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45603B - 车辆的前照灯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前照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45603B
CN101545603B CN2009100067782A CN200910006778A CN101545603B CN 101545603 B CN101545603 B CN 101545603B CN 2009100067782 A CN2009100067782 A CN 2009100067782A CN 200910006778 A CN200910006778 A CN 200910006778A CN 101545603 B CN101545603 B CN 1015456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lb
head lamp
vehicle
longitudinal wall
wall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0677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45603A (zh
Inventor
林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456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56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456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560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前照灯结构,从外侧难于看到位置灯泡且即使光通量少的灯泡也能够确保足够的光通量。在车辆前照灯结构中,使间隔部(72)延伸到透镜(64)且使位于位置灯泡(70)前方的作为位置灯泡(70)的反射器(154)发挥功能的纵壁部(74)与壳体(66)设置成一体,使位置灯泡(70)的轴线X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沿垂直的面(152),在位置灯泡(70)后方的壳体处设置反射器部,把位置灯泡(70)配置成从正面看被纵壁部(74)覆盖一部分,且使位置灯泡(70)的上部露出的形式。

Description

车辆的前照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把头灯灯泡和位置灯泡作为不同室构成的车辆的前照灯结构。
背景技术
现在,知道有这样的车辆用头灯结构:在前方配置远光专用反射器,具有间隔地向其后方配置近光专用反射器,而且使近光专用反射器的前面投影面积比远光专用反射器的前面投影面积大,用远光专用反射器把近光灯泡遮住。该结构能够得到从外侧看不到近光灯泡且发光面看起来成大致环状的效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16509号公报
如现有这样把近光灯泡自身安装成从车体前侧完全看不到的结构适用于本来光通量少的位置灯泡时,由于不能利用来自灯泡的直接光,所以光通量变少。因此,在发挥表示位置的功能上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开发的,提供一种车辆的前照灯结构,从外侧难于看到位置灯泡且能够使发光面得到崭新的图案设计效果,即使光通量少的灯泡,也能够确保足够的光通量而充分发挥作为位置灯的功能。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辆前照灯结构具备:头灯灯泡、位置灯泡、收容所述头灯灯泡和所述位置灯泡的壳体、设置在所述头灯灯泡和所述位置灯泡的前方而透射光的透镜,所述壳体具备:反射头灯灯泡的光的头灯用反射器部、经由间隔部而与该头灯灯泡用反射器部成为不同室的位置灯泡用反射器部,其中,使所述间隔部延伸到所述透镜且使位于位置灯泡前方的作为位置灯泡的反射器发挥功能的纵壁部与所述壳体设置成一体,使所述位置灯泡的轴线沿垂直于车辆的前后方向的面,在所述位置灯泡后方的壳体处设置反射器部,把所述位置灯泡配置成从正面看被所述纵壁部覆盖一部分,且使位置灯泡的上部露出的形式。
根据该结构,利用与壳体设置成一体的间隔部和纵壁部就能够把位置灯泡的光遮住,而且从车体正面看,所看到的位置灯泡发光面不显眼。
也可以把所述纵壁部形成得相对水平方向而向车体前方上升倾斜。
根据该结构,能够把向车体前方照射的位置灯泡的光由纵壁部遮住。另一方面还能够朝向模具的分模方向形成纵壁部。
且也可以使所述纵壁部的上端位置与所述位置灯泡的灯泡中心位置是相同高度。
也可以在所述纵壁部与所述间隔部之间形成遮蔽光的空间即遮光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遮蔽光的空间而把头灯灯泡的光和位置灯泡的光更明确地间隔开。
也可以把所述位置灯泡使长轴沿上下方向地收容在所述位置灯泡用反射器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地利用位于位置灯泡背面的反射器。
也可以对所述透镜的所述纵壁部的前方部分施加金刚石刻纹。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纵壁部不显眼。
且还能够在所述位置灯泡用反射器部设置迷宫结构的通气孔。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位置灯泡前方的透镜难于由结露等而模糊。
本发明的车辆前照灯结构由于使所述间隔部延伸到透镜且使位于位置灯泡前方的纵壁部与所述壳体设置成一体,所以,通过由与壳体设置成一体的间隔部而把位置灯泡的发光面划分且由纵壁部把位置灯泡的光的一部分遮住,能够使位置灯的发光面变细长而提高图案设计性和商品性。由于不需要对位置灯泡的透镜前方的一部分设置罩或者在反射器或透镜上设置板等其他部件,所以不会产生对准透镜与罩的复杂化和增加零件个数。
由于使位置灯泡自身的一部分露出,所以能够部分利用位置灯泡的直接光,由于使位置灯泡的轴线沿垂直于车辆的前后方向的面,且在纵壁部和位置灯泡后方的壳体处设置反射器部,所以能够使位置灯泡被纵壁部遮住的部分的光也被反射而向外部照射。
由于把所述纵壁部形成得相对水平方向而向车体前方上升倾斜,所以通过把向车体前方照射的位置灯泡的光由纵壁部遮住而使位置灯的发光面变细长而能够提高图案设计性和商品性。通过朝向模具的分模方向形成纵壁部而能够不需要对纵壁部进行后加工地与壳体一体成型,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且由于在所述纵壁部与所述间隔部之间形成遮蔽光的空间即遮光部,所以能够利用遮蔽光的空间即遮光部而更明确地把头灯灯泡的光和位置灯泡的光间隔开,能够位置更鲜明地使位置灯发光面看起来细长。
由于把所述位置灯泡使长轴沿上下方向地收容在所述位置灯泡用反射器部,所以能够利用位于位置灯泡背面的反射器整个面来反射光。由此,与把位置灯泡沿前后方向收容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发光量。且利用背面的反射器能够增加照射面积。
且由于对所述透镜的所述纵壁部的前方部分施加金刚石刻纹,所以能够使纵壁部不显眼而提高外观性。能够更鲜明地使位置灯发光面看起来细长位置。
且由于在所述位置灯泡用反射器部设置迷宫结构的通气孔,所以能够使位置灯泡前方的透镜难于由结露等而模糊,能够提高位置灯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自动两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从车体前方看图1前照灯部分的主视图;
图3是把图2的前顶罩和透镜省略表示的主视图;
图4是把壳体从中央切断的图,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3的B-B剖视图;
图6是图3的C-C剖视图;
图7是图3的D-D剖视图;
图8是图3所示位置灯泡用反射器部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自动两轮车    10车体架    11头管    18前轮    21后轮
25前照灯    37车体罩    37B前顶罩    62方向指示灯
64透镜    65金刚石刻纹    66壳体    66A上边部
66B下边部    66C侧边部    68头灯灯泡    70位置灯泡
70a上球体部    72间隔部    74纵壁部
100头灯灯泡用反射器部    102弯曲线    104反射器
106底部    150位置灯泡用反射器部    152上壁面
153换气用孔部    154反射器    156底部    158空气孔
160迷宫管    182配线支承部    200遮光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鞍乘型车辆一例的自动两轮车的侧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方向记载是相对车体而言。且图中的箭头FR表示车体前方、箭头R表示车体右方、箭头UP表示车体上方。
自动两轮车1具备悬挂式的车体架10。更详细说就是车体架10包括:头管11、从头管11向车体后方斜下方延伸的一根主管12、从主管12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枢轴板13、与枢轴板13和主管12的后端部结合并向后方斜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车架14。该后车架14包括:左右一对后上管14A,其从主管12后部向车体后方斜上侧延伸;左右一对后下管14B,其在该后上管14A的下侧把枢轴板13与后上管14A连接。
在头管11的上侧经由转向轴杆15安装有向左右延伸的转向用车把16。在头管11的下侧有左右一对前叉17延伸,前轮18被该前叉17旋转自由地支承。该前轮18的上方被前挡泥板38覆盖。
且在头管11的前方以从后述前顶罩37B向车体前方露出的形态设置有前照灯25。
主管12上主要安装动力单元50和空气滤清器19。该动力单元50把其上部固定在安装于主管12前后方向中央部的发动机悬架50A上,把其后部以两个部位固定在枢轴板13上。即动力单元50以悬吊在主管12后部下侧的形式被悬架着。
空气滤清器19被安装在主管12的前侧下方且是动力单元50的前方。该空气滤清器19经由吸气管30而与配置在动力单元50与空气滤清器19之间的节气门体30A连接,该节气门体30A与动力单元50连接。进入到空气滤清器19的行驶中的外部大气被向节气门体30A供给。节气门体30A把燃料与空气混合并向动力单元50供给。
动力单元50包括:发动机51和该发动机51右侧的皮带式无级变速器(以下叫做CVT)52。发动机51使活塞的移动方向朝向车体前后方向,作为单元整体是在车体前后方向上长的扁平形状。
排气管31的一端与位于发动机51下侧的排气口连接。该排气管31从排气口向下侧延伸后向车体后方引回,排气管31的另一端与设置在动力单元50后方的消声器32连接。该排气管31的中途且被配置在枢轴板13的后方,设置有催化剂33以把排气中的烃、一氧化碳和氧化氮等利用氧化、还原反应除去。
在动力单元50下方中央部且车体右侧设置有使发动机51起动的脚蹬起动踏板34。在动力单元50的车体左侧设置有用于使车体以倾斜状态停放的侧支地架35。
在枢轴板13下部且动力单元50后方能够自由转动地安装着用于使车体以直立状态停放的主支地架36。该主支地架36被配置成:在如图1那样使车体以直立状态停放竖立的情况下,和在不使用时主支地架36向后方大致水平延伸的情况下,都不妨碍脚蹬起动踏板34的转动。由此,驾驶者在把主支地架36竖立时和不使用主支地架36时都能够踏动脚蹬起动踏板34。
且在发动机51的下方后端部自由转动地支承着驾驶者由脚操作的制动踏板60。
枢轴20设置在枢轴板13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后叉22能够上下方向自由摇动地被该枢轴20支承,在该后叉22的后部自由旋转地支承着后轮21。后轮21和动力单元50由未图示的驱动链条连结,来自动力单元50的旋转动力经由驱动链条向后轮21传递。后叉22通过安装在该后叉22后端部与后车架14之间的后缓冲器23来吸收冲击。
在左右的后车架14前部安装有上面具有开口的存物盒27。在该存物盒27的下侧连接有从动力单元50的上面引回的冷却通道43。该冷却通道43用于把从存物盒27的外部进入的空气向传送带室供给。在存物盒27的内部还形成有收容蓄电池44等的电装品室。
在存物盒27的后方配置燃料箱28。该燃料箱28内置燃料泵28A,由该燃料泵28A把燃料向节气门体30A供给。
这些存物盒27和燃料箱28的上方被双人式的车座29所覆盖。该车座29能够以设置在存物盒27前侧的铰链轴为中心转动,由此,在存物时和加油时能够使车座29开闭。在存物盒27的上侧开口的上边缘部与车座29的底板抵接地设置有密封部件(未图示),以使雨水等不能进入内部。
后下管14B分别设置有左右一对踏板支承架26,放置同乘者的脚的左右一对后座踏板42分别安装在该踏板支承架26上。
在后车架14的后端部安装覆盖后轮21上方的后挡泥板39和尾灯40。
自动两轮车1的车体被主要由树脂材料构成的车体罩37所覆盖。具体说就是该车体罩37包括:覆盖车把16前部的车把罩37A、覆盖车体架10前部的前顶罩37B、覆盖主管12上部的主管罩37C、覆盖主管12侧部和空气滤清器19开口部(未图示)的主管侧罩37D、以及省略图示的覆盖车体架10下方的下罩、覆盖车体架10中央部的车体中心罩、覆盖车体架10侧部的车体侧罩、覆盖车体架10后方侧部的后侧罩。
在主管罩37C的上方且是车座29的前方确保有侧面看大致U字状凹下去的空间S,即确保驾驶者上下车时跨越脚的脚跨越空间S。
图2是从车体前方看图1前照灯25的主视图。
覆盖车体前方的前顶罩37B在其中央部设置前照灯25。在该前照灯25的左右设置一对方向指示灯62。
前照灯25具有头灯和位置灯这两者的功能。
前照灯25具备:覆盖其前面的透镜64、位于该透镜64的后方且具有反射板功能的壳体66、安装在该壳体66大致中心的头灯灯泡68、安装在壳体66上侧两端部的两个位置灯泡70。透镜64的外边缘部被没有间隙地安装在壳体66的外边缘部处,使雨水等不能进入到壳体66的内部。
图3是把图2的前顶罩37B和透镜64省略而表示的图,是壳体66的主视图。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图5是图3的B-B剖视图、图6是图3的C-C剖视图、图7是图3的D-D剖视图。且图8是图3所示位置灯泡用反射器部150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壳体66具有大致心型的形状。更详细说就是壳体66的上边部66A和下边部66B分别呈现从中央部向两侧向斜上方向倾斜的V字状,其两侧的侧边部66C把上边部66A和下边部66B各自上端直线状连接地从上端向斜下侧倾斜。如图2所示,该壳体66的外形与前照灯25的外形大致一致。
如图3所示,壳体66分别在左右形成有从两侧的侧边部66C向上边部66A延伸的间隔部72。且壳体66分别在左右形成有从左右的间隔部72沿上边部66A向车体外侧大致平行延伸的纵壁部74。
壳体66利用这些间隔部72和纵壁部74而被划分成各自的室。更详细说就是如图3所示,壳体66具备:用于把头灯灯泡68的光向车体前方反射的头灯灯泡用反射器部100、用于把位置灯泡70的光向车体前方反射的两个位置灯泡用反射器部150、用于把这些头灯灯泡68和位置灯泡70的光遮住的遮光部200。
如图3所示,头灯灯泡用反射器部100的其外边缘部分由上边部66A、下边部66B、侧边部66C和间隔部72所划分,从位于中心的头灯灯泡68到外边缘的距离大致相等。如图5和图6所示,间隔部72的车体前方的前端部在安装有透镜64的状态下延伸到与透镜64的内面接触的位置,头灯灯泡用反射器部100的内部空间与其他的内部空间被间隔部72区分成为不同室。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头灯灯泡用反射器部100的壳体66的表面在其整体,在车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有多条向车体上下方向延伸的弯曲线102。该表面成为把头灯灯泡68的光向车体前方反射的反射器104。通过设置该多个弯曲线102而使反射器104的反射面由多个平面的集合体构成,更容易把光向车体前方集中,且提高通过透明的透镜64看时的头灯灯泡用反射器部100的外观性。
如图4所示,壳体66在头灯灯泡用反射器部100中呈现向车体后方(图4的右方向)凹下的碗状。该碗状的底部106(图4的右侧部分)形成大致垂直的平面,头灯灯泡68能够自由装卸地向车体前后方向安装在该平面上。
如图3所示,位置灯泡用反射器部150的其外边缘部分由间隔部72、上边部66A、侧边部66C和纵壁部74所划分成,作为整体而形成在车体两侧向上侧上升的细长形状。如图6和图7所示,纵壁部74的车体前方的前端部在安装有透镜64的状态下延伸到与透镜64的内面大致接触的位置,位置灯泡用反射器部150的内部空间与其他的内部空间被纵壁部74和上述的间隔部72区分成为不同室。
如图6所示,壳体66在位置灯泡用反射器部150中相对垂直线P以约15°的倾斜向车体后方斜下侧凹下。纵壁部74和位置灯泡用反射器部150的上壁面152与该凹下的方向X平行,形成相对水平方向而向车体前方上升倾斜。该凹下的底部156形成与该凹下方向X大致正交的平面,位置灯泡70的长轴(与图6的凹下方向X相同的轴)能够自由装卸地沿凹下方向X安装在该平面上。即该凹下的内面成为位置灯泡70的反射器154。特别是由于不是把位置灯泡70安装在位于位置灯泡70后方的反射器154处,所以其整个面具有作为反射板的功能,能够增加向车体前方照射的光的量。
如图6所示,该位置灯泡用反射器部150的凹下通过拔下向凹下方向X冲压成型模具而能够容易把纵壁部74、上壁面152和底部156以一次成型就形成。即在把壳体66由树脂等一体成型时,能够把模具向图6所示的前方向170、后方向172、与凹下方向X相同的方向174这三个方向进行分开-拔模就能够成型。
如图3所示,从车体正面侧看该位置灯泡用反射器部150时,位置灯泡70的下侧部分被纵壁部74遮住,而位置灯泡70前端部的上球体部70a有约一半能够从正面看到。由此,由于仅能够看到向上方柱状延伸的灯泡的球体部,所以被看成灯泡轴线向正面延伸,而且由于背面的反射器部没有开孔等,而能够充分确保反射器的面积。更详细说就是使纵壁部74具有与位置灯泡70的中心位置(发光部分)相同高度地带有向车体前方的上升倾斜。
如图3所示,遮光部200由侧边部66C、间隔部72和纵壁部74所划分成,从正面看是大致三角形。该遮光部200的剖面形状也如图6所示那样,利用向车体前方延伸的间隔部72和如上述那样具有倾斜的纵壁部74而其内部是三角形状。该遮光部200利用间隔部72和纵壁部74把头灯灯泡68和位置灯泡70的光遮住使光不能进入到该遮光部200内部。即从车体正面看遮光部200时,该遮光部200看起来是暗的。
如图2所示,位于遮光部200前方的透镜64被施加有金刚石刻纹65。该金刚石刻纹65被形成与遮光部200相同的三角形状。通过施加该金刚石刻纹65而能够使通过透镜64中金刚石刻纹65部分的光被漫反射,使从车体正面看时遮光部200看起来更暗,且使间隔部72和纵壁部74在设计上不显眼。在此,本说明书所说的金刚石刻纹是指在透镜64的表面或内面设置的多个凹凸。该多个凹凸达到使通过的光漫反射的程度,可以由一体成型而形成,也可以通过后加工来切割而形成。
壳体66按照其功能而具有各种形状。
如图5所示,壳体66在头灯灯泡用反射器部100的后侧一体成型有配线支承部182。该配线180与头灯灯泡68和位置灯泡70等连接。该配线支承部182被对称设置在壳体66的左右两个部位,能够不使用螺钉等而把配线180从上方按入地夹住。
前照灯25能够把头灯的方向在上下方向上进行三级调整(照射调节)。即如图5所示,在壳体66的上部一体设置有向车体后方突出的支承部190,利用该支承部190来支承壳体66。另一方面,在车体架侧设置有向车体前方延伸的支撑管192,经由向该支撑管192插入的橡胶件198来挂住支承部190。
如图4所示,在壳体66的下侧一体成型有该照射调节用的调试部194,用于固定壳体66的调试螺母196则安装在该调试部194上,通过调松该调试螺母196就能够调整照射调节的位置。在前顶罩37B与透镜64之间设置有间隙,以使在照射调节调整时前顶罩37B与透镜64不产生干涉。
且如图7所示,在位置灯泡用反射器部150的上壁面152把连通位置灯泡用反射器部150的内部与外部的换气用孔部153与壳体66形成一体。该换气用孔部153从上壁面152到壳体66的后部成管状突出,其内部形成空气孔158。换气用孔部153的前端安装着用于防止雨水和灰尘侵入的迷宫管160。该迷宫管160是使朝向外部大气的气流路径向左右弯曲的结构,使位于位置灯泡用反射器部150前方的透镜64不由结露等而模糊。
头灯灯泡用反射器部100为了使其内部不模糊而也具有同样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前照灯结构,由于使间隔部72的前端延伸到透镜64的内面,且使位于位置灯泡70前方并作为位置灯泡70的反射器154而发挥作用的纵壁部74与壳体64设置成一体,所以,通过由与壳体66设置成一体的间隔部72和纵壁部74而把头灯灯泡68和位置灯泡70的光遮住,就能够使位置灯的发光面变细长而提高图案设计性和商品性。由于不需要在位置灯泡70的透镜64前方的一部分设置罩和在反射器或透镜上设置板等其他部件,所以不会产生对准透镜与罩的复杂化和增加零件个数。
由于使位置灯泡70自身的一部分露出,所以能够部分利用位置灯泡70的直接光,由于使位置灯泡70的轴线X沿垂直于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上壁面152,且在纵壁部74和位置灯泡70后方的壳体处设置上壁面152即反射器部,所以能够使位置灯泡70被纵壁部74遮住的部分的光也被反射而向外部照射。
由于把纵壁部74形成得相对水平方向而向车体前方上升倾斜,所以通过把向车体前方照射的位置灯泡70的光由纵壁部74遮住而使位置灯的发光面变细长而能够提高图案设计性和商品性。通过朝向模具的分模方向形成纵壁部74而能够不需要对纵壁部74进行后加工地与壳体66一体成型,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且由于把纵壁部74的上端位置形成得与位置灯泡70的灯泡中心位置是相同高度,所以从车体正面看能够使看到的位置灯泡70的发光面不显眼,能够使位置灯发光面的发光强度均匀。其结果是使位置灯泡70的球面形状不显眼而能够提高外观性。
且由于在纵壁部74与间隔部72之间形成遮蔽光的空间即遮光部200,所以能够利用遮光部200而更明确地把头灯灯泡68的光和位置灯泡70的光间隔开,能够使位置灯的细长形状看起来更鲜明位置。
由于把位置灯泡70使长轴X沿上下方向地收容在位置灯泡用反射器部150,所以能够利用位于位置灯泡70背面的反射器154整个面来反射光。由此,与把位置灯泡70沿前后方向收容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发光量。且利用背面的反射器154能够增加照射面积。
且由于对透镜64的纵壁部74的前方部分施加金刚石刻纹65,所以能够使纵壁部74不显眼而提高外观性。能够更鲜明地使位置灯发光面看起来细长位置。
且由于在位置灯泡用反射器部150设置迷宫结构的迷宫管160,所以能够使位置灯泡70前方的透镜64难于由结露等而模糊,能够提高位置灯的功能。
以上叙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能够有各种变形和变更。
本实施例把遮光部200和金刚石刻纹65设定成大致三角形,但只要通过形成纵壁部74而使位置灯变成细长,且使其外形状看起来鲜明,则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具有四边形以上的边的形状。也可以不是多边形而是带有圆角的形状。
把纵壁部74的上端位置形成得与位置灯泡70的灯泡中心位置是相同高度,但只要能够确保位置灯泡70的发光量,则也可以比灯泡的中心位置高,即把位置灯泡70的发光面更加遮住。由此,从车体正面看能够使看到的位置灯泡70发光面更加不显眼,能够使位置灯发光面的发光强度更均匀。其结果是使位置灯泡70的球面形状不显眼而能够提高外观性。

Claims (6)

1.一种车辆前照灯结构,具备:头灯灯泡、
位置灯泡、
收容所述头灯灯泡和所述位置灯泡的壳体、
设置在所述头灯灯泡和所述位置灯泡的前方而透射光的透镜,
所述壳体具备:反射头灯灯泡的光的头灯用反射器部、经由间隔部而与该头灯灯泡用反射器部成为不同室的位置灯泡用反射器部,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间隔部延伸到所述透镜且使位于位置灯泡前方的作为位置灯泡的反射器发挥功能的纵壁部与所述壳体设置成一体,
使所述位置灯泡的轴线沿垂直于车辆的前后方向的面延伸,在所述位置灯泡后方的壳体处设置反射器部,
把所述位置灯泡配置成从正面看被所述纵壁部覆盖一部分,且使位置灯泡的上部露出的形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照灯结构,其特征在于,把所述纵壁部形成得相对水平方向而向车体前方上升倾斜。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照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纵壁部与所述间隔部之间形成遮蔽光的空间即遮光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前照灯结构,其特征在于,把所述位置灯泡使其轴线沿上下方向地收容在所述位置灯泡用反射器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前照灯结构,其特征在于,对所述透镜的所述纵壁部的前方部分施加金刚石刻纹。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前照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位置灯泡用反射器部设置迷宫结构的通气孔。
CN2009100067782A 2008-03-26 2009-02-27 车辆的前照灯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456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79701A JP5259221B2 (ja) 2008-03-26 2008-03-26 車両の前照灯構造
JP079701/08 2008-03-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45603A CN101545603A (zh) 2009-09-30
CN101545603B true CN101545603B (zh) 2011-03-09

Family

ID=411928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677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45603B (zh) 2008-03-26 2009-02-27 车辆的前照灯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259221B2 (zh)
CN (1) CN101545603B (zh)
BR (1) BRPI0900687B8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3918B (zh) * 2010-05-07 2014-06-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前照灯装置
JP5557607B2 (ja) * 2010-06-10 2014-07-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灯火器及び自動二輪車
JP5808924B2 (ja) 2011-03-18 2015-11-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前照灯装置
JP5908813B2 (ja) * 2012-09-13 2016-04-26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乗物用ヘッドランプユニット
JP6057772B2 (ja) * 2013-02-21 2017-01-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灯火器
CN103868023A (zh) * 2014-04-02 2014-06-18 宁波山力士户外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反光杯及具有该反光杯的自行车灯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9676A (zh) * 2003-04-24 2004-10-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组合灯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44592Y2 (ja) * 1991-10-29 1997-08-20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車幅灯内蔵前照灯
JPH1083702A (ja) * 1996-09-06 1998-03-31 Koito Mfg Co Ltd 車輌用灯具
JP3089006B1 (ja) * 1999-09-24 2000-09-18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ランプユニット
JP4196284B2 (ja) * 2004-01-23 2008-12-17 日通商事株式会社 車両用表示灯
JP4417230B2 (ja) * 2004-11-24 2010-0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灯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9676A (zh) * 2003-04-24 2004-10-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组合灯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3-81154A 2003.03.19
JP特开2007-30809A 2007.02.08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PI0900687A2 (pt) 2010-01-19
CN101545603A (zh) 2009-09-30
JP5259221B2 (ja) 2013-08-07
BRPI0900687B8 (pt) 2020-01-14
JP2009238412A (ja) 2009-10-15
BRPI0900687B1 (pt) 2019-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34677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ポジションライトおよび灯火装置
CN101545603B (zh) 车辆的前照灯结构
CN100507351C (zh) 摩托车的尾灯装置
US7802907B2 (en) Vehicle
CN101244708B (zh) 用于车辆的前灯装置
EP1908629B1 (en) Headlight device and vehicle
US7416046B2 (en) Modular front headlight for a three-wheeled vehicle
CN102101507A (zh) 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00567072C (zh) 机动二轮车的前照灯装置
CN101469821B (zh) 车辆用照明器结构
CN1297433C (zh) 用于车辆的前照灯
JP6975844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コーナリングライト
EP3012176B1 (en) Scooter-type vehicle
JP6975843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コーナリングライト
CN102192461B (zh) 前照灯装置
CN101446399B (zh) 机动二轮车用照明器
JP5190309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照灯構造
CN100462622C (zh) 车辆用灯
JP2980280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ストップランプ配置構造
CN102285399B (zh) 车辆的后部结构
TWI644813B (zh) 跨坐型車輛之前照燈裝置
JP4302936B2 (ja) 自動二輪車用前照灯
TW202014334A (zh) 跨坐型車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309

Termination date: 202002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