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05658B - 具有侧壁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侧壁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05658B
CN101105658B CN2007101290266A CN200710129026A CN101105658B CN 101105658 B CN101105658 B CN 101105658B CN 2007101290266 A CN2007101290266 A CN 2007101290266A CN 200710129026 A CN200710129026 A CN 200710129026A CN 101105658 B CN101105658 B CN 1011056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metal
framework
metal framework
resinous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2902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05658A (zh
Inventor
户松义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056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056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056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056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19Frame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016Special arrangement of entire apparatu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76Simultaneous toner image transfer and fixing
    • G03G2215/1695Simultaneous toner image transfer and fixing at the second or higher order transfer poi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相互配合以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多个部件;以及在其中容纳这些部件的壳体。壳体具有侧壁单元。侧壁单元包括:在其一侧限定开放的容纳空间的树脂框架;和固定至树脂框架的限定开放容纳空间的一侧以将该容纳空间关闭的第一金属板框架。至少一个部件容纳在由树脂框架和第一金属板框架围成的容纳空间中。

Description

具有侧壁的图像形成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对于2006年6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6-181463号的优先权,该优先权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结合在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本技术领域熟知的图像形成装置由金属板框架及树脂框架构成以支撑和定位各个部件,这些部件包括纸张盒、输送纸张的带、包括感光鼓和显影装置的处理单元、使感光鼓曝光的扫描单元、转印单元、定影单元,以及用于排出纸张的排出装置。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报第2001-77548号中公开了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实例。
使用上述树脂框架增加了图像形成装置设计的自由度水平,因为树脂可容易地模制成各种复杂的形状。因此,通过有效地设置各个部件可以制造出更紧凑的图像形成装置。然而,由于树脂框架的刚硬度较低,在树脂框架上安装具有高刚度的金属板框架可以使树脂框架得到加强并改进部件定位的精确度。通过此方式,可以减小图像形成装置的尺寸并改进部件在其中定位的精确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进一步增强树脂框架的刚硬度以及更有效地利用装置中的空间。
为了达到以上及其它的目标,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相互配合以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多个部件和在其中容纳这些部件的壳体。壳体具有侧壁单元。侧壁单元包括:树脂框架和固定至树脂框架的一侧的第一金属板框架。树脂框架包括具有外周边缘的主壁和从主壁的外周边缘垂直延伸的外周壁。主壁和外周壁限定容纳凹进部。第一金属板框架构造成被附接并固定到树脂框架上,使得第一金属板框架、主壁 和外周壁围绕并封闭容纳凹进部。至少一个部件容纳在由树脂框架和第一金属板框架围成的容纳空间中。
附图说明
通过下文结合附图的介绍,本发明的具体特征及优点及其它目标将更加明显,附图如下:
图1是显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的整体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2是从激光打印机右前上方所视的主框架体的透视图;
图3是从激光打印机左后下方所视的主框架体的透视图;
图4是从激光打印机左前方所视的显示安装在基准轴上的侧壁的透视图;
图5是从激光打印机右前方所视的显示安装在基准轴上的侧壁的透视图;
图6是左侧壁的左侧视图,外侧金属板框架和驱动机构已从其上拆下;
图7是图6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显示基准轴安装在左侧壁上的结构;
图8是处理单元的右侧视图;
图9是图8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显示用于定位处理单元和基准轴的结构;
图10是显示左侧壁的树脂框架及内侧金属板框架的安装结构的透视图;
图11是显示左侧壁的树脂框架及外侧金属板框架的安装结构的透视图;
图12是显示右侧壁的树脂框架及内侧金属板框架的安装结构的透视图;
图13是显示右侧壁的树脂框架及外侧金属板框架的安装结构的透视图;
图14是说明树脂框架如何通过螺栓和螺纹凸起的组合固定至内侧金属板框架的放大的剖视图;
图15是显示螺纹凸起的外周壁如何弯曲变形的放大的剖视图;
图16是框架主体的前剖视图;
图17是框架主体的右侧剖视图;
图18是框架主体的后视图;
图19是显示根据一个修改例的激光打印机的总体结构的侧剖面图;以及
图20是图6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显示基准轴安装在左侧壁上的结构的修改。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图1至18介绍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1。
全文中的词语“向上”、“向下”、“上部”、“下部”、“上方”、“下方”、“正下方”、“右”、“左”、“前”、“后”等都是在激光打印机1按照使用时的方向设置的假设下使用的。使用时,激光打印机1如图1所示放置。
激光打印机1是采用直接转印串列系统的彩色激光打印机并包括大体上为箱形的主壳体2。主壳体2容纳多个模块,这些模块包括处理单元25、扫描单元27、纸张盒7,带单元15、排出装置48及定影单元43。
总体来说,主壳体2具有前后方向开口的矩形平行六面体的形状。主壳体2由主框架体55(见图2及3)以及由合成树脂形成的用于覆盖主框架体55的外表面的外盖(未示出)构成。如图1所示,前盖3设置在主壳体2的前表面上并且可以在其上打开或关闭。排出托盘5形成在主壳体2的顶表面上,用于将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纸张4保持在堆叠状态。
如图2及3所示,主框架体55包括一对互相面对的侧壁56(右侧壁56A和左侧壁56B);由螺栓固定至侧壁56的底边缘以连接这些边缘的金属底梁61和金属底板62;以及由螺栓固定至侧壁56的顶边缘以连接这些边缘的金属前梁63和金属后梁64。
如图3所示,底梁61在靠近其前端的位置处附接至两侧壁56的底边缘。而且,底板62在底梁61的后侧附接至两侧壁56的底边缘。底板62是被弯曲成略L形的金属板。底梁61和底板62提高了主壳体2的强度。
如图2所示,前梁63在靠近其前端的位置处附接至两侧壁56的顶边缘。而且,后梁64在靠近其后端处附接至两侧壁56的顶边缘并形成略L形的横截面形状。前梁63和后梁64也提高了主壳体2的强度。
如图1所示,纸张盒7设置在主壳体2的下部并且可在向前的方向上从主壳体2拉出。纸张盒7容纳用于形成图像的堆叠的纸张4。压纸板9设置在纸张盒7中并且通过弹簧8的推动力枢轴转动以抬高纸张4的前边缘侧。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纸张盒7的前边缘上方的是拾取辊10、分离垫11、一对馈送辊12以及一对套准辊13。
压纸板9将容纳在纸张盒7中的纸张4向上推以使纸张4中最上面的一张纸压靠拾取辊10。当拾取辊10旋转时,纸张4插入至拾取辊10和分离垫11之间,并且处于最上方的纸一次一张地与纸张盒7中容纳的纸张4分离。由拾取辊10和分离垫11分离并传送的纸张抵达馈送辊12,馈送辊12将纸张传送至套准辊13。在规定的时刻,套准辊13将纸张4向后传送至带单元15上。
带单元15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壳体2中并配备由合成树脂形成的矩形板状的带框架20。带框架20在主壳体2中以水平方向设置并在其上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其前后两端的带支撑辊16及17。环形传送带18环绕带支撑辊16及17张架。传送带18由诸如聚碳酸酯的合成树脂形成。当设置在带框架20后侧的带支撑辊17被驱动旋转时,传送带18沿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作环形运动,以使搁在传送带18顶表面上的纸张4被向后传送。位于带框架20前侧的支撑辊16是前后方向位置可调整的张紧辊。通过将带支撑辊16推向前方,可向传送带18施加张紧力。四个转印辊19在前后方向上以固定的间距可旋转地支撑在带框架20上带支撑辊16及17之间。转印辊19定位成与后文介绍的各个图像形成单元26的感光鼓31相对,以使传送带18被夹在转印辊19和相应的感光鼓31之间。转印操作中,转印辊19和感光鼓31之间产生转印偏压。
带单元15的正下方设置清洁辊21、支承辊(backup roller)22、回收辊22以及用于清除积存在传送带18上的色粉、纸屑等的刀片24。
处理单元25设置在主壳体2中带单元15的上方。扫描单元27设置在主壳体2的上部内处理单元25的上方。
虽然图中未显示出细节,扫描单元27包括壳体50。壳体50内设置四个激光发射元件、一个多棱镜、扫描器电动机以及多个透镜和反光镜。壳体50的底表面上还设置四个发射透镜51。高速扫描时,扫描单元27向感光鼓31的表面发射用于激光打印机1中所用的各种颜色的激光束L。
通过打开上述前盖3,处理单元25可以在向前方向上从主壳体2拉出。四个对应于品红色、黄色、青绿色及黑色的图像形成单元26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在处理单元25中。每个图像形成单元26都包括上述感光鼓31、栅控式电晕充电器32以及显影盒34。处理单元25还配备具有四个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盒安装部30的框架29。每个盒安装部30都在顶部和底部开口。显影盒34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盒安装部30中。
如图8所示,夹持部115设置在构成处理单元25的框架29的前端上。夹持部115设置在大体靠近处理单元25的宽度中心处并向前突出。夹持部115通过在处理单元25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支撑轴116以可旋转方式附接至框架29的侧板29A。
切口部91形成在框架29的侧板29A的后端靠近其底边缘处,在向前方向上切入侧板29A。切口部91从上下两个方向夹持下述的基准轴90。如图9所示,切口部91具有用于夹持基准 轴90的上边缘91A和下边缘91B。通过此结构,处理单元25可根据基准轴90在垂直及前后方向上定位。切口部91的上边缘91A是在前后方向上从框架29的侧板29A的后边缘延伸至切口部91的最深部(前侧)的平整表面。切口部91的下边缘91B是从侧板29A的后边缘至切口部91的最深部向上前方倾斜的平整表面。切口部91还具有形成为将上边缘91A的前端连接至下边缘91B的前端的垂直平整表面的最深边缘91C。上边缘91A的前端与最深边缘91C的顶端之间以及下边缘91B的前端与最深边缘91C的底端之间的连接部分都是弯曲的。
如图1所示,每个图像形成单元26的感光鼓31都被保持在框架29中的各个盒安装部30的底端位置上。各个充电器32也被保持在框架29中与感光鼓31相邻。
感光鼓31包括鼓轴31A及鼓主体31B。
栅控式电晕充电器32包括用于产生电晕放电以对感光鼓30的表面正向均匀充电的充电线和栅极(未示出)。
每个显影盒34都具有大致箱形的形状。色粉容纳室38设置在显影盒34中的顶部。显影盒34还容纳供给辊39、显影辊40以及设置在色粉容纳室38下方的厚度调整刀片41。每个显影盒34中的色粉容纳室38分别容纳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中的一种颜色的具有正向充电特性的色粉。每个显影盒34的色粉容纳室38中还设置搅拌器42。
当感光鼓31旋转时,相应的充电器32均匀地对感光鼓31的表面充正电。继而,扫描单元27发射高速扫描的激光束L以将感光鼓31的表面曝光,在感光鼓31上形成对应于将要在纸张4上形成的图像的静电潜像。
当显影辊40旋转时,使显影辊40表面上携带的正向充电的色粉与感光鼓31接触,此时色粉被提供至感光鼓31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由此将静电潜像显影为可视图像。换言之,色粉只聚积在感光鼓31表面上被激光束曝光的区域,因此感光鼓31表面上携带色粉图像。
当在传送带18上传送的纸张4经过感光鼓31和相应的转印辊19之间的各个转印位置时,感光鼓31的表面上携带的色粉图像通过施加到转印辊19上的负转印偏压顺次转印到纸张4上。当色粉图像通过此方式转印后,纸张4被传送至定影单元43。
定影单元43设置在主壳体2中传送带18的后方。定影单元43包括加热辊44及压力辊45。当携带四色色粉图像的纸张4被传送至定影单元43时,加热辊44和压力辊45将纸张4夹住并传送,同时加热辊44向纸张4施加热量以固定色粉图像。
排出装置48设置在定影单元43的斜后上方。排出装置48包括传送辊46,一对跟随辊 47以及为纸张4导向的导向装置(未示出)。排出辊49设置在排出装置48上方的主壳体2的顶部。当色粉图像在定影单元43中被固定至纸张4上后,排出装置48将纸张4传送至排出辊49,排出辊49将纸张4排出至上述排出托盘5上。
下面介绍侧壁56的结构。
如图4和5所示,右侧壁56A包括:右树脂框架57A、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以及右外侧金属板框架59A。左侧壁56B包括:左树脂框架57B、左内侧金属板框架58B以及左外侧金属板框架59B。左外侧金属板框架59B包括左上侧外侧金属板框架59C及左下侧外侧金属板框架59D。
右侧壁56A和左侧壁56B被统称为侧壁56。右树脂框架57A和左树脂框架57B被统称为树脂框架57。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和左内侧金属板框架58B被统称为内侧金属板框架58。右外侧金属板框架59A和左外侧金属板框架59B被统称为外侧金属板框架59。因此可以说,每个侧壁56包括:树脂框架57、内侧金属板框架58以及外侧金属板框架59。
每个树脂框架57(57A、57B)都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近似的矩形。树脂框架57在其厚度方向上的外侧具有容纳凹进部60(见图11及13)。容纳凹进部60是通过将树脂框架57的外周边缘在厚度方向上向外延伸形成的。
内侧金属板框架58叠加并安装至树脂框架57的相对于厚度方向的内侧的壁表面上。换言之,内侧金属板框架58被层叠至树脂框架57的相对于厚度方向的内侧的壁表面上。外侧金属板框架59被安装至树脂框架57的在厚度方向上的外侧,并附接至树脂框架57以覆盖容纳凹进部60的开放表面。这样,外侧金属板框架59用作覆盖容纳凹进部60的开放表面的盖子。
更具体地,如图10及11所示,左树脂框架57B具有:沿垂直及水平方向延伸的主壁57B-1;从主壁57B-1的外周边缘沿厚度方向向外(向左)延伸的外周壁57B-2。主壁57B-1具有一对相对的表面:在厚度方向上面向外(向左)的面向外表面以及在厚度方向上面向内(向右)的面向内表面。如图10所示,左内侧金属板框架58B叠加并安装在主壁57B-1的面向内表面上。如图11所示,左外侧金属板框架59B设置成与主壁57B-1的面向外表面相面对并附接至覆盖容纳凹进部60的开放表面的左树脂框架57B。这样,容纳凹进部60由主壁57B-1、外周壁57B-2以及左外侧金属板框架59B包围并封闭。
类似地,如图12及13所示,右树脂框架57A具有:沿垂直及水平方向延伸的主壁57A-1; 和从主壁57A-1的外周边缘沿厚度方向向外(向右)延伸的外周壁57A-2。主壁57A-1具有一对相对的表面:在厚度方向上面向外(向右)的面向外表面;以及在厚度方向上面向内(向左)的面向内表面。如图12所示,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叠加并安装在主壁57A-1的面向内表面上。如图13所示,右外侧金属板框架59A设置成与主壁57A-1的面向外表面相面对并附接至覆盖容纳凹进部60的开放表面的右树脂框架57A。这样,容纳凹进部60由主壁57A-1、外周壁57A-2以及右外侧金属板框架59A包围并封闭。
注意,如图5及10所示,左内侧金属板框架58B安装在左树脂框架57B上以便与左树脂框架57B顶端的大约一半的区域交叠。类似地,如图4及12所示,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安装在右树脂框架57A上以便与右树脂框架57A顶端的大约一半的区域交叠。这样,每个内侧金属板框架58都安装在相应的树脂框架57上,以便与其顶端的大约一半的区域交叠。如图4及5所示,内侧金属板框架58通过螺栓94固定至树脂框架57。
如图5及13所示,右外侧金属板框架59A安装成使其基本覆盖右树脂框架57A的整个表面。如图4及11所示,左外侧金属板框架59B安装成使其基本覆盖左树脂框架57B的整个表面。这样,每个外侧金属板框架59都安装成使其基本覆盖相应的树脂框架57的整个表面。如图2及3所示,外侧金属板框架59通过螺栓94B固定至相应的树脂框架57。
如图5及13所示,右外侧金属板框架59A具有基本矩形的形状。如图4及11所示,左外侧金属板框架59B由左上侧外侧金属板框架59C及左下侧外侧金属板框架59D的组合构成。左上侧外侧金属板框架59C大约封闭左树脂框架57B的上半部分,而左下侧外侧金属板框架59D大约封闭左树脂框架57B的下半部分,如图11所示。如图3所示,左下侧外侧金属板框架59D通过螺栓94C连接至左上侧外侧金属板框架59C。
如图3、4、及5所示,金属基准轴90安装成使其跨接一对侧壁56。基准轴90形成为圆杆形。如下文中的详述,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如图10及12所示那样形成在内侧金属板框架58的底后角处。基准轴90的末端插入至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中并固定在内侧金属板框架58中的适当位置上。
通过上述结构,安装在树脂框架57上的内侧金属板框架58加强了树脂框架57的结构。安装在树脂框架57上的外侧金属板框架59进一步加强了树脂框架57的结构。
如图10所示,穿过左内侧金属板框架58B形成四个固定通孔95和一个定位通孔195。穿过左树脂框架57B在与四个固定通孔95对应的位置上形成四个固定螺纹通孔98。每个固定螺 纹通孔98都形成在固定螺纹凸起97上。固定螺纹凸起97形成在左树脂框架57B的在其厚度方向上的外侧并如图14所示在厚度方向上向外突出。
如图10所示,在左树脂框架57B的厚度方向的内侧与定位通孔195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一个定位螺纹孔198。定位螺纹孔198设置在定位螺纹凸起96中。定位螺纹凸起96形成在左树脂框架57B的在其厚度方向上的外侧并如图6所示在厚度方向上向外突出。这样,虽然图中未显示出,固定螺纹凸起97与定位螺纹凸起96在左树脂框架57B的容纳凹进部60中突出。
如图5所示,螺栓94穿过定位通孔195插入至定位螺纹孔198中以将左内侧金属板框架58B相对于左树脂框架57B定位并固定。其它的螺栓则穿过固定通孔95及固定螺纹通孔98插入以将左内侧金属板框架58B相对于左树脂框架57B固定。
如图12所示,穿过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形成三个固定通孔95及一个定位通孔195。三个固定螺纹通孔98穿过右树脂框架57A形成在与三个固定通孔95对应的位置上。一个定位螺纹孔198形成在右树脂框架57A上与定位通孔195对应的位置上。每个固定螺纹通孔98都形成在固定螺纹凸起97中。固定螺纹凸起97形成在右树脂框架57A的在其厚度方向上的外侧并如图14所示在厚度方向上向外突出。定位螺纹孔198形成在定位螺纹凸起96中。定位螺纹凸起96形成在右树脂框架57A的在其厚度方向上的外侧并在厚度方向上向外突出,与左树脂框架57B的定位螺纹凸起96相似(图6)。这样,虽然图中未显示出,固定螺纹凸起97和定位螺纹凸起96在右树脂框架57A的容纳凹进部60中突出。
如图4所示,螺栓94穿过定位通孔195插入至定位螺纹孔198中以将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相对于右树脂框架57A定位并固定。其它的螺栓则穿过固定通孔95及固定螺纹通孔98插入以将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相对于右树脂框架57A固定。
如图10及12所示,定位通孔195位于每个金属板框架58(58A,58B)上的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的前斜上方的位置。定位通孔195位于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附近。在每个金属板框架58(58A,58B)上,定位通孔195的位置比固定通孔95更靠近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此结构确保金属板框架58根据杠杆原理牢固地固定至树脂框架57。
如图6及7所示,定位螺纹凸起96整体形成在左树脂框架57B上与左内侧金属板框架58B中形成的定位通孔195相对应的位置处,并且在左树脂框架57B的厚度方向上向外突出。虽然图中未显示出,定位螺纹凸起96也整体形成在右树脂框架57A上与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中形成的定位通孔195相对应的位置处,并且在右树脂框架57A的厚度方向上向外突出。每 个定位螺纹凸起96都具有在其中接纳螺栓94的定位螺纹孔198。
通过将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和右树脂框架57A一个叠加在另一个之上并将螺栓94拧入靠近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形成的定位螺纹凸起96中而将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和右树脂框架57A彼此相对于对方定位,继而将基准轴90相对于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固定于适当的位置。通过将左内侧金属板框架58B和左树脂框架57B一个叠加在另一个之上并将螺栓94拧入靠近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形成的定位螺纹凸起96中而将左内侧金属板框架58B和左树脂框架57B彼此相对于对方定位,继而将基准轴90相对于左内侧金属板框架58B固定于适当的位置。如上所述,处理单元25被相对于基准轴90定位。因此,处理单元25通过内侧金属板框架58相对于树脂框架57定位。
如果定位螺纹凸起96形成在距离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较远的位置处,则温度的变化将改变定位螺纹凸起96和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之间沿树脂框架57和内侧金属板框架58的壁表面的纵向尺寸,导致处理单元25和树脂框架57之间的定位精度降低。
根据本实施例,用于将内侧金属板框架58相对于树脂框架57定位的定位螺纹凸起96形成在用于固定基准轴90的位置的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附近,继而将处理单元25相对于内侧金属板框架58定位。由于此结构将温度变化引起的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和定位螺纹凸起96之间的纵向尺寸的任何变化最小化,处理单元25能够以高精度相对于树脂框架57定位。
如图12所示,在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上的三个固定通孔95中,两个固定通孔95形成在沿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的上边缘的前后两端附近的适当位置,一个固定通孔95形成在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的前底边缘附近的适当位置。三个固定螺纹凸起97设置在右树脂框架57A的在其厚度方向上的外侧与固定通孔95对应的位置处,并在厚度方向上从右树脂框架57A向外突出。用于接纳螺栓94的固定螺纹通孔98形成在每个固定螺纹凸起97中。环形凹进部99形成在每个固定螺纹凸起97中以便环绕固定螺纹通孔98。环形凹进部99在右树脂框架57A的面对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的在其厚度方向上的内侧开口,并如图14所示在固定螺纹凸起97中以远离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的右树脂框架57A的厚度方向延伸。通过此结构,固定螺纹凸起97的外圆柱形外周部100A可如图15所示以沿右树脂框架57A的板表面的方向弯曲和变形。
更具体地,如图14所示,每个固定螺纹凸起97包括:从右树脂框架57A以远离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的方向延伸的外圆柱形外周部100A;从右树脂框架57A以远离右内侧金属板 框架58A的方向延伸且与外圆柱形外周部100A共轴的内圆柱形外周部100B;和从内圆柱形外周部100B的顶端沿径向向外延伸至外圆柱形外周部100A的顶端并由此将内圆柱形外周部100B与外圆柱形外周部100A相连接的顶端连接部100C。内圆柱形外周部100B环绕固定螺纹通孔98而设置。内圆柱形外周部100B与圆柱形的固定螺纹通孔98共轴。环形凹进部99由外圆柱形外周部100A、内圆柱形外周部100B以及顶端连接部100C包围。此结构使外圆柱形外周部100A能够弯曲及变形。
类似地,如图10所示,在左内侧金属板框架58B上的四个固定通孔95中,三个固定通孔95形成在左内侧金属板框架58B的前后两端附近以及沿左内侧金属板框架58B的上边缘的大体中点的适当位置处,一个固定通孔95形成在左内侧金属板框架58B的前底边缘附近的适当位置处。四个固定螺纹凸起97设置在左树脂框架57B的在其厚度方向的外侧与固定通孔95对应的位置处,并在厚度方向上从左树脂框架57B向外突出。用于接纳螺栓94的固定螺纹通孔98形成在每个固定螺纹凸起97中。环形凹进部99形成在每个固定螺纹凸起97中以便环绕固定螺纹通孔98。环形凹进部99在左树脂框架57B的面对左内侧金属板框架58B的在其厚度方向上的内侧开口,并如图14所示在固定螺纹凸起97中以远离左内侧金属板框架58B的左树脂框架57B的厚度方向延伸。通过此结构,固定螺纹凸起97的外圆柱形外周部100A能够如图15所示以沿左树脂框架57B的板表面的方向弯曲和变形。注意,左树脂框架57B上的每个固定螺纹凸起97具有与上文中参考图14及15介绍的右树脂框架57A上的固定螺纹凸起97相同的结构。
通过上述结构,右树脂框架57A和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如图14所示在各自的厚度方向上彼此层叠,通过将螺栓94穿过形成在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中的定位通孔195插入并将螺栓94拧入形成在右树脂框架57A的定位螺纹凸起96中的定位螺纹孔198而将两者彼此相对于对方定位,并通过将螺栓94穿过形成在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中的三个固定通孔95插入并将螺栓94拧入形成在右树脂框架57A的三个固定螺纹凸起97中的三个固定螺纹通孔98而将两者固定在一起。
类似地,左树脂框架57B和左内侧金属板框架58B如图14所示在各自的厚度方向上彼此层叠,通过将螺栓94穿过形成在左内侧金属板框架58B中的定位通孔195插入并将螺栓94拧入形成在左树脂框架57B的定位螺纹凸起96中的定位螺纹孔198而将两者彼此相对于对方定位,并且通过将螺栓94穿过形成在左内侧金属板框架58B中的四个固定通孔95插入并拧 入形成在左树脂框架57B的四个固定螺纹凸起97中的四个固定螺纹通孔98而将两者固定在一起。
通过此方式,右树脂框架57A和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以及左树脂框架57B和左内侧金属板框架58B的安装结构基本上完全相同。
通过将每个内侧金属板框架58叠加至相应的树脂框架57的壁表面上并通过螺栓94将内侧金属板框架58固定至树脂框架57,可以提高树脂框架57的刚硬度,由此进一步提高设置在树脂框架57中的模块的定位精确度。然而,由于此结构中树脂框架57与内侧金属板框架58的线性膨胀系数不同,树脂框架57和内侧金属板框架58沿其壁表面的纵向尺寸因为温度的变化而发生不同的改变,潜在导致树脂框架57和内侧金属板框架58的层叠结构的翘曲。这样将使支撑在树脂框架57和内侧金属板框架58上的模块的定位精确度更受关注。
考虑到此问题,本实施例具有形成在固定螺纹凸起97的与内侧金属板框架58相对的一侧且环绕固定螺纹通孔98的凹进部99,以使位于凹进部99外侧的固定螺纹凸起97的外周部100A可以如图15所示弯曲及变形。通过按此方式弯曲及变形,固定螺纹凸起97的外周部100A可以吸收由于线性膨胀系数不同而导致的树脂框架57和内侧金属板框架58纵向尺寸变化的差异。结果,该结构可防止由温度变化引起的树脂框架57和内侧金属板框架58的翘曲,由此保持激光打印机1的定位精度。
而且,由于本实施例中凹进部99围绕固定螺纹通孔98形成,该结构能可靠地吸收伴随温度变化而发生的沿树脂框架57和内侧金属板框架58的壁表面的纵向尺寸的变化。
如图10所示,穿过左内侧金属板框架58B形成作为直径足够使基准轴90插入并留有一定活动间隙的方形通孔的一个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作为方形通孔的树脂侧支撑轴插入通孔93B形成在左树脂框架57B中与左内侧金属板框架58B中的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相对应的位置处。
类似地,如图12所示,穿过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形成作为直径足够使基准轴90插入并留有一定活动间隙的方形通孔的另一个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作为方形通孔的另一个树脂侧支撑轴插入通孔93B形成在右树脂框架57A中与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中的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相对应的位置处。
如图10及12所示,近似L形的凸起101沿树脂侧支撑轴插入通孔93B的前顶边缘形成并在各个树脂框架57(57A,57B)的厚度方向上向内突出。当内侧金属板框架58(58A,58B) 固定至树脂框架57(57A,57B)上时,如图4及5所示,凸起101在内侧金属板框架58(58A,58B)的厚度方向上从外侧穿透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
如图4及5所示,基准轴90的两端穿过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及树脂侧支撑轴插入通孔93B插入并留有一定活动间隙。注意,如图7所示,当左内侧金属板框架58B被固定至左树脂框架57B时,树脂侧支撑轴插入通孔93B的下边缘的位置低于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的下边缘。此外,树脂侧支撑轴插入通孔93B的后边缘位于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的后边缘的后方。
类似地,虽然图中未显示出,当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被固定至右树脂框架57A时,树脂侧支撑轴插入通孔93B的下边缘的位置低于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的下边缘。树脂侧支撑轴插入通孔93B的后边缘位于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的后边缘的后方。因此,基准轴90接触左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中的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的底边缘。基准轴90接触左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中的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的后边缘。
如图7所示,在基准轴90的当其插入左内侧金属板框架58B中的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和左树脂框架57B中的树脂侧插入通孔93B中时在厚度方向上从左树脂框架57B向外突出的区域中的一个纵向端(左端)附近的位置处沿基准轴90的圆周方向形成槽102。类似地,虽然图中未显示出,在基准轴90的当其插入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中的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和右树脂框架57A中的树脂侧插入通孔93B中时在厚度方向上从右树脂框架57A向外突出的区域中的另一个纵向端(右端)附近的位置处沿基准轴90的圆周方向形成另一个槽102。
金属固定凸轮板103设置在左右树脂框架57的厚度方向的外侧表面上。换言之,金属固定凸轮板103设置在左右树脂框架57的容纳凹进部60中。每个金属固定凸轮板103都适配在相应的槽102内。固定凸轮板103具有总体S形。螺纹凸起适配部104形成在固定凸轮板103的前边缘上,用于适配在设置在树脂框架57的厚度方向的外侧的定位螺纹凸起96的基础端上。按压部105设置在固定凸轮板103的后端并在树脂框架57的厚度方向上向外突出。按压部105用于将固定凸轮板103向下按压。通孔106穿过固定凸轮板103的厚度形成在板的后部,用于插入将固定凸轮板103固定至树脂框架57和内侧金属板框架58时使用的螺栓94A。在本实施例中,通孔106是跟随中心在定位螺纹凸起96的圆弧部分的细而拉长的孔。如果可以让螺栓94A留有一定活动空隙地插入,通孔106也可以是圆孔。用于插入螺栓94A的通孔(未示出)也在厚度方向上穿过树脂框架57而形成在与当按压部105处于被按压状态时定位的固定凸轮板103的通孔106相对应的位置处。可拧入螺栓94A的去毛刺部(burring part) 107(见图10和12)形成在内侧金属板框架58中与树脂框架57中的通孔相对应的位置处。
基准轴90与内侧金属板框架58如下文所述彼此互为参照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上。
首先,当基准轴90穿过内侧金属板框架58的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和树脂框架57的树脂侧插入通孔93B插入时,固定凸轮板103的螺纹凸起适配部104适配至定位螺纹凸起96的基础端上。通过在此状态下在每个固定凸轮板103的按压部105上向下按压,固定凸轮板103绕定位螺纹凸起96转动(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因此,每个固定凸轮板103的下边缘啮合进形成在基准轴90中的槽102的顶部并接触基准轴90的顶部。当按压部105被进一步向下按压时,固定凸轮板103在箭头A方向上向基准轴90施加压力,将基准轴90推靠至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的后底边缘。类似地,压力被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施加到定位螺纹凸起96。当通过按压按压部105使每个固定凸轮板103转动时,螺栓94A穿过垫圈114、固定凸轮板103中的通孔106和树脂框架57中的通孔插入,并被拧入内侧金属板框架58中的去毛刺部107。因此,每个固定凸轮板103在施加使定位螺纹凸起96与基准轴90分离的方向上的压力的同时被固定至内侧金属板框架58。结果,基准轴90的两端在接触形成在内侧金属板框架58中的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的下后边缘的各个点的同时被定位。
如图11及13所示,通过将树脂框架57的外周边缘在厚度方向上向外延伸以形成在厚度方向上向外开口的容纳空间而在树脂框架57中形成容纳凹进部60。外侧金属板框架59被固定至每个树脂框架57以覆盖容纳凹进部60的开放表面并封闭容纳凹进部60。多个用于插入螺栓94B(图2及3)的通孔113形成在外侧金属板框架59中并在厚度方向上穿透。若干螺纹孔(未示出)形成在每个树脂框架57中与用于拧入螺栓94B的通孔113相对应的位置处。通过将螺栓94B穿过外侧金属板框架59中的通孔113插入并将螺栓94B拧入树脂框架57中形成的螺纹孔,树脂框架57和外侧金属板框架59被固定在一起。
如图3及11所示,在厚度方向上穿过左下侧外侧金属板框架59D形成用于插入其它螺栓94C的多个通孔117。去毛刺部107A形成在左上侧外侧金属板框架59C中与用于拧入螺栓94C的通孔117对应的位置处。通过将螺栓94C插入通孔117并将螺栓94C拧入去毛刺部107A,左上侧外侧金属板框架59C和左下侧外侧金属板框架59D被固定在一起。
由于外侧金属板框架59覆盖形成容纳空间的树脂框架57的开放表面,侧壁56的横截面积被增加由树脂框架57和外侧金属板框架59围成的容纳凹进部60的数量。由于外侧金属板框架59可以提高侧壁56的强度,因此提高了激光打印机1整体的强度。
如图16所示,金属扫描器支撑板67在水平方向上横跨在两侧壁56之间在两侧壁56顶部的前梁63和后梁64之间的位置处(见图2)。扫描器支撑板67为矩形,四边向上弯曲。如图16所示,扫描器支撑板67的左右边缘通过紧固件68固定至两侧壁56的内侧表面(内侧金属板框架58)。扫描单元27的壳体50置于扫描器支撑板67的顶表面上并用螺栓固定至扫描器支撑板67。因此,扫描单元27通过扫描器支撑板67由内侧金属板框架58支撑并定位。紧固件68附接到其上的内侧金属板框架58的区域形成扫描器定位部69(见图10及12)。如图17所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狭缝70形成在扫描器支撑板67上与扫描单元27的发射透镜51对应的位置处以使激光束L通过。金属顶板71(见图2)横跨在侧壁56的顶边缘之间以在前梁63和后梁64之间的位置处覆盖扫描单元27的顶部。
如图2、16及17所示,金属基础板73在底板62上方设置在树脂框架57的下部。基础板73水平地横跨在树脂框架57之间,将树脂框架57的前部区域隔在外面,基础板73的左右两边通过紧固件74固定至树脂框架57。由基础板73、底板62及左、右树脂框架57围成的区域为容纳纸张盒7的盒容纳部75,将所述前部隔在外面。导向槽76在面对盒容纳部75的位置处沿前后方向形成在左右树脂框架57中。从纸张盒7的侧表面突出的肋板7A插入到各自的导向槽76中以在前后方向上滑动地为纸张盒7导向并在固定的垂直位置支撑纸张盒7。
如上文中参考图8及9所述,当处理单元25安装在激光打印机1中时,形成在构成处理单元25的框架29的后边缘中的切口部91夹持基准轴90以将处理单元25垂直定位。因此,设置在处理单元25中的每个感光鼓31也被垂直定位。基准轴90用固定凸轮板103在内侧金属板框架58中定位,以将基准轴90固定在内侧金属板框架58中形成的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中。在此方式下,感光鼓31(处理单元25)和扫描单元27通过基准轴90和内侧金属板框架58定位。而且,如图10及12所示,除了朝向相应的树脂框架57弯曲的外周边缘外,每个内侧金属板框架58都基本平整。因此,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与扫描器定位部69形成在同一平面内。因此,与其中每个内侧金属板框架58都在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与扫描器定位部69之间弯曲成台阶状的可以想象的结构不同,例如,本实施例的结构吸收了弯制金属板等时产生的模制误差的影响。因此,该结构提高了相对于扫描单元27定位感光鼓31(处理单元25)的精度。
如图10、12、及17所示,三个带单元支撑部78、79及80沿前后方向形成在每个树脂框架57(57A,57B)上处于内侧金属板框架58(58A,58B)下边缘下方的位置处,右树脂框架 57A上的带单元支撑部80在图中没有示出。处于树脂框架57后侧的树脂框架57的带单元支撑部78为向上开口的槽形。尤其是,如图10所示,左树脂框架57B上的带单元支撑部78在前上对角方向开口。安装在设置在后侧的带支撑辊17的旋转轴两端的轴承构件17A插入到带单元支撑部78中。树脂框架57上的中心带单元支撑部79也为向上开口的槽。从带框架20的两侧表面突出的定位凸起20A适配进带单元支撑部79中。处于前侧的带单元支撑部80形成为用于支撑安装在前带支撑辊16的旋转轴两端的轴承构件16A的水平板形。通过此结构,带单元支撑部78、79及80将带单元15(包括转印辊19)支撑在垂直方向及前后方向上固定的位置。
如图18所示,排出装置安装单元81整体形成在树脂框架57的后边缘上并向内突出。排出装置48通过螺栓固定到排出装置安装单元81上。因此,排出装置安装单元81支撑排出装置48并将其定位。
而且,定影单元安装单元82形成在内侧金属板框架58的后边缘上并向内突出。定影单元43通过螺栓固定到定影单元安装单元82上。因此,定影单元安装单元82支撑定影单元43并将其定位。
由于树脂框架57易于模制成复杂的形状,因此激光打印机1的各个部件可以进行有效的设置以达到更紧凑的激光打印机1。然而,由于树脂框架57刚硬度较低,因此内侧金属板框架58和外侧金属板框架59如上所述被安装在树脂框架57上以加强树脂框架57,由此提高部件的定位精确度。
可以设想,例如,为了进一步增强树脂框架57的刚硬度而在树脂框架57上形成更厚的壁。然而,这种设想的方法将使激光打印机1的重量和尺寸增加壁厚被增加的数量。另一种可能的增强树脂框架57的刚硬度同时避免增加激光打印机1重量的方法是在树脂框架57的壁上设置加强肋以增加树脂框架57的横截表面面积。然而,使用该技术,激光打印机1的部件无法设置在被加强肋占用的区域内。因此,由于主壳体2内的空间无法被有效利用,该方法导致激光打印机1尺寸的增加。
考虑到前所述问题,形成在左树脂框架57B中的容纳凹进部60的作用在于容纳用于驱动处理单元25的驱动机构108,如图11所示。即,驱动机构108用于旋转感光鼓31、显影辊40、供给辊39及搅拌器42。而且,电路板111容纳在形成于右树脂框架57A中的容纳凹进部60中,如图13所示。该结构提高了激光打印机1的空间利用效率,使激光打印机1可以制作 得比侧壁56被加强肋扩大以具有相同的横截面积的设想的激光打印机1更紧凑。
如图11所示,驱动机构108包括电动机109以及多个齿轮110。电动机109产生由齿轮110传递的用于驱动处理单元25的驱动力。当驱动机构108运转时,电动机109和齿轮110的旋转以及齿轮110的振动可能产生噪音。在本实施例中,容纳凹进部60由左外侧金属板框架59B封闭。因此,左外侧金属板框架59B阻挡驱动机构108运转时产生的噪音,减少了从激光打印机1传出的噪音量。而且,虽然驱动机构108由于其中包括众多部件往往重量较大,但驱动机构108仍然可以由具有高刚硬度的左外侧金属板框架59B可靠地支撑。
电路板111(见图13)包括绝缘电路板112,其上形成导电通道(未示出),并且电子元件(未示出)被连接至该导电通道。电路板111配备将显影辊40和充电器32(充电丝和栅极)电连接至偏压施加电路(未示出)的电极。如果电路板111内由于例如短路引起的超额电流流过则电路板111会过热。然而,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容纳凹进部60由不可燃的右外侧金属板框架59A封闭,因此,如果电路板111过热,本实施例的结构也保证激光打印机1的安全。
而且,由于容纳电路板111的容纳凹进部60的开放表面由右外侧金属板框架59A封闭,因此电路板111也由右外侧金属板框架59A屏蔽。而且,由于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A层叠在右树脂框架57A上,因此电路板111的屏蔽效果得到进一步增强。
在上述实施例中,形成容纳空间的树脂框架57的开放表面由外侧金属板框架59覆盖。这样就具有通过由树脂框架57和外侧金属板框架59包围的容纳凹进部60的深度增加侧壁56的横截面积的效果,由此提高了侧壁56的强度。
而且,容纳凹进部60容纳驱动机构108和电路板111,由此更有效地利用了激光打印机1中的空间。由于该结构有效地利用主壳体2内的空间,激光打印机1可以制作得比用加强肋增加侧壁56的横截面积的设想结构更紧凑。
除了外侧金属板框架59之外,在树脂框架57上层叠或叠加内侧金属板框架58进一步增加了树脂框架57的强度。
而且,一对侧壁56互相面对地设置及排列,侧壁56的下边缘与底梁61及底板62连接,而侧壁56的上边缘由前梁63和后梁64连接。因此,该结构提高了激光打印机1的总体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处理单元25由基准轴90定位,而基准轴90相对于内侧金属板框架58被固定在适当的位置。通过将树脂框架57置于内侧金属板框架58上并且将螺栓94拧入形成在基准轴90被固定到其中的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附近的定位螺纹凸起96中,内侧金属板 框架58和树脂框架57被互相相对于对方定位。处理单元25和树脂框架57由此通过内侧金属板框架58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相对于树脂框架57定位内侧金属板框架58的定位螺纹凸起96形成在用于固定基准轴90的位置的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附近,转而基准轴90又设定处理单元25和内侧金属板框架58之间的位置。该结构可将由于温度变化导致的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和定位螺纹凸起96之间的纵向尺寸的变化最小化,由此以高精确度将处理单元25和树脂框架57定位。
在多个模块中,处理单元25和扫描单元27由可达到高定位精度的内侧金属板框架58支撑和定位。因此,激光打印机1可以达到良好的图像质量。诸如带单元15、纸张盒7、排出装置48的需要较低刚性精度的模块以及转印辊19可由树脂框架57支撑和定位。由于树脂框架57可以在设计中具有较高的自由度,这些模块可以进行有效的排列以获得紧凑的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在内侧金属板框架58的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中的基准轴90用于定位处理单元25。另一方面,在内侧金属板框架58中沿与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相同的平面形成的扫描器定位部69用于定位扫描单元27。由于处理单元25和扫描单元27沿内侧金属板框架58的同一个平面定位,这些部件不受例如弯制金属板过程中发生的模制误差等的影响。因此,该结构提高扫描单元27和处理单元25的定位精确度,保证了图像形成的高质量。
而且,用于驱动处理单元25而设置的驱动机构108包括用于将驱动力传递至处理单元25的多个齿轮110。因此,存在由于齿轮110的振动和敲击声可能会产生噪音的问题。驱动机构108还包括运行时也会产生噪音的电动机109。考虑到这些问题,外侧金属板框架59的结构使其覆盖容纳驱动机构108的容纳凹进部60的开放表面,由此,减少从容纳凹进部60中传出的驱动机构108中产生的噪音量。
同时,还有如果短路引起超额电流在其中流过使电路板111可能过热的问题。然而,由于容纳电路板111的容纳凹进部60由不可燃的外侧金属板框架59封闭,因此即使电路板111过热激光打印机1的安全性也能得到提高。
而且,覆盖容纳电路板111的容纳凹进部60的开放表面的外侧金属板框架59可以屏蔽电路板111。由于内侧金属板框架58安装在树脂框架57上,该结构可以更可靠地屏蔽电路板111。
凹进部99形成在固定螺纹凸起97中与内侧金属板框架58相对的一侧且环绕固定螺纹通 孔98,以使位于凹进部99外侧的固定螺纹凸起97的外周部100A可以弯曲及变形。因此,固定螺纹凸起97的外周部100A可以弯曲及变形以吸收树脂框架57和内侧金属板框架58的线性膨胀系数不同时发生的树脂框架57和内侧金属板框架58在纵向尺寸上变化的差异。因此,该结构防止由温度变化引起的树脂框架57和内侧金属板框架58的翘曲,由此保持激光打印机1的定位精度。
虽然上文已参考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述,但对于本技术领域中的熟练者来说明显的是,可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及变化而不背离由附后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例如,虽然上述实施例中驱动机构108与电路板111容纳在容纳凹进部60中,但其它部件也可以容纳在容纳凹进部60中。
虽然上述实施例中内侧金属板框架58安装在树脂框架57上,但如果可从树脂框架57及外侧金属板框架59获得足够的强度,则内侧金属板框架58可以省略。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底梁61及底板62连接侧壁56的底边缘,并且前梁63和后梁64连接侧壁56的顶边缘。然而,如果主框架体55具有足够的强度,则可以省略底梁61、底板62、前梁63以及后梁64中的至少其一。
虽然上述实施例中基准轴90用作定位处理单元25的定位部,但例如内侧金属板框架58的一部分也可以弯曲,用以形成定位处理单元25的定位部。
虽然上述实施例中内侧金属板框架58支撑定影单元43,但树脂框架57也可以构造成支撑定影单元43。即,定影单元安装单元82可以形成在树脂框架57的后边缘上并向内突出。
而且,内侧金属板框架58可以构造成支撑一些其它模块,诸如纸张盒7、带单元15及输出装置48。
内侧金属板框架58还可以构造成支撑转印辊19,由此提高转印辊19的定位精确度以防止由转印位置偏移引起的颜色套准问题。
在上述实施例中,彩色激光打印机1采用的是直接转印串列式系统。然而,彩色激光打印机1可以修改为采用中间转印串列式系统或四循环系统(单鼓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彩色激光打印机1可以修改为单色图像形成装置。
而且,虽然本实施例中的激光打印机1配备作为图像携带构件的多个感光鼓31,但例如激光打印机1可以修改为配备作为图像携带构件的感光带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感光带拉伸 在多个辊周围。
虽然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配备用于传送记录介质的传送带18,但图像形成装置1可以修改为如图19所示的配备中间转印带86的图像形成装置1001。
在此改变中,所设置的带单元89用于取代带单元15。带单元89也可以以可拆方式安装至主壳体2中。带单元89除下述几点外与带单元15相同。
带单元89包括由合成树脂形成且具有三角形侧截面的带框架88。带框架88水平设置在主壳体2中并在其上支撑其前后两端设置的可旋转的带支撑辊83及84。独立的带支撑辊85可旋转地支撑在带框架88上带支撑辊83及84之间并位于其下方的位置。由诸如聚碳酸酯的合成树脂形成的中间转印带86被拉伸在带支撑辊83、84及85周围。通过驱动设置在前侧的带支撑辊83旋转,中间转印带86沿图19中的顺时针方向作环形运动以将形成在其顶表面上的图像以向前的方向传送。设置在后侧的带支撑辊84为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张力辊。通过向后推动带支撑辊84可向中间转印带86施加张紧力。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四个转印辊19以可旋转方式设置在带框架88中与每个感光鼓31相对的位置处,以使中间转印带86被夹在转印辊19和相应的感光鼓31之间。在将图像从感光鼓31转印至中间转印带86的转印操作期间,转印辊19和感光鼓31之间产生转印偏压。独立的转印辊87与带支撑辊85相对设置以使中间转印带86被夹在带支撑辊85和转印辊87之间。在将图像从中间转印带86转印至纸张4的转印操作期间,带支撑辊85和转印辊87之间产生转印偏压。
携带在感光鼓31表面上的色粉图像顺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6上并在相同的区域上重叠,结果使中间转印带86上携带四色色粉图像。当由馈送辊12馈送的纸张4经过带支撑辊85和转印辊87之间的转印位置时,携带在中间转印带86上的四色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4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和扫描器定位部69沿相同的平面形成在内侧金属板框架58上。然而,如果内侧金属板框架58可以精确地弯曲并定形,则金属板侧插入通孔93A和扫描器定位部69也可沿不同的平面形成。
在上述实施例中,固定螺纹通孔98在厚度方向上穿透树脂框架57形成在固定螺纹凸起97中。然而,固定螺纹通孔98可以修改为在厚度方向上不穿透树脂框架57的螺纹孔。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定位螺纹凸起96设置在基准轴90附近,但如果树脂框架57和内侧金属板框架58在尺寸上的变化没有如上所述的不同,则定位螺纹凸起96可定位在距离基准轴90较远处或省略。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凹进部99由环绕固定螺纹通孔98形成的环形槽构成,但如果沿树脂框架57和内侧金属板框架58的壁表面的纵向尺寸的变化只发生在特定的方向,则凹进部99可形成在环绕固定螺纹通孔98且与此特定方向相交的区域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处理单元25和扫描单元27由内侧金属板框架58支撑和定位。然而,处理单元25和扫描单元27也可由外侧金属板框架59支撑和定位。
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个内侧金属板框架58包括:用于在其上安装基准轴90的基准轴安装部93A;以及相对于内侧金属板框架58定位扫描单元27的扫描器定位部69。作为替代,每个外侧金属板框架59可以配备用于在其上安装基准轴90的基准轴安装部93A以及相对于外侧金属板框架59定位扫描单元27的扫描器定位部69。基准轴安装部93A和扫描器定位部69最好沿外侧金属板框架59的同一个平面形成。
在参考图7描述的实施例中,穿过固定凸轮板103形成通孔106,以及螺栓94A穿过通孔107插入以将固定凸轮板103固定到树脂框架57和内侧金属板框架58上。然而,固定凸轮板103上可以不形成通孔106。螺栓94A可以不用于将固定凸轮板103固定到树脂框架57和内侧金属板框架58上。而是,如图20所示,诸如卷簧200的推动构件可设置在树脂框架57上。卷簧200的上端连接至按压部105,而卷簧200的下端连接至树脂框架57上低于树脂侧支撑轴插入通孔93B及其后方的位置处。卷簧200用于将固定凸轮板103向下按压。卷簧200的操作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的螺栓94A相同。
在上述实施例中,固定凸轮板103安装在每个左右树脂框架57上以将基准轴90固定至左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上。然而,固定凸轮板103可以只安装在左右树脂框架57中的任何一个之上以将基准轴90仅固定至左右内侧金属板框架58之一上。

Claims (1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相互配合以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多个部件;和
在其中容纳所述部件的壳体,
该壳体具有侧壁单元,
该侧壁单元包括:树脂框架,所述树脂框架包括:
具有外周边缘的主壁;和
从所述主壁的外周边缘垂直延伸的外周壁;和
固定至所述树脂框架的一侧的第一金属板框架,
其中所述主壁和所述外周壁限定容纳凹进部,
其中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构造成被附接并固定到所述树脂框架上,使得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所述主壁和所述外周壁围绕并封闭所述容纳凹进部,至少一个所述部件被容纳在由所述树脂框架和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围成的容纳空间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主壁具有第一表面和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侧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位于与所述主壁的第一表面相面对的位置处,所述外周壁从所述主壁的外周边缘在朝向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的方向上延伸,所述容纳空间由所述主壁的第一表面、所述外周壁及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包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第二金属板框架,在所述树脂框架中的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安装侧的相反侧,所述第二金属板框架安装并固定到所述树脂框架上,在至少一部分所述树脂框架上设置有所述第二金属板框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主壁具有第一表面和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侧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位于与所述主壁的第一表面相面对的位置处,所述外周壁从所述主壁的外周边缘在朝向第一金属板框架的方向上延伸,所述容纳空间由所述主壁的第一表面、所述外周壁以及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包围,所述第二金属板框架层叠在所述树脂框架的主壁的至少一部分第二表面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侧壁单元包括一对设置成互相面对的侧壁,并且每个所述侧壁都包括所述树脂框架和第一金属板框架,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连接该对侧壁的多对相对边缘中的至少一对的金属跨接框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个所述侧壁还包括第二金属板框架,所述第二金属板框架在所述树脂框架的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安装侧的相反侧安装并固定到所述树脂框架上,在至少一部分所述树脂框架上设置所述第二金属板框架,以及
其中该对侧壁位于使其第二金属板框架互相面对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多个部件包括:
包括图像携带构件的处理单元,所述图像携带构件构造成其上携带可视图像;和
将所述图像携带构件暴露于光束下的扫描单元,
其中至少所述处理单元和扫描单元由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及所述第二金属板框架的任何一方支撑及定位,其余的部件由所述树脂框架支撑及定位。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多个部件包括:
构造成在其上携带可视图像的图像携带构件;和
构造成在其上携带记录介质和形成在所述图像携带构件上的可视图像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的带,所述带支撑在所述树脂框架上。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多个部件包括能够容纳记录介质并且可从所述壳体上拆下的纸张盒,所述纸张盒支撑在所述树脂框架上。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多个部件包括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后将该记录介质排出的排出装置,该排出装置支撑在所述树脂框架上。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多个部件包括将可视图像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上的转印构件,该转印构件支撑在所述树脂框架上。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多个部件包括将转印至记录介质上的可视图像定影的定影单元,该定影单元支撑在所述树脂框架上。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侧壁单元包括一对设置成互相面对的侧壁,并且每个所述侧壁都包括所述树脂框架、第一金属板框架及第二金属板框架,
其中所述多个部件包括:
包括图像携带构件的处理单元,该图像携带构件构造成在其上携带可视图像,所述处理单元以可拆方式安装在所述壳体上;和
将所述图像携带构件暴露于光束下的扫描单元,
其中至少处理单元和扫描单元由该对侧壁的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和第二金属板框架中的任何一方支撑及定位,
所述多个部件还包括相对于该对侧壁中设置的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及第二金属板框架中的任何一方定位所述处理单元的定位单元,该定位单元包括横跨地安装在该对侧壁中设置的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或所述第二金属板框架之间的基准轴,
其中每个所述侧壁中的第一金属板框架或第二金属板框架包括:
在其上安装所述基准轴的基准轴安装部;和
相对于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或所述第二金属板框架定位所述扫描单元的扫描器定位部,所述基准轴安装部与扫描器定位部形成在所述第一金属板框架或所述第二金属板框架上的同一平面内。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多个部件包括:
包括图像携带构件的处理单元;和
驱动所述图像携带构件的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容纳在由所述树脂框架和第一金属板框架围成的所述容纳空间中。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多个部件包括容纳在由所述树脂框架和第一金属板框架围成的所述容纳空间中的电路板。
CN2007101290266A 2006-06-30 2007-06-29 具有侧壁的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11056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81463 2006-06-30
JP2006181463 2006-06-30
JP2006181463A JP2008009262A (ja) 2006-06-30 2006-06-30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05658A CN101105658A (zh) 2008-01-16
CN101105658B true CN101105658B (zh) 2011-09-14

Family

ID=38876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290266A Active CN101105658B (zh) 2006-06-30 2007-06-29 具有侧壁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894743B2 (zh)
JP (1) JP2008009262A (zh)
CN (1) CN1011056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84822B2 (ja) * 2005-11-29 2011-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09260A (ja) * 2006-06-30 2008-01-17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539736B2 (ja) 2008-02-29 2010-09-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デム型感光体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61846B2 (ja) 2008-02-29 2010-10-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21787B2 (ja) * 2008-02-29 2011-11-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デム型感光体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83142B2 (ja) 2008-07-17 2011-05-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67955B2 (ja) * 2008-07-17 2012-02-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577255B2 (en) 2008-10-31 2013-11-0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760929B2 (ja) 2009-02-25 2011-08-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26641B2 (ja) * 2009-03-10 2011-11-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232853A1 (en) * 2009-03-10 2010-09-16 Keiji Sasaki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509777B2 (ja) * 2009-10-06 2014-06-0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2317405B1 (en) * 2009-10-29 2016-11-3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397161B2 (ja) * 2009-10-29 2014-01-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02557B2 (ja) * 2009-11-19 2014-01-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70101B2 (ja) 2009-11-27 2013-12-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33009B2 (ja) * 2010-02-19 2014-06-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83366B2 (ja) 2010-04-27 2012-11-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40304B2 (ja) * 2011-01-31 2013-07-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798496B2 (en) 2011-01-31 2014-08-0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type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photosensitive unit provided in the same
JP5287942B2 (ja) * 2011-06-29 2013-09-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751048B2 (ja) 2011-06-30 2015-07-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741255B2 (ja) 2011-06-30 2015-07-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84371B2 (ja) * 2011-09-28 2016-03-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10079B2 (ja) 2011-12-28 2016-04-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20028B2 (ja) * 2012-05-29 2016-05-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49226B2 (ja) 2012-07-03 2016-07-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10359B2 (ja) 2012-07-03 2016-04-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10433B2 (ja) * 2012-09-21 2016-04-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74982B2 (ja) * 2012-09-28 2017-02-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779576B2 (ja) * 2012-12-27 2015-09-1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97085A (ja) * 2013-03-29 2014-10-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79591B2 (ja) * 2013-06-20 2017-0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07622B2 (ja) 2013-06-20 2017-04-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98390B2 (ja) 2013-06-20 2017-03-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07623B2 (ja) 2013-06-20 2017-04-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35482B2 (ja) 2013-06-20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02703B2 (ja) 2013-06-20 2017-03-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19582B2 (ja) 2013-11-15 2017-04-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42796B2 (ja) 2013-12-24 2017-06-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79615B2 (ja) 2013-12-24 2017-0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65824B2 (ja) 2013-12-24 2017-01-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65825B2 (ja) 2013-12-24 2017-01-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98554B2 (ja) * 2014-03-11 2017-03-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369548B2 (ja) * 2019-06-14 2023-10-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377632B2 (ja) * 2019-06-14 2023-11-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272875B2 (ja) * 2019-06-14 2023-05-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3067A (zh) * 2002-11-26 2004-06-0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框架结构以及该框架结构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32408Y2 (ja) 1980-06-12 1985-09-27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プラスチツク部品の取付構造
JPS6225404A (ja) 1985-07-25 1987-02-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サ−ミスタ組成物
JPS6292309U (zh) 1985-11-29 1987-06-12
JP2910151B2 (ja) 1990-05-01 1999-06-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位置検出装置
JPH05165264A (ja) 1991-12-16 1993-07-02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の外装部材
JPH05181326A (ja) 1992-01-06 1993-07-23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の構造
JPH05188666A (ja) 1992-01-16 1993-07-30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H05216347A (ja) 1992-02-04 1993-08-27 Toshiba Corp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5307280A (ja) 1992-04-28 1993-11-1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667503A (ja) 1992-08-19 1994-03-1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内排気装置
JPH0651512U (ja) 1992-12-17 1994-07-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樹脂部材用締結構造
JP3186919B2 (ja) 1994-04-13 2001-07-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6385A (ja) 1994-06-20 1996-01-12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6469A (ja) * 1994-06-21 1996-01-12 Tec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3296103B2 (ja) 1994-08-19 2002-06-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像形成装置
JPH0887149A (ja) 1994-09-19 1996-04-0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101546A (ja) 1994-10-03 1996-04-1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構造体
JP3374580B2 (ja) 1995-03-23 2003-02-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50157A (ja) 1995-08-08 1997-02-1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141972A (ja) 1995-11-17 1997-06-03 Brother Ind Ltd 電子写真装置
JPH1039577A (ja) 1996-07-24 1998-02-1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491466B2 (ja) 1996-10-15 2004-01-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装置
JP3397992B2 (ja) * 1996-11-12 2003-04-21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61507A (ja) 1996-12-02 1998-06-1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301421A (ja) 1997-04-28 1998-11-13 Murata Mach Ltd 定着器の用紙ガイド取付け構造
JPH11119545A (ja) 1997-10-20 1999-04-30 Fuji Xerox Co Ltd 現像装置
JP3610407B2 (ja) 1997-12-10 2005-01-12 東プレ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の箱型フレーム構造
US5887225A (en) * 1998-01-05 1999-03-23 Xerox Corporation Solid carbon fiber electrical rod developer bias contacting method
JP3502541B2 (ja) 1998-03-11 2004-03-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82251A (ja) * 1998-03-30 1999-10-15 Canon Inc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715787B2 (ja) 1998-07-03 2005-1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0075772A (ja) 1998-09-02 2000-03-1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58715A (ja) 1999-03-10 2000-09-22 Asahi Optical Co Ltd タンデム方式の走査光学装置
JP2001005285A (ja) 1999-06-24 2001-01-12 Canon Inc 現像装置及び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71584A (ja) 1999-09-01 2001-03-2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77548A (ja) 1999-09-01 2001-03-2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08072A (ja) 1999-10-07 2001-04-20 Ricoh Co Ltd 駆動伝達装置
JP3385246B2 (ja) 1999-10-18 2003-03-10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フレーム構造
JP2001166550A (ja) 1999-12-06 2001-06-22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6427310B1 (en) * 2000-02-15 2002-08-06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 print engine chassis for supporting an imaging drum and printhead translation assembly
JP2001246807A (ja) 2000-03-07 2001-09-11 Fuji Xerox Co Ltd カバー部品およびそのカバー部品を使用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96494A (ja) 2000-04-14 2001-10-26 Fuji Xerox Co Ltd 多色画像形成装置
JP3789287B2 (ja) 2000-06-20 2006-06-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機能装置の筐体構造及びその組立て方法
JP2002021942A (ja) 2000-07-10 2002-01-23 Canon Inc 駆動伝達機構と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3434492B2 (ja) 2000-07-26 2003-08-11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747771B2 (ja) 2000-11-14 2006-02-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2002149028A (ja) 2000-11-14 2002-05-22 Fuji Xerox Co Ltd クリーナ
US6476843B2 (en) * 2000-12-28 2002-11-05 Eastman Kodak Company Reinforced sheet metal frame incorporating print engine chassis
JP3933876B2 (ja) 2001-02-16 2007-06-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11365A (ja) 2001-04-12 2002-10-23 Canon Inc 走査光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41467A (ja) 2001-05-18 2002-11-27 Ricoh Co Ltd 光学ユニットの板金ベース機構
JP2004077788A (ja) * 2002-08-19 2004-03-11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7051941B2 (en) * 2003-03-03 2006-05-30 Nisca Corporation Image reading unit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2003307894A (ja) 2003-04-23 2003-10-31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77637A (ja) 2003-08-29 2005-03-2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95946A (ja) 2004-01-08 2005-07-21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396305B2 (ja) 2004-02-13 2010-01-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現像装置の製造方法
US7224924B2 (en) * 2004-02-13 2007-05-2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evelop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eveloping device
JP4678202B2 (ja) * 2005-02-15 2011-04-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43038A (ja) * 2005-02-28 2006-09-14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それに使用されるベルトユニット
JP4784822B2 (ja) * 2005-11-29 2011-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09260A (ja) * 2006-06-30 2008-01-17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3067A (zh) * 2002-11-26 2004-06-0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框架结构以及该框架结构的制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1-108072A 2001.04.2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009262A (ja) 2008-01-17
CN101105658A (zh) 2008-01-16
US7894743B2 (en) 2011-02-22
US20080002341A1 (en) 2008-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05658B (zh) 具有侧壁的图像形成装置
US7835663B2 (en) Image-forming device having sheet metal frame fixed over resin frame with screws
US778322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649363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having electrode
US950359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33882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494893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9092859A (ja) 回転体支持部材、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85029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135390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474157C (zh) 成像装置
US8027616B2 (en) Bel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134380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87647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309193A (zh) 图像形成装置
KR20120112130A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JP478498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413110B2 (ja) 光書き込み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5323698A (ja) 作像装置
US8391769B2 (en) Toner-leveling mechanism, photo-conductor unit, and image-forming apparatus
JP5570070B2 (ja) 板金フレー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H041369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