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49584B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49584B CN110949584B CN201910772279.8A CN201910772279A CN110949584B CN 110949584 B CN110949584 B CN 110949584B CN 201910772279 A CN201910772279 A CN 201910772279A CN 110949584 B CN110949584 B CN 11094958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body
- saddle
- vehicle
- leg shield
- ride ty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6—Leg gu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通过研究护腿板的形状而提供雨水等难以积存于低底踏板的鞍乘型车辆。其具有:低底踏板(38),其设置于转向把手(2)与座椅(28)之间;护腿板(34),其从低底踏板(38)的前端部向车身上方立起设置且与驾驶员的腿部对置;在护腿板(34)的表面设置有多个沿着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60)。槽部(60)以随着朝向车身下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在左右一对护腿板(34)分别设置槽部(60)。在护腿板(34)形成车宽方向外侧的边缘部位于比其它部分靠车宽方向内侧的宽度狭窄部(61),将槽部(60)设置于比宽度狭窄部(61)靠下方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乘型车辆,特别涉及具备从乘客放脚的低底踏板的前端部向车身上方立起设置的护腿板的鞍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在转向把手与座椅之间具备供驾驶员放脚的低底踏板的踏板式鞍乘型车辆。
专利文献1中公开具有从低底踏板的前端部向车身上方立起设置且与驾驶员的腿部对置的护腿板的踏板式机动二轮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462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那样的具备护腿板的鞍乘型车辆中,存在如下课题,在行驶中附着于前罩及护腿板的侧面的雨水等向护腿板的后面侧移动并向下方落下,从而雨水等容易积存于低底踏板。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课题,通过研究护腿板的形状而提供雨水等难以积存于低底踏板的鞍乘型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鞍乘型车辆(1)具有:低底踏板(38),其设置于转向把手(2)与座椅(28)之间;护腿板(34),其从所述低底踏板(38)的前端部向车身上方立起设置且与驾驶员的腿部对置;在所述护腿板(34)的表面设置有多个沿着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60),所述槽部(60)以随着朝向车身下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
另外,第二特征在于,所述护腿板(34)在车宽方向上设置左右一对,所述槽部(60)分别设置于左右的所述护腿板(34)。
另外,第三特征在于,在所述护腿板(34)形成有车宽方向外侧的边缘部位于比其它部分靠车宽方向内侧的宽度狭窄部(61),所述槽部(60)设置于比所述宽度狭窄部(61)靠下方的位置。
另外,第四特征在于,所述护腿板(34)具有在所述宽度狭窄部(61)的下方以随着朝向车身下方而位于车身后方的方式倾斜的形状。
另外,第五特征在于,所述护腿板(34)由冲模成型的薄板部件构成。
另外,第六特征在于,所述槽部(60)通过将曲率(R1、R2)不同的两个曲面交替地连结而形成。
另外,第七特征在于,所述护腿板(34)是利用弯曲部(34a)将指向车身后方且具有所述槽部(60)的后面和指向车身侧方的侧面连结而成的一体部件。
另外,第八特征在于,所述槽部(60)彼此的间隔随着朝向车身下方而变窄。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特征,鞍乘型车辆(1)具有:低底踏板(38),其设置于转向把手(2)与座椅(28)之间;护腿板(34),其从所述低底踏板(38)的前端部向车身上方立起设置且与驾驶员的腿部对置;在所述护腿板(34)的表面设置有多个沿着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60),所述槽部(60)以随着朝向车身下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因此,附着于护腿板的表面的雨水等能够容易地向车宽方向外侧流动。由此,能够降低雨水等流入低底踏板的上表面的量,并防止驾驶员的脚下浸湿。
根据第二特征,所述护腿板(34)所述护腿板(34)在车宽方向上设置左右一对,所述槽部(60)分别设置于左右的所述护腿板(34),因此例如在左右的护腿板设置左右对称的槽部,能够作为设计的一部分发挥作用。
根据第三特征,在所述护腿板(34)形成有车宽方向外侧的边缘部位于比其它部分靠车宽方向内侧的宽度狭窄部(61),所述槽部(60)设置于比所述宽度狭窄部(61)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使行驶中从车身前方吹来的行驶风从宽度狭窄部的侧方向后方流动。由此,能够降低产生于护腿板的后面侧的负压,提高驾驶员的舒适性及车辆的稳定性,并且使在位于宽度狭窄部的下方的槽部附着的雨水等容易向下方流动。
根据第四特征,所述护腿板(34)具有在所述宽度狭窄部(61)的下方以随着朝向车身下方而位于车身后方的方式倾斜的形状,因此通过在宽度狭窄部的侧方流动的行驶风容易使附着于槽部的水分向车身下方流动。
根据第五特征,所述护腿板(34)由冲模成型的薄板部件构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具有槽部的护腿板。
根据第六特征,所述槽部(60)通过将曲率(R1、R2)不同的两个曲面交替地连结而形成,因此,通过利用曲面形成,能够使槽与槽的分界线显得顺滑,作为外观性优异的立体花纹发挥功能。
根据第七特征,所述护腿板(34)是利用弯曲部(34a)将指向车身后方且具有所述槽部(60)的后面和指向车身侧方的侧面连结而成的一体部件,因此,在护腿板的侧部没有接缝,由此能够形成有特点的外观,另一方面,附着于侧面的雨水容易流入后面侧,但流入后面的雨水导向于槽部并向下方排出,因此能够使水难以积存于低底踏板。
根据第八特征,所述槽部(60)彼此的间隔随着朝向车身下方而变窄,因此能够使沿着各个槽部向下方流动的雨水等在槽部的靠下方的位置汇合且容易向车宽方向外侧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从车身左侧后方观察车身前半部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3是从车身后方观察车身前半部的局部剖视后视图;
图4是从车身左侧的后方上方观察图3的IV-IV线截面的立体图;
图5是从车身上方观察图3的IV-IV线截面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机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
2:转向把手;
28:座椅;
34:护腿板;
34a:弯曲部;
38:低底踏板;
60:槽部;
61:宽度狭窄部;
R1、R2:曲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的左侧视图。机动二轮车1是在座椅28与转向把手2之间具备供驾驶员放脚的低底踏板38的踏板式鞍乘型车辆。机动二轮车1具备:车架35、经由前叉10支承于车架35的前轮WF、支承于车架35的单元摆动型的动力单元P、支承于动力单元P的后端部的后轮WR。
车架35具备:头管33、从头管33向后下方延伸的一个下车架36、从下车架36的下部向左右延伸之后向后方直线延伸的左右一对底车架13、从左右的底车架13的后端一体地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车架24。
头管33转动自如地支承转向杆31。在转向杆31的下端部固定有支承左右一对前叉10的底桥8。在转向杆31的上部安装转向把手2,前轮WF经由车轴支承在前叉10的下端部。由此,通过转向把手2的向左右的转向,前轮WF能够向左右转向。
在侧视观察车身时,左右一对底车架13从下车架36的下端部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底车架13支承低底踏板38,并且经由连杆机构14摆动自如地轴支承动力单元P。在左右一对后车架24的立起部40安装有向车身前方突出的弯曲形状的交叉车架41。在连杆机构14的车身上方且车宽方向左侧的底车架13摆动自如地安装有侧支架23。另外,在动力单元P的下部配设有中心支架26。
动力单元P为在发动机的后部一体构成无级变速器16的单元摆动式。无级变速器16配设于后轮WR的车宽方向左侧,在无级变速器16的上部配设有连接于发动机的进气通路的空气滤清器17。在后轮WR的车宽方向右侧配设有排出发动机的燃烧气体的消声器。动力单元P的后端部利用后减震器19悬挂于后车架24。对发动机的冷却水进行散热的散热器95配设于连杆机构14的上方且靠车宽方向右侧的位置。
作为机动二轮车1的外装部件的车身罩6包含:覆盖头管33前方的前罩7、连结于前罩7的两侧端的左右一对护腿板34、在头管33的车身后方侧夹持在左右的护腿板34之间的上底板32、与上底板32的下端相连的下底板47、覆盖转向把手2的中央部的把手罩3。在支承定位灯5的把手罩3的上部配设有侧视观察车身时向后上方延伸的风档4。在把手罩3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配设有左右一对后视镜42。在前罩7的下部配设有头灯37。
另外,车身罩6包含:从侧下方覆盖左右的底车架13的左右一对下罩12、覆盖左右的后车架2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左右一对后侧罩25、覆盖前轮WF的上方的前挡泥板9、覆盖后轮WR的后方上方的后挡泥板20、覆盖后轮WR的前上方的内后挡泥板18。在后挡泥板20的上部后端安装有尾灯21,在座椅28与尾灯21之间配设有扶手杆29。
在开闭式的座椅28的下方配设有能够收纳头盔及工具等行李的行李箱30。行李箱30配设于左右的后车架24之间,其前端下部固定于交叉车架41的上部。座椅28摆动自如地安装于行李箱30的前端部,并作为行李箱30的开闭盖发挥功能。在行李箱30的大致中央部配设有电池B。另外,乘客使用的开闭式的后座脚踏27固定于左右的后车架24。在低底踏板38的下部配设有油箱22。
图2是从车身左侧后方观察车身前半部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另外,图3是从车身后方观察车身前半部的局部剖视后视图。在位于把手罩3的下方的上底板32的靠车宽方向右侧的位置配设有具有拨盘式的主开关及跷跷板式的座椅开启器的组合开关46。另外,在从低底踏板38的前端部向车身上方立起的下底板47,开闭自如地安装有加油盖45。
由薄板状的合成树脂等形成的左右一对护腿板34分别连结于上底板32及下底板47的左右边缘部。在图3所示的车身后视图中,在护腿板3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边缘部形成有位于比其它部分靠车宽方向内侧的宽度狭窄部61。而且,在护腿板34的表面,在宽度狭窄部61的下方的位置每侧三个地形成有呈凹形状沿着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60。
槽部60设置为随着朝向车身下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由此,附着于护腿板34的表面的雨水等容易向车宽方向外侧流动,能够降低雨水等流入低底踏板38的上表面的量,并防止驾驶员的脚下浸湿。另外,槽部60对称地设置于左右的护腿板34,作为车身设计的一部分可赋予高级感。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槽部60设置于宽度狭窄部61的下方,而使行驶中从车身前方吹来的行驶风从宽度狭窄部61的侧方向后方流动,降低在护腿板34的后面侧产生的负压,提高驾驶员的舒适性及车辆的稳定性,并且容易使在位于宽度狭窄部61下方的槽部60附着的雨水等向下方流动。另外,护腿板34设为在宽度狭窄部61的下方以随着朝向车身下方而位于车身后方的方式倾斜的形状,由此,更容易利用在宽度狭窄部61的侧方流动的行驶风使附着于槽部60的水分向车身下方流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槽部60彼此的间隔随着朝向车身下方而变窄,由此能够使沿着各个槽部60向下方流动的雨水等在槽部60的靠下方的位置汇合且容易向车宽方向外侧排出。
图4是从车身左侧的后方上方观察图3的IV-IV线截面的立体图。另外,
图5是从车身上方观察图3的IV-IV线截面的俯视图。由薄板状的合成树脂等形成的左右的护腿板34L(34)、34R(34)分别成型为利用弯曲部34a将指向车身后方且具有槽部60的后面与指向车身侧方的侧面连结的一体部件。在左右的护腿板34L、34R的前方侧端部连结有覆盖下车架36及左右一对底车架13的车身前方的内罩48。
在俯视观察车身时,护腿板34的侧面以随着朝向车身后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并且通过弯曲部34a连结的后面具有以随着朝向车身后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的形状。
通过这种形状,护腿板34容易利用二分割的模具进行冲模成形。通过该一体成形,能够容易形成具有槽部60的护腿板34,并且在护腿板34的侧部没有接缝,由此能够成为有特点的外观,另一方面,附着于侧面的雨水容易向后面侧流入,但流入后面的雨水由槽部60引导并向下方排出,因此,水难以积存于低底踏板38。
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在该图中,表示形成于车身右侧的护腿板34R的槽部60。通过曲率R1的向车身后方侧突出的曲面与曲率比曲率R1小的曲率R2的向车身前方侧突出的曲面交替地连结而形成槽部60。由此,曲率R2的曲面的车身后方侧的面作为使雨水等流动的结构发挥作用,并且曲率R1的曲面的车身后方侧的面看起来是沿着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花纹。通过这样形成槽部60,可使槽与槽的分界线显得顺滑,并作为外观性优异的立体的花纹发挥功能。
此外,机动二轮车的形式、护腿板的形状及结构、护腿板的制造方法、槽部的形状及数量、槽部的形成角度、构成槽部的曲率的大小等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本发明的护腿板及槽部能够适用于鞍乘型的三轮车及四轮车等。
Claims (7)
1.一种鞍乘型车辆(1),具有:
低底踏板(38),其设置于转向把手(2)与座椅(28)之间;
护腿板(34),其从所述低底踏板(38)的前端部向车身上方立起设置且与驾驶员的腿部对置;
所述鞍乘型车辆(1)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护腿板(34)的表面设置有多个沿着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60),
多个所述槽部(60)以随着朝向车身下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
多个所述槽部(60)通过将曲率R1的向车体后方侧突出的曲面和比曲率R1小的曲率R2的向车体前方侧突出的曲面交替连结而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护腿板(34)在车宽方向上设置左右一对,
多个所述槽部(60)分别设置于左右的所述护腿板(34)。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护腿板(34)形成有车宽方向外侧的边缘部位于比其它部分靠车宽方向内侧的宽度狭窄部(61),
多个所述槽部(60)设置于比所述宽度狭窄部(61)靠下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护腿板(34)具有在所述宽度狭窄部(61)的下方以随着朝向车身下方而位于车身后方的方式倾斜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护腿板(34)由冲模成型的薄板部件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护腿板(34)是利用弯曲部(34a)将指向车身后方且具有多个所述槽部(60)的后面和指向车身侧方的侧面连结而成的一体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60)彼此的间隔随着朝向车身下方而变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83019 | 2018-09-27 | ||
JP2018183019A JP6927941B2 (ja) | 2018-09-27 | 2018-09-27 | 鞍乗型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49584A CN110949584A (zh) | 2020-04-03 |
CN110949584B true CN110949584B (zh) | 2021-06-29 |
Family
ID=69976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772279.8A Active CN110949584B (zh) | 2018-09-27 | 2019-08-21 | 鞍乘型车辆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927941B2 (zh) |
CN (1) | CN11094958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3103821A (ja) * | 2022-01-14 | 2023-07-27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36890A (en) * | 1977-08-19 | 1979-01-30 | William Chillianis | Combination leg shield and crash bar for motorcycles |
CN1429731A (zh) * | 2001-12-20 | 2003-07-16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腿防护罩结构 |
JP2009173218A (ja) * | 2008-01-25 | 2009-08-06 | Honda Motor Co Ltd | 鞍乗り型車両のレッグシールド構造及び鞍乗り型車両 |
CN101850810A (zh) * | 2009-03-31 | 2010-10-0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脚踏底板结构 |
CN102785731A (zh) * | 2011-05-18 | 2012-11-2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乘型车辆 |
CN102951229A (zh) * | 2011-08-24 | 2013-03-06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跨乘式车辆 |
CN108137114A (zh) * | 2015-09-28 | 2018-06-0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式车辆 |
CN207809614U (zh) * | 2017-11-30 | 2018-09-04 | 重庆东林模具制品有限公司 | 一种摩托车用下挡风挡泥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99759B2 (ja) * | 1991-01-21 | 2001-08-20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JP3348587B2 (ja) * | 1996-02-14 | 2002-11-20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におけるステップフロア構造 |
FR2798113B1 (fr) * | 1999-09-02 | 2001-11-23 | Mbk Ind Soc Nouvelle Motobecan | Structure repose-pieds pour vehicule |
JP2002019661A (ja) * | 2000-07-05 | 2002-01-23 | Yamaha Motor Co Ltd | 車両用収納ボックス構造 |
JP4088865B2 (ja) * | 2002-04-16 | 2008-05-21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
JP4875514B2 (ja) * | 2007-02-22 | 2012-02-1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車体カバー構造 |
JP5393349B2 (ja) * | 2009-08-27 | 2014-01-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メータユニット |
JP5736015B2 (ja) * | 2013-08-30 | 2015-06-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ボディカバー構造 |
EP3381776B1 (en) * | 2017-03-31 | 2020-11-11 | TVS Motor Company Limited | A step-through scooter type vehicle |
-
2018
- 2018-09-27 JP JP2018183019A patent/JP6927941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8-21 CN CN201910772279.8A patent/CN11094958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36890A (en) * | 1977-08-19 | 1979-01-30 | William Chillianis | Combination leg shield and crash bar for motorcycles |
CN1429731A (zh) * | 2001-12-20 | 2003-07-16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腿防护罩结构 |
JP2009173218A (ja) * | 2008-01-25 | 2009-08-06 | Honda Motor Co Ltd | 鞍乗り型車両のレッグシールド構造及び鞍乗り型車両 |
CN101850810A (zh) * | 2009-03-31 | 2010-10-0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脚踏底板结构 |
CN102785731A (zh) * | 2011-05-18 | 2012-11-2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乘型车辆 |
CN102951229A (zh) * | 2011-08-24 | 2013-03-06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跨乘式车辆 |
CN108137114A (zh) * | 2015-09-28 | 2018-06-0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式车辆 |
CN207809614U (zh) * | 2017-11-30 | 2018-09-04 | 重庆东林模具制品有限公司 | 一种摩托车用下挡风挡泥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927941B2 (ja) | 2021-09-01 |
JP2020050217A (ja) | 2020-04-02 |
CN110949584A (zh) | 2020-04-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684826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 |
JP5988639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 |
CN102295040B (zh) | 鞍乘型车辆 | |
CN105408194A (zh) |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结构 | |
US9714062B2 (en) | Saddle-ride-type vehicle | |
EP2463186B1 (en) | Motorcycle | |
JP6129888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 |
CN110949584B (zh) | 鞍乘型车辆 | |
JP4377954B1 (ja) | 鞍乗型車両 | |
CN102951229A (zh) | 跨乘式车辆 | |
JP4567083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6766125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タンクカバー構造 | |
JP6935978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CN110300699B (zh) | 跨骑型车辆 | |
JP6027917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 |
CN112533820B (zh) | 鞍乘型车辆 | |
JP2020066408A (ja) | 鞍乗型車両 | |
CN110949585B (zh) | 鞍乘型车辆 | |
JP6231755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車体カバー構造 | |
JP7191907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CN110979527B (zh) | 车辆的挡泥板结构 | |
CN110325434B (zh) | 跨骑型车辆 | |
JPH057114Y2 (zh) | ||
JP2015016745A (ja) |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構造 | |
JP2019162934A (ja) | 鞍乗型車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