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62571B - 自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构造 - Google Patents
自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62571B CN101462571B CN200810185624XA CN200810185624A CN101462571B CN 101462571 B CN101462571 B CN 101462571B CN 200810185624X A CN200810185624X A CN 200810185624XA CN 200810185624 A CN200810185624 A CN 200810185624A CN 101462571 B CN101462571 B CN 10146257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d lamp
- automatic
- rear extension
- wheeled cycle
- fai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构造,其在头灯的对光调整时,可使间隙在与后方的车体罩之间而不会损伤外观。在头灯(25)的背面上部安装头灯罩(30),在其后部设置后方延长部(60),进入在位于头灯(25)的后方的上整流罩(33)的前面设置的前面开口部(77)内。头灯(25)的背面下部也设置有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伸肋(65),并进入左右的前信号装置(26)之间的前部内侧。在对光调整时,即使以对光轴(52)为中心转动头灯(25),后方延长部(60)与后方延伸肋(65)也会进入上整流罩(33)和前信号装置(26)的内侧,由此,不会在侧视下形成间隙。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覆盖自动二轮车的头灯周围而设置的前整流罩构造,尤其涉及即使在头灯光轴调整时,在头灯的后方也不会形成侧视下外观上的间隙。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自动二轮车的头灯周围的前整流罩(front cowl)构造,已知有与构成前整流罩的头灯后方的前部车体罩另行设置头灯罩,并将该头灯罩安装于头灯的构造。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86128号公报。
由于上述现有技术的头灯的光轴调整为通过转动前整流罩,使头灯也与该前整流罩一体转动,因此,在光轴调整时,在车辆侧视下由于前整流罩的间隙而露出头灯的安装部和电线束等,因此,必须加以考虑以避免车辆侧视的外观性降低。另外,如果将前整流罩做大而隐藏间隙,则存在头灯角度调整时,为不使前整流罩与车体侧的构件例如整流罩等干涉,而容易限制角度调整范围的课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构造,其具备安装于车体框架且光轴的角度调整自如的头灯和一体安装于该头灯的头灯罩,至少用所述头灯罩构成覆盖头灯周围的前整流罩的一部分,所述自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构造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头灯的后方设有在前面设有开口部的前部车体罩,所述前部车体罩以覆盖头管左右周围的方式安装于车体框架,在所述头灯罩的背面设有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长部,所述后方延长部相对于所述前部车体罩从所述开口部进入内侧,并且,在所述头灯的光轴的角度调整范围内,所述后方延长部与所述前部车体罩在侧视下重叠。
技术方案2的发明以上述技术方案1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方延长部支承所述头灯并使其在上下方向转动自如,并覆盖自由调整光轴角度的角度调整轴的上部。
技术方案3的发明以上述技术方案1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灯罩的左右宽度在主视下比所述前部车体罩的前面开口部大。
技术方案4的发明以上述技术方案1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车体罩形成为能够左右分割,在该前部车体罩的内侧配置所述角度调整轴。
技术方案5的发明以上述技术方案1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头灯罩的背面下部一体设有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伸肋,该后方延伸肋面向设于车体左右的信号装置之间,在侧视下,所述后方延伸肋与信号装置重叠。
技术方案6的发明以上述技术方案1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方延长部与所述头灯罩一体形成。
技术方案7的发明以上述技术方案5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方延伸肋与所述头灯的背面一体形成。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能够使以覆盖头管的周围的方式安装的车体罩的前面一部分开放,在该开放部使在头灯罩的背面上部设置的后方延长部进入车体罩内,因此,在车辆侧视下头灯组件的后方延长部与车体罩搭接。从而,在为进行头灯的光轴调整而进行角度调整的情况下,在角度调整范围内,始终使头灯罩与前部车体罩搭接,因此,能够防止在头灯罩和前部车体罩之间产生在侧视下外观的间隙。进而,由于前部车体罩开放前面,因此,可以获得较大的头灯的角度调整范围,并能够防止头灯组件与车体罩的干涉。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后方延长部覆盖角度调整轴的上部,因此,从操作者的观察点看不见间隙和头灯背面,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性。进而能够防止在雨天时雨水从上方侵入头灯背面。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由于主视下看不见头灯罩和前部车体罩的重合部,因此提高外观性。并且,能够防止行驶时异物和尘土等从重合部侵入。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由于可使所述车体罩左右分割而形成,因此,仅拆下该前部车体罩即可进行角度调整轴部的维护。进而,由于将角度调整轴配置于前部车体罩内,因此,能够防止异物和尘土等从外部侵入。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能够防止在头灯角度调整时,头灯的下方和车体之间产生间隙,提高车辆侧视下的外观性。进而,由于后方延伸肋覆盖头灯的下方,因此,能够阻挡由轮胎卷起的尘土和异物而保护头灯。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由于使后方延长部一体设于头灯罩的背面上部,因此,能够提高形成后方延长部时的自由度。
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由于能够使后方延伸肋一体地设于头灯的背面下部,因此,后方延伸肋的形成变得容易,并能够减少部件个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车体框架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设于头管前部的托架类的图。
图4是头灯周围的侧视放大图。
图5是头灯周围的主视图。
图6是头灯周围的俯视图。
图7是分解头灯周围的结构各部分而示出的图。
图8是概略地表示头灯的对光调整机构的侧剖视图。
图9是图4的9-9线剖视图。
图10是图4的10-10线剖视图。
图11是图4的11-11线剖视图。
图12是图11的12-12线剖视图。
图13是头灯的主视图。
图14是头灯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4的15-15线剖视图。
图16是将头灯罩与遮光板支架一起表示的图。
图17是表示遮光板支架与头灯罩在各侧视下的位置关系。
图18是上整流罩的主视图。
图19是说明上整流罩的左右分割部的结合构造的图。
图中:3-车体框架,5-头管,7-收纳箱,25-头灯,26-前信号装置(frontwinker),27-防护网罩,30-头灯罩,33-上整流罩,34-侧整流罩,50-支架,52-对光轴,56-支架,60-后方延长部,62-顶部,65-后方延伸肋,72-遮光支架,77-前面开口部,78-导向板,79-调节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自动二轮车的侧视图。前轮1及后轮2支承于车体框架3。用下端支承前轮1的左右一对前叉4的上部支承于在车体框架3的前端部设置的头管5,并转动自如,并利用前叉4上端的车把6进行控制。
在头管5后方的车体框架3上支承有收纳箱7,在其后方配置有车座8,进而,在车座8的下方配置有燃料箱9。燃料箱9支承于座椅横挡10上,车座8用铰链转动自如地安装在燃料箱9的上表面,当将车座8向上方转动而打开时,露出供油盖,能够从这里对燃料箱9供油。当将车座8向后方转动而关闭时,则覆盖燃料箱9的上方。扶手11配置在车座8的后端部,并支承于座椅横挡10的后端。
水冷式发动机12配置在前轮1和后轮2的中间部,并支承于车体框架3。发动机12利用配置于其前方且斜上方的散热器13冷却。散热器13配置在头管5的附近且后轮1的后方且斜上方并由车体框架3的下方支承。用工作缸盖12b覆盖发动机12的工作缸12a前方。工作缸12a设置为向曲轴箱12c的前部上方前倾。
发动机12的工作缸12a通过后方的气化器14从配置于燃料箱9下方的空气过滤器15吸气,并从向工作缸12a前方延伸的排气管16排出。排气管16从工作缸12a的前方向曲轴箱12c的下方蔓延,并向后方延伸而与在后轮2的侧方配置的消声器17连接。在消声器17的前方夹设有内置催化剂的热管18,其上方用安全线19覆盖。
在车体框架3的后部轴支承后摆动臂20的前端,并使其上下摆动自如,在其中间部和座椅横挡10之间沿上下方向配置有后缓冲垫21。后轮2支承于后摆动臂20的后端并旋转自如。
后轮2具备从动链轮22,并利用钩挂在主动链轮23之间的链24而链驱动。
符号25是头灯,26是前信号装置,27是防护网罩,28是仪表,29是尾灯。
前信号装置26在头灯25的后方且头管5的两侧左右配置一对,由车体罩支承。
尾灯29配置于扶手11的下方,并支承于座椅横挡10的后端部。
头灯25配置在头管5的前方并支承于头管5,在其上方设有防护网罩27,在头灯25及防护网罩27的背面侧安装有头灯罩30。头灯25、防护网罩27及头灯罩30作为整体而构成头灯组件31。另外,防护网罩27及头灯罩30作为车体罩的一部分构成覆盖头灯周围的前整流罩。该前整流罩及后述的车体罩为树脂制。
在头灯组件31的后方覆盖车体的车体罩包括:覆盖车把6的周围及仪表28的车把罩32;在其下方覆盖与前信号装置26之间的上整流罩33;覆盖散热器13及存储箱7的侧方并兼有散热器护罩的侧整流罩34;拆装自如地覆盖在该侧整流罩34设置的侧面开口的前侧罩35;覆盖前信号装置26的后方及上整流罩33与侧整流罩34之间的中心罩36;设于中心罩36并开闭自如地覆盖存储箱7的上方的箱盖37;以及在侧整流罩34的后方侧覆盖车体左右的侧罩38。上整流罩33相当于本申请发明的前部车体罩。
图2是车体框架3的侧视图。车体框架3具有:从前端侧的头管5向左右扩展并向斜下后方延伸的一对主框架40;焊接于其后端部并向斜上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椅横挡10;从主框架40的后端更加向下方侧弯曲并向斜下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中心框架41;以及倾斜连接中心框架41及座椅横挡10的各后端部之间的后框架42。
在主框架40上设有在前端部与头管5之间焊接的角撑板43、支架44、45以及用于支承发动机的发动机吊耳46。
在座椅横挡10中,在前部侧设有支承燃料箱的支架47,在后端部设有支承扶手的支架48。
在中心框架41上设有枢轴管41a,该枢轴管41a用于使轴支承座椅横挡10前端的枢轴(省略图示)通过。
在后框架42的下端设有发动机吊耳49等。
图3表示设于头管5前部的托架类(图2中省略),在头管5的前面下部设有向斜上前方突出的支架50,在其前端支承向斜上前方倾斜的上下方向的支架51。
在支架51的上端支承向车宽度方向(左右方向)水平配置的作为角度调整轴的对光轴52的中央,两端侧向左右方向延伸,在各前端安装有托架53。54是头灯的安装用螺母,并设于对光轴52的延伸处。55是信号装置安装用螺母。
在支架51的下部前面设有向前方斜下方延伸的支架56,用其下端部支承头灯的下部,并能够对其进行前后调节。由支架51的下端部对支承丝57的中间部进行支承。支承丝57向左右延伸,各前端侧向斜下方且后方弯曲,在前端设有托架58。在该托架58上设有通孔58a,在此防振支承侧整流罩的前端部。
下面,对头灯周围的构造进行说明。图4是头灯周围部分的侧视放大图,图5是主视图,图6是俯视图,图7是分解结构各部分来表示各自的侧面的图。在这些图中,沿头灯25的上端缘重叠有防护网罩27,且防护网罩27的背面及头灯25的背面上部设有头灯罩30。
头灯罩30为设于防护网罩27及头灯25后方的罩,并具有覆盖防护网罩27及头灯25与后方的上整流罩33的间隙的后方延长部60。
后方延长部60具备从前面部61向后方较长地一体延伸的顶部62及侧壁63,后方延长部60的后端侧的一部分进入上整流罩33的前部内侧。头灯罩30的前面部61安装在防护网罩27及头灯25的各背面。
在头灯25的背面上部设有向后方一体延伸的突部64、64a,在突部64a结合有后方延长部60的侧壁63,突部64向托架53的轮毂54重叠,并用螺栓54a紧固,由此,向对光轴52安装(图7)。
突部64a、64一体形成,但是,在车宽度方向上呈阶梯状错开,由此,作为一体的肋状构件沿其上下形成。
对光轴52配置于后方延长部60的内侧,进而用上整流罩33包围左右,上方由顶部62覆盖从而被覆盖为操作者不可见。
在头灯25的背面下部设有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伸肋65,其后部进入前信号装置26的前部内侧而重叠。
上整流罩33相当于本申请发明的前部车体罩,腕部33a的下侧缘部与前信号装置26的上缘部26a重叠,且腕部33a中的位于头灯25背面附近的前端部33b由其轮毂通过螺栓66重叠在与前信号装置26一体形成的安装突部67的外侧而被拆装自如地安装,拆下螺栓66及其他螺纹紧固部,由此可以仅拆下上整流罩33(图7)。安装突部67从前信号装置26的上缘部向上方突出,用螺栓55a(图7)向托架53的螺母55(图3)安装。
由图4可知,在侧视下,头灯25的背面和上整流罩33及前信号装置26的各前部的间隙通过头灯罩30及后方延伸肋65以及向头灯25的背面突出的后部壳体68闭塞,在侧视下,不会出现外观的间隙。后部壳体68向后方突出至向安装突部67的内侧重叠的位置。
如图4的放大部截面所示,上整流罩33在前缘部33d以被修边的前开口部77向前方开放,构成后方延长部60的顶部62的后部侧从该前面开口部77进入上整流罩33的内侧,顶部62的后端62a位于比前缘部33d靠后方。
另外,在前面开口部77的前方,顶部62向上方倾斜并延伸,在主视方向遮盖开口部77。
如图5所示,在主视下,头灯罩30比上整流罩33的前面开口部77大,看不见头灯罩30与上整流罩33的重合部的间隙。特别是头灯罩30的左右宽度以在主视下比上整流罩33的前面开口部大的方式向左右扩展。于是,由于在主视下看不见头灯罩30与上整流罩33的重合部,因此提高外观性。还能够防止行驶时异物和尘土等从重合部侵入。
前面开口部77由上整流罩33的前缘部33b所包围,表示前面开口部77的轮廓的线沿前缘部33d,从图上部的符号33d所示的部分经由图中符号A、B、C、D所示的部分与前端部33b连接。前面开口部77的上部比头灯罩30的顶部62的后端高,左右为接近比侧壁63靠外侧的头灯25的横向宽度的宽幅。通过设置将前面如上述大小地开放的前面开口部77,能够使头灯罩30的后方延长部60向上整流罩33的内侧收容,且在该收容状态下,可允许对光调整时头灯罩30向前后摆动。
头灯25为在主视下呈大致V字状的双灯式,防护网罩27的呈大致V字状的下端部69从外侧重叠于在头灯25的上端缘形成的台阶部25a。
在防护网罩27的表面左右重叠有与上下方向大致平行的树脂制的作为装饰构件的遮光罩70,在遮光罩70的下端部用从前方螺旋拧入的螺钉71与防护网罩27一起向遮光支架72(图4)紧固。此外,遮光罩70的上部从防护网罩27的背面侧用螺钉71固定(图7)。
在头灯25的左右,阀73在左右设置一对。各前信号装置26位于头灯25的左右,上部侧进入头灯25的左右两侧部内侧而重叠,并且,位置灯74及信号装置灯75在上下配置,它们在主视下向头灯25的左右外方伸出而可见。
前信号装置26的前端部26b位于头灯25的下部的车宽度方向大致中间部的位置,左右的前端部26b之间构成空间,头灯25的下部中央在该空间内向下方突出。
在上整流罩33的左右向前方延伸的腕部33a使防护网罩27及头灯25的左右两侧缘部在前信号装置26的上方蔓延,前端侧进入头灯25的内侧。
在图6中,上整流罩33为左右分割式,由车体中心CL从左右进行接合,用紧固件76a及螺钉76b在前后两个部位结合一体化。包括该接合部的上表面呈大致平坦部33c。大致平坦部33c的前缘部33d与左右的腕部33a一起形成大的前面开口部77。该前面开口部77的宽度大,成为与头灯罩30的后方延长部60嵌合的程度。顶部62的后端以前缘部33d和后端62a的宽度进入大致平坦部33c的下侧而重叠。
从而,在俯视下,防护网罩27和上整流罩33的前缘部33d的间隙由顶部62遮盖。另外,侧壁63的一部分形成为比前面部61更向外方突出的侧壁后部63a,并覆盖前面开口部77。
图8是概略地表示头灯25的对光调整机构的侧剖视图。头灯组件31用对光轴52支承于头管5侧并转动自如,并且,设于头灯组件31的下端部的导向板(后述)设置为利用调节螺栓79相对于支架56的下端部在前后方向上自如调整移动(图7),当紧固调节螺栓79时,头灯组件31的转动位置被固定,光轴角度固定。
相反,若放松调节螺栓79,则导向板能够相对于支架56自由地在前后方向移动,因此,头灯组件31能够以对光轴52为中心使光轴在上下方向转动自如,从而自由地调整光轴的角度。
图中的虚拟线A表示头灯组件31最竖立时,即光轴的角度(相对于水平线的仰角)成为最小的状态。实线为标准位置,成为在成品车状态适合法令的光轴角度。虚拟线B为灯头组件31反向最后倾而使光轴角度成为最大的状态。
灯头组件31可利用对光调整机构在虚拟线A到B的范围调整光轴。另外,可以通过在左右的前信号装置26之间从头灯25的下方空间伸手操作调节螺栓79,从而容易地进行光轴调整。
进而,如头灯组件31的背面侧在侧视下的轮廓线C在对光调整时的转动轨迹(C0为标准时,C1为A最小时,C2为B最大时)所示,位于与向车体固定而不动的上面整流器33及前信号装置26的侧视下前端侧的轮廓线D重叠的位置,在对光调整中,侧视下背面侧的轮廓线C不会比轮廓线D向前方偏离,因此,不会在头灯组件31的背面侧和轮廓线D之间形成间隙,不会在对光调整时在侧视下外观上露出头灯组件31的背面侧间隙,能够保持良好的外观。形成侧视下的轮廓线C的要素为头灯罩30及头灯25的背面侧部分,特别是由上侧顶部62及下侧的后方延伸肋65引起的效果较大。
图9是图4的9-9线截面。在头灯25的左右两侧部一体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突部64a,在其后端部,头灯罩30的侧壁63的后部重叠于外侧,并从外侧用自攻螺钉80而结合一体化。侧壁63位于头灯25与腕部33a的各内侧,而遮盖头灯25与腕部33a的间隙。
图10为图4的10-10线剖视图。在头灯25的背面左右两侧向后方一体突出形成有突部64,其各后端部用螺栓54a安装于对光轴52的轴向两端,并转动自如。螺栓54a与对光轴52同心,头灯25以对光轴52的轴心线为中心而绕轮毂54转动自如。对光轴52的轴向头灯25和前信号装置26的间隙由腕部33a闭塞。腕部33a重叠定位在前信号装置26的台阶部26c。
从对光轴52向下方(图中前方)延伸的支架56的前端部与设于后部壳体68的导向板78结合。
图中符号81为头灯罩30及遮光支架72的安装座部,在中央部的安装座部81的前方设有凹凸形状部,在防护网罩27的中央最下端形成的向内侧弯曲的卡合端(未图示)在此插入并卡合。
图11是图4的11-11线截面,从头灯25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伸肋65比连接左右上缘部26a的线E伸向后方,遮盖头灯25和前信号装置26的上缘部26a之间在侧视下的间隙。后方延伸肋65与头灯25的后部壳体68一体形成而向后方延伸,并向车辆宽度方向扩宽,沿该车体中心CL形成槽部82,在该槽部82上配置有导向板78。槽82可使头灯25在光轴调整时相对于图的前后方向移动。
如作为图11的12-12线截面的图12所示,导向板78的前端的立壁部78a用小螺钉78b安装于头灯25,从立壁部78a向后方以R(ア一ル)状较长延伸的部分构成导向部78c,在此形成有向车体中心CL(图10)方向伸长的长槽状的导向槽78d。
另一方面,支架56的下端部构成向前方弯曲并延伸的支承部56a,通孔56b与焊接螺母83在此同心设置。当将该支承部56a重叠在导向部78c上,使调节螺栓79从下方通过导向槽78d及通孔56b而紧固于焊接螺母83时,导向板78在前后方向上调节移动自如地结合于支承部56a。
图13是头灯25的主视图,图14是其俯视图,图15是图14的15-15线剖视图。在这些图中,后部壳体68与壳体周缘部68a一体形成,透镜68b的周围嵌合在该壳体周缘部68a(图15)。
由图14可知,后方延伸肋65在壳体周缘部68a的背面下部以向下方凸的弯曲形状形成,且上方开放,在后方延伸肋65的内侧上方配置有对光调整机构,并且,该后方延伸肋65能够遮断来自下方及斜下方的泥和水等。
比后方延伸肋65靠上方且在头灯25的背面中央下端的台阶部形成轮毂84,导向板78的立壁部78a被螺钉固定于此。后方延伸肋65的左右两端达到后部壳体68的插座部85附近的高度。
图16是在头灯罩30的主视下一起表示遮光支架72的图。头灯罩30具备在左右以角状向上方突出的前面部61,在各前面部61的下部形成有切口部61a。
遮光支架72的支承板86面向该切口部61a内。支承板86为进入切口61a内的在上下方向上细长的板状构件,在其上下呈筒状的螺母87向前方突出而被固定。在前面部61的上部形成有通孔61b。
前面部61为抵接支承防护网罩的部分,使防护网罩的背面重叠于前面部61上,用螺钉71(图17)从防护网罩的前面侧向螺母87螺纹紧固。上下的螺钉71中的上侧通过橡胶而成为防振安装。在前面部61的上端部设有通孔61b,使自攻螺钉从背面侧通过该通孔61b而使螺钉螺纹紧固(参照图7)。
由图16明确可知,在左右前面部61的内侧部分设有与左右的侧壁63连续的底部30a,该底部30a为向前方以阶梯状逐渐变低的大致平坦状部,在其前端部形成有轮毂30b。比轮毂30b靠前方的前端缘部30c呈凹凸状而卡止防护网罩的中央下部。
底部30a的后部与背面壁30b连续,左右的侧壁63之间用背面壁30d遮盖。背面壁30d的上部与顶部62连续。
顶部62向后方延伸,后端部呈大致波状,并且,左右构成向前面部61的外侧伸出的侧壁后部63a。
遮光支架72具备斜臂部88a、水平臂部88b及支架89,用向上方扩展而延伸的左右的斜臂部88a的各上端来支承左右的支承板86,使各斜臂部88a的下端与在车宽度方向水平配置的水平臂部88b连结。支架89的后端部焊接在该水平臂部88b的下部中央。
使支承板86面向切口61a,由此可使螺母87的前端面与前面部61配置为大致同一面,但是也可使斜臂部88a进入切口61a内,并使水平臂部88b配置在底部30a的下方。
图17表示遮光支架72和头灯罩30在各侧视下的位置关系。水平臂部88b向前方弯曲而延伸,设于其下面的支架89更加向前方延伸,而且,通过使前端部89a向上方折弯而呈阶梯状,而与底部30a的下表面抵接,并使轮毂30b与螺母89b一致。
因此,将螺母89b与底部30a一起重叠在安装座81(图10)上,使螺母89b与安装座81一致,当在轮毂30b上拧紧螺栓时,使通过轮毂30b及安装座部81的螺栓紧固于螺母89b,因此,并不在安装座部81及轮毂30b侧设置螺母,即可将头灯罩30、头灯25及遮光支架72三个构件一起紧固。
图18是上整流罩33的主视图,上整流罩33用左右的腕部33a和大致平坦部33b包围上部和左右,构成向下方及前后方开放的大的前面开口部77。上整流罩33用小螺钉76(图6)结合在沿车体中心CL的接合部90。95为结合部。
图19是说明左右的大致平坦部33b的结合构造的图,在一方的大致平坦部33b形成有沿接合缘91更加变低的台阶部92,并在此形成座部93。
座部93与台阶部92相同地形成为比表面更低,并由通孔93a和其周围的环状部构成。
一方的大致平坦部33b的接合缘94在向台阶部92重叠时,与台阶部92侧的大致平坦部33b成为同一面,使下面侧形成为薄壁,且形成嵌合于座部93的结合部95,并在此形成通孔95a。
通孔95a与通孔93a同心且为直径更小,使小螺钉76在此通过而结合。结合部95如图6中用小螺钉76所示在前后两个部位设置,后方侧的结合部用小螺钉76向中心板36紧固。
从而,当拆下通过该通孔95a的前后的小螺钉76,且拆下将腕部33a的前端向前信号装置26的安装突部67安装的螺栓66时,能够分别拆下左右的大致平坦部33b,这时,对前信号装置26和头灯罩30等没有任何影响,可单独地拆装上整流罩33。可以进行对光轴52的维护和前信号装置26的维护。特别是,在前信号装置26中,阀水平设置,从车体内拆装,因而容易进行阀更换。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在进行头灯25的光轴调整中,从头灯25的下方放松调节螺栓79,由此,使头灯25以对光轴52为中心在上下方向转动,当成为规定的光轴角度时,如果拧紧调节螺栓79则头灯25被固定,从而光轴调整结束。
这时,头灯组件31整体与头灯25的转动一起转动,但由于使上整流罩33的前面一部分开放而作为前面开口部77,并使设于头灯罩30的背面上部的后方延长部60在该开放部进入上整流罩33内,因此能够在车辆侧视下使头灯罩30的后方延长部60与上整流罩33搭接。
从而,在为进行头灯25的光轴调整而进行角度调整的情况下,在角度调整范围内,始终使头灯罩30与构成前部车体罩的上整流罩33搭接,因此,能够防止头灯罩31与上整流罩33之间在侧视下外观上产生间隙。
进而,由于上整流罩33开放前面,因此,可以获得较大的头灯25的角度调整范围,并能够防止头灯组件31与上整流罩33干涉。
另外,由于后方延长部60的顶部62覆盖对光轴52的上部,因此,从操作者的观察点看不见间隙和头灯背面,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性。并且,能够防止雨天时雨水从上方浸入头灯罩背面。
另外,如图5所示,由于在主视下看不见头灯组件31和上整流罩33的重合部的间隙,因此提高外观性。并且,能够防止行驶时异物和尘土等从重合部侵入。
进而,如图18及图19所示,可将上整流罩33左右分割来形成,因此,在图4中,仅拆下该上整流罩33即可容易地对对光轴52及其周围进行维护。进而,由于将对光轴52配置在上整流罩33内,因此能够防止异物和尘土等从外部侵入。
另外,由于设有后方延伸肋65,闭塞头灯25的下部和后方的前信号装置26的前部之间,因此,能够防止角度调整时在头灯25的下方和包括前信号装置26的车体侧之间产生间隙,提高车辆侧视下的外观性。进而,由于后方延伸肋65覆盖头灯25的下方,因此,能够阻挡由轮胎卷起的尘土和异物而保护头灯25。
而且,后方延长部60一体设于头灯罩30的背面上部,因此,可以使后方延长部60与头灯25分别形成,从而能够提高形成后方延长部60时的自由度。
另外,通过将后方延伸肋65一体地设于头灯25的背面下部,可容易地形成后方延伸肋65,不需要形成单独的构件,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个数。
此外,本申请的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例,可在发明的原理内进行各种变形和应用。例如,头灯罩30也未必与头灯25单独设置,可以作为头灯25的壳体后部壳体68的一部分而一体设置。这时,后方延长部60也与头灯25一体地向后方突出。
另外,也可以不将后方延伸肋65一体地设于头灯25的背面下部,而为单独的构件,例如,使头灯罩30的一部分向下方延长而设置。
进而,收容后方延长部60的前部车体罩并没有限定于上整流罩33,根据车体结构,可以为前信号装置26和侧整流罩34等。
Claims (7)
1.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构造,其具备安装于车体框架且光轴的角度调整自如的头灯和一体安装于该头灯的头灯罩,至少用所述头灯罩构成覆盖头灯周围的前整流罩的一部分,所述自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构造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头灯的后方设有在前面设有开口部的前部车体罩,所述前部车体罩以覆盖头管左右周围的方式安装于车体框架,
在所述头灯罩的背面设有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长部,
所述后方延长部相对于所述前部车体罩从所述开口部进入内侧,并且,
在所述头灯的光轴的角度调整范围内,所述后方延长部与所述前部车体罩在从所述自动二轮车的侧面观察所述自动二轮车的侧视下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方延长部支承所述头灯并使其在上下方向转动自如,并覆盖自由调整光轴角度的角度调整轴的上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灯罩的左右宽度在从所述自动二轮车的前面观察所述自动二轮车的主视下比所述前部车体罩的前面开口部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部车体罩形成为能够左右分割,在该前部车体罩的内侧配置所述角度调整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头灯罩的背面下部一体设有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伸肋,该后方延伸肋面向设于车体左右的信号装置之间,在所述侧视下,所述后方延伸肋与信号装置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方延长部与所述头灯罩一体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方延伸肋与所述头灯的背面一体形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327845A JP5142695B2 (ja) | 2007-12-19 | 2007-12-19 | 自動2輪車のフロントカウル構造 |
JP2007327845 | 2007-12-19 | ||
JP2007-327845 | 2007-12-1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62571A CN101462571A (zh) | 2009-06-24 |
CN101462571B true CN101462571B (zh) | 2012-08-08 |
Family
ID=40803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85624XA Active CN101462571B (zh) | 2007-12-19 | 2008-12-17 | 自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构造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142695B2 (zh) |
CN (1) | CN101462571B (zh) |
AR (1) | AR068900A1 (zh) |
BR (1) | BRPI0805613B1 (zh) |
CO (1) | CO6040043A1 (zh) |
MX (1) | MX2008016190A (zh) |
PE (1) | PE2009160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211020B2 (ja) * | 2009-11-26 | 2013-06-1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灯火器構造 |
CN101920739A (zh) * | 2010-08-31 | 2010-12-22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摩托车前导流罩 |
JP2013244878A (ja) * | 2012-05-28 | 2013-12-09 | Yamah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 |
JP6189617B2 (ja) * | 2013-03-29 | 2017-08-3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ヘッドライトの支持構造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76606A (zh) * | 2001-03-28 | 2002-10-3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支承构造和挡风构造 |
CN1796220A (zh) * | 2004-12-27 | 2006-07-0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前部构造 |
CN1814496A (zh) * | 2005-02-04 | 2006-08-09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摩托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020964B2 (ja) * | 1989-08-28 | 2000-03-15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ヘッドランプ取付構造 |
JP4520382B2 (ja) * | 2005-08-11 | 2010-08-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2輪車の車体カバー |
-
2007
- 2007-12-19 JP JP2007327845A patent/JP514269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10-17 AR ARP080104522 patent/AR068900A1/es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8-11-24 CO CO08124810A patent/CO6040043A1/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12-16 BR BRPI0805613-7A patent/BRPI0805613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12-16 PE PE2008002083A patent/PE20091605A1/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12-17 MX MX2008016190A patent/MX2008016190A/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12-17 CN CN200810185624XA patent/CN10146257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76606A (zh) * | 2001-03-28 | 2002-10-3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支承构造和挡风构造 |
CN1796220A (zh) * | 2004-12-27 | 2006-07-0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前部构造 |
CN1814496A (zh) * | 2005-02-04 | 2006-08-09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摩托车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JP特开2007-186128A 2007.07.26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142695B2 (ja) | 2013-02-13 |
MX2008016190A (es) | 2009-06-19 |
CN101462571A (zh) | 2009-06-24 |
JP2009149175A (ja) | 2009-07-09 |
BRPI0805613B1 (pt) | 2018-08-07 |
BRPI0805613A2 (pt) | 2009-09-15 |
PE20091605A1 (es) | 2009-11-09 |
AR068900A1 (es) | 2009-12-16 |
CO6040043A1 (es) | 2009-05-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4719C (zh) | 两轮摩托车的防风装置 | |
CN101970283B (zh) | 踏板型车辆的导风结构 | |
CN101462571B (zh) | 自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构造 | |
JP2007283927A (ja) | 自動二輪車 | |
EP2532574B1 (en) | Front structure of straddle type vehicle | |
EP2192031B1 (en) | Motorcycle | |
CN1638317A (zh) | 轻型车辆用遥控装置 | |
US20040129853A1 (en) | Outer mirror assembly | |
WO2015142297A1 (en) | Engine control unit mounting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 |
CN102530138A (zh) | 机动二轮车的灯光装置 | |
JP2011255820A (ja) | 灯火器及び自動二輪車 | |
JP2014061733A (ja) | 車両の灯火器構造 | |
US4539627A (en) | Headlight device with two lights for motorcycles | |
CN102001379B (zh) | 机动两轮车的前灯装置 | |
TW200302184A (en) | Lamp installation structure in motorcycle | |
JP2001063675A (ja) | 車両の駐車ブレーキ装置 | |
JP4790001B2 (ja)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冷却構造 | |
CN100540388C (zh) | 车辆的照明器结构 | |
CN100447039C (zh) | 机动二轮车的车体罩 | |
JP5244422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ヘッドランプユニット | |
JP2006199292A (ja)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 |
JP2001063659A (ja) | 自動二輪車の収納装置 | |
JP3481026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前照灯装置 | |
JP4138572B2 (ja) | 自動車用コーナポール装置 | |
JP2000118465A5 (zh)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