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4242B - 傾斜車輛 - Google Patents

傾斜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4242B
TWI714242B TW108131614A TW108131614A TWI714242B TW I714242 B TWI714242 B TW I714242B TW 108131614 A TW108131614 A TW 108131614A TW 108131614 A TW108131614 A TW 108131614A TW I714242 B TWI714242 B TW I71424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vehicle
axis
frame
body fram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16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15957A (zh
Inventor
飯塚利男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59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59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42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424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8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steering devices acting on two or mor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18Joints between frame members
    • B62K19/24Screwed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62K19/32Steering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06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telescopic fork, e.g. including auxiliary rocking arms
    • B62K25/08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telescopic fork, e.g. including auxiliary rocking arms for front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27Motorcycles with thre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5Tricycles characterised by a single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6Frames for tri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1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means for inwardly inclining the vehicle body on be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2005/001Suspension details for cycles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傾斜車輛(1)具有車體側單塊體(100)及連桿側單塊體(200),該車體側單塊體(100)將右框架(11)與左框架(12)結合成單塊而成為一體物,且供動力單元支持部(13)設置。於連桿側單塊體(200)中,支持連桿機構(5)之上橫向構件(51)之上凸座部(22)、支持下橫向構件(52)之下凸座部(23)、及支持轉向軸(62)使之可旋動之主管部(21)結合成單塊而成為一體物。連桿側單塊體(200)利用螺栓(97、98、99)緊固於車體側單塊體(100)。

Description

傾斜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傾斜車輛,其具備可傾斜之車體框架、及以於該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排列之方式配置之左前輪與右前輪。
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揭示有如下傾斜車輛,其具有右前輪、左前輪及1個後輪,且向右方傾斜進行右迴旋,向左方傾斜進行左迴旋。該傾斜車輛具有平行連桿機構,其根據車體框架之傾斜而使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之右前輪及左前輪之相對位置變化。該平行連桿機構係可繞於大致前後方向延伸之傾斜軸線進行擺動地支持於傾斜支持部。
平行連桿機構具有:上橫向構件,其可繞傾斜軸線進行擺動地於中間部支持於傾斜支持部;下橫向構件,其可繞傾斜軸線進行擺動地於中間部支持於傾斜支持部;右側構件,其可擺動地連結於上橫向構件之右部及下橫向構件之右部且支持右緩衝裝置之上部;及左側構件,其可擺動地連結於上橫向構件之左部及下橫向構件之左部且支持左緩衝裝置之上部。傾斜支持部支持於車體框架。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專利公報WO2014/007819 專利文獻2:國際專利公報WO2014/098198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另外,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傾斜車輛中,因右前輪要通過之路面與左前輪要通過之路面不同,故對右前輪與左前輪作用不同大小之前後方向之力。因此,對支持平行連桿機構之傾斜支持部作用欲繞於上下方向延伸之軸線扭轉之力。
例如於右前輪騎上階差,左前輪通過平坦路面時,作用將右前輪向後方推壓之較大力,對左前輪不會作用前後方向之力。因此,自傾斜車輛之上方觀察時,對傾斜支持部作用欲沿順時針方向扭轉之力。
為頂住如此般欲扭轉傾斜支持部之力,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傾斜車輛中,將傾斜支持部焊接於支持動力單元之剛性較高之右框架及左框架。於傾斜支持部之右部焊接有右框架,於傾斜支持部之左部焊接有左框架。專利文獻2中記載之傾斜車輛中,將右框架及左框架焊接於單一之較粗框架,於該較粗框架焊接傾斜支持部。藉由此種構造而確保針對作用於傾斜支持部之較大扭轉力之連接強度。
然而,專利文獻1之傾斜車輛中,將右框架及左框架設為延伸至傾斜支持部為止之形狀,進而使右框架之前端向左方彎曲而到達傾斜支持部之右部為止,使左框架之前端向右方彎曲而到達傾斜支持部之左部為止。如此般於專利文獻1之構造中,對右框架之形狀與左框架之形狀有較大制約。又,專利文獻2之傾斜車輛中,為確保設置單一之較粗框架之空間,傾斜車輛容易大型化。
另外,傾斜支持部具有上凸座部與下凸座部。於上凸座部之前端設有支持上橫向構件之上軸構件。上軸構件支持上橫向構件使之可繞上中間軸線進行擺動。於下凸座部之前端面設有支持下橫向構件之下軸構件。下軸構件支持下橫向構件使之可繞下中間軸線進行擺動。上軸構件之中心軸線成為上橫向構件之上中間傾斜軸線,因此對上凸座部要求嚴格之形狀精度。下軸構件之中心軸線成為下橫向構件之下中間傾斜軸線,因此對下凸座部要求嚴格之形狀精度。
例如專利文獻1之傾斜車輛中,考慮於傾斜支持部焊接上凸座部之後,在上凸座部形成支持上軸構件之孔,將上凸座部之附近之傾斜支持部與車體框架焊接。然而,即便可於上凸座部精度良好地形成孔,亦因其後進行之傾斜支持部與車體框架之焊接作業時產生之熱導致上凸座部伸縮而變形。其結果,設於上凸座部之孔之精度與加工相比劣化。 因此,若於上凸座部及下凸座部之附近設置焊接部位,則有因焊接時之熱而變形,上軸構件之中心軸線或下軸構件之中心軸線自特定方向偏移之虞。因此,不欲於上凸座部及下凸座部之附近設置焊接部位。
自此種觀點而言,專利文獻1之傾斜車輛中,將上凸座部及下凸座部之前後方向長度增大,而將上凸座部及下凸座部之熱容量確保為較大,從而於焊接時難以使上凸座部及下凸座部成為高溫。又,專利文獻2之傾斜車輛中,於自上凸座部及下凸座部離開之部位將傾斜支持部與車體框架焊接。
如此,為確保上凸座部之精度及下凸座部之精度之同時將傾斜支持部焊接於車體框架,車體框架或傾斜支持部之設計產生較大制約。因此,本發明者期待只要可將傾斜支持部不焊接而安裝於車體框架,是否便可提高設計之自由度。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前二輪傾斜車輛,其可將傾斜支持部不焊接而組裝於車體框架。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可採取之一態樣係一種傾斜車輛,其具有: 車體框架,其於右迴旋時可向傾斜車輛之右方傾斜,於左迴旋時可向上述傾斜車輛之左方傾斜; 右前輪,其繞於右車軸線方向延伸之右車軸構件進行旋轉; 左前輪,其設於較上述右前輪靠上述車體框架之左方,且繞於左車軸線方向延伸之左車軸構件進行旋轉; 連桿機構,其根據上述車體框架之傾斜而使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之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之相對位置變化; 右緩衝裝置,其於下部支持上述右前輪,緩衝上述右前輪相對於上述連桿機構之相對移位; 左緩衝裝置,其於下部支持上述左前輪,緩衝上述左前輪相對於上述連桿機構之相對移位; 動力單元支持部,其將動力單元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及 轉向機構; 上述車體框架具有: 車體側單塊體,其將於前後方向延伸之右框架與設於較上述右框架更靠左方且於前後方向延伸之左框架結合成單塊而成為一體物,且供上述動力單元支持部設置;及 連桿側單塊體; 上述連桿機構具有: 右側構件,其支持上述右緩衝裝置之上部使之可繞於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延伸之右轉向軸線進行旋動; 左側構件,其支持上述左緩衝裝置之上部使之可繞與上述右轉向軸線平行之左轉向軸線進行旋動; 上橫向構件,其於右端部支持上述右側構件之上部使之可繞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延伸之上右傾斜軸線進行旋動,於左端部支持上述左側構件之上部使之可繞與上述上右傾斜軸線平行之上左傾斜軸線進行旋動,且中間部可繞與上述上右傾斜軸線平行之上中間傾斜軸線進行旋動地支持於上述連桿側單塊體;及 下橫向構件,其於右端部支持上述右側構件之下部使之可繞與上述上右傾斜軸線平行之下右傾斜軸線進行旋動,於左端部支持上述左側構件之下部使之可繞與上述上左傾斜軸線平行之下左傾斜軸線進行旋動,且中間部可繞與上述上中間傾斜軸線平行之下中間傾斜軸線進行旋動地支持於上述連桿側單塊體; 上述轉向機構具有: 轉向力輸入部,其輸入轉向力; 轉向軸,其連結於上述轉向力輸入部,且可繞於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延伸之中間轉向軸線進行旋轉;及 轉向力傳遞機構,其連結於上述轉向軸,將上述轉向軸之旋動傳遞至上述右緩衝裝置及上述左緩衝裝置; 上述連桿側單塊體中,主管部、上凸座部及下凸座部結合成單塊而成為一體物; 上述主管部支持上述轉向軸使之可繞上述中間轉向軸線進行旋動; 上述上凸座部支持上述上橫向構件之上述中間部使之可繞上述上中間傾斜軸線進行旋動; 上述下凸座部支持上述下橫向構件之上述中間部使之可繞上述下中間傾斜軸線進行旋動;且 上述連桿側單塊體利用螺栓緊固於上述車體側單塊體。
上述傾斜車輛中,亦可為 上述下橫向構件具有位於較上述連桿側單塊體更靠後方之下後橫向元件, 上述下凸座部具有支持下後軸構件之下後孔部,該下後軸構件支持上述下後橫向元件使之可繞上述下中間傾斜軸線進行旋動,且 上述螺栓支持於上述下後孔部。
上述傾斜車輛中,亦可為 上述螺栓自上述下後孔部延伸且貫通上述下後橫向元件而緊固於上述車體側單塊體。
上述傾斜車輛中,亦可為 上述螺栓沿著上述下中間傾斜軸線延伸。
上述傾斜車輛中,亦可為 供上述螺栓插入之第一緊固部與上述車體側單塊體結合成單塊而成為一體物, 上述第一緊固部於上述螺栓之軸線方向之複數個部位固定於上述車體框架。
上述傾斜車輛中,亦可為 法線方向與上述下中間傾斜軸線平行之板狀部與上述車體側單塊體結合成單塊而成為一體物。
上述傾斜車輛中,亦可為 包含上螺栓與下螺栓之至少一者,該上螺栓設於較上述下橫向構件靠上方且設於較上述下中間傾斜軸線靠右方及左方,該下螺栓設於較上述下橫向構件靠下方且設於較上述下中間傾斜軸線靠右方及左方。
上述傾斜車輛中,亦可為 於較上述連桿側單塊體更靠前方設有上述上橫向構件, 於上述傾斜車輛之前視時與上述上橫向構件重疊之位置,且於較上述連桿側單塊體更靠後方設有上述上螺栓。
上述傾斜車輛中,亦可為 上述右框架具有: 右上框架,其於前後方向延伸;及 右下框架,其於前後方向延伸且位於較上述右上框架更靠下方; 上述左框架具有: 左上框架,其於前後方向延伸;及 左下框架,其於前後方向延伸且位於較上述左上框架更靠下方;且 上述右上框架、上述右下框架、上述左上框架及上述左下框架與上述車體側單塊體結合成單塊而成為一體物。
上述傾斜車輛中,亦可為 上述上橫向構件位於較上述主管部更靠前方, 上述下橫向構件具有位於較上述主管部更靠前方之下前橫向元件、及位於較上述主管部更靠後方之下後橫向元件,且 上述上凸座部,下前凸座部及下後凸座部與上述連桿側單塊體接合成單塊而成為一體物,上述上凸座部支持上軸構件,該上軸構件支持上述上橫向構件使之可繞上述上中間傾斜軸線進行旋動, 上述下前凸座部支持下前軸構件,該下前軸構件支持上述下前橫向元件使之可繞上述下中間傾斜軸線進行旋動, 上述下後凸座部支持下後軸構件,該下後軸構件支持上述下後橫向元件使之可繞上述下中間傾斜軸線進行旋動。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提供可將傾斜支持部不焊接而組裝於車體框架之前二輪傾斜車輛。
以下,一面參照隨附圖式,一面對實施形態之例進行詳細說明。 隨附圖式中,箭頭F表示傾斜車輛之前方向。箭頭B表示傾斜車輛之後方向。箭頭U表示傾斜車輛之上方向。箭頭D表示傾斜車輛之下方向。箭頭R表示傾斜車輛之右方向。箭頭L表示傾斜車輛之左方向。
傾斜車輛使車體框架相對於鉛垂方向而向左右方向傾斜以迴旋。因此,除以傾斜車輛為基準之方向以外,亦規定以車體框架為基準之方向。隨附圖式中,箭頭FF表示車體框架之前方向。箭頭FB表示車體框架之後方向。箭頭FU表示車體框架之上方向。箭頭FD表示車體框架之下方向。箭頭FR表示車體框架之右方向。箭頭FL表示車體框架之左方向。
本說明書中,所謂「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及「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係指於自駕駛傾斜車輛之騎乘者觀察時以車體框架為基準之前後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所謂「車體框架之側方」係指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上之右方或左方。
本說明書中,所謂「於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延伸」包含相對於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而傾斜地延伸,係指以與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相比接近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之傾斜進行延伸。
本說明書中,所謂「於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延伸」包含相對於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而傾斜地延伸,係指以與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相比接近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之傾斜進行延伸。
本說明書中,所謂「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延伸」包含相對於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而傾斜地延伸,係指以與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相比接近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之傾斜進行延伸。
本說明書中,所謂「傾斜車輛之直立狀態」或「車體框架之直立狀態」係指無轉舵狀態且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與鉛垂方向一致之狀態。該狀態下,以傾斜車輛為基準之方向與以車體框架為基準之方向一致。於使車體框架相對於鉛垂方向而向左右方向傾斜以迴旋時,傾斜車輛之左右方向與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不一致。又,傾斜車輛之上下方向與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亦不一致。但,傾斜車輛之前後方向與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一致。
本說明書中,所謂「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上之構件A之左方」係指使構件A向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上之左方平行移動時該構件A所通過之空間。對於構件A之右方亦同樣定義。
本說明書中,所謂「較構件A更靠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上之左方」,除包含使構件A向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上之左方平行移動時該構件A所通過之空間以外,亦包含自該空間朝與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正交之方向擴展之空間。對於較構件A更靠右方亦同樣定義。
本說明書中,所謂「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之構件A之上方」係指使構件A向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之上方平行移動時該構件A所通過之空間。對於構件A之下方亦同樣定義。
本說明書中,所謂「較構件A更靠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之上方」,除包含使構件A向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之上方平行移動時該構件A所通過之空間以外,亦包含自該空間朝與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正交之方向擴展之空間。對於較構件A更靠下方亦同樣定義。
本說明書中,所謂「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之構件A之前方」係指使構件A向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之前方平行移動時該構件A所通過之空間。對於構件A之後方亦同樣定義。
本說明書中,所謂「較構件A更靠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之前方」,除包含使構件A向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上之前方平行移動時該構件A所通過之空間以外,亦包含自該空間朝與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正交之方向擴展之空間。對於較構件A更靠後方亦同樣定義。
本說明書中,所謂「旋轉」係指構件以軸線為中心以360度以上之角度移位。本說明書中,所謂「旋動」係指構件以軸線為中心以未達360度之角度移位。
本說明書中,所謂「連結」係指不僅包含某構件與其他構件直接連結之情形,亦包含某構件與其他構件進而經由其他構件而間接連結之情形。
一面參照圖1至圖12,一面對一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1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傾斜車輛1具備右前輪2、左前輪3、後輪4、連桿機構5及轉向機構6。
傾斜車輛1包含車體外殼90、座部95、動力單元96。
圖1中,車體框架10處於直立狀態。參照圖1之以後之說明係以車體框架10之直立狀態為前提。圖1係自車體框架10之左右方向上之左方觀察傾斜車輛1之整體之左側視圖。
車體框架10包含支持轉向軸62使之可旋動之主管部21。 主管部21配置於傾斜車輛1之前部。於自車體框架10之左右方向觀察傾斜車輛1時,主管部21之上部配置於較主管部21之下部更靠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上之後方。車體框架10之詳細內容於之後進行說明。
車體外殼90係覆蓋構成傾斜車輛1之零件群之至少一部分之車體零件。車體外殼90包含前外殼91、兩個前擋泥板92、後擋泥板93及護腿板94。
前外殼91配置於較座部95更靠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上之前方。前外殼91覆蓋連桿機構5與轉向機構6之至少一部分。前外殼91配置成無法相對於車體框架10移位。
各前擋泥板92之至少一部分別配置於前外殼91之下方。各前擋泥板92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右前輪2及左前輪3更靠上方。
右前輪2及左前輪3配置於較主管部21更靠車體框架10之上下方向上之下方。右前輪2及左前輪3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車體框架10之上下方向上之前外殼91之下方。
後輪4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座部95更靠車體框架10之上下方向上之下方。後輪4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車體框架10之上下方向上之後擋泥板93之下方。
護腿板94配置於較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上之右前輪2及左前輪3更靠後方且較座部95更靠前方。護腿板94配置於自傾斜車輛1之前方觀察時覆蓋乘坐於座部95之騎乘者之腳部之至少一部分的位置。
圖2係自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上之前方觀察傾斜車輛1之前部之前視圖。圖2中,車體框架10處於直立狀態。參照圖2之以後之說明係以車體框架10之直立狀態為前提。圖2中,表示透視虛線所示之前外殼91、兩個前擋泥板92之狀態。
左前輪3配置於較作為車體框架10之一部分之主管部21更靠車體框架10之左右方向上之左方。右前輪2配置於較主管部21更靠車體框架10之左右方向上之右方。左前輪3與右前輪2係以於車體框架10之左右方向排列之方式配置。
兩個前擋泥板92包含左擋泥板與右擋泥板。左擋泥板覆蓋左前輪3之上表面之至少一部分。右擋泥板覆蓋右前輪2之上表面之至少一部分。
轉向機構6包含把手桿61與轉向軸62。轉向軸62自把手桿61之左右方向中央部朝下方延伸。轉向軸62經由未圖示之中間轉向軸承部而支持於主管部21。藉此,轉向軸62可相對於主管部21以中間轉向軸線SI為中心進行旋動。
本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1中,採用平行四節傾斜(亦稱為平行四邊形傾斜)方式之連桿機構5。
連桿機構5配置於較左前輪3與右前輪2更靠車體框架10之上下方向上之上方。連桿機構5包含上橫向構件51、下橫向構件52、左側構件53及右側構件54。連桿機構5不會與伴隨把手桿61之操作而產生之轉向軸62以中間轉向軸線SI為中心之旋動連動。即,連桿機構5不會以中間轉向軸線SI為中心相對於車體框架10旋動。
主管部21具有上中間傾斜軸承部51a。上橫向構件51之中間部經由上中間傾斜軸承部51a而支持於主管部21。上橫向構件51能以穿過上中間傾斜軸承部51a於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延伸之上中間傾斜軸線LUI為中心相對於主管部21旋動。
主管部21具有下中間傾斜軸承部51b。下橫向構件52之中間部經由下中間傾斜軸承部51b而支持於主管部21。下橫向構件52能以穿過下中間傾斜軸承部51b於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延伸之下中間傾斜軸線LDI為中心相對於主管部21旋動。
左側構件53具有上左傾斜軸承部53a。上橫向構件51之左端部經由上左傾斜軸承部53a而連結於左側構件53。上橫向構件51能以穿過上左傾斜軸承部53a於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延伸之上左傾斜軸線LUL為中心相對於左側構件53旋動。
右側構件54具有上右傾斜軸承部54a。上橫向構件51之右端部經由上右傾斜軸承部54a而連結於右側構件54。上橫向構件51能以穿過上右傾斜軸承部54a於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延伸之上右傾斜軸線LUR為中心相對於右側構件54旋動。
左側構件53具有下左傾斜軸承部53b。下橫向構件52之左端部經由下左傾斜軸承部53b而連結於左側構件53。下橫向構件52能以穿過下左傾斜軸承部53b於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延伸之下左傾斜軸線LDL為中心相對於左側構件53旋動。
右側構件54具有下右傾斜軸承部54b。下橫向構件52之右端部經由下右傾斜軸承部54b而連結於右側構件54。下橫向構件52能以穿過下右傾斜軸承部54b於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延伸之下右傾斜軸線LDR為中心相對於右側構件54旋動。
圖3係自車體框架10之上下方向上之上方觀察傾斜車輛1之前部之俯視圖。圖3中,車體框架10處於直立狀態。參照圖3之以後之說明係以車體框架10之直立狀態為前提。圖3中,表示透視虛線所示之前外殼91與兩個前擋泥板92之狀態。
上橫向構件51配置於較主管部21更靠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上之前方。上橫向構件51係於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不彎曲且於車體框架10之左右方向延伸之板狀構件。
如圖2與圖3所示,下橫向構件52配置於較上橫向構件51更靠車體框架10之上下方向上之下方。下橫向構件52包含下前橫向元件521與下後橫向元件522。下前橫向元件521配置於較主管部21、左側構件53及右側構件54更靠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上之前方。下後橫向元件522配置於較主管部21、左側構件53及右側構件54更靠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上之後方。下前橫向元件521與下後橫向元件522於車體框架10之左右方向延伸。
如圖2與圖3所示,左側構件53配置於車體框架10之左右方向上之主管部21之左方。左側構件53配置於較左前輪3更靠車體框架10之上下方向上之上方。左側構件53於主管部21延伸之方向延伸。左側構件53之上部配置於較其下部更靠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上之後方。
如圖2與圖3所示,右側構件54配置於車體框架10之左右方向上之主管部21之右方。右側構件54配置於較右前輪2更靠車體框架10之上下方向上之上方。右側構件54於主管部21延伸之方向延伸。右側構件54之上部配置於較其下部更靠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上之後方。
上橫向構件51、下橫向構件52、左側構件53及右側構件54係以上橫向構件51與下橫向構件52保持相互平行之姿勢且左側構件53與右側構件54保持相互平行之姿勢之方式支持於主管部21。
如圖2所示,傾斜車輛1具備左懸架部7。左懸架部7包含左托架71與左緩衝裝置72。
左托架71於其上部具備左旋動構件(未圖示)。左旋動構件配置於左側構件53之內部,且於與左側構件53延伸之方向相同之方向延伸。左側構件53具有左轉向軸承部(未圖示)。左旋動構件經由左轉向軸承部而支持於左側構件53。藉此,左旋動構件可相對於左側構件53以左轉向軸線SL為中心進行旋動。即,左托架71對於左側構件53能以左轉向軸線SL為中心旋動地連結。
左轉向軸線SL於左側構件53延伸之方向延伸。如圖2所示,左轉向軸線SL係與轉向軸62之中間轉向軸線SI平行地於車體框架10之上下方向延伸。如圖3所示,左轉向軸線SL係與轉向軸62之中間轉向軸線SI平行地於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延伸。
左緩衝裝置72係所謂套筒式之緩衝機構。如圖2所示,左緩衝裝置72包含左上套筒元件721、左下套筒元件722及左車軸構件723。
左上套筒元件721支持於左托架71。左下套筒元件722對於左上套筒元件721可滑動地連結。藉由左下套筒元件722相對於左上套筒元件721之滑動,而緩衝左前輪3相對於連桿機構5之向車體框架10之上下方向之移位。
左車軸構件723支持於左下套筒元件722。左車軸構件723支持左前輪3。左前輪3能以左車軸構件723為中心進行旋轉。
如圖2所示,傾斜車輛1具備右懸架部8。右懸架部8包含右托架81與右緩衝裝置82。
右托架81於其上部具備右旋動構件(未圖示)。右旋動構件配置於右側構件54之內部,且於與右側構件54延伸之方向相同之方向延伸。右側構件54具有右轉向軸承部(未圖示)。右旋動構件經由右轉向軸承部而支持於右側構件54。藉此,右旋動構件可相對於右側構件54以右轉向軸線SR為中心進行旋動。即,右托架81對於右側構件54能以右轉向軸線SR為中心旋動地連結。
右轉向軸線SR於右側構件54延伸之方向延伸。如圖2所示,右轉向軸線SR係與轉向軸62之中間轉向軸線SI平行地於車體框架10之上下方向延伸。如圖3所示,右轉向軸線SR係與轉向軸62之中間轉向軸線SI平行地於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延伸。
右緩衝裝置82係所謂套筒式之緩衝機構。如圖2所示,右緩衝裝置82包含右上套筒元件821、右下套筒元件822及右車軸構件823。
右上套筒元件821支持於右托架81。右下套筒元件822對於右上套筒元件821可滑動地連結。藉由右下套筒元件822相對於右上套筒元件821之滑動,而緩衝右前輪2相對於連桿機構5之向車體框架10之上下方向之移位。
右車軸構件823支持於右下套筒元件822。右車軸構件823支持右前輪2。右前輪2能以右車軸構件823為中心進行旋轉。
如圖3所示,轉向機構6包含轉向力傳遞機構63。轉向力傳遞機構63包含中間傳遞板631、左傳遞板632、右傳遞板633、中間接頭634、左接頭635、右接頭636及連接桿637。
中間傳遞板631設於轉向軸62之下部。中間傳遞板631可相對於主管部21以與轉向軸62之中間轉向軸線SI平行地延伸之軸線為中心進行旋動。
左傳遞板632配置於中間傳遞板631之左方。左傳遞板632連接於左托架71之下部。左傳遞板632無法相對於左托架71相對旋動。左傳遞板632可相對於左側構件53以左轉向軸線SL為中心進行旋動。
右傳遞板633配置於車體框架10之左右方向上之中間傳遞板631之右方。右傳遞板633連接於右托架81之下部。右傳遞板633無法相對於右托架81相對旋動。右傳遞板633可相對於右側構件54以右轉向軸線SR為中心進行旋動。
中間接頭634具有中間接頭轉向軸承部634a。中間接頭轉向軸承部634a規定於車體框架10之上下方向延伸之中間接頭轉向軸線。中間接頭634經由中間接頭轉向軸承部634a而連結於中間傳遞板631之前部。藉此,中間接頭634可相對於中間傳遞板631以中間接頭轉向軸線為中心進行旋動。
左接頭635配置於較中間接頭634更靠車體框架10之左右方向上之左方。左接頭635具有左接頭轉向軸承部635a。左接頭轉向軸承部635a規定於車體框架10之上下方向延伸之左接頭轉向軸線。左接頭635經由左接頭轉向軸承部635a而連結於左傳遞板632之前部。藉此,左接頭635可相對於左傳遞板632以左接頭轉向軸線為中心進行旋動。
右接頭636配置於較中間接頭634更靠車體框架10之左右方向上之右方。右接頭636具有右接頭轉向軸承部636a。右接頭轉向軸承部636a規定於車體框架10之上下方向延伸之右接頭轉向軸線。右接頭636經由右接頭轉向軸承部636a而連結於右傳遞板633之前部。藉此,右接頭636可相對於右傳遞板633以右接頭轉向軸線為中心進行旋動。
中間接頭634具有中間接頭傾斜軸承部634b。中間接頭傾斜軸承部634b規定於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延伸之中間接頭傾斜軸線。連接桿637之中間部與中間接頭傾斜軸承部634b連結。連接桿637之中間部可相對於中間接頭傾斜軸承部634b以中間接頭傾斜軸線為中心進行旋動。
左接頭635具有左接頭傾斜軸承部635b。左接頭傾斜軸承部635b規定於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延伸之左接頭傾斜軸線。連接桿637之左部與左接頭傾斜軸承部635b連結。連接桿637之左部可相對於左接頭傾斜軸承部635b以左接頭傾斜軸線為中心進行旋動。
右接頭636具有右接頭傾斜軸承部636b。右接頭傾斜軸承部636b規定於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延伸之右接頭傾斜軸線。連接桿637之右部與右接頭傾斜軸承部636b連結。連接桿637之右部可相對於右接頭傾斜軸承部636b以右接頭傾斜軸線為中心進行旋動。
左傳遞板632經由左接頭635、連接桿637及中間接頭634而與中間傳遞板631連結。右傳遞板633經由右接頭636、連接桿637及中間接頭634而與中間傳遞板631連結。左傳遞板632與右傳遞板633經由左接頭635、連接桿637及右接頭636而相互連結。換言之,連接桿637將中間傳遞板631連結於左傳遞板632與右傳遞板633。
其次,一面參照圖4,一面對傾斜車輛1之轉向動作進行說明。圖4係自車體框架10之上下方向上之上方觀察使左前輪3與右前輪2左轉舵之狀態下之傾斜車輛1之前部的俯視圖。圖4中,車體框架10處於直立狀態。參照圖4之以後之說明係以車體框架10之直立狀態為前提。圖4中,表示透視虛線所示之前外殼91與兩個前擋泥板92之狀態。
若騎乘者操作把手桿61,則轉向軸62以中間轉向軸線SI為中心相對於主管部21旋動。於圖4所示之左轉舵之情形時,轉向軸62向箭頭LT之方向旋動。中間傳遞板631相對於主管部21以中間轉向軸線SI為中心向箭頭LT之方向旋動。
伴隨中間傳遞板631向箭頭LT之方向之旋動,連接桿637之中間接頭634相對於中間傳遞板631向箭頭RT之方向旋動。藉此,連接桿637於維持其姿勢之狀態下向車體框架10之左右方向上之左方且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上之後方移動。
伴隨上述連接桿637之移動,連接桿637之左接頭635與右接頭636分別相對於左傳遞板632與右傳遞板633向箭頭RT之方向旋動。藉此,連接桿637維持其姿勢,左傳遞板632與右傳遞板633向箭頭LT之方向旋動。
若左傳遞板632向箭頭LT之方向旋動,則無法相對於左傳遞板632相對旋動之左托架71相對於左側構件53以左轉向軸線SL為中心向箭頭LT之方向旋動。
若右傳遞板633向箭頭LT之方向旋動,則無法相對於右傳遞板633相對旋動之右托架81相對於右側構件54以右轉向軸線SR為中心向箭頭LT之方向旋動。
若左托架71向箭頭LT之方向旋動,則支持於左托架71之左緩衝裝置72相對於左側構件53以左轉向軸線SL為中心向箭頭T之方向旋動。若左緩衝裝置72向箭頭T之方向旋動,則經由左車軸構件723支持於左緩衝裝置72之左前輪3相對於左側構件53以左轉向軸線SL為中心向箭頭LT之方向旋動。此時,左擋泥板亦又與左前輪3一併向箭頭LT之方向旋動。
若右托架81向箭頭LT之方向旋動,則支持於右托架81之右緩衝裝置82相對於右側構件54以右轉向軸線SR為中心向箭頭LT之方向旋動。若右緩衝裝置82向箭頭LT之方向旋動,則經由右車軸構件823支持於右緩衝裝置82之右前輪2相對於右側構件54以右轉向軸線SR為中心向箭頭LT之方向旋動。此時,右擋泥板亦又與右前輪2一併向箭頭LT之方向旋動。
若如進行右轉舵般騎乘者操作把手桿61,則上述各元件向與左轉舵時相反之方向旋動。因各元件之移動僅左右相同,故省略詳細說明。
即,轉向力傳遞機構63構成為將左懸架部7與右懸架部8連結,根據把手桿61之旋動而使左前輪3與右前輪2向該旋動之方向旋動。
其次,一面參照圖2與圖5,一面對傾斜車輛1之傾斜動作進行說明。圖5係自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上之前方觀察車體框架10向傾斜車輛1之左方傾斜之狀態下之傾斜車輛1之前部的前視圖。圖5中,表示透視虛線所示之前外殼91、兩個前擋泥板92之狀態。
如圖2所示,於自直立狀態下之車體框架10之前方觀察傾斜車輛1時,連桿機構5形成為長方形狀。如圖5所示,於自傾斜狀態下之車體框架10之前方觀察傾斜車輛1時,連桿機構5形成為平行四邊形狀。連桿機構5之作動與車體框架10向左右方向之傾斜連動。所謂「連桿機構5之作動」係指上橫向構件51與下橫向構件52分別以上中間傾斜軸線LUI與下中間傾斜軸線LDI為中心相對於主管部21旋動,且上橫向構件51、下橫向構件52、左側構件53及右側構件54分別以上左傾斜軸線LUL、上右傾斜軸線LUR、下左傾斜軸線LDL及下右傾斜軸線LDR為中心相對旋動,藉此連桿機構5之形狀發生變化。
例如圖5所示,若騎乘者使傾斜車輛1向左方傾斜,則主管部21相對於鉛垂方向朝左方傾斜。若主管部21傾斜,則上橫向構件51以穿過上中間傾斜軸承部51a之上中間傾斜軸線LUI為中心,相對於主管部21向自傾斜車輛1之前方觀察時為逆時針方向旋動。同樣地,下橫向構件52以穿過下中間傾斜軸承部51b之下中間傾斜軸線LDI為中心,相對於主管部21向自傾斜車輛1之前方觀察時為逆時針方向旋動。藉此,上橫向構件51相對於下橫向構件52向車體框架10之左右方向上之左方移動。
藉由該移動,上橫向構件51以穿過上左傾斜軸承部53a之上左傾斜軸線LUL與穿過上右傾斜軸承部54a之上右傾斜軸線LUR為中心,分別相對於左側構件53與右側構件54向自傾斜車輛1之前方觀察時為逆時針方向旋動。同樣地,下橫向構件52以穿過下左傾斜軸承部53b之下左傾斜軸線LDL與穿過下右傾斜軸承部54b之下右傾斜軸線LDR為中心,分別相對於左側構件53與右側構件54向自傾斜車輛1之前方觀察時為逆時針方向旋動。藉此,左側構件53與右側構件54於保持與主管部21平行之姿勢之狀態下相對於鉛垂方向朝傾斜車輛1之左方傾斜。
此時,下橫向構件52相對於連接桿637向車體框架10之左右方向上之左方移動。藉由該移動,連接桿637相對於中間接頭634、左接頭635及右接頭636,分別以中間接頭傾斜軸承部634b、左接頭傾斜軸承部635b及右接頭傾斜軸承部636b為中心進行旋動。藉此,連接桿637保持與上橫向構件51及下橫向構件52平行之姿勢。
伴隨左側構件53向傾斜車輛1之左方之傾斜,經由左旋動構件而支持於左側構件53之左托架71向傾斜車輛1之左方傾斜。伴隨該傾斜,支持於左托架71之左緩衝裝置72亦向傾斜車輛1之左方傾斜。藉此,支持於左緩衝裝置72之左前輪3於保持與主管部21平行之姿勢之狀態下向傾斜車輛1之左方傾斜。
伴隨右側構件54向傾斜車輛1之左方之傾斜,經由右旋動構件而支持於右側構件54之右托架81向傾斜車輛1之左方傾斜。伴隨該傾斜,支持於右托架81之右緩衝裝置82亦向傾斜車輛1之左方傾斜。藉此,支持於右緩衝裝置82之右前輪2於保持與主管部21平行之姿勢之狀態下向傾斜車輛1之左方傾斜。
關於上述左前輪3與右前輪2之傾斜動作之說明係以鉛垂方向為基準。然而,於傾斜車輛1之傾斜動作時(連桿機構5之作動時),車體框架10之上下方向與鉛垂上下方向不一致。於以車體框架10之上下方向為基準之情形時,在連桿機構5之作動時,左前輪3與右前輪2於車體框架10之上下方向上之相對位置發生變化。換言之,連桿機構5藉由變更車體框架10之上下方向上之左前輪3與右前輪2之相對位置,而使車體框架10自鉛垂方向朝傾斜車輛1之左方或右方傾斜。藉此,傾斜車輛1向左方迴旋。
若騎乘者使傾斜車輛1向右方傾斜,則各元件向右方傾斜。藉此,傾斜車輛1向右方迴旋。因各元件之移動僅左右相反,故省略詳細說明。
圖6係自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上之前方觀察使傾斜車輛1向左方傾斜且左轉舵之狀態下之傾斜車輛1之前部的前視圖。圖6中,表示透視虛線所示之前外殼91與兩個前擋泥板92之狀態。
藉由轉向動作,左前輪3以左轉向軸線SL為中心向逆時針方向旋動,右前輪2以右轉向軸線SR為中心向逆時針方向旋動。藉由傾斜動作,左前輪3及右前輪2與車體框架10一併向傾斜車輛1之左方傾斜。即,該狀態下,連桿機構5呈現平行四邊形狀。連接桿637自車體框架10之直立狀態下之位置,向車體框架10之左右方向上之左方且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上之後方移動。
如上述般本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1具有: 車體框架10,其於右迴旋時可向傾斜車輛1之右方傾斜,於左迴旋時可向傾斜車輛1之左方傾斜; 右前輪2,其繞於右車軸線方向延伸之右車軸構件823旋轉; 左前輪3,其設於較右前輪2靠車體框架10之左方,且繞於左車軸線方向延伸之左車軸構件723旋轉; 連桿機構5,其根據車體框架10之傾斜而使車體框架10之上下方向上之右前輪2及左前輪3之相對位置變化; 右緩衝裝置82,其於下部支持右前輪2,緩衝右前輪2相對於連桿機構5之相對移位; 左緩衝裝置72,其於下部支持左前輪3,緩衝左前輪3相對於連桿機構5之相對移位;及 轉向機構6。
連桿機構5具有: 右側構件54,其支持右緩衝裝置82之上部使之可繞右轉向軸線SR進行旋動; 左側構件53,其支持左緩衝裝置72之上部使之可繞左轉向軸線SL進行旋動; 上橫向構件51,其於右端部支持右側構件54之上部使之可繞於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延伸之上右傾斜軸線LUR進行旋動,於左端部支持左側構件53之上部使之可繞與上右傾斜軸線LUR平行之上左傾斜軸線LUL進行旋動,且中間部可繞與上右傾斜軸線LUR平行之上中間傾斜軸線LUI進行旋動地支持於主管部21;及 下橫向構件52,其於右端部支持右側構件54之下部使之可繞與上右傾斜軸線LUR平行之下右傾斜軸線LDR進行旋動,於左端部支持左側構件53之下部使之可繞與上左傾斜軸線LUL平行之下左傾斜軸線LDL進行旋動,且中間部可繞與上中間傾斜軸線LUI平行之下中間傾斜軸線LDI進行旋動地支持於主管部21。
又,轉向機構6具有: 把手桿61(轉向力輸入部之一例),其輸入轉向力; 轉向軸62,其連結於把手桿61,且可繞於車體框架10之上下方向延伸之中間轉向軸線SI進行旋轉;及 轉向力傳遞機構63,其連結於轉向軸62,將轉向軸62之旋動傳遞至右緩衝裝置82及左緩衝裝置72。
圖7表示本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1之車體框架10。如圖7所示,車體框架10具備車體側單塊體100與連桿側單塊體200。
圖8係表示車體側單塊體100之立體圖。圖9係車體側單塊體100之剖視圖。再者,圖9、圖11、圖12中塗黑之區域表示焊接部。如圖8所示,車體側單塊體100具備於前後方向延伸之右框架11與於前後方向延伸之左框架12。
左框架12設於較右框架11更靠左方。右框架11具備右上框架111與設於較右上框架111更靠下方之右下框架112。左框架12具備左上框架121與設於較左上框架121更靠下方之左下框架122。
車體側單塊體100具有動力單元支持部13。本實施形態中,動力單元支持部13支持動力單元96使之可相對於車體側單塊體100進行擺動。圖示之例中,動力單元支持部13焊接於右下框架112及左下框架122。
如圖8所示,右框架11之前部及左框架12之前部於結合部40結合成單塊而成為一體物。結合部40具備右板部41(參照圖9)、左板部42、上板部43(參照圖9)、下板部44及前板部45。該等右板部41、左板部42、上板部43、下板部44、前板部45為板狀之部位。
右板部41焊接於右上框架111與右下框架112。左板部42焊接於左上框架121與左下框架122。上板部43焊接於右上框架111與左上框架121。下板部44焊接於右下框架112與左下框架122。前板部45焊接於右上框架111之前端部、右下框架112之前端部、左上框架121之前端部及左下框架122之前端部。前板部45之法線方向與下中間傾斜軸線LDI平行。
又,如圖8所示,於前板部45之上部,分別設有供三個上螺栓97貫通之三個上螺栓貫通孔46。於前板部45之下部,分別設有供三個下螺栓98貫通之三個下螺栓貫通孔47。於前板部45之中央部,設有供中間螺栓99貫通之中間螺栓貫通孔48(參照圖9)。
如圖9所示,車體側單塊體100具備焊接於前板部45與上板部43之螺栓支持部49。螺栓支持部49於前後方向延伸。螺栓支持部49之前部焊接於前板部45,螺栓支持部49之後部焊接於上板部43。於螺栓支持部49,設有供中間螺栓99插入之中間螺栓貫通孔48。即,螺栓支持部49沿著中間螺栓99之軸向於兩個部位焊接於車體側單塊體100。
圖10係表示連桿側單塊體200之立體圖。圖11係連桿側單塊體200之剖視圖。如圖10及圖11所示,連桿側單塊體200中,主管部21、上凸座部22及下凸座部23結合成單塊而成為一體物。主管部21支持轉向軸62使之可繞中間轉向軸線SI進行旋動。上凸座部22支持上橫向構件51之中間部使之可繞上中間傾斜軸線LUI進行旋動。下凸座部23支持下橫向構件52之中間部使之可繞下中間傾斜軸線LDI進行旋動。上凸座部22及下凸座部23焊接於主管部21。
又,連桿側單塊體200中,上螺栓安裝部24與下螺栓安裝部25結合成單塊而成為一體物。 上螺栓安裝部24為彎折成U字狀之金屬板。上螺栓安裝部24焊接於主管部21之後部。於上螺栓安裝部24,分別設有供上螺栓97貫通之三個螺栓安裝孔39。上螺栓安裝部24於中間轉向軸線SI之方向,設於與上凸座部22為相同程度之高度。
下螺栓安裝部25具備管部36與設於管部之後端之板狀部37。管部36之前端焊接於主管部21之後部。於板狀部37,分別設有供下螺栓98貫通之三個螺栓安裝孔38。下螺栓安裝部25於中間轉向軸線SI之方向,設於與下凸座部23為相同程度之高度。
連桿側單塊體200中,上凸座部22與下凸座部23結合成單塊而成為一體物。下凸座部23具備支持下前橫向元件521使之可旋動之下前凸座部231及支持下後橫向元件522使之可旋動之下後凸座部232。
上凸座部22係以自主管部21之前部向前方突出之方式設置。於上凸座部22,設有供上軸構件31插入之上孔部32。作為上橫向構件51之旋動軸線之上中間傾斜軸線LUI穿過該上孔部32。上軸構件31自上孔部32向前方突出,且固定於設於上橫向構件51之上中間傾斜軸承部51a之內圈。上軸構件31之中心軸線與上中間傾斜軸線LUI一致。
下凸座部23具有下前凸座部231與下後凸座部232。 下前凸座部231係以自主管部21之前部向前方突出之方式設置。於下前凸座部231,設有供下前軸構件33插入之下前孔部35。作為下橫向構件52之旋動軸線之下中間傾斜軸線LDI穿過該下前孔部35。下前軸構件33自下前孔部35向前方突出,且固定於設於下前橫向元件521之下中間傾斜軸承部52a之內圈。下前軸構件33之中心軸線與下中間傾斜軸線LDI一致。
下後凸座部232係以自主管部21之後部向後方突出之方式設置。於下後凸座部232,設有供中間螺栓99插入之下後孔部34。作為下橫向構件52之旋動軸線之下中間傾斜軸線LDI穿過該下後孔部34。中間螺栓99自下後孔部34向後方突出,且固定於設於下後橫向元件522之下後傾斜軸承部52b之內圈。中間螺栓99之中心軸線與下中間傾斜軸線LDI一致。
圖12係表示車體側單塊體100與連桿側單塊體200之結合部分之剖視圖。如圖12所示,車體側單塊體100與連桿側單塊體200藉由上螺栓97、下螺栓98及中間螺栓99而連結。
上螺栓97貫通車體側單塊體100之前板部45與連桿側單塊體200之上螺栓安裝部24。下螺栓98貫通車體側單塊體100之前板部45與連桿側單塊體200之下螺栓安裝部25。
如圖8所示,本實施形態中,上螺栓97具有:中央之上中間螺栓97a,其自上方觀察時位於下中間傾斜軸線LDI上;上右螺栓97b,其自上方觀察時設於較下中間傾斜軸線LDI靠右方;及上左螺栓97c,其自上方觀察時設於較下中間傾斜軸線LDI靠左方。
本實施形態中,下螺栓98具有:中央之下中間螺栓98a,其自上方觀察時位於下中間傾斜軸線LDI上;下右螺栓98b,其自上方觀察時設於較下中間傾斜軸線LDI靠右方;及下左螺栓98c,其自上方觀察時設於較下中間傾斜軸線LDI靠左方。
中間螺栓99貫通設於連桿側單塊體200之下後凸座部232之下後孔部34、下後橫向元件522之下後傾斜軸承部52b之內圈、及車體側單塊體100之螺栓支持部49。中間螺栓99為雙頭螺栓。中間螺栓99之前部旋入至下後孔部34。中間螺栓99之後部向較螺栓支持部49靠後方突出。於自螺栓支持部49向後方突出之中間螺栓99之後端螺合有螺帽101。中間螺栓99自上方觀察時設於下中間傾斜軸線LDI上。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1,藉由將支持連桿機構5及轉向軸62使之可旋動之連桿側單塊體200與車體側單塊體100利用螺栓97〜99緊固,而避免焊接時之上凸座部22或下凸座部23之變形。
再者,本說明書中所謂「A構件與B構件結合成單塊(monolithic)而成為一體物(A member and B member are connected monolithically so as to make one body)」係指金屬製之A構件與金屬製之B構件藉由金屬以連續之方式連接之態樣。例如,將A構件與B構件藉由焊接連接而成者稱為結合成單塊而成為一體物。A構件與B構件藉由鑄造成形且將兩者連接而成者亦稱為結合成單塊而成為一體物。與此不同,A構件與B構件利用螺栓等緊固部件連接而成者因A構件與B構件之間產生間隙,故不稱為結合成單塊而成為一體物。
一般有如下傾向:使A構件與B構件一體化成單塊之構造物相較於A構件與B構件利用緊固部件連接之構造物而具有更高之強度。本發明中,將車體側之構造物作為車體側單塊體100總括地提高強度,又,將支持連桿機構5與轉向軸62之構造物作為連桿側單塊體200總括地提高強度。藉由將該等已提高強度之一塊之構造物彼此利用螺栓結合之步驟,而確保組裝之容易度且提高車輛整體之強度。
若經由右前輪2及左前輪3對連桿機構5作用外力,則會對連桿側單塊體200作用繞主管部21之中心軸線扭轉之力。針對此種力,連桿側單塊體200藉由三個上螺栓97、三個下螺栓98、一個中間螺栓99而牢固地連結於車體側單塊體100。因此,連桿側單塊體200牢固地由車體側單塊體100支持。
又,只要車體側單塊體100構成為將車體框架10之右框架11與左框架12結合成單塊而形成一體物,便可設計成任意形狀。因此,例如於欲使用新設計之連桿機構5與既有之傾斜車輛1之車體框架10而提供新車輛時,本發明有優勢。與本發明不同地,在將車體框架10焊接於主管部21之情形時,需要設計變更既有之傾斜車輛1之車體框架10以適配新設計之連桿機構5。但,根據本發明,只要於既有之傾斜車輛1之車體框架10形成車體側單塊體100,且設計適於新之連桿機構5之連桿側單塊體200,便可相對簡單地提供新車輛。
本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1中, 下橫向構件52具有位於較連桿側單塊體200更靠後方之下後橫向元件522, 下凸座部23具有支持下後軸構件之下後孔部34,該下後軸構件支持下後橫向元件522使之可繞下中間傾斜軸線LDI進行旋動,且 中間螺栓99支持於下後孔部34。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1,可於不與下橫向構件52干涉且車體框架10在上下方向未變大之位置設置中間螺栓99。
本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1中, 中間螺栓99自下後孔部34延伸且貫通下後橫向元件522而緊固於車體側單塊體100。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1,可於不與下橫向構件52干涉且車體框架10在上下方向未變大之位置設置中間螺栓99。
本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1中, 中間螺栓99沿著下中間傾斜軸線LDI延伸。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1,可於不與下橫向構件52干涉且車體框架10在上下方向未變大之位置設置中間螺栓99。
本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1中, 供中間螺栓99插入之螺栓支持部49(第一緊固部之一例)與車體側單塊體100結合成單塊而成為一體物,且 螺栓支持部49於中間螺栓99之軸線方向之複數個部位固定於車體框架10。
本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1中,若作用使連桿側單塊體200扭轉之力,則會對中間螺栓99作用彎曲力。因螺栓支持部49於中間螺栓99之軸線方向之複數個部位受到支持,故即便經由中間螺栓99對螺栓支持部49作用彎曲力,亦可牢固地支持螺栓支持部49。
本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1中, 法線方向與下中間傾斜軸線LDI平行之前板部45(板狀部之一例)與車體側單塊體100結合成單塊而成為一體物。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1,因前板部45與連桿側單塊體200以面接觸,故前板部45易於抵擋較大力。又,因以面狀之前板部45與連桿側單塊體200接觸,故可尺寸精度良好地與連桿側單塊體200連接。
本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1包含上螺栓97及下螺栓98之至少一者, 該上螺栓97設於較下橫向構件52靠上方,且設於較下中間傾斜軸線LDI靠右方及左方,該下螺栓98設於較下橫向構件52靠下方,且設於較下中間傾斜軸線LDI靠右方及左方。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1,連桿側單塊體200與車體側單塊體100藉由上螺栓97與下螺栓98之至少一者(上述實施形態中為兩者)及中間螺栓99而連結。因此,例如於右前輪2與左前輪3之兩者騎上階差時等,對連桿側單塊體200作用如將其下部向後方推壓且將其上部向前方推壓之力時,亦可藉由上螺栓97與下螺栓98之至少一者及中間螺栓99承受該力。
本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1中, 於較連桿側單塊體200更靠前方設有上橫向構件51, 於傾斜車輛1之前視時與上橫向構件51重疊之位置且於較連桿側單塊體200更靠後方設有上螺栓97。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1,可藉由上螺栓97有效地承受上前橫向元件將連桿側單塊體200向後方推壓之力。又,可隔著連桿側單塊體200之主管部21而利用上前橫向元件之相反側之空間配置上螺栓97,因此車輛之大型化得到抑制。
本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1中, 右框架11具有: 右上框架111,其於前後方向延伸;及 右下框架112,其於前後方向延伸且位於較右上框架111更靠下方; 左框架12具有: 左上框架121,其於前後方向延伸;及 左下框架122,其於前後方向延伸且位於較左上框架121更靠下方;且 車體側單塊體100中,右上框架111、右下框架112、左上框架121及左下框架122結合成單塊而成為一體物。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1,將右上框架111、右下框架112、左上框架121及左下框架122結合成單塊而構成單一之車體側單塊體100。因此,車體側單塊體100之強度進一步提高,更易於抵擋自連桿側單塊體200輸入之力。
本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1中, 上橫向構件51位於較主管部21更靠前方, 下橫向構件52具有:下前橫向元件521,其位於較主管部21更靠前方;及下後橫向元件522,其位於較傾斜支持部更靠後方;且上凸座部22、下前凸座部231及下後凸座部232與連桿側單塊體200結合成單塊而成為一體物, 上述上凸座部22支持上軸構件31,該上軸構件31支持上橫向構件51使之可繞上中間傾斜軸線LUI進行旋動, 上述下前凸座部231支持下前軸構件33,該下前軸構件33支持下前橫向元件521使之可繞下中間傾斜軸線LDI進行旋動, 上述下後凸座部232支持下後軸構件,該下後軸構件支持下後橫向元件522使之可繞下中間傾斜軸線LDI進行旋動。
本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1中,有對下橫向構件52相較於上橫向構件51作用更大之力之傾向。因此,藉由下橫向構件52包含下前橫向元件521與下後橫向元件522,下橫向構件52之剛性提高。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如下構成進行了說明,即,上橫向構件51設於較主管部21靠前方,下橫向構件52具有設於較主管部21靠前方之下前橫向元件521與設於較主管部21靠後方之下後橫向元件522,且中間螺栓99貫通下後橫向元件522而將連桿側單塊體與車體側單塊體緊固。本發明並不限於該構造。 亦可為上橫向構件具有設於較主管部21靠前方之上前橫向元件與設於較主管部21靠後方之上後橫向元件,且下橫向構件52設於較主管部21靠前方。此情形時,構成成中間螺栓貫通上後橫向元件而將連桿側單塊體與車體側單塊體緊固。 或者,亦可為上橫向構件具有設於較主管部21靠前方之上前橫向元件與設於較主管部21靠後方之上後橫向元件,下橫向構件52具有設於較主管部21靠前方之下前橫向元件521與設於較主管部21靠後方之下後橫向元件522。此情形時,可採用如下構成:藉由貫通上後橫向元件之上中間螺栓與貫通下後橫向元件522之下中間螺栓之至少一者,將連桿側單塊體與車體側單塊體緊固。
上述實施形態係用於使本發明易於理解之例示,並不限定本發明之內容。上述實施形態可於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之狀態下進行變更或改良。
上述實施形態中,傾斜車輛1具備兩個前輪2、3與一個後輪4。但,亦可設有複數個後輪。
後輪4配置於較左前輪3與右前輪2更靠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上之後方。可除後輪4以外或代替後輪4,設有配置於較左前輪3與右前輪2更靠車體框架10之前後方向上之後方之至少一個車輪。此情形時,來自動力單元96之動力源之驅動力可向左前輪3、右前輪2及上述車輪之至少一個供給。
上述實施形態中,把手桿61由在車體框架之左右方向延伸之單一構件構成。然而,把手桿61只要可輸入使左前輪3及右前輪2旋動之轉向力,便可採用如下構成:由騎乘者之左手操作之左把手部與由騎乘者之右手操作之右把手部作為獨立個體設置。
可採用具備上橫向構件51與下橫向構件52以外之橫向構件之構成。「上橫向構件」與「下橫向構件」僅為基於相對之上下關係而命名。上橫向構件並非指連桿機構5中之最上位之橫向構件。上橫向構件係指位於較其他橫向構件更靠上方之橫向構件。下橫向構件並非指連桿機構5中之最下位之橫向構件。下橫向構件係指位於較其他橫向構件更靠下方之橫向構件。
上述構成中表示出如下例:上前橫向構件、下前橫向構件及下後橫向構件分別由一片之構件構成,該構件一體地具備支持右側部之上部之右端部、支持之左側部之上部之左端部、及支持於連桿側單塊體之中間部。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亦可為上前橫向構件、下前橫向構件及下後橫向構件之至少一個由一片之構件構成,該構件一體地具備支持右側部之上部之右端部、支持左側部之上部之左端部、及支持於連桿側單塊體之中間部,上前橫向構件、下前橫向構件及下後橫向構件之其他構件分別包含支持右側部之上部之右部、及與右部獨立之支持左側部之上部之左部。
本案說明書中所用之用語及表達係用於進行說明者,並不用於進行限定性解釋。必須認識到並不排除本案說明書中所示出且已敍述之特徵事項之所有均等物,且容許申請專利範圍內之各種變形。
本案說明書中所用之「平行」之用語係指亦包含在±40°之範圍傾斜但作為構件並不交叉之2條直線。本案說明書中關於方向或構件所用之「沿著」之用語係指亦包含在±40°之範圍傾斜之情形。本案說明書中所用之「於方向延伸」之用語係指亦包含相對於該方向在±40°之範圍傾斜之情形。
本案說明書中,某零件或構件說明為「配置成無法相對於車體框架10移位」之情形係指在車體框架10向傾斜車輛1之左右方向傾斜時,該零件或構件與車體框架10一併向傾斜車輛1之左右方向傾斜。本案說明書中所用之「配置成無法相對於車體框架10移位」之表達不僅包含某零件或構件直接固定於車體框架10,且包含固定於在車體框架10固定之車輛零件(燃料箱、托架、動力單元等)。此處,所謂「固定」包含經由防振構件等而固定。
本案發明可利用多種不同之形態實現。本案說明書應視為提供本案發明之原理之實施形態者。本案說明書中實施記載與圖示之至少一者之較佳實施形態係基於並不意欲將本案發明限定於該實施形態之理解。
本案發明亦包含業者可基於本案說明書中所揭示之實施形態例認識到之包括均等要素、修正、刪除、組合(例如跨及各種實施形態之特徵之組合)、改良、變更之所有實施形態。技術方案中之限定事項應基於該技術方案中所用之用語寬泛地解釋,不應限定於本案說明書或本案之權利化手續中記載之實施形態。此種實施形態應解釋為非排他性。例如,本案說明書中,「較佳」、「良好」之用語為非排他性者,係指「較佳但並不限定於此」「良好但並不限定於此」。
本申請係基於2018年9月7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日本專利特願2018-167913)者,且將其內容作為參照併入本文。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提供可將傾斜支持部不焊接而組裝於車體框架之前二輪傾斜車輛。
1:傾斜車輛 2:右前輪 3:左前輪 4:後輪 5:連桿機構 6:轉向機構 7:左懸架部 8:右懸架部 10:車體框架 11:右框架 12:左框架 13:動力單元支持部 21:主管部 21b:下中間傾斜軸承部 22:上凸座部 23:下凸座部 24:上螺栓安裝部 25:下螺栓安裝部 31:上軸構件 32:上孔部 33:下前軸構件 34:下後孔部 35:下前孔部 36:管部 37:板狀部 38:螺栓安裝孔 39:螺栓安裝孔 40:結合部 41:右板部 42:左板部 43:上板部 44:下板部 45:前板部 46:上螺栓貫通孔 47:下螺栓貫通孔 48:中間螺栓貫通孔 49:螺栓支持部 51:上橫向構件 51a:上中間傾斜軸承部 52:下橫向構件 52a:下中間傾斜軸承部 52b:下後傾斜軸承部 53:左側構件 53a:上左傾斜軸承部 53b:下左傾斜軸承部 54:右側構件 54a:上右傾斜軸承部 54b:下右傾斜軸承部 61:把手桿 62:轉向軸 63:轉向力傳遞機構 71:左托架 72:左緩衝裝置 81:右托架 82:右緩衝裝置 90:車體外殼 91:前外殼 92:前擋泥板 93:後擋泥板 94:護腿板 95:座部 96:動力單元 97:上螺栓 97a:上中間螺栓 97b:上右螺栓 97c:上左螺栓 98:下螺栓 98a:下中間螺栓 98b:下右螺栓 98c:下左螺栓 99:中間螺栓 100:車體側單塊體 101:螺帽 111:右上框架 112:右下框架 121:左上框架 122:左下框架 200:連桿側單塊體 231:下前凸座部 232:下後凸座部 521:下前橫向元件 522:下後橫向元件 631:中間傳遞板 632:左傳遞板 633:右傳遞板 634:中間接頭 634a:中間接頭轉向軸承部 634b:中間接頭傾斜軸承部 635:左接頭 635a:左接頭轉向軸承部 635b:左接頭傾斜軸承部 636:右接頭 636a:右接頭轉向軸承部 636b:右接頭傾斜軸承部 637:連接桿 721:左上套筒元件 722:左下套筒元件 723:左車軸構件 821:右上套筒元件 822:右下套筒元件 823:右車軸構件 LDI:下中間傾斜軸線 LDL:下左傾斜軸線 LDR:下右傾斜軸線 LUI:上中間傾斜軸線 LUL:上左傾斜軸線 LUR:上右傾斜軸線 SI:中間轉向軸線 SL:左轉向軸線 SR:右轉向軸線
圖1係自左方觀察一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之整體之左側視圖。 圖2係表示上述傾斜車輛之前部之前視圖。 圖3係表示上述傾斜車輛之前部之俯視圖。 圖4係表示左轉舵時之上述傾斜車輛之前部之俯視圖。 圖5係表示向左方傾斜時之上述傾斜車輛之前部之前視圖。 圖6係表示向左方傾斜及左轉舵時之上述傾斜車輛之前部之前視圖。 圖7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之車體框架。 圖8係表示車體側單塊體之立體圖。 圖9係車體側單塊體之剖視圖。 圖10係表示連桿側單塊體之立體圖。 圖11係連桿側單塊體之剖視圖。 圖12係表示車體側單塊體與連桿側單塊體之結合部分之剖視圖。
24:上螺栓安裝部
25:下螺栓安裝部
34:下後孔部
45:前板部
46:上螺栓貫通孔
47:下螺栓貫通孔
48:中間螺栓貫通孔
49:螺栓支持部
52b:下後傾斜軸承部
97:上螺栓
98:下螺栓
99:中間螺栓
100:車體側單塊體
101:螺帽
200:連桿側單塊體
232:下後凸座部
522:下後橫向元件
LDI:下中間傾斜軸線
LUI:上中間傾斜軸線

Claims (10)

  1. 一種傾斜車輛,其具有: 車體框架,其於右迴旋時可向傾斜車輛之右方傾斜,於左迴旋時可向上述傾斜車輛之左方傾斜; 右前輪,其繞於右車軸線方向延伸之右車軸構件旋轉; 左前輪,其設於較上述右前輪靠上述車體框架之左方,且繞於左車軸線方向延伸之左車軸構件旋轉; 連桿機構,其根據上述車體框架之傾斜而使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上之上述右前輪及上述左前輪之相對位置變化; 右緩衝裝置,其於下部支持上述右前輪,緩衝上述右前輪相對於上述連桿機構之相對移位; 左緩衝裝置,其於下部支持上述左前輪,緩衝上述左前輪相對於上述連桿機構之相對移位; 動力單元支持部,其將動力單元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及 轉向機構; 上述車體框架具有: 車體側單塊體,其將於前後方向延伸之右框架與設於較上述右框架更靠左方且於前後方向延伸之左框架結合成單塊而成為一體物,且供上述動力單元支持部設置;及 連桿側單塊體; 上述連桿機構具有: 右側構件,其支持上述右緩衝裝置之上部使之可繞於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延伸之右轉向軸線進行旋動; 左側構件,其支持上述左緩衝裝置之上部使之可繞與上述右轉向軸線平行之左轉向軸線進行旋動; 上橫向構件,其於右端部支持上述右側構件之上部使之可繞於上述車體框架之前後方向延伸之上右傾斜軸線進行旋動,於左端部支持上述左側構件之上部使之可繞與上述上右傾斜軸線平行之上左傾斜軸線進行旋動,且中間部可繞與上述上右傾斜軸線平行之上中間傾斜軸線進行旋動地支持於上述連桿側單塊體;及 下橫向構件,其於右端部支持上述右側構件之下部使之可繞與上述上右傾斜軸線平行之下右傾斜軸線進行旋動,於左端部支持上述左側構件之下部使之可繞與上述上左傾斜軸線平行之下左傾斜軸線進行旋動,且中間部可繞與上述上中間傾斜軸線平行之下中間傾斜軸線進行旋動地支持於上述連桿側單塊體; 上述轉向機構具有: 轉向力輸入部,其輸入轉向力; 轉向軸,其連結於上述轉向力輸入部,且可繞於上述車體框架之上下方向延伸之中間轉向軸線進行旋轉;及 轉向力傳遞機構,其連結於上述轉向軸,將上述轉向軸之旋動傳遞至上述右緩衝裝置及上述左緩衝裝置;且 上述連桿側單塊體中,主管部、上凸座部及下凸座部結合成單塊而成為一體物, 上述主管部支持上述轉向軸使之可繞上述中間轉向軸線進行旋動, 上述上凸座部支持上述上橫向構件之上述中間部使之可繞上述上中間傾斜軸線進行旋動, 上述下凸座部支持上述下橫向構件之上述中間部使之可繞上述下中間傾斜軸線進行旋動;且 上述連桿側單塊體利用螺栓緊固於上述車體側單塊體。
  2. 如請求項1之傾斜車輛,其中上述下橫向構件具有位於較上述連桿側單塊體更靠後方之下後橫向元件, 上述下凸座部具有支持下後軸構件之下後孔部,該下後軸構件支持上述下後橫向元件使之可繞上述下中間傾斜軸線進行旋動,且 上述螺栓支持於上述下後孔部。
  3. 如請求項2之傾斜車輛,其中上述螺栓自上述下後孔部延伸且貫通上述下後橫向元件而緊固於上述車體側單塊體。
  4. 如請求項2之傾斜車輛,其中上述螺栓沿著上述下中間傾斜軸線延伸。
  5. 如請求項2之傾斜車輛,其中供上述螺栓插入之第一緊固部與上述車體側單塊體結合成單塊而成為一體物, 上述第一緊固部於上述螺栓之軸線方向之複數個部位固定於上述車體框架。
  6. 如請求項1之傾斜車輛,其中法線方向與上述下中間傾斜軸線平行之板狀部與上述車體側單塊體結合成單塊而成為一體物。
  7. 如請求項1之傾斜車輛,其包含上螺栓與下螺栓之至少一者,上述上螺栓設於較上述下橫向構件靠上方,且設於較上述下中間傾斜軸線靠右方及左方,上述下螺栓設於較上述下橫向構件靠下方,且設於較上述下中間傾斜軸線靠右方及左方。
  8. 如請求項7之傾斜車輛,其中於較上述連桿側單塊體更靠前方設有上述上橫向構件, 於上述傾斜車輛之前視時在與上述上橫向構件重疊之位置,且於較上述連桿側單塊體更靠後方設有上述上螺栓。
  9. 如請求項1之傾斜車輛,其中上述右框架具有: 右上框架,其於前後方向延伸;及 右下框架,其於前後方向延伸,且位於較上述右上框架更靠下方; 上述左框架具有: 左上框架,其於前後方向延伸;及 左下框架,其於前後方向延伸,且位於較上述左上框架更靠下方;且 上述右上框架、上述右下框架、上述左上框架及上述左下框架與上述車體側單塊體結合成單塊而成為一體物。
  10. 如請求項1之傾斜車輛,其中上述上橫向構件位於較上述主管部更靠前方, 上述下橫向構件具有位於較上述主管部更靠前方之下前橫向元件及位於較上述主管部更靠後方之下後橫向元件,且上述上凸座部、下前凸座部及下後凸座部與上述連桿側單塊體接合成單塊而成為一體物, 上述上凸座部支持上軸構件,該上軸構件支持上述上橫向構件使之可繞上述上中間傾斜軸線進行旋動, 上述下前凸座部支持下前軸構件,該下前軸構件支持上述下前橫向元件使之可繞上述下中間傾斜軸線進行旋動, 上述下後凸座部支持下後軸構件,該下後軸構件支持上述下後橫向元件使之可繞上述下中間傾斜軸線進行旋動。
TW108131614A 2018-09-07 2019-09-03 傾斜車輛 TWI7142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7913 2018-09-07
JP2018167913 2018-09-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5957A TW202015957A (zh) 2020-05-01
TWI714242B true TWI714242B (zh) 2020-12-21

Family

ID=69722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1614A TWI714242B (zh) 2018-09-07 2019-09-03 傾斜車輛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756987B1 (zh)
ES (1) ES2915590T3 (zh)
TW (1) TWI714242B (zh)
WO (1) WO20200501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2115B (zh) * 2021-07-20 2022-07-21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可傾斜車輛及其組裝方法
TWI829313B (zh) 2021-09-30 2024-01-1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傾斜車輛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4426B (zh) * 2013-07-01 2016-10-21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車輛
TW201825337A (zh) * 2016-12-15 2018-07-16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傾斜車輛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54385U (ja) * 1982-10-04 1984-04-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等の車体フレ−ム
CN1990339A (zh) * 2005-12-30 2007-07-0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机车的车架结构
WO2014007819A2 (en) 2012-07-05 2014-01-09 Empi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lc Deformable dilatant touch panel sheet
ES2753262T3 (es) 2012-12-19 2020-04-07 Yamaha Motor Co Ltd Vehículo
CN108100128B (zh) * 2013-03-15 2020-08-21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两轮车辆
MA43334A (fr) * 2015-07-29 2018-06-06 Piaggio & C Spa Suspension avant pour véhicule à moteur
JP6134362B2 (ja) * 2015-09-18 2017-05-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ロック機構
JP2017065529A (ja) * 2015-09-30 2017-04-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TWI638743B (zh) * 2016-05-30 2018-10-21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vehicle
JP2018167913A (ja) 2017-03-29 2018-11-0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4426B (zh) * 2013-07-01 2016-10-21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車輛
TW201825337A (zh) * 2016-12-15 2018-07-16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傾斜車輛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915590T3 (es) 2022-06-23
EP3756987A4 (en) 2021-04-07
EP3756987A1 (en) 2020-12-30
WO2020050157A1 (ja) 2020-03-12
TW202015957A (zh) 2020-05-01
EP3756987B1 (en) 2022-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81778B1 (en) Structure of rocking lock operation part of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JP4774976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US9493207B2 (en) Motorcycle
US20160114850A1 (en) Vehicle
JP5014858B2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6134586B2 (ja) 鞍乗型車両
JP5898152B2 (ja) 不整地走行車両
TWI657006B (zh) 車輛
TWI664108B (zh) 車輛
TWI714242B (zh) 傾斜車輛
JP2019034606A (ja)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
JP7035931B2 (ja) ステアリング支持構造
JP7252335B2 (ja) リーン車両
US10308300B2 (en) Seat attachment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2018167677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揺動制御部構造
EP3381782B1 (en) Frame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US9828057B2 (en) Front wheel supporting frame structure of saddle-ride vehicle
JP646447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輪支持フレーム構造
US20170282985A1 (en) Stand support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2018162015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EP3599150B1 (en) Straddled vehicle
JP2024006428A (ja) 鞍乗型車両
TWI571403B (zh) 車體骨架構造及跨坐型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