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38626B - 骑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骑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38626B
CN111038626B CN201811186844.4A CN201811186844A CN111038626B CN 111038626 B CN111038626 B CN 111038626B CN 201811186844 A CN201811186844 A CN 201811186844A CN 111038626 B CN111038626 B CN 1110386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cover
wall portion
view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8684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38626A (zh
Inventor
叶青苍
余宗翰
黄士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18684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38626B/zh
Publication of CN1110386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86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386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86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4Rear ligh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骑乘型车辆,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透光罩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长。侧罩的台阶部包括后壁部和侧壁部。后壁部从侧罩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延伸,至少一部分与收纳部重叠。侧壁部,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从后壁部向后方延伸,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至少一部分与壳体重叠。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转向灯配置于台阶部的下方。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转向灯配置成比侧壁部的前端靠后方、且比侧壁部的后端靠前方。在俯视观察车辆时,后壁部与侧壁部的连接部位于比连结后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和侧壁部的后端的假想线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骑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骑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尾灯以及转向灯等灯光器配置于车体罩的后部的骑乘型车辆众所周知。例如,在TW438113号的骑乘型车辆中,后组合灯(15)设置于后罩(10)。后组合灯(15)包括尾灯、左后转向灯和右后转向灯。尾灯、左后转向灯和右后转向灯配置成在后视观察车辆时以相同高度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列。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的骑乘型车辆中,尾灯具有横长形状。即,尾灯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比尾灯的上下方向的尺寸长。另一方面,骑乘型车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较小,所以左右的后转向灯与尾灯配置得接近。在该情况下,尾灯的光与后转向灯的光容易重叠,由此,尾灯与后转向灯的识别性降低。因此,本发明者考虑进一步提高尾灯与后转向灯的识别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发明者为了进一步提高在后视观察车辆时尾灯的光与后转向灯的光的识别性,考虑了使后转向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从尾灯离开。如果使后转向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侧移动,则尾灯与后转向灯之间的距离变大,所以尾灯的光与后转向灯的光变得难以重叠。由此,能够使尾灯与后转向灯的识别性提高。但是,在该情况下,存在车辆后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大型化的问题。
因此,发明者考虑了在配置于后罩的下方的后挡泥板上设置后转向灯。由此,能够将后转向灯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从后罩离开。然而,在该情况下,发明者发现了存在新的问题。
后挡泥板从侧罩的下缘向后方且向下方延伸,被悬臂支撑。后挡泥板具有挡泥功能,所以后挡泥板会由于从后轮卷上来的水、泥或者石头等碰撞到后挡泥板而较大地振动。因此,发明者发现了,如果将后转向灯设置于后挡泥板,则存在后转向灯较大地振动的问题。
因此,发明者进行探讨的结果,考虑了在后挡泥板的上部设置后转向灯。与后挡泥板的下部相比,后挡泥板的上部的振动较小。因此,通过将后转向灯配置于后挡泥板的上部,能够降低后转向灯的振动的问题。
但是,如果将后转向灯配置于后挡泥板的上部,虽然尾灯与后转向灯被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离开,但难以增大两者之间的距离。因此,发明者对尾灯的形状进行了探讨。
在上述的以往的骑乘型车辆中,在后视观察车辆时,尾灯为横长形状,所以尾灯与后转向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接近地配置。因此,尾灯的光与后转向灯的光容易重叠。因此,发明者考虑了将尾灯的形状设为上下方向的尺寸比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长的纵长形状。在该情况下,尾灯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变小。因而,与横长形状的尾灯的情况相比,能够一边抑制车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大型化一边进一步增大尾灯与后转向灯之间的车辆宽度方向的距离。由此,能够使尾灯与后转向灯的识别性提高。
但是,与横长形状的尾灯相比,在使用纵长形状的尾灯的情况下,在侧罩上,与尾灯相邻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变大。因此,发明者发现下述问题:在尾灯与后转向灯同时点亮时,后转向灯的光与尾灯的光双方容易映到侧罩上。在该情况下,尾灯与后转向灯的识别性下降。
另一方面,在骑乘型车辆中,在座椅的下方设有能够收纳物品的收纳部。收纳部配置于尾灯的前方。因而,在尾灯的侧方且收纳部的后方具有空间。特别,在尾灯为纵长形状的情况下,与尾灯为横长形状的情况相比,该空间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变大。
因此,发明者想到了利用该空间,在侧罩上设置较大的台阶部。台阶部位于尾灯的侧方,后转向灯位于台阶部的下方。因此,后转向灯的光与尾灯的光变得难以映到侧罩上。由此,能够在较大地确保收纳部的容量的同时提高尾灯与后转向灯的识别性。
基于以上的见解的本发明的构成如下所述。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所涉及的骑乘型车辆具备座椅、收纳部、尾灯、侧罩、后挡泥板和第1后转向灯。收纳部配置于座椅的下方。尾灯配置于收纳部的后方。尾灯包括壳体和透光罩部。透光罩部将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壳体的后方,且光能够透过。侧罩配置于收纳部的侧方,延伸到尾灯的侧方。后挡泥板从侧罩的下缘向后方且向下方延伸,被悬臂支承。第1后转向灯配置成比尾灯靠下方,且配置于后挡泥板的上部。
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透光罩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长。侧罩包括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配置于尾灯的侧方的台阶部。台阶部包括后壁部和侧壁部。后壁部从侧罩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延伸,至少一部分与收纳部重叠。侧壁部,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从后壁部向后方延伸,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至少一部分与壳体重叠。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转向灯配置于台阶部的下方。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转向灯配置成比侧壁部的前端靠后方、且比侧壁部的后端靠前方。在俯视观察车辆时,后壁部与侧壁部的连接部位于比连结后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和侧壁部的后端的假想线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
在本技术方案所涉及的骑乘型车辆中,第1后转向灯配置于后挡泥板,配置为比尾灯靠下方,由此第1后转向灯被配置为在上下方向上从尾灯离开。由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与尾灯的识别性提高。
第1后转向灯配置于后挡泥板的上部。因此,与第1后转向灯配置于后挡泥板的下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后挡泥板的振动产生的对第1后转向灯的影响。
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透光罩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长。因而,透光罩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较小。因此,能够增大透光罩部与第1后转向灯之间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距离。由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与尾灯的识别性提高。
侧罩包括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配置于尾灯的侧方的台阶部。台阶部包括后壁部和侧壁部。后壁部从侧罩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延伸。侧壁部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从后壁部向后方延伸。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转向灯配置于台阶部的下方。另外,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转向灯配置成比侧壁部的前端靠后方、且比侧壁部的后端靠前方。因此,来自尾灯的光和来自第1后转向灯的光难以映到侧罩上。由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与尾灯的识别性提高。
台阶部的后壁部在后视观察车辆时至少一部分与收纳部重叠。台阶部的侧壁部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至少一部分与壳体重叠。因此,能够利用尾灯的侧方且收纳部的后方的空间来设置台阶部。即,能够抑制车辆的大型化,且较大地确保收纳部的容量,同时在侧罩设置台阶部。
在俯视观察车辆时,后壁部与侧壁部的连接部,位于比连结后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和侧壁部的后端的假想线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因而,台阶部形成为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较大地凹陷的形状。因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与尾灯的识别性提高。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的前端可以位于比第1后转向灯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透光罩部配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从第1后转向灯离开。由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与尾灯的识别性提高。
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的下缘可以包括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左侧端和右侧端。左侧端以及右侧端可以位于比中央部靠上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在后视观察车辆时能够增大透光罩部的左侧端以及右侧端与第1后转向灯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与尾灯的识别性提高。
骑乘型车辆可以还具备第2后转向灯。第2后转向灯可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第1后转向灯并列地配置。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可以比第1后转向灯与第2后转向灯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间隔小。在该情况下,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配置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从第1后转向灯离开。由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与尾灯的识别性提高。
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的侧端可以位于比第1后转向灯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配置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从第1后转向灯离开。由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与尾灯的识别性提高。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的下端可以位于比第1后转向灯靠后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配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从第1后转向灯离开。由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与尾灯的识别性提高。
后挡泥板可以包括牌照的安装部。第1后转向灯可以配置成比牌照的安装部靠上方。在该情况下,与第1后转向灯配置成比牌照的安装部靠下方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后挡泥板的振动的影响。
侧罩可以包括无涂装的第1罩部和进行了涂装的第2罩部。台阶部可以包括于第1罩部。第2罩部可以为与第1罩部分体的部件。在该情况下,由于包括台阶部的第1部件为无涂装,来自尾灯的光和来自第1后转向灯的光难以映到台阶部上。由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与尾灯的识别性提高。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后壁部可以向后方且向上方延伸。在该情况下,由于后壁部向后方且向上方延伸,与后壁部笔直向下方延伸的情况相比,后壁部的下端向前方移动。因此,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后壁部的下端与后转向灯之间的距离变长,所以后转向灯的光难以映到后壁部上。由此,能够使后转向灯与尾灯的识别性提高。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尾灯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可以比第1后转向灯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小。在该情况下,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的识别性提高。
侧罩可以包括第1罩部与第2罩部。第1罩部可以包括台阶部。第2罩部可以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1罩部的上方。在俯视观察车辆时,第2罩部可以与台阶部重叠。在该情况下,台阶部通过第2罩部从上方覆盖,由此能在台阶部上产生影。由此,能够使尾灯的识别性提高。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较大地确保收纳部的容量,减轻后挡泥板的振动产生的对第1后转向灯的影响,同时提高尾灯与后转向灯的识别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骑乘型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骑乘型车辆的后视图。
图3是骑乘型车辆的后部的立体图。
图4是骑乘型车辆的后部的放大后视图。
图5是图2中的V-V剖视图。
图6是图2中的VI-VI剖视图。
图7是图2中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骑乘型车辆的后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9是图4中的IX-IX剖视图。
图10是骑乘型车辆的后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11是表示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骑乘型车辆的后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12是表示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骑乘型车辆的后部的放大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4:座椅
26:收纳部
31:尾灯
32:后挡泥板
33:第1后转向灯
34:第2后转向灯
35:第1侧罩
37:牌照安装部
41:壳体
42:透光罩部
52:第1台阶部
53:第1后壁部
54:第1侧壁部
61:第1罩部
62:第2罩部
421:中央部
422:左侧端
423:右侧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骑乘型车辆1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骑乘型车辆1的侧视图。图2是骑乘型车辆1的后视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骑乘型车辆1是踏板型的摩托车。如图1所示,骑乘型车辆1包括车体框架2、车体罩3、座椅4、发动机单元5、转向装置6、前轮7和后轮8。
车体框架2包括头管11、下伸框架12和后框架13。头管11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车辆中央。头管11向前方且向下方延伸。下伸框架12从头管11向下方延伸。后框架13连接于下伸框架12,从下伸框架12向后方延伸。
此外,前后左右的方向指的是就座于座椅4的驾驶者观察时的方向。所谓“连接”,并不限定于直接的连接,也包含间接的连接。另外,所谓“连接”,并不限定于将分体的部件互相固定,也包含在一体的部件将多个部分连接起来。
所谓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意味着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朝向骑乘型车辆1的中心的方向。所谓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意味着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相反的方向。即,所谓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意味着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从骑乘型车辆1的中心离开的方向。
车体罩3包括前罩14、腿部护板17、脚踏板18和后罩19。前罩14配置于头管11以及下伸框架12的前方。腿部护板17配置于前罩14的后方。腿部护板17从后方覆盖头管11以及下伸框架12。
脚踏板18配置于座椅4的前方且下方。脚踏板18配置于腿部护板17与后罩19之间。脚踏板18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具有平坦的形状。但是,脚踏板18也可以为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向上方突出的形状。后罩19覆盖后框架13。后罩19配置于座椅4的下方。
转向装置6被头管11支承为能够旋转。转向装置6将前轮7支承为能够旋转。转向装置6包括转向轴22、左右的悬架23和车把部件24。转向轴22被插入头管11,向前方且向下方延伸。车把部件24连接于转向轴22的上端。左右的悬架23向前方且向下方延伸。左右的悬架23将前轮7支承为能够旋转。此外,在附图中仅图示了左悬架23。
座椅4配置于发动机单元5的上方。在座椅4的下方配置有收纳部26。在收纳部26能够收纳头盔等物品。
发动机单元5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后框架13摆动。发动机单元5包括例如发动机和变速箱。发动机单元5的后部将后轮8支承为能够旋转。发动机单元5经由后悬架15支承于后框架13。后轮8与发动机单元5一体地摆动。后轮8配置于座椅4的下方。
接下来,对骑乘型车辆1的后部的构造进行说明。图3是骑乘型车辆1的后部的立体图。图4是骑乘型车辆1的后部的放大后视图。图5是图2中的V-V剖视图。图6是图2中的VI-VI剖视图。图7是图2中的VII-VII剖视图。图8是骑乘型车辆1的后部的放大侧视图。
如图2至图8所示,骑乘型车辆1包括尾灯31、后挡泥板32、第1后转向灯33和第2后转向灯34。尾灯31配置于收纳部26的后方。后挡泥板32配置于后轮8的上方。第1后转向灯33与第2后转向灯34安装于后挡泥板32。
后罩19包括第1侧罩35和第2侧罩36。第1侧罩35配置于收纳部26的一侧方。第2侧罩36配置于收纳部26的另一侧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侧罩35配置于收纳部26的左侧方。第2侧罩36配置于收纳部26的右侧方。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侧罩35和第2侧罩36与收纳部26重叠。第1侧罩35和第2侧罩36延伸到尾灯31的侧方。
后挡泥板32被连接于第1侧罩35和第2侧罩36,在上端被悬臂支撑。如图8所示,后挡泥板32从第1侧罩35的下缘350向后方且向下方延伸。虽省略图示,但后挡泥板32从第2侧罩36的下缘向后方且向下方延伸。
后挡泥板32包括牌照安装部37和牌照灯38。在牌照安装部37,安装未图示的牌照。牌照灯38配置于牌照安装部37的上方。在后挡泥板32上安装有反射板39、40。
如图8所示,后挡泥板32包括第1挡泥板部321和第2挡泥板部322。第1挡泥板部321的上端被连接于第1侧罩35和第2侧罩36。第2挡泥板部322从第1挡泥板部321的下端向后方且向下方延伸。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后挡泥板32具有在第1挡泥板部321和第2挡泥板部322之间弯曲的形状。牌照灯38安装于第1挡泥板部321。牌照安装部37设置于第2挡泥板部322。
如图4所示,第1后转向灯33与第2后转向灯34配置成互相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列。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后转向灯33配置于左侧,第2后转向灯34配置于右侧。
第1后转向灯33配置成比尾灯31靠下方。第1后转向灯33安装于后挡泥板32的上部。详细地说,第1后转向灯33安装于第1挡泥板部321。第1后转向灯33配置得比反射板39、40靠上方。
第1后转向灯33配置成比牌照安装部37靠上方。第1后转向灯3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与牌照灯38相同高度。第1后转向灯33的上端位于比牌照灯38靠上方的位置。在后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转向灯33从后挡泥板32向外侧方延伸。在后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转向灯33的上下方向的尺寸H1比第1后转向灯33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W1小。
此外,第2后转向灯34除了与第1后转向灯33左右对称外,具有与第1后转向灯33同样的形状。因而,对于第2后转向灯34,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5以及图8所示,尾灯31包括壳体41和透光罩部42。如图5所示,壳体41配置于后罩19内。如图5所示,在壳体41上安装有LED等光源43。透光罩部42由光能够透过的树脂形成。透光罩部4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壳体41的后方。如图2所示,在后罩19的后表面上设有开口44。透光罩部42配置为通过开口44而向外部露出。
如图4所示,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的上下方向的尺寸H2比透光罩部4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W2长。即,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长的形状。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W2比第1后转向灯33与第2后转向灯34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间隔W3小。
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的下缘42b包括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421、左侧端422和右侧端423。左侧端422以及右侧端423位于比中央部421靠上方的位置。即,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的下缘42b具有向下方凸地弯曲的形状。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的下缘42b位于比第1后转向灯33的上端330靠上方的位置。
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的上边缘42a包括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424、左侧端425和右侧端426。左侧端425以及右侧端426位于比中央部424靠下方的位置。即,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的上边缘42a具有向上方凸地弯曲的形状。
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的左侧边缘具有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凸地弯曲的形状。左侧边缘的外侧端428位于比第1后转向灯33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331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的右侧边缘具有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凸地弯曲的形状。右侧边缘的外侧端429位于比第2后转向灯34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341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
如图8所示,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的后表面向后方且向上方延伸。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的前端45位于比第1后转向灯33的后端332靠后方的位置。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的下端46位于比第1后转向灯33靠后方的位置。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的上端47位于比透光罩部42的下端46靠后方的位置。在这里,透光罩部42的前端45、下端46、上端47分别意味着从开口44向外部露出的部分的前端、下端、上端。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从第1侧罩35向后方突出。即,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可见。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即透光罩部42从第1侧罩35向后方突出的长度比第1后转向灯33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小。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转向灯33的上端位于比第1侧罩35的下缘350与后挡泥板32的连接点351靠上方的位置。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转向灯33配置成接近第1侧罩35的下缘350的延长线。
如图5至图7所示,第1侧罩35包括第1侧面部51和第1台阶部52。第1侧面部51配置于收纳部26的外侧方。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侧面部51与收纳部26重叠。第1台阶部52配置于尾灯31的侧方。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台阶部52与尾灯31重叠。第1台阶部52具有从第1侧面部51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凹陷的形状。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转向灯33配置于第1台阶部52的下方。
第1台阶部52包括第1后壁部53和第1侧壁部54。第1后壁部53从第1侧面部51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延伸。第1后壁部53配置于收纳部26的后方。在后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壁部53的至少一部分与收纳部26重叠。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壁部53不与收纳部26重叠。
图9是图4中的IX-IX剖视图。如图9所示,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壁部53向后方且向上方延伸。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壁部53位于第1后转向灯33的上方。在俯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壁部53的至少一部分与第1后转向灯33重叠。
第1侧壁部54从第1后壁部53向后方延伸。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侧壁部54延伸到透光罩部42。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侧壁部54的至少一部分与壳体41重叠。如图8所示,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转向灯33位于第1侧壁部54的下方。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转向灯33被配置在比第1侧壁部54的前端541靠后方、且比第1侧壁部54的后端540靠前方的位置。如图3所示,第1台阶部52包括肋(加强筋)55。肋55跨及第1侧壁部54与第1后壁部53而设置。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肋55向后方且向上方延伸。
如图5至图7所示,在俯视观察车辆时,第1侧壁部54向后方且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延伸。在俯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壁部53与第1侧壁部54的连接部56位于比连结第1后壁部53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530和第1侧壁部54的后端540的假想线L1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
如图2所示,图5表示第1台阶部52以及第2台阶部72的上部的截面。图6表示第1台阶部52以及第2台阶部72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的截面。图5表示第1台阶部52以及第2台阶部72的下部的截面。
图6所示的第1后壁部53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比图5所示的第1后壁部53的上部长。即,图6所示的第1台阶部52,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具有比其上部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较大地凹陷的形状。
图6所示的第1后壁部53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比图7所示的第1后壁部53的下部长。即,第1台阶部52,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具有比其下部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较大地凹陷的形状。
另外,图5所示的第1后壁部53的上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比图7所示的第1后壁部53的下部长。即,第1台阶部52,在上部具有比下部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较大地凹陷的形状。
如图3所示,第1侧罩35包括无涂装的第1罩部61和进行了涂装的第2罩部62。第1罩部61包括上述的第1台阶部52。第2罩部62与第1罩部61分体。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2罩部6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1罩部61的上方。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2罩部62延伸到比第1后壁部53靠后方的位置。图10是骑乘型车辆1的后部的俯视图。如图10所示,在俯视观察车辆时,第2罩部62与第1台阶部52重叠。详细地说,在俯视观察车辆时,第2罩部62与第1后壁部53重叠。在俯视观察车辆时,第2罩部62与第1侧壁部54的一部分重叠。在俯视观察车辆时,第2罩部62的后端620位于比第1侧壁部54的后端540靠前方的位置。
第2侧罩36除了与第1侧罩35左右对称外,具有同样的构造。第2侧罩36包括第2台阶部72。第2台阶部72包括第2后壁部73和第2侧壁部74。第2台阶部72、第2后壁部73以及第2侧壁部74除了分别与第1台阶部52、第1后壁部53以及第1侧壁部54左右对称外,具有同样的构造。第2侧罩36包括无涂装的第1罩部63和进行了涂装的第2罩部64。第2侧罩36的第1罩部63和第2罩部64除了与第1侧罩35的第1罩部61和第2罩部62左右对称外,具有同样的构造。
如图3以及图10所示,后罩19包括上壁部65。在俯视观察车辆时,上壁部65从座椅4的后边缘向后方延伸。上壁部65延伸到透光罩部42的上边缘42a。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上壁部65向后方且向上方延伸。上壁部65配置于尾灯31的上方。在俯视观察车辆时,上壁部65与尾灯31重叠。在俯视观察车辆时,第1侧罩35的第2罩部62和第2侧罩36的第2罩部64的一部分与上壁部65重叠。上壁部65配置于第1侧罩35的第1侧壁部54和第2侧罩36的第2侧壁部74之间。上壁部65连接于第1侧罩35的第1侧壁部54和第2侧罩36的第2侧壁部74。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后罩19包括下壁部66。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下壁部66从后挡泥板32的上端向后方且向上方延伸。下壁部66延伸到透光罩部42的下缘42b。下壁部66配置于尾灯31的下方。在俯视观察车辆时,下壁部66与尾灯31重叠。下壁部66配置于第1侧罩35的第1侧壁部54与第2侧罩36的第2侧壁部74之间。下壁部66连接于第1侧罩35的第1侧壁部54和第2侧罩36的第2侧壁部74。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形态的骑乘型车辆1中,第1后转向灯33配置于后挡泥板32、且配置于尾灯31靠下方的位置,由此第1后转向灯33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从尾灯31离开。由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33与尾灯31的识别性提高。
第1后转向灯33配置于后挡泥板32的上部。因此,与第1后转向灯33配置于后挡泥板32的下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后挡泥板32的振动产生的对第1后转向灯33的影响。
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的上下方向的尺寸H2比透光罩部4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W2长。因而,透光罩部4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较小。因此,能够增大透光罩部42与第1后转向灯33之间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距离。由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33与尾灯31的识别性提高。
在后视观察车辆时在尾灯31的侧方配置有第1台阶部52。另外,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转向灯33配置于第1台阶部52的下方。因此,来自尾灯31的光与来自第1后转向灯33的光变得难以映到侧罩上。由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33与尾灯31的识别性提高。
利用尾灯31的侧方且收纳部26的后方的空间,设置第1台阶部52。因此,能够抑制骑乘型车辆1的大型化,且较大地确保收纳部26的容量,同时在第1侧罩35上设置第1台阶部52。
在俯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壁部53与第1侧壁部54的连接部56位于比连结第1后壁部53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530和第1侧壁部54的后端540的假想线L1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因而,第1台阶部52形成为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较大地凹陷的形状。因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33与尾灯31的识别性提高。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的前端45位于比第1后转向灯33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因此,透光罩部42配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从第1后转向灯33离开。由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33与尾灯31的识别性提高。
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的下缘42b的左侧端422以及右侧端423位于比中央部421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增大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的左侧端422以及右侧端423与第1后转向灯33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33与尾灯31的识别性提高。
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W2比第1后转向灯33与第2后转向灯34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间隔W3小。因此,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配置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从第1后转向灯33离开。由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33与尾灯31的识别性提高。
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的侧端428位于比第1后转向灯33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因此,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配置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从第1后转向灯33离开。由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33与尾灯31的识别性提高。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的下端46位于比第1后转向灯33靠后方的位置。因此,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透光罩部42配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从第1后转向灯33离开。由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33与尾灯31的识别性提高。
第1后转向灯33配置在比牌照安装部37靠上方的位置。因此,与第1后转向灯33配置在比牌照安装部37靠下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后挡泥板32的振动的影响。
第1台阶部52设置于无涂装的第1罩部61。因此,来自尾灯31的光与来自第1后转向灯33的光难以映到第1台阶部52上。由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33与尾灯31的识别性提高。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壁部53向后方且向上方延伸。因而,与第1后壁部53笔直向下方延伸的情况相比,第1后壁部53的下端位于更前方。因此,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后壁部53的下端与第1后转向灯33间的距离变长,所以第1后转向灯33的光难以映到第1后壁部53上。由此,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33与尾灯31的识别性提高。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尾灯3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L2比第1后转向灯33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L1小。因此,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能够使第1后转向灯33的识别性提高。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侧罩35的第2罩部6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1罩部61的上方。另外,在俯视观察车辆时,第2罩部62与第1台阶部52重叠。因此,第1台阶部52由第2罩部62从上方覆盖,由此能在第1台阶部52上产生影。由此,能够使尾灯31的识别性提高。
通过肋55对第1台阶部52进行加强。在后视观察车辆时,肋55的内侧部比肋55的外侧部高。由此,肋55的内侧部与第1后转向灯33之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变长,所以第1后转向灯33的光难以映到肋55上。即,肋55对第1台阶部52进行加强,并且尾灯31与第1后转向灯33双方的光难以由肋55映射。由此,能使尾灯31与第1后转向灯33的识别性提高。
对于第2后转向灯34以及第2台阶部72,也能够得到与第1后转向灯33以及第1台阶部52同样的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前轮的个数并不限定于1个,也可以为2个以上。后轮的个数并不限定于1个,也可以为2个以上。车体框架的形状以及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形状以及配置,也可以进行变更。车体罩的形状以及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形状以及配置,也可以进行变更。例如,也可以对前罩的形状以及配置进行变更。也可以对后罩的形状以及配置进行变更。
也可以对第1侧罩以及第2侧罩的配置及/或形状进行变更。也可以对尾灯的配置及/或形状进行变更。也可以对第1后转向灯以及第2后转向灯的配置及/或形状进行变更。也可以对后挡泥板的配置及/或形状进行变更。
图11是表示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骑乘型车辆1的后部的放大侧视图。如图11所示,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侧壁部54也可以与尾灯31的整体重叠。即,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侧壁部54也可以与透光罩部42的整体重叠。
图12是表示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骑乘型车辆1的后部的放大侧视图。如图12所示,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侧壁部54也可以不与透光罩部42重叠。另外,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第1侧壁部54也可以与壳体41的一部分不重叠。即,也可以是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壳体41的一部分可见。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较大地确保收纳部的容量,减轻后挡泥板的振动产生的对后转向灯的影响,同时提高尾灯与后转向灯的识别性。

Claims (11)

1.一种骑乘型车辆,具备:
座椅;
收纳部,其配置于所述座椅的下方;
尾灯,其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后方,包括壳体和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后方且光能够透过的透光罩部;
侧罩,其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侧方,延伸到所述尾灯的侧方;
后挡泥板,其从所述侧罩的下缘向后方且向下方延伸,被悬臂支承;和
第1后转向灯,其配置成比所述尾灯靠下方,且配置于所述后挡泥板,并且设置在该后挡泥板的上部;
在后视观察车辆时,所述透光罩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所述透光罩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长,
所述侧罩包括在后视观察车辆时配置于所述尾灯的侧方的台阶部,
所述台阶部包括:
后壁部,其从所述侧罩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延伸,在后视观察车辆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收纳部重叠;和
侧壁部,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该侧壁部从所述后壁部向后方延伸,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该侧壁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壳体重叠;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所述第1后转向灯配置于所述台阶部的下方,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所述第1后转向灯配置成比所述侧壁部的前端靠后方,且比所述侧壁部的后端靠前方,
在俯视观察车辆时,所述后壁部与所述侧壁部的连接部,位于比连结所述后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和所述侧壁部的后端的假想线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所述透光罩部的前端位于比所述第1后转向灯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在后视观察车辆时,所述透光罩部的下缘包括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左侧端和右侧端,
所述左侧端以及所述右侧端位于比所述中央部靠上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还具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1后转向灯并列地配置的第2后转向灯,
在后视观察车辆时,所述透光罩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第1后转向灯与所述第2后转向灯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间隔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在后视观察车辆时,所述透光罩部的侧端位于比所述第1后转向灯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所述透光罩部的下端位于比所述第1后转向灯靠后方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后挡泥板包括牌照的安装部,
所述第1后转向灯配置成比所述牌照的安装部靠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侧罩包括:
包括所述台阶部的无涂装的第1罩部,和
与所述第1罩部分体且进行了涂装的第2罩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所述后壁部向后方且向上方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所述尾灯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第1后转向灯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
所述侧罩包括:
包括所述台阶部的第1罩部,和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第1罩部的上方的第2罩部,
在俯视观察车辆时,所述第2罩部与所述台阶部重叠。
CN201811186844.4A 2018-10-12 2018-10-12 骑乘型车辆 Active CN1110386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86844.4A CN111038626B (zh) 2018-10-12 2018-10-12 骑乘型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86844.4A CN111038626B (zh) 2018-10-12 2018-10-12 骑乘型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38626A CN111038626A (zh) 2020-04-21
CN111038626B true CN111038626B (zh) 2021-08-17

Family

ID=70229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86844.4A Active CN111038626B (zh) 2018-10-12 2018-10-12 骑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3862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68888A (ja) * 2006-04-28 2008-07-24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TW200911608A (en) * 2007-09-12 2009-03-16 Kwang Yang Motor Co Mounting structure for rear light of motorcycle
JP4478195B1 (ja) * 2008-11-28 2010-06-0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012121451A (ja) * 2010-12-08 2012-06-28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2013136307A (ja) * 2011-12-28 2013-07-11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5732504B2 (ja) * 2013-09-27 2015-06-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テールライト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38626A (zh) 2020-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80695B1 (en) Flasher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US7517122B2 (en) Headlight device for a vehicle
US7802907B2 (en) Vehicle
EP2192031B1 (en) Motorcycle
JP5460526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JP3152784U (ja) 自動二輪車
WO2009110568A1 (ja) 鞍乗型車両
CN110450892B (zh) 自动二轮车
CN101746327B (zh) 摩托车
CN111038626B (zh) 骑乘型车辆
JP6025764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のリアコンビネーションランプ
CN107406111B (zh) 用于摩托车的头灯安装结构
JP4478195B1 (ja) 自動二輪車
TW200416167A (en) Motorcycle and its tail light structure
JP2000053052A (ja) 自動2輪車のリヤフェンダ装置
CN109305261B (zh) 骑乘型车辆
EP2599697B1 (en)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708700B (zh) 跨坐型車輛
EP2138390B1 (en) Lamp and motorcycle
CN110015363B (zh) 鞍乘车辆的前罩结构
JP699579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EP2610150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6850897B2 (ja) 車両
CN109305263B (zh) 骑乘型车辆
JP5504016B2 (ja) 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