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32158B - 速克达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速克达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32158B
CN106032158B CN201510102596.0A CN201510102596A CN106032158B CN 106032158 B CN106032158 B CN 106032158B CN 201510102596 A CN201510102596 A CN 201510102596A CN 106032158 B CN106032158 B CN 1060321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switch
head tube
switch unit
scooter type
typ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0259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32158A (zh
Inventor
黄启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EP1518881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3012177B1/en
Priority to PH12015000353A priority patent/PH12015000353B1/en
Priority to MYPI2015703769A priority patent/MY179743A/en
Priority to US14/921,273 priority patent/US9592878B2/en
Priority to BR102015026957-9A priority patent/BR102015026957B1/pt
Publication of CN1060321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321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321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321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速克达型车辆,其中,前框架部自头管的后部朝车辆后方且下方延伸,且在前视时,以在转向机构不旋动的状态下与前轮重叠的方式被设置。车体外壳包含于后框架部的上方位于较座部更前方且供骑乘者放置脚的平板状脚踏板、和自平板状脚踏板的前端朝上方延伸,且位于头管和前框架部的后方的前外壳部。主开关单元具备具有操作部的主开关部,位在头管的后方,且在车辆侧视时,以其至少一部分位于较连结头管的上缘部的后端与前框架部的下缘部的后端的假想线(A)更前方的方式被配置。所述前外壳部包含位于较操作部更右侧或左侧的至少一者且上方开口的收纳部。

Description

速克达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速克达型车辆,尤其涉及一种速克达型车辆的主开关的配置。
背景技术
先前,已知有一种具备平板状脚踏板的速克达型车辆。在具备平板状脚踏板的速克达型车辆中,由于能够确保左右方向较宽广的置脚空间,因此舒适性较高。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揭示有一种具备平板状脚踏板的速克达型车辆。专利文献1的速克达型车辆具备至少包含钥匙插入筒部和本体而具有某种程度的大小的主开关,且主开关配置于外壳部,所述外壳部在头管的侧方自划分置脚空间的前端的平板状脚踏板的前端朝上方延伸。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205879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具备平板状脚踏板的速克达型车辆中,将至少包含钥匙插入筒部和本体而具有某种程度的大小的主开关配置于在头管的侧方自划分置脚空间的前端的平板状脚踏板的前端朝上方延伸的外壳部。因此,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具备平板状脚踏板的速克达型车辆能够有效地活用头管的侧方的空间,使置脚空间不会因配置主开关而受到限制,而能够确保置脚空间的前后方向的大小。因此,于具有左右方向较宽广的置脚空间的平板状脚踏板,也能够确保前后方向的置脚空间的大小。因此,能够实现骑乘者的较高的舒适性。
另一方面,此种具备平板状脚踏板的速克达型车辆中,为更进一步提升骑乘者的舒适性,也期望有骑乘者在乘坐状态下能够存取物品的收纳空间。又,在考虑骑乘者乘坐状态下对收纳空间存取物品的便利性的情形时,优选为在自划分置脚空间的前端的平板状脚踏板的前端朝上方延伸的外壳部设置收纳空间。
然而,在如上述专利文献1的车辆中,主开关单元也同样设置于自划分置脚空间的前端的平板状脚踏板的前端朝上方延伸的外壳部。因此,如果将具有某种程度的大小的主开关单元与收纳空间同时设置于自划分置脚空间的前端的平板状脚踏板的前端朝上方延伸的外壳部,那么自划分置脚空间的前端的平板状脚踏板的前端朝上方延伸的外壳部会位于更后方,而使脚踏板的置脚空间于前后方向变小。其结果,难以确保置脚空间的前后方向的大小,而有导致骑乘者的舒适性降低的担忧。
本发明是鉴于此种状况研究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骑乘者的舒适性较高的速克达型车辆,一方面能够确保平板状脚踏板的置脚空间的前后方向的大小,另一方面也能够确保骑乘者乘坐状态下手能够存取物品的收纳空间的大小。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案的第1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的主旨为包括:前轮;转向机构,其包含供骑乘者操作的把手,并支撑所述前轮;车体框架,其包含头管、前框架部和后框架部,所述头管支撑所述转向机构使之能够旋动且朝车辆前方且下方延伸,所述前框架部是自所述头管的后部朝车辆后方且下方延伸,且设为在前视时,以在所述转向机构不旋动的状态下与所述前轮重叠的方式被设置,所述后框架部是自所述前框架部的下部朝后方延伸;座部,其被支撑于所述后框架部;车体外壳,其包含平板状脚踏板和前外壳部,所述平板状脚踏板在所述后框架部的上方位于较所述座部更前方,且供乘坐于所述座部的骑乘者放置脚,所述前外壳部自所述平板状脚踏板的前端朝上方延伸,且位于所述头管和所述前框架部的后方;和主开关单元,其包含主开关部,该主开关部具有能够供骑乘者操作的操作部;且所述主开关单元是在所述头管的后方,且在车辆侧视时,其以至少一部分位于较连结所述头管的上缘部的后端与所述前框架部的下缘部的后端的假想线更前方的方式被配置,所述前外壳部包含收纳部,所述收纳部位于较所述操作部更右侧或左侧的至少一者,且其上方开口。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在本发明的速克达型车辆中,车体框架包含朝前方且下方延伸的头管和自头管的后部朝后方且下方延伸的前框架部,因此,在车辆侧视时在头管的下方且前框架部的上方形成有空间。本案发明者着眼于所述形成的空间。
具体来说,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中,能够有效地活用形成于所述头管的下方且前框架部的上方的空间,将具备主开关部而具有某种程度的大小的主开关单元配置于头管的后方,且主开关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连结头管的上缘部的后端与前框架部的下缘部的后端的假想线更前方,因此能够减小因配置主开关单元而对置脚空间的前后方向的大小所造成的影响。
进而,在以确保置脚空间的前后方向的大小为前提下,将主开关单元配置于头管的后方并将收纳部形成于主开关单元的右侧或左侧的至少一者的情形时,收纳部能够不受配置主开关单元的影响,而充分地确保收纳空间的大小。
根据以上,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提供一种骑乘者的舒适性较高的速克达型车辆,一方面能够确保平板状脚踏板的置脚空间的前后方向的大小,另一方面也能够确保骑乘者乘坐状态下能够存取物品的收纳空间的大小。
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的主旨为,在车辆侧视时,所述操作部配置于较所述座部的乘坐面低的位置。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能够提供一种骑乘者的舒适性较高的速克达型车辆,一方面确保平板状脚踏板的置脚空间的前后方向的大小,一方面也确保骑乘者乘坐状态下能够存取物品的收纳空间的大小,并且骑乘者的膝部不易与主开关单元(特别是能够供骑乘者操作的操作部)干涉。
具体来说,在骑乘者乘坐时,膝部的位置是由座部的位置决定。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中,在骑乘者乘坐于座部的状态下,骑乘者的膝部位于较座部的乘坐面高的位置。因此,通过将主开关单元配置于较座部的乘坐面低的位置,乘坐状态下或上下车时骑乘者的膝部与主开关单元不易干涉,舒适性较高。
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的主旨为,在车辆侧视时,所述收纳部配置于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与所述主开关单元重叠的位置。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本发明的速克达型车辆将收纳部配置于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与所述主开关单元重叠的位置,借此收纳部能够更有效地活用在车辆侧视时与主开关单元一并形成于头管的下方且前框架部的上方的空间。因此,能够提供一种骑乘者的舒适性较高的速克达型车辆,一方面确保平板状脚踏板的置脚空间的前后方向的大小,另一方面也确保骑乘者乘坐状态下能够存取物品的收纳空间的大小,且乘坐状态下或上下车时骑乘者的膝部不易与收纳部干涉。
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的主旨为,所述主开关单元的下端部位于较所述主开关单元的上端部更靠车辆前方处。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本发明的速克达型车辆是将主开关单元的下端部配置成位于较其上端部更靠车辆前方处,借此,能够将主开关单元以自车辆后上方朝前下方倾斜的方式配置于头管。因此,主开关单元中位于较连结所述头管的上缘部的后端与前框架部的下缘部的后端的假想线更前方的部分变多,而能够更有效地活用形成于头管的下方且前框架部的上方的空间,与主开关单元直立配置的速克达型车辆相比,能够更进一步确保平板状脚踏板的置脚空间的前后方向的大小。
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的主旨为,进而包括挂物钩,且自所述主开关单元的后方将所述挂物钩安装于所述主开关单元。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本发明的速克达型车辆是以主开关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连结头管的上缘部的后端与前框架部的下缘部的后端的假想线更前方的方式配置主开关单元,并将挂物钩安装于主开关单元。因此,除能够一方面确保平板状脚踏板的置脚空间的前后方向的大小,另一方面确保骑乘者乘坐状态下手能够进入的收纳空间的大小之外,与经由主开关单元的侧方而利用固定于头管的托架将挂物钩安装于托架的情形相比,能够通过将挂物钩直接安装于主开关单元而省略设置托架等装置,且也能够提升挂物钩的安装强度。
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态的主旨为,所述主开关单元进而包括锁定所述转向机构相对于所述头管的旋动的锁定机构。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态,在本发明的速克达型车辆中,主开关单元由于同时具有主开关部和锁定机构因此形成较大。然而,由于主开关单元是配置于头管的后方,且在车辆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位于较连结头管的上缘部的后端与前框架部的下缘部的后端的假想线更前方,故而即使采用如所述般的大型主开关单元,也能够提供一种骑乘者的舒适性较高的速克达型车辆,一方面能够确保平板状脚踏板的置脚空间的前后方向的大小,另一方面也能够确保骑乘者乘坐状态下能够存取物品的收纳空间的大小。
本发明的第7实施形态的主旨为,进而包括钥匙单元,该钥匙单元用以操作所述主开关部的操作部,所述操作部为能够供所述钥匙单元插入的钥匙插入部。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7实施形态,在本发明的速克达型车辆中,主开关部由于具有能够供钥匙单元插入的钥匙插入部,因此在钥匙插入方向上较长。然而,由于主开关单元是配置于头管的后方,且在车辆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位于较连结头管的上缘部的后端与前框架部的下缘部的后端的假想线更前方,故而即使采用如所述般的大型主开关单元,也能够提供一种骑乘者的舒适性较高的速克达型车辆,一方面能够确保平板状脚踏板的置脚空间的前后方向的大小,另一方面也能够确保骑乘者乘坐状态下能够存取物品的收纳空间的大小。
本发明的第8实施形态的主旨为,进而包括能够与所述主开关部进行通信的钥匙单元,所述主开关部是通过操作所述操作部而进行与所述钥匙单元的通信。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8实施形态,在本发明的速克达型车辆中,主开关部是通过操作操作部而进行和钥匙单元的通信。因此,主开关部也能够不具备能够供钥匙单元插入的大小,因此容易确保平板状脚踏板的置脚空间的前后方向的大小。此外,并无骑乘者在主开关单元插入有钥匙单元的状态下进行乘坐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因骑乘者的膝部与钥匙单元的干涉所导致的骑乘者舒适度的降低。根据以上所述,能够提供一种骑乘者的舒适性较高的速克达型车辆,一方面能够确保平板状脚踏板的置脚空间的前后方向的大小,另一方面也能够确保骑乘者乘坐状态下能够存取物品的收纳空间的大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左侧视图。
图2是骑乘者乘坐在图1所示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状态下的右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在卸除车体外壳后的状态下的右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外观的后视图。
图5是自本发明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车辆右侧观察的车辆前部结构的一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在卸除车体外壳后的状态下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在卸除车体外壳后的状态下的车辆前部的一部分的后视图。
图8(a)是表示本发明的速克达型车辆的主开关单元单品的外观的侧视图。图8(b)是表示图8(a)所示的主开关的内部结构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随附图式所示的一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速克达型车辆。
图1是本发明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左侧视图,以虚线表示被车体外壳遮住的车体框架2。图2是骑乘者乘坐于图1所示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状态的右侧视图。图3是将本发明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车体外壳卸除后的状态的右侧视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外观的后视图,以虚线表示收纳部40的内部结构。图5是本发明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自车辆右侧观察的车辆前部结构的一部分的放大侧视图,以虚线表示被车体外壳遮住的头管21和主开关单元50等装置。图6是本发明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在卸除车体外壳后的状态下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7是本发明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在卸除车体外壳后的状态下的车辆前部的一部分的后视图。图8(a)是表示本发明的速克达型车辆的主开关单元50单品的外观的侧视图。图8(b)是表示图8(a)所示的主开关单元50的内部结构的剖面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的方向分别表示乘坐于速克达型车辆1的骑乘者观察的前、后、左、右的方向。再者,图1中的符号Fr表示前方。
<车辆全体>
速克达型车辆1是所谓的“底梁式”的速克达型车辆。如图1、3所示,底梁式的车体框架2的前端部支撑用于操纵前轮8的方向的转向机构3,且在所述车体框架2的中央部,支撑有单元摆动式动力单元10使之能以枢轴部P为中心上下摆动。在动力单元10的上方安装有座部9,所述座部9以其前端部的铰链销H为中心而能够相对于置物箱12开闭。
如图2所示,骑乘者以乘坐于座部9并将脚置于脚踏板33的上表面的姿势,操纵转向机构3而驾驶速克达型车辆1。此外,图2中仅表示了骑乘者,但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为两人乘坐的车辆,共乘者能够以乘坐于座部9的后部并以脚置于置脚部S的姿势乘坐。
如图3所示,转向机构3包含一对前悬架4、转向托架5、转向轴6和把手7。一对前悬架4朝前方斜下方向延伸,且在其下端配设有前轮8。前悬架4的上端是安装于被固设于转向轴6的下端部的转向托架5。在转向轴6的上端设有供骑乘者操作的把手7。
如图1、3所示,动力单元10是例如具备引擎101和配置于自引擎101的侧方朝车辆后方延伸的传动箱102中的V型皮带式无段变速机,且为将引擎101与传动箱102一体化的构造者。引擎101使汽缸轴大致水平朝向前方地搭载。在传动箱102的前端部连接有吸入外部气体的导气管1021,所述外部气体用于使因V型皮带式无段变速机的皮带摩擦等产生的热散发。在传动箱102的后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撑有通过引擎101的驱动力而被驱动的后轮11。在传动箱102的上方,配置有对供给到引擎101的外部气体进行过滤的空气滤清器AC。此外,也能够使引擎101与传动箱102构成为并非一体化而分体的结构。
<车体框架>
如图3所示,车体框架2包括:头管21,其能够供转向轴6插入且能够旋动地支撑转向轴6,且朝车辆前方向斜下方延伸;前框架部22,其通过例如焊接而连接于头管21,朝车辆后方向斜下方延伸,且位于前轮8的后方;和后框架部23,其被焊接于前框架部22的下部,朝后方延伸,且自下方支撑座部9。
前框架部22是由一根管装置构成,且在前视时,在转向机构3不旋动时(即,前轮8在车辆左右方向的中央相对于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不偏向的状态)与前轮8重叠。
后框架部23包括:左右一对下部后框架部231,其被焊接于前框架部22的下部,且以缓斜度朝后方延伸;左右一对中间后框架部232,其自左右一对下部后框架部231的各者的后部以陡斜度朝后且朝上地延伸;和左右一对上部后框架部233,其自左右一对中间后框架部232的各者的后部以缓斜度朝后且朝上地延伸,且自下方支撑座部9。
又,左右一对下部后框架部231和上部后框架部233在各自的后端部之间,是通过朝下方开口的前视大致U型的横向框架24F、24R而连结。座部9和置物箱12是通过横向框架24F、24R和左右一对上部后框架部233而被支撑。又,如图1、3所示,座部9以铰链销H为中心而相对于置物箱12闭合时,通过使设于座部9的座部闭合机构13与设于横向框架24R的锁定部卡合,而进行座部9的锁定。
下部后框架231、中间后框架部232和上部后框架部233更佳为连续的管装置且左右设置为一对,但其中的一部分或全体也能够由一根或两根以上的管装置所构成。进而,下部后框架部231能够焊接于前框架部22的下端部,也能够焊接于前框架部22的下部的“下端部以外的部位”。
又,如图3所示,侧视时,因头管21朝车辆前方向斜下方延伸,前框架部22朝车辆后方向斜下方延伸,因此在头管21的后方,在头管21与前框架部22的接合部附近,形成有回旋镖形状的空间。
更详细来说,在侧视时头管21与前框架部22的接合部是位于较连结头管21的上缘部的后端与前框架部22的下缘部的后端的假想线A更前方。即,在侧视时头管21与前框架部22的接合部是位于形成于头管21与前框架部22的后方的空间的前端。借此,在侧视时,由头管21、前框架部22和连结头管21的上缘部的后端与前框架部22的下缘部的后端的假想线A所划分的空间为头管21与前框架部2的接合部附近在前后方向上较大的空间。
本发明的速克达型车辆着眼于有效地活用形成于所述头管21与前框架部22的接合部附近的回旋镖形状的空间而配置主开关单元50和收纳部40等装置。
<车体外壳>
如图1所示,在转向机构3、头管21和前框架部22周围配设有前外壳部30。如图1、2所示,在座部9的下方且置物箱12的侧方,配设有侧外壳部31L、31R。在前外壳部30与侧外壳部31L、31R之间,配设有低底板的平板状脚踏板33以供骑乘者放置脚。又,在平板状脚踏板33的后端部与座部9的前部的下方之间配设有中央外壳部32。
前外壳部30包含位于头管21的侧方的侧方前外壳部301和后方前外壳部302,所述后方前外壳部302位于头管21的后方,且自侧方前外壳部301的后方与侧方前外壳部301连结。
后方前外壳部302具备后方前外壳上部302a和后方前外壳下部302b,后方前外壳上部302a配设成自前方朝后方而向上方倾斜地延伸,且自头管21的后方进行覆盖,后方前外壳下部302b配设成自后方前外壳上部302a的下缘朝后方向下方倾斜地延伸,且自前框架部22的后方进行覆盖。侧方前外壳部301包含位于头管21的左侧的左侧方前外壳部301L和位于头管21的右侧的右侧方前外壳部301R。
左侧方前外壳部301L包含左侧方前外壳上部301La和与左侧方前外壳上部301La分体设置的左侧方前外壳下部301Lb,且右侧方前外壳部301R包含右侧方前外壳上部301Ra和与右侧方前外壳上部301Ra分体设置的右侧方前外壳下部301Rb。当然,左侧方前外壳下部301Lb与右侧方前外壳下部301Rb也能够不分体设置。左侧方前外壳上部301La与右侧方前外壳上部301Ra在车辆侧视时为朝车辆前方凹曲的形状,即,在车辆侧视时,具有回旋镖形状。
如图4所示,在后方前外壳部30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在后方前外壳上部302a的上端配设有使转向机构3插通的开口部302O1。又,如图5所示,后方前外壳部302的后方前外壳上部302a进而包含朝车辆后方突出的上部突出外壳部302c。后述的主开关50被后方前外壳部302覆盖,配置于后方前外壳部302的内侧,且自设于后方前外壳部302的上部突出外壳部302c的开口302O2露出。
又,如图1所示,平板状脚踏板33自与后方前外壳部302的连接部略朝下方大致水平地弯曲并朝后方延伸,并与中央外壳部32的下端连接。在平板状脚踏板33的左右两侧,一对平板状脚踏板侧外壳部34以自平板状脚踏板33的左右两侧缘朝下方垂下的方式形成,且在平板状脚踏板33的下方,在一对平板状脚踏板侧外壳部34之间形成有车辆左右方向的剖面为U型的底外壳部35。又,在平板状脚踏板33的下方,在左右一对下部后框架部231之间配设有燃料箱(未图示)。
平板状脚踏板33具有载置骑乘者的脚的置脚面330。在本实施形态中,平板状脚踏板33构成为在左右方向上高度相同,且置脚面330大致整体平坦地构成,但并不限于此,此置脚面330也能够具有放置脚时无不适感的凹凸部。此处,所谓放置脚时无不适感,是指无因在平板状脚踏板33的下方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配置车体框架所产生的凹凸部即能够。即,置脚面330也能够构成为根据配置于平板状脚踏板33下的燃料箱等装置的形状,而具有一部分朝上方略微隆起的凸部。
以上所说明的前外壳部30、侧外壳部31L、31R、平板状脚踏板33和中央外壳部32等车体外壳为外观装置,分别能够利用塑胶等材料适宜地形成。各外壳装置为利用射出成形的一体成形制品,但也能够由多片装置构成。例如,在本实施形态的前外壳部30,后方前外壳部302是由后方前外壳上部302a与后方前外壳下部302b一体化而成,侧方前外壳部301中的左侧方前外壳上部301La与右侧方前外壳上部301Ra是通过未图示的中央外壳部连结而一体化,但也能够分别分体设置。又,其也能够分别包含多个装置。再者,车体外壳自外观和制造方面来说均为整体左右对称地表现者为优选。
<主开关单元>
其次,对主开关单元50的结构进行说明。主开关单元50具备主开关部51,该主开关部51具有能够供骑乘者操作的操作部。
在本实施形态中,主开关部51包含露出部52和钥匙插入部53。操作部为能够供如图7所示般的钥匙单元K插入的钥匙插入部53。更详细地说,如图8(a)所示,主开关单元50主要包括:露出部52,其包含挡闸和显示主开关单元的操作的显示部等;钥匙插入部53,其能够供骑乘者插入钥匙单元K。骑乘者能够通过插入钥匙单元K以操作主开关部51的钥匙插入部53(操作部)。
此外,主开关单元50进而具备锁定机构54,其锁定转向机构3相对于头管21的旋动。
如图8(b)所示,在钥匙插入部53能够旋转地配设有大致圆筒形状的转子55。在转子55上自其上表面沿中心轴而形成有供钥匙插入的钥匙插入孔56,且在其下端嵌合有锁定机构54的曲柄57的上端部。
又,锁定机构54包含:锁定杆连动装置58,其以能伴随曲柄57的旋转而往复运动的方式,具有穿设部58A,且在此穿设部58A穿设曲柄57的两臂间的中间部57A;和锁定杆60,其能够相对于角孔59进退。锁定杆60是使其一端与锁定杆连动装置58抵接,通过利用转子55的旋转所致的曲柄57的旋转和锁定杆连动装置58的往复运动,自角孔59朝外部突出而锁定转向机构3。又,在曲柄57的下端嵌合有接点盘61,利用曲柄57的旋转使接点盘61转动,借此打开或闭合特定的接点。
如图3、5、6、7所示,主开关单元50是配置于头管21的后方。如图6所示,主开关单元50在俯视时是在前后方向上与头管21并排而配置。如图7所示,主开关单元50在后视时是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与头管21重叠的位置。如图3、5所示,主开关单元50是经由托架62而自头管21的后方安装于头管21。又,在车辆侧视时,主开关单元50是至少一部分位于较连结头管21的上缘部的后端与前框架部22的下缘部的后端的假想线A更前方。即,主开关单元50是在头管21的下方且前框架部22的上方,配置于头管21与前框架部22的接合部附近的回旋镖形状的空间内。
如所描述般,主开关单元50包含露出部52、钥匙插入部53(操作部)和锁定机构54,因此具有某种程度的大小。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活用头管21与前框架部22的接合部附近的回旋镖形状空间而配设主开关单元50,能够减少因配置主开关单元50而对平板状脚踏板33上方的置脚空间的前后方向的大小造成的影响。因此,能够确保置脚空间的前后方向的大小。
又,主开关单元50能够直立地安装于头管21,但更佳为,如图3、5所示,以在侧视时使主开关单元50的下端部位于较上端部更车辆前方的方式,将主开关单元50安装于头管21。最佳为,以在侧视时主开关单元50的中心轴线与头管21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式,将主开关单元50安装于头管21。
借此,能以主开关单元50自车辆后上方朝前下方倾斜的方式,根据头管21的延伸方向而配置主开关单元50,因此能够更进一步确保在头管21与前框架部22的接合部附近形成的回旋镖形状的空间地配置主开关单元50。因此,能够提高主开关单元50中的位于较连结头管21的上缘部的后端与前框架部22的下缘部的后端的假想线A更前方的体积分布,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因配置主开关单元50而对平板状脚踏板33上方的置脚空间的前后方向的大小造成的影响。
又,如图4和图5所示,在后方前外壳部302的开口部302O1的下方,将用于使主开关单元50的钥匙插入部53的钥匙插入孔56露出的开口部302O2配设于上部突出外壳302c的上表面。使钥匙插入孔56露出,只要为露出部52的挡闸打开的状态,且自头管21的轴线方向观察时钥匙插入孔56未被上部突出外壳302c遮住的状态即可。在侧视时,钥匙插入部53能够配置于较上部突出外壳302c的上表面高的位置、能够配置于与上部突出外壳302c的上表面相同的高度或者也能够配置于较上部突出外壳302c的上表面低的位置。
又,如图2所示,开口部302O2在车辆侧视时是配置于较座部9的乘坐面(参照图2的假想线B)低的位置。藉此,主开关单元50(特别是能够供骑乘者操作的操作部)能够配置在车辆侧视时较座部9的乘坐面低的位置。如图2所示,在骑乘者乘坐于座部9的状态下,骑乘者的膝部处于较座部9的乘坐面高的位置。在本实施形态中,是将使主开关单元50的钥匙插入部53的钥匙插入孔56露出的开口部302O2配置于较座部9的乘坐面低的位置,借此能够确保将主开关单元50配置于较座部9的乘坐面低的位置,且在乘坐状态下,或上下车时,骑乘者的膝部与主开关单元50不易干涉,能够确保舒适性。
<收纳部>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后方前外壳部302的中心线C的右侧,能够收纳瓶子等的收纳部40与后方前外壳部302一体地配设。收纳部40具有朝上方开口的开口部40O,且此开口部40O位于较开口部302O2更右侧。也就是说,开口部40O是位于较能够供骑乘者操作的操作部更右侧。
再者,收纳部40的配置并不限于以上所描述,也能够配设于后方前外壳部302的中心线C的左侧,或者配设于后方前外壳部302的中心线C的左右两侧的各者。又,在仅在后方前外壳部302的中心线C的左右两侧的一侧配设收纳部40的情形时,优选为在其中心线C的左右两侧的另一侧配设供油口41。例如,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后方前外壳部302的中心线C的左侧配设供油口41。
又,如图5所示,在侧视时收纳部40是以在前后方向上与主开关单元50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更佳为,收纳部40以在前后方向上与主开关单元50的至少一部分和头管21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借此,在车辆左右方向,能够有效地活用配设于中央的头管21与主开关单元50的左右两侧的至少一方的空间而配设收纳部40,因此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提升收纳部40的配置自由度。因此,即便为提升骑乘者在乘坐状态下对收纳空间存取物品的便利性,而将收纳部40配设于后方前外壳部302,也能够减少因此对平板状脚踏板33上方的置脚空间的前后方向的大小所造成的影响。
又,如图5所示,收纳部40在侧视时是以在上下方向上与主开关单元50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更佳为,如所述图5所示,收纳部40以在上下方向上与主开关单元50的至少一部分和头管21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最佳为,将收纳部40的开口部40O配置于与主开关单元50的上端部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或较主开关单元50的上端部低的位置。借此,如图2所示,能够确保将收纳部40的开口部40O配置于较座部9的乘坐面低的位置,在乘坐状态下或上下车时,骑乘者的膝部与收纳部40不易干涉,而能够确保舒适性。
又,在收纳部40以在上下方向上与主开关单元50的至少一部分和头管21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的情形时,更佳为,如图5所示,将收纳部40的开口部40O的上端40O1形成为与头管21的上端部大致相同的高度,将其下缘部40L形成为与头管21和前框架部22的接合部大致相同的高度。如所描述,左侧方前外壳上部301La和右侧方前外壳上部301Ra在车辆侧视时具有回旋镖形状,因此与头管21和前框架部22的后方同样地,左侧方前外壳上部301La和右侧方前外壳上部301Ra的后方具有侧视时前端为回旋镖形状的空间。更详细来说,在侧视时,左侧方前外壳上部301La和右侧方前外壳上部301Ra使各自的后缘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位于较后缘部的上端部和后缘部的下端部更前方。即,在侧视时,左侧方前外壳上部301La和右侧方前外壳上部301Ra的各者使后缘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位于左侧方前外壳上部301La和右侧方前外壳上部301Ra的后缘部的前端。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侧视时,在左侧方前外壳上部301La和右侧方前外壳上部301Ra的后方,且在形成于头管21的左右方向的至少一者的回旋镖形状的空间内配置收纳部40,因此能够较大地形成收纳部40的收纳空间。
<挂物钩>
如图3、5所示,在侧视时,在主开关单元50的后方安装有用于悬挂物品的挂物钩70。挂物钩70具有环状的挂物部70a。又,如图5所示,挂物钩70是一部分插通后方前外壳部302而安装于主开关单元50。如图4所示,在后方前外壳部302的开口部302O2的下方,具有用于收纳挂物钩70的挂物部70a的挂物钩收纳部302S,挂物部70a能够在表示车辆右侧面的一部分的图5所例示的使用位置和图4所例示的收纳位置之间约90°地转动。
<实施形态的功效>
如以上,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包括:前轮8;转向机构3,其包含供骑乘者操作的把手7且支撑前轮8;车体框架2,其包含头管、前框架部和后框架部,所述头管支撑转向机构3使之能够旋动且朝车辆前方且下方延伸,所述前框架部22自头管21的后部朝车辆后方且下方延伸,且在前视时,以在转向机构3不旋动的状态下与前轮8重叠的方式被设置,所述后框架部23自前框架部22的下部朝后方延伸;座部9,其被支撑于后框架部23;车体外壳,其包含平板状脚踏板33和前外壳部30,所述平板状脚踏板33在后框架部23的上方位于较座部9更前方,供乘坐于座部9的骑乘者放置脚,所述前外壳部30自平板状脚踏板33的前端朝上方延伸,且位于头管21和前框架部22的后方;和主开关单元50,其具备主开关部51,该主开关部51具有能够供骑乘者操作的操作部(钥匙插入部53)。主开关单元50在头管21的后方,且在车辆侧视时,以其至少一部分位于较连结头管21的上缘部的后端与前框架部22的下缘部的后端的假想线A更前方的方式被配置,前外壳部30包含位于较操作部(钥匙插入部53)更右侧或左侧的至少一者且其上方开口的收纳部40。
根据本实施形态,在速克达型车辆1中,车体框架2包含朝前方且下方延伸的头管21和自头管21的后部朝后方且下方延伸的前框架部22,故能够着眼在车辆侧视时形成在头管21的下方且前框架部22的上方的空间。
具体来说,能够有效地活用形成于头管21的下方且前框架部22的上方的空间,将具备主开关部51而具有某种程度的大小的主开关单元50配置于头管21的后方,且主开关单元5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连结头管21的上缘部的后端与前框架部22的下缘部的后端的假想线A更前方,因此,能够减少因配置主开关单元50而对置脚空间的前后方向的大小所造成的影响。
进而,在以确保置脚空间的前后方向的大小为前提下,将主开关单元50配置于头管21的后方且将收纳部40形成于主开关单元50的右侧或左侧的至少一者的情形时,收纳部40不会因配置主开关单元50而受到影响,能够充分地确保收纳空间的大小。
根据以上,本实施形态能够提供一种骑乘者的舒适性较高的速克达型车辆1,一方面能够确保平板状脚踏板33的置脚空间的前后方向的大小,另一方面也能够确保骑乘者乘坐状态下手能够存取物品的收纳空间的大小。
<其他实施形态>
在所述实施例中,主开关单元是包括主开关部和锁定机构,该主开关部具有操作部也就是钥匙插入部,该锁定机构锁定转向机构相对于头管的旋动。然而,本发明的主开关单元只需要包括具有能够供骑乘者操作的操作部的主开关部即可,并不限定为上述实施例。
例如,本发明的主开关单元也能够为具有主开关部,而具有用以锁定转向机构相对于头管之旋动的锁定机构的锁定单元是和主开关单元分体形成。
此外,本发明的主开关单元例如也能够具有主开关部,该主开关部通过操作操作部而进行与钥匙单元的通信。也就是说,本发明的主开关单元也能够不采用包括能够供钥匙单元插入的钥匙插入部的主开关部,而采用所谓的智能钥匙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智能钥匙系统是包括主开关部和控制部,该主开关部具有能够供骑乘者操作的操作部。控制部是基于主开关部的操作部被操作的信号而控制主开关部和钥匙单元之间的通信。控制部是基于和钥匙单元的通信结果允许主电源的启动。此外,主开关部的操作部能够采用旋钮式和按钮式等各式各样的构造。另外,用以与钥匙单元进行通信的天线能够为和主开关部一体者,也能够为分体形成者。进而,在采用智能钥匙系统的情况下,车体外壳并非由所述实施例所限定,亦能够因应智能钥匙系统的安装而变更各种设计。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基于上述本发明的教示而进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各种设计变更,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非由上述实施例限定,也包含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内的各种不脱离本发明的设计变更。

Claims (8)

1.一种速克达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轮;
转向机构,其包含供骑乘者操作的把手,并支撑所述前轮;
车体框架,其包含头管、前框架部和后框架部,所述头管支撑所述转向机构使之能够旋动且朝车辆前方且下方延伸,所述前框架部自所述头管的后部朝车辆后方且下方延伸,且在前视时,以在所述转向机构不旋动的状态下与所述前轮重叠的方式被设置,所述后框架部自所述前框架部的下部朝后方延伸;
座部,其被支撑于所述后框架部;
车体外壳,其包含平板状脚踏板和前外壳部,所述平板状脚踏板是在所述后框架部的上方位于较所述座部更前方,且供乘坐于所述座部的骑乘者放置脚,所述前外壳部是自所述平板状脚踏板的前端朝上方延伸,且位于所述头管和所述前框架部的后方;和
主开关单元,其具备主开关部,该主开关部具有能够供骑乘者操作的操作部;且
所述主开关单元是在所述头管后方,且在车辆侧视时,以其至少一部分位于较连结所述头管的上缘部的后端与所述前框架部的下缘部的后端的假想线更前方的方式被配置,
所述前外壳部包含收纳部,所述收纳部位于较所述操作部更右侧或左侧的至少一者,且其上方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速克达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车辆侧视时,所述操作部是配置于较所述座部的乘坐面低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速克达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车辆侧视时,所述收纳部是配置于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与所述主开关单元重叠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速克达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开关单元的下端部位于较所述主开关单元的上端部更靠车辆前方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速克达型车辆,其特征在于进而包括挂物钩,且自所述主开关单元的后方将所述挂物钩安装于所述主开关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速克达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开关单元进而包括锁定所述转向机构相对于所述头管的旋动的锁定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速克达型车辆,其特征在于进而包括钥匙单元,该钥匙单元用以操作所述主开关部的操作部,所述操作部为能够供所述钥匙单元插入的钥匙插入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速克达型车辆,其特征在于进而包括能够与所述主开关部进行通信的钥匙单元,所述主开关部是通过操作所述操作部而进行与所述钥匙单元的通信。
CN201510102596.0A 2014-10-24 2015-03-09 速克达型车辆 Active CN1060321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5188819.5A EP3012177B1 (en) 2014-10-24 2015-10-07 Scooter-type vehicle
PH12015000353A PH12015000353B1 (en) 2014-10-24 2015-10-21 Scooter-type vehicle
MYPI2015703769A MY179743A (en) 2014-10-24 2015-10-21 Scooter-type vehicle
US14/921,273 US9592878B2 (en) 2014-10-24 2015-10-23 Scooter-type vehicle
BR102015026957-9A BR102015026957B1 (pt) 2014-10-24 2015-10-23 Veículo do tipo scoot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756157 2014-10-24
CN201410575615 2014-10-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32158A CN106032158A (zh) 2016-10-19
CN106032158B true CN106032158B (zh) 2018-08-14

Family

ID=57150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02596.0A Active CN106032158B (zh) 2014-10-24 2015-03-09 速克达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32158B (zh)
PH (1) PH12015000353B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05879A (ja) * 2002-01-15 2003-07-22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車両
CN2778658Y (zh) * 2005-03-25 2006-05-10 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机车
EP2457813A2 (en) * 2010-11-30 2012-05-30 Honda Motor Co., Ltd. Inner rack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EP2489582A2 (en) * 2011-02-17 2012-08-22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53835A (ja) * 2006-03-24 2007-10-04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US8888162B2 (en) * 2012-10-24 2014-11-18 Vectrix International Limited Universal accessory mounting system for two-wheeled and three-wheeled vehicle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05879A (ja) * 2002-01-15 2003-07-22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車両
CN2778658Y (zh) * 2005-03-25 2006-05-10 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机车
EP2457813A2 (en) * 2010-11-30 2012-05-30 Honda Motor Co., Ltd. Inner rack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EP2489582A2 (en) * 2011-02-17 2012-08-22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32158A (zh) 2016-10-19
PH12015000353A1 (en) 2017-05-03
PH12015000353B1 (en) 2017-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92878B2 (en) Scooter-type vehicle
CN102069873B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CN103303407B (zh) 机动二轮车
JP4377954B1 (ja) 鞍乗型車両
JP2004182108A (ja) 自動2輪車の車体構造
CN106032158B (zh) 速克达型车辆
EP3088287B1 (en) Straddled vehicle
TWI288722B (en) Bodywork of a motorcycle
JP4567083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974305B (zh) 二轮摩托车的收纳结构
EP2213565A3 (en) Article storage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CN110949575B (zh) 跨骑型车辆
KR20050036731A (ko) 경차량용 리모콘 장치
TWI571402B (zh) Speed ​​Keda type vehicle
TW200626409A (en) Motorcycle
JP3847087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EP2130751A1 (en) Str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JP2015089797A (ja) 鞍乗型車両
CN110300699A (zh) 跨骑型车辆
CN100377960C (zh) 物品存放装置
JP2557808B2 (ja) スクータ型車輌
CN209553082U (zh) 储物板的拉带固定安装结构
JP7022103B2 (ja) 鞍乗型車両
JP4423100B2 (ja) 乗用型田植機
CN206124853U (zh) 一种嵌入式车载垃圾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