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21159A - 跨坐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21159A
CN107021159A CN201610064418.8A CN201610064418A CN107021159A CN 107021159 A CN107021159 A CN 107021159A CN 201610064418 A CN201610064418 A CN 201610064418A CN 107021159 A CN107021159 A CN 1070211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egoing
car light
vehicle
cap
lead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6441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21159B (zh
Inventor
林志隆
庄江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06441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021159B/zh
Publication of CN1070211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211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211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211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2Headligh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包含:前壳部,其具备中央前部盖部与左右一对的侧方前部盖部;及,车灯,其被配置在前壳部中。中央前部盖部和侧方前部盖部被形成为分开的构件,在中央前部盖部与侧方前部盖部之间形成自前壳部的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延伸的分割线。侧方前部盖部包含车灯开口,以配置车灯。车灯开口具有:第一前端部;第二前端部,其比第一前端部被形成在更靠外方侧且更后方侧;及,架桥部,其连接第一前端部与第二前端部。中央前部盖部具有自中央前部盖部的中央前端部延伸到外方侧且后方侧的延出部。延出部比侧方前部盖部的第二前端部被配置在车宽方向的更靠内方侧,且以与架桥部重叠的方式被配置在架桥部的外方侧。

Description

跨坐型车辆
技术領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坐型车辆,特别是涉及一种固定挡板型车辆,其具备大的车灯。
背景技术
以往,速克达型车辆等的跨坐型车辆主要分成固定挡板型车辆及可动挡板型车辆的两种类。一般来说,固定挡板型车辆并没有小型的前挡板,该小型的前挡板被固定在前叉上而与前轮一起左右转动且覆盖前轮的上方。所以,为了确保充分的挡泥机能,相较于可动挡板型车辆的前壳部,固定挡板型车辆的前壳部必须延伸直到车辆的前方侧且下方侧(例如,专利文献1)。因此,固定挡板型车辆的前壳部一般来说是大的构件。
又,固定挡板型车辆的前壳部的整体的上下方向长,所以能够在前壳部的下部大幅获取配置空间。于是,利用在该前壳部的下部的大的配置空间,例如能够以延伸直到前壳部的下部的方式在上下方向配置大的车灯。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389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揭露一种固定挡板型车辆。该专利文献1的前壳部也是大的构件,且是以一体的单一构件来形成,所以前壳部过大。如果前壳部大,则设计性会因为制造上的局限而受到限制。然而,从设计上的要求来看,想要谋求前壳部的形状的自由度的提升。因此,为了兼顾制造容易性及设计自由度,想要将固定挡板型车辆的前壳部加以分割,而采用分割型前壳部,其具有能够分割的构成。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一般来说,关于分割型前壳部的分割样式,主要有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纵方向)及朝向车宽方向(横方向)分割的两种类型。其中,相较于在横方向上分割的类型,在纵方向上分割的类型的分割线上附着的水能够顺着行进风(行进时迎面而来的风)而容易地在前后方向上流动,所以分割型前壳部优选是在前述的纵方向上加以分割。因此,本发明人想到将大的前壳部加以分割成三个,而分割成:中央前部盖部,其自前方覆盖头管部并且延伸直到前轮的上方;及,位于左右的两个侧方前部盖部,其从中央前部盖部的外侧边缘延伸到车宽方向的外方侧且下方侧。
又,一般的车灯,为了进一步提高识别性,而设置在车宽方向上分开某种程度的位置上,亦即设置在左右一对的侧方前部盖部的侧部上。为了防止由于将车灯设置在分割型前壳部的一部分也就是侧方前部盖部所造成的刚性低下,而采用没有缺口的车灯开口来设置车灯。但是,如上述,如果以延伸直到前壳部的下部的方式来配置大的车灯,则车灯开口的一部分也就是架桥部恐怕会变细,而造成侧方前部盖部的刚性略显不足。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跨坐型车辆,其能够提升前壳部的形状的自由度、进一步提高车灯的被视认性、及补强侧方前部盖部的刚性。
于是,本发明人想到,形成从中央前部盖部的中央前端部延伸到外方侧且后方侧的延出部,来与变细的架桥部重叠,由此来补强侧方前部盖部的刚性。
但是,在雨天时行进中的跨坐型车辆上,雨水或混杂在雨水中的泥会顺着行进风且沿着中央前部盖部的延出部而容易地到达侧方前部盖部。又,在行进中的跨坐型车辆的侧方前部盖部的后侧,亦即骑乘者的脚的附近会产生负压,所以沿着中央前部盖部的延出部流动的雨水或泥,会因为该负压而从侧方前部盖部的后缘朝向车宽方向的中心飞溅。因此,恐怕雨水或泥会弄脏骑乘者的脚。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跨坐型车辆,其能够减少雨水或泥水等到达骑乘者的脚的情况发生。
于是,本发明人想到,将延出部的端部配置在比侧方前部盖部更靠车宽方向的内方侧。
本发明人藉由上述想到的技术方案而完成的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包含:车体框架,其具有头管部;前轮,其被支持在前述车体框架上;前壳部,其具备中央前部盖部与左右一对的侧方前部盖部;及,车灯,其被配置在前述前壳部中。该中央前部盖部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前述前轮的上方且在前述头管部的前方,并且该中央前部盖部具有比前轮轴位于车辆更前方的部分。该左右一对的侧方前部盖部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比前述中央前部盖部更靠车宽方向的外方侧。
其中,前述车灯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宽度更大。前述中央前部盖部和前述侧方前部盖部被形成为分开的构件,在前述中央前部盖部与前述侧方前部盖部之间形成自前述前壳部的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延伸的分割线。前述侧方前部盖部包含车灯开口,以配置前述车灯。前述车灯开口具有:内缘,其自前述车灯开口的上端延伸到被形成在内方侧且前方侧上的第一前端部的前端;外缘,其自前述车灯开口的上端延伸到第二前端部的前端,该前端比前述上端更靠前方侧且比前述第一前端部被形成在更靠外方侧且更后方侧上;及,架桥部,其连接前述第一前端部与前述第二前端部。前述中央前部盖部具有自前述中央前部盖部的中央前端部延伸到外方侧且后方侧的延出部。前述延出部比前述侧方前部盖部的前述第二前端部被配置在车宽方向的更靠内方侧,且以与前述架桥部重迭的方式被配置在前述架桥部的外方侧。
在速克达型车辆等的跨坐型车辆中的车宽相当有限,藉由此构成,车灯开口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宽度更大,所以利用大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而能够以设置大的车灯的方式,来大幅获取车灯的视认面积以提高被视认性。亦即,不需要增大车宽就能够提高车灯的被视认性。
又,前壳部被分割成复数个盖部。亦即,前壳部包含中央前部盖部与左右一对的侧方前部盖部。中央前部盖部和左右一对的侧方前部盖部是分开的构件。
这样将前壳部加以分割成分开的构件,相较于专利文献1的前壳部这样的大的构件且以一体的单一构件来形成的构成,由中央前部盖部及侧方前部盖部所构成的前壳部的制造容易性及设计自由度被提升。
进一步,如果为了大幅获取车灯的视认总面积以尽量提高被视认性而将架桥部变细,该架桥部作为车灯开口的一部分且位于边缘部,则恐怕有侧方前部盖部的刚性降低的问题。针对此问题,藉由将从中央前部盖部的中央前端部延伸到外方侧且后方侧的延出部以与架桥部重迭的方式配置在架桥部的外方侧,而能够补强侧方前部盖部的刚性。藉由此设计,能够进一步提高车灯的被视认性,且兼顾侧方前部盖部的刚性。
又,针对如果设置延出部,所造成的雨水或混杂在雨水中的泥会顺着行进风且沿着中央前部盖部的延出部而容易地到达侧方前部盖部的问题,藉由将延出部配置在比侧方前部盖部的第二前端部更靠车宽方向的内方侧而在延出部与第二前端部之间形成的段差,能够抑制沿着延出部流动的雨水或泥进一步流动到第二前端部的外方。藉由此设计,能够克服延出部的设置问题,亦即克服沿着延出部流动的雨水或泥恐怕会弄脏骑乘者的脚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前述车灯包含灯壳部,前述灯壳部优选包含凹部,该凹部被配置在前述延出部的上方,且朝向车辆内方侧凹入。
藉由此构成,针对雨水或混杂在雨水中的泥会顺着行进风且沿着中央前部盖部的延出部而容易地到达车灯的灯壳部,并往灯壳部的更后方流动,造成雨水或泥恐怕会弄脏骑乘者的脚的问题,藉由被配置在延出部的上方且在灯壳部上朝向车辆内方侧凹入的凹部,使雨水或泥从灯壳部被剥离而暂时累积在凹部,并因为自身的重量而沿着延出部流动到下方,所以能够抑制已到达灯壳部的雨水或泥流动到凹部的更后方。藉由此设计,能够克服延出部的设置问题,亦即克服沿着延出部流动的雨水或泥恐怕会弄脏骑乘者的脚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前述车灯优选包含方向灯部和位置灯部。
又,在前视车辆时,前述方向灯部和前述位置灯部优选被配置在上下方向上;在侧视车辆时,前述位置灯部和前述方向灯部优选被配置在前后方向上,且前述凹部优选被配置在前述位置灯部与前述方向灯部之间。
藉由此构成,将凹部配置在位置灯部与方向灯部之间的闲置空间(dead space),以有效利用该闲置空间,藉由此设计,能够确保位置灯部及方向灯部的发光面积。闲置空间是指位于位置灯部与方向灯部之间且不影响这些灯部的照明效率的空间。进一步,凹部能够抑制已到达灯壳部的雨水或泥流动到凹部的更后方。
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在侧视车辆时,前述车灯的灯壳部优选进一步包含:导水面,其设置在前述凹部的斜向的前下方侧;挡水面,其设置在前述凹部的斜向的后上方侧;及,屋檐部,其在前述第一前端部的前端与前述车灯开口的上端之间延伸,且以从车辆的前下方侧朝向后上方侧倾斜地延伸的方式被设置在前述导水面、前述凹部及前述挡水面的上方。
又,前述凹部优选位于前述导水面与前述挡水面之间,且凹陷处靠近前述导水面。
藉由此构成,使来自灯壳部的前方的雨水或泥藉由凹部而从灯壳部被剥离,且藉由屋檐部而被限制流动到灯壳部的上方,沿着导水面流动而暂时累积在凹部,并因为自身的重量而沿着延出部流动到下方,或者进一步顺着行进风而沿着挡水面朝向车辆的外方流动。
又,也使沿着延出部流动而来自灯壳部的下方的雨水或泥藉由凹部而从灯壳部被剥离,且藉由屋檐部而被限制流动到灯壳部的上方,暂时累积在凹部,并因为自身的重量而沿着延出部流动到下方,或者进一步顺着行进风而沿着挡水面朝向车辆的外方流动。
又,藉由凹部的凹陷处靠近导水面,使雨水或泥容易地累积在凹部,且减少进一步顺着行进风到达挡水面的雨水或泥等。
也就是说,雨水或泥朝向导水面流动的距离短而朝向挡水面流动的距离长,所以难以沿着挡水面而弄脏骑乘者的脚。
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在侧视车辆时,前述延出部的端部优选分歧成:上部突起部,其沿着前述车灯的前下部的轮廓,且比前述第二前端部更朝向后上方侧延伸;及,下部突起部,其比与前述上部突起部的分歧点更朝向后下方侧延伸。
并且,由前述上部突起部与前述下部突起部所构成的分歧优选具有与前述第二前端部的前端配合的形状。
藉由此构成,由延出部的上部突起部与下部突起部所构成的分歧以与前述第二前端部的前端配合的形状来进行连结,藉由此设计,能够补强侧方前部盖部的刚性。
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优选的是:在前视车辆时,前述上部突起部和前述下部突起部被配置在前述第二前端部与前述车灯之间;在俯视车辆时,前述上部突起部和前述下部突起部被配置在前述第二前端部与前述车灯之间;在侧视车辆时,前述分歧点比前述车灯的灯壳部上的凹部被配置在更下方。
藉由此构成,藉由在上部突起部与第二前端部之间形成的段差、及在下部突起部与第二前端部之间形成的段差,能够抑制沿着延出部流动的雨水或泥进一步流动到第二前端部的外方。
又,分歧点比在前述车灯的灯壳部中的凹部被配置在更下方,所以使累积在凹部且因为自身的重量而流动到下方的雨水或泥能够沿着上部突起部及下部突起部朝向下方流动。
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前述车灯开口优选具有上方部,该上方部位于前述车灯开口的前述内缘的上方,且前述上方部沿着前述分割线而与前述中央前部盖部的外侧边缘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因此,沿着分割线A流动的雨水或泥被上方部隔开,因而能够抑制雨水或泥从上方到达灯壳部。
藉由此构成,虽然为了确保大的车灯的设置面积而使位于车灯开口的内缘的上方的上方部变细,但是该上方部是沿着分割线而与中央前部盖部重叠,以补强侧方前部盖部的刚性。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跨坐型车辆,能够确保车灯的被视认性,提升制造容易性及设计自由度,且一方面考虑到防止雨水或泥弄脏骑乘者的脚的疑虑,另一方面克服容易刚性不足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绘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绘示图1的跨坐型车辆的前视图。
图3是绘示图1的跨坐型车辆的俯视图。
图4是绘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的细部的前方斜视图。
图5是绘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灯壳部被拆下后的车灯的前视图。
图6是绘示不能看到灯壳部的内部时的图5的车灯的前视图。
图7是绘示不能看到灯壳部的内部时的图5的车灯的俯视图。
图8是绘示不能看到灯壳部的内部时的图5的车灯的侧视图。
图9是绘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侧方前部盖部的侧视图。
图10是绘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中央前部盖部的侧视图。
图11是绘示图9的侧方前部盖部的前视图。
图12是绘示图10的中央前部盖部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图式一边说明本发明的复数个实施方式。又,为了明确地说明,许多实务上的细部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部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亦即,在本发明的一部分的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部不是必要的。另外,为了简化图式,一些已知的先前的结构和组件等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表示在图式中。
<车辆概要>
请参照图1~图3。图1是绘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的侧视图。图2是绘示图1的跨坐型车辆的前视图。图3是绘示图1的跨坐型车辆的俯视图。
在以下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分别是指由骑乘在跨坐型车辆10上的骑乘者来观看时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跨坐型车辆10包含车体框架100、转向轴110、前叉120、前轮130、动力单元200、座垫400、后轮140及车壳300。
<车体框架>
车体框架100是藉由铁制的管子(pipe)所形成。车体框架100具备头管部101(在图1中以虚线表示)、向下框架部102(在图1中以虚线表示)、底框架部103(在图1中以虚线表示)及后框架部104(在图1中以虚线表示)。另外,车体框架100的构成,可藉由弯曲加工等的方式一体成形,或者,可藉由将复数个零件加以熔接的方式而一体化。
头管部101位于在车宽方向上的车辆中央。转向轴110(在图2中以虚线表示)以可旋转的方式插入头管部101中。在转向轴110的上部,连接有把手部150。在转向轴110的下部,连接有前叉120。前叉120将前轮130支持成可旋转。向下框架部102被连接在头管部101。向下框架部102从头管部101朝向下方延伸。底框架部103被连接在向下框架部102的下端部。底框架部103从向下框架部102朝向后方延伸。后框架部104被连接在底框架部103的后端部。后框架部104从底框架部103的后端部朝向后上方倾斜地延伸。
<座垫>
座垫400被支持在车体框架100上。座垫400被配置在后框架部104的上方。座垫400位于比头管部101更后方。座垫400经由收纳部(未图标)而被支持在后框架部104上。另外,座垫400可以不直接安装在车体框架100上而是经由其它构件而被支持在车体框架100上,也可以直接安装在车体框架100上。如图3所示,座垫400包含座垫前缘部401、座垫左侧缘部402及座垫右侧缘部403。座垫前缘部401位于比座垫左侧缘部402和座垫右侧缘部403更前方。座垫左侧缘部402从座垫前缘部401斜向左后方延伸。座垫右侧缘部403从座垫前缘部401斜向右后方延伸。
<动力单元>
动力单元200被配置在座垫400的下方。动力单元200被支持在车体框架100上。动力单元200经由支架以可摇动的方式被安装在该车体框架100上。动力单元200具有输出轴(未图标)。此输出轴将后轮140支持成可旋转。动力单元200与后轮140是以相对于车体框架100可一起摇动的单元式摇动(unit swing)的方式来构成。动力单元200包含作为驱动源的引擎。然而,本发明的动力单元200只要能够以摇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持在车体框架上即可,可以具有引擎来作为驱动源,也可以具有马达来作为驱动源。驱动源并没有限制。
<车壳>
如图1所示,车壳300包含前壳部330、后壳部320及底壳部340。前壳部330主要是覆盖头管部101和向下框架部102的周围。后壳部320位于座垫400的下方。后壳部320覆盖后框架部104的前方及两侧边。在后文中,针对前壳部330进行详细说明。底壳部340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前壳部330与后壳部320之间。底壳部340连结前壳部330与后壳部320。底壳部340包含脚踏板310。
脚踏板310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前轮130与座垫400之间。脚踏板310被配置在比座垫400更靠前方且更下方。脚踏板310被配置在动力单元200的前方。脚踏板310是坐在座垫400上的骑乘者在行进时载置脚部的面。脚踏板310位于底框架部103的上方。脚踏板310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向下框架部102与后框架部104之间。脚踏板310横跨车宽方向平坦地形成。此处,所谓“脚踏板310是平坦”是指骑乘者的脚部能够载置在脚踏板310的载置部的任一个部分上的程度的平坦。亦即,在脚踏板310上,也可以形成例如用以止滑等的凹凸。另外,在本发明中,脚踏板310不限于平坦。在本发明中,脚踏板310只要让骑乘者能够放置脚部即可。例如,脚踏板31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也可以位于比脚踏板310的左右方向的侧边更上方。
<前壳部>
请参照图4及图9~图12。图4是绘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的细部的前方斜视图。图9是绘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侧方前部盖部的侧视图。图10是绘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中央前部盖部的侧视图。图11是绘示图9的侧方前部盖部的前视图。图12是绘示图10的中央前部盖部的前视图。
如图4所示,前壳部330利用位于两侧部的分割线A来分割,而具备中央前部盖部331与左右一对的侧方前部盖部332。亦即,分割线A是以自前壳部330的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延伸的方式来形成,且中央前部盖部331与左右一对的侧方前部盖部332是分开的构件。在前视车辆时,分割线A分别从车辆的内方侧朝向外方侧延伸,且在侧视车辆时,分割线A分别从车辆的前下方侧朝向后上方侧倾斜地延伸。因此,在前视车辆时,除了延出部331b以外,中央前部盖部331是从上部朝向下部变窄,且中央前部盖部331被左右一对的侧方前部盖部332包夹。又,中央前部盖部331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前轮130的上方且在头管部101的前方,并具有比前轮轴131位于车辆更前方的部分。左右一对的侧方前部盖部332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比中央前部盖部331更靠车宽方向的外方侧。
如图9与图11所示,为了将车灯350设置在前壳部330,左右一对的侧方前部盖部332包含车灯开口332a。车灯开口332a具有:内缘332a2,其从车灯开口332a的上端332a1延伸到被形成在内方侧且前方侧的第一前端部332b的前端332b1;外缘332a3,其从车灯开口332a的上端332a1延伸到第二前端部332c的前端332c1,该前端332c1比上端332a1更靠前方侧并比第一前端部332b被形成在更靠外方侧且后方侧;及,架桥部332d,其连接第一前端部332b与第二前端部332c。
如图9所示,在侧视车辆时,车灯开口332a的内缘332a2与车灯开口332a的外缘332a3在车灯开口332a的上端332a1连接,且形成倾斜地朝向前下方侧的缺口。车灯开口332a的内缘332a2与车灯开口332a的外缘332a3分别是从车辆的前下方侧朝向后上方侧倾斜地延伸的线段。又,在侧视车辆时,架桥部332d从车辆的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延伸,而连接由车灯开口332a的内缘332a2与车灯开口332a的外缘332a3所构成的缺口,以形成车灯开口332a。
如图11所示,在前视车辆时,车灯开口332a的内缘332a2与车灯开口332a的外缘332a3在车灯开口332a的上端332a1连接,且形成朝向下方的缺口。车灯开口332a的内缘332a2是从车辆的内方侧且下方侧朝向外方侧且上方侧延伸的线段。车灯开口332a的外缘332a3是曲线,其端部的车灯开口332a的上端332a1与第二前端部332c的前端332c1是位于车辆的内方侧,且中段是朝向车辆的外方侧。又,在前视车辆时,架桥部332d在车辆的约略水平方向上延伸,并连接由车灯开口332a的内缘332a2与车灯开口332a的外缘332a3所构成的缺口,以形成车灯开口332a。
另外,如图9与图11所示,上方部332e位于车灯开口332a的内缘332a2的上方。在侧视车辆时,上方部332e从车辆的前下方侧朝向后上方侧倾斜地延伸。在前视车辆时,上方部332e从车辆的内方侧且下方侧朝向外方侧且上方侧延伸。在前视车辆时,上方部332e是以其宽度从车辆的内方侧且下方侧朝向外方侧且上方侧逐渐变大的方式来形成。由于前壳部330是以越朝车辆前方越窄的形状来形成(参照图3),因此即使上方部332e是以其宽度从车辆的内方侧且下方侧朝向外方侧且上方侧逐渐变大的方式来形成,依然可在确保车辆前部的车宽的前提下,增加车灯开口332a的前方侧且下方侧的宽度,而使车灯的设置面积增大。亦即,不需要增大车宽就能够提高车灯的被视认性。
如图10与图12所示,中央前部盖部331具有从中央前部盖部331的中央前端部331a延伸到外方侧且后方侧的延出部331b。如图4所示,延出部331b比侧方前部盖部332的第二前端部332c被配置在车宽方向的更靠内方侧,且以与架桥部332d重叠的方式被配置在架桥部332d的外方侧。
如图10所示,在侧视车辆时,除了延出部331b以外,中央前部盖部331的两侧分别从车辆的前下方侧朝向后上方侧倾斜地延伸。
如图12所示,在前视车辆时,除了延出部331b以外,中央前部盖部331的两侧分别从车辆的内方侧且下方侧朝向外方侧且上方侧延伸。
<中央前部盖部的延出部>
另外,如图4、及图9~图12所示,在侧视车辆时,延出部331b的端部是以比第二前端部332c更朝向后上方延伸的方式而在分歧点331b1分歧。亦即,在侧视车辆时,延出部331b的端部分歧成:上部突起部331c,其沿着车灯350的前下部的轮廓,且比第二前端部332c更朝向后上方延伸;及,下部突起部331d,其比与上部突起部331c的分歧点331b1更朝向后下方延伸。由上部突起部331c与下部突起部331d所构成的分歧具有与第二前端部332c的前端332c1配合的形状。亦即,延出部331b的端部是具有分歧点331b1的Y字形,且第二前端部332c是以从车辆的外方来覆盖延出部331b的分歧点331b1的轮廓的方式,该第二前端部332c的前端332c1的轮廓具有与该Y字形配合的V字形。
另外,如图4、图9及图11所示,第二前端部332c从车辆的外方来覆盖上部突起部331c、分歧点331b1及下部突起部331d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在前视车辆时,上部突起部331c和下部突起部331d被配置在第二前端部332c与车灯350之间。如图3、图4所示,在俯视车辆和斜视车辆时,上部突起部331c和下部突起部331d被配置在第二前端部332c与车灯350之间。
另外,如图4、图9及图11所示,第二前端部332c的前端332c1从车辆的外方来覆盖分歧点331b1,所以两者的位置几乎相同。如图1所示,在侧视车辆时,分歧点331b1比车灯350的灯壳部351上的凹部351a被配置在更下方。
如图1、图2所示,在侧视车辆时,上部突起部331c位于分歧点331b1的上方,并被配置在该凹部351a的下方。在前视车辆时,上部突起部331c从车辆的内方侧且下方侧朝向外方侧且上方侧延伸,并被配置在该凹部351a的下方。又,如图3所示,在俯视车辆时,从该凹部351a的凹陷可看到上部突起部331c。
另外,如图9与图11所示,车灯开口332a具有上方部332e,其位于车灯开口332a的内缘332a2的上方332e,且上方部332e是沿着分割线A而与中央前部盖部331的外侧边缘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车灯>
请参照图5~图8。图5是绘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灯壳部351被拆下后的车灯350的前视图。图6是绘示不能看到灯壳部351的内部时的图5的车灯350的前视图。图7是绘示不能看到灯壳部351的内部时的图5的车灯350的俯视图。图8是绘示不能看到灯壳部351的内部时的图5的车灯350的侧视图。
如图5~图8所示,车灯350包含灯壳部351。灯壳部351包含凹部351a,该凹部351a被配置在延出部331b的上方且朝向车辆的内方侧凹入。又,在侧视车辆和前视车辆时,灯壳部351的凹部351a被配置在延出部331b的上部突起部331c的上方。如图3所示,在俯视车辆时,从该凹部351a的凹陷可看到上部突起部331c。又,如图8所示,在侧视车辆时,凹部351a位于导水面351b的后方并位于挡水面351c的前方且位于屋檐部351d的下方。
车灯350包含方向灯部352与位置灯部353。在前视车辆时,方向灯部352比位置灯部353被配置在更上方且外方。在侧视车辆时,方向灯部352比位置灯部353被配置在更后方且上方。在侧视车辆时,凹部351a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被配置在位置灯部353与方向灯部352之间。在前视车辆时,凹部351a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被配置在位置灯部353与方向灯部352之间。
在侧视车辆时,车灯350的灯壳部351进一步包含:导水面351b,其设置在凹部351a的斜向的前下方侧;挡水面351c,其设置在凹部351a的斜向的后上方侧;及,屋檐部351d,其在第一前端部332b的前端332b1与车灯开口332a的上端332a1之间延伸,且以从车辆的前下方侧朝向后上方侧倾斜地延伸的方式被设置在导水面351b、凹部351a及挡水面351c的上方。凹部351a位于导水面351b与挡水面351c之间,且凹陷处靠近导水面351b。导水面351b从延出部331b直到凹部351a以朝向车辆的上方侧且后方侧延伸的方式来形成。
如图5所示,在前视车辆时,通过车灯350的最上端的水平线与通过车灯350的最下端的水平线之间的距离是车灯35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L。在前视车辆时,通过车灯350的最左端的垂直线与通过车灯350的最右端的垂直线之间的距离是车灯35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此处的“大的车灯”是指L>W。也就是说,车灯350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宽度更大,所以利用大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而能够设置大的车灯350。此场合,被设置在车灯350中的方向灯部352和位置灯部353能够大幅获取视认面积。因此,藉由大幅获取车灯350的视认面积而可提高被视认性。
又,在灯壳部351的内部,具备内部灯壳部354。在前视车辆时,内部灯壳部354覆盖位置灯部353的整体,且在比屋檐部351d更下方并沿着屋檐部351d的轮廓以覆盖方向灯部352的一部分的方式延伸到方向灯部352的上方。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跨坐型车辆10包含:车体框架100,其具有头管部101;前轮130,其被支持在车体框架100上;前壳部330,其具备中央前部盖部331与左右一对的侧方前部盖部332;及,车灯350,其被配置在前壳部330中。中央前部盖部331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前轮130的上方且在头管部101的前方,并具有比前轮轴130位于车辆更前方的部分。左右一对的侧方前部盖部332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比中央前部盖部331更靠车宽方向的外方侧。
其中,车灯350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宽度更大。中央前部盖部331和侧方前部盖部332被形成为分开的构件,在中央前部盖部331与侧方前部盖部332之间形成自前壳部330的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延伸的分割线A。侧方前部盖部332包含车灯开口332a,以配置车灯350。车灯开口332a具有:内缘332a2,其从车灯开口332a的上端332a1延伸到被形成在内方侧且前方侧上的第一前端部332b的前端332b1;外缘332a3,其从车灯开口332a的上端332a1延伸到第二前端部332c的前端332c1,该前端332c1比上端332a1更靠前方侧且比第一前端部332b是被形成在更外方侧且更后方侧上;及,架桥部332d,其连接第一前端部332b及第二前端部332c。中央前部盖部331具有从中央前部盖部331的中央前端部331a延伸到外方侧且后方侧的延出部331b。延出部331b比侧方前部盖部332的第二前端部332c被配置在车宽方向的更靠内方侧,且以与架桥部332d重叠的方式被配置在架桥部332d的外方侧。
在速克达型车辆等的跨坐型车辆10中的车宽相当有限,藉由此构成,车灯开口332a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宽度更大,所以利用大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而能够以设置大的车灯350的方式,来大幅获取车灯350的视认面积以提高被视认性。亦即,不需要增大车宽就能够提高车灯的被视认性。
又,前壳部330被分割成复数个盖部。亦即,前壳部330包含中央前部盖部331与左右一对的侧方前部盖部332。中央前部盖部331与左右一对的侧方前部盖部332是分开的构件。
这样将前壳部330加以分割成分开的构件,相较于专利文献1的前壳部这样的大的构件且以一体的单一构件来形成的构成,由中央前部盖部331及侧方前部盖部332所构成的前壳部330的制造容易性及设计自由度被提升。
进一步,如果为了大幅获取车灯350的视认总面积以提高被视认性而将架桥部332d变细,该架桥部332d作为车灯开口332a的一部分且位于边缘部,则恐怕有侧方前部盖部332的刚性降低的问题。针对此问题,藉由将从中央前部盖部331的中央前端部331a延伸到外方侧且后方侧的延出部331b以与架桥部332d重叠的方式配置在架桥部332d的外方侧,而能够补强侧方前部盖部332的刚性。藉由此设计,能够尽量提高车灯350的被视认性,且兼顾侧方前部盖部332的刚性。
又,针对如果设置延出部331b,所造成的雨水或混杂在雨水中的泥会顺着行进风且沿着中央前部盖部331的延出部331b而容易地到达侧方前部盖部332的问题,藉由将延出部331b配置在比侧方前部盖部332的第二前端部332c更靠车宽方向的内方侧而在延出部331b与第二前端部332c之间所形成的段差,能够抑制沿着延出部331b流动的雨水或泥进一步流动到第二前端部332c的外方。藉由此设计,能够克服延出部331b的设置问题,亦即克服沿着延出部331b流动的雨水或泥恐怕会弄脏骑乘者的脚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跨坐型车辆10中,车灯350包含灯壳部351,灯壳部351优选包含凹部351a,该凹部351a被配置在延出部331b的上方,且朝向车辆内方侧凹入。
藉由此构成,针对雨水或混杂在雨水中的泥会顺着行进风且沿着中央前部盖部331的延出部331b而容易地到达车灯350的灯壳部351,并往灯壳部351的更后方流动,造成雨水或泥恐怕会弄脏骑乘者的脚的问题,藉由被配置在延出部331b的上方且在灯壳部351上朝向车辆内方侧凹入的凹部351a,使雨水或泥从灯壳部351被剥离而暂时累积在凹部351a,并因为自身的重量而沿着延出部331b流动到下方,所以能够抑制已到达灯壳部351的雨水或泥流动到凹部351a的更后方。藉由此设计,能够克服延出部331b的设置问题,亦即克服沿着延出部331b流动的雨水或泥恐怕会弄脏骑乘者的脚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10中,车灯350包含方向灯部352和位置灯部353。
又,在前视车辆时,方向灯部352和位置灯部353被配置在上下方向上;在侧视车辆时,位置灯部353和方向灯部352被配置在前后方向上,且凹部351a被配置在位置灯部352与方向灯部353之间。
藉由此构成,将凹部351a配置在位置灯部352与方向灯部353之间的闲置空间,以有效利用该闲置空间,藉由此设计,能够确保位置灯部352及方向灯部353的发光面积。闲置空间是指位于位置灯部352与方向灯部353之间且不影响这些灯部的照明效率的空间。进一步,凹部351a能够抑制已到达灯壳部351的雨水或泥流动到凹部351a的更后方。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10中,在侧视车辆时,车灯350的灯壳部351进一步包含:导水面351b,其设置在凹部351a的斜向的前下方侧;挡水面351c,其设置在凹部351a的斜向的后上方侧;及,屋檐部351d,其在第一前端部332b的前端332b1与车灯开口332a的上端332a1之间延伸,且以从车辆的前下方侧朝向后上方侧倾斜地延伸的方式被设置在导水面351b、凹部351a及挡水面351c的上方。
又,凹部351a位于导水面351b与挡水面351c之间,且凹陷处靠近导水面351b。
藉由此构成,使来自灯壳部的前方的雨水或泥藉由凹部351a而从透镜部351被剥离,且藉由屋檐部351d而被限制流动到灯壳部351的上方,沿着导水面351b流动而暂时累积在凹部351a,并因为自身的重量而沿着延出部331b流动到下方,或者进一步顺着行进风而沿着挡水面351c朝向车辆的外方流动。
又,也使沿着延出部331b流动而来自灯壳部351的下方的雨水或泥藉由凹部351a而从灯壳部351被剥离,且藉由屋檐部351d而被限制流动到灯壳部351的上方,暂时累积在凹部351a,并因为自身的重量而沿着延出部331b流动到下方,或者进一步顺着行进风而沿着挡水面351c朝向车辆的外方流动。
又,藉由凹部351a的凹陷处靠近导水面351b,使雨水或泥容易地累积在凹部351a,且减少进一步顺着行进风到达挡水面351c的雨水或泥等。
也就是说,雨水或泥朝向导水面351b流动的距离短而朝向挡水面351c流动的距离长,所以难以沿着挡水面351c而弄脏骑乘者的脚。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10中,在侧视车辆时,延出部331b的端部分歧成:上部突起部331c,其沿着车灯350的前下部的轮廓且比第二前端部332b更朝向后上方延伸;及,下部突起部331d,其比与上部突起部331c的分歧点更朝向后下方延伸。
并且,由上部突起部331c与下部突起部331d所构成的分歧具有与第二前端部332c的前端332c1配合的形状。
藉由此构成,由延出部331b的上部突起部331c与下部突起部331d所构成的分歧以与第二前端部332c的前端332c1配合的形状来进行连结,藉由此设计,能够补强侧方前部盖部332的刚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10中,在前视车辆时,上部突起部331c和下部突起部331d被配置在第二前端部332c与车灯350之间;在俯视车辆时,上部突起部331c和下部突起部331d被配置在第二前端部332c与车灯350之间;在侧视车辆时,分歧点331b1比在车灯350的灯壳部351中的凹部351a被配置更下方。
藉由此构成,藉由在上部突起部331c与第二前端部332c之间形成的段差、及在下部突起部331d与第二前端部332c之间形成的段差,能够抑制沿着延出部331b流动的雨水或泥进一步流动到第二前端部332c的外方。
又,分歧点331b1比在车灯350的灯壳部351中的凹部351a被配置在更下方,所以使累积在凹部351a且因为自身的重量而流动到下方的雨水或泥能够沿着上部突起部331c及下部突起部331d朝向下方流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10中,车灯开口332a优选具有上方部332e,该上方部332e位于车灯开口332a的内缘332a2的上方,且前述上方部332e是沿着前述分割线A而与前述中央前部盖部331的外侧边缘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因此,沿着分割线A流动的雨水或泥被上方部332e隔开,因而能够抑制雨水或泥从上方到达灯壳部351。
藉由此构成,虽然为了确保大的车灯350的设置面积而使位于车灯开口332a的内缘332a2的上方的上方部332e变细,但是该上方部332e是沿着分割线A而与中央前部盖部331重叠,以补强侧方前部盖部332的刚性。
另外,在“大的车灯”的定义中的L>W,其不受限于在前视车辆时“投影”的车灯长度L大于车灯宽度W。只要车灯本身“实际”的长度大于宽度即可。例如,只要车灯本身“实际”的长度大于宽度,在前视车辆时“投影”的车灯长度L也可以小于车灯宽度W。
另外,本发明的车灯开口332a不受限于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宽度更大。只要车灯350的总视认面积大即可。例如,也能够设置2个以上的车灯开口,且适当地设定各个车灯开口的尺寸。
另外,灯壳部351不受限于包含凹部351a,该凹部351a被配置在延出部331b的上方,且朝向车辆内方侧凹入。只要藉由在延出部331b与第二前端部332c之间形成的段差,来抑制沿着延出部331b流动的雨水或泥进一步流动到第二前端部332c的外方即可。例如,也能够不设置凹部,或将凹部设置在延出部的斜向的上方。
另外,在前视车辆时,方向灯部352及位置灯部353不受限于被配置在上下方向上。又,在侧视车辆时,位置灯部353和方向灯部352不受限于被配置在前后方向上。只要将凹部351a配置在位置灯部353与方向灯部352之间的闲置空间,以有效利用该闲置空间即可。例如,也能够将方向灯部配置在下方侧及前方侧,且也能够将位置灯部配置在上方侧及后方侧。
另外,车灯350的灯壳部351不受限于进一步包含导水面351b、挡水面351c、及屋檐部351d。只要能够抑制已到达灯壳部351的雨水或泥比凹部351a流动到更后方即可。例如,也能够省略导水面、挡水面及屋檐部。
又,凹部351a不受限于位于导水面351b与挡水面351c之间,且凹陷处不受限于靠近导水面351b。只要能够对于抑制已到达灯壳部351的雨水或泥比凹部351a流动到更后方有所贡献即可。
另外,由上部突起部331c与下部突起部331d所构成的分歧不受限于具有与第二前端部332c的前端332c1配合的形状。只要将延出部331b比第二前端部332c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更内方侧,以在延出部331b与第二前端部332c之间形成段差,藉由此设计,抑制沿着延出部331b流动的雨水或泥进一步流动到第二前端部332c的外方即可。例如,即使不使延出部的端部分歧、从而不具有与第二前端部配合的形状,只要覆盖第二前端部而能够抑制雨水或泥进一步流动到第二前端部的外方即可。
另外,分歧点331b1不受限于比在车灯350的灯壳部351中的凹部351被配置更下方。只要藉由在延出部331b与第二前端部332c之间形成段差,来抑制沿着延出部331b流动的雨水或泥进一步流动到第二前端部的外方即可。
符号说明
10:跨坐型车辆
100:车体框架
101:头管部
102:向下框架部
103:底框架部
104:后框架部
110:转向轴
120:前叉
130:前轮
131:前轮轴
140:后轮
150:把手部
200:动力单元
300:车壳
310:脚踏板
320:后壳部
330:前壳部
331:中央前部盖部
331a:中央前端部
331b:延出部
331b1:分歧点
331c:上部突起部
331d:下部突起部
332:侧方前部盖部
332a:车灯开口
332a1:车灯开口的上端
332a2:车灯开口的内缘
332a3:车灯开口的外缘
332b:第一前端部
332b1:第一前端部的前端
332c:第二前端部
332c1:第二前端部的前端
332d:架桥部
332e:上方部
340:底壳部
350:车灯
351:灯壳部
351a:凹部
351b:导水面
351c:挡水面
351d:屋檐部
352:方向灯部
353:位置灯部
354:内部灯壳部
400:座垫
401:座垫前缘部
402:座垫左侧缘部
403:座垫右侧缘部
A:分割线
L:车灯的上下方向的长度
W:车灯的左右方向的宽度

Claims (7)

1.一种跨坐型车辆,其包含:
车体框架,其具有头管部;
前轮,其被支持在前述车体框架上;
前壳部,其具备中央前部盖部与左右一对的侧方前部盖部,该中央前部盖部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前述前轮的上方且在前述头管部的前方,并且该中央前部盖部具有比前轮轴位于车辆更前方的部分,该左右一对的侧方前部盖部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比前述中央前部盖部更靠车宽方向的外方侧;及,
车灯,其被配置在前述前壳部中;
其中,前述车灯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宽度更大;
前述中央前部盖部和前述侧方前部盖部被形成为分开的构件,在前述中央前部盖部与前述侧方前部盖部之间形成自前述前壳部的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延伸的分割线;
前述侧方前部盖部包含车灯开口,以配置前述车灯;
前述车灯开口具有:内缘,其自前述车灯开口的上端延伸到被形成在内方侧且前方侧的第一前端部的前端;外缘,其自前述车灯开口的上端延伸到第二前端部的前端,该第二前端部的前端比前述车灯开口的上端更靠前方侧且比前述第一前端部被形成在更靠外方侧且后方侧;及,架桥部,其连接前述第一前端部与前述第二前端部;
前述中央前部盖部具有自前述中央前部盖部的中央前端部延伸到外方侧且后方侧的延出部;
前述延出部比前述侧方前部盖部的前述第二前端部被配置在车宽方向的更靠内方侧,且以与前述架桥部重叠的方式被配置在前述架桥部的外方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前述车灯包含灯壳部,前述灯壳部包含凹部,该凹部被配置在前述延出部的上方,且朝向车辆内方侧凹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前述车灯包含方向灯部和位置灯部;
在前视车辆时,前述方向灯部和前述位置灯部被配置在上下方向上;
在侧视车辆时,前述位置灯部和前述方向灯部被配置在前后方向上;
在侧视车辆时,前述凹部被配置在前述位置灯部与前述方向灯部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在侧视车辆时,前述车灯的前述灯壳部进一步包含:
导水面,其设置在前述凹部的斜向的前下方侧;
挡水面,其设置在前述凹部的斜向的后上方侧;及,
屋檐部,其在前述第一前端部的前端与前述车灯开口的上端之间延伸,且以从车辆的前下方侧朝向后上方侧倾斜地延伸的方式被设置在前述导水面、前述凹部及前述挡水面的上方;
前述凹部位于前述导水面与前述挡水面之间,且凹陷处靠近前述导水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在侧视车辆时,前述延出部的端部分歧成:
上部突起部,其沿着前述车灯的前下部的轮廓,且比前述第二前端部更朝向后上方延伸;及,
下部突起部,其比与前述上部突起部的分歧点更朝向后下方延伸;
并且,由前述上部突起部与前述下部突起部所构成的分歧具有与前述第二前端部的前端配合的形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在前视车辆时,前述上部突起部和前述下部突起部被配置在前述第二前端部与前述车灯之间;
在俯视车辆时,前述上部突起部和前述下部突起部被配置在前述第二前端部与前述车灯之间;
前述车灯包含灯壳部,且前述灯壳部包含凹部,该凹部被配置在前述延出部的上方且朝向车辆内方侧凹入;
在侧视车辆时,前述分歧点比前述车灯的前述灯壳部上的前述凹部被配置在更下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前述车灯开口具有上方部,该上方部位于前述车灯开口的前述内缘的上方,且前述上方部沿着前述分割线而与前述中央前部盖部的外侧边缘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CN201610064418.8A 2016-01-29 2016-01-29 跨坐型车辆 Active CN1070211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64418.8A CN107021159B (zh) 2016-01-29 2016-01-29 跨坐型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64418.8A CN107021159B (zh) 2016-01-29 2016-01-29 跨坐型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21159A true CN107021159A (zh) 2017-08-08
CN107021159B CN107021159B (zh) 2019-05-14

Family

ID=59524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64418.8A Active CN107021159B (zh) 2016-01-29 2016-01-29 跨坐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02115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38633A (zh) * 2018-10-12 2020-04-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38454A (ja) * 1992-02-25 1993-09-17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車両
CN1548333A (zh) * 2003-05-20 2004-11-2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及其前灯构造
CN101348140A (zh) * 2007-07-19 2009-01-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CN101348144A (zh) * 2007-07-19 2009-01-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CN101612972A (zh) * 2008-06-27 2009-12-3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02101507A (zh) * 2009-12-17 2011-06-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02689662A (zh) * 2011-03-23 2012-09-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
CN204341289U (zh) * 2014-09-24 2015-05-20 广州豪进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流罩分件安装配合结构
EP2974949A1 (en) * 2014-07-15 2016-01-20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addle type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38454A (ja) * 1992-02-25 1993-09-17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車両
CN1548333A (zh) * 2003-05-20 2004-11-2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及其前灯构造
CN101348140A (zh) * 2007-07-19 2009-01-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CN101348144A (zh) * 2007-07-19 2009-01-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CN101612972A (zh) * 2008-06-27 2009-12-3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02101507A (zh) * 2009-12-17 2011-06-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02689662A (zh) * 2011-03-23 2012-09-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
EP2974949A1 (en) * 2014-07-15 2016-01-20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addle type vehicle
CN204341289U (zh) * 2014-09-24 2015-05-20 广州豪进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流罩分件安装配合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38633A (zh) * 2018-10-12 2020-04-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21159B (zh) 2019-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50863C (zh) 车辆
CN101497359B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地板结构
CN105408194B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结构
CN103359211B (zh) 跨坐型车辆
CN102295040B (zh) 鞍乘型车辆
CN203172806U (zh) 骑乘式车辆的导风部结构
CN103029573A (zh) 多用途车
CN103359226B (zh) 跨乘式车辆
CN100404361C (zh) 机动二轮车
CN105452095B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结构
US9714062B2 (en) Saddle-ride-type vehicle
JP626813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ェンダー構造
EP2463186B1 (en) Motorcycle
JP612988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EP2949564A1 (en) Vehicle
CN107021159A (zh) 跨坐型车辆
CN102039960B (zh) 具有内袋的两轮机动车
BRPI1001601B1 (pt) Motocicleta
CN106005136B (zh) 鞍骑型车辆的下罩结构
EP2876027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2530142B (zh) 鞍乘型车辆
CN104417661B (zh) 车身罩构造
CN103010350A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04010931B (zh) 跨骑式车辆
JP2009173216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