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07125A - 機車 - Google Patents

機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07125A
TW201307125A TW101118057A TW101118057A TW201307125A TW 201307125 A TW201307125 A TW 201307125A TW 101118057 A TW101118057 A TW 101118057A TW 101118057 A TW101118057 A TW 101118057A TW 201307125 A TW201307125 A TW 20130712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cover
cover
locomotive
lower handle
hand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80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58655B (zh
Inventor
Takuya Maruo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3071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71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86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865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涉及一種機車,其包含:在橫向上位於該機車的中間之一頭管部分;插入至該頭管部分中的一轉向軸;耦接至該轉向軸之一把手單元,該把手單元包括:由機車之騎乘者抓握的一對右手柄部分及左手柄部分,及耦接該右手柄部分與該左手柄部分的一耦接部分;一把手罩部分,該把手罩部分包括:安置於該耦接部分上方之一上把手罩,及與該上把手罩分開形成之一下把手罩,該下把手罩安置於該耦接部分及該上把手罩下方;由該把手罩部分覆罩之一線部分;耦接至該轉向軸之底部部分的一前叉;由該前叉之底部部分支撐的一前輪;安置於該頭管部分前方的一上前罩,該上前罩安置於該前輪上方;安置於該上前罩中的一前燈部分;及位於該上前罩下方的一下前罩,該下前罩耦接至該上前罩,該下前罩安置於該前輪後方,其中該下前罩之垂直長度大於該上前罩之垂直長度,該下把手罩包括:一下把手罩中間部分,其中該轉向軸插入於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中;及複數個下把手罩左右部分,該等下把手罩左右部分自高於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底端的位置橫向向外延伸,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包括經安置成在機車側視圖中低於該上前罩之頂端的一底邊緣,該線部分向下延伸穿過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其中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包括在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前部分中的一開口,或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前部分的垂直長度小於該上把手罩之橫向中間部分的垂直長度。

Description

機車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作為車輛之實施例的機車。
一些機車包括把手罩及前罩。把手罩覆蓋把手單元,而前罩覆蓋車身框架的前側,其中車身框架包括頭管部分。在此類型之熟知機車中,前燈並非安置於把手罩中而是安置於前罩中。舉例而言,日本專利公開案第3476049號描述一種安置於前罩中之大型前燈。與在把手罩中相比,在前罩中更容易可靠地產生大的內部空間。因此,當將前燈設計成安置於前罩中時可生產的前燈之尺寸比當將前燈設計成安置於把手罩中時可生產的前燈之尺寸大。
已產生較佳給機車配備大直徑車輪的需求。另一方面,亦已產生較佳將機車之車輛高度減小為儘可能低的需求。即使當車輛配備有大直徑車輪時,仍需要減小位於車輪上方之車輛部分的垂直長度以便將車輛高度減小為儘可能低。然而,如所描述,當大型前燈安置於前罩中時,在前罩內部需要大的空間。因此難以減小前罩之垂直長度。鑒於上述情況,可採取使前罩之頂端位於較高位置處的做法,以便將車輛高度減小為儘可能低,且同時在配備有大直徑車輪之機車中的前罩內部可靠地產生大的空間。然而,當在使前罩之頂端位於較高位置處時將車輛高度減小為儘可能低時,減小了前罩之頂端與把手罩之間的垂直距離。
順便提及,在對把手罩之內部執行維修時,需要自車輛卸下把手罩。舉例而言,在日本專利公開案第3476049號中所描述之機車包括由前後分開之複數個構件形成的把手罩。具體言之,把手罩係由前把手罩及後把手罩形成。在對此類型之機車執行維修時,需要自車輛卸下前把手罩。當前罩之頂端與把手罩之間的垂直距離短時,本文中之前把手罩容易接觸到前罩。因此,在執行維修時不容易自車輛卸下前把手罩。
本發明之一目標係提供一種配備有大直徑車輪及大型前燈且對把手罩之內部實施優良維修的機車。
根據本發明,藉由具有獨立技術方案1之特徵的機車來解決該目標。較佳之實施例被置於附屬技術方案中。因此,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的機車包括頭管部分、轉向軸、把手單元、把手罩部分、線部分、前叉、前輪、上前罩、前燈部分及下前罩。頭管部分在橫向上位於車輛的中間。轉向軸插入至頭管部分中。把手單元耦接至轉向軸。把手單元包括一對右手柄部分與左手柄部分及耦接部分。右手柄部分與左手柄部分由騎乘者抓握。耦接部分耦接右手柄部分與左手柄部分。把手罩部分包括上把手罩及下把手罩。上把手罩安置於耦接部分上方。下把手罩係與上把手罩分開形成。下把手罩安置於耦接部分及上把手罩下方。線部分由把手罩部分覆蓋。前叉耦接至轉向軸之底部部分。前輪由前叉之底部部分支撐。上前罩安置於頭管部 分前方。上前罩安置於前輪上方。前燈部分安置於上前罩中。下前罩位於上前罩下方。下前罩耦接至上前罩。下前罩安置於前輪後方。另外,下前罩之垂直長度大於上前罩之垂直長度。下把手罩包括下把手罩中間部分及複數個下把手罩左右部分。轉向軸插入於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中。下把手罩左右部分自高於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底端的位置橫向向外延伸。下把手罩中間部分包括經安置成在車輛側視圖中低於上前罩之頂端的底邊緣。線部分向下延伸穿過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下把手罩中間部分包括在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前部分中的開口,或者,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前部分的垂直長度小於上把手罩之橫向中間部分的垂直長度。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態樣的機車係關於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的機車。在該機車中,下把手罩中間部分包括在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前部分中的開口。該開口的範圍係自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前部分的頂邊緣至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底邊緣。
根據本發明之第三態樣的機車係關於根據本發明之第二態樣的機車。在該機車中,線部分安置於轉向軸前面且經過轉向軸前面。
根據本發明之第四態樣的機車係關於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的機車。在該機車中,下把手罩中間部分包括在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前部分中的開口。把手罩部分進一步包括中間把手罩。該中間把手罩覆蓋下把手罩之開口。
根據本發明之第五態樣的機車係關於根據本發明之第四態樣的機車。在該機車中,中間把手罩覆蓋上把手罩之橫向中間部分以及下把手罩之開口。
根據本發明之第六態樣的機車係關於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的機車。在該機車中,線部分包括油門線。該油門線連接至右手柄部分及左手柄部分中之任一者。
根據本發明之第七態樣的機車係關於根據本發明之第六態樣的機車。在該機車中,油門線至少部分地定位成高於下把手罩。
根據本發明之第八態樣的機車係關於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的機車。該機車進一步包括儀錶單元。該儀錶單元構成為顯示與車輛有關的資訊。該儀錶單元固定至把手單元。
根據本發明之第九態樣的機車係關於根據本發明之第八態樣的機車。該機車進一步包括儲存部分。該儲存部分至少部分地安置於把手罩部分內。該儲存部分固定至儀錶單元。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態樣的機車係關於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的機車。在該機車中,前燈部分包括一對右前燈單元及左前燈單元。該右前燈單元及該左前燈單元中之每一者具有在車輛前視圖中向上且橫向向外傾斜的形狀。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一態樣的機車係關於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的機車。在該機車中,下把手罩左右部分中之每一者包括經定位成高於把手單元之耦接部分的頂端。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二態樣的機車係關於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的機車。該機車進一步包括操作開關。該操作開關安置於把手罩部分之後部分中。把手罩部分進一步包括開關罩。該開關罩覆蓋操作開關之周圍。該開關罩係與上把手罩及下把手罩分開形成。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三態樣的機車係關於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的機車。在該機車中,上前罩之頂端定位成在車輛前視圖中高於每一下把手罩左右部分之底端。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四態樣的機車係關於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的機車。在該機車中,上把手罩與下把手罩之間的邊界並未延續至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底邊緣。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五態樣的機車係關於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的機車。在該機車中,下把手罩中間部分包括在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後部分中的開口。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後部分之開口的範圍係自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後部分中的頂邊緣至底邊緣。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六態樣的機車係關於根據本發明之第十五態樣的機車。在該機車中,把手罩部分進一步包括後把手罩,用於覆蓋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後部分之開口。
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的機車,下前罩之垂直長度大於上前罩之垂直長度。因此,可給機車配備大直徑車輪。另外,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底邊緣安置成在車輛側視圖中低於上前罩之頂端。因此,可在上前罩內可靠地產生大的空 間,同時可抑制車輛高度之增加。因此,可將安置於上前罩中的前燈部分形成為大尺寸。再另外,把手罩部分包括上把手罩及下把手罩。因此,在執行維修工作時(即使當產生於上前罩之頂端與下把手罩之間的垂直距離較小時),可容易自車身卸下上把手罩,而下把手罩保持附接至車身。換言之,可針對把手罩之內部增強維修效能。此外,下把手罩中間部分包括在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前部分中的開口。或者,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前部分的垂直長度小於上把手罩之橫向中間部分的垂直長度。此情形增強了自前側對保持附接至車身之下把手罩之內部的可接近性。換言之,可針對安置於把手罩部分內之線部分增強維修效能。綜上所述,本發明可提供一種配備有大直徑車輪及大型前燈且對把手罩部分之內部實施優良維修的機車。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態樣的機車,可經由開口自把手單元卸下下把手罩。因此,可容易在不自轉向軸卸下把手單元的情況下自車身卸下下把手罩。
根據本發明之第三態樣的機車,可容易經由開口接近線部分。因此,可針對線部分增強維修效能。
根據本發明之第四態樣的機車,下把手罩之開口由中間把手罩覆蓋。因此,把手罩部分之內部可受到保護。
根據本發明之第五態樣的機車,中間把手罩覆蓋上把手罩之橫向中間部分以及下把手罩之開口。因此,可增強把手罩部分之視覺態樣。另外,中間把手罩可保護上把手罩。
根據本發明之第六態樣的機車,油門線由把手罩部分覆蓋。因此,與油門線安置於把手罩部分與上前罩之間的結構相比,可減小上前罩與把手罩部分之間的距離。換言之,上前罩之頂端可安置於較高位置中。因此,可在上前罩內部可靠地產生較大空間。
根據本發明之第七態樣的機車,油門線至少部分地定位成高於下把手罩。因此,與油門線安置於把手罩部分與上前罩之間的結構相比,可進一步減小上前罩與把手罩部分之間的距離。換言之,上前罩之頂端可安置於較高位置中。因此,可在上前罩內部可靠地產生較大空間。另外,可容易自上側接近油門線。因此,可針對油門線增強維修效能。
根據本發明之第八態樣的機車,儀錶單元固定至把手單元。因此,可容易在不自車身卸下儀錶單元的情況下自車身卸下上把手罩。
根據本發明之第九態樣的機車,儲存部分固定至儀錶單元。因此,與儲存部分附接至上把手罩抑或下把手罩的結構相比,可緊湊地形成上把手罩抑或下把手罩。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態樣的機車,右前燈單元及左前燈單元中之每一者具有在車輛前視圖中向上且橫向向外傾斜的形狀。本文中可在上前罩內部可靠地產生大的空間。因此,即使在前燈單元歸因於其形狀而需要此大的空間時,仍可增強配置方面之靈活性。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一態樣的機車,每一下把手罩左右部 分之頂端定位成高於把手單元之耦接部分。因此,有可能增加每一下把手罩左右部分之內部空間的深度。因此,可針對下把手罩增強儲存效能。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二態樣的機車,開關罩係與上把手罩及下把手罩分開形成。因此,開關罩可容易在模具中成形。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三態樣的機車,上前罩之頂端定位成高於下把手罩左右部分之底端。因此,可在上前罩內部可靠地產生較大空間。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四態樣的機車,上把手罩與下把手罩之間的邊界並未延續至把手罩中間部分之底邊緣。因此,在執行維修工作時,可容易自車身卸下上把手罩,而下把手罩保持附接至車身。因此,可針對把手罩部分之內部增強維修效能。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五態樣的機車,可經由形成於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後部分中的開口自把手單元卸下下把手罩。因此,可容易在不自轉向軸卸下把手單元的情況下自車身卸下下把手罩。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六態樣的機車,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後部分的開口可由後把手罩覆蓋且由後把手罩保護。
現參看附加圖式,該等圖式形成本原創發明之一部分。
將在下文參看諸圖來解釋一種車輛,其具體化為根據本發明之例示性實施例之機車。圖1為根據本發明之例示性 實施例之機車1的側視圖。機車1為小輪型(scooter-type)機車。機車1包括車身框架2、轉向軸3、前叉4、前輪5、車座6、引擎單元7、後輪8及車身罩9。在以下解釋中,應注意,縱向(前後)方向表示自坐在車座6上之騎乘者來看的車身縱向方向。另外,橫向(寬度或左右)方向表示自坐在車座6上之騎乘者來看的車身橫向方向。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片語「橫向向外」及其相關片語表示遠離縱向延伸穿過車輛之橫向中心之軸線的方向。
車身框架2主要地由鐵管形成。車身框架2包括頭管部分21、向下框架部分22、下方框架部分23及後框架部分24。頭管部分21位於車輛之橫向中間。轉向軸3以可旋轉方式插入至頭管部分21中。把手單元12耦接至轉向軸3之頂部。下文將描述把手單元12。前叉4經組態成可以延長及收縮,且耦接至轉向軸3之底部。前叉4包括懸吊裝置11。前輪5以可旋轉方式由懸吊裝置11之底部部分支撐。煞車裝置28附接至前輪5。
向下框架部分22連接至頭管部分21。向下框架部分22自頭管部分21向下延伸。下方框架部分23連接至向下框架部分22之底端。下方框架部分23自向下框架部分22向後延伸。後框架部分24連接至下方框架部分23之後端。後框架部分24自下方框架部分23之後端向後且向上延伸。支架25附接至下方框架部分23及後框架部分24。在車輛之橫向方向上延伸的樞軸250附接至支架25。引擎單元7以可樞轉方式附接至樞軸250上。引擎單元7包括輸出軸(諸圖中未說 明)。後輪8以可旋轉方式由引擎單元7之輸出軸支撐。車座6安置於後框架部分24上方。車座6位於頭管部分21後方。車座6由車身框架2支撐。具體言之,車座6附接至後框架部分24。
車身罩9包括把手罩部分13、前車身罩部分14、後車身罩部分15及下方罩部分16。把手罩部分13覆蓋把手單元12。下文將詳細解釋把手罩部分13。前車身罩部分14覆蓋頭管部分21及向下框架部分22的周圍。前車身罩部分14包括前面罩部分17及背面罩部分18。前面罩部分17覆蓋頭管部分21之前側及向下框架部分22。背面罩部分18覆蓋頭管部分21之後側及向下框架部分22。
圖2為機車1之前視圖。圖3為機車1之前部分的放大圖。如圖2中所說明,前面罩部分17包括上前罩171及下前罩172。如圖3中所說明,前面罩部分17包括在車輛側視圖中向後凹的凹區173。前輪5之後部分安置於凹區173中。如圖2中所說明,上前罩171定位成在車輛前視圖中高於凹區173之頂端P1。下前罩172定位成在車輛前視圖中低於凹區173之頂端P1。換言之,上前罩171為前面罩部分17之定位成在車輛前視圖(如圖2中所說明)中高於概念線A1的一部分。下前罩172為前面罩部分17之定位成在車輛前視圖中低於概念線A1的一部分。概念線A1為在車輛前視圖中穿過凹區173之頂端P1的水平線。如圖2中所說明,下前罩172之垂直長度L1大於上前罩171之垂直長度L2。
上前罩171安置於頭管部分21前方。上前罩171安置於前 輪5上方。前燈部分26安置於上前罩171中。前燈部分26包括左前燈單元261及右前燈單元262。左前燈單元261及右前燈單元262安置成彼此橫向隔開。在車輛前視圖中,左前燈單元261及右前燈單元262中之每一者具有向上且橫向向外傾斜的形狀。具體言之,左前燈單元261具有向左且向上傾斜的形狀。右前燈單元262具有向右且向上傾斜的形狀。
如圖3中所說明,左前燈單元261包括透鏡部分263、前燈燈泡264及反射部分265。透鏡部分263係由透光構件形成。前燈燈泡264附接至反射部分265。反射部分265向前反射來自前燈燈泡264之光。右前燈單元262的結構與左前燈單元261相同。上前罩171包括位於其內部的容納空間S1,用於容納左前燈單元261及右前燈單元262。
如圖2中所說明,左閃爍燈271及右閃爍燈272進一步附接至前面罩部分17。左閃爍燈271及右閃爍燈272安置成彼此橫向隔開。左閃爍燈271及右閃爍燈272至少部分地安置於上前罩171內部。如圖3中所說明,左閃爍燈271及右閃爍燈272在車輛側視圖中與用於左前燈單元261及右前燈單元262的容納空間S1部分地重疊。
下前罩172連接至上前罩171。下前罩172定位成低於上前罩171。下前罩172安置於前輪5後方。下前罩172安置於前輪5與向下框架部分22(參見圖1)之間。應注意,前擋泥板19安置於前輪5上方。前擋泥板19定位成低於上前罩171。亦應注意,上前罩171及下前罩172可一體式形成抑 或分開形成。另外,上前罩171及下前罩172中之每一者可由複數個罩構件形成。
如圖1中所說明,後車身罩部分15位於車座6下方。後車身罩部分15覆蓋安置於車座6下方之後框架部分24的前側及兩個橫向側。下方罩部分16位於前車身罩部分14與後車身罩部分15之間。下方罩部分16耦接前車身罩部分14及後車身罩部分15。下方罩部分16包括平坦踏腳板161。平坦踏腳板161在縱向上位於前輪5與車座6之間。平坦踏腳板161定位成低於車座6。平坦踏腳板161為坐在車座6上之騎乘者在車輛行進期間用來放腳的表面。平坦踏腳板161位於下方框架部分23上方。平坦踏腳板161在縱向上位於向下框架部分22與後框架部分24之間。平坦踏腳板161在橫向方向上具有完全平坦的形狀。
圖4為說明把手單元12及把手罩部分13之各元件的分解透視圖。應注意,為便於說明,圖4僅表達該等元件之一部分。如圖4中所說明,把手單元12包括左手柄部分31、右手柄部分32及耦接部分33。左手柄部分31及右手柄部分32由騎乘者抓握。耦接部分33耦接至轉向軸3之頂部。左手柄部分31附接至耦接部分33之左端,而右手柄部分32附接至耦接部分33之右端。耦接部分33耦接左手柄部分31與右手柄部分32。儀錶單元34固定至把手單元12。儀錶單元34構成為顯示與車輛有關之資訊,其中包括車輛速度、行駛距離、剩餘燃料量等。儀錶單元34固定至耦接部分33之橫向中間部分。另外,左煞車桿35及右煞車桿36附接至耦 接部分33。
如圖2至圖4中所說明,把手罩部分13包括上把手罩41、下把手罩42及中間把手罩43。上把手罩41安置於上述耦接部分33上方。上把手罩41自上側覆蓋耦接部分33。下把手罩42與上把手罩41分開形成。下把手罩42位於耦接部分33及上把手罩41下方。下把手罩42自下側覆蓋耦接部分33。中間把手罩43附接至上把手罩41。中間把手罩43自上側覆蓋上把手罩41。
圖5為把手罩部分13之俯視圖。圖6為把手罩部分13之前視圖,其中已自把手罩部分13卸下中間把手罩43。如圖5中所說明,上把手罩41之前端P2位於耦接部分33前方。上把手罩41之後端P3及P4位於耦接部分33後方。上把手罩41包括上把手罩中間部分44、上把手罩左部分45及上把手罩右部分46。上把手罩中間部分44在橫向上位於上把手罩左部分45與上把手罩右部分46之間。上把手罩中間部分44位於耦接部分33前方。上把手罩中間部分44自前側覆蓋耦接部分33。上把手罩左部分45及上把手罩右部分46自上側覆蓋耦接部分33。另外,上把手罩左部分45及上把手罩右部分46自前側覆蓋耦接部分33。左後視鏡47插入至上把手罩左部分45中。另一方面,右後視鏡48插入至上把手罩右部分46中。
圖7為把手罩部分13之後視圖。如圖4、圖6及圖7中所說明,把手罩部分13包括後把手罩49。後把手罩49為與上把手罩41分開設置之構件。後把手罩49安置於上把手罩41後 方。後把手罩49包括框架部分51及蓋部分52。框架部分51及蓋部分52為彼此分開設置之構件。
上述儀錶單元34安置於上把手罩41與後把手罩49之間。圖8為儀錶單元34及框架部分51的分解透視圖。圖9為沿線IX-IX截得的圖7之橫截面圖。儲存部分39固定至儀錶單元34。儲存部分39至少部分地安置於把手罩部分13內部。儲存部分39安置於儀錶單元34後方。框架部分51安置於儀錶單元34及儲存部分39周圍。蓋部分52自上側覆蓋儲存部分39。藉由蓋部分52打開或封閉儲存部分39之儲存空間S2。另外,儀錶單元34部分地定位成高於上把手罩中間部分44。中間把手罩43之上部分定位成高於儀錶單元34。中間把手罩43自前側覆蓋儀錶單元34之上部分。因此,可緊湊地形成上把手罩41。因此,可容易卸下上把手罩41以便對把手罩部分13之內部執行維修。另外,中間把手罩43僅安置於把手罩13之橫向中間部分中。另外,中間把手罩43為在車輛橫向方向上小於上把手罩41的構件。因此,可由中間把手罩43自前側簡單且容易地保護儀錶單元34。
如圖6中所說明,下把手罩42包括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下把手罩左部分55及下把手罩右部分56。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位於上把手罩中間部分44下方。下把手罩左部分55位於上把手罩左部分45下方。另一方面,下把手罩右部分56位於上把手罩右部分46下方。
上述轉向軸3插入至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中。下把手罩左部分55及下把手罩右部分56分別自高於下把手罩中間部 分54之底端549的位置橫向向外延伸。具體言之,下把手罩左部分55自高於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底端549的位置向左延伸。另一方面,下把手罩右部分56自高於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底端549的位置向右延伸。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包括在其前部分中的前開口541。前開口541的範圍係自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前部分的頂邊緣542至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底邊緣543。前開口541位於轉向軸3前方。前開口541之橫向寬度大於轉向軸3之橫向寬度(參見圖11)。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包括在其底部部分中的底部開口544。經由底部開口544插入轉向軸3。底部開口544與前開口541連通。
如圖3中所說明,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底邊緣543在車輛側視圖中向後且向下傾斜。上前罩171自前側覆蓋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底邊緣543。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底邊緣543安置成在車輛側視圖中低於上前罩171之頂端174。另外,上前罩171之頂端174定位成在車輛前視圖中高於把手罩部分13之整個底邊緣543。如圖2中所說明,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底邊緣543定位成在前視圖中低於上前罩171之頂端174。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底邊緣543在前視圖中與上前罩171至少部分地重疊。如圖3中所說明,下把手罩左部分55之頂端551定位成高於把手單元12之耦接部分33。類似地,下把手罩右部分56之頂端定位成高於把手單元12之耦接部分33。上前罩171之頂端174定位成高於下把手罩左部分55之底端553。類似地,上前罩171之頂 端174定位成高於下把手罩右部分56之底端563。另外,下把手罩42之前端421在俯視圖中位於耦接部分33前方(參見圖11)。下把手罩42之後端422在俯視圖中位於耦接部分33後方(參見圖11)。
如圖3中所說明,下把手罩左部分55包括左開口545。左開口545自下把手罩左部分55之頂邊緣向下凹。經由左開口545插入把手單元12之左部分及左煞車桿35。如圖2中所說明,下把手罩右部分56類似地包括右開口346。右開口346自下把手罩右部分56之頂邊緣向下凹。經由右開口346插入把手單元12之右部分及右煞車桿36。
中間把手罩43附接至上把手罩41及下把手罩42。中間把手罩43自前側覆蓋上把手罩中間部分44。中間把手罩43自前側覆蓋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中間把手罩43覆蓋下把手罩42之前開口541。綜上所述,中間把手罩43覆蓋上把手罩41之橫向中間部分以及下把手罩42之前開口541。
如圖9中所說明,中間把手罩43包括第一中間把手罩部分57、第二中間把手罩部分58及第三中間把手罩部分59。第一中間把手罩部分57自前側覆蓋上把手罩中間部分44。另外,第一中間把手罩部分57自上側覆蓋上把手罩中間部分44。第一中間把手罩部分57在側視圖中向後且向上傾斜。第一中間把手罩部分57包括彎曲表面。第二中間把手罩部分58具有在縱向方向及橫向方向上延伸的板形狀。如圖3中所說明,第二中間把手罩部分58位於上前罩171之頂端174上方。如圖9中所說明,中間把手罩43在第一彎曲部 分61中彎曲,該第一彎曲部分61介於第一中間把手罩部分57與第二中間把手罩部分58之間。如圖2中所說明,第一彎曲部分61在前視圖中橫向延伸。如圖9中所說明,第三中間把手罩部分59具有在垂直方向及橫向方向上延伸的板形狀。中間把手罩43在第二彎曲部分62中彎曲,該第二彎曲部分介於第二中間把手罩部分58與第三中間把手罩部分59之間。如圖2中所說明,第二彎曲部分62在前視圖中橫向延伸。第二中間把手罩部分58及第三中間把手罩部分59覆蓋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前開口541。第三中間把手罩部分59之底端591定位成低於上前罩171之頂端174。因此,第三中間把手罩部分59在前視圖中與上前罩171至少部分地重疊。應注意,上前罩171自前側覆蓋且保護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前開口541的一部分。
在圖2、圖3、圖6及圖7中,參考數字A2表示上把手罩41與下把手罩42之間的邊界。如圖2及圖6中所說明,邊界A2在車輛前視圖中可見。邊界A2在車輛前視圖中橫向延伸。在車輛前視圖中,邊界A2進一步安置成延續至第一彎曲部分61。如圖3中所說明,邊界A2在車輛側視圖中向後且向上傾斜。如圖7中所說明,邊界A2在車輛後視圖中可見。如圖2、圖3、圖6及圖7中所說明,邊界A2定位成高於下把手罩左部分55之底端553及下把手罩右部分56之底端563。另外,邊界A2並未延續至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底邊緣543。
如圖4、圖5及圖7中所說明,把手罩部分13包括左開關 罩63及右開關罩64。左開關罩63及右開關罩64中之每一者為與上把手罩41及下把手罩42中之每一者分開設置的組件。左開關罩63及右開關罩64附接至上把手罩41及下把手罩42以便自後側覆蓋耦接部分33。左開關罩63安置於上把手罩左部分45及下把手罩左部分55後方。圖10為左開關罩63之左側視圖。如圖10中所說明,左開關罩63包括在其左側面上的凹區631。凹區631向前打開。如圖7中所說明,左手柄部分31之後部分安置於凹區631內。右開關罩64安置於上把手罩右部分46及下把手罩右部分56後方。右開關罩64包括在其右側面上的凹區641。右開關罩64之凹區641類似於左開關罩63之凹區631而向前打開。右手柄部分32之後部分安置於凹區641內。
如圖7中所說明,操作開關71至73安置於把手罩部分13之後部分中。左開關罩63及右開關罩64覆蓋操作開關71至73之周圍。具體言之,操作開關71至73為起動器開關71、喇叭開關72及閃爍燈開關73。左開關罩63覆蓋喇叭開關72及閃爍燈開關73之周圍。右開關罩64覆蓋起動器開關71之周圍。
圖11為安置於把手罩部分13內之內部裝置的俯視圖。圖12為安置於把手罩部分13內之內部裝置的前視圖。該等內部裝置通常由把手罩部分13覆蓋。然而,圖11及圖12說明卸下了上把手罩41的狀態。應注意,圖12說明附接了儀錶單元34的狀態,而圖11說明卸下了儀錶單元34的狀態。如圖11及圖12中所說明,可自下把手罩42卸下上把手罩41, 而內部裝置安置於下把手罩42上。耦接部分33及內部裝置在卸下了上把手罩41的狀態下曝露於外部。尤其是,耦接部分33及內部裝置向上曝露。因此,可容易自上側存取耦接部分33及內部裝置。
內部裝置包括線部分74、煞車液槽75及煞車軟管76。線部分74向下延伸穿過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具體言之,線部分74向下延伸且經過轉向軸3前面。線部分74包括電力分配纜線77至79以及油門線81及82。電力分配纜線77至79分別連接至儀錶單元34、閃爍燈開關73及起動器開關71。
油門線81及82連接至右手柄部分32。油門線81及82安置於下把手罩42上方且經過下把手罩42上方。具體言之,油門線81及82安置於下把手罩右部分56上方且經過下把手罩右部分56上方。油門線81及82安置成高於把手單元12且至少部分地定位成高於把手單元12。另外,油門線81及82安置成高於下把手罩左部分55及下把手罩右部分56。油門線81及82為第一油門線81及第二油門線82。當在一方向上轉動右手柄部分32時,第一油門線81經組態而被拉動。當在另一方向上轉動右手柄部分32時,第二油門線82經組態而被拉動。因此,第一油門線81及第二油門線82構成為將右手柄部分32之動作傳輸至用於油門閥(諸圖中未說明)之驅動機構。第一油門線81及第二油門線82兩者安置成高於耦接部分33且至少部分地定位成高於耦接部分33。第一油門線81及第二油門線82安置於耦接部分33前面且經過耦接部分33前面。
煞車液槽75附接至耦接部分33。煞車液槽75儲存煞車液。煞車液槽75至少部分地定位成高於耦接部分33。煞車液槽75位於下把手罩左部分55上方。煞車軟管76連接至煞車液槽75。煞車軟管76構成為將煞車液導引至煞車裝置28(見圖1)。煞車軟管76向下延伸且經過轉向軸3前面。
把手罩部分13容納儀錶附接部分85、86及87,該等儀錶附接部分85、86及87係用於將儀錶單元34附接至把手單元12。具體言之,儀錶附接部分85、86及87為前儀錶附接部分85及86以及後儀錶附接部分87。前儀錶附接部分85及86固定至耦接部分33。另外,前儀錶附接部分85及86固定至轉向軸3。前儀錶附接部分85及86位於耦接部分33前方。儀錶單元34固定至前儀錶附接部分85及86。前儀錶附接部分85及86為第一前儀錶附接部分85及第二前儀錶附接部分86。第一前儀錶附接部分85及第二前儀錶附接部分86橫向安置成彼此分開。後儀錶附接部分87位於耦接部分33後方。如圖8中所說明,後儀錶附接部分87固定至轉向軸3。儲存部分39固定至後儀錶附接部分87。
如圖12中所說明,把手罩部分13容納左後視鏡附接部分88及右後視鏡附接部分89。上述左後視鏡47經由左後視鏡附接部分88而固定至耦接部分33。具體言之,左後視鏡47以可卸方式附接至左後視鏡附接部分88。另一方面,上述右後視鏡48經由右後視鏡附接部分89而固定至耦接部分33。具體言之,右後視鏡48以可卸方式附接至右後視鏡附接部分89。
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之機車1具有以下特徵。
把手罩部分13包括上把手罩41及下把手罩42。換言之,把手罩部分13具有垂直分割結構。因此,在執行維修工作時,可容易自車身卸下上把手罩41,而下把手罩42保持附接至車身。因此,可針對把手罩部分13之內部增強維修效能。
如圖2中所說明,下前罩172之垂直長度L1大於上前罩171之垂直長度L2。因此,作為前輪5的大直徑車輪可附接至車輛。另外,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底邊緣543安置成在車輛側視圖中低於上前罩171之頂端174。因此,可在不增加機車1之高度的情況下在上前罩171內部可靠地產生大的空間。因此,有可能增加安置於上前罩171中之前燈部分26的尺寸。再另外,把手罩部分13包括上把手罩41及下把手罩42。因此,在執行維修工作時(即使當垂直地產生於上前罩171之頂端174與下把手罩42之間的距離較小時),可自車身容易卸下上把手罩41,而下把手罩42仍保持附接至車身。因此,可針對把手罩部分13之內部增強維修效能。此外,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包括在其前部分中的前開口541,如圖12中所說明。因此,可針對保持附接至車身之下把手罩42的內部增強自前側的接近性。尤其是,線部分74之一部分向下延伸且經過轉向軸3前面。因此,可容易經由前開口541接近線部分74。因此,可針對安置於把手罩部分13內之線部分74增強維修效能。綜上所述,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之機車1針對把手罩部分13之內部達 成優良的維修效能且配備有大直徑車輪及大的前燈。
把手罩部分13具有垂直分割結構。與縱向分割結構相比,在把手罩部分13之各個罩之間的接縫較不易區別且可見塗漆表面之面積較大。因此,可增強把手罩部分13之紋理外觀。
可經由下把手罩42之前開口541自把手單元12卸下下把手罩42。因此,可在不自轉向軸3卸下把手單元12的情況下即可容易地卸下下把手罩42。另一方面,在組裝中,可在將把手單元12附接至轉向軸3之後附接下把手罩42。換言之,不需要在附接把手單元12之前預先附接下把手罩42。因此,可增強組裝效能。
如圖2及圖6中所說明,中間把手罩43覆蓋下把手罩42之前開口541。可藉此保護把手罩部分13之內部。另外,中間把手罩43可使前開口541在機車1之外視圖中不可見。
中間把手罩43覆蓋上把手罩中間部分44以及下把手罩42之前開口541。因此,可藉此增強把手罩部分13之視覺態樣。另外,中間把手罩43可保護上把手罩中間部分44。
油門線81及82由把手罩部分13覆蓋。因此,與油門線81及82安置於把手罩部分13與上前罩171之間時相比,上前罩171與把手罩部分13之間的距離可進一步減小。換言之,上前罩171之頂端174可安置於較高位置中。因此,可在上前罩171內部可靠地產生較大空間。尤其是當兩個油門線安置於把手罩部分外部時,與僅安置一個油門線的結構相比,把手罩部分與上前罩之間所需要的間隙較大。然 而,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之機車1,兩個油門線81及82由把手罩部分13覆蓋。因此,減小上前罩171與把手罩部分13之間的距離的效果係顯著的。
油門線81及82至少部分地定位成高於耦接部分33。油門線81及82亦定位成高於下把手罩左部分55及下把手罩右部分56。另外,油門線81及82安置於耦接部分33前面且經過耦接部分33前面。再另外,當卸下上把手罩41時,向上曝露油門線81及82。因此,可容易接近油門線81及82。換言之,可針對油門線81及82而增強維修效能。
儀錶單元34固定至把手單元12。因此,可容易在不卸下儀錶單元34的情況下卸下上把手罩41。
儲存部分39固定至儀錶單元34。因此,與儲存部分39附接至上把手罩41抑或下把手罩42的結構相比,可緊湊地形成上把手罩41抑或下把手罩42。
左前燈單元261及右前燈單元262中之每一者在車輛前視圖中向上且橫向向外傾斜。然而,在本文中,在上前罩171內部可靠地產生大的空間。因此,即使在前燈單元歸因於其形狀而需要此大的空間時,仍可增強配置方面之靈活性。
如圖3中所說明,下把手罩左部分55之頂端551定位成高於把手單元12之耦接部分33。因此,可增加下把手罩左部分55之內部空間的深度。類似地,下把手罩右部分56之頂端定位成高於把手單元12之耦接部分33。因此,可增加下把手罩右部分56之內部空間的深度。因此,可增強下把手 罩42之儲存效能。
左開關罩63及右開關罩64與上把手罩41及下把手罩42分開形成。因此,左開罩63及右開關罩64可容易在模具中成形。
如圖2中所說明,上前罩171之頂端174定位成高於下把手罩左部分55之底端553。另外,上前罩171之頂端174定位成高於下把手罩右部分56之底端563。因此,可在上前罩171內部可靠地產生較大空間。
上把手罩41與下把手罩42之間的邊界A2並未延續至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底邊緣543。因此,在執行維修工作時,可容易自車身卸下上把手罩41,而下把手罩42保持附接至車身。因此,可針對把手罩部分13之內部增強維修效能。
上文已解釋本發明之例示性實施例。然而,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例示性實施例,且可在不背離本發明之範疇的情況下作出多種改變。
本發明之機車1可能不限於小輪型機車,且可為任何合適類型之機車,諸如運動型機車、越野型機車或輕型機踏車型機車。
平坦踏腳板之表面未必具有完全平坦的形狀,且可具有稍微半凸半凹的形狀。或者,平坦腳踏板之表面可具有彎曲形狀。
中間把手罩43可僅覆蓋前開口541。在此狀況下,中間把手罩43可保護把手罩部分13之內部且緊湊地形成。
在上述例示性實施例中,下把手罩42包括在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前部分中的前開口541,該前開口541之範圍係自頂邊緣542至底邊緣543。然而,前開口之形狀可能不限於以上形狀。舉例而言,前開口可形成為圖13中所說明之前開口546。在此狀況下,在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前部分中,前開口546到達頂邊緣542但並未到達底邊緣543。前開口546僅向上打開。在此狀況下,歸因於前開口546的結構並未到達底邊緣543,可增強下把手罩42之剛度。另外,經由卸下上把手罩41,可以可靠地產生大的空間以用於接近中間部分,線部分74自上側集中於中間部分。因此,可增強維修效能。或者,前開口可形成為圖14中所說明之前開口547。在此狀況下,前開口547到達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前部分的底邊緣543但並未到達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前部分的頂邊緣542。前開口541僅向下打開。另外,前開口547之頂邊緣定位成低於上前罩171之頂邊緣(見圖14中之雙點虛線)。在此狀況下,歸因於前開口547的結構並未到達頂邊緣542,可增強下把手罩42之剛度。另外,下把手罩42之一部分自前側覆蓋把手罩部分13之內部,該部分位於前開口547上方。再另外,在不使上前罩171延伸至極高位置的情況下,上前罩171可自前側覆蓋前開口547。因此,即使當未設置中間把手罩43時,仍可保護把手罩部分13之內部。再或者,前開口可形成為圖15中所說明之前開口548。在此狀況下,前開口548為穿過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前部分所形成的通孔。前開口548縱向 穿透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前部分。前開口548在各別向上、向下、向右及向左方向上封閉。在此狀況下,可進一步增強下把手罩42之剛度,且同時可增加前開口548之橫向尺寸。
應注意,為了進行解釋,圖13至圖15省略了對中間把手罩43之說明。
與上述例示性實施例不同的是,前開口可能並非形成於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前部分中。在此狀況下,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前部分自前側覆蓋線部分74,如圖16中所說明。另外,在無上述中間把手罩43的情況下,上把手罩41及下把手罩42自前側覆蓋把手罩部分13之內部且保護把手罩部分13之內部。圖17為沿線XVII-XVII截得的圖16之橫截面圖。如圖17中所說明,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前部分的垂直長度L3小於上把手罩44之垂直長度L4。換言之,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前部分的垂直長度L3小於上把手罩41之橫向中間部分的垂直長度L4。類似於上述例示性實施例,藉由此結構,可針對安置於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上方的內部裝置增強接近性。另外,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包括頸部54a、前突起54b及前壁54c。頸部54a自上述下把手罩左部分55及下把手罩右部分56向下突出。頸部54a包括上述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底邊緣543。頸部54a包括底部開口544。轉向軸3插入至頸部54a中。前突起54b自頸部54a之上部分向前突出。前壁54c自前突起54b之前部分向上延伸。前壁54c之垂直長度L5小於上把手罩中間部分44之垂 直長度L4。類似於上述例示性實施例,藉由此結構,可針對安置於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上方之內部裝置增強接近性。
圖18為圖16中所說明之把手罩部分13的後視圖。當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不包括在其前部分中的開口時,較佳在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後部分中形成開口550,如圖16至圖18中所說明。開口550形成於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中,且範圍係自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後部分中的頂邊緣至底邊緣。因此,可在不卸下把手單元12的情況下卸下下把手罩42。應注意,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後部分的開口550由後把手罩49覆蓋。
即使當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包括在其前部分中的開口(如圖13至圖15中所說明)時,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仍較佳包括在其後部分中的開口,類似於圖15至圖18中所說明之開口550,其中至少封閉形成於下把手罩中間部分54之前部分中的開口之頂部及底部中之任一者。
<工業適用性>
根據本發明,有可能提供一種配備有大直徑車輪及大的前燈且針對把手罩之內部實施優良維修的機車。
1‧‧‧機車
2‧‧‧車身框架
3‧‧‧轉向軸
4‧‧‧前叉
5‧‧‧前輪
6‧‧‧車座
7‧‧‧引擎單元
8‧‧‧後輪
9‧‧‧車身罩
11‧‧‧懸吊裝置
12‧‧‧把手單元
13‧‧‧把手罩部分
14‧‧‧前車身罩部分
15‧‧‧後車身罩部分
16‧‧‧下方罩部分
17‧‧‧前面罩部分
18‧‧‧背面罩部分
19‧‧‧前擋泥板
21‧‧‧頭管部分
22‧‧‧向下框架部分
23‧‧‧下方框架部分
24‧‧‧後框架部分
25‧‧‧支架
26‧‧‧前燈部分
31‧‧‧手柄部分
32‧‧‧手柄部分
33‧‧‧耦接部分
34‧‧‧儀錶單元
35‧‧‧左煞車桿
36‧‧‧右煞車桿
39‧‧‧儲存部分
41‧‧‧上把手罩
42‧‧‧下把手罩
43‧‧‧中間把手罩
44‧‧‧上把手罩中間部分
45‧‧‧上把手罩左部分
46‧‧‧上把手罩右部分
47‧‧‧左後視鏡
48‧‧‧右後視鏡
49‧‧‧後把手罩
51‧‧‧框架部分
52‧‧‧蓋部分
54‧‧‧下把手罩中間部分
54a‧‧‧頸部
54b‧‧‧前突起
54c‧‧‧前壁
55‧‧‧下把手罩左部分
56‧‧‧下把手罩右部分
57‧‧‧第一中間把手罩部分
58‧‧‧第二中間把手罩部分
59‧‧‧第三中間把手罩部分
61‧‧‧第一彎曲部分
62‧‧‧第二彎曲部分
63‧‧‧開關罩
64‧‧‧開關罩
71‧‧‧操作開關
72‧‧‧操作開關
73‧‧‧操作開關
74‧‧‧線部分
75‧‧‧煞車液槽
76‧‧‧煞車軟管
77‧‧‧電力分配纜線
78‧‧‧電力分配纜線
79‧‧‧電力分配纜線
81‧‧‧油門線
82‧‧‧油門線
85‧‧‧前儀錶附接部分
86‧‧‧前儀錶附接部分
87‧‧‧後儀錶附接部分
88‧‧‧左後視鏡附接部分
89‧‧‧右後視鏡附接部分
161‧‧‧平坦踏腳板
171‧‧‧上前罩
172‧‧‧下前罩
173‧‧‧凹區
174‧‧‧頂端
250‧‧‧樞軸
261‧‧‧左前燈單元
262‧‧‧右前燈單元
263‧‧‧透鏡部分
264‧‧‧前燈燈泡
265‧‧‧反射部分
271‧‧‧左閃爍燈
272‧‧‧右閃爍燈
346‧‧‧右開口
421‧‧‧前端
422‧‧‧後端
541‧‧‧前開口
542‧‧‧頂邊緣
543‧‧‧底邊緣
544‧‧‧底部開口
545‧‧‧左開口
546‧‧‧前開口
547‧‧‧前開口
548‧‧‧前開口
549‧‧‧底端
550‧‧‧開口
551‧‧‧頂端
553‧‧‧底端
563‧‧‧底端
591‧‧‧底端
631‧‧‧凹區
641‧‧‧凹區
A1‧‧‧概念線
A2‧‧‧上把手罩與下把手罩之間的邊界
L1‧‧‧垂直長度
L2‧‧‧垂直長度
L3‧‧‧垂直長度
L4‧‧‧垂直長度
L5‧‧‧垂直長度
P1‧‧‧頂端
P2‧‧‧前端
P3‧‧‧後端
P4‧‧‧後端
S2‧‧‧儲存空間
圖1為根據本發明之例示性實施例之機車的側視圖;圖2為機車之前視圖;圖3為機車之前部分的側視圖;圖4為把手單元及把手罩部分之分解透視圖; 圖5為把手罩部分之俯視圖;圖6為把手罩部分之前視圖,其中已自該把手罩部分卸下中間把手罩;圖7為把手罩部分之後視圖;圖8為儀錶單元及框架部分之分解透視圖;圖9為沿線XI-XI截得的圖7之橫截面圖;圖10為左開關罩之左側視圖;圖11為安置於把手罩部分內之內部裝置的俯視圖;圖12為安置於把手罩部分內之內部裝置的前視圖;圖13為根據其他例示性實施例中之一者之機車的把手罩部分的前視圖;圖14為根據其他例示性實施例中之一者之機車的把手罩部分的前視圖;圖15為根據其他例示性實施例中之一者之機車的把手罩部分的前視圖;圖16為根據其他例示性實施例中之一者之機車的把手罩部分的前視圖;圖17為沿線XVII-XVII截得的圖16之橫截面圖;及圖18為圖16中所說明之機車之把手罩部分的後視圖。
31‧‧‧手柄部分
32‧‧‧手柄部分
34‧‧‧儀錶單元
35‧‧‧左煞車桿
36‧‧‧右煞車桿
41‧‧‧上把手罩
42‧‧‧下把手罩
44‧‧‧上把手罩中間部分
45‧‧‧上把手罩左部分
46‧‧‧上把手罩右部分
47‧‧‧左後視鏡
48‧‧‧右後視鏡
54‧‧‧下把手罩中間部分
55‧‧‧下把手罩左部分
56‧‧‧下把手罩右部分
74‧‧‧線部分
171‧‧‧上前罩
174‧‧‧頂端
541‧‧‧前開口
542‧‧‧頂邊緣
543‧‧‧底邊緣
544‧‧‧底部開口
549‧‧‧底端
A2‧‧‧上把手罩與下把手罩之間的邊界

Claims (16)

  1. 一種機車,其包含:在橫向上位於該機車的中間之一頭管部分;插入至該頭管部分中的一轉向軸;耦接至該轉向軸之一把手單元,該把手單元包括:由該機車之一騎乘者抓握的一對右手柄部分及左手柄部分;及耦接該右手柄部分與該左手柄部分的一耦接部分;一把手罩部分,其包括:安置於該耦接部分上方之一上把手罩;及與該上把手罩分開形成之一下把手罩,該下把手罩安置於該耦接部分及該上把手罩下方;由該把手罩部分覆蓋之一線部分;耦接至該轉向軸之一底部部分的一前叉;由該前叉之一底部部分支撐的一前輪;安置於該頭管部分前方的一上前罩,該上前罩安置於該前輪上方;安置於該上前罩中的一前燈部分;及位於該上前罩下方之一下前罩,該下前罩耦接至該上前罩,該下前罩安置於該前輪後方,其中該下前罩之一垂直長度大於該上前罩之一垂直長度,該下把手罩包括:一下把手罩中間部分,其中該轉向軸插入於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中;及複數個下把手罩左右部分,該等下把手罩左右部分自高於該下把手罩中間 部分之一底端的位置橫向向外延伸,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包括安置成在一機車側視圖中低於該上前罩之一頂端的一底邊緣,該線部分向下延伸穿過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其中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包括在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一前部分中的一開口,或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該前部分的一垂直長度小於該上把手罩之一橫向中間部分的一垂直長度。
  2.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在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一前部分中的該開口的範圍係自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該前部分的一頂邊緣至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一底邊緣。
  3. 如請求項1或2之機車,其中該線部分經過且被安置於該轉向軸前面。
  4.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該把手罩部分進一步包括一中間把手罩,其用於覆蓋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一前部分中之該開口。
  5. 如請求項4之機車,其中該中間把手罩覆蓋該上把手罩之該橫向中間部分以及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一前部分中的該開口。
  6.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該線部分包括連接至該右手柄部分及該左手柄部分中之任一者的一油門線。
  7. 如請求項6之機車,其中該油門線至少部分地定位成高於該下把手罩。
  8.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進一步包含: 一儀錶單元,其構成為構成為顯示與機車有關之資訊,其中該儀錶單元固定至該把手單元。
  9. 如請求項8之機車,其進一步包含:一儲存部分,其至少部分地安置於該把手罩部分內,其中該儲存部分係固定至該儀錶單元。
  10.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該前燈部分包括一對右前燈單元及左前燈單元,且該右前燈單元及該左前燈單元中之每一者具有在一機車前視圖中向上且橫向向外傾斜的一形狀。
  11.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該等下把手罩左右部分中之每一者包括定位成高於該把手單元之該耦接部分的一頂端。
  12.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進一步包含:一操作開關,其安置於該把手罩部分之一後部分中,其中該把手罩部分進一步包括一開關罩,其用於覆蓋該操作開關之周圍,且該開關罩係與該上把手罩及該下把手罩分開形成。
  13.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該上前罩之該頂端定位成高於每一下把手罩左右部分之一底端。
  14.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該上把手罩與該下把手罩之間的一邊界並未延續至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該底邊緣。
  15.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包括於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一後部分中的一開口, 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該後部分的該開口的範圍係自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該後部分中的一頂邊緣至一底邊緣。
  16. 如請求項15之機車,其中該把手罩部分進一步包括一後把手罩,該後把手罩覆蓋該下把手罩中間部分之該後部分之該開口。
TW101118057A 2011-08-03 2012-05-21 機車 TWI4586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70381A JP2013035305A (ja) 2011-08-03 2011-08-03 自動二輪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7125A true TW201307125A (zh) 2013-02-16
TWI458655B TWI458655B (zh) 2014-11-01

Family

ID=46044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8057A TWI458655B (zh) 2011-08-03 2012-05-21 機車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554464B1 (zh)
JP (1) JP2013035305A (zh)
CN (1) CN102910237B (zh)
ES (1) ES2457272T3 (zh)
TW (1) TWI4586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51186B2 (ja) * 2014-09-18 2016-12-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ハンドルカバー構造
CN107878618B (zh) * 2016-09-30 2020-12-0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型车辆
JP7238307B2 (ja) 2018-09-21 2023-03-1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カバー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CN113165718A (zh) * 2018-11-29 2021-07-23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鞍乘式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47858B2 (ja) * 1990-03-23 1999-09-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三輪車の前照灯装置
JPH0455181A (ja) * 1990-06-22 1992-02-21 Hond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車両の物品収納装置
JP3204479B2 (ja) * 1994-06-28 2001-09-0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用ハンドルカバー
JP3476049B2 (ja) 1996-11-07 2003-12-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風防装置
JP2002145143A (ja) * 2000-11-09 2002-05-2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設置構造
CN100387481C (zh) * 2001-06-20 2008-05-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的车把结构
US20030032327A1 (en) * 2001-08-08 2003-02-13 Labonte John A. Filler unit for a control device of a vehicle
JP2003312564A (ja) * 2002-04-19 2003-11-06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ハンドルスイッチ取付構造
CN100526150C (zh) * 2003-02-21 2009-08-1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鞍座型车辆
JP4367913B2 (ja) * 2003-09-30 2009-11-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構造
ITMI20040711A1 (it) * 2004-04-09 2004-07-09 Piaggio & C Spa Vano portaoggetti e-o portacaschi per motoveicoli
JP2006056288A (ja) * 2004-08-17 2006-03-0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および車両カバー取付方法
JP2006219079A (ja) * 2005-02-14 2006-08-24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2007245866A (ja) * 2006-03-15 2007-09-27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2007284002A (ja) * 2006-04-20 2007-11-01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5371643B2 (ja) * 2008-10-31 2013-12-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ハンドルカバ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54464A2 (en) 2013-02-06
TWI458655B (zh) 2014-11-01
ES2457272T3 (es) 2014-04-25
EP2554464A3 (en) 2013-03-06
CN102910237A (zh) 2013-02-06
JP2013035305A (ja) 2013-02-21
EP2554464B1 (en) 2014-03-26
CN102910237B (zh) 2015-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89883B2 (ja) 鞍乗型車両
TWI469890B (zh) 機車
WO2009122799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JP5163869B2 (ja) 自動二輪車
JP521102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灯火器構造
TWI458655B (zh) 機車
JP591287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補機取付構造
JP2017154652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JP2014108650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JP5732504B2 (ja) 車両のテールライト構造
JP569718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460526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TWI382941B (zh) 速克達型車輛
JP4377954B1 (ja) 鞍乗型車両
JP4684793B2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カバー構造
JP4322309B1 (ja) 自動二輪車
JP4478195B1 (ja) 自動二輪車
JP2009190577A (ja) 自動二輪車の配線保持構造
JP2011051485A (ja) 自動二輪車
JP3562630B2 (ja) 車両の方向指示灯
EP2610150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4554525B (zh) 跨坐型车辆
JP2014166802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JP4689399B2 (ja) レッグシールドの収納室構造
JP2023028719A (ja) 鞍乗り型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