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12356B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12356B CN101712356B CN2009101789057A CN200910178905A CN101712356B CN 101712356 B CN101712356 B CN 101712356B CN 2009101789057 A CN2009101789057 A CN 2009101789057A CN 200910178905 A CN200910178905 A CN 200910178905A CN 101712356 B CN101712356 B CN 10171235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de cover
- cover
- vehicle
- lower side
- upper 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5—Direction indica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可确保罩内部的设计自由度,并且提高安装于罩的信号灯的周边的外观性。该鞍乘型车辆具有:覆盖车辆前面的前罩、覆盖车辆左右侧方的上部侧罩(72)及下部侧罩(73)、以及左右一对前信号灯(41),在该上部侧罩(72)及下部侧罩(73)上设置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凹槽部(92),在凹槽部(92)设置开口部(56),并以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在该开口部(56)安装有前信号灯(4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信号灯的鞍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设于机动二轮车等鞍乘型车辆的信号灯,已知有埋入车辆的罩(机罩)的信号灯和安装于罩外侧的信号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机动二轮车的罩的外侧安装有信号灯的例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92783号公报
但是,如上述现有的机动二轮车那样,将信号灯配置于罩的外侧时,虽然可以提高罩内部的设计自由度,但由于信号灯的连接部露出,因此,存在需要提高外观性的课题。
另一方面,将信号灯埋入罩内部时,虽然可以提高外观性,但需要沿着罩的形状的专用信号灯,另外,由于光源部配置于罩内部,因此,存在需要确保罩内部的设计自由度的课题。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鞍乘型车辆中,确保罩内部的设计自由度,并且提高安装于罩的信号灯的周边的外观性。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具有:覆盖车辆前面的前罩、覆盖车辆左右侧方的侧罩、以及左右一对前信号灯,该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侧罩上设置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部,在该槽部设置开口部,并以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在该开口部安装有所述前信号灯。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前信号灯具有支承光源部的柱状支柱,该支柱被所述侧罩的槽部夹着,所述光源部自所述侧罩的外表面向外侧突出。
并且,也可以构成为所述侧罩包括:位于所述槽部上侧的上部侧罩和位于所述槽部下侧的下部侧罩,在所述槽部,将所述上部侧罩和所述下部侧罩连接。
另外,所述前信号灯也可以由内侧罩支承,该内侧罩设于所述上部侧罩和所述下部侧罩的内侧。
在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中,由于前信号灯以自侧罩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安装,因此,能够有效利用被前罩和侧罩覆盖的内部空间。并且,由于前信号灯安装于侧罩的槽部,因此,难以从外侧看到前信号灯的安装部。由此,可有效利用前罩及侧罩的内部空间,确保罩内部的设计自由度,并且,难以从外侧看到前信号灯的安装部,可以使前信号灯的安装部显得整洁,从而可以提高前信号灯的周边的外观性。
另外,由于支承前信号灯的光源部的柱状支柱被侧罩的槽部夹着,光源部自侧罩的外表面向外侧突出,因此,难以从外侧看到支柱,从而可以确保前信号灯的识别性。
并且,通过在槽部设置上部侧罩和下部侧罩的连接位置,侧罩的分割位置被遮住而难以看到,因此,可以将侧罩看作一体。
另外,由于前信号灯被内侧罩支承,因此,可以与前信号灯单独地安装上部侧罩和下部侧罩,可以提高侧罩的装配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是鞍乘型车辆的平面图;
图3是将鞍乘型车辆与车体罩一并表示的左侧视图;
图4是鞍乘型车辆的主视图;
图5是上部侧罩及下部侧罩的侧视图;
图6是下部侧罩的主视图;
图7是上部前下侧罩的侧视图;
图8是前信号灯的平面图;
图9是由A-A线将图3中的开口部附近剖开后的局部正面剖视图;
图10是图3中的凹槽部附近的由B-B线剖开后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鞍乘型车辆 5 主架 40 头灯单元
41 前信号灯 41a 光源部 41b 支承部
41c 安装部 45 支柱 55 凹陷部(槽部)
56 开口部 62 信号灯承接部
65 内倾斜部 71 前罩 72 上部侧罩(侧罩)
73 下部侧罩(侧罩) 88 上部前下侧罩(内侧罩)
91 接合部 92 凹槽部(槽部) 95侧罩
S 罩内侧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左侧视图。另外,在图1中,为了便于说明,由假想线(双点划线)表示车体罩70。
鞍乘型车辆1的车架F在其前端具有:支承前轮WF的前叉2以及转向自如地支承与前叉2连结的转向手柄3的头管4。在该车架F的后端支承后轮WR的单元摆动发动机UE,在车架F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上下可摆动地被支承。
另外,在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上方,设有乘员用座位50。并且,在车架F上,安装有覆盖车架F的合成树脂制的车体罩70。
车架F具有:头管4;左右一对主架5,其与头管4的上部相连设置且向后方下降地延伸;左右一对下降架6,其与头管4的下部相连设置且向后方下降地延伸,接着大致向下方延伸,最后向后方延伸并与主架5的后端连结。并且,车架F具有:左右一对座位导轨7,其自两主架5的中间部向后方上升地向车辆后部延伸;左右一对中间架8,其将两主架5的后端和座位导轨7的中间部连结;左右一对后辅助架9,其将两中间架8的后部和座位导轨7的后端连结。
在由左右的主架5和左右的下降架6包围的空间内配置有燃料箱21。另外,在燃料箱21的上方,在左右的主架5之间,架设有第一横梁13;在燃料箱21的下方,在左右的下降架6之间架设有第二横梁14。并且,在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上方,在左右的座位导轨7之间,架设有第三横梁15;在左右的座位导轨7的后端之间,架设有第四横梁16。
在座位导轨7和中间架8之间,架设有左右一对枢轴板10。在左右枢轴板10之间,设有经由连接部件11可摆动地轴支承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枢轴12。
单元摆动发动机UE具有:将缸轴线设为大致水平的水冷式发动机E;利用传送带及带轮将发动机E的输出进行无级变速而传递到后轮WR的带式无级变速器M。无级变速器M根据作为变速用的执行器的电动马达(省略图示)的动作来驱动曲轴侧的活动带轮,从而使变速比无级变化。无级变速器M的变速器箱32在发动机E的曲轴箱33的左侧自发动机E突出而相连设置,并一直延伸设置到后轮WR的左侧。在发动机E的上方,经由节气门本体34连接有空气滤清器单元35。在发动机E的下方,连接有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排气管36,在排气管36的后端连接有消音器37。
在单元摆动发动机UE后端的两侧面部和左右的座位导轨7的后端之间,设有左右一对后缓冲单元38。如上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UE由枢轴12轴支承,并且在其后端部设有后缓冲单元38,除具有作为动力单元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作为可摆动地支承后轮WR的摆动臂的功能。
另外,在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下部,安装有主支架39。侧支架28安装于左侧的下降架6。
在前轮WF的后方,在下降架6的前方设有冷却发动机E的冷却水的散热器22,在散热器22的附近设有上述冷却水的蓄水箱23。
另外,在燃料箱21内部,设有将燃料供给到节气门本体34的燃料泵24。
在左右的主架5之间以及左右的座位导轨7之间,设有可收纳乘员用的头盔等物品的收纳盒51。收纳盒51设置成架设在左右的座位导轨7之间,并且自燃料箱21的上方朝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上方延伸。
另外,座位50在收纳盒51的上方沿着座位导轨7而设置,且具有驾驶员乘坐的前座位部50a和同乘者乘坐的后座位部50b。座位50可开闭地设置,作为收纳盒51的盖起作用。
图2是鞍乘型车辆1的平面图。图3是将鞍乘型车辆1与车体罩70一并表示的左侧视图。图4是鞍乘型车辆1的主视图。
车体罩70具有:前罩71,其在头管4的前方覆盖鞍乘型车辆1的前面;左右一对上部侧罩(侧罩)72,其与前罩71的左右两侧连结且覆盖车辆前部的侧方;左右一对下部侧罩(侧罩)73,其与上部侧罩72的下部连结而覆盖车辆前部的下部,且兼用作覆盖乘坐于前座位部50a的驾驶员脚部的前方的腿部防护件;左右一对底踏板74,其与上部侧罩72及下部侧罩73连结而朝后方延伸,并覆盖乘坐于前座位部50a的驾驶员脚部的前方;左右一对底裙部75,其与底踏板74的下部连结;底罩76,其覆盖车辆中央的下面。覆盖车辆前部的侧方的左右一对侧罩95由上部侧罩72和下部侧罩73构成。在左右的侧罩95的内侧,分别设有自前方覆盖散热器22的左右一对上部前下侧罩88(内侧罩)及下部前下侧罩89。另外,车体罩70具有:覆盖头管4的上方的仪表盘罩77;自后方侧覆盖头管4且与左右的上部侧罩72连结的内罩78。另外,在底裙部75的后部,设有乘坐于后座位部50b的同乘者放脚的左右一对串联脚踏板75a。
并且,车体罩70具有:设于前座位部50a下方的左右一对座位下罩80;设于左右的座位下罩80之间的座位铰链罩86;沿座位导轨7延伸且覆盖车辆侧面的左右一对本体罩81;与本体罩81的后端连结且覆盖车辆后部的后本体罩82;自本体罩81的后端向后方下降地延伸的本体罩裙部83。在本体罩裙部83的端部,安装有自后方覆盖后轮WR的后挡泥板84。另外,在后座位部50b的下方,安装有左右一对扶手87。乘坐于后座位部50b的同乘者通过把持扶手87,从而可以支撑身体。
在前叉2上,固定有自上方覆盖前轮WF的前挡泥板85。另外,在转向手柄3上设有左右一对后视镜29、用于操作灯光器件等的开关盒(省略图示)等。在前罩71的前部设有头灯单元40,在位于头灯单元40后方的下部侧罩73上,设有左右一对前信号灯41。并且,在本体罩裙部83上,设有左右一对后信号灯31。
在此,鞍乘型车辆1是如下的小型车辆,其具有:乘员乘坐的座位50;底踏板74那样的乘员能够放脚的低底板部;以及单元摆动发动机UE。
如图4所示,前罩71设于车辆前部的前面,在其中央的下部设有头灯单元40。左右的上部侧罩72分别与前罩71的左右端连接且向后方延伸,在由前罩71及左右的上部侧罩72包围而形成的罩内侧空间S内,头灯单元40鼓出,且收纳有电气安装部件等电缆类(省略图示)和自转向手柄3的附近延伸的制动软管30等。另外,如图2所示,在从车辆上方看时,由前罩71及左右的上部侧罩72形成的车辆的前部,形成为朝前方突出的凸状曲面,并且随着自前罩71的前端朝向上部侧罩72的后端,宽度慢慢扩展。
另外,如图4所示,在上部侧罩72的下部,连接有下部侧罩73,由上部侧罩72和下部侧罩73覆盖车辆前部的左右侧方。上部侧罩72和下部侧罩73由位于车辆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间部的接合部91接合,从正面看,左右的前信号灯41分别自接合部91的附近朝车辆外侧突出地设置。另外,在接合部91的附近,形成有朝车辆内侧方向凹陷的凹槽部(槽部)92。
上部前下侧罩88与下部侧罩73的车辆内侧方向的上部连接,下部前下侧罩89设于上部前下侧罩88的下方。上部前下侧罩88具有通风孔90,自通风孔90流入的空气被供给到散热器22。
图5是上部侧罩72及下部侧罩73的侧视图。
侧罩95由上部侧罩72及下部侧罩73构成。上部侧罩72具有:与下部侧罩73连接的下部侧罩连接部72a、与前罩71连接的前罩连接部72b、与仪表盘罩77连接的仪表盘罩连接部72c、与内罩78连接的内罩连接部72d。下部侧罩连接部72a形成于上部侧罩72下侧的边缘部,自前侧向后方上升地延伸之后,向后方下降地延伸。另外,在上部侧罩72的内侧,在下部侧罩连接部72a附近,形成有与下部侧罩73卡合的凸部52。
图6是下部侧罩73的主视图。在此,在图6中示出了左侧的下部侧罩73,但右侧的下部侧罩73以图中的中心线O为基准左右对称地配置。
如图5及图6所示,下部侧罩73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鼓出而弯曲的曲面形状,并形成为随着自车辆前侧的前端部53a朝向后方而宽度变宽,且自前后方向的中间部附近到其后端部53b,宽度逐渐变小。而且,下部侧罩73具有:与上部侧罩72连接的上部侧罩连接部73a、与上部前下侧罩88及下部前下侧罩89连接的前下侧罩连接部73b、与底踏板74连接的底踏板连接部73c、与底裙部75连接的底裙部连接部73d。上部侧罩连接部73a形成为与下部侧罩连接部72a对应的形状,在下部侧罩73上侧的边缘部,自前侧向后方上升地延伸之后,向后方下降地延伸。
在下部侧罩73上侧的边缘部,形成有突出到下部侧罩73的内侧的连结板部54。在连结板部54上,形成有与上部侧罩72的凸部52进行卡合的卡合孔54a。
另外,在下部侧罩73上侧的边缘部,形成有朝车辆内侧方向凹陷的凹陷部(槽部)55。凹陷部55自前端部53a沿车辆前后方向连续地延伸至上部侧罩连接部73a的后端部53c。在该凹陷部55形成有用于安装前信号灯41的开口部56。从侧面看,开口部56形成为大致椭圆形状,并位于连结板部54的下方。在开口部56形成有筒状保持部57,该保持部57自开口部56的大致椭圆形状的周缘部朝车辆内侧方向延伸。并且,在保持部57的上部,在三个部位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肋57a,从而确保保持部57的强度。
在开口部56的下方,在下部侧罩73的内侧,在两个部位形成有与上部前下侧罩88连结的连结部58。
在连结部58的下方,形成有多个与下部前下侧罩89连结的连结部59。另外,在底踏板连接部73c上形成有多个与底踏板74连结的连结部60。
图7是左侧的上部前下侧罩88的侧视图。另外,右侧的上部前下侧罩88与左侧的上部前下侧罩88左右对称地形成。
上部前下侧罩88在两个部位具有与下部侧罩73的两个部位的连结部58连结的连结部61。另外,在上部前下侧罩88的上部,设有承接前信号灯41的信号灯承接部62。在形成为平面状的信号灯承接部62上,形成有固定前信号灯41的固定孔63和对前信号灯41进行定位的定位孔64。而且,下部侧罩73构成为,在将连结部58和连结部61连结,且将上部前下侧罩88与下部侧罩73连结的状态下,自图5所示的开口部56面临固定孔63及定位孔64。
图8是前信号灯41的平面图。图9是由A-A线将图3中的开口部56附近剖开后的局部正面剖视图。
前信号灯41包括光源部41a和支承部41b,该光源部41a具有光源而发光,该支承部41b包含支承光源部41a的柱状支柱45。光源部41a具有:作为进行发光的光源的灯泡42;覆盖灯泡42前面的信号灯透镜44。另外,支承部41b具有:安装有灯泡42的基体43;支承基体43的支柱45。
在支柱45上设有向车辆内侧方向突出的螺栓46和与螺栓46并排地位于车辆后方侧的定位突起47。在定位突起47上形成有孔(省略图示),经由该孔,连接有将电力供给到前信号灯41的电缆48。该电缆48被收纳在罩内侧空间S。另外,从侧面看,设有定位突起47的支柱45的底部形成为与开口部56大致相同形状的大致椭圆形。
基体43按照向车辆外侧方向突出的方向安装于支柱45,信号灯透镜44将安装于基体43的灯泡42覆盖。前信号灯41按照信号灯透镜44朝向车辆前方的方向被安装,信号灯透镜44由橙色的透明透镜构成。
图10是由B-B线将图3中的凹槽部92附近剖开后的剖视图。
如图9及图10所示,在接合部91中的上部侧罩72的下边缘部,形成有朝车辆内侧弯曲的内倾斜部65。内倾斜部65在上部侧罩72的下边缘部的整个长度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如上所述,下部侧罩73的凹陷部55沿上部侧罩连接部73a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而且,在上部侧罩72和下部侧罩73接合的接合部91,通过设置成使内倾斜部65位于凹陷部55的正上方,并使凹陷部55和内倾斜部65连续,从而形成有凹槽部92。该凹槽部92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对应于如下范围而连续地形成,该范围为自下部侧罩73的前端部53a至后端部53c的范围。另外,接合部91在凹槽部92内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连续地形成。
在接合部91,内倾斜部65的端部和下部侧罩73的端部不接触而设有稍微分离的间隙93。由此,由于在接合部91不需要使上部侧罩72和下部侧罩73高精度地抵接,因此,部件的尺寸精度和组装精度的管理变得容易。
并且,由于接合部91形成于凹槽部92内,接合部91藏入凹槽部92内而难以从车辆的外侧看到,因此,可以将上部侧罩72和下部侧罩73看作一体。
如图9所示,上部前下侧罩88的信号灯承接部62,与设于下部侧罩73的开口部56的保持部57的宽度方向的端部抵接,信号灯承接部62自车辆内侧封闭开口部56。而且,前信号灯41以如下状态安装,即,使支承部41b嵌合于开口部56的保持部57,且使底部49与信号灯承接部62抵接。前信号灯41通过如下方式固定,即,使定位突起47嵌合于信号灯承接部62的定位孔64(图7)中而定位,且使螺栓46插通到固定孔63中并进行螺旋紧固。即,前信号灯41设于开口部56,并被上部前下侧罩88支承。
这样,前信号灯41被安装于在凹槽部92设置的开口部56,在前信号灯41的支承部41b上,相比信号灯透镜44的内侧端部44a而位于车辆内侧方向的部分即安装部41c,被收纳于凹槽部92内。由此,包含支柱45的安装部41c被夹在凹槽部92内,安装部41c难以从车辆外侧看到。
另外,由于光源部41a经由柱状延伸的支承部41b,自下部侧罩73的外表面向外侧突出而配设,并且,自图3所示的头灯单元40隔着间隔地配设于外侧,因此,光源部41a能够从外侧清楚地看到,可以提高前信号灯41的识别性。
并且,凹槽部92向车体内侧方向凹陷,水难以进入其内侧,因此,可以防止水自安装有前信号灯41的部分进入到车体内侧。
另外,前信号灯41以与信号灯承接部62抵接的状态进行安装,而并非构成为专用于在曲面状安装部进行安装。因此,前信号灯41可以使用通用的信号灯,从而可谋求降低成本。
另外,如图3所示,在车体罩70上,在底踏板74的上边缘部与上部侧罩72的后部、座位下罩80及本体罩81的各自的下边缘部之间,形成有槽94。槽94从侧面看与凹槽部92的后端连续形成,并且连续地延伸至本体罩81的后部。在鞍乘型车辆1的行驶过程中,在车体罩70的周围流动的一部分风,以通过凹槽部92及槽94的方式被整流。而且,在车辆的前部流动的一部分风被整流成沿着凹槽部92流动,并自凹槽部92的端部保持该状态而流向车辆后方。由此,风难以直接碰到乘坐于车辆内侧的乘员侧,从而可以减轻流向乘员侧的行进风。
如以上说明所述,根据适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由于前信号灯41安装成自上部侧罩72及下部侧罩73向外侧突出,因此,可以有效利用与前信号灯41未向车辆内侧突出的部分相应的罩内侧空间S。并且,由于前信号灯41安装于凹槽部92,因此,前信号灯41的安装部41c难以从外侧看到。由此,可以有效利用罩内侧空间S的空间,可以确保罩内侧空间S的设计自由度,并且,难以从外侧看到前信号灯41的安装部,从而可以使前信号灯41的安装部分显得整洁,可以提高前信号灯41周边的外观性。
另外,由于支承前信号灯41的光源部41a的柱状支柱45被凹槽部92夹着,光源部41a自下部侧罩73外表面向外侧突出,因此,难以从外侧看到支柱45,可以确保前信号灯41的识别性。
并且,通过将上部侧罩72和下部侧罩73的连接位置设于凹槽部92,由此,上部侧罩72和下部侧罩73的分割部分被遮住而难以看到,因此,可以看作是上部侧罩72和下部侧罩73一体地形成,从而可以提高外观性。
另外,由于前信号灯41被侧罩95内侧的上部前下侧罩88支承,因此,可以与前信号灯41单独地安装上部侧罩72及下部侧罩73,从而可以提高侧罩95的装配性。例如,在将下部侧罩73装配车辆时,不需要将下部侧罩73与前信号灯41一并装配,从而容易进行作业。此时,前信号灯41可以在装配下部侧罩73之后自开口部56简单地装配。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表示适用本发明的一形态,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下情况,即前信号灯41安装于凹槽部92的开口部56,该凹槽部92形成于上部侧罩72和下部侧罩73接合的接合部91,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车辆后部的本体罩裙部83设置凹槽部,将后信号灯31安装于在该凹槽部形成的开口部。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上部侧罩72和下部侧罩73连结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将上部侧罩72和下部侧罩73一体成形的侧罩上设置凹槽部及开口部,并在该开口部安装前信号灯4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鞍乘型车辆1为小型车辆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例如,鞍乘型车辆1也可以是跑车(口一ドスポ一ツ車両)或手动自动两用车辆(デユアルパ一パス車両)等机动二轮车、或者车轮数超过三轮或四轮的车辆。另外,关于其它细节结构,不言而喻也可以任意进行变更。
Claims (1)
1.一种鞍乘型车辆,具有:覆盖车辆前面的前罩、覆盖车辆左右侧方的侧罩、以及左右一对前信号灯,该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罩上设置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部,在该槽部设置开口部,并以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在该开口部安装有所述前信号灯;
所述前信号灯具有支承光源部的柱状支柱,该柱状支柱被所述侧罩的槽部夹着,所述光源部自所述侧罩的外表面向外侧突出;
所述侧罩包括:上部侧罩和下部侧罩,所述槽部形成于所述下部侧罩的上侧的边缘部,所述上部侧罩位于所述槽部的上侧,在所述槽部,将所述上部侧罩和所述下部侧罩连接;
所述前信号灯由内侧罩支承,该内侧罩设于所述上部侧罩和所述下部侧罩的内侧;
并且,
所述前信号灯通过螺栓固定所述柱状支柱而支承在所述内侧罩,
所述开口部设在所述下部侧罩,
所述内侧罩通过两个连接部安装在所述下部侧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55253/08 | 2008-09-30 | ||
JP2008255253A JP5289883B2 (ja) | 2008-09-30 | 2008-09-30 | 鞍乗型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12356A CN101712356A (zh) | 2010-05-26 |
CN101712356B true CN101712356B (zh) | 2013-06-12 |
Family
ID=41262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789057A Active CN101712356B (zh) | 2008-09-30 | 2009-09-28 | 鞍乘型车辆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168850B1 (zh) |
JP (1) | JP5289883B2 (zh) |
CN (1) | CN101712356B (zh) |
TW (1) | TW201018617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017087A (ja) * | 2010-06-11 | 2012-01-26 | Yamah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 |
JP5364667B2 (ja) | 2010-09-17 | 2013-12-1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ウインカー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鞍乗り型車両 |
JP5564378B2 (ja) * | 2010-09-24 | 2014-07-3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灯火器支持構造 |
JP5728346B2 (ja) * | 2011-09-20 | 2015-06-0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構造 |
JP2013071547A (ja) * | 2011-09-27 | 2013-04-22 | Honda Motor Co Ltd | 電動車両 |
JP2013112301A (ja) * | 2011-11-30 | 2013-06-10 | Yamah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 |
JP5894826B2 (ja) * | 2012-03-22 | 2016-03-3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リフトアップ支持部構造 |
TR201815467T4 (tr) * | 2013-07-31 | 2018-11-21 | Honda Motor Co Ltd | Motosiklet gövde kaplama yapısı. |
JP7238307B2 (ja) | 2018-09-21 | 2023-03-14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体カバー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
DE102021127167A1 (de) | 2021-10-20 | 2023-04-20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Neigefahrzeug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56471A (zh) * | 2002-05-09 | 2003-11-1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摩托车上的前方向指示灯的安装结构 |
CN101229830A (zh) * | 2006-12-28 | 2008-07-30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 |
CN101357654A (zh) * | 2007-08-02 | 2009-02-04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跨乘式车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88693U (zh) * | 1985-11-25 | 1987-06-06 | ||
JPH057915Y2 (zh) * | 1988-06-17 | 1993-02-26 | ||
JP3554388B2 (ja) | 1995-01-18 | 2004-08-1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三輪車におけるヘッドライト支持構造 |
JP2002079966A (ja) * | 2000-09-08 | 2002-03-19 | Yamaha Motor Co Ltd | カウリング付自動二輪車用フラッシャランプ取付構造 |
-
2008
- 2008-09-30 JP JP2008255253A patent/JP528988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
- 2009-08-10 TW TW098126741A patent/TW201018617A/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09-22 EP EP09170982.4A patent/EP2168850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9-09-28 CN CN2009101789057A patent/CN10171235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56471A (zh) * | 2002-05-09 | 2003-11-1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摩托车上的前方向指示灯的安装结构 |
CN101229830A (zh) * | 2006-12-28 | 2008-07-30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 |
CN101357654A (zh) * | 2007-08-02 | 2009-02-04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跨乘式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12356A (zh) | 2010-05-26 |
TW201018617A (en) | 2010-05-16 |
EP2168850A1 (en) | 2010-03-31 |
EP2168850B1 (en) | 2013-06-05 |
JP5289883B2 (ja) | 2013-09-11 |
TWI377147B (zh) | 2012-11-21 |
JP2010083358A (ja) | 2010-04-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12356B (zh) | 鞍乘型车辆 | |
JP5474732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 |
CN100371205C (zh) | 自动二轮车用挡泥板结构 | |
US7802907B2 (en) | Vehicle | |
US7401959B2 (en) | Turn signal lamp for a vehicle | |
CN100404361C (zh) | 机动二轮车 | |
JP5048433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ウインカ一体型バックミラー | |
CN101712361A (zh) | 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 |
JP2008024289A (ja) | 自動二輪車 | |
CN102205820A (zh) | 摩托车 | |
CN102139725B (zh) | 两轮机动车的后部结构 | |
TWI422508B (zh) | 機車 | |
EP2163464A1 (en) | Saddle-type vehicle | |
CN101830259A (zh) | 跨骑型车辆的整流罩构造 | |
CN102730118A (zh) | 跨骑型车辆的示廓灯、前照灯结构及盖罩结构 | |
CN104554557B (zh) | 跨坐型车辆 | |
JP5468524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 |
CN106005136A (zh) | 鞍骑型车辆的下罩结构 | |
CN106364603A (zh) | 跨骑型车辆 | |
CN110949579B (zh) | 跨骑型车辆 | |
CN204210638U (zh) | 摩托车的后部组合单元 | |
JP2020066408A (ja) | 鞍乗型車両 | |
CN101279628B (zh) | 二轮摩托车的后部车体罩构造 | |
JP7514820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CN216684712U (zh) | 鞍乘型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