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10237A - 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10237A
CN102910237A CN2012102795644A CN201210279564A CN102910237A CN 102910237 A CN102910237 A CN 102910237A CN 2012102795644 A CN2012102795644 A CN 2012102795644A CN 201210279564 A CN201210279564 A CN 201210279564A CN 102910237 A CN102910237 A CN 1029102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cover
cover
lower handle
motor bike
front shrou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7956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10237B (zh
Inventor
丸尾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102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102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102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102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托车,其包括:头管部分;转向轴;把手单元,其包括由摩托车的骑乘者持握的一对左、右持握部分和将左、右持握部分耦合的耦合部分;把手罩部分,其包括上把手罩和下把手罩,下把手罩布置在耦合部分和上把手罩下方;引线部分;前叉;前轮;上前罩;头灯部分;和下前罩,其位于上前罩下方,下前罩耦合到上前罩,下前罩布置在前轮后方,其中,下前罩的竖直长度大于上前罩的竖直长度。下把手罩包括:下把手罩中部;和下把手罩侧部,其从比下把手罩中部的底端高的位置向横向外侧延伸,其中,下把手罩中部包括在其前部中的开口,或者,下把手罩中部的前部的竖直长度小于上把手罩的横向中部的竖直长度。

Description

摩托车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作为车辆的实施例的摩托车。
背景技术
一些摩托车包括把手罩和前罩。把手罩覆盖把手单元,而前罩覆盖车身框架的包括头管部分在内的前侧。在此类公知的摩托车中,头灯不是布置在把手罩中而是在前罩中。例如,日本专利公报No.3476049的公开描述了布置在前罩中的大头灯。相比把手罩,更容易在前罩中可靠地产生较大的内部空间。因此,头灯在被设计为布置在前罩中时相比被设计为布置在把手罩中时可以制造为更大的尺寸。
已经提出了摩托车优选地配备有大直径车轮的需求。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优选地将摩托车的车辆高度减轻到尽可能低的需求。即使当车辆配备有大直径车轮时,为了将车辆高度降低到尽可能低,需要减小车辆的位于车轮上方的部分的竖直长度。但是,如上所述,当大头灯布置在前罩中时,在前罩的内部需要较大的空间。因此难以减小前罩的竖直长度。考虑到以上情况,在配备有大直径车轮的摩托车中,可以采取将前罩的顶端放置在更高的位置,以将车辆高度降低为尽可能低,同时,可靠地在前罩的内部产生较大空间。但是,在将前罩的顶端放置在较高位置的情况下将车辆高度降低为尽可能低时,前罩的顶端与把手罩之间的竖直距离减小。
此外,当对把手罩的内部执行维护时,需要将把手罩从车辆拆卸。例如,在日本专利No.3476049的公开中所述的摩托车包括由分为前后的构件形成的把手罩。具体而言,由前把手罩和后把手罩形成把手罩。在对此类的摩托车执行维护时,需要将前把手罩从车辆拆卸。在前罩的顶端与把手罩之间的竖直距离较短时,这里的前把手罩容易与前罩进行接触。因此,不容易在执行维护时从车辆拆卸前把手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摩托车,其配备有大直径车轮和大头灯,并对把手罩的内部实现良好的维护。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摩托车包括头管部分、转向轴、把手单元、把手罩部分、引线部分、前叉、前轮、上前罩、头灯部分和下前罩。头管部分在横向上位于所述车辆的中部。转向轴插入到所述头管部分中。把手单元耦合到所述转向轴。把手单元包括一对左、右持握部分和耦合部分。左、右持握部分由骑乘者持握。耦合部分将所述左、右持握部分耦合。把手罩部分包括上把手罩和下把手罩。上把手罩布置在所述耦合部分上方。下把手罩与所述上把手罩分立地形成。所述下把手罩布置在所述耦合部分和所述上把手罩下方。引线部分由所述把手罩部分覆盖。前叉耦合到所述转向轴的底部。前轮由所述前叉的底部支撑。上前罩布置在所述头管部分前方。所述上前罩布置在所述前轮上方。头灯部分布置在所述上前罩中。下前罩位于所述上前罩下方。所述下前罩耦合到所述上前罩。所述下前罩布置在所述前轮后方。此外,所述下前罩的竖直长度大于所述上前罩的竖直长度。所述下把手罩包括下把手罩中部和下把手罩侧部。所述转向轴插入到所述下把手罩中部中。下把手罩侧部从比所述下把手罩中部的底端高的位置向横向外侧延伸。所述下把手罩中部包括在车辆侧视图中布置得所述上前罩的顶端低的底边缘。所述引线部分向下延伸通过所述下把手罩中部。所述下把手罩中部包括在其前部中的开口,或者,所述下把手罩中部的所述前部的竖直长度小于所述上把手罩的横向中部的竖直长度。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摩托车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摩托车。在该摩托车中,所述下把手罩中部包括其前部中的开口。所述开口的范围从下把手罩中部的所述前部的顶边缘到所述下把手罩中部的底边缘。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摩托车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摩托车。在该摩托车中,所述引线部分在经过所述转向轴前方的情况下被布置。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摩托车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摩托车。在该摩托车中,所述把手罩部分包括其前部中的开口。所述把手罩还包括中把手罩。所述中把手罩覆盖所述下把手罩中部的前部中的所述开口。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摩托车涉及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摩托车。在该摩托车中,所述中把手罩覆盖所述上把手罩的横向中部以及所述下把手罩的所述开口。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的摩托车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摩托车。在该摩托车中,所述引线部分包括节气门引线。所述节气门引线连接到所述左、右持握部分的任一者。
根据本发明第七方面的摩托车涉及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的摩托车。在该摩托车中,所述节气门引线至少部分地定位得比所述下把手罩高。
根据本发明第八方面的摩托车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摩托车。该摩托车还包括仪表单元。仪表单元被配置为显示摩托车相关信息。所述仪表单元固定到所述把手单元。
根据本发明第九方面的摩托车涉及根据本发明第八方面的摩托车。该摩托车还包括收纳部分。收纳部分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把手罩部分内。所述收纳部分固定到所述仪表单元。
根据本发明第十方面的摩托车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摩托车。在该摩托车中,所述头灯部分包括一对左、右头灯单元。在摩托车的正视图中,所述左、右头灯单元中的每个均具有向上并向横向外侧倾斜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摩托车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摩托车。在该摩托车中,所述下把手罩侧部中的每个均包括定位得比所述把手单元的所述耦合部分高的顶端。
根据本发明第十二方面的摩托车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摩托车。该摩托车中还包括操作开关。操作开关布置在所述把手罩部分的后部中。所述把手罩部分还包括开关罩。所述开关罩覆盖所述操作开关周围的开关罩。所述开关罩与所述上把手罩和所述下把手罩分立地形成。
根据本发明第十三方面的摩托车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摩托车。在该摩托车中,在车辆正视图中,所述上前罩的顶端定位得比各个所述下把手罩侧部的底端高。
根据本发明第十四方面的摩托车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摩托车。在该摩托车中,所述上把手罩与所述下把手罩之间的边界不与所述下把手罩中部的底边缘延续。
根据本发明第十五方面的摩托车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摩托车。在该摩托车中,所述下把手罩中部包括在其后部中的开口。所述下把手罩的后部的所述开口的范围从所述下把手中部的所述后部中的顶边缘到底边缘。
根据本发明第十六方面的摩托车涉及根据本发明第十五方面的摩托车。在该摩托车中,所述把手罩部分还包括对所述下把手罩中部的所述后部的所述开口进行覆盖的后把手罩。
<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摩托车,下前罩的竖直长度大于上前罩的竖直长度。因此,摩托车可以配备有大直径车轮。此外,在车辆侧视图中,下把手罩中部的底边缘布置得比上前罩的顶端低。因此,可以在抑制车辆高度增加的同时在上前罩内可靠地产生大的空间。因此,要布置在上前罩中的头灯部分可以形成为大尺寸。此外,把手罩部分包括上把手罩和下把手罩。因此,即使当上前罩的顶端和下把手罩之间产生较小的竖直距离,在执行维护工作时,上把手罩也可以容易地从车身拆卸,而下把手罩保持安装到车身。换言之,可以增强对于把手罩的内部的维护执行性。此外,下把手罩中部包括其前部中的开口。或者,下把手罩中部的前部的竖直长度小于上把手罩的横向中部的竖直长度。这增强了从前侧向保持安装到车身的下把手罩的内部的访问性。换言之,增强了对于布置在把手罩部分内的引线部分的维护执行性。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其配备有大直径车轮和大头灯,并实现了对于把手罩部分的内部的良好维护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摩托车,下把手罩可以通过开口从把手单元拆卸。因此,可以在不将把手单元从转向轴拆卸的情况下容易地将下把手罩从车身拆卸。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摩托车,引线部分可以容易地通过开口拆卸。因此,可以加强对于引线部分的维护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摩托车,利用中把手罩覆盖下把手罩的开口。因此,可以保护把手罩部分的内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摩托车,中把手罩覆盖上把手罩的横向中部以及下把手罩的开口。因此,可以增强把手罩部分的视觉部分。此外,中把手罩可以保护上把手罩。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摩托车,利用把手罩部分覆盖节气门引线。因此,与节气门引线布置在把手罩部分与上前罩之间的结构相比,可以减小上前罩与把手罩部分之间的距离。换言之,上前罩的顶端可以布置在更高的位置。因此,可以在上前罩的内部可靠地产生更大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摩托车,节气门引线至少部分地定位得比下把手罩高。因此,与节气门引线布置在把手罩部分与上前罩之间的结构相比,可以进一步减小上前罩与把手罩部分之间的距离。换言之,上前罩的顶端可以布置在更高位置。因此,可以在上前罩的内部可靠地产生更大空间。此外,可以从上侧容易地访问节气门引线。因此,可以增强对于节气门引线的维护执行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摩托车,仪表单元固定到把手单元。因此,可以在不将仪表单元从车身拆卸的情况下将上把手罩从车身拆卸。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摩托车,收纳部分固定到仪表单元。因此,与收纳部分安装到上把手罩或下把手罩的结构相比,上把手罩或下把手罩可以紧凑地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摩托车,在车辆正视图中,左、右头灯单元的每个均具有向上并向横向外侧倾斜的形状。这里在上前罩的内部可靠地产生的较大空间。因此,即使对于由于其形状而需要较大空间的头灯单元,也可以增强布置方面的灵活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的摩托车,各个下把手罩侧部的顶端定位得比把手单元的耦合部分高。因此,可以增大各个下把手罩侧部的内部空间的深度。因此,可以增强对于下把手罩的收纳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的摩托车,开关罩与上把手罩和下把手罩分立地形成。因此,开关罩可以容易地在模具中成型。
根据本发明的地十三方面的摩托车,上前罩的顶端定位得比下把手罩侧部的底端高。因此,可以在上前罩的内部可靠地产生更大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的摩托车,上把手罩与下把手罩之间的边界不与把手罩中部的底边缘延续。因此,在执行维护工作时,上把手罩可以容易地从车身拆卸,而下把手罩保持安装到车身。因此,可以增强对于把手罩部分的内部的维护执行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的摩托车,下把手罩可以通过形成在下把手罩中部的后部中的开口从把手单元拆卸。因此,可以在不将把手单元从转向轴拆卸的情况下容易地将下把手罩从车身拆卸。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下把手罩中部的后部的开口可以用后把手罩覆盖并保护。
附图说明
现在参照形成此原始公开的一部分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摩托车的正视图;
图3是摩托车的前部的侧视图;
图4是把手单元和把手罩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把手罩部分的俯视图;
图6是示把手罩部分的正视图,其中中把手罩从把手罩部分拆卸;
图7是示出把手罩部分的后视图;
图8是仪表单元和车架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示沿着线XI-XI截取的图7的剖视图;
图10是开关罩的左侧视图;
图11是布置在把手罩部分内的内部装置的俯视图;
图12是布置在把手罩部分内的内部装置的正视图;
图13是根据其他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一个的摩托车的把手罩部分的正视图;
图14是根据其他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一个的摩托车的把手罩部分的正视图;
图15是示根据其他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一个的摩托车的把手罩部分的正视图;
图16是根据其他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一个的摩托车的把手罩部分的正视图;
图17是沿着线XVII-XVII截取的图16的剖视图;并且
图18是如图16所示的摩托车的把手罩部分的后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摩托车
3      转向轴
4      前叉
5      前轮
31、32 持握部分
33     耦合部分
12     把手单元
13     把手罩部分
21     头管部分
26     头灯部分
34     仪表单元
39     收纳部分
41     上把手罩
42     下把手罩
43     中把手罩
54     下把手罩中部
55、56 下把手罩左/右部
63、64 开关罩
71-73  操作开关
74     引线部分
81、82 节气门引线
171    上前罩
172    下前罩
261    左头灯单元
262    右头灯单元
541、546-548    前开口
A2     上把手罩与下把手罩之间的边界
具体实施方式
此后将参照附图解释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被实施为摩托车的车辆。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摩托车1的侧视图。摩托车1是速可达型(scooter-type)摩托车。摩托车1包括车身框架2、转向轴3、前叉4、前轮5、车座6、发动机单元7、后轮8和车身罩9。在以下解释中应该注意,纵向(前后)方向表示从乘坐在车座6上的骑乘者观察得到的车身的方向。此外,横向(宽度或左右)方向表示从乘坐在车座6上的骑乘者观察得到的车身的方向。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短语“横向外侧”及其相关短语表示远离纵向地延伸通过车辆的横向中心的轴线的方向。
车身框架2主要由铁管形成。车身框架2包括头管部分21、下车架部分22、底车架部分23和后车架部分24。头管部分21位于车辆的横向中部。转向轴3可旋转地插入到头管部分21中。把手单元12耦合到转向轴3的顶部。把手单元12将在下文说明。被配置为可伸缩的前叉4耦合到转向轴3的底部。前叉4包括悬架装置11。前轮5可旋转地由悬架装置11的底部支撑。制动装置28安装到前轮5。
下车架部分22连接到头管部分21。下车架部分22从头管部分21向下延伸。底车架部分23连接到下车架部分22的底端。底车架部分23从下车架部分22向后延伸。后车架部分24连接到底车架部分23的后端。后车架部分24从底车架部分23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支架25安装到底车架部分23和后车架部分24。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延伸的枢轴250被安装到支架25。发动机单元7可枢转地安装到枢轴250。发动机单元7包括输出轴(图中未示出)。后轮8可旋转地由发动机单元7的输出轴支撑。车座6布置在后车架部分24上方。车座6位于头管部分21的后方。车座6由车身框架2支撑。具体而言,车座6安装到后车架部分24。
车身罩9包括把手罩部分13、前车身罩部分14、后车身罩部分15和底罩部分16。手罩部分13覆盖把手单元12。把手罩部分13将在下文详细解释。前车身罩部分14覆盖头管部分21和下车架部分22周围。前车身罩部分14包括前面罩部分17和后面罩部分18。前面罩部分17覆盖头管部分21和下车架部分22的前侧。后面罩部分18覆盖头管部分21和下车架部分22的后侧。
图2是摩托车1的正视图。图3是摩托车1的前部的放大视图。如图2所示,前面罩部分17包括上前罩171和下前罩172。如图3所示,前面罩部分17包括在车辆的侧视图中向后凹入的凹部173。前轮5的后部布置在凹部173中。如图2所示,在车辆的正视图中,上前罩171定位得比凹部173的顶端P1高。在车辆的正视图中,下前罩172定位得比凹部173的顶端P1低。换言之,上前罩171是前面罩部分17的定位得比如图2所示的车辆的正视图中的概念线A1高的一部分。下前罩172是前面罩部分17的定位得比车辆的正视图中的概念线A1低的一部分。概念线A1是在车辆的正视图中经过凹部173的顶端P1的水平线。如图2所示,下前罩172的竖直长度L1大于上前罩171的竖直长度L2。
上前罩171布置在头管部分21的前方。上前罩171布置在前轮5的上方。头灯部分26布置在上前罩171中。头灯部分26包括左头灯单元261和右头灯单元262。左右头灯单元261和262在横向上彼此远离地布置。在车辆的正视图中,左右头灯单元261和262中的每个均具有向上并横向向外倾斜的形状。具体而言,左头灯单元261具有向左上方倾斜的形状。右头灯单元262具有向右上方倾斜的形状。
如图3所示,左头灯单元261包括透镜部分263、头灯泡264和反射部分265。透镜部分263由光透射构件形成。头灯泡264安装到反射部分265。反射部分265将来自头灯泡264的光向前反射。右头灯单元262具有与左头灯单元261相同的结构。上前罩171包括在其内部的容纳空间S1,用于容纳左右头灯单元261和262。
如图2所示,左闪灯271和右闪灯272也安装到前面罩部分17。左右闪灯271和272在横向上彼此远离地布置。左右闪灯271和272至少部分地布置在上前罩171的内部。如图3所示,在车辆的侧视图中,左右闪灯271和272与用于左右头灯单元261和262的容纳空间S1部分地重叠。
下前罩172连接到上前罩171。下前罩172定位得比上前罩171低。下前罩172布置在前轮5的后方。下前罩172布置在前轮5与下车架部分22之间(见图1)。应该注意,前挡泥板19布置在前轮5上方。前挡泥板19定位得比上前罩171低。还应该注意,上下前罩171和172一体地或分立地形成。此外,上下前罩171和172的每个均可以由多个罩构件形成。
如图1所示,后车身罩部分15位于车座6下方。后车身罩部分15覆盖布置在车座6下方的后车架部分24的前侧和横向两侧。底罩部分16位于前车身罩部分14与后车身罩部分15之间。底罩部分16将前车身罩部分14和后车身罩部分15耦合。底罩部分16包括平坦搁脚板161。平坦搁脚板161在纵向上位于前轮5与车座6之间。平坦搁脚板161定位得低于车座6。平坦搁脚板161是在车辆行驶期间坐在车座6上的骑乘者将其脚部搁置于其上的表面。平坦搁脚板161位于底车架部分23上方。平坦搁脚板161在纵向上位于下车架部分22与后车架部分24之间。平坦搁脚板161具有在横向方向上完全平坦的形状。
图4是图示把手单元12和把手罩部分13的元件的分解立体图。应该注意,为便于图示,图4简单地示出元件的一部分。如图4所示,把手单元12包括左持握部分31、右持握部分32和耦合部分33。左右持握部分31和32由骑乘者持握。耦合部分33耦合到转向轴3的顶部。左持握部分31安装到耦合部分33的左端,而右持握部分32安装到耦合部分33的右端。耦合部分33将左右持握部分31和32耦合。仪表单元34固定到把手单元12。仪表单元34被配置为显示车辆相关的信息,包括车速、行驶距离、剩余燃料量等。仪表单元34固定到耦合部分33的横向中部。此外,左制动杆35和右制动杆36安装到耦合部分33。
如图2至4所示,把手罩部分13包括上把手罩41、下把手罩42和中把手罩43。上把手罩41布置在前述耦合部分33上方。上把手罩41从上侧覆盖耦合部分33。下把手罩42与上把手罩41分离地形成。下把手罩42位于耦合部分33和上把手罩41下方。下把手罩42从下侧覆盖耦合部分33。中把手罩43安装到上把手罩41。中把手罩43从上侧覆盖上把手罩41。
图5是把手罩部分13的俯视图。图6是将中把手罩43从其拆卸的把手罩部分13的正视图。如图5所示,上把手罩41的前端P2位于耦合部分33的前方。上把手罩41的后端P3和P4位于耦合部分33的后方。上把手罩41包括上把手罩中部44、上把手罩左部45和上把手罩右部46。上把手罩中部44在横向上位于上把手罩左部45与上把手罩右部46之间。上把手罩中部44位于耦合部分33的前方。上把手罩中部44从前侧覆盖耦合部分33。上把手罩左部和右部45和46从上侧覆盖耦合部分33。此外,上把手罩左部和右部45和46从前侧覆盖耦合部分33。左后视镜47插入到上把手罩左部45中。另一方面,右后视镜48插入到上把手罩右部46中。
图7是把手罩部分13的后视图。如图4、6和7所示,把手罩部分13包括后把手罩49。后把手罩49是与上把手罩41分立地设置的构件。后把手罩49布置在上把手罩41后方。后把手罩49包括框架部分51和盖部分52。框架部分51和盖部分52是彼此独立地设置的构件。
前述仪表单元34布置在上把手罩41与后把手罩49之间。图8是仪表单元34和框架部分51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沿着线IX-IX所截取的图7的剖视图。收纳部分39固定于仪表单元34。收纳部分39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把手罩部分13的内部。收纳部分39布置在仪表单元34后方。框架部分51布置在仪表单元34和收纳部分39周围。盖部分52从上侧覆盖收纳部分39。收纳部分39的收纳空间S2通过盖部分52来打开或关闭。此外,仪表单元34部分地定位为比上把手罩中部44高。中把手罩43的上部定位得比仪表单元34高。仪表单元34的上部被中把手罩43从前侧覆盖。因此,上把手罩41可以紧凑地形成。因此,可以在执行对于把手罩部分13内部的维护时容易地拆卸上把手罩41。此外,中把手罩43仅布置在把手罩部分13的横向中部中。此外,中把手罩43是在车辆横向方向上比上把手罩41小的构件。因此,仪表单元34可以简单并容易地由中把手罩43从前侧进行保护。
如图6所示,下把手罩42包括下把手罩中部54、下把手罩左部55和下把手罩56。下把手罩中部54位于上把手罩中部44下方。下把手罩左部55位于上把手罩左部45下方。另一方面,下把手罩56位于上把手罩右部46下方。
前述转向轴3插入到下把手罩中部54中。下把手罩左部和右部55和56分别从比下把手罩中部54的底端549高的位置向横向外侧延伸。具体而言,下把手罩左部55从比下把手罩中部54的底端549高的位置向左侧延伸。另一方面,下把手罩56从比下把手罩中部54的底端549高的位置向右侧延伸。下把手罩中部54包括其前部中的前开口541。前开口541的范围从下把手罩中部54的前部的顶边缘542到下把手罩中部54的底边缘543。前开口541位于转向轴3的前方。前开口541的横向宽度大于转向轴3(见图11)。下把手罩中部54包括其底部中的底开口544。转向轴3通过底开口544插入。底开口544与前开口541连通。
如图3所示,下把手罩中部54的底边缘543在车辆侧视图中向后下方倾斜。上前罩171从前侧覆盖下把手罩中部54的底边缘543。在车辆侧视图中,下把手罩中部54的底边缘543布置得比上前罩171的顶端174低。此外,在车辆正视图中,上前罩171的顶端174定位得比把手罩部分13的整个底边缘543高。如图2所示,在正视图中,下把手罩中部54的底边缘543定位得比上前罩171的顶端174低。在正视图中,下把手罩中部54的底边缘543至少部分地与上前罩171重叠。如图3所示,下把手罩左部55的顶端551定位得比把手单元12的耦合部分33高。类似地,下把手罩右部56的顶端被定位得比把手单元12的耦合部分33高。上前罩171的顶端174定位得比下把手罩左部55的底端553高。类似地,上前罩171的顶端174定位得比下把手罩56的底端563高。此外,在俯视图中,下把手罩42的前端421位于耦合部分33的前方(见图11)。在俯视图中,下把手罩42的后端422位于耦合部分33的后方(见图11)。
如图3所示,下把手罩左部55包括左开口545。左开口545从下把手罩左部55的顶边缘向下凹入。把手单元12的左部和左制动杆35插入通过左开口545。如图2所示,下把手罩56类似地包括右开口346。右开口346从下把手罩56的顶边缘向下凹入。把手单元12的右部分和右制动杆36插入通过又开口346。
中把手罩43安装到上把手罩41和下把手罩42。中把手罩43从前侧覆盖上把手罩中部44。中把手罩43从前侧覆盖下把手罩中部54。中把手罩43覆盖下把手罩42的前开口541。综上所述,中把手罩43覆盖上把手罩41的横向中部以及下把手罩42的前开口541。
如图9所示,中把手罩43包括第一中把手罩部分57、第二中把手罩部分58和第三中把手罩部分59。第一中把手罩部分57从上侧覆盖上把手罩中部44。此外,第一中把手罩部分57从上侧覆盖上把手罩中部44。在侧视图中,第一中把手罩部分57向后上方倾斜。第一中把手罩部分57包括弯曲表面。第二中把手罩部分58具有在纵向和横向方向上延伸的板状。如图3所示,第二中把手罩部分58位于上前罩171的顶端174上方。如图9所示,中把手罩43在第一中把手罩部分57与第二中把手罩部分58之间的第一弯折部分61中弯折。如图2所示,第一弯折部分61在正视图中横向延伸。如图9所示,第三中把手罩部分59具有在竖直和横向方向上延伸的板状。中把手罩43在第二中把手罩部分58与第三中把手罩部分59之间的第二弯折部分62中弯折。如图2所示,第二弯折部分62在正视图中横向延伸。第二和第三中把手罩部分58和59覆盖下把手罩中部54的前开口541。第三中把手罩部分59的底端591定位得比上前罩171的顶端174低。因此,在正视图中第三中把手罩部分59至少部分地与上前罩171重叠。应该注意,上前罩171从前侧覆盖并保护下把手罩中部54的前开口541的一部分。
在图2、图3、图6和图7中,附图标记A2表示上把手罩41与下把手罩42之间的边界。如图2和图6所示,边界A2在车辆正视图中可见。边界A2在车辆正视图中横向延伸。在车辆正视图中,边界A2还被布置为与第一弯折部分61连续。如图3所示,边界A2在车辆侧视图中向后上方倾斜。如图7所示,边界A2在车辆后视图中可见。如图2、图3、图6和图7所示,边界A2定位得比下把手罩左部55的底端553和下把手罩右部56的底端563高。此外,边界A2不与下把手罩中部54的底边缘543连续。
如图4、图5和图7所示,把手罩部分13包括左开关罩63和右开关罩64。左右开关罩63和64中的每个均是与上下把手罩41和42的每个分立地设置的部件。左右开关罩63和64安装到上下把手罩41和42以从后侧覆盖耦合部分33。左开关罩63布置在上下把手罩左部45和55的后方。图10是左开关罩63的左侧视图。如图10所示,左开关罩63包括位于其左侧面上的凹部631。凹部631向上开口。如图7所示,左持握部分31的后部布置在凹部631内。右开关罩64布置在上下把手罩右部46和56的后方。右开关罩64包括位于其右侧面上的凹部641。右开关罩64的凹部641与左开关罩63的凹部631类似地开口。右持握部分32的后部布置在凹部641内。
如图7所示,操作开关71至73布置在把手罩部分13的后部中。左右开关罩63和64覆盖操作开关71至73周围。具体而言,操作开关71至73是起动开关71、喇叭开关72和闪灯开关73。左开关罩63覆盖喇叭开关72和闪灯开关73周围。右开关罩64覆盖起动开关71周围。
图11是布置在把手罩部分13内的内部装置的俯视图。图12是布置在把手罩部分13内的内部装置的正视图。内部装置通常被把手罩部分13覆盖。但是,图11和12图示了上把手罩41被拆卸的状况。应该注意,图12图示了仪表单元34被安装的状况,而图11图示了仪表单元34被拆卸的状况。如图11和12所示,在内部装置布置在下把手罩42上的情况下,上把手罩41可以从下把手罩42拆卸。在上把手罩41被拆卸的状况下,耦合部分33和内部装置暴露于外部。具体而言,耦合部分33和内部装置向上暴露。因此,可以容易地从上侧访问耦合部分33和内部装置。
内部装置包括引线部分74、制动液箱75和制动软管76。引线部分74向下延伸经过下把手罩中部54。具体而言,引线部分74在穿过转向轴3前方的同时向下延伸。引线部分74包括电力分配线缆77到79以及节气门引线81和82。电力分配线缆77到79分别连接到仪表单元34、闪灯开关73和启动开关71。
节气门引线81和82连接到右持握部分32。节气门引线81和82在穿过下把手罩42上方的情况下被布置。具体地,节气门引线81和82在穿过下把手罩右部56上方的情况下被布置。节气门引线81和82在至少部分地定位得比把手单元12高的情况下被布置。此外,节气门引线81和82被布置为比下把手罩左部55和右部56高。节气门引线81和82是第一节气门引线81和第二节气门引线82。当右持握部分32沿着一个方向转动时,第一节气门引线81被配置为受到拉动。当右持握部分32沿着另一个方向转动时,第二节气门引线82被配置为受到拉动。因此,第一和第二节气门引线81和82被配置为将右持握部分32的动作传动到用于节气门的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第一和第二节气门引线81和82两者均在至少部分地定位得比耦合部分33高的情况下被布置。第一和第二节气门引线81和82在经过耦合部分33前方的情况下被布置。
制动液箱75安装到耦合部分33。制动液箱75容纳制动液。制动液箱75至少部分地定位得比耦合部分33高。制动液箱75位于下把手罩左部55上方。制动软管76连接到制动液箱75。制动软管76被配置为将制动液引至制动装置28(见图1)。制动软管76在经过转向轴3的情况下向下延伸。
把手罩部分13容纳用于将仪表单元34安装到把手单元12的仪表安装部分85、86和87。具体而言,仪表安装部分85、86和87是前仪表安装部分85和86以及后仪表安装部分87。前仪表安装部分85和86固定到耦合部分33。此外,前仪表安装部分85和86固定到转向轴3。前仪表安装部分85和86位于耦合部分33前方。仪表单元34固定到前仪表安装部分85和86。前仪表安装部分85和86是第一前仪表安装部分85和第二前仪表安装部分86。第一和第二前仪表安装部分85和86在横向上彼此远离地布置。后仪表安装部分87位于耦合部分33后方。如图8所示,后仪表安装部分87固定到转向轴3。收纳部分39固定到后仪表安装部分87。
如图12所示,把手罩部分13容纳左后视镜安装部分88和右后视镜安装部分89。上述左后视镜47通过左后视镜安装部分88固定到耦合部分33。具体而言,左后视镜47可拆卸地安装到左后视镜安装部分88。另一方面,前述右后视镜48通过右后视镜安装部分89固定到耦合部分33。具体而言,右后视镜48可拆卸地安装到右后视镜安装部分89。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摩托车1具有以下特征。
把手罩部分13包括上把手罩41和下把手罩42。换言之,把手罩部分13具有竖直划分结构。因此,在执行维护工作时,上把手罩41可以容易地从车身拆卸,而下把手罩42保持安装到车身。因此,可以增强对于把手罩部分13内部的维护执行性。
如图2所示,下前罩172的竖直长度L1大于上前罩171的竖直长度L2。因此,作为前轮5的大直径车轮可以安装到车辆。此外,在车辆侧视图中,下把手罩中部54的底边缘543布置得比上前罩171的顶端174低。因此,可以在不增加摩托车1的高度的情况下在上前罩171的内部可靠地产生较大空间。因此,可以增大要布置在上前罩171中的头灯部分26的尺寸。此外,把手罩部分13包括上把手罩41和下把手罩42。因此,即使在上前罩171的顶端174与下把手罩42之间在竖直方向上产生了较小的距离,在执行维护时,上把手罩41可以容易地从车身拆卸,而下把手罩42保持安装到车身。因此,可以增强对于把手罩部分13内部的维护执行性。而且,如图12所示,下把手罩中部54包括在其前部中的前开口541。因此,对于保持安装到车身的下把手罩42的内部,增强了从前侧的可访问性。尤其是,引线部分74的一部分在经过转向轴3前方的情况下向下延伸。因此,可以容易地通过前开口541访问引线部分74。因此,可以对于布置在把手罩部分13内的引线部分74,增强维护执行性。综上所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摩托车1在配备有大直径车轮和大头灯的情况下实现了对于把手罩部分13内部的良好维护执行性。
把手罩部分13具有竖直划分结构。与纵向划分结构相比,把手罩部分13的罩之间的接缝较不容易看出,并且可视喷涂表面的面积更大。因此,把手罩部分13的纹理外观得到改善。
下把手罩42可以通过下把手罩42的前开口541从把手单元12拆卸。因此,可以在不将把手单元12从转向轴3拆卸的情况下容易地拆卸下把手罩42。另一方面,在组装时,可以在把手单元12安装到转向轴3之后安装下把手罩42。换言之,不需要在安装把手单元12之前预先安装下把手罩42。因此,可以增强组装执行性。
如图2和图6所示,中把手罩43覆盖下把手罩42的前开口541。因此可以保护把手罩部分13的内部。此外,中把手罩43可以使得前开口541在摩托车1的外观中可见。
中把手罩43覆盖上把手罩中部44以及下把手罩42的前开口541。因此,可以由此增强把手罩部分13的视觉方面。此外,中把手罩43可以保护上把手罩中部44。
节气门引线81和82由把手罩部分13覆盖。因此,相比于节气门引线81和82布置在把手罩部分13与上前罩171之间的情况,可以进一步减小上前罩171与把手罩部分13之间的距离。换言之,上前罩171的顶端174可以被布置在更高的位置。因此,可以在上前罩171的内部可靠地产生更大的空间。特别是当两个节气门引线被布置在把手罩部分外侧时,相比于仅布置一个节气门引线的结构,需要把手罩部分与上前罩之间更大的间隙。然而,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摩托车1,两个节气门引线81和82由把手罩部分13覆盖。因此,减小上前罩171与把手罩部分13之间的距离的效果很显著。
节气门引线81和82至少部分地定位得比耦合部分33高。节气门引线81和82也定位得比下把手罩左部和右部55和56高。此外,节气门引线81和82在经过耦合部分33前方的情况下被布置。此外,在上把手罩41被拆卸时,节气门引线81和82向上暴露。因此,可以容易地访问节气门引线81和82。换言之,可以对于节气门引线81和82增强维护执行性。
仪表单元34固定到把手单元12。因此,可以在不拆卸仪表单元34的情况下安装容易地拆卸上把手罩41。
收纳部分39固定到仪表单元34。因此,与收纳部分39安装到上把手罩41或下把手罩42的结构相比,可以紧凑地形成上把手罩41或下把手罩42。
在车辆正视图中,左右头灯单元261和262中的每一个向上并向横向外侧倾斜。但是,在上前罩171的内部中可靠地产生较大空间。因此,即使对于由于其形状而需要较大空间的头灯单元,也可以增强布置方面的灵活性。
如图3所示,下把手罩左部55的顶端551定位得比把手单元12的耦合部分33高。因此,下把手罩左部55的内部空间的深度可以得到增大。类似地,下把手罩56的顶端定位得比把手单元12的耦合部分33高。因此,下把手罩56的内部空间的深度可以得到增大。因此,可以增强下把手罩42的容纳性。
左右开关罩63和64可以与上把手罩41和下把手罩42分立地形成。因此,左右开关罩63和64可以在模具中容易地成型。
如图2所示,上前罩171的顶端174定位得比下把手罩左部55的底端553高。此外,上前罩171的顶端174定位得比下把手罩右部56的底端563高。因此,可以在上前罩171内部可靠地产生较大空间。
上把手罩41与下把手罩42之间的边界A2不与下把手罩中部54的底边缘543延续。因此,在执行维护工作时,上把手罩41可以容易地从车身拆卸而下把手罩42保持安装到车身。因此,可以对于把手罩部分13内部提高维护执行性。
以上已经解释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改变。
本发明的摩托车1可以不限于速可达型摩托车,并可以是任意合适类型的摩托车,例如运动型摩托车、越野型摩托车或轻便型摩托车。
平坦搁脚板的表面不一定具有完全平坦形状,并可以具有一定程度的凹凸形状。或者,平坦搁脚板的表面可以具有弯曲形状。
中把手罩43可以仅覆盖前开口541。在此情况下,中把手罩43可以在被紧凑地形成的情况下保护把手罩部分13的内部。
在前述示例性实施例中,下把手罩42包括前开口541,其在下把手罩中部54的前部中的范围从顶边缘542到底边缘543。但是,前开口的形状不限于以上情况。例如,前开口可以形成为如图13所示的前开口546。在此情况下,在下把手罩中部54的前部中,前开口546达到定边缘542,但未达到底边缘543。前开口546仅向上开口。在此情况下,由于前开口546未达到底边缘543的结构,下把手罩42的刚度得到增强。此外,通过上把手罩41的拆卸,可以可靠地产生用于从上侧访问访问其中集中了引线部分74的中部的较大空间。因此,可以增强维护执行性。或者,前开口可以形成为如图14所示的前开口547。在此情况下,前开口547达到下把手罩中部54的前部的底边缘543,但未达到下把手罩中部54的前部的顶边缘542。前开口541仅向下开口。此外,前开口547的顶边缘定位得比上前罩171的定边缘(见图14中的双点划线)低。在此情况下,由于前开口547未达到顶边缘542的结构,可以增强下把手罩42的刚度。此外,用下把手罩42的位于前开口547上方的部分从前侧覆盖把手罩部分13的内部。此外,可以在上前罩171不延伸到极高位置的情况下用上前罩171覆盖前开口547。因此,即使在不设置中把手罩43的情况下,也可以保护把手罩部分13的内部。或者,前开口可以形成为如图15所示的前开口548。在此情况下,前开口548是穿过下把手罩中部54的前部形成的通孔。前开口548纵向地穿透下把手罩中部54的前部。前开口548分别在向上、向下、向右和向左方向上封闭。在此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增强下把手罩42的刚度,同时,可以增大前开口548的横向尺寸。
应该注意,图13至图15为了便于解释省略了对中把手罩43的图示。
与前述示例性实施例不同,前开口可以不形成在下把手罩中部54的前部中。在此情况下,如图16所示,用下把手罩中部54的前部从前侧覆盖引线部分74。此外,在没有前述中把手罩43的情况下,把手罩部分13的内部用上下把手罩41和42从前侧覆盖并保护。图17是沿着线XVII-XVII截取的图16的剖视图。如图17所示,下把手罩中部54的前部的竖直长度L3小于上把手罩中部44的竖直长度L4。换言之,下把手罩中部54的前部的竖直长度L3小于上把手罩41的横向中部的竖直长度L4。利用该结构,可以与前述实施例类似地增强对于布置在下把手罩中部54上方的内部装置的访问性。此外,下把手罩中部54包括颈部54a、前突起54b和前壁54c。颈部54a从前述下把手罩左部55和右部56向下突出。颈部54a包括前述下把手罩中部54的底边缘543。颈部54a包括底开口544。转向轴3插入到颈部54a。前突出54b从颈部54a的上部向前突出。前壁54c从前突出54b的前部向上延伸。前壁54c的竖直长度L5小于上把手罩中部44的竖直长度L4。利用该结构,可以与前述示例性实施例类似地增强对于布置在下把手罩中部54上方的内部装置的访问性。
图18是如图16所示的把手罩部分13的后视图。当下把手罩中部54未包括其前部中的开口时,优选地如图16至18所示在下把手罩中部54的后部中形成开口550。开口550形成在下把手罩中部54中,范围从下把手罩中部54的后部中的顶边缘到底边缘。因此,可以在不拆卸把手单元12的情况下差些下把手罩42。应该注意,用后把手罩49覆盖下把手罩中部54的后部的开口550。
即使在下把手罩中部54在其前部包括开口时,如图13到图15所示,下把手罩中部54优选地在其后部包括与图15到图18中示出的开口550类似的开口,在该位置处形成在下把手罩中部54的前部中的开口的顶部和底部中的至少一者被封闭。
<工业应用性>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摩托车,其配备有大直径车轮和大头灯,并实现了对于把手罩内部的良好维护性。

Claims (16)

1.一种摩托车,包括:
头管部分,其在横向上位于所述摩托车的中部;
转向轴,其插入到所述头管部分中;
把手单元,其耦合到所述转向轴,所述把手单元包括:一对左持握部分和右持握部分,其由所述摩托车的骑乘者持握;以及耦合部分,其将所述左持握部分和所述右持握部分耦合;
把手罩部分,其包括:上把手罩,其布置在所述耦合部分上方;以及下把手罩,其与所述上把手罩分立地形成,所述下把手罩布置在所述耦合部分和所述上把手罩下方;
引线部分,其由所述把手罩部分覆盖;
前叉,其耦合到所述转向轴的底部;
前轮,其由所述前叉的底部支撑;
上前罩,其布置在所述头管部分前方,所述上前罩布置在所述前轮上方;
头灯部分,其布置在所述上前罩中;以及
下前罩,其位于所述上前罩下方,所述下前罩耦合到所述上前罩,所述下前罩布置在所述前轮后方,
其中,所述下前罩的竖直长度大于所述上前罩的竖直长度,
所述下把手罩包括:下把手罩中部,所述转向轴插入到所述下把手罩中部中;以及下把手罩侧部,其从比所述下把手罩中部的底端高的位置向横向外侧延伸,
所述下把手罩中部包括在摩托车侧视图中布置得所述上前罩的顶端低的底边缘,
所述引线部分向下延伸通过所述下把手罩中部,其中,
所述下把手罩中部包括在其前部中的开口,或者,
所述下把手罩中部的所述前部的竖直长度小于所述上把手罩的横向中部的竖直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下把手罩中部的前部中的开口范围从下把手罩中部的所述前部的顶边缘到所述下把手罩中部的底边缘。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引线部分在经过所述转向轴前方的情况下被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把手罩部分还包括用于对所述下把手罩中部的前部中的所述开口进行覆盖的中把手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中把手罩覆盖所述上把手罩的横向中部以及所述下把手罩中部的前部中的所述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引线部分包括连接到所述左持握部分和所述右持握部分中的任一者的节气门引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节气门引线至少部分地定位得比所述下把手罩高。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还包括:
仪表单元,其被配置为显示摩托车相关信息,
其中,所述仪表单元固定到所述把手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摩托车,还包括:
收纳部分,其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把手罩部分内,
其中,所述收纳部分固定到所述仪表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头灯部分包括一对左头灯单元和右头灯单元,并且
在摩托车的正视图中,所述左头灯单元和所述右头灯单元中的每个均具有向上并向横向外侧倾斜的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下把手罩侧部中的每个均包括定位得比所述把手单元的所述耦合部分高的顶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还包括:
操作开关,其布置在所述把手罩部分的后部中,
其中,所述把手罩部分还包括用于覆盖所述操作开关周围的开关罩,并且
所述开关罩与所述上把手罩和所述下把手罩分立地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上前罩的顶端定位得比各个所述下把手罩侧部的底端高。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上把手罩与所述下把手罩之间的边界不与所述下把手罩中部的底边缘延续。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下把手罩中部包括在其后部中的开口,
所述下把手罩的后部的所述开口的范围从所述下把手中部的所述后部中的顶边缘到底边缘。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把手罩部分还包括对所述下把手罩中部的所述后部的所述开口进行覆盖的后把手罩。
CN201210279564.4A 2011-08-03 2012-08-03 摩托车 Active CN1029102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70381A JP2013035305A (ja) 2011-08-03 2011-08-03 自動二輪車
JP2011-170381 2011-08-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10237A true CN102910237A (zh) 2013-02-06
CN102910237B CN102910237B (zh) 2015-03-25

Family

ID=46044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79564.4A Active CN102910237B (zh) 2011-08-03 2012-08-03 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554464B1 (zh)
JP (1) JP2013035305A (zh)
CN (1) CN102910237B (zh)
ES (1) ES2457272T3 (zh)
TW (1) TWI45865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78618A (zh) * 2016-09-30 2018-04-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型车辆
CN113165718A (zh) * 2018-11-29 2021-07-23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鞍乘式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51186B2 (ja) * 2014-09-18 2016-12-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ハンドルカバー構造
JP7238307B2 (ja) 2018-09-21 2023-03-1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カバー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74129B2 (ja) * 2001-06-20 2004-10-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ハンドル構造
US20060181891A1 (en) * 2005-02-14 2006-08-17 Pisithsak Surawichai Motorcycle type vehicle
CN101037123A (zh) * 2006-03-15 2007-09-1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00526150C (zh) * 2003-02-21 2009-08-1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鞍座型车辆
CN101723040A (zh) * 2008-10-31 2010-06-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把手罩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47858B2 (ja) * 1990-03-23 1999-09-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三輪車の前照灯装置
JPH0455181A (ja) * 1990-06-22 1992-02-21 Hond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車両の物品収納装置
TW343626U (en) * 1994-06-28 1998-10-21 Yamah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rear rack (1)
JP3476049B2 (ja) 1996-11-07 2003-12-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風防装置
JP2002145143A (ja) * 2000-11-09 2002-05-2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設置構造
US20030032327A1 (en) * 2001-08-08 2003-02-13 Labonte John A. Filler unit for a control device of a vehicle
JP2003312564A (ja) * 2002-04-19 2003-11-06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ハンドルスイッチ取付構造
JP4367913B2 (ja) * 2003-09-30 2009-11-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構造
ITMI20040711A1 (it) * 2004-04-09 2004-07-09 Piaggio & C Spa Vano portaoggetti e-o portacaschi per motoveicoli
JP2006056288A (ja) * 2004-08-17 2006-03-0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および車両カバー取付方法
JP2007284002A (ja) * 2006-04-20 2007-11-01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74129B2 (ja) * 2001-06-20 2004-10-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ハンドル構造
CN100526150C (zh) * 2003-02-21 2009-08-1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鞍座型车辆
US20060181891A1 (en) * 2005-02-14 2006-08-17 Pisithsak Surawichai Motorcycle type vehicle
CN101037123A (zh) * 2006-03-15 2007-09-1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01723040A (zh) * 2008-10-31 2010-06-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把手罩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78618A (zh) * 2016-09-30 2018-04-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型车辆
CN107878618B (zh) * 2016-09-30 2020-12-0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型车辆
CN113165718A (zh) * 2018-11-29 2021-07-23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鞍乘式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54464A3 (en) 2013-03-06
CN102910237B (zh) 2015-03-25
JP2013035305A (ja) 2013-02-21
TW201307125A (zh) 2013-02-16
TWI458655B (zh) 2014-11-01
EP2554464A2 (en) 2013-02-06
ES2457272T3 (es) 2014-04-25
EP2554464B1 (en) 2014-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01381B (zh) 机动二轮车的尾灯装置
CN102556230B (zh) 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
CN203172806U (zh) 骑乘式车辆的导风部结构
JP667953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EP2767462B1 (en) Saddle type vehicle
CN102910237B (zh) 摩托车
CN102356018B (zh) 摩托车
JP2011148451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EP3251925B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CN101612972B (zh) 摩托车
EP2644488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8801074B2 (en) Body cover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1423088B (zh) 鞍座型车辆的风挡装置
EP2876027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2001388A (zh) 机动二轮车
JP5277121B2 (ja) 風防装置を備えた鞍乗り型車両
EP2138390B1 (en) Lamp and motorcycle
CN110949584B (zh) 鞍乘型车辆
JP4573481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操向ハンドル及び補機の取り付け構造
CN103183084A (zh) 骑乘型车辆
JP704689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4625507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2011057127A (ja) 風防装置を備えた鞍乗り型車両
JP2008100688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