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76606A - 机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支承构造和挡风构造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支承构造和挡风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76606A
CN1376606A CN02103299A CN02103299A CN1376606A CN 1376606 A CN1376606 A CN 1376606A CN 02103299 A CN02103299 A CN 02103299A CN 02103299 A CN02103299 A CN 02103299A CN 1376606 A CN1376606 A CN 13766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y
cover
carrier panel
instrument carrier
handgr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21032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80150C (zh
Inventor
八木泽胜一
竹内务
近藤信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0942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99947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0943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10828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766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766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8015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015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4Windscree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机动二轮车10的前整流罩支承构造,通过撑条40由车架110支承覆盖车架110前部并在上部具有挡风玻璃31的前整流罩21。撑条40形成为上下剖分撑条,由下部撑条41和安装于该下部撑条41的上部撑条51构成。由下部撑条41支承前整流罩21,由上部撑条51支承挡风玻璃31。另外,机动二轮车10为在车身前部具有挡风玻璃31和仪表板92的轻便摩托车式车辆。在挡风玻璃31和仪表板92之间至少于车身前面设置导风口96,同时,在仪表板92的仪表的周围设置排风口92d、92f、92g。这样,可由撑条更为充分地支承前整流罩和挡风玻璃,同时,可进一步提高机动二轮车的对驾驶者的挡风效果。

Description

机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支承构造和挡风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カウル)支承构造和挡风构造。
背景技术
在有的机动二轮车中,通过撑条由车架支承覆盖车架前部并在上部具有挡风玻璃的前整流罩。作为这样的机动二轮车,例如已知有日本实公昭62-36708号公报“摩托车的整流罩安装装置”(以下称“现有技术1”)。
上述现有技术1涉及一种整流罩安装装置,如该公报的图1所示那样,在构架1(符号引用记载于公报中的符号,以下同。)的前部安装作为撑条的保持片3,在保持片3安装仪表11和整流罩2,在整流罩2的上部安装挡风玻璃6。
另外,在机动二轮车中,具有在车身前部设置护腿罩、挡风玻璃、及仪表板并可高速行走的较大型的机动二轮车。由于为可高速行走的机动二轮车,所以,需要考虑对驾驶者的挡风性。作为具有这种挡风装置的机动二轮车,例如已知有日本特开平10-203453号公报“轻便摩托车式车辆的挡风装置”(以下称“现有技术2”)。
上述现有技术2涉及轻便摩托车式车辆1,该轻便摩托车式车辆1如该公报的图2和图6所示那样,在转向手把7(符号引用记载于公报中的符号,以下同。)具有转向手把罩33和挡风玻璃34,在挡风玻璃34的前面下部具有装饰罩35,在该装饰罩35的前面具有导风口35a,在转向手把罩33的前面与挡风玻璃34的背面之间具有导风通道37。
该轻便摩托车式车辆1在行走过程中产生于挡风玻璃装饰罩35前面的行走风(前面流)Fw进入到导风口35a,经过导风通道37作为后面流Rw流到挡风玻璃34背面的上方和侧方。通过使后面流Rw汇合到越过挡风玻璃34的前面流Fw,可减小产生于挡风玻璃34背面的负压,提高挡风效果。
一般情况下,为了确保机动二轮车的外观性,在现有技术1中将保持片3配置于整流罩2内。配置于狭小的整流罩2内的保持片3受到仪表11等其它部件的布局的制约。因此,保持片不得不小型化以不与其它部件干涉。即使为小型的保持片3,也需要一定的刚性以可充分地支承整流罩2。另外,由于在高速行走过程中挡风玻璃6受到的风压较大,所以,需要充分地支承挡风玻璃6。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对驾驶者的挡风效果,在现有技术2中,不仅要求使从挡风玻璃34周缘绕入的前面流Fw缓和,而且要求使从包含护腿罩的车身前部绕入的前面流Fw缓和。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第1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由撑条进一步充分地支承前整流罩和挡风玻璃的技术。
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一步提高机动二轮车的对驾驶者的挡风效果的技术。
为了达到上述第1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机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支承构造,该前整流罩支承构造通过撑条由车架支承覆盖车架前部并在上部具有挡风玻璃的前整流罩;其特征在于:使撑条为由下部撑条和安装于该下部撑条的上部撑条构成的上下剖分撑条,由上部撑条支承挡风玻璃,由下部撑条支承前整流罩。
由于使配置于前整流罩内的狭小空间的撑条为上下剖分撑条,所以,可容易地使撑条形成为适当的形状以不与其它部件干涉。为此,在配置撑条方面,其它部件布局的制约较松。这样,可使撑条大型化。由于撑条可形成为大型而适当的形状,所以,可容易地提高刚性,进一步充分地支承前整流罩和挡风玻璃。
而且,由于形成为上下剖分撑条,所以,可形成为适合于使功能分开、分别支承的构造,由下部撑条支承前整流罩,同时,由上部撑条支承挡风玻璃。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前整流罩具有仪表板,使上部撑条通过前整流罩内部的仪表板的前方。
可在将仪表板组装到车身后,使上部撑条通到仪表板前方空出的空间,将上下剖分撑条组装到车架,之后,可从前方盖上前整流罩,安装到下部撑条。这样,在前整流罩内狭小的空出的空间,可容易地使上部撑条通过而不与仪表板干涉。因此,可容易地进一步提高上下剖分撑条的刚性。而且,即使为大型的仪表板、上下剖分撑条、及前整流罩,也可容易地进行安装,所以,提高了组装性。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使仪表板朝覆盖转向手把的转向手把罩侧延伸,从而使得在从侧方观看时仪表板重合到转向手把罩的下方。
由于仪表板重合到转向手把罩,所以,可使仪表板的导风口与转向手把罩的下部开口重合。因此,可使来自仪表板背面侧(车身前方)的行走风通过转向手把罩内,减少转向手把罩的空气阻力。这样,提高了对驾驶者的挡风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第2目的,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机动二轮车,该机动二轮车在车身前部具有护腿罩、挡风玻璃、及仪表板;其特征在于:在挡风玻璃与仪表板之间至少于车身前面设置导风口,同时在仪表板的仪表的周围设置排风口。
这样,可由来自设在挡风玻璃与仪表板之间的至少车身前面的导风口的后面流使从挡风玻璃周缘绕入的行走风(前面流)缓和。另外,可由来自设于仪表板的仪表周围的排风口的后面流大体使从包含护腿罩的车身前部绕入的前面流缓和。因此,提高了对驾驶者的挡风效果。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由转向手把罩覆盖机动二轮车的转向手把,在该转向手把罩设置排风口。
这样,可由来自仪表板排风口的后面流和来自转向手把罩排风口的后面流形成的以更多量从适当的部位吹出的后面流使从包含护腿罩的车身前部绕入的前面流缓和。因此,对驾驶者的挡风效果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特征在于:使仪表板的排风口与转向手把罩的下部开口重合。
这样,可使来自仪表板的背面侧(车身前方)的行走风从仪表板的排风口通过转向手把罩内,从而更有效地吹出。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对驾驶者的挡风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机动二轮车的左侧外观图。
图2为本发明机动二轮车的右侧外观图。
图3为本发明机动二轮车的侧面断面图。
图4为本发明机动二轮车的前部上部侧面断面图。
图5为本发明前整流罩周围的分解图。
图6为本发明装饰罩周围的侧面断面图。
图7为本发明仪表板的正面图。
图8为图7的8-8线断面图。
图9为图8的9向视图。
图10为本发明转向手把罩的分解图。
图11为本发明转向手把的构成图。
图12为本发明前叉、撑条、及分隔板周围的正面图。
图13为本发明分隔板的分解图。
图14为本发明仪表板周围的侧面断面图。
图15为本发明前整流罩周围的作用图。
图16为本发明前整流罩周围的作用图(其中之1)。
图17为本发明前整流罩周围的作用图(其中之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式。其中,“前”、“后”、“左”、“右”、“上”、“下”按驾驶者观看的方向判断。另外,附图按符号的朝向观看。
图1为本发明机动二轮车的左侧外观图,如图所示,机动二轮车10为具有低底盘式踏板25的轻便摩托车式车辆。
覆盖机动二轮车10的车架全体的车罩20由覆盖后述车架前部和前轮上部的前整流罩21、覆盖前整流罩21上部开口的上罩22、覆盖前整流罩21后部的内罩23、从内罩23后端朝后方延伸并覆盖车架长度方向中央的中间罩24、从中间罩24下端外缘朝外方延伸用于放置驾驶者的脚的低底盘式踏板25、从踏板25的外缘朝下方延伸的踏板裙部26、从中间罩24朝后方延伸并覆盖车架后侧部的后侧罩27、及从后侧罩27的端部朝后方延伸对车架的后部进行覆盖的后罩28构成。
前整流罩21在上部具有透明的挡风玻璃31。内罩23具有覆盖驾驶者脚部前部的护腿罩91。
另外,机动二轮车10在车身前部具有转向手把203,同时在车身后部具有车座208和脚蹬支架300。
车座208为由驾驶者乘坐的车座前部208a和搭乘人员乘坐的车座后部208b构成的双人车座。脚蹬支架300邻接着中间罩24的后部配置,并且可收容和露出地安装有乘坐人员搁脚的搭乘者用脚蹬310。
图中,符号261为前照灯,符号262为闪光式方向指示灯,符号263、263为反射镜,符号264为前挡泥板,符号265为车座锁定用锁,符号266为空气阻流板,符号267为尾灯,符号268为后挡泥板,符号269为副停放支架,符号320为主停放支架。
符号271、272为主液压缸,由制动摇臂273、274的操作产生制动用液压。
图2为本发明机动二轮车的右侧外观图,如图所示,在前整流罩21上部的挡风玻璃31的后方具有仪表板92。由以上说明可知,可在车身前部设置挡风玻璃31、护腿罩91、及仪表板92。
另外,该图示出在机动二轮车10的左侧也配置具有搭乘者用脚蹬310的脚蹬支架300。符号275为排气用消声器。
图3为本发明机动二轮车的侧面断面图,从左侧方观看机动二轮车10。
机动二轮车10为轻便摩托车式车辆,其主要构成为车架110、可左右摇动地安装于车架110的头管111的前叉201、安装于前叉201的前轮202、连接于前叉201的上述转向手把203、安装于车架110后部的发动机211、与发动机211独立地以发动机211的曲柄轴为中心上下摇动的动力传递机构212、安装于动力传递机构212后部的后轮205、在车架110悬挂动力传递机构212后端部的后缓冲装置206、安装于车架110后部上部的收容箱207、配置于收容箱207上可开闭地安装的上述车座208。
车架110从头管111朝后下方垂下左右一对上构架113,在一对上构架113的下方从头管111朝下方垂下左右一对下伸管114。
前叉201为配置于头管111下方的门型叉。由前整流罩21覆盖该前叉201的上部和头管111。
发动机211为水冷式双缸发动机,朝前上方稍倾斜地大体水平配置左右2个气缸盖215。
动力传递机构212为带离心离合器的皮带转换器式无级变速器,可将发动机211的动力传递到后轮205。
收容箱207为可前后收容2个头盔Hf、Hr的沿车身前后方向的细长箱,由下部箱207a和重合于该下部箱207a后上部的上部箱207b构成。
这样的机动二轮车10在踏板25(参照图1)的后部配置发动机211,在踏板25的前部配置发动机冷却用散热器221,在发动机211与散热器221之间配置燃料箱230。
如该图所示,由前下罩93覆盖散热器221的前方,同时,由下罩94覆盖散热器221和燃料箱230的下方,在车罩20具有在通过供油口234向燃料箱230供给燃料时打开的供油用盖330和检测发动机211的火花塞(图中未示出)时打开的检修用盖360。
图中,符号281为配置于收容箱207侧方的空气滤清器,符号282为连接管,符号283为配置于收容箱207前方的空气腔室,符号284为节气门,符号285为进气管,符号286为蓄电池。
图4为本发明机动二轮车前部上部的侧面断面图,为从左侧方观看机动二轮车10前部上部的图。
如该图所示,在前整流罩21的前面的左右具有2个导风口21a,由装饰罩32覆盖挡风玻璃31相对前整流罩21的安装部分的周围,在装饰罩32的前面中央具有导风口32a,在挡风玻璃31与仪表板92之间至少于车身前面具有导风口96。导风口32a与导风口96连通。
具体地说,前整流罩21的导风口21a为将行走风导入至前整流罩21内的前后贯通的孔。装饰罩32的导风口32a为将行走风导入至挡风玻璃31背面的前后贯通的孔。仪表罩95为罩构件,从仪表板92上部朝挡风玻璃31下部沿挡风玻璃31的内面延伸。
挡风玻璃31与仪表板92之间的导风口96为在挡风玻璃31的背面与仪表罩95上面之间将从装饰罩32的导风口32a导入的行走风引导至挡风玻璃31背面的导风路。
可是,转向手把203为使握把203a、203a较高并且朝后方延伸的形状。由转向手把罩101覆盖该转向手把203。转向手把罩101的详细构造在后面说明。
另外,该图示出在前整流罩21的内部使上部撑条(整流罩撑条)40通过到仪表板92前面的状态。撑条40为上下剖分撑条,由可装拆地安装于头管111的整流罩撑条用托架111a的下部撑条41和可装拆地安装于该下部撑条41的上部撑条51构成。下部·上部撑条41、51为圆杆和管的组合构造体。
在下部撑条41的第1整流罩安装部42可装拆地安装前整流罩21的前部内面,同时,在下部撑条41的第2整流罩安装部43可装拆地安装前整流罩21的上部内面,从而可通过撑条40在车架110安装前整流罩21。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以水平地跨于前叉201的叉桥201a上的分隔板60沿上下分隔前整流罩21内。前整流罩21内的分隔板60的下方为开放的空间,分隔板60的上方为大体闭塞的空间并连通到导风口21a。
在上部撑条51的上部设置备用的安装部52…(…表示多个,以下同。),以在安装不同尺寸的挡风玻璃31的场合使用。
图5为本发明前整流罩周围的分解图,示出前整流罩21、挡风玻璃31、装饰罩32、装饰罩用密封件33、仪表板92、仪表罩95、前下罩93、下部撑条41、上部撑条51。
前整流罩21在上部左右具有挡风玻璃安装部21b…。挡风玻璃31具有用于安装到前整流罩21的挡风玻璃安装部21b…的安装部31a…。前下罩93在前面具有多个散热器用导风口93a…。
撑条40可在下部撑条41的前部接合部44由螺栓固定上部撑条51的前部接合部53,同时,在下部撑条41的后部接合部45由螺栓固定上部撑条51的后部接合部54,从而将其一体化。
下部撑条41为在下撑条部46上组合上撑条部47构成的管的立体构造体,该下撑条部46在平面视图下呈前部开放的大体U字状,该上撑条部47在平面视图下大体呈口字状。下撑条部46由左右的侧杆48、48和横杆49成一体成形,该横杆49架设于左侧杆48后端与右侧杆48后端之间。
上部撑条51由立起的左右立起部55、55、架设于左右立起部55、55前端间的前部横杆56、架设于左右立起部55、55后端间的后部横杆57、架设于前部横杆56左端与后部横杆57左端之间的左连接杆58、及架设于前部横杆56右端与后部横杆57右端之间的右连接杆59构成。
图6为本发明装饰罩周围的侧面断面图,在前整流罩21的上部通过橡胶套筒34由螺栓35安装挡风玻璃31的下部,从而进行橡胶安装,由装饰罩32覆盖该安装部分的正面。符号35a为内嵌螺母。
在安装部分的背面,由上部撑条51的左右连接杆58、59支承前整流罩21的上部即挡风玻璃安装部21b,从而由上部撑条51支承挡风玻璃31。特别是在高速行走过程中挡风玻璃31受到的风压较大。由上部撑条51可牢固地支承挡风玻璃31。
前整流罩21的上部与上部撑条51间的间隙可有可无,可根据需要设置。
图7为本发明仪表板的正面图,示出从驾驶者侧观看到的构造。
仪表板92为树脂制的一体成形件,由具有各种仪表85-88的位于中央的板部92a、从板部92a朝左右延伸的侧部延长部92b、92b、及从板部92a朝后方(图中靠阅读者一侧)延伸的后部延长部92c构成。
左右的侧部延长部92b、92b具有第1排风口92d、92d。第1排风口92d具有多个百叶板(整流板)92e…。
后部延长部92c为由点划线示出的朝上罩22侧延伸的部分,在车宽中央的基部具有第2排风口92f,在第2排风口92f的左右后方具有左右一对第3排风口92g、92g,在车宽中央的前端具有圆弧状的开口用凹部92h。第3排风口92g具有多个百叶板92i…。
这样,可在仪表板92的仪表85-88的周围设置排风口92d、92f、92g。
另外,由于仪表板92的后部延长部92c朝后方即朝由点划线示出的转向手把罩101侧延伸,在仪表板92的后部延长部92c上重合转向手把罩101,所以,可使仪表板92的第3排风口92g、92g和转向手把罩101的下部开口105朝前后左右重合。
即,由于仪表板92重合到转向手把罩101的下方,所以,可使仪表板92第3排风口92g、92g和转向手把罩101的下部开口105重合。因此,可使来自仪表板92背面侧(车身前方)的行走风通过转向手把罩101内,减少转向手把罩101的空气阻力。为此,可提高对驾驶者的挡风效果。
由点划线示出的上罩22为从仪表板92朝后方延伸的罩构件,在车宽中央的前端具有圆弧状的开口用凹部22a。通过使仪表板92的开口用凹部92h和上罩22的开口用凹部22a重合,可形成上部开口97。
图中符号92j、92k、92m、92n为仪表显示用开口,符号92o、92o为安装上罩22前端的安装部。
机动二轮车10在行走时产生的行走风被导入至前整流罩21(参照图4)内,流到仪表板92的背面侧。来自仪表板92背面侧的行走风可从左右的第1排风口92d、92d、中央的第2排风口92f、及左右的第3排风口92g、92g朝后方作为后面流Rw吹出。
图8为图7的8-8线断面图,在仪表板92中,从板部92a的下端朝后方延伸后部延长部92c,在该后部延长部92c的基部开设朝上下贯通的第2排风口92f。
图9为图8的9向视图,第2排风口92f为沿车宽方向的细长孔,在后部延长部92c的下面具有沿前后方向横过第2排风口92f的多个百叶板92p…。
图10为本发明转向手把罩的分解图。
转向手把罩101由覆盖转向手把203左右下部的左右下部转向手把罩102、102和覆盖转向手把203上部的正面视图下大体为V字状的上部转向手把罩103构成。
详细地说,由左右的下部转向手把罩102、102和上部转向手把罩103的侧板部103a、103a覆盖转向手把203的左右立起部203b、203b。通过可装拆地将左右下部转向手把罩102、102安装到上部转向手把罩103,可将两者一体化。另外,通过由螺栓将上部转向手把罩103固定到转向手把203,可将转向手把罩101可装拆地安装到转向手把203。
图11(a)、(b)为本发明转向手把的构成图,(a)示出转向手把罩101的左侧面构造,(b)为(a)的b-b线断面构造。
如图11(a)所示,将覆盖转向手把203的转向手把罩101的内部形成为空洞104,使转向手把罩101的下端开放从而设置下部开口105,另外,在转向手把罩101的左右立起部分设置纵长的排风口102a。即,在左右的下部转向手把罩102、102的立起部分设置纵长的排风口102a。
下部开口105比设于图7所示仪表板92和上罩22的重合部分的上部开口97大。排风口102a朝车宽方向外侧打开地形成于下部转向手把罩102。
如图11(b)所示,由转向手把罩101的立起部分覆盖转向手把203的立起部203b,在排风口102a具有朝向斜后方的百叶板102b。
机动二轮车10在行走过程中产生的行走风被导入至前整流罩21(参照图4)内,通过上部开口97朝上方流动,从下部开口105进入到空洞104。由百叶板102b对空洞104内的行走风的流动进行整流,可从排风口102a朝斜后方作为后面流Rw吹出。
图12为本发明的前叉、撑条和分隔板周围的正面图,在门型的前叉201的叉桥201a上跨设分隔板60,将该分隔板60左右剖分,在设于该剖分部60a的开口60b穿过2根液压制动软管81、82。液压制动软管81、82为连接于上述图1所示主液压缸271、272和前后轮202、205的制动器之间的软管。
图13为本发明分隔板的分解图,为从背面观看分隔板60的图。
分隔板60为配置于左侧的左分隔板61和配置于右侧的右分隔板71的组合构造体。这些左右分隔板61、71分别为树脂成形件,形成有对着剖分部60a的开口部62、72。
在剖分部60a,通过由螺钉83、83可剖分地将右分隔板71的前后的接合部73、74接合到左分隔板61前后接合部63、64,可获得一体化的分隔板60。通过接合左右分隔板61、71,可使设于剖分部60a的左右的开口62、72相互连通,形成沿左右的细长开口60b。
左右分隔板61、71分别在背面一体地形成挂钩65、75,可将这些挂钩65、75钩挂到下部撑条41的连接杆49。
图14为本发明仪表板周围的侧面断面图,如图所示,在仪表板92的背面安装仪表箱84,在前整流罩21(参照图4)的内部使上部撑条51的前部和后部横杆56、57通过仪表板92前方。仪表箱84内装仪表85-88(参照图7)。
另外,在该图中,由螺钉98将仪表板92的左右后端部安装到上罩22的前端,由螺钉98将仪表板92的左右上端部安装到仪表罩95的后端。
下面,说明根据图1、图3、图4、及图14说明上述构成的前整流罩支承构件的组装顺序。
(1)首先,如图1和图3所示那样,在车架110安装前叉201和转向手把203,在转向手把203安装制动摇臂273、274、主液压缸271、272及液压制动软管81、82(参照图12),并组装转向手把罩101。
(2)接着,如图14所示,在仪表板92安装仪表箱84(仪表85-88)。
(3)接着,如图4所示那样,在头管111的整流罩撑条用托架111a安装下部撑条41。
(4)接着,如图4和图14所示那样,在车架110安装上罩22,从前下方将仪表板92插入到上罩22(车身侧),组装仪表板92。
(5)然后,如图14所示那样,使上部撑条51通到仪表板92前方的空出的空间,从而使前部横杆56通到仪表板92的前上方,同时,使后部横杆57通到仪表箱84的前上方。
(6)接着,如图4所示那样,在下部撑条41安装上部撑条51。
(7)接着,如图14所示那样,在仪表板92安装仪表罩95。
(8)接着,如图12所示那样,在下部撑条41安装左右剖分的分隔板60。
(9)之后,如图4所示,从前方罩上具有挡风玻璃31的前整流罩21,安装到下部撑条41。
这样,在前整流罩21内的狭小的空出的空间,可容易地使上部撑条51通过而可不与仪表板92干涉。因此,可容易地进一步提高上下剖分撑条40的刚性。而且,即使为大型的仪表板92、上下剖分撑条40、及前整流罩21,也可容易地进行安装,所以,提高了组装性。
由于使配置于前整流罩21内的狭小空间的撑条40为上下剖分撑条,所以,可容易地将撑条40形成为适当的形状以不与其它部件干涉。为此,在配置撑条40方面,其它部件布局的制约较松。这样,可使撑条40大型化。由于撑条40可形成为大型而适当的形状,所以,可容易地提高刚性,进一步充分地支承前整流罩21和挡风玻璃31。另外,可极力降低行走时的振动等产生的影响。
而且,由于形成为上下剖分撑条40,所以,可形成为使功能分开、分别支承的构造,由下部撑条41支承前整流罩21,同时,由上部撑条51支承挡风玻璃31。
另外,由于将分隔板60左右剖分,同时,将液压制动软管81、82通到设于该剖分部60a的开口60b,所以,可在对液压制动软管81、82进行配管后安装分隔板60。因此,提高了液压制动软管81、82的组装性。
下面,根据图7和图15-图17说明上述构成的机动二轮车10的作用。
图15为本发明前整流罩周围的作用图。
在机动二轮车10行走过程中,朝着前整流罩21前面的行走风(前面流)Fw进入到导风口21a,流到前整流罩21内的分隔板60的上方,其一部分从仪表板92的各排风口92d、92f、92g作为后面流Rw吹出到转向手把罩101周边的后方,同时,其它部分从转向手把罩101的排风口102a朝后方作为后面流Rw吹出。另一方面流到前整流罩21下方的行走风Fw由分隔板60挡住。
另外,朝着装饰罩32前面的行走风(前面流)Fw进入到导风口32a,从挡风玻璃31的背面的导风口96朝挡风玻璃31背面的上方和侧方作为后面流Rw流动。来自该挡风玻璃31背面的大量的行走风Rw与越过挡风玻璃31的前面流Fw汇合。结果,在挡风玻璃31背面产生的负压变得更小。这样,由于前面流Fw朝挡风玻璃31背面侧卷入的力变弱,所以,前面流Fw不从挡风玻璃31的边缘绕入地依原有状态流动。因此,提高了对驾驶者的挡风效果。
另一方面,当行走风Fw吹到前整流罩21的下部时,可由分隔板60挡住行走风Fw。为此,行走风Fw不会通过前整流罩21内。这样,即使在增大前整流罩21下部的开口面积的场合,也可使行走风Fw不进入到前整流罩21内。结果,可由简单的构造极力减少吹到前整流罩21下部的行走风Fw的影响。
另外,如图15所示,由于通过撑条(整流罩撑条)40将前整流罩21的上部和前部安装到车架110,所以,当行走风Fw吹到前整流罩21的下部时,可由撑条40牢固地支承前整流罩21。
图16为本发明前整流罩周围的作用图(其中之1)。
在机动二轮车10行走过程中,朝着前整流罩21前面的行走风Fw进入到导风口21a,从转向手把罩101的排风口102a朝后方作为后面流Rw吹出。
来自该排风口102a的大量的行走风Rw与越过前整流罩21左右上部后端即护腿罩91上部侧端的前面流Fw汇合。结果,产生于护腿罩91上部背面的负压变得更小。为此,由于将前面流Fw卷入到护腿罩91的上部背面侧的力变弱,所以,前面流Fw不从护腿罩91的上部边缘绕入地依原有状态流到后方。因此,提高了对驾驶者的挡风效果。
图17为本发明前整流罩周围的作用图(其中之2)。
在机动二轮车10行走过程中,朝着前整流罩21前面的行走风Rw进入到前整流罩21的导风口21a(参照图16),从排风口92d、92f、92g朝后方作为后面流Rw吹出。
来自这些排风口92d、92f、92g的大量的行走风Rw与越过前整流罩21左右上部后端即护腿罩91上部侧端的前面流Fw汇合。结果,产生于护腿罩91上部背面的负压变得更小。为此,将前面流Fw卷入到护腿罩91上部背面侧的力变弱,所以,前面流Fw不从护腿罩91上部边缘绕入地依原有状态流到后方。因此,提高了对驾驶者的挡风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由于在挡风玻璃31与仪表板92之间设置导风口96,所以,可由来自导风口96的后面流Rw使从挡风玻璃31周缘绕入的前面流Fw缓和。
而且,由于在仪表板92的仪表85-88的周围设置排风口92d、92f、92g,所以,也可由来自排风口92d、92f、92g的后面流Rw大体使从包含前整流罩21和护腿罩91的车身前部绕入的前面流Fw也缓和。
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对驾驶者的挡风效果。
另外,由于在配置于驾驶者附近的转向手把罩101也设置排风口102a,所以,可由在来自仪表板92的排风口92d、92f、92g的后面流Rw加上来自转向手把罩101的排风口102a的后面流Rw的以更多量从适当部位吹出的后面流使从包含前整流罩21和护腿罩91的车身前部绕入的前面流Fw缓和。因此,对驾驶者的挡风效果进一步提高。
另外,如上述图7所示那样,由于使仪表板92的第3排风口92g、92g和转向手把罩101的下部开口105沿前后左右重合,所以,可通过使来自仪表板92背面侧(车身前方)的行走风即导入至前整流罩21(参照图15)内的行走风从仪表板92的第3排风口92g、92g和上部开口97通过转向手把罩101内,从而以良好的效率吹出。即,可从图11所示排风口102a以良好的效率吹出通过转向手把罩101内的行走风。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对驾驶者的挡风效果。
由于挡风效果较高,所以,不需要设置从机动二轮车10凸出的挡风装置。由于没有凸出的挡风装置,所以,机动二轮车10的外观形状和尺寸不改变,因此,可抑制机动二轮车10的大型化,提高了外观性。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实施形式中,机动二轮车10不限于轻便摩托车式车辆。
另外,如上述图2所示那样,在上罩22和内罩23的适当的位置设置排风口99…,从这些排风口99…吹出后面流Rw,则可进一步提高挡风效果。
另外,也可在分隔板60开设图中未示出的喇叭用孔和散热器用水箱的水量确认观察孔。
本发明由上述构成发挥出以下效果。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由于使配置于前整流罩内的狭小空间的撑条为上下剖分撑条,所以,可容易地使撑条形成为适当的形状以不与其它部件干涉。为此,在配置撑条方面,其它部件的布局的制约较松。这样,可使撑条大型化。由于撑条可形成为大型而适当的形状,所以,容易提高刚性,可进一步充分地支承前整流罩和挡风玻璃。
而且,由于形成为上下剖分撑条,所以,可形成为适合于使功能分开、分别支承的构造,由下部撑条支承前整流罩,同时,由上部撑条支承挡风玻璃。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使上部撑条通到前整流罩的内部和仪表板的前方,所以,可在将仪表板组装到车身后,将上部撑条通到仪表板前方空出的空间,将上下剖分撑条组装到车架,之后,可从前方盖上前整流罩,从而安装到下部撑条。这样,可在前整流罩内狭小的空出空间容易地使上部撑条通过而不与仪表板干涉。因此,可容易地进一步提高上下剖分撑条的刚性。而且,即使为大型的仪表板、上下剖分撑条、及前整流罩,也可容易地进行安装,所以,提高了组装性。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使仪表板朝覆盖转向手把的转向手把罩侧延伸,使得在从侧方观看时仪表板重合到转向手把罩,所以,可使仪表板的导风口与转向手把罩的下部开口重合。因此,可使来自仪表板背面侧(车身前方)的行走风通过转向手把罩内,减少转向手把罩的空气阻力。这样,提高了对驾驶者的挡风效果。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挡风玻璃与仪表板之间至少于车身前面设置导风口,同时在仪表板的仪表的周围设置排风口,所以,使从挡风玻璃周缘绕入的前面流缓和,并由来自仪表板的排风口的后面流大体使从包含护腿罩的车身前部绕入的前面流缓和。因此,提高了对驾驶者的挡风效果。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由转向手把罩覆盖机动二轮车的转向手把,在该转向手把罩也设置排风口,所以,可由来自仪表板排风口的后面流和来自转向手把罩排风口的后面流形成的以更多量从适当部位吹出的后面流使从包含护腿罩的车身前部绕入的前面流缓和。因此,对驾驶者的挡风效果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使仪表板的排风口与转向手把罩的下部开口重合,所以,可使来自仪表板背面侧(车身前方)的行走风从仪表板的排风口通过转向手把罩内,从而更有效地吹出。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对驾驶者的挡风效果。

Claims (6)

1.一种机动二轮车前整流罩支承构造,通过撑条由车架支承覆盖车架前部并在上部具有挡风玻璃的前整流罩;其特征在于:上述撑条为由下部撑条和安装于该下部撑条的上部撑条构成的上下剖分撑条,由上述上部撑条支承上述挡风玻璃,由上述下部撑条支承上述前整流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前整流罩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前整流罩具有仪表板,使上述上部撑条通过上述前整流罩内部的上述仪表板的前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前整流罩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仪表板朝覆盖转向手把的转向手把罩侧延伸,从而使得在从侧方观看时仪表板重合到转向手把罩的下方。
4.一种机动二轮车,在车身前部具有护腿罩、挡风玻璃、及仪表板;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挡风玻璃与上述仪表板之间至少于车身前面设置导风口,同时在仪表板的仪表的周围设置排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由转向手把罩覆盖机动二轮车的转向手把,在该转向手把罩设置排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使上述仪表板的排风口与上述转向手把罩的下部开口重合。
CNB021032998A 2001-03-28 2002-03-14 机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支承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015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094289A JP3999471B2 (ja) 2001-03-28 2001-03-28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カウル支持構造
JP094341/2001 2001-03-28
JP094289/2001 2001-03-28
JP2001094341A JP4108286B2 (ja) 2001-03-28 2001-03-28 自動二輪車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421488A Division CN100404361C (zh) 2001-03-28 2002-03-14 机动二轮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76606A true CN1376606A (zh) 2002-10-30
CN1280150C CN1280150C (zh) 2006-10-18

Family

ID=2661245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03299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0150C (zh) 2001-03-28 2002-03-14 机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支承构造
CNB20041004214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4361C (zh) 2001-03-28 2002-03-14 机动二轮车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4214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4361C (zh) 2001-03-28 2002-03-14 机动二轮车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CN (2) CN1280150C (zh)
ES (1) ES2235559B2 (zh)
IT (1) ITTO20020253A1 (zh)
TW (1) TW590931B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49777C (zh) * 2003-06-27 2007-11-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00389043C (zh) * 2004-12-27 2008-05-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前部构造
CN100486858C (zh) * 2005-12-27 2009-05-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风挡装置
CN102101507A (zh) * 2009-12-17 2011-06-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01423086B (zh) * 2007-10-31 2012-04-1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01462571B (zh) * 2007-12-19 2012-08-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构造
IT201800005861A1 (it) * 2018-05-30 2019-11-30 Veicolo a sella cavalcabile con parabrezza a migliorato comfort di guida
CN110949579A (zh) * 2018-09-27 2020-04-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CN113474243A (zh) * 2019-02-27 2021-10-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CN113924246A (zh) * 2019-03-22 2022-01-11 印度摩托车国际有限公司 两轮式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73208A (ja) * 2008-01-25 2009-08-06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CN101633375B (zh) * 2008-07-24 2011-04-13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前部车体覆盖件
JP5345484B2 (ja) * 2009-09-02 2013-11-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CN104144846B (zh) * 2012-03-08 2016-06-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JP5988639B2 (ja) * 2012-03-22 2016-09-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JP5869964B2 (ja) * 2012-05-31 2016-0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防風構造
JP2015009619A (ja) * 2013-06-27 2015-01-1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輌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743218A (en) * 1953-05-18 1956-01-11 William Joseph Bush Improvements in weather screens for motor cycles and like vehicles
US3284130A (en) * 1964-05-15 1966-11-08 Dick Clanfield Combined motorcycle spray shield and windshield
JPS5225344A (en) * 1975-08-15 1977-02-25 Honda Motor Co Ltd Hood unit for motor cycle
JP2533297B2 (ja) * 1985-11-28 1996-09-1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輌の前照灯カバ−曇り止め装置
JPS6313874A (ja) * 1986-07-04 1988-01-2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導風装置
JP2527188B2 (ja) * 1987-06-19 1996-08-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JP3125318B2 (ja) * 1991-03-18 2001-01-1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カウリング
JP3476049B2 (ja) * 1996-11-07 2003-12-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風防装置
JP3504098B2 (ja) * 1997-01-20 2004-03-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JP3584720B2 (ja) * 1998-02-27 2004-11-0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4386994B2 (ja) * 1999-06-25 2009-12-1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4306890B2 (ja) * 1999-08-31 2009-08-0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JP4198286B2 (ja) * 1999-10-13 2008-1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ーハンドル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49777C (zh) * 2003-06-27 2007-11-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00389043C (zh) * 2004-12-27 2008-05-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前部构造
CN100486858C (zh) * 2005-12-27 2009-05-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风挡装置
CN101423086B (zh) * 2007-10-31 2012-04-1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01462571B (zh) * 2007-12-19 2012-08-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构造
CN102101507A (zh) * 2009-12-17 2011-06-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IT201800005861A1 (it) * 2018-05-30 2019-11-30 Veicolo a sella cavalcabile con parabrezza a migliorato comfort di guida
CN110949579A (zh) * 2018-09-27 2020-04-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CN110949579B (zh) * 2018-09-27 2021-07-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CN113474243A (zh) * 2019-02-27 2021-10-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CN113924246A (zh) * 2019-03-22 2022-01-11 印度摩托车国际有限公司 两轮式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235559A1 (es) 2005-07-01
ITTO20020253A1 (it) 2003-09-22
CN100404361C (zh) 2008-07-23
TW590931B (en) 2004-06-11
CN1546348A (zh) 2004-11-17
ITTO20020253A0 (it) 2002-03-21
CN1280150C (zh) 2006-10-18
ES2235559B2 (es) 2006-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80150C (zh) 机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支承构造
CN1167570C (zh) 机动二轮车的前导风罩构造
CN1283514C (zh) 车辆的后部构造
CN1296248C (zh) 轻便摩托车式车辆
CN100349777C (zh) 摩托车
EP2258611B1 (en) Scooter-type vehicle
CN1751956A (zh) 鞍乘型车辆
CN1990332A (zh) 鞍乘型车辆的风挡装置
CN1590728A (zh) 摩托车的排气控制系统
CN1751957A (zh) 鞍乘型车辆
CN1090121C (zh) 小型摩托车的脚蹬部结构
US20120285762A1 (en) Motorcycle
CN1222436C (zh) 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
CN1222429C (zh) 小型摩托车的发动机冷却结构及小型摩托车
CN1091707C (zh) 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搁脚板与底板裙的结合构造
CN1251917C (zh) 小轮摩托车型车辆
CN1153716C (zh) 自动摩托车
CN1153714C (zh) 自动摩托车
CN1212949C (zh) 自动二轮车的后座踏板架结构
CN1144720C (zh) 车辆前部结构
CN101811535A (zh) 摩托车
CN1756692A (zh) 跨乘式车辆
CN1049395C (zh) 两轮摩托车车罩
CN100335341C (zh) 车辆座位结构
CN1756691A (zh) 摩托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018

Termination date: 201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