有右補強骨架165R、265R。藉此,可進一步提高對於上下方向之荷重之剛性。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在左上骨架163L及右上骨架163R與左下骨架164L及右下骨架164R之間配置有燃料箱17。燃料箱17係藉由4個部位之燃料箱支持部1641L、1641R、1651L、1651R而被支持於車體骨架16、26。根據該構成,可進一步提高對於上下方向之荷重之剛性。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上下方向之荷重分散至左上骨架163L、263L及右上骨架163R、263R、與左下骨架164L、264L及右下骨架164R、264R。因此,可縮小左上骨架163L、263L、右上骨架163R、263R、左下骨架164L、264L、及右下骨架164R、264R之各直徑。因 此,根據車體骨架16、26,可謀求車體骨架16、26整體之輕量化。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左上骨架163L、263L及右上骨架163R、263R並非連接於頭管161,而連接於自頭管161向下方延伸之前骨架162。藉此,可降低左上骨架163L、263L及右上骨架163R、263R之位置。因此,於包括車體骨架16、26之跨坐型車輛1中,可降低自上方覆蓋左上骨架163L、263L及右上骨架163R、263R之弓形部185之高度。其結果為,可充分地確保供配置騎乘者之腳之空間,從而可確保乘坐時之舒適性。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左上骨架163L、263L之外徑及內徑分別與左下骨架164L、264L之外徑及內徑相等。右上骨架163R、263R之外徑及內徑分別與右下骨架164R、264R之外徑及內徑相等。根據該構成,由於左上骨架163L、263L、右上骨架163R、263R、左下骨架164L、264L、及右下骨架164R、264R所承擔之荷重之差變小,故而可使車體骨架16、26更小型化。結果為可使車體骨架16、26更輕量化,並且可充分地確保供配置騎乘者之腳之空間,從而可提高乘坐時之舒適性。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車體骨架16、26係以左上骨架163L、263L之前部163Lf、263Lf與右上骨架163R、263R之前部163Rf、263Rf於俯視時呈銳角之方式構成。根據該構成,由於在前骨架161之附近,左上骨架163L、263L及右上骨架163R、263R並未向左右大幅擴展,故而可充分地確保形成於前骨架161之後方之供配置騎乘者之腳之空間。
如此,根據上述各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及車體骨架16、26,可謀求兼顧剛性之確保及輕量化,進而,亦可提高乘坐時之舒適性。
以上,對本發明之第1及第2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可於不脫離其主旨之限度內進行各種變 更。
例如,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使用熔接作為於某一骨架安裝另一骨架之方法。然而,於本發明中,於某一骨架安裝另一骨架之方法並不限定於熔接。例如,亦可使用螺絲等緊固構件將骨架彼此固定。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左上骨架之外徑及內徑與左下骨架之外徑及內徑相等。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於本發明中,例如左上骨架之外徑亦可與左下骨架之外徑不同,左上骨架之內徑亦可與左下骨架之內徑不同。同樣地,右上骨架之外徑亦可與右下骨架之外徑不同,右上骨架之內徑亦可與右下骨架之內徑不同。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前骨架、左上骨架、左下骨架、左補強骨架、右上骨架、右下骨架、右補強骨架、及連接骨架呈管狀。然而,本發明之前骨架、左上骨架、左下骨架、左補強骨架、右上骨架、右下骨架、右補強骨架、及連接骨架並不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本發明之前骨架、左上骨架、左下骨架、左補強骨架、右上骨架、右下骨架、右補強骨架、及連接骨架亦可為例如該等骨架之一部分或全部為實心。於此情形時,各骨架之外徑既可相同,亦可不同。又,該等骨架之垂直剖面形狀並無特別限定,除圓形狀及四邊形狀以外,亦可製成除橢圓形狀或四邊形以外之多邊形狀等各種形狀。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左上骨架與右上骨架相對於通過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中心之水平線大致對稱。然而,本發明之左上骨架與右上骨架並不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本發明之左上骨架與右上骨架亦可例如相對於該水平線不對稱。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左下骨架與右下骨架相對於通過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中心之水平線不對稱。然而,本發明之左下骨架與右下骨架並不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本發明之左下骨架與右下骨架亦可例如相對於該水平線大致對稱。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車體骨架構造包括左補強骨架及右補強骨架。然而,本發明之車體骨架構造並不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本發明之車體骨架構造例如亦可僅包括左補強骨架及右補強骨架之其中一者,亦可不包括左補強骨架及右補強骨架之兩者。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對速克達型車輛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亦可應用於除速克達型以外之跨坐型車輛。
再者,於本發明及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所謂「向上方延伸」及「向下方延伸」,只要具有上下方向之成分即可,不僅包含向與上下方向一致之方向延伸之情況,亦包含向相對於與上下方向一致之方向傾斜之方向延伸之情況。同樣地,於本發明及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所謂「向後方延伸」,只要具有前後方向之成分即可,不僅包含向與前後方向一致之方向延伸之情況,亦包含向相對於與前後方向一致之方向傾斜之方向延伸之情況。
又,於本發明及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所謂「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只要具有車寬方向之成分即可,不僅包含向與車寬方向一致之方向延伸之情況,亦包含向相對於與車寬方向一致之方向傾斜之方向延伸之情況。同樣地,所謂「向車寬方向外側突出」,只要具有車寬方向之成分即可,不僅包含向與車寬方向一致之方向突出之情況,亦包含向相對於與車寬方向一致之方向傾斜之方向突出之情況。
又,於本發明及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所謂「連接」係包含直接連接構件彼此之情形、及在構件間存在介隔物而間接地連接構件彼此之情形之兩者之概念。亦即,於本發明及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所謂「連接」,意指分開形成各構件之後將其等連接,並非意指藉由鑄造等將各構件一體地形成。
進而,於本發明及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所謂「安裝」係較「連接」狹隘之概念,雖包含直接連接構件彼此之情形,但不包含在構件 間存在介隔物而間接地連接構件彼此之情形。但,於本發明及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所謂「安裝」,不僅意指於分開形成各構件之後將其等直接連接,亦意指藉由鑄造等將各構件一體地形成。
以上雖然對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應理解對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於不脫離本發明之範圍及精神之前提下顯然可進行變更及修改。因此,本發明之範圍僅由以下之申請專利範圍限定。
16‧‧‧車體骨架
161‧‧‧頭管
162‧‧‧前骨架
163L‧‧‧左上骨架
163Lf‧‧‧左上骨架163L之前部
163Lr‧‧‧左上骨架163L之後部
164L‧‧‧左下骨架
164Lf‧‧‧左下骨架164L之前部
164Lm‧‧‧左下骨架164L之中間部
164Lr‧‧‧左下骨架164L之後部
164R‧‧‧右下骨架
165L‧‧‧左補強骨架
165R‧‧‧右補強骨架
166‧‧‧角牽板
167‧‧‧角牽板
1631L‧‧‧動力單元支持部
1632L‧‧‧後避震器支持部
1641L‧‧‧燃料箱支持部
1642‧‧‧側支架支持部
1651L‧‧‧燃料箱支持部
1681‧‧‧橋形接合器
1682‧‧‧橋形接合器
B‧‧‧後方向
D‧‧‧下方向
F‧‧‧前方向
P1‧‧‧軸孔
U‧‧‧上方向

Claims (13)

  1. 一種車體骨架構造,其係跨坐型車輛用之車體骨架構造,且包括:頭管;單一之前骨架,其安裝於上述頭管,且自上述頭管向下方延伸,其於俯視時係配置於通過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中心之水平線上;左上骨架,其相對於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中心配置於左方,連接於上述前骨架,並且延伸至後方;右上骨架,其相對於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中心配置於右方,連接於上述前骨架,並且延伸至後方;左下骨架,其較上述左上骨架配置於更下方,前端安裝於上述前骨架,並且後端安裝於上述左上骨架之下表面;及右下骨架,其較上述右上骨架配置於更下方,前端安裝於上述前骨架,並且後端安裝於上述右上骨架之下表面,其中上述左上骨架之前端係直接安裝於上述前骨架之左側面,且述右上骨架之前端係直接安裝於上述前骨架之右側面。
  2. 如請求項1之車體骨架構造,其中上述左上骨架及上述右上骨架分別包含用以支持後避震器之上端部之後避震器支持部;上述各後避震器支持部較上述右下骨架之上述後端及上述左下骨架之上述後端配置於更後方。
  3. 如請求項1之車體骨架構造,其中上述左上骨架及上述右上骨架係熔接於上述前骨架。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車體骨架構造,其中 上述左上骨架、上述右上骨架、上述左下骨架、及上述右下骨架中之至少1個呈管狀。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車體骨架構造,其中上述左上骨架之直徑與上述左下骨架之直徑相等。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車體骨架構造,其中上述右上骨架之直徑與上述右下骨架之直徑相等。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車體骨架構造,其中上述左上骨架及上述右上骨架分別包含自其前端向後方且車寬方向外側延伸之前部;上述左上骨架之上述前部於俯視時與上述右上骨架之上述前部呈銳角。
  8.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車體骨架構造,其中進而包括左補強骨架,該左補強骨架較上述左下骨架之上述後端配置於更前方,上端安裝於上述左上骨架,並且下端安裝於上述左下骨架。
  9. 如請求項8之車體骨架構造,其中上述左補強骨架之長度係與上述左補強骨架之上述上端與上述左下骨架之上述後端之距離、及左補強骨架之上述下端與上述左下骨架之上述後端之距離實質上相等。
  10.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車體骨架構造,其中進而包括右補強骨架,該右補強骨架較上述右下骨架之上述後端配置於更前方,上端安裝於上述右上骨架,並且下端安裝於上述右下骨架。
  11. 如請求項10之車體骨架構造,其中上述右補強骨架之長度係與上述右補強骨架之上述上端與上述右下骨架之上述後端之距離、及右補強骨架之上述下端與上 述右下骨架之上述後端之距離實質上相等。
  12.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車體骨架構造,其中上述左下骨架及上述右下骨架分別包含自上述前骨架向下方延伸之前部、自該前部之下端向後方延伸之中間部、及自該中間部之後端向後方且上方延伸之後部。
  13.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包括: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車體骨架構造;車體外殼;及座部,其配置於上述左上骨架及上述右上骨架之上方;且上述車體外殼包含:護腿板部,其配置於上述頭管之後方;弓形部,其配置於上述護腿板部與上述座部之間,並且前視剖面呈凸狀,且自上方覆蓋上述左上骨架之一部分及上述右上骨架之一部分;及腳踏板部,其自上述弓形部之下端向車寬方向外側突出。
TW103131651A 2013-11-06 2014-09-12 車體骨架構造及跨坐型車輛 TWI5714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29980A JP2015089712A (ja) 2013-11-06 2013-11-06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及び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0117A TW201520117A (zh) 2015-06-01
TWI571403B true TWI571403B (zh) 2017-02-21

Family

ID=51392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1651A TWI571403B (zh) 2013-11-06 2014-09-12 車體骨架構造及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871124B1 (zh)
JP (1) JP2015089712A (zh)
ES (1) ES2611182T3 (zh)
TW (1) TWI571403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20775A1 (en) * 2003-09-30 2005-04-06 HONDA MOTOR CO., Ltd. Swingable vehicle
EP2255985A1 (en) * 2009-05-27 2010-12-01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Fuel cell powered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48982B2 (ja) 1998-05-12 2005-05-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の車体フレーム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20775A1 (en) * 2003-09-30 2005-04-06 HONDA MOTOR CO., Ltd. Swingable vehicle
EP2255985A1 (en) * 2009-05-27 2010-12-01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Fuel cell powered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611182T3 (es) 2017-05-05
EP2871124A1 (en) 2015-05-13
JP2015089712A (ja) 2015-05-11
EP2871124B1 (en) 2016-12-21
TW201520117A (zh) 2015-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43925B2 (en) Motorcycle
JP517824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JP6134586B2 (ja) 鞍乗型車両
US20160096583A1 (en) Motorcycle
JP616715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28852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607016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ガードパイプの取付け構造
JP2006347450A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構造
CN111232115B (zh) 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
TWI714242B (zh) 傾斜車輛
TWI571403B (zh) 車體骨架構造及跨坐型車輛
WO2012147190A1 (ja) 自動二輪車用フレーム
TW202005855A (zh) 跨坐型車輛
WO2012057159A1 (ja) 自動二輪車
JP2015067247A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8528580B (zh) 用于车辆的脚踏组件
JP2007030829A (ja) 低床式車両
JP5743840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構造
JP4153120B2 (ja) 二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JP6766111B2 (ja) 鞍乗型車両
JP675777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730383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747087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スタンドストッパ構造
JP2014122004A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2013203124A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