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95040B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95040B
CN102295040B CN2011101632397A CN201110163239A CN102295040B CN 102295040 B CN102295040 B CN 102295040B CN 2011101632397 A CN2011101632397 A CN 2011101632397A CN 201110163239 A CN201110163239 A CN 201110163239A CN 102295040 B CN102295040 B CN 1022950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cover
cover portion
vehicle
recess
sad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6323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95040A (zh
Inventor
吹田善一
神村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4586977&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2295040(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950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50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950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50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6Leg 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10Ventilation or air guiding devices forming part of fai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该鞍乘型车辆的车体罩包括:顶罩部(31)、侧罩部(32)和前罩部(34)。顶罩部(31)在车辆的侧视图中在操纵单元(6)和车座(7)之间形成向下凹的车体轮廓。覆盖前叉(24)侧面的侧罩部(32)固定于主车架(22)并从操纵单元(6)的前方位置延伸到顶罩部(31)的下方位置。前罩部(34)连结到侧罩部(32)的顶部。侧罩部(32)包括从侧罩部(32)的前端向后延伸的第一凹部(41)。用于固定前罩部(34)和侧罩部(32)的顶固定部(76)布置在第一凹部(41)的上方。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鞍乘型车辆通常在车座前设置有允许鞍乘者把他/她的脚放在上面的脚踏板或脚踏开关。因此,鞍乘者的脚部容易被前轮溅起的泥浆或者从前方散开的物体击中。鉴于上述情况,鞍乘型车辆设置有用于保护鞍乘者脚部的侧罩部。
然而,侧罩部不仅阻碍泥浆或者散开的物体,也阻碍了空气流。因此,特别在发动机置于车座下方并从该处向前延伸时,热量倾向于积聚在鞍乘型车辆的侧罩部的后方。因而,从车体前方流过的空气因已知的鞍乘型车辆的侧罩部的结构而被阻碍。因此,热量倾向于积聚在侧罩部的后方。换言之,置于发动机上方的罩体部分或置于发动机侧面的罩体部分以及流过罩体部分周围的空气的温度会更高一些。
日本延迟公开专利申请公开第JP-A-2004-291700号中描述一种示例性的机动二轮车,其中,在挡风罩外侧的空气以锐角从挡风罩的后端流入挡风罩的内侧。换言之,由于挡风罩后端的垂直边缘形状而在挡风罩后方的空气中产生湍流。这样很难有效地将发动机上方的罩体部、罩体部侧面的空气和罩体部上方空气中的热量去除。
作为比较地,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8/0202835号的说明书中描述一种机动二轮车挡风罩的示例性结构。该挡风罩包括从车体侧面向外突出的光滑弯曲表面。因此,与上述情况不同,在挡风罩的后面通常不会产生湍流。
然而,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8/0202835号中描述的挡风罩需要从车体侧面向外突出很大的幅度,以允许挡风罩具有光滑的弯曲表面并同时保护鞍乘者的脚。当挡风罩具有较大尺寸时,增大了挡风罩的表面积。简单地说,可以获得良好的整流效果。然而,由于具有从车体侧面向外大幅度突出的形状,使挡风罩受到较大的空气阻力。这样难以形成平稳的气流。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抑制侧罩部从车体侧面向外突出同时在侧罩部上获得良好整流效果的鞍乘型车辆。
本目的由权利要求1的特征来实现。
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构建更多的改进。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鞍乘型车辆包括:前轮、后轮、驱动单元、操纵单元、头管、车架单元、车座和车体罩。驱动单元布置在前轮和后轮之间。操纵单元包括前叉和车把单元。前叉支承前轮以允许其转动。车把单元连结到前叉的顶部。头管支承前叉以允许其转动。车架单元连接于头管并布置在驱动单元的上方。车座布置在操纵单元的后方。车体罩包括顶罩部、侧罩部和前罩部。顶罩部布置在操纵单元和车座之间,用于覆盖车架单元的顶面。在车辆侧视图中,顶罩部在操纵单元和车座之间形成向下凹的车体轮廓。侧罩部覆盖前叉的侧面。侧罩部从操纵单元的前方位置延伸到顶罩部的下方位置。侧罩部固定到车架单元。前罩部与侧罩部分离设置。前罩部连接于侧罩部的顶部。前罩部覆盖头管的前侧。此外,侧罩部包括从侧罩部的前端向后延伸的第一凹部。位于前罩部和侧罩部之间的固定部置于第一凹部的上方。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鞍乘型车辆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鞍乘型车辆。在鞍乘型车辆中,侧罩部的前部倾斜以使其前部比其后部更靠近车辆的横向中心。第一凹部的前部倾斜以使其前部比其后部更靠近车辆的横向中心。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鞍乘型车辆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鞍乘型车辆。在鞍乘型车辆中,侧罩部包括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第一斜面倾斜以从其顶端随着高度的减小成比例地逐渐远离车辆横向上的车体中心。第二斜面倾斜以从其底端随着高度的增加成比例地逐渐远离车辆横向上的车体中心。第二斜面定位在第一斜面的下方。第一凹部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定位在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之间。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鞍乘型车辆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鞍乘型车辆。在鞍乘型车辆中,满足关系式D1>D2。在此关系式中,D1被设置成在车辆的侧视图中前轮的转动中心与侧罩部的前端之间的距离。在此关系式中,D2被设置成在车辆的侧视图中前轮的转动中心与侧罩部的边缘部之间的距离。该边缘部是布置在车辆的侧视图中将前轮的转动中心和侧罩部的固定位置连接到车架单元的理论线上的两个边缘部中的一个。该边缘部被布置成比两个边缘部中的另一个更靠近前轮。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鞍乘型车辆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鞍乘型车辆。该鞍乘型车辆还包括头灯。头灯布置在车把单元的前方。此外,前罩部与头灯分开布置。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的鞍乘型车辆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鞍乘型车辆。在该鞍乘型车辆中,前罩部和侧罩部之间的边界布置在第二凹部中。第二凹部布置在第一凹部的上方。第二凹部在车体罩上向内凹进。
<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鞍乘型车辆,从侧罩部的前端向后延伸布置第一凹部。因此可以增大侧罩部的表面积同时可以防止侧罩部从车体侧面向外突出。因此,可以增强侧罩部上的整流效果并可以防止侧罩部从车体侧面向外突出。此外,前罩部和侧罩部之间的固定部定位在第一凹部的上方。因此,前罩部的和侧罩部之间的接缝不会被形成在第一凹部上。换言之,第一凹部的表面可以光滑地形成。因此,可以进一步加强侧罩部上的整流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鞍乘型车辆,可以使空气沿着侧罩部的表面从车辆的前面顺畅地流到后面。因此,可以进一步加强侧罩部上的整流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鞍乘型车辆,第一凹部在上下方向上定位在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之间。因此,可以进一步防止侧罩部从车体侧面向外突出。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鞍乘型车辆,距离D2小于距离D1。换言之,侧罩部布置在车体侧视图中将前轮的转动中心和侧罩部的固定位置连接于车架单元的理论线上的较大范围内。换言之,增大了侧罩部的表面积,因此进一步加强整流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鞍乘型车辆,头灯布置在车把单元的前方,而不是布置在前罩部中。因此,前罩部可被制造成比带有头灯的前罩部更平坦的形状。因此,可以加强前罩部的整流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的鞍乘型车辆,从车体前侧流过的空气不仅可以由第一凹部引导还可以由第二凹部引导。因此,可以加强整辆车的整流效果。
附图说明
现在参考构成该原始公开一部分的附图,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是鞍乘型车辆的前视图;
图3是鞍乘型车辆的俯视图;
图4是车体罩的侧视图;
图5是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6是鞍乘型车辆的放大局部前视图;
图7是前罩部和左侧罩部的局部前视图;
图8是左侧罩部的内表面的立体图;
图9是前罩部和左侧罩部的放大局部视图;
图10是沿着图4中的直线X-X剖开的车体罩的横截面图;以及
图11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放大局部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图1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1的侧视图。图2是鞍乘型车辆1的前视图。图3是鞍乘型车辆1的俯视图。鞍乘型车辆1也就是所谓的机动脚踏两用车(moped)。在鞍乘型车辆1中,沿车体长度方向(前后方向)位于车座7(后面将描述)和操纵部6(后面将描述)之间的部分具有向下凹的形状。应该注意,在下面的说明中,除特别指定之外,诸如“前”、“后”、“右”和“左”等方向术语及其相关术语是指代从坐在鞍乘型车辆1的车座7上的鞍乘者观察的方向。此外,术语“侧面”及其相关术语指在从车辆的横向(宽度/左右)方向上的车体中心离开的方向。如图1所示,鞍乘型车辆1包括前轮2、后轮3、驱动单元4、车体架5、操纵单元6、车座7、车体罩8等。
驱动单元4沿长度方向设置在前轮2和后轮3之间同时由车体架5支承。驱动单元4包括发动机11和变速装置12。发动机11是包括汽缸单元13和曲轴箱14的水冷发动机。汽缸单元13布置在曲轴箱14的前方。汽缸单元13以倾斜的姿势布置以使其前部被定位成比其后部高。此外,散热器15布置在汽缸单元13的前方。变速装置12布置在曲轴箱14的侧面。变速装置12被配置成将来自发动机11的驱动力通过链条传送到后轮3。台阶16和变速踏板17布置在变速装置12的侧面。鞍乘者把他/她的脚放在台阶16上并通过用他/她的脚来操作变速踏板17来上移/下移变速装置12的挡位。
车体架5包括头管21、作为本发明“车架单元”的主车架22,和后车架23。头管21支承前叉24(后面会描述)以允许其转动。主车架22连接于头管21并从此处向后下方倾斜地延伸。主车架22布置在驱动单元4的上方。后臂25通过托架(图中未示出)可转动地安装到主车架22的后部。后臂25支承后轮3以允许其转动。后车架23连接于主车架22并从此处向后上方倾斜地延伸。后车架23布置在后轮3的上方。车座7布置在后车架23上方并由后车架23支承。
操纵单元6包括前叉24和车把单元26。前叉24支承前轮2以允许其转动。具体地,前叉24包括一对前悬架27、托架28和转向轴29。前悬架27在车辆的横向上彼此远离布置。前悬架27支承前轮2以允许其转动。前悬架27的顶端连接于托架28。托架28连接于转向轴29的底部。转向轴29可转动地插入头管21中。车把单元26连结到转向轴29的顶端。换言之,车把单元26连结于前叉24的顶部。此外,头灯18布置在车把单元26的前方。头灯18被配置成相对于头管21,连同转向轴29的转动与车把单元26一起转动。
车座7布置在后车架23的上方。车座7在操纵单元6的后方与操纵单元6分开布置。
车体罩8是覆盖车体架5的树脂部件。车体罩8包括顶罩部31、一对侧罩部32和33(参见图2)和前罩部34。
顶罩部31沿长度方向布置在操纵单元6和车座7之间以覆盖主车架22的顶面。在车体的侧视图中,顶罩部31在操纵单元6和车座7之间形成向下凹的车体轮廓。顶罩部31的表面倾斜以使其前部被定位成比其后部高。上述的主车架22布置在顶罩部31的下方。如图3所示,顶罩部31包括左顶面开口部38和右顶面开口部39。左顶面开口部38和右顶面开口部39在车辆的横向上彼此分离。左顶面开口部38的结构与右顶面开口部39的结构左右对称。
一对侧罩部32和33(以下称“右侧罩部33”和“左侧罩部32”)至少部分地覆盖驱动单元4的两个侧面。例如,侧罩部32和33覆盖汽缸单元13的两个侧面。可选地,侧罩部32和33可以完全覆盖发动机11的两个侧面。还可选地,侧罩部32和33可以完全覆盖驱动单元4的两个侧面。如图1所示,左侧罩部32覆盖发动机11的汽缸单元13、前叉24、散热器15等的左侧。左侧罩部32从操纵单元6的前方位置延伸到顶罩部31下方的位置。如图2所示,左侧罩部32包括第一斜面36和第二斜面37。第一斜面36倾斜以从其顶端随着高度的减小成比例地逐渐远离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车体中心(见点划线C1)。第二斜面37布置在第一斜面36的下方。第二斜面37倾斜以从其底部随着高度的增大成比例地逐渐远离车辆横向上的车体中心。此外,左侧罩部32的前部倾斜以使其前部被定位成比其后部更靠近在车辆横向上的车体中心,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术语“车辆横向上的车体中心”是由沿着车辆的长度和竖直(上下)方向布置同时通过前轮2、后轮3、前罩部34和头管21其中之一的横向中心的平面来定义的。
图4示出车体罩8的侧视图。在车体的侧视图中,左侧罩部32的前缘部60具有沿着车轮2的轮廓弯曲的向后凹的形状。左侧罩部32的顶部61同时连接于顶罩部31和前罩部34。左侧罩部32的顶部61包括位于靠近顶罩部31布置的部分中的凹部62。上述的左顶面开口部38布置在凹部62内。左侧罩部32的顶部61包括邻近前罩部34布置的倾斜部,该倾斜部倾斜以使其后部被定位成比其前部高。左侧罩部32的底部63以与发动机11的底部大体相同的高度布置。左侧罩部32的后部64定位在发动机11的汽缸单元13的后方。左侧罩部32固定于其固定部35的主车架22。固定部35对应于本发明中“侧罩部”到“车架单元”的“固定位置”。固定部35是左侧罩部32的后端部,布置在左侧罩部32的竖直中间位置。左侧罩部32包括开口45。开口45连通车体罩8的内部(即由车体罩8包围的内部空间)。发动机11的汽缸单元13定位在开口45的内部。如图5所示,满足下列关系式:“D1>D2”。在此,D1是指在车辆的侧视图中前轮2的转动中心P2和左侧罩部32的前端P1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D2是指在车体的侧视图中前轮2的转动中心P2和左侧罩部32的边缘部P3之间的距离。边缘部P3是布置在车辆的侧视图中连接左侧罩部32的固定部35和前轮2的转动中心P2的理论线L1上左侧罩部32的边缘部之一。更具体地,边缘部P3是边缘中更靠近前轮2的边缘部。
此外,左侧罩部32包括第一凹部41。第一凹部41从左侧罩部32的前端向后延伸。第一凹部41被布置成向前叉24的侧面延伸。此外,第一凹部41向后延伸并且至少延伸到前视图中的车辆的侧缘。更具体地,在车体侧视图中,第一凹部41的后部布置上顶罩部31的下方。在车体的侧视图中,第一凹部41向上凸地弯曲。在车体的侧视图中,第一凹部41上布置在其弯曲位置前方的部分,基本上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在车体的侧视图中,第一凹部41上布置在其弯曲位置后方的部分倾斜以使其后部被定位成低于其前部。此外,第一凹部41的前部倾斜以使其前部被定位成比其后部更加靠近车辆横向上的车体中心,如图3所示。第一凹部41的后部倾斜以使其后部被定位成比其前部更加靠近车辆横向上的车体中心。
此外,如图6所示,第一凹部41在上下方向上布置在第一斜面36和第二斜面37之间。另外,第一凹部41由斜面构成。具体地,第一凹部41包括上斜面42和下斜面43。上斜面42倾斜以使其顶部被定位成比其底部更远离车辆横向上的车体中心。在图4的侧视图中,上斜面42的竖直宽度w1从左侧罩部32的前端向后逐渐增大。竖直宽度w1在左顶面开口部38前方的位置最大。竖直宽度w1在上斜面42的后部即布置在竖直宽度w1最大位置的后方的部分向后逐渐减小。上斜面42的顶部连接于第一斜面36。下斜面43倾斜以使其底部被定位成比其顶部更远离车辆横向上的车体中心。下斜面43被定位在上斜面42的下方。下斜面43的顶部连接于上斜面42的底部。下斜面43的底部连接于第二斜面37。在侧视图中,下斜面43的竖直宽度w2从左侧罩部32的前端向后逐渐增加。竖直宽度w2在左顶面开口部38前方的位置最大。竖直宽度w2在下斜面43的后部即布置在使竖直宽度w2最大的位置后方的部分向后逐渐减少。应该注意,使下斜面43的竖直宽度w2最大的位置位于使上斜面42的竖直宽度w1最大的位置的前方。
第一凹部41的底部44被制成在上斜面42和下斜面43之间具有弯曲形状。底部44沿着大致长度方向从左侧罩部32的前端向后延伸。此外,底部44的后部向下后方倾斜延伸同时布置在左顶面开口部38的下方。
应该注意,左侧罩部32包括第一部件32a和第二部件32b。第一部件32a是一体成型的独立部件。第一部件32a包括上述第一凹部41和上述侧罩部32的顶部61。此外,第一部件32a包括左侧罩部32的前缘部60。另一方面,第二部件32b包括左侧罩部32的底部和后部63和64。上述开口45布置在第一部件32a和第二部件32b之间。
前罩部34是与侧罩部32和33分开设置的独立部件。前罩部34与头灯18分开布置。前罩部34覆盖头管21的前侧。如图2所示,前罩部34连结于左侧罩部32的顶端和右侧罩部33的顶端。在图2中,附图标记47表示前罩部34和左侧罩部32的顶端之间的边界。前罩部34和左侧罩部32的顶端之间的边界47置于第二凹部55中。换言之,第二凹部55由前罩部34的底端和左侧罩部32的顶端构成。第二凹部55在车体罩8上向内凹。第二凹部55被定位在第一凹部41的上方。
此外,前罩部34包括左闪光器51和右闪光器52。左闪光器51和右闪光器52在车辆的横向上彼此远离布置。此外,前罩部34包括位于左闪光器51下方的孔53。孔53布置在第二凹部55中。上述第一凹部41布置在前罩部34和左侧罩部32之间的边界47的下方。如图4所示,第一凹部41向第二凹部55的后方延伸。
如图7所示,左侧罩部32是与前罩部34分开设置的独立部件。此外,左侧罩部32是与顶罩部31分开设置的独立部件(参见图4)。左侧罩部32安装于前罩部34和顶罩部31两者上,并置于前罩部34和顶罩部31两者的侧面。应该注意,左侧罩部32从侧面覆盖前罩部34的底部。图8是左侧罩部32的第一部件32a的内表面的立体图。第一部件32a包括在其内表面上的多个内固定部71至75。内固定部71至75是从第一部件32a的内表面突出的突起。第一部件32a通过内固定部71和72固定到顶罩部31。第一部件32a通过内固定部73固定到第二部件32b。第一部件32a通过内固定部74和连结部件(图中未示出)固定到右侧罩部33的第一部件。第一部件32a通过内固定部75固定到前罩部34。
应该注意,引导部件91固定于左侧罩部32的内表面。引导部件91将流入车体罩8内部的空气向开口45引导。
如图9所示,第一部件32a的顶部61即左侧罩部32的顶部61包括多个顶固定部76、77和78。顶固定部76、77和78沿着左侧罩部32的顶部61的边缘布置并定位在上述第一凹部41的上方。另一方面,前罩部34包括布置成与顶固定部76、77和78一一对应匹配的孔81、82和83。孔81、82和83中的每一个孔具有沿着左侧罩部32的顶部61的边缘即左侧罩部32和前罩部34之间的边界延伸的延长形状。如图10所示,顶固定部76从左侧罩部32的顶部61的边缘突出,同时沿着左侧罩部32和前罩部34之间的边界47的方向弯曲。其它顶固定部77和78的形状与顶固定部76的形状大致相同。当左侧罩部32固定到前罩部34时,在顶固定部76保持如图10(a)所示插入孔81的状态下,左侧罩部32相对于前罩部34滑动。顶固定部76因此与孔81的边缘啮合,如图10(b)所示。类似地,顶固定部77和孔82啮合,而顶固定部78与孔83啮合。左侧罩部32因而被固定到前罩部34。特别地,左侧罩部32的顶部61稳固地被固定到前罩部34。应该注意,图10示出沿着图4中直线X-X剖开的车体罩8的横截面。
如图2所示,右侧罩部33被布置成与左侧罩部32左右对称。简单地说,右侧罩部33包括第一凹部49。第一凹部49被布置成与左侧罩部32的第一凹部41左右对称。此外,前罩部34具有左右对称的形状。前罩部34和右侧罩部33的顶端之间的边界48置于第二凹部56中。第二凹部56布置成与上述第二凹部55左右对称。此外,前罩部34包括位于右闪光器52下方的孔54。孔54置于第二凹部56中。孔54被布置成与上述孔53左右对称。
应该注意,车体罩8包括定位在散热器15前方部分中的开口89,如图2所示。开口89置于前轮2的后方。
在鞍乘型车辆1行驶过程中,空气通过前罩部34的孔53和54流入车体罩8的内部。此外,空气通过车体罩8的开口89流入车体罩8的内部。流入车体罩8内部的一部分空气通过如图3所示的顶罩部31的顶面开口部分39和38流到外部。另一方面,流入车体罩8内部的另一部分空气向下流动,然后从如图4所示的开口45流到外面。当鞍乘型车辆1停止时,相反地,经加温的空气通过车体罩8的内部向上流动。经加温的空气随后通过顶罩部31的右、左顶面开口部39和38流到外面。
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1具有下列特征:
第一凹部41被布置成从左侧罩部32的前端向后延伸。因此,可以增大左侧罩部32的表面积,同时可以防止左侧罩部32从车体侧面向外突出。因此,可以加强左侧罩部32上的整流效果,同时可以防止左侧罩部32从车体侧面向外突出。
第一凹部41的前部倾斜以使其前部比其后部更靠近车辆横向上的车体中心。因此,可以使空气沿着左侧罩部32的表面从车辆前侧光滑地流到车辆后侧。因此,可进一步加强左侧罩部32上的整流效果。
在车体的前视图中,第一凹部41在上下方向上布置在第一斜面36和第二斜面37之间。现假设这样的示例性情况,即第一和第二斜面36和37光滑连接。第一凹部41布置在与左侧罩部32的弯曲表面的顶点(即侧面最突出的部分)相对应的位置中。因此,可以进一步防止因第一凹部41的上述位置结构而使左侧罩部32从车体侧面向外突出。
如图5所示,距离D2小于距离D1。换言之,左侧罩部32在车体侧视图中连接左侧罩部32的固定部35和前轮2的转动中心P2的直线L1上,具有大的位置范围。因此,左侧罩部32可获得较大的表面积并且可以进一步加强整流效果。
头灯18布置在车把单元26的前方,而不是布置在前罩部34中。因此,前罩部34可被制成比嵌有头灯18的前罩部34更平坦的形状。因此,可加强前罩部34的整流效果。
第一凹部41布置在前罩部34和左侧罩部32之间的边界47的下方。因此,允许空气通过第一凹部41沿着左侧罩部32的表面容易地从车体前侧流到车体后侧。因此,可以进一步加强左侧罩部32的整流效果。
从车体前面流过的空气不仅可由第一凹部41引导,还可以由第二凹部55引导。因此可以增强整个车体的整流效果。
此外,右侧罩部33的第一凹部49可以获得与上述第一凹部41相同的有利效果。
上面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多种变化。例如,第一凹部41和49的位置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位置不同,只要第一凹部41和49分别布置在侧罩部32和33上即可。此外,第一凹部41和49的形状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形状不同。
第二凹部55和56可以仅仅由前罩部34构成。可选地,第二凹部55也可以仅仅由侧罩部32构成,而第二凹部56可以仅仅由侧罩部33构成。可选地,不必设置第二凹部55和56。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和第二斜面36和37中的每一个在车体的前视图中具有弯曲形状。然而,第一和第二斜面36和37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线性形状。可选地,第一和第二斜面36和37的每一个可以具有由直线和曲线组合形成的形状。
如图11所示,第一部件32a可以由多个部件321和322构成。然而,在此优选地,部件321和322之间的接缝323与第一凹部41不重叠。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车体罩8内部的经加温空气从开口45、左顶面开口部38和右顶面开口部39流到外面。然而,用于使空气从车体罩8内部流到外面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可以设置另一开口。可选地,也可以不设置开口45。可选地,可以不设置右、左顶面开口部39和38。
上面已经结合机动脚踏两用车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还可以应用到其它鞍乘型车辆上,例如其它带轮的机动车,如三轮车或四轮车、水上摩托车和雪地车。

Claims (6)

1.一种鞍乘型车辆(1),包括:
前轮(2);
后轮(3);
驱动单元(4),布置在所述前轮(2)和所述后轮(3)之间;
操纵单元(6),包括:前叉(24),支承所述前轮(2)以允许所述前轮(2)转动;和车把单元(26),连结于所述前叉(24)的顶部;
头管(21),支承所述前叉(24)以允许所述前叉(24)转动;
连接于所述头管(21)的车架单元(22),所述车架单元(22)布置在所述驱动单元(4)的上方;
车座(7),布置在所述操纵单元(6)的后方;以及
车体罩(8),包括:
顶罩部(31),布置在所述操纵单元(6)和所述车座(7)之间,用于覆盖所述车架单元(22)的顶面,在车辆的侧视图中,所述顶罩部(31)在所述操纵单元(6)和所述车座(7)之间形成向下凹的车体轮廓;
侧罩部(32),用于覆盖所述前叉(24)的侧面,所述侧罩部(32)从所述操纵单元(6)的前方位置延伸到所述顶罩部(31)的下方位置,所述侧罩部(32)固定于所述车架单元(22);以及
前罩部(34),与所述侧罩部(32)分开设置,所述前罩部(34)连接于所述侧罩部(32)的顶部,所述前罩部(34)覆盖所述头管(21)的前侧,
其中所述侧罩部(32)包括从所述侧罩部(32)的前端向后延伸的第一凹部(41),并且
位于所述前罩部(34)和所述侧罩部(32)之间的固定部(76、77、78)定位在所述第一凹部(41)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
其中所述侧罩部(32)的前部倾斜以使其前部被定位成比其后部更靠近车辆的宽度方向中心,并且
所述第一凹部(41)的前部倾斜以使其前部被定位成比其后部更靠近车辆的宽度方向中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
其中所述侧罩部(32)包括第一斜面(36)和第二斜面(37),
所述第一斜面(36)倾斜以从其顶端随着高度的减小成比例地逐渐远离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车体中心,
所述第二斜面(37)定位在所述第一斜面(36)的下方,所述第二斜面(37)倾斜以从其底端随着高度的增加成比例地逐渐远离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车体中心,并且
所述第一凹部(41)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一斜面(36)和所述第二斜面(37)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中满足关系式D1>D2,其中D1被设置成在车辆的侧视图中所述前轮(2)的转动中心(P2)与所述侧罩部(32)的前端(P1)之间的距离,D2被设置成在车辆的侧视图中所述前轮(2)的转动中心(P2)和所述侧罩部(32)的边缘部(P3)之间的距离,所述边缘部(P3)是布置在车辆的侧视图中连接所述前轮(2)的转动中心和所述侧罩部(32)的固定位置(35)的理论线(L1)上的两个边缘部之一,所述边缘部(P3)比所述侧罩部(32)的两个边缘部中的另一个边缘部更靠近所述前轮(2)布置,其中,所述固定位置(35)是将所述侧罩部(32)固定于所述车架单元(22)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还包括:
头灯(18),布置在所述车把单元(26)的前方,
其中所述前罩部(34)与所述头灯(18)分开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中所述前罩部(34)和所述侧罩部(32)之间的边界布置在第二凹部(55)中,所述第二凹部(55)布置在所述第一凹部(41)的上方位置,所述第二凹部(55)在所述车体罩(8)上向内凹进。
CN2011101632397A 2010-06-11 2011-06-09 鞍乘型车辆 Active CN1022950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34330 2010-06-11
JP2010134330 2010-06-11
JP2010218475A JP2012017087A (ja) 2010-06-11 2010-09-29 鞍乗型車両
JP2010-218475 2010-09-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95040A CN102295040A (zh) 2011-12-28
CN102295040B true CN102295040B (zh) 2013-07-03

Family

ID=44586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632397A Active CN102295040B (zh) 2010-06-11 2011-06-09 鞍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394893B1 (zh)
JP (1) JP2012017087A (zh)
CN (1) CN102295040B (zh)
BR (1) BRPI1103058B1 (zh)
MY (1) MY16353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71100B2 (ja) * 2011-09-06 2015-08-26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2013136305A (ja) * 2011-12-28 2013-07-11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CN102582725A (zh) * 2012-03-19 2012-07-18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侧盖组件的安装结构
JP2014028542A (ja) * 2012-07-31 2014-02-13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6130119B2 (ja) * 2012-10-01 2017-05-17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CN103910002A (zh) * 2013-01-05 2014-07-09 上海黄燕模塑工程有限公司 自行车
CN108263526B (zh) * 2016-12-30 2020-03-1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JP2022044199A (ja) * 2020-09-07 2022-03-17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カウル
JP1726012S (ja) * 2020-11-18 2022-09-29 モータースクータ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78158B2 (ja) * 2002-09-10 2008-04-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JP4363875B2 (ja) 2003-03-25 2009-11-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車体カバー構造
JP2005104313A (ja) * 2003-09-30 2005-04-21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サイドカバー構造
JP4078341B2 (ja) * 2004-08-30 2008-04-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車体カバー構造
US7607712B2 (en) 2007-02-28 2009-10-27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ucture of side cover for motorcycle
JP2009046018A (ja) * 2007-08-20 2009-03-05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5289883B2 (ja) * 2008-09-30 2013-09-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2010120629A (ja) * 2008-10-23 2010-06-03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PI1103058B1 (pt) 2020-10-20
EP2394893A3 (en) 2014-11-05
JP2012017087A (ja) 2012-01-26
CN102295040A (zh) 2011-12-28
MY163534A (en) 2017-09-15
EP2394893B1 (en) 2016-06-01
BRPI1103058A2 (pt) 2012-11-20
EP2394893A2 (en) 2011-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95040B (zh) 鞍乘型车辆
EP3418168B1 (en)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598863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JP618410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930376B2 (ja) 鞍乗型車両
EP2889207B1 (en) Motorcycle
EP3398844B1 (en) Mudguard member for saddled vehicle
BRPI1004168A2 (pt) estrutura perifÉrica de estribo de um veÍculo do tipo de montar no selim
CN103359226B (zh) 跨乘式车辆
US9714062B2 (en) Saddle-ride-type vehicle
EP2463186B1 (en) Motorcycle
JP557630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2285402B (zh) 骑乘型车辆
JP612988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TWI549849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580664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CN110949584B (zh) 鞍乘型车辆
CN103183073B (zh) 骑乘型车辆
CN110300699B (zh) 跨骑型车辆
JP735702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351172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US9399498B2 (en) Foot pedal structure for saddle-type vehicle
CN110325434B (zh) 跨骑型车辆
CN102310904B (zh) 骑乘型车辆
JP7184863B2 (ja) 鞍乗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