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56230B - 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556230B CN102556230B CN201110384445.0A CN201110384445A CN102556230B CN 102556230 B CN102556230 B CN 102556230B CN 201110384445 A CN201110384445 A CN 201110384445A CN 102556230 B CN102556230 B CN 10255623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nal frame
- upper cover
- saddle
- cover
-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6—Leg guar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其能够容易地形成外形特别的内架。在上罩(33)设置有向上方开口的内架开口部(40),在下罩(34)的上部设置有向前方鼓出而形成的内架主体部(47),利用内架主体部(47)从下方及上方覆盖内架开口部(40),并且利用从上罩(33)的内架开口部(40)向下方延伸的下侧后壁部(43)从后方覆盖内架主体部(47),从而形成有作为收纳部的内架(35)。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其在乘坐于鞍乘型车辆的车座的驾驶者的腿的前方形成有收纳部。
背景技术
在鞍乘型车辆中,在乘坐于车座的驾驶者的腿的前方设置有作为收纳部的内架。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中,形成护腿挡风板的后表面的内罩由上侧罩和与上侧罩另行设置的下侧罩形成,从后方看,使上侧罩的下部和下侧罩的上部以使下侧罩的上部位于更后侧位置的方式重叠,从而形成内架。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内罩由两个部件形成,因此能够得到特别的外形,并且能够不增加部件数量而形成内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52068号公报
对于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等车辆而言,通过特别的外形给予观看者有魅力的印象。因此,要求各部位是能够形成特别的外形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其能够容易地形成外形特别的内架。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第一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具有:自前方覆盖驾驶者的腿的护腿挡风板29、形成所述护腿挡风板29的前面部的前罩31、形成所述护腿挡风板29的后面部的内罩32,所述内罩32由配置于上侧的上罩33和在该上罩33的下方另行设置的下罩34构成,通过所述上罩33的下部和所述下罩34的上部的配合结构,形成向上方开口且作为收纳部的内架35,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上罩33设置有向上方开口的内架开口部40,在所述下罩34的上部设置有向前方鼓出而形成的内架主体部47,所述内架主体部47从下方及前方覆盖所述内架开口部40,并且从所述上罩33的所述内架开口部40向下方延伸的壁部43从后方覆盖所述内架主体部47,从而形成有作为所述收纳部的内架35。
第二方面的发明在第一方面发明所记载的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罩33的前表面,在所述内架开口部40的上方设置有挡水棱80、81,该挡水棱80、81比所述内架主体部47与所述内架开口部40的周向边缘的配合部55更向前方突出。
第三方面的发明在第二方面发明所记载的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棱80、81的横向宽度比所述内架开口部40的横向宽度宽。
第四方面的发明在第二或第三方面发明所记载的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棱80、81向上方凸出地弯曲。
第五方面的发明在第二至第四方面中任意一方面发明所记载的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罩33设置有联接所述下罩34的下罩联接部67、68,所述挡水棱80、81延伸至所述下罩联接部67、68并与其结合。
第六方面的发明在第二至第五方面中任意一方面发明所记载的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罩33设置有与车架13联接的车架联接部38,所述挡水棱80、81延伸至所述车架联接部38并与其结合。
第七方面的发明在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任意一方面发明所记载的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罩33和所述下罩34的后表面的配合部44、46形成为向上凸出的形状。
根据第一方面发明,能够利用两个部件形成具有特别的外形的护腿挡风板,并且能够不增加部件数量而形成内架。此外,因为内架开口部设置于上罩,所以能够使内架开口部成为一体部件,从而能够提高该开口部的刚性。
根据第二方面发明,能够抑制流到上罩背面的水从内架主体部和内架开口部的周向边缘的配合部侵入内架内。
根据第三方面发明,能够有效地抑制水侵入内架内。
根据第四方面发明,能够有效地抑制水侵入内架内。
根据第五方面发明,能够提高挡水棱的刚性。
根据第六方面发明,因为挡水棱延伸至其与车架之间的联接部,所以能够提高上罩的刚性。
根据第七方面发明,由于能够容易地向左右引导流到上罩与下罩的后表面的配合部的水,其结果是,能够减少流到下罩中央部的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两轮机动车的左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两轮机动车的护腿挡风板的后视图。
图3是构成护腿挡风板的内罩的上罩的主视图。
图4是构成护腿挡风板的内罩的下罩的后视图。
图5是构成护腿挡风板的内罩的主视图。
图6是沿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2的B-B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两轮机动车(鞍乘型车辆)
29护腿挡风板
31前罩
32内罩
33上罩
34下罩
35内架
38车架联接部
40内架开口部
43下侧后壁部(壁部)
44上侧配合部
46下侧配合部
47内架主体部
55前侧配合部
67、68联接突起部(下罩联接部)
80、81挡水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所使用的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箭头LH表示车辆的左侧。
图1是表示适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小型摩托车型两轮机动车1。两轮机动车1具备包含有发动机2及动力传递机构3的摇动单元4。在摇动单元4的后部可以旋转地支承后轮5,在摇动单元4的前方配置有前轮6。前轮6可以旋转地支承于左右一对前叉7的下部。
在左右的前叉7的上部架设有桥接部8,在桥接部8的宽度方向中央竖立设置有转向轴9。转向轴9可以旋转地支承在设置于车架10前端的头管11,前叉7可以转向地支承于头管11。在转向轴9的上部设置有转向把12。
车架10具备:头管11;主架13,其从头管11向后下方延伸,之后弯曲地向后方延伸;从主架13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架14。在后架14焊接有支承踏板15的左右一对踏板架16,同乘者将脚放在踏板15上。
摇动单元4的发动机2具备:曲轴箱17;与该曲轴箱17结合的气缸18。动力传递机构3包括带式无级变速机构,并被收纳在曲轴箱17内。发动机2的旋转动力经由动力传递机构3向后轮5传递。由于设置于曲轴箱17的前侧下部的连接部19支承在设置于主架13后端的连接部件20,因此摇动单元4在上下方向可以摇动地被支承。在摇动单元4的后侧上部和后架14的后部之间安装有后缓冲器21,在摇动单元4的上部配置有滤清器22等进气系统部件。
在主架13的下部大致水平区域,以大致水平的状态配置有驾驶者放脚的板状的脚踏板23,从脚踏板23的后部延伸的车体罩24覆盖车体后部。在车体罩24的上方设置有驾驶者乘坐的车座25,在车体罩24的后部设置有向后下方延伸的后轮挡泥板26。在后轮挡泥板26安装有包含刹车灯及方向指示灯的组合灯27。
在前轮6的上方设置有前轮挡泥板28,前轮挡泥板28固定在桥接部8。在前轮挡泥板28的上方及后方设置有从前方覆盖乘坐于车座25的驾驶者的腿并由树脂材料制成的护腿挡风板29,护腿挡风板29从脚踏板23的前端向上方延伸。在护腿挡风板29的上方设置有覆盖转向把12的把手罩30。在把手罩30搭载有头灯等。
护腿挡风板29具有:前罩31,其位于前侧并形成该护腿挡风板29的前面部;内罩32,其位于前罩31的后侧并形成该护腿挡风板29的后面部。内罩32具有:配置于上侧的上罩33;在上罩33的下方另行设置的下罩34。上罩33及下罩34分别由树脂材料成型。在内罩32形成有向上方开口且作为收纳部的内架35。
如图2所示,内架35以隔着车宽度方向中心线CL1的方式形成在左右而构成一对。内架35的开口从后方稍微向上前方延伸(也参照图1),该开口从上方到后方敞开。图2表示位于上罩33的上方的把手罩30。把手罩30的后侧下部呈向后方突出的コ形或圆弧形状。另外,在上罩33,在右侧的内架35的上方形成有锁芯的插孔36。
通过将上罩33的下部和下罩34的上部前后重合而形成内架35,当下罩34处于固定在车体侧的状态时,上罩33从下罩34的后方安装。参照图1,利用前罩31及脚踏板23将下罩34固定在车体侧。图2的附图标记34a表示形成于下罩34的与前罩31结合的结合部。
如图2、图3所示,在上罩33的上下方向及车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形成有车架联接部38,该车架联接部38向前方凹陷并形成螺栓支承面37。虽然在后面进行详细描述,但是上罩33通过车架联接部38固定在主架13。上罩33在车架联接部38的上方向把手罩30的后壁大致笔直地延伸,并且自车架联接部38的左右向前方延伸。上罩33在上下方向大致中央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平面部39。在上罩33的左右的平面部39形成有构成内架35的开口的左右一对内架开口部40。
内架开口部40呈四个角部被倒圆角的大致长方形,内架开口部40形成为,其前侧边缘部41位于比后侧边缘部42更靠上方的位置,并从上方向后方敞开。内架开口部40的前侧边缘部41形成为向上方凸出地弯曲。另外,上罩33具有从车架联接部38的下部及左右的平面部39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下侧后壁部43。下侧后壁部43是从后方看与下罩34的上部重合的部位。下侧后壁部43在其下端具有上侧配合部44,该上侧配合部44形成为从后方或从前方看向上方凸出的弯曲形状,如图2所示,该上侧配合部44在上下方向与下罩34抵接。
与此相对,如图4所示,下罩34形成有覆盖前罩31的后面的下罩主体45,下罩主体45在其上边缘具有下侧配合部46,该下侧配合部46形成为从后方看向上方凸出的弯曲形状,并与上罩33的上侧配合部44抵接。此外,在下罩34的下侧配合部46的上方设置有内架主体部47,该内架主体部47隔着车宽度方向中心线CL1左右分开形成,并通过与上罩33的协作而形成内架35。内架主体部47形成为从下罩主体45的上方延长面上向前方突出。
内架主体部47具有:从下罩主体45的上方延长面上向前方突出的底壁48;从底壁48的车宽度方向内端向上方立起的内侧壁49;从底壁48的车宽度方向外端向上方立起的外侧壁50;从底壁48的前端向上方立起的前壁51,从而形成被上述各壁包围的空间。通过连结壁部52连结左右的内侧壁49。连结壁部52形成为从下侧配合部46的车宽度方向中央区域向上方大致笔直地立起。
内架主体部47的内侧壁49、外侧壁50及前壁51的上端边缘是与图3所示的内架开口部40背面侧的周向边缘R抵接的部位,将内侧壁49、外侧壁50及前壁51的各上端边缘称为内侧配合部53、外侧配合部54及前侧配合部55。
如图5所示,下罩34的内架主体部47从下方及前方覆盖上罩33的内架开口部40,并且将下罩34和上罩33重叠(重合),以使上罩33的下侧后壁部43从后方覆盖内架主体部47的后方开口部分。由此,内架主体部47的上方开口部分从内架开口部40面对外侧,并且通过内架主体部47和下侧后壁部43的协作而形成封闭空间,从而形成作为收纳部的内架35。
当上罩33与下罩34重合时,内架主体部47的内侧壁49的内侧配合部53、外侧壁50的外侧配合部54及前壁51的前侧配合部55与内架开口部40背面侧的周向边缘R没有间隙地抵接。底壁48、内侧壁49及外侧壁50的后端边缘与上罩33的下侧后壁部43没有间隙地抵接。如图2所示,当上罩33与下罩34重合时,通过使上罩33的上侧配合部44的弯曲形状沿着下罩34的下侧配合部46,而使上罩33和下罩34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光滑地连接。
如图3所示,在上罩33的上侧配合部44的车宽度方向中央形成有中央爪部56,并在其左右形成有左爪部57、右爪部58。中央爪部56、左爪部57及右爪部58的截面呈L形,并向前方突出。如图4所示,在下罩34的下侧配合部46的上侧,在车宽度方向中央形成有中央卡合孔59,在其左右形成有左卡合孔60、右卡合孔61。如图5、图6及图7所示,当上罩33与下罩34重合时,中央爪部56与中央卡合孔59卡合,左爪部57与左卡合孔60卡合,右爪部58与右卡合孔61卡合。
另外,如图3所示,在上罩33的前表面,在车架联接部38的下侧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筒状的中央联接突起部62。而且,在下侧后壁部43的左端部侧形成有上下排列并向前方突出的筒状的联接突起部63、64,在右端部侧形成有上下排列并向前方突出的筒状的联接突起部65、66。在左右的内架开口部40的上方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筒状的联接突起部67、68。
与此相对,如图4所示,在下罩34,在与中央联接突起部62及联接突起部63~68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中央螺栓通孔69及螺栓通孔70~75。连结壁部52的上部形成为从两侧朝车宽度方向内侧向下方延伸,并且从后方看呈凹状,在位于连结壁部52的底侧的上部中央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承水部76,其截面呈コ形,中央螺栓通孔69形成于承水部76的壁部。如图5所示,当上罩33与下罩34重合时,中央螺栓通孔69与中央联接突起部62抵接,螺栓通孔70~75与联接突起部63~68抵接,并分别通过螺合来固定。
如图6所示,在主架13焊接有向后方突出并与螺栓支承面37抵接的支板77,该螺栓支承面37形成于上罩33的车架联接部38。在支板77形成有与形成于螺栓支承面37的螺栓通孔(未图示)同轴的螺栓通孔(未图示)。上罩33通过螺栓78与支板77连结,从而固定在车体。如图2所示,将螺栓78和挂钩79一起拧紧,从而将该挂钩79固定在上罩33。挂钩79能够挂行李。
如图3所示,在上罩33的前表面,在左右的内架开口部40的上方分别一体地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挡水棱80、81。挡水棱80、81的横向宽度在车宽度方向上形成为比内架开口部40的横向宽度宽,并在联接突起部67、68的附近向上方呈凸状地弯曲并跨越联接突起部67、68,从而与该连接突起部67、68结合。
从前方看,挡水棱80、81呈向上凸出地弯曲的形状,沿内架开口部40的前侧边缘部41延伸,并伴随着向车宽度方向内侧延伸而向下方弯曲,之后,弯曲成大致水平状态,该挡水棱80、81的车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与车架联接部38的侧部结合。参照图7,挡水棱80、81在内架主体部47相比前侧配合部55向更前方突出,该前侧配合部55与内架开口部40的周向边缘R抵接。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是挡水棱80、81形成为比内架主体部47的内侧配合部53更突出。
挡水棱80、81能够防止侵入护腿挡风板29内的水滴侵入内架35,并利用其曲面形状向车宽度方向内侧、外侧引导水以将其排走。在此,如图5所示,与挡水棱80、81的车宽度方向内侧端部结合的车架联接部38的下部以存在间隙的方式嵌入承水部76。如图6所示,在承水部76的底壁76A形成有将水向外部排放的排水孔76B。另外,底壁76A朝前方下降,以便向下方引导水。
参照图5,在下罩34,在中央卡合孔59的下方形成有中央挡泥棱82,在左卡合孔60的下方形成有左挡泥棱83,在右卡合孔61的下方形成有右挡泥棱84。中央挡泥棱82、左挡泥棱83及右挡泥棱84分别形成为向上方敞开且截面呈コ形的形状。如图6、图7所示,当上罩33安装在下罩34时,中央挡泥棱82、左挡泥棱83及右挡泥棱84从下方覆盖中央卡合孔59、左卡合孔60及右卡合孔61。
中央挡泥棱82、左挡泥棱83及右挡泥棱84能够防止由前轮6甩起的泥等通过中央卡合孔59、左卡合孔60及右卡合孔61,并且也作为护腿挡风板29内部的遮挡部件起作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上罩33一体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内架开口部40,在下罩34的上部设置有内架主体部47,该内架主体部47形成为向前方突出,内架主体部47从下方及前方覆盖内架开口部40,并且从上罩33的内架开口部40向下方延伸的下侧后壁部43从后方覆盖内架主体部47,从而形成有作为收纳部的内架35。
因此,利用两个部件能够形成具有特别的外形的护腿挡风板,并且能够不增加部件数量而形成内架35。此外,因为内架开口部40设置在上罩33,所以能够使内架开口部40成为一体部件,从而能够提高该开口部40的刚性。
此外,由于在上罩33的前表面,在内架开口部40的上方设置有比内架主体部47与内架开口部40的周向边缘R的配合部更向前方突出的挡水棱80、81,因此能够抑制流到前罩33背面的水从内架主体部47和内架开口部40的周向边缘R的配合部侵入内架35内。
此外,由于挡水棱80、81的横向宽度比内架开口部40的横向宽度宽并向上弯曲,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水向内架35内侵入。另外,由于挡水棱80、81延伸至作为下罩联接部的联接突起部67、68并与其结合,因此确保挡水棱的刚性。而且,由于挡水棱80、81延伸至车架联接部38并与其连结,因此能够提高上罩33的刚性。
此外,由于挡水棱80、81在内架开口部40的上方沿该内架开口部40的弯曲形状向上方弯曲,因此,该挡水棱80、81靠近内架开口部40,从而能够提高该开口的刚性,并且使水容易向左右流动,从而能够抑制水向内架35内侵入。
另外,由于作为上罩33和下罩34的后表面的配合部即上侧配合部44及下侧配合部46形成为向上凸出的形状,因此,容易向左右引导到达上侧配合部44及下侧配合部46的水,其结果是能够减少流向下罩34中央部的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将本发明适用于两轮机动车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能够很好地适用于三轮车。此外,本发明也能够很好地适用于电动两轮机动车和燃料电池车辆。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左右设置的一对内架35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设置一个或三个以上内架的结构。
Claims (11)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其具有:自前方覆盖驾驶者的腿的护腿挡风板(29)、形成所述护腿挡风板(29)的前面部的前罩(31)、形成所述护腿挡风板(29)的后面部的内罩(32),所述内罩(32)由配置于上侧的上罩(33)和在该上罩(33)的下方另行设置的下罩(34)构成,通过所述上罩(33)的下部和所述下罩(34)的上部的重合结构,形成向上方开口且作为收纳部的内架(35),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内架(35)以隔着车宽度方向中心线(CL1)的方式形成在左右而构成一对,
所述上罩(33)在上下方向大致中央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平面部(39),在该左右一对平面部(39)设置有构成所述内架(35)的开口的向上方开口的左右一对内架开口部(40),
在所述下罩(34)的上部,设置有从该下罩(34)的覆盖所述前罩(31)的后面的下罩主体(45)的上方延长面上向前方鼓出而形成的内架主体部(47),
所述内架主体部(47)从下方及前方覆盖所述内架开口部(40),并且从所述上罩(33)的所述内架开口部(40)向下方延伸的壁部(43)从后方覆盖所述内架主体部(47),从而形成有作为所述收纳部的内架(3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罩(33)的前表面,在所述内架开口部(40)的上方设置有挡水棱(80、81),该挡水棱(80、81)比所述内架主体部(47)与所述内架开口部(40)的周向边缘的配合部(55)更向前方突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棱(80、81)的横向宽度比所述内架开口部(40)的横向宽度宽。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棱(80、81)向上方凸出地弯曲。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棱(80、81)向上方凸出地弯曲。
6.如权利要求2~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罩(33)设置有联接所述下罩(34)的下罩联接部(67、68),
所述挡水棱(80、81)延伸至所述下罩联接部(67、68)并与其结合。
7.如权利要求2~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罩(33)设置有与车架(13)联接的车架联接部(38),
所述挡水棱(80、81)延伸至所述车架联接部(38)并与其结合。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罩(33)设置有与车架(13)联接的车架联接部(38),
所述挡水棱(80、81)延伸至所述车架联接部(38)并与其结合。
9.如权利要求1~5,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罩(33)和所述下罩(34)的后表面的配合部(44、46)形成为向上凸出的形状。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罩(33)和所述下罩(34)的后表面的配合部(44、46)形成为向上凸出的形状。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罩(33)和所述下罩(34)的后表面的配合部(44、46)形成为向上凸出的形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66900A JP5280430B2 (ja) | 2010-11-30 | 2010-11-30 | 鞍乗り型車両のインナーラック構造 |
JP2010-266900 | 2010-11-30 | ||
JPJP2010-266900 | 2010-11-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56230A CN102556230A (zh) | 2012-07-11 |
CN102556230B true CN102556230B (zh) | 2016-03-30 |
Family
ID=45044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384445.0A Active CN102556230B (zh) | 2010-11-30 | 2011-11-28 | 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474895B2 (zh) |
EP (1) | EP2457813B1 (zh) |
JP (1) | JP5280430B2 (zh) |
CN (1) | CN102556230B (zh) |
ES (1) | ES2527729T3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69964B2 (ja) * | 2012-05-31 | 2016-02-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防風構造 |
JP2016022852A (ja) * | 2014-07-22 | 2016-02-08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レッグシールドの組立構造 |
JP6083816B2 (ja) * | 2014-08-29 | 2017-02-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用車体カバーの前部構造 |
EP3012177B1 (en) | 2014-10-24 | 2017-03-08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Scooter-type vehicle |
CN106032158B (zh) * | 2014-10-24 | 2018-08-14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速克达型车辆 |
EP3230154B1 (en) * | 2014-12-11 | 2019-06-26 | Honda Motor Company Limited | Frontal cover installation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
US9527453B2 (en) * | 2015-01-22 | 2016-12-2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Trim assembly having storage compartment with trap door |
JP6722082B2 (ja) * | 2016-09-30 | 2020-07-1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部構造 |
JP6989576B2 (ja) * | 2019-09-26 | 2022-01-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インナーカバー締結構造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17990A (zh) * | 1997-11-25 | 1999-06-0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小型摩托车车辆的内车框结构 |
EP1452432A2 (en) * | 2003-02-26 | 2004-09-01 | HONDA MOTOR CO., Ltd. | Frame structure of a motorcycle |
CN1754746A (zh) * | 2004-09-29 | 2006-04-0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自动二轮车的内箱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519927B1 (fr) * | 1982-01-21 | 1985-06-28 | Honda Motor Co Ltd | Dispositif de coffre a bagages sur petits vehicules |
JPS62170389U (zh) * | 1986-04-21 | 1987-10-29 | ||
JP2794485B2 (ja) * | 1990-11-22 | 1998-09-0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インナーラック構造 |
JP3199759B2 (ja) * | 1991-01-21 | 2001-08-20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JP3484919B2 (ja) * | 1997-04-25 | 2004-01-06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ー型車両の荷物ラック取付構造 |
JP4176895B2 (ja) * | 1999-02-01 | 2008-11-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三輪車の前部収納構造 |
JP2001341683A (ja) * | 2000-05-30 | 2001-12-11 | Moric Co Ltd | 鞍乗型車両の小物入れ装置 |
JP2005350022A (ja) * | 2004-06-14 | 2005-12-22 |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 電動車両 |
JP2006036013A (ja) * | 2004-07-27 | 2006-02-09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JP2006056288A (ja) * | 2004-08-17 | 2006-03-02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および車両カバー取付方法 |
JP2006117230A (ja) * | 2004-09-21 | 2006-05-11 | Yamah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 |
JP2007253835A (ja) * | 2006-03-24 | 2007-10-04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JP4753777B2 (ja) * | 2006-04-24 | 2011-08-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インナーラック構造 |
JP2009040395A (ja) * | 2007-07-19 | 2009-02-26 | Yamah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 |
JP5131470B2 (ja) * | 2008-05-29 | 2013-01-3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JP5577120B2 (ja) * | 2010-03-16 | 2014-08-2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インナーラック構造 |
-
2010
- 2010-11-30 JP JP2010266900A patent/JP528043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11-25 EP EP11190832.3A patent/EP2457813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1-11-25 ES ES11190832.3T patent/ES2527729T3/es active Active
- 2011-11-25 US US13/304,465 patent/US847489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11-28 CN CN201110384445.0A patent/CN10255623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17990A (zh) * | 1997-11-25 | 1999-06-0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小型摩托车车辆的内车框结构 |
EP1452432A2 (en) * | 2003-02-26 | 2004-09-01 | HONDA MOTOR CO., Ltd. | Frame structure of a motorcycle |
CN1754746A (zh) * | 2004-09-29 | 2006-04-0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自动二轮车的内箱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457813A2 (en) | 2012-05-30 |
US20120133170A1 (en) | 2012-05-31 |
ES2527729T3 (es) | 2015-01-29 |
JP2012116298A (ja) | 2012-06-21 |
EP2457813B1 (en) | 2014-12-17 |
EP2457813A3 (en) | 2012-12-19 |
JP5280430B2 (ja) | 2013-09-04 |
US8474895B2 (en) | 2013-07-02 |
CN102556230A (zh) | 2012-07-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56230B (zh) | 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 | |
US8302726B2 (en) | Saddle ride type vehicle | |
US8973948B2 (en) | Fuel tank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JP6208647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燃料タンク支持構造 | |
US20130313861A1 (en) |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US7850225B2 (en) | Motorcycle | |
US7883101B2 (en) | Body frame of motorcycle | |
CN102530148B (zh) | 摩托车 | |
EP2703272B1 (en) | Storage part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 |
US9434436B1 (en) | Rear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US8814244B2 (en) | Accommodation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 |
JP5727874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 |
US20140063825A1 (en) | Rear structure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US10233875B2 (en) | Saddle-ridden vehicle | |
JP2011148451A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 |
EP2502811B1 (en) | Evaporated fuel treatment device for motorcycle | |
US9428238B2 (en) | Body frame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 |
US7690461B2 (en) | All terrain vehicle | |
KR101114080B1 (ko) | 자동 이륜차의 배선 유지 구조 | |
CN102530142B (zh) | 鞍乘型车辆 | |
EP2554464B1 (en) | Motorcycle | |
CN102815353B (zh) | 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 | |
CN106005136A (zh) | 鞍骑型车辆的下罩结构 | |
CN101612963B (zh) | 车灯和摩托车 | |
CN103043150B (zh) | 两轮机动车的后部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