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9890B - 機車 - Google Patents

機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69890B
TWI469890B TW100142799A TW100142799A TWI469890B TW I469890 B TWI469890 B TW I469890B TW 100142799 A TW100142799 A TW 100142799A TW 100142799 A TW100142799 A TW 100142799A TW I469890 B TWI469890 B TW I46989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locomotive
side cover
tail light
light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427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26252A (en
Inventor
Toshiaki Kitaura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2262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262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98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989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4Rear ligh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50/00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on cycl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B62J1/00 - B62J45/00
    • B62J50/20Information-providing devices
    • B62J50/21Information-providing devices intende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to rider or passenger
    • B62J50/22Information-providing devices intende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to rider or passenger electronic, e.g. displ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Description

機車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機車。詳細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機車之車體後部之構造。
眾所周知有一種速克達型之機車。速克達於車座之前部具備腳踏板。騎車者可將腳置於腳踏板上,以放鬆之姿勢來駕駛。
速克達具備擺動式之動力單元。動力單元具備引擎及傳輸裝置,且與後輪為一體而於上下方向擺動。為使動力單元及後輪擺動,而於後輪之上方與車體之間形成有空間。
於日本專利特開2005-145202號公報及日本專利特開2001-310778號公報中揭示有一種速克達型之機車。
日本專利特開2005-145202號公報所揭示之速克達之側罩蓋之下端係於後輪之上方向後方且上方延伸。於側罩蓋之後端安裝有尾燈單元(taillight unit)。側罩蓋之後端及尾燈單元之後端係向上方且後方延伸。
日本專利特開2001-310778號公報所揭示之速克達之側罩蓋之下端係於後輪之上方沿大致水平方向朝後方延伸。側罩蓋之後端係一面繪出曲線一面向前方且上方延伸。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謀求車體之小型化,並且確保車座長度之機車。進而,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謀求車體之小型化,並且具備易於抓握之構造之後桿之機車。
本實施形態之機車包括:車座;後輪,其於上下方向擺動;及側罩蓋,其於車座之下方且後輪之上方覆蓋車體之側面。機車包括:車牌板托架(number plate bracket),其自側罩蓋之下端朝下方延伸;尾燈單元,其配置於較側罩蓋之後端更後方;及後桿,其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車座更後方,且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尾燈單元之上方。側罩蓋之後端部之下邊緣係設定為於側視時不與後輪重疊(overlap)之高度。側罩蓋之後端部於側視時係自後端部之下端向前方且上方延伸。車座之後部於俯視時與尾燈單元之前部重疊。
可將側罩蓋之後端部之下端設定為於側視時不與後輪重疊之高度,並且可使車體後部之尺寸小型化。可使車體後部為小型尺寸,同時將車座之前後方向之長度確保為較長。可使車體後部為小型尺寸,同時確保側罩蓋與後桿之間之上下方向之寬度,且將後桿設為易於抓握之構造。
於日本專利特開2005-145202號公報所揭示之速克達中,側罩蓋之下端係於後輪之上方,向後方且上方延伸。進而,側罩蓋之後端向後方且上方延伸。因此,專利文獻1之速克達存在車體後部之尺寸較大之課題。又,於專利文獻1之速克達中,因側罩蓋之後部向上方延伸,故安裝於車座之後方之後桿與側罩蓋之間之上下方向的間隔較窄,因而存在不易抓握之問題。
於日本專利特開2001-310778號公報所揭示之速克達中,側罩蓋之後端係繪出曲線並向前方且上方延伸。因此,車座之後端位於較車體之後端相對前方。因此,存在車座之前後方向之長度變短之課題。
藉由隨附圖式,自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例之下述詳細描述中,本發明之其他特徵、元件、步驟、特點及優點將顯而易見。
提出本實施形態之機車之發明者就使速克達型之機車之後部之構造小型化進行了研究。
速克達型之機車包括擺動式之動力單元。動力單元係與後輪一併於上下方向擺動。為防止擺動之後輪與車體之干擾,而必需於後輪之上端與車體之側罩蓋之下端之間有空間。因此,成為如下構造:側罩蓋之下端配置於某種程度較高之位置,並且車體之後部隨著向後方而朝上方隆起。
進而,於車體之後部設置有車牌板托架。於車牌板托架安裝有車牌板,車牌板係自側罩蓋之下邊緣向下方延伸。若考慮車牌板托架與擺動之後輪之位置,則無法將側罩蓋之下邊緣之後端配置於前方。因此,存在難以將車體之後部小型化之課題。進而,因側罩蓋為朝上方隆起之構造,故安裝於車座之後方之後桿與側罩蓋之間之上下方向之間隔變得較窄,因而存在不易抓握後桿之問題。
只要將側罩蓋之後端部之下端位置降低,則可使車體之後部小型化。然而,若考慮後輪擺動之幅度,則側罩蓋之後端部之下端位置必需為某種程度之高度,且有限制。因此,著眼於如下構造:側罩蓋之後端部於自下端位置向上方時,向前方傾斜。藉此,認為可使車體之後部小型化。然而,若以向前方且上方傾斜之方式構成側罩蓋之後端,則存在車座之長度變短之問題。為解決車座之長度變短之問題,亦就側罩蓋之後端部為自下方位置於垂直方向朝上方之構造進行了研究。雖可藉由設為此種構造,而確保車座之前後方向之長度,但無法充分地實現車體之小型化。又,與側罩蓋之後端部為向後方且上方傾斜之類型相同,存在後桿難以抓握之問題。
亦存在藉由將後輪擺動之空間收容於內部,而降低側罩蓋之後端部之下端位置之構造之機車。然而,此類型之機車係側罩蓋之後端以沿後輪之形狀之方式繪出曲線並向前方且上方延伸。因此,車座之後端向前方移動,因而存在車座之前後方向之長度變短之問題。
因此,提出本實施形態之機車之發明者想到如下之機車之構造:可藉由使側罩蓋之後端向前方且上方傾斜而使車體小型化,同時確保車座之前後方向之長度。具體而言,想到如下構造:將尾燈單元配置於較側罩蓋之後端更後方,並且尾燈單元與車座於俯視時重疊。
又,提出本實施形態之機車之發明者想到如下之機車之構造:藉由使側罩蓋之後端向前方且上方傾斜而使車體小型化,同時具備易於抓握之構造之後桿。具體而言,想到如下構造:將尾燈單元配置於較側罩蓋之後端更後方,並且後桿配置於尾燈單元之上方。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而確保後桿與側罩蓋之間之上下方向之間隔,因而後桿成為易於抓握之構造。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1係實施形態之機車1之左側視圖。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為所謂之速克達型之機車。圖2係機車1之平面圖。圖3係機車1之前視圖。圖4係機車1之後視圖。
於以下之說明中,於引用前方、後方、左方或右方及方向之情形時,設為由乘坐於機車1之車座之騎車者來觀察之前方、後方、左方或右方。又,於各圖中,箭線F表示機車1之前方,箭線L或箭線R分別表示機車1之左方或右方。
如圖1所示,機車1包括支撐車體之車架10。機車1包括前輪21、後輪22、把手23、車座24及腳踏板25。又,機車1包括相對於車架10可擺動地被支撐之動力單元30。
車架10包括頭管11。頭管11配置於車體之前部。於頭管11中,旋轉自由地插入有轉向軸231。於轉向軸231之上端支撐有把手23。於轉向軸231之左右,安裝有左右一對之前叉232。於前叉232之下端,旋轉自由地支撐有前輪21。
於頭管11之後部連接有前車架12。前車架12係向後方且下方延伸。於前車架12之下端,連接有左右一對之側車架13。左右一對之側車架13係使腳踏板25之下方朝後方延伸。側車架13係進而向後方且上方延伸。側車架13係延伸至後輪22之上方附近為止。
動力單元30係由側車架13支撐。動力單元30配置於車輛之左側。動力單元30係其前部由側車架13支撐,且以被支撐之位置為中心而可於上下方向擺動。於動力單元30之後部,旋轉自由地支撐有後輪22。藉此,動力單元30可與後輪22一併於上下方向擺動。
於動力單元30與側車架13之間,設置有後部緩衝單元(rear cushion unit)33。後部緩衝單元33係對沿上下方向擺動之後輪22之運動提供彈性力。藉此,後輪22置於路面時之衝擊被吸收。
動力單元30於前部包括引擎31。動力單元30於後部包括傳輸單元32。自引擎31輸出之旋轉驅動力經由傳輸單元32傳達至後輪22。於傳輸單元32收容有例如帶式之無級變速裝置。
頭管11之前部係由前罩蓋40覆蓋。如圖2所示,於前罩蓋40之上方安裝有把手罩蓋41。把手罩蓋41覆蓋把手23。於把手罩蓋41之後部,配置有顯示速度計或燃料計之儀錶板(meter panel)50。
如圖3所示,於把手罩蓋41之前部之中央,配置有頭燈51。把手罩蓋41係自頭燈51之位置朝左右兩側延伸。於把手罩蓋41內,配置有把手23。把手23之抓握部係自把手罩蓋41之左右端露出於罩蓋之外部。
再次參照圖1。於前罩蓋40之下方,安裝有內擋泥板(inner fender)42。內擋泥板42覆蓋前輪21之後方。於前輪21之上方,配置有前擋泥板43。前擋泥板43係配合把手23之旋轉操作而與把手23一併旋轉。
內罩蓋44係配置於前罩蓋40及內擋泥板42之後部。成為於前後方向相合之前罩蓋40與內罩蓋44之間配置有前車架12之構成。
腳踏板25為騎車者放置腳之台。騎車者可藉由將腳放置於腳踏板25上,而以放鬆之姿勢來進行機車1之駕駛。如圖2所示,腳踏板25係配置於車座24之前方且下方。腳踏板25係連接於內罩蓋44之下端。
如圖1所示,側罩蓋45係自車座24之下端向下方延伸。側罩蓋45係自腳踏板25之後端附近覆蓋至車體之後端附近為止。
於車座24之前部之下方安裝有下部罩蓋(foot cover)46。下部罩蓋46係自車座24之前部向下方延伸,且覆蓋車座24與腳踏板25之後端之間。
側罩蓋45係由側車架13支撐。側罩蓋45之下端係於後輪22之上方,向後方且上方延伸。以後輪22及動力單元30可於上下方向擺動之方式,於側罩蓋45之下邊緣與後輪22之間,於上下方向形成有間隙。即,側罩蓋45之下邊緣係設定為於側視時不與後輪22重疊之高度。於後輪22之上方,安裝有後擋泥板(rear fender)47。後擋泥板47係安裝於動力單元30之上部,且與後輪22一併於上下方向擺動。即便於後輪22向上方擺動之情形時,亦以於側視時側罩蓋45之下邊緣位於較後輪22之上端更上方之方式,形成側罩蓋45之下邊緣。
如圖4所示,於側罩蓋45之後方配置有尾燈單元52。尾燈單元52位於車輛之中央且後端。尾燈單元52係以被夾持於左右之側罩蓋45之後端之方式配置。於尾燈單元52之左右配置有左右一對之方向燈(flasher)54。方向燈54係作為方向指示燈而發揮作用。於尾燈單元52之上方位置,配置有安裝於側罩蓋45之後桿53。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為2人乘坐之車輛。乘坐於車座24之後部之後座乘車者可於行駛中抓住後桿53。
圖5係表示機車1之後部之構造之左側視圖。如上所述,於車體之後部設置有尾燈單元52、方向燈54及後桿53。如圖5所示,尾燈單元52係於側罩蓋45之後端部分,成為較側罩蓋45更向上方突出之形狀。又,尾燈單元52係於側罩蓋45之後端部分,成為較側罩蓋45更向後方突出之形狀。
尾燈單元52包括:左右之側面部521,其自與側罩蓋45之交界線455向上方延伸;及上表面部522,其將左右之側面部521之上端連結。如圖4所示,上表面部522位於車體之中央。上表面部522隨著朝向上方而左右方向之寬度變寬。尾燈單元52包括:構成尾燈之零件、及覆蓋該等構成零件之罩蓋。
如圖4所示,於尾燈單元52之左右方向的中央,形成有反射罩523。反射罩523配置於上表面部522。反射罩523之左右之一部分係延伸至側面部521為止。反射罩523係具有藉由反射自外面受到之光,而於夜間向外部通知機車1之存在之作用。
如圖5所示,上表面部522包括:後部524,其自車輛之後端向前方延伸;及前部525,其配置於後部524之前部,且延伸至較車座24之後端更前方為止。於側視時,就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而言,後部524大於前部525。又,就側面部521之上下方向之寬度而言,後桿53之下方位置較車體之後端部更寬。
圖6係自圖5之狀態拆除後桿53之狀態之圖。前部525係延伸至進入車座24之下部之位置為止。即,車座24之後部係於俯視時與尾燈單元52之前部重疊。因此,於側罩蓋45之後端部,成為遍及後端部之上下方向之整個面地配置尾燈單元52之構造。又,後桿53之前部亦以進入車座24之下部之方式配置。即,車座24之後部係於俯視時與後桿53之前部重疊。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成為如下構成:側罩蓋45之後端部自側罩蓋45之後端部之下端450朝前方且上方。藉此,確保後輪22之擺動範圍,從而成為將下端450配置於較高之位置,同時車體之後部成為小型化之構造。
又,車座24之後端部延伸至尾燈單元52之上端位置為止。縮短側罩蓋45之後端部之上下方向之寬度,並且使車座24之後端部延伸至側罩蓋45之後端部之上端位置為止。即,雖然側罩蓋45之後端部向前方且上方延伸,但車座24延伸至較該朝前方且上方延伸之部分之前端更後方為止。可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而縮短側罩蓋45之後端部之上下方向之寬度,從而使車輛後部之構成小型化,同時確保車座24之前後方向之長度。
進而,因遍及側罩蓋45之後端部之上下方向之整個面地設置尾燈單元52,故為縮短側罩蓋45之後端部之上下方向之寬度之構成,並且可將尾燈單元52之面積確保為較寬。
進而,就尾燈單元52之側面部521之上下方向之寬度而言,後桿53之下方位置較車體之後端部更寬。藉此,成為易於抓握後桿53之構成。又,就尾燈單元52之側面部之上下方向之寬度而言,越向上部越大。因此,成為側罩蓋45之後緣位於更前方之構成,從而可使車體後部小型化。
圖7係自機車1之左斜後方觀察機車1之後部之構造之圖。如圖所示,於後桿53,形成有左右一對之抓握孔531。騎車者可將手放入抓握孔531而操作機車1。
如圖7所示,側罩蓋45之側面部452向上方且車寬方向之內側平緩地繪出曲線並延伸。側罩蓋45之稜線451於後視時之傾斜角度係變化的,且使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變小地於車寬方向上朝內側延伸。即,側罩蓋45於後視時係側面部452之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大於上表面部453之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其次,尾燈單元52之側面部521增大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地自側罩蓋45與尾燈單元52之交界線455延伸。而且,於尾燈單元52之側面部521之上端附近,與上表面部522相連。尾燈單元52於後視時係側面部521之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大於上表面部522之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
因藉由如此般地構成,而將抓握孔531之下方之空間確保為較寬,故易於抓握後桿53。又,因尾燈單元52為於向上方突出之狀態下配置,故即便縮小尾燈單元52之左右方向之寬度,亦可使尾燈之發光相對於左右方向明顯。可藉由縮小尾燈單元52之左右方向之寬度,而使車輛之後部之尺寸小型化。又,如圖4所示,後桿53之左右方向之寬度較尾燈單元52之左右方向之寬度更寬。因此,於後桿53之左右兩端,在後桿53與側罩蓋45之間確保上下方向之足夠空間,因而成為後座乘車者易抓握後桿53之構造。
如圖7所示,於側罩蓋45之後端部之下部,設置有車牌板托架55。如此,側罩蓋45之後端部之下端位置450係亦考慮車牌板托架55之配置空間而決定。即,側罩蓋45之後端部之下端位置係考慮確保後輪22擺動之空間、及確保車牌板托架55之配置空間而決定。
而且,如圖1所示,後擋泥板47係與後輪22為一體地擺動之構成。因設為不將後擋泥板47安裝於側罩蓋45之下部之構成,故可縮小側罩蓋45之下部所需之空間。可藉由將車牌板托架55設為充分地小之大小,而使車體後部之構成小型化。然而,亦可為將後擋泥板安裝於側罩蓋45之下部之構成。
又,車牌板托架55之安裝位置為較側罩蓋45之後端更前方。藉此,車牌板托架55之下端位置較側罩蓋45之後端位置不再向後方突出。藉此,可使車體後部之尺寸小型化。
如圖4所示,側罩蓋45包括:側面部452,其較稜線451更位於車寬方向之外側;及上表面部453,其較稜線451更位於車寬方向之內側。即,側罩蓋45成為稜線451之位置最向外側突出之形狀。
如圖5所示,方向燈54係以沿側罩蓋45之稜線451之方式配置。即,以沿側罩蓋45之形狀之方式配置方向燈54,因而方向燈54配置於向左右方向突出之位置。藉此,可使方向燈54之發光狀態明顯。又,可將側罩蓋45之內部之空間確保為較寬,從而提高各種零件之收納能力。
圖8係表示機車1之後部之構造之左側視剖面圖,即,圖8係圖4之箭線VIII-VIII剖面圖。如圖所示,於尾燈單元52之後端部,形成有反射罩523。反射罩523係於尾燈單元52之樹脂面之內側,藉由形成鋸齒狀之切口而構成。
於尾燈單元52之前部,安裝有燈泡526。於燈泡526之上下、左右之周邊,安裝有反射罩527。反射罩527呈使自燈泡526照射之光有效地向後方反射之形狀。
如上所述,上表面部522之後部524係於側視時,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變大。藉此,亦於燈泡526之上部側,充分地確保反射罩527之面積,因而成為於後方側有效地反射照射光之構成。
又,如圖所示,燈泡526之底部與車座24係存在如於俯視時重疊之位置關係。如此,藉由使尾燈單元52與車座24之後端位置重疊,而將側罩蓋45之後端之上下方向之寬度構成為較短,並且充分地確保車座24之前後方向之長度。
圖9係圖5所示之車體後部之箭線IX-IX剖面圖。圖10係圖5所示之車體後部之箭線X-X剖面圖。
如圖9所示,方向燈54係於稜線541,成為如向外側突出之形狀。方向燈54之稜線541係如圖7所示,與側罩蓋45之稜線451連續地相連。藉此,側罩蓋45與方向燈54係構成具有一體感之外形設計。
又,如圖9所示,於側罩蓋45與尾燈單元52之交界線455,於後桿53之下方,確保有較寬之空間。藉此,成為乘車者之手容易伸入且易於進行操作之構成。
進而,如圖9所示,車座24與尾燈單元52為於俯視時重疊之位置關係。藉此,可縮小側罩蓋45之後端之上下方向之寬度,並且充分地確保尾燈單元52之上下方向之長度。
如圖10所示,尾燈單元52成為自與側罩蓋45之交界線455向上方突出之形狀。又,於燈泡526之上下左右、周圍之整個面確保反射罩527之面積。如上所述,側罩蓋45於後視時係側面部452之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θ1大於上表面部453之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θ2。尾燈單元52於後視時係側面部521之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θ3大於上表面部522之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θ4。
圖11係將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之特徵簡略化而進行說明之圖。圖中,(a)係為確保後輪擺動之空間,而將側罩蓋之下端配置於上方之類型之機車。(a)所示之機車係側罩蓋之後端部自側罩蓋之後端部之下端向後方且上方之類型之機車。於專利文獻1中說明之速克達相當於(a)所示之類型。
圖之(b)係將後輪擺動之空間收容於側罩蓋之內部之空間之類型之機車。(b)中所示之類型係與(a)中所示之類型相比,側罩蓋之下端位於更下方。專利文獻2中說明之速克達相當於(b)中所示之類型。
圖之(c)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機車。於圖11之(a)、(b)及作為本實施形態之機車之(c)中,係將側罩蓋61、車座62、後桿63及尾燈單元64簡略化而表示。
於將(a)中所示之類型與作為本實施形態之機車之(c)之類型進行比較之情形時,側罩蓋61之後端部之下端65均配置於考慮後輪擺動之幅度之較高之位置。(a)中所示之類型因側罩蓋61之後端部自該位置向後方且上方延伸,故後部之尺寸變大。另一方面,本實施形態之機車因側罩蓋61之後端部自下端65向前方且上方延伸,故後部之尺寸變得小型。
於將(b)中所示之類型與作為本實施形態之機車之(c)之類型進行比較之情形時,側罩蓋61之後端部均向前方且上方延伸。(b)中所示之類型因將車輪擺動之空間收容於側罩蓋61之內部,故側罩蓋61之後端部繪出曲線並向前方且上方延伸。因此,車座62之後端向前方移動。與此相對,本實施形態之機車係尾燈單元64配置於較側罩蓋61更後方,並且尾燈單元64與車座62於俯視時重疊。藉此,車座62之前後方向之長度得以確保。
又,本實施形態之機車係尾燈單元64配置於較側罩蓋61更後方,並且後桿63之一部分配置於尾燈單元64之上方。後桿63與側罩蓋61之間之上下方向之間隔變寬,因而成為後桿易於抓握之構造。
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包括:車座24;於上下方向擺動之後輪22;及左右一對之側罩蓋45,其於車座24之下方且後輪22之上方覆蓋車體之側面。機車1更包括:車牌板托架55,其自側罩蓋45之下端朝下方延伸;尾燈單元52,其配置於較左右之側罩蓋45之後端更後方;及後桿53,其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車座24更後方,且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尾燈單元52之上方。而且,側罩蓋45之後端部之下邊緣係設定為於側視時不與後輪22重疊之高度。側罩蓋45之後端部於側視時係自後端部之下端450向前方且上方延伸。車座24之後部與尾燈單元52之前部重疊。
可將側罩蓋45之下邊緣設定為於側視時不與後輪22重疊之高度,並且使車體後部之尺寸小型化。可使車體後部為小型尺寸,同時充分地確保尾燈單元52之面積。進而,可使車體後部為小型尺寸,同時將車座之前後方向之長度確保為較長。
於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中,後桿53之至少一部分係於俯視時與車座24重疊。可確保車座24之前後方向之長度。
於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中,後桿53之車寬方向之寬度較尾燈單元52之車寬方向之寬度更寬。於後桿53之左右端部,後桿53與側罩蓋45之間之上下方向之間隔變寬。藉此,成為後座乘車者易抓握後桿53之構造。
於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中,車座24延伸至較自側罩蓋45之後端部之下端向前方且上方延伸之部分之前端更後方為止。可縮小車體後部之尺寸,並且延長車座24之前後方向之長度。
於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中,尾燈單元52係延伸至側罩蓋45之後端部之下端附近為止。可使車體後部之尺寸小型化,同時確保尾燈單元52之面積。
於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中,車牌板托架55係配置於較側罩蓋45之後端更前方。可將車牌板托架55之下端收容於較側罩蓋45之後端部之下端450更前方,且可使車體後部之尺寸小型化。
於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中,側罩蓋45具有沿車體之前後方向延伸之稜線451,側罩蓋45包括:側面部452,其位於較稜線451更下方;及上表面部453,其位於較稜線451更上方。尾燈單元52包括向前方且上方延伸之上表面部522及側面部521。尾燈單元52之側面部521係配置於尾燈單元52之上表面部522與側罩蓋45之上表面部451之間。於後視時,尾燈單元52之側面部521之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θ3大於側罩蓋45之上表面部453之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θ2。抓握後桿53之手之空間得以確保,因而成為易於操作後桿53之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中,尾燈單元52係於側視時,後部側之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大於前部側之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即,於側視時,後部524之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大於前部525之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可將裝著於尾燈單元52之內部之反射罩527之區域確保為較寬,且可有效地反射照射光。具體而言,亦可於燈泡526之上部側確保反射罩527之區域。
於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中,側罩蓋45具有沿車體之前後方向延伸之稜線451。側罩蓋45包括:側面部452,其位於較稜線451更下方;及上表面部453,其位於較稜線451更上方。於後視時,側面部452之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大於上表面部453之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且於沿稜線451之位置配置有方向燈54。方向燈54可以朝車寬方向之左右兩側突出之方式配置。易於確認方向燈54之發光。
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係包括覆蓋後輪22,且與後輪22一併於上下方向擺動之後擋泥板47。因於側罩蓋45之下部僅配置有車牌板托架55,故可使車體後部之尺寸小型化。
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係於尾燈單元52之一部分之區域,設置有反射來自外面之光之反射罩523。可不增大車體後部之尺寸,而發揮反射罩之功能。
以上雖就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例進行了描述,但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應當瞭解:於不脫離本發明之範圍及精神之前提下可進行各種變更及修正。因此,本發明之範圍僅由下述申請專利範圍限定。
1...機車
10...車架
11...頭管
12...前車架
13...側車架
21...前輪
22...後輪
23...把手
24...車座
25...腳踏板
30...動力單元
31...引擎
32...傳輸單元
33...後部緩衝單元
40...前罩蓋
41...把手罩蓋
42...內擋泥板
43...前擋泥板
44...內罩蓋
45...側罩蓋
46...下部罩蓋
47...後擋泥板
50...儀錶板
51...頭燈
52...尾燈單元
53...後桿
54...方向燈
55...車牌板托架
61...側罩蓋
62...車座
63...後桿
64...尾燈單元
65...側罩蓋61之後端部之下端
231...轉向軸
232...前叉
450...側罩蓋45之後端部之下端
451...側罩蓋45之稜線
452...側罩蓋45之側面部
453...側罩蓋45之上表面部
455...交界線
521...尾燈單元52之側面部
522...尾燈單元52之上表面部
523...反射罩
524...後部
525...前部
526...燈泡
527...反射罩
531...抓握孔
541...方向燈54之稜線
F...前方
L...左方
R...右方
圖1係本實施形態之機車之左側視圖。
圖2係本實施形態之機車之平面圖。
圖3係本實施形態之機車之前視圖。
圖4係本實施形態之機車之後視圖。
圖5係表示車體後部之左側視圖。
圖6係表示拆除後桿之狀態之車體後部之左側視圖。
圖7係自左斜後方觀察車體後部之立體圖。
圖8係尾燈單元之左側視剖面圖。
圖9係圖5之箭線IX-IX剖面圖。
圖10係圖5之箭線X-X剖面圖。
圖11(a)-(c)係說明本實施形態之機車之特徵之圖。
24...車座
45...側罩蓋
52...尾燈單元
53...後桿
54...方向燈
55...車牌板托架
450...側罩蓋45之後端部之下端
451...側罩蓋45之稜線
452...側罩蓋45之側面部
453...側罩蓋45之上表面部
455...交界線
521...尾燈單元52之側面部
522...尾燈單元52之上表面部
523...反射罩
531...抓握孔
541...方向燈54之稜線

Claims (11)

  1. 一種機車,其包括:車座,其供騎車者乘坐;後輪,其於上下方向擺動;側罩蓋,其於上述車座之下方且上述後輪之上方覆蓋車體之側面;車牌板托架,其自上述側罩蓋之下端朝下方延伸;尾燈單元,其配置於較上述側罩蓋之後端更後方;及後桿,其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車座更後方,且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尾燈單元之上方;上述側罩蓋之下邊緣係設定為於側視時不與上述後輪重疊之高度,上述側罩蓋之後端部於側視時係自後端部之下端向前方及上方延伸,於俯視時,上述車座之後部與上述尾燈單元之前部重疊;上述側罩蓋具有沿車體之前後方向延伸之稜線、位於較上述稜線更下方之罩蓋側面部、位於較上述稜線更上方之罩蓋上表面部;於後視時,上述罩蓋側面部之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大於上述罩蓋上表面部之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於側視時,上述側罩蓋之後端形成有上述尾燈單元與上述側罩蓋之交界線;於俯視時,上述後桿之至少一部分位於上述尾燈單元之側方,且與上述罩蓋上表面部重疊。
  2.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上述後桿之至少一部分於俯視時與上述車座重疊。
  3.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上述後桿之車寬方向之寬度較上述尾燈單元之車寬方向之寬度更寬。
  4.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上述車座係延伸至較自上述側罩蓋之後端部之下端向前方及上方延伸之部分之前端更後方為止。
  5.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上述尾燈單元延伸至上述側罩蓋之後端部之下端附近為止。
  6.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上述車牌板托架配置於較上述側罩蓋之後端更前方。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機車,其中上述尾燈單元包括:單元上表面部,其向前方且上方延伸;及單元側面部,其配置於上述單元上表面部與上述罩蓋上表面部之間;於後視時,上述單元側面部之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大於上述罩蓋上表面部之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
  8.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機車,其中於沿上述稜線之位置配置有方向燈。
  9.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機車,其中上述尾燈單元於側視時係後部之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大於前部之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
  10.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更包括覆蓋上述後輪且與上述後輪一併於上下方向擺動之後擋泥板。
  11.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於上述尾燈單元之一部分之區域,設置有反射來自外部之光之反射罩。
TW100142799A 2010-12-08 2011-11-22 機車 TWI4698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73818A JP2012121451A (ja) 2010-12-08 2010-12-08 自動二輪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6252A TW201226252A (en) 2012-07-01
TWI469890B true TWI469890B (zh) 2015-01-21

Family

ID=45217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42799A TWI469890B (zh) 2010-12-08 2011-11-22 機車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463184B1 (zh)
JP (1) JP2012121451A (zh)
MY (1) MY164128A (zh)
TW (1) TWI4698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84826A (ja) * 2013-03-22 2014-10-02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2015231803A (ja) * 2014-06-10 2015-12-2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N105818906B (zh) * 2015-01-09 2018-10-1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速克达型车辆
CN105818897B (zh) * 2015-01-09 2018-06-15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速克达型车辆
DE112018005536T5 (de) * 2017-09-27 2020-07-16 Honda Motor Co., Ltd. Stützelementstruktur für sattelfahrzeuge
CN111038626B (zh) * 2018-10-12 2021-08-1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CN109436159A (zh) * 2018-10-29 2019-03-08 广东高宸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平衡车信号灯光学系统
JP2020100286A (ja) * 2018-12-21 2020-07-0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2023103820A (ja) * 2022-01-14 2023-07-2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63153A2 (en) * 1999-06-25 2000-12-27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An arrangement of a damper for controlling opening and closing movement of a vehicle seat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10778A (ja) 2000-04-28 2001-11-06 Taiwan Sanyo Kisha Kogyo Kofun Yugenkoshi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ヘッドライト部構造
JP4177236B2 (ja) 2003-11-13 2008-11-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灯火器配置構造
JP2007253836A (ja) * 2006-03-24 2007-10-04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灯火器及び該灯火器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63153A2 (en) * 1999-06-25 2000-12-27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An arrangement of a damper for controlling opening and closing movement of a vehicle sea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63184B1 (en) 2015-02-25
JP2012121451A (ja) 2012-06-28
TW201226252A (en) 2012-07-01
EP2463184A1 (en) 2012-06-13
MY164128A (en) 2017-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69890B (zh) 機車
US7802907B2 (en) Vehicle
US8235566B2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JP5163869B2 (ja) 自動二輪車
JP532854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におけるメータカバー構造
TWI422508B (zh) 機車
JP4151773B2 (ja)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フォーク構造
JP4377954B1 (ja) 鞍乗型車両
JP4322309B1 (ja) 自動二輪車
JP4567083B2 (ja) 鞍乗型車両
JP4478195B1 (ja) 自動二輪車
CN110450892B (zh) 自动二轮车
JP519623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配線保持構造
TWI458655B (zh) 機車
JP675931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ロントカウル構造
JP4684793B2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カバー構造
JP5088087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TWI378050B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EP2610150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592150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メータ装置
EP2781441B1 (en) Saddle type vehicle
JP4625507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2021172164A (ja) 鞍乗型車両
JP4825908B2 (ja) 鞍乗型車両
TWI525010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