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85731A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85731A
CN102785731A CN2012101519721A CN201210151972A CN102785731A CN 102785731 A CN102785731 A CN 102785731A CN 2012101519721 A CN2012101519721 A CN 2012101519721A CN 201210151972 A CN201210151972 A CN 201210151972A CN 102785731 A CN102785731 A CN 1027857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wind
legging
exhaust outlet
sad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5197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85731B (zh
Inventor
池田英喜
石栗嘉之
迎胜雅
小松阳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857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57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857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57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6Leg 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10Ventilation or air guiding devices forming part of fai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Helmets And Other Head Cove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其能够减小因行驶风而产生的行驶阻力并且能够谋求改善接地压力。内侧部(61L)的导风口(65L)设置在挡泥板鼓出部(66L)的车辆后方。在外侧部(62L)设置有主排风口(71L),该主排风口(71L)将从导风口(65L)导入护腿挡风板(60L)内的行驶风排出。主排风口(71L)配置在比导风口(65L)更靠上方的位置。在护腿挡风板内流动的行驶风从设置于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主排风口排出。因为不用担心风存留在车宽度方向中央,所以能够谋求减小行驶阻力。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护腿挡风板的鞍乘型车辆的改良。
背景技术
鞍乘型车辆具备防止泥、风碰到乘员的腿的护腿挡风板。公知有一种使用该护腿挡风板并在护腿挡风板设置有导入行驶风的导风口及排出行驶风的排风口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16))。
专利文献1的图16所示的鞍乘型车辆的护腿挡风板27(附图标记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附图标记。以下相同)由车辆前方侧的内侧部、车辆后方侧的外侧部构成。在内侧部的前部上侧设置有导入行驶风的导风口30,在外侧部的后部下侧设置有排出行驶风的排风口31。
从导风口30进入护腿挡风板27内的行驶风通过设置于左右护腿挡风板27之间的散热器14从排风口31向外部排出。行驶风积极地冷却散热器14。
但是,因为行驶风聚集在配置于车宽度方向中央的散热器14,所以恐怕会增加行驶阻力。因此,希望减少行驶阻力。
另外,行驶风从护腿挡风板27的前部上侧进入护腿挡风板27内,在从护腿挡风板27的后部下侧排出时,由于碰到外侧部的内侧的行驶风而使护腿挡风板27承受向上方的浮力。因此,希望考虑车辆的接地压力。
因此,寻求一种鞍乘型车辆,其能够减小因行驶风而产生的行驶阻力,并且能够谋求改善接地压力。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69404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其能够减小因行驶风而产生的行驶阻力,并且能够谋求改善接地压力。
第一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具有:操纵自如地设置于车架的前轮;在该前轮的上方且后方设置于车辆前部的侧面的护腿挡风板;设置于该护腿挡风板并且导入行驶风的导风口;设置于所述护腿挡风板并且排出行驶风的主排风口,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护腿挡风板具有:内侧部,其与所述前轮相对地配置并且具有所述导风口;外侧部,其设置于该内侧部的车宽度方向外侧并且具有所述主排风口,并且所述主排风口配置在比所述导风口更靠上方的位置。
第二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导风口沿车辆前后方向形成得长,并且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朝斜下方延伸,主排风口沿车辆前后方向形成得长,并且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朝斜下方延伸。
第三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护腿挡风板具备与所述主排风口分开排出行驶风的副排风口,该副排风口设置在比主排风口更靠下方的位置,在护腿挡风板设置有导向部,该导向部将从副排风口排出的行驶风导向车宽度方向外侧。
第四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外侧部构成为具备:外侧部主体部;后部护腿挡风板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该后部护腿挡风板部的前端与该外侧部主体部的后端重叠。
第五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主排风口设置在鼓出部,该鼓出部向护腿挡风板的后方且上方鼓出。
第六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前轮的附近设置有覆盖前轮的侧方的一部分、上方及后方的前轮挡泥板,从正面观察车辆时,导风口位于前轮挡泥板的侧方。
第七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前轮挡泥板具有覆盖对前轮进行支承的一对前叉部的挡泥板鼓出部,导风口设置在挡泥板鼓出部的车辆后方。
第八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左右一对内侧部之间配置有空气滤清器,并且覆盖在空气滤清器下方设置的发动机的进气系统的遮挡板从空气滤清器垂下。
第九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在覆盖车体的车罩内且处于空气滤清器的下方配置有动力单元,在护腿挡风板的后方且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与动力单元重叠的位置,将冷却动力单元后的排出风排出的开口设置于车罩。
在第一方面发明中,护腿挡风板具有:具有导风口的内侧部;设置于该内侧部的车宽度方向外侧并且具有主排风口的外侧部。
在护腿挡风板内流动的行驶风从设置于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主排风口排出。因为不用担心风存留在车宽度方向中央,所以能够谋求降低行驶阻力。
此外,主排风口配置在比导风口更靠上方的位置。
因为导入护腿挡风板内的行驶风朝向上方排出,所以能够减小导入护腿挡风板内的行驶风将护腿挡风板从内侧向上方顶起的力。其结果是,能够减小作用于车辆的向上的力的影响,从而能够谋求改善车辆的接地压力。
在第二方面发明中,导风口沿车辆前后方向形成得长,并且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朝斜下方延伸,主排风口沿车辆前后方向形成得长,并且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朝斜下方延伸。
被前轮向左右分开的行驶风沿车体向车辆后方且稍上方流动。
导风口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朝向车辆后方朝斜下方延伸,从而能够效率良好地导入上述行驶风。因为效率良好地向导风口导入行驶风,所以即使导风口的开口面积小也能够导入足够的行驶风。
设置于导风口的车辆后方的主排风口也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朝向车辆后方朝斜下方延伸。因为方向相同,所以从导风口导入的行驶风顺利地从主排风口排出。因为顺利地排出,所以即使主排风口的开口面积小也能够排出足够的行驶风。
因为能够减小导风口及主排风口的开口面积,所以护腿挡风板的开口变得更小,从而能够容易地提高护腿挡风板的刚性及外观性。
在第三方面发明中,副排风口设置于比主排风口更靠下方的位置,在护腿挡风板设置有导向部,该导向部将从副排风口排出的行驶风导向车宽度方向外侧。
从副排风口排出的行驶风通过导向部导向车宽度方向外侧,该副排风口设置于比主排风口更靠下方的位置。驾驶者的脚放置在副排风口的车辆后方,但是能够通过导向部的作用减小朝向脚的行驶风。由此,可以提高护腿挡风板原本的效果即对脚的防风作用。
在第四方面发明中,配置后部护腿挡风板部,使得从侧面观察车辆时,该后部护腿挡风板部的前端与外侧部主体部的后端重叠。
在外侧部主体部的后端设置有开口,但是通过后部护腿挡风板部的前端隐藏该开口。其结果是,能够谋求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此外,因为后部护腿挡风板部与外侧部主体部分体形成,所以与外侧部主体部相比能够改变涂饰的有无、材质,从而能够提高位于容易损伤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的后部护腿挡风板部的耐久性。
因为后部护腿挡风板部与外侧部主体部分体形成,所以能够实现小型化。在受到损伤的情况下等,可以更换小型的后部护腿挡风板部。从而能够谋求更换部件的小型化、低成本化。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主排风口设置在鼓出部,该鼓出部向护腿挡风板的后方且上方鼓出。
鼓出部的内侧成为凹部,从导风口导入的行驶风容易聚集在鼓出部内侧的凹部。因为在行驶风聚集的部位设置有主排风口,所以能够有效地将行驶风导向主排风口。
在第六方面发明中,在前轮的附近设置有覆盖前轮的侧方的一部分、上方及后方的前轮挡泥板,从正面观察车辆时,导风口位于前轮挡泥板的侧方。
来自车辆正面的行驶风通过前轮挡泥板向车宽度方向左右分开。在引导分开的行驶风的位置配置有导风口,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向导风口导入行驶风。
在第七方面发明中,导风口设置在覆盖前叉部的挡泥板鼓出部的车辆后方。
行驶风沿挡泥板鼓出部向车辆后方流动。导风口位于挡泥板鼓出部的外侧。即,在引导通过挡泥板鼓出部外侧的行驶风的位置配置有导风口,因此,能够效率更好地向导风口导入行驶风。
在第八方面发明中,在左右一对内侧部之间配置有空气滤清器,并且覆盖设置于空气滤清器下方的发动机的进气系统的遮挡板从空气滤清器垂下。
即使配置有保护进气系统的遮挡板,也能够通过导风口使行驶风流动,从而能够谋求减小行驶阻力、改善接地性。
在第九方面发明中,在护腿挡风板的后方且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与动力单元重叠的位置,排出冷却动力单元后的排出风的开口设置于车罩。
因为冷却动力单元后的排出风通过设置于车罩的开口排出,所以能够抑制从与开口另行设置的排风口排出冷却动力单元后的排出风,从而减少从高位置排出温度较高的风,并且能够提高乘员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左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主视图。
图3是从图2的鞍乘型车辆拆下前轮、前轮挡泥板及前叉部等的状态下的图。
图4是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图4的5-5线的剖面图。
图6是图4的6-6线的剖面图。
图7是流向导风口的行驶风流动情况的说明图。
图8是在护腿挡风板流动的行驶风流动情况的说明图。
图9(a)是比例较的鞍乘型车辆的作用图、(b)是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作用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鞍乘型车辆
17 前轮挡泥板
18 前轮
20 车架
30 动力单元
31 发动机
33 空气滤清器
34 进气系统
50 车罩
53L、53R 侧罩
60L、60R 护腿挡风板
61L、61R 内侧部
62L、62R 外侧部
63L、63R 外侧部主体部
64L、64R 后部护腿挡风板部
65L、65R 导风口
66L、66R 挡泥板鼓出部
67 遮挡板
71L、71R 主排风口
72L、72R 鼓出部
73 开口
78L、78R 副排风口
81L、81R 导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是从附图标记方向看的图,图中的箭头(FRONT)表示车辆前方。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鞍乘型车辆10具备: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头管11的转向轴12;安装于该转向轴12的转向把13;安装于头管11的下端并且支承左右一对前叉部14L、14R(L表示左侧,R表示右侧,以下相同)的上端的底部桥接部15;配置于头管11的上方并且指示车辆的方向的方向指示灯16;支承于前叉部14L并且上方及后方被前轮挡泥板17覆盖的前轮18;配置于头管11的前方并且朝向车辆前方照射的前照灯19。
另外,车架20具备:从头管11向后下方延伸的主架21;从该主架21的后端部向后上方延伸并且直接或间接地支承车座45的车座导轨22;在头管11的后部与主架21的前端上部之间接合并且加强头管11与主架21的接合强度的加强板23。
另外,在主架21的中间部固定有发动机吊架24,在主架21的后部固定有枢轴板25。在发动机吊架24及枢轴板25上安装有由发动机31及变速器32构成的动力单元30。
在主架21的前部下方悬吊设置有空气滤清器33,在该空气滤清器33的下方设置有发动机31的进气系统34。进气系统34由连接管35、汽化器36及进气管37构成。另外,进气系统34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也可以是使用喷射装置等的结构。
悬架部件41的前端部能够上下摆动地设置在枢轴板25上,在该悬架部件41的后端部能够旋转地设置有后轮42。发动机31的输出经由变速器32传递至后轮42。
而且,在悬架部件41的后部与车座导轨22之间设置有后部缓冲部件43,在车座导轨22的后部设置有覆盖后轮42的后轮挡泥板44。
在车座导轨22的上方设置有车座45,在该车座45的后方设置有扶手杆46,在该扶手杆46的下方配置有刹车灯47,在后轮42的侧方配置有消声器48。
在车架20上安装有覆盖车架20、发动机31等的车罩50。
车罩50由主头罩51、护腿挡风板60L、前方顶罩52、侧罩53L、下罩54L、后侧罩55构成,该主头罩51覆盖头管11的后方并且从主架21的上方覆盖至车宽度方向,该护腿挡风板60L覆盖驾驶者的腿部并且配置于主头罩51的前部,该前方顶罩52覆盖头管11的前方,该侧罩53L从护腿挡风板60L的后方覆盖车辆的侧部,该下罩54L配置在侧罩53L的下方,该后侧罩55覆盖车座45的下方。在护腿挡风板60L的上部设置有凹陷呈V形的V形凹部56L。
接着,基于主视图对鞍乘型车辆10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前轮挡泥板17覆盖前轮18的侧方的一部分。护腿挡风板60L、60R由内侧部61L、61R及外侧部62L、62R构成,该内侧部61L、61R与前轮18相对地配置,该外侧部62L、62R配置在上述内侧部61L、61R的车宽度方向外侧。
外侧部62L由外侧部主体部63L、配置于该外侧部主体部63L的后端的后部护腿挡风板部64L构成。同样地,外侧部62R由外侧部主体部63R、配置于该外侧部主体部63R的后端的后部护腿挡风板部64R构成。
在内侧部61L设置有导入行驶风的导风口65L,从正面观察车辆时,该导风口65L沿纵向形成得长。前轮挡泥板17具有覆盖前叉部14L并且向车宽度方向外侧鼓出的挡泥板鼓出部66L,从正面观察车辆时,导风口65L位于挡泥板鼓出部66L的侧方。
同样地,在内侧部61R设置有导入行驶风的导风口65R,从正面观察车辆时,该导风口65R沿纵向形成得长。前轮挡泥板17具有覆盖前叉部14R并且向车宽度方向外侧鼓出的挡泥板鼓出部66R,从正面观察车辆时,导风口65R位于挡泥板鼓出部66R的侧方。
接着,对空气滤清器33的配置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空气滤清器33配置在左右一对内侧部61L、61R之间并且配置在主架21的下方。从正面观察车辆时,空气滤清器33配置在头管11的下端附近。
另外,动力单元30配置在空气滤清器33的下方,覆盖发动机31的进气系统34的遮挡板67从空气滤清器33垂下。在左右一对内侧部61L、61R之间,从上方依次配置有空气滤清器33、遮挡板67及发动机31,从而减小从正面观察车辆时的间隙的面积。导风口65L、65R位于空气滤清器33的车宽度方向外侧。
接着,对导风口65L及主排风口71L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内侧部61L的导风口65L设置在挡泥板鼓出部66L的车辆后方。在外侧部62L设置有将从导风口65L导入护腿挡风板60L内的行驶风排出的主排风口71L。主排风口71L配置在比导风口65L更靠上方的位置。
导风口65L沿车辆前后方向较长地形成在内侧部61L,并且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朝斜下方延伸。主排风口71L沿车辆前后方向较长地形成在外侧部62L,并且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朝斜下方延伸。主排风口71L与导风口65L相对地设置在向护腿挡风板60L的后方且向上方鼓出的鼓出部72L。
另外,动力单元30处于车罩50内且配置于空气滤清器(图3的附图标记33)。在护腿挡风板60L的后方且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与动力单元30重叠的位置,在侧罩53L上设置有将冷却动力单元30后的风排出的开口73。
接着,基于剖面图对护腿挡风板60L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外侧部62L配置在内侧部61L的车宽度方向外侧。外侧部62L由车辆前方侧的外侧部主体部63L、车辆后方侧的后部护腿挡风板部64L构成。在外侧部主体部63L的后部设置有主排风口71L。主头罩51具有从车宽度方向内侧朝向车辆前方凹陷的凹部74。
在护腿挡风板60L的内侧,护腿挡风板60具有通路77,该通路77被凹部74的凹部内侧面75与外侧部主体部63L的内侧面76包围,并且将从导风口65L导入的行驶风导向主排风口71L。
接着,对副排风口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外侧部62L具备与主排风口(图4的附图标记71L)不同的将行驶风排出的副排风口78L。在后部护腿挡风板64L上设置有导向部81L,该导向部81L将从副排风口78L排出的行驶风导向车宽度方向外侧。从车宽度方向观察时,后部护腿挡风板64L的前端83L与外侧部主体部63L的后端82L重叠。
返回图4,从车辆侧面观察车辆时,外侧部主体部63L的后端82L被配置为,与后部护腿挡风板64L的前端83L重叠。
接着,对上述鞍乘型车辆10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行驶风利用前轮18及前轮挡泥板17向车宽度方向左右分开,如箭头(1)所示,向护腿挡风板60L、60R流动,并且导入导风口65L、65R。
另一方面,在护腿挡风板60L、60R的上部流动的行驶风如箭头(2)所示,流入护腿挡风板60L、60R的V形凹部56L、56R,并向车辆后方流动。V形凹部56L、56R在车宽度方向上的宽度窄,因此能够谋求减小因行驶风产生的行驶阻力。
如图8所示,行驶风在挡泥板鼓出部66L附近向后方且稍上方流动,并且如箭头(3)所示流入导风口65L。行驶风的大部分在护腿挡风板60L内维持进入方向并且如箭头(4)所示流动,从主排风口71L如箭头(5)所示排出。
一方面,行驶风的一部分在护腿挡风板60L内如箭头(6)所示流动,并且从副排风口78L如箭头(7)所示排出。
另一方面,在护腿挡风板60L的上方,行驶风在V形凹部56L如箭头(8)所示流动。由于行驶风在V形凹部56L流动,所以在主排风口71L的上方产生负压。能够利用该负压效率良好地从主排风口71L排出护腿挡风板60L内的行驶风。
接着,对实施例与比较例的作用不同点进行说明。
图9(a)是比较例的鞍乘型车辆100,通过前轮101及前轮挡泥板102附近的行驶风如箭头(9)所示流动,并且从导风口103导入护腿挡风板104内。导入护腿挡风板104内的行驶风如箭头(10)所示流动,并且碰到护腿挡风板104的内面105。碰到内面105的行驶风如箭头(11)所示流动,并且从排风口106向外部排出。
但是,由于行驶风碰到内面105,所以内面105承受如白箭头所示朝向斜上方的力F。其结果是,希望考虑鞍乘型车辆100的接地压力。
另一方面,图9(b)是实施例的鞍乘型车辆10,通过前轮18及前轮挡泥板17附近的行驶风如箭头(12)所示流动,并且从导风口65L导入护腿挡风板60L内。导入护腿挡风板60L的行驶风如箭头(13)所示流动,并且直接从主排风口71L如箭头(14)所示排出。护腿挡风板60L的内面84不承受向上的力。其结果是,鞍乘型车辆10的接地压力良好。
以下,对上述鞍乘型车辆1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图4所示的结构,在护腿挡风板60L内流动的行驶风从设置于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主排风口71L排出。因为不用担心风存留在车宽度方向中央,所以能够谋求减小行驶阻力。
此外,主排风口71L配置在比导风口65L更靠上方的位置。
因为导入护腿挡风板60L内的行驶风朝向上方排出,所以能够减小导入护腿挡风板60L内的行驶风将护腿挡风板60L从内侧向上方顶起的力。其结果是,能够减小作用于车辆的向上的力的影响,从而能够谋求改善车辆的接地压力。
根据图4所示的结构,被前轮18向左右分开的行驶风沿车体向车辆后方且稍微向上流动。导风口65L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朝向车辆后方朝斜下方延伸,从而能够效率良好地导入上述行驶风。因为效率良好地将行驶风导入导风口65L,所以即使导风口65L的开口面积小也能够导入需要的行驶风。
设置于导风口65L的车辆后方的主排风口71L也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朝向车辆后方朝斜下方延伸。因为方向相同,所以从导风口65L导入的行驶风顺利地从主排风口71L排出。因为顺利地排出,所以即使主排风口71L的开口面积小也能够排出需要的行驶风。
因为能够减小导风口65L及主排风口71L的开口面积,所以护腿挡风板60L的开口变得更小,从而能够容易地提高护腿挡风板60L的刚性及外观性。
根据图4所示的结构,利用导向部81L将从副排风口78L排出的行驶风导向车宽度方向外侧,该副排风口78L设置于比主排风口71L更靠下方的位置。驾驶者的脚放置在副排风口78L的车辆后方,但是能够通过导向部81L的作用减小朝向脚的行驶风。由此,可以提高护腿挡风板60L原本的效果即对脚的防风作用。
根据图6所示的结构,在外侧部主体部63L的后端设置有开口78L(副排风口78L),但是通过后部护腿挡风板部64L的前端83L隐藏该开口78L。其结果是,能够谋求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此外,因为后部护腿挡风板64L与外侧部主体部63L分体形成,所以与外侧部主体部63L相比能够改变涂饰的有无、材质,从而能够提高位于容易损伤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的后部护腿挡风板部64L的耐久性。
因为后部护腿挡风板部64L与外侧部主体部63L分体形成,所以能够实现小型化。在受到损伤的情况下等,可以更换小型的后部护腿挡风板部64L。从而能够谋求更换部件的小型化、低成本化。
根据图4所示的结构,鼓出部72L的内侧成为凹部,从导风口65L导入的行驶风容易聚集在鼓出部72L内侧的凹部。因为在行驶风聚集的部位设置有主排风口71L,所以能够有效地将行驶风导向主排风口71L。
根据图7所示的结构,来自车辆正面的行驶风利用前轮挡泥板17向车宽度方向左右分开。在引导分开的行驶风的位置配置有导风口65L、65R,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将行驶风导入导风口65L、65R。
根据图7所示的结构,行驶风沿挡泥板鼓出部66L、66R向车辆后方流动。导风口65L、65R位于挡泥板鼓出部66L、66R的外侧。即,在引导通过挡泥板鼓出部66L、66R外侧的行驶风的位置配置有导风口65L、65R,因此,能够效率更好地将行驶风导入导风口65L、65R。
根据图3所示的结构,要求行驶风不通过左右一对内侧部61L、61R之间。因此,利用空气滤清器33与遮挡板67将内侧部61L、61R之间堵塞。通过如上所述地进行堵塞,行驶风聚集在护腿挡风板60L、60R并且导向导风口65L、65R,而不会流到内侧部61L、61R之间。
根据图4所示的结构,冷却动力单元30后的风通过设置于车罩50的开口73排出。由于有效地冷却动力单元30,所以能够降低排出风的温度。
排出风的一部分也从与开口73分开设置的主排风口71L、71R排出,但是因为从主排风口71L、71R排出的风的温度降低,所以能够抑制排出风的上升,并且能够抑制排出风从主排风口71L、71R向上方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10中,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外侧部62L、62R由外侧部主体部63L、63R与后部护腿挡风板部64L、64R构成,外侧部主体部63L、63R与后部护腿挡风板部64L、64R分体形成,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使外侧部主体部63L、63R与后部护腿挡风板部64L、64R形成一体的方式。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适用于具有护腿挡风板的鞍乘型车辆。

Claims (9)

1.一种鞍乘型车辆(10),其具有:操纵自如地设置于车架(20)的前轮(18);在该前轮(18)的上方且后方设置于车辆前部的侧面的护腿挡风板(60L、60R);设置于该护腿挡风板(60L、60R)并且导入行驶风的导风口(65L、65R);设置于所述护腿挡风板(60L、60R)并且排出行驶风的主排风口(71L、71R),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护腿挡风板(60L、60R)具有:内侧部(61L、61R),其与所述前轮(18)相对地配置并且具有所述导风口(65L、65R);外侧部(62L、62R),其设置于该内侧部(61L、61R)的车宽度方向外侧并且具有所述主排风口(71L、71R),
并且所述主排风口(71L、71R)配置在比所述导风口(65L、65R)更靠上方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口(65L、65R)沿车辆前后方向形成得长,并且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朝斜下方延伸,
所述主排风口(71L、71R)沿车辆前后方向形成得长,并且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朝斜下方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腿挡风板(60L)具备与所述主排风口(71L)分开排出行驶风的副排风口(78L),
该副排风口(78L)设置在比所述主排风口(71L)更靠下方的位置,
在所述护腿挡风板(60L)设置有导向部(81L),该导向部(81L)将从所述副排风口(78L)排出的行驶风导向车宽度方向外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部(62L、62R)构成为具备:外侧部主体部(63L、63R);后部护腿挡风板部(64L、64R),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该后部护腿挡风板部(64L、64R)的前端与该外侧部主体部(63L、63R)的后端重叠。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排风口(71L、71R)设置在鼓出部(72L、72R),该鼓出部(72L、72R)向所述护腿挡风板(60L、60R)的后方且上方鼓出。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轮(18)的附近设置有覆盖所述前轮(18)的侧方的一部分、上方及后方的前轮挡泥板(17),
从正面观察车辆时,所述导风口(65L、65R)位于所述前轮挡泥板(17)的侧方。
7.如权利要求6所示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挡泥板(17)具有覆盖对所述前轮(18)进行支承的一对前叉部(14L、14R)的挡泥板鼓出部(66L、66R),
所述导风口(65L、65R)设置在所述挡泥板鼓出部(66L、66R)的车辆后方。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左右一对所述内侧部(61L、61R)之间配置有空气滤清器(33),
并且覆盖在所述空气滤清器(33)下方设置的发动机(31)的进气系统(34)的遮挡板(67)从所述空气滤清器(33)垂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覆盖车体的车罩(50)内且处于所述空气滤清器(33)的下方配置有动力单元(30),
在所述护腿挡风板(60L、60R)的后方且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与所述动力单元(30)重叠的位置,将冷却所述动力单元(30)后的排出风排出的开口(73)设置在所述车罩(50)上。
CN201210151972.1A 2011-05-18 2012-05-16 鞍乘型车辆 Active CN1027857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11545 2011-05-18
JP2011111545A JP5789125B2 (ja) 2011-05-18 2011-05-18 鞍乗型車両
JPJP2011-111545 2011-05-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85731A true CN102785731A (zh) 2012-11-21
CN102785731B CN102785731B (zh) 2017-06-23

Family

ID=47151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51972.1A Active CN102785731B (zh) 2011-05-18 2012-05-16 鞍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789125B2 (zh)
CN (1) CN102785731B (zh)
BR (1) BR102012011679B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49584A (zh) * 2018-09-27 2020-04-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112017022396B1 (pt) 2015-04-24 2022-04-26 Honda Motor Co., Ltd Estrutura de carenagem de veículo para monta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85976A (ja) * 1992-06-29 1993-07-27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H0976967A (ja) * 1995-09-13 1997-03-25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用カウリングの外気導入構造
US20050224266A1 (en) * 2003-05-20 2005-10-13 Toshihiko Konno Air guide structure in motor vehicle leg shield
JP2008056008A (ja) * 2006-08-30 2008-03-13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カバー構造
CN201220712Y (zh) * 2008-05-23 2009-04-15 增城市海利摩托车有限公司 具有流体发生功能的摩托车导流罩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64484A (en) * 1989-04-06 1990-10-23 Buell Motor Company, Inc. Motorcycle fairing
JP2001080559A (ja) * 1999-09-13 2001-03-27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フェアリング装置
JP4138466B2 (ja) * 2002-11-29 2008-08-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4229366B2 (ja) * 2003-03-19 2009-02-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低床式車両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85976A (ja) * 1992-06-29 1993-07-27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H0976967A (ja) * 1995-09-13 1997-03-25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用カウリングの外気導入構造
US20050224266A1 (en) * 2003-05-20 2005-10-13 Toshihiko Konno Air guide structure in motor vehicle leg shield
JP2008056008A (ja) * 2006-08-30 2008-03-13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カバー構造
CN201220712Y (zh) * 2008-05-23 2009-04-15 增城市海利摩托车有限公司 具有流体发生功能的摩托车导流罩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49584A (zh) * 2018-09-27 2020-04-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CN110949584B (zh) * 2018-09-27 2021-06-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40522A (ja) 2012-12-10
BR102012011679B1 (pt) 2021-07-27
CN102785731B (zh) 2017-06-23
BR102012011679A2 (pt) 2013-07-30
JP5789125B2 (ja) 2015-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57145U (ja) 自動二輪車
US7261358B2 (en) Windscreen apparatus
US9669704B2 (en) Air intake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20070066210A1 (en) Windshield system for a saddle-type vehicle
CN103029573A (zh) 多用途车
US8037958B2 (en) Layout of compact all terrain vehicle for fuel tank, intake duct, and exhaust duct positioning
US10406903B2 (en) Vehicle
CN100404361C (zh) 机动二轮车
CN102161361B (zh) 跨骑型车辆
US9598135B2 (en) Cowl of saddle-ridden type vehicle
CN102785731A (zh) 鞍乘型车辆
US9581073B2 (en) Radiator structure for two-wheeled vehicle
JP612988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CN102822045A (zh) 两轮机动车
CN102785729A (zh) 鞍乘型车辆
CN102815353B (zh) 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
CN100404358C (zh) 机动两轮车的头盔保持架安装构造
CN103010349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JP2013071552A (ja) 鞍乗型車両の外装部品
CN104010931B (zh) 跨骑式车辆
CN102431617B (zh) 小型车辆
CN104514618A (zh) 小型车辆的吸气装置
JP4555740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空気取入装置
JP2005313899A5 (zh)
CN101279628B (zh) 二轮摩托车的后部车体罩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